谨慎运用

2024-08-24

谨慎运用(共12篇)

谨慎运用 篇1

摘要:谨慎性原则是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的一项重要原则。本文认为应辩证地看待谨慎性原则, 在探索与国际接轨的同时必须适度、正确地运用谨慎性原则, 同时提出运用谨慎性原则应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谨慎性原则,运用,适度

会计准则对会计信息的质量提出了谨慎性原则要求。本文根据谨慎性原则在应用中发生的变化, 阐述在资产的减值、确认和或有事项等方面运用谨慎性原则应注意的问题。

一、谨慎性原则在资产减值方面的体现

1. 坏账准备。

现行会计准则扩大了计提坏账准备的范围, 即除应收账款外, 应收票据、预付账款、其他应收款也列入了计提的范围;在计提比例和计提方法上, 改为由企业自行确定。这给企业增加了选择的空间, 有利于企业抵御坏账损失带来的风险, 体现了会计信息的谨慎性和相关性原则。

2. 存货跌价准备。

企业的存货是按照历史成本计价的, 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存货的价格不断发生变化, 如存货陈旧、过时、毁损或市价下跌, 会导致存货的价值减少。在这种情况下若仍以历史成本计价, 显然不符合实际, 会出现虚增资产的问题, 导致会计信息失真。因此, 《企业会计准则第1号———存货》规定:企业的存货应当在期末时按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法计量, 对可变现净值低于存货成本的差额, 计提存货跌价准备。在资产负债表上, 存货项目按照减去存货跌价准备后的净额反映, 领用存货时, 应一并结转领用材料应负担的已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 这些均体现了谨慎性原则。

3. 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

《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规定, 可收回金额的计量结果表明, 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的, 应当将资产的账面价值减记至可收回金额, 减记的金额确认为资产减值损失, 计入当期损益, 同时计提相应的资产减值准备, 即借记“资产减值损失”科目, 贷记“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科目。处置长期股权投资时, 应同时结转已计提的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这一规定与原会计准则基本相同。不同的是, 根据谨慎性原则, 现行会计准则规定, 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 在以后的会计期间不得转回。

4. 无形资产、商誉的减值准备。

原会计准则规定计提减值准备时借记“营业外支出”科目, 贷记“无形资产减值准备”科目, 若减值的迹象消失, 可在原计提的范围内恢复。新资产减值准则规定资产负债表日, 企业根据资产减值准则确定无形资产发生减值的, 按应减值的金额借记“资产减值损失”科目, 贷记“无形资产减值准备”科目。处置无形资产时, 应同时结转已计提的无形资产减值准备。无形资产减值准备一经计提, 在以后的会计期间不得转回。

5. 在建工程、固定资产的减值准备。

原会计准则规定, 在计提在建工程和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时借记“营业外支出”科目, 贷记“在建工程减值准备”和“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科目, 若减值的迹象消失, 可在原计提的范围内恢复。现行《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规定:资产负债表日, 企业根据资产减值准则确定在建工程和固定资产发生减值的, 按应减值的金额, 借记“资产减值损失”科目, 贷记“在建工程减值准备”和“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科目。在建工程减值准备一经计提, 在以后的会计期间不得转回。

6. 金融资产减值准备。

金融资产多数是按公允价值进行计量的。对于未按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资产, 在资产负债表日, 对其账面价值进行检测, 发生减值的应当确认减值损失计提减值准备。此外, 现行会计准则还规定, 债务工具减值损失转回可计入当期损益;可供出售权益工具投资发生的减值损失, 不得通过损益转回;与该权益工具挂钩并需要通过交付该权益工具结算的衍生金融资产发生的减值损失, 不得转回。现在常见一些金融企业的年报中有大额资产减值准备转回的情况, 这对当期利润造成了重大影响。新会计准则的实施, 充分体现了谨慎性原则, 将使某些金融企业今后无法通过转回资产减值准备来操纵利润, 从而使财务报表更加真实。

二、谨慎性原则在资产确认方面的体现

1. 固定资产的确认。

在对投资者投入固定资产价值的确认上, 原会计准则规定“按投资各方确认的价值作为入账价值”;现行会计准则规定“按照投资合同或协议约定的价值确认, 但合同或协议约定价值不公允的除外”。现行会计准则一是强调投资双方确认的条件是必须有合同价或协议价, 二是强调合同价或协议价必须公允。可见现行会计准则的规定更体现了谨慎性原则。如果按照原会计准则规定固定资产以投资双方确认的价值入账, 那么因为缺乏市场参数, 会出现固定资产的入账价值与其市场平均价不一致的情况, 或许定得过低, 也或许定得过高, 导致企业资产低估或高估。

2. 无形资产和长期投资的确认。原《企业会计准则———

无形资产》规定, 投资者投入的无形资产以投资各方确认的价值作为入账价值, 但企业为首次发行股票而接受投资者投入的无形资产, 应以无形资产在投资方的账面价值作为入账价值。现行《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规定, 投资者投入的无形资产应按照投资合同或协议约定的价值作为入账价值, 但合同或协议约定的价值不公允的除外。

三、谨慎性原则在或有事项方面的体现

或有事项, 是指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 其结果须由某些未来事项的发生或不发生才能决定的不确定事项。如未决诉讼、产品质量保证、债务担保等就是或有事项。在或有事项里, 谨慎性原则的运用也比较明显。谨慎性原则要求在充分披露或有事项的基础上, 对不确定的经济业务进行会计处理时, 可适度预计可能发生的或有负债和或有损失。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13号———或有事项》的规定, 与或有事项相关的义务同时满足下列三个条件的, 应当确认为预计负债: (1) 该义务是企业承担的现时义务; (2) 履行该义务很可能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 (3) 该义务的金额能可靠地计量。需要注意的是, 或有的条件不能确认为预计资产。

新旧会计准则关于或有事项的概念和确认条件是一致的, 但对预计负债的计量不同。旧会计准则对预计负债的计量只有初始计量, 而新会计准则对预计负债的计量分为初始计量和后续计量。初始计量按履行相关现时义务所需支出的最佳估计数进行;后续计量指企业在资产负债表日对预计负债的账面价值进行检查, 如有确凿证据表明该账面价值不能真实地反映其当前最佳估计数时, 应作相应调整。这表明预计负债经过初始计量确认和后续计量确认会导致企业当年亏损增加, 负债也增加, 这样更能真实地反映企业的负债和费用, 充分体现了谨慎性原则不低估负债和费用的要求。

四、运用谨慎性原则应注意的问题

1. 由于会计政策的可选择性较强, 资产和利润不一定能够完全实现客观性的要求。

比如实际成本计价下, 发出存货的成本按什么价格计价, 是采用先进先出法, 还是采用加权平均法, 此时企业作出的任何一种选择, 都有可能使当期利润偏高或偏低;固定资产采用加速折旧法还是采用直线折旧法, 也可能会使当期利润偏高或偏低;还有当短期投资计提跌价准备时, 可分别按投资总体、投资类别和单项投资计提, 如果某项短期投资比重较大 (如占整个短期投资金额10%及以上) , 应以单项投资为基础计算并计提跌价准备, 而采用哪一种计提方法则由企业自行确定;至于计提坏账准备的方法 (一般有应收账款余额百分比法、账龄分析法和销货百分比法) 和比例也由企业自行确定。诸如以上情况, 都会由于选择性较强而出现不同的结果, 导致资产价值和利润偏离实际情况。

2. 由于谨慎性原则本身具有较强的倾向性, 使得企业前后各期的利润会出现较大的起伏。

比如存货, 计提存货跌价准备使得当期利润计算偏低, 期末存货价值减少, 会导致以后期间销售成本偏低, 从而使利润反弹。对于期末存货占资产比重较大的企业 (如房地产开发公司) 来说, 这不失为操纵利润的手段。由此, 企业可能在某一会计年度注销巨额呆滞存货, 计提巨额存货跌价准备, 然后次年对存货成本进行巨额冲销, 就可以顺利地实现数额可观的净利润。这种盈余管理只需对期末存货可变现净值进行过低估计, 而无需在次年大量冲回减值准备即可实现, 因而具有更强的隐蔽性。

3. 谨慎性原则在实务操作中受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职

业判断能力的影响, 会因操作者的随意性导致会计信息的不可验证性。如:成本与可变现净值中的“可变现净值”的估计, 如果脱离实际较大, 可变现净值就难以正确计算。又如:接受捐赠的固定资产 (或无形资产) 在尚未取得发票账单和不存在活跃市场的情况下, 按该接受捐赠固定资产 (或无形资产) 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作为入账价值, 这里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怎样计算, 未来现金流量与折现率如何确定, 都取决于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

4. 计提坏账准备可能被上市公司用作操纵利润的工具。

控股股东利用关联关系获取利益是一个普遍问题。他们通过从上市公司赊购货物, 使上市公司形成大量应收账款, 为掩盖事实真相, 便通过高比例计提坏账准备逐步核销这些应收账款, 最终肥了大股东, 而将损失转嫁给了中小股东。

5. 运用谨慎性原则与可靠性、相关性要求的冲突。

谨慎性原则下预先估计风险、合理核算可能发生但尚未发生的损失和费用, 与可靠性要求相矛盾。谨慎性强调的是将尚未发生的、可能发生的损失与费用提前入账, 这显然与权责发生制原则的“不是本期发生或负担的费用不作为本期费用”相矛盾。此外, 按谨慎性原则, 不同企业可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选择会计处理方法 (如折旧、计提坏账准备) , 使得不同企业之间缺乏统一的核算标准, 从而失去会计信息的可比性。

可见, 谨慎性原则是一把双刃剑, 运用得当能够避免虚计资产和浮夸利润, 保护投资人和债权人的利益;运用不当会造成会计信息失真, 甚至为粉饰业绩留下了空间。因此, 为了防止企业以运用谨慎性原则为借口, 随意变更会计核算方法, 高估损失、低估收入, 或转移成本费用、虚列收入, 把谨慎性原则当作收入、费用、利润调节器的做法, 必须加强审计监督和财政监管, 避免人为地制造谨慎性原则与其他会计原则的冲突。同时, 应健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 优化会计行为, 使会计原则得到合理的应用。

随着新会计准则的实施和会计实务的扩展, 谨慎性原则运用的空间将更加广阔。但在谨慎性原则的应用过程中要注意一个“度”的问题, 只有适度地应用谨慎程序和方法, 才能真正体现谨慎性原则的会计本质。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2006.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6

[2].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2006.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6

[3].潘娜, 朱卫东.对谨慎原则的思考.财会月刊 (理论) , 2007;10

[4].孙宝成.对稳健原则在我国应用的思考.会计研究, 1995;3

谨慎运用 篇2

1.1 谨慎性原则在会计核算中的运用

谨慎性原则针对经济活动中的不确定因素,要求人们在会计处理上充分估计可能发生的风险和损失,提供反映经营风险的信息,这样有利于保护投资人的权利,也有利于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能力。但谨慎性原则若使用不当也可能降低企业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可比性,使会计信息失真。因此,有必要对谨慎性原则的运用进行严格规定,以扬长避短,发挥其最大作用。《企业会计准则》第二章第18条规定:“会计核算应当遵循谨慎性原则的要求,合理核算可能发生的损失和费用。”《企业会计制度》(以下简称《制度》)第11条第12项规定:“企业在进行会计核算时,应当遵循谨慎性原则的要求,不得多计资产或收益,少计负债或费用,但不得计提秘密准备。”这是《企业会计准则》和《制度》对会计核算中贯彻谨慎性原则的一般要求。

1.2 谨慎性原则在财务分析中的运用

谨慎性原则在财务分析中的应用主要是就短期偿债能力、企业资产运营效率等进行初步分析,旨在分析谨慎性原则在中国目前财务会计中的运用情况。

(1)短期偿债能力分析中的运用。谨慎性原则在短期偿债能力分析中的作用是通过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来体现的。在计算流动比率指标时予扣除或根据具体情况按一定比例扣除。另外,在资产负债表的流动负债中最好应加上将有可能发生的可以预计的或有负债,如产品质量保证金、诉讼赔偿金等。速动资产是指变现能力较强的流动资产,速动比率更充分地体现了谨慎性原则的要求。

(2)企业资产营运效率分析中的运用。谨慎性原则在企业资产营运效率分析中的运用是通过应收账款周转率和固定资产周转率来体现的。应收账款周转率是指在一个会计年度内应收账款转为现金的次数。存货周转率指标反映在一个会计期间存货周转次数,一般越高越好。固定资产周转率指标越大,表示固定资产周转率越高。

2 慎性原则在我国财务会计改革实践中的运用情况分析

谨慎性原则在我国财务会计改革过程中曾引起理论界和实务界广泛的争议,主要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过度谨慎性。我国企业在实施承包经营过程中,为了自身利益,行为短期化进行掠夺式生产,而谨慎性原则成为企业承包者隐瞒利润,逃漏税收的秘密武器;另一个是谨慎性不足问题。我国企业谨慎性原则实施范围仍显狭窄,离充分谨慎性原则还有一定距离。比如存货,计提存货跌价准备使得当期利润计算偏低,期末存货价值减少,导致后期销售成本偏低,从而使利润反弹。对于期末存货占资产比重较大的企业(如房地产开发公司)来说,这不失为操纵利润的手段。由此,企业可能在某一会计年度注销巨额呆滞存货,计提巨额存货跌价准备,实现对存货成本的巨额冲销,然后次年就可以顺利实现数额可观的净利润。这种盈余管理只需对期末存货可变现净值作过低估计,而无需在次年度大量冲回减值准备即可实现,因而具有更强的隐蔽性。

因此,提供客观、真实和公允的财务会计信息是企业应用谨慎性原则的目的。只有对基于谨慎性原则指导下编制的财务报表有充分的理解,广大投资者才能进行更为准确客观的财务分析并最终作出正确的投资决策。

2.1 谨慎性原则实际运用的局限性

由于会计政策的可选择性较强,使资产和利润达到客观性要求的目的不一定能够完全实现。

(1)实际成本计价下,发出存货的成本按什么价格计价,是采用先进先出法或加权平均法。企业作出的任何一种选择,都会使当期利润偏高或偏低。

(2)固定资产采用快速折旧法还是采用直线折旧法,也会影响到当期利润偏高或偏低。

(3)短期投资计提跌价准备时,可分别按投资总体、投资类别、单项投资计提。如果某项短期投资比重比较大(如占整个短期投资金额10%及以上),应按单项投资为基础计算并计提跌价准备,但究竟采用哪一种,企业自定。

(4)企业计提坏账准备的方法(一般有应收账款余额百分比法、账龄分析法和销货百分比法)和比例由企业自定。诸如以上情况,都会由于选择性较强而出现不同的结果,形成资产价值和利润不实的情况。

2.2 谨慎性原则在我国实际运用中的不均衡性

《制度》明确规定境外上市公司、境内发行外资股和香港上市的上市公司必须按上述方法计提四项准备金。其他上市公司则只是参照执行,而对于占国民经济主导地位的非上市国有企业,则更未明确,因而谨慎性原则在我国的运用范围上就存在极大的不均

衡性,这对于同为发行A股的公司和在同一市场竞争环境中的企业来说存在着苦乐不均;他们体现出来的业绩更存在着不可比性,因而同样经营效益的企业由于有着A、B股的区别,则有B股的企业不具备配股条件,而无B股只有A股的企业则具备配比股条件;同时,他们的市场形象、股票价格及信用等级也大不一样,这不能不说是谨慎性原则在我国运用的一大局限。

2.2.1 《制度》中某些条款缺乏可操作性

目前,我国新颁布的《会计制度》与《会计准则》在很多方面体现了谨慎性原则对会计实务的规范,但是,随着各个企业尤其是上市公司谨慎性原则应用倾向明显增强,某些条款缺乏可操作性的弊端也明显显出,表现在:

(1)计提减值准备比例不规范。如《企业会计制度》第51条规定“企业应根据谨慎性原则的要求,合理地预计各项资产可能发生的损失,对可能发生的各项资产损失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制度未对减值准备的计提比例作出明确规定。这就使某些情况相同或相似的企业在会计报告中出现较大差异,而企业在计提准备时没有披露充分信息,也使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会计报告数据的可靠性和可比性产生质疑。

(2)制度要求对会计政策变更引起的差异要进行追溯调整。而某些差异,如固定资产折旧政策变更引起的差异进行追溯调整可能好几年甚至几十年,既要调整企业所得,还要调整所得税费用,操作难度及工作量很大。

(3)将计提准备作为盈余管理手段。《制度》明确规定企业在运用谨慎性原则时“不得设置秘密准备”,但某些企业迫于业绩考核、申请贷款、发行债券或配股等需要,将计提准备作为粉饰业绩、进行盈余管理主要手段。

2.2.2 绩效评价体系不合理

目前,我国企业绩效评价仍然以利润为主。企业主管部门和所有者对企业经理业绩评价也以利润为主要指标。一些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甚至通过不计提准备或部分计提准备的做法达到目标。财务分析中,“净资产收益率”、“每股收益”等利润指标,往往对企业上市、配股产生深远影响。这些做法无疑为谨慎性原则的应用设置了制度障碍。

2.2.3 实务操作中带有主观臆断性

成本与可变现净值中的“可变现净值”如何计量确定,《制度》中表述为:“可变现净值,是指企业在正常经营过程中,以估计售价减去估计完工成本及销售所必须的估计费用后的价值。”这三个估计,任何一个估计脱离实际较大,可变现净值就难以计算正确。接受捐赠的固定资产(或无形资产)。在无取得发票账单和不存在活跃市场的情况下,《制度》规定:“按该接受捐赠的固定资产(或无形资产)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计算多少,折现率选用多大,都需要看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高低。由于谨慎性原则具有主观臆断和不可验证性,致使该原则易被滥用,从而极大地破坏了会计信息的宏观性,使会计信息失去可靠性,而为不同企业、不同经营者用于不同目的,为企业经营者调节年度损益,均衡股利分配甚至逃避税款大开方便之门。

3 谨慎性原则的改进思路

3.1 扩大谨慎性原则运用范围与适度运用相结合

通过逐步扩大谨慎性原则的应用范围,促使各不同类型的企业在同一市场中进行公平竞争,使投资者及债权人对企业的分析有较强的可比性,从而使会计信息成为其真正决策的有效信息。应用谨慎性原则的优劣,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它的运用程度,过度谨慎性或谨慎性不够都会降低应用谨慎性原则的优点,使企业的财务情况和经营成果得不到准确的`揭示,从而使企业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在决策等方面受到误导。可行的方案是寻找一个应用谨慎性原则的平衡点,以使谨慎性原则的优点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而将其自身的缺陷约束在最小的范围内。当然,“适度”的把握有赖于会计人员准确的职业判断,需要会计人员正确理解和把握谨慎性原则的精神实质与制约因素。因此,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是确保谨慎性原则适度运用的关键所在。

3.2 对谨慎性原则的应用进行必要的约束

在适度谨慎性的会计实务中,可以对谨慎性原则的应用前提和应用条件进行必要的约束,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会计人员的主观性和随意性。例如,对存货应用“成本与市价孰低法”,制定了预期销售价格下降;制成和销售存货的成本将增加两项应用前提,并且规定存货的市价只能在一个有上下限的范围内应用。此外,对固定资产折旧的提取额不能超出其原始成本。由于这些约束条件限制,使得谨慎性的会计程序与方法将要依据客观前提而定,减少了操作上的随意性,在一定程度上能有效地预防和避免谨慎性原则与其他会计原则冲突。

3.3 推行谨慎性原则要循序渐进

由于谨慎性原则贯穿于会计工作各个方面,因此,设计各个方面利益关系,谨慎性原则的运用会减少企业利润,在一定程度上会减少国家财政收入,有关部门应加强对谨慎性原则运用的监管,在非上市公司执行谨慎性原则时,应指定若干事实细则和操

作指南,推行时必须循序渐进,逐步有计划的进行。

3.4 体现谨慎性原则的会计准则、制度和相关条款应尽量具有可操作性

从我国现有会计规范看,有些体现谨慎性原则的具体方法操作性是比较强的,如后进先出法、加速折旧法等。但企业会计制度中关于资产发生减值的判断标准不够明确,特别是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使得作为决定资产减值准备数额决定因素的“可变现净值”的确定较为困难,这为企业利用谨慎性原则进行操纵留下了一定的空间。因此,应就“可变现净值”的确定问题指定具有可操作性的具体标准,以指导企业的会计实践。

3.5 加强诚信教育,提高会计人员职业水平和判断能力

目前我国企业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还不能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提高会计人员职业判断能力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第一,应加强会计专业职业道德教育,会计人员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才会有求真意识;第二,会计人员应系统地掌握会计专业知识,练好扎实的基本功;第三,会计人员应不断更新专业知识,加强后续教育。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必然导致会计领域的不断拓宽,会计理论的不断完善和会计方法的不断更新,这就要求会计人员不断吸收新知识来解决问题。

总之,在我国实行谨慎性原则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但在谨慎性原则的应用过程中要注意一个“度”的问题,只有适度地应用谨慎性程序和方法,才能真正揭示谨慎性会计的本质。

参考文献

1 李晓慧.谨慎性原则的应用及其完善探微[J].经济问题,(5)

2 卫东,陆苏.试论稳健性原则在财务会计中的运用[J].财税天地,(1)

谨慎运用 篇3

【关键词】 谨慎性原则 理念 重要性 发展阶段 应用 完善 注意事项

1.谨慎性原则的理念及重要性

谨慎性原则,指的就是企业在对不确定经济业务的估计时,凡是可以预见的负债、损失、费用都应当确认入账,相反,对于某些项目,如资产和收入等,如果没有充足的把握,则不予以确认入账,这就是谨慎性原则。谨慎性原则并不是一条中心性的原则,它是对其他的一般性原则的补充,主要是企业为了净化其资产和损益,不少纪录负债、损失和费用,也不多纪录资产和收益,最终真实的体现企业内部的财务状况,减少人为控制的不良记录行为。

谨慎性原则对企业的会计核算工作的意义不可忽视,它可以使企业规避经营风险,提高会计核算的质量,满足内部经营决策的需要,从而提高企业的外部竞争力。这个原则就是使企业对风险及时做出合理估计,正确的评估企业的资产和负债,如果不能够严格的遵循谨慎性原则,企业很容易在发展过程中出现重大的风险,甚至会使企业破产,从整个市场角度考虑,谨慎性原则的普遍应用也能够使整个经济秩序得到合理有序地进行。

谨慎性原则是针对经济活动中的不确定性因素,要求人们充分估计可能发生的风险和损失,尽量少计或不计可能发生的收益,在会计核算处理上保持谨慎小心的态度,使会计信息使用者、决策者保持警惕,应对纷繁复杂的外部经济环境变化,把风险损失缩小或限制在一定的范围。谨慎性原则在实际操作中存在相当程度的主观随意性,所以研究该原则如何进行把握和运用,能够较好的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客观性。

2.谨慎性原则在我国发展的三个阶段

2.1 1993年7月1日起施行的《企业会计准则》中首次明确了谨慎性原则,要求企业会计核算应当遵循谨慎性原则的要求,合理核算可能发生的损失和费用。即存货计价方法采用后进先出法、应收账款计提坏账准备、固定资产折旧采用加速折旧法。

2.2 1998年陆续颁布的《投资》等一系列具体会计准则及《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中,谨慎性原则得到进一步的运用,具体包括:计提短期投资跌价准备、坏账准备、存货跌价准备和长期投资减值准备,扩大了坏账准备的提取范围,放松固定资产折旧方法——加速折旧法的应用条件。对无形资产、开办费的摊销期限作了修订,对结果具有不确定性的或有事项的会计核算及信息披露作出了规范,规定或有资产和或有利得不予确认,一般也不予披露,或有负债不予确认,但应在会计报表附注中予以披露。

2.3 2001年1月和11月财政部颁布了六个新的具体会计准则,并同时修订了五项准则;2001年2月颁布了《企业会计制度》。在这些新的准则和制度中,谨慎性原则体现为:全面计提资产减值准备。中期期末和年末除了计提原有的“四项准备”外,还应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和无形资产减值准备。改变了借款费用资本化的标准,并明确了暂停资本化的条件,避免固定资产价值虚计。改变了融资租赁固定资产入账价值的确定方法,改变了以租赁协议确定的设备价款、发生的运输费、途中保险费、安装调试费等支出确定租入固定资产价值的方法。租赁过程中发生的或有租金一律计入当期损益。

3.谨慎性原则在会计工作中的实际应用

3.1要提高会计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为谨慎性原则的正确运用提供必要条件。必须培养和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职业能力,加强会计人员在工作中的不断学习和职业培训。

3.2把谨慎性原则对会计信息的及时披露有效的联系起来,并且要合理的增加财务报表的附注。另外在财务报表附注的利用中,不要仅仅局限在一些报表数据的延伸,还应该加入更多的不依附于报表的信息。应将谨慎性原则对有可能影响投资者和债权人的信息使用者对目前和未来的判断信息都全面表述在财务报表之中。

3.3要加强企业内部的会计审计力度,在实际工作中,应该充分发挥审计的监督功能,要加强以独立审计为核心的外部监督题,防止企业基于一些自身利益的考虑而将谨慎性原则滥用,或者钻一些空子,保障会计信息的公允性与谨慎性原则恰当合理的运用。

3.4要不断扩大谨慎性原则在企业中的运用,企业实施谨慎性原则的基础上,逐步扩大谨慎性原则的试用范围,促进各种类型的企业在同一市场上进行竞争,最终使得投资者和债权人对企业的分析有着较强的可比性,从而使会计信息成为真正有效的决策信息。

3.5新会计制度规定将债务重组收益及确实无法支付的债务不再计入企业损益,对于债务重组损失,则记入营业外支出,这使企业的会计利润真实性加强,避免了企业通过债务重组获取不良利润。

4.谨慎性原则的注意事项

4.1制定涉及到谨慎性原则的会计确认、会计计量和会计报告的规定时尽可能采用一些定量描述,避免定性描述。定量描述清楚明了,没有余地,而定性描述弹性较大,主观操控的空间过大,为粉饰会计信息留下空子。当然,这会受到技术、成本和效果等方面的制约。

4.2尽量细化与谨慎性原则相关的其他会计准则的具体操作程序。如对存货发出计价方法、固定资产加速折旧的方法、无形资产摊销年限等规定操作性就很强,不容易出现漏洞。

4.3加强社会审计和完善内部审计的监督。为防止企业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不用或滥用谨慎性原则,应加强以独立审计为核心的外部监督体系,强化内在约束机制,确保会计信息的公允性和谨慎性原则的合理运用。

4.4实施会计信息充分披露原则。谨慎性原则的运用首先是对会计领域中存在的不确定性事项进行判断时所体现的一种态度;其次,才表现为一系列的具体会计处理方法。因此,凡是与谨慎性原则运用有关的、会影响投资人和债权人等信息使用者对目前和未来理性判断的信息都应在财务报告中作出全面陈述,包括体现谨慎性原则的若干具体会计处理方法应用的背景、产生的影响等。

5.对谨慎性原则在会计工作中的发展和完善

5.1谨慎性原则受到市场价格机制的约束,目前很多商品及股權难以确定其公允价格,较难确定资产的可变现价值,只有少数商品在市场上和有关部门颁布的价格信息除外,这样可以看出,其应收账款的回收率是目前制度下会计人员难以把握的,这使得谨慎性原则难以得到适当的运用,所以应该进行一些改进,是谨慎性原则减少对市场价格机制的约束。

5.2谨慎性原则在实践运用中并不对所有的企业同等对待,在企业会计制度中规定对于境外上市公司、境内发行外资股和香港上市公司必选招上面的方法进行计提准备金,对其他的上市公司并无严格规定,这使得在同一市场竞争环境中的企业受到不平等的“待遇”,使谨慎性原则的运用存在着不少遗憾。

新准则“谨慎性原则”的运用实例 篇4

【例】2008年12月份,甲企业向乙企业销售一批商品,以托收承付结算方式进行结算,并开具了普通发票,但货款未收取,甲企业在销售时已知乙企业资金周转发生暂时困难,难以及时支付货款,但为了减少存货积压,同时也为了维持与乙企业长期以来建立的商业关系,甲企业将商品销售给了乙企业。该批商品已经发出,并向银行办妥托收手续,但直到2009年5月底之前,货款仍未到帐。

甲企业依据新准则“谨慎性原则”和新企业会计制度“权责发生制原则”,当时未申报纳税,意在延期而非隐瞒,但当地税务局检查发现时,却要坚持依法按故意偷税的违规行为论处。

二、涉税争议

纳税人未申报,有规可循;税务局要处罚,有法可依。同样是“权责发生制原则”下操作,为何其处理的结果正好相反,熟是熟非?

法规依据1:新企业会计制度及新企业会计准则中的基本会计准则规定:第九条企业应当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第十八条企业对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保持应有的谨慎,不应高估资产或者收益、低估负债或者费用;第三十一条收入只有在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从而导致企业资产增加或者负债减少、且经济利益的流入额能够可靠计量时才能予以确认。

新企业会计制度规定:在进行销售商品的账务处理时,首先要考虑销售商品收入是否符合收入的确认条件时,才能予以确认:(一)企业已将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转移给购货方;(二)企业既没有保留通常与所有权相联系的继续管理权,也没有对已售出的商品实施控制;(三)与交易相关联的经济利益能够流入企业;(四)相关的收入和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

只有同时符合以上(一)至(四)个条件时,企业应及时确认收入,并结转相关销售成本;否则,不能确认收入。不符合收入确认条件但商品已经发出的情况下,应将发出商品通过“发出商品”等科目来核算。

法规依据2:新企业所得税法及条例相关规定:第九条企业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以权责发生制为原则,属于当期的收入和费用,不论款项是否收付,均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不属于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即使款项已经在当期收付,均不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本条例和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另有规定的除外。第二十三条企业的下列生产经营业务可以分期确认收入的实现:(一)以分期收款方式销售货物的,按照合同约定的收款日期确认收入的实现;(二)企业受托加工制造大型机械设备、船舶、飞机,以及从事建筑、安装、装配工程业务或者提供其他劳务等,持续时间超过12个月的,按照纳税年度内完工进度或者完成的工作量确认收入的实现。第二十四条采取产品分成方式取得收入的,按照企业分得产品的日期确认收入的实现,其收入额按照产品的公允价值确定。

其它有关销售收入确认的税法规定:

(一)交款提货。

在交款提货销售的情况下,如货款已经收到,发票、账单和提货单已经交给买方,无论商品、产品是否发出,都作为收入的实现。这是因为商品、产品已经卖给买方,买方可以随时凭提货单提货,尚未发出的商品,已不属于本企业所有,而是企业代买方保管。

(二)预收货款。

1、采用预收货款销售的商品、产品,在商品、产品发出时作为收入的实现。根据国家税收法规的规定,纳税人以预收货款方式销售商品,除国家税收法另有规定者外,一般应在商品发出时确认收入的实现。

2、税法规定出版企业预收书报款,应按预收货款方式销售商品处理,在书报发出时确认收入。

3、《营业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第二十八条规定:

“纳税人转让土地使用权或销售不动产,采用预收款方式的,其纳税义务发生时间为收到预收款的当天。”此项规定所称预收款,包括预收定金。因此,预收定金的营业税纳税义务发生时间为收到预收定金的当天。

(三)分期收款。

采用分期收款结算方式销售商品、产品,按合同约定的收款日期作为收入的实现。对于分期收款销售商品、产品,规定按合同约定的收款日期作为收入实现时间,并按全部销售成本与全部销售收入的比率,计算本期应结转的销售成本。

(四)委托代销。

委托其它单位代销的商品、产品,收到代销单位的代销清单后作为收入的实现,因为代销清单表明了商品已经卖出。注:新的180天规则。

(五)托收承付或委托收款。

在采用托收承付或委托收款结算方式销售商品的情况下,应当在商品已经发出,并已将发票账单提交银行办妥托收手续后作为收入的实现。

(六)出口销售。

企业出口销售的商品,陆运以取得承运货物收据或铁路运单,海运以取得出口装船提单,空运以取得空运运单,并向银行办理出口交单后作为收入的实现;进口的商品,如进口企业与国内用户签订合同实行货到结算的,在货船到达我国港口取得外运公司的船舶到港通知并向订货单位开出结算凭证时作为收入的实现,合同规定对国内实行单到结算的,凭国外账单向订货单位开出结算凭证时作为收入的实现。

为使出口成本、盈亏核算的口径一致,出口商品的销售收入,一律以对外成交的离岸价格为准。如果合同规定以到岸价格成交的,先按到岸价格作为出口销售收入记账,然后将我方负担的以外汇支付的国外运输保险费和佣金等,用红字冲减出口销售收入。

三、争议处理

本案因为新企业准则和企业会计制度与税法产生了差异,故而产生了纳税争议。依据新企业所得税法第二十一条规定: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企业财务、会计处理办法与税收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不一致的,应当依照税收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计算(税收征管法也有类似的法律规定)。所以,本案的税务处理是正确的。

本案中,纳税人由于购货方资金周转存在暂时困难,因而甲企业在货款回收方面存在不确定性。根据销售商品收入的确认条件,甲企业在销售时不能确认收入。为此,甲企业将已发出的商品成本转入“发出商品”科目似乎正确,但却忘记会计与税法的差异和相关的纳税调整,同时,更忽视了税法的严肃性—任何与税法无据的延期纳税,都有可能以隐瞒偷税论处。

规避方法1—严格按照税法规定及时申报纳税,并注意会计与税法的差异和相关的纳税调整。

谨慎运用 篇5

摘要:市场经济活动中环境因素的不确定性越来越高,会计信息使用者为了避免做出错误的决策,会更加重视与不确定性相关的风险信息,就必须运用到谨慎性原则。但谨慎性原则是把“双刃剑”,如何使谨慎性原则能更好地发挥作用,本文通过对谨慎性原则运用的局限性分析,提出改进的措施,以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

关键词:谨慎性原则;局限性;措施

中图分类号:F233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09-0-02

谨慎性原则影响广泛,是我国现代企业财务制度中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我国会计发展来看,谨慎性原则的作用非常重要。在会计日常业务的处理中,带有复杂性与不确定性的业务常常会出现,由于从业人员的业务水平没有办法得到保障,选择错误会计政策的情况偶有出现,这就会对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产生影响;企业出于经营目的或者其他原因,为了实现盈利可能会产生操纵公司利润、过高估计资产等行为,这就会使应当披露的会计信息与企业真实的经营状况不相匹配;同时不能忽视国家法律法规对会计谨慎性原则运用的影响。由于会计信息对经济活动造成的影响不尽相同,就有必要采用谨慎性原则来保护不同投资者的利益,同时也能有效地提高企业在各种经济活动中的竞争力。就当前的经济活动来看,谨慎性原则在资产、报表等方面运用存在的问题更为突出。因此,探讨会计谨慎性原则的局限性与改进措施意义重大。

一、实务运用中谨慎性原则的局限性

(一)与其他会计原则的冲突

作为会计信息质量的八项要求之一,谨慎性原则与其他七项原则同样重要,就当前实际情况来说,其重要性和地位更加凸显,运用范围也更加广泛。但就某种程度而言,谨慎性原则所要求的内容与其他原则的侧重存在冲突。在应用过程中与可靠性原则、权责发生制和可比性原则都存在一定的矛盾。可靠性原则强调会计信息不偏不倚地反应企业实际的经济活动,而且进行确认计量的交易要能够得到验证;权责发生制要求按照应收应付制来确认费用期间。而谨慎性原则要求企业保持适当的谨慎,不能随意高估或低估资产负债,即谨慎性原则允许将还没有发生但可能发生的损失费用提前计入损益,这与可靠性和权责发生制矛盾。同时可比性原则强调无论从哪个方向上企业使用的会计政策必须一致,而谨慎性原则则允许企业根据不同的经营状况对会计政策做出改变,例如企业可以选择不同的折旧方法等,这会对会计信息可比性产生影响。

(二)实务操作中的冲突

会计核算中,可以选择不同的会计政策,其中由于体现谨慎性的方法没有得到规范,想要在实务中运用此原则的难度就大大增加了。首先,我国市场经济中的价格体系还需要进一步的完善,由于缺少衡量制?s的标准,资产和利润的可靠性、真实性受到质疑,从而对得到的会计信息公允性产生影响。其次,日常的企业经营活动中,资产和利润的预期要求和实际发生可能有所出入,究其原因可以发现:第一,企业采用实际成本进行计量时,依据加权平均法还是先进先出法计算发出存货的成本会影响当期的利润,从而使企业利润偏高或偏低;第二,企业可以选择是采用直线折旧法或是加速折旧法对固定资产进行折旧的计提,这就对当期产生的利润有直接的影响―偏高或者偏低;第三,企业可以选择计提方法对短期投资计提跌价准备,这对资产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由于企业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政策方法,以上情况在各企业中都有可能发生,就计量结果而言出现偏差在所难免,会使外界对会计报表的公允性产生较大的质疑。会计信息的披露受到影响,直接影响着股东与债权人对公司整体经营状况的认识和判断,进而影响着投资者对公司的投资。

(三)与税收法规的冲突

税收的数据是从会计核算得来的,而谨慎性原则在会计中的运用,会使得企业前期利润减少,导致企业少交所得税,国家出于保证税收的目的,不能直接在企业基于谨慎性原则确定的报表数据上进行征收,从而在与计税基础的对比中产生差异。就谨慎性而言,税收法规与会计制度侧重点不同,使税收法规与谨慎性原则出现冲突。制订税收法规的目的是要确保国家税收及时收缴,保证国家财政的稳定,然而谨慎性原则在确认计量时,使用者要保持应有的谨慎,对可预见的损失和费用都应当进行确认,而不能对无法计量的收入进行入账。税法法规与会计制度之间的冲突很难进行调节,拿税前列支的费用来说,税法法规与会计制度的规定不尽相同,导致企业由于提取资产减值准备而使当期账面利润减少,企业应当补交所得税,增加了现金流出,势必影响企业运用谨慎性原则的热情。

二、谨慎性原则运用的改进措施

(一)恰当运用谨慎性原则

在使用谨慎性原则时,最关键的是一个“度”字。建立完善的会计准则,应当对其运用的前提和条件进行约束,使条款具有可操作性。若能够与条件相符,则应当执行;与条件不符,则不能运用。在合理的基础上,谨慎性原则的广泛运用也是必不可少的,由于存在多种不同类别的风险,一方面要有针对性地做出相应的策略,另一方面要考虑分析如何对风险进行防范。不同风险措施的选择,会直接影响企业的经营与财务状况,对财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产生影响。同时,增加谨慎性原则的可操作性对企业的发展而言是有益的。比如在资产负债表中,企业采用“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法”确定存货,存货成本高于其可变现净值时要计提跌价准备,此时企业在使用谨慎性原则时要依据客观前提,降低随意操作与主观操作的风险。对谨慎性原则的使用范围和应用程度进行充分的披露,紧扣会计信息可比性的提高,约束谨慎性原则的应用,对避免谨慎性原则与其他原则发生冲突有预防的作用。

(二)加强企业信息披露

投资者通过公司的信息披露了解其经营与财务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由于信息不对称产生的冲突,便于投资者进行投资,因此加强企业信息披露十分重要。企业对谨慎性原则进行披露通常是通过财务报告的方式或者在定期公告中阐述谨慎性原则的运用。不论通过哪种方式都增强了企业信息披露,有效防止了企业出于某种自身目的滥用谨慎性原则。在会计报表附注中更详细地披露谨慎性原则的运用范围与运用情况、规范披露范围,大大增强了公司运用谨慎性原则的透明度,最终得到报表使用者更加有效的重视。

(三)健全约束机制,加强审计监督

在实际操作中运用谨慎性原则时是具有倾向性和方向性的。有的企业为了业绩拿谨慎性原则当挡箭牌,来调节成本和利润,加强审计监督,是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而审计监督作用的发挥又依赖于建立健全社会监督体系,其中一个重要的要求就是加强注册会计师的审查工作,同时强化制度的灵活运用,这是对注册会计师提升能力的新要求。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发展迅速,越来越多的人对这个行业有了新的了解,也有越来越多的人投身于注册会计师的工作中,但整体制度上还需要全面完善,总之,注册会计师应该在强化风险意识、拓宽学习视野、提升自身素质等各方面有更进一步的要求,将谨慎性原则充分融入到日常工作中。从当前的经济状况来看,投资者接受的会计信息越来越多,会计信息质量就愈发重要,要保证真实的会计信息披露就必须不断加大监管的力度,不断完善会计工作准则,让虚假的会计信息没有立足之地,粉饰报表的公司受到的处罚大大超过盈利,才能保证信息真实,让虚假会计信息问题得到有效治理,才能鼓励公司合理广泛地运用谨慎性原则披露经营财务信息,最终得到投资者和社会的普遍认可。同时,对企业内在约束机制的强化同样重要,其中最应得到重视的一点是加强企业内部控制。从内控出发,在公司内部使谨慎性原则首先得到合理的运用。

(四)提高会计人员综合素养

会计行业具有特殊性,在各环节各方面都依赖于会计人员的判断,如果出现失误,可能会导致严重的经济后果。而谨慎性原则的运用强调在适当的范围内对会计事项进行估计,既不能因为过于谨慎导致低估利润,也不能因为过于宽松导致高估利润,就更体现出专业能力的重要性。要保证企业财务信息的真实可靠且能够被会计信息使用者准确获得,?@就需要:第一,加强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用认真专业的态度处理会计事项;第二,不断全面深入学习专业相关知识,拿会计准则来说,每年准则都会进行修订出现变化,所以会计人员要不断更新知识体系,才能更好地应对新的挑战。第三,进一步掌握相关经济、金融、法律等方面的知识,从而增强对经济环境的预测能力。市场经济在发展、会计领域在拓宽、会计理论和操作方法也在改进,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中“可选择性”的范围扩大,会计人员必须不断认真学习,提高综合能力,准确把握谨慎性原则的实质。

参考文献:

谨慎运用 篇6

关键词:会计原则,会计准则,会计实务,保险会计

1.谨慎性原则的相关理论

1.1谨慎性原则的涵义

谨慎性原则谨慎性原则亦称审慎原则、稳健性原则、稳健主义、保守主义等。是指在存在不确定因素的情况下做出判断时,保持必要的谨慎,既不高估资产或收益,也不低估负债或费用。谨慎性原则针对经济活动中的不确定因素、是为了减少会计风险而采取的一种文件做法。谨慎性原则是会计核算的基本原则之一,它对具体会计核算行为起着非常重要的指导性地位。谨慎性原则是在保守主义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不能将其完全等同于保守主义。

1.2谨慎性原则的重要性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面临许多风险和不确定性。如应收款项的可收回性,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无形资产的使用寿命,售出存货可能发生的退货或者返修等。因此,谨慎性原则至关重要。

2.谨慎性原则在我国会计实务中的实际运用情况

自1992年以来,特别是《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实施以来,谨慎性原则的运用对于"挤出"我国上市公司资产和利润中的水份,防止其利用四项准备调节利润发挥了较大的作用。从我国会计实务中的运用看,有以下几种情况应予以注意,第一,某些上市公司基于保盈利、保配股资格的需要,无视企业现状,与谨慎性原则背道而驰,甚至将各种"准备"的计提与年度间的转移作为新的粉饰手段。当然,由于每个企业的具体情况不同,应允许企业间在计提比例、数额等方面存在差异,但是从实际情况看,利益最大化才是造成这种状况的根本原因。第二,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力有待于提高。谨慎性原则的应用与会计领域的不确定性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对于存货跌价准备、坏账准备等的计提,需要会计人员有较强的职业判断力,这一要求与会计人员的现实水平尚有一定差距。

3.我国企业运用谨慎性原则存在的问题

3.1谨慎性原则应用中,会计确认与计量的难度大

目前我国资产信息、价格市场机制尚不健全,大多数商品和股权没有价格信息,很难确认资产的公允价值,债务企业和被投资企业财务状况及持续经营状况也很难认定。会计人员难以把握各种准备金的计提,会计确认与会计计量难度较大,而且确认计量的准确性也难以验证。谨慎性原则实际操作中容易受会计人员业务素质、职业判断能力的影响,而导致偏差。另外,由于会计准则未对计提各项资产减值准备的比例和操作方法作出具体规定,使得不同的企业在处理相同或相似情况时存在较大差异,缺乏可比性。

3.2与其他会计原则有一定冲突

谨慎性原则在应用过程中与可靠性原则、可比性原则、配比性原则和权责发生制都存在一定的冲突。可靠性原则强调会计核算应当真实可靠,以实际发生经济业务为依据如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而谨慎性原则要求在会计事务中确认可能发生但尚未发生的损失或费用,与可靠性原则矛盾。

权责发生制要求严格实行应收应付制,要求按收入费用发生的时间确认其归属。而谨慎性原则允许将现在尚未发生的、未来可能发生的损失、费用提前计入损益,违反了权责发生制。谨慎性原则要求尽可能在当期确认可能的损失费用,滞后确认或不确认可能的收益,这与要求各项收入、费用在同一会计期间确认计量的配比原则也互相矛盾。谨慎性原则允许企业根据自身情况的变化改变会计核算的口径和方法,使企业本身前后各期之间以及不同企业之间缺乏统一的核算标准,从而可能失去会计信息的可比性。

3.3谨慎性原则应用中易被滥用

企业对具有不确定性的经济事项进行会计处理时,谨慎性原则没有具体规定选择会计政策、进行会计估计的客观标准,而是将专业判断选择权赋予了企业。在运用该原则时,难免带有主观随意的色彩,加之企业外部人员对减值准备等相关信息的再确认缺乏权威性,致使该原则在执行过程中易被滥用,甚至可能成为某些企业盈余管理的工具。采用不提减值准备或过度计提减值准备,改变固定资产折旧方法、调整无形资产受益期限等手法,达到粉饰经营成果提高业绩,或隐瞒利润逃税漏税的目的。使得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得不到准确揭示,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受到影响。

3.4税法对谨慎性原则运用的制约

税法制约了谨慎性原则的应用。现行税法对税前列支的费用规定有别于会计制度,如坏账准备金的提取,在计算所得税所得额时,超过3%以上的坏账准备金应调整所得税额,这就导致企业当期账面利润因准备金的提取而减少时,还需补交所得税,并直接增大企业当期的现金流出,这使谨慎性原则的应用受到了限制。

企业因选择谨慎性原则而导致利润虚减,例如当期产品保修费用,按照权责发生制原则可用于产品销售的当期计提,但按照税法规定于实际发生时从应税所得中扣减,这就使得当期费用增加,所得税却未能相应抵减,造成当期利润

4谨慎性原则在会计实务中存在的问题

4.1谨慎性原则的模糊规定造成运用中的主观随意性

会计准则规定的固定资产折旧方法有平均年限法、工作量法、加速折旧法。会计人员可根据管理当局的意图或自己的主观意愿自由选择。应收账款坏账准备的计提比例。准则中没有准确规定具体的计提标准,企业就可以根据具体的实际情况选择计提比例。那么,企业就可以少提坏账准备,反之则多提坏账准备。因此,这些方法的选择未必能客观地反映企业真实的财务状况,反而为上市公司操纵利润,提供虚假信息创造了合理的空间。

4.2谨慎性原则与税法政策不能协调一致

谨慎性原则中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税法在计算其应纳税所得额时不能税前扣除。预计负债的计提,税法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当期不能扣除,在企业实际发生时才允许扣除。这样的话,企业在当期就需补交所得税,并直接增大企业当期的现金流出,这使谨慎性原则在会计实务中的运用受到限制。

4.3谨慎性原则与其他原则的冲突

首先,可靠性原则要求对于经济业务的核算应当不偏不倚,以客观事实为依据,真实地反映经纪业务的内容,而谨慎性原则要求尽量披露和确认预计可能的损失而完全不确认和尽量不披露利得,与可靠性原则相冲突。其次,谨慎性原则将现在尚未发生的、未来发生的损失和费用提前计入损益,显然违反了"不是本期的费用均不得计入本期"的权责发生制原则。配比原则要求一定会计期间的收入与其相关的成本费用应在同一会计期间内确认计量,以便正确计算和考核成果,而谨慎性原则体现的则是尽可能在当期确认可能的损失费用,以后确认或不确认可能的收益,这必然影响到会计利润的计算。再次,可比性原则、一致性原则要求会计处理方法前后各期应保持一致,并且不能随意变更,谨慎性原则则允许企业根据自身情况改变会计核算的口径和方法,与可比性和一致性原则相冲突。使企业本身的前后各期之间,以及不同企业之间缺乏统一的核算标准,失去了会计信息的可比性。

4.4谨慎性原则导致企业的会计信息横向不可比

由于各企业所采用的会计计量基础不同,有的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有的采用历史成本计量。由于采用的会计核算方法不同,固定资产折旧方法的选用各不一样,造成企业之间缺乏一致性,会计信息缺乏可比性,不利于管理当局横向比较,从而不能做出正确的分析决策。

参考文献:

[1] 詹雷,胡鑫红. 会计谨慎性的经济需求、监管制度及制度环境[J].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2010(01)

试论谨慎性原则的适度运用 篇7

关键词:谨慎性原则,可变现净值

谨慎性是指在有不确定因素的情况下作出所要求的预计时,在所需用的判断中加入一定程度的谨慎,以便不抬高资产或收益,也不压低负债和费用,从而促使各种经济业务或会计事项存在的内在风险和不确定因素得到最恰当的处理。也就是说,如何谨慎地选用会计政策以处理经济活动中的不确定性,或者对各种可能发生的未来情况在会计政策上作出最充分的考虑。可见,谨慎性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会计政策的一个重要特征,即会计政策的择定必须充分体现企业经营活动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必须在提高企业应付风险的能力和增强企业后劲方面有所作为。但是无论采用会计政策还是实施谨慎性原则都不能仅仅针对近期的财务目标,不能片面地理解谨慎性原则就是“低估资产或收益,高估负债或费用”;

一个企业是否采用谨慎性原则,管理部门无法作出硬性规定,而只能作出定性要求,因为企业情况千差万别,如何制订恰当的会计政策和进行合适的会计估计,影响的因素很多,不是国家政策所能面面俱到的,只能靠企业自己把握、外部会计师监督。而且,一旦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确定,就不能随意变动。因此,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规范谨慎性原则的运用:

一、必须承认谨慎性原则存在的必要性

谨慎性原则有着其自身的局限性,但正如前文所述,它在评价会计信息质量时仍然占据着很重要的地位。我们缺乏的是对谨慎性原则适度运用的宣传,尤其是在谨慎性原则下选用会计政策对长远经营目标的影响,很多经营人员、核算人员、管理人员并不十分清楚所以导致只看眼前利益最终经营失败。

二、纠正管理人员对谨慎性原则的错误认识

不要错误的认为当前多提减值准备就是最好的运用谨慎性原则,特别是新的会计准则已经颁布,对于减值准备的计提与转回也有了新的规定,计提减值准备将会对企业的经营产生久远的影响,在确定一项会计政策时应该考虑企业的长远经营目标。

三、加强相关的法规,明确滥用谨慎性原则的后果

这一点已经在《企业会计制度》中有所反映。《企业会计制度》规定:“如果有确凿证据表明企业不恰当地运用了谨慎性原则计提秘密准备的,应当作为重大会计差错予以更正,并在会计报表附注中说明事项的性质,调整金额,以及对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的影响。”这在一定程度上对企业滥用谨慎性原则是一种制约。

四、加强监督,强化约束机制

由于信息不对称和信息成本的存在,内部人都有动机进行会计利润调节。为了减少这种倾向,有必要引进外部监督机制。注册会计师作为独立的专业人士能够对企业运用谨慎性原则的合理程度进行评价、监督,保证谨慎性原则的适度运用。同时,企业要完善公司治理结构。这是保证会计信息客观性、真实性的内部机制保障。谨慎性原则的不当运用除了会计人员职业判断能力差等客观原因外,主要原因在于部分利益相关者利用谨慎性原则人为调节利润,谋求自身利益。因此,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建立内部牵制机制,才能从根本上减弱不当利用谨慎性原则的动机。

五、把握好“可变现净值”的确定标准

现在很多人都认为体现谨慎性原则的会计准则和制度的相关条款应尽量具有可操作性。例如减值准备的计提虽然企业会计制度中已经作了相关规定,但计量的标准是不够明确的,特别是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资产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使得作为决定资产减值准备数额决定因素的“可变现净值”的确定较为困难,这为企业利用谨慎性原则进行操纵留下了一定的空间。为此应建立有实际指导意义的市场报价系统,定期公布有关资产的信息资料使其评估价值能接近市场的价值,以减少资产减值会计核算中的水分,压缩利润操作空间。虽然我们很难准确地为“可变现净值”提供一个具体的标准。但可以尝试制定一些具有引导性、参考性及限制性的制度,如对不同企业计提减值准备制定个上限和下限等。并要求企业在财务报告的附注中披露“可变现净值”的确定标准。

六、将谨慎性原则的运用与会计信息的充分披露有机地结合起来

谨慎性原则的运用首先是对会计领域中存在的不确定性事项进行判断时所体现的一种判断;其次,才表现为一系列的具体会计处理方法。不同的判断会导致其对方法的选择,当然也会导致不同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其结果最终会影响到信息使用者特别是外部信息使用者的决策。因此,凡是与谨慎性原则运用有关的、会影响投资人和债权人等信息使用者对目前和未来理性判断的信息都应在财务报告中作出全面陈述,包括谨慎性原则的若干具体会计处理方法应用的背景、产生的影响等。

七、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

恰当的运用谨慎性原则有利于如实地反映企业资产状况,实现资本保全,否则就有可能成为企业操纵利润的工具,因此把握好谨慎性的尺度非常关键,而制度和准则中谨慎性原则选择性的范围不断扩大,这要求会计人员必须拥有较高的职业判断力,力求实事求是、诚信为本,避免造成主观随意性。

参考文献

[1]、江金锁:《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研究》, 《审计与经济研究》, 2006年第2期

[2]、杨萍、饶永华:《略论谨慎性原则在会计工作中的运用》, 《江西价格月刊》, 2004年第5期

对我国企业运用谨慎性原则的思考 篇8

一、谨慎性原则产生的原因

(一) 经济业务中不确定性普遍存在

企业的经济活动是在不确定因素的环境中进行的。许多会计事项发生与否不可确知, 会计计量方法也并非唯一, 在会计核算中不可避免地要大量运用会计估计判断, 对一些会计事项的处理也需加以选择。这使得会计核算中充满不确定性。而会计估计和选择权如果不能正确应用将直接影响到会计信息质量, 最终可能使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在依据所获得的信息做出决策时受到限制。因此必须要求企业谨慎处理一切经济业务, 对于这些估计的合理性和未来的预期依据做出假定。谨慎性原则正是应对会计中的不确定性而形成的会计反映模式, 其在会计实务中的应用是有必要的。

(二) 企业会计信息不对称

现代企业中, 由于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 使“内部人控制”现象十分普遍, 会计信息具有不对称性。企业管理当局在事实上具有会计信息的优势, 加之经济业务中存在大量的不确定性, 拥有信息优势的管理当局在将信息传递给外部各方时, 会通过会计政策选择带来更高的会计盈余, 并影响资产的价格, 以获取更多的自身利益。这使得会计信息无法客观公允地表达会计主体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由此导致会计信息使用者做出错误决策的可能性就会增加。就我国而言, 在证券市场和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和发展过程中。内部人控制尤为严重, 外部投资者, 特别是中小股东和债权人对稳健性会计信息的需求可能更为明显。

二、谨慎性原则的作用

(一) 有利于增强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相关性

谨慎性原则要求企业在经济环境不确定的情况下, 对交易或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时, 应当保持必要的谨慎, 不高估资产或收益, 不低估负债或费用。当某些经济业务或会计事项有两种以上的方法可供选择时, 尽可能选用一种不虚增资产或收益, 不少计负债或费用的方法。对企业面临的风险进行充分估计, 适度计提资产减值准备, 合理确认费用、谨慎确认收入。谨慎性原则的运用可以挤去资产和利润中的水分, 真实地反映资产价值, 遏制随意操纵利润的行为, 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稳健客观的会计信息。因而谨慎性原则有利于保证会计信息质量, 增强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相关性。

(二) 有利于保护投资者和债权人的权益

谨慎性原则要求企业在选择会计处理方法时, 应当尽可能建立在比较稳妥可靠的基础上, 对资产和收益的计价从低, 对负债和费用损失的计价从高, 防止回避或转移经营风险。这就使企业有效避免了短期化行为, 防止虚盈实亏, 保护企业资产的安全完整, 从而维护投资者和债权人的合法权益。谨慎性原则限制了对未实现利得的确认, 减少了财务报告的偏差, 提高了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利于考核经营者真实的经营业绩, 评价其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 从而降低了公司的代理成本, 增加了公司的价值;对于保护所有者投资的安全增值, 特别是保护债权人和中小股东的利益, 是十分有利的。

(三) 有助于防范经营风险, 保证企业长期发展

企业面对的是复杂多变的市场, 生产经营面临风险和不确定因素。谨慎性原则的核心是稳健经营, 其强调没有十分把握的收入不能予以确认和入账, 并将一些可预见费用和可预见损失列入成本或费用, 提前进行消化处理, 从而在财力上为可能发生的各种风险和不测事件做好充分的准备。谨慎性原则还使管理者保持清醒的头脑, 避免过于乐观估计风险因素, 提高企业应付风险的能力。谨慎性原则的应用能使企业加强自我保护, 在市场竞争中避免风险和损失, 有助于壮大企业的经济实力, 增强企业的发展后劲和竞争能力。

三、我国企业运用谨慎性原则存在的问题

(一) 谨慎性原则应用中, 会计确认与计量的难度大

目前我国资产信息、价格市场机制尚不健全, 大多数商品和股权没有价格信息, 很难确认资产的公允价值, 债务企业和被投资企业财务状况及持续经营状况也很难认定。会计人员难以把握各种准备金的计提, 会计确认与会计计量难度较大, 而且确认计量的准确性也难以验证。谨慎性原则实际操作中容易受会计人员业务素质、职业判断能力的影响, 而导致偏差。另外, 由于会计准则未对计提各项资产减值准备的比例和操作方法作出具体规定, 使得不同的企业在处理相同或相似情况时存在较大差异, 缺乏可比性。

(二) 与其他会计原则有一定冲突

谨慎性原则在应用过程中与可靠性原则、可比性原则、配比性原则和权责发生制都存在一定的冲突。可靠性原则强调会计核算应当真实可靠, 以实际发生经济业务为依据如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而谨慎性原则要求在会计事务中确认可能发生但尚未发生的损失或费用, 与可靠性原则矛盾。权责发生制要求严格实行应收应付制, 要求按收入费用发生的时间确认其归属。而谨慎性原则允许将现在尚未发生的、未来可能发生的损失、费用提前计入损益, 违反了权责发生制。谨慎性原则要求尽可能在当期确认可能的损失费用, 滞后确认或不确认可能的收益, 这与要求各项收入、费用在同一会计期间确认计量的配比原则也互相矛盾。谨慎性原则允许企业根据自身情况的变化改变会计核算的口径和方法, 使企业本身前后各期之间以及不同企业之间缺乏统一的核算标准, 从而可能失去会计信息的可比性。

(三) 谨慎性原则应用中易被滥用

企业对具有不确定性的经济事项进行会计处理时, 谨慎性原则没有具体规定选择会计政策、进行会计估计的客观标准, 而是将专业判断选择权赋予了企业。在运用该原则时, 难免带有主观随意的色彩, 加之企业外部人员对减值准备等相关信息的再确认缺乏权威性, 致使该原则在执行过程中易被滥用, 甚至可能成为某些企业盈余管理的工具。采用不提减值准备或过度计提减值准备, 改变固定资产折旧方法、调整无形资产受益期限等手法, 达到粉饰经营成果提高业绩, 或隐瞒利润逃税漏税的目的。使得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得不到准确揭示, 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受到影响。

四、正确运用谨慎性原则的措施

(一) 加强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

2006年颁布的新准则对公允价值、处置费用和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的计算等分别做了较为详细的操作指导规定, 无形资产开发费用、借款费用资本化的条件划分也更加明确。谨慎性原则的可操作性得到加强。然而, 谨慎性原则首先是对会计领域中存在的不确定性事项进行判断时所体现的一种态度, 其次才表现为一系列的具体会计处理方法。会计准则不可能对所有会计事务处理都列出详细的规条, 谨慎性原则的运用还得依靠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需要会计人员依据企业的经营环境和经营特点, 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逻辑分析能力和职业经验, 对发生的经济事项和交易的处理原则、方法进行合理判断和选择。这就要求会计人员系统掌握会计专业知识、认真钻研新制度、掌握谨慎性原则的实质精神, 并熟悉财政、金融、贸易等相关知识, 努力提升业务素养和职业判断能力, 才能对不确定事项准确估计和判断, 正确使用谨慎性原则, 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二) 将谨慎性原则的运用与会计信息披露结合起来

对谨慎性原则应用情况的披露, 能够增加谨慎性原则使用的透明度, 降低内部人和外部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所以, 应当充分利用报表附注对谨慎性原则的运用情况进行必要的陈述。说明谨慎性原则运用的范围、具体的会计处理方法, 应用的背景, 谨慎性原则应用带来的影响等有利于信息使用者理性判断的信息。使利益相关者完整准确地把握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 以便做出正确的决策。加强会计报表附注信息的披露, 也是对滥用选择权, 设立秘密准备、虚增资产、故意操作利润等行为的限制。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会计人员的主观性和随意性, 有力遏制谨慎性原则的滥用。

(三) 充分发挥独立审计的外部监督作用

由于信息不对称的存在, 内部人有着进行会计利润调节的动机。使谨慎性原则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有较强的倾向性和主观随意性, 甚至可能成为操纵利润的工具。为了避免企业以运用谨慎性原则为借口, 随意变更财务核算方法、高估损失、低估收入、虚列成本费用、歪曲真实的经营成果, 应加强以独立审计为核心的外部监督体系, 充分发挥外部监督作用。对企业运用谨慎性原则的合理程度进行评价、监督, 确保谨慎性原则的合理运用, 使谨慎的会计处理能够建立在客观事实的基础之上。同时, 也应建立企业内部财务控制与监督体系, 强化企业内部的约束机制, 从而使谨慎性原则得到合理应用。

(四) 处理好会计核算原则之间的平衡

谨慎性原则与其他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是相互补充的, 它们之间应该保持一种平衡。适度运用的谨慎性原则其实是谨慎性原则与其他会计原则调和的结果。既不能以降低或失去谨慎性去增强可靠性, 也不能以损害可靠性为代价去提高谨慎性。而是在保证可靠性、可比性的基础上尽量提供谨慎客观的会计信息。不能只重视权责发生制而忽略谨慎性原则, 这对防范经营风险极为不利。因为权责发生制要求严格实行应收应付制, 不考虑是否存在虚增资产和利润现象。为保证股东权益和企业健康发展, 凡因执行权责发生制原则可能影响企业稳健经营的, 须优先执行谨慎性原则。

五、谨慎性原则是我国企业的必然选择

(一) 谨慎性原则运用的符合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大势

在当今世界, 经济一体化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总趋势。国际贸易迅速发展、跨国企业纷纷涌现、国际资本市场逐渐形成。在此背景下, 对于作为世界商业语言的会计准则的同一性的要求越来越为迫切, 会计准则国际趋同是大势所趋。谨慎性原则是世界上会计准则的惯例, 在我国实行谨慎性原则顺应了世界会计准则趋同的大趋势, 将提高会计信息的透明度和可比性, 使国内外会计信息使用者能够在可比较的基础上进行各项分析。对于我国企业进行海外融资, 拓展国际业务和外贸活动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同时也有助于推动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 以及现代市场经济模式的完善。

(二) 经济危机验证了谨慎性原则的必要性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已经蔓延至全球, 并且严重冲击着实体经济。全球经济体系面临着严重严峻考验, 竞争和风险日益加剧。也严重影响到我国, 由于外部需求持续萎缩, 国内各种商品的出口贸易受到重挫, 出口产品市场一片低迷, 许多企业经济效益下滑。在波动不断加大的经济环境下, 经济业务的不确定性程度越来越高, 会计风险也在加剧, 对于企业会计信息的谨慎性处理越加必要。经济危机充分证明了我国坚持谨慎性原则十分重要, 对增强企业应对风险的能力, 甚至促进我国经济健康平稳发展意义巨大。如果因为防止企业滥用谨慎性原则而摒弃它, 会导致相当一部分的企业出现利润的虚假繁荣, 削弱企业的经济实力。这将不利于整个经济体系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胡克明.谨慎性原则:运用问题分析及建议[J].财务与会计, 2009 (9) .

[2]、施莉杰.谨慎性原则在会计实务中的应用[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 2009 (9) .

[3]、孙洪敏.对会计谨慎性原则的思考[J].边疆经济与文化, 2005 (7) .

谨慎性原则在会计工作中的运用 篇9

1 我国的会计结构中包含谨慎性原则的必要性

构成当今世界通用的会计结构的主要因素有:四项会计假定, 权责发生制, 配比原则和收入实现原则。在四项会计假定的基础上, 企业按权责发生制计算费用和收入, 按配比原则计算损益, 这些假定和原则在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是通用的, 在这样的会计结构中, 实际浸透社谨慎性原则 (或谨慎思想) 。

1.1 权责发生制原则中包含谨慎性原则

现代会计以费用和收入的发生为依据, 进行期间损益的计算。现行的权责发生制会计是由确定性计算和非确定性计算构成的, 其计算结果也自然包含着确定的数值和不确定的数值。预见计算时, 会计人员必须选择特定的一个数值, 如果是单纯的预见计算, 从理论上来说就要使预计值和事实确定值的误差尽可能缩少, 为此应选取中值。然而, 会计只要以持续经营假定为前提, 在与利润分配的联系中就必须选择不使利润过大表达的数值。这种选择标准就是一种谨慎原则。在预见计算中采用谨慎原则时, 预见计算带来的利润过小表达的可能性虽然很大, 但它并不是有意识地谋求表达过小的利润。只要以白喊预见计算的权责发生制为前提, 谨慎性原则就必然有一席之地。

1.2 实现原则中包含谨慎原则

实现原则是指应在企业售出产品或劳务时确认营业收入的原则。实现原则最确切的意义是非现金资产或权利转变为货币, 实现原则的本意是防止利润的提前记入和提前分配, 因为任何提前记入和提前分配都有会使企业啬不确定性的风险。为了保护与企业有利害关系者利益。排斥这种不确定性风险, 现代会计的计算结构采取了以权责发生制和实现原则为前提, 补之以配比原则的形式, 事实上已把谨慎原则渗进了会计框架中, 并赋予它们合理的地位。

1.3 在会计处理方法的选择上也贯穿着谨慎性原则

在选择会计处理方法时, 应根据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 在会计制度允许的范围内选择最有利于或最适合于本企业的会计处理的方法, 这也是以谨慎生原则作为指导的。例如为尽早收回固定资产的原始投资, 以利企业更新创造, 折旧方法上以加速折旧法代替直线法;工程收益计算中以完工标准代替工程进度标准;销售收入确定以货款收回标准代替分期付款标准等, 都是体现谨慎性原则的。

1.4 谨慎性原则的本质

企业之所以乐于接受谨慎性原则, 是因为它对企业而言是有利的。谨慎性原则有两个本质:

第一、以保护企业为主旨。谨慎的会计处理可以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避免风险和损失, 按谨慎的会计处理可能会与某些企业的厂长经理的短期利益发生冲突。在实行承包经营和企业中, 某些厂长经理总希望在自已的任期内完成承包指标, 出现了少计费用, 多计利润的现象。但谨慎性原则是从风险上考虑保护企业的, 在时间上尽可能快地将资产转化成费用, 从收益中获得补偿。

第二、收入和费用的时间性分布。谨慎性会计处理原则并非从性质上否定某些收入和费用的发生和存在, 而是通过谨慎的会计处理方法改变这些收入和费用计入各个会计期间的时间金额分布。

2 谨慎性原则在我国现代会计中的具体运用

谨慎性原则被运用与我国的现代会计中, 最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提取坏帐准备。

在商业信用的情况下企业的产品售后往往不能立即收到现金, 而通常采用赊销方法, 由于市场的变化, 购货方存在着破产倒闭或其他情况, 这些情况一旦发生将以为着贷款可能无法收回, 其直接后果将使企业的经营活动受到影响。为了避免货款发生上述情况, 我国现代企业会计允许相应采用收帐款余额百分比法提取坏帐准备金, 以抵消可能对企业发生的破坏作用。

2.2 低估存货。

由于受到市场价格因素的影响, 企业以前购进的存货的价值可能低于当前市价, 造成企业面临潜在的存货损失。这时, 可通过低估存货损失, 高计产品当期销售成本, 从而减少当期利润的办法来得到补偿。其具体方法有:第一是当企业的产品发生滞销时为了抵偿存货报废发生损失对企业的消极影响, 或者防止商品因大批削价而影响经营利润, 企业可以提取削价准备。按财务制度规定, 提取削价准备的企业, 每月应按库存商品期末余额的一定比例集体削价准备, 年末再按为销售而储备的库存商品余额的3‰-5‰进行清算。计提时, 作增加商品当期销售成本, 企业发生削价损失时, 冲减削价准备。第二是在市场物价持续上涨时, 允许采用后进先出法对发出或零用的存货进行计价, 低估存货成本。后进先出法的优点是领用或发出的存货成本最接近当时的市价, 不仅可以使存货的价值得到完全的补偿, 而且由此计算出来的盈亏最体现当时的实际水平。

2.3 加速折旧。

总的来说, 我国不少企业的折旧率水平还是比较低的, 不能适应企业技术更新, 发展生产的内在要求, 为此现行新会计制度在强调采用直线法计提固定资产折旧的同时, 允许企业采用加速折旧法。其中原因不外乎有以下几点:第一、许多固定资产在使用初期效率高, 生产能力大, 早期的营业收入大, 为做到收入与成本恰当配比, 就应让这些资产具有最大经济效用的早期多计提折旧;第二、因技术进步而生产的无形损耗, 使得固定资产的大部分价值应在短期限内收回;第三、是加速折旧因减轻了前几年的所得税负担, 等同是国家为企业提供变相的无息贷款, 有利于机器设备的更新改造;第四、由于维修费会随着固定资产使用年数的增加而增加, 在加速折旧法下, 每年折旧和维修费用的综合要比采用平均年限法平稳。因此, 允许一些行业, 一些企业根据实际情况, 可以在双倍余额递减法和年数总和法中选定一种方法进行加速折旧, 是完全必要的, 既体现了国家的出产业政策, 又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

3 防止过度谨慎

谨慎性原则作为一种原则性规定, 是较为抽象的, 并带有一定的模糊性, 因此, 对这一原则的确存在着可能对它进行随意结实和滥用的潜在危险。例如, 有时可能会把谨慎性原则理解成“宁可多计损失, 不能预计收益”, 导致对应当入帐的收入不入帐, 对应当按规定标准集体的成本费用, 故意扩大集体的范围和标准等。对此, 我们应当加强这方面的研究, 对过度谨慎加以限制。事实上, 会计准则内部也存在着相互制约的关系。我们可以参照权责发生制原则检查属于本期的收入和成本费用是否已经计入本期;按一贯原则检查计入成本费用的开支是否遵守了一贯的会计处理方法和程序。另外, 还应在会计要素准则中具体规定谨慎性原则的处理方法, 这样做, 既可按国际会计惯例进行会计处理, 有可防止对谨慎性原则的曲解的滥用, 防止过度谨慎。

不可否认的是, 谨慎性原则在我国会计实务上加以应用, 应该说是对会计一般原则的认识和运用的一个突破, 也是证明我国现代会计与国际会计惯例接轨的重要标志之一。

摘要:本文以国际会计惯例为基础, 从会计结构的角度, 详细的论述我过新会计制度采用谨慎性会计原则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以及谨慎性原则在我国现代会计中的运用;在采用谨慎性原则的同时, 应防止过度谨慎的做法。

浅析谨慎性原则在会计中的运用 篇10

新会计准则对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分别有客观性、相关性、明晰性、可比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与及时性。关于谨慎性原则就是要求企业对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保持应有的谨慎、不应高估资产或者收益、低估负债或者费用。谨慎性原则的运用, 可以使有关各方提供更加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 因为《企业会计制度》第11条第12项规定:“企业在进行会计核算时, 应当遵循谨慎性原则的要求, 不得多计资产或收益, 少计负债或费用, 但不得计提秘密准备。”。

二、谨慎性原则在我国会计中的具体运用

谨慎性原则在《企业会计准则2006》中的运用举例如下:

(1) 存货的确认

《企业会计准则第1号——存货》第四条规定:存货的确认, 除须符合存货的定义外, 还需要同时满足下列两个条件: (一) 该存货包含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 (二) 该存货的成本能可靠地计量。存货会计主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存货数量的确认与存货价值的计量。为正确确定存货的数量, 就必须首先确认存货的所有权归属。企业拥有存货的所有权是存货所包含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的重要标志。因而, 企业存货的确认, 应以存货所有权的归属为前提条件, 而不仅看其存在的方式、存放的地点、合同的约定等。在盘存日, 凡法定所有权属于企业的一切物品, 不论其实际存放地点, 均应作为企业的存货;反之, 凡法定所有权不属于企业的物品, 即使存放在该企业, 也不得作为该企业的存货。如委托外单位加工的物资、委托外单位代销的商品、出租出借的包装物等, 虽然未存放在该企业仓库, 因该企业拥有其所有权, 仍应视为该企业的存货;相反, 受托加工的物资、租入或借入的包装物等, 以上可以体会到谨慎性原则的运用。

(2) 固定资产折旧方法的选择

《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固定资产》第十七条规定:我国企业可选用的折旧方法包括年限平均法、工作量法、双倍余额递减法和年数总和法等。固定资产的折旧方法一经确定,

不得随意变更。若企业选用加速折旧法计提固定资产折旧, 则可使企业在固定资产使用的前几年多提折旧, 从而减少利润, 少交所得税, 等于取得了一笔无息贷款, 又可使投入的资金尽早收回, 提高资金的利用率, 体现了谨慎性。

(3) 无形资产的确认与计量

《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中规定:对企业自行开发并按法律程序申请取得的无形资产, 按依法取得时发生的注册费、聘请律师费等少额费用, 计入无形资产价值, 而在研究与开发过程中发生的材料费用、直接参与开发人员的工资及福利费、开发过程中发生的租金及借款费用等大额费用, 直接计入当期损益, 以防止企业通过开发无形资产来调增利润的目的。

(4) 或有事项的处理

《企业会计准则第13号——或有事项》准则中规定企业在符合条件的情况下, 可预计可能发生的负债而不预计可能发生的或有资产。对于债务重组中涉及的或有支出, 债务人确认为预计负债, 而对于或有收益, 债权人则不应确认为资产, 只能在表外予以披露。

三、对企业运用谨慎性原则的几点建议

企业会计准则强调谨慎性原则的运用主要是为了给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更加准确与可靠的会计信息, 是为了在新的经济环境里保证会计目标能够实现。然而, 企业能否正确运用谨慎性原则也需要时间的检验。现就谨慎性原则在会计中的运用谈谈个人的看法:

1、认识到谨慎性原则存在的必要性

我国的会计学者阎光华先生认为“它 (谨慎性原则) 在西方会计学中, 是一项既有理论价值又有实际意义的重大会计惯例, 是最古老的会计信条之一”。谨慎性原则的存在是由于经济环境与会计实务的不确定性导致的, 存在有必然性的特点。

2、规范使用谨慎性原则

《企业会计制度》规定:“如果有确凿证据表明企业不恰当地运用了谨慎性原则计提秘密准备的, 应当作为重大会计差错予以更正, 并在会计报表附注中说明事项的性质, 调整金额, 以及对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的影响。”这就规范了谨慎性原则的使用。

3、考虑多方利益

企业代表了多方利益, 如有国家、投资者、债权人、职工等。企业应该负起资本保值增值的责任, 自觉按照谨慎性原则来谨慎地处理有关确认和计量的问题, 有效防止利润的虚增, 把多方利益都要顾及, 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4、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

新会计准则发布后, 可以组织会计人员学习新内容, 提高认识水平, 避免主观随意性, 以便对会计事项做出谨慎的处理。

新会计准则的建立初步做到了与国际核算准则的趋同, 目的还是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可靠与有用的会计信息, 而谨慎性原则的使用为解决企业的虚盈实亏、短期行为和会计信息失真等问题提供了良方, 关键就看企业落实的如何。

摘要:我国于1993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中引入了谨慎性原则, 在2006年2月新修订的《企业会计准则》中这一原则得到了保留。谨慎性原则就是要求企业在进行会计核算时, 应当遵循谨慎性原则的要求, 不得多计资产或收益、少计负债或费用, 但不得设置秘密设备。实践证明, 在我国实行谨慎性原则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现就谨慎性原则在会计中的运用谈谈个人的看法。

关键词:谨慎性原则,会计准则

参考文献

[1]李晓慧:《谨慎性原则的应用及其完善探微》, 《经济问题》, 2006年第5期。

[2]刘风英:《谈谨慎性在财务会计的应用》, 《经济师》, 2007年第8期。

[3]贾纬璇:《浅谈谨慎性原则及其应用》, 《会计研究》, 2007年第10期。

问诊“度娘”须谨慎 篇11

事实上,求医问“度娘”,本身没有任何问题,如果把这当成一种事前准备,在其就诊时还有不少好处。譬如身体有什么异常,问诊“度娘”后大概知道是什么情况,大概有几种可能,再去就诊时,不至于毫无头绪、一点都不懂。做好一定的准备工作,与医生进行交流时,也会更加方便。

然而,“度娘”毕竟是商人,而非专业医生。“度娘”的话,有对有错,有真有假。因为百度的医学名词,并非来自权威医学专家,而是来自网民。很多名词看起来很专业,其实谬误百出。如果把“度娘”的话句句当真,那就未免太天真了。例如,有人连续发低烧,一问“度娘”,很容易怀疑得了白血病;有人头痛,马上觉得是脑瘤;身上起红疹,怎么看都像红斑狼疮。结果,到医院一检查,虚惊一场。所以,盲目迷信“度娘”,只会徒增烦恼。

问诊“度娘”背后隐含着太多不确定的问题和弊端。除却就诊不准确外,还容易被网络上一些广告宣传与不良医生为了招揽患者的夸大其词之说迷惑,甚至误入骗局和陷阱…… 结果,很多健康人误入不良民营医院,接着就是输液、激光等过度治疗,不花个几千上万,医生绝不会放你走……

医学是一门复杂的科学,问诊“度娘”须谨慎应该成为一种共识。舆论指出:要想让公众摆脱对“度娘”的依赖,必须建立医学科普的“国家队”,正本清源,用科学权威的信息驱逐虚假信息。同时,完善家庭医生制度,在加快培养社区全科医生的基础上,鼓励更多医生开办个人诊所,让每位居民有病之时都能在家门口找到可信的医生!

论谨慎性原则在会计核算中的运用 篇12

1 谨慎性原则概述

《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中对谨慎性原则的定义是:企业对交易或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时应当保持应有的谨慎,不应高估资产或者收益、低估负债或费用。从本质上来讲,谨慎性原则是企业在进行会计核算的过程中要对其可能发生的损失和费用进行合理的预计和估算,更为确切地说就是要充分对可能发生的损失进行预计,面对可能发生的收益留有余地。基于这种考虑,在谨慎性原则下,要尽可能低地进行资产计价处理,尽可能足额对负债进行计价,对费用进行列支,而对收益来说,则应当尽可能以现实实现为主。总的来说,谨慎性原则是一种保证企业经济基础稳固、有效避免企业在运营过程中发生意外风险的措施。

谨慎性原则下,对企业经济活动中的不确定因素持谨慎、保守的态度,充分估计企业在经营发展中所面临的风险,尽量减少对可能发生收益的计算,以此来建立保守、谨慎的会计报表,使企业决策者保持谨慎和警惕的态度,将企业的风险控制在小范围内。

2 谨慎性原则在会计核算中的运用

2.1 选择固定资产折旧

企业对固定资产进行加速折旧,尽可能多的在资产折旧前些年多提折旧,从而促进技术的创新发展,体现出了谨慎性原则的应用。具体来说,当今社会物价上涨,应用加速折旧法进行固定资产折旧能够让企业提前收回一部分投资,从而减少货币时间价值的损耗。从长远来看,加速折旧法并不会影响企业所交所得税,2006 年财政部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4 号——固定资产》中规定加速折旧额要调回,差额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因此,不会使所得税减少。

2.2 选择发出存货计价方法

国家相关规范中指出,企业发出存货的实际成本核算应当选择加权平均法、个别计价法与先进先出法,为了更好地凸显谨慎性原则,传统后进先出法已不适用。采用实际成本的核算方式进行计价存货,谨慎性原则的运用体现在:当市场物价上涨时,采用先进先出的方式进行存货计价,使本期成本与当期成本水平相近,利润中的水分得到去除,使利润更加接近实际利润水平。如果不采用谨慎性原则,则为后进先出的计价方式,会导致成本降低,使利润显示虚高,增加了存货价值,这种利润的增长并不稳定。

2.3 计提资产减值准备

近年来,我国许多企业都有资产虚增的现象,谨慎性原则的运用范围则进一步扩大,除了在原有的应收账款坏账准备、短期投资跌价准备等基础上,固定资产的减值准备计提也运用了谨慎性原则,8 项资产减值准备都运用谨慎性原则能够让企业在会计核算时合理估计出资产可能发生的损失,从而去除资产及企业利润中的水分,提升了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和合理性。

2.4 债务重组

谨慎性原则在债务重组中也有着重要的运用,债务重组后,根据谨慎性原则,企业只能预计重组之后发生的损失和可能发生的支出,不能够预估重组之后可能带来的收益,只有当重组的收益真正实现时才能作为当期收益进行处理。谨慎性原则在债务重组中的运用杜绝了企业可能出现的利用债务重组来调节利润的不客观、不合理行为。

2.5 投资

任何投资活动都伴随着风险,在对外投资的过程中,做好会计核算至关重要。只有把风险降低到可控范围内,企业才能获得预期经济利润。因此,投资核算过程中要坚持谨慎性原则,构建合理风险管理体系,制定相关管理策略,分析各项财务指标。此外,还应根据企业项目状况,总结与归纳具体的投资问题,并通过谨慎性原则分析出企业的偿债能力等财务指标,以保障投资决策的合理性,降低风险。

2.6 确认与计量无形资产

无形资产开发成本是指企业在研发无形资产的过程中发生的支出,这些支出主要发生在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新会计准则规定,无形资产的成本首先进入“研发支出”进行归集,研发支出还要设二级明细科目“费用化支出”和“资本化支出”,费用化支出要结转到期间费用,资本化支出作为无形资产的成本。在确认无形资产的开发成本时,应当将其计入当期的成本费用中,而不能作为无形资产自身的价值。企业无形的开发成本也能够计算在产品的价值之内,但基于谨慎性原则,应当将无形产品的开发成本作为成本费用计算,以此来降低收益,提升成本。如果在预估中无形资产不能带来收益,则企业转销无形资产账面价值,这种无形资产的确认与计量也运用了谨慎性原则。

3 谨慎性原则对会计核算信息的积极与消极影响

3.1 积极影响

①会计谨慎性原则能够合理地选择分析信息,针对一些不对称信息能够及时发现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解决,能够有效避免不对称信息对企业领导者的干扰,使其作出正确合理的决策;②谨慎性原则能够低估企业的收益和利润,我国税收和会计政策相一致,这就会使企业的税收顺延,降低税收压力;③谨慎性原则对企业的资产估计保守,通过降低企业的资产基准有效避免了企业决策者的激进性投资行为;④谨慎性原则能够使公司的对外信息更加保守,这在企业的对外合作过程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有效降低了合作风险。

3.2 消极影响

3.2.1 会计政策的可选择性影响会计信息质量

一般来说,企业都是自行制定坏账准备的计提方法和比例,这就导致会计政策有着可选择性,从而引起不同的会计信息结果,致使会计信息质量受到影响,例如:企业的资产价值与实际不符,企业利润被高估等。

3.2.2 利润倾向性影响会计信息质量

以房地产开发公司为例,其存货在资产中所占的比重较大,将本期利润过高的估算,导致其后期的发展不稳定。同时还可以通过一定的手段进行利率润操作,例如:以计提存货跌价准备来降低当期利润,这样一来就会降低存货价值,后期的销售成本就会大大降低,从而使后期利润得到反弹。在这种情况下,只需要尽可能低的估计存货可变净值,后期不需要再进行冲回减值准备,从而实现对利润的操纵,且不易被人发现,这种利润的倾向性操作也会对会计信息质量造成影响。

3.2.3 主观判断影响会计信息质量

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谨慎性原则在会计核算中的运用也是一样,其主观臆断会对会计信息的质量造成影响,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谨慎性原则有着一定的倾向性,如果运用不得当,这种倾向性在保证前期稳健的同时也可能导致企业后期的不稳定;第二,谨慎性原则在会计核算中运用时会带有很大的主观臆断性,其运用的合理性以及运用效果与会计核算人员的专业能力、职业判断力以及职业道德等息息相关,因而,在运用的过程中也可能会对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等带来影响;第三;谨慎性原则在会计核算中的应用相对繁琐,因此,许多企业并不愿意利用谨慎性原则,这不利于谨慎性原则作用的充分发挥。

4 合理运用谨慎性原则进行会计核算的建议

4.1 提升会计人员的整体素质

谨慎性原则在会计核算的运用可以体现在确认、计量等多个方面,这样就对会计确认、计量以及报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会计确认要求以合理、稳健为前提,会计计量不能够对企业的资产、利润等高估,会计报告中所提供的会计信息不仅要全面,同时要合理、真实、可靠。

要想实现以上会计确认、计量及报告的要求,会计人员的素质至关重要,首先,会计人员应当积极掌握会计专业的相关知识,确保会计核算的专业性。同时企业要积极对会计人员进行培训,让会计人员能够及时了解市场环境,加强后续教育,以此来提升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力,在具体的计量、确认等会计工作中保证专业性。其次,应当积极提升会计人员的道德素质。谨慎性原则运用的主观性较大,如果会计人员在会计核算的过程中不能够实事求是、诚实守信,很可能在会计核算中运用谨慎性原则时产生随意性,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甚至为了满足一己私欲与企业相关人员勾结,危害企业利益。

4.2 完善市场信息报价系统

就目前来看,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正在逐步完善,例如:产权交易市场、证券市场、生产资料市场等都发展较好。在这种情况下,国家相关调控部门应当积极完善市场信息报价系统,这样企业就能定期得到各种商品的实际价格,从而为企业存货、投资等资产计价提供依据,避免盲目运用谨慎性原则。

4.3 披露会计信息

在谨慎性原则的运用过程中,主观臆断的影响较大。在这种情况下,通过会计核算所得到的会计信息不仅有可能失真,同时还不能够验证,这就导致不同的会计判断会得出不同的方法,致使企业的经营发展朝着不同的方向发展。因此,应当积极全面地对会计信息进行相关披露,只要运用了谨慎性原则的、对投资人以及债权人有影响的会计信息都应当进行全面的披露。

4.4 会计规定与税收政策相适应

会计准则与税收政策的差异一直是制约企业会计核算发展的重要问题,因此,在税法等相关政策的制定过程中应当尽量考虑企业的利益,以企业利益为基础,让会计规定与税收政策相适应,只有这样才能够体现出公平性,从而促进企业的发展。

具体来说,我国税法可以对企业会计方法的选择适当放宽限制,同时适当允许企业对风险进行估计,这样一来,企业在日常会计合算的过程中就会遵守相关会计规定。在企业税收申报的过程中,在会计制度与税收法规出现差异时应当以税收法规为主,对纳税进行适当调整。例如:如果企业依照税收法规计算出的税收结果与依照财务制度计算出的税收结果不一致,则应当以税收法规计算为准,并按照税收法规进行适当的调整,之后才能作为企业所应当缴纳的所得税。

5 在会计核算中运用谨慎性原则应注意的问题

5.1 运用要适度

企业在会计核算中运用谨慎性原则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但在具体的运用过程中要把握好运用的程度,对谨慎性原则的运用要有必要的规范和法律约束。如果谨慎性原则应用不合理或运用过为极端,很可能导致隐匿资产或秘密准备,这就不能准确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从而对财务报表的具体使用者的利益造成影响。

5.2 企业内部管理者不要过分依赖谨慎性原则

谨慎性原则是针对会计核算中的风险防范和管理的一项措施,在谨慎性原则运用的环节中,谨慎性原则并不是万能的,其对于许多企业经济业务方面都有着事后性或滞后性,只能做到风险的防范而不能够完全知道企业的经济业务行为。因此,企业的管理者在管理企业经济业务的过程中不能够过分依赖谨慎性原则,只能将其作为风险预防的一种措施以及经济管理的一种辅助工具,不能够忽视管理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

5.3 谨慎性原则的应用

谨慎性原则在会计核算中的应用建立在特定的会计环境中,且会受到会计人员职业判断的影响。在应用的过程中,很多环节会受到外部环境的制约,例如:在企业摊销期限的确定以及各项准备的计提过程中,会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同时不同专业素质的会计人员可能会得出不同的会计核算结果,这些都会对会计信息的质量造成影响。因此,在会计核算运用会计谨慎性原则的过程中要统筹考虑外部会计环境及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

6 结语

谨慎性原则是会计核算的基本原则,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企业所面临的市场环境会越来越复杂,面对的不可控风险也就越来越多,谨慎性原则在会计核算中的运用也就越来越重要。但谨慎性原则也有着双面性,如果运用不合理很可能导致会计信息失真,影响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本文对谨慎性原则在会计核算中的运用进行了探讨,旨在使企业在会计核算中能合理运用谨慎性原则,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金华.论谨慎性原则在企业会计核算中的运用[J].现代商贸工业,2014(10).

[2]张晓晖.论谨慎性原则在会计核算中的应用[J].商场现代化,2014(31).

[3]徐钱华.论谨慎性原则在我国会计核算中的应用和局限[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09(12).

上一篇:简笔画与英语词汇教学下一篇:全真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