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产弃置费用

2024-05-17

资产弃置费用(共7篇)

资产弃置费用 篇1

摘要:“特殊行业固定资产弃置费用计入成本”成为新会计准则的亮点之一。本文从分析固定资产弃置费用提出的背景、意义入手, 对固定资产弃置费用与处置费用的概念范围、重要性、计量原则、对损益的影响等方面做出比对分析。

关键词:弃置费用,背景,意义,处置费用

自2007年1月1日起施行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和审计准则体系已成功实现了新旧准则的平稳过渡。新准则实施后, 我国企业会计信息和审计质量得到了明显提升, 财务报告决策地位和会计审计水平有了较大幅度提高, 对于我国资本市场的长远健康发展和企业改革的深化意义重大。其中“固定资产弃置费用计入成本”更是成为新准则的亮点之一。

一、固定资产弃置费用提出的背景

2006年财政部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固定资产》第十三条规定:确定固定资产成本时, 应当考虑预计弃置费用因素。《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应用指南》指出:固定资产弃置费用通常是指根据国家法律和行政法规、国际公约的规定, 企业承担的环境保护和生态恢复等义务所确定的支出, 如核电站核设施的弃置和恢复环境义务等。企业应该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或有事项》的规定, 按照现值计算确定应计入固定资产成本的金额和相应的预计负债。油气资产的弃置费用, 应当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27号———石油天然气开采》及其应用指南的规定处理。不属于弃置义务的固定资产报废清理费, 应当在发生时作为固定资产处置费用处理。《企业会计准则第38号———首次执行会计准则》第七条规定, 在首次执行日, 对于满足预计负债确认条件且该日之前尚未计入资产成本的弃置费用, 应当增加该项资产成本, 并确认相应的负债;同时, 将应补提的折旧 (折耗) 调整留存收益。新会计准则的出台, 有利于完善市场经济体制, 有利于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是财政、会计工作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举措。新准则体系的基本框架是以基本准则为指导原则, 以存货、固定资产等一般业务准则为主线, 兼顾石油、天然气、生物资产等特殊行业中的特定业务规则。固定资产弃置费用计入固定资产成本的提出, 正是在这一理论框架下的具体体现。

二、固定资产弃置费用提出的积极意义

固定资产弃置费用的提出, 无疑是新会计准则与国际接轨, 贯彻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从国家层面来看, 固定资产弃置费用的提出充分体现了新会计准则体系紧密配合国家大政方针, 适应了国家政策的宏观要求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背景,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着眼于促进企业长远可持续发展, 促进环境治理保护和人与自然的和谐, 在保障经济社会和谐发展方面具有积极的意义, 同时也为特殊行业建立特种支出储备提供了借鉴。

从企业层面来看, 固定资产弃置费用的提出, 可以限制企业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 调动企业治理环境污染的积极性。核电站核设施、油气资产等大型固定资产废弃时会对环境产生污染, 产生巨大的环境成本, 这在我国工业经济快速发展中已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企业在主观上不愿意承担巨大的环境污染成本。而新准则中弃置费用的提出, 允许企业将环境污染成本折现后计入固定资产的初始入账成本, 进而通过固定资产折旧, 在固定资产使用寿命期内, 将这一部分环境污染成本分次计入相应的费用和成本中, 并冲减当期会计利润及应纳税所得额, 形成将来恢复环境的储备资本, 减轻了企业负担, 符合权责发生制的处理原则, 调动了企业治理环境污染的积极性。与此同时, 根治环境污染的办法应该是保护与治理并重。旧有的会计准则中忽视了企业治理环境的成本, 未将其列为成本的组成部分, 导致部分企业会计成本信息失真, 与国际上缺乏可比性。新准则通过固定资产弃置费用的提出, 增加了企业环境污染的治理成本。成本的增加无形中也限制了企业生产中盲目追求效益, 忽视环境保护的短期行为, 客观上规范企业的生产行为, 对企业行为有一定的导向型, 要求企业从成本效益分析着眼, 从保护环境入手, 尽量减少生产中的污染行为。

三、固定资产弃置费用与处置费用对比

固定资产弃置费用的提出, 容易与固定资产的处置费用相混淆, 二者相互联系, 固定资产弃置费用与处置费用发生时期一致, 都是发生在固定资产报废、毁损时的支出, 但二者又有本质区别。

1、概念和范围不同。

固定资产弃置费用限定于特殊行业, 企业须承担环境保护和生态恢复等义务所确定的支出, 除包括固定资产报废、毁损时发生的运杂费、拆除固定资产所发生的支出或人工外, 还包括承担义务及社会责任的其他支出, 比如石油企业井下封堵、井场地貌的平整及恢复的费用、环保等的费用。此类企业的固定资产处置费用已并入弃置费用核算, 在固定资产报废、毁损时按照实际发生弃置支出、清偿或冲减已计提的“预计负债”。

固定资产处置费用的概念和内容都比较直观, 也比较宽泛, 一般是工业企业、商业企业的固定资产在转让、出售、报废、毁损时发生的报废清理费用, 是直接的处置成本, 比如运杂费、拆除固定资产所发生的支出或人工等。

2、重要性不同。

弃置费用限定的特殊行业, 如石油企业、核电站等为生产建造的各类设施, 规模、金额相对其他一般工商类企业要大得多, 生产结束时拆除设施和恢复场地、环境的费用也巨大, 达到了重要性的要求。同时, 根据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的原则, 以及会计要素确认的权责发生制原则, 弃置费用的支出虽然发生在特殊行业固定资产报废、毁损时, 但它是企业为了获取固定资产所带来的未来经济利益而必须发生的支出, 支出的效益涵盖固定资产的寿命周期, 构成了企业生产成本与期间费用的一部分, 是固定资产为了达到预定用途所必须发生的支出, 将其列入固定资产成本能够客观真实地反映企业的资产状况和每期的损益情况, 非常必要。

固定资产处置费用与固定资产初始购买或构建的成本相比金额较小, 也非固定资产达预定可使用状态所发生的必要支出, 支出的效益涉及期短, 应划分为收益性支出。

3、计量的原则不同。

固定资产弃置费用的金额与其现值比较, 通常相差较大, 需要考虑货币时间价值, 对于这些特殊行业的特定固定资产, 企业应当根据《或有事项》准则, 按照现值计算确定应计入固定资产成本的金额和相应的预计负债, 在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内按照预计负债的摊余成本和实际利率计算确定的利息费用计入财务费用, 实际发生弃置支出时冲减预计负债。固定资产处置费用不需要折现, 应在实际发生时计入固定资产清理的损益。

4、对损益的影响不同。

固定资产弃置费用是固定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的必要成本, 是固定资产直接的增量成本, 其价值应由收益期间承担。弃置费用构成固定资产的初始入账价值, 通过固定资产使用寿命期间计提累计折旧, 价值逐渐转移到产品的生产成本、期间费用或其他业务成本。同时, 各期计提的现值利息计入各期财务费用, 从而影响固定资产使用寿命期间各期的会计损益。在会计实务中, 固定资产存在弃置义务的, 应在取得固定资产时, 按取得固定资产的成本与预计弃置费用的折现值之和, 借记“固定资产”, 贷记“银行存款”或“在建工程”、“预计负债”等科目。在该项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内, 按照预计负债的摊余成本和实际利率确定各期应负担的利息费用, 借记“财务费用”科目, 贷记“预计负债”科目。

固定资产处置费用, 是对固定处置收益的抵减。处置费用是处置收益的对价, 是成本与费用的概念, 作为固定资产价值回收的一种模式, 与累计折旧等共同构成固定资产价值转移的方式。在会计实务中, 固定资产处置费用记入“固定资产清理”账户的借方, 固定处置收益抵减资产账面价值、处置费用相关税金等项目后的净损益, 记入营业外收支, 进而影响处置当期的会计损益。

四、需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1、确认问题。

关于确认弃置费用的固定资产范围, 准则指南中明确指出的仅有核电站和油气资产, 煤矿企业、化工企业等是否要确认, 是否要分规模, 还是不论大小都需计提, 尚需我们在应用中完善与规范。

2、计量问题。

固定资产弃置费用计入固定资产成本, 如何进行弃置费用金额的准确计量, 成为影响会计信息真实的关键因素, 一旦滥用, 会成为操纵会计利润的黑洞。准则中关于环境保护和生态恢复的必要支出范围界定过于模糊, 如何进行测算、准确选择折现率、合理运用固定资产折旧方法, 将成为需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胡建忠.试论石油企业油气资产弃置费用会计政策.育路网财会频道, 2007.

[2]肖序, 杨建国.论资产弃置费用、负债的会计新规定———兼论环境会计的扩展.消费导刊, 2007.8.

[3]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 2006.

固定资产弃置费用之处理 篇2

《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固定资产》规定, 对于特殊行业的特定固定资产, 确定其初始入账成本时, 应考虑预计弃置费用因素。预计弃置费用金额与其现值相比通常相差较大, 需要考虑货币的时间价值, 按照现值计算确定应计入固定资产成本的金额和相应的预计负债。

弃置费用既然计入固定资产成本, 就应该符合资产的定义 (资产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 和确认条件 (与该资源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 该资源的成本或者价值能够可靠地计量) 。那么, 弃置费用是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吗?显然, 弃置费用是未来的事项形成的。弃置费用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 或者说, 与该资源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吗?其只能造成经济利益流出企业。这样看来, 弃置费用既不符合资产的定义, 也不符合资产的确认条件, 因此不应该将弃置费用计入固定资产成本。

将弃置费用计入固定资产成本, 也不符合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相关性原则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与投资者等财务报告使用者的经济决策相关。谨慎性原则要求企业不高估资产或者收益、不低估负债或者费用。而将弃置费用计入固定资产成本会高估资产、低估费用。

二、建议

《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规定:“费用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弃置费用符合“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 不符合“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发生的”, 所以不能作为费用。

《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规定:“损失是指由企业非日常活动所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流出。”收入和费用与利得和损失的区别就在于, 收入和费用是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 而利得和损失是在非日常活动中形成的。利得和损失又分为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以及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例如, 营业外收入 (支出) 就属于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 (损失) ,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就属于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 (损失) 。引入利得和损失概念后, “利润=收入-费用”就扩展为“利润= (收入-费用) + (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损失) ”。

我国资产弃置费用的会计处理问题 篇3

《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固定资产》应用指南规定“固定资产弃置费用通常是指根据国家法律和行政法规、国际公约等规定, 企业承担的环境保护和生态恢复等义务所确定的支出, 如核电站核设施等的弃置和恢复环境义务等”。

二、弃置费用的会计处理

根据新会计准则的规定和要求, 企业应当将弃置费用的现值计入相关固定资产的成本, 同时确认相应的预计负债, 在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内, 按照预计负债的摊余成本和实际利率计算确定的利息费用, 应当在发生时计入财务费用。即在取得固定资产时, 按照固定资产的原值和弃置费用的现值, 借记“固定资产”科目, 贷记“预计负债”“银行存款”科目;在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内, 每期对上述资本化的资产原值计提折旧, 借记有关成本费用科目, 贷记“累计折旧”等科目。同时在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内, 按照实际利率法计算利息费用, 借记“财务费用”科目, 贷记“预计负债”科目;固定资产到期拆除发生的弃置费用 (不包括清理费用) , 按照实际发生弃置支出冲减预计负债, 借记“预计负债”科目, 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

例如:甲公司是一家海洋石油开采公司, 于20ⅹ6年开始建造一座海上石油开采平台, 根据法律法规规定, 该开采平台在使用期满后要将其拆除, 需要对其造成的环境污染进行整治。20×6年12月15日, 该开采平台建造完成并交付使用, 建造成本共12000万元, 预计使用寿命10年, 采用平均年限法计提折旧。甲公司预计该开采平台的弃置费用1000万元, 假定折现率为10%。

(1) 20×7年1月1日:弃置费用的现值=1000× (P/F, 10%, 10) =1000×0.3855=385.5

固定资产成本=12000+385.5=12385.5万元

(2) 该开采平台的弃置费用在使用寿命内各期计提折旧及应负担的利息费用如下表:

单位:万元

附注 (1) :尾数调整:6145-5237.8885=907.1115 (万元) 附注 (2) :尾数调整:614.5-523.49=91.01 (万元)

(3) 该开采平台弃置费用的会计处理: (单位:万元)

以后各年末计提的利息费用如上表。

假如该开采平台到期拆除, 发生环境污染整治费用应冲减预计负债。

三、固定资产弃置费用的会计处理应考虑的问题:

1、应考虑会计处理过程中产生的暂时性差异, 确认递延所得税

首先, 在取得固定资产时将预计负债的现值计入成本, 增加了资产的入账价值, 无疑问增加了每期计提的折旧额, 而税法允许的的折旧额是按原值计提的折旧。这样就产生了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应确认递延所得税负债。另外, 在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内, 按照实际利率法计算的利息费用计入财务费用, 同时确认为预计负债, 而税法规定有关的支出在实际发生时可全额税前扣除, 这样的话就产生了可抵扣暂时性差异应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在第一年末, 资产和负债的账面价值与各自的计税基础不一致, 产生等额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 不影响所得税费用和当期利润。但以后各年末因确认预计负债多提的折旧和计提的利息费用就不同, 产生不同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 从而会影响所得税费用和当期利润, 由此就要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的问题。

假如上述企业所得税税率为30%, 第一年末产生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均为38.55*30%=11.565

借:递延所得税资产11.565

贷:递延所得税负债11.565

第二年末产生的递延所得税资产为42.405*30%=12.7215, 产生的递延所得税负债为38.55*30%=11.565

借:递延所得税资产12.7215

贷:所得税费用12.7215

借:所得税费用11.565

贷:递延所得税负债11.565

以后各年产生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均不同, 由此就会影响企业的当期利润。

2、对弃置费用的处理会影响到清理费用

新会计准则规定, 企业的固定资产发生的报废清理费用不属于弃置费用, 应当在发生时作为固定资产处置费用处理。如上例所述, 预计的弃置费用为1000万元, 到期报废发生的弃置费用可能不等于1000万元, 到期时预计负债的余额为1000万元, 这样就产生了差异, 在固定资报废时应该把预计负债、累计折旧、固定资产减值准备一并转出, 差额计入固定资产清理。假如上述开采平台到期发生弃置费用950万元, 未计提减值准备, 应做如下处理:

借:预计负债950

贷:银行存款950

借:累计折旧385.5

预计负债50

固定资产清理11950

贷:固定资产12385.5

以上可以看出, 对弃置费用的预计会影响到清理费用的金额。

参考文献

[1]财政部, 企业会计准则, 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6年。

[2]财政部, 会计资格评价中心, 中级会计实务, 2011年。

[3]姜峰:《资产弃置费用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现代物业》, 2010年10月。

资产弃置费用 篇4

1 新准则资产弃置费用会计政策的简要分析

矿山企业作为资源型企业, 在向国家以及社会提供大量贡献, 并创作大量社会财富的同时, 耶带来了巨大的环境压力, 在矿山开采、发掘以及运输的整个过程中, 钻井产生的废水、废弃液、开采和今夏作业的废水、落地矿石、管道铺设、放弃生产或者修建进矿公路等一系列生产过程, 都会产生环境污染并不可避免, 为了促进建设生态补偿机制的速度, 应该遵守“谁开发谁保护, 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

基于上述背景, 如何在会计报表中体现环保要求, 尤其是对弃置费用的会计处理, 成为当前一个极为重要的课题。

弃置费用会计政策的应用, 由于考虑了预计弃置费用因素, 能够体现企业环境管理绩效水平, 实施弃置费用会计政策不仅仅是企业的会计问题, 其必要性在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下, 愈加凸显。

第一, 环保要求的提高, 要求资源性企业对弃置费用的关注和披露。资源性企业对环境的依赖和对环境的破坏, 都让政府、公众和社会各界对包括矿山企业的资源性企业, 在弃置费用处理上获得更多的公开信息, 而包括公众环保意识的增强以及国家在环保法律法规的日渐提升下, 在会计政策中考虑弃置费用因素, 成为一个非常重要也急需解决的问题。

第二, 在固定资产弃置费用的会计处理中, 固定资产弃置费用计入固定资产成本, 如何进行弃置费用金额的准确计量, 成为影响会计信息真实的关键因素, 弃置费用是以对将来不良环境影响的估计为基础, 当期并没有发生真正意义上的会计支出, 而将弃置费用列为费用成本项目, 会影响当期盈亏进而影响纳税, 所以需要有可操作的法规依据。且一些特殊行业在恢复环境过程中发生的成本相当巨大, 在某些情况下甚至会超过其建造和安装成本, 而且废弃成本将会在多年后发生, 考虑通货膨胀等因素的影响, 将来发生的成本可能比估计的成本高, 这类企业的废弃成本难以确定。虽然目前新会计准则已做出了相关规定, 但对于企业承担环境保护和生态恢复等社会义务发生支出没有一个明确的计量标准或计量方法, 在操作中仍有很大困难。

2 矿山企业固定资产弃置费用的确认

实施矿山弃置费用会计政策已经有可供执行的理论基础, 因为弃置费用是矿山企业为了获取矿产资源, 生产设施本身带来的未来经济利益而必须发生的, 构成了矿产成本的组成部分, 是未来收益所必须发生的成本。

国际惯例中也有对矿山弃置费用处理的借鉴之处, 国际会计准则第37号规定, 企业在满足以下条件时应对准备 (弃置费用) 予以确认:企业因过去事项而承担了现时的法定义务或推定义务;履行该义务很可能含有经济利益的资源流出企业;该义务的金额可以可靠地估计。而美国的财务会计准则与此项规定相同, 本着与国际会计惯例趋同的原则, 我国矿山企业对固定资产弃置费用的确认是有理论可依的。

(1) 扩大弃置费用会计信息披露的企业范围, 对于未来有可能需要对规定资产弃置, 产生弃置处理费用的企业, 都要求其披露相关弃置处理的会计信息。

(2) 弃置费用的计算是以现价折算的, 在不同阶段, 例如煤炭资源枯竭时, 企业的资产状况与煤炭资源丰富时的收益是不同的, 另外资源价格变化也对弃置费用的处理提出居安思危的原则。

(3) 继续完善会计准则中对矿山企业固定资产弃置的部分, 通过专门的细则和会计指标, 以及披露信息作出明确的要求和规定。

3 相关政策建议

在矿产开发企业进行企业核算中的一个关键, 就是弃置成本会计政策。虽然在我国新会计准则中对固定资产弃置费已经进行李描述, 可是不管是严谨的理论还是操作层面的指导对于开发企业的气质费用来说, 都是不够的。我国将国际的法律法规以及会计准则要求相结合, 对我国矿产开发企业资产处理弃置成本的会计政策提出以下建议。

3.1 计提弃置费用是会计政策的国际惯例

根据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 结合现有的技术条件, 合理预测相关固定资产发生弃置费用时的支出, 并按一定的折现率折现, 将折现后的现值计入相关资产的价值, 并计提资产损耗。

我国矿产企业, 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工作, 并将涉及矿产资源可能发生的环境费用, 体现在会计报表中, 以供政府和社会公众对企业经营状况得到一个全面的科学的决策依据。

3.2 政府应明确统一财务报表披露的信息

政府应该考虑为企业实施弃置成本会计政策, 创造更为宽松的政策环境。允许弃置费用在所得税前列支, 使得企业避免纳税调整, 减轻企业的负担。同时更加科学的采用企业弃置费用来预测, 矿山开采企业的生命周期和对环境的影响曲线, 提前决策应对方案。

弃置费用能否在所得税前抵扣是实施弃置成本会计政策的一个关键和前提, 直接决定着企业是否有意愿和能力实施该项政策。

3.3 采用公允价值计量资产弃置义务

随着我国市场在未来的逐渐完善, 弃置义务将会在市场上交易并形成公允价格 (这种市场在旧房拆迁领域已经存在) , 因此出于长远的考虑, 我国在未来可以借鉴美国SFAS NO.143中关于弃置费用的计量方法, 以公允价值为基准方法来进行计量。

3.4 构建环境会计报表信息披露制度

作为社会责任报告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报表的作用不可言喻, 但我国企业往往将环境保护的报表分别列入企业的财务报表中, 环境会计信息并没有单独披露, 因环境因素货币化的过程中, 对会计人员素质提出较高要求, 因此提高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意识和提高相关财务人员的素质也刻不容缓。

新会计准则对资产弃置费用会计政策的规范, 进一步完善了成本补偿制度, 体现了谁受益谁补偿的环保理念, 同时经过会计实践来看, 在当前转型期间, 会计制度改革和会计准则的完善, 受到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制约。而不断完善的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 必将推动完善的法制社会进程, 有利于完善我国市场经济体制, 有利于绿色节能社会的发展, 保障社会的和谐发展。

摘要:通过对新准则资产弃置费用会计政策, 矿山企业固定资产弃置费用的确认范围的简要分析, 提出矿山企业固定资产弃置费用会计相关政策的建议。

关键词:矿山企业,固定资产,弃置费用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2006[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6.

[2]秦嘉龙, 谈固定资产弃置费用的确认与计量[J].财会月刊, 2008 (11) .

[3]何宗宁.固定资产弃置费用之处理[J].财会月刊, 2009 (2) .

资产弃置费用 篇5

企业社会责任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简称CSR) , 是指企业在商业运作里对利害关系人应负的责任, 即企业除了考虑自身的经营状况及盈利外, 也要考虑社会和环境方面的因素。强调企业的社会责任目前已成为世界性趋势, 近些年来《财富》和《福布斯》杂志在企业排名评比上都加上了“社会责任”标准。企业社会责任具体包括: (1) 公司治理和道德标准。主要包括尊重政治体制和社会文化, 遵守法律、共同规则以及国际标准, 防范腐败贿赂, 对消费者和客户负责等。 (2) 对人的责任。主要包括员工安全计划, 就业机会均等, 反对歧视、薪酬不公平等。 (3) 对环境的责任。主要包括维护环境质量、使用清洁能源、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等。 (4) 对社会发展的广义贡献。主要指广义的对社会和经济福利的贡献, 这些贡献可能成为企业核心战略的一部分, 为企业社会投资、慈善和社区服务行为的一部分。企业对自然环境的责任在当前时代尤为重要。

作为企业承担的社会责任的一部分, 对于固定资产弃置费用的会计处理及在报表中的披露, 有利于企业明确与承担社会责任, 进而推动优秀企业的文化建设, 为企业赢得良好的社会信誉。

二、固定资产弃置费用背景、内涵与意义

固定资产的弃置费用通常是指根据国家法律和行政法规、国际公约等规定, 企业承担的环境保护和生态恢复等义务所规定的支出, 如核电站、油气资产等的弃置和恢复环境义务等。

(一) 背景

自然环境是人类自身赖以生存的最宝贵的资源。核电站、石油行业在为社会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 也对环境造成了影响。如:石油企业在建设、生产过程中, 钻井废水、采油废水、修建公路等工程以及生产过程结束、放弃生产等相关设施的弃置都不可避免地对环境造成影响, 这要求企业要做好以下两方面工作:第一, 要符合“十一五”规划提出的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要求。要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发展循环经济, 保护生态环境, 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要求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 加快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第二, 要符合“构建和谐社会若干问题决定”提出的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建设生态环境评价补偿机制, 强化企业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责任。

就我国会计准则体系的构建过程而言, 弃置费用概念的提出具有重要意义。众所周知, 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是以高昂的环境成本为代价的, 这种环境成本很少通过会计核算使之内化为企业成本, 大部分外化为社会成本, 即表现为所谓的企业外部负效应, 结果导致我国部分企业成本信息失真, 负有固定资产弃置后环境治理义务的企业整治环境的动力不足。弃置费用会计处理模式的建立, 为特殊行业的特定企业通过逐步建立支付储备, 最终有足够的财力承担环境恢复义务奠定了制度基础。

(二) 固定资产弃置费用的内涵与意义

固定资产弃置费用的提出, 无疑是现行会计准则与国际趋同, 贯彻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

从国家层面来看, 固定资产弃置费用的提出充分体现了新会计准则体系紧密配合国家大政方针, 适应了国家政策的宏观要求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背景,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着眼于促进企业长远可持续发展, 促进环境治理保护和人与自然的和谐, 在保障经济社会和谐发展方面具有积极的意义, 同时也为特殊行业建立特种支出储备提供了借鉴。核电站核设施、油气资产等大型固定资产废弃时对环境产生的巨大污染, 已成为一个十分严重的问题。固定资产弃置费用的及时引入, 适应了国家政策的宏观要求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此外,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 弃置费用的设置既顺应了国际潮流, 也是我国会计准则进一步和国际惯例接轨的积极表现之一。

从企业层面来看, 弃置费用的提出有利于调动企业治理环境污染的积极性, 一方面使企业必须投入治理环境污染的成本, 在无形中限制了企业盲目追求效益、忽视环境保护的短期行为, 客观上对企业行为有一定的规制作用。但另一方面, 它允许企业将环境污染成本折现后计入固定资产的初始成本, 进而通过固定资产折旧, 在固定资产使用寿命期内将这部分环境污染成本分次计入相应的费用中, 并冲减当期会计利润及应纳税所得额, 形成将来恢复环境的储备资本, 减轻了企业负担, 调动了企业治理环境污染的积极性。同时, 各期计提的现值利息计入各期财务费用, 从而影响固定资产使用寿命期间各期的会计损益。

三、我国会计准则关于弃置费用处理规定及存在的问题

(一) 规定

1. 取得附弃置义务固定资产时的会计处理。

对于特殊行业的特定固定资产, 确定其初始成本时, 还应考虑弃置费用。弃置费用的金额与其现值通常比较大, 需要考虑货币的时间价值, 对于这些特殊行业的特定固定资产, 企业应当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13号———或有事项》, 按照现值计算确定应计入固定资产成本的金额和相应的预计负债。借记“固定资产”科目, 贷记“银行存款”、“预计负债”科目。

2. 固定资产使用期间的会计处理。

在资产使用期内, 企业需要进行两方面的处理。一是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由于固定资产弃置费用是固定资产直接的增量成本, 其价值应由收益期间承担, 因此折旧额包含被资本化的弃置费用, 借记“制造费用”、“管理费用”等科目, 贷记“累计折旧”科目。二是确认财务费用并调整预计负债的金额。在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内按照预计负债的摊余成本和实际利率计算确定利息费用并在发生时计入财务费用。借记“财务费用”科目, 贷记“预计负债”科目。在固定资产使用寿命内的每一个资产负债表日, 企业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对弃置费用的账面价值进行复核, 如有确凿证据表明账面价值不能真实地反映当前最佳估计数, 应当按当前最佳估计数对该账面价值进行相应的调整, 并进行表外披露。

3. 弃置费用实际发生时的会计处理。

在资产使用寿命结束的期末支付弃置费用时, 将“预计负债”科目的贷方余额全部转入“银行存款”科目的贷方。

(二) 目前处理中存在的问题

1. 固定资产弃置费用不符合资产的定义。

我国准则规定:资产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和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资产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一是资产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如果某一项目预期不能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 就不能将其确认为企业的资产。二是资产应为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资源。通常在判断资产是否存在时, 所有权是考虑的首要因素, 但在有些情况下, 虽然某些资产不为企业所拥有, 即企业并不享有其所有权, 但企业控制这些资产同样表明企业能够从这些资产中获取经济利益。三是资产是由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 企业预期在未来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资产。具体分析固定资产弃置费用就会发现, 它不符合资产的定义。首先, 固定资产弃置时发生的弃置费用是未来的事项形成的, 并不是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其次, 固定资产弃置费用不属于企业现时拥有或者控制的资源。最后, 固定资产弃置费用只能造成经济利益流出企业, 预期不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

2. 固定资产弃置费用不符合资产确认的条件。

目前准则规定的资产确认条件为:符合资产定义的资源, 在同时满足以下条件时, 确认为资产: (1) 与该资源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 (2) 该资源的成本或价值能够可靠的计量。但固定资产的弃置费用不属于资源的范畴, 只会导致未来经济利益的流出, 而无法形成经济利益的流入。

3. 固定资产弃置费用在计量中存在的问题。

固定资产弃置费用不恰当的计算使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虚增, 导致固定资产折旧的增加进而影响本年利润。虽然目前《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固定资产》已做出了相关的规定, 但不够详细, 在操作时仍有许多的困难。例如, 当弃置成本的公允价值能够合理估计时, 是否可以按照公允价值计量?若以弃置成本的现值为基础确认, 其折现率如何确定?诸如此类问题还有待我们探讨。

四、规范固定资产弃置费用会计处理的建议

(一) 规范固定资产弃置费用的确认

我国从事特殊行业的企业, 如核电站企业、采矿企业及对环境有重大污染的企业, 要明确规范固定资产弃置费用的确认。笔者认为这些企业的固定资产弃置费用不应计入固定资产的价值, 但笔者并不否认固定资产弃置费用应该确认。固定资产弃置费用确属企业的固定资产废弃时必须支付的一项支出, 而且数额巨大。如果不将这项支出所需资金进行预先计提并积累起来, 企业在固定资产报废时将出现无力支付弃置费用的局面, 既不利于环境的维护, 又会影响企业的持续经营。从企业未来的环境维护和持续经营的角度看, 固定资产的弃置费用是企业未来将要发生的一项开支。这项开支是由于企业构建和使用特定的固定资产所产生, 是企业现时经营活动应该承担的一项成本费用, 只是需要在未来支付。为此, 固定资产弃置费用符合负债的定义和确认条件, 应该确认为一项预计负债。

(二) 固定资产弃置费用应分期计入企业的成本费用

固定资产弃置费用应该确认为一项预计负债, 同时应确认为企业的现时成本费用。弃置费用通常是指根据国家法律和行政法规、国家公约等规定, 企业承担的环境保护和生态恢复等义务所确定的支出。不管是何种资源的开采, 伴随着产品开采而产生的未来需要支付的弃置费用应计入相应的生产成本科目。

(三) 固定资产弃置费用的计量与记录

固定资产弃置费用属于现在应该计入成本, 而在将来支付预计负债。其计量方法可以参考偿债基金的储备思路, 为了将来能够有足够的资金支付清偿债务, 现在分期确认一项成本费用和预计负债, 一段时期以后就可以积累起所需的偿债基金了。也就是说, 对于弃置费用, 可以每年定额确认一项成本费用和预计负债, 然后将没有实际支付的成本费用储存起来, 待固定资产报废时一次性将存储部分用于弃置费用的支付。

按照这样的思路, 每年应确认多少成本费用呢?这就要运用普通年金终值概念。普通年金终值是指最后一次支付时的本利和, 它是每次支付的复利终值之和。设每年的支付金额为A, 利率为i, 期数为n, 则按复利计算的普通年金终值S为:A[ (1+i) n-1]/i。具体说来, 就是由专业测试人员测试出弃置费用的金额、年数, 并根据普通年金终值系数表, 求出每年的等额年金;同时应考虑计入银行的利息, 这样所有年金及利息之和才等于预计的弃置费用。具体的计量过程是:将每年的年金计入生产成本中, 借记“生产成本”科目, 贷记“预计负债”科目;同时将利息计入银行存款中, 借记“银行存款”科目, 贷记“预计负债”科目;项目结束后, 根据支付的弃置费用总金额, 借记“预计负债” (上述累计) 科目, 贷记“银行存款” (到期实际支付) 科目, 其差额再冲减或增加“生产成本”。

(四) 固定资产弃置费用的披露

增加弃置费用相关信息的披露。考虑到弃置费用的确认虚增了企业的固定资产, 并且弃置费用往往金额巨大, 为避免信息使用者被资产虚增的信息所误导, 应当在企业财务报告中增加对弃置费用相关信息的披露。一方面, 可以在资产负债表中的“固定资产”科目下增设一个子科目“弃置费用折现值”, 便于投资者根据需要进行财务分析;另一方面, 应当在会计报表附注中对弃置费用的相关会计处理予以说明。

参考文献

[1] .肖序, 许松涛.资产弃置义务会计:理论诠释与准则展望[J].会计研究, 2013, (3) .

[2] .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6.

[3] .徐永凡.论固定资产弃置义务的确认与计量[J].商业会计, 2010, (6) .

资产弃置费用 篇6

对于特殊行业的特定固定资产, 确定其初始入账成本时还应考虑弃置费用。弃置费用通常是指根据国家法律和行政法规、国际公约等规定, 企业承担的环境保护和生态恢复等义务所确定的支出。会计准则规定, 确定固定资产成本时, 还应当考虑预计弃置费用因素, 企业应当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13号———或有事项》的规定, 按照弃置费用的现值计算确定应计入固定资产原价的金额和相应的预计负债。在该项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内, 按预计负债的摊余成本和实际利率计算确定的利息费用, 计入财务费用。

进行税务处理时, 《企业所得税法》规定:外购的固定资产, 以购买价款和支付的相关税费以及直接归属于该资产达到预定用途发生的其他支出为计税基础。企业实际发生的与取得收入有关的、合理的支出, 包括成本、费用、税金、损失和其他支出, 可以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预计负债只是履行该义务很可能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 还没有实际发生, 不应计入固定资产的计税基础。因此, 固定资产的计税基础不含弃置费用。固定资产报废时发生的弃置费用允许在报废的当期据实扣除。

二、购进存在弃置费用固定资产的纳税调整

对于购进存在弃置费用的固定资产, 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应当按照弃置费用的现值计入固定资产的成本。而固定资产的计税基础不含弃置费用, 使得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大于计税基础。如果会计和税法计提折旧的方法一致, 每年计提的会计折旧也大于税法折旧, 进行纳税申报时应调整增加应纳税所得额。会计处理上, 按弃置费用现值核算预计负债, 并在该项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内, 按预计负债的摊余成本和实际利率计算确定的利息费用, 计入财务费用扣除。而税法上不核算预计负债, 对会计上计提的利息也不允许扣除, 进行纳税申报时, 应在以后各年度调整增加应纳税所得额。但在固定资产报废时, 对实际发生的弃置费用, 税法上允许据实扣除, 会计上已在之前作为财务费用扣除, 进行纳税申报时, 应调减应纳税所得额。

例:经国家审批, 甲公司计划在某地建造一个核电站, 其主体设备核反应堆将会对当地的生态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根据相关法律规定, 企业应在该项设备使用期满后将其拆除, 并对造成的污染进行整治。2007年12月31日, 该项设备建造完成并交付使用, 建造成本共80 000 000元。预计使用寿命为10年, 弃置费用为1 000 000元。折现率为10%。固定资产报废时实际发生弃置费用为1 100 000元。假定会计准则和税法均采用直线法计提折旧, 使用寿命均为10年, 净残值为0。

则甲公司各年的会计处理与税务处理为:

(1) 计算已完工的固定资产的成本:核反应堆属于特殊行业的特定固定资产, 确定其成本时应考虑弃置费用。

2007年12月31日, 弃置费用的现值=1 000 000× (P/F, 10%, 10) =1 000 000×0.385 5=385 500 (元) , 固定资产入账价值=80 000 000+385 500=80 385 500 (元) 。会计分录为:借:固定资产80 385 500;贷:在建工程80 000 000, 预计负债385 500。

税务处理:该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为80 385 500元, 计税基础为80 000 000元, 二者之间产生的应纳税暂时性差异为385 500元, 但所扣除的费用没有差异, 在申报企业所得税时, 无需调整应纳税所得额。

(2) 2008~2017年每年会计折旧=80 385 500÷10=8 038 550 (元) , 税法折旧=80 000 000÷10=8 000 000 (元) 。会计折旧大于税法折旧38 550元。

2008年12月31日~2017年12月31日利息费用计算如表1所示。

2008年12月31日, 计提折旧和确认利息费用, 会计分录为:借:制造费用8 038 550;贷:累计折旧8 038 550。借:财务费用38 550;贷:预计负债38 550。

税务处理:财务费用不允许扣除, 调整增加应纳税所得额38 550元。会计上多计提折旧, 调整增加应纳税所得额38 550元。

(3) 2009年12月31日, 计提折旧并确认利息费用, 会计分录为:借:制造费用8 038 550;贷:累计折旧8 038 550。借:财务费用42 405;贷:预计负债42 405。

注:*表示尾数调整。

税务处理:调整增加应纳税所得额80 955元 (42 405+38 550) 。

以后会计年度的会计处理与税务处理略。10年间因利息共调整增加应纳税所得额614 500元 (1 000 000-385 500) 。另因固定资产初始账面价值大于计税基础, 差额为385 500元, 每年计提会计折旧大于税法折旧, 应调整增加应纳税所得额, 10年共调整增加应纳税所得额385 500元。利息和折旧两项10年共计调整增加应纳税所得额1 000 000元。

(4) 固定资产报废时, 会计处理为:借:固定资产清理100 000, 预计负债1 000 000;贷:银行存款1 100 000。

税务处理:调整减少应纳税所得额1 000 000元。至此, 因弃置费用计入固定资产会计成本形成的暂时性差异对所得税的影响全部转回。

三、购进存在弃置费用固定资产的所得税会计处理

承上例:甲公司每年资产负债表日因固定资产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不同应予确认的递延所得税情况如表2所示。

2010年以后计算过程略。每年固定资产递延所得税负债余额相差为会计折旧与税法折旧差额: (8 038 550-8 000 000) ×25%=9 637.5 (元) , 每年递延所得税负债转回9 637.5元, 直到以后年度全部转回。

甲公司每年资产负债表日因预计负债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不同应予确认的递延所得税情况如表3所示。

2010年以后计算过程略。直到固定资产报废时, 将原确认的预计负债冲销, 预计负债账面价值为0, 与计税基础一致, 递延所得税资产余额为0, 将原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全部转回。

假定甲公司2007年以后每年会计利润为10 000 000元, 无其他纳税调整事项。

2007年应纳税所得额也为10 000 000元, 应交所得税为2 500 000元。所得税会计处理为:借:所得税费用2 500 000, 递延所得税资产96375;贷: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2 500 000, 递延所得税负债96 375。

2008年应纳税所得额为:10 000 000+38 550+38 550=10 077 100 (元) , 应交所得税为2 519 275元。所得税会计处理为:借:所得税费用2 500 000, 递延所得税负债9 637.5, 递延所得税资产9 637.5;贷: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2 519 275。

2009年应纳税所得额为:10 000 000+80 955=10 080 955 (元) , 应交所得税为2 520 238.75元。所得税会计处理为:借:所得税费用2 500 000, 递延所得税负债9 637.5, 递延所得税资产10 601.25;贷: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2 520 238.75。

以后年度会计核算略。

四、总结

对于购进存在弃置费用的固定资产, 会计准则规定固定资产的原值中含有预计固定资产弃置费用的现值, 税法不承认因或有事项确认的预计负债。这就造成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大于计税基础, 产生应纳税暂时性差异, 应确认递延所得税负债。同时, 会计上核算预计负债, 而税法上不核算, 产生可抵扣暂时性差异, 应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以后年度, 固定资产折旧的计提会计数额和计税数额不一致, 以及会计上利息的计提, 造成会计利润和应纳税所得额不一致, 应调整应纳税所得额, 并逐步转回固定资产购入年度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负债, 在处置固定资产实际发生的弃置费用时, 转回因预计负债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资产。

参考文献

浅谈弃置费用的会计核算 篇7

固定资产弃置费用通常是指根据国家法律和行政法规、国际公约等规定,企业承担的环境保护和生态恢复等义务所确定的支出,如核电站核设施的弃置和恢复环境义务等。企业购入固定资产是预计未来发生的弃置费用,应当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13号——或有事项》的规定,将其折算为现值计入固定资产成本,同时确认为相应的预计负债。对于石油、天然气资产的弃置费用,应当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27号——石油天然气开采》及其应用指南的规定,将符合或有事项准则中预计负债确认条件的,计入“预计负债”科目,同时相应增加油(气)井及相关设施的账面价值;对不符合预计负债确认条件的,在废弃时发生的拆卸、搬移、场地清理等支出,应当计入当期损益。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13号——或有事项》的规定,预计负债应当按照履行相关现时义务所需支出的最佳估计数进行初始计量。企业在确定最佳估计数时,应当综合考虑与或有事项有关的风险、不确定性和货币时间价值等因素,企业应当在资产负债表日对预计负债的账面价值进行复核。有确凿证据表明该账面价值不能真实反映当前最佳估计数的,应当按照当前最佳估计数对该账面价值进行调整。

《企业会计准则第13号——或有事项》对于固定资产弃置费用后续计量的具体核算方法并没有全面给出,导致现实会计业务的处理出现紊乱现象。主要有以下两种现象:一是部分企业初始购置存在弃置费用的固定资产时,由于初始对于弃置费用估计的方法不科学,以至于该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偏离其实际价值,而有些企业并没有在资产负债表日对预计负债的账面价值进行复核;二是部分企业于资产负债表日对预计负债的账面价值进行复核后,对于相关会计业务的处理方式存在明显不足。本文基于在对于弃置费用会计核算的不足,将重点阐述合理估计预计负债及调整预计负债账面价值的重要性,并对调整预计负债后的具体核算内容作相关探讨。

[例]甲公司购置一无需组装的固定资产,支付价款3000000元,支付运费50000元,预计该固定资产可以使用10年。根据相关法律规定,此固定资产在使用过程中将会对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一定污染,并给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一定影响,企业在该固定资产及相关设施拆除后,不仅要对造成的污染进行治理,恢复生态,而且要对当地居民进行必要补偿。依据专业财务咨询公司的评估测算,预计到期将发生的弃置费用总额为100000元(假定该数额估计得较为准确,以后年度不会发生变动),适用的贴现率为10%。

要求:计算该固定资产的初始入账价值,计算该固定资产每一年的利息费用,编制有关会计分录。

(1)根据估计的弃置费用计算出弃置费用的现值=100000×(P/F,10%,10)=100000×0.385 5=38550(元),将其作为资产成本的一部分,因此该固定资产的初始入账价值=3000000+50000+38550=3088550(元),会计分录如下:

借:固定资产 3088550

贷:银行存款 3050000

预计负债——预计弃置费 38550

(2)按照预计负债的摊余成本和贴现率计算确定每一年的利息费用,计算结果如表1所示:

单位:元

企业每年年末,根据表1第3列数据编制如下会计分录(以第1年末计息数据为例):

借:财务费用 3855

贷:预计负债——预计弃置费 3855

经过以上计息,10年共计息61450元,“预计负债”账户第10年末余额正好为100000元(38550+61450)。

上述计算业务处理过程的前提是企业对于预计负债的估计必须十分准确,而且在以后年度内该估计值不发生变动,可是在现实生活中环境是在不断变化的,因此会计准则中要求企业在每个资产负债表日都要重新对预计负债的账面价值进行复核。有确凿证据表明该账面价值不能真实反映当前最佳估计数的,应当按照当前最佳估计数对该账面价值进行调整。

二、调增预计负债的账面价值

假设该固定资产已经使用到第3年末,由于外围环境的不确定性,企业确定当该固定资产报废时预计需要另付出10000元,仍以10%的折现率来计算现值。

则按照新增预计负债的摊余成本和贴现率计算确定第3年末以后各年的利息费用,计算结果如表2所示:

单位:元

固定资产预计费用估计变更后,新增的10000元预计负债折现到第3年末,其现值=10000×(P/F,10%,7)=100000×0.513158=5131.58(元)

第3年末预计负债的账面价值=51310.05+5131.58=56441.63(元)

会计分录如下:

第3年末:

借:固定资产 5131.58

贷:预计负债——预计弃置费 5131.58第4年末:

借:财务费用 5644.16

贷:预计负债——预计弃置费 5644.16

经过以上计息,以后7年共计息53558.37元,“预计负债”账户第10年末余额正好为110000元(56441.63+53558.37)。

三、调减预计负债的账面价值

假设该固定资产已经使用到第3年末,由于外围环境的不确定性,企业确定当该固定资产报废时预计可以比原来少付出10000元,仍以10%的折现率来计算现值。

则按照新增预计负债的摊余成本和贴现率计算确定第3年末以后各年的利息费用,计算结果如表3所示:

单位:元

固定资产预计费用估计变更后,调减的10000元预计负债折现到第3年末,其现值=10000×(P/F,10%,7)=100000×0.513158=5131.58(元)

第3年末预计负债的账面价值=51310.05-5131.58=46178.47(元)

会计分录如下:

第3年末:

借:预计负债——预计弃置费 5131.58

贷:固定资产 5131.58

第4年末:

借:财务费用 4617.85

贷:预计负债——预计弃置费 4617.85

经过以上计息,以后7年共计息63821.53元,“预计负债”账户第10年末余额正好为110000元(46178.47+63821.53)。

四、合理估计预计负债

预计负债的估计,需要考虑很多因素,并在假定的条件下进行。在对未来金额进行预计时,企业不仅要对未来金额及其时间分布进行预计,而且更重要的是要在预计时对未来通货膨胀、技术进步等外界因素作出合理假定。甚至对未来情况的不确定性,需要考虑出现各种不同情形的概率,并计算其期望值,以确定未来的支付金额。在贴现时,需要按照无风险利率考虑,倘若在利率完全放开的情况下,甚至需要考虑企业信用评级调整无风险利率。企业认真考虑这些因素,以获得相对客观的现值。

预计负债账面价值的调整不仅可以正确反映企业相关资产的真实价值,而且这也符合收益与费用的配比原则。准确估计预计负债的大小可以有效的防止各期收益与费用不配比的状况发生。

参考文献

[1]朱学义:《中级财务会计》,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年版。

上一篇:水彩画特殊的表现技法下一篇:甘肃临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