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基本养老金

2024-07-13

企业基本养老金(精选12篇)

企业基本养老金 篇1

近日, 记者从西藏全区退休人员代表基本养老金调整座谈会上了解到, 今年年初以来, 西藏已经全面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

据了解, 本次调整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的范围为2010年12月31日前已经办理退休手续的企业退休人员, 其中包括纳入西藏自治区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统筹范围的机关、事业单位劳动合同制工人, 以及企业化管理事业单位的退休人员、军队复员干部、随军家属、灵活就业等个体参保人员。

调整方法是对符合条件的人员按照其累计缴费年限, 每满一年二类地区调整3元、三类地区调整3.5元、四类地区调整4元, 不足一年的按一年计算。

在普遍调整办法外, 还针对新中国成立前参加工作的老工人、企业退休军转干部等群体规定了特殊调整办法, 并对对西藏解放和经济社会建设有功的企业退休人员给予了适当政策倾斜。

据了解, 从2005年以来, 西藏已经先后7次调整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水平, 有效保障和改善了广大企业退休人员的生活条件。

企业基本养老金 篇2

去年,全省各级养老保险经办机构以完善垂直管理体制、建立更加便民快捷的服务体系为重点,以促进经办规范化建设为抓手,以信息化建设为支撑,各项工作取得新进展。连续兑现“三不承诺”,全年共为193.42万名企业离退休人员发放基本养老金604.62亿元,顺利完成企业退休人员待遇调整工作,调整后月平均水平达到2447.95元,全年参保人数达到724.05万人,全年征缴基金489.96亿元。

同时,经办服务平台建设取得新进展,实现了自助打印等便民功能,全省参保单位已开通网上平台4.9万户,开通率61.75%。此外,“综合柜员制”改革试点稳步推进,全省试点单位已扩大到45个,群众在一个窗口就可以把所有业务办完,省事省时。在基金管理方面,基金运行安全平稳,全年实地稽核企业3862户,核查在职参保人员132.45万人,查处少缴、漏缴养老保险费1.47亿元。

企业基本养老金 篇3

一、调整范围

调整企业离休人员基本养老金人员范围为:2014年9月30日前已按规定办理离休手续并按月领取基本养老金的企业离休人员,包括符合原自治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关于我区企业中1949年12月11日前参加工作的退休人员基本养老保险待遇问题的通知》(桂劳社字〔2001〕87号)和《关于印发〈贯彻桂劳社字〔2001〕87号文件有关问题的解答〉的通知》(桂劳社养险字〔2001〕35号)规定享受相应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的企业退休人员(以下统称企业离休人员)。

二、调整标准

企业离休人员每月按以下标准增加基本养老金:省部级正职及以上1400元,省部级副职1140元,厅局级正职900元,厅局级副职730元,县处级正职570元,县处级副职480元,乡科级及以下400元。

在按以上标准增加基本养老金的基础上,对1934年9月30日前出生的企业离休人员,每人每月再增加100元;对1934年10月1日至1939年9月30日期间出生的企业离休人员,每人每月再增加60元。

三、经费来源

本次增加企业离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所需资金,从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中列支。

四、组织实施

本次调整企业离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和自治区党委、政府对广大企业离休人员的深切关怀,各地要高度重视,严格按文件规定和要求,认真组织实施,务必于2015年9月底前将调整增加的基本养老金足额发放到企业离休人员手中,确保调整工作不折不扣落实到位,并于2015年10月19日前将调整落实情况以书面形式连同《企业离休人员调整基本养老金情况表》分别报自治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财政厅。工作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请及时向自治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财政厅报告。

浅析企业最低基本养老金标准问题 篇4

一、最低养老金标准问题的提出

国家建立养老保险制度的根本目的就是要从制度上保障每一位老年人在退休后有稳定的、可以预测的、充足的养老金收入, 能够维持其退休生活, 并能够共享社会经济发展成果。就我国当前养老保险制度范围内, 广大退休人员养老金所面临风险而言, 养老金风险的不确定性因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制度因素。

国发[2005]38号文件下发后, 完善了企业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但仍然是“统账结合”下的现收现付制度, 个人账户还未完全做实。以往退休的人员, 在养老金待遇计发方面仍然是“老人老办法, 新人新办法, 中人中办法”, “老人”的养老金计算方法中仍然含有按国发[1978]104号文件规定计算退休金的办法, 即与本人退休前档案工资按比例打折后再加上各项津补贴, 由于“老人”过去档案工资水平非常低, 再加上没有个人账户的积累, 因此, 仍存在部分“老人”的养老金待遇是偏低的, 影响了退休人员的生活;而目前缺乏对低收入的“老人”进行养老金保底制度设计, 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由于历史原因形成的“老人”养老金低收入问题。因此, 客观上需要对新制度进行适当地调整和修改完善, 需要为养老金低收入的“老人”、部分已经退休或即将退休的“中人”进行养老金收入保底设计。

2. 经济因素。

退休人员退休后经济状况不确定因素主要是物价和工资变动所产生的影响。退休人员领取养老金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变化, 基本养老金将面临双重风险危机, 一方面, 若物价上涨而养老金不变, 则将导致养老金的实际购买力下降, 退休人员生活水平的绝对下降。若物价上涨速度过快, 还可能影响到退休人员的生活维持问题;另一方面, 若全社会整体收入水平提高, 但在职人员工资的增长和社会基本生活水平提高过快, 则退休人员的相对生活水平会降低。

3. 政策因素。

由于现行养老保险制度本身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制度设计缺陷, 企事业中多种退休政策同时并存, 导致在一定程度上养老保险政策出现了偏离公平的倾向, 陷入了一些无法解决的政策性矛盾中。例如, 目前的养老保险政策在实际操作中还没能做到排除身份差异, 在享受养老金待遇方面仍按企业、机关事业身份享受待遇的事实, 导致出现了政策性不公平。而对于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低收入的现状, 尚没有能够有精力完全建立有效的政策保护措施, 虽然中央采取积极的措施在全国进行过几次大的养老金调整, 但从总体来说尚未能够从根本上解决养老金高收入者仍高、低收入者仍低的政策性矛盾, 也没有很好地解决养老金收入差距扩大化的客观现实矛盾。

为了探索广大退休人员最低养老金收入保障机制, 各省市也积极出台有关政策, 例如, 2009年1月, 河北省在《关于2009年调整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的通知》 (冀劳社[2009]3号) 中, 尝试了对年龄在70周岁以上的退休人员, 基本养老金标准低于650元的, 补足到650元作为底线。北京、甘肃、云南等地也纷纷实施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的最低标准, 这对于在养老保险制度范围内维护退休人员的基本生活、维护社会的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 各地的探索实践目前仍停留在经验决策上面, 还需要从理论上、制度上、政策上加强对于最低养老金标准这种养老金收入保障制度的探索, 这些成为笔者对本问题研究的原动力。

二、最低养老金标准问题的基本理念

最低养老金标准并不是覆盖所有老年人, 而是对享有养老保险的老人进行基本生活水平保障。它所能够保证的是让所有参保退休人员均可以享受这项基本权利, 所有退休人员在这个标准面前具有的权利是一致的。它要保障退休人员所领取的养老金能够实现适度的“能保障基本生活”的公平, 它是在坚持公平与效率、权利与义务对等的基础上, 对养老保险范围内退休人员采取的一种养老金收入托底保障制度, 以求能够在养老保险制度范围内实现所有退休人员的“适度公平”。

从政治角度来看, 实施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就是通过再分配手段, 调节收入分配, 保障退休人员的基本生活, 解决因不同制度下养老待遇差距引发的新的社会不公平, 从而维护社会公平, 维护社会稳定, 维护国家政权的稳定。最低养老金标准能够缓解当前因养老金水平偏低引发的社会不稳定, 它能够充分体现出政府在对退休群体养老金收入保障的责任, 能够充分体现出政府对养老金水平进行调控手段的强制性, 保障退休人员在退休后的收入能维持最低限度的基本生活, 实现养老保险范围退休人员在待遇水平上“适度公平”, 从而在养老保险制度层面上起到维护社会公平的作用。

从社会角度来看, 社会有向困难的社会成员提供帮助的责任, 现代养老保险体系应保障退休职工的基本生活水平。目前我国养老保险制度尚未能实现广覆盖, 大多数养老金收入偏低的退休人员生活在中西部省份。城市养老金低收入的退休人员生活严峻, 如果不对他们的养老金进行适度的公平保障, 那么退休老年人的生活水平与社会平均水平的差异会越来越大, 就容易引发老年群体的不满。确立最低养老金标准, 既是保障退休人员基本生活水平的需要, 又是社会安定和家庭和谐的需要。

建立最低养老金标准, 实行养老金收入保障制度, 相对于每个养老保险制度范围以内的所有退休人员而言, 就是要使他们在这道保障底线面前所应有的权利具有一致性, 也就是要使退休老人养老金收入上能够实现“底线公平”。

三、最低养老金标准制度设计的核心概念

保障退休人员的“基本生活需要”是进行最低养老金标准制度设计的思维逻辑原点。所谓退休人员“基本生活”其涵义除了维持纯生理上的需要之外, 还包含了另外两层意思:一是保障退休者能够达到社会基本的生活水平, 退休人员基本生活水平的内容要与一定的物质文明水平相适应;二是保证和维持退休人员退休前的基本生活水平, 要与当地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相适应, 保证退休人员在一定程度上分享社会发展成果。所以, 这两个层次的意思与养老保险密切关联, 在一定的条件下, 养老保险制度实现的是一种特殊的“按需分配”, 这个“需”字只能理解为“基本生活需要”, 而不能理解为退休人员个体之间的对养老金水平的多元化期望。2005年国务院《关于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中强调, 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主要任务是:“确保基本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 保障离退休人员基本生活……”因此, 确立最低养老金标准, 必须明确“基本生活”这个核心概念的定性结论, 这直接影响到对最低养老金标准的制度设计和政策测算的定量分析。

四、最低养老金标准制度设计的基本原则

退休人员最低养老金标准指的是维持退休人员自身最低生活水平的经济收入标准, 还是维持退休人员及其抚养亲属最低生活水平?或者是维持退休人员自己最基本生存水平?问题争论的焦点集中在两点:一是保障的对象除了退休人员本人是否还应包括其无经济收入来源的亲属?二是保障水平是维持退休人员的最低生活水平还是基本生活水平?

这两个问题的答案, 就是最低养老金标准制度设计的基本原则。我们可以先从两个方面加深对最低养老金标准的理解:

一方面, 最低养老金标准是相对概念, 而非绝对概念。因为在不同的社会, 同一社会的不同发展阶段, 其基本生活的标准是不一样的, 各个退休老年群体对最低养老金标准的认识也是不一样的, 其原因就在于退休老年人对于经济利益期望的个体性差异。但是, 有一点是明确的, 随着社会经济的进步和发展, 这个标准不是固定的, 而是随着经济发展程度经常作相应的调整的, 因而对退休人员最低养老金标准的把握应是动态的, 而不是静止的。

另一方面, 最低养老金标准是经济上的概念, 而非文化上的概念。物质生活与文化生活之间存在着某种必然的联系, 退休人员若处于最低生活保障线以下, 在文化生活方面必定会表露出缺陷性。退休人员虽然是在一定物质和文化环境下生活, 但最低养老金标准是一个用现金来测算收入的经济标准, 不反映其文化生活状态。这个标准只是在经济上要求能够维持退休人员的基本生活, 并且随着当地的经济发展作相应的调整。因此, 它只反映退休人员经济收入保障程度, 不反映退休人员的生活质量。

因此, 最低养老金标准, 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和贫困线一样的最低社会保障, 它是在养老保险制度内就政府的责任而言所确立的一个必须承担的责任水平, 它不是指维持退休人员最低的基本生存条件或水平, 而是指维持退休人员本人基本生活水平。这个水平高于最低生活保障, 若将保障基本生活与最低生活保障划等号, 那就等于一方面否定了退休老人过去为社会所做的贡献, 另一方面就把属于对一般老人的社会救济和属于对退休老人的社会保险混为一谈了。因此, 最低养老金标准是在合理确定养老金替代率的基础上研究确定的, 不同于社会救济或最低生活保障。

摘要:文章以保障企业退休人员基本生活水平为根本, 沿着理念—制度—政策的研究路径, 结合企业实际, 提出建立最低基本养老金标准的初步构想。旨在建立起一种能够规避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下降风险, 保障退休人员基本生活水平, 缩小企业与机关事业单位养老金待遇差距, 减少矛盾, 促进社会公平, 逐步实现共建共享, 促进社会安定与和谐的养老金收入保障机制。

深圳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情况 篇5

据悉,随着退休人员的增多,2014年我市平均36名职工养1名退休人员,抚养比为36∶1,而2013年这个数据为38∶1。年末社保基金结余超3千亿,其中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结余最多,有400亿元用于委托运营。

养老保险实际月平均缴费工资仅为2842元

截至2014年,全市参加基本养老保险791.80万人。通告披露了深圳市2014年社保各险种缴费基数上下限、缴费比例。根据规定,2014年全市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缴费“上限”为上年社平工资的300%(1-6月14754元,7-12月15654元),“下限”为当月最低工资(1-2月1600元,3-12月1808元),然而全市的实际月平均缴费工资仅仅为2842元。

此外,城镇职工统账结合医疗(基本医疗一档)保险缴费上限为上年社平工资的300%,缴费下限为上年社平工资的60%,实际月平均缴费工资4501元。工伤保险全年实际月平均缴费工资2658元。生育医疗保险实际月平均缴费工资4823元。

养老保险基金滚存结余最多

据披露,2014年全市各项社保基金收入共计872.061亿元、支出共计292.142亿元,当期结余579.919亿元。至年末基金滚存结余共计3013.877亿元。

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年末滚存结余最多,达到2257.321亿元;其次是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年末滚存结余451.936亿元;第三是失业保险基金,滚存结余118.445亿元。

平均36名职工养1名退休人员

截至2014年末,全市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离退休人员为23.18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17万人,抚养比为36∶1,而在2013年抚养比为38∶1。2014年1月1日起调整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基本养老金人均增加302元,调整后全市企业退休人员月人均基本养老金达3459元。

企业基本养老金 篇6

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关于2013年调整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的通知》(人社部发[2013]3号)精神,经省人民政府同意,决定从2013年1月1日起,调整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现就我省2013年调整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参加调整的人员范围和调整时间

我省2012年12月31日前已按规定办理退休手续并按月领取基本养老金的企业退休人员。调整时间从2013年1月1日起执行。

二、调整办法和标准

按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和缴费年限(含视同缴费年限)实行普遍调整,在普遍调整的基础上,再对具有高级职称的退休科技人员、年满70周岁以上的高龄人员实行特殊调整(详见附表)。调整基本养老金中有关问题,按以下规定办理:

1.按基本养老金水平调整时,按各档对应的调整额增加基本养老金。其中,调整后上一档的基本养老金低于下一档基本养老金调整后上限的,按下一档基本养老金调整后的上限确定。

2.按缴费年限调整时,缴费年限15年以下(含15年)的每人每月增加30元;缴费年限超过15年的人员,按每满一年增加2元调整,累计缴费年限尾数不足一年的按一年计算。

3.在普遍调整基础上,对符合特殊调整范围的退休人员,再按特殊调整标准调整。

4.按高级职称调整基本养老金的范围,是指退休前按规定获得正高和副高(含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批准的高级技师)资格,并被单位按规定聘用为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人员。其中,对2000年12月3I目前退休的具有高级职称的企业科技人员再适当增加倾斜力度。

5.按高龄调整基本养老金,高龄计算的截止时间为2012年12月31日(按照办理退休手续时确定的出生年月为准)。

6.上述第4、5项特殊调整可合并累加。

三、按照省政府办公厅赣府厅发[2010]29号、赣府厅发[2011]37号、38号文件有关规定,选择一次性缴费32500元至10000元参保的超过退休年龄人员不参加本《通知》第二条规定调整,其调整基本养老金标准按全省城镇企业月人均调整水平扣除中央财政月人均调待补助标准后的60%加上中央财政月人均调待补助标准执行,即每人每月127元的标准增加基本养老金。

四、按照本通知规定增加基本养老金所需资金,凡参加了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从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中支付。此次调整基本养老金,中央财政通过专项转移支付予以适当补助,不足部分由当地基本养老保险基金解决,基金支付仍不足的,由当地政府通过加强扩面征缴和调整财政支出结构解决。未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按原资金渠道解决。

五、调整基本养老金的审批程序:原则上由单位申报,主管部门汇总,经参保地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审核,报同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财政部门备案后执行。具备条件的地方可直接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在养老保险数据库中增加,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财政部门要加强监督指导。

六、对基本养老金偏低的企业退休军转干部,有关政策仍按赣府厅发[2008]11号文件的原则执行。

七、按照原省劳动保障厅、省财政厅、省农垦办、省外事侨务办公室《关于江西省农垦企业职工参加基本养老保险有关问题的通知》(赣劳社养[2003]55号)规定参保的国有农垦企业退休人员按本《通知》规定调整。

八、调整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广大退休人员的亲切关怀。各地、各部门应高度重视,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实施,尽快将调增后的基本养老金发放到位。执行中的具体问题,由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负责解释。

江西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江西省财政厅

2013年4月20日

企业基本养老金 篇7

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的逐步推进,基本养老金和企业年金作为中国企业职工养老保障两大支柱,其替代率问题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学术界关注。国内学者大多从两个角度来研究中国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替代率:一是从参与者微观养老保障需求的角度进行分析。邓大松和李琳(2008)、林东海和丁煜(2007)在比较新旧养老保险政策后得出,随着养老保险基金投资回报率的提高,个人账户激励效果显著。柳清瑞(2005)比较了中国与国际基本养老金替代率平均水平,认为中国基本养老保险替代率应保持在40%~60%之间较为合适。也有学者对基本养老金作了精算评价(王晓军,2002)。二是从一般均衡角度以宏观经济的整体视野出发来进行研究,杨再贵(2008)利用OLG模型分析了最优社会统筹养老金替代率的影响因素,并且提出基础养老金替代率应随人口增长率下降而适当调低。上述研究方法各异,但得出的结论却较为一致:即应适当降低基础养老金替代率。同时我们发现,前述研究均未明确提出基础养老金替代率下降的标准,即使提到了养老保险基金投资收益率的重要性,也未对收益率变化所带来的影响作更深入的定性和定量研究。

另外,学界也日益关注养老保障另一大支柱———企业年金在工资替代率方面的问题,但大多讨论企业年金自身的替代率。关红霞(2008)、刘昌平(2005)分析了影响企业年金工资替代率的相关因素及其影响程度;张思锋、孙博和雍岚(2007)讨论了企业年金替代率的性别差异。至于基本养老金与企业年金的关系,目前只有郑婉仪和陈秉正(2003)单方面地探讨企业年金对基本养老金替代率的影响,鲜有学者把基本养老金与企业年金结合起来进行对比研究,结合相应的标准来分析两种模式的差异,并以此为依据,对现行养老保险政策进行考量。

二、研究的基本思路与模型设计

(一)基本思路

中国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包括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两个部分。除法律强制性之外,基础养老金具有社会公平性的特点,其支付标准是以当地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和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的平均值为基础,因此必然发生资金由高收入者向低收入者转移的结果,从而产生收入再分配效应;基础养老金还具有风险分担性,参与人一旦死亡,统筹账户的资金不能被继承,因此资金会由非长寿者向长寿者转移,从而具有了风险分担的保险机制。而个人账户由于具有可继承性,不具备社会公平性和风险分担性的特点。

企业年金在中国又被称为“补充养老保险”。2000年国务院《关于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的试点方案》(国发[2000]42号)确定了中国企业年金实行基金完全积累制,采用个人账户方式进行管理。DC型企业年金由企业和个人共同缴费,根据确定性缴费方案,通过精算计算方法而得到其在退休时的终值,然后一次性或分期支付给参与者,并且该类型企业年金具有可继承性。因此,DC型企业年金不具备社会公平和风险分担的特点。

基于基本养老金和企业年金特点的分析,可以看出:

1.因基础养老金存在高收入者向低收入者的资金转移的情况,对具有平均收入以上的参与者来说,如果在相同缴费率和累积收益率的条件下,参与者领取的通过精算之后得到的基本养老金数额将低于领取的DC型企业年金的数额。

2.由于基础养老金存在非长寿者向长寿者资金转移的特点,在相同缴费率和累积收益率假定下,对活到退休年龄的领取人而言,基本养老金的累积精算值要大于企业年金。因此,对于相对长寿参与者,参加基本养老显然更为合适。

3.基础养老金参与者的领取额度相对稳定,而企业年金的累积值受收益率影响而波动较大。

因此,基本养老金与企业年金对参与人的经济影响结果并不确定。另外,当提高退休年龄时,个人账户和基础养老金的累积额都会增加、领取年限同时降低,由于收入再分配效应和风险分担效应的存在,两者对替代率的影响结果差异也不确定。因此,不考虑相关条件的变化,只是简单地增加或减少基础养老金的份额将会影响企业职工退休工资替代率水平,从而制约养老保险政策实施的效果。

下面我们将通过建立精算模型来检验这一思路并探讨相应的政策启示。

(二)模型设定

假定基础养老金与DC型企业年金的缴费率均为工资的c倍,工资增长率为g,年金收益率为r,存款利率为i,退休年龄为α岁,两种类型的参与者都能活到退休年龄。到退休时,如果按照DC型企业年金的方式,其缴纳款项的累计额S(1)为:

其中,ASx+h表示参与人在x+h岁时的薪水。

基础养老金的领取以当地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和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的平均值为基数,缴费每满1年发给1%(2)。对于基础养老金来说,其缴费工资在退休时的积累值为:

在α岁之后的时刻t的指数化平均工资为:

假定参与者x+h岁时在岗职工的平均工资为AS′x+h,领取比例为d=[α-(x+h)]*1%,参与者的极限年龄为ω,那么参与者可以领取的基础养老金在退休时的现值L为:

其中,pα表示参与人在α岁之后活到α+t岁的概率。

因此,基础养老金替代率为:

个人账户月领取标准为储存额除以计发月数,计发月数根据职工退休时城镇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本人退休年龄、利息等因素确定,因此,个人账户替代率为:

其中,W为退休时城镇人口平均预期寿命,这里取W=75.67(3)。

若DC型企业年金的领取方式与个人账户相同,则其替代率为:

(三)模型参数设置

1.加入计划年龄x+h=18。按照劳动保障部社会保险研究所“中国养老社会保险基金测算与管理”课题组对北京、上海、大连、成都和西安等5个城市抽样调查数据显示,参保职工就业年龄为16岁,但其对2001-2050年中国城镇在职职工平均就业年龄的预测,2001年平均就业年龄为16岁,2005年平均就业年龄为17岁,2010年以后平均就业年龄为18岁(劳动保障部法制司,社会保险研究所,博时基金管理有限公司,2001年),本文取较大值18岁。

2.平均退休年龄α=55岁。中国法定退休年龄规定是男60岁,女干部55岁,女工人50岁,特殊工种职工可以提前5年退休,本文取中间值55岁。

3.极限年龄ω[中国寿险业经验生命表(1990-1993年)(混合表)]。

4.市场实际利率i=4%(劳动保障部法制司、社会保险研究所、博时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中国养老社会保险基金测算与管理》第209页,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5.年金收益率r=8%,4%。相关的研究表明,企业年金缴费率、基金投资收益率和退休年龄对企业年金工资替代率的影响比较大(刘昌平,2005)。本文是基于缴费确定型企业年金与基本养老金的比较,其退休年龄相同,并假定两者缴费率相同。为便于比较,这里设定两个年金收益率:首先,考虑到中国经济近年来一直保持在8%以上的增长率,由收益与产出的同步性,因此本文考虑将年金收益率参数之一设定为8%;其次,考虑到市场波动以及整体经济状况的变化,本文将此参数之二设置为与市场实际利率相同。

6.工资增长率g=5.6%(郑婉仪,陈秉正,2003)。

7.目前,中国基础养老金部分的缴费率为20%(朱青,2002),领取额为当地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和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的平均值为基数,缴费每满1年发1%,因此,这里假定c=20%,d=[55-(x+h)]×1%=[55-18]×1%=37%。

8.生存概率。本文模型采用《中国人寿保险业经验生命表(男女混合表)(1990-1993年)》(4)中给出的生存概率。

三、实证结果分析

(一)基础养老金和DC型企业年金对计划参与人的经济影响差异

为方便计算,假定缴费率相同且AS′x+h=ASx+h=AS18,即假定参与人的起始薪水等于社会平均水平,并将表1中各参数分别代入(1)、(2)式中,得到:

当r=0.08时:S1=81.141015×AS18,L1=45.4679235×AS18;

当r=0.04时:S2=40.5076623×AS18,L2=45.4679235×AS18;

显然,由L1=L2可以看出,基础养老金在参与人退休时的现值与缴费累积收益率没有直接关系,而S1≠S2表明DC型企业年金参与者在退休时的缴费累积值与年金收益率关系密切。并且,当r=0.08时,S1<L1,当r=0.04时,S2<L2,表明基础养老金在参与人退休时的现值并不必然大于或小于DC型企业年金参与者在退休时的缴费累积值,它主要取决于收益率的大小。因此,从精算角度看,两者并无优劣之分。在其它条件相同且年金收益率较高时,其基金累积效应大于基础养老金的收入再分配效应与风险分担效应之和,因而累积至退休的金额大于基础养老金参与者得到的累积值;当年金收益率较低时,其基金累积效应小于基础养老金的收入再分配效应与风险分担效应之和。

当r=0.08时,S>L,表明在相同的缴费率条件下,DC型企业年金在退休时的积累值大于基础养老金领取额在退休时的现值,此时DC型企业年金对于个人的经济激励要优于基础养老金。事实上,上面公式只是针对具有平均收入水平的单个个体进行分析。显然,在缴费率既定的情况下,收入越高在退休时的积累值越大,因而上述结论对平均收入以上的那部分参与者是适用的。

对具有平均收入以下的参与者,设其收入为社会平均收入的k倍,即令ASx+h=k×AS′x+h,这里计算临界情况,使得S=L,利用上述参数计算可得:k=0.52053,只要k>0.52053,均有S>L。若中国最低工资标准遵循“国际上一般月最低工资标准相当于月平均工资的40%~60%”(5)的惯例,当最低工资大于社会平均收入水平的0.52053倍时,对所有参与者来说,DC型企业年金参与者会比基础养老金参与者得到更多好处。此时,可将基础养老金全部采取企业年金的操作方式,当然,对个人账户的分析同样适用。因此,当r1=0.08时,中国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采取企业年金方式较优。

当r=0.04时,S<L,表明在相同的缴费率条件下,DC型企业年金在退休时的积累值小于基础养老金领取额在退休时的现值,此时基础养老金对于个人的经济激励要优于DC型企业年金。显然,在缴费率既定的条件下,收入越高在退休时的积累值越大,因此,亦存在临界值k使得S=L。令ASx+h=k×AS′x+h,可解得k=1.147。故当起始薪水在平均收入水平的1.147倍之上时,参与者采用企业年金方式更优,在此水平之下者,采用基础养老金方式更好。因此,基于社会公平原则和微观激励原则出发,我们应在基础养老金、个人账户与DC型企业年金之间制定一个与之相适应的比例,以达到社会最优和个人激励最优的目的,对此比例的确定,将另撰文论证。

(二)中国基本养老保险与企业年金组合的政策选择

中国2005年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国发[2005]38号)规定,退休时的基础养老金月标准以当地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和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的平均值为基数,缴费每满1年发给1%。个人账户养老金缴费率为8%,月领取标准为个人账户储存额除以计发月数,计发月数根据职工退休时城镇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本人退休年龄、利息等因素确定。分别将表1中的参数设定值代入(3)、(4)式,可得d′=21.72%,d″=11.024%。因此,基础养老金替代率与个人账户替代率之和为32.744%,即为本文参数假定下中国基本养老金的替代率政策目标。目前全国基本养老保险的实际平均替代率为72.5%,有的地方甚至高达120%以上(邓大松,刘昌平,2004)。假定要保持目前基本养老保险的实际平均替代率水平不变,则存在39.756%的替代率水平缺口。为弥补这一差额,根据本文建立的精算模型,我们讨论不同的政策选择,并作出相应的政策评介。

1. 其他条件不变,增加缴费率。

(1)增加的部分以DC型企业年金方式运作:将d′″=39.756%代入(5)式,若r=0.08,可得c=14.4%;若r=0.04,可得c=28.85%。若加上现在28%的基本养老金缴费率水平,则需要的总缴费率分别为42.4%,56.85%。显然,总缴费率过高将阻碍企业年金的发展进而降低总替代率,最终降低参与者退休生活水平。(2)增加的部分以基本养老金个人账户的方式运作:此时等同于DC型企业年金方式下r=0.04时的情形,需要的总缴费率为56.85%,引起的后果与上述分析相同。(3)增加的部分以基础养老金方式运作:由公式(3)可知,d′与缴费率不存在相关关系,亦即在基础养老金领取政策不变时,无论缴费率提高多少,基础养老金替代率都不会变化。

2. 缴费率水平不变,由国家财政负担。

按照替代率与缴费率之间的比例进行计算,要弥补39.756%的替代率水平缺口,在每个参与者缴费的同时,国家财政要同时为其缴纳其工资水平的33.996%。2007年全国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为24 932元(6),在城镇单位就业人员中,在岗职工11 427万人(7),按此水平,国家财政须为此负担9 685.39亿元,相当于2007年全国财政收入51 321.78亿元(8)的18.9%。且随着中国老龄化程度的加剧,国家财政负担将更沉重。

上述讨论可以明确,为维持中国基本养老保险目前实际平均替代率72.5%的水平,不论是增加缴费率、还是由国家财政负担其与32.744%的基本养老金的替代率政策目标之间的缺口,都不是理想的政策选择。

3. 缴费率水平不变,基本养老金全部采用DC型企业年金方式运作。

由本文模型中(3)式可知,在中国目前基础养老金政策下,参与者起始薪水越低获得的替代率水平越高,起始薪水越高获得的替代率水平越低。因此,当经济增长率水平和市场收益率较低而导致缴费基金累积收益率较低时,基础养老金对收入水平较低的人群具有较强吸引力,此时政策倾向应侧重于收入再分配的社会公平原则,针对不同收入群体制定差异化的替代率和缴费率水平,从而减轻财政负担(米红和邱晓蕾,2005);当经济增长率水平和市场收益率较高、基金累积收益率因而也较高时,企业年金对所有参与者更有吸引力,政策倾向就应侧重于效率原则,将基本养老金运作方式全部采用企业年金方法,将达到降低缴费率或提高替代率的最优效果。我们认为,若缴费率水平不变,基本养老金可全部采用DC型企业年金方式运作以弥补替代率缺口。

下面,我们来测算r=0.08时,实现中国替代率政策目标所需的缴费率水平。相关参数与本文设置一致。另外,假定基本养老金的缴费额在退休时积累值按照DC型企业年金的操作标准。将文中所设参数分别代入(1)、(2)、(5)式中,得到如表2的结果。计算表明,若按照DC型企业年金的运作方式,要达到32.744%的替代率目标,只需要15.02%的缴费率水平,比28%的缴费率目标降低了12.98%。因此,我们认为,在替代率目标不变的前提下,可考虑降低缴费率水平,从而有效减轻参与者的缴费负担。

单位:%

按照相同假设,我们可计算实现缴费率目标以后,能够达到的替代率水平。结果(见表3)显示,在28%的缴费率水平下,可达到77.304%的替代率水平,比32.744%的目标替代率水平高出44.56%。因此,我们认为,在缴费率目标不变的前提下,可考虑使用企业年金的运作方式来管理基本养老金,获得更高的替代率水平,以提高退休者的生活水平。

单位:%

需要注意的是:在缴费率不变的情况下,若基本养老金全部采用企业年金的方式,则可达到77.304%的水平,高于目前全国基本养老保险72.5%实际平均替代率水平,若要达到32.744%的替代率目标,只需要15.02%的缴费率水平,大大低于目前的缴费率水平;但是,采用企业年金方式并非一定优于基本养老金方式,因此,采用何种方式以及在何种情况下采用何种比例,依赖于收益率的高低。

4. 缴费率水平不变,提高退休年龄。

除了缴费率和收益率之外,退休年龄也是影响替代率的重要参数。由于全部采用企业年金的方式即可达到目前的替代率水平,因此,这里不考虑此情形;当r=0.04时,若退休年龄提高5年,则可计算得到基本养老金替代率为39.862%,其中基础养老金替代率为23.9119%,个人账户替代率为15.9501%;若退休年龄提高10年,则得到基本养老金替代率为52.945%,基础养老金替代率为26.0955%,个人账户替代率为26.849%。

可以看出,退休年龄提高时,个人账户替代率上升比基础养老金替代率更快,因此,可考虑降低基础养老金份额。假定基础养老金所占比例为0,则当退休年龄推迟5或10年时,替代率分别为55.825%,93.9715%。这表明,当提高退休年龄时,即使基金收益率较低,个人账户对替代率的提升也有显著影响。

四、结论

本文运用经济学和精算学原理,比较分析了DC型企业年金和基本养老金对计划参与者的经济影响。在此基础上,通过建立相应的精算模型,计算它们在参与者退休时的积累值和现值,并利用模型对我国基本养老金政策状况进行实证考察,提出了相关可供选择的政策建议。通过本文分析,我们认为:

1.若退休年龄保持在本文假设水平上不变,则DC型企业年金与基本养老金对参与者的经济激励主要取决于缴费基金累积收益率。若收益率较高,则采取企业年金方式较优,参与者能够在目前替代率水平下获得更低的缴费率水平,或者在目前的缴费率水平下获得更高的替代率水平;若收益率较低,基础养老金对收入水平较低的人群具有吸引力,这时的政策倾向应侧重于收入再分配的社会公平原则,针对不同收入群体制定差异化的替代率和缴费率水平。本文假定收益率与中国经济增长率或市场实际利率相同,均取决于中国宏观经济发展状况,因此,国家应充分考虑经济增长水平和市场状况制定适宜的养老金政策。

2.本文参数假定下,中国基本养老金的替代率政策目标为32.744%,要达到目前实际平均替代率72.5%的水平,提高缴费率水平和由财政负担都不是理想的政策选择。因此,当收益率较高时,基本养老金全部采取企业年金的运作方式,可以达到并超过此水平。但是,收益率是波动的,一旦收益率达不到特定标准,采取企业年金方式运作也不能达到目的,这时可考虑提高退休年龄来提高替代率水平。当提高退休年龄时,个人账户优势明显,此时降低基础养老金份额是合适的选择。

企业基本养老金 篇8

一、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和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的概述

养老保险即社会基本养老保险, 是组成社会保障制度的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养老保险制度是在法律法规的保障下, 使已到达法定的解除劳动义务的年龄或者丧失劳动力而退离劳动岗位的劳动者在离、退休后的基本生活能得到保障的社会保险制度。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组成有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基本养老保险 (国家基本养老保险) , 第二部分为企业补充养老保险, 第三部分为个人储蓄养老保险, 最后一部分为商业养老保险。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分属于基本养老保险, 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的实施对保证劳动力的再生产有促进的作用, 使我国建立覆盖全体城乡居民的养老保险制度的目标能够提前实现, 有利于拉近城乡的差距、缓和我国养老压力。企业职工养老保险为企业的离退休员工提供了基本保障, 也为养老压力的缓解作出贡献。因此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和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的目标是一致的。

二、有效衔接城乡居民和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的重要意义

我国城镇化的进程不断加快, 城乡一体化、 统筹发展是城镇化的基本原则, 因此城乡经济的二元化体系会逐渐消失。企业员工在企业缴纳养老保险后会因各种原因离开原来的劳动岗位, 企业职工就变为了城乡居民身份, 或者城乡居民在缴纳了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后又被企业招聘变为职工身份, 其达到法定的退休年龄时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和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势必有一个衔接即对接的过程。而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 我国的养老保障问题十分的严峻, 各项养老保险制度的顺利实施对解决我国的养老问题十分的关键。因此两者的有效衔接对离退休居民的晚年基本生活保障有很重要的意义。

三、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和企业职工养老保险有效衔接的措施

(一) 完善养老保险相关制度

养老保险制度为缓和养老压力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但是在运行过程中也存着很多问题, 各项相关的制度有待完善[3] 。 如企业职工养老保险运行中的问题有: 部分有养老需求的职工因各种原因中断或不够最低缴费年限, 没有获得切实的保障。 在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运行中存在的问题有: 城乡居民对这项制度缺乏了解、 符合参保条件的有养老需求的城乡居民不知道相关的办理手续, 保障水平没有起到基本生活需求保障作用、保障水平较低等。这些制度运行存在的问题不仅阻碍了养老保险制度的健全发展, 也影响了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两者之间的有效衔接, 因此需要不断完善养老保险的相关制度。

一是, 各级政府要充分重视并加大养老保险的宣传力度, 使广大的城乡居民、企业职工等对相关的保险制度有具体的了解, 既提高群众的参保积极性, 也能对参保过程中的流程、问题作出正确的咨询和投诉处理等。 二是加大财政投入力度, 建立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保障制度, 真正发挥养老保险的作用。三要制定各项养老保险制度的转移衔接办法, 明确参保者的累计缴费年限与所得待遇, 使制度间的衔接更加顺利。

(二) 减少体制造成的衔接障碍

在两种制度的衔接过程中, 由于制度本身的相关规定会受到户籍制度、社会福利制度等其他相关制度的限制而影响衔接。 比如农民工的工作变动较频繁、人员流动性大, 虽然已出台相关的政策规定了参加企业养老保险的所有人员包括农民工在内, 可以在跨省就业时同时转移养老保险关系, 但是在实际的运行和相关的细则上依然设置了户籍壁垒;还有对退休地以户籍地为界限的规定也对养老保险关系的转接有很大的难度。但是户籍制度具有身份证明、信息、资源分配以及社会控制等多种重要的功能, 不可能完全消除户籍制度。因此减少体制造成的衔接障碍要从降低户籍门槛、以及其他相关制度对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和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的衔接的限制去考虑。比如要结合国情和民情, 在两种制度的衔接过程中有所淡化户籍意识, 对户籍制度、福利制度等相关制度作出相应的调整的改革, 从而减少体制造成的衔接障碍, 促进两种制度的有效衔接。

(三) 协调统一养老保险系统机构

两种保险制度的衔接会经过一系列的流程, 且不同的流程会由不同的部门机构协助完成, 但是在实际的衔接过程中, 有关的部门机构太过分散且职责不明, 相互间缺乏沟通联系和合作, 从而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和衔接流程的复杂性, 对两种制度的衔接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因此要使两者衔接的流程明朗化、顺利化, 需要各养老保险机构做到统一协调, 科学合理配置社会资源。 首先各机构要保持相互联系, 这样有利于相关部门发现在衔接工作中的问题进而采取相应措施, 加强联系还能使各部门更加了解工作的相关进度, 减少不必要的重复工作, 浪费时间和人力。 二是各机构相关部门的职责要做到规划清晰, 每个部门要明确了解本部门的具体职责, 避免在工作过程中由于职责不明出现责任推卸的情况, 增加衔接工作的曲折性。 四是各部门要规范制度的衔接流程。相关机构要对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和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的缴费年限和金额要正确计算, 将企业职工养老金算清统一划入参保人的个人指定账户进行转接, 之后由参保人持身份证、户口簿等有效证件进行转接申请并经养老保险机构进行审核, 做好相关记录的登记和协议的签订, 完成转接工作。

四、结语

养老保险是由国家通过立法强制征集社会保险费作养老基金, 待劳动者离、退休后对其支付退休金, 使退休劳动者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的社会保障制度。我国面临着人口老龄化加快的严峻问题, 养老压力十分巨大。企业职工退休离岗后成为普通的城乡居民, 这时需要作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和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的衔接工作, 两者的有效衔接对缓和我国养老压力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完善养老保险相关制度、减少体制造成的衔接障碍、协调统一养老保险系统机构等几个措施可以促进两种制度的有效衔接, 促进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娟.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的有效衔接[J].商, 2014 (08) .

[2]再奴尔·买买提.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的有效衔接[J].现代商业, 2015 (06) .

[3]邹涛.如何完善城乡社会养老保险体系[J].山东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 2013 (01) .

企业基本养老金 篇9

首先, 在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关系的转移过程中, 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 一是进行转移的程序和手段还比较落后, 没有跟上我国实际的需求, 另外每个地方进行转移工作的程序和操作步骤不太一致, 还有省级统筹的大制度, 导致跨省转移的对接工作产生了困难。从目前的情况来看, 我国在基本养老保险的信息管理方面还存在一定的不足, 系统没有采取全国联网的方式来进行全国范围内的信息流通, 这导致了在进行养老保险关系转移的过程中经常是依靠人工的操作和电话的沟通, 这无疑影响了转移工作的效率, 并且还容易造成信息的丢失。由于转移的操作不统一而且各省还不尽相同, 这样在进行转移手续的过程中往往不能满足实际的需要。

其次, 就目前基本养老保险的工作情况来看, 因实行省级统筹国家不能在全国范围内监控职工的重复参保问题。在养老保险关系的转移过程中, 往往存在跨省调动人员重复缴费的问题。这一情况在企业中表现的也特别明显, 尤其是省属行业, 职工跨省流动的较频繁。如果企业职工从一个企业调到另一个省份的企业时, 在接续基本养老保险关系时往往会遇到这些困难, 给企业职工和单位造成了不便。

再次, 在实际进行养老保险关系的转移工作时, 企业职工往往会遇到制度和政策上的障碍。根据人社部发[2009]187号文件有关的规定, 缴纳基本养老保险的企业职工如果在不同的地区缴纳养老金, 当其到达退休年龄的时候, 基本养老保险的待遇的计发要在满足相关的条件。这一政策对于企业职工来说是有利的和便利的。但是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 情况去不是如此。尤其是当他们跨省进行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的时候, 这个问题尤其突出。

二、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问题的分析

首先, 目前企业职工进行养老保险关系转移中容易产生困难的原因之一是我国的统账制度没有得到完善。我国目前实施的是养老保险的统账结合的模式, 具体来说就是企业职工个人拥有自己的个人账户, 但是统筹账户里面的资金属于全体的参保人员。因此, 当企业职工进行基本养老保险关系的转移的时候, 企业职工虽然能够带走本人的个人账户和部分统筹基金。所以, 这个情况就形成了养老保险关系转移的壁垒, 造成了跨省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工作的掣肘。各省也因统筹压力大, 造成了接近退休年龄人员基本养老保险转移的困难。

其次, 目前我国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在统筹方面还处于较低的层次, 没有形成统一的规范。这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一是基本养老保险的全国统筹还没有实现。二是在关系转移的工作中没有科学有效地管理, 信息交流不畅。从实际的养老保险工作中来看, 全国各地的养老保险部门在信息化建设的水平方面有很大的差异性, 各省的转移操作办法都不尽相同, 企业职工申请关系转移之后养老保险的部门容易产生推诿和搭配不当的问题。

再次, 我国目前的财政体制容易造成转移工作的困难。从本质上来说, 基本养老保险是企业职工缴纳养老保险费后享受养老保险的权益。而如果从表面上来看的话, 在进行基本养老保险关系的转移过程中, 是资金和信息在进行转移。这是错误的看法。基本养老保险关系的转移实际上是养老保险的权益的转移。在基本养老保险转移的工作中, 我们要区分养老保险转移的形式和养老保险转移的实质, 否则当企业职工的权益受到损害时不能够及时的察觉。从目前的情况来看, 我国大多数地区的养老保险模式采取的是市县级统筹养老基金和省级调剂金结合的养老金管理办法。在这一模式当中, 如果养老保险关系进行了转移的话, 那么保险的责任也就进行了转嫁, 从而致使养老金的转入地需要对转移人员负责发放养老金, 这就增加了转入地养老金的压力。

三、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解决的对策

1. 从制度出发, 完善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从中央政府的角度来说, 要加强中央财政的投入力度, 确保社会保险基金的充足。从各地政府的角度来说, 要加强各地政府之间的沟通能力, 避免相互推诿。地方政府要处理好责任和利益的关系, 一是要建立合理公平的基金转移制度, 二是要建立中央统筹管理制度, 三是要建立区域互助制度, 以此来解决上述二者的平衡问题, 从而确保各地的养老基金能够正常有序的流转。

2. 从工作系统出发, 完善我国养老保险信息系统建设

要形成互动机制, 将业务经办与信息技术和行政管理紧密联系起来。要实现养老保险信息情况的全国共享, 保证各地通过信息系统实现一系列的功能, 比如信息查询功能、信息釆集功能、信息流通功能等。这样能够有效地降低操作成本, 而且方便统一操作的规程, 提高社保工作透明度。

3. 从具体操作出发, 分段来计算基本养老保险待遇

基本养老保险的缴费权利和缴费义务是对等的, 这就说明多缴费就多受益, 反过来少缴费就少受益, 如果不缴费就不受益。以此采取分段计算的方法是分别计算参保人员在各地不同时期的缴费水平。另外, 通过分段计算能够保证各省市利益的平衡性, 避免了各地由于资金的不平衡而出现相互推诿, 促进了办理转移手续的畅通。

4. 从管理出发, 完善社会保障卡作用

社会保障卡能够全国通过, 在解决基本养老保险关系接续的问题具有重要作用。社会保障卡是参保人员的社保凭证, 它能够记录参保情况和支付社保待遇以及享受金融服务。拥有社保卡, 参保人员的基本养老保险缴费记录都能够完整准确的记录到卡中, 因此无论参保人员在哪里就业参保都有记录。因此, 要在全国范围内利用现代发达的金融网络来实现社会保险权益的记录和查询, 促进基本养老保险接续问题的解决。

四、总结

目前我国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在进行关系转移的过程中往往遇到一些制度和政策上的障碍以及实际操作过程中的障碍, 造成了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的不便。要改善这一局面, 需要从其原因出发, 给出具有针对性的解决对策。

参考文献

[1]郑功成.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变迁与评估[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2]中国经济改革研究基金会,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联合专家组.中国社会养老保险体制改革[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 2006.

企业基本养老金 篇10

基本养老保险作为社会保险制度中最重要的险种之一, 是所有社会保险关系转接的基础, 它是否能顺利转移直接关系到企业职工的切身利益。因此, 完善企业内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使之与社会和企业的发展相协调, 对改善民生、稳定民心和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谐企业的形成等都具有重大的意义。

一、我国企业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的现状

(一) 跨地区的企业之间基本养老保险转移手续繁琐

我国经济制度改革的深化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 致使劳动者跨地区就业幅度越来越大, 对基本养老保险关系的转移接续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但是由于基本养老保险跨区域跨企业的问题比较复杂, 涉及到多方面的利益关系, 并且每个地区、企业的社保经办机构的操作流程和方法、程序并不完全相同, 所以导致企业基本养老保险转移手续非常繁琐。一般情况下, 原企业劳动者办理基本养老保险的转出很容易, 但是要在现企业办理基本养老保险的转入就比较困难, 必须要通过企业行政组织、人事部门等的批准或企业跨省市整建制转移等关卡, 方可顺利完成转移。

(二) 不同企业之间的养老待遇水平和支付负担有所差异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 受利益的驱动影响, 越来越多的劳动者从欠发达地区流动到发达地区。由于地区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导致不同区域的企业之间的养老待遇水平和支付负担等也有所差异。一般来说, 发达地区企业的养老待遇水平和缴费标准较欠发达地区的企业高, 所以当劳动者由欠发达地区向发达地区流动时, 他们能够享受到更好的养老待遇水平, 但也意味着必须缴纳更多的费用。可是当劳动者由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流动时, 要享受社会保险则意味着更低的收入和更多的自身责任。

(三) 部分企业存在逃保的现象

2011年7月施行的《社会保险法》明文规定:“职工应参加基本养老保险, 由用人单位和职工共同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因此, 按时足额为企业职工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是企业应尽的义务。但是, 一些企业的社会责任感不强、缴费的意识浅薄, 或者为了追求利润的最大化, 导致部分企业存在着以各种理由逃保的现象。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由于企业不堪重负养老保险制度的设计和一些参保人员对政策以及自身权益的不熟悉而造成, 这种现象在很大程度上损害了劳动者的养老福利和利益。

二、当前现状引发的后果

《中国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 具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基本养老保险作为国家根据相关法律、法规, 强制建立和实施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 它的本质特征就是让劳动者在年老后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 企业依法依时足额为职工缴纳养老保险费用是职工劳动报酬的一部分。此外, 为保障劳动者的权益, 我国社保法规规定从2010年1月开始养老保险今后不得办理退保。但是, 部分企业因为各种利润等原因, 依然存在着逃保的现象, 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对企业劳动者基本权利和劳动报酬权的一种侵犯。

城乡劳动力的转移是企业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的主要组成部分, 但因为我国跨地区的企业之间基本养老保险转移手续繁琐和不同企业之间的养老待遇水平和支付负担有所差异等原因, 导致农村向城市转移的劳动者容易因为收入低、缴费多、转移难等问题而被企业所忽悠, 并为企业逃保创造了有利条件;而城市劳动力如果在农村就业, 就要享受社会保险意味着更低的收入和更多的自身责任等原因, 因此对去农村就业而有所退缩, 这就阻碍了城市人才向农村的流动, 从而影响到了城乡一体化的劳动市场的形成。

三、改善我国企业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的对策

企业基本养老保险关系的转移的顺畅运行有利于劳动力的合理流动, 保护参保者利益, 对改善民生、稳定民心和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谐企业的形成等都具有重大意义。本文通过针对我国企业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的现状, 提出几点浅薄的意见与对策, 以期改善企业内的基本养老保险体系。

(一) 企业要增强社会责任感, 将基本养老保险覆盖全企业

对于一个企业来说, 逃避为职工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用和社会责任以获得利润去发展的企业是一个下下策, 也许该策略在最初时会给企业带来短期的利润, 但是长期下来, 这并不利于企业职工人心的凝聚和经济的发展, 故这并不是一个长久之计。因此, 企业应该要转变其盈利方式, 另开辟一条新道路以促进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如提高产品的质量, 拓宽销售渠道等。与此同时, 企业要增强其社会责任感, 将基本养老保险覆盖整个企业, 此外, 还要积极向企业员工宣传缴纳养老保险的重要性和养老保险政策, 以提高他们对此的认识和重视。

(二) 加快企业之间基本养老保险的信息化建设

伴随着我国就业劳动力流动的加快, 劳动者的工作单位更换日益频繁, 用人单位之间基本养老保险关系的变动、接续和管理的工作越来越大, 而信息系统同步化水平和信息质量普遍偏低是导致我国企业之间基本养老保险转移手续繁琐、转移接续不畅顺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 要解决好企业之间基本养老保险的信息化建设刻不容缓。故而言之, 相关部门要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 对全国企业的基本养老保险实现现代化的管理, 将养老保险对象的基本情况以及各类资金的缴纳、记录、支付、核算、查询服务纳入统一的系统管理, 形成一个覆盖面广、功能齐全、规范透明的养老保险信息网, 并加大各企业之间联网建设的推进力度, 提高企业基本养老保险的规范化和网络化。

(三) 提高全国企业基本养老保险的统筹层次

提高统筹层次, 在全国的企业中对基本养老保险实行统筹, 是完善社会保险制度的要求, 改善我国企业基本养老保险关系的重要举措。基本养老保险统筹, 包括四个统一:统一制度、统一标准、统一管理和统一调剂使用基金, 这四个统一意味着提高全国企业基本养老保险的统筹层次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措施, 因此, 国家相关部门应该在实现各省级企业基本养老保险统筹的基础下, 建立以养老保险基金统收支为核心的全国社会保险统筹, 逐步实现养老保险基金的全国企业范围内的调剂和分配。通过这样, 既可以发挥养老保险基金的调剂作用, 实现社会保险互助共济的理念, 又可以提高行政效率, 降低社会保险管理成本。

四、结语

总之, 养老是一个社会问题, 也是一个企业的民生问题, 养老保险的转移关系顺畅运行是构建和谐社会、和谐企业的必要条件, 也是体现公平正义的重要内容。但养老保险的政策是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不断变化的, 因此, 企业也要根据现实情况不断完善其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并使之成为推动企业凝聚民心、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力量。

参考文献

[1]和小乂.我国养老保险关系转移问题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 2012 (06) .

[2]李莹.对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几个基本问题的反思[J].经营管理者, 2013 (06) .

企业基本养老金 篇11

根据劳动保障部、财政部《关于调整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的通知》(劳社部发[2006]21号)精神,经省人民政府同意,决定从2005年7月1日起,调整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现就2005年和2006年调整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参加调整的人员范围和调整时间

2005年调整基本养老金的范围为2004年12月31日前已按规定办理退休手续的企业(不含按照赣劳社养[2003]55号文件规定参保的农垦企业)退休人员。调整时间从2005年7月1日起执行。

2006年调整基本养老金的范围为2005年12月31日前已按规定办理退休手续的企业(不含按照赣劳社养[2003]55号文件规定参保的农垦企业)退休人员。调整时间从2006年7月1日起执行。

二、调整办法和标准

按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和缴费年限(含视同缴费年限)实行普遍调整,在普遍调整的基础上,再对年满70周岁以上的退休人员和具有高级职称的退休科技人员实行部分调整。2005年调整基本养老金按《2005年调整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标准》(附表1)执行;2006年调整基本养老金按《2006年调整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标准》(附表2)执行。调整基本养老金中有关问题,按以下规定办理:

1、在2005年调整基本养老金后,再实行2006年调整基本养老金。

2、按基本养老金水平调整后的基本养老金超过上一档底线加上一档增加部分的,调整后基本养老金按上一档底线加上一档增加部分确定。

3、在普遍调整基础上,对符合部分调整范围的退休人员,再按部分调整标准调整。

4、按高龄调整基本养老金,高龄计算的截止时间,2005年调整基本养老金的为2004年12月31日(按照办理退休手续时确定的出生年月为准,下同),2006年调整基本养老金的为2005年12月31日。

5、具有高级职称的退休科技人员是指退休前按规定获得正高和副高(含劳动保障部门批准的高级技师)资格,并被单位按规定聘用为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人员。

6、凡符合按高龄调整基本养老金的,同时兼有高级职称的退休人员,按高龄和按高级职称调整的基本养老金可合并累加。

7、按国发[1978]104号文件规定已办理病退和退职手续,且分别在2004年12月31日和2005年12月31日前未达到法定正常退休年龄的人员,不参加普遍调整和部分调整,分别按《2005年调整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标准》第(三)项和《2006年调整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标准》第(三)项调整基本养老金。

三、按照本通知规定增加基本养老金所需费用,凡参加了基本养老保险费用社会统筹的,从统筹基金中支付。2005年和2006年调整基本养老金,中央财政通过专项转移支付予以适当补助,省级财政按增资总量的10%给予补助,不足部分由当地基本养老保险统筹基金解决,统筹基金支付仍不足的,由当地政府通过加强扩面征缴和调整财政支出结构解决。未参加统筹的,按原资金渠道解决。

四、调整基本养老金的审批程序:由单位申报,主管部门汇总,经参保地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审核,报同级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批准后执行。

五、调整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广大退休人员的亲切关怀。各地、各部门应高度重视,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实施,尽快将增加的基本养老金发放到位。执行中的具体问题,由省劳动保障厅负责解释。

江西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江西省财政厅

企业基本养老金 篇12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不断提前和加剧,对基本养老金进行合理的调整能够进一步完善养老保险制度,让更多的退休人员受益,并能在最大程度上改善退休人员的生活,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1]。因此在2008年,根据劳动保障部、财政部《关于2008年调整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的通知》(劳社部发[2007]43号)精神,为保障企业退休人员基本生活,共享社会发展成果,浙江省适当调整了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2008年企业退休(退职)人员基本养老金调整水平为月人均130元,继续采取普遍调整和特殊调整相结合的办法,其中,普遍调整基本养老金为月人均116元,特殊调整基本养老金为月人均14元。

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的调整,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广大企业退休人员的关怀和关心。2008年浙江省的养老金政策调整是在面临国际金融危机的新形势下进行的连续第五次调整,是让改革开放的成果更多地惠及人民群众的重大举措;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不降低企业退休人员生活水平的重要措施;是调整收入分配结构,缩小收入分配差距,体现社会公平的又一重要举措[2]。

虽然养老金有所提高,对退休人员的生活有了一定的改善,但是在当前经济形势尤其是在金融危机下是否能够真正满足企业退休人员的需求,对于拉动消费、促进就业和浙江经济发展是否也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这些还有待深入的调查和研究。

2 研究目的与调查过程

本研究通过访谈和问卷调查的方式,对杭州、宁波、台州等地的劳动保障部门和企业退休人员进行了实地访谈,以了解浙江省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的调整政策的实施情况。同时,为更好地了解养老金调整政策的实施效果,在以往研究基础上,我们设计了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调整政策的绩效与评价研究调查问卷,对部分企业退休人员进行了现场调查。调查人员通过走访各个社区的离退休人员活动中心、老年活动室、社区公园、广场等地来收集数据。共发放问卷750份,回收问卷489份,其中有效问卷462份,有效率为61.6%。

本次被调查人员的基本情况如下表1所示。问卷数据的分析处理主要通过SPSS11.5统计软件进行。

根据表1可以看出,参加此次调查的企业退休人员中,以女性为主,占56%,退休前是普通职工的占了70%,工龄主要在21~30年之间的,占45.0%,初中及以下学历的居多,占46%。

3 政策的效用水平分析

针对政策的效用水平,我们主要从“养老金按时发放情况”,“调整后的养老金对企业退休人员生活水平改善情况”,“调整后养老金的满意情况”进行分析。

3.1 养老金能够做到按时发放

养老金的每月发放情况按时与否,关系到受惠群体对其的满意程度,也体现出执行部门认真和负责的态度。通过调查显示:69%的受调查者选择“按时发放”,说明浙江省的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发放工作做得很好,企业退休人员每月都能够按时领到养老金。在对政府劳动保障部门访谈中,工作人员告诉我们,如果企业退休人员认为调整的要素有误差,那么就让企业退休人员将这些情况反映给有关部门,这些部门会重新审查、审核这些要素。养老金每月能够按时发放,这就显示了浙江省劳保部门做好劳动保障工作的决心,也让受惠群体感受到了相关部门 “一切为群众着想,一切为群众服务”的责任心和服务宗旨。

3.2 调整后的养老金一定程度改善了退休人员的生活水平

为了满足更多企业退休人员的需求,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每年都会对原有的养老金政策进行调整,以达到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目的。表2是调查内容中调整后的养老金对企业退休人员的生活水平的改善情况。

根据表2的数据显示,可以清楚地看出有59%的人选择了“一般改善”这个选项。以上的数据说明一个问题,大部分被调查者认为现行的养老金发放额对企业退休人员的生活水平的改善程度只是一般。在调查的过程中,很多参加调查的企业退休人员也都反映了同样一个情况,由于此次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调整幅度较小,所以对生活水平的改善不够明显,只能感觉到一般改善。

3.3 对调整后养老金政策的满意度较好

一个政策调整的成功与否,关键在于看其所取得的效果和受惠群体对该政策调整的满意程度。为此,我们对企业退休人员关于2008年调整后养老金满意度进行了调查。通过调查,我们发现,有25%的选择了“比较满意”,52%的企业退休人员选择了“一般满意”(如表2所示)。这说明企业退休人员对2008年的养老金调整政策还是比较满意的,体现了该政策的确是项惠民政策,社会反映良好。

4 调整政策对经济的拉动作用

一项政策的调整,对经济的推动作用越大,那该政策的效用也越高,人们更加容易接受这种调整。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政策的调整,使得企业退休人员在收入上与之前的相比有一定的增加。收入的增加可以刺激消费,扩大内需,也能够间接影响到就业[3]。在调查过程中,我们也对养老金的用途和对刺激消费、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进行了分析。

4.1 养老金主要用于日常消费

为了解养老金的使用情况,我们对企业退休人员领取了养老金以后作何用途,也做了详细的调查研究。从表3中可以清楚看出,有约59.90%的企业退休人员将他们的养老金用于日常消费,用于看病的占了28.5%,用于其他的是6.8%,只有4.8%的人是用于储蓄,说明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的主要用途已经向非储蓄转变。养老金大部分用于消费后,可刺激经济增长。

4.2 调整政策对经济增长与扩大就业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完善是影响居民消费的重要因素,它一方面使得居民的预期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导致居民不得不保持储蓄以备将来的需要,从而使收入中很大一部分进入了储蓄而没有进行消费;再加上由于新的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健全,人们普遍预期社会保障支出将上升,从而导致居民的预防动机不断增强,储蓄倾向加重,消费需求下降。但这些只是占了少数。根据调查得到的养老金主要用途,我们可以知

道企业退休人员将养老金用于日常消费的比例远远大于储蓄,对经济起到了推动作用。

根据我们的问卷调查情况来看,52%的企业退休人员选择了“增加消费支出一般”。在这些消费支出中,包括了日常消费、看病以及其他消费支出,涉及的范围比较广,但是支出变化不大。在这些支出中,其他消费支出包括了参加社会公益事业、给与子女一定的补助、参加其他老年活动等等,这些都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表现。

根据凯恩斯的绝对收入假说理论,当前消费主要依赖于当前收入。养老金增加,也就是收入增加,那么必然会引起消费增加。根据收入消费曲线(图1),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没有调整之前,他的收入为I1,他只能购买X1件商品X或Y1件商品Y,最佳消费点为C1,但是在养老金调整之后,收入增加了并到了I2点的位置,他们愿意花比原先更多的钱购买自己想要的商品,此时他能购买X2件商品X和Y2件商品Y,最佳消费点上升至C2,刺激了消费。收入增加的幅度越大,那么最佳消费点上升的越高[4]。

收入的增加刺激了消费,消费者购买力增强,企业也会因此受益。市场产品需求量增加,企业需要增加投入,招聘人员生产该产品,这就导致企业需要重新招聘人员,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就业。

由于养老金政策的调整,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企业退休人员的消费支出,无论是日常消费还是其他消费,都促进了经济的发展。由此看来,养老金的调整发放使得收入增加促进了经济发展,而经济发展推动了就业,就业迅速发展又使得收入增加,这样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

5 总结

通过这次调查,可以得出,2008年的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调整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企业退休人员的生活状况,提高了他们的生活水平。同时,也在某种程度上刺激了消费,拉动了浙江省的经济增长,对浙江省的就业起到了较好的推动作用,受惠群体对该项政策也表示了较高的满意度,是一次比较好的社会保障政策调整。

但与此同时,在这次调查中,也有部分被调查者对该政策表现了一些不满,认为调整幅度太小,作用有限,同时认为企业退休人员的养老保险与事业单位和公务员相比较差距太大,这些也都需要在今后的研究中继续关注和解决[5]。

参考文献

[1]袁志刚,宋铮.人口年龄结构、养老保险制度与最优储蓄率[J].经济研究,2000(11).

[2]世界银行.老年保障[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8.

[3]中国人民大学.完善社保体系是拉动内需重要手段[N].经济参考报,2009—06—13.

[4]袁志刚.中国养老保险体系选择的经济学分析[J].经济研究,2001(5).

[5]袁志刚,封进.中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再认识[D].上海:复旦大学,2004.

上一篇:英语学习者的口语交际下一篇:高效电源管理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