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养老模式分析论文

2024-06-27

社区养老模式分析论文(共8篇)

社区养老模式分析论文 篇1

创新社区养老模式 解决居家养老难

寸草心全国社区助老工程在京启动

发布时间:2011-04-19 12:48:04

【我要纠错】

【字号 大 默认 小】【打印】【关闭】

法制网讯 记者陈丽平老人足不出户,就能得到养老机构的专业化照护,还能在家享受天伦之乐,这种养老新模式让我国养老体系中占有90%以上住家老人的养老变得更加方便。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寸草心敬老志愿者联盟近日发起的“寸草心全国社区助老工程”,首期在京建立210家寸草心助老服务站,专门为居家和社区老人提供送医送餐送货送慰藉等多项服务。

2008年1月29日,全国老龄委办公室、国家发改委等10部门联合出台了《关于全面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意见》,要求全国所有社区“十一五”期间基本建立起多种形式、广泛覆盖的居家养老服务网络。2009年1月12日,北京市民政局等部门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快养老服务机构发展的意见》,提出了“9064”养老服务模式和“九养政策”,在全国率先对居家养老服务进行了规范,通过政策扶持建立多渠道、多形式的投资机制,不断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向社会化、产业化方向发展。

北京市统计局2010年对16区县2264名老人进行调查的结果显示,有58.6%的老年人认为社区养老条件一般或不能满足要求,希望开设老年餐桌并提供上门送餐服务的占78.1%,希望建立社区老年医疗保健机构的占69.4%,希望社区办托老所的占59%。因此,“九养政策”成功实施的关键在于开发出符合老年人需要的服务项目,吸引更多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实现服务需求和社会资源有效对接。

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寸草心敬老志愿者联盟,是我国最大的敬老志愿者组织,有两万多名敬老志愿者参与社区助老服务。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副秘书长刘红尘介绍,居家养老不是某一个部门的事情,需要全社会共同行动起来积极应对。寸草心联盟联合养老机构、老年媒体、为老服务公司,在民政、卫生、司法、社工等政府职能部门支持下,共同发起“寸草心全国社区助老工程”。

据了解,“助老工程”首期将在京建立210家社区助老服务站,向10万老年人赠送“亲情通电话”(含话费)作为服务工具。以北京翠湖老年庄园为主的养老机构,为老人提供专业化的护理服务、管家服务、送餐服务、护理员培训。北京市十余家助老医院,为老人设立健康档案,提供老年健康咨询。北京市司法局法律援助中心免费为老人提供法律援助。寸草心志愿者就近为老人上门服务等,形成了政府主导、市场参与、公益辅助的为老服务模式。

全国老龄办副主任阎青春说,在社区层面建立起一个支持家庭养老的社会化、专业化服务体系,突出服务主体多元化、服务方式多样化、服务队伍专业化的特点,不仅对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是一个很好的补充与更新,而且对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更新养老服务理念、创新养老服务方式,尤其是解决居家养老服务难题和提高老年人的生命生活质量都是很大贡献。

社区养老模式分析论文 篇2

一、社区互助养老模式发展的现状

互助养老的理念在我国有着悠久的理论和实践的历史, 最早源于儒家的大同社会思想。而在当今社会中, 不同于农村互助养老由村集体集中供养的实践方式, 城市社区互助养老模式更尊重老年人的独立性以及更注重的满足其精神需求。社区互助养老模式是介于机构养老与家庭养老之间的一种模式, 主要遵循政府支持, 社区搭建平台, 老人自愿参与, 互助服务的理念。经过多年实践, 目前城市社区互助养老的模式主要有四种:分别是基于地缘和血缘的“亲友邻里互助”模式, 以时间储蓄为载体的”轻老互助模式”, 不同辈分群体间“拟家庭式的互助”, 以社会团体组织为依托的“精英老年人帮扶”模式等。其中“亲友邻里互助”和“轻老互助模式”在众多社区实践中最为普遍。然而, 互助养老作为一种新型养老模式, 对于其发展方向的讨论众多。而传统视角下对社区互助养老分析, 更倾向于对老年个体及社区存在问题的研究, 集中探讨老年人的困难、压力和缺失, 社区发展的缺陷和障碍, 从而忽视了老年人及社区本身的优势、能力和资源。在我国老龄化问题日趋严重, 养老资源有限, 老年需求多样化等诸多因素的考虑下, 应以一种优势的视角去探讨如何利用现有资源, 激发老人自身养老能力以及社区功能, 从而更好的发展社区互助养老, 这才是多元化养老体系的发展方向。

二、发展社区互助养老的优势分析

在发展互助养老模式方面, 借助优势视角的理论观点, 我们首先应该转变问题视角, 从优势视角出发发掘对象的优势, 明确老年人和社区都是宝贵的资源, 存在巨大的潜质。

在老年人层面上, 首先老年人作为社会中的年长者, 其知识、社会阅历及工作经验十分丰富。在互助养老实施过程中, 可充分利用老年人知识经验等资源, 主动奉献到老年互助团体中, 实现自我价值。其次, 老年人的一生遭受过许多的坎坷与挫折, 在老年还会遭受到了病痛, 孤独, 亲人离世的苦痛, 这些不利的环境更能激发老人们的抗逆能力, 并且也有强烈的愿望与同自身有相同的经历的老人一起分享。从而达成默契形成互助的氛围, 建立信任友好的关系, 老人也更有动力为改变自身生活状况而作出努力。再次, 老年一代因为其当时社会环境影响, 偏好于群体活动, 团体的观念很强。因此, 社区互助养老作为一种团体或是组织的存在, 能得到广大老年人的支持。最后, 老年人因为其退休而拥有大量的空闲时间, 更能长期参与到其多种互助活动中来, 与团体内成员更能建立稳定的关系。

在社区层面上, 社区作为互助养老模式依托的平台, 它的环境与资源方面的优势都给其发展带来诸多积极作用。首先, 社区作为一定地理区域内社会群体或组织的集合体, 它包含着作为第一资源的居民群体。长期生活在一定区域内的居民, 共享一定的生活空间, 有较强的身份认同感和归属感。因此, 社区范围内开展互助活动, 更能激发起居民意识, 增强其参与意识与认同感, 因而居民的行动力会更强。其次, 社区内已拥有的多个团体组织, 例如老年人协会, 邻里互助组织, 志愿服务队等, 其团体本身就具有宝贵的资源可供利用, 并且可通过促进这些团体的整合, 推动系统化的互助养老模式的开展。再次, 社区作为一定的管理机构, 其已经具有较为完备的管理与运行体系, 因此更易于组织实施一些类互助活动, 并且在实施过程中给予必要的监督, 以及运作资金的管理。

三、关于社区互助养老优势发挥的建议

(一) 在成员资格的基础上建立同辈关系网络

随着社会结构的变革与发展, 现代老年人在社会中逐渐呈现出边缘化甚至脱离社会的趋势, 加上城市居住方式的变迁, 使得老年人晚年的社会关系网络逐渐弱化和单一化。这都导致老年人晚年孤寂, 精神生活空虚, 甚至产生年老无用等消极心理。在社区互助养老模式建立过程中, 首先就是要帮助老年人树立角色意识, 让老年人感受到自己是社区的一份子, 从而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社区活动中, 与其周围的环境建立联系。因此, 社区应借助自身基层优势, 形成老人信息网络交流的平台, 为老人之间结伴交友牵线搭桥, 逐渐使得老人与家庭之外的陌生老人建立社会关系, 认识到自己的重要性。这种社会关系网的建立, 还可以在老年人之间逐渐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氛围, 大家共同为了健康快乐充实等理想信念一起努力, 从而达到丰富自我晚年生活, 实现自我的价值的目的。

(二) 通过赋权充分激发老人以及社区的潜能

在互助养老过程中, 应赋予每一位老人以及每一个社区充分发挥的空间。在社区层面上, 应该通过借助其稳定和谐的区域环境, 为互助养老提供平台支持。同时依托社区管理及文化建设等, 在社区范围内强化社区老年互助理念, 加强宣传。政府应通过给予社区工作者在管理方面的支持, 使互助养老制度化规范化。在老人层面上, 应该将老人视为一种可以利用到互助养老发展中的人力资源。比如, 在我国邻里互助协会, “时间储蓄”以及“劳务储蓄”银行, 精英老人志愿服务团, 就充分肯定了同龄间老人间互相照应的能力, 老年人发挥余热的价值。这些老人在诸多互助养老实践中, 通过给予老年人在互助养老中一定的参与权力, 激发其参与的积极性, 并且在这些活动中提升了老年人自助互助的能力, 认识到自我的重要性以及在帮助他人过程中实现价值, 这对转变老人自身以及整个社会养老观念都有极大的帮助。

(三) 在对话与合作的基础上营造互助友好的氛围

社区作为一个集合体, 其中每个家庭结构, 生活方式, 价值观及信念理想等都具有差异, 因此社区实际上也是一个包容性多元化组织。而在社区互助养老模式的建立中, 老人彼此之间既是服务的客体, 同样又是实施服务的主体, 互助过程中难免会因为其差异性而发生摩擦。这要求其重视不同家庭老年人之间足够的交流, 使之在交流过程中理解尊重差异, 从而在互助照料及活动中能求同存异彼此信任, 建立起良好的合作。同时, 在实行互助养老期间, 除了日常的照应活动, 应该重视例如文艺晚会, 趣味运动会, 读书会等这一系列促进交流的活动。此类活动一方面可丰富老人精神生活, 更重要的是能让老人在此过程中充分了解彼此, 潜移默化地是老年人形成一个包容开放的心态去面对在互助照应过程中的一些问题, 减少矛盾的发生, 更好的为彼此服务。

参考文献

[1]陈静, 江海霞.“互助”与“自助”:老年社会工作视角下“互助养老”模式探析[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3 (05) .

国外社区养老模式分析 篇3

关键词:社区;养老模式;西方发达国家

1 西方发达国家的社区养老模式

1.1 英国的社区照顾

“社区照顾”的概念起源于英国,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英国社会服务策略方面的一个概念,也是社会服务的一种方式,亦可以看作是1945年至1970年英国福利国家建构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一种社会工作模式。

社区照顾于1963年首先被英国政府提出。该体系最初是针对无依无靠的老年人和残疾人实施住院式集中照顾,比较好地解决了被照顾者的日常生活需要,但是政府的财政负担越来越重,同时由于他们脱离了长期生活的社区,精神生活难以得到满足。在这种情况下,英国开始逐渐改变住院式照顾,推行社区照顾。社区照顾使被照顾者能够像正常人那样生活在自己熟悉的社区环境里生活,而不再产生被抛弃感,从而受到了普遍欢迎。它的目标是在“自己的家或家似的环境中供养人们”。具体形式主要有:一使有地方政府出资兴办的社区服务中心。二是开办社区老年公寓。三是家庭照顾,这是政府为使老年人留在社区、留在家庭而财物的一种措施,具体表现为由家庭成员进行照顾,但政府发给适当的津贴。四是设立短期护理机构——暂托处。五是上门服务。六是开办社区老人院。

此外,“为社区服务”已成为英国学校教育和青少年教育计划中的组成部分。地方当局提倡“好邻居计划”,社区工作者已经把领取退休金的老年人组织起来进行互助。“关心老年人”的社区志愿者服务人员定时探望老年人,并为他们担任顾问,提供咨询。

1.2 德国“邻里之家”的服务内容

德国是一个老龄化程度较高的国家。德国的“邻里之家”社区服务发源自20实际初欧美国家出现的“睦邻运动”,“睦邻运动”的主要内容是由社会工作人员同社区相结合,了解社区成员的生活需要,成立睦邻组织,建立保健站、夜校,修建公共活动场所。这一活动的宗旨在于充分利用社区的人力、物力资源,培养社区成员的自治与互助精神,创造良好的生活条件,也为德国后期的“邻里之家”社区服务奠定了基础。

“邻里之家”为社区中的老年人提供多种服务,服务种类包括日常生活和文化娱乐类。日常生活服务有病员护理、家庭服务、临时照看、烹调、家用电器修理、上街购物、园艺等服务项目;文化娱乐类由一年一度的“睦邻节”,并经常举办各种讲座。德国还非常重视志愿者服务活动,政府要求未入伍服役的中学毕业生必须参加一定的社区服务实践,其中包括社区志愿服务活动。当这种服务达到要求后,就可以享受被大学优先录取的待遇。

作为社区服务的一种重要形式,德国的“邻里之家”创办以来至今,提供了下述的经验和意义:第一,“邻里之家”服务机构层次少,办事制度简单,效率高。第二,“邻里之家”既帮助居民解决困难,又增进了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交流。

1.3 美国“退休社区”服务体系

当代美国的社区服务颇具规模。美国社区服务设施很多,以社区老年人服务设施来说,又提供综合长期服务的养老院、托老所、荣誉公民社区中心,有提供饮食服务的食品供应所、荣誉公民营养室、上门送饭服务所,有为贫困老年人服务的收容所、暂住处、公营住所,有为提若多病的老年人设立的服务型公寓、一般护理公寓、护士护理公寓等等。另外,美国社区志愿者的服务也进行的很多热,据美国新闻处报道,全美50%多的成年人和70%多的大学生参加了各种类型的社区志愿服务活动,服务领域包括免费送午餐、咨询服务、安慰电话等等。美国社区志愿者服务活动的标准是每个志愿者每周参加无偿社区服务工作4小时。

美国的老年人可以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精神和社交需求、个人才礼仪及能够得到的政府资助,选择自己喜爱的生活方式和适合于自己的居住环境。因此,在美国“退休社区”被认为是老人退休后的一种住房选择。在老年人退休社区建设中,将主要以以下五种形式向老年人提供基本服务:“退休新镇”、“退休村”、“退休营地”、“集合式老年住房公寓”和“继续照顾退休社区”。实际上,前三种是以“提供休闲生活为目的”的退休社区;而后两种是以“提供医疗服务为目的”的退休社区。

鉴于自然退休社区中为老年人提供服务设施不全,纽约市的一些私营公司开始建造“居家援助式”老年公寓,供家境比较富裕的老人选择。所谓“居家援助式”老年公寓指一种适合75岁以上的、生活尚能自理的老年人居住的建筑设计。老年居民在这里生活将拥有一套单独卫生间、单独厨房的套间。这里居住的老人不需要24小时的医疗照顾,但有专门的服务人员上门做室内清洁,或提供穿衣洗澡和膳食服务。

从长远来看,美国社会从事社会服务的机构将是赢利与非赢利的机构的同时存在,由私人保险公司、政府补贴、服务收费和慈善事业等多种经营形式同时支撑着这个多元的社会养老体系。

1.4 日本的社区老年服务

日本政府在基本解决了老年人的经济、医疗保障问题后,将目光投向了如何更好地解决日益碰大的老年群体日常生活护理照料问题,并由此建立了以年金—医疗—护理为核心的老年福利体系和以家庭养老为中心、以社区养老服务为补充的老年服务模式。

现在日本有四种社区养老组织形式:第一种,由政府和民政人员组成;第二种是得到政府资助的民间组织;第三种是志愿者;第四种是企业式的养老服务。

日本的社区服务有几个突出的特点:第一,服务内容广泛。第二,养老保障法律化。第三,老年服务的人才保障。

目前,日本有9000多个社区福利志愿者工作委员会和3000多个社会福利会,还有老年人资助小组等社区服务组织。日本社区服务的资金来源渠道主要由中央和地方政府拨款、开展收费服务和募捐等等。

2 西方发达国家社区服务模式的启示

西方发达国家的社区服务活动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了,已逐步形成了机构健全、组织完备的社区服务体系。在组织方面,他们采取政府机构与民间机构相结合,专业服务与志愿者服务、互助服务相结合;在服务项目上,将福利性与服务型相结合;在服务方式上,采取营利性与非营利性相结合,形成了内容广泛、方便灵活、切合实际的社区服务网络。

从英国、德国、美国和日本的社区服务的发展来看,各个国家的社区养老服从建立到发展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1)服务资金采取政府补助、社会筹集、个人捐赠、适当收费相结合的办法解决。(2)组织形式采取政府机构与民间机构相结合,政府指导与民间机构的创造性相结合,专业服务人员与志愿人员、社区居民户主服务相结合,充分发挥“义工”的作用。(3)服务设施按社区实际需要合理布局。(4)服务项目以社区居民社会生活需要为目标,福利性与服务型相结合。

总之,无论是西方发达国家的老年社区照顾还是我国的社区养老服务,作为一个新兴的老年福利服务政策及服务手段,还存在许多问题及争执,在我国尤其如此。在我们确定了“社会福利社会化”的发展道路,借鉴“社区照顾”概念的同时,也应该看到我们与西方发达国家在社会思想、文化基础与经济发展方面还有较大的差距,需要根据我们的国情发展自己的“社区照顾”。

参考文献

1 苏珊.特斯特.老年人社区照顾的跨国比较[M].中国社会出版社,2002

2 钱宁.社区照顾与中国社会福利制度的改革[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2

3 夏学銮.中国社区建设的理论构架探讨[J].北京大学学学报,2002.1

4 德国养老护理制度的其实[J].人口与计划生育,2002.10

5 杨蓓蕾.英国的社区照顾:一种新型的模式[J]探索与争鸣,2002.12

6 仝利民.社区老年服务:日本的经验与启示[J].城市管理,2004.6

探访潍坊社区养老“孙家模式” 篇4

探访潍坊社区养老“孙家模式”

前言在我市积极推动“四全一特”社区建设的热潮中,奎文区大虞街道孙家社区成功运营社区养老产业,实现了社区集体经济组织的华丽转身,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社区养老综合服务体系。8月29日,市领导到孙家社区调研时,对孙家社区依托集体经济组织发展养老产业,提升城市功能,解决社会问题的做法给予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孙家社区在“四全一特”社区建设及城市社区养老工作方面,进行了哪些独到的探索?对于当前城市社区的转型发展有哪些有益的启示?“九九重阳节”到来之前,潍坊日报记者团队走进大虞街道孙家社区,开展“党报记者走基层”活动,通过采访、见闻、专题研讨会等形式,对孙家社区社区养老的成功运作模式和社区老人们的幸福晚年生活进行了深入细致地实地探访。通过孙家社区,记者看到,潍坊城市工作的重心正在向社区转移,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正在扎实深入地贯彻落实到最基层。透过养老,记者看到,潍坊社区治理与社区公共服务工作正在全面提升中。毫无疑问,潍坊社区的明天会更美好,我们的城市会更美好!□本报记者宋潍晋马林峰王晓丽社区养老是解决养老社会问题的主阵地。记者从市民政局获悉,截至目前,潍坊市60岁以上老年人已达168.8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18.8%。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的发展,独生子女家庭增多、家庭小型化等现象使老少分住逐渐成为必然趋势,传统的养老方式和观念也开始向多方面转变。老年人如何养老,如何幸福地安享晚年?这不仅是每个家庭所关心的问题,也已被整个社会所高度关注。奎文区大虞街道孙家社区是在原孙家村完成城中村改造、集体资产改制和村改居后与城市社区合并组建的新型网格化大社区。近几年来,孙家社区把社区养老事业作为社区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探索机构养老、日间照料、居家养老三大养老服务模式,通过各种渠道开展社区养老服务,打造潍坊社区养老服务综合服务基地和第一品牌。在全市“四全一特”社区建设中,产业化带动的社区养老事业“亮点”频现,形成了孙家社区在城市社区建设工作中的鲜明特色,也形成了社区养老的“孙家模式”。启动“机构养老”集体经济转型大虞街道孙家社区办公所在地东方太阳城特色鲜明。小区外,“金色阳光养老服务中心”“好孝心中老年生活馆”“好孝心超市”等社区养老服务机构的招牌十分显眼;小区内,环境优美,道路整洁,社区老人神情安详,怡然自乐。社区党委书记张光辉告诉记者,孙家村在全面实施城中村改造,编制改造规划方案时,就主动预留了社区服务中心、社区养老、社区教育和社区卫生等社区公共服务用房面积。2014年10月1日,由社区集体经济组织投资4100万元建设的10500平方米、设计床位300张的金色阳光养老服务中心投入使用。9月8日,记者来到金色阳光养老服务中心,看到房间的床头和卫生间都配有一键呼叫系统,走廊上都安装了防跌倒扶手。记者了解到,入住中心的老年人从六十几岁到八九十岁不等,他们有的看电视,有的打麻将玩扑克牌,同龄人聚在一起谈天说地,笑声不断。为丰富老人的文化生活,养老中心设置了动态活动区和静态活动区。动态活动区包括乒乓球、台球、演艺厅、健身房和室外健身广场等;静态活动区包括棋牌室、水吧、读书角、微机室、影视厅、多功能活动室、党员之家、宗教信仰室等。此外,社区还聘请专业社工开展了老年小组活动,聘请文化志愿者定期为老年人开展舞蹈、声乐等专业培训,经常组织文艺演出和文化沙龙活动等。不仅如此,为解决老人日常健康护理和医疗康复的需求,养老中心还与社区内一级甲等医院――红旗医院通力合作,在养老服务中心一楼建设了社区卫生服务站,配备8名专职医护人员,一键式呼叫,全天候服务,实现了医养结合。精致的服务换来了良好的口碑,目前,金色阳光养老服务中心已入住老人148位。据介绍,基于目前养老服务中心稳定、良性运转的运营状况,下一步,孙家社区还将进一步加大机构养老方面的投入,扩大养老服务用房建设规模,计划新增养老服务面积3000平方米以上。依托社区资源延伸“日间照料”家住虞河路建校小区的张阿姨,今年75岁,老伴去世早,吃饭一直是个难题。“我现在每个月向养老服务中心交600元,每天过来吃饭,有不同菜式,好消化又有营养。”张阿姨说,“吃完饭后还可以留在这里打牌、唱歌、健身,晚上回家住。”张阿姨这种情况属于“日间照料”,是社区养老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孙家社区在建设和运营养老机构的同时,不断丰富社区养老理念,探索“日间照料”等更丰富的养老服务模式,利用金色阳光养老服务中心的床位、餐饮资源,为有需求的老人延伸开展日间照护、助餐、助医等多种形式的日间照料范畴内的养老服务。孙家社区还利用社区服务中心的功能,开展社区老人精神文化方面的“日间照料”。引入和培育社区助老服务社会组织,开办社区老年大学、组建文化社团、开展志愿服务等。此外,依托社区医疗机构开展医疗保健服务,为日间照料老人开展康复理疗、针灸推拿等服务;联合红旗医院每年免费为年满60周岁的老人开展健康查体,社区日间照料中心还经常引入医疗机构进社区开展老年病常见病防治讲座、义诊、免费验光配镜等活动。线上线下突破创新“居家养老”“居家养老”则是指政府和社会力量依托社区,为居家的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康复护理和精神慰藉等方面服务的一种服务形式。它是对传统家庭养老模式的补充与更新,也是发展社区服务,建立养老服务体系的一项重要内容。“居家养老”是我国养老的主要方式,统计显示,有90%的老人依靠“居家养老”形式实现养老。2015年初,孙家社区依托集体经济组织加盟全国养老服务连锁品牌――好孝心,建设了“好孝心中老年生活馆潍坊旗舰店”,为老年人提供生活辅具、养生食品、健康理疗等,开展居家养老服务探索。“我们为这些老人开展医疗咨询、米面油等生活必需品零加成销售和免费送货上门等服务。”好孝心生活馆负责人丁经理说,目前登记在册的居家养老服务会员已达838人。2016年,孙家社区又依托社区经济组织自行开发了智慧社区o2o服务平台――欧乐生活,创新开展线上“居家养老”服务。如欧乐商城的线上购物、孝德文化宣传、在线问医、洗衣到家、旅游拼团、网上家政等服务,进一步扩大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覆盖面和服务内容。目前,欧乐生活已覆盖奎文区65个社区,好孝心中老年生活馆的服务覆盖半径已扩展到奎文区北部。下步,在“居家养老”领域,孙家社区还将利用欧乐生活智慧平台、好孝心中老年生活馆和专业社工组织等载体,利用互联网、物联网等手段搭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综合服务平台,积极培育和整合社会服务资源,如家政服务、医疗机构、社工机构、社区商家、志愿者队伍等,探索有偿服务、承接政府购买服务与社区志愿服务、邻里互助服务相结合的居家养老服务模式,倾力打造孙家社区“没有围墙的社区养老院”。产业带动为主形成综合体系经过多次调查采访,记者了解到,孙家社区代表了完成城中村改造、集体资产改制和村改居后发展起来的一类城市社区,是依托集体经济组织,结合“四全一特”社区建设工作,以发展社区养老产业,实现集体经济组织转型升级发展、提升城市社区服务水平的成功典型。孙家社区通过投资社区养老产业和智慧社区o2o服务平台,在为社会提供公益服务的同时,也找到了集体经济组织转型发展的新途径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在9月13日下午孙家社区举行的“潍坊社区养老‘孙家模式’研讨会”上,市民政局社会福利与慈善事业促进科科长刘兆祥认为,孙家社区的养老服务带有明显的产业化带动特点,形成了以“机构养老”为主,“机构养老”与“日间照料”“居家养老”三大养老服务形式相互补充延伸、融合发展的模式,形成了多层次、多元化的综合养老体系,并在“医养结合”“互联网+养老”等政府倡导的领域作了扎实落实和探索,十分值得关注。■人物访谈以“四全一特”解读“孙家模式”――访奎文区大虞街道党工委书记石凌峰□本报记者宋潍晋马林峰“孙家社区的社区养老工作不单是社区集体经济组织在产业领域中的转型发展和探索,更是大虞街道‘四全一特’社区建设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集中体现,其中包含着基层社区工作者在提升社区公共服务和社区治理等方面的新理念、新智慧、新探索、新成果,也透示出未来城市社区转型发展的新动向……”对于城市社区养老“孙家模式”的内涵及其形成背景,9月13日,奎文区大虞街道党工委书记石凌峰结合“四全一特”社区建设工作向记者作了深入地解读阐释。“四全一特”指引孙家社区养老发展石凌峰向记者介绍说,在今年的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对中心城区进行进一步提升,每个街道要选择一个社区建设“四全一特”品牌社区示范工程。什么是“四全一特”社区?“四全”是指社区功能配套齐全、生活服务周全、基础设施安全、治理机制健全,“一特”则指社区的特色优势鲜明。“从‘四全一特’的角度来解读‘孙家模式’,就不仅仅是一个社区集体经济组织在产业领域中的转型发展和探索问题。‘孙家模式’中,养老产业的打造固然是突出的特色和亮色,但其更为核心的模式特点,在于走出了一条社区公共服务与社区集体经济组织互为平台、进行资源共享的社会治理与经济发展双赢之路。以‘四全一特’工作思路指导下的社区公共服务和社区治理工作,是孙家社区养老产业转型发展中的重要内容和方向指引。”石凌峰总结说。“一特”:社区养老产业特色鲜明孙家社区的特色和优势集中体现在发展起了规模化、品牌化的社区养老产业,并在智慧社区的建设中通过“互联网+养老”的方式将多种养老服务融入社区。石凌峰分析说,孙家社区的养老产业和服务是互相融合、互相渗透、互为补充的。一些社区也由社区干部或社会组织承担了多项养老服务,开展了很多活动,但往往不成体系,而孙家社区通过产业的支撑和带动,通过与社区公共服务的结合、融合,形成了一种发展模式,形成了鲜明的特点和优势。之所以能够成功地实现这样的有机结合和融合,一个重要因素,是很多社区干部有着几十年的基层工作经验,他们深谙社区居民的真正需求,同时他们又是老练的社区集体经济组织运营人,因此能够得心应手地实现这种结合。“四全”:社区养老工作中全面体现“从‘四全’的角度看,孙家社区养老建设贯穿于‘四全’建设中”。石凌峰向记者分析说。具体来讲,孙家社区的“老年公寓”“养老服务中心配套医院”“老年超市”等养老设施建设都是社区功能配套齐全的要件之一。孙家社区开展社区养老服务,尤其是日间照料、居家养老服务则是社区生活服务周全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老年人避难逃生能力、抵御外力侵害能力最弱的特点,孙家社区对社区的基础设施安全问题格外重视,进行了多方面的加强和完善。此外,社区养老是一个复杂的社会工程。孙家社区整合调动社区内外多方面资源,建立健全“四社联动”、协调有序的社区养老机制,这也成为健全社区治理机制、解决社区社会问题的主要内容。■深度对话怀公益之心做大养老产业社区养老:产业与公益的辩证社区养老,是市场化产业还是公益性事业?二者的复杂关系在实际工作中该如何平衡?对于这一基层养老工作中难以回避的现实问题和工作难点,奎文区大虞街道孙家社区在多年的社区养老工作实践中,探索总结出了自己独到的经验、体悟和工作思路。对此,记者采访了大虞街道办事处副主任、孙家社区党委书记张光辉。问:孙家社区养老工作以产业化为特色,但其中又有大量公益性内容,如何看待和平衡产业与公益的关系?答:追溯孙家最早搞社区养老的起点和“初心”,就是从做公益开始的,最开始就是想让孙家的老人们晚年生活能过得更好些,产业化是后来我们把这项事业做大、做成体系的实施路径、载体和方法。我们切身体会到,社区养老的产业与公益这两个属性之间,真的是一种辩证关系。理解、把握不好这一点,摆不正这个关系,产业和事业都很难做好。结合当下现实情况,可以说,养老产业本身也首先就是一种社会公益事业,这决不是一句“套话”或“漂亮话”。问:为什么这么说?答:养老产业确实不是普通的产业,本身就带有很强的公益属性,再结合中国老龄化“未富先老”的国情特点,公益性的特点就更为突出。“未富先老”,即当下的中国老年人对于养老服务行为的支付能力有限,比如我们对孙家社区768位老人的情况进行了调查,收入在2000元以上的只有405人,无经济收入的有54人。这就决定了当下更多的老人需要的是志愿服务和低偿服务。因此,当前许多从事为老服务的组织或个人必然是公益行为。这是一个很深刻的社会现实基础。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养老服务业的投资回报率会比较低,不符合资本的投资属性。如果不是靠公益心和社会责任感支撑,单纯的逐利资本不会投向养老产业。因此当下做养老产业,公益心是第一位的,需要有社会责任心的企业来进入,更需要全社会有公益心的人共同来做这个事情。问:那又如何理解孙家社区将养老产业作为集体经济组织转型发展的新途径和新的经济增长点?答:孙家社区将集体经济组织的投资战略发展重点由房地产转向社区养老产业,自然有着坚实的投资依据和慎重的市场考量。众所周知,我国已经进入了老龄化时代,2013年我国60周岁以上老年人即已突破了2亿大关,高龄老人、失能老人的比例不断增加,养老照护的需求快速增长。因此,尽管目前还有许多现实问题,但从战略发展的眼光看,养老服务必将是未来30年迅速增长的一个朝阳产业。而养老市场的主阵地在社区。随着国家扶持政策的进一步倾斜,随着老人群体收入水平越来越高,随着养老服务消费观念的不断改善,社区养老包括居家养老一定是个很大的产业,一定有着巨大的市场。所以投资养老产业,现在看更多还是一种公益,将来一定是一个有着大量稳定需求和稳定回报的朝阳产业,但它是长线投资而决不能是投机。问:孙家社区成功运作这一特殊产业的“秘诀”有哪些?答:只能说有一些切身的体会和感悟。根据孙家社区这些年的经验积累,个人认为,从公益属性和产业发展的角度分析,社区养老这个特殊产业的运营,需要结合社会、政府、市场多方面要素来进行综合运营的考量,并进行产业的培育和发展。具体讲,所谓“培育”,一是培育全社会的养老公益心,让更多的人关心养老、服务老人以及助人自助;二是需要争取政府政策的扶持,加大政府购买服务的力度,引导民间资本投向养老产业,扶持养老企业和社会组织健康发展。而“发展”呢,就是区分政策兜底和市场行为的关系。政策兜底就是运用政府资源和社会公益力量解决困难老人、“三无老人”的基本生活需求;市场行为就是养老企业和社会组织根据老人需求开发丰富而实用的适老服务产品,寻求一定的利润空间,以保证企业的合理利润,实现健康运营。此外,运作中巧妙地把握好产业扩张的节奏、步伐和方式,也非常重要。本报记者宋潍晋马林峰■现场特写社区老年大学中的学与乐□本报记者于菲“注意一下拍子,注意音准,跟着节拍,再来,预备,起!”9月14日,在奎文区老年大学孙家社区分校,一位音乐老师正在教一群白发苍苍的老奶奶练习发声,音乐教室内座无虚席。声乐班班长赵玉萍告诉记者:“今年,根据老年人的爱好,老年大学开设了舞蹈班、声乐班、书法班、太极拳班、微机班等,从周一到周五都有课程安排,有些老人把课程排得满满当当,每天都来上课。”“没来老年大学之前,在家就是干干家务,生活很枯燥,现在总是想方设法地挤时间来老年大学学习,业余生活比以前丰富多了,心情开朗了,心情好了比什么都好。”赵玉萍说。9月16日,中秋节刚过,老年大学舞蹈班的学员们就约在孙家社区广场排练国庆演出中的舞蹈节目《和谐中国》。记者看到她们在广场上激情飞扬,热情奔放,充分展现了社区老人健康、快乐的精神风貌。舞蹈班班长王兆香告诉记者:“我们舞蹈班的学员平均年龄在60岁左右,每个节目都是我们自己编排的,每天我们都要聚在这里,讨论和练习舞蹈动作,明天我们还要去参加比赛呢。中秋、国庆、重阳节、春节等重大节日,我们也会根据不同的主题排练节目。”据孙家社区党委书记张光辉介绍,奎文区老年大学孙家社区分校于2014年正式开办,每年在校学员230人以上,除设置专业课程外,为了进一步丰富老年人的生活,社区还组建了京剧、吕剧、舞蹈、腰鼓、健身操、书画等多支老年文化社团和兴趣小组,排定班期开展活动,形成常态化、制度化。在社区中举办老年大学是孙家社区综合养老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社区养老公共服务模式的创新,发挥了社区养老、日间照料的功能。“歌声嘹亮、舞姿翩翩,我们不仅要让老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依,更要让老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使广大老年人在‘学’‘乐’的环境中享受晚年的幸福时光。”张光辉说。

我国社区养老的可行性分析报告 篇5

1.社区养老的内涵社区养老至今并未形成一个普遍认可并广泛使用的定义。我国学者对社区养老的内涵界定有很多,不可避免存在一些分歧。例如,有些学者强调在社区建立养老机构,有些学者则没有明确提出在社区建立养老机构;关于社区养老服务的对象,有部分学者认为有需要的老人都可以得到养老服务,也有部分学者认为限于自理存在困难的老人;关于社区养老服务的收费,有学者坚持无偿性,也有学者认同有偿性„„但是,总的来说,对社区养老的内涵还是达成了一个共识,即在社区养老方式下,老人不需要脱离社区这个熟悉的环境,同时可以得到社区提供的养老服务。

2.社区养老的背景

根据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2000年10月31日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比例达到10.2%,标志着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我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加上“未富先老”,使得现有的两种主要养老方式——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受到了诸多挑战。

家庭养老功能弱化。一是子女减少。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独生子女越来越多。按照我国人口年龄结构推算,“今后30年老年人抚养比将继续快速升高,到2030年将会接近40%”。这一状况将给子女赡养老人带来沉重的精神和经济压力。二是空巢家庭增多,不利于老人得到子女的照顾。“2006年中国城乡老年人口状况追踪调查结果显示,城市老年空巢家庭户已达48.6%,比2000年上升了24%;农村老年空巢家庭户占37.2%,比2000年增加了11%。”三是“轻老”现象。有些人把有限的精力和财力向幼儿倾斜,相对忽略了对老人的照顾。机构养老能力不足。

机构养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子女照顾老人的压力,但是就目前而言,我国机构养老能力不足。一方面,在我国当前经济条件下,机构养老床位数难以满足需求。按调查测算,对机构养老床位的潜在需求量从2000年的1821万张上升到2006年的2261万张,而我国养老机构拥有的床位数仅为149万张,尚不及需求的1/12。另一方面,传统观念使子女和老人存在较多顾虑,觉得去机构养老有损面子。子女认为送老人去机构是不孝顺的行为,大多数老人也希望在家养老。此外,机构养老自身也存在很多不足:收费较高;服务的专业化水平不高等等。

3.社区养老的可行性分析

社区养老结合了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的优势,在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方面有着重要作用,是一种比较值得提倡的养老方式。我国“未富先老”,而且人口老龄化发展势头迅猛,因此现有主要养老方式所面临的挑战也会越来越严重。在这样的背景下,有必要合理推广社区养老,更好满足老人的养老需求。目前,社区养老在我国已初步具备了一定的可行性。

首先,社区养老符合我国的传统家庭观念,得到我国传统文化的大力支持。在我国注重亲情和孝道的文化氛围下,家庭意义重大,是其他任何组织不可替代的。家庭是老人生活的主要场所,更是老人情感的主要寄托。所以,我国多数老人都希望能够留在家中颐养天年。对于老人来说,在和谐美满的家中养老,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精神慰藉;留在家中,还能够更好维持老人的人际网络,便于他们得到各种支持。社区养老既能让老人享受到养老服务,又能让老人留在熟悉的家庭和社区环境中,获得心理满足。

其次,社区养老在我国已具有一定的物质载体,便于社区养老的开展。近年来,我国颁

布了《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关于加强和改进社区服务工作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使得社区的养老设施不断得到改善。“2001年起开始在中国连续三年实施的社区老年福利服务设施的星光计划总投资134亿元,建成星光老年之家3.2万个,涵盖老年人入户服务、紧急救助、日间照料、保健康复和文体娱乐等多种功能。”“2005年,全国平均每个街道有1.32亿元,建成星光老年之家3.2万个,涵盖老年人入户服务、紧急救助、日间照料、保健康复和文体娱乐等多种功能。”“2005年,全国平均每个街道有1.32个城市老年福利机构,每9.8个社区居委会有1个城市老年福利机构。”随着我国社区养老设施的不断完善,开展社区养老更为可行和便利。

第三,社区养老的资金来源逐渐得到拓宽,资金保障逐渐得到完善。我国的社区养老是依靠政府财政发展起来的。近年来,政府积极拓宽资金来源:福利彩票收入成为有力的资金补充。2001年5月,民政部出台《“社区老年福利服务星光计划”实施方案》,明确规定民政部及省级民政部门掌握的福利金的绝大部分即80%要集中使用于“星光计划”;社区企业税后利润也是重要的资金来源。根据民政部2005年发布的《全国社区服务示范城区标准》,对示范城区要求,居委会所办经济年产值的2%以上要用于发展社区服务业,同时,区、街道、居委会所属社区服务单位年产值的6%以上要投入自身社区服务业和再发展。[5]此外,还有社会慈善捐赠等。

第四,应对老年人的大病、慢性病实行高额补贴,对临终老人提供人道主义关怀。2009年11月,湖南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信息网公布,自2009年起,全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住院补偿封顶线统一提高至6万元;2010年将全面推行新农合普通门诊统筹补偿;再过不久,即使在省内异地看病,参合农民有望在出院日就能在医院报销住院费。这项举措的出台,意味着湖南省将进一步提高全省参合农民的受益水平。

第五,政府应建立与价格水平相符合的生活补贴机制,实实在在提高广大农村老人的生活水平。

4.小结

农村老年人的养老问题需要政府、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支持。它涉及的是一个庞大的弱势群体和脆弱性群

浅谈河南省农村养老保障模式分析 篇6

一、河南省农村老年人养老的现状与特点

在日前经济形态下,河南省农村除了少数发达地区之外绝大部分地区的基本养老模式还是“家庭养老+社会救助供养”,这种状况基本反映了我国农村目前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公经济发展水平。

(一)家庭养老是农村养老的主要方式

所谓家庭养老,即以家庭为单位,由家庭成员主要是年轻子女或孙子女赡养年老家庭成员的养老方式。养老内容,主要是经济上供养、生活上照料、精神上慰籍三个方面。家庭养老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建国以来农村经济虽然有了很大的发展,社会结构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党和政府努力在农村建立和发展新的社会保障体系,但家庭在养老中的地位并未发生根本动摇,其作用也未为其他养老方式所取代。中国农村家庭养老的特点:一是绝大多数老年人依托家庭养老。二是老年人绝大部分与子女居住在一起,且三代同堂家庭居多。三是“分而不离”家庭多。为巩固保障老人的合法权益,近年来,有些地方采取了行政或法律手段巩固和强化家庭养老,如实行村户挂钩(通过订立公约的形式促使乡镇企业职工赡养父母)、签订赡养协议书(从法律上保证子女对老年人的供养)等。这是在目前家庭供养老人出现困难,而社会化养老制度又未形成的情况下采取的强化家庭养老功能的手段。这种养老方式已与传统意义上的家庭养老方式有所不同还有些地方鼓励低龄健康老人开展老有所为,走积极养老之路。一些乡镇将部分山林、渔塘划给老年人经营,鼓励他们运用丰富的生产经验从事种养殖业,劳动收人作为养老费用。

(二)社会养老为补充形式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河南省农村社会化养老主要有以下形式:

1.五保供养。改革开放前,社会对农村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无法定抚养义务人的孤寡老人在吃、穿、住、医、葬五个方面给予照顾和物质帮助。五保供养经费,在公社、生产队统一经营时,主要从集体公益金中开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供养五保户的款物。主要从村提留或者乡统筹费中列支。有些地方还从乡镇企业上交的利润或集体经营的项目中提取一定的经费,用于供养五保户或兴办敬老院。政府也从救灾救济款中安排一部分经费。五保供养的标准相当于当地村民的一般生活水平。此外,政府和集体经济组织还对一些不符合五保供养条件的其他贫困老人提供临时救济和最低生活保障。

2.优抚对象中部分老人的优待抚恤。优抚保障是国家对革命事业或国家安全作出贡献的军人及其家庭的特殊社会保障。保障资金主要由各级财政和农民群众统筹负担。

3.农民退休养老制度。一些集体经济比较发达的乡镇或村,从集体积累中列支养老基金,对已进人老年的农民按月支付一定的养老金,建立了范围较窄、标准较低、不很规范的农民退休养老制度。一些地区还对老年人医药费按一定比例给予报销。

4养老储蓄或商业养老保险。随着农村部分居民生活日渐富裕和保险业的发展,一些农民参加了各种形式的农民养老保险。这既可作为未来社会养老保险的补充形式,也可为将来向社会化养老制度转轨奠定基础,缓和老龄化高峰期支付养老费用的困难。

(1)银行部门推行的养老储蓄。对象主要是农民及乡镇企业职工,采取零存整取方式,存取或30年由储户自定。

(2)保险公司开展的独生子女父母养老保险、村干部和义务兵养老保险及其他人员的养老保险。投保方式上可一次性投保,也可分次投保,保险公司在投保者年老时按不同交费标准支付不同标准的养老金。

(3)养老基金会。地方自发成立的养老基金会有二女儿户养老基金会“、”独子户养老基金会“、”老年福利基金会“等几种形式。这些。‘基金会”的资金多来源于个人交纳、国家和集体补助,少数则完全来源于集体拨款。

5.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民政部门从1991年开始,根据国务院的决定,在农村经济发达和比较发达地区推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其主要做法是,根据农民自愿、在政府组织引导下,从农村和农民的实际出发,保险资金以农民个人交纳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国家予以政策扶持,实行储备积累的模式,建立个人养老保险基金帐户,根据积累的资金总额和预期的平均领取年限确定养老金的领取标准、交纳标准和支付标准实行多档次。养老保险基金以县为单位统一核算,统一管理,本着安全增值的原则,主要用于购买国债。

二、河南省杜会化养老保障体系的设想

河南省农村未来老年人养老方式,应在继续鼓励老人自养、家庭赡养的基础上,大力推进养老社会化体系建设,并使之与其他养老方式相互补充,各有侧重,共同构筑中国农村未来养老保障体系,使老年人过上健康、幸福、长寿的生活。

社会化养老保障体系应具备五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社会养老保险休系;二是老年生活照料体系;三是老年医疗保险休系:四是老年救济体系;五是精神生活体系。由于河南农村老年人人数众多,地域分布广、收人差别大,建立上述社会化养老保障体系也应体现多元化、多层次、多方式、多渠道的特点。

1、社会养老保险体系。社会养老保险是指国家通过立法,采取个人、单位和国家三方出资方式筹集养老基金并为老年人提供经济帮助,保障其基本生活的一项制度,它是我国农村养老模式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未来社会化养老保障的核心和基础。要逐步建立覆盖农村所有人口的养老保险体系,使农村养老门题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同时,按照“共享经济发展成果”的原则;老年人的养老金要随着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和增加。

2.老年人生活照料体系。这是社会化养老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有两种方式:一种是集中供养方式。主要针对高龄老人及有特殊困难的老人。这些老人随着年龄的`增长,都要经历从能够自理、半自理到不能自理,甚至完全丧失生活能力的过程。他们之中将有部分人住进敬老院、老年公寓、托老所、老年生活服务中心等场所,他们的起居日常生活照料由这些老年服务机构承担下来,由老人或家庭提供一定的费用。另一种是社区服务方式。对居家养老但需要生活照料的老人,由社区老年服务组织为主提供服务人员进人家庭服务,或提供定时、专项服务。因此,社区老年服务和老年人集中供养机构,进人下世纪将会有较大的发展。

3.老年医疗保障服务体系。这是老年人社会化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疾病是老年人的大敌,对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影响很大。解决农村老年人的医疗保障问题,完全依靠国家是不可能的。应根据国情和农民的意愿,在政府支持下,国家、集体、个人共同投人,建立起多形式、多层次、多类别的医疗保障制度。尤其要鼓励农民互助共济兴办合作医疗,并将它们纳人法制管理的轨道。通过充实医疗设备,完善医疗服务网络,提高医务人员素质,确保农村老年人享有保健医疗,提高老年人健康水平,实现健康老龄化。

4.老年社会救助体系这是社会化养老保障体系的重要补充。相对贫困是人类社会的普遍现象。对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老人,政府应当根据当地居民最基本的生活需求和经济发展水平确定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提供最低生活补助,并对贫困老人减免相应费税,提供医疗方面的优惠和照顾。继续对孤寡老人实行“五保”供养,确保其生活水平不低于当地村民的一般生活水平。

5.老年精神生活体系。要根据老年人的爱好、兴趣的需要,以乡村化、体育、教育、娱乐活动场所为主。

总之,未来中国农民将建立以家庭养老为基础,社会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为主体,社会救助、社会照料和社会福利服务为补充的社会保障体系。

河南省农村养老保障休系的政策应根据各地区不同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设计,不能够全面地强调集中和统一,应有针对性地设计不同地区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

①对于农村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应考虑逐步地完善社会化养老保障制度,并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农村健康医疗保险制度,并参考城镇职工的养老保障制度和医疗保险制度来设计此类地区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而且以此为重点来完善此类地区的农村社会保险体系。

②对于经济发展水平一般,人们的收人水平还不是太高的农村地区,应以农村救助制度和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作为此类地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重点,并根据此类地区农村的特点来设计养老保障制度。

③对于贫困地区和农村养老保障体系,应以农村社会救助为主,等时机成熟,各方面情况有好转以后,再考虑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设计、建立和完善。

对于贫困地区的农村养老保障休系的建立,应考虑以农村社会救助为主要内容。当务之急,是制定农村贫困线标准,这个标准可以以市为单位制定统一的标准,也可以以县为单位制定相应的标准。贫困线救济标准的制定应考虑到本地区居民的实际收人情况,同时考虑全国其他各地和全省各地的贫困线标准,对于贫困户家庭的老年人口提供相应的经济帮助。

三、农村社会化养老保险模式设计

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中第一个推行的制度,具有表率作用,但农村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需具备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社会基础,因此,河南省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应根据现有的环境、条件、特点等实际情况,遵循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则,实事求是地设计河南省农村社会化养老制度。

1.因地制宜原则

据《河南省统计年鉴》,按当年价格计算的河南省人均国内生产总值7570.2元,按河南省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和各市农民人均纯收人,大致可以划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类是贫困地区,如商丘、信阳、周口、驻马店,人均国内和平等总值在5000元以下。第二类是经济相对发达地区,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在10000元以上,如郑州、焦作、洛阳、三门峡、济源。其它地市界乎于两者之间属于三类地区。同时我们还应参考河南省农村年人均收人与消费水平的情况,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来制定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2.坚持低标准的保障原则

(1)虽然从河南省家庭平均每人生活消费支出、人均收人和储蓄存款余额等几项指标看,已经有了较大的提高,但还不算太高,而且发展极不平衡。因此,从河南省农村经济的实际情况和农村生活需求的特点出发,不宜按城市职工退休后的生活需求来确定农村人口的保障水平,只能是低标准。

(2)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河南省农村的生产、交换、分配形式,决定了农村人口在60岁以后仍可创造劳动价值,因而在农村不宜引人城市“退休”的概念,应尽可能挖掘其劳动力价值的时间,农民领取养老保险金的年龄可推至65岁以后。

(3)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只是基本的保障制度。除此之外,乡镇、村和企业还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办各种形式的补充养老保障,例如,目前,河南省农村的各个社区都管理着一定数量的集体资金,可以用来建立养老院或抽出一部分资金为本社区的农民投保:同时要大力鼓励个人参加养老储蓄。

3.坚持以个人缴费为主的原则

有人曾经说过:“社会保障不是一个毫无交换条件和随随便便给人好处的计划,它也不是提供好处使受益人从此可以卸下个人责任的计划,它是一个以劳动和缴费为条件、保证维持人们必须的收人以便使他们可以劳动和继续劳动的计划。”由此可见,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体制必须坚持以个人缴费为主。

日前,河南省的企业、事业等单位均以“投保资助”的模式为主进行投保,然而,在河南省农村,在一个家庭里并不存在雇主与雇员的关系,因此,只能依靠个人缴费为主。在以个人缴费为主的基础上,集体可以根据自身的经济条件予以适当补助。补助的比例也不宜作统一规定,标准可以随集体经济状况的变化而变动。当经济状况不好时,补助标准可以下调,当经济状况好转时,补助标准也可以上浮。国家政策扶持,主要体现在对乡镇企业给职工参加养老保险的集体补助,按职工工资总额的一定比例提取,具体做法由地方政府根据实际情况决定。

4.因人制宜原则

因人制宜原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对乡村干部和民办教师实行退休补贴制度。因为农村基层干部带领群众发展经济,脱贫致富;民办教师扎根农村,培养人才,对这部分人实行退休补助金制度,保证其“老有所养”,对稳定农村干部队伍和民办教师队伍很有必要。(2)对“五保”老人的养老补贴。“五保”老人是老年群体中的特殊群体。数量不多,国家应给予照顾。(3)对计划生育先进户的养老补贴。把计划生育与养老保险挂钩,是推动我国计划生育工作的重要配套措施。对以上三类特殊的农村人口群体,其养老补贴是在个人投保和集体资助之外的,因而可以保证他们的养老金高于当地的平均水平。这是因人制宜原则在农村养老保险中的灵活运用,将对农村经济文化发展、社会稳定、计生工作顺利开展发挥独特的作用。

5.有效性原则

针对河南省大部分农村干部管理水平不高、保险机构设置混乱和管辖权限划分不清等问题,在建立农村养老保险时应采取依法、经办、监督独立的办法,建立有效的统管机构,以理顺关系、明确职责、排除干扰,加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运行的有效性。县(市)乡两级政府应统一规划管理,由民政部门牵头,各部门分工协作,有计划地、有效地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

社区养老服务模式的研究 篇7

社区养老是以家庭养老为主,社区机构养老为辅,以上门服务为主要方式,为居家老年人提供照料方面等服务的养老模式。最早出现“社区养老”是在英国,后来西方国家纷纷效仿,并将社区养老模式定义为由家人、志愿者和专门护理人员共同承担的一项任务。政府有限的财力、日益弱化的家庭养老观念、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深、机构养老的不完善等诸多方面的因素决定了社区养老必然成为未来养老模式的中心。

二、社区养老模式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健全法规,构建多元养老机制

法律是一切政策实施的基础和准绳,政府需要在社区养老发展的过程中,协助立法部门建立一套完整的相关法律体系,将养老服务纳入法制化的轨道。在社区养老推行过程中,之所以会出现各种问题,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国家对此立法不规范、不完善。国家对社区养老不仅要从宏观上把握,更要对其在如何发展、运营、监管等各方面予以研究立法,如此可使地方的社区养老在法制轨道上步步依法,有序、健康地发展。

(二)改变观念,加大舆论宣传力度

观念影响着行动,想要合理推进社区养老模式的建设,必须改变观念,加大舆论宣传力度。首先,让人们意识到发展和加强社区养老服务工作的重要性,让老年人清楚地认识到,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儿女的尽孝已经不仅是简单的让他们居家养老,更多的意义在于如何能使他们充分分享社会发展的成果,使他们能够在物质和精神上得到协调和满足。其次,增强老人们对社区的主体感和责任感,使他们自觉融入社区的集体中,从而更好地体会社区养老的优势所在。最后,还要强调社区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社区工作者是真正实践社区服务的主体,应该具有更强烈的主人翁意识。

(三)增加投入,推动社区产业发展

要推进城市社区养老,必须增加资金投入,必须建立多元化服务投资体系。社区养老建设所需的资金数目较大,在一定程度上需要持续稳定的长效资金支持。因此,政府在资金拨款上应该给予照顾,应该安排专项资金,适当减少或免除社区养老服务的相关税收,也应该适当优惠土地、设备等方面。还应该强化市场、社团等非政府组织的参与,支持社区养老商业化,鼓励民间资本、私营资本参与,多渠道拓展筹集资金,力图实现资金的多元化和稳定化。

推动社区养老服务产业发展。社区养老助老服务是向老年人提供养老服务的产业,是促进政府职能转变、发展社会福利事业的实际需要,也是承担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和新增劳动力创业的重任。社区养老产业化、市场化、福利化服务为一体,是社区养老服务的必然归宿。

(四)完善服务,构筑多维职能体系

随着老龄化的日益严峻,老年人的人数越来越多。他们无论在年龄、身体状况还是文化水平上都存在很大的差异,他们对社区服务的需求也有很大的不同,这就要求我们完善社区养老服务,构筑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的职能体系,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各类服务需求,达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比如,设立专业大型综合医院的医疗分支保健部,针对身体状况不同的老人提供个性化医疗服务;设立不同类型的业余爱好协会,针对不同爱好、不同文化水平的老人设计不同的服务项目;设立老年人大学、老年人就业中心等,满足有一定工作能力的老人发挥自身余热的需求,为他们提供力所能及的工作岗位,让他们参与到社区服务中。

(五)加强培训,壮大专业人才队伍

加强专业服务人才培训,构建一支专业、敬业养老服务队伍。社区可以和高校合作,加大对社区服务人员护理学、复健学、社会学、老年心理学等服务技能、相关知识的培训,并逐步建立社区服务人员的资格认证标准。可以借鉴英国,设定两种专业资格证书:社会服务证书(CSS)和社会工作资格证书(CQSW),让社区服务人员更加专业化、职业化、标准化,提高老人满意度。

志愿者队伍面向的对象不仅是年轻的工作人员,还可以是受过专业化训练的低龄的老年人,这样不仅可以扩大服务人员队伍,还能让身强体壮的老年人继续参加社会活动,增强互助意识和老年人的自助能力,有更强的归属感。例如,设立“时间银行”项目,老年人服务老年人,通过存服务时间兑换而获取收益。

三、总结

社区养老模式在一些人口老龄化较为严重、生活节奏较快的国家和地区已经得到了广泛推广。社区养老模式完全符合我国民众“家庭为重”的传统文化理念,同时也可充分利用社会各项资源,实现福利社会化,其本身的优势也正在逐步显现出来。希望全社会能给予老年人更多的关注与帮助,以促进社区养老模式更快更好地发展,真正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为”的养老目标,推进家庭幸福、社会和谐的建设和发展。

参考文献

[1]郑少卿.英国社区养老模式对我国的启示[J].商场现代化,2012(20).

[2]田原.日本城市社区养老服务的经验与启示[J].当代经济,2010(5).

城市社区互助养老模式探析 篇8

关键词:城市 社区 互助养老

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04(c)-0111-02

由于工业化和计划生育的双重影响,我国正以超越发达国家老龄化速度进入了老龄化社会,老年人口比重不断上升。根据2010年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13.6﹪(即17 765万人),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8.87﹪。中国的GDP虽然是世界第二,但因为人数基数大,人均收入还没达到世界平均水平,“未富先老”是我国的老龄化特征,我们的政府和社会还没有做好充分准备来应对老龄化。养老金虽然基本实现全覆盖但其整体水平较低。政府办的养老机构数量严重不足,并且入住条件苛刻,手续繁杂,即使这样,公益性养老机构的床位仍然长期短缺,一床难求;民间养老机构往往价格高企,一般百姓家庭承受不起。由于独生子女政策推行了几十年,我国城市大部分是三口之家,“四二一”家庭结构日益普遍,两个年轻人实在无力供养和照顾4个老人,传统家庭养老功能逐步弱化。现在我国面临的养老困局是国家养老能力不足、家庭养老功能弱化、社会机构养老市场化不足,破解当前的养老困局需要每一个老百姓继续发扬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每一个群体、个人都贡献自己的力量,形成多元化养老资源供给格局。同时也要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发达国家比我们早几十年步入老龄社会,他们在实践中切实可行的经验我国可以拿来活学活用。发达国家除了传统的机构养老和家庭养老以外,逐渐形成一种新的养老模式——“互助养老”。所谓互助养老,是指居民互相帮扶和慰藉,满足老年人的养老需求。目前国际上比较成熟的“互助型”养老模式有西欧国家的“时间银行”互助养老、日本的社区居民互助养老等。西欧国家的“时间银行”互助养老模式是把养老服务先“存储”再“流通”,养老服务本身被商品化。互助型养老模式在我国行得通,因为互助友爱是我们传统道德,因此,我国可以把西欧、日本等的互助养老形式和我国优秀的道德文化相结合,使互助养老模式在我国发挥最大效用。下面就来分析一下,国内外互助养老的几则案例。

1 基于地缘和血缘的“亲友邻里互助”

案例1:今年春节刚过,卢志军就带着老伴从吉林老家飞到了广西北海的“老年集体户”。住在这栋三层小楼里的人,都是当年一块下乡的知青。如今,他们住在一栋楼里,轮流做饭,打牌种花,有病互相照顾,闲来忆苦思甜。“让孩子各忙各的事业去,我们老朋友在一起生活,跟家人一样,热热闹闹,自给自足。还有的是亲戚间的互助养老,杨奶奶姊妹俩从小感情就特别好,长大嫁人后因为要照顾各自的家庭而疏远往来,现在孩子各自长大成家,老伴也都去世了,空巢寂寞,两姊妹干脆搬到一起住,一起做饭,一起遛弯,一方生病另一方精心照看,使本来孤寂的老年生活充实温暖了许多。

2 以“时间储蓄”为载体的“轻老互助”

案例2:“在奥运花园小区内,有一支爱心服务队,队长是韩君梅阿姨,队员是小区的热心居民。她们长期开展爱心活动,义务为小区内高龄老人提供服务,例如陪老人聊天、洗衣做饭、打扫卫生、购买生活必需品等,她们发现这种自愿服务有助于老年人之间的情感交流,也丰富了老年人的业余生活,于是逐步形成和发展为一套爱心帮扶机制,即“时间储蓄”爱心活动。每个志愿者持有一个印有“爱心时间储蓄卡”的卡片,卡片上印有提供服务的时间、内容、志愿者姓名等。当你年纪大了或是遇到困难时,可以随时获得其他自愿者的爱心服务。在“轻老互助”模式中,老人不再是包袱,而是一种资源,一种缓解养老压力的重要资源。

3 德国“拟家庭式的互助”

案例3:在德国的德累斯顿,由当地政府和福利机构合资建造“老人之家”,“老人之家”功能齐全,配有公用厨房和大餐厅,还有专门的工作人员,负责日常的维护和管理工作。单身的老人们可以选择到那里结伴居住,大家分工协作,女人一般负责做饭打扫卫生,身体硬朗的老人负责打扫花园,还有的老人负责采购。大家互相照顾,结伴游玩,既排遣寂寞,又节省生活费用。在德国,有很多老年人渴望和年轻人生活在一起,有这类需求的老人可以和单亲家庭组建临时“家庭”,老年人帮单亲家庭照顾孩子,免除了单亲父母的后顾之忧,同时自己也享受到天伦之乐,体会到做祖父母的幸福和快乐。这种“临时家庭”完整了原本残缺的两个家庭,同时让两个家庭的生活变得欢乐而富于意义。[1]在德国有的城市,有些孤寡老人独自住着大房子,倍感孤独,而有些大学生想租房子却负担不起昂贵的房租,民政部门和大学服务中心联手,介绍大学生到孤寡老人家居住,可以免房租,但是学生要承担起做饭、打扫卫生、陪老人聊天看电视、帮老人购物等义务。这样大学生不用交房租,减轻了经济上的压力,老人也能感受到年轻人的活力。“拟家庭式的互助”使老年人体验到被子女关注和照料的幸福感,提高了老年人的幸福指数。[2]

4 美国的社会参与式自助养老

案例4:一是祖父母的养育项目,指低收入的老人每周为残障儿童工作一段时间以获得报酬。低收入老人每周和这些残障孩子相处一段时间,给予这些孩子关注、友谊和建议;还可以帮助孩子完成家庭作业,老人也因此获得一定的报酬。二是为老年人提供的雇佣项目,老年人可以到老人服务中心、学校、日间照顾中心等做力所能及的兼职工作,并领取一定的薪水。三是老年志愿者项目,指社会服务机构、红十字会以及福利团体等招募和培训老年志愿者,做些志愿性服务,如接送服务对象、为卧床不起的人购物、让医院中的病人心情愉悦等。[3]美国文化强调自强、自立,所以政府提倡自助养老,政府与社会提供各种项目帮助老人做力所能及的工作,发挥其自身价值。美国的社会互助养老对我国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5 男女老年人搭伴养老

案例5:一对老人,70多岁了,为了排解寂寞,让自己生活快乐一点,他们居住在一起已经两年多了,比再婚麻烦要少,财产也不外流,儿女也乐意接受。这对老人是这样做的:

首先选择喜欢的老人,签合同协议如下。

(1)男方可以去女方家里居住,也可以去男方家里居住,一方给另外一方300元房费,各人独住一室,生活用品也放各人房间。房间都安装求助门铃,有事和困难按门铃求助。

(2)每个月各交500元生活费,多退少补。

(3)家务共同分担,女方负责洗衣做饭,男方负责拖地买菜,买菜、支出每天记账。

(4)各人干什么都互不干涉。

(5)合同一年一签,不喜欢不如意了就终止合同。

互助养老具有灵活性、多样性、自愿性、自治性等特征,老人们可以在家庭、社区和养老机构等多种场合实现各种形式互助。互助养老满足了老年人对家庭、朋友和社区邻里的依恋,高效利用和发挥了家庭和社区的养老功能。但我国的互助养老模式刚刚起步,还处在摸索阶段,应加强有关立法和政策导向,注意宣传引导,开拓筹资渠道,丰富互助内容,提高互助技能,完善互助机制。

参考资料

[1]王玉龙.德国的互助式养老[J].社区,2012(12):62.

[2]顾世显.互助——开启德国养老新大门[J].老年人之友,2009(7):44-45.

上一篇:加强安全管理文件下一篇:组织行为学 公平理论 案例及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