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东北部论文(精选3篇)
美国东北部论文 篇1
一、经济强国地位的确立及对华扩张步伐的加速
作为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 美国在一个世纪左右的时间里成功进行了两次工业革命。至19世纪末20世纪初, 它的工业化已基本完成, 生产力高速发展。制造业的资本额突飞猛进, 1856年尚不足5000万美元, 1900年则猛增至4亿美元;[1]资本主义经济支柱的金融业也空前繁荣, 1865年, 全美拥有1 643家银行, 到1900年银行总数则高达13 053家。[1]到19世纪90年代, 美国的工业产值比“世界工厂”英国高出两倍还多, 接近英、德、法三国的总和, 成为资本主义世界首屈一指的工业强国。伴随着经济的发展, 美国将扩张的触角之一伸向亚洲最大的市场———中国。
1893年, 美国爆发了19世纪最严重的一场经济危机, 国内阶级矛盾空前加剧。而要摆脱资本主义周期性经济危机, 唯一的出路就是寻找和扩大海外市场, 更大规模地向外输出剩余商品和资本。但在19世纪90年代, 美国的扩张空间已是很有限的了。拉丁美洲市场虽为美国所独占, 但开拓潜力不大;非洲已被欧洲列强瓜分, 很难染指。因此, 像独立初期一样, 美国选择了东亚地区。然而, 在19世纪的亚洲, 美国是迟到者, 老牌的英、俄、法等国已基本将这里的土地占尽, 只有一个例外———中国市场。此时, 美国的报刊大肆渲染、竭力强调中国市场的意义, 并要求政府在争夺中国市场的斗争中给予协助。参议员威廉·费耶指出:“我们一定要拥有中国市场, 否则, 我们将发生革命。”[2]美国垄断资本家的机关刊物《商业杂志》在1899年1月12日的社论中指出:“争夺世界商业优势地位的斗争, 取决于东亚市场, 不取决于南美”, “中国在很大程度上能够解决日益发展的美国工业品销售的严重问题”。[3]商业组织及纽约、波士顿、芝加哥等大工业中心实业集团的报刊也竞相颂扬中国是美国工业能够指望的广阔的、巨大的市场。美国“全国对华贸易制造商协会”声称:中国拥有巨大的能力, 它将会向美国产品提供“亿万美元”的市场。在美国商人看来这种前景十分现实而且易于接近, 因为这个时期美国在对华贸易中已获得显著成就。根据海关统计资料, 1989年英国对华贸易总值几乎达4 000万美元, 日本是3 820万美元, 美国则为3 160万美元。[4]
在这股主张向西扩张以谋取求维持美国经济高速发展势头的驱使下, 美国国内掀起了主动走向海外, 树立世界强国形象的浪潮。为争夺亚太地区的商业霸权, 寻求更多的、更近的面向中国的战略据点, 美国吞并了夏威夷, 占领了菲律宾和关岛, 加强了在华地位。为了保护和扩大在华权益, 美国需要一个政策来指导它的行动。
二、中国东北的危机与“门户开放”政策的提出
1. 独霸东北的野心———争夺中国东北铁路租让权
19世纪中叶, 美国大批商品开始打入中国东北;到90年代初, 在主要商品的输入方面, 美国在东北市场上已取得统治地位。例如, 1891—1892年, 美国输入东北的主要纺织品比英国多9倍, 输入东北的煤油比俄国多1.5倍。[5]19世纪末, 美国在华的主要竞争对手是俄国。面对俄国向东北的挺进, 美国企图利用日本遏制俄国南进, 替它火中取栗, 打开东北的门户。甲午战争期间, 美国就暗中支持日本, 指望依靠日本的帮助来夺取东北的经济霸权, 当时驻华公使田贝和美国国务院都期待日本战胜中国, 以使东北更全面地向美国商业开放。然而, “三国干涉还辽”使美国的计划落空。但美国垄断资本集团对夺取东北霸权的态度是坚定的, 它力图取得在东北强有力的地位并把东北化为它的势力范围, 争夺东北铁路租让权就是一个明证。
“三国干涉还辽”后, 美国密切关注俄国行动, 力图阻止俄国获得“满洲”铁路的租让权, 并付诸行动。1895年底, 美国“美华合兴公司”成立, 参加该公司的均是与美国政界有联系的工业与银行界代表, 公司计划夺取修建中国铁路网的特权, 其中夺取修建东北铁路租让权的草案占据显著地位。1896年春, 该公司代表巴什专程到达北京就东北铁路租让权问题同清政府谈判。该草案预计建筑从南到北———从辽东湾港口至西伯利亚铁路干线某站、横越整个东北的基本路线;还预计修建从沈阳至朝鲜边境的铁路支线;该公司应享有在东北及邻近的蒙古地区无限制地开发矿藏与森林的特权;根据这一草案, 中国政府在30年内不得将修建东北铁路的租让权给予任何其他公司。
如果这一旨在控制东北市场的草案能获得实现, 那么美国就有充分理由要求将东北划为其势力范围。对于美国外交直接参与争夺租让权之战, 美国外交家们在秘密信件中毫不掩饰地承认, “夺取铁路租让权的斗争并非解决有关商业、企业命运的局部问题, 而是谁将在中国的这个或那个地区拥有主导影响的问题”。[4]因此可以说:这不仅是一场经济斗争, 而且是夺取在华势力范围的政治斗争。然而, 美国的计划并未能如愿以偿。当时清政府对美国的草案不感趣, 并且也不愿因此同北部邻邦俄国的关系复杂化, 而且, 这项计划对俄国来说, 显然是不能接受的。俄国的目的是要称霸远东太平洋地区。因此, 它当时绝不会允许美国插手东北的铁路建设。1896年6月, 《中俄秘约》签订, 美国争取东北铁路的计划失败。但美国垄断集团并不甘心, 1898年初, 美国表示愿意与俄国合作承修东北铁路, 但此建议被彼得堡拒绝了。
2. 俄国独占东北的举措与“门户开放”政策的宣布
“门户开放”政策的最后出笼与美俄在东北的矛盾冲突有直接关系, 可以说保证美国资本在东北取得主导地位实为这个政策出台的主要原因之一。
早在1895年初, 美国对俄国修建西伯利亚铁路就十分关注, 西伯利亚铁路的修建对扩大俄国在中国东北的经济和军事影响有重要意义。美国之所以如此重视俄国在中国东北的扩张, 国为那里是美国棉布制品的最大市场, 而棉布业又是美国南部各州最主要的和发展很快的工业部门。1898年, 俄国强租旅顺口和大连湾, 这对美国在东北的权益构成直接威胁。在无力抗俄的情况下, 美国唯一可求的是保持东北“门户开放”, 以此维护其商业利益。1898年夏建立的“美亚协会”是代表同东北乃至全中国有关垄断集团利益的组织, 面对列强瓜分中国的危局, 它多次呼吁美国政府捍卫在华权益。当时, 美国的国务卿佘尔曼不愿放弃传统的孤立政策, 认为没有焦虑远东商业利益的必要。这引起了企业主的极大不满, 1899年此人因此而被免职, 麦金莱总统选中了最投合那些在华经营的企业家急切心意的国务卿海·约翰。
虽然东北的严峻形势促使美国推行“门户开放”政策, 但只有得到列强暂且认可, 这一政策才能真正推行。“门户开放”作为美国对华官方政策加以宣布, 还与这一时期远东复杂的国际局势有关。只有列强把“门户开放”当成国际对华政策, 才能迫使俄国在东北奉行它。当时, 英国对美国在东北推行的政策深感兴趣, 英国估计俄美关系尖锐, 将削弱俄国在华北和东北的地位, 从而使俄国不会很快南下威胁到它的利益。因此, 英国人大肆宣传俄国对满洲的积极性使人惊奇不已, 北京和华北的俄罗斯化将会像满洲一样加速进行。这些地区正是美国纺织工业品的销售地, 沙俄会把美国赶出东北。这一宣传对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起了很大刺激作用。日本也支持美国在东北实行“门户开放”。同英国一样, 它也把这一政策当成建立有美国参加的三国反俄联盟的手段。正是在这种有利的形势下, 1899年9月6日, 美国向英、德、法、日、俄等国发出了美国对华“门户开放”照会, 并得到他们一定程度的认可。
但是, “门户开放”政策是在反俄这种特定的国际关系下得到大国暂时认可的一种政策, 它暂时调整了大国之间的关系, 使列强在争夺中国问题上出现了短暂的均势。但各国在接受时都有一定的保留, 尤其俄国在接受这个政策时, 对铁路运费这个中心问题避而不谈。所以, 当一国实力强大到欲独占某地时, 这个政策就面临危机, 列强间原有的脆弱的均势就会被打破, 新一轮的争夺就会展开。这预示着“门户开放”政策在推行中的多灾多难及最后的失败。
摘要:作为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 19世纪末20世纪初, 在国内市场日益饱和而进行的对外扩张中, 美国一些政客就形成了“门户开放”的思想。美国一直实行以美洲为中心的“光辉独立”的外交政策, 而19世纪末的中国正面临着被列强瓜分的危机, 为保住在中国的势力, 在军事力量无法企及的形势下, 美国抛出了“门户开放”政策。美俄在中国东北争夺的日趋激化成为“门户开放”政策正式出台的催化剂。
关键词:海外扩张,门户开放,美俄争夺,中国东北
参考文献
[1][美]威顿博格.自殖民地时代迄今的美国统计史[M].纽约:纽约大学出版社, 1976:683, 1019.
[2]王玮.美国对亚太政策的演变[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1995:110.
[3][美]小坎贝尔.特殊的商业利益和门户开放政策[M].纽黑文:耶鲁大学出版社, 1968.
[4][苏]C.B.戈列里克.1898—1903年美国对满洲的政策与“门户开放”主义[M].高鸿志, 译.哈尔滨:黑龙江出版社, 1991:14;14;22.
美国东北部论文 篇2
东北大学开始提供白天的课程。19学校搬迁至Huntington Avenue。1922年更名为“Northeastern University of the Boston Young Mens Christian Association”。东北大学计划在美国其他几个城市开分校。
美国东北大学18建校时名称为Evening Institute for Younger Men,1898年十月三日学校开始了第一堂正式课程。东北大学迎合了当时波士顿迅速增长的人口的.需求。经过几年的组建,它开始提供法律、工程和金融等课程。19,东北大学开始提供白天的课程。1913年学校搬迁至Huntington Avenue。1922年更名为“Northeastern University of the Boston Young Mens Christian Association”。东北大学计划在美国其他几个城市开分校。十月,在北加州夏洛克开了第一所分校,西雅图校区在已完成。
入学要求
1、东北大学申请本科,需要高中毕业或高三在读;申请硕士,需本科毕业有学位或大四在读学生。
2、东北大学本科要求TOEFLcbt223, pbt563, ibt84,IELTS6.5 SAT/ACT的critical reading 部分相当于550。GPA3.0以上。
美国东北部论文 篇3
一、哈里曼大铁路计划的破产
日俄战争期间, 美国在财政上给予日本充分的扶持, 在政治上亦站在日本一边, 企图借助日本的胜利, 打破俄国独占中国东北的局面, 在东北实现“门户开放”政策。所以早在战争还未结束之际, 美国就开始迫不及待地计划收买沙俄控制下的东北铁路, 以此将其资本势力伸入东北的各个领域。
1905年8月, 驰名世界的美国铁路大王哈里曼, 在日俄两国的朴茨茅斯媾和谈判尚在进行的时候, 为了实现其构筑环球铁路网的庞大目标, 就到日本来商谈收买即将由俄国转让给日本的南满铁路的问题。哈里曼早想将美国资本的势力大规模地进入到远东, 其途径则是首先控制住东北的铁路, “维护美国将要在太平洋失去的利益, 是极为重要的, 而打开那条路的最好办法在于”修建一条在“美国控制下的环球运输线, 经过日本、满洲、西伯利亚、欧俄和太平洋”[1]。为此, 他计划先从日本人手中收买下南满铁路, 然后再收购俄国控制下的中东铁路和西伯利亚大铁路线。
在日本期间, 哈里曼提出由美方提供资金, 日美两国共同经营南满铁路的建议, 得到井上馨、伊藤博文等日本政界、军界元老的支持。日本在日俄战争中耗资20亿日元, 缺乏独立经营南满铁路所必需的资金;此外日本还面临战败的俄国有可能发动的复仇战争。因此, 井上馨、伊藤博文等元老均主张引进第三国资金对南满铁路进行“国际管理”或“合作经营”, 这样俄国便无法发动报复性战争, 同时还可以引进战后日本经营“满洲”所不可缺少的外资。在他们的作用下, 日本首相桂太郎于10月12日与哈里曼初步达成了《关于南满洲铁路的预备协定备忘录》, 约定:哈里曼根据日本法律组织美日银行团, 出资购买南满铁路和其他一切附属财产, 铁路由日美两国共同经营。翌日, 哈里曼便带着这份草签的备忘录, 踌躇满志地坐船回国了。
然而, 事情远没有那么简单。10月16日, 日本外相小村寿太郎在参加完日俄朴茨茅斯谈判后返归东京。小村是日本政府中强硬派的代表, 强硬派主张“南满”应由日本人所独占。小村寿太郎坚决反对《桂太郎—哈里曼备忘录》, 认为这“意味着放弃日本独自经营满洲的立场”[2]。他要求桂太郎首相重新考虑此案, 并奔走于伊藤博文和井上馨之间, 反复进行说服工作。在小村有十分把握引进盟国英国的充裕资金来经营南满铁路的保证下, 日本政府最终反悔。10月27日, 当哈里曼刚刚返抵美国旧金山时, 即接到日本方面备忘录是否生效尚待决定的通知。1906年1月15日, 日本新上台的西园寺公望内阁正式电告哈里曼, 取消该备忘录。
二、新法铁路工程计划的搁浅
日俄战争以后, 东北铁路除京奉线以外, 皆被日俄所掌握。日俄两国凭借占有铁路之便, 将侵略的魔爪伸向了东北各地。有鉴于此, 清朝当局期望依靠第三国资金来修建铁路, 以减小日俄控制下的南满铁路与中东铁路的作用, 挽救东北日益成为日俄势力范围的危局。
1907年4月, 徐世昌、唐绍仪分别就任为东三省总督、奉天巡抚。他们在东北奉行结纳他国特别是英美资本, 以均衡日俄势力的方针, “平均各国之势力, 广辟商场, 实行开放”[3]。美国资本见有机可乘, 企图再次叩开东北的大门, 美国驻奉天总领事司戴德很快就向徐、唐二人提出了由新民首先修建铁路至法库门, 然后再向北经齐齐哈尔一直延长到瑗珲的铁路建设方案。双方于8月7日拟定了一个设立东三省银行, 由美国投资2000万美元, 用于修建铁路、兴办实业等事业的备忘录。
备忘录拟定的当天晚上, 兴奋之极的司戴德就去信给此前欲收购南满铁路的哈里曼, 告知了他备忘录的内容。但恰逢此时美国遭遇严重的经济危机, 哈里曼对投资之事踌躇未决。在美国资本一时难以出资的情况下, 司戴德退而求其次, 想借助英国资本的力量在东北建筑铁路, 与南满铁路和中东铁路相抗衡, 为今后美国资本进入东北打开道路。在司戴德的工作下, 1907年11月8日, 唐绍仪在奉天与英国保龄公司代表签订了《新民府至法库门铁路工程草合同》, 委托该公司承修新民至法库门段、法库门至洮南段、洮南至齐齐哈尔段三段铁路的各期工程。
新法铁路工程计划公开后, 日本以此铁路线距离南满铁路太近, 为南满铁路的平行线, 损害南满铁路利益为由, 予以激烈反对。英国政府出于同德国争夺世界霸权整体利益的考虑, 不愿此时开罪盟国日本, 不惜牺牲英国部分资本家的利益, 对新法铁路工程采取不予支持的态度。日本有恃无恐, 新法铁路计划遂无法继续进行下去, 美国资本势力想要进入东北的新尝试再次落了空。
三、美国“诺克斯计划”的失败
1909年, 美国新总统塔夫脱和国务卿诺克斯上台。塔夫脱主张依靠美国雄厚的资本实力, 推行“金元外交”政策, “现政府的外交, 一贯谋求适应商业关系的现代观点。这个政策的特征是, 以金元代替枪弹”[4]。中国是塔夫脱“金元外交”推行的重点地区, 夺取东北铁路路权是其中的主要扩张目标之一。
1909年, 锡良就任东三省总督后, 继承了前任督抚联合他国资本以牵制日俄的政策。1909年10月2日, 东三省总督锡良、奉天巡抚程德全与专为打入中国市场而成立的美国银行团驻华代理人司戴德 (此时已不再担任美国驻奉天总领事) 签订了《锦瑗铁路借款草合同》, 拟定由美国银行团提供资金, 英国保龄公司负责承筑工程, 修建一条从锦州经洮南、齐齐哈尔直抵瑗珲的铁路。
美国国务卿诺克斯在接到《锦瑗铁路借款草合同》以后, 利用这一有利时机, 立即制订了一个“满洲铁路中立化计划”, 即“诺克斯计划”。该计划拥有两套方案。第一个方案是建议由美、英、日、俄以及其他对东北铁路感兴趣的国家, “使满洲的一切铁路按适当的协定复归中国所有, 将之统一置于经济、科学且公平的管理之下。其所需之资金, 以适当之办法, 由希望参加之各国筹措”, “在借款偿还之前, 有关者有监督铁路敷设运用之权利”。第二个方案是:“万一上述方案不能实行时, 邀请对南满商业中立化没有异议的各国, 参加投资建设锦瑗铁路及其他铁路, 并贷款给中国, 以便将来赎回满洲现有铁路, 纳入本计划系统之中。”[5]第一个方案的实质是通过由各国资本共同赎买和国际共管的方式, 将南满铁路和中东铁路的控股权从日、俄手中转移到以美国为主的列强资本手中。第二个方案是考虑到如果第一个方案因日俄的反对而无法进行, 遂修建锦瑗铁路以与日俄控制下的两铁路相竞争, 并着手贷款给中国逐步赎回南满和中东铁路, 从而使东北铁路实现以美国为主的国际共管。这是塔夫脱政府为美国资本势力进入东北, 对日、俄采取的一次规模空前的进攻。
1909年11月, 美国将“诺克斯计划”分别向英国、俄国、日本、中国、德国和法国提出。英国对美国的提议婉言表示谢绝, 法国的态度为俄、日两国并没有违背“门户开放”的原则。列强当中, 只有德国因为同英、法、俄争夺世界霸权的需要, 表示支持。有了英、法的表态, 作为主要当事国的日、俄两国于1910年1月21、22日分别向美国答复, 拒绝出售南满铁路和中东铁路, “诺克斯计划”的第一方案就此失败。
美国早就察觉到第一方案难以行得通, 因此在日、俄答复之前就把重点放在了第二方案修筑锦瑗铁路上, 要求清朝中央政府尽快批准《锦瑗铁路借款草合同》。1910年1月20日, 清政府正式批准了锦瑗铁路修建计划, 随后准备与美方联系改订新合同。日本见状, 先是以战争恫吓来威胁清政府, 之后又提出参加锦瑗铁路的修建, 进行投资, 参与工程建设等;并且要求中方允许从锦瑗铁路某车站另外再修建一条与南满铁路连接起来的线路。按照日本的意见, 锦瑗铁路就彻底失去了削弱日本在中国东北势力的作用。俄国则于2月26日提出了修建由张家口经库伦至恰克图铁路的建议, 把修路问题从东北引向了外蒙。在日、俄的强烈反对以及英、法的干预下, 锦瑗铁路建设问题最终不了了之, 美国“诺克斯计划”彻底失败。
美国争夺东北铁路权的失败, 使得美国资本势力难以进入中国东北, 东北彻底成为日、俄所垄断的势力范围, 特别是日本, 完全是以一种强烈的攫取姿态出现。美国不能坐视利益被别人所独占, 以此次路权之争为起点, 美、日矛盾成为列强争夺远东太平洋地区的主要矛盾, 逐步发展到不可调和的地步, 最终导致了1941年太平洋战争的爆发。
参考文献
[1]吉林社会科学院.满铁史资料:第2卷.第1分册[M].北京:中华书局, 1979.
[2]铃木隆史.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东北的侵略[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 1996.
[3]徐世昌.东三省政略:叙[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 1989.
[4]美国对外关系文件[M].华盛顿政府出版局, 1912.
【美国东北部论文】推荐阅读:
东北大学论文答辩07-02
北部湾盆地论文05-15
东北亚战略论文11-17
毕业论文东北大学10-05
东北春玉米栽培技术论文07-29
东北师范大学毕业论文05-12
东北大学毕业论文格式08-30
东北地区农业机械化论文06-12
东北大学哲学心理系论文10-01
东北农业大学本科毕业论文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