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康社区养老院(精选9篇)
正康社区养老院 篇1
2010正康社区劳动保障工作半年总结
半年来,对于我们这样一个新成立的社区来说,劳动保障工作,是锻炼的半年,也是收获的半年。在过去的半年时间里,在上级劳动保障部门的正确指导下,我们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深入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围绕全面建设和谐社会,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就业和再就业,完善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把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放在首位。坚持把党和政府对人民群众的关心和爱护,通过具体行动加以实践,急群众之所急,做群众之所需。本着加快建设、完善平台管理、强化服务功能、务求实效的思想,为民服务的真情。我们不断地学习着劳动保障的新旧政策,不断地学习着社区平台业务和操作方法,也不断地领会着上级领导部门对劳动保障工作的指导思想和指导精神。在过去的半年时间里,我们正康社区的劳动保障工作紧紧围绕“把握基点、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形成亮点”的工作思路,积极、踏实地开展各项基础业务,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把握基点。
这个基点,就是要抓好基础工作。社区劳动保障平台是联结政府与老百姓的最基层的服务窗口,其存在的最大价值就在于为居民老百姓宣传政策,解答疑惑,反馈居民对政府的意见和建议,并为老百姓办理最简单的证册发放,如办理就业登记证、再就业优惠证等。所以说,检验社区劳动保障工作得失成败的关键就在于这些基础工作是否能够落实到位,是否能够高效率地完成。截止到5月30日,我们正康社区半年新增办理失业金受理 2人,新增办理事业认定 1 人,新办理失业登记人员10人,失业转就业人员3人,工资年审27人。并且每天都要接待各式各样询问社保政策的居民。我们只有把社区劳动保障的各项基础工作做好,做细,做夯实,才能把社区的其他工作也做好,基础工作是全部工作的出发点,也是落脚点。
二、突出重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早就告诉我们“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原理,两点必须是有重点的两点,重点是两点基础上的重点。社区劳动保障工作如果只讲求做好基础工作,而不在这其中明确重点,突出重点,那只会事倍功半。
社区劳动保障工作的重点是促进就业和再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根本,就业再就业工作是劳动保障工作的永恒主题,也是劳动保障工作的重中之重。老百姓有了工作才会有收入,有了收入才能穿衣吃饭,才能求医上学,俗话说“乐业安居”嘛。百姓安定了,社会才能安定,社会安定了,国家才能安定,才能真正实现社会的大和谐,民族的大觉醒,国家的大发展。
就业再就业工作,也是一项民心工程,我们要始终坚定不移地把它放在社区劳动保障工作的首要位置。我们不能单纯依靠采集岗位信息,采集求职人员信息,然后进行简单拼接式联系和介绍的传统再就业模式。重要的是我们要授人以渔,通过扩大免费技能培训,通过建立再就业援助基地,通过优惠政策的鼓励等各种方法,多方位,多角度地去实现再就业的目标。截止到5月30日,我们正康社区采集到工作岗位 5个,其中有3人顺利的找到了合适的工作。、三、突破难点。
难点,是指难点工作。无论从事什么工作,总有难易之分,分清了工作的难与易,才能更有针对性地布署、开展工作。
社区劳动保障工作的另一个难点是社保扩面工作。这项工作的困难之处在于老百姓的养老理念上。许多老百姓的思想还停留在 “养儿防老”等传统理念之上。在向他们宣传养老社保政策的时候,很多人首先考虑的不是年老以后体弱多病了怎么办,而是计算着把这笔社保费用存入银行或者投资其他方面能收益多少。这多少听了让人有些忍俊不禁,但这确实又是社保扩面工作面临的严峻现实。所以,能否迅速有效地转变人们陈旧的养老理念,是能否做好社保扩面工作的关键所在。
四、形成亮点。
亮点,即要形成我们的特别之处,作为一个新成立的社区,也许我们在经验上有所欠缺,但是,我们在接受新鲜事物上的潜力是巨大的。借着成立“一门式”服务的契机,我们将形成“窗口式”服务。不断强化职能,实行工作重心前移,能在窗口办理的工作,坚决放到窗口办理,简化手续,体现了服务的统一性、方便性。建立对服务对象跟踪式全程服务,落实回访制度,定期走访服务对象,及时了解他们的状况,听取他们对社区劳动保障工作情况的意见和建议,体现了服务的延伸性。以上是我们正康社区劳动保障工作在这半年时间里取得的一点点成效。有成效固然可喜,但更应该看到不足。我们相信,只要我们永远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不断地领会上级领导部门的指导精神,不断地学习兄弟社区的特色长处,不断地总结历史教训的宝贵经验,就一定能把正康社区的劳动保障工作做得更好,让居民满意,让领导放心。
正康社区养老院 篇2
东洛中心小学2012财务收支审查工作圆满完成桂东县东洛中心小学罗正康
5月9日上午,东洛中心小学顺利召开2012财务收支审查工作会议,全体教师出席会议并审议学校财务收支情况,县教育局相关股室站工作人员对该校的审帐工作进行了全程参与和监督。
会上,学校报账员郭朝霞详细汇报了学校2012财务收支具体情况,请全体教师予以审议,并针对老师们提出的问题进行了现场答疑,耐心做好解释说明工作。一张张工整的原始票据,一份份明细的收支账单,均经得起组织的审查和考验,此次财务收支审查工作体现了东洛中心小学学校管理的民主性、公开性和透明性。
社区居家养老模式 篇3
联合国人口老龄化标准: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老人达到总人口的的7%。截止2010年11月1日,我国60岁以上人口达1.776亿,占全国总人口的13.26%;其中65岁以上老人为1.19亿,占总人口的8.87%。预测2025年60岁以上人口将达到3亿。在未来十多年中,老龄人口年均增长将超过1000万。
社区居家养老:是指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为依托,以专业化服务为主要服务形式,积极发挥政府主导做到作用,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充分利用社区资源为居住在家的了老人提供已解决日常生活困难为主要内容的养老方式。社区提供的服务主要包括: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康复服务、日托服务、心理咨询、精神慰藉、临终关怀等。
社区居家养老的优势在于:利用社区资源提供养老服务能够就地取材,服务广、见效快。社区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即解决了家庭养老能力不足的困难,又解决了机构养老亲情淡薄、环境适应障碍等问题,构建一个以政府为依托、社区为主体、家庭为载体、公益性与专业性机构共同参与的多元化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
以政府为依托旨在强调政府在社区居家养老体系中的统领性地位,特别是通过政策倾斜与资金支持赋予社区居家养老更多的资源。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①制定和完善政策法规以推动社区居家养老的实施;②把社区居家养老经费列入政府财政预算,并设立专项资金支持或者购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
以社区为主体旨在强调社区居家养老体系中承担资金整合与具体实施者的角色,承担包括搭建社区居家养老的组织化体系、建立社区居家养老的服务网络与监督体系等方面的任务。
阳光社区居家养老汇报 篇4
——嘉北街道阳光社区居家养老工作经验材料汇报 嘉北街道阳光社区目前有常住人口6944人,其中60周岁以上的老人652人,70周岁以上的302人,分别占常住人口的9.3%和4.3%。在所有老龄人口中又有80%的老人是经拆迁后由农民转变为居民。2010年10月,在区、街道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阳光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正式成立,坚持“党政主导、社会参与、全民关怀”的老龄工作方针,从老年人的需求出发,逐步构筑起老年人颐养天年的社会化居家养老服务体系。
一、整合资源,营造居家养老社会支持网络
1.成立社区老龄工作室。为确保居家养老服务起步之初就能规范有序、责任到人,阳光社区专门成立老龄工作室,配备专职工作人员负责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通过整整一个月的走门串户摸清社区老年人的各种需求,建立老人基本情况档案,联合街道社会事业所对社区下岗失业人员进行服务老年人的家政培训,为有需要的老年人输送既专业化又廉价的专业家政服务。
2.加强队伍和基础设施建设。目前阳光社区有两支老年人服务队,其中专业服务队25人,主要由社区下岗失业人员组成;志愿者服务队50人,主要由党员志愿者、大学生志愿者等志愿者中的积极分子组成。志愿者们通过与独居老人结对子,提供打扫卫生、购物以及送餐等各种服务。与此同时,社区也积极完善养老服务设施,建立健全老年人室内外活动场所。社区将1700平米的办公用房进行翻新重建,在市、区两
级政府的支持下先后投资了60余万元,作为专门的养老服务场所,内设老年日托室、老年餐厅、老年康复室、便民理发店、文体活动室、健身室以及阅览室等,购置配备了按摩床、按摩棒、康复理疗仪、电子血压计、体重秤、健康器等康复理疗和保健设施,更好地为老年人提供康复护理服务。同时增订《嘉兴日报》、《南湖晚报》、《健康博览》、《今日浙江》等报刊杂志,并购置南音乐器、秧歌舞等服装道具,以满足老年人文体活动及精神文化需求。
3.开展“三个一”温情关怀活动。社区特别针对高龄和独居老人推出了“三个一”温情关怀活动,即每周一次上门探望,每月一次志愿者服务,传统节日一次老人聚会,使居家养老的老年人能时刻感受到来自社会、社区以及家庭的温暖。探望由社区干部亲自上门,了解老人需求和身体状况;志愿服务由社区党员志愿者和嘉职院的大学生志愿者一起上门为老人打扫卫生,陪他们拉拉家常;在2009年的重阳节,社区为两对金婚老人举办了大型的纪念聚会,在2010年的重阳节,社区又与所有70岁以上的老人一起庆祝节日,听戏曲、吃蛋糕,场面氛围非常热闹温馨。
4.开展各种互助服务。社区鼓励一些身体健康的低龄老年人与邻近有需求的老年人结对子帮扶,帮着做家务,或者一起跳跳舞,唱唱歌,下盘棋,拉拉家常,即使这些都还只是“小打小闹”,但至少老人们可以作为一个小组聚集在一起,而不是一个人在家看电视或者晒太阳。另外,这样的互助小组也有助于大家及时了解彼此的身体或出
行状况,不至于出现一些空巢老人在家病倒或者去世都没有人知道的现象。
二、共享共建,建立健全居家养老医疗服务机制
近几年来合作医疗的全面普及使很多没有进入医保统筹的老年人摆脱了大笔医药费的支付压力,特别是残疾以及享受低保的老年人,加上民政部门、慈善机构的关爱和帮扶解决了他们看病的后顾之忧。在此基础上,社区还通过与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共建,进一步完善居家养老医疗服务机制,组织医务人员定期为老年人免费体检,建立健康档案,大大方便了老年人就医看病的问题,与此同时,行动不便的老年人还能享受医护人员走进家门治疗和护理的实惠。社区还通过与辖区单位朝聚眼科医院的共建,社区先后有50位经济困难的老年人享受过朝聚眼科医院提供的一年一度的免费健康体检,有78位老人得到医院免费赠送的定额医疗卡。
三、创新方式,丰富居家老人文化生活
为给老年人创造良好的社区居家养老精神生活环境,搭建起居家老人文体活动的社区平台,社区先后筹集到藏书10000多册,配有电脑13台,洁净宽敞的棋牌室、器材齐全的健身室等活动阵地每天免费向老年人开放,社区组织文体志愿者义务担任文体活动教练员和管理员,老人们可以在这里自由自在地进行娱乐或健身活动。
与此同时,阳光社区积极在居民中挖掘资源,很多有文体特长且热心公益事业的居民陆续成为文体活动的教练员和辅导员,带动了社区老年文体队伍的发展,目前社区共有老年文体骨干近百名,并先后
成立了“任禾湘越剧表演团”和“张红霞排舞队”。截止目前,“任禾湘越剧表演团”的固定观众在几乎涵盖了社区所有老人的基础上已经开始向周围社区的老年人延伸,“张红霞排舞队”的队员也从最初的20人扩展到目前的98人。
四、搭建平台,构建“照料储蓄”新模式
中国未富先老的现状与阳光社区拆迁居民为主的特点,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居家养老朝着“照料储蓄”的模式发展。“照料储蓄”使居家养老走入一个经济实惠的良性循环模式:或者是下岗失业的中年人,或者是身体健硕的低龄老人,都可以加入到“照料储蓄”模式中来,在缓解社会就业压力的同时,也为自己将来“老有所养”储蓄劳务时间。社区居民林建福在附近开了家餐饮店,生意红火,但是他还是主动报名成为社区“照料储蓄”模式签约的第一人,为社区5位老人提供送餐服务。在他看来,如果能以时间储蓄的模式来为自己日后的养老早作准备,不仅可以减轻子女的负担,也让自己心里踏实。55岁的林建福目前已累计储蓄时间180小时。
社区居家养老协议 范例 篇5
甲方:***村委会
乙方:***服务商法人代表:***工商许可证号:****** 根据《北京市市民居家养老(助残)券使用管理规定(暂行)》要求,为规范北京市市民居家养老(助残)券(以下简称养老(助残)券)的使用与管理,确保居民能够享受安全、便捷和称心的养老助残服务,经甲乙双方协商,达成如下协议:
一、甲方的权利、义务
(一)甲方根据通州区老龄相关委文件精神,在辖区中选定条件适合的服务商,对服务商进行监督、检查、考核、指导,确保助老服务规范。
(二)甲方有权对乙方服务质量较差、居民反映比较集中的项目予以剔除。每季度对服务商进行综合考评,对不合格的服务商有权解除协议。
(三)甲方在每季度第一个月的15日之前,接收乙方在上季度所收取的养老(助残)服务券。负责在规定期限内向区老龄委上报结算单,经市、区老龄部门核实、下拨资金后,适时将核算后的支票或现金拨付给乙方。
(四)甲方监督乙方对服务卷的收取、结算、使用的全过程,乙方必须以提供居家养老(助残)服务的方式向居民收取养老(助残)券,不得私自将养老(助残)券兑换现金。如发现兑换现金以及违规使用服务卷,甲方有权解除本协议。
二、乙方的权利、义务
(一)乙方向居民提供的居家养老(助残)服务项目有;
1、****************
2、****************
3、****************等等
(二)乙方应按照相关规定要求,依规收取养老(助残)券。特殊情况下服务券可延期至下一使用,但不可提前使用。如在收取服务券环节发生争议及过失,后果由乙方自负。
(三)乙方应依法经营,恪守行业规则。为持卷消费居民提供热情服务,确保食品卫生安全。在服务过程中因自身经营产生的一切问题由乙方自负。
(四)乙方应在规定期限内向甲方申报服务券结算明细,待资金拨付后及时结算。
三、其他
(一)未尽事宜,双方可协商签订补充协议,补充协议及其他有关附件文本同本协议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二)本协议一式肆份,甲乙双方各执壹份,商家所在居委会留存壹份,报区老龄委或区残联备案壹份。经双方签字盖章后生效。
甲方:***村委会乙方:***服务商
负责人签字:***负责人签字:***
(签 章)(签 章)
社区居家养老活动总结 篇6
张爷爷所居住的开江南里社区总人口4762人,其中老年人2176人,占全社区总人口的近一半。围绕这一特点,社区将为老服务作为工作重点之一,整合社区多方资源满足他们的日常生活需求、精神文化需求,并且对于特殊老年人群体给予了政府的优待福利政策。
“在为老服务中,我们社区主要采取两种形式:一是把他们‘请出来’,动员那些能自理的、身体比较好的老年人尽量从家里走出来,到社区参加活动,让老人更好地了解社会、融入社区。二是‘入户进门’,对于身体不能自理、走不出来的老年人,社区整合现有资源采取组织理发队入户理发、小巷管家爱心敲门、暖心午餐送到家等形式满足他们的基本生活需求。”月牙河街开江南里社区民政副主任安娜介绍说,“同时,针对特殊群体如百岁老人、四失五类人员,社区网格员按计划分时段定期入户走访,慰问其生活状况、身体情况等,对他们提出的问题逐一研讨逐一解决并跟踪服务,让他们感受到政府的关爱。”
开江南里社区为老服务工作也是月牙河街努力打造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为依托、以专业化服务为依靠的居家养老服务模式的缩影。
据了解,为了让老人能够不离家、不离亲,在家门口就能养老,该街深入挖掘存量潜力,充分整合街域房产资源,在区民政局的大力支持下,建设了满江里、丹江里、泉江里3个社区日间照料中心,正在打造的开江南里社区和靖江西里社区两个日间照料中心预计年内投入使用,以居家养老为主,社区养老为辅,社会养老机构为补充的三级养老服务体系已基本形成。
民以食为天,很多老人的子女不在身边或者工作忙碌无暇照顾,一日三餐的“买洗烧”成了老人的生活负担,月牙河街主动为老人开展助餐服务。在提供2个一级老年食堂的同时,各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均建设了二级老年食堂,做到助餐服务全覆盖,最大程度满足老人吃饱、吃好等多层次需求,努力解决养老服务“一碗汤的距离”问题。
近年来,该街在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服务设施建设方面持续发力,目前已形成“政府支持、民间组织承办、市场化运作、专业化服务”的社区居家养老新模式,服务对象主要是60岁以上需要服务的老年人,由社区日间照料中心提供膳食供应、个人照顾、保健康复、休闲娱乐、精神慰藉、紧急援助等日间托养服务,让老人能够白天入托接受照顾和参与活动,晚上回家享受家庭生活。社区日间照料中心由专业养老服务团队、医疗团队运营管理,可以为老年人量血压、测血脂、检查身体,提供艾灸、药熏、耳疗、理发、洗浴等服务,费用基本仅有耗材费,实惠的价格受到前来入托的老人及家人的广泛好评。
除了在日间照料中心开设文化室,免费为老人提供图书阅览、影视放映、书法绘画、跳舞唱歌等娱乐服务外,全街各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均面向老人定期举办各类丰富多彩、贴近需求的文化活动,开设“跨越数字鸿沟 乐享智慧生活”老年人手机课堂,为老人讲解手机自助挂号、购物支付、视频通话等常用功能,便利老人生活,让他们充分享受新时代高质量发展带来的红利。面对老年群体开展反诈宣传,结合实际案例,提高老人在手机使用过程中的警惕性,保护他们的财产安全。针对月牙河街爆发的新冠肺炎疫情,举办“寒冬送暖迎新春”活动、“放飞心灵·乐享生活”老年志愿者减压活动,为老年志愿者送去党的温暖和社区的祝福。
加强对社区80岁以上空巢老人、60岁以上生活有困难老人的关心帮助,结合前期调研结果,为73户自愿安装智慧养老设备的老人家庭安装双向一键报警器和热感红外探测器,社区工作人员可通过系统平台关注老人家中情况,在了解到相关报警信息后,第一时间采取电话或入户形式对报警信息进行处理,把对老年人的健康关怀真正落到实处。此项工作还在进一步推广中。
社区居家养老工作总结 篇7
西宁社区在江宁街道党工委的领导下于2012年8月建立了老年关爱之家,购置了健身器材、棋牌、书籍报刊等。自8月老年关爱之家开展实质性工作以来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健全组织,建立老年关爱服务工作制度
社区党支部高度重视老年关爱工作,成立了社区居家养老工作领导小组,由德高望重的老党员杨道龙同志担任组长,组织开展各项工作。定期召开领导小组工作例会,及时总结工作情况,分析问题,提出思路。建立了一支助老管理员队伍(5人)、助老兼职服务员队伍(8人)、志愿者队伍(党员志愿者、巾帼志愿者、青年志愿者,30人),建立健全了老年关爱之家工作职责、助老服务员工作职责、服务质量监督制度、安全应急制度等服务标准及制度并建立相关台账。为居家养老服务的开展提供了强健的组织保障。
二、摸底调查,建立老年人基本情况台账
为了规范老年关爱的各项工作,更好地为每位被服务者提供优质的服务,关爱之家对社区老人进行了摸底调查,明确享受服务的条件、服务需求并登记造册,同时依托陆郎卫生服务中心为老年人开展免费身体检查,建立了健康档案。
三、加大投入,建设居家养老服务工作阵地
为了让老年人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活动场所,社区投入120万余元,建立了1200m2 的关爱之家,内设休息室、文化活动室、健身室、棋牌室、图书阅览室等,为老年人提供居家养老、读书看报、健身休闲、文化娱乐、助餐、助医、助急、助行等服务。关爱之家每天安排一名管理员值班,及时处理突发事件。关爱之家以“为老年人献爱心,替子女敬孝心”的服务宗旨,积极弘扬中华民族敬老、爱老、养老、助老的传统美德。为一些子女上班忙碌,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提供日间照料服务,聘请兼职人员开设日间照料项目,陪老年人谈心。服务站为照料室配备了床位等生活用品,便于服务员为老年人提供必要的生活、娱乐、训练等服务,并按膳食营养科学调配按时为老年人提供午餐,化解老年人的孤单感。
就社区目前的实际,还不具备聘请专职服务人员的条件。要使老年人能得到较好的服务,唯有依靠兼职服务员与志愿者。我们重点面向党员队伍、计生协会、团员等队伍招聘助老服务员,吸收一批乐于无私奉献的低龄老人、中青年群众参与到志愿队伍中来。招聘通知一发布就引发了一片助老热潮。队伍自建立以来,开展了上门探望精神慰藉、上门义诊等助老服务,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受到了老年人的普遍喜爱。
关于推行社区养老的思考 篇8
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加快,家庭小型化,子女外出务工、经商等,空巢老人不断增多。当前,能去敬老院的是少数,绝大多数还得居家养老;子女能常住一起的也是少数,大多数子女分开居住,或在外地他乡,要他们照顾老人的日常起居显然不太现实。在北路101号,有一男性七十二岁空巢老人,11月23日独自在家中悄然去世。老人子女都在外地,被邻居发现时已过三天。这个事例引人深思。社会如何为空巢老人搭建社区服务“安全网,让老人安享晚年,值得认真研究探索。
一、凉州进入快速发展的老龄化社会
1982年联合国大会通过的《老龄问题维也纳国际行动计划》明确指出:“社会福利服务应以社区为基础,并为老年人提供范围广泛的预防性、补救性和发展方面的服务,以便使老年人能够在自己的家里和他们的社区里尽可能过独立的生活,继续成为参加经济活动的、有用的公民。”1991年《联合国老年人原则》再次强调“老年人应尽可能长期在家里居住”、“老年应该得到家庭和社区根据每个社会的文化价值体系而给予的照顾、服务和保障”。
目前,国际上通用的评判老龄化国家最简单的标准有两条:60岁以上的人口数占总人口数的比例超过了10%;或65岁以上的人口数占总人口数的比例超过了7%。2006年国务院新闻办发布的《中国老龄事业的发展》资料显示:2005年底,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近1.44亿,占总人口的比例达11%。这表明我国已开始步入人口老龄化国家的行列。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剧,使得老年人的日常生活照顾需求凸显,迫切需要社会的支持,需要新的载体来承担一部分养老责任。社区的出现并不断发展壮大,正好填补了这一空缺,成为养老服务的依托和载体,城市社区的养老服务业也随之发展起来,并且成为未来的主要养老模式之一。
凉州于1980年底开始进入老龄化社会,比全国提前11年成为老年型城市。1982年65岁以上老人仅为30.50万;至1990年达到39.63万,增长29.9%;至2000年上升到60.74万,年均增长5.33%;至2005年末达到76.72万,比2000年增长了26.3%;到2007年底,按户籍人口统计有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103.95万人,占总人口的15.6%,老龄化程度接近预测的全国2015年水平,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5%),也高于南京(15%)、广州(13.4%)、哈尔滨(12.46%)等城市,我市人口老龄化程度在国内城市排名居前,并呈现老年人口增长速度过快、老年人口占比快速攀升、老龄高龄化趋势明显的特点。
据人口测算分析,从现在起到2030年,是我市人口“快速老龄化”阶段,老年人口年均净增5.3万人,2030年达到236.37万人,年均增长率3.36%,占全市总人口的26.16%。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加快发展老龄事业,切实提高老年人的生活品质,让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是共建共享生活品质之城的内在要求,也是应对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的迫切任务。
二、社区养老日益成为社区建设的新课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居委会是基层群众实施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群众性自治组织,同时,又规定了居委会有协助政府有关部门做好管理工作的职责。从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层面看,居委会(社区居委会)应定位为“群众性自治组织”。但是在现实中社区往往承担了一定的政府职能,行政化趋势严重。面对这一现象,我市立足当前社区工作实际,借鉴兄弟城市实践经验,做出了一个重大决策——设立社区公共服务工作站,形成社区党组织、社区居委会、社区服务工作站“三位一体”的社区管理新体制。
从国内外社区建设的实践情况看,社区工作站主要有四种模式:分设模式、下属模式、条属模式、专干模式。我市的“三位一体”模式,既吸取了上述四种模式的长处,又较好地避免了上述四种模式的弊端,是对下属模式和专干模式的整合、拓展、提升,是一个比较理想的“第五模式”,其主要特点是交叉任职、分工负责、条块结合、合署办公。作为非政府组织的社区,主要功能有:一是强化社区公共行政管理;二是推动社区服务多样化;三是构建居民社区参与平台;四是推进社区资源整合;五是提高社区吸引力和凝聚力。
社区功能的核心是做好人的工作,即以人为本。一是服务,为居民提供多种便利,帮助解决生活上的困难;二是调节,调解居民间的矛盾,维护社区的和谐;三是文化,满足居民的精神需要,提高社区的文明程度。社区要通过满足人的需要来提高服务功能。构建和谐社会必须把社区养老工作纳入社区建设,使社区老年服务得到加强。为此,要充分认识社区养老是社区功能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积极利用社区的物质基础和人才资源,加快社区养老建设,积极发挥社区养老服务作用,使社区功能与社区养老建设有机结合,相得益彰。
一般理论认为,当前的养老方式主要有居家养老和机构养老两种,社区养老是“居家养老+机构养老”的创新模式。社区养老是在家庭养老面临困境,老年公寓等机构养老供给不足的情况下,结合两者优势产生的一种新的养老方式。社区养老,是指老人住在家庭里,在继续得到家人照顾的同时,由社区提供养老工作或托老服务,如社区办老托所、老年食堂、老年俱乐部、家庭病床、料理家务和“急救铃”等。在收费方面则以福利为主,根据老人的生活条件适当交费,对于生活十分困难的老人则实行无偿服务。按照规模化经营的要求,将社区养老文化娱乐服务、卫生医疗保健服务、日常生活照料服务和心理咨询服务等多种服务项目综合起来,同时将负责组织、管理社区养老产业的专职人员以及为社区老人提供各种专项服务的人员纳入服务网络,促进社区养老服务实现连锁化、规模化和网络化。社区养老可以弥补因子女远离而造成的赡养不周,老人不必离开熟悉的生活环境、离开熟悉的邻里,到陌生的环境中接受照顾,是一种充满亲情、乡情的养老方式。
从形式上,社区养老保持着传统家庭养老的格局,但在内涵上体现了从传统模式向现代模式的转变,兼有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的优势,是适合中国国情的新的养老方式。目前,一些城市已经对社区养老进行有益尝试,取得了积极的社会效应,为构建和谐社区注入了新的内涵。
三、国内外发展社区养老的经验借鉴
1.美国。1980年代初期,美国的加州、纽约等州政府对于住宅类建筑物,分别制定《住宅无障碍设施规范》,规定任何住宅在兴建之初,应考虑身心障碍的居住者终其一生,在不同的生活阶段均能方便居住于原有住宅而独立自主生活。其住宅理念显示了住宅的无障碍条件应适应居住者历经年轻、年老、使用各类辅助设施等各种不同自理能力的生活形态,因此采用了可达性及安全性最高标准的环境规划,以利于居住者维持其独立生活能力而不需他人协助。
除普通住宅的无障碍设计外,美国发展出“社区支持性住宅”的构架,对于居住在无障碍住宅的居住者提供社区照顾而形成早期的辅助式照顾模式。由社区所提供的照顾服务内容包含餐饮服务、家务服务、安全巡查、紧急救援、友好探访、安全预警系统、简易护理等项目,以达到“居家照顾”的精神,但在居家照顾(含专业治疗、简单物理治疗)和技术性护理(含给药)等方面则无法完全提供服务。另外,在美国针对老人提供“退休住宅”,在退休住宅小区内,基于连续性照顾的理念,实现老人由独立生活、辅助照顾、完全照顾以至居住到临终。
2.西欧。以英、法、德三国为代表的“福利国家”,早在19世纪末期已面临人口老龄化的社会问题,经过近一个世纪的演进,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在英国,老年人分散、独立生活居住者占绝大多数,为此政府特别关注社区服务设施的建设,建立了老年家庭服务派遣网、老年饮食服务部和老年俱乐部,并从1986年开始采用国际慈善机构制定的标准,按人类老化过程中各阶段所需社会服务支援程度的不同,相应地把老年居住建筑分为七类,这样更符合人类衰老机制的发展趋势。
3.瑞典。瑞典的老年家庭和老年福利对策,在北欧国家中具有典型意义。其重点在于确保提供适合老年人居住的各种住宅,并为在宅养老的老年人提供健全的社区服务。瑞典政府早在1977年开始对住宅做了规定,即使人到了老龄或身体发生障碍时,也能够通过简单的改造,继续居住,否则将不批准住宅的建造。新建住宅的必要条件是:没有高低差,走廊可以通过轮椅,一层至少有一间是卧室等等。类似的标准在丹麦和荷兰等国家也有所采用。
4.日本。日本的老龄对策和实践对我国有较强的借鉴意义。日本政府根据其福利政策,以在宅养老为重点,大力开发供几代人居住的住房,加强社区服务,鼓励亲子家庭互助网络的形成,政府在经济上予以资助。日本政府既注意保护和改善传统的家庭养老环境,又重视住房供应制度对家庭养老环境的影响,在住宅建设和供应方面采取了导向性政策,以鼓励和满足两代人共住互助的选择。另外,日本的“长寿型住宅”也很普及,认为任何人的一生都将经历从幼年——青壮年——老年的生命过程,人往往对自己居住过的地方怀有感情,并不愿意总搬家,因此房屋应能满足人的一生各阶段的要求,特别是要预留年老后所需,如增加扶手、增加门或过道的宽度以便于轮椅通过等潜伏性设计。
5.新加坡。新加坡居民多为华人,政府尊重华人的道德传统,鼓励多代共住以解决老年人养老问题。新加坡实行以强制储蓄模式为特色的社会保障制度,称为公积金制度,对老年人具有较好的社会保障职能。通过各种优惠政策鼓励多代共住或父母与已婚子女近邻居住。开发出多种类型的“多代同堂组屋”,其空间关系基本相同,分为主体房和单房公寓,以起居室连通,两户既分又合,适应两代和谐共处。这种模式延续了亚洲人两代以至多代同堂的文化传统。建屋发展局从1978年起开始实行联合抽签、配屋政策,优先考虑多代人的联合申请,方便已婚子女与年老父母为邻。
6.国内。云阳市对于身体健康状况不佳,不愿入住老年公寓的老人,各级政府出资,请专门的服务人员上门服务。到老人家中料理家务、买菜做饭、洗衣拖地,通常一个服务员负责照料3-5位老人。大连市中山公园街道于2002年6月成立了全省首家社区慈善会。发展会员单位,募集善款,利用筹集资金成立了全国首家社区居家养老院。培训下岗职工成为养护员,对孤寡老人进行“全天制”的生活护理。在新疆,有的社区责成社区保安人员对社区老人的日常生活承担一定职责,社区保洁、绿化人员对老人每周进行一次卫生清理。社区养老的食宿、医疗均由专人负责。这样既节省了资金、节省了人员开支,同时又给社区老人带来了方便。不少社区成立了社区资源服务站,对社区老人进行网络管理。将老人的家庭状况、身体状况、爱好需求进行登记。对老人施以钟点服务、日间照顾、全天看护等服务。社区养老已经在全国各地广泛开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对目前老龄化社会养老问题的解决,给出了一个可行的范式。
四、深入推进社区养老的思考与建议
在2008年的全国“两会”上,推行社区养老已成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关注的热点问题。我们以为,推进社区养老的制度化、产业化、专业化、规范化,是发展社区养老事业的积极探索。
(一)制度化——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全面统筹推进社区养老事业
1.加强政策引导,建立发展资金扶持社区养老托老。我市已实施《关于进一步扶持发展社区服务业的若干意见》,要求建立社区服务业发展资金,各区政府相应安排专项资金,主要用于对社区服务公益性项目的补助和其他项目的扶持及奖励。建议对在社区范围内开展养老、托老等公益性服务的非营利性机构,其用电、用水、用气等与居民用户实行同价,并免收相应配套费,其中燃气配套费按现行收费标准的三分之一收取;免收养老服务机构电话、有线电视(数字电视)、宽带互联网一次性接入费;减半收取养老服务机构通信费(国内固定电话)、视听费、数字电视机顶盒购置费;对社区辖区单位向居民开放的内部设施,其用水按居民价格标准收费,其通讯、网络、有线(数字)电视等收费给予优惠。
2.建立“以家庭服务保障为基础,社区照顾为依托,社会福利供养为补充”的社区养老保障模式。完善政府对养老福利事业的财政投入机制。对不同形式的养老机构给予不同程度、不同方式的财政补贴,还可发行养老保障债券,增加福利彩票收益中用于养老事业的比例等。对生活贫困老人,根据本地区居民最基本的生活需求和经济发展水平确定社会保障标准,完善老年人的救灾救济和紧急救助。加快发展社区老年产业,对社会化的养老机构在用地、贷款和税收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
3.建立社区养老服务体系。各区建立养老服务指导中心,街道建立养老服务中心,社区(村)建立养老服务站点。这些机构为民办非企业,由政府委托组织实施社区养老服务工作。具体的服务工作既可以委托设在社区的非正规就业组织“助老助残岗”,也可以委托专业服务企业来承担服务工作。同时,建好老年人信息库,对有服务需求的老人,在对身体状况、经济状况、家庭成员状况的综合评估基础上,按公平合理原则,分别实施无偿、抵偿或有偿服务。
4.重视关注农村养老。在农村推行五保老人生活补贴制度,重点完善老年人协会创建工作。老年人协会是在村两委领导下,老年人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保护的群众组织,是联系农村老年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做好农村老龄工作的重要力量。通过开展创建规范化老年人协会,维护农村老年人合法权益,活跃农村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
5.制定“住宅无障碍设施规范”。在住宅建设之初,考虑身心障碍的居住者终其一生,在不同的生活阶段均能方便居住于原有住宅而独立自主生活,为今后养老的展开打好基础。而对于已建的住宅,采取各种改善措施,使之更利于老年人居住、生活、娱乐,为社区养老的实施提供便利。
6.建立社区养老服务质量标准和监督评估体系。通过制定服务标准并对从业人员进行培训,提高社区养老服务队伍的专业化水平。建立对社区养老服务质量的监督评估体系,制定社区养老所具备的基本标准和条件,强化社区养老在运营期间的评估监控,不断提高社区养老服务质量。
(二)产业化——建立福利性和公益性服务与市场化相结合的运行机制,加快养老事业产业化进程
社区养老服务的产业化是指社区养老服务工作从行政性经营到市场化经营、从事业化管理到企业化管理、从非经济实体到经济实体、从财政维持到自负盈亏的过程。社区养老是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保障体系的一项重要内容,必须在政府的扶持下纳入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走市场化、产业化道路,逐步形成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积累和自我发展的动力机制。1.加大政府对社区养老的投入。由于目前老龄产业的发展环境还不十分成熟,社区养老产业化水平还比较低,社区养老福利机构还不能完全纳入市场经济轨道中运行,财政收入是一个重要的资金来源,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还需要政府的资金支持。建议调整财政收支结构,增加财政特别是地方财政对社区养老的资金投入,扩大比例,适当增加补贴,为无支付能力的老人提供基本服务保障,并投资兴建示范性老年公寓。对兴建养老服务机构和设施、为老年人提供服务给予相应的政策扶持。
2.鼓励民间资本开办社区养老机构。当前应坚持社会福利社会办的原则,多渠道、多层次地发展老年服务,民间资本投资兴办社区养老就是其中一条重要渠道。社区养老不应只是纯福利型服务,纯福利型养老设施很难吸引私人投资兴办,应形成不同档次的服务标准,包括有偿服务、低偿服务,既能满足收入水平不同的老人的需要,也能吸引私人投资。用户付费也是一项重要的资金来源,收费标准应根据用户的支付能力而定。开发社区老年公寓时应在建筑、设施标准及管理服务内容上分为高、中、低三个不同的档次,以适应不同收入水平的老人的需要。对于民间资本开办老年公寓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如允许投资建造养老服务机构和设施,自主经营、出租或出售,用于老年服务产业;对开发养老服务机构和设施、建设工程中的各项收费减半收取;对用于出租或出售的,酌减企业所得税、营业税等。
3.动员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社区养老。充分运用市场机制,鼓励社会团体、企业单位、各方人士广泛投资,采取社会集资、各方捐助、有奖募捐等多种方式吸纳社会资金,广辟财源。充分发挥慈善机构的作用,像慈善会、红十字会、志愿者协会等组织可以通过社会募集资金资助社区养老,也可适当引进外资,以突破推进社区养老过程中资金严重不足的“瓶颈”,进而逐步形成政府引导和宏观管理、社会中介组织经办运作、社区养老机构自主经营的体制机制。此外,对社区养老服务提供援助的国内外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和个人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和表彰奖励。
(三)专业化——提高全社会对社区养老的重要性和迫切性的认识,加快培训社区养老专业人员和志愿者 老龄工作是一项长期的具有丰富内涵的工作,要把它作为一个专业来研究。
1.加强社区养老的专业化建设。从专业院校选用相应专业(如社区服务与管理、养老服务、家政与社区服务等)的大中专毕业生,充实社区养老助老服务专业工作人员队伍。同时,应分批选送在职工作人员到有关高校或培训机构学习,聘请专家或专业技术人员对从事社区养老服务人员进行岗位培训等,帮助他们提高为老人服务的技能,努力优化为老人服务的业务素质。加强为老人服务的规范化建设,制定老年服务职业资格标准,提高专业工作者队伍的质量和服务水平,为社区养老助老服务的发展提供最基本的人才保障。
2.注重培养具有医疗保健服务能力的专兼职志愿者队伍。培养一批适合社区初级卫生保健工作的全科卫生工作者,为老年人在社区提供初级医疗保健服务。建立“义工”制度,使青年志愿者服务制度化。如韩国规定中学生每年需参加志愿服务不少于40小时,作为升学考核、选拔的一个重要条件;美国对学生服务社区的义工列入必修学分,不达标不发毕业文凭,也不能考大学;日本立法强制将邮政储蓄利息部分的30%提出,设置志愿者活动专项基金,并要求中等学校与地方联建“公益活动委员会”,设立评定手册作为升学就业的考核。
3.加强和完善养老保障信息化建设。对60岁已退休人员的基本养老保障信息实现区街共享,登记建档,尤其对社会孤老、退休孤老、空巢老人、80岁以上高龄老人、不能自理和半自理老人以及经济困难老人进行重点登记。对规划区域的电信电话设施采用虚拟电话通讯设备,使居民小区内部遇急呼叫、购物求助、医疗求助等通话更便捷社区老年服务机构上门服务,开展看护照料、精神慰抚、家务帮助,为老年人居家养老创造有利条件。
(四)规范化——切实加强社区养老的基础设施建设,转变服务理念,提高服务水平
1.健全社区养老基础设施保障。
一是加强社区养老服务所需的场地房舍建设。有关部门、社区和社区养老机构要统一规划,并把它纳入当地政府的总体规划之中。具体实施应组织设计单位、老龄问题专家、有经验的管理服务人员共同研究探讨,提出具体可操作的指导意见。各级主管部门在制定规划、审批住宅建设项目时,要对社区养老作出制度安排。
二是加强社区养老服务所需的医疗卫生设施建设。加强老人医疗卫生工作,切实降低医疗费用,提高医疗质量,破解老年人“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推进城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提高社区康复和服务水平,打造“15分钟生活圈”,做到“小病不出社区、大病确有保障”。建议以区为单位建立老年人健康体检专项资金,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辖区内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每两年体检一次,并建立健康档案;为患有慢性病或行动不方便的老年人设立家庭病房并提供上门服务。建立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健全公共服务体系。扩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面,做大农村合作医疗保险金,提高报销比例,对大病重症患者降低起付标准。开展“爱心护理工程”,为高龄老人提供专业护理和临终关怀服务。
三是加强社区运动锻炼、老年食堂、社区活动中心等基础设施建设。社区不仅要服务于老年人的物质生活,更要致力于丰富老年人的精神世界。建议社区设立老年婚介所,帮助鳏寡孤独的老人求得生活伴侣,互相照顾、互相关心、安度晚年。在社区设立小规模的老年人才市场,使老年人通过人才市场找到发挥余热的场所,继续奉献社会,体现老年价值。这样既可社会发展做出了新的贡献,又满足了老年人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
2.建立完善的社区养老服务网络。
一是加强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网络建设,促进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实现多样化、系列化、专业化、层次化。每个社区要逐步覆盖各种设施,包括集中居住设施(老年公寓、托老所、日间照料中心)、医疗护理设施(社区医疗卫生服务站、老人护理院、老年医院)、文体活动设施(老年活动中心、老年俱乐部、老年大学、老年健身中心)等,满足老人医疗、保健、娱乐、交流、生活照料等各方面的需求,使其由初级阶段的零散型、个体型走向集团化、规模化,并发挥辐射作用,创造品牌效应,从而促进社区养老服务更具专业化特色。
二是实现社区养老的综合服务,形成全方位的服务系列。社区的站点和街道的中心要相辅相成,互成网络,服务内容要逐步覆盖住养、入户、紧急援助、日间照料、保健康复、文体娱乐等多种项目。入户服务的内容要逐步覆盖家务整理、生活照料、送餐服务、陪护服务等方面,并通过入户服务,为老年人建立福利服务档案,为有需求的老年人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
3.探索试行“服务储蓄”。
将所在社区老人分为需要照顾的高龄老人和生活能自理并能帮助别人的低龄老人,在双方自愿的前提下,由社区内健康的低龄老人向生活自理困难老人提供服务,并将已服务时间记录、存档,待提供服务者需要服务时,再由别人为他提供相应的服务。建立“我为人人服务,人人为我服务”的良性循环。在适当时期,可实行弹性退休年龄制度,充分发挥老年人力资源优势。
养生养老社区广告语 篇9
2、想要非凡间的体验?海南美林湖。
3、原来你在这里呀!我的美林湖。
4、众里寻他千百度,恬然逸家美林湖。
5、美林湖——我向往的世外桃源。
6、写满风景和文化的绿色请柬——美林湖。
7、青山绿水美林湖,颐养天年好去处。
8、长在传说中的风景,绣在自然中的画卷。
9、度假养生康居,休闲养老乐享。
10、天生一个桃花源,养生康居美林湖。
11、看得见美林湖,也看得见幸福。
12、原来不是梦,因为是在美林湖。
13、到美林湖养老,风景这边独好。
14、美林湖——健康和幸福的紧紧相随。
15、天下名胜处处览,心中唯有美林湖。
16、休闲度假海南岛,颐养天年美林湖。
17、湖光山色亲情在,健康养生美林湖。
18、美林湖,自然的.恩赐,你“梦中的情人。
19、相约温馨海南,在美林湖等你。
20、洞天福地不羡仙,谈茶论道美林湖。
21、人间天堂大自然,安享晚安美林湖。
22、万水千山总是情,最美不过美林湖。
23、康居醉爱美林湖,颐养山水夕阳红。
24、美林湖——一个休闲的好地方。
25、好山好水好人生,养心养身更养生。
26、天上神仙犯糊涂,人间天堂美林湖。
27、美林湖精彩有约,原生态魅力无限。
28、天然静谧美林湖,颐养天年似神仙。
29、养老海南美林湖,享受南海好风光。
30、养心养身养生处,美山美水美林湖。
31、情系天涯海角,心存美林闲湖。
32、好山好水美林湖,安居康居享清福。
33、美时美景美林湖,见证爱的地方。
34、梦境与现实的完美之地——美林湖。
35、海南美林湖,四季不变的守候。
36、坐享海南枢纽中心,回赠父母晚年舒心。
37、养生雅居美林湖,颐养天年好去处。
38、人生自古谁不老,老就老在美林湖。
39、我和自然有个约会——美林湖。
40、快城市,慢生活,休闲圣地美林湖。
41、美林,美湖,美家——美林湖。
42、老了,老了,享享清福——美林湖。
43、尘世漂泊沧桑尽,俯仰留连一景湖。
44、有湖,有林,有你懂的美——美林湖。
45、有山有水有佳丽,美食美景美林湖。
46、养生当住美林湖,天然氧吧精气足。
47、品山品水康乐居,养生养情美林湖。
48、健康生活没你不行——美林湖。
49、醉美仙境美林湖,养生养老好去处。
50、美林湖,让人越活越年轻的地方。
51、美女养眼,美景养生。
52、美林湖,是我家,人人都爱她。
53、爱湖光,爱林色,爱美美地闲庭信步。
54、夕阳无限美(好),源自美林湖。
55、美林湖,就是自然设计的生活艺术。
56、景绿气爽美林湖,养生养老好去处。
57、至爱父母心礼物,四季如春美林湖。
【正康社区养老院】推荐阅读:
城市社区养老05-10
农村社区养老06-08
保险养老社区10-04
社区居家养老10-28
社区养老问题研究07-24
境外知名养老社区08-29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驿站10-22
社区养老的营销分析06-10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研究05-13
社区养老模式分析论文0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