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值审计(精选11篇)
增值审计 篇1
一、增值型内部审计的内涵及要素关系
(一) 增值型内部审计的内涵
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 (以下简称IIA) 在1991年的第61届年会上对内部审计做出了全新的定义。按照IIA的思想, 2001年的《内部审计实务标准》将内部审计重新定义为:“内部审计是一种旨在增加组织的价值和改善组织营运的独立、客观的确认和咨询活动。它通过引入系统化、规范化的方法来评价和改善风险管理, 内部控制和治理程序的效果, 以帮助实现组织目标”。该定义首次赋予内部审计“确认与咨询”的双重服务身份, 也首次将“增加价值”一词引入内部审计, 同时为内部审计指明了一条新的发展方向———增值型内部审计。
以增加价值为目的的增值型内部审计, 是一种全新的内部审计理念。其包含以下四个要素:服务宗旨是增加组织价值, 实现组织目标;增值活动是确认和咨询活动;增值领域包含风险管理领域、内部控制领域和公司治理领域;增值方法是运用系统化和规范化的方法。在这一审计理念下, 内部审计部门不再被单纯地视为一个成本费用中心, 而是一个可以增加价值的利润中心, 它通过为组织增加价值来体现自身的价值;内部审计的职能不再是单纯地监督和查错防弊, 而是服务主导型, 内审人员要善于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积极营销自己的内部审计产品, 从而更好地为被审计部门服务;内审部门与其他部门不再是单纯地审计与被审计关系, 而更多强调的是合作共赢, 强调与被审计人员建立良好的伙伴关系;内部审计的工作形式也从财务审计过渡为风险导向审计。
(二) 增值型内部审计的要素关系
从对增值型内部审计的要素分解可知, 内部审计的价值增值功能是通过三大领域 (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和公司治理) 中的两大活动 (确认和咨询) 来实现的。确认服务的业务类型包括:财务审计、绩效审计、遵循性审计、系统安全性审计以及审慎性调查审计。咨询服务的业务类型包括:进行内部控制培训、为管理层提供关于新系统的建议、起草相关政策、参与质量管理小组等等。确认和咨询服务都是为组织增加价值的服务, 二者不是相互割裂的, 多数审计服务既包含确认服务, 又包含咨询服务。由于传统的内部审计理念侧重开展确认性服务, 使得在增值型内部审计的理念下, 能否较为全面地开展咨询性服务, 对内部审计实现增值显得尤为重要。在增值型内部审计的三大工作领域中, 确认服务和咨询服务相互交织, 共同为实现内部审计的价值增值服务Á。增值型内部审计的三大领域和两大活动的关系如图1。
增值型内部审计以风险管理为中心, 以价值增值为目的, 以企业目标为目标, 在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和公司治理三大领域充分发挥其确认与咨询这两大功能, 是增值型内部审计实现价值增值的关键所在。此外, 内部审计通过提高审计质量, 节减审计成本, 也可以达到为企业增加价值的目的。
二、内部审计实现价值增值的途径
(一) 评价及改善风险管理, 为企业增加价值
对企业进行风险管理是管理层和相关管理人员的责任, 内部审计在企业风险管理中的角色就是对企业风险管理的再监督。内部审计部门相对于企业其他部门的独立性, 以及相对于外部审计具有的信息优势, 使其在企业的风险管理中能发充分挥主观能动性, 通过评价风险管理的实施和运用程度, 确保管理者运用了适当的控制和治理措施来应对风险, 并在降低、转移或容忍风险等方面为管理层提供适当的建议。 (1) 确认性增值:内部审计部门运用一定的风险管理方法和控制措施, 对企业的风险管理过程的充分性和有效性进行检查、评估和报告, 帮助企业发现并评价重要的风险因素, 规避或尽可能减少风险损失的发生。此时, 内部审计在风险管理中的作用更侧重于事中和事后的评价。 (2) 咨询性增值:内部审计人员主动发挥能动性, 对企业存在的经常性、普遍性的问题, 特别是企业面临的财务和经营风险, 进行反复调查、分析、预测, 查清问题的根源及可能的发展方向, 通过为管理层提供改进风险管理的建议以及开展风险管理培训等措施, 帮助企业改善风险管理, 为企业增加价值。此时, 内部审计在风险管理中的作用更侧重于事前的建议, 内部审计师充当的是风险管理顾问的角色。
(二) 评价并改善内部控制, 为企业增加价值
企业的内部控制确保企业经营的效率效果、财务报告的可靠性、以及企业遵循法律法规的有效机制。内部审计本身就是内部控制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内部控制有效执行的一种监督机制, 也是一种对内部控制的再控制。通过内部审计, 可以适时对企业的内部控制情况进行测试评价, 寻找内部控制存在的缺陷和偏差, 为完善企业的内部控制贡献出应有的力量。 (1) 确认性增值:内部审计部门在对企业风险管理评价的基础上, 对内部控制的充分性和有效性进行深入的评价。内审部门主要从内部控制的健全性、各部门对内部控制遵循性、内控的实施是否得到保障这三个方面着手, 衡量内部控制体系的建立程度和有效性, 为企业内部控制的完善提供客观基础。 (2) 咨询性增值:针对发现的内部控制缺陷或偏差, 内部审计人员可找寻其存在的深层次原因, 并向管理层和相关部门提出改进的措施及建议, 从而达到防范和化解风险的目的。同时, 内部审计部门通过开展内部控制培训, 可以有效提高内部控制的执行效率和效果, 起到防微杜渐的作用。因此, 内部控制培训被视为增值型内部审计实现价值增值的重要途径。
(三) 评价并改善公司治理, 为企业增加价值
而内部审计作为公司治理的四大基石之一, 是保障这种再监督机制有效实施的重要手段。从安然到世通, 一个个公司治理失败的案例迫切要求企业将内部审计提升到公司治理的高度。充分发挥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 也成为内部审计实现价值增值的又一重大领域。 (1) 确认性增值:内部审计对公司治理的评价主要从治理环境、治理程序和治理过程这三方面开展。评价治理环境、道德、以及相关政策, 优化治理环境;评价治理程序, 对治理程序的完整性、有效性、合法性做出结论, 帮助企业完成各项治理目标;评价治理过程的有效性, 帮助企业建立健全公司治理。 (2) 咨询性增值:内部审计部门可通过提供培训服务及相关宣传活动来实现其咨询增值功能。如高层基调培训、介绍高层基调的成功典范、帮助管理层制定经营行为指南、创办刊物介绍行业内的先进典范等等。
(四) 降低审计成本, 为企业增加价值
内部审计部门通过完善自身管理机制, 在保证审计工作质量的前提下, 提高自身的工作效率及效益, 降低审计工作成本, 同样可以达到为企业增加价值的目的。对于现代内部审计来讲,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审计手段的不断完善都为内部审计控制成本、提高工作效率和效益提供了条件。新理念下的内部审计要充分利用这些优势, 从自身工作角度, 为企业增加价值开辟一条新途径。
三、内部审计实现价值增值的保证条件
(一) 组织制度保证
独立客观的内部审计工作环境, 是内部审计顺利发挥其职能, 实现为企业增加价值的客观前提。目前我国企业内部审计的隶属关系比较复杂, 甚至有一些内部审计隶属于企业的总会计师或主管财务的负责人, 这严重影响了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客观性。在这方面, 应借鉴国外公司的审计委员会模式, 内审部门直接向审计委员会、董事会或相关机构报告。在这种报告模式下, 内部审计的地位也会大大提高, 从而有利于内部审计的建议直接传达给决策部门, 使增值建议得到有效落实, 增值目标得以有效实现。总之, 企业应在组织架构上充分考虑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客观性, 提高内部审计的组织地位, 为增值型内部审计顺利实现价值增值提供组织制度保证。
(二) 人员素质保证
目前, 我国企业中的内审人员大多来自财务部门, 知识结构单一, 使得审计多局限于凭证、帐表层面, 难以发现深层次的问题, 这是开展增值型内部审计的一大障碍。增值型内部审计理念下, 内审人员要充当管理顾问的角色, 因此它需要内审人员必须具备综合的知识和技能, 熟悉企业的战略、目标和计划, 懂得经营管理的各方面知识。企业应优化内部审计部门的人员结构, 广纳来自财务、管理、法律、信息技术、以及与企业业务相关领域的专业人才, 提高内审部门的整体素质和内审人员的胜任能力, 为实施增值型内部审计提供软件保证。此外, 企业应加强对内审人员的培训, 可让内审人员在企业内部其他部门进行轮岗实习, 熟悉企业的整体业务和各个部门的工作流程。只有深入了解各个部门的工作流程, 内审人员才更容易从专业的角度提出建设性的建议, 充当好“咨询师”和“顾问”的角色。
(三) 文化氛围保证
内部审计部门要营造和谐、积极地文化氛围, 为增值型内部审计的有效实施提供观念上的引导。在这方面, 内部审计主管人员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内部审计主管需要在内部审计部门营造一种激励员工为组织创造并实现价值的组织文化。同时, 内审部门要与被审计单位建立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 使各层次的管理人员能主动与内审人员配合, 更好地为实现组织目标服务。由于传统的内部审计注重事后的监督, 被审计单位与内审部门容易形成一种对立的局面, 很多企业内部都流传着一种“防火、防盗、防审计”的说法。在增值型的内部审计理念下, 内审人员要转变工作态度, 变事后的监督为事前的引导, 防患于未然。如:JCpenney公司的审计师对首次担任商店经理的同事提供支持方案。新经理由于经验不足, 多数会出现管理上的薄弱环节。审计师不是等待事后指出这些控制的薄弱环节, 而是进项事前的引导, 在新经理上任初期亲自上门与之讨论支持方案, 从而尽可能防止这些薄弱环节的产生。这种工作态度不但避免了新经理的形象损失, 也让审计师成为商店经理在上任之初最先结交的好朋友之一。
参考文献
[1]王光远:《把握时代脉搏, 开创内部审计事业新局面》, 《审计与经济研究》2007年第3期。
[2]詹姆斯·罗瑟:《最佳实务——四个革新型审计部门的增值方法》, 石油工业出版社2002年版。
增值审计 篇2
保证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近年来,宣恩县电力公司坚持以抓财务管理为核心,加强内部控制,强化内部监督,主要开展了以对各单位的经营管理、主要负责人离任审计为重点的内部审计工作,查漏纠偏,完善制度,规范管理,为保证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促进电力事业健康发展,发挥了及其重要的作用。
注重内审,促进“三个提高”
企业经营活动涉及各个方面,电费回收管理、固定资产投资、基建工程、技术改造等项目开支,预算、决算以及企业干部队伍建设等等,都必须加强内部审计,通过监督与检查促使内部各项制度落实。2005年初,公司领导在深入调查研究时发现,公司财务管理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是电费发票管理不规范,手工发票与机开发票在一个单位同时混用,交电费时不核对发票,票据与现金管理脱节,发票回笼不及时;二是监督乏力,个别供电所用白纸套打发票、电费抵伙食帐等;三是私设“小金库”截留电费;四是不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挪用电费的现象时有发生。
针对上述问题,公司采取了如下措施:一是健全完善财务管理制度,先后出台《财务工作程序规范》、《资金管理办法》、《票据管理办法》等,规范了财务管理工作流程。二是为加大对各报帐单位的财务监管力度,公司招考委派核算员,核算员直接对公司财务负
责。三是加大内部审计力度,集中力量,设立内部审计工作专班,对各报帐制单位进行财务清理和内部审计工作,经内部审计工作专班人员清理和审计,共查出“小金库”30余万元。重视和加强内部审计工作,使内部审计工作促进了“三个提高”:
提高了对内部审计必要性的认识。从制度的建立上看,为有效的控制内部经营活动涉及采购、销售、基建工程、投融资、会计核算等经济业务需要内部审计来协调、衔接;从内部控制的执行上看,为使公司制定的各项内部监控制度得到有效的执行,必须加强内部审计;从公司的项目投资、基建工程、技术改造等的统筹实施来看,需要内部审计参与其整个过程,对其进行监督控制,以保证这些专项开支经济合理,防止浪费;从公司预算是否科学、合理、实事求是,预算执行过程中是否严格执行国家和公司的各项规定、标准及定额,必须重视内部审计工作。
提高了内部审计机构和内部审计人员的地位,对内部审计机构及人员配备实行专职化。实现了“两个转变”。一是实现了思想观念的转变,由“要我审”转变为“我要审”,主动地接受审计人员的审计。二是实现了工作观念的转变,由“守株待兔”转变为“击鼓摧花”,及时组织内部审计专班,进行跟踪审计,收到良好效果。
提高了内部审计和财务清理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2005年3月,公司聘请恩施州飞航会计师事务所和恩施州唯实工程造价咨询事务公司,抽调财务人员4名,组成审计专班,对各二级单位进行了财务清理和内部审计,重点检查了用电系统电费回收情况,对电
脑发票的使用情况以及用户电费收入与电量进行了核查,为公司挽回经济损失54.61万元。
规范运作,实现“四个转变”
实现了由事后监管向事前、事中监管为主的转变。一是强化财务实时审核职权,对于票据不合规、内容不合理、金额不符、未经领导同意的各项支出,财务审计部有权拒绝结账。二是强化内部审计力度,对各报帐制单位的业扩收入及收支情况和中层干部离任实行审计制度,及时发现和纠正各种违反财经制度行为。
实现了由一支笔审批制度向限额授权审批制度的转变。对生产经营费用开支、基建工程、技改工程、非生产性开支等支出项目实行限额授权审批制度,对较大项目支出须经公司领导集体讨论决定,项目竣工后必须经审计后付款,坚决杜绝越权、超额审批。
实现了由决算审核向预算控制的转变。针对非生产性开支居高不下的问题,强化预算刚性,实行非生产性开支月清月报制度,按照行政区域、可用资金、近几年非生产性开支平均数三项指标确定非生产性开支预算,按月分解可支配指标,严格控制,当月开支一律在当月报销。严禁在社会餐馆、旅店签单,同时以此纳入干部考核范围。
实现由结果控制向过程控制转变。强化财务公开制度,明确公开内容和时间,对技改工程、基本建设、预算等重大事项实张榜公布,并加强督查,确保员工的知情权和监督权;同时,实行对核算员进行教育培训制度,充实他们的财务知识,增强遵纪守法的责任心和自觉性。规范后的财务管理制度较全面地涵盖了公司生产、经营的预决算、资金运转、财产物资、财务审批、工程项目、票据、合同、档案等方面的内容,进一步化解了公司财务风险,对公司改革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建好队伍,发挥“五个”作用
随着社会的进步、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内部审计是企业强化管理的一项重要的经济活动,强化企业内审监督,不断提高审计队伍自身建,要从五个方面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充分发挥参谋作用:内部审计独立开展工作,从增强整个单位内部控制系统的效能着眼,通过调查、了解、评价、分析、判断,为领导决策层出谋划策,为经营管理人员加强内部控制、改善经营管理、完成所负经济责任当好参谋和助手,促进管理,提高效益。
充分发挥建设作用:为了适应形势的变化和管理的新要求,内部审计将工作内容从以前的财务审计转向富有建设性的风险导向审计、经营审计,分析管理问题的实际及潜在影响,并探讨改进的可行性和应采取的措施;内部审计人员通过参与项目、工程等有关规章制度、计划方案的制订,提供相关的审计建议。
充分发挥保护作用:内部审计通过查错纠弊,为电力事业的平稳发展保驾护航。公司组织专班先后对17个二级单位中层干部离任、7个工程项目进行审计,在内部审计过程中,查获了原长潭供电所少数干部截留电费30余万元的案件,收到了惩治腐败,促进企业管理良好效果。
充分发挥协调作用:由于内部审计工作综合性强,涉及面广,加强公司内部审计工作,形成多个职能部门之间密切配合,既能够起到沟通协调的作用,又能够多管齐下,全方位管理和监督,有力促进了公司财务管理走向规范化
充分发挥服务作用:内部审计关注的焦点不再是控制系统本身,也不置身于单位决策之外,而是更积极地了解和防范经营风险,并加以评估和管理。风险导向审计将使内部审计接近单位经营活动的价值链,不断提供附加值服务。
开展内部审计工作的体会
通过一年多来的内部审计工作实践,对如何做好内部审计有以下四点体会:
领导重视是开展内部审计的关键。企业内部审计是在企业主要负责人的直接领导下开展工作,对企业的主要负责人负责并报告工作。离开领导的重视和支持,难以开展内部审计。内部审计工作开展以来,公司领导给予了高度重视,要求审计人员客观公正、实事求是地进行审计工作。审计人员积极争取领导的帮助,在审计中及时向领导汇报。审计完毕,将审计报告提供给领导,听取领导的意见,使审计工作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防范经营风险是做好内部审计工作的重点。内部审计不仅仅关系到对一个单位的审计,而且关系到对干部的审计评价。要规避审计风险,就要做到:客观公正、实事求是,既不夸大,也不缩小。凡是审计过程中未涉及的事项不作评价,审计证据不充分的审计事
项不作评价。审计中牢牢掌握党的各项方针政策,以相关的法规、制度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严格审计程序,按照科学的审计方法办事。
坚持制度化、规范化是做好内部审计工作的长效机制。在审计实践中,我们深刻体会到,实现内部审计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是提高审计工作质量的重要前提。要想搞好内部审计工作,必须建立健全一套完整的审计制度,使审计工作有章可循,违规必纠。同时,又必须及时适应形势的变化,在充分考虑行业特点的情况下,不断修改、补充、完善内部审计指标体系和具体审计实施办法。
不断创新是提高内部审计工作水平的必然要求。随着近年来电力体制改革、机制的转换,干部人事制度的改革,内部审计的内容、评价标准、审计方法都在发生一定的变化。为了适应这些变化,必须用创新的理念去解决内部审计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努力促进电力企业内部审计工作不断取得新成效。
增值型内部审计初探 篇3
关键词:价值增值;内部审计;经济增加值
一、增值型内部审计概述
增值型内部审计在本质上仍属于内部审计,只是把传统意义上的内部审计的概念进行了拓展,增加了价值增值的内涵。内部审计不同于外部审计,主要是企业通过审计找到公司内部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且加以修正,而增值型内部审计可以结合内外部审计资源,很大程度上的提高审计效率,以至于企业达到价值最大化。随着经济环境的不断复杂化,企业管理所面对的不确定性因素越来越多。内部审计作为一种有效的手段,可以提高企业管理效率,降低公司经营风险。增值型内部审计通过将传统的内部审计与企业价值增值结合,更好的把控风险,及时发现企业存在的问题,结合价值增值为企业管理层提供相应的建议,帮助企业降低发生损失的可能性,提高管理效率,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
二、增值型内部审计和传统型内审的比较
(一)理念方面
传统意义上的内部审计只是在模式化的检查漏洞,增值型内部审计是主动的去发现问题,将审计作业作为一个产品推销给公司管理层,让管理层转变观念,发现问题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效率,实现增值。
(二)对象方面
传统意义上的内部审计对象一般是特定的部门或者机构。而增值型內部审计的对象是与企业利益相关的所有团体。
(三)作用方面
增值型内部审计首先是属于内审,所以管理层需要用其来分析企业目前存在的问题,同时结合到增值,治理层需要用其来对管理层的工作做出评价。增值型内部审计工作一般包含了内部控制、风险管理、绩效评价等内容,一般是以风险为核心、以控制为基础,达到实现价值增值的最终目标。
(四)技术方面
随着大数据、云时代的到来,审计资料不单单是厚重的账本,增值型审计充分应用了计算机技术,建立企业自身的审计数据库,方便审计资料的调取、运用、分析和评价,最大程度上的保证了审计的时效性,极大的提高了审计效率。同时有效的结合了现场审计和非现场审计,扩大了审计的范围,提高了审计的准确性。
(五)效果衡量方面
在效果衡量方面增值型内部审计区别于传统的内审,强调其客观性,不能单方面的关注成本或者效率,不能过分的追求数字上的好看。要充分的结合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两种方法,使得评价能够准确和客观。并且将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相结合,避免了只关注财务指标的局限性。因此我认为可以采用平衡计分卡方法来进行效果衡量。由财务、客户、内部运营以及学习与成长四个维度,形成一个合理的、完整的绩效评价系统。在财务维度方面,从财务管理角度通过对衡量价值创造的指标进行定量分析来比较增值量。可以包含但不仅限于一下几个财务指标:经济增加值、现金增加值、资产负债率、自由现金流等等;在客户维度方面,可通过发放问卷等形式了解客户对企业审计人员的服务态度、专业素养、技术水平等几方面进行定性分析,也可用客户保持率、客户获得率等指标来定量考评;在内部运营维度方面,主要反映在于大数据审计背景下,审计人员在计算机方面的运用程度;在学习与成长维度方面,通过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评价审计人员满意度和审计人员自愿流动率等人力资源成长状况,并且评价审计人员对新的审计理论知识的领悟和掌握水平。
三、增值型内审在我国应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通过将增值型内部审计与传统内审进行比较可以很容易发现,前者具有不少优点,特别增值型内审是站在战略的高度对企业的经济活动进行审计。在西方国家增值型内审已被许多企业采用。在我国,尽管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了解,并且一部分大中型企业已经开始做准备工作,但是考虑到我国经济环境,增值型内部审计在我国的运用仍存在着不少的问题。
(一)实施基础薄弱
首先,在制度层面,我国当前所使用的有关内部审计法律法规尚不健全。目前内部审计法规所参考的《审计法》中只是对内部审计的大致框架做了规范,缺乏对内部审计实施细节的把控。并且内部审计制度体系也不完善,大多数企业并没有把内部审计上升到公司治理的高度,对其重视程度不够。然后,在技术层面,在大数据时代,我国企业内部审计完全采用信息化的并不多,大部分仍然以传统手工审计为主,在浪费大量资源的人力物力成本的同时也极大的降低了审计效率,并且影响了内部审计的准确性,难以适应现代经济发展的要求,内部审计难以实现价值增值从而企业难以达到价值最大化的目标。
(二)组织机构和人员设置不合理
首先是企业对于内部审计的认识不足,仍有一部分企业认为内部审计是要抓住企业的漏洞或者没有意识到内部审计的重要性。所以在设置方面,目前仍有不少企业的内部审计机构不能完全的做到独立,大多企业是为了完成证监会的要求而设立,形式大于实质,流于表面。在内部审计机构的隶属问题上也没有达成一致,并没有完全做到独立。在人员的配备上,由于有很多内部审计人员是从会计部门转入或者兼任的,而这些会计人员并没有接受系统完整的审计知识与技能培训,导致内审人员知识水平不高,难以应对企业的各种问题。
(三)增值型内审实施效果差
第一,企业不明确如何实施。首先企业得领导层对于如何通过内部审计的实施达到实现价值增值的目的并不明确,对于增值型内部审计概念及特点并没有很好的把控,没有站在战略的高度看待内部审计工作,导致增值型内部审计在企业内部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其次员工也没有做系统的培训,对于管理层的要求不能很好的实践。第二,大多数已经实施了增值型内部审计的企业都是流于形式,在实际操作中仍然过于重视财务审计与经济责任审计等方面,缺乏对站在公司治理的层面对风险管理、内部控制等深层问题的挖掘和分析。第三,企业现行的内部审计大多还是集中于事中及事后的控制,在问题发生后进行分析和解决。但是事前预测的作用并未得到很好的体现,不能为企业决策提供更加及时有效的信息。(作者单位:重庆理工大学会计学院)
参考文献:
[1]黄娟.完善企业内部审计[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8,(02)
[2]吴智华.试论如何强化企业内部审计[J].决策探索(下半月),2008,(03)
[3]杨风玲.关于提高我国内部审计独立性的思考[J].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刊,2006,11
[4]郭平,郑力.对新形势下加强企业内审的几点思考[Z].中国审计报,2003,4
增值审计 篇4
从2014年开始A企业积极开展管理审计,并取得了一定的实效,具体做法如下:
(一)明确定位
转变观念,将审计工作目标定位于向提升企业价值、服务于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充分认识内部审计是公司内部控制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内部监督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内部控制的再控制,树立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的理念。
(二)整合资源
内审人员少,开展管理审计的业务知识、信息资源不足。为此,A企业审计部有针对性地对管理审计采用联合方式,即由审计部牵头,抽调财务、经济运行、法规、纪检监察部门和业务相关部门人员组成联合审计组。这样的好处一是信息共享,也就是小组成员间能将在日常工作中的发现的业务问题等相关信息带到管理审计中共享;二是知识结构互补,也就是能弥补小组成员之间管理审计相关知识的不足;三是内容全面完整,,也就是使我们的管理审计内容更全面、更完整;四是相互融合,避免企业内部重复检查,通过联合方式,管理审计不仅实现了审计相关法规在审计部门外的传递,也实现了审计外相关知识在我们审计人员思想中的扎根。
(三)统一步调
在管理审计组中,存在所抽调的其他职能和业务部门人员对管理审计工作要求不熟悉的情况,为此,在开展每项管理审计前,审计部都提前将制定好的审计实施方案发给各成员熟悉,并及时开展进点前培训,集中学习内部审计相关规定,对方案进行再次讨论,就审计重点内容讲解,进一步明确人员分工,强调统一管理审计工作要求。
(四)注重沟通
在管理审计过程中,管理审计小组注重进点会的沟通、注重现场审计中阶段性集中讨论和沟通、注重审计意见交换的沟通。其中最主要的现场审计中阶段性集中讨论和沟通,组长根据工作进展情况定期不定期召集管理审计小组成员,就各自分工负责事项的审计情况进行交流和沟通,一是对问题进行深入讨论,确定性质;二是汇总问题,避免重复,提高审计效率;三是根据发现问题和审计工作进展情况,进一步明确审计工作重点;四是通报管理审计情况,集中讨论确定底稿中有争议事项。
(五)加强整改
注重后续审计,巩固审计成果,通过逐步扩展内部管理审计的审计范围,加大内部审计在经营管理中的影响力,从而加强企业内部控制的力度,促进企业规范持续发展。同时对审计意见的落实情况进行跟踪验证,并将检查结果纳入被审计部门绩效考核,督促被审计部门认真进行整改,促进审计成果的运用,切实解决审计中存在的问题。
二、A企业管理审计取得的主要成效
(一)内部管理审计发现问题并提出管理建议
2014年,A企业开展了四个管理审计项目,共出具审计工作底稿119个,提出审计建议95条;2015年,A企业共组织实施管理审计26项,提出审计意见及建议300条,其中内容涉及内部控制、职能职责履行、绩效指标完成情况、预算管理、资产管理、合同管理、项目管理、财务管理、采购管理、招投标情况、部门费用开支、遵守中央八项规定、以前年度审计问题整改等方面,从不同角度全方位对被审部门管理情况进行检查、评价。通过管理审计,加强了职能部门内部控制,监督职能部门职能职责履行,客观评价职能部门管理绩效,促进职能部门改善经营管理,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服务、监督作用。
(二)内部管理审计工作得到认可
因为有了管理审计过程中与被审计部门的充分沟通和讨论,在与被审计部门现场交换审计意见时,被审部门对管理审计所提出问题都给予了确认,更重要的是认可管理审计工作,认可管理审计对被审部门工作评价的广度和深度,认为管理审计的结果对部门工作的促进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比如:
1.管理审计发现存在部分制度更新不及时、制度不完善、执行不到位情况。被审部门根据审计意见及时结合业务重新梳理制度标准,制修订或废止相关标准,使其与部门实际工作相符,如规范了履约保函的跨部门管理,开展了建厂以来的首次档案鉴定清理工作。
2.管理审计发现存在因业务部门结算控制职责不明确,导致合同结算产生累计差异。经审计跟踪验证,相关部门已及时将职能划分明晰,及时对差异进行了结算调整。
3.管理审计发现存在未按照招标文件订立合同,招标文件约定事宜与合同条款不统一现象。后经审计跟踪验证,已在原合同基础上以补充协议的形式按照其投标文件中承诺进行约定。
4.管理审计发现存在对同一事项由各职能部门多头管理的现象。对此类属于被审计部门自身解决不了的问题,审计部通过总裁办公会例会进行汇报,由公司统筹考虑,作为总裁办公会督办事项完成。经审计跟踪验证,目前已明确了该事项的归口管理部门。
(三)内部审计影响力逐渐扩大
通过对职能部门开展管理审计,企业内各职能部门对内部审计部门重新认识,遇问题会主动与审计沟通,征求审计意见。内审部门也积极通过参与招标评审、商务谈判、合同会审、项目验收等环节,对日常经营管理活动进行监督与服务。
(四)内部管理审计走向制度化
A企业审计部在对2014年、2015年开展管理审计工作的基础上进行认真总结,制定发布了《A企业管理审计办法》,以制度方式从流程方法上加以固化,使管理审计工作常态化、制度化、规范化,为下一步开展管理审计提供了制度依据。A企业管理审计已迈出第一步,以后会把审计与服务融为一体,寓审计于服务之中,有效地发挥内部管理审计的增值服务作用。
三、A企业开展管理审计的努力方向
(一)积极探索开展管理过程审计
目前开展的管理审计大多是管理部门审计,即以企业的各管理部门为基本对象,通过对企业各管理部门应承担的经济责任及其履行状况以及管理人员素质的审计。精益管理的核心就是以最小资源投入,包括人力、设备、资金、材料、时间和空间,创造出尽可能多的价值,为顾客提供新产品和及时的服务。以后可以探索开展管理过程审计,即以企业的一系列价值创造、价值增值活动和相应的业务流程为主要审计对象,通过对企业生产组织、工艺流程、技术改造、投资决策、业务经营、劳动人事等各个环节管理的经济性、效率性、效益性进行深入了解、剖析,提出改善公司治理,优化业务流程,降低库存及严格控制投资等改进建议,来合理保证和努力提高企业价值链相关业务流程的运行质量,达到增加企业价值的目标。
(二)继续推进管理风险防控工作
A企业在开展管理审计过程中,树立风险导向理念,制定《A企业风险管理平台建设方案》,实施风险管理系统建设。目前以物资采购业务为试点,正在通过审计信息化系统建立系统风险自动识别及预警机制。以后将逐步扩大风险审计的范围,使审计角色从“警察”向提高企业“免疫系统”的“保健医生”转变。
(三)深入、系统地开展内部控制制度审计
目前A企业开展的主要是管理部门审计,在对被审计部门开展管理审计时,会对被审计部门相关业务的内控制度进行评价并提出改进意见。但没有对整个企业的内控体系进行全面的评价,下一步还可以对企业整体内控体系进行审计,提出修改建议,使审计方式由事后监督为主向事前、事中前移。
(四)与日常审计工作结合突出效益性审计
对项目的必要性进行审计,分析项目立项的必要性,思考此建设此项目对企业的价值增加有没有贡献,项目的投入和产出是否合理,是否有重复建设的情况等;在招标文件审核阶段着重审核是否公布最高限价,招标控制价的编制是否合理,打分方式是否鼓励低价等;在合同审核过程中着重关注价格是否高于市场平均价,付款进度是否合理等。将管理审计中效益审计理念贯穿到合同审计、工程审计及招标审计等每一项日常内审工作中,通过合理的方法和控制措施,为企业降低投入,为企业提供增值服务。
四、对行业开展管理审计的建议
(一)建立行业价格数据库
利用信息化手段,收集行业各单位通用物资、工程主要材料、信息化项目及服务类项目等的采购成本,并通过整理、归类、排序等方法计算出各类采购的平均价,最低价等。引入价格对标的理念,为行业价格审核提供一个途径,促进效益性审计的开展。
(二)提供管理审计成果共享平台
行业内,各企业的经营管理存在共性,存在部分问题也有一定的普遍性。行业组织开展管理审计或各下属开展的管理审计后将审计方案及审计报告向行业主管机构报备,由国家局进行总结提炼或将真实企业名称进行替代后,在网页或其他信息化平台上公开,实现审计成果共享,起到提醒警示、举一反三的作用,也可以为行业内其他企业开展管理审计提供参考借鉴作用。
(三)提高审计培训质量
管理审计需要内审人员不仅掌握财务审计知识,还要掌握企业经营管理、内部控制、法律及信息化等方面的知识,对企业生存环境及经营管理各环节深入了解。行业可以针对管理审计的要求,组织高质量的内审培训,组织经验交流及研讨,不断提高内审人员素质,提高管理审计的水平和效果。
从内审职能转型需要、企业发展面临经济环境对内审工作要求、企业自身发展需要三个层面也对内部审计提出了更高、更严的标准,在此背景下内部审计更应当突出其管理服务职能,不断拓宽审计领域,尝试开展管理审计,从企业经营目标、经营规划、管理制度、管理体制、管理方法、职能部门职责履行、管理干部及业绩等方面进行审查、评价、发现企业在管理中的亮点和存在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改善管理的建议,从而提高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
摘要:国家对国有企业规范经营的要求持续提高,对内审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管理审计作为现代审计一种新的审计类别,它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审计事业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审计人员对被审计单位经济管理行为进行监督、检查及评价并深入剖析的一种活动。国有企业作为市场主体需要不断降本增效,内部审计工作应围绕企业发展战略和中心工作,为企业提供增值服务,以提高企业竞争能力。本文以A企业管理审计工作为例,主要从A企业目前在管理审计的方面做法、取得的成效、需要努力的方向、对国有企业开展管理审计的建议四个方面进行了探讨。以期望通过管理审计工作的开展,促进了企业审计工作整体水平的提高。
关键词:内部审计,管理审计,转型,增值
参考文献
[1]赵玉献.企业内部审计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J].财会研究,2008(20).
企业内部审计的价值增值作用 篇5
摘 要 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保证工作与咨询活动,它的目的是为机构增加价值并提高机构的运作效率。它采取系统化、规范化的方法来对风险管理、控制及治理程序进行评价,提高它们的效率,从而帮助实现机构目标。本文从增值型内部审计的定义出发,分别就增值型内部审计相烤于传统内部审计的突破点,内部审计实现企业价值增值的途径及共增值的计量等几个问题展开论述。
关键词 企业 内部审计 价值增值
复杂的市场的风险环境使企业不得不重视风险管理,以减少风险,实现企业价值增值的目标。内部审计作为一种独立、客观的保证工作和咨询活动,可以通过审查内部控制系统及风险管理过程,为建立、完善内部控制系统和风险分散战略提供建议,从而实现组织的价值增值。然而,在应用过程中又将遇到怎样的障碍,人们应当如何克服这些困难呢?本文试对以上问题做具体的阐述和分析。
一、内部审计控制
内部控制审计主要是运用文字描述、调查表及流程图等方法对内部控制系统实施健全性评价,通过穿行测试或重点测试来进行符合性测试,以检查和评价企业内部控制系统是否健全、内部控制制度是否被遵循及内部控制机制运行是否有效。
内部审计在企业经营管理中处于极其重要而又特殊的地位。企业所设定的目标是一个企业的各个组成部分努力的方向,而内部审计及内部控制组成要素则是为实现或达到该目标所.必需的条件。要确保内部控制制度被切实地执行并收到良好的效果,并能够随时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就必须加强对内部控制的有效监督与客观评价。内部审计既是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监督与评价内部控制的主要力量。因此,内部审计在强化内部控制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通过对内部控制的审计,可以对控制的适当性和有效性进行验证,发现控制的薄弱环节以及失控的经营业务系统,弥补不足,保证其正常运行,确保企业内部控制机制健全和有效运行。同时,还可以通过内部控制的审计为内部审计人员找到实施其他项目审计的重点,减少审计费用,降低企业的经营风险。
二、内部审计实现企业价值增值
(一)降低审计成本,提高审计效率
降低审计成本,提高审计效率是内部审计部门为企业增加价值的最直接的途径选择 首先,在审计时间上,应由事后审计向事前、事中和事后审计并存转变。通过事前、事中和事后审计,把审计工作贯穿于生产经营管理的全过程,进行全方位的监督和评价。有利于节省事后审计的工作时间,提高工作效率。其次,在审计方法上,应由单一的现场查账方法向多种方法并用转变 随着企业会计信息处理电算化和内部管理电算化的普及,审计对象的内容和范围发生了重大变化,单纯依靠手工的现场查账方法已日益暴露出其固有的局限性,为了克服这种局限性,提高内审的工作效率,可以将传统的审计方法与利用计算机进行审计的先进方法相结合,将传统的现场审计与非现场审计结合起来,扩大审计范围,减少人力、物力、财力方面的耗费,降低审计成本,提高审计效益和效率。
(二)为企业风险管理服务,增加企业价值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面临的风险无处不在对于任何企业来说,风险管理都是其经营过程中的核心内容 现代企业管理科学对大量企业进行长期观察后得出的一个重要的实证结论就是:有效的风险管理为企业创造价值,而企业的损失甚至倒闭都是由于不良的风险管理所造成的 因此,为企业的风险管理提供服务应该成为内部审计的重要职责 内部审计可以通过审查和评价管理者和董事会关于战略目标、经营计划和其后例外决策的指定;系统地鉴别组织所面临的风险:评估这些风险对组织的潜在影响:测试组织的风险管理能力;帮助制定控制风险的策略:评价风险管理的过程;就风险应对措施的合理性、风险监控的及时性、恰当性、有效性等信息进行内部的交流和沟通,报告风险管理的效果这些途径帮助企业规避可能遇到的风险,减少损失,从而实现增加企业价值的目的。
(三)通过评价和改进企业的内部控制,帮助企业增加价值
内部审计是内部控制的一部分,反过来又评价内部控制。内部审计部门应在对企业风险管理评价结果的基础上,对其内部控制的恰当性和有效性进行深入的评价。评价体系可以设定为制度建设评价、制度执行评价和制度保障评价三大部分。制度建设评价,属于内部控制健全性的评价范畴,主要评价企业制度建设是否健全,制定的经营方针、政策和规章制度是否符合国家相关政策法规的要求;制度执行评价,属于内部控制遵循性评价范畴,主要评价企业各部门执行内部控制制度的过程和结果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制度保障评价,主要是对企业监管保障部门职能履行情况的评价 通过评价内部控制状况,衡量内部控制体系的建立程度和有效性,指出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上的缺陷、制度执行过程中存在的偏差,从而找出企业内部控制的薄弱环节。针对这些薄弱环节进而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报告给企业管理当局,督促有关部门落实,将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的水平之内,实现企业价值增值。
(四)参与公司治理,增加企业价值
早期的内部审计以财务监督和评价为主,似乎并不具有治理功能,实际是内部审计在当时呈现隐性治理状态。此后的半个世纪,业务经营审计、管理审计、内部控制审计、效益审计等成了内部控制的主要内容,管理和控制职能不断得到强调,但它也不具备鲜明的治理功能。随着公司治理成为完善现代企业制度的主题,内部审计的治理职能得到开发 战略计划是良好的公司治理的开始,一个组织要进行有效的公司治理必须重视战略计划和决策制定过程 内部审计则通过评价组织的战略计划和决策制定过程促进有效的公司治理;如内部审计可以审查战略计划的合理性,是否与组织目标一致,是否有明确的阶段划分,是否有合理的资源安排等等,并提出合理化建议以帮助公司完成各项治理目标,最终实现企业价值增值。
(五)提供多种类型的内审产品,实现企业价值增值
现代内部审计包括保证和咨询两类业务 传统内部审计属于保证业务范畴 以往针对企业不足之处提出建设性意见,或者对于管理人员的知识盲区提供一些培训和指导,这种咨询仅仅是内部审计的“附带”工作。随着知识的日新月异,决策层、管理层及其不同部门面临的新问题越来越多,各式各样的问题随时都需要内部审计把脉问诊,因此就需要从传统业务中分离出咨询业务,以专门为客户进行专业咨询为特色。“咨询”是因客户增加价值、提高组织经营的要求而提供其专业方面的建议或顾问服务。虽然咨询业务比保证业务的审计独立性和客观性程度受到了极大的挑战,但咨询业务在企业的广泛需求下无疑使得内部审计成了一种典型的“多产品”服务,在总体上有利于增加企业的价值 美国第一能源公司从检举舞弊到顾客满意度调查,从团体的促进到程序的改善,从传统内部审计业务到环境审计等,共为客户提供21种不同的咨询服务,并有负责审计业务新产品开发的专门人员。随着内部审计价值增值目标的确立及其治理职能的拓展,内部审计范围将会越来越广泛地深入到企业各方面。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积极活跃的增值型审计能够在提高企业收益、加强风险管理、改进经营程序、增进部门交流等诸多方面对企业的经营业绩产生积极影响作用,同时也在建立企业竟争优势、提高核心竟争力有着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路媛媛,袁洋.风险导向内部审计——ERM框架分析.财会通讯(学术版).2008(02).
[2]陈智.内部审计在企业风险管理中的运用.财会月刊.2006(36).
[3]叶丽红,杨光.风险导向内部审计与企业出口贸易信用风险管理.财会月刊.2009(09).
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审计研究 篇6
国有企业资产的保值增值在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中意义重大, 实现社会经济稳定都要依靠国有资产的保值和增值。在大的方面来说, 国家财政收入的一项重要来源就是国有资产, 而与财政收入紧密相关的就是财政支出。在财政支出的过程中, 稳定的社会也可以通过政府对支出的调节得以实现, 其目的就是使经济发展方向得到控制和引导。国有企业资产在保值和增值的过程中创造了持续而源源不断的财政收入的条件, 也用这种手段, 使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同时得以实现。另外, 在国有企业资产进行保值增值的过程中, 国民经济被国有资产的控制程度也得以加强, 庞大的社会资产可以用比较少的国有资产进行控制和运作, 在社会总资产之中, 国有资产的主导和控制地位渐渐稳固扩大。
在小的方面来说, 企业简单的进行生产和扩大以及再生产中, 有一个重要条件就是国有资产的保值和增值, 它也是作为前提使得企业持续经营得到实现, 在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推动的过程中, 不仅有利于保持国有企业的经营规模, 而且可以提高它的生存能力;另外还可以使国有企业资产经营效益得到提高, 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积累国有资产;使得国家所有者的权益得到保障, 企业经营者的经营责任进行明确.在国有企业资本的运营过程中, 可以运作资本, 合理、有效地对国有企业资本进行运作, 有利于重组和流动国有资产, 使得所有制的最佳形式得到实现, 也能够在真正意义上实现国有企业资产的保值增值。根据上文来看, 国有资产进行保值增值不可忽视, 它能够控制国有资产的流失, 也能够令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能够使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得到实现, 从而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国有资产加强保值增值审计的主要手段
(一) 在资本保全性原则下, 对国家资本金是否完整进行检查
检查的项目包括:折旧计算与企业提取的固定资产是否一致, 成本费用是否已经计入, 是否有行为去冲减资本金行为;而损益之外的支出, 包括资产的报废以及转让与盘盈和毁损等的处理方法是否按照业外支出和营业外收人进行处理;在对外投资被收回的同时, 利润的账面上差额, 在处理时是否按照投资损益进行, 在投资额转换成控股权的时候, 在进行对外投资核算时是否采取了权益法;若是企业的注册资本金数额变化了的时候, 变更的登记手续是否进行办理等等。
(二) 依照现有的财务会计制度, 检查资产增减在增减过程中是否具有合规的计价
检查项目包括:企业发生的直接或者间接费用, 在进行会计处理时, 是否依照了权责发生制的原则, 以及划分收益和资本性支出的原则, 是否有应该分摊却遮遮掩掩不提及的现象;在产品成本发生差异时, 不受人为调节, 仅依照国家计算的数据是否属实;企业的营业收入是否真实且完整, 是否有一些违法行为, 比如人为虚增或隐瞒收人或者在登记之外的以物易物等。如果当兼并、联营或者破产以及租赁和销售资产转让在企业进行时, 如果国家与企业间的产权发生改变, 评估是否依照法律进行;在评估的过程以及结果之中, 审查是否得以严格进行, 是否有舞弊现象, 例如弄虚作假和以权谋私等;在固定资产以及存货的盘盈方面, 是否按照国家的规定, 例如固定资产的完全重置价、同类存货的实际成本价等进行核查;在计价过程中, 外单位的一些投资在吸收的过程进行时是否按评估价或协约价;企业的商誉, 是否依照国家规定的“除企业合并、购买外, 不得作价入账”的标准执行;在计提和冲减减值之中, 是否依照了新会计的规则, 以杜绝人为增减成本和费用, 对利润进行违规调节。
(三) 在用各种财务指标进行分析的过程中, 对企业资产的综合利用效果和保值增值的情形应该进行核查
其中为了挖掘企业的潜力, 可以检查企业是否有沉淀资金。在评价各项指标时, 要横向比较企业发展中的最好水平与先前的实际水平, 也要竖向比较企业与同行业或同类型企业的优秀水平, 由此试着找寻出哪些原因和主导因素影响企业资产利用效果, 使本企业和其他先进企业间的差距得到揭示。再提及一些国有企业的公共服务产品和基础设施时, 因为其受到严重的指令性计划的行政的干涉, 他的产品不采用市场进行定价, 也不按照资本市场去评估它的国有资产, 此时利润不再是企业运行的管理目标, 而社会效益则更加得到重视。在对这些企业的衡量中, 衡量经营效益依靠的不再是简单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一项标准, 而进行考核时应该采用十分复杂的指标体系, 以便于降低国有资产的流失程度。
(四) 对企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加强审计监督
也就是利用符合性测试和实质性测试, 在内控制度的建立健全过程中, 去评价它的可靠性、科学性和可行性等。第一, 对于企事业单位内部的控制制度是否建立健全进行检查, 比如盘存资产制度等, 并评价它的科学性、可操作性等。第二, 利用实际考查。去检查企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得到贯彻和执行;在以上的审计工作进行时, 也应该利用反腐败, 查处一些审计监督中发现的违反政策法规规定的现象, 分别按照规定进行处理。应该及时向国家反应一些具有倾向性和规律性的问题, 使国有资产的安全和完整得到保障。
参考文献
[1]刘美林.企业的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研究[J].会计之友, 1991, (2) .
论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审计 篇7
国有资产是法律上确定为国家所有并能为国家提供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各种经济资源的总和。就是属于国家所有的一切财产和财产权利的总称。国家属于历史范畴, 因而国有资产也是随着国家的产生而形成和发展的。 国有资产有三种表现形式, 第一种属于经营性的资产, 它是国家通过各种形式对国有企业的投资以及通过投资所获得的投资收益, 包括其他的依法认定的属于全民所有的由国有企业经营管理的资产。第二种为非经营性的资产, 它就包括了国家利用各种资源、收入以及投资而形成的公共基础设施。第三种为资源型资产, 一部分为国家所占有的土地, 一部分属于探明或没有探明的潜在矿产资源。
对国有资产进行保值增值审计, 是审计机构为了维护国家以及所有者的利益, 按照相关的法律法规对国家各级企事业单位原有价值以及增值情况的真实、准确性以及与国有资产有关的保值增值计划指标完成情况的一种审计和监督, 是将企业经营管理以及企业发展的外部环境进行完善的手段, 以提高我国国有资产在企事业中的使用效率。对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进行审计, 是对我国以公有制为主主体, 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巩固, 加强了社会主义的公有制经济地位, 也是国家宏观调控能力的一种手段和体现, 同时, 通过审计工作, 将企业的经营状况进行全面综合的了解, 有利于国家所有权的维护, 同时对国有经济的主导地位巩固具有重要作用。此外, 通过独立的审计监督部门对国有资产进行审计, 脱离了与其有利益关系的其他部门, 使得对国有资产的管理更加完善更加准确以及公正, 保证了国有资产管理体系的正常运作。
二、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审计的内容
( 一) 审计国有企业资产安全
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审计中的资产审计是审计中的一个重要部分, 其重点是对企业固定资产的使用情况进行审计, 固定资产在国有资产中占有很大一部分, 因此, 在对国有资产进行审计时, 要根据相关规定, 检查国有企业是不是以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状况以及企业生产经营的情况, 因地制宜, 因时而异地制定了相应的制度, 同时, 还要检查国有企业是不是按照其制定的规章制度严格将其执行。对于固定资产, 要检查在企业中登记的固定资产是不是真实有效, 有没有出现登记在册而没有将其进行有效的利用等情况。针对国有企业中的固定资产的使用、维修、保护等情况, 进行检查, 检查其是不是存在私自占用、租用的现象。同时, 根据资本的保全性原则, 通过审计手段, 检查国有资产的是否安全以及完整。比如企业提取的固定资产的折旧计算是不是一致, 是不是按照相关的规定将其计算进成本的费用里。检查企业是不是存在有冲减资本的行为, 对于企业资产的报废、转让等是不是按照规定进行处理, 再比如一旦企业的注册资金数量发生变化, 是不是及时去办理了相关的变更登记, 对于企业的投资方的检查, 看其是不是按出资的比例或者企业相关规定进行利润分红, 承担相应风险。
( 二) 审计国有企业负债
国有企业负债, 意味着在将来一段时期内, 国有企业将通过一定的劳务和资产来进行偿还, 对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来说是一个减分项, 但是对国有企业资产的负债进行审计, 有利于对国有企业的资产情况和经营情况进行有利掌握。对国有企业资产的负债情况进行审计, 首先要明确认定国有企业各个资产负债的真实准确性, 同时将企业的各个时期的情况摸清摸透, 根据掌握的真实有效情况对国有企业资产负债情况进行估量, 根据企业的能力将负债的风险以及范围控制在可掌控的范围内, 确保国有企业的资产负债情况能够真实有效地得到体现。
( 三) 审计国有企业资产利用以及保值增值情况
利用各种财务工具以及手段, 对国有企业资产的利用情况进行分析, 检查企业对资产的实际利用情况以及保值增值的情况。比如, 利用相关的仪器设备, 检查国有企业的设备利用率是否高效有用, 如果没有, 还要想方设法查明闲置的原因。在对企业的各项指标进行审计时, 要注意与同行业同类型的企业或是产品进行对比, 同时也要与本企业从横向时间到纵向的产品进行比较, 从而找到差距或是挖掘出企业的优势, 为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提供有力指导作用, 以期对国有企业资产的保值增值贡献一份力量。
三、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审计的措施
( 一) 加强监督国有资产管理制度建设
一个政策或是规定的实施要有完善的执行制度作保障, 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审计也要有完善的国有资产管理制度来保证其实施。建立完善的国有资产管理制度, 各项工作要围绕国家制度的相关法律法规来进行, 从源头上确保国有资产审计管理制度的权威性。同时, 将对国有资产的审计工作纳入到有法可依的道路上来, 确保对国有资产的审计结果能够真实地反映出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 能够使审计结果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建立健全国有企业资产管理制度建设, 还要在对企业进行审计时, 检查企业是不是严格按照财务会计制度对企业的各项费用进行合理支配。比如, 当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出现收入或支出情况时, 看其会计的处理是不是依据权责发生制的原则, 同时, 在会计核算业务时, 检查会计是不是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明确区分开来, 有没有存在不正常的未进行分摊的费用。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 自己企业的主要营业项目的收入与支出是不是都有必要的记录与凭证, 检查记录与凭证是不是真实有效, 在国有企业对资产进行评估、变卖的过程中, 有没有按照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 有没有弄虚作假。一旦出现上述情况, 就要有相应的惩罚措施, 使得对国有企业的资产管理进行有力完善的保障。
( 二) 加强国有企业资产内部控制
企业的内部控制是结合当下社会发展而产生的一种较为科学的管理手段, 内部控制体系包含了会计信息质量, 资产财产安全以及决策制度的控制系统, 内部控制就为企业在各个情况以及各个阶段可能出现的问题制定了相关的应对策略, 是企业应对风险以及解决问题的一种有效方式, 因此, 对于国有企业来说, 也应该借鉴采用内部控制制度, 为国有企业资产管理做一保障。尤其是在企业的资金管理、库存管理等容易出现问题的方面要制定相应的科学管理方法, 规范管理流程和管理方式, 使得国有企业内部形成一种长远有效的管理制度。
( 三) 建立健全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考核机制
当前社会发展迅速, 经济变化快而且多样, 对企业来说是一把双刃剑, 尤其是处在各项工作都在改革的中国社会, 国有企业的发展更是多样, 因此, 对国有企业资产进行审计时, 要注意结合时代发展的背景, 根据国有企业发展的实际, 将审计手段方式进行有针对性的创新。比如, 除了检查以往常规的考核指标外, 还要根据企业的资产负债表, 对企业的负债原因以及未来一段时间的经营情况进行评估, 结合企业发展的变化趋势, 对企业的发展提出可操作性的合理的建议。同时, 除了对审计的指标进行创新之外, 审计的方式也可以相应进行改变。比如, 建立完善的审计体制, 保证审计结果能够真实体现出国有企业的经营情况, 并且能够将审计结果进行有效利用。
摘要:国有资产在我国的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 随着国企改革的不断推进, 在国有企业的国有资产如何能保值甚至是增值, 这将关系到国有企业未来以及国民经济的发展, 因此, 加强对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审计工作, 才能在最大程度上实现国有资产的价值, 同时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不辜负人民对于审计人员的期望, 维护好人民的权益。
关键词: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审计
参考文献
[1]蒋静然.加强企业国有资产管理的有益探索[J].财经界 (学术版) , 2013 (03) .
探析高校增值型内部审计 篇8
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普及, 高校的内部审计工作已成为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与经济发达的国家相比, 我国高校内部审计的研究和探索还比较滞后。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 (IIA) 发布的最新《国际内部审计专业实务框架》中, 内部审计定义为: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确认和咨询活动, 旨在增加价值和改善组织的运营。它通过应用系统的、规范的方法, 评价并改善风险管理、控制及治理过程的效果, 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可以明确:内部审计的目的由“监督和评价”改变为“增值和改善”, 其中增值是核心。这标明内部审计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为组织“增加价值”成为内部审计活动的重要目标。
我国《内部审计实务指南第4号——高校内部审计》中, 高校内部审计是指高校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通过对学校与资源利用有关的业务活动及其内部控制的适当性、合法性和有效性的审查, 并进行确认、评价、咨询, 旨在促进完善管理控制、防范风险、创造效益, 从而促进学校事业目标的实现。高校与企业的目标虽然截然不同, 但是在运营过程中也应该注重资金的使用效益, 增加其价值也是高校内部审计的终极目标。
增加价值是内部审计通过确认和咨询服务增加组织实现既定目标的机会, 确认运营的改进, 并 (或) 降低风险暴露的程度, 从而为组织创造价值。这里说的价值并不是从生产和销售过程中直接生产和创造的, 而是内部审计人员认识和评价组织业务活动中, 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提取有价值的信息, 以咨询、建议、书面报告或其他方式, 并通过职业判断, 将分析结论提交给有关管理层, 为组织减少损耗和风险, 改进组织经营以及治理流程, 以此带来巨大的机会利益。内部审计从过去单纯的财务审计的防错查弊转变为促进企业价值增值, 因而, 高校从传统的查错防弊的内部审计模式转变为现行风险管理导向的增值型内部审计模式势在必行。
二、与高校传统型内部审计对比分析
(一) 审计目标以创造价值为核心
高校增值型内部审计虽不能直接产生价值, 但是核心目标是创造价值。单位的内部审计组织要维护其存在, 就必须提高审计绩效, 以工作业绩证明其是价值增加者而不仅是资源耗费者。而传统的内部审计是以财务审计、经济责任审计等为目标, 强调的是内部审计的监督作用, 通过内部审计发现和揭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提出改进建议, 服务于学校的内部管理, 其对高校治理、增值和改善的功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二) 审计范围强化风险管理
高校增值型内部审计是通过对内部控制和治理程序的审查评价, 提出富有建设性的审计建议, 增加组织价值。因此, 增值型内部审计范围应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审查评价组织的内部控制状况;二是审查评价组织的治理程序。而高校传统型内部审计通过审核检查组织财务活动挽回资金损失, 重在基建审计、经济责任审计和财务审计三个方面, 只能发挥“纠错防弊”作用。由于高校内部控制日益完善和有力执行, 通过审查挽回资金的数额越来越少, 更是把审计工作开展在事前, 防患于未然。
(三) 审计方式转向“参与式”审计
高校增值型内部审计, 首先要保证审计的独立性, 其次审计人员应采用“参与性”审计方式, 要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并积极向管理者提出建议, 成为管理者加强内部管理、实现组织目标的得力助手。具体流程是:1.与被审计部门建立伙伴关系;2.与当事人讨论审计中发现的问题;3.采取多样化、建设性的审计报告方式;4.向管理者提出建议。而传统内部审计以审计人员为“主导”进行审计, 被审计部门或个人只是应付式的配合审计甚至逃避审计。
(四) 审计方法多元化
高校增值型内部审计范围广泛、内容复杂, 内部审计人员除使用传统审计方法之外, 还应使用一些特有的审计方法, 主要包括:1.管理系统图法。将调查取得的高校组织结构、职能配置和治理结构等绘制成图形, 与应当建立的科学的管理模式进行比对, 从而发现薄弱环节, 最终提出改进建议;2.平衡计分卡法。突破传统的以财务指标为评价核心, 把高校未来的发展能力与当前的业绩相联, 把高校的战略目标与实现方法相连, 通过内部审计的评价使高校的各种行为服务于战略目标。
三、高校增值型内部审计的关键环节
随着国家对教育事业投入的逐步加大, 高校得到了迅猛发展, 集中了大量资源, 也凸显了管理的瓶颈。高校开展增值型内部审计主要是管理风险高发的各环节, 主要包括基建工程、物资采购、专项经费、科研经费、资产管理等, 突出了高校内部审计对于高校管理的服务职能。
(一) 基建工程项目审计开展全方位的跟踪审计
基建工程项目审计包括项目预决算审计、项目全程跟踪审计和竣工决算审计。因内部审计技术力量的缺乏, 大型的基建工程项目可由内部审计机构组织并委托外部造价咨询机构协助高校完成预算控制价。预算控制价的组织编制实际上是前移了审计监督关口, 省略了预算控制价审计环节, 节约了审计费用, 有效地控制了建设成本, 形成了重要的增值点。对于大中型建设项目的现场全程跟踪审计环节, 可由该工程预算编制工作的人员兼任, 因为他们熟悉预算控制价的组成和图纸设计, 能够高质量、高效率地进行现场跟踪审计。竣工结算是建设单位确定工程最终总造价的依据, 对施工单位所做的工程竣工结算进行的审计。因在工程审计中涉及图纸变更、材料供应、价格浮动和国家政策调整等诸多情况, 内部审计人员必须对上述情况做到准确无误、实事求是的调查和认定, 因此, 最好不能有预算控制价编制和工程施工现场跟踪的人员来完成竣工结算审计工作, 否则会影响最终的审计效果。
(二) 物资采购项目审计注重采购审批和招标审计
高校职能部门较多, 使用的小型资产如电脑、打印机、复印机等重复购置问题突出, 形成了重复购置风险。因而, 内部审计人员应重点关注以下方面:一是检查采购招标小组是否对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进行计划管理;二是检查是否对大型设备的采购进行了前期论证;三是对采购招投标过程的监督。采购招投标的全过程包括招标、投标、开标、评标、定标的等五个程序, 任何一个程序出现问题都会影响整个的招投标效果。
(三) 资产审计和经费审计强化预算控制和效益审计
高校的资产管理应是如何充分利用, 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价值。对高校资产审计中应特别关注使用的规范性和效益性, 以及与资产本身的购置和管理的合规性。专项经费和科研经费的使用有助于提升高校的社会服务能力, 对其管理高校应有一套对应的管理机制。在对经费的审计中应特别注重对管理机制的审计, 促进内部控制机制的完善, 不断提高经费的使用效益。
四、高校实现增值型内部审计的具体途径
增值型审计宗旨就是为组织增加价值。高校的价值主要就是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提高学校人才培养质量, 提高专业科研能力, 降低办学成本, 创造资金的最大效益。具体而言, 高校内审关键是改进学校风险管理体系、内部控制体系和完善高校治理机制等措施, 帮助学校增加整体价值。具体途径如下:
(一) 帮助高校改进风险管理体系, 为高校增加价值
在市场经济下, 高校发展面临着内外部环境的诸多不确定性因素, 使得高校的风险普遍加大。对任何高校, 风险管理都是其管理过程中的重要内容。在当今很多高校强化教育教学建设与改革的同时, 逐步进行产业渗透, 对于这些项目, 高校想要获得的收益越高, 所面临的风险就越大, 对风险管理的要求就会越高。高校的规模不断扩大, 学生数量增加, 学生的心理承受减弱, 使得高校运营中面临更多的风险。风险管理成为高校管理层及教师工作中的一项主要职责。在高校构建基于风险管理为基础的增值型内部审计, 对高校的发展相当重要。从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应对等风险管理全过程强化内部审计。对高校风险管理体系的有效性、健全性进行评估和监督, 特别关注高风险领域, 找出高校风险管理的薄弱环节, 提出改进风险管理与控制体系, 规避运营过程中可能产生的风险损失, 从而为高校增加价值。具体而言, 审计部门在全校范围内开展风险问卷调查, 通过调查、收集资料、评估和分析学校内外的主要风险因素, 测定风险点和风险度, 依据风险大小排定审计项目优先次序, 确定审计重点领域, 并采取充足适当的审计程序帮助学校管理层提高风险管理水平, 从而使学校整体价值增值。
(二) 帮助高校完善内部控制体系, 为高校增加价值
内部审计属于内部控制的环节之一, 是高校内部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它又是对内部控制的再控制。高校内部审计的关注点:内部控设计是否合理?内部控制执行是否有效?内部控制审计就是对高校的内部控制情况进行测试评价, 找出其内部控制制度上的缺陷, 执行过程中存在哪些偏差。内部审计人员对于发现的问题进行分析, 查找原因并分析其可能造成的影响, 从而针对高校内部控制的薄弱环节, 寻求改进的意见和建议。可以书面内部控制审计报告形式报告给高校管理当局, 督促相关职能部门落实, 促使高校健全内部控制, 防范和化解风险, 从而帮助高校预防和减少损失, 为高校增加价值。在其间接作用表现内部审计也会对高校内的其他职能部门产生潜在的威慑作用, 会促使他们严格执行内部控制制度, 落实控制措施, 从而预防风险, 减少损失。内部控制体系可以设定为内部控制设计评价、执行评价和制度保障评价三大部分。设计评价属于内部控制健全性的评价范畴, 主要评价学校制度设计是否健全, 制定的相关规章制度是否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执行评价属于内部控制遵循性评价范畴, 主要评价高校各部门执行内控制度的过程和结果的合理性和有效性;保障评价主要是对高校监管保障部门职能履行情况的评价。高校内审部门通过评价并尽可能通过设计评价体系量化内部控制的状况, 测定内部控制体系的建立程度和有效性, 抓住内部控制薄弱环节, 向高校领导层提出强化内部控制建设性方案, 以防范和化解各种风险, 提高学校管理水平, 从而为高校增加价值。
(三) 帮助高校改善治理机制, 为高校增加价值
内部审计模式从“主导强迫式”参与高校治理, 转变为“参与引导式”。具体来说, 审计机构和人员对高校的战略发展定位、管理流程设计、决策过程和运行结果等进行监督评价, 检查高校治理的过程是否科学、有效, 结果是否达到预期目标, 还存在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等等, 以推进高校依法运作管理, 帮助高校完成各项治理目标, 实现内部审计的直接价值。发挥着传递信息, 协调高校的组织管理的职能, 从而间接地为高校增加价值。
参照欧美发达国家的经验, 我国高校内部审计机构独立性一定需要提升, 从以往的与监察、纪检合并模式, 应建立由高校法定代表人直接领导负责。内部审计机构应确保完全独立于学校财务、监察等职能部门, 割断内部审计机构与被监督对象之间的利益关系, 确保审计的独立、客观、公正。内部接受高校最高层次的直接领导管理, 外部可接受国家审计机关、中国内部审计协会、教育部等部门的专业指导, 在遵循国家内部审计法律法规、行业规定和要求的基础上开展工作。内部审计机制运行与高校战略目标定位相匹配, 与高校现行的组织结构相匹配。
良好的高校内部审计能够为学校的管理者提供相关建议, 高校的管理者及相关执行机构可以利用内部审计提供的建议对学校所面临的风险进行识别和评估, 进而采取相应的风险应对措施。
综上, 随着高校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高校内部审计部门在继续发挥“纠错防弊”传统功能的同时, 更应该服务于高校整体价值的提升, 以提高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 保障高校的高效稳健运行。高校增值型内部审计的开展依赖于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 依赖于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依赖于增值型审计模式的构建与运行, 确保内部审计在高校的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和治理中发挥作用, 促进高校增值, 创造效益。
摘要:随着高等教育的蓬勃发展, 高校整体发展战略对于高校内部审计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增值型内部审计势在必行, 本文就增值型内部审计与传统内部审计进行对比分析, 探讨了高校开展增值型内部审计的关键环节和具体途径。
关键词:高校,增值型,内部审计
参考文献
[1]夏怡.关于增值型内部审计的思考[J].商业会计, 2007 (06) .
[2]张笠.内部审计的价值增值分析[J].中国内部审计, 2007 (01) .
[3]张晓瑜.内部审计在高校治理中发挥重要的作用——访东北财经大学李维安校长[J].中国内部审计, 2012 (09) .
[4]周莎.论如何实现内部审计的增值功能[J].经营管理者, 2013 (06) .
[5]翟美红.关于内部审计为企业增加价值的思考[J].石油化工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3 (06) .
[6]李永和.新时期提升我国高校内部审计工作质量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硕士论文, 2010 (03) .
[7]张旭新.基于价值增值的高校内部审计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硕士论文, 2012 (11) .
企业内部审计增值功能分析 篇9
关键词:内部审计,增值,确认与咨询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环境的变革, 委托人对受托人的要求也在不断变化, 促使了受托经济责任的含义不断扩大。为了服务于客户, 内部审计人员必须紧跟影响到股东和管理者的所有变革步伐, 内部审计的内涵因此也得到不断拓展。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 (Institute of Internal Auditors, 以下简称IIA) 在最近一次关于内部审计的定义中强调, 内部审计的目标是为组织 (企业) 增加价值和改善其运营, 进而实现组织目标, 内部审计的手段是通过系统、规范的方法进行确认和咨询, 内部审计的灵魂是独立性和客观性。由此, 内部审计的增值功能被引入到内部审计的定义中, 将企业内部审计部门有传统的监督检查部门转变为企业价值增值的组成部分, 对企业内部审计人员而言, 不仅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同时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一、企业内部审计增值产品分析
(一) 确认职能提供增值产品
确认是内部审计的基础职能。在这个过程中, 企业内部审计部门客观、独立的搜集相关证据, 对管理层作出的有关生产、销售、财务、风险等决策进行中肯评价, 查错纠偏, 进而保证企业资产的保值增值。目前, 企业内部审计中确认项目所提供的增值产品包括:财务审计、业务 (包括采购、生产和销售) 审计、合规性审计、审慎性调查审计以及系统安全审计等。确认职能提供的增值产品可以没有具体的报告形式, 其产品范围针对不同的信息需要者提供不同种类的服务, 是专门针对针对决策制定者的内部审计项目, 它以提高信息质量以及独立的审计原则为目标。确认职能提供的增值产品主要是通过纳入审计范围的事项发表中立、客观以及适当性的意见, 或者通过主要的控制问题的披露, 说明是否合适的忠告和控制来实现的。确认活动要素: (1) 确认项目包括客观获取和评价证据的系统过程; (2) 这些项目需要有事先确立的标准; (3) 一旦需要将确认职能形成的产品传递给使用该产品的、除服务提供者或者被审核过程与领域中人员以外的第三方。由于确认服务主要是为了维护第三方的利益, 因此要求较高的独立性, 要求内部审计人员自主地根据需要决定审计范围, 而不是由管理者来决定, 并且要出具正式的报告。
(二) 咨询职能提供增值产品
咨询职能提供的增值产品是在确认的基础上并结合内部审计人员专业知识加工而形成的智力成果。在《内部审计准则职业实务准则》中将咨询活动的内容进行了界定, 即提供建议以及相关的客户服务活动, 其目标在于增加组织价值并提高组织的运作效率。与确认职能提供的增值产品相比, 咨询职能所提供的增值产品更为直接和具体, 例如可以为组织内部控制制度以及运行环节提供建议、为组织管理人员的各项决策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分析、为企业各项治理机制提供建议等。随着内部审计环境的变化, 咨询服务逐步产生并发展成为组织内部审计部门不可或缺的重要职能。随着经济的发展, 企业对其各职能部门对企业价值的贡献越来越关注, 对于那些对企业价值没有贡献的部门逐步淘汰。尽管内部审计的确认服务也能为企业带来价值, 但这种价值十分不明显。对此, 内部审计必须发展咨询服务业务, 为企业价值增值创造条件。
(三) 确认与咨询职能矛盾调和
自从内部审计的咨询职能被提出来以后, 现代内部审计的矛盾性突显出来:内部审计在提供咨询服务时可能会影响内部审计人员在提供确认服务时所必须具备的独立性。这样, 确认服务与咨询服务是否可以并存?确认和咨询两类服务中哪一类更为重要?或者是如何解决确认和咨询两种服务之间的矛盾?这些问题成为内部审计研究的重点内容。在这里不妨从两个方面来缓解确认与咨询的内在矛盾。首先, 应准确把握内部审计咨询服务的含义, 避免盲目扩大导致的矛盾深化。内部审计人员对咨询服务的内容要有所限制, 明确内部审计人员并非具有对公司所有事物和经济活动发表建议以及参与管理的权力和义务, 不能盲目扩大这种咨询性建议的含义;同时, 内审人员应该是在保持其独立性地位的基础上, 为客户提供咨询性建议。其次, 应建立内部审计机构相关人员的回避机制。参与了某个组织的内部控制制度设计等咨询性服务的具体内审人员不应再参与该部门组织的定期确认性服务, 实行咨询性服务和确认性服务的内审人员相分离, 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确保内审人员的独立性。
二、企业内部审计增值途径分析
(一) 降低企业审计成本
内部审计作为一种价值增值活动, 有其成本和效益界定。因此, 内部审计增加价值最直接的途径是确保审计质量的前提下降低审计成本。首先, 审计时间应当前移, 即重视事前、事中审计, 实施企业经营活动的全过程审计, 进行全方位的监督和评价, 这样不仅减轻了事后审计的负担, 提高了审计工作的效率, 还有助于提高审计质量, 确保审计工作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其次, 审计方法应当采用多种方法, 而不应仅仅局限在单一的现场查账上。目前, 大多数企业都实现了会计信息化, 审计对象的内容和范围发生了变化, 仅仅依靠现场查账的方法不仅降低了审计的效率, 同时也影响到审计的准确性, 削弱了审计质量。因此, 可以在现有的内部审计环境中, 采用多种先进的审计方法, 通过现场与非现场省级的结合, 不仅能够扩大审计的范围, 提高了审计结果的准确性, 还有效的降低了人力、物力等成本, 提高了审计的效率和效果。
(二) 评价企业风险管理
加强风险管理是企业经营过程中必须重视的环节。而内部审计在对风险管理方面有着突出的作用。一方面, 内部审计人员利用专业知识, 在对企业风险管理过程中的行为提供客观、公正的建议, 并对各种风险进行鉴别和评价, 并就如何防范该类风险提供相应的应对措施, 确保企业风险处于可控范围之内;另一方面, 内部审计还可以通过在企业内部开展风险管理的相关培训, 通过自身对风险的认识影响企业内部管理层, 为企业提供价值的增值服务。
(三) 构建企业道德文化
企业道德文化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指调整企业与其利益相关方 (供应商、客户、股东、债权人、政府、员工等) 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总和。在现实中, 良好的企业道德文化有利于协调内部员工的工作, 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参与公司经营管理的积极性;有利于降低管理成本和管理难度, 防止企业管理层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行为的发生;有利于与供应商和客户维系长久、稳定的合作关系, 防范企业财务风险和经营危机等;有利于确保企业能够服务社会、促进社会和谐, 防止做出损害社会的行为。可见, 企业道德文化对推进现代企业制度的发展和完善、为企业价值的增加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企业内部审计在塑造和谐的企业道德文化方面发挥着十分积极的作用, 这在《内部审计实务标准》2130—1号公告中有所体现, 其实现途径大致包括定期评价企业相关道德规范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使之清晰易懂;提请企业管理层对企业道德文化建设的重视并对企业道德文化的执行者进行宣传鼓励, 对加强道德文化的具体措施献言建策;积极要求企业利益相关者 (如雇员、供应商、和顾客等) 对企业道德规范的履行程度进行监督;设立接受监督举报的机构, 确保员工的检举监督权等。
三、企业内部审计增值功能完善的对策建议
(一) 转变内部审计的理念
传统的内部审计职能在于查缺补漏、强化监督, 对企业受托责任人的履责情况进行评价和监督, 这种传统的内部审计职能观决定了内部审计只能是以一种被动的、事后察觉式方式对企业价值增值做出贡献。而这种所谓的贡献更像是“资产评估”, 对于企业价值增值的影响十分有限。对此, 现代企业内部审计转变观念, 必须以“价值增值”为理念, 强调内部审计是以企业价值增值为目标, 使得内部审计的目标定位与企业管理的目标相一致。由此, 内部审计部门的身份由“局外人”演变成企业价值增值活动的直接参与方, 为企业价值增值注入了新的动力。首先, 在整个审计过程中, 内部审计人员应当明确自身定位, 改变过去以查处问题的审计理念和居高临下的审计定位, 尽量与企业内部其他部门保持良好的关系, 并且为企业其他利益相关这提供相应的审计服务, 形成以内部审计为中心的价值网, 并通过确认和咨询服务为价值网中的各个环节注入新增价值, 最终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其次, 进一步强调内部审计人员的价值增值观念, 一切以增加企业价值为导向。过去的企业内部审计过分注重执行主体, 而对价值增值功能认识不足, 而现代企业内部审计则应当强调价值增值理念, 即企业内部审计的执行主体可以不是内部审计人员, 而是从社会上聘请的相关专家或从其他部门临时抽调过来的人员, 只要能够实现企业价值增值, 内部审计既可以由内部审计师来执行, 也可以外包给外部审计师或咨询师, 关键看谁的价值增值优势更明显。
(二) 改革企业内部审计机构
内部审计是审计实务的重要组成部分, 独立性对于内部审计而言至关重要。而企业可以通过改革企业内部审计的组织方式来确保其独立性, 内部审计主体独立是是确保审计结果客观、公正的前提基础。但从我国现实情况来看, 我国大多数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普遍对内部审计的重视程度不够, 并且在审计范围、审计方法、审计结果和审计报告阶段进行干涉, 进而导致内部审计主体独立性的缺失。这主要缘于我国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不强, 即我国企业内部审计的执行主体与其他职能部门处于平行关系, 这样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大大减弱要改变这一现状, 应对内部审计的组织形式进行改革。对规模较大、治理结构较完善的大企业, 可以借鉴西方内部审计的先进模式, 内部审计可以由董事会或其下设的审计委员会、监事会直接领导, 以保证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和权威性;没有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的小规模企业, 因为没有股东会、董事会以及监事会的相互制衡机制, 从内审机构设置的原则上看, 一般可以采用经理领导下的审计部模式;有些民营企业规模小、经营内容单一、业务单纯、管理体系简单, 这样的企业审计工作量不多, 若设置专门的审计机构, 则浪费企业经费, 不符合成本效益原则。因此, 这些民营企业可以选择不设置专门的内部审计机构, 只在总经理之下设置少数专职审计人员, 直接对总经理负责或者实行内部审计外部化, 将内部审计委托给会计师事务所。
(三) 提高内审人员的整体素质
在市场经济成熟的西方国家, 内部审计的增值功能已被很多企业所接受并重视起来, 内部审计在助推其价值增值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在此背景下也涌现出大批优秀的内部审计人才。然而目前在我国企业实务界中, 内部审计并未引起相关管理层足够的认识, 尽管建立了相关的内部审计部门, 但其人员大部分是从单位财务部门甚至与财会不相关的其他部门引入, 内部审计知识匮乏, 缺乏对内部审计两项基本职能的把握, 专业素质不高, 不具备该岗位所需的专业胜任能力。此外, 与西方国家相比, 我国在对内部审计执业方面也缺乏相应的认证体系, 进而影响了整个内部审计人才队伍的建设。对此, 首先要对企业现有的内部审计人员进行全方位的内部审计专业教育, 对没有系统接受过内部审计教育的内审人员积极开展后续教育, 不断提高其专业胜任能力和执业素养, 使其对内部审计对于企业价值增值的贡献有一个充分的认识, 强化其责任感, 为企业价值增值做出贡献。其次, 在内部审计人员的录用和选拔上, 对其任职资格和相关专业胜任能力应当严格认定, 考察拟录用内部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通过较高的门槛尽可能选拔较为优秀的人才加入到内部审计的队伍中来, 同时也可从整体上较大幅度地提高现有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此外, 企业还可以实行弹性人员编制和使用“客座审计师”来优化审计人员的配置, 实现审计人员来源的多元化。最后, 建立健全的考核和激励机制, 对内部审计工作的岗位职责、分工进行明确, 建立尽可能量化的考核机制和个性化任务, 同时配以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 调动内部审计人员为企业提供增值产品的积极性, 进而促进内部审计人员个人目标和企业目标的有机统一。
(四) 引进先进的技术手段和审计方法
首先, 在内部审计方法上应当结合企业具体的内审环境, 采用多元化的审计方法实施审计过程。多元化审计方法的实施可以有助于综合各种审计证据, 提升审计质量, 提高审计效率。内部审计职能的实现需要依赖科学的方法, 例如目前在理论界和实务界都备受推崇的风险导向审计便是先进审计方法的重大探索和创新。其次, 广泛采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 更深层次的挖掘企业内部生产、销售以及财务信息, 确保审计工作及时性的同时, 提高内部审计的质量, 切实发挥内部审计在企业价值增值中的作用。目前, 随着企业会计信息化水平的提高, 企业在经营过程中的信息大为电子信息, 这为信息化审计提供了可行性, 内部审计部门可以结合企业具体情况, 建立内部审计数据库, 利用数据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和判断, 为管理决策提供更好的咨询服务。最后,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扩大非现场审计对象, 尽可能扩大审计的范围。众所周知, 审计误差源于审计调查采用抽样方式进行, 这降低了审计的精度。目前, 在审计材料电子化、审计方法多元化的背景下, 使得审计范围的扩大成为可能。对此, 应当尽可能扩大审计的范围, 可以通过现代信息技术, 采用非现场审计的方式, 提高内部审计的效率和实效性。
(五) 创建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体系
前已述及, 内部审计的质量将严重企业价值增值的实现。因此, 内部审计质量的控制工作就显得十分重要。对此, 应当建立制度约束、督导、复核、考核以及责任追究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体系对内部审计工作质量进行评估。首先, 建立健全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制度。健全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制度应当贯穿于内部审计工作全过程, 即不仅要求内部审计结果的质量, 对内部审计过程的质量也要严格要求。就目前而言, 健全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制度至少应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在内部审计的组织方面, 完善内部审计项目的立项, 成立内部审计项目组, 通过项目化管理的方式确保内部审计组织的有效运行;在内部审计工作实施过程中, 针对特定的内部审计项目, 在进行内部审计人员的委派时, 确保其独立性;在内部审计流程设计上, 应当针对特定项目编制相应地审计计划, 明确在审计取证时的注意事项、审计工作底稿编写及复核制度、审计报告撰写及复核制度等;建立健全内部审计的责任考核, 制定内部审计人员考核与奖惩办法等。内部审计机构不仅要制定制度、传达制度, 另外还要及时修改和完善制度以适应内部审计不断发展的新态势。其次, 充分发挥审计项目负责人的督导作用。实践表明, 审计项目负责人的能力与水平对内部审计质量优劣影响显著。因此, 在开展内部审计项目时, 选择好具备专业胜任能力的项目负责人十分关键。内部审计项目负责人首先应当懂业务, 从总体上对内部审计工作以及具体项目有足够的把握, 具备组织并开展全面工作的能力以及协调能力。此外, 在在加强内部审计项目质量控制方面, 追踪质量控制的全过程, 内部审计项目负责人必须不断地进行工作提示和督促个人随时进行检查, 增强人人参与质量控制的意识。再次, 对内部审计工作质量进行考核。在这里应主要考核审计报告品质是否符合高层管理者的要求;审计所获取的信息是否达到审计目标的要求;内部审计意见能否适当地反应, 重要的差异是否得到妥善地处理等等。企业内部审计工作质量的考核标准主要包括中国内部审计协会颁布的《内部审计准则》、《职业道德规范》、企业自身制定的《内部审计章程》以及相关的审计手册、内部审计的政策和程序、适用的审计方法等。在考核内部审计质量时应当充分结合企业的现实状况, 可以考虑通过采用平衡记分卡的方法, 将企业内部各个职能部门纳入内部审计的实施范围, 部门之间进行充分的信息交流和沟通, 考核内部审计工作的质量。这里采用的平衡记分卡并非一成不变, 而应当结合企业不断变化的内审环境及时对不合理、不完善的地方进行改进。保持动态的监督和考核。最后, 实施内部审计质量责任追究。内部审计工作对企业价值的增值功能与生产、销售等工作相比比较模糊, 在责任认定上难度也较大。这就造成组织对内部审计部门的考核与奖惩力度不够的现象, 而内部审计部门一旦缺乏相应的责任认定与追究机制, 则很难保证内部审计项目的审计质量, 基于此而形成的管理意见书也会在指导决策时产生负面效应, 如此以来, 内部审计工作反而抑制了组织的价值增值, 内部审计部门几乎形同虚设。对此, 必须建立内部审计项目负责人制度, 在内部审计部门内部也要对岗位职责进行明确规定, 督促内部审计人员在履职期间能够明确并承担各自的责任, 强化内部审计质量的控制, 有效降低审计风险。
四、结束语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环境的变革, 委托人对受托人的要求不断变化, 促使了受托经济责任的含义不断扩大。相对于企业生产、销售以及采购等活动而言, 内部审计的增值功能不是很明显, 有关内部审计增值功能的讨论也并不多见, 但在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的今天, 转变内部审计的传统职能观, 从价值增值的视角组织安排企业内部审计工作, 对于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目标意义重大。对此, 内部审计人员应通过长期在组织内部从事内部审计工作的基础上, 利用建立起来的独立的知识信息体系, 为企业提供具有竞争优势的管理服务。应该从为企业增加价值的角度改变传统内部审计的工作思路, 从降低成本、评价和改进内部控制、参与风险管理以及构建企业道德文化方面提供确认和咨询服务, 来满足企业价值增值的需求。
参考文献
[1]蔡春、车宣呈、陈孝等:《现代审计功能拓展论》, 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6年版。
[2]傅黎瑛:《公司治理的重要基石:治理型内部审计》, 《当代财经》2005年第5期。
[3]张玉:《后安然时代国际内部审计发展趋势综述》, 《审计研究》2005年第5期。
内部审计的增值目标及其实现途径 篇10
由上面的定义和解释可以看出当今内部审计通过采取系统化、规范化的方法来开展保证和咨询活动,在收集资料、识别并评价风险的过程中对企业如何创造价值可能产生比企业管理层及其他职能部门更为深刻、更富有价值的见解。企业管理者采纳、利用这些有价值的信息后,一方面可以借此消除各种减少价值的因素——风险损失、控制漏洞、治理缺陷等,另一方面可以将这些有价值的信息作用于经营管理活动中,从而创造出超过投入价值的那部份价值即实现了企业价值的增值,现分析如下:
一、帮助企业实现价值增值是内部审计的新目标
(一)由内部审计的性质决定。内部审计是在企业规模不断扩大、管理层次不断增加、管理空间不断拓展的情况下,为加强企业内部的管理控制而产生的一种管理活动。企业管理的根本目的是增加企业的价值。作为企业内部的一项重要管理职能,内部审计也应当是以帮助改善企业的经营管理,增加企业的价值,实现企业的目标为目的。
(二)由现代企业所处的内外环境决定。现代企业规模不断扩大,集团化、全球化、信息化的趋势日益明显,外部竞争日趋激烈,外部条件变化日益加快,面临的不确定因素日益增多。在这种环境下,内部审计不但要面向内部经营管理活动,加强检查、评价,以保证各项规章制度和管理指令得到及时有效地贯彻执行,而且还要面向企业的外部环境,加强调查、分析,以提供经营管理者正确决策所需的建议、咨询、资料,提高管理效率,为最大限度地增加企业的价值服务。
(三)有利于内部审计组织充分发挥作用。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早在1999年颁布的《内部审计职业实务指南》中指出:“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保证和咨询活动,其目的是增加组织的价值和改善企业的经营。”指南是在对过去成功经验总结和肯定的基础上提出的今后工作的依据。国际上许多国家的内部审计工作是以增加企业的价值为目的,与企业管理的总目标是一致的。这不仅有利于内部审计人员一心一意地开展工作,为企业增加价值服务,而且可以使内部审计真正成为对企业有用的活动,为企业所真正需要,从而使其能够得到企业高层管理者的重视和支
持,更有利于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和作用的发挥。
二、内部审计部门如何帮助企业实现价值增值
(一)内部审计部门要参与公司治理,评价并改进企业治理程序。内部审计是公司治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司治理结构是企业内部审计的对象,二者是密切相关的,内部审计人员参与公司治理实际是指内部审计人员按照一定的审计程序,对企业的经营目标、决策程序、投资过程和投资结果等进行评价。目的在于说明公司治理的过程是否科学、有效,公司治理的结果是否尽如人意,还存在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等,以推动企业依法经营管理,帮助企业出资人尽可能多地获得投资收益,帮助企业完成各项治理目标,从而实现价值增值。
(二)有效评价并促进企业改善内部控制。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建立在一定的控制环境中,其目标是合理地确保企业经营的效率和有效性、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对适用法规的遵循。这就要求内部审计人员企业对现有内部控制的健全有效性进行不断的评价,以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加以改进和完善,使其趋于健全、有效。目前在国外兴起一种内部控制自我评价审计方法(CSA),并在西方发达国家公司内部控制管理领域被广泛运用,简单来说就是公司不定期或定期地对自己及所属子公司的内部控制系统进行评价,评价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及其实施的效率效果,以期能更好地实现内部控制的目标。2005年宝钢集团公司尝试了该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方法,实施主体是设备工程事业部下的三个业务单元(物资贸易部、备件贸易部和设备工程贸易部)。宝钢集团是按以下步骤实施内部控制自我评价的。
1.前期计划工作。在取得管理层的支持后,公司选择了XX会计师事务所的风险管理部作为合作方,由其在工作方法和智库方面提供帮助。组织了评价小组,并对事业部中高级管理者和评价小组成员做了讲解和培训。
2.风险初步确定。通过访谈和穿行测试,确定了内部控制评价范围,设计并发放调查问卷。通过反馈的问卷,分析内部控制的薄弱环节,列入研讨会重点讨论。
3.研讨会的组织与召开。确定参加人员和会议时间,提前通知参加人员并提供讨论大纲。使用独立的会议室,使用电子投票设备或其他匿名投票方式以最大限度保证参加人员的意见不受他人影响。每次研讨会,评价小组都指定一位会议主席,主持研讨会,并安排书记员及时记录。所提的问题和讨论应紧紧围绕高风险的内部控制的薄弱环节。
4.出具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报告。评价小组把讨论的问题归类整理,认真分析,并适当做出中肯的评论。
5.落实整改措施。落实整改是内部控制持续完善的关键一步,也是开展内部控制评价的最终目的。
审计部在业务人员实施整改后安排后续追踪。同时,还运用调查问卷的方法了解员工对CSA的认知度,以及对本次内控评价的看法和建议,以便于在下次评价活动中进一步完善工作方法。宝钢集团实行的这一新的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方法后。不仅减少了人力物力时间的浪费,并且通过评价内部控制来完善内控,把组织文化、内部环境调整到更恰当的状态,间接上为企业实现了增值。
(三)评价并改进企业的风险管理过程。现代企业管理科学对大量企业进行长期观察后得出的一个重要的实证结论就是:有效的风险管理为企业创造价值,而企业的亏损甚至倒闭都是由于不良的风险管理所造成的。因此,对于任何企业来说,风险管理都是其经营过程中的核心内容。企业想要获得的收益越高,所承担的风险就越大,对风险管理的要求就越高。风险管理是企业管理层及相关人员的一项主要职责,应当通过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及风险管理程序来管理企业风险。内部审计人员主要是通过对企业事前、事中、事后的风险审查,从而全过程控制和管理企业风险。风险管理体系的健全性进行评估,对风险管理过程的及时性、科学性进行评估,找出企业风险管理体系的薄弱环节,指出存在的风险因素,提出改进措施,帮助企业规避可能出现的风险和减少损失,从而为企业增加价值。
(四)加强保证性服务帮助企业实现价值增值。首先应该实现内部审计职业化。内部审计应该作为一种独特的社会职业存在和发展,内部审计人员必须自觉遵守职业道德规范开展审计工作。这样,内部审计人员的工作质量将因此而提高,内部审计的权威性也将因此而增强。
其次是拓宽内部审计人员的知识面和业务技能,使其成为多面手。一名称职的内部审计人员必须是个多面手,在必要时甚至可以充当经营咨询专家、心理学家、后备支援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等多个角色。随着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得瞬间传递大量信息成为可能,企业建立起基于互联网络的信息处理系统,信息来源的广泛性、网络黑客的出现使得内部审计人员对企业信息的真实性、安全性、有效性的检查显得更为重要了。因此,除了上述知识外,计算机及网络技术也是内部审计人员必须掌握的重要知识和技能。再次应该改进内部审计方法,更新审计手段。互联网的出现为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提供了新的场所,开创了新的经济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内部审计人员必须适应这一变化,更多地从计算机和网络中寻找审计线索,以便在企业规模不断扩大、信息量不断增加、经营风险不断增大的形势下顺利地完成审计工作。最后是提高审计质量。提高审计质量是内部审计为企业增值的又一途径。审计质量贯穿于审计工作的全过程,内部审计要提高审计质量,必须树立风险意识,按照职业化的要求做好从制定审计计划到落实审计报告的每一项工作中。为促进内部审计职业健康发展,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已发布了《内部审计实务标准》、《内部审计标准说明》等多部标准与准则,我国也已发布了《内部审计准则》、《职业道德准则》。内部审计人员在拥有丰富的经营管理知识、专业技能的前提下,依照有关法规和准则开展工作,就一定能够提升审计工作质量,促进企业价值增值。
(五)通过不断改革和完善内部审计管理机制为企业增加价值。就国内内部审计现状而言,管理机制的改革与完善主要应从以下方面着手:一是改革内部审计的组织形式。内部审计隶属于谁,即受谁的领导,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内部审计组织的独立性和权威性。一般地说,内部审计所隶属的层次越高,其权威性和独立性就越强,反之就越低。目前我国企业内部审计大多由总会计师或主管财务工作的负责人领导,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不利于内部审计职能作用的正常发挥。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广泛建立,我们应借鉴西方国家的做法,对内部审计组织形式进行改革,使其隶属于单位最高职能部门,以改变由总会计师或主管财务的负责人领导下的独立性和权威性不足的问题以解决“检查难、报告难、处理难”的三难问题。二是建立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制度。内部审计部门应建立有效的全面审计质量控制和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制度,确保审计工作具有较高的质量,防范审计风险。为此,企业应选拔、聘任具有专业胜任能力的审计人员从事内审工作;内审部门委派的审计人员应具有符合审计项目所要求的专业知识和胜任能力;实行审计项目负责制,具体规定项目负责人、主审及一般审计人员的相关责任;建立审计项目质量评估制度,定期对审计项目的质量及审计项目创造或增加的价值进行检查和评估。三是建立内部审计责任追究制度。对违反审计工作制度、审计职业道德规范、有重大工作过错以及谋取不正当利益的审计人员进行责任追究。内部审计管理机制的改革和完善,必然带来审计职能作用的超强发挥和审计质量、效率的大幅提高,从而实现内部审计的增值目标。
(六)不断创新审计手段、加大非现场审计力度,降低审计成本。提高内部审计效率和效益的有效方法就是不断创新审计手段,加大非现场审计力度。随着我国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入、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以及经营活动中不确定因素的不断增加,非现场审计工作已越来越引起内部审计部门的高度重视。当前,非现场审计工作可以按照以下步骤来展开:一是落实专人,明确职责,为非现场审计进行组织上的准备;二是创新手段,设计开发审计软件,实现审计手段电子化,为非现场审计进行技术上的准备;三是定期地、连续地采集企业各经营单位的各种数据和资料,建立内部审计数据库,为非现场审计进行资料上的准备;四是利用审计软件,依据预定的程序和方法来分析、评价和检测企业的经营状况、风险管理和控制现状及其发展趋势;五是随机抽取非现场审计样本进行现场复核,以评估其准确性;六是向相关权力机构、管理层报告非现场审计结果,提出审计整改和处理意见。非现场审计工作的广泛开展,必然带来审计工作效率的提高和审计成本的大幅节减,从而实现内部审计的增值目标。
三、衡量企业增值大小的方法
在内部审计实施了增值审计的一系列方法后,管理者需要知道这些方法是否为企业带来了增值和增值的多少,那么平衡记分卡就是一种很好的衡量办法。原理是将通常衡量绩效的量化指标与所要达到增值的指标结合起来考察,就可以知道了。对于定性的指标,一般可以采用直接打分的方法。相反的就可以结合其它指标衡量,例如:要考察财务方面的增值就可以通过净现金流量、投资报酬率、净利润等指标来衡量;要考察客户方面就可以通过调查客户满意度、市场占有率指标等来衡量;要考察质量管理方面可以通过成本、质量和时间三个指标来衡量;要考察企业的人力资源水平情况,可通过培训支出、员工的满意度和创新情况来衡量。
内部审计增值对企业有很大的意义,首先,它可以为企业节约成本 ,为企业降本増效起到了保证、保障、维护作用。其次,它可以为企业创造价值,增加了收入,这是最直接的意义。再次它可以为企业有效的评估风险。最后,它可以保证企业信息资产的安全和完整、及时、保密及使用的需要。
增值型内部控制审计优化分析 篇11
(一)内部审计组织机构
作者共搜集了180间企业2010年的审计报告,这些企业来自众多行业,制造业、零售业、服务业都有,并分析了其内审组织机构。具体结果如下:
(1)机构设置
通过图1可知,作者选择的180间企业里有156间设置了内审机构,占到企业总数的86.7%;而且其中绝大部分都设置了独立的内审部门,占到企业总数的53%;完全没有设置内审机构的企业有24间,占到企业总数的13.3%。因此,总体上来说,我国企业在设置内审机构方面表现得还是积极的,这样很好保护了其运作的独立性,从而让内审结果更加公正客观。不过,还是有一部分企业没有设置内审机构,内审意识仍然非常淡薄,需要加强。
(2)机构定位。通常来讲,内审机构定位的越高,其工作的独立性以及权威性也会随之提高,保障增值的功能就能得到更好的发挥。企业的实际应用效果表明,由董事会直接领导内审机构最科学,这种隶属形式将内审机构定位提高了很多个层次,从而让内审人员的工作能够更顺利的开展,进而突出内审的增值功能。
通过图2可知,在156间设置了内审机构的企业之中,内审机构由董事会直接领导的只占到21.2%。对比来说,CBOK专业报告数据表明有78%的内审机构都直接由董事会领导,充分说明了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在内审机构的定位方面都采用了最佳方式;不难看出,我国内审机构的定位方面还没有实现最佳方式,远远低于国际平均水平。
(二)内部审计人员
(1)学历构成。
通过图3可知,作者选择的180间企业总计有2940名内审人员,这些人员的学历分布为:专科45.8%,本科37.5%,硕士及以上4.2%。不难看出,我国内审人员基本上还是本科生和专科生占了绝大部分,达到了总人数83.3%。对比来说,CBOK专业报告提供的内审人员学历构成中,硕士及以上占到54%、本科占到43.9%,总计为97.9%,反映出国际内审人员综合素质很高。不难看出,我国内审人员的学历远远低于国际水平,表明企业当前还未足够重视内审人员的专业素质与技能,需要进一步加强。
(2)执业资格。内审工作是一项专业性极强的工作,因此,内审人员的执业资格就显得非常重要。资格证书是反映内审人员执业资格的最佳形式,基于此,作者调查了内审人员取得的职业证书情况:
通过图5可知,当前我国审计人员取得CPA、CIA的比例比较大,分别是44.18%、40.37%,比国际水平高出很多;但取得CMA、CISA、CCSA的比例则比较小,总共才只有0.68%。不难看出,当前我国内审人员还是比较重视考取职业资格证书的,但是和国际比较的话,证书的偏好方面有很大差异。为了提升综合执业水平,我国内审人员需要提升知识的广泛性,力争取得CCSA、CMA等,从而更好的适应内审工作的发展与变化。
(3)能力与技能。内审工作的实际收效如何,与内审人员自身的综合能力与技能是分不开的。基于此,作者认为可以将内审人员的各种能力与技能分成3级:十分重要、重要、普通。至于衡量的指标则比较多,其中有:交流能力、分析与决策能力、管理规划能力、风险管控能力、权衡能力、业务操作技能、变化适应能力等。为了看起来更加直观,作者将其汇总为下表:
通过上表可知,当前我国企业最重视的内审人员素质是:交流能力、权衡能力以及风险管控能力;对比的话,CBOK专业报告中的数据显示,国际上最重视的内审人员素质是:交流技能、提出与解决内审问题的能力、适当内审环境变化的能力。不难看出,我国与国际在这方面有相同的地方,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在人员应对问题以及解决问题能力的方面,我国内审人员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三)内部审计业务
(1)内部审计方法。通过图6可知,当前我国企业内审使用账项基础与交叉混合的方法较多,比例分别是34.4%、46.1%,总共占到了所有方法的80%;使用最少的方法是风险导向审计,只占到了所有方法的5.6%。对比的话,CBOK专业报告中的数据显示,国际上使用预测风险导向方法进行内审的比例占到了79.5%。不难看出,我国不少企业还在沿用非常落后守旧的低效内审方式,审计技术不合时宜,审计方法也与时代格格不入,信息化程度非常低,这些无疑会严重影响内审增值功能的充分发挥。
(2)内审工作内容。当前,我国不少企业进行的内审工作基本上都是立足于财务管理的,几乎不会涉及发展战略以及风险管理方面,因此,内审范围非常狭窄,又只重视内审的复核以及纠错作用,根本没能体现出内审的增值功能。对比的话,CBOK专业报告中的数据显示,国际的内审工作关注比较高层次的企业内部问题,涉及风险以及治理等多个领域,具体见图7。国际内审已经告别了财务管理审计的阶段,发展为经营管理审计阶段;另外,业务范围也向更加深层、更加高端的方向延伸,从而有效体现了内审的增值功能。随着市场开放程度的不断提升以及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我国企业也必须进行内审的升级,突出风险管控以及内控在企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并在内审中体现这些因素的影响,从而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与盈利能力,进而实现更高的增值目标,最大化企业价值。
(四)增值型内部审计发展的影响因素
通过上面的对比,作者总结出影响我国增值型内审发展的因素主要有:
(1)内审主体因素。内审主体是内审工作的执行者,具体则包括内审机构以及人员,当前,以上二者严重影响了我国增值型内审的发展,究其原因主要有:第一、对于内审机构来说,能否发挥应有的作用直接取决于自身的独立性以及权威性。由上面的分析不难看出,当前我国很多企业的内审机构都是由总经理或者财务部直接领导的,因此,其会受到领导思想的左右,工作也就未必能保证应有的独立性了。另外,领导也有可能对内审工作进行直接干预,严重降低内审的权威性,这样自然会导致其增值功能不能有效发挥。总之,内审机构在企业中的地位并不高,在资源配置方面也没有任何优势,有时甚至处于劣势,很多工作都无法按照规范执行,这样自然不可能实现预期的内审增值目标。第二、内审人员的职业素质不够。为了实现内审的增值功能,内审人员必须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在工作中处理问题时才可以得心应手、游刃有余。内审人员不但要拥有过硬的专业知识,还应该具有优秀的交流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上面的分析不难看出,当前我国内审人员还远远没有达到这样的水平,而且差距很大,主要表现在:学历结构方面,内审人员基本上都是本科或者以下的学历,接受的教育系统性和专业性都不是从而影响对具体问题的分析以及解决能力。执业资格方面,内审人员取得的资格证书不多,在专业领域没有足够的实践经验,因此,处理问题的时候表现往往不能尽如人意;综合能力与技能方面,内审人员没有良好的权衡能力,对于风险管理等概念了解并不深刻,因此,无法有效发挥内审的增值作用。
(2)内审实施因素。第一、时间严重滞后。当前,我国企业进行的内审基本上都是事后的,因此从时间上来说具有严重的滞后性。企业都很少会将审计工作贯穿于运营流程的始终,往往只是进行一下事后审计而已,这样无疑降低了对运营过程中风险的识别以及防控效率,导致内审部门无法为企业发展提供有效的建议,从而令内审的实效性大打折扣,自然也就无法发挥内审的增值作用了。第二、技术与方法过于落后。当前,我国的内审工作还没有实现信息化,因此,审计工作仍然沿用着过去陈旧的技术与方法,审计效率难以提高。问题集中表现在:一是我国企业仍然还是采用传统的审计方式,基本上就是针对财务管理的审计,没有根据时代发展的要求升级为风险管理审计,导致审计的成本居高不下,审计效率低下;二是有些企业使用手工审计的模式,审计形式刻板,没有提出针对性的审计改善建议,因此,也就不可能发挥内审的增值作用了。第三、内审增值意识淡薄。不少内审人员的内审增值意识都非常单薄,认为这种增值功能本身不具有重要性,在工作中还是将复核以及纠错作为重点;另外,管理者也没有意识到内审的重要性,对内审工作的态度含糊。第四、监督力度不足。内审工作会提出很多改善企业当前管理工作的建议,但是各责任部门或者责任人是否根据这些建议进行了工作整改却没有良好的监督机制。当前,我国企业只关注内审的成果,至于内审提出的改善建议则熟视无睹,从而严重影响了内审增值作用的发挥。
二、增值型内部审计优化策略
(一)完善内部审计组织
结合调研的结果以及相关的理论,作者认为图8的内审组织最为合理:
这种双线报告机制能够确保内审工作的独立性以及权威性。当然,影响内审组织设置的因素有很多,所以,作者建议的是最理想方式,企业可以按照自身的运营情况以及外部环境,建立最合适、最科学的内审组织,从而提升内审的增值性。
(二)提升内部审计人员素质
建立了科学的内审组织之后,就需要提升内审人员的职业素质,只有这样,才能最好的体现内审工作的增值性。通过上面的分析可知,当前我国内审人员的职业素质并不理想,亟待提升。
(1)严格招聘管理。在招聘内审人员的时候,企业需要制定严格的人员条件要求,并按照规范的程序操作,从而保证人员的综合素质。企业应该关注应聘人员的:第一、职业道德。内审是对企业进行内部审计的工作,因此,面对的都是平时接触甚至关系很亲近的人,在此过程中极易出现徇私或者舞弊的行为。这就要求内审人员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明白工作的严肃性与重要性,做到公私分明、爱岗敬业。第二、过硬的专业知识。内审工作业务性较强。第三、优秀的综合素质。内审人员肩负着重要的协调与监督责任,因此,优秀的交流能力以及风险防范能力等不可或缺。
(2)完善对内审人员的管理。第一、完善内审监督机制。内审机构是监督企业内部管理工作的,而对内审机构的工作情况同样也需要监督,企业可以聘请专业的审计人员对内审机构进行监督,从而保证内审机构工作的有效性;企业还应该制定相应的考评制度,定期对内审人员的各项职业素质进行考评。另外,内审人员自身也要重视自我监督与管理,从而保证工作质量与效率。第二、创造更多培训机会。内审人员由于其工作的特殊性,因此,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业务技能与职业素养。基于这种情况,企业必须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培训机会。企业内部需要加强对内审人员的教育,让他们深刻理解企业文化以及企业的各项业务操作流程,从而在工作中保持高度的专业性;企业还应让内审人员多参加政府或者相关机构开展的职业培训,以便提升他们的专业技能与能力。
(三)改进内部审计方法与技术
(1)改革内审方法。为了将内审工作做得更好,内部审计人员必须改变传统的审计理念,把过去那种单向的事后审计完善为贯穿管理工作始终的全过程审计,将审计变为动态、连续性的工作,这样能够有效管控企业的运营风险,还能够及时发现管理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针对性改进措施,从而提升企业的运营效率。想要实现内审的增值性,笔者认为企业可以推行“参与式”的审计方法,也就是在审计的过程中,强化与被审计部门之间的信息沟通与互换,让被审计部门也参与到审计过程之中,从而提升企业各部门对内审工作的了解与支持程度,保证内审工作的顺利进行,同时,还能有效发挥内审的增值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