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改革市场营销

2024-07-29

企业改革市场营销(精选12篇)

企业改革市场营销 篇1

一、电力市场营销的内涵

电力市场营销是建立在经济科学、行为科学、现代管理理论基础之上的综合性应用科学,研究以满足消费者需求为中心的电力企业营销活动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具有全程性、综合性、实践性的特点。它包括电力营销原理、电力市场调研、电力需求分析、电力营销组合等内容。

二、电力企业改革下电力市场营销存在的问题

由于电力行业由一定的特殊性,在我国计划经济体制下,长期的缺电局面和“以产定销”的做法,形成了售电部门服务消费者的观念淡漠,僵化,市场营销在电力企业管理中没有摆到应有的位置。由于处在转轨和市场营销的初级阶段,仍然存在大量的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

市场营销体系不适应市场变化的要求,专业网点布局不合理,营销组织结构不健全,人员素质低。

(二)

经营思想没有真正以市场为导向, 仍然习惯于“靠国家、靠政策、靠行政手段”的方法去处理和解决市场经济环境中的问题。

(三)

市场经营意识淡漠, 具体表现在市场营销知识欠缺, 市场观念落后于市场规律的变化, 对市场需求研究分析不够, 市场开拓不力, 技术支持系统不能满足信息采集的需要。

(四)服务水平不高,服务意识落后,坐等客户上门的现象普遍存在;

服务方式和项目远不能适应客户的需求;仍停留在计划经济阶段,没有推出适应客户的多样化的服务项目;服务质量不高,“门难进,脸难看”的面孔没有根本改变,距离便捷高效的要求还存在相当的差距。

三、供电企业的市场营销策略

(一)制定营销战略。

电力营销战略,是指电力营销企业确定的在未来的某个时期欲达到的营销活动目标以及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所预定要采取的行动方案。而营销战术是从属于营销战略,解决营销活动中局部问题的方法。

1、营销企业决策层。

要立足于营销战略的管理,监督营销职能部门把握战略计划的实施,搞好企业内部机构的协调统一,疏通企业外部营销环境。

2、营销职能部门。

职能部门要上对决策层负责,为实现战略服务,下要领导营销岗位人员,主导具体的战术。在战术上应该树立新的观念,比如,不要一味以销售电能产品为出发点,要以客户的需求为出发点,不要计较每一项短期营销目标的盈亏,既要考虑现实的消费者需求,同时还应该考虑到潜在的需求,求得企业的长远发展。

3、营销岗位人员。

营销岗位人员是营销战略与战术的具体实施者,因此必须改变目前人员素质普遍不高的现状,将文化层次高、责任心强、思路清晰的人才充实到营销战线上来,使其具备灵活多变的营销技巧,高效的完成营销战术的任务。

(二)加强与客户的沟通,完善电力客户经理制。

营销以客户的需求为中心,加强与客户的沟通是了解客户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据国外的有关调查,如果客户对服务不满意,大约只有5%的人会主动提出意见和建议,绝大部分人都会选择沉默。如果在竞争性行业,他们就会在行动上选择“用脚投票”——更换供应商。因此,要想充分了解到客户的意见和需求,就必须主动走近客户,而不是坐等他们上门。当然,沟通的方式多种多样。比如,定期召开用电客户座谈会、编辑客户刊物、对客户进行调查、向客户公开办事程序、开展公益活动、密切与新闻媒体的关系、加强企业形象宣传等。

(三)建立有效的激励奖惩机制。

作为电力营销的实施者,服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与服务质量有着直接的联系,所以,企业应该感建立科学合理的激励奖惩机制,而制定一套科学的评估标准,则是激励机制是否有效的关键。

(四)实施市场拓销策略。

首先,要针对天然气、太阳能、煤油等各种能源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态势,广泛向社会宣传增供扩销政策,逐步引导客户选择在最终能源市场上对电力这一高效清洁能源的消费,抢夺市场份额;其次,要针对国家推进农村电气化、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城镇化建设以及农村电网改造、电价普遍降低创造的良好的用电环境,大力开拓农电市场,通过采取直抄到户、一户一表等手段,为农业、农村、农民的用电在服务、价格、可靠性等营造更加有利的条件,进一步刺激和引导广大农业、农村、农民用电的积极性,第三,要针对用电全面放开、用电贴费取消,积极培育新增电力市场,大力推动电锅炉、电冶炉等大功率用电设备的推广应用,第四,针对用电峰谷差大,深夜用电不足的实际,大力推广分时用电装置,开拓低谷时市场。

四、结论

我国电力市场营销的理论和实践还不成熟,对目前电力市场营销中存在的问题,也急需从理论和实践上寻找答案。由于电力体制的改革,电力企业只有不断地在调整市场营销战略性的大做文章,才能寻找到新的利润增长点,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于佩友, 电力市场竞争与营销策略林业勘查设计2007/03

[2]、张百纳, 浅谈电力市场营销, 华商2007/17

[3]、周蓉芬, 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电力大营销, 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03

[4]、王运明, 浅谈供电企业电力营销管理总体策略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S1

企业改革市场营销 篇2

“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有企业改革之路”

院系: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班级:

学号: 姓名: 94110202班 200704112057 齐绍杰

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有企业改革之路

经过1978年开始的30多年的努力,中国国有企业改革最为困难的阶段已经过去,国有企业微观经济基础再造的任务已经初步实现,绝大部分国有企业已经成为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市场竞争主体,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国有经济继续有力地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主导作用。全面回顾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历程,认真总结其中的基本经验,对于今后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改革背景

传统国有企业在政府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只是无权、无利、无债的政府的“附属物”。

(一)传统国有企业体制特点

国有企业在管理体制方面,国家对国营企业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在计划管理方面,国家制定 指令性计划决定国营企业 各项经济活动;在投资管理方面,国家对国有企业基本建设的投资权高度集中;在财务管理方面,国家对国营企业实行“统收统支”和“大锅饭”财务收支管理制度;在生产品进入流通方面,国家 对国营企业产品和原材料“统购包销”进行分配和定价的统一管理:在劳动工资管理方面,国家对国营企业用工进行统一分配。

(二)传统国有企业体制弊端

传统国有企业体制的建立的过程是指令性计划经济模式形成的过程。这种经济模式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是国家宏观经济调控和微观经济运行的唯一模式。在新中国建立初期对恢复国民经济发挥了其集中体制的积极作用。但是进入正常经济运行后,传统国有企业体制的弊端也就暴露无余。主要表现在:

1.企业不分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

国家作为国有企业的出资人不可能直接管理企业,应当由国家授权出资人表对国有企业进行管理。但是在传统的国有企业体制中,国有企业管理主体分散,出资人不到位。没有统一的国有企业出资人代表,过夜企业的管理是“九龙治水”,效率低下,重复建设惊人,国有资产损失严重。

2.国有企业不是市场主体和利益主体,没有积极性

在指令性计划经济模式中,以及在传统的国有企业体制中,国有企业是政府的附属物,是国民经济的生产车间,而不是独立的市场主体,对政府“等、靠、要”政府对国营企业管得过多、过细、过死,导致传统国有企业没有活力,体制运行产生消极后果:一方面资源极大浪费,另一方面产品严重短缺。

3.国有企业员工端“铁饭碗”、持平均主义“大锅饭”,没有积极性

在传统国有企业体制中,企业从领导人员到普通员工的收入与自己的工作效率基本没关系,国有企业收入分配的办法是长期吃“大锅饭”,而且保持了几十年一贯制的低收入。国有企业职高的创造力受到很大压抑,人力资源效益比较低下。

4.统购包销和短缺经济替代了市场和市场竞争,使国有企业无市场竞争了 改革开放前不承认市场竞争,长期的闭关锁国政策与传统国有企业体制相结合,导致国有企业远离市场,缺乏发展动力,没有竞争力。

二.改革历程

(一)探索期(1978-1992)

1978年12月,具有深远意义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这次会议决定证实吹响全国国有企业改革这一伟大历史 进程的号角。从1978年到1992年,国有企业改革由浅入深,从点到面,经历了长期的不懈探索。

1.扩权让利阶段(1978-1981)

1978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四川省选择了重庆钢铁公司等6户大方国营工业企业,在全国率先进行“扩大企业自主主权”的试点。试点的主要内容是,逐户核定去也的利润指标,规定当年的增产征收目标,允许企业在年终完成计划以后提留少量的利润作为企业的基金,并允许企业给职工发放少量奖金。1979年1月又将6户增加到100户。

2.经济责任制阶段(1981-1983)

1981年初,山东省等地以首钢为代表的企业在扩大企业自主权的基础上实行了利润包干的经济责任制,从“扩权”到“定责”深化了“企业扩权”之后,全国各地陆续实行一些不同的包干方法。这些包干办法同扩发企业自主权一起,逐渐发展成为工业生产经济责任制的主要内容。

3.两步利改税(调整企业与国家分配关系)阶段(1983-1987)

为了更好地发挥税改在经济活动中的调节作用,进一步理顺国家和企业的关系,1983年开始进行“利税改”的第一步改革,即实行利税并存的制度。1983年2月28日,国务院转批财政部《关于国营企业改革“利改税”办法。具体做法是:国营企业保留原来的工商税,把相当于基数利润的部分改为所得税,烦忧盈利的国营大中型企业,按55%的税率计征所得税,所得税后的利润,一小部分上缴国家,一定三年不变。剩余部分按照国家核定的留利平留给企业。小型国有企业则实行利润按8级超额累进税率缴纳所得税,与企业自负盈亏。1984年9月19日进行了利税改的第二步。

5.承包经营责任制(促进经营权与所有权分离)阶段(1987-1992)

从1987年开始,全国掀起了第一次承包热潮。承包的主要形式有:(1)“双保一挂”,即报上交税利、保批准的改革项目,工资总额与实现利税挂钩;(2)上交利税递增包干;(3)上交丽人基数包干,超收分成;(4)行业投入产出包干等。承包制的基本特征是:包死基数、确保上交、超出多留、歉收自补。

(二).国有企业改革突破期(1992-2002)

1.确立目标:宏观上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和微观上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1992-1993)

1992年7月国务院明确了企业转化经营机制的目标,机企业应当适应市场要求,陈伟依法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商品生产和经营单位,成为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企业法人。1993年11月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明确提出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是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从此,国有企业改革进入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突破期。

2.试点突破:现代企业制度试点阶段(1993-1998)

19936年,各地结合国有企业发展和改革,以理顺企业产权关系为核心,采取多种形式进行新的企业组织制度试点。1995年开始,国务院正式确立全国100家企业进行现代企业制度试点工作。试点内容主要有:(1)完善企业法人制度;(2)确定试点企业国有资产投资主体地位;(3)确定企业的公司组织形式;(4)建立科学规范的公司内部组织管理机构;(5)改革企业劳动人事工作制度;(6)健全企业财务管理制度。试点实验表明,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有成效的。

3.全面推行:大中型企业“脱困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国有企业战略性改组阶段(1998-2002)

面对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的面临的严峻形势,1998年3月新任国务院总理朱镕基提出,“用三年左右的时间使大多数国有大中型亏损企业摆脱困境进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经过三年的努力,国有资本继续向重点行业、大中型重点企业聚焦,国有经济在石油、石化、电力、电信、冶金、有色金属、铁路、军工等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发展迅速,促进国有经济的结构调整和布局优化。而在机械、电子等一般竞争性领域,非公有制 经济发展较快,国有经济的比重明显下降,所有制结构 出现积极变化。

(三)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期(2002-2008)

进入新世纪,特别是2002年党的十六大以后,以出资人为目标的国有企业改革进入深化和完善阶段。此阶段特点是:企业层面完善公司制、股份制,建立一套现代化产权制度;从宏观层面建立一套新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从之力层面建立一套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

1.完善股份制和建立现代产权制度阶段(2002-2003)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国有企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要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进一步探索公有制特别是国有制的多种有效实现形式,大力推进企业的体制、技术和管理创新。除极少数必须由国家独资经营的企业外,积极推行股权制,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实行投资主体多远化,重要的企业有国家控股。按照现代企业的制度的要求,国有大中型企业继续实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革,完善法人治理结构。

2.国有资产监督委员会建立和全面推行的阶段(2003-2008)

从中央层面来看,在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方面,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主要进行一下具体工作:(1)规范中央企业负责人的薪酬标准管理;(2)完善中央企业考评体系;(3)启动中央企业人事制度改革;(4)实行外部懂事占多数的新的董事会制度试点工作和中央企业经营预算制度。

3国有企业公司治理结构的形成和不断完善阶段(2002-今)

随着改革的深入,理论界逐渐达成共识:国有企业公司治理结构可以考虑分为四个层次,即:一是出资人机构为三级国资委;二是懂事与 董事会及所属的委员会;三是监事及监事会;四是以总经理(CEO)为首的搞管理层。国语企业公司治理结构的目标是在上述四个层面形成既协调又相互制衡、权责利一致的高效领导体制。包括:(1)董事会科学的决策机制;(2)监事会对董事会和高管层、董事会对高管层有效的监督机制;懂事会对高管层合理的激励机制。

三.国有企业改革成果

我国国有企业改革是一次成功的改革,成功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公有制经济比重的下降,计划经济下公有制经济占绝对多数的单一所有制结构,迅速转变为市场经济下多种经济成分并存与竞争的多元所有制结构。从本质上来讲, 三十年来中国国有企业改革所取得的主要成就就是解决了以上三类市场失灵问题,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 国有企业改革推进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

2.国有企业改革使得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和影响力得到更好的发挥, 保证了经济发展的稳定运行。

3.国有企业改革有效增强了中国经济总体的国际竞争力。

1明确并初步学会按照市场需求组织生产。

2、刺激了供给增加和买方市场的形成。

3、产品和企业的分化加快,一批有竞争力的优势企业脱颖而出。

4、在剧烈的市场竞争中涌现出一批企业家

不论理论和政策上采取了何种“说法”中国国有企业改革从开始实际上就是“市场导向”的。改革之初,企业对生产什么、生产多少、按什么价格出售无法自主决定,国家计划“管得过多,统得过死”,被当成是企业体制的一大弊端而需要改变,因而要求企业“面对市场组织生产”。企业首先进入的是商品市场,在商品市场中则首先进入的是消费品市场。决非偶然的是,价格改革构成了80年代经济改革的重点,首先得以放开的是大多数消费品价格,尔后通过“双轨制”的调放结合,到80年代末、90年代初又放开了大多数投资品价格。中国国有企业首先经受了商品市场的竞争洗礼,产生了一系列重要成果。

1、明确并初步学会按照市场需求组织生产。

2、刺激了供给增加和买方市场的形成。

3、产品和企业的分化加快,一批有竞争力的优势企业脱颖而出。

国有中小企业营销模式的改革研究 篇3

关键词:中小企业 营销模式 改革 研究

一、当前国有中小企业的营销模式

国有中小企业在国家经济发展中始终是最活跃的,最有活力的一部分。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生产供应不足、商品短缺以及大型企业的竞争,中小企业发展面临巨大危机,在中小企业面临困境的时候,一大部分中小企业调整营销模式,采用“多品种、小批量”的营销模式,发挥了自身的灵活性,解决了市场商品供应不足,单一经营的的风险。由于自身先天的条件不足,在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举步维艰,推出的产品由于技术含量低,缺乏竞争力而无法与大型企业竞争,市场开发困难,新产品的开发又面临技术和资金的巨大障碍。

(一) 营销理念陈旧、营销手段落后

中小企业的销售明显的反应出了企业的市场开拓力度不够,由于企业自身规模小,行业信息来源少,营销手段大多照抄或模仿其他企业,企业经营缺乏营销战略的指导,相当大一部分的中小企业将企业营销简单的认知为产品销售。

(二)缺乏营销的创新力

经济的快速发展日益加剧着市场竞争,中小企业的数量和规模也在发展中快速增长,面对巨大的市场竞争压力,一些企业在竞争中没有考虑改革营销模式,而是采取低价竞争,同等企业,同等质量的产品企业之间出现了打价格战的竞争模式,这样的营销模式不仅扰乱了正常的市场秩序,也无异于自取灭亡。在面对激烈竞争中,一大部分中小企业只为眼前的利益,缺乏营销改革的创造力。

(三)营销战略难以适应市场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一部分中小企业被淘汰掉了,一部分机动灵活、适应市场竞争的一部分存活下来了,但由于没有完善的营销战略,其企业也难以壮大。由于信息渠道面窄,行業定位不精准及企业看重眼前利益,使得企业只顾当前的营销机会却不能看到市场环境的变化对企业的威胁。

二、国有中小企业营销模式分析

营销战略是指在SWOT即优势(Strengths)、劣势(Weaknesses)、机会(Opportunities)、威胁(Threats)分析基础之上,找出最适合自己的长期发展方向的战略,它集中了企业最核心的竞争力。

(一)营销目标模糊,缺乏远见

大部分中小企业经营范围相对狭窄,自身企业缺乏竞争力,难以打破现有市场分割,同时又缺乏开拓新市场和勇气和战略,对自身经营产品营销目标模糊不清,不能够及时对产品进行自主革新,难以为新产品开拓市场,也难以扩大企业经营范围。

(二)营销能力先天不足

中小企业本身规模小,人力、物力、财力不足,加上经营模式的不够完善,这样的企业缺乏科学的人才培养计划、没有合理的人才使用机制。财务实力不足,组织协调能力不能完善发挥等这些因素导致国有中小企业营销能力的先天不足。

三、国有中小企业营销模式的改革方向探究

(一)革新营销观念

当前的经济已发展到将各种高端专业信息技术与市场竞争和产品营销结合在一起的信息经济时代,形成了营销虚拟化、消费者身份虚拟化、消费行为网络化的一种新型的营销模式。这就要求国有中小企业必须尽快革新营销观念,必须将新的营销方式方法迅速与新的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整合。

(二)营销模式的革新

中小企业必须革新自身的营销战略,方能在资源紧缺,在诸多复杂的竞争中立足,中小企业应该利用自身的特点,发动自身机动灵活,反应迅速的优势瞄准市场需要,在大企业忽略的市场上赢得竞争的优势。利用自身规模小、接近市场、反应迅速、资源消耗少的特点进入规模小起点低的大企业的边缘地带进入市场,逐步壮大自身,与大企业协作共存,积累经验,经营模式逐步迈向专业化,慢慢由小变大,由弱变强,占领市场。

(三)提高创新意识,开拓市场

企业的活力在于不断创新,不断的对自身的技术、市场、营销、服务等各方面的创新,中小企业可以通过增加产品销售种类、改良新的产品样式、提高产品质量等方式来迎合市场多样化的不同需要来进行产品创新;将高新技术与自身企业结合,引进新技术,配合市场需要进行发明创造,通过技术方面的创新使科学技术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转化为企业利润新的增长点;在营销服务方面,大胆的创新模式,在战略上遵循市场导向、顾客导向和社会导向,创建出符合企业发展,满足市场需求的新型的营销及服务模式。创新可以快速为企业带来活力,增加利润,但创新也同时有很大的风险,企业应对市场做好足够的分析,详细计划,不可盲目。

(四)调整和整合营销模式,适应多变的市场竞争

面对逆势的市场经济,中小企业可以暂时撤离市场,即利用短暂的撤离获得更高的收益。撤离不是退出市场,而是一种以退为进的营销战略,从另一种角度讲是企业可以利用逆势的时候赢得一个短暂的休整期。企业可以以退为进,寻求新的市场入口,对企业营销策略和销售模式进行全面整合,走出一条适应市场竞争的新的营销模式之路。

四、结束语

国有中小企业也是我国经济发展中重要的一部分,如何使得国有中小企业在经济发展中快速蜕变,快速完成改革之路也是壮大国民经济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在国有中小企业营销模式的变更中,中小企业的路还很长,还有很多方面需要改进。中小企业的营销模式的发展方向应该是能够满足未来市场的需要,能够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成长和发展才是企业永恒的追求。

参考文献:

[1]蒋才勇. 国有中小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初探[J]. 工作研究,2007(02):47-51.

[2]王洋.有关国有中小企业改革的思考[J].工业技术经济,2003(03):12-14.

[3]涂家林.浅谈推进国有中小型企业改革的有效途径[J].湖北造纸,2002(02):31-32.

[4]邓苍蕾.对加强公路企业内部审计的思考[J].现代商业.2008(18):35-38.

[5]薛君.我国中小企业的市场营销战略及其运用模式[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2000/1:43—46.

企业改革市场营销 篇4

1 我国电力企业市场营销的现状分析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人们对电能的需求量越来越大, 从而增加了电力企业的经济效益。但与此同时, 人们对电能的要求也变得越来越高, 这就使得电力企业不得不进行改革, 以满足人们的使用要求, 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在这样的背景下, 电力企业进入了改革时期。随着电力企业改革工作的不断深入, 电力企业内部的管理人员逐渐意识到市场营销策略对企业的影响, 加大了对电力企业市场营销策略的重视程度。其实,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 各行各业都开始意识到企业市场营销策略的重要性, 市场营销策略将会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经济效益, 进而影响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实力。现阶段, 电力企业越来越独立, 在发展的过程中国家也给予了大量的政策性支持。在新的市场形势下, 电力企业也意识到企业的主要任务就是增加企业效益。而增加企业效益的一个主要途径就是进行合理的市场营销。合理的市场营销策略不仅可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同时还可以促进电力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使电力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下来。

2 我国电力企业市场营销策略中存在的问题

就目前电力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 电力企业市场营销策略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下述三个方面。

第一, 就是电力市场分布不均匀。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人们生产生活过程中用电量不断增加, 从而使得很多地区都出现了用电高峰期, 进而出现了供电不足的现象, 影响了人们正常的生产生活。在这种情况下, 为了满足人们的用电需求, 电力企业必须要加大供应量。但是, 电力企业主要解决的是发达地区的用电荒问题, 对于那些经济不发达的地区来说供电不足的现象仍旧较为严重, 经常会出现停电、断电现象。而电力企业并没有对这些不发达地区的用电问题给予高度重视。电力市场分布不均匀不仅影响了一些地区人们正常的生活, 同时也影响了电力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第二, 就是电力企业内部管理缺少规范性。电力企业情况较为特殊, 电力企业管理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对财务进行管理。做好财务管理工作不仅能维持企业的正常运行, 同时还有利于提高企业决策的准确性。但是现在很多电力企业都存在财务管理不规范的问题, 不仅影响了财务管理的效率, 同时也难以对市场进行准确地判断, 进而影响了电力企业的投资决策;

第三, 电力价格与市场存在较大偏差。目前, 很多电力企业都将关注的重点放在完善电力网络系统上, 从而忽视了电力价格等比较实际问题。现在, 我国电力企业的定价方案还存在比较大的问题, 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市场的了解不够, 定价不合理。另一方面是没有认识到地区之间的差异性, 定价不准确。电力企业定价方面存在的问题也影响了企业市场营销策略的制定, 使得市场营销策略变得更加不合理。

3 电力企业改革下应采用的市场营销策略

鉴于电力企业市场营销策略存在较大的问题, 必须要采取合理的解决措施。首先, 应制定符合电力企业实际情况的营销战略。电力企业的营销战略是其制定市场营销策略的重要参考标准, 将直接决定市场营销策略的合理性。电力企业应依据制定的营销战略逐层确定市场营销部门的任务。第一, 是决策层。决策层的主要任务是制定市场营销战略, 并对相关职能部门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管理, 确保企业处于正常运行状态。同时, 还应加强企业与外部市场之间的联系, 以便能及时适应市场的变化;第二, 是相关职能部门。各个职能部门在企业中处于中间阶层, 所承担的任务比较重。一方面要和决策层进行沟通, 以便更好地了解企业的营销战略。另一方面还要和基层员工进行沟通交流, 关注用户的需求变化情况;第三, 是营销人员。营销人员是企业营销战略的直接执行者, 其专业水平将直接影响到最终营销战略实施的情况。因此, 必须要提高营销人员的专业水平。完成上述工作相当于是对电力企业内部的营销管理系统进行了重新的梳理, 使其变得更加规范化。

其次, 应加强和客户的沟通, 了解客户的需要。市场营销的主要对象就是客户, 只有全面了解客户的需求才能制定出符合市场实际情况的营销策略。但就目前的情况来看, 电力企业和客户之间的沟通比较少, 从而影响了电力企业对市场的判断, 进而影响了电力企业的相关决策。因此, 必须要加强和客户之间的沟通交流。例如, 可以组织客户会议, 面对面地了解客户的需要。

最后, 应完善全国电力市场。不同地区对电力的需求是不同的, 电力企业在关注发达地区的用电需求时也应关注经济不发达地区的用电需求。为了避免出现资源浪费, 电力企业可以根据地区的实际情况将客户划分成不同的类型, 并采用不同的供电策略。同时, 还可以根据地区差异制定不同的营销策略, 实现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

4 结论

总之, 在电力企业改革的背景下, 电力企业市场营销策略的制定对电力企业的发展具有较大的影响。因此, 电力企业应加强对市场营销策略的重视, 制定合理的市场营销策略, 提高电力企业的经济效益, 使电力企业能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郭穗燕, 梁裕琪.电力市场营销理念及策略分析[J].中国电力教育, 2012, 36:117-118.

[2]张凤义.树立营销新理念实施营销新策略——探析新形势下电力市场营销的现状及营销策略[J].中国商界 (上半月) , 2010, 05:155-156.

企业改革市场营销 篇5

在我国全面推进粮食购销市场化没有现成的路可走,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改革也没有固定的模式可循。在新的形势下,只有用新的发展观来认识和推进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市场化改革,才能走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改革发展之路。|

(一)建立新型的政府和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关系,实行政策性业务市场化运作

在粮食购销市场化的条件下,政府和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的关系如何定位,这是改革的首要问题。

应该看到,我国已经进入了全面实行粮食购销市场化的新时期。政府在利用操作载体调控时,不再需要象过去那样用它来垄断市场、包办经营,而是用来解决市场失效的问题。国有粮食购销企业不再是行政部门执行政策的附属机构,它的政策性工具的职能是根据政府调控市场的需要,时而发挥、时而退出,时而强、时而弱。因此,政府应该设法使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营主体。当政府需要矫正市场失效,利用国有粮食购销企业为操作载体实现政策性目标时,应明确相互的责、权、利关系,实行契约式经营。在一般情况下,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则和其他多元化主体一样在市场上平等竞争、正常经营,政府不再进行额外保护和干涉。在应急状态,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应该以执行国家政策为第一目标。从长期看,政策性业务市场化运作是在市场条件下政企分开的一个发展方向。在短时期内市场还不完善的情况下,政策性业务市场化运作的主要对象还是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和储备企业;当市场逐渐完善以后,政策性业务可以在有条件的多元化经营主体中招标操作,这样可以降低国家执行政策的成本,有利于企业内在机制的激活。

(二)实行多元化的产权形式和灵活多样的组织经营方式,开拓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新的发展空间

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的改革目标如何设定,这是市场化改革的关键问题。改革不是要把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改垮、改掉,改革的目的是进一步解放生产力,把企业搞活、搞好。因此,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改革目标的设定要放在国家宏观发展战略的大视野里进行综合考虑,通过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和组织、经营形式的创新,开拓新的发展空间,使改革后的粮食企业有所作为。

1.国有粮食购销企业要在稳定粮食市场中发挥独特的重要作用。在全面推进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的过程中,特别是对主产区而言,到底需不需要国有粮食购销企业这样一个直接面对农民的粮食采集系统?这个采集系统到底需要保留多大的力量?对此,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

第一,从粮食这个特殊商品的双重属性来看,粮食作为一般性商品,需要全面进入市场;粮食作为关系到经济安全、社会稳定的重要战略物资,要受到国家的行政干预和控制,特别是在粮食短缺时更是如此。粮食商品的特殊性决定了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区别于一般性国有企业,其改革具有特殊性和复杂性。

第二,从粮食收购市场的不确定性看,我国的粮食生产和流通都处于高度分散化的状态。在这种情况下,当粮食出现过剩时,多元化市场主体迅速退出,加剧了粮食过剩;当粮食出现短缺时,多元化市场主体迅速进入,加剧丁粮食短缺。由于收购主体的逐利行为导致了粮食收购市场的不确定性,使生产领域的矛盾在流通领域被放大,从而容易引发市场的不稳定。

第三,从国家调控市场的直接控制力看,从1993年以后,我国逐渐放开了粮食批发市场,放开了粮油加工市场和粮食零售市场;从2001年以后,又逐步放开了部分主销区和主产区的收购市场,现在国家对粮食市场的直接控制力除了储备体系之外,就剩下主产区收购市场上的一部分国有粮食购销企业了。第四,从现阶段粮食供求形势看,我国已从粮食相对过剩阶段转为综合平衡阶段,特别是经过了几年粮食连续减产之后,粮食购销市场放开将面临着几大压力:面临着工业化过程中农村劳动力不断外流、耕地继续减少、人口不断增加,粮食供求矛盾日益突出的压力;面临着阶段性粮食价格持续上涨,可能引发通货膨胀和城市低收入群体食物保障的压力;面临着市场放开后,多元化主体逐利投机行为、消费者预期放大效应带来的市场风险压力;面临着粮食品种结构性矛盾和地区不平衡、交通运输瓶颈、财政能力相对不足和政府应对突发事件时直接控制力弱化的压力。因此,在这种形势下进行市场化改革承担的风险要比在粮食过剩条件下改革的风险大得多,市场化改革的难度很可能会超出人们的预想,政府需对放开后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有所准备,采取常规措施和特殊措施相结合的手段应对。

综上所述,粮食购销市场放开,并不等于要将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放掉,国家在粮食主产区一定要保持政

府在基层粮食采集系统中的一定份额和力量,这是宏观调控、掌握粮源、打击投机行为、稳定市场的需要,也是保护农民利益的需要。这部分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可以采取国有独资或国有控股的形式,将骨干力量保留下来,继续作为国家在粮食收购领域的采集系统单独存在;也可以结合中央和地方储备粮系统,作为储备系统的基层收购单位存在并发挥作用。

2.国有粮食购销企业要立足于县域经济,在为农民服务和粮食产业化经营中拓展新的发展空间。县域经济是农业发展的基础平台,是消化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渠道。国有粮食购销企业主要设施都在县乡两级,常年为农民服务,和农民有着必然的联系。因此,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的改革要立足于县域经济,扎根于农村,服务于农民,通过多元化的产权制度改革,不断地创新企业组织形式和经营形式:可以成立为农民粮食收购、储藏、加工服务的经济合作组织;可以根据农民和市场需要,开展粮食去 杂、烘干、质量分级等经营服务业务;可以采取公司加农户的形式,实施“订单农业”,与农户开展合作经营;可以和加工厂、龙头企业结成利益共同体,在延长粮食产业链、搞好深加工、提高粮食附加值上下功夫,走粮食产业化经营的道路。总之,要通过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的改革,在县域经济中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在促进城乡经济协调统筹发展的同时为自身找到新的生存空间。

3.国有粮食购销企业要在整合和推进现代粮食物流体系中做大做强。在加入WTO和推进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的新形势下,通过整合提升现有粮食仓储运输资源,推动我国现代化散粮物流体系的发展,降低流通成本和费用,增强企业竞争力已成为历史的必然。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在现代散粮物流体系中处于源头地

位,政府要抓住这一源头,将骨干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和市场中处于龙头地位的大型加工企业、仓储企业和重要港口设施等进行对接,根据我国粮食的合理流向,打破区域和行政界限,统筹规划,组建一批具有影响力的大型粮食龙头股份制企业。从基层的散粮运输开始,发展区域性的散粮物流体系,如以大连北良港为龙头整合东北粮食走廊,以广东虎门港为龙头整合珠江粮食走廊,以上海外高桥码头为龙头整合长江粮 食走廊,以广西防城港为龙头整合西南粮食走廊,继而不断地向全国散粮物流网络推进,使粮食企业在降低粮食流通成本和费用方面挖掘新的利润源,从整体上提高宏观调控能力和流通效率,从而增强国内和国际市场竞争能力。

(三)建立新型的市场管理机制,为粮食企业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我国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经历过艰辛的探索,积累了一些经验与教训,可用于建立新型的市场管理机制之中,推进新一轮的市场化改革:

第一,改善政府对粮食的宏观决策体制。市场化和高风险是一对孪生姐妹,市场化条件下加强粮食宏观调控需要建立一个能够对市场快速反应、高效率的政府宏观决策体制。我国目前对粮食管理的事权比较分散,不利于政策统一制定和协调,有时行政措施互相牵制、互相抵消,难以适应加强宏观管理、应对市场化高风险的需要。建议进一步改善政府对粮食的宏观决策体制,统一研究制定粮食政策和宏观调控决策,促进粮食生产、流通、储备、进出口、粮食补贴、信贷投放、市场管理等各个环节的协调发展,确 保市场稳定和国家粮食安全。

第二,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呼吁粮食市场管理法尽快出台,以便使政府行为和企业行为有法可依。当前最急需的是建立市场准入制度,要明确规定进入粮食市场的不同类型的粮食企业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规定商品粮周转库存数量),建立市场秩序,增强市场的支撑能力。

第三,政府要充分利用金融信贷手段,加强对粮食市场的间接控制。政府除了运用政策、法规加强宏观调控外,还应利用金融信贷手段加强对粮食市场的间接控制。考虑到农发行的主要业务就是为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和储备企业提供政策性信贷服务,随着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改革后经营量的大幅度下降,农发行的信贷业务也相应缩减。因此,国家应下决心调整农发行的服务对象和业务范围,建议参照美国农产品信贷公司(CCC)模式,根据我国国情和财力情况,对农发行进行改组,成立中国粮食信贷公司,使其成为一个专门为粮食购销、储备、加工和进出口服务的政策性信贷公司。政府以此为载体,实现金融对粮食市场的间接控制,必要时对粮食市场薄弱环节进行重点引导扶持。该公司在国家财政有能力注入资金的情况下,还可以承担对农民的直接补贴和提供营销贷款,在粮食市场价格低于农民实现简单再生产所必须的成本时,根据农民自愿,营销贷款可直接转为农民的售粮收入。

第四,加强市场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批发市场和期货市场。政府要强化粮食市场信息的监测预警、统计分析、质量检验、标准规范等方面的工作,搭建政府监控网络和为市场、农民、粮食企业服务的平台,为企业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采取特殊政策解决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历史包袱

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存在的“三老”包袱问题,是粮食流通体制所有历史矛盾的集中体现和症结所在。这个问题不解决,改革就难以推进。因此,必须下决心采取特殊政策解决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的历史包袱问题,使改革能够顺利进行。

(一)对企业的政策性亏损实行新老划断、停息挂账,并从企业中剥离出来,由各省粮食主管部门集中管理,由财政逐年核销。

(二)按保护价收购的老粮食库存,划归各省粮食主管部门管理,按计划分步销售,粮食由企业代管,价差损失由财政负担。

(三)对国有粮食购销企业职工要全部纳入社保统筹,所需资金由风险基金支付。对于转制和下岗分流人员的补偿金,要采取各种办法补偿到位。或比照煤炭等行业采取的办法,通过安排专项资金,解决国有粮食购销企业下岗职工安置所需资金。

(四)企业的经营性亏损也是历史遗留下来的,其成因非常复杂,国家政策如果不管,改制后的新企业也不可能接收,即使强制要求接收,那么新企业也将因为信用差难以获得信贷支持,无法开展经营。因此,对这部分经营性亏损应采取特殊办法单独处理。建议以县为单位成立粮食资产经营公司,集中解决经营性亏损包袱和盘活现有资产,具体方法如下:1.将所有企业的经营性亏损债务都集中划 入资产经营公司,同时将这些企业的现有设施和人员也划入资产经营公司统一管理。2.将优良资产剥离出来,组建各种新的股份制公司,灵活进行业务经营活动,公司经营利润一部分用于逐年偿还企业经营性亏损挂账。

3.企业对职工的欠款,在职工自愿的基础上,可以采取“补偿金转股”的形式处理。计算出企业欠职工补偿金、工资、医疗费、社保资金和集资款等总额,作为职工的股份进入改制后的股份制公司。转股的资产要经过评估。4.考虑到一部分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因所欠债务,已被法院冻结账号、准备拍卖资产的实际情况,建议对外单位欠款在双方协商的基础上,采取“债转股”的形式处理。计算出企业所欠的债务

(不包括农发行),作为债权人的股份进入改制后的股份制公司。

(五)对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应实行渐进式的改革,处理好改革与稳定的关系。在粮食供求形势相对宽松的情况下,改革的步子可以大一点;在粮食供求形势相对偏紧的情况下,改革的步子要小一点。在当前形势下进行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的改革,要有几年的过渡期,避免形成社会不稳定的因素。

发电企业如何应对电煤市场化改革 篇6

一、电煤市场化改革的背景

我国煤炭行业从1993年开始改革,持续进行市场化运作。但是,当时为确保电价稳定,国家设定了国有大型电厂的电煤价格,这就是“计划煤”和“市场煤”的“双轨制”。“双轨制”是煤电矛盾的根源。

近几年,随着电力紧缺现象的出现,火电大扩容使煤炭需求大增,“市场价格”与“指导价格”的差距也迅速扩大,煤炭企业越来越不能接受“指导价格”。2005年,国家规定电煤合同价格的涨幅要控制在8%以内,但市场价格的大涨使限价失去了效力,一些合同价格的涨幅超过了8%。2006年,发改委进一步放开价格管制,取消干预措施,提出“由煤电双方自主确定交易价格”,但由于留有一个补充规定,在“全煤会”上签订的合同数量继续减少。2007年,我国改变了延续50多年来由政府集中组织供需双方企业召开订货会的办法,而是采取在国家宏观调控下,企业自主衔接资源、协商定价的新机制。此举标志着政府取消了中国最后一个带有计划经济色彩的物资订货会,电煤“双轨制”完全退出了历史舞台。

电煤价格放开无疑是中国能源改革的一大进步。煤炭完全市场化使价格成为有效的短期工具,在煤炭短缺的情况下,煤价升高以抑制需求,增加供给;另一方面,电力企业可以自主购煤,形成竞争态势。但是,在电煤价格完全放开、发电成本大幅提高、电价还没有市场化的的情况下,发电企业将面临着效益继续下滑甚至全面亏损的局面。

二、发电企业如何应对电煤市场化改革

电煤市场化使发电企业的经营陷入了困境。对发电企业来讲,如何应对电煤市场化改革已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

(一)加强安全生产是发电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胜的坚强后盾

电煤市场化的不断推进使发电企业不得不面对如何处理安全生产和争取利润最大化的问题。由于电力是产、供、销一体化的商品,而且受地域的限制和输电通道的制约,差异化程度极小,电力商品的竞争只能采取成本领先战略。而电力生产的安全与否将直接影响到机组经济指标的好坏,从而影响到企业成本的高低。因此,随着电力市场化步伐的加快,市场竞争将日趋激烈,发电企业必须不断地提高安全生产水平,降低生产成本。

(二)加强成本管理,节能降耗是发电企业最直接的效益来源

1.加强技术改造,重视新技术开发

依靠科技进步,可以保证设备运行的安全性和经济性,早期发现和预防事故,节约维修、管理费用。在电煤市场体制改革形势下,应从“投入”与“产出”的对比分析来看待“投入”(成本)的必要性和合理性,即努力以尽可能少的成本付出,创造尽可能多的使用价值,为企业获取更多的经济效益。

2.培养职工的成本意识

人的素质、技能是企业成本中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其中对企业成本影响最大的是职工的成本意识与降低成本的主动性。成本意识是指节约成本与控制成本的观念。树立职工的成本意识,就是要使职工明确成本是可以控制的,成本管理需要大家的共同参与,并在工作中时刻注意节约成本。只有这样才能建立起降低成本的主动性,使降低成本的各项具体措施、方法和要求顺利地得到贯彻、执行和应用。

3.树立系统管理观念,实施全面、全过程的成本管理

成本管理是一项跨职能的工作,利用一个财务职能或几个财务会计人员和主管领导是控制不住成本的,最终只能使管理的结果大打折扣。采购过程中发生的成本是由采购人员控制的,生产过程中发生的成本是由生产人员控制的。而这些过程是财务人员无法控制的,企业成本的内容和范围不应只局限于生产领域,应随着管理的需要而变化,并随着管理的发展而发展。只有全员、全面和全过程地进行成本管理和控制,才能最终实现降低成本的目的。

(三)加强煤电联营,发电企业建立以价值链分析为主要内容的战略成本管理模式

企业的每一项生产经营活动都是创造价值作用的经济活动,企业所有的互不相同但又相互联系的生产经营活动构成了创造价值的一个动态过程,即价值链。 价值链的每一环节都与其他环节密切相关,并影响着其他环节的价值活动和利润。企业与企业的竞争,不只是某个环节的竞争,而是整个价值链的竞争,整个价值链的综合竞争力决定着企业的竞争力。价值链任何一环的表现都可能影响到最终的价值实现——即消费者价值与消费者权益。一旦上游出了问题,下游做再多工作也将于事无补。也就是说,创造价值时哪个环节都少不了,但要毁灭价值,有一个环节就足够了。

发电企业可以运用价值链理论来分析、研究企业的经营活动。发电企业是特殊产品即电力产品的生产和销售企业。说其特殊是因为企业所用的原材料如煤炭、设备等物资由市场决定价格,而作为产成品电力的价格则由政府控制,由此决定了发电企业更需运用价值链理论来实施控制成本。企业所创造的价值如果超过其成本,便有盈利;如果超过竞争对手的话,便可拥有更多的竞争优势。

建立以价值链分析为主要内容的战略成本管理模式,实现煤电联营是现阶段解决电煤市场化的有效途径之一。通过煤电联营,发电企业可以得到稳定的煤炭来源,同时,由于电厂就建在煤矿附近,避免了运输这一环节,不仅降低了发电成本,而且得到了发展煤炭循环经济而产生的效益。因此,煤电联营建立了一种互补的、长效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机制,减少了因为煤炭市场价格波动带来的经营风险。

电力企业的营销管理体制改革 篇7

实现信息的统一, 建设“农电信息高速公路”, 用光缆联通所有供电所及部分电工组;拓展客户服务中心分站系统功能, 在所有供电所和电工组安装工作站, 逐步实现服务信息的共享;拓展用电MIS系统, 达到供电所与城区营业共同使用用电MIS系统, 实现用电MIS系统共享, 年底全部达到实用化条件;延伸局MIS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Internet到供电所、电工组, 目前已联通了两个供电所, 实现了信息的共享;第四是实现与所有银行的银电联网, 在实现与工行银电联网的基础上, 今年开通与其它银行的联网, 逐步实现客户可在任一银行交费, 并开展网上交费业务, 方便客户交纳电费。

二、服务一体化

就是实现农村与城镇电力营销服务的统一, 达到同标准、同质量服务。

1、实现供电服务人员的统一, 继续

加强对农电工的培训, 逐步按照统一的标准监督、考核供电服务人员, 全部实行平等竞争上岗、持证服务, 并逐步实现供电服务人员同岗同酬;2、实现供电营业场所的统一, 按照同样的标准规范营业场所, 公开电价、收费标准和服务程序, 实行无周休日制度;3、实现服务电话的统一, 免费服务电话全天24小时受理咨询查询、投拆举报、用电变更、业扩报装、紧急服务等所有供电服务业务;4、实现了抢修指挥的统一, 客户代表直接指挥市中抢修中心和14个供电所, 为客户提供快捷的抢修服务;5、实现了办理用电业务的统一, 在全供电区域, 按照统一的时限、统一的标准办理用电业务;6、实现了计划检修兑现率的统一, 供电设施计划检修停电, 全部提前7天向社会公告, 计划检修兑现率不低于98%;7、实现了居民电费张榜公布率和客户电费微机制单率的统一, 居民电费张榜公布率和客户电费微机制单率全部达到100%;8、实现监督统一, 公开投诉举报电话, 24小时受理所有客户投诉举报;9、实现了投拆举报处理的统一, 所有投拆举报全部由监察室统一处理;10、实现了负荷管理系统、公安110二级接警站由客户代表统一操作, 提高了对客户的综合服务水平。

三、电价一体化

就是实现农村与城镇用电分类电价的统一, 达到城乡"同网同价"。

四、装备一体化

就是实现农村与城镇供电设施的统一, 达到同能力、同质量供电。成立了电能计量中心, 校表业务全部归客户服务中心管理, 贸易结算及关口计量装置全部由计量中心校检;新设立了电能计量检测中心, 专门为客户提供校验计量装置服务, 可以实现了电能计量管理的统一。

建成了覆盖全营业区的负荷管理系统, 客户服务中心直接管理到所有客户终端设备, 可以快速反应, 及时调整用电负荷, 提高供电可靠性, 实现了负荷管理的统一。

实现了城农网输变电装备的统一, 1Ok V及以上开关无油化率达到100%, 35k V及以上变电站运行全部由变运工区管理、由检修公司统一检修, 全部实现了无人值班;实现输变配电网结构的统一, 加大农村供电设施投入, 输配电网满足"n-1"准则, 逐步缩小城乡供电设施差距;实现安全可靠供电的统一, 线路实现手拉手供电, 配备了发电车、带电作业车, 提高农村线路供电可靠性, 缩小城乡供电可靠性差距;实现居民客户端电压合格率的统一, 供电不超半径, 逐步缩小城乡电压合格率差距。

五、推行城乡电力营销管理一体化实质意义

推行城乡电力营销管理一体化, 为供电企业改革将注入了新的活力, 提高了电力营销水平, 对加快电力事业发展有着以下实质意义。

1、推行城乡电力营销一体化管理, 可以提高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

在服务领域和内容上要有新的突破、新的提高和新的进步, 促使电力服务承诺的落实, 全面提高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 在最大限度地满足客户需求中开拓电力市场, 实现行风的全面好转;可以充分发挥客户服务中心规范化管理的作用, 全面整顿发电市场、用电市场, 依法规范企业经营行为, 建立良好的电力生产、消费和经营新秩序, 实现电力市场的规范运营, 最大限度地创造经济效益。

2、可以更好地满足社会用电需求。

通过实行城乡电力营销管理一体化, 改进供电设施和服务手段, 满足农村用电需求。

3、可以实现电力营销体制创新。

通过实行城乡电力营销管理一体化, 推行电力营销管理体制创新, 实现了电力营销的制度创新、管理创新, 业扩装、电费电价由营业部负责, 实现了业扩报装、电费电价的一口管理;客户的安全用电由配电工程部负责, 实现从配电线路到客户配、用电设施的一口管理, 减少了中间管理环节, 精减了机构, 使管理更加科学、高效, 达到了减人增效的目的, 为实现电力营销的集约化与专业化管理奠定了基础, 为建立新型的营销机制提供了组织保证。

4、促进"同网同价"的实施。

五是推行城乡电力营销一体化管理, 有利于开拓电力市场。通过推行城乡电力营销一体化管理, 实现电力营销"一口管理"可以真正实现电力营销的"一口对外", 集中人力, 发挥整体优势,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以满足客户需求为中心, 进一步增强市场意识, 从政策、管理、服务等方面采取措施, 实现增供扩销;随着社会的发展, 农村用电在用电结构中所占比例会越来越高, 通过一体化管理, 降低农村电价, 提高电力能源在农村的竞争力, 可有效扩大农村电力市场。

5、缩小城乡差距。

国有中小企业营销模式的改革研究 篇8

国有中小企业在国家经济发展中始终是最活跃的,最有活力的一一部分。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生产供应不足、商品短缺以及大型企业的竞争,中小企业发展面临巨大危机,在中小企业面临困境的时候,大部分中小企业调整营销模式,采用“多品种、小批量”的营销模式,发挥了自身的灵活性,解决了市场商品供应不足,单一经营的的风险。由于自身先天的条件不足,在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举步维艰,推出的产品由于技术含量低,缺乏竞争力而无法与大型企业竞争,市场开发困难,新产品的开发又面临技术和资金的巨大障碍。

(一)营销理念陈旧、营销手段落后

中小企业的销售明显的反应出了企业的市场开拓力度不够,由于企业自身规模小,行业信息来源少,营销手段大多照抄或模仿其他企业,企业经营缺乏营销战略的指导,相当大一部分的小企业将企业营销简单的认知为产品销售。

(二)缺乏营销的创新力

经济的快速发展日益加剧着市场竞争,中小企业的数量和规模也在发展中快速增长,面对巨大的市场竞争压力,些企业在竞争中没有考虑改革营销模式,而是采取低价竞争,同等企业,同等质量的产品企业之间出现了打价格战的竞争模式,这样的营销模式不仅扰乱了正常的市场秩序,也无异于自取灭亡。在面对激烈竞争中,一大部分中小企业只为眼前的利益,缺乏营销改革的创造力。

(三)营销战略难以适应市场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一部分中小企业被淘汰掉了,一部分机动灵活、适应市场竞争的一部分存活下来了,但由于没有完善的营销战略,其企业也难以壮大。由于信息渠道面窄,行业定位不精准及企业看重眼前利益,使得企业只顾当前的营销机会却不能看到市场环境的变化对企业的威胁。

二、国有中小企业营销模式分析

营销战略是指在SWOT即优势(Strengths)、劣势(Weaknesses)、机会(Opportunities)、威胁(Threats)分析基础之上,找出最适合自己的长期发展方向的战略,它集中了企业最核心的竞争力。

(一)营销目标模糊,缺乏远见

大部分中小企业经营范围相对狭窄,自身企业缺乏竞争力,难以打破现有市场分割,同时又缺乏开拓新市场和勇气和战略,对自身经营产品营销目标模糊不清,不能够及时对产品进行自主革新,难以为新产品开拓市场,也难以扩大企业经营范围。

(二)营销能力先天不足

中小企业本身规模小,人力、物力、财力不足,加上经营模式的不够完善,这样的企业缺乏科学的人才培养计划、没有合理的人才使用机制。财务实力不足,组织协调能力不能完善发挥等这些因素导致国有中小企业营销能力的先天不足。

三、国有中小企业营销模式的改革方向探究

(一)革新营销观念

当前的经济已发展到将各种高端专业信息技术与市场竞争和产品营销结合在一起的信息经济时代,形成了营销虚拟化、消费者身份虚拟化、消费行为网络化的一种新型的营销模式。这就要求国有中小企业必须尽快革新营销观念,必须将新的营销方式方法迅速与新的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整合。

(二)营销模式的革新

中小企业必须革新自身的营销战略,方能在资源紧缺,在诸多复杂的竞争中立足,中小企业应该利用自身的特点,发动自身机动灵活,反应迅速的优势瞄准市场需要,在大企业忽略的市场上赢得竞争的优势。利用自身规模小、接近市场、反应迅速、资源消耗少的特点进入规模小起点低的大企业的边缘地带进入市场,逐步壮大自身,与大企业协作共存,积累经验,经营模式逐步迈向专业化,慢慢由小变大,由弱变强,占领市场。

(三)提高创新意识,开拓市场

企业的活力在于不断创新,不断的对自身的技术、市场、营销、服务等各方面的创新,小企业可以通过增加产品销售种类、改良新的产品样式、提高产品质量等方式来迎合市场多样化的不同需要来进行产品创新;将高新技术与自身企业结合,引进新技术,配合市场需要进行发明创造,通过技术方面的创新使科学技术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转化为企业利润新的增长点;在营销服务方面,大胆的创新模式,在战略上遵循市场导向、顾客导向和社会导向,创建出符合企业发展,满足市场需求的新型的营销及服务模式。创新可以快速为企业带来活力,增加利润,但创新也同时有很大的风险,企业应对市场做好足够的分析,详细计划,不可盲目。

(四)调整和整合营销模式,适应多变的市场竞争

面对逆势的市场经济,中小企业可以暂时撤离市场,即利用短暂的撤离获得更高的收益。撤离不是退出市场,而是一种以退为进的营销战略,从另一种角度讲是企业可以利用逆势的时候赢得一个短暂的休整期。企业可以以退为进,寻求新的市场入口,对企业营销策略和销售模式进行全面整合,走出一条适应市场竞争的新的营销模式之路。

四、结束语

国有中小企业也是我国经济发展中重要的一部分,如何使得国有中小企业在经济发展中快速蜕变,快速完成改革之路也是壮大国民经济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在国有中小企业营销模式的变更中,中小企业的路还很长,还有很多方面需要改进。中小企业的营销模式的发展方向应该是能够满足未来市场的需要,能够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成长和发展才是企业永恒的追求。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有中小企业的营销模式也在一步一步的发展,中小企业的生存环境也从改革开放初期的简单模式变化为目前的全球经济一体化、生产经营的数字化、商业竞争的国际化的复杂局面,中小企业面临越来越多的机遇和挑战,国有中小企业如何适应生存环境的改变,如何对自身的营销模式进行变革是企业目前必须予以重视和必须解决的当前最重要的问题。

关键词:中小企业,营销模式,改革,研究

参考文献

[1]蒋才勇.国有中小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初探[J].工作研究,2007(02):47-51.

[2]王洋.有关国有中小企业改革的思考[J].工业技术经济,2003(03):12-14.

[3]涂家林.浅谈推进国有中小型企业改革的有效途径[J].湖北造纸,2002(02):31-32.

[4]邓苍蕾.对加强公路企业内部审计的思考[J].现代商业.2008(18):35-38.

企业改革市场营销 篇9

一方面,通过组建、改组国有资本运营公司,从事企业重组、兼并与收购、公司证券发行等业务。另一方面,组建国有资本运营公司和投资公司,也有助于把“老板”和“婆婆”职责分开,把监督与管理、监督与运营分开,形成权责清晰的三个层次架构。

加快产权制度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不仅有助于充分发挥国有资本的放大功能,增强国有资本的影响力和带动力,也有利于提高国有资本的经济效益。

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改革企业领导人员选聘机制。省属企业目前已具备全面推进规范董事会建设的基础和条件,按照《决定》“健全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要求,逐步建立外部董事过半、制度科学、运作规范、充分代表出资人利益的董事会。

企业改革市场营销 篇10

一、国有企业产权交易市场化改革的必然性

公司制企业的生命力在于产权的可流动性和可交易性,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既是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题中之义,也是调整产业结构,进行国有资产存量重组,优化社会资源配置的基本手段,更是企业优胜劣汰的重要平台。现阶段加快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一)优化资源配置。

当前,我国的国有资产面广量大,结构分布比较复杂,解决诸如国有资产存量盘活、部分国有资产从一些竞争性行业中退出、相对降低国有资产的“量”、提高国有资产的“质”、从根本上解决国有经济的控制力等问题,必须从盘活存量资产的角度,建立起由市场提供的稳定可靠高效的“进”与“退”的通道,吸收大量资本进入产业,促进资产在更大范围的流动重组,使产业的财产关系和资源配置更加具有开放性和流动性。这既是企业根据现实经济状况进行产业选择、有效地抓住投资机会与商业机会、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的必备前提,也是使最有活力的企业家掌握企业的发展、防止产权固化于某些人手中的有效手段。

(二)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大部分国有企业改制,采取的是传统的产权出让方式,主要是由原企业经营者带领职工,集体置换经核销不良资产、提留富余职工安置基金、剥离非生产性资产后的评估资产,这种方式虽然操作简便,也能使企业平稳过渡,但是,由于资产属于“定向转制”,其内部协商、行政拍板的操作方式,极易导致“暗箱”操作。而健全的资本市场能够给出国有资产的准确价格,能够提高成交机会,还能节约交易成本,最大限度地回收国有资金,避免传统资产评估有可能造成的价格偏差,更可以避免一对一谈判或幕后交易产生的低价出售,从而最大限度地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三)拓展个体私营企业经营领域和投资空间。

实现产权多元化,如何吸引拥有雄厚资金实力的战略投资者是一个难题。据有关部门的保守估算,到去年底,仅浙江省民间资本总量已超过5 000亿元,1979—1998年浙江非国有投资额累计达5 615亿元,20年里增长了36倍多,因此,非国有投资不容忽视。加快实施产权交易市场化,开通公平、便捷的进入通道,使社会闲散资金大量注入企业,增加社会资本投入总量,形成经济发展新的助推器,对于促进浙江省,仍至全国的经济的发展的重要意义十分明显。

(四)减少权力寻租,促进反腐倡廉。

在资本市场上,企业产权交易作为一种非标准、特殊商品的交易,其价值较建筑工程、土地批租更为隐蔽、更难监控。国有资产若没有进入流通市场,不能给出市场价格,其出售就难免带有主观色彩,为低价出售留下很大的余地,这就给代理人操纵价格,侵害委托人权利提供了充分的活动条件与空间,为决策者直接或间接寻租、利用行政权力贪污腐败、利用公共资源“寻租”、利用市场化规则的漏洞侵蚀国有资产等提供了可能,成为滋生腐败的温床。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是一个社会财富大流动、利益格局大调整的过程。如果操作上不加强监督,这个过程就可能成为某些人非法聚敛财富的机会,成为产生一批新的千万富翁、亿万富翁的机会。

二、国有企业产权交易市场化改革的难点

发达地区国企改革的实践表明国有企业产权交易市场化改革的难点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国有资产价值实现最大化与企业生存发展空间的矛盾。

通过改制形成企业的长效发展机制、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是国企改革的主要目标,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尽力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是首要职责,但若将此作为唯一目标绝对化,忽视了企业今后的生存与发展,无疑将是竭泽而渔,反而会影响税源的稳定和劳动就业空间,从而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如有些地方一味追求国资增值,卸包袱式地将企业推向市场,导致改革后企业经营状况不尽人意,有些国有企业出售后生产经营根本无法启动,影响了国有企业改革后综合效益的发挥。可见,市场化操作中这两者是有矛盾的:资产价值最大化实现了,企业转制后生存发展空间相应地就将减小,反之亦然。因此,我们需要在矛盾关系中寻找统一,政府应在宏观上把提高市场竞争力、促进企业发展作为主要目标,既要明确国有资产流失标准和控制方法,保全国有资产终极所有者权益,尽可能实现国资的保值增值,又要为企业重组创造条件,留足企业生存发展空间,给国有资产转移中的投资者构筑有吸引力的比较利益,这才是长远的、可持续的发展。

(二)原企业经营者历史贡献与市场化公平选择机制的矛盾。

企业改制毕竟不能等同于一般的资产出让,在国有企业发展历程中曾经物化了大量的经营者、技术骨干和干部职工的辛勤劳动。实践中我们发现,产权市场化交易中的价格确认机制、经营者选择机制与原国企经营者素质好坏有矛盾之处,一些素质好的经营者,苦心经营、无私奉献几十年,将一生都奉献给了企业,使企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为企业积累了大量的净资产,自己的原始资本积累却不多,因而很难在市场化竞争的转制中取胜;相反,部分经营不善的企业由于净资产较少,加上某些素质不高的经营者通过不正当的手段已经完成了原始资本积累,或者他们已通过减少资产的吸引力(降低资金流动性、减少销售或利润),在防止接管方面已做好准备,反而容易取得转制企业产权。这种现象存在,即“公平”与“公正”之间矛盾的存在,对稳定现有国有企业经营者队伍负面影响较大。而且职工往往对后一类经营者意见较多,容易引发上访等影响稳定的举动,反而会影响改革效果。

(三)国有企业改革社会性要求与市场化改革推进的矛盾。

我国国有资产由1952年的200亿变为现在近7万亿,不到50年的时间里提高了200倍。国有资产的巨大积累,包含着广大劳动者的劳动贡献,所以,国家、企业实际上对那部分职工负有“隐性负债”。因此,国企改革应实施“两个置换”,一个是“产权”的置换,一个是“身份”的置换,这两个置换实际上是解除两个“无限责任”,一个是解除国家对企业承担的无限责任,就是企业改制;另一个是解除国家、企业对职工的无限责任,就是进行职工身份转换。只有解决了这样两个问题,特别是突破了国企职工的“国有”身份向“自然人”转变,企业才能真正进入市场,进行资产处置。有的地方国企改革工作准备不足,在未经职代会讨论、未向职工通报情况、未落实好职工身份置换和安置工作就草率出售国有企业的产权,不断引发职工上访事件,从而影响了国有企业的产权制度改革和企业的发展,其主要问题就出在工人与国企的“捆绑式出售”。因此,无论采取何种方式实施国企产权改革,政府都要从中拿出一定量的资金,用于置换职工身份,对于历史上的这种“隐性负债”先有一个了结,使职工全部进入市场就业。这种做法虽然加重了国家的运作成本,但能缓解当前发展中的压力,还能为企业资产重组、产权交易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在市场优化配置的运作中最大限度地实现其产权交易价值。也只有这样,改革才会义无返顾地走下去,不会出现反复。

三、国有企业产权交易市场化应坚持的原则

近几年来,各地都在探索建立公开的产权交易市场,试行拍卖、招标等的改制方式,把国有资产处置工作置于社会监督和市场监督之下。浙江省绍兴市自去年开始国有企业改制实施了产权竞价出让,通过产权交易市场共竞价出让企业整体或部分产权、经营权67宗,成交金额1.54亿元,资本增值一倍以上。其中对一宗评估净资产为500多万元的交通建设企业产权出让,经过周密策划并采取公开的交易方式,使被转让的资产的价值增至1 800万元,国有资产增值两倍以上。又如深圳市对一宗评估净资产为8 987万元的股权转让,经过周密策划并采取公开竞拍的市场化方式,使被转让的资产的价格增至2.905亿元。实践表明,采取资产公开竞价出让的方式实施企业转制确实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能有效消除“定向转制”的弊端,社会对此反映很好,称赞为“阳光下的交易”,从而实现了“三个满意”,即群众对公开、公平、公正的操作方式满意、政府和委托方对资产得到有效保值增值满意、受买人对竞买成功带来的清晰效果也感到满意。

国有企业产权市场化运作,不仅是一项政策性非常强的工作,而且也是一项操作性要求很高的工作。根据我们的调研、研究与实践,我们认为必须重点把握好资产评估、公开方式、程序操作、国资监管等关键环节,做到“四个坚持”:

(一)坚持科学的资产评估与确认。

国有企业在实施资产拍卖、转让、企业兼并、出售、联营、股份经营、中外合资经营等活动时,必须进行资产评估,评估结果要报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确认,这是1991年11月国务院第91号令中明确规定的。即使在资产公开竞价出让的情况下,竞价底价的确定,仍需要以科学的资产评估为依据。目前,资产评估方式有两种:一种是投资成本法,即从投资方面来确定资产价格;另一种则是从资产的收益上来确定资产价格,称之为资产收益法。上述两种方式,前一种属于计划经济的方式,我国目前使用的主要是这种方式,这种资产评估方法弊端甚多,特别是难以在评估中体现企业盈利能力、产业前景、无形资产等;后一种则比较接近市场经济的方式,是目前国际上通行的方式,但仍未能完全有效地反映市场需求。为了使资产具有可交易性和流动性,就必须更多地采用后一种方式评估资产,并尽可能在市场中实施产权交易,只有这样,才能使产权交易更科学、可靠。此外,为消除原企业经营着利用职权、采取各种手段人为地制造信息不对称的影响,可在静态的资产评估的同时进行动态的经营业绩审计,使能更全面地反映资产的真实价值;有些地方规定在资产评估确认前必须要进行公示,也是一种排除干扰,防止资产隐匿、低估的有效手段。

(二)坚持公开的市场方式进行产权交易。

公开化、市场化是保证企业产权交易公平、公正的前提。首先,国有企业的产权转让,应通过产权交易机构以公开的市场方式进行,杜绝幕后不正当交易,目的是通过公开的竞争,实现资产的价格实现最大化。绍兴市政府明文规定企业改制凡是能经过市场竞争的方式解决的,一律不得采取其他方式,不宜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的,必须经市政府批准。其次,要鼓励放开搞活后的企业及其投资主体,加强与产权交易机构的联系,以便更好地利用资本市场参与竞争。第三是各资产管理部门应对所属企业产权转让的审批、企业评估、交易底价确定等全过程进行严格管理,加强监督检查,严厉打击营私舞弊搞幕后交易、非法侵占或故意低估国有资产价值等造成信息不对称而使国有资产在转让中流失的行为。

(三)坚持依法管理和程序操作。

从某种意义上讲,市场经济就是法制经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整体或部分产权转让、资产的置换、股权的流动,已成为企业通过市场进行资本优化经营的客观需要,成为现实生活中令人注目的经济现象。但是,目前我国产权交易市场存在着有关产权交易的法律、法规尚不健全、各地的产权市场发育也很不平衡、缺乏统一的规范和约束;产权交易中介机构的设立和运作不规范等问题,为此,要积极培育产权交易市场,健全产权市场发展,规范产权交易行为,主要要做到“三个化”:一是法制化,用立法形式来引导和控制产权交易;二是制度化,以一套完整、严格的制度来保证产权交易市场中实行的登记、资产评估、公开竞价、公证等为内容的严格程序;三是网络化,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构建包括沪市、深市在内的多层的资本市场,逐步形成一个多层次、立体型的市场网络协作系统,实行电脑联网操作,把社会上分散的投资和需求聚合在一个大系统里,为跨地区、跨行业的产权交易活动提供有利的条件。

(四)坚持以市场经济的方法加强国资监管。

核心问题是要尽快建立国有资产管理体系,完善国有资产有效的管理机制。在实行政企分开后,国有资产的所有者不能缺位,要尽快建立起“国资委—资产经营公司—企业”三个层次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建立和完善国有企业出资人制度,对国有资产的经营效益全权负责,统一行使国有资产的管理权、运营权、监督权。对政府部门来说,政企分开后主要是要加强政策研究和指导,如国有企业改制后员工的国有身份如何解决,产权流动中如何加强监管、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等,并制定政策,贯彻实施。当然,我们不能完全排斥在一定阶段内要依靠政府的非市场的手段推动国企改革,如果政府不依靠行政手段强行推动,而是依靠相关主体的自动和自由谈判,可能会较长时期内达不成协议,低效率的制度将长期存在,改革成本反而会加大。

参考文献

[1]魏杰.改革新观:国企产权流动的几个问题[N].香港大公报,2000-06-06.

[2]杨继绳.邓小平时代(上下)——中国改革开放二十年纪实[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

[3]张曙光.中国经济的市场化及其测度的几个问题[J].中国国情国力,2001,(10).

[4]吴晓求.中国资本市场:创新与可持续发展[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3).

[5]杨玉民,王萍,郭雷.“九五”国有企业改革回顾与思考[J].经济要参,2001,(32).

[6]魏杰.国有投资公司治理结构的特点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1,(3).

[7]申小林.企业家寻租行为及特征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1,(4).

[8]向红星,李国伟.国有工业企业产权出售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国有资产管理,2001,(4).

[9]张福至.企业并购中无形资产评估有关问题探讨[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1,(2).

企业改革市场营销 篇11

国有企业改革远远没有结束,任务量非常大

邵宁:作为开场白,我向各位谈一点我个人对国有企业问题的看法。应该说,在“十一五”期间,中国国有企业的发展状态是比较好的。概括地讲,发展质量和经济效益大幅度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有所增强,在重大活动和抢险救灾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主要原因在于改革在前些年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推进。比如,国有资产监管体系的建立,对企业经营者的考核评价和激励约束制度初步形成,企业改制上市、引入了市场的资金和约束,企业重组优化了资源配置等等。对于国有企业来说,改革是一个核心性的命题。不进行市场化方向的改革,国有企业生存都难,更谈不上有所发展。

为什么这样讲?因为中国的国有企业当初是作为计划经济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建立的,这些企业的结构特征、管理体制、社会定位、职工观念与市场经济和市场竞争完全没有关系。改造这样一个庞大的国有经济系统,使之能够适应市场经济,需要一个相当长的过程。到目前为止,中国的国有企业改革已经进行了20多年的时间。

所以,研究中国的国有企业问题、观察中国国有企业的状态,是需要一种历史感的。这是一个改革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在20年前,我们还在推行企业承包制,产权当时还不敢碰。在10年前,三年改革脱困还没有完全结束,当时做的事是企业改制和企业破产。到今天,改革的实践以及我们对改革的认识已经完全不一样了。同样的,目前国有企业的状态并不是改革的终点,而是下一阶段改革的起点。我相信,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推进,中国国有企业还将出现许多新的变化。我们可以预见的是:国有企业在体制上会与市场经济进一步融合,竞争性的国有企业会进一步提高国际竞争力,公益性国有企业会更好地为社会和公众提供服务。同时,在发展过程中履行好自己的社会责任。

记者:国有企业改革经历了20多年,到目前为止都解决了哪些问题,还有哪些问题没有解决?

邵宁:中国的国有企业改革进行了20多年,付出了艰苦的努力。前一段的改革已经解决的主要问题大概有这样几个方面:国有经济的布局结构实质性的变化,这主要是通过国有中小企业改革,我们的国有经济从中小企业层面实现了退出。第二,国有企业和政府的关系彻底改变了,有一些财政、银行对国有企业的输血渠道都被彻底切断,这样就迫使国有企业走向市场,变成一个独立的市场竞争主体。第三,国有企业优胜劣汰机制初步形成,前一段时间,大量的国有企业退出市场,实现了优胜劣汰。第四,国有资产监管体系初步建成,企业经营责任制度和激励约束机制初步建立。第五,企业内部机制有所改变,“大锅饭”、“铁交椅”的情况有所变化,当然这方面进展还不平衡。这是前一段改革已经解决的问题。

目前,我们正处在以国有大企业改革为中心的阶段上,这个阶段的核心问题就是要找到国有大企业与市场经济最终融合的方式。我们判断,依托资本市场实行公众公司改革、实现企业的多元化和国有资产的资本化,是未来国有大企业和市场经济最终结合的具体形式。围绕这一关键环节,还需要做一系列的工作。比如:第一,进一步收缩战线,集中资源于重要的行业和关键领域。第二,进一步推动企业重组优化、资源配置。第三,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就是现在我们所推动的董事会制度。第四,进一步完善国有资产监管系统,保证透明度,更有效、更科学地考核和评价。第五,进一步推动企业内部改革,使内部机制进一步市场化,同时进一步减轻国有企业的各种负担。所以,国有企业改革还远远没有结束,任务量还是非常大的。

记者:一年前,中央政府要求国企把与他们非核心业务相干的房地产业务和资产卖掉,请问在一年后进展如何?

邵宁:到目前为止进展还是比较顺利的。突出主业,把主业做强,是国资委这些年对中央企业的一个基本要求。所以,主业不是房地产的中央企业,需要逐步从房地产业退出,这是突出主业的一个必然要求和方向。中央企业有一些介入了房地产业,实际有非常复杂的历史方面的原因。我们有一些中央企业尤其是独立工矿区,职工宿舍都没有交出去,所以职工宿舍是自己建、自己维修、自己管理,这样的企业要真正退出房地产就需要一个过程。还有一些企业,比如原先在城市中心,现在要搬到开发区,原先占的地自己开发去安置职工,他要退出需要把这个项目做完。所以,国资委对房地产业的政策非常明确,有房地产为主业的可以参加商业性竞标,没有主业的只能从事自有土地的开发,你开发完逐渐地退出。去年已经退出副业是房地产业的企业有14家,今年估计有20多家可以退出。其他的企业把手头的事儿做完,把现有的项目做完,逐渐退出,集中资源搞他的主业。

记者:第一,现在社会各界对于国有企业上交红利存在过低的质疑,他们认为这与国有企业占有其社會经济资源以及突飞猛进的经济规模相比不相符合,请国资委回应一下该质疑,认为该比例是否合理?第二,今年以及“十二五”期间对于国资委国资预算体系改革的重点是什么?第三,现在有的央企正在进行一些产融结合,比如与银行合作成立财务公司,甚至开始进入金融领域等等,国资委对这些监管目前有哪些新的研究?

邵宁:我们也注意到,最近网上对于国资委经营预算问题有些说法,而且有一些数字,这个数字和我们掌握的不太一样,我估计可能是口径不同。国资委监管的中央企业,2010年大概是这样一个数字的情况,利润总额是1.1 315万亿元,归属于母公司的净利润是5 621亿元。我们测算的去年的国有资本收益测算值是600亿元出头,大概是这样一个数字。2009年,我们同口径中央企业国有资本经营收益是315亿元,去年大概600亿元出头,增长幅度差不多将近一倍,因为上交的比率提高了。国有企业上交利润这个事儿有一个很大的变化过程,因为在计划经济时期,国有企业的利润全额上交,严格地讲,实际是收支两条线。这边利润全额上交,你需要钱用的时候,比如你亏损了,政府给你补贴。改革以后一段时间就发现这个政策执行不下去了,主要是随着改革市场竞争的加剧,亏损的国有企业越来越多,而赢利的企业很少,能上交的非常有限,但是伸手跟你要钱,要求你给我补亏的太多,这就补不起。所以,到1994年前后就作了一个很大的政策调整,停止国有企业利润上交,但是同时你有亏损我也不补。所以,前一段国有企业不上交利润就是这样一个背景,就是当时国有企业太困难了,亏损太多了。这几年,随着国有企业经营状况好转,从2007年开始上交国有资本的经营收益,一开始的时候是比较低的,是5%和10%两档。

当时考虑一个比较低的比例去征收,主要是两个方面的考虑:一方面,国有企业的包袱还很重,需要很多钱去卸包袱。比如,国有企业办社会问题、富余人员的安置问题、副业改制的问题、厂办大集体企业的问题,很多方面需要投入。一方面,企业也需要有一个适应的过程,今年上交的比例提高到10%和15%两档。咱们往前看,随着以后国有企业经营状态进一步改善,尤其是国有企业包袱基本上化解掉以后,我觉得,这个上交比例应该是进一步提升的趋势。最终提到一个什么水平呢?我们感觉,对于竞争性的国有企业,提到国内上市公司分红的平均水平是一个比较合理的状态。有一些网上的朋友也问,国有企业这么多利润都哪儿去了?实际很清楚,通过投资形成了新的净资产。在“十一五”期间,中央企业的净资产平均每年增长15.6%,基本是五年翻了一倍。这个净资产的增长很大程度上是利润转化,因为国有企业是属于国家的,属于人民的,它的利润内部人是不可能分掉拿走。有些人在网上也问,你们是国有企业,我可能没有享受到你们什么资产,对我没有什么好处。我作一个比喻,这好像是家里有一笔储蓄,平常是不用的,存在银行里,一旦需要的时候,我可以取出来,是可以使用的。国有企业的资产实际上属于国家、属于全体人民的一笔储蓄,一旦以后国家需要钱,完全可以动用。这几年,我们国家处于高增长时期,财政增收还很大,但是我想往前看,我们的速度不可能永远这么高,而且我们中国还会进入一个老年社会的问题,到那个时候,需要钱的时候,我相信这笔资产可以发挥很大的作用。

至于产融结合的问题,我们感觉是一个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这几年产融结合,很多专家学者认为是企业经营的方向,我们也觉得,在某种程度上是有这个必要的。比如说,大型企业集团有一个财务公司,有利于集团内部资金的集中管理和资金的有效运用,这往往是非常有好处的。这个大型企业集团办财务公司是产融结合最浅的一个层面,往下走还有不同的深度。比如说,有些大企业集团参股金融结构,这就比较深了。还有一些企业集团做金融,但是为主业服务,还有一些是真正做金融。国资委现在研究的问题是,国有企业大的企业集团走到哪一步比较合适,同时要注意防范那些风险。

中央企业境外经营监管暂行新规即将出台

记者:讲到央企海外投资的问题,其实我们看到,有些央企在海外投资可能会出现一些亏损,就像您刚才说的一样,不了解当地的法律等各方面的情况,国资委在这方面的监管会出台哪些新的机制?因为毕竟是国有资产,如果出现国有资产流失的话,对于高管或者管理层有没有相应的处罚措施?如果真的是很严厉的处罚措施,会不会也担心这些高管会畏手畏脚,今后在开拓方面会不尽心尽力。

另外,刚才您讲到国有资本收益,也算是给公众一个交待了,目前央企的社会舆论环境如何?您感觉现在公众对于央企的不理解主要原因是什么?为什么赚钱多了大家的议论还很多?

邵宁:这几年,中央企业的境外经营总体上效益是比较好的。中央企业境外资产总额占中央企业总资产的19%,当年实现的利润占中央企业利润总额37%,这是2009年的数字。这个数字说明效益整体上还是不错的,说明我们“走出去”的战略是对的,也说明中国企业在很多方向上有比较优势。我们也注意到,比如外面报道有些海外的项目出现亏损,当然有各种各样的原因,从我们国资委的角度,它的性质和境内亏损是一样的,是企业就要挣钱,就要对股东负责,海外不能亏,境内也不能亏。像这种重大亏损实际是国有资产的重大损失。从制度上讲,我们要查明原因,明确并且追究责任。随着中央企业境外资产的增长,境外资产的监管实际上对国资委来说是一个新课题,我们目前正在研究两个文件,一个是《中央企业境外资产监督管理暂行办法》,一个是《中央企业境外国有产权管理暂行办法》。无论怎样提高监督的有效性,首先责任主体必须明确,因为中央企业境外资产一般都是二级企业的资产,监督责任首先在集团公司。

关于央企的舆论环境问题。现在的问题是沟通得不够,大家对中央企业的情况,对这几年国有企业改革的情况,对中央企业这几年的变化,大家了解得还是不多,这个责任主要是在我。应该说,经过这20年艰难的改革,中国的国有企业变化是很大的,中国的国有企业跟若干年前是完全不一样的。

记者:有两个问题。第一,请问您刚才提到的央企社会服务和履行社会责任的问题,公众有很多疑问,央企里有很多公司每年都上交那么多的利润,但是国资委有没有一套评估机制,让他们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并且对效果进行完整的评估。第二,和央企“走出去”有关,“十二五”期间央企到国外投资的状况会不会比“十一五”时期有比较大的提升?另外,这些年北非的局势不是特别稳定,我们很关心央企在那边投资的状况和工人安全的情况,这个过程会不会影响未来“走出去”的计划?

邵宁:国资委一直非常重视中央企业的社会责任问题并发了文件,提出了具体要求:要求央企要模范遵守法律法规和商业道德,要依法纳税,要合法经营,不能生产假冒伪劣商品,而且不能做不正当竞争。要求央企要加强对资源和环境的保护,防止对环境的污染,做好节能减排工作,保护和利用好资源,推进清洁生产。要求央企要善待职工,维护好职工的合法权益,搞好安全生产,关心职工的职业发展和生活。要求央企要积极参加社会的公益事业,在重大自然灾害和国家需要的时候,我们能发挥自己的作用。要求央企跟“走出去”有关系,“走出去”的企业要尊重所在国的法律,保护当地的环境,维护当地员工的利益,为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作贡献。总的要求是,在企业发展的同时,要善待社会、善待消费者、善待员工、善待环境。我想,国有企业是国家的企业、是人民的企业。所以,国有企业要做一个负责任的企业。应该说,这几年中央企业在社会责任方面执行得不错,社会责任越来越成为企业经营中的一种理念,到去年底,有52家中央企业发布了《社会责任报告》或者《可持续发展报告》,当然这方面我们还要继续推动工作,进一步开展好。

关于“走出去”的问题。这几年,应该说中央企业“走出去”的步伐还是比较大的。总体上讲,这几年中央企业“走出去”的效益是不错的,但同时风险也非常大。这个风险有的是我们主观方面的,有的是客观方面的。主观方面,我们企业的国际化经营能力普遍不足,国际化的人才短缺。第二方面,我们企业的经营层对国外的法律环境、经营环境往往不熟悉。客观方面,现在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地方很多是社会风险、政治风险很大的区域。总的看,国际化经营是整个国有企业包括中央企业现在的一个“短板”。所以,现在我们对中央企业在这方面的要求是,高度重视,谨慎经营,严防风险。尤其是在境外遇到社会风险、政治风险的时候,要多多依靠我们外交机构去给予帮助。其次,高度重视企业国际化经营能力的培养,切实提升国际化经营水平。刚才这位记者问到的我们一些在北非的企业,的确我们听到,有些企业的营地受到冲击,我们有一些职工受伤,我们企业现在正在积极地采取措施,在驻当地使馆的支持和帮助下,保护好营地,保护好职工。

中央企业高管薪酬是公开的、透明的

记者:关于央企的高管层薪酬,是不是有一个具体的规定?而且薪酬标准是不是已经对社会公开?因为是全中国人民的公司。还有,薪酬的标准,现在据国资委掌握的整体情况怎么样?与全社会的一般从事管理人员的平均收入相比大致是怎么样的水平?

邵宁:高管的薪酬,国资委建立之后,就建立了一套薪酬的管理办法。因为国资委建立之前,薪酬是自己给自己定的。国资委这套管理办法是依据考核结果,同时也参照社会上的水平。但是参照实际是这样,现在对于中央企业的高管是半市场化的办法,明显的比社会上同类岗位要低,而且低得比较多。之所以是这样一种折中的办法,是因为这些企业需要参与竞争,你的岗位需要有一点市场竞争力,你要承认这个岗位的价值。但是同时他们又不是完全的市场人,我们对他们的管理还有很重的行政色彩,所以采取了一种半市场化的办法,这也是改革过程中的一种折中的措施。我们想,这个措施的效果还是比较好的。具体的标准,实际上我们以前在不同的場合都跟社会说过,领导人的收入对于国资委来说、对于监事会来说是非常透明的,是没有问题的,需要的话,可以向社会公开。

企业改革市场营销 篇12

我国电力企业由于长期处于垄断地位, 随着电力市场的逐步建立和电力体制改革的深入, 在资本运营过程中普遍暴露以下问题:一是长期以来, 电力企业在生产经营中, 由于其垄断地位的存在, 只重视生产, 而忽视经营, 特别是在电力市场改革的大潮中, 没有充分认识资本经营在企业生产经营中的重要作用, 使得企业的质量、效益都收到了严重的影响。二是电力企业长期受“发展靠政策”传统观念的影响, 经营机制和管理体系都没有随市场经济的发展而变化和完善, 企业的经营目标还没有完全转移到提高经济效益上来。企业内部的考核指标仍偏重生产量、售电量、生产成本等指标。而对反映资本利用效率的指标如资产负债率、资产保值增值率、不良资产率等不够重视。三是电力企业的资金来源渠道单一, 主要依赖国家的投资, 通过资本市场如发行股票、债券筹集资金的力度不够。导致企业资本结构不合理、经营性资产与非经营性资产的配置不当, 闲置资产没有完全盘活, 导致整体资产运作效率低下。四是电力企业长期以来产品单一, 缺乏除电力主业之外的其他支柱产业, 资本经营、资本积累、资本扩张的力度不够。五是大量的重复建设, 使电力企业的资产浪费严重。改革开放后, 特别是电力市场化改革以来, 电力工业获得了长足的发展, 但也存在严重的重复建设问题, 其后果是成本高于电价, 企业亏损严重。要改变这种状况, 必须树立资本经营的思想, 讲求资本的使用价值, 避免资本的浪费。

二、电力市场化改革对电力企业资本运营的影响

电力市场化改革必将促进我国电力企业的资本运营向科技化、网络化方向发展。产业资本和银行资本结合形成金融资本, 将成为我国电力企业资本运营的新特点, 也将掀起一股对外资本运营热, 实现跨国并购和海外上市。

(一) 把企业管理的中心转移到以资本运作、实现资本保值增值的轨道上来。

这就要求企业一是要充分认识资本的本质, 研究和把握资本的运行规律, 注重资本的投入产出率;二是要改变产品单一的状况, 实现产品多元化发展的战略目标, 使产量质量和效益同步提高;三是是要充分利用和支配一切可用的资源和生产要素, 讲求其使用效益。

(二) 积极探索和实践科学的资本组合, 讲求合理的资本结构, 规避经营风险。

电力工业作为基础产业, 其发展的规模和水平取决于国家政策支持的力度, 目前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 我国的电力工业的发展已相对稳定, 这就要求企业在发展好电力主业的前提下, 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实现多种经营, 培育新的利润增长点。

(三) 借助不断发展的资本市场, 建立面向市场的开放式的资本运行机制。

这就要求电力企业一是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 树立开放式的经营思路, 积极面对国内和国际市场, 最大限度地利用国际资本;二是要探索新的融资渠道和融资方式, 如可通过“借壳上市”、发行股票、利用闲置设备进行投资等, 取得更多的资本来源。三是要积极进行资产的收购、兼并和重组, 不断取得规模效益。四是要科学进行负债经营, 使企业不断获得财务杠杆利益, 确保资产负债率、自有资金利润率、资产利润率达到合理的水平。

三、电力企业资本运营的方式

(一) 实业资本经营。

电力企业在其生产经营过程中, 需要大量的国定资产和流动资产。所谓实业资本经营, 就是把企业筹集到的资本, 合理投资到国定资产和流动资产上去, 并讲求合理的资产结构, 从而使企业的生产能力不断提高, 这是资本经营的基本方式。

(二) 金融资本经营。

电力企业要合理利用自己可利用的资金, 积极进行对外投资, 以取得投资收益。主要包括股票投资、债券投资、期货、期权投资、外币投资、贷款等。它主要依托资本交易市场进行金融资本交易;不以控制被投资企业为目的, 而是利用各种手段, 使金融资本增值, 从而达到保值的目的。

(三) 产权资本经营。

产权资本经营属于外部交易型策略, 是资本经营的主要方式。为达到资本最大限度增值目标, 通过产权交易, 可以使电力企业资本快速扩张或收缩, 从而优化资本结构, 提高经济效益。产权资本经营多种多样, 主要有以下操作方式:

1. 资产重组。

电力企业要将自己的存量资产通过合并、整合、分离等方式进行调整, 达到资产的优化配置。具体的方式包括资产注入、资产出售、资产整合、债务比例的改变、借款期的改变等。

2. 并购。

并购是“兼并”与“收购”的合称。兼并是指一家优势企业, 为了扩大规模, 将另一家公司或更多公司合并成一家公司的过程。收购就是通过资本市场大量买入被收购公司的股票, 以达到控股的目的, 从而控制其生产经营活动。

3. 股份制改造。

股份制改造是将现有电力企业按《公司法》的要求, 改变为股份公司的一种资本运作方式。股份制改造是企业经营机制的重大转变, 现有企业通过股份制改造不仅可以优化资本结构, 而且一旦具备条件上市, 就会使资本筹集变得更为容易。

4. 租赁经营。

租赁经营是资本经营的重要方式。租赁经营是以企业经营权作为对象的一种产权资本运营方式。租赁是承租人通过支付租赁费, 而出租人通过收租金方式转让财产使用权的一种行为。

5. 企业托管。

企业托管是指企业的所有者依法将企业部分或全部资产的经营及处置权等以合同契约形式, 在一定条件下、一定时期内委托给具有较强经营能力并能承担经营风险的企业去经营, 以实现委托资产的保值增值。其特点表现为:一是托管财产往往是经营不善的企业资产, 或者待出售的资产;二是受托人不需交纳租金, 但需承担完成托管资产减亏或保值增值的义务, 否则应承担相应的损失;三是受托人以自身的财力及经营能力, 在完成对托管财产义务的前提下, 获取托管费或超额利润收益。

摘要:电力市场化改革的浪潮, 掀起了我国电力企业资本运营高潮, 这将有力促进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电力工业产业结构的调整, 同时也为我国企业进行国际资本运营提供了便利。

上一篇:白银市中小学下一篇:表格填写随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