谨慎性原则的管理会计

2024-09-17

谨慎性原则的管理会计(精选12篇)

谨慎性原则的管理会计 篇1

我国在1992年开始了谨慎性原则在会计实务中的应用, 它是适应当时市场经济环境下不确定性经济业务所作出的谨慎反映, 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遏制了利润的虚假繁荣, 保持企业的经济实力, 从财力上为可能发生的各种风险和不测事件做好充分的准备, 增强企业的竞争力。但是在具体应用过程中, 又出现了种种负面影响, 如造成会计信息失真、成为粉饰报表的工具等, 在理论界和实务界引起了诸多争议。十余年来谨慎性原则运用情况如何, 它的未来怎样, 下面将对此略作探讨。

一、对谨慎性原则应用的争议

谨慎性原则 (Prudence) 亦称审慎原则、稳健性原则、稳健主义、保守主义等, 在会计环境中存在不确定因素和风险、会计要素的确认和计量的精确性受到影响的情况下, 应运用谨慎的职业判断和稳妥的会计方法进行会计处理。谨慎性原则在会计实务的具体应用中, 是一把“双刃剑”, 一方面, 它能避免虚增资产和浮夸利润从而保护投资者和债权人的利益, 而另一方面利用不当又会造成诸多负面影响, 使会计信息失真等, 因而争议颇多。

人们支持谨慎性原则的第一个论据是, 会计人员的悲观倾向是对管理当局和业主过分乐观会计的必要性。第二个论据是, 对企业的所有者来说, 高估利润和资产远比低估危险得多, 甚至有导致破产的可能。第三个论据是, 会计人员估计风险是危险的, 这与操纵利润和责任划分都有关系。反对谨慎性原则的理由是: (1) 导致会计信息失真, 违背可比性、一致性, 甚至相关性。 (2) 会计人员拥有更充分的信息, 应该对风险进行估计, 如果会计人员无法估计风险, 投资者更无法对风险进行曲估计。 (3) 会计人员主观故意采用过度谨慎的计价方法建立秘密准备, 来操控企业盈利水平, 逃避一些社会责任。

二、谨慎性原则在我国会计实务中的运用情况

谨慎性原则在我国的运用, 按其运用程度和范围的不同, 分为三个阶段:

(一) 1992年至1997年

1992年发布, 并于1993年7月1日起施行的《企业会计准则》中首次明确了谨慎性原则, 要求企业会计核算应当遵循谨慎性原则的要求;合理核算可能发生的损失和费用。同时, 在行业会计制度中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即存货计价方法采用后进先出法、应收账款计提坏账准备、固定资产折旧采用加速折旧法。

(二) 1998年至2000年

1998年陆续颁布的《投资》等一系列具体会计准则及《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中, 谨慎性原则得到进一步的运用, 具体包括:

1. 扩大了资产项目计提准备的范围。即计提短期投资跌价准备、坏账准备、存货跌价准备和长期投资减值准备, 同时, 扩大了坏账准备的提取范围, 在提取方法及比例上更加灵活。

2. 放松固定资产折旧方法———加速折旧法的应用条件。

3. 缩短摊销期限。对无形资产、开办费的摊销期限作了修订, 由原制度中无形资产的“不少于10年”、开办费的“不少于5年”, 分别调整为“不超过10年”、“不超过5年”。

(三) 2001年至今

2001年1月和11月财政部颁布了《无形资产》、《借款费用》、《租赁》、《存货》、《固定资产》、《中期财务报告》等六个新的具体会计准则, 并同时修订了《投资》、《债务重组》等五项准则;2001年2月颁布了《企业会计制度》。在这些新的准则和制度中, 谨慎性原则体现为:

1. 全面计提资产减值准备。中期期末和年末除了计提原有的“四项准备”外, 新的企业统一会计制度和《无形资产》准则规定还应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和无形资产减值准备。

2. 在《企业会计准则———借款费用》准则中, 改变了借款费用资本化的标准, 以“固定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作为借款费用停止资本化的标准, 并明确了暂停资本化的条件, 避免固定资产价值虚计。

3. 改变了融资租赁固定资产入账价值的确定方法, 规定“租赁开始日租赁资产原账面价值与租赁付款额的现值两者中较低者作为租入资产的入账价值”, 改变了以租赁协议确定的设备价款、发生的运输费、途中保险费、安装调试费等支出确定租入固定资产价值的方法。同时, 租赁过程中发生的或有租金一律计入当期损益。

三、关于我国谨慎性原则应用的建议

(一) 政府方面

1. 政府相关部门应尽量细化与谨慎性原则相关的其他会计准则的具体操作程序。

如对存货发出计价方法、固定资产加速折旧的方法、无形资产摊销年限等规定操作性就很强, 不容易出现漏洞。

2. 加强社会审计和完善内部审计的监督。

为防止企业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不用或滥用谨慎性原则, 应加强以独立审计为核心的外部监督体系, 强化内在约束机制, 确保会计信息的公允性和谨慎性原则的合理运用。

(二) 企业方面

1. 企业运用会计信息充分披露原则。

谨慎性原则的运用首先是对会计领域中存在的不确定性事项进行判断时所体现的一种态度;其次, 才表现为一系列的具体会计处理方法。因此, 凡是与谨慎性原则运用有关的、会影响投资人和债权人等信息使用者对目前和未来理性判断的信息都应在财务报告中作出全面陈述, 包括体现谨慎性原则的若干具体会计处理方法应用的背景、产生的影响等。

2. 制定涉及到谨慎性原则的会计确认、会计计量和会计报告的规定时尽可能采用一些定量描述, 避免定性描述。

定量描述清楚明了, 没有余地, 而定性描述弹性较大, 主观操控的空间过大, 为粉饰会计信息留下空子。当然, 这会受到技术、成本和效果等方面的制约。

摘要:谨慎性原则在会计实务的具体应用中, 是一把“双刃剑”, 一方面, 它能避免虚增资产和浮夸利润从而保护投资者和债权人的利益, 而另一方面利用不当又会造成诸多负面影响, 使会计信息失真等, 因而争议颇多。在应用中, 政府相关部门应尽量细化与谨慎性原则相关的其他会计准则的具体操作程序, 加强社会审计和完善内部审计的监督;企业应运用会计信息充分披露原则, 在制定涉及到谨慎性原则的会计确认、会计计量和会计报告的规定时尽可能采用一些定量描述, 避免定性描述。

关键词:谨慎性原则,争议,建议

参考文献

[1]汤云为, 钱逢胜.会计理论[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1997

[2]陈国辉.会计理论研究[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2

[3]黄世忠, 陈箭深.比较国际会计[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 1991

[4]林斌.论不确定性会计[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1

谨慎性原则的管理会计 篇2

-------------------------

编辑整理: 会计网上学习编辑:aiyimingba 文章来源:新浪

论会计工作中的谨慎性原则 篇3

摘要:本文从会计结构的角度,论述了谨慎性原则在我国现代会计中的具体运用,以及我国实施谨慎性原则应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谨慎性原则;运用;问题

谨慎性原则亦称审慎原则、稳健性原则、稳健主义、保守主义等,在会计环境中存在不确定因素和风险、会计要素的确认和计量的精确性受到影响的情况下,应运用谨慎的职业判断和稳妥的会计方法进行会计处理。充分预计可能的负债、损失和费用,尽量少计或不计可能的资产和收益,以免会计报表反映的会计信息引起报表使用者的盲目乐观。

谨慎性原则可以体现在确认、计量、报告等诸方面。它要求会计确认标准稳妥合理;会计计量不得高估资产、权利和利润;会计报告提供尽可能全面的会计信息。

一、谨慎性原则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1.谨慎性的模糊规定易造成原则应用中的主观臆断性。企业常利用谨慎性原则的模糊性规定而不充分估计风险和损失,滥用该原则以达到实现虚增企业利润和欺骗外部信息使用者的目的,为企业进行利润操纵和会计欺诈造假提供了“合理”空间,导致会计信息具有不可验证性,造成了会计信息的失真。

2.税法制约了谨慎性原则的应用。现行税法对税前列支的费用规定有别于会计制度,导致企业当期账面利润因准备金的提取而减少时,还需补交所得税,并直接增大企业当期的现金流出,这使谨慎性原则的应用受到了限制。

3.市场价格机制的不完善制约了谨慎性原则的应用。目前除对上市公司股权投资、债券投资及少数商品在市场上颁布信息外,绝大多数商品及股权缺乏相关信息的参考,难以确定其公允价格,即难以确定资产可变现值,市场价格机制和信息披露状况使谨慎性原则难以落实。

4.谨慎性原则与其他会计原则相冲突。谨慎性原则强调预计可能的损失而完全不确认利得,将会违背真实性和可靠性原则,与客观性原则相冲突。谨慎性原则将现在尚未发生的、未来发生的损失和费用提前计入损益,显然违反了“不是本期发生的费用均不得计入本期”的权责发生制原则。谨慎性原则体现的是尽可能在当期确认可能的损失、费用,滞后确认或不确认可能的收益,这种核算方式必然会削减企业的正常利润,又与配比原则相冲突。在谨慎性原则下,成本与市价孰低法的应用,又是对历史成本原则的背离。另外,应用谨慎性原则还会与可比性原则和一致性原则发生冲突。

5.会计入员职业素质制约了谨慎性原则的应用。目前,企业提取减值准备的方法和计提比例、对或有事项的判断都需要会计人员具有较多的经验和较高的专业素质,而会计人员缺乏职业判断能力则限制了谨慎性原则的应用。

二、谨慎性原则在我国现代会计中的具体运用

1.提取坏账准备。在商业信用的情况下企业的产品售后往往不能立即收到现金,而通常采用赊销方法,由于市场的变化,购货方存在着破产倒闭或其他情况,这些情况一旦发生将以为着贷款可能无法收回,其直接后果将使企业的经营活动受到影响。为了避免货款发生上述情况,我国现代企业会计允许相应采用收账款余额百分比法提取坏账准备金,以抵消可能对企业发生的破坏作用。

企业在提取坏账准备时,是在坏账损失尚未发生时,就预先提取。有人担心这样做是否会人为地扩大成本,影响会计核算的真实性。当然各企业的市场竞争地位不同,因而坏账风险不一,为此,有关制度对提取坏账准备规定了比较灵活的标准,即给予按应收账款年末余额的3‰~5‰的区间,有企业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作出选择。到期末时还要根据实际发生的坏账的情况对坏账准备金进行调整,所以一般不会因为提取坏账准备而影响费用的真实性。

2.低估存货。由于受到市场价格因素的影响,企业以前购进的存货的价值可能低于当前市价,造成企业面临潜在的存货损失。这时,可通过低估存货损失,高计产品当期销售成本,从而减少当期利润的办法来得到补偿。其具体方法有:第一是当企业的产品发生滞销时为了抵偿存货报废发生损失对企业的消极影响,或者防止商品因大批削价而影响经营利润,企业可以提取削价准备。按财务制度规定,提取削价准备的企业,每月应按库存商品期末余额的一定比例集体削价准备,年末再按为销售而储备的库存商品余额的3‰~5‰进行清算。计提时,作增加商品当期销售成本,企业发生削价损失时,冲减削价准备。第二是在市场物价持续上涨时,允许采用后进先出法对发出或零用的存货进行计价,低估存货成本。后进先出法的优点是领用或发出的存货成本最接近当时的市价,不仅可以使存货的价值得到完全的补偿,而且由此计算出来的盈亏最体现当时的实际水平。

3.加速折旧。总的来说,我国不少企业的折旧率水平还是比较低的,不能适应企业技术更新,发展生产的内在要求,为此现行新会计制度在强调采用直线法计提固定资产折旧的同时,允许企业采用加速折旧法。其中原因不外乎有以下几点:第一,许多固定资产在使用初期效率高,生产能力大,早期的营业收入大,为做到收入与成本恰当配比,就应让这些资产具有最大经济效用的早期多计提折旧;第二,因技术进步而生产的无形损耗,使得固定资产的大部分价值应在短期限内收回;第三,加速折旧因减轻了前几年的所得税负担,等同是国家为企业提供变相的无息贷款,有利于机器设备的更新改造;第四,由于维修费会随着固定资产使用年数的增加而增加,在加速折旧法下,每年折旧和维修费用的综合要比采用平均年限法平稳。因此,允许一些行业,一些企业根据实际情况,可以在双倍余额递减法和年数总和法中选定一种方法进行加速折旧,是完全必要的,既体现了国家的出产业

政策,又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

三、我国实施谨慎性原则应注意的问题

1.对会计准则和制度进行不断完善,使相关的会计准则和制度应尽量具有可操作性。首先,在谨慎性原则的应用过程中如何把握“度”是关键。建立完善相应的会计准则和制度,使其条款尽量有可操作性,如对不同方法下的计量比例设置一个上下限,应收账款的收回应用后进先出法,既可指导企业的会计实践,又可避免企业应用不正当手段粉饰报表,这样各公司提供的信息才具有可比性。其次,为了解决企业实施谨慎性原则的后顾之忧,在国家财政承受能力范围内,适当缩小税收政策和会计政策的差异。如各企业在会计政策范围内自行选定准备的计提方法及比例,报税务部门备案,经注册会计师审计后应允许在税前列支。再次,逐步扩大谨慎性的运用范围,谨慎性原则在上市公司实施试点以后,应将其运用范围扩展到非上市公司,促使不同类型的企业在同一市场中进行公平竞争,使投资者及债权人对企业的分析有较强的可比性,从而使会计信息成为真正决策的有效信息。最后,应在会计报表附注中更详细地披露谨慎性原则的运用情况,规范财务数据和非财务数据的披露范围,增加公司运用谨慎性的透明度。

2.提高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会计人员除了需要掌握专业知识外,还应进一步掌握有关的经济、管理、金融、法律等方面的知识,以增强对经济环境的预测能力和客户经营状况分析能力。另外应不断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才能为会计谨慎性原则的正确运用奠定基础。

3.企业外部环境需要进一步改善。应进一步健全信息、价格等市场机制,利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定期公布各种资产的价格、信息资料,为计提各种跌价减值准备的可操作性、公允性和客观性扫除障碍。另外,加强审计监督,防止滥用和曲解谨慎性原则,避免人为地加剧与其他会计原则的冲突。

4.改进对上市公司的考核评价指标,以营业利润作为考核公司盈利能力和经营成果的主要指标。改进资产减值准备与公司考核指标之间的联系,减弱上市公司利用计提资产减值准备操纵盈余的动机。改变“八项准备”入损益的做法,设置“资产减值损失”科目,集中反映计提的“八项准备”。

5.鉴于谨慎性原则的运用过程中可能会与其他原则发生冲突,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和手段缓解其冲突,首先,在12条会计原则中,应优先考虑客观性原则,谨慎原则的贯彻和运用,必须建立在客观性原则的基础上。与其他原则的优先顺序,应根据实际情况具体合理确定。其次,充分披露谨慎性原则与其他原则冲突的情况。由于每个企业所面临的不确定性在不同时间、不同环境下的不同,谨慎性原则的应用时间、范围和程度也不同,因此我们应充分披露其应用时间、范围和程度,揭示因与其他会计原则的冲突而对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影响程度及其他变动情况,以提高会计信息的可比性,使会计报表使用者准确地理解企业财务状况。最后,我们还要对谨慎性原则的应用进行必要的约束,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操作上的随意性和主观性,能有效地防止和避免谨慎性原则与其他会计原则的冲突。

会计谨慎性原则的应用及完善 篇4

关键词:谨慎性原则,应用,完善

在会计环境中存在不确定因素和风险、会计要素的确认和计量的精确性受到影响的情况下, 应运用谨慎的职业判断和稳妥的会计方法进行会计处理, 充分预计可能的负债、损失和费用, 尽量少计或不计可能的资产和收益, 以免会计报表反映的会计信息引起报表使用者的盲目乐观。虽然谨慎性原则在我国会计实务中已经被有效应用, 但仍就存在着大量的问题。

一、谨慎性原则的应用现状

(一) 谨慎性的模糊规定易造成应用中的主观臆断性

企业常利用谨慎性原则的模糊性规定而不充分估计风险和损失, 滥用该原则以达到实现虚增企业利润和欺骗外部信息使用者的目的, 为企业进行利润操纵和会计欺诈造假提供了“合理”空间, 导致会计信息具有不可验证性, 造成了会计信息的失真。

(二) 税法制约了谨慎性原则的应用

现行税法对税前列支的费用规定有别于会计制度, 导致企业当期账面利润因准备金的提取而减少时, 还需补交所得税, 并直接增大企业当期的现金流出, 这使谨慎性原则的应用受到了限制。

(三) 市场价格机制的不完善制约了谨慎性原则的应用

目前除对上市公司股权投资、债券投资及少数商品在市场上颁布信息外, 绝大多数商品及股权缺乏相关信息的参考, 难以确定其公允价格, 即难以确定资产可变现值, 市场价格机制和信息披露状况使谨慎性原则难以落实。

(四) 谨慎性原则与其他会计原则相冲突

谨慎性原则强调预计可能的损失而完全不确认利得, 将会违背真实性和可靠性原则, 与客观性原则相冲突。谨慎性原则将现在尚未发生的、未来发生的损失和费用提前计入损益, 显然违反了权责发生制原则。谨慎性原则体现的是尽可能在当期确认可能的损失、费用, 滞后确认或不确认可能的收益, 这种核算方式必然会削减企业的正常利润, 又与配比原则相冲突等等。

(五) 会计人员职业素质制约了谨慎性原则的应用

目前, 企业提取减值准备的方法和计提比例、对或有事项的判断都需要会计人员具有较多的经验和较高的专业素质, 而会计人员缺乏职业判断能力则限制了谨慎性原则的应用。

二、会计实务中谨慎性原则的完善

(一) 增强谨慎性原则的确定性和可操作性

要达到谨慎性原则应用的目的———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保障企业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不受侵犯, 就应把谨慎性原则的具体要求规定详细, 制定出具体的、可操作性强的指南, 尽量在照顾各方利益的基础上建立起能被广泛接受的、有一定灵活性的标准。

(二) 缩小税收政策与会计政策的差异

在国家财政所能承受的范围内, 适当缩小税收政策与会计制度的差异, 以便各企业在会计制度范围内自行选定准备的提取方法及比例, 报税务部门备案, 经注册会计师审计后应允许在税前列支。

(三) 完善市场信息报价系统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 证券市场、生产资料市场、产权交易市场及房地产市场等各类市场也逐步得到了发展和完善。有关国家宏观调控部门应完善各种价格信息及信息报价系统, 定期向社会发布各类商品的价格, 使各企业对存货、固定资产和投资等资产的计价具有合理依据。

(四) 对谨慎性原则的应用进行必要的约束

谨慎性原则是在客观性原则的条件不存在时的补充原则, 并和一致性原则相违背。它容易导致低估资产、收入、高估负债、费用, 从而影响到净利润计算的正确性。因此, 应用谨慎性原则要谨慎。防止滥用或歪曲使用谨慎性原则来设秘密准备、过分提取准备、故意压低资产或收益或故意抬高负债或费用。在会计实务中, 可以对谨慎性原则的应用前提和应用条件进行必要的约束, 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会计人员的主观性和随意性。这些约束条件的限制, 使得稳健的会计程序与方法将主要依据客观前提而定, 可减少操作上的随意性, 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预防和避免谨慎性原则与其他会计原则的冲突。

(五) 提高会计人员的专业水平和职业道德素质, 增强其职业判断能力

谨慎性原则可以体现在确认、计量、报告等诸方面。它要求:会计确认标准稳妥合理;会计计量不得高估资产、权利和利润;会计报告提供尽可能全面的会计信息。这就需要会计人员应系统掌握会计专业知识, 加强后续教育, 应用专业知识对确定和不确定的会计事项进行确认和计量, 力求实事求是、诚信为本, 避免主观随意性, 以便对会计交易或事项做出谨慎的处理。

(六) 加强审计监督, 强化内在约束机制

谨慎性原则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有较强的倾向性和随意性, 为防止企业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不用或滥用谨慎性原则, 应加强以独立审计为核心的外部监督体系, 充分发挥独立审计的外部监督作用, 确保会计信息的公允性和谨慎性原则的合理应用。

(七) 将谨慎性原则的应用与会计信息的充分披露有机地结合起来

谨慎性原则的应用首先是对会计领域中存在的不确定性事项进行判断时所体现的一种态度;其次才表现为一系列的具体会计处理方法。不同的职业判断会导致选择方法及其所产生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不同, 最终会影响报表使用者的决策判断。因此, 凡是与谨慎性原则应用有关的、会影响投资人和债权人等信息使用者对目前和未来理性判断的信息, 都应在财务报告中做出全面陈述。

总之, 在我国实行谨慎性原则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但在谨慎性原则的应用过程中要注意“度”的问题, 只有适度地应用谨慎性程序和方法, 才能真正揭示谨慎性会计的本质。

参考文献

[1]赵连卿.浅析稳健原则及对其发展的思考[J].上海会计, 2001 (11) .

[2]黄凯红.稳健原则在中国的适用性及实际应用[J].会计研究, 1999 (7) .

论谨慎性原则在会计核算中的应用 篇5

摘 要:谨慎性原则是会计核算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之一,正确理解与应用谨慎性原则十分重要。分析了谨慎性原则的含义,介绍了谨慎性原则在中国会计核算中应用的必要性;阐述了谨慎性原则在会计核算中的体现,同时运用实例说明谨慎性原则的具体应用,并指出了谨慎性原则在中国企业会计核算中存在的现实问题及几点建议。

关键词:谨慎性原则;会计核算;应用

《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18条规定:“会计核算应当遵循谨慎性原则的要求,合理核算可能发生的损失和费用。”而新《企业会计制度》则更加明确地规定:“企业在进行会计核算时,应当遵循谨慎性原则的要求,不得多计资产或收益,少计负债或费用,但不得计提秘密准备。”正确理解谨慎性原则,并针对其在会计核算中的应用进行具体的阐述,对正确进行会计核算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对谨慎性原则的理解

谨慎性原则又称稳健性原则,是指在存在不确定因素的情况下作出判断时,保持必要的谨慎,既不高估资产或收益,也不低估负债或费用。在会计核算中应当对企业可能发生的损失和费用,作出合理预计,要求会计人员对某些经济业务或会计事项存在不同会计处理方法和程序可供选择时,在不影响合理选择的前提下,以尽可能选用不虚增利润和夸大所有者权益的处理方法和程序进行会计处理。由于谨慎性原则充分考虑了可能发生的损失和费用,而不考虑可能取得的收入或收益,就使得会计信息比较稳健,或比较慎重,也就是作了最坏的估计。

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面对的是纷繁复杂的外部经济环境,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市场风险,比如金融**、债务人的死亡、破产、固定资产因技术进步而提前报废、恶性竞争等情况,谨慎性原则正是针对经济活动中的不确定因素,要求人们在会计处理上充分估计可能发生的风险和损失,这样有利于保护所有者和债权人的利益,也有利于提高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但谨慎性原则若使用不当,也可能降低企业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可比性,同时还可能导致企业设置秘密准备,使会计信息失真。

二、谨慎性原则在中国会计核算中的具体应用情况

(一)谨慎性原则在会计核算中的应用与体现

会计核算中谨慎性原则的应用,体现具体会计准则的诸多方面:

1.发出存货计价方法的选择。存货采用实际成本核算时,发出存货的计价方法,有先进先出法、后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移动加权平均法和各别计价法。在物价上涨时,发出存货的计价采用后进先出法,会使本期成本接近当期水平,减少利润中水分,期末存货价值偏低,体现谨慎性原则。若采用先进先出法,则会使本期成本降低,利润中水分加大,期末存货价值升高,实现不了稳健性目的。

2.固定资产折旧方法的选择。固定资产折旧方法有平速折旧法和加速折旧法两大类,若企业选用加速折旧法计提固定资产折旧,则可使企业在固定资产使用的前几年多提折旧,从而减少利润,少交所得税,等于取得了一笔无息贷款,又可使投入的资金尽早收回,提高资金的利用率,体现了谨慎性。

3.计提八项资产减值准备。《企业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中规定了企业计提的减值准备由四项增至八项。

4.设置资本公积准备项目。《企业会计制度》规定:对于因接受捐赠而持有的非现金资产;对外投资采用权益法核算时,因被投资单位增资、扩股、接受捐赠等原因引起本企业享有被投资单位所有者权益增加时,暂不确认为普通权益,而计入资本公积准备项目,待非现金资产或长期股权投资处置后,才将实现的收益转入一般公积项目。

5.债务重组。企业在进行债务重组时,只能确认重组发生的损失,不得确认重组发生的收益,不预计未来的或有收益,但预计未来的或有支出。如果存在或有收益,也只能在实际收到时,才能作为当期收益处理,完全体现了谨慎性原则的内涵,有利于防止企业利用债务重组调节利润的现象发生。

6.收入的确认与计量。在提供劳务交易的结果不能可靠估计的情况下,企业应当在资产负债表中对收入区别不同情况予以确认和计量,方能充分体现谨慎性原则。

7.无形资产确认和计量。《企业会计准则》中规定:对企业自行开发的无形资产的开发成本直接计入当期费用,不计入无形资产价值;当无形资产预期不能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时,企业应将该无形资产的账面价值予以转销。

8.投资。《企业会计准则》中规定:对于对外投资投出非现金资产评估高于其账面价值,不确认收益;对于股权投资差额,若为借项,按不超过十年的期限摊销,若为贷项,按不低于十年的期限摊销;企业收到短期投资的股利或利息时,不确认收益,而是到处置时再体现在净损益中。

(二)谨慎性原则运用实例分析

1.案例

假设红星公司2007年2月8日以一台设备对外投资。设备原值1 000 000元,已提折旧250 000元,评估确认价值900 000元,2007年12月1日,红星公司预计该项投资可收回金额为700 000元。2008年4月1日,红星公司因为财务困难,原欠银河公司贷款950 000元无力偿还,经双方协商,红星公司同意以该项投资清偿债务。该投资的公允价值为920 000元(假设不考虑税金)。

2.相关会计处理

(1)2007年2月8日,以固定资产取得长期股权投资

非货币性交易准则规定以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加上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换入资产的入账价值。据此,长期股权投资的入账价值为750 000(1 000 000-250 000=750 000)元。

借:长期股权投资——投资成本 750 000

累计折旧 250 000

贷:固定资产1 000 000

(2)2007年12月31日,计提长期投资减值准备

投资准则规定,由于投资市价持续下跌或被投资单位经营状况恶化等原因导致其可收回额低于投资的账面价值,应将可收回金额低于长期投资账面价值的差额,全部确认为当期投资损失,即为50 000(750 000-700 000=50 000)元。

借:投资收益 50 000

贷:长期投资减值准备 50 000

(3)2008年4月1日,以长期股权投资清偿债务

债务重组准则要求将重组债务的账面价值与转让非现金资产的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全部计入资本公积或当期损失。在本例中,重组债务的账面价值950 000元与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700 000元之间的差额250 000元全部计入“资本公积”。

借:应付账款 950 000

长期投资减值准备 200 000

贷:长期股权投资——投资成本 750 000

资本公积——债务重组收益 250 000

3.结论

谨慎性原则的直接体现和深入运用,避免了一些企业滥用公允价值,借关联交易和债务重组等粉饰业绩、虚增利润,造成会计信息严重失真。《企业会计制度》对谨慎性原则的全

面体现和深入运用,将从制度规范上使会计信息更加接近企业实际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从而为遏制会计信息失真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提供了制度保证。

(三)谨慎性原则在会计核算中运用的两面性

1.谨慎性原则的优点

为有效遏制上市公司虚增利润的做法,体现了公平、公允原则,企业会计准则修订后对资产计提项目增加了,引进了短期投资跌价准备、存货跌价准备、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无形资产减值准备、长期投资减值准备项目。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生存面临风险,高估利润无疑使企业生存的风险更大,盲目乐观会使企业面临无法维持经营的局面。因此,运用谨慎性原则可以预计企业未来损失,防范经营风险,体现了资本保全制度,有利于企业提高竞争实力。

2.谨慎性原则的弊端

一是具体操作烦琐,愿意完全采用的企业数量不多;二是谨慎性原则仅是对某一时间上而言的,对于整个会计期间则无法体现。如:计提坏账准备对当期利润起了稳健作用,但对于以后的会计期间也会造成利润反弹的现象;三是上市公司利用谨慎性原则操纵利润的现象并不少见。上市公司视自身经营情况决定谨慎原则的取舍,若其需要体现公司业绩时,往往不计提资产减值准备,而有的公司在经营不景气时,采用稳健的做法,制造前期亏损后期经营业绩持续上升的假象,提高公众对其的期望值;四是会计制度与税法规定存在不协调,使企业因选择稳健而导致利润虚减。如:当期产品保修费用,按照权责发生制原则可于产品销售的当期计提,但按照税法规定于实际发生时从应得税中扣减。这使得当期费用增加,所得税却未能相应抵减,造成当期利润虚减。

三、会计核算中运用谨慎性原则应注意的问题

(一)正确对待谨慎性原则与相关准则的关系

从中国现有会计规范看,有些体现谨慎性原则的具体方法操作性是比较强的,如后进先出法、加速折旧的方法等,但企业会计制度中关于资产发生减值的判断标准不够明确,特别是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资产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使得作为决定资产减值准备数额决定因素的“可变现净值”的确定较为困难,这为企业利用谨慎性原则进行操纵留下了一定的空间。

(二)正确对待谨慎性原则与会计人员职业判断能力的关系

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为谨慎性原则的正确运用奠定基础。会计职业判断能力主要是指会计人员在履行职责过程中,依据现有的法律、法规和企业会计政策范围作出的判断性估计和决策。鉴于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中“可选择性”的范围日益扩大,这就要求会计人员必须提高职业判断能力,使其能够准确把握谨慎性原则的实质,在对不确定性的事项进行估计和判断时,力求客观和公正,避免主观随意性。

(三)正确对待谨慎性原则与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的关系

现代企业管理中应强化企业内在约束机制,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意识,优化会计行为,从而使谨慎性原则得到合理的应用。所以适当地运用谨慎性原则需要会计人员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

(四)正确对待谨慎性原则在会计核算中“度”的问题

实行谨慎性原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但在谨慎性原则的应用过程中要注意一个“度”的问题。只有适度地应用谨慎性程序和方法,才能真正提示谨慎性会计的本质。从理论上讲,谨慎性会计原则虽然具有较强的倾向性,但恰当地应用它并不会对会计信息质量产生影响。适度应用谨慎性原则对会计信息的有用性是有充分保证的,它与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是协调一致的。

参考文献:

谨慎性原则的管理会计 篇6

谨慎性原则作为企业防范市场经济风险的重要手段,日益受到企业与有关部门的重视。谨慎性原则是会计核算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之一。但是,采用谨慎性原则将会影响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并影响企业财务报告使用者的判断。如果不恰当的理解和应用谨慎性原则,可能会导致企业财务信息的扭曲与失真,这同样会违反会计核算的基本原则。因此,正确理解与应用谨慎性原则就显得十分重要。

一、对谨慎性原则的理解

谨慎性原则又称稳健性原则或保守主义。它要求会计人员对某些经济业务或会计事项在存在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和程序可供选择时,在不影响合理选择的前提下,应尽可能选择一种不虚增利润和夸大所有者权益的会计处理方法和程序进行会计处理,要求合理核算可能发生的费用和损失。即在会计处理犹豫难决时尽量采用不夸大这一期间的资产和收益的解决办法。目前该准则在国际上通常的做法是:推迟确认收入;尽早确认费用;低估资产;高估负债。

经济活动中的不确定因素是谨慎性原则产生的前提。经营的多变性导致会计确认和计量的不确定性,这便要求会计人员在会计处理上保持谨慎小心的态度,要充分估计到可能发生的风险和损失,并在一定程度上提供反映风险的信息。谨慎性原则认为,悲观的会计实务优于乐观的会计实务,在特定情况下保守、谨慎总比乐观、大胆要强一些,否则,投资者或决策者面临的风险就会加大。谨慎性原则的运用,有利于企业经营者保持清醒的头脑,对客观环境作出正确判断,从而规避经营风险,稳定盈亏;对于投资者来说,谨慎性原则有利于防止他们产生过于乐观的情绪,规避因虚增利润而导致利润分配侵蚀股本的风险;对于会计人员来说,谨慎性可以避免因提供盲目乐观的信息给投资者带来损失而招致的索赔风险。可见,谨慎性作为经济生活中的镇静剂是相当具有现实意义的。

二、谨慎性原则在会计核算中的具体运用

谨慎性原则在《企业会计制度》中突出表现在:计提各种资产减值准备、或有负债的出现、收入的确认和计量、固定资产的加速折旧、在物价上涨情况下发出存货计价的后进先出法等。以下从五个方面谈谈谨慎性原则在会计核算中的具体运用。

(一)计提八项资产减值准备

《企业会计制度》规定,企业应定期或者至少于每年年度终了,对各项资产进行全面检查,并根据谨慎性要求,合理地预计各项资产可能发生的损失,对可能发生的各项资产损失计提减值准备。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充分体现了谨慎性原则。其出发点就在于要求企业将各项资产可能发生的价值损耗,予以充分考虑并计入相关费用,以确保企业的资产更加真实、有效,确保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稳妥可靠,确保投资者的长远利益得到很好的保障。

(二)或有负债的出现

《企业会计制度》将或有负债定义为,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潜在义务,其存在需通过未来不确定事项的发生或不发生予以证实;或者为,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现时义务,履行该义务不是很可能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或该义务的金额不能可靠地计量。或有负债具有两个基本的特征:或有负债是由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或有负债的结果具有不确定性。

或有负债包括两类义务:一类是潜在义务,其结果如何只能由未来不确定事项的发生或不发生来证实;另一类是特殊的现时义务,其特殊之处在于该现时义务的履行不是很可能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或该现时义务的金额不能可靠地计量。

(三)收入的确认和计量

企业会计准则规定,收入必须在若干相关条件同时满足时,才能确认,如果在提供劳务交易的结果不能可靠估计的情况下,企业应当在资产负债表日对收入分别按以下情况确认和计量:①如果已发生的劳务成本预计能够得到补偿,应按已发生的劳务成本计算确认收入,并按相同金额结转成本;②如果已发生的劳务成本预计不能全部得到补偿,应按能够得到补偿的劳务成本确认收入,并按已发生的劳务成本作为当期费用,确认的金额小于已经发生的劳务成本的差额,作为当期损失;③如果已发生的劳务成本全部不能得到补偿,应按已发生的劳务成本作为当期费用,不确认收入。这些规定充分体现了谨慎原则。

(四)固定资产的加速折旧

目前,我国不少企业采用的固定资产折旧方法是直线法,这已远远不能适应企业技术更新、发展生产的内在要求。为此,新会计制度在强调采用直线法计提固定资产折旧的同时,允许企业采取加速折旧法。采用加速折旧法并非是对直线折旧法的否定,而是改变了每期折旧额的分布,在固定资产使用前期分布以较大的折旧额,后期分布以较少的折旧额。这样做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许多固定资产在使用初期效率高,生产能力大,早期的营业收入大,为做到收入与成本恰当配比,就应让这些资产在具有最大经济效用的早期多提折旧;另一方面是因技术进步而产生了无形损耗,使得固定资产的大部分价值应在短期限内收回。正是采用加速折旧法,使企业在固定资产使用的前几年多提折旧,从而减少利润,减轻了前几年的所得税负担,等同是国家为企业提供了变相的无息贷款,不仅提高了资金利用率,而且有利于机器设备的更新改造,充分体现了谨慎性原则。

(五)关于存货计价方法的选用

恰当选择存货计价方法,对于真实反映存货的价值是非常重要的。有助于较客观地反映企业现实条件下的经营成果,这也是会计稳建原则的具体体现。

三、运用谨慎性原则应注意的问题

从谨慎性原则的运用来看,扩大谨慎性原则的使用范围有利于进一步挤去资产和利润中的水分,能为投资者提供更加准确、可靠的会计信息;有利于企业作出正确的经营决策;有利于提高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但是,同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一样,运用谨慎性原则也有其不利的一面。随着谨慎性原则应用范围的扩大,人为调节费用、操纵利润的空间也在增大,其会计提供的信息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正确运用谨慎性原则成为当前贯彻实施新会计准则和企业会计制度的关键因素。因此,正确运用谨慎性原则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谨慎性原则的运用要适度

在我国实行谨慎性原则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但在谨慎性原则的运用过程中要注意一个度的问题。过度对费用与负债的不确定性运用谨慎性惯例,而对收入和资产的不确定性绝对排斥进行有关会计处理,这都违背了谨慎性原则度的规定。极端的稳健会导致秘密准备和隐匿资产,从而使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得不到准确揭示,损害报表使用者的利益。只有适度地应用稳健程序和方法才能真正揭示谨慎会计的本质。

(二)要合理估计企业存在的经营风险

企业在有不确定因素的情况下要作出合理判断必须保持必要的谨慎态度。对企业存在的经营风险应加以合理估计,可对防范风险起到预警作用,以保证企业作出正确的经营决策,保护投资者和债权人的利益,提高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能力。

(三)要注重各项减值准备及收入在财务会计报告中的披露

会计核算中谨慎性原则的应用分析 篇7

一会计核算中应用谨慎性原则的常见问题分析

1. 当前企业会计核算中缺少谨慎性原则应用

在企业进行会计核算的过程中, 加速折旧法对于保证企业会计信息的质量, 以及促进企业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有着十分明显的优势。但很多企业更愿意采用直线法, 而没有采取更为合理的加速折旧法。

另外, 一些企业在进行资产折旧的时缺乏规范性, 很多企业并不是以资产的寿命、价格的变化, 以及市场的变动和技术的更新来选择直线法或是加速折旧法, 更多的则是以眼前利益, 以及会计指标来作为标准, 从而缺少了进行长远规划的眼光。这种情况肯定是与会计核算的谨慎性原则不相吻合的, 必将影响企业发展的长远利益。企业虽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价值目标, 但从企业发展的各个方面来看, 会计核算的谨慎性原则都应作为最基本的工作原则, 才能获取企业的长远发展。

2. 对谨慎性原则的适用范畴认识不够

对于谨慎性原则的适度使用是会计核算中的重要问题。在会计核算中, 适度强调谨慎性原则与其他会计信息, 从而保持平衡一定的度, 是企业会计处理和企业盈余的必然要求。在实际工作中, 谨慎性原则常常与其他原则发生冲突, 这阻碍了谨慎性原则的适用, 也会削弱企业的利润, 同时又与配比原则冲突, 低估费用或负债而显示收益或资产。因此, 在进行会计核算的过程中, 要充分认识会计核算中的谨慎性原则的适用范畴, 与其他原则要相互结合, 以发挥达到会计核算的科学性和效率性。

二会计核算过程中谨慎性原则的具体应用分析

1. 加速折旧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向前发展, 企业加速折旧是经济发展的必然所在。这是因为加速折旧可以使企业资产更新的脚步更快, 从而更加适应经济社会日新月异地向前发展, 从而促进资产的更新周期。加速折旧可以适应生产发展的需求, 使得固定资产的相关购置成本快速转化为费用, 从而计入当期的损益。这有利于降低因为技术进步和新设备的价格变动等一些不利因素所造成的无形损耗, 减少企业被动局面的经济损失。加速折旧是会计核算过程中严谨性原则的重要体现。企业可以采取加速折旧法为企业的健康发展, 以及会计信息质量的提升起到十分积极的作用。

2. 计提坏账准备

计提坏账准备是会计核算谨慎性的一种体现。所谓坏账准备是企业的一种备抵账户, 是从企业的应收账款中进行计提的。在进行坏账准备计提的方法中包括有个别认定法、账龄分析法、余额百分比法。企业采用哪种方法进行坏账的计提可以依据企业的自身情况来定。一旦确定之后, 不能随意进行更改。从坏账准备的科目性质来看, 应是属于应收账款科目的一种备抵账户。两种科目进行很好的结合能够较为全面反映出应收账款的净额。在会计实务中, 进行应收账款的计提是会计谨慎性原则的重要体现, 有利于会计核算。其在会计核算的应用中进行科学合理的推广肯定要成为一种必然趋势。

三结语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会计工作作为经济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会计信息能否全面、系统和科学地反映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对企业的发展, 以及投资者的正确决策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 在会计实务中, 要充分理解谨慎性原则应用欠缺的原因, 提升会计部门对于谨慎性原则的具体应用。本文主要是对加速折旧和计提坏账准备进行了分析, 但在存货的先进先出法中也应该应用谨慎性原则。本文主要是对企业会计核算中谨慎性原则的应用现状进行了分析, 希望对企业的经济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摘要:谨慎性原则是会计核算中的基本原则之一。谨慎性原则对具体的会计核算行为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性作用。它要求在进行会计核算中保持一定的谨慎性, 从而确保会计核算的相关信息全面、正确和系统的反应会计核算的事实情况。本文主要分析了会计谨慎性原则的具体体现及会计核算中的一些常见问题。

关键词:会计核算,谨慎性原则,会计准则

参考文献

[1]刘亚新.谨慎性原则在新会计准则中的应用[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下旬刊) , 2010 (10)

[2]任素霞、叶文芳.谨慎性原则在会计核算上的应用[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5 (6)

[3]熊秋德.浅议谨慎性原则在企业会计实务中的应用[J].科技经济市场, 2006 (5)

谨慎性原则的管理会计 篇8

少会计估计的随意性, 降低财务会计报告的风险, 重视谨慎性原则的运用成为必然。谨慎性原则既是本期的事后核算, 也是对下期的预见, 在使用中具有双重性, 本文就此谈一谈粗浅的认识。

一、会计谨慎性原则的运用

(一) 存货的运用。

由于存货是企业的流动资产, 价格变动频繁, 对于存货发出的计价, 按谨慎性原则在不同的经济环境中应采取不同的计价方法, 新准则取消了因材料价格发生较大的波动而对企业利润影响较大的后进先出法和移动平均法, 修改后的存货计价方式体现了谨慎性原则。

(二) 加速折旧的运用。

我国大部分企业一直采用平均年限法或工作量法计算固定资产折旧, 不能适应企业的技术更新和发展的要求。谨慎性原则为此允许了固定资产可采用加速折旧法。加速折旧法不仅符合收入与费用配比原则, 能使这些资产在具有最大经济效用的早期多计提折旧而减少因物价上涨发生的损失, 能均衡固定资产各期使用成本, 也符合会计谨慎性原则。

(三) 资产减值计提的运用。

新制度中提出了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无形资产减值准备、长期投资减值准备、短期投资跌价准备等减值准备。例如固定资产, 如果其可收回金额低于账面价值的, 应当将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的差额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如果一味用资产的账面价值进行核算, 将会导致企业的实际资产和账面资产产生较大差距, 企业的会计信息也会出现严重失真。资产减值准备制度的实施, 保证了各项资产的真实性, 充分体现了谨慎性原则的应用。

(四) 对应收款项计提坏账准备的运用。

应收款项作为企业的资产, 在预期未来能够收回多少存在不确定性。因此, 企业在期末对应收款项按照一定的方法和比例计提坏账准备, 合理估计可能发生的坏账损失, 既不高估资产也不低估费用, 有利于企业抵御坏账损失产生的风险。

(五) 在收入确认核算中的运用。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企业销售商品收入同时满足下列条件时才可以确认企业已将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转移给购货方:企业既没有保留通常与所有权相联系的继续管理权, 也没有对已售出的商品实施有效控制;收入的金额能可靠计量;相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相关的已发生的成本或将发生的成本能够可靠计量;只有企业的销售满足上述五个条件, 才能确认收入。这些规定使销售商品收入的确认更加谨慎, 可防止高估收入。

(六) 在或有事项核算中的运用。

《企业会计准则》提出对或有事项准则规定, 在符合条件的情况下, 企业要确认可能发生的预计负债, 而不确认可能发生的或有资产。对于债务重组中涉及修改债务条款的, 债务人应将或有应付金额确认为预计负债, 而债权人则不应确认或有应收金额, 不能计入重组后债权的账面价值, 避免了企业在债务重组中获取不良利润。或有负债的会计处理主要运用“预计负债”科目, 合理地预计负债, 此规定体现了谨慎性原则。

(七) 在确认递延所得税中的运用。

新准则规定递延所得税资产, 企业在确认资产时要保证与该资产相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 所以用可能取得的用来抵扣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的应纳税所得额为限, 在资产负债日, 资产如发生减值应当提取减值准备, 这是对谨慎性原则的应用。

(八) 在关联方交易披露中的运用。

《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企业无论是否发生关联方交易, 控制方均要披露母子公司的关系;与关联方发生关联交易的, 应当在附注中披露该关联方的性质、交易类型及交易要素;强调只在提供确凿证据下才能披露关联方交易是公平交易。该准则的发布与实施限制了企业利用关联方交易来进行利润操纵的行为, 保护了企业资产, 使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更清晰客观、更符合谨慎原则。

二、会计谨慎性原则的两面性

谨慎性原则的运用在所有会计准则中是最具有争议性的, 即在会计核算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也因为在实际操作中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参差不齐, 导致带有主观随意性, 所以如何慎重的利用谨慎性原则显得非常重要, 其双刃性主要表现:

(一) 合理性。

1.有利于保护投资者和债权人的利益。

谨慎性原则要求企业在选择会计处理方法时, 应当尽可能建立在稳妥可靠的基础上, 以回避或转移经营风险。这就使企业有效避免短期化行为, 保护各会计主体所拥有资产的安全完整, 从而维护投资者和债权人的权益。

2.有利于进一步挤去资产和利润中的水分。

谨慎性原则可避免夸大资产及利润, 能提供较为客观真实的会计信息, 使企业所提供的会计信息更加稳健。

3.有利于企业增强抵御经营风险。

遵循谨慎性原则对可能发生的风险进行充分估计, 可以客观、审慎地反映经营中的风险因素, 规避或转移未来不确定的风险损失。

4.有利于决策层做出准确的经营决策。

谨慎性原则可以使管理者不因过分乐观而造成决策失误, 有利于企业作出正确的经营和理财决策。

5.有利于提高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

企业在生产经营中如果能够合理运用谨慎性原则, 谨慎的会计处理可以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避免风险和损失, 增强企业的抗风险能力, 加大企业经营安全系数, 有利于企业的良性循环, 提高市场竞技力。

(二) 缺陷性。

1.确认与计量带有极大的主观性。

由于我国目前资产信息、价格市场机制尚不健全, 会计人员在执行具体会计政策时, 可选择的空间较大, 受会计人员业务素质、职业判断能力影响, 会计信息很难验证, 对可能发生的费用和负债, 既不能视而不见, 又不得计提秘密准备, 企业资产和利润达到客观性要求的目的不一定能够完全实现。

2.计提减值准备比例不规范。

因为资产减值准备的具体比例由企业自行确定, 谨慎性原则在实际操作中有较强的倾向性和主观随意性。某些企业迫于业绩考核等需要, 将计提准备作为粉饰业绩、进行盈余管理主要手段。

3.与税法的差异影响谨慎性原则的使用。

现行税法对税前列支的费用规定有别于会计制度的规定, 当计提减值准备时, 企业利润将产生影响, 还需补交所得税, 同时加大了企业当期现金的流出, 限制了稳健性原则的运用。

4.对关联方交易制约不足。

会计准则和制度中只对关联方交易中的应收账款规定不得全额计提坏账准备。于是某些上市公司会利用关联方交易来调节利润, 使谨慎性原则在关联方交易中沦为掩盖虚假的外衣。

5.资产确认缺乏一致性。

企业在实际操作中, 出于各种目的任意调节资产。有的资产按照历史成本计价, 有的按照市价计价, 造成企业资产不实。

6.会计政策变更引起的差异要进行追溯调整。

企业在执行会计政策时因为某些特殊情况需要变更, 因涉及到损益和所得税的调整, 这需要追溯到前几年或更长时间的会计业务调整, 比如固定资产折旧方法的变更、无形资产摊销年限的变更等。

三、谨慎性原则两面性的完善措施

(一) 加强内部审计监督及约束机制。

上市公司要重视内部审计建设, 充分发挥内部审计在防范和检查财务舞弊方面的作用。健全公司内部治理结构, 强化独立董事和审计委员会的职能和责任, 充分发挥独立董事、监事会、审计委员会在遏制财务舞弊方面的作用。确保会计信息的公允性和谨慎性原则的合理运用。

(二) 提高诚信, 加强会计人员业务素质。

鉴于新的会计准则给了企业会计政策选择更大的自主权, 尤其是如何保证会计人员在应用谨慎性原则时把握好“度”, 这就要求会计人员必须掌握丰富的专业知识, 提高职业判断能力, 使其能够准确把握谨慎性原则的实质, 在对不确定性的事项进行估计和判断时, 力求客观和公正, 避免主观随意性。

(三) 合理确定各项原则的使用, 避免过度谨慎。

尽管谨慎性原则在会计核算中非常重要, 但必须在维护真实性的原则上加以贯彻应用, 除此之外还应当与其他会计原则根据实际情况合理选择, 以能够最恰当反应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为标准合理确定各项原则的使用, 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

(四) 强化外部监控机制。

确保注册会计师审计的独立性, 促进注册会计师提高审计质量, 加强对审计失败和审计合谋的监管和处罚, 强化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责任, 多管齐下防止财务舞弊行为, 为谨慎性原则的正确运用构造“防御”体系。

(五) 对谨慎性原则的运用进行充分披露。

运用谨慎性原则的目的在于充分估计风险和损失, 避免虚增利润、虚计资产, 保证会计信息决策的有用性。因此, 凡是与谨慎性原则应用有关的、会影响投资人和债权人等信息使用者对目前和未来理性判断的信息, 都应在财务报告中做出全面陈述, 以便信息的使用者明确事实, 独立判断。

谨慎性原则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可, 在各项经济业务中都存在谨慎性原则的使用。企业会计人员应在充分了解谨慎性原则应用的根本目的、优点和缺点的基础上, 尤其注意在谨慎性原则的应用过程中要注意一个“度”的问题, 只有适度地应用谨慎性程序和方法, 才能真正扬长避短, 其谨慎性才能得到最大的发挥。

参考文献

[1].北京林森审计咨询有限公司.企业财务通则、企业会计准则 (2007) 应用[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7

[2].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2006[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6

[3].施静波.谨慎原则在会计实务的应用及启示[J].商业会计, 2006, 7

谨慎性原则与会计职业判断 篇9

一、谨慎性原则在新会计准则中的应用

谨慎性原则在多个会计准则中都有相关规定, 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首先, 计提资产减值准备。《企业会计准则—资产减值》规范了资产减值的确认、计量和相关信息。规定当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时, 应该计提减值准备。此外, 其他一些资产准则中也都涉及到了减值准备的计提, 如存货准则、建造合同准则、金融工具的确认和计量准则等。减值准备的计提是基于谨慎性原则的考虑。

其次, 折旧方法选择。固定资产准则规定了折旧方法有平均年限法、工作量法和加速折旧法 (年数总和法、双倍余额递减法) 。如果企业选用加速折旧法计提固定资产折旧, 就可使企业在固定资产使用的前几年多提折旧, 从而减少利润, 少交所得税, 等于取得了一笔无息贷款, 还可使投入的资金尽早收回, 提高资金的利用率, 体现谨慎性原则。

再次, 资产的计价。如《企业会计准则—租赁》第十一条规定, 在租赁期开始日, 承租人应当将租赁开始日租赁资产公允价值与最低租赁付款额现值两者中较低者作为租入资产的入账价值。这里资产计价选择“较低”者体现的是谨慎性原则。

最后, 收入的确认与计量。《企业会计准则———收入》规定, 收入必须在若干相关条件同时满足时才能确认。商品销售收入必须满足五个条件才能确认, 提供劳务收入则要满足四个条件才能确认。另外, 无形资产、债务重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等等准则的一些规定也充分体现了谨慎性原则。

谨慎性原则在会计准则中的应用如此广泛, 其影响不言而喻, 正确运用它对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在实务中, 谨慎性原则却由于其局限性带来了一些困扰, 主要是人为调节费用、操纵利润的空间增大, 谨慎性原则往往成为企业承包者隐瞒利润, 逃漏税收的秘密武器, 其会计提供的信息也会受到一定影响。因此, 如何把握谨慎性原则的“度”, 成了其中非常重要的因素, 这就涉及到了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

二、谨慎性原则的运用离不开会计职业判断

会计职业判断是会计人员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和规章, 结合企业自身的经营环境和经营特点, 运用其掌握的会计专业知识和工作经验, 对会计主体发生的经济事项和交易采用准确的会计处理原则、方法等进行合理且合法的判断和选择的能力。国家发布的新会计准则, 给予企业会计政策的选择和在相应制度约束下的灵活应用以更大的空间, 会计标准愈加准确、简练, 会计职业判断空间不断加大, 贯穿于会计确认、计量、记录、报告的全过程。企业在运用谨慎性原则时, 需要大量的职业判断, 这是因为谨慎性原则要求不应高估资产或者收益以及低估负债或者费用。这里的“高估”和“低估”, 主观性很强,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 在计提资产减值准备时, 第八号会计准则《资产减值》第五条规定了资产可能发生减值的一些“迹象”。资产的市价当期大幅度下跌, 其跌幅明显高于因时间的推移或者正常使用而预计的下跌。企业经营所处的经济、技术或者法律等环境以及资产所处的市场在当期或者将在近期发生重大变化, 从而对企业产生不利影响。市场利率或者其他市场投资报酬率在当期已经提高, 从而影响企业计算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的折现率, 导致资产可收回金额大幅度降低。有证据表明资产已经陈旧过时或者其实体已经损坏, 资产已经或者将被闲置、终止使用或者计划提前处置。企业内部报告的证据表明资产的经济绩效已经低于或者将低于预期, 如资产所创造的净现金流量或者实现的营业利润 (或者亏损) 远远低于 (或者高于) 预计金额等。

其他表明资产可能已经发生减值的迹象。这里第一条的“预计”, 第二条的“将在近期发生重大变化”, 第三条的“预计折现率”, 第四条的“证据”, 第五条的“将被闲置”, 第六条的“预计金额”, 第七条的“可能”等字眼都决定了减值准备的确认需要职业判断。另外, 本主则第六条规定, 资产存在减值迹象, 应当估计其可收回金额。可收回金额应当根据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与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两者之间较高者确定。这里的“处置费用”和“未来现金流量”都需要估计。

其次, 存货准则的第十五条规定, 资产负债表日, 存货应当按照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计量。可变现净值, 是指在日常活动中, 以存货的估计售价减去至完工时将要发生的成本、销售费用以及相关税费后的金额。这个准则出现了三个估计数据, 任何一个估计数据脱离实际较大, 可变现净值就难以计算正确, 存货的期末计价就会出现偏差。

最后, 租赁准则中所说的最低租赁付款额, 是指在租赁期内, 承租人应支付或可能被要求支付的款项 (不包括或有租金和履约成本) , 加上由承租人或与其有关的第三方担保的资产余值。这里的“可能被要求支付的款项”需要进行职业判断。另外, 该准则还规定, 承租人有购买租赁资产选择权, 所订立的购买价款预计将远低于行使选择权时租赁资产的公允价值, 因而在租赁开始日就可以合理确定承租人将会行使这种选择权, 购买价款应当计入最低租赁付款额。这一条的“预计”“合理确定”仍然离不开职业判断。

综上可以看出, 谨慎性原则应用时离不开会计职业判断, 如何进行合理的职业判断, 对谨慎性原则的运用都是至关重要。因此, 有必要提高职业判断能力, 恰当的运用谨慎性原则, 以便如实反映企业资产状况, 实现资本保全, 不让谨慎性原则成为企业操纵利润的工具。

三、提高职业判断能力, 合理运用谨慎性原则

企业要想选择适合自己的谨慎性的会计政策, 使会计报表提供的信息真实、可靠, 关键的环节是会计人员。会计人员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和职业判断能力, 力求实事求是、诚信为本, 避免造成主观随意性。

首先, 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同一会计业务, 由于技术和能力的不同, 会导致不同的实务操作, 其原因是职业判断水平不同, 对经济活动中不确定因素的估计、推测、判断的结果往往也不同。职业判断要求会计人员既要掌握丰富的业务知识, 熟悉与会计工作相关的财政、金融、贸易、外汇等相关知识, 又要积极投身会计工作实践, 以客观实际为依据, 更新思维方式, 提高创新能力, 充分认识和估计经济环境, 提高专业胜任能力和职业判断水平。因此, 会计人员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现代教育观念, 认真学习、贯彻《会计法》和有关财经法规, 掌握会计实务、税收法规、企业管理等知识, 为增强会计职业判断能力打好坚实的理论基础。公司也应建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机制, 加大对会计人员的培训、指导和业余教育的支持力度, 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和职业判断能力。

其次, 加强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教育。职业道德是会计人员正确进行职业判断的保证。会计人员应坚持真实、公允的原则, 客观、公正地反映会计主体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这是正确运用谨慎性原则的重要条件。会计人员在进行职业判断时, 应自觉抵制利益的诱惑和外界的干扰, 排除个人主观意念及偏好, 客观、公正的进行职业判断, 作出会计处理, 真实的反映经济业务事项, 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 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服务。将会计人员职业道德、会计职业判断能力作为继续教育和会计执业资格考核评聘的重要内容, 通过不断的教育和学习, 培养会计人员的自律品质。

最后, 建立企业内部财务控制与监督体系。由于谨慎性原则经常被滥用为利润操纵的工具, 企业可在会计机构中增设专门的财务分析部门或岗位, 对已做出的职业判断进行验证分析、评估并修正职业判断, 同时会计岗位也能相互制约, 防止滥用谨慎性原则。另外, 应建立对重大的不确定事项集体决策制度, 对于需要预测的不确定事项, 应由特定的团队集体进行研究分析, 作出评估或者判断, 防止因个体的局限性而造成的失误。在会计报表附注中, 还应披露会计职业判断的有关信息, 包括资产减值依据、可收金额的确定方法、未来现金流量的计算方法等等, 让会计报表使用者全面理解掌握会计信息。此外, 还要重视案例剖析。通过案例剖析的实践性学习, 提高会计人员独立思考、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从而培养职业判断能力。

谨慎性原则是一把双刃剑, 会计核算中运用恰当, 可以收到增强会计信息真实性、客观性的积极效果;否则企业就会以谨慎性为借口故意压低资产和收益, 从而破坏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企业必须努力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 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 才能让谨慎性原则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摘要:谨慎性原则也称稳健性原则, 是会计核算的基本原则之一, 新准则中谨慎性原则应用范围不断扩大。在应用过程中很多业务的处理需要对不确定事项进行估计, 这对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职业判断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关键词:会计准则,谨慎性原则,会计职业判断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M].2006.

[2]魏明海等:盈利管理研究[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0.

[3]郭志凌:浅论谨慎性原则在我国新会计制度中的应用[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6 (2) .

浅谈会计谨慎性原则在我国的运用 篇10

谨慎性原则也称稳健性原则,是指在经济活动中有不确定因素的情况下进行预计时,应保持一定程度的谨慎,以便不高估资产或收入,不低估负债或费用。对于某一会计事项,如果存在多种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可供选择时,在不影响合理反映的前提下,应尽可能选用一种不导致虚增利润或夸大所有者权益的会计处理方法。谨慎性原则在我国会计核算中的运用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计提资产减值准备

企业持有资产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获取未来经济利益。而企业在经营活动中,由于受到外界各种因素的影响,都有可能导致资产发生减值。这时,如果资产仍然按照原有账面价值进行反映,就将导致资产虚增。因此,此时企业在进行会计核算时,就应当遵循谨慎性原则,对发生减值的资产计提减值准备。企业会计处理中定期或者至少于每年年度终了,对各项资产进行全面检查,并根据谨慎性原则的要求,合理地预计各项资产可能发生的损失,对可能发生的各项资产损失计提减值准备。

(二)固定资产折旧采用加速折旧法

固定资产的折旧方法有平均年限法和加速折旧法。如果企业采用加速折旧法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就会使企业在固定资产使用的前几年多计提折旧,从而增加了费用,减少了前几年的利润,体现了谨慎性原则。

(三)或有事项的会计处理

或有事项是指由于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一种状况,其结果必须通过未来不确定事项的发生或不发生予以证实。或有事项包括或有资产和或有负债。根据会计准则的规定,或有资产一般不予确认,而或有负债,则应在会计报表附注中进行较详细的披露。当或有负债符合一定条件时,就应将其确认为负债,并通过“预计负债”科目来核算。这种“不预计收入,但预计可能发生的损失”的作法,充分体现了谨慎性原则。

二、谨慎性原则在我国实际运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谨慎性原则的运用,对防止企业高估资产、虚增利润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然而从目前在我国实际工作中运用谨慎性原则的情况来看,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税法与谨慎性原则不协调

企业会计处理中根据谨慎性原则的要求,计提八项减值准备;而目前我国税法只承认坏账准备这一项,其余七项减值准备,都不允许在税前抵扣。即使是坏账准备,会计处理与税法的规定有着较大的差别,企业会计处理中坏账准备的计提比例可由企业自行确定,而税法规定只能按照应收账款期末余额的5‰计提。企业在纳税时,这些与税法不一致的地方均需要进行纳税调整。本来遵循了谨慎性原则,企业可以享受到因抑制泡沫利润而少交税,但按税法的规定,企业得不到这种好处,再加之是否遵循谨慎性原则本来就具有较大的弹性,因此,不实资产、泡沫利润仍将继续存在。

(二)企业会计处理中体现谨慎性原则的部分办法可操作性不强

在企业会计处理中体现谨慎性原则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计提八项减值准备,然而实际操作中,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却比较困难。以存货为例,企业在对存货计提跌价准备时,其数额是由存货的成本与可变现净值的差额来确定的。所谓存货的可变现净值,是以存货的估计售价减去至完工将要发生的成本、估计的销售费用及相关税金后的数额。而目前在我国,由于价格市场尚不完善,企业很难获取当前真实合理的存货市场价格,所以存货的估计售价不易确定,而其他几项成本费用也要靠会计人员进行估计,这就使得最终可变现净值的数额较难确定,从而导致存货跌价准备的计提数额很不准确。

(三)一些企业将谨慎性原则作为利润调节的工具

企业会计处理中体现谨慎性原则的某些办法具有一定弹性,它可以使企业在实际运用中拥有更多的自主权。然而,一些企业却利用了这一点,将谨慎性原则作为调节利润的工具。

例:某公司2005年开始,绝大多数销售业务都是赊销。然而在会计处理上,该公司于2006年对坏账准备的计提政策进行了变更。原来坏账准备都是按应收账款期末余额的15%计提,而采用账龄分析法计提后,具体标准是:一年以内的应收账款按5%的比例计提;1-2年内的应收账款按10%的比例计提;2-3年的应收账款按20%的比例计提;3年以上的应收账款则按50%的比例计提。表面上看,该公司应收账款的计提标准似乎变得更加合理和严格了,但事实则不然。因为实际上该公司的应收账款中绝大部分是2005年后的赊销业务形成的,如果仍然按照原比例15%计提坏账准备,那么在2006年就可能出现亏损,但是按新的政策进行计提,由于计提比例实际上是降低的,因此计提的坏账准备有了较大幅度的减少,从而使该公司在2006年不但没有发生亏损,反而有一些盈利。

近年来,谨慎性原则已成为我国一些企业用来调节利润的手段,由此导致会计信息严重失真,泡沫利润大量存在,不利于经济的健康发展。

三、解决我国谨慎性原则运用中现有问题的若干建议

(一)加强税法与谨慎性原则的协调性

在目前,我国税法对依谨慎性原则而计提的八项减值准备是基本不予承认的,这就意味着企业计提的减值准备中绝大部分在纳税时都要进行调整,不能在税前抵扣,这就影响了企业运用谨慎性原则的积极性。因此,税法应对谨慎性原则给予一定程度上的肯定,在相关条款上应予以调整和修订,使二者能够更加配套和协调,从而提高企业遵循谨慎性原则的积极性,使其作用能更好地发挥出来。

(二)增强会计处理中体现谨慎性原则相关办法的可操作性

对会计处理中体现谨慎性原则的部分操作办法予以适当修订,使其在实际中更易操作。如在计提存货跌价准备时,要使用到存货的可变现净值,而计算可变现净值在实际中比较困难,因此可以为可变现净值制定一个具体的参照标准,并将标准适当细化,这样会计人员在确定存货的可变现净值时就可以减少更多的主观估计,从而增加计提存货跌价准备的准确性。

(三)规范谨慎性原则在实际运用中的范围和计提比例

在目前,由于谨慎性原则在实际运用中的范围不够明确和规范,致使不同企业间因为运用谨慎性原则的范围不同而使会计信息不具有可比性。对谨慎性原则的运用范围应给予进一步的规范,使不同企业运用谨慎性原则的范围更加统一,以增强企业间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同时,针对企业在选择计提比例时随意性较大的问题,应当制定出关于各减值准备计提比例的参照标准,并规定计提比例的可变动范围,以便减少企业在选择计提比例时的随意性,并防止企业利用变动计提比例的方式操纵利润。

(四)对与谨慎性原则运用有关的会计信息进行充分披露

运用谨慎性原则,是为了有效地挤出资产和利润中的水分,使报表上的信息能更加真实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从而有利于报表使用者做出正确的决策。因此,凡是与谨慎性原则运用有关的会计信息,如体现谨慎性原则的会计处理方法,运用谨慎性原则的具体会计事项,相关的运用条件及影响金额等,都应在报表附注中披露,以便使报表使用者能更加全面正确地理解报表上的相关信息,从而更有利于他们做出理性的判断和决策。

(五)充分发挥独立审计的外部监督作用

注册会计师在对企业进行独立审计时,应当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对企业运用谨慎性原则的合理性作出恰当的判断,将企业大额计提、核销减值准备,变动减值准备的计提比例等情况作为审计的重点,从而在真正意义上发挥出独立审计的外部监督作用,以确保谨慎性原则在实际工作中得以正确合理的运用。

(六)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职业判断能力

谨慎性原则的管理会计 篇11

关键词:企业会计工作谨慎性原则作用应用过度谨慎提升措施

0 引言

谨慎性原则又称稳健性原则,或称保守主义。它是针对经营活动中的不确定因素,要求财务人员在会计处理中保持小心谨慎的态度。对某些经济业务或会计事项存在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和程序可供选择时,在不影响合理选择的前提下尽可能选一种不虚增利润和夸大资产的方法与程序进行会计处理,不多计资产或收益,不少计负债或费用,合理核算可能发生的成本和费用。运用谨慎性原则,可以减少企业经营风险。由此,许多人认为这就是谨慎性原则的本质。实际上,减少企业经营风险只是谨慎性原则的作用之一。

1 企业会计工作中谨慎性原则的作用

在企业会计工作中正确应用谨慎性原则,能有效地防止企业短期行为。以防止考核经营者的能力通常只看企业经济效益,避免造成某些企业经营者只顾当前效益而忽视企业长远利益,该摊的费用不摊、该提的折旧不提或少提等,导致成本不实,潜亏挂账,不良资产增加。按谨慎性原则要求进行资产计价,提足必要的准备基金,可以防止企业收入超分配,有效地遏制这种短期行为。

而且应用谨慎性原则能有效地实现市场经济对劳动资料的更新要求。我国固定资产折旧率政策、净残值、报废标准由国家统一规定,而不是按照市场经济要求,根据企业自身生产经营特点和资产磨损程度,以及无形损耗的具体情况来确定,资产补偿不足,设备老化。按谨慎性原则要求加速提取折旧,能够有效地避免这一现象。

应用谨慎性原则还能够真实地反映资产价值。企业与外部债权债务关系日益复杂,企业很多债权难以实现,造成事实上的损失。另外,企业积压的商品不仅其价值会随时间推移而下降,而且会造成残损变质。若按谨慎性原则,计提坏账准备和存货跌价准备,就能够真实地反映资产价值。

最后,运用谨慎性原则,对可能发生的坏账等潜在损失予以合理确认和反映,使会计报表等信息资料真实地反映企业财务状况,从而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2 谨慎性原则在企业中的应用

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企业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企业资金的来源渠道多元化、支出的复杂化、管理方式的多样化,既为企业的加快发展带来了机遇,同时也加剧了企业的财务风险。如何遵循谨慎性原则,规避财务风险,使企业财务工作正常、有序地进行,是企业财务管理中的又一重要课题。谨慎性原则,亦称稳健性原则,或称保守主义,是针对经济活动中的不确定因素要求在处理财务事项时,必须充分估计风险和损失,不高估资产或效益。

对于企业的财务管理要应用谨慎性原则的依据和效果,一是企业财务环境中存在着大量不确定因素影响财务要素的精确确认和计量,必须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估计和判断;二是因为在市场经济中,企业的经济活动有一定的风险性,提高抵御经营风险和市场竞争能力需要谨慎;三是使财务信息建立在谨慎性的基础上,避免夸大利润和权益、掩盖不利因素,有利于保护投资者和债权人的利益;四是可以抵消决策管理者过于乐观的负面影响,有利于决策管理者采取正确的决策

3 企业运用谨慎原则还要避免过度谨慎

企业会计核算客观上要求我们正确理解和运用谨慎性原则,对于过度谨慎应加以限制,以实现企业资产保值增值。

3.1 通过法律对谨慎性原则的运用加以必要的限制。在实际工作中,并不是各种准备金计提越多越好,而是应当根据历史经验和相关信息,合理地估计产生各种损失的可能,最真实地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绝不允许故意压低资产或收益,故意抬高负债或费用等。因此,国家必须通过法律对其加以限制,内容上应明确指出运用时的限制条件,使其在正确的轨道上运行。

3.2 实行谨慎性原则应以当期财政能够负担为限。既然谨慎性原则能够使企业利润在数额上和期间上发生变化,企业利润又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因此,实行谨慎性原则应当以当期财政能够负担为限。如果企业受利益的驱动,采用过度谨慎的方法,无限制地压低企业利润,就会使国家税收减少,甚至无税可收,所以实行谨慎性原则应以当期财政能够负担为限。

3.3 从经济业务所处环境和条件去分析考虑谨慎性原则。在西方谨慎性原则是作为主导原则加以应用,就是说经济业务同时涉及谨慎性原则和其他有关原则时,以前者为主。而我国则应从其所处的环境和前提条件去分析,同时考虑客观性、可比性、一致性、谨慎性等原则的要求,在坚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科学性的前提下,认真考虑谨慎性原则的要求。

4 提升企业会计工作中正确运用谨慎性原则的措施

谨慎性原则在财务理论上的探讨也早已进行,但在实际应用上,直到1993年的财务制度改革中才有限度地应用于《企业财务准则》中,主要体现在对应收账款计提坏账准备、存货计价的后进先出法和固定资产折旧允许某些行业采用年数总和法和双倍余额递减法等。财政部于2000年12月29日颁布的《企业财务制度》,较多地运用了谨慎性原则,在2006年颁布的新财务准则体系中则较充分在运用了谨慎性原则[1]。

谨慎性原则在我国财务规范体系中得到了体现,但鉴于我国财务的现状,正确运用谨慎性原则成为当前贯彻实施新的财务准则和企业财务制度的关键因素。

4.1 缩小税收政策与财务政策的差异 为解决企业实施谨慎性原则的后顾之忧,在国家财政能力的许可范围内,适当缩小税收政策与财务政策的差异,如,各企业在财务制度范围内选择准备金的提取方法及比例,报税务部门备案,经注册财务师审计后应允许在税前列支。

4.2 完善市场信息报价系统 随着我国市场体系的逐步建立,有关部委及各省应完善各种价格信息中心及信息报价系统,定期正常地向社会发布全国或全省的各类商品的交易价格,就像目前人民银行公布汇率那样,则使各企业对存货、投资的计价具有合理统一的依据。

4.3 谨慎性原则在操作中带有主观臆断性 资产是指由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并由企业拥有或控制的资源,资源预期会给企业带来未来的经济利益。所以作为企业的资产应具有实体的控制性、计量的准确性、潜在的利益性等特点。

4.4 加强审计监督,强化内在约束机制 谨慎性原则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有较强的倾向性和方观随意性。为了避免企业以运用谨慎性原则为借口,随意变更财务核算方法,高估损失,低估收入,虚列成本费用,歪曲真实的经营成果,就必须加强审计监督,防止滥用和曲解谨慎性原则,避免人为地加剧与其他财务原则的冲突。同时,应强化企业内在约束机制,提高财务人员的职业道德意识,优化财务行为,从而使谨慎性原则得到合理的运用。

结语:企业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谨慎性的会计政策,使企业资产更有效,利润更真实,这需要会计人员拥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职业判断能力。因此,会计人员既要加强专业理论的学习,又要重视会计实践活动,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和职业判断能力。

参考文献:

[1]彭思颖《谨慎性原则在实际应用中的适度性》[J].现代企业.2005(9).

[2]辛爱云.《关于会计谨慎性原则的思考》[J].现代商贸工业.2008(13).

[3]邹琳.《如何正确运用谨慎性原则》[J].企业家天地.2009(3).

企业会计实务中的谨慎性原则 篇12

关键词:企业,会计实务,谨慎原则

1 关于该项原则的相关内容

1.1 定义

在当前的会计氛围之中, 时常的会存在很多不明确的要素, 该原则即是在此类要素存在之时, 规定单位要秉承着严谨的离你那, 通过相关的判断以及有序的会计措施来开展评定活动, 分析单位存在的一些不利现象, 确保其不但不多估计单位的资产, 同时也不少估计。防止需求人对报表抱有一种不合理的思想。

1.2 关于该使用该原则的意义

因为在目前单位的运作时期, 具有非常多的不明确的事项, 此时财会工作者就要在分析此类问题的时候, 切实的结合特定的规定对此类要素开展评定活动。同时, 又由于单位一般处在单独运作的体系之中。此时就规定单位要通过本单位的收入来负担单位的耗损, 此时才能够确保单位有序的前进。由于当前的竞争更为严峻, 单位在当前的行业之中, 就要积极的严谨的分析所有的经济事项, 此时才能够确保本机构的发展顺畅。

1.3 关于其双面性特征

所有的事物均具有非常显著的双面性特征。该原则也是这样的, 它的最初的时候就有这个特点。第一, 其可以维护单位的投资人的权益, 防止不真实的资产等出现, 同时在其落实的时候, 又会具有很多的主观性, 导致报表的真实性受到干扰。

通过分析该内容的使用方向我们能够知道, 积极的使用这个原则, 能够为单位的运作活动除去资产中的不真实事项, 此时使得信息的使用人获取的内容是更为精准真实的, 它能够保证使用人可以做出有序的决定, 能够切实的维护相关方的权益, 提升单位在当前的行业之中的竞争水平。它还存在于当前的会计规范之中, 结合如今的发展状态将该原则合理的融入到新规之中。

2 关于其使用

2.1 八项资产减值准备

结合当前的会计条例的要求, 单位在运作的时候要对资产计提八项减值准备, 主要包括对应收帐款和企业的一些应收款项计提的坏账准备, 对原材料库存商品和低值易好品等存货计提的存货低价的准备, 对债券股票等短期的投资计提的短期投资低价准备, 对商标权专利权等无形资产的减值准备, 还有房屋建筑等固定资产的减值准备和委托贷款和在建工程的减值准备这些都是不能给企业带来经济收入的项目, 均要开展此类准备活动。它们的存在能够用来作为企业相关资产的抵减项目。同时, 对于那些已经计提的内容, 单位可以自行的分析使用哪一种措施来设置。

2.2 计提固定资产折旧

在如今, 固定资产在折旧的时候, 一般是使用加速折旧的措施, 它能够切实的体现出该原则的意义。所谓的折旧就是说此类资产的减损, 其关键是由于这类内容在单位运作时期生成的一类价值的变化性, 而且经由单位的商品销售中获取很多的利益等。单位可以选取的折旧的措施非常多, 主要有工作量法年数总和法平均年限法和双倍越递减法, 针对不一样的单位, 可以集合其自身的现状来选取合适的措施。

2.3 如果物价不断的增加的话, 就要使用后进先出法。

在如今时期之中,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存货》的规定, 可以知道当前对存货发出的计价方法包括加权平均法、个别计价法、先进先出法、后进先出法和移动平均法等。如果物价不断的上升的话, 使用这个措施是非常合理的, 其可以尽快的对单位的库存以目前收货的费用来分析, 确保单位如今的成本变多, 利益减少。

2.4 融资租入资产的价值计量。

2001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租赁》准则, 积极地使用会计的常见原则, 而且切实的融汇国际条款, 尤其是对该项原则的使用非常的显著。在当前国家的相关准则中有具体的要求, 它规定承租者要把租到的资产看成是其本身的, 而且将今后的付款等当成是它自己的负债来分析, 这就反映了该原则在进行融资租借的时候, 在租期之中要负担的资金是由两个要素构成的, 其中的第一个内容是由承租人在享受租赁资产时所应付的报酬, 另一部分则是指出租人对资产所付的一些利息费用。

在国际上规定, 租赁资产的入账价值主要是采取最低的付款额的现值和账面价值来体现的, 这主要是因为最低租赁付款额是由产生和收益性两种不同类型的支出而构成的这样可以有效的避免租赁资产账面价值的虚涨, 切实的展示了稳健性内容的基础规定。同时, 在相关的准则里, 融资租入资产的折旧计提年限未实现融资收益的分摊未担保余值的发生和售后租回损益的递延等, 均能够展示出该项原则内容。

3 提升该原则作用的方法分析

3.1 确保相关的准则以及条例内容等都具有非常优秀的实践意义。

通过分析如今的规定可以知道, 该原则在很多层次之中具有非常优秀的实践性特点。比如加速折旧法先去先出法等等然而企业的会计制度却对资产发生减值的规定不够明确, 尤其是固定资产等等, 都会给单位带来非常多的干扰, 导致单位条例中的能够变现的内容的明确面对着很多的不利现象。此时导致单位在政策选取的时候面对困难, 进而导致单位在选取政策的时候非常的随性, 未认真的考虑相关的内容就做出了决定, 导致资产等要获取的目的无法落实。比如一些单位在落实成本计价内容的时候, 对于其成本要结合何种价位来计提, 是通过加权措施亦或是其他的一些措施都是不能够有序的分析的。假如单位选取不当的措施的话, 就会导致单位的利润不合理, 不是太高就是太低, 针对固定资产来讲, 是用直线亦或是使用加速折旧措施, 都会对单位的利润产生很大的干扰, 导致利润太低或是太高。它也是为单位积极的使用该原则留有很大的余地, 要想切实的带动单位的进步, 就要设置合理的具有实践意义的内容, 确保单位切实的结合该准则去落实, 进而才可以获取优秀的效益, 真正的发挥出指引单位开展会计活动的意义。

3.2 完善绩效测评。

在如今的单位的发展模式之中, 单位的绩效测评要变革之前的措施, 不应该胎关注利润内容的具体状态, 要从基础上变革单位将利润当成是关键追求的原则, 要确保单位积极的添加一些其他的指标内容, 只有这样才可以切实的改善该内容的运用氛围, 提升工作者的素养, 提升他们的职业判断的水平。要想积极的使用这个原则, 就应切实的提升工作者的素养。在单位的会计实务活动中, 要确保工作者的判断水平优秀, 才可以确保单位可以获取足够多的利润, 单位要积极的强化对工作者的培训工作, 要确保其真正的意识到该项内容的本质, 进而提升其判断的水平。

通过上文的分析, 我们得知该内容在单位的核算中发挥着非常关键的意义, 其是核算的基础内容, 有着非常关键的指引性的意义。单位在开展相关的实务活动的时候要切实的落实该项内容, 要将其合理的使用, 单位还要避免那些不良人员不正当的使用或是将该项内容曲解, 过分提取准备抬高负债和费用故意的把单位的利润等减少, 此时就规定工作者要具有优秀的素养, 要确保其有着非常高尚的道德以及判断水平, 这样才能够确保交易工作中的所有的不稳固的要素得以有效的处理, 进而保证单位的效益是优秀的。

参考文献

[1]刘泽荣.再论谨滇性原则在会计实务中的运用[M].财会通讯, 2008 (6) 第4期.

上一篇:个性理解下一篇:模式改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