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部浅山区

2024-08-11

北部浅山区(共4篇)

北部浅山区 篇1

1 区域基本情况

1.1 项目区范围

项目区涉及繁峙县的繁城镇、下茹越乡、集义庄乡、砂河镇4个乡镇, 西起繁峙县城碧秀公园, 北至砂河镇, 全长28km。

1.2 项目区地质地貌

项目区地形复杂, 母岩以片麻岩、泥岩和黄沙土等为主, 海拔在1 000m~1 300m之间, 全区为典型的黄土丘陵地貌区。

1.3 项目区土壤

项目区土壤主要是在黄土母质上发育而成的褐土性土, 俗称黄土。土层深厚, 表土有弱腐殖质化, 心土层有粘土, 耕作层有机质含量1.0%~0.86%, 土壤侵蚀严重;其次是风沙土, 受风蚀作用的影响严重, 土壤质地较粗, 有机质含量0.60%以下, 土壤发育仅有微弱的粘化和钙积特征。土壤物理性状不良, 质地疏松, 通透性良好, 耕作时易漏水漏肥。

1.4 项目区植被

项目区现有植被以森林植被、灌草植被为主, 组成森林植被的主要树种有杨、杏等树种, 组成灌草植被的植物有柠条、胡枝子、白草、蒿草等。这些植被多数为人工栽培。

1.5 项目区立地条件

由于项目区属于太行山黄土丘陵区, 适于造林的地块均分布于海拔900m~1 300m的区域。在海拔1 000m以上的山地阳坡, 分布厚层黄土, 土层厚度60cm以上, p H值7.5左右, 以蒿和禾本科草类为主, 总盖度在60%~70%之间。

1.6 项目区土地利用现状

项目建设区总土地面积1.03万hm2, 其中林业用地3 533hm2、非林业用地6 800hm2。在林业用地中, 有经济林86.67hm2, 国家特别规定的灌木林地373.33hm2, 未成林的造林地1 393hm2, 宜林荒山荒地1 687hm2。在非林业用地中, 有耕地面积4 973hm2, 荒草地180hm2, 其他农业用地113.33hm2, 其他用地1 533hm2。

2 项目区林业建设存在问题

2.1 森林覆盖率低

繁峙县平均森林覆盖率为20.59%, 项目区的森林覆盖率 (含国家特别规定的灌木林地) 仅为4.47%, 为全县森林覆盖率的1/5。

2.2 造林树种单一

项目区现有的林分, 全部是实施退耕还林工程所造的人工林分, 主要树种为柠条、仁用杏, 有零星杨树分布。

2.3 生态林业和民生林业在项目区没有完好的体现

在项目区范围内, 农民以种地为生, 林业收入在项目区农村经济收入中占到的比例不足百分之一, 导致这种结果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2.3.1 当地发展林业条件先天不足

即受自然条件的限制, 尤其是干旱及寒冷因素的影响, 使当地林业发展受到限制;

2.3.2 政府对发展区域林业重视不够

从项目区土地利用现状看, 主要地类为耕地, 除平川区外, 该区域为繁峙县的第二大产粮区, 受传统耕作习惯的影响, 当地百姓一直从事农耕生产, 对林业生产极不重视。

2.3.3 百姓从林业发展中受惠极少

近年来, 虽然各级政府一直致力于林业生态建设, 把植树造林、绿化山川大地当作头等事情来抓, 在2000年后, 项目区受国家退耕还林政策的影响, 虽然也退下了部分耕地, 实施了退耕还林工程, 且收到不错的成效。但由于当时工程实施时, 在生态林业和民生林业结合方面考虑不妥, 导致造林以柠条灌木林为主, 只营造了小部分的仁用杏经济林。柠条灌木林虽有生态效益, 但对于当地百姓来说, 没有任何经济效益, 百姓从造林中没有得到实惠;仁用杏经济林近年虽然有收入, 但因为造林规模小, 没有形成规模效应, 还未显现出对当地百姓发展经济林的带动作用。

3 项目区林业建设应解决的问题

3.1 提高区域森林覆盖率

山西省目前的森林覆盖率为20.45%, 繁峙县目前的森林覆盖率为20.59%, 而项目区的森林覆盖率仅有4.47%。因此, 项目区林业建设第一个要解决的问题就是通过大力造林, 提高项目区的森林覆盖率, 以促进全省林业发展目标的实现。

3.2 控制项目区水土流失

项目区纵向侵蚀沟多、坡度大、土质疏松、植被差, 水土流失十分严重, 据《繁峙县志》介绍, 坡耕地土壤侵蚀量每年每公顷达4.50t, 而荒山荒坡的土壤侵蚀量高达18t。在过去的水土保持治理工作中, 通过打地埂、修梯田等治理措施, 水土保持治理取得了一定成效, 但因项目区缺乏森林植被, 水土流失在该区依然很严重。因此, 项目区林业建设的第二个需要解决的问题是, 增加森林植被, 提高地表植被覆盖率, 减少雨水对地表的冲刷, 控制区域水土流失。

3.3 冬季增加绿色

项目区南侧, 通过的主要交通干线有京原铁路、108国道、繁大高速公路。由于项目区地处高寒地带, 在冬季, 以这些交通干线为基点视线向北, 进入视野的是连绵不断的荒芜之地, 尤其是在沙尘扬飞的天气, 视觉效果更差, 冬季无绿是项目区自然环境的一大弱点。

按照“山上治本, 身边增绿”的林业建设模式, 项目区林业发展需要解决的另一个问题, 就是通过营造常绿树种解决项目区冬季无绿色的窘境。

3.4 促进项目区农村经济的发展

《中国21世纪议程》》白皮书中提出:“中国可持续发展建立在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基础上, 国家保护整个生命支撑系统的完整性, 保护生物多样性, 解决水土流失和荒漠化等生态环境问题, 保护自然资源, 保护资源可持续供给能力, 避免侵害脆弱的生态系统, 发展和改善城乡生态环境。”

森林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 在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中承担着极为重要的任务, 特别是在自然条件较为恶劣、生活环境相对脆弱的偏远山区农村, 对发展林业、增加林草植被资源的要求, 更加显得迫切和重要。

繁峙县属于北温带半干旱大陆性气候, 年降水量较少, 冬季寒冷, 项目区耕地以无灌溉措施的坡耕为主, 农业生产受气候因素的影响较大, 在干旱年份, 粮食生产低而不稳, 农民收入没有保障。生存基础差, 生活质量低, 是这一地区的真实现象。

林业作为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它是农业的重要基础和有效保障。通过大力营造生态林和经济林, 在改善生态环境的同时, 可以调整农村产业结构, 更加有效地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3.5 打造区域休闲林业

2013年2月18日, 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国民旅游休闲纲要 (2013-2020年) 》, 纲要重点体现了提倡绿色旅游休闲理念。繁峙县应以此为扩大旅游消费的新契机, 首先, 项目区为由繁峙县进入佛教圣地五台山的北大门, 是古时皇帝进入台山的御道。项目区休闲林业的建立, 对树立五台山国际旅游区北大门的生态屏障具有重要作用;其次, 项目区东起砂河重镇, 西至繁峙县城, 在项目区的两端, 属于人口居住的密集区, 区域休闲林业的打造, 不但做到了“身边增绿”的项目建设效果, 也可以为区域居民提供森林休闲娱乐场所。

承德城市周围浅山区绿化效益分析 篇2

1.1 改善居住条件

承德属温带大陆性季风型山地气候, 四季分明。冬天虽然寒冷, 但由于城市周围绿量的大幅增加, 加上盆地的自然特点, 阻滞了来自蒙古高原寒流的袭击, 故温度要高于同纬度其它地区;夏季凉爽, 雨量集中, 基本上无炎热期。

1.2 提高绿化面积

近年来, 通过强力推进以城市周围浅山区绿化为重点增绿工程, 城市绿化面积增加1431.87hm2, 使建成区森林覆盖率达到41.05%, 通过工程的进一步实施, 到2020年城区森林覆盖率将达到64%, 城市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将更加完善, 效果更加明显。

1.3 提高空气质量

由于城市绿量的增加, 以及节能减排等综合措施的落实。近年来, 承德市空气质量持续改善, 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以平均每年26天的速度递增, 连续5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超过80%, 大气环境质量不断迈上新台阶。2012年市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350天, 一级天数达到188天。实施新空气质量标准的城市空气质量数据显示, 承德市位居河北省首位。

2 社会效益分析

2.1 带动城市经济发展

山城以其独特的魅力, 良好的生态环境, 吸引了众多国内外游客来承观光, 2012年承德市接待中外游客达到2010万人次, 实现旅游收入162亿元, 同比分别增长18%和28%。同时, 也吸引了无数外商来承投资开发, 极大地促进了全市经济的发展和社会文化的进步。

2.2 保护承德旅游资源

山体休闲公园的建设充分展现了承德山城的自然景观, 28个山体休闲公园建成, 使中心区居民不出500m就能游园休闲锻炼, 满足了人们就近游憩的需要。根据问卷调查, 目前有63%的居民把山体休闲公园作为日常就近休闲锻炼场地, 盛夏时节, 日均游园人数超过2万人, 其中一多半是从避暑山庄分流到各山体休闲公园, 有效缓解了避暑山庄的承载压力, 对保护世界文化遗产起到了重要作用。

2.3 促进社会文明进步

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 有益于培养广大居民的社会公德, 增加审美情趣, 追求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 激发全市人民热爱家乡、热爱承德的热情。同时, 长期融入到良好的生态环境之中, 势必潜移默化影响人们的生态观念, 对生态文明建设有着积极的影响。

2.4 提升城市知名度

山体休闲公园依托丹霞地貌的山体景观和持续多年绿化形成的森林资源, 形成各具特色的新景观, 登高纵观。从不同角度欣赏承德自然、人文、历史、建筑相融合的城市风貌, 形成了观光名城的新视角, 扩大了城市影响力, 提高了城市知名度。

2.5 辐射周边效应明显

城镇周围浅山区山体休闲公园建设拓宽了山区城市园林建设的新视野, 对自然条件相近的城市园林建设有着借鉴作用, 对承德市各县区主城区和重点乡镇的绿化美化起到了带动引领作用, 目前已带动各县区建设10hm2以上的山体休闲公园12个。

3 经济效益分析

3.1 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目前, 承德市已形成十大特色乡村旅游片区, 其中市区周围双滦偏桥子镇、双桥区城乡结合部名列其中, 主要在城市近郊、景区周边和公路沿线, 发展乡村观光、农家餐饮住宿、民俗和农事体验等多种类型乡村旅游产品。乡村旅游已成为城乡结合部农村经济中一个颇具发展活力的新兴特色产业, 作为构建环京津休闲旅游产业带的重要组成部分。2012年, 全市乡村旅游接待游客数量已达290万人次, 实现旅游收入2亿元。

3.2 带动了农民收入的增加

城市周围浅山区绿化等工程的实施, 推动了城市周边游休闲乡村游产业的发展, 培育出双桥区崔梨沟梨花观赏, 双滦区滦河周边农家小院等示范典型, 城市周边游休闲乡村游产业从农产品销售、餐饮住宿、安排就业等多个方面增加了农民的收入。近年来, 市区周边建成花果山村28个, 采摘园55处、“农家乐”已发展到160余家, 吸纳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就近就业, 参与经营者收入占家庭总收入50%以上, 村民人均收入突破8000元。

3.3 助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

城镇周围浅山区绿化工程的实施, 在创造良好生态环境的同时, 也为广大市民、周边村民提供了丰富的山杏、酸枣、蘑菇等林副产品, 为部分市民和城市周边的广大群众带来了零花钱, 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摘要:城市周围浅山区绿化对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 提高市民生活质量和城市综合竞争力起到了积极作用, 同时由其产生的联动效应促进了山体公园建设、旅游业以及相关产业的发展。本文拟从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3个方面谈一点粗浅的认识, 以供业内交流和参考。

关键词:山区绿化,效益分析,承德市

参考文献

[1] 卜俊杰.太原市山区绿化建设及生态环境效益分析[J].太原科技, 2008 (4)

北部浅山区 篇3

㈠供试材料

供试化肥用单质肥料, 其中氮肥为尿素 (兰化, 含N46%) , 磷肥为普钙 (云南昆明, 含P2O512%) , 钾肥为硫酸钾 (德国狮玛, 含K2O50%) 。供试春玉米品种为奥玉3118。

测有机质用重铬酸钾容量法, 全氮用半微量凯氏法, 碱解氮用碱解扩散法, 速效钾用NH4OAc浸提—火焰光度法, 全磷用氢氧化钠熔融—钼锑抗比色法, 全钾用碱熔—火焰光度法, 有效磷用碳酸氢钠提取—钼锑抗比色法。

㈡试验方法

选择秦州区代表性土种, 试验分别安排在太京镇刘家庄、关子镇松树村、中梁乡三湾村, 试验田土壤养分见表1。

试验采用农业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规范》推荐的氮、磷、钾3因素4水平14个处理田间试验方案 (即3414) 。化肥施用量氮 (N) 水平分别为0、100.05、200.1、300.15千克/公顷, 磷 (P2O5) 水平0、64.8、129.6、194.4千克/公顷, 钾 (K2O) 水平分别0、56.25、112.5、168.75千克/公顷, 即14个处理 (表2) 。小区面积为21平方米 (3米×7米) , 不设重复, 小区随即排列。

本试验采用全膜覆盖双垄沟播种植形式, 行距50厘米, 株距45厘米, 在整个生育期内采用统一管理, 试验各小区均不施有机肥, 磷肥和钾肥一次性底施, 氮肥1/3用作基肥, 2/3用作追肥, 产量采用单收、单打、单称重的方法, 并进行分析。

二、结果与分析

㈠氮磷钾肥在春玉米上的增产效应

试验产量结果见 (表3) 。用处理6 (全肥区) 的产量分别与处理2 (无氮区) 、处理4 (无磷区) 及处理8 (无钾区) 比较, 分别得出了氮、磷、钾肥在春玉米上的增产效应。

表4结果显示:增产效果居首位的是氮肥, 施用纯氮200.1公斤的增产效应达30.15千克/公顷~4983.3千克/公顷, 平均3194.15千克/公顷, 增产率0.6%~47.1%, 平均增产31.0%;磷肥的增产幅度次之, 施P2O5为129.6公斤, 增产幅度25.05千克/公顷~3846.7千克/公顷, 平均增产1423.1公斤, 增产率0.5%~36.3%, 平均13.6%。不同试验点间钾肥的增产效果有较大的差异, 这与土壤速效钾的含量有关, 其中中梁乡三湾村试验点因速效钾的含量最高而钾肥表现出不增产。

㈡不同施氮处理对产量的影响

对不同施氮水平处理 (处理2、3、6、11) 的产量进行分析比较, 浅山干旱区3个试验点的结果表现不一致, 在施用等量磷钾肥的基础上, 太京和关子2个试验点在N0~N2范围内随着施氮水平的提高产量递增, 以处理6 (施氮量200.1千克/公顷) 的产量最高, 以后随着施氮量的增加产量变化不大;而中梁试验点在N0~N3范围内变化不大, 这一结果应与中梁试验田块基础肥力较低有关。

㈢不同施磷水平对产量的影响

对不同施磷水平处理 (处理4、5、6、7) 的产量进行分析比较, 在施用等量氮钾肥的基础上, 浅山干旱区关子与中梁2个试验点表现基本一致, 在P0~P2范围内随着施磷量的增加产量递增;而关子试验点随着施磷水平的提高产量变化不大。

㈣不同施钾水平对产量的影响

对不同施钾水平处理 (处理6、8、9、10) 的产量进行分析比较, 在施用等量氮磷肥的基础上, 浅山干旱区3个试验点块表现不一致, 其中关子、中梁2个试验点表现出一致的趋势, 以高钾处理 (施K2O 168.75千克/公顷) 产量最高, 而太京试验点以中钾处理 (施K2O112.5千克/公顷) 产量高。这一趋势应与太京试验田速效钾的含量明显高于其它试验田块有关。

㈤肥料效应模型与最佳施肥量

第一, 肥料效应回归模型的建立及显著性检验。考虑到多因素试验中各因素的效应存在差异, 参与试验的因子中可能有些因子效应并不显著。我们利用3414软件采用多项式逐步回归的方法, 将多项式中显著性水平较低的回归项剔除, 得到三元二次综合效应方程。采用二次多项式逐步回归方法, 对春玉米3414试验结果进行肥料效应回归模型模拟, 得到3个试验点的试验回归方程分别为:

式中Y表示产量, N、P、K分别表示氮 (N) 、磷 (P2O5) 、钾 (K2O) 的用量。对回归模型进行F检验的结果显示, 3个回归模型F值达到显著水 (a=0.05) 或极显著水平 (a=0.01) 。进一步对回归方程进行偏相关系数检验, 回归项与产量之间偏相关关系达到显著水平 (a=0.05) , 说明肥料效应回归模型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从春玉米肥料效应回归模型模拟的结果可以看出, 春玉米均以氮肥、磷肥和钾肥的增产效应显著。3个试验点肥料效应回归模型模拟的结果全部为氮磷钾三元二次回归模型。由回归系数及偏相关系数还可以看出, 浅山干旱区3个试验点表现出一致的结果, 氮磷交互项与产量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 说明氮磷钾三因素之间存在明显的正交互作用。

第二, 最高产量施肥量和最佳施肥量。根据肥料效应模型, 得到春玉米氮磷钾肥的最高产量施肥量和最佳施肥量 (表5) , 结果表明, 春玉米最高产量施氮 (N) 量为80.85千克/公顷~278.85千克/公顷, 最佳施氮 (N) 量144.75千克/公顷~256.65千克/公顷;最高产量施磷 (P) 量为47.4千克/公顷~101.7千克/公顷, 最佳施磷 (P) 量为48.9千克/公顷~91.65千克/公顷;最高产量施钾 (K) 量为1.8千克/公顷~127.95千克/公顷, 最佳施钾 (K) 量为11.7千克/公顷~80.1千克/公顷。

注:春玉米价格为1.5元/公斤, N、P2O5、K2O分别为3.94、5.83、5.25元/公斤计算。

最高产量施氮量、最佳产量施氮量与土壤有机质、全氮及碱解氮含量有关。在浅山干旱区3个试验点中, 太京、关子2个试验点土壤有机质、全氮和碱解氮含量相对较高, 其最高产量施氮量分别为269.1千克/公顷和278.85千克/公顷, 最佳施氮量分别为232.5千克/公顷和256.65千克/公顷;最高产量施磷量、最佳产量施磷量与土壤全磷和有效磷含量有关, 其中中梁试验田全磷和有效磷均明显低于其它两个试验田, 其最高产量施磷量和最佳产量施磷量分别为85.05千克/公顷和91.65千克/公顷, 均低于其它2个试验点, 土壤有效磷对于春玉米磷素的供给有着重要的作用。

三、小结

在本试验中以春玉米施用氮肥的增产效果最大, 施纯N200.1千克/公顷时, 增产幅度0.6%~47.1%, 平均31.0%;磷肥的增产效果居第二位, 施P2O5129.6千克/公顷时增产率0.5%~36.3%, 平均13.6%;钾肥在春玉米上的增产效应较明显, 钾肥的增产效果与土壤速效钾含量有关。

在基础肥力水平较低时以高氮处理 (施氮300.15千克/公顷) 产量最高, 肥力水平较高时以中氮处理 (施氮200.1千克/公顷) 产量最高;不同施磷处理产量均以中磷 (施磷量129.6千克/公顷) 产量最高;土壤供钾能力较低时的产量以高钾处理 (施K2O 90千克/公顷) 最高, 土壤速效钾含量较高时以处理6 (K2O 168.75千克/公顷) 产量最高。

春玉米肥料效应回归模型为三元二次回归模型, 经显著性检验达显著水平或极显著水平, 回归项与产量之间偏相关关系也达显著水平, 肥料效应回归模型在农业生产中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北部浅山区 篇4

基于上述, 本文就秦皇岛市乡村旅游发展的现况进行综述, 并就其在农村旅游资源开发对农村农户自足经济的发展提出了一些对策和建议。

一、秦皇岛市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秦皇岛位于河北省东北部, 是我国著名的滨海城市。正是这样得天独厚的环境, 使其拥有着较为完善的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 为此秦皇岛在城市和乡村旅游业的开发也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如该区域内的集发观光园、昌黎葡萄沟、板厂峪、鲍子沟等。该地区的有效开发充分突显出秦皇岛地区在山水游览等既定自然资源的独特魅力, 特别是秦皇岛市集发生态农业园已经被评为国家4A级景区, 进而在其示范过程中发挥着积极作用。

此外, 秦皇岛的特色农业旅游观光景点也已经初步建立, 并成为第一家高科技农业4A级景区。此外, 花果山、五道岭、水泉沟等地区由于拥有完善的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 也在发展过程当中全面凸显出自身的区位优势。这种模式有效优化了当前秦皇岛市的农业结构, 并在民生改善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 进而通过全面提升农村生活水平, 有效整合农村劳动力的资源, 其接待旅客人数所占比例在秦皇岛市旅游人口总量中超过20%, 而这一良好的发展态势也为今后该地区旅游产业的深度整合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河北省浅山区旅游开发对秦皇岛市乡村旅游发展的冲击

当前, 秦皇岛市农村旅游资源问题开始凸显, 这也为其日后的发展带来了很多现实阻力, 其问题通常集中体现在:促销手段不丰富, 缺乏有效的媒介宣传, 特别是在产品开发过程中, 由于其影响深度与广度的限制, 往往难以深化整合。与此同时, 游客素质也有待提升, 而上述因素都已成为困扰当地旅游发展的重要动因。

1、对附近村民的影响。

进入21世纪以来, 该地区的旅游资源被逐步开发。据统计, 2011年秦皇岛市游客人数突破2, 000万人次大关, 为当地人口就业创作近万人的岗位, 其中有超过30%来自于农村地区。此外, 秦皇岛农村旅游项目的开发还为广大游客提供酒店餐饮、特色小吃与摄像等服务, 这一数据如果再考虑到参与基础设施建设、环境绿化等层面则其为农村人口提供就业岗位已经超过1, 000个。与此同时, 在旅游经济对农村建设发挥重要作用的过程中, 由于居住地区与秦皇岛山区的远近距离有所差异, 也最终使得其人均收入存在不同。

2、对区域产业结构的影响。

秦皇岛市的旅游开发产业为当地的第三产业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并在很大程度上优化了秦皇岛市的经济结构, 进而吸引很多农村人口转向第三产业。而这种转变也使得农村人口的收入结构得以优化, 使旅游产业所带来的收入在其总体收入当中不断提升。结合当前秦皇岛市农村经济发展实际, 特别是对于仅仅依靠农业支撑的贫困地区更具有良好的带动作用。

3、乡村旅游开发模式单一。

就秦皇岛市区内的农村旅游项目的开发而言, 笔者了解到, 目前秦皇岛农村旅游项目资源的开发及其乡村旅游项目的运营时, 由于其整体的观光农业产品开发力度不足, 特别是对于传统民俗的引入程度较低, 进而使得乡村旅游产品难以具有自身特色, 最终造成服务水平相对较低, 基础设施也有待进一步完善。与此同时, 很多特色项目未能有效提升旅游者的参与积极性, 而究其原因, 主要是由于项目设计往往无法满足城市居民的既定需求, 而仅仅是对于农村生活的一个表象了解, 因而无法满足城市旅游者的休闲需求。

三、提高秦皇岛乡村旅游发展的具体对策和建议

1、政府引导, 强化政策支持力度。

在当前乡村生态游的发展过程中, 能否获得有效的政策引导与支持将关乎其长远发展, 而这也就要求政府管理部门应当制定有效的整改举措, 并确保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备。与此同时, 还应当结合生态旅游发展实际给予其政策倾斜, 进而使其成为农村产业发展的有效补充, 最终在政策层面推动农业经济的稳步发展, 为未来的投资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2、明确方向, 有效整合区域资源。

政府部门应当深入乡村旅游实际, 并针对其资源类型进行深入的调研分析, 结合其自身特色制定行之有效的宏观战略, 在整体上形成农村乡村旅游区域, 以及各具特色的发展模式, 有效规避“近邻效应”所带来的不利竞争。与此同时, 还应当使得乡村旅游项目均衡分布, 在确保其乡村旅游项目与媒介宣传力度的同时, 方便旅游者就近开展各种乡村旅游, 并在根本上为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坚实基础。最后, 还应当对于特色旅游景点有效优化, 并结合不同地区的自身实际, 对于整体的旅游文化管理进行深度整合。

3、凸显特色, 打造乡村旅游魅力。

在生态旅游建设过程中, 要因地制宜, 突出农家特色, 给游客以体验农村乡野风情的思路去开发农村乡村旅游项目。此外, 在进行项目开发与管理的过程中, 应当确保其固有特色, 进而使乡村景点形成不同层次与标准的既定风格, 并对于整体的技术资源管理和建设进行严格控制, 特别是在数量、造型和建筑风格上加以全面调整, 充分体现出与自然景观协调一致的设计布局, 从而减少人为因素在乡村生态游当中的不利影响, 真正使人工建筑与自然景观融为一体。在这一方面来讲, 应当全面突显出不同地区的自身特色与天然风貌, 进而使得其天然的整体风格有效保存, 最终凸显出乡村游的内涵与魅力。

4、提升品味, 植入旅游文化内涵。

乡村旅游在保持其既定特色的同时, 也应当针对当前我国旅游开发中缺少文化支撑的不利现状进行有效改善, 进而使乡村文化得以有效弘扬, 而这也就要求开发者应当深入了解自身的文化资源, 全面树立起文化品牌, 促进旅游景点设置在根本上符合自身特色, 特别是在旅游文化特色产品的设计过程中, 应当结合自身的饮食文化、民族文化、植被特点、建筑特色和文化影响力深入解析, 最终使得游客在乡村游过程中能够充分放松心情, 享受美景。

5、规范经营, 加强生态环保意识。

首先, 政府部门应当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制度, 进而为生态旅游的发展创建和谐环境, 全面深化对于乡村旅游的制度化规范, 并建立健全监督机制, 使得其在合理规范的整体氛围下顺利展开。此外, 能否有效促进环境保护是当前经济社会建设的重中之重, 而这必然要求在进行旅游开发管理的过程当中, 应当将科学的环保理念有效融入其中, 特别是在生态旅游建设中更应当将旅游方式与原生态的生活方式融为一体, 进而使其在旅游活动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环保因素, 为客户提供更加文明的旅游氛围, 促进乡村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四、结束语

乡村旅游项目是当前农村生态旅游项目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在当前旅游产业市场化日益加剧的环境下, 如何做好农村旅游项目的开发、有效整合农村旅游项目、促进农村农户自足经济的发展是当前城市旅游主管部门所面临的重要课题。通过本文的论述, 笔者认为, 我们在寻求农村特色旅游资源开发的过程中, 要秉承以人为本的思想, 经济和社会环境效益统一的理念, 有序开发农村乡村旅游项目, 在保障农村农户经济收入的同时, 还要兼顾社会环境效益, 为创设农村乡村特色旅游项目发展模式做好其有益的实践, 也为秦皇岛市推进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做出有益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赵黎明, 辛长爽.旅游商品开发探讨[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1.3.

[2]郭艳红.对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几点思考——以秦皇岛为例[J].党史博采 (理论) , 2008.7.

[3]王莎莎.秦皇岛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问题与建议[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1.23.

[4]吴宇, 张进宝.秦皇岛旅游市场SWOT分析与旅游市场开发[J].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1.6.

上一篇:政策生态下一篇:资产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