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部湾旅游圈

2024-10-07

北部湾旅游圈(共8篇)

北部湾旅游圈 篇1

1 建立北部湾邮轮旅游圈的方案设想

1.1 建立北部湾邮轮旅游圈的目的

时下, 广西正启动进一步推动北部湾自由贸易港区的建设计划。北部湾经济建设又一次进入人们的视野。广义上来说, 泛北部湾地区应该包括环北部湾的所有国家和地区, 具体而言, 应该包括新加坡、马来西亚、越南、印度尼西亚、文莱、菲律宾、泰国、柬埔寨等东盟国家以及中国的海南省、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等5个区域。狭义上来讲, 北部湾是南海西北部的一个半封闭海湾, 湾顶的北面是广西壮族自治区, 东部为广东省的湛江市 (雷州半岛) 和海南省, 西面为越南, 总面积约12.93万平方公里, 比渤海的面积还要大。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北部湾地区主要是指广西北部湾地区的北海、钦州、防城港沿海三地港口。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建立北部湾邮轮旅游圈的北部湾地区主要是指狭义上的北部湾地区。

要建立北部湾邮轮旅游圈, 就是通过建立适合北部湾邮轮旅游发展的共同的市场, 以及成立促进北部湾邮轮旅游发展的共同机构, 整合北部湾各种邮轮旅游资源, 实现北部湾邮轮旅游经济的同步发展。

1.2 建立邮轮旅游圈合作性机构

北部湾具有明显的区域地理优势。它既是云南、贵州、四川、广西等省区在最近的南下出海通道, 也是东南亚和南亚海湾区域, 距离中国最近的港口。除此之外, 北部湾还有丰富的海洋生物资源, 不仅贮备有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 还是我国著名的渔场。北部湾区由于历史问题, 争端较多, 历来是太平洋西部海域管理混乱的区域, 涉及到“六国七方”的总体利益。因此, 政府之间的政治和外交合作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要实现北部湾邮轮旅游合作的目标, 就要通过政府导向型的国际跨区域旅游的合作方式进行, 比如建立一个有效的邮轮区域旅游合作机制, 实现邮轮区域旅游合作共赢的结果。区域跨国组织的建立是促进邮轮旅游合作的关键, 类似于“北部湾邮轮旅游联盟”、“北部湾邮轮旅游经济共同体”、“邮轮合作论坛”等行之有效的北部湾邮轮旅游长期合作机制需要尽快建立, 并通过邮轮旅游经济联盟国家执行委员会, 指导和实施相关的政策和协调各国的国家政策, 如制定和实施相关的邮轮旅游经济法规, 以行政手段加快推进社会和邮轮旅游经济的建设。同时, 还可以成立一个常设机构, 对区域内涉及到的邮轮旅游经济发展决策中的大事可以通过投票的方式进行决策。

2 北部湾邮轮旅游发展现状

2.1 旅游资源雄厚, 有利于打造邮轮品牌航线

北部湾沿岸海岸线漫长, 分布着众多优质天然良港, 包括广西段就达到1595公里海岸线, 具备了发展国际邮轮旅游的各种优质条件。北部湾沿海岸线有许多著名的旅游景区, 国内的包括著名的北海银滩、海南博鳌和亚龙湾等。与广西毗邻的越南, 海岸线也达到了3260公里的总长度, 海港约达到60个。拥有俗称“海上桂林”的下龙湾, 有历史建筑享有盛名的顺化, 有风景秀丽的清化、金兰湾、海防等海港城市, 包括越南中心城市胡志明市, 都在邮轮旅游即可到达的范围之内。除此之外, 比较著名的城市清迈在泰国北部湄公河沿岸, 清莱和泰国南部海湾曼谷, 芭堤雅等都是泰国主要的旅游目的地, 也是东南亚必看的旅游景点。还有老挝和柬埔寨的首都万象和金边, 也集中了他们的文化精髓, 是著名的旅游城市。此外, 老挝古城琅勃拉邦, 柬埔寨的吴哥窟和柏威夏寺, 是闻名的世界遗产之地, 每年都吸引了大批游客。这些旅游资源品种丰富、种类齐全、特色不一, 具备了打造顶级国际邮轮航线的自然条件。

2.2 邮轮码头建设初具规模, 逐步适应邮轮旅游的发展

以广西北部湾港口建设为例, 北部湾主要港口基本形成以“北海为母港, 钦防同步、南北辐射”的态势。北部湾邮轮码头建设现状如表1。

总之, 随着各地邮轮经济的发展, 北部湾将逐渐形成以北海港为邮轮母港, 以钦州港、防城港为两翼的发展态势。

3 建设北部湾邮轮旅游圈的主要障碍分析

3.1 邮轮旅游产业起步晚, 邮轮旅游认知不足

随着邮轮经济产业的发展, 国际著名邮轮企业纷纷在国内设立办事处, 带动了国内各地邮轮码头建设项目提上日程。但是, 跟国际邮轮旅游宣传相比, 国内的邮轮旅游认识还处在起步阶段, 大多数的老百姓对“邮轮旅游”这种新生旅游方式, 还存在着怀疑和犹豫。如北部湾地区的邮轮航线“北海至下龙湾航线”开通已有10多个年头了, 但由于各种原因, 运营时间断断续续, 运营机构几易其主, 停航时间累计达七八年之久。一直到2013年6月28日, 这条黄金航线终于在相关部门的支持下得以复航。

3.2 缺乏邮轮旅游发展有效合作机制

由于历史的原因, 北部湾地区的海洋争端不断, 受政治因素的影响, 邮轮旅游发展过程中政府间的合作和调解功能一直被弱化, 为了避免卷入不必要的纷争, 很多的邮轮经营公司在对远东和东南亚邮轮旅游进行布局的时候, 有意地避开了这一地区。因此, 在对北部湾邮轮旅游圈进行规划的时候, 要强化政府间的合作关系, 开通有效的对话渠道, 采用民间的、商业的模式建立非官方的合作机制。

3.3 缺乏邮轮旅游发展港口配套环境

要发展北部湾的邮轮旅游, 必须对港口环境进行统一规划, 对港口的职能进行调整。设立除传统的船舶维修、物流通道、货运代理等基本职能之外, 还要针对邮轮旅客的通关、检疫以及食住行、岸上观光游览、购物、娱乐等建立配套的设施设备, 满足国际邮轮停靠的需求。除此之外, 落实相关的邮轮旅游配套政策, 提高邮轮旅客的回头率也是北部湾邮轮旅游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当然, 任何产业的发展都离不开人才的需求。北部湾目前的邮轮人才培养还是一片空白, 缺乏邮轮管理人才、销售人才、服务人才是阻碍北部湾邮轮发展的重要屏障。

4 建设泛北部湾邮轮旅游圈的相关策略

4.1 强化合作意识, 创立邮轮旅游圈理念

目前在学术层面上, 对于北部湾地区的区域合作方式、合作方法、合作手段曾进行过广泛的、多层面的讨论, 但在实际的合作进程中, 进展缓慢。北部湾经济圈要协同发展, 就要摒弃各自为政、谋求已利的地方保护主义, 尤其是发展北部湾的邮轮旅游经济, 所涉及的“食住行游购娱”等旅游、交通、港口等经济产业范围更为广泛, 如果不能转变观念, 创立适合北部湾发展的邮轮旅游圈理念, 打破现有的地域、市场、资源、交通、政策、规划上的障碍, 促成统一的合作机制, 那么, 这一切就只停留在“纸上谈兵”的阶段。只有统一规划北部湾邮轮旅游圈的各个港口建设, 整合各方优质资源, 才能做到不重复建设, 挖掘出港口自身特色的邮轮旅游产品, 通过邮轮经济带动当地经济和就业的迅速发展。

4.2 建立有效的机制, 发展邮轮旅游

在北部湾邮轮市场的发展过程中, 既要重视区域之间的合作, 也要强调区域内部的竞争, 建立一个有效的长期运作的良性机制, 促进北部湾邮轮旅游圈的可持续发展。这样的机制必须具备以下特点:一是要有明确的定位, 二是能加强北部湾主要邮轮港口城市之间的沟通, 三是有一套合适的利益分配方案, 能够共同推进北部湾地区邮轮旅游的发展, 以提高邮轮北部湾区域旅游的竞争力为目标。

4.3 携手打造高品质的邮轮产业链

邮轮产业链的范畴包括邮轮信息产业、邮轮资金产业、邮轮物资产业、邮轮服务产业等与邮轮相关度较高的产业经济和部门的合作支撑体系。目前北部湾地区的邮轮旅游产业只是单打独斗的状态, 缺乏统一的组织和管理制度, 缺乏标准的服务流程和匹配的通关政策, 邮轮旅游者在码头和港口城市消费的配套环境还不够成熟, 因此, 要架构统一的高品质的邮轮旅游产业体系, 执行邮轮旅游信息统一、服务标准统一、管理政策统一的邮轮旅游产业功能。

4.4 建立国际邮轮品牌航线

可以借鉴北美加勒比、地中海、阿拉斯加、东南亚等知名航线的成功经验, 利用北部湾周边丰富的旅游资源, 打造全新的、富有北部湾地域特色的航线。使将来的北部湾地区, 不仅是著名的邮轮停靠港, 还是人们的度假天堂, 甚至是邮轮旅游的核心地区。这样的国际邮轮品牌航线, 不仅吸引邮轮旅游爱好者, 也会吸引各大国际知名邮轮经营公司的投入。

总之, 北部湾邮轮旅游圈的建立, 既可以极大地弥补北部湾经济腾飞之后, 邮轮旅游发展滞后的现状, 还可以带动东盟一体化国际旅游合作的进程, 开拓一个全新的旅游经济合作的模式。然而, 建立北部湾邮轮经济圈, 不仅需要邮轮企业积极地努力, 也需要各国政府的大力配合, 还需要更多搁置争端、共同发展的勇气和积极解决实际问题的决心。

参考文献

[1]张芳, 游达明, 向媛秀.广西泛北部湾经济区低碳经济发展的支撑体系研究[J].学术论坛, 2013 (9) .

[2]梁芷铭.广西泛北部湾区域海洋经济低碳发展路径研究[J].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 (1) .

[3]董海伟, 刘艳霞.泛北部湾邮轮旅游的SWOT分析及开发举措[J].法制与经济 (上旬刊) , 2013 (11) .

[4]蓝清, 郭达越.泛北部湾——大湄公河邮轮旅游的前景及SWOT分析研究[J].东南亚纵横, 2011 (12) .

[5]刘翔.抓住机遇, 构筑泛北部湾旅游圈[J].今日南国, 2008 (7) .

[6]王柏玲, 李晓蕙, 李琳.对当前我国发展邮轮旅游产业的认识和思考[J].中国商贸, 2010 (5) .

[7]赵金涛.欧洲邮轮码头的运营特点及启示[J].中国港口, 2009 (8)

[8]张晨.长三角区域旅游合作机制研究[D].上海社会科学院, 2006.

北部湾旅游圈 篇2

那天,我听说这里经常会有极光出现。我在中国,一直听说极光非常漂亮,现在终于可以见到真正的极光,太棒了。

突然,天空中闪出了一道绿光,当地人说,这就是极光的开头。只见一道道绿光闪现在天幕上,有时像从天空中垂下的帘幕,有时像天上一掠而过的流星,有时像剧烈、强大的探照灯动荡摇曳,有时还像天空中着了火,不断地蹿动。这时,只见一束蓝光在空中滚动,像大海上汹涌的波涛,看了一会儿,极光消失了,我和爸爸妈妈,还有一些住在美国但是离这很远的地方的游客们都惊叹不已。据当地人说,很多人都来这里看极光,其实,极光只有能靠近南北极才能看见。

这时,我心想:这个极光真漂亮,还很吸引人,让天空变得更加生机勃勃。

北部湾旅游圈 篇3

4月21日,新股北部湾旅游从涨停跌到收跌9.1%,当天振幅接近20%。在连拉17个涨停,股价从7.24元涨到36.60元,涨了4倍之后,这只疯狂的新股终于停了下来。

北部湾旅游究竟有什么魅力,能让这么多股民追捧?超过100倍的市盈率,是这只旅游股合理的估值吗?

北部湾旅游是广西北海市专业从事海洋旅游+旅游服务的专业运营商。海洋旅游运输业务是公司核心业务和主要盈利来源,主要经营北涠和北琼旅游航线,近年新开拓山东烟长航线和蓬长航线,拟开拓“北海-越南下龙湾”国际旅游客运。

北部湾旅游的业绩是否还具有爆发性?能否支持高市盈率?有人对此提出质疑。

北海-涠洲岛航线是北部湾旅游尤为重要的一条航线。据北部湾旅游招股书披露,该航线在2013年为公司贡献了64.21%的营业收入、92.36%的毛利。对此,北部湾旅游称已将该航线打造成了北部湾区域名副其实的“黄金旅游航线”。2011年、2012年、2013年和2014年1-9月份,北部湾旅游在该航线分别运送旅客116.06万人次、142.64万人次、161.64万人次和125.80万人次。值得一提的是,北部湾旅游是该航线的唯一运营商,处于垄断地位。

北部湾旅游本次IPO募集资金24700万元,其中48.62%的募集资金将用于北涠旅游航线运营能力提升项目,北海-涠洲岛航线将新添600座普通客船和350座高速客船。北部湾旅游采购的普通客船类型应该为旅游船,按照旅游船载客最少800人、高速客船载客最少12人计算,此募投项目一年载客人数可以提升很多。

然而,由于涠洲岛游客日益增多,岛上日益拥挤。2014年6月,北海市政府出台方案,规定涠洲岛旅游区单日上岛游客不超过7000人。北部湾旅游招股书显示,涠洲岛旅游传统的旅游旺季为4月、5月、7月、8月、10月和11月,按照淡旺季游客1∶2计算,涠洲岛的游客年接待上限约189万。也就是说,目前北部湾旅游该航线已处于基本饱和状态,接近“天花板”。目前公司在北涠旅游航线有6艘高速客船,总客位3000多座,运力增长基本与北涠旅游航线的需求增长相适应。在募投项目落实到位后所增加的巨大运力,面对“天花板”的阻碍,公司又将如何消化?

北部湾旅游圈 篇4

1 相关概念阐释

1.1 广西北部湾经济开发区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成立于2006年3月, 由南宁、北海、钦州、防城港4个地级市组成, 同时, 包括玉林、崇左两个地级市的交通和物流, 面积4.25万平方公里[2]。其中, 南宁市集经济、文化、政治、科技于一体;北海市集“海、滩、岛、湖、山、林”于一体;钦州滨海新城集“江、海、湖、山、岛”于一体, 防城港市集生态, 气候, 环境, 长寿于一体;玉林市成为广西东部产业转移示范市;玉林市具备最好法制环境和政务环境。开发区城市圈拥有深厚的体育文化底蕴, 宜商宜居。

1.2 滨海体育旅游

体育旅游指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以各种体育资源为依托和一定体育设施为条件的社会经济活动和社会文化活动的总和[4]。海洋体育是人类基于对海洋的认识, 利用海水、海湾、海岛、沙滩、滩涂等海洋资源, 以人的身体活动去感受和体验海洋自然环境带来的刺激、惊险等为主要特征, 融竞技、休闲、健身、娱乐、冒险、游戏于一体, 以达到身心休整、娱乐放松、强身健体、欢度余暇时光为目的的体育活动。具有开放、外向、兼容、冒险、神秘、开拓和进取等海上文化特征[5]。

1.3 体育旅游资源

“体育旅游资源”指“在自然界或人类社会中凡能对体育旅游者产生吸引力, 诱使人们产生体育旅游行为, 并能为旅游业所利用且能产生社会、经济、生态的客体”[6]。开发区拥有1629公里的海岸线, 规划港口岸线267公里[7]。目前我国海上常设项目有游泳、潜水、冲浪、划水、滑板、龙舟、海钓、帆板、帆船、游艇、摩托艇、悬崖跳水、铁人三项、日光浴、沙滩排球、沙滩足球、海岛越野、海岛高尔夫、环海自行车、环海马拉松、航海模型、海军五项、海上主题活动等。[1,2,5]

2 开发区滨海体育旅游资源特征及旅游产业的兴起方式

2.1 开发区滨海体育旅游资源特征

开发区因聚集着壮族、汉族、瑶族、侗族等数十个少数民族, 地方人民对生产劳动、军事活动、祭祀祭祖、闲暇娱乐、庆贺丰收等体育文化的产生源泉的表达方式不一, 因此拥有着深刻的体育文化底蕴和丰富多彩的传统体育项目。从1982年至今已举行12届的广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 历年来都有常设赛事项目如花炮、珍珠球、陀螺、射弩、投绣球、毽球、龙舟、高脚竞速、板鞋竞速、武术等, 以及表演项目如木球、龙舟、绕山林、独住漂等;其次, 因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开展, 现代体育项目迅速传播于世界各个角落, 广西北部湾经济开发区作为具有强大吸纳能力的区域自然而然地引进了具有表现性、竞技性、娱乐性、健身性、传播性、观赏性、群众性等文化特征的现代体育项目。其中, 游泳 (跳水、水球) 、射箭、田径、羽毛球、体操 (艺术体操、蹦床) 、举重、摔跤等发展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优势项目, 李宁、吴数德、李孔政、谢赛克、印武、曾建华、陈永研、黄群等一批蜚声国际体坛的优秀前辈运动员因此被大家熟知。

2.2 开发区体育旅游产业的兴起方式

开发区滨海体育旅游产业的兴起, 在人民的精神需求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起初, 体育旅游多以自治区体育局创编的《壮乡采茶健身舞》、《苗族健身舞》、《彝风健身舞》, 以及蕴含体育表现力的武术、戏曲、歌舞、杂技、音乐、话剧、电影、雕塑、博物馆展览等大众体育艺术的形式展现在大众面前。之后, 互联网、客户端等网络技术、书本杂志、纪念邮票等体育延伸产品成为体育旅游文化传播的媒介。与此同时, 各类协会、社团、博物馆、学术研究中心积极主动地开展各种与体育文化相关活动, 主要涉及城市运动、极限运动以及其他多种球类运动, 比如竞渡、六博戏、舂堂、武术、抛绣球、抢火炮、射弩、田径、体操、远足、爬山、野营、乒乓球和足球等。此时, 体育产业兴起。经济开发区主要表现于体育产业城的兴建, 以体育为核心内容的对外开放新平台的打造等。

3 广西北部湾经济开发区滨海体育旅游竞争力的swot分析

3.1 开发区优势分析

3.1.1 群体聚集效应形成

中国-东盟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环境, 造就了开发区人口聚集效应。现至少有越南、新加坡、印度、美国、英国、德国等至少11个国家的游客、政客、学生、商人、工人。一些追求生活质量、休闲养生或者迁移居住的人也优先考虑开发区沿海城市。并且, 这些城市成为各大企业的首要投资目的地, 吸引了无数寻找机会创业和投资的人。同时, 近几年, 政府与企业联合打造体育赛事, 设计出适应不同群体的滨海体育比赛和娱乐项目, 全国各地及国外游客慕名而来。开发区人口逐年增加。

3.1.2 体育市场的亲民化

2008年夏季奥运会我国以51枚金牌榜居奖牌榜首名位列世界顶峰后, 人民对金牌的狂热度降低, 开始热衷于体育锻炼、追逐精神愉悦。此时的体育文化与经济结合促使体育“平民化”, 并逐步发展成为现代社会主流。为增加“平民”力度, 传统体育项目被挖掘并兴于学校体育教育中;为增加宣传力度, 将操作性强、宣传范围广的体育赛事作为开发区城市圈的宣传途径。除此之外, 2022年冬奥会的申办成功, 极大地激发了全民参与体育的热情, 强化了民众参与体育消费的观念。体育文化终将成为人民的一种生活习惯和一种思维方式, 并且渗透在社会生活的每个角落。

3.2 开发区劣势分析

3.2.1 体育人才储备匮乏

国家体育管理策略缓慢, 体育相应人才不能到位。虽然, 开发区各市成立博士﹙后﹚沙龙工作站, 举行博士沙龙活动增多。然而, 北部湾经济开发区滨海旅游城市自成为全球产业转移的首要目的地之一之后, 寻求经济发展的的各企业迅速入注。如玉林市大力承接东部产业转移, 崇左市围绕林业循环经济、坚果加工、现代农业、铜循环经济、稀土、铝土和现代服务业招商引资。而体育旅游产业引进小且少, 施展平台相对混乱, 体育人才效益的发挥尚需时日。

3.2.2 数据资源利用不足

据网上查阅, 各市的相关论坛、公众号、微博、贴吧、部落等只是小有起色, 不成规模, 没有规范的信息推送秩序, 游客很难从中查到最新相关信息。比如旅游路线、旅行装备、行车住宿、美食小街、民族风俗、历史文化等。如果窗口没有打开是无法引进市场、规范市场, 并管理好各个下级部门。

3.2.3 生态环境治理不善

高耗能且增长快的工业及污染较大的产业推进, 对城市的水、空气、土地、江河海的污染越来越强烈, 违背了节能减排形势, 造成生态失衡现象严重。比如, “建大港、兴产业、造新城”成为开发区的首要目标;滨海旅游城市成为第二产业投资目标;快速转移, 重化工业、制造业成为开发区经济收入的主要支撑;江海水域一带, 短期利益较好的体育旅游项目成为投机分子的商业开发目标。如今, 开发区天气空气污染指数如挥发性有机物VOCs、SO2、PM2.5、PM10、PM25等排放量并没有多大改善, 环境污染潜在危险依旧存在。

3.3 开发区机遇分析

3.3.1 投资贸易政策依托

2000年初, 日本为加强经济扭转态势, 实现体育立国的基本目标, 大力兴建武道馆。不但有效扩大了民众参与体育活动范围, 而且达到了向访日外国人提供武道体验机会等传扬日本传统体育文化, 增加经济贸易与投资的机会。[8]2015年国务院《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 对未来5年高等学校学生给出了“大众创业, 万众创新”的明确目标。开发区贸易与投资的释放可以为滨海体育旅游文化的宣传与服务, 投资、创业和贸易提供无数平台。

3.3.2 政策资金的贯彻落实

为促进体育企业在此落地扎根, 政府还加强组织保障, 实行税费优惠和土地保护政策。而且, 当地政府资助广西民族体育传承人, 民族体育健身站点、品牌赛事、节庆项目、示范学校和示范县、传承馆和特色之乡, 推动民族传统体育发展。同时, 贯彻实施国家体育政策, 如建设广西“十大”民族传统体育节庆日, 创建民族项目训练基地, 验收全民健身工作, 培育社会体育指导员, 打造“运动周末”品牌, 举办“环南宁运动休闲圈”等体育活动。

3.4 开发区挑战分析

3.4.1 海外旅游市场冲击

海外高品质的服务和高质量的产品赢得了坚实的口碑, 对开发区品牌发展构成威胁。如滨海城市如美国的圣莫妮卡、英国谢菲尔德、日本东京、加拿大的温哥华、西班牙的巴塞罗那、澳大利亚的墨尔本和城市岛国新加坡等, 皆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优惠旅游政策。而北部湾经济开发区滨海城市体育旅游品牌尚未形成, 比如中国长寿之乡防城港、天然“氧吧”北海等。体育旅游配套措施只有部署, 没有落实, 工作流于形式。

3.4.2 投诉监管机制不全

滨海体育旅游具有广泛、专业、刺激的特征, 内含极大风险。全面强调体育安全是21世纪以来体育政策的突出特色。[9]因此, 体育旅游风险和自我保护知识的普及、体育基础设施的定期检查及更新、体育用品的诚信提供、体育项目宣传、体育事故的应急处理、体育旅游保险的购买都需要体育旅游管理处的规范管理。据调查, 开发区并没有成立相应的成套管理协会, 旅游局各管理处的权利无法下放, 重要事情无法及时联合处理, 游客意见无处投诉或者投诉无效。即使在如此情况, 广西政府仍接到投诉举报电话2098件, 申诉举报信息240件。如此管理机制是无法保证游客消费利益的。

4 战略部署

4.1 建立公益服务民众的商业模式

公益服务滨海体育旅游作为体育旅游产业联合发展的商业模式, 将会是开发区第三大产业暴力增长的基础。总结全国发展较好的大型滨海开放城市如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日照、连云港、南通、上海、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北海等, 均以各地特色闻名;但各市战略部署不一, 发展差距较大, 其共有的缺点就是人文关怀不够。在如今经济发展形势下, 创建由各大体育产业联合出力的志愿者协会, 做固定和流动公益滨海体育旅游服务, 可有效促进民众体育消费。如为个人设计高质量的日常体育活动计划、设计最佳体育娱乐路线等。如此公益服务民众的商业模式不但可以获得民众好感, 还能增加体育产业经济大增长。

4.2 打造特色滨海体育旅游城市圈品牌

根据国外滨海城市转型升级的经验, 打造特色滨海体育旅游城市圈作为城市发展的宏伟目标, 可以有效促进全市乃至全省的经济效益最大化。据董青, 洪艳, 在杂志、报纸、游戏、电影等对体育文化的宣传效率较低, 而电脑、电视、体育明星和民族传统体育类别则是有效的宣传方式。如今, 体育赛事成为各城市促进经济周转速度的利用点。然而, 没有规范的体育服务产业, 纯粹的赛事表演是无法达到体育文化的融入及外扬。创建特色滨海体育旅游城市圈品牌做自媒体宣传, 让全民意识到参加体育锻炼是极其尊严的事情。不但加强了全民健身的意识, 还促进了经济循环发展。

4.3 服务人群区分化

服务人群区分化作为主要促销手段, 符合国际消费理念。滨海体育旅游分为职业和大众不同类别, 有养生、休闲、竞赛、娱乐等不同功能。不同年龄、性别、项目、地域、职业的人民选择滨海体育旅游的目的各异, 对滨海体育旅游消费理念不一。因此, 建立微群体高服务模式势在必行。一般情况下, 小型体育俱乐部具有组织相同价值理念人群的功能, 并且可以充分考虑群体的精神需要, 从而为之提供相应服务。而且, 还可以为创业团体提供机会, 宣传各自经营理念, 做专业、品质服务。同时, 为避免多方利益冲突, 政府可授权公益基金协会做公正的、透明的和民主的管理。

5 小结

建立滨海体育旅游城市圈品牌, 做公益体育产业链商业模式, 可以作为广西宣传本地核心人文价值观的创新商业模式。这种模式在政府、企业、社团、个人等的全面协作下, 将会为经济开发区滨海体育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和体育产业的繁荣发展奠定坚实基础。需要注意的是, 战略部署与实施均需要成立相关部门监督和管理, 对应急事件或者纠纷进行有效控制。同时, 还要及时对相应指标纵向对比, 以确保战略实施效益的最大化。

摘要:特色滨海体育项目逐渐发展成为大众热衷的旅游活动, 利用文献资料法、对比分析法和网络归纳法对广西北部湾经济开发区滨海城市现存的优劣势及机遇挑战整理分析。发现, 开发区滨海城市有发展成为特色体育旅游城市圈的潜力。在此基础上, 建立公益商业消费模式, 可以为广西带来可持续增长的人文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关键词:滨海体育,旅游产业,市场开发,战略

参考文献

[1]《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实施意见》[EBOL].[2015-07-17].http://www.nanning.gov.cn/.

[2]黄爱莲.限制与突破:北部湾区域旅游合作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1, 8:55-65.

[3]罗曦光.滨海体育旅游的建设及其发展研究—以广东省为例[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15, 11, 49 (11) :36-40.

[4]邵琪伟.中国旅游大辞典[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1:518.

[5]柳伯力.体育旅游概论[M].北京: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2013, 9:189-191.

[6]邓凤莲等.我国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的支持系统与影响因素[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06, 11, 28 (6) :35-40.

[7]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EBOL].[2008-02-21].http://www.gx.xinhuanet.com.

[8]景俊杰, 肖焕禹.21世纪日本体育政策的发展及启示[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14, 1, 38 (1) :31-40.

[9]景俊杰, 黑田勇.日本2012《体育基本计划解析》[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2014, 7, 30 (4) :419-423.

北部湾旅游圈 篇5

1 泛北部湾区域旅游的边界分析

1.1 边界理论的界定

在区域经济学中,“边界”问题一直受到关注,科学、合理地划定区域经济合作的边界,对有效整合区域内各种资源非常必要,区域旅游合作也不例外。按照Matznetter (1979)对旅游与边界的关系界定,我们认为,区域旅游合作的边界是指依据人为或自然的方式,将某区域隔成一个个相对独立的、具有一定空间范围的标志线(带),这些标志线(带)可以是人为约定的行政界边,也可以是山脉、河流、湖泊、海洋等自然屏障和景观[1]。这些边界,对于区域旅游合作的发展与深化具有重要作用。

1.2 泛北部湾区域旅游的边界特点

1.2.1 跨国家边界:行政边界多层化

泛北部湾以南海为中心,将泛北国家和地区连接成一个区域共同体。从国家及地方政治角度上看,泛北部湾区域可以概括为“9国+3省+2区”,即包含中国、越南、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文莱、菲律宾、柬埔寨、泰国9个国家和中国的广西、广东、海南3个省(区)及香港、澳门2个特别行政区[2]。因此,从行政区划的视角来看,泛北部湾区域旅游合作的首要特点是跨越国家边界。泛北部湾区域合作包括中国、越南、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印尼、文莱7个国家。各国间的国家关系,将直接影响旅游合作的广度和深度。即使是在同一个国家中,不同地区又存在着省际边界和地市级边界。不同行政区划间既有依存又有利益矛盾;而从地理上看,“泛北”合作处于东盟经济圈、中国华南和西南经济圈的结合部,是中国—东盟之间的桥梁和枢纽,这种结合又使得各边界之间能相互合作和包容。因此,多层化的行政边界是泛北部湾区域旅游合作中不可忽视的边界特点。

1.2.2 跨社会制度边界:政治社会多元化

泛北部湾区域旅游合作的另一个特点是跨越了不同的社会制度。社会制度的不同导致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存在明显差异,这种跨社会制度边界形成的障碍,给政治、经济、文化带来诸多影响。泛北部湾区域内,各国性质存在较大差异性,中国和越南是社会主义国家,柬埔寨、泰国、马来西亚和文莱是君主制国家,新加坡是议会制国家,而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则是共和制国家。即使社会制度相同的国家,由于社会进程不同,也表现出不同的政治制度、经济体制及法律法规。

1.2.3 跨文化边界:民族文化多样化

泛北部湾区域是民族聚居区,有10多个民族共同生活在这一区域。以中国广西为例,在广西沿边的8个县(市)中,少数民族占81.24%。其中,壮族占78.87%、瑶族占1.32%、京族占0.80%、其他少数民族占0.25%。越南边境县乡则有岱族、侬族、傣族、瑶族、苗族等民族。各个国家民族众多,宗教信仰不一,越南的居民信奉佛教居多,马来西亚信奉伊斯兰教,新加坡则为多宗教等[3]。

各个民族拥有独特的个性文化和生活习俗。民俗文化旅游开发是北部湾区域旅游合作的重要表现形式,跨越各不相同的民族文化的边界是泛北部湾区域旅游发展的关键一环。而加强泛北部湾区域旅游合作,十分重要的工作就是激励周围相关各方共同的文化元素,泛北部湾地区拥有丰富、独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加强对这些资源的保护和开发,成为当前考虑泛北部湾区域跨文化边界旅游合作的重要课题。

1.2.4 独特的海域边界

泛北部湾区域无疑是世界港口富集区,区域内东盟国家共有各类港口100多个,其中印尼40多个、马来西亚33个、越南43个、菲律宾24个,以北部湾和南海连成的海域为中心呈马蹄形分布,其中越南的胡志明港、海防港、锦普港,马来西亚的巴生港、民都鲁港、柔佛港、槟城港,印尼的丹戎普瑞克港,菲律宾的马尼拉港、新加坡港等,都是年吞吐量超过千万吨的大港,新加坡港更是世界四大港口之一[4]。区域内资源丰富,海岸线长,港湾众多,港口资源丰富,海洋航运业发达。其中,2004年,中国香港、新加坡港集装箱吞吐量分别居世界第一位和第二位。

2 边界效应对泛北部湾区域旅游合作的影响

李铁立(2005年)认为,边界效应是指边界对跨边界经济行为的影响[5]。在此,边界效应是指在泛北部湾区域旅游合作中,边界对其影响和作用,具体包括屏障效应和中介效应2个相反但可以相互转化的方面。

2.1 屏障效应与泛北部湾区域旅游合作问题产生

目前,泛北部湾区域旅游合作在旅游市场的统一性、信息的对称性、交通的顺畅性、服务的到位性及管理的协调性等方面存在明显问题,而这些问题的产生,与边界的屏障效应不无关系。

2.1.1 区域政策的限制

泛北部湾区域旅游合作既是跨国界、跨地区行政边界,又是跨不同社会制度的多边、多层旅游合作,涉及多重政策体系。这些政治体系既产生了不同的法律制度和社会文化,又存在着政治利益的对立。各个政府均追求各自利益的最大化,使得泛北部湾区域旅游合作在政策统一上异常艰难,反复博弈。

2.1.2 经济发展水平不均衡

旅游业只有发展到一定阶段,地区间才会产生加强合作的需求。而在泛北部湾9个国家中,既有被联合国列入发达国家行列的新加坡,也有自世界贸易组织成立以来所接纳的第二个最不发达的成员柬埔寨。2013年,新加坡、文莱的人均GDP分别高达52 179美元和40 647美元,而越南、柬埔寨却分别仅有1 705美元和1 017美元,越南、柬埔寨人均GDP与新加坡相比,分别仅为新加坡的3.2%和1.9%。旅游经济的发展也呈现不同阶段,巴厘岛、泰国的普吉岛,旅游业完全是其生命线,而“泛北”有些国家和地区的旅游业并不发达。

2.1.3 民族文化多元分化突出

泛北部湾地区属于多民族跨界居住的区域,成为旅游开发和合作的双刃剑。“泛北”各国之间相互拥有共同而又漫长的边界线,边民间不同的民族文化形成不同的价值观、生活方式及不同的习俗和禁忌。这些迥异的民族文化形成文化边界,文化边界一方面会产生一定的旅游吸引力,另一方面由于族群的不同而产生族群分界意识,形成一定的冲突,给区域旅游合作形成障碍,泛北部湾区域旅游合作亟须跨越这种边界障碍,达到语言认同、政治认同及民族认同。

2.2 中介效应与泛北部湾区域旅游合作拓展与深化

边界的本质决定了边界具有促进接触和交流的中介功能,自“泛北”概念提出以来,泛北部湾地区通过边界的接触和交流一直在进行,例如中越两国边境地区逐渐稳定的边境贸易。因此,突破边界障碍,推动边界由屏障转化为中介既是“泛北”各方的要求,也具备了一定的基础条件,具体而言有以下几方面。

2.2.1 制度基础

泛北部湾区域的9个国家都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成员,泛北部湾区域合作是在中国—东盟战略伙伴关系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基本框架下进行的,具备最根本的制度性前提条件。目前,中国与东盟国家已经建立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伙伴关系,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深入推进,东盟正在成为地区经济一体化的区域经济集团,这些良好的国际关系的建立与发展,为建立泛北部湾区域旅游合作奠定了制度基础。

2.2.2 历史基础

中国与泛北部湾其他国家之间开展经贸往来历史悠久,早在2000多年前便已形成发达的海上“丝绸之路”,民族文化交流源远流长,这为构建泛北部湾区域旅游合作区提供了良好的历史人文地理基础;广西与泛北部湾国家的一些民族有着亲缘关系,语言相近,如广西京族与越南的越族、广西壮族与泰国傣族之间都有关联。相似的文化背景可以形成一种良好的旅游感知氛围,缓解游客因地域和国别差异而造成的隔阂,促进旅游互动。因此,推进泛北部湾区域旅游合作是对历史基础的一种拓展与深化,既是切实可行的,也是势在必行的。

2.2.3 地缘优势

泛北部湾地区有很多优势,如资源丰富、环境优美等,但从合作发展的角度来看,最主要的优势是泛北部湾得天独厚的地理区位。泛北部湾区域海陆相交,既有海洋相通,又有陆地接壤;既可从海上通达东盟10个国家中的9个国家,也可从陆路上到达中南半岛的7个国家。这就为推进泛北部湾区域经济合作提供了地利。尤其是共同的海洋资源,为泛北部湾地区向国际市场联合推出“泛北”旅游品牌提供了共同基础。

3 发挥边界优势,弱化边界障碍,构建泛北部湾区域旅游圈

跨越制度性障碍和实现不同发展水平下的“泛北”各方势力在合作中的利益均衡是泛北部湾跨界旅游合作的关键。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循序渐进,需要借鉴其他区域旅游合作(如欧盟、GMS)中的成功经验。

3.1 多层治理,确保旅游合作运行机制顺畅

多层治理是由Gary Marks于1993年提出的,它强调参与主体的多元性和决策主体的多层性,可以形成超国家、跨境区域、地方等多个等级、层级的合作体系[6]。根据多层治理理论,泛北部湾区域旅游合作需要构建决策、执行及推广3个平台。

(1)决策平台:泛北部湾各国中央政府全力支持,并由各国国家旅游局牵头成立泛北部湾旅游发展委员会,负责相关政策及制度的制定、风险分担及利益分配。

(2)执行平台:建立泛北部湾旅游合作组织秘书处,负责协调冲突,执行和落实合作政策,并为决策层提供决策信息。成立泛北部湾高级旅游专家委员会,由学者、行业专家及政府官员组成,为决策者提供决策依据及建议。

(3)推广平台:泛北部湾经济合作论坛和中国—东盟博览会是泛北部湾区域旅游合作的两大推广平台,要充分发挥这2个平台的作用,加大旅游业在这2个平台中的比重,构建泛北部湾各参与国旅游技术、旅游营销及旅游资金的全面合作与开发。

3.2 大力推动,旅游网络全面覆盖

3.2.1 政策网络

政策网络是泛北部湾区域旅游合作重要的支持系统,泛北部湾区域旅游合作必须建立政策保障、环境评价机制、专业人才培养机制等为主体的政策网络,要依托各级政府逐步建立泛北部湾无障碍旅游区。该旅游区以资源共享、客源共享、信息共享、利益共享为目标,通过开放旅游市场,优化旅游投资经营环境,共建互免签证机制,增加落地签证城市,扩大边境通行证适应范围,共同维护和管理旅游市场,打击不正当竞争,以及提高区域旅游服务质量和水平等措施,使泛北部湾区域旅游合作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合力。

3.2.2 信息网络

运用高科技推动泛北部湾旅游网的建设,构建“泛北”旅游信息共享平台,实现信息互送、资源共享、企业联合与市场互动。加强旅游信息采集和旅游信息项目库建设,加强链接,完善旅游信息查询、票务预订和支付等旅游公共服务和电子商务系统,共同加强网络营销,设计精品旅游线路。

3.2.3 交通网络

泛北部湾地区要建设四通八达的、“进得来、出得去”的交通网络,打通区域内各国和各地之间的陆路、海域和空中交通干线,开拓泛北部湾旅游大通道。一是建立陆路旅游大通道,尽快建设“泛北”各国间的跨国公路或铁路大通道。二是开发海上旅游大通道,主要是拓宽泛北部湾区域沿海城市和港口的深入合作。三是开通泛北部湾航空交通,构建泛北部湾空中旅游廊道。首先,建立国际旅游机场或航空港;其次,增加国内、国际航线,尤其是与“泛北”地区主要旅游城市如曼谷、雅加达、吉隆坡、新加坡等的正常国际航班;最后,提供旅游包机等航空服务,例如到马尼拉、万象、金边的旅游包机航线。

3.3 多方推进,重点突破

(1)从国家政府层面上,打造国际旅游区,把泛北部湾及东盟各国的旅游精品浓缩到国际旅游区,以其作为窗口,先把游客吸引到国际旅游区中,初步体验东盟及泛北部湾地区的风情,从而引导游客再到泛北部湾周边国家旅游,体验东盟及泛北部湾地区的风情,泛北部湾旅游打出统一的品牌,设立专卖店和品牌特许,例如微博和团购等。

(2)从企业层面上,跨界合作的进步必将极大地促进企业市场范围的扩大和跨边界旅游要素的获取,要从政策和制度上支持和鼓励企业开发特色线路,例如泛北部湾海上国际旅游航线、中国—东盟自驾车游线路、广西—越南跨国旅游线路等。

(3)其他机构层面上,加强“泛北”国家在旅游教育、人才培训、市场管理、应急救援、质量服务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等。

(4)产业发展层面,产业跨界融合是区域旅游创新发展的有效途径,要加强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构建会展旅游、文化休闲娱乐旅游、海洋旅游、农业旅游、房地产旅游、养老旅游等跨行业、跨部门的大旅游、大产业。

参考文献

[1]赵永亮,徐勇.国内贸易与区际边界效应:保护与偏好[J].管理世界,2007(9).

[2]刘又堂.泛北部湾区域旅游合作战略研究[J].企业经济,2009(6).

[3]黄爱莲.北部湾区域旅游合作创新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10.

[4]新华网.泛北部湾经济合作亟待“港口突围”[EB/OL].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8-02/21/content_7644090.htm,2008-02-21.

[5]李铁立.边界效应与跨边界次经济合作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

北部湾旅游圈 篇6

(一) 指标体系构建

1. 研究方法。

本文在研究中主要引入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等多元统计方法对城市旅游竞争力进行分析和归类, 首先, 应用因子分析法提取影响旅游竞争力的主要因子, 并计算旅游竞争力的得分, 分析城市旅游竞争力差异;其次, 在计算旅游竞争力综合得分的基础上, 应用聚类分析法, 对因子得分进行聚类分析, 确定旅游城市的等级水平。具体研究包括原始数据处理、旅游竞争力因子提取和旅游竞争力城市等级划分三个部分。

2. 指标体系构建。

城市旅游竞争力按照竞争力要素特征来划分, 主要分为旅游现状竞争力、旅游基础竞争力、旅游潜力竞争力3类。旅游现状竞争力主要包括:旅游收入、旅游人次等旅游业绩因素, 体现了现阶段旅游发展的水平;旅游基础竞争力主要包括:绿地面积、公共设施水平等基础设施状况, 是旅游发展重要的支撑系统, 影响和制约旅游发展进程;旅游潜在竞争力主要包括:景区景点数量、旅行社数量、旅游收入增长率等近几年内旅游变化状况, 表明旅游发展的潜在能力。文章以这3类要素竞争力为基础, 选取定量指标构建指标体系 (见表1) 。各项指标数据均来源于《广西统计年鉴》 (2003-2007) 。

(二)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城市旅游竞争力差异分析

将2007年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四个城市30个指标的原始数据矩阵带入表1, 可以得到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城市旅游竞争力的原始数据矩阵。为消除不同量纲的影响, 运用SPSS13.0统计软件的Descriptives模块对各指标数据进行标准化, 将标准化后的数据作为北部湾城市竞争力的定量分析数据源。采用“最大方差正交旋转法”进行因子分析, 并根据特征根大于1.0原则提取公因子。

1. 旅游现状竞争力公因子提取。

对旅游城市现状竞争力进行因子分析, 得到第一公因子的特征根为4.852, 贡献率达97.042%, 因此只用一个指标代替原来5个指标是合理的 (见表2) 。

2. 旅游基础竞争力公因子提取。

在旅游基础环境竞争力因子模型中, 前三个公因子累计贡献率达到100% (见表3) , 能够全面反映原始13个指标所代表的旅游基础环境, 因此提取3个公因子是科学的 (见表2) 。从表中可以看出, 第一公因子的特征根为5.037, 方差贡献率为38.748%。人均公园绿地面积 (C7) 、年客运总量 (C9) 、万人公交车数量 (C10) 、万人医生人数 (C13) 、城市财政收入 (C17) 等5个变量在第一公因子上有最大的正值荷载, 与第一公因子正相关。由于在5个变量中交通因素占主要且荷载值最大, 故可将第一公因子看做交通因素的代表, 将其命名为交通因子。

第二公因子的特征根为4.836, 方差贡献率为37.198。建成区绿化覆盖率 (C6) 、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C8) 、万人出租车数量 (C11) 、万人拥有卫生机构床位数 (C12) 、城市居民人均年可支配收入 (C18) 等5个变量在第二公因子上有最大正值荷载, 与第二公因子正相关。由于变量C6、C8、C12都与社会环境相关且C6在第二因子上有最大正值荷载, 因此将第二因子看作为环境因素的代表, 将其命名为环境因子。

第三公因子的特征根为3.127, 方差贡献率为24.055%。人均邮电业务量 (C14) 、人均国民生产总值 (C16) 等2个变量在第三公因子上有最大的正值荷载, 与第三公因子正相关;万人公共图书馆藏书 (C15) 在第三公因子上有最大的负值荷载, 与第三公因子负相关。由于变量C16在第三公因子上荷载值最大且其与社会经济发展相联系, 故将第三公因子命名为经济因子。

3. 旅游潜力竞争力公因子提取。

对旅游潜力竞争力各变量进行因子分析, 前三个变量的累积贡献率达到100% (见表4) , 可以用三个公因子来有效代替12个原始变量, 能够全面反应所代表变量的信息, 因此选择3个变量科学并且合理 (见表2) 。从表中可以看出, 第一公因子特征根为5.395, 方差贡献率为44.955%。A级以上景区景点数量 (C20) 、进出口贸易额 (C24) 、外商直接投资额 (C25) 、近5年城市旅游人数增长率 (C27) 、近5年城市GDP增长率 (C28) 、第三产业占GDP比重 (C30) 等6个变量在第一公因子上有最大的正值荷载, 与第一公因子正相关。变量C27、C28在第一公因子上的荷载值最高, 并且与城市旅游的发展速度密切相关, 因此将其命名为旅游发展速度潜力因子。

第二公因子的特征根为4.560, 方差贡献率为38.002%。其中四A级景区景点数 (C19) 、国际旅行社数量 (C21) 、国内旅行社数量 (C22) 、星级饭店数量 (C23) 、旅游收入占GDP比重 (C29) 等5个变量在第二公因子上有最大的正值荷载, 与第二公因子正相关。C21、C22、C23均与旅游接待能力密切相关, 故可以把第二公因子看作旅游接待能力的代表, 将其名为旅游接待潜力因子。

第三公因子的特征根为2.045, 方差贡献率为17.043%。近5年城市旅游收入增长率 (C26) 在第三因子上有最大正值荷载, 因此与第三公因子正相关。C26主要反映了旅游经济增长潜力, 因此可以将第三公因子看做旅游经济增长潜力的代表, 将其命名为旅游经济增长潜力因子。

4. 城市旅游竞争力得分计算。

在求得公因子的基础上, 将各特征根经Compute模块求取特征向量, 特征向量与标准化后的数据相乘, 计算得到北部湾各城市旅游竞争力得分 (见表5) 。从表5城市综合竞争力得分可知,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旅游竞争力差异较大, 差距明显, 南宁市综合得分最高, 为2.9274竞争力排名第一位, 北海次之, 综合得分为-0.0899竞争力排名第二位, 防城港市和钦州市综合得分为-1.3627、-1.4748, 竞争力排名位于第三、四位。

(三)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旅游城市等级划分

在求得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旅游竞争力综合得分的基础上引入系统聚类法, 应用SPSS13.0的Classify模块对广西北部湾城市旅游竞争力进行聚类分析 (见图1) , 可将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旅游城市划分为三个等级。

1. 第一等级:

旅游中心城市——南宁市。南宁市旅游竞争力综合得分排名第一位, 其中南宁市旅游现状竞争力得分为3.23, 旅游基础竞争力得分为2.5132, 旅游潜力竞争力得分为3.2539, 均高于其他三个城市的得分水平, 旅游发展基础好, 增长势头强劲, 在旅游发展中占有重要位置, 是广西北部湾旅游发展的首要城市。同时, 南宁市为广西壮族自治区的首府, 交通设施便利、旅游资源丰富、经济基础良好, 具备了发展成为重点旅游城市的条件。

2. 第二等级:

旅游次中心城市——北海市。北海市旅游竞争力综合得分排名第二位。其中旅游现状竞争力得分为-0.4986, 旅游基础竞争力得分为0.5719, 旅游潜力竞争力得分为-0.6416, 旅游竞争能力良好, 并且北海市旅游知名度、美誉度比较高, 旅游资源独特, 拥有作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旅游次中心城市的能力。

3. 第三等级:

旅游城市——防城港市和钦州市。防城港市和钦州市的旅游竞争力综合得分位于第三、四位。其中防城港市旅游现状竞争力得分为-1.0899, 旅游基础竞争力得分为-1.3499, 旅游潜力竞争力得分为-1.4869;钦州市旅游现状竞争力得分为-1.6416, 旅游基础竞争力得分为-1.7352, 旅游潜力竞争力得分为-1.1254, 略低于防城港市的旅游竞争力水平。防城港市和钦州市虽然拥有良好的海港条件, 但由于旅游资源相对匮乏, 交通条件差, 环境质量低, 限制了旅游活动的开展, 降低了城市旅游未来的发展潜力, 仅能成为第三等级的旅游城市。

(四)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城市旅游发展整合措施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城市旅游竞争力差异比较大, 等级划分明显, 要想缩小城市间的竞争差距, 北部湾地区就必须实现旅游要素间的整合, 建立“吃、住、行、游、购、娱”一体化发展格局。

1. 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注重城市道路修建。

交通是城市旅游发展的关键要素,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要加强城市内部和外部交通建设, 注重城市内外交通的紧密衔接, 降低城市旅游的时间距离, 提高活动效率。同时注重城市环境质量的改善, 加强城市绿化, 提升旅游目的地的旅游形象。

2. 加强特色旅游产品开发。

利用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各城市的自身资源, 开发特色旅游产品, 避免城市间产品的雷同和重复建设, 减少恶性竞争, 建立统一有序的旅游产品开发体系, 实现跨区域旅游产品联合开发。

3. 重视旅游人才的培养, 提升旅游服务水平。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要建立完善的旅游服务体系, 加强人员培训, 培养一批专业技能过硬、服务意识较强的复合型旅游人才, 弥补市场旅游人才“缺口”的不足。

4. 加大对外宣传力度, 树立统一旅游形象。

将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作为整体进行宣传促销, 打造区域旅游品牌, 塑造整体旅游形象, 最终实现以南宁市、北海市为核心, 钦州市和防城港市为主要支撑的旅游发展格局, 实现资源优势互补, 发挥大、中型城市带动小城市发展的旅游积极性。

参考文献

[1]范恒君, 景红华, 陈冲.加快推进泛北部湾旅游合作的几点建议[J].企业科技与发展, 2008, (8) :26-28.

[2]王雪芳.基于系统理论的区域旅游合作研究——以环北部湾为例[J].商业研究, 2008, (6) :45-49.

[3]王雪芳, 廖国一.环北部湾经济圈的区域旋游合作研究[J].改革与战略, 2007, (5) :29-31.

北部湾旅游圈 篇7

一、系统的定义与旅游系统的理论研究

系统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许多要素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统一体。这个“统一体”又称为“整体”或“总体”;“要素”又称为“元素”、“部分”、“局部”或“零部件”,在一定的意义上,又称为“子系统”。要素是构成系统的基本单元,是对系统组成部分、组分、成分或个体的抽象概括。系统要素内容数量的多少与系统的规模和复杂程度有关,有些系统规模巨大,要素多而复杂;有些系统规模较小,要素较少而简单。此外,任何系统都有一定的边界限制,笔者把这些系统外界的所有其他事物称为系统的环境。系统各要素之间以及系统与环境之间发生着广泛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

钱学森说:系统工程是组织管理系统的规划、研究、设计、制造缓和使用的科学方法,是一种对所有系统都具有普遍意义的科学方法。由于系统科学具有强烈的方法论性质和科学色彩,因此国内外有不少学者都尝试将系统论运用于旅游研究中。从系统理论角度来考虑,旅游活动实际上是一个复杂的、开放的系统。著名旅游学家、杂志主编Jafari(1992:90)指出:“为理解旅游业,有必要将其作为一个整体或作为一个系统来研究”。有关“旅游系统”的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Leiper(1990)提出的旅游系统模型影响较大,其形式最简单。其中,旅游者被设定为最基本的要素,其次是旅游客源地、交通通道和旅游目的地,还有旅游产业要素(包括旅行社、航空公司交通部门、宾馆、餐厅、娱乐部门等一切为旅游者提供旅游服务的机构)。Gunn提出旅游功能系统的概念,它由需求板块和供给板块两个部分组成,其中供给板块又由交通、信息促销、吸引物和服务等部分构成,这些要素之间存在强烈的相互依赖。陈安泽、卢云亭等(1991)提出的旅游系统框架也由供给系统和需求系统两部分组成,其中供给系统又包括旅游地域系统、旅游服务系统、旅游教育系统、旅游商品系统4个子系统。其中,旅游地域子系统由旅游资源旅游区或旅游地结构、旅游生态环境、旅游路5个要素构成。杨新军等接受了Gunn的旅游功能系统的思想,将其视为分析市场导向下的旅游规划的一个理论工具,认为旅游规划的最终目标是通过满足旅游市场需求来实现旅游功能系统的完善与运行。保继刚等(2000)从地理学的观点来看,认为旅游系统由3个主要成分组成,即旅游客源地、旅游目的地和联系客源地与目的地之间的旅游通道。吴人韦(1999)认为旅游系统由旅游者、旅游目的地、旅游企业三大要素构成。吴必虎(2001)提出旅游系统构架应包括四个部分,即客源市场系统、出行系统、目的地系统和支持系统[1]。

旅游系统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系统,笔者认为区域旅游系统是指在一定地域空间范围内由若干个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旅游要素组成的旅游活动系统,在这个旅游系统内,包括旅游主体(旅游者)、旅游客体(旅游资源)、旅游媒介体及旅游环境4个子系统构成,他们处在一个共同体中,构造出特定的区域旅游系统(见图1)。

1. 旅游主体(旅游者)系统

旅游主体指在不同旅游活动背景下,怀有不同旅游动机,来自不同区域的旅游者所构成。旅游者子系统中包括收入、休闲时间、偏爱、年龄、教育水平等因子。2004《中国旅游统计年鉴》对游客的定义如下:指任何为休闲、娱乐、观光、、度假、探亲访友、就医疗养、购物、参加会议或从事经济、文化、体育、宗教活动,离开常住国(或常住地)到其他国家(或地方),其连续时间不超过12个月,并且在其他国家(或其他地方)的主要目的地不是通过所从事的活动获取报酬的人。

2. 旅游客体(旅游资源)系统

旅游资源系统也称旅游目的地系统,即指游客所去的旅游地。由于旅游地旅游资源的特点不同,旅游资源可分为自然旅游资源系统和人文旅游资源系统。其中,自然旅游资源系统包括:地质构造子系统、名山风光子系统、海滨沙滩子系统、湖泊风光子系统等;人文旅游系统包括:古人类遗迹子系统、历史军事遗迹子系统、古村落子系统、民俗风情子系统、民间艺术子系统等。

3. 旅游媒介体系统

旅游媒介体系统是为旅游者由居住地到旅游目的地的往返以及在旅游目的地的各种旅游活动而提供的设施、交通和服务的综合体。旅游设施子系统包括基础设施(供电、供水、废物处理、通讯等)、食宿设施(宾馆、餐厅)、娱乐疗养设施(主题公园、娱乐场、度假村、剧院、高尔夫球场等);交通运输子系统包括航空、铁路、水运、汽车、索道、缆车等各种交通设施;旅游服务子系统包括旅游工作人员(管理人员、导游、酒店员工等)和出游旅游服务(餐饮、购物、旅游标识、解说系统、旅游宣传册等)。

4. 旅游环境

指与旅游有关的自然、社会、经济、政治、技术环境等。

二、区域旅游合作的系统属性

区域旅游合作包含了旅游系统的4个子系统,从系统学的角度来看,区域旅游合作实际上是一个充分开放的系统,具有系统的集合性、相关性、层次性、整体性、涌现性、目的性以及系统对环境的适应性等多种属性。

1. 集合性

集合性表明系统是由许多(至少两个)可以相互区别的要素组成。区域旅游合作系统包括旅游主体要素、旅游客体要素、旅游媒介体要素和旅游环境系统共同构成。

2. 相关性

所谓相关性是指系统内部的要素与要素之间、要素与系统之间、系统与其环境之间,存在着相互的联系。区域旅游系统的相关性主要体现在旅游主体、旅游客体和旅游媒介体等各要素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关系,即体现为区域旅游系统各要素具有组合、协调和控制作用。区域旅游合作如同一个动态的大系统,需求、供给、通道及市场的变化必然会影响整个旅游系统。旅游系统的某一要素发生变化,其他要素也要进行调整。如游客人数的增减都会牵涉到住宿、餐饮、交通的调整等。旅游季节的周期性变化、社会环境的变化(SARS对旅游业的影响)、经济环境(1998年金融风暴)等都影响了旅游主体系统的变化。

3. 层次性

一个大的系统,包含许多层次,上下层次之间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每一个上一级的旅游区是若干个下一级旅游区的有机的集合。若干个下一级旅游区集合成上一级旅游区后,便产生新的的特征。根据区域空间范围可将区域旅游系统划分为高低不同的结构层次:全球旅游系统———国家旅游系统———跨省区旅游系统———省区旅游系统———市县级旅游系统等。在区域旅游合作中,低层次的规划必须服从高层次的规划,国家级和区域级的规划属于高层次的性质,是大系统和主系统;而旅游地、风景区的规划则属低层次的性质,是大系统的子系统。对旅游资源开发也要在空间分布层次上分清轻重缓急,注意不同旅游区的发展时序。比如:环北部湾地区,首先在资源开发上重点抓好滨海旅游资源的开发,其次根据产品差异化战略,在各地区开发滨海跨国游、中越边关风情游和生态游及文化旅游等。而每一个旅游目的地又可划分成核心旅游区、子区域旅游区等相互作用的等级规模层次。

4. 整体性

系统是作为一个整体出现的,是作为一个整体存在于环境之中、与环境发生相互作用的,系统的任何组成要素或者局部都不能离开整体去研究。系统的整体性又称为系统的总体性、全局性,它是指旅游系统中“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特性。区域旅游合作具有系统的整体特征。旅游系统追求的最优包括旅游系统的最优和旅游各个不同层次的子系统最优。当子系统最优与系统最优发生矛盾时,子系统要服从母系统,区域旅游合作实质上是必须考虑整个系统的运行,从旅游系统的全局和整体出发,着眼于规划对象的综合的整体优化,而不是从局部和单个要素出发。如在环北部湾地区滨海旅游资源的开发上、地域分工协调发展问题上,三亚、北海、雷州半岛如何避免景区建设的重复模仿,各地景区旅游子系统就要服从环北部湾区域旅游大系统的整体安排,才能使整个环北部湾地区的旅游规划更科学、合理和有序。

5. 涌现性

系统的涌现性包括系统整体的涌现性和系统层次间的涌现性。系统的各个部分组成一个整体之后,就会产生出整体具有而各个部分原来没有的某些东西(性质、功能、要素),系统的这种属性称为系统整体的涌现性。系统的层次之间也具有涌现性,即:当低层次上的几个部分组成上一层次时,一些新的性质功能、要素就会涌现出来。如在环北部湾区域合作中,把一些旅游景点串联起来,组成经典旅游线路,经过联合捆绑的旅游子系统将涌现出新的旅游亮点。

6. 目的性

系统工程所研究的对象系统都具有特定的目的。系统总是多目标或多指标的,它们分为若干层次,构成一个指标体系。区域旅游系统的目的性就在于使区域旅游系统对空间、时间、资源和信息的利用率最高。区域旅游合作的目的就是在于使区域旅游系统内部的人类旅游活动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在于使区域旅游系统从低级的无序态向高级的有序态进化,在于使区域旅游系统内的各个子系统得到最优发展。

7. 系统对于环境的适应性

任何一个系统都存在于一定的环境之中,在系统与环境之间具有物质的、能量的和信息的交换。环境的变化必定对系统及其要素产生影响,从而引起系统及其要素的变化。系统要获得生存与发展,必须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这就是系统对于环境的适应性。旅游系统是个动态的开放系统,环境千变万换,区域旅游合作也是在由政治、经济、文化、技术、社会等要素构成的不断变化的环境中发展的。

三、环北部湾区域旅游合作系统的实施

环北部湾是指中国南部环绕北部湾的地区,它包括中国和越南的“两国四方”,四方指:北部湾东部的广东省雷州半岛和海南省,西部的越南北部沿海地区,即海防、下龙、河内等主要城市,北部的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南宁市、北海市、钦州市、防城港市等。环北部湾区域各地具有相似的区位、相似的资源、相似的产业结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使该地区都面临着相同的机遇,这一区域受国际国内行政区域分割等影响,地方保护主义存在,为了自身的利益,旅游开发各自为政,竞争多于合作,争夺客源、形成恶性竞争,扰乱了市场秩序。各地区旅游开发缺乏统一规划,对旅游资源的系统性缺乏认识,以地方利益为前提的政策导向使雷同的旅游项目在区域内盲目重复建设,导致同一个区域内,竞争因素明显大于竞合因素,增加了区域旅游协同发展的难度。

从系统学的角度来看,环北部湾区域旅游业的跨地域合作可以被看成是一个充分开放的系统,该系统含有高度的开放性、外向性和全面的竞争性。根据系统工程的一些基本观点,在复杂系统内部或这个复杂系统和环境中的其他系统之间,存在着复杂的互依关系、竞争关系、吞食关系或破坏关系。只有妥善处理这些关系,才能使这个复杂的系统正常地执行功能,并和环境中的其他系统互相促进,协调发展[2]。所以,环北部湾区域旅游合作过程中必须遵循系统的总体(或全局)最优的观点来指导系统的有序进行。系统工程要求从系统总体最优出发考虑和解决问题。为此就必须把研究的对象或过程看成是一个整体,并全面考虑整体和局部、局部和局部、系统和环境以及系统的当前和长远之间的关系。只有作到了这些,才能使系统得到总体最优的效果。具体措施如下:

1. 打破国界与行政区划间的界限,建立良好的合作机制

从系统属性的整体性出发,环北部湾各地旅游产业链的上下游各方面要紧密配合,以整体的形式与外界进行交流才能达到系统整体的稳定有序。所以必须做到以下几点:第一,政策协调与合作引导。在环北部湾地区,各地的经济发展水平、文化传统、社会环境不尽相同,在旅游业发展政策、制度和管理方式上也存在差别。所以,由地方政府部门主导进行相关政策的协调和旅游合作的引导,以扫清政策和观念上的障碍。第二,签订具有约束力的合作协议。中越两国、环北部湾各省、市必须签署环北部湾旅游合作协定,为旅游合作提供政策的支持。签署完备的合作契约可以消除地方机会主义行为。然而,现实生活中几乎所有的契约都是不完备的,因为各方在签订时,不可能把所有重要的交易因素都包括进去,并且强制执行合同,所以,在竞争与合作并存的区域旅游合作中,保障机制或补救机制的建立也要符合系统属性的层次性,要分清轻重缓急来有效实施。第三,环北部湾经济圈各方要从区域整体利益最大化出发,拆除行政蕃篱,打破各自为政、大而全或小而全的局面,取消地区行政保护性政策,实现区域联动。如取消禁止对客源地旅游车的限制,真正施行“无障碍旅游”的畅通。第四,有关的城市可以展开结对,相互访问,签定相关的协议,开展旅游等方面的合作。如近年来广西的东兴市与越南的芒街市、北海市与越南海防市等城市之间的政府官员多次互访,大大促进了旅游等各方面的发展。

2. 共同完善旅游交通和设施

交通的发展是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条件。目前,环北部湾区域交通还不够便利,尤其是连接东盟各国的旅游交通不便,制约了旅游业的发展。应科学合理地设计主题特色鲜明、内涵丰富、吸引力强的适合不同游客需求的海、陆、空立体型旅游线路网络,实现旅游交通和旅游线路的对接。首先要加快环北部湾经济圈与东南亚旅游圈的对接,努力构筑环北部湾旅游交通网络体系,建设旅游大通道,修通环北部湾沿海高速公路和环北部湾沿海铁路。在铁路方面,如果中越合作修建防城—东兴—芒街—下龙的铁路,就可大大增加环北部湾沿岸城市的客流量。在高速公路方面,目前南宁至友谊关的高速公路已通车,但是越南还没有高速公路与其对接。如果越南将友谊关—谅山—河内的公路升级为高速公路,南宁到河内只需4个小时,与现在南宁到河内要7-8个小时相比,大大缩短了游客的路程。两国高速公路网一对接,就可疏通环北部湾往东南亚的出路,将中国与越南以及东南亚大陆交通网络紧密相连,构建河内-南宁经济走廊带的核心通道,大大促进旅游业的发展。海南可考虑开通旅游包机业务,逐步增加邮轮,开辟新航线,尤其是“小飞机低价位短距离旅游”模式应是未来环北部湾经济圈旅游合作的最佳选择。现在广西沿海东兴市、北海市已经开通了往越南下龙市的旅游海上航线,很受游客的欢迎,可考虑进一步开拓从湛江、海口、三亚等地与越南港口的海上航线,推动海上旅游的发展。其次要建设好相关的水、电、通讯等设施,并配套建设好交通沿线站的休息、餐饮、住宿、购物服务区。对旅游设施的建设要考虑设施的外形与景观相协调。如民族文化生态村中的政府办公大楼、住宿等的建设也应该与少数民族的传统建筑风格相协调。

3. 有效整合环北部湾区域的旅游资源

为了提升旅游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环北部湾区域要加快相互间的链条建设,进行跨区域开发、整合旅游资源和产品。“整合”是一种共赢的手段,环北部湾区域实行旅游资源整合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实现该区域旅游业的优势互补,通过精选旅游景点、促进线路网络化以及在联动旅游开发、经营方面下功夫,取长补短,发挥整体优势。围绕海洋文化特色、亚热带海滨自然生态环境特色、历史文化和民俗文化特色,开发滨海度假游、休闲度假游、会展游、生态游、民族风情游、跨国游等产品。在品位高且特色比较集中的区域,围绕1-2个主题,突出1-2个主体形象,实施“捆绑式”集约开发和整合提升,并确保每个目的地旅游产品的差异性和互补性。应结合原有的滨海跨国游、中越边关风情游和生态游等旅游产品和线路,发挥环北部湾的南珠文化、异国文化、雷州古文化、海洋文化的优势,挖掘壮、瑶、京、黎等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的丰富内涵,设计少数民族文化旅游精品,以增加旅游的文化特色。在线路组合上把各地“亮点”有机串联起来,推出3-5条环北部湾旅游特色线路。比如:环北部湾滨海跨国游———中越京族风情游;海上下龙湾———烂漫银滩———南宁大明山壮文化风情之旅;天涯海角———海风椰林亚龙湾———黎族文化风情———雷州红土文化———环北部湾“海上丝绸之路”之旅等。

4. 共创环北部湾滨海旅游品牌,联合开拓旅游市场

环北部湾区域大多数旅游产品的品牌效应都不高,除了三亚亚龙湾、北海银滩、越南下龙湾品牌外,其他景点和景区基本上毫无品牌优势,随着旅游市场竞争的加剧,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的差异性和旅游者活动的区域性,区域旅游品牌的竞争逐渐取代以往单一景点和景区的竞争已是形势所需。所以,在品牌的构建上,环北部湾各地应在旅游产品宣传促销上联手打造“环北部湾滨海风情游”的旅游品牌,形成统一的对海内外的宣传攻势,谋求包括整个环北部湾旅游的整体综合宣传效益。

联合开拓旅游市场:加强与“泛珠三角”、“长三角”地区各省市宣传促销的交流与合作。“泛珠三角”、“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和重要的客源地,应是环北部湾经济圈旅游发展的重要客源地。环北部湾各成员应共同组成联合促销团,组团到珠三角、长三角地区、港澳、西南地区等主要客源地进行巡回推介“环北部湾滨海风情游”。利用网络和各种媒体强化宣传力度。通过报纸、电视等媒体进行较为详细、深入的介绍,制作旅游宣传片在客源地国家电视频道上播放,加深目的地形象,引导旅游者购买。此外,建立环北部湾旅游网站,使用中、英及东南亚各种语言版本介绍内涵丰富的旅游产品。重点要加强与东盟国家和日本、韩国、中国台湾、中国香港、澳大利亚、俄罗斯的客源地的宣传促销与交流合作。开展国内外大型促销活动,邀请旅游界和媒体人士入境参观考察,积极参加各种国际旅游展。

5. 建立跨区域的旅游大型集团企业

面向区域经济一体化,必须发展大型旅游集团企业来组织本区内旅游活动和旅游资源的开发,政府要从政策、资金、税收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引进或组建具有国际旅游活动组织能力的旅游企业。同时推进旅游企业改革创新,促进区域小型旅游组织的整合,向集团化方向发展。进一步深化旅游企业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管理创新。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加快旅游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完善法人治理结构,转换经营机制。通过合资、入股、兼并、资产重组、优化等形式,整合企业资源,增强企业活力。建立规范的现代旅游企业,积极培育多元化的旅游投资主体和市场主体,培育和发展集团化、国际化、品牌化、网络化的环北部湾旅游集团,增强市场竞争能力。

四、结语

区域旅游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坚持“大旅游、大市场、大产业”的发展战略,以增强区域整体旅游经济实力和竞争力。把环北部湾区域放在一个大的系统中来研究是可行的,区域旅游合作是开放的复杂系统,如何使该区域旅游合作有序、高效率的运转,我们应遵循系统方法“一个系统,两个最优(或优化)”的原则,系统的目标是实现系统总体效果最优,而且实现目标的方法或途径也要求是最优的,做到统筹兼顾,合理安排;化解矛盾,协调关系;提高效率,提高效益;追求优化,追求和谐,最终全力提升环北部湾区域旅游整体竞争力,推进环北部湾区域旅游发展。

参考文献

[1]吴必虎.区域旅游规划原理[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35-41.

[2]杨士尧.系统科学导论[M].北京:农业出版社,1986:2-8.

[3]吴必虎.旅游系统:对旅游活动与旅游科学的一种解释[J].旅游学刊,1998(1):21-25.

[4]孙东川,林福永.系统工程引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2-6.

北部湾旅游圈 篇8

一、宏观投资选择

北部湾经济区民族体育休闲旅游资源种类多, 分布广, 等级和品位高, 特色突出等优势, 与旅游业有机结合, 走一条产业化、规模化、市场化与社会化发展的道路。这一时期, 政府如何有效地选择宏观投资的经营模式是值得探讨的问题。北部湾作为一个新的经济特区, 经济发展处于特殊时期, 需要提出一种新的休闲民族体育经营模式。认为, 北部湾经济区民族体育休闲旅游产业发展宏观投资应该选择政府主导的休闲体育产业的经营模式, 这种经营模式在北部湾经济区是很适合的。主要是考虑到我区在这一经济发展特殊时期, 人们的经营意识还未完全象经济发达地区那样能选择商业化的休闲体育产业经营模式, 但和谐社会的建设又必须追求高目标来提高人们的日常生活质量。政府在全部过程中处于主导作用, 前期投入仍然由政府或社会承担, 但后期维持正常运作的经费必须通过经营来获得。这一过程特别强调是“主要”而不是“全部”, 实际是利用行政手段加以调控或进行干预的一种经营模式。从体育产业经济理论来看, 政府基础设施投资是具有一定投资乘数作用的带动性投资。当前北部湾民族体育休闲旅游基础设施的直接投资乘数并不高, 估计为3左右, 后期可采用市场管理与经营, 比赛、观赏、体育广告等间接收入, 可以使投资乘数达到5~7之间。因此, 政府在宏观投资的选择问题上, 根据不同发展阶段来确定投资重点及经营模式, 确定的投资和经营模式应与产业整体布局相适应, 达到分期、分片、综合、链条推动的效果。在投资中政府应主导只负责能够起产业带动作用的主体设施部分, 其余设施的投资权可以进行拍卖转让, 让其他投资者介入。

二、项目投资选择

至于如何确定民族体育休闲旅游产业化发展项目, 通过对民族体育休闲旅游资源进行分析来确定, 若从项目选择角度来看, 首先从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中选择出最具有本民族特色和风格的体育项目, 从而塑造出独特的市场形象, 针对目标市场对少数民族体育商品的需求, 进行较为准确的市场定位, 才能使少数民族体育休闲旅游产生一定的市场, 在产业发展初始阶段可依据项目的形态、功能按观赏类、参与类、健身类、休闲类、探险类分类别、分阶段推向市场。把民族体育休闲旅游资源进行商品化分类, 如表。

目的是在于能够确定北部湾民族体育休闲旅游资源现存或者潜在的开发价值与前景。对于政府来说, 看到潜在的商业化价值的项目, 就应该确定项目的发展思路。至于哪些项目真正能够实现产业化, 并不取决于政府的主观愿望, 而是由市场进行选择和决定。因此, 认为, 重点项目的投资的选择, 重点应当是建立市场, 打好基础, 使市场对民族体育休闲旅游产业化的筛选提供必要的条件与建立必要的机制。具体来说, 就是把商品化分类民族体育休闲旅游项目利用目前北部湾旅游业发展的总体思路:一个旅游龙头、两条黄金旅游带、两大旅游集散中心、四大旅游特色、五大旅游品牌、六大特色旅游线路、七大旅游区, 依托共同发展。综合分析, 政府在目前《北部湾经济区旅游发展规划》设计调研阶段应考虑对重点项目投资的有效选择, 把北部湾打造成中国与东南亚进行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交流合作的平台, 并由此而促进自身的开放和发展。

三、产业布局选择

产业经济理论提示:产业地域集中有利于市场的形成, 节省资源, 提高效率, 但在一定程度上也会扩大地区之间的差距。因此在产业布局选择上只有通过合理的产业布局, 提出科学的项目发展思路, 就可以减轻地区之间的差距。北部湾北部湾经济区民族体育休闲旅游产业如何制定市场布局, 认为, 定位于国内市场、东南亚市场及依托旅游业和文化产业协同发展这三个思路。具体思路;首先, 定位于国内市场, 将北部湾民族体育休闲旅游项目推向全国。具体做法是从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中选择出最具有本民族特色和风格的体育项目, 来塑造出独特的市场形象, 针对目标市场对少数民族体育商品的需求, 进行较为准确的市场定位, 使少数民族体育产生一定的市场, 通过这一初始的市场需求, 再进行扩张, 才能为民族体育产业化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在产业发展初始阶段可依据项目的形态、功能按观赏类、参与类、健身类、休闲类、探险类进行分类开发上市。有了项目市场形象, 再根据市场结构分析, 结合其他旅游资源配套开发, 并依托现有风景名胜区部署开发一些地方性、民族性突出的体育旅游活动, 逐步形成优势和增大的吸引力。比如:结合南宁——桂林——阳朔旅游热线, 推出瑶族、苗族、侗族传统体育旅游和民俗文化旅游专线;结合南宁——百色——乐业旅游热线, 推出壮族、仡佬族民族独立传统体育旅游探险专线;结合南宁——宜州——河池旅游热线, 推出漂流、对歌的民族文化体育旅游专线;结合南宁——钦州——北海旅游热线, 推出京族地方特色休闲旅游专线;结合南宁——河池旅游热线, 推出毛南族、仫佬族传统体育观赏、风情旅游专线;以及南宁——百色旅游热线推出壮族、水族、彝族传统体育竞技及休闲旅游专线。因此, 我们认为北部湾民族体育休闲旅游市场该应定位于国内市场、东南亚市场及依托旅游业和文化产业协同发展, 特别是通过依托旅游业、文化产业的综合发展, 相互促进, 相互推动, 相得益彰来进一步开发国内与东南亚两地的旅游业和文化产业, 也将给北部湾民族体育休闲旅游产业提供更加广阔的前景和空间。

四、产业组织结构与规模的导向

据产业经济理论分析, 在产业化发展的初期阶段, 建立一定规模的产业离不开政府的主导作用, 在政府的主导作用下, 其他的投资主体才会进入该产业, 通过自己投资的组织机构的建立, 形成产业组织, 北部湾经济区内的民族体育产业的组织结构与规模也不例外。诸如南宁国际民歌节先期由政府主办运作, 结果不尽如人意, 2000年后南宁国际民歌节由政府主导产业组织结构与规模, 企业组织运作, 最后成为集文化产业、旅游业、商务交流、购物等一体的国际知名品牌节日, 为中国——东盟落户南宁创造投资环境。随着由政府主导产业组织结构与规模成功例子, 南宁青秀山民族文化广场、桂林印象刘三姐、田阳布洛陀民俗原生态文化园等产业组织也是政府出台引导, 由企业组织按市场化、法制化原则有序地进行产业化。因此, 建立一定规模的体育产业组织, 使民族体育休闲旅游项目的经营具有一定的规模性, 是提高规模经济效益, 降低成本, 吸引消费者的必要途径。经营民族体育产业的经济组织必须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 使之成为自主决策、自担风险、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经济组织, 在特殊的情况下, 可以采取股份制的方式进行组建, 按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组织民族体育企业, 做到产权明晰、责权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 以适应市场需求, 提高市场竞争力。因此, 当前民族体育休闲旅游要发展成为北部湾旅游新的经济增长点, 建议在产业组织结构与规模的导向下进行资产的重组, 组建体育产业集团, 走公司化、集团化的发展之路, 按照市场规划来运作, 坚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五、项目阶段性发展导向

体育运动的精粹与魅力在于竞技性, 作为一种向外推广传播, 能被其他地域、民族接受的体育活动, 必须具备较强的娱乐审美性, 而且能作为人类体育最基本的功能——强身健体。具备这种基本功能的民族体育项目, 是最易为社会接受, 走向市场, 从而走向国际。当前北部湾经济区内民族体育资源种类繁多, 每个项目都蕴含各少数民族文化的精华, 但有些也混杂一些封建落伍的内容, 比较原始、粗糙、难以适应国外游客的参与。如果不经过科学的开发, 民族体育资源就不会转化为经济资源。因此, 对于区内的民族体育项目进行加工、改造、实施科学化开发是非常有必要。所以在目前设计调研阶段政府就应该考虑出台项目阶段性发展导向。具体做法是:依据产业发展初始阶段的重点项目将民族体育休闲旅游项目分三种层次推向市场;第一层次是有完善的竞技与游戏规则的观赏性、娱乐性较强的项目。第二层次是通过挖掘整理、改造, 在外表演多、宣传多, 但仍需要进行一定的雅化、包装后可上市的项目。第三层是属于目前上市条件不成熟, 有待培育发展的项目。同时, 民族体育休闲旅游资源的开发, 还可以依据项目的形态、功能按观赏类、参与类、健身类、休闲类、探险类和旅游商品进行开发上市。

六、结论

北部湾经济区和东南亚都拥有丰富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民族旅游资源。中国与东盟建立自由贸易区后, 人员往来增多, 出入境的手续简化, 北部湾经济区可以借助旅游业和文化产业进一步开发与东南亚两地的民族体育休闲旅游资源。因此, 制定鼓励民族体育休闲旅游产业化发展政策等、建立民族体育休闲旅游产业社会支撑体系。可以促进北部湾经济区民族体育休闲旅游产业化发展制度环境与条件的生成, 真正走一条产业化、规模化、市场化与社会化发展的道路。而且通过把东南亚和国内的民族体育休闲旅游资源、东南亚和国内的市场与北部湾的地理位置有机地结合起来, 优化自己的民族体育旅游资源配置, 使民族体育休闲旅游成为北部湾经济区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品牌产业, 推进广西民族文化建设和旅游产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放:广西民族传统体育旅游市场定位与秩序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6[02]:52~54

[2]何江川:“两廊一圈”框架内民族体育休闲旅游业整合社会经济价值研究[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8[3]:38~41

[3]刘少英:陵山区民族传统体育旅游开发的问题与对策[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8[01]:46~48

[4]王赵云:过去.现在.未来:苏州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休闲体育旅游开发研究[D].苏州大学, 2007

上一篇:兴趣.阅读.训练下一篇:时间枚举论文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