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企业体制改革

2024-10-03

现代企业体制改革(共12篇)

现代企业体制改革 篇1

摘要:当今社会,经济和科技都在快速发展,现代企业财会管理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为了满足现代企业发展的要求,企业财会管理需要作出改革,只有对企业进行改革才能实现科学化的财会管理,从而适应现代企业发展的新要求。本文提出了现代企业改革的重要意义,分析了现代企业财会管理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革方法。力求通过笔者努力,促进现代企业财务会计管理工作水平的不断提升。

关键词:现代企业,财会管理,问题,措施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我国企业财会的管理也将面临着新的要求。企业管理的核心组成部分就是财务会计管理,所以财务会计管理水平对企业的经济实力有着重要的影响。为了使企业在知识经济时代下站稳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可以长远的发展下去,就需要企业清楚的认识到财会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对这些问题进行相应的改进措施,从而使企业实现可持续的发展。

一、现代企业财会管理改革的重要意义

随着全球经济化快速发展和市场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企业中传统的财会管理体制已经跟不上现代化企业的需求了,为了保证企业可以高效、稳定的发展,需要企业自身在财会管理方面进行改革。现代企业财会管理改革的意义有以下几点:其一,现代企业财会管理的改革有利于企业在市场经济发展下的环境协调;其二,现代企业财会管理的改革有利于保证企业财会工作人员的职权统一;其三,现代企业财会管理的改革有利于提高企业财会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最后,现代企业财会管理的改革能提升强化现代财会的服务职能。所以,现代企业财会管理必须要进行改革,只有通过改革才能使企业在新形势下继续稳定健康的发展。

二、现代企业财会管理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的财务管理体制不健全

我国现代企业财务管理仍然处于比较初级的阶段,许多财务管理政策的规定是建立在企业领导者的个人喜好上,使企业财务管理体制根本不具备客观现实性。由于企业领导者对财务管理工作不按照具体制度实行,导致财务人员也不能认真执行财务管理政策,使得财务账目出现混乱的局面。

(二)企业的经济监督管理体制不健全

由于企业在财务管理方面的法律意识比较淡薄,企业管理者对这方面也没有高度重视起来,所以企业在聘用财务会计人员时不重视工作者的职业操守和专业素质,致使财务管理人员在财务工作中出现不良资产和坏账死账等问题的发生。

(三)企业的财务管理模式处于传统模式

虽然我国企业的经济规模发展比较迅速,但是企业的财务管理模式还处于传统模式。许多企业的财会管理在技术和管理层面上存在许多不同程度的问题,这些都会严重影响到财务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再加上企业内部在财务管理上不能实施合理的资源配置,仍然停留在传统的重视销售、不重视管理的模式下,导致企业不能长远的的发展下去。

(四)企业的管理制度不完善

我国企业管理配套的政策和制度目前仍然处在系统化的阶段,财务管理制度也不够完善,这些问题都是企业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随着企业的快速发展,企业财会管理在现实中得到很大的扩展,再加上财会管理理论的不断深化,导致财务会计领域的研究出现复杂分支。虽然会计领域发生这些变化,但是我国却没有及时的出台相应的制度来解决这些问题,导致企业财会管理出现不规范等问题。

三、现代企业财会管理改革的具体措施

(一)完善企业财会管理体制

完善企业财会管理体制,首先是在企业中设置专门的财会管理机构,将各部门的职责和权限明确清楚,这样才能使各部门间形成互相监督、互相制约的局势,从而促进企业的快速发展。其次是完善相关法律规范,保证财务管理人员在具体工作中体现出企业的法制化。最后是企业要定期的对财会进行盘点,核实企业的财产记录和账目,确保企业财会的安全。

(二)提高财会人员的综合素质

现代企业的核心组成部分就是财会管理,所以财会管理的工作人员是整个企业运行的重要人员,企业应该运用合适的形式培养和提高财务会计人员的业务能力以及综合素质,在培训企业财务会计人员时要注意加强员工的职业道德教育,使财务会计人员具有爱岗敬业、秉公执法的综合素质,从而将企业的服务和监督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三)健全企业财会监管体系

为了更好地为企业管理服务,实现企业的自我约束和发展,需要企业内部适当的扩大财务会计管理等自主权,健全企业财会监管体系,在企业财会管理工作中建立起企业、社会和政府监督的一体化监督体系。还有,企业的财会管理部门也应该以身作则,工作中坚决不允许用同一个人担任多个工作岗位,每一笔业务都应该有不同的人来处理,这样可以实现相互制约和相互监督的目的,从而保证企业的财会工作做到真实可靠。

(四)企业规避财会风险

企业规避财会风险,第一是企业要提高自身在财务方面的实力,只有企业拥有雄厚的实力,才能使企业在遇到问题时拥有强大的抵抗风险的能力;第二是企业要培养一些高素质财会管理人员,这些人员应该具有很强的风险意识头脑,为企业及时、准确的判断投资可能存在的各种风险;第三是企业需要建立专门的财会预测和风险监控机构,通过及时的监测风险确保企业长远的发展。

四、结束语

为了使现代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经济竞争中稳定、长远的发展下去,就需要对企业财会管理进行改革,通过完善企业财会管理体制,提高企业财会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健全企业的财会监管体系以及企业财会规避风险等这些措施,使企业财会管理体制可以适应经济现代化的发展,从而保证企业可以科学、高效的发展下去。

参考文献

[1]王海涛.强化我国企业财会管理的策略研究[J].中国外资,2012;09

[2]韩冰.新时期企业财会管理工作论析[J].现代营销(学苑版),2012;10

[3]张锋.财会管理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科技与企业,2012;23

现代企业体制改革 篇2

人事劳动制度,自人类社会第一次分工以来,经历了诞生、发展和不断完善的过程。在社会主义社会以外的任何一种阶级社会里,人事劳动制度都是建立在少数人剥削大多数劳动人民的基础之上,是为其统治阶级服务的。在社会主义社会,其人事劳动制度是建立在广大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之上,是为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而服务的。

建国以来,我国的人事劳动制度是在以高度集中管理为特征的计划经济和社会全方位管理的基础上形成的。它的主要特点是:与国家政治体制相配套和计划经济相适应;国家对城镇劳动就业实行“统包统配”,即用行政办法把劳动者统一分配到企业,以固定工的形式使劳动者与企业保持终身固定的关系。

这种人事劳动制度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对保证结业和筹集劳动力资源曾起过积极的作用。但是,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由于劳动力资源的变化,这种人事劳动制度没有随着情况的变化而进行相应的变革。特别是在十四大报告中江泽民同志提出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了使企业的人事劳动制度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就必须迅速建立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服务的人事劳动制度。

我们都知道,人是生产力诸多因素中最活跃的因素。改革旧的经济体制,解放生产力,首先是要解放人,解放人的思想和创造力。再好的制度,没有人身体力行也不行;再好的人,没有一个好的制度也不行。所以邓小平在南巡谈话中指出,中国的事情能不能办好,社会主义和改革开放能不能坚持,经济能不能快一点发展起来,国家能不能长治久安,从一定意义上说,关键在人,关键要有一个好制度,可见人事劳动制度的改革问题是当前改革开放急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是关系到我们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成败的大事。

一、目前企业人事劳动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企业虽有机构设置权,但往往受制于上级主管部门。由于企业机构设置要上下对口,条块配套,往往使一些小企业也“五脏俱全”,造成机构臃肿,人浮于事。我国《企业法》第三十二条虽有明确规定:“企业有权决定机构设置及其人员编制”。但实际上各有关主管部门都要求设置“对口”机构,否则就难于应付各名目繁多的各种检查。

------企业职工没有选举企业领导权。现行的人事劳动制度,企业主要领导由上级主管任免,只向上级负责并报告工作。随着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国家对企业人事管理工作虽做过一些规定,但就是实行不了。如****年中央下发的《关于加强党组织建设的通知》中,对人事管理工作做了一系列补充规定。其中有一项规定,全民企业厂长(经理)的产生,由政府主管部门根据企业情况在征求企业职工代表意见的基础上委任或招聘、或由企业职工代表大会选举。但现实情况是职工代表或职工代表大会根本没有行使自己应有的权利。厂长(经理)的产生仍是由人事部门考核,上级委任的。长期以来由于这种干部制度,使一些企业领导不是关心企业发展和职工利益,而是想着如何与上级保持联系,同上级搞好关系,加之在干部任用上的不正之风,往往把一些不懂经营管理、不善于组织生产、没有能力的庸人委任为厂长(经理),甚至把那些善于阿谀奉承、投机钻营的人也委任为企业领导。而群众拥护的德才兼备、具有开拓精神的干部却难以得到选拔和重用,多少年来,人们清楚的看到这样的事实:有的干部德才平庸、胸无谋略;不求有功,当求无过;有的嫉贤妒能,尸住素餐;任人为亲,拉帮结派;公事不力,私事有余。这些人常常是决策拍脑门、表态拍胸脯、出了事情拍屁股。不讲科学,又不按经济规律办事。由于传统体制的干部制度存在着各种弊端,致使他们虽然无所作为,但却能长期呆在领导岗位上,一个单位被搞垮了,仍还可以易地为官,群众意见很大。

------企业职工没有择岗择业权。企业现行的人事劳动制度,无论是面向社会招收的工人还是从大中专院校录入进入企业的大中专毕业生,以及部队转退伍军人,都是由企业领导决定岗位、工种,并不是按照就业人员的兴趣、爱好由本人通过平等竞争择岗就业,从而使一些有专长的人,常常因岗位(工种)不合适而难以发挥自己的特长,由于一旦分配到某岗位或某工种,又极难调整,从而挫伤了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精神。

二、企业人事劳动制度的改革

转换机制,应作为国营企业深化改革的方向,企业所有内容的改革,最后都要集中体现在劳动工资分配制度的改革上。因此,我认为,深化企业内部改革,转换经营机制,使企业能真正走向市场,成为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并保持旺盛的活力,最关键地是改革企业人事劳动制度。

-----干部制度的改革。企业的活力,职工工作的效率,群众积极性的提高,都离不开改革干部制度。因此,深化企业人事劳动制度的改

革,其关键是干部制度的改革。

俗话说得好:“兵弱弱一个,将弱弱一窝”。近几年来,有三分之一的国营大中型企业连年亏损,每况愈下,究其原因虽然很多,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与该企业领导层的领导不力有关。要改变这种状况,就是要改革。

首先,要对那些“大错误不犯,小错误不断”,工作打不开局面,没有开拓精神,不为群众办

实事的在位干部,就地降职或免职,从根本上改革“不犯大错误不丢官”的错误观念。目前,对于不能胜任现职的领导可采取以下方式:一是劝其辞职;二是就地免职;三是调离安排合适工作。

其次,打破干部和工人界限,建立竞争机制,不拘一格选人才。其做法是:把政绩、实绩、效绩作为标准。当干部不凭关系凭本事;不论资历论能力,取消干部和工人界限,是企业全体职工都有机会参与竞争而成为企业管理者。建立一套完整的干部考核、选拔、任免、监督制度;确保公平竞争。企业主要领导由职工评议、职工代表大会选举产生。职工代表应真正享有监督权和罢免权。

第三,破除干部终身制,实行聘用制。使干部原终身制的静态式管理变任期、测评的动态式管理。企业的主要领导,由职工代表大会根据干部的“四化”标准以及候选人的施政方案综合考核后,民主选举产生。被选的主要领导,由上级人事部门发给任期聘书。其他副职和中层干部由主要领导发给任期聘书。对所有的聘任干部,如果在任期内工作平庸,即使任期未满也要将其解聘。并做到在什么岗位享受什么待遇,在岗则有,离岗则无,即职务变化其待遇也应随之变化。

第四,干部制度改革要动真格的。由于领导的一言一行,群众看得最清楚,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要求群众做到的,领导必须首先做到。深圳中发机械租赁公司经理孙雄就在干部制度改革中敢于动真格,由此赢得了公司广大职工的信赖。这个公司原有一位中年工程师,大学毕业,资格较老,对公司改革全然不买账,出门要汽车,上班一张报纸看半天,在员工面前摆架子。矢志改革的孙雄,确有英雄气,为了公司的改革不被某一个人所拖累,决定将这位工程师调到修理部修理推土机,这位工程师拒不服从,孙雄就按公司章程扣工资,最后这位工程师只好提出调走。全公司员工无不被孙雄经理的胆魄和决心给镇住了,从此再没有人敢阻挡改革的洪流。

所以,“能上能下”是干部制度改革成败的关键。

------用工制度的改革。改革用工制度的核心就是要改变职工“能进不能出”的状况。职工“能进不能出”的存在给企业的劳动管理带来许多问题,是企业无法改善劳动组织,改进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甚至出现职工不服从管理、劳动纪律涣散、有毒有害有危险以及繁重的工作没人干等现象。如何改革企业的用工制度呢?我认为:一是要确保企业的用工自主权。企业的招工计划、对象、地区都由企业确定;二是要实行全员劳动合同制。企业原来的固定工、合同工、临时工、计划外用工,一律通过考核平等竞争上岗,签订合同后一律改为企业职工,取消企业内部因用工属性不同而造成等级差别。所有职工都以合同形式明确双方的责、权、利,并以法律形式予以规范。三是优化劳动组合,择优上岗。在实行优化组合的同时,对上岗人员实行“三岗制”,即在定期考核中,凡技术理论基础和实际操作技能均达到本岗位要求,并能够完成生产任务的,定为岗位合格工;实际操作技能合格但理论不合格或完不成生产任务的,定为岗位预备工;操作技能也不合格的,定位岗位临时工,岗位临时工的上岗待遇应拉开档次,以促使职工多学基础理论,提高实际操作水平。充分体现多劳多得的社会主义分配原则。

------工资制度的改革。干部能上不能下、工人能进不能出的现行人事劳动制度,使职工与企业保持终身的固定关系。职工在企业内,干与不干、干好与干坏都照样拿工资,甚至无工作可做的人,奖金也照拿不误。

改革工资制度,就是要取消原级别工资制,实行理论基础指导下的岗位技能工资制。

首先,做好“三定”,即定岗、定员、定工资标准。企业应根据经营目标、管理手段、生产工艺先进与否等实际情况,对所有工作进行分类,参照企业岗位标准进行定员。在定员过程中以劳动定额和安全操作规程为依据,不搞因人设岗,以免造成人浮于事,岗位间劳动强度苦乐不均。在定员时应做到“充实一线,精于二线,减少三线”,安排处理好生产人员与非生产人员的比例关系。根据岗位的技术要求程度、劳动强度、风险责任大小、繁重与否等因素确定岗位工资,不同岗位不同报酬。在确定岗位标准的过过程中,打破长期工、中期工、季节工的界限,同岗位同报酬,也不管干部、工人,在什么岗位就拿什么工资,一律实行“上岗凭竞争,收入凭贡献”,同时做到工资分配应向重点技术岗位、重点质量岗位以及苦、脏、累、险岗位倾斜,对有突出贡献的人实行重奖。这样才能调动各方面人员的积极性。

第二,做好分配考核。要使岗位技能工资能真正落到实处,就必须借助严格的考核。根据企业内部所设置的岗位、工种差异制定考核,指标。对直接生产岗位应以产量、质量、消耗、设备完好率、安全生产指标进行定量考核,并使每道工序、每个环节都有考核标准。管理及后勤部门应以目标实现情况、工作业绩、工作质量、服务态度、劳动纪律等方面定量定性,以此作为考核指标。工资与考核标准挂钩,按月兑现。

第三,结合“三岗制”,每年进行一次由群众参与评议的公开考核。按每月考核的综合成绩,确定年终奖罚以及下的工资升降。考核成绩突出者,年终记功并嘉奖,下升一级工资;考核合格者,下升一级工资但年终不予奖励;考核不合格者,不仅年终要罚,而且下一下浮一级工资,或由岗位合格工降为岗位预备工,岗位预备工降为岗位临时工或解除合同。

三、改革还要有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企业人事劳动制度改革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要使之得以顺利进行,除了有一个好的内部管理制度外,还必须有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当前,除了要解决了政府机关为企业服务的问题,特别是政府职能部门如人事劳动部门、司法、工商、税务、银行等部门都要转变作风以便更好地为企业服务外,还要认真地贯彻《企业法》,减少对企业的各种干预。企业人事劳动制度改革,转换企业经营机制,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各项政策和配套措施不到位,如职工养老金保险制度、失业救济制度没有全面建立,劳动力就很难全面走向市场。因此,人事劳动制度改革就难以进行。

首先,要认真落实《企业法》所赋予的企业自主权。由于前两年的治理整顿以及国民经济调整,使企业刚刚的得到的自主权又被收走了。这是因为:其一,《企业法》出台之日,正是国民经济调整之时,企业自主权不到位或被收回,这在当时的情况下也是在所难免的。但今后一定要保持政策的连贯性,不要想放就放,想收就收,这样就难免要挫伤企业的积极性。其二,《企业法》出台之后,一直没有制定与之相配套的实施细则,《企业法》的有关法律效力得不到保障。在没有实施细则的情况下,《企业法》规定的职权和权利的条款,对于某些个人或单位侵犯企业权利的行为,如对企业不合理的摊派,企业不知拿什么法律条文来保护自己。其三,在目前社会保障制度尚又不健全的情况下,厂长(经理)暂时还难于充分行使自己的权力,如想辞退员工、聘任中层干部、组建单位领导班子等,这些权利虽然给了厂长,但多是“纸上文字”,实际上厂长不能用,也不敢用。正如有的厂长所说的:改革企业人事劳动制度,必须先落实《企业法》,否则企业的生产经营权、干部管理权以及机构自行设置权就是一句空话,人事劳动制度改革也就是一句空话。

其次,要减少各方面对企业的干预,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已经多年了,今年十四大已提出了在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但来自各方面对企业的干预并未减少,而且还带有新的特点:第一,对企业的指令性计划减少或者取消了,但各种名目的检查评比增多了;第二,来自主管部门的干预相对减少了,但来自其他有关部门和单位的干预增多了;第三,当企业遇到困难时,干预相对减少了,当企业顺利发展时,干预就增多了;第四,在企业内部机构设置上,不允许企业设什么机构的干预减少了,但对必须设什么机构的干预增多了;第五,政府有些部门,不按经济规律办事,仍然习惯于靠行政手段管理企业,总是自觉不自觉地干预企业的正当权利。另外,各种行业不正之风,如摊派风、评比风、检查风,凡此种种,使企业有权难拒,苦不堪言。上述这些现象若不以根本上予以消除,企业人事劳动制度改革、打破干部工人界限、干部能上能下、职工能进能出以及实行全员劳动合同制又谈何容易。

现代企业体制改革 篇3

1.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建立,企业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的发挥受到一定的影响

企业投资主体多元化与过去按单一投资主体设置党组织的做法形成了矛盾。《公司法》、《企业法》没有具体规范企业党组织的职能,没有具体明确企业党政之间的责权界面,在实际操作中还停留在强调党政一把手素质和“哥俩好”的关系协调上,这已难以造就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使得企业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的发挥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2.政企分开使企业思想政治工作面临新的转折

实现政企分开后,企业思想政治工作除了要完成上级规定的任务外,主要职能是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确保企业各项任务的完成和经济效益的提高,尤其要针对企业作为市场竞争主体和盈利性经济组织的特点,创造性地开展思想政治工作。

3.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淡化的趋势,使党组织的战斗力受到影响

实行经营机制转换中,政工机构精简又首当其冲,加上后继无人,出现了政工机构弱化、政工人员老化、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淡化的趋势,使党组织的战斗力受到影响。

4.党建、思想政治工作理论研究相对滞后与现实需求形成了反差

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内容、形式和方法已不能造就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的需要,过去那种单纯的政治说教和模式化的活动方式,已很难吸引员工。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迫切需要进行一场深刻的改革。

5.企业政工队伍的自身素质与现代企业制度要求不相适应

现代企业制度要求改变以往思想政治工作的封闭式的“自我循环”为服从服务于经济工作的“大循环”,建设一支精干、复合、高效的政工干部队伍。而目前政工干部队伍无论是知识还是专业、年龄结构都不能适应形势发展,致使有些党组织在群众中的影响力有所下降。

二、现代企业制度的运行,呼唤着思想政治工作体制和机制的创新

在现代企业制度的条件下,企业要进一步发展壮大,关键是建立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思想政治工作体制和机制。

1.采取“双向进入、交叉任职”的方法,从组织结构保证党组织和思想政治工作作用的发挥作用

企业党组织要抓住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公司治理结构这一有利时机,认真研究企业党组织与董事会、监事会协调一致、形成合力的工作思路。通过职能融合、机构融合、观念融合,彻底解决思想政治工作与中心工作“两张皮”的问题,建立健全有利于党组织“围绕中心做工作,进入管理起作用”的工作机制。党委负责人通过法宝程序进入董事会、监事会;董事会、经理层及工会中的党员负责人,依照党章的有关规定进入党委会;条件具备的,党委书记和董事长一人兼任。

2.理顺党组织与投资方的关系,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配置政工机构,“精官简政”

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投资主体多元化,过去那种主要根据行政关系来划分党组织归属的做法,显然已不适应新的企业资产关系。按照改制后的机制运行特点和要求,对企业政工机构与行政机构相对应精简,人员精于配置,职能符合高效,基层党支部书记基本衽了兼职化。

3.转变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在管理机制上创新

要将完善现代企业的激励约束机制与思想教育功能有机结合起来,推行刚性约束与柔性导向相结合的激励方式,把管事、管物、管人统一于企业的生产管理之中;要将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与职工的培训工作有机结合并纳入整个企业的培训计划之中,使职工政治素质的提高与职工综合素质的培养相统一;要将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管理中的部分内容相融合;将企业文化融入企业管理之中,坚持用文化功能、文化手段和文化力量开发职工的精神能源,使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和管理工作相统一于企业文化的建设之中。

4.确立“大政工”的观念,形成党政工团齐抓共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局面

首先,要建立以党委书记为第一负责人。党政共同负责、专兼职结合、群众组织与党团骨干、班组长结合的“大政工”队伍,实行“一岗两责”,做到管人、管事、管思想“三管齐下”,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的思想政治工作新格局。其次,要拓宽思想政治工作的思路。进一步摆脱传统思维模式的束缚,把思想政治工作的思路转变到为企业改革发展服务上来,结合企业生产经营和企业所面临的主要矛盾主要任务确立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使思想政治工作目标和企业发展目标统一起来。

5.建立思想政治工作新运行机制,努力在实践中探索规律,改进方法

现代企业制度与会计改革 篇4

随着现代企业的不断发展,财务管理体系也在不断完善,企业对其重视度也在不断提升,现代财务管理已不仅是简单的数据,而是与投资决策相关的重要角色。

在传统企业内部管理上,许多高管人员良好的管理方式,在一定程度上相当于领导的行政性指令。在企业的战略规划中,决策者一般不以文本的形式存在,事物的发展也往往与企业的决策有关。而不同阶段的考核情况,反映的是一个企业在不断发展中的真是反映。可实施这种模式,并不意味着企业的管理理念落后,也不能表明企业的概念模糊,因为即使企业没有思想的支撑,也可以是有序发展的。

在现代社会中,企业发展所面临的市场环境更加有利,因此企业的生产规模会不断扩大,这就对管理模式产生了新的挑战。传统的管理模式强调的是对个人能力的考核,而在当下更注重对集体力量的利用,一个程式化的科学和政策,可以确保最终决定的成功。而现代企业盈利方法也越来越多。企业的法律传统,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给企业带来了成功,但更需要良好营运模式,当下企业越来越多,这就意味着企业所面临的市场竞争更加激烈,而要赢得竞争优势就必须摒弃传统的管理模式,增强企业迎接挑战的能力。

现代企业制度的实施,必须要拥有一个成功的企业领导人,企业可以老套,只要领导人的思想活跃,也可以给企业带来新的动力。

2 会计改革的必要性

2.1 企业会计制度的改革要适应经济体制的改革

会计制度是企业日常管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维持企业正常运行的关键因素,所以会计制度的建立必须符合现代社会的要求。在改革开放初期,在调整与改革的实施中,巩固和提高新方法,在原有会计制度的基础上加强改革以适应现代市场的要求,从而为我国经济的发展提供稳定的环境。所谓的修订,我们不是简单地恢复原来的会计系统,而是根据国民经济调整,完善整改,不断加强经济审核,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为最终目标,不断对原有的制度漏洞进行修复,达到重建会计系统的目的。会计作为一个原则的科学,使会计系统不仅要满足企业加强会计和加强生产管理的要求,而且,还要满足企业实施国家计划管理的要求。

2.2 实行会计制度改革,实现对传统会计模式的转变

根据经济管理的要求,需要按照市场的要求对报表相关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这些措施的实施虽然只是对于传统模式简单的改革,但是对于会计制度的变革来说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按照实际的业务要求,加大对传统会计系统的改革,如金融租赁业务的会计处理。这就要求维持传统会计制度的基本形式,然后结合现代市场环境的要求,对部分内容进行相应的改革,并保留原有的思想。通过对传统会计模式的转变来实现对会计制度的改革,从而使转型后的会计制度更加符合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

2.3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提高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现代企业制度逐渐建立,促使会计信息的共享率越来越高,这就对信息质量的要求提出更高的要求。企业在提供信息时应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同时要保证信息的可靠性和相关性,会计信息的企业版本也要经过正规部门的鉴定,从而保证真实性与合法性。

因此,社会监督与评价体系,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会计师事务所以及会计公司就成为了主要形式,也成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2.4 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资本保全的识别

从经济学角度讲,价格的上升是客观存在的,我们平时所说的资本知识名义上的资本保全,这不止与信息相关,还关乎到企业主的利益。所以,如何发挥会计制度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作用,使其能够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从而更好的为企业服务,这是企业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该方法通常是相关学科的二级学科,例如:根据一般的指数来衡量资本不足的补偿价格的变化,在“资本公积”、“利润”,可以设置两个主体的资本补偿基金”,作为实收资本会计报告的一个额外补充账户,在“资本”支付,并解释时间表。因此,名义资本保全为物质资本溢价,保证会计信息质量,产权所有者的权益也可以得以节省。同时,资本补偿基金的未分配利润,应该也是维持简单再生产的资金来源。

2.5 现代企业制度与税务会计的建立

中国一直视政府为财务报表的使用者以及企业主,所以从宏观和微观角度来看,无论是从国家来说,为了保护国家利益不受侵害,安全性和完整性保护国有资产和利润税全额支付的的角度与维护企业的利益是一致的,所以不需要对财务会计及税务会计的相关内容进行反映。而随着经济的不断增长,我国经济逐步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渡,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也是一些新企业和政府税收部门不可回避的问题。因此,税法与会计制度之间存有一些偏差,继续改变。

3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对会计制度的影响

现代企业制度和公司治理机制的建立,对会计制度提出了新的要求,会计改革,包括内部和外部的会计改革两个方面。企业应加强对现代会计制度的重视度,建立完善的改革体系,区分时事与会计的关系,加强对内部的控制,明确企业应承担的社会责任,一个高质量的会计师建立的社会监督体系的主体,会为社会和经济服务快速发展的提供更好的依据。

4 会计制度存在的缺陷

4.1 会计行为的模糊层次约束系统

按照相关准则的规定,对于会计行为的约束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中对于会计师的道德约束是其核心部分,在现有的约束制度下,企业会计准则及会计制度在理论与实践方面有着较为明显的区别,但规定了新的系统,从内容上看,它包含了对于会计准则所应规定的所有内容,其中有关会计制度的内容属于约束层次,所以需要对其规范化。

4.2 以内容上的汇总罗列换得统一

新系统的建立需要满足所有企业的要求,是社会统一的系统,但是,由于各企业的实际情况有所区别,所以为了建立统一标准,新系统在一般常见的13个会计制度的内容在企业和业务汇总清单的特点,然后对其进行规范化处理。其中最为明显的是对于确认及计量的考核,另外,成本等要素也比较重要。

4.3 忽视了会计工作尽量从简的常识问题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不断发展,我国与其他国家的联系日益密切,尤其是在我国加入WTO以后,这种现象更加明显。为了方便与其他国家的交流与合作,我国逐渐采用国际会计通用惯例,使会计管理系统更加复杂,这就要求会计人员能够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从而更好的适应新体系的要求。新的会计制度对于会计报表等内容进行了明确规定,特别是在具体的课程设置方面过于复杂细致,忽略了尽量从简原则。

4.4 过多形成多借多贷的会计分录

在新的会计制度体系下,对会计业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在对会计业务的处理大都会形成多借多贷的现象,如融资、采购等。这会为企业带来更大的挑战,因为多贷会加大账户的复杂性,对应关系难以明确,而且不容易对其检查和分析,同时,这种制度也会给实际的操作带来较大的难题,主要是基于多借贷款支付凭证和相应的原始凭证区分配件难。用于计算机处理企业充分利用的情况,其缺点是不够清楚,但对于那些仍然使用手工记账的会计事务所,这种不利局面,体现的更加明显。

5 未来我国会计制度的改革趋势

随着我国逐步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要求会计制度的改革要能符合现代制度的要求,这就对制度的改革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同时也加大了改革难度。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

5.1 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构建企业会计制度

对于会计制度的改革,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它是市场经济由不完善向完善的逐渐过渡,所以从理论上来讲,会计制度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和完善的,其需要适应不同的市场环境要求,但事实上,会计制度改革的不同特点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有着密切联系。

5.2 一个统一的会计制度的建立能适应各行各业

对于国有企业来说,其会计制度的建立也要建立在行业统一规定的基础上,按照市场统一的规定进行制定和颁布,从而实现建立统一会计制度的目标。为了提高企业应对不同行业会计制度的能力,需要按照统一的规定建立相应的操作程序,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从而不断提升会计信息的可比性。

5.3 制定和完善各项资本经营业务的会计处理规范

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集团化已经成为一种趋势,集团化经营战略的实施会使企业的经营事项发生改变,这就要求相关部门能够针对不同的变化制定相应的应对策略,发展多种形式的资本经营标准,并纳入统一的标准体系。

5.4 加快我国会计规范的国际化进程

随着我国市场与世界市场的逐渐融合,我国市场经济必将进一步发展,所形成的市场体系也会不断完善。为了更好的适应国际市场的需求,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作为“国际性商业语言”的会计必然要适应国际需求,制定国际统一的标准,从而使我国的会计制度融入世界会计体系中。针对国际化的现状,只有不断强化对会计制度的改革才能为我国会计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所以我国应根据自身的国情建立原则框架。但是我国目前现有的制度准则较为简单,思路也不够严谨,对于会计的基本内容没有系统的认识,没有形成完善的逻辑,而且也没有建立规范的准则。

5.5 强化会计制度执行的约束和监督机制

根据不同的会计准则,实施不同的程序和方法,都会对绩效信息产生不同的影响,从而使利益分配存在差异。所以,为了实现局部利益最大化就要对会计制度进行一定的改动,无法按照原有的规定执行。这表明,如何加强对会计制度的监督与审核,确保会计制度的严肃性是深化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

6 结语

浅谈现代企业财会管理的改革 篇5

摘要: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及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企业财务会计的管理不断面临新形势和新要求。本文在阐述现代企业财会管理存在的弊端的同时,分析改革趋势,并提出具有可行性的改革策略和措施,以促进我国企业财会管理的现代化发展。

小清新:财务会计;管理;改革

财务会计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核心组成部分,其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企业经济实力的强弱。要想在越趋复杂的市场环境中实现赢得先机,实现长远发展,企业不仅要清晰认识到财会管理中的弊端,更要大刀阔斧,实行改革。

1、企业财务会计面临的问题

随着市场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化,传统的企业管理体制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化的需求。财务会计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责成部分,其现代化的程度和管理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的运行。然而,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财务会计仍然存在较多的缺陷和不足,主要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是企业财会管理秩序混乱。在现行的财会管理制度下,企业行政领导过多地干预财会管理工作,财会人员盲目听从行政领导安排,导致财会工作的不规范以及账目管理的混乱。

二是监督管理体系尚未健全。企业的法律意识仍然较为淡薄,财务会计工作人员专业素质低下,时有不良资产和坏账死账等现象的出现。

三是企业的相关管理制度不够完整,制度的执行力不够高,整个管理过程不够系统。由于企业的不断发展,财会在企业中的实际作用得到了很大的扩展,其相关理论也不断的深化与细化,这使得会计领域出现了更多的分支。面对会计领域的这些变化,我国并没有适时地推出相应的制度,这使得财会的规范化管理得不到制度上的保障。

四是财务管理模式守旧。目前我国大部分企业的财会管理网络化水平仍然较低,技术和管理层面的问题在异乡程度上对财会管理造成影响。财务管理工作没有很好地对企业内部资源进行配置,也无法通过数据统计和评估从整体上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作出长远的预见性安排,这样,财务管理应有作用的体现就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2、现代企业财会管理的改革趋势

2.1 科学化趋势

财会管理应在遵循企业资金运动规律的前提下进行,其管理工作的内容、组织、方法等都要反映财会管理的对象的客观规律,体现资金运动及相关的财务关系。在财会管理过程中,应对资产、利润、负债、收入、费用等会计要素进行严格核算,并在筹集资金、分配资金和运用资金等方面进行监管约束,以实现科学化管理。

2.2 规范化趋势

规范化是现代企业财会管理的重要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会计核算工作方法和系统的规范化。二是财务管理工作的规范化,财务预测、决策、计划、控制和分析等财会管理的实行有规可循。

2.3 系统化趋势

要应对市场越来越快的发展变化,企业的财会工作将实行系统化管理。通过建立完善的会计信息系统和财务管理系统,为财务管理活动提供其所需的会计信息,并促进会计人员正确处理各种财务关系,不断降低经济成本,提高企业运行的效益,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

2.4 先进化趋势

进入21世纪,企业将采用更加先进的财务管理方法和会计核算手段来进行财会管理工作。企业将以现代化的现代财会理论为指导,采用电子计算机、自动化系统等先进的现代计算管理手段,力求提高管理的效率。

3、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的改革措施

为了实现财务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系统化和先进化,企业有关领导人应大刀阔斧地对财务管理进行有力的改革,强化其现代服务职能。

3.1 健全企业人才管理制度

拓展各种渠道,提高企业财会人员的综合素质。重新定义企业财会人员的合法权益。这是会计管理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强化企业财会人员的间接管理。要积极拓宽有利形式,加强企业会计人员的培训和职业道德教育,培养会计人员的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奉公守法的综合素质,充分发挥其服务和监督作用。

完善人才机制,确保企业财会队伍的开发建设。顺应政府转变职能的需要,借鉴国外的行业自律管理方式,企业财会人员的资格认定、职业培训以及职业道德管理等由行业自行管理,以市场机制调节人才资源的配置,促进系企业的现代化人事管理制度的改革。

3.2 健全企业财会监管体系。

扩大企业自主权,。企业内部会计管理等自主权的适当扩大,有利于会计更好地为企业管理服务,也有利于实现现代企业的自我约束和发展,健全会计监督体系,真正建立起企业监督、社会监督和政府监督的一体化监督体系,从而有效加强对会计人员和企业行为的监督和宏观管理。

3.3 加强财会审计监督力度

相关审计人员应定期到所属的企业单位,对财会制度建设和执行情况进行全面、严格的评价、鉴定和监督,发现管理问题并及时提出可行的整改意见。企业行政领导管理过程中不要过于干预财会工作,应充分支持和鼓励财务人员履行职权,促进财务管理人员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和承担责任。同时,应主动接收社会对企业财务的监督,财政、税务、物价、审计等各监督部门应互相配合,互通情况,对其形成有效的监督网络,建立健全事前、事中、事后的监督防范机制,加大监督查处力度,对违反财经法纪的现象,应该严厉打击,并通报批评或向社会公布结果。此外,财会部门也应加强自身的管理,坚决不同一个人担任不相容岗位的工作,由不同的人处理每一笔业务中主办、记帐、复核的不同的任务,以实现相互监督和相互制约的目的,从而保证财会工作内容的真实性。

结语:

企业要想在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需要对财会管理这一管理核心部分进行有效的改革。通过落实建立企业人才管理制度,完善财会监管制度以及加强内部审计等一系列改革措施,传统模式所存在的管理秩序混乱等问题将迎刃而解,企业财会管理将迈向新的发展之路。文章来源——海内论坛: 参考文献:

现代企业财务管理体制创新探讨 篇6

关键词:财务管理;财务管理体制;集权财务管理

中图分类号:F124.3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8937(2009)24-0078-01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国内国际的竞争环境融合,企业面临的竞争更加激烈,尤其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为现代企业的财务管理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因此财务管理体制的创新对整个企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关系到企业能否在当今的经济环境下生存和发展。

1 企业财务管理体制内涵

财务管理是基于企业再生产过程中客观存在的财务活动和关系,包括企业资金、成本、费用、利润及其分配等财务收支活动而产生的,是组织企业资金活动、处理企业同各方面的财务关系的一项经济管理工作,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按权力的划分来看,企业财务管理体制主要分为以下三种类型:①集权财务管理模式。集权财务管理是指企业的各种财务决策权集权于企业财务总部,财务总部集中控制和管理企业内部的经营和财务并做出决策,而企业内部的下属各财务部必须严格执行财务总部的决策。特点:财务管理决策权高度集中,下属财务主体只享有少部分财务决策权。②分权财务管理模式。分权财务管理指按照重要性和合理性对企业各财务主体的财务管理权及决策权进行合理适当的划分,企业整体只是专注于方向性,战略性的问题,具体事务由企业内部的各主体自行执行。③综合财务管理模式。综合财务管理就是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集权与分权的合理划分,结合两者的优点企业财务总部集权过多,会影响下属的理财积极性,但分权过度,也容易出现失控现象。合理的选择是首先保证企业财务总部集中必要的财务管理权限,特别是重大财务管理决策权,在此基础上实行适当的分权。

2企业财务管理体制创新的主要内容

①财务管理目标创新。企业财务管理目标是企业理财活动在一定环境和条件下所应达到的预期结果,是企业整个财务管理工作的定向机制和出发点,制约着企业财务运行的基本特征和发展方向。企业财务管理目标是与经济发展紧密相连的,这一目标的确立总是随着经济形态的转化和社会进步而不断深化。

②财务管理内容创新。在工业经济时代,企业财务管理的对象主要以物质运动为基础的物质资本运动,其内容主要包括物质资本的筹集、投入、收回与分配,以及实物资产的日常管理等。而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资本将在企业资本结构中占据主导地位,因而它将成为企业财务管理的主要对象,与此相适应,企业财务管理的内容应从静态型向动态知识型转化。

③财务管理观念创新。现代企业制度下,对企业财务管理而言,一方面拓宽了管理的范围、内容,同时对财务人员的素质等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就要求我们要在管理观念上有根本的转变。另一方面, 产业的知识化,企业的不断更新,企业中新业务、新情况和新问题的大量涌现,将使财务管理工作经常处于变动的更新之中。

3企业财务管理体制创新的举措

①改变财务管理观念,适应新需要。现代企业财务管理树立适应市场经济的新观念,例如风险理财观念、信息理财观念。财务管理人员首先要明白这些创新的理财观念的含义,深刻理解其本质,把财务管理的新观念的实际意义深刻把握。

②合理设置企业管理机构。财务管理与企业其他管理的关系也日益密切,渗透于企业管理的各个方面。表现在与其他部门资金方面的往来,其他部门的运作决策也要听取财务部门的意见,接受其监督。另外财务管理部门还要明确划分与企业管理、生产、销售和决策等部门之间的职权范围,形成以财务管理为中心,分工明确、相互协调的管理网络系统。

③加强教育培训,提高财务人员素质和创新能力。知识资本在企业总资本进行市场化运作管理具有很强的专业性、技术性、综合性和超前性,用管理有形资产的传统手段是难以适应的,必须提高财务人员的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

现代企业体制改革 篇7

关键词:企业档案,管理体制,改革

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发展, 各类型企业数量逐渐增多, 所涉及的业务领域也不断扩大, 其相应产生的档案在数量和种类上都达到了历史新高。在当今的信息化时代里, 信息情报无疑是最宝贵的商业乃至社会财富。因此, 档案信息对于企业组织、生产、决策等活动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企业对档案信息的需求, 决定了企业档案工作在企业管理中的特殊作用。然而目前我国的档案管理工作却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 管理体制改革首当其冲。为了实现企业档案的优化管理, 更好地为企业发展服务, 我们有必要对企业管理体制改革进行研究和探讨。

一、企业档案管理体制确立及其发展过程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 企业档案管理体制的发展过程大致可分为两大阶段:首先是确立阶段, 在我国进入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 由于国家开始大规模地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这期间产生了大量的科技档案需要收集、整理及提供利用, 因此便提出了建立国家规模的科技档案管理体制问题。196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转批的国家档案局《关于进一步加强技术档案工作的报告》对企业内部与外部管理体制做了明确的规定。这一时期的档案管理体制具体表现为:中央各级专业主管机关、档案事业管理机关都有责任对企业档案工作进行领导、指导、监督和检查, 但应以专业主管机关为主, 实行按专业统一管理的办法。其次是恢复、发展阶段, 随着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及其国家经济体制和科技体制改革的推行, 企业档案管理体制也随之发生变化。1985年, 中共中央、国务院批转了《关于调整我国档案工作领导体制的请示》之后, 根据档案工作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原则, 开始实行“条块”结合的二元管理体制, 其中条的含义是:“中央专业主管机关在国家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统一管理下, 针对本专业特点, 制订本专业档案管理制度、规范、标准等, 制定本专业档案工作发展计划, 对本专业档案工作进行协调、监督、指导等。”其中“块”的含义是:“各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在各级人民政府领导下, 管理本行政区域内的档案事业, 对档案工作提出要求, 并统筹解决档案事业发展中所必需的机构、编制、队伍建设、经费及档案保护设施等方面的问题, 使档案事业同各项建设事业协调发展。”这一时期的档案管理体制具体表现为:国家各个专业主管机关内设立的档案部门对部、直属企业的档案工作实行按专业集中统一领导的体制, 对已经下放地方的企业档案工作则由直接管理转变为宏观调控。地方各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也实行局、馆合一的组织形式。

二、现行企业档案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

(一) 政企分离, 企业档案管理缺位。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 企业与政府主管部门都发生了重大变化, 企业不再是政府的附属物, 而转变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的独立经济实体。政府各部门机构改革后, 政府机关精简、合并, 各专业主管部门大大减少, 从而削弱了对企事业档案工作的监督、指导。企业主管部门的撤销毫无疑问是对现有管理体制的极大冲击。“条块”结合的档案管理体制变得不太适应, 并逐渐暴露出越来越严重的弊端, 比如“条块”对企业档案管理不协调, 在指导企业档案工作中出现双重标准, 或提出相互矛盾的各自要求, 使得企业难以适从;地处边远偏僻的企业档案工作, “条”鞭长莫及、无能为力, “块”亦弃之不管, 无人过问, 出现管理缺位的现象。档案行政部门与企业主管部门相结合本是现行企业档案管理体制的主要特征, 现二者缺其一, 所以改革政府管理档案工作的体制势在必行。

(二) 企业改革深入, 企业档案管理出现新情况。

首先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 企业改革重组, 企业由原来单一法人变成了多法人的企业集团, 产权出资主体多元化。因此, 企业内部管理结构和管理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部门设置不再比照政府机构的组成形式, 绝大多数企业档案部门不再独立存在。其次, 企业集团与内部各成员企业的关系由原来的上下级关系变为以资产为纽带的新型关系。因此会出现各自的档案管理标准不一致, 组织形式也不同, 形成自我封闭的档案管理局面, 这很不利于企业档案的管理与利用。

(三) 私营企业数量剧增, 带来新的管理挑战。

在众多的非公有制企业中, 私营企业档案工作尚处于自发阶段, 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建档工作滞后、管理不规范, 尚不能适应私营企业发展的需要。无管理人员、无工作制度、无库房、无设备设施是其基本特征。改革开放以来, 民营企业档案工作一直是国家或地方主管机关管理和过问的“盲点”, 随着民营企业数量与规模壮大, 企业的档案管理给现存体制带来了极大挑战与冲击。

三、企业档案管理体制未来改革之路

(一) 切实转变政府管理部门职能。

政企分开的目标是:政府调控市场, 市场引导企业, 企业自主经营。因此, 国家档案行政管理部门作为政府管理企业档案工作的职能部门, 应打破原有的直接管理企业档案工作的思想观念和规章制度束缚, 其职能应转向以宏观调控为主, 突出依法治档, 侧重从制定法规、政策上统一调控全国的企业档案工作。地方档案行政部门则侧重从执行国家有关政策, 实施地方档案行政法规的角度对本地区企业档案工作进行宏观管理。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对企业实行属地管理将变得更为实际和合理。以“块”为特征的一元化企业档案属地管理方式, 是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 是与企业改革后的经营管理形态与发展特征相适应的, 它反映出了企业档案管理某种历史发展的必然性要求。实现企业档案属地的“一元化”管理, 就是按照行政区划, 将该地区所有企业的档案工作一律纳入当地档案行政部门管理范围, 其他任何机构不再对该地区企业档案工作具有任何形式的管理权, 不能以任何方式任何理由干涉任何企业的档案工作。

(二) 推行“依法治档”之路。

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 企业档案工作同样要纳入法制的轨道。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对企业档案工作进行宏观管理主要是通过制定法规和执法监督来规范企业档案工作的内部管理体制及其管理行为。具体来说就是国家或某一地方行政机关中的档案部门, 根据《档案法》和企业档案管理有关规定与依法确立的档案管理体制, 并根据这种管理体制所赋予的行政权力, 对企业档案工作实行监督、检查和指导, 属地内任何企业必须依法服从于这种行政权力, 自觉接受当地档案行政部门的检查、监督和业务指导。同时, 档案行政管理部门要正确认识和处理行政执法与业务指导的关系, 把依法管理与提供服务有机结合起来, 要从为企业服务的角度出发, 为企业提供科学、适用的法律规范并提供政策咨询、人员培训等多项服务。对于私营企业, 其档案虽不是国有资产, 不属于国家管理范围, 其间产生的问题应由其自律加以解决。私营企业档案虽属私有性质, 但它又是国家对私营企业经营活动进行监督与管理的依据如果不具有齐全完整系统的档案, 地方工商、税务、审计部门就缺乏监督与监管凭据。另外, 如果没有私营企业档案提供的可靠原始数据与信息, 国家就无法准确评估私营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难以制订出科学的民营企业发展规划以及方针政策。所以, 私营企业的档案绝对不仅仅局限于企业自身, 而是关乎到社会与国家利益, 那么, 它就不应当处于无人管辖状态, 而应通过相关法律法规予以监督管理, 通过业务指导予以规范化。

(三) 建立企业档案协会, 引入中介服务组织。

首先, 企业档案协会可以承担由政府部门承担的业务指导、经验交流、业务研讨等方面的职能。在档案部门和企业之间能够起到沟通、联系、交流的作用。其次, 可引导推荐一些档案服务咨询的中介组织, 成立诸如档案人才服务中心、培训中心、业务咨询事务所、劳务中心、档案寄存处等为企业档案工作服务的形式多样的社会服务系统。这同样是具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特点的, 实现企业档案法制化行政管理体制的中国特色企业档案管理所需要的辅助功能。

参考文献

[1]黄世喆.《现代企业制度下企业档案管理研究》[J].档案学通讯, 2006 (3) .

[2]马素萍.《国有企业档案管理体制的发展演变及特点》[J].档案学通讯, 1998 (1) .

[3]李兆明.《关于企业档案管理体制改革的探讨》[J].档案学研究, 2006 (1) .

[4]江丽.《现代企业制度下企业档案管理体制的思考》[J].黑龙江档案, 2010 (2) .

现代企业财务管理改革探析 篇8

1. 财务管理的定义

财务管理(Financial Management)是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包括了企业投资、筹资、运营、统计利润中的会计管理,为企业完成利润最大化的目标。

2. 现代企业中财务管理的必要性

一家企业能不能做好财务管理工作事关重要,优秀的财务管理能力能使企业的内部管理更加合理,降低管理成本、能使利润最大化、企业产值最大化、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为企业往更高更远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现代企业中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1. 现代企业中财务管理意识不强

在现代企业中,部分企业发展潜力大,人才综合素质高,但是利润水平不高,这与企业财务管理工作息息相关。当前,部分企业财务管理意识不强,特别是企业管理者,往往对生产和营销过程更为关注,对财务管理相对忽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方面,企业管理者本身不是会计专业出身,部分企业管理层没有很强的财务管理意识,忽视财务管理,对财务管理认识不足,因此财务管理意识不强;另一方面,管理层没有坚持与时俱进,不能从其他优秀的企业的财务管理模式中吸取精华。由于财务管理意识不强,导致企业财务管理水平不高,企业业务实际不能在财务资料中准确反映,影响管理层决策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2. 现代企业中财务人才匮乏

由于部分现代企业管理者不具备专业的财务管理知识,因此对企业来说专业的财务管理人员尤为重要。很多企业对技术型人才要求严格,但对于财务管理方面的人才,却无专业性的要求,财务会计人员专业能力参差不齐。正是由于会计人员的综合能力不强,难以胜任严谨复杂的财务管理工作,导致会计信息失实。直接影响管理者判断,当管理者进行重要决策时,不严谨或不正确的会计信息往往对管理者的决策产生不良影响,因此对企业的经营状况直接产生影响。

3. 现代企业财务管理制度不科学

部分现代企业中没有严格的财务管理制度,对财务人员的工作没有严格明确权利与义务。一方面企业没有赋予会计人员足够的权利,如会计人员工作范围内的记账与核算,导致会计工作开展困难;另一方面企业没有严格明确会计的义务,导致许多会计分内的工作都未能及时完成,影响企业生产与管理效率。

三、现代企业中财务管理改革的措施

1. 加强现代企业中财务管理意识

(1)向优秀的企业管理者学习

管理者必须多向其他优秀的企业管理者学习了解企业管理知识,并有意识的加强自身的财务管理意识。作为企业的管理者,应保持与时俱进,吸取先进企业管理者优秀的管理经验,强化自身素质,促进企业的发展。

(2)强化财务管理相关知识

现代企业管理者应该主动参加财务管理的相关培训,从相关培训中强化自身的财务管理意识,了解财务管理基础知识,并结合所在企业的实际情况,组织全体企业员工,上下一心,或对症下药,为提升企业内部的财务管理意识做出努力。

2. 加强现代企业中财务管理人才培养

(1)提高财务部门管理者素质

必须首先从财务部门管理者和财务经理入手,强化财务部门负责人财务管理知识专业与经验,才能对部门内相关的财务工作进行管理、监督,并对相关的会计工作人员进行考核。

(2)提高招聘门槛

对于新入职的财务管理人员,应严格审核他们的专业知识与相关经验是否能完成企业会计工作的需要,从源头抓起,确保财务管理人员具有较强的会计综合能力。

(3)组织企业内财务管理人员的培训

对于企业内部的经验较为丰富的财务人员,这部分人员实战经验较为丰富,然而专业知识可能不如科班出身的新员工,也可能存在知识老化的现象。企业应该组织此类员工进行再教育,通过在职培训不断提升其专业技能。如:聘请专业的讲师来企业进行讲座辅导或是通过补贴的形式让他们去高校培训学习,并在辅导或者培训后对专业知识进行测试,确保辅导和培训效果。

3. 建立合理的现代企业财务管理制度

(1)通过管理层与财务管理人员讨论研究

制度建立一定要通过管理层与财务管理人员一起讨论,深入研究。一方面,管理层工作很多,相关会计方面的工作也许不能清晰获知,对于会计工作需要注意的部分也不如会计人员清楚;另一方面,如没有管理层加入制定制度的队伍,那么会计人员可能因为自身的利益而制定一些仅利于会计人员而损害企业利益的条例。

(2)了解并学习优秀企业财务管理制度

优秀的企业必定有其完善的管理制度,而其中的财务管理制度通常也较为完善。企业应向行业内发展较好的企业学习,并结合自己企业的实际情况,对于适合本企业使用的制度可以参考;对于不适合本企业实际的制度者果断舍弃。

四、结语

财务管理作为现代企业管理中的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事关整个企业的日常经营与持续发展,每个企业都应当重视财务管理工作。因此,现代企业财务管理应不断改革完善,使企业更加健康的发展。应通过加强现代企业管理者财务管理意识、强化现代企业财务管理人才培养、建立合理的现代企业财务管理制度,不断完善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帮助企业创造更好的经济效益。

摘要: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包括了企业投资、筹资、运营、统计利润中的会计管理。财务管理的最终目的是为企业完成利润最大化的目标。现代企业中财务管理还存在财务管理意识不强、财务人才匮乏、管理制度不科学等问题,因此必须要进行改革完善,才能不断优化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做得更好,帮助企业实现价值最大化的目标。

关键词:财务管理,改革,现代企业,利润,人才

参考文献

[1]张佳.高校财务管理对现代企业财务管理手段的借鉴探讨[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4,(12):209-210.

现代企业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研究 篇9

目前, 面对国内外市场的激烈竞争, 企业能否在占据一席之地, 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 其关键就在于企业的经营管理、员工素质以及员工的工作态度。因此, 如何设计企业的收入分配制度, 使企业的收入分配制度能否充分调动广大员工的积极性, 实现企业的利润最大化, 是企业的管理层和广大员工密切关注的问题。本文在分析我国现有收入分配制度存在问题的基础上, 提出了如何建立现代企业的收入分配制度。

二、现行收入分配制度存在的问题

如何建立适应市场需求, 与现代企业向匹配的企业收入分配制度已经成为现代企业薪酬制度改革的重要课题。改革开放以来, 各个企业不断完善其收入分配制度, 逐步取消了原有的等级工资制, 建立了以职务工资、岗位技能工资、岗位工资为主体的三大系列分配制度, 但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完善, 目前的收入分配制度已经无法适应现代企业发展的要求。具体来说, 现行收入分配制度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 注重收入的保障功能, 忽视收入的激励功能。现行的收入分配制度并没有真正体现员工的价值, 很多员工并没有摆正自己的位置, 认识到自己的价值所在, 由此很多企业的员工就形成了这样的观念, 不管自己是否履行了相应的职责或者为企业做出贡献, 只要我上班了, 我就应该有收入的错误观念。

2. 近些年来, 很多企业都在努力宣传打破平均分配主义, 但往往不能落到实处, 平均分配在很多企业仍然是非常普遍的现象。员工的实际收入和他们的技能以及对企业做出的贡献并不匹配, 很多企业还是采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分配模式。一个系统、一个行业都执行相同的分配方式, 不允许出现任何不同的分配方式。

3.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有些企业已经开始探索新的收入分配制度, 但如果设计分配方案时, 由于缺乏现代收入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经验, 表面来看, 等级工资开始在各个企业开始得到应用, 但实际上并没有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法评定各个岗位的工资, 仍然带有较强的主观意识, 采用的工资制定方法和标准过于简单, 由此导致收入分配方案背离市场规律, 员工收入差距不大, 无法达到调动员工生产积极性的作用。企业难以吸引到需要的人才, 甚至造成现有骨干力量的大量流失。

三、如何建立现代企业收入分配制度

1. 以企业经济效益决定收入总额。

目前我国很多国有企业还是由国家的宏观调控控制其工资总额。企业提高员工个人收入和收入总额的方式还是根据社会物价上涨因素, 依据政府部门公布的人均收入总额, 以摊入成本的方式来提高员工的个人收入。笔者认为, 最好的办法还是应当根据企业的经济效率决定企业的员工收入总额, 将员工个人的支配权交给企业去自主行使。

2. 完善企业领导层年薪制。

企业的领导者是最高决策层, 要承担决策风险。决策的正确与否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有着重大的影响。一个正确的决策可以带给企业效益, 但一个错误的决策很有可能给企业造成巨大的损失。因此, 领导者应该拿“风险工资”, 即年薪。股东或企业的上级主管部门确定企业领导者的年薪, 并承担监督检查的责任。年薪由基本薪酬和风险收入两部分组成。基本薪酬根据企业规模、资产保值增值和核定实现的利润来确定。风险收入根据超额完成的利润指标的一定比例, 年终核算后一次性发放。在确定基本薪酬后, 将其基本薪酬的50%按照12个月平均发放, 年终核算后, 其总收入的30%由企业暂时留存, 以此作为承担下年度未完成资产保值增值和实现利润的责任, 并视其多少, 按一定比例扣减, 以后逐年类推, 直到不再担任企业的领导后, 剩余部分一次性返还。

3. 实行项目经理效益奖励工资制。

项目经理作为项目的负责人, 其承担着组织施工的风险。一个好的项目经理可以保证所承包的工程质量, 并且能够为企业带来效益。在组织施工的过程中, 如果管理不当, 很可能导致工程项目的亏损。因此, 项目经理应根据承包的工程, 在完成各项承包指标的前提下, 核定项目工程承包工资。管理层确定其工资总额, 每月按一定比例发放生活费, 待项目竣工验收后, 根据各项承包指标的完成情况, 付给相应的承包工资, 并根据盈利数额, 按照一定比例作为绩效奖励。如果项目亏损, 按照具体的亏损数额, 相应的核减其工资总额。对于剩余的亏损额度, 待下一个工程盈利后, 首先抵减之前工程的亏损部分, 再进行分配。

4. 实行管理人员效益工资制。

管理人员可以采用岗位工资加效益工资的模式。管理质量的好坏对企业的效益至关重要。企业的制造成本在生产部门, 各类费用支出则主要集中在管理部门。因此, 管理人员有必要节约各种不必要的支出。管理人员可以根据岗位的重要性确定其岗位工资, 并享受企业盈利后的绩效奖励。

5. 工人是生产一线的操作人员, 他们创造的价值是实实在在的。

即使企业没有盈利, 也不能说工人生产的产品或提供的服务没有价值, 这实际上是企业决策和管理层的问题。工人只对他们生产的产品或提供的服务的时间、质量和数量负责。简而言之, 只要工人付出的劳动, 生产的产品或提供的劳务符合时间、数量和质量的要求, 就应付给相应的报酬。因此企业应根据不同的岗位, 确定相应岗位的工资水平, 并在签订合同时双方协商确定收入水平。公司管理层可以规定每个岗位的最低收入标准, 来达到制衡机制的建立。

6. 实行按股分红和按劳分配工资制。

目前, 税后利润的分配主要有两种方法。一种是根据股份比例分配, 另一种是采用按股分红和按劳分配相结合的方式。笔者认为后者更能体现出企业员工按照劳动和出资多少对企业的贡献。因此, 企业应根据自身的发展需要和实际情况, 确定相应的按资分配和按劳分配的比例, 充分调动广大员工的生产积极性, 为企业多创造效益。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 一个符合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现代企业收入分配制度, 可以大大调动广大员工的生产积极性和创造性, 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益, 保证企业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瑶成.论建立现代企业工资收入分配制度[J].求实, 2006, (3)

[2]闫海鹰.事业单位工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新疆农垦经济, 2010, (6)

[3]徐汉峰.对企业职工工资薪金的思考[J].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 12 (1)

关于现代企业财会管理改革的研究 篇10

一、现代企业财会管理工作改革的必要性

企业的财会管理工作一直以来都在制约着我国部分企业的发展, 这与我国企业发展的现状以及历史有很大的关系。由于我国经济发展还处于发展阶段, 相当多的企业发展水平还存在诸多问题, 主要体现在, 企业在市场竞争力不强, 财会管理不健全, 市场信誉不高, 金融体系建设不完善, 导致企业融资比较困难。因此, 要进一步加快企业的不断发展, 就必须要加强自身制度和财会体系建设, 不断提高自己在市场中的信誉度。同时, 财会管理作为一种组织资金运动方式, 它是一种价值管理理念, 贯穿于企业所有的经济活动之中。可以说, 企业的生产、经营、进、销、调、存每一环节都离不开财会管理工作的协助, 它不仅是企业管理活动的共同基础, 也是企业管理的中枢。显而易见, 只有对现代企业财会管理工作进行改革, 才能满足企业的现代化建设, 才能促进企业不断向前发展。

二、现代企业财会管理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1. 资金不足, 融资困难。

相当多的企业在开展经营管理活动的过程中, 一味地追求自身经济发展, 以谋求更大的经济效益, 在脱离企业发展实际的基础上, 不顾自身企业的技术开发能力以及管理能力, 盲目拓展业务, 最后导致企业负荷过重, 出现资金无法周转的困境。而且一旦企业所开拓的业务无法带来相应的经济效应, 那么企业原本所经营的项目也会因此受到影响, 企业也会因此陷入融资困难的境地。

2. 管理不规范, 管理水平低。

国内部分企业把所有权和经营权进行集约管理, 集权现象较为突出, 再加上企业管理制度欠缺规范性和合理性, 使得企业管理制度无法发挥自身的约束职能, 从而导致企业财会管理工作出现混乱, 财会信息失真、资料丢失等现象时有发生。除外, 由于财会管理不规范, 现阶段的许多现代企业都把工作重心放在提升企业经济效益上, 侧重于提高市场占有率方面, 而对于财会人员的专业水平不做考究, 使得大多数的人员都是“半桶水”。伴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发展, 现有的财会人员已难以满足工作的需求, 财会管理水平日益低下。

三、现代企业财会管理改革的可行性策略

1. 健全财会管理制度体系。

财会管理工作包括财务管理和会计管理两个层面。其中财务管理主要是针对企业各个经营环节所产生的财务活动进行约束和监管, 包括筹资、投资、资金运作等等;会计管理主要包括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中所产生的各项经济业务, 包括工程项目、采购、销售、投资等。健全财会管理制度体系, 是现代企业财会管理改革的前提基础和核心环节, 这是由于制度是企业一切经营管理活动的基础和保障, 而财会管理的主要手段就是通过制度去实施管理。为此, 企业一方面要以财会管理工作作为基准, 建立一套覆盖到企业各项生产活动、经营活动的内部财会管理体系, 层层落实, 把工作职责落实到每一个相应的负责人身上。另一方面, 企业要有效利用企业资源, 革新理念, 积极探索有利于开展内财会工作的管理条例, 以逐步完善财会管理制度。这样一来, 就可以有效避免因管理不善, 管理混乱, 而导致企业经济损失的现象。

2. 提高企业资本运作水平。

针对企业资金不足, 融资困难的问题, 可以考虑充分运用生产经营活动产生的资金沉淀这一途径, 以最大程度发挥资金的最大效益。通常来说, 企业在开展某项大型的生产活动时都会留出部分的质保金, 而这些被保留出来的资金一般都不需要马上支付, 可以推后一年。在这一年里面, 企业会将资金形成两种方式:一是折旧资金, 二是利润沉淀。故此, 企业在处理质保金时, 可以以降低财务费用为出发点, 选择合适的贷款手段, 不需要进行全额贷款, 在保证企业能够正常支付生产经营的条件下, 应有效利用银行赋予资金流动性和价值性这一服务特征, 对各种营运沉淀资金进行统筹管理, 以控制企业非经营活动资金支持, 降低财务费用, 提高资金运作水平。

3. 推进财会信息化管理改革步伐。

财会管理信息系统与会计电算化工作存在很大的差异性, 会计电算化只是实现单纯的技术管理问题。然而, 建立财会管理信息系统是以全面实现企业财务的集中管理和资金监控为目的, 以建立集中统一的财会管理体制为基础, 并以企业财会管理工作人员的集中管理为条件的一系列活动的总称, 此活动的开展, 已不再是单纯的技术问题, 更涉及到整个内部财会系统管理运作模式、人员架构等因素。故此, 要想把该活动落实到实处, 企业就必须对原有的财会业务流程进行重新建构, 对原有的管理运作模式进行改革, 对现行的管理手段和财会制度进行科学规划。归根究底, 其实质就是对现有的财会管理体制进行全面革新, 以建立一套科学规范的信息化管理运作模式。

四、结语

企业的财会管理工作在提高企业内部管理质量和优化企业资金运作方面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对于现代企业建设而言, 财会管理工作已经成为了企业内部管理工作的重难点。伴随着社会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 财会管理工作对于现代企业经营发展显得更加重要, 为了更好地实现企业的现代化建设, 有关部门一定要加大财会管理改革的重视力度, 从而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

摘要: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和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 现代企业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 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 与此同时, 也对企业的财会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新时期下, 进行财会管理的改革, 对于提高企业在经济市场的核心竞争力有着很重要的推动作用。本文通过对现代企业财会管理改革的必要性进行概述, 分析了现代企业财会管理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 并以此为基础, 提出了几点改革策略, 以供相关工作者参考。

关键词:现代企业财会管理,改革策略,研究

参考文献

[1]刘硕.对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的几点思考[J].中国商贸, 2011, 21.

[2]陈忠法.新经济环境下企业财务管理问题研究[J].企业研究, 2012, 14.

现代企业体制改革 篇11

关键词:现代企业;行政管理;体制分析

一、现代企业行政管理体制中存在的问题与不完善之处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其经济发展趋势使得我国的各个企业也得到了较大的发展空间,在现代企业的行政管理工作中,其管理方式与管理体制均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问题,其问题主要来自以下方面:

在现代企业行政管理工作中,行政管理人员在实施管理工作时常常带着过强的主观意识,这种意识会使得行政管理工作体制开始变得具有主观性,在这样的制度下实施行政管理工作,必然会给企业带来很大的后患之忧。当一个企业在管理过程中不具备一个完善的行政管理体制,那么该企业中的各个部门与工作人员必然会出现工作分工不明确,工作责任模糊等现象,使得企业在运营过程中毫无秩序可言,这种现象对企业的整体发展是非常不利。目前,我国企业的行政管理工作内容还处于资料管理与服务管理等较小的琐事上,这种工作内容与现代社会对企业行政管理要求极其的不符,这也是使得现代企业管理混乱的主要原因之一。目前,我国的行政管理工作模式大多都是根据管理人员的个人意愿来实施的,其管理模式缺乏一定的合理性与科学性,这种管理方式使得行政管理人员逐渐对自身的责任意识开始变得模糊,使得企业的行政管理制度失去了应有的功效,其次,虽然我国许多企业都有建设相应的行政管理制度,但是这些行政管理制度大多都无法在实际企业运营中进行实施,缺乏实际,忽视了行政管理制度的可实施性,使得许多部门开始对工作出现排斥现象,这与企业行政管理人员对自身的管理工作是否熟悉与了解有很大关系,这些制度不仅没有使企业得到了更好的发展,反而使得企业陷入了窘境当中。

二、现代企业行政管理体制的完善与创新

(一)现代企业行政管理体制的创新。企业行政管理工作实施的前提是具备相应的企业行政管理体制,若缺乏行政管理体制那么企业的行政管理工作也无法得到有效的开展与实施。目前,我国企业的行政管理工作开展的并不理想,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与企业的行政管理体制有很大关联。当企业在制定行政管理体制时要根据企业的实际运营状况与发展状况以及企业员工的意愿来科学合理的制定,尤其是在企业员工的意愿问题上,企业应意识到被管理者是否能接受该企业的管理方式,意识到行政管理体制创新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让行政管理工作能够更顺利的开展,这是制定企业行政管理体制的关键所在。考虑到行政管理体制与企业中各个部门人员的自身利益有较大关联,其企业在制定行政管理体制时应对企业各个部门员工的意向进行调查,确保该制度是在被各个部门员工所接受的状况下所定制的,做到以人为本为行政管理体制制定方向。

(二)重视企业行政管理工作。现代企业行政管理工作之所以在实施过程中常常遇到问题其与企业的重视程度有很大关联,企业的重视程度决定着企业各个部门的重视程度。企业中的领导干部应明确的意识到行政管理工作的开展状况直接影响着企业的整体发展与运营状况,这也是导致现代许多企业虽然完善了生产制度与调整了工作模式但其发展状况依然停滞不前的重要原因,因此,企业领导干部应重视行政管理工作,提高行政部门在企业中的影响力,让其它部门意识到行政部门管理的重要性。行政部门在企业管理过程中,应把各个部门人员的工作内容进行明确分工,并建立相应的责任制度,提高各个部门的责任意识,避免企业再次陷入无规章无制度的管理模式当中,提高企业各个部门人员对工作的责任意识,建立明确的工作制度与管理流程,让行政管理部门的每个成员都能够遵守管理体制来实施管理工作。

结束语:综上所述,现代企业的行政管理工作是使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工作,与企业的长远发展状况有着密切的联系。在现代企业行政管理体制中其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问题,出现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大多是由于行政管理工作体制的不完善和企业对行政管理工作的不重视而导致的,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企业的发展状况变得不再乐观,因此,为了使企业得到宽广的发展空间其企业中的领导干部应意识到行政管理部门的重要性,重新调整行政管理部门的工作内容,为行政管理部门制定相应制度,提高行政管理部门在企业中的影响力,以便于行政管理部门更好的开展管理工作。在企业行政管理体制上,行政管理部门应及时对管理工作进行创新与完善,制定出与企业运营相符的可实施管理体制,使企业在行政管理的新制度下实现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 那金儒.现代企业行政管理体制分析与思考[J].经营管理.2014(9):67-68

《现代企业管理》教学改革初探 篇12

一、21世纪企业管理的发展趋势对从事企业管理者的要求

1. 企业创新在企业中的地位逐渐提高, 成为企业管理的主要内容。

随着企业间竞争的加剧, 企业要获得更好的发展, 提高竞争力, 就必须适应科学技术、经营环境的急剧变化, 不断进行技术创新、战略创新、观念创新、制度创新、组织创新和市场创新, 把创新渗透到管理全过程中, 并以此作为企业管理的核心。成功的企业必将是那些具有个性化特征的创新型企业, 是能够创造出与众不同的产品和独具特色的经营方式的企业。创新管理已取代了原有的常规管理。与此同时, 管理的思维模式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从点的思考和线的思考向面的思考和多维空间的思考转化, 或从纵向思维向横向思维的方式转化。因此, 对学生进行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创造能力、系统思想和企业家精神的培养, 便成为当今管理教育改革的方向。

2. 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的发展, 给企业的管理者带来了新的要求。

目前世界已进入了信息化时代, 以计算机系统技术为核心和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和相应的手段与工具正在发生着前所未有的迅速变化, 并对企业管理乃至社会生活的所有领域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企业重建便是以信息网络为技术基础的一场继全面质量管理之后的第二次工商管理革命, 它通过业务流程再造, 大大节省了报表、数据在不同职能部门之间的流转与延误, 加速了生产周期, 精简了管理机构和人员, 提高了工作效率, 并有助于职工在自身岗位上了解全局、关心全局。从而使企业更能适应以顾客为驱动、竞争激烈、变化快速的现代经营环境。企业重建不仅对管理人员掌握以计算机系统知识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等现代化管理手段和技能, 而且对管理人员的领导、协调、沟通和激励能力也提出了更高要求, 从而使管理教育由知识的传授扩展到技能的培养和管理素质的提高。

3. 当今社会, 对企业管理者的素质要求更高。

一方面, 适应知识经济的要求和企业竞争激烈化程度的进一步加强, 企业管理呈现信息化、数字化、虚拟化等特征, 企业中建立了灵活、高效的组织形式。企业管理不再仅是对实体企业的管理, 而且增加了对虚拟企业或企业虚拟机构的管理。另一方面,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 企业管理者开始注重全球化经营, 力争从全球战略的高度, 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和质量。培养国际化人才成为发展市场经济, 在国际竞争中处于优势的关键。这些无疑都对企业管理人员的素质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新要求。

二、《现代企业管理》教学改革措施

1. 选择合适的教材。

目前企业管理研究方法单一。没有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从教材看, 现在不同版本的教材无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等实质性区别, 有的甚至连图表、例题都一致。这不利于企业管理学的发展。企业管理专业的教材要在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上有所突破, 教材的编写者要在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行编写, 一定要为学生展示出一幅丰富的企业管理知识画卷。在这种情况下, 仅仅依托所用教材授课是远远不够的。笔者所在的沈阳航空工业学院《现代企业管理》教学团队自行组织编写了适合自己学生的教材, 又给学生增添了《现代企业实训教程》、《管理决策》等辅导教材。以新教材为主导, 准确体会新教材的思想;以其它教材为辅, 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 进行必要的内容调整和分层次教学。通过几年的教学改革表明:我们的教学必须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 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实践教学, 无论是课内还是课外;无论在学校还是去企业, 都要使学生通过学习成为具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2. 以就业为导向设置课程内容。

传统课程往往是按照企业管理的某一职能划分来设置的, 常常局限于狭窄职能领域, 现在更注重管理职能的整合作用, 强调“一般管理”的概念。完全取消职能化课程代之以“一般管理”是不可行的, 尤其是企业管理毕业生更多地从事一般职能部门的管理工作, 同时还需培养全面管理工作的能力。所以, 应在课程整体性和相对独立性之间架起桥梁, 如美国的MBA院校有的开设“共同课程主题”;有的则开设新的多系科的综合性课程;有的以各种综合性主题为基础设计核心课程, 如开发以议题为基础的方案和新的核心课程。这些综合性的主题常常是企业十分关心的跨功能问题, 包括质量、全球化、伦理、领导能力以及技术管理等。现代企业之间的竞争, 除了产品和服务的竞争外, 更深层次的竞争在于对企业的管理。因此, 高等学校的学生学好企业管理课程, 适应企业需求, 形成企业所需的能力就显得非常重要。过去我们的教学内容以学校为主体, 企业参与不足, 教学上以学科体系为中心, 人才培养不能满足企业的用人需求。为此, 我校在认真调查研究企业用人要求的基础上, 对课程进行了改革。

3. 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教学系统如何运动、强化和发展, 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认真研究的课题。教师是教学系统中的子系统, 在讲授知识时必须运用“动力原理”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达到使学生不但“学会”而且“会学”的目的。动力原理认为, 人的积极性、创造性的发挥是由人的内在动力产出的, 运用到教学上, 就是寻找让学生学习和创造的“能源”, 求得不仅使学生学习, 而且使学生想要以经多种方式学习, 激发学生的大脑不仅仅作为储存知识的仓库, 而且成为知识移植的沃土。现代企业管理既是一门科学, 也是一门艺术, 它是管理科学和领导艺术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共同体现。它要求我们的企业管理人员创造性地运用管理科学知识, 对企业经济活动进行有效的决策、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 多快好省地实现企业目标。所以, 企业管理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管理能力。然而, 管理能力是一种特殊能力, 它并不随着人的一般知识的增加自然而然地增长, 它需要我们教师用最佳的方法来培养和锻炼。上课过程中, 我们采用案例式、探究式等教学教法, 取得了良好效果。

案例教学是在教师指导下, 有目的、有选择地把反映企业客观实际情况的案例展现给学生, 让他们运用所学到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方法, 独立思考, 认真分析, 来发现企业生产经营中的问题, 在经过论证和判断后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和方法, 从而提高企业管理能力的一种教学活动。通过一系列的案例情节, 使学生进入“角色”———企业领导者, 深入“现场”———企业面临的问题, 理论联系实际, 在独立思考中, 作出是非判断, 从而达到活跃思想, 融会贯通, 开发智力, 培养人才的目的。

探究式教法, 主要是把传授知识的过程, 变为引导学生主动探讨研究知识的过程, 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第一, 把教学活动的重点从“教”转变为“学”, 让学生主动学习;教师既要钻研教材, 还要研究学生遇到了哪些困难, 产生了什么错觉, 进而探究如何引导学生打开思路。第二, 把教学内容从“深”转变为“浅”, 这主要是运用案例把比较深刻的知识转化为浅显些的东西, 化抽象为形象, 使学生很快掌握这些知识。第三, 教学途径从“听”转变为“悟”, 即使学生在解决问题、分析案例的过程中, 让他领悟其中的道理, 把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尽量发挥出来。

4. 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实践活动。

为使学生对该课程有感性的认识, 聘请知名企业的老总、管理人员做生动的报告和各种类型的讲座, 使他们对该课程产生浓厚的兴趣;组织学生到企业的生产一线现场参观和讲解, 就企业的一些实际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 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 建立良好师生关系。

打破教师传统教学观念, 营造一种互动的、无权威性的教学环境。创造性思维教学的先决条件应该是师生的相互尊重和对待知识的平等接纳。教师应尽力营造适宜的教学情境, 提出问题, 以启发引导的方式传授思想和方法, 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让学生自主地运用新思想与新方法, 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比较和思考, 发现相互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提出自己的见解。

参考文献

[1].马璐.企业管理的发展趋势与高等工商管理教育改革[J]有色金属高教研究, 2001 (1)

[2].张凤武.企业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研究[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2003 (3)

[3].李玲.企业管理案例教学的几点思考[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05 (10)

[4].王彤彦.企业管理专业教学方法改革探讨[J].经济师, 2004 (3)

上一篇:党校图书资料下一篇:定义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