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金入市的影响测度论文

2024-05-23

养老金入市的影响测度论文(共6篇)

养老金入市的影响测度论文 篇1

我国养老保险基金入市的主要目标是在相对较低的市场风险水平下实现自身的保值增值需求, 以期解决我国现阶段养老保险体系所面临的种种困境, 进而实现养老保险基金在资本市场的可持续发展。从长期来看, 随着养老保险基金的入市, 资本市场必然会对其投资运营产生明显的积极作用。

一、扩大养老保险基金积累规模, 实现养老保险基金多元化经营

资本市场作为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所占的比重越大, 对经济的影响效果就越加明显, 其规模的扩大, 使得养老保险基金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越加有效。资本市场规模的扩大和结构的优化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社会总需求, 进而推动实体经济的发展, 提高人民收入水平, 然后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养老保险金的缴费收入, 促进养老保险基金的积累规模的扩大。

我国养老保险基金入市后, 可以获得更广阔的投资空间, 有利于拓宽其投资渠道, 实现其运营方式的多样化, 增强其抵御风险的能力, 同时打破基金收不抵支和投资收益率低的困境, 对解决现阶段人口老龄化和通货膨胀所造成的养老保险基金贬值问题具有很大的帮助。

二、提高我国养老保险基金的投资收益率

我国养老保险基金入市后主要用于国债、企业债券、金融债券和银行存款等方面的投资, 而企业债券和金融债券的收益性相对较好, 对此, 我国养老保险基金的投资收益率主要取决于企业债券和金融债券的投资收益率。不断发展资本市场的应该根据市场发展需求进行投资方面的各种创新, 提供完善的投资服务, 为养老保险基金提供更多更有效的投资方向和投资工具供其选择, 从而提高养老保险基金的投资收益率。如果资本市场未能及时有效地进行投资工具和手段的创新, 养老保险基金在进入资本市场后很可能面临市场承载主体缺乏的严峻问题。此外, 即便是在市场投资工具丰富的前提下, 科学及时的创新行为将更有利于养老保险基金降低投资风险、提高投资收益率。

三、为养老保险基金的安全、高效运营创造了一个重要平台

养老保险基金基于其自身必须实现保值增值的特殊性, 其入市必须追求安全性和收益性的双赢, 资本市场完全可以为养老保险基金的投资运营提供一个有效平台。美国在20世纪中后期股票市场的平均投资收益率几乎是同期债券市场投资收益率的3倍, 这也使得养老保险基金成为促进美国在20世纪中后期金融创新的主导性力量。以智利养老保险基金取得的成就为例, 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 养老保险基金所取得的实际投资收益率11%的瞩目成就, 在很大程度上受益于股票市场14.65%的投资收益率以及其债券市场的规范、良好运行, 由此得知, 养老保险基金取得的长期高效的收益效果与其资本市场的完善发展是完全分不开的, 得益于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等资本市场的规范、高效发展。

四、促进我国养老保险基金与资本市场良性互动局面的产生

养老保险基金入市和资本市场是紧密相关的, 二者相辅相成。首先, 我国养老保险基金入市为资本是市场的发展注入了长期投资、价值投资的资金, 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市场主体不断增长的资金需求, 同时政府会随着养老保险基金的入市而加大对资本市场的重视和监管, 有利于推动了资本市场体制的进一步改革, 促进了资本市场的完善与发展。其次, 成熟完善的资本市场为养老入市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有力的市场环境, 在规范成熟的资本市场上进行合理的投资, 可以实现在保证安全性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现其收益性的提高, 进而很大程度上帮助养老保险基金实现保值增值, 减少市场周期性波动所造成的损失。

五、资本市场自身完善程度对养老保险基金入市后的制约

资本市场的发展直接影响养老保险基金的运营和发展, 资本市场的完善程度和金融机构监管体系以及风险控制能力高低对养老保险基金入市后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我国的资本市场较之发达国家而言, 还处于初级阶段, 在市场规模、投资工具种类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监管等方面还有很多的缺点和不足, 特别是一些监管制度尚未及时建立和有效落实, 使得市场中各种潜在的风险给养老保险基金带来较大的压力, 对养老保险基金在市场上的发展具有更加直接的影响。对此, 政府必须运用各种合理手段和措施来重视和加强资本市场的完善和发展, 必须把握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的规律性, 进而制定相应的发展战略和规划, 以期实现中国资本市场基本完成从“新兴+转轨”市场向成熟市场的过渡, 使其逐步向着规范化、法制化、成熟化方向发展, 进而为我国养老保险基金入市后的安全、高效运营创造必要的市场环境。

参考文献

[1]孙健夫, 杨文杰, 谷彦芳.社会保障概论[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7.

[2]陶冶.养老金入市探析[J].时代金融, 2012 (06)

[3]封铁英, 李梦伊.金融危机背景下养老金与资本市场的互动效应及启示[J].统计与决策, 2010 (09)

[4]朱铭来, 季成.养老金投资对资本市场的影响研究——基于OECD国家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中国物价, 2015 (03)

[5]张佩, 毛茜.中国养老金融创新发展:现实障碍、经验借鉴与应对策略[J].西南金融, 2014 (07)

[6]杨一帆, 程子建.养老金与资本市场关系及对中国养老金发展的启示——基于34个国家的向量误差修正模型的实证分析[J].西华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6 (04)

[7]2011年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支余情况[J].中国社会保障杂志, 2012 (08)

[8]袁诚磊, 山亭亭.养老金入市分析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 2014 (09)

[9]祁斌, 高小真, 查向阳, 李东平, 孙博.推进养老金改革与资本市场发展良性互动[N].中国证券报, 2014.3.13.

养老金入市的资金在哪里 篇2

可投资个人账户仅有两千亿

当前中国的基本养老保险,采用的是“统账结合”的模式。其资金分为两大部分:单位缴费的20%进入统筹基金,实行“现收现付”,即用年轻一代的缴费支付退休一代的养老金。按照该制度的设计初衷,在现收现付的模式下,基金仅需“略有结余”,结余部分以确保支付为首要前提,适度保值即可。

在老龄化加速的大背景下,“现收现付”制度的未来支付压力显而易见。正是为了应对老龄化压力,中国的基本养老保险在现收现付的基础上,设计了强制储蓄性质的个人账户。参保人每月缴纳工资的8%进入个人账户,长期积累,多缴多得。而这部分用于未来支付的积累资金,必然要通过投资运营实现保值增值,不仅要战胜通货膨胀率,更有观点提出,还要战胜工资增长率。

由社科院学者郑秉文主编的《2011中国养老金发展报告》披露,到2011年年底,基本养老社会保险个人账户累计记账额已达到19596亿元。中国政法大学法和经济学研究中心副教授胡继晔预计,该部分资金将在高峰期达到百万亿的级别。而对这部分资金的运营,自然也是未来养老金理事会的首要任务。

不过,这部分最需要运营的资金,截至2010年年底,账户中只有2039亿元。

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建立之初,由于老龄化趋势导致退休职工人数逐年增加,加之以往制度体系下养老金欠账无法厘清,致使统筹账户每年均存在巨大支付缺口,各地不得不挪用个人账户基金来填补统筹账户支付缺口,统筹基金与个人账户“混账”管理,尽管仍是事实上的现收现付制,个人账户则是空账。

为偿还历史欠账并应对未来老龄化压力,自本世纪初,做实个人账户的试点工作逐步推开。目前为止已有13个省份开展试点。相较个人账户1.7万亿的资金空洞,当前做实资金的规模十分有限。尽管中央定调仍将继续推进做实个人账户,但自2009年后,做实个人账户的试点未有进一步扩大。

本应积累大量资金的个人账户空洞犹存,与此同时却是“略有结余”的统筹基金结存巨大,冰火两重天之下,基本养老保险“统账结合”以及“现收现付”体系面临巨大挑战。

万亿基金难入市

随着基本养老保险征缴扩面,制度内赡养率下降,一些地区的个人账户资金在填补了当期统筹基金支付缺口后,本身可能仍有部分盈余。

事实上,这部分盈余本应“归还”给个人账户。但由于有关个人账户投资管理的政策迟迟未能出台,在地方政府看来,个人账户即便被部分“做实”,也无法保值增值,徒增管理难度;另一方面,若要完全做实个人账户,当前有结余的地区,统筹资金方面亦可能再次出现发放缺口,因此需要当地财政填补漏洞。为此,各地以结余做实个人账户的动力不大,情愿将钱继续留在统筹基金的账上。

除此之外,在一些沿海地区,由于农民工流动无法带走对应额度的统筹基金,加之此类人群的年龄结构相对年轻,统筹基金的支付不仅不需要再借支个人账户资金,统筹基金本身也有了一定结余。

尽管统筹基金自身的结余地区分布不均,绝对数量不大,但与部分个人账户的资金相叠加,从全国的总量来看,资金规模依然可观。截至2011年年底,全国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结余高达1.92万亿元。

按制度安排,统筹基金原本应把“以支定收、略有结余”作为管理宗旨,并不需大规模投资运营,但因为有了巨额盈余,也让有关方面看到了投资增值的需求。人社部相关部门负责人透露,对于尚未做实个人账户的地区,结余部分也酝酿投资。

但这一思路仍存争议。中央财经大学中国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任褚福灵指出,由于记账不清,大部分地区统筹基金的结余中,个人账户部分与基金本身结余部分不可能很明晰地分开,而两部分资金宗旨不同,投资理念、手段及风险容忍度也都不一样。

上海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左学金亦对养老保险统筹基金结余用于投资表示怀疑。当前的结余总量虽看似巨大,但分散在全国各地,能用于长期投资的量并不大。随着老龄化的快速到来,许多地方的统筹基金实际上已经入不敷出,不得不挪用个人账户的资金,造成个人账户“空账”。中国所谓“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社会养老保险,目前实际上已成为社会统筹的现收现付体制。有限的统筹基金的结余应当首先确保支付。

因而,中山大学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任申曙光认为,成立养老金理事会仅仅是第一步。接下来需要做的是先要摸清楚可供投资的资金都分布在哪里,具体量有多大。

养老金入市的影响测度论文 篇3

首先, 当前我们所议论的要入市的养老金, 是专指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它由个人缴费和企业参保形成, 分散在各地方。

养老金进入的市场是资本市场, 并将其进行市场化运营投资, 而不应简单理解为进入股市。我国多种养老金中, 全国社保基金 (国家战略储备养老金) 、企业年金 (第二支柱养老金) 均实现市场化运作、入市投资, 仅剩基本养老保险基金 (第一支柱养老金) 。具体来说, 养老金入市就是把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中的个人账户基金进行证券投资, 包括股票、债券、基金等在内的多个投资领域。

二、养老金入市的风险

(一) 资本市场风险

资本市场价格有起有落, 养老金入市存在着不可避免的弊端。目前, 由于我国资本市场尤其是股票市场风险的不可控、监管力度的缺乏, 资金需求量猛增而导致IPO的滥发增发, 多数上市公司的资质令人担忧。更令人担心的是“炒风”根植于我国股票市场, 机构投资者的不足, 使大多数散户投资者产生“羊群效应”, 没有固定的投资行为, 易受其他投资者的影响而盲目运作。过度炒作时, 就很容易产生泡沫, 直接导致养老金投资环境的系统性风险加大。

(二) 利率风险

在当前国内经济增速放缓、通货膨胀加剧的现实状况下, 我国未来的宏观经济走势将以保持物价总体稳定为首要任务。货币政策作为宏观经济调控的有效杠杆, 以基准利率为代表的货币手段将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有所波动。而目前固定收益产品是大部分养老金的首选投资项目, 所以, 一旦央行加息, 养老金的相对超额收益必然大幅度减少。

(三) 社会道德风险

我国资本市场发展尚不成熟, 存在监管缺失, 内幕交易、“老鼠仓”等操作不规范现象。基金公司基金黑幕和利益输送丑闻频发, 基金经理的道德素养和职业操守尚待认可。养老金入市存在着极大的道德风险, 一旦养老金的庞大资金被用来谋取私利, 后果不堪设想。有学者就认为, 养老金作为保障国人未来生活的最后一道屏障, 投入资本市场, 无异于羊入虎口。

与此同时, 养老金是社会未来无数老百姓的生活给付, 一旦投资失败, 必然激起普通民众的不满与恐慌。影响社会稳定运行, 甚至成为社会危机爆发的诱因。

三、养老金入市的风险管理

(一) 加强顶层设计, 扩大养老金投资范围, 拓宽投资渠道

政府及主管部门应积极组织调研考察、集思广益, 通过政策改善及制度完善, 使养老基金能够在有较好预期回报、收益预期明确的投资领域和投资项目上拥有优先权。因此, 养老基金的投资范围除一般的二级市场 (股票、债券) 外, 还应该包括一级市场、一级半市场、实业、基础设施建设、另类投资等。

( 二 ) 加快中国资本市场金融创新, 创造更为多样丰富的金融产品, 促进养老金的多元化投资

以我国债券市场为例, 截至2011年底, 我国债券市场规模占GDP的比重达到42%, 但同期占全球债市的比例仅为3% 左右, 债券市场规模还是过于小。并且, 我国债券市场的构成也不合理, 国债和金融债所占比重较多, 而发展迅速的公司债、企业债的总量忍让严重不足, 其他如资产支持债券、指数型国债、市政债、高收益债券等还需要不断发展完善。为保证包括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在内的各类养老基金有更多的资产配置选择工具, 市场上的金融投资管理机构应在设计开发能够满足养老基金投资需求的标准化投资产品上展开更多的积极探索。

(三) 优化投资分配结构, 实行多样化投资, 分散投资风险

应坚持证券投资“不要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的基本原则。因此, 合理配置养老金的投资分配比例以降低非系统性风险至关重要。中国的资本市场是一个尚不成熟的新兴市场, 还处于不断发展完善中。因此, 为保证养老基金的安全, 养老金进入股市的比例不应太高, 应比企业年金允许投资权益类资产 (股票、股票型基金) 、全国社保基金的比例更低, 而应将资金大部分投资在低风险的金融资产上如金融债, 企业债等风险相对较小的固定收益债券, 也可以投资共同基金产品和业绩良好的蓝筹股。

(四) 加强对基金公司的监督检查, 完善与资本市场相关 的立法

养老金的主要资产管理机构是基金公司, 它掌握着养老金的投资权。因此有关部门应当加强对基金公司为代表的资产管理机构的监督与审查, 防止内幕交易等问题的出现。应完善资本市场的法律体系, 加快养老金入市的立法进程, 对出现违规操作的资产管理机构进行严厉的经济制裁和行政处罚。

(五) 强化基金信息披露, 提高养老金运作的透明度

养老金是关于国计民生的大事, 公众具有知情权和监督权。政府应当敦养老金的管理方及托管方及时真实地公开养老金的运作状况, 实现信息公开透明。同时, 积极接受广大民众的建议、质询与意见。

参考文献

[1]宋效中王国伟《从博弈论的角度来看待养老金入市问题》武汉金融2012 (9)

[2]江雪峰梁晓姗.《浅谈养老金入市》中国证券期货2012 (2)

[3]景爱民《如何看待养老金投资股市》晚霞2012 (4)

[4]高兴《养老金不能成为股市的炮灰》新民周刊2012 (7)

养老金入市的影响测度论文 篇4

1 我国养老金入市的需求:理论与现实

1.1 养老金入市的文献综述

1.1.1 认同态度

近年来,国内外专家学者对养老金入市的认同态度主要基于养老金入市能提高回报率、减轻政府的养老负担,以及促进资本市场的发展甚至是稳定宏观经济的角度展开。Robert Poezn[1]认为资本市场能够促进养老金计划的顺利实行,不仅能减轻政府的负担,而且对促进股市的健康发展、金融工具创新以及健全公司治理等都有积极的作用。Yu-Wei Hu[2]通过对17个新兴市场国家和22个经济合作组织国家的社保基金进行分析,认为要想获得更高收益,社保基金必须将更大比例的资金投资于股权和国外资产。国内学者李绍光[3]在《从分形市场假说看养老金入市》一文中指出养老金进入资本市场是最终选择;黄进[4]认为投资就有风险,风险的管理在于分散、通过科学的方法寻找最佳投资组合使得养老金保值增值。

1.1.2 反对态度

当然,反对的声音也比较激烈,争论的焦点在于养老金入市存在的高风险。如Deborah Lucas[5]并不主张养老金进入资本市场,他通过总结智利和拉美国家的养老金经验,指出不管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要对养老金进入股市保持谨慎,养老金入股市必然是受到股市高回报率的吸引,但也必然带来高风险。Brunner[6]认为养老金入市虽然可能提高回报率,但少数几次金融危机的发生必将让一大部分的参与者损失惨重。国内学者朱青认为在中国资本市场不完善的背景下冒然让养老金入市弊大于利,想要实现养老金的高收益又无风险很难做到。李扬提醒资本市场的复杂易变性有可能会侵蚀养老金自身功能。

1.1.3 综合展望

尽管谨慎的反对派对养老金入市的风险进行了诸多的提醒,但当前主流国家养老金通过资本市场谋求保值增值却是普遍的做法,而且从运行效果来看也比较理想,除了投资收益率明显提高外,其风险控制能力和专业运作水平也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并形成了资本市场稳定发展的中间力量。这些国家的养老金运作较为成功后开始谋求向海外发展,包括对我国证券市场的投资,如加大拿年金计划、荷兰家庭医生退休基金等境外养老机构获得QFII资格,直接投资我国A股市场。

我国养老金的入市也是大势所趋,因为这既有客观的必要性,也有现实的可行性。

1.2 我国养老金入市的现实意义

入市之前的我国养老金只能存银行和买国债,近十年养老金的年收益率不足2%,这和20世纪90年代改革养老金时设定的14%的收益率相去甚远,即使是相比年均2.2%的CPI水平,养老金也一直处在贬值状态;况且过去十年我国社会平均工资增长率达到8.1%,低回报率的养老金目标替代率很低。因此,探索养老金增值的问题已不容忽视。

1.2.1 必要性:提升收益率的需要

首先,要坚持这样的观念:养老金入市的目的主要不是为了所谓的“托市”或者“救市”。因为养老金入市带来的力量相对庞大的资本市场存量还是很渺小的。截止2011年底,我国养老保险累计结余高达1.92万亿元人民币,养老金入市初期进入资本市场的比例应该会比较低,参考企业年金30%的入市比例,即使全部投资股票,入市的资金数额也只有大约0.576万亿或者更少,只占2011年底股票市值21.47万亿的2.68%。最多只是起到管理层要稳定资本市场的信号而已。况且2011年底13个试点做实个人账户的省市养老金积累才达到2 700多亿元,如果从这个角度来看,能在短时间内入市的资金更是有限。

其次,要坚信这样的理念:养老金入市的首要目的是基金自身的保值增值,以保障养老金受益人的退休生活。国外养老金入市时间长达数十年,而其相当可观的收益率还是很有说服力的,Davis and Stsll统计了部分国家养老金从1970-1995年的收益率表明,英国的收益率为5.9%、美国为4.5%,德国为6.0%、加拿大为4.8%、日本为4.4%等等。且国内方面,社保基金从2003年6月开始投资股票以来,除了2008年受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的影响收益率为负外,其余8年全部为正数,并有7年超过通货膨胀,这9年的年平均收益率达到11.25%,可以说收获颇丰,具体情况见表1。

资料来源:中国社保基金理事会年度报告(2001-2011)

再次,要坚定这样的信念:养老金入市通过采用适当的策略确实可以提高其收益率。在养老金积累的初始阶段,以债券和货币等无风险资产构建投资组合也许比较普遍,但随着养老金的积累规模不断扩大,投资回报率的高低将直接影响着养老金的支付水平,这时关于养老金的最优投资问题变得更为突出。20世纪90年代初期,著名基金管理人和金融分析师嘉里(布里森(Gary Brinson)等人对82家大型养老金统计结果表明,基金收益波动的90%以上归功于资产配置,而只有不到10%归功于时机选择和证券选择。由此可见,合理的资产配置,这些资产组合既包括货币、债券等固定收益产品,也包括股票、金融衍生工具等权益类产品,甚至可能包括实业投资,将决定基金业绩的高低。提高业绩的策略就是在组合中加入波动性大收益率高的权益类产品,入市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1.2.2 可行性:养老金入市拥有牢靠基础

一方面,不断做实且规模不断庞大的养老金基金积累。1997年养老保险体制改革推动下尝试从现收现付制向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养老保险转变,但由于统筹基金可以向个人账户透支,一度出现因收不抵支而挪用个人账户使得个人账户“空帐”运转。“空帐”运转的危害性不言而喻,中央政府也下定决心要做实个人账户。2006年至今,包括天津、上海、山西、山东、湖北、湖南、浙江等13个省份加入到做实个人账户的试点中来,以后陆续将有更多的省份加入这个行列。随着养老金个人账户的做实,养老金基金积累规模是一笔数量可观的大资金。2011年底全国余额已达1.92万亿,并且随着养老金制度的不断发展和深化,在未来数十年的时间里,养老金积累的数额有增无减,规模不断扩大,可达数十万亿。做实养老金是一个基本方向,规模庞大的养老金积累既提供了牢靠的资金基础,也可发挥规模效益,提升收益率。

另一方面,资金的长期稳定性。各国政府积极鼓励并支持长期资金入市,这不仅对投资收益有帮助,而且对促进资本市场稳定发展甚至是经济社会良性循环都意义重大。养老金对大多数人而言直到退休才能支取,最长可达三五十年以上的资金沉淀,这决定了养老金供给的长期稳定性。这一特性有利于强化资本市场的中长期投资,而中长期投资是降低养老金投资风险并提高收益率的有效方法,这一点马孝先[7]在《股票市场风险与养老金制度的选择》一文中通过经验分析得出了结论。

2 世界范围内养老金入市的比较与借鉴

2.1 养老金入市的比较分析

2.1.1 养老金市场准入的规定

通过对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主要国家养老金入市的考察发现,对养老金的入市虽然秉持着开放的态度,但在一些具体做法上还是存在一定的差异,大致可以分为两种情况:(1)对入市养老金的类型没有具体的限定。被称为“积立金”的日本国民年金储备基金在2001年被改造成社保信托基金,即政府养老投资基金(GPTF)进入资本市场进行投资运作。韩国对入市投资的养老金也没有额外的限定。(2)基本养老金不能入市,而补充养老金入市的限定。美国的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不允许进入资本市场,只能用来购买政府的特种国债;但401K下私人养老金可自由选择入市,允许投资股票基金的比例达到50%。英国养老金主要由国家养老金、职业养老金和私人养老金三大支柱组成,规定除了国家养老金外均通过资本市场谋求保值增值。新加坡20世纪80年代允许公积金(退休后的收入来源)投资有风险的金融资产,但对于专门用于养老的特殊账户基金只能投资于保险、单位信托、基金管理账户。

2.1.2 资产类别限制的规定

养老金入市投资的资产类型限制主要是对于股权投资、海外证券投资以及实业投资等方面的限制。采取“谨慎人”监管规则的国家对养老金入市股权投资方面以及海外证券投资方面均没有限制,但是采取“数量限制”监管规则的国家股权投资方面的限制差异较大,从0(墨西哥)到65%(比利时)不等。海外证券投资有严格的限制,但各国规定也不同,如瑞典规定外国资产投资比例在5%~10%,且要求与货币相匹配;德国规定6%非欧盟投资限制,且80%与货币相匹配。而限制股权投资的国家对实业投资方面的限制也较为严格,如墨西哥、波兰、冰岛等国家甚至不允许进行实业投资。

2.1.3 个人选择权的规定

从世界范围看,养老金投资运营的个人选择权大致呈现三种模式:一是个人有自由选择的模式,养老金参保人可以从国家核准的基金管理人中自由选择受托人,委托其管理自己的个人账户。比较典型的国家有智利,瑞典等。智利是第一个允许个人进行投资选择的国家,但对个人投资选择权一直有着严格的规定。从2002年起,一个账户可以选择两支基金。瑞典则允许个人在第二层次的强制性个人账户养老金上做出投资选择权,且参保人员的投资是完全自由的,这大概是由于在养老方面个人账户并不是发挥绝对主导作用的缘故。二是没有个人选择权的模式。中央政府将参保人缴纳的养老金通过社保部门直接投资资本市场,参保人无权选择投资方式。比较突出的国家有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如韩国通过国民年金管理公司直接负责具体的投资运营工作。三是个人有适度选择权的模式。养老金的政府监管机构选择符合标准的基金管理机构,委托其管理养老金基金,也可以由参保人个人选择几家基金公司进行投资运营。比较有代表性的国家有英国、美国等。如英国养老金参保人可以自己选基金管理机构,也可以让养老金管理署决定基金投资管理机构。

2.2 养老金入市监管制度借鉴

2.2.1 监管机构的设置

设立专门的养老金投资运营监管机构是世界各国养老金入市监管的普遍做法:美国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由联邦老年和遗嘱保险信托基金管理,401K下私人养老金通过设立基金会独立管理;英国根据《1995年养老金保障法》建立了养老金管理署来监督管理养老金,以防范养老金市场中的不当管理和欺骗,甚至授予了一定的司法权;德国1957年进行养老金制度改革,成立了由12人组成的顾问委员会作为管理养老保险基金的常设机构。日本2001年成立了年金基金运用公司管理养老金,负责制定养老金投资计划,然后委托经过核准的基金管理投资公司运营;韩国设立国民基金管理委员会负责制定基金重大投资策略与战略并对基金投资绩效进行考核;新加坡建立起由中央公积金局集中管理的公积金制度,公积金的投资由中央公积金局集中投资。

2.2.2 投资监管规则的选择

全球养老金投资监管已经形成了“数量限制”规则和“谨慎人”规则这两种基本的监管模式,同时,也将二者结合形成混合监管模式。

“数量限制”规则(quantitative porfolio regulation draconian regulation)是指养老基金对特定资产的持有进行简单的数量或者比例限制。主要用在大陆法系国家。数量规则通过对养老金投资的资产进行比例限制,这些资产的特点是价格风险较高,该规则限制风险的同时也对收益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当前多数国家采用“数量限制”规则对养老金投资进行约束。

“谨慎人”规则(prudent person rule)是指受托人在进行投资时,必须像处理自身事务一样对受益人的资产进行谨慎、精明和小心处理。主要应用于英美法系国家。谨慎人规则要求受托人忠于职守、业务精通、谨慎投资、保护受益人。英国、美国、日本以及澳大利亚遵循“谨慎人”原则。

加拿大、意大利等国在“谨慎人”规则的基础上也融入了“数量限制”的因素,也就是混合监管模式。

2.2.3 对受托人的监管

除少数几个国家通过监管机构下属的投资部门进行养老金投资运营外,其余国家基本都通过受托人进行投资运营,有受托人的国家对受托人的资格标准都进行严格的把关,选择资本实力雄厚、抗风险能力强、市场运作经验丰富且业绩较佳的管理机构作为受托人。

一旦选定受托人后,只要受托人不违背监管机构与其订立的投资策略的前提下,受托人可以自主开展投资管理操作。英国养老金受托人只要作出对受益人有利的投资,并说明其投资决策的原则,就可以付诸投资行动,有较大的主动权,这从某种意义上也是为使受益人的利益最大化考虑的。

3 适合我国养老金入市的政策选择

3.1 尽快设置独立的养老金管理机构

当前,我国养老金的管理机构是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其下属的社会保险基金监督司制定监督制度,并通过地方各级社会保险基金管理机构来监管本地区的社会保险基金运营。201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第八十条规定“统筹地区人民政府成立由用人单位代表、参保人员代表,以及工会代表、专家等组成的社会保险监督委员会,掌握、分析社会保险基金的收支、管理和投资运营情况,对社会保险工作提出咨询意见和建议,实施社会监督。”这样的养老金监督构架存在着行政监督和社会监督职能不清、监督委员会性质不明等问题,最终导致监管机构缺失、监管无法到位、养老金违法违规案件时有发生的问题出现。

为解决养老金监督管理问题,特别是养老金入市后监管将变得更加复杂,笔者建议应该尽快成立独立的养老金管理机构,这也是大多数国家在考虑养老金监管时的普遍做法。我国可以仿效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的做法,成立“社会保险基金理事会”。社会保险基金理事会是独立的法人机构,向财政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负责,其职责是制定社会保险基金监管的法律、规章和规则;监管社会保险基金经办机构的运营情况;制定全国社会保险基金的投资经营策略并组织实施;选择并委托全国社会保险基金投资管理人、托管人;负责社会保险基金的财务事务等问题。同时,各省市设立社会保险基金理事会派出机构,负责地方社会保险基金的日常监管事务。

3.2 逐步放松“数量限制”并向“谨慎人”规则转变

3.2.1 初期以“数量限制”规则为主并逐步放松

由于我国资本市场的波动性高、内部人操纵时有发生、投资经理人队伍水平有待提高以及信息披露有待规范等原因,在我国养老金入市的初期,“数量限制”规则是监管的较好选择。适当控制养老金入市的比例,从谨慎原则以及平息大众质疑角度出发,都是必须的。要制定好各类资产的具体投资比例,对波动大、收益高的权益类资产初期投资比例不要太高,毕竟个人账户养老金是参保人的养命钱,风险由自己承担,等运作效果比较良好,运作手段比较成熟时,可以适当考虑放宽其投资风险资产的比例,因为对风险资产投资限制太严格,对投资收益也不利,这与个人养老金入市的初衷相违背。

3.2.2 最终向“谨慎人”规则转变

“数量限制”规则是为了降低投资风险并保护参保人的利益考虑,但从实际经验数据表明这两方面的效果甚至都不如“谨慎人”规则。通过对OECD国家养老金投资组合的绩效评估来看,采取“数量限制”规则监管模式国家的平均收益率为5.8%,风险为11.4%;采取“谨慎人”监管模式的国家的平均真实收益率为7.8%,风险为9.5%。可见,“数量限制”并不能构建最优的资产组合,不利于养老金的保值和增值。因此,在相关市场环境比较成熟时,如资本市场稳定成熟、投资经理人水平和责任意识较高、司法制度较为完善等情况下,考虑养老金投资规则应逐步考虑向“谨慎人”规则转变。

3.3 初期集中决策并逐步向个人决策过渡

出于养老金账户没有做实、个人投资能力差以及发挥规模优势等原因的考虑,养老金个人账户的投资决策由地方养老金管理机构集中决策,参与养老金计划的参保人并没有选择的机会,这样的安排较为普遍,在养老金入市的初期似乎也可以接受。不过,这样的安排显然存在着问题,不像社会保障基金的投资由社保基金理事会运行,投资风险由政府承担;而养老金投资由地方养老金管理机构运行,投资风险却要由参保人承担,这违背了“谁承担风险谁决策”的基本原则。且由于权力和责任的不对称,很难保证投资收益水平,受托人可以不顾委托人的实际情况,贸然投资风险较高的资产给养老金资产带来较大损失,也可能出于保守考虑,只投资风险较低的资产从而只能获得较低的投资回报率。

为解决以上问题,应考虑集中决策逐步向个人决策的过渡。个人决策应该是让养老金参保人具有较大的投资选择权,促进他们积极参与养老金计划,自愿承担投资风险,获取较高投资回报有积极的意义。我国应该采取个人有适度选择权的模式,在养老金监管机构选定符合标准的受托人后,一方面可以把个人账户养老金委托给监管机构,由监管机构选择不同类型的委托人,发挥规模优势,共同经营,共担风险;另一方面,可以自己选择一个受托人或者多个受托人,其风险由参保人自己承担。同时,应该赋予养老金参保人选择并更换投资管理人的权利。当然,在资产的配置方面也可以有不同的选择,如风险厌恶者,不愿自己的养命钱投资股票,就应该委托受托人进行保守投资;对风险承受能力强并愿意配置权益类资产的参保人,在组合中就可以加入股票等风险较大的权益类资产。

一旦向个人决策转变后,个人账户的独立设置就显得很有必要。

3.4 适时推出独立的养老金个人账户

可以仿效美国、日本、新加坡、香港的做法,建立独立透明的养老金个人账户。以香港的大学为例,养老金一般是由教授自己出5%的薪水,学校出15%,每个人建立自己的账户,如何投资有你自己决定,然后可以委托机构帮你进行具体的操作。且账户中的钱是实的,不能挪用,你可以查看账户基本情况,每个月的投资盈亏你都会知道,因为每个月都有账单邮寄给你,账单会清楚记录你账户的投资情况以及账户还剩下多少钱。这样,保证养老金安全的情况下,对自己的未来退休养老规划有一个总体的规划和提前的防范。

建立独立的养老金个人账户后,应该学习美国纽约证交所推行的“适宜性”做法,即充分了解投资者的信息,其中最重要的是清楚投资者的投资目标,投资者不应该接受不适于实现他所要求的投资目标的投资指导和建议,否则经纪人可能承当一定的责任。我国养老金个人决策应该借鉴“适宜性”概念,在委托投资管理人进行运作时,应该充分提供自己的资料并表明自己的投资目标,投资管理人应该根据他们的不同偏好构建不同的资产组合。

3.5 培育成熟的国内资本市场,谨慎进军国际市场

国内各界对养老金入市的忧虑主要是基于我国资本市场不成熟可能会给养老金投资带来较大的风险,并建议等我国的资本市场发展完善之后,养老金才开始入市,这样不但有利于降低风险,而且还有利于提升回报率。同时,也有一些学者认为养老金是长期资金,进入资本市场,有利于资本市场的稳定,在推动资本市场的发展,也提升养老金投资回报率。笔者认为养老金入市与资本市场发展二者是相互促进、互动双赢的。养老金入市确实需要一个成熟的资本市场作为支撑,这需要资本市场的监管者不仅从制度安排、市场运行、法制建设等硬件方面创造必要条件,而且对价值投资理念的培育以及投资者素质的提高等软件方面给予足够的重视。但养老金也不应该等各方面条件完全成熟后再进入资本市场,只要对初期的投资比例有合理限制的情况下,养老金的尽早入市不仅有利于自身探索有效的投资机制,且对资本市场的成熟发展也有很大的帮助。等我国的资本市场真正迈向成熟阶段,逐步提升养老金入市的比例,相信这时有关于养老金入市的质疑声应该会小很多。

养老金入市的影响测度论文 篇5

关键词:社会统筹账户,个人账户,风险管理

一、养老金入市的概念

中国现行的养老保险体系包括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两个部分, 文中所指的养老金入市是指将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中的个人账户基金投资于证券市场, 这部分基金由个人缴费和企业参保两部分构成并分散在全国各地。

2015年8月23日国务院发布《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投资管理办法》, 明确养老金只限境内投资, 投资股票、股票基金、混合基金、股票型养老金产品的比例, 合计不得高于养老基金资产净值的30%, 这将带动万亿长期资金入市。这里所指的市场不是仅指股市, 而是指资本市场, 将养老金进行市场化的运营投资。

二、养老金入市的合理性

(一) 可以提高养老基金的收益率

截至2014年末, 全国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累计结存已达35645亿元, 但是由于其所能承受的风险较低, 在过去的几十年间我国养老金主要存在银行或购买国债。虽然面临的投资风险较低, 但是收益率也较低, 在某些时期甚至难以抵消通货膨胀带来的贬值风险。而与此相比, 我国社保基金收益率较高, 因此将我国一部分养老基金投资于证券市场很有必要。根据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公布的数据, 60岁以上人口占我国人口总数的13.26%, 这一比例已经大大超过联合国规定的10%, 说明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 未来养老金的支出压力会不断增加。因此养老金入市不仅可以实现保值增值, 还可以缓解养老金的支付压力。

(二) 降低财政补贴压力, 促进社会公平

根据《中国养老金发展报告2013》显示, 我国养老金支出增长率大于收入增长率, 加之老龄化的不断发展, 养老金收支缺口日益加大, 需要的财政补贴越来越多。由于我国的养老保险并不能覆盖所有的人, 如果不断的靠财政收入去补贴养老保险的收支失衡, 必定会造成不享受养老保险公民的福利损失, 加大社会不公平。

如今养老金入市尘埃落定, 其多元化投资会带来相对较高的收益。这样既降低了财政补贴的压力, 又促进了社会的公平。财政收入可以投入到社会建设的其他方面, 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如何尽快解决这些问题, 只有变革养老金制度本身才能达到。将养老金投资入市, 可以有效提高养老金的盈利能力, 缓解地区养老金收支失衡的矛盾, 降低财政补贴压力, 有效解决目前养老金制度造成的诸多弊病。

(三) 增加股市的资金来源, 为实体经济注入新的活力

养老基金入市的确定, 对于股市来说短期是重大利好, 增加了股市资金, 有利于增加股民信心, 减少股市波动的频率与幅度率。同时, 由于巨额养老基金会交由机构投资操作, 这样可以提高机构投资者占资本市场投资者地比例, 使资本市场更加稳健, 长期来看, 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

由于我国资本市场发展尚不成熟, 企业融资成本较高, 同时融资结构不合理。据统计我国企业外部融资中绝大部分是银行贷款, 比例高达90%, 而直接融资占比不到10%。养老基金入市可以提振投资者的信心, 为上市企业特别是实体经济注入新的活力, 这部分资金可用于改善生产线、科研或扩大生产规模等, 从而增加企业收入, 提高员工薪酬与福利, 形成良性循环, 使更多人分享经济发展的红利。

三、养老基金入市的风险管理

(一) 对养老金实施多元化投资, 以达到分散投资风险的目的

2015年8月23日, 国务院印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投资管理办法》, 其中明确规定养老金只能投资于境内, 用于投资的养老金不得超过养老基金资产净值的30%。这部分资金主要用于投资股票、股票基金、混合基金、股票型养老金等。

我国资本市场发展还不成熟, 就股市发展来看, 存在内幕交易、人为操作等现象, 相对较为不稳定, 同时个人投资者即散户占绝大多数, 由于个人投资的非理性, 股市常常出现大起大落的现象率。并且与我国经济总量相比如今的股市规模发展是不正常的, 这与我国股市机构投资者严重不足密不可分。因此在实际投资中, 应该遵循证券投资的多元化, 合理安排投资结构, 最大限度降低市场的非系统风险, 以相应低的风险, 得到较高的投资回报。

(二) 促进资本市场金融创新

金融创新的定义源于熊彼特关于经济创新的界定, 各国学者对于金融创新的定义意见各异, 笔者认为金融创新是指通过变更现有金融体制和金融工具的创新, 来取得现有的金融体制和金融工具无法取得的潜在利润。对于金融创新的理解我们主要从三个层次:宏观层面金融体系的创新;中观层面相关制度的创新;微观层面金融工具的创新。

从以上三个层面分析, 可以看出促进资本市场金融创新大有裨益, 大体上看有三个方面:提高了金融市场的运作效率;提高了金融机构的运作效率;丰富的金融工具可以使投资者实现规避风险的作用。促进资本市场金融创新, 为养老金投资于证券市场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丰富了养老金的投资选择, 为养老金保值增值起到了保驾护航的作用。

(三) 加强养老金操作机构的信息纰漏

根据《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投资管理办法》, 养老金投资于资本市场政府并不会直接操作, 而是委托专门的机构去执行。这就产生了两个关键的问题:操作机构的选择与对操作机构的监督管理。

首先, 对于操作机构选择要遵循市场规律, 杜绝以权谋私, 在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下, 将养老金交由最专业的团队管理, 以确保养老金的保值升值。

其次, 更重要的是加强对管理团队的监管。用于投资的养老金数目巨大, 其安全关系到千万老百姓的基本生活保障, 因此对于管理团队的监管是重中之重。《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投资管理办法》中明确规定:受托机构需拿出管理费用的20%与年度投资收益的1%来建立风险准备金, 如果发生投资亏损, 这部分资金将专门用来弥补损失, 这样就在政策层面为养老金架起保护伞。风险准备金需交由第三方托管, 以防止管理机构挪用养老金等不法现象发生, 同时定期向社会披露资金信息。对于托管机构应该派驻专门的公职人员, 对于托管机构的操作随时监督, 防止内部人员的不法操作, 加强对于托管机构的信息纰漏。

(四) 完善资本市场相关立法

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起步较晚, 与发达资本国家多层次的结构相比, 我国资本市场结构相对但一, 发展不均衡, 证券公司违规现象较为严重, 内幕交易、人为操作时有发生, 严重影响了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与投资者的利益。因此, 对于资本市场的立法亟待完善。2014年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闭幕后, 证监会主席肖钢明确表示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 资本市场公开、公平、公正的目标与法律的原则高度一致。同时。为了保障资本市场利益的分配, 必须依赖相关的法制建设。

因此, 养老金的投资收益离不开相关资本市场的法制保障, 完善资本市场相关立法势在必行。

总体而言, 由于养老基金作用的特殊性, 对于养老基金的保管及运用牵动着千万老百姓的心。如今我国正式宣布养老金入市, 我们在欣喜其投资多元化的同时, 更要关注对这笔巨额资金的风险管理。

参考文献

[1]《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基金年度报告 (2013年度) 》, 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网站:http://www.ssf.gov.cn/。

[2]江雪峰梁晓姗.浅谈养老金入市.中国证券期货, 2012 (2)

养老基金入市的风险管理策略 篇6

2015年8月23日,国务院印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投资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办法》明确规定:投资股票、股票基金、混合基金、股票型养老金产品的比例,合计不得高于养老基金资产净值的30%;参与股指期货、国债期货交易,只能以套期保值为目的;办法自印发之日起施行。

根据人力社保部公布《2014年度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全年基本养老保险金收入27620亿元,支出23326亿元,年末累计结存35645亿元,扣除预留支付资金,全国可纳入投资范围的资金总计2万多亿元。若按照不高于30%的比例,约有6000多亿元资金可进入股市。

一、养老基金入市的原因

(一)保值

养老金是一种长期性质的存储资金,在满足了平时的正常开支后一定会有余留,面对我国现阶段的高通胀,养老金的闲置或存银行这些保守的管理方式必然会让其无形损失。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会保障中心主任郑秉文曾以CPI作为基准测算,养老金在过去20年贬值将近千亿元。今年6月30日,人社部发布的报告也显示,养老金的收益低得可怕:2009年至2014年的数据分别为2.2%、2.0%、2.5%、2.6%、2.4%、2.9%,低于同期一年期银行存款利率。

(二)增值

我国的养老金制度建立较晚,随着我国老龄化的严重,养老金的收支严重不均,据统计,截止2013年,中国个人账户空账规模已达到3万多亿元。所以,如何让养老金的增值成为重要目标。养老金入市是就是最好的解决方式。

二、养老基金入市面临的风险

(一)投资风险

养老基金入市最主要的风险就是证券市场的投资风险。众所周知,证券投资存在较大风险,特别是股票的投资。我国股市开始于上个世纪90年代,不管是股市的发展,还是体系的健全都存在不完善的地方,更甚者在具体的投资操作过程中,投机性的风险、股民的跟风效应、大机构的操纵等都让股市的投资有更多的不确定性。

(二)系统性风险

系统性风险是由整体政治、经济、社会等环境因素对证券价格所造成的影响,包括政策风险、经济周期性波动风险、利率风险、购买力风险、汇率风险等。它是在证券投资中所有的投资主体都会面临的风险,包括入市的养老基金。一旦系统性的金融风险爆发,后果将会不堪设想。对于养老基金这样的特殊资金,对其的防范尤为重要。

(三)社会风险

养老基金作为人民的养老钱,是人们养老的屏障。养老金入市投资,资金的安全性一旦受到威胁,就会引起社会大众的恐慌,更甚者会造成动乱。所以如何做到让大众满意,还能让资金实现增值保值,这是重点要考虑的问题。

三、养老基金入市的风险管理策略

(一)合适的委托机构进行资金的运作管理

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可以担任委托人,符合法规的要去,并且自从社保基金入市以后成绩斐然。资料显示,从2000年成立至今,全国社保基金已运营14年时间,除2004、2008、2011年三年外,其余年份投资收益率均高于同期通货膨胀率,且部分年份受到资本市场的走强,还获得了两位数的高收益。从2001年到2014年,社保基金累计投资收益额5611.95亿元,年均收益率为8.38%,高于同期的年均通胀率约2.42%,基金保值增值成效显著。

(二)特定的投资对象选择

养老基金事关“养命钱”,在投资品种的选择上也应该审慎,跟多的注重资产的保值增值。股市中投资品种众多,相对风险低的应属蓝筹股类型,还有从基本面分析市值被低估的企业也是不错的选择。目前国企改革也是热点,国企中正要进行改革且市值被低估的企业作为投资的重点对象。

(三)价值投资路径

养老基金规模较大,抗风险能力弱,价值投资应是不二选择。价值投资着重于寻找价值被低估的股票,长期持有,实现价值增值,风险较小,能实现较为稳定的增值保值,适合养老基金这样既有增值保值的需求,又能抗风险。社会保障基金的投资就较注重价值投资,2007年的大牛市中,社保基金的经营收益率达到43.19%,而在2008年遭遇金融危机时,社保基金的投资收益率为-6.79%。

(四)设定投资限额规定

《办法》明确规定:投资股票、股票基金、混合基金、股票型养老金产品的比例,合计不得高于养老基金资产净值的30%,但对于股票的具体投资限额还未进行详细的设定,为了规避风险,应该把股票和基金再进行具体的分类,对各类别设定投资限额,即能实现投资组合,又能降低可能的风险。

(五)适当进行金融衍生工具的套期保值

非系统性风险可以用组合投资来进行化解,系统性的金融风险可以通过金融衍生工具的套期保值来预防。养老基金在股市的操作过程中,股票期权、股票期货、股指期货等衍生金融工具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套期保值的功能。

(六)完善的信息披露制度

养老基金的是广大民众养老资金,它的管理、托管及投资的相关信息都应该实现完全的实时披露,让广大人民能够随时的了解资金的动态,不管是盈利还是亏损都有据可依。

参考文献

[1]魏文彪.养老金是否投资股市应由民众决定[J].中国社会工作,2012(5).

[2]竹涛.为千亿个人账户养老金探路—从辽宁社保“借支现象”谈起[J].现代经济信息,2010(6).

[3]杨绢.21世纪西欧国家养老金改革述评[J].公共管理学报,2009(4).

上一篇:露天开采工艺下一篇:脑力劳动与脑力保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