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与管理

2024-08-21

改革与管理(精选12篇)

改革与管理 篇1

潜江市位于湖北省中南部江汉平原腹地, 行政辖区有21个区镇 (处) 场, 其中包括1个经济开发区、10个镇、4个办事处、6个国营农场。在改革的浪潮中, 潜江市紧跟全省改革步伐, 深化会计管理体制改革, 从多年改革的具体实践可以看出潜江在会计管理体制改革与创新方面取得较大突破。

一、以“零户统管”为契机, 构建乡镇会计管理体系

从2001年元月开始, 潜江市开展了“零户统管”的试点与推行工作。“零户统管”是对乡镇行政事业单位 (七站八所) 在保持资金使用权与财务自主权不变的前提下, 取消单位银行账户, 由乡镇财政部门统一管理会计人员、资金结算与会计核算工作, 是融会计服务与监督管理为一体的会计委派制形式。以“零户统管”为模式, 教育系统结合本系统实际, 2002年下半年在15个乡镇单独成立了“学区会计核算中心”, 取消了乡镇各学校所有的银行账户和会计、出纳, 学校只设报账员, 核算中心设立统一的学区管理账户统一管理学校资金, 并负责对乡镇各学校集中核算。按照“零户统管”集中核算、统一管理的模式, 2003年15个乡镇都成立了“农村会计服务中心”, 在尊重农民群众意愿和民主权利, 保证村委会各项资金的所有权、审批权、使用权、收益权不变的前提下, 由村委会委托乡镇财管所统一代理村级会计业务, 由“农村会计服务中心”负责农村票据的发放与核销, 统一开户, 对农村财政与村集体组织资金使用情况实施监督管理, 并实行账务公开, 加强了村级财务规范管理和国家有关惠农政策的落实。目前, 潜江市乡镇会计管理体制改革已经形成了“三架马车”的管理格局, 即:“零户统管中心”、“学区会计核算中心”、“农村会计服务中心”。“三架马车”所涉及的管理范围基本上覆盖了乡镇的会计核算单位, 这种在保持单位财务自主权、资金使用权不变的前提下, 实行会计主体与会计人员分离、资金使用权与会计核算分离的管理模式, 对促进乡镇财政体制改革、会计管理体制改革、党风廉政建设以及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以“委派会计”为举措, 强化对重点部门财务监管

为了积极稳妥地推行委派会计试点工作, 潜江于1998年8月印发了潜江市人民政府《关于实行会计委派制的通知》 (潜政发[1998]32号) , 在做了大量充分的调查研究后, 决定对重点行政部门、规费收入大户、社保基金管理单位和国有控股企业直接委派会计或财务总监。委派会计的编制不与用人单位挂钩, 基本工资由财政供给, 用人单位只负担委派会计基本福利待遇部分, 这种把委派会计人员的经济利益与受派单位的经济利益最大可能分离的特点, 能够为委派会计人员充分挥会计监督职能创造有利条件。

2006年初, 潜江市会计局进一步完善了管理办法, 制定了《潜江市委派会计工作年度考核办法 (试行) 》 (潜会综字[2006]1号) , 对委派会计实行了年度百分考核与跟综问效管理制度。从对委派会计考核的情况看, 委派会计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所发挥的职能作用是明显的, 所起的作用是不用置疑的。具体而言:一是在加强基金 (资金) 监管上, 能严格执行管理制度, 做到专项基金 (资金) 专户储存、专款专用、专项管理, 发挥了专项基金 (资金) 应有的社会效益。二是在加强规费征管上, 采取各种措施, 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管理, 确保规费的合理流向。三是在加强经费管理上, 严格审批程序, 确保经费合理使用。四是在加强政府采购与固定资产管理上, 严格执行政府采购, 规范固定资产管理。

三、以“财会集中核算”为平台, 促进财政管理体制改革

为了改革传统会计管理体制事权人权不分、地位不独立、监督职能弱化等严重制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发展的状况, 湖北省率先在全国推行了财会集中核算制, 即:省、市、县 (区) 财政部门成立核算中心, 在单位资金所有权、使用权和财务自主权不变的前提下, 取消单位银行账户、会计和出纳, 各单位只设报账员, 通过会计委托代理记账, 对行政事业单位集中办理会计核算与监督业务, 融会计核算、监督、服务于一体的会计委派形式。2002年初, 潜江市按照全省的统一步骤和要求, 由财政部门挂牌成立了“潜江市会计核算中心”, 本着“分批纳入, 稳步推进, 优质服务, 规范管理”的原则, 先期将党政机关、纪委、财政及公、检、法机关纳入了管理, 在取得成功经验的基础上, 于下半年在全市进行了推广, 将全市170多家行政事业单位都纳入了统管。为了使财会集中核算工作稳步推开, 在潜江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 财政部门精心组织, 职能部门配合联动, 取得了实效。

会计集中核算虽然是当前会计管理体制改革中探索出的一项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行之有效的办法, 但并不能取代国库集中支付的职能, 随着资金运动与支出管理的不断变化, 会计集中核算也要随之发展变化, 其职能围绕建立公共财政目标转变与深化, 向国库集中收付制过渡, 这是建立公共财政的需要。以会计集中核算制为平台, 潜江市于2004年推行了国库集中收付制度, 成立了“潜江市国库集中收付中心”, 并投入大量财力人力, 建立了国库集中收付信息系统。

四、以“建账监管”为手段, 建立全方位会计监督体系

潜江市于2007年下半年稳步推行了建账监管工作, 一方面组织工作人员赴荆门现场观摩学习, 结合本地实际, 迅速印发了潜江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潜江市会计建账监督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潜政发[2007]34号) 等文件;另一方面组织召开了建账监管试点工作会议, 会上对建账监管的具体工作作了安排与布置, 提出了工作要求和纪律, 形成了部门联动, 落实了工作责任。此外, 为配合全方位的监督管理, 潜江市还依法审批成立了两家代理记账机构, 为部分不具备设置会计机构或专职会计人员条件的中小经济组织提供会计中介服务, 完善了建账监管工作的各个层面。并且还通过贴防伪标识、季审例会制等方式来严把会计师事务所的执业质量关, 有效地加大了对经济实体的监管力度。

改革与管理 篇2

长专题报告会

一、杜郎口中学改革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崔其升认为,改革前学校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学校领导班子的问题,表现在三个方面:

1.学校领导不懂教学;

2.学校领导不尊重教师和教师的劳动成果; 3.学校领导不钻研教学教研。

(点评:学校工作的核心是教学工作。崔校长能够以教学工作为核心分析、归纳学校存在的问题,明确学校校长工作的任务和使命,是他的改革能够成功的关键所在。)

二、杜郎口中学的新领导班子

崔校长到学校后,上任伊始,就提出了学校管理工作要“四看”:领导班子看校长,班主任看领导班子,老师看班主任,学生看老师。

崔其升担任校长后,身体力行地做了三个方面的表率:

1.在教学上做表率

他担任校长后,在学校上了很多学科的课,而且要求自己要上就一定要上得最好,用自己的言行树立权威。他还亲自担任了初三年级的班主任,结果各项考核指标达到了年级最好。

2.创造条件改善教师待遇

校长在日常工作中,注意为学校节约每一分钱。现在学校每年的招待费不到一万元。学校的工程建设,尽量由自己带领学校教职员工做,如学校的地面硬化绿化,就是崔校长用三个假期的时间带领学校教职员工自己完成的。校长还自己学习电焊知识,自己电焊学校的铁床,为学校节约了六万多元的开支。校长这几年没有领过一次奖金,上级机关发放的奖金也拿出来奖励老师。他还坚决抵制不正之风对学校的干扰,坚辞上级机关干部拿发票到学校报销。

崔其升认为:“制度的约束不如人格的感染。”

3.领导班子要讲“六性”

崔其升认为,学校的领导一定要是优秀教师,在课堂教学上做表率。他当校长后第一个上公开课,而且规定学校领导人员所教成绩,不进入前三名的,不能继续做学校领导。

(1)人格的高尚性

要公大于私。他认为“为公是最大的为私”,要处理好“求”与“不求”的关系。

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①公大于私。对待工作有“九字方针”:找差距、寻不足、谋发展。提出“人人是主人,个个是校长”。②要有业绩。③要公平。学校有不少班子成员的家属也在学校工作,对家属的要求更加严格。

学校的管理主要靠学校领导和教师的自律。他要求学校的领导人员要学会用“大于号”的工作方式来做好学校的管理工作和育人工作,校长提出的要求如果是100%,副校长就要考虑和完善到120%,甚至更多。(2)问题的敏锐性

提出“严格是最大的爱”。在学校,老师们已经形成谁给自己提意见就是恩人。校长关注两点:老师的福利和严格管理。

(3)评价的具体性

每天有两次反馈会,每次反馈都是将教师的课堂教学和教学管理过程中的具体问题展示出来,不说空话、大话,“具体意味着深刻”。

在管理过程中,要将奖励变成动态的奖励,要进行及时的奖励。

杜郎口中学为教师开展了业务论坛。在课堂中让老师少讲,或者不讲,把学习过程还给学生。在业务论坛会上,让老师讲业务、讲感受,及时交流教学过程中的经验教训。现在学校有80多个研究专题,都是教学中一些具体的课题,如教师如何进行反思等课题。

(4)优秀的引领性

(说明:还有两点,他没有具体阐述)

三、杜郎口中学的办学经验与办学特色

杜郎口中学的教师,学历并不高,素质并不强。其中有19人是中师毕业,20多人是非师范类专业毕业,师资并不过硬,但学校的升学成绩却创造出了奇迹。2005年268人报考重点高中,有267人考上重点高中。最近两年,毕业学生更是百分之百升入重点高中。

崔其升认为,杜郎口中学的办学方式在于不单解决了学生的知识问题,而且解决了学生的会学问题。通过学校的教学,引导学生掌握了学习的技巧和学习的方法。

在课堂教学的管理上,他认为学生之间的沟通大于教师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学评价不看老师的讲,而看学生的学,根据学生的课堂学习状况来评价教师,开始教师都很反感。崔其升认为,能够让学生做的,教师就不用过多地进行干预,而要激励学生的积极性。

结合其自身的实践,崔其升认为,课堂改革难以推进的原因主要有三点:(1)惯性难改。教师一直受到传统的讲授式教学的影响,难以改变依靠讲授的教学方式。(2)劳动强度增加。一些教师不开放课堂,是因为开放的课堂会增加教师教学的难度、强度,教师要应对学生课前、课堂、课后的表现、问题,需要进行非常全面、细致、深入的准备,给予积极、有效的引导。(3)教师怀疑学生的学习能力。

崔其升要求学校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要班上有一个学生会,就不能让教师讲。他认为在教学中要充分运用“兵教兵”、“兵带兵”的方式,组织学生进行自主讨论、交流、沟通和相互影响。

山东省教育厅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提出了在新课程下要进行“三还”:把时间还给学生、把能力还给学生、把健康还给学生。

1.教师的功能与定位

教师在课堂中的功能是什么?教师不应该停留在传送、讲解已有知识的层面上,而是要挖掘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发动者、调控者。

评价课堂教学,主要看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参与性、探究性、展示性在课堂教学中的是否得到有效的激发和表现,以学生在课堂中的热情度作为考察教师课堂教学成功的基本的、主要的因素。

杜郎口中学的教学发展原则是:“相信学生、发动学生、依靠学生、发展学生。”

2.学校的教育教学目标

杜郎口中学提出“不为升学赢得升学”的口号。崔其升校长认为,学校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学生三个方面的目标:

(1)自主、自信、自强不息的性格;

(2)勇敢、有为、探索、创新的精神;

(3)团结、合作、服务、奉献的品质。

教学的本质是培养人格。

3.杜郎口中学的课堂特色

崔其升认为杜郎口中学的课堂特征是:“人人参与,个个展示;尝试成功,体验快乐;激活思维,释放潜能;自主学习,个性发展。”

4.教师和学生如何做好自己的角色转变

(1)教师如何转变角色

崔其升认为,教师角色应该实现这样五个转变: A、由主演变为导演 B、由经验变为科研 C、由现成变成生成 D、由老师变为学生

教师的教学境界应该是:教是为了不教,让学生超过自己。E、由师长变为朋友

教师要放下自己的教师架子,崔其升举了他们学校刘为秋老师通过向学生示弱的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后使他们班的学生的成绩很快得到了提升。

(2)学生如何转变角色

A、由接受知识的容器转变为有独立人格的人(由物到人的转变)

好课是什么样的课?崔其升认为,好课的标准是:“生动、主动、轻松、快乐”的课,这八个字就是好课的特征。

评价课堂教学主要看什么?崔其升校长认为,他评课首先看课堂中师生的表情,如果在课堂上,学生是“生动、主动、轻松、快乐”的,那么这堂课就是好课。

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干什么?就是要让学生精神焕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通过自己的组织、引导,让学习的事情变成为学生自己的事情,要让课堂上一个人(指学生)的积极性变成几十个人的积极性。B、由对考试的追问变成对人生的理解 C、由对知识的接受变成对知识的探究 D、由内向羞涩变成大方勇敢 E、由自私自利变成公益责任

杜郎口中学的学校课堂的特点就是尊重学生。经过学校长期的课程改革的实践之后,杜郎口中学的学生已经自发地喊出了这样的口号:“我的课堂我做主。”“我参与、我快乐、我自信、我成功。”

(3)课堂的六个转变

A、(教师)由传授者变为策划者 B、由一言堂变为百家鸣

C、由单一知识的学习变为综合能力的培养 D、由标准答案变为多元化的理解 E、由精英式变为大众化

F、由安分守己变为超市式自选课堂。

5.解放学生,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 “教育即解放”。崔其升提出: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把学习的自由还给学生,把学习的快乐还给学生,把学习的空间还给学生。

为了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杜郎口中学进行了以下七个方面的改革。

(1)撤掉讲台

从2002年开始,学校撤掉了讲台,把课堂的话语权还给学生。

“教师讲得越多,学生想得越少。”

在课堂上要发动学生,让学生把智慧发挥出来。

(2)增加黑板

教室的三面墙上都有黑板,走廊里也是黑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或课后,都可以在黑板上写出自己的观点、感想。通过在课堂上让学生来讲、来展示、来表现,杜郎口中学的每节课后,基本上没有了作业,学生已经在课堂上将自己的心得体会、经验教训表述了出来,有什么问题,也通过其他学生修改、补充而得到了弥补。

学生在黑板上写,比他们在练习本上写,学习效果要好得多,而且有其他学生对他的学习成果进行及时的修改、补充、完善。这样通过让学生在黑板上写这种方式,就形成了一个学生之间的学习的交流互动。

崔其升介绍,深圳教科所专家在参观杜郎口中学之后,对杜郎口中学的黑板的功能进行了这样的归纳,认为有这样三个作用:反馈、拓展、练习书法(杜郎口中学的学生的字都写得很好,与每天的锻炼分不开)。

崔其升认为,“表现欲、成就感、认同心”是人的生理、心理需求,同样的也是教学需求。

(3)改变课桌摆放方式,实行学生小组合作探究的课堂教学模式

学生并没有因为交流、互动、合作而降低学习的积极性和浪费时间,因为对学生的学习而言,“会学不如会写,会写不如能够帮助一个学习效果差的同学学会学习。”学生的写和帮助同学的过程,其实就是他自己对学习进行整理、进行深化、进行内化的过程。

开展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学习的评价放在小组内进行,不对学生个体进行评价。

(4)课堂上鼓励、保护学生多样化的学习形式

课堂上,学生可以朗读、可以讨论、可以演情境剧、可以到教室外进行自学等。

崔其升认为,在同时段内,只要是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都得到他本人和学校的支持。

(5)课堂上鼓励、激励学生多元化地解答问题

崔其升认为,课堂中有价值的地方在哪里?就是对一个问题出现几个不同的解答,不同的答案。学校鼓励、激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6)推行“三三六”自主学习方式

其中的一个“三”,是指将教学过程分成三个板块,即:预习课、展示课、反馈课。

①预习课

主要让学生自学,让学生自己解决基本知识框架。要求学生要做好自己的预习笔记,记下自己的预习感受、预习心得、预习过程中遇到的困惑和难题。在这一过程中,要求要以小组为单位对小组成员的预习成果进行梳理,而且要进行小组交流,互相探讨、解答预习过程的问题和困惑。每一个小组要将自己小组遇到的不能解答的困难、问题整理出来,提交给老师和展示课,然后通过教师或其他小组的成员来共同解决。

预习的过程,就是学生自学、讨论、讲解的过程。对照洋思中学的课堂教学特色——“先学后教,当堂练习”,崔其升校长认为杜郎口中学的课堂教学特色是:“先学后交,当堂达标。”

②展示课(六个环节,就是其中的“六”)

展示课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上课。杜郎口中学的“三三六”自主学习方式的“六”,就是他们摸索出来的有关展示课的六个环节。

A、预习交流

课堂上,让每一个小组的代表交流自己的预习过程、成果、存在的问题。

B、确立目标

由学生自己确定学习目标。

C、分组合作

每堂展示课,教师将教学问题与任务,分配给各个小组,由每一个小组去进行小组攻关。这一过程,大约占6、7分钟。

D、展示提升

每一个小组派代表向全班同学展示小组学习成果,进行学生之间的学习交流。

这一过程,大约占17、18分钟。

E、穿插巩固

对学习过程中一些学生不能自己解决的问题,由其他小组的同学相互进行帮助解答。

F、达标测评

教师将每一堂课要求学生达成的目标,编制好检测题让学生进行课堂练习,以检测学生有没有达标。

这一过程,大约占5分钟。

③反馈课

以教学单元为一个反馈单位,让学生对还没有达标、没有理解掌握的同学进行反馈,进行补习,进行讲解,帮助学生过关。

杜郎口中学的课堂教学特色又可以归纳为九个字——“立体式、大容量、快节奏”。这三句话就是其“三三六”自主学习方式的又一个“三”。

A、立体式

追求三维立体式的学习目标与任务,任务落实到人、组,学生主体作用充分发挥,集体智慧充分展示。

B、大容量

以教材为基础,拓展、演绎、提升,课堂活动多元,全体参与体验。

C、快节奏

单位时间内,紧扣目标、任务,周密安排,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达到预期效果。

企业公民化管理与赋税改革 篇3

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中国正在从行政赋税向民生赋税转型过渡,一些税种税额需要调整增减,这必然涉及各社会群体现有利益的调整。因此,尽可能事先令人信服地向社会各界详尽说明为什么要这样做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特别最近十年来,我国与世界发达国家的差距已大大缩小,甚至在有些方面已开始超越发达国家。但是,我们仍需清楚地看到,我国国内与社会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的机制性矛盾也越来越明显。为了有效化解这些矛盾,我们只有进一步完善社会运行机制,特别是经济运行机制,才能进一步实现跨越式发展,才能进一步增强国家实力。

如何完善经济运行机制,本人拟就企业改革和赋税改革提出以下一些设想,以图抛砖引玉,促进我国经济更好发展。

一、我国应实行企业公民化管理

众所周知,企业是现代社会生产力的载体,也是劳动者通过劳动获得支付能力维持生存的经济单位。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民,形成和保持一定的生产力,对于其生存和发展都极其重要。获得先进的生产能力,就有可能以较低的代价获得更多的资源,获得更好的生存质量、更大的生存空间和更多的发展余地。所以,如何形成、保持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是一个负责任的政府首先应该关心的大事。而作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的基本经济单位,企业在保持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方面是主体力量,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直接关系社会的兴衰。

企业的公民化概念,与个体公民的含义是一致的。公民是指具有一国国籍,并根据该国法律规定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自然人。人类行为的规范是人格,因此无论是一个人的企业还是许多人合作的企业,都是人格化表现的经济组织。因此,从企业注册诞生那一天起,它就天然具有了“国籍”这一属性。应当像界定公民权利和义务一样,详细界定企业的权利和义务。企业的公民化,不仅仅指获利企业有义务回馈社会,同样应赋予企业在经济活动中享有相应权利,而且这些权利应贯穿企业经济活动的全过程,同时要完善针对企业的一系列服务机构和社会管理活动。

对于初创企业、处于困境中的企业和不正常运行的企业,应当建立常态有效的服务、援助和管理机构,帮助其尽快获得生机;对于那些经过科学评估不具备再生能力的企业,或将其有价值的资产并购、重组、转让,或让其正常消亡;同时,应建立常态机制及时发现企业对社会经济有重大促进作用的创新活动,并给予有力支持;而对于稳定运行的企业,要推行规范的科学化管理。

正常运行的企业,不管是民营还是国有,事实上都是公众组织。企业资产是集体资产,企业职工有权参与重要决策。

在现代市场机制下自发运行的社会中,价格导向也会对社会生产力产生影响,失衡的价格导向会导致严重的利益转移。这种利益转移如果危害到劳动者的正当权利,就会产生破坏社会生产力的严重后果。因此,适当、适时地主动调整价格要素,保持一定的价格均衡,是市场化运行的社会中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而且应对重要商品和服务建立完善的价格分析管理机制。

现代企业改革的真正目标应是确立和完善法人代表形式的人格化地位和作用,决不是推行产权的私有化。

企业产权的界定,实质是对一些既得利益和权利的确认。企业产权的所有形态事实上都是一种相对的形态,会根据社会当时的实际情况产生各种不同的存在和发展形式;对整个社会来说,企业产权确认的价值导向应当有利于生产力和生产水平的提高,应当有利于社会公正和社会和谐发展。产权的绝对个人化和绝对公有化都是非常有害的做法。

当下而言,对社会真正有意义的是,应当形成及时让企业的实际经营权落实到真正有管理能力和经营能力的企业家手中,真正形成有利于优秀企业家成长和充分发挥才能的文化环境。

本文提到的民营化的定义是:生存不靠行政权力关系,由民间人士或团体管理运行,经营权不一定与产权有关。民营化运行企业是确立和完善企业人格化地位的有效形式。但是民营化并不等于私有化,民营的对立面不是国有或公有制,而是没有活力的、官僚主义的官营企业形式。民营化是随着公民管理知识的普及和提高,由公民或公民组织接替行政机关,管理公共事业,管理原来由行政机关管理的企业的社会进步趋势。民营化的本质是民间人士运营管理。

有充分比较和竞争的民营化往往是克服僵化官僚主义和腐败的有效手段。现代企业都是在社会公共活动环境中运行,民营企业也可以发展出完善的公有制形式。但是缺乏公民化管理的民营企业和组织同样会发生腐败、僵化和官僚主义,损害公众利益,出现病态。官僚化运行的民企、国企本质上都会变成为少数人服务的私有制形式。

此外,企业的产权除某些特殊行业外应尽可能证券化。企业产权证券化有利于对企业做经常性的正确评估,有利于企业有效利用金融工具,有利于产权流动,也有利于失去上进心的企业家体面退出经营管理层面。

证券市场的本质是为处于剩余价值状态的产权资产和货币资产实现有效对接,中国证券市场已经走过了模仿的道路,今后的出路在于针对不同产权、不同证券品种,构建不同的规范市场。处于发展中的社会,企业和证券市场的赢利空间巨大,从中获利的个人和团体应如实纳税,从而获得收入的正当合法性。

我们应该认识到,企业改革的目标是构建灵活的、生机勃勃的社会生产力体系。因此,只要充分尊重劳动、尊重创新,对社会经济发展有利、对企业发展有利,企业产权的持有也可以有多种形式,创造尽可能让最杰出的企业家来领导运营企业的局面。

二、赋税改革应注重赋税科学理论的阐述

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中国正在从行政赋税向民生赋税转型过渡,一些税种税额需要调整增减,这必然涉及各社会群体现有利益的调整。因此,尽可能事先令人信服地向社会各界详尽说明为什么要这样做、如何合理地去做,将会对诸如资源税、房产税、个人所得税、各种企业税、各种资产流转税等对社会健康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的赋税改革完善和快速推进发挥决定性作用。

在现代社会,调节财富资源合理配置的主要工具是赋税机制。同时,赋税机制与金融政策一样,也是有效地调控经济合理稳健运行的有力工具。税制应当公平合理,税种应当目标明确,税法应当便利经济。税收的来源应当主要来自公民正常收入和超额收入,尽量避免损害基本和重要的生产部门。税收的用途除了建设重要公共项目、维持社会稳定与安全之外,实施普遍的公共基本教育和公共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及补充养老基金,也将纳入正常的赋税体系。现有的赋税理论对此尚未进行很好说明。

房产税在法理上应理解为地方城市资源税,而不是财产税。城市的建设、发展、完善需大量投入,城市的维护、运行也需大量成本。占有、使用城市最基本单元房屋的公民,有义务用赋税的形式适当承担成本。大量占用城市优质资源的居民更应用累进的赋税承担成本。

个人所得税是每个有正常收入公民应尽的义务,是公民与政府互动的纽带,是民主政治的经济基础,是构建公民社会真正有实质意义的起点;除接受救济的人群之外,人人应有纳税意识,轻易获得超额收入的人们更应通过纳税来体现正当性,通过回馈社会来获得尊重。个人所得税是调节贫富差距最简单、明确、正当、有效的方法,应加大力度完善。

我国的个人所得税税法不完善,个人所得税中很大一部分未能征收是众所周知的事实。这也与征管方式不完善、征管文化不够严肃有关。税收的征管是一门艺术,目前征管队伍的素质还有待提高。在市场经济社会中,如果赋税可以不严肃对待,那么商业诚信环境也难以建立。一个完善的税收征管系统还需和大量的社会会计、审计、税务代理机构联动,比较刚性的举报与奖罚并举才能形成。

最后,收入分配问题应从市场运行中支付能力合理配置角度来破解。

市场活动的基本内容是:平等开放参与培育和管理健康的市场主体、以价值比较配置资源、以价格导向激励或抑制社会生产力、合理规范市场行为的边界。仔细观察市场运行就会发现,市场活动有两条主线:一条是生产资源的合理配置,另一条是支付能力的合理配置。这些配置都有其客观运行规律,破解和把握这些规律,就能使我国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远远超越西方发达国家。

会计改革与管理的探索 篇4

我国现行的会计制度存在许多问题, 本文根据作者对会计工作的了解, 对现行会计制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探讨出会计制度改革方向。

我国现行的会计制度是国家围绕着企业常规的会计事项进行统一制定的, 在结构上缺乏完整性和系统性。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 一些现代会计分支尚未纳入会计管理体系, 我国目前还没有具体的制度或者准则对其进行规范, 这样就导致现行会计制度在内容上的不完整性。另外, 我国许多企业缺乏健全的会计内部核算制度, 直接损害了会计制度的完整性和系统性, 会导致企业会计工作混乱, 比如, 成本出现差错、会计帐目不清、会计数据失真等。除了上述会计制度方面的问题外, 我国的会计制度还存在会计制度改革的国际化进程缓慢、现行会计规范的协调性差、行业会计制度的具体行为规范不适应企业改革的要求等一些问题。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应该如何进行改革呢?会计制度改革是一项重大的工程, 作者觉得主要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构建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会计制度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会计制度只有根据市场经济的发展而不断进行改革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国家相关部门应改革以行业会计制度规范企业会计处理的状况, 建立能适应各个行业的统一的会计规范体系。另外, 制定和完善各项资本经营业务的会计处理规范。国家有关部门要针对各种形式的资本经营事项制定出相适应的会计处理规范, 并制定统一的规则体系。

2. 加强会计制度改革的国际化进程

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 在现阶段, 经济一体化趋势越来越强, 整个世界都联系在一起。我国现行的会计制度虽有别于西方国家, 但都是为经济发展服务, 所以目标是一致的。因此, 融入世界市场体系, 加入到统一的国际会计体系中是不可忽视的。具体我们应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 根据国际会计规范的框架创造出中国特色的会计准则结构。二是, 根据国际会计准则的相关规定完善我国会计规范中不规范之处。

3. 根据企业组织建立完善的会计制度

我国的会计制度是国家统一制定实施的, 未能满足企业自身的生产经营需要。因此, 我们不仅要根据市场和国际环境进行会计制度改革, 还应该根据行业和企业自身的情况作出符合各行业和各企业发展的制度。

二、会计管理

会计管理水平主要与两个方面挂钩, 一是管理制度对会计管理的影响, 另外是会计人员素质问题。我国目前面临的会计管理问题主要是会计工作人员造成的。由于会计工作人员的素质不高, 法律意识淡薄, 经常采用一些不正规手段根据经营者要求进行做帐。另外就是会计管理手段落后, 思想迂腐, 加之领导对于会计管理的不够重视和会计部门监督机制不健全等导致会计管理工作开展困难。那么, 针对以上问题, 我们应该怎样做?作者认为主要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 加强会计工作人员素质培养

会计工作者是直接从事会计工作的, 对于会计管理工作的有效实施起着决定性作用。因此, 加强会计工作者的素质建设是十分重要的。那么, 如何提高会计工作者的素质呢?首先, 会计工作者要严格要求自己, 认真学习和履行《会计法》的各项法规, 严格遵守会计工作者的职业道德, 依法办理会计业务, 以身作则。此外, 事业单位要对会计工作者进行定期培训, 在会计人员的选拔过程中把好关, 一方面对会计工作者的职业技能进行升级提高, 另一方面要注重提高会计工作者职业道德素质培养。培养出一支思想健康, 专业能力强能适应现代事业单位的会计工作队伍。

2. 建立健全会计管理监督机制

建立健全会计监督机制是保证会计工作科学合理开展的重要手段。如何加强监管呢?根据个人对从事会计工作的了解来看主要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要配备会计监督员定期对会计工作者的工作内容进行监管, 特别是原始凭证、会计记账等的真实性进行科学鉴定。另外, 政府部门要通过法律手段进行监管, 对于违反《会计法》的要进行惩罚, 用法律手段保持事业单位会计工作的健康运行。

3. 完善会计信息的管理体系, 实行会计电算化。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 会计电算化已经普及, 会计电算化是指用计算机代替人工进行一些会计工作, 是科技和经济不断发展的产物。企业实行会计电算化不但可以提高会计工作的效率还可以降低会计工作人员的工作压力, 促进会计工作规范化进行, 实现会计管理的现代化。

三、总结

会计工作是保证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经济科学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会计改革与管理其实是合为一体的, 会计改革是为了适应市场和国际环境发展的需要而进行的, 而会计管理是保证会计工作正常有序开展的基础。会计改革与管理是一项十分艰巨、复杂且漫长的工作, 要促进会计工作有序的开展, 现代企业能够健康发展, 我们必须要适应新形势, 根据市场经济的发展不断进行改革并且根据《会计法》不断完善企业的会计管理体系。只有这样, 才能促进我国会计工作的正常运营。

参考文献

[1]吕修怀、刘慧斌, 企业会计管理工作中的问题及其对策[J], 经济技术协作信息, 2006, (5) [1]吕修怀、刘慧斌, 企业会计管理工作中的问题及其对策[J], 经济技术协作信息, 2006, (5)

中国政府管理与改革作业 篇5

第1题(20)分 试述政府职能重构的目标

政府职能重构的目标包括纠补政府失灵和弥补市场失灵。

一、纠补政府失灵。从现代市场经济运行的共性来分析,可以将政府失灵的主要原因归纳 为以下四个方面: 1.政府决策失误; 2.制度缺失; 3.政府角色错位; 4.寻租及腐败。

二、弥补市场失灵。即弥补和克服三种类型的市场失灵: 1.在弥补市场固有的缺陷方面,中国政府必须承担的经济职能是:遏制市场竞争走向垄断、补偿和纠正经济外在效应、进行信息引导。2.中国政府根据自己国家的情况,还必须承担以下方面的特殊职能:政府部分地替代市场、对市场的培育、推进市场化改革。3.中国是实行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中的东方大国,中国的特殊国情决定了政府还必须在 以下几方面充分发挥其功能:管理庞大的国有资产、缓解就业压力、建立有效的产权制度

第2题(20)分 试述政府机构改革的方向

一、政府对经济生活的干预

(一)经济计划化。

(二)国有化和私有化。国有化:国家直接兴办企业或将私人企业收归国有。私有化:政府经过不同方式将政府的资产转交给私人经营。

(三)下放企业权力。

二、中央政府权力结构调整

(一)随政府职能的扩张而增设机构。

(二)合并职能相近的部门,实行综合管理。

(三)职能分工专业化与设立独立机构。

(四)健全组织信息系统。

(五)建立行政体制内部的协调机构。

三、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权限划分

(一)联邦制国家中央与地方的关系。1.由“分权”到“集权”的阶段。2.由“集权”到“分权”的阶段。

(二)单一制国家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一方面,法国、日本、西班牙、葡萄牙等集权程度较高的国家不断向地方分权。另一方面,英国等分权程度较高的国家不断向中央集权。

四、政府管理方式和行政行为的变革

(一)管理方式的改变。

(二)管理行为的法律化。

(三)管理手段的现代化。

(四)建立政府外部的协调机制。

第4题(10)分 简述政府机构改革动力。

中国政府机构改革的动力并不仅限于经济体制改革的推动。党的方针、政策及政府对党的方针政策的执行则是中国政府机构改革的另一个重要的动力。与西方国家政府机构改革动力来源于社会、民众不同,我国的政府机构改革的动力源于我们党的执政理念与方针政策。改革开放30年以来,我国政府的6次规模较大的机构改革,每次机构改革的指导路线、改革方向、政策目标都是我们党所决定的。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提出“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经济体制政策,同年进行了以“精兵简政”为目标的政府机构改革;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1987年12月党的十三大进一步提出“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政策,1988年进

行了以“政府职能转变”为任务的政府机构改革;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论断,1993年进行了以“政企分开”为内容的转变政府职能的机构改革;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提出“要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转变政府职能,实现政企分开”,1998年2月党的十五届二中全会审议通过了《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1998年下半年我国进行了以“转变政府职能”为中心的涉及面最广、改革力度最大的一次政府机构改革;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提出“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改进管理方式”,2003年2月党的十六届二中全会审议通过了《关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和机构改革的意见》,2003年下半年我国进行了以“完善市场监管体系,加强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职能”为方向的政府机构改革;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提出“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2008年2月十七届二中全会审议通过了《关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和《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2008年3月我国开始以强化宏观调控职能、注重民生、建立大部制为内容的政府机构改革。在上述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我们党是我国政府机构改革的设计师,是机构改革的发动者,是推动政府机构改革的动力。

第5题(10)分 衡量政府宏观调控能力的标准是什么?

宏观调控(简称宏调)是政府实施的政策措施以调节市场经济的运行。在市场经济中,商品和服务的供应及需求是受价格规律及自由市场机制所影响。市场经济带来经济增长,但会引发通货膨胀,而高潮后所跟随的衰退却使经济停滞甚至倒退,这种周期波动对社会资源及生产力都构成严重影响。所以宏观调控是着重以整体社会的经济运作,透过人为调节供应与需求,来达至计划经济之目标。由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创立。宏观调控是国家对国民经济总量进行的调节与控制。是保证社会再生产协调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社会主义国家管理经济的重要职能。在中国,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是:保持经济总量平衡,抑制通货膨胀,促进重 宏观调控 大经济结构优化,实现经济稳定增长。宏观调控主要运用价格、税收、信贷、汇率等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及行政手段。经济学家理解这个词就是宏观经济政策。但实际应用上,它的含义是模糊的。上世纪八十年代,有经济研究部门叫宏观调节部,表明在当时的经济形势下对宏观调节还有一点敬畏,后来改称了“宏观调控”,好像我们对经济的控制越来越加强了。宏观调控最近一段时间又演变为一个长期的宏观经济政策,在任何时候都要存在。这种提法把“宏观调控”的意思模糊了,因为宏观经济政策在经济学上就是短期的。

第6题(10)分 简述责任政府的实现途径。

责任政府的建设已经成为我国的必然选择。政府责任的实现是一个长期和渐进的过程,必然要建立在真正实现民众公民意识的觉醒和行政主体责任意识的养成的基础之上。1. 更新观念,弘扬先进的行政文化。第一,要实现权力本位向责任本位的转变。第二,要实现政府本位向公民本位的转变。2. 健全机制,实现高效的制度依托。首先,要进一步调整政府与权力机关之间的关系,加强

人民代表大会的建设,强化人民代表大会的权力、权威,使之达到真正代表人民行使国家最高权力的应有地位。其次,要建立行政执法责任制。(1)要理顺执法关系,落实执法责任。;(2)要明确和严格执法程序和时限。;(3)要建立过错责任机制。(4)要建立有效的救济机制,如:举报、申诉、控告、听证、复议、赔偿等制度,严格追究行政主体执法过错并向执行对象说明纠错情况,重新实施执法或进行其他方式的各类补救。最后,要强化政府责任的监督和追究机制。3. 完备法规,构建健全的法律体系。第一,要对现有的法律、法规及规范进行合理而全面的整合,克服各种法律法规之间、法律规范之间出现的相互矛盾的现象,增强法律对规范政府责任的适应性。第二,行政授权坚持权力与责任相一致的原则。第三,要严格详细地规范政府责任追究的法律方法与程序。第四,要公平公正地追究政府责任。4. 提高素质,培养积极的行政人格。政府公务人员的素质,从内容上来说,可以分为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要提升政府和公务人员的道德素质必须通过“自律”和“他律”两种方式加以实现。

第7题(10)分 简述网络经济时代政府应培养和开发的职能。

1、从原则上指导技术发展的方向

2、对网络的发展进行宏观调控。

3、提供学习和技术交流的平台。

4、判断和调节在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和纠纷。

5、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

6、协调新研发的技术在实际中的应用

第8题(10)分 简述网络时代的政府人力资源管理。

网络时代的人力资源管理是指企业利用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和因特网来实现人力资源管理的某些职能。1.网络时代的人力资源招聘是利用计算机招聘网络进行的,企业可以在网上公布招聘信息,并在线浏览求职者的信息。互联网使人才需求信息成为公开的消息,企业可以在不离开办公室的情况下、在广泛的地域内展开人才搜索。2.网络时代的企业培训打破了传统培训的限制,各地的员工可以利用计算机网络在本地接受异地培训而无须身临其境,是把信息送到员工面前:企业将培训内容发布在企业内部网站上,员工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在互联网上寻找适合自己的进行自主学习,以拓宽知识和技能的深度与广度。员工之间可以进行在线探讨、交流,企业还可以提供在线疑难解答这样,企业及员工都可以及时得到培训绩效的反馈,有利于及时改进培训内容和目标通过计算机网络,企业可以在企业文化、知识技能等方面对员工进行及时性的、针对性的培训,使员工提高对变化的适应能力,从而使员工成为学习型的人,进而保证终身可持续学习。3.网络沟通利用互联网,避免面对面的诸多不便,给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沟通工作提供了很大便利,网络促使信息快速、直接、广泛、有效地传播和思想、感情的交流、融合。企业在内部网上建立员工个人主页,开设BBS论坛、公告栏、建议区、聊天室以及企业管理层的邮箱等。利用网络沟通,将更好地营造企业文化,增强企业凝聚力,激发员工的进取心和创造力、促

档案分类管理的改革与创新 篇6

【关键词】档案管理;改革;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其档案管理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这些档案对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档案分类指的是按照形式、内容、来源以及时间的不同将全归档文件进行实体分类,分成若干类别和层次,从而形成有机的体系。在我国档案管理发展过程中,档案的分类管理与创新一直是重头戏。相较于过去,各种归档的材料在档案内容性质、形式、载体以及数量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变化,在这种情况下固定案卷位置依然采用案卷号、案卷目录号、全宗号等编号方法显然存在诸多的不足,不利于对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因此,对档案分类管理进行改革和创新就显得尤为必要了。

一、档案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1.档案管理人员不能满足新时期档案管理的要求

首先,人员配置缺乏专业性。档案管理工作人员存在兼职多、专职少的现象,甚至身兼数职的情况也时有发生。此外,档案管理人员工作变动频繁,且不能及时的进行全面的移交工作,这就增加了确定档案管理责任归属的难度系数。这些都不利于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职业技能,对改进档案工作质量产生不利的影响。

其次,档案人员的专业素养欠佳。其具体表现主要为:一是从事档案管理工作的专业人才比较少,从事该岗位人员很少有专业技术职称。二是档案人员缺乏创新意识,由于缺乏专业的知识和技能,只能满足于根据要求做好档案管理工作,不能充分掌握现代管理技术,从而导致现阶段大多数档案管理人员创新意识不足。三是缺乏提高档案管理人员业务素质的培训机制,从而影响了人员的综合素质。

2.相关的规章制度不够完善

现阶段部分档案管理的规章制度没有明确细节的要求,其归档的效果只是笼统的说明。在归档的实际过程中,大多数只会归档纸质文件而已。尤其是在电子档案管理等方面,缺乏相关制度的规范指导,电子归档会出现一些混乱。如果只是将手工记录通过扫描存入系统,这实际上并不是真正的电子归档。此外,在档案管理制度没有建立健全,在档案管理人员职责没有明确规定的情况下,电子档案的修改变得更加容易。因此,难以真正的避免人为破坏情况的出现。

3.档案管理条件比较简陋

档案室简陋已经严重影响档案工作的正常进行,甚至个别单位还存在没有建立档案室的情况。部分单位尽管有档案室,但是阴湿狭窄,缺乏与之相配套的设备,档案材料霉变或虫蛀的情况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档案的外观和整洁。

二、档案分类管理的创新改革思路

档案归档整理工作的关键就是建立档案分类表,做到清晰、简化合规、层级分明,这是提高档案管理水平的重要保障。因此,在开展档案分类管理工作中,应该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1.档案分类的采标

就档案分类而言,有诸多的标准可以指导其分类,不同的分类标准,其逻辑架构也不尽相同,所以档案分类管理中起步工作就是做好采标工作。假设某个单位或者部门在档案分类的过程中,要遵守档案行业的分类标准,亦或者是所属行业的档案分类标准,或者兼顾两种档案分类的标准,这需要慎重的考虑和决定。选择任何一种标准都要以实际情况出发,杜绝盲目照搬照抄的可能性。有的时候个别部门或单位往往没有充分分析和调研其所选择的档案分类标准,这样即便档案分类表已经做好,实际上也无法满足现实工作的需求。

2.档案分类的完善

在采标慎重选择之后,基本上初步形成了档案分类的框架,需要根据单位属性、部门属性进行适当的完善和调整。在档案分类表调整之前,要对各个部门、各个机构的职责有一定的了解和掌握,各部门建立的文件收发登记制度要事实监督,文件收发登记表要以充分的职责分析、业务调研为基础,进而对其所产生的文档类型做到心中有数,这是档案分类管理的基础工作。实际上需要花费较多的经历和时间来酝酿、熟悉、了解档案分类表的调整工作,这样才能够确保系统的、准确的、完整的档案分类管理。

3.档案分类的简化

在档案分类进行调整和完善的过程中,应该秉持归档管理工作简化的原则,对内容分类的过分追求反而使得档案分类管理本末倒置。自“DA/T22-2000归档文件整理规则”的颁布和执行,在一定程度上对文书立卷的归档方法进行了变革,按件整理的方法实际上将很多复杂的分类工作都省去了。再加上现阶段,较高的档案管理现代化水平,使得档案信息网上查询和计算机检索成为了可能,文书档案的分类工作应该财务文书文档按件管理的方法来起到简化的作用。此外,档案分类管理的工作人员,应该重视文档管理的核心理论,即来源原则,强调在档案分类整理工作简化的过程中,在整理馆藏档案的过程中,要以文件的形成机关来源為基础。

4.依法科学管理

提高档案工作总体水平的关键就是提高依法科学的管理水平。管理方式要不断地完善和改进,在全国档案信息通用数据库的建立健全当中充分运用创新的管理手段。随着我国档案制度不断深入的改革步伐,人员逐渐实现了转变,从单位人过渡到社会人,日渐频繁的人员流动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档案信息库建立健全的重要性,尤其是确保档案资料的可靠性、适用性、先进性和标准性,为后期实现数字化、网络化的信息资源、自动化的管理流程、多样化的信息载体以及整体化的信息共享等奠定良好的基础。但是由于不同的单位具备不同的特点,在开展档案资源信息化工作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其自身的特点,尽可能的避免软件不兼容、单位自行设计、硬件配置不统一等做法。

5.建设高质量的档案工作队伍

档案分类管理工作具有较强的科学性,这就对档案分类管理工作人员有较高的要求,具备系统的档案管理学知识只是其中最基础的部分,此外要具备良好的思维能力,这样才能够有条理性、科学性的开展档案的分类管理工作,增强档案框架管理的清晰度,为后期的保管、查找以及开发利用提供便利的条件,从而实现系统化、标准化、规范化的档案管理。因此,就现阶段而言,着重培养年轻的档案干部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使这些人的能力不断的提高直至其具备担任档案事业主力军的能力和素质;对专职、兼职的档案工作人员,要加强对其知识体系的更新工作,在上岗之前确保岗前培训工作落实到位,尤其是在计算机应用方面,是培训的重点内容,这是现代社会的必然要求。同时,要积极的创造良好的内外部环境,吸收、引进、聘用高级人才。

三、档案分类管理的意义

首先,无论是社会、城市、企业、个人的生存和发展,档案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档案可以记录人、物过去的状态和具体的情况,为后续的调查和利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而档案分类管理正是对这些信息进行筛选,并对有效信息进行充分利用,这才是信息化时代对档案的要求。

其次,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社会公众对档案的意识逐渐培养起来,原先人们对档案莫不关系、毫不在意的时代已经过去了,现如今人们开始重视档案的作用,并尽可能的利用档案带来的积极效果,而档案分类正是帮助人们高效的、快速的筛选出对自己有用的信息,这是社会现代化的具体表现。

最后,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因此,就业问题一直是值得考虑的民生问题,而档案分类管理这种档案细化的分支,有助于该专业的学生向更深层次的方向学习和研究,有助于培养该方面的专业性人才,以此来满足社会对档案分类管理人才的需求,在缓解现阶段就业压力中有一定的贡献。

四、结语

档案管理工作并不是一蹴而就就可以实现的,这是一个复杂性的、系统性的问题,在开展档案分类管理工作的过程中,既要保持其内在的联系,同时也要遵守客观规律和自然形成规律。只有不断地扩充自己的知识领域,在调查研究的时候做到深入细致,就一定可以实现科学化的档案分类管理,尽可能的加快其转变为生产力的速度,从而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慧.试论煤化工项目档案分类与档号编制[J].化工管理,2013,(24):31-31.

[2]朱雯.妇幼保健院档案分类与档号编制[J].医学信息,2013,(29):35-35.

[3]杨培鹰.关于项目档案分类的几点看法[J].机电兵船档案,2012,(6):37-38.

电力市场的改革与管理 篇7

a.价格的不合理使得电力缺乏竞争力, 造成客户流失。电力作为环保型能源, 缺乏其他一次能源灵活的竞争手段。

b.缺少自主的价格调整手段。国家对电价控制过死, 造成县级电力企业无权对电价作相应的调整。供电企业无法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 对电价作适当的浮动和调节。供电贴费收取标准的过高, 也制约了电力市场开拓的进程。

c.生产企业的市场疲软与电力市场的恶性循环。一些企业尤其是生产企业开工不足, 许多企业产品积压, 影响到用电量的增长, 也加剧了电费拖欠, 而欠费停电措施则造成两败俱伤。对欠费客户采取限电或停电措施, 是供电企业目前用于追收电费的主要方式。该方式对产品无销路、濒临破产的企业无疑是加速其破产, 使欠账成为死账。限电、停电的结果造成售电量的剧减。对企业拖欠电费如何才能最大限度地回收, 是供电企业经营者必须考虑的难题。

d.行业作风问题依然存在。供电企业对客户服务的电衙门作风很大程度上依然存在, 不良的行业作风在工作中没有完全消失。拉闸限电的阴影很难在客户心理上消除, 计划检修时间没有真正从服务客户的角度出发。生产与服务的关系没有理顺, 在停电预告通知上, 没有按照法定的规定时间和程序, 影响了客户的正常生产。业扩过程手续繁琐, 过于复杂, 营业厅人员的服务态度给客户的心理造成压力。供电企业在客户工程的设计、安装及材料购置上的垄断服务, 并未让客户真正受益, 服务的内容没有真正落到实处, 没有落实到每个岗位、每个员工。

e.购电成本居高不下。企业利润不能因销售收入的增长而增长。许多地方销售收入增长幅度较大, 而利润增加却很少甚至减少。究其原因, 就是成本的增长幅度远远高于销售收入的增长幅度。开拓电力市场的对策和措施, 电力市场营销是电力生产全过程的最后一个环节, 即销售环节企业经济效益的主渠道。因此, 必须确立电力营销工作在企业运营中的中心地位, 树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以满足客户需求为中心, 以引导客户消费为手段, 以取得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为最终目的的指导思想, 建立起以客户需求为导向的全方位电力市场营销服务体系。

a.更新观念, 积极培育市场竞争意识和市场营销意识, 应该刻不容缓地从发展靠国家、效益靠政策、管理靠行政手段的旧观念中摆脱出来, 确立生产围绕营销转, 营销围绕市场转, 服务围绕客户转的全新观念, 赢得客户信赖, 最大限度地增加企业效益。树立商品和效益观念。面对巨额电费欠款, 如何维护好自身利益, 如何更快、更多地推销自己的商品———电力, 应成为供电企业职工思考的热点。要调整营销战略, 把解决用电卡脖子作为扩大电力市场的重中之重来抓, 生产调度部门应采取调度经济运行, 缩短检修作业时间和故障抢修时间, 采用带电作业等多种方式来增加电能。树立竞争观念。目前煤炭、燃气、燃油、太阳能制品等与电力之间的竞争已拉开序幕。电力企业只有依靠价格、质量、信誉和服务赢得市场。因此, 应加强营销意识, 建立一支精干的营销队伍, 改变坐等客户上门的营销方式, 建立主动热情向客户营销电能的机制。树立服务观念。要牢固树立顾客是上帝的思想, 始于客户需求, 终于客户满意。要采用快速化、保障化、简便化、多样化、情趣化的优质服务来赢得市场, 向客户提供高效率、不间断、十分方便的服务, 尽可能做到只要您一个电话, 其余的事情我们来做。要不断创新和拓展为客户服务的功能, 注重服务实效, 最大限度地减少客户办事时间。

b.合理利用价格策略, 对现供电营业辖区的供电情况进行必要的经济分析, 制定必要的内部经营策略, 确保供电企业利益最大化。比如, 设备检修等工作尽量在企业获利少的时段内安排;对不同性质的用电客户应进行单独的计量计费;对工业生产用电、居民生活用电和办公用电, 采取必要的措施实现三种用电间的分别供电、分别计量收费。

c.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营销管理体制和机制。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管理体制和机制, 目的是为客户提供安全、可靠、经济的电力和快捷、方便、高效的服务。建立和完善现代化的营销管理系统。县级供电企业要加大科技投入力度, 加快电力市场营销管理系统的技术进步, 尽快建立以信息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为支撑的营销管理体系, 形成管理、控制、查询、监督为一体的用电管理信息系统, 抓紧电力营销信息管理系统和负荷管理系统建设;全力推广一户一表工程, 大力推进自动远程抄表建设, 完善自动化抄表系统, 实现用电计量现代化;改革收费方式, 逐步完善银行自动划拨, 建立负荷监控系统、配电管理系统和用电查询系统, 全面提高营销管理水平。建立和完善全方位的营销机制。应把现在的用电部门改为营销中心, 将用户改为客户, 将管制用电改为推广用电, 将用电管理改为客户服务, 把电力供应转变为电力营销, 把坐等客户上门申请用电转变为上门推销开拓电力市场。同时, 逐步把先用电后收钱转变为先收钱后卖电, 将窗口服务转变为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企业整体行为, 树立起优质服务+优质产品=必胜的观念。建立和完善全方位的负荷管理机制。要建立用户负荷预测信息网, 及时分析用电负荷结构, 最大限度合理、有效、充分地利用电力。全面推广高效、低耗用电装置及技术, 并提供咨询服务。做好售后服务工作, 定期进行用电咨询与安全用电的宣传工作。

d.实施用电促销策略。电力销售量由人们的用电需求决定, 用电需求又取决于人们是否有用电的欲望, 是否有购买的能力, 也就是想不想买以及买不买得起的问题, 另外还要解决能否买得到、向谁买的问题。电价决定了客户是否买得起的问题, 两网改造的效果决定了客户是否买得到, 促销的主要作用就是激发人们用电的欲望, 在买得起买得到的基础上产生多买的欲望。注重买方需要, 要以实现客户过渡价值、满足客户精神需要为导向, 在企业的服务价值、人员价值、形象价值上投本钱下功夫, 使客户在购买电力与享受服务时有所增值。同时, 努力降低客户在电力消费时的时间成本、精神成本和体力成本, 使客户在购买电力、享受服务时保持简单, 愿意花钱买简单。要重点把诸如煤、油、液化气、管道煤气等一次能源供应商作为主要竞争对手, 根据国家产业、环保政策, 深入持久地宣传电与一次能源的比价效能, 提高电力市场的占有率。

e.深化改革, 优化效益, 为企业健康发展奠定基础, 把减人增效作为机制改革的突破口。一是实行体制性减人, 将企业承担的辅助性部门和社会性职能进行分离, 与主业脱钩断奶;二是实行发展性减人, 严把人员入口关, ;三是实行科技性减人, 通过提高自动化水平, 逐步实现变电站有人值守无人值班;生产、财务、安监等部门要围着营销转, 而营销又围绕市场转, 营销人员围绕客户需要转。通过一系列改革举措, 使职工的思想观念、工作方式和工作作风得到根本转变, 进而使职工的竞争意识、市场意识、忧患意识和效益意识得到增强。

改革与管理 篇8

收录日期:2012年8月23日

一、引言

现代物流业的发展离不开物流专业人才, 物流管理专业应该为物流行业培养既懂物流理论又熟悉物流运作技术的专业人才。在现代物流业中, 仓储与配送是其两大主要功能, 在物流活动中占据主要地位。《仓储与配送管理》是我校物流管理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 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和应用性。为顺应现代企业对劳动岗位的需求, 提高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提高《仓储与配送管理》课程的教学质量势在必行。因此, 对传统的教学方式方法进行改革就显得十分迫切和必要。本文结合我校《仓储与配送》课程的教学实践, 提出若干改革思路以供同行借鉴, 希望为本课程的教改活动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二、课程教学目标

物流管理专业的具体定位是面向物流企业或企业物流部门, 培养具备从事物流管理专业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 能运用本专业的知识和技术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从事仓储管理、货运输物、报关、物流控制等工作的“宽口径、综合性、应用性”的初、中级物流运营管理人才和物流作业一线操作的高素质劳动者。

根据物流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可以将《仓储与配送管理》课程的教学目标分解为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两个方面。

(一) 知识目标。

本课程的知识目标可以从四个层次来描述。首先是使学生掌握仓储与配送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术方法;其次是熟悉仓库设备的配备和管理、配送中心的组成及功能分区等;再次是明确仓库的布局和结构, 仓库的入库、保管、出库、盘点及仓库的安全管理及配送管理;最后是学会仓库选址的方法、仓容定额的计算、库存管理的方法、物流需求预测的方法及配送线路设计优化方法等。通过这些知识的积累, 使学生树立现代物流管理的理念, 为培养操作能力打好基础。

(二) 能力目标。

本课程的能力目标可以划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是职业资格: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达到“助理物流师”乃至“高级物流师”的职业资格要求;第二层次是职业能力:通过理论和实践教学, 培养学生分析、解决物流仓储与配送业务过程中的实际问题能力和为仓储配送管理工作所需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的管理能力, 满足创新型和管理型人才的要求。

三、课程教学内容与方法

《仓储与配送管理》是物流管理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 是围绕物流管理专业应用能力为主线来构建理论与实践的课程, 在教学中, 既要对理论知识和基本知识进行讲授, 又要通过多种形式进行实践教学。

(一) 理论教学

1、教学内容。

根据课程目标要求, 将原有教学内容进行重构, 将课程教学内容分为七个模块:仓储与仓储管理概述模块;仓库选址与布局规划能力模块;仓库设备设施配备与管理模块;仓储库内作业能力模块;库存控制管理能力模块;配送与配送管理概述模块;配送线路选择优化及车辆调度能力模块。

2、教学方法。

理论教学不是简单的将书本内容重复, 要树立“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学观, 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如“入库业务流程”的教学, 可以采取启发式教学, 通过设置多个问题, 如入库前准备环节。仓库类型非常多, 面积有大有小, 您的货物究竟需要什么样的呢?这些事情谁来做呢?是不是所有员工都参与呢?有些货物体量比较大, 除了借助人工外还需要准备什么呢?等等, 采用这种层层提问启发式方法, 学生可以自己总结出各个环节, 而且理解也是比较透彻的。再比如, 对于“仓储合同法律特征”的教学, 可以采取案例教学法;对于仓储业务流程, 可以采取分小组协作的方式来进行;对于仓库布局规划, 可以采取探究式教学方法, 通过创设一个不合理的布局规划, 让学生独立钻研, 通过解决问题去掌握知识等等。总之, 对于理论教学, 应在多媒体的环境下, 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与之适宜的教学方法, 让原本枯燥的理论教学变得丰富多彩, 使学生更易于理解和掌握。

(二) 实践教学。

现代物流已被列入教育部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程, 有关部门制定了全新的紧缺人才培养指导方案, 方案中已将《仓储与配送管理》课程定名为实训课程。但目前本课程并未脱离按学科知识体系组织教学内容的束缚, 其结果是, 学习内容与职业行为的联系不紧密。对学生来说, 学到的知识体系虽然是完整的, 但对所要从事的职业行为来说, 却是不完整的。这就导致学生毕业到工作岗位后, 企业不得不重新进行上岗培训。这就要求本课程的实践教学多样化, 使学生全方位地掌握知识, 提高其动手能力。

1、校内仿真模拟演练。

充分利用校内的物流实验室, 开展与之相适应的实训内容。我校的实验室目前有物流仿真沙盘、 (金文) 仓储配送管理系统、仓库与配送3D系统, 除此之外, 还在积极筹建自动化立体库。在开展实训项目时, 要求学生必须掌握各系统的操作, 并实施考核, 要求每个学生都要过关。

2、校外实训基地参观学习。

带领学生到校外实训基地参观学习, 可以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 从而更有效地将理论知识和实践结合起来。我校目前建立了九江市城西港区、九江市邮政物流、上港物流江西有限公司、九江出口加工区、九江市海关等对口单位。为保证参观的效果, 参观学习时, 应明确参观的目的、要求、方案和实施步骤, 结束后要求学生提交参观报告。

3、物流职业资格考试。

通过对课程知识的学习, 鼓励学生参加物流方面的职业资格考试, 满足具有综合性或较为灵活的工作任务要求。我校目前开展的有“助理物流师”和“物流师”的职业资格考试, 鼓励学生在有条件的前提下积极报考。

4、参与物流竞赛。

通过参加物流大赛将学生的理论与实践知识有效地结合起来, 既调动了学生学习本课程的积极性, 又锻炼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我校学生分别参加了“现代中欧杯”江西省第二届大学生物流设计与沙盘模拟经营大赛、“佳吉杯”江西省第三届大学生物流设计与沙盘模拟经营大赛、“顺丰杯”第三届全国大学生物流设计大赛等, 并取了的非常优异的成绩。通过参加物流竞赛活动, 师生们收获都非常大。

四、课程考核方式

由于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多样化, 因此对本课程的考核也应是多方面的。采取课内与课外、过程与结果、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评价方式, 建立能激励学生学习兴趣的评价体系。该评价体系中, 过程考评占40%、期末卷面占40%、职业技能证书占10%、物流竞赛占10%。

五、总结

目前, 对《仓储与配送管理》教学改革的研究98%是针对高职院校进行的, 且本门课程的相关教材95%是也是针对高职层次的。要想提高本科层次学生本门课程的学习效果, 在教材建设、理论实践课时比例分配等方面有待继续研究。

参考文献

[1]李英丽.案例教学原理及方法在成人护理教改中的研究与实践——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项目《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验》子课题研究报告[A].黑龙江教育出版社, 2006.

[2]许晓春, 林朝朋.仓储与配送管理实务课程教改的探索与实践[J].厦门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1.1.

创新理论与港口管理改革探讨 篇9

1 港口管理创新理论

由于我国在计划经济时代, 对于港口的管理主要是由政府部门负责, 所以在日常经营管理方面还有很多机制不够完善, 在进行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后, 原有的管理模式已经无法适应经济发展的需求, 所以急需对港口管理进行改革。我国加入WTO后, 市场经济发展面临更大的挑战, 对于港口来讲是挑战与机遇并存的现状, 所以港口企业应该充分的利用自身的优势, 进行体制改革。创新理论就是将新的生产元素和生产条件引入生产系统中, 创造一种全新的生产管理模式, 以此提高港口管理水平。目前影响我国港口管理的主要原因就是港口的管理体制落后, 以及内部的分配制度不完善, 导致港口经营水平不高, 员工工作积极性不强, 致使整个港口缺乏核心竞争力, 影响到整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所以面对这种现象, 急需对港口的管理体制以及内部分配制度进行改革, 学习国外的先进理念, 然后结合港口自身的经营管理现状, 制定出一套适合港口发展的新型管理模式, 以促进港口的可持续发展, 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创造有利的条件。

2 我国港口管理中的不足

我国的港口单位由于受到传统经营管理模式的影响, 还存在一些遗留问题没有彻底解决, 原有的港口都是由政府都其管理, 但是并没有设立独立的港口行政部门。进入市场经济时代后, 为了适应经济发展的需求, 对部分港口进行了体制改革, 实行企业化管理, 但是港口的性质还国家所有, 所以在对港口的实际管理过程中, 出现了政企不分的现象, 在管理体制方面不够完善, 影响到港口建设的整体发展。部分港口实行了自主经营, 自负盈亏的体制, 成立自己的港务公司, 但是由于管理体制不够完善, 并且受到陆运交通的竞争, 对港务公司造成了极大的冲击, 经营状况不佳。有些港口由于职能归属不够明确, 所以交通部门和海事部门都希望由自己管辖, 造成了职责的混乱。港口是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枢纽, 所以要改变港口管理的现状, 要对港口日常经营的业务类型以及经济发展的方向进行分析, 对城市建设的规模以及未来走向进行研究, 对全国的经济发展动态进行预测, 然后有针对性的制定出合理的管理模式, 全面提升港口的业务水平, 促进港口的长远发展。

3 我国港口管理改革新思路

我国的港口管理体制经历了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型, 正逐步走向良性发展轨道, 必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港口管理改革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实行。

3.1 港口管理体制改革势在必行

当前, 世界各国港口竞争日趋激烈, 我国周边港口都在不断改善其经营管理以提高竞争力, 我国只有加强管理, 改革港口管理中存在的弊端, 提高港口效率, 提高港口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 才能在竞争中占据优势。

3.2 政企分开, 建立现代港口企业制度

港口管理体制的改革中政企分开的策略, 实质上是减少国家在港口经营管理中的直接参与。我国政府早已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尝试, 曾提出“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构想, 实行承包责任制和港口企业的二级法人制;目前绝大多数港口企业采用后一制度, 但至今政企分开的问题仍未彻底解决, 国家对港口经营活动的干预仍在一定范围存在。但可喜的是也有一些地区政企分开的改革取得了成效。某港是我国改革开放大潮中发展起来的新型港口, 几年来, 港务局与港口企业管理逐步理顺, 呈现港口管理有序、企业健康发展的局面, 其已经成为我国沿海开放口岸中最具活力的港口。实践证明, 在政企分开的基础上,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才是我国港口改革的方向。

3.3 政府或国有企业共同管理港口以及港口的民营化

有利于有效克服港口公有公营的种种弊端;有利于减轻政府财政负担, 提高港口管理效率;有利于有效筹集和利用资金。该模式能把政府参与管理、发挥港口的社会公益性与私人或股份制公司经营发挥其市场化经营的高效性相结合, 有利于港口的公益性、经济性效力同时发挥。

3.4 政府在港口发展中的作用不可替代

港口管理市场化, 不是完全不要政府参与, 而是减少政府在港口经营管理中的直接参与, 实行政企分开, 经营性业务市场化, 在改革方式的选择上可结合具体国情酌情选定。

3.5 中央和地方管理港口权利的合理划分

中央与地方管理权限划分问题一直是我国港口管理体制改革所涉及的一个重要内容。分散管理使地方政府对所在地港口有更大管理权限, 同时将负起更完全的责任。但地方政府管理港口并不意味着中央对港口管理的约束没有了, 中央政府致力于全国的发展规划, 建立完善的法律、制度进行宏观调控是必不可少的。只有把政企分开、港口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港口管理权利下放等改革措施落到实处, 我国的港口管理改革才能取得突破性进展。

结束语

港口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部门, 要从经济发展的大形势对其进行管理, 根据港口的业务功能需求以及城市的经济建设, 建立完善的管理体系, 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港口的发展需要对生产要素进行合理的分配, 对各项资源进行优化配置, 才能够充分的发挥出最佳的优势。在港口管理中, 要善于利用优势资源, 在管理方式方面不断创新, 才能够促进港口的长远发展。

摘要:港口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窗口, 不仅关系到国内的水运交通运输, 而且还承担着对外经济贸易的重担, 只有加强港口管理, 提高港口管理水平, 才能够促进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 促进了港口经营管理的多元化, 所以需要在经营管理模式方面不断的创新。在港口管理中要根据国内外经济发展的形势, 善于引进新理念, 创新管理模式, 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促进港口经济发展。文章对于创新理论以及港口管理的改革进行了分析, 对于提高港口管理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创新理论,港口管理,分配

参考文献

[1]吴国忠.港口创新的基本思路和方法[J].中国港口, 2000, 10, 10.

[2]赵瑛.港口管理的新思路[J].中国水运 (学术版) , 2007, 2, 28.

企业改革与管理之间的关系 篇10

一、市场经济下, 企业改革与管理面临的问题

1. 管理制度设置不合理

企业的管理模式是建立在现有的经济形式下, 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 有利于企业利益的管理模式。而不是一个企业内部独立的管理模式, 其模式的运行如果出现不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那么, 该企业是要面临改革的局面, 改革需要首先进行管理模式的变革。

2. 人才的培养模式不合理

人才的大幅度流动是企业的不祥之兆, 一个企业如果连人才都留不住, 那么, 企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就应该进行深层的改革, 使人才认识到企业的稳定性和先进性。一个企业, 需要进一步制定适合人才培养的人力支援管理模式, 只有人才的兴旺擦能保持企业的兴旺。

3. 企业组织模式不科学, 改革落实效力低

单一的组织模式不能满足企业高效运行的需要, 企业应根据新形势下的市场需要, 逐步完善组织管理模式, 充分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竞争的需要。同时, 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也应该增加交流与合作。

二、深化改革与管理机制, 为企业插上腾飞的翅膀

1. 深度把握经济发展的阶段特征, 进行有计划的改革

市场经济下, 经济的起步阶段的标志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全党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作为企业, 也应该有计划地大胆的实行开放政策。在充分发挥国家和地方支持、企业和劳动者个的人奉献, 规定的经营管理自主权下发挥企业最大的经济效益。

企业的成长阶段, 是企业在以后能不能站住脚的关键阶段, 这使得先进性和革命性成为企业发展的动力。这个阶段最容易进行改革, 制度的建立处于初级阶段, 随着企业的发展, 制度和管理模式得到不断的改革与创新, 使企业管理上了一个新台阶, 逐步提高了企业的管理水平。

企业的发展和深化改革阶段标志着企业的重大转折, 该阶段不仅在企业的制度上还是管理模式上都出现了重大变革, 加强企业管理, 逐步形成了适应社会发展和市场竞争的发展模式, 促使企业建立管理指标体系和整合整体优势, 大大增强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2. 坚持社会主义基本思路, 不断改革并创新管理机制

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联系起来, 企业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不断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探讨企业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将企业的改革与创新放在发展的首要位置。只有这样, 才能使企业的发展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 使企业的改革是建立在与时俱进的发展模式上。在思想的带动下, 企业为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 必须逐步提高企业的改革力度和管理水平, 对企业的改革和管理的各个方面不断进行调整和加强。

企业的发展重在改革的与时俱进。企业的管理模式不能被员工所认可, 也不会被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广大人民所认可, 那么, 企业的发展将会面临制约性, 其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失效, 企业面临整体改革和重大调整的局面。

3. 加强改革与管理的关系, 推动多种经济形式共同发展

企业的改革是建立在有效地管理模式上的, 高效的管理又通过不断的变革得到进一步创新和发展。企业的改革与企业的改组与改造和企业的管理是紧密联系的。通过企业制度的深层改革, 使得企业实现权利和责任的科学管理, 对企业的改组改造进行合理地分配。

通过加强企业的管理, 把探索更新能够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企业生产制度, 以管理为基础, 以改革为动力。多样的经济形势在不断改革创新的制度下得到蓬勃发展, 使其他经济形式的成长与发展成为社会经济持续增长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4.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实现企业改革与管理的本质变化

人才的大幅度流动是企业的不祥之兆, 一个企业如果连人才都留不住, 那么, 企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就应该进行深层的改革, 使人才认识到企业的稳定性和先进性。一个企业, 除了需要先进的技术和先进的管理模式之外, 还需要进一步制定适合人才培养的人力支援管理模式, 人才的兴旺擦能保持企业的兴旺。

人才的培养是与企业科学的管理模式、科学的经营管理制度和经营管理理念息息相关的。人才是一个企业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也是企业的积极健康发展的必备。只有让员工认识到企业真正的需要他们并将他们当坐企业的人才, 这样企业才能真正实现改革与管理的本质变化。

5. 科学的改革与管理体系要不断吸取经验

企业自身改革需要借助经验, 这些经验可能来自外国先进企的业管理经验, 也可能来自小企业的某些管理经验。它们的作用不管有多大, 都可能成为企业进行深层次改革的出发点, 通过内部管理部门进一步的研究发展成为自己独有的改革经验, 以真正实现管理水平的提高。

多种现代化管理经验的基础下, 进行企业改革并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管理模式和理念, 在推动管理科学发展的同时, 直接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能力。

三、总结

当今已进入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新时代, 企业的深层次改革和管理创新要抓住机遇, 进行大胆改革和创新。企业只有通过不断地改革和创新, 逐步适应市场经济要求, 才能提高企业的生产技术水平。探索符合市场经济规律和国情的企业制度和组织管理制度, 也通过不断地向国外先进管理经验学习借鉴, 建立有中国特色的企业管理科学体系。

摘要: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推进, 我国企业改革和管理发生了极大地变化, 在邓小平同志的经济理论指引下, 我们不断深化我国的企业改革和管理创新。根据我国现阶段的国情, 不断深化企业改革, 扎实推进企业创新, 不断提高企业在社会主义市场中的竞争力, 提高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

关键词:企业改革,企业管理,关系

参考文献

[1]武文全.我国企业改革与管理探讨[J].企业改革与管理, 2014, (7) :19.

[2]林德彬.浅谈企业改革与管理和发展的关系[J].辽宁经济, 2002, (11) :49-50.

存贷比改革与银行负债管理调整 篇11

银监会通知称,此次调整方案未改变存贷比的基本计算规则,简单易行,从定量测算结果看,有助于商业银行将更多的信贷资源用于支持实体经济。分析人士相信,此次存贷比放松是“微刺激”第三波的组成部分,意味着狭义流动性宽松将转换为广义流动性宽松。在贷存比放松后,央行對银行的信贷额度也会有一定程度的放松。

而不同的声音则认为,金融机构提供信贷最主要的约束还是来自于央行对信贷额度的管控和资本约束,央行信贷额度不松,金融机构资本充足率得不到提高,单一的存贷比放松就难以显著地影响金融机构当前的信贷行为。

此外,此次存贷比调整,未将同业大额可转让存单(NCD)纳入存贷比的存款分母,低于此前的市场预期。业界人士普遍相信将NCD纳入存款,将提高银行发行可转让存单的热情,推动利率市场化。而大额可转让存单替代理财,表外资金回流一般性存款将扩大存贷比分母,又可刺激表内信贷。

而随着利率市场化的逐步深入以及商业银行存贷比的调整,商业银行将会更加主动地调整其资产负债结构。长期以来,由于利率市场化进程未完成以及贷存比管理等方面的原因,我国商业银行的负债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变成了单纯的“拉存款”。

统计管理现状与改革策略探析 篇12

统计学是应用数学的一个分支, 主要通过利用概率论建立数学模型, 收集所观察系统的数据, 进行量化的分析、总结, 并进行推断和预测, 为相关决策提供依据和参考。它被广泛地应用在各门学科中, 从物理和社会科学到人文科学, 甚至被用来工商业及政府的情报决策之上。统计学的基本研究方法有:大量观察法、统计分组法和归纳推断法。

统计信息有两个鲜明的特点:一是数量性。即通过数字揭示事物在特定时间、特定方面的数量特征, 帮助我们对事物进行定量、定性分析, 从而作出正确决策。二是综合性。因为世间一切事物都具有普遍联系, 所以人们利用统计信息对事物进行综合性分析, 既可横向对比, 也可总结历史、预测未来。传统的统计调查方法是以全面调查为主, 非全面调查为辅, 统计数据上报方式以统计报表为主, 其他方式为辅。随着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和社会各界信息需求量的增加, 各级统计力量与统计任务的矛盾越发突出, 即使近年来统计网络化、自动化水平不断提高, 但信息的及时性、准确性仍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1994年国务院下发国发 (1994) 42号文件《国务院批转国家统计局关于建立国家普查制度改革统计调查体系请示的通知》明确提出, 以周期性普查为基础, 以经常性抽样调查为主体, 以必要的统计报表重点调查、综合分析为补充的调查方法, 改革迈出较大步伐。国务院的文件为战斗在统计战线上的干部职工提出了正确的政策和策略, 指明了今后的工作方向。但是, 随着市场体制的逐步建立, 相当一部分企业摆脱了按政府制定单一行业计划确定经营目标的经济计划模式, 根据国际国内市场的要求, 组建起跨行业、跨地区、跨国运作的企业集团, 从事着多种行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例如:中关村高科技产业园许多集工贸一体化的企业, 很难用现行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来确定其行业性质, 企业中类似“系统集成”的多行业经营成果也很难进行行业核算。目前, 我国统计制度规定的分专业实施以主营业务为主的统计“一套表”制度是不能适应企业经营方向多元化需要的。因此, 针对当前我国统计管理现状, 实施一系列的改革创新策略, 这是摆在每一个统计人员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需要这些同行摒弃旧的思路和工作方法, 勇于探索发现, 勇于开拓创新。

二、我国目前统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上世纪90年代以后, 我国政府统计体制改革不断迈出新的步伐。如建立新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实行新的统计报表制度等。但是, 统计体制改革滞后, 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呼声也始终不绝于耳, 且日渐强烈。我国现行统计管理现状是:

1. 统计过剩。

当今政府综合统计中, 统计过剩的现象普遍存在, 主要表现有四个方面。 (1) 重复统计。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政府统计内部, 工业统计、建筑统计、房地产统计、贸易外经统计、第三产业统计, 这些专业统计中对所属企业的职工人数、工资情况都需要进行统计, 而作为综合性质的人口与劳动工资仍要对上述情况进行统计, 各种大型普查, 也要分别对被调查单位进行摸底统计。二是政府统计与部门之间重复统计现象更为严重。 (2) 多余统计。如工业统计中的不变价工业总产值统计。 (3) 过时统计。不适应当今市场经济体制的一些旧的统计指标仍在沿用。 (4) 虚设统计。如“人口年龄分段、平均预期生命、人均受教育”的指标等, 数据收集困难, 实际效用不大。由于“虚设”, 统计人员就“虚统”, 结果就出现统计工作“虚忙”的现象。

2. 相关统计指标设置不合理, 分类不科学。

目前, 由于大多数统计部门仍然沿用老一套的统计方法, 这些方法在计划经济时代比较适应, 但在新的形势下就不适应了。比如:CDP支出法中资本形成和居民消费的核算依据, 目前我国主要统计的是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前者是按固定资产投资完成的进度进行统计, 与资本形成的相关度较低, 我国的资金资源按构成 (建筑安装工程、设备器具购置、其他费用) 划分, 既不容易准确统计, 又与国际上通常按住宅、厂房建筑物、设备等的分类标准不符。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作为计算居民消费的主要依据有明显的不合理性。一是在商业企业所有制多元化后, 统计资料难以准确收集。二是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有一部分是企业和机关购买的, 从支付环节来作划分是难以做到的, 如:有个人购买单位报销的现象。三是该指标仅包括有形的商品消费, 而居民特别是城镇居民再由温饱向小康迈进的过程中日益增长的住房、交通、医疗、教育、旅游等的服务均不在之列, 这与居民消费结构转型升级的趋势不符。

3. 统计基础工作明显减弱。

我国的国有企业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 自上世纪50年代起逐步建立了一套较为完整正规的统计制度和指标体系。在生产企业, 以产值产量为核心;在流通企业, 以商品购销调存统计为核心。从班组起就建立了规范的统计制度, 严格地按统一规定的口径、范围计算方法进行核算。但近年来, 笔者在调查研究和执行统计任务中发现, 统计基础工作明显减弱。一是统计工作得不到上级领导的重视, 统计部门和统计岗位被撤销或合并, 统计人员变动频繁;二是统计台账和原始记录越来越不健全, 填报统计指标的随意性加大, 统计数据质量下降。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 统计内容越来越丰富, 现已包括私营、个体、股份制、外商投资等多种形式并存。经营方式也在日益多样化, 许多新的企业应运而生。但这些新的企业有相当一部分没有像老企业一样建立起规范的统计制度, 甚至没有明确设立统计部门和统计工作岗位, 国家统计报表由财会人员或其他部门的人员代填代报, 很多统计指标也难以按照统计制度的具体要求计算填报。

4. 填报的统计数据缺乏真实性。

据笔者调查了解, 许多企业为了减少缴税或争取国家补贴, 或获得银行贷款、或多退税, 往往虚报假报, 以至于一个企业有多套账, 有的是应付财税部门的, 有的是应付银行的, 有的是应付海关的。这些情况一般发生在非公有制企业和中小型国有企业中。近十年中, 企业财务、统计部门营私舞弊、造假账、洗钱等丑闻层出不穷。从内部原因来看, 主要是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不健全, 法制观念淡薄。从外部环境来看, 一是因为国家审计和社会审计覆盖面不足, 奖惩不清, 力度不大。二是我国财政、税务、银行、计划、海关、工商、环保、证券、保险等部门的业务统计信息尚未联网, 难以起到校验作用。三是整个社会的诚信度差。四是对违法违规的现象惩罚力度不大。所以说, 基础数据的不真实是导致我国统计信息失真的源头。

三、统计管理改革创新策略

近年来, 国家统计局及有关部门明确提出要不断地提高统计准确性、科学性、及时性和统计工作的权威性, 把统计工作当作加强政府宏观调控和提高行政能力的一项基础工作来抓。作为公路局基础性的工作, 上级领导对统计工作也十分关心, 多次对改进和加强统计工作作出重要指示, 进一步深化统计方法改革创新, 完善统计调查体系, 增强统计服务和统计管理监督能力。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在公路交通统计信息工作中的应用日益广泛深入, 我们的统计手段得到明显改善, 工作效率显著提高, 统计信息服务对象已初步实现了由主要面向政府到面向政府、企业和社会公众的转变, 适应了行业管理、公共服务的需要, 发挥了统计决策参谋的特定作用。笔者在统计岗位上工作了多年, 愿意与业内同行共同研讨统计管理策略, 并阐述出自己改革创新的思路, 以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1. 认真做好固定资产投资统计信息工作。

固定资产投资信息是国家制定战略决策和社会经济计划的重要依据, 也是进行国家管理、检查监督社会经济活动的重要手段。固定资产投资统计是一项系统知识比较强、专业要求比较高的工作, 在国民经济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固定资产投资统计是社会经济统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全面反映整个社会固定资产生产总规模和固定资产活动的全过程。做好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基础工作, 首先, 要建立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和规范的管理细则, 按照从理论上提高, 从组织上加强, 从制度上健全, 从现代化发展的原则, 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制定一套适合本企业特点的统计工作制度和行为行动标准。按照“统计法”的规定, 建立健全“固定资产投资基础工作制度”。这些制度包括:统计人员岗位责任制、统计数字管理制、原始资料管理制、统计报表管理制等, 使固定资产投资基础工作有法可依, 有章可循。对项目管理部、设计部、财务部的职责、要求进行划分, 明确责任, 做到职责清楚, 优质服务。其次, 按照国家固定资产统计报表的要求建立不同的台账, 做好统计工作基础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工作, 并定期对收集到的原始资料进行分类、归纳、整理、汇总, 分门别类的记入相对应的台账上。因为统计台账是整理归纳原始资料的一种科学手段, 是计算汇总指标数据的有力工具。然后, 要求统计人员根据统计法的规定和实际工作需要, 主动地建立起自己的统计台账。当统计部门统一制定规范的台账之后, 统计人员应根据工作的实际需要, 自动编制一些明细性和辅助性账页、表格来充实、完善现有的统一台账。统计台账是保存统计资料的重要方式, 无论什么时候需要查阅校对、研究分析各种指标数据, 它都是不可缺少的统计档案。统计台账在统计工作中还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为健全原始记录和及时、准确地编制统计报表奠定了良好基础, 创造了有利条件。所以说, 建立完善的台账, 使资料的查询非常方便、快捷, 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

2. 运用现代化统计技术, 保证优质的统计数据质量。

统计工作能企业是否正常运行的监督员, 对于保证正常生产, 提高经济效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要想进一步搞好统计工作, 首先, 就要运用现代化统计技术建立健全统计网络作为基本保证, 并使之程序化。这样, 才能使统计工作避免统计数据滞后和手工操作的误差, 才能保证优质的统计数据, 才能使统计工作的速度、准确性大大提高, 使统计工作进入规范化、正常化、科学化的轨道。笔者建议企业可积极开发统计计算机管理系统, 实现统计管理的自动化、快速化和决策科学化, 弥补单一学科知识和单一功能部门的缺陷, 从而发挥现代化系统的整体优势和科学优势。同时, 这也将会为如何改革创新统计管理更有效地节约成本, 提供优质的科学依据。其次, 为解决统计管理中的问题, 企业需建立起对原始资料的质量检查制度, 出现问题及时调整和校正。企业还需建立一套科学的指标体系和调查方法, 使各项统计资料具有充分的科学性、合理性, 能正确全面反映各个方面各个环节的真实情况, 并能保持连续性和系统性。最后, 真诚地希望企业对统计管理人员加强统计职业道德教育和业务技术培训, 更新概念, 提高业务素质, 使统计管理人员的总体素质大幅度提升。

3. 加强统计分析职能, 健全统计报表制度。

笔者曾经走访过一些企业, 发现很多企业一直沿用国家统计报表制度中对统计报表的内容要求, 这主要是国家基层报表制度所要求填报的内容。这些内容是:企业主营业务的生产经营财务报表、员工及工资变动、能源和原材料消耗、科技开发及付营业情况。指标体系虽然已经比较简单地反映出企业的供销、人财物投入与产出的基本情况, 但对企业深入分析研究生产经营中的问题还不够准确。所以, 加强统计分析职能, 健全统计报表制度是保证统计工作顺利开展的前题。笔者深深感到, 经济一体化已经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趋势, 各个企业的竞争非常激烈, 企业想要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就必须按照充分了解本企业的实际情况, 而这一切离不开统计部门收集、整理的数字, 给上级部门提供的有参考价值的各种统计信息。因此, 必须按照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本要求, 合理借鉴与运用联合国1993年原版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改革现行统计管理模式, 完善统计制度、统计方法和统计指标, 强化部门协作, 加大统计违法处置力度, 提高统计信息的准确性, 建立低成本、高效率、能满足各方面需求的现代化统计体系。只有这样, 才能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要求, 提高基础统计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4. 建立综合统计管理部门并明确其职责。

笔者认为, 不论何种行业的大中型企业都应设立综合统计管理机构, 并明确职责, 责任到人。综合统计管理部门应具有以下职能: (1) 建立本企业的统计体系并制定统计信息的报送制度, 要充分考虑到企业经营与管理的需要, 考虑企业面向市场, 参与竞争的需要, 为本企业收集、审核、汇总、提供各种统计信息。 (2) 负责收集审核本企业其他部门负责汇总的信息。 (3) 负责收集汇总分析其他企业对本企业生产经营有价值的统计信息。 (4) 完成各种统计报表的对外报送任务并及时准确地向本企业领导和有关部门提供其所需要的统计信息。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 统计管理是一项专业性、技术性都很强, 且精益求精的工作, 需要统计管理人员认真、仔细、高标准、高质量地做好各种统计报表, 给上级领导一个满意的答复。笔者相信, 全国各企业的同行会在党的正确方针指引下, 保持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 求真务实、励精图治, 勇于改革创新, 以统计管理改革创新的新硕果换取全社会与上级领导的信任和支持。

摘要:文章在分析了目前统计管理领域的现状后, 围绕认真做好国有资产投资统计信息工作, 运用现代化统计技术、保证统计数据的优质, 加强统计分析职能, 健全统计报表制度, 设立综合统计部门并明确部门职责等四个方面, 阐述了对统计管理方面改革创新的新思路。

关键词:统计管理,国有资产,统计技术,改革创新,统计信息

参考文献

[1].王光锋.统计研究, 2003 (9)

[2].王予超.对统计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的探讨.科技资讯, 2009 (1)

上一篇:大班额教育下一篇:UML交互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