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金改革顶层方案或实施事业单位与企业并轨

2024-11-12

养老金改革顶层方案或实施事业单位与企业并轨(共3篇)

养老金改革顶层方案或实施事业单位与企业并轨 篇1

养老金改革顶层方案或实施事业单位与企业并轨

   时间: 2013-10-10 08:52:01 星期四 来源: 新华网 编辑: 盛岚

或全面实行统账结合

正在研讨中的养老体系改革顶层方案,可能将在缴费主体、统账模式上,实现城镇职工和事业单位人员两套社保体系形态“趋同”。

本报记者10月9日获悉,机关事业单位社会保险制度改革,将实行单位与个人缴费、统账结合的基本制度;建立基本养老金待遇与缴费期长短挂钩;实行适合机关事业单位特点的补充养老保险办法。

“从改革的基本思路来看,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和企业的制度设计是一致的,也就是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险制度,要逐步和企业的基本养老制度并轨,实现统一的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模式,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统账结合模式。”相关知情人士告诉记者。

根据现行企业职工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职工退休后养老金的发放主要参考其缴费年限长短和个人账户缴费额多少来确定。多数事业单位则实行财政支持的现收现付制度。

本报获悉,未来的机关事业单位社会保险改革,也将参照这一模式,使得基本养老金待遇与缴费长短和多少紧密联系,从而对事业单位人员参保形成激励机制。

短期个人账户难做实

虽然本轮事业单位改革提出实行单位与个人缴纳,实行统账结合的基本制度,但业内人士分析,根据以前试点的情况来看,个人账户不会马上做实。

我国在上世纪90年代确立了统账结合的养老保险制度,社会统筹基金由单位负担缴费,个人账户则由职工个人缴费,在养老保险制度确立前入职的职工,向他们支付的养老金由后来缴费者负担,由此带来空账。

现行的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离退休制度属国家保险模式,个人不缴纳任何保险费。实行统账结合的改革方案后,已经退休的部分职工和参加工作的职工,个人账户上没有积累基金,同样形成空账,这部分资金就构成了转制成本。

业内人士认为,事业单位改革成败,首先要解决转制成本。

以社保基金状况最为良好的深圳为例,个人账户已经全部做实,社保基金也有各种投资组合,收益稳定且有相当的富余,但是这背后主要原因是深圳的人口结构,老年人偏少,深圳户籍人口七八个在职人员供养一个退休人员。

事业单位养老金改革将经历相当长的一段转轨期,由此带来的转轨成本势必在中短期内给中国养老金账户收支带来不小的压力,直至“老人”和“中人”全部消失(改革前退休的职工为“老人”,在改革前参加工作而在改革后退休的职工为“中人”).据学者测算,按照8%的个人缴费率,如果3000万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月平均工资2500元,每年空置的个人账户,少缴费用达720亿,相应带来并轨后转制的成本。

日前,由清华大学、中国社科院、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人民大学、浙江大学等多家研究机构。将各自完成的养老金顶层设计方案报至人社部。

其中由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就业与社会保障研究中心团队提交的方案建议,机关事业单位采取“退休金渐退、职业养老金和个人储蓄渐进”的策略,从2016年开始建立个人储蓄养老金账户,个人缴费为个人工资的8%(4%为国民基础养老金税,4%为个人养老储蓄),单位缴费为个人工资的8%(4%为个人养老储蓄,4%为职业养老金).个人储蓄和职业养老金实账投资运营,最低贴现率为5%。退休金逐年下降,个人养老金逐年上升,保障过渡期基本养老金待遇不变,直至对接国民基础养老金,退休金彻底退出,按照这一制度设计,大约需要20年。职业年金补充养老?

2008年2月开始,中央在山西、上海、浙江、广东、重庆五省市先期开展事业单位试点改革,到现在五年多过去了,至今没有实质性的动作,业内人士分析,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未考虑改革后减少的养老金如何用职业年金弥补等。

由于不少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担心改革增加个人负担,同时减少退休金水平,导致试点改革在地方推行不畅。

2006年工资改革后,我国机关事业单位人员退休金由两部分组成,一是退休费,按照职务工资和级别工资的80%-90%计发;二是生活补贴,取代原来的基础工资和工龄工资,与职务职称职级挂钩,由当地财政承担。

西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社科院社会保障实验室特约研究员张盈华认为,机关事业单位的生活补贴由地方财力负担,具备了“准职业年金”的性质,从这个角度上看,机关事业单位退休金实际上是退休费和职业年金之和。

不过职业年金的具体运作还待探索和规定。作为唯一率先改革的试点省份,广东也没有从制度层面解决补充养老保险问题。

目前广东事业单位干部职工与普通企业职工一样,按月缴纳养老保险费。但退休时,待遇依旧按原有标准执行。因此,这些退休人员每月的退休金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由社保基金支付,与普通企业参保人待遇一样。另一部分是社保养老金与原干部退休金标准之间的差额,按原有资金渠道解决,即财政拨款的,依旧由财政解决,单位自收自支的,依旧由单位解决。

尽管国务院出台了职业年金方案,以缩小事业单位人员参保后退休的差异,但这笔钱来自财政、单位还是员工,多数地区尚没有明确规定。

本报记者获得的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配套文件,其中关于事业单位职业年金试行办法规定,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后从事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及其编制内工作人员,职业年金所需费用由单位和工作人员个人共同负担。

单位缴纳职业年金费用的比例最高不超过本单位上缴费工资基数的8%,个人缴费比例不超过上本人缴费工资基数的4%。

对于并轨的制度设计,社科院世界社保中心主任郑秉文认为,基本养老金制度改革与职业年金制度改革要同时动起来;事业单位要全部动起来,不再分三六九等;事业单位和公务员同时动起来。

投资渠道待解

在事业单位社保也实行统账结合模式后,其将更依赖账户投资保值增值。同时,补足“老人”、“中人”空账的制度安排也会进一步显出紧迫性。

这类问题在城镇职工社保运营中已经长期存在。此前清华大学研究团队建议,首先,市级统筹基金用养老保险累计结余资金补足本市职工个人账户的空账资金,剩余资金留用地方政府在2016年后支付地方养老补贴。其次,省级政府和中央财政多渠道筹集资金,协商解决剩余的空账资金,在2015年底以前完成。

然而,由于各地经济水平、人口结构不同,在并轨过程中,部分隐性债务显性化对地区财政乃至全国财政会产生不同的压力。

据清华大学就业与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任杨燕绥介绍,在济南、绍兴、苏州等多地调研时,就有当地社保局官员表示,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存在一定结余,但是,如果把个人账户的空账填补上之后,养老金结余就没有了。

因此,即使是统账结合多年的企业职工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大部分是空账,而已有的积累资金保值增值无门,在物价水平上涨背景下,实际上处于缩水和贬值的状态。

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郑秉文表示,此次养老制度顶层设计结构式改革是一个机会,应该同时进行不同人群养老金并轨改革,否则随着时间的推移,改革窗口越来越小。拉美国家在十几年前引入个人账户进行市场化改革时就抓住了结构式改革的大好时机,对双轨制进行了并轨。

以智利的“三支柱”现代养老金体系为例:第一支柱养老基金完全由财政解决;第二支柱为参保人员个人缴纳的费用,也是退休后养老保障资金的主体,实行完全的市场运作和市场投资。第三支柱为自愿性补充养老金。

值得一提的是,第二支柱个人账户的资金往往由专业的养老基金公司管理,通过股票、债券等金融产品提高养老金的投资回报,实行完全的市场化投资体制。(21世纪经济报道)

养老金改革顶层方案或实施事业单位与企业并轨 篇2

关键词: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社保中人;双轨制

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起始于计划经济时期,带有明显的计划经济的特点。在20世纪90年代之前,机关事业单位职工与企业职工实行的是基本相同的退休制度。随后,伴随着经济发展,尤其是进入了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时期,为适应当时的社会发展和秉承着改革循序渐进的原则,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率先进入社会化的改革阶段,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与此同时,机关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险制度并没有大的改革,仍旧停留在单位管理的阶段。由此形成了我国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的“双轨制”格局。

这个格局形成的本身是有其历史发展的客观原因。但是,这个格局已经越来越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不利于社会公平以及社会稳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从客观环境来说,国有企业也由原来的统收统支逐渐成为独立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在这一背景下,如果依旧延续双轨制的养老保险体制,势必会背离制度设计的初衷,对社会效率造成巨大损害。因此,我国养老保险并轨改革已经迫在眉睫。

2008年3月1日国务院原则通过了《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试点方案》,确定在山西、上海、浙江、广东、重庆5省市先期开展试点,与事业单位分类改革配套推进。但是这项试点工作在实践中并未取得应有的预期,改革受到很大阻力。那么改革中的阻力源自哪里,改革如何顺利推进,这是本文重点研究的问题。

从2008年的试点工作中总结经验教训,我国又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推进机关事业养老保险改革文件。2015年1月14日,国务院印发《关于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决定从2014年10月1日起对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进行改革。这项决定对我国机关事业单位养老制度的改革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是我国养老保险体系建立的一项重大突破。《决定》规定,机关事业单位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由单位和个人共同缴费;改革基本养老金计发办法,待遇水平与缴费相关联,建立多缴多得、长缴多得的激励机制等。

《决定》颁布前,旧的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待遇分为两个部分:一是按本人退休前岗位工资和薪级工资之和的一定比例计发的基本退休费;二是属地化的生活补贴,即替代绩效工资的部分。机关事业单位退休费用由财政或单位承担,单位不堪重负、效率低下,特别是一些基层事业单位甚至已经无法足额支付,只能靠贷款“恶性循环”。并且,根据退休费是按“最终工资”的一定比例分档计算的,难以充分体现工作人员整个职业生涯的劳动贡献,对在职职工很难起到激励作用。

从2008年的试点工作展开到2015年的《决定》颁布历经了近8年的时间,从时间上也可以看出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的推进并不是十分顺利的。总结过去改革的经验,主要有几个方面的难题:公职人员传统观念和内部结构问题;个人账户空账运行;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不均衡;法律滞后;改革方法存在难题等。

具体来说,在公职人员内部普遍而广泛地存在“铁饭碗”和“吃公粮”的传统观念,他们作为既得利益团体势必会阻碍制度改革的运行。同时,国家行政人员既是改革政策的制定者和执行者,也是改革的对象,这样的双重身份也使得他们很难彻底执行相关的方针政策。另外,在机关事业单位内部也存在“老人”“中人”和“新人”的不同群体,针对不同群体需要采用不同的方法而不能笼统改革,损失任何一个群体的利益。

此次新颁布的《决定》也明确了这三种不同群体的缴费方法,对机关事业单位内部的稳定起到关键作用,也进一步推进了机关事业单位与企业等城镇从业人员养老保险并轨。《决定》指出:改革前与改革后待遇水平相衔接。改革前已退休人员即“老人”应当保持现有待遇并参加今后的待遇调整;改革后参加工作人员即“新人”应当通过建立新机制,实现待遇的合理衔接;改革前参加工作、改革后退休人员即“中人”应当实行过渡性措施,保持待遇水平不降低。

其次,个人账户常年空账运行形成庞大的隐形债务问题,尤其对于是改革前不缴养老保险费的公职人员,他们的个人账户如何做实和计算也将是一个艰巨的挑战;另外,我国东西部、城镇农村之间存在着经济发展水平不均衡的突出矛盾,如何建立健全养老保险金发放的筹资机制以及做好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工作也是养老保险统一的又一项难题。

为降低改革成本、提高改革成效,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应当放眼全球,认真研究和借鉴国际经验。作为目前世界上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最成功之一的新加坡,它的公务员养老保险制度也同样经历了从独立到统一的过程。新加坡刚建国时,公务员养老也是政府财政包办,个人不需要缴费。随着新加坡经济发展和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自1972年开始,新入职的公务员也需要交纳养老保险并加入公积金制度。年龄不一样的职员所需要交纳的公积金费率也不同。新加坡的公积金制度是集养老、医疗、投资、住房、教育等于一身的多功能社会保险制度,这种制度安排本身就有其得天独厚的优势。[1]

养老金缴费比率远低于总缴费率,且公积金达到一定比例和缴费年限可以由职工进行规定项目的投资以保值增值。这对于我国个人账户养老基金以及企业年金有效投资模式的选择也有相当的借鉴意义。实现养老保险金的保值增值也是我国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的强大动力。

对于现阶段我国所处的环境,顺利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的改革以及实现养老保险金的保值增值目标需要做到五个同步。[2]五个同步具体所指如下:

“五个同步”是:其一、机关与事业单位同步改革,避免单独对事业单位退休制度改革引起不平衡。其二、职业年金与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同步建立,在优化保障体系结构 的同时保持待遇水平总体不降低。其三、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与完善工资制度同步推进,在增加工资的同时实行个人缴费。其四、待遇确定机制与调整机制同步完善,退休待遇计发办法突出体现多缴多得,今后待遇调整要综合考虑经济发展、物价水平、工资增长等因素,并与企业退休人员等群体统筹安排,体现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的原则。其五、改革在全国范围同步实施,防止地区之间出现先改与后改的矛盾。这五个同步的协调作用才能实现改革的可持续发展。(作者单位:山西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 .张柏林.外国公务员养老保险制度[M].中国人事出版社,1997,(6):44

养老并轨实施方案 篇3

养老并轨实施方案就在下面,1月国务院印发《关于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并从10月1日起实施。

目前,已有黑龙江、四川、山东、上海、江苏、福建、吉林、辽宁、山西等19个省份陆续公布实施办法。

按照国务院工作部署,在今年年底之前,各省级地区都应当出台实施方案,随后组织实施。

不过,并轨涉及一系列相关政策以及操作问题,各地情况存在差异,所以各地启动实施会出现一定的“时间差”。

焦点一:费用怎么缴?个人按8%缴费 “延迟退休”参保有设计

记者梳理各地养老“并轨”实施意见,发现各省份都按照国务院决定,统一确定养老保险个人缴费为本人缴费工资的8%,但对于个人缴费工资基数的表述有所差异。

例如,山西、云南、辽宁、黑龙江等地明确,机关单位个人缴费基数包括:本人上年度工资收入中的基本工资、国家统一的津贴补贴(艰苦边远地区津贴、警衔津贴、海关津贴等国家统一规定纳入原退休费计发基数的项目)、规范后的津贴补贴(地区附加津贴)、年终一次性奖金。

而上海则在实施办法中规定,个人缴费基数按本人上年度月平均收入确定。

专家表示,表述不同,但实质上并无多少差异。

个人缴费的多少将根据本人的基本工资、津贴、年终一次性奖金、绩效工资情况来决定。

还有一些省份的方案在缴费上明确了延迟退休人员的“个性化”规定。

黑龙江就明确了其参保政策:改革后按照国家有关政策和干部管理权限,经批准可适当延长退休年龄的工作人员,继续参保缴费。

其中少数人员年满70周岁时仍继续工作的,个人可以选择继续缴费,也可以选择不再继续缴费。

待正式办理退休手续时,按照规定计发养老待遇。

焦点二:钱够不够?三来源保障养老金发放

财政部近期公布的《关于20全国社会保险基金决算的说明》显示,年我国养老保险基金收支相抵为负的319亿元。

那么并轨之后,这样的缺口会对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基金造成什么样的`影响?财政是否承担得起改革的成本?

国务院发文时指出,建立健全确保养老金发放的筹资机制。

机关事业单位及其工作人员应按规定及时足额缴纳养老保险费;各级政府应积极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

在这一方面,各地的方案表述基本一致。

具体到单位而言,改革后养老金的发放压力存在差异性,对于那些退休人员数量较多的单位,不用再给“老人”支付养老金,把省下来的钱用于给在职者缴费,某种意义上实现了平衡。

并轨后财政投入的压力会一定程度存在,尤其对于一些相对贫困地区。

他在基层调查发现,有的县财政连公务员工资上涨都没落实,再要缴纳养老保险和职业年金更加困难。

为缓解财政的压力,保障基金平衡,需要长期的制度安排。

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基金也必须妥善运行,尽量产生更高的收益。

焦点三:待遇降不降?数量庞大的“中人”待遇确保不降

改革后,养老金到底是多了还是少了?记者查阅各地实施方案发现,总体与中央改革要求保持一致,即以2014年10月1日为界,改革前退休的“老人”,继续按照国家规定的原待遇标准发放基本养老金,待遇没有变化;改革后参加工作的“新人”,根据“多缴多得、长缴多得”的原则,按照退休时的工资水平和缴费情况核定养老金。

关键在于,改革前参加工作、改革后退休的“中人”,数量庞大,在机关事业单位人员中占绝大多数,这部分人的退休待遇将有何变化?记者调查发现,国家规定为“中人”发放过渡性养老金,并为“中人”设立过渡期,其间实行新老待遇计发办法对比,“保低限高”:如新办法计发的基本养老金低于老办法,按老办法补齐;新办法高于老办法,高出部分分年度按比例予以封顶限制。

前些年我国实施企业职工养老保险改革时,就设置了5年过渡期,现在养老“并轨”情况更加复杂,所以将过渡期延长至10年,确保“中人”的待遇能够保持平稳。

焦点四:转移难不难?统筹范围内外均实现无障碍流动

养老“并轨”改革陆续启动实施后,不少机关事业单位人员提出,如果调动工作,养老金如何转移接续?记者采访发现,各地方案都就此做出专门规定,参保人员在同一统筹范围内的机关事业单位之间流动,只转移养老保险关系,不转移基金。

一些公务员或事业单位人员想要辞职“下海”,也不用担心养老保险的转移问题。

改革后,参保人员跨统筹范围流动或在机关事业单位与企业之间流动,在转移基本养老保险关系的同时,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储存额随同转移,并以本人2014年10月1日后各年度实际缴费工资为基数,按12%的总和转移基金。

机关事业单位的人员想离开的,无论参加哪种养老保险都能实现转移,缴费年限实现连续计算,不会造成任何损失。

业内人士指出,在转移接续方面还需要一段时间进一步细化和完善。

上一篇:2024上大英语专业考研经验下一篇:小学后勤工作计划(2013--2014学年第二学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