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金会计思考

2024-09-24

养老金会计思考(共9篇)

养老金会计思考 篇1

1 关于养老金和养老金计划

1.1 养老金的性质

养老金是政府或企业支付给离退休人员用于保障日常生活的货币额。从发展过程来看, 对养老金的认识经历了两种不同的观点:即“社会福利观”和“劳动报酬观”。“社会福利观”认为养老金不同于职工服务期间所取得的工资收入。职工服务期间提供劳务所赚取的工资是劳动报酬, 体现的是按劳分配关系;而职工退休后领取的养老金是对剩余价值的分配, 体现国家和企业对职工的关怀。“劳动报酬观”则把养老金看做劳动力价值的组成部分, 认为其实际上是递延的劳动报酬。目前大多数国家采用第二种观点。

1.2 养老金计划

养老金计划是企业和职工之间关于退休后养老金给付的一项协议, 企业承诺在职工退休时, 按协议规定的方法计算给付一定数额的养老金。根据给付的确定方法和风险承担主体的不同,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 (FASB) 将养老金计划分为设定提存计划 (Definedcontributionplans) 和设定受益计划 (Definedbenefitplans) 。

2 养老金会计核算的原则

(1) 在当期确认费用符合养老金的基本属性, 也是权责发生制原则的要求。

养老金就其属性而言, 是“递延工资”, 它是职工工作期间为企业服务所获取的劳动报酬的一部分。它与工资相比, 相同之处都是职工必要劳动时间所创造的, 是劳动力价值的实现形式;不同之处在于, 工资是劳动报酬的即付部分, 而养老金是职工劳动报酬分期支付中的延期支付部分。既然养老金是劳动力价值的组成部分, 是劳动报酬的一部分, 那么职工对这部分附加价值就有请求权和追索权, 企业也不能无偿占有职工的这部分权利。所以, 企业的养老金费用必须在相关的权利义务发生当期进行确认和计量, 作为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必要费用。养老金费用的分期计入, 是与权责发生制原则相一致的, 是权责发生制原则内在要求的体现。

(2) 养老金费用的当期确认也是配比原则的要求。

养老金费用的发生是以职工提供劳动为依据, 是其劳动报酬的一部分, 而职工付出劳动的同时给企业创造了价值, 带来相应的经济收益, 根据收入费用配比原则, 企业在核算费用时理应将发生时的养老金费用计入当期经营费用。职工退休后企业发生的养老金实际支付, 由于职工已不能给企业带来任何经济收益, 此时显然不应确认任何费用。

综上所述, 企业在职工提供服务期间确认养老金费用, 既反映了养老金的基本属性, 也是会计核算中权责发生制原则、配比原则的要求。

3 养老金会计处理方法:专设“应付养老金”科目

以前我国基本养老金是企业按照国家规定的缴费比例 (20%, 其中8%记入个人账户) 以在职职工的缴费工资为基数计算出来, 借记“管理费用”, 贷记“其他应付款”。而企业年金基金则借记“管理费用”, 贷记“应付福利费”。由于我国养老金的会计核算采用“权责发生制”, 在计提养老金时, 借方科目发生了变化。

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企业为职工缴纳的养老保险费 (包括基本养老保险和企业补充养老保险) , 应当在职工为其提供服务的会计期间, 根据工资总额的一定比例计算, 按照职工提供服务的受益对象, 分别以下列情况处理:

①应由生产产品、提供劳务负担的职工薪酬, 计入产品成本或劳务成本。

②应由在建工程、无形资产负担的职工薪酬, 计入建造固定资产或无形资产成本。

上述①和②之外的其他职工薪酬, 计入当期损益。

我认为计提养老金时的养老金负债, 作为一项经常性的短期负债不应计入“其他应付款”, 作为一项递延工资, 不应计入“应付福利费”, 而是应该专设“应付养老金—基本养老金”和“应付养老金—企业年金”科目, 专门分别核算基本养老金负债和企业年金义务的计提和支付情况。

4 对我国养老金制度及会计处理的思考

(1) 我国基本养老保险是规定受益制与规定缴费制的结合, 从制度设计及“实质重于形式”原则上看, 应按照规定受益制来进行会计处理。但目前我国企业养老金会计处理按规定受益制加以确认的条件尚不成熟, 同国际惯例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因此, 目前养老金费用的确认, 还是应按规定缴费制来进行。这可从以下三方面进行分析:

第一, 从我国现在的养老金制度来看, 企业养老金费用的构成模糊, 按规定受益制的要求加以确认比较困难。

第二, 从养老金计划的类型来看:①规定缴费制实施较容易, 管理成本较低, 会计处理比较简单;而规定受益制的实施难度大, 管理成本较高, 会计处理复杂;②规定缴费制计划下建立个人养老金账户, 对劳动力流动的障碍相对于规定受益制而言较小, 有利于人才的合理流动;对于企业而言, 不承担将来确定金额养老金的义务, 只需按预先确定的养老金额或比例缴纳, 至于以后养老基金的投资风险等则由职工个人承担;③规定缴费制下养老金的安全性比规定受益制下要高。

第三, 从国际趋势和我国实情看, 尽管规定受益制在国外许多大企业中采用, 但规定缴费制在一些中小企业中仍很受欢迎。

(2) 在深化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同时, 应重视发展类似国外职业养老金的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制度, 积极鼓励职工参加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我国目前虽已建立了三个层次的养老金制度模式, 但现阶段养老保险改革的重点仍停留在统一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上, 而类似于国外职业养老金计划的企业补充养老保险目前只处于一种零星发展的状态。随着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深入, 大力发展类似西方职业养老金计划的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制度势在必行, 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制度在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中也应担当重要角色, 而不仅仅是一种辅助性地位。

(3) 规范养老金会计处理。养老金制度实施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在劳动报酬现下按照权责发生制原则及配比原则对养老金费用进行会计核算, 在企业会计报表中正确反映各期养老金费用以及相应的资产和负债。过去基于社会福利观, 养老金的支付由国家和企业包揽, 企业在职工在职期间并不确认养老金费用, 只是在职工退休后实际支付养老金时列为“营业外支出”, 而不作为生产经营费用的必要支出;1993年会计制度改革后, 对养老金的认识逐渐转为劳动报酬观, 会计处理不再作为一项“营业外支出”, 而是作为一项生产经营费用, 列人“管理费用”;近年来随着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深化, 人们逐渐以权责发生制取代了收付实现制, 在职工任职期间就缴纳养老保险费, 确认为养老金费用, 在职工退休后直接从养老基金中支付。这正是养老金劳动报酬观和权责发生制的体现, 是养老金会计发展的一大进步。

上述方法, 各有道理。对于补充养老金费用的会计处理, 应采取比较灵活的方法。我国属于发展中国家, 目前生产力水平较低, 基本养老金待遇不可能很高, 而建立企业补充养老金计划可以从总体上提高职工的养老金水平, 因此国家应大力提倡和鼓励, 在政策上给予一定的优惠;但为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 国家应通过测算, 规定企业在满足一定条件下 (比如已完成向国家上缴利税) , 每年可以从税前列支一定比例 (如工资总额的5%) , 超过这一比例的部分不允许计入成本, 在税后利润中计提。

摘要:随着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日趋严重, 养老金会计已成为本世纪会计理论研究的重要课题。分析了养老金的性质及养老金会计核算的原则;借鉴西方养老金会计领域的研究成果, 结合我国养老金制度发展的实际情况, 对养老金计划及会计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关键词:养老金,养老金计划,养老金核算

参考文献

[1]朱康萍.企业养老金会计准则制定的思考[J].会计研究, 2004, (3) .

[2]季晓东.养老金会计处理的探讨[J].会计研究, 2002, (6) .

养老金会计思考 篇2

诸镇康

我国60岁以上的老龄人口已达1.67亿,超过日本人口总数,相当于广东、广西、江西三省区的人口总数。人口老龄化加剧,养老服务需求日渐增多。未富先老,也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社会问题。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家庭养老功能日益弱化,老年人养老服务已经成为重大的社会问题。随着老人年龄增长,身体功能退化,需要人照顾而身边无人照顾,这就体现了社区居民养老服务的意义所在。身边无子女或者子女照顾不过来,从这个角度,社区对老人、对家庭成员的支援就显得尤为重要。发展居家养老是对这一现象所作出的一个正确选择。居家养老服务采取让老年人在自己家里和社区接受生活照料的服务形式,适应了老年人的生活习惯,满足了老年人的心理需求,有助于他们安度晚年。居家养老服务与机构养老服务相比,具有成本较低、覆盖面广、服务方式灵活等诸多优点,它可以用较小的成本满足老年人的服务需求。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居家养老服务,可以让一部分家庭经济有困难但又有养老服务需求的老年人得到精心照料,从而对稳固家庭、稳定社会起到良好的支撑作用。

中华民族几千年形成的传统观念,就是“养儿防老”、“多子多福”、“金家、银家,不如自己的穷家。”生有五男二女,是前世积下的阴德。在自己习惯的家庭养老,享受儿孙满堂的天伦之乐。出门有熟悉的邻里,互致问候,拉呱聊天。环境熟悉,闭着眼睛也不会走错路,闻着厨房的灶烟也能回到家。能有子女的“床前百日孝”,就心满意足了。另外,传统的居家养老在家庭原有的平台之上进行,养老成本相对比较低。

当前居家养老现状的不足有三:1 大部分地区只有家政服务,个别发达地区有政府培训的助老服务员,但康复护理、医疗保健、精神慰藉等服务还远远谈不上;2 老年市场供给和设施的缺乏,一方面说明养老产业潜在需求巨大,另一方面又说明有效需求不足。这反映了我国对老年人的社会保障不足;3 生活在高龄、空巢、孤独、病残状态的老年人,如果无法获得社会支持,居家养老潜在的风险会很大。如何改变当前居家养老服务的局面?一要制定政策,扶持发展;二要加大公共财政支出,扩大政府资助,实行政府补贴;三要加强服务队伍建设,尽快培养和造就一批有责任心和专业技能的护理服务队伍,使老年人在家里就可以得到所需要的专业化服务。整合资源,建立和完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网络。要大力发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志愿者组织,鼓励和支持社区居民和社区单位等为居家的老年人提供多种形式的养老服务。积极培育、规范管理各类居家养老服务机构,鼓励居家养老服务机构发展连片辐射、连锁经营、统一管理的服务模式。

居家养老服务,是指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为依托、以专业化服务为依靠,为居住在家的老年人提供以解决日常生活困难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化服务,其形式主要有两种:由经过专业培训的服务人员上门为老年人开展照料服务;在社区创办老年人日间服务中心,为老年人提供日托服务。当前家庭小型化、空巢家庭和独居老人的增加趋势,家庭赡养功能弱化的特点,使家庭养老走进死角。现代社会多元化的趋向使老年人群对养老的期望值增高,传统的机构养老服务模式已经不能满足老人对生活品质的高水平需求。以社区村,居委会为核心、社区居家养老为依托、社会化专业服务与非专业化服务相结合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成为新型养老模式。

首先是物质生活方面的需求,如衣食住行用;第二是精神文化需求,如文化娱乐、保健、医疗卫生等;第三是情感和心理慰藉方面的需求,比如说心灵沟通。养和医是老人两个

最基本的需求。最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把他“请出来”,动员那些能自理的、身体比较好的老年人尽量从家里走出来,到社区机构网点场所来接受服务,参加一些社区组织的活动,这样对老年人的精神文化情感方面大有裨益,另外可以让老人更好地了解社会、融入社区。身体不能自理、走不出来的那些老人,要居家养老的护理人员上门去,实行上门包户的服务,一个部分叫专业化的养老护理员。不仅要经过培训还要取得相应资质;另一种要发动社会力量,扩大广大志愿者的队伍,发动社区、单位、学校利用自己的技能知识,利用节假日休息日给老人提供相应的力所能及的。

养老金会计思考 篇3

一、我国养老金会计核算模式的选择

当前, 国际上根据养老金给付方式的不同, 将养老金计划分为规定供款计划和规定退休金计划两种。这两种计划下养老金费用及养老金资产与负债的确认是不同的, 养老金会计处理也有所差别。哪种会计处理方法更适合中国的实际情况?这取决于正确的会计核算模式的选择。

1.规定供款计划下的会计核算。

即企业根据各期提存的金额及基金的投资收益来确定养老金支付额的养老金计划。由于养老基金投资的盈利情况是不确定的, 因此规定供款计划下职工退休的养老金数额是一个变量, 其实际水平受通货膨胀、投资风险等不确定因素的影响, 而这些不确定因素所带来的风险将全部由职工个人承担。规定供款计划下的会计处理是比较简单的, 企业各期所承担的养老金义务一般就是该期应提存的金额, 当企业每期实际提存时, 其现行义务就得到履行。根据权责发生制原则, 企业各期应确认的养老金费用通常就是当期应付的提存金。如果企业各期应提存的数额与实际提存数额不等, 则构成一项负债或是一项资产。

2.规定退休金计划下的会计核算。

即企业根据职工工资水平和服务年限来确定未来养老金支付金额, 承诺在职工退休后一次性或者分期支付一定数额的养老金。换言之, 企业具有向退休职工支付养老金的义务。在规定退休金计划下, 退休职工的养老金的实际收益水平是事先确定的, 其中所有可能的风险将全部由企业承担。规定退休金计划下的会计处理比较复杂, 一般包括以下内容: 确认各期的养老金费用, 确认各期应缴纳的养老基金以及由此产生的资产与负债, 确定各期已退休职工的实际养老金支付额等。在计量养老金费用、确认养老金负债时, 不仅涉及资产的计量、估价等, 还要考虑职工为企业服务的年限、工资水平、物价水平及养老基金的投资效益等不确定因素, 甚至还要对职工可能的死亡时间作出预测。在对这些不确定因素进行假定之后, 才能估计出企业的养老金费用与负债。

3.我国的选择:混合养老金计划下的会计核算。

当前, 我国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采用的是社会统筹基本养老金与个人账户基金相结合的“部分累积制”模式。在基本养老金中统筹部分实行当年现收现付的方式, 属于规定退休金计划;个人账户部分实行长期积累方式, 属于规定供款计划。也就是说, 我国当前的养老金计划是一种介于前面二者之间的混合养老金计划。显然它是一种优于单种计划的模式, 增强了企业或职工单方面承受风险的能力。

混合养老金计划在其会计核算模式的选择上, 必须能够有机的结合规定退休金计划和规定退休金计划的特点, 一方面简化 (程序化/标准化/公式化) 社会统筹基金的会计核算, 另一方面规范化个人账户基金的会计核算, 使二者和谐的兼容到同一个核算体系中去。当然, 这并非一个简单并且一蹴而就的过程, 需要高度依赖会计人员和精算师的共同努力。而无奈的是当前我国的精算师严重缺乏, 无法满足众多养老金会计主体的核算需要。

二、我国养老金会计处理存在的问题

1.养老金收付实现制的会计核算方式造成债权控制不力。

《社会保险基金会计制度》规定:社会保险基金的会计核算采用收付实现制, 会计记账采用借贷记账法。同时根据养老保险政策的规定, 参保单位必须以货币形式按时足额交纳养老保险费, 社会保险机构必须按时足额发放养老金, 做到应收尽收, 应支尽支。显然, 这一规定正好从理论上符合收付实现制的特点, 可以真实的反映一定时期的现金流量。

但在实际工作中, 社会保险机构对离退休人员的养老金确保了按时足额发放, 做到了应支尽支, 而在养老基金的收缴上, 由于单位经济效益、单位法人的社会保障意识等原因, 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应缴未缴现象。而根据收付实现制的会计核算办法, 在养老基金的收缴上, 社保机构在实际收到单位的养老保险费时才做基金收入账, 但应收未收形成的欠缴款, 只在辅助账上记录而已, 并未真正进入会计核算体系。收付实现制的会计核算方法使得应收未收的欠缴款置于会计核算之外, 造成账面记录与实际债权债务不相符, 从而使基金债权得不到有效的会计控制, 极易导致基金债权核算的监控失效。

2.养老金相关会计科目设置过于笼统, 难以做实个人账户。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完善企业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坚持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 逐步做实个人账户”。做实个人账户是养老保险制度真正实现“部分积累制”的关键因素, 因此对于养老金的会计核算而言, 个人账户基金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 它不仅关系到职工的切身利益, 而且关系到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对基金的统一管理。

但是, 目前在养老保险业务部门, 虽然每个参保职工都有个人账户储存额情况, 包括各年度和累计个人缴费本金、利息, 单位划转本金、利息等, 而财务上没有一个单独的个人账户会计核算科目, 在基金收支上, 只设置了基本养老保险费收入和基本养老保险支出科目, 没有统筹基金和个人账户之分, 在基金结余中, 也只是一个笼统的基金结余数, 没有统筹基金结余与个人账户结余具体情况, 更不能反映个人账户的空账情况。事实上, 大量的统筹基金缺口都是用个人账户弥补, 个人账户上的钱仅仅只是个数字而已。而目前的空账情况只能从电脑中查询计算个人账户累计储存额再结合财务基本养老保险金的节余情况来分析确定, 这显然与做实个人账户的要求不相符。

三、完善我国养老金会计核算及会计处理的对策建议

1.改革会计核算办法, 尝试使用“权责发生制”。

作为会计核算的基础, 无论是“收付实现制”还是“权责发生制”, 仅仅是计量技术的差异和监督职能实现的需要。由于基金运行过程中存在大量的债权, 因而可以尝试在收付实现制会计核算基础上, 采用权责发生制的部分方法, 例如: (1) 在养老保险费的收缴上, 采用权责发生制。社保机构业务部门在每月各单位的人员增减结算后, 产生应收养老保险费数据, 社保财务据此做应收基本养老保险费收入账。应收基本养老保险费收入的借方余额即为应收的欠缴基金, 欠缴基金根据单位设立明细账。 (2) 考虑到参保单位众多, 且绝大部分能按时足额缴费, 在实际工作中也可将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结合起来, 对当月正常的缴费采用收付实现制, 对欠费采用权责发生制, 即业务部门产生的应缴款待收费反馈后, 正常缴款单位的实收数, 直接作基本养老保险费收入, 其余欠缴款通过应收基本养老保险费收入处理。

2.完善会计制度, 调整会计科目设置, 逐步做实个人账户。

根据国务院相关规定, 应设计规范的个人账户会计制度, 做实个人账户, 使社会保险基金会计制度的建设与社会保险事业的发展协调一致。要做实个人账户, 必须将个人账户从笼统的养老基金账户中分离出来, 并列入会计核算。调整会计科目设置, 至少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把“基本养老保险基金”调整为“基本养老保险统筹基金”和“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基金”两个一级科目, 分别核算基本养老保险统筹基金收入和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收入, 以及扣除基本养老保险统筹基金支出和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支出后的滚存结余。 (2) 把“基本养老保险费收入”调整为“基本养老保险统筹基金收入”和“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收入”两个一级科目, 分别核算按规定记入基本养老保险统筹基金和个人账户基金的各项收入。同时把“利息收入”调整为“基本养老保险统筹基金利息收入”和“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基金利息收入”, 分别核算按规定记入基本养老保险统筹基金和个人账户基金的利息收入。 (3) 把“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支出”调整为“基本养老保险统筹基金支出”和“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基金支出”二个一级科目, 分别核算按规定由统筹基金和个人账户基金开支的各项支出。 (4) 将《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支表》调整为《基本养老保险统筹基金收支表》和《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收支表》。通过会计核算, 达到个人账户中各项数据都能在会计账面和报表上准确及时反映, 从会计核算上做实个人账户。

3.加快法制建设, 同时建立健全社会保险基金内部会计控制制度。

为适应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 社会保障的法制建设也应尽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 以杜绝社保基金的挪用滥用现象。在社会保障立法中, 应合理吸收相关社保基金财务制度的内容, 使社保基金的会计核算向准则的方向靠拢, 以顺应国际化的潮流。同时, 虽然社会保障的法制建设以及社会保险基金财务制度和会计制度的实施, 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监督和控制的作用, 但仍存在局限性。为确保基金安全, 还应该按照管理规范, 在加强基金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的基础上, 建立社会保险基金的内部控制制度, 以维护正常的基金运行秩序。

参考文献

[1]骆田贵.对完善养老保险基金财务会计制度的几点建议[J].会计之友 (中旬刊) , 2006, (9) .

[2]李竹林.关于企业养老保险会计核算问题的探讨[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7, (9)

[3]李成云.我国企业养老金会计处理问题探析[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7, (15) .

农村养老问题调研与思考 篇4

——农村养老问题的分析和思考

前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人口的养老隐性问题将显性化。解决农村人口养老问题将是社会不得不面对的重要任务。中国问题即是农民的问题。养老,无论古今还是中外都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从农民养老的现状出发,分析原因,并提出了一些参考意见,进一步解决农民的养老保障问题,促进我国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发展。

实践参加者:沈洁实践主题:农村养老问题的调研

时间:2013年1月地点:江苏省太仓市双凤镇

现将此次实践活动的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关键词:农民养老问题与建议

一、农村养老问题的情况

(一)家庭养老

这是当前中国农村使用最普遍的养老方式,也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之具体体现。这是一种最完美的养老方式,它所具有的优越性是任何其他养老方式都无法比拟和替代的。在现有经济水平条件下及传统文化模式下,家庭养老仍然是我国农村的主流养老方式。

(二)集体养老

集体养老就是由集体经济组织对年老多病、无依无靠的老人进行赡养的制度。集体养老的形式主要有五保制度和养老院制度。集体养老存在的物质基础是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管理的完善和物质的丰富,存在的心理基础是老人社会交际的广泛和子女对养老认识的多元化。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性和农民意识的落后直接影响了集体养老的普及化和规模化。

(三)养老保险

面对农村老年人口数目的迅速增长和家庭养老的弱化,农村养老改革也加快了步伐。从1991年开始,根据国务院的决定,民政部开始有计划有组织地组织

农村社会化养老保险改革的试点。到1998年底,全国已有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2000多个县(市、区)开展了农村养老保险改革试点,有8200多万农民参加了养老保险。

(四)储蓄养老

依靠平时的积蓄用来防老,在农村仍然有一定的市场。

二、农村养老存在的问题

老年人的养老问题,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家庭养老是当前农村老年人养老的主要方式。随着子女纷纷外出,老人与子女分居,一旦家庭“空巢”后,家庭养老功能就被弱化,不可避免会给老人的生活带来一系列的困难和问题

(一)生活来源得不到有效保障

农村空巢老人的生活来源主要是靠老人自己的劳动所得和子女的经济收入作为主要生活来源。调查显示,空巢老人的年人均纯收入大多数低于农村人平收入,有的子女每年只给父母一些口粮,逢年过节送一点钱物。随着孝道观念的不断淡化及物价上涨等因素的影响,子女寄钱回家标准低且缺乏持续性。有些村外出打工的子女只能维持自己的生活,不仅没有钱寄回家,而且留在农村的孙子上学及生活等费用还要靠老人来支付。由于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缺失,子女赡养老人的责任差,许多农村“空巢老人”的生活来源得不到有效保障,生活普遍比较艰苦。

(二)精神没有寄托

由于子女不在身边,空巢老人特别是单身老人、体弱多病的老人感到特别无助。老人最怕的是孤独,在调查中发现,大多数老人都不同程度的存在孤独感,有事无人帮,有话无处诉说。他们常常一边为外出打工的子女担心,一边为了生活还要辛勤劳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情感孤独。农村老年人几乎没有文化娱乐活动,“空巢老人”活动空间十分狭小,孤独、压抑的情感有增无减。

(三)劳动责任没有减少

农村“空巢老人”除了需要负责全家的农事劳动,还要负责外出务工者留守子女的生活和学习,如洗衣做饭、上下学接送等,本来应该享受晚年幸福生活的农村老人们,又重新挑起了家务生活的重担,他们倍感心力交瘁,十分无奈。

(四)生病得不到及时治疗

老弱多病是自然现象。农村“空巢老人”中,常年患病的比较普遍,许多人是多病缠身。尤其是老人得重病大病,沉重的医疗费用,使不少家庭陷入贫困境地,“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在农村比比皆是。不少老人由于治疗不方便和怕给子女添负担,往往是小病忍,大病拖,舍不得及时到医院治疗。

三、思考与建议

养老问题的出现,暴露了我国人口老龄化方面存在的严重问题。解决好农村养老问题,是政府和社会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一)加快养老保障体系建设

政府要加快推行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使农民在年老时,也能像城市机关企事业单位退休人员一样领取养老金,这是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养老问题的有效途径。进一步扩大农村低保、医保范围,提高低保、医保标准,让生活困难的老年人都享受到低保、医保待遇。同时加大对农村老年人的生活补助力度,对丧失了劳动能力,没有生活来源的高龄老人,政府应当给予适当的补助。

(二)加快农村养老福利事业发展

加快农村养老机构建设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政府要结合实际出台系列优惠政策措施,支持、鼓励农村养老服务业的发展。有条件的地方,可由乡、村组织牵头,通过招商引资及当地能人、善人投资等多渠道兴办养老院。要新、扩建一批乡镇养老院,接纳更多的老人进来养老。对于不能进养老院的老人应由政府出资建设困难老人集中居住点,专门用于赡养生活困难的“空巢老人”、五保户、鳏寡孤独老人,政府要根据情况部分和全部负担农村老人的生活、医疗费用。

(三)大力弘扬中华民族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

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新时期,人们的思想都在发生新的变化,全社会都要注重加强对孝文化和社会主义新风尚的宣传与教育,弘扬中华民族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通过村民公约的全面推行、落实好家庭赡养协议书,由村组织、老年协会督促子女赡养老人,按时付给生活费,对尊老敬老的群体和个人要大力表彰,在全社会形成一种尊老敬老的社会氛围。

(四)加快建立和完善农村基层老年组织建设

要将老龄组织机构延伸到村、组,同时加强农村老年活动场所的建设和管理,充分发挥老年协会护老维权的作用。同时以老年协会为平台,组织老年人参加各

种活动,丰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鼓励老年人积极参加自娱自乐、互助互爱等多种有益老年人身心健康、丰富多彩的活动。

(五)建立党员、干部义务服务制度

村党支部、村委会要充分发挥其战斗堡垒作用,结合开展基层党建和创先争优活动,对辖区内的高龄空巢老人做好登记造册,实行“一帮一”的义务监护和帮扶制度,不仅在物质上给予帮助,而且要给予精神予以安慰,切实解决老人的孤独寂寞,让农村老人精神愉快的生活。

【参考文献】

刘丽丽,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养老保障模式研究,2005

宋斌文,浅谈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的问题,中国劳动保障报,2003.11.13

商学院

沈洁

10841607

养老金会计思考 篇5

随着中国老年人口的巨增, 到目前为止, 年龄超过六十岁的老人已经占到全国总人口数的百分之十, 中国开始正式的步入老龄化社会。当前, 中国的老龄人数量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 中国所将面对的是越来越多的老龄化压力。据调查研究数据显示, 在未来的三十年内, 中国超过六十岁的老年人数量会越来越多。随着老年人口数量的骤增, 社会养老金的发放将给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巨大的经济压力。目前, 我国养老金的很大一部分源自上班族保险费用的缴纳, 这也就意味着如果不能妥善解决和优化社会养老金上缴问题将会带来更大的社会压力。因而在新颁发的职工薪酬准则中, 已明确规定养老金的会计计发程序。

二、国内养老金的会计计发方法

目前中国的养老金会计计发方法主要进行的是二个内容的计发, 企业对养老金的会计统筹以及企业对职工养老保险费的计算缴纳。

1. 企业养老保险费用的财会计发

(1) 对企业生产成本进行会计计算, 当中所涵盖的企业商品制造费用以及企业正常运营的管理费用, 还有企业职工的工资与职工养老费的缴纳。

(2) 企业养老费用的会计计算, 包括企业职工工资中所扣掉的养老金参保费用, 以及剩余下企业职工的实际所发工资。

2. 企业养老保险费用的会计补充措施

据有关调查数据记录, 很多的企业在对职工的养老保险缴纳时, 采取约定提存金的方式进行执行, 也进行相对应的会计计发手续。

三、当前国内企业养老金会计计发所存在的问题

1. 首先, 中国企业的养老金信息没有公开, 企业养老金的会计计发内

容主要放到企业生产费用的计发当中, 而企业职工的养老金信息没有完全进行公开计发。企业会计的计发报表中找不到企业与企业职工在缴纳社会养老保险的具体缴费金额。

2. 企业的养老费的提取与使用状况, 没有进行企业会计详细记录, 在企业职工的工资发放中没有列出职工所扣保费的金额。

企业会计的笼统核算, 使得企业在会计报表中无法清楚及时的掌握到企业职工工资金额的具体情况, 企业无法根据实际情况做出具体的职工工资调整。

3. 企业养老费用的会计计发影响企业纳税值, 中国税法规定, 企业职

工按国家规定标准的养老缴费费用可以在税前扣除, 而企业不按标准提取的养老参保费用不得进行税前扣除。在企业纳税金额调整时, 既要上缴职工工资的纳税金额, 也要上缴企业调整部分的养老保险税额。

4. 企业养老金会计计发方法没有制定具体可行的规章制度, 中国当前的会计守则里没有对养老保险的会计计发方法进行具体的说明。

随着国内养老保险的进一步成熟, 企业养老保险缴纳更为普遍, 定制相对应的养老保险准则, 在国内会计体系中必须要加以考虑和完善。

四、中国企业养老金会计计发的策略

1. 企业养老金会计处理的基本策略

中国企业的基本养老金计发, 是使用按工资基数进行养老金扣除的会计计发而得来的。在国家规定的保费缴纳下, 企业只需要进行简单的分步操作即可。企业对企业职工负担的养老费用是以国家标准进行抽取金额, 企业养老金主要依靠企业的提存金进行缴纳。企业必须严格按新的会计准则进行企业会计计发。在实际操作中, 必须将企业养老费支出纳入明细, 其中包括企业职工的真实工资与养老保费扣除, 纳税等金额进行一一记录, 这样做可以有效的防止企业利用养老费用的缴纳而出现的偷税漏税行为。企业在原来的会计计发中, 把企业职工社保参保费用进行会计程序计发, 国内企业的养老费用缴纳实际上就是另外一种延续工资。企业可以直接参照国家标准进行职工养老费的缴纳, 减少企业资金负担。

2. 企业养老费用的具体金额信息披露

当前, 中国企业对自身养老费用的会计处理方法就是把企业的养老费成本直接放入企业商品的制造费用与企业的管理费用进行计发, 这种会计计发方式, 十分的笼统。不能够较清楚的表现出企业养老费用的具体流向。因此, 有必要把企业的养老缴费进行单独的会计计发, 把企业职工的养老参保费进行详细的数据记录, 以及具体的费用的情况说明。企业在企业资产的负债表里应该把企业的养老参保费用进行明细罗列, 通过企业会计报表的形式体现企业的养老保费资产与债务之间的情况。在企业会计报表中还应该把企业的养老金计划缴纳费用、企业养老金的审计与发放、养老费用企业的负担部分都列入报表中。

3. 企业的养老保费的提存与企业会计计发的方式

企业的养老保费的会计计算方法可以分成企业的提存与企业受益二种形式, 国际的会计准则中建议企业设定企业受益的会计计发, 我国的法律只允许企业设定企业提存的会计计发。因而在当前形势下, 企业应当不断的优化企业的会计处理方式, 尤其是在经济实力有限资金周转较慢的中小企业进行养老保费的会计计发处理方法。企业在会计计发报表中统计养老费用金额, 这种会计方法可以更加简单明了企业的资金流向, 企业职工与企业共同承担社会养老保险费用, 大大减轻了企业的经济负担。

4. 真实记录企业社会养老保费的费用

企业社会养老保费应当记录真实有效的费用, 企业养老保费的会计计发, 会直接影响到企业的财务报表数据的真实与准确。企业的养老保费会计记录没有清楚的记录企业与职工为社会创造的价值, 以及承担的社会责任信息。因此, 企业养老保费的会计计发需要制定会计报表, 把数字信息真实有效记录之后, 体现出企业与企业职工对社会发展所做出的贡献值。社会经济的发展, 需要企业会计对企业养老保费的真实数据进行计发。随着会计模式的发展, 企业会计发展必定朝着国际会计准则方向, 进一步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王曙.浅谈我国养老金及企业养老金的会计处理[J].商业经济.2008 (18) [1]王曙.浅谈我国养老金及企业养老金的会计处理[J].商业经济.2008 (18)

[2]苟新蓉, 张孝友.对我国企业养老金会计的思考[J].商业会计.2008 (01) [2]苟新蓉, 张孝友.对我国企业养老金会计的思考[J].商业会计.2008 (01)

[3]尹一青.谈我国养老保险制度和企业养老金会计的发展[J].会计之友 (中旬刊) .2008 (02) [3]尹一青.谈我国养老保险制度和企业养老金会计的发展[J].会计之友 (中旬刊) .2008 (02)

浅析养老金的会计核算 篇6

关键词:养老金,养老金会计,会计核算

随着“银色潮流”席卷全球, 人口老龄化问题成为21世纪世界各国面临的严峻挑战。养老保险在社会保障体系中的地位逐步上升, 能否实现“老有所养”成为判断一国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对于我国而言, 薄弱的经济基础和庞大的人口基数使得人口老龄化问题尤为突出, 有关专家预言, 我国将在本世纪中叶步入一个老龄化的社会阶段。因此, 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 我国就针对养老保障体制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形成了目前多层次的养老保险制度模式。它包含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是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养老保险;第二层次是企业年金 (又称企业补充养老保险) ;第三层次是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2006年2月, 我国颁发新的企业会计准则中《企业会计准则第10号———企业年金基金》、《企业会计准则第9号———职工薪酬》对养老金的会计处理有了新的规定。本文试对我国养老金会计中的几个问题进行分析。

一、养老金的性质

社会福利观认为, 职工退休后不再从事劳动却仍然可以领取养老金, 是政府在宏观经济领域发挥功能的结果, 是对国民收入的再分配。因此, 养老金在实质上隶属于社会福利范畴。与此相对应养老金成本的会计处理采用的是“现收现付制”, 企业在职工的在职期间并不确认养老金成本, 只在实际支付时列入营业外支出或管理费用。劳动报酬观认为, 职工之所以可以在退休后领取养老金是因为他们曾经为企业提供了劳务服务, 养老金与工资一样, 是劳动力价值的组成部分, 不同之处仅在于养老金是以“递延工资”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因此, 在会计核算中, 不论养老金实际支付与否, 都应当在将来有权取得养老金的职工提供服务的期间将养老金成本系统地、合理地分配于各会计期间和各成本项目。从企业补充养老保险的功能来看, 其性质应该采纳劳动报酬观的观点。

二、企业年金计划

企业年金计划分为既定缴存计划和既定收益计划。

1. 既定缴存计划为每个计划参与者提供一个账户, 并按照既定的公式决定参与者的缴存金额, 并不规定其将收到的福利的金额;将来在其有资格领取养老金时, 参与者所收到的养老金福利仅仅取决于向个人账户的缴存金额、用该缴存投资赚得的收益以及可被分摊至该账户的对其他参与者福利的罚没款项。这样基金的主办者 (企业) 承担了按预先的协议向职工个人账户缴费的责任。当职工离开企业时, 其个人账户的资金可以随之转移, 进入其他企业的企业年金账户, 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职工更换工作的成本, 促进了人力资源的流动。企业仅承担按期向账户缴费的义务, 不承担职工退休后向职工支付养老金的义务, 也不承担与企业年金基金有关的风险 (如通货膨胀、生活费用水平的提高等) , 这些风险将由企业年金基金的托管机构或基金的参与者自行承担。因此, 企业向基金管理者缴存的资产不再确认为企业的资产, 企业当期应予确认的养老金成本是企业当期应付的企业年金缴存金, 确认的养老金负债是按照基金规定, 当期以及以前各期累计的应缴未缴企业年金缴存金。

2. 既定受益计划是指企业根据职工工资水平和服务年限等来确定养老金的实际支付金额, 未来的养老金由企业预先承诺, 与计划资产相关的风险完全由企业承担。养老金的金额通常是一个或多个因素的函数, 如参加者的年龄、服务年限或工资水平;该养老金既可以是一笔年金, 也可以一次性支付。在这一计划下, 按期足额支付养老金的责任由企业承担, 如果到期不能按照约定支付养老金, 则违约责任由企业承担;该基金的参与者如果提前离开企业, 则他过去服务所赚得的养老金很有可能部分、甚至全部丧失。由于既定受益基金需要涉及大量的精算假设和会计估计, 其会计处理比较复杂。企业当期应确认的养老金成本除当期服务成本外, 还涉及过去服务成本、精算利得、损失、利息费用等项目。企业对职工的养老金义务应确认为企业的一项养老金负债。养老金负债是企业采用一定的精算方法、估计合适的折现率所计算出的未来需要支付的养老金总额的折现值。

我国的企业年金计划属于既定缴存计划, 这是因为我国大多数企业按既定受益计划处理的条件尚不成熟, 如会计人员素质不高、精算师队伍建设欠缺等。

三、养老金会计核算的主体

我国2005年颁布的《企业年金基金管理试行办法》要求, 设立企业年金的企业及其职工作为委托人与企业年金理事会或受托机构 (以下简称受托人) , 受托人与企业年金基金账户管理机构 (以下简称账户管理人) 、企业年金基金托管机构 (以下简称托管人) 企业年金基金投资管理机构 (以下简称投资管理人) , 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建立书面合同关系。作为企业年金委托人的企业则依照《企业会计准则第9号———职工薪酬》以企业为主体来规定企业为职工缴纳的养老保险费 (包括基本养老保险和企业年金) , 应当按照职工为其提供服务的会计期间和受益对象, 计入相关资产的成本, 或确认为当期费用。

而企业年金的受托人、托管人、账户管理人、投资管理人应当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10号———企业年金基金》以企业年金为会计主体, 规范企业年金的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费用的确认和计量, 以及财务报表等内容。

因此, 严格来说与大多数企业相关的养老金会计应依照《企业会计准则第9号———职工薪酬》实施, 其会计主体是企业本身。而《企业会计准则第10号———企业年金基金》是用来规范企业年金的受托人、托管人、账户管理人、投资管理人, 要求他们以企业年金基金作为独立的会计主体进行确认、计量和列报, 要求他们应当将年金基金与其固有资产和其他资产严格区分, 以确保企业年金基金的安全。这有助于企业年金财务状况、净资产变动等方面的有用信息, 进而反映相关各方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

四、养老金会计的核算原则

以前我国对养老金的核算是基于收付实现制, 而今年的新会计准则开始采用权责发生制进行核算。由于将养老金的性质定位于劳动报酬观之上, 养老金是劳动力价值的组成部分, 是劳动报酬的递延支付。因此在职工提供服务期间, 企业在支付工资的同时, 还要及时确认和计量这部分递延支付的附加价值, 并计入当期成本, 企业在获得了职工提供当期服务的权利时, 也就负有了确认养老金负债的义务。企业的养老金费用必须在相关的权利义务发生当期进行确认和计量, 作为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必要费用。这种分期计入与权责发生制原则相一致, 是权责发生制原则内在要求的体现。

养老金费用的当期确认也是配比原则的要求。从职工为企业提供服务到领取养老金的全过程, 主要经历三个环节, 即养老金费用的发生、养老金的筹集和养老金的发放。这些环节是相互独立、相互分离的。养老金费用的发生是以职工提供劳动为依据, 是其劳动报酬的一部分, 而职工付出劳动的同时给企业创造了价值, 带来相应的经济利益, 根据收入费用配比原则, 企业在核算费用时理应将发生时的养老金费用计入当期经营费用, 只有这样才能正确反映出企业各期的经营成果。养老金在管理上有基金计划和非基金计划两种。在基金计划下, 养老金的筹集和发放由基金组织负责, 企业各期向组织的养老金支付是养老金负债的清偿, 而发放则是基金组织的业务范围;而在非基金计划下, 养老金一般由企业自设部门专门管理, 企业养老金的筹集行为只是为了筹集足够的资金以便到时有能力偿还养老金负债。显然筹资行为与养老金费用的确认是两个不同的会计行为, 职工退休后企业发生的养老金实际支付, 由于职工已不能给企业带来任何经济效益, 此时显然不应确认任何费用。

综上所述, 企业在职工提供服务期间确认养老金费用, 既反映了养老金的基本属性, 也是会计核算中权责发生制原则、配比原则的要求。

五、养老金会计处理方法

2006年, 财政部制定并颁布了新的企业会计准则, 规定自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范围内施行、鼓励其他企业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第1号———存货》等38项具体准则。新准则的应用是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向国际标准趋同的表现, 相对于旧的会计准则来说, 增加了许多以前尚未涉及的规范范畴, 对原有具体准则的改变体现了不同的会计理念。由于新的会计准则在理论和实际操作上具有跳跃性的改变, 完全替代旧的会计准则需要一个比较长的适应期。

《企业会计准则第9号———职工薪酬》对企业养老金会计作出了相关规定。在此准则的总则中, 将职工薪酬定义为企业为获得职工提供的服务而给予各种形式的报酬以及其他相关支出, 其中包括医疗保险费、养老保险费、失业保险费等社会保险费, 养老保险费是指企业缴纳的基本养老保险费和补充养老保险。

根据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 《企业会计准则第9号———职工薪酬》将我国企业的养老金计划 (包括基本养老保险计划和企业补充养老金计划) 视为既定缴费计划。因此, 养老金费用的确认和计量方法如下:在职工为企业提供服务的会计期间, 按工资总额的一定比例计算, 根据职工提供服务的受益对象, 分别不同的情况进行处理。应由生产产品、提供劳务负担的养老保险费, 计入存货成本或劳务成本;应由在建工程、无形资产负担的养老保险费, 计入建造固定资产或无形资产成本;除此之外的其他部分, 计入当期损益。

六、信息列示和披露

养老金会计信息是企业会计信息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新的会计准则中关于养老保险费用确认和计量的规定已经体现了上述养老金会计核算方法, 但没有对企业年金的信息披露作出相应要求。实行企业年金制度的企业, 在编制财务会计报告时, 还需要在财务会计报告附注披露:

1. 企业年金计划的具体内容, 包括该计划涉及的期间、资金筹集的方式等;

2. 当期企业年金费用数, 企业年金计划的基金投资收益和基金资产的公允价值;

3. 为企业高级管理人员提取的企业年金费用总额。

4. 计量养老金费用的会计政策、以及对本期内影响可比性的任何重大变更的性质和影响的描述。

企业养老金成本的会计处理 篇7

有人将养老金理解为一种社会福利, 而有人将养老金理解为是劳动者个人的劳动报酬, 而这两种观念却左右着对养老金成本的确认与计量。

“社会福利观”认为养老金是国家给予公民的一种普遍享有的福利。养老金是一种对勤奋工作的回报、奖赏和公民权利的享有。对企业而言, 养老金是一种额外负担, 职工退休前无需计提任何养老金成本, 只是在实际发生支付时才作为“营业外支出”处理, 也不作为生产经营费用的必要支出。

如果从养老金的产生来源来看, 养老金是一种不折不扣的私人物品, 是劳动者个人创造的财富。此时的养老金就是一种劳动报酬。这种观点认为养老金和工资一样, 都是劳动力再生产成本的一部分, 都是劳动力价值的实现形式, 都是劳动者必要劳动时间所创造的。养老金是劳动者一生的劳动报酬分期支付中的延期支付部分, 而工资是劳动报酬的即付部分。

“劳动报酬观”下, 养老金不应是在支付时才确认为一项营业外支出, 而是在劳务发生时就应确认为当期费用。因为, 劳动力成本包括成长教育成本、恢复体力脑力成本和退休养老成本, 其中前两种成本以工资形式计入各期成本。退休养老成本即养老金成本, 既然是劳动力价值的组成部分, 是职工在工作期间为企业服务所赚得的劳动报酬的一部分, 那么劳动者对这部分附加价值就有请求权和追索权。因此, 在劳动者提供劳务之后, 一方面, 企业除及时支付工资之外, 还要及时确认和计量这部分延期支付的附加价值, 并计入当期成本;另一方面, 企业在当期有获得职工服务的权利, 也就负有了为职工提存养老金的义务, 这种观点得到了学术界的普遍

通过对养老金基本属性的分析, 可以得出:养老金是一种带有外生公共性的私人物品;职工在退休后领取的养老金是其自身创造的, 养老金计发金额上的差异体现出职工所创造价值大小上的差异;企业为在职职工提存缴纳的养老金是企业应支付给职工的劳动报酬 (“递延工资”) , 企业缴费额的不同体现出企业维持劳动力再生产成本的不同;职工在退休后领取的养老金的多少取决于自己“递延工资”的积累和增值, 职工是积累基金的所有者, 也是基金筹资来源的承担者之一;企业应根据权责发生制原则分期确认其养老金成本。

在确定提存养老金计划下, 企业提存的金额是由计划中规定的计算公式确定, 本期应确认的养老金成本通常就是本期应付的提存金。它的会计处理较为简单, 只须在提存时借记“养老金费用”, 贷记“现金”。

如果企业同意向确定提存养老金计划存入额外的提存金, 增加的提存金应在职工提供相关服务的期间内确认为成本。如果额外提存金是根据职工以前年度提供的服务确定并且与现有职工在本期或以后各期将要提供的服务相对应, 则增加的提存金应在这些职工预计剩余工作年限内系统再确认为成本。如果额外提存金与已退休的职工有关, 则由于企业不再可能从这些职工那里获得进一步的服务, 提存金应在作出额外提存金承诺的期间确认为费用。在财务报表中, 企业至少要披露下列信息:该计划的一般性说明包括所涉及的职工情况;本期确认的养老金费用;影响报表可比的其他重要事件。确定提存养老金计划的终止通常是不会导致负债的产生, 但如果一项提存金企业己经承诺却未确认为养老金成本, 而该计划又即将终止下, 企业应将其确认为一项额外的负债, 即借记“养老金费用”, 贷记“应计养老金费用”。

在确定受益养老金计划下, 会计处理相对复杂。这种复杂性来源于一些不确定事项。在这种计划下, 企业未来的义务范围往往是无法确定的, 因为存在着许多变量影响着最后的养老金金额, 从而也影响到应在各期确认的养老金成本, 这种不确定性很可能保留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例如, 未来的养老金水平可能是根据职工退休时的工资水平和他们的服务年限来确定的, 而这两个因素又都是不确定的;而且在估计企业义务时, 需要对诸如养老基金资产的投资收益、职工的流动率、职工的退休日、职工工资的提升、职工退休前可能的死亡以及退休后预计的死亡日等未来的情况和事件作出假定, 而它们大都不是企业所能控制的。另外, 这些长期的不确定因素可能导致会计估计的变更, 而这些估计变更又直接影响着本期和以后各期的养老金成本。正是这种不确定性赋予确定受益养老金计划独特的会计特征, 对它的会计处理成为当今最复杂的会计案例。

一、企业养老金成本的组成项目

企业承担养老金成本是由于将来有权取得这些养老金的职工己为企业提供了服务, 因而应在服务提供的当期就予以确认, 而不论它是否真正导致一项法定负债。在缺乏足够充分的反面证据下, 企业对养老金成本的会计处理是由于这样一种假定:企业现在对职工支付养老金的承诺将延续到预计的职工剩余工作年份。这种假定是和持续经营的会计假设相吻和的。按现行的养老金会计惯例, 养老金成本用由下列项目组成:

(一) 当期服务成本

当期服务成本, 是指根据养老金计划, 企业对参加计划的职工在本期向企业提供的服务应支付的养老金, 折算为本期期末的保险统计现值。这一数据是由保险统计员计算报告的。确定当期服务成本时应考虑未来工资水平、平均物价水平、生产率的提高、职工工资的提升、职工的衰老、生活费用的提高使得未来养老金水平自发性增加等因素的影响。

一般情况下, 未来养老金水平是职工服务年限的函数, 如果假定至该保险统计日止职工己提供的服务年数为m, 至全部预计的养老金成为既得养老金之日止, 职工将提供的服务总年数为n, 那么假设职工在未来获得的养老金是按m/n的比例累积, 所以当期服务所赚得的养老金可按1/n的比例计算, 且这种计算方法可以适用个别职工也可适用参加计划的全体职工。

在特殊情况下, 养老金利益计算公式可能没有明确未来养老金是以何种方式与职工所提供的服务相联系, 若此养老金具有既得养老金的性质, 则未来养老金仍是假设按m/n的比例累积, 所以当期服务所赚得的养老金仍可以按1/n的比例计算;若此养老金具有非既得养老金的性质, 比如企业可能提供残疾养老金, 这种养老金只有在职工在职期间发生残疾时才能获得。如果职工离开企业后发生残疾, 那么职工只能从企业获得他以前年度提供服务所赚得的既得养老金而不能获得该残疾养老金。设职工预计全部工作年数为q, 则未来养老金是假设按m/q的比例累积, 所以当期服务所赚得的养老金可按1/q的比例计算, 这种方法只能适用于整批职工, 由保险统计员假设参加计划的全体职工发生在职残疾的概率, 并根据这一概率计算该非既得养老金的当期服务成本。

(二) 利息费用

利息费用, 是指期初预计养老金负债随时间推移所兹生的利息。用公式表示为:

当期利息费用=期初预计养老金负债×贴现率

养老金成本包括利息费用这个项目, 是因为养老金是一种递延的劳动报酬, 在职工服务期间并未支付, 而其负债是以现值入账, 随着时间的推移应逐期增加利息, 才能在职工退休时, 使预计养老金负债累积到应支付的养老金总额。而有人认为, 利息费用从性质上说一种财务费用而不是养老金成本, 因为, 企业可以通过一定的融资方式来控制这项财务费用。比如, 企业可以通过购买年金合约来解除他对职工的养老金负债, 从而可以消除利息费用。但按现行的养老金会计惯例, 利息费用是作为养老金成本增加的来源之一。

(三) 基金资产的预计报酬

基金资产的预计报酬是指期初基金资产进行投资营运预期可获得的收益。它是按下列公式计算:基金资产的预计报酬二期初基金资产的市场相关价值*预计长期投资报酬率这一数据是由养老基金受托机构计算报告的。事实上, 是基金资产当期实际的报酬直接抵减了当期的养老金成本。实际报酬是按下列公式计算:

基金资产当期实际的投资报酬=期末基金资产-期初基金资产-当期企业提存的现金+当期受托机构实际支付的养老金

该计算公式采用的是账面调整法。实际投资报酬也可按期初基金资产公允市价的增加额直接计算。由于基金资产每期的实际报酬率可能会有大幅度的波动, 基金资产数额又是巨大, 如果以实际报酬来计算养老金费用, 各期的养老金成本将高低不一, 波动较大, 甚至产生负的期间养老金成本。在会计上为了前后各期的养老金费用具有可比性, 用“预计报酬”取代“实际报酬”作为养老金成本的抵减项。这一技术处理还有一个原因是, 实际报酬包括了己实现和未实现的利得和损失, 如果直接抵减当期养老金成本, 则实际是确认了未实现利得和损失, 这不符合公认会计准则 (GMMP) 的要求。至于实际报酬与预计报酬之间的差额作为资产净损益的一部分进行递延确认。

(四) 前期服务成本的摊销数

前期服务成本的摊销数, 是指将以前年度尚未确认的前期服务成本在当期进行摊销, 作为养老金成本的一个增加来源。而前期服务成本是指在养老金计划生效日或修正日, 对职工过去服务期间的养老金进行追认而增加的预计养老金负债。

前期服务成本在下列两种情况下产生, 一是企业成立多年后才实施养老金计划, 在计划实施日会产生前期服务成本, 其金额等于计划实施日的预计养老金负债的数额。二是企业修改了养老金计划条款, 对职工因过去服务增加的养老金利益进行追认时, 会产生前期服务成本, 其金额等于计划修正日预计养老金负债增加的数额。

对前期服务成本的会计处理有两种不同意见。一种意见认为, 前期服务成本的产生是由于职工过去提供了服务而取得了养老金领取权, 因此这些成本一经确定便应当在当期确认为费用。另一种意见认为, 企业之所以愿意追溯增加养老金给付, 是希望它能带未来经济效益, 比如提高职工未来的生产率、工作效率, 降低职工的流动率, 鼓励职工将来更好地为企业服务。不管这些成本的产生是否与过去的服务相联系, 成本带来的受益期仅仅涉及本期和将来各期, 而不是各期。由于这种成本具有未来经济效益, 所以从理论上讲, 这类似是企业购“商誉’, 应将前期服务成本一方面确认为无形资产, 另一方面确认为负债。于养老金会计实务中“延期确认”这一基本特征, 在前期服务成本发生时不何确认, 而是在工作底稿备记此金额, 然后将其在未来期间进行摊销, 摊销入当期的养老金成本以便和当期的收益进行配比。这种作法得到了国际会计的认可, 普遍认为这是符合成本费用的定义, 因为费用必须是能代表与当期的收益相配比的成本。至于第一种观点的作法, 企业在以前各个期间并得收益, 如果将前期服务成本作为“以前年度损益调整”项目在当期确认, 是不配比的。

至于前期服务成本的摊销方法, 可以在在职职工的平均剩余服务年限内直线摊销:

在职职工平均剩余服务年限=未来服务年数总和/在职职工人数

未来服务年数总和=[N (N+1) ×P]/2 (N是指职工提供服务的年数;P是指每年职工离职的人数。)

按服务年数总和法摊销, 每年的摊销数等于该年服务年数占服务年数总和的比例乘以前期务成本。

可以看出:直线法的摊销期远短于服务年数总和法, 起到了“加速折旧”的作用。服务年数总和法呈逐年递减的趋势, 在第一和第五年两种方法的摊销数相等, 前五年中, 各年两者的差额就是服务年数总和法在后五年各年的摊销数。

(五) 未确认损益的摊销数

未确认损益的摊销数, 是指因保险统计假设的变更或假定和实际情况的差异而产生的基金资产损益及预计养老金负债损益, 在当期进行摊销, 作为当期养老金成本的增加来源。

二、企业养老金成本的会计处理

在会计期末, 企业应确认养老金成本及相关的资产和负债。会计分录为:借记“养老金费用”, 按年度提拨的现金数贷记“现金”, 两者之差贷记 (或借记) “应计养老金费用” (或“预付养老金费用”) 。如果当年提拨的现金数小于当年应确认的养老金成本, 其差额确认为一项负债:“应计养老金费用”, 并将其按时间的长短分为流动负债或长期负债。如果当年提拨的现金数大于当年应确认的养老金成本, 其差额确认为一项资产:“预付养老金费用”, 并按其性质分为流动资产或其他资产。这笔分录看似简单, 但企业在作此会计处理前, 必须根据保险统计员和基金受托机构提交的报告和本企业的工作底稿进行大量的工作, 包括:1.编制前期服务成本、未确认损益 (和过渡成本) 明细表;2.编制前期服务成本、未确认损益 (和过渡成本) 摊销表;3.编制企业当期养老金成本计算表;4编制“应计养老金费用”和“预付养老金费用”账户余额表;5编制确认养老金成本的会计分录。

目前, 我国已建立了三个层次的养老金制度模式, 从制度设计及“实质重于形式”看, 企业养老金费用在理论上应当按照规定受益制来确认, 这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客观要求。在深化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同时, 借鉴西方国家养老金会计的理论架构, 结合我国具体情况, 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养老金成本项目及开支范围, 规范企业养老金成本的会计处理, 是有很强现实意义的。

参考文献

〔1〕林克利, 章成蓉.养老金会计的国际比较研究与借鉴〔J〕.四川大学学报, 2003 (06) .

〔2〕李映赵.对我国企业养老金养老保险会计核算中几个问题的探讨〔J〕.四川会计, 2001 (09) .

〔3〕朱康萍.企业养老金会计准则制定的思考〔J〕.会计研究, 2004 (03) .

〔4〕许蔚君.我国企业养老金会计相关问题的探讨〔J〕.经济师, 2006 (02) .

养老金会计思考 篇8

一、我国的基本养老金制度

在美国,基本养老金制度主要包括老年及幸存、伤残保险计划,企业职工养老保险计划等,而我国从20 世纪80 年代开始进行退休保险制度改革,国务院颁布了《关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国发[1991]33 号),将养老保险从企业统筹改为社会统筹, 逐步建立起基本养老保险与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和职工个人养老保险相结合的制度。1995 年在前期改革的基础上,国务院 “ 鼓励建立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和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我国的基本养老金制度在不断完善。到目前为止,我国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基本养老金制度,主要包括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企业年金制度、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制度。 其中,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是按照国家法律的规定, 对劳动者在年老时减少经济收入而给予的经济补偿,主要是由企业和个人来缴纳,实行以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两部分相结合的基本制度。 基本养老保险的缴费基数是按照城镇职工上一年度月平均工资的一定比例,分别计入社会统筹账户和个人账户。企业年金制度是在政府强制实施的基本养老金保险制度之外, 企业根据自身实力自愿建立的, 为本企业职工提供的补充性养老金制度。除了企业年金之外,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也是企业职工自愿参与的一种补充性养老保险形式。因此,我国目前建立了三大支柱的城镇职工养老保障体制: 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企业年金制度、 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制度。从各国职工养老保险体系发展的趋势来看,发展企业年金是一种必然趋势。

二、设定提存计划和设定受益计划

2014 年修订的 《企业会计准则第9 号— ——职工薪酬 》要求企业应当将离职后福利计划分类为设定提存计划和设定受益计划。 其中,设定提存计划,是指向独立的基金缴存固定费用后, 企业不再承担进一步支付义务的离职后福利计划;设定受益计划,是指除设定提存计划以外的离职后福利计划。

根据我国目前建立的城镇职工养老保障体制来看,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是国家强制规定的,企业必须为职工建立的基本养老保障。 这部分养老基金分别计入社会统筹账户和个人账户,计入两个账户内的资金实行统一管理,专款专用,企业一旦按照国家规定缴存之后,不再承担进一步的支付义务,这与设定提存计划的会计处理相一致,向独立的基金缴存固定费用后,收益的主要风险由职工承担。而对于企业为职工缴纳的补充性养老保险———企业年金, 企业既可以选择设定提存计划,也可以选择设定受益计划。设定提存计划,会计处理简单方便,在职工提供服务的会计期间确认负债,并计入当期损益(或资本成本),在后续年度福利水平提高时,不再进行会计处理。 设定受益计划,会计处理相对复杂,采用“预期累计福利法”和“适当的精算假设”将确定的公式产生的福利义务归属于职工提供服务的会计期间,计入当期损益或相关资产成本,当后续年度福利水平提高时,应按照直线法将累计设定受益义务,归属于职工提供服务而导致企业第一次产生福利义务至服务不再导致设定受益义务显著增加的期间。设定受益计划对企业职工来说,是一种待遇确定型的养老保险, 至于企业每年进行提存的养老金的数额,可以根据企业的情况自行决定,职工收益的风险主要由企业承担。与设定提存计划相比,设定受益计划具有以下几个优点:(1)未来收益具有确定性;(2)更能体现权责发生制原则和配比原则;(3)有利于我国的养老金会计处理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4)减少职工的离职率,更有利于企业留住优秀人才。

三、我国实行设定受益计划养老金会计存在的问题

在当前我国基本养老金制度背景下, 我国实行设定受益计划的养老金会计,还面临着很大的挑战和问题:

(一)企业年金制度覆盖率低。 当前我国的城镇职工养老保障体制主要依靠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为提高退休人员的生活水平,2004 年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颁布了 《企业年金试行办法》,构建了我国企业年金制度的基本框架,开始全面推行企业年金制度。 目前我国企业年金仅覆盖7.1 万名职工,占参加养老保险人数的比例不足1%,大部分参与企业年金制度的企业都是一些大型的国有企业。 企业年金养老保险的覆盖率低, 使得作为城镇职工养老保障体制第二支柱的力量明显不足,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这种情况下,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规定的设定受益计划虽然与国际会计准则在形式上趋同,都进行了类似的会计处理规定,但是在实质上的执行方面, 设定受益计划的会计处理还只是个“小众概念”,再加上其本身会计处理复杂,设定受益计划在我国的发展还面临着诸多挑战。

(二)设定受益计划资金运作没有统一规定。 2014 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虽然对设定受益计划的会计处理进行了规定, 但没有对设定受益计划的资金运作方式进行明确规定, 设定受益计划资金在投资渠道的选择、 后续的资金监管、受益的回收上并没有形成统一的规定,企业间差异性较大,不利于资金的管理。尤其是我国当前资本市场发展的不健全,设定受益计划资金的投资方式的选择,关系着其能否发挥补充养老保险的作用, 关系着万万千千职工退休后未来的生活水平,因此,明确资金的投资渠道,建立合适的资金监管模式,精确计算收益,将更有利于企业年金养老保险的管理,也更有利于我国基本养老保障体制的均衡发展。

(三)设定受益计划会计处理复杂。 设定受益计划的会计处理,要依靠各种精算假设和数据分析,会计人员要靠精算师提供的精算报告选择合适的折现率等进行会计处理,这虽然有利于我国会计人员业务素质的提高, 但由于这种繁杂的估值,在进行会计处理时,更多地需要会计人员运用多年的从业经验进行职业判断, 这样得到的会计信息的客观性、可靠性将受到威胁。当财务报表使用者运用上述会计信息做出会计决策或者判断时, 也会因为其繁杂的会计处理而需要耗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与此同时,通过复杂处理进行披露的会计信息的客观性、真实性却是一个未知数,这在某种程度上,增加了会计信息披露的成本。

(四)精算人员的缺乏。 由于企业会计人员的专业限制,会计人员并不一定是擅长精算的专业人员,一方面,企业在进行设定受益计划养老金会计处理时,还需要聘请专业的精算师,进行各种精算, 这无疑增加了企业的会计处理成本。 另一方面,由于我国精算行业起步较晚,到目前为止,我国精算专业的人员也就在百人左右, 这无疑增加了设定受益计划在我国养老金会计处理上实施的难度。

四、对我国养老金会计的改进建议

(一)大范围地鼓励企业推行企业年金养老保险制度。政府应该采取适当的财政补贴和政策, 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实行企业年金制度, 提高企业年金养老保险在我国养老保险中的比重。在对企业年金养老保险的资金进行管理时,要考虑到企业的利益,不过多增加企业的负担,充分调动企业实行企业年金制度的积极性, 为了充分发挥企业补充养老保险的作用, 政府应该发挥引导作用, 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在必要时,可规定适当地降低企业应缴存的基本养老保险,另一方面,政府可以让企业和职工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自主选择在基本养老保险和补充养老保险上的缴存数额。

(二)进行税收改革。 在设定提存计划下,企业计提养老保险时,一般会做基本会计分录:借记“生产成本”“管理费用”科目,贷记“应付职工薪酬”科目。 生产成本在月末会转到主营业务成本中,在计算企业所得税前全额扣除,管理费用作为期间费用,也可以在计算企业所得税前全额扣除,即在设定提存计划下,企业计入统筹账户的资金,可以作为企业的成本费用在所得税前全额扣除。在设定受益计划下,其会计处理复杂, 我国税法在对企业年金中可以作为费用扣除的部分,也有明确规定:在计算企业所得税时,企业为全部职工支付的补充养老保险, 在不超过职工工资总额5%标准内的部分,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准予扣除,超过的部分不予扣除。税法上对于企业为职工支付的补充养老保险,并非可以全额作为费用予以扣除, 而是要满足5%的规定,这无疑增加了企业实施补充养老保险的成本费用, 打击了企业实施补充养老保险的积极性。因此,为了充分发挥企业年金养老保险的作用, 税法需要通过适当的税收改革和税收优惠,提高补充养老保险的扣除比例,减轻企业的负担。税务部门可以通过规定在计提养老保险时不征税, 当职工领取养老金时,根据养老金收益的增值情况进行适当征税,这样才能真正地减轻企业的税收压力。

(三)对设定受益计划的资金运作方式,进行统一规定。在宏观上,国家应该制定统一的政策,规定设定受益计划的资金不可以投资的范围, 来保证资金投资的稳健性和可回收性。 与此同时,国家应建立相应的监督制度和法律,对资金的投资运用进行监督和管理。在微观上,在企业内部可以设立投资委员会, 专门负责对设定受益计划的资金的投资和回收进行管理,从而保障资金投资的收益率。 其中,投资委员会可由企业职工代表、治理层、财务负责人、企业外部或者内部的投资专家来担任, 职工代表可以对企业选取的投资项目进行监督,控制投资的风险。 与此同时,根据国家明确规定的不允许投资的项目, 企业可以灵活地选择投资方式,合理地控制投资风险,从而确保投资的收益。

(四)提高养老金会计信息披露的透明度。 在设定受益计划下,由于养老金资产或者负债的多少会受到外部利率、通货膨胀率以及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在企业内部,会受到企业员工的流动率、企业员工平均寿命、服务年限等的影响,因此,企业除了根据会计准则强制规定需要披露的信息以外,应根据自身的人力资源状况,及时地调整与养老金相关的资产或者负债并加以适当的披露。 在宏观上,国家应为每个职工建立个人养老金账户,职工个人根据企业披露的养老金信息,实时查看个人养老金账户的余额,做好个人的消费计划,从而合理地安排自己的生活。

(五)加强对会计人员的业务培训,大力发展精算行业。只有提高会计人员的专业素养,在面临复杂的职业判断时,会计人员才可能基于全面、长远的考虑做出合适的判断,正确运用会计政策,准确地核算和处理设定受益计划养老金,提高披露的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真实性。另一方面,国家应大力发展精算行业,提高精算力量。我国精算力量的匮乏增加了企业进行设定受益计划养老金会计处理的成本, 只有大力发展我国的精算行业,提高我国精算师的供给人数,改善我国精算行业的供需关系, 才能有效平稳地在我国实施设定受益计划养老金会计处理。

摘要:“十三五”期间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将进一步加剧,“老有所养”成为老百姓热切关注的民生话题之一。针对我国当前阶段的情况,如何进一步完善我国的养老保险体系,改革我国企业养老金会计处理,也受到了广泛关注。

关键词:养老金制度,设定受益计划,职工薪酬,年金

参考文献

[1]张莹莹.中美养老金会计对比研究[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5,(8).

[2]陈昌明,付媛媛.设定受益计划相关问题探讨[J].商业会计,2015,(16).

[3]左晓磊.浅谈我国养老保险制度和企业养老金会计的发展[J].企业研究,2014,(2).

养老金会计核算的现状及对策探析 篇9

一、我国养老金会计核算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一) 养老金成本构成单一

首先, 《企业会计准则第9号——职工薪酬》 (以下简称《职工薪酬》准则) 第四条规定, 企业应当在职工为其提供服务的会计期间, 根据职工提供服务的受益对象, 分别不同情况列入资产成本或期间费用, 同时将应付的养老金确认为负债。养老金成本仅仅考虑了当期服务成本, 没有考虑养老金成本的其他项目, 如利息费用、养老金资产的投资报酬、前期服务成本摊销、精算利得与损失等项目, 使养老金成本构成单一, 未能反映养老金的经济实质。

其次, 《职工薪酬》准则第五条规定, 企业为职工缴纳养老保险费应当在职工为其提供服务的会计期间, 根据工资总额的一定比例计算。这里的工资总额是按目前的实际工资水平计算, 一般情况下, 未来的工资水平高于目前的实际工资水平, 而且养老金支付是一种未来的行为, 如果以现行工资水平计算养老金负债和养老金成本, 无法真实地反映企业未来的养老金给付义务, 可能导致企业的养老金负债未能真正得到补偿。

再次, 支付养老金是未来的行为, 企业应根据养老金计划, 对未来应付给职工的养老金折算为本期现值。但目前我国的当期服务成本只是根据当期工资总额的一定比例提取, 没有考虑养老金资产的资金时间价值以及选择适当的折现率与精算估价方法对养老金成本进行估算, 导致每期提存的养老金负债与当期提供的服务成本不配比, 影响到养老金会计信息的相关性。

(二) 养老金资产和养老金负债的确认不全面

目前, 我国企业对养老金资产和负债的确认采用分离观, 即将企业和企业养老金计划看作相互独立的个体, 企业只需在计提时确认养老金费用和养老金负债, 并定期向养老金受托机构提存资金, 其义务就履行完毕。没有在账面记录养老金资产的投资收益与损失, 向退休职工发放养老金时, 企业也无需在账面作任何记录。这样处理, 首先, 不能反映养老金经济业务活动的全过程。因为实行受益制计划的企业虽然将养老金资产委托给受托机构管理, 但养老金资产的投资运作风险仍由企业承担, 实质上这部分资产仍属企业, 养老金资产的投资收益与损失会影响到企业的资产价值和财务成果。因此, 企业不仅要记录养老金计提和缴存的经济业务, 而且应确认养老金资产运营过程中产生的收益与损失, 反映因支付养老金而减少的养老金资产和养老金负债。其次, 与国际惯例不协调。美国财务会计准则第87号 (SFAS87) 《雇主对养老金的会计处理》规定, 不仅在会计报表中列出养老金成本、养老金资产和养老金负债项目, 而且要在会计报表附注中详细披露企业养老金计划的相关项目和会计处理方法。由此可见, 美国养老金会计关于养老金资产和负债的确认偏向于整体观, 将企业和养老金计划当作一个整体, 要求企业在会计处理和披露中及时反映养老金资产和负债的增减变动情况, 显然, 我国所主张的分离观与国际惯例不相协调。

(三) 实行设定提存计划的养老金会计反映不全面

养老金计划存在设定提存计划和设定收益计划两种形式。从养老保险制度体系看, 目前我国已建立了以基本养老保险、企业年金和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多层次的养老保险制度。第一层次的基本养老保险是按国家政策规定统一强制实施, 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运行模式。其中社会统筹部分实行设定受益计划, 用于支付退休人员的退休金;个人账户采取积累模式, 按照个人缴费和投资回报计发收益, 实行设定提存计划。第二层次的企业年金是在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并按规定履行缴费义务的基础上, 根据国家有关政策自愿建立的一种补充性养老保险计划, 它既可实行设定提存计划, 也可实行设定受益计划, 由企业自行决定。但从我国养老金会计现状看, 《职工薪酬》准则只规范了设定提存计划的养老金会计处理和信息披露, 尚未涉及设定受益计划的养老金会计处理和信息披露, 与养老保险制度不能互相协调, 不能形成相辅相成的社会保障经济循环体系, 从而成为养老保险制度建设的一大障碍。设定提存计划下的养老金会计账面没有反映与养老金相关的风险, 如通货膨胀、投资风险等, 而是将这些风险转嫁到职工个人身上, 影响到退休职工的利益。

(四) 不符合信息充分披露原则

养老金是职工工作期间为企业服务所获取劳动报酬的一部分, 与工资相比不同之处在于, 工资是劳动报酬的即付部分, 而养老金是职工劳动报酬的延期支付部分。既然养老金是劳动报酬的一部分, 因此在职工提供服务期间, 企业在支付工资的同时就要按照权责发生制及时确认和计量这部分延期支付的附加价值, 并计入当期成本。

我国现行会计制度将养老金的核算掩盖在“管理费用”中, 没有对养老金信息进行充分披露, 因而不能对企业为社会所作的贡献及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做出正确的衡量评价。为了使信息使用者能全面掌握相关会计信息, 进一步理解报表列示的数据, 在企业财务报表的附注中对这些信息进行披露就显得格外重要。目前我国企业养老金的会计处理无法为国际间的交流合作提供具有可比性的信息平台, 可能会造成对会计信息的曲解, 或是导致不必要的信息转换成本。

二、完善我国养老金会计核算的对策

(一) 制定养老金会计准则, 完善我国养老金会计规范

1. 更新养老金会计准则的制定理念。

养老金会计准则的制定理念应选择资产负债观。首先, 资产负债观已成为IASB、FASB等会计准则制定的主导理念, 为了与国际会计惯例趋同, 我国新会计准则中也体现了资产负债观, 如在资产减值、所得税、金融工具确认与计量、企业合并、或有事项等具体会计准则中进行应用。其次, 资产负债观要求按净资产的变动来确认收益, 强调资产、负债价值的真实和公允, 促使资产负债表的养老金资产和养老金负债价值真实。在资产负债观下, 为了及时反映会计要素的变动, 强调公允价值的应用。因此, 可以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养老金资产与负债, 充分考虑养老金的时间价值, 采用精算估价方法, 对未来的养老金给付义务的现金流量进行折现, 以促进养老金资产的保全。

2. 养老金计划和性质。

随着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深入, 受益计划越来越受到重视。为了实现养老金会计准则的系统完整性和前瞻性, 我国可以通过制定一项具体的会计准则对养老金会计的相关内容予以规范, 在具体会计准则中规范两种养老金计划, 即提存计划和受益计划的养老金相关要素的定义、确认、计量、会计处理及信息披露等问题。将养老金定性为劳动力价值的组成部分, 把我国的养老金会计准则建立在“劳动报酬观”基础上, 遵循权责发生制原则, 在职工为企业提供服务期间及时确认养老金负债, 并计入当期成本费用, 而不是在支付退休金时确认。

3. 进一步完善养老金会计信息的披露。

在美国, 许多公司都承诺对退休员工提供高额的福利待遇, 但在实际操作中并没有预留这部分款项, 其结果是出现巨额亏空。2005年, 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 (SEC) 研究发现, 被调查公司的养老基金缺口高达860亿美元。但是, 在这些公司的财务报表上养老基金的净资产价值却显示为910亿美元。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 我国的养老金会计准则应要求所有企业在其资产负债表中详细报告养老金计划的资金状况, 明确披露企业在按承诺支付退休员工福利上的真实负债、养老金成本确定中所运用的各种假设与资料来源说明、影响各期财务报表比较重大的事项及其影响, 以确保投资者根据企业真实的财务状况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

(二) 合理界定养老金成本, 完善养老金成本核算模式

1. 应考虑员工未来工资水平, 合理计量当期服务成本。

新企业会计准则要求企业不但能向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受托责任履行情况的信息, 而且要求提供有助于经济决策的会计信息。会计信息使用者不仅需要企业过去的会计信息, 而且需要具有预测价值的会计信息决策相关方案。在计量当期服务成本时, 如果考虑职工未来工资水平, 则使当期服务成本与企业承担的养老金义务最相关, 从而提高当期服务成本的相关性。

2. 计算利息费用, 应选择政府债券的利率。

关于利率的选择, 不同的准则制定机构有不同的规定。国际会计准则第19号 (IAS19) 《雇员福利》要求以高质量的公司债务利率为基础, 如果没有高度发达的高质量公司债券市场, 则选择政府债券的利率。美国财务会计准则第87号 (SFAS87) 《雇主对养老金的会计处理》规定利率应考虑被用作实现债务有效清算的年金合同利率, 也可参考当前可用的高质量固定收益投资的收益率。从我国的现实情况看, 尚未形成高度发达的高质量公司债券市场, 因此, 可采用政府债券的利率作为计算利息费用的依据。

3. 精算利得与损失的会计处理。

精算利得与损失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精算假设与实际情况之间的差异而产生的损益。二是精算假设变动而产生的损益。对于精算利得与损失的处理, 目前国际上有两种方法, 即走廊摊销法和立即确认法。精算利得与损失采用走廊摊销法进行会计处理, 每期确认的养老金费用比较均衡, 能避免会计报表出现较大波动, 却使会计报表中反映的会计信息受到影响, 尤其是在金融市场出现较大缩水的情况下, 养老金资产的实际收益可能是负数, 却因为未将精算利得与损失立即确认, 使得企业会计报表中仍然反映了养老金资产的收益而非损失, 从而影响养老金资产的真实价值。精算利得与损失采用立即确认法实际上反映了财务业绩的“全面收益观”, 它的优点在于会计报告中的损益类项目体现按当前市场情况计量养老金费用, 资产类项目按资产负债表日的市场价值计量养老金资产变动的结果, 从而避免应用走廊摊销法可能导致的误导性, 为养老金计划各利益相关者提供真实、公允的会计信息。因此, 我国企业在处理精算利得与损失时, 应采用立即确认法。

上一篇:开放型经济全球化下一篇:体育教师课堂教学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