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试点调查

2024-08-17

改革试点调查(精选9篇)

改革试点调查 篇1

作为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和推进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省直管县财政改革主要指在政府间的收支划分、转移支付、资金往来、预决算、年终结算等方面, 实现省级财政与市、县财政直接联系, 开展相关业务工作。全面推进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是创新和完善省以下财政分配关系的一项重要举措, 对于减少政府财政管理层级, 提高政府财政运行效率, 以及减轻政府财政负担具有重要意义。自2007年开始, 甘肃省委、省政府按照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关于推进省直接管理县财政体制改革的相关要求及精神, 立足甘肃省情, 考虑促进全省县域经济发展的大局, 做出了在全省进行省直管县财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的重大决策。

一、甘肃省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的政策方案与主要内容

(一) 甘肃省实行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的政策方案

2007年7月10日, 甘肃省政府颁布了《甘肃省实行省直管县财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方案的通知》 (甘政发[2007]51号) , 这是甘肃省实行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的第一项政策方案, 标志着甘肃省以财政体制改革为切入点的省直管县体制试点改革工作正式启动。甘肃省政府决定自2007年1月1日起, 在全省部分县市实行省直管县财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甘肃省政府考虑各县市的实际情况和其推行试点改革的代表性, 起初在全省14个市州选择包括榆中、古浪等在内的16个县市实行省直管县财政管理体制试点改革。

2009年5月28日, 甘肃省政府颁布了《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2009年扩大省直管县财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范围的意见》 (甘政发[2009]47号) , 这是甘肃省关于实行省直管县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第二项政策, 标志着甘肃省省直管县财政管理体制试点改革进入深入推进的新阶段。在2007年确定的16个试点县市的基础上, 再次将皋兰等在内的25个县作为甘肃省省直管县财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县。截止2009年底, 甘肃省实行省直管县财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县的数量已经达到41个, 占全省县市总数的47.7%。

2009年11月26日, 甘肃省政府办公厅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省直管县财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 (甘政办发[2009]224号) , 这是甘肃省自2007年实行省直管县财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以来的第三项政策。在对甘肃省实行省直管县财政管理体制改革中暴露出的四方面的问题进行科学分析的基础上, 从充分认识财政省直管县体制改革的重要性, 严格执行财政省直管县体制改革的政策方案, 加强对省直管县财政管理工作的监督, 建立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试点考核工作机制等四个方面对于加强和完善省直管县财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

(二) 甘肃省省直管县财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的主要政策内容

1.“九个直接到县市”主要内容

(1) 体制性补助直接拨付到县市。从2007年起, 将省对市州的财政管理体制直接实行到试点县市, 原市州按体制参与分成的试点县市收入全部下划, 作为县市级收入。

(2) 基金收入分成直接到县市。取消市州对试点县市各项政府性基金收入分成办法。试点县市按原体制或规定应上解市州级财政的各项政府性基金收入留归本级。

(3) 收入计划直接下达到县市。省国税局、省地税局等收入征收部门, 在下达市州收入任务建议数时, 对试点县市的任务直接予以明确。

(4) 转移支付直接下达到县市。省对市州、县市各项转移支付补助按照规范办法直接测算下达到试点县市。

(5) 项目计划安排和专项补助直接下达到县市。省级部门安排项目计划和发展规划, 要直接明确到试点县市。省级专项补助资金, 由省财政厅或省财政厅会同省级有资金分配权的部门直接分配下达到试点县市。

(6) 财政结算直接到县市。试点县市的年终财政结算, 由省财政厅按项目和数额, 直接与试点县市财政部门办理。

(7) 收入报解及预算资金调度直接到县市。各市州、试点县市国库按照财政管理体制规定, 分别向中央国库、省级国库报解财政库款。预算执行中试点县市的各项资金调度, 由省财政直接拨付。

(8) 债务偿还直接落实到县市。2007年起新增的政府间债务, 由试点县市直接与省财政办理有关手续, 并承诺还款。

(9) 工作部署直接到县市。实行省直管县改革试点后, 涉及财政的各项工作由省级直接部署到试点县市, 试点县市工作中的有关情况及问题, 可以直接向省财政厅和有关部门反映。

2.“两个不变”主要内容

(1) 市州对县市的支持不减。2007年及以后年度要求市州、县市新增的配套资金, 由试点县市全部承担。原市州本级应给予试点县市的其他各项补助, 继续予以补助;在财力许可的情况下, 补助数额应逐步增加。

(2) 数据报送和汇总程序不变。试点县市的财政预决算、预算执行情况、工资发放情况以及其他相关资料, 继续由市州财政负责统一审核和汇总报送, 试点县市应当在上报市州财政部门的同时抄报省级财政部门。

(三) 甘肃省实行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试点县市的分布

自2007年1月实行省直管县财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以来, 截止2009年底, 全省除嘉峪关1个省辖市和金昌1个地级市没有省直管试点县外, 其余10个地级市和2个自治州中都有一定数量的县, 已经实行财政省直管改革试点。全省共有41个县市实行财政省直管县改革试点, 占全省县市总数的47.7%, 其中, 敦煌市是目前全省实行省直管县改革的41个试点县市中唯一的县级市。12个市州实行财政省直管试点县的数量分布为:兰州市3县, 白银市3县, 天水市3县, 酒泉市4县, 张掖市4县, 武威市3县, 定西市4县, 陇南市3县, 平凉市4县, 庆阳市4县, 临夏州4县, 甘南州2县。总体来看, 各地级市州中实行改革试点的县 (市) 的数量分布差距不大。

在2007年确定的试点县中, 榆中、会宁、张家川、临洮、礼县、静宁、镇原、东乡、夏河等9个县为国家级贫困县, 占当年16个试点县的56.3%, 占甘肃省国家级贫困县总数43的20.9%。在2009年新增的25个试点县中, 秦安、武山、古浪、天祝、通渭、岷县、陇西、宕昌、西和、庄浪、华池、临夏、积石山、永靖、临潭等15个县为国家级贫困县, 占新增25个试点县的60.0%, 占甘肃省国家级贫困县总数43的34.9%。截止2009年底, 在41个财政省直管试点县中, 国家级贫困县24个, 占试点县总数的58.5%, 占甘肃省国家级贫困县总数43的55.8%。可以发现甘肃省国家级贫困县中的过半数已经实行财政省直管县试点改革工作。

二、甘肃省省直管县财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的政策效应分析

为了对甘肃省自2007年1月实施省直管县体制试点改革政策效应进行科学分析, 为继续推进省直管县体制改革的深入开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2009年甘肃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甘肃省省直管县市体制探索研究”课题组, 组织专门调查人员, 于2010年2月至4月, 选择包括榆中在内的4个县作为样本县 (2007年试点县2个:兰州市榆中县和陇南市礼县;2009年新增试点县2个:武威市古浪县和平凉市泾川县) , 深入各县财政局进行实地调研, 对于省直管县体制改革试点政策效应进行科学的分析和评价。

(一) 甘肃省省直管县财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相关政策实施的总体情况

通过调查发现, 从总体来看, 各试点县对于省直管县财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的各项政策认识较为明确, 对于省直管县财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工作高度重视, 对于实行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态度是积极的, 认真贯彻落实省上关于实行省直管县财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的各项政策。试点县多数认为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 在增强县级财政保障能力, 提高财政运行质量的同时, 也激发了县域经济发展的内在活力和动力。试点县普遍反映实行省直管县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后, 县级财政部门与省财政厅在业务上直接对接, 减少了原来在市管县体制下的中间环节, 极大地提高了财政管理工作效率与质量, 县级财政部门财政管理工作, 如预算与决算、项目安排、国库管理以及内部管理制度等都较之以前更为规范。试点县明显感受到, 实行省直管县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后, 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过去市管县体制下由于地级市财政实力有限而对于县支持作用相对有限的状况。凭借中央和省财政的大力支持, 转移支付和专项资金投入力度较之以前明显增加, 可以建成一些在以前没有能力建成的重大工程。实行省直管县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对于提高县级财政保障能力, 开展重大项目建设资金支持方面都是非常有效的。

(二) 甘肃省省直管县财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的政策效应分析

1.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提高了财政资金的运转效率与财政支出均衡度。

通过调研发现, 实行财政省直管县体制改革以后, 由于实现了省与县财政的直接对接, 财政资金调度和专项资金拨付由省直接到县级财政部门, 不再经过地级市财政部门, 加快了财政资金周转速度, 提高财政专项支出的透明度和使用效率, 有效降低财政管理运行成本, 使得有限的财政资金更好地转化为社会和经济效益。在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的同时, 财政支出均衡度进一步好转。总体情况分析, 2008年全省地方财政收入实现264.9亿元, 比上年增长38.8%, 其中省级收入118.6亿元, 比上年增长69.2%。大口径财政收入470.9亿元, 比上年增长20.2%。全省财政支出实现965.4亿元, 比上年增支290亿元, 增长43%。其中省级支出211.3亿元, 比上年增长22.2%。各项重点支出得到较好保障, 各级财政均能实现当年收支平衡, 可消化历年财政赤字4亿元左右。试点县调查情况分析, 陇南市礼县于2007年8月被确定为全省16个实行财政省直管县体制改革的试点县之一, 是当时陇南市唯一实行财政省直管改革试点县。2007年全年大口径财政收入完成6276万元, 比上年增长81.1%, 其中县级收入完成4560万元, 比上年增长128.8%。全年争取转移支付资金8957万元, 比上年增长53%;新增省市专项补助15944万元, 比上年增长44.3%。完成财政总支出58830万元, 比上年增长41.6%, 财政支出优先向社会事业、农村基层、扶贫救济、产业开发和重点项目倾斜, 兑现了公务员工资改革增资, 增加了干部职工津贴。各项民生领域重点支出得到较好保障, 财政支出均衡性得以提高。

2.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提高了县级财政保障能力与县级政府调控自主权。

通过调研发现, 实行财政省直管县体制改革后, 原来的地级市不再分享县级财政新增收入, 直接增加了县级可用财力。总体分析, 从2007年至2008年, 甘肃省省直管县一般预算收入年均递增33.4%, 比非直管县高出4.4个百分点;人均财力年均递增28.4%, 比非直管县高出3.5个百分点。试点县调查情况分析, 武威市古浪县于2009年5月作为全省新增加的25个财政试点县之一开始实行财政省直管县体制改革。2009年, 全县大口径财政收入8196万元, 县级一般预算收入4218万元, 分别比试点改革前的2006年增长34.94%和47.64%。全县财政支出由2006年的3.56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9.12亿元, 年均增幅为36.79%。2009年全县教育、社会保障和就业、医疗卫生等民生支出保持了较高的增长态势, 分别达到2.46亿元、1.74亿元和1.06亿元。可以看出, 实行财政省直管县后, 试点县的各项财政收入增加绝对数量和比例都高于试点改革以前年份, 财政支出特别是涉及民生领域的支出水平大幅度提升, 充分说明财政省直管县体制改革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县级政府的财政保障能力, 提高了县级政府经济调控自主权, 较好地支持了试点县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

3. 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为促进县域经济大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与动力。

通过调研发现, 实行财政省直管县后, 省上将地级市与县财政置于同一发展平台对待, 省财政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直接落实到县, 使得各试点县在发展县域经济过程中拥有了更大的自主空间。省直管县财政管理体制改革, 将有利于提高试点县发展经济的自主性和积极性;有利于争取到中央、省上更多的财力支持。如兰州市榆中县是甘肃省兰州市唯一的国家级扶贫县, 自然条件相对较差, 全县分为北部干旱山区、南部高寒阴山区和中部川塬河谷地三类地区, 经济结构主要以农业为主, 县级财政困难。2007年开始列入财政省直管试点县, 当年全县争取政策项目资金2.5亿元, 创历史最好成绩, 带动了县域经济的发展。全县产业经济强势增长, 新上产业项目25项, 其中上亿元的项目4项, 到位资金6.3亿元, 新建成沥青混凝土搅拌站、金土地农膜生产线、庄园爱克霖包装生产线等产业项目。完成产业添加值11.18亿元, 增长26.6%, 其中规模以上产业添加值达到9.7亿元, 占产业添加值的87%。平凉市泾川县作为2009年新增的25个财政省直管县体制改革试点县之一, 自实施试点改革以来, 该县利用财政省直管的时机加大项目、资金争取力度, 2009年申报各类项目98项, 总投资19.1亿元, 落实到位各类资金4.5亿元, 创历史最好水平, 全县95%以上的部门和乡镇争取到了项目、资金, 特别是国家扩大内需政策出台后, 科学论证项目, 适时上报规划, 成功争取扩大内需项目4批49个、灾后重建项目66个, 总投资达到5.35亿元, 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4. 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为县级财政部门交流学习提供平台并创造了条件。

通过调研得知, 自2007年实行省直管县财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以来, 省财政厅高度重视改革试点工作, 先后围绕财政改革、监督管理等内容加大了对试点县财政干部的培训力度, 不仅提高了各试点县财政干部的政策水平与业务能力, 同时也为县与县、县与区 (市) 财政部门之间的相互学习与交流研讨提供了平台, 创造了条件。通过相互交流与学习, 使得各试点县能够及时了解省财政厅的各项政策措施, 提高对政策的认识水平和执行能力, 进而提高各试点县财政政策执行质量与政策绩效。通过学习与交流, 使得试点县互相学习财政管理方面好的做法与成功经验, 提高财政管理工作能力与水平, 财政管理工作更加科学与规范。

(三) 甘肃省省直管县财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相关政策实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 与省直管县财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相关的各项配套政策措施不完善。

省直管县财政管理体制改革政策的全面落实, 需要相关部门的紧密配合和相关政策措施配套执行, 应该是围绕省直管县的一个政策链。但在调查中发现, 由于试点改革时间较短, 加之经验积累与总结不够, 导致在省直管县财政管理体制政策落实中存在措施与办法不完善的方面。如部分省直部门在政策制定、资金分配、项目管理等方面仍按原管理方式进行, 未及时进行调整;个别市州对省直管县财政的指导、管理和监督力度不够, 支持试点县市经济发展和项目建设的积极性减弱, 解决存在问题的主动性不够;在原财政管理模式影响下, 县级财政管理水平整体不高, 管理方式落后, 同时省级对直管县财政的监督管理一时难以全部到位, 改革的整体效果不能完全显现;部分省直管县对改革目的认识不清, 存在“等、靠、要”思想。这些问题制约和影响了省直管县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各项政策的有效实施, 政策效应难以完全体现。

2. 省级财政补助任务与县级财政支出能力不相符的矛盾日益突出。

通过调查发现, 在财政省直管县体制改革的各项政策落实过程中存在一些亟待认真解决的问题。如随着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建设力度的不断加大, 县级政策财政支出责任也逐步增大, 但是多数试点县都是“吃饭财政”, 因此缺少相应的财力保障, 不仅难以独立自主加强县域内的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建设, 而且对于省级财政下拨的项目补助也难以完成资金配套任务, 省直管县财力普遍较弱与所承担的支出责任不相符合的矛盾日益突出。加之沉重的政府债务和巨额的财政赤字, 严重影响着县级财政的平稳运行, 县级财政压力较大。

三、结论与建议

自2007年实行省直管县财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以来, 在省财政厅的积极推动和各试点县市的密切配合下, 财政省直管县改革政策实施中取得了积极明显的成效, 受到各试点县的普遍好评, 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省直管县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在提高县级财政保障能力, 促进县域经济发展, 加强财政部门学习与交流, 提高财政管理水平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省直管县财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进展总体顺利, 各项政策措施落实有效, 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对于深入推进省直管县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政策参考价值。

目前, 需要认真总结改革实践与政策执行中取得的经验, 科学分析政策执行中存在的各种问题, 紧紧围绕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大局, 转变工作思路, 加强协调配合, 继续深入贯彻落实各项关于省直管县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政策措施, 共同推动改革试点顺利进行。省级财政在已经提高县级税收留成比例的基础上, 进一步提高一般性转移支付规模, 加大对试点县财政性转移支付倾斜力度, 适当降低专项资金县级配套比例, 特别是对于一些民生项目资金的配套比例, 缓解县级财政运行压力和困难, 更好地体现省直管县财政管理体制改革整体政策效应。

改革试点调查 篇2

2014上海事业单位面试热点:来自司法体制改革试点

省市的调查

编者按:深化司法体制改革,保证公正司法是实现依法治国的重要一环。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任务,而其中六大任务之一就是保证公正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针对此,全会提出了一系列举措改革司法体制,完善司法制度。

中央加强“顶层设计”,地方实践“蹄疾而步稳”。最近,上海、广东、湖北、吉林、海南、青海6省市的司法改革试点工作备受社会关注。

分类管理、制度保障助推司法队伍职业化

今年9月5日,289名法官助理、检察官助理在上海接受任命。他们主要从通过国家司法考试、具有法律执业资格的法院、检察院公务员中择优选任。

据了解,上海新招录的通过司法考试的司法人员见习期满后,直接任命为法官助理、检察官助理,助理任满5年,就可以择优选任为法官、检察官,选任一般每年组织一次。法官助理、检察官助理根据工作年限,由低到高依次设置五级至一级五个等级,五级至一级助理均实行按期晋升。

完善司法人员分类管理制度是上海司法改革试点方案的主要内容之一。方案提出,突出法官、检察官在司法办案工作中的主体地位,把法院、检察院工作人员分为法官、检察官,司法辅助人员,行政管理人员三类,分别占队伍总数33%、52%、15%的员额比例。逐步推行严格的分类管理制度,建立以法官、检察官为核心的人员分类管理体系,不断优化人员结构,促进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发展。

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院长崔亚东认为:“法官助理制度的建立,将法官从非审判事务中剥离出来,使其专注于审判核心事务,有利于进一步提升审判质量与效率,促进司法公平公正。”

“长期以来,检察官人员数量过多,门槛低,代表国家行使检察权的检察官与从事辅助事务的助理界限模糊、人员混同。”上海市人民检察院检察长陈旭接受半月谈记者采访时表示,只有通过分类管理,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实现检察官的精英化,提高检察官的社会地位,树立司法权威。

在广东珠海横琴新区,当地法院实行法官员额制,实行“法官少而精、辅助人员专而足”的人员配备模式,法官按单独序列管理,提高准入门槛,增强职业保障,配足辅助人员,使法官专心从事审判业务。

2014年3月,深圳市出台《深圳市法院工作人员分类管理和法官职业化改革方案》。方案明确规定,法官待遇与等级挂钩、不与行政级别挂钩。法官可根据任职年限、资历和工作业绩等晋升等级;不同等级之间的法官没有行政隶属关系。

“让审理者裁判,由裁判者负责”

一段时间以来,受到司法地方化、行政化的影响,许多案件的审理受到来自领导干部的干预。十八届四中全会要求,完善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的制度,建立领导干部干预司法活动、插手具体案件处理的记录、通报和责任追究制度,建立健全司法人员履行法定职责保护机制。

当前,取消案件审批制和审判庭建制,完善主审法官、合议庭办案责任制,是多地试点解决审判运作中行政化问题的主要举措。

青海正在探索建立主审法官联席会议制度。以后,院长、副院长、庭长都有可能不是主审法官,主审法官的范围可以扩大到一些经验丰富的资深法官。联席会议成员,就是对合议庭意见有分歧的案件进行研究和讨论,这种讨论作出的意见是非指导性的,只能帮助合议庭成员化解分歧,作出一致决定。

青海省委政法委执法监督处处长史国鑫说:“这样考虑能够替审判委员会分担压力,强制性少了,权力性少了,研究探讨案件的专业氛围浓了。”

2013年,广东佛山市试点审判权运行机制改革,其主要特点是审判长负责制。法院庭长的案件审批权和人员管理权被取消,只负责审判业务的对外联络和内部审判长联席会议的协调,通过选任程序公开选任审判长,建立以审判长为核心,包括普通法官、法官助理、其他辅助人员在内的新型审判团队,审判长既是办案者,又是管理者,拥有案件的分配权、决定权、签发权以及团队成员的工作安排、管理考核权等。

在更早以前,深圳市福田区人民法院开展了审判长负责制等司法改革试点。改革后,福田区法院105名法官被配置到了35个审判团队中。

深圳福田区人民法院民四庭副庭长张敏现在带着一个7人的小团队,他是审判长,团队还有两名法官,3名法官助理和1名速录员,如再加上3名辅助人员,就达到“1+2+3+4”的“标配”水平。如今,在他的办公室门上,多了一块白底黑字的牌子:张敏团队。

在这套机制下,审判长们“像一名职业化法官那样去战斗”,审判长集法官与庭长的职权于一身,原则上除了依法应当提请审委会讨论的案件外,多数案件均由审判长决定,裁判结果不再层层审批,由审判长直接签发。

“原来法院同事见面,会问‘你是哪个庭的’,现在都问,‘你是哪个团队的?’”张敏对半月谈记者说。

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的审判权力运行机制改革和上海市司法体制改革试点已初现成效。以往由于案多人少,案件的审理工作在合议庭成员之间分工不平衡、“合而不议”、“参而不审”等现象突出。为此,该院确立了合议庭成员共同负责下的主审法官责任制,强化主审法官在主持庭审、控制流程、组织合议、避免程序瑕疵等方面的岗位职责。

机构改革力促司法“去行政化”

陈旭表示,长期以来,我国检察机关没有类似法院审判庭、合议庭等有司法特色的办案组织,而是实行“三级审批制”,行政管理色彩明显。而且,检察机关同行政机关一样,内设机构都是按科层级来设定的。在科层式机构设置下,检察机关内部最基本的管理单位,是行政机构,而非司法化组织。不论是检察官个人,还是检察官办案组,都是作为科层机构的附属存在,没有独立的地位,整个检察官群体根据职务高低顺序建立起层层命令与服从关系的权力运作方式。

“这种方式最明显的后果就是检察官的等级化,检察官缺乏个人职业荣誉感和责任感,司法效能不高。” 陈旭说。

为了实现办案组织扁平化,精简办案组织层级,这次上海市人民检察院的改革方案提出,“在业务部门分设若干主任检察官办案组,在主任检察官负责下依法行使检察权,进一步完善检察机关执法办案责任体系”。

2013年,吉林省检察机关在九台市人民检察院和长春市南关区人民检察院也进行了相关的改革探索。九台市人民检察院检察长焦成千介绍,九台市人民检察院将原有16个内设科室整合为6个局。每局各设局长1名,由副检察长兼任。每个局不设二级机构,取消科长层级,在业务部门实行主任检察官负责制,在检务保障、队伍建设局实行主任事务官、主任行政官负责制。

吉林省人民检察院检察长杨克勤坦言,通过机构改革,处长、科长减少了,行政领导负责协调、服务,执法办案由检察官负责,检察官也有了对应不同待遇标准的等级。这能引导他们不一定非要“走独木桥”去当科长、处长、检察长,而可以通过提高办案水平,向更高级别的检察官、法官努力。

“权力清单”、“全程留痕”加强审判管理监督

上海市人民检察院建立了检察官办案责任制授权清单,规定除刑事案件采取强制措施、不批捕、不起诉、撤回起诉、抗诉以及对职务犯罪初查、立案、不立案、撤销案件等重大决定应当由检察长或者检察委员会依法行使外,其余职权均授权其他检察官依法行使。

上海市人民检察院还建立了检察官执法档案,全面记录和掌握检察官办案数量、质量效果以及办案中是否有违纪违法等情形;将考评和评查结果作为检察官等级晋升、奖惩等的重要依据,检察官对其所办案件终身负责。

上海二中院则对院庭长的审判管理监督职责采取“清单管理”的模式,厘清了院庭长对于案件的审判权与对于院庭事务管理职权之间的界限。

史国鑫说,“权力清单”从正面规定院庭长的审判管理职权,包括审判质效管理与讲评、研究法律适用统一、法定程序事项审批等;“负面清单”规定院、庭长不得越级或超越分管范围进行管理、不得强令合议庭改变评议意见等。

此外,院庭长对个案进行监督、指导均以主审法官联席会议、专业法官会议、审委会等组织化的方式进行。院庭长在会上发表的意见建议要记入会议记录并归卷或留存,做到“全程留痕”。

在广东珠海横琴新区,深化检察官办案责任制,借鉴澳门检察院设立检察官委员会的做法,设立了吸收社会有关人员参与的检察官惩戒委员会,防止检察官滥用职权。(半月谈记者 黄安琪 叶前 王大千 吴昊 周立权)下篇:保证公正司法仍须除拦路虎 落实办案责任制有难度

不少基层检察官坦言,落实办案责任制确实有难度,检察官素质亟待提高。过去检察官办案时,遇到拿不准的问题可请示副检察长、检察长,直到报检察委员会集体讨论。而落实办案责任制后,基本案件由办案组组长决定,很多基层的检察官不敢负责,心里有恐慌、顾虑。

吉林省社会科学院法学所所长于晓光认为,改革的成果最终都需要落实在办案责任制上。他建议,对现有执法一线检察官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心理素质及个人能力,让他们敢于担当责任。

对于边远地区司法人员的现状,也亟待关注和解决。在一些偏远、少数民族地区的基层法院、检察院以及其他政法机关,缺员、断层、老龄化以及人员流失等问题比较突出,甚至有的法庭无法组成合议庭。

青海省西宁市城西区人民法院院长马晓军对半月谈记者说,法院人员编制少,案多人少的矛盾日益突出。现在他所在的法院人数是87人,一线法官是44人,去年一年承担了2276起案件的审理。办案最多的法官一年要办140件案子,几乎每个工作日都在办案过程中。

分类管理、内设机构改革有阻力

吉林省九台市人民检察院检察长焦成千说,检察院的内设机构改革一定要和其他改革同步进行,不进行机构改革,不去行政化,执法办案责任制就落实不下去。

半月谈记者在调研中发现,要实现“省级统管”目标,实际操作中出现的“二难”问题亟须破解。

一是确定检察官员额基数较难。各级检察院检察人员的基数大,以吉林省人民检察院为例,365名工作人员中有147人拥有检察官身份,104人拥有助理检察员身份,占总人数68.8%。基数大,因此需要制定出改革的近期、中期、远期目标,根据实际情况逐步进行改革。

焦成千介绍,九台市人民检察院决定设定3年过渡期,按照“新人新办法、老人老办法”原则,逐步消化剩余检察官,过渡期内不再任命检察官。目前,九台市确认的检察官在所有人员中占到60%的比重,离省里规定的39%还有较大差距。“都有资质,谁上谁下让人为难。”

二是检察官的分类管理有难度。改革内容中将检察官分三类:检察官、助理检察官、行政人员。但实际操作中要落实到具体人头时,怎么平衡各方意见和利益,尤其是现在各级检察机关已有一大批拥有检察官资格,但在行政、后勤岗位工作的人员,这些人员怎么推进分类管理是个难题。

于晓光等专家建议,检察官的员额确定应给下级充分的灵活性,同时需要较长的过渡期。其灵活性既要考虑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人口数量、案件多少的实际情况,还要考虑到原有检察官队伍员额的实际情况,不能盲目搞一刀切;检察官员额的减少可以通过提高准入门槛、自然减员等消化掉现有的员额,自然、平稳实现改革的目的。

上海市人民检察院检察长陈旭说,明年开始,检察机关人数保留的比例总体不能低于现在的60%,省市县有一定区别。之后每年减少2%左右,大体经过5年时间达到50%比例比较合适,总之既要积极又要稳妥。同时,要有相当长过渡期,如5年达到什么程度、10年达到什么程度,逐步减少。

吉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傅大中认为,对于过去曾担任检察官,而如今在行政、后勤部门工作的人员要合理安排,防止积极性受挫后影响正常工作。

人财物统一管理后保障有忧虑

现行体系下法院、检察机关经费依靠中央转移支付和省财政支持,以及同级财政保障。对于省以下检察院、法院人财物统一管理改革,不少基层检察院、法院负责领导表示,统一管理后对于是否能够足额、及时保障办案经费有担忧。

“即使将来实现了‘省级统管’,如果基层经费保障不足,地方给予财力支持,最终检察机关还是不能与地方完全脱离关系。”焦成千担心。

除了司法人员的职业保障,他们的工资待遇也是普遍关注的话题。马晓军说,法官的工资待遇不算高,基层法院的晋升空间也十分有限,工作压力非常大。“以前出去说我是法官很自豪,现在很多法官出门不敢说。”

基层普遍反映,地方司法人员职级待遇较低、晋升空间有限,使得优秀人员向党委、政府机关以及经济发达地区单位、律师事务所流失较多。不少新入职检察官、法官工作时间不长就考虑调动或者“跳槽”当律师。许多基层检察院、法院陷入边招录、边流失的“怪圈”。

改革试点调查 篇3

软件工程专业作为吉首大学综合改革试点学院和校企深度合作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实验区,力求通过软件工程专业的改革试点,来带动以软件工程专业为主体的一个专业群(JAVA方向、嵌入式方向、商务智能)。

根据现有学生学习与就业现状分析,伴随着我国高校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以及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由国家统包分配向毕业生自主择业转变,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了不争的事实[1]。并且随着高校开始扩大招生规模以来,高校毕业生就业率日趋下降,而全球性的金融危机更是让就业形势变的更加不容乐观。因此结合吉首大学教育特点与我院专业的实际情况,开始慢慢意识到提高学生能力的提高与培养,改革教学手段与方法,引入案例教学方式方法,以职业资格等证书作为学习的效果,引导学生以提高自学能力与创新知识为目标,加强实际项目的训练,实现专业与实践相结合,加强实际案例的训练,并积极参与到企业的实际的项目之中与顶岗的实习之中。

一、综合改革试点专业教学手段

吉首大学综合改革试点学院和校企深度合作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实验区,积极与全球顶尖软件外包企业联合开展应用型高级软件人才培养,推行校企深度合作“2(校)1(园)1(企)”人才培养模式,在人才培养全过程中践行人才共育、过程共管、资源共享、责任共担、优势互补、合作共赢。通过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手段,以“育人为本、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教育观,“科学与人文精神并举、实践与创新能力相长、个性发展与可持续发展贯通”的人才观,“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质量观,“夯实基础、提升质量、塑造品牌”的发展观,在CDIO工程化教育理念、开放式办学理念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指导下,竭力开展了一系列具有示范意义的专业综合改革,通过教育体系教学模式的微创新和校企优质教育资源的跨界融合,将现代化的教育方法与手段相结合,改变传统以黑板加教科书的手段,实现以各种电化教育器材与设备,将投影仪、电视机、计算机等现代设备搬到课堂,以现代教育设备应用于软件工程的教学当中,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不断加强专业综合改革成效,以快速推进专业的统合改革与发展,最终有效地增强专业的核心竞争力与综合实力[2]。

二、教学手段改革思路

1. 探索全新有效的教学手段

吉首大学软件工程教研室从本学期开始就不断探索新的教育模式与教育手段,创立了创新创业工作室,在创新创业工作室的带动下,组织软件工程专业学生开展第二课堂与相关活动,将课外与课内结合起来、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结合、隐性课程与显式课程相结合,以高年级学生带动低年级学生,同时结合教师在课堂教学的内容,提高所有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参加各种教学教研活动。学生不仅在课堂上学习到课本上的内容,还可以在课外培养自学能力与团队协作的能力,同时还可以培养创新意识与工程实践能力。形成学生自我学习的学习状态。

2. 改革已有现有的教学手段

传统的教学手段以黑板与课堂讲授为主,为了改善原有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积极性,可以在传统黑板教学的基础上增加图文字貌的形式,增加教学的可视性与直观性[3]。注意发挥课堂的教学的多样性,发挥多媒体教学形式,以现代化的教育方法与技术,将原有的教学内容转变成图形的形式,制作出精美的课件,将传统的内容与现代教育手段结合在一起,并结合教师的课堂讲解,对重点难点内容进行突出展示,可以增加多媒体课件使用的次数,用图形化演示教学内容,将比例增加到一半以上甚至更多,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3. 改革原来的教学方法

吉首大学软件工程教研室主要承担软件工程专业的专业课。可以把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拿出来进行研究,根据对现状的研究,对原来的教学内容进与教学方法进行研究,改进原有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极力推进新的教学方法,研究有效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积极性,并对原有的内容进行大胆的创新与尝试[4]。如我们教研式的颜一鸣老师在课堂中采取了全新的研讨式教学方法,对每个班级的学生进行分组,在课堂上根据知识以小组的单位进行研讨,并根据研讨的内容第个小组的成员可以提出自己的见解。这是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并且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这种新的教学方式可以使学生成为了学习主体,以学生为主体进行主动的学习与交流,从而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打破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界限。

4. 进行第二课堂尝试

在软件创新创业实验室的带动下,积极进行学生第二课堂活动,并且提供较好的活动设备与条件,在活动期间,由本专业的教师进行辅导。这一活动开展以后,参加的学生越来越多,软件设计和制作的水平也越来越高。同时我们还开放了实训室,鼓励协会的会员们利用课余时间搞一些小制作,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实践技能,并经常性的派出教师进行相关指导。

5. 改革考核方式

本学期的《web开发基础》课程采取了学生提交作品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考核,学生制作一个简单实用的网站来实现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的目标;总的来说,就是做到考试方法多样化,给学生以发挥的空间,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提高学生综合应用知识和运用专业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改革效果

教学改革实践得到了学生的肯定。他们说:“真正体会到自主学习的快乐,也让我深刻地明白教师的真正作用在于点拨,而非全盘灌输”;“我非常喜欢老师那种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很符合我们的思维方式,讲课内容好象不是从书本上来的,而是自己和老师一起想出来的”;“小论文是一种好方式,逼迫自己去掌握弄清楚一些模糊的概念”;“写作过程,不仅仅学到如何去写,更重要的是归纳了知识,总结了概念,我觉得这学期我向老师学到了很多思维方法,收获很大。”

具体效果表现在教学质量有所提高,发掘了一批优秀的、富有创造力的学生。有的在低年级就推荐进入课题组参与科研活动,显出了其创新能力。有的撰写了有一定质量的课程论文,如刘周清清同学的“基于Web的数据挖掘在校园网教学资源共享系统的研究与应用”一文已在《电脑知识与技术》上发表。这些在过去低年级学生中是极少见的。

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灵活的教学形式强化了学生对基本理论的思考与掌握,在实践中体会到理论知识的指导性,并自觉运用于指导实践。在学生多次组织的软件设计大赛中,多数学生能做出比较好的作品,增强了学生就业竞争力。

总结

本文讨论了吉首大学综合改革试点专业教学手段与方法的改革,充分分析与研究当前学生学习现状,提出了针对软件工程专业的新教学手段与方法,不断对革传统教学方法与手段,培养出真正适应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摘要: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探索综合改革试点专业课程的教学方法与手段,通过分析当前课程教学的特点,提出了对软件工程专业课程的教学手段改革思路,以提高软件工程课程教学的效率与本科毕业生的核心竞争力。

关键词:教学手段,人才培养,综合改革,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姚文振.中西方课堂教学方法比较与思考[J].科技信息,2008(01).

[2]李茂森.课堂教学中教师课程意识的迷失及其原因分析[J].现代教育论丛,2008(02).

[3]莫凯林,祝世娜,张亚文.高校课堂教学应实现五个转变[J].新课程研究(职业教育),2007(10).

采矿用地改革试点 篇4

近日,国土资源部下文批准云南磷化磷矿露天采矿用地模式改革试点方案,同意在云天化集团所属企业云南磷化集团有限公司的昆阳、晋宁、海口、尖山4个露天磷矿开采区开展采矿用地模式改革试点。这是云南省唯一获国土资源部批准的采矿用地试点单位。云南磷化磷矿露天采矿用地改革试点该试点工作由云南省国土资源厅负责组织实施。国土资源部要求,在试点矿区范围内,在不改变农村土地所有权性质、不改变规划土地用途的前提下,采取分区实施、到期归还的做法,以临时用地模式使用农民集体土地;要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采矿用地复垦规划,明确复垦还地的时间、周期和质量要求。在试点过程中,要加强监管,采矿作业完成后,要按照土地复垦的要求和标准,做好采矿用地的复垦工作。云南磷化采矿用地模式改革试点方案获准实施后,将有效解决长期困扰公司的采矿用地问题;同时试点方案也对促进土地资源的集约化利用、切实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促进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推进“绿色矿山”建设都将产生重要作用.河北省尾矿库用地审核办法(试行)

第一条 为探索尾矿库用地管理新模式,建立合理的用地机制,严格规范尾矿库用地管理,根据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尾矿库用地有关问题的函》(国土资厅函【2010】399号)精神,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坚持节约集约用地,科学规划。尾矿库用地规模要符合选矿厂设计方案及尾矿定额指标规定。

第三条 尾矿库用地不办理建设用地审批手续,由用地单位与当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签订土地使用协议,经设区市国土资源部门核准后使用土地。

第四条 用地单位按照国家有关复垦规定承担复垦义务。尾矿库用地原则上只占用荒山、荒坡、荒滩等未利用地,确需占用农用地(耕地除外)的,用地单位在尾矿库服役期满后,及时将尾矿库复垦为农用地,交还原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使用。第五条 申请用地应具备以下条件:

(一)在当地县级以上工商管理部门注册登记、具有独立法人资格且采矿(选矿)手续合法完备的采矿(选矿)企业;

(二)经过有批准、核准权限的县级以上发展改革部门的批准、核准立项;

(三)环境评价报告通过县级以上环保部门批准;

(四)安全预评价报告经县级以上安全生产监管部门备案;

(五)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在相应的国土资源部门备案。第六条 申请用地单位应提交以下材料:

(一)尾矿库用地申请书;

(二)用地单位与被占用土地的村委会签定《尾矿库用地协议书》。协议中应包括拟使用土地面积、地类、使用方式、年限、补偿标准及《尾矿库复垦设计方案》,尾矿库服役期满经复垦后交还原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使用的承诺及其他需要说明的内容;

(三)有批准、核准权限的县级以上发展改革部门批准、核准的立项文件;

(四)县级以上环保部门批准的环境评价报告;

(五)县级以上安全生产监管部门关于尾矿库安全预评价报告备案文件;

(六)在设区市国土资源部门评审备案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文件;

(七)尾矿库用地勘测定界报告、图件和电子坐标。第七条 用地审核程序:

(一)用地单位向县(市)、区国土资源部门提出用地书面申请;

(二)县(市)、区国土资源部门会同同级规划、安监部门到现场核查,确定用地位置,核实地类和用地面积;

(三)县(市)、区国土资源局对提交资料进行初审,设区市国土资源局审批后出具尾矿库用地的批准文件。

(四)在与尾矿库有直接关系的村庄公示七天。

第八条 尾矿库用地核准使用年限须与尾矿库设计服役期限一致。超期用地需在生产服役设计期满前半年内提出用地延期申请。

第九条 认真做好复垦验收工作。设区市国土资源部门根据闭库手续,组成验收小组按照《尾矿库复垦设计方案》进行验收。验收不合格的用地单位必须按要求重新复垦或向县(市)、区国土资源部门缴纳土地复垦费,由县(市)、区国土资源部门组织复垦。各设区市国土资源部门可视情制定尾矿库复垦保证金制度。

第十条 尾矿库用地应严格按规定的程序、内容和权限审批,不得随意改变审批环节。

第十一条 对违法违规操作、不按程序报批、违法占地建设尾矿库并造成损失的,要依法追究当事人和相关部门的责任。

第十二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试行。在此之前形成的在用尾矿库,可参照本办法试行。

二0一0年八月二十六日

灵活供地 明确退出——解决采矿用地“两头难”的突出问题

2011-4-29

根据《土地管理法》、《矿产资源法》、《土地管理法法实施条例》、《矿产资源法实施细则》等法律法规的规定,采矿前应依法取得采矿权和地面的土地使用权。并对采矿用地的性质进行了规定,如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土地利用现状分类》(GB/T 21010-2007),采矿用地与工业用地、仓储用地同属工矿仓储用地,具体指采矿、采石、采砂(沙)场,盐田,砖瓦窑等地面生产用地及尾矿堆放地。实践中采矿用地则主要包括地面生产用地以及尾矿堆放用地。

一、采矿用地的特殊性

采矿用地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受使用目的、矿产资源赋存条件和开采方式的影响,其用地方式、用地类型、使用期限及采矿用土地可恢复程度与一般的建设用地相比,具有很强的特殊性:

一是采矿用地对地表土地产生影响,具有复杂性。采矿用地对土地的使用不是为了建造建筑物或构筑物,而是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或措施获取地下的矿产资源,对地表土地不是直接使用而是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如对表土层进行剥离或采矿后出现地表沉降、塌陷、开裂等现象。这些影响的程度主要由开采方式决定,采取露天开采的,主要对表层土造成破坏,开采结束后容易形成采空区,而采取地下开采的,则表现为对地表土地进行局部压占,采矿结束后造成地表的塌陷、沉降或开裂等。

二是采矿用地对土地的使用取决于矿产的开采年限,具有阶段性。采矿用地的目的是为了开采出地下的矿产资源,而矿产资源的储藏是有限的,一旦资源枯竭或开采结束,采矿对土地的使用也随之终结。因此,采矿对土地使用期限的长短由矿产资源可供开采的年限决定,一般露天开采为4-6年,地下开采为50-60年甚至更长时间。

三是采矿用地的位置取决于矿产赋存区位,具有不可替代性。在选址上,一般的建设用地在区位选址上主要考虑的是成本或市场价值,但对于采矿用地而言,因为受地下资源赋存和开采技术的限制,区位却是唯一决定性的因素,采矿区位确定后,用地位置随之确定。目前,根据我国已勘查探明的矿产资源储量情况分析,90%的煤炭资源储量集中于华北、西北和西南,70%的磷矿资源储量集中于云、贵、川、鄂四省;铁矿则主要集中在辽宁、河北、四川和山西省,且多地处较为偏远的农村地区,因此,采矿用地的市场经济效益远不如一般意义上的工业用地或经营性用地。

四是采矿用地实际用地类型多,具有多样性。实践中根据开采作业程序要求,采矿用地可包括具体不同类型的用地。如露天开采中主要包括采矿区用地和尾矿库用地,地下开采中主要包括钻井生产用地、井场用地、交通运输用地、管道用地及一些场站配套设施用地。这些不同类型的用地,其范围、利用方式、利用强度及对原土地权利人的权利限制等都存在很大差异,具有多样性。

二、当前采矿用地存在“两头难”的突出问题

目前,我国有关采矿用地的规定内容主要包括:一是矿产资源开采必须依法取得采矿权、土地使用权,并实行重要矿床不得压覆和重要地区限制采矿的制度。二是特定项目限制或禁止供地,为促进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和产业结构调整,根据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和国家有关产业政策、土地供应政策,对特定项目实行限制供地或禁止供地。三是因采矿破坏的土地应进行复垦,恢复到可利用状态,对采矿用地因挖损、塌陷、压占等造成土地破环的,应按照“谁破坏、谁复垦”的原则,履行土地复垦义务,没有条件复垦或者复垦不符合要求的,应依法缴纳土地复垦费。前述关于采矿用地的规定主要散见于《物权法》、《土地管理法》、《矿产资源法》等法律法规及有关政策文件中,但缺乏专门统一的法律法规对其进行系统的规定,由于前述分析的采矿用地的特殊性和复杂性,造成了实践中采矿用地取得、退出“两头难”的突出问题。

(一)采矿用地取得难

采矿用地“取得难”主要体现在:一是采矿权与土地使用权设置难以统一,影响采矿用地的取得。采矿用地的取得必须以取得采矿许可证为前提,且必须遵循《土地管理法》和《矿产资源法》的相关规定。但是随着矿业权有形市场的建立,除国家审批的特殊矿种外,其他的矿种都必须通过招标、拍卖、挂牌的方式取得;在土地供应上,经营性用地和工业用地,也都必须通过招标、拍卖、挂牌的方式取得。这就造成了实际工作中,通过两个招拍挂市场取得的采矿权和土地使用权难以实现统一,或者取得采矿权后,由于国家对矿产资源政策的调整,将其用地纳入限制或禁止供地目录,从而导致取得采矿权的矿山企业难以顺利取得土地使用权。

二是采矿权审批与其他建设项目用地审批脱节,造成相互争地。同一宗土地可能既涉及采矿权的审批,又涉及其他建设项目用地预审和建设用地审查,目前各项审批或审查由国土资源系统内的不同主管部门按各自程序办理,由于彼此之间缺乏有效的衔接,极为容易产生相互争地的现象。如2009年中国石化胜利油田已经依法取得位于山东省东营市开发区大渡河路北300米、东四路西150米处辛181区块的采矿权,但在办理该区块的用地手续时,却发现该区域属开发区的商业及住宅区,并已办理了土地出让手续,造成油田取得了采矿权但无法进行勘探开发的困境。

三是受地方新增建设用地指标的限制,难以满足采矿用地的需求。为控制我国的建设用地规模,确保国家耕地占有量,国家实行土地利用计划管理,每年由国家根据各省的经济及发展需求给予一定数量的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受国家对各地经济发展的要求,各地政府为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对新增建设用地的指标的分配使用控制非常严格。而多为国家企业的矿产资源开发为满足国家能源生产的安全,每年需要大量的新增建设用地指标,中就造成了指标之间分配调剂不够的局面。如中石油长庆油田每年在陕西省境内油气生产建设需要用地26000-30000亩,而国家配置给陕甘省的建设用地指标十分有限,为平衡地方经济发展对建设用地的需求,陕西省每年给长庆油田配置建设用地指标只有4000亩,造成了油气用地的建设用地指标多达22000亩的缺口。国家为提高油气的自给率,对油气开采给予特殊政策,允许油气开采先以临时用地方式使用,再按规定办理用地手续,但往往由于地方新增建设用地指标紧张,无法顺利办理相关手续。如长庆油田32万多亩用地之中,2000年以后使用的19万亩土地中有近18万亩土地未取得政府批准,仍然以临时用地的形式存在,造成大量历史遗留问题。

(二)复垦后采矿用地退出难

复垦后采矿用地“退出难”体现在:一是采矿用地取得年限超过实际使用年限,闲置土地难以处理。按现行规定,采矿用地以划拨方式取得的,土地使用年限没有限制;以出让方式取得的,按工业用地最高使用年限为50年(国家虽然规定最高出让年限为50年,但由于缺乏低于50年的年限出让的相关规定,实践中工业用地的取得基本都按50年)。根据前面的分析,采矿用地的实际用地年限最短的才4年,远远低于取得的使用年限,采矿结束后,企业不再需要使用土地,土地如何处置就成为问题。

二是缺乏收回或退出机制的规定,复垦后采矿用地难以退出。虽然现行法律法规规定,土地使用者不再使用土地或土地使用期限届满的,国家可收回相应土地使用权,但对如何收回、如何“退出”无论是法律法规还是政策文件都没有具体规定,从而导致滞留在企业中的土地越来越多,有的甚至成为企业的负担。如中煤平朔煤业有限责任公司,近几年投入大量资金,复垦土地多达55000亩。这些土地都通过征收后以出让方式取得,土地仍剩余几十年的使用期限,为避免复垦土地的荒芜,企业只能投入大量精力用于农业生产。导致企业偏离主营方向从事农业生产,而农民无地耕种的尴尬局面。

三是由于复垦土地“退出”难,影响采矿塌陷地的及时恢复治理。采取地下开采矿产资源时,由于开采的特点、难以实现回填,一方面采矿辖区内的土方根本无法满足回填的需要;另一方面开采深度在地表以下500米甚至更深的,从技术上也根本难以实现回填。因此,很多地下深层采矿的地表土地只能等地表沉降、塌陷稳定后,再安排使用。虽然国家原则性地规定了由于采矿造成的塌陷土地无法恢复的由国家进行征收。但实践中由于缺乏具体的操作办法或相关政策指导,对塌陷土地的认定、征收的程序、征收后土地的恢复治理以及再利用等不明确,同时受土地利用计划指标或农用地转用指标的限制,造成大量塌陷土地难以履行征收、难以落实搬迁村庄的安置点,严重影响农民生产、生活,造成社会的不稳定。

如截止2009年安徽省淮北市由于采煤已累计塌陷土地约25万亩,且每年以不低于8000亩的速度递增。塌陷区内需要搬迁村庄274个,需安置居民20多万人,新村需用地25000多亩,但目前塌陷地由于属煤矿建设用地之外的土地,仅有14万亩办理了土地征收程序,仍有11万亩由于指标的限制难以履行征收,新村安置的用地受建设用地指标的限制,也迟迟难以落实,严重影响了塌陷土地的恢复治理,农民生产、生活难以得到保障。

山东省济宁市自上世纪90年代初以来,由于采煤造成的土地塌陷达525万亩,且以每年45万亩的速度递增。采煤造成的土地塌陷已使济宁市累计搬迁了49个村庄和55个机关、企事业单位,涉及近10万人。塌陷区的恢复治理与利用,保障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一直是当地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目前搬迁农民只能依靠煤矿每年提供的种植作物补偿维持生活,一旦资源枯竭、矿空人去,农民将彻底失去生活来源。

三、改进采矿用地管理的政策建议

为提高采矿用地的节约集约利用,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需要,解决前述采矿用地取得、退出“两头难”的突出问题,建议:

(一)结合采矿用地的特殊性,灵活供地

针对采矿用地使用期限、实际用地类型多样化的特点,建议对采矿用地采取区别化的政策,对土地破坏程度低、用地周期短、生产结束后能恢复为可耕种土地的采矿用地、尾矿库用地等,以临时用地的方式使用土地,并允许延期一次,但土地使用及复垦恢复的总时限不超过五年为宜。临时使用土地可不需办理农用地转用和土地征收审批手续,但必须进行合理补偿,与当地农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协商一致;采矿生产结束后不能恢复为可耕种土地的,按建设用地管理,办理农用地转用和土地征收手续。

对使用期限超过5年,但少于工业最高使用年限50年的采矿用地,结合采矿用地的区位特点,建议采取协议出让的方式供地,并根据采矿用地的需要灵活确定出让期限;对既服务服务于矿产资源开采,又同时服务于当地群众的道路等基础设施占用的土地,建议与当地土地利用规划充分衔接,及时纳入当地的基础设施建设。

(二)尽快出台采矿用地复垦退出的相关规定

针对目前国家对土地使用权收回的细化规定仍是空白的情形,建议尽快出台采矿用地收回或复垦后采矿用地“退出”的具体规定,包括塌陷地的复垦退出,明确收回或退出的主体、条件、程序及收回或退出土地的再利用等内容,以指导、推进采矿用地的复垦和退出;明确塌陷地办理征收的具体程序,并对资源城市在指标或程序上给予一定的支持,尽快解决资源城市由于采矿塌陷带来农民生产、生活及社会不稳定等问题。

(三)规范采矿用地方式改革试点的实施

为探索新的采矿用地方式,促进土地的节约集约利用,2005年部积极支持广西平果铝探索实践采矿用地方式改革。将采矿用地由原先征收后出让的方式,改革为临时用地的方式,使用完毕后及时复垦交还给农民;对于矿山工业场地、矿山运输公路及尾矿设施等永久性建(构)筑用地,仍按建设用地管理,以出让方式供地。广西平果铝试点的实施,促进了土地利用方式的转变,有效保护耕地、缓解指标压力的同时,维护了农民土地权益。

2010年第35次部长办公会原则通过了《采矿用地方式改革扩大试点方案》,根据部领导的批示精神,将选取少数几个省继续开展采矿用地的试点工作,为确保试点实施的规范,避免试点走样或扩大,建议在总结广西平果铝试点经验基础上,研究制定采矿用地改革试点的管理意见,明确试点范围内用地的方式、还地的办法程序、农民权益的保障、制度建设及监督管理等内容,以指导和规范采矿用地方式改革试点的推进。同时,及时跟踪、进一步总结试点经验,起草出台短期采矿用地管理办法,使试点经验尽快上升为国家法律或政策。

我国公立医院改革试点意见出台 篇5

近日, 卫生部等五部委联合发布《关于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 (以下简称《指导意见》) 。根据《指导意见》, 我国选出16个城市作为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地区。

《指导意见》指出, 试点要坚持公立医院的公益性质, 把维护人民健康权益放在第一位, 实行政事分开、管办分开、医药分开、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分开, 推进体制机制创新, 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 提高公立医院运行效率, 努力让群众看好病。

《指导意见》明确了九项试点的主要内容, 包括:完善公立医院服务体系, 改革公立医院管理体制, 改革公立医院法人治理机制, 改革公立医院内部运行机制, 改革公立医院补偿机制, 加强公立医院管理, 改革公立医院监管机制, 建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 加快多元化办医格局等。

员工持股改革试点近期将“破冰” 篇6

作为十项试点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对于地方和央企的员工持股试点正在积极甄选中。相关负责人表示,在符合相关要求的前提下,将从试点企业类型、出资入股方式、定价机制、动态调整机制、股权管理方式、持股方式等不同角度探索员工持股的有效模式,开展混合所有制企业员工持股试点的对象为国有控股的混合所有制企业,优先支持科技型企业开展员工持股试点,中央一级企业暂不开展员工持股试点。

目前地方已经开始出现员工持股的改革尝试,全国陆续有28个省市(区)出台了地方版的国企改革方案,不少都明确提出探索实行员工持股。据统计,截至7月5日,总计有69家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公布了员工持股计划,其中已经实施员工持股计划的上市公司有9家,已经得到股东大会审议通过的有47家。

房产税改革试点的比较分析 篇7

一、房产税与其他相似税种的区别

房产税是以房产为征税对象,依据房产的计税余值或房产租金收入,向产权所有人或经营人征收的一种财产税。

1986年9月,国务院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房产税暂行条例》,规定房产税征收范围为城市、县城、建制镇和工矿区,征税对象是房产,计税依据是以房产原值一次减除10%~30%后的余值,税率为1.2%,具体减除幅度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定;没有房产原值作为依据的,由房产所在地税务机关参考同类房产核定;房产出租的,以房产租金收入作为房产税计税依据,税率为12%。房产税按年征收。该条例将房产税税基定为按房产原值进行确定。

此次两地试点的房产新政较之原来的房产税暂行条例,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一是,原条例中个人所有非营业用房产一律享受税收优惠而免征房产税,现在对个人拥有多套非自住房特别是高档大户型住房取消房产免征优惠,按适当税率征税。二是,对于纳税主体而言,之前在房产保有环节是没有成本的,但如今除了交易环节,在房产保有环节也需缴纳税款。三是,针对这部分高档房计征的房产税其计税依据不再是房产原值而是市值,所以如果房价上涨,每年缴纳的税款也会随市值相应增加。

房产税同之前一直被关注的物业税是有区别的。物业税主要是针对土地、房屋等不动产,产权所有人或承租者在保有环节就不动产的市值每年缴纳一定税款。物业税开征的基本框架是,将现行的土地出让金、房产税以及土地增值税等税费合并,转化为房产保有阶段统一收取的物业税,并使物业税的总体规模与之保持基本相当。但是,由于物业税是一个新的税种,开征物业税需要通过复杂的立法程序,政策成本和时间成本较高。而现阶段我国房地产市场特殊的运行机制决定了物业税开征将涉及到土地使用制度、市场调控手段、住宅建设方式等方方面面,真正实施起来面临着诸多难以解决的困难。现如今上海和重庆试点征收的房产税,某种程度上是简化了的变相的物业税。

二、房产税改革试点原因探析

1. 进一步遏止房价上涨过快的势头,保障房地产市场安全

房产税兼具直接税与间接税双重属性,税收转嫁形成税负,使得经济税负人的福利受到影响,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中,承担税负的人将会由于税收的影响而改变自己的经济行为,从而产生综合的社会经济效应。房产税的税率税基、征税对象和计税依据的变化都会产生价格变迁,通过价格机制的传导作用,对房产价值或者房产租金产生影响。征收房产税后,相当于房产价格上升,因而从房产作为资本品的角度来看,将会在房产资本投入和其他资本投入之间产生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对于调节收入分配和有效配置资源起到重要作用。另一方面,加大房产保有环节的税负,增加房产的空置成本,从而鼓励合理购置住房,限制房产投机行为,促进房产市场健康发展。通过开征房产税还能够减少房屋空置率,调节我国土地的使用,减缓人地矛盾。

2. 调节日益扩大的收入差距

尽管我国当前的GDP总量已位居世界第二,但从人均GDP这个更有价值的指标来看,城乡差距、行业差距、贫富差距、区域发展差距等几方面构成了中国人均GDP存在的结构性问题。

国际上用基尼系数来判断收入分配公平程度,这个指数在0和1之间,数值越低,表明财富在社会成员之间的分配越均匀,通常把0.4作为收入分配擦黑局的警戒线。我国城乡人均收入差距之比已从改革开放初期的1.8:1扩大到2007年的3.33:1,社会两极分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

此外,近年来我国国民收入分配一直在向政府倾斜,我国居民收入比重呈逐年下降趋势。从统计数据看,1993-2007年,居民部分的劳动者报酬由49.49%降至37.74%,政府部门的财政收入由11.68%增加至14.81%,企业部门的资本收益由38.83%增至45.45%。从1978年到2007年,我国居民收入年均增长6.7%,与我国高达两位数的GDP增速形成鲜明反差。同时,在企业内部的各行业间,也出现了行业间的利润差距越来越大、企业利润向少数几个行业集中的趋势。根据中国经济统计年鉴的数据,有的垄断行业职工收入比全国职工平均工资水平超出4~10倍,并且这种收入差距仍有扩大趋势。目前我国行业工资水平差距已超4.88倍,而国际公认合理水平在3倍左右。

作为我国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此次房产税改革最主要的目的并不局限于调控房价,更深层次目标是公平市场竞争,调节收入分配。国际上财产税是调节收入差距的一项重要税种。此次房产税试点本质上是一种财产税,政府针对高档大面积房产征税,一定程度上可以通过税改将少数人过度集中的财富收归国有,然后再通过转移支付制度等重新分配,限制了社会财富向少数人集中,改善收入分配不均。尤其重庆实施的两档税率,以房产市值为征税基础,体现了量能课税的基本原则。

3. 增加地方税源,完善地方财政

我国分税制财政体制运行十几年来成效显著,但由于地方政府缺少稳定的自主税源,加上各级政府支出范围界定不清,“卖地、举债谋发展”成为不少地方通行的做法,在近两年多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过程中更是愈演愈烈,由此带来了资源日益枯竭、债务规模膨胀等新的执政隐患和治理风险。

从这个角度分析,开征房产税有推进房地产税费改革、优化税制结构、增加地方财政经常性收入的考虑。房产税有利于保证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更好地理顺中央与地方的财政分配关系,让中央和地方最大受益。开征房地产税,可以使地方政府得到一种大宗、稳定的支柱税源。目前,房产税在全国地方财政收入中占比较低。2009年,城镇土地使用税完成920.97亿元,房产税完成803.64亿元,两个税种占地方本级收入的比重仅为5.3%。与国外相比,我国现在的房产税收对地方财政的贡献很少;国外房产税占财政收入的比重为25%~30%。

三、国外房产税的实践和启示

美国对土地和房屋直接征收房地产税,税基是房地产评估值的一定比例(各州规定不一,从10%~20%不等)。征税对象主要是居民住宅,收入中95%以上由地方政府征收,税法由各州制定,各州和地方政府的不动产税率不同,平均为1%~3%。对房产税的减免主要是对自住房屋给予减免税,通过减少税基或低估财产价值来实现。根据美国国家统计局数据,从2000年到2007年,美国的个人收入增长了28%,中等价位房的房价增长了48%,而美国房产税的同期增幅是62%。在美国政府拿走房产税后,这些税款都用于改善教育、治安、环境上,进而促使房产自然升值,形成良性循环。

日本的不动产保有类课税主要由物业税和都市规划税两部分组成。物业税是地方税,日本《地方税法》规定,物业税征收对象涵盖土地、建筑和折旧资产(如机械设备等)三类。在房地产领域,物业税征收对象主要是土地和建筑两个部分。物业税的课税依据是按征税对象的市场价值计征的,每三个基准年度进行一次交替评估。目前,日本的物业税标准税率为1.4%,都市规划税的税率上限为0.3%,在具体执行过程中不同地区的实际税率略有差异。物业税在日本地方财税收入中所占比重较大,如2005年和2006年的物业税税收分别占地方政府税收收入的45.3%和42.5%。日本针对物业税和都市规划税也有相应的减免制度,如根据住宅用地面积大小、建筑新旧程度不同均可获得一定的税收优惠。

英国对物业所有者与租用者征收的税种称之为住房财产税,它是英国目前唯一的地方税,由城市、郡、片区三级分享,是按房产价值征收的一种税。征税对象是居民住宅,住宅房产的价值由国内收入署的房产估价部分评估,每5年重估一次。英国房地产税税率是累进税率,但各个郡的税级和边际税率均不相同,按房产的价值分为A~H共8个级别,分别征收不同的税率。

综观国外房产税的规定,其计税依据一般为房产的市场评估价值,并由专门评估机构对房产市值定期进行评估,保证房产市值上升,税收相应增加,体现了税收的受益与公平原则。在房产税的使用上,发达国家基本都遵循“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原则。征收的房产税都明确用于当地社会福利,诸如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文化通讯设施、环境卫生保护等民生福利。它已成为地方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在地方经济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四、对两地房产税改革试点方案的比较分析

1. 征收对象的范围

按照重庆方案,重庆房产税征收对象包括:独栋商品住宅,不管存量还是增量;个人新购的高档住房;在重庆市同时无户籍、无企业、无工作的个人新购的第二套(含)以上的普通住房。所有存量的高端住宅都将征收房产税,打击投资性购房与高端住宅。而上海的方案只针对新购住房。相形之下,重庆方案更体现了税收的公平原则,也能更有效发挥财产税调节收入差距的重要功能。而上海方案对于存量房的“盲点”在目前房价畸高的楼市下也给未来留下了进一步改革的空间。

2. 税率的确定

这次试点的房产税方案中,重庆方案采取了多档累进税率,对于房价达到当地均价2~3倍的房产,将按房产价值的0.5%征税;对于房价达到当地均价3~4倍的房产,将按房产价值的1%征税;4倍以上,按1.2%的税率征税。上海则是采取了相对简单0.6%和0.4%两档税率,应税住房每平方米市场交易价格低于本市上年度新建商品住房平均销售价格2倍(含2倍)的,税率暂减为0.4%。首先,税率的确定要顾及地区间、城市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房地产市场的发展程度以及纳税人的贫富差距和负担能力的差距。多档累进税率可以更好调节贫富差距,体现量能征收的原则,但在实际税收征收过程中征管成本也会相应增大。其次,税率高低的确定也对于平抑房价起到重要作用。如果房产税率过低,房地产价格上涨率高于该比率,则该税率对抑制房地产投机并无实质意义,房价还会继续上涨。反之,如果税率过高,又可能会过度打击房地产市场甚至房地产行业,对于整个经济带来不利影响。

3. 房产税税基的准确计量

两地试点的方案中都将房屋市值作为征税依据,这就涉及到了房产市场价值的评估问题。房产价值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和区位、房型、小区环境、周边环境、物业等因素有关,如何动态地评估房屋价值将是一项浩大的工程。我国目前从事房产评估的中介机构规模小、人员少、公众信任度不高,难以承担巨量的房产评估重任。单纯依靠税务部门工作人员,也是不切实际的。从长远来看,如何培养一支合格的房产评估人员队伍,建立健全房产评估制度成为当务之急。另外,当房价评估不合理时,还要建立起相应的申诉程度。

此外,上海方案中涉及到了第二套房产及以上差别对待,这里如何确定一个人真正拥有多少套房产也是一个关键问题。全国房产情况之复杂,千变万化的户套数、户人数、户人均居住面积等怎样界定?一个家庭内究竟有多少住房?单靠房管部门的数据,恐怕无法实现,更加无法甄别哪些房应该是征税范围。如何强化房产产权登记制度,建立以计算机技术为依托的房产登记、评估、税收征管的信息资料库,加强信息的有效管理和使用是房产税落实中需要切实解决的课题。

4. 税收优惠

上海方案中对居民改善性住房需求、婚姻购房需要及对高层次、紧缺人才的购房需要给予了免征优惠;重庆方案则是对因不可抗力导致房屋毁损给予酌情减免。除了可以直接利用税收减免条款给予税收优惠外,还可以利用计税价值变相给予优惠。如上海方案中实际计税价值为房屋交易价格的70%,而重庆方案中对于存量独栋商品住宅给予180平方米的免税面积,对于新购高档住房给予100平方米的免税面积,在应税面积中予以扣除。这些变相优惠使纳税人能够以相对较平和的心态接受房产税改革。税收优惠把征税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结合起来,照顾到特殊人群的特殊需要,体现了税收刚性之外的弹性一面。同时赋予地方政府一定的调整权限,以适应各地经济发展的不同需要。

5. 房产税的用途

房产税应该有合理的用途,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征收的房产税都明确用于当地社会福利。而此次试点中,上海方案中明确指出对房产税试点征收收入,用于保障性住房建设等方面的支出。重庆方案中尽管没有明确房产税的用途,但考虑到该市正逐步实现对中低收入群体的住房保障,房产税收入想必也会被用于公租房建设,完成其自2010年始3年内实现4000万平方米公租房建设的市政规划目标。在政府大量提供保障性住房的前提下,市场供给增大,切实改善居民住房条件,实现住有所居的梦想。

参考文献

[1].刘素荣.关于我国房产税改革的思考.财会研究.2010.11

[2].傅樵.房产税的国际经验借鉴和税基取向.财政金融.2010.12

[3].王鹏 张雁东.完善我国房产税计税依据的几点建议.当代经济研究.2009.12

房产税改革试点引发的思考 篇8

一、房产税改革的历史进程

1986年9月15日, 国务院发布《房产税暂行条例》, 自1986年10月1日起施行。该条例规定个人所有非营业用的房产, 可以免征房产税。纳税人纳税确有困难的, 可以由省级人民政府确定, 定期减征或者免征房产税。

2003年10月14日, 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该决定提出:实施城镇建设税费改革, 条件具备时对不动产开征统一规范的物业税, 相应取消有关收费。此后, 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多次提出研究开征物业税或者改革房地产税制问题。

2006年3月14日, 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批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纲要中提出:改革房地产税收制度, 稳步推行物业税并相应取消有关收费。

2010年5月31日, 《国务院批转发展改革委关于2010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意见的通知》 (国发[2010]15号) 明确提出逐步推进房产税改革。

2010年10月18日,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其中提出研究推进房产税改革。

2011年1月27日, 重庆、上海两市政府决定自1月28日起对个人住房征收房产税。重庆市房产税主要内容为:独栋商品房、新购商品房价格超过均价3倍以下, 按照0.5%征缴, 3~4倍收1%, 4倍以上收1.2%。如无存量商品住宅, 买首套独栋商品住宅和高档住房可以抵扣。其中存量独栋商品住宅抵扣基数是户均180平方米, 高档住房为户均100平方米。上海市房产税主要内容为:居民家庭购买二套及以上住房和非本市居民家庭新购住房, 房产税暂按应税住房市场交易价格的70%计算缴纳, 适用税率暂定为0.6%。对应税住房每平方米市场交易价格低于本市上年度新建商品住房平均销售价格2倍 (含2倍) 的, 税率暂减为0.4%。家庭全部住房面积人均不超过60平方米的免税。

二、房产税改革的积极意义

1. 地方政府在税收立法权的话语权增加。

我国《立法法》明确规定, 法律的制定和修改权只能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其常务委员会来行使, 必要时可授权国务院制定相关的实施条例或细则。税收的立法同样如此, 地方人大及其常务委员会乃至地方政府都无权突破法律的规定来制定和修改。这里我们姑且不去讨论重庆市和上海市市政府立法的合法性, 但地方政府参与到税收立法过程中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笔者认为, 其进步性体现在:一是税收具有灵活多变性。我们正处于改革时期, 各种新生事物层出不穷, 国际局势千变万化, 所以在税收方面也不可能一成不变。回顾我国的税收立法, 其修改的频率是相当惊人的。如果按照正常程序, 一部税法的修改是需要相当长的时间, 而现实宏观经济的变化又相当快, 这就会出现立法的滞后性。二是地方政府具有税收立法上的优势。地方政府作为地方的财政主管, 对当地税收的税源、税收结构、纳税人等方面最为了解, 所以可以根据当地的经济布局调整税收结构。特别是地方税种, 如房产税、土地增值税, 由地方政府制定更有优势和吸引力。三是能够很好地起到示范作用。地方政府的税收立法相当于试验田, 地方政府可以根据实施的效果进行归纳和总结, 同时将成熟经验上报国务院, 由国务院决定是否在全国实施。

2. 标志着我国真正意义上的财产税开始确立。

我国在对个人财产保有方面的税收是个空白, 也就是说我国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财产税。中共中央在“十二五”规划建议中明确提出下一步的税收改革方向是扩大直接税的征税范围, 即直接税应该占国家税收的大头, 这是国际上通行的做法, 而我国远远还未达到。由此我们可以看到, 国家对房产税试点改革的意义:一方面是调控楼市, 调节贫富差距;另一方面从更深层来看, 表明我国已经拉开对财产保有开征税收的帷幕, 虽然这还仅仅是个开始。

3. 表明我国分税制改革向纵深展开。

自1994年分税制改革以来, 地方政府财权逐步减少, 但事权并没有相应减少。在地方政府收入减少的同时, 其公共服务、社会管理职能和经济发展任务却不断加重, 地方政府层级越低, 增加开支的压力相对越大。与庞大的事权和开支相比, 地方政府财源明显不足, 而土地财政随着可出让土地的逐渐减少也捉襟见肘, 从而也只能依靠税收。而在地方税种中, 除营业税以外都是一些小的税种, 无力支撑庞大的政府开支。房产税的改革无疑开辟了地方政府新的财源, 为针对财产的持有状态征税提供了新的思路。同时地方财力增加了, 可以减轻中央政府财政扶持的压力, 使其具有更充裕的财力用于转移支付, 扶持低收入地区发展。目前, 投资作为拉动地方经济的引擎在短时期内仍难改变, 地方政府需要大量的资金进行当地的基础设施建设, 利用地方融资平台所形成的显性和隐性债务不断产生, 直接发债融资已不容回避。而税收无疑是地方政府发债的重要担保财产之一, 房产税的增收将充盈担保财产。

三、房产税改革中需要注意的事项

1. 在地方税收立法过程中要让纳税人积极参与。

重庆、上海两市自2010年年初开始酝酿具体改革措施, 至2011年1月出台, 时间可谓不短, 但在此过程中很少能看到房产税的纳税人———即拥有规定房产的所有人的参与, 哪怕只是形式上的。从中可以看出目前地方税收立法还是以政府为主导的, 缺少公众的积极参与。这样的立法由于缺少民意, 所以在以后的实施和执行过程中难免会遇到阻力。

2. 社会应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

实际上房产税早已开征, 只不过对个人住房是免税的, 此次改革只是对个人住房恢复征税, 对城市大多数人而言并不会影响其生活水平。但由于房产税改革具体措施还未出台之前各方媒体都不同程度地渲染了房产税的负面影响, 致使各地房产交易量猛增, 楼价快速上涨, 主流媒体又没有及时地向社会公众澄清, 以致造成了一些恐慌。

3. 相关的配套措施要及时出台, 同时要做好部门联动。

房产税改革需要完善个人住房信息数据库以及设立房产税税基评估机构等与之相配套。房产税征收过程中, 还涉及财政、国土房管、户籍、工商、民政、人力社保、建设等诸多管理部门, 这就需要这些部门的协作配合, 通力合作, 从而扎实推进个人住房房产税征收管理工作。

摘要:本文从房产税的历史沿革出发, 分析近期我国部分城市出台的针对个人住房征收房产税政策的积极意义, 同时指出了房产税改革过程中应注意的具体事项。

关键词:房产税改革,税收立法权,财产税,分税制改革

参考文献

[1].刘佐.改革开放以来房地产税改革的回顾与展望.东方早报, 2011-01-27

关于新农合试点工作的调查与思考 篇9

1 主要成效

几年来, 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 把大力推进新农合作为民生工程, 解决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 基本实现了“农民得实惠、医院得发展、政府得民心、社会得和谐”的目标。

1.1 参合农民大幅增加

新农合试点运行以来, 参合人数由2007年的62.4万人增加到2010年的75.65万人, 参合率由2007年的78.52%上升到2010年的95.19%, 参合人数逐年增多, 规模逐渐扩大。

1.2 筹资标准逐年提高

由2007年的每个农民年筹资50元, 提高到2010年的130元, 其中:农民个人缴费由10元增加到20元, 财政补助由40元增加到110元。

1.3 受益人数逐年增多

2007年新农合统筹补偿8938人次、补偿金额1404.16万元, 家庭帐户补偿8.37万人次、补偿金额239.29万元;2009年统筹补偿增加到75299人次、补偿金额6137.91万元, 家庭帐户补偿30.89万人次、补偿金额1225.1万元。扩大了报帐目录范围, 降低了住院起付标准, 提高了报销比例和最高限额, 住院实际补偿率提高到45.88%, 受益面达55.54%, 农民群众得到了真正的实惠, 大大缓解了农民看病贵的问题。

1.4 医疗服务网络基本建立

全县确定了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78家, 其中:县属医院4家, 基层医院70家, 民营医院4家, 此外, 对村卫生室已定点553个。在各定点医疗机构设立了新农合办公室。

2 存在的问题

新农合是一个新生事物, 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2.1 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较差

一是房屋简陋、设备缺乏。全县业务用房仅7万多㎡, 10万元以上的医疗设备也只有30多台。二是医护人员严重不足。按规定全县应配备医护人员2030余人, 而实际仅有正式职工1050人。其中, 县属医疗机构459人, 基层医疗机构591人, 尚有20家基层医院无执业医师。三是从业人员专业技术水平低。现有医护人员中高级职称仅19人, 中级职称276人, 初级职称468人;执业医师234人, 执业助理医师316人;大专及以上学历248人, 中专 (高中) 及以下学历501人。

2.2 对定点医院监管薄弱

一是不合理用药、不合理收费等现象依然存在。二是门诊医生与住院部医生不分, 全线负责到底。三是少数基层医院和民营医院把部分门诊病人虚报为住院病人, 或者直接借用参合农民的医保证、身份证或户口簿, 伪造相关资料套取新农合基金。

2.3 医院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完善

一是管理机制不健全。少数乡镇卫生院仍未按要求统一执业、统一核算、统一管理。二是财务制度不健全。大多数乡镇卫生院无会计从业人员, 财务管理混乱。三是分配体制不完善。个人月收入高的上万元, 低的几百元。四是药品管理不规范。对药品采购、入库、出库、发出等环节未规范化操作。

2.4 新农合经办机构建设亟待加强

一是人员编制落实不足。该县合管中心仅有正式工作人员12人, 借用人员4人, 稽核人员很少, 监管力量薄弱。二是监管人员水平有待提高。相当部分合管中心工作人员是非医疗卫生专业技术人员, 不能对医生用药是否合理作出医学判断。三是新农合中心隶属于卫生局领导, 对违纪违规问题处理宽松。

3 对策和建议

针对存在的问题, 要从维护广大农民切身利益的角度出发, 提出可行性建议及对策, 推动新农合试点工作驶入科学化、规范化的健康发展轨道。

3.1 加大投入, 切实提高基层医院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

3.1.1 多方筹集资金, 加强硬件建设。

通过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以财政投入为主等多种方式筹集资金, 切实改善业务用房条件, 增添必须的医疗设备, 提高医疗服务能力。

3.1.2 扎实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提高群众的健康水平。

支持专业公共卫生服务机构能力建设, 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 建立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保障机制, 减少和预防各种疾病。3.1.3全面实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绩效考核办法, 充分调动单位和个人的积极性。坚持公开、公正、公平的考核方式和合理量化、综合评价的考核办法, 建立全面、科学的绩效考核体系, 坚持考核结果与单位的财政补助挂钩, 坚持单位与医疗人员的工作业绩挂钩, 奖惩分明, 奖勤罚懒。

3.1.4 加大培训力度, 提高医护人员专业水平。

要建立健全在职医护人员的终身免费教育培训机制, 严格考核培训成效, 并把晋级、评职与继续教育考核结果紧密结合起来, 要继续推行上级医疗机构对口支农制度, 提高专业技术水平。

3.1.5 引进专业人才, 增强专业技术力量。

落实基层医疗单位岗位编制, 切实解决缺编问题, 制定优惠政策, 鼓励大专及以上学历的专业技术人才到基层就业, 壮大基层医疗卫生服务队伍。

3.2 多管齐下, 保障医药卫生和新农合体系有效规范运转

3.2.1 加强道德教育,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要加强对医护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 增强为人民服务的使命感和救死扶伤的责任感, 增强遵守医药管理规定的自觉性, 坚决杜绝乱处方、乱检查、乱用药的现象。

3.2.2 革新技术手段, 强化信息网络监管。

要积极推进公共卫生、医疗、医保、药品、财务监管信息化改革, 以医院管理和电子病历为重点, 积极推广“一卡通”等, 增加医疗服务的透明度。

3.2.3 建立严格有效的医药卫生监管体制。

要强化医疗卫生监管, 健全卫生监督执法体系;完善医疗保障监管, 积极探索实行按人头付费、按病种付费、总额付费等方式, 加强对医疗保险经办、基金管理和使用等环节的监管, 建立医疗保险基金有效使用和风险防范机制;加强药品监管, 完善药品集中采购制度;药监、物价、纪检、审计和财政等部门形成监管合力, 严肃查处违纪违规行为。

3.3 创新举措, 整合资源, 提高新农合管理能力

3.3.1 整合资源。

将职工医疗保险和新农合经办机构, 二者合并为一, 减少人、财、物的浪费, 隶属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管理, 实行管理者与执行者的分离。

3.3.2 在乡镇设立办事机构。

负责职工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及新农合政策的执行, 从事基层单位和个人应缴部分资金的筹集、资料整理、数据录入, 协助相关部门对住院病人的稽核, 从而提高管理机构的专业化程度和工作效率。

3.3.3 加强干部队伍建设。

切实加强对经办机构人员的教育和培训, 提高政策水平和管理能力, 打造一支业务精、素质高、技术全的管理队伍。

摘要:新农合试点以来, 运行情况良好。认真分析了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整改措施。

上一篇:自适应权重缓冲下一篇:项目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