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东北部(精选10篇)
辽宁东北部 篇1
大豆食心虫属鳞翅目小卷蛾科, 是大豆的主要害虫, 主要分布于长江以北, 以东北和华北地区危害较为严重。大豆食心虫危害一般用虫食率表示, 常年虫食率为10%~20%, 严重时可达30%~40%[1]。辽宁省大豆食心虫1年发生1代, 初孵幼虫在大豆鼓粒期入荚, 老熟幼虫在大豆成熟期脱荚。辽宁省大豆食心虫一般7月中旬至8月上旬为化蛹期, 8月中旬为成虫发生盛期, 8月中下旬为产卵盛期, 入荚期在8月中下旬, 盛期在8月下旬, 荚内为害20~30 d后老熟, 9月上中旬开始脱荚, 9月下旬为脱荚盛期[2]。大豆食心虫寄生在豆荚内直接蛀食大豆籽粒, 影响大豆的产量和品质, 因此做好大豆食心虫发生时的预报工作并实施有效防治, 从而提高大豆的产量和质量很有必要。气象因素是影响大豆食心虫发生发展的主要环境因子, 很多学者开展了基于气象因素的大豆食心虫预测预报工作[3,4,5], 多数研究表明, 大豆食心虫发生发展与温度和降水的关系非常密切[6,7,8,9]。
1 资料来源与研究方法
1.1 资料来源
大豆食心虫虫食率的数据统计区域为辽宁省东北部的典型代表县开原县, 资料统计时段为1990—2010年。
1.2 研究方法
利用直接通径系数来确定各气象因子影响权重。直接通径系数计算公式如下:
式 (1) 中:xi为气象因子, yi为病虫害发生程度 (虫食率) 等级, bi为偏回归系数。
2 结果与分析
大豆食心虫从成虫羽化至老熟幼虫脱荚入土要经历成虫、卵和幼虫3个虫态。大豆食心虫是典型的滞育型昆虫, 其生命活动受到环境的制约, 为了适应极端的气候环境出现了滞育, 影响大豆食心虫滞育的主要因素是光周期和温度。杜俊岭等[10]研究认为幼虫低于15 h光照即发生滞育, 且不经冬季低温不能解除滞育, 北方地区可照时数在15 h以下, 因此北方地区大豆食心虫1年发生1代, 经过越冬期、醒蛰期、化蛹羽化期和脱荚期。如果成虫盛期遇暴风雨则危害减轻;卵的孵化也与温湿度有关, 卵的正常发育需要在20~30℃和70%~100%相对湿度条件下;温度对荚内幼虫的发育影响也很大, 如果8—9月气温低, 大豆贪青晚熟, 荚内幼虫发育缓慢, 幼虫脱荚少。
2.1 越冬期气象条件分析
越冬幼虫在地下3~9 cm度过漫长的冬季。在越冬期, 气象条件对大豆食心虫的能量消耗、生理机能以及对翌年大豆食心虫的发生影响是很大的。通过对越冬期气象因子的分析, 得到辽东地区虫食率与上年12月中旬平均气温、12月平均气温、2月中旬0 cm地温、12月中旬最低温度、12月最低温度等关系密切, 相关系数都达到了显著水平。特别是与12月0 cm地温、12月最低气温达到了极显著水平。利用通径分析方法分别对上述因子进行分析, 分析结果见表1。
通过表1可以看出, 上年12月最低气温对大豆食心虫的发生影响最大, 直接作用达到了1.472, 其通过上年12月中旬平均气温、上年12月中旬0 cm地温、上年12月0 cm地温间接起作用的通径系数为-0.977、0.799、-0.895;12月中旬平均气温的直接作用达到了-1.145, 其通过上年12月中旬0 cm地温、上年12月最低气温的间接通径系数为0.940和1.255;上年12月中旬的0 cm地温的直接通径系数为0.983, 上年12月0 cm地温的直接通径系数为-0.927, 并且可知上年12月平均气温和上年12月0 cm地温的直接影响很小。
注:X1、X2分别为上年12月中旬、12月的平均气温, X3、X4分别为上年12月中旬、12月的地表 (0 cm) 温度, X5、X6分别为上年12月中旬、12月的最低气温。
2.2 醒蛰期气象条件分析
醒蛰期通常指5—6月, 在普查因子时使用了5—6月的气象资料, 发现与5月下旬平均气温、5月下旬0 cm地温、5月上旬降水、5月下旬降水、5月上旬相对湿度、5月下旬相对湿度相关显著, 通过因子分析和通径分析得出, 这期间对虫食率影响较大的是5月下旬平均气温和5月上旬降水量。通径分析结果见表2。
注:X1为5月下旬的平均气温, X2为5月上旬的降水量。
2.3 化蛹羽化期气象条件分析
7月中旬到8月下旬是大豆食心虫进行羽化、产卵、孵化、入荚时期。为摸清气象因子与大豆食心虫发生发展的关系, 对7月中旬至8月的气象因子进行了相关普查。结果表明, 此期间的气象因子对大豆食心虫的发生程度有较大影响, 尤其是8月中下旬成虫盛期, 气象因子的影响最大。通径分析结果见表3。
通过各相关因子与虫食率的通径分析, 由表3中数据可以看出, 各变量对虫食率的直接作用大小排序为X2>X1>X3>X4, 虫食率的相关系数从大到小为X2>X4>X1>X3, 8月中旬日照时数对虫食率的直接作用最大为-1.059 64, 在4个相关因子中排第1位, 8月中旬降水量对虫食率的直接效应相对较小 (直接通径系数为-0.674 09) , 在4个相关因子中排第2位, 8月中旬日照时数对虫食率的间接效应为0.5761, 7月下旬最低气温排第3位, 直接通径系数为-0.468 98, 8月相对湿度排第4位。
注:X1为8月中旬的降水量, X2为8月中旬的日照时数, X3为7月下旬最低气温, X4为8月相对湿度。
2.4 脱荚期气象条件分析
每年9月中下旬大豆成熟时, 老熟幼虫脱荚越冬。对这一时期的气象因子进行相关普查表明, 9月下旬的气象条件对大豆食心虫脱荚影响较大。具体通径分析结果如表4所示。
注:X1为9月下旬平均气温, X2为9月下旬降水量, X3为9月中旬的日照时数, X4为9月下旬的最低气温。
通过各相关因子与虫食率的通径分析, 各变量对虫食率的直接作用大小排序为X4>X1>X2>X3, 9月下旬最低气温对虫食率的直接作用最大, 直接通径系数为-1.592 9, 在4个相关因子中排第1位。从表8中还可以看出, 9月下旬平均气温和9月下旬降水量对食心虫脱荚直接影响是正效应, 综合影响也是正向的, 说明其对食心虫脱荚起促进作用, 9月中旬日照和9月下旬最低气温的直接影响是负效应, 综合影响也是负向的, 说明对食心虫脱荚有限制作用, 其中9月中旬日照时数的综合影响最大。如果9月中旬日照条件比较好, 脱荚就早。
3 结论与讨论
通过对大豆食心虫越冬期、醒蛰期、化蛹羽化期和脱荚期的气象因子分析, 发现大豆食心虫的发生发展和气象因子的关系非常密切, 不同发育期的影响因子不同, 上年12月最低气温是影响大豆食心虫顺利越冬的主要因子。5月下旬平均气温和5月上旬降水量是影响大豆食心虫复苏的主要因子, 5月下旬平均气温越低, 5月上旬降水量越多, 大豆食心虫危害越低。化蛹羽化期影响较大的是8月中旬日照时数、8月中旬降水量、7月下旬最低气温、8月相对湿度。8月中旬降水量多、8月的相对湿度高对大豆食心虫的生长发育有利, 危害也较重。9月中旬日照和9月下旬最低气温对食心虫脱荚有限制作用, 说明如果9月中旬日照条件好, 脱荚就早。
大豆食心虫能否发生还受作物品种、抗病性、防治效果、虫情基数等多种因素影响。因此, 植保和气象部门应通力合作, 不断深化大豆食心虫发生发展的气象预报研究, 提高综合预报工作的准确度, 才能更好地指导大豆食心虫的防治, 从而确保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洋.大豆抗食心虫性状及抗虫性遗传规律的研究[D].沈阳:东北农业大学, 2004.
[2]高月波, 卢宗志, 孙雅杰.大豆食心虫预测预报的研究与应用[J].吉林农业科学, 2005, 30 (3) :18-20, 37.
[3]李仲兰.大豆食心虫虫食率预测研究[J].昆虫知识, 1987, 24 (4) :215-218.
[4]范遗恒, 陈雅娟.大豆食心虫发生量预测预报研究[J].大豆科学, 1995, 14 (3) :241-245.
[5]岳宗岱, 韩宇姝.吉林省大豆食心虫分级多元回归预测法[J].大豆科学, 1989, 8 (4) :400-402.
[6]班显秀, 袁建, 刘世栋.大豆食心虫发生程度的长期预报[J].气象与环境学报, 1988, 4 (1) :26-28.
[7]赵爱莉, 李楠, 牛建光, 等.根据温雨系数预测大豆食心虫的危害程度[J].大豆通报, 1996 (3) :11-12.
[8]席景会, 张志生.灰关联分析与聚类在大豆食心虫预报因子筛选中的应用[J].1995, 14 (1) :30-35.
[9]田正仁, 赵淑艳, 胡忱孝.大豆食心虫发生期与发生量预报[J].植物保护, 1990 (5) :19-20.
[10]杜俊岭, 赵晓丽.光照对大豆食心虫滞育影响的初步研究[J].植物保护, 1993, 19 (1) :17-18.
辽宁东北部 篇2
摘要:随着遗产旅游的兴起和人们对工业遗产价值的重新认识,工业遗产的旅游开发与保护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辽宁工业遗产蕴涵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价值,具有很高的旅游开发潜力。辽宁省在开展工业遗产旅游过程中应该坚持理性开发,科学规划项目;突出主题特色,展示遗产文化;导入体验理念,展现工业魅力;保持原汁原味,增强现场感受;注入文化元素,提升旅游品质;传授科普知识,发挥教育功能;开发旅游商品,塑造企业形象:强化安全意识,提高服务质量。
关键词:工业遗产;工业遗产旅游;东北振兴;辽宁
工业遗产旅游作为一种高品位的旅游方式,有着广阔的发展远景,被誉为“朝阳中的朝阳”产业。辽宁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重要省份之一,在工业化进程中留下了宝贵的工业遗产和工业文明。面对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历史机遇,充分发挥区域和资源优势,实现工业遗产保护与旅游产业发展的完美结合,对于辽宁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和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全面振兴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
二、辽宁工业遗产旅游开发对策与建议
借鉴国外工业遗产旅游发展经验,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辽宁省在工业遗产旅游开发上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坚持理性开发,科学规划项目
工业遗产旅游必须树立科学的发展观,统筹区域发展.统筹近期目标和长远目标,统筹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开展工业遗产旅游不能一哄而上,应保持头脑清醒,根据自身的条件审时度势地进行开发。首先要综合分析辽宁工业遗产旅游资源,制定整体规划,对众多工业景点进行循序渐进的开发,充分发挥现有的工业基础优势,处理好发展与资源、环境、人口之间的关系。政府部门应该统筹安排.把工业遗产旅游纳入地方旅游的整体规划中去,从组织机构建设、工业遗产普查和认定、规划编制、项目开发、宣传推介等方面提出操作方案,推动工业遗产旅游取得突破性的进展。
(二)突出主题特色,展示遗产文化
工业遗产旅游不同于文化遗产,关键在于突出其鲜明主题。工业遗产开发不论是采用博物院模式、公共游憩空间模式,还是与购物旅游相结合的开发模式,特色是旅游经济的生命力所在,没有特色就没有吸引力,就不会产生旅游市场效应和经济效益。只有充分认识和挖掘辽宁工业遗产旅游资源的价值及其内涵,才能开发出有特色的旅游产品。比如,有“煤都”之称的抚顺,不能因为开发工业旅游就选择建山水景观和宾馆别墅,而恰恰相反,只能选择将“傻大黑粗”的煤炭生产设施作为发展工业遗产旅游的依托。比如,稍加改造的煤窑小火车、煤雕等都可变成旅游市场上叫座又叫好的产品。
(三)导入体验理念,展现工业魅力
旅游的实质是体验,工业遗产旅游的实质是游客在工业场景中的一次体验活动,一次独特的经历。旅游产品的可感知性、可理解性、可参与性是体验旅游的关键所在;新鲜感、亲切感、满足感是旅游体验的最终目标;求补偿、求解脱、求刺激是旅游活动的核心驱动力。“三性”、“三感”、“三求”的有机组合构成了工业遗产体验旅游的灵魂。因此,在工业遗产旅游产品开发设计中,应该树立体验旅游观念,注重游客的体验过程,通过“三性”。达到“三感”,满足“三求”,为游客营造一次独特而有趣的工业旅游经历,使其在整个游览过程中获得感官和精神上的满足。例如,阜新海州露天煤矿可以开展井下挖煤、井下探路、体验矿工
生活等旅游项目。在此基础上,可增设时尚的休闲娱乐项目,充分展现煤矿生产的独特魅力,满足游客的求新、求异、求乐心理,增强旅游吸引力。
(四)保持原汁原味,增强现场感受
发展工业遗产旅游应当遵循“修旧如旧”的开发原则,对可恢复的标志性遗址、遗迹,要恢复其原貌。保持其原真状态,要收集和记录历史文物、故事、事件等无形工业文化遗产,最大限度地增强工业发展历史的真实感和完整感。辽宁省要开发一批保留原址、原貌特征的工业遗产旅游项目,包括保留具有原貌特征的厂房,开辟能够展示工业文明、工业时代的一些博物馆、纪念馆等。为了让游客参与互动,可以开发一些情景交融的体验式的旅游项目,在尊重工业历史的前提下,工业遗产旅游产品既注重原汁原昧.又注重趣味性、参与性,并将现代科技融入其中,提高工业遗产旅游的品味,使游客在观赏产品的同时,还能感受到工业的发展和现代科技的强大魅力。例如,青岛啤酒企业在专为游客建造的青岛啤酒专业博物馆内,车间设备的设置与工作场景的安排完全再现了历史原貌,形象逼真,让游客赞叹不已。我们可以借鉴青岛啤酒企业开发工业遗产旅游的成功经验,利用工业厂房建立酒吧一条街、商业一条街、购物一条街,还可以把规模比较大的工业基地厂房改建成酒店。
(五)注入文化元素,提升旅游品质
旅游的灵魂是文化,文化元素的成功注入是解决辽宁工业遗产旅游现存问题大门的智慧钥匙。工业遗产旅游项目中可突出企业文化,通过渗人“软性”的企业文化使工业遗产旅游贴近普通百姓。在企业内增设相关文化娱乐设施,深刻挖掘企业传统文化内涵,将本土企业的文化和科技含量融人到产品的设计当中,能够使游客增加知识,丰富经验,加深体验,提升娱乐,延长游客逗留和消费时间,企业在创造文化价值的同时,创造较高的经济价值。辽宁老工业基地在发展自己的煤文化、钢文化的同时,还要注重工业发展历程中的工人阶级艰苦创业行为和精神的收集、挖掘、弘扬,充分展示工业文明,发展历史与现代、怀旧与时尚完美结合的工业遗产旅游。
(六)传授科普知识,发挥教育功能
较强的知识性和教育性是工业遗产旅游的另一个突出特点,这是其他许多旅游产品难以替代的,结合科教兴国的浓厚氛围和人们特别是学生对科技知识的渴求,将工业遗产旅游开发为教育性旅游产品,使工业遗产旅游产品寓教于乐,在传播知识、技能的同时避免枯燥的说教是一个重要的课题。在项目设计上,可将现场演示、模型展示、动感体验等方法有机结合起来以达到深入浅出的效果。德国鲁尔工业区的亨利钢铁厂原是一个保留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建筑与文化景观的著名历史古城,目前已改造成为一个露天博物馆.其中设计了许多儿童可以参与并在废弃的工业设施中开展各种活动的游戏故事,通过故事了解建筑文化和工业生产知识,接受科普教育和品德教育。
(七)开发旅游商品,塑造企业形象
发展工业遗产旅游需要平衡企业和旅游者双方的利益,通过开展工业遗产旅游实现企业预期目标,同时满足游客旅游需求,实现双赢的局面。旅游商品是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工业遗产旅游开发应重视旅游购物市场的开拓。一方面。企业可把生产的产品转化为旅游商品,另外还可将纪念品转化为企业的宣传品,在纪念品上标记企业的标识、图案、文字。例如,沈阳老龙口酒博物馆可以将酿酒工艺和品牌形象结合起来,寓传授知识与娱乐购物于一体,既展示了中华民族传统酒文化,又提高了老龙口酒的知名度,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
(八)强化安全意识,提高服务质量
辽宁东北部 篇3
辽宁沿海经济带是东北乃至内蒙古东部的经济要素,是东北振兴的开放前沿和新的发展平台。发挥好东北沿海和腹地的各自产业特色和优势,形成结构互补、优势互补、互为支撑的区域产业协调互动机制,将为东北地区经济发展增添新的势能。港口和临港产业是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开放的支点,辽宁沿海经济带还处于吸纳产业和积蓄经济实力的发展初期,迫切需要东北经济腹地的支持,包括货源、物流、临港产业等。要把沿海经济带的产业布局纳入到东北地区的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中,探索实现辽宁沿海经济带与东北腹地产业互动发展的有效途径,在更大的范围优化资源配置。
一、辽宁沿海经济带与东北腹地产业互动发展的基础条件
辽宁沿海经济带是东北地区重要的经济地理构成部分,由辽宁省的大连、丹东、锦州、营口、盘锦和葫芦岛六个省辖市组成的一条滨海带状经济区域,总面积5.65万平方公里。自2006年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开放战略构想启动实施以来,在产业布局的总体设计、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政府的配套产业政策、招商引资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阶段性成果。辽宁沿海经济带与东北腹地存在资源互补、产业联动和生产要素的互动等内生需求,沿海与腹地的产业互动正为东北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一)沿海和腹地产业互动是促进区域产业结构升级和优化区域增长模式的必然选择
沿海港口是腹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力支撑和重要基础,辽宁沿海经济带作为东北腹地唯一的沿海区域,是东北地区对外物质交流、资源与产品运输流转的重要通道和依托。同时,东北三省及内蒙古东部地区又是辽宁沿海经济带港口群的核心货源腹地。产业沿海化发展趋势是全球产业布局的重要空间特征,即产业发展重心向海陆运输便利、发展空间大、接近国际市场的沿海临港地区转移。辽宁沿海经济带的东北腹地经济正处于转型和加速发展期,需要新的发展承载空间和新的产业组织联结机制,为经济增长和产业升级助力。充分发挥辽宁沿海经济带岸线资源丰富、港口基础雄厚、土地资源充裕、交通网络发达等优势条件,依托东北腹地优势产业已经形成的竞争优势和物流网络,建设辽宁沿海经济带,将为东北地区创造新的发展空间。有利于培育和形成我国北部沿海新的经济增长极,全面提升东北优势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二)辽宁沿海经济带的形成和成长,有利于更好地实现沿海开放的前沿和经济发展的腹地西连接互动
辽宁沿海经济带处于环渤海地区和东北亚经济圈的关键地带,是东北地区的主要出海口和对外开放的先导区,是东北地区参与全球经济合作与竞争的重要战略资源。适应区域产业分工格局的变化趋势,将辽宁沿海经济带建成东北地区外向型经济功能区和前沿基地,通过实现生产力空间布局的战略调整,打造充分利用国内外资本和技术等新竞争要素的沿海临港现代产业集聚带,将会形成一个面向东北亚、辐射东北及内蒙的新的开放战略高地,扩大东北地区对外开放的规模和水平。带动东北地区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参与国际产业分工与合作,东北内陆地区将在沿海拥有一个开放的新空间。
二、辽宁沿海经济带与东北腹地产业互动发展的进展和特点
辽宁沿海经济带是新开辟出的东北地区经济增长的新载体,正处在招商、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布局由点连线、由线扩面、由面成带的进程中。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必然伴随着一个临港产业的吸人问题,它渴望东北腹地的一些适合临港发展的龙头企业高端产业项目移入到临港园区,继而通过产业链传导、扩散,发挥对腹地相关产业的牵引力。东北腹地参与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建设已经具有一些实质性进展,沿海与腹地在产业布局上有了更多的融合。
(一)将适于沿海发展的某些加工过程直接布局到港口附近,如装备制造业的总装环节和原材料工业的生产环节
腹地企业向沿海迁移,很大程度上是企业考虑物流成本、产业配套、市场拓展、发展空间等因素的理性选择。东北腹地经济区域内的部分产业已经开始向辽宁沿海迁移,主要体现为大企业部分生产环节和新建项目的临海布局。并通过项目和产品生产环节的异地网络联系,加速了沿海与腹地间的资源和产品的双向流动。如中国第一重型机械集团公司将通过在大连的投资,形成系统化的核电设备生产基地,包括压力容器、环形吊、核岛等核电设备的核心部分均会位移到大连基地生产,从而实现巨型装备的顺利出海。一汽集团一汽客车大连客车厂将作为一汽集团节能与新能源客车唯一生产基地。同时,产业迁移不是简单的企业搬迁,而是在迁移过程中实现产业层次的提升和形成新的发展优势。如鞍钢500万吨精品钢项目布局在营口临海产业基地,不仅有效降低了矿石进口和钢材出口的运输成本,还是由鞍钢全流程自主设计、集成、施工建成,是工艺技术先进、装备水平和产品档次较高的现代化全流程绿色概念沿海钢铁厂。
(二)沿海和腹地物流通道和传输体系建设,为推进产业互动提供了物质基础
在推进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开放的同时,紧密衔接东北、内蒙古等广大腹地的港口集疏运功能的综合交通体系正在建设完善中。在东北中部,正在建设的哈大电气化铁路,与哈大高速公路、铁路和东北原油管道互为支撑,使沈阳经济区(辽宁中部城市群)、长春吉林经济带和哈大齐工业走廊与沿海经济带联结更加紧密。东北东部铁路的建设,将使东北东部10个腹地城市与大连、丹东两个出海口融为一体,必将带动临港产业的发展。大连大窑湾保税港区的设立、港腹间的海铁联运方式、内陆“干港”和沿海港口的合作的拓展,对增强辽宁沿海经济带的吸引力和竞争力,带动东北腹地经济发展均具有重要意义。
三、推进辽宁沿海经济带与东北腹地产业互动发展的建议
东北未来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在于区域合作产生的合力。要以区域统筹为指导,充分发挥辽宁沿海经济带与东北腹地的相互支撑作用,促进生产要素在区域内合理流动。在辽宁沿海经济带建设以港口物流为基础和纽带,以重型装备、先进制造、现代能源、精细化工、农产品加工等产业为主导的临港产业体系,使辽宁沿海经济带与东北腹地真正能够在产业协调发展、资源合理配置上迈出崭新的步伐,谋求新的产业竞争力。
(一)通过发展视野和发展思维创新,进一步打破区域间产业割据的局面
实现辽宁沿海经济带与东北腹地产业互动,符合区域经济发展规律和相关省市的共同利益,可以提升区域整体经济水平和综合实力。区域产业合作在本质上反映了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本追逐利润的属性和内在要求,市场选择会使资源向综合比较优势大的地区流动。东北腹地部分企业向辽宁沿海经济带部分或整体迁移具有现实
可能性,对腹地而言,将某些需要大量原料和产品批量大的企业,如钢铁、石化、重型装备、粮油加工等安置在港口附近,有利于节约成本。对辽宁沿海经济带而言,有效吸引腹地优势产业中适宜临海布局的产业或产业链条中的某些环节到沿海地区来发展,是尽快形成沿海经济带形象和实力的一种重要来源。因此,必须进一步破除地区所有制等理念障碍,在辽宁沿海经济带与东北腹地的产业互动中深入挖掘东北经济合作的能量。要以企业合作带动区域合作,塑造合理的区域空间结构,推动东北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及现代化进程。要建立沿海和腹地产业互动发展的利益协调机制,在吸引吉林、黑龙江等地的大型装备制造业企业、高加工度原材料企业进入辽宁沿海经济带时,可仿照“飞地经济”在土地政策、税收政策、统计口径上给予一定的优惠和特殊规定,增加东北腹地向沿海经济带移入产业的可能性。
(二)辽宁沿海经济带与东北腹地的产业互动应该是一种产业合作的网络关系
要用集群理念安排产业布局,在沿海区域形成若干富有竞争力的产业带,成为东北地区相关产业集群的核心功能区。以临港产业集群核心区为龙头,沿集疏运通道,依托沿线产业园区,推进产业集群向腹地延伸扩张,实现临港产业与腹地产业的协作和互动。在临港开辟的产业投资区,着力谋划建设具有战略支撑作用、产业链较长的重大源头产业项目,是实现沿海与腹地互动发展的有效途径。应着重发展资本密集型的高技术产业,在腹地布局对接产业,促进腹地相关产业链环节配套发展,加速产业融合,也为港口开辟更多的腹地货源。
(三)构建紧密联接沿海和腹地,覆盖东北地区的现代物流网络
辽宁东北部 篇4
近几十年来, 我国气温呈缓慢升高趋势, 尤其在冬季[2]。在此背景下, 已有多数学者的研究发现我国冬季寒潮天气的发生频率呈减少趋势, 且强度有所减弱[3,4,5]。但是这些研究大多是针对国内不同地区, 其结论具有明显的区域性, 并且研究时间距现在较远。因此, 本文利用2006—2010 年辽宁省14 站的逐日最低气温资料和NCER再分析资料对影响辽宁地区的东北路径寒潮进行统计分析, 期望得到对未来预报工作有益的结论。
1 资料与方法
本文研究中使用的环流场资料是NCEP/NCAR再分析资料, 空间分辨率2.5°×2.5°;温度资料采用2006—2010 年辽宁省14 个国家级气象观测站的逐日最低气温观测数据。辽宁地区区域性寒潮天气的判别标准:辽宁地区有50%站24 h降温≥8 ℃, 且日最低气温≤4 ℃视为一次辽宁区域性寒潮天气过程。经过筛选, 2006—2010 这5 年间辽宁地区共出现区域性寒潮天气28 次, 针对这28 次寒潮天气过程, 进行以下统计分析。
另外, 还利用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 (NOAA) 空气资源实验室和澳大利亚气象局联合研发的HYSPLIT模型对2008 年11 月7 日的一次典型东北路径型寒潮天气进行了模拟分析。HYSPLIT模型是一种用于计算和分析大气污染物输送、扩散轨迹的专业模型, 该模型不仅可以用于对污染物在各个地区的传输和扩散进行研究分析, 还可以被用于模拟气流来向及气团轨迹追踪。本文采用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 (NOAA) 提供的Reanalysis数据 (空间分辨率2.5°×2.5°) , 并利用HYSPLIT的模型网页版对2008 年11 月7 日辽宁地区的一次寒潮天气过程中冷气团的移动轨迹进行了模拟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影响辽宁地区的东北路径寒潮天气气候概况
2.1.1 影响辽宁地区的寒潮冷空气路径。根据前人研究, 对于寒潮冷空气的移动路径确定, 使用500 h Pa变温中心进行判别较为清楚, 根据500 h Pa变温中心的移动路径可将影响辽宁地区的寒潮冷空气路径划分为3 种类型, 即偏西路径、西北路径和东北路径。现重点对以东北路径影响辽宁地区的寒潮天气过程进行分析。
对2006—2010 年5 年间的28 次寒潮天气过程进行分型判别后发现, 影响辽宁地区的区域性寒潮冷天气中, 以东北路径影响辽宁的寒潮过程有6 次。分别为2006 年10 月29 日、2007 年12 月12 日、2008 年10 月11 日、2008 年11月7 日、2008 年12 月2 日和2009 年10 月30 日。结合上述过程的500 h Pa变温中心及地面冷高压移动路径进行分析, 该类冷空气从源地影响辽宁的路径基本上是从中西伯利亚经内蒙古东部或黑龙江地区到达辽宁省, 造成辽宁省的区域性寒潮天气。
2.1.2 影响辽宁地区的东北路径寒潮降温幅度和降温速度分析。表1 给出了6 次东北路径型寒潮冷空气的降温幅度概况, 可以看出, 影响辽宁地区的东北路径型寒潮天气过程主要降温区间在6~10 ℃之间。通过对辽宁省14 个测站寒潮暴发前7 d到寒潮暴发后1 d的24 h变温情况进行分析后可以发现, 东北路经型寒潮天气暴发前5~7 d辽宁地区有较为明显的升温过程, 寒潮暴发前3~4 d气温略有下降, 寒潮暴发前1~2 d辽宁地区仍有显著升温过程, 寒潮暴发后1 d内降温剧烈, 降温幅度可达8~10 ℃。
2.1.3 影响辽宁地区的东北路径寒潮过程冷堆强度分析。表2 给出了6 次东北路径型寒潮过程从酝酿到暴发阶段的500 h Pa冷中心温度值、地面冷高压中心值及类型分型, 根据上述2 个数值可以对寒潮冷空气的冷堆强度进行判断。可以看出, 对这6 次东北路径的寒潮天气, 在整个过程中, 500 h Pa冷中心温度基本上稳定在-45 ℃左右, 最低值为-48.7 ℃, 最高值为-39.5 ℃。对于地面冷高压中心强度值, 最强为1 056.9 h Pa, 最弱为1 034.1 h Pa, 相差24.8 h Pa, 但大多稳定在1 040 h Pa以上。从类型上来看, 东北路径型寒潮天气大多属于横槽型, 选取其中较为典型的一次横槽型寒潮过程 (2008 年11 月7 日) 对影响辽宁地区的东北路径型寒潮天气进行分析。
2.2 辽宁地区一次典型东北路径型寒潮天气过程分析
图1 给出了2008 年11 月5 日8:00 至7 日8:00 辽宁地区24 h变温情况, 可以看出, 寒潮暴发前 (5 日8:00) , 辽宁地区有强烈升温过程, 其中辽宁东部地区升温最为显著, 最大升温幅度达到12 ℃。6—7 日, 伴随冷空气东移南下, 辽宁地区自西向东出现大幅降温, 到7 日8:00, 辽宁地区24 h降温幅度普遍达到10 ℃左右, 最大降温幅度达到14 ℃, 寒潮暴发。
2.2.1 500 h Pa形势演变。东北路径型寒潮冷空气在酝酿阶段的温压场的配置多是西伯利亚地区有高度脊或阻塞高压建立发展, 脊后有暖平流输送使得高度脊或阻塞高压维持或加强。高度脊前贝加尔湖以东有横槽建立发展, 横槽后部偏北气流引导冷平流向槽后输送, 冷空气在横槽中堆积加强, 冷中心强度大多达到-40 ℃以上[6,7,8]。
图2a、b给出寒潮酝酿阶段500 h Pa环流形势。可以看出, 东亚沿岸极涡向南伸展, 贝加尔湖西部为一强大的阻塞高压, 东亚地区上空呈一脊一涡型环流形势。6 日8:00, 极涡进一步向南加深在贝加尔湖以东地区形成切断低涡, 对应在温度场上冷中心强度为-40℃。低涡向西伸出东—西走向的横槽, 槽后东北风引导冷空气在贝加尔湖东部堆积堆积。与此同时, 贝加尔湖西部阻塞高压减弱东退, 预示一次环流调整过程, 冷空气即将向南暴发[9]。
在寒潮暴发阶段 (图2c、d) , 贝加尔湖西部高压脊中暖平流减弱, 阻高进一步减弱东退, 贝加尔湖东部低涡中冷平流变得不明显, 横槽后部出现暖平流, 横槽难以进一步发展维持, 槽后冷空气开始向推进爆发。从高空槽动态情况上看, 随着低涡旋转, 低涡后部横槽转竖并向南加深, 引导冷空气南下导致辽宁寒潮天气。
2.2.2 850 h Pa形势演变。 寒潮酝酿阶段的850 h Pa环流形势 (图3a、b) 可以看出, 东亚地区极涡向南伸展导致倒“Ω”流型建立, 在东北地区北部形成切断低涡, 与低涡中心相对应的冷中心强度达到-24 ℃, 低涡向西伸出一东—西走向的横槽, 槽后贝加尔湖以西地区有阻高建立, 阻高前部偏北气流引导极地冷空气南下, 冷空气在横槽中大量堆积。从该阶段温压场的配置情况可以看出, 在寒潮酝酿阶段, 辽宁地区处于850 h Pa高空槽前, 受暖温度脊控制, 暖平流输送作用明显, 导致辽宁地区在寒潮暴发前出现明显的回暖过程, 对应5 日辽宁地区最大24 h正变温达到12 ℃, 沈阳地区24 h正变温达到10 ℃。
寒潮暴发阶段的850 h Pa环流形势 (图3c、d) 可以看出, 贝加尔湖西部阻高减弱东退, 阻高前部横槽旋转南下, 6日8:00—20:00, 横槽快速转竖, 辽宁地区上空受西北气流控制。从该阶段的温压场配置可以看出, 随着横槽转竖, 槽后冷平流大举南下, 温压场几乎正交, 强烈的冷平流输送导致辽宁地区出现强降温, 对应6 日的最大24 h变温达到-8 ℃, 沈阳地区24 h变温达到-8 ℃, 7 日最大24 h变温达到-14 ℃, 24 h变温达到-10 ℃。
2.2.3地面系统演变。对于地面系统, 寒潮酝酿阶段 (图4a、b) , 贝加尔湖东部有蒙古气旋东移发展, 气旋后部中西伯利亚地区对应为地面冷高压在发展加强。寒潮暴发阶段 (图4c、d) , 对应高空横槽快速转竖, 贝加尔湖东部蒙古气旋快速东移, 气旋冷锋扫过辽宁地区, 冷锋后部地面冷高压逐渐控制辽宁地区。6日20:00前期分裂的冷空气到达内蒙古东部, 与此同时, 中西伯利亚冷高压分裂多个小高压补充南下, 冷空气不断扩散南下;7日8:00, 辽宁地区被地面冷高压前部控制, 开始出现强降温, 冷高压主体不断又分裂小高压补充南下, 冷空气不断扩散南下, 导致辽宁地区降温天气持续, 出现强寒潮天气。
2.2.4 冷气团路径分析。 为进一步分析此次寒潮冷空气从源地影响到达辽宁地区的路径, 采用HYSPLIT模型对2008年11 月7 日8:00 沈阳地区的72 h后向气团轨迹进行了模拟分析 (图5) 。可以看出, 在近地层10 m高度上, 冷气团移动路径与地面冷高压前锋推进方向一致, 即从贝加尔湖地区自西北向东南方向影响辽宁地区;在500~925 h Pa高空, 冷空气在贝加尔湖东部的黑龙江、内蒙古一带地区堆积酝酿后, 自东北向西南方向影响辽宁地区。与前述高空槽横槽转竖过程引导冷空气南下及地面冷高压扩散南下造成辽宁地区寒潮天气的分析结论相吻合。
3 结论
本文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及辽宁省逐日最低气温对2006—2010 年间影响辽宁地区的寒潮天气进行统计分析, 得出以下结论。
(1) 从环流分型角度看, 影响辽宁地区的东北路径寒潮冷空气以横槽型为主, 大多数东北路径型寒潮天气过程的主要环流形势为横槽转竖, 其次是小槽发展型。
(2) 与大多数寒潮天气过程类似, 东北路径型寒潮天气暴发之前, 受到高空暖平流的影响, 辽宁地区地面温度显著升高, 寒潮暴发之后气温迅速下降, 一般降幅均达到10 ℃左右。
(3) 影响辽宁地区的东北路径寒潮天气冷空气从源地到达西西伯利亚堆积加强后, 经内蒙中西部地区西南下到辽宁, 造成辽宁寒潮天气。
(4) 东北路径型寒潮冷空气在酝酿阶段的温压场的配置多是西伯利亚地区有高度脊或阻塞高压建立发展, 脊后有暖平流输送使得高度脊或阻塞高压维持或加强。高度脊前贝加尔湖以东有横槽建立发展, 横槽后部偏北气流引导冷平流向槽后输送, 冷空气在横槽中堆积加强, 冷中心强度大多达到-40 ℃以上。
参考文献
[1]朱乾根, 林锦瑞, 寿绍文, 等.天气学原理与方法[M].北京:气象出版社, 2000:266.
[2]丁一汇, 王遵娅, 何金海, 等.近50年来中国气候变化特征的在分析[J].气象学报, 2004, 62 (2) :228-236.
[3]刘传凤.我国寒潮气候评价[J].气象, 1990, 16 (12) :40-43.
[4]林爱兰, 吴尚森.近40多年广东省的寒潮活动[J].热带气象学报, 1998, 14 (4) :337-343.
[5]王明洁, 周永吉, 邹立尧.黑龙江省寒潮天气及预报[J].黑龙江气象, 2000 (3) :29-32.
[6]李春芳, 赵俊荣, 王磊.寒潮暴风雪天气的动力和热力特征分析[J].新疆气象, 2001 (1) :10-12.
[7]保广裕, 戴升, 张吉农, 等.青海省寒潮天气的气候特征、分型及其预报[J].青海科技, 2002 (2) :33-36.
[8]徐会明, 肖红茹, 徐琳娜.2002年4月三次A型寒潮天气过程的对比分析[J].四川气象, 2002 (3) :13-18.
辽宁东北部 篇5
抓住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机遇,推动辽宁省饲料工业快速健康发展
1辽宁省饲料工业发展现状 辽宁省饲料工业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逐步发展起来的产业,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到2003年产值已达110亿元.饲料工业是一个与农业息息相关的产业,上联种植业,下联养殖业,在农村经济发展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作 者:邵传明 作者单位:辽宁省畜牧局,辽宁,沈阳,110001 刊 名:辽宁畜牧兽医 英文刊名:LIAONING JOURNAL OF ANIMAL HUSBANDRY AND VETERINARY MEDICINE 年,卷(期):2004 “”(4) 分类号: 关键词:谈东北秧歌中的辽宁高跷秧歌 篇6
作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东北秧歌形式多样、风格独具。辽宁高跷秧歌更是充分发挥出其自身的特点, 辽宁高跷秧歌具有独特的风格, 修长的高跷使它看起来更多了几分活泼与幽默, 也多了几分灵气。将辽宁人热情朴素、刚柔并济的特性进行了诠释。手中红绿鲜艳的花饰、脚下修长细高的高跷、欢快热情的唢呐声、节奏强烈的鼓点都是辽宁高跷秧歌的特色。并且在发展中不断吸收新鲜事物与技艺, 融入其灵动的姿势动作与热情活泼的表演风格, 使高跷秧歌在原有的基础上更加发展壮大, 内涵也更加丰富, 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视觉感受与积极参与的热情。
二、辽宁高跷秧歌的特点
1. 高跷秧歌的表演特点
辽宁高跷秧歌的特点是跷腿很高, 并有弹性, 因此在表演时表演者一定要使手臂持续的上下摇摆, 这样才能使姿势动作看起来更加美观。这也造就了高跷秧歌的美、浪、俏等基本形象, 使表演看起来更加洒脱、美观。表演者扭中带美、美中带浪、浪中带俏等特点, 完全展现出了辽宁人民洒脱、豪放的性格特征。高跷秧歌的动作标准, 没有难度超大的动作, 踩高跷的技巧也比较容易掌握, 男女均可, 并且对外貌、身材等方面都没有很严格的要求, 因此适合各个年龄段的群众。
2. 高跷秧歌的服饰特点
辽宁高跷秧歌表演时所用的服装也完全依照传统服饰的特色, 表演者佩戴的头饰也延续了最初的“花山”形象。扇子、手帕等多种多样的手中道具也为高跷秧歌的表演锦上添花。
辽宁高跷秧歌有自身的一套表演模式, 表演时队形变化多端却又不失整齐, 很多地方都可以被临时作为表演场地, 例如, 在大街上, 可以沿街表演;在广场上也可以在表演的同时依照服饰的特点摆出各种奇异的造型, 整套表演看似豪放粗犷, 实则又不乏细腻婉约。
三、高跷秧歌的历史文化底蕴
1. 高跷秧歌的历史
高跷秧歌具有悠久的历史, 早在元朝时期, 就有关于秧歌队的记载。东北地区的人口是由许多次移民之后的移居者共同组成, 在当时, 总人口是由汉族与其他少数民族共同组成。后来又有一些被判发配边疆的罪犯许多也都来到东北。在这种复杂的人口组成中, 许多民间的艺术也被融合在一起, 在这种大的文化背景下, 东北秧歌逐渐有了发展, 辽宁高跷秧歌也随之诞生。也可以说, 高跷秧歌各种民族的娱乐形式融合统一之后的产物。
2. 高跷秧歌的人文精神体现
不同的地理环境以及条件造就了不同人民群众在心理以及文化等多方面的差异, 其中气候因素占据主导位置。英国学者说气候、食物、土壤以及地形主要决定人类的生活以及性格特征与文化程度。这种说法虽然有些绝对, 但是也说明了生活环境对人们的影响。
辽宁的气候相对来说比较寒冷, 尤其是冬天和夏天的表现更加明显, 春天与秋天持续时间短, 一年之中最空闲的时间就是冬天, 然而因为冬天天气格外严寒, 所以人们很少出门进行各种文艺活动, 以至于辽宁地区的民间娱乐方式相对于南方等气候温和的地区较少。因此出现了对表演场地要求不高的辽宁高跷秧歌, 其粗犷豪放的表演风格体现出来辽宁人民热情乐观的性格特征。这种性格与辽宁人生活的环境有一定的联系, 脚下肥沃的土壤、富饶的自然资源培育出有着对生活的热情与豪放乐观的心态的辽宁人民。经过冬夏极端天气的考验, 使辽宁人民锻炼出具有原始气息的豪迈特征, 这导致了辽宁高跷秧歌粗犷、豪放的特点。
四、高跷秧歌的价值开发
1. 促进了辽宁经济的发展
辽宁高跷秧歌虽然成功的登上了大舞台, 但是其发展状况仍然不容乐观。为了使当地政府给予一定的支持, 高跷秧歌队避免不了的要走管理层的道路, 并且为了进一步地拓宽市场来使高跷秧歌得到发展, 秧歌队伍也会利用许多手段来使观众满意, 这就让人们有种商业化的感觉。所以, 高跷秧歌逐步的商业化使其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壮大, 并且有了商业这一特殊环境, 使高跷秧歌越来越重视舞台表演的技巧与方法, 演出的地点也在原有的基础上逐渐向许多正式的舞台上发展。迄今为止, 高跷秧歌的逐渐商业化更加彰显出其独特的风格, 为辽宁省的娱乐文化带来了新的发展。
2. 传播了民族文化
教育方式是大家公认的传播文化知识的有效途径。积极投身参与到高跷秧歌队伍可以促进各种优秀民族文化的传播, 对提高民族的整体素质与文化底蕴有很大程度的帮助。辽宁高跷秧歌源于劳动却又高于劳动, 它是一种以全身心的娱乐为主要目标, 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按照相关规定结合实际情况, 有关学者对秧歌进行研究, 最后已经决定将秧歌以全新的形式展现在人们面前, 使高跷秧歌为传播优秀民族文化做出更大的贡献。
3. 有利于全民健身
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是当今社会人们的宗旨, 健身的方式多种多样。如今, 锻炼身心健康也成了辽宁高跷秧歌的中心思想, 这说明了人们对高跷秧歌的认识又上升到了新的高度。在高跷秧歌的表演中, 长长的高跷锻炼表演者的平衡能力, 在扭动时根据不同的旋律全身各个部分进行协调配合, 对健身有一定的效果, 特别是神经系统与血液循环系统以及呼吸系统的效果都非常明显。使表演者在享受高跷秧歌带来的乐趣的同时, 宣泄了情绪, 锻炼了身心的健康。
五、结语
东北秧歌中的辽宁高跷秧歌作为一种广泛流传的娱乐方式, 有自身特有的优点以及文化底蕴, 是民间艺术形式的体现。随着社会的发展, 其领域也不断地扩大, 价值也越来越高。作为辽宁人, 我们要努力保护并发扬这个属于我们自己的文化, 使辽宁高跷秧歌广泛流传在各个领域, 并继承这一民族的伟大瑰宝, 促进全民的身心健康, 这对和谐社会的创造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杨民康.中国民间歌舞音乐[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8.3.
[2]刘金昌, 熊坤.探索东北秧歌的渊源及其演变[J].温州大学学报, 2008.6 (2) .
[3]张显峰.论东北大秧歌的繁荣与发展[J].沈阳教育学院报, 2008.8 (2) .
辽宁东北部 篇7
一、工业遗产与工业遗产旅游
工业遗产是指具有历史价值、技术价值、社会意义、建筑或科研价值的工业文化遗存, 具体包括建筑物和机械、车间、磨坊、工厂、矿山以及相关的加工提炼场地、仓库和店铺、生产、传输和使用能源的场所、交通基础设施等。
工业遗产旅游是伴随着人们对旅游资源理解的拓展而产生的一种旅游新概念, 是在传统工业区域产业衰退的过程中, 基于对工业遗产的保护、再利用、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的目的, 在工业遗留物的基础上, 发展起来的一种重温或了解工业历史和文明, 融合相关旅游功能的新的旅游形式。我国学者李蕾蕾认为, 工业遗产旅游是在废弃的工业旧址上, 通过保护和再利用原有的工业机器、生产设备、厂房建筑等等, 改造成为一种能够吸引现代人们了解工业文化和文明, 同时具有独特的观光、休闲和旅游功能的旅游新形式。简言之, 工业遗产旅游就是以工业遗产为核心吸引物的主题旅游活动。
二、辽宁工业遗产旅游开发对策与建议
借鉴国外工业遗产旅游发展经验, 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 辽宁省在工业遗产旅游开发上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 坚持理性开发, 科学规划项目
工业遗产旅游必须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统筹区域发展, 统筹近期目标和长远目标, 统筹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开展工业遗产旅游不能一哄而上, 应保持头脑清醒, 根据自身的条件审时度势地进行开发。首先要综合分析辽宁工业遗产旅游资源, 制定整体规划, 对众多工业景点进行循序渐进的开发, 充分发挥现有的工业基础优势, 处理好发展与资源、环境、人口之间的关系。政府部门应该统筹安排, 把工业遗产旅游纳入地方旅游的整体规划中去, 从组织机构建设、工业遗产普查和认定、规划编制、项目开发、宣传推介等方面提出操作方案, 推动工业遗产旅游取得突破性的进展。
(二) 突出主题特色, 展示遗产文化
工业遗产旅游不同于文化遗产, 关键在于突出其鲜明主题。工业遗产开发不论是采用博物院模式、公共游憩空间模式, 还是与购物旅游相结合的开发模式, 特色是旅游经济的生命力所在, 没有特色就没有吸引力, 就不会产生旅游市场效应和经济效益。只有充分认识和挖掘辽宁工业遗产旅游资源的价值及其内涵, 才能开发出有特色的旅游产品。如有“煤都”之称的抚顺, 不能因为开发工业旅游就选择建山水景观和宾馆别墅, 而恰恰相反, 只能选择将“傻大黑粗”的煤炭生产设施作为发展工业遗产旅游的依托, 比如, 稍加改造的煤窑小火车、煤雕等都可变成旅游市场上叫座又叫好的产品。
(三) 导入体验理念, 展现工业魅力
旅游的实质是体验, 工业遗产旅游的实质是游客在工业场景中的一次体验活动, 一次独特的经历。旅游产品的可感知性、可理解性、可参与性是体验旅游的关键所在;新鲜感、亲切感、满足感是旅游体验的最终目标;求补偿、求解脱、求刺激是旅游活动的核心驱动力。“三性”、“三感”、“三求”的有机组合构成了工业遗产体验旅游的灵魂。因此, 在工业遗产旅游产品开发设计中, 应该树立体验旅游观念, 注重游客的体验过程, 通过“三性”, 达到“三感”, 满足“三求”, 为游客营造一次独特而有趣的工业旅游经历, 使其在整个游览过程中获得感官和精神上的满足。例如, 阜新海州露天煤矿可以开展井下挖煤、井下探路、体验矿工生活等旅游项目。在此基础上, 可增设时尚的休闲娱乐项目, 充分展现煤矿生产的独特魅力, 满足游客的求新、求异、求乐心理, 增强旅游吸引力。
(四) 保持原汁原味, 增强现场感受
发展工业遗产旅游应当遵循“修旧如旧”的开发原则, 对可恢复的标志性遗址、遗迹, 要恢复其原貌, 保持其原真状态, 要收集和记录历史文物、故事、事件等无形工业文化遗产, 最大限度地增强工业发展历史的真实感和完整感。辽宁省要开发一批保留原址、原貌特征的工业遗产旅游项目, 包括保留具有原貌特征的厂房, 开辟能够展示工业文明、工业时代的一些博物馆、纪念馆等。为了让游客参与互动, 可以开发一些情景交融的体验式的旅游项目, 在尊重工业历史的前提下, 工业遗产旅游产品既注重原汁原味, 又注重趣味性、参与性, 并将现代科技融入其中, 提高工业遗产旅游的品味, 使游客在观赏产品的同时, 还能感受到工业的发展和现代科技的强大魅力。例如, 青岛啤酒企业在专为游客建造的青岛啤酒专业博物馆内, 车间设备的设置与工作场景的安排完全再现了历史原貌, 形象逼真, 让游客赞叹不已。我们可以借鉴青岛啤酒企业开发工业遗产旅游的成功经验, 利用工业厂房建立酒吧一条街、商业一条街、购物一条街, 还可以把规模比较大的工业基地厂房改建成酒店。
(五) 注入文化元素, 提升旅游品质
旅游的灵魂是文化, 文化元素的成功注入是解决辽宁工业遗产旅游现存问题大门的智慧钥匙。工业遗产旅游项目中可突出企业文化, 通过渗入“软性”的企业文化使工业遗产旅游贴近普通百姓。在企业内增设相关文化娱乐设施, 深刻挖掘企业传统文化内涵, 将本土企业的文化和科技含量融入到产品的设计当中, 能够使游客增加知识, 丰富经验, 加深体验, 提升娱乐, 延长游客逗留和消费时间, 企业在创造文化价值的同时, 创造较高的经济价值。辽宁老工业基地在发展自己的煤文化、钢文化的同时, 还要注重工业发展历程中的工人阶级艰苦创业行为和精神的收集、挖掘、弘扬, 充分展示工业文明, 发展历史与现代、怀旧与时尚完美结合的工业遗产旅游。
(六) 传授科普知识, 发挥教育功能
较强的知识性和教育性是工业遗产旅游的另一个突出特点, 这是其他许多旅游产品难以替代的, 结合科教兴国的浓厚氛围和人们特别是学生对科技知识的渴求, 将工业遗产旅游开发为教育性旅游产品, 使工业遗产旅游产品寓教于乐, 在传播知识、技能的同时, 避免枯燥的说教是一个重要的课题。在项目设计上, 可将现场演示、模型展示、动感体验等方法有机结合起来以达到深入浅出的效果。德国鲁尔工业区的亨利钢铁厂原是一个保留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建筑与文化景观的著名历史古城, 目前已改造成为一个露天博物馆, 其中设计了许多儿童可以参与并在废弃的工业设施中开展各种活动的游戏故事, 通过故事了解建筑文化和工业生产知识, 接受科普教育和品德教育。
(七) 开发旅游商品, 塑造企业形象
发展工业遗产旅游需要平衡企业和旅游者双方的利益, 通过开展工业遗产旅游实现企业预期目标, 同时, 满足游客旅游需求, 实现双赢的局面。旅游商品是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业遗产旅游开发应重视旅游购物市场的开拓。一方面, 企业可把生产的产品转化为旅游商品, 另外还可将纪念品转化为企业的宣传品, 在纪念品上标记企业的标识、图案、文字。例如, 沈阳老龙口酒博物馆可以将酿酒工艺和品牌形象结合起来, 寓传授知识与娱乐购物于一体, 既展示了中华民族传统酒文化, 又提高了老龙口酒的知名度, 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
(八) 强化安全意识, 提高服务质量
辽宁发展工业遗产旅游应该按照国家旅游局颁布的《工业旅游发展指导规范》标准, 在项目设计中注入更多的人性化元素, 具备一定的亲和力。第一, 要建立和完善游客接待服务中心, 坚持以人为本, 处处为游客着想, 提供人性化、亲情化、细微化服务;第二, 要配备专职导游队伍, 抓好导游员培训工作, 精心准备解说词和宣传品, 为不同国家游客提供多语种导游服务, 并且在景区建立路标和景点介绍, 方便游客的游览;第三, 要切实抓好安全工作, 在景区适宜的地方树立安全警示牌, 导游员要对游客多做提醒工作, 避免发生安全事故, 让客人高兴愉快而来, 尽兴安全而归。例如, 阜新海州煤矿存在地下积水、二氧化硫气体等危险因素, 在开展工业遗产旅游时, 必须对其进行全面细致的安全检测, 消除安全隐患, 构建安全的旅游环境。
摘要:随着遗产旅游的兴起和人们对工业遗产价值的重新认识, 工业遗产的旅游开发与保护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辽宁工业遗产蕴涵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价值, 具有很高的旅游开发潜力。辽宁省在开展工业遗产旅游过程中应该坚持理性开发, 科学规划项目;突出主题特色, 展示遗产文化;导入体验理念, 展现工业魅力;保持原汁原味, 增强现场感受;注入文化元素, 提升旅游品质;传授科普知识, 发挥教育功能;开发旅游商品, 塑造企业形象;强化安全意识, 提高服务质量。
关键词:工业遗产,工业遗产旅游,东北振兴,辽宁
参考文献
[1]裴珮.辽宁工业旅游发展模式的初步研究[J].沈阳大学学报, 2007, (3) :26-28.
[2]时坚.辽宁工业旅游客源市场初探[J].商场现代化, 2007, (11) :31-33.
[3]牛成喆,吴生智.浅议工业遗产旅游开发[J].商业时代, 2007, (5) :67-69.
[4]刘筏筏.大连工业遗产旅游开发对策探究[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 2007, (3) :89.
辽宁东北部 篇8
一、辽宁省与东北亚各国的对外贸易现状与分析
2010年辽宁省对外贸易总额806.7亿美元, 出口总额431.2亿美元, 进口总额375.5亿美元。对东北亚区域的对外贸易总额为240.1446亿美元, 占辽宁省进出口总额的29.77%, 进出口总额中对日本的进出口总额最多, 为153.3814亿美元, 占辽宁省进出口总额的19.01%, 对韩国的进出口总额为70.7507亿美元, 占辽宁省进出口总额的8.77%, 对俄罗斯的进出口总额为16.0125亿美元, 占辽宁省进出口总额的1.98%;2010年辽宁省对东北亚地区的出口总额为144.6520亿美元, 占辽宁省出口总额的33.55%, 对日本的出口总额最多, 为97.3190亿美元, 占辽宁省出口总额的22.57%, 对韩国的出口总额为70.7507亿美元, 占辽宁省出口总额的9.24%, 对俄罗斯的出口总额为16.0125亿美元, 占辽宁省出口总额的1.74%;2010年辽宁省对东北亚地区的进口总额为95.4926亿美元, 占辽宁省进口总额的25.43%, 对日本的进口总额最多, 为56.0624亿美元, 占辽宁省进口总额的14.93%, 对韩国的进口总额为30.9059亿美元, 占辽宁省进口总额的8.23%, 对俄罗斯的进口总额为8.5243亿美元, 占辽宁省进口总额的2.27%。近年来, 辽宁省与东北亚区域的对外贸易状况见表1:
(亿美元%)
近几年来辽宁省与东北亚各国对外贸易总额及其增长情况见表2:
单位:亿美元、%
从表2中可以看出, 辽宁省与东北亚各国的进出口总额除2009年以外都呈上升的趋势, 但2009年和2010年与朝鲜的进出口总额为0。辽宁省与东北亚区域进出口总额中最多的是日本;其次是韩国。这与辽宁省的地理优势有很大关系, 辽宁是临海省份, 方便辽宁与日本和韩国的贸易往来。
二、辽宁省与东北亚各国间的对外投资现状与分析
2010年辽宁省签订利用外资协议 (合同) 总数1480个, 累计金额2563510万美元, 比上年减少9.04%;实际利用外资2075010万美元, 比上年增长34.36%。其中东北亚地区外商直接投资261632万美元, 占辽宁省签订利用外资协议金额总数的10.21%, 其中日本126158万美元比上年增加9.14%, 韩国135474万美元, 比上年下降13.19%。可见辽宁省的利用外资情况以日本和韩国为主, 近年来日本的外商直接投资一直呈上升趋势, 韩国的外商直接投资却呈现下降的趋势。具体见表3:
从表3中可以看出, 近年来辽宁省的对东北亚区域的利用外资情况称逐渐上升的趋势, 虽然近两年来韩国的外商直接投资总额略有下降。2009年下降3.8%, 2010年下降2009年上升17.38%, 2010年上升9.14%;13.19%;但是日本的外商投资总额却一直呈上升趋势。2009年上升17.38%, 2010年上升9.14%。
单位:万美元、%
三、辽宁省在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中的优势
(一) 地域优势
辽宁省地处东北亚区域的中心地带, 地域位置优越。北面与俄罗斯、蒙古相临, 南临朝鲜与韩国, 东面与日本隔海相望。陆路上可以与俄罗斯、蒙古直接相通;又可以通过东港、大连、营口等港口与朝鲜、日本和韩国进行贸易往来。优越的地理位置是辽宁省成为东北亚地区区域经济合作中得天独厚的地域优势。
(二) 资源优势
辽宁省是矿产资源大省之一, 也是开发利用矿产资源程度较高的省份。目前共发现矿产资源120种, 查明资源储量的有116种。能源矿产包括石油、天然气、煤层气、煤炭, 虽然煤炭资源几近枯竭, 但辽宁省已在开发水汽资源产地, 主要集中在丹东、鞍山和大连地区, 辽阳、朝阳、盘锦和沈阳等城市最近也在开发, 目前辽宁省已有水汽资源产地100余处。辽宁省森林资源丰富, 森林面积总数533.98万公顷, 森林覆盖率达35.13%, 森林蓄积量23527.63万立方米。
(三) 产业优势
辽宁省是东北重工业基地之一, 2010年辽宁省工业产值8789.27亿元, 占全国工业产值的5.5%。工业门类齐全, 产业基础雄厚。鞍钢是全国第二大钢铁国有企业。沈阳机床集团和大连机床集团在行业内也处于国内领先的地位。大连造船厂在造船行业也位于全国行业的领先地位。工业利用外资及国际合作方面, 从外资来源看与韩国、日本等都有合作。
四、辽宁省在加速东北亚地区经济发展中的对策建议
(一) 加速产业转型, 由重工业向加工业转换
辽宁是一个以重工业为主的省份, 良好的工业基础一直是辽宁经济发展的优势。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环境的变迁, 辽宁经济发展的依靠要素已经不再成为优势。由于工业设备老化, 技术落后, 导致资源利用效率低, 导致生产环境的大量废弃物对环境的污染日益严重。丰富的资源是辽宁发展的优势, 但是发展的重点集中在资源开采方面, 造成产业结构单一, 风险抵御能力差的劣势。因此应尽快实现辽宁产业的转型。
(二) 加速现有产业升级, 构建新的产业布局
辽宁省应大力发展信息、物流、金融、会计、咨询、法律服务等现代服务业, 借鉴韩国和日本具有的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方法, 抓好先进装备制造业和高加工度原材料工业发展。辽宁“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的开发建设, 为老工业基地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 加快新的产业布局的实现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 积极培育新兴替代产业, 发展新能源、新材料产业
世界科技飞速发展, 新材料、新能源技术、生物技术、纳米技术、信息技术正引发一场新的产业革命。辽宁省应充分利用自身良好的优势发展新能源、新产品的研发, 培育新兴替代产业, 实现向高科技、高技术型产业结构的积极转型, 促使辽宁经济飞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冯志.在东北亚区域合作中打造辽宁省国际经济合作平台的对策研究[J].辽宁经济, 2011 (8) :30-35
[2]董延涌.辽宁沿海经济带区域一体化发展对策[J].宏观经济管理, 2011 (1) :54-56
[3]姜建斌.辽宁“五点一线”战略实施与东北亚经济合作[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9 (1) :38-41
[4]杨振凯, 刘畅.东北老工业基地在东北亚经济合作中的区位优势重构[J].东北亚论坛, 2007 (7) :79-82
辽宁东北部 篇9
辽宁省属于边疆省, 也是沿海省, 有很多旅游口岸, 便于国内外旅游者进出。外国游客来到辽宁, 多半是通过沈阳口岸入境, 然后分赴周边各地。辽宁中部旅游区在引领全省参与东北亚区域旅游合作中, 占有明显的地缘核心优势。
辽宁中部旅游区是指以沈阳为中心, 包括鞍山、抚顺、本溪、辽阳、铁岭、营口等市的旅游区域, 是全国规模最大、人口最密集、交通最便利的旅游城市群。这里旅游资源丰富。有旅游区 (点) 200余处, 占全省的半数左右。这里自然旅游资源与人文旅游资源有机融合, 相互映衬, 使旅游资源具有高质性。这些旅游资源在地域空间上集聚、产品关联性强, 功能上多样互补, 有很大的组合密度和丰度。旅游资源类型的多样性, 可以满足游人多样性的需求。这里旅游容量较大, 地区人口众多, 城市密集, 交通极为便利, 经济基础较好, 旅游开发的市场广阔。
中心城市“龙头”带动, 是构建辽宁中部旅游区域最具全局性、战略性的关键之举。沈阳周边许多城市都提出这样的口号:“让沈阳人告诉世界, 本溪是个好地方”。说明沈阳在辽宁旅游中的腹地地位和对沈阳核心作用的殷切期许。由于本区所特有的地缘核心优势, 使之在全省甚至整个东北亚地区的旅游业发展中应该发挥龙头带动作用。
按照“水波纹效应”, 要积极发挥沈阳中心城市的辐射作用。积极组织放射性“一环三线”精品旅游线路:“一环”是以沈阳为中心现代都市群旅游线;“三线”, 一是沈阳-辽阳-鞍山-营口-大连的海滨休闲度假旅游线。二是沈阳-本溪-丹东的山水边境风情旅游线;三是沈阳-盘锦-阜新-朝阳-锦州-葫芦岛辽西走廊观光旅游线。
二、集结资源优势, 起到精品带动作用
旅游产品是一种以旅游资源为重要依托的, 具有不可移动性的特殊产品。开发旅游产品不能脱离当地的资源实际, 必须在考虑旅游市场需求的同时, 最大限度地挖掘旅游资源优势, 科学设计出“人无我有, 人有我优, 人优我特”的具有竞争力的旅游产品。
沈阳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王朝的发祥地, 对广大游客来说具有神秘色彩。这里清前史迹众多, 清入关前的历史遗址已形成完整系列, 许多文物惟我所有, 全国独一无二。本区著名的“一宫三陵”是世界文化遗产, 辽宁中部旅游区的清文化旅游产品必将成为辽宁旅游走向世界的敲门砖, 并带动相关旅游产品的开发。
辽宁有满族人口495万, 占全省少数民族人口的81%, 占全国满族人口总数的51%, 居全国之首。以满族民风为代表的关东民俗是“神奇辽宁, 多彩关东”的真实写照, 也是辽宁在全国最具垄断性的旅游产品之一, 在国际旅游市场上有着良好的开发前景。
在清文化旅游精品开发中要采取区域联合的策略, 以沈阳为中心, 将抚顺、辽阳等地的清前史迹串联成线。同辽西走廊地区的明清战史遗迹、清帝东巡遗迹旅游产品的开发协同起来, 使清文化旅游成为辽宁旅游的主打品牌和特色项目。
在凸显“神奇辽宁, 多彩关东”的清文化旅游精品的带动下, 在辐射百公里半径的大沈阳旅游圈周围, 分级开发本溪五女山, 葫芦岛九门口长城, 鞍山千山, 丹东鸭绿江, 大连金石滩, 锦州笔架山, 辽沈战役纪念馆, 盘锦红海滩, 朝阳红山文化, 辽阳广佑寺, 阜新海棠山等旅游精品, 并将这些精品有机地结合起来, 形成代表辽宁旅游精品形象的, 对日韩俄朝蒙游客具有强势吸引力的精品旅游线路。必须采取区域合作的策略, 综合分析区域旅游资源特征和优势, 统一规划、改善资源结构, 在区域旅游协作中提高旅游业的综合实力, 实现各城市旅游业发展的共赢。
三、做强“奇特旅游产品”, 张显“神奇辽宁”神韵
探新求异是人们外出旅游的重要目的之一。对于日韩俄朝蒙游客而言, 辽宁中部旅游区的奇特景观比较多。奇特景观旅游产品是“神奇辽宁”的有机组成部分之一, 也是境外客源市场需求量较大的产品类型。开发奇特景观旅游产品能更好地发挥辽宁中部旅游资源的优势, 应当成为辽宁中部旅游开发的重点工程。
辽宁中部奇特旅游产品的开发, 应以世界上最大的喀斯特充水溶洞, 2005年被评为“中国最美的六大旅游洞穴”———本溪水洞为龙头, 积极打造奇特旅游产品系列, 包括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上坡容易下坡难———沈阳怪坡, 亿万年前的天外来客———沈阳陨石山, 世界上最大的玉佛———鞍山玉佛, 千山大佛和铜佛, 冬季温热夏季结冰的桓仁地温异常带、辽阳的冷热地等。
奇特景观旅游产品的开发, 必须首先以资源为依托, 积极挖掘资源的深刻内涵, 既要烘托神奇的气氛, 又要尊重科学, 坚持科学规划, 科学管理;要坚持综合开发原则, 增加丰富多彩的配套旅游活动项目, 提高旅游者的参与性。
要完善服务设施, 努力改善和提高服务质量, 加大特色旅游产品的国内外游客市场的宣传力度, 扩大对东北亚国家的国际宣传, 在“奇”字上下功夫, 打造惟我独有的神奇旅游线, 进一步增强奇特旅游产品的吸引力。
四、创新工业旅游,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
工业旅游是工矿业延伸产业链的一条新路, 是树立企业形象的一种新方式, 也是丰富旅游产品的一个新途径, 更是针对国内外游客“畅游大沈阳, 了解大东北”的一个重要方式, 有助于国内外游客对老工业基地辽宁的辉煌历史和发展过程的认知。
东北亚 (日、韩、俄、朝、蒙) 各国距离辽宁最近, 交通便利, 占旅辽国际游客总量的70%。其中以日、韩两国比重最大。2006全年辽宁省接待入境旅游人天数5065628人天, 比上年同期增长22.9%。日、韩在旅辽入境游市场中分列第1、第2位。日韩等游客访问中国东北, 商务旅游的比例为30%左右, 是比较稳定的客源市场, 也是需求弹性较小的市场。?中国提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发展战略, 为外国旅游企业的进入敞开了大门, 是促进东北亚旅游合作发展的积极因素。辽宁中部作为东北亚各国的经济贸易伙伴, 其知名度会越来越高, 入辽的境外游客也在逐渐增加, 工业旅游必然会兴旺起来。
辽宁中部区域是我国主要的重工业和原材料生产基地, 曾经以“共和国长子”著称。该区域的冶金工业具有上百年的发展史, 被誉为“共和国钢铁工业的摇篮”。设备制造业经过50多年的建设与发展成为国家重大装备的科研生产基地。石化工业具有较强的发展实力和优势, 有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的大型炼油厂和化工集团。电子信息产业、汽车业也一直是辽宁的支柱产业。工业旅游产品的开发应以沈飞航空博览园、沈阳蒸汽机车博物馆、鞍山钢铁公司、等工业旅游项目为基础, 通过市场调查确定新项目的开发。
辽宁中部区域应以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为契机, 充分利用并挖掘现有资源条件, 不断扩大工业旅游项目规模, 创新工业旅游产品。要根据工业企业的特点, 研发有自己企业特色的产品模型或半成品等作为旅游纪念品, 适时开展参观工艺流程和参与性相结合的工业旅游项目。辽宁的工业旅游前景十分美好。
参考文献
[1]佟玉权.辽宁中部旅游区系列旅游产品开发研究, [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4, (3) .
辽宁东北部 篇10
一、新一轮东北振兴辽宁省面临的主要问题
1. 缺乏经济发展内在动力。
当前辽宁省经济增长主要依靠于政府刺激政策, 即靠政府投资拉动。消费基本维持稳定, 对经济发展没有实现有效拉动, 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 出口引擎失灵, 经济增长内生动力比较脆弱。
2. 产业升级迫在眉睫。
辽宁省产业升级缓慢, 当前依然处在低水平上运行, 产业内部发展动力严重不足。在第一产业中, 土地流转缓慢, 导致农业用地分散, 直接制约着农业的规模化、机械化和集约化经营。在第二产业中, 石化、冶金等原材料工业仍然占据主导地位, 产业链条不长, 上游产品比重大、下游产品比重小, 没有形成充分发挥资源优势的下游产业集群。在第三产业中, 生产性服务业、服务外包、金融、信息、科技、工程设计等现代服务业发展迟滞, 远远满足不了辽宁省发展的现实需要。
3. 结构调整任重道远。
长期以来, 辽宁省国有经济比重较大, 民营企业规模普遍较小, 抗风险能力较弱。一些领域对民营企业的准入门槛依然较高, 公平的竞争环境和政策环境未能有效建立, 明显限制民营企业快速发展和做大做强。一些地区过于依赖个别产业甚至个别国有企业, 抗经济波动性差。
二、激发辽宁省经济发展内生活力的建议
1. 加速推进简政放权, 为企业发展提供良好环境。
重点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大幅度减少前置审批事项, 把属于企业的权力全部放给企业, 使企业真正成为市场的主体。充分运用“将在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开展的境外并购外汇管理试点政策拓展至东北地区重点装备制造企业”的举措, 尽快落实到辽宁省大型装备制造企业, 允许企业在用汇额度范围内先使用后登记。
2. 加速向创新驱动发展模式转变, 激发企业内生动力。
发挥科技创新对发展经济的引擎作用。当前应充分运用“打通产学研用之间的有效通道, 统筹各方面资金并切实提高分配和使用效率”的举措, 建议辽宁省对产学研用之间的合作加强组织协调, 每年拿出5亿元支持企业创新发展, 每年组织实施一批产学研用单位共同参与研制的新技术新工艺。要创新企业科技人员分配制度。充分运用“鼓励在科技成果处置权、收益权、股权激励等方面探索实验”的举措, 建议在辽宁省重点推行研发新产品的科技人员享有新产品获利的分配权, 即企业将每种新产品每年获利的20%分配给研发人员, 分配期限为十年。
3. 加速推进企业转型, 开辟新的发展空间。
引导困难企业加快转型, 特别是帮助困难企业向新材料、新能源、新兴产业、环保产业转型, 要抓住“允许符合条件的重点装备制造企业设立金融租赁公司开展金融租赁业务”的政策, 允许装备制造企业中成立一批金融租赁公司, 这样既可增强企业融资能力, 又获得金融租赁业务利润, 为装备制造企业发展增添新的活力。
4. 加速向现代金融理念转变, 激发资本增值活力。
应加强与银信部门沟通, 促进银信部门转变融资方式, 增加辽宁企业转型发展的融资额度。应推动装备制造企业发行企业债券, 加速研发新产品。推动钢铁企业、石化企业、水泥企业、燃煤电企业发行企业债券, 加速环保治理。
5. 加快转变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思路, 激发民营企业发展活力。
当前辽宁省民营企业发展急待解决的问题是扩大企业规模, 增强发展后劲。政府应帮助一些条件好的民营企业, 按照自愿和优势互补的原则, 组建一批民营企业集团。应允许民营企业进入邮电、通信、铁路等行业经营, 将辽宁省城际轨道交通、城市垃圾焚烧发电等项目引入社会资本参与投资。积极探索设立专门机构协调申办民营银行, 急需在辽宁省诞生一批民营银行。
6. 加快城市转型, 激发城区老工业区和独立工矿区经济发展活力。
【辽宁东北部】推荐阅读:
辽宁沈阳东北大学旧址12-19
美国东北部论文06-10
加快城乡统筹发展 打造东北部中心镇10-24
弘扬东北抗联精神,实现东北振兴发展06-21
东北大豆05-24
东北秧歌06-04
东北满族07-13
东北林区07-25
东北音乐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