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经济管理改革研究

2024-11-14

企业经济管理改革研究(精选12篇)

企业经济管理改革研究 篇1

1 经济时代煤炭企业管理改革新动力

近年来, 煤炭企业发展竞争呈现出较大的变化, 通过兼并重组, 构成了集团煤炭企业, 小型煤炭公司则逐步实现了资源的全面整合, 且比例逐步缩小。不难看出, 煤炭企业未来的发展竞争并非国企同小煤矿的比拼, 而是集团煤炭企业的良性发展竞争。未来煤炭企业将致力于开发绿色产品, 提升煤炭能源综合应用效益, 丰富产品种类, 提升生产质量, 强化运输管理, 并进一步延长下游产业链。通过重组、并购与整合, 煤炭行业呈现出显著的集成度, 然而同电力行业比较, 仍然呈现出集中度有限的问题。基于高能耗行业的持续扩充增加了对煤炭能源的应用需要, 加之运能条件的影响, 会形成供不应求的问题。煤炭企业具有一定的议价功能, 其产品价格则处在较高水平。导致因素在于, 伴随我国经济发展提升方式的快速更新, 继续对经济结构实现了优化调节, 基于战略目标对高能耗行业出台了限制策略, 进而导致煤炭需求的发展提升有所减缓。再者, 我国逐步注重节能减排与持续发展, 因此在十二五规划中明确节能减排标准为一项管理约束的具体要求。伴随减排节能手段的全面推广与丰富应用, 各类能源的增速会受到抑制, 进而较国民生产总量的增长速度低, 会对煤炭能源的需求形成一定影响。新时期, 各个煤炭集团企业的生产水平持续提升, 产能逐步释放, 因此会导致供求关系形成一定波动变更。再加上铁路运输能力水平的逐步加强, 煤炭行业集中度有限的现状相比于集中度显著的电力企业, 会呈现出弱势的议价功能。

综上所述, 经济时代, 煤炭企业面临着严峻的政府调控、行业竞争、需求转变、重组发展态势影响挑战, 如何将挑战演变为新一轮发展动力, 成为当前煤炭企业应主力探讨的重要问题。

2 经济时代煤炭企业工作问题与管理改革必要性

煤炭行业为我国能源生产的核心支柱, 伴随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与煤炭市场的逐步扩充, 企业效益水平显著提升。加之传统管理模式逐步向着现代化方向发展, 进而呈现出一定的适应经济时代发展综合能效。

纵观现行煤炭企业管理发展不难看出, 实践工作仍旧包含一些不足问题。例如, 管理人员观念守旧、质量意识不强、信息化发展建设不健全、企业员工总体文化水平有限等, 对煤炭企业在新经济时代的发展形成了制约影响。由于长期深受传统管理理念的负面影响, 令一些煤炭企业仍旧应用欠缺科学合理性的工作模式。加之地方性垄断影响, 企业文化较难引入竞争发展理念。同时, 管理人员不积极主动学习、扩充知识储备, 没有注重煤炭能源的保护与合理应用, 开拓创新意识不强, 无法全面吸取现代化、丰富性管理经验, 进而呈现出一言堂、腐败成风的不良问题。导致短期行为较多, 实施掠夺性的资源开发建设, 对于煤炭企业的持续建设发展形成了不利影响。

另外, 一些煤炭企业仍旧片面重视量的增长, 却对质量管理有所忽视。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挑战, 如果一味的注重产量, 无法依据标准要求全面管控, 将会令企业管理层次以及手段逐步滞后, 并影响产品合格水平。令其不能满足技术标准, 进而无法契合经济时代需要, 对生存发展力将形成制约作用。

信息时代, 较多煤炭企业没有完善建设信息化生产管理系统, 将对生产效率、工作便利性、人性化管理目标形成抑制影响。为此煤炭企业只有致力于信息化管理建设, 提升现代化工作意识, 方能强化员工文化素质水平, 实现组织、人力资源、实践方式与工作行为的全面现代化, 缩短行业差距, 提升核心竞争力。

目前, 一些煤炭企业对员工的开发培训没有全面重视, 激励策略执行力有限, 无法强化员工核心素质。由于煤炭员工多为农民工、职工子弟, 缺乏系统教育学习, 因此应通过管理改革, 令员工全面熟悉新工艺技术、先进生产设备仪器, 方能令他们快速进入角色, 提升煤炭企业安全控制管理水平。

3 经济时代煤炭企业管理改革科学策略

3.1 重塑企业, 提升质量意识

伴随煤炭集团企业的迅速发展, 其管辖煤矿以及选煤单位规模逐步扩充。为此只有重塑企业, 消除管理经营差异性, 方能适应经济时代需求。当前, 煤炭企业应推行业务流程的重塑再造, 可将采矿生产以及洗选工作业务单独组建公司, 实施精细化、科学专项的经营管理。当前, 较多选煤厂以生产单位基于内部核算管理机构形式存在, 会受到矿井条件的影响制约, 进而对员工工作主动积极性形成不良影响。为此, 应创新管理模式, 转变粗放体制, 令选煤厂作为创建利润效益的核心, 实施专项公司管控, 通过两步走令煤矿以及选煤生产厂单独核算。通过减人实现增效, 节约采煤生产成本。同时, 应引入科学计量以及管控生产质量体系, 提升质量意识。不应单纯的注重量上增长, 应全面提升精煤产品的生产比率。在煤炭集团之中可组建采煤以及选煤的专项单位, 实现生产经营技术、管控手段、维护修理的科学化、标准化。

3.2 更新观念、产融结合, 实施信息化管理

经济时代, 煤炭企业应摒弃传统工作理念, 创新工作思维, 基于战略目标, 站在全局视角推进产融结合, 进而实现多元化的企业发展, 使融资途径全面扩充, 促进资本运营的良好优化。随着煤炭集团企业发展规模的持续扩充, 需要筹集较多资金用于发展建设, 为有效抑制风险因素, 应通过由产而融创建利益统一体, 预防信息不对称问题, 抑制交易发展中各类不明确因素, 并节约交易经费。为实现产值增长、优化产品层次, 煤炭企业应扩充产业链, 致力于拓展新兴产业, 通过同金融行业的逐步渗透、相互推进, 实现多元化的协调发展。

信息时代, 煤炭企业应积极引入现代化、信息化技术手段, 致力于生物质、信息化手段、高水平仪器设施的应用, 加强新能源产业建设。例如, 在采煤选煤生产阶段中引入地理信息、遥感遥测、GPS定位技术, 提升勘测开采生产效能, 优化生产水平。

3.3 优化才培养机制, 为员工创造福祉

经济时代, 煤炭企业应将员工要素置于首位, 更新以往煤矿员工傻大粗的定势印象。应引入以人为本理念, 创新人才培养机制, 扩充员工知识储备。通过企业文化塑造、引进专业人才培训, 激发其核心潜能。同时, 企业领导应关注员工需要, 通过凝聚力、向心力的提升, 奖惩激励、绩效管理策略的制定, 公开竞聘上岗、为员工谋福利。在待遇提升、职位晋升、规划培训等层面应向一线员工倾斜, 真正提升其工作积极性。同时, 应全面培养技术型、实用型人才, 通过职业再教育, 为员工做好职业规划, 令其实现可持续的全面发展。

4、结语

经济时代, 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给煤炭企业带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 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考验。煤炭企业只有把握时代形势, 基于新动力, 明确管理改革的必要性, 针对实践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制定科学有效的应对策略。以人为本的开展创新性、信息化管理, 重塑企业、提升质量意识, 更新观念, 实现产融结合, 优化人才培养机制, 方能真正提升核心竞争力, 积极应对经济时代的综合影响, 创设显著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实现战略化、人性化、科技化、现代化发展与升华。

参考文献

[1]郭月仙.基于知识经济时代的煤炭企业管理新思路[J].科学之友, 2010 (02) .

[2]马媛, 等.煤炭企业跨区域扩张模式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1 (12) .

[3]韩志士, 汤宪平.煤炭企业管理存在的共性问题与解决时策[J].经营管理, 2010 (11) .

[4]王玉丽.煤炭行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J].企业研究, 2011 (4) .

企业经济管理改革研究 篇2

摘要: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行政管理是企业生存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国有企业同样如此。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企业转换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企业行政管理也面临着调整旧方式、适应新形势的任务。加强和改进企业行政管理 ,是搞好企业内部管理 ,适应市场经济和企业转机建制的重要环节;对于增强企业活力和发展市场经济具有重要意义。当前我国企业行政管理存在着机构庞大臃肿、权力集中缺乏制约、企业行政管理人员观念陈旧保守、运转不灵、效率低下、人员素质良莠不齐等问题。这些问题的产生是由于缺乏经济效益观念、行政法律和体制不健全、旧观念的束缚等原因造成的。实践中,我们要充分运用先进的企业行政管理方法,尽量适应企业员工的需要和特点,顾及社会因素及其各方面的影响,努力健全企业规章制度,大力提高企业行政管理人员的素质,充分发挥和利用人的内在潜能,获得最佳管理效果。本文从六个方面对来国有企业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有关问题进行了探讨。包括国有企业行政管理基本知识概述、国有企业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性、当前企业行政管理体制存在的主要问题、改革的要求和内容、深化国企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和工作重点。本文主要运用管理学原理,同时结合市场营销学、拓展了企业改革的深度,国有企业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总的来看,我国的国有企业改革是围绕如何管理国有资产,实现国有资产增值保值目标进行的。要管好用好国有资产,必须按照现代产权制度“政企分开”的要求,全面厘清资产所有权与资产经营权的关系,真正实现资产国家所有、经营权社会化的目标,而国有企业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则是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行政管理主要是内部管理,也就是企业的组织形势和管理模式,因此国有企业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主要围绕企业组织方式、企业管理模式、企业管理制度等方面进行。

二、国有企业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性

通俗的来讲,企业行政管理是指依靠企业行政组织、按照行政渠道管理企业的一系列措施和方案。所谓企业行政组织 ,是指企业的行政组织机构。行政渠道则主要指企业行政组织机构内上下级的领导与被领导的隶属关系 ,如厂长→车间主任→工段长→班组长;或公司总裁→部门经理→项目负责人等的等级系列关系。行政管理的手段通常包括行政命令、指示、规定、奖惩条件等。那么国有企业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也是一样,都是通过制定一系列符合科学、具有较强操作性的制度来实现企业的管理目标。长期以来,我国的国有企业一直存在着“政企不分”的问题,政府对国有企业的干预一直存在,国有企业的经营管理也存在某种程度的依

理,具有相当的特殊性。因此,在现代企业中,行政部门是企业重要的管理部门。做好国有企业的行政管理工作是企业有效运转的重要前提,也是企业经营者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的一个切入点。

第一、能够使企业更好地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得到迅速发展,综合国力和竞争实力大大加强。为促进中国更快更好地发展,科学发展观、建设创新型国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重大战略思想和战略任务被提出,这不但是当前形势发展的需要,而且对于国有企业的发展同样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而国有企业要想更好地贯彻落实这些战略思想和战略任务,并以此为指导来促进企业取得更好的发展,就必须通过企业行政管理来实现,也只有这样,企业才能更好地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第二、能够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除了经济实力以外,国有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为企业的科技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而在一定意义上来说,企业的科技竞争力体现为能否紧密结合时代要求进行学习。企业行政管理在企业发展中发挥着服务和保障的作用,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可以通过企业行政管理,努力打造学习型企业,强化企业成员的学习,使企业积极学习先进的管理理念、经营理念和科学技术,并且将其转化到企业的生

权力集中缺乏制约。权力过分地高度集中而又缺乏应有的监督制约机制,导致一些国有企业工作人员官僚主义严重,家长制、人身依附等封建主义的影响依然存在,严重影响企业决策民主化、管理科学化的进程,在很大程度上挫伤国有企业员工的积极性,使企业行政系统缺乏活力和效率。

3、行政法律和体制不健全。当前国有企业行政管理效率低下的根本原因在于行政法律制度不健全,有些行政法规虽然已经制定,但没有很好的执行。现代行政管理需要建立起科学的工作程序和全面规范的管理规则。因此,行政管理体制不全,机构设臵不合理,规章制度不科学、不完善,以及对现代社会新的科学技术方法推广应用不力也是不可忽视的原因。

4、行政机构运转不灵、效率低下也是重要原因。由于部门和环节过多,造成行政机构某些部位和环节运转不灵,往往因扯皮现象导致行政效率低下。主要表现有:解决问题的客观条件己经具备,只因少数人反对,而长期得不到解决,如已经作了正式决定,而且又是正确的,只是触及到某个部门、单位的利益,这个单位和个人就找借口拒不执行。

5、行政人员素质不高。尤其是部分国有垄断企业,行政工作人员的选拔、录用、培训、考核、奖惩、升降、淘汰和辞退等人事制度不健全,缺乏必要的竞争、激励机制。少数行政工作人员思想政治素质不高,知识能力素质不强,遇事怕负责任和不负责任,合自己利益的就干,不合自己利益的就不干,直接

效的人力资源管理,使得员工岗位安排不当,员工工作效率低下,缺乏有效的绩效管理;缺乏激励机制,优秀人才流失。虽然有些国企也制定了一些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政策性文件,但这些文件要么因辐射面不够宽,要么因缺乏实施细则而无法落实,甚至有的政策在执行中大打折扣,导致人才既留不住也引不进来,企业发展缺乏后劲。我国国有企业由于认识与操作不足,在对如何吸引、开发、使用人才,如何全面提高员工的积极性和工作效益,尚缺乏足够的认识和有效的措施,人力资源管理总体尚处于起步阶段。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人才观念陈旧。在对人才的认识上,长期以来很多人都认为人才就等于学历加职称,人才就应是全才,直接导致了社会上假文凭泛滥;在人才的使用上,论资排辈、只上不下、只进不出,惟“亲”不惟“能”,一些有才华能力的年青人经常受到排挤;在对人才的投人上,表现为对物的重视超过了对人才培养的重视,资料显示我国对人进行投资的支出远远低于各国平均数,而每年对物质资本的投资比率大大高于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第二,管理制度缺乏。(1)缺乏有效的任选机制。这主要体现在企业人才缺乏市场化特点。委任制、任免制等官僚化特征比较明显,市场配臵作用被人为削弱。导致员工追求工作的惟“上”性,即只看领导眼色行事,而不注重工作的实效。(2)缺乏有效的分配激励机制。长期以来在分配方面形成的“吃大锅饭”等落

101、实行和完善行政首长负责制。实行行政首长(厂长或者经理)负责制,建立以其为首的指挥系统是科学行政管理的基础。这就要求,首先必须明确行政首长的职责和权限,保证其有足够的行政权力和必要的权威;其次必须保证行政首长的管理措施有可靠的行政实施管道,再次,行政首脑必须有一个高水平的咨询机构,保证其管理措施不致因考虑欠周或个人判断失误而产生负面影响。

2、合理选择和设计行政组织机构。国有企业行政管理是以来行政机构和行政管道进行的,所以,选择和设计符合企业内外特点的组织机构是保证行政命令、指示灯迅速流动贯彻的重要前提,是达到行政管理目标的重要条件。行政管理最忌机构庞杂、人浮于事、管道间沟通不畅、环节繁多,从而造成公文旅行效率低下等弊病。因此,合理选择与设计行政组织机构与行政管理科学化密不可分。

3、选拔优秀的行政管理人才。现代企业行政管理人员要有与时代相适应的一般素质、能力和知识结构。一般素质包括:良好的个性和心理特征、优秀的政治素质、强烈的创新素质和健康的身体素质。能力结构包括:以信息处理能力、组织咨询能力、分析综合能力、择优决断能力和以善于选择实施办法、用人知人善任、协调统筹全局、应变临阵不乱为内容的决策制定能力。知识结构则包括一般知识、管理知识、和技术知识三大方面。可以说优秀的行政管理人才是现代企业行政管理制胜的法宝之一。

4、确立正确引导、准确评价与适当奖励相结合的激励机制。企业行政管理的最佳化是现在恒大程度上取决于被管理者的积极有效的配合和实施。因此对人的管理是现代企业行政管理的核心工作,而通过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是有效实施对人的管理的重要保障。只有实现了引导、评价、奖励三者的有效结合,激励机制才会在国有企业行政管理中圆满达到预期效果。

5、讲究行政管理的艺术性。行政管理中还有许多艺术性问题,真么时候下达命令或指标、怎样下达、词语如何表达等,都须因人因时因地而已。这就要求行政领导善于行政管理艺术,注重管理对象的心理因素、讲究说话艺术、善于把行政命令转化为企业员工的自觉性行动。

六、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和工作重点

国有企业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首先是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而转机建制和提高管理水平,其次还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涵:

1、按规范化要求 ,适当调整企业行政机构。目前 ,虽然企业行政管理已有相当长的历史 ,但行政机构仍存在诸多不规范之处 ,如企业行政机构臃肿、人员配臵紊乱、管理渠道冗余复杂等。对这些问题 ,应从行政机构的体

3业目前是由行政级别的,与政府一样,国有企业也有部级、厅级、处级、科级等行政级别。国有企业的行政级别是计划经济时代遗留下来的,笔者认为,为了建立现代企业管理体系,应当适时取消国有企业的行政级别。主要理由是:首先取消行政级别,让国企回归企业本色。取消国企行政级别是大势所趋,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目前,上海、广州均已经酝酿取消了国企的行政级别,这是早日建立一个适应市场经济的国企新机制,也有助于增强国企的市场竞争力,为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服务。其次赋予国企行政级别有碍市场公平竞争。国企行政级别是计划经济的产物,可我们目前实行的是市场经济,与公平竞争这个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则背道而驰。我们知道,目前仍然存在的国有企业,或多或少都以政府做靠山,低价甚至无偿地享有土地资源,优先享受国家贷款,垄断或半垄断了某些国家资源及相关产品的生产和销售,等等。可是,民营企业却不能拥有这一切,受到严重挤压的它们一开始就与国有企业处于不平等竞争的地位,导致市场经济难以健康运转。第三国有企业因具有行政级别而效率低下,严重浪费社会资源。改革开放前,全国所有企业都是国有的,民间经商权刚一放开,绝大多数国有企业便纷纷倒闭,少数没有倒闭的只能靠行政垄断来生存。为什么?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国企是“玩钱”的行政部门,企业头头们都是官员,他们当然要以升官为主要目的,而决定他们是否升

5给员工发挥潜能、施展才华提供舞台,使员工能感到成功的幸福,能体会到人格受到尊重,能自觉养成开拓创新、敬业爱岗的良好风气。第三制定并实施人力资源规划,优化人力资源配臵,健全绩效考评制度,完善多重激励机制。目前,国企组织管理体制下的考核分配制度、激励措施不完善,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没有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本文所说的完善的人力资源激励机制包括:(1)薪酬激励。通过调整国企内部收入分配关系和实行特定薪酬制度等措施,加快拔尖专业技术人才、高级技能人才薪酬待遇与市场价位的接轨进程,达到吸引人才、稳定骨干的作用。(2)事业激励。创造机会和条件保证各类人才能够施展才华,满足他们的成就动机。以科技人才为例,他们都希望在专业上有所建树,对提升专业领域的成就、名誉以及相应的地位比物质利益有更强烈的需求。(3)学习激励。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对优秀人才进行脱产培训,选送到高等院校深造等。国有企业要树立“培训投资效益”观念,另外,企业对员工的尊重与理解、良好的沟通环境、团队协作气氛也可以有效地培育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和信任,从而激发员工为企业做出更多的贡献。我们相信,做好国有企业的人力资源工作,将为改进企业行政管理方式、提高行政效率提供重要“给力”。

三是完善国有企业决策机制,提高行政管理效率。决策是企业的生命线,企业行政管理必须符合科学决策要求,要

7提高企业行政管理人员的责任感,同时还可以科学地衡量管理人员的工作业绩,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

参考文献:

1、杨瑞龙,现代企业产权制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年4月第1版,第20页。

2、《中国经济改革发展报告(1999)》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编;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73-87页。

3、杨万铭,《国有资产产权的二重性:困境与出路》[J],《经济体制改革》81页

4、杨蓉主编.人力资源管理.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

5、王荣奎主编.成功企业薪酬管理制度范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

企业经济管理改革研究 篇3

关键词:企业管理沙盘实践

随着社会的发展,国家的教育模式也在随着逐步改进,从最初的填鸭式教学逐步向因才施教的方向改进,而教育手段也从最初的八股教学逐步向实践结合文字共同发展的方向转变。随着中国企业的不断发展,员工的实践能力成为了企业看重的第一能力,为了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模拟企业管理沙盘经营课程逐步被引入到了高校的教学当中。而模拟企业管理沙盘经营课程中也存在着弊端,本文以对模拟企业管理沙盘经营课程的改革为主线对模拟企业管理沙盘经营课程进行研究。

1.模拟企业管理沙盘经营课程简介

模拟企业管理沙盘经营课程以企业管理沙盘为载体。企业管理沙盘教具主要包括:沙盘盘面六张,分别代表6个相关企业;代表相关生产设备的四种生产线,人工生产线、半自动生产线、24小时全自动生产线、柔性生产线;代表企业产品的四种标识,A1产品、A2产品、A3产品、A4产品;代表已取得相应市场资格的市场模板,本地市场、本区市场、国内市场、亚洲市场、国际市场;代表资金的若干钱币;一些空桶、客户订单、市场预测资料和学员手册。

模拟企业管理沙盘经营课程可以让学生亲自参与其中,是一种让学生亲历亲为的互动学习,不同于其他的企业经营管理类课程,它涉及企业的多方面操作,如:经营战略、人资管理、营销策略、物流管理、财务管理、团队建设等。企业的组织构架和管理操作全面的在模拟企业管理沙盘经营课程上得到了良好的体现。学生通过直接参与模拟的企业运作,亲身体验繁琐、复杂、抽象的经营管理理念,把课本中的知识灵活应用在模拟企业管理沙盘上,填补了学生书本教学与社会实践脱节的重要问题,提高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实践能力、就业竞争能力及创业能力,为高校学生构建了成长、提高的实践平台。

2.企业经营管理沙盘模拟实训教学的益处

模拟企业管理沙盘经营课程可以提高学生企业管理的综合素质,使学生终生得益:

1) 诚信经营

信誉是企业成功的必要条件,是企业立足之本。诚信原则在高校模拟企业管理沙盘经营课程中表现为遵守“游戏规则”,如良性竞争规则、产能计算规则、设备储备及转产等业务工作的处理上。

2) 求同存异

市场经济发展的今天,激烈的市场竞争不可避免,但是竞争不代表胜利与死亡,竞争的最终目的是要得到共同的发展与提高,在不断的竞争过程中促进企业发展。同时寻求合作,创造合作伙伴间的双赢之道,如此企业才会不断发展,不断提高,为社会创造更大价值。

3) 树立全局观与团队观念

模拟企业管理沙盘经营课程的实践过程中,学生能深刻体会到团队的重要性,在企业这艘船上,CEO掌握企业的发展方向、CFO为企业发展提供保护、市场总监开拓业务工作……船上的每一位成员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每个人都要以企业发展的角度从事工作,各司其责,互相协作。

4) 性格特点与职业选择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观点和行事作风,同样以为人与人的不同就造就了在模拟企业沙盘经营课程中不同的小组活动类型。有的小组大刀阔斧,有的小组步步为营,徐徐发展,还有的小组则优柔寡断,不知如何发展。但是虽然性格特点决定了学生的行事作风,然而往往在就业过程中不能选择到适应自身的职业。所以我们要以适应企业为学习基准,达到“干一行,爱一行”的人生态度。

3.模拟企业管理沙盘经营课程的改革

模拟企业管理沙盘经营课程极大的调动了高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践与教学相结合,能够使学生更真切的感受到知识的运用,而不是空洞乏味的文字理念,在实践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得到独特的感悟和人生方向的定位,对学生在未来的就业、创业工作中提供明确的选择方案。但是,模拟企业管理沙盘经营课程还是存在着诸多问题等待广大教育工作者的不断挖掘及改革。

1) 沙盘模拟教学所受内容有限

模拟企业管理沙盘经营课程在授课过程中要求授课教师熟知企业经营管理工作的相关情况,做到有准备授课,这样对授课教师的素质要求就有了很大提高。同时,学生虽然能在模拟企业管理沙盘经营课程中进行企业经营管理学习,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能够应用模拟企业管理沙盘来进行受课,如果授课教师过于依赖沙盘,必然会造成部分教学内容不能融会贯通,如现有的物理沙盘和电子沙盘还不具备客户关系管理、物流和人力资源管理等功能,因此授课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在沙盘外对此着重讲解。

2) 沙盘模拟教学活泛,难以有效监管

沙盘模拟对抗过程中,小组之间因人员差异难免会造成进度差异和相互间的摩擦,授课教师要能够及时把握课程进度,在授课过程中起到引导和推动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创造灵感,在实践过程中产生的灵感往往要比一般时刻的想法高明,突然而至的新情况就要求授课教师能够把握课堂方向,有效的作出反映,正确引导学生思路,达到高校实践教学的最终目的。

3) 沙盘模拟教学的环境与现实企业的经营过程有一定差距

教学永远与实际中存在着差异,高校模拟企业管理沙盘经营课程是基于一定假设条件下进行的,是对已定案例的发展及延伸。比如企业的基本情况是课前拟定好的,产能及市场需求也是依据相关数据预测的等。这样的情况会影响到学生对现实企业的正常判断,理想情况的企业在现实中是不能产生的,这就要求教师在讲解的时候,要对现实企业的运行状态进行详细表述,分析两者的不同之处及解决方案的实际操作可能性,给学生提供参考标准。

4) 沙盘教学缺乏直观、高效的经营分析工具

在模拟企业管理沙盘经营课程过程中,现有课程只是对企业运营的过程进行模拟,如果能加入企业经营状态、财务分析、企业经营分析等数据,并以直观图、数字、图表等形式表达。这样,模拟企业管理沙盘经营课程就不仅仅是一个手工管理过程的实践表现,而是更加真实的、理性的对学生管理企业进行了综合性的模拟训练,从而提高了学生对企业的管理水平和能力。

4.结束语

总之,在以学生动手为主、教师指导为辅的模拟企业管理沙盘經营课程实践中,授课教师应更加广泛的改革模拟企业管理沙盘的使用,提高模拟企业管理沙盘在实践教学中的作用,通过沙盘模拟这种训练方式,加深学生对企业经营管理决策复杂性的认识。通过不断的革新,使模拟企业管理沙盘经营课程充分的体现实践教学的作用,充分挖掘学生潜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职业技能。

参考文献:

[1]朱春燕.ERP教育在中国[M].第一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08

[2]黄梯云.管理信息系统[M].第三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03

现代企业财会管理改革研究 篇4

关键词:现代企业,财会管理,问题,措施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我国企业财会的管理也将面临着新的要求。企业管理的核心组成部分就是财务会计管理,所以财务会计管理水平对企业的经济实力有着重要的影响。为了使企业在知识经济时代下站稳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可以长远的发展下去,就需要企业清楚的认识到财会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对这些问题进行相应的改进措施,从而使企业实现可持续的发展。

一、现代企业财会管理改革的重要意义

随着全球经济化快速发展和市场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企业中传统的财会管理体制已经跟不上现代化企业的需求了,为了保证企业可以高效、稳定的发展,需要企业自身在财会管理方面进行改革。现代企业财会管理改革的意义有以下几点:其一,现代企业财会管理的改革有利于企业在市场经济发展下的环境协调;其二,现代企业财会管理的改革有利于保证企业财会工作人员的职权统一;其三,现代企业财会管理的改革有利于提高企业财会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最后,现代企业财会管理的改革能提升强化现代财会的服务职能。所以,现代企业财会管理必须要进行改革,只有通过改革才能使企业在新形势下继续稳定健康的发展。

二、现代企业财会管理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的财务管理体制不健全

我国现代企业财务管理仍然处于比较初级的阶段,许多财务管理政策的规定是建立在企业领导者的个人喜好上,使企业财务管理体制根本不具备客观现实性。由于企业领导者对财务管理工作不按照具体制度实行,导致财务人员也不能认真执行财务管理政策,使得财务账目出现混乱的局面。

(二)企业的经济监督管理体制不健全

由于企业在财务管理方面的法律意识比较淡薄,企业管理者对这方面也没有高度重视起来,所以企业在聘用财务会计人员时不重视工作者的职业操守和专业素质,致使财务管理人员在财务工作中出现不良资产和坏账死账等问题的发生。

(三)企业的财务管理模式处于传统模式

虽然我国企业的经济规模发展比较迅速,但是企业的财务管理模式还处于传统模式。许多企业的财会管理在技术和管理层面上存在许多不同程度的问题,这些都会严重影响到财务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再加上企业内部在财务管理上不能实施合理的资源配置,仍然停留在传统的重视销售、不重视管理的模式下,导致企业不能长远的的发展下去。

(四)企业的管理制度不完善

我国企业管理配套的政策和制度目前仍然处在系统化的阶段,财务管理制度也不够完善,这些问题都是企业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随着企业的快速发展,企业财会管理在现实中得到很大的扩展,再加上财会管理理论的不断深化,导致财务会计领域的研究出现复杂分支。虽然会计领域发生这些变化,但是我国却没有及时的出台相应的制度来解决这些问题,导致企业财会管理出现不规范等问题。

三、现代企业财会管理改革的具体措施

(一)完善企业财会管理体制

完善企业财会管理体制,首先是在企业中设置专门的财会管理机构,将各部门的职责和权限明确清楚,这样才能使各部门间形成互相监督、互相制约的局势,从而促进企业的快速发展。其次是完善相关法律规范,保证财务管理人员在具体工作中体现出企业的法制化。最后是企业要定期的对财会进行盘点,核实企业的财产记录和账目,确保企业财会的安全。

(二)提高财会人员的综合素质

现代企业的核心组成部分就是财会管理,所以财会管理的工作人员是整个企业运行的重要人员,企业应该运用合适的形式培养和提高财务会计人员的业务能力以及综合素质,在培训企业财务会计人员时要注意加强员工的职业道德教育,使财务会计人员具有爱岗敬业、秉公执法的综合素质,从而将企业的服务和监督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三)健全企业财会监管体系

为了更好地为企业管理服务,实现企业的自我约束和发展,需要企业内部适当的扩大财务会计管理等自主权,健全企业财会监管体系,在企业财会管理工作中建立起企业、社会和政府监督的一体化监督体系。还有,企业的财会管理部门也应该以身作则,工作中坚决不允许用同一个人担任多个工作岗位,每一笔业务都应该有不同的人来处理,这样可以实现相互制约和相互监督的目的,从而保证企业的财会工作做到真实可靠。

(四)企业规避财会风险

企业规避财会风险,第一是企业要提高自身在财务方面的实力,只有企业拥有雄厚的实力,才能使企业在遇到问题时拥有强大的抵抗风险的能力;第二是企业要培养一些高素质财会管理人员,这些人员应该具有很强的风险意识头脑,为企业及时、准确的判断投资可能存在的各种风险;第三是企业需要建立专门的财会预测和风险监控机构,通过及时的监测风险确保企业长远的发展。

四、结束语

为了使现代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经济竞争中稳定、长远的发展下去,就需要对企业财会管理进行改革,通过完善企业财会管理体制,提高企业财会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健全企业的财会监管体系以及企业财会规避风险等这些措施,使企业财会管理体制可以适应经济现代化的发展,从而保证企业可以科学、高效的发展下去。

参考文献

[1]王海涛.强化我国企业财会管理的策略研究[J].中国外资,2012;09

[2]韩冰.新时期企业财会管理工作论析[J].现代营销(学苑版),2012;10

企业经济管理改革研究 篇5

【摘要】为提高应用型大学企业管理课程的教学水平,本文讨论了该课程传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教学方法,教学考核形式等问题进行分析,并根据社会对高校人才培养需求,做出了一些教学改革的方面的探索,以提供有益的思考。

【关键词】企业管理;应用型;教学改革

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不同于传统的学术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使他们成为复合型人才,从而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因此,本文对应用型大学企业管理课程教学改革进行了探索。

一、企业管理课程分析

企业管理课程具有连续性,全面性,实用性,针对性,科学性和艺术性。

1.延续性。像大多数管理课程一样,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经济形势的变化,其发展速度可以被描述为‘旧常”。企业管理这门课程的内容更应是符合当下的市场需求,随着市场的改变而不断的发展,课程内容的设置就需要不断的更新和延续。

2.综合性。由于涉及多个学科的知识,商业管理实际上是许多学科如经济学,管理学,心理学,社会学和行为学中的跨学科学科。

3.实践性。这门学科实际上来自实践,反过来指导实践。

4.针对性。在商业管理实践中,必须为不同的产品和客户开发不同的生产,营销和物流计划。换句话说,没有通用的企业管理“模板”。

5.科学性与艺术性。管理是一门科学,更是一种艺术。企业管理是人、财、物的管理。企业管理的科学性是艺术性的基础,艺术性是科学的补充。在经营管理过程中,管理艺术的运用是科学管理的补充和提高。

二、传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过程中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表现在两方面:首先,在教学内容上,过分强调教师的理论知识教学,忽视实践教学;二是教学手段方面,相对比较陈旧,多采用教师课堂讲授,而忽略反转课堂等形式多样的现代化教学方法。

2.教材内容的滞后性。这是在高校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教材建设跟不上现代企业的发展。

3.教师实践经验的匮乏。大部分高校企业管理课程的教师都是从学校到学校。但缺乏企业的实际锻炼,因此在课程在实践性的教学上显得力不从心,双语教学更是难以实现。

4.课程考核方式单一性。企业管理课程的考核方法大多是基于传统的闭卷考试。

三、针对传统教学存在的问题,本文对该课程的设计进行了探讨

1.加强企业管理课程教材建设。企业管理课程教材建设应紧密结合现有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乃至微型企业在管理实践中面临的新情况,新形势。这有助于学生掌握与时代特征紧密相连的现代商业管理方法,使他们能够将自己的技能与企业的实际需求结合起来。实现高校与企业的无缝衔接,提高就业竞争力。教材应针对应用型高校经济管理类课程的需要,全面系统地介绍现代企业管理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内容可以包括现代企业与企业管理,企业战略管理,企业商业决策,营销管理,企业生产管理,企业质量管理,企业物流管理,企业技术管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企业财务管理和企业创新管理。将管理思想与管理

实践,理论教学和案例教学相结合,巩固理论和实践教材。

2.创新教学模式。企业管理课程的实用性要求我们要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教师的作用是组织课堂教学,引导讨论,安排任务,创造场景,通过颠倒课堂形式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案例教学可以让学生主动参与,通过案例分析的角度来看,提高学生应对冲突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学生学习可操作性此外,还有角色扮演,模拟,任务驱动,教师演示,多媒体教学,双语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让学生直接参与教学活动也是值得提倡的教学模式。

3.深化校企合作。应用型大学的商业管理课程教师普遍缺乏实用性。掌握并了解企业的最新动向和行业发展前沿,为深化学科建设、夯实课程内容做好功课。另外,通过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学生也可以参加企业培训。一个优秀的企业经理必须拥有丰富的知识,包括公司知识,对产品的理解,甚至是对生产过程的了解。因此,让学生亲自参与生产实践,营销策划,生产管理等多个环节,让学生熟练掌握产品的相关知识,使他的营销更加方便。考虑到每个学生都不可能有机会接近公司并理解企业,那些可以要求我们参加培训的学生也需要定期回到学校。没有参加实习的学生也可以通过交流增加对公司实践的理解。最后,高校可以聘请行业内的专家到高校开展行业前沿和实践类型的讲座,从而丰富学生的课程实践内容。

4.改革课程考核方式。大胆改革应用型大学企业管理课程的考核方式,反映成绩组成,考试内容和考试形式。尽量突出实践性的重要性,如:在评估这部分营销策略时,可要求同学将团队作为一个单位并以团队的形式出售。这使得学生不仅可以学习商业管理中的营销策略知识,还可以在评估过程中学习团队合作和团队合作,从而拥有强大的团队合作能力。团队的组成可以是随机的,因为我们认为学生可能没有机会在未来的实践中自己确定团队成员。考试应设置时间期限。从每学期中后期开始,实践能力评估将在3周左右进行。在早期阶段,主要是在课堂进行理论学习和充分锻炼各种技能。经销的方式以班级为单位,让学生自己确定成本预算和销售价格,并在完成销售后评估绩效。最后,每个团队必须提交练习报告以完成业务总结会议。

综上所述,应用型大学企业管理课程教学应突出实践教学的比例,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评估方法可以反映学生的知识,综合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的程度。

参考文献:

企业经济管理改革研究 篇6

关键词:中国企业文化;艺术管理体制;创新改革

现阶段,我国已经进入市场经济时代,企业与企业间的竞争日益激烈,但由于一些企业在管理体制上依然带有计划经济特征,限制了企业进一步发展。针对这种情况就需要做好企业文化建设改革工作,同时创新艺术管理体制,用良好的企业文化、先进的管理体制来发展中国企业,让中国企业成为世界企业中的佼佼者,这就需要树立改革目标,联系中国企业文化建设实际情况确定创新改革措施。

一、中国企业文化建设中艺术管理体制中存在的问题与原因

(一)问题

中国企业文化建设中艺术管理体制还存在不少问题,最主要的表现在以下几点:第一,尽管我国企业文化管理机制较为多样,但通过细致研究却发现,很多体制都无法被员工认可,与企业自身发展目标也不相符,基本上都是完全照搬其他公司的管理体制,并没有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些企业管理者甚至认为大企业的管理体制既然能在原有企业发挥作用,也一定能为本企业服务。同时,有些企业管理者过于重视创意,认为越是有创意的企业文化管理机制,越有利于本企业发展,尽管这一点不能被否认,但也要注意与企业实际的联系,然而,很多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中却忽视了这一点[1]。第二,不少企业的企业文化管理体制多以约束与管理为主,有些企业管理者错误的认识管理体制就是对员工有所要求,让员工在制度的约束下开展工作,由于这种错误思想的存在,企业员工在工作中经常倍感压力较大。第三,我国企业现有管理体制限制了员工创新能力的发挥,要求员工一板一眼的工作,不得有违背,如果在工作中违背了管理体制就会受到惩罚,常言道“失败乃成功之母”,人在学习与生活中是不可能不犯错的,有时犯错会成就一个人,但企业这样的管理机制却限制了员工发展,对员工很不利。由此可见,我国企业现有管理体制并不完善,存在较多漏洞。

(二)原因

之所以我国企业文化中的管理体制会出现以上情况,主要在于以下几点原因:首先,企业管理者自身素质差,不能正确认识企业文化管理机制对企业发展的作用,同时也没有认识到企业文化管理机制应与企业实际相关联,所以,现有企业文化管理体制就出现了与企业发展目标不一致的情况,作用也不大。其次,现代我国很多企业存在管理权与经营权过于集中的情况,企业管理者出于对自身利益的考虑,经常会加大对员工的要求与约束,并错误的认为管理机制就是对员工的束缚。再者,受传统思想意识影响。不少企业管理者认为员工只要做好本职工作即可,通常将企业文化建设重点落在物质建设上,忽视了核心价值观建设,更没有将增强员工的创新能力作为建设重点,久而久之,员工的思想意识就出现了落后的情况,对员工潜能开发很不利[2]。

二、中国企业文化建设艺术管理体制改革目标

(一)宏观目标

从宏观角度讲,中国企业文化建设艺术管理体制改革应注重管理效能的体现。企业应实行管理权与经营权相分离机制,防止两者集中在一人手中,政府也要积极帮助企业做好企业文化管理体制改革工作,运用宏观调控手段,做好企业管理、实现依法管理,并践行管人、管事、管资产相结合的方式[3]。同时,政府也要加大对企业文化管理机制的宣传,让我国所有企业认识到企业文化中艺术管理体制的重要作用与实施方式,纠正不正确观念,以便为企业文化能够在企业管理体制改革中实现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此外,在企业文化艺术管理体制改革中,应不断向法制化推进,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法治社会建设关键时期,企业文化管理制度改革中融入法制意识也能增强员工对法律知识的认识,企业管理者也会认识到自己所处的法人地位,这对促进社会主义法治社会建设具有重要作用[4]。社会保障体系也是企业文化管理体制改革中需要重视的内容,也是从宏观角度做好文化管理机制建设的重要手段,所以,应将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纳入到企业文化管理机制改革中,为企业员工提供必要的生活保障与物质保障,企业员工也会深切的感受到企业对自己的关心。

(二)微观目标

要做好企业文化管理体制创新改革,还要从微观角度问题。首先,注重现代化建设。传统的企业文化管理体制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产物,而我国已经从计划经济体制完全转变为市场经济,面对这一现实就需要企业管理者做好企业文化管理体制创新改革工作,引进新思想、新理念,规划好产权关系,确定企业新型运作方式。其次,做好人才培养工作,打破原有人才招聘机制,根据人才自身实际情况确定薪资标准,尽一切所能留住人才,同时,做好企业员工培训,不仅要重视业务培训,还要重视创新能力培训,促进员工全面发展。最后,重视自治化,企业要发展除了要有先进的企业文化及管理体制以外,还要有一定的自治能力,减少对其他企业或组织的依赖,如子公司对母公司的过度依赖,国有企业受政府机关管制过多,都是限制企业稳定发展的因素,这就需要企业拥有自治能力。

三、中国企业文化建设艺术管理体制创新改革措施

(一)完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

要做好企业文化建设工作,最重要的就是构建完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它是做好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5]。为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拥有一定的建设资金,利用好人才与现代信息科技,只有这样才能做好文化市场体系建设。同时,加大改革力度,为企业文化管理体制创新创设良好条件。对于企业发展来说,企业文化发挥着重大作用,其管理体制如何会对企业发展产生一定影响,这就需要创设良好条件,划分好职能,让各个员工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基础上不断发展自己,并注重创新氛围的营造,让更多人参与到进来。此外,践行“走出去”发展战略,现代国与国之间的联系较强,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提出一种新理念或新思想,企业要发展就要坚持“走出去”,通过与国外企业的交流与合作了解先进思想,这样也有利于现代文化市场体系的建设,并能够为企业文化管理体制创新改革提供有效参考[6]。

(二)做好人才开发管理

受计划经济体制影响,企业文化的应用很少,企业管理体制基本由上级主管部门直接下达,尽管这样的管理体制在特定时期发挥了一定作用,但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今天,传统管理体制的作用并不大,这就需要做好改革工作,将人才开发管理作为重点,具体来讲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第一,在人员管理上应从人事控制转变为人才开发,人是企业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的潜能也是无限的,做好人才开发就会将人的潜能应用到企业发展中,为企业提供源源不断的先进思想。每个企业都有一定工作人员,每个人员所擅长的也都不一样,思想观念也就不同,要做好企业文化管理机制创新改革,就要将员工所提出的观点作为重点,践行以人为本原则,尊重员工、认可员工,否则将招致员工的不满,也不利于企业长久稳定发展。如某企业在企业文化管理体制发生变化前后并没有告知员工,只有在员工遇到这些问题以后才得知,所以,不少员工都心生不满,怨声载道,认为企业不重视自己、不尊重自己。试想如果企业在管理体制改革前就告知员工,在制度实行以后员工也不会产生这样的想法。

第二,企业文化管理体制创新改革主管部门应改变原有观念,工作重心应从原来的管理员工转移到培养员工上,用企业文化去影响员工,而不是用制度去约束员工,即便“无规矩不成方圆”,但过度管理会让员工失去信心,更不利于员工成长。所以,在企业文化管理体制创新改革中,应减少对员工思想的束缚,培养员工的创新意识与发散思维,在工作中不断给员工鼓励,相信员工下次会做的更好,这样员工也会认识到企业进行管理的必要性,工作自觉性也会大大提升。

(三)加强内部管理机制建设

企业文化建设中的艺术管理体制创新与改革的实现,不仅要与现代市场需求相一致,还要将员工作为主体,为实现这一目标,就要加强内部管理机制建设,具体来讲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实现法人实体化、员工职业化[7]。在我国企业中尤其是国有企业受政府约束较多,基本所有工作的开展都要受政府制约,针对这种情况就需要实行法人实体化,减少对政府的依赖,这样不仅可以减轻政府的工作负担,还能让企业具有独立性。同时,无论哪种性质的企业在确认聘用员工以后,都要与员工通过法律确定用人关系,并借助劳动契约保护员工合法利益不受侵害,这样既能保护员工合法利益,还有利于企业管理工作的开展[8]。其次,践行管理企业化原则,注意企业管理模式的创新,重视招商与营销,构建完善的财务管理机制,做好收支管理,强化成本预算,增强资金利用率,这些都是企业文化管理体制创新改革中需要重视的内容。最后,实行扁平化组织结构管理,重视产权股份化的实现。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管理体制应从原来的科层制向扁平化转变,重视人性管理,体现艺术性,在这样的管理模式下员工的创新潜力也会被开发出来,企业发展更显现代化[9]。

(四)强化业务营销能力

企业发展离不开营销,营销能够为企业创造财富,所以,在企业文化管理体制创新改革的过程中应强化员工业务营销能力,做好员工培训工作。首先,受传统思想影响,企业管理体制存在缺陷,所以很多员工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思想懈怠,业务营销能力较差,并不利于企业长久稳定发展。这就需要改变原有管理体制中的不足,将业务成绩作为考核员工的标准,强化员工的创新意识。同时,还要重视外部资源的吸收,让员工认识到市场竞争所的带来的压力,这样员工就会认识到市场经济体制与计划经济体制之间的差别,进而不断开发自身潜能,为工作提出新思路,促进企业进一步向前发展。企业文化管理体制的创新改革还要强化品牌意识,现代市场产品多种多样,相似产品也很多,如果没有属于自己的品牌,终究不会得到人们的认可,针对这种情况,就需要将树立品牌、打造精品作为企业文化管理体制创新改革中的一部分,在品牌树立以后,企业就会有稳定的消费群,营销业务的开展也会更加顺利。此外,促进公关整合也是企业文化管理体制创新改革中需要重视的内容,为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企业为自己树立良好形象,重视文化品牌营销,从企业文化角度提高效率与质量,这也是增强企业市场竞争能力的重要手段[10]。

四、结语

通过以上研究得知,我国企业文化建设中的艺术管理体制创新改革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之所以要进行创新改革主要是由于原有企业文化艺术管理体制中存在一定不足,限制了企业员工创新能力的发挥,对企业发展也不利,同时,原有企业文化管理体制受传统思想影响较大,在很多方面都带有保守性,与市场经济体制现实严重不符,面对这些问题,就需要构建完善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做好人才开发与管理、强化内部管理制度建设、加强业务营销能力开发,只有做到这几点才能实现全面发展,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

【参考文献】

[1]郑自立.文化产业跨界融合与管理体制机制创新研究[J].新闻界,2014(12):72-77.

[2]魏佐国.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几个问题[J].江西行政学院学报,2014(04):71-74.

[3]李海东,张纯.“文化发展与管理创新”学术研讨会暨中国企业管理研究会2013年年会综述[J].经济管理,2014(04):191-198.

[4]江凌.中国文化企业自主创新的现状与提升路径[J].云南社会科学,2013(01):98-102.

[5]陶宇.欧美国家艺术管理体制探析[J]. 美术观察,2013(02):127-130.

[6]傅才武,陈庚.技术变迁、行业概念更新与文化行业体制重建——关于建立中国大文化体制的理论反思[J].艺术百家,2013(05):10-15+27.

[7]李骏.我国艺术产业管理的对策[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01):109-116.

[8]曾德雄,李燕,彭颖.广州文化体制改革的成效及问题研究[J].城市观察,2015(01):145-154.

[9]陈世香,谢秋山.中国公共部门文化创新的特征、成效与阻力——基于“文化部创新奖”的多案例分析[J].理论与改革,2015(02):106-110.

企业经济管理改革研究 篇7

1 后金融危机时代概述

1.1 后金融危机时代概念界定

后金融危机时代, 是指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所带来的在全球范围内的经济、金融业等受到的严重冲击之后所形成的时期, 这一时期, 全球经济正处在受到巨大震荡后的缓慢恢复与发展阶段, 标志着全球经济在触底后正缓慢回升, 主要表现在美国实体经济运行情况好转, 众多发展中国家通货膨胀现象恢复。

后金融危机时代特征表现在以下几点。首先, 世界经济竞争加剧。由于金融危机给世界各国经济带来严重影响, 许多国家在经济遭受重创后希望尽早走出阴影实现经济重建, 所以加剧了对市场资源的争夺, 各国企业在这样的资源争夺战之中面临严峻考验。其次, 由于金融危机, 各个企业在国家宏观调控的指引下出现不平衡发展态势, 各企业间的差距逐渐拉大。最后, 世界实体经济发展困难。在这一时期内, 世界经济处于大范围的动荡期, 发展前景存在很大变数, 不能在此阶段对经济做出合理预测, 许多资金都流向虚拟经济, 实体经济在此状况中发展较为困难。

1.2 后金融危机时代企业经济管理特征概述

后金融危机时代给企业经济管理带来了机遇与挑战, 其管理工作也随之产生较大变化,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第一, 企业具有综合性管理趋势。在后金融危机时代背景下, 企业经济管理工作呈现综合性发展态势, 它通过价值形式表现, 对企业内部各个经济管理活动实现综合性管理, 现代化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运用科学的管理手段对产品生产、经营、成本等各个环节进行把控, 帮助企业恢复原有的生产效益。

第二, 企业经济管理与各管理环节挂钩。企业想要在后金融危机时代迅速走向正轨, 在企业管理上必然会涉及各个部门的资金与人员的调配, 这就使得企业经济管理能广泛联系各个部门的管理工作, 只有企业内部实现协调可控, 形成良好的经济运行氛围, 才能让企业收到良好的管理成效, 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第三, 企业经济效益由财务指标体现。企业管理者对于企业的动态趋势可以从企业的经济财务指标中获取, 包括年度、季度、月份各个阶段的财务指标, 通过这些数据来对下一阶段的企业发展计划进行调整, 制定更为合理的经济管理目标。

2 后金融危机时代进行企业经济管理创新改革的必要性

企业在经历了金融危机后出现较大波动, 在发展较为平缓的后金融危机时代, 我国企业开始立足现实, 探索企业经济管理模式的创新途径, 这也是根据我国当前所处的经济环境所决定的。

首先, 金融危机时代对企业所造成的重创使得其在下一发展阶段力求突破, 全球经济在出现了一段时期的负增长之后竞争开始加剧, 企业之间对于优势资源的争夺也日趋激烈。因此, 我国企业应当适应后金融危机时代下的经济发展规律, 摒弃滞后的经济管理理念, 建立更为科学的经济管理体系, 帮助企业在竞争中具有更大优势。

其次, 与国外企业相比, 我国企业在此次金融危机中暴露出许多弱点与不足, 例如企业内部管理失调、人才分配不合理、企业技术设备落后等, 由于存在着发展上的不足与隐患, 企业不能很好地应对危机, 怎样将这些不足通过有效管理进行弥补, 进一步恢复企业经济实力, 成为企业管理人员需要不断思考的课题。

因此, 在后金融危机时代背景下, 中国企业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只有对原有的经济管理模式实现创新发展, 对企业各个环节进行把控, 从而进一步降低生产成本, 提升工作效率, 才能更好地促进企业长久发展。

3 后金融危机时代下对企业经济管理创新改革的探究

根据上文, 我们可以看到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到来对于中国企业发展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企业想要在这个时期恢复经济增长的态势, 就需要运用更为科学合理的手段进行企业内部经济管理, 并且伴随着社会市场经济的发展而不断更新, 具体改革途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3.1 更新经济管理理念

企业的发展, 离不开正确的企业理念进行方向性指导, 因此, 在后金融危机时代下, 企业首先应当更新自身对于经济管理的认识, 能够立足于现实, 根据企业在市场中的实际运行状况对企业经济管理模式做出判断。企业的领导层级应当率先打破固有观念的束缚, 在经济管理过程中, 创造性地引入企业战略发展意识、危机管理意识等与市场竞争密切相关的重要观念, 这些创新性理念可以帮助企业领导在进行管理工作、完善企业发展计划之时, 能够具有大局意识, 站在一定高度发展地看待企业, 具体来说, 企业应当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第一, 企业应当对管理人员与员工进行专业的经济管理工作培训, 企业可以请专业经济学家举办讲座, 也可以与其他企业进行交流, 吸取先进经验。领导人员在接受培训后可以对企业发展做出正确决策, 引导企业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少走弯路, 尽快驶向正轨;工作人员在接受培训后能够树立正确的经济管理观念, 更好地配合部门进行人员调动, 是企业内部形成和谐氛围的运行模式。

第二, 引进先进的管理技术。现代企业在市场竞争加剧的今天工作系统复杂, 所涉及的工作面较广, 因此, 企业应当在更新自身经济管理理念之后, 积极引进先进的管理技术与管理模式, 通过实践与企业发展磨合, 逐步总结出符合企业发展特点的管理模式, 推动企业健康发展。

3.2 协调发展企业经营策略

企业经营策略是企业经济管理的重要环节, 企业应当加强对其掌控, 不断更新企业的经营策略, 重建组织结构, 增强企业在管理层面的弹性与建设幅度, 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 实现企业经营上的联盟合作。企业通过与同类型企业进行技术、资源等方面的合作, 建立相对稳定的经营联盟, 帮助企业在竞争中实现优势资源互补, 通过合作使企业以更强的姿态在市场中立足。

第二, 不断创新发展品牌理念。企业应当在市场竞争中树立起自身品牌, 改变以往依托第三方实现产品加工的低层次生产模式, 以自身品牌在市场中发展, 以此提高企业产品在市场中的竞争力, 为企业争取更多的市场份额, 改变企业的不利局面。

3.3 优化财务管理

第一, 财务管理手段的多元化。后金融危机时代, 信息科技突飞猛进, 这对于企业发展是一个有利的信号, 企业利用网络技术建立起先进的财务管理系统, 能够进一步提升企业财务管理效率。首先, 企业应当利用计算机与网络系统, 实现对财务管理工作的远程操控, 包括审计工作、查账保障工作、数据表格的传输工作等, 让财务工作更加系统科学, 在第一时间内发挥其应有功效, 与此同时, 对财务管理采取信息化管理还能够帮助企业领导人对下属各机构进行财务监管, 让财务工作更加严谨透明。其次, 企业应当利用网络通讯技术建立财务管理数据库, 实现集中管理。一方面, 财务数据库能够让财务管理更加严谨, 排除过多人为干扰;另一方面, 财务数据库在进行财务处理时运用先进技术, 不仅会使得数据更加精确, 能够为企业及时提供最新数据, 先进的软件还可以为企业财务提供分析报告和发展趋势, 对企业经营进行评析与预测, 大大增强企业运作效率。最后, 运用信息化管理手段可以切实解放人力, 帮助财务管理人员进行更深层次的工作, 满足企业发展需要。

第二, 加强财务支出的管理。企业应当规范对于财务支出的管理制度, 让企业的各项费用支出, 如差旅费、办公费、办公用品费在支出与报销时有章可循, 企业通过具体的规章制度可以限制资金流向, 保证每一项费用的合理使用, 帮助企业做好预算工作, 最大限度地节约资金支出。除此之外, 企业也应当对固定资产实现盘存登记, 对固定资产耗损进行统计。

3.4 加强财务预算

首先, 企业应当重视财务预算工作, 正确认识财务预算工作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意义。其次, 企业应当基于国家当前对于财政工作的政策, 建立起科学的财务预算体系, 让企业能够在大环境中运行地更加平稳。最后, 企业通过财务预算体系, 帮助企业评估风险, 做好预防措施, 更好地适应外部市场环境。

4 协同企业管理, 形成发展合力

随着全球一体化的发展, 企业在市场环境中不再是孤军奋战, 更不能一味“闭门造车”, 各个产业集群与产业链的出现让企业形成发展合力, 这就要求企业在未来发展过程中无论是内部还是外部都能够实现有效协同。首先, 企业同外部业务工作的协同发展, 即与经销商、供应商的业务协同, 帮助企业在外部业务中实现资源最大化利用;其次, 企业内部各个部门形成协同发展, 各个部门不能单独割裂开来进行工作, 企业应当实现统筹规划, 合理地分配财务、人力资源。

在后金融危机时代, 企业只有通过对经济管理创新发展, 才能够在严峻的发展环境中占得先机, 取得领先优势, 更加平稳地度过缓冲阶段, 实现企业经济利益最大化, 继续保持健康发展态势。

摘要: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 后金融危机时代正悄然来临, 中国企业如何在该时代实现经济管理创新改革, 稳定企业发展, 成为企业乃至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焦点。本文立足于后金融危机时代的背景, 对后金融危机背景下企业经济的管理改革及创新措施进行分析。

关键词:后金融危机时代,企业经济管理,创新改革

参考文献

[1]李巍.浅析后金融危机时代下企业经济管理的创新改革[J].品牌:理论月刊, 2013 (25) .

[2]彭龙.后金融危机时代企业经济管理的创新[J].中国商贸, 2012 (05) .

[3]周家华, 张立金, 吴玲.后金融危机时代企业并购整合与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辨证关系研究[J].聊城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1 (03) .

[4]陈星榕, 谢赤, 赵亦军.金融危机背景下基金家族绩效与风险关系研究[J].财经理论与实践, 2013 (02) .

企业经济管理改革研究 篇8

因此, 构筑和强化公路特别是高等级公路建设的机务管理体系具有重要意义和作用。

1 公路施工机务管理的含义与必要性

1.1 机务管理的含义

筑路机械机务管理一般指筑养路单位不仅要对车辆、设备进行购置、安装、调试、保养、修理, 还要对适应高等级公路建、管、养、收的车辆、设备进行科学合理规划, 做到技术操作、工艺施工、点检定检、视情修理、核定定额等全过程的管理。

1.2 多样性决定机务管理工作的复杂性

筑养路机械相比其他设施具有自身特点:结构零件多、装配精密, 综合技术含量高, 设备价值高, 品种门类多。从工作部门分类有养护设备和筑路机械;从作业部门对象分类有土石方机械和路面机械。机械本身的特点与工程施工特点相结合, 决定了机务管理部门必须采用相应的合理方法对机务工作进行管理和指导。

1.3 高等级公路施工中做好机务管理的必要性

(1) 筑养路机械是完成公路施工、养护的重要物质手段, 是参与公路建设市场竞争的主要工具。筑养路机械化是确保公路、特别是高等级公路实现良好、快捷和安全运输的必要条件, 高等级公路作为深化经济发展的纽带, 对机务管理的要求较高。 (2) 科学的机务工作是确保筑养路机械充分发挥最大效能、加快工程进度、提高工程质量、降低施工成本、减轻劳动强度的重要保证, 是实现传统筑养路方式向现代筑养路方式转变的物质基础。

2 机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2.1 管理机制不能完全满足新形势的要求

当前, 公路施工企业性质完全呈多元化, 其中大部分为以前的各级国有公路建筑企业演变而来, 就这些企业而言, 在计划经济时期, 管理模式以“计划——传达——执行”的形式运作, 束缚了人们的主观能动性, 一切依赖上级部门的指令, 企业面对市场时的开拓经营自主意识和自主能力较差, 缺乏市场竞争力。当前市场经济已经取代了计划经济, 民营、国有等建筑企业同台竞争, 如果企业思想僵化, 不考虑通过科学的机务管理提高工作效率, 在市场竞争中只能处于劣势, 甚至被市场淘汰。

2.2 内部管理制度不健全, 缺乏精细化管理, 机械使用率低

筑养路机械设备及车辆的保有单位自身没有把机务管理纳入正常工作的议事日程中, 机械发展缺少规划, 管理松懈, 只讲保障使用, 不抓日常维修。施工中追求进度, 拼机械、拼设备。作业中与工程人员交流多, 征询机务人员意见少, 不注重设备的保养, 不按科学规律管理机械, 致使机械实际利用率偏低, 管理成本大, 经济效益低下。另一方面, 施工单位由于施工性质的变化, 原有机械不能适应新的施工需要, 要变卖处理这些设备, 报批手续复杂, 从而使这些设备不能及时处理变现, 形成了不良资产。

2.3 机务人员的地位与业务水平需要提高

与类似技术工种相比, 机务工作没有受到相应重视, 混同于驾驶或维护交通工具, 钻研机务工作的人很少, 机务人员流动性强, 在岗时间短, 一般不愿意进一步钻研。与此相辅相成的一个现象是机务工作人员尤其是机械操作和维修人员, 作业环境差、劳动强度大、福利待遇低, 与同行业其他工种相比差距大, 广大机务人员的积极性没有被充分调动起来, 缺乏主动性和能动性。

2.4 核算不到位, 降低机械的使用效率

一方面, 管理者不重视核算工作, 核算往往流于形式, 起不到奖优罚劣, 节奖超罚的目的;另一方面, 由于体制方面原因, 在对机务管理全过程工作中存在很多漏洞;再者, 由于机械的多样性, 工程任务的多样化, 具体的施工条件变化等, 很难对每一台机械在不同工地中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核算依据, 即考核定额。核算工作不扎实, 措施和手段不能行之有效, 机械产生的效益必然得不到应有的体现。

3 加强机务管理工作的主要措施

机务管理是一个涉及面广、专业性强的系统管理, 较其他方面的管理要复杂得多, 必须抓住要点, 理清思路, 建立管理的基本理念。

3.1 转变观念, 提高人员素质

(1) 转变观念, 从具体设备管理转向资产管理, 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假如管理部门管的太细、太多、太死就会严重束缚基层施工单位的积极性和自主性, 使基层施工单位消极应付, 出现走过程现象。实现目标管理就是根据各单位机械价值和状况下达具体指标, 如工作量、产值、利益、消耗成本、设备安全等。开展量化考核, 各基层单位将过程管理的每一个环节逐级分解、细化到每一台机械, 由操作手自己完成对机械设备的具体管理。由于是定人定机操作, 考核量化, 既充分调动操作驾驶人员的积极性, 又保证了机械设备的完好率、利用率和使用寿命。

(2) 机械操作人员不仅要懂得机械的结构、性能, 掌握操作技术, 还要懂得施工工艺、方法, 以最小的消耗获得最佳的效果修理人员既要有机械构造知识, 又要有熟练的诊断和拆装能力;机务管理人员要懂机械也要懂技术, 既要有机械管理知识, 还要有经济管理知识, 并掌握一定的工程技术知识。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 机务管理者要具有双重职称——机械工程师和经济师, 机务部门应协调职教部门制定培训计划和考核办法, 使得每一个机务工作者水平得到提高。此外, 结合设备的定额管理操作人员和管理人员的考核要与机械的实际工效挂钩。

3.2 完善制度, 统一管理

(1) 集中统一管理: (1) 统一规化, 筹集资金, 壮大设备力量, 激活机务管理活力; (2) 实行设备监理机制, 提高机械化施工水平增强质量意识; (3) 促进改革发展, 挖掘潜力, 发挥机械设备能动性; (4) 便于施工组织机动灵活的开展工作。

(2) 精化车辆 (设备) 管理: (1) 对精、尖设备的维修、保养要及时, 尽早恢复使用; (2) 充分发挥车辆 (设备) 与人的效能, 提高维修经济性; (3) 面向市场, 拓展思路, 创造财富, 确保资产的保值和增值。

(3) 制定适合的机械工效定额。制定适合的机械工效定额是进行工程计划和管理考核的参数, 只讲机械设备运转台班数而不讲实际工作量与定额工作量之比是不可取的。工效定额的制定应以理论计算为依据并结合技术性能、作业对象等因素 (如机械累计运转时间、修理次数等) 来确定。制定适合本地区的机械台班定额, 机械设备的台班定额是进行计划施工、考核机械设备的依据。合适的定额有利于机械循环运作。台班费定额的制定要结合当地的经济状况, 涉及到折旧、保养、修理、消耗、人工等, 并使其成为在一定范围内可以进行休整的动态定额。使用部门应根据上级主管部门的指导意见考虑本地区实际情况, 及时调整台班费以用于施工预算、租赁等核算。

(4) 从具体设备管理转向资产管理。现代设备管理的目的主要有两点:一是充分发挥机械效能;二是实现机械固定资产的保值、增值。作为管理部门, 要对每台设备的使用、维修、保养等进行具体管理, 从而实现管理目的, 要实现发挥机械效能和固定资产保值增值, 必须把机械真正作为资产管理。同时, 需要运用一些市场经济手段, 如加速对各种机械设备的折旧、变无偿使用为有偿使用、建立机械设备的调剂市场等。

3.3 以效益管理促进机务管理效率

(1) 提高设备的利用率。要创造效益, 必须提高机械设备的利用率, 目前公路系统状况是:一方面在工程急需的时候, 机械少, 跟不上;另一方面, 全年利用率低, 机械闲置, 机械的综合年利用率只有30%左右。具体提高效率的做法: (1) 在工程安排上尽可能先后错开, 不要全面铺开, 同时搞好维修保养, 提高完好率; (2) 加强时常信息交流, 开展各种形式出租业务。首先要提高自身实力, 操作技术要过硬, 设备要精良, 服务要热情。其次要以适合的租金和良好的信誉来开拓和赢得市场; (3) 成立“机械设备公司”。对于整个公司来说, 可以将分散在各单位和经理部的大型机械集中起来管理, 建立“机械设备公司”, 此方法已在省内外不少地区实行。“机械设备公司”应集中技术精良的操作手、修理工、统计员、工程师、经济师等, 实行独立核算, 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2) 做好设备的施工现场管理。随着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 市场竞争日趋激烈, 施工机械化程度越来越高, 要想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设备的现场管理工作越来越重要。施工现场是企业生产三大要素 (劳动力、设备和原材料) 进行组织生产、完成产品和取得经济效益的舞台, 也是衡量机务管理人员技术水平高低、设备功能发挥程度的重要场所。在施工现场, 根据工程量、地形地貌、交通条件、工期要求、自然环境, 恰到好处地分期分批地组织各类施工机械进入施工现场;按作业性质及施工进度表选用最恰当的设备, 采用最佳的施工方案等, 都要经过大量的调查研究和周密计算, 稍有疏忽就会造成设备供应不足, 或是积压闲置浪费, 影响全局。因此, 在施工现场, 对工程质量、进度、经济效益来说, 设备管理是关键要素。

4 结语

(1) 在工作实践中, 坚持“规划、使用、维修”三位一体的管理模式。高等级公路工程建设中离不开机务系统管理的规划、使用、维修三维一体的管理模式。全体员工都要进行相应的教育与培训, 建立并执行相应的制度与管理手册, 比如:引入ISO管理体系认证。

(2) 转变企业经营思路, 以市场经济体系为导向。随着公路养护市场机制的不断完善, 组建公路养护机械化实体成为改革公路养护运行机制的突破口和切入点。以前非核算单位或者非法人的公路养护单位将被更多的现代企业——养护公司所代替。在市场经济下, 企业要实现经济效益, 承担社会责任, 就要建立以宏观管理为主, 以资产管理为主, 实现机械固定资产的保值、增值, 形成提高机械使用效益和做好服务相结合的机务工作运营模式。

(3) 提高养护机械的使用效率与经济效益, 是机务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做好机务管理工作, 进而实现公路养护机械设备效益的最大化, 是关系到公路养护单位今后能否立足市场、发展壮大的关键因素, 因此如何加强和完善对机械设备的综合管理, 降低机械设备维修费用, 进一步提高机械设备的经济效益, 就显得特别重要。

摘要:本文基于笔者多年从事公路机务管理的相关工作经验, 以筑路机械机务管理为研究对象, 探讨了当前机务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分析了机务管理的意义, 研究制定了一系列改善机务管理的措施, 相信对从事相关工作的同行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公路施工,机务管理,措施,观念

参考文献

[1]何祖林, 赖仁凤.公路施工企业机务管理的困境与改革[J].建设机械技术与管理, 2003 (1) .

企业经济管理改革研究 篇9

近些年, 国家财政、税收、企业产权制度等方面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财务制度的纳税扣除职能被取代;会计制度吸纳了企业交易、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等企业财务制度的相关内容;企业产权制度对健全出资人财务职能提出新的要求等, 监狱企业财务管理已不适应监狱企业实际发展的要求, 不能完全科学、合理地履行教育改造罪犯的根本职能, 而日益陷入尴尬的两难境地, 引起了越来越多专家学者的关注。特别是我国目前正在进行的监狱体制改革对监狱企业财务管理工作提出了更新、更高、更全面的要求。因此, 监狱企业必须在财务观念、财务体系、财务内容、财务关系和财务文化等方面紧跟改革步伐, 加大创新力度, 以适应监狱执行刑罚、改造罪犯的需要。

一、监狱企业财务管理制度体系的创新

制度是人类相互交往的规则。它抑制着可能出现的、机会主义的和乖僻的个人行为, 使人们的行为更可预见并由此促进着劳动分工和财富创造。但我国目前没有成型的监狱企业财务制度和财务体系, 仅有的《监狱财务制度》只是原则性地要求监狱企业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 自行把握, 自行组织, 自行实施, 自行处理。这样, 导致了监狱企业财务管理人员在实际中碰到棘手问题时, 苦于没有可供参照的规定, 或者即使有, 也零乱地散落于各个文件, 同时还要受到许多相关部门的质疑, 实施起来困难重重, 大大抑制了监狱财务人员创新的主动性和工作的积极性。

我国监狱企业财务管理体系应该是开放性的财务制度体系。具体来说, 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 在监狱管理局的领导和协助下, 监狱国有独资公司及其子公司或分公司可以尝试自行建立公司内部财务管理体制, 形成有效的内部财务管理层级和幅度, 在制度建设方面具有一定的选择权和话语权, 确保监狱企业根据环境变化、行业特点和劳动对象等因素来调整生产经营活动, 以实现为监狱改造罪犯提供劳动岗位, 为改造罪犯服务的任务。我国监狱企业财务体系的设计可分为以下三个层次:

(一) 监狱企业基本财务制度。

主要内容是规定国家对监狱企业的宏观财务管理关系, 监狱企业各利益相关者的权利与义务等。这个层次是基础性、纲要性的。

(二) 监狱企业具体财务制度。

主要内容是结合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和财务管理的需要, 对监狱企业具体财务行为进行规范。这个层次是强制性的、阶段性的。

(三) 监狱企业财务管理指南。

主要内容是为监狱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工作提供指导性意见, 便于在监狱企业内部形成和倡导一种恰当的“财务文化” (即非正式制度) 。

二、监狱企业财务制度内涵的创新

制度是一系列被制定出来的规则、守法程序和行为的道德伦理规范, 它旨在约束追求主体福利或效用最大化的个人行为 (道格拉斯·C·诺斯, 1994) , 或是一种行为规则, 这些规则涉及社会、政治及经济行为 (R·科斯等, 1991) 。我国目前施行的《监狱财务制度》, 包括总则、预算管理、收入管理、支出管理、资产管理、负债管理、监狱划转撤并的财务管理、财务报告和财务分析、财务监督等九章四十条, 相关内容已经呈现老化现象, 不能指导监狱企业财务管理的实际, 监狱企业财务制度改革与创新应该深入持久地贯彻《会计法》, 将新的会计、审计准则等法规制度的宣传、贯彻向纵深推进, 推进监狱企业提高财务管理水平 (韩立东, 2007;洪霞, 2007;等等) 。

从宏观上, 监狱企业财务管理制度不仅要体现为改造罪犯提供场所和岗位的职能, 而且要体现企业生产盈利性的目的;不仅需要有一定的理论性, 而且需要具有较强的操作性。从微观上, 监狱企业财务管理制度包括监狱企业财务管理体制、监狱企业财务资金筹集制度、监狱企业财务资产营运制度、监狱企业财务成本控制制度、监狱企业财务收益分配制度、监狱企业财务重组清算制度、监狱企业财务信息管理制度、监狱企业财务监督制度等八个部分。具体来说, 在监狱体制改革背景下, 监狱企业财务制度改革与创新的内容如下:第一, 监狱企业财务管理体制创新。监狱企业管理体制涉及监狱企业财务管理主体、管理对象、管理层级、管理制度、管理职能、财权配置等方面的规定。第二, 监狱企业财务资金筹集制度创新。监狱企业资金筹资涉及监狱管理局 (出资人) 的出资方式、出资计量、出资时间、筹资程序、投资报酬等。另外, 筹资的不同目的需要遵守不同的规定, 监狱企业应当按照规定核算和使用资金, 诚信履行契约, 依法接受监督。第三, 监狱企业财务资产营运制度创新。监狱企业资产营运是监狱企业如何将筹措来的资金进行投资, 在获得收益的同时, 完成为罪犯提供改造场所和岗位的任务。监狱企业应当根据风险与收益均衡的原则, 结合企业自身实际和经营需要, 确定合理的资产结构, 建立合同的财务审核制度、内部资金调度控制制度、各项资产损失或者减值准备管理制度等, 并实施企业资产营运动态管理。第四, 监狱企业财务成本控制制度创新。监狱企业应当建立成本控制制度, 实行费用归口、分级管理、减省节约和预算约束, 试行成本控制办法, 建立健全费用开支范围、标准和报销审批制度。同时, 监狱企业应当依法为罪犯支付劳动报酬和保险费用等, 所需费用需要专户管理。第五, 监狱企业财务收益分配制度创新。监狱企业收益分配涉及到收益范围、收益风险控制、收益计量、分配顺序、分配依据等, 同时需要遵守国家的有关法律和行政法规。第六, 监狱企业财务重组清算制度。监狱企业重组清算包括重组程序、重组方案、资产评估、清偿顺序等。第七, 监狱企业财务信息管理首先应当建立财务预警机制, 设立警戒标准, 提出解决方案;其次应当按照国家法律、行政法规和会计制度的规定, 定期编制财务报表, 并向主管财务机关和管理者报送。第八, 监狱企业财务监督制度创新。定期向监狱企业工作人员公布基本信息, 包括工人劳动报酬、医疗保险、津贴福利等。监狱企业财务监督包括监狱企业依法接受主管财政机关的财务监督和国家审计机关的财务审计, 建立、健全内部财务监督制度。

三、监狱企业财务管理制度文化的创新

财务管理制度文化是监狱企业财务管理的灵魂, 是提高财务管理水平的动力。新时期监狱企业需要不断加强财务管理制度文化的创新。

(一) 监狱企业财务管理制度文化的构成。

财务管理制度文化是指监狱企业全体工作人员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环境中逐渐培育形成的财务物质文化、财务规则文化和财务精神文化的总和。它既包括监狱企业财务活动中所应用的技术、工具、设施、数字、信息、产品等财务物质文化, 又包括基本财务管理制度、相关法律法规、职业道德规范、财务工作模式、成员行为方式、组织机构构成及变迁等财务规则文化, 还包括价值观念、理想信念、价值标准、心理素质、团体意识、传统习俗、行为规范、工作作风等财务精神文化。财务物质文化、财务规则文化和财务精神文化共同构成了监狱企业财务管理制度文化。三者相辅相成、融为一体、不可分割, 构成了一个全方位、多层次、有立体感的有机的监狱企业财务管理制度文化体系。其中, 财务精神文化是监狱企业财务管理制度文化的灵魂;财务规则文化是监狱企业财务管理制度文化健康发展的保障;财务物质文化是监狱企业财务管理制度文化的外在表现。

(二) 监狱企业财务管理制度文化的功能。

监狱企业财务管理制度文化具有不同的功能, 既有正向功能, 又有负向功能。具体来说, 财务管理制度文化有记录、认知、凝聚、激励、整合、教化、逆导等功能。

1. 记录功能。

财务管理制度文化是一种认知方式。它自觉不自觉地记录着历史上积累下来的各种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 并以特有的方式影响着认识主体、中介系统和认识客体, 制约和规范着监狱企业财务人员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

2. 认知功能。

财务管理制度文化是一个知识载体。借助于财务管理制度文化记录, 财务人员可以了解监狱企业财务管理历史发展的整个过程, 全面深入地研究监狱企业财务管理制度文化, 把握企业财务管理活动的精神实质, 积极探索监狱企业财务管理的运行机制和发展规律。

3. 凝聚功能。

监狱企业是一个“充电器”。监狱企业财务管理制度文化存在一种双向良性互动辐射现象。这种辐射现象包括扩散辐射和内吸辐射。扩散辐射是外辐射, 扩大辐射面;内吸辐射是内辐射, 产生向心力。扩散辐射和内吸辐射是监狱企业财务管理制度文化形态保持相对独立、相对完整、与时俱进的内在动力。

4. 激励功能。

财务管理制度文化是一个“加速器”。麦克利兰 (David.Meclelland) 认为, 人在生理需求得到满足后, 还有对权力、归属和社交、成就的需求。文化包含人生理想、发展目标及某个特定阶段、领域的奋斗结果等。在以人为本的监狱企业财务管理制度文化氛围中, 监狱企业可以把自身的长远发展与职工的个人发展联系起来, 使他们产生强烈的荣誉感和自豪感。

5. 整合功能。

财务管理制度文化是一个“融合器”。监狱企业财务管理制度文化的整合功能包括价值整合、行为整合和结构整合。价值整合是整合功能中最重要的一种功能。监狱企业财务人员价值观念千差万别, 但经过共同财务管理制度文化的熏陶, 必然在财务管理工作中大体形成一致的理念。行为整合功能是财务管理制度文化整合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财务管理制度文化的整合, 监狱企业财务人员的行为被大致纳入一定的轨道和模式, 容易形成一定的财务秩序, 可以降低财务成本。结构整合是整合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监狱企业财务管理是一个多元结构的系统。财务管理的异质性越强, 分化程度越高, 财务管理制度文化的结构整合的作用就越大。

6. 教化功能。

教化功能是通过不断批判来实现。监狱企业以社会普遍接受的价值观念、理想信念、价值标准等财务管理制度文化为坐标, 对其他不同的财务管理制度文化进行甄别、评鉴和批判吸收。监狱企业财务管理制度文化的教化功能所反映出来的批判不是一种主观否定, 而是一种财务管理制度文化的更新和创造, 具有很强的价值导向性。

7. 逆导功能。

企业经济管理改革研究 篇10

20世纪70年代末期我国开启了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型经济时期, 我国经济转型先后经历了体制模式与改革设计的改革探索期、体制转轨与改革重点突破的转轨明确期、体制确立与改革攻坚的转型深化期等三个阶段。经济体制改革使得我国经济保持了三十年的快速发展, 但我国经济改革过程中没有完全实现市场化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 中央政府仍然强制管理和行政性干预着我国市场资金配置。直到20世纪90年代, 伴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入, 我国才开始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

我国在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过程中, 转型经济和金融市场中存在许多具有中国特色的结构性问题, 导致我国资金配置机制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 究其根本原因是资金配置过程中存在政府行政性干预行为。政府对国有企业资金配置的行政干预导致我国金融市场分割和垄断竞争, 阻碍了货币政策发挥杠杆调节作用, 我国企业特别是国有控股企业的资本投资对利率变动不敏感, 导致货币调控政策的有效性一直备受争议。目前国内针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研究主要选取宏观数据或应用向量自回归模型研究利率调控对宏观经济的影响, 缺少基于企业数据层面的实证研究。但当前国外针对利率渠道有效性的实证检验多数采用微观经济企业面板数据来估计企业投资的资本成本敏感性, 因此从微观层面上探讨我国利率调控对企业投资的影响程度、市场化改革对不同所有制类型的企业投资的利率敏感性等研究将成为研究热点。

二、文献回顾

当前国内针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研究主要选取宏观数据研究利率调控有效性, 由于时间窗口和建模原理不同等差异, 很难从宏观经济数据层面得到统一的研究结论, 而且基于宏观数据和向量自回归模型的研究模糊了货币政策作用的传导机制和微观运行机制, 因此无法考察金融市场摩擦对资本投资的影响程度, 难以有效比较利率渠道和信贷渠道的相对重要性。

目前国内部分学者已经开始尝试从微观层面研究经济改革后企业资本成本敏感性的问题。曹书军 (2010) 在资本成本和公司投资的研究中, 基于我国转轨经济特征深入分析了我国上市公司资本成本、现金持有与投资行为之间的相互关系, 研究结果显示在不同现金流波动性下, 现金持有政策的投资回报效应受到公司投资决策跨期影响, 不同融资约束程度下企业投资和现金流敏感性之间存在明显联动关系, 企业大量持有现金会诱致过度投资, 而融资约束不能有效遏制企业冲动投资, 同时企业投资的边际价值会随着现金持有规模的增大而降低。李兴伟和王健 (2012) 应用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对创业板IPO公司资本成本效应进行了实证研究, 结果显示, 经济改革后创业板公司以IPO的企业融资形式改变了企业资本结构和治理水平, 进而提升了创业板上市公司的价值。王俊秋 (2012) 在盈余质量与权益资本成本的研究中指出, 行政干预对盈余质量定价功能存在明显影响, 提高盈余质量能够降低权益资本成本, 但盈余质量在投资者资产定价决策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无政治关联公司, 政府对政治关联企业的保护效应降低了企业资本投资系统性风险, 部分替代了投资者在资产定价时对高质量盈余的需求。相比于国家控股公司, 政治关联对非国有上市公司盈余质量定价功能的影响更加显著。徐明东和陈学彬 (2012) 以我国国有企业和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作为研究对象, 采用GMM动态面板方法估计了我国企业投资的资本成本敏感性。研究结果显示, 市场化改革并没有显著提高国有企业投资的资本成本敏感性, 我国工业企业投资的资本成本敏感性显著为负, 但相比净现金流系数, 企业投资受资本成本的影响较小。非国有企业的资本投资对资本成本较为敏感, 而国有和集体企业的资本投资对资本成本不敏感。研究同时指出, 市场化改革显著弱化了各类型企业的融资约束, 但并没有显著提高各类型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投资的资本成本敏感性。我国目前利率传导机制不畅的重点环节在企业投资, 双轨制的利率模式和管制利率的低估扭曲了利率的价格信号作用, 并创造了资金套利空间, 加重了资金市场的二元结构特征, 加快利率市场化步伐和继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是提高价格型货币政策工具有效性的必要途径。

通过整理现有资本成本的相关研究成果可以看出, 资本成本敏感性相关研究在选取研究对象、不同所有制企业的异质性反应、市场化改革的动态效应、制度环境等方面仍需进行深入的研究, 以验证不同转型经济方式对企业资本成本敏感性的影响。

三、研究设计

(一) 样本选取

本文以2000年~2010年国家年鉴和中国科技统计年鉴作为数据来源, 并应用面板数据分析法检验不同转型经济改革方式对国有企业和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本投资的资本成本敏感性的差异化影响。研究样本包含了大量非上市企业和中型企业, 有助于识别不同所有制企业的异质性反应、弥补现有研究成果的不足。

(二) 模型构建

由于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的资本成本不仅取决于财务成本, 而且与资本折旧率、投资项目的预期升值率等因素有关。企业固定资产折旧率越高、预期加权融资成本越高则资本成本也越高, 预期投资项目收益越高则相对降低了当期企业资本成本。因此研究设计的资本成本可以定义为:

上式中, Q’st和Qst分别是第t年s行业的投资项目价格和终端产品价格指数, 分别用各行业的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和各地区的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替代以简化研究计算。τ是样本企业的所得税税率, 按现行税制规定取值为25%。δit是第i个样本企业固定资产的资产折旧率, 取值由当期折旧费用除以期初固定资产净值计算得到。γCit是样本企业的加权融资成本, 计算公式如下:

上式中, Dit和Eit分别表示第i个样本企业的债务融资额和股权融资额, 债务融资成本γDit用年度利息总额除以总负债计算得到, 股权融资的机会成本γEit以上交所挂牌交易十年期国债到期年收益率替代。由样本企业的投资达到最优时企业第t年的资本边际收益GK等于资本的边际成本UCit, 可以得到:

上式中, Kit表示第i个样本企业的净资本存量, Lit表示第i个样本企业的劳动力资本投入。假设资本-劳动力的弹性函数的表达式如下:

上式中, αi+βi=1, σ是资本—劳动替代弹性, ν是样本企业规模经济报酬, TFiAi是全要素生产率。对资本-劳动力替代弹性函数取Kit偏导可以得到:

上式中, Yit是实际支出。由上式可以看出, 第i个样本企业在第t年的资本存量由实际支出、实际成本和全生产要素特征值决定。针对样本企业动态投资行为, 研究采用自回归分布滞后模型调整上式, 具体公式如下:

由上式可以进行差分运算得到资本存量净增长率, 具体公式如下:

上式中, △Kit是样本企业的资本存量净增长率, ISit是第i个样本企业在第t年的投资额。整理上述两个公式可以得到:

上式中, αl、βm、γn和χj分别为企业投资率对各变量的滞后短期反应系数。资本成本的长期敏感性系数LRS可以表示为:

不同所有制类型的企业, 其投资的资本成本敏感性可能存在显著差异, 因此本次研究控制产权改制后控股方性质, 得到资本敏感性估计模型如下:

四、实证结果与分析

(一) 经济改革与企业投资的资本成本敏感性估计结果

本文计算得到的国有企业的资本投资率、销售额增长率、资本成本等指标均值均较低, 说明国有企业还存在软预算约束, 而非国有企业由于缺少行政干涉、市场化管理程度更高而具备更高的生产管理效率和更高利润的盈利能力。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见表1。

从表1中可以直观看出, 产权改革后国有控股企业的资本成本还是明显低于非国有控股企业, 说明政府干预和保护国有企业的环境下, 单纯的产权改革不能改变国有企业占用大量资本资源的状况, 政府仍然会通过金融杠杆作用对国有企业进行优化资本配置, 降低了国有控股企业完全参与市场化竞争的期望。另外, 大型企业资本成本明显低于中小企业, 说明企业规模会明显影响到样本企业资本成本敏感性。不同规模企业的资本成本变化趋势如图1所示。

由于本次研究估计方程中含有被解释变量的滞后项, 常见的最小二乘法估计法会出现估计偏差, 因此本次研究选取面板数据分析法, 并应用Eviews7.0进行数理分析, 估计结果如表2所示。

由表2中可以看出, 投资额、投资收益都会显著影响资本成本。长期资本敏感系数为-0.057, 并且通过了5%的显著性检验, 说明我国工业企业投资的资本成本敏感性显著为负。虽然资本敏感存在一定滞后性, 货币政策通过影响企业资本成本的渠道对企业的投资决策行为具有一定影响, 即在政府干预和保护国有企业的环境下, 货币政策调控没有显著影响国有企业的投资决策行为, 单纯的市场化改革并没有显著影响国有企业的投资冲动和投资的资本成本敏感性。由△ln (St) 及其滞后系数的变化趋势可以看出, 销售增长变量对资本成本敏感性的影响较小, 资本成本敏感性存在被高估的情况, 利率上升不仅提高了企业的融资成本, 同时利息费用的上升还会导致其净利润的下降, 减少了其净现金流量, 即忽略资本成本和净现金流量的相关性时可能导致资本成本敏感性的过高估计。产权改制后控股方性质对企业投资行为有重要影响, 变为非国有控股后会更加显著提高企业投资的资本成本敏感性。

(二) 稳健性检验

为确保本次研究建立的模型能够得到有效的估计结果, 除了进行以上估计模型识别和变量控制等检验模型有效性以外, 本文还通过变量替换进行了两项稳健性检验:企业产权分类重新定义和市场化程度指标替换。首先按照实际控股投资者性质将全部样本企业重新划分为为国有控股投资企业和非国有投资企业, 按重新划分的企业类型重新进行模型估计运算, 其次使用时间变化变量作为市场化改革程度的替代变量, 以反映市场化改革深度的非线性增长趋势, 两次稳健性检验结果显示本次研究的估计模型基本稳健。

参考文献

[1]樊纲、王小鲁、朱恒鹏:《中国市场化指数》, 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

[2]任翠玉:《中国上市公司股权资本成本影响因素研究》, 《东北财经大学》2011年版。

论电力企业后勤管理改革 篇11

【关键字】电力企业;后勤

我们都知道目前整个电力企业已经逐步走向了市场,并且在整个市场话的进程当中,不断地运用一些营销方式来促进整个电力企业的健康发展,并且在整个市场的占有率越来越高,而作为为整个电力企业服务的后勤部门也不应该再停步不前,改革已经势在必行,而且已经得到了电力人的认同。

1、电力企业后勤部门现状

目前来看,电力主业同电力后勤之间在表面上似乎是分开的,但真正的关系仍然是同一个领导班子来管理两个系统,电力后勤之所以呈现给大家的是这样的现象,其中的一个原因是整个的管理人员并没有依据分配关系这样的一个关键性的、非常重要的问题来作为依据,并且没有将分配关系理顺,这样问题的根本矛盾并没有得到一个有效的解决,第二个原因是没有同整个电力企业一样的领导人和可以很好处理问题的员工。要想解决上述的问题,首先要去对分配关系进行调整,要调整调整分配关系就涉及到了消费以及生产资料两个方面的再分配,消费分配和生产资料的分配是否在真正意义上实现了公正才是整个电力后勤管理改革的最重要的一点。如果生产资料得不到公平的分配,这样消费分配也就是职工工资也不可能是公平的,这一定会影响到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也就是影响整个后勤管理的发展。

2、电力企业后勤管理改革的具体措施

2.1思想层面的建设

无论任何企业要想实行改革,首先要做的是从建设企业文化的思想层做起,使电力企业的后勤员工的思想层面同整个企业文化的思想层面相一致。所以说一个企业文化的建设当中,最重要的建设任务就是思想层面的建设。思想层支配着人们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而人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又直接影响了人的工作情绪和积极的工作态度甚至工作方法都是由人的思想来决定的。所以,电力企业要做的是首先使电力企业后勤员工的思想层面同整个企业的文化建设同步,才能更好的实施改革。具体的做法如下:

首先是要让员工人认识到整个电力企业后勤改革是必须的,让电力企业后勤员工必须清楚地意识到,电力企业后勤管理改革是整个电力系统体质改革的一部分,这是整个国家所作出的一项利国利民的举措,只有通过电力体制的改革才能使电力事业走向良性的发展,电力现代化的脚步才能越来越快,才能更好更好地使我国的电力系统在世界的电力系统行业占有一席之地。其次是在管理中要加强职工人生观和世界观的正确建立,帮助电力企业后勤员工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最后一点是电力企业后勤管理人员要加强员工一定要适应电力企业也要加入市场竞争当中的意识,明白当今的社会大方向一定是市场竞争,有适者生存的意识。整个电力系统在中国长期以来都是一个垄断的行业,所以后勤员工并没有竞争的意思,更谈不上居安思危,从来没有过市场经济会给自己带来影响的危机意识。所以往往电力企业后勤员工总是停步不前,在市场经济当中,一起往往都是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所以电力企业后勤管理一定要帮助员工建立市场竞争的意识。

2.2道德层面的建设

加强电力企业道德层的文化建设是加强整个电力后勤企业文文化建设的一个必要途径,一个人的自我约束能力以及整个企业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往往是不可估量的,企业道德的氛围、内容、水准不仅仅是整个社会公德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同时也是一个企业想要发展的必要条件,如果组成一个企业的员工没有好的道德水准,那么一个企业就谈不上发展。所以说,电力后勤管理的改革一定要加强的员工文化道德层面的建设,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要抓电力企业后勤管理人员树立起正确、良好的社会主义道德观,管理干部首先要具有良好的个人品德和素养。只有管理干部的道德观是符合整个国家发展的道德观,在管理的过程中他们才能更高的帮助员工建立起正确的道德观,才能使他们更好的投入到整个系统的改革当中去。其次是管理人员要让员工树立起一个可以适应整个市场经济发展趋势的职业道德。整个系统的职工道德行为,影响着整个电力系统的本身,同时也会影响到用电的各个用户,从而影响整个社会的发展;管理人员要让员工明白良好的职业道德不仅是在工作当中应该做的的,同时也是一个人的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只有树立起良好的职业道德观,才能使自己的未来和人生朝着正确的、积极的方向去迈进。再次是管理者要建立起一个良好正确道德观的环境和好的运作机制,这些是建设整个电力后勤企业文化道德层面的一个基础。最后是电力系统后勤要在整个系统建立起自己的企業信用。一个企业的信用并不是靠企业自己喊喊口号就可以实现的,只有电力企业后勤员工通过良好的服务才能建立起来。这就使得整个电力企业后勤管理者一定要改变之前的经营模式,不断加快改革的步伐。

2.3行为层面的建设

企业文化建设坚的另外一个方面就是行为层面的建设,也就是电力企业后勤管理人员要让员工具有共同的行为规范企业从而提升员工的劳动积极性和创造性。整个企业文化的行为层,就是要树立起员工的主人翁精神和责任感,没有这些,企业就无法发展。这里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第一是要将我国的传统文化继承下来,管理人员要继续加强电力企业员工的以国家利益为中心的的意识,树立起将个人的前途同祖国的是否发达是息息相关的思想。第二就是树立起员工的爱岗敬业意识,只有企业繁荣,才有个人的成就。第三是要诚信,并且遵纪守法。四是要创造精神以及有高度的责任感。五是一定不能怕吃苦,怕受累。只有具备了上述的几个基本行为准则和行为规范,只有电力后勤员工有相同的理想,及共同的目标才能将力气往一处使,在这样的领导班子的带领下才能使整个电力企业后勤有所保障,并且通过不断的努力也会带动整个电力企业。

3、结语

企业经济管理改革研究 篇12

1 毕业设计中出现的诸多问题及其诱因

因我国高校的工商管理专业多以毕业论文答辩方式为主, 故笔者在本文中主要以毕业论文撰写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

1.1 选题不当

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做出的毕业设计, 就是在论文中对实际问题进行研究, 然后运用自身在这数年中积累下来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去分析和解决所选择的课题。于是, 一位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在学习知识之后是否能够熟练灵活地运用到毕业设计中, 将会直接影响到该毕业生的毕业设计质量。而毕业设计的选题, 需要同时满足务实性和适度性两个要求。

举例来说, 该学生在进行毕业设计时应该选择一个在现实中存在的具体对象, 这个对象可以是某个企业, 某个事业单位, 或者某个商业组织, 甚至是某个具体的管理类事件, 这样既可以保证研究内容务实, 也可以避免研究范围过大而导致研究不够深入或者内容不够全面。然而, 现实情况是大部分学生在选题时只看到了表面, 却没有深入地探究研究对象的本质, 甚至对研究对象是否在其知识结构内也不够清楚, 只是凭借自身的兴趣去选题, 而没有满足毕业设计对务实性的要求, 于是因无法靠自身能力完成而使毕业设计搁浅。

1.2 创作能力不足

工商管理专业是一个偏“文科”的专业, 其课程多为文科课程, 在教学过程中传授给学生的知识通常是理论性的平面知识, 由于缺乏具体的“事物”, 所以授课内容无法给人以“空间性”的感受, 学生很难将所学知识灵活应用到具体的研究对象。高校对知识点的考察使得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这些缺点被掩盖, 然而创作能力不足这一缺点却在毕业设计中被更直接、更突出地折射出来。毕业生会更多的选择现有的资料进行简单拼凑, 却缺乏对资料的分析与处理, 虽然在数年的学习中掌握了许多理论性知识, 却不知道如何运用这些知识来找出研究切入点, 也不知道如何运用曾经积累的经验来分析处理资料。于是, 在这些毕业生的毕业设计之中, 要么是对论文题目没有进行内涵性的深入理解, 要么是对资料的处理知识简单的截取与粘贴, 在整体上都缺乏创新能力。

1.3 思想认识有误区

通过对导师指导学生的过程进行观察可以发现, 许多学生都不够重视毕业设计。一些学生认为毕业设计不过是对这数年所学内容的总结, 所以只要将这些年积累下来的知识点进行概括总结即可;另一些学生认为工作比毕业设计更重要, 教师不会因为毕业设计中出现的问题而影响到学生的未来就业, 毕业设计不过是规模较大的作业, 于是在形式上简单地堆砌出一篇论文来敷衍教师。思想上的认识使得学生们仅将很小一部分精力放在论文上, 最终导致毕业论文质量极为低下。

1.4 学校的错误管理

学校的错误管理体现在两方面, 一方面是毕业设计的时间安排不够合理, 大部分高校将毕业设计安排在最后一学年, 这一学年是毕业生最为忙碌的一学年, 毕业实习、外出应聘、各种资格考试, 使毕业生的精力远远无法支持如此大的压力, 时间与精力被大大挤压, 于是毕业设计的质量也大打折扣。再加上学校缺乏对学生社会调研能力以及论文写作能力的培养, 学生能力不足, 于是导致毕业设计质量显著下降。另一方面是学校与专业的连年扩招使得导师很难做到一对一的指导, 一对多的指导模式导致导师难以将精力平均分配到每一个学生身上, 于是必然导致学生受到的指导被分散, 如此松散的师生联系将无法保证毕业设计的质量。再加上导师致自身能力的不足、学校审批制度的不严格, 无疑使毕业设计难以做到“严把关”。

2 改善毕业设计质量的具体做法———教学改革

相较于高校开设的其他专业, 工商管理专业对于学生在文字处理和文字表达两方面的工作能力更加重视。而影响学生这两项能力的最重要因素, 正是在校期间的教学过程。故高校应该针对毕业设计进行教学环节的改革, 这样可以保证教师更好地给予学生指导, 引导学生更好地完成毕业设计, 进而提高学生在未来工作的实际应用能力。

2.1 结合企业或社会的实际来选题

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推进使得越来越多的企业融入到世界这个大市场中, 面对着各种竞争, 许多新事物不断地诞生, 随之也出现了许多的新问题, 这些新问题与新事物都可以作为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的选题方向。由于这些问题非常具体, 所处的环境也各有差异, 故可以使用不同的理论来分析, 所以与社会及企业实际相结合的主题, 在论文选题上具有非常高的可行性。

举例来说, 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财务管理以及广告策划等强调微观价值的应用性主题, 都可以满足毕业设计关于务实性的需求。对于那些已经在实习或进入企业工作的学生来说, 可以直接结合自己实习或工作中遇到的具体问题进行研究, 通过亲身思考来探讨解决之道, 由于他们的毕业设计与工作实际联系非常紧密, 于是毕业设计的质量也会令人非常满意。虽然毕业设计与工作实际相结合会使学生与教师都面对着一定的压力, 但是具体实例之间的差异使得毕业设计具有了创新性, 学生在寻求教师指导时, 也会接触更加频繁, 紧密的师生联系也将会保证指导具有有效性, 于是毕业设计质量将会随之明显提高。

2.2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进行教学设计改革

若要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来进行教学设计改革, 首先需要高校进行社会调研, 以明确人才市场或用人单位对工商管理人才的具体需求。然后根据从业方向来设置教学计划, 如第一学年培养学生技能, 第二学年学生选择就业方向, 第三、四学年按照具体的方向进行具体教学与实习, 这样可以避免学生选题混乱, 设计内容不符合实际。

这种工学结合的新型教学改革方向有如下几个:一是校企合作的双向互动模式, 学校和企业两个主体的参与可以使学生体会到完全不同的环境, 享受差异显著的资源。在这种新的教学模式下, 毕业生大多会成为应用型人才, 而这种应用型人才, 自然不会撰写出浅显的理论性文章, 他们高水平的理论实践能力使得他们做出的毕业设计必然是与实际问题相结合的, 对实际问题必然给予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二是订单式的工学交替教育模式, 这是一种对综合素质人才的高效培养模式, 学校与企业签订了人才培养协议, 制定了人才培养计划, 不仅使学生的学习目标和未来就业相适应, 也使得学生在毕业设计的科研创新方面有了理论与技术的支撑, 毕业论文质量也会因此得到改善。

2.3按照专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来制定相关的教学要求

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的未来就业方向是进入企事业单位并承担起管理者的角色。故在校期间, 学校既要培养其专业能力, 也要塑造其综合能力, 使该专业的毕业生兼具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 在教学中, 既要做到理论素养的不断提升, 也要实现论文与实际的有机结合。日常教学应该以上述要求来制定教学目标, 而不要以毕业设计作为教学目标。

举例说来, 可以采取简化毕业设计相关教学环节, 加强对毕业设计本身内容的考核;或者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对毕业设计研究深度的要求, 转而注重毕业设计和实际管理问题的结合。只有经过了这样的教学改革, 学生才会在选题、调研、搜集文献资料、获得教师指导等方面得到自我的提升, 才能更好地将所学到的专业知识灵活地运用到毕业设计中, 使毕业设计成为理论实践完美结合的分析报告, 而非浅显的理论性文章, 学生也可以更完善地面对学校开展的相关考核。

3 结语

工商管理专业在毕业设计质量上一直存在着问题, 导致这些问题的主要因素是教学中存在着许多不利于毕业设计质量提高的问题。本文对毕业设计问题进行了介绍, 进而阐述了具有可行性的教学改革建议, 望对从事相关工作的教育工作者起到参考作用。

参考文献

[1]徐广.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设计改革——以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为例[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2, (04) .

[2]程芳.本科毕业论文教学改革研究——以工商管理专业为例[J].商业经济, 2010, (14) .

[3]丁炎.浅谈基于“工学结合”的工商管理专业学生毕业设计教学模式改革[J].现代经济信息, 2013, (05) .

[4]骆建艳, 周春蕾.工商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创新改革研究[J].消费导刊, 2008, (24) .

[5]旷开源.管理类专业本科毕业论文 (设计) 教学改革初探[J].教育探索, 2008, (09) .

[6]潘连柏.工商管理课程设计教学改革初探[J].科教导刊旬刊, 2011, (17) .

[7]饶莉.探索新时期普通高校工商管理本科专业的培养途径[J].科学咨询:决策管理, 2007, (05) .

[8]丁炎.浅谈基于“工学结合”的工商管理专业学生毕业设计教学模式改革[J].现代经济信息, 2013, (5) .

上一篇:统计概率下一篇:公路工程施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