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试点研究

2024-08-07

改革试点研究(精选12篇)

改革试点研究 篇1

引言

软件工程专业作为吉首大学综合改革试点学院和校企深度合作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实验区,力求通过软件工程专业的改革试点,来带动以软件工程专业为主体的一个专业群(JAVA方向、嵌入式方向、商务智能)。

根据现有学生学习与就业现状分析,伴随着我国高校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以及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由国家统包分配向毕业生自主择业转变,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了不争的事实[1]。并且随着高校开始扩大招生规模以来,高校毕业生就业率日趋下降,而全球性的金融危机更是让就业形势变的更加不容乐观。因此结合吉首大学教育特点与我院专业的实际情况,开始慢慢意识到提高学生能力的提高与培养,改革教学手段与方法,引入案例教学方式方法,以职业资格等证书作为学习的效果,引导学生以提高自学能力与创新知识为目标,加强实际项目的训练,实现专业与实践相结合,加强实际案例的训练,并积极参与到企业的实际的项目之中与顶岗的实习之中。

一、综合改革试点专业教学手段

吉首大学综合改革试点学院和校企深度合作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实验区,积极与全球顶尖软件外包企业联合开展应用型高级软件人才培养,推行校企深度合作“2(校)1(园)1(企)”人才培养模式,在人才培养全过程中践行人才共育、过程共管、资源共享、责任共担、优势互补、合作共赢。通过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手段,以“育人为本、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教育观,“科学与人文精神并举、实践与创新能力相长、个性发展与可持续发展贯通”的人才观,“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质量观,“夯实基础、提升质量、塑造品牌”的发展观,在CDIO工程化教育理念、开放式办学理念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指导下,竭力开展了一系列具有示范意义的专业综合改革,通过教育体系教学模式的微创新和校企优质教育资源的跨界融合,将现代化的教育方法与手段相结合,改变传统以黑板加教科书的手段,实现以各种电化教育器材与设备,将投影仪、电视机、计算机等现代设备搬到课堂,以现代教育设备应用于软件工程的教学当中,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不断加强专业综合改革成效,以快速推进专业的统合改革与发展,最终有效地增强专业的核心竞争力与综合实力[2]。

二、教学手段改革思路

1. 探索全新有效的教学手段

吉首大学软件工程教研室从本学期开始就不断探索新的教育模式与教育手段,创立了创新创业工作室,在创新创业工作室的带动下,组织软件工程专业学生开展第二课堂与相关活动,将课外与课内结合起来、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结合、隐性课程与显式课程相结合,以高年级学生带动低年级学生,同时结合教师在课堂教学的内容,提高所有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参加各种教学教研活动。学生不仅在课堂上学习到课本上的内容,还可以在课外培养自学能力与团队协作的能力,同时还可以培养创新意识与工程实践能力。形成学生自我学习的学习状态。

2. 改革已有现有的教学手段

传统的教学手段以黑板与课堂讲授为主,为了改善原有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积极性,可以在传统黑板教学的基础上增加图文字貌的形式,增加教学的可视性与直观性[3]。注意发挥课堂的教学的多样性,发挥多媒体教学形式,以现代化的教育方法与技术,将原有的教学内容转变成图形的形式,制作出精美的课件,将传统的内容与现代教育手段结合在一起,并结合教师的课堂讲解,对重点难点内容进行突出展示,可以增加多媒体课件使用的次数,用图形化演示教学内容,将比例增加到一半以上甚至更多,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3. 改革原来的教学方法

吉首大学软件工程教研室主要承担软件工程专业的专业课。可以把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拿出来进行研究,根据对现状的研究,对原来的教学内容进与教学方法进行研究,改进原有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极力推进新的教学方法,研究有效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积极性,并对原有的内容进行大胆的创新与尝试[4]。如我们教研式的颜一鸣老师在课堂中采取了全新的研讨式教学方法,对每个班级的学生进行分组,在课堂上根据知识以小组的单位进行研讨,并根据研讨的内容第个小组的成员可以提出自己的见解。这是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并且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这种新的教学方式可以使学生成为了学习主体,以学生为主体进行主动的学习与交流,从而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打破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界限。

4. 进行第二课堂尝试

在软件创新创业实验室的带动下,积极进行学生第二课堂活动,并且提供较好的活动设备与条件,在活动期间,由本专业的教师进行辅导。这一活动开展以后,参加的学生越来越多,软件设计和制作的水平也越来越高。同时我们还开放了实训室,鼓励协会的会员们利用课余时间搞一些小制作,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实践技能,并经常性的派出教师进行相关指导。

5. 改革考核方式

本学期的《web开发基础》课程采取了学生提交作品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考核,学生制作一个简单实用的网站来实现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的目标;总的来说,就是做到考试方法多样化,给学生以发挥的空间,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提高学生综合应用知识和运用专业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改革效果

教学改革实践得到了学生的肯定。他们说:“真正体会到自主学习的快乐,也让我深刻地明白教师的真正作用在于点拨,而非全盘灌输”;“我非常喜欢老师那种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很符合我们的思维方式,讲课内容好象不是从书本上来的,而是自己和老师一起想出来的”;“小论文是一种好方式,逼迫自己去掌握弄清楚一些模糊的概念”;“写作过程,不仅仅学到如何去写,更重要的是归纳了知识,总结了概念,我觉得这学期我向老师学到了很多思维方法,收获很大。”

具体效果表现在教学质量有所提高,发掘了一批优秀的、富有创造力的学生。有的在低年级就推荐进入课题组参与科研活动,显出了其创新能力。有的撰写了有一定质量的课程论文,如刘周清清同学的“基于Web的数据挖掘在校园网教学资源共享系统的研究与应用”一文已在《电脑知识与技术》上发表。这些在过去低年级学生中是极少见的。

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灵活的教学形式强化了学生对基本理论的思考与掌握,在实践中体会到理论知识的指导性,并自觉运用于指导实践。在学生多次组织的软件设计大赛中,多数学生能做出比较好的作品,增强了学生就业竞争力。

总结

本文讨论了吉首大学综合改革试点专业教学手段与方法的改革,充分分析与研究当前学生学习现状,提出了针对软件工程专业的新教学手段与方法,不断对革传统教学方法与手段,培养出真正适应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摘要: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探索综合改革试点专业课程的教学方法与手段,通过分析当前课程教学的特点,提出了对软件工程专业课程的教学手段改革思路,以提高软件工程课程教学的效率与本科毕业生的核心竞争力。

关键词:教学手段,人才培养,综合改革,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姚文振.中西方课堂教学方法比较与思考[J].科技信息,2008(01).

[2]李茂森.课堂教学中教师课程意识的迷失及其原因分析[J].现代教育论丛,2008(02).

[3]莫凯林,祝世娜,张亚文.高校课堂教学应实现五个转变[J].新课程研究(职业教育),2007(10).

[4]贾红芳.浅谈高校课堂教学与素质教育[J].新西部(下半月),2008(02).

改革试点研究 篇2

为进一步推进研究生教育改革与发展,鼓励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单位积极探索和创新符合专业学位教育特点、具有鲜明特色的研究生专业学位教育培养模式和管理体制,促进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满足人民群众的多样化需要,建立和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制度,教育部于今年四月下发有关通知,提出在中央部门(单位)属高校和地方高等学校各选择30所左右确定为研究生专业学位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单位。

根据通知要求,通过高校申报,专家组审核,综合考虑单位类型、地区布局、硕士专业学位类别和研究生专业学位教育特点,教育部日前最终审批确定了开展综合改革试点高校及相关专业学位类别名单(具体名单见下)。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周期为9月―6月。教育部将适时组织有关专家对试点工作进行检查、评估和总结。

据悉,此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工作是教育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建设人力资源强国,落实《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的.又一重要举措,对于推动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科学发展,加快培养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有着重要意义。

附:

改革试点研究 篇3

省委办公厅副巡视员李如梅出席会议。云南省教育厅副厅长、省招生考试院院长、云南省高等教育学会会长朱华山,省委高校工委副书记、省教育厅副厅长邹平,省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团总督学廖晓珊出席会议并讲话。

试点学院是在高校内部选择学院设立的“教育教学改革特别试验区”,旨在推进以人才培养体制改革为核心、以学院为基本实施单位的综合性改革。2011年,经过各高校申报,省教育厅评审遴选,确定在云南大学等4所本科高校开展省级试点学院改革,重点在改革人才招录与选拔方式,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师遴选、考核和评价制度,完善学院内部治理结构等方面进行探索,为我省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整体推进创造经验。

高等教育是现代教育体系的高端和龙头,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重要结合点,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朱华山要求,各高等学校和试点学院要认真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和《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关于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的新要求,为云南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桥头堡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一要以素质教育为主题,立德树人,努力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优秀大学生;二要以人才培养为核心,把人才培养作为学校整个工作的中心,同时坚持教学科研互促相长;三要以教学评价体系作为大学建设的基础,建立完善有利于争先竞位的评价体系,激发教师教学热情和学生学习动力;四要以改革教学方式为重点,积极探索互动式、启发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式,培养高端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五要以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为突破口,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六要以提高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为保障,强化教师教学科研能力建设。

邹平对试点高校的成绩给予了充分肯定,并提出了今后一段时期试点学院改革的工作思路和要求。一是要正确处理改革和发展的关系;二是要逐步扩大省级试点学院的实施范围,进一步深化改革,推进试点转示范;三是省教育厅相关职能部门要加强引导和给予政策支持,积极协调解决试点学院改革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四是省教育咨询委员会要充分发挥咨询参谋作用,关注重大问题,积极主动深入各项目单位进行调研,研究提出相应的政策支持措施;五是4所省级试点学院项目高校要认真对照项目申请书的内容,根据中央和教育部文件精神,及时对改革的路径、内容和方法进行动态调整和修改,确保改革与时俱进。

中小学校长职级制改革试点研究 篇4

编者按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教师研究中心受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和北京市教育委员会的委托,开展了校长职级制改革试点研究,从研究情况来看,我国中小学校长职级制改革试点始于20世纪90年代的上海市,北京市西城区、广东省中山市、山东省潍坊市等地随后跟进试点。2011年,为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纲要精神,教育部选定广东省中山市、山东省潍坊市作为试点,上升为国家层面深化校长职级制改革的试点。现在,江苏、安徽、贵州、四川等省市也在纷纷开展试点工作。各地在试点过程中,取得了改革中值得借鉴的经验,也遇到了一些现实困难。

本专题从校长职级制现状、效果、问题、政策剖析与建议等角度进行梳理,对深化和完善校长职级制改革试点工作,对在国家层面上制订校长职级制的相关政策决策有参考价值。

改革试点研究 篇5

林蕙青在讲话中阐述了加快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的重要意义,进一步明确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试点工作的主要任务,并就如何保证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顺利进行,从国家、地方教育主管部门、试点高校和教育制导委员会等不同层面分别提出了具体要求和措施。林蕙青强调,要以此次综合改革试点工作为契机,下大力气解决培养模式和管理体制问题,以学校改革创新为主导,积极探索各具特色、符合规律、满足需要、质量上乘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模式,大力推进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最后,她还概括了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今后一段时间的三大任务为调结构、转模式、树品牌:到2015年,将硕士研究生教育结构从以学术型为主,转到以应用型为主,硕士专业学位在研究生招生中达到50%以上;从用学术型培养模式来培养应用性研究生中转移出来,从根本上建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采取各种政策,大力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强化政策支持,强化制度衔接,强化特色培养,完善评价体系,在学校、学生、用人单位、社会上,全面树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良好形象。

会上,部属试点高校代表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和地方试点高校代表郑州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分别就本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的改革设想、特色及相关实施措施等进行了大会交流。会议还安排各级主管部门、各试点高校进行了分组讨论,就我国专业学位发展目前存在的问题和综合改革试点工作涉及的方方面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交流。

与会代表一致认为,此次会议及时、必要,对保障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的顺利进行、促进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据悉,来自省(自治区、直辖市)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主管部门、相关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和有关试点高校代表共计260余人参加了本次会议。

积极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 加快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意见

为贯彻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更好地为我省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发展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结合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实际,现就积极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加快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提出以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的重要性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担任着培养社会专门职业领域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重要使命。近年来,我省有关高校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调整和优化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结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取得较快发展。目前,全省有9所院校开展了32种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在校生达1.25万人,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一批高层次应用型的人才。但是,由于我省研究生教育基础较为薄弱,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比较突出地存在着:培养单位少、培养规模偏小、培养结构不够合理和培养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因此必须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随着我省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特别是加快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服务业和海洋经济的发展,对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的需求在量上和质上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各有关高校必须充分认识加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通过大力调整研究生教育结构,培育建设新的培养单位,创新培养机制,不断扩大办学规模,提高办学水平,积极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努力为我省科学发展、跨越发展提供人才支持和技术服务。

二、进一步明确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的主要任务

按照“加快发展、产学结合、提高质量、服务社会”的原则,紧密结合海西建设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以加快发展工程硕士教育为重点,以研究生专业学位教育综合改革试点为抓手,调整和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扩大培养规模,努力提高专业学位人才培养的质量。具体任务如下:

(一)扩大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规模。改革招生计划分配方式,从2011年起,具有专业学位授权的招生单位按5%-10%减少学术型招生人数,减出部分全部用于增加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争取到2012年,新增3个以上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单位、50个以上硕士专业学位点和3个以上博士专业学位点,在校生从现在的1万人增加到2万人以上;争取到2015年,通过大力调整研究生教育结构,专业学位研究生在校规模达到3万人以上,其中理工类在校生达60%以上,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占硕士研究生的比例接近或达到50%,初步构建起特色鲜明、类型齐全、结构合理,适应海西建设发展需要、符合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规律的培养体系。

(二)加快发展工程硕士教育。围绕我省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在全面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基础上,统筹规划,加强政策扶持,重点建设好机械工程、光学工程、仪器仪表工程、材料工程、电气工程、电子与通信工程、集成电路工程、控制工程、计算机技术、软件工程、建筑与土木工程、水利工程、测绘工程、化学工程、交通运输工程、船舶与海洋工程、农业工程、林业工程、环境工程、食品工程、车辆工程、制药工程、工业工程、项目管理、生物工程、物流工程等一批工程硕士领域专业点;支持办好临床医学硕士、教育硕士、农业推广硕士等相关领域专业点;支持有条件的高校增设冶金工程、动力工程、矿业工程、石油与天然气工程、纺织工程等填补我省工程教育空白的专业点,逐步构建与产业发展相适应的工程硕士人才培养体系。

(三)积极推进专业学位教育综合改革试点。推动福州大学做好教育部专业学位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工作,遴选福建师范大学、福建农林大学开展省级专业学位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工作,支持福建医科大学、福建中医药大学深化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教育改革,探索符合研究生专业学位教育规律的培养模式、质量标准及保障体系和办学管理体制,促进研究生专业学位教育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明显提高。

(四)建立产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大力推进研究生专业学位办学机制和培养模式改革,全面推进产学结合、校企合作,推动有关研究生培养单位直接进入十大新增区域、产业园区、工业开发区和科技园等办学,推动有关高校与中科院海西研究院联合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努力在技术创新、人才培养、员工培训等方面为海西建设及产业发展提供直接有效的支持和服务。

三、积极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改革

专业学位教育必须主动适应海西建设及产业结构调整发展需求,紧密结合专业学位教育的特点,以探索建立产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为核心,以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以高校为主体,依托企业和行业组织,转变教育理念,不断

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加强教师队伍和实践基地建设,努力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

(一)以海西建设和产业发展需要为导向,进一步明确专业学位教育的办学定位。各有关高校要以海西建设和产业发展的需要为导向,深入有关部门、行业、企业开展调研,认真研究分析专业学位人才需求状况和对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提出的新要求,确定办学定位,制订专业学位教育建设和发展规划,明确目标任务和发展重点,大力调整教育结构,积极推进培养单位建设,不断拓展培养领域,逐步扩大专业学位教育规模,努力实现专业学位和学术学位教育的协调发展。鼓励支持有关高校紧密结合产业发展需要,充分发挥各自的学科优势,办好一批有特色、有水平的专业学位教育专业点,在服务海西建设及产业发展上发挥带头示范作用。

(二)按照互惠互利、合作双赢的原则,积极构建产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平台。根据海西建设和产业发展的需要,鼓励支持高校与相关大中型企业、上市公司、著名科研院所及工程(技术)中心、博士后流动站等联合开展专业学位教育,通过建立订单式的人才培养机制,联合制订培养方案,联合申报科研课题,联合开展科技项目攻关,联合举办学术交流活动,联合组建教学与科学研究相结合的创新团队,共建实验室、工程中心等,构建平等合作、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人才培养平台。支持和鼓励高校与企业以合作培养研究生为纽带,以产学研合作项目为依托,加强学科交叉,联合建立新的专业学位点(或研究方向);支持和鼓励高等学校与大中型企业共同建设好一批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鼓励支持高等学校与行业、部门联合开展高层次创新人才培训工作,全面推动校企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

(三)主动适应行业、企业技术进步需要,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各有关高等院校要根据行业、企业技术进步趋势和专业学位的职业背景,更新办学理念,在培养目标、培养方案、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实践环节与毕业论文(设计)和质量标准等方面突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特色,努力培养具有某一专业(或职业)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的专门人才。鼓励支持有关高校根据专业学位研究生与学术型研究生教育不同的特点,结合不同招生对象的实际,研究好制订全日制和非全日制两种专业学位教育培养方案,采用不同的培养方法,形成不同的培养特色,增强人才培养的适应性和针对性。

(四)以提升职业素质为重点,积极推进“双导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各有关高校要根据专业学位教育的要求,认真制订不同专业“双导师”队伍建设标准和建设规划,创新建设机制,努力建设起一支既有较高学术水平, 又有明显职业背景、丰富实践经验和较强解决问题能力的导师队伍。支持高校在参考校内导师的选聘办法的基础上,制定专门的企业导师聘任办法,积极从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聘任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和管理人员担任导师,并给予企业导师与校内导师同等的学术待遇,以确保企业导师全过程、全方位参与人才培养工作。要建立校内专职导师进企业挂职锻炼制度,确保专业教师近五年中有两年以上(可累计计算)在企业第一线本专业实际工作经历,能全面指导学生专业实践教学工作;对近五年主持(或主要参与)过应用技术研究,成果已被企业实用,效益良好的校内导师,要给予奖励。

(五)以提高办学水平为目标,积极开展加强对外、对台交流与合作。鼓励支持有关高校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国际交流与合作,认真借鉴国际上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成功经验和有益做法,积极引进和消化吸收先进的课程体系、教材和案例教学方案等,探索互聘教师、交换学生、共建实习基地等合作途径,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要充分发挥我省独特的人文地理优势,以积极与台湾有关大学联合培养工程硕士为重点,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办学,为两岸产业对接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

(六)以就业为导向,建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估制度。各有关高校要高度重视企业和实际用人部门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认可和评价,把毕业生就业状况、就业质量和工作能力等作为主要标准,建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专门的质量标准、评价体系和评估制度,科学评价专业学位教育质量,逐步建立社会评价与内部评估、机构评估相结合的专业学位教育评估体系。

土地改革不能老是“试点” 篇6

十八届三中全会在土地改革方面有了鼓舞人心的目标,就是土地要素市场化,要增加农民的财产权,主要是土地财产权。

改革方案出来以后,社会上对它出现了一些误解。大家关注的是农村的建设用地推向市场,原来我们估计是18万平方公里,现在看起来可能会超过20万平方公里。有人觉得这对房地产市场是个巨大冲击,也有人认为这是个投资机会。

接着,有关部门领导说土地改革有三个底线不能碰,即18亿亩耕地红线要保,农民利益不能碰,土地规划、用土管制要作为前提。于是大家的心又凉了。

其实,这三条底线是很多国家土地制度改革都会依循的规则,但遵守这三条底线,并不意味着现在已经找到了土地制度改革落地的办法。在我看来,操作上的问题基本上没有解决。所以,2014年,我希望能在土地改革操作上有一个明确的政策。

再不能老是试点了。2008年出台了很好的土地改革目标,但五年来基本上没有动,这是非常令人遗撼的。如果现在继续说“试点”,再过五年可能还动不了。

具体来说,土地改革,两个问题最重要,一是农村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二是农业用地流转。

其实,在发达地区,农村经营性建设用地早就入市了,只是我们恐怕要追认。欠发达地区本身的地不多。我们要把所谓的公用土地、宅基地、经营性建设用地统筹考虑,不能只做一个专门针对经营性建设用地的政策。

怎么统筹考虑?我有一个意见,就是把全国土地分成大的类别,比如划定农业保护区。对于农业保护区以内的村庄建设用地干脆不要动,农业保护区以外的村庄建设用地要统筹考虑,不用分什么宅基地公用土地,但是一定要有规划,一定要有严格用土管制。

在这个前提下权力下放。我认为,可以对建设用地实行指标管理。一个县里头,几百亩地,这个指标管理逼得地方越线,还不如在保护农用土地的前提下干脆把这个权力下放。

对于农用地流转,大家也有个误解,很多人认为原来不能流转现在可以流转。其实早就可以流转了。但是我们的“流转”有个很大问题。有些国家为了保护农民利益,流转的对象是有限制的,但我们基本上是敞开的,甚至鼓励大资本大量圈占农用地。其实它已经大规模进入了,现在等于是一个追认。

对于这个问题,我的建议是,培育家庭农场,还是要在已有的农民中间发展家庭农场。家庭农场一点都不影响现代化。我们知道规模经济不是规模越大越好。家庭的规模可以搞得很好,而且中国农民体量非常大。

这也不是说城市资本绝对不能去搞农业,我的看法是,不是不让它进来,但可以不再对龙头企业给予税收优惠。其实中国的支农资金已经很大了。田间操作这一块只是产业链的一部分,如果是我投资,真的不会投资田间操作,我就投资加工流通领域。世界500强哪个是开农场的啊?

政策上不能扭曲,不能鼓励大资本进入。只要你说给补贴,小农一般很难拿到,而城市资本就容易拿到。这具有导向性。

另外,对于宅基地的问题,十八届三中全会没有明确讲,但是增加农民土地财产权,包括宅基地的财产权。宅基地可以抵押,也应该可以交易,因为如果不能在较大范围内出售,银行收押宅基地还有什么意义?如果交易受到很大限制,农民的土地财产权也是没有意义的。所以,我认为,以后宅基地交易范围一定要扩大。现在有关方面讲的要试点,主要是害怕宅基地全部推向市场。

(注:本文由本刊记者刘彦华在对作者采访基础上整理而成,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三亚市商贸物流综合改革试点研究 篇7

2010年底, 三亚被国家发改委确定为“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城市。

三亚市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要求, 结合三亚市服务业的实际, 制定《三亚市开展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工作总体实施方案》, 以建设国际化综合性生活服务平台为主线, 围绕旅游休闲度假业、商贸餐饮物流业、旅游房地产业等8个方面开展先行先试。在三亚市推进商贸物流业发展的过程中, 商贸物流业驶入了快车道。商贸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新成效, 商业服务业营业额逐年攀升, 商贸物流现代化水平有了新的提升。离岛免税和离境退税政策提升了海南现有旅游购物环境, 提高了海南的整体吸引力和综合竞争实力, 拉动海南商贸物流持续性增长。

三亚市在大力发展商贸物流业的同时, 更加强了其专业化建设。改善商贸业布局, 大力发展仓储物流配送服务业, 完善城市商业功能, 形成市场体系完整、网络畅通的区域性商贸中心, 形成一批专业性强、特色独具、风格各异的商业亮点。

2 三亚市商贸物流业现状分析

2.1 三亚市商贸业现状

三亚作为海南省南部最重要的经济发展中心, 为海南省商贸物流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2012年, 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103亿元。这是三亚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历史上首次突破100亿元大关。2013年1~2月, 在“春节黄金周”的带动下全市消费市场各项指标实现较快增长。批发和零售业方面, 2013年1~2月, 全市列入统计监测的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商品销售额32.60亿元, 同比增长29.1%。其中, 批发业商品销售额16.73亿元, 同比增长13.2%;零售业商品销售额15.87亿元, 同比增长51.6%。

2.2 三亚市物流业现状

随着三亚市商贸业近几年的逐步发展, 为其服务的商贸物流业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各大商贸服务集团、企业都建立了初步的、低层次的物流配送体系, 并正在积极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升级。2013年上半年, 三亚市商贸物流企业主营业务收入为10亿元以上, 上缴税收2259万元。

3 三亚市商贸物流业发展瓶颈

3.1 物流企业现代化水平还比较低

目前三亚市的物流服务企业现代化水平还比较低。 (1) 物流服务功能单一。 (2) 物流管理信息化程度低。 (3) 尚未整合现有物流资源。 (4) 现代物流管理人才缺乏。

3.2 三亚城市商业功能没有完善, 仍处于初级状态

目前, 国外高端游客在三亚的主要花费所占比例最大的为住房和餐饮;其次是交通和游览, 购物消费在其总消费中所在的比重是比较少的。

3.3 百货店无视物流利润, 降低企业竞争力

三亚市商品物流的储运, 完全由各品牌或各柜台经营主体负责, 百货业自营物流整体上是呈萎缩状态。物流分散运作使物流成本增加、缺货率上升、顾客满意度下降。统一配送或共同配送等现代物流模式难以进入三亚物流业, 造成物流分散、成本增加。

3.4 顾客消费理念落后, 物流发展乏力

顾客消费理念落后, 对普通食品的外包装及外观等要求较低。落后的消费理念和消费习惯使许多商家降低了对商品运输、配送、包装的标准。对商贸物流环节要求的降低, 削弱了物流发展的外部动力。

3.5 缺乏物流产业发展规划的指导, 缺乏发展氛围和政策支持

由于缺乏现代物流的知识和意识, 缺乏组织管理机构, 三亚市商贸物流业处于零星散乱、无序发展的状态。至今还没有一个指导全市物流产业发展的规划。对三亚市未来物流业的布局结构、档次定位、发展目标、发展速度等方面都带来了决定性的影响。由于没有统一的规划和超前意识, 目前三亚市的某些专业物流货场、停车场和配送中心等基础设施都还是空白。

4 三亚市商贸物流业持续发展的路径选择

4.1 三亚商贸物流业要借力发展

三亚市商贸物流业正处于向高一级阶段发展的关键时期, 在这一新的发展时期借力发展是三亚市商贸物流业发展的新源泉。抓住三亚市正在开展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这一契机, 大力发展促进商贸物流业。同时, 根据国务院《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商贸物流发展专项规划》, 结合三亚的实际情况进一步发展三亚市商贸物流业, 提高商贸物流服务质量, 转变经营方式, 实现三亚商贸物流业转型升级。

4.2 三亚商贸物流业发展要与多种产业协调并进

商贸物流业的发展需要有完善的经济体系与之相适应。三亚市商贸物流业缺乏发展的原动力, 其重要的原因在于三亚的经济结构尚处于比较落后的阶段, 低效农业、旅游房地产在海南经济中所占比例过大。三亚市要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 兼顾外贸型制造业, 使三亚商贸物流业在相对均衡的经济结构中平稳发展。

4.3 大力发展电子商务

电子商务已经成为现代商贸业的主要经营形式。要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建立自己的电子商务平台, 鼓励各种形式的电子商务创业活动。鼓励有条件的购物中心、连锁超市建立网上商城, 进行在线信息发布、商务洽谈、网上交易。充分发挥电子商务的优势, 提高三亚市的商贸水平, 促进三亚市商贸物流的快速发展。

4.4 商贸物流产业规划要科学合理

制定产业规划时要注意科学合理, 为产业的发展留下足够的发展空间, 防止重复建设。物流园区的不断扩张反映了产业发展迅速, 但也说明规划的制订对于产业发展估计不足, 这说明商贸物流业的发展必须规划先行, 产业规划既要平稳发展又要留有余地, 为商贸物流业的发展提供充足的后备资源。

参考文献

[1]郭湖滨.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研究[J].物流科技, 2008 (07) .

[2]刘艳.基于DEA的区域物流供求关系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 2009.

改革试点研究 篇8

自2011年义乌试点获批以来,国际贸易体制改革取得重大进展:改革试点第一个三年实施计划已顺利完成,有力地创新了贸易金融产品,培育发展了以“国贸通”“义乌通”等为代表的贸易融资一体化供应链金融服务平台。2013年9月,义乌市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金融专项方案正式对外发布,义乌金融专项改革正式启动。义乌“金改”启动后,国家政策性银行、大型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将加大对义乌市国际贸易综合改革的服务力度,支持现有银行在风险可控原则下积极拓展贸易融资业务,鼓励发展村镇银行、金融仓储公司等组织,充分发挥典当企业对中小微型企业的融资服务作用。

根据2014年义乌民营企业指数分析,义乌经济的主体是民营经济,数以万计的民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是义乌经济的缔造者。但是当前,义乌民营企业面临着发展速度放缓、产能过剩、发展思路亟须转变等诸多挑战和多种“微刺激”政策等带来的机遇。

2综合改革试点后义乌民营企业的发展现状

2011年,义乌获批开展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义乌政府、金融机构和企业自身在制度创新、平台搭建和政策环境的优化方面进行不断尝试,义乌民营企业发展和金融环境得到长足进步。改革试点后,截至2013年年底,义乌市实现外贸进出口总值186.1亿美元,同比增长99.1%。其中,义乌出口额为182.1亿美元,同比增长1倍;进口额为4.1亿美元,同比增长18.8%。义乌市已初步构建了全国性、区域性、地方性金融协同发展的多元化金融组织体系,现已有银行业金融机构23家(地方法人机构3家)、证券机构9家、保险机构38家、期货公司5家、准金融机构有融资性担保公司7家、小额贷款公司7家、典当行10家、金融仓储公司1家、本外币兑换公司1家、股权投资基金公司2家,以及投资管理类企业200多家。2013年8月,义乌全市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分别为2196.24亿元、1 688.88亿元,比年初分别增加210.02亿元、169.01亿元。改革试点后的义乌金融改革成效已初步显现。

根据义乌市工商局、义乌市民营企业发展联合会和北京大学经济学院联合发布的201 1年度义乌民营企业景气指数报告,改革试点后,201 1年义乌民营企业景气指数始终保持在1 10点的景气线之上,显示经营状况良好,发展态势较为强劲稳定,义乌民营企业充分把握商品价格、产业集聚、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等优势和机遇,及时优化产品结构,多渠道地规避市场风险,实现企业稳步发展。

2012年度和2013年度,义乌民营企业指数稍有波动,但总体经营状况良好,具备一定的发展潜力,企业景气度基本稳定,虽然国内宏观经济进入中低增速区间,国内外市场需求尚未摆脱低迷行情,但义乌民营企业在一系列改革举措和经济提振措施的帮助下,呈现整体向好的态势。

现有2014年数据显示,义乌民营企业总体也在稳步前进,2014年1至8月,浙江义乌实现外贸进出口总值945.7亿元,同比增长13.7%。其中出口额为925.6亿元,同比增长13.3%,进口额为20.1亿元,同比增长36.7%。

3综合改革试点后对义乌民营企业融资方式的影响

3.1内源融资仍为最主要的融资方式

综合改革试点后,义乌政府和金融机构出台和制定了一系列利于企业融资的项目和政策,企业外源融资的比重增大,但还是未从根本上改变内源融资为义乌民营企业融资的主要方式的现状。据相关统计显示,目前企业内源融资比重达60%以上,其他渠道融资为20%以上,银行贷款融资占比不到20%,义乌民营企业融资到现在为止还是依赖内源融资,但融资数额又是有限的。我国目前关于民营中小企业内源融资方面的官方数据很少,这一方面说明我国民营中小企业内源资金比重偏低,另一方面说明了内源融资不被重视。事实上,义乌民营企业融资的数额和有效途径还是偏向于大企业,企业的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能力仍然较弱。随着改革的深入,义乌民营企业的贷款结构正在改善,然而商业银行系统依然无法满足企业的融资需求。在企业外源融资中,主要依靠银行借贷,剩余无法满足的部分基本只能求助于民间借贷。但从长期来看,随着企业规模、实力的扩大和资金需求量的增大,外源债务性融资应逐渐成为一种重要的融资形式,义乌民营企业也应逐步改变内外部融资比重。

3.2民间借贷比重增大

由于民营企业无法通过正规的金融机构借款,因此企业更多地会求助于民间借贷。民间借贷具有借贷手续方便、利息高等特点,在银行信贷无法满足中小企业资金需求的情况下,民间借贷起到了很好的补充作用。一般而言,不同规模的企业通过民间借贷获得的外部资金比例有着明显的差别,企业规模越小,民间借贷的比例越高,这也与商业银行对小企业的歧视所造成的贷款难情况相符。

2013年9月,义乌金融专项改革正式启动。此次“金改”的突破点在于贸易金融创新。而贸易金融创新的关键在于推动人民币跨境业务、壮大本外币兑换业务、促进民间资本这3项。民间资本规范化和制度化提上金融改革议程。近年来,随着义乌居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2013年义乌市城镇人均收入为4.89万,达到全国第一,义乌民间资本实力强大,市民民间借贷的参与度非常高,几乎是“全民借贷”,参与面涉及制造业领域、商贸流通和普通家庭。随着综合改革试点的深入,政府对民间借贷的认可和出台规范制度,义乌出现了7家准金融机构有融资性担保公司、7家小额贷款公司、10家典当行,极大地丰富了义乌民营企业的融资途径,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企业融资难问题。对于民营银行这个热门话题,浙江银监局城商处处长崔安明对记者表示:“我们积极响应国家的政策,始终持鼓励、支持的态度。”

3.3开发性金融支持力度增强

根据义乌“金改”目标,国家政策性银行、大型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将加大对义乌市国际贸易综合改革的服务力度,支持现有银行在风险可控原则下积极拓展贸易融资业务。国家开发银行结合企业融资环境和自身经营状况,为有效解决义乌民营企业融资难问题,将民营企业贷款模式逐步从“直贷—商行转贷—平台委贷”的传统模式向“以政府合作为基础,以社会化风险分担补偿为保障”的创新模式转变,包括“租赁公司”合作平台委贷模式、“担保公司类”合作机构助贷模式、“投融资公司类”合作机构助贷模式、“创投公司类”合作机构助贷模式等,全力扶持企业的发展。开发性金融在支持民营企业融资方面的力度不断增强,积极弥补政府缺位、金融体系缺失和中小企业信用缺损,引导企业完善风险控制,完善银行信用担保体系和贷款运作方式,帮助民营企业解决融资难问题。

3.4供应链易透平台建立

供应链易透融资平台主要针对的是出口企业、外贸公司,可以帮助外贸公司的供应商提前融资,取代以往直接向外贸公司融资来支付应付款,不仅有效缓解了外贸公司的融资压力与融资成本,还缓解了外贸公司垫款采购的压力。对于银行而言,通过联保联贷的方式,有效地化解了小微企业抵押担保难问题。对于出口企业,则可以有效缓解赊销现象,并通过融资支持有效培育小微企业平稳健康成长。据了解,截至2013年6月底,中国信保义乌营销服务部已经对东方之星公司的200多名境外个人采购商授信合计超过2.5亿元人民币,工商银行义乌分行已经为东方之星公司的3 000余户上游供应商办理融资1.71亿余元。

供应链易透平台也受到了省内最大的外贸集团浙江省国贸集团的关注。目前,由浙江省国贸集团和东方之星公司合资的浙江省国贸供应链服务有限公司已经在义乌正式成立。

3.5有效利用短期融资券

2013年9月,义乌市政府正式发布《金融改革专项方案》,方案明确指出,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发行短期融资券等业务。短期融资券融资金额较大,可以安排连续发行,免担保、免抵押,拓宽了企业的融资渠道,有效地解决了企业的资金问题。短期融资券是由企业发行的无担保短期本票,是企业筹措短期(1年以内)资金的直接融资方式。

从2013年11月22日举行的伊美控股集团——工行义乌分行短期融资券发行信息发布会上获悉,由工行义乌分行担任主承销商的伊美控股集团10亿元短期融资券,并于11月19日成功发行第一期,金额为5亿元。伊美成功发行短期融资券,是一次非上市企业直接融资的有效探索。义乌副市长王迎说:“这次伊美控股集团成功发行短期融资券,是将义乌金融改革的政策落到实处的具体表现,是义乌金融改革具体政策一次成功的尝试,为义乌企业扩展直接融资渠道提供了非常宝贵的经验。”

4破解义乌民营企业融资困境的新思路

4.1创新金融服务功能,提高信息对称度

综合改革试点,为有效解决义乌民营企业融资难问题,金融机构需要解决企业与银行之间信息的有效传递问题,选择合理有效地处理信息的路径。企业本身要建立有效和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金融机构需要创新金融服务功能,建立完善的风险测量机制。

金融机构改革发展定位应以贸易金融为核心,紧紧围绕国际贸易特色,充分发挥其对国际贸易发展的拉动作用和乘数效应,推动义乌从“金融大市”向“金融强市”跨越。金融改革应着力围绕试点批复方案中提出的“健全金融机构体系、提升金融服务能力、改善金融生态环境”要求来展开。金融机构也应该积极组建义乌国际贸易发展银行,加快贸易融资专营服务机构建设,或者利用第三方支付平台,发展跨境电子商务和支付业务。金融机构也应创新高效的贸易金融发展模式和管理体制,搭建供应链融资平台,打造贸易金融特色区。特别是金融机构应该推动出口信用保险业务的发展,通过市场化手段,促进民间资本与实体经济的有效对接,支持企业发行债务性融资,建立完善的风险测量机制。

4.2发挥政府职能,规范民间借贷制度

民间借贷属于非正规金融,相对于正规金融机构的融资,民间金融借贷速度快、手续简单、交易成本低。它能为企业提供创业资金、资本扩张资金等,有利于形成多层次的信贷市场,特别是缓解了小企业和“三农”的资金困难。在当前民间融资日益壮大、需求强烈的现状下,应由管理走向服务,引导民间借贷健康发展。

义乌政府应该组建义乌市中小企业贷款信用担保公司。相对于有市场、有效益、有信用的明星中小企业,更多的中小企业获取贷款的可能性不大,对这些企业来说,寻找有效担保获取贷款是解决资金问题的重要途径。政府要积极建立政策性担保机构,由政府财政出资建立中小企业信贷担保中心,或者由民间、社会资本组合形成信用担保机构或担保基金,或者由民间资本和中小企业共同参与建立担保基金,向中小企业提供有效的信贷担保。义乌政府也可以做大做强产权交易市场。义乌产权交易所目前拥有各类产权、股权、托管、投资股民达29 000余人,已成为义乌市各类投资者资本运作的重要场所。但作为地方资本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投融资平台的作用有待进一步发挥。台湾地区的中小企业上柜制度(即柜台市场),以协助中小企业进入资本市场运用股权融资的做法,对义乌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4.3积极发展融资渠道,合理利用融资租赁

目前,义乌民营企业融资难既有银行客户选择方面的问题,也有企业自身的问题。义乌民营企业要谋求发展,除了应提高企业自身的市场竞争能力以外,还应积极发展各种形式的融资渠道,合理利用融资租赁。在民营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完全凸显后,2013年11月19日,商务部、税务总局及工商总局在天津召开全国融资租赁试点企业座谈会。会上根据业内人士估计,国内3种类型共100多家融资租赁公司2008年的交易额可能超过1 400亿元,融资租赁业开始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融资租赁作为一种新型的金融工具,在经济发达国家,有60%以上是通过融资租赁方式实现的。对于可以从银行或资本市场获得外源融资的企业来说,融资租赁可以使其在保留原有的银行信贷额度的同时,进一步扩大融资规模。而对于民营企业来说,由于其自身规模一般,较难获得融资,而融资租赁恰好为义乌民营企业提供了一条可行的融资渠道。融资租赁适用于义乌民营企业是因为出资人在经营理念上的转变。融资租赁中出租企业在评价承租企业的资信状况时,不是企业过去和现在所形成资产规模和信用额度,主要关注的是未来所能带来的现金流量并以此作为其出租债权回收的保证。融资租赁给没有足够可供抵押的资产、没有完整的信用记录的浙江民营企业提供了一条现实、可行的融资渠道。通过融资租赁,义乌民营企业可以快速完成融资过程,同时又减少了融资期间的机会成本和相关费用,可以减轻直接购买的一次性支付压力,这也是促进厂商类义乌民营企业商品销售的重要手段。

5总结

从2011年义乌确立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到2013年实行义乌市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金融专项方案,义乌市的金融环境得到较大改善。改革试点义乌政府和金融机构出台了一系列金融改革措施,极大地缓解了义乌民营企业融资问题。义乌民营企业应该积极促进企业转型升级,做好、做精、做强主营业务,在行业的激烈竞争中保持盈利能力。此外,义乌目前正在实施以“机器换人、空间换地、电商换市、腾笼换鸟、名企名品名家”为主要内容的“四换三名”工程,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的义乌民营企业应该顺势而为,利用政策优势开展“机器换人、空间换地”等行为,合理布局生产车间,强化新技术的应用,强化成本管控。

摘要: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距今已过3年,2013年义乌金融专项改革又正式启动,义乌政府和金融机构出台多项政策扶持和帮助企业解决企业融资难问题,使义乌民营企业得到快速稳步发展。但是,由于企业自身的经营状况、银行利益导向及资本市场发展等方面的原因,使得企业在获得资金支持的过程中依然存在问题。

关键词: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义乌民营企业,融资

参考文献

[1]骆健民.振兴经济的义乌模式——谈义乌应对金融危机新举措的实践感受[J].中国总会计师,2011(8).

[2]黄志平.加快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需金融创新支持[J].浙江金融.2012(6).

[3]赵毅.义乌民营企业国际化经营的问题及对策[J].经济研究导刊,2012(2).

[4]陈一新.扎实推进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J].政策瞭望,2013(3).

改革试点研究 篇9

税收是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财政手段, 房产税作为一种存量财产税, 在筹集地方财政收入、调节收入分配、规范房地产市场发展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我国自1986开始征收房产税, 由于长期实行住房实物分配制度, 个人住房数量有限且很多属于公有, 所以规定个人非经营性住房免征房产税。但随着1998年个人住房市场化改革的完成, 房地产市场的迅猛发展, 带动了经济的快速增长, 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 同时也引发了房地产市场发展过热, 房价上涨过快催生了房地产泡沫的产生。为了防止房地产泡沫诱发经济危机, 影响到社会稳定和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2010年国务院提出加快推进房产税改革, 其改革的关键就是将个人非经营性住房列入征税的范围, 并将上海、重庆作为试点城市, 自2011年1月28日开始实施, 拟通过征收房产税达到规范房地产发展的目标。制度实施历时四年, 房产税改革的试点是否取得预期的效果, 以及如何进一步深化房产税改革成为社会公众普遍关注的问题。

二、沪、渝房产税改革试点的实施成效分析

(一) 对个人住房价格的影响

从短期来看, 房产税征收导致个人住房持有成本增加, 必然会对当前的供需结构产生影响, 个人住房总需求会因为投机型购房者的减少而降低。由于房地产市场中, 短期供给具有刚性, 因此买卖双方的讨价还价力量对比变化, 使之朝着有利于买方的方向倾斜, 新增加的房产税会转嫁给销售者, 房地产的价格会随之逐渐下降。

从长期来看, 征税导致房地产利润下降, 开发商会根据市场的需求调整市场的供给量, 随着开发商住房供给量的减少, 房价会有所回升。另外, 从现实经济考虑, 目前我国居民的自住型居住需求尚没有得到完全满足, 即需求弹性较小, 此时购房者承担的房地产税较多, 通过税负转嫁使价格降低的程度较小, 长期价格会进一步上扬。

从统计局公布的数据看, 房产税在制定和初始实施阶段, 除了刚需人群, 大多数房屋投资者都处于观望阶段, 由于上海试点方案征税范围较广, 其房地产市场变化趋势图更能体现政策的影响效果。

(二) 对商品房结构的影响

长期以来, 我国房地产市场上商业营业用房、别墅、高档公寓的比率较大, 中小套型、中低价位普通商品住房和经济适用房供应不足, 无法满足中低收入者住房需求, 房地产市场结构性问题突出。沪。渝房产税暂行征收办法虽然有所不同, 但都将大面积、高档住房列入课税对象, 所以房产税的实施后, 高档住房的税负会增加, 从而导致此类住房的均衡产量下降。2010年上海高档住房销售量占住宅总销售量的比重高达20.3%, 2011年该比重下降了约4%, 由于上海的房产税比较柔和, 2012年以后该比重呈平稳状态, 商品房结构得到一定的优化;重庆主要对高档住房进行征税, 高档住宅面积占住宅总销售面积的比重持续下降, 税后所占比重一直不足4%, 商品房的结构优化效果比较显著。

(三) 对财政收入的影响

我国虽然在1986就已经开征房产税, 但个人住房却实行了税收减免政策, 2011年沪、渝房产税改革试点后, 个人住宅纳入征税范围, 必然会为两市的财政收入做出一定的贡献。但是我国上海试点方案规定了每人60平方米的免税面积, 税率衣较低, 重庆虽然税率比上海高, 但是课税对象主要是高档住宅, 征税范围狭窄, 由于税率低、征税范围窄, 上缴的财政收入就非常有限, 每年筹集到的每年一亿元上下的房产税, 并没有成为地方政府的重要财政收入来源。

(四) 对公平收入的影响

从税种角度看, 房产税属于财产税, 对持有房产的主体进行征税, 可以缩小高收入阶层和中低收入阶层之间的贫富差距, 另外房产税纳税环节是房产的持有环节, 税负相对来说比较难转嫁, 税负主要由房产所有者承担, 和房地产流转税相比更有利于公平收入;从税率来看, 上海、重庆实行差别化比例税率, 随着税基的增加, 税收负担会随之提高, 公平收入的功能比较显著, 但因为沪、渝两市税率水平较低, 对实际收入的调节作用不大;从税收优惠措施来看, 沪、渝方案都规定了免税面积, 课税对象小于一定面积不用交税, 都可以在一定程度缩小贫富差距, 但由于税基较窄, 税率偏低, 公平收入的作用还是非常有限的。

三、基于沪、渝试点效果的反思与对策建议

(一) 基于沪、渝试点效果的反思

从试点效果来看, 房产税试点历时四年虽取得了一定的功效, 但在制度设计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 并没有充分实现政策预期目标。 (1) 征税范围过于狭窄。沪市试点方案的缺陷是仅就增量房产进行征税, 存量房产不征税, 重庆试点方案则是将重庆市市居民家庭所拥有的普通住房排除在征税范围之外, 沪、渝两市的征税范围设计均违背税收的横向公平的原则, 拥有相同房产价值的纳税人税收负担却不同, 不公平的制度设计很难保证房产税制的平稳运行。 (2) 计税依据不合理。上海、重庆试点城市个人住房的计税依据为房产的交易价格, 计税依据缺乏弹性, 既不能体现房地产价格的增减变化, 也不能客观反映房地产的真实的市场价值, 从而造成税收的流失。 (3) 税率不合理。沪、渝试点方案是根据课税对象交易单价与上年度平均交易之比, 不仅计算复杂, 而且很容易出现故意压低交易单价, 达到偷税的目的, 税收征管难度较大, 不利于财政资金的筹集;另一方面, 税率过低, 保有环节税负太轻, 也会影响财政收入的筹集和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效果。

(二) 进一步推进房地产改革的对策建议

1.优化税制。要想更好的发挥房产税的作用, 建立长期有效的房地产调控机制, 必须进一步优化个人住房的房产税制度。一是扩大征税范围。从税收公平角度看, 个人住房房产税应包括个人所有房产, 存量房产和增量房产、普通住宅和高档住宅、城市住宅和农村住宅都应纳入征税范围。二是建立科学的计税依据。从税收稳定角度看, 个人住房房产税的征收应将课税对象的市场价格作为计税依据, 由于土地价格和房屋的建造成本会随着经济发展出现上下的波动, 将市场价格作为计税依据, 当房屋价格上涨时, 房屋持有成本会随之上升, 会抑制需求, 减缓房屋价格上涨的势头, 反之亦然, 这样房产税作为财产持有环节的直接税, 才能更好的发挥调控房地产市场、稳定经济的功能。三是选择合理的税率形式和水平。房产税税率应充分考虑到不同地区之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和课税对象性质的差异, 实行有幅度的差别比例税率, 中央政府可以规定房产税的税率幅度范围, 地方政府可以根据地方发展状况, 确定具体的税率水平, 对于一些经济比较发达, 房价过高的地区应采用较高的税率, 对于高档住宅也要设置较重的税率, 通过设置不同的税率, 达到调控房价水平和优化住房结构的目的;另外, 针对我国试点方案税率明显偏低的情况, 要适度提税率水平, 根据国际经验, 可考虑设在1%—3%之间。

2.做好配套措施建设。要想顺利推进房产税改革, 除了良好的税收制度设计外, 还要做好配套措施建设。一是要建立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要征收房产税, 首先要清楚各地有多少套住房, 在实名制的前提下归谁所有, 以及房产税征收确定的免征额, 都需要房屋主管部门和税务部门建立全面统一的、实时动态的个人及家庭房屋持有情况的数据库, 这样才能保证房产税的顺利征收。但是目前我国房地产市场的信息化建设远远滞后于房地产市场自身的发展速度, 2015年房地产统一登记才刚刚起步, 不动产登记制度涉及事项繁琐, 各地区开展起来还需要做大量的铺垫、协调工作, 做好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建设, 是房产税进一步改革的前提。二是建立完善房地产评估体系。房产税科学合理的计税依据应是房产的评估价格, 沪、渝试点方案只所以选择成交价格作为计税依据, 其原因在于我国的房地产评估体系还不够完善, 有关财产评估的制度和法规不健全, 缺乏高素质的评估队伍, 进一步完善房地产评估体系是房产税改革的重要环节。

参考文献

[1]李永刚.中国房产税制度设计研究——基于沪渝试点及国际经验借鉴视角.经济体制改革, 2015年1月

[2]吕洪良.我国房产税改革研究》.财经问题研究, 2014年3月

改革试点研究 篇10

关键词:卓越计划,创新教育,实践教学,人才培养

一、引言

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简称“卓越计划”) 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 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 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目标服务。

燕山大学作为第一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高校单位, 随后试点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并出台了总体方案。该方案表示, 主要依托“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自动化”以及“电子信息工程”等传统优势特色专业, 通过深入的教学改革与实践, 探索适于区域与行业、特色鲜明的地方重点大学的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与方法, 着力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适应各种工程实践需求的能力, 并要求试点专业领域为“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自动化”专业和“电子信息工程”专业。

为配合教育部以及燕山大学落实“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作者在综合多年教学经验以及多方意见下, 提出了基于电子信息“卓越”试点班的创新实践教学模式, 并进行了进一步的实践与研究。

二、电子信息“卓越”试点班创新教育实践教学模式

(一) 重视基础教学, 加强实践教育, 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通过开展基础教学, 为学生进一步的实践活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通过加强实践教育, 打破僵化的知识运用, 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 培养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为国家培养出一批具有创新意识的优秀人才。为此, 我们从四个方面开展教学。

1. 培养学生的基本知识技能。

首先, 通过基本知识技能的学习, 加深学生对课程教学内容的理解。其次, 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电子电路实验理论、实验的基本规范与基本方法、处理各种实验数据的基本方法。最后, 学生学会对如万用表、信号发生器等基本的实验仪器与装置的使用, 了解并掌握一些典型实验的调试原理及方法, 然后编写规范的实验报告。

2. 培养学生的基本研究能力。

研究能力是一个理工科学生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能力。我们从基本实验分析开始, 以小见大, 逐步训练和引导学生学会独立研究问题。目的就是使学生初步掌握科学研究方法, 为以后独立从事科学研究打下一定的基础。

3. 培养学生的基本设计能力。

这个实践教学是在教师间接指导下根据实验教学的目的与项目要求, 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步骤, 选择实验仪器。目的就是通过设计性的实验, 让学生独立完成从查找资料, 到制订设计方案和制作、编写实验报告的全过程。目标是培养学生在“工程”设计、制作和组织管理等方面的设计与创新能力和组织与管理能力。

4. 培养学生工科综合素质。

目的是让学生能基本运用工程观念以及所学理论知识很好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燕山大学拥有完善的电工实习与电子实习平台, 我们通过借助该平台, 完成了基本的实践教学, 其中采用了边学习边实验的方法, 让学生在脑海中逐步形成系统工程的观念。

(二) 立足实践项目, 构建“课堂教学+课程设计+电子竞赛”的教学体系

学校工作的主旋律, 乃至整个教育工作的中心, 就是教学, 而课堂教学位于整个教学工作之首, 在基础课教学之中尤为如此。在很大的程度上, 实践教学是课堂教学的延续、深入与发展, 是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组成环节, 它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上有着极为重要的甚至不可取代的作用。因此, 我们在进行实践教学的同时, 也决对不能忽略课堂教学。课堂教学, 一般就是在整体教育计划的教学内容的部署与安排下, 有系统、有组织、有计划地在教室内 (基本都是) 进行教师与学生面对面的文化“互动交流”。

该实践项目是结合学生的课程设计来建造学科竞赛平台的。学科竞赛就是对知识深入理解、系统整理和实践运用的过程。竞赛的结果集中体现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应用能力, 以及心理素质、身体素质和协作精神, 并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教学计划、教学内容的合理性。同时, 竞赛活动的开展, 为部分优秀的学生提供了充分发挥的创新空间, 同时为培养和选拔优秀人才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1. 实践项目的综合创新设计。

实践项目的综合创新设计将《单片机原理及应用》课程的课堂讲授内容与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题目有机结合在一起, 提炼出该设计的核心内容:以智能小车设计为核心, 要求学生完成小车电机驱动模块设计、红外循迹模块设计、超声波壁障模块设计、蓝牙控制模块设计、LCD显示模块设计等内容。该设计采用分组竞赛的方式, 竞赛题目分为基本题目和扩展题目两大部分, 基本题目的目标是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扩展题目的目标是充分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综合设计过程中, 有意识地重点培养动手能力强的学生, 为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打下基础, 从而构建“课堂教学+课程设计+电子竞赛”的良性互动教学体系, 形成创新教育实践教学模式, 然后在这种教学模式的指导下规划各个阶段的实施方案。在课堂教学阶段主要是学生对单片机及相关课程的学习;在课程设计阶段教师应该为学生安排额外的学习, 比如学习和熟悉一些电子设计软件, 目的是让学生能完整设计出一个完整的智能小车, 以及最终教师对学生组织答辩考核等;在电子设计竞赛阶段, 教师和学生针对之前的工作和学习进行总结分析, 进而强化学生的创新设计能力, 最终为参加比赛做好充分准备。

2. 构造实验室中的课堂教学模式及搭建学科竞赛载体。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项目组教师应完成的研究内容为:智能车控制模块设计、超声波测距离模块设计、蓝牙数据传输模块设计、智能小车避障碍模块设计、智能小车寻黑线模块设计。项目实施过程中学生应完成的研究内容为:智能小车控制实验、智能车超声波避障实验、智能车寻线实验、蓝牙遥控控制智能车实验、多功能智能车实验 (在一台智能车上实现避障、寻线、蓝牙遥控等功能) 。项目的指导方式为:综合设计前, 指导小组全体教师完成设计任务书及设计指导书, 规划比赛形式, 在课程设计前向学生下达设计任务书, 并提供必要的基本参考资料。指导教师按照各自的专业特长分工负责综合设计的工作, 确保全程指导;指导教师要与学生共同进行方案的可行性分析, 最终帮助学生确定设计方案;指导教师要引导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 鼓励学生创新;指导教师应及时掌握每个学生的设计完成进度, 及时答疑。最后共同组织比赛验收。

综合设计要求学生自主设计一个具有避障功能的智能小车。学生通过对小车控制系统的软硬件开发,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使学生将相关课程的知识和生产实际紧密结合在一起, 并为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打下基础。学生以4~5人为一组, 每组需要完成整套智能小车的设计、制作及调试, 并绘制电路原理图, 撰写项目设计报告。智能小车需要能够完成给定的作业任务, 如车体运动、智能循迹、智能避障、信息显示等功能。最终采用分组竞赛的方式对各组的课程设计结果进行综合评定。

如上所述, 在整个实践项目实施的过程中, 从项目开始规划到实施结束, 导师与学生之间始终存在互动关系, 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项目中去, 学生也因此能把课堂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当中, 学以致用, 从而达到教学目的。同时, 在分组竞赛中, 由于在项目规划中给学生预留了很大的创新空间, 比如各个功能模块、单片机核心、多种扩张方式, 让学生有了更多的发挥空间, 因此通过这种方式既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又能通过竞赛让学生感受到竞争的压力, 也就是让学生在协作与竞争中大胆创新, 同时也是对学生心理素质的检验。而在当今社会这正是企业与单位所需要的, 这也为学生走上社会打下了基础。这也完全符合《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通用标准》的通知要求。

3. 课程项目考核方式与改革。

该课程的考核内容集中体现出学生的实践与综合创新能力。学生成绩由四部分组成, 即本组学生自评分 (重点考察学生在整个项目完成过程中的贡献大小) 、指导教师评分 (由指导教师根据学生的出勤、平时表现、项目设计作品完成质量及调试情况给学生打分) 、汇报与比赛、课程设计报告。该课程的总成绩=本组学生自评分×20%+指导教师评分×30%+汇报与比赛×40%+课程设计报告×10%。

三、电子信息“卓越”试点班创新教育实践教学模式的显著特征

此模式所体现的理念是:使学生由文化的接受者, 转变为一种校园文化的探索者。这种校园文化有以下三个显著特征。

1.突出学生在创新教育实践教学的主体地位, 真正实现“互动教学”。在现代教育中, 教师起主导作用, 而学生占主体地位。在整个项目实践教学过程中, 我们实现了“教学相长”。在整个项目中我们采取由学生和教师共同规划、共同研发, 教师引导学生应用课堂所学理论知识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因此, 一方面, 指导教师应用实践教学法去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性地学习, 学生不仅培养了自学能力和自我约束能力, 也提高了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另一方面, 教师与学生共同规划开发, 我们也可以在那些朝气蓬勃、思维活跃的本科生中获取新的创造力和新的灵感, 同时也能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

2.在整个项目中学生始终参与, 了解了生产工艺、设备与制造系统。在这个过程中, 首先学生是项目规划直接设计者的主体之一;其次, 学生是项目具体实施的主体;最后, 学生是创新的主体。也就是说学生了解了生产工艺、设备与制造系统。这也正是《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通用标准》的通知要求之一。

3.在实践项目中学生之间协作与竞争并存, 教师服务学生。首先, 在学与教的互动关系中, 教师必须为学生及时答疑解惑。其次, 鼓励团队协作与良性竞争。团队中分工合作, 即成员之间各自发挥自己的优势, 形成优势互补。最后, 在团队间形成良性竞争。竞争有利于人的成长, 竞争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我们在培养学生协作的同时, 也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端正学生态度。

四、结论

作为一个教育学者, 我很认同这句话———创新教育是为积极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各种不确定性而出现的。创新教育本身的出现形式就蕴含着创新的意蕴。那就是创新教育应以人的未完成性为前提, 既要遵守人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 又要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 依靠人自身的理解感悟探索未知世界。

正如哈佛大学校长福斯特说过的, “回望历史能够有助于创造未来。让我们回望科学和艺术, 把创新与阐释结合起来。我们需要的是最好的创新和最好的阐释。而唯有大学, 才能同时为我们提供最好的创新和最好的阐释”。还有无意中看到的一句话, “在人类的种种创造中, 没有什么东西比大学更能经受得住漫长的吞没一切时间历程的考验”。一个社会、一个国家若需要完善, 就应该同时进行大众教育与精英教育。而大学更应从社会需求出发, 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 服从国家社会需求, 同时, 开展大众教育与精英教育, 也要更加关注大众教育。大学培养学生的目标应根据社会需求发展而制定, 不同专业之间的培养方案的设置应有区别。在同一专业中, 不同学生个体之间也应有所差异。这样, 才能既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 培养出应用型专门人才, 又可为各个行业领域输送高素质的综合人才。

参考文献

[1]闫晓梅, 高文华.基于“卓越计划”的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改革[J].中国电力教育, 2013, (34) .

[2]刘闯, 邬万江, 韩明辉.工科实践教学的现状与问题浅析[J].中国科技信息, 2010, (22) .

[3]杨叔子, 王筠.要真抓课堂教学质量[J].中国高教研究, 2007, (4) .

[4]何义团, 钟历, 韩西, 等.以学科竞赛为载体的工科多平台实践教学体系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 2012, (11) .

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 篇11

义乌发展新蓝图

《方案》明确了义乌试点的发展目标,到2015年,基本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新型贸易体制框架。到2010年,率先实现贸易发展方式转变。提升义乌在国际贸易中的战略地位,使义乌成为转变外贸发展方式示范区、带动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基地、世界领先的国际小商品贸易中心和宜商宜居宜游的国际商贸名城。

《方案》还提出了建立新型貿易方式、优化出口商品结构、加强义乌市场建设、探索现代流通新方式、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开拓国际市场、加快“走出去”步伐、推动内外贸一体化发展、应对国际贸易摩擦和壁垒等9方面的试点主要任务。并进一步提出了优化国际贸易发展环境、健全金融机构体系、提升金融服务能力、改善金融生态环境、构筑区域合作优势和新型公共服务体系等6方面的保障措施。 浙江省发改委负责人表示,改革开放30多年来,浙江省率先推进市场化改革形成体制机制先发优势,实现了浙江从资源小省向经济大省、从封闭半封闭向全方位开放、从基本温饱向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浙江省将以义乌成为国家级试点为契机,着力用改革的办法破解发展难题,用创新的举措应对挑战,再创浙江体制机制新优势,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强大动力支持和坚实体制保障。

社会各界倍受鼓舞

当国务院批复《浙江省义乌市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总体方案》的消息传来,义乌社会各界反响热烈,在“十二五”开局之年,再逢盛事,义乌腾飞如虎添翼。

浙江中国小商品城集团公司总裁吴波成表示,得到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方案获批的消息特别高兴。义乌小商品城已从“买全国货、卖全国货”向“买全球货,卖全球货”演变。

义乌仙居商会副会长应文杨表示,“改革试点方案获批,对义乌市场而言是一个重要利好,以后开展进口贸易、转口贸易都面临着重大的发展机遇。义乌市场迎来了崭新的发展大平台。”应文杨的进出口贸易之前需要通过很多审批环节,最长的一次进口商品花了5个月时间,这样的“繁琐”手续放在原材料价格变幻莫测的今天,损失太大。应文杨认为,义乌成为国际贸易改革综合试点后,进出口贸易可以省略很多的环节与费用。

据了解,为培育发展进口、转口市场,今年,一个新的“非洲产品展销中心”即将建成,“坦桑尼亚一义乌经贸合作区”也在建设中。为探索创新市场“走出去”的模式,义乌着手布局分销配送中心或展示中心,发展自主性国际营销网络,提升了市场的集聚、辐射和带动能力。

浙江省工商局长郑宇民说:“义乌市场30多年了,也是在骂声中规范成长”。郑宇民称当时批评义乌有四句话,“藏污纳垢的垃圾场,偷税漏税的保护伞,走私贩私的防空洞,制假售假的集散地”。但义乌人没有因此倒地不起,而是正视问题,改正缺失。

郑宇民说,现在义乌人把这四句话改成了“信用监管的试验场,知识产权的保护伞,工贸联动的双龙洞,国际贸易的集散地”。现在讲诚信是很自觉的,因为没有诚信就没有明天,就没有未来。”

试点助推义乌再发展

义乌成为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最大的变化就是将强化国际贸易的洼地效应。

义乌拥有我国最大的小商品市场,是重要的国际贸易窗口。改革开放来,义乌积极探索对外贸易新模式,在扩大出口、增加就业、带动中小企业发展等方面取得积极成效,为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充分发挥义乌市场在全球分工体系中的独特作用,通过大胆探索、先行先试,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推动内外贸协调发展,形成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这两年,义乌面临着比如来自电子商务和广州等地办市场的挑战压力,原本在小商品贸易上的价格优势也不再明显,成为试点后,原来与外界竞争的短腿可以再度成为长腿。

可以想像,未来的国际贸易配套措施到位后,义乌的贸易成本会进一步降低,全国乃至全球的日用工业品尤其是小商品会进一步流人义乌。到时候,义乌将提供一个更加开放低廉、便捷高效、连通全球的物流配送网络,使义乌成为与国际小商品贸易中心相匹配的国际物流“目的港”和“始发港”;同时通过小商品市场的“需求集聚效应”,为本地特色产业群的发展提供更大的市场空间。

同时,试点方案支持义乌建设长江三角洲物流重要节点城市,完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将义乌市纳入国家交通总体战略通盘考虑。

“支持义乌市依托交通和市场优势,进一步降低区域内物流成本,为上海港、宁波一舟山港等重要港口以及整个长三角地区,提供稳定可持续增长的‘实物流’,在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分析人士认为。

义乌未来到底是什么样子?全国人大代表,新光控股集团董事长周晓光说:“我建议将义乌作为国际自由贸易试验区,在国际经贸、人员往来等方面给予义乌更多特殊、优惠政策。尤其是通关、商检、金融服务、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赋予义乌更大的涉外管理权限,推进保税仓库、保税物流园区、出口加工区等的建设。

此举,可使义乌更好地发挥促进国内企业国际化、推进我国对外经贸往来、提升我国国际影响力的作用;并推动其进口贸易、转口贸易的发展,成为国际商品、服务进入国内市场的商港——‘义乌港’。”

资料

九大试点任务义乌商贸升级

1、建立新型贸易方式

建一个出口大平台,所有出口小商品在平台集中,由平台出面,和沃尔玛、家乐福等国际大采购商做生意。倚仗大平台,中国商品抱团出口,侃价有底气;国际大采购商可一次性采购海量商品。 2、优化出口商品结构 加工贸易出口,赚的只是微薄的代工费,今后通过义乌销往国外的,多数是具有自主品牌,且有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产品。 3、加强义乌市场建设 今后的义乌,能买到的不光是小商品,棉纱、钢铁、大机器,或许都卖。 4、探索现代流通新方式 用前沿IT技术,让商品走最短路程,花最少时间和汽油,抵达用户。 5、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针对小商品生产商,在地皮紧张、工资上涨的义乌,再靠打人海战术、拼低成本造出口产品的路已经走不通。据测算,东南亚一些国家生产低端产品的成本比义乌低60%。新一代义乌制造,倚仗的应是品牌和科技含量。 6、开拓国际市场 有人戏称,义乌人的贸易伙伴多是黄皮肤和黑皮肤,白皮肤的欧美市场,将是未来义乌商品的开拓方向。此外,东盟一中国自由贸易区已运行,而又乌小商品在东南亚占的市场份额并不算高。 7、加快“走出去”步伐 正如义乌小商品交易城在中国遍地开花,走出去就是把义乌的商贸模式输往全世界,可以在国外开义乌小商品城,也可收购现有的营销网络。

8、推动内外贸一体化发展

金融危机证明,过高的外贸依存度,让义乌企业受制于人,经营风险大。今后,既出口,也重内销,不仅能“把鸡蛋放入两个篮子”,也能拉内需,让国人分享义乌名牌。

9、应对国际贸易摩擦和壁垒

改革试点研究 篇12

一“、三农”金融服务改革创新试点工作的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 加强组织领导

试点县成立了以县人民政府主要领导或分管领导任组长, 财政、国土、住建、农业、林业、人行、商业银行、保险公司等负责人为成员的“三农”金融服务改革创新试点工作领导小组, 建立了有关部门组成的联席会议制度。墨江县设立了金融办, 宁洱县、景东县由财政局代履行金融办职责, 具体负责对“三农”金融服务改革创新工作的组织、协调、指导。

(二) 深入调查研究

为扎实推进“三农”金融服务改革创新试点工作, 试点县组织有关部门深入开展调研。墨江县多次组织涉及部门和金融机构深入乡镇调研, 促进金融机构与基层、与群众直接交流, 了解金融服务存在的问题, 以及群众对金融服务的需求, 掌握“三农”金融服务的第一手资料, 并形成调研报告报县委县政府, 为制定“三农”金融服务改革创新政策提供依据。

(三) 推进“三权三证”工作

试点县探索开展林权、农村宅基地使用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三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宁洱县集体林确权185.4万亩, 确权率99.8%, 核发林权证33360本;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1179宗, 核发集体土地使用权证 (宅基地) 11000本;持有土地承包经营权证36257户, 承包面积28.9万亩;受理登记农村房屋产权证155宗2万平方米。墨江县完成5个乡 (镇) 、8个村、18903宗农村宅基地、299宗集体建设用地调查工作, 去年底建立数据库, 达到发证条件。景东县作为首批全省30个林权抵押贷款改革创新重点推进县, 确权登记颁证工作一直走在前列, 为抵押贷款提供了基础依据。

(四) 认真制定实施方案

试点县根据省、市方案, 结合各自实际, 研究制定《实施方案》。宁洱县制定《推进“三农”金融服务改革创新试点工作方案》, 明确目标任务, 细化职责分工, 逐步建立支持“三农”可持续发展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墨江县制定《农村集体房屋确权登记发证工作实施方案》, 撰写《银行业关于配合做好农村土地流转及土地要素市场建设的金融情况分析》和《对墨江县“金融服务改革创新试点”工作的调查报告》, 着手起草《墨江县推进“三农”金融服务改革创新试点方案》, 目前已完成第四稿。景东县实施方案及工作制度也即将出台。

(五) 加大金融支持“三农”力度

金融机构推广金碧农卡、金穗惠农卡, 发放农户联保、农户小额信用、林权抵押贷款等, 加大对种养殖业、特色农业及其他农林牧副业的信贷扶持力度, 逐步缓解农民“贷款难”的问题。截至2013年10月末, 宁洱县涉农贷款余额12.8亿元, 占贷款总额的54.7%;墨江县涉农贷款余额15.1亿元, 占贷款总额的59.2%, 其中“三权三证”贷款余额4393.8万元;景东县涉农贷款余额23.5亿元, 占贷款总额的83.3%, 其中林权抵押贷款余额7807万元;小额担保贷款余额4.15亿元, 贷款总量保持全市第一, 在全省也位居前列。

(六) 加强服务体系及信用体系建设

试点县成立支付环境建设工作领导小组, 以中小企业和个人用户信用档案建设为重点, 扎实推进“信用户、信用村、信用乡 (镇) ”建设。宁洱县设立“惠农支付服务点”124户, 受理终端数75个, 实现行政村全覆盖。墨江县15个乡 (镇) 均设立金融固定网点, 累计布放POS机882台、ATM机 (含CR S) 63台, 设立自助银行7个, 设立“惠农支付服务点”233个, 实现乡村全覆盖;累计发放金碧惠农卡2万张, 金穗惠农卡1.6万张;建立农户资信档案5.7户, 评定信用村48个, 信用户5.5户。景东县设立“惠农支付点”170个, 实现县域全覆盖;累计发放金穗惠农卡2.1万张;建立农户资信档案7.1万户, 评定信用户6.9万户、信用乡 (镇) 1个、信用村59个、信用组736个。

(七) 创新农村金融服务产品

试点县加大信贷、结算等新业务、新品种的开发和运用, 巩固提升网点优势, 增强服务功能。宁洱县创新信贷品种13个, 其中农村创新金融产品6个;受理政策性玉米保险承保1万亩, 政策性能繁母猪保险承保5万头。墨江县积极做好森林火灾保险、种植业保险 (水稻、玉米保险) 、养殖业保险等三类四项涉农保险, 到位资金267.1万元。景东县开展能繁母猪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工作, 2012年兑现补贴资金496.8万元, 补贴5万头, 全部实行一折通打入养殖户账户;2013年落实能繁母猪保险5万头。

(八) 发展民间金融机构支持“三农”

试点县挖掘民间资本力量, 加快发展社区金融机构, 成为支持“三农”发展的新生力量。墨江县组建了恒丰小额贷款公司、双龙小额贷款公司、钡星小额贷款公司, 注册资本分别为1000万元、1000万元和500万元;2013年新成立金弋小额贷款公司, 注册资本3000万元。景东县设立民营融资性担保公司1家, 注册资本1000万元;小额贷款公司2家, 注册资本分别为1000万元和2000万元。宁洱县新设立奕通小额贷款公司, 注册资本4000万元。

(九) 完善信用担保体系

试点县创新建立“财政资金+银行贷款”的捆绑式投入机制, 通过设立“三权”抵押贷款风险补偿专项资金, 加大贴息力度等方式, 构建财政支持、银行放贷、风险担保相结合的新型支农金融发展新模式。墨江县协调回归兴昱投资公司向县信用社贷款2060万元, 由财政贴息用于弥补小额担保贴息贷款担保资金, 全县担保资金3619万元。同时, 积极参与普洱市绿色经济融资担保有限责任公司筹建工作, 在财政特别困难的情况下, 县政府预算安排绿色担保基金400万元。

(十) 加强舆论宣传

试点县多渠道、多形式宣传金融支持“三农”发展相关政策, 使各级各部门了解“三农”金融服务改革创新试点工作, 县、乡金融部门广泛宣传“三农”金融服务改革创新试点举措, 确保家喻户晓, 取得预期效果。

二“、三农”金融服务改革创新试点工作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当前, 我市“三农”金融服务改革创新试点工作总体进展顺利, 成为我市深化农村改革的一大亮点, 但也存在一些突出的困难、矛盾和问题, 迫切需要在改革创新试点工作中加以解决。

(一) 金融组织体系不健全

一是缺乏明确的金融管理专门机构, 试点县都把金融办内设在财政局, 无单独的机构和编制。二是服务“三农”、投放涉农贷款的金融机构偏少, 景东县无建行营业点, 各试点县均无工行、中行网点, 也没有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三是现有涉农贷款担保公司规模小、实力弱, 作用十分有限, 景东县仅有一家贷款担保公司, 注册资本金仅1000万元;墨江全县担保资金仅3619万元。四是涉农保险规模有限, 支农力度低, 墨江县森林火灾保险、种植业保险 (水稻、玉米保险) 、养殖业保险等三类四项最主要的涉农保险, 到位资金仅267.1万元。五是无任何一支向社会公开发行或私募方式设立的农业产业投资基金或私募股权基金。种种因素导致现行农村金融服务难以覆盖更多的贫困群体, 尚未形成分工协作的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小额信贷、保险、担保、产业发展基金等多层次、多形式金融体系。

(二) “三权三证”抵押贷款缺乏明确的法律政策支撑, 确权颁证工作滞后

一是虽然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明确指出“赋予农民对承包地占有、使用、收益、流转及承包经营权抵押、担保权能, 允许农民以承包经营权入股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 但目前仍未出台相关抵押办法和具体实施细则, 导致“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业务无据可依。二是农房产权抵押与《物权法》相关规定存在冲突, 影响了农房抵押贷款业务的开展。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这一问题, 为扩大农民住房财产权的权能, 《决定》刚刚指出, “保障农户宅基地用益物权, 改革完善农村宅基地制度, 选择若干试点, 慎重稳妥推进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担保、转让”。目前该项工作在我国现行法律、行政法规中同样缺乏明确依据。三是国家政策对农村宅基地等集体非经营性建设用地的流转仍未放开, 中央一号文明确规定“不得进入市场”。由于缺乏政策法律支撑, 目前除集体林权确权颁证工作全面开展并基本完成外, 其他工作均进展缓慢。农房产权办证普及率低, 墨江仅办理20余户, 宁洱155户;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宅基地使用权确权尚处在建立数据库等前期阶段;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颁证尚未开展。

(三) 农村金融产品创新与农村实际需求融合不紧密, 金融服务体系建设有待完善

一是农村金融创新能力差, 金融产品不丰富。宁洱县仅推出6个农村金融创新产品, 景东县开发的支农金融产品多局限于贴息贷款项目, 难以满足群众资金需求。二是农村金融服务能力差。目前参与开展“三权”抵押贷款的金融机构以农村信用社为主, 其他商业银行仅开展了林权抵押贷款工作。金融机构网点基础建设薄弱, 难以延伸到边远山区, 大部分乡镇仅有农村信用社, 支付结算水平和效率不高, 给农户贷款带来不便, 有效供给不足。三是涉农贷款资金分布严重不均衡。从全市来看, 截至2013年6月末, 农村信用社涉农贷款余额达111.7亿元, 占全市的63.4%, 农行为24.5亿元, 占全市的13.9%, 农发行为22.6亿元, 占全市的12.8%, 余下所有机构占比仅为9.9%, 对“三农”的支持力度有待加强。

(四) 相关配套政策机制不到位

“三农”金融服务改革创新试点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 试点县的《实施方案》有待进一步完善。目前存在金融机构因贷款门槛过高而“放贷难”, 农户因贷款条件不符或觉得信用贷款利率偏高而“借贷难”的矛盾, 放贷和借贷陷入两难境地。仍需要政府出台相关的风险补偿政策, 完善相关机制, 以降低金融机构参与的风险, 打破农民“贷款难”与银行“难贷款”之间的障碍。

(五) 金融生态环境不容乐观

县级财政比较困难, 难以落实小额担保贷款贴息资金;县级金融机构发展缓慢, 民间金融资本不活跃, 民间金融机构支持“三农”能力较弱;县级普遍缺乏金融专业人才, 各项工作难以开展。

三、“三农”金融服务改革创新试点的政策建议

(一) 各尽其职, 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

一是按照《推进“三农”金融服务改革创新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的要求, 不断健全完善“三农”金融服务改革创新试点联席会议制度。二是赋予县级政府更多金融调控权和监管权, 明确县级金融办对“三农”金融服务的管理权, 没有成立独立建制县级金融办的, 尽快成立, 加强与金融机构的对接联系, 统筹推进“三农”服务改革创新试点工作, 加大对“三农”、小微企业、特色产业的支持力度。

(二) 多管齐下, 健全农村金融组织体系

应加快建立商业性金融、合作性金融、政策性金融和民间性金融相结合, 通过银行、证券、保险、信托、基金紧密合作, 形成资本充足、功能健全、服务完善、运行安全的多层次农村金融组织体系。一是引入和培育多元化金融市场主体, 适度增强金融市场竞争, 使政府资本、银行资本、民营资本、外资等都能投入到“三农”中来。二是加快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建设, 适当降低农村金融机构准入门槛, 促使地下金融浮出水面, 从根本上激发出民间金融的爆发力, 鼓励和支持民间资金参与地方金融机构改革, 依法发起设立或参股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金融组织。三是设立政府农业引导基金, 向社会公开发行或私募方式设立各类农业产业投资基金或私募股权基金, 推动涉农企业直接融资工作发展。

(三) 多策并举, 强化金融惠农政策机制体系

积极研究农村金融服务改革创新涉及的法律法规和政策问题, 切实推进促进农村重点资产、权益确权和流转的各项工作有效开展。一是积极推进信用担保制度改革, 重点在农户宅基地和房屋所有权、土地承包经营使用权、农户或集体林权、矿权、土地流转等方面做文章, 以解决农村抵押物的范围太窄、价值太小的问题。二是尽快出台《“三农”金融服务创新试点实施方案》, 方案要包括“三权三证”确权颁证、抵押贷款等政策意见及配套措施。在此基础上加快“三权三证”确权颁证工作。三是适当调整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设立的激励政策, 鼓励金融机构在位置偏远农村落户或设立分支机构, 将涉农贷款情况纳入评价考核奖励, 对各类金融机构面向农村、服务“三农”的信贷投向, 执行贴息、保费补贴, 税收返还等优惠政策措施, 在税负公平的基础上加速促进竞争性农村金融市场的形成。四是通过建立信贷风险补偿机制、外部担保的经济补偿机制、农业保险的经济补偿机制、巨灾保险的经济补偿机制、农村金融的政策性经济补偿, 对“三农”贷款不良贷款或损失进行适当补偿。

(四) 鼓励金融创新, 丰富农村金融产品体系

一是积极引导各涉农银行业金融机构充分利用现有政策, 不断创新信贷模式, 开发出更灵活, 更适应农民需要的贷款品种。如为加快培养新型农民, 可拓展教育类、培训类、创业类贷款, 帮助农民自主创业;对资金需求比较大的从事农业产业化经营农户, 可尝试推出大额联保农业贷款, 以支持优势农产品基地建设和农业龙头企业发展, 培植优秀农村民营企业;同时积极探索实践农副产品储备、大型农用生产设备抵质押等多种担保模式, 满足“三农”金融需求。二是采取财政保费补贴等多种形式鼓励各涉农保险机构在巩固能繁母猪、水稻、玉米政策性保险的基础上, 探索开发茶叶、甘蔗、橡胶、咖啡等地方特色农险产品, 推动农业产业化加快发展。在做好农村财产保险的同时, 推动关系农民切身利益的小额人身险和扶贫险发展, 为农民提供多重风险保障。

(五) 加强政银结合, 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一是建立政府主导的城市金融帮扶农村金融的机制, 在信贷资金上、人员素质培训上进行支持, 在乡镇行政村设立“三农”金融服务工作站, 作为农村金融机构服务触角的延伸, 协助金融机构开展金融服务。二是引导金融机构转换经营机制, 简化信贷审批流程, 鼓励各金融机构优化网点布局, 在巩固 (乡) 镇已有服务网点的基础上, 继续加大银行、保险服务空白乡镇的网点设置工作, 以适应农村经济发展多层次、多结构需求。三是积极探索“六位一体” (农村信用社+担保机构+保险机构+财政+农业龙头企业+农户) 的支农信贷服务模式, 形成金融机构联动机制。四是多途径支持农村建立小额贷款公司, 确立其服务“三农”的主体地位, 鼓励符合条件的小额贷款公司改制为村镇银行。五是建立多主体、多形式的担保机构, 针对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的实际情况, 实施多种担保方法, 切实解决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贷款担保难的问题。努力形成以农村信用社为主, 村镇银行、小贷公司、担保公司和保险公司为辅的农村金融横向互助联动、纵向充分竞争的立体服务格局。

(六) 财政金融联动, 优化农村金融生态体系

上一篇:加强关注论文下一篇:闸站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