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改革与档案管理论文

2024-08-27

企业改革与档案管理论文(精选12篇)

企业改革与档案管理论文 篇1

企业要进一步深化企业制度、管理体制等方面的重大改革, 因为我国现在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正在逐步完善。在这样的大环境下, 企业要想获得深层次的发展, 必须不断寻找适应社会发展体制的转变模式加大对企业管理的改革和创新。管理模式的变革能使企业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竞争的主体, 建立更加开放型、集约型、自主性为一体的管理模式。本文探讨分析了在现在的形势下, 企业改革与管理之间的关系, 对企业面临的改革与管理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 为以后企业改革与创新的问题提供参考。

一、市场经济下, 企业改革与管理面临的问题

1. 管理制度设置不合理

企业的管理模式是建立在现有的经济形式下, 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 有利于企业利益的管理模式。而不是一个企业内部独立的管理模式, 其模式的运行如果出现不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那么, 该企业是要面临改革的局面, 改革需要首先进行管理模式的变革。

2. 人才的培养模式不合理

人才的大幅度流动是企业的不祥之兆, 一个企业如果连人才都留不住, 那么, 企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就应该进行深层的改革, 使人才认识到企业的稳定性和先进性。一个企业, 需要进一步制定适合人才培养的人力支援管理模式, 只有人才的兴旺擦能保持企业的兴旺。

3. 企业组织模式不科学, 改革落实效力低

单一的组织模式不能满足企业高效运行的需要, 企业应根据新形势下的市场需要, 逐步完善组织管理模式, 充分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竞争的需要。同时, 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也应该增加交流与合作。

二、深化改革与管理机制, 为企业插上腾飞的翅膀

1. 深度把握经济发展的阶段特征, 进行有计划的改革

市场经济下, 经济的起步阶段的标志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全党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作为企业, 也应该有计划地大胆的实行开放政策。在充分发挥国家和地方支持、企业和劳动者个的人奉献, 规定的经营管理自主权下发挥企业最大的经济效益。

企业的成长阶段, 是企业在以后能不能站住脚的关键阶段, 这使得先进性和革命性成为企业发展的动力。这个阶段最容易进行改革, 制度的建立处于初级阶段, 随着企业的发展, 制度和管理模式得到不断的改革与创新, 使企业管理上了一个新台阶, 逐步提高了企业的管理水平。

企业的发展和深化改革阶段标志着企业的重大转折, 该阶段不仅在企业的制度上还是管理模式上都出现了重大变革, 加强企业管理, 逐步形成了适应社会发展和市场竞争的发展模式, 促使企业建立管理指标体系和整合整体优势, 大大增强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2. 坚持社会主义基本思路, 不断改革并创新管理机制

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联系起来, 企业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不断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探讨企业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将企业的改革与创新放在发展的首要位置。只有这样, 才能使企业的发展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 使企业的改革是建立在与时俱进的发展模式上。在思想的带动下, 企业为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 必须逐步提高企业的改革力度和管理水平, 对企业的改革和管理的各个方面不断进行调整和加强。

企业的发展重在改革的与时俱进。企业的管理模式不能被员工所认可, 也不会被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广大人民所认可, 那么, 企业的发展将会面临制约性, 其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失效, 企业面临整体改革和重大调整的局面。

3. 加强改革与管理的关系, 推动多种经济形式共同发展

企业的改革是建立在有效地管理模式上的, 高效的管理又通过不断的变革得到进一步创新和发展。企业的改革与企业的改组与改造和企业的管理是紧密联系的。通过企业制度的深层改革, 使得企业实现权利和责任的科学管理, 对企业的改组改造进行合理地分配。

通过加强企业的管理, 把探索更新能够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企业生产制度, 以管理为基础, 以改革为动力。多样的经济形势在不断改革创新的制度下得到蓬勃发展, 使其他经济形式的成长与发展成为社会经济持续增长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4.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实现企业改革与管理的本质变化

人才的大幅度流动是企业的不祥之兆, 一个企业如果连人才都留不住, 那么, 企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就应该进行深层的改革, 使人才认识到企业的稳定性和先进性。一个企业, 除了需要先进的技术和先进的管理模式之外, 还需要进一步制定适合人才培养的人力支援管理模式, 人才的兴旺擦能保持企业的兴旺。

人才的培养是与企业科学的管理模式、科学的经营管理制度和经营管理理念息息相关的。人才是一个企业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也是企业的积极健康发展的必备。只有让员工认识到企业真正的需要他们并将他们当坐企业的人才, 这样企业才能真正实现改革与管理的本质变化。

5. 科学的改革与管理体系要不断吸取经验

企业自身改革需要借助经验, 这些经验可能来自外国先进企的业管理经验, 也可能来自小企业的某些管理经验。它们的作用不管有多大, 都可能成为企业进行深层次改革的出发点, 通过内部管理部门进一步的研究发展成为自己独有的改革经验, 以真正实现管理水平的提高。

多种现代化管理经验的基础下, 进行企业改革并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管理模式和理念, 在推动管理科学发展的同时, 直接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能力。

三、总结

当今已进入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新时代, 企业的深层次改革和管理创新要抓住机遇, 进行大胆改革和创新。企业只有通过不断地改革和创新, 逐步适应市场经济要求, 才能提高企业的生产技术水平。探索符合市场经济规律和国情的企业制度和组织管理制度, 也通过不断地向国外先进管理经验学习借鉴, 建立有中国特色的企业管理科学体系。

摘要: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推进, 我国企业改革和管理发生了极大地变化, 在邓小平同志的经济理论指引下, 我们不断深化我国的企业改革和管理创新。根据我国现阶段的国情, 不断深化企业改革, 扎实推进企业创新, 不断提高企业在社会主义市场中的竞争力, 提高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

关键词:企业改革,企业管理,关系

参考文献

[1]武文全.我国企业改革与管理探讨[J].企业改革与管理, 2014, (7) :19.

[2]林德彬.浅谈企业改革与管理和发展的关系[J].辽宁经济, 2002, (11) :49-50.

[3]陈嘉生.企业持续发展和管理创新的再思考[J].船舶物资与市场, 2003, (1) :25-28.

企业改革与档案管理论文 篇2

课程名称

连锁企业门店营运与管理

主讲教师

适用专业

连锁专业

教学年级

课程概况

一、课程性质

《连锁企业门店营运与管理》是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核心课程,是对中小零售企业、大型连锁企业门店营运管理的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分析后,归纳总结出来的、以培养学生门店营运管理能力为目标而设置的学习领域。学生通过本课程学习,能够熟悉连锁企业门店营运管理各岗位的工作内容、职责和要求,掌握理货、收银、盘点等技能,初步具备门店经营定位、商品结构确定、卖场布局、商品采购、商品陈列、商品促销等经营管理能力,培养及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和自主创业能力,为今后从事门店营运高层管理工作奠定持续发展的基础。它要以管理学课程和连锁经营管理课程的学习为基础,为学生学习连锁门店开发与设计课程、顶岗就业及职业能力的发展夯实基础。

二、课程教学内容

本课程系统介绍了连锁企业门店营运与管理的相关理论和实践内容,主要有十三个项目,分别是:连锁企业门店营运与管理概述、连锁企业门店的卖场布局、连锁企业门店的商品陈列、连锁企业门店进货与存货作业管理、连锁企业门店理货与补货作业管理、连锁企业门店商品盘点作业管理、连锁企业门店防损管理、连锁企业门店店长、收银作业管理、顾客服务、门店安全管理、门店促销活动的组织和实施、连锁企业门店经营绩效分析。

三、课程总体培养目标

通过任务驱动型的项目活动培养学生具有良好职业道德、专业技能水平、可持续发展能力,使学生掌握连锁门店运营管理的基本知识和门店运营基本技能,初步形成一定的学习能力和课程实践能力,并培养学生诚实、守信的职业素养,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具有连锁企业运营操作和实践能力的、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端技能型连锁门店运营管理专门人才,以适应市场对连锁门店管理人才的需求。

能力目标

1.能够进行门店理货、收银、盘点的标准化营运作业;

2.能根据目标顾客群需求的变化进行门店经营定位;

3.能在学习情境的实施过程中,根据给定任务,制定工作计划;

4.能独立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并且能逐步发现问题,将项目做大,使其具有一定应用价值;

5.能进行商品结构调整,提高门店运营管理效率;

6.能进行合理有效的卖场布局和商品陈列;

7.能进行门店商品促销安排,提高门店盈利水平。

知识目标

1.掌握连锁门店运营的基本内涵、组织结构与人员配置、店长的作业化管理、卖场的规划与管理;

2.掌握营业现场的服务与管理、促销活动的组织与实施、商品管理、防损与安全管理、连锁促销和顾客服务等基本概念和主要知识点;

3.明确连锁门店运营管理的主要内容及相应的操作流程,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其它专业知识和技能打好基础。

素质目标

1.养成勤于动手和动脑的习惯;

2.培养团队协作意识;

3.具有质量意识和效率意识;

4.善于与人沟通,积极合作意识的培养;

5.培养服务意识;

6.培养安全责任意识;

7.培养创新意识。

课程考核方案

本课程的考核方式采取平时成绩、能力测评与期末考试综合考核,成绩评定方法如下:

课程总成绩=知识考核(50%)+能力考核(30%)+过程考核(20%)

一、知识考核

1.成绩配比

知识考核项成绩占总成绩配比为50%。

2.考核内容

考核内容主要有十三个项目,分别是:

(一)连锁企业门店营运与管理概述

(二)连锁企业门店的卖场布局

(三)连锁企业门店的商品陈列

(四)连锁企业门店进货与存货作业管理

(五)连锁企业门店理货与补货作业管理

(六)连锁企业门店商品盘点作业管理

(七)连锁企业门店防损管理

(八)连锁企业门店店长

(九)收银作业管理

(十)顾客服务

(十一)门店安全管理

(十二)门店促销活动的组织和实施

(十三)连锁企业门店经营绩效分析

3.考核方式

参加学院统一组织的期末笔试,闭卷。本课程期末理论考试在课程结束后进行,采取闭卷、笔试的形式,题型有单项选择题(主要考核专业核心课程常用到的基本理论知识点为主)、多项选择(主要以方法理论知识点为主)、简答题、论述题等。

二、能力考核

1.成绩配比

能力考核项成绩占总成绩配比为30%。

2.考核内容

考核项目表现为:模拟情景门店运营管理手册。

3.考核方式

在学习了基本概念、商品管理、营运管理等具体内容之后,结合本学期学习的各种案例的先进经验,以小组为单位模拟成立策划团队、完成门店运营管理手册,最终形成电子PPT作业上交。

评分方式:总分=教师评分×50%+学生评分×50%

(学生评分:每组派一个代表对各组进行打分)

评分细则:

1、模拟情景介绍。A、全面具体(10分)B、基本全面(6分)C、不全面(3分)

2、商品管理。A、详细(30分)B、一般(20分)C、模糊(10分)

3、岗位职责。A、非常合理(40分)B、基本合理(30分)C、不合理(20分)

4、绩效分析。A、详细分析(20分)B、概述分析(10分)

三、过程考核

1.成绩配比

过程考核项成绩占总成绩配比为20%。

2.考核内容

(1)平时成绩

(2)课程作业成绩

3.考核方式

该项考核总分20分,基础分10分。以此为基础,在考勤、思想态度与纪律意识、课程作业等各项进行加减分赋分方式。(加减后分值区间为0-20分)

(1)

平时成绩(记录)

每次课进行点名并记录,迟到扣分每次0.5分,无故旷课一次扣2分。上课回答问题积极(主动)加0.5分,提问回答完整,陈述有理有据加1分。

(2)课程作业成绩(记录)

本学期本课程计划作业次数6次,根据每次作业完成质量,经批改分为A、B、C三个等次,A等每次加1分,B等每次加0.5分,C等不加分。

1.教研室主任意见

教研室主任(签字):

****年**月**日

5.系部主任审核意见

系部主任(签字):

****年**月**日

6.教务处审核意见

教务处处长(签字):

****年**月**日

《企业管理》课程改革研究与实践 篇3

关键词:企业管理项目教学改革效果

《企业管理》课程是工商管理类专业的主要核心课程,其所蕴含的知识和技能贯穿于企业管理一线业务的全过程,是对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相关知识点和技能点的主要概括和提炼,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从理论上讲,提高管理类课程质量的最好办法是将学生放到实践中,在真实场景和训练中体会、领悟管理的真谛。但在现实条件下,这种方式的可操作性并不强。由于对口宽泛、无法提供“有形”产品、难以短期见效益等专业特点,企业在接纳管理专业学生实习方面并不积极:即便是在顶岗实习过程中,由于涉及商业机密、工作效率等因素,企业很少会安排学生从事管理岗位工作,轮岗训练更是难上加难,学生根本无法体会企业管理业务的全部流程。管理专业学生就业后不能适应岗位技能需要,无法实现毕业与就业零对接的现象在高职教育中普遍存在。

在校内开发专业综合业务实训课程,创设模拟仿真的职业环境,以工作过程为主线,以工作项目为核心,让学生在模拟真实的职业环境下得到充分的职业技能训练,能有效帮助学生将专业理论知识转变成专业基本技能,有助于解决上述问题。为此,我们将项目教学法引入《企业管理》科目的课程授课领域,对《企业管理》课程进行了教学改革实践研究。

项目教学法是指将实践项目贯穿于教学的始终,用实践项目进行新知识的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原动力:传授知识时紧密结合实践项目,让学生学有所用;由学生亲自进行项目制作,做到学以致用;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做到融会贯通;最终通过项目的成功完成,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理论与实践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真正做到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

教学改革应用项目教学的理念,对《企业管理》课程进行了重新设计。

1.重新修订课程标准

重新修订的《企业管理》课程标准明确了课程定位、确定了课程目标、修订了课程内容、制定了授课计划和考核方案。

一是通过对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起企业的概念、形成企业管理知识体系的基本轮廓和框架、了解工商企业整体运作模式、掌握工商企业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对工商企业管理的一般流程有初步的、比较清晰的认识。二是培养学生从管理者的角度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重点掌握从事工商企业管理实际工作所需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促进其职业素养的养成和职业能力的培养,为将来从事基层管理工作打下基础。

课程标准确定课程以企业管理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工作项目和工作任务为载体,根据学生未来职业发展规律,同时考虑相关专业职业能力培养对于本课程的要求,将真实工作过程中的典型工作任务加以分解,将各个学习情境所涉及的内容细分成具体的技能和任务对学生进行训练,各个学习情境按照工作过程进行组织,最终形成完整的企业管理体系。

2.设计具体教学方案

根据新的课程标准,制定了《企业管理》课程项目教学实施方案。课程安排以帮助学生掌握企业管理知识与技能为定位,构建了由对人管理与对工作管理的双线结构体系,注重综合管理与职能管理相结合、知识传授与技能训练相结合。

教学方案设计打破了传统教学的章节设计,以工作流程为导向,将相关内容进行了取舍和整合,将课程划分为企业、管理、生产与经营四大模块,进一步划分为八个项目单元,设计了十九个教学任务。每个教学任务分别设计了相应教学情境,由情境引出任务,导入教学知识点,进而引导学生完成任务。为帮助学生更好完成任务,设置了示范案例和样板,以使学生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迅速进入角色。

所有教学项目形式上各自独立,但内容与实质互相关联,所有项目连接起来即是建立、运营企业的整体流程。这种设计有助于学生树立系统观念和整体意识。

根据教学方案分别编制了项目教学教案、项目教学任务单和教学课件。

3.设计考核方案

课程采用了过程考核与期末理论考核相结合的考核方式。评价内容与“知识、能力、素质”的高职教学目标一致,将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要求分解到每个教学任务中,制定了教师评价、小组自评、小组互评三方主体多维度、多方式的立体考核评分体系,通过实时考核、事事考核达到督促学生日常学习,提升专业技能的目的:期末理论考核通过闭卷考核,加深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理解。

4.教学实施

(1)提出项目问题及思路:教师公布项目教学计划与项目任务,创设学生当前所学习的内容与现实情况基本相接近的情景环境,发放案例资料,把学生引入到需要通过相关知识点来解决现实问题的情景。

(2)学生思考讨论、项目破题分解: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各种资源自主收集、整理信息,互相讨论,鼓励学生分析现有条件,对项目构思,制定方案,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3)学生探索性实践尝试:学生相互协调,进行方案细分,明确各自工作任务和内容,在自己的虚拟岗位上进行技能操作,并通过交流、合作,提升应变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

(4)组内交流研讨:小组成员在组内讲解、讨论、交流心得,并对项目完成情况进行梳理归纳,培养团队精神与合作能力。

(5)项目结论成果展示:以项目组为单位根据工作任务及讨论结论制作并介绍、展示工作成果。

(6)项目资源延伸与拓展:学生针对项目内容,提问质疑,拓展思路,发展创造能力。

(7)同学互评与教师点评。

(8)自我改进完善、完成项目目标。

项目实施过程中要求学生实时填写《小组自评表》、《小组互评表》和项目小组日志,记录项目完成过程、完成项目报告。教师根据学生个人表现、小组整体表现和项目完成情况记录学生个人成绩和小组成绩。

项目教学看似将课堂交给学生,实际上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学生在准备资料和完成任务过程中会发现、产生诸多方面的问题,需要教师一一作答。因而教师必须深度备课,研究与任务可能相关的所有领域和问题,以便更好地解答学生的问题,实现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使项目更科学、更易于操作,真正实现了教学相长。

目前项目教学法已经过四个轮次、十二个班级《企业管理》课程的教学应用,均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调查显示教师和学生的满意度都比较高。根据教学实践与对照,在《企业管理》教学中引入项目教学法,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判断能力、表达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理论与实践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中大多要用小组工作法,使学生在项目学习过程中学会沟通、做事的技巧,在学习运用专业知识完成任务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能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

企业改革与档案管理论文 篇4

关键词:企业档案,管理体制,改革

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发展, 各类型企业数量逐渐增多, 所涉及的业务领域也不断扩大, 其相应产生的档案在数量和种类上都达到了历史新高。在当今的信息化时代里, 信息情报无疑是最宝贵的商业乃至社会财富。因此, 档案信息对于企业组织、生产、决策等活动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企业对档案信息的需求, 决定了企业档案工作在企业管理中的特殊作用。然而目前我国的档案管理工作却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 管理体制改革首当其冲。为了实现企业档案的优化管理, 更好地为企业发展服务, 我们有必要对企业管理体制改革进行研究和探讨。

一、企业档案管理体制确立及其发展过程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 企业档案管理体制的发展过程大致可分为两大阶段:首先是确立阶段, 在我国进入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 由于国家开始大规模地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这期间产生了大量的科技档案需要收集、整理及提供利用, 因此便提出了建立国家规模的科技档案管理体制问题。196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转批的国家档案局《关于进一步加强技术档案工作的报告》对企业内部与外部管理体制做了明确的规定。这一时期的档案管理体制具体表现为:中央各级专业主管机关、档案事业管理机关都有责任对企业档案工作进行领导、指导、监督和检查, 但应以专业主管机关为主, 实行按专业统一管理的办法。其次是恢复、发展阶段, 随着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及其国家经济体制和科技体制改革的推行, 企业档案管理体制也随之发生变化。1985年, 中共中央、国务院批转了《关于调整我国档案工作领导体制的请示》之后, 根据档案工作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原则, 开始实行“条块”结合的二元管理体制, 其中条的含义是:“中央专业主管机关在国家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统一管理下, 针对本专业特点, 制订本专业档案管理制度、规范、标准等, 制定本专业档案工作发展计划, 对本专业档案工作进行协调、监督、指导等。”其中“块”的含义是:“各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在各级人民政府领导下, 管理本行政区域内的档案事业, 对档案工作提出要求, 并统筹解决档案事业发展中所必需的机构、编制、队伍建设、经费及档案保护设施等方面的问题, 使档案事业同各项建设事业协调发展。”这一时期的档案管理体制具体表现为:国家各个专业主管机关内设立的档案部门对部、直属企业的档案工作实行按专业集中统一领导的体制, 对已经下放地方的企业档案工作则由直接管理转变为宏观调控。地方各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也实行局、馆合一的组织形式。

二、现行企业档案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

(一) 政企分离, 企业档案管理缺位。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 企业与政府主管部门都发生了重大变化, 企业不再是政府的附属物, 而转变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的独立经济实体。政府各部门机构改革后, 政府机关精简、合并, 各专业主管部门大大减少, 从而削弱了对企事业档案工作的监督、指导。企业主管部门的撤销毫无疑问是对现有管理体制的极大冲击。“条块”结合的档案管理体制变得不太适应, 并逐渐暴露出越来越严重的弊端, 比如“条块”对企业档案管理不协调, 在指导企业档案工作中出现双重标准, 或提出相互矛盾的各自要求, 使得企业难以适从;地处边远偏僻的企业档案工作, “条”鞭长莫及、无能为力, “块”亦弃之不管, 无人过问, 出现管理缺位的现象。档案行政部门与企业主管部门相结合本是现行企业档案管理体制的主要特征, 现二者缺其一, 所以改革政府管理档案工作的体制势在必行。

(二) 企业改革深入, 企业档案管理出现新情况。

首先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 企业改革重组, 企业由原来单一法人变成了多法人的企业集团, 产权出资主体多元化。因此, 企业内部管理结构和管理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部门设置不再比照政府机构的组成形式, 绝大多数企业档案部门不再独立存在。其次, 企业集团与内部各成员企业的关系由原来的上下级关系变为以资产为纽带的新型关系。因此会出现各自的档案管理标准不一致, 组织形式也不同, 形成自我封闭的档案管理局面, 这很不利于企业档案的管理与利用。

(三) 私营企业数量剧增, 带来新的管理挑战。

在众多的非公有制企业中, 私营企业档案工作尚处于自发阶段, 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建档工作滞后、管理不规范, 尚不能适应私营企业发展的需要。无管理人员、无工作制度、无库房、无设备设施是其基本特征。改革开放以来, 民营企业档案工作一直是国家或地方主管机关管理和过问的“盲点”, 随着民营企业数量与规模壮大, 企业的档案管理给现存体制带来了极大挑战与冲击。

三、企业档案管理体制未来改革之路

(一) 切实转变政府管理部门职能。

政企分开的目标是:政府调控市场, 市场引导企业, 企业自主经营。因此, 国家档案行政管理部门作为政府管理企业档案工作的职能部门, 应打破原有的直接管理企业档案工作的思想观念和规章制度束缚, 其职能应转向以宏观调控为主, 突出依法治档, 侧重从制定法规、政策上统一调控全国的企业档案工作。地方档案行政部门则侧重从执行国家有关政策, 实施地方档案行政法规的角度对本地区企业档案工作进行宏观管理。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对企业实行属地管理将变得更为实际和合理。以“块”为特征的一元化企业档案属地管理方式, 是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 是与企业改革后的经营管理形态与发展特征相适应的, 它反映出了企业档案管理某种历史发展的必然性要求。实现企业档案属地的“一元化”管理, 就是按照行政区划, 将该地区所有企业的档案工作一律纳入当地档案行政部门管理范围, 其他任何机构不再对该地区企业档案工作具有任何形式的管理权, 不能以任何方式任何理由干涉任何企业的档案工作。

(二) 推行“依法治档”之路。

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 企业档案工作同样要纳入法制的轨道。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对企业档案工作进行宏观管理主要是通过制定法规和执法监督来规范企业档案工作的内部管理体制及其管理行为。具体来说就是国家或某一地方行政机关中的档案部门, 根据《档案法》和企业档案管理有关规定与依法确立的档案管理体制, 并根据这种管理体制所赋予的行政权力, 对企业档案工作实行监督、检查和指导, 属地内任何企业必须依法服从于这种行政权力, 自觉接受当地档案行政部门的检查、监督和业务指导。同时, 档案行政管理部门要正确认识和处理行政执法与业务指导的关系, 把依法管理与提供服务有机结合起来, 要从为企业服务的角度出发, 为企业提供科学、适用的法律规范并提供政策咨询、人员培训等多项服务。对于私营企业, 其档案虽不是国有资产, 不属于国家管理范围, 其间产生的问题应由其自律加以解决。私营企业档案虽属私有性质, 但它又是国家对私营企业经营活动进行监督与管理的依据如果不具有齐全完整系统的档案, 地方工商、税务、审计部门就缺乏监督与监管凭据。另外, 如果没有私营企业档案提供的可靠原始数据与信息, 国家就无法准确评估私营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难以制订出科学的民营企业发展规划以及方针政策。所以, 私营企业的档案绝对不仅仅局限于企业自身, 而是关乎到社会与国家利益, 那么, 它就不应当处于无人管辖状态, 而应通过相关法律法规予以监督管理, 通过业务指导予以规范化。

(三) 建立企业档案协会, 引入中介服务组织。

首先, 企业档案协会可以承担由政府部门承担的业务指导、经验交流、业务研讨等方面的职能。在档案部门和企业之间能够起到沟通、联系、交流的作用。其次, 可引导推荐一些档案服务咨询的中介组织, 成立诸如档案人才服务中心、培训中心、业务咨询事务所、劳务中心、档案寄存处等为企业档案工作服务的形式多样的社会服务系统。这同样是具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特点的, 实现企业档案法制化行政管理体制的中国特色企业档案管理所需要的辅助功能。

参考文献

[1]黄世喆.《现代企业制度下企业档案管理研究》[J].档案学通讯, 2006 (3) .

[2]马素萍.《国有企业档案管理体制的发展演变及特点》[J].档案学通讯, 1998 (1) .

[3]李兆明.《关于企业档案管理体制改革的探讨》[J].档案学研究, 2006 (1) .

[4]江丽.《现代企业制度下企业档案管理体制的思考》[J].黑龙江档案, 2010 (2) .

企业改革与档案管理论文 篇5

专业论文

浅析厂办大集体改革前电力集体企业规范管理与健康发展 浅析厂办大集体改革前电力集体企业规范管理与健康发展

摘 要:从国资委规范国有企业职工投资持股行为的政策要求和防范经营风险、提升依法治企水平出发,自2005年开始,电力系统先后开展了主多“三分开”、“五分开”、多经资产重组整合工作,很大一部分资产被剥离,一部分资产归入集体企业。2011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在全国开展厂办大集体改革工作指导意见,要最终实现使厂办大集体与主办国有企业彻底分离,成为产权清晰、面向市场、自负盈亏的独立法人实体和市场主体的目标。到2015年实现系统无集体企业、无集体资产和无集体职工的目标。本文对电力集体企业规范管理与健康发展进行阐述。

关键词:电力集体企业;现状;管理

中图分类号: F407.6 文献标识码: A

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系统部署。全会提出,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推动国有企业完善现代企业制度。目前国家正处于发展转型期,各项改革不断推出,集体企业在这当中将扮演重要角色,肩负着重要使命和责任,因此要把集体企业规范管理与健康发展提到重要位置上来,以保障各项改革任务的顺利完成。

一、集体企业现状及主要问题

集体企业经历了三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为电网发展、安置主业富余人员、稳定职工队伍做出了历史性贡献。但由于历史成因、发展沿革等原因,目前电力系统集体企业管理基础较为薄弱:一是大量主业和多经分流员工回流集体企业,造成集体企业承载力下降,同时随着新劳动法的颁布实施,人员稳定风险进一步凸显。二是部分集体企业经营管理水平低、管理手段落后,内部机制不健全、创新和开拓能力不足,人力资源使用不合理,财务核算不规范、资金使用效率差、经营风险防范能力较低等问题依然存在。三是大部分集体企业信息化程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度低,母子公司、总分公司间尚未形成网络覆盖和简捷通畅的信息化管理渠道,不能满足现代化企业的管理需要。四是企业包袱重、社会稳定风险大,人均效益低,资源使用效率低,虽然集体企业资产总量大,但都未能形成规模优势,施工企业数量偏多,同质化严重,内部资源分散,集约化程度低。

二、集体企业规范管理与健康发展的方式和手段

十八大三中全会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基础,加快形成企业自主经营、公平竞争,消费者自由选择、自主消费,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的现代市场体系。

目前系统内集体企业对主业依赖性过强,自身缺乏发展动力,市场竞争能力严重不足,对外形象上与主业混为一体。基于集体企业实际,要实现集体企业规范管理与健康发展,必须在充分认识现状、明确目标定位的基础上,同时借助“强基础、谋发展、保健康”三种手段,才能真正成为市场竞争主体。

(一)强基础

1.实施集体企业资源整合

通过集体企业重组整合,达到优化资源配置,调整产业布局,突出核心业务,精简从业人员,缩短投资链条,降低运营成本,提高平台公司的集约管控能力,实现集体企业资源集中化、产权结构扁平化。

2.加强集体企业人、财、物管理

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严格控制用工总量,调整人员结构,提高用工水平,提高人均利润率。资产财务管理方面,加强财务集团化统一管理,建立集团“资金池”,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防范财务风险。在物资管理方面,要创新物资采购管理模式,推进物资集约化管理,实现物资有效管控。

3.不断强化安全基础

目前集体企业承揽了主业大量工程及完工后资产移交主业的客户工程,而大部分集体企业安全管理基础薄弱是不争的事实,这给安全生产带来较大隐患。加强集体企业自身安全管理,把“三级安全风险”由事中控制转变为事前控制;强化安全基础,加强施工项目部、分包队伍负责人培训工作,提升分包队伍的管理力量和技术力量,保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障集体企业安全生产。

4.加强内控体系建设

集体企业作为独立的法人企业,在人、财、物的管理上具有相对独立的自主权。集体企业应按照公司法运作,建立健全内控机制,建立健全法人治理、经营业务、财务资产、人力资源、安全生产、监察审计、党群组织、企业文化等各方面的内部制度体系。制定市场化的薪酬体系和激励约束机制,激发集体企业各级人员的主观能动性。

5.推行集团化运作

集体企业要实行资源共享,统一业务操作平台,实现资金集中管理,节约企业成本,提高资源使用效率;进行优势互补,提升企业的运作和管理效率;充分发挥企业集团的协同效益和规模优势,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和综合竞争能力。、6.提高依法治企水平

现集体企业多数由原多经企业过渡而来,由于受多年民营体制影响,“三重一大”决策管理相对薄弱,尤其是集体企业领导人员民主决策的意识和能力还需要增强。集体企业应坚持“抓规范、创效益、促发展;控风险、抓市场、保稳定”的理念,妥善处理生存与发展的关系。建立健全重大事项决策机制,搭建一体化监督审计体系,为公司依法治企保驾护航。

(二)谋发展

当前国家政治经济环境不断变化,集体企业需顺应形势,结合自身实际,调整发展战略、转变发展方式,规范市场化发展。一是调整企业发展战略和经营理念,建立市场化运作体系,由“依赖”主业市场的发展模式调整为以主业市场为基础,向外拓展的经营策略。二是转变发展方式,由外延式发展转为内涵式发展,不再简单以增人、增资、增材料、扩大生产场地等方式实现发展,要重点通过技术进步、提高生产要素质量、提升生产效率等方式实现发展;由粗放式发展转为集约式发展,彻底改变“小、散、弱”的格局,实行资源有效配置,集团协同运作,权力有效监管或适度集中;由速度效益型发展转为质量效益型发展,避免短期行为,建立可持续性的经营手段。

(三)保健康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保健康就是建立集体企业有效管理的长效机制,规避管理上的随意性。

力续业场gshi能力,实现集体企业资源集中化、产权结构扁平化。一是要做到安置与效益并重,安置与效益相互作用;二是有退有进,执行坚决。必须建立淘汰准入机制,坚决淘汰落后产能,严控准入条件,遵守优胜劣汰的市场法则。三是不断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以业务结构调整带动人员结构调整,提升企业人均效益,并把集体企业作为干部成长锻炼和人员成才的重要平台。

三、结束语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发展才是硬道理”,只有加快集体企业发展步伐,做强做大集体企业,才能从容应对体制变革带来的各种冲击。只有加强集体企业规范管理,依法从严治企,强化内控机制,提升管理水平,才能保障集体企业健康持续发展。

浅谈企业计量管理的改革与创新 篇6

关键词:计量管理;企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F2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4) 16-0000-01

在企业生产加工产品的过程中,从原料进厂、生产工艺过程控制到产品成品出厂都需要进行大量的检测和调控,计量检测是对生产过程中材料成本、工艺参数、包装加工以及产品质量监控的最主要技术手段,已经融为重要的工序组成部分及生产环节的必要举措,对产品的产量和质量有着直接影响。本文通過研究企业计量管理在实际生产过程中的重要性,针对性地提出科学、合理、有效的企业计量管理方案,并加以改革与创新,为企业计量管理谋得参考价值。

一、计量管理的重要性

(一)节约成本,降低损耗,从而减少企业运营成本

企业计量管理最直接的好处在于,可以最有效地控制企业运营成本,达到节能降耗的目的。企业通过制定相关的计量管理制度及方案,可以有效的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再用率,加强资源的成本及使用管理。其主要内容包括:(1)随手关电,不常用的设备将插头拔出;(2)实行二次用纸,充分利用每一张白纸;(3)节约用水,杜绝浪费;(4)煤气等燃料随用随开;(5)给予将节能降耗落实到日常工作的员工相应的奖励等。

(二)提高企业的经济利益

企业计量管理通过对产品和仪器的质量进行监督和管理,使得资源最有效合理地诶之,最大程度地减少资源和能源的损耗,提高了企业的整体经济效益。与此同时,计量管理制度的建立和实施可以对员工的工作进行一定的监督,一方面可以快速地找到每一项工作的负责人,另一方面可以督促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和热情。

(三)提高企业产品及服务的质量

产品及服务的质量高低决定着企业生存和发展,企业计量管理可以为提高企业产品和服务质量提供有效保障。通过企业计量管理,可以对采购过程、仪器的生产过程、产品的检测过程、工作人员的职能和责任、服务态度等方面层层监管和控制。任何一环节出现漏洞,可以及时找到相应的负责人进行对接和预处理。使用企业计量管理体系进行数据监控和管理,不仅避免了人工管理的漏洞和徇私等现象的发生,而且整个管理流程快速便捷、操作简单,保障企业的蓬勃顺利发展。

(四)满足企业社会化生产的需求

企业社会化生产的目标是,与时俱进,跟进时代技术和科技发展的步伐,应用到企业计量管理中,使得企业从单一的人工劳动力型转变为信息化、数字化社会生产型。其中,与时俱进的特点体现在高精度的企业计量管理,对于企业生产流程进行监控,保障产品的质量统一达标。

二、实施改革与创新

(一)完善管理制度及系统体系

完善企业计量管理制度和系统体系的内容主要包括:(1)明确规定企业内部各部门和科室的职责以及权限,划分责任到人,每一项工作都有对应的负责人进行审核和考察;(2)对用电、用水、用气和用纸等编制相应的资源管理制度,并加以严格监督及管理;(3)定期对企业部门进行计量管理内容的考核和评比,并以奖金等形式予以嘉奖;(4)建立专门的企业计量管理部门或者平台,对企业内部的计量管理制度进行考核和监管,并提供技术指导和支持等。

(二)管理实现数字化、信息化

使用数字化和信息化技术对企业计量管理进行统计和维护,其主要的内容包括:(1)信息化监控企业内部用水和用电的情况,判断是否达到节能降耗的要求;(2)对于特定电器和设备进行计算机系统管理,若长期无人使用,则自动关闭系统;(3)将实时反馈的计量数据进行收集、处理和存储,并对系统进行定期检查与更新;(4)对于企业内部关于计量管理的考核实行机考的方式进行评判等;(5)企业内部进出的耗材、仪器等用品进行统一的登记和管理,包括名称、型号、价格、数量和用途等,保证每台仪器和设备记录在案;(6)定期检查、保养、维护和及时更新企业内部的高端精密仪器,从而确保仪器的正常运作等。

(三)领导给予重视与支持

在企业计量管理实施的过程中,领导应当给予高度的重视和配合,以身作则加强宣传和知识普及的力度。其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在制定计量管理方案的过程中,领导需作为主要参会人员进行参与、互动及讨论,综合科学、合理的制定出服众的规章制度;(2)在企业计量管理实施过程中,领导应当听取员工的意见和反馈,及时对管理制度进行调整和完善;(3)建立积极、公正的竞争体制,平衡竞争与合作,确保良好的工作氛围;(4)按照国家计量的标准,定期对企业内部配置的仪器、电器和资源等进行检查更新,确保企业的正常运营;(5)积极参与企业内部计量管理的培训和考核,以身作则,不断研究和探讨计量管理中出现的问题等。

(四)加强员工素质及专业技术的培训

加强对员工素质和专业技术的培训,不仅可以增加技术的交流和培训,提高员工自身的专业素质,而且可以营造一种良好的竞争氛围,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其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对新进员工进行企业计量管理的知识培训和普及,并在培训之后对其进行相关职位技能的考核;(2)开展员工间的技术交流,互相分享关于实施计量管理的心得和体会;(3)根据考核成绩给予相应的奖惩,人性化的管理,从而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等。

三、结束语

计量管理是综合运用技术、经济、等管理手段,并以系统论、控制论和信息论等现代化管理科学为理论基础的管理科学。在企业生产加工产品的过程中,从原料进厂、生产工艺过程控制到产品成品出厂都需要进行大量的检测和调控,计量检测是对生产过程中材料成本、工艺参数、包装加工以及产品质量监控的最主要技术手段,已经融为重要的工序组成部分及生产环节的必要举措,对产品的产量和质量有着直接影响。

参考文献:

[1]张海青.浅析企业计量管理的改革与创新[J].机械管理开发,2011(15):413-415.

[2]侯玲梅.煤炭企业计量管理的改革与创新[J].经济师,2010(05):583-585.

[3]王志华.X企业计量管理体系改进研究[J].天津大学学报,2012(05):143-144.

[4]崔波.论企业计量管理的应用与发展[J].山西青年,2013(02):56-57.

电力企业中物资管理的改革与发展 篇7

1 物资管理的发展历程

2005年以前,国家电网公司没有统一的物资管理机构,公司系统各级单位设立物资公司,按照《招标投标法》实施招标采购,具有独立采购权限,采购权限分为网省公司、直属单位、地市公司等多个层面,自负盈亏,独立经营。2005年以后,公司按照中央企业提升集团管控能力的总体部署,探索建立两级招标管理体系,把集中规模招标确定为公司采购管理的主要发展方向,打造总部和网省两级集中招标平台,有效解决了采购权限多级分散、风险点多面广、无法有效管控的问题。2009年以后,为契合公司开展的“三集五大”体系建设和谐运转,公司逐步建立了集中统一、精益高效、持续改进,具有国家电网特色的物力集约化管理体系,设立了职责分工明确的组织体系、强有力的支撑保障体系和严密高效的业务运作体系,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2 地市公司物力集约化管理遇到的困难

尽管如此,地市公司在实施物力集约化体系建设的同时,但仍面临物资管理人才队伍素质不高、对县公司的管控不到位、采购计划的龙头作用亟待提高等问题。

2.1 人才队伍素质亟待提升

市县公司物资部门长期以来成为一个安置人员的机构,人员结构不合理、年龄偏大,专业管理知识匮乏、业务技能水平较低,造成一人多岗,其余人坐享其成的现象,难以适应物力集约化发展的需要,尤其是信息系统建设。亟须打造一支“思想统一、信念坚定、步调一致、业务精通”的物资队伍。

2.2 对县公司的管控不到位

县公司“三集五大”建设以后,原物资服务站更名为物资储运班,划分到运检部班组,除班长外没有专职管理人员,与市县公司对应的计划、合同履约、物资调配、仓储、质量监督、废旧物资、资金验审专业都为兼职人员,整体人员管理能力偏低,对待遇有情绪,经常工作完成不及时或完成质量较低,实难配合市公司推进物力集约化管理水平。

2.3 采购计划的龙头作用亟待提高

物资计划的重要性毋庸置疑,是物资采购的根本,也是物资供应后续工作可持续性和流畅性的关键。可当下物资计划的引领作用尚未发挥出来。首先,物资采购计划在提报时没有进行平衡利库,造成物资重复购买形成积压,以及通过普通库存申报项目物资造成库存积压。其次,部分设计单位设计质量参差不齐,项目实施单位对设计方案审核把关不严,致使采购标准执行率难以提升;最后,项目整体安排未充分考虑集中且分级采购的必要时间,使得物资需求在时间、数量上与工程实际脱节,造成计划与实际不匹配,后续物资供应工作难以进行。

3 提高物资管理水平的意见与建议

随着国网公司“子改分”项目的顺利开展,巩固提升国网公司“三集五大”体系建设要求,将《推进地县公司集约融合、六型供电企业业务再集约物力集约化指导意见》落到实处,显得尤为重要。

3.1 加强物资从业队伍建设

(1)调整人员和相应管理职责,“子改分”后县公司业务向地(市)物资供应中心业务集中,工作量增加,应在地(市)物资供应中心增加采购管理岗位,同时应增配物资计划、采购管理、物资调配、合同履约、仓储配送、质量管理人员,负责对县公司仓储配送班的业务指导和考核评价。

(2)按照国网公司物资专业职业能力建设要求,积极吸纳有专业、有技术、有能力的优秀人才充实物资队伍,逐步解决人员结构不合理、专业人才匮乏等问题,为全面深化物力集约化管理提供坚强人才保障。

(3)加大对物资从业人员、项目部门相关专责ERP、ECP等相关系统的操作培训以及业务流程的管理素质培训,做到严格执行业务规范,筑牢工作基础,规范业务操作。

3.2 采购需求计划管理集约

“子改分”后,原县公司需求计划由县公司项目部门直接向地(市)公司对口项目管理部门申报,地(市)公司项目管理部门汇总各县公司上报的采购需求,负责审核计划的及时性、准确性和完整性,提报地(市)物资供应中心,而地(市)物资供应中心汇总审核本单位各项目管理部门的采购需求计划后组织上报。所以重点提升采购需求计划管理,发挥计划引领作用就需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加强物资需求计划的预审管理,对不满足综合计划、项目审核、科研批复、初步设计评审等要求的物资,不予申报采购,严格计划刚性执行,提升计划执行完成率。二是加强物资与项目管理的需求联动,开展物资计划联审工作,确保需求计划不漏项、不重报、不错报,确保物资技术参数、规格型号、属性描述达到统一的技术规范要求,全面提高计划编制的及时性、准确性、完整性。三是加大计划管理通报考核力度,实行“批次分析考核”。对每批次申报计划进行分析,落实责任,强化计划编制、审核、执行、考核各环节管控,避免问题重复发生。

3.3 物资合同管理与供应调配集约

省物资公司根据总部、省公司两级采购结果和资金支付主体,在供应商服务中心完成物资合同集中签订,并分发至地(市)物资供应中心。地(市)物资供应中心依据合同约定,办理相应结算单据,资金支付主体为省公司的交省物资公司办理统一支付手续。

3.4 物资供应调配

各地市物资供应中心承担本单位及所辖区域内县公司物资供应管理职能,负责管控物资供应计划的交互、编制、调整工作,组织本单位项目主管部门统一会签供应计划并及时上报省物资调配中心。省物资调配中心根据汇总情况以及供应商产能分布,组织省公司项目主管部门进行审核、定稿,将定稿后物资供应计划发放给各地市公司和相关供应商,各物资调配中心(室)发挥平台效应,促进全过程信息交互、层级协同后续,省物资调配中心统筹安排全省重点物资供应商生产交付顺序,地(市)物资供应中心采取第三方物流配送、供应商直送和市公司配送等方式,按物资调配中心(室)指令统一在全市范围内将物资配送至现场或各级仓库(仓储点)。省物资调配中心实施跨区域物资调配管理,地(市)物资调配室负责所辖区域范围内的物资调配管理。

3.5 仓储管理集约

地(市)物资供应中心负责所属地(市)范围内仓储资源的统筹管理,组织制定地(市)物资储备定额,确定周转库、仓储点储备、配送方式。县公司仓储配送班按照仓储管理规定,负责物资出入库、保管,以及仓库运维等日常管理和作业。县域仓储点是市周转库的组成部分,由市公司物资供应中心集中统一管理和调配,并负责仓库日常管理和作业,发挥市公司物资供应中心调配室资源统筹职能,实施市、县范围统一配送,提高物资供应响应速度。

摘要:物资是企业的核心资源之一,随着电力市场开放程度的加深,传统电力生产中分散的物资管理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当前电子企业发展的需要。因此,创新物资管理模式就是发展的唯一道路。文章阐述了2005年以来电力企业物资管理模式经历的从松散到集中、从粗放到精益、从单一采购向全供应链全过程管理的跨越发展之路,分析目前我国电力企业物力集约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具体的改进措施,以期帮助电力企业顺利开展工作,为电力企业物资管理提供科学可行的决策支持。

企业改革与档案管理论文 篇8

关键词:财务管理,改革,创新

知识经济背景下, 企业管理理念正在悄然发生着变化, 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核心地位也被逐步确立。同时,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 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 企业的经营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 不确定因素越来越多, 面对这样的生存环境, 企业必须积极推进财务管理改革与创新, 最终实现企业的平稳、健康发展。

1 企业财务管理改革与创新概述

1.1 财务管理改革与创新的内涵

财务管理改革与创新是指企业在进行财务管理的过程中, 当量积累到一定程度之后, 实现了质的飞跃, 那么这个交替演进的过程, 实际上就是企业财务管理的改革与创新的过程。因此, 我们也可以很形象地将财务管理创新称之为“原有财务管理体系的创造性的毁灭”, 这是企业将财务管理要素与研发、生产、技术与管理等诸多条件进行组合的结果, 也是企业竞争机制升华的一种重要体现。

1.2 企业进行财务管理改革与创新的必然性

(1) 企业进行财务管理改革与创新是适应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逐步提高, 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都在悄然发生着变化, 企业的财务管理也需要紧随时代的脚步, 不断丰富财务管理的精神内涵。传统的手工会计处理, 既费时又费力, 根本无法与现代会计电算化相比较。现代技术在财务管理领域的应用, 使财务管理人员从繁重的会计事务处理中解放了出来, 他们必须要将更多的时间放在如何利用现代科技特别是计算机网络技术来辅助企业理财方面, 这实际上也是财务管理创新的一项重要内容。所以, 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人民群众思维方式的变化, 客观上要求企业进行财务管理改革与创新。

(2) 企业进行财务管理改革与创新是管理革命、科技革命的客观需求。随着现代管理理念与管理制度的逐步确立, 企业之间的竞争实际就是管理与科技层面的竞争。新工艺与新技术推动企业生产新产品, 管理模式创新提高企业工作效率。而作为企业管理核心的财务管理, 更需要适应企业管理革命与科技革命的需求, 加强自身的改革与创新, 惟有如此, 才能够帮助企业创造更多的效益。

(3) 企业进行财务管理改革与创新是企业面对日益复杂的经营环境的必然选择。信息网络时代背景下, 人们之间的信息沟通日益频繁, 企业生存与发展的环境日益复杂多变, 再周密的计划也存在着漏洞。在过去, 人们会更重视成功, 而藐视失败, 但是现在人们认为失败与成功是同等重要的, 因为失败仅是表示“此路不通”, 这实际上是一种创新行为, 企业只有不断尝试、不断成长、不断创新, 才有发展, 才有希望。而财务管理作为现代企业管理的核心所在, 其创新必然会有这样或者是那样的错误, 企业面对这种情况, 仍然要勇敢地走下去, 只有这样, 企业才能够适应复杂多变的发展环境。

2 企业进行财务管理改革与创新的措施

2.1 加强资金管理

(1) 建立健全资金投入保证机制, 从而做好资金源头管理。在筹集的过程中, 企业必须要拓宽信息收集渠道, 对市场进行系统分析, 同时还需要自觉地参与到企业投资项目的论证与预测环节;要对融资风险、货币的时间价值进行充分考虑, 对投资回报率与融资成本率进行认真比较, 降低项目的风险;每月要求各单位做好资金收支预算编制工作, 根据业务的轻重缓急合理安排资金周转, 确保企业经营活动正常进行, 对资金使用结构进行优化配置;改进资金管理方法, 为客户建立信誉档案, 实行专人负责清欠及清欠考核制度, 要求及时催收欠款资金, 保证资金能够快速、妥善地回笼。 (2) 从企业融资的实际情况出发, 对企业的融资结构进行调整, 负债适当。 (3) 要认真审视企业现有的资金运行模式, 找到需要改进的地方, 加以完善。财务管理部门还要尽量模拟银行的结算方式, 不断拓宽资金成本的核算内容。 (4) 企业要完善资金补偿机制, 做好资金的后续管理工作。财务管理部门的重要职责之一就是根据企业发展的需要, 对资金进行统一管理, 最大限度地发挥资金的使用价值, 控制资金分流。除此之外还要加强资金使用的监督和管理, 加速资金周转, 提高资金利润率, 保证资金安全。

2.2 加强成本管理

(1) 扩大企业实行成本管理的重大意义, 通过培训学习使企业的每一个员工都能够充分认识到企业成本管理的重要意义, 从而能够将这种意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之中。 (2) 积极推进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成本预算控制体系, 将每项指标进行纵、横向分解, 采用“分块包干”和细化分解指标相结合, 将每项指标落实到每一位员工头上, 使“人人头上有指标、人人肩上有担子”, 从而确保责任成本制度能够深刻落实。 (3) 建立健全成本考核机制, 对成本控制的业绩进行考核, 通过考核奖罚进行激励或推行成本否决制度, 以降低成本。

2.3 实行财务科长委派制度

财务科长委派制是企业 (公司) 财务主管部门以所有者身份, 委派财务科长代表产权所有者监督其所属单位资产经营和财务状况的制度。财务科长委派制是和会计任命制相对的, 它的主要特点是企事业的主要会计人员由所有者委派, 经营者不得干涉委派会计人员的工作, 以加强国有资产管理, 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又充分发挥财务监督在经济管理中的作用。 (1) 业务管理上具有较强的独立性, 能够严格按照国家财经法规办事, 有权拒绝不合规的票据及不合理现象, 摆脱了单位负责人的行政约束; (2) 增强直接协调监督机制, 提高了办事效率; (3) 实行财务科长定期报告制度, 对本单位财务收支、经营成果、重大财务事项等通过定期例会等形式向上级进行汇报, 重大收支事项必须及时进行信息沟通、反馈。会计委派制度能够使每一个财务管理人员都能够明白自己的责任, 提高工作效率, 从而最终实现企业财务管理水平的提高。

2.4 积极参与企业决策

随着现代管理理念的不断深入, 企业日益认识到财务管理的重要性, 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不断提升。财务管理人员必须要充分意识到自己肩负的责任, 并积极参与到企业决策环节, 为企业决策提供及时、准确的财务信息。为了实现财务管理人员积极地参与企业决策, (1) 加强培训力度, 使财务管理人员熟悉生产的整个过程, 以及资金使用的全过程, 从而帮助财务管理人员树立全局意识。 (2) 深入挖掘财务信息的价值, 通过分析、比较, 帮助企业各部门拟定决策的备选方案, 确保决策的正确性与科学性。 (3) 争取各方面的支持, 尤其是主管领导的重视, 将财务工作放到应有的位置, 使之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

3 总结

综上所述, 企业财务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核心所在, 其管理水平直接关系着整个企业的生存与发展。随着企业生存环境的日趋恶化, 企业必须要转变思想观念, 加强财务管理的改革与创新, 为企业的平稳、健康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夏璐.关于加强企业财务管理的探究[J].知识经济, 2012 (18) .

[2]杨海杰.浅析新形势下我国企业的财务管理创新[J].时代金融, 2011 (6) .

压铸企业管理与改革调研分析报告 篇9

关键词:员工流失,品质,绩效

一、行业背景

中国汽车工业的迅速发展促进了压铸行业的发展。宁波北仑享有“中国压铸模之乡”的美誉,产品除供应国内大众、一汽、长安、奇瑞、吉利、长城、春兰、美的等企业外,还为奔驰、大众、奥迪、西门子、福特、通用、马自达等世界知名企业供应模具,压铸模具的设计制造水平、生产能力和制造企业密集程度均处于国内领先地位。

二、行业特点

1. 压铸是压力铸造的简称,是一种精密铸造成型方法。

其特点是利用模具型腔对金属溶液施加高压。铸件具有尺寸精度高、尺寸稳定、表面粗糙度低、强度和硬度较高等优点。

2. 汽车以及摩托车工业和电动工具的迅速发展为压铸行业提供了巨大的空间。

3. 产品轻量化、节能化、绿色化的发展趋势将大大促进铝合金、镁合金成型工艺、压铸模具和设备的发展。

不断提升设计和制造技术。

三、北仑压铸行业的优点

1. 区域特色明显,在北仑区大碶镇,就有60多家压铸企业,产业集中。

2. 生产方式、管理技术水平不断进步。

3. 产品种类齐全,制作水平逐步提高。

4. 产业链不断延伸。

5. 机器换人,自动化水平不断提升。

四、在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1. 企业员工流失严重是最大的问题

(1)压铸行业的企业员工流失状况非常严重,企业员工流失率远远超过8%的警戒线,有些企业的员工流失率高达15%,在调研时发现,某企业拥有员工600人,每年离职的人数却有1000余人次,为了给企业提供充足的劳动力,人力资源部成了名副其实的“招聘部”。

(2)原因分析

(1)劳动强度大,技术要求高。普遍采用三班倒、两班倒的工作方式,经常加班,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同时,除了压铸机以外,大多数企业采用了智能机器人喷雾系统和机器人取件系统,自动化水平不断提升,对压铸工的技术含量要求也越来越高。新时期压铸工的任职资格要求,员工既能吃苦耐劳,又熟悉高新技术。而这些要求,很多员工无法在短时间内掌握,或者根本无法胜任。

(2)劳动力市场需求量大。虽然很多企业已经实施了“机器换人”的发展战略,但是就目前的科技发展水平来说,还有很多与压铸相关的工作是机器人无法替的代,劳动力的需求,会一直持续下去。

企业员工流失严重是压铸行业普遍的现象,在北仑区压铸行业劳动力需求量相当大,求职应聘变得简单容易,间接加速了企业员工的流动。

(3)新生代农民工个性诉求增多,“短工化”就业趋势严重。

2. 质量问题突出,品质管理是难题

行业内普遍采用“模具+产品”的发展模式,由单纯的压铸件毛坯供应向精密加工的零件、部件、乃至产品的转变,提升了产品的附加值。

(1)现在,市场对压铸产品质量要求越来严格,特别是一些精密性地汽车零部件、电动工具配件,正逐步朝着无缺陷的目标迈进。有的压铸企业重金聘请高水平的品质管理人员、生产管理人员和工程师,可是他们的改革还没有实施,就因为“水土不服”而不幸夭折。有些压铸企业运用ISO9000/TS16949质量管理体系,运用各种品管手法,但是仍然达不到预期的效果。于是不得不投入更多的人力,设定更多的检验关卡,增加返工人员数量。忙碌到最后,还是无法满足客户的要求。

(2)原因分析

(1)质量管理体系流于形式。对于质量管理的认识,还停留在文件的层面上,没有因地制宜,构建起真正实用的管理体系。

(2)产品的让步接收单,特采申请单,缺陷评审单……等等。原本用于事后控制的措施,过多的干预的前期的生产过程。检验指导书和生产工艺失去了真正的权威性,检验标准被一改再改,很多产品就是在这种状况下,开始“带病流转。”

(3)没有相关的品质培训,或者培训流于形式,没有效果。

(4)现场管理、模具管理、设备管理存在问题,无法为品质管理提供保障。

(5)品管秩序混乱,没有可行的计划。品质人员忙于“救火”,不能科学地制定问题预案。

(6)错误的品质思想和处置方式在企业内部根深蒂固,很难转变。

3. 企业利润减少,绩效管理是问题

(1)上述两点,也导致了另一问题的发生,生产效率低下。主要表现在:

(1)很多产品因为设备、模具、人员的突发问题,不得不延迟生产;因为产品质量问题,又不得不推迟供货。

(2)不能一次性把工作做对,过多的重复性工作,增加了企业的投入成本。员工疲于加班和返工,工作被动,绩效低。

(3)除了人力资源浪费外,还存在多种浪费现象。设备维护和保养不力,导致设备使用率降低。生产流程设计不合理,导致过多的时间浪费。

(2)分析原因

(1)没有营造追求绩效的氛围。没有把经营融入管理中,员工对于组织部门和个人的绩效认识模糊。

(2)现场管理混乱,“忙而无效”的动作太多,很多中层管理者深陷“困惑”“没有希望”的错误思想。

(3)信息传达不畅。没有明确任务目标、方法、步骤及应急措施。出现问题不能及时上报汇总和彻底解决。

(4)解决问题方式方法错误,通过后序补救,不可能解决源头问题。

(5)员工思维方式、工作能力和知识水平有待提高。

五、综合对策研究

1. 实施人才危机管理,创建稳定的团队

有些事情很难办到,费钱费力,也不一定能做到最好,但这不是放弃的理由。企业一旦放弃了对人力资本的信心,发展必定受挫。要把企业做大做强,必须从有限的利润中拿出一部分,对员工关系进行改善;只有设法摆脱陈旧的劳资工作模式,树立牢固的企业认同感,留住人才,企业才能健康、稳定地发展起来。

2. 树立统一的理念

一个员工有一个想法,一百个员工就有一百个想法。统一理念,才能凝聚战斗力。压铸行业为什么存在?要创造什么社会价值?压铸工人要保持什么样的工作态度?压铸产品在市场中如何定位?企业利润如何提高?不要把质量会议、管理会议,安全会议局限于管理层,要传达到基层,并且一起讨论,获取反馈意见。不能让更多的“我以为”、“我认为”、“我决定”搅乱了发展的步伐。树立统一理念的关键在于,看清压铸行业的发展形势,认清企业自身的利弊,摸清员工的思想动态,提出有效的目标,并提供方法和步骤。

3. 提高执行力

决策层不能随意更改标准,更不能设定双重标准。管理层和执行层的职责就是监督和执行。整理相关的报表和记录,需要更改工艺参数、检验标准的第一时间提出申请。作为特例而报批的让步接收单和问题评审单,要注明详细的作废日期。标准一旦确定,必须严格执行。

4. 人才培养

一方面是努力改善工作环境,创建一个可以留住人才的组织和氛围。另一方面要逐步提高员工的职业素质,做到人职匹配。

更为重要的是培养适合本企业的复合型人才。现在压铸行业不缺少单一型人才,缺少的是既懂经营又擅长管理,又精通生产技术的复合型人才。缺少的是即认同公司管理理念,又能够快速接受和融合世界先进管理思想的领导者。

5. 清理源头

现场管理为例,普遍的套路是越是在下游,越容易发现问题,但是针对这些问题进行“救火”式的纠正措施,效果不会很好。参加再多的现场质量会议,写再多的整改措施报告,也无法根治质量管理上的诟病。因为,相对于显性的下游来说,隐性地上游更值得管理者推敲。要清理整个生产流程,源头最重要。

6. 正确认识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步骤

系统的问题,要系统的解决方案。第一,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要对症下药,第二,不可盲目追查问题原因,如果整个组织环境混乱不堪,找到的原因也只是表面的假象。第三,做好长期战斗的准备。很多的管理改善方法,例如TQM、TPM、新旧QC七大工具、6σ等,需要不断深化,持续精进,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在压铸行业,乃至整个制造业,缺少的往往不是改善的方法,而是始终如一的坚持。

7. 鼓励员工参与经营和管理

成本核算力求细化,调动全体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是经营永恒的命题,也是提高绩效的重点。

8. 实施精益生产

从模具制造到产品加工,从快速换模再到流程再造,必须把过程控制简化、标准化。高精度的压铸产品来自企业的精益生产。

六、结语

让“宁波制造”的压铸产品走向高端的国际市场,实现“中国制造2025”的目标,提高企业管理水平是非常必要的。只有顺利实施改革,解决掉企业自身的管理问题,才能在高端产品的研发、产业链优化等方面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获取更大的突破。

参考文献

[1]贾志欣,张学昌,王海祥,等.宁波北仑压铸模具的技术现状[J].特种铸造及有色合金,2009,29(2):144-147.

[2]金鑫.新时期宁波模具行业发展调研报告[J].模具制造,2015,15(3):3-7.

企业改革与档案管理论文 篇10

一、改革和创新企业人才管理机制

人力资源管理最核心的概念是寻找一个合适的机制把人用好。我们经常说, 一个好的机制可以将坏人变成好人, 而一个不好的机制也可以将好人变成坏人。对于我们的许多企业来说, 面临的一个迫切任务就是如何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 来确保人才的发展, 而不是将希望寄托在个别领导人或人事经理的主观判断和识别人才上。通过合理配置企业人力资源, 真正实现“能者上、庸者下、平者让”的人力资源管理新局面。企业要建立干部能上能下、员工能进能出的灵活竞争机制, 实行公开、公平、公正的用人自主权, 竞争上岗, 择优录取, 按市场化的需要配备人员, 使企业需要的人走进来, 不需要的人淘汰出去, 搞活企业, 提高生产效率。海尔的“赛马竞争机制” (人才竞争就像赛马一样, 大家都在同一起跑线上展开公平的竞争, 通过比赛来展示自己的实力和能力, 谁跑得最快, 谁就是“千里马”) 就可以借鉴。推行竟聘结合的用人办法, 通过竞争上岗、公示制等形式, 把优秀人才选聘到合适的岗位上。面对在岗职工则要全面考核, 采取末位淘汰制、引咎辞职制等办法, 形成动态的用人机制;建立健全合理的员工准入、使用、退出机制, 推行从业人员职业化进程, 并根据不同岗位、不同层次、设计不同的用工期限和待遇, 形成正常的流动机制, 有效地促进人才流动, 吸引高素质、高学历人才。对企业的老员工要妥善安置, 充分发挥其从业经验和智慧的优势, 赋予其咨询顾问或督察职位。

这就要求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要根据员工对组织的心理期望和组织对员工的心理期望制定企业的人力资源发展计划、员工培训计划、评估与激励计划等等, 同时, 还要鼓励员工个人职业生涯发展, 培养员工的职业道德, 实现员工的自我管理, 并且积极地将员工职业生涯发展与组织发展相互匹配, 使组织与员工共同成长和发展, 实现组织和员工的“双赢”。只有这样, 才能为企业的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提供坚实的管理基础, 符合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基本要求, 符合现代企业的发展趋势, 向公众展示企业良好的形象。

二、改革和创新企业人才管理模式

首先, 人力资源管理要柔性化。所谓柔性化, 就是当今, 劳动者文化素质日益提高, 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知识差距日益缩小, 整个劳动力和人才市场上双向选择, 劳资双方的关系从“契约关系”日渐演变为“盟约关系”。原来金字塔式的逐级刚性管理柔性化, 就是说, 以原来的命令方式越来越难以奏效, 权威的维系越来越难以凭借权力。同时, 信息的网络化, 大家可以处于一个信息平台上, 改变了过去一项信息逐级下达, 上多下少的局面。在这种情况下, 管理出现新的特征:内在重于外在, 心理重于物理, 身教重于言教, 肯定重于否定, 激励重于约束。其次, 必须打破常规去发现、选拔和培养杰出人才。一方面要看到人才的层次性, 不能将人才仅仅理解为高层管理人才和技术尖子, 有时由于中层和基层缺乏人才也严重阻碍了事业的发展。但是, 也要看到, 杰出的创新人才, 在任何时候都是人才竞争的焦点。所以, 必须对人才有全面的理解。另一方面要全面评价人才, 不能仅仅根据学历、学位, 必须根据实践, 依其能否胜任其岗位, 是否有创新来判定, 但对人才也不能求全责备。再次, 人才工作的立足点、着眼点不是以静止的目光着眼于留住人才, 而是要以动态的目光着眼于吸引、发现和发挥人才的作用。影响人才流动的各项因素, 根据专家的研究, 晋升机会公平居第一位, 比值是21.2%, 领导重视为第二位, 比值是20.5%, 居第三位的是人际关系和谐, 比值为18.6%, 物质待遇的比值为14.4%, 居第四位, 工作对身体健康的影响居第五位, 比值是11.7%;专业对口为第六位, 比值是8.4%。这个调查数据虽不是绝对的, 但从中可以看出, 吸引人才不能简单靠一两项措施, 而应作为一项系统工程, 在整个企业造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环境和氛围。不单是领导者和人力资源部门成为伯乐, 全体员工都要关心人才的发现与培养, 争当伯乐。也就是说, 尊重人才、关心人才成长, 要成为企业文化的核心。

三、改革和创新企业人才激励机制

建立一个多维高效的激励机制是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在激励过程中, 要坚持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相结合的原则, 一方面, 要用工资、奖金、福利、改善工作条件等物质激励手段, 通过物质手段来调动职工积极性;另一方面, 要高度重视精神激励手段的作用, 全面满足职工的尊重、发展、成就等方面的精神需求, 形成更为强大、持久的激励力。

在企业内部针对现行工资分配存在的主要问题, 可通过优化工资结构, 采取灵活多样的分配形式, 使分配拉开合理差距, 来稳定和吸引人才。如实行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年薪制、股权制和期权制等薪酬制度。特别是股票期权制作为一种长期的激励方案, 可有效地约束短期行为的发生。在全球500强企业中, 几乎所有企业都对高层管理人员实行了股票期权激励。在国有企业中, 股票期权激励的对象可以由董事长、经理人员进一步扩大到企业的技术和业务骨干。企业应充分了解员工的个人需求和职业发展意愿, 为其提供适合其要求的晋升道路, 使员工的个人发展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得到最佳的结合, 员工才有动力为企业尽心尽力地贡献自己的力量, 与组织结成长期合作、荣辱与共的伙伴关系。

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人们思想观念的更新, 企业中人才流动相对容易和更加频繁。许多企业的优秀人才选择离开公司, 不是因为薪酬和福利待遇不高, 更主要的原因是不认可管理者的领导方式, 员工工作满意度以及感情上对组织的投入和认同感降低, 逐渐产生离职意向。对于现代企业的管理者而言, 要从根本上解决人才流失问题, 有必要首先了解员工的心理状况和感受, 把握影响企业员工心理状况和工作态度的主要因素, 分析导致员工产生较低的组织公平感、工作满意度、组织承诺以及较高的离职意向的主要原因, 并采用相应的人力资源管理措施, 以改进实际的管理工作。如职工参与管理也是现代企业管理中的一项重要的激励措施。在企业中赋予职工较大参与权, 并参与企业的管理和重大问题的决策, 使职工个人利益和企业利益紧密结合起来, 使全体员工群策群力, 共同为企业的发展而奋斗。

绩效考核是对员工进行激励的重要手段。管理者应该按绩效考核结果及时作出相应的人力资源管理决策。绩效考核的目的在于为薪酬分配、人员调动、培训与晋升等诸多人力资源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如果企业不严格按照绩效考核的结果采取相应的人力资源管理行动, 那么即便是再准确、可靠的考评结果也毫无意义, 不能对员工起到激励的作用。企业应重视绩效考核结果的科学分析与正确应用工作, 严格按照考核结果做出相应的人力资源管理决策, 这种及时强化和奖惩激励对于提高员工满意度和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具有重要意义。

四、改革和创新企业人才发展战略

首先, 企业要把人才培训工作放在重要的位置上, 建立完备的教育体系, 实现教育培训的制度化, 以此来挖掘人才的潜能, 发挥人才的优势。同时, 企业要建立员工的“人才库”, 详细纪录员工在本企业的发展状况, 根据员工的发展状况, 规划员工的职业生涯, 为实现员工个人的职业生涯发展指明方向。要建立“学习型组织”, 着重培养员工终身学习、终身发展和不断创新的精神, 将组织的发展与员工的职业生涯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 实现组织与个人的共同愿望, 达到组织与个人的共同目的, 这是企业核心能力避免刚性, 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其次, 要加强人际合作与交往, 发扬团队精神。人力资源管理者必须引导员工学习解决冲突的技能, 人际协调的技能、谈判的技能和沟通的技能, 促进员工的合作与交流, 提高团队之间、员工之间的正面影响和作用。这种正面影响和作用主要表现在:一是提高组织的整体效率, 减少摩擦;二是增强组织的凝聚力以及和谐氛围;三是促进创新思想和创新行为的形成。企业管理者也应经常与本企业的精英进行沟通和交流, 了解他们的需要, 倾听他们的苦恼, 为他们排忧解难, 同时也向他们传达自己的想法和企业的使命, 让他们对企业产生一种使命感和责任感, 进一步发挥其潜能, 为企业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易纲海闻:现代企业中的人力资源管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8

企业改革与档案管理论文 篇11

关键词:竞赛教学法建筑企业管理课程教学改革应用与评价

教育教学不仅是授课教师发挥引导和传递知识的作用,关键在于调动被授课学生接受知识的主动性和学习的热情。随着信息时代的不断发展进步,教师们已逐渐将主授讲课形式转变为体验型教学模式,以提高教学质量。目前,关于体验型教学方法主要包括: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和驱动教学法等。上述教学方法充分发挥教师引导传递知识的角色作用,有利于吸引并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在初始阶段对激发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效果较好,但随着所授课程不断深入,信息内容丰富,知识难度加大,被授课学生将产生倦怠感,难以长久保持学习热情,在受教过程中逐步产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被动接受知识的局面。

笔者通过总结多年对《建筑企业管理》这门课程的教学经验,发现采用竞赛教学模式授课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成效,把握被授课对象好奇、好胜、好强的心理状态,能促使学生在快乐中主动获取知识,激发其学习热情。《建筑企业管理》这门课程的授课对象是接触少量专业知识的本科生,基础理论知识结构不完善,尚缺乏实践经验,因此其对新鲜事物好奇、好胜、好强的心理状态是产生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的源动力。本文通过采用“建筑模型设计竞赛”、“算量竞赛”、“工程造价竞赛”的方式进行授课,一方面展示了竞赛教学在建筑企业管理中的运用,另一方面,以期促使学生在亲自参与比拼中激发学习建筑企业管理知识的兴趣和热情。

一、竞赛式教学方法产生的由来

竞赛式教学法,是英国教育学家斯宾塞在1854年基于快乐教育理论基础上创造出的一种新的教育方法。教师根据实际授课的内容设计竞赛,并对整个竞赛单元进行适当控制,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并最终对竞赛过程中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点评,以实现相映的教学目标。

二、地方本科院校《建筑企业管理》课程的教学特点

对于地方性本科院校而言,人才培养的思路体现在为社会输送适应经济发展的应用型人才。《建筑企业管理》是工程管理专业必修课的骨干课程,主要包括有建筑业、建筑产品及特点、建设市场及招投标、建筑企业组织、建筑规划、施工管理、建管质量控制、技术创新、建筑物料和机械设备管理等相关内容。作为应用型的课程,具有以下特点:综合性强,涉及建筑业知识、经济学、管理学知识;知识的统筹性较强,需要具备一定的实践经验才能更好地理解相关理论知识。《建筑企业管理》课程授课的对象为工程管理、工程造价专业的本科学生,针对此类专业的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结构包括建筑、经济、法律、管理四类。《建筑企业管理》课程的教学目的是帮助学生掌握建筑企业管理的理论和方法,培养全局的建筑企业战略管理思维,懂得协调企业内外部关系,对整体资源进行整合调配,以期在今后的工作当中,能应用建筑企业管理能力提高工作效率。

针对具备少量专业知识但缺乏实践经验的本科生而言,授课教师多采用工地实地参观实习的教学模式。教师实践授课人数规模一般控制在40 ~ 100人。在群体参观的教学模式下,所有学生真正吸收领悟实习指导教师或工程师们传递的建筑管理知识的难度较大。随着建筑企业生产管理日益规范化,本科实习生到建筑工地亲自动手“操作”的机会非常少。

三、竞赛教学法设计授课流程

1.教学设计总纲

针对《建筑企业管理》课程授课对象接受知识的速率和掌握知识的能力,以及个体差异性和认知特殊性,竞赛教学法主要设计三个梯度的教学目标。第一阶段,自主探究式預习。在教学过程中提前勾勒重点,指导学生对建筑业和管理的基础理论知识进行探索式预习;第二阶段,注重发现和体验。通过指导学生进行案例探究、发现和体验,促使其掌握一定的建筑企业管理的技能和方法;第三阶段,激励式评价。指导学生在竞赛中体验合作与竞争,通过亲自参与操作的方式,培养学生宏观思维和严谨求实的建筑管理水平。

教学设计总纲的重点在于实现第二阶段和第三阶段的教学目标,激发学生在体验竞赛成功中的学习兴趣,难点在于如何培养学生建筑企业管理的思维模式。

2.授课过程

教学开始前,让学生熟知“竞赛”的规则流程。将50名学生分成7个小组,7 ~ 8人以自由组合方式构建一个“模拟企业实战团队”,自行推选产生“CEO”, 自由搭配组合有利于强化团队归属感和分工协作。各小组可以使用各种图书资料、计算机、软件、制作工具收集必要的信息,团队中进行反复酝酿、讨论和试运行。教学进程中,针对每个小组的特点,为其提供一定的建筑材料和软件方面的培训,讲解相关的理论知识。最终建筑模型制作或者招投标书等作品完工后,对作品进行展示和现场讲演,通过教师打分和理论计算等方式进行综合评定。

3.总结评价

(1) 将最终竞赛作品进行集中展示,小组代表现场讲演,通过教师点评环节,体现每份作品的优势与不足,结合授课知识,强化理论记忆,并将竞赛结果作为平时课业成绩的参考。

(2)强调竞赛重在参与,过程是教学和学习的重点。在竞赛中,学生能较好地发现自身的潜能和存在的知识漏洞,教师能较好地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全面地掌握建筑管理知识理论体系。

四、竞赛教学法在《建筑企业管理》课程中应用的益处

1. 竞赛式的教学法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开展,既有利于发挥授课教师的引导作用,又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在师生互动的良好氛围中,促使学生在寓教于乐中进步,青年教师也能在教学经验的累计中成长。

2.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大学生科技竞赛正越来越受到各大高校的广泛重视。课堂中引入竞赛教学模式,一方面有利于培养科技创新型人才,另一方面便于挖掘有潜力的优秀人才参加校级或国家级各类竞赛。

3. 课后回访调查数据显示,学生对此教学法的认同度高,有助于接受新知识,对难点重点知识印象深刻,能够融会贯通。

4. 通过作品展的方式,学生能够展现自我的个性,进而营造良好的团队文化氛围,增加团队凝聚力和品牌影响力,结合网络空间等交流手段,提升了自我认同感和学习的信心。

参考文献:

[1]解家欣.“竞赛式教学法”在职校计算机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索[J]. 职业技术教育,2006.27(14)

[2]郭戈. 斯宾塞.快乐教育思想的一座丰碑[J]. 当代教育与文化, 2010 (5): 21-28

[3]朱永军. 竞赛式教学法初探[J]. 现代教育科学: 教学研究, 2004 (12): 41

企业改革与档案管理论文 篇12

一、企业财务管理工作所面临的困境与问题

在现今经济环境下, 企业若想在激烈市场竞争中获得发展优势, 加大对企业财务管理的分析以及研究力度, 破解企业财务管理的所面临的困境, 成为了问题的关键。现如今, 企业财务管理普遍存在以下两个问题:

第一, 企业财务管理工作面临严峻的财务风险, 比如税收抑或是资金链的风险。对开展进出口业务的一些企业来说, 其面临的税务以及退税风险也相应增加, 拿退税风险来说, 企业财务人员如果不积极的向国家退税部门精确的汇报, 其必将遭遇很大的财产损失。拿资金链风险来说, 世界金融经济环境正处动荡时期, 企业所有业务的货币供给、支付能力或是资金成本等都面临着很大风险。

第二, 管理人员缺乏前沿的认知。当前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沿用旧的工作思路, 尚为认识到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在当今被赋予的新要求, 导致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不够前沿, 对企业发展不好。现在很多中小型的企业依旧沿用旧思路管理财务, 这就使得我国整体的企业财务管理都处在落后局面, 在与国家推行新的财务管理措施的碰撞中出现很多难解的问题。

二、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创新变革的思考

在当前市场竞争日趋激烈, 企业想要力求生存以及更长远的发展, 就必须要按照市场经济的实际要求来进一步地规范企业的财务行为。不管是筹集资金、使用资金还是收益分配, 都需要通过管理制作的完善与创新来实现财务管理的合理性。

1. 加强规避企业财务风险的意识

企业财务工作要创新, 首先要学会规避风险, 用科学的合理合法的方式来解决财务问题。第一, 企业工作人员要具备规避风险的积极心态。以企业的税务为例, 企业的财务人员要依照国家的财务会计法的规范要求来做帐;规避风险不是指偷税漏税来逃避责任, 而是尽量在规范纳税方式上, 努力推动投资企业的转型, 规避高风险投资业务, 以推动企业各项新业务的税务管理。再以退税风险为例, 企业财务人员要做到:出口货物报账单上货真价实、单货相符、票货相符, 特别是购进出口货物取得的增值税专用发票记载的信息与出口货物的实际情况相符, 且供货人与开票人一致, 不能有丝毫差错。以避免沦为不法分子实施骗税的平台。第二, 企业要用科学合理的方式应对资金链所带来的风险。企业要积极拓展融资渠道, 以获得更多投资资金。企业还要加强对于预收和收款项的管理工作, 将库存货物及时处理以增强资金的流动性。

2. 规范与创新企业的财务管理

现阶段, 企业要顺利完成财务管理工作, 务必要规范财务管理的工作, 创新企业财务的分析方法。第一是要规范企业财务管理方式, 企业要聘用高素质的管理人才, 且充分信任财务人员, 他们定期将所遇到的一些大的小的财务问题都及时向管理人员汇报, 已获得他们的支持以及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此同时, 企业还要为财务管理的工作储备充足的后备力量, 让财务管理工作中的管理人才的缺失问题得到有效而及时的缓解。第二, 企业要创新财务分析的方法, 通过开展横向对比和行业间的对比, 来应对推动财务管理中所涉及的各项工作。于此同时, 企业更要学会对现阶段的经营管理所涉及的所有工作都进行系统而有效的根系, 并且要尽快完善高科技的信息软件在企业中的重点的财务分析中的应用。第三, 企业要及时建立健全财务管理的统计及分析机制, 以财务会计原则的转变为依据而对企业财务的各项工作都进行调整, 再以企业各项经营管理业务的发展趋势为依据, 及时跟进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 让财务管理满足先进的财务会计要求的前提下完成对公司原有业务和新建业务的完美服务。

3. 完善财务管理团队建设

团队素质, 是企业发展的根本性因素。现在企业财务管理工作根据市场的变化而不断变化, 企业如果想要做好对于企业财务管理的团队建设, 务必要组建一支精英团队。第一, 企业要进行定期的业务培训, 一是现在形势下的财务管理越来越复杂, 对管理人员的素质提出的要求越来越高, 二是复杂而非单一的财务系统需要企业各部门管理人员之间的精诚合作, 所以, 定期的业务培训可以使年轻的管理人员对财务管理的工作有更加全面的认识, 让财务管理人员可以接触企业所涉及到的各种财务信息, 让他们在实际工作中能够互相协调, 提高处理事务的效率。第二, 企业的老员工要对年轻员工进行一对一“帮扶”指导。就像传统的师傅与徒弟的“传帮带”, 企业要及时组织年轻员工和老员工的针对新财务政策的交流, 根据企业财务发展的各种情况, 鼓励年老员工以老资历来带新员工, 使年轻员工尽快地适应工作并独立接手财务管理的各项工作。第四, 企业在进行财务管理时务必要建立科学的激励机制, 激励往往是提升内部管理人员工作积极性的最有效方法, 所以要加强对财务管理的人才进行价值管理, 通过奖励、考核、惩罚等手段调动人才对现代化财务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与此同时, 企业还应鼓励年轻财务人员以基层工作为基础而开展财务管理工作, 再将其转变为管理人员, 让他们用踏实的态度对待工作。

三、结语

我国企业财务的管理工作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有直接影响, 现阶段, 我国各大企业务必要适应财务管理工作的新要求, 改革及创新已有的财务管理工作, 努力推动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在新时期的顺利进行。

摘要:市场经济在新时期得到新的发展, 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所面临的挑战也越来越严峻, 现有的财务管理的体系日益出现多种问题, 严重影响了企业开展经营管理活动。我国企业纷纷对财务管理进行改革创新, 希望能够探索出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出路, 使财务管理的工作与时代发展的需求相适应。笔者从企业对财务管理工作的改革出发, 通过对企业的财务管理中所存在的问题和现今财务管理的特点进行分析, 并探讨了财务管理工作应该有的创新, 希望能够对企业财务管理人员提供一点帮助。

关键词:财务管理,问题特点,风险意识,创新途径

参考文献

上一篇:无线电力下一篇:局部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