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营和管理

2024-10-10

经营和管理(共12篇)

经营和管理 篇1

一、现代企业财务管理和企业经营管理之间的关系

在企业经营管理和发展生产的过程中,企业财务管理所发挥的作用不容忽视。众所周知,在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上提出了对财务管理进行改革的策略,要求企业要科学有效的实行财务管理,以管理促创新,以管理谋发展,使企业的管理模式与市场经济的发展需求相匹配,促使企业的管理制度向现代企业管理方向转变。从此,财务管理渐渐被大众所熟知,并受到广泛关注。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里,企业若想持续发展,势必要将财务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核心,这也是我国企业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必要需求,是新形势下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企业是在国家允许并能够严格按照国家的法律法规行事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经济组织,通常以盈利为目的。在面临生存与发展的市场竞争时,企业若想谋求持续发展,必须以获取可观利润为前提,而企业的一切经营活动也是围绕这个中心点展开的,但最后的成果却要依靠财务管理来反映。换而言之,如果企业对财务管理没有足够的重视,对财务管理的理解仍然处于初级阶段,那么产品的价值不能得到充分体现,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也会受到阻碍。所以,企业的经营者若想让企业在残酷的竞争中能够持续经营和发展,必须要深入贯彻企业财务管理理念到企业经营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去,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适合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以财务管理为核心的企业运营体制。

二、社会市场经济条件下创新财务管理的必然性

1. 财务管理问题频出弊端较多。

以往的企业经营生产活动中,过分地看重企业的收益和规模,对企业的财务管理不够重视,没有构建科学有效的财务管理模式,且财务管理人员本身缺乏专业技能。致使财务管理问题频出,企业为了谋求发展不得不改革创新。对财务管理模式进行改革时必须要摒弃过去错误的、杂乱的、分散的管理状态,做到集中化、专业化相统一,改善财务管理的不足,促进企业发展创新。

2. 财务管理模式单一效率低下。

企业发展模式若是长期静止不变,没有创新机制,无法实现动态管理,财务活动将单一的局限于某个部门。这样不仅缺乏对企业经营活动的控制能力,也会使企业的经营管理趋向形式化,不能发挥其应有作用。长此以往,财务管理只是形式化、程序化的产物,不能起到振奋人心、激人奋进的作用。

3. 财务管理缺乏完善监控体制。

在企业的财务管理中没有严格的监督制度和统一的控制标准,因此企业财务管理必须进行改革创新。现代企业为了维持自身的发展,财务管理必须具备的性质有:第一,高效高质集中管理;第二,充分激发企业的活力和内在潜力;第三,要有与权力相配套的监控手段,防止财务管理职能使用不当。这与传统混乱的财务管理模式相比优势显而易见。从而要求企业财务管理必须改进现行模式中的不合理因素,才能构建满足现代企业市场化需求的财务管理新模式。

三、市场经济条件下财务管理的创新途径

1. 提高企业财务管理集中程度。

目前,大多数企业的财务管理制度采用的是集中管理。这样做是希望企业的资金可以借助有效的财务管理得到高效利用。从而能够使企业投资收获高额的回报利润,有效的节约成本的支出使资金利用率最大化。当然这里所指的集中并不是单纯的集中,而是要充分利用好资金,使资金得到优化配置,从而对企业价值的提升和投资收益的回报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对投资的预算阶段要加强管理,完善企业财务管理机制。建立财务信息管理系统,能够对企业的投资和收益情况做到及时了解和掌握,准确、全面获悉企业的财务状况。

2. 健全企业内控机制体系。

众所周知,一个企业若想持续稳定的发展,必须建立健全科学的系统管理机制,对各部分的管理权限和职责范围有明确的定义,从而确保企业内部各部门能够严格履行决策。另外,财务管理制度要不断更新,根据法律法规不断修葺和完善,在提升企业财务管理水平的同时增强企业的风险防范意识,促进企业持续健康发展。

3. 创新企业财务管理内容。

在以往的企业经营中只重视企业的收益情况,对财务管理的投入力度不足,财务管理仅限于资金层面上的管理,应该加大财务管理力度,促使企业的财务管理活动能向目标式管理迈进。在不影响企业现在发展的情况下,制定阶段性目标,逐一实现。对目前的财务管理现状向多元化的方向创新,要使财务管理确实能起到促进企业发展的作用,结合企业自身的财务管理情况预测企业经营可能存在的风险。不断对企业资金的管理模式加以创新,发掘更多的融资渠道,使企业有稳定的资金来源,保证企业财务资金的正常运转,为企业的长远发展提供坚实的资金保障。

四、结束语

总之,企业若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持续发展,就必须建立满足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财务管理制度,积极改善传统的财务管理在企业经营中出现的问题。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形势下,结合企业自己的发展经营状况,对原有机制进行合理改革,制定科学规范的创新机制,使企业的经营管理制度更加完善,促进企业的财务管理向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为企业的发展壮大、实现现代化发展目标提供坚实的财务保障。

摘要:深化企业财务管理制度改革,创新企业财务发展模式,是现代企业持续稳定发展的必经之路。本文在详尽分析了当前现代企业财务管理与企业经营管理的基础上,对两者创新的可行性进行了研究,给出了市场经济条件下财务管理的创新途径。

关键词:财务管理,经营管理,创新研究

参考文献

[1]魏振凤.适应现代企业制度的财务管理模式之构建[J].赤峰学院学报,2005,(02):141~143.

[2]方啸云.现代企业制度下财务管理的几点思考[J].安徽冶金科技职业学院学报,2001,(2):9~11.

[3]王卿丽,张虹.建立适应现代企业企业制度的财务管理模式[J].山西统计,2001,(10):106~109.

经营和管理 篇2

品批发经营管理规范》解读

文章来源:商务部市场运行司 2005-07-08 12:26 文章类型:原创 内容分类:新闻

一、制定标准的目的我国是酒类商品消费大国,酒类批发、零售业发展迅速,酒类流通行业也普遍存在管理不善、货源不清、渠道不明、手续不全等问题,导致酒类市场假冒伪劣酒类商品泛滥,严重影响了消费者饮酒安全。为了做好酒类市场工作管理,指导酒类商品经营者不断改进和规范经营管理,促使企业在酒类商品交易过程中保证质量安全,保证酒类商品交易信息的真实、完整和可追溯,推进酒类市场规范和净化,在广泛征求地方主管部门、企业、专家、行业团体、研究机构等多方意见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我部组织制定了《酒类商品零售经营管理

规范》和《酒类商品批发经营管理规范》两个行业标准。

二、标准的主要内容

1、零售标准的内容要点

零售经营规范以零售企业为主体,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定,提出在从事酒类商品零售活动时应具备的经营技术条件和经营管理技术要求。经营技术条件包括经营资质、经营场地、经营设备和专业人员。其中,经营资质包括营业执照、食品卫生许可证、税务登记证和酒类经营许可证等,酒类经营许可证是指我国部分地区已依法颁发的酒类零售许可证;经营场地包括选址、销售场所、仓储设施等3个基本要求;经营设备包括陈列和资金结算设备的基本要求。经营管理技术要求包括采购管理、销售管理、人员管理和广告管理4个关键环节。其中,采购管理包括采购商品的质量控制、供应商的选择、采购过程信息记录的管理等环节的质量控制要求;销售管理包括销售质量合格的产品、提供发票或小票、不销售假冒伪劣产品、不向未成年人售酒和商品明码标价等要求;人员管理强调对接触商品的人员要加强健康卫生

管理;广告管理强调了依法办事的要求。

2、批发标准的内容要点

批发经营规范以批发企业为主体,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定,提出在从事酒类商品批发活动时应具备的经营技术条件和经营管理技术要求。经营技术条件包括企业经营资质、经营场地、经营设备和专业人员。其中,经营资质包括营业执照、食品卫生许可证、税务登记证和酒类经营许可证等,酒类经营许可证是指我国部分地区已依法颁发的酒类批发许可证;经营场地包括选址、交易场所、仓储设施等3个基本方面要求;经营设备包括陈列、仓储、结算、通讯等方面的要求。经营管理技术要求包括采购、批发销售、人员、财务和广告5个关键环节管理要求。其中,采购管理包括采购商品的质量控制、供应商的选择、采购过程信息记录的管理等环节的质量控制要求;批发销售管理包括客户管理、批发销售的商品质量管理、批发销售过程信息记录的管理等环节的质量控制要求;人员管理强调对接触酒类商品的人员要

加强健康卫生管理;财务管理和广告管理强调了依法办事的要求。

三、标准实施的工作安排

两个酒类经营管理规范已由中国标准出版社出版,商务部将于近日印发开展酒类商品批发、零售经营管理标准化工作的通知,有计划地组织各地商务主管部门实施两个标准。各地商务主管部门要按照要求,加大两个标准的贯彻实施工作,要采取多种方式加强宣传,组织和引导本地经营企业积极参与酒类标准化工作,推进酒类经营标准化进程,有效防止假冒伪劣酒类商品流入市场。各级商务主管部门要面向社会公示并通过多种渠道大力宣传达标企业,充分肯定达标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和法律意识,引导经营者到达标批发企业采购酒类商品,引导消费者到达标零售企业消费酒类商品,有效扶持合法经营企业,积极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不断提高我国酒类行业的信誉。

四、三点说明

1、标准性质说明。两个酒类规范均为推荐性标准。根据我国有关规定,我国行业标准分为强制性标准和推荐性标准,强制性标准,必须执行,推荐性标准,国家鼓励企业自愿采用。换言之,推荐性标准属于引导性质,企业自愿执行,不具有强制性。标准不同于法律法规,标准中不设立罚则。两个酒类经营标准均属于行业推荐性标准,不具有强制执行,更不能设

立罚则。

2、关于标准与行政许可关系的说明。两个酒类经营标准从企业加强自身合法性管理的角度提出了企业应当拥有营业执照、食品卫生许可证、税务登记证和部分地区已经依法颁发的酒类经营许可证等。这些文件是企业依法经营所必须具备的条件,并非两个标准新设立。已经依法设立许可的地区可以根据标准的有关内容对经营许可的条件进行修改,没有设立许可的地区不能依据两个标准而新设立酒类经营行政许可。

3、对“不应向未成年人售酒”的说明。《酒类商品零售经营管理规范》第5.2.2 条要求“酒类零售经营者不应向未成年人销售酒类商品”。这条要求是根据我国1999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第十五条中“任何经营场所不得向未成年人出售烟酒”而设立的。设立这条要求的主要原因是近年来饮酒低龄化趋势严重,未成年人饮酒比例越来越高,因饮酒导致未成年人斗欧、死亡事件时有发生,我们希望通过执行这个标准,使企业强化自我约束机制,自觉执行国家法律,关心和保护未成年人身心安全,使他们能够健康成长。防止未成年人饮酒是一项社会工程,关系到千家万户,在此,我们希望社会各界能够积

试析建筑业经营管理难点和对策 篇3

关键词:建筑业;经营;管理;难点;对策

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BT”工程项目渐渐成为招投标项目中的潮流。所有企业竞争的主要目标就是获取效益,要想实现这一目标,就应该做好经营管理工作。随着建筑业投资力度的增加,工程项目投标、成本、进度、安全和质量方面都应该做好管理和控制工作。

一、建筑业经营管理的难点

(一)承接“BT”工程项目风险

BT是由(Build-Transfer(建设-移交)简称BT)演变而来BT模式,集融资、投资、项目建设与政府特许、政府采购等行为于一体模式。这种新型投资建设形式,由于发展时间短,在操作上还处于探索阶段,没有成熟的运作模式可资借鉴。 BT工程项目一般建设规模较大、周期长,筹集资金数额较大,因而会带来较大的风险,如政策风险(政府诚信、政府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融资风险(贷款)、财务风险(汇率风险)、当地政府到期回购支付风险(当年可支配财政)等。 企业的创新与做强做大,就需要把握市场恰当时机,不能错过商机。

(二)在建工程安全生产责任制难以落实

现阶段的建筑业中,通常会存在以下几种现象:工程注重质量,轻视安全,以最低的价格来获取中标的权力,并且存在包死价工程,这种现象就会导致没有足够的资金用于安全管理工作,或者根本没有安全管理的经费。一些竞标的公司在中标之后,通常会将工程分包给专业施工队伍;有些建筑企业为了得标,甚至使用压低价格的方式来获取中标的权力,这就导致建筑企业在中标之后不能拿出足够的经费来购置安全生产所必须的设施和宣传资料等。因此导致安全生产环节被忽略,施工现场没有合理的秩序,从而增加了安全事故的发生机率。

虽然大部分企业都能够建立安全生产责任制,并且能够制定相应的操作规程和规章制度,但不能将这些制度进行具体的落实。企业安全管理人员由于没有受到上级领导的支持而弱化了自身的管理责任,对于文明工地的部分准则都采取应付和敷衍的态度去处理。尤其在转包和挂靠的工程中,建设单位委托的分包单位一般只负责收取管理费,但没有注重管理工作,项目部安全员也都形同虚设,不能起到消除隐患和制止违章的作用。、

二、建筑业经营管理中难点的对策

(一)“BT”工程项目风险预防控制

对拟参与议投标的BT工程项目做好可行性调查分析;选择项目的所在地政府必须诚信,并且有经济实力特别是资金实力;项目必须是所在省市重要的市政、房建、环保等项目;施工期加回购期总计应控制在3到5年以内;地亩拆迁由政府负责,项目费用一般不含拆迁费用,特殊情况纳入项目的拆迁费用一般不超过项目总费用的15%;要求该项目按国家的有关政策规定、按设计标准正常编制工程概预算。

综上所述,建筑企业在选择BT模式投资建设项目时要把握机遇,归避风险,得其要领,少走弯路。

(二)安全生产管理的主要措施

1、增大培训力度,创建专业团队

想要对安全生产进行管理,首先就要增大培养专业的劳务企业的力度,评定劳务企业的资质,利用劳务企业创建一支专业技术强、稳定的施工团队,同时有侧重点的实施培训,帮助企业员工了解并掌握专项知识、专业技能及相关法律法规。

2、预防出现施工挂靠经营情况

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内容入手:其一,从项目招投标起,就对企业的资格进行严密审查,防止出现超出承受能力的施工;其二,政府开展固定或不固定的检查、监督,如果发现存在私自分包、挂靠等项目,予以严肃处理;其三,实行群众监管、举报机制。唯有利用社会的力量进行监督,才能够在源头禁止挂靠经营出现,排出非法承包项目,保障工程项目安全。

3、增强安全三级教育

安全三级教育指的是进厂一级教育、项目部二级教育及团队三级教育。在员工进入工厂,就应开展一级教育,主要使员工了解相关我国的法规条目及企业中的安全章程;在下属到各个项目部以后,要进行二级教育,主要帮助员工掌握安全生产的相应标准,项目工程的一般状况,施工现场的环境,可能出现的问题等;当将员工划分在各个团队中,在进行施工前也应做好安全教育工作。

4、创建相应的安全责任考核制度

在建筑业经营管理过程中,企业及下属分公司、项目部、施工团队、操作人员等都应分别签订安全责任书,对施工项目的情况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抽查,定期抽查可以依照每天、每周、每月开展,同时每一季度进行考核,每一年进行认证。安全责任考核的结果可以同员工的工资收入挂钩,推行安全事故一票否决规定,如果发生处理不当或者监管不妥善等问题,应依照《绩效岗位考核制度》及《安全生产考核制度》中的相应内容进行处理,同时工资进行调动。

5、增强技术监管力度

工程项目的操作人员应依照施工场地的建筑原料、机械设备、自然环境及人员情况等联系项目工程,创建出较为经济、安全的施工方法或者组织设计。项目的组织设计应通过总工程师的检查,监理企业的审核。对于以下较为特别的施工项目,例如:深基坑施工、吊装施工、模板施工、脚手架施工及临时现场用电等,应事先创建有针对性的施工预案,同时通过总工程师的检查,严格监控,并且增强验收及检查的力度,保证技术可实施、安全。另外,依照防触电、防洪、防雨等相关规定,仔细对现场做好规划。施工场地的路面应保持通畅、坚固、平坦,在施工人员居住区域应保证充足的水源,放置消防设备,整编消防方案,同时创建义务的消防团队。全体建设人员应了解并熟练掌握消防器材的用法及性能。房屋之间的间隔、料场的建设位置应符合相关标准。同时,在房屋内不可以放置易燃易爆等危险品,不能在施工场地中吸烟。

nlc202309031913

6、帮助员工了解危险源的控制机识别

及时、准确控制危险源是确保员工安全的重要方法之一,唯有事先做好防范、控制工作,当出现危险时,才能够却把顺利度过难关。一般较为常见的危险源包含:高空操作、生产用电、塌方、高中掉落、特殊气体等。当确定危险源以后,应马上告诉现场中的每一名企业员工,同时创建危险源头安全示警牌,任何个人及企业都不可以私自拆除或挪用示警牌,操作人员及监管人员应重点关注该区域的安全动态,如果危险源出现变化,应及时进行变更。

三、提高经营管理主要途径

(一)创建高效的团队,开展科学管理

在工程项目实施前,应有针对性的创建一支高效的项目队伍,内部包含企业管理人员及施工人员。在施工项目的进度方面,以项目经理作为进度的责任目标人,合理分解进度目标,保证责任划分到位。创建考核制度,激励企业中的每一名员工。重视管理方法及管理观念,以管理的方式缩减建设工期,为员工创建一个和谐、积极的工作环境,确保施工质量及工作进度。

(二)创建工程计划,对项目进度进行评价与检查

该计划不但应包括施工企业的工作,同时还应包含所有人的工作、设计企业的工作、监管部门的工作、相关政府工作等。建筑方应依据各方面的规划,创建切实可行的施工现场总计划,同时对各方企业、人员的意见进行反馈,改正其中存在的不足,完善内容。

总结:

最近几年,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提升,建筑业作为我国的领导产业之一也取得了相应的发展。自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建筑业迎来了越来越多的机遇,同时也遇到相应的挑战。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建筑企业的负责人就应不断转变自身观念,利用科学方法对企业的经营予以管理,从而增加企业经济收益,提高企业市场竞争能力。因此,对建筑业经营管理难点和对策进行分析是值得相关工作人员深入思考的事情。

参考文献:

[1] 王革.中小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措施[J].黑龙江对外经贸,2011(5).

[2] 杨学兵.建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J].中华建设,2012(10).

[3] 罗松.细论建筑业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措施[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2(6).

[4] 朱平平.IT技术在建筑工程经营管理工作中的应用[J].人民长江,2005(6).

城市森林建设和经营管理的途径 篇4

1 合理规划布局城市森林系统, 通过绿地点、线、面、垂、嵌、环和廊相结合, 建立城市绿地系统的生态网络

城市可用于绿化的土地有限, 大城市更应进行合理布局, 突出“以人为本”的原则, 考虑功能区、人口密度、绿地服务半径、生态环境状况和防灾等需求。布局不仅要“小、多、均、精”, 满足和方便广大市民的游憩需求, 协调城市容积率和环境的矛盾, 也要发挥绿地的规模效应, 降低人为干扰强度和边缘效应。城区尽量增加乔灌草复层群落绿地, 大力发展特殊空间绿化, 提高绿量。同时, 从市民生存空间和自然过程的整体性和连续性出发, 协调城市的总体规划, 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大绿化格局, 以城区为中心, 向外辐射, 形成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不同功能, 以生态公益林为主体的绿化生态网络体系, 减少“岛屿状”生境的孤立状态, 增加开敞空间的连接度, 尤其要加快城市边缘和近郊带状和嵌型森林绿地的建设, 并根据气候特点, 建设绿色通风廊道和野生生物通道。

2 遵循生态学原理, 以植物群落为绿地结构单位, 构筑乔、灌、草、藤复合群落

城市森林应以乔木为主体, 以植物群落为基本单位, 根据各类植物生态适应性和生态位, 借鉴地带性自然森林演替群落的种类组成和结构规律, 艺术地再现地带性群落特征, 从整体上展示地域风貌。在树种选择和种植设计营造上, 构建乔、灌、草、藤复合群落, 保证充足的绿量, 充分利用太阳辐射、热量、水分、土肥等资源。并充分考虑森林群落的发展和动态演替规律, 依照森林系统内各组分共生、寄生、竞争、他感、捕食和机械等作用相辅相成的原理, 建立和谐的结构, 促进有益生物的寄生和繁衍, 趋利避害, 发挥森林群落植物的耐害补偿与抗逆性功能, 提高绿地的稳定性。

3 以生物多样性为基础, 以地带性植被为特征, 构建具地域特色的城市森林体系

生物多样性是发挥绿地生态系统功能的前提, 我国城市绿化树种比较单调和趋同, 缺乏地域特色和变化, 制约了城市绿化水平的提高。园林部门虽比较重视引种驯化工作, 但仍不能满足城市绿化的需求, 这与城市特殊生境的胁迫有关。因此, 应重视抗逆性和适应性的试验, 加强种间和种内不同生态型的选择和筛选, 重视栽培变种的引进和培育, 增加城市绿地的适应性植物种类。物种多样性决定于物种的丰富度和均匀度, 应扩大物种间的种群规模。在植物种类选择应用上, 还应以乡土植物为主, 外来植物为辅, 遵循土壤、气候、地形、地貌等自然条件和城市性质、功能、经济、文化、社会风俗习惯和历史沿革等因素, 突出个性特征和特色, 尤其在城市森林的基调树种和骨干树种上, 更应选择地带性物种节制外来树种, 突出城市森林格局的地域特色和个性特征, 形成鲜明富有地方特色的景观和可识别性。同时, 遵循自然规律进行种植设计, 促使城市森林群落与潜在天然植被特征相接近, 形成接近自然的森林状态, 增加总体物种潜在的共存性, 并从物种、生态系统和景观上丰富生物多样性。

4 发挥城市森林的园林艺术效果, 丰富城市景观

城市森林作为城市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居民休闲、娱乐和身心再生的重要场所, 它毕竟不是自然森林, 离开了美学和景观效果, 也就失去了城市存在的基础。因此, 城市森林应汲取传统造园思想和技法, 吸收源于自然, 高于自然的高超意境和含蓄美感的表现手法。在追求自然美的前提下, 融合艺术美, 重视植物的景观、美感、寓意和韵律效果, 尽量体现园林的艺术性, 多采用开放的自然式园林设计, 通过多样的种群、灵活的配置和丰富的层次结构, 优化树种、群落外貌、形态、色彩等组合, 产生丰富的色相、季相变化, 使生态效能与绿化、美化、香化相结合, 自然生物属性得到文化体现, 产生富有自然气息的美学价值和文化底蕴, 也要强调开放性与外向性, 与城市景观特色、不同造型和结构的建筑物相协调融合, 并考虑教育、文化、环境、医学和经济学等方面的要求, 营造生态位分异得宜, 生态、科学和美学高度和谐, 具有艺术性外貌和文化艺术氛围的聚居境域, 使市民虽置身现代城市环境, 却享有回归大自然的乐趣。

摘要:城市森林是城市生命支持系统的主体, 对城市森林进行合理有效的经营, 能提高城市国有生态资产, 减少绿地养护管理费用, 丰富城市景观。

关键词:城市森林,森林建设,经营管理

参考文献

[1]刘常富, 李海梅, 何兴元等.城市森林概念探析[J].生态学杂志, 2003 (5)

企业经营与管理的区别和联系 篇5

企业经营与管理是人们时常谈论的话题,掌握二者的区别和联系,对于目前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首先,应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澄清二者的本质区别:

(一)二者产生的根源不同,经营是市场经济的产物,萌芽于商品经济,形成于市场经济。计划经济年代,企业没有经营,整个国民经济由国家在经营,但企业有管理;市场经济初期的短缺经济时代,因产品供不应求和供求基本平衡,企业经营的重要性并不显著;唯有进入买方市场的真正市场经济时代,市场对资源的配臵发挥着更大的基础性作用,在日益激烈和残酷的市场竞争中突现出了企业经营的作用,丰富和发展了企业经营的内涵和外延。管理是集体劳动和分工协作的产物,一个人不需要管理,但凡有集体劳动和分工协作马上产生管理。

(二)二者的基本内容不同,企业经营按照经营对象不同分为商品经营、资产经营、资本经营。商品经营,即组织商品的生产和流通,具体包括市场调研预测、产品开发设计、市场营销、售后服务、生产等诸多环节,每一个环节都非常重要。显然,生产经营的提法不恰当,生产是组织与管理问题,不是企业的一线,是企业商品经营的后方,企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生产的质量受制于市场需求与营销并为市场营销服务,且生产不是现代企业必须亲自进行的必备环节,可以对外进行招标、委托加工等。资产经营的对象是生产要素,既包括有形的生产要素即厂房、设备、原材料、能源、半成品、成品、资金、劳动力等,同时也包括无形的生产要素如专利、非专利技术、管理、商号、商标、商誉、品牌、土地使用权、销售渠道、商业秘密、各种专营许可证与国际认证标准、重要的人力资本、人际关系等。资产经营就是对这些有形和无形的生产要素在企业内外广泛开展合理地流动与优化组合,千方百计提高其利用效率和效益,以满足和促进企业商品经营的要求与发展。资本经营,其对象是产权,即对产权进行合理地流动与优化组合,具体包括参股、控股、合并、兼并、拍卖、股份制改造组合、股票上市、产权互换等行为和方式,从而能促进企业商品经营、资产经营更快、更大、更好地发展。企业管理的基本对象是企业的人、资产、质量、利润等,一般会涉及企业人员、团队、组织结构、管理模式、企业目标、制度体系、质量与服务、资产、成本、利润,以及研发、营销、生产、后勤、领导、激励与约束、价值观

念等方面的管理。所有这些管理都可概括为企业的制度管理、机制管理和企业文化管理等。

(三)二者解决的问题不同,企业经营解决企业的方向、市场、战略等问题。企业在市场上干什么、如何干、如何调整、如何发展等经营决策对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至关重要,战略性的经营决策涉及企业的宏观和全局问题,如果出错会给企业带来灾难性的损失。衡量企业经营的指标是效益。经营属于开源,是挣钱,其目的是让企业的资本不断获得最大的增值机会。企业管理解决企业内部员工的秩序、纪律、工作胜任能力、积极创造性和提高资产利用效率等问题。衡量管理的指标是人、财、物的效率,即劳动生产率、资金周转次数(天数)、单位产品能耗与物耗等。向管理要效益,则是具体通过提高质量、降低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和资产利用率、加速资金周转、节约物耗等来实现,管理的目的是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共同为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而高质量、高效率地工作。成本、质量、效率是管理永恒的话题。管理属于节流,是省钱,是企业的内部和局部问题,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保障。

(四)二者的关键和反映的文化理念不同,企业经营的关键必须以企业客户为中心,以市场需求为纲与导向,来练好市场功;经营理念文化,强调以满足顾客需求为核心,其重点为积极进行企业品牌建设,建立顾客对企业品牌的信任度及忠诚度,关怀、贴近、服务顾客,培养顾客群,市场策划与开拓,研发并营销适销对路的新产品,销售渠道与网络建设,树立良好的企业公共关系与形象,通过资产经营与资本经营加速企业发展等。企业管理的关键和理念文化是,强调以人为本,以企业的员工为中心,尊重和调动企业全体成员的积极性和创造热情,其重点为培养和树立员工的敬业创新、团结协作、遵守制度、提高效率、勤俭节约的精神和意识等。

综上所述,企业经营与管理有着本质的区别,不是一回事,不可相互替代,但却有着必然的不可分割的联系。其次,应用系统论的观点把握好经营与管理的联系:

(一)二者的根本目标一致。无论企业经营与管理,其根本目标都可概括为顾客满意并取得合理利润,从而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为顾客、股东、员工创造出更多的财富和价值。

(二)二者相辅相成。经营与管理是企业齿唇相依的不可或缺的两个重要的不同领域,像人的左脚与右脚,必须交替前行,齐抓共管,既外抓市场经营、又内抓规范管理,相互促进,才能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且企业管理的历史远远悠久于企业经营。从广义的角度看,作为社会科学的大学科管理学包容了企业经营学,企业经营学则是到了市场经济阶段从企业管理学分立与分解出来的新学科。

经营和管理 篇6

【关键词】管理信息系统;企业经营管理;数据库

【中图分类号】TP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3-0165-01

企业经营管理是指对企业整个生产经营活动进行计划、组织、控制、协调、决策,并对企业成员进行激励,以实现某一任务和目标的一系列工作的总称。本文主要探讨了企业经营管理信息系统(Enterprises Operation Management System)的设计和实现,以数据库为手段,为企业实现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提高资本运营质量,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的质量和效益,提高资本增值盈利等多重重要目标。

一、背景:

在一个平凡的年代,一个不平凡的人——托夫勒(美国著名人类未来学家)在《第三次浪潮》中论述了1950年到1999年的信息革命,这是一场彻底改变了企业生产经营环境和方式的革命。企业管理信息系统成为了企业迎接信息化时代的机遇与应对挑战的重要步骤。文章简略分析了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存在的必要性、可行性和经济实惠性,并探讨了企业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和实现。公司信息存贮于公司的计算机系统,却因软件设计不当使管理人员得不到想要的信息,导致决策失误;投入系统开发的时间长、维护费用大、收益低、风险高;各种应用之间、基础架构之间、新旧系统之间不能融通;信息化建设远远慢于企业的发展,成为了阻碍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引进先进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模式也更加困难;企业信息化的整体效益也愈加难以实现等等,这些问题都可以通过信息系统的合理规划及在使用中不断改进来解决。

二、企业经营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目标

第一必须保证系统的可靠性,必须保证系统能在较长的时间内无故障地执行它所具备的功能。第二需要保证系统的可维护性和灵活性,也就是让系统优化,使其易于修改,也便于维护。第三需要保证系统的用户友好性,即使系统操作使用方便、灵活,容易被用户所接受且欣于使用。第四需要保证系统的工作效率,系统的处理速度、响应时间等效率要高。第五还需要考虑系统的简单性,系统需尽量设计得简单,只要能达到既定的系统目标,获得预期的效果便可。这样可以使系统的开发周期短、投资少、见效快。第六系统的保密性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点,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产生和保存管理整个企业的信息,这些信息不是任何人都有权利了解的,有些信息更不允许轻易改动,因此必须采取一定的保密措施。第七需要保证系统的合法性,系统的代码设计原则、数据处理过程、报表的产生及输入、输出的内容与格式等是否符合国家或行业的有关规定。第八也是很重要的一点,需要保证系统的经济性。即以最低的开销开发出最有效的系统并能产生最高的效益。数据库的设计是系统设计的一个重要环节,是系统的核心功能模块,必需根据系统的需求以及系统的基本功能和企业经营管理的基本任务来设计。

三、企业经营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

企业经营管理的基本任务主要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合理地组织生产力使供求、生产和销售三个环节相互衔接、相互配合;二是人力、物力和财力等各种要素合理结合、充分利用。总的来说是减少成本,使企业效益最大化。

系统的第二大模块如图2所示,对企业的管理实现系统调度,节省人力分配通知等资源,实现一个系统同时随时随地通知任务和回复任务进度完成情况,将领导、管理人员和职工放在同一平台上。首先向系统输入公司人员信息,系统对其进行整理归纳和分配,向公司人员发出任务信息,公司人员在系统上回复和提交任务。

用户级数据公司人员即用户注册并登陆企业信息管理系统,输入的用户级数据进入系统,经过逻辑处理和系统整合,转化为逻辑级数据,再存储在数据库理,成为最终的存储级数据。数据库三级模式结构间的转换,是系统内部实现数据库的基本步骤与实现。

四、企业经营管理信息系统的实现

本系统结合数据库及数据分析等技术进行设计,着重于需求、生产和销售三者间的关系及相互作用的研究和实现,模拟完成人员操作,对需求、生产和销售数据的处理和整合以及企业人才的分配和调度。企业经营管理信息系统采用Microsoft公司 SQL Server 2000 SP3数据库软件来开发和实现数据库的基本结构和存取方式与路径及数据库文件等,用java高级面向对象语言,在eclipse等集成环境下来实现界面化的功能模块和输入输出设计校验模块。

五、结束语

建立管理信息系统是生产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从国外来看,管理信息系统近几十年来发展极为迅速,并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果。因为管理信息系统使数据处理更准确且数据处理速度更快,从而使管理决策更正确、及时,提高了管理工作的效率和水平。从国内来看,发展管理信息系统也是提高管理工作效率和水平的一个有效途径,是实现现代化管理的必然趋势.企业要想建立一个完善的企业经营管理信息系统就要求规范和改进经营管理模式,规范和改进部门机制,建立起一个能适应现代化需求的先进的生产管理模式。

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地位的确立能使企业越来越优化地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因建立起了企业经营信息管理系统而使企业的管理效率大幅度提高,企业经营信息管理系统在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成为了不可缺少的工具。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与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相互依赖、相互作用与相互促进,建立起一套适合企业需求的企业经营管理信息管理系统必将给企业带来越来越大的影响与收益。

参考文献:

[1]魏新颖.设计模式在构建基于.Net的多层Web应用程序的应用研究.[J].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06(2)

[2]马希贵.浅谈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

经营和管理 篇7

一、当前电力集体企业经营分析

电力是社会经济建设和发展中不可或缺的战略性资源, 党和国家对电力事业的发展给予高度重视[2]。近年来, 电力集体企业经营和管理得到长足发展, 但在经营理念和管理模式上未能及时转变, 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其进步, 和西方发达国家的电力企业仍有一定差距。电力集体企业的经营和管理存在这样的特征:

首先, 它属于行政机构附属单位。在经营和管理上会受政府的影响较为明显, 内部管理结构、职能部门及人员安排均以行政管理为主。在实际运行中, 通常采取多级管理、经济责任考核及预算管理等财务体制, 主要从事电力相关业务。

其次, 产权存在不合理性。虽有规定电力集体企业的一切资产为国有, 但因投资源较为复杂使得产权分割上较为混乱, 且在实际经营和管理中未能建立民主决策等机制, 使得企业在经营管理上不够严谨。

最后, 受宏观调控影响明显。一直以来, 我国电力集体企业的经营和管理处于宏观调控的垄断性地位, 同时电力集体企业特有的产权制度, 使得在经营和管理过程中无法把内部资源予以统筹, 其主要负责电力主业、后勤保障等项目, 相对单一, 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一些弊端。

二、新时期电力集体企业的经营管理措施与策略

1.积极引入及培养复合型管理人才

在新时期, 为顺应市场经济深入发展, 电力集体企业必须转变观念, 重视人才建设, 要积极引入及培养综合型管理人才, 并将此作为经营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内容[3]。对于电力集体企业而言, 其所要求的管理人才并非仅仅依靠院校专业教育培养的, 因为院校中所学的管理知识缺乏一定的实践性和针对性, 理论性较强, 很难通过高等教育来获得电力集体企业所需的管理人才。电力集体企业的经营和管理所要求的管理人才, 不但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 还应具有良好的工作经验及社会关系, 如此才可确保电力集体企业在经营和管理中准确把握时代发展的方向。电力集体企业在经营发展中, 应充分认识到新型管理队伍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新形势下, 只有专业型复合型管理人才才可具备他人很难企及的发展观和全局观, 才可通过科学、灵活、高效的方式方法促进企业顺利达到经营目标。另外, 电力集体企业在培养复合型人才中, 不但要把电力业务相关知识纳入到培训内容中, 还应要求他们能进入电力集体企业或相关机构开展实习, 以实现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 进而培养出与时俱进, 满足电力集体企业发展要求的复合型管理人才。

2.加强电力集体企业文化建设

企业文化是现代企业不断进步和发展中的一个核心力量, 也是企业经营管理的灵魂所在。为实现电力集体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积极建设企业文化是新时期的一项重要工作, 因而企业的管理者应充分认识到企业文化建设的意义和作用[4]。在市场经济日益激烈的今天, 企业文化是提升和强化企业市场核心竞争的主要路径, 所以电力集体企业在战略发展中应将企业文化建设置于经营和管理同等地位, 以帮助企业可通过企业文化建设实现与时俱进的科学发展战略。当前, 电力集体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最为关键的是安全, 这也是其经营和管理中的一个基本原则, 需要每个职工通过企业文化的学习清楚地认识到安全生产的意义, 不管是哪项电力工程建设, 均应以“安全生产”为理念。此外, 质量同样是电力集体企业文化建设的一个核心点, 在经营发展中只有积极改进和提升电力产品和服务的质量, 才可保证电力集体企业在市场及用户中有良好口碑, 进而使电力企业文化能够渗透到每个员工心中, 使电力集体企业的产品、服务及经营得当国家及社会的认可。另外, 企业管理者应积极听取基层员工对企业经营和管理的意见或建议, 如此不但体现了民主管理, 还有助于及时发现和解决经营和管理中的问题, 促进企业文化建设。

3.推进信息化经营和管理建设

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应用和普及, 对现代企业的经营和管理的模式、思想等有着重大影响。传统的经营和管理方式已然不能满足当前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要求, 这就要求电力集体企业顺应时代发展, 不断推进信息化建设, 提高经营和管理的信息化水平, 如此才可不断强化企业各职能部门间的协作和沟通。电力集体企业信息化经营和管理模式的建设可以借鉴和学习其他优秀行业的经验, 但并非照搬照抄, 需要电力集体企业在实际建设中明确制定基于市场经济背景下的发展战略目标, 企业管理者必须围绕此目标, 结合企业实际制定科学合理的决策, 使企业在经营和管理信息化中不断提升工作效率, 确保电力集体企业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经济中保持良好的竞争优势, 进而使自身的经营和管理朝着战略目标前进。

三、结语

总之, 电力集体企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 就必须转变经营理念, 创新管理方式和方法。要重视新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为企业的经营和管理给予人才支持, 同时要不断强化企业文化建设, 凝聚内部力量, 提升整体实力, 并要重视信息化建设, 如此才可实现企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摘要:电力集体企业是基于市场经济背景下电力体制改革的一个产物, 也是由诸多类经营的电力企业发展形成的。新时期, 如何开展积极有效的经营管理成为电力集体企业必须重视和解决的问题。本文在系统分析当前电力集体企业经营状况基础上, 探讨其经营管控及策略, 以期为电力集体企业的经营和发展给予一定参考。

关键词:电力集体企业,经营管理,策略

参考文献

[1]廖春惠.基于电力集体企业规范管理的优化分析[J].经营管理者, 2012, 23 (6) :144-146.

[2]黄佳.加强电力集体企业规范管理[J].中外企业家, 2014, 11 (7) :201-202.

[3]钱进.对县级供电公司集体企业经营管理及发展思路的探讨[J].中华民居, 2013, 25 (11) :169-171.

对高校体育场馆经营和管理的探讨 篇8

高校体育场馆及设备是高校体育教学、训练和比赛的基础设施,同时也是学校的主要建筑物,往往代表一个学校的形象。因此,体育场馆必须以尽量满足学校体育教学、训练、竞赛以及师生员工的体育需求为主要任务。其管理的好坏不仅关系到能否充分发挥体育场馆设施的功能、使用寿命,也关系到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因此,如何发挥高校现有体育场馆设施的优势,并让这些场馆和设施发挥出最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这正是本文所要探讨的问题。

1 我国高校体育场馆的现状

1.1 高校体育场馆资源的现状

随着高校急剧扩招,高校普遍面临着体育场地和设施紧张的窘况。在 “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数据”中,有这样一组数据,在我国现有的850080个体育场地中,教育系统有 558044个,占全国体育场地总数的 65.6%;在教育系统中高等院校有 28741个,占全国体育场地总数的3.4%,在现有的1000余所高校中,体育场馆设施较之社会而言,相当完备而丰富。其大型的综合体育场馆、器械,除完成教学、课外活动之外,基本上都处在闲置状态,或者说利用率不高。换言之,国家大量的资金投入并未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1.2 高校体育场馆设施对社会开放的状况

由于受传统教育制度及各种条件的影响,高校体育场馆设施除接受某些社会团体包场获得少许的盈利之外,根本难以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开放。以北京为例:北京48所普通高校共拥有1067个体育场馆,其中室内体育馆114所,室外体育场953块,有91.7%的学校能开放场馆,其中64.6%的学校采用有偿开放手段,而服务对象多以本校师生为主。

1.3 目前我国高校体育场馆经营管理模式

目前我国普通高校体育场馆的管理模式相当繁杂,主要包括体育部门管理模式、个人承包模式、单位协作管理模式、全物业管理模式等,以体育部门管理和全物业管理模式较多。

2 高校体育场馆经营和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2.1 经费缺乏,设备不能及时修理和更新

学校所提供的经费远远不能满足场馆维修改造费用和日常维护的开销,只能依靠有偿开放维持。

2.2 管理制度不健全,审批手续不完善

原因多种多样,即使有制度也形同虚设,不遵照执行,不按要求办理手续。有的甚至打着领导的旗号使用或擅自带领外来人员进出或使用。

2.3 高校体育场馆管理者文化素质难以适应社会的需要

高校体育场馆管理人员基本上是工人或临时工,一般没有大学或大专学历,更不用说具备体育场馆的业务知识了。

2.4 经营和服务的形式单调

绝大部分高校体育场馆对外服务形式单调,仅限于对外租借场地器材这种低附加值的服务形式,而像提供专业健身指导等高附加值的服务形式目前比较欠缺,不能满足消费者多层次的需求。由于管理体制和运作方式未能充分调动广大员工的积极性。因此有些工作人员服务意识较差。不能为消费者提供良好的软环境,从而影响消费者的热情。

2.5 把握不好经营和开放的度

由于传统的教育制度及思想等条件的影响,不少高校场馆的管理人员存在等、靠和观望心理,缺乏积极大胆的开拓精神。在目前采取有偿开放的高校体育场馆中,服务对象多以本校师生为主,而面向社会开放时仅靠接受某些社会团体包场获取盈利,难以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开放。另一种是过度市场化,在品尝到有偿开放的甜头之后,有些高校体育场馆无节制地开展经营活动,与学校各项体育工作和任务产生了冲突,造成不良影响。

3 建议

3.1 高校体育场馆管理要更新观念,“育人为本”

在高校体育场馆的管理中,应改变过去那种向国家等、靠、要的思想意识。正确地处理好教学、训练和竞赛同经营的关系,打破陈旧的观念,遵守市场经济规律,全面向社会开放,调动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的积极性,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2 注重广告宣传,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

高校体育场馆经营活动要注重广告宣传,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创造自己的品牌,让社会上更多体育消费者能够了解场馆对外开放的时间、要求、教学内容、消费价格以及举办各种类型培训班教学力量。从而使高校体育场馆在体育社会化和产业化的进程中真正能够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一席之地。

3.3 健全高校体育创收的财务管理制度

体育场馆在经营和开放过程中缺乏财务管理,应做到健全财务管理制度,收支两条线,并有专门人员管理财务工作,严格执行国家的政策和法规,做好财务管理工作。

3.4 采取多种渠道吸纳资金

高校体育场馆的维护费用很大,进行体育场馆的有偿运营,将运营收入投入到体育场馆的建设,实行以馆养馆,以场养场。对露天、容纳人数较多、项目普及性广的场馆(如普通场地的篮球场、足球场),向校内和社会无偿开放,对室内、资金投入较多的场馆实行有偿开放和有偿服务(如室内篮球馆、羽毛球馆、乒乓球馆、器械健身、高档网球场、台球等)。同时要大力吸引社会对高校体育场馆的投入,开拓资金来源渠道。

3.5 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

要有专门人负责管理场馆工作,定期对场地工进行培训,定期对场馆设施进行维修保养维护。聘任一些有敬业精神、责任心强、具有体育场馆的基本知识并懂技术的技工人员。

3.6 制定门卫制度,执行来客登记制度

防止破坏丢失等事故,注意防火、防盗。安全突发事件和应急措施。为防止火灾发生,严禁占用疏散通道,并应配备消防设备并定期检查,已损坏或有故障的要及时修理和更换;体育场馆的配电控制室和仓库等应指派人专人负责,各场馆的门和房间钥匙要专人保管,场馆内器材设备使用时要符合操作常规,不得随意使用和搬动,损坏者要照价赔偿。为了便于管理可设计一些可控系统如水电的控制开关,根据需要控制水电使用。

4 小结

高校体育场馆资源的现状,利用率不高,基本上都处在闲置状态。高校体育场馆经营和管理方面存在着以下问题:经费缺乏,设备不能及时修理和更新;管理制度不健全,审批手续不完善;高校体育场馆管理者文化素质难以适应社会的需要;经营和服务的形式单调。

建议高校体育场馆在管理过程中,要更新观念,做到“育人为本”;并且要注重广告宣传,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健全高校体育创收的财务管理制度;采取多种渠道吸纳资金;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制定门卫制度,执行来客登记制度。通过以上的方法和手段使高校体育和体育场馆发展形成良性循环。

摘要:本文就目前高校体育场馆中经营和管理存在的问题做一简单叙述,并提出意见和建议,旨在令高校场馆的管理更加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

关键词:体育场,体育馆,大学,现状,管理

参考文献

[1]王德法.现代管理学原理[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2]陈明.试论学校体育场馆的经营管理模式[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2).

[3]韩海军.普通高校体育场馆管理模式的比较分析[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2,(2).

[4]郑忠波.市场经济体制下管理高校体育场馆的思考[J].体育科技,1998,(4).

[5]顾冬梅.高校体育场馆专业化管理模式探讨[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5,(4).

[6]朱天明.浅谈高校体育场馆的经营管理[J].浙江体育科学,1998,20(6):53-55.

[7]康敬东.高校校园文化生态和谐与可持续发展[J].阜阳师范学院(社科学版),2000,(2).

经营和管理 篇9

一、企业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的概念

(一) 企业财务风险。财务风险一般来说是指在财务管理活动中, 由于负债而致使公司承担的风险, 也泛指由于各种难以预料或无法控制的因素, 造成公司利润的不确定性。对财务风险的分析主要是对财务杠杆进行分析。财务杠杆是指由于投资者收益发生变化, 而致使息税前利润变化时每一元利润所负担的财务费用产生相应的变动。

(二) 企业经营风险。经营风险是指由于企业在经营中的不确定性而导致利润变动的风险, 特别是利用经营杠杆而导致息税前利润变动的风险。经营杠杆系数是企业息税前利润变动率与销售额 (或销售量) 变动率之间的比率。影响企业经营风险的主要因素有产品售价、市场需求、成本以及固定成本比重等, 这些因素或多或少都对经营杠杆中的比值产生了影响。由于经营杠杆的作用, 伴随着销售额下降的同时息税前利润也会更快下降, 从而给企业带来经营风险。

二、企业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产生的原因分析

(一) 企业资金结构问题。资金不合理的结构和不合理的制度是产生企业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的主要原因, 特别是企业在扩大生产和市场占有率的过程中, 如果出现盲目扩大和大量赊销的情况, 企业会产生严重的资金问题和应收货款占款, 短时间形成难于控制的风险, 影响企业资金的自有率和流动性, 造成企业坏账, 形成企业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

(二) 企业内控制度问题。企业没有建立规范的财务内控制度, 导致企业资金存在使用上的权力与利益和责任不相对应, 财务与管理人员没有职业的风险控制意识, 形成资金效率不高, 资金完整性受到影响, 给企业带来具体的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

(三) 企业分配制度问题。企业对收益分配万法的选择会影响投资者对公司状况的判断力和公司的声誉, 从而影响公司资金的来源, 也会影响公司的的财务结构。由于收益分配决策不够规范, 公司不能结合自身的真实情况进行科学的决策, 使公司的财务结构深受影响, 从而产生财务风险。

三、企业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的内在关系

(一) 企业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的相关性。企业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属于企业生产中两类重要的风险, 在内容、表现上存在相互依存的相关关系, 企业财务风险会增加经营风险, 企业经营风险会加大财务风险。从更高的层次看, 企业财务风险的大小与企业经营风险有着正比例的关系, 并成为企业经营质量高低的代表;企业经营风险是企业财务风险在具体运行中的反映, 经营风险的增加会提升企业负债的水平, 并转化为企业财务风险。因此, 企业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具有高度相关性, 影响着企业经营、管理和生产, 对企业的长期健康发展有着直接而重要的影响。

(二) 企业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的协同性。在企业大部分的财务工作和经营工作中存在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的协同性, 特别是二者之间可以通过协同性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相互的促进。例如:在企业的高风险、高收益的经营项目中, 可以提高财务风险控制来降低企业经营风险。同理, 在企业财务风险管理中, 可以强化企业经营风险控制而降低财务风险的积累与爆发, 做到对企业经营与发展的保障。

四、控制与管理企业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的要点

(一) 风险分散法。应该看到企业面临的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是一定的, 因此在企业筹资、经营过程中要注意对风险的先期防范, 以风险分散的策略控制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的扩大与积累。企业应该在财务与经营活动中选择财务杠杆小、风险水平低的项目, 通过优化和重新结构形成财务和经营投资的新形势, 采用多元化、系统化和差异化的方式控制企业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 做到风险的有效分散, 提升企业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的控制能力与水平。

(二) 风险转移法。在企业财务工作和经营活动中, 应该通过保险、融资、债权等形式将企业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进行证券化处理, 通过与专业金融组织的合作, 将企业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转移到社会上, 通过规范的运作将企业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转化为企业经营和生产的能力, 在控制和转移企业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的同时, 为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经济基础。

(三) 加大风险控制力度。针对企业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的特点, 要在遵守企业经营和财务相关法规的前提下, 加强对企业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的监督、检查、控制的力度。可以发挥企业会计工作和财务工作的专业优势, 通过制度强化和细节处理提升企业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的防范能力。可以引入第三方监督机制, 通过专业、系统的第三方监督提升企业控制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的水平。企业要努力与职能部门取得不断联系, 借鉴社会和其他企业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的控制经验, 做到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控制能力不断提升。

(四) 强化企业内部风险意识。企业应该对全员进行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的教育与培训, 提高企业内部人员对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的重视程度, 形成企业内部对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的正确认知, 为企业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控制工作的开展提供认识基础。此外, 应该通过建立企业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的预警系统进行风险意识的教育, 建立市场经济和竞争条件下企业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的识别体系, 通过员工主动调整和积极改变, 提升企业抵御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的能力, 做到对企业竞争能力、生存能力、发展潜力的不断提高。

五、结语

企业运行和经营必须符合市场经济和信息时代的发展需要, 同时要做到面临风险时的多元化处理, 要加强企业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的控制, 做好企业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的概念理解, 加强对企业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的关系分析, 采用系统控制和调控措施使企业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做到进一步规范化管理, 确保企业运行和经营中各类风险的系统、全面、针对性地管控, 以做到企业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的防范, 做到对企业竞争、协作、发展的深层次保障。

摘要:本文从企业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的概念认知出发, 分析了产生企业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的原因, 阐述了企业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之间辩证的管理, 提供了风险分散法、风险转移法、加大风险控制力度、提高风险控制意识等措施, 希望为企业更好地进行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管理与控制提供参考。

关键词:企业管理,财务风险,经营风险,风险管理

参考文献

[1]李文宁, 马旭萍.浅论企业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的异同与管理[J].中外企业家, 2012, 21:154~157

[2]顾弘宇.企业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的防范和控制[J].甘肃科技, 2011, 17:114~117

[3]徐晓晶, 王成林.会计信息的失真与企业经营风险关系的探讨[J].技术经济, 2002, 7:107~109

[4]廖科华.深圳市高新技术企业经营风险定量结构的实证分析[J].科学学研究, 2003, S1:119~122

[5]张劲松, 陈旭.论会计信息质量与企业经营风险之间的关系[J].商业研究, 2004, 6:133~135

探索房地产经营管理的途径和目标 篇10

1 创造品牌房地产经营管理核心

对于我国的市场经济来说, 其发展要受到一定的经济发展规律的影响和制约。从现如今的经济发展背景来看, 房地产行业的总体发展趋势是供大于求。面对竞争力较强的竞争对手, 必须引用品牌战略, 事实上, 我国的房地产行业在这一点上的成绩较为突出。创造品牌首先要得到顾客的认可, 也就是通常人们所说的知名度。知名度高的企业其信誉度也较高, 能够得到顾客的信赖。对于我国的房地产企业来说, 一直以来的经营模式和管理方式都会随着市场的发展进行相应的改变。随着社会资源的不断优化, 房地产行业的标准化水平也在不断提高, 其品牌意识也在不断增强, 以品牌带动销售的经营理念是较为先进的。而且房地产的品牌意识无论对企业自身还是受众都有一定的影响。消费者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生活质量以及舒适度, 也是自身财富状况以及地位高低的象征, 而且在某种程度的上可以彰显个性。另外, 对于房地产企业来说, 创造品牌可以提高自身的竞争力, 使得地产行业在激烈的竞争中利于不败之地。而且市场的占有率越高, 对顾客的吸引程度也越高, 其经营和管理也会朝着科学化和合理化的方向发展。

2 房地产管理的成功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对于房地产行业来说, 其管理的成功与否主要和企业的内部管理素质有直接的管理。和其他的企业一样, 经营管理要以人为本, 在保证质量的同时, 提高制度建设、文化建设和组织建设等。房地产行业的发展要独具特色, 其经营理念和管理宗旨要充分考虑到社会的发展以及员工的利益。只有这样, 才能保证房地产企业得到长足的发展。通过国内外房地产行业成功的例子可以看出, 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是企业发展的基础;质量也可被视为企业发展的生命, 为品牌的创造提供了切实可行的依据。形成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 是企业发展关键所在。从其制度管理方面说, 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制度对房地产的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另外企业文化也是吸引顾客的重要因素, 是提高企业综合竞争力的前提和基础, 健康、先进的企业文化不仅可以提高员工之间的凝聚力, 同时也可以使得整个地产行业向社会展现朝气的条件。最后, 对于企业人才的培养也是非常重要的。吸引高素质人才是企业发展的关键, 人才数量和人才质量一直以来都是行业竞争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总而言之, 房地产管理的成功所要具备的基本素质较多, 相关的管理工作者要根据企业发展的特点, 完善管理, 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

3 房地产经营管理成功所需的技能

对于房地产这一大的行业来说, 其经营管理的成功收到很多因素的影响, 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具体论述:

首先, 营销与策划技能。对于房地产的开发要事先进行营销策划, 根据顾客的需要以及所开发项目的市场定位等因素来进行具体的策划工作。营销策划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房地产企业的经营管理, 因此, 其营销和策划的技能是必备技能之一。

其次, 项目管理技能。房地产企业要想在经营管理方面取得一定的效果就必须熟练掌握项目管理技能。目前, 随着房地产行业的竞争不断加剧, 其开发和销售都由项目公司来完成。在项目公司完成销售之后就转变成了物业管理公司。因此, 培养一批技能优秀的队伍是非常重要的。要对房产开发的质量、进度以及效率进行严格控制, 这样才能使得房地产经营管理取得成功。

再次, 房地产经营管理的物业管理技能。虽然物业管理工作, 房地产企业可采取外包的形式, 交由其他物业公司或由业主确定的物业公司承担。但由于政府制定的物业费用偏低, 或由于传统原因顾客对物业交费的不理解, 或由于大多数物业企业管理素质的低下, 业主与物业公司的纠纷时有发生, 这严重损害了房地产开发商的形象。在此背景下, 房地产企业需要拥有自己的一支优秀的物业管理队伍, 才能使以品牌经营为核心真正实现。当然在自己物业公司的发展初期, 物业公司的经营有可能是亏损经营, 因此要予以补贴。

4 房地产经营管理要实现的总体目标

4.1 房地产经营管理要实现房地产在建项目数量和管理能力的平衡。

产品的品质取决于管理的质量, 管理的质量取决于企业管理资源的多少。较之有限的管理能力, 过多的在建项目必然导致房地产企业管理资源的分散, 从而个别项目管理能力的不足必然出现, 结果是产品的品质无法保证。由于房地产行业是供大于求的行业, 如果品质无法保障, 企业就难以生存, 所以质量是房地产企业的生命。房地产企业同时开发的项目数量一定要和其能力相匹配, 切忌盲目乐观、自我膨胀, 否则, 同时开发过多的项目, 由于管理能力的不足, 管理的盲点在所难免。

4.2 房地产经营管理要实现房地产品牌发展和业务扩展的平衡。

房地产企业在业务扩展的同时, 一定要把握品牌发展与业务扩展的平衡。房地产在业务扩展的同时, 除保持管理能力的平衡, 还应保持品牌的平衡发展。实际上品牌的发展要在业务扩展之前进行, 但是提前量要合理。因为品牌过快发展, 企业由于业务能力或管理的局限, 无法将已营造的品牌资源迅速转化为经济效益, 这是一种浪费。

4.3 房地产经营管理要实现企业发展和企业文化建设的平衡。

在没有形成健康的企业文化之前, 这个企业实际上还没有成熟。过快发展, 其结果将导致企业“自取灭亡”。另外, 企业文化不是静止凝固的, 而应与时俱进。随着企业的发展, 环境的变化, 企业文化必须不断向高级形态发展。房地产企业要取得成功, 企业文化建设一定要与企业发展相平衡。

4.4 房地产经营管理要实现企业知名度和企业美誉度的平衡。

房地产企业在其规模、知名度不断扩大的同时, 一定要注意其美誉度的同步增长。因此, 成功的房地产企业一定要实现企业知名度和企业美誉度的平衡发展。

结束语

房地产经营管理的成功需要确定最佳管理途径, 并通过多方面的共同努力, 只有全面做好各项管理工作, 才能实现房地产经营管理的目标, 房地产企业才能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肖艳, 母小曼.工程管理专业中房地产类课程的设置与实践[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3 (2) .

经营和管理 篇11

近些年,在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础上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是经济不断发展、人民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升条件下的必然选择。如何在国有企业规模化经营中实现最优化管理,对国有企业在规模化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国有企业规模化经营

国有企业和企业集团的实力,是一国经济实力的体现和象征。特别是国有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的实力,是一国经济实力的体现和象征。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对国有经济进行战略性调整,就是要收缩战线,扶持重点,培育出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国有大企业和企业集团,改善国家对国有经济的管理,提高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因而,在实施国有经济的战略性调整过程中,要以坚持规模化为原则,要有利于国有经济规模水平的提高。国有企业实施规模化经营具有以下三方面现实意义:

有利于合理配置各类资源,实现收益水平的提高。按照规模经济理论,国有企业进行区域重组、产研重组、产学重组,实施规模化经营,使之配置方式更为合理,使得资源可以跨地区自由流动,降低各项成本费用,提高经济收益水平,扩大行业内的影响力。

有利于培育我国的大企业集团,进一步推动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必须及时对国有企业进行兼并重组,持续实施规模化经营,加快推进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以优势企业为龙头,加快实施抓大扶强,积极对现有资源进行清理整合。培育和组建大企业集团不仅可以提高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为国有企业走向国际市场创造条件,还可以提升新产品和新技术的研发速度,进一步推动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有利于加强行业内的合作,避免同类企业之间的恶性竞争。实施规模化经营可以提高国有企业的整体实力,增强国有企业核心竞争能力,通过现有生产能力的整合,合理配置资源,全面提升国有企业在国际和行业内的竞争实力。

国企规模化经营中的最优化管理

最优化理论最早是工业生产领域提出的,它的对象既是产品生产全过程,也可以是按项目管理的各部件、配件的生产与加工,同时也可以是一个完整的项目管理活动。在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中应用最优化理论具有客观上的适用性和实践上的可行性。每一个业务部门内部根据其工作过程可以化分为若干个“项目”或分过程,而一个“项目”或分过程都可以运用最优化理论进行管理,以寻求最优化目标实现的最佳途径、方法和经济效益。国有企业经营中的生产运营系统、党政管理系统、后勤服务系统也都可以把自己的工作任务或“项目”按最优化理论的思路、方法进行管理。

在国企规模化经营中全面推行“五化”管理

在最优化理论指导下的企业经营管理过程或总目标管理,可以使各个部门或“项目”管理的手段科学化、理念现代化、成效最优化、控制信息化、评价数据化。最优化理论促使管理者在目标函数设定、影响目标函数最优值实现的变量或其他因素的分析等方面会更全面、更细致,会使原来许多界限含糊不清,指标不明确的因素变得清晰。通过系统工程理论的方法,能够最终达到管理目标在最优状态下圆满实现。

专业化发展

专业化发展是指集中公司所有资源和能力于自己所擅长的核心业务,通过专注于某一点带动公司的成长。专业化发展是公司成长最基本的战略,也是公司成长的必由之路。与多元化经营相比,专业化发展战略更专注于核心业务的发展,这种成长方式更利于增强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建立稳固的竞争优势,因而它所趋动的增长也会更加健康,更加稳定,更加长久。

专业化战略的优势在于企业可集中各种资源优势于最熟悉的业务领域,从而开发培育出具有竞争力的产品;便于企业整合战略的运作,实现规模化生产,取得行业内的成本优势;有利于CIS战略的贯彻实施,使企业品牌与产品的有机融合;从竞争的角度看,企业业务的专业化能够以更高的效率、更好的效果为某一狭窄的战略对象服务,从而在较广阔的竞争范围内超过对手。专业化不仅能够通过价值链各环节的分工提高整个行业的效率,同时,也提高了单个公司的效率和效益,促进公司成长。目前,以核心业务为中心的专业化已经成为一种趋势。例如日化行业中的佼佼者高露洁(Colgate)公司,仅凭几元钱一支的牙膏和牙刷跻身于世界500强之列。专业化正是高露洁成功的关键因素。

扁平化管理

实施扁平化管理,有利于企业创新工作内容,降低成本消耗,提高赢利水平,理顺管理关系,增强组织绩效,提升核心竞争力,是顺应现代企业个性化、柔性化、分散化、信息化等要求,并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相匹配、相契合的一种科学管理方法。

企业要把推行扁平化管理模式,作为提升企业管理效率,促进项目标准化管理,提高管理能力和管理水平的有效途径。在管理体制的设立上,要缩短管理链条,提高管理效率。在项目组织结构的设置上,要针对实际,缩短管理链,从提高管理效率,从降低成本的角度出发,推行两级扁平化管理模式。在项目成本核算上,要以效益为中心,以成本控制为重点的核算机制。通过扁平化管理模式,不断建立健全与扁平化架构相适应的企业体制和机制,不断完善和细化项目科学管理的方法和措施,坚持实施信息化建设和开发,逐步实现内部管理科学化、规范化、系统化和市场化。

集约化经营

国有企业的集约化经营就是对企业机构部门、人员、资金、财力、技术、装备等经营要素进行适度的集中调配与管理,主要具有以下四方面特点:一是追求利润。国有企业作为国家投资的企业,经营的结果是以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为目标。追求利润是国有企业集约化经营的显著特征。二是经营规模效益化。国有企业要在经营中保持适度规模经营效益,以较少投入带来较大收益,使经营成果在现有规模上达到最大值。三是业务相对集中。国有企业集约化经营是一种全方位、系统化的经营方式,必须通过采取一定的资本集中来促使资金的纵向分配与生产要素的横向流动,以达到集体功能的发挥和整体效益的提高,如相应集中经营决策权、资金调度权、人力资源配置权等。四是技术现代化。国有企业实行集约化经营必须与高新技术相结合,运用现代科学技术、设备和管理手段进行经营。

规范化管理

规范化管理的重点在于为企业构建一个具有自我免疫、自动修复的机能。也就是说,使企业组织形成一种内在的自我免疫功能,能自动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能抵御外部力量的侵害,并且当企业组织在发展过程中遭遇外部创伤后,能自动地修复愈合,使企业实现持续稳定的发展。

要通过全面实施规范化管理,确保企业管理获得优异的效率和效益,使企业的每一位员工都能够充分发挥能动性,立足本职把工作做好,要重点做好以下五方面工作:一是岗位角色管理的规范化,即圆满地做好被管理者的意志动因、能力素质和热情耐心工作。二是组织架构设计管理的规范化,圆满地做好工作的标准条件和资源。三是业务流程管理的规范化,细致地做好工作的方法程序。四是企业文化建设管理的规范化,用一套规范、行之有效、能够起到引领示范作用的文化体系去约束和激励员工。五是企业整体的规范化管理,特别需要注意的是日常性的规范管理。

精益化生产

精益生产中的精,即少而精,不投入多余的生产要素,只是在适当的时间生产必要数量的市场急需产品(或下道工序急需的产品);益,即所有经营活动都要有益有效,具有经济性。精益的核心是消除一切无效劳动和浪费,它把目标确定在尽善尽美上,通过不断地降低成本、提高质量、增强生产灵活性、实现无废品和零库存等手段确保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优势。

精益化生产和精细化管理方式是以人为中心,坚持绿色可持续发展、尊重员工、持续改善的一种文化理念,是企业适应内外形势需要的全新生产和思维模式;是经营全过程中贯彻精益管理思想,避免和消除各种浪费行为,是以最好的质量、最低的成本、最短的时间为市场提供需要产品的管理方式。开展精益生产和精细化管理活动,是企业夯实基础管理、提升改革创新能力和增强发展动力的需要;是营造精益文化氛围、增强全员使命感、危机感和归属感的需要;是国有企业打造“有抱负、负责任、受尊重”战略团队的迫切需要。

为了完善国有经济有进有退、合理流动的机制,加快推进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必须创新发展模式,以专业技术为基础,推进结构调整,跨越提升技术地位、市场地位和战略地位,抓大扶强,积极推进结构调整和资源重组,促进企业规模化发展。在这个历史转型期,产品质量更优于规模数量。因此,国有企业不仅要重视产业升级问题,还要重视产品质量升级换代的问题,更要遵从质量提升发展战略,更好更快地规模化发展。

(责任编辑:郝幸田)

媒介经营管理教学中的问题和建议 篇12

(一) 学生持有消极的学习态度

新闻院系的学生惯性地认为自己只需要学好采、写、摄等传统的基础课程。而媒介经营管理只是一门“可有可无”的课, 对就业没有帮助。加之能为毕业大学生提供经营管理工作岗位的媒介少之又少, 因此大部分学生对这门课程抱着消极的学习态度, 不认真听课, 不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对于布置的作业也是草率完成。这样的学习动机降低了课堂教学效果, 也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老师教学的信心, 久而久之会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二) 师资力量不足, 案例教学“纸上得来终觉浅”

1. 师资缺乏。媒介经营管理是一门年轻的课程, 新闻院系的很多老师以前没有接触过相关的课程知识, 因此在教学时也只能“边教边学”, 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即使笔者在研究生阶段所学的方向就是媒介经营管理, 但面对日新月异的传媒环境和该课程背后庞杂的知识体系, 也会感觉有些力不从心。

2. 案例几乎是“拿来主义”。案例教学是目前媒介经营管理教学中最为常用的方法之一。通过案例, 相关理论才更有说服力, 而且这也是活跃课堂、展开学生互动的有效方式。然而最近几年, 新闻传播学专业的老师大多是直接从高校毕业的博士或者硕士, 媒体的从业经验十分不足。这种情况导致教学案例的来源大多是从书上或者其他渠道“借鉴”而来, “拿来主义”使得教师缺乏深刻的认识, 讲课效果也自然打了折扣。尽管很多高校已经意识到了媒介经济正在迅猛发展, 但目前的师资力量仍然满足不了市场的需要, 传媒经营人才奇缺。

(三) 相关的实习或者实践基地较少

纵观目前各大新闻媒介组织, 真正为高校学生提供实习岗位的很少, 尤其是能提供关于经营和管理相关实习岗位的媒介组织更少。媒介经营管理是一门实践性比较强的综合学科, 即使师生在课堂上对某一类型媒介的经营管理讨论得眉飞色舞、不亦乐乎, 但后续调研或者实践地的缺乏也使讨论的结果不了了之。

(四) 缺乏课程体系, 知识讲授“蜻蜓点水”

目前, 大部分新闻院校虽然开设了媒介经营管理课程, 但是课程设置非常单一, 没有形成系统的课程体系, 课程的重要性认识还不够。以笔者所在的新闻院校为例, 新闻系专业的教学大纲中, 和媒介经营管理有关的课程只有《媒介策划案例》, 而媒介经营管理涉及的知识模块有很多, 如媒介调查、媒介定价、媒介法律法规、媒介品牌塑造等, 每一模块内容背后又包含了大量的知识。所有的这些知识点需要在24课时内传授给学生, 导致教师在某些知识讲授时只能蜻蜓点水、泛泛而谈, 大大降低了传播效果。

(五) 文科学生难以消化跨学科知识

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 媒介经营管理融合了新闻学、传播学、经济学、管理学、营销学等多门学科知识, 对学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教材中也不乏大量的图表、财务报表等, 这些对于新闻院系文科背景的学生来说, 确实有很大的困难, 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像清华大学开创了“2+2”的培育模式, 即让学生学习两年工程与管理等其他学科, 再转入新闻学专业学习, 这种跨学科培养模式值得我们探索和学习。

二、提高媒介经营管理教学效果的对策

(一)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

媒介经营管理课的老师一定要着重强调学习这门课程的必要性, 帮助学生明白:只有熟悉媒介运作的流程, 才能更好地从事媒介产品生产, 包括新闻采写、节目摄制等。而且, 媒介经营管理课程中涉及的经济学、营销学、管理学等相关知识适用于多个领域, 即使以后不打算从事新闻行业, 学生也能从中受益。只有正确的学习态度才能保证课程的教学效果。

(二) 开设媒介经营管理系列课程

重视媒介经营管理教育的重要性, 完善相关课程的设置, 形成媒介经营管理系列课程, 如《媒介调查》、《媒介品牌运营》、《媒介定价》、《媒介经济学》等, 提升教学效果。系统的课程设置一方面能够充足教师队伍, 帮助老师合理安排教学计划;另一方面也可以提升学生对课程重要性的认识, 降低学习难度, 提升学习积极性。

(三) 和传媒组织建立联系, 搭建实践平台

在新闻传播领域, 学界和业界相互诟病已成了多年的疑难问题。新闻院校除了传播基础的理论知识外, 一定要为学生搭建更多的实践平台, 让学生在实践中强化所学的理论。相应地, 传媒机构也要积极配合学校教育的需求, 为人才培养提供更多的空间。学界和业界打开隔阂才能更好地推动传媒产业的发展。尤其是一些资源有限的地方新闻院校, 更是要注重和本地媒体的合作, 一方面提升人才素质, 另一方面为当地传媒的发展作出更多的贡献。

(四) 鼓励学生多途径参与相关实践

除了到一些媒体进行考察、调研外, 还要鼓励学生利用专业优势, 积极参与学校各级媒体的管理以及策划工作。此外, 还可以要求学生利用当前媒介的开放性和便捷性去创立并运作自媒体平台, 通过亲身实践去感受某一具体媒介的日常管理。例如, 在学期开始时, 就要求学生以班或者小组为单位创建微信公众号, 并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去管理, 学期结束时再进行总结, 形成实践性报告。另外, “沙盘演练”也不妨是一种提升媒介经营管理实践体验的方式。虽然这些实践机会不能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媒介管理所带来的经济效益, 但却是提升媒介管理和媒介策划能力的好途径。当然, 这方面需要国家和政府多给予新闻院校一些政策以及经济上的支持。

(五) “走出去”和“引进来”双管齐下, 提升师资水平

师资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了教学的效果。新闻院校应该适当引进有媒介经营管理学习背景的硕士或者博士生, 提高师资队伍的专业性和对口性。另外, 支持教师多“走出去”, 定期到一线积累实战经验, 形成自己的一套“案例体系”。此外, 还可以邀请一些业界的资深人士通过兼课、讲座等方式传递最新的一线经验。这样才能更好地保证教学联系实践, 为实践服务, 真正达到教学目的。

三、结语

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在《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 2020年, 文化产业成为支柱性产业。作为文化产业中的核心部分, 新闻传播业必将迎来一个大的发展机遇。同时, 我国国际化媒介的缺位也在期盼着优秀媒介经营管理人才的涌现。新闻院校一定要从意识上、教学内容上、教学方法上作出调整, 国家、政府以及媒体也应该给予相应的支持, 提升媒介经营管理人才的培养效果, 促进我国传媒产业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湛苹.媒介经营管理教学中的问题及对策[J].新闻窗, 2010 (04) :122.

[2]郝香.西部高校新闻专业媒介经营管理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新闻世界, 2010 (10) :160-161.

[3]邹迎九.试论媒介经营管理课程教学案例的选择[J].钦州学院学报, 2008 (08) :97-100.

[4]刘年辉.媒介经营管理课程互动教学探索[J].青年记者, 2008 (10) :87-88.

上一篇:下寒武统下一篇:正面与负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