增值效应(共9篇)
增值效应 篇1
1 引言
20世纪80年代末美国的智能网引出了增值服务 (VAS:Value Added Service) 的概念。90年代中期, 欧美又将智能网技术应用于移动通信网, 提出了可用于GSM和CDMA网络的移动智能网技术。糜正琨 (2004) 探讨了移动增值业务的运营策略, 包括增加交互式娱乐业务、内容传递业务等多种增值业务。王艺 (2006) 指出增值服务将成为3G运营中的重要一环, 并将成为未来竞争的关键, 并提出了信息服务类业务和信息助手类业务等多种增值业务方式。叶文娟、严明 (2006) 通过对固定电话网、无线通信网和有限电视网三大网络增值服务业的分析, 以及对“三网合一”的理解, 提出了基于业务融合的价值链新模型, 指出“VAS”超市这一超级网络增值服务渠道将被广泛地采用。
随着计算机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 运用信息、网络等现代技术, 合理地应用高校科技资源数据 (包括自然科技资源、科学数据、人才资源、科技成果先进技术、科技前沿发展动态和发展趋势等) 进行战略重组和系统优化, 萃取出科技资源的网络增值业务, 以促进高校科技资源的高效配置和综合利用, 提升高校科技创新能力, 实现技术生产力的快速转化, 也成为网络增值业务拓展的一个新的方向。西安交通大学科技在线WAP平台正是在这一大环境下孕育而生的, 自2005年1月建站以来, 尝试着探索一条以提供科技资源为主要业务的网络增值服务运营方式。随着无线网络的日益发展和普及, 该平台已经具有一定的规模。
本文以西安交通大学科技在线WAP平台为调查依据, 采用分位数回归模型对2005年以来的访问日志进行分析, 重点侧重于极端状态下的网络增值效应分析, 证实了网络增值服务具备的普遍特性。文章将以如下方式展开:第二章主要介绍了西安交通大学科技在线WAP平台的主要增值服务, 并对本文采用的数据日访问网页数及日访问人次数进行介绍;第三章介绍了分位数模型的发展及模型结构;第四章利用第二章的数据及第三章的模型进行实证研究;第五章是本文的结论。
2 科技在线WAP平台服务
2.1 网络增值服务
不同于一般的以交互式娱乐、新闻信息、流媒体为主要服务的WAP网站, 西安交通大学科技在线WAP平台 (http://wap.xjtu.edu.cn) 结合高校的科技资源特点, 提出了别具特色的网络增值服务。充分利用高校自身拥有的诸如科技信息、人才信息、成果信息, 向无线网络客户提供个性化服务。正因为这一独特的资源提供方式, 造就了一个科技WAP平台。该平台主要提供的特色服务如表1所示。
由表1我们看到, 科技在线WAP平台提供的信息资源绝大部分来源于高校才拥有的信息资源, 作为一个信息资源的输送窗口, WAP平台具备了极大的发展空间和潜力。
2.2 数据准备
本文选用西安交通大学科技在线WAP平台的历史访问日志为原始数据来源, 日志详细记录了每天访问科技在线WAP平台的访问信息。通过对该日志的分析, 萃取出日访问人次数及日访问网页数。共获得了1035笔数据, 数据区间为2005年1月6日至2008年3月31日, 样本的统计信息见表2、图1所示。
注:VISIT_WEB和VISIT_TIME分别表示访问科技在线WAP网的日访问网页数和日访问网站人次数。
由表2和图1可以看出, 科技在线WAP平台具有较为稳定的访问量, 并且随着无线网络通信设备的日益普及, 访问量具有明显的上升势头, 这也证实了将高校科技资源作为网络增值服务的可行性和可持续性。当然, 从每日访问网页数中, 我们也看到WAP平台的访问还具有不稳定的特性, 每天的访问量变化较为剧烈。通过比较平台访问人次数稳定增长的趋势, 我们认为每日访问网页数存在变动的剧烈原因主要是因为每天提供的服务质量并不一致, 在那些更新了用户所需要信息资源的时点, 访问的页面数也随之增加。由于科技资源网络增值服务在全国尚属于起步阶段, 并没有更多的可以提供的借鉴和参考个案, 因此如何建立一个更为稳定的客户访问群体, 进而提供更为稳定的网络增值服务还值得进一步的讨论和研究。
在第四章中, 我们将日访问网站网页数 (VISIT_WEB) 作为被解释变量, 代表科技资源的利用效率, 将日访问网站人次数 (VISIT_TIME) 作为解释变量, 构建分位数回归模型。
3 分位数回归模型
3.1 分位数回归的发展
在实证研究中, 给定了解释变量和被解释变量, 通常我们采用最小平方法或者最小绝对离差法建立线形模型进行分析。最小平方法和最小离差法分别得到均值和中位数的估计结果, 因此, 两种方法聚焦于分布的平均和中央趋势, 但是它们对于分布尾部的性质分析提供了很少的信息。而且, 应用最小平方法的条件比较高, 如线性回归模型要求满足同方差性、随机误差间两两不相关等条件, 当需要进行回归系数的显著性推断时, 通常还要假设残差服从正态分布。尤其是当分布是重尾或有异常值时, 其结果的稳健性较差。
Koenker和Bassett (1978) 提出的分位数回归 (Quantile Regression) 模型突破性地提出了新的估计方法。这种模型允许估计条件分布的不同的分位, 每一个分位回归描述了条件分布的一个点, 集中所有点将提供几乎整个条件分布的描述。分位数回归特别适用于那些具有异方差性或者条件分布不具有标准的形状, 或者对条件分布尾端的性质感兴趣的回归分析。但是, 当时由于分位数回归本身计算的复杂性, 所以它没能象经典的OLS回归分析那样迅速普及, 但对它的理论研究一直在不断的完善中。Koenker (2000) , Koenker 和Hallock (2001) 发表的综述性文章回顾了分位数回归模型的发展和应用。分位数回归模型主要应用于经济学和管理学领域;Buchinsky (1994) 利用分位数回归方法来分析美国1963—1987年的工资结构变化, 发现见习生和有经验者工资回报的分布不同但是结构的改变相似, 同时发现了即使熟练者之间也存在显著的工资不平等现象。Chuang和Kuan (2005) 以台湾和美国的股指数据为基础, 首次引入分位数回归来研究股票市场收益率和成交量相关性, 得出了两地股市价量相关机制的不同性质。国内关于分位数回归的研究起步较晚, 研究也偏少。吴建南和马伟 (2006) 对分位数回归模型做了介绍, 并就在管理领域的应用做了详细的阐述。但是, 国内对分位数回归模型的社会行为学领域的应用还很少, 鉴于分位数回归对极端行为的呈现和解释上的作用, 在这一领域引入分位数回归模型将有很大的意义。
3.2 分位数回归模型基础
本节针对Koenker和Bassett (1978) 的文章对分位数模型进行简单的介绍。
任意随机变量Y的分布函数为F (y) =Prob (Y≤y) , 它可以用来描述Y的所有性质。Y的分位数 (Quantile) 定义为:对任意给定的概率τ满足0<τ<1, Q (τ) =F-1 (τ) =inf{y:F (y) ≥τ}, 定义为随机变量对应与τ的分量, 简称τ分量。我们定义τ=k%, 而k是一个介于1到100之间的正整数, 我们可以改用qk代替Q (τ) , 并称qk为随机变量Y的第k百分位。常见的有第25、50和75百分位, 其中, 第50百分位即中位数。
与最小绝对离差法类似, Y的第τ分量可以通过对q最小化式 (1) 得到:
从而证明了式 (1) 的解为Y的第分量。
令yt和xt分别表示被解释变量与解释变量, 样本区间为T。在线性模型的架构下, 构造第τ (0<τ<1) 分量回归的目标函数为式 (3) 。
VT (β;undefined[undefined] (3)
上式为以τ为权重的加权平均绝对误差。若τ小 (大) 于0.5, 目标函数正误差的权数较小 (大) , 而负误差的权数较大 (小) , 所以此分量位于分配左方 (右方) ;当τ=0.5时, 正负误差权数相当, 所估计的回归模型为中位数回归。
估计第τ分量的参数估计值β (τ) 是对式 (3) 的最小化, 其一阶条件为:
式 (4) 的最优解undefined (τ) 就是yt第τ个分量的参数估计值。由于指示函数在最优解处不可微分, 式 (4) 不能利用传统的方法最小化, 而一般估计分量回归采用线性规划的方法, Koenker 和Machado (1999) 指出, 上述参数估计式也是以非对称的拉普拉斯分配为基础的准最大似然估计式。
对模型做适当的假设, 就可以证明分量回归系数估计式undefined (τ) 是真实参数β (τ) 的一致估计式, 而且具有渐进正态性。
undefined
其中G (τ) =-E[xtx′tfe (τ) /x (0) ], ∑ (τ) =τ (1-τ) E (xtx′t) (5)
fe (τ) /x为误差项的条件概率密度函数。
4 实证分析
网络信息是否具有增值价值, 主要可以参考以下标准:
第一, 通过查看信息来源、判断信息要素是否齐全、运用逻辑推理的方法进行判断、运用资料进行考证和进行深入调查等方法, 判断信息中涉及的事物是否客观存在的、构成信息的各个要素是否真实。
第二, 通过把信息与同类信息作一定比较, 考察信息来源是否具有权威性、考察其研究方法是否科学、研究是否具有代表性、普遍性。
第三, 通过对各种事实的性质进行判断来确定信息的时效性。判断信息是否具有时效性的方法:对突发性或跃进性的事实, 在第一时间里做的报道, 具有很强的时效性;渐进式的事实, 应在事实变动中找到一个最新、最近的时间点, 以实现时效性;过去发生的事实, 新近才发现或披露出来的, 可以通过使用“由头”的办法加以弥补, 即说明自己得到信息的最新时间、来源。
第四, 对信息的价值进行鉴别和评价, 一般来说就是要确定信息内容本身是真实的;信息应该“可用”;信息应该具有一定权威性;时效性越强的信息实用性越高;个性化的信息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实用性信息最好能有配套措施。
科技在线WAP平台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基本上覆盖了以上四个方面的特征。为了证明我们的结论, 我们采用了分位数回归模型进行检验。
VISIT_WEB=C+β×VISIT_TIME (6)
我们以0.05为基本单位, 选择了20个分位点, θ=0.05, 0.10, …, 0.90, 0.95。利用 (6) 式进行分位数回归。如果网络增值效应存在, 则分位数越高, β的解释作用越大。即访问网页量同访问人次数呈现指数增长的形式。当访问的网页量越大时, 每增加一个访问人次将会带来更多的访问页面量。由此可见, 当WAP平台具备一定规模时, 访问量将随着访问人次的增加而迅速增加, 从而实现平台信息资源的更加有效利用, 进而达到网络信息增值的效应。表3和图2给出了实证结果。
从表3我们可以看到, 在各个分位点上, VISIT_TIME和常数C的系数都非常显著, 而随着分位数的增加, 两个变量的系数呈现出显著增长的趋势。日访问人次数对访问网页数量的影响从1.28到4.99。从图2我们可以看出, 当访问web量很大时, 日访问人次数对它的影响就越大, 此时, 网络信息的增值效应就越明显。应该值得注意的是, 当分位数超过0.7时, 常数C将显著增大。而这一部分的突然增加暗示着当访问web量较大时, 还有其他因素显著地促进访问量的继续增加。即网络信息增值的活跃性越大。由于资料的搜集具有很大的难度, 因此对于这些隐形影响因素我们并没有给出更为细致的分析。
实证的分析结果表明, 科技在线WAP平台已经初步形成了具有网络增值效应的信息服务模式, 但由于处于尝试阶段, 因此网络增值效应尚未达到理想的状态, 平台的运行尚未完全成熟, 服务业务的定制尚未达到合理的配置。尽管如此, 作为新兴的网络增值业务, 将高校科技资源打造成网络信息增值服务将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值得推广和尝试。
5 结论
本文从介绍网络增值服务开始, 通过以西安交通大学科技在线WAP平台作为典型实例, 尝试建立以高校科技资源为主要服务来源的高校科技资源网络增值服务业务。通过采用分位数回归模型对WAP平台的历史访问数据进行分析, 重点聚焦极端情况下的网络增值效应。实证结果表明, 当网络增值服务规模越大, 越能够吸引更多的访问, 同时客户也更愿意投入更多的精力关注、分享相关的信息, 从而使得网络信息的价值更加充分地被利用。通过打造真实可靠、权威、实效性强、可用性高、独创性的信息资源服务, 将使得网络增值效应愈发的明显。本文也证实了高校科技资源是一种高效的网络增值资源, 具有较高的利用价值, 应予以更多的关注和推广。
参考文献
[1]KOENKER R, BASSETT G, Jr.Regression Quantiles[J].Econo-metrica, 1978, 46 (1) :33-50.
[2]POWELL JL.Censored regression quantiles[J].Journal of Econo-metrics, 1986, 32 (1) :143-155.
[3]BUCHINSKY M.Changes in the U.S.Wage Structure 1963—1987:Application of Quantile Regression[J].Econometrica, 1994, 62 (2) :405-458.
[4]KOENKER R GALTON.Edgeworth, Frisch, and Prospects for Quan-tile Regression in Econometrics[J].Journal of Econometrics, 2000, 95 (2) :347-374.
[5]KOENKER R, HALLOCK KF.Quantile Regression[J].The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 2001, 15 (4) :143-156.
[6]KOENKER R, MACHADO JAF.Goodness of Fit and Related Infer-ence Processes for Quantile Regression[J].Journal of the AmericanStatistical Association, 1999, 94 (448) :1296-1310.
[7]CHUANG CC, KUAN CM.A Quantile Regression Analysis of Return-volume Relation:Evidence from the Taiwan and U.S.Stock Ex-changes (in Chinese) [J].Academia Economic Papers, 2005, 33 (4) :379-404.
[8]糜正琨.关于网络增值业务的探讨[J].中国数据通信, 2004 (6) :9-13.
[9]王艺.3G网络增值业务[J].中国信息导报, 2006 (6) :47-49.
[10]吴建南, 马伟.估计极端行为模型:分位数回归方法及其实现与应用[J].数理统计与管理, 2006 (5) :536-543.
[11]叶文娟, 严明.中国网络增值服务业价值链分析和未来发展趋势预测[J].中国科技论坛, 2006 (6) :117-121.
增值效应 篇2
摘要:我国当前的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为各个行业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机遇。在我国相关政策落实时,我国将增值税转型效应落实到实处。通过实践可以看出,增值税转型效应的实施无论是对社会经济发展还是社会财政收入,都能够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因此,本文针对我国在实施增值税转型效应的相关实证内容进行深入研究。
关键词:增值税;转型效应;实证分析
1引言
我国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无论是经济发展,或者是一些科学技术都在一直保持稳定增长发展的状态,这对各个行业的运作以及发展而言,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和作用。在这种大环境背景下,我国为了能够实现社会经济的持续增长,增加社会收入,在实践中开始逐渐将重点方向放在如何实施增值税转型改革方向。通过对我国增值税转型的实际应用情况进行分析可以看出,我国最初实施增值税转型效应的时候是在2009年1月1日。在增值税转型效应的实施过程中,主要是提出企业在日常经营管理过程中,想要购买一些与自己发展相关的机器,或者是一些设备时。其本身在购买时的进项税额可以一次性全额抵扣,这在之前是完全不能够抵扣。针对这一现状,有相关学者指出,我国在实施增值税转型效应的时候,可以将其看作是一种消费型转变。也就是说从之前的生产型运作模式上逐渐转变成为消费型,这次转型的对象是企业在购买一些机器设备的时候,对其进行的抵扣操作。
2增值税转型效应计量实证分析研究
2.1增值税转型对宏观经济造成的`影响
增值税转型除了会对微观经济产生影响之外,还会对宏观经济也造成一定的影响。通过对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可以看出,在当前增值税转型具体落实到企业日常经营管理中的时候,其本身的存在能够为企业效益、社会经济的稳定增长起到良好的控制性作用。特别是我国在针对经济现状实施了相对应的货币政策之后,在这一背景下,增值税的转型得到了认可,在实践中被广泛应用。在这种情况下,其本身的存在就能够促使投资在实践中得到稳定的增长,这样不仅能够有利于对企业的经营、发展以及投资起到相对应的刺激性作用,而且还能够在实践中为企业的经济效益获取提供有效保障。
2.2增值税转型对微观经济造成的影响
通过我国增值税转型效应的实际应用情况进行分析可以看出,其本身能够对经济产生一定的微观影响,具体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增值税转型为微观经济能够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在实践中可以促使企业在日常经营管理过程中,加快对企业本身一些设备机器的更新速度。这样不仅能够为企业的日常经营提供有效保障,而且还能够在实践中促使企业的经济效益增长水平能够得到提升。在针对这一问题根据分析时,将理论与实践进行有效结合,也就是说在企业在将消费型增值税落实到实处的时候。在这一形势下,企业本身在针对设备进行购买投资的时候,在增值税的影响下其本身的投资成本与之前相比,可以直接下降14%以上。与此同时,在这一环境下,设备本身的价值也会由于这一影响而出现下降趋势。在实践中,企业可以将已经节约的14%资金,同时投资在别的设备上,或者是投资相同设备。这样不仅能够帮助企业实现快速更新机器设备的根本目的,而且还能够节约企业投资成本,为企业的经济效益提升而言,能够产生非常重要的推动性作用。其次,我国企业在将增值税转型落实到实处的时候,在某种程度上能够对制造业发展起到良好的推动性作用。在增值税转型实施之后,企业在大环境背景的影响下,其本身在机器设备的更新意愿上就会更加强烈,特别是针对一些新型设备的要求也在不断地扩大。一旦出现这种情况,制造业也得到有效发展,只有这样,制造业才能够尽可能避免出现供不应求的现象。
3增值税转型对现阶段我国就业产生的影响
在生产型增值税的具体落实过程中,通过对现状进行分析可以看出,该增值税转型的实施对我国就业困难问题能够起到一定的缓解性作用。特别是在现阶段生产型增值税有效实施过程中,针对一些资本密集型企业而言,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和作用。由于这些企业本身的固定资产在日常经营发展过程中的占比比较大,因此,在具体实施中,其本身不允许参与抵扣的进项税额也呈现出必要多的状态。在针对这一现状进行处理的时候可以看出,由于增值税转型的落实,这些企业本身的固定资产进项税额就逐渐被允许抵扣。一旦出现这种情况,这些企业在日常经营管理过程中,其本身的税负问题也会逐渐消失,在实践中这些企业也能够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
4完善我国增值税转型效应实施的对策意见
我国在当前增值税转型的具体落实过程中,会由于各种因素影响导致其本身的应用效果受到影响。为了保证增值税转型的效应能够实现最大化,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能够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和作用,在实践中仍然需要对增值税转型的实施进行不断完善和优化。因此,在实际操作中,要对我国线网的增值税税制进行不断完善和优化,将其本身的作用和优势体现在各个环节当中,无论是对社会经济发展而言,或者是对企业本身的发展而言。在实际应用中都能够获取到相对应的利益价值,并且能够在实践中尽可能减少其本身对经济能够产生的负面影响。与此同时,在实际操作中,要根据实际情况采取有针对性措施保证增值税链条具有一定的完整性特征,这样才能够对增值税实现标准、规范的管理。
5结语
综上所述,在当前我国实施增值税转型的时候,由于其本身能够对企业的日常经营发展产生积极影响。所以在实践中将增值税转型有效落实到实处,不仅能够将其本身的效应最大化发挥在企业经营中,而且还能够推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平.御危机助升级促投资――辽宁增值税转型效果调查[J].中国税务,2009(9).
增值效应 篇3
关键词:企业并购;增值效应;影响因素
1.企业并购增值效应概述
并购一般是指兼并和收购。兼并又称吸收合并,指两家或者更多的独立企业,公司合并组成一家企业。收购指一家企业用现金或者有价证券购买另一家企业的股票或者资产,以获得对该企业的全部资产或者某项资产的所有权,或对该企业的控制权。
企业并购的目的是为了追求企业利润最大化,即企业财富增值效应,这是企业并购的根本动机,也是判断企业并购成功与否的标准。所谓财富增值效应,对于并购方来说,可以通过并购既收购了目标企业的资产,也获得了目标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资源、技术资源和销售资源等等。并购方还可以通过并购扩大生产经营规模,降低成本费用,并伴随生产力的提高,销售网络的完善,提高企业的市场占有额,提升行业战略地位。企业并购能够给企业带来协同效应,实现提升价值的目的。但在实际资本市场中的交易过程中,总会受到外在条件和企业内在因素的双重影响,给并购活动带来许多不可预测的变化,从而决定企业并购能否成功。
2.企业并购的增值效应的影响因素
2.1并购动机
并购的动机应从有利于企业自身或者企业利益相关者的角度出发。并购企业只有选择了合适的并购动机才能使接下来的一系列工作(即并购目标企业的选择、并购方式、支付方式等)更好的进行,达到企业的增值,进而满足企业自身的发展需求和企业利益相关者。
2.2并购企业能力及目标企业的选择
并购企业能力主要包括资金实力、市场占有额及开拓能力和内部管理水平。如果并购企业自身能力很强,则可以利用自身优势,把目标有机的融入其整体发展规划之中,使目标摆脱困境。如果并购企业自身能力很弱,且缺乏并购经验,盲目并购不仅不会改善目标企业现状,反而适得其反,也会逐渐拖垮自身的经营能力,无法达到增值的目的。
如何选择合适的目标企业对企业并购的增值效应有很大影响。首先要考虑目标企业的质量,一般来说,目标企业质量越高,并购成功的概率越大。目标企业的状况主要包括可利用价值、债务和富余人员,以及目标企业产品市场占有及开拓能力。
2.3并购方式
横向并购的并购双方在并购前生产相同或相似的产品,在同一市场中相互竞争。横向并购扩大了并购企业的市场份额,提高了行业集中度。由于并购对象是生产同类产品的企业,因此易生成(1+1)>2的规模经济,使企业规模扩大,增强了企业的融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也节省了管理费用,易给企业带来增值效应。
纵向并购即并购双方在并购前处于同一产品的不同生产阶段,并购方通过并购上游或下游目标企业达到降低市场交易费用的作用,给企业带来增值效应。
混合并购指并购双方在并购前从事不同产品生产。混合并购一方面通过降低企业对交易伙伴的搜寻与谈判成本来降低交易费用,另一方面混合并购可以整合不同的生产过程,使不同的生产过程集中于同一企业,从而使不同生产过程原有的交易成本有所降低。但是,由于混合并购隐含的前提是企业具有大量的“管理剩余”,因而在企业管理剩余有限的条件下,并购所产生的绩效效应将是有限的。
2.4并购支付价格
并购支付价格指的是并购企业取得目标企业部分或全部股权或资产所需支付的主要成本。因此合理确定并购支付价格对于并购双方的切身利益来说都起着重要作用,是并购过程的核心部分。如果并购企业对目标企业估价高于市场估价,可能是因为并购企业对于自身实力盲目乐观,且乐观的高估了并购后的协同效应,并购完成后,一旦协同效应未达到预期值则此次并购将走向失败,将不会给企业带来增值效应。
2.5企业并购整合程度
整合是整个并购程序的最后环节,也是决定并购能否成功的关键环节。双方签约后,进行产权交割(投资者与证券商之间的资金结算),并在战略、人员、管理、财务、技术及文化等方面对企业进行整合,整合时要充分考虑原目标企业的组织文化和适应性。
另外,政府的干预对增值效应也有一定影响,政府干预优点是增加了并购成功的概率,缺点是使得并购主体缺乏独立性,不能真实反映并购主体的愿望。
3.实证分析——中国国航收购国泰航空
2009年8月17日,中国国航成功以63.35亿港元从中信泰富手中购买国泰航空12.5%股权,成为国泰航空第二大股东。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分析此次并购对企业增值效应的影响。
首先,从并购方式来看,国航收购国泰航空属于横向并购,横向并购可以扩大企业市场占有率,降低行业竞争压力,提高行业集中度,易形成(1+1>2)规模经济,可以给企业带来增值效应。
其次,从并购支付价格角度来分析,交易价格对于国航来说很有利,因为此次交易收购价格是按照国泰航空2007年的EPS测算,收购市盈率为7.23倍,按2006年EPS测算,收购市盈率为11倍,按2003—2007年一个周期每股EPS测算,收购市盈率为11.45倍。对于一个周期性公司来说,这样的收购价格合理。因此,从收购价格角度来看,此次收购以合理收购价格作价给国航带来了协同效应,达到了并购协同正效应,即增值效应。
第三,从并购目的来看,国航和国泰航空在股权进一步密切之后,有利于国航和泰国泰航空进行更加深入的合作,将极大加强协同效应,既有助于国航发展国际航线等业务,也有助于国航和国泰航空发展大陆业务,可谓一举两得,双方共赢。这样的并购,将更加有利于提升国航的国际竞争力和品牌价值。
第四,从并购整合角度来看,国航和国泰航空均属于同一产业,二者资本的融合将有望强化两者更紧密的业务关系,同时,在业务方面的整合,将更有利于二者发展大陆及国际航线业务。
并购完成后,根据中国国航发布的财务数据显示,2008年—2010年的每股收益分别为-0.77元,0.42元,1.05元;净资产收益率分别为-46.27%,21.02%,29.31%;利润总额分别为-109亿元,53.1亿元,150亿元。由此可见,国航的每股收益、净资产收益率、利润总额在2008年均为负值,2009年开始上升。表明此次并购活动达到了中国国航的预期协同效应,对中国国航的2009年和2010年的相关财务指标逐年上升有正面影响,达到了并购增值效应。
中国国航成功并购国泰航空的案例说明,由于并购双方产业背景相同,且并购方与目标企业都属于大型企业,有足够的实力进行并购活动,同时,二者在各自领域都有很强的产业基础,因此,中国国航并购国泰航空使得资源得到了更加合理的优化配置,且互相弥补了不足,达到了共赢。尤其是从中国国航的盈利能力来看,并购完成后,确实对企业利润总额的增加起到了积极作用。(作者单位:天津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1]宋云龙、舒艳梅.企业并购增值效应分析[J].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第19卷第2期
[2]李眉.并购绩效研究[D].北京: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2
[3]张旭.我国国有企业并购动因与并购绩效研究[D].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2
增值税转型的政策效应分析 篇4
2009年1月1日起, 中国实行消费型增值税, 允许纳税人扣除外购固定资产所含进项税金, 增值税转型后的政策效应如何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在进行增值税转型政策效应分析前, 本文先对国内增值税转型方面的研究进行了回顾, 主要研究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研究增值税转型对宏观经济影响。有代表性的成果是陆炜、杨震 (2002) 《中国增值税转型可行性实证分析》, 作者从宏观经济的角度, 构建计税依据的实证模型, 阐明了不同类型增值税对政府税收收入、国民经济投资活动的影响, 结论是:消费型增值税具有良好的政府税收收入自动稳定器作用及对投资的反经济周期直接鼓励作用。二是研究增值税转型对企业财务行为的影响。实行消费型增值税后, 企业的财务活动和会计政策会有相应变化, 因此会影响企业的经营业绩。李长春 (2006) 《增值税转型对企业筹资和投资活动的影响》一文, 对上市公司转型前后ROE变化进行了分析, 以说明增值税转型对配股融资的影响;通过对上市公司利润变化进行了分析, 指出转型后企业的融资能力会获得提高;通过对企业投资活动的变化进行了分析, 指出增值税转型后企业投资活动将会增加。
二、增值税转型的行业效应
1. 样本的选取。
本文相关原始数据全部来源于RESSET金融研究数据库。选取2008—2010年三年间各行业每年年初、年末固定资产原值的样本数据。样本选取标准为: (1) 2008—2010年间所有上市公司各年年度财务报告中的固定资产原值。 (2) 公司净利润和各年固定资产投资额均为正值, 剔除固定资产原值期末减期初的差额为负值的上市公司。因期末减期初差额为负值, 表明该公司当年固定资产不仅没有投资, 反而进行了固定资产处置, 故这种情况与增值税抵扣没有关系。 (3) 提供的数据资料足以进行增值税转型计算, 即净利润为正值, 股东权益为正值, 且有关财务数据完整的公司。 (4) 样本中排除了建筑业、交通运输仓储业、房地产行业等非增值税实施范围内的行业。选取农林牧副渔业、采掘业、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供应业、制造业、信息技术业等增值税转型潜在影响较大的行业。
根据上述标准选取样本, 2009年符合条件的样本公司291家, 2010年符合条件的样本公司428家。
2. 行业影响分析。
各行业年内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等于年末固定资产原值减去年初固定资产原值。在消费型增值税下, 一般纳税人购进固定资产所含增值税额可以抵扣, 这里的“固定资产”指外购的用于生产经营活动的设备、工具和器具, 由于在公开的财务数据中无法取得设备、工具和器具的投资额, 本文采用《中国统计年鉴》公布的各行业每年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和设备、工器具投资额, 计算出全社会行业设备、工器具投资比例, 然后, 根据上市公司的有关数据, 计算出上市公司行业设备、工器具投资额。
各行业不含税设备工具投资额=年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行业设备、工器具投资比例
当年抵扣增值税额=不含税设备工具投资额×17%
下页表1为全社会各行业设备、工器具的投资比例。《中国统计年鉴》已公布2007年、2008年、2009年的数据, 2010年的数据尚未公布, 为了计算分析的需要, 本文采用回归分析法计算出2010年全社会各行业设备、工器具的投资比例 (见下页表1) 。
假设购进设备、工器具的适用税率均为17%。下页表2是根据表1和各行业2009年和2010年数据计算的购进设备、工器具投资总额和已抵扣增值税额。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 2009年、2010年出版。
单位:万元
资料来源:中国股票市场交易数据库 (CSMAR) 。
由表2可以看出, 增值税转型后采掘业、水电煤气供应业和制造业平均每家上市公司抵扣进项税额较多, 增值税转型使这三个行业每家上市公司受益都在千万元以上。就2009年来看, 采掘业平均每家上市公司抵扣进项税额在12亿元以上, 水电煤气供应业平均每家上市公司抵扣进项税额近2亿元, 制造业平均每家上市公司抵扣进项税额6 000万元以上;就2010年来看, 采掘业平均每家上市公司抵扣进项税额在13亿元以上, 水电煤气供应业平均每家上市公司抵扣进项税额近7 000万元以上, 制造业平均每家上市公司抵扣进项税额3 000万元以上。就二年期限看, 农林牧渔业、采掘业和信息技术业平均每家上市公司抵扣进项税额, 2010年比2009年有所增加。为进一步研究上市公司的具体受益情况, 下面通过计算财务指标来分析。
三、增值税转型的微观效应
本文通过分别计算生产型增值税下和消费型增值税下上市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和每股收益, 来分析增值税转型的微观效应。
消费型增值税下净资产收益率=净利润/年度末股东权益
消费型增值税下每股收益=净利润/当年发行在外普通股加权平均数
因消费型增值税下可抵扣的进项税额在生产型增值税下计入设备的原值, 因此, 可抵扣进项税额通过影响每年折旧额而影响会计利润, 使得生产型增值税下的会计利润少, 消费型增值税下的会计利润多。本文假设设备的平均折旧年限为五年, 2009年是实施消费型增值税的第一年, 无累计折旧额影响, 故:
生产型增值税下净资产收益率= (净利润-当年抵扣增值税额/5) /年度末股东权益
生产型增值税下每股收益= (净利润-当年抵扣增值税额/5) /当年发行在外普通股加权平均数
因2010年需要考虑抵扣增值税额的累计影响, 故:
生产型增值税下净资产收益率=[净利润- (当年抵扣增值税额+上年抵扣增值税额) /5]/年度末股东权益
生产型增值税下每股收益=[净利润- (当年抵扣增值税额+上年抵扣增值税额) /5]/当年发行在外普通股加权平均数
1. 净资产收益率的统计分析。
通过对2009年291家上市公司ROE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得出2009年291家上市公司消费型增值税下ROE平均值为11%, 生产型增值税下ROE平均值为10%。因本文需要考虑折旧额的累计影响, 故删除了2010年有相关数据而2009年没有相关数据的公司, 因此, 2010年样本公司只剩下181家了, 这181家公司在消费型增值税下ROE平均值为12%, 生产型增值税下ROE平均值为11%, 即增值税转型使得上市公司ROE平均值提高1个百分点。表3列示的是增值税转型后两种增值税下ROE差异排名前十名的上市公司。
资料来源:中国股票市场交易数据库 (CSMAR) 。
由表3可知, 受益增值税转型的上市公司中, 600339公司2009年的净资产收益率提高6个百分点, 2010年的净资产收益率提高9个百分点, 600230公司2009年和2010年都提高4个百分点, 000898公司2009年提高3个百分点, 2010年提高4个百分点, 这说明增值税转型确实使得一些上市公司受益。
2. 每股净收益的统计分析。
每股净收益是持有每股股票带来的收益, 它是考查上市公司的重要财务指标。经过分析, 2009年291家上市公司消费型增值税下平均每股收益是0.47元, 生产型增值税下平均每股收益为是0.46元, 即增值税转型使得上市公司平均每股收益提高0.01元。2010年181家上市公司消费型增值税下平均每股收益是0.55元, 生产型增值税下平均每股收益是0.53元, 即增值税转型使得上市公司平均每股收益提高0.02元。可见, 增值税转型对企业的经营业绩产生了明显的有利作用。
单位:元
资料来源:中国股票市场交易数据库 (CSMAR) 。
从表4可知, 增值税转型确实提高了上市公司的每股收益, 受益最大的是000898公司, 其每股收益2009年提高了0.24元, 2010年提高了0.29元。这也从某种程度上说, 某些上市公司这二年每股收益提高并不一定是其盈利能力真正提高了, 而是受益于国家的税收政策。
四、研究结论与局限
通过对上市公司行业投资额和财务指标的分析, 本文得出以下结论:增值税转型受益较大的行业是采掘业、水电煤气供应业和制造业;增值税转型对上市公司经营业绩产生了明显的有利作用, 使得样本公司净资产收益率平均值提高了1个百分点, 每股收益平均值提高了0.02元, 某些上市公司远远超过平均值。
在本文的研究中, 由于样本公司购入设备的具体使用年限无法获取, 文中以五年为折旧年限计算增值税抵扣额对公司会计利润的影响, 这很可能与购入设备的实际折旧年限不一致, 进而影响净资产收益率和每股收益的计算结果。
参考文献
[1]陆炜, 杨震.中国增值税转型可行性实证研究[M].北京:中国税务出版社, 2002.
[2]王素荣, 蒋高乐.增值税转型对上市公司财务影响程度研究[J].会计研究, 2010, (2) .
[3]李长春.增值税转型对企业筹资和投资活动的影响[J].会计之友, 2006, (7) .
增值效应 篇5
关键词:增值税,改革
增值税改革已经进入攻坚战时期, 与企业生产经营行为密切相关的交通运输业、邮政电信业和7个部分现代服务业已经完成了营业税改征增值税, 而还未转变的金融业、房地产业、建筑业、生活服务业都是增值税改革的阻力。同时, “营改增”试点过程中的问题也陆续出现, 应当在营改增进程中加以改进。本文从国民经济结构和税率两个方面对增值税改革的进一步发展进行探讨。
一、国民经济结构和增值税改革的互动效应
从世界税收制度演变规律来看, 一个国家的税收制度与该国工业化、城市化和经济结构密切相关。一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推动一国经济结构的变化, 进而影响一国税基、税收结构和税收总量, 从而推动一国税收制度的演变。从国外城市化过程来看, 城市化首先推动的是工业的发展, 城市化发展到一定程度后 (国外经验是城市化率达到50%) , 城市化开始推动服务业的发展, 而对工业的推动效应开始下降。
2013年中国城市化率为53.73%, 超过50%的临界点, 同时中国工业化开始出现了下降的态势, 这表明中国当前的城市化对工业化的推动效应已经开始下降, 而对服务业的推动效应出现上升, 中国经济结构开始表现出服务化的趋势, 特别是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
在当前增值税和营业税并存的税收制度下, 这种经济结构的变化导致增值税税基下降, 营业税税基上升, 从而使得增值税税负增长落后于营业税税负。1994年, 国内增值税收入2308.34亿元, 营业税收入670.02亿元, 而2013年增值税收入28803亿元, 营业税收入17217亿元。相较而言, 增值税收入增长慢于营业税收入, 以致近年来营业税占税收收入的比重相对稳定, 而我国增值税占税收收入的比重则出现了下降。这种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下经济结构的变化对税负的影响在发达地区表现的尤为明显。所以, 从国民经济结构的发展趋势来看, 增值税“扩围”已经到了不得不扩的时候了, 如果再不进行增值税扩围, 那么中央财政影响力将日趋减弱。
二、增值税“扩围”税率问题相关研究
相比营业税对营业额全额征收的计税方式, 增值税对增值额征收从理论上说是向税负公平迈出的重要一步, 但是由于不同行业的增值率不同, 改征增值税后增值率不同的行业面临的税负变化情况极为不同。增值率高的行业税负将相对提高, 增值率低的行业税负将相对下降。
1. 关于简化税率的问题。
征收增值税的发达国家, 许多国家都采用超过了两档以上的税率。在低税率设置问题上, 特别是实现对全部流通领域的商品和劳务征收增值税的法国和德国, 其低税率仅有标准税率的三分之一左右。我国税率设置中, 标准税率中销售货物、提供加工修理修配劳务、有形动产租赁服务为17%、交通运输业为11%、部分现代服务业为6%;低税率为13%;对出口产品实行零税率;征收率为6%、5%、4%、3%、4%减半征收, 税率设置明显过多, 过乱, 不利于税务机关的税收征管, 也为企业进行税收筹划提供空间。
基于国外经验和我国的实际, 我国的税率应当调整。近几年来, 物价快速上涨, 食品类增值税的正常征收都往往成为部分学者宣扬税收推高物价的重要依据。而作为涉及民生的公共交通、食品加工、医疗卫生等行业在未来的增值税改革中应当考虑适用低标准的税率。建议将增值税税率设为4档, 标准税率为13%、低税率为6%、征收率为3%和出口产品零税率。
2. 适用零税率的行业。
关于金融服务业, 因为金融业在某种程度上是宏观经济的杠杆, 金融成本可以影响到整个社会经济的活性, 加之确定金融业的增值额异常困难, 所以, 金融服务业应当适用增值税的零税率。虽然增值税“扩围”改革如果金融业适用6%的低税率, 金融业仍可实现减税负的目的。但是应该看到如果将来金融业实现免征增值税, 首先可以避免因为对金融业进行征管而产生的无谓损失;其次, 免税而少缴的资金将可以直接进入金融市场, 提高市场流动资本金;最后, 因为更多的资本金进入市场, 便可以产生压低存贷款利率, 为中小企业生存与发展提供空间, 进而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等正外部性。金融业免税而减收的财政收入与金融业免税而减少的财政支出相比, 国家财政仍属于正收益, 我们对经济管控也更具市场化、科学化。
涉及社会公共福利的事业, 例如教育、保险、文化、体育及医药等行业, 在未来的增值税“扩围”改革中也应当考虑适用零税率, 从实处实现降低公众基本生活的负担。而作为中国人头上三座大山之首的“房价问题”, 房地产业除了因为土地财政的原因, 房价被推高之外, 房地产业的税费成本, 也是房价的重要组成部分, 所以, 在解决公众基本住房需求的经济适用房和公租房的建设领域, 应当适用零税率。而面积较大的豪宅、别墅等房地产建设项目应当适用标准税率, 以实现基本住房的价格稳定。
这些方面, 欧洲部分国家已经有了许多的经验如瑞典对教育、银行、保险、文化、体育及医药、护理等个别行业免征增值税, 德国对金融、燃料、电力、房地产行业免征增值税。除此之外, 大部分欧盟国家对金融行业都免征增值税。
参考文献
[1]李志学, 付晓玥.增值税扩围改革问题研究述评[J].西安石油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4 (01) .
[2]沈开艳, 杨亚琴等.营改增税制改革的经济效应与政策建议[N].东方早报.2014-01-21 (012) ..
增值效应 篇6
关键词:新旧增值税暂行条例,区别,效应
1. 新旧增值税暂行条例的主要区别
对比新旧增值税暂行条例不难看出, 此次新条例主要在两个方面做了较大修改。
1.1 由生产型增值税向消费型增值税转变
生产型的增值税, 是指纳税人在缴纳增值税款时, 所购置的固定资产中所含进项增值税款不能抵扣;而消费型增值税则允许企业购进机器设备等固定资产的进项税金在销项税金中抵扣。
我国长期以来一直实行的是生产型增值税, 即购进固定资产的增值税不允许从增值税的销项额中抵扣, 这部分税款被资本化, 在随后的生产过程中, 分期摊入到产品成本中去, 成为其价格的一个组成部分。到了销售环节, 当产品以含税价格销售到以后的生产经营环节时, 再增值、再征税, 这样就形成重复征税。而且产品流通次数越多, 重复征税就越多。虽然此项措施有利于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 有利于国家进行宏观调控, 但是不允许抵扣固定资产进项税, 存在着重复征税的问题, 这增加了企业的税收负担, 不利于企业进行技术更新, 从宏观层面上看, 不利于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 同时也不利于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竞争。生产型增值税的弊端在于, 不仅导致出口产品的价格提升, 而且出口退税也不彻底。
早在2004年7月国务院就在东北老工业基地、中部等地区先后进行增值税的试点改革, 取得了成功经验。为了进一步消除重复征税因素, 降低企业设备投资税收负担, 鼓励企业技术进步和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有必要尽快在全国推开转型改革;尤其为应对目前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发展带来的不利影响, 努力扩大需求, 作为一项促进企业设备投资和扩大生产, 保持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重要举措, 全面推行增值税转型改革的紧迫性更加突出。
目前世界上凡征收增值税的国家, 大部分采用消费型增值税。因此, 我国实行消费型增值税, 还将有利与国际上发达国家增值税制度接轨, 使我国经济和税收进一步国际化, 对外资和先进技术更具有吸引力, 最终达到提高我国企业整体技术创新能力的目的。因此, 实施消费型增值税, 既是促进我国企业技术创新的客观要求, 也是完善我国增值税的必然选择。因此, 新增值税暂行条例规定, 企业购买固定资产允许抵扣其增值税进项税, 实现增值税由生产型向消费型的转换。
另外, 考虑到增值税转型可能会带来的一些税收漏洞, 修订后的增值税条例规定, 与企业技术更新无关且容易混为个人消费的自用消费品 (如小汽车、游艇等) 所含的进项税额, 不得予以抵扣。
1.2 调低了小规模纳税人的征税率
根据修改前增值税暂行条例的规定, 经国务院批准, 从1998年起将小规模纳税人划分为工业和商业两类, 对其分别实行6%和4%的征收率。考虑到增值税转型改革后, 一般纳税人的增值税负担水平总体降低, 为了平衡小规模纳税人与一般纳税人之间的税负水平, 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和扩大就业, 应当降低小规模纳税人的征收率。同时考虑到现实经济活动中, 小规模纳税人混业经营十分普遍, 实际征管中难以明确划分工业和商业小规模纳税人, 因此修订后的增值税条例对小规模纳税人不再设置工业和商业两档征收率, 将征收率统一降至3%。
通过这样的调整修订, 我国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和小规模纳税人的税收负担都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减缓, 这虽然直接造成国家财政收入的减少, 但在这样的税制激励下, 全国各类企业的蓬勃发展, 带给国家的利益将是更巨大的。
2. 新增值税暂行条例对企业的影响
修改后的暂行条例较之以前有了较大的改变, 不可避免也会对企业产生较大的影响。
2.1 降低成本, 增加效益
新的暂行条例实行消费型增值税, 允许企业抵扣购买固定资产的增值税进项, 必定会减少企业增值税税基, 从而为企业减负, 进而提高企业利润。特别是一些制造行业的企业, 由于其固定资产在其成本中占据的比例较大, 因此新的暂行条例, 将会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其税基, 减少其税负, 增加其效益, 从而大大提高企业的积极性, 促使企业在国家的宏观调控下, 高速高效地发展。
2.2 增强市场竞争力, 加快产业调整与升级
企业税负减少了, 效益增加了, 将会促使管理者进行技术的更新与改造, 从而提高生产效益, 降低生产成本, 在更大程度上降低生产成本, 增强其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上的竞争力。另一方面, 技术的革新与改造, 将会推动整个行业的发展与进步, 这无疑会加快产业的调整与升级, 符合我国目前的产业政策发展方向。
2.3 有利于中小企业的发展
新的暂行条例对小规模纳税人的征税率进行了较大幅度的调整, 整体税负由6%和4%一并调整为3%, 并且不再区分商业企业和生产企业。这有利于增加中小企业的活力。税负降低之后, 中小企业将有了更多的留存利润用于扩大规模、开拓市场, 以提高市场竞争力加快其发展。从另一角度来看, 这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2.4 有利于建立稳定健康的市场
税负的直接减少, 可以避免过去众多企业在税负繁重的压力下, 偷税漏税的情况, 因此, 在某中程度上, 新的暂行条例能够促进我国的市场朝着更加文明、健康、稳定的方向发展, 这对企业、国家都有着极大意义。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Z].北京:国务院第538号令, 2008.
[2]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Z].北京:国务院第134号令, 1993.
增值效应 篇7
“十二五”规划中, 提出结构性减税, 把扩大内需作为拉动中国经济的重中之重。政府把依靠投资为导向的政府转变成扩大内需, 促进政府职能转变。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决定2012年1月1日起上海作为试点对象, 然后在全国逐步推广。目前关于增值税的研究比较多, 国外研究方面:Michael Keen;Ben Lockwood (2010) 通过对143个国家的面板数据认为, 增值税能够降低公共资金的边际成本, 规范政府职能, 大多数采用增值税的国家, 税收工具的作用更高效;国内研究方面:考虑到中国营业税与增值税并存的现实, 分税制下的增值税“扩围”对财政分配和地方财政利益的影响, 夏杰长、李小热 (2007) 提出从提高产业竞争力的角度出发, 进行税制改革等制度创新, 是促进中国服务业与税收形成良性互动关系的必然选择。唐海燕 (2010) 论证了服务经济发展对税收制度的要求。通过文献分析发现, 国内外学者在增值税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增值税的作用、征收范围、利弊以及对整体经济等宏观方面的研究, 关于增值税“扩围”对地方财政收入的预测研究较少, 对不同行业税负的比较也较少, 对就业量影响的定量研究比较少。本文以新疆为样本, 从欠发达的民族地区的视角, 预测增值税改革后对新疆的预期效应, 研究此项改革对新疆地方财政收入、产业结构、行业税负和就业量的预期效应, 并提出可行性建议。
二、改革对新疆经济的预期效应
新疆和全国其他省份经济结构不同, 新疆是一个民族地区, 新疆需不需要营业税的改革?改革会产生哪些效应?本文引入税收弹性来衡量。2009年和2010年新疆税收收入分别为301.13亿元和416.23亿元, GDP分别为4 277.05亿元和5 437.47亿元。计算得出税收弹性E=1.3>1是富有弹性, 说明新疆税收增速超过GDP的增长, 张德志运用数理模型分析中国税收弹性的合理区间为0.89~1.11。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预测了营业税改革对新疆经济的影响。
(一) 对新疆地方财政收入的影响
1994年分税制改革, 划分营业税是地方税种, 收入归地方, 增值税属于共享税, 增值税税基用进项减去销项, 进行进项抵扣, 小规模纳税人税率3%, 不进行进项抵扣, 营业税是全额征收。目前, 营业税和增值税并存使新疆地区纳税人成本增加, 同时也增加了征收成本, 尽管这使得新疆地方财政收入逐年上升, 但是两税并存不利于新疆经济的健康发展, “改革”后将使得新疆营业税纳税人的税负大幅度降低, 增加了他们的利益。然而营业税改革后由于地方的营业税税种消失, 转化为增殖税, 增值税又是共享税, 按照中央占75%, 地方占25%的比例, 由于原本新疆地方财政收入就不多, 每年都需要国家大量的财政转移支付, “扩围”后将会使得新疆地方财政收入在原有基础上再减少。
目前上海已经试点, 根据上海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相关调研报告测算, “营改增”后, 上海市税收将因此减少大约100亿元, 新疆第三产业占新疆生产总值的比例明显低于上海第三产业占上海生产总值的比重, 由于营业税主要来源于第三产业, 营业税改增值税后, 也将会造成新疆地方财政收入的减少, 营业税是新疆税收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 每年都在递增, 营业税占营业税与增值税总和的一半以上, 2011年营业税占营业税与增值税之和的比例创历史新高为68.46%, 可见营业税在新疆税收中的重要地位。改革后营业税纳税人进项税额得到抵扣, 促使增值税抵扣链条更加完整, 税负降低, 这也有利于税收中性作用的实现。
按照现行税率, 2007年新疆营业税收入是490 391万元, 改革后增值税收入是451 635万元, 即便改革后这部分增值税的收入归新疆地方政府所有, 新疆地方财政收入将减少约38 756万元, 虽然上海试点时期将这部分收入归地方, 这只是过渡而已。增值税是共享税, 若按照中央和地方3∶1的分享比例, 新疆地方财政收入将减少377 482万元, 2007年新疆税收总收入为2 206 460万元, 减少的税收收入占新疆税收总收入的17.11%, 2008年新疆营业税占营业税与增值税之和的比重为53%, 原分享比例下营业税改征增值税后地方增值税占原地方两税之和的百分比为60.3%, 减少了大约2/5, 若按照46.8%分享比例下营业税改征增值税后地方增值税占原地方两税之和百分比为112.9%[1]。
(二) 产业结构的预期效应
新疆是全国棉花重要产地, 第一产业比重比较大, 本文将新疆和全国近十年的数据进行对比, 分析新疆产业的特点。2011年新疆第二产业和全国差不多, 第一产业比全国高7个百分点, 第三产业比全国低11个百分点, 说明新疆第三产业的发展比较落后, 然而第三产业发展对经济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发达国家现在第三产业比重高达70%。比较近十年的平均值, 本文发现, 新疆第二产业占GDP的平均值和全国差不多, 第一产业比全国均值高7个百分点, 第三产业比全国均值低5个百分点。这充分说明, 新疆第三产业发展薄弱, 新疆需要发展第三产业来构建更加合理的产业结构, 中国现在正处在工业化中后期, 正在进行经济转型, 产业结构向第三产业倾斜, 营业税改革将对第三产业的发展产生重大的促进作用, 对新疆的促进作用将会更加明显。
营业税改革主要是对第三产业征收, 营业税改革后影响最显著的当然也属第三产业, 近年来, 新疆第三产业的发展为新疆产业结构的升级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现行税制与产业结构升级的矛盾主要表现在第二、三产业的税收差别对待, 进而阻碍了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现代服务业以生产性服务业为主, 服务对象主要是企业, 由于是全额征收营业税, 产生多种环节重复征收问题, 进而加重了企业的税收负担, 阻碍了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使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受阻。
营业税改革后, 根据国家扩大内需的总体思路, 新疆第三产业的税负将会降低, 必将对新疆第三产业的发展提供长足动力, 更好地发挥新疆桥头堡的作用, 为新疆的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提供保障和新生的动力, 在营业税改增值税的税收政策下, 新疆经济将会焕发新的活力。
(三) 行业之间税负的变化
营业税由于重复增收问题制约了服务业的发展, 增值税扩围是适应时代的英明举措, 增值税扩围后, 以前缴纳营业税的行业税率如何确定是一个问题。结合上海2012年试点范围:交通运输业和现代服务业, 并模拟上海试点的范围和试点的税率[2], 结合新疆本地区2007年《投入产出表》, 比较各行业营业税改革后在税率与改革前名义税率, 分析行业税负情况。
我们假设了四档税率:6%、11%、13%、17%, 计算不同增值税税率下对应的营业税税率值, 并和目前对应行业的的营业税名义税率对比, 按照上海试点的税率和行业情况, 交通运输业11%的税率, 增值税的税负高于现今营业税3%的税率, 对交通运输业发展不利。新疆由于地区广阔, 交通运输业比全国绝大多数省份都非常重要, 加上新疆交通运输业本身就不发达, 这将对新疆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若按照平均税负来比较, “扩围”后交通运输业11%税率, 其余按6%的税率计算得出平均税率为3.86%, “扩围”前平均税率为4.71%, “扩围”后总的税负水平将得到很大程度的降低, 这将提升各产业分工的精细化, 提高它们的利润, 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供的保证, 对新疆来说是福祉。营业税改革后, 租赁和服务业的税负将得到最大的减少, 提升到17%的水平, 才和目前的税率差不多, 改革后实行6%的税率, 有利于房屋租赁业的发展, 对抑制新疆房价的发展起到很大的作用, 这也符合温总理抑制房价过快增长的理念。
以物流业举例, 2009年东部地区税收总额为813.01亿元, 中部地区为161.05亿元, 西部地区为94.06亿元[3]。这些数据说明中西部地区物流业, 尤其是物流信息和租赁、商务服务业非常薄弱亟待发展。扩围”后, 税负比以前还重的话, 将会制约新疆的跨越式发展。营业税改增值税后, 按照上海试点6%的税率, 物流业的税负将会降低, 增加了物流业的利润, 大大激发物流业的技术更新、结构优化。
三、结论与建议
新疆营业税改增值税后, 财政收入势必减少, 政府的财政压力加大, 然而这有利于增值税抵扣链条的完整, 为第三产业发展提供动力, 按照上海试点范围和税率, 平均税负降低, 第三产业对新疆的就业产生极大促进作用, 营业税改革后, 第三产业将会获得长足发展, 进而对新疆的就业产生极大促进作用。
结合新疆实际提出以下建议:首先, 加大税收征管力度。新疆一直是以第二产业为主的地区, 最近几年来第三产业发展非常缓慢, 甚至有的年份出现负增长。只有加大税收征管力度, 才能最大程度减少税收流失。其次, 调整产业比重。营业税改增值税后, 对第三产业带动作用明显, 作为自治区政府, 应加明确第三产业的战略地位, 适当调节第三产业比重, 对于一些改革后税负过重的微小型企业, 政府应该尽量提供税收优惠以及其他一些扶持政策, 支持它们的发展。最后, 减少失业人数。就业问题不仅仅是全国性的问题, 同时也是新疆面临的非常棘手的问题, 就业解决不好直接影响新疆的稳定。
新疆在中亚贸易中的战略地位不容小觑, 2011年新疆举办第一个亚欧博览会, 这为新疆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市场空间, 未来新疆竞争力的强弱很大的程度要取决于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因此, 新疆应善于利用亚欧博览会的机遇, 借助于国家营业税改革的契机, 提高第三产业的整体发展水平, 以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这有利于坚决执行新疆效率, 稳中求快, 未雨绸缪, 尽早实现新疆的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
参考文献
[1]张悦, 蒋云贇.营业税改征增值税对地方分享收入的影响[J].税务研究, 2010, (11) :42-44.
[2]将云鬓.增值税扩围对财政体系代际平衡状况的影响[J].财贸经济, 2012, (3) :21-30.
增值效应 篇8
综观国内外相关的研究成果,对动漫产业链的研究尚处于非常初级的阶段,理论研究水平远远落后于发展实践。国外动漫产业起步较早,搜寻国外有关“动漫产业”的研究,无论是内容上还是方法上都有一定的启示意义,但由于发展比较成熟,研究成果以文化基础开发和个案分析为主[3,4]。对于中国,有其本土特征,如何应对,未有系统性的资料整理。目前国内对于动漫产业链的研究主要停留在现象罗列、观点展示以及区域性发展对策研究的阶段,研究方向主要集中于产业链战略模式的发展与完善上,而且主要停留在政策性的分析与建议的层面。姚中杰、虞雪峰认为中国还没有形成一条成熟的动漫产业链,指出产业化发展动漫的必要性[5];徐群晖认为动漫产业链的盈利模式应该以品牌设计和衍生品开发为主,并认识到了动漫产业链的循环增值性[6];陈又星提出了一种以网络游戏为动漫产业链起点的模式构想[7];杜广中等具体分析了世界动漫产业链的发展模式,并针对中国动漫产业链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定的政策建议[8]。这些研究虽然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否符合市场规律,还有待检验。
通过以上研究可以发现,目前对于动漫产业的研究大多是从纯经济学、社会学、产业组织学等角度来进行宏观定性分析,大多数学者也通过动漫产业链的分析注意到了动漫产业与其他产业的关联性,并且动漫产业的收入需要相关辅助性行业的支撑。但是,动漫产业是通过一种怎样的机制和产业链价值增值环节来维持动漫产业的进一步发展的?对于这些微观层面上的问题,还缺乏系统性的整理与研究,因此也就无法深入地把握中国动漫产业的发展方向。本文拟从系统的角度深入研究动漫产业链的内在运作机制,尝试从定量的角度构建了产业链增值效应的系统动力学模型,通过仿真分析来认识和解决动漫产业链增值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 动漫产业链增值系统的运作机制分析
产业链是产业经济学中的一个概念,是各个产业部门之间基于一定的技术经济关联,并依据特定的逻辑关系和时空布局关系客观形成的链条式关联关系形态,它的本质是用于描述一个具有某种内在联系的企业群结构[9]。目前,全球动漫产业已经形成美、欧、日、韩等少数国家割据的态势。这些国家通过完善的市场运作和衍生品开发模式,使得动漫产业的规模不断扩大、市场不断扩展,形成了一个成熟和完整的产业链。由于各国动漫产业的历史发展阶段不同,导致目前形成了大多数学者所公认的2种不同的动漫产业链模式:
一种是以日韩为代表的:动漫图文创作—图书出版发行—动漫影视片制作—电视台和电影院播放—音像制品发行—形成版权的授权代理—衍生产品的开发和营销。
另一种是以美国为代表的:动漫影视片制作—电视台和电影院播放—图书出版发行—音像制品发行—形成版权的授权代理—衍生产品的开发和营销。
一般的文化创意产业链基本结构为:内容创意—内容实现—创意作品—媒介渠道—传播对象。通过以上两种模式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动漫产业链除了具有一般创意产业的核心链条外,它的独特之处在于衍生链条和中介服务链条非常复杂多变,正是在这两个链条的支撑下,动漫产业促进了许多相关产业的发展。综合以上2种模式,可以概括出动漫产业链的普遍模式,如图1所示。
由动漫产业链的普遍模式可以看出,动漫产业是一个复合型产业,跨领域的产业整合是动漫文化的特殊现象,它需要整合从创作到零售终端的每一个产业,因此,动漫产业链是各环节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动态复杂系统。动漫产业链以动漫创意为起点,其价值通过动漫加工企业进行漫画、动画片制作,到漫画内容、动画播映权的授权转让,再到图书出版发行、动画片播放,最终传达到消费者得以实现,同时,通过形象品牌授权等方式对衍生产品进行开发,充分挖掘动漫原创内容的潜在价值,逐步实现产业链中的价值增值。
2 基于系统动力学研究的理论基础
系统动力学是研究系统演化和信息反馈的重要理论方法,是一种分析系统内部因果关系,研究如何协调、管理系统中相互联系的各个子系统和影响因素、从而实现目标的综合性方法[10]。
动漫产业链系统分析表明:动漫产业链增值系统是一个动态的非线性的复杂系统。动漫产业的核心价值在于它的创意,而创意的生产传播过程本身就是信息的传递与反馈过程。动漫产业链区别于一般产业链的一个最大特点就是营销周期比较长,由此可以看出,时间因素对于动漫产品的销售传播具有重要意义,产业链增值系统中有很多因素都会产生时滞增值效应,所以必须要把系统放到几个连续的增值周期中去研究。目前,动漫产业作为新兴的创意产业还没有系统性的分类标准,相关的统计数据也很不完善。基于以上的分析,应用系统动力学方法对动漫产业链增值系统进行研究是合理和适用的。
3 动漫产业链增值效应的系统动力学模型
3.1 建模目的、边界和假设
通过系统动力学的方法对动漫产业链增值系统进行动态的、全方位的分析,目的在于通过模型的建立来模拟动漫产业链增值的变化趋势,依据仿真结果来探讨系统内部各影响因素对于系统增值效应促进或阻碍作用的影响程度,为我国动漫产业的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系统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相对于所研究问题的性质和建模目的而言的。模型模拟的是中国动漫产业链内部系统的增值过程,所以系统边界定位为动漫产业链本身,系统内部主要包括产业链内部的资本流动与价值的转化过程和实现产业链增值的动漫产品受众过程。
为了简化模型,本文对动漫产业链增值系统模型做出如下假设。
H1:动漫产业链本身的运行是一个连续的行为过程,开始时有足够的资金支持。
H2:市场环境稳定,即不考虑由于政府政策的重大变革等非正常因素所导致的产业链无法运行的状况。
H3:动漫产业收入的简化。针对中国动漫产业链的运作现状,假设动漫产业的收入全部通过衍生品的销售收入和媒体播放及音像图书的销售收入来体现,而忽略了目前为止国内还很少出现的主题公园等方面的收入。由于衍生品的生产销售对于动漫产业收入影响的重要性已被熟知,品牌授权也越来越被提前,因此,假设这2个环节是并列进行的。
3.2 动漫产业链增值系统总体描述
系统具有层次性,要研究动漫产业链的价值增值系统,应该将动漫产业看作一个独立的经济系统,在认识其产业链运作过程中各组成要素的功能和相互之间联系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产生价值增值的资本流向问题以及实现资本流通所必须的产品受众问题。因此,可以通过对影响动漫产业链系统增值机制的2个基本问题的分析将系统划分为2个子系统:动漫资本形成与投入系统和动漫作品受众扩散系统。
首先分析动漫产业链的资本流通问题,这是能够反映价值增值最直观的因素,主要包括4个方面:产业资本来源、产业资本流向、产业收入来源、产业收入流向。产业资本来源主要是产业外部融资和产业内部融资;产业资本的流向主要是用于动漫创作平台的投资、产业内部动漫创意核心人才的培养、外部原创版权的购买等,这几部分共同创造了动漫产业的核心价值;产业收入来源主要包括媒体播放及音像图书的版权收入、动漫衍生品销售收入等;产业收入流向一部分用于广告投入、销售投入、折旧以及税金等,剩余部分则投入新一轮的产业链资本增值循环。
动漫产品的受众问题是决定并实现价值增值的必需关键因素。作为典型的文化创意产业,动漫产业具有很强的互动性与参与性,动漫产品所蕴含的文化含义、价值取向必须通过媒体才能为公众所认识,接受了动漫创意并对动漫产品有购买需求的公众就被称为受众。
3.3 动漫资本形成与投入子系统
从系统资本运行的上下游,本文的研究将动漫资本形成与投入子系统划分为资本形成、资本运作和资本收益3个部分,因果关系,如图2所示。
(1)资本形成部分。充足的资本支持是动漫产业链持续增值的源动力,新增资本率代表了产业资本的积累程度,这部分的资本来源主要是产业外部融资和产业内部融资。外部融资是政府部门投资和私人投资,内部融资是产业链资本的增值再投入。通过产业外部融资资本的不断投入,动漫产业的收入逐步提高,用于再创作生产的投入能力不断加强,从而进一步加大了产业内部融资的能力。
(2)资本运作部分。通过系统的资本投入,产业发展获得了必要的生产和研发资金,资本的运作主要用于动漫创作平台的投资、动漫创意核心人才的培养和外部原创版权的购买3个方面。在当今中国的社会背景与市场竞争环境下,随着各种资本投入的提高,当资本运作3个方面的资本饱和度达到一定大小时,系统的资本投入力度也将逐渐趋于平缓。
(3)资本收益部分。资本收益主要是指由动漫产业的核心价值所决定的经济效益。随着新增资本率的提高,将促进资本运作3个方面的发展,而这3个方面的发展又共同促进了动漫产业核心价值的提升,从而使产业收入得到进一步提升,这也就提升了产业链的新增资本率,从而形成系统的正反馈循环。
3.4 动漫作品受众扩散子系统
动漫作品所承载的创意信息必须通过媒体才能为社会公众所接触,有了受众之后才能赢利,从而实现价值的增值。受众群体的数量具有扩散的性质,扩散的速度既与动漫创意本身(启发性因子)有关,也与媒体曝光率、受众数量、社会人口总数有关,媒体曝光率取决于对动漫产品的广告投入,广告投入量越大,媒体曝光度越高,受众扩散速度也就越快。受众群体的数量同样也具有衰减的性质,衰减的速度首先与动漫产品生命周期有关,产品的生命周期越长,衰减的速度就越慢;其次与受众与动漫作品的互动程度大小(互动性因子)有关,受众参与互动程度越大,衰减的速度越慢。具体的因果关系,如图3所示。
3.5 动力学模型的构建
基于上述对2个子系统和目前对于动漫产业数据可得性的分析,结合两个子系统的因素因果关系分析图,将2个子系统按照物质流和信息流的关系结合在一起,并区分流位变量、流率变量、辅助变量和常量等变量,就可以建立整个系统的动力学模型流图,如图4所示。
4 仿真分析
对上述模型进行数值仿真,来分析主要变量的变化对整个动漫产业链增值效应的动态变化趋势。这里要分析产业链的增值效应,主要考察动漫产业核心价值的变化趋势,现实中更直观地可以用动漫产业收入的增长来表示。
模型主要变量取值:参考2008年至今国内动漫产业投资研究报告的相关统计数据,设动漫创作平台资本、动漫创作人力资本和购买外部原创版权资本的初始值为8亿元、10亿元和4.2亿元,再投资比率为0.4,资本价值转化倍数为3.5,媒体曝光率为0.5,动漫产品平均生命周期为2年,互动性因子为0.3,盗版率为0.7,品牌授权率为0.3,每年新增就业人数2000人,从业人员平均年薪7万元,动漫产品平均一次广告费用为0.2万元,动漫创作平台市场规模、人力资本市场规模和原创版权市场规模分别为20亿元、80亿元和8亿元,本模型考察的是动漫产业链自身的增值效应,因此设定政府部门净投资率和私人部门净投资率均为0,模拟周期为800天。仿真的主要结果,如图5、图6所示。
由图5可知,动漫创作平台资本、动漫创作人力资本和购买外部原创版权资本在前500天内呈快速增长趋势,之后渐渐趋于平稳,这是由于随着资本的增加,3类资本逐渐趋于饱和所致。动漫产业核心价值由这3类资本所决定,前200天增长较为平缓,之后呈现快速增长趋势,这是由于3类资本转化为核心价值时具有时滞性,最终随着3类资本的稳定,动漫产业核心价值也将趋于平稳,经计算,动漫产业核心价值的增值幅度为6.4倍。
由图6可以看出,由于初期动漫产业核心价值比较低并且增长缓慢,动漫产业收入开始时呈现低增长状态。受众数量在前100天增长幅度最大,但很快又会发生较大的波动状况。大约500天后,动漫产业核心价值和受众数量将会趋于稳定,而这时动漫产业收入将可以实现稳步快速的增长。现实中,动漫创作前期需要大量的资本作为支撑,而动漫产业收入在短时间内很难有显著的提升,甚至停滞不前,基于这种状况,很多动漫企业找不到融资渠道,因为资金的周转问题而破产。所以,保证前期的资本投入,将在后期实现倍数级的收入,仿真的结果也正表明了动漫产业的高风险、高回报的特性。
在此模型中,再投资比率是保证动漫产业链增值的重要因素。考察了再投资比率为0.05、0.10、0.20、0.35和0.40时动漫产业收入的变化趋势,如图7所示。仿真结果显示:当再投资比率低于0.20时,动漫产业收入增值缓慢;当再投资比率达到0.35时,动漫产业收入才会有明显的增长趋势,而当再投资比率达到0.40时,投资效果并不明显,这是由于各类资本将要趋于饱和,无法继续大幅提升动漫产业收入,因此不宜继续增加再投资比率。实践中,把动漫产业的再投资比率控制在适当的范围内,防止投资不足或投资过剩的同时可以有效地提升动漫产业链的增值效率。
媒体曝光率分别为0.10、0.20、0.35、0.40、0.50和0.60时动漫产业收入的变化趋势,如图8所示。从仿真结果可知:只有当媒体曝光率高于0.35时,动漫产业收入才会实现明显的增值效应,继续提高媒体曝光率,还可以实现更大的增值效应。模型中的媒体曝光率主要取决于广告投入比率,而现实中,曝光率越高,受众数量扩散的速度越快,就越容易形成稳定的消费市场,动漫产业收入也更容易实现快速的增长。因此,动漫产业的广告投入是必不可少的,并且在资本充足的情况下必须尽快加大广告的投入比率。
5 结论
本文研究的问题是动漫产业链增值效应问题,通过对动漫产业链系统的深入把握,建立了产业链增值效应的系统动力学模型。该模型注重的是对对动漫产业链增值效应的特性研究,希望从某些微观因素上对产业链增值趋势进行把握,研究意义在于对我国的动漫产业第一次尝试以系统动态的角度进行定量、定性的分析。通过模拟可以发现:该模型可以较准确地描述动漫产业链的增值趋势,也能够较准确地反映影响产业链增值的系统内各因素的相互关系。产业核心价值的形成是产业链实现增值的根本,首先要对各类形成动漫产业核心价值的资本具备充足合理的投资,产业链的增值总是首先出现一个低增长期,这与动漫产业核心价值形成的时滞性有关,待受众数量达到稳定值后,产业链将会呈现显著的增值趋势。所以,动漫产业链具有很强的增值性,基于目前我国的现状,应该加大外部资本的投入,保证产业链的正常运转。但是,该模型的增值趋势只是在特定参数的设置下才会呈现的,调整一些参数将会改变模拟的发展趋势。因此,要实现动漫产业链的更快增值,必须统筹考察各方面的因素,模拟的结果表明在模拟周期内媒体曝光率、再投资比率等因素对产业链的增值幅度有较明显的影响。由此可见,模型对于我国动漫产业未来的发展预测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总之,我国动漫产业链的发展与完善还处于起步阶段,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对于其发展趋势的把握比一味的追求数据的精确性更加具有应用价值。
摘要:在分析当前中国动漫产业链结构及其运作机制的基础上,论述了产业链内部增值系统的动态复杂结构,探索性地构建了动漫产业链增值效应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并进行了仿真分析,模型较准确地反映了各因素的相互关系及产业链增值趋势,模拟结果表明动漫产业链的增值系统总是首先经历一个低增长期,待受众数量趋于稳定后才会呈现明显的大幅度增值趋势,为我国动漫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参考。
关键词:动漫产业链,系统动力学,增值系统,仿真
参考文献
[1]姚荣,孙林,郭宁.浅析动漫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J].产经透视,2010(4):108-109.
[2]肖昕.我国动漫产业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科技与经济,2009(2):75-77.
[3]MORITZ W.Resistance and subversion in animated films of thenazi era:the case of hans fischerkoesen[J].Animation Journal,1992(3):128-131.
[4]LENT J A,KIE-UN Y.Korean animation:a short but robust life[M].Sydney and London:John Libbey&Co,2001:123-126.
[5]姚中杰,虞雪峰.中国动漫产业链的构建[J].财经界,2006(1):252-253.
[6]徐群晖.生态型动漫产业链模式及其发展策略研究[J].新闻与传播研究,2007(4):84-88.
[7]陈又星.动漫产业链的发展模式[J].经营与管理,2008(5):31-32.
[8]杜广中.世界动漫产业链模式对中国式动漫产业链构建的启发[J].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1):61-65.
[9]王云霞,李国平.产业链研究现状综述[J].工业技术经济,2006(10):35-37.
增值效应 篇9
农产品加工业是与“三农”关联度较高的产业,也是农产品消耗大、进项增值税额扣除问题多、征管难度大的行业。我国自1994年推行增值税以后,规定对农产品加工企业收购农产品实行“前免后抵、自开自抵”的进项税额抵扣办法。该办法旨在降低农产品加工业生产成本,但给一些企业虚开收购发票骗取增值税留下可乘之机,“导致采购成本失真的案件时有发生(丁冰,2012)”。为此,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于2012年4月6日联合发布了《关于在部分行业试行农产品增值税进项税额核定扣除办法的通知》(财税[2012]38号,以下简称“增值税新规”),决定从2012年7月1日起,对购进农产品为原料生产乳及乳制品、酒及酒精、植物油的一般纳税人企业,进行核定抵扣进项税额试点。何颖思和刘俊(2012)认为,增值税新规是一项重要的“减税政策”,不仅有助于完整农产品增值税链条,还能将相关企业税负“恢复到正常水平”,降低了企业税负。本文认为,由于政策规定核定抵扣进项税额办法多样性和范围复杂性,以及农产品加工业产品结构多元化和管理差异化等,在增值税新规实施的“销售实耗法”下,必然有部分企业会出现不降反升的现象。从税收理论和政策意图双维度分析,部分企业出现增值税负加重并非增值税新政所致,罪魁祸首是企业工艺落后和管理松懈所导致的材料耗损过大,所以,揭示增值税新政实施将会引起企业增值税负变化,有利于引导试点企业强化生产管理,努力改进和创新生产工艺,将产品物化成本降到最低点。这也是本文研究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二、农产品增值税进项税额核定扣除的政策内容
(一)在限定范围内试行农产品进项税额核定扣除
增值税新规规定,以购进农产品、为原料生产销售液体乳及乳制品、酒及酒精、植物油的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含委托其他单位或个人加工),纳入农产品增值税进项税额核定扣除试点范围,其购进农产品无论是否用于生产上述产品,增值税进项税额均按照《农产品增值税进项税额核定扣除试点实施办法》的规定抵扣。其它一般纳税人企业仍执行现行进项税额扣除办法。
(二)农产品进项税额扣除率有所提高
将部分农产品进项税额扣除率由现行的13%,修改为纳税人在销售时货物的适用税率(17%或13%)。这意味着对试点内农产品精细加工和深加工企业的进项税扣除率有所提高。
(三)增值税进项税额采用“销售实耗法”核定扣除
新政策改变了增值税进项税额凭借增值税专用发票等凭证直接申报抵扣的办法,将农产品进项税额与现有抵扣凭证(农产品收购发票)脱钩,实行按纳税人每月实际耗用的农产品数量和平均购买单价确定当期可抵扣的进项税额,具体方法如下:
1. 以购进农产品为原料生产货物的进项税额核定扣除
(1)投入产出法。即参照国标和行标核定销售单位数量货物耗用外购农产品的数量(以下称农产品单耗数量),据以测算销售产品中外购农产品实耗数量,再结合农产品平均购买单价(含税,下同)和农产品增值税进项税额扣除率(以下简称“扣除率”),计算已售货物所包含的允许在当期抵扣的进项税额(设为T)。
T=当期农产品耗用数量×农产品平均购买单价×扣除率/(1+扣除率)
当期农产品耗用数量=当期销售货物数量(不含采购除农产品以外的半成品生产的货物数量)×农产品单耗数量
对以单一农产品原料生产多种货物或者多种农产品原料生产多种货物的,在核算当期农产品耗用数量和平均购买单价时,应依据合理的方法归集和分配。
平均购买单价是指购买农产品期末平均买价,不包括买价之外单独支付的运费和入库前的整理费用。期末平均买价计算公式:
期末平均买价=(期初库存农产品数量×期初平均买价+当期购进农产品数量×当期买价)/(期初库存农产品数量+当期购进农产品数量)
(2)成本法。依据试点纳税人年度会计核算资料,计算确定耗用农产品的外购金额占生产成本的比例(以下称农产品耗用率)。当期允许抵扣农产品增值税进项税额依据当期主营业务成本、农产品耗用率(由当地国税局核定)以及扣除率计算。公式为:
当期抵扣农产品进项税额=当期主营业务成本×农产品耗用率×扣除率/(1+扣除率)
农产品耗用率=上年投入生产的农产品外购金额/上年生产成本
农产品外购金额(含税)不包括不构成货物实体的农产品(包括包装物、辅助材料、燃料、低值易耗品等)和在购进农产品之外单独支付的运费、入库前的整理费用。
对以单一农产品原料生产多种货物或者多种农产品原料生产多种货物的,在核算当期主营业务成本以及核定农产品耗用率时,试点纳税人应依据合理的方法进行归集和分配。
年度终了,主管税务机关应根据试点纳税人本年实际对当年已抵扣的农产品增值税进项税额进行纳税调整,重新核定当年的农产品耗用率,并作为下一年度的农产品耗用率。
(3)参照法。新办的试点纳税人或者试点纳税人新增产品的,试点纳税人可参照所属行业或者生产结构相近的其他试点纳税人确定农产品单耗数量或者农产品耗用率。次年,试点纳税人向主管税务机关申请核定当期的农产品单耗数量或者农产品耗用率,并据此计算确定当年允许抵扣的农产品增值税进项税额,同时对上年增值税进项税额进行调整。核定进项税额超过实际抵扣增值税进项税额的,其差额结转下期抵扣;核定进项税额低于实际已抵扣税额的,其差额应作“进项税额转出”处理。
2. 试点纳税人购进农产品直接销售的进项税额核定扣除
T=当期销售农产品数量/(1-损耗率)×农产品平均购买单价×13%/(1+13%)
损耗率=损耗数量/购进数量
3. 试点纳税人购进农产品用于生产经营且不构成货物实体的(包括包装物、辅助材料、燃料、低值易耗品等),增值税进项税额按照以下方法核定扣除:
T=当期耗用农产品数量×农产品平均购买单价×13%/(1+13%)
三、农产品进项税额核定扣除办法引起的税负变化
长期以来,农产品加工业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进项税额抵扣是根据从农产品经营者取得的《增值税专用发票》上或者海关开具的《进口货物增值税缴款书》所注明的增值税额;向农业生产者直接购进农产品,按照《农产品收购发票》上注明的农产品买价和13%的扣除率计算的进项税额;购进或者销售货物以及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支付运输费用的,按照运输费用结算单据上注明运输费用金额和7%计算可以抵扣的进项税额。
(一)投入产出法下的税负变化
1. 税负测算分析的基本原理
为简化分析,假定:(1)只计算一个时期的农产品增值税且上期无剩余原材料;(2)当期所购进的原材料已全部用于当期再生产并完全销售或直接完全销售;(3)当期所购进的农产品价格一致;(4)仅限使用一种农产品原材料进行生产、加工、销售。
增值税新政规定试点纳税人企业不再沿用现行增值税法规定(下称“法定”)的“购进扣税法”——按照当期购进农产品价格(购进数量Q×单价P)与13%的乘积计算扣除,而是规定按“销售实耗扣税法”核定扣除,即依据当期所销售应税产品数量(设为Q1)运用税务机关核定外购农产品单耗(设为q),推算当期销售单位产品的农产品耗用数量(设为Q0);再以农产品平均购买单价(设为p)计算出推定实耗农产品“收购价格”,最后乘以农产品增值税进项税额扣除率(设为k)(以下简称“扣除率”),计算得出当期允许抵扣外购农产品的进项税额(设为T,其中税改前为T1、税改后为T2)。公式为:
2. 不同情况下的税负比较
增值税新政规定范围的企业购入农产品用于生产应税产品,在核定进项税额扣除时,应依据销售货物数量与税务核定单耗以及平均购买单价的乘积,按照销售货物适用的税率计算当期允许抵扣的进项增值税额。
(1)销售货物适用13%税率情况下的增值税负比较
企业收购农产品用于生产,如乳品加工企业收购鲜奶加工淡粉和液态鲜奶等,收购鲜奶的进项税扣除率规定为13%。因此,税改前允许抵扣的进项税额为:
税改后,按规定需将销售产品中核定的外购农产品价格视同为“含税价格”,经过换算转为不含税价格后方可计算不含税价格。
假设外购农产品在当期全部生产使用并无任何耗损,且生产产品当期全部实现销售,则应有Q×P=Q1×q×p等式成立,于是出现下列进项税额比较结果:
表明税改后进项税额抵扣率直接降低1.5%,意味着试点纳税人允许抵扣的进项税额减少,即农产品加工企业实际税负加重1.5个百分点。
(2)销售货物适用17%税率情况下的增值税负比较
依照前面分析原理,同样假设外购农产品在当期全部生产使用并无任何耗损, 且生产产品当期全部实现销售,仍有Q×P=Q1×q×p等式成立,将两者联立并“约分”,即可出现下列进项税额比较结果:
显然,税改后进项税额抵扣率比税改前增加1.53%,表明试点企业各期可以抵扣的进项税额提高,则农产品加工企业实际税负反而减轻1.53个百分点。
(二)成本法的税负比较
按照增值税新政规定,采用“成本法”核定扣除进项税额的试点企业,应以税务机关核定的单耗率,从其当期产生w的“主营业务成本”中提取出外购农产品成本或采购价格,尔后乘以进项税额扣除率。假设当期销售产品的主营业务成本为C,外购农产品单耗率等仍按前文所设,则:
税改前实行购进扣税法计算仍为:T1=Q×P×13%
税改后销售产品使用不同税率情况下核定销售实耗抵扣进项税额分别为:
式中:是企业当期销售产品成本中所含的外购农产品成本,相当于Q1×p×q,即:C×q=Q1×p×q
依照前文,假设外购农产品在当期全部生产使用并无任何耗损,且生产产品当期全部实现销售,即有C×q=Q1×p×q=Q×P等式成立,则T1同T2、T3分别联立后的关系如下:
可见,成本法和投入产出法得出的税负比较结论是相同的。因为两种方法目的一致,都是为了正确核定试点农产品加工企业当期允许抵扣的进项增值税额。二者虽然核定依据和适用范围不同,但核定结果须保持一致。投入产出法核定外购农产品成本的基础依据是试点企业当期销售产品数量和价格,即适用于产品销售量易于核实和销售价格准确条件下的试点企业;成本法则依照试点企业当期产品销售成本,即适用于销售价格核算不准确但其主营业务成本核算准确条件下的试点企业。这两种办法下,通过税务机关站在不同环节考虑核定的外购农产品单耗比率,推算销售单位产品的外购成本应该保持一致,所以其允许扣除的进项税额也就相同。所以,两种办法下的税负差异分析原理也一样,此不赘述。
(三)购进农产品用于非货物实体生产经营的税负比较
试点纳税人将购进农产品用于生产经营但不构成产品实体的,如将购进农产品直接用于包装物和其他辅助材料等生产,其进项税额抵扣率规定为13%,其它计算要求、指标假设及税改前当期允许抵扣农产品增值税进项税额,均同前文(一)中所述,即:
同理,在假设外购农产品在当期全部生产使用并无任何耗损且生产产品当期全部实现销售条件下,Q×P=Q1×q×p等式成立,将T1、T2联立并除去两侧公因式,即可得出比较结果:
说明税改后进项税额抵扣率比税改前减少1.5%,即允许从销项税额中抵扣的进项税额减少,相应地应纳税额等比增加,即农产品加工企业实际税负将加重1.5个百分点。
四、新增值税政策的经济调节功能评价
(一)微观层面
1. 促进企业成本控制管理的功能十分显著
税负比较分析看出,增值税新政策实施后,销售货物适用13%税率的纳税人实际税负提高了1.5%。从抵扣依据看,即使当期以购进农产品加工的产品全部销售实现零库存,并假定P=P,依然是Q1×q×p
2. 敦促试点纳税人企业扩产促销的效应非常强烈
虽然对适用17%税率的试点纳税人来说,税改后实际税负减轻1.53个百分点,但这是建立在假设理论基础上的总体测算结果。在农产品特别是液态鲜乳购进、运储、装卸、加工等过程中,其物理耗损不可避免。在生产实耗扣税的政策要求下,进项税额抵扣很难同采购实际负担的理论税负相等,只能比税改前少抵扣。这客观要求试点纳税人必须在通过产量、质量和效益挂钩的工资管理办法,督促员工高度负责、全面厉行节约、严格节能降耗的同时,努力扩大生产,让购进农产品尽快转化成产品,为实现销售扣税创造条件。
同时,由于新政策对进项税额抵扣设定的基本条件,是针对纳税人实际销售货物的“销售成本”中包含的进项税额,也就是只有实现销售的货物,其所包含的进项税额才可以抵扣。否则,即使外购农产品全部被生产应税产品消耗,也不能抵扣进项税额。这也是本次税改的最大变化——将销项税额作为抵扣进项税额的基本前提,没实现销项税额决不允许抵扣进项税额。为此,试点企业必须推行产品销售大战略,努力加大下游市场开发力度,强化营销管理,消除营销渠道冲突,巩固并不断扩大产品的市场占有份额和占有率,力争实现“以销定产”的最佳经营状态。只有这样,才能确保企业税负最大限度地接近假设理论测定的结果,减少税收支付,增强经营收益。
(二)宏观层面
财税[2012]38号文件,仅适用于试点企业购进农产品即农业初级产品用于生产应税产品和不构成产品实体的包装物、辅助材料等,对于企业购进用于生产经营的非农产品材料包括淡粉、糊精、蔗糖、乳清粉、奶精、酒、食用酒精、香精、过氧酸、浓H2SO4等工业性原材料,只要取得《增值税专用发货票》,即可获得税务机关认证并直接抵扣进项税额。这就促使试点企业认真权衡财务价值关系,在采购成本大体相当的前提下,尽量选择工业品来替代农产品作为生产材料,以减轻其税收负担。而更重要的还体现在可以降低农产品等农业资源的工业占用,特别是可以有效解决工业性消耗粮食过重问题,从而缓解国家粮食生产安全问题,为13亿人口生存的餐桌食品供应保障创造了条件。
五、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