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学生管理模式

2024-09-22

改革学生管理模式(通用12篇)

改革学生管理模式 篇1

摘要:本文从管理对象和课程教学模式的现状入手, 探索和分析高职学生课堂管理改革的原因, 方法, 改革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关键词:课堂管理,改革,引导

1 为什么改

1.1 管理对象的变化

目前, 高职院校的在校生大都为90后。与“70”后、“80”后的大学生相比, 他们具有更强的时代特色。由于受到社会经济和文化环境的影响功利心强、价值观现实、个性独立;由于父母的溺爱和过度呵护, 习惯以自我为中心, 缺乏与他人沟通、交流、合作的意识和能力。

1.2 高职课程教学模式的变化

随着高职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 越来越多的课程采用理实一体化、基于工作过程等新型教学模式。改革后的课程打破传统的学科知识体系, 以实际工作中面对的问题为中心, 引导学生通过工作任务的完成重新构建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课堂中教与学的组织形式彻底转变, 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 教师成为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1.3 改革的必要性

命令式的传统课堂管理模式下营造出的和谐氛围只是一种虚假的表面现象, 抑制了学生自我学习和自我管理能力的发展。因此, 为了优化课堂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自学自治能力, 必须对封闭式的传统课堂管理进行相应的改革。

2 怎么样改

2.1 转变教师和学生的观念

在日常的课堂管理中放弃枯燥的理论灌输和道德宣讲, 以学生为中心, 以学生的个人发展为目标, 重视学生个体在思想上的差异, 因材施教, 构建以学生为本的高职课堂管理。

2.2 制定柔性课堂纪律

课堂纪律是为了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 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而制定的学生课堂行为规范。传统的课堂纪律以不干扰老师上课, 保证正常的教学秩序为目的, 过于刻板, 使学生从行为到思想按照老师预设的程序进行, 课堂成为了老师的舞台, 忽略了学生的发展。同时, 随着课程的改革课堂纪律所要维持的“教学秩序”本身发生了变化。学生在课堂中更多的是:热烈讨论、积极参与、动手实践、主动表达观点等活跃行为。因此, 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保证良好的教学秩序, 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 课堂纪律需要多一些柔性。

2.3 建立新型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直接影响着课堂的有效管理。

那种“师道尊严”、“敬而远之”的师生关系不利于课堂教学的开展, 更不利于学生各个方面素质的培养。良好的课堂管理需要建立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

新型师生关系的重点是两个“互相”、两个“共同”和一个“桥梁”。

一是要互相平等、互相尊重。师生之间是平等的关系, 没有高低和尊卑之分。教师和学生通过课堂教学中的一言一行得到对方的认可和尊重。

二是要共同成长、共同创新。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的成长是相辅相承的。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水平越高, 学生的成长就越快, 同时, 学生的成长又追赶着教师不得不向着更高的领域成长。双方始终处于一种不断成长的追逐状态。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必须不断更新教育理念, 创新教学方法;教师的创新意识渗透给学生, 培养更多的创造能力。

三是要架起沟通的桥梁。以平等、尊重的态度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从中得到共同成长;通过创新不断优化彼此, 这一切都需要良好的交流和沟通才能够实现。

综上所述, 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应该像朋友一样平等、像家人一样和谐。

3 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对于在课堂管理改革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及时进行总结和思考。具体如下:

问题1:学生对课堂角色的转变很不适应, 认为教师在偷懒, 将大量的时间留给他们自学、思考和实践, 从而产生消极抵触的心理。

对策:教师应该进行说课, 使学生全面了解改革后的课堂模式。在实施中耐心引导学生, 用事实说话, 让学生从内心到行动慢慢认同。

问题2:学生的参与意识较差, 不愿意表达自己的观点, 不主动进行互动。

对策:改变学生“沉默是金”的固有思想观念, 从职业角度和社会角度启发学生重视个人的综合能力。配合教师调整自己, 把握锻炼机会, 提高自我表达、与人交流合作等能力。教师需要增加对学生的关注, 对于细微变化及时给予鼓励。

问题3:部分学生存在惰性心理, 抓住课堂管理中的漏洞, 不求所学, 只求及格。严重违背了开展课程改革和课堂管理改革的初衷。

对策: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 完善课堂管理制度;给予这些学生更多的关注, 把他们的心拉回“曹营”。

参考文献

[1]徐玉.基于“以生为本”的高职课堂管理[J].天津大学学报.2010.06:76-78.

[2]卫嵘.高职院校有效课堂管理的思考[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10.09:36-38.

[3]徐兆栋.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的柔性化探索[J].高等职业教育.2006.03:42-43.

[2]郜旭芳.构建以人为本高职学生管理体系[J].改革与开发.2011.05:90.

改革学生管理模式 篇2

摘要:对于广大高校,在各项日常事务处理的过程中,应加强学生档案管理。然而,传统思维限制下,学生档案难以实现科学有效管理。比方说,管理的过程中手段较为传统,制度难以完善诸多方面存在问题。为此,本文探讨如何实现科学有效档案管理,并阐述自身相应观点。

关键词:新时期;高校;学生档案;管理;改革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06002-0248-01

对于广大高校学生,应充分落实对其档案管理。学生档案承担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生活或者是学习阶段,客观进行各项事务的记录。学生档案通常包括,原始各种材料,同时涵盖诸多历史证件。人力资源为实现有效开发,需要充分参考学生档案。教学状况为充分了解,学生档案同样需要进行参考。由此可见,学生档案从性质上考虑,使用价值较高。

1新时期学生档案管理改革存在的问题

1.1信息含量不够齐全

目前,对于多数学生档案,没有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档案管理实施过程中,仅仅开展材料归类,然后对其进行保存。基于材料归类角度考虑,材料涉及三个方面:第一,主要针对于学生政治表现,比方说入团材料,学生入党申请书,政审过程中的相关材料,毕业鉴定诸多方面内容。第二,学籍方面的相关材料。包括学生高考所取得的成绩,奖学金获取过程中需要的证明,学位或者学历方面证明。第三,学生身体状况方面材料,比方说入学体检表诸多方面内容。然而,教育制度正在不断改革,对于原有归档内容,弊端也逐步凸显。比如说,政治色彩方面,相对过于浓厚。以往档案材料过分注重成绩,但是个性化内容较为欠缺,对于综合素质,难以合理有效反映。比方说,职业能力方面,学生是否讲求信用等。

1.2档案管理过程中,制度不够健全

对于诸多高校,难以充分认识档案管理。档案管理过程中,制度不够完善,规范化程度远远不够。工作流程方面,同样不具备科学化。学生档案难以真正实现科学有效管理,档案管理实施阶段,某个部门进行全权代理。比方说,学生处进行全部负责,人事处或者其他部门就会概不负责。学生一旦入学,对于自己档案,整理无法充分落实到位,材料容易出现积压等不良现象。

1.3档案管理过程中,手段普遍较为落后

现阶段,高校普遍处于不断扩招之中,对于学生档案,难以真正实现科学有效管理。管理方法较为落后,普遍仍然进行纸质管理,手工方式仍然得到沿用。基于管理手段考虑,普遍十分落后。尤其近年来,高校普遍进行连续扩招。学生档案从数量上说,普遍处于急剧增加的状态。档案管理实施过程中,难度不断加大。档案管理方式角度来说,普遍过于传统和落后。

2新时期高校加强学生档案管理的相关策略

2.1学生档案信息方面,不断增加类别以及内容

目前,对于学生档案来说,不能对所有信息进行全面反映。为此,增加内容是较为必要的。第一,信用档案需要适当添加。只有学生具备诚实守信美德,才能充分促进个人发展。用人单位角度来说,也会更加关注学生。只有充分落实学生信用档案,信用方面才能具备足够资本。第二,学生能力方面,通过档案进行广泛关注。特别是对于档案材料,学业成绩仅仅只是一部分,通过档案管理,应多方面进行了解,这样才能使其潜能开发。学生能够进行积极创新,实践能力同样增强。第三,应学会积极构建心理档案。学生长期处于较大学习压力下,心理方面容易出现问题,因而心理档案是非常必要的。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充分发挥个性,健康茁壮成长。

2.2学生档案管理方面,应朝着网络化方向发展

计算机逐渐应用和推广,无论是高校录取,还是广大学生毕业,网络化管理已经流行并发展。电子档案逐渐开始形成,同时逐渐开始应用推广。为充分贯彻落实档案管理,计算机需要充分担当核心作用,分类归档的过程中,需要按照相应的计划,遵循相关具体步骤。数字化管理的应用推广,网上就能对信息进行有效查阅,同时对其科学有效利用。针对于学生档案方面的管理,网络化管理同样值得没推广。现阶段,多数高校逐渐普及应用校园网,档案也逐步能够实现科学管理。学生电子档案通过普及推广,信息数据库得以有效构建。检索过程中,同样逐步朝着网络化方向发展。人力物力资源方面,能够实现一定程度节省,工作效率也能得到不断提升。

2.3档案管理制度方面,应力求予以规范

学生档案信息能够起到十分关键作用,因而需要保持完整。信息内容方面,需要保持较为准确。因而对于档案管理人员,需从档案特点角度考虑,管理制度方面科学构建。基于此,档案管理过程中,主管部门应明确。部门职责应科学划分,这样才能分工较为明确,实现不同人员各尽其职。应规定归档的时间,这样才能及时进行归档。同时,档案材料能够更加齐全。除此之外,突击整理能够得到避免,工作量降低。

2.4学生档案资源等方面,应实现充分开发利用

档案利用的过程中,才能发挥出应有的价值和作用。档案资源只有完善,才能真正实现为社会进行服务,作出贡献。档案管理实施阶段,应注重考虑社会诸多方面因素,比如说政治文化背景,当前社会经济,现阶段社会文化等。只有这样,档案价值才能得到凸显。对于学校档案工作者,应从新形势方面考虑,注重加强服务于学生。信息资源方面考虑,才能得到有效开发利用。结语本文探讨如何实现科学有效档案管理,并阐述自身相应观点。现阶段,学生档案难以真正实现有效管理,信息含量不全的问题普遍存在。管理制度方面,仍然不够健全。管理手段方面考虑,较为落后的问题普遍存在。只有通过信用档案的建立,积极构建心理档案,网络化实行管理,管理制度方面力求不断完善,档案管理才能真正实现有效改革。

参考文献

[1]陈琪.高校档案管理模式转变问题研究[J].价值工程,,30(4):287-287.

[2]李文庆,赵艳华,刘秀平等.信息化环境下的高校档案管理探析[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6(6):157-159.

[3]金俊兰.基于信息数字化的高校档案管理新体系构建[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30(4):150-151.

改革学生管理模式 篇3

一、中职学校教育现状

笔者认为,中职学校目前的教育现状令人十分担忧,由于缺乏教育质量的刚性评估标准,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缺乏抓手,教师缺乏核心价值观的牵引,学生的学习缺乏目标和原动力,从而导致中职教育的办学方向发生了偏离甚至迷失了办学方向。例如有招进来不到一年就送出去就业的人称“倒买倒卖的人贩子”学校;有咬定对口高考不放松的“准普高”办学模式。令人奇怪的现象是:凡是对口升学考得好的,学校的管理就比较规范严谨,社会声誉也很好,招生形势也很乐观,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比较一下参加对口高考的中职学生和参加就业的中职学生想法,我们就很容易明白为什么了。参加对口高考的学生有高考目标的牵引(竞争性),不付出努力就完不成目标,而就业的学生没有目标的牵引或者说目标完成没有竞争性,导致学生没有学习的动力。

再比较一下从事两类学生教学的教师,从事对口高考教学的教师有阶段性教学成绩比较的竞争压力与高考目标实现的激励,教师的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从事教育教学的管理者可以通过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对教师适时“敲打”。而从事就业学生教学的教师无教学目标考核,教好教坏一个样,教多教少一个样,进度不统一,试卷自己出,成绩随便给,以至于经常出现还没考试成绩倒先出来了的现象。由此可见,中职学生的课堂是怎样的:教师上课迟到、早退、不备课,经常让学生上自习的,学生上课吵闹、睡觉,老师不管不问等等。凡此种种带来的恶果不仅导致学生学业的荒废,而且会导致学生学习品质和做人品质的下降,教师的不负责任和玩忽职守给学生未来的职业操守带来了非常恶劣的影响。

二、建立中职学生质量标准的必要性

当我们认真审视中职学校这一教育现状并试图改变之时,却发现找不到着力点,从课程设置到教学计划、目标、进度都没有统一的要求和标准,学校也没有给出明确的教育教学目标或者说没有根据目标的完成情况来考量教师的工作绩效,因此,课堂教学随心所欲,课后辅导、考试敷衍了事,实习实训听之任之,不出安全事故就算万事大吉,成了大部分教师工作的常态心理。那么,如何给中职学校教师树立明确的工作目标呢?由于教师劳动的特殊性,学校无法从教师本身的有形劳动来评价教师工作的优劣,而过程性评价的不可操作性,使我们只能从其工作对象学生来反观教师的工作绩效,实施学校教育的终端评价,评价学生即是间接评价教师,因此,建立中职学生质量标准就成为中职学校教育教学质量评估体系的核心要素,也是当务之急。

三、如何构建中职学生质量标准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要求,职业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会,致力于提升服务社会的能力,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而综合素质是指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必要的文化基础、熟练的职业技能、健康的身心素质。因此,中职学生的质量标准应建立在提升其综合素质基础上,即职业道德、基本素养、职业技能、就业和创业能力四个维度上。如果用百分制来量化,其权重设置为:基本素质占25%,职业素养占15%,职业技能占30%,就业和创业能力占30%

职业道德从职业习惯和职业修养去考查,依据是实习实训考查成绩;基本素养从学生德、智、体三个方面去考查;职业技能通过技能鉴定来考查;就业和创业能力从技能大赛和顶岗实习两个维度来考查。各维度单项量化分不得低于50%,总量化分不低于60%可以认定符合中职学生质量标准。否则不予认定毕业,待其补修单项直至总分符合标准为止。对各单项量化分在75%以上,总分值在85分以上的学生可评为优秀毕业生,学校对优秀毕业生应给予适当奖励并优先向优秀企业推荐就业。

四、建立中职学生质量标准的操作程序与规范

第一,职业道德评价贯穿学生高中三年的学习、生活、实习实训。分学年评价,毕业前汇总形成总体评价,由学生处负责。

第二,基本素养中的体育与健康评价分单项测评,然后汇总评价,每年两次,上半年在六月中旬,下半年在十二月中旬,由教务处牵头,体育组负责实施。

第三,公共基础课及专业理论课评价在学生高二第二学期的最后一个月中旬进行,教务处负责。公共基础课为语、数、英三科,评价标准及内容为基本素质要求,专业理论课评价科目及内容标准由教务处会同专业组审定,在学生入学教育时予以告知。

第四,职业素养中的普通话由学校普通话测试站负责测试,每年4~6次,学生从第二学期就可参加,直至达标。

第五,计算机等级测试由信息办组织,每年两次,上半年、下半年各一次。

第六,实习实训评价由实训指导教师负责评价,分月评价,该学段任务结束后,形成总体评价交实习实训处汇总,评价结果应按比例分四等, 按A占15%,B、C占80%,D占5%比例划分。

第七,专业技能考核由实习实训处负责,根据学生技能考核成绩及技能鉴定等级予以评价。

第八,就业与创业能力中的顶岗实习由实习实训处负责,根据学生顶岗实习企业表现(实习鉴定、企业评价)及业绩(薪资)来综合评价,评价结果按比例分四等, 按A占15%,B、C占80%,D占5%比例划分。

第九,技能大赛由实习实训处负责,根据学生参加技能大赛的态度、大赛级别及获奖等次予以评价。

第十,对口升学由教务处负责,根据学生学习态度、对口高考成绩及录取学校予以评价。

五、中职学生质量标准在学校管理中的积极作用

建立中职学生质量标准,可以在学校管理工作中产生如下四方面的积极作用:

1.目标导向作用

建立中职学生质量标准,就如同在中职学校教育教学管理中树立了一个标杆,给全体学生和教师明确了目标和任务,也就明确了努力方向,学校如果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学期工作目标,效果会更明显。

2.考核评价作用

建立中职学生质量标准,就如同在中职学校建立了一把尺子,这把尺子可以用来考量学生,同时也可以通过考量学生的结果来考量教师的教育教学,学校由此可以建立符合本校实际的教师绩效考核评估体系。

3.核心价值牵引作用

一个单位或者一个集体如果没有核心价值观作为共同的目标去努力,这个单位就没有灵魂,也就失去了凝聚力,其结果就是一盘散沙,就像沙漠中迷失方向的驼队,四散奔逃。而中职学生质量标准就可以作为中职学校办学的核心价值观,中职学校的办学目标就是为社会培养高质量的优秀中职毕业生,来服务经济社会,服务地方经济。用这个核心价值观来牵引中职学校的常规教育教学工作,学校的管理就有了抓手。

4.为探索职教新的办学模式提供操作平台

建立中职学生质量标准不仅可以为弹性学制和学分制实施提供操作平台,同时还可以实现《规划纲要》中提出的坚持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全日制与非全日制并重的办学模式。

高校学生管理制度改革小议 篇4

随着社会的发展, 科技的进步, 西方思想的不断深入, 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革新。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是高等教育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做好了能够积极促进高等教育的发展, 反之则阻碍高等教育的前进。

1"学生管理"的含义

"学生管理"主要是指什么呢?1990年国家教委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 第一次以"学生管理"作为文件名, 该文件指出, "本规定所称的学生管理, 是指对学生入学到毕业在校阶段的管理, 是对高等学校学生学习, 生活, 行为的规范。"这一规定反应了那个时期学生管理工作的特征和内涵, 即"管理学生", 对学生的言行进行规范, 对学生的纪律加以管理。然而, 随着社会的不管进步, "学生管理"的内涵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学生的心理咨询、就业咨询、勤工助学等越来越受到重视。学生管理不仅仅局限于对学生的规范、约束和控制, 还体现在对学生学习、生活、心理、就业等方面提供咨询和帮助。

2 高校学生管理制度改革的意义

(1) 高校学生管理制度改革是高等教育制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社会的发展, 市场经济的深入, 知识经济的日益增长, 政治、经济、文化全球化日益加强, 高等教育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变革:从内部教育机制不断改革、招生就业制度不断创新、到后勤社会化, 高等教育越来越重视学生素质和学科的实用性、关注社会、与国际接轨。如何在外面形式不断变化, 内部压力不断增加的情势下, 做好学生管理工作, 关系着高等教育前进的步伐。只有将学生管理工作做到规范, 有条不紊, 高校管理才能从无序到有序, 从经验走向科学[1]。

(2) 高校学生管理制度改革是构建和谐学校的重要保证

高等学校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先进思想和科技出现的基地, 承载着民族的未来和希望, 所以, 构建和谐学校是构建和谐社会重要的组成部分。学生管理制度改革, 对构建和谐学校有着重要的作用。只有学生管理工作做好了, 学生的学习生活才会处于和谐的状态, 学生的心理和身体健康, 有问题能得到及时的帮助和指导, 思想积极, 态度乐观, 才有助于构建和谐校园。

(3) 高校学生管理制度改革, 是适应高校管理工作科学化的需要

首先, 学生是学生管理的主要对象。由于大学的扩招, 使大学生的数量前所未有的增加。学生的学籍管理, 学分管理, 考试管理, 教学管理等都成为复杂而庞大的工程。所以高校学生管理制度要引进先进的科技, 采用电脑辅助技术, 科学有效地管理这些常规工作。其次, 对学生的管理, 合理的规章制度的制定非常重要。既要尊重学生的合法权益, 又要对违规的学生进行合理的惩戒, 如此才能够有效地约束和管理学生, 使学生在可行的范围之内正常地生活和学习。既要对学生进行应有的教育, 又要对学生施行应有的奖惩。第三, 合理地开展心理咨询、就业咨询、健康咨询, 切实地帮助学生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能够化解许多不必要的争端和悲剧。

3 高校学生管理制度改革的措施

(1) 学生管理理念的转变

管理理念的改革有两点需要注意:一是要认识到管理对象是学生, 是活生生的人, 要以人为本。二是要意识到社会的变革要求管理者的思想要与时俱进, 而不是固步自封。以人为本, 首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管理者要从根本上意识到, 学生虽为受管理者, 但他的人格和管理者是平等的。切忌随意辱骂学生, 侮辱学生人格, 践踏学生尊严。学生不是无知无识的植物, 而是有知有觉有思想的人。高校的学生都是处于18-22的年龄阶段, 有着这个年龄阶段共同具有的特征。但是每个学生由于家庭、地域、成长经历、性格等各方面的差异, 使得每个学生具有自己的个性。

(2) 学生管理手段的改革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 大学教育日益产业化, 使得大学生的数量前所未有的增加。学生的学籍管理等管理工作都成为复杂而庞大的工程。如果像以前一样仅靠人力而为, 恐怕很难完成。所以高校学生管理手段要信息化, 通过引进先进的软件, 采用电脑辅助技术, 科学有效地管理这些常规工作。一位学者曾说:"管理工作者有44%属于常规工作, 许多具有规律性, 完全可以由办公机器代替人工。另外56%的思考工作中, 还有一般左右为规律性工作, 也可由办公机器所完成。"[2]。学生管理工作繁杂而琐碎, 但具有规律性, 比如学籍管理、课程设置、学分管理、成绩登录、教学管理、电子档案管理等, 都可以利用现代技术, 建立集成化的信息管理系统。还有学生思想动态方面的管理, 也可以借助计算机辅助数据分析, 了解现在学生的心理状态、价值取向等。

(3) 学生管理方式的改革

学生管理的方式, 需要一方面晓之以理, 一方面动之以情, 加上合理的规范约束和奖惩。晓之以理, 即定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动之以情, 即学校开设诸如心理咨询、就业咨询、勤工助学、帮困扶贫等机构, 切实从物质上和精神上都帮助学生。

摘要: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是一项系统的工程。高校学生管理制度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是高等教育制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高校的管理和发展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高校学生管理制度改革包括管理理念的转变、管理手段和管理方式的改革。

关键词:学生管理,意义,改革

参考文献

[1]高枫.高等教育法规实用教程[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4:180.

大学生参与高校管理改革策略论文 篇5

调查访谈中发现,大部分学生对参与学校管理并不熟悉,态度并不积极,甚至是漠不关心。他们认为自己只是大学校园的一个过客,没有必要去参与学校管理,只需要服从校方安排,消极待命,顺利毕业。很少有学生主动要求参与到学校管理,即使有,也是迫于学院压力或者是为了加学分,参与态度很消极。

2.2学生实际参与内容有限,层次不高

学生参与的范围和内容都非常有限,学生的参与大部分仅仅集中在与学生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浅层次管理上,例如学生宿舍管理、食堂质量监督以及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等。在更高层面的决策上,基本没有学生参与。

2.3学生自身存在局限性,效用不高

在参与高校管理过程中,大学生本身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①学校管理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学生不具备管理相关的知识水平、才能和经验阅历,容易“纸上谈兵”。②大学生由于自身能力有限,容易造成感情用事,产生不良后果。③学生在做出一些决策时,容易顾及眼前利益而做出不利于长远发展的决定。

2.4缺乏相关制度和机制保障

改革教学模式 促进学生主体发展 篇6

一、构建教学模式,突出学生主体性

我校确立了”互动实践”教学模式课题研究,”互动实践”教学模式是一种适应发展性教育思想的教学模式,它的重点在于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学生的主体发展提供更大的空间。”互动实践”教学模式主要是处理学生主体发展和教师专业发展两个要素的关系,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是把课堂教学活动看作是师生之间的一种特殊交往活动,它是教师与全体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教学内容以及思想的相互交流。这种模式是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不断优化教学环境,构建一个新的课堂教学氛围,在学生经过预习、自主探索基础上,展开小组合作学习,努力实现课堂教学互动。学生通过参与类似科学研究的学习活动,获得亲身体验,处于一种积极主动的状态,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主动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大胆实践的创新精神,突出学生主体性。

二、注重互动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主体性

为确保学生主体性地位得到切实的发展,我们构建并实施了新的课堂教学活动流程。

1教师精心备课,学生全面预习

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针对课标、教材、学生及教法等多方面全方位进行准备,同时一定要注意知识的拓展和延伸,这不但有利于学生理解掌握运用知识,而且有利于学生对所学过的知识有一个更系统更深度的了解,不断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概括能力。若第一课时时间较紧,可在自习辅导课中进行。更为重要的是学生要做好课前预习,要有预习笔记,清楚每节课的基础知识、发现的学科规律及其收获感悟,在预习时要把每节课的课后练习题做好。尤其对预习过程中的困惑疑难之处多加记录,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处理,组内不能解决的组间探究或请教老师。学生的预习阶段旨在关注学生的主体性的培养和激活,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教师精讲新课,解答学生疑问

在授课环节,教师必须让学生经历学科知识的形成过程,动手操作、观察、猜想、证明是学习本学科知识的重要方法和手段。教师讲解时要省时高效落实学科基础知识,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实现教学目标;揭示本质,充分展示学科中严密的逻辑,促进学科思维发展;同时要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渗透,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新课讲解后,教师要详尽回答学生在预习中的疑问,必要时引导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这种学习方式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其主体作用。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基本组织形式具体有两种,一是组内重组→分组合作→群体交流→组间交流,二是自主探索→群体交流→个人总结→组间交流。在这个过程中不但学生的思维得到升华,而且主动探索的创新精神得到了培养。

3学生讲解例题,教师全面评价

由教师讲解例题转化为学生讲解,不足之处其他学生补充,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体验成功的喜悦,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学生讲解时教师要关注学生的讲解是否清晰准确、逻辑是否严密、是否给其他学生知识延伸的思考空间,教师要密切关注所有学生的反应,然后从讲授方法、讲解深度、讲授状态等多方面进行评价。这种有效的评价有助于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有助于教师改进教学,真正做到教学相长。

4课堂检测互评,教师释疑点评

教学检测是检验课堂效果、巩固知识、提高能力的重要手段,从注重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提升解题能力及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方面设计课堂检测内容,组内交换批卷、交流后,教师根据学生解答的情况做出点评。点评时要培养学生多元的思维能力,促进创新精神的形成和发展,同时关注学生整体、全面的发展,不能仅仅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

5总结概括提升,布置分层作业

由学生畅谈每节课的收获、感悟,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概括是否使知识系统化,引导学生强化巩固知识,加深对重点、难点知识的理解,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提炼思想方法。教师在备课时要设计不同层次的作业,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使思维能力较强的学生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6课后加强反思,提高课堂效率

为了上好每一节课,教师要把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作为认识对象而进行全面深入的冷静思考和总结,不断发现问题,及时调控教学行为,总结教学规律,提升自己教学实践的科学性、合理性,从而使教师进入更优化的教学状态,使学生得到更充分的发展,更好地促进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

这种有效的互动的课堂教学,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不但能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促进认知发展,更能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创新精神,促进学生主体发展。

三、注重科学概括强化反思,促进学生主体发展

1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实现学生主体发展

首先,培养了学生探索问题和独立解决问题的态度和精神,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提高,同时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都有所提升。

“课堂因互动而精彩,学生因自主而发展”,“互动实践”教学模式使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效果好起来。由于实验大大的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每堂课学生都在参与中学习,都在快乐中学习,都在享受中学习,课堂在和谐的氛围中交融,师生在和谐的关系中发展。以人为本,关注全体,教学相长,师生互动,把学生的厌学变为好学,把学生的负担变为轻松,学生在学习知识、提高能力的过程中,表现出了我快乐、我参与、我成长,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明显提高,学生的其他技能也明显增强。

其次,有效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教学成绩、文化修养、道德修养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教学改革重在成效,这种教学模式就在于大面积、大幅度提高学生的素养,改善学生的整体文化修养和道德修养,经过实验,学生的学习成绩明显提高,连续五年学校有十余名学生考入五中,学校3次获中考质量提高显著奖,同时学生在各种竞赛活动中获奖人数和获奖层次较前几年大幅提高,另外,学生尊师爱学、感恩父母、团结合作的意识增强。

2教师的整体素质得到提高,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自课题研究以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由原先的单向灌输转变为多向传递反馈;由原先只注重学生的智育转变为注重以人为本,全面发展。观念的更新带来了工作动力,各位实验老师积极学习先进理念及优秀教法,并结合实验班学生特点,努力付诸实施,不仅培养了学生而且提升了自我,促进自身专业发展。

改革教学模式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篇7

一、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

历史学科内容复杂, 学生要掌握古今中外的历史知识, 就必须识记大量的时间、地名、人名、事件和术语等。因此, 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是学好历史的先决条件之一。

第一、趣味记忆法。

《心理学》把兴趣称为集中注意力的源泉。那些容易记忆的史实, 往往都具有新奇、生动和趣味性强的特征。教学过程中, 在不脱离教学大纲的前提下, 教师可以适当地拓展和加深, 恰到好处地增加一些“作料”, 就是补充一些与教材内容有密切联系的历史知识, 帮助学生更具体透彻地理解教材。如讲“秦末农民战争”, 可简略讲起义酝酿过程, 计杀将尉的故事;讲“巨鹿之战”, 可补叙“破釜沉舟”的故事;讲“淝水之战”可插入“草木皆兵”等故事。这些故事用时不多, 却使事件进程脉络更加分明, 不但有助于揭示历史事件的实质, 且内容生动有趣, 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从而有助于记忆。这样, 既加深了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 又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

第二、归纳记忆法。

美国著名教育学家布鲁纳认为:“人类记忆的首要问题在于组织。”这里所说的组织, 就包含有对所有要识记的知识进行归纳和整理的意思。实践证明:将繁杂的历史知识进行归纳、总结, 理出一条条线索, 有助于学生的记忆。

例如, 中国近代从鸦片战争开始到“五四”运动为止的历史, 可归纳为:一次变法, 两个阶级的产生, 三次革命高潮, 四大不平等条约, 五次重大的侵华战争。这样, 学生就能由纲及目, 有条不紊地掌握这一段历史的内容。

第三、比较记忆法。

比较法对培养分析和记忆能力有更重要的意义。比较, 就是对历史上的相同的事件、人物、现象进行辨别, 找出优劣高下等差异的思维方法, 是人们认识事物的重要方法。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 往往会出现一些惊人的相似之处。要弄清这些现象的异同, 必须借助于比较方法, “有比较才能鉴别”。通过比较, 才能得出合乎实际的结论, 加深记忆。

历史教学中的比较, 大体说来, 可分纵向比较和横向比较两大类。

纵向比较是对先后出现的同类事件、人物进行比较。如, 讲中日《马关条约》, 可与《南京条约》比较其异同。讲隋末农民战争可与秦末农民战争比较其背景、结果和影响。通过比较, 使学生找出历史事件的差异, 认识历史发展的阶段性和人类历史不断发展的规律性。

横向比较, 通常是同时代, 同类性质的人物事件的比较, 也可以是典章制度等有关内容的比较。如, 古代希腊城市国家雅典和斯巴达的经济政治情况比较, 封建时代东汉大地主田庄和西欧封建庄园的比较, 近代资产阶级革命中英法美三国土地政策的比较, 等等。通过比较, 使学生了解人类历史发展的多样性和不平衡性。在找出异同点的基础上, 分析产生异同的原因, 从而加深对各种历史事物性质、特点的认识, 形成准确而完整的概念, 在头脑中留下鲜明而深刻的印迹, 更有效地巩固所学的知识。

二、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从平日测验和考试中我们经常可以发现, 学生在答题中常见的现象就是要点不全, 其根源可以从我们教学上检查。我们应该教会学生在全面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 提炼教材内容的要点, 培养其概括能力。

例如:讲抗日战争时期“我党为克服困难采取的措施”, 课本上讲得很多, 但可概括成四个要点: (1) 军事上, 展开了“反扫荡”斗争; (2) 政治上, 实行了“三三制; (3) 经济上, 开展了大生产运动; (4) 思想上, 进行了整风运动。把这些内容要点一一展开, 就是全部内容。

三、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 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何培养这两方面的能力, 笔者认为必须做好下面两点。

第一, 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内容, 善于挖掘内在联系, 经常引导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来观察和分析问题。如中国原始社会的发展, 奴隶制的产生, 井田制的瓦解, 封建中央集权制的建立, 西汉的“文景之治”, 东汉的“光武中兴”, 唐朝的“贞观之治”、“开元盛世”, 明朝的资本主义萌芽等章节, 都可以用来阐明“人类社会的历史, 首先是生产发展的历史”这一观点。

第二, 要把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交给学生。历史教学不仅要教给学生基本的历史知识, 更重要的是要教给学生会动脑思考, 在教师指导下能够自己去探索历史知识宝库的奥秘。为此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自学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进行实际锻炼的一种有效方法。因为学生在自学中碰到的问题, 要自己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就必须动脑动手去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 样就提高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灵活性和创造性。因为学生一般性地理解了所学的历史知识是不够的, 应该使其灵活运用, 有自己的见解, 使之在研究某一事物时, 从多角度看问题。教师要为学生这种逻辑思维的发展铺平道路, 创造条件。每节课, 教师要拿出充裕的时间让学生去观察、去思考、去议论, 从而明确在知识的彼此贯通上还欠缺的某些东西时, 他们才会积极努力并自觉地去掌握知识。

现代中学生知识面宽, 他们不满足于课本上的东西, 渴望教师能把他们带入广阔的知识领域。这就要求教师要博闻强记, 能以丰富的知识去陶冶学生情操。只有这样,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才能左右逢源, 让学生耳目一新, 才能运用自如地去培养学生的能力。

改革学生管理模式 篇8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基金项目,创新创业,管理模式,创新能力

0 引言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学改革,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高等教育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 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1]。我国大学生创新能力比较低, 主要表现: (1) 缺乏创新思维; (2) 缺乏创新意识; (3) 缺乏创新热情。

为了克服大学生已经形成的思维惯性, 必须以科技创新为载体, 用实际内容、具体形式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欲望[2]。西南科技大学大学生创新基金项目正是通过科技创新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具体实施过程:提供一定的经费资助, 聘请专业教师指导, 鼓励学生参与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 引导学生做出创新成果。大学生创新基金项目已经顺利实施13年, 学校共资助经费130余万元, 立项1300余项, 惠及5000余名学生, 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虽然大学生创新基金项目在培养创新人才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但是在实际的管理和运行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缺点和不足。

1 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1 管理体系有待完善

我校学生项目根据对象和级别的不同可以分为两大类: (1) 校级项目。由校团委领导的大学生创新基金项目, 主要针对在校二、三年级的本科学生, 只有创新实验项目类型; (2) 省级和国家级项目。由教务处领导的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 针对所有在校学生所组成的团队, 本科生和研究生可以交叉, 包括创新实验项目、创业训练项目和创业实践项目三种类型。

因为管理体系中管理对象不同, 级别不同, 管理者不同, 存在以下问题: (1) 校级项目只是针对创新实验, 在研究领域上过于狭窄, 忽略了对学生创业方面的鼓励; (2) 由于省级、国家级项目和校级项目的名字相似导致很多学生混淆, 甚至提交错误的材料; (3) 同一个研究课题, 可能同时在三个级别的项目立项, 占用过多的资源。

1.2 经费不足

每年创新基金项目总经费为10万元, 而接收到的申请书大概在200份左右, 为了扩大受益面, 批准立项的项目在100项左右, 立项的项目的资助经费一般少于1000元/项, 个别项目经费甚至低至300元。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经费的欠缺大大的打击了学生的积极性, 导致学生消极对待, 阻碍项目的顺利进行, 很难做出有价值的课题。近两年我们以减少项目数量来平衡单个项目经费, 将数目控制在60项左右, 每个项目的经费确实增加了, 某些理工科项目的经费高达2000元, 但是项目数量减少了, 竞争太激烈, 立项难度大, 学生受益面变窄, 最终效果却不理想。

1.3 师资结构不合理

根据项目管理办法的规定:指导教师须具有中、高级职称或者硕士以上学历。新参加工作的教师、较低职称学历的教师均不能参与项目的指导, 而高职称高学历的教师忙于政务或者各种项目, 最终指导任务落在了中级职称教师身上。中级职称的教师一般已经工作2~3年以上, 他们没有当初的工作激情, 为了晋升职称必须投入很大精力去撰写高质量论文或者提升学历, 根本无暇指导学生项目, 另外, 教师指导学生项目没有纳入工作量的考核中, 也没有任何物质补偿, 久而久之, 这部分教师也就敷衍了事。

1.4 结题率偏低

近十年的资料显示, 每年的项目结题率都在80%左右, 结题率偏低。经过调查, 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经费不足无法继续;缺少教师指导, 无法完成合同任务书内容;项目负责人能力不够, 无法带领团队开展研究;项目进度安排不合理, 到期未完成实验。归根结底是因为我们缺少一个评价体系, 没有对这些无法结题的项目相关人员采取惩罚措施, 也没有对优秀结题的项目相关人员进行奖励措施。

2 管理模式改革探索

为了更好的管理大学生创新基金项目, 对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初步的改革。

2.1 四级管理体系

为了解决现有管理体系不完善不全面的问题, 重新设计了一个自下而上的四级管理体系[3], 使得相关的管理成为一个整体, 项目名称统一称作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 避免了因为名字的相似而混淆。为了增加受益面, 增加项目数量, 特增加院级项目, 从低到高分别是院级、校级、省级和国家级, 全部级别均包含创新实验项目、创业训练项目和创业实践项目三种类型。院级项目由院分团委自行管理, 校级、省级、国家级项目由工程技术中心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管理办公室负责管理。

2.2 多种配套经费相结合

为了从根本上解决因经费不足导致的立项项目数量与学生受益面之间的矛盾, 采用了多种配套经费相结合的方式[4]。院级项目经费由学院分团委负责落实, 校级项目在原有数量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增加, 原有数量的项目由校团委统一下拨经费, 新增项目则由学院自行提供经费, 省级、国家级的项目维持不变。这样既增加了学生项目的数量, 减小了竞争, 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实践活动, 又没有额外增加经费开销, 有效地解决了立项项目数量与学生受益面之间的矛盾。从2014年开始, 我们开始试行, 立项项目数量提高到77项, 保证理工科项目经费1000~2000元左右, 文科项目经费1000元左右。这种方式得到了师生们的一致好评, 相信在这个基础上, 继续宣传推广, 立项项目数量还可以再提高。

2.3 合理调整师资结构

学院应鼓励专业能力强的年轻教师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进行指导。院级项目可以降低门槛, 允许新参加工作的年轻老师以及职称学历较低的老师指导, 锻炼其带学生团队的能力。校级项目指导教师要求不变, 为了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对他们付出的时间和精力有一定的补偿, 对指导教师计算科研积分和工作量。

2.4 完善评价体系

奖励制度:如公开发表论文、获得各种奖项和申请专利, 从项目经费中抽取5%~10%对学生进行奖励, 项目评为优秀等级, 颁发优秀项目证书, 增加指导教师科研积分;提供推优机会, 比如院级项目推荐为校级, 校级项目推荐为省级、国家级等, 这样对他们所取得的成果也是一种肯定, 并且为他们的后续研发提供了资金保障;有突出成果的项目包括重大科研项目和科研产品成果转化经济效益可观的项目, 项目成员及其指导教师给以适当的报酬, 指导教师科研积分加倍, 科研水平评为A级。

惩罚制度:没有按照合同任务书完成发表论文、获得奖励、申请专利的项目, 结题不能参与评优, 项目评为合格等级;延期的项目, 一律延迟一年, 不能参与评优, 项目负责人和指导教师不能参与下一年度项目;终止的项目, 不仅要求收回全部项目经费, 项目负责人在两年内不得再申请项目, 指导教师不能指导下一年度项目, 指导教师科研水平评价降级, 其补贴工作量减少。

3 结束语

以教育部“十二五规划”实施大学生创新基金项目为契机, 以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为指导, 通过不断探索与实践, 构建具有我校特色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四级管理体制, 完善我校学生科研与创新实践平台的资助体系, 引导并组织学生参加科技创新实践活动, 对原本的大学生创新基金项目“管理体系有待完善”、“经费不足”、“师资结构不合理”和“结题率偏低”这几个问题进行了分析, 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 经过试行, 这些问题得到了有效的改善, 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EB/OL].http://www.cau.edu.cn/jwc/wenjian/009.htm, 1999-06-13

[2]沙洪城.构建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探索[J].中国高教研究, 2004 (3) :76-77.

[3]安江英, 田慧云.我国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和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 2006 (1) :29-32.

改革学生管理模式 篇9

从实际发生来考察当前国内高校寝室运行机制, 主要有综合管理模式和经营管理模式两种情形在运行。寝室综合管理模式指学校内部的后勤部门、学生工作部门、保卫部门和各院系的辅导员、班主任共同参与的学生寝室管理模式。在管理过程中, 采取统一管理制度、思想教育、经济手段等, 以达到全面约束管理学生宿舍效果。经营管理模式是指以经济为手段的经商式管理方法。这种管理模式利用社会力量支持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 减少了学校的管理成本, 减轻了学校的管理负担。但这种社会化的管理模式存在问题:由于宿舍管理方不愿校方介入一些必要的管理, 导致了学校管理与学生宿舍管理脱节的现象。上级和学校对宿舍管理方面有什么要求, 宿舍管理方也难于接受。由于此种管理模式对学生的日常行为的规范教育, 对学生纪律的约束等都无法顺利实施, 一些早前尝试采取此种寝室管理的高校又回归了综合管理的寝室模式。

2 国内大学生寝室存在的问题

现有的寝室管理模式受国内大学人才培养模式制约和决定。即按照培养方案, 国内大学将学生视为被动的客体, 强化有序有目的培养规范统一人才的目标。在应该放权的学生生活中干预过多, 承担管理“无限责任”, 其缺陷显然是限制了学生自主性的发挥。

上述两种寝室管理模式, 无一例外都在强调对大学生的“管理”:提高宿舍管理队伍素质, 深入对学生宿舍管理认识, 健全学生宿舍管理规章制度等;为进一步达到优化管理的目的, 须更新管理理念、规范管理内容、健全管理机构……这些总体上都是为加强管理型寝室体系服务的。为方便管理, 国内大学宿舍大多按照学科和专业统一的原则分配学生寝室;寝室管理中, 严格规定禁止夜不归寝、严禁在寝室使用大功率电器、严禁使用任何明火类物体、严禁寝室留宿非寝室人员等一切可能引起安全隐患的事物, 同时辅以严厉的处罚制度作为政策施行保障。

强化管理可以保证教育教学活动的有序性、趋目的性, 但也约束了学生的自主性, 不利于创造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生成。学生宿舍是大学生学习、思想交流、社会交往和相互影响的重要场所, 过多的管理制度和过细的管理方法影响了大学生之间的正常交流。寝室管理过细过严的结果, 使已经步入成年的大学生仍象中学生一样继续接受被动的指导教育, 阻碍了大学生自主分辨是非、锻炼能力成长的开拓, 深层次造成了中国大学生自主创新能力普遍较差的结果。而中国大学生多学科综合运用和自主创新能力的欠缺, 造成国家这些年甚至建国以来培养的人才, 确实不能满足国家的需要, 不能在世界上占有应有的地位。

3 当代国外大学寝室现状

国外发达国家众多大学几乎无一例外地采取寝室社会化管理模式。以英国剑桥大学 (University of Cambridge) 为例, 该大学从1209年建校初到当代, 一直没有单独成立由学校管理的专门学生寝室, 大学生们从一开始就住在旅舍 (hostel) 里。大学也没有围墙或栅栏等固定区域, 学生所居住的公寓均为学生自主联系、自由租住。学校也没有专门教师或行政管理人员对其进行统一规范化管理。在居住方面, 剑桥大学学生已经成为完全自主的社会人。学生可以在课余时间自然、自由的与居住地社区居民保持、发生各种联系, 不使自己被禁锢在大学“象牙塔”中。另外, 以美国一所普通的高校——密歇根大学为例, 该大学校内既设置了类似中国高校的学生宿舍 (dormitory) 又设置了真正的学生公寓 (apartment) , 同时允许学生自由申请到校外租房居住。两校给予学生的充分的自主管理权强化培养了学生自主自立能力, 而自主自立能力正是创新能力形成的基础性的重要环节。

4 当代中国大学寝室改革思路与可行性步骤

顺应中国当前及未来对于创新性人才的强烈需求, 着重培育具备自主创新能力的新一代合格大学生, 使其能够在国内外激烈的人才竞争中生存并发展, 培育出在学科科学领域有前沿创造性的优秀人才, 是高等教育工作者的使命。生活自理自立能力是培养其素质的基本要素之一。总体思路上, 大学应当变承担学生的“无限责任”为“有限责任”, 改变以往对大学管理过紧、过死的不良管理模式, 引进开放、宽松、自主的寝室管理理念, 是培养适应二十一世纪顶尖人才的当务之急和必由之路。大学寝室管理改革可以作为高校“有限责任”改革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须分阶段、分层次逐步进行。

前期准备阶段。改变过去学生宿舍管理中“以物为中心”, 以培养学生良好生活习惯为主的传统管理理念, 实行为“以人为中心”,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主的新管理理念。在实际工作中, 成立高校学生寝室管理自律会, 让学生们在自我服务、自我管理中自觉接受寝室自我规范化教育。学生自律组织的设置可采取与宿舍学生党团组织等设置相结合的方式, 参与物业管理等方面, 发挥自身作用。

中后期实践推广期。大胆改变当代中国大学生公寓多建在大学校园中的狭隘分布格局, 以现有校园内寝室为基础, 校园周边居民点为辅助, 鼓励 (至少不限制) 部分大学生居住在居民区, 使部分大学生率先体验锻炼自立能力 (此种情况在国内大四考研一族中已经普遍存在) 。同时, 积极面对并处理大学生分散居住可能产生的卫生状况恶化、个人财产安全不易保证、火灾隐患加大及男女生同居增多等一系列环境、安全和道德等问题。敢于让大学生在实践中锻炼、改正并提高自己。定期对国内传统寝室管理和宽松管理的大学生做细化对比研究, 通过素质测验或毕业后对反映学生实际工作能力信息的收集的比较, 作为最终是否要大范围推广的理论依据。

5 结语

改革学生管理模式 篇10

一、统一思想, 提高认识, 营造氛围, 创造良好教育环境

在教师录用上严把教师入口关, 通过“公开、公正、公平、竞争、择优”的原则, 选拔高素质大中专毕业生进入教师队伍, 克服“重学历, 轻能力”的片面用人机制, 理顺激活用人体系建设, 促进优秀教师合理流动, 对口互调交流学习, 激发广大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鼓舞教师工作的斗志。同时, 师德师风建设刻不容缓, 必须统一思想, 提高认识, 增强教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规范教师行为, 依法执教。对爱岗敬业、乐于奉献、严谨治学、业绩突出的教师进行表彰奖励, 树立典型, 弘扬先进;将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评价作为年度考核的重要内容, 倡导教师廉洁从教, 公道正派, 以积极、乐观、健康的心态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学中去, 为创造“内强素质, 外树形象, 德行并举, 争创一流”的良好教育氛围奠定基础。

二、建立“知行统一, 研修并重, 互动交流, 终身学习”的教师队伍建设长效机制

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 更是人类文明成果的传递着, 教师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健康成长, 只有通过不断学习获取新知识, 学生之间才能逐渐缩小差距, 取得进步。而大力开展教师培训工作, 不仅能促进青年教师健康成长, 而且能使广大教师提升自身素质, 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为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找到新的发展空间。近年来, 采取“走出去, 请进来”的办法, 并在研究新教材和新课标的基础上, 通过展示交流活动, 形成“骨干带头, 示范引领, 互相学习, 取长补短, 共同提高”的格局。同时, 建立教师专业发展档案袋跟踪管理, 完善考核制度体系, 能够有效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三、全力打造“六模块‘3+X’建构式课堂”教学模式

关于“六模块‘3+X’建构式课堂”是在认真学习江苏洋思中学“先学后教, 当堂训练”和山东杜郎口中学“三三六”自主学习模式等先进课堂教学模式的基础上, 结合各地教学改革优秀成果提出的创新模式。

“六模块”就是:1.“问题指向, 预习现行”模块;2.“呈现目标, 任务导学”模块;3.“互动探究, 合作求解”模块;4.“交流展示, 适度拓展”模块;5.“反馈矫正, 尊重差异”模块;6.“强化训练, 当堂达标”模块。

而“3+X”建构式课堂是教师根据课程标准 (2011版) 、新教材 (2011年新修订) 和学生实际, 确定适宜的教学目标, 围绕教学目标系统把握教材, 适当整合其他教学资源, 在保证1、2、3模块的前提下, 依据不同学科、不同教学内容、不同班级的学情等实际需要整合与建构, 灵活选择4、5、6模块, 建构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实现对话交流、动态生成、合作共享, 实现学生知识、能力与情感协同发展的有效课堂。

“六模块‘3+X’建构式课堂”的基本理念就是遵循“先学后教, 以学定教, 以学促教, 能学不教”的基本原则, 以改进教与学的方式为宗旨, 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展示欲, 努力创设“活动的课堂, 开放的课堂”, 让学生从被动听讲走向教师引导下的主动学习, 主动发展, 力争实现“把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 把兴趣和爱好还给学生, 把快乐和健康带给学生”, 即:“给一个空间———让学生自己去填充;给一段时间———让学生自己去安排;给一个问题———让学生自己去探索;给一个机遇———让学生自己去抓住;给一个困难———让学生自己去解决。”

六模块在建构式课堂中的作用与联系:“问题指向, 预习先行”是“六模块‘3+X’建构式课堂”实施的基础, 在一节课即将结束时以问题的形式展示给学生, 对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主发展起引导作用, 通过预习, 旨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信息的提取与处理能力;“呈现目标, 任务导学”是建构式课堂的核心, 其主要作用是通过问题和任务驱动, 引导学生自学、建构、质疑, 为交流展示、互动探究等模块提供话题和主题等;“强化训练, 当堂达标”是建构式课堂实施的保证, 通过必要的习题与实践作业等巩固知识, 培养学生应用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学习水平;“互动探究, 合作求解”主要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体现;“交流展示, 适度拓展”、“反馈矫正, 尊重差异”是在学生“互动探究, 合作求解”的过程中进行, 教学中根据各模块的功能, 依据教学的实际需要可灵活选择一个或者几个模块进行课堂建构, 切实发挥建构式课堂的优势, 全面提高学生知识、能力与情感协同发展的水平, 以达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的目的。

四、建立长效科学的评价机制

新课程倡导以学生为本的评价体系 (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多元评价) , 促进学生保持积极的态度、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学生是否能够自主、有效地学习, 需要教师创造有利的外部条件, 由于学生的不同习惯以及学习的基础和生理、心理因素参差不齐, 所以教师要因势利导, 通过恰当的时机、途径、方法和场合让学生充分展示各自的特长, 参与交际, 正确进行自我评价。同时, 学生也需要彼此之间进行评价, 使学生体验成功, 增强自信心。学生一旦体验到学习成功带来的乐趣, 自然会诱发更为主动的学习心态, 内化机制, 从而实现自主发展。

评价形式上可采用等级制评价, 在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评价、家长评价的基础上, 最后班主任和学科教师在学期末形成终结性评价;在评价内容方面, 既关注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 又关注其能力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方法。当然, 教师评价既要体现教师为学生服务和对学生的尊重, 又要激励学生客观地评价自己。而家长评价则要表达对他们的关心和期望。其实, 在评价学生自主学习时, 不同科目有不同的评价标准和方法, 因而要恰当选用评价方法。

五、建立家校联教长效机制

学校教育的成功与否, 孩子能否健康成长, 离不开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合力。家庭和学校在教育孩子上存在观念、方式和内容上的冲突, 这就需要二者之间的相互理解、支持与沟通, 只有家校形成合力, 才能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地成长。通过网络平台、校讯通、手机互动短信平台、教师家访、邀请家长访校、家长会等形式, 从学生学习态度、在校在家表现、心理和生理变化等方面经常沟通与交流, 为学生健康成长创造条件, 让家长适时了解自己孩子的发展动态, 对一些缺点和不足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教育, 进而形成家校联教长效管理机制。

摘要:铸师魂, 强师能, 革新教育理念责无旁贷。积极倡导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理念, 研究、创新、助推教学改革模式, 创造和谐教育环境, 大力实施素质教育, 引领学生自主发展。

关键词:教学模式,学生,自主发展

参考文献

[1]朱正超.运用新课程理念引领学生自主学习[J].教师教育, 2009 (03) .

[2]刘金玉.“先学后教”破解五大难题---江苏洋思中学课堂教学策略剖析[J].中小学管理, 2009 (05) .

[3]刘兴智.学习洋思中学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动起来[J].中学教学参考, 2010 (10) .

对大学生管理制度改革问题的思考 篇11

关键词:大学生管理制度;人性化;以学生为本

目前,世界教育发展的趋势之一,是全面提高学校教育的质量尽管,大学教育的管理体制虽已日渐成熟,然而,面对新的形势面对市场经济的挑战,大学生管理制度的弊端日益显露出来,影响了青少年的全面发展,本文拟从现实的视角,首先分析大学生管理制度的现状及现实困境,在此基础上探讨其产生的原因。

一、大学生生管理制度的现状

大学生管理制度对于大学生的管理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不仅仅是为了维持学校正常秩序,更重要的是要促进学生的发展。但经过大量文献研究与与调查,大学生管理制度出现诸多问题呈现如下现状:(1)以制度代管理;主要以规范、任务、纪律的形式出现;(2)以榜样代管理。前一种状况,更多的是在允许和不允许这一两极中对学生的外在行为产生制约力。后一种状况,其实是运用学生的“偶像”崇拜心理,把榜样作为一种“隐形”的制度而发挥管理的功用,这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对学生的外在控制力,但是没有充分体现学生的主动性、自主性。

二、大学生管理制度在实践上的困境

大学是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大量研究表明,对大学生的管理是否得当将会影响他们一生的发展。如何实施对大学生的管理、如何提高其管理效率成为人们十分关注的问题。大学生管理制度如何体现对在大学生的管理是我们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

但目前大学生管理制度还存在以下实践上的困境:

(一)机械主义的管理理念。学校对大学生的管理管理被视为类似于机械运转的常规性活动,如,制度的规划、制度的实施、制度的评价等,年复一年地重复,缺乏与时俱进的生命力以及创新的动力。因而,对大学生的管理主要是维持性的,对新的情况和问题反应迟缓,比如,对大学生使用网络问题的管理。由于部分大学生沉浸在网络而导致种种问题层出不穷,如何对大学生正确运用网络进行管理?谁来管理?这些管理中的实际问题并没有得到合理有效地解决。这种状况,与机械主义的管理理念的滞后性,有着直接的关系。

(二)过程主义的管理实践。目前对大学生的管理,主要是一种“计划-执行-检查”的“保姆式”的全程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表面看来符合规范化的管理而且具有程序化的过程性,但实际上,不仅使对学生的管理处于封闭的、程式化的状态,而且还使对大学生的管理陷入繁杂的事务性工作中,管理的效率很低。比如,对学生宿舍卫生的检查。这是大学管理中的常规性工作,但并不一定按既定计划。因为,这种检查,应具有经常性、不定时性,我们需要的学生认识到劳动的价值,主动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但目前的情况是,这种检查工作,却是一种程式化的安排,指定检查的统一的时间,指定安排某个年级某个班级,卫生检查就算结束了。这种“过程式”的管理,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达到目的?或者说这种管理行为,能达到一定的效果?确实是一个值得关注和研究的问题。

(三)行政化、指令性的管理手段。大学对大学生的管理,因袭着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行政化管理模式,管理的主要体现为指令性,强调服从,忽视了学生发展的心理特征。虽然目前对大学生的管理积极倡导科学化、网络化手段,但由于行政化和指令性在学生管理中的功能“实效性”被管理者普遍认可和接受,因此,即使运用网络等信息技术,也只是在减少管理者工作强度的意义上体现出现代管理的功用,并没有改变行政化、指令性的管理性质,因此,目前对大学生的管理,并没有在尊重人的发展的内在逻辑的意义上展开改革,也不是真正的在降低管理成本提高效益的意义上实施管理手段的改革,引领性的、协调促进性的、民主性的学生管理,并没有得到有效落实,管理的强制性仍是目前高校教学管理的一个显著特征。

三、大学生针对大学生管理制度改革需要关注的问题

经过对当代大学生的管理情况的调查情况可以看出,现在大部分学生都看重“管”轻视“理”、看重“他律”轻视“自律”,仍然处在“行为规范的养成”的这个阶段,非常看重学会“社会人”的本质,从而忽略了同学们对“自然人”根本属性的培养。作者的观点是教育“当代”大学生实施大学生管理制度改革 必须更注重人性化在管理制度中的作用。

(一)学校的校园的规章制度建设要求要展示出以“学术为本”的全新教学理念

从教育来看,教育是由人来规定的,并非是教育规定人,人要为教育“立法”、为学校 “立规” ,就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及以学生为本,学校的制度就需要展示出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校方在制定规章制度的时侯,动机要和目的相符合。如,学校制定执行校规的目的并非是为了要剥夺或歧视部分学生的权益,而是为了能够更好的教育和管理当代大学生、以便能够维持学校良好的教育教学秩序,以“学生为本”就是要把每个不同的大学生看作不一样的主体,以便每位学生的个性和人格以及兴趣爱好都能够被尊重,从而使的每个学生都有机会拥有个性发展的自主权。

(二)弹性机制在管理制度中显示出人性化

学校管理最重要的是需要行政手段的辅助,根据教育行政部门的各项政策,学校管理需要以控制为手段,以上级的指令为依据,以制度为准则,从而达到规范学生行为的目的。学校的制度制定得细致、缜密,就是需要要求把每一位学生能够做到的每一个小细节,都完整地编写在规章制度里。在当今教育主体、社会需求发生了巨大变化的的环境下,管理的根本本质及内涵发生了变化的同时,管理的行为也跟着发生着变化。相比“标准化”的传统教育而言,现代教育更看重的是鼓励以及创新意识。现代教育管理是制度管理与人性本位管理的完美结合,以激励为手段,不断的激发人的积极性、创造性,以动态性、多样化评价为主,追求多样化、创造性与丰富性。细化来讲,第一,全员管理制度将被提升到一个崭新的高度,人人都可以成为管理者,也都是重大决策的参与者,同时也都是重大决策的执行领到者。第二,以人为本,尊重人格,顺应人性,可以大幅度的激发学生的主动精神,改变被动地在常规制度的束缚下学习的传统状态,转变成主动积极地去完成各自应当完成的工作。第三,创造更加科学而有效的管理制度。管理不仅是控制与协调,而且也是促进与开发。校领导、教师以及学生被共同称之为管理的共同体,管理与被管理者之间是一种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积极互动的关系,因此可以实现共识、共享、共进。这种新的互动式的管理并非是被管理者盲目的被动服从,而是要求被管理者积极主动的去适应新环境,是管理方法向多样化、灵活性一个全新的转变。(烟台南山学院;山东;烟台;265713)

参考文献:

[1] 卢小萱. 人性化在现代教育管理中的作用与影响[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5(6).

[2] 张云. 论教育管理的终极关怀[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

[3] 吴天武 . 人性化管理实施的策略[J]. 现代校长, 2005(10).

改革学生管理模式 篇12

1 我国现行法学教育模式的缺陷

纵观我国现行法学教育模式存在不足, 具体表现如下:

1.1 法学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

部门法学科或国家颁布的主要法律是法学专业开设的主要课程, 但较少开设以训练和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主要目的的课程。这就是说, 传授知识是设置课程的主要, 而不是将训练学生的职业能力与传授知识并重, 不是职业性与理论性相结合的教育模式。

1.2 教师自身业务素质欠缺。

教师从事法学教育, 其主要精力集中在理论研究上, 对法律实务研究较少, 因此从事法学教育的教师不会太多的了解法律实务方面的知识, 导致很难培养出了解和掌握法律实务知识的法律人才。

1.3 受教师教学内容的影响。

各门课程的体系和基本理论以及对现有法律条文的注释是大多数教师在课堂上所讲授的主要内容, 其教学目的是引导学生掌握系统的知识体系。结果培养出来的学生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比较差。因为法律条文的分析必须与现实生活中事实的认定、特定的文化和道德风尚、人际关系的处理、利益冲突的解决以及种种社会因素紧密相联。

1.4 学校对社会实践基地的建设不够。

学校受各种主客观因素的限制, 如教师的社会活动能力、社会对法学教育支持的力度、学校财力等等, 建立起固定的法律实践和见习基地也是比较困难的, 结果对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很不利。

2 培养学生职业能力采用实践教学的可行性

法是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行为规范, 其对社会的作用是规范人们的行为, 法的内容与社会实践紧密相连。单纯地灌输某种既定的、凝固的知识不是法学教育的真谛, 而是使学生学会怎样学习和使用法律。因此以教师为主体灌输式的传统教学方式, 使教学与实践相脱离, 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同时也不利于培养学生了解社会、适应社会以及独立思考的能力, 很难满足社会对现代法律人才的需要。改革传统教育方式, 强化法学实践教学, 提高职业能力势在必行。因此提出了一种新兴的法学教学模式即法学实践教学模式, 这种模式主要训练学生在解决具体案例时学习怎样寻找法律、注释法律和使用法律, 培养学生职业能力是其目的, 学生经过训练掌握如何找到和使用法律的方法即学生学到的是能动的方法。该种教学模式的主角是学生, 学生是用耳听、眼观、动手等方式通过解决实际案件来学习法律和技能,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得到了充分调动, 理论联系实际, 学以致用, 从而培养了学生的职业能力。

3 法学实践教学与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几点建议

在总结各法学院法学实践教学的基础上具体提出如下建议, 试图通过法学教学模式的改革能培养出应用型高级法律职业人才, 走出一条新的途径。

3.1 法庭旁听。

法庭旁听是组织学生到法院旁听课堂讲授涉及的程序法与实体法的法律知识, 结束后学生主动于法官、检察官、指导教师、同学交流, 完成旁听报告。法院旁听是开放式教学实践活动, 是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法庭旁听为学生提供了一种真实、全面和系统的法律训练, 学生领略真实的庭审过程, 审理过程中的每一步骤都观察, 对公诉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代理人、辩护人的讯问及陈词进行聆听, 对学生对法律诉讼程序的感性认识能够增强, 对法律理论的理解能够加深, 培养学生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能力, 增强学生对司法审判程序的感性认识, 了解庭审程序, 学习法律工作者的经验, 接受法学思维和法律实务的基本训练, 增强法律职业的信心, 提高职业能力。因此, 法学院应该在当地的法院或检察院建立实践基地, 同时加强与基地的联系。根据学生需要解决的问题和学院所开设的课程, 与基地取得联系, 选择合适的案件, 组织学生旁听;学院也可以将法院的真实案件审判在校园内进行, 在校园内真实开庭, 更便于学生参加旁听;或者将案件开庭的信息在法学院内公告, 由学生从案件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案件, 然后按照法院的相关要求参加旁听。

3.2 模拟法庭。

模拟法庭作为一种传统的实践教学方式, 其优点首先是作为学生活动, 能让学生学习积极组织活动和团结协作的能力。其次是学生在训练过程中必须像实际的法律工作者那样接手模拟案件, 因此所处的角色利益不得不考虑, 设身处地的分析案件, 竭尽所能的争取最佳结果。通过角色的投入, 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加深学生理解法律条文, 使学生熟悉审判环节及代理、辩护、检察、审判等各项法律事务要求。

模拟法庭实践教学的环节首先是前期准备环节。a.典型案例的选择;b.角色的分配;c.准备材料;d.配备富有实践教学经验的老师指导学生进行模拟法庭的各项准备。

其次是模拟庭审环节, 需要学生熟悉以下流程:a.法庭纪律由书记员宣读;b.法庭调查;c.法庭辩论;d.合议庭合议;e.当庭宣判。

最后是庭后总结环节, 其是对学生个体能力、素质改善和提高的重要方面。评价标准主要包括:a.程序是否合法, 操作是否规范;b.法律运用是否准确, 说理是否透彻;c.临时应变能力如何;d.语言表达是否流畅、精彩;e.写法律文书的能力。

3.3 诊所式法律教育。

诊所式是美国法院在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一种教育教学方法, 是一种从案例教学方法发展出来并借鉴医学临床教学方法的一种全新的法学教育模式。诊所教学方法被称为“通过实践学习”, 这是印度学者弗兰克·S·布洛克对诊所法律教育的评价。使学生掌握法律知识与技能并能够将其有效运用于法律实践是这种法律教学模式的主要关注, 这种模式强调知识的实践性和对社会的有用性, 培养学生的法律实际能力, 缩小学院知识与职业技能的距离, 培养学生的法律职业意识观念。该诊所法律教育的步骤如下:诊所教师的选择、诊所学生的选择、诊所受理案件的选择、诊所教学的进度和节奏的控制、指导诊所的学生、评价学生的表现等等。

我国诊所式法律教育应分以下三种:a.在现有法律援助中心的基础上, 成立校内真实当事人诊所。其以法学院为基础建立, 在校内进行运作、管理, 作为诊所内的当事人是真实的当事人, 适合其受理的真实案件来源于法律实践。提供咨询意见和法律帮助是校内真实当事人诊所的主要工作。b.结合实习模式的改善, 成立校外真实当事人诊所。其是指学生在校园外从事法律工作的诊所。指导学生的通常是法律实践部门的工作者而不是诊所教师。该种诊所有其优点与不足, 不足是学生忘记了学习而光顾着案件的处理;缺乏法学院教师的指导, 导致指导人员在指导能力上良莠不齐;在这种环境下学生学到的知识缺乏统一性。其优点是以较低的成本提供诊所式经历;提供不同的法律范围;提供比校内环境更加贴近真实世界的环境。清华大学法学院与北京海淀消协共同设立的“消费者权益保护诊所”是目前典型的校外诊所, 办公地点设海淀区消协。c.模拟诊所。其是根据真实诊所的问题、实践和程序, 从中选出典型的案例, 进行模拟性的法律实践活动。模拟诊所的模拟, 可以挑选案件中一部分例如开庭审理的某一环节被选取, 也可以将案件全部保留。在模拟练习中, 相应的“角色”由教师、学生及其他相关人员扮演。

摘要:我国现行的法学教育模式轻视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而注重向学生传授法学原理和法律知识, 因此对我国现行的法学教育模式必须进行改革。在研究我国现行法学教育模式的缺陷及学生职业能力培养采用实践教学的可行性的基础上, 提出了法学实践教学与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建议。

关键词:法学教育,职业能力,实践教学

参考文献

上一篇:红色文化润心田下一篇:中国油画的现代性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