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金并轨拉锯战

2024-09-24

养老金并轨拉锯战(通用3篇)

养老金并轨拉锯战 篇1

养老金双轨制的存在有违社会公平, 推动养老金改革是大势所趋, 实现养老金并轨只是个时间的问题。一些网民认为, 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群体是当前养老金并轨工作的最大阻力。笔者没有做过专项调查, 但就一些机关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交流来看, 这种看法是值得商榷的。只有少数即将面临退休的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 担心并轨后自己的退休金会减少, 才会对养老金改革存在顾虑。大多数中青年工作人员对经济社会的发展有信心, 对未来充满期待, 因此并不担心自己的退休生活。养老金并轨意味着每个人都增添了重新选择工作、重新定位人生的空间, 大多数人还是支持这一改革。

很多人羡慕机关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铁饭碗”, 换个角度来看, “铁饭碗”也就是“铁囚笼”。没有达到退休条件的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要重新择业, 通常只有辞去公职这一条路。没有社会养老金作保障, 辞去公职相当于“净身出户”。要工作了十几年甚至二十几年的人“净身出户”, 这何尝不是一种社会不公。当前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职业倦怠问题是相当严重的, 但由于没有社会养老金, 很多人不敢走出围城, 只能一直混下去。一旦实现养老金并轨, 没有了后顾之忧, 必然摧生一些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辞职, 去寻找新的、更适合自己的工作。

在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中, 教师数量最多, 希望改变工作环境的愿望最迫切, 教育的市场需求也最大。长久以来, 由于体制的束缚, 教师调动工作不容易, 积压太久、太多的愿望如果一旦找到突破口就可能形成溃堤之势:欠发达地区的教师将向发达地区大规模流动, 农村教师将向城镇大规模流动, 公办学校教师将向民办学校大规模流动。优秀师资的流失将加剧地区间、城乡间教育发展不均衡, 其对社会发展的长远影响难以估量。

笔者呼吁全社会高度重视养老金改革带来的一系列问题, 相关部门要提早准备, 理性善后。毫无疑问, 继续实行养老金双轨制没有出路, 推动这项改革, 决策者必须下定决心, 从复杂的利益博弈的漩涡中跳出来, 做好顶层设计, 在改革过程中统一协调民意, 推进好公平正义。

养老金并轨致地方财政压力大增 篇2

挑战新增支出导致地方财政压力巨大

1月14日, 国务院公布了《关于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 (简称《决定》) 。未来, 近4000万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将与企业员工一样, 缴纳社会保险。根据相关规定, 各级地方政府财政一边负担“老人”的退休金, 一边给“中人”和“新人”缴费。另外, 为确保改革顺利推进, 《决定》还明确规定, 机关事业单位在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基础上, 应当为其工作人员建立职业年金。

在学术界看来, 改革对地方财政将产生极大的考验。在26日举行的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第68期“经济每月谈”上, 人社部社会保障研究所所长金维刚表示, 改革以后地方财政的负担问题肯定是存在的:“现在只是出了一个改革决定, 实施细则还没有出台。出台了以后再实行征缴。目前来讲, 肯定当期征缴的都需要用于当期支付, 尤其是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更多是靠财政, 所以这一块当期肯定不会有积累的, 很快就会支付掉。”

金维刚表示, 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主要是靠财政支撑, 改革首先涉及公务员, 这一群体完全由财政供养, “不管是单位缴费也好, 还是个人缴费也好, 都要纳入财政, 个人通过工资制度的配套改革, 相应把缴费的因素纳入到工资结构里面, 提高工资适当由财政承担。由于各个地方的差异性比较大, 特别是很多地方属于吃饭财政, 所以有些地方财政压力肯定很大”。

事实上, 改革前, 机关事业单位的养老金不涉及现收的问题, 但涉及现付, 也就是财政需单列出一笔钱给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发放退休金;改革之后, 养老金制度就变成了一个现收现付制加积累制的混合制度, 个人缴纳基本养老保险的8%部分以及12%的职业年金成为财政支出的新增部分。

而机关事业单位一旦实施养老保险制度, 可能发生的状况可以借鉴企业养老保险基金建立的状况。与1997年建立现行城镇企业基本养老保险时一样, 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一定会出现转轨成本。“看城镇企业基本养老保险运行近20年的结果———3万亿元的个人账户空账, 就可想象此次并轨后, 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必定会是空账运行。”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张盈华表示:“空账运行并不可怕, 但是从长远角度看, 会留下很多问题。”

而根据《决定》的筹资机制部分, 内容虽然并未对机关事业单位养老金资金来源进行详细阐述, 但财政买单的意图已经非常明显:各级政府应积极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 加大社会保障资金投入, 确保基本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同时, 为建立职业年金制度提供相应的经费保障, 确保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平稳推进。

局势自收自支和差额拨款事业单位筹资困难

由于改革细则尚未出台, 对于各级政府来说, 如何真正实现财政兜底依然还存在着诸多现实的困难和问题。对于经济发展程度不同的省份, 中央如何补助?对于许多差额拨款的事业单位而言, 新增的职业年金缴费支出将形成较大的支出压力, 是财政部门增加拨款, 还是由事业单位自行创收消化?

《经济参考报》记者了解到, 对于老龄化程度较高、机关事业单位人数较多、财政收入又相对较少的省份, 资金支出压力会明显增大。

自20世纪90年代起, 国内部分地区已经陆续开展了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试点, 但从实践来看, 改革仍处在“雾里看花”的状态。在黑龙江省某市, 试点区县普遍遭遇基金亏空, 一些地方个人账户资金早被花光, 统筹账户资金长期不到位, 养老保险资金池需要本级财政“注水”才能保障退休人员养老金足额发放。一位基层社保机构负责人表示:“统筹账户保险缴费的压力实际落在区财政上, 改革政策出台前的退休人员开支不从基金支出, 在职人员的养老保险却交到基金, 退休的钱还得区里掏。”

此外, 由于一些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和差额事业单位人员多, 效益差, 一些单位处在“半死不活”的状态, 在职职工开支尚难, 更何况缴纳养老保险, 这部分困难单位员工的养老只能等并轨改革来“接盘”。上述负责人表示, 一些自收自支的单位非常困难, 甚至存在单位停缴的情况。个别单位200多人欠费十多年, 欠款达到千万以上, “现在只能是退休一个进来一个解决一个。全进来的话, 匹配资金谁能拿得起啊?”

这一问题也引起学术界的担忧。有专家表示, 经过测算, 养老金并轨的改革成本可能相当于全国一年的财政收入。如果由地方财力负担所有改革成本, 很可能造成“有钱执行, 没钱就难以执行”的局面。

社科院经济系博士研究生陆明涛发表的《中国养老金双轨制并轨改革的成本测算》显示, 假定2010年及以前退休的人员仍然采用原有的退休金制度, 2010年后的退休人员完全执行企业退休标准, 则政府机关公务员补缴养老金约需3.9万亿元, 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补缴约需5.2万亿元, 共计约9.1万亿元。而2010年全国财政收入约8.31万亿元。

有地方官员认为, 如此高昂的改革成本, 中央财力尚有压力, 地方财力更无力负担, “东部经济发达地区还可以。可像一些中西部地区, 地方财政很不富裕, 补缴养老金账户肯定承担不了”。

减压专家:不会由地方承担全部改革成本

对于改革可能带来的财政压力, 决策层曾多次公开表态称并无太大问题。人社部副部长胡晓义此前表示:“实际上, 现在养老保险的基本制度模式是现收现付, 部分积累, 主要是代际赡养的模式, 工作的一代缴费来供养已经退休的一代。所以实际上不完全是看上去那样同时筹措两笔巨额资金, 而是可以做财务上的转化。就现实财政能力而言, 我们完全可以安排好现在的在职职工缴费和退休人员养老金发放, 目前, 财务安排上不存在问题。”

针对这一状况, 《决定》指出, 建立健全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省级统筹;暂不具备条件的, 可先实行省级基金调剂制度, 明确各级人民政府征收、管理和支付的责任。

专家认为, 财政的拮据可能使得养老保险并轨改革久拖不决, 地方政府可能缺乏应有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因此, 要应对养老保险并轨后带来的短期财政压力, 必须多管齐下, 努力开源节流。

中国劳动学会副会长兼薪酬专业委员会会长苏海南说, 养老金双轨制改革的思路很明确, “全国范围同步”意味着不会由地方财力负担全部改革成本。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郑秉文也表示, 本次养老金双轨制改革是“顶层设计”全国一盘棋, “中央转移支付会解决改革成本问题”。

养老金并轨改革的困境及路径探究 篇3

关键词:养老保险,并轨,改革,现实意义,困境,路径

经济社会改革的目的就是为了推进经济发展、社会进步, 根本上是为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服务的。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 “要坚持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 以增强公平性、适应流动性、保证可持续性为重点, 全面建成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2012年6月14日, 国务院批转并提出“社会保障‘十二五’规划纲要”是“在试点的基础上, 积极稳妥地推动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备受社会大众关注, 努力推进养老保险并轨改革尤具重要性。

一、并轨改革的必要性

(一) 促进和谐、维护稳定的必然要求

养老保险“双轨制”广受诟病, 并轨改革已成共识。在1993年, 政府在进行养老制度改革探索时, 虽提出要在城镇各类人员中开展养老保险改革的要求, 事实上只针对企业人员, 公务员及事业单位人员的改革举措并未进行。但此后, 机关单位人员与企业人员的退休养老金差距越来越大, 即使企业人员的退休金连续多年上涨, 仍然与机关单位人员养老金有巨大的差距。这样的双轨管理弊端逐渐凸显, 极大影响了广大企业人员的生活和工作, 与构建和谐社会是极为不相符的, 损害了社会公平, 对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是不利的。

(二) 促进合理有序的人才流动, 降低职业壁垒

当下, 崇尚公务员的职业热点仍然是个突出的问题, 也是我国当前劳动者就业形势的一大严峻表现。究其原因之一, 与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及公务员序列享受着与企业单位有别的养老政策有关。多年的经济社会改革, 同时也因养老制度改革的不彻底造成非公务员系列的从业人员缺乏归属感及对养老改革的认同感, 也造成人们热衷于公务员职业, 在一定程度上形成并加剧了企业与机关事业单位及公务员之间的职业壁垒, 淤塞了职业之间人员的合理有序流动。

(三) 有效解决收不抵支难题, 促进分配公平

我国养老保险金出现收不抵支的局面, 其原因比较复杂, 主要与参保人员的缴费基数和比例、养老保险金的来源渠道、缴费和待遇、统筹项目等因素有关。应该说, 为有效解决收不抵支这样的难题, 并轨改革是解决问题的直接有效的渠道之一。我们应该完善缴费和养老体制, 着力解决收不抵支难题, 尝试有效方式, 规范机关事业单位人员与企业人员的养老待遇, 同时杜绝所谓“平均主义”, 更好地促进和实现社会分配公平。

(四) 构建民本社会, 彰显服务性政府的形象的要求

并轨改革的呼声越来越高, 正体现出民众对政府优化服务和管理、努力推进完善改革及各项配套措施的真正实施的迫切要求。政府应真正站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立场上, 摒弃部门利益;少讲困难, 多做探索, 少做闭门决策, 多倾听民声民意;坚持从试点中总结经验教训, 更好地做好养老等社会保障工作, 树立敢作为、会作为、善作为的人民政府新形象。

二、并轨改革的困境

(一) 社会群体间的利益壁垒的制约

应该说, 养老制度并轨改革最大难点在于破除社会群体间的利益壁垒。并轨改革势必影响到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和企业人员的保障水平, 由于触动利益因素, 受到抵制在所难免。如果一味简单地拉平机关事业人员与企业人员的养老待遇, 是不现实的, 泛公平化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将会对国家各项改革工作产生不利影响。有些专家学者认为, 并轨改革方向应明确, 但在改革过程中不应搞简单的“一刀切”, 制度并轨不是平均主义, 不能以“平均主义”偷换“社会公平”的概念, 否则将会形成新的社会不公。

(二) 现实形成的养老金水平差距的制约

在我国目前养老体制中存在不同社会群体, 公务员和事业单位群体已经实现了养老保险的全覆盖, 养老资金源于财政;企业职工的养老保险主要以个人缴费和单位缴纳相结合的方式, 覆盖面不广, 覆盖率较低;且不同群体的养老金水平存在较大的差距, 公务员最高, 事业其次, 企业较低, 而居民养老则刚刚起步。不同社会群体的养老金水平差距明显, 且呈拉大的趋势, 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我国目前针对不同群体实行有区别的养老体制和办法, 养老保险体制缺乏系统一致的通盘设计, 这都为顺利开展养老并轨改革产生了制约因素。

(三) 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试点无果的制约

2008年2月, 国务院讨论并原则通过了《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试点方案》, 确定在山西、上海、浙江、广东、重庆5省市先期开展试点工作, 主张建立职业年金制度, 但没有具体实质性的操作细则, 未明确规定改革后养老金水平如何变化。但五年多已经过去了, 仍无一个省市出台一个完整的实施方案, 养老并轨试点改革仍无实质性的进展, 更没有可以推广全国的有效方案, 甚至在个别省市还遭到部分就业群体的抵制。2009年, 我国曾提出把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逐渐并轨至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中的试点设想, 但由于配套政策始终未出台, 并轨也未实际启动。这些改革试点工作无果, 无形中给并轨改革增加了制约因素。

(四) “老龄化”社会问题带来的财政收支失衡的制约

其实, 在养老并轨改革的背后存在着我国面对“老龄化”社会日益逼近, 养老支付不堪重负的严峻问题。欧美一些发达国家在进入“老龄化”社会时, 养老支出也都是政府财政的一大日益沉重的负担。而我国也不例外, 按照目前的养老福利水平和格局, 养老支出日益庞大, 养老金缺口不断扩大, 所以养老制度改革是我们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 我们必须要做好迎接老龄社会的各项准备。

三、并轨改革的路径探究

(一) 优化和调整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面对目前养老并轨改革面临的困境, 我们应积极探求有效途径, 不断优化和调整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借鉴世界各国有效的改革经验。如, 继续推行统账结合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框架推行社会统筹基金和个人账户基金合账运行、合账管理的模式, 是可利用的路径之一。正是基于目前统筹基金面临的支付压力越来越大, 养老基金缺口较大, 必须积极寻求新的有效途径以扩大基本养老保险的覆盖面, 来筹措资金以缓解压力, 实现养老基金的收支平衡。同时, 积极寻求有益筹资渠道, 探索个人账户基金投资运营的科学化、规范化管理, 稳步推进养老金入市, 优化资金运营, 创造条件探索个人账户积累基金在资本市场中有效组合、获取收益、保值增值。另外, 坚持对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进行根本性的调整, 努力将统账结合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调整为强制储蓄型的养老保险个人账户计划, 同时积极发挥政府对养老基金投资运营的风险控制和安全监管的作用。

(二) 积极发展老龄事业,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随着我国日渐步入老龄化社会, 养老压力越来越大, 养老“双轨制”带来的弊端日益凸显, 单纯地依靠财政支付来解决养老已不是现实有效的途径。而养老并轨改革事关民生切身利益的重大问题, 事关社会公平正义和和谐稳定, 它不是孤立的社会问题, 它折射出的是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健全, 反映了我国养老事业的欠发展。在面对养老改革问题上, 如果只是急于求成做“夹生饭”, 或一味避重就轻以悬置问题的方式来敷衍民众;或以并轨改革的“路线图”不明, “时间表”不定, 政府部门“顶层设计”始终缺位等等, 不断考验着民众的无限期待, 不进行宏观调整, 不善于从顶层设计着手, 只注重片面性改革是行不通的。由此, 我们必须积极稳妥地推进养老改革, 建立健全企业人员基本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 促进企业、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 大力发展老龄事业, 不断完善和推进社会保障体系, 促进养老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建设, 让老年人“老有所养、病有所医、住有所居”, 充分享受到更真实、更广泛的社会保障。

(三) 倡导多元养老机制, 加强社会基本养老建设

开展养老并轨改革, 应积极探索和完善多元养老机制, 通过加强社会基本养老建设, 进一步建立完善老龄人群社会关爱管理机制, 以促进我国养老事业稳定、持续发展。据民政部公布的数据显示, 截至2012年底, 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94亿, 占总人口的14.3%, 预计在2013年底突破2亿。但现实存在的情况是, 我国各类养老服务机构、所拥养老服务设施都明显不足, 发展速度严重缓慢于老龄人口的快速增长;国家养老体制尚不健全, 养老保险覆盖率低, 养老金缺口巨大。这些表明了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 社会保障及养老改革势在必行。基于此, 我们必须坚持以基本养老制度的完善为重点, 按照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的办法, 建立新型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加快完善多元养老机制, 发挥其维护社会和谐、保障养老资金来源、增益增值的重要作用。

四、结语

有效推进养老并轨改革, 解决“双轨制”遗留问题, 努力探索养老改革的有效路径, 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 是维护社会稳定、走向共同富裕的必经之路。改革还有更漫长的路要走, 面对各种阻力, 我们要有坚定的改革决心和勇气, 要脚踏实地的践行改革步伐, 要“摸着石头勇敢过河”, 不应退缩, 只能成功。

参考文献

[1]胡秋明.中国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路径选择分析[J].天府新论, 2004年第2期 (总116期)

[2]魏加宁.养老保险与金融市场——中国养老保险发展战略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2

上一篇:防凝露装置下一篇:健康心理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