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营管理原则

2024-07-25

经营管理原则(通用12篇)

经营管理原则 篇1

在环境变得异常复杂不可控制的今天,危机随时都可能爆发对企业的日常运作或者企业形象产生较大的冲击。巨额的财富可能因企业危机管理能力的欠缺在一瞬间消失,因此保护财富的能力已经与创造财富的能力来得同等重要。那究竟如何进行危机管理?在危机管理过程中应遵循什么样的原则呢?

1. 战略先行原则

进行危机管理首先要做的工作就是树立危机意识,进而形成危机观念与危机思想。没有危机意识就不会有改变的动力,也不会有强大的执行力。正是因为“每天都如履薄冰、每天都战战兢兢”,才有海尔的今天;正是因为“我们离破产永远都只有十八个月”,才有了不可战胜的微软。危机观念是危机意识的整合和提升,危机思想是危机观念的丰富以及体系化,形成足以指导危机管理实践的思想体系。当然不仅仅领导人要有危机意识、危机观念以及危机思想,所有的员工都应具备危机意识、危机观念以及危机思想。光有领导人具备,员工不具备,危机管理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而要想让员工也具备危机意识、危机观念以及危机思想,企业必须具备一整套制度以及培训机制。

2. 制度保障原则

在多年的危机管理咨询以及培训中,我发现一个问题:相当多的企业不出问题不会想到危机管理,当危机出现后,它才会想到危机管理。其实,这是个很大的误区。因为无论企业怎么应对,危机都已经发生,都会对企业的影响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我在前面也强调过,危机管理的最高境界是让危机不发生,而要想让危机不发生,企业必须有一整套危机预防的制度;而要想让危机来临时很从容地应对,必须有危机应对的流程与方式;要想在危机发生后很好地修复企业形象,必须有形象恢复管理的制度。

这就引出了危机管理的第二个原则:制度保障原则。危机管理的知识是需要学习的、技能是需要训练的,但比这些更重要的是日常危机管理制度的建设。只有制度才能让企业以不变应万变,在危机来临时有条不紊地应对。很多管理者也知道危机管理的重要性,但并没有落实到制度上。以至于学了很多危机管理知识,但在危机来临时还是非常慌乱。

3. 预防第一原则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防微杜渐”、“防范大于救灾”等古人的生存智慧对危机管理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蔡桓公为什么死亡?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听信扁鹊的话,在患病初期没有采取措施避免病情的进一步恶化,存在侥幸心理。侥幸心理是企业在危机管理中的一个重要误区。很多管理者不愿意花很少的钱预防,正是因为存在侥幸心理认为危机不会发生。一旦拥有这样的心态是非常可怕的,往往会花大量的钱可能是预防费用的十倍甚至百倍去治疗,这是得不偿失的。

4. 全局利益原则

危机发生后,必然对组织的有形资产与无形资产产生威胁,也会面临利益取舍的抉择。危机发生后,事态不明朗、局势不清晰,在作决策时往往瞻前顾后、游离不定。组织领导者决策时必须以全局利益为先,局部利益服从全局利益。前面讲到的乔致庸,当知道客户抱怨后,决定将那批胡麻油以每斤一文的价钱卖给制人做灯油,只要到通顺店买过胡麻油的客人,都可以到店里全额退银子;不但如此,还要九折卖给他们不掺假的胡麻油。用李掌柜的话说,亏大了,但乔致庸并不在意。这样做会有一定的损失,但这样做却换回了顾客的信赖。

5. 勇于担责原则

危机降临时,组织要想获得长远的发展,必须勇于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勇于担责原则主要体现在三点:一是对利益相关者负责,坚持公众利益至上,维系与保证公众的合法权益;当危机发生后,应当维护公众的最大利益而不是自身利益;二是对事实负责,实事求是,避免欺骗、隐瞒;2009年11月发生的南京儿童医院徐宝宝死亡案中,南京儿童医院之所以陷入如此被动的局面,是因为其开始坚称当事医生毛晓君没有玩游戏,徐宝宝的母亲也没有下跪;而事实恰恰相反;三是做好补偿工作,这种补偿不仅仅是物质上的补偿,也包括心理上的安慰。我发现很多企业会做物质上的补偿,对受害者心理上的安慰却做得不够。管理者务必记住一点:心理上的安慰会显得企业更具人性化,更让受害者感觉到温暖,足够多的人性化关怀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受害者“狮子大开口”似的物质赔偿要求。

6. 积极主动原则

组织只有主动起来,才能掌握化解危机的主动权,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工作:一是直面危机,心态要冷静、要镇定,不要慌张,运用集体的智慧甚至是外脑智慧,比如说公关公司、咨询公司的智慧来应对危机;二是迅速反应(最好在8小时内),深入危机第一线,及时查找根源,寻求危机源头,公布事实真相,制定解决危机的步骤;三是调动内部所有员工的积极性、全员公关、明确各部门的权责,制定口径,统一对外。

经营管理原则 篇2

1.对外具有竞争力原则

2.对内具有公正性原则

3.对员工具有激励性原则

4.对成本具有控制性原则

【企业薪酬管理的内容】

1.企业员工工资总额管理

工资总额=计时工资+计件工资+奖金+津贴和补贴+加班加点工资+特殊情况下支付的工资

2.企业员工薪酬水平的控制

3.企业薪酬制度设计与完善

4.日常薪酬管理工作

【衡量薪酬制度的三项标准】

(1)员工的认同度(2)员工的感知度(3)员工的满足度

【制定企业薪酬管理制度的基本依据】

1.薪酬调查

2.岗位分析与评价

3.明确掌握企业劳动力供给与需求关系

4.明确掌握竞争对手的人工成本状况

5.明确企业总体发展战略规划的目标和要求

6.明确企业的使命、价值观和经营观念

7.掌握企业的财力状况

8.掌握企业生产经营特点和员工特点

一、最低工资

二、最长工作时间

单项工资管理制度的工作程序是:

1.准确表明制度的名称。

2.明确界定单项工资制度的作用对象和范围;

3.明确工资支付与计算标准;

4.涵盖该项工资管理的所有工作内容;

二、常用工资管理制度制定的基本程序

(一)岗位工资或能力工资的制定程序

(二)奖金制度的制定程序

工资奖金调整的几种方式:

1.奖励性调整

2.生活指数调整

3.工龄工资调整

4.特殊调整

工作岗位评价是在工作岗位分析的基础上,按照预定的衡量标准,对岗位工作任务的繁简难易程度,责任权限的大小,所需的资格条件以及劳动环境等方面所进行的测量、评定。

二、工作岗位评价的信息来源

1.直接的信息来源

2.间接的信息来源

工作岗位评价要素是指构成并影响岗位任务的最主要的因素。

工作岗位评价指标的特点和构成

1.劳动责任要素

2.劳动技能要素

3.劳动强度要素

4.劳动环境要素

5.社会心理要素

指标的基本原则

1.少而精的原则

2.界限清晰便于测量的原则

3.综合性原则

4.可比性原则

权重系数的基本理论

(一)权重系数的内涵

(二)权重系数的类型

(三)权重系数的作用

测评误差的分类

(一)登记误差

(二)代表性误差

评价指标权重标准的制定

工作岗位评价结果误差的调整

岗位测评值度和效度检查

(一)测评信度的概念和检查

(二)测评效度的概念和检查

一、排列法

(一)简单排列法

(二)选择排列法

(三)成对比较法

二、分类法

三、因素比较法

四、评分法

1.福利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确定福利总额,明确实施福利的目标,确定福利的支付形式和对象,评价福利措施的实施效果。

2.福利管理的主要原则

(1)合理性原则

(2)必要性原则

(3)计划性原则

(4)协调性原则

各项福利总额预算计划制定程序和内容如下

1.该项福利的性质,设施或服务;

2.该项福利的起始、执行日期;

3.该项福利的受益者、覆盖面;

4.新增福利的名称、原因、受益者;

5.根据薪酬总额计划和工资;

一、劳动法律关系的特征

1.劳动法律关系的内容是权利和义务

2.劳动法律关系是双务关系

3.劳动法律关系具有国家强制性

二、劳动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

1.劳动法律关系的主体

2.劳动法律关系的内容

3.劳动法律关系的客体

三、具有依据劳动法的规定,带来一定劳动法律后果的事实才能成为劳动法律事实。

四、劳动关系调整的方式

(一)劳动法律法规

(二)劳动合同

(三)集体合同

(四)民主管理(职工代表大会、职工大会)制度

(五)企业内部劳动规则

(六)劳动争议外制度

五、1.群众性2.自治性3.非强制性

(七)劳动监督检查制度

制定劳动纪律,应当符合以下要求:

(1)劳动纪律的内容必须合法。

(2)劳动纪律的内容应当全面约束管理行为和劳动行为,工作纪律、组织纪律、技术纪律、全面规定,使各种岗位的行为与职责都能做到有章可循,违章可究。

(3)标准一致

(4)劳动纪律应当结构完整

内容不合法、程序不合法的内部劳动规则埠具有法律效力,其制定程序是:

1.职工参与

2.正式公布

工作时间的种类

(一)标准工作时间

(二)计件工作时间

(三)综合计算工作时间

(四)不定时工作时间

绩效管理的根本原则 篇3

翻开有关绩效管理的资料时,你会发现,这些资料的作者在论述绩效管理的原则的时候,大多都只提到了“参与原则”、“期望原则”、“双向沟通原则”。他们把这些原则作为绩效管理的原则加以强调,表面上看,这些原则对绩效管理都是适用的,因为绩效管理强调主管与员工之间的沟通,强调企业对员工表达期望,强调让员工参与其中,从这些角度看,这些原则似乎没有问题。

但深入分析后,我们可以发现,这些原则大多只适用于绩效计划阶段,却并不适用于绩效管理的全过程。或者说,这些原则仅仅是制定考核指标的原则,而非绩效管理的原则。在制定绩效计划阶段,当主管为员工制定考核指标的时候,强调员工的参与,强调与员工进行双向沟通,还要强调企业对员工的期望,这些都可以使考核指标的导向更加明确,更加有利于帮助员工改善绩效,从这一点上讲,这些原则是成功的,是我们需要的。但是,这些原则实际上只是保证了绩效管理的第一个环节得到了控制。

笔者认为,这些原则只能在绩效计划阶段发挥作用,而不能在整个绩效管理的过程都发挥作用。这些原则仅仅是绩效管理的一般原则,而不是根本原则,要想保证整个绩效管理的过程都得到控制,在预定的轨道上运行,仅仅提出这些原则是不够的。为了使整个绩效管理的过程得到控制,我们还必须强调一个原则,这个原则就是绩效管理的根本原则——没有意外。

什么叫“没有意外”?

所谓“没有意外”,是指主管在对员工进行绩效管理和考核的时候,员工对绩效管理的流程不会感到意外,对绩效考核的程序不会感到意外,对有关考核指标的标准以及指标的完成情况不会感到意外,对考核的结果不会感到意外。

也就是说,在进行绩效管理和考核的时候,主管与员工应该对考核的程序、考核指标、指标的标准、每项指标的完成情况以及最终的考核结果等关键内容有一致的理解,至少不会出现较大的分歧。

为什么要强调“没有意外”?

那么,我们为什么要把“没有意外”作为绩效管理的根本原则加以强调?提出“没有意外”对我们的绩效管理意味着什么?我想,这是各位读者最为关心的问题,这个问题可以从“没有意外”提出的背景来回答。

请大家回忆一下你所参加过的绩效考核,或者你所了解的绩效考核,都是一种什么情形?在主管对你进行绩效考核的时候,你是否知道自己将被考核哪些内容,是否知道考核的周期?是否知道考核将如何进行,按什么程序进行?在考核之前,主管是否与你沟通过考核指标的完成情况,是否对你进行了辅导?、是否为你提供了必要的帮助?考核结束之后,主管是否与你沟通考核结果?是否帮助你制定了绩效改进计划?

据我了解,很多企业都做不到这个程度,更多企业的做法是在某个时刻,由人力资源部编制一些考核表格,发给直线经理去填写,直线经理按照表格的内容进行填表打分,然后交还人力资源部。

而在这个过程中,作为绩效主人的员工通常都是不知情的,如果有,也只是在考核表格的一个角落里签上自己的名字,以表示主管已经履行了告知的程序。至于员工对考核结果是否满意,是否有需要申辩的见解,考核对于员工绩效的改善是否起到了帮助作用,绩效考核的目的是否已经达到,等等这些根本和实质的内容,通常是不会被考虑的。

这样的考核过程基本上是一种暗箱操作的模式,是企业对员工进行的单向行为,由于事前、事中以及事后都没有员工的参与,使得绩效考核成了认认真真走形式,对员工绩效的提高,对企业业绩的改善起不到任何好的作用。而且,这类考核过程非但不能起到好的作用,更引起了直线管理者的反感,引起了员工的反对,制造了恐慌的情绪。另外,“没有意外”的原则与上述“参与原则”、“期望原则”、“双向沟通原则”并不冲突,这三个原则是“没有意外”原则的基础,“没有意外”原则是这三个原则得以实现的保证。

所以,我们就有必要把“没有意外”作为根本加以强调,以扭转企业管理者的考核观念,扭转绩效考核的被动局面,使绩效考核回归本来的面目,减少人为因素的干扰,真正成为帮助员工改善绩效的思想而不是制造恐慌的工具。而要做到这一点,绩效管理就必须以“没有意外”作为根本原则。

如何实践“没有意外”?

要想使“没有意外”、这个原则真正得到实施,成为绩效管理的根本原则,我们就必须做好以下几个工作,

员工全程参与

在制定绩效计划阶段,请员工全程参与,在制定指标以及标准的时候广泛征求员工的意见,主管与员工以绩效合作伙伴的方式进行工作,既对员工提出要求,也倾听员工的想法,获得员工的理解和支持,让员工对考核指标做出承诺,这些是保证“没有意外”的起点。

在一开始制定绩效指标的时候就让员工参与其中,这既体现了对员工的尊重,也充分发挥了员工的作用。毕竟,对工作了解最多的还是从事具体工作的员工,员工最清楚自己的工作哪些是重点,哪些是薄弱环节,有了他们的参与,我们的考核才更有针对性,更能帮助员工改善绩效。作为控制点,主管与员工都应在双方达成一致的绩效管理卡上签字,双方各执一份,以便随时查阅。同时,在这个阶段,为保证后续工作没有意外,主管还要与员工就考核时间、考核方式等内容达成一致,使员工知道考核的截止期限,以便于调整自己的工作计划,更好地完成指标。

持续沟通、记录和反馈

在绩效沟通与辅导阶段,也就是在绩效管理的过程当中,主管应与员工保持持续不断的沟通,经常与员工一起回顾考核指标,总结指标的完成情况,了解员工所遇到的困难,听取员工的汇报,以便于针对性地为员工提供帮助。

另外,为保证考核的时候不出现意外,主管和员工都要做一个工作,那就是记录绩效表现,主管要记,员工自己也要记。记录绩效表现的好处在于,它能为考核提供事实依据,为绩效分析提供事实依据,有了它,我们可以清楚地知道员工的绩效表现,知道如何为员工打分,知道员工表现好是为什么,表现不好又是为什么,这样,主管给员工提供的改善建议就更加有建设性,员工也能因此获得更好的提升。

进行一对一的绩效面谈

在绩效考核阶段,为保证没有意外,主管应与员工进行一对一的绩效面谈。在面谈的时候,主管与员工都要做充分的准备,准备绩效管理卡、职位说明书、绩效记录等资料。面谈过程中,主管与员工就考核指标并依据员工的表现进行充分的沟通,既指出不足,更要表扬优点,使绩效考核面谈成为主管与员工之间探讨成功的机会,而不是批评会。

通过充分的沟通,使员工认识到自己的优点与不足,在此基础上提出建设性的改进建议,与员工一起制定绩效改进计划,放下一个绩效周期加以改善,使绩效考核致力绩效改善的根本目的得到充分的体现和延续。

综上,如果HR部门的头脑中时刻都有“没有意外”这个原则,那么他们在设计绩效管理方案的时候就会通盘考虑,提出系统的解决方案;如果主管头脑中时刻都有“没有意外”这个原则,那么他们在对员工进行绩效管理和考核的时候,就会更加用心,考核程序就会更加合理,绩效管理就会更加有成效,如果员工头脑中时刻都有“没有意外”这个原则、那么,他们就会更加主动地与主管进行沟通,去获取对自己绩效提高有帮助的信息和资源。

我们必须再次重申这个观点,那就是,绩效考核的根本目的在于改善员工的绩效,而“没有意外”是这个目的的根本保证。为此,我们在设计绩效管理方案和进行绩效管理实践的时候必须把“没有意外”这个原则作为根本原则加以强调,使绩效考核回归到改善员工绩效的轨道。

论成本管理原则 篇4

关键词:成本管理,原则

成本管理是现代化成本管理的核心环节,它通常根据成本预测、成本决策和成本预算所确定的目标和任务,以及标准成本计算结合变动成本法所提供的实际数据,对生产经营过程中所发生的各项资源的耗费与相应的降低成本措施的执行,进行指导、监督、调节和干预,以保证成本目标和成本预算任务的实现。

虽然各个企业的成本管理系统是不一样的,但是有效的控制系统仍有一些共同特征,它们是任何企业实施成本管理都应遵循的原则,也是有效控制的必要条件。根据成本管理的长期经验和体会,以及人们对成本形成过程的研究,许多人提出过有效控制成本的原则,可以概括为四条:

一、经济原则

经济原则是指因推行成本管理而发生的成本,不应超过因缺少控制而丧失的收益。任何管理工作,和销售、生产、财务活动一样,都要讲求经济效果。为建立某项控制,要花费一定的人力或物力,付出一定的代价。这种代价不能太大,不应超过建立这项控制所能节约的成本。通常,增加控制环节发生的成本比较容易计量,而控制的收益比较难以确定,但不能因此否定这条原则,在一般情况下,控制的收益会明显大于其成本,人们可以作出定性的判断。当然,确实有些企业为了赶时髦,不计工本,搞了一些华而不实的繁琐手续,经济效果不大,甚至得不偿失。不符合经济原则的控制办法是没有生命力的,是不可能持久的。经济原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们只在重要领域中选样关键因素加以控制,而不对所有成本都进行同样周密的控制。经济原则要求成本管理要能起到降低成本、纠正偏差的作用,具有实用性。成本管理系统应能揭示何处发生了失误,谁应对失误负责,并能确保采取纠正措施。只有通过适当的计划工作、组织工作和领导工作来纠正脱离目标的偏差,才能证明成本管理系统是有用的。经济原则要求在成本管理中贯彻“例外管理”原则。对正常成本费用支出可以从简控制,而格外关注各种例外情况。例如,对脱离标准的重大差异展开调查,对超出预算的支出建立审批手续等。经济原则还要求贯彻重要性原则。应把注意力集中于重要事项,对成本细微尾数、数额很小的费用项目和无关大局的事项可以从略。经济原则要求成本管理系统应具有灵活性,面对已更改的计划、出现了预见不到的情况,控制系统仍能发挥作用,不至于在市场变化时成为无用的“装饰品”。

二、因地制宜原则

因地制宜原则是指成本管理系统必须个别设计,适合特定企业、部门、岗位和成本项目的实际情况,不可照搬别人的做法。适合特定企业的特点,大型企业和小型企业,老企业和新企业,发展快和相对稳定的企业,这个行业和那个行业的企业、同一企业的不同发展阶段,其管理重点、组织结构、管理风格、成本管理方法和奖金形式都应当有区别。例如,新建企业的管理重点是销售和制造,而不是成本;正常营业后管理重点是经营效率,要开始控制费用并建立成本标准;扩大规模后管理重点转为扩充市场,要建立收入中心和正式的业绩报告系统;规模庞大的老企业,管理的重点是组织的巩固,需要周密的计划和建立投资中心。不存在适用所有企业的成本管理模式。

适合特定部门的要求,是指销售部门、生产部门、技术开发部门,维修部门和管理部门的成本形成过程不同,建立控制标准和实行控制的方法应有区别。适合职务与岗位责任要求,是指总经理、厂长、车间主任、班组长需要不同的成本信息,应为他们提供不同的成本管理报告。适合成本项目的特点,是指材料费、人工费、制造费用和管理费用的各明细项目,以及资本支出等,不同的性质和用途,控制的方法应有区别。

三、全面控制原则

全面控制,即全体职工参与,对企业生产经营全过程中所耗费的全部成本进行严格的限制和监督。它要求:对企业全部的料、工、费支出进行控制;对产品成本形成的全过程,包括产品的设计和试制、物资的采购和储存、生产:工艺的制定、生产组织、质量检查、供销、运输、售后服务等各环节发生的成本进行控制;企业内部所有职工参与的全员成本管理。

四、管理层推动原则。

由于成本管理涉及全体员工,因此必须由管理层来推动。

成本管理对企业管理层的要求是:

1、重视并全力支持成本管理。

各级人员对于成本管理是否认真办理,往往视管理层是否全力支持而定。

2、具有完成成本目标的决心和信心

管理当局必须认定,成本管理的目标或限额必须而且可以完成。成本管理的成败,也就是他们自己的成败。

3、具有实事求是的精神

实施成本管理,不可好高骛远,更不宜急功近利,操之过急。唯有脚踏实地,按部就班,才能逐渐取得成效。

4、以身作则,严格控制自身的责任成本

在进行成本管理的过程中,管理层需要以身作则,对自身的责任成本进行严格的控制,以避免成本不能得到控制。

成本管理是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加强管理,提高效率的必然选择。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根本途径就是“开源”和“节流”,前者受市场竞争等外部因素限制较多,后者更多依赖于企业内部管理水平的提高,可控性相对较高。因此,成本管理是企业主动实现扭亏增盈、增强企业竞争力等财务目标的有力武器。成本管理的方法包括成本预算控制、质量成本管理、成本定额管理、成本全员管理和全过程控制等。

参考文献

[1]、焦跃华,袁天.论成本控制目标[J].财务与会计,2000(5).

仓库管理十大原则 篇5

仓库管理:

一、先进先出原则

二、锁定库位原则。某物料固定摆在某库位(比如纸箱必须按客户摆放)。

三、专料专用原则,不得随意挪用对应订单的物料。

四、库存的ABC管理原则: 将物料分为A、B、C三类。

A类物料,根据生产计划下单采购,不可提前采购,对其中货值较高的物料要做到经常清点,做好防盗工作。

B类物料货值较低,例如标准件等,用安全库存量管理其库存数。

C类物料属零星采购性质,有需要方可申购采买,入库即通知使用部门领用,基本上要做到“零库存”。

五、“六不入”原则:

①有送货单而没有实物的,不能办入库手续;

②有实物而没有送货单原件的,不能办入库手续;

③来料与送货单数量、规格、型号不同的,不能办入库手续;

④来料检验不通过的,且没有领导签字同意使用的,不能办入库手续;

⑤没办入库而先领用的,不能办入库手续;

⑥送货单不是原件的,不能办入库手续。

六、“五不发”原则:

①没有领料单,或领料单是无效的,不能发放物料;

②手续不符合要求的,不能发放物料;

③质量不合格的物料,除非有领导批示同意使用,否则不能发放物料;

④规格不对的物料,不能发放;

⑤未办理入库手续的物料,不能发放。

七、一次出库原则:

物料出库必须准确、及时及一次性完成,生产线领用物料必须要拉回自己生产线所属位置,不能再堆放在仓库的范围,以免造成混乱和差错。(我建议,仓库和车间最好不要混在一起,一个我感觉现场很难搞好,二个对以后工厂的扩大会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在车间最好做个周转的小仓库,建议线圈、定子、半成品最好仓库做在一楼).八、门禁原则:

①除仓管人员和搬运人员因工作需要,其他人员未经批准,一律不得进入仓库;

②严禁任何人在进出仓库时私自携带物料;

九、“日事日毕、日清日高”原则:

①每个仓管员在每日工作结束时,进行当天的相关账物的自我确认和核查,确保账目的平衡,找出不足、及时改进,第二天才能进步和提高。

②每日对所管的物料库位至少巡查1~2次,保证在库物料的品质、安全和6S状态达标,确保物料有正确标识,该退的要退给供应商或放入退货区,以免产生呆滞。

③仓管员当日的单据当日必须当日入账。

十、以旧换新原则:对有规定的物料,严格按照“退旧才能换新、领新必先退旧”原则办理。

十一、新厂一楼的周转仓库最好生产在调拨物料时按计划调拨,目前一楼仓库几乎要堵死,老厂金工车间整理后空间较大,把周转的物料暂时停放到老厂,生产时再调拨)

物料控制:

设备安全管理原则及管理措施探讨 篇6

【关键词】设备安全;本质安全管理;危害因素

设备安全管理的目的是要在设备寿命周期的全过程中,采用各种技术措施,如设计阶段采取安全设计,提高防护标准,使用维修阶段制订安全操作规程、安全改造、改善维修等;组织措施,如安全教育、事故分析处理、安全考核审查等,消除一切使机械设备遭受损坏,避免事故的发生,实现安全生产,保护职工的人身安全与健康,提高企业经营管理的经济效益。通常导致事故的原因有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环境的不良因素及管理上的缺陷。因此消除设备和环境的不安全状态是确保生产系统安全的物质基础。消除设备的不安全首先要消除其有害因素。

设备的危害因素分为机械性与非机械性两大类。机械性危害因素包括静态危险,如刀具的刀刃、机械设备突出部分、飞边等;运动状态下的危险,如接近危险、经过危险、卷进危险、打击危险、振动夹住危险、飞扬打击危险等。非机械性危害因素包括电击伤、灼烫和冷冻危害、振动危害、噪音危害、电离辐射危害、化学物危害、粉尘危害等。

1.控制设备的危害因素的基本原则

1.1消除潜在危险的原则

在工艺流程中和生产设备上设置安全防护装置,增加系统的安全可靠性,即使人的不安全行为发生,也会由于安全装置的发挥作用而避免伤亡事故的发生。

1.2减弱原则

当危险和有害因素无法根除时,应采取措施使之降低到人们可以接受的水平。

1.3距离防护的原则

生产中的危险因素对人体的伤害往往与距离远近有关,依照距离危害因素越远,事故的伤害越小的道理,采取安全距离防护显然是有效的。

1.4坚固原则

以安全为目的,提高设备的结构强度,提高安全系数,尤其是在设计时充分运用。

1.5设置薄弱环节原则

是指利用薄弱的元件,在设备上设置薄弱环节,在危险因素未达到危险以前,已先将薄弱元件破坏,使危险范围缩小或使危险终止。

1.6互锁原则

是指以某种方法使一些元件强制发生相互作用,以保证安全运行或操作。如高压配电屏的网门,当合闸送电后就自动锁上,维修时只有拉闸停电后网门才能打开,以防止触电。

1.7自动化原则

在不能用其他办法消除危险因素的条件下,为摆脱危险因素对操作人员的伤害,可用机器或自动控制装置操作。

2.实现设备安全的途径

实现设备安全的途径主要有:设备的本质安全化;面向设备使用过程的安全管理;采用安全防护装置;采用控制技术消除或减弱不安全因素;加强设备的安全管理。重点应为设备的本质安全化及设备使用过程的安全管理。

设备的本质安全化:为使设备达到本质安全而进行的研究、设计、改造和采取的各种措施的最佳组合,称为本质的安全化。本质安全的设备具有高度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可以杜绝或减少伤亡事故,减少设备故障,从而提高设备利用率,实现安全生产。本质安全化要求对人—机—环境系统作出完善的安全设计,使系统中物的安全性能和质量达到本质安全程度。要实现设备的本质安全,需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2.1设计阶段

采用技术措施来消除危险因素,使人不可能接触或接近危险区,如将危险区域完全封闭,采用安全装置,实现自动化等都是设计阶段应该解决的问题。

设备的设计必须具备完善的安全卫生技术措施:设备及其零部件,必须有足够的强度、刚度、稳定性和可靠性;不准向工作场所和大气排放超过国家标准规定的有害物质,不应产生超过国家标准规定的噪声、振动、辐射和其它污染,对有可能产生的有害因素,必须在设计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防护,必须有直接安全卫生措施、间接安全卫生技术措施以及提示安全卫生技术措施。

设备的设计必须具有良好的适应性。

设备设计使用的材料要具有良好的安全卫生性能:用于制造生产设备的材料,在规定的使用期限内必须能承受在规定使用条件下的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在正常使用环境下,对人有危害的材料不用来制造设备;禁止使用能与工作介质发生反应而造成危害的材料;处理可燃气体、易燃和可燃液体的设备,其基础和本体应使用非可燃材料制造。

设备应具有良好的稳定性。设备的操纵器、信号和显示器应满足安全技术并符合人类工效学原则。安全防护装置与设备配套。

2.2操作阶段

建立有计划的维护保养和预防性维修制度,利用故障诊断技术,及时发现故障并处理。对安全装置进行定期检查,保障安全装置始终处于可靠状态,以及提供必要的个人防护用品等。

2.3管理措施

指导设备的安全使用,向用户及操作人员提供有关设备危险因素的资料、安全操作规程、维修安全手册等技术文件;加强对操作人员的教育和培训,提高操作人员发现及处理不安全因素的能力。

设备使用要求做到安全、合理。一方面要制止设备使用中的蛮干、滥用、超负荷、超性能、超范围使用,造成设备过度磨损,寿命降低,导致安全事故。另一方面要提高设备使用效率,避免设备因闲置而造成的无形磨损。实行设备使用保养责任制;实行操作证制度;操作人员必须按规程要求搞好设备保养,经常保持设备处于良好技术状态;创造良好的设备使用环境;合理组织生产;培养设备使用、维修、管理队伍;建设设备资料档案管理制度。

我国应急属地管理原则探析 篇7

关键词:应急管理,属地管理,属地响应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多发的少数国家之一,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急迫转型, 各种突发事件也显著增加。2003年非典后, 公共危机管理引起了政府与社会的广泛关注。“一案三制”的确立和完善, 标志着我国应急管理工作已经进入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但随着应急管理十余年的发展, 这些体制、法案在经历一次次突发事件的检验后, 也不断暴露出其存在的问题。属地管理原则便是其中值得商榷的一项。

1 我国应急属地管理原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明确规定, 我国建立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

属地管理作为我国公共事务管理的基本原则, 是指危机管理工作由事发地人民政府负主要责任, 按行政区划划分的各级党政机关的危机管理责任和权限, 确立危机管理的机构, 实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 本辖区、本单位、本部门的主要负责人是危机管理工作的第一责任人。

1.1 追根溯源

“属地管理”原则被确立之前, 对于突发事件是以权属管理为主, 例如传染病归卫生防疫部门, 洪涝灾害归防汛指挥部, 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归抗震救灾指挥部、危害社会安全事件由公安部管理, 而像经济方面的突发事件由中国人民银行、国务院银行监管, 等等。随着权属管理暴露出的诸如部门利益保护倾向严重, 应对突发事件时势单力薄, 救援力量部门分割严重等问题越来越多时, 便有学者开始将目光转向“本地化防范”。

“本地化防范”强调对于平时事故的防范不仅仅需要某个行业、部门高度重视, 更需要当地政府、企业、社会机构、志愿者队伍等等方方面面的力量参与进来, 以实现最大程度的公众知情与公众参与, 形成强大的防范公共安全事故的社会联动力量。突发事故发生时, 就地处理, 第一时间做出应急响应, 把事故危害控制在局部地区。从内容上可以看出, “本地化防范”的原则与今天“属地管理”的原则已十分近似, 都强调第一时间救援对于防止事件扩散及衍生新的突发事件至关重要。

1.2“属地管理”原则确立原由

突发事件的紧迫性特征, 决定了“与时间赛跑”在事件应对中的重要性。突发事件发生地政府的迅速反应和正确、有效应对, 是有效遏止突发事件发生、发展的关键。大量突发事件统计表明, 80%死亡人员发生在事发最初2小时内, 地方政府能否在第一时间发现突发事件苗头、预防发生、实施有效救援, 防止扩散 (引发、衍生新的突发事件) 是突发事件应对的关键。因此, 必须赋予属地政府应急管理的第一职责, 授予其统一实施应急处置的权力。此外, 属地政府还拥有熟悉事发地情况和获取第一手信息的优势, 这两大优势有利于指挥者正确研判, 制定科学合理的救援方案。当然, 属地管理为主并不排斥上级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对其应对工作的指导, 以及其他部门和组织的协同应对。

通过比较可见, 在应急管理的四个阶段中, 属地响应存在着绝对优势, 尤其是对于异地突发事件。

2 现有应急属地管理原则的主要弊端

通过以上比较发现, “属地管理”原则并非应对突发事件的万能钥匙 (这里仅从应急管理角度而言) , 也存在诸多弊端:

2.1 属地管理绝对化, 造成一些部门、行业“懒政”

现在各级政府都在强调“属地管理”, 从提出这一原则的初衷来看, 是希望确保在突发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 先有组织机构来承担救援任务, 让老百姓的事有人管, 不管是不是你的责任, 只要发生在本辖区内的一切事故, 不但要管, 还要全身心投入。但这一原则, 却让一些部门、行业钻空子、搭便车。本该部门、行业管的, 面对的棘手、复杂的问题, 为避免承担责任, 把一切问题推向“属地”。尤其是那些利润较大的行业, 为了巨额的经济利益, 铤而走险, 抱着侥幸心理, 不出事稳赚, 出了事还有政府承担。这既违背了“权、责、利”的平衡原则, 也有失公平, 同时还为疏于管理的行业、部门的“懒政”找到了借口。

2.2 属地管理权责不明, 造成“隔岸观火”、推诿、扯皮

权力、责任和利益是管理“三要素”, 缺一不可。没有责任就无所谓权利, 任何一种要素的缺失都会造成失衡。而现有的属地管理原则, 很难想象在达到属地政府承受力极限时, 政府不会出现从懈怠亦或是争功、漫天申报救援金的极端, 特别是对于一些跨区域的事件。比如水流域污染, 受污地不是实污地, 一边在拼命的治理污染, 而污染源头却得不到有效抑制, 钱花了, 事干了, 事情仍得不到解决。就受污地而言, 他们只有治理污染的属地职责, 对于辖区外的企业无权管理;对于水利监管部门而言, 责任更多的是受污地和排污地的属地职责;而对于排污地而言, 污染并不在本地, 更何况排污企业有可能还是当地的经济支柱、龙头企业, 这样模糊不清的“界面关系”, 恐怕哪一方都没有承担治污的积极性!

2.3 过重的财政负担, 影响当地应急工作的积极性

在我国, 从灾害的预防阶段到应急响应阶段, 再到灾害恢复、重建, 甚至还包括防不胜防的跨区域突发事件, 均由地方政府承担, 无疑这是一笔庞大的财政支出。3.1晋城特大交通事故, 根据“属地管理”原则承担这次事故响应任务的毫无疑问是晋城市政府, 但善后阶段主要赔偿任务既没有落在盈利的高速公路部门也没有落在监管不利的货车所属公司或是危化品运输监管部门, 却依旧落在了事发地政府。或许和谐社会的发展需要政府在关键时刻承担一切责任, 但无疑重重增加了地方政府的财政负担, 其所带来的经济影响也将是显而易见的。

2.4 申请上级政府经济援助时, 存在道德风险

对于一力擎天而应急支出又捉襟见肘的政府, 面对财政保障的严重不足, 很难想象不会出现推诿、观望和坐等中央救济金的情况。根据“属地管理”原则, 中央希望地方政府自行解决, 而地方政府则预知中央不会对影响巨大的公共危机事件置若罔闻, 这时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就会因事件处置中所需救济金各自承担的比例展开博弈, 就会出现“不作为或少作为”等待中央财政支持, 而等待的过程恐造成危机事件事态升级。

一旦有机会申请中央财政援助时地方又不免会出现“无灾报有灾, 小灾报大灾”的现象。例如有媒体曾报道, 雅安三个重灾县公布的经济损失数值高达1693.58亿元, 而该值至少是其上年GDP总和的21倍。而对于汶川的灾后重建, 截至2010年底, 中央财政累计筹集3033亿元重建基金, 累计下拨2986.70亿元;2007年四川全省的财政收入也不过1300多亿。首先受灾的并不是四川全省, 而只是四川的一部分, 且还不是发达地区, 如若一些地方政府确存在虚报灾情“狮子大开口”套取重建资金的情况, 那就既浪费了公共资源, 又给腐败留下了隐患。

根据上图中数据可见, 中央救灾支出呈逐年增高趋势, 地方政府对于中央财政的依赖程度也越来越高, 加重了中央财政负担。

3 完善属地管理机制的有关对策

根据当前我国以“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管理原则存在的问题, 结合西方发达国家应急管理机制的成熟经验, 笔者认为应该构建一种符合我国国情且更为合理的突发事件处置机制, 这对于今后应急救援工作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3.1 建立属地响应的应急管理原则, 谁家的孩子谁抱走

突出属地响应, 确保第一时间紧急救援和一元化的决策、领导, 明确事故发生地政府在响应阶段的决策权和指挥权。而对于事后恢复、补偿等则应谁家孩子谁抱走、谁的责任谁领回, 尤其是事故类突发事件, 则应由归属地政府承担其善后等相关责任, 必要时事发地政府可以协助其完成善后工作。

3.2 建立合理的危机管理“成本共担”机制, 形成全社会参与危机管理的合力

当今政府承担的职能越来越多, 本已不堪重负, 却仍旧在很多方面独力擎天。不但不符合经济新常态的需求, 也不利于政府职能转变。就公共危机管理成本应该融进更多共担主体, 摆脱对政府的多度依赖, 建立一种以政府承担为主、社会与民众广泛参与 (自愿与强制两者兼有) 大家认可的、公平的且可操作性强的“成本共担”机制。开辟多元化的融资、筹资渠道, 使个人、企业、社会等一系列利益相关者“风险分散、责任分担”, 同时再辅之激励措施, 让保险资金、银行信贷以及社会捐赠连同财政资金等可用于救灾管理的资金协同搭配、相得益彰。

3.3 设立灾害准备金

将中央与地方财政救灾金比例制度化;并从当年财政预备金中固定一定比例的用于救灾的专项准备金, 实行滚动机制, 并定期向社会公布灾害准备金的支出、结余情况, 待突发事件发生时, 用于应急响应和复建经费。

参考文献

[1]戚建刚.《突发事件应对法》对我国行政应急管理应急管理体制之创新[J].中国行政管理, 2007 (12) :12-15.

[2]辉.突发事故应急与本地化防范[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4 (3) .

[3]秦锐.财政公共危机管理的财政保障研究[D].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 2013.

[4]新观察.虚报灾情是“趁灾打劫”[OL].新浪新闻.http://news.sina.com.cn/c/sd/2013-05-16/103727140457.shtml.

企业财务管理原则探析 篇8

美国Arthur J.Keown等合著的《现代财务管理基础》 (1997年中译本) 中讲了十项基本原则, 它们是风险收益的权衡、货币的时间价值、价值的衡量要考虑的是现金而不是利润、增量现金流、在竞争市场上没有利润特别高的项目、有效的资本市场、代理问题、纳税影响业务决策、风险分为不同的类别—有些可以通过分散化消除、道德行为就是要做正确的事情等。此书在前言中强调:“本书将财务管理理论与实际应用中的基本规律归纳为十项基本原则”, 并称这是该书的特点和创新之处。

美国Douglas R.Emery与John D.Finnerty著的《公司财务管理》 (1999年中译本) 中讲了十二项原则, 它们是自利行为原则、双方交易原则、信号传递原则、行为原则、有价值的创意原则、比较优势原则、期权原则、净增效益原则、风险—报酬权衡原则、分散化原则、资本市场效率原则、货币的时间价值原则。该书前言中多次强调了财务管理原则的重要意义, 并称书中“首次正式提出了财务原则”。注册会计师资格考试用书《财务成本管理》基本上引用了该书的十二项原则。

荆新、王化成、刘俊彦主编的《财务管理学》 (2002年第三版) 中讲了五项财务管理原则, 包括系统原则、平衡原则、弹性原则、比例原则、优化原则。

郭复初在《财务通论》 (1997年版) 中, 认为财务管理有六项基本原则, 它们是权益性原则、整体性原则、真实性原则、风险与收益配合原则、责权利相结合原则、计划性原则等。

赵联东 (2001, 山东财政学院学报) 、陆勇 (2003, 广西会计) 等的看法更多地借鉴了西方的观点。

比较国内外关于财务管理原则的不同观点, 西方的观点更实在、更具体、更具有可操作性;而国内一些观点过于笼统、过于抽象、可操作性较差。笔者认为, 哪些应成为财务管理的原则, 哪些不是财务管理的原则, 应该首先明确财务管理原则的特性。

一、企业财务管理原则应具有的特性

(一) 以财务管理目标为导向

财务管理是一种目的性很强的工作。财务管理目标是财务管理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因此, 财务管理原则作为财务管理工作的行为规范和行动指南, 应该有助于引导财务管理;工作实现其财务管理目标。财务管理原则的构建应该紧紧围绕实现财务管理目标而进行。

财务管理的目标是企业在未来一定时期内的动态现金净流量最大化, 是企业价值最大化。因此, 财务管理原则应该引导企业去实现尽可能大的企业价值, 要解决企业如何衡量价值和创造价值的问题。

(二) 以财务管理假设为前提

财务管理假设是为了实现财务管理目标, 而对影响财务管理行为的理财主体、客体 (对象) 、环境等状况所作出的合理推断。这是财务管理如何行为的基础。财务管理原则是财务管理假设前提下的财务管理行为规范, 不同的假设前提会导致不同的行为规范。因此, 财务管理假设是财务管理原则的前提条件。

财务管理假设之一是财务管理主体假设。企业已经成为财务管理的主体。企业财务管理讲的主要是企业如何管理企业财务, 而不是财政部门如何管理企业财务 (80年代的企业财务讲的主要是财政部门如何管理企业财务) 。财务管理原则应该是企业为实现其财务管理目标而自主确定的行为规范, 而不应是财政部门为促使企业完成财务管理任务而由财政部门制定的行为准则。

(三) 对财务管理实践活动具有实际的指导意义

财务管理原则是联结财务管理假设理论与财务管理实践的桥梁。因此, 财务管理原则既具有一定的理论性, 也应该具有一定的实践性。财务管理原则作为一种理论, 它不应该过于笼统和抽象, 应该贴近实践, 便于实践的应用, 否则将失去其实际的指导意义。

(四) 在内容上涵盖企业财务活动的各个方面

企业的财务活动主要包括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财务管理工作主要包括投资管理工作和筹资管理工作。财务管理原则在内容上既应该有适用于投资管理工作的, 也应该有适用于筹资管理工作的。

(五) 源自于实践而指导实践, 并随着财务管理实践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

财务管理原则对实践只有指导作用, 但它来源于实践。因此, 财务管理原则会随着财务管理实践和人们认识世界能力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

二、财务管理的原则

根据财务管理原则应具有的特性, 财务管理原则可以分为反映目标导向的财务管理原则、适应财务管理假设的财务管理原则、投资管理应遵循的财务管理原则、筹资管理应遵循的财务管理原则等。

(一) 反映目标导向的财务管理原则

1. 资金的时间价值原则。

资金的时间价值是指资金随着时间的推移, 由于被运用会创造出新的价值即增值, 用利率形式表示即是无风险情况下的社会平均资金利润率。资金的时间价值观念是财务管理的重要观念, 它告诉我们现在的一元钱比明年的一元钱更值钱, 这是因为现在的一元钱到明年会带来新的增值。以资金的时间价值为财务管理原则要求;作为投资者, 投入资本应获得时间价值报酬;作为筹资者, 筹集资本应向出资人付出时间价值回报。

2. 资金的风险价值原则。

资金的风险价值原则是指在有风险的情况下运用资金, 除了应得到资金的时间价值之外, 还应得到与风险程度相适应的风险报酬。它要求:一要回避风险, 因为风险一般是指收益的不确定性, 但更侧重于损失的可能性或亏损的可能性;虽然说风险是客观存在的, 但是“风险反感”是人之常情, 况且风险也是可以被控制的;二要进行风险与报酬的权衡, 投入资本应获得与其所冒风险相当的风险报酬。资金的风险价值原则体现了企业所应具有的又一重要的价值观念。按照风险价值观念, 所冒风险越大, 应获得的风险报酬越高, 否则就不值得冒风险。从客观实际看, 所冒风险越大, 参与者越少, 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越低, 实际报酬越高;反之, 风险越小, 参与者越多, 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越高, 实际报酬越低, 所以, 资金的风险价值原则亦称风险与报酬相权衡的原则。

3. 增量现金流量原则。

增量现金流量原则有二层意思, 一是指在进行企业价值的衡量以及项目经济效益的评价时, 使用的主要是现金流量指标, 而不是利润指标;二是指使用的不仅是现金流量指标, 而且是增量现金流量指标;三要进行现金流入量与现金流出量的权衡, 只有现金流入量大于现金流出量, 对企业才是有利的。现金流量指标与利润指标相比, 它强调时间性, 便于进行贴现, 并不受成本计算法的影响。

现金流入量与现金流出量的权衡体现在流动资产投资决策中, 则表现为收益与成本的权衡, 因为流动资产投资的期限短、风险小, 而不用考虑贴现和不用特别考虑风险, 因此, 主要是收益与成本相权衡。

4. 创新原则。

创新原则是指企业若想获得超额收益、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 关键在于创新。前面几个原则主要是用于衡量价值, 企业未来的现金净流量按照时间价值和风险价值贴现后即为企业价值, 但是, 创造价值比衡量价值更重要。创新原则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为目标导向, 以商品市场充分竞争为假设。在商品市场充分竞争的情况下, 企业如何创造出尽可能大的价值, 如何获得超额收益, 按照西方管理学的理论, 一个途径是经营奇异, 一个途径是成本领先。而要想做到经营奇异和成本领先, 最主要的是企业应树立创新观念, 求新、求变, 创造出更多的无形资产。

(二) 适应财务管理假设的财务管理原则

1. 依法理财原则。

依法理财原则以法律公正为假设。市场经济应该是法制经济。企业在市场竞争中, 在追本逐利中, 如果缺乏法制观念, 违法乱纪而又可以逃避惩处, 那么, 必将是经济的混乱和腐败。因此, 国家必须健全法制, 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创造一个法律公正的环境。而每一个企业都应该规范经营, 依法理财。

2. 以德理财原则。

企业在财务管理过程中应遵守道德规范, 有社会责任感, 以良好的道德形象来提高企业的价值。企业的道德问题, 主要是要处理好与周围居民、社区、街道、消费者、供应商、债权人、客户、社会公益事业、政府等的关系, 它要求企业做有利于他人的事情, 不要做损人利己的事情, 不要唯利是图。以德理财原则是以道德公正为假设。国家应弘扬正气, 创造良好的道德环境。而企业良好的道德形象肯定会提高企业的价值。

3. 市场导向原则。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市场是由一只“看不见的手”在调节, 政府对经济的管理, 主要致力于创造有序的、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目标是“政府调控市场, 市场引导企业”。企业如何决定自己的财务行为, 特别是当不知道如何行为时, 最切实可行的方法就是看市场:看懂市场、看懂竞争对手、看懂别的企业是如何赚钱的。每一个企业都要接受市场的引导, 都要经受市场的考验。市场导向原则以商品市场充分竞争为假设。但任何商品都不是从一开始就是充分竞争的, 充分竞争只是一种总体的趋势。因此, 企业既要遵循创新原则, 也要遵循市场导向原则。

4. 信息传递原则。

它是指企业的财务行为传递着企业的信息, 企业必须注意自己的行为, 必须注意竞争对手的行为, 必须注意利益相关者的一举一动。信息传递原则以理财主体 (股份有限公司) 和资本市场有效为假设。股份有限公司的财务行为和财务状况能够被企业外部所知悉, 资本市场能够对企业的财务行为和财务状况做出恰当的反映。企业应力求正确行动, 向市场传递良好的信息, 并对利益相关者所传递出的信息做出准确的判断。

5. 合理避税原则。

税收对于企业来说, 是费用而非收益。尽管税收追求中性原则, 但是毫无疑问它只有政策导向作用。企业根据国家的税收政策导向, 在投资和筹资过程中做出恰当的反应, 以控制、减少税收费用是合理的和正常的。合理避税原则以经济人假设和法律公正假设为前提。合理避税原则不能与依法理财原则相矛盾。依法纳税是依法理财原则的内在要求。合理避税以不违反税收法律为前提。

6. 分权管理原则。

财务管理不只是财务管理部门的事情, 它包括所有者财务管理、经营者财务管理、部门财务管理、二级单位财务管理乃至全员财务管理。企业一定要做到权责明确, 明确什么样的财务问题由股东大会决定, 什么样的财务问题由董事会决定, 什么样的财务问题由经营者决定, 什么样的财务问题由财务经理决定, 什么样的财务问题由各部门经理决定, 以及全体员工的财务权责等。分权管理原则以经济人假设和分权制衡假设为前提。分权管理的核心问题是正确处理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责权利关系。在二者之间的关系中, 一般来说, 所有者处于主动的地位。在分权体制下, 所有者应保证经营者在授权范围内不受干涉, 并建立对经营者的激励约束机制, 充分发挥经营者的积极作用。

7. 相关者利益协调原则。

在现代社会经济条件下, 虽然企业是所有者的企业, 但企业也是利益相关者的企业。企业的利益相关者是指在经济利益上受企业影响, 同时又影响企业的组织或个人, 包括所有者、经营者、债权人、职工、供应商、客户、消费者、政府、社区等。利益相关者是企业价值链链条上的组成部分。利益相关者协调一致, 则价值链运转正常;利益相关者协调不好, 则价值链运转不畅;利益相关者不协调, 则价值链断裂。相关者利益协调原则以经济人假设、分权制衡假设、价值链关系假设为前提。

(三) 投资管理应遵循的财务管理原则

1. 分散投资原则。

分散投资原则以经济条件不确定性假设, 商品市场充分竞争假设为前提, 与回避风险原则相配合。由于投资一般都要冒一定的风险, 而每一项投资的风险是有差别的, 若干项投资同时出现坏结果的可能性不大, 因此, 企业应该分散投资以分散风险。

2. 比较优势原则。

它是指企业在遵循分散投资原则实施分散投资、多业经营时, 要把握好分散的程度, 不要过度分散, 要注意发挥本企业的比较优势。一个企业不可能行行精通、行行具有比较优势, 所以, 企业不能为了分散投资而不顾自己企业的比较优势, 否则, 一味地分散投资不仅不能分散风险, 反而可能增加企业的风险。可以看出, 比较优势原则是分散投资原则的补充原则。

3. 期权是有价值的原则。

它是指期权作为未来可以行使的一种选择权, 可能通过行权会给企业带来价值, 当然也可能因放弃行权不能带来价值, 但不会给企业带来损失。投资项目被执行了是一种期权, 投资项目被停止执行也是一种期权。投资项目的执行和停止执行都是为了企业的利益或价值。因此企业应重视期权。

4. 以人为本原则。

企业投资不能只投资于物, 还要投资于人。企业的各项生产要素, 唯有人是能动的。人是企业的根本。企业之间的竞争不仅是产品、服务的竞争, 更重要的是人才的竞争。人力资本是企业开展生产经营不可缺少的重要基础。以人为本原则, 要求企业重视人力资本投资, 尊重企业的每一个人, 充分发挥企业每一个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5. 重视知识资本的原则。

企业投资不能只投资于实体资产, 还要投资于无形资产特别是知识资产。关注无形资产的投资是创新原则的要求, 而关注知识资本的投资是重视知识资本的原则要求。知识就是力量。知识就是财富。知识是企业开展生产经营的重要资本。财务管理不仅要重视物质资本的投资管理, 还要重视财务管理制度、政策、思想、经验、理念、办法、程序、步骤等知识资本的投资管理。

(四) 筹资管理应遵循的财务管理原则

1. 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原则。

从财务角度看, 生产要素即是资本。谁提供了生产要素, 即谁提供了资本, 谁就应该参与企业的收益分配。换个角度说, 企业向谁筹集了资本, 就应该向谁支付相应的报酬。企业不仅应向实物资本、货币资本和无形 (资产) 资本提供者支付报酬, 还应向人力资本、知识资本提供者支付报酬;不仅应向劳动人力资本提供者支付报酬, 还应向技术人力资本和管理人力资本提供者支付报酬。

企业由资本所有者控制。但是, 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还未被确认为资本, 因此, 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的提供者还不是资本所有者。在财务管理中, 企业的资本所有者应重视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的作用, 应向其提供者支付合理的报酬, 充分发挥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的作用, 以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

2. 积累优先的原则。

内部积累是重要的筹资方式, 而且经常是被优先考虑采用的筹资方式。其优势在于筹资便利, 不影响公司控制权, 没有财务风险。

3. 适度举债原则。

企业在对外筹资时应根据自身的财务状况及外部经济环境状况利用举债筹资方式, 应适度举债而不要过度举债。举债一般是在企业通过内部积累资金不能满足企业的资金需求时而使用的筹资方法, 即企业不能为了举债而举债。举债筹资有利有弊, 利主要是资金成本较低, 能使企业获得税后利益;弊主要是必须按期还本付息, 财务风险比较高。所以, 举债应适度, 要探讨企业的最佳资本结构。举债多少才算适度, 没有普遍适合于任何企业的标准。每一个企业应根据自身情况而定, 关键看企业自己的获利水平及其确定性程度。

4. 综合资本成本最小原则。

企业的资本一方面来自于所有者, 另一方面来自于债权人。企业筹集和使用资本必须向资本提供者支付报酬, 并在筹资过程中付出代价。资本成本就是指企业因筹资而在筹资过程中付出的代价以及向资本提供者支付的报酬。资本成本是企业选择筹资方式和优化资本结构的标准, 是进行投资、经营所要求得到的最低报酬。综合资本成本越低, 企业价值越大。

参考文献

[1] (美) Arthur J.Keown/David F.Scott/John D.Martin/Jay wilan Petty著, 朱武祥译.现代财务管理基础[M].1997年版 (第七版) .

[2] (美) Douhlas R.Emery John D.Finnerty, 荆新、王化成、李焰等译校.公司财务管理[M].1999年版.

[3]郭复初等.财务通论[M].立信会计出版社, 1997年版.

[4]荆新, 王化成, 刘俊彦主编.财务管理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年版.

[5]陆勇.谈财务管理原则体系的构建[J].广西会计, 2003 (5) .

财务管理假设及财务管理原则研究 篇9

1.1 市场的含义

经济学家通过对以往的理论研究分析, 财政管理假设的形成必须依靠有效市场才能得以健全的发展, 才能长期有效的生存下去, 而这里的市场则是指当前情况下的金融市场。笔者认为, 金融市场只不过是有效市场中的一部分, 它还包括生产市场、人才市场, 甚至还包括网络的交易市场等等, 我们必须全面的了解它, 在此基础上知道财政管理也是企业管理体系中的一部分, 同时其自身也是一个综合性的管理体系。我们应该知道不论是哪种要素要想公平、合理、健全的发展就必须在市场中形成的竞争机制下随供求关系变化的价格机制的合理发展, 实现市场资源的优化配置。

1.2 市场有效性

市场有效性是指市场价格的有效性, 也就是市场上的价格水平反映了交易者对价格的集体预期, 同时也显示信息对市场价格的影响。一个包括资本、商品、人才、信息等资源的有效市场的存在有其重要意义:首先, 企业可以按照可预期的合理价格在资本、商品、人才等市场上获取企业所需要的资本、商品、人才、信息等资源要素, 以满足企业进行商品经营和资本经营的需要。其次, 企业可以利用资本市场、商品市场等市场环境, 将闲置资本以适当的方式在资本市场上进行投资以满足企业资本增值的需要, 将商品在市场上销售以实现价值增值, 将设备等闲置生产要素在市场上进行重新配置以实现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再次, 企业资源的配置效率和运营效率等理财成果可以通过市场得以恰当反映。

1.3 有效市场假设所推演出的财务管理原则

1.3.1 市场中心原则

任何的经济活动都是围绕着市场进行的, 企业的理财活动也是以市场为导向的。在对市场发展的合理预测的基础上实现对资源的优化配置。企业进行财政管理时, 在以市场为导向的前提下, 选择适合自身发展, 实现自身价值的决策方案, 尽量地减低投资的风险。企业要想在市场活动中获得最理想的经济效益, 就必须以市场供求关系为前提进行决策。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得到快速的发展, 人才是关键。企业的财务人员必须不断的充实自己的知识, 根据市场需求不断的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和决策的水平, 掌握市场发展脉络, 做出科学的决策。

1.3.2 双方交易原则

市场经济下的交易不可能是单方面的, 基本都是两方以上的, 在经济活动开始到结束, 交易的双方都是根据自身的交易利益来进行决策的, 这是一种正常的经济现象, 但是企业在进行财政决策时, 不应该只是考虑自己的经济利益还应该考虑到对方的利益, 尽量达到双赢的最佳状态, 促进双方共同发展, 实现长远的合作。

1.3.3 信号传递原则

在财政管理活动实行的过程中会传递出一定的信息, 这些信息对于企业的发展是十分重要的, 比任何其他的宣传更加有说服力, 在信息传递的过程中会使接收到信息的人对于企业的现状和未来发展前景有个更好的判断, 所以企业在进行财政管理决策的过程中不仅要考虑到决策本身, 更应该考虑到决策所带来的信息传递, 这些信息的好坏会直接对市场上的价格产生一定的影响。

2. 财务主体假设及其推演出的财务管理原则

2.1 财务主体的空间属性

财务主体可从不同的方面进行理解: (1) 绝对财务主体和相对财务主体。绝对财务主体是指拥有并控制一定的经济资源, 并能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单位, 它必须拥有独立的资金, 并承担与资金相匹配的财务责任, 享有独立的财务权, 绝对财务主体就是一个法人。相对财务主体是指不具有法人资格的经济实体, 这种经济实体更多的是在绝对财务实体内部进行独立经营的分厂或分公司, 相对财务主体同样也拥有并控制一定的经济资源, 只不过其控制资源的范围或能力受到限制。 (2) 实体财务主体和虚拟财务主体。实体财务主体也就是我们一般所说的财务主体。而在知识经济条件下, 某些所谓企业为完成某种产品或作业而把分散在不同地区的企业主体 (如经营者、供应商、销售商) 通过网络联结在一起, 它们分工协作、共同分享利润和承担风险, 这样就产生了虚拟企业。

2.2 财务主体假设所推演出的财务管理原则

2.2.1 理性理财原则

作为财政管理的主体, 我们在进行理财的过程中必须对其具有理性的认识和分析, 结合自身实际情况确认科学合理的管理目标, 尽量地减少在实施财政管理时盲目的计划目标, 对其自身的发展是很不利的。

2.2.2 风险、成本与收益均衡原则

在财政主体理财的过程中势必会出现风险、成本、收益这三方面。在进行财政管理的过程中只有实现这三方面的均衡才是企业实现最大收益的最佳方案, 在成本和收益两方面条件不变的前提下尽量选择风险小的方案。在财政管理的过程中一般主体都会尽量地寻找风险小的收益多的、投资少的决策方案, 坚持此项原则是理性理财的必然选择, 是企业进行财政管理的内部要素。

2.2.3 货币时间价值原则

货币是市场经济中重要组成部分, 货币在市场流通过程中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产生一定的增值, 我们通常称之为货币时间价值, 这是贯穿财政管理体系的一个基本原则, 作为企业在进行财政管理的过程中必须考虑这一原则, 主要就是把不同时点流出和流入的货币运用折现的方法计算为同一时点的货币流通并进行细致的比较。

2.2.4 资源配置原则

财务管理的对象是其包含的各种资源, 实现资源配置就是实现市场资源的合理化的应用, 这也是企业想要实现的财务管理的目标, 根据市场的现状对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尽量实现资源供求关系的平衡, 特别能够在时间和数量上达到理想状态。

3 持续理财与财务分期假设及其推演出的财务管理原则

3.1 持续理财与财务分期假设的内涵

持续理财与财务分期假设是指财务主体将其理财活动持续至实现它的计划和完成受托责任为止, 这一假设是基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理财的持续时间不确定而提出来的。该假设包括以下内容: (1) 财务主体能够持续生存并将按照现在的经济组织形式在存续期内不断地进行其经营活动; (2) 财务活动伴随着其经营活动连续不断地进行, 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不会进行破产清算; (3) 财务主体能够通过理性理财行为, 确保财务主体在可以预见的时期内理财活动的持续进行; (4) 财务管理将按管理要求划分出若干连续的财务管理期间 (如年、季、月、日) , 实行分期管理。这一假设从时间上限定了财务管理的具体范围, 使财务主体、财务管理客体、财务管理目标、财务管理信息和财务管理方法有了时间上的归属。

3.2 持续理财与财务分期假设所推演出的财务管理原则

3.2.1 财务分期原则

在进行财政管理的过程中, 财政管理的主体应该根据自身发展不同阶段的现状制定出符合自身发展的财政管理的目标, 对于财政发展的预测应该考虑到财务管理所处的不同环境, 并且根据自身发展的目标制定出不同时期的财政报告。

3.2.2 可持续理财原则

在财政管理中的理财也应该坚持可持续的发展, 此项原则注重的则是在财政管理的过程中对财政主体未来存在性的预测, 这项原则对于财政管理的发展, 特别是在理财方面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财政管理活动中财政主体应该站在发展的角度看问题, 以实现长远利益为目标, 不能只局限于眼前, 实现财政管理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知识管理的28个原则 篇10

1. 持续的学习是个人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2. 信息和知识爆炸, 在一段时间和时期内, 学习的内容必须聚焦, 起码要在一个领域内成为专家。

3. 你应该学习的内容取决于你的价值观、特长、个性和目标。

4. 你必须学会如何有效地评估信息和知识, 所以你必须根

据你的价值观、特长、个性和目标确立自己对信息和知识的“过滤器”。

5. 人是知识获取的重要渠道, 所以你应该知道谁最擅长什么?遇到问题时知道可以向谁学习和请教。

6. 你好了你的朋友也一定好, 建立人际资源的基础是自己

的知识基础、个性和激情, 自己优势的合理展示和帮助别人的意愿。

7. 人际关系需要维护, 捷径是找到那些愿意共享自己朋友资源的人, 你也应该做这样的人。

8. 信息如果不经过处理, 不能称为知识。所以你存储的知识起码你应该简单看过, 知道是在讲什么。

9. 信息和知识的存储前应该尽可能做规范化的工作, 例如你做的摘要、感触、觉得最有价值的部分、将来能有什么用等等。

1 0. 建立自己的分类字典, 而不是每次想起什么就建立什么样的文件或者标签。分类字典, 持之以恒坚持, 适当调整。

1 1. 知识存储中分类不宜过宽, 过宽则等于没有分类;分类不宜过深, 过深后你就不会再去看。

1 2. 知识存储时适当共享, 听取和收集别人的意见和建议。

1 3. 有意识的做知识显性化的工作, 既方便知识传播也促进知识学习和建立人际网络。

1 4. 知识传播中必须考虑传播的方式和效率。

1 5. 不能用简单朴素的语言表述的知识证明你还没有深入理解。

16.多用举例子、讲故事的方法传播你的知识、见解。这个过程是你对知识的再深化过程。

17.你的知识传播得越广, 你的影响力越大。

18.你的目的决定了你知识利用的方式。如果目的是要写论文, 则你的知识就是明确、简洁的表达;如果是想要在市场上销售, 就必须产品化、规范化或者专利化。

19.知识本身没有价值, 只有被利用时才能显现其价值。20.知识必须跟任务、项目结合起来才能发挥作用。

21.单独的一个主题的知识很难被很好的利用, 所以你必须将你的知识融入团队中或者找到自己的合作伙伴。

22.知识创新最简单的方法是总结和分析。23.知识创新是一种习惯。

24.学习或者实践———总结———将总结出来的内容投入实践检验和请专家批评———继续总结和实践。

25.不能光做, 还要思考。

26.个人竞争力的源泉不是你现在知道的或者掌握的, 而是你选择方向和快速学习的能力, 是你能够将知识用足用好的能力。

27.环境造就人, 太安逸的环境对个人的发展弊大于利。如果不能找到好的环境, 那就自己给自己压力。

浅谈初中班级管理原则 篇11

[关键词]班级管理;原则 ;激励;自主参与;教管结合

法国皇帝拿破仑曾经说过:“一头狮子领导的一群绵羊可以打败一只绵羊领导的一群狮子。”中国也有“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的说法,这充分说明了一个组织或者团体中管理者和领导者的重要性。作为初中班级管理与教育的重要组织者和引导者,初中班主任管理质量与教育水平的高低事关学校教学管理水平的高低和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提升。初中班主任应充分结合初中学生自身心理和生理特点,切实把握班级管理原则,构建良好的班级学习氛围,为初中生的健康全面成长保驾护航。

一、全员激励原则

所谓全员激励,是指激励全班每个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智力、体力等各方面的潜能,实现个体目标和班级总目标。贯彻全员激励原则,首先要求班级管理者公正无私,一视同仁,用同样的情感和尺度对待每个学生。怀有同样的工作责任感,机会均等地给每个学生创造成功条件,把他们培养成社会所真正需要的人。“学生不成才但要成人”这是我一直在努力实践的目标。对优秀的学生,不能“一俊遮百丑”,让他们养成优越感;对暂时后进的学生,要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找准机会让他们充分放光,培养他们的自尊心、自信心乃至自豪感。其次,要善于用适当的班级目标激励所有学生。一个班级应该有自己的目标和文化。我为班级所制定的目标都是“To be No.1(勇争第一)”,一直以来这个目标激励着我和我的学生们进行着不懈的努力,当每一次我们的目标实现的时候,我都能够看到孩子们那喜悦的笑脸,我知道那是发自内心的激动与喜悦。同时,还必须结合学生的实际,制定出他们个人的近期的、远期的目标,如:挑战书、军令状、决心书等。并采取各种有效措施,使目标具体化并变为行动的过程。

二、德育为先原则

孔子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也就是法律的力量是有限的,而道德的力量是无穷的。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常过多依赖纪律的力量,有的班主任热衷于订班规班纪,学生的每个方面都做了详细规定并制定出了惩罚措施,但如果这些措施没有内化为学生的道德要求,那么一方面这些纪律的管理作用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另一方面它会造成班主任与学生、班干部与同学之间的矛盾、对立,甚至是冲突。只注重纪律的约束的班级即使能够把学生管得服服帖帖,那也是口服心不服,老师在的时候,一片安宁,老师一走出教室,天下大乱;表面上,规规矩矩,背底里,为所欲为。

道德教育要怎样进行呢?怎样才能培养学生健全高尚的人格呢?我在如下方面做了一些尝试:(一)坚持每天写日记,坚持每天在日记中反省自己的所作所为。魏书生老师把这种方式称为“道德长跑”。本杰明·富兰克林用每天反省自己的方式成就了自己伟大的一生。(二)树立一个人生的傍样,搜集相关资料,拥有自己的人生梦想。(三)每天背一则名人名言,点盏照亮心灵的明灯。(四)给学生阅读朗读有关英雄人物的传记。(五)针对社会上出现的种种现象组织学生讨论,以明辨是非。(六)学会跟自己对话,跟自己的心灵交流,跟自己的缺点进行斗争。苏霍姆林斯基称为自我教育,他认为: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道德教育必须建立在自我教育的基础之上。只有这样的教育才深刻和有效。(七)适当组织一些活动,特别要利用好学校组织的一些活动,来加强和加深学生的道德体验。

三、教管结合原则

教育和管理相结合的原则,是指把班级的教育工作和对班级的管理工作辩证地统一起来。具体地说,就是班级管理者对学生既要坚持正面引导,耐心教育,又要凭借必要的规章制度要求学生,约束其行为,实行严格教育管理。只有这样,才能获得教育的实际效果。

实施教管结合原则,首先要求我们应当用科学的道理和正面的事例,对学生进行启发诱导,调动其内部动力,使他们在思想、品德、学业、生活等方面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其次,要引导学生制订必要的规章制度。如勤学习、守纪律、讲卫生、爱护公物,按时作息等。并要认真执行,经常检查,及时总结,进行评比。在制订班级规章制度时,应当注意下面几点:第一,充分发扬民主,让学生参与制订工作,使班级的教育与管理活动变为师、生双方共同参与的活动,使教育与自我教育,管理与自我管理结合。只有学生的积极参与,充分发挥学生的自教、自管的主体作用,才可能使班级的教育管理工作上一个新的台阶。第二,所订的规章制度要明确具体,宽严恰当,便于记忆,利于执行,使之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第三,所订的规章制度要多从积极方面鼓励,避免以消极方面限制防范,不应当简单地与“禁令”、“处罚”划等号。第四,规章制度一经制订,就要坚决执行,不能随意放松要求。做班主任的一个重要的要求,我认为就是“言出必行”,只有这样,班主任才有威信,班级的规章制度才能得以不折不扣的实施。

四、通情达理原则

实施情通理达原则,首先要动之以情,以情感人。具体表现在思想上关心学生的进步,学习上细心地指导,生活上热心地照顾,遇到困难能耐心地帮助。其次要晓之以理。要善于利用科学的道理和有说服力的典型事例,针对学生的具体问题,由事入理,由浅入深地向他们讲清道理,提高他们的思想认识。第三,要科学地处理好“情”与“理”的辩证关系,既不要“有理无情”,也不要“以情代理”,而是要将情理有机地“化合”,做到情中有理。理中含情,情理交融。也就是说,要管理制度上要严明,要公正,要一丝不苟,体现一种“刚性”;而在情感上则要宽和,善解人意,待人之诚,体现一种“柔性”。

五、平行管理原则

在班级中,除了师生之间的垂直关系外,还有同学之间的平行关系。贯彻平行管理原则的要求是:①要组织、建立良好的班集体。实践证明,一个积极向上的集体,可以激励和推动集体中的每个成员不断进取;反之,一个不好的集体则会使学生松散疲沓,甚至相互影响,沾染各种恶习。因此要发挥学生集体的教育功能,就要耐心组织,精心培养一个团结一致的由关心集体的积极分子组成的领导核心,有正确的集体舆论和优良的班风,有严格的规章制度和严明的纪律,朝气蓬勃、团结友爱的坚强的班集体。②要善于发挥班集体的教育作用。班集体一旦形成,它就成为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要充分发挥集体的教育和管理作用,管理者在工作中,要面向集体,通过集体,影响和教育个别学生。③要加强个别教育。个别教育和集体教育是相辅相成的,强调教育集体并不否定对学生的个别教育。个别教育的好坏,也会影响集体的巩固和发展。个别教育,不是仅仅指对后进生的教育,对尖子学生也应施以个别教育。

总之,对于初中班主任来说,班级管理工作是其日常工作的重点内容。班级管理工作相对琐碎,并且管理任务繁重,这需要班主任灵活把握管理原则,以学生为核心来开展各项班级管理工作,多鼓励和关心他们,引导他们健康成长。

“适度宽松”财务管理原则浅析 篇12

一、提倡适度宽松原则的必要性

“适度宽松”, 决不是鼓励浪费企业的财务资源, 而是指在财务管理和财务控制过程中, 应该结合企业的具体情况, 考虑弹性化的管理方法, 并在一定的条件下, 适度满足企业员工或部门在费用开支上的需求。

(一) 减小企业的员工心理压力, 保持企业的和谐气氛

过于“抠门”的财务管理手段在预算管理方面的突出特点是:企业通过制定严格的费用开支标准来达到控制费用支出、降低企业成本、提高企业账面业绩的目的。简言之, 就是通过“抠门”的财务管理办法实施成本费用控制。

在企业财务管理实践中, “抠门”的财务管理办法还有很多表现:不准打私人电话;不同职级的员工使用不同的交通工具、执行等级森严的住宿开支标准;部分中外合资企业对中外员工采用极为悬殊的差别薪酬计划、极力压低中国本土员工待遇;降低普通员工的工作设施配备水平, 使其在完成工作的过程中不得不付出更多的时间和体力, 等等。应该说, 企业有充分的理由实施上述“抠门”的财务管理办法。而且, 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 企业的财务业绩会因实施上述财务管理方法而得到改善。但是, 这只是一种静态的、一厢情愿的、想当然的思维方式。殊不知, 这种“抠门”的财务管理方法有可能对企业人文环境造成极大的破坏:首先, 会导致员工认为企业对自己时间和尊严的不尊重, 从而会严重影响员工的工作热情。第二, 会导致企业的其他部门与财务管理部门的对抗或者抵触心理, 从而会严重影响企业内部不同职能管理部门之间的协调与协作。第三, 会导致员工在较大的心理压力条件下, 失去对企业的忠诚, 工作积极性大大降低, 工作质量下降, 浪费提高, 等等。在上述多种因素制约下, 企业的财务业绩不但不会提高, 还有可能恶化。这就是说, 在很多情况下, 过于“抠门”的财务管理办法得不偿失。

(二) 以企业发展的根本目标作为导向

任何财务管理手段的实施, 都要考虑企业环境的因素和人的因素, 都要考虑企业的发展目标必须明白:在企业内部, 不仅仅只有财务管理部门和财务管理工作者在维护企业的利益, 其他部门在正常情况下都是在维护企业的利益。而企业整体利益的维护与提高一定是各个部门协调运作的结果:企业的成功, 绝不能简单地归于财务管理部门的成功, 或者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成功, 或者营销部门的成功, 而是在成功面前, 人人有功。

少数的财务管理部门和财务管理工作者习惯于以一种“执法者”、“监督者”或者“控制者”的心态处理财务问题。在日常生活和企业管理实践中的决策中, 以“唯一正确”的决策处理问题, 但实际上, 大多数决策属于“既可以这样, 也可以那样”的情形。本来就该如此:即使是每个人自身所做的决策, 都可能是不同想法“博弈”的结果。因此, 在财务管理中, 不存在“唯一正确”的财务管理手段, 任何财务管理手段的实施, 都要考虑企业环境的因素和人的因素。但是, 在财务管理手段的实施过程中, 一定要考虑企业的发展目标, 以企业发展的根本目标作为导向。

二、适度宽松原则在企业财务管理实践中的体现

在我国的财务管理实践中, 实际上很多方面已经体现了适度宽松的管理原则, 其中, 很多企业对其职能部门费用预算的编制, 就已经体现了适度宽松的原则。

(一) 增量预算方法与零基预算方法

对企业职能部门费用预算的编制, 既可以采用增量预算方法, 又可以采用零基预算方法。增量预算方法的基本思路是承认企业有关部门过去发生的支出是合理的, 一般重点考虑预算期对财务资源的增量需求, 其预算安排采用“存量加增量”的思维模式。而零基预算则只考虑有关部门对财务资源的需求, 只对必要的需求安排财务预算, 其预算安排采用“只考虑未来需求, 不考虑历史惯性”的思维模式。显然, 从严格的预算管理角度来说, 零基预算是一个较为理想的管理方法, 它应该在新设立的企业或者部门中实施。但是, 在一个已经形成既定的费用支出规模和结构的企业中, 可能实施增量预算、基本上满足有关部门的费用的开支需求是一个比较现实的选择:这种管理方式, 既有利于调动有关部门的积极性, 也有利于维持企业已有的人际关系氛围。否则, 如果不管企业的具体情况, 采用零基预算管理方法, 将极有可能使得企业的有关部门采取消极对抗或者抵触情绪, 从而抵消掉因为采用零基预算所带来的财务利益。

(二) 合理运用适度宽松的管理原则, 实现企业的良性发展

财务管理部门必须让其他相关部门明白:对有关费用开支不采用刚性的管理手段, 并不是财务部门不知道去控制某些费用, 而是综合考虑各种因素以后所采用的人性化的管理手段。对那些明显的不合理开支、损害企业整体利益的支出要坚决抵制, 不能予以满足。绝不能让有关部门和人员在享受到“适度宽松”管理方法的同时, 在背后嘲笑财务管理部门。因此, 合理运用适度宽松的管理原则, 实现企业的良性发展, 就要求企业的财务管理部门在费用控制与人气的提升、费用控制与职能部门之间的协调、费用控制与企业预算期财务目标的实现、费用控制与企业长期发展目标的实现、费用控制与企业人文环境的维持等方面寻求平衡, 表现出智慧。

[责任编辑:方晓]

摘要:适度宽松原则是在企业管理的实践中的一种新的财务管理原则, 是贯彻以人为本管理理念, 营造和谐环境, 实现企业的良性发展的手段。

上一篇:35kV站用变压器下一篇:产业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