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画人才

2024-07-31

动画人才(通用10篇)

动画人才 篇1

动画专业作为知识密集型的文化产业, 既需要擅长艺术创造的精英, 同时也需要大量的具有实际动手操作技能的制作人才。它与其他文化产业一样都需要合理的人才结构。当今我国动画产业的大规模发展必然带来动画岗位的细分化, 培养动画产业规模化运作所需要的技能人才, 要求在岗位、技术、人才培养模式上实现合理的人才结构, 形成特定人才的层次结构。在教育的培养方案上, 研究型人才的培养和操作型人才的培养要有所区别。高等教育在完成基础动画课程学习的情况下, 应进入细分专业的学习。如创作型人才的培养方向除了注重动画的创作外, 还必须注重动画策划等能力的培养。学生应根据自身的特点和兴趣爱好选择将来发展的方向。

一、动画产业对人才技术能力的需求

企业对人才技术能力的需求主要体现在:团队合作能力、做事的能力、学习的能力及创新能力。 (1) 团队合作能力:主要体现在人才的团队意识和与团队的组织协调能力。动画行业是一个岗位分配详细、团队协作性很强的行业。经调查, 多年来用人单位反映最多的问题是他们招聘的学生, 特别是在校学习优秀的学生, 往往热衷于独立工作, 不会甚至不愿意与其他人合作, 缺乏团队协作工作的能力, 不具备调动他人或组织他人共同工作的合作能力。 (2) 做事的能力:主要指对实际技术动手操作的能力。很多招收动画人才的单位表示, 高校动画专业的毕业生大多数毕业开始工作在生产项目的第一线, 这也是相关企业单位岗位人才需求量最多的岗位。但是刚毕业的学生在实际项目技术操作方面大多表现能力不够, 缺乏实际动手操作的工作能力, 特别是缺乏对技术的举一反三的变通应用能力。这一点就需要我们在教育教学中进一步加大实践性教学的比重, 并加强对学生实际技术问题处理能力的培养。 (3) 学习的能力:动画产业用人单位认为, 教育要重视学生独立学习能力的训练。学生毕业走入的是社会这个最大的学校, 与以往的学习有专门授课的教师不同, 社会这个学习的大空间, 适合有独立学习能力的人生存, 这也是企业需要人才具备的最重要的能力之一。对人才独立学习能力的培养要受到重视, 不能只注重训练学生如何掌握某个技能, 还要注重对技术的举一反三的能力, 对专业的设置要基于培养的人才在各个阶段都能走出学校、走入社会进行专业实践。 (4) 创造的能力:加强创意训练, 企业在多大程度上接应的项目都需要企业独立创作, 这就需要更多的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 首先在技术上, 企业需要将科学的概念转化成为用户需要的作品。对于大多数的生产型中小企业来说, 新产品的研发、科学技术的自主创新无疑是核心内容, 起着骨干的作用。原创是中国众多行业的软肋, 近年来在我国对动漫领域的政策及资金方面的大力扶持下, 各大动漫企业、院校及个人都涌入了对国外动画的模拟性创作的行列, 大量的所谓的“原创作品”缺少我国艺术文化独特的风格。

二、动画产业对人才素质的需求

有位企业家这样说过:要学做事, 先学做人。这不仅是培养人才的警示语, 也是企业需要人才的第一准则。所以考核人才首先要考核其做人的能力。这一点, 大家首先想到的便是人的德行。动漫产业的发展, 需要具备全方面素质的人才为基础推动其不断的发展, 这样的人才还要具备诚信素质, 在当今开放社会和全球社会的经济条件下, 在我国对动漫产业的不断支持下, 各地建设动漫产业基地, 社会涌入大大小小与动漫相关的公司, 动画行业的员工面对更多的选择, 他们可以不断地跳槽, 这就严重威胁着用人单位的商业秘密的泄露, 使得用人单位对员工要求最好具有较好的法律常识和较高的道德素质。当然, 除以上动漫产业对人才知识结构的需求, 企业需要的人才还应具备多方面的能力。

三、根据社会需求变化进行培养方案的改革

培养方案的建设就好比建设大楼首先要设计图纸一样, 要建设好的楼房首先要有好的设计图纸, 如图纸出现问题, 那楼房也就会有问题, 甚至有屋无门。人才的培养如同建设楼房, 要培养优秀的人才首先要有个好的“图纸”———也就是我们说的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环节首先要进行专业调研。人才培养方案要符合地方经济社会建设, 就必须做好专业调研。专业调研的主要任务是:人才需求情况和用人单位对人才的知识能力结构的要求, 这是确定人才培养要求和设置培养体系的依据, 也是学科专业建设和招生计划制定的依据。掌握市场对专业人才的需求状况, 明确专业设置的职业面向、就业岗位和培养规格, 清楚用人单位对专业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具体要求, 了解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优点和不足, 加强专业及专业群建设, 改革课程设置和内容, 优化课程体系, 根据职业岗位群确定人才培养目标, 以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 突出课程体系的针对性、应用性, 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进一步提升服务地方 (行业) 经济建设的能力。其次要制定人才培养质量标准, 即细化培养要求, 制定人才质量标准, 确定培养模式, 制定培养体系, 要进一步优化培养体系, 这是最具实质性的工作, 也是难度最大的工作。最后要编制培养方案, 制定教学大纲。未来几年我国动漫教育必须要在动漫作品创新及创新型人才培养方面加大力度, 以应对新实际的挑战。企业竞争的本质是人才的竞争, 具有良好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人才更是其中的关键。当前中国动漫企业正在面对的重大课题就是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四、根据动画行业工作岗位划分专业方向

根据动画行业领域划分及工作岗位的划分, 有意识地进行课程设置分化。“大而全”的教学模式是无法适应动画这个劳动密集和技术密集并存的行业, 以至于出现培养出的大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对动画各个领域都懂一些, 但是没有一项精通的现象。课程设置的合理性和科学性能够使学生在充分了解和掌握各种技能之后给自己制定一个较为清晰的职业目标, 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所以教育部门对专业方向的划分就十分重要。根据就业方向划分专业方向:传统手绘动画、二维动画制作、三维动画制作、游戏动画、传媒广告创作、建筑动画分类等, 让学生按照有兴趣的专业方向学习。所以说, 在高校动画专业课程设置上应包括:综合艺术基础课程、动画艺术课程、专题研究和课题实践。在此类课程设计中, 其具体内容也可以根据培养的动画人才进行更加灵活的选择和调整。教育者也可“因材施教”, 从而使得学生在社会上能够发挥最大的专业才能, 达到“人尽其才”。

我国动漫产业的发展, 需要的不仅仅是产业、人才数量上的增加, 还必须在质量上有所突破, 优化我们的教育结构, 发展产业的文化。动画产业的发展要与动画教育的发展并肩前进, 动漫人才培养必须适应我国动漫产业的需求, 动漫产业的发展要促进动画教育的改革, 良性发展的动漫产业可以为动漫教育提供良好的就业基础和物质基础, 同样呼应的良好的教育不断培养出的动漫人才, 推进动漫产业的不断发展, 这样形成一种持续的良性循环, 才能实现社会动漫产业需求与动漫人才培养之间的共同发展。

摘要:动画产业的发展刺激动画教育的发展, 也为动画教育提供了有力的实践空间。动画教育要加强与相关企业之间的联系, 使动画企业一线实战专业人员将各种新兴的动画技术、动画市场行情、动画技术等实际的操作经验带到动画专业的课堂上, 加强互动, 这样才能使动画专业的学生学习到当前最新的动画发展动态, 从而应用到学习创作中。高校也可在教学上、教学设备的采购与应用上, 及时从当今动画产业的发展需求中获得市场所需信息, 从而为我国的动画产业培养最新型的动画专业人才, 促进我国的动画事业的快速发展。

关键词:动画产业的发展,动画教育改革,人才培养

参考文献

[1]马兆峰.动画产业人才需求与动画教育现状的反思[J].新闻界, 2008, (4) .

[2]雍晴.浅论中国高校动画教育改革[J].新闻界, 2009, (3) .

[3]梁玉清.试析动画专业课程体系的建立与实施[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2, (5) .

刍议动画设计人才的培养思路 篇2

[关键词] 动画设计复合型人才教学体系培养思路

动画设计在我国起步尚初,但在国外却有着较长的发展历史,在美、日、韩等国,动画产业拥有广大的受众群体和较为完善的动画设计人才培养体系。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影视、网络动画的需求越来越大。然而,我国动画设计人才的稀缺和专业教育水平的低下直接影响动漫产业的发展。因此,中国动画要占领市场,赶超国外动画的先进水平,必須要在动画设计教育上大胆突破“理论偏移”或“唯技术论”的思想桎梏,调动现有资源,合理课程设置,整合师资队伍,完善教学体系。并改变传统说教式的教育方式,将国外特别是欧美的先进动画设计理念以及设计实践快速同步的吸纳到大学的教学之中。

一、我国动画设计现状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计算机技术、影视技术的迅速发展,数字动画应运而生,以数字媒体为基础的动画产业成为全球迅猛发展的朝阳产业,市场前景相当广阔。但是,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动画业尚处在刚刚起步的阶段。

本世纪最具有潜力的两个行业,是信息产业和文化产业。而动画设计与制作作为时尚而新鲜的行业,正以迅猛之势在全球文化产业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据资料统计,全球最大的娱乐产品输出国是美国,其每年的动画产品和衍生产品的产值就达50多亿美元,特别是以Pixar,Dreamworks(PDI)为代表的美国二大动画巨头以及以Blizzard为代表的动画游戏巨头占据了美国乃至全世界动画的大部分市场旧本则通过动画片、卡通书和电子游戏三者的商业组合,成为全球产量最大的动画大国,年营业额超过90亿美元;即使是后起之秀韩国,发展势头亦咄咄逼人,以全球近30%的产量,荣居世界动画年产值第三位。

和动画产业前三强相比,我国的动画产业仍处在非常稚嫩的阶段。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专业人才匮乏,中国动画从业人员不足?万人,只达到韩国的1/3;其次是人均拥有动画的时间短,日本人均拥有国产动画5-8分钟,而我国只有区区0.0012秒(年总产量2.5万分钟:年实际发行量7.1万分钟);第三则是动画产品的受欢迎程度,国外动画在中国曾一度创下90%以上的市场占有率。据调查,高达80%以上的中国青少年,最为推崇的是日本动画,而国产动画少之又少,精品难觅踪影。

纵观我国的动画产业,动画设计人才缺口巨大,尤其是创作兼技术优异的复合型设计人才更弥足珍贵。有关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游戏动画人才不到3千人,而市场缺口达到60万人:影视动画人才只有7千至1万人,而全国需求多达15万人。动画人才的极度匮乏,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动漫产业及网络游戏产业发展的瓶颈。市场需求量巨大与动画设计人才匮乏,形成有市无人的状况。

社会对动画产业庞大的需求,引得不少学校纷纷开设动画专业。据中国教育在线公布资料,目前国内共有19家高校设有动画设计专业,而在艺术设计专业内设置动画设计专业方向的则有百余家,并且各种动画短期培训班更不计其数,大部分都涉足数字动画。而动辄万元的学费也挡不住学生们热情的脚步,不少院校一招就是近百人,不少其他专业的学生也慕名转到动画专业上来,使得动画设计教育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然而,这种欣欣向荣的景象只能使人喜忧参半,喜不必言,忧在教育质量不尽人意。多数院校匆匆上马,课程设置和师资配备都存在很大问题;由此产出之毕业生的质量也就可想而知。

能够培养具有创意、想象和个性于一身,同时在制作技术上优异的复合型人才是非常不易的。目前我国动画设计教育在教学上充斥着两种思潮,一种是“理论偏移”,另一种则是“唯技术论”。在“理论偏移”的作用下,教师往往更加注重对动画设计理论和动画设计演变过程的教学,这样单纯偏重务虚的教育方式,忽视了动画设计作为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的特性,造成学生“好高骛远,眼高手低”,一旦走上社会,缺乏动手能力的弊病就会暴露无疑,从而产生一方面人才奇缺,一方面很多动画设计专业毕业生难以就业。主要原因是学校在开设课程上,实践方面能力欠缺,难以将最实用的技术传授给学生:而另一种“唯技术论”的思潮,则是要求一切以掌握动画设计技术为核心,一味要求学生掌握设计技术而忽略了对学生审美、文化素养以及逻辑思维的培养。这样的学生尽管能够在一段的时间内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但随着工作的深入,个人人文素质以及逻辑思维的缺失将成为学生进一步发展、提升的瓶颈。因此,“唯技术论”只能培养出低级作业的操作匠,很难能够培养出具有自主创新思维、具有丰厚人文情怀的设计师,而目前我国最为缺乏的恰恰是这种类型的设计人才。因此,从目前人才培养的角度出发,尽管学校不遗余力的在创办或开设动画设计专业,但能够真正派上用场的设计人才仍然千金难求。

二、动画设计人才应该具备的素质

因为动画设计专业是为全国务电视台、动画公司、游戏娱乐研发机构、电影制片厂、网络公司、建筑可视化设计等行业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动画设计专业毕业生必须能够生产制作:动画电影、电影特技特效、三维游戏、数字动画片等。

因此,掌握动画专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具有较强的较高的艺术素养和敏锐的艺术鉴赏能力,具有很强的美术基本功,掌握三维动画的造型设计规律及具备造型设计能力,掌握数字动画的场面设计规律和方法,掌握数字动画动作设计规律和方法,掌握相应的计算机动画制作技术,熟悉数字动画片制作流程,这些都应该是动画设计人才具备的素质。另外,要对计算机有强烈及浓厚的兴趣,善于将人、景、物用绘画的方法进行表述,拥有很高的色彩涵养,善于运用颜色来表述画面主题,善于组织画面中的色彩氛围。

三、动画设计人才的培养思路

培养动画设计人才不能一蹴而就,不能简单的理解为培养动画设计人才就是教会他利用电脑完成复杂操作,而最重要的应该是培养学生的创意、想象力和个性特色。因此,要明确动画设计人才的培养思路,完善教学体系,改善教学方法。

不能因为市场上热闹,学校就盲目地扩大招生。这一新专业的发展方向、人才培养模式尚处在探索之中,缺乏一定的系统性和针对性。学校在人才培养方面,一定要有前瞻性,注重实用,打造创作与技术兼备的复合型人才。

(一)完善教学体系

教学体系应该包括招生规则、教学环境、设备设施、课程设置与师资配备等等。其

中课程设置和师资配备是研究的主题。科学的课程设置和合理的师资配备是培养合格人才的保证。并且培养合格甚至优秀的动画设计师并不是仅仅依靠一个学校的能力就能够完成的,它需要整个社会的关注与重视。任何一个开设动画设计专业的学校都应该和行业的专家、学者达成良好的合作关系,并邀请这些专业人士参与制订培养方略,形成一套较为完善科学的教学体系。

培養拥有独特创造力的动画艺术设计人才至少需要四年的时间。首先,至少进行两年的基础课程训练,包括艺术和技术两方面的。特别是数字动画专业,是全新的动画领域,是美术学、影视艺术学和设计艺术学以及计算机图形图像技术的高度结合。要求具有扎实的美术功底、丰富的艺术理论知识以及熟练掌握电影语言的内在规律。数字动画设计者应当有严谨的思维能力,良好的外语基础以及相当的数学基础,因为数字动画是艺术与科学的完美结合,如果想要在这个行业内具有发展后劲,外语和数学基础是非常重要的。因此,除了开设好艺术基础课程之外,开设数学、物理、人体解剖学、人机工程学、逻辑学等技术基础课程也是十分必要的。同时在应用上掌握计算机动画制作工具和制作技术,是毕业生走向岗位的关键。作为全美最早开设动画设计专业的伊利诺伊大学,制作技术教学两年的安排是:第一年学生必须经过三个阶段的严格训练:第一阶段是三维动画基础入门,包括3DMAX初级、电脑美术等,培养学生的电脑艺术修养和造型能力;第二阶段是三维动画中高级阶段,包括3DMAX中级、角色建模、角色绘制、案例实习等,培养学生的电脑表现能力;第三阶段更高一级,使学生进入专业游戏设计、影视编辑领域,包括三维动画设计软件,卡通绘制等。而且三个阶段学生各有一个月的实习时间。第二年的课程安排的更加丰富,在软件培训方面由浅入深,不仅有雕刻艺术、人物写生、还有各种如MAYA特效和影视片头命题设计、后期合成等方面的培养,经过如此系统化、专业化的学习,才能达到直接参与动画设计制作的水准。

师资配备上,文、艺、工多科兼容,力求上什么课就什么专业教师来教。专业课要引进社会资源,力求课程与社会专业发展状况同步。

(二)根据需要发展多元化培养方式

就目前我国动画业最为缺乏的动画设计人才的状况,学校在课程安排和就业指导方面应该分三个培养方向,首先,是以培养有丰富经验的高级合成特效师、特技指导、视觉效果总监为目标的长期课程体系,旨在培养高级影视特效师;其次,是培养具有丰富动画制作经验的高级动画设计师、动画指导、制作总监,学生毕业可以进入动画设计公司,游戏公司,走上职业化设计道路;第三,是培养具有丰富经验的电视台制作部在职人员或电视动画制作设计人员,可以进入电视台和广告公司,从事电视动画制作工作。

动画业的飞速发展,必将带动其他相关行业的发展,包括动画教育行业也会朝气蓬勃。但是,动画教育必须遵循教育规律,不能盲目跟风,如果学校仅以盈利为目的,不是立足于培养真正的动画设计人才,那么迟早会被社会和市场淘汰。

四、结语

高校动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篇3

从动画教育发展历史和发展规模来看, 中国高校动画专业教育在20世纪50年代初就已出现。截止到目前全国动画专业在校生将近50万人, 每年培养毕业生逾10万人。这是个庞大的数字, 但是动画市场仍然是人才匮乏, 很多动画公司每年都在高薪聘请动画师, 另一方面我们的动画毕业生却总是苦于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出现这种情况, 一方面是动画公司需求的是创新型的创意人才, 而另一方面刚刚毕业的大学生因为没有工作经验等等, 仅仅依靠在校学习的知识是很难进入动画公司的创意阶层的。这一现象值得我们去深入探讨更加科学的人才培养方式, 从更高层次制定适合中国高等动画教育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

中国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是关系我们动画市场、动画产品能否在世界上占有一席之地的根本。与世界上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动画专业相比, 我们的教育显然是不足的, 无论是师资还是在课程设置上。这些都直接的关系到我们的人才培养问题, 人才培养关系到我们的学生能否担当为中华民族动画之崛起的历史使命。能否为中国的动画事业储备精英人才, 但是在可喜的动画教育现状面前, 也有一些令人担忧的问题摆在动画高等教育的各个方面。

目前国内院校的课程设置普遍缺乏自身特色培养, 缺乏有目的和针对性的培养。教师数量较少, 学生数量的庞大, 知识的一味灌输造成学生的学习没有特点, 就业面相对狭窄等等问题, 这种现状长期持续下去将会对国内动画产业链造成断层式的影响。

对于动画专业教学模式方面。校企合作的教学模式现在很多院校都处于一种摸索阶段, 职业类高等教育做得稍微好一点, 但是一些本科类却还处于一种试试尝试的阶段, 并没有实质性的进展。学校培养的动画人才不能达到企业所需要的人才素质要求, 合作往往困难重重。我们需要对我们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一个科学规划, 从企业需要到动画原创人员开发, 我么都需要学校与企业的一个良好合作环境, 从最根本的方面解决校企合作的瓶颈, 从而达到企业需求的学生素质过硬的技术本领。

动画教育的发展现状是值得我们思考的, 我们的教育模式是否科学?我们的人才培养计划是否完善?我们能否培养出中国动画的中流砥柱人才?正所谓人才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为培养动画人才做深入的探究。

二、培养目标的科学性

动画产业是一个艺术、技术、创意和市场相结合的复合型产业, 需要的人才种类、层次多样, 且相互关联。

高等教育动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首先要解决的是我们要培养什么样的动画人才。首先他要具备深厚的理论素养, 理论素养包含的内容基本属于历史文学范畴, 这是一个宽领域的知识储备。其次要掌握相邻学科及必要的横向学科知识这包括音乐、纯绘画、电影等等。还要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和良好的适应能力。当然除了具备这些基本知识以外, 还要有一个持之以恒的耐心, 做一个真正的动画师是需要时间和耐力的磨练的。

动画人才的培养最重要的是注重创新精神与创新人格的培养, 只有创新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中国动画之所以在20世纪的60年代大放异彩, 这得益于动画作品的创新精神和民族精神内涵。

动画人才的培养目标的创新型就是要求我们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创新素质的高复合型人才。

三、课程体系的科学性

课程作为教学理念的集中体现, 也是人才培养落实的根本点, 是老师传播知识文化的载体, 这个载体设置是否具有科学性直接关系到, 学生是否能学习到系统的专业知识。因此, 课程体系的设置对于动画人才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目前在全国的一类院校如:北京电影学院动画学院的课程设置充分利用了传统动画的教学优势与计算机等高科技技术相结合的教学理念, 在动画人才培养方面, 兼顾电影、动画、游戏、多媒体等各个学科的学习创作, 以及对相关文学理论和美术史论的研究。课程设置方面既重视基础知识的学习, 又强调对最新技术的掌握。像三类本科院校的课程设置, 因其师资力量的有限, 在课程设置上就缺乏诸如:文学理论、电影导演等课程的设置。

在当前高校动画专业课程设置上应着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深厚的学科知识, 为将来的动画产业的创新奠定丰厚的文化底蕴。基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在课程设置上应偏向于学生的实践课程的设置, 加大技术含量的培养力度。更多的引进电影等相关学科的师资力量。目前基于高校动画课程的设置的情况, 想要做到完善的课程设置, 还应该多多借鉴国外的动画专业课程设置, 吸取他们成功的例子为我们所用, 取长补短, 为中国高校动画专业的课程设置提供一个良好的借鉴作用。也为中国的动画事业培养新一代的创新型人才。

四、加强校企合作办学

校企合作是目前高校培养动画人才相对比较好的一条合作方式, 一方面学校可以根据市场需求培养企业的定位人才, 另一方面企业可以根据自己公司发展方向和项目需求有针对性的挑选自己的人才进行培养, 进而为公司储备后续人才。校企合作的模式可以采用公司入驻校园成立动画制作公司, 根据公司的需求, 培养学生的某一项技能, 这样既可以有针对某一项项目开发, 培养自己的团队班子, 以适应公司的需求和发展。这样做既可以满足动画制作公司的项目要求, 又可以为公司的项目制作降低成本。学生在实践环节得到了一个充分的发挥, 因为参与制作项目, 这样学生又可以收到经济来源, 既提高了自己, 又赚得了金钱。更加为将来的毕业设计打好铺垫。这也是一个双赢的合作模式。

五、结语

中国的高等院校培养的动画人才, 首先满足的是国内的动画市场需求, 其次, 才是国外的动画企业。为此我们制定科学的人才培养计划, 不仅有利于为中国的动画事业培养创新人才, 也为世界动画行业, 培养动画精英。面对着严峻的挑战我们更应该而且要尽快制定出切实可行的人才培养模式, 来弥补整个中国动画市场创造型人才的缺失。动画教育要保持对先进技术的研究教育成果以及对创造性与审美的研究领先地位, 这是动画教育的生命力所在。

参考文献

[1]李家国编著.中国动漫产业结构优化研究, 南京大学出版社.

[2]谭玲编著.动画产业.四川大学出版社.

动画人才 篇4

背景研究

1.动画行业需求层面背景:动画从业人员人才结构不合理,各类高校培养类型较为雷同的动画毕业生,对需要保持合理人才结构的人才市场不匹配。当前动画行业的发展既需要擅长艺术创造的精英,又需要数量庞大的、具有较高技能的熟练制作人才,同时需要精通国内外动画市场、熟悉营销手段的市场管理人才,而实际上能满足各层次用人需求的专业人员依然短缺,动画教育与行业的脱节制约整个动画产业的良性发展。

2.毕业人才培养层面背景:各类型高校培养的毕业人才趋于雷同,滞后于行业发展实际。通过调查研究,目前国内开设动画专业的高校类型有电影学院、美术学院、综合大学、理工大学、职业学院,而大部分院校的课程设置多为覆盖性较为全面的动画制作知识,普遍缺乏自身特色培养,缺乏有目的和针对性的培养,缺乏根据学院自身特点设计的课程和人才。

问题研究

1.各类型高校动画专业毕业人才多雷同,缺乏独特性和针对性培养。大部分高校培养的动画人才为原动画技术人员,而其他类型的动画人才较少。

2.由毕业创作状况观察到的相关课程设置不够合理,多重技法。大部分高校动画课程的设置偏重于教授动画技法,动画理论的系统教育和动画产业上游创意、统筹人才的培养比较缺乏。90%以上的动画专业开设了动画原理、运动规律、角色设计、场景设计、二维三维动画软件等这几大类课程,都属于动画技法范畴。而只有不到一半的院校开设了动画史、美术史和动画大师研究等课程。35%左右的院校开设了导演、表演、剧作等课程。

以毕业创作为窗口,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

1.动画专业毕业创作现状与问题调研:(1)毕业创作类型与高校类型分析。毕业创作的类型明确反映出各高校培养人才的类型。通过调研整理,目前国内开设有动画专业的高校大致分为五种类型,而这五种类型高校的毕业创作作品主要体现在原画和中间动画的知识呈现,也就是大多培养原画师和动画师的人才类型。而另一方面,动画行业所需的动画人才是各种动画类型的人才。

(2)毕业创作是人才定位、培养类型的集中体现:毕业创作的方向集中反映了不同高校培养人才的方向。

(3)毕业创作引出的问题讨论:第一,毕业创作作品的形态单一;第二,不同类型高校人才定位不清晰;第三,高校培养人才与动画行业需求不一致;第四,知识结构、教学内容、实践教学对应课程体系需要改革。

2.毕业创作促进动画专业课程体系的变革:(1)知识能力结构及特色课程群划分。科学、合理的课程设置是保证培养高质量、高素质毕业人才的重要条件。五种类型高校为了培养分别具有五种类型的动画人才,课程设置以明确职业岗位所需的人文艺术素养与技能素养为基础,再将动画毕业人才所需职业能力分别分解为五大核心能力群落:导演能力、策划运营能力、技术能力、人文艺术能力、表演造型能力。最后根据核心能力对应课程进行特色化整合,形成相应的五大特色课程群:导演特色课程群、策划运营特色课程群、技术特色课程群、人文艺术特色课程群、表演造型特色课程群。(2)教学内容对应特色课程群的改革:毕业创作作为本科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其结果并不是第八学期或是这个环节的成果展示,而是动画学科本科教学的一个总体呈现。四年本科教学中共有大概十多门专业课,另外还有公选课和实践环节等课程,五大类型高校每门课的设置和安排都将紧紧围绕着五大特色课程群来展开,培养各有所专长的毕业生。通过四年课程学习的连贯性和积累,改革和开发突出本专业特色的新的知识点、新课程,自编最适合的教学讲义、习题集、案例集。(3)实践教学对应特色课程群的改革:第一,教学时间的改革:不同类型的特色课程群要有适合该课程群的教学时间;第二,毕业创作选题的改革:根据五大类型课程群,可安排相符合的选题。如选题的系列性、选题的差异性、选题的针对性、选题的精选性、选题的实用性等等;第三,毕业创作语言的创新:由五大类型的毕业创作方向,培养五大类型人才创作的专业性、个性和原创能力。

3.特色课程群的教学方法及手段的改革:(1)采用“树立目标”的教学方式代替“传授知识”的教学方式:传统的专业课程体系往往按知识体系来组织教学,先学基础的知识,然后逐步深入提高。而在这五大特色课程群教学中,让学生明白他将“成为什么样的人才”的目标中去获取他们所需要的足够知识。(2)采用“工作坊”的教学方式代替“传统课堂”的教学方式:工作坊教学方式有助于让各类型学生身临其境,容易进入创作的角色中,对知识的系统性、连贯性有更好的把握,也更易理解客观、深刻,易于上手,也使学习效果更佳。

研究展望

1.树立以毕业创作促进动画专业课程体系变革为思路的教学理念,强化、设计、完善实践教学;2.资源优化整合,形成交叉特色;3.教学改革发挥对同类专业的带动与辐射作用等方面的影响。

通过毕业创作带动课程体系、教材体系等教学改革,培养符合动画行业需求的各类型人才和各自高校特具特色的教学思想,探索动画人才培养模式的新途径。

(作者单位:四川美术学院 影视动画学院)

动画人才 篇5

关键词:人才培养,动画专业,课程体系

动画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电影、电视动画创作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 训练影视动画设计、技法、制作的基本方法, 掌握动画设计、动画编导的基本能力。学生通过相关课程获得较丰富的文学、音乐、绘画、影视等人文与社会学的知识;宽厚的绘画基础与文学写作基础知识;动画创作中音乐基础知识以及动画领域里的专门性的技术理论和方法。由于动画产业的发展对人才结构的需求是分层化的, 需要专长于动画创意设计的原创型人才, 动画产品策划运营型的人才, 更需要大量的兼具艺术和技术具有熟练的高技能的动画制作型人才。“721”人才培养模式的提出, 使得我们在动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上需要依据动画产业对岗位人才需求的层次上各有侧重, 按照动画产业对岗位人才的实际要求培养适应岗位特点的各类型人才, 在培养动画专业的应用型人才、复合型人才、创新型人才上应有所区别。

动画应用型人才必须在具备宽厚且合理的专业知识基础上具备较强的专业实践操作能力, 特别是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和相关技术综合解决动画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 有从事动画专业一般工作的技能和从事动画市场岗位的核心技能。培养动画专业的应用型人才针对70%左右的学生强化动画专业基本理论教学, 同时结合动画专业的特点和岗位的需求, 以就业为导向, 以应用为核心, 以实践为重点, 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实践课程设置必须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使学生具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应注重实施的实践, 通过课堂教学的教学方法, 使学生参与到设计实践的实践中, 开发整个过程, 从中得到锻炼, 提高学生的设计能力和实践能力。课堂教学方法的目的是打破传统的封闭式课堂教学模式,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 对项目的各个环节进行实际的研究与实践。在教学的过程需做到由浅人深, 注重学生专业基本技能的培养和能力培养, 积极推行课程改革。可实现由课堂向职业场所的转变, 有利于学生实现就业的无缝连接, 同时, 广泛地建立校企合作关系, 有益于动画专业学生实践技能的拓展。

动画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 具有艺术性和技术性的特点。对动画从业人员的要不仅具有一定的艺术创作能力, 而且还必须具备一定的技术操作能力。据此, 培养动漫专业复合型人才, 即针对20%左右的学生培养艺术与技术的复合型人才, 建立艺术与技术交叉融合为主的教学理念, 完善实践教学, 鼓励学生采取主辅修、双学位或跨专业学修课程进行相关专业的知识学习, 具备相关学科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可在第二课堂开展实践技能的训练和指导, 建立艺术与技术背景学生交叉团队, 设置专业拓展类课程,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和爱好进行选择。另外, 可在原有的课程体系之外, 利用课余时间开设动画策划与创意、动画剧本创作、动画心理学、动画产业调研、人机交互优化界面、互动媒体开发技术、动画品牌经营的讲座等有目的、有选择的丰富学生的先关的专业技术性知识等。

创新是动画产业的核心, 动画学科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审美特征要求较高的创新能力。创新型人才的拥有有创造性的思维且具备广泛的文化积淀和良好的文化素养, 这使得此类人才在跨学科、跨专业的知识交叉结构里能开拓创新思维。否则进入动画行业, 只能成为一个较低端的技术操作人员, 有些甚至是从事低端环节的复制工作。动画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创新能力, 这就要求在特定的教学过程中专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从动画基础课程、动画专业课程到动画实践课程中逐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针对特定的实践项目课题教授动画课程的创意方法, 将学生引入创造情境中从而激发创意兴趣, 锻炼创造能力。培养动画专业的创新型人才, 针对10%左右的学生培养创新型人才, 突破传统的专业教育模式和人才培养方式, 制定个性化培养方案, 围绕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发展能力的培养在专业技能课程的教学中, 采取工作室制度, 培养创新思维、学习创新方法、进行创新实践。即将课程教学与生产实践紧密地融合在一起, 通过具体案例的制作既完成了课程内容的教学, 又使学生切实地训练了专业技能。也可以帮助学生成立创作小组, 或者参与教师项目, 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技能。

综上所述, 动画专业教育要发展必须在科学的人才培养模式下优化动画专业人才培养结构, 充实人才培养方案, 需要理论联系实际, 进行专业课程的教学改革。改革人才培养方案, 以分层次、定向培养为目标, 处理好动画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 主干学科与交叉学科的相关性, 并在专业课程内与课后处理好教与学的联系, 搭建和完善课程平台与课程体系。动画人才的培养必须以适应中国动画产业的需求为主要目标, 才能解决动画人才培养与社会市场需求之间存在的错位问题。

参考文献

[1]潘瑞芳, 秦爱红著.泛动漫创意与人才培养研究[M].中国广播影视出版社, 2010.

动画人才 篇6

一、动画市场人才供求矛盾产生的原因

(一) 学校方面

1. 师资力量薄弱。

我国大部分高校动画专业都是新办的专业, 动画教师团队较小, 结构失衡, 再加上大批量的高校扩招, 进一步加剧了动画专业教师的短缺。教师素质与教学水平参差不齐, 除少数学院拥有开办动画专业师资力量外, 大部分学校并不完全具备办学条件。据了解, 目前高校动画专业教师多是“半路出家”, 以艺术类和艺术教育类专业毕业生为主, 大多动画专业的老师都没有在动画领域进行过一定的理论研究和教学磨炼, 对动画的认知尚浅。我国现有师资少而不专, 对聘请校外兼职教师和国际学习交流的积极性不高, 聘请外教的体制又有障碍, 中国动画很难向动画发达国家教育水平看齐, 动漫教育正在陷入这种进退两难的尴尬状况之中。

2. 学生入学门槛低, 素质低。

当今, 艺术类考生逐年增加, 较低的文化课分数线成了考生选择报考的重要原因, 其中动画专业院校又连年扩大招生数量, 更成为家长和学子追捧的对象。动画专业门槛低, 已经成了考生解决高考升学问题的捷径, 而并非有这么大批真正热爱动画的学子报考。“低门槛”的动画专业毕业生整体素质偏低。

3. 学校教学理论与实践结合不紧密。

原创型人才的缺乏, 或者说原创型人才无法脱颖而出发挥作用, 是中国动画发展的主要瓶颈。现在, 我国动画人才的培养, 层次过于单一, 主要集中在动画的中后期制作, 而编剧、导演、造型、美术设计以及懂得市场需求的策划者、制片人和市场营销方面的复合型人才, 则十分缺乏。动画是一个综合创意行业, 绝不是简单掌握一些工具就能够胜任的。动画的特点决定了动画教学方法的多样性, 对学生的创意思维、职业素养方面的培养相对欠缺。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相同的教学手段, 影响并抹杀了学生的创作热情。

(二) 企业方面

企业与学校和学生交流不够, 学生不了解当前的就业动态, 盲目投送简历。另外有些企业有短期行为, 利用“试用期”造成就业率提高的假象, 实则并无招新计划, 只是无偿使用毕业生, 减少开支, 使学生陷入无休止的试用期工作阶段, 耽误了就业机会。公司的这种不希望为培养人才而花费时间和资金的行为, 实属目光短浅。

(三) 国家政策

国家盲目宣传动画前景, 不以学生为本、一窝蜂的办学思路, 导致动漫教育发展的规模远远超过了市场的实际需求。另外, 政府在资金上和政策上支持力度不够, 使得培养动画人才的渠道相对较窄。

(四) 学生方面

在校学生多数并不了解现在市场动画所应具备的能力和素质, 获取的消息和知识的来源也是单方面的, 等到学生毕业, 进入社会后才发现, 自己根本无法适应当下的竞争, 但为时已晚。早期因为缺乏与市场的接触, 学生对自身能力条件判断不准, 期望值高, 造成日后对用人单位和部门的错误选择也是就业难的原因之一。

二、我国动画人才市场供求矛盾的解决途径

(一) 提高素质, 自我完善

世界动画大师诺曼·麦克拉伦曾说过:“动画不是运动起来的绘画艺术, 而是通过绘画的手段创造运动的艺术。”作为动画专业学生自身要注意加强专业素质的培养, 加强美术功底。要知道好的创意和灵感建立在扎实的专业素养基础之上。

据了解, 现在招聘会上用人单位表示, 无论哪个层次的毕业生, 上岗前都得重新培训, 部分专门的动漫培训学校只顾扩大招生规模而忽视了教学质量, 导致动漫专业毕业生美术功底较差, 培训成功率不高, 不如选择美术功底好的专业学生, 培训他们使用各种电脑软件。一些动画专业毕业生也表示在学校多以理论学习为主, 相关的软件虽学过十几种, 但每种都是点到为止, 事实上很少有精通的。所以无论是美术基本手绘功底还是相关的软件学习, 同样至关重要。澳大利亚工业设计协会调查结果表明:设计艺术专业毕业生应具备的十项能力的第一项就是“应有优秀的草图和徒手作画能力”。现在很多动画制作人员对电脑的依赖越来越明显, 没了电脑就不会作画, 已经成为一个普遍现象。动画专业的学生现在应该加强手绘能力, 多画, 勤观察, 积累生活中的感受, 并把它们带到自己的动画创作中去。

(二) 企校合作, 市场接轨

动画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专业, 个别学校现在采用了企校合作式教学, 即企业在学校设立公司, 学生直接去往公司或在校设立模拟公司的动画工作室, 训练学生的实践能力。这种教学模式, 可以让在校的动画专业学生提前适应社会, 也可以让学院教师进入企业, 对学生进行专业发展方向的指导与教学, 教学与实践紧密结合, 使学生明确发展方向和提高制作水平。通过大学和社会就业间的过渡环节, 使学生能够循序渐进地步入社会, 直接与市场接轨。现在大多数毕业生刚加入动画公司参与影片制作时, 往往会束手无策, 理论不会融会贯通, 学习的技术不娴熟, 不到位。我们应该给学生一个实训平台, 让学生直接参与其中, 熟悉公司的商业化规模式操作, 把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相结合, 培养团队管理能力, 信息分析与研究能力以及商业销售等综合能力。在正式就业前就有了公司的工作经验, 缩短了就业磨合期。

对于企业来说, 与学校结合采取定向培养的方式, 双方签订协议, 学校按照协议要求, 培养出适合企业需要, 适应市场需求的学生。学生毕业后可直接进入公司工作, 使公司逐渐向更专业的方向发展。

这样的双向实训模式, 也给从事动画教育的工作者提供了一个科研平台, 教师进入企业, 对学生的专业进行指导, 从而把反馈的问题融入课堂, 培养出优秀的动画人才。

(三) 加强师资, 扩大交流

提高教学水平, 促进教学质量, 优秀的师资队伍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所以在加强动画人才的培养上我们必须建立一支职称、专业、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引进和培养骨干教师, 通过境内外专业研修、企业培训等方式提高专业骨干教师教学能力及实际操作能力;通过到企业实习、参加国内外培训、参加行业研讨会等方式, 提高教师的素质;根据课程或专业发展需要, 有计划地外派教师到国际上具有影响力的动画公司或专业院校进行学习进修。

(四) 调整政策, 扶持发展

国家继续加大对动画产业在资金和政策方面的扶持力度, 鼓励动画产业良性发展。多渠道, 多层次培养人才, 鼓励在高等院校以外的中专、技校以及有一定师资条件的社会电脑办学机构, 培养适合不同市场及企业需求的各类动画人才, 整合、规范动画市场, 限定准入条件, 严禁盲目跟风开设不合格动画院校。

三、结语

动画人才 篇7

一、人才培养定位

2006年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32号文件, 有关《国务院办公厅转

发财政部等十部委联合推出<关于推动我国动漫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的通知》中对动漫产业界定如下:“动漫产业是指以‘创意’为核心, 以动画、漫画为表现形式, 包含动漫图书、报刊、电影、电视、音像制品、舞台剧和基于现代信息传播技术手段的动漫新品种等动漫直接产品的开发、生产、出版、播出、演出和销售, 以及与动漫形象有关的服装、玩具、电子游戏等衍生产品的生产和经营的产业。”剖析我国地方高职院校的动画专业人才培养定位, 大部分几乎仅限于动漫产业中的表现形式方面, 而没有向整个动漫产业链的其它环节进行拓展与人才培养体系开发, 这将势必影响整个动漫产业的人才需求结构, 从而影响到整个动漫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其实, 早在2008年, 时任中国动画学会常务副秘书长的李中秋先生就提出“泛动画”的概念。此后, 浙江传媒学院潘瑞芳教授团队也展开了泛动画研究, 试图突破传统动画教学模式局限, 拓宽动画教育视野, 深入探究新形势下的动漫文化、动漫产业的学术内涵, 并建立了一套创新的多元化人才培养方法, 开展多层次、多方向的产学研相结合的“泛动画”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和实践。在地方性高职院校教学中提出产业型人才培养体系便是试图解决人才培养局限性弊端, 促进区域动画产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课程设计思路

基于以上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在进行课程设计时第一参考要素便是动画产业链条。潘瑞芳教授在其《动漫产业模式研究与实践》一书中对动漫产业链做如下阐述:“作为动漫产业链, 是指以‘创意’为核心, 以动画, 漫画为表现形式, 以电影电视传播为拉动效应——带动系列产品的‘开发——生产——出版——演出——播出——销售’的营销行为。其直接产品包含动漫图书、报刊、音像制品、舞台剧和基于现代信息传播技术手段的动漫新品种等;其间接产品:包含于动漫形象有关的服装、玩具、电子游戏等衍生产品的生产和经营。”者变为课程的宏观设计提供了依据, 即全方位、多角度、多元突破地开发课程, 即开发的课程要涵盖动漫产业链条的几个大的模块:动画创作——漫画创作——图书出版发行——电视台和电影院的播出和放映——音像制品的发行——衍生产品开发与营销等。第二参考要素便是产业人才需求特点。在整个动漫产业人才需求体系中需求量最大的便是动画制作人才, 但是相对缺失的是产业链两端的策划设计人才与营销发型与开发人才。这便为课程设计中各个环节的师资及教学环节设计比重提供了参考标准。再者便是动画专业本身特点。考虑该因素, 重点是在课程设计中如何最大限度地提升学生对动画的创新与实践能力, 因为动画专业是纯粹的创意与设计表现型专业, 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与实践表现能力的强化便是教学中的重点。此外, 还必须要积极开拓和构造动画与其它艺术专业, 及其它相关专业知识之间的联系, 特别是依托整个学校教学资源的前提下, 如何在制度与教学实施中进行合理配合是教学环节设计必须要解决的问题。最后一点要素, 课程教学过程某些环节开发中的讲授顺序问题, 在现实动画生产过程中, 学生进入公司后的岗位顺序与动画生产顺序出入比较大。基于此, 在学生岗位技能强化与动画通识课程阶段势必要考虑到该因素的重要性。

综合以上各要素, 得出明确的课程设计思路便是:高职动画专业“产业型”人才培养课程设计要以整个动漫产业链为基本框架结构, 强化动画产业的创新与实践特点, 合理安排配合各相关专业与相关知识的教学环节设计, 并结合动画生产及动画生产岗位设计特点开发出由动画通识课程——动画专业及相关专业整合课程——动画专业产业岗位实践课程——岗位强化提升阶段, 逐层递进又相互关联的课程设计。

三、教学设计

1.课程设计

经由课程设计思路整合各影响因素在课程设计中的重要性, 将全

部课程分为:动画通识基础课程、动画专业及相关整合课程、动画产业岗位实践课程、岗位提升与强化课程四个大的模块。四个模块是一种逐层递进关系, 其中动画通识基础课程是整合动画产业链各环节内容, 按产业链发展流程提炼课程, 使学生在大一两个学期就对整个动画产业有全面的了解, 并在这个过程中找到学生自己最感兴趣的岗位或最感兴趣的动画产业环节, 为引入下一步的动画专业及相关整合课程提供基础。动画专业及相关整合课程是专门针对动画在产业中的具体环节展开教学, 该环节最大特点是基于动画特定产业环节如动画生产、动画策划、动画营销等, 整合学校与之相关资源合作开展教学, 对学生意向从事的特定产业环节进行全方位、高质量的强化, 为学生在未来的工作中打好提升的基础。该环节是在学生的大二两个学期完成。第三阶段的动画产业岗位实践课程, 该阶段课程重点依托特定的行业导师工作室完成, 重点是为学生就业后能够胜任相关岗位, 并就该岗位的各方面技能进行集中实践。且在该环节中融入双证教学内容, 使学生在进行岗位实训中考取相关岗位技能资格证书, 为学生顺利进入行业相关岗位打好认证基础。该阶段的课程是在学生的大三第一学期完成。最后阶段课程为岗位提升与强化课程。该阶段课程主要以学生自主创新项目为主, 学校为学生提供平台, 融合各岗位以确定学生合作开展。通过以上四个环节的教学培养真正能够适应动画产业岗位的学生。

2.教学方法

产业型人才培养过程中最重要的教学方法为基于动画产业链条、

工作过程的项目教学。在动画通识基础课程阶段, 所有课程都依托一个大项目展开, 各环节课程便在该大项目中提取教学项目内容。在后续三个环节中, 则选用“1-N-1”教学方法。即以一个大项目引领动画产业环节课程。学生选择自己确定的环节到相应的工作室完成学习。中间的N个小项目主要是在岗位实践课程阶段开展, 该阶段所有项目都是针对特定岗位技能设置。最后的一个大项目即为岗位强化与提升阶段课程。该阶段学习中由行业导师全程监督, 严格按产业要求控制进度及制作要求, 学生合作来自主创作完成。

3.实践课程开展要求

要实施以上的教学方法和实现教学效果, 对实践课程开展的条件提出了严格要求。主要包括实训场所、师资要求及交流平台建设等。就实训场所来说, 首先, 包括专业岗位工作室, 该类型的工作室由学校专职教师主持, 主要用于完成动画专业及相关整合课程教学。此类工作室中除主持教师外, 还要有多位相关专业课程的兼职教师, 或校内的其他专业兼职导师。其次, 是指行业导师工作室。该工作室是由外聘的兼职行业专家主持, 这些专家应涵盖动画产业的所有相关重要岗位, 主要用于岗位实践课程的教学开展。这样可使学生直接融入真实项目的学习即实践练习, 并为考取相关岗位证书提供保证。另外, 还应设立一些校办企业或校企合作中心, 为最后阶段课程即岗位强化与提升阶段提供平台供学生进行自主研发项目的开展。除此之外, 学校应积极拓展渠道, 争取各种资金来扶持学生在各实践环节的原创项目, 与之相应的平台, 便是学校要设立创作中心, 供学生进行各阶段或各种类型作品的创作试验。

4.考核体系设计

产业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必须要有严格的考核体系与教学方法、教学设计相匹配。这主要体现在考核标准的行业化、考核方法的多样化、考核认定的多元化等几个方面。首先, 在标准的行业化方面来说主要用于要求动画专业及相关整合课程阶段, 该阶段学生在相应的工作室中完成的各环节课程要以行业出品要求为考核标准。考核的多样化主要用于岗位实践阶段, 该阶段本身就由行业导师教学, 考核的多样化主要包括实战项目的出版发行、上映, 或接收的实战项目的行业应用等多种方式。其次, 是考核认定的多元化, 该种考核用于最后的岗位强化与提升阶段, 该阶段课程主要由学生自主完成, 所以最后效果的考核要经由岗位工作室导师、行业导师及校办企业或校企合作中心主管三方共同认定来完成。基于以上教学与考核, 这便对从教教师提出严格的要求。动画通识课程应由行业导师来完成, 要求要有丰富的实践及项目经验。动画专业及相关课程教师需由获得动画专业硕士学位以上及具有一定的岗位从业经验的本校专职教师来承担。同时担任岗位工作室兼职教师的其它专业教师需对动画与本专业的关系具有一定的深入研究及成果等。

此外, 高效在实施以上产业型人才培养体系时必须要制定相应的制度体系及由第三方专家组成的质量监控团队, 以更好地促进专职教师、本校工作室兼职教师及行业导师的合作, 更好地促进教学成果及学生创作成果的实现及产业化的转化。

摘要:当前动画人才培养教育体系中, 高职院校所占份额在不断提升, 高职院校的地方性决定了其作为区域性动画产业发展主要人才培养基地的重要地位。针对当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人才培养结构、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的目标及定位、专业建设的局限性等问题的存在, 提出“产业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构想, 试图在高校资源整合、专业群互动与融合、课程教学的产业化转向、产业实践考核、产业型人才培养的高校内涵建设、产业型人才培养的效果评估等方面对动画专业的产业型人才培养体系展开讨论。

动画人才 篇8

一方面, 高等院校人才培养大多属学院派的创作风格, 喜欢玩技术搞创意, 完全自娱自乐的状态, 对于商业性市场运作认识不足, 导致了很多专业院校培养出来的专业学生并不能满足企业市场的需要。另一方面, 大多教育机构由于对三维动画行业的不了解、不熟悉, 断章取义, 认为三维动画教学就是三维动画软件技术学习的认识误区。传统的三维动画教学注重对动画软件结构的认知, 课程教学设计通常从软件自身模块进行划分, 侧重于软件命令的讲解和操作, 纯粹的知识性结构教学容易到导致学生产生厌学情绪, 严重阻碍着学生的学习效率。再则, 学科性教育仍然主导着高职教学思维, 重理论轻实践, 理论与实践没能很好的结合, 软件技术就不能转变成应用能力, 工作能力更是无从谈起。人才培养模式不适应市场的需求, 三维动画人才培养就成空谈!三维动画人才培养不是单纯的三维动画软件教学, 它应该按照三维动画生产流程和岗位职能标准设计教学目标, 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目的, 把市场属性和教学系统有机地结合, 构建符合行业人才培养模式才是出路。

二、三维动画“工作室”教学模式改革与创新

“工作室”教学是一种自由开放的教学模式, 从根本上打破传统学科性教学思维, 把课堂教学转变成工作室教学, 工作室成为教学过程的载体。通过这一载体建立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工学结合模式, 课程设置不再以章节式知识结构划分, 整个课程以三维动画项目制作为依托, 按照项目的生产流程实施教学。在其过程中学生不但掌握了专业技能, 还能够培养费学生的团队合作与沟通能力, 是学生职业综合素养得到全面发展, 为日后竞岗打好坚实的基础。

1.开放式教学, 企业管理。

在工作室的教学状态下, 没有严肃的课堂制度, 取而代之的是企业式的管理模式, 一切以项目制作为中心, 按照岗位小组划分工作任务, 边学边做。在其过程中, 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可以相互交流自由讨论, 构建一种轻松的学习环境, 突破了传统教室的封闭, 把课堂延伸为工作环境。工作室建立了如上下班式考勤制度、奖励与淘汰机制、工作任务责任制等企业管理制度。

2.项目流程化, 任务小组化。

在课程教学内容上不再以知识章节进行划分, 整个教学进程按照项目制作流程推进。工作室按项目划分工作岗位 (部门) , 再由各岗位部门划分任务小组, 层层监管, 落实工作任务。

3.师生互助互学, 教学相长。

专业老师在授课方式上由课堂讲授转变为实践指导, 老师不再是教学的主导, 而是指导性的作用, 更多培养学生自助学习和自我约束的能力。工作室制的教学过程是一种探讨、交流、探索的过程。教师以引导启发, 帮助学生进行探索性自助学习和工作。学生不再是被动的学习者, 而是项目执行的工作者, 一切以项目制作为中心, 师生共同参与、共同探讨, 互相学习, 达到教学相长。

4.强化校企合作, 岗学无缝接轨。

以工作室为平台, 构建校企合作机制, 共建校内外实训基地, 互助互赢。为学生创造实践项目和顶岗实习机会, 让学生直接参与社会企业的生产, 加快学生就业适应能力, 努力搭建订单式人才培养机制, 实现在校融入社会达到无缝隙衔接。

三、三维动画“工作室”教学人才培养模式建设

1.三维动画项目工作室环境建设

工作室的设施、设备既要满足三维动画项目制作要求, 又要兼顾专业课程教学系统。三维动画制作流程结构庞大, 学院教学性工作室本身的承载量是有限的, 除了工作室的基本设施配置外, 还需要多方面的硬件环境支持。尤其在三维动画捕捉技术、后期与特效制作方面需要专业性高的仪器, 其价格昂贵, 操作难度大, 这时就得跨专业学科、跨行业领域, 资源共享、互助互利原则, 完善和补充工作室硬件设施。

2.加强校企合作, 共建校内外实训基地

建立校企合作机制, 能很好促进专业教学与行业、企业的接轨。校企合作不但可以为工作室教学争取、引进一系列商业项目, 还可以建立校外实训基地、顶岗实习创建平台。通过引进商业项目, 可以把企业一线专业技术、工作标准、管理模式等职业能力和规范传导给学生, 为其面向社会和企业接轨缩小距离。

3.师资力量的构建

师资团队要做到“内培外引, 专兼结合”。加大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力度, 尤其强化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 鼓励老师挂职锻炼, 参与行业、企业专业实践工作, 努力实现双师型教师团队构建;同时, 还要加强对企业高技能型人才的引进和聘用, 构建专兼结合的师资团队。

4.三维动画工作室职能划分

三维动画技能培训工作室主要面向大一新生, 用于培训学生的三维动画专业基本技能。

三维动画项目工作室主要面向大二学生, 他们可以按照各自能力特点, 竞聘工作室工作岗位, 该工作室以校企合作项目为中心实施教学, 在企业项目负责人和课程专业教师共同指导完成, 培养学生专业实践与应用能力。

三维动画原创工作室主要面向大三学生, 是以设计与创作为主体的项目工作室, 学生自助学习, 老师作指导性教学, 培养学生的三维动画原创能力。

大一是基础、大二是实践、大三是提高, 三类工作室分别承担着各自教学阶段的职能, 具有相对的独立又可以相互渗透和交差培育功能。大一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直接参与到大二的项目工作室进程学习, 大三的个别专业基础不牢固的学生, 也可以转移到大一的技能培训工作室巩固学习。

三维动画工作室教学模式相比传统的课堂教学显得十分灵活, 能够做到因材施教、教学相长, 使学生职业能力和素养得到了全面的发展, 能够实现以学生为本位, 注重职业能力发展的高职三维动画人才培养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黄文静.三维动画技术教育发展现状及应对策略研究.大众文艺, 2011.

[2]孟男.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三维动画课程开发与实践.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 2010.

[3]范长坡.动画专业工作室制实践教学模式探索.艺海, 2012.

动画人才 篇9

关键词:中国;动画;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9-260-2

引言

当前,我国多媒体、影视动画、三维技术等产业发展迅速,带动了企业对影视动画人才的需求。但是,我国动漫人才的培养却远远跟不上动画产业发展的需求。虽然国内三四百所高校开设了动画专业,形成了繁荣的竞争局面。但很多院校教育定位模糊,不了解动画行业及人才需求情况。盲目克隆照搬动画教学计划,缺乏对动画实用人才的市场定位。因此,高校动画专业的人才培养与教学改革迫在眉睫。文章通过解读高校的动画专业教育对人才培养的不足之处,针对市场的需求作出正确的调整。

一、中国动画人才的需求

(一)中国动画产量增加急需大量的动画人才

“据有关部门统计,国内13亿人口中,5亿青少年是动漫市场的消费者。动画产业在中国尚处于初级的阶段,动画产品有非常大的市场容量,它的发展前景是毋庸置疑的。”目前国内有2000家省市电视台,年需求量达到26万分钟,而目前的动画产量远不能满足需求。动画产量一直上不去的最主要原因也是由于动画人才的短缺,据统计,国内动画人才总需求量为15万人,而目前现有的动画专业人才远远不能满足需求量,尤其是创作兼技术都优异的复合型人才更是供不应求。

(二)经济技术的发展需要大量的动画人才

随着动画产业的发展及新媒体介入到各行各业的现状,我国对动画人才的需求量是极为可观的。尤其是在高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随着三维技术的发展,三维软件的不断升级和多元化,动画人才的匮乏,尤其是兼通艺术与技术的复合型动画人才的不足,形成了技术人员大多只对计算机动画软件研究,对艺术缺乏关注和感悟。而艺术绘画人才对现代动画技术缺乏敏感,对动画软件所知甚少。所以,中国动画人才的短缺,已经成为制约中国动画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培养优秀的动画制作人才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中国动画人才的培养现状

中国动漫人才的培养出现了大跃进现象,盲目扩张,不注重人才的质量。随着开设学校与招收人数的增多,许多院校已经偏离了培养“精英”动画人才的轨道,实行大班上课,不考虑学生的基础功底,有的学生刚入校没有一点的美术基础,大学的课程结束后,更甚者说连最基本的动画人物造型的绘画都不会,这样的动画人才当然不会被公司录用。

再者,在动画人才的培养方面,许多院校在教学方向上都集中于大面积的给学生灌输软件操作课程。在动画课程内容设置上选择目前最流行的动画制作软件对学生进行教授,对动画的其他理论课程不加重视,如对动画运动规律、动画原画设计、动画前期策划、动画视听语言和动画营销等课程不加重视,使其培养出来的动画人才只懂得软件的操作,缺乏对艺术的感知力。另外,有一部分学生计算机操作能力不是很强、美术功底也不是很好,但其他理论课程的学习,能使他们除了学习动画软件之外,还能学到其他相关的理论知识,如衍生产品设计课程的学习和动漫营销课程的学习,能够培养出一部分懂策划懂营销的动漫人才,拓宽学生的就业面。因此,细分专业的培养和分层次的教学培养对高校动画专业人才的培养是非常必要的,毕竟中国动画人才缺少的不只是制作人才,策划和营销人才也是中国动画人才中所缺少的。

三、高校动画专业的人才培养与教学改革的改进

要想使动画产业繁荣昌盛的发展,就必须改进高校动画人才的培养模式与教学改革的方式。制定较全面的动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逐步分段进行,避免激进。

首先,对学生进行基础分类,专业基础好的和专业基础较差的学生进行分层次教学,老师对其进行不同的辅导,尽可能让基础差的学生有更好的基础培训,这样有利于以后专业课程的学习。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开设动画专业的院校,还应进行“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教师可以利用假期时间或者空余时间去公司学习,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俗话说“名师出高徒”,只有让老师的学术水平和综合素质提高上去了,才能教授出优秀的学生。同时,学生也应该在实践的基础上加以理论的培养,让实践和理论能够更好的结合起来,动画教育必须实践与理论相结合,唯有这样才会不断有新鲜血液被注入,毕竟动画是个充满朝气的、需要不断有年轻人怀抱理想为之奋斗的产业,新技术的开发、新理念的创作这些都离不开他们。与社会、市场接轨才能真正保持这种更新,才会不断有新作品推出,才会被大众所接受,才能称为真正意义上的经典。总之,学校应该尽可能地培养出多而精的动漫人才,而不是多而不专的动漫人才,在动画人才培养方面学校的职责任重而道远。

其次,“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需要各有侧重,操作型人才的培养和创作型人才的培养应当有所区别。”高等教育在完成基础动画课程,如视听语言、动画概论、动画剧作、动画作品分析、运动规律以及在素描、速写、色彩等的情况下,应该进入细分专业的学习。学生根据自身的特点和兴趣爱好选择将来发展的方向,操作型人才培养的方向在注重软件操作的前提下还必须对手绘这一传统方式进行训练,同时也可再细分出软件型和手绘型。创作型人才的培养方向除了注重动画的创作外,还必须注重动画策划能力的培养。有的学生可能计算机或手绘方面不是强项,但是他或许有较强的创作能力,有较扎实的文学功底,这些都需要去挖掘。对学生进行培养,对动画专业进行细分,争取多方向地培养出更多的动画专业人才,为我们的动画产业所用,为中国的动画产业作贡献。

最后,学校应该对各方面都比较优秀的学生进行重点培养,在中国企业对设计类人才的需求正在趋向饱和,综合能力较强的复合型人才缺口较大,尤其是营销和制片人才。动画作品的融资、传播、衍生品开发,是不少企业倍感头痛的大问题。只有企业、学校、人才、市场充分流动起来,培养综合型人才,动画产业才能真正进入产业化的良性发展轨道。

四、结语

“据有关部门统计,2006年中国制作完成的国产电视动画片共124部,共计82326分钟。15个国家动画产业基地自主制作完成国产动画片81部,共计51030分钟。2007年中国动画制作机构自主生产的动画在数量上和质量上都有明显提高。2007年中国制作完成6部国产动画电影,共制作完成国产动画片186部,共计101900分钟,比2006年增长3万分钟,增长了23%。2007年,全国已有17个国家动画产业基地。17家国产动画产业基地自主制作完成国产动画片132部,共计80457分钟,约占全国总产量的79%,比2006年增长了58%。2008年1—6月,全国已经在广电总局备案公示的国产电视动画片共184部,共计168911分钟……”通过资料显示可以看出,动画产业正处于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动画专业人才的培养关系着动画产业今后的发展方向和发展趋势。而高校动画专业人才的培养则是关系到我国动画产业兴衰成败的大事。虽然高校动画专业的教育培养也从最初的摸索阶段走到了现在相对比较完善的阶段,但是动画教育中依然存在的问题还是不能忽视的。当前动漫产业的发展对高校动画专业学生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专业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中国现阶段动画专业教育的发展,不仅仅是从学生数量上的增加,而且还必须优化教育结构,包括学科专业结构和层次结构。动画专业人才培养必须以适应中国市场经济发展与动漫产业的需求为主要目标,才能解决目前的高校动画专业人才培养方式与社会产业需求终端之间存在的错位问题。只有解决了中国动画人才匮乏的现象,才能从本质上解决中国动画产业的不景气现象。因此,研究高校动画专业的人才培养与教学改革是非常有必要的。

参考文献:

[1]秦喜杰.中国动画片的产业经济学研究[M].北京:中国市场出版社,2006.

[2]张慧临.20世纪中国动画艺术史[M].西安: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2.

[3]赵小波.欧洲动画产业发展模式研究——以法、英、德为例[D].浙江大学,2009.

作者简介:

动画人才 篇10

随着国家对高科技产业的重视与投入, 近几年, 我国的IT产业, 特别是动画与游戏产业呈现爆炸式的发展态势。国家和地方政府对动画游戏产业的重视推动了动画游戏产业的高速发展, 从而大大增加了社会对计算机动画与游戏软件专业人才的需求。但与此同时业内专家认为, 我国动画游戏产业持续发展之所以遇到瓶颈, 主要是因为游戏动画方面的人才缺口较大, 供给与需求结构失衡。

因此, 大力加强促进并规范动画与游戏软件人才的培养, 建设示范性动画与游戏软件专业已成为一项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紧迫任务。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一) 动漫产动漫产业现状分析

动漫产业是新兴的朝阳产业, 同时, 也是文化创意的重要组成部分, 主要的代表性产品有卡通动画、多媒体产品、游戏类产品、服装、玩具等。国外的动漫产业不仅拥有自己的动漫品牌如“米老鼠”、“唐老鸭”等, 同时, 也借助中国元素创作了许多著名动漫作品如“花木兰”、“功夫熊猫”等, 占据着大部分动漫市场, 而我国自己的动漫产品却极少 (如图1所示) 。从动漫的市场份额可以看出, 在中国, 日本和欧洲的动画产品占90%的市场, 而中国自己的原创动画作品只有10%。近几年, 国家对动漫产业的发展给与了高度重视, 大力支持优秀的原创动漫产品的创意制作, 培养动漫人才、建立公共动漫技术服务体系。在国家良好的政策和雄厚的资金支持下, 我国动漫产业发展迅速, 动画产业链的结构日趋成熟, 不仅培育了大量动漫专业人才, 而且还创立众多动漫自主品牌。

辽宁省原创动画片制作实力位居全国三强, 就是由于缺乏成熟动画品牌衍生品产业链条, 始终制约我省动漫产业的发展。面对动漫产业未来走向, 培养高精动漫人才, 完善动漫产业链条, 做大做强衍生产品链, 将成为我省动漫产业发展的必经之路。

(二) 动画与游戏软件人才现状分析

动漫产业是21世纪知识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未来的经济增长离不开动漫产业。据不完全统计, 中国的动漫人才3年内至少要达到15万人才能满足行业的需求, 而目前我国每年动漫专业的毕业生不到5000人, 供需结构处于严重失衡状态。[1]近年来, 虽然许多高校也开设了动画方向专业, 为动漫产业输出了大量人才。但由于学生能力单一, 大多属于底层加工型、操作型人才, 即动漫产业工人。而中间层次的技术型人才和顶端层次的管理型、创新型、策划型人才却凤毛麟角 (如图2所示) 。由于人才的稀缺, 即便有科技手段, 但想要转化为动漫生产, 还有很大距离。

(三) 动漫产业与动画游戏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关系

为了适应动漫产业的发展, 动漫教育应运而生。动漫教育不能脱离动漫产业独自发展, 以避免迷失方向。所以说, 动漫教育的发展离不开动漫产业的发展, 动漫产业的繁荣离不开动漫教育的繁荣。动画与游戏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动漫产业的发展机制相辅相成、互相依托。故按照产业链的构成形式, 以市场需求为依据制定完善的人才培养计划, 培养出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 从根本上解决供需失衡问题。

三、研究问题的提出

目前, 东北地区开设动画方向或专业的院校在教育与人才需求的契合度方面还不够紧密, 人才的结构层次划分不够明确, 教学体系不够完整, 教材不够规范。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

(一) 专业建设积淀不足

目前, 东北地区院校动漫专业目标定位不明确, 理论与社会实践矛盾很大, 不符合社会需求。动漫制作、游戏开发设备落后, 没有达到专业水平的基本要求。许多院校都有自己培养模式, 但由于专业建设方面可供参考的经验太少, 并没有培养出符合动漫市场需要的人才, 导致学校培养模式与市场需求脱节。

(二) 高校技能型教师的培养问题

动漫与游戏开发方向的许多教师, 具备的开发经验比较少, 所掌握的知识几乎都是从书本学习得来的, 虽然理论知识比较夯实, 但实践能力比较薄弱。从企业聘请来的教师, 开发经验和技能水平过硬, 但又缺乏教学经验。既有教学经验又有项目开发经验的教师的缺口较大, 使得教学与需求之间不能完美的结合, 教学质量和效果受到严重影响。

(三) 课程设置混乱

11.课课程程设设置置拼拼盘盘化化, 缺乏科学性

大多数的课程设置具有盲目性, 而且对选修课的重视程度不够。必修课固然是重要, 但选修课在拓宽专业口径, 适应社会需求, 提高学生兴趣, 突出个人爱好等方面的作用是必修课所不能代替的。

22.课课程程设设置置教教条条化化, 缺少实践性课程

计算机动画与游戏软件专业是一个应用性强、要求动手能力高的专业, 其课程设置应以实践课程为主。但国内专业由于受师资力量、教学资源等多方面原因的影响, 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没有得到很好的培养, 缺乏项目制作经验, 导致学生不能学以致用, 甚至未能达到市场的最低水平要求。

(四) 培养模式趋同[[2]

有些院校没有考虑自身的办学条件、学科优势、当地产业的发展形式, 盲目效仿一些著名高校的培养模式, 不仅抑制具有自身特色的动画与游戏专业的发展, 而且导致培养的学生, 知识技能水平一般, 且没有自身的专长和特色, 面临就业缺少核心竞争力, 不利于专业的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 动漫产业的高速发展及其技术的快速更替, 使得操作能力薄弱和知识水平欠缺的动漫产业人员难以应对高标准的社会需求。为了改变目前动漫产业从业难的现状, 人才的培养模式必须更新。

四、计算机动画与游戏软件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一) 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是制定教学计划、设计课程结构、选择知识发展方式以及确定教学组织形式的依据, 也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管理、教学手段、教学评价等方面改革的基础和前提。[3]由于计算机动画与游戏软件专业是一个新兴的、多学科背景的专业, 所以, 培养目标需要修正, 使其更具体、更实际。

通过整理《国内外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资料汇编》材料, 访问国内大学的官方网站, 通过数据分析得出各高校主要的培养方向有:动画设计开发、动漫制作、游戏设计开发、数字媒体软件开发、平面设计、广告设计、影视节目设计制作等。笔者把上述培养目标归为2类, 一是艺术设计类, 二是软件开发类, 并对全国70多所学校按照培养目标进行了统计分析。

从图3中可以看出以软件开发为培养目标的院校居多。按照计算机教指委“按培养规格分类”的指导性意见与辽宁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特色突出的综合性大学”的目标进行定位, 拟定计算机动画与游戏软件专业方向的培养目标为:立足辽宁省和大连市信息产业发展实际, 面向IT产业 (动漫产业) 探索既掌握专业理论与动画游戏软件核心技术、又能及时适应行业发展和技术进步要求的高素质、重应用、有创新意识的, 适合国内和国际动画与游戏软件业发展需求的应用型、创意型人才。通过大学4年的学习和实践, 学生应达到以下的条件。

11.在专业基础方面

具有较高的计算机水平, 掌握数字图像处理、电脑动画和游戏制作的基本理论;具有基本的艺术赏析和艺术素养水平;具有较好的编程能力;掌握数字媒体技术相关专业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

22.在专业技能方面

具备数字动画开发、数字视频制作、影视特效制作、虚拟现实技术、游戏程序设计等能力, 能够熟练运用高级编程语言和动画游戏产品开发软件。

33.在其他方面

具有在本专业领域进行科学研究的初步能力;自主创新意识较强。

(二) 课程设置

通过深化课程内容、教学方法与评价方式的改革, 建设突出专业理论与技术实践相结合的现代动画与游戏软件的课程体系及教材体系。选择能够体现本专业特色的、其他专业无法代替的课程, 规范本专业的发展方向, 把握专业总体发展趋势。以厚基础、宽口径、精专业、多技能为导向, 培养学生。[4]促进课程建设、教学方法改革和考核机制改革, 形成可操作的教学方法改革实施方案。

通过调查研究、阅读文献得出, 目前, 许多高校的计算机动画与游戏专业课程体系基本成型, 课程设置比较合理, 比如山东大学, 主要的课程设置有:公共 (数学) 基础、计算机软硬件基础、人文艺术基础、数字媒体专业基础、游戏开发、动漫技术以及数字内容管理等。[5]陕西安康学院建议课程设置从三个方面考虑:一是计算机科学类, 包括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操作系统、软件工程等;二是网络技术类, 如计算机网络、网络程序设计、网络管理等;三是媒体设计与著作类, 包括网站与网页设计制作工具、动画制作工具、游戏创作工具等。[6]

我们对上述提出的课程体系进行了优化, 为了保障培养目标的达成, 完成先进的课程体系建设, 形成和需求对接的课程建设规范。建议计算机动画与游戏软件课程设置从4类课程考虑 (如图4所示) , 分别是专业基础课程, 计算机动画课程, 计算机游戏课程, 影视、摄影等课程, 培养双基型专业人才。

(三) 培养方式

为加强学科建设, 按照强化基础、突出特色的方案, 从本科阶段开设数字媒体技术专业, 进行专业型人才培养。采取了2+2分段培养模式, 即前2年对学生进行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第四学期让学生选择专业指导教师, 选择研究方向。第三年在导师的要求下, 系统学习专业知识, 拟定论文题目, 拓宽专业口径, 完成选修课的学习, 强化个人的专业方向特色。第四年对口公司专业实习和完成毕业设计。

(四) 就业渠道

我省动漫产业基地已进驻水晶石、金山、乾元九五、阿凡提、博涛等动漫企业100余家, 动漫产业发展迅速, 人才需求量逐年增长。为了拓宽就业渠道, 我们以培养目标为前提, 课程设置为基础, 培养方式为手段, 通过与动漫公司的合作, 力求培养一专多能的高素质人才, 以适应动漫产业需求。

五、计算机动画与游戏软件人才培养模式建设的策略

(一) 突突出特色

在构建人才培养模式上, 省内院校应该具有自己的特色, 突出各个院校自身的优势, 增强就业核心竞争力。为突出动画与游戏专业的特色, 可采取以下几种方式。

11.采取双通型培养模式

省内院校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动画与游戏软件方向) 专业是面向IT企业、教育领域双重需求来进行人才培养的, 拓展本专业学生面向IT行业、基础教育领域、职业教育领域就业, 立足省内动画与游戏发展的现状, 使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市场需求对接, 使学校的特色得到升华和延续。

22.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必要手段, 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动画与游戏软件方向) 专业面向企业和教育的双重需求出发, 进行多渠道的社会合作。校企合作方面, 建立校企合作训练基地, 实施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策略, 即学校为企业培训员工, 企业为学校实训学生, 达到校企双赢的目的;校校合作方面, 建立优秀教学实习基地, 开拓资源共享、人才共建的校际合作新形式, 实施基础理论研究型人才培养策略, 推进动画与游戏软件专业的发展。

33.培养目标合理定位

根据需求提高培养规格, 结合学校类型特点, 定位于应用型人才培养, 但培养规格定位为社会急需的优秀人才, 包括培养优秀工程师或培养优秀教师。

44.教学资源整合

教学资源分散, 不利于专业的发展。为满足教师、学生、企业人士等自主学习的需要和高技能人才的培养, 把这些分散的资源围绕人才培养模式集中起来, 建设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动画与游戏软件方向) 专业共享型教学资源库, 从而搭建公共平台, 构建终身学习体系。

55.教师队伍建设

完善教师培养和服务机制。优秀的教师队伍是先进课程体系得以实施的前提, 是培养目标得以达成的手段, 是培养模式构建的根本。解决理论研究型和技术应用型教师梯队的培养, 平衡好教学和科研之间的关系是我们眼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为此在教学改革进程中处理好技能型教师在高校职称评聘、成果认定等问题显得格外的重要。

(二) 加强实践

省内各院校计算机动画与游戏软件专业要注重实践,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立足实践需做到如下几方面。

11.从课程体系入手

建立先进的课程体系, 形成和需求对接的课程建设规范, 并进行课程建设改革、教学方法改革和考核机制改革, 形成可操作的教学改革实施方案。以技能为核心, 突出动画与游戏专业自身的特点;以加大实验课的比例为前提, 把理论与实践完美结合, 提高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 达到企业上岗就业的基本要求。

22.从教师培训入手

加大专业教师的培养力度, 完善教师培养和使用机制, 从师资保障上解决好面向企业需求和面向教育领域的关系, 着力解决理论研究型教师与技术应用型教师的工作考核、评定工作。我们可以聘请企业中经验丰富的人员来学校给予教师在理论与实践等各方面的指导, 并安排优秀教师到企业进行实践培训, 使教师们了解掌握最新的行业技术与市场行情, 最终使实践教学融入到时代发展的要求中。

33.从实验室建设入手

实验室建设为专业建设创造条件。建立以培养“技能型、创新型、应用型”人才为核心的实验教学体系;构建“目标化、模块化、层次化”的立体实验教学体系结构;实施“优化课内, 强化课外”、“教学与应用项目相结合”的实验教学模式;最终以企业人才需求为导向, 实施校企联合战略, 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

近年来, 我校累计投入200多万元资金, 建立了一流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动画与游戏软件方向) 专业实训室, 包括3D动作捕捉实验室、动画与游戏软件实验室、3D动画实验室、虚拟实验室。同时, 配备了相应的高端设备, 为实践课程体系的构建提供基本保障。

44.从校企合作入手

拓展校企合作模式, 从校企合作、校校合作等多方面入手。大连作为全国11家软件产业基地以及5家软件出口基地之一, 软件开发方面优势明显, 因此, 对动漫人才的需求量较大, 我校根据大连产业的实际情况, 通过校企合作, 使得人才培养方向和社会需求相接轨。增强校企合作, 有助于推进动画与游戏软件专业的实践教学改革, 从而改善实训室环境进而提升校内实训水平。

(三) 立足应用

省内各院校计算机动画与游戏专业的培养目标应该指向应用, 培养目标的定位、课程结构的设置和培养方式的制定都是为了最大限度地培养适合于该领域的人才。立足于应用, 我们首先应该在课程设置上与应用型人才相契合, 不要偏离本质;其次以学生为本, 兴趣是最好的导师, 培养学生的兴趣方向, 以其为切入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研究, 在不断地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养。在这一过程中, 我们主要加强以下几个方面:一要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 便于发挥学生好奇心以主动去探究新事物, 研究本专业。二要增加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 在实践中增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 同时加强对学生的课外辅导, 使学生对各学科的知识达到互通, 无论是从理论还是实践方面都达到本专业的培养目标;最后改进评价方式, 将原有的“一卷定优劣”的传统评价方式变成综合评价, 采取多样化的评价方式, 将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都将纳入到综合评价中。

六、结束语

按照我校的“教师教育特色突出的综合性大学”目标定位, 立足辽宁省信息产业发展实际, 拟定了人才培养目标。借助院校的优势, 整合资源, 充分利用一切教育手段, 建立合理的培养方式和先进的课程体系, 拓宽就业渠道。突出专业特色、加强专业实践、立足于应用。

由于计算机动画与游戏软件专业开设时间不长, 专业目标如何定位、课程体系如何设置、培养方式如何制定等问题, 各个院校都在探索中。坚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会在未来发展中逐步完善, 人才供需达到平衡, 动漫产业走向成熟。

摘要:近年来, 对进行计算机动画与游戏软件设计与开发的专业人才需求急剧增加, 该方向人才的匮乏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动画游戏产业发展的瓶颈。加强计算机动画与游戏软件人才的培养及专业建设已经刻不容缓。根据产业基地建设的需求, 按培养软件开发、技术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定位, 研究修订与社会需求结合的动画与游戏软件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培养目标层次化、课程体系规范化、培养方式特色化, 解决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等一系列问题。

关键词:计算机动画与游戏,软件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周岚.高职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建设改革探讨[J].宿州学院学报, 2010, (10) :109-112.

[2]李望秀, 李华新, 谭敏生.我国数字媒体专业本科教育现状与分析[J].现代教育技术, 2012, (9) :84-88.

[3]伍顺比, 江玲.师范院校教育技术学本科数字媒体技术方向课程设置初探[J].现代教育技术, 2008, (1) :57-59.

[4]陈红云.跨学科的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培养机制建构研究[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8, (3) :75-78.

[5]向辉.数字媒体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探讨[J].计算机教育, 2008, (15) :28-30.

上一篇:民族精神教育下一篇:实训车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