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付改革科学管理

2024-09-09

支付改革科学管理(精选12篇)

支付改革科学管理 篇1

1 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基本情况

各地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的做法不尽相同,但主要内容基本一致,可以概括为“一建立、两直接”,即建立国库单一账户体系,实现收入直接缴入国库或财政专户,支出通过国库单一账户体系直接支付到商品和劳务供应者或用款单位银行账户。

2 财政国库管理改革的主要做法

2.1 提高思想认识,加强组织领导

高度重视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工作,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在人员遴选、启动资金、办公场地、硬件配置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为加强组织领导和工作协调,专门成立了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具体负责组织实施此项工作。

2.2 积极进行筹备,启动改革试点

初步选择确定第一批试点单位的基础上,注重加强政策宣传,认真做好解释协调工作,努力化解各种阻力,提高预算单位对改革工作的认识,推动了改革试点工作顺利进展。

2.3 清理银行账户,建立国库单一账户体系

为了严格控制和规范试点单位的银行账户,促进财政国库集中支付改革的顺利实施,对试点单位原有银行账户进行了全面的清理整顿,除设立上级明确规定的粮食补贴专户和社会保障基金专户外,不得在国库单一账户体系外开设新的帐户,从而建立了国库单一账户体系,规范了财政资金运行机制,规避了财政管理风险。

2.4 完善制度体系,推进规范化化建设

为确保国库集中支付工作有章可循,各地结合本地实际制订了《预算单位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实施办法》、《财政国库集中支付业务操作规程》、《财政国库集中支付特殊事项审批暂行规定》,以及《工作守则》、《岗位责任制》等业务和日常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了财政国库管理制度体系,促进了国库管理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建设。

3 财政国库管理改革取得的成效

3.1 提高了财政资金运作效率

财政资金都集中在国库单一帐户体系统一管理,有利于财政资金的统一调度,简化了财政拨款程序,缩短了资金在途时间,有效解决了财政资金多环节拨付和多户头存放的问题。

3.2 规范了财政预算执行

财政国库集中支付以部门预算为基础,遵循“指标控制计划,计划控制支付”操作原则,将原来对支出预算的总额控制变为对每个预算项目的精细控制,确保了财政支出能严格按照预算执行,强化了预算的约束力,减少了预算执行的随意性。

3.3 促进了预算编制水平的提高

国库集中支付强化了财政资金监控管理,从机制上杜绝了无预算指标的拨款,约束预算单位自行调剂项目资金,维护了预算的严肃性,从而促使各预算单位重视和加强预算编制工作,提高了预算编制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3.4 增强了财政资金运作的安全性

国库集中支付软件准确记录了各个单位预算指标及财政支出信息,支出透明度大大提高,实现了对财政资金支付全过程的实时动态监控,一旦发现问题和疑点,能够及时进行有针对性的核查,有效保障了财政资金的安全运行,杜绝了不合理支出发生。

3.5 提高了预算单位的财务管理水平

实行国库集中支付管理后,无论是财政直接支付或是财政授权支付,都必须先有用款额度,在预算指标内根据用款进度申报用款计划,同时按项目用途办理支付,克服了过去预算单位在用款方面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培养了单位精打细算和增收节支意识,提高了预算单位财务管理水平。

4 财政国库管理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4.1 预算单位经费多头管理,用款计划管理有待进一步加强

预算部门的指标下达、计划审核、额度批复等环节繁多,周转时间长,缺乏规范性、科学性,不便于预算单位业务开展。

4.2 财政资金计划额度和实际用款额度到账不同步,影响资金支付效率

财政资金计划用款额度和实际款项到账不同步,财政下达计划部门不能把用款额度(尤其专款户用款额度)同时下达给代理行和支付岗位,支付岗位虽然能在系统中接收到预算单位的用款额度计划,但将支付令送达具体代办银行时,具体代办行却往往尚未接到上一级代理银行的额度到账通知,既影响资金支付,又影响资金对账。

4.3 集中支付的财政监督力度仍需要加大

一是监督机制不够完善;二是内部控制制度不够健全;三是需要建立国库内部审计制度,定期对银行账户和各项拨款实施内部检查;四是需进一步强化财政外部监督管理,建立健全投诉制度,及时受理预算单位投诉,处理和纠正违规问题等。

4.4 基础数据不健全,信息系统建设需进一步加强

一是系统功能不够完善。二是信息记录不够完备。三是支付系统软件稳定性较差。网络及支付系统经常出现故障。

5 完善国库管理制度的措施和建议

5.1 进一步推进预算改革

将所有的财政资金全部纳入预算管理,从而使国库收支真实反映所有的财政收支状况,并使所有的财政收支都纳入国库的管理和监督范围。

5.2 加大集中支付的财政监督力度

提高预算单位财务人员业务素质,财政部门要加强预算单位财务人员会计专业知识的培训,增强责任意识,规范财经秩序。进一步严格制度执行,统一经费开支标准,严格按照行政事业单位津贴、补贴、奖金、差旅费、会议费等经费的开支标准执行,对违规的单位要减少其相应预算指标,遏制违规现象发生;提高发票真伪的辨别能力,要做到主动和税务部门联系,及时了解税务发票的使用及变化情况,坚决抵制假发票;对财政资金的有效运用方面定期进行监督检查,凡因财务管理工作不到位造成严重经济损失的,要依法追究单位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的相关责任。

5.3 努力提高直接支付的比例

政府采购是财政资金直接支付的重要前提,政府采购规模越大,财政直接支付的额度就越高,国库集中支付的效果就越明显。要不断完善政府采购办法,严格按照《政府采购目录》实行政府采购,把游离在直接支付执行范围之外的采购项目和工程项目纳入到直接支付中来。

5.4 加快国库系统信息化建设步伐

要加强“金财工程”建设,推进财、税、库、银等部门信息通联,以财政部门为核心,建立财务信息处理中心,实行财政、税务、代理银行等部门间的信息共享,形成由事后控制转为全过程监管的稳定、安全的财政信息管理系统。

摘要:为提高财政性资金运行效率和使用效益,各级各部门应不断加强国库支付制度管理。本文就以某省国库管理改革为例,初步阐述了改革的基本情况,改革的主要做法、目前取得的成效、改革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完善国库管理制度的措施和建议。

关键词:财政,国库,管理,制度

参考文献

[1]财政部.《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试点方案》,2001年.

[2]财政部办公厅.财政改革探索与实践,2002年.

[3]薛萃.《国家财政国库集中支付与管理制度改革实用手册》,2004年.

支付改革科学管理 篇2

目前,全国各省市推进的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其核心是采用国库单一账户体系,按收入支出设置分类账册。其中,收入按预算科目进行明细核算,支出按资金使用性质设置分账册,并要求与财政部门在商业银行开设的零余额账户进行清算等。截至目前,集中支付改革推行了将近8年,从财政部到部分省市,逐步建立了较为完备的国库单一账户体系,各级财政部门通过该账户体系可以对财政资金进行事前和事中的监督与控制,严守资金出口。在具体执行过程中,集中支付有两种拨付方式,即直接支付和授权支付,在不断完善的财政信息系统上,每一条预算指标、用款计划能够直达基层预算单位,有效防止了财政资金截留、挤占、挪用的现象,每一笔支付发生时都要接受多个岗位严格的审核和监管,保证了财政资金的安全使用。因此,集中支付改革在公共财政改革中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在对集中支付改革不断探索的过程中,国库管理工作的薄弱环节亦开始显现。

一、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1.集中支付改革使得财力过度集中在财政部门,承担的责任较多,负担过重,各项改革任务完成情况打折扣。集中支付是财政部门对财政资金的集权式管理。在资金范围上,包括预算内、预算外的所有财政性资金都由财政部门集权管理,由国库账户体系统一收支、记账核算;在财政资金使用过程中,资金指标的分配,执行审核,拨付,监督,银行清算等各个环节均由财政部门统一安排执行。这种资金集权管理方式使得管理者承担较大责任与风险。随着我国财政收入不断增加,部门预算不断细化,预算单位基本经费、项目经费支出量逐年翻番,国库集中支付业务量明显加大,现有的国库组织结构、工作流程及人员安排过多的受制于拨款审核、制单、记账等事务性工作,对于深入推进和完善集中支付改革有些力不从心。2.国库预算执行能力不高,软件系统有待完善。一方面,国库资金支付要求准确无误,需要借助集中支付软件系统进行额度控制和信息比对,涉及面广,支付量较为庞大,使得信息系统相对呆板不够灵活,预算执行时遇到指标调整和退款处理的问题无法及时解决,需要协同预算部门、信息部门、采购部门甚至人民银行和商业银行,因此对于大多数项目由于预算不能做到完全准确,常常使拨款滞后,延误了预算项目的实施。另一方面,预算执行和拨款支付在时间上不均衡,财政预算管理工作中的重分配、轻管理的问题仍未得到根本解决。年初预算到位率低、预算执行进度缓慢,支付量非常小,造成财政资金闲置、浪费,使得预算执行效益低下,年底追赶支出进度,突击拨款,项目支出管理不严格,这是预算执行历来的弊病。

3.集中支付监控到位,但督促不够,问责不痛不痒,绩效考评反馈没有受到足够重视,使改革规范程度降低。目前,集中支付的软件信息系统基本能够达到财政部门监控资金动向的目的,但是,由于相关的监督、绩效制度没有跟上,使国库集中支付监督工作没有相应依据,对于资金违规操作的用款单位以及个人,没有相应的奖惩办法,使监督工作失去意义。4.集中支付改革力度大,时间紧,任务重,多数基层预算单位财务管理难以满足各项改革工作的要求。预算单位财务部门是落实财政改革的前沿,直接面对财政部门预算,政府采购,集中收付三大改革,还有各项配套改革和措施,如非税收入收缴、收支分类科目、公务卡、资产清查、集中财务等,需要做大量的填报,制单和记账工作,会计核算任务较繁重,以预算单位财务部门现有的组织配备和管理人员,很难按照要求落实各项改革,甚至出现疲于应付的现象。并且,根据集中支付的要求,在资金拨付审核的流程中对预算单位主管部门和基层单位设置了相应的岗位,但真正执行过程中,往往出现“一人多岗”和“多人一岗”的现象,岗位设置失去了原有的意义,财政资金使用存在一定风险。

二、关于国库集中支付改革问题的思考和建议

1.加强集中支付改革的制度建设与落实,做到制度先行,有法可依,依法理财,打造资金安全、高效、规范运转的长效机制,稳步推进各项改革工作的落实。一方面,对已成文的制度进行认真反思,查漏补缺。集中支付改革推行了8年,原有的规章、制度、办法不一定完全适应现实工作状况,应紧密结合工作实际,70认真听取基层单位提出的问题,改进和完善国库基础管理与各项改革的规章制度,进一步促进日常工作和改革的制度化、规范化。尤其是财政资金的承付阶段存在制度空白,对资金申请的审核依然沿用传统做法,应该在制度中明确规定申请手续和审核内容,使每个岗位做到依法审核,另一方面,对于缺失的规章制度,如绩效、监督等制度建设,以及在业务中经常遇到的应急拨款,退款,账务调整等问题,应积极探索,加强学习调研,尽快拟定草案或试行办法,作为向制度的过渡。

2.加强国库集中支付的预算执行管理,建立预算编制和预算执行一体化机制。一体化机制并不违背集中支付关于预算编制和预算执行分离制约的监督要求,而是主要针对日常工作中预算编制和预算执行脱节的问题。预算与国库一头一尾,工作上经常首尾不能相接,由于预算不能做到绝对的准确,在执行过程中很多环节出现问题,加强集中支付预算执行和管理仅仅依靠国库一家远远不够,应该加强与预算部门的有机衔接和对话沟通,使得预算编制、执行人员能够统一认志,站在宏观的角度全面地考虑预算问题,从而提高预算编制的准确率和执行分析水平,提高预算执行效率。2008年,国库司下发文件,强调了“财政预算管理工作中的重分配、轻管理”等问题,要求各级国库“加强预算执行管理,实现预算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更好地为改革发展稳定大局服务”。简单得说,国库也要管理预算。在预算收支执行过程中,国库可以全面、准确、及时地获取收支信息,从而有利于对财政收支实施全面而有效的控制,促进财政资源的优化管理。国库不仅要承担账户管理、会计核算和监督的职能,还应该在预算执行和预算管理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

3.精简业务流程,提高国库预算管理的执行力和灵活性,建立高效率的国库资金运行机制。进一步梳理集中支付业务流程,按照“确保资金安全、提高工作效率、方便单位用款”的原则,统筹兼顾,加强国库集中支付、非税收入收缴和公务卡改革之间以及与其它各项财政改革之间的有机衔接,研究改革间的内在联系,在部门之间,国库内部之间取消重复性工作,撤并多余岗位,简化预算单位资金申请手续,以发达的电子信息网络为依托,进一步完善集中支付系统,建立财政和银行两套电子账务,发生业务时进行账务数据比对,积极探索集中支付无纸化管理,为预算单位财务部门减轻负担,规范操作程序,提高财政资金运转效率。4.建立动态监控分析机制,强化国库实时监控职能,加强外部监督,建立双重监控体系,保障资金安全。国库对于财政资金的管理,工作重心应该由事前审核监督转向实时监控,基层预算单位是预算执行主体,国库是资金的管理部门,宗旨是保障资金安全和效益。财政资金源头的严防死守势必造成效率低下,而实时动态监控更能清楚的了解资金的来龙去脉,应该是较为有效的管理方式。一是加强制度和软件建设。研究制定国库集中支付改革监控管理办法,完善国库集中支付监控软件,确保财政资金安全、规范、有效运行。二是拓宽监控范围,消除资金监控盲区,加大监控力度。结合非税改革、公务卡制度改革情况,完善国库动态监控软件;加强对下拨资金和配套项目资金的监控管理,在确保资金安全、规范运行的前提下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三是提高预算执行监控水平和信息分析水平。在受理单位和供应商投诉和报告重大事项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系统监控、核算处理、整改问效的运作机制。四是严格单位及个人的责任机制。明确规定国库资金的使用、支付和监督过程中各部门所负有的权利和责任,并用立法形式制定规范的监管程序,以及一系列严厉的惩罚措施,对审批、授权、记账、拨款等环节设立层层责任制。这是实现国库监控职能,规范资金管理有序运行的基本保障。5.完善代理银行激励约束机制。为加强代理银行管理,确保财政资金安全有效运转,加强监督和严格考核为手段,拟建立代理银行激励约束机制。充分调动代理银行积极性;并通过日常监控、文件调查和受理投诉等多种渠道,严格代理银行考核,与代理银行既得利益进行挂钩。参考文献:

支付改革科学管理 篇3

关键词:国库集中支付;财务管理;改革

国库集中支付方式,又被叫做“国库单一账户制度”,其做一种支付制度,是执行统一时间内对财政资金进行支付和收缴。其优势在于,采用同一账户对财政资金进行统一管理。国库集中支付方式的特点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其一,由财政相关部门开设国库单一账号。其二,全部的资金收入都将直接进入国库账号中,当需要现金支付的时候,财政部门可以按照有关制度将款项直接支付给申请人。其三,国库集中支付是高效运行的信息管理系统,财政预算执行部门以及相关机构进行直接支付的时候,要在严格的监督管理制度下执行。

一、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后的支付方法调整

某市推行了财政体制改革,对于全市的社会经济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在财政支出上,采用了“收支两条线”、政府采购、部门预算,并将会计核算中心建立起来。但是在支付改革支付方式执行的过程中,主要是采用了多重账户设立的方式,以将拨付的资金分散。还没有将统一的支付系统建立起来。随着公共财政体制的进一步发展,这种运作方式显露出多种弊端。

实行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后,国库支付方法也做出了相应的调整,主要包括直接支付方法和授权支付方法两种。

直接支付方法:是指财政部门可以将资金直接支付给对方。在支付程序上,首先是将对款项的使用数额以及使用目的加以明确,这就需要对部门的预算情况以及款项的使用计划以详细了解。在申请部门符合支付条件的情况下,财政部门可以根据申请情况开出支付令。最后,财政部门可以将申请资金直接支付给款项申请部门。

授权支付方式,是指财政部门接受款项支付申请后,将支付权利授权给其他部门来执行支付。在支付程序上,财政部门将执行支付的权力授权给相关预算部门,该部门要对申请款项的使用范围以及数额有所明确,就要按照财政授权对该单位的款项使用计划以及预算计划有所了解,在此基础上确认申请支付款项的合理性。在申请部门符合支付条件的情况下,接受财政部门授权的预算部门有权利自行开通支付口令,从国库单一账户制度中的预算事业单位零余额账款数额中,将款项申请部门所申请的资金支付到位。

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调整

从目前的预算工作情况来看,大部分单位在预算的编制上仍然采用传统的预算编制,多体现为经验型和个人对预算编制的理解,因此而导致预算追加现象和预算调整问题出现,对预算工作的有效展开非常不利。由于预算项目的编制不够精确,因此而导致实际发生业务信息无法真实反映出来。一些单位采用国库集中支付方式,没有将预算管理工作落实到位。当出现预算编制出现错误的时候,很容易出现资金使用情况的任意调整,导致资金合理率降低。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施行之后,编制预算工作内容中产生了新的要求。财政总预算的会计核算范围有所扩大。如果按照资金来源进行划分,可以分为财政资金和非财政资金。编制预算的准确率不够,就难以使支出核算工作有效进行。

资金预算工作要经历总预算数额的批复到款项的实际支出的系列过程,这就需要资金预算数额与所支出的财政资金的支出数额相一致。

三、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后的财务管理

在国库集中支付下,财务管理工作也相应地发生了变革,这就需要加强预算管理工作的同时,加强配套改革,并落实好业务培训工作。

(一)强化预算管理工作。国库集中支付工作的基本前提就是预算工作。编制好预算,直接关乎到国库集中支付工作是否顺利进行。

首先,预算工作要科学准确。在编制年度预算的时候要通过综合分析结果做出科学预测,对预算的项目以及数额有所明确的同时,还要细化所支出的项目,以做好各个款项的支出工作。

其次,要按照预算规章制度制定资金提交计划方案。实施国库集中支付改革的过程中,要不段地调整和完善与财务预算相关的制度,做好与财务日常管理工作相对应的各项规范。确保财务预算工作的顺利进行,要做好资金使用的计划方案,并及时提交。严格审核支付内容,并做好控制工作。编制好资金使用方案,确定所采用的支付方案是直接支付,还是财政授权支付。综合考虑单位的具体情况,并做好申报工作,以确保用款方案与支出进度一致,使预算工作能够顺利按照审核批复单位的预算规定,针对于调用资金编写用款方案,以确保预算工作顺利展开。

再次,要做好预算监督管理工作。预算工作管理部门主要是编制预算工作,这就需要由设立专门的监督管理机构负责预算监督工作,对预算编制定期检查,以利于及早发现问题,及早解决。同时,还要针对预算中所出现的问题查找原因,以为日后的预算工作提供可供参考材料。

(二)完善国库集中支付制度配套改革。实行财政预算改革,就是要为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提供保障,预算的编制工作就需要逐步细化,以对预算工作以约束力。此外,为了确保国库集中支付有效运行,需要将业务结算系统以及信息反馈系统建立起来,使支付系统内部信息能够在网络信息系统平台上高速运转。以此为系统技术支持,推进了财政国库集中支付改革的顺利进行。

(三)加强预算管理的业务培训。预算单位的账务处理在改革之前和改革之后存在着很大的变化。为了能够使财务人员对国库集中支付后的各项制度以及操作技能及时掌握,就要对财务人员实施必要的业务培训工作,以使财会人员对于新的管理制度,新的业务内容、新的操作方法以充分认识,并熟练操作。此外,在国库支付的过程中,涉及到多个工作环节,诸如预算编制方案的制定,款项的申请,任务计划的下达以及预算项目管理等等,需要财务人员要做好核算工作,还要做好预算工作。将财务人员业务培训与业绩考评机制建立起必然的联系,对于表现优秀者给予相应的表彰和奖励,以促进财务人员整体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苗萍.浅析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对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影响[J].经济研究导刊,2012(32).

支付改革科学管理 篇4

为建立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的管理体制, 有利于中心工作人员和单位报账人员掌握经费开支的各项标准、制度, 进一步提高工作效能和支付管理水平, 支付中心结合工作实际, 将预算管理、国库集中支付、会计核算、政府采购、审核监督等制度规定进行归类整理并将近几年相关部门出台的规章制度和文件规定进行整理汇总, 编印了《财政国库集中支付业务实用手册》。《手册》共154页7万字, 该手册作为支付中心财务管理工作的工具书, 使每个工作环节都有章可循、有据可依, 对进一步规范财务收支, 全面推进精细化管理, 加强财务监督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与此同时为进一步推进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 加强职工队伍建设, 提升工作执行力, 客观公正地评价干部职工日常勤政情况, 国库集中支付中心于2012年初修订完善了工作制度、细化行为规范和工作标准。并要求全体职工撰写工作日志。工作日志主要记录本人当日工作情况, 包括本职业务、工作调研、参加会议、意见和建议、政治理论及财税业务知识学习、主要成效、经验教训和工作学习感悟等情况。通过撰写工作日志不仅培养了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 使工作更加科学化、精细化、条理化, 还在一定程度上增强思维逻辑性, 提高工作执行力。

二、加强审核, 规范支出

为规范资金支出, 从源头上堵塞资金支出管理的漏洞, 宝丰县国库集中支付中心严把政策关, 前移监督关口。在以下几个方面严格审核、强化管理。一是执行拒付资金登记制度。要求支付中心在日常资金支付业务办理过程中, 抓重点, 重成效, 加强日常监管, 强化对各项支出事项的审核, 建立拒付资金登记制度, 严格执行专款专用和有关财务管理规定, 对违规支出、不合规票据等坚决不予受理。2012年度支付中心共审核出不合理开支和不规范票据33笔, 涉及金额287万元, 确保了资金支付安全、规范。二是规范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和监督, 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依据“重点监控、专项专管”原则, 按照财政工作科学化、精细化管理要求, 设立专项资金核算受理柜, 根据项目资金的性质集中管理, 实行项目专账、管理专人, 并结合工作实际, 制定了《财政专项资金专户管理暂行办法》。对专项资金的范围、账户管理、受理审核、支付流程、使用管理、监督检查等制定了详细的操作规程和执行措施, 进一步明确职责权限, 使各项工作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 确保财政专项资金安全、合理有效使用。三是按照县纪委、县财政局《关于实行招待费、会议费、车辆燃修费单独结报的通知》要求, 扎实做好“三项费用”监督管理工作。各单位到支付中心报帐时, 招待费、会议费、车辆燃修费要单列记帐、单独结报, 季末汇总后上报县纪委廉自办。确保合理支出, 避免违规报销。四是加强备用金管理, 建立月末公示制度。支付中心根据各单位年度预算、人员编制、现金使用量等情况核定备用金限额, 严格实行限额管理, 超限额支付必须履行审批手续。对不符合现金开支范围的支出项目要求必须进行转账, 不得以冲销备用金的形式进行支付。国库支付中心对纳入集中核算单位备用金账户进行定期核对, 每月将备用金超过5万元的单位予以公示督促, 减少了财政性资金被挪作他用的风险, 有效提高了备用金的使用效益。五是加强政府采购监督管理。支付中心在办理资金支付时, 严格操作规程, 认真履行职责, 按照《宝丰县政府采购目录及限额标准》严格把关。在报账工作中, 支付中心严格审查单位开支内容, 对应该纳入政府采购范围的采购行为, 一是要求采购方提供政府采购合同、正规发票及单位政府采购申请等相关的证明材料;二是对因特殊原因需自行采购的, 要求必须出具采购办的批准证明, 才给予办理资金支付手续;三是重点加强工程项目的政府采购管理, 凡是属于政府采购目录内限额标准以上的工程项目一律纳入财政监管范围。凡未经财政部门批准, 擅自招标采购, 或招投标手续不齐全的, 支付中心不予受理。从而进一步规范政府采购行为, 加大政府采购监督管理力度, 为政府采购政策的落实到位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三、服务大局, 搞好配合

针对当前我县结余资金存量失衡问题, 支付中心客观分析结余资金形成的原因, 结合我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的实际情况, 配合预算股制定了《宝丰县财政拨款结转和结余资金管理办法》, 进一步完善结余资金的分类管理方式, 加强对年终预算结余资金的核算与监督, 优化财政资源配置, 使结余资金管理更加规范化, 提高预算执行力和资金使用效益。同时配合国库股做好公务卡试点工作。公务卡是财政财务管理规范与银行卡结算方式结合而成的一种新型管理工具和手段, 推行公务卡, 可以减少现金结算, 提高支付透明度, 加强预算执行监控管理。按照上级的安排和布署, 支付中心及时组织全体职工认真学习了《河南省财政厅、中国人民银行郑州中心支行关于在省市两级预算单位推行公务卡制度的通知》、《宝丰县县级预算单位公务卡使用管理暂行办法》等公务卡改革相关文件精神, 配合公务卡改革相关部门开展工作, 为推进公务卡改革顺利进行打好基础。

四、强化服务、树立形象

支付中心作为县财政局对外的窗口单位, 始终以优质服务为核心, 内强素质, 外树形象, 以提高办事效率和改进服务态度为重点, 在“深、实、细”上下功夫, 提高事业责任心, 提高业务技能, 提高服务水平, 提高科技含量。实现了报账、审核、录入、取款程序化运行, 科学化操作, 一体化管理, 建立了规范有效、运转协调、务实高效的运行机制, 在资金支付、监督管理、财政改革等方面成绩显著, 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先后被评为“巾帼文明岗”、“青年文明号”、“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2012年度, 又被平顶山市财政局授予“财政集中支付工作先进单位”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近年来, 宝丰县财政国库集中支付中心按照财政部统一部署, 逐步建立和完善了国库单一账户体系, 提高了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 增强了财政资金使用的透明度, 加强了资金监管, 从制度上逐步解决了财政资金被截留、挤占、挪用等问题, 不断深化和完善财政国库集中支付制度, 完善财政国库管理信息系统和动态监控管理系统, 为“金财工程”的全面实施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摘要:2012年度, 宝丰县国库集中支付中心按照县委、县政府提出的“建五宝、争百强, 三化协调发展奔小康”的总体要求, 紧紧围绕局党组确定的各项财政工作目标, 依照“强化管理, 整合职能, 完善制度, 改进服务”的原则, 积极履行职责, 认真做好财政资金收支工作, 加强财政管理精细化, 不断深化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 推进工作整体上台阶。

支付改革科学管理 篇5

财政部关于中央单位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试点资金支付有关问题的通知

(财库[2004]12号)

中央各试点部门、管理企业、财政部驻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监察专员办事处:

为进一步加强和规范中央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试点单位政府投资项目资金的国库集中支付工作,促进项目建设单位规范及时支付工程款,根据《中央单位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试点资金支付管理办法》(财库[2002]28号,以下简称《办法》)的有关规定,现就中央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试点单位工程采购支出财政直接支付的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建设单位应当严格按照《办法》的有关规定,依据批复的部门预算、用款计划和有关支付凭证,提出支付申请,办理资金支付。

二、凡列入国务院颁发的《中央预算单位政府集中采购目录及标准》的工程项目(包括新建、修缮、装修),其采购资金必须采用国库集中支付的方式支付。

三、建设单位应当按照有关法律法规,与施工单位订立规范的工程建设合同。实行财政直接支付的工程采购资金,应当直接支付到合同确定的施工单位;实行工程分包的政府投资项目,建设单位应当按规范与施工单位签订总承包合同和分包合同,并严格按照合同的支付条款规定,将应当支付到分包单位的资金,直接支付到分包单位。

四、建设单位应当按照工程进度以及与施工单位签订的合同条款提出支付申请,不得超进度支付,也不得无故拖欠或滞压工程款。五、一级预算单位应当加强对所属建设单位政府投资建设项目的管理监督,并严格规范建设项目的预算管理和财政直接支付申请的审核程序。

六、财政部驻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监察专员办事处办理工程采购资金财政直接支付审核时,应当按照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有关规定,掌握工程合同、工程进度和资金支付情况,监督和督促建设单位严格按照相关制度及本通知的规定,规范、及时办理资金支付。

以上通知,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二00四年三月九日

转移支付改革破局 篇6

一个最基本的改革方向是“加大一般性转移支付,减少专项转移支付”。但是,各界都希望能够厘清其中的利益关系,改革的步伐更大一点,更快一些。

2月2日,国务院发布《关于改革和完善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制度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在当前财税改革步伐不断加大,相关政策密集出台的背景下,《意见》的出台,舆论上并没有超过此前外界对相关财税改革政策的关注度,但是,它切实关系到财政分配和国家治理水平,关系到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

转移支付的定位

谈及转移支付制度的改革,还得从历史脉络上梳理其走过的历程和扮演的角色。

1994年实行分税制以来,中央财政集中的财力主要用于增加对地方特别是中西部地区的转移支付,逐步建立了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目前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分为一般性转移支付和专项转移支付。一般性转移支付,是指上级政府对有财力缺口的下级政府,按照规范的办法给予的补助。一般性转移支付不规定具体用途,由下级政府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统筹安排使用。

在一般性转移支付的具体构成中,均衡性转移支付是主体,主要参照各地标准财政收入和标准财政支出的差额及可用于转移支付的资金规模等客观因素,按统一公式计算分配。除均衡性转移支付外,一般性转移支付还包括基层公检法司转移支付、义务教育转移支付、基本养老金和低保转移支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转移支付等多项转移支付,这些转移支付主要用于解决地方政府基本公共服务方面的问题,并且按因素分配,具有一般性转移支付特征。

从数据来看,2013年中央对地方一般性转移支付决算数为24525.61亿元,占转移支付总额的57.1%。2014年中央对地方一般性转移支付预算27217.87亿元,占转移支付总额的58.2%。

专项转移支付,是指上级政府为了实现特定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给予下级政府的资金补助,由下级政府按照上级政府规定的用途安排使用。专项转移支付主要根据党中央、国务院确定的政策,重点用于农林水、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交通运输、节能环保等领域。

2013年中央对地方专项转移支付决算数为18438.22亿元,占转移支付总额的42.9%。2014年中央对地方专项转移支付预算数为19569.22亿元,占转移支付总额的41.8%。

地方政府的担忧

在《意见》出台之际,财政部相关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坦承,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管理取得了不小成效,但是与建立现代财政制度的要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比如,一般性转移支付项目种类多、目标多元,均等化功能弱化;专项转移支付涉及领域过宽,分配使用不够科学等等。

谈及转移支付,地方政府各有各的算盘和苦衷。其中几个方面很具有代表性。一是“打醋的钱不能打酱油”。在专项转移支付中,由于事前划定了资金的使用方向,地方政府不能随意改变,但是这笔资金可能会与地方想开展的工作不一致,所以资金使用效率无形中就会打了折扣。

二是地方资金配套压力。一些地方政府反映,有些专项资金不多,要求地方配套,如果地方不配套,这笔资金就申请不下来。更大的压力在于,有些专项配套压力很大,比如前几年推行的校舍安全工程,对于一些地方来说,由于教育硬件投入历史欠账很大,即使将全年的预算都算上,都不够这一个项目的配套。

三是部门具有强大的二次资金分配权。特别是在专项转移支付中,改革中最难啃的骨头在于部门的利益。财政部门扮演的是“过路财神”,对于资金的使用方向和使用效果很难干预。

四是资金分配的潜在寻租。特别是专项转移支付,已经成为众所周知的“暗箱”。从2002年-2014年审计署发布的13个“审计报告”中可以归纳出很多问题,“分配权力过于分散”“资金投入过于分散”“项目设置重复交叉”出现的频次是13次,即中央专项转移支付在这三方面的问题是屡查屡犯,一直没有实质性的改进。出现频次在第二序列的是“专项转移支付规模过大,比重过高”,在2007年至2013年的审计报告中均有显示。另外,审计报告所指出的有关中央专项转移支付的9大核心问题中,有7个问题的责任主体是中央政府,其中,每年都出现的3个问题均集中在专项转移支付的预算编制环节,即“分配权力过于分散”“资金投入过于分散”“项目设置重复交叉”。另外2个问题的责任主体是地方政府及其资金使用方,但是,审计报告明确指出,出现“多头申报,套用资金”现象的主要原因,还在于专项转移支付资金分配权力分散,管理分散,给地方政府及其资金使用方制造了投机机会。

地方政府担忧和困扰之际,也在转移支付制度的改革上做出了很多尝试。比如浙江省财政厅大力推行的专项性一般转移支付制度改革,可以提供我们很多启示。其实质上是运用因素法来分配专项转移支付资金,在明确规定使用方向的前提下,纳入一般转移支付,使其既具有一般转移支付的财力补助特点,又能实现专项转移支付的特定政策目标。

从具体操作上来看,首先,采用因素分配法,改变以往专项资金要求申报项目的办法。其次,明确使用方向,在资金分配时不定具体项目,但明确使用范围和方向。再次,取消市县配套,改变以往专项转移支付要求市县配套的做法,将这部分资金纳入一般性转移支付,列入财政年终结算,由市县财政纳入统计部门预算,按照指定用途统筹使用。第四,归并整合资金。最后,监督检查问效,在资金分配后,对资金的使用管理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并将上年检查结果应用于下一年度的资金分配中。

在这项改革中,最重要的是要解除部门的后顾之忧,即“三不变和一不减”,减少改革阻力。即资金分配建议权、财务自主权和资金使用权不变,资金总体规模不减。

nlc202309031137

资金效率与科学治理

从此次《意见》来看,改革的总体方向是,提升财政资金使用效率,提升财政治理水平。

《意见》提出,“以一般性转移支付为主体,完善一般性转移支付增长机制,清理、整合、规范专项转移支付,严肃财经纪律,加强转移支付管理,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这其中有一些方向和问题值得深究。

为何要以一般性转移支付为主?完善转移支付制度,关键是要科学设置、保持合理的转移支付结构,发挥各自的作用。从国际上看,两者比例关系如何搭配,并无统一标准,而是与各国的基本国情相适应。如,美国联邦对州的补助全部以专项拨款和分类补助的方式下达,日本中央对地方一般性转移支付(地方交付税)占转移支付总额的50%以上。

我国人口多、地域广,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地方事务复杂多样,区域协调发展任务繁重。同时,中央政府支出规模相对较小,大部分支出在地方实现。基于这一基本国情,《意见》明确我国中央对地方的转移支付制度应以均衡地区间基本财力、由地方政府统筹安排使用的一般性转移支付为主体,一般性转移支付和专项转移支付相结合,实现事权和支出责任相匹配。《意见》在结构上给出了明确的要求,即“增加一般性转移支付规模和比例,逐步将一般性转移支付占比提高到60%以上”。

如何完善一般性转移支付制度?《意见》提出,完善一般性转移支付制度要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要清理整合一般性转移支付。逐步将一般性转移支付中属于中央委托事权或中央地方共同事权的项目转列专项转移支付,属于地方事权的项目归并到均衡性转移支付,建立以均衡性转移支付为主体、以老少边穷地区转移支付为补充并辅以少量体制结算补助的一般性转移支付体系。

二是要建立一般性转移支付稳定增长机制。增加一般性转移支付规模和比例,逐步将一般性转移支付占比提高到60%以上。改变均衡性转移支付与所得税增量挂钩的方式,确保均衡性转移支付增幅高于转移支付的总体增幅。大幅度增加对老少边穷地区的转移支付。中央出台增支政策形成的地方财力缺口,原则上通过一般性转移支付调节。

三是要加强一般性转移支付管理。一般性转移支付按照国务院规定的基本标准和计算方法编制。科学设置均衡性转移支付测算因素、权重,引导地方将一般性转移支付资金投入到民生等中央确定的重点领域。

如何规范专项转移支付的使用?财政部相关负责人接受采访时明确表示,将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是规范专项转移支付的分配主体。明确部门职责,社会团体、行业协会、企事业单位等非行政机关不得负责资金分配。对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专项,可改变行政性分配方式,逐步推动建立政府引导、社会组织评价、群众参与的分配机制。

二是规范专项转移支付的分配方法。专项转移支付可以采取项目法或因素法进行分配。项目法分配应实施项目库管理,明确项目申报主体、申报范围和申报条件,规范项目申报流程,发挥专业组织和专家的作用,完善监督制衡机制。因素法分配应选取客观因素,确定合理权重,按照科学规范的分配公式切块下达省级财政,并指导其制定资金管理办法实施细则,按规定层层分解下达到补助对象。

三是规范专项转移支付的分配要求。明确除按照国务院规定应当由中央和地方共同承担的事项外,中央在安排专项转移支付时,不得要求地方政府承担配套资金。由中央和地方共同承担的事项,要依据公益性、外部性等因素明确分担标准或比例。在此基础上,根据各地财政状况,同一专项对不同地区可采取有区别的分担比例,但不同专项对同一地区的分担比例应逐步统一规范。四是规范专项转移支付的使用。除中央委托事项外,专项转移支付一律不得用于财政补助单位人员经费和运转经费,以及楼堂馆所等国务院明令禁止的相关项目建设。

四是要求主动向社会公开一般性转移支付和专项转移支付的具体项目、规模、管理办法和分配结果等,主动接受社会监督。加强对专项资金分配使用的全过程监控和检查力度,建立健全信息反馈、责任追究和奖惩机制。完善转移支付绩效评价制度,提高绩效评价结果的可信度,并将绩效评价结果同预算安排有机结合,逐步创造条件向社会公开绩效评价结果。对上级政府下达的专项转移支付,允许下级政府可在不改变资金用途的基础上,发挥贴近基层的优势,结合本级安排的相关专项情况,加大整合力度,将支持方向相同、扶持领域相关的专项转移支付整合使用。

其实早在2006年,财政部就出台了《规范财政转移支付办法》,决心清理专项转移支付,然而全球金融危机和国内4万亿的投资政策,打乱了改革步伐。

此番转移支付制度改革,表面上是涉及到中央对地方资金划拨的多少,实际上涉及到部门利益的调整,政府职能的转变,央地关系的重构等等。

业内专家认为,须从顶层设计着手,在平衡地区间财力差距的目标下,硬化由转移支付带来的地方政府预算约束问题,减少地方政府对于中央转移支付的依赖。就纵向而言,要从基本的财税制度与政府职能分配入手,使得中央和地方的财政收入分配与支出责任更为契合。就横向而言,应大力实施缩小地区间经济差距的政策,如部分产业的内陆迁移、西部大开发等。只有地区间的发展水平接近时,才能减少地区对于转移支付的需求。

支付改革科学管理 篇7

我局从2011年1月实行国库集中支付管理制度, 作为余姚市的第四批采取此财政管理制度的单位, 借鉴前三批单位成功的管理经验, 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进行有效管理, 均取得一定的成效。对于实行国库改革的管理工作, 因其涉及的部门、人员、程序等范围较广, 而且过程较为烦琐复杂, 因此, 对于当前我局所取得进步的同时, 还应看到存在的不足, 在今后的管理过程中, 重视工作领导、统一部门人员的思想、进行密切的配合, 并且还应不断地完善健全相应的财务管理制度。不断提高财务管理的信息化水平, 才能确保本单位今后的财务管理工作取得更大的成效, 更好地促进财务工作的稳定发展。

二、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对单位财务管理的影响

(一) 资金的管理力度大大提高

采取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之后, 无论是直接支付还是授权支付, 都有效地简化了支出程序, 减少中间环节, 缩短资金在途时间。从根本上规范了财政资金的收付管理, 大大提高了财政性资金的运行效率和使用效益。

(二) 预算成财务管理工作的重心

预算单位按照已经批准的预算, 进而编制有关经费的用款计划, 这也是办理财政性资金的支付依据。单位中的零余额账户是用在财政授权支付上, 同时还应该严格对财政的授权支付的范围进行限定。所有资金归属国库, 单位只有用款指标和用款计划。因此, 要求单位进行编制预算时科学合理, 更需要对预算的编制细化, 改变以往项目预算由个人经验、主意进行的估算环节, 避免项目预算的不合理、导致项目预算的执行困难等问题。

(三) 财务监督职能进一步加强

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后, 财政资金不再划拨到预算单位的银行账户, 而是存放在国库单一账户体系中, 采用财政直接支付或授权支付的支付方式, 财政部门能够对每项资金使用的全过程, 包括用款计划、额度使用和实际支付情况等进行全面监控。对单位来说, 在申请和支付过程中, 要受到财政局、国库支付中心、主管部门和银行的多方监控, 有效地控制了资金的挪用、截留、转移、挤占等现象的发生, 对确保财政资金安全、合法、有效使用, 加强财务管理, 起到积极作用。

(四) 更好地提高财务管理水平

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之后, 单位财务管理重心由资金管理向全面预算管理转移, 这要求单位财务管理人员必须非常了解宏观经济情况和单位的经济状况, 熟悉经济政策, 能够熟练运用现代的经济管理知、财务知识, 对单位未来一定时期的经济情况进行科学的规划, 全面实行预算管理。而财务管理人员素质和财务管理水平是一个相互促进的过程, 在这样的一个体系下实现良性循环。

(五) 规范了政府采购工作

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后, 对政府采购资金支付的程序做出了明确的规定, 凡是涉及政府采购项目的支出, 在申报用款计划和支付资金时, 做好相应的政府采购审批手续。特别是我们余姚市从2011年下半年开始实行规模采购实物配发管理, 对常用的单位台式电脑、笔记本电脑、学生电脑、打印机等实行实物配发制, 节约了财政资金, 简化了政府采购手续, 大大提高了政府采购的工作效率。

三、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后, 如何加强我局的财务管理工作

(一) 加强预算管理, 及时、科学编报用款计划

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后, 对部门预算的编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国库集中支付执行的是部门预算, 部门预算编制的准确、合理程度直接影响着国库集中支付的实施, 再加上预算调整需要法定程序来进行, 这客观上对部门预算编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基本支出预算要严格按照编制部门核定的人数和工资标准、财政部门确定的公用支出定额来测定, 并细化到经济科目, 尽量做到“算细账, 算实账”;对于项目支出预算通过项目库进行管理, 对上一年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分析, 结合本年度本单位实际情况, 认真核定。

预算的执行控制便通过每月用款计划管理来实现。编报用款计划的过程, 就是对资金收支统筹安排的过程, 要求我们与单位负责人、其他部门定期沟通, 科学合理编报用款计划, 使得预算内、计划内的支付能顺利完成。而且, 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后, 部门预算执行在总额控制的基础上, 细化到预算科目、经济科目和每一个具体项目的控制, 如果支出用途发生变化, 单位需报财政部门同意调整指标或计划后才能支付, 这也促使我们财务部门实现角色转变, 调整重点、加强分析、主动联系, 全面提高部门预算和月度用款计划编报的预见性、科学性。特别是涉及到政府采购、实物配发这一块, 一定要提前沟通, 确保采购资金顺利支付。

(二) 加强财务人员培训

加强单位的财会素质与团队的工作领导、重视建设工作, 定时对财会人员组织业务培训, 确保财务人员对国库集中支付制了解、熟悉掌握相关的操作流程、方法。实行国库集中制后, 无论是预算编制、用款计划、支付申请、项目管理等哪个环节都对财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事后监督到事中、事前控制;随着财务管理重心从资金管理转移到预算管理, 从重核算到重预算。我局4位财务人员负责着27个单位的财务工作, 业务繁重, 无论是职业道德还是专业素养, 都必须严格要求。特别要注意与财政、国库支付中心、代理银行和27个单位之间的沟通, 确保国库集中支付的顺利进行。

(三) 加强沟通, 健全并完善内控制度及各项配套设施

单位的国库集中支付管理工作, 作为科学性与政策性均较强的工作。需要不断健全并完善内控制度, 在现实管理的工作当中, 财务人员应努力做到有章可依、可循。单位应健全、完善财务管理制度, 并对国库的支付业务所进行的批准、授权、执行、检查及记录等进行完善, 明确各环节工作的责任。

采用国库集中支付的管理方式, 这就需要对信息的网络建设提出较高的要求, 需要进一步对信息网络进行完善。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顺利执行, 离不开畅通、安全的网络系统。以财政为中心的金财管理系统不够稳定, 对于我们这种业务量巨大的单位来说实在不是很方便。而金财系统和核算软件是两个独立的系统, 信息无法共享, 增加了工作量, 更加大出错的风险, 希望在时机成熟时, 能做到两个系统信息共享。

我局从2012年7月正式推行公务卡结算制度。作为单位工作人员可用于日常公务支出和财务报销业务的信用卡, 不仅携带方便, 使用便利, 而且透明度较高, 可进行财务报销的支付行为都有据可查。加大了财政监控力度, 有效控制了现金管理风险, 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率。虽然我们处于推行的初始阶段, 但也发现了几个问题:首先是平时经常进行公务消费的商户没有刷卡条件或者不愿意刷卡。这个需要政策对于公务卡这种新型的结算方式进行扶持, 可以对愿意安装刷卡设备的商户提供某些优惠措施等, 这样不仅有利于公务卡结算制度的进一步推进, 有利于商户间的公平竞争, 还有利于金融业的发展。其次是可能会有还款不及时引起的循环利息和滞纳金。这需要加强和单位工作人员间的沟通, 明确工作人员报账期限。还可以在管理软件上设置公务卡到期还款报警提示功能。

支付改革科学管理 篇8

一、国库集中支付电子化管理改革工作开展的意义

(一)财政资金安全管理将在电子化改革中得到强化

国库集中支付管理的传统模式主要靠纸质凭证为最终依据,但是纸质凭证造访技术低,而伪造人员使用的科学技术手段越来越高,传统的加盖印章已经无法确保其真实性,从而影响了国库集中支付的可信性,造成严重的安全问题。由于这些年财政资金安全问题频发,很多都牵扯到了纸质凭证及公章的私人伪造案件,所以必须强化资金安全管理手段。因此推行支付电子化,采用链式管理,使用安全技术支撑,完善信任体系的有效建立,必然可以提高数据的真实性、完整性,提高其抵抗篡改及耍赖的能力,所以推进电子化管理势在必行。

(二)国库工作的效率将在电子化管理改革中得到有效的提升并满足节约发展的要求

我国经济发展处于高速上升阶段,国库财政收支数额巨大,对相关条目需要进行管理细化。仅2015年一年内国库财政就有700多万笔的资金被支出,在资金操作中均需要对每笔资金进行凭证单据的打印,然后在各个审核单位均需要“过审、签字”,所以各单位之间总是疲于单据的传递奔波,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并且还无助于效率的提升,因此应采用创新管理模式取代纸质凭证。恰巧支付电子化的存在就可以有效的提升国库财政管理的效率、增强其服务能力、降低行政成本,值得广泛运用。

(三)国库管理制度深化改革将得到电子化改革的助力

先进的科学理念及技术是国库财政改革的基础,鉴于当前国库财政管理改革中工作效率普遍不高、信息交流障碍多等问题的存在,就必须借助现金的技术才能够进行问题的有效处理。通过支付电子化方式的使用将打破“集中式管理”下“效率”与“区域”的封锁,并借助计算机运算控制的方式将人力从核算工作中解放;同时可以提高财政、人行等之间的信息交流平等性,提高财政监管的水平,进而科学的解决清算时间缓慢等国库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四)财政信息管理水平将通过电子化管理改革进行提升

当前财政信息化建设工作大有建树。不过在基层内部的不同级别的财政部门信息孤岛、标准不统一等问题依旧非常尖锐。而采用的支付电子化管理可以将业务单据的全生命周期收入管理系统当中、将指标流业务流等集中收入电子凭证中,从而整合业务生产系统;并提出对标准规范进行统一、彻底清理信息“孤岛”的存在,从而让海量的数据汇集在一起被集中处理;还提出完善各级部门信息系统横纵向自动衔接机制,确保海量所有数据可以实现共享与处理。在未来发展中,支付电子化将成为财政管理信息化的根基,并逐渐完成全链条闭环系统的建立,所以可以看出支付电子化对国库财政管理工作的影响十分巨大。

二、在国库集中支付电子化管理改革推进中的注意事项

(一)合理使用现行信息系统

财政国库在工作中需要服务人民银行以及基层预算单位以及所有人民,可谓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当前财政部门、人民银行等已经建立并完善了自身独立的信息体系管理系统,所以进行改革比较困难。并且当前人民银行及代理银行采用了“一贯式”全国范围内集中部署模式,所以整改系数太高。基于实际状况,应采用创新模式及科学改革办法,基于双方交集部分下手,从管理脆弱的地方开展嵌入式优化,就以前的数字签名、安全部传输等采用封装处理,为所有类型业务系统提供数据支持,从而减少业务系统改造花费的资金,尽量采用一次改革就实现1+1>2的理想效果。

(二)所有账目都不能放过

要想满足支付电子化管理改革的基本要求,就必须投入建设配套安全设施及软硬件环境的建造,所以资金投入势必很多。此时就必须做好设计与规划,有效利用二次价值的资源,做好设备的采购,在系统改造及维护中要推行本地操作方式,实现自给自足,降低人力资本。在设备采购时必须根据国家规定进行各环节操作。

(三)做好经验的总结与管理的创新

在国库集中支付体制中推行支付电子化管理属于财政管理的创新,他涉及了很多的部门,所采用的运行方式直接影响了效果。在实施的过程中,必须基于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及资金安全为条件,积极吸取国外同类优秀思想、分析其经验结果、通过创新探索的方式为我国财政国库事业改革提供发展的源动力。

三、国库集中支付的电子化管理改革的重要举措

(一)支付电子化制度建设工作应得到强化

国库集中支付采用电子化管理后将改变传统财政资金支付状况,调整传统支付环境及基础,并对现有国库管理制度建设带来了挑战。首先要做好电子化基础上信任体系的重建,应以财政部等推行的支付电子化管理暂行办法为基础,对现行的内控管理、安全机制等做好重新的制定与完善,确保财政资金支付管理体系在运行时的安全等级得到提升。从而实现电子化模式与日常业务管理的有机结合,并及时对原有制度规定中的审核流程、印鉴方式等进行完善、调整。确保有法可依、有规可循,并在法律基础上进行财政部门与人民、代理银行等业务的办理协议的签订等。在地方也必须做好制度完善,应基于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条例为根本,保证“先支付、后清算”的管理体系不被打破、确保代理银行服务职能不配消减、确保预算执行责任在预算单位的主体位置不受影响。

(二)安全支撑的控件要进行统一安排、部署

为了能够保证国库、人民银行、代理银行的系统工作状态持续高效的稳定运行,采用创新型安全支撑空间的研发与应用,将有效的让三方得到良好沟通、提高彼此工作的效率。现如今,我国财政部门与人民银行在公安部的支持下已经研发出新的安全支撑空间产品,通过该空间有效的将电子印章、信息安全传输等功能进行了统一,使其能够满足所有业务服务需求。通过支付电子化的改革,人民银行下属的代理银行就必须向财政部申请采购安全支撑空间,进行安全基础设施的重新建设,从而提高安全管理系数。在进行安全支撑空间部署的过程中需以“两级建设、五级应用”为部署方针,采用中央、省级部署,下属地市级单位共享电子凭证库的方式进行推广。

(三)对代理业务进行科学的改革

在代理银行推行电子化业务系统改革的过程中,必须坚持国家制定的相关法律法规,确保财政部门下发的业务要求及地方规划方针得到切实的落实。这主要是由于对代理业务进行电子化改革涉及比较深入的安全问题,并牵涉到了实体业务变更的系统调整工作,所以在进行改革中必须坚持遵守“先支付、后清算”的路径,让核心业务与电子化无缝对接。首先要建立完备的电子化管理框架,采用贯通式柜面改造方式。其次应基于贯通式的理念对系统重新进行优化、处理,确保总行与所有分行得到有机统一。最终,应基于实际状况,合理创新思维,做好国库财政业务的改造工作,确保国库电子化建设得以实现。

(四)对自助柜面系统的建设进行规范

财政支付业务中的主要组成部分就是自助柜面系统,通过创新管理方式充分的让财政与基层各级单位、支行无缝对接所有业务,提升资金链条管理的整体性。自助柜面业务系统从研发、设计到建造都必须严格按照国家标准进行,验收工作不可马虎。在地方投入使用的自助柜面系统将不能够满足地方预算部门所提出的银行业务需求。因此,财政部门基于自助柜面业务系统国家建设要求,采用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的方式根据地方财政部门需求针对性的进行页面设置,从而确保代理银行的自助柜面系统能够满足国家设计规范。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积极推行国库集中支付的电子化管理改革,将使财政资金使用有效率得到提升,强化各级部门的财政管理能力,推动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得到再一次的完善。由于国库集中支付的电子化管理改革工作推行中涉及众多部门及技术,所以必须以国库集中制度及资金安全不受影响为基础,通过创新研究,确保我国财政国库信息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摘要:我国经济实力与日俱增,随着国家各项英明财政政策的下发,有效的促进了国内社会经济的发展,激发了潜在的经济实力,让人民的生活得到了有效的改善。在进行国家经济建设中,做好财政管理工作十分重要,所以推进国库集中支付的电子化管理改革势在必行。因此,本文将针对国库集中支付的电子化管理改革工作进行简要的分析论述。

关键词:国库,集中制度,财政,电子化管理,改革

参考文献

[1]杨净,陈欣.基层国库集中支付现状与改进[J].经营管理者,2015;34

[2]叶青,吕阳.国库集中支付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财政监督,2015;33

[3]贺灵霞.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对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影响探讨[J].时代金融2015;36

支付改革科学管理 篇9

一、医疗保险支付制度改革的问题与挑战

在我国医疗保险支付实践中,目前主要采取后付制(按项目付费)为主的支付方式,加上医疗公益性弱化的现状,一定程度上造成医疗费用的不合理增长。为了保证政策目标的实现和制度的可持续发展,支付制度改革已经成为目前迫切的问题。对此,必须厘清支付制度改革所涉及的几个概念的含义。其一是医疗保险支付制度。它是指医疗保险体系运行管理中,医疗保险机构与医疗服务提供者为了达成相关政策目标和合理补偿而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主要涉及支付方式、支付标准和支付途径及支付管理等内容。实质是保障医疗服务交易的协调管理,在交易过程中指导交易主体间利益分配和交易费用的分摊。其二是医疗保险支付机制。按照系统论的观点,医疗保险支付机制是医疗保险支付中各内部构成要素、功能及要素间相互联系的过程和结果,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即支付制度系统内部的支付方式、标准和途径,以及相关系统需要特定的配套措施相互关联、支撑和限制,是一个系统作用的过程。在一定的外部条件下,不同的支付制度将产生不同的医疗结果,也会对其他相关系统产生不同的影响,如卫生、服务提供者、参保人群等,其前提是医疗保险体系和支付管理制度。其三是医疗费用支付方式,即医疗保险基金拨付的方式和流向,具体而言是指医疗服务的付费方(社会医疗保险机构、保险公司、以及病人),对医疗服务提供方(医院、医生)提供医疗服务所消耗资源的补偿方式,主要针对住院医疗费用的支付方式。医疗保险支付方式可分为后付制和预付制两类,前者的典型代表是按项目付费等,后者则是总额预付、按病种付费等。

目前我国医保支付制度改革亟需解决以下三个关键问题:支付制度系统性改革及改革路径的规范化设计;支付制度改革支撑体系及外部环境评估;支付制度改革对基金管理的影响和医疗质量保证的监督管理机制建立。本文将重点就支付制度改革对基金管理与医疗质量保障的影响进行分析,从而探索和分析最佳的规范化改革路径。

二、医疗保险支付制度与医疗保险基金、医疗质量的关系

支付制度是医疗服务提供者、医疗保险管理方及患者共同的行为准则,它往往由多种支付方式、标准、途径等要素和其他相关行为主体组合而成。医疗保险基金是医疗保险支付的经济保障,而医疗质量是医疗保险支付的核心,是支付考核的标准,保证医疗质量是医疗保险支付的政策价值目标之一。四者之间的关系参见图1。

三、国内外医疗保险支付制度改革对基金管理与医疗质量的影响

近年来,支付制度改革作为控制医疗费用上涨的主要手段,已成为许多国家医疗保险制度和卫生改革的核心内容。我国支付制度改革起步较晚,国际上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经验值得我们深入分析和借鉴。由于我国医疗保险支付制度改革缺乏系统性和规范化的顶层设计,因此,各地区根据当地实际情况,探索了适合本地的支付制度并加以调整完善,在遏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的同时,也对促进医疗行为和就医行为的合理规范,确保医疗保险制度的稳健运行和健康发展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一)医疗保险支付制度改革对医疗保险基金管理的影响

1. 国外医疗保险支付制度改革对医疗保险基金管理的影响

无论采取何种支付方式,各国医疗保险支付制度改革的主要目标都是为了有效控制医疗费用的增长,保证医疗保险基金的财务平衡。西方国家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其改革具有较成熟的医疗服务价格体系、财务管理体系、规范诊疗体系和疾病分类体系,以及严格的医疗质量保证体系等。因此,支付方式的选择与支付标准的制定具有良好的支撑基础。如德国比较顺利实现了从按服务付费向按病种付费的过渡。2000年德国政府在全国多家医院试点,实行总额预算下的按病种付费改革。试点结果表明,多家医院的平均医疗费降低,平均住院时间缩短。以此为基础,自2004年1月1日起,德国在全国范围内强制实施统一的按病种分类偿付与计价系统。随着总额限制下的按疾病诊断分类付费取代按服务收费,医疗资源的利用向必需和更有效的方向发展,在保证医疗服务质量的同时比较有效地控制医疗费用的不断上涨。

2. 国内医疗保险支付制度改革对医疗保险基金管理的影响

为了提高医疗保险基金的使用效率,各地在2000年开始就进行支付制度改革尝试,尽管目前医疗保险基金有一定结余,但由于各地统筹层级较低,经办管理模式不一致,支付方式选择不同,基金使用效率不高,对医疗保险制度可持续发展的影响难以评估。但各地的实践积累了大量的经验,总体而言,支付制度逐步由后付制向预付制方向发展。如镇江市2001年开始的“总额预算、弹性结算、部分疾病按病种付费相结合”的综合付费方法,既有总额控制,也有单病种付费,调动了医院控制费用的积极性,使医院和医疗保险部门共同管理医保基金。此种支付方式实施10年多来,基金运行平稳,收支平衡;基金收支规模扩大,保障功能增强。另外,上海市1996年开始采用“总量控制下按项目付费的支付制度”。总额预算管理实施近10年来,医疗费用增速得到有效控制,基金收支总体平衡,预付试点工作不断深入,医疗费用节约、成本控制的内涵建设不断推进,医疗费用的不合理支出得到有效控制。

(二)医疗保险支付制度改革对医疗质量保障的影响

1. 国外医疗保险支付制度改革对医疗质量的影响

无论有无医疗保险支付制度改革,医疗服务质量对医疗服务提供者而言,一直是最重要的内容、努力的方向和评估考核的目标。各国都致力于建立科学有效的医疗质量标准和质量保证体系,但不同的医疗保险支付制度,对医疗服务质量具有重要而明显的不同影响是不容置疑的事实。从开始于上世纪80年代美国的医疗保险支付制度改革经验来看,20多年的实践表明,与其他付费方式相比,DRGs-pps可以通过制定预付标准控制支出,并借助预算迫使医疗机构分担财务风险,使医疗机构主动规范医务人员的医疗行为,增强成本意识,合理使用医疗资源,提高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因此,DRGs支付制度既兼顾了政府、医院及患者等多方利益,又达到了医疗质量与费用的合理平衡。同时,在世界范围内,德国、澳大利亚、日本和我国台湾地区也在修订和实施DRGs-pps支付制度,以此保证医疗保险基金合理控制和医疗质量目标的实现。

2. 国内医疗保险支付制度改革对医疗质量的影响

在医疗保险制度建立和发展的不同阶段,关注的重点是不同的。一般而言,制度建立初期,关注的重点是参保率、筹资水平与渠道,就医的可及性等。随着医疗保险制度的发展,支付制度的改革、经办管理的专业化能力、医疗服务的质量等,就成为重要的关注对象。我国的医疗保险制度发展过程也是这样的路径。如无锡市以2005年11月至2006年2月这4个月住院医疗费用为基数,推算出各定点医疗机构全年住院医疗费用总额,根据各定点医疗机构参保人员住院医疗费用数据,测算下达各定点医疗机构年度医疗费用预算总额。对于按月平均计算的累计总额控制在指标以内的费用,按实际(项目)结算。年底定点医疗机构实际发生的医疗费用与总额控制指标对比,超支在一定比例以内的,由医疗保险基金按一定比例支付;结余的,按一定比例留给医院。从2006年起,开始采用总额预付结算方式,即“总额控制、按月结付、超支分担、结余留成”的办法。由于总额的测算不够科学合理,随着执行时间的推移,这种支付方式的缺陷也显现出来,如患者的应有服务减少,医院方的积极性下降等。特别是到了年底,一些总额不足的定点医疗机构出现推诿患者的现象,患者有时跑遍几家大医院也一床难求,患者住院难的矛盾突出。可见,执行总额预付结算方式不仅要做到总额预算相对准确,而且监督管理机制要健全,否则医疗服务提供者会降低医疗服务质量。

四、我国医疗保险支付制度改革的策略及政策选择分析

(一)动因与目标

我国已经建立起基本覆盖全体国民的“3+1”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体系,是目前全球最大的医疗保险制度体系。至2011年7月,参加医疗保险总人数已经达到12.7亿人。在我国医疗保障制度架构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后,医疗保险制度的公平性研究和运行的有效性就成为重要的研究内容。如何高效、合理利用有限的医疗保险基金,最大程度地提高参保人群的保障水平,尤其住院参保群众的利益,切实减轻他们及其家庭的财务负担,是现阶段医疗保障制度运行所面临的共同问题。同时,合理控制费用的支付制度成为实现医疗保险制度政策目标的保证和制度有效运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

目前,我国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已进入制度整合和关注运行绩效阶段。但由于各地医疗保险的筹资方式、支付制度和管理机制不同,导致基金使用效率不高,加上医疗费用持续增长,各方信息不对称,难以控制不合理费用,给参保患者及家庭带来严重的经济负担。就医疗保险制度有效运行而言,围绕支付方式、支付标准和支付途径的支付制度改革,不仅是医疗保障的重要制度目标,更是提高基金使用效率和减轻参保患者经济负担的重要技术手段。

(二)动力与机制

医疗保险支付制度改革动力主要来自三个方面:制度驱动,构建公平、正义、和谐的制度建设目标;政策驱动,即良好的政策循证调整机制;监管驱动,即规范高效的管理能力。由于医疗服务的特殊性和参与主体各方信息的不对称,各国医疗保险制度的建立,都会介入医疗保险支付管理,设计和制定相应的支付制度,以控制不合理的医疗费用过快增长。随时间变化,基金管理要求以及社会经济发展和卫生政策调整变化,支付制度改革也将处于不断发展完善中。

为保证医疗保险支付制度的良好运行,以及基金有效管理和保障医疗质量,相关机制的建立与完善也十分重要,如总额控制的基金风险管理机制、采取绩效导向的考核支付结算机制、关注运行效率的监督考核机制、合理费用控制基础上的医疗服务质量保障机制,以及规范流程管理等。

(三)最佳改革路径

基于就医的可及性、费用可负担性和资源合理利用原则,在关注临床诊疗质量、政策目标、基金支付风险管控等基础上,探索基于临床路径的病种成本、补偿标准和支付方式,控制不合理诊疗费用,提高医疗保险经办管理效率和基金的使用效率,减轻患者经济负担,已经成为支付制度改革的重要目标和内容。对医疗保险支付制度进行系统性改革,完善制度顶层设计,管理体制和支付机制创新,保证医疗保险专业化运行和规范化管理,实现广覆盖、保基本、可持续的制度发展目标,保证医疗保险制度的健康、稳定和可持续发展,是支付制度实现制度目标的最佳路径选择。对此,合理选择支付方式、科学制定支付标准和加强支付途径设计管理是实现支付制度改革目标的重要内容。

1. 合理选择支付方式,有针对性制定监督管理和考核措施

不论选用何种支付方式,都存在因信息不对称而影响最终实施效果的风险,如果没有科学的监督管理,将无法达到预期目的。为此,医疗保险经办机构的管理理念应从保证基金平衡的单一目标转向以人为本的全面管理,从事后监管转向对医疗服务的全程监管,充分利用信息管理系统,根据相关医疗质量控制标准,实现实时监控,全程跟踪,建立和完善医疗收费、考核指标和绩效评估体系。通过加强监督考核促使医疗机构进行自我管理,规范医疗行为,激发医院由外延型扩张向内涵式发展转变的内在改革动力。

国际上比较成功的支付方式选择主要是:对住院患者宜采取“总量控制+DRGs-PPs”,对门诊病人,则多采用“总量控制+人头付费”,其核心是由医疗保险机构和医疗服务提供机构共同分担费用风险。比较适宜的支付方式选择逻辑路线见图2。

2. 按病种或诊断相关分组(DRGs)付费是住院患者支付方式发展的方向

2009年新医改方案当中明确提出探索按病种付费等付费方式改革。在DRGs付费方式下,医院定会努力实现诊断迅速、正确、全面,治疗及时、合理、有效,尽力降低医疗费用,缩短病人的平均住院日,节支挖潜,绝不会出现“急病慢治”、“小病大治”、“轻病久治”的现象,从而能有效地提高医疗质量和工作效率。按病种支付定额指标相对于总额支付和服务单元支付更加合理,对于成本的核定比较精确,对控制医疗费用上涨有显著效果。缺点是覆盖病种较少,对病情和费用变异程度大的病种,尚难以确定病种支付标准。因此,逐步扩大病种范围和合理确定病种支付标准尤为关键。这就需要建立和实施统一的诊疗规范体系和疾病分类体系,为规范、监管医疗行为和制订支付标准提供科学依据。

五、总结

我国医疗保险制度已经进入制度整合和关注运行绩效阶段,支付制度成为医疗保险基金有效使用和医疗保险有效管理的重要保障,也是医疗质量保证的重要技术手段。

支付制度改革的有效性不仅体现在基金合理使用和维持收支平衡上,更体现在诊治疗效和防止因费用控制带来的诊疗质量降低。支付制度的“有效”应当是资金使用效率和诊疗质量的双重提高。因此,医疗保险经办机构要通过支付方式的组合选择,激励医疗服务机构为参保人员提供疗效好、费用合理的诊疗手段,减少违规行为和过渡医疗行为。

在支付制度改革具体内容上,应坚持科学、合理、有效原则,建立合理化、多样化的支付方式组合,以实现医保资源的有效配置,在合理控费与提高医疗质量间寻求最佳结合点。在住院支付上,要把基金收支预算管理,加强总额控制,探索总量控制的预付支付方式作为重点,尤其是重点关注“总量控制与DRGs-PPs结合”的支付方式改革,建立和完善医疗保险经办机构与医疗机构的谈判协商机制与风险分担机制,逐步形成与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发展相适应,激励与约束并重的支付制度;在门诊支付上,可考虑门诊总量控制与按人头付费结合的支付办法,积极鼓励和探索门诊大病、特殊病等支付方式,如门诊手术、器官移植等,但必须厘清政府责任,区分清楚公共医疗卫生和医疗保险各自承担的经济责任。此外,要提高医疗保险支付的政策循证和信息管理水平,提升经办机构的经办管理能力。

医疗保险支付制度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科学合理的支付制度不仅能减轻个人医疗费用负担,消减政府财政和医疗保险的支出,还能规范医生的处方行为,提高诊疗质量,是解决“看病贵,看病难,看好病”的重要保证。但支付制度需进行系统性改革和规范化设计,需要综合考虑社会经济发展、医疗服务、管理水平和医疗保险制度发展阶段等,必须与整个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协同推进,良性联动。

参考文献

[1]艾自胜,高歌,潘军燕.国际医疗保险支付制度理论研究及对我国的借鉴作用[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01,21(1):40.

[2]刘晓惠.国外医疗服务支付方式综述[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6,(7):81-84.

[3]胡大洋,冷明祥,夏迎秋等.江苏省三种基本医疗保险支付方式改革与探索[J].中国医院管理,2011,31(2):48-51.

[4]郑大喜.医疗保险支付制度改革与医院成本核算发展趋势探讨[J].中国卫生资源.2005,8(6):277-278.

[5]于广军.上海医保支付制度改革总体思路研究[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医院营销版1994-2010,65-66.

[6]林晨蕾.美国DRGs支付制度对我国医疗保险支付方式的启示[J].管理世界,2010,(5):115-116.

[7]谢春艳,胡善联,孙国桢等.我国医疗保险费用支付方式改革的探索与经验.中国卫生经济.2010,29(5):27-29.

支付改革科学管理 篇10

一、国库集中支付改革的含义

国库集中支付改革是指建立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为基础,以健全的财政支付信息系统和银行间实时清算系统为依托,预算单位需要购买商品和支付劳务款项时,由单位提出申请,经国库集中支付机构审核后,将资金通过国库单一账户体系支付给收款人的制度。

二、国库集中支付改革的意义

(一)简化了财政资金拨付渠道,提高了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传统的国库支付制度下,预算单位向财政部门提出预算拨款申请,财政部门把资金拨付到预算单位,再由预算单位层层划拨到基层用款单位。在这种国库支付制度下国库拨出的财政资金需经各级预算单位账户“中转”,资金拨付环节多、资金流转过程长,严重降低了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

集中的国库支付制度将待拨的国库资金统一集中到各级财政部门在中央银行或经批准的国有商业银行开设的单一账户中,支出一旦发生,财政资金由国库单一账户直接拨付给商品供应商和劳务提供者,不存在传统国库支付制度下出现的多环节转账业务,简化了财政资金拨付的渠道,提高了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

(二)提高了资金使用的透明度,加强了对财政资金的监督

传统的国库支付制度下,财政资金被拨付到预算单位实有账户后,由预算单位自行安排,资金封闭运行,透明度差,难以实施有效监督和管理,很容易产生资金被挪用或者被侵吞的现象,滋生腐败。

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后,可以通过国库集中支付系统对预算单位的资金使用情况实行实时监控,及时发现支付过程中的问题和疑点,对疑点进行登记,对问题进行及时纠正,把一些不合理开支消灭在萌芽状态,从源头上治理腐败、督促廉政建设。

(三)减少了国库资金的沉淀,减轻了财政负担

传统的国库支付制度下,国库执行机构将财政资金按照预算单位的预算申请划拨到各单位账户,由其自行使用。但是在财政资金到账后,很多部门往往还没有用款计划,造成大量资金在各部门、各单位沉淀。

现代的国库集中支付管理,实现了资金拨付与单位用款计划相分离,只有当单位用款实际发生时,国库才拨付资金,使实际资金结余发生在国库或国库集中支付账户中,而不是发生在预算单位的账户中。财政总预算支出和单位支出实际上是同时形成的,财政总预算支出能真实反映财政资金的实际支出数,有利于减少预算单位账户中的资金沉淀,提高财政部门的资金调度能力,减少国库的由于余额不足而贷款或者放债产生的利息。

(四)提高了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降低了市场失灵的程度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但是有时也会发生市场失灵。要弥补市场失灵,就应该通过政府的实施宏观调控,而政府宏观调控的力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实施者财力的大小。

传统的国库支付制度下,国库的资金被按期拨付到预算单位,造成财政资金管理分散,削弱了国家财力,从而降低了国家宏观调控的力度。而实施国库集中支付管理以后,一方面财政部门在中央银行开设单一账户,使中央银行的国库账户始终保持着一个较大的库存余额,有利于维护中央银行基础货币的完整和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实施力度。另一方面能避免由于政府资金通过商业银行直接进入金融市场,增加社会资金的供应量,从而减少商业银行的操作对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冲击,增强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

三、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后如何加强基层财务管理工作

国库集中支付改革是国家财政支付中的一项重大改革措施,对我国的经济建设和提高财政支出的使用效益有重要意义。作为基础的财务工作人员,要适应这场改革的要求,根据改革的内容加强基础财务管理的效率。

(一)加强预算编制

基层单位由于财务制度不健全、财务人员专业知识水平低,在预算的编制方面存在很多不足。而科学规范的部门预算是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前提,只有当部门预算的编制真实、合理、准确、细化,预算项目的名称、内容准确无误时,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才会正常执行,否则预算单位形成的支出无法得到及时支付,影响用款计划。

在预算编制的过程中,预算单位财务人员要增强预算意识,加强对预算专业知识的学习,增强工作中的前瞻性,根据预测到的用款项目和用款数额,规范的编制和上报预算,增强预算的准确性和合理性。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后,对基层单位的财务预算的编制要求越来越高,单位一切资金往来支付都必须以预算为前提,如果预算编制不全,用款项目数额的漏报、少报,有可能造成单位必须开支的费用无法报销,只有细化预算内容,才能进一步提高预算编制的准确性和可操作性,才能保证预算单位各项开支的日常需要。基层单位在编制预算的过程中应该对自己以往的费用开支、本单位的发展战略规划、国家的政策方针进行仔细的研究,结合下年度的工作安排估算需要的费用金额,保证在预算中不遗漏下年度的重大项目和活动,合理准确的安排预算,既保证预算充足又保证预算不浪费,为国家节约资源。

(二)加强支出管理

基层单位在支出的过程中经常存在不规范的现象,不能严格根据预算办事,出现少买多报,低买高报的现象。加之个别采购人员思想不端正,认为采购是为集体办事,盈亏都是国家的事,影响不到自己,因此在采购时不想谈价、不善谈价,使采购到的商品价格偏高,超出预算的要求,最后又通过批条子等不规范的途径要求增加预算,严重影响了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实施。

基层单位贯彻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就要加强预算执行的刚性,增加本单位支付的计划性,本着节约俭省、把资金用在刀刃上的精神严格控制预算执行的刚性,超出预算的支出,都不能办理。基层单位只有做好支出管理,进一步加强经费支出和用款的控制,强化预算执行的严肃性,才能从制度上保证各项必须的支出不被挤占、不必要的支出尽量消减,才能确保预算得到不折不扣的执行,在此基础上不断提升基层单位的财务管理水平。

(三)建立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监督体系

任何制度的贯彻执行都离不开严格的监督约束机制,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也不例外。基层单位的财务是财政保障的“末梢”和“终端”,也是财务管理的难点,因此加强基层单位财务管理一定要建立和完善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监督体系,通过法律法规的建设和管理系统的构建,保证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各项规则顺利执行。

基层单位离中央财务机构较远,管理分散,制度不规范之处很多,寻租现象也很严重,为保证国库集中支付制度顺利实施,必须建立起完善的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监督机制。首先要明确内部责任,在资金支付周期的各个阶段建立明确的岗位责任制,并加强国库支付中心内部的制度性管理控制;其次要建立起支付责任追究制度,一旦发生违反制度程序、法律法规的事,要追究当事人的责任,确保当事人不敢利用职权违规支付;最后要建立起完善的审计制度,对预算单位的支出情况和银行资金结算速度进行监督,避免预算单位胡乱使用资金以及商业银行故意压票、延期付款或违法占用客户资金。

(四)加强对基层单位会计机构的改革

基层单位的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是基层单位财务核算的主力,是基层单位会计信息的收集者、账簿和预算的编制者,对基层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顺利实行有重要影响。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后,取消基层单位的一切账户,并不意味着也要取消基层单位的所有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对规模比较大、管理工作比较复杂的单位,要允许他们保留部分会计人员和会计机构,以利于他们加强财务管理工作,以确保本单位的预算编制合理、支出得到及时报销。但是撤销了基层单位的账户,改用国库单一账户进行拨款后,这些单位的会计人员工作量大大减少了,因此从节约成本的角度出发,要对这些单位的会计人员应予以精简,保留专业水平高、道德约束强的员工,对于其他不合格的员工予以淘汰。另外基层单位会计人员的工作重点也要进行转移,由会计核算向财务管理方向转移,在单位内部建立必要的备查账簿和管理会计账簿,为本部门的财务管理提供依据和手段。

(五)

支付改革科学管理 篇11

关键词农村金融;支付结算体系;改革建议

在全国人民银行的支付结算工作会议上,苏宁副行长,提出了改善农村支付环境、构建新农村支付结算畅通工程的宏伟蓝图。因此,基层金融机构如何组织贯彻落实,改革现有的服务模式,加快农村金融支付结算体系建设,是当前亟待解决课题之一。

一、当前农村金融支付体系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我县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农业县,全县农业人口11.59万人,占总人口的78.7%,共有13个乡镇、110个自然村。现有农村金融营业网点20家,其中:农业银行2家、农村信用社12家、邮政储蓄6家。目前,农村金融机构能办理的支付结算方式主要有:现金收付、转账、电子汇兑、委托收款,主要的支付结算工具为:银行卡(借记卡、贷记卡)、个人通存通兑业务以及连接全国人民银行大额和小额支付系统,没有其他的支付结算工具。据调查,当前农村金融支付结算体系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金融机构绝对数量偏少

近年来的金融体制改革,使商业银行大部分退出农村金融市场,只留农村信用社孤军奋战,农村的金融服务机构严重不足。据调查:全县是平均每3874人拥有1家金融营业网点,城区是每1668人拥有1家金融营业网点,而农村是5795人才拥有1家金融营业网点。

(二)农村金融支付结算工具不足

长期以来,农村信用社承担起农村支付结算主力军的作用,但因历年积存的亏损难以弥补,导致前期金融科技投入不足,支付结算工具偏少。银行汇票、商业汇票、银行本票、网上银行、电话(手机)银行、全国支票影像系统等结算支付工具在农村都是空白,其支付手段还主要停留在传统的方式上。由于没有自助设备和刷卡设备(乡镇一级均无ATM机或POS机),银行卡业务难以推广,现金支付仍是最主要的支付手段,且只能在营业时间办理,与城关的自助设备24小时服务相比,相对比较落后。

(三)农村支付结算安全防范薄弱

①支付结算知识缺乏,对支付结算方式不了解,不知道支付结算的安全防范,根本无法使用和接受各类票据结算:②现金支付结算安全性较低,主要表现为保管安全无保障,假币的识别能力也较差,现金结算给农户造成的损失时有发生。

二、成因分析

(一)传统习惯的影响

由于现金结算看得见、摸得着,能够瞬间完成结算,没有信用风险和流动性风险,因此倍受人们青睐。相比之下。票据和银行卡等支付工具具有专业性强、手续繁琐的特点,再加上农村地区对此类工具认识不足,金融知识相对缺乏。因而应用程度较低;另外,农村收入远低于城市,而银行卡的年费、工本费和刷卡手续费率却和城市一致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新型支付结算工具在农村的推广运用。

(二)设施配备滞后

由于农村经济环境建设相对落后和金融机构的缺失。大部分乡镇的ATM机,POS机配备率近乎为零,且支付结算业务要全部集中在营业柜台,个别金融营业网点仅配备一台计算机,要用来办理储蓄、贷款、结算、账户管理等多种业务,造成顾客等候时间长,影响了金融机构人力资源效益的发挥。调查显示,截止2008年底,我县金融机构共有ATM机、POS、商易通等支付结算工具386台,但真正在农村使用的机具仅124台。

(三)人员素质偏低

目前农村金融机构大都只配备了2~3名的一绚临柜人员,而且大都没有经过系统的金融业务培训,操作人员专业素质的缺乏,使现代化支付工具不能物尽其用。例如大额支付系统下,一笔支付业务的平均处理时间不到一分钟。这种快速清算模式要求每一笔发送的支付业务都必须准确无误,否则将可能导致发起行垫付资金,而有相当一部分的柜员对该项操作不熟悉,或不遵守业务操作规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业务的正常办理或系统的正常运行。

三、改进农村金融结算支付体系的几点建议

(一)积极开创建立适应新农村建设的支付结算体系

①要结合当地经济发展的现状、农村信用状况和农村的习惯、农民的意愿,加速开发和使用适应农村支付结算需要的支付结算工具;②建立以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银行内部支付系统为基础,以网上银行、银行卡、电子支付等非现金支付工具为发展方向的农村支付结算体系,直接办理跨系统资金汇划,方便资金融通;③积极推广和运用支票影像系统,实现乡镇金融机构之间、乡镇金融机构与商业银行之间的资金即时清算。提高资金运用效率。

(二)加强基础设施的硬件投入

①加强银行卡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银行卡受理环境,扩大银行卡受理范围,加大营销力度,推进农村地区银行卡联网通用工作,支持农村银行卡产业的发展;同时。积极开发如网上银行、电话银行等新型服务体系,推广各类支付结算业务;②在增加ATM和POS机具的布放的基础上,通过免费办卡、刷卡有奖活动、加强银联与农家超市的合作等营销策略鼓励农民刷卡消费。考虑ATM机的投资成本较大,建议国家财政对在农村布放的ATM机给予适当补贴支持。

(三)提高人员素质,普及农村支付结算知识宣传

支付改革科学管理 篇12

医疗保险机构主要是基于不同的方式来支付相应费用的监测,以及任何形式的付款条件,其中有正反两方面的激励,单付款但它是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在医改方案的新时代,它强调的是,政府应该加大投入,在卫生系统,供应方和需求方,加强对医疗服务的医疗保险的监督作用,从而提高了支付系统。

一、新农合支付方式改革的相关概述

所谓新农合支付方式改革,其主要强调的是对于医疗费用支付方式的改革,为了最大程度上实现从项目付费为主体的医疗费用后付制,逐渐转向按照单元、病种、人头支付的医疗费用预付制的过程。从当前的现有状况来看,供方的支付制度一般来说,能够划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后付制,一种是预付制。上述两者的主要差别体现在时间上面,就前者来说,其主要发生在患者费用发生之后,患者到相关的机构和部门进行报销就可以,并且一些项目的费用是可以减免的,在这一过程当中,关于一些报销或者是减免的费用,需要按照实际发挥色鬼的比例来进行相应的计算。就后者而言,其主要是在费用发生之前,强调的是对于医疗机构的预先拨付,这与患者实际发生费用并没有太大的关系。按照我国现有状况来看,最为典型的支付方式就包括两种,一种是按病种付费,还有一种是总额预付制。

二、新农合支付方式改革对医院财务管理的影响

(一)促使医院在预算约束之下拓展收入增长内涵

伴随着我国医改方案的不断推进,政府方面的投入也呈现出了不断加大的趋势,并且以

此为基础逐步建立起来了医院发展依靠政府、运行靠医保的投入模式,医院所得到的专项补助将增多。医院依靠政府发展,依靠医保运行的投入模式也是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因此医院所或得的专项补助也会增多。就现有状况来看,在医院总收入当中,医保患者的收入所占据的比重呈现出来不断扩大的趋势,与此同时,还伴随着相应的医保支付方式以及补偿水平等方面的调整,使得医院的经营管理与财务管理活动都受到了极大的影响。

(二)医院内部成本的控制

充分的利用支付方式的杠杆作用是实现新农合医保制度最为重要的目的。首先要进一步的提升医院和医务人员的积极性,并且将医疗服务的管理逐渐将重点放在医疗安全、医疗质量和内部成本控制等方面。从医保偿付方式上来看,要想达到较好的费用控制效果,首先应当采用的是总额预付的方式。所谓总额预付,其主要指的是在医疗保险管理当中,对于供方预先支付一些医保费用。采用总额预付的方式能够有效提高管理效率,促使医院主动降低成本。就现有状况来看,我国的浙江、江苏、上海、广东、山东、河南等省市的医院已经陆续展开了医保总额预付制度,实践证明,这一制度在抑制供方诱导需求、提高服务效率当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我国其他的很多地区都已经开展了按照病种收费的试点,逐渐实现收费公开透明。某种程度上,建立强制性病种费用的信息披露制度,能够减少服务供方的信息垄断,从而减少患者的就医边际成本。

三、完善医院财务管理的策略

(一)按病种成本核算

医院在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的前提下,实施病种费用管理是有效缩短平日住院的主要措施。对于医院这一方面来说,应当将相应的财务方面的改革提到日程上来,将成本定价的方法作为财务制度改革的基础所在,在一定程度上统一价格与价值。按照病种付费试点中,应当制定病种临床路径,以此来使得医疗行为呈现出来相对确定。以临床路径为基础的病种成本核算,应当首先要考虑到各个类型的病人在住院之后能够接受的治疗流程,值得注意的是,一旦确定了病种的临床路径,就能够进一步对于病种标准成本进行计算。

(二)防范财务风险

由于整体的医疗费用增长率受预付费制度推进的影响会造成下降趋势,随之医院的财务压力也会增大。因此如果医院要想将收入和成本之间差额最大化,所能够采取的最为有效的方法就是将医疗成本控制得当,选择更为有效、更为可靠的检查和治疗方案。更为重要的是,对于医院内部的财务管理人员来说,应当及时、准确、有效地对于医保病人的费用状况有一定的掌握。一方面,财务管理人员应当通过自己的工作以及与其他部门的协调来保证医保病人得到有效的治疗,同时还要考虑因医保费用的超支部分给病人所带来的损失。 对于财务人员,除了要对住院医保病人的费用情况充分掌握,还要在保证病人得到有效治疗的基础上,将医院因医保结算费用超支所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而医院为了减少拒付风险,除了医保、财务、药剂等部门的协调配合,也要以医疗服务设施范围和支付标准目录为准,对耗材和设备进行收费。

四、结束语

总的来说,当前我国医疗保障体系已经日益完善,并且在新农合的背景之下,传统的收

费方式专拣转变为医保付费。对于医院以及相关部门来说,应当意识到新农合支付方式改革对于医院财务管理的影响,应将医院的发展从规模扩张型转变为质量效益型。而相对传统粗放的经验式管理,精细的信息化管理也将成为财务管理模式的必然趋势。以此实现医保改革下的财务风险规避。

参考文献

[1]郑大喜.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对医院财务管理的影响[J].医学与社会,2013

[2]罗丹成.新农合支付方式改革探析[N].中国医科大学学报,2014

上一篇:杠杆收购融资下一篇:动画形象设计与训练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