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试点

2024-09-03

技术试点(精选12篇)

技术试点 篇1

民营企业要真正做优、做强, 就必须在转型中求发展, 在发展中促转型。国家强调自主创新发展战略, 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注度越来越高、政策举措越来越明确有力, 企业转型升级和自主创新的大环境越来越好, 政策资源越来越多, 作为创新的主体, 我们对自身发展也要随形势变化而提升发展标杆。对此我认为, 我们应该进一步加快国产自主知识产权电脑推广应用, 在环境保护领域优先进行物联网核心关键技术试点。龙芯电脑推广对自主信息产业的拉动作用非常显著, 初步效果已经显现, 建议政府尽快启动2009年国务院9号文关于“推进自主研发的低成本计算机的规模化应用, 由中央财政集中采购150万台低成本计算机, 支援中西部地区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和农村中小学建设计算机网络教室, 解决‘数字鸿沟’问题”专项工作, 加快推动国产自主电脑在政府 (保密) 办公、国防信息安全领域、党员教育、远程教育工程等的推广应用;同时建议环保部建立环境物联网, 为各级政府、部门提供信息共享与协同工作的平台, 在江苏太湖流域优先进行物联网关键技术的试点, 以实现全国环境物联网技术的重大突破。目前而言, 我们的重点是要强健投入机制, 放大转型成效, 从政策倚靠、基础建设转变到加大创新项目的集约度和产出度上来, 充分发挥产业转型升级的杠杆作用, 使企业在稳健发展的基础上实现创新增效的快速奔跑。———江苏梦兰集团董事长钱月宝

技术试点 篇2

1.抗体药物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2.高效精密磨具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3.淮河流域再生水利用与风险控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4.四方国件中间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5.抗肿瘤药物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6.高档重型机床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7.滚动轴承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8.数控成形冲压装备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9.数字音视频编解码(AVS)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10.激光加工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11.光刻设备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12.电动汽车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13.火力发电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14.智能交通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15.光纤材料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16.生物医用材料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17.非晶节能材料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18.激光显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19.集成电路设计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20.智能数字家电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21.煤炭地下气化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22.生物质能源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23.玉米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24.食用植物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25.有机(类)肥料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26.食品装备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27.冷链食品物流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28.农作物种业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29.南海区海水种苗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30.果蔬加工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31.通用名药物品种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32.新型健身器材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33.住宅科技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34.干细胞与再生医学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35.烟气脱硝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36.肿瘤微创治疗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37.有色金属短流程节能冶金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38.节能降耗水处理装备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技术试点 篇3

这一次会议的召开,确定在国家电网每一个省公司选择一家地市级供电企业开展全面社会责任管理试点,试点单位由3家扩展到27家,标志着国家电网公司全面社会责任管理工作从个别试点迈向全面试点。

这次会议的重点,是试点单位开展全面社会责任的“15333”工程,“15333”工程有什么意义?在国家电网公司的全面社会责任管理工作中起到一个什么样的作用?带着这些疑问,本刊记者专访了国家电网对外联络部(品牌建设中心)主任石玉东。

什么是“15533”工程?

《WTO经济导刊》:在企业社会责任领域,国家电网公司创造了首发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等多项“第一”,2008年。国家电网公司开展了全面社会责任管理试点工作,现在又提出了“15533”工程。请问“15533”工程是什么意思?在全面社会责任管理中有什么意义?

石玉东:我们希望通过深入开展“15333”工程,系统提炼社会责任管理实践,成为国资委管理提升活动的重要典型经验。

其中“1”是制定和实施“一个”可持续发展战略,对外充分展现试点单位着眼发挥国家电网整体功能、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品质提升,追求经济、社会和环境的综合价值最大化的核心领域、主要内容、重要行动和绩效目标;对内积极引导各级领导和广大员工转变发展方式和工作方式,推进企业与社会、环境的和谐发展。

“5”是推动社会责任管理融入和服务“五大”体系建设,试点单位要做表率,创造社会责任管理融入和服务“五大”体系建设的有效实践、管理经验和长效机制。

第一个“3”是推动决策管理、流程管理和绩效管理“三项”基础管理融合社会责任管理理念,推动公司重大决策不但考虑“技术可行、经济合理、能力可及”,而且考虑“社会接受、环境友好、价值优越”,优化管理理念、管理目标、管理内容、管理标准、管理程序、管理方法和管理制度。

第二个“3”是开展公益管理、利益相关方管理、沟通管理“三项”社会责任管理专项工作。这三项管理既是公司管理的薄弱环节,也是公司推进管理创新的重要方向,做得好,完全能够做出特色、做出经验、做出亮点。

第三个“3”是系统梳理“三方面”管理成果。各省公司要指导试点单位总结提炼全面社会责任管理创新成果,向公司总部及时报送三方面的管理提升成果,包括特色履责实践、社会责任管理实践和社会责任感人故事。公司希望通过深入开展“15333”工程,系统提炼社会责任管理实践,成为国资委管理提升活动的重要典型经验。

《WTO经济导刊》:2012年国资委主任王勇提出在中央企业开展为期两年的管理提升活动,您如何看待深化全面社会责任管理和管理提升的关系?

石玉东:2012年国资委主任王勇提出在中央企业开展为期两年的管理提升活动。作为国资委指定的13个重点管理创新领域之一,社会责任管理是实现中央企业“十二五”发展目标和开展中央企业管理提升活动的重要内容。

最近,国家电网公司党组和刘振亚总经理对公司管理提升活动作出了全面部署,社会责任管理不仅直接是公司管理提升的重要内容,也是促进其他专业和领域管理提升的重要因素。特别是随着公司作为实施《中央企业“十二五”和谐发展战略实施纲要》的示范单位,更是对公司深化全面社会责任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和重大机遇。社会责任管理是公司管理提升的重要领域和重要方向,也是推动公司全面管理提升的重要动力和重要手段。

转变电网发展方式、转变公司发展方式既要求夯实公司硬实力和经济基础,也需要提升公司软实力,推动电网发展和公司发展赢得社会理解和认可,加强价值理念引领、品牌形象引领,建立和谐的利益相关方关系。同时社会责任管理作为国际一流公司的普遍实践,也是公司深入实施国际化战略,提升国际竞争力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作为创建全球一流品牌的核心内容,社会责任管理在建设“责任央企”表率、创建全球一流品牌中发挥着重要的服务、保障和支撑作用。社会责任管理具有重要的“价值发现、价值传播、价值提升”功能,能够显著增进关键利益相关方对公司和电网发展的“利益认同、情感认同、价值认同”,推动广大员工和社会各界深入理解、信任和支持一个负责任的可靠可信赖的国家电网公司,全面提升“国家电网”品牌的“知名度、认知度、美誉度”。

《WTO经济导刊》:一个可持续发展战略中提到的“追求经济、社会和环境的综合价值最大化”,也是全面社会责任管理的目标吧?

石玉东:是的。

从管理人手实践企业社会责任是全球一流公司社会责任实践的最新方向,也是全球企业社会责任发展的制高点。

2008年起,国家电网公司在国内率先探索实施全面社会责任管理,并先后在公司总部、天津电力、江苏无锡公司、浙江嘉善县供电局开展四级试点,提出了“全员参与、全过程覆盖、全方位融合”的全面社会责任管理目标模式、“领导表率、专业融合、班组建设”的推进路径、“社会责任指标与经营管理指标有机融合”的责任绩效管理理念,推动了员工素质和企业管理素质的提升,推动了试点单位员工工作方式、企业运营方式、社会沟通方式的积极变化。这不但为公司初步总结了社会责任根植基层的有效模式,为开展更大范围的试点积累了经验。

2012年4月,国资委主任王勇第三次对公司社会责任作出批示,高度肯定公司全面社会责任管理工作,明确指出:“国家电网的实践很好!国资委要加强对企业的指导,使更多的企业像国家电网一样,推动全面社会责任管理工作,更好地树立央企的良好形象”。公司对全面社会责任管理的探索与实践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肯定,分别荣获了第十五届国家级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一等奖并名列首位、两届中国管理学院奖、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特别大奖、中央企业优秀任务责任实践、金蜜蜂企业社会责任领袖奖、全球契约-中国企业社会责任优秀创新奖等一系列荣誉。

nlc202309031457

《WTO经济导刊》:您刚才说“5”是推动社会责任管理融入和服务“五大”体系建设。请问“五大”体系指导什么?这和服务公司核心业务是什么关系?

石玉东:“五大体系”,就是“大规划、大建设、大运行、大检修、大营销”体系建设,和三集(人财物集约化管理)是国家电网公司是“两个转变”(公司发展方式和电网发展方式的转变)的核心内容。

企业社会责任管理,能积极服务“五大”体系建设。有助于深入挖掘“大规划、大建设、大运行、大检修、大营销”体系建设的社会贡献和综合价值,凝聚发展共识,积极争取广大员工和社会各界对“五大”体系建设的理解、信任和大力支持。

同时,也要积极推动社会责任管理融入“五大”体系。各省公司推进“五大”体系建设要充分考虑社会责任理念,融合追求综合价值最大化、统筹平衡社会期望和利益相关方要求、有效管理社会和环境风险、制定沟通策略和保证运营透明度等社会责任管理要求,实践和展现“负责任的规划、负责任的建设、负责任的运行、负责任的检修、负责任的营销”。

此外,我们还要总结传播社会责任管理融入和服务“五大”体系建设的实践案例、管理案例及成功经验。国家电网各省公司要和公司总部共同推进实践案例、管理案例及成功经验进政府、进媒体、进高校、进客户。

全面试点的意义

(《WTO经济导刊》:国家电网的社会责任工作一直走在中央企业的前列,为什么现在要提出“深化”的要求?

石玉东:国家电网公司在社会责任工作方面做了些超前的探索和实践,但是与全球一流公司社会责任实践的最新发展相比,与国资委和公司党组的最新要求相比,与创建“世界一流电网、国际一流企业”的需要相比,与牢固树立“责任央企”表率形象、打造一流“国家电网”品牌的需要相比,还必须进一步深化提升,实现创新突破。公司上下要认真贯彻落实公司党组和刘振亚总经理提出的“深化全面社会责任管理”要求,大力推进社会责任工作转型,推动全面社会责任管理从“个别试点”转向“全面试点”,推动公司从“注重总结传播社会责任实践”转向“更加注重实施社会责任管理”,努力开创公司社会责任工作新局面。

国家电网公司率先探索实施全面社会责任管理,从管理着手实践企业社会责任,代表了全球企业社会责任发展的大潮流、大方向、大趋势,在理念上占领了全球企业社会责任发展的制高点,当前迫切需要一流实践成果的有力支撑。我们有责任通过开展全面试点,深入实施社会责任管理,创造世界企业社会责任发展的“中国经验”。

《WTO经济导刊》:这次会上引人注目的,还有试点单位由3家扩展到了27家,从量上来看是一个很大的突破。请问这27家是如何选定的?下一步如何开展工作?

石玉东:这27家试点单位的选择程序是这样的:按照省公司推荐,经国家电网公司总部审核和公司领导同意,在每一个省公司选择一家地市级供电企业开展全面社会责任管理试点。

此外,“推进工作方案”还要求各省公司、大型供电企业、试点单位必须要在2013年4月底之前编制和发布年度社会责任实践报告。

《WTO经济导刊》:具体到2012年,工作重点是什么?

石玉东:推进社会责任工作转型是一个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公司上下持之以恒地付出努力,我们在2012年的工作重点是“围绕一条主线、抓好一个中心、推动两大目标、贡献三项成果”。

围绕一条主线,是指以“工作转型”为主线,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推动公司社会责任工作从“注重总结传播社会责任实践”转向“更加注重实施社会责任管理”。

抓好一个中心,是指以“全面试点”为中心,在每一个省公司确定一家地市级供电企业作为公司的全面社会责任管理试点单位,并把开展试点作为全年工作的重中之重。

推动两大目标,是指以“两个融入”为目标,推动社会责任管理融入和服务“五大”体系建设,推动社会责任管理融入和促进公司全面管理提升。

贡献三项成果,是指以“三项成果”为载体,展现全面社会责任管理成果,服务“国家电网”品牌建设,包括总结提炼适合全面推广的全面社会责任管理模式;建设覆盖各专业、各层级、各岗位的社会责任管理创新体系;推出一批具有重要社会影响力的特色履责实践、社会责任管理案例、社会责任故事。

社会责任实践和管理传播的区别

《WTO经济导刊》:您刚才说社会责任工作要从“注重总结传播社会责任实践”转向“更加注重实施社会责任管理”。请问“社会责任实践”和“社会责任管理”,还有我们常说的“社会责任传播”有什么关系?

石玉东:我们首先来说说社会责任“实践一管理一传播”三者的关系:总结提炼社会广泛关注的重大社会责任实践是公司重要的社会责任基础工作,也是公司社会责任报告和重大社会责任传播的重要内容,但是只有通过社会责任管理,才能根植企业社会责任,提升企业管理理念、管理方式,优化管理流程、管理制度,才能有可持续的社会责任实践,也才能真正支撑社会责任传播,特别是高端传播,从根本上避免形象工程和空洞宣传误区,形成“实践支撑传播、传播提升实践,管理保障实践、实践支撑管理,管理丰富传播、传播促进管理”的良好局面。

《WTO经济导刊》:您这样一说,就清楚多了,那“社会责任管理”和“品牌建设”又是什么关系?

石玉东:社会责任管理既是品牌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品牌建设的基础保障。社会责任管理可以显著推动品牌传播,通过发挥“发现价值、传播价值、提升价值”功能,丰富品牌传播内容,优化品牌传播方式,变业绩表达为价值表达,变自我宣传为社会沟通,变单一视角为多元视角。社会责任管理可以实质支撑品牌维护,通过深度论证公司重大决策是“价值创造规律使然”,而不是“企业偏好选择结果”,是最大限度地为国家和人民创造综合价值的必然选择,能够从根本上防止出现颠覆性的社会舆论危机;通过推动公司重大决策统筹考虑社会期望和利益相关方诉求,能够显著减少各种“发热点”和“出血点”,最大限度避免出现不利舆情,控制好社会和环境风险。

具体到国家电网公司,社会责任管理是塑造一流“国家电网”品牌的根本途径。建设一个负责任的可靠可信赖的国家电网公司,成为责任央企表率是“国家电网”品牌的根本,社会责任是“国家电网”品牌的核心要素。同时保持公司社会责任的持续领先地位,形成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发展的引领企业的公众记忆和品牌联想,也是提升“国家电网”品牌“知名度、认知度、美誉度”的重要方式。社会责任管理是充分发挥品牌建设“服务、保障和支撑”三大功能的重要保障。服务的核心是对公司重大决策的有效传播,根本在于向社会各界深度剖析公司重大决策的经济、社会和环境价值;保障的核心是推动公司重大决策赢得社会各界的理解和支持,根本在于让社会各界认同公司重大决策是为了维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最大化;支撑的核心是夯实保障公司重大决策顺利实施的社会基础,根本在于争取关键利益相关方的“利益认同、情感认同、价值认同”,社会责任管理是其中的关键。社会责任管理关注“底线、共赢、价值”。坚守法律和道德底线是建立“利益认同”的根本;寻求共同利益、发挥各自优势、实现合作共赢是建立情感认同的根本;输出主流价值理念,彰显公司的综合价值创造功能是建立价值认同的根本。

《WTO经济导刊》:你们用什么措施来保障全面社会责任管理深化工作的顺利进行?

石玉东:我归纳为5个方面的保障:思想保障、资源保障、加强能力建设、管控保障、机制保障。思想保障是高度认识社会责任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前瞻性和战略性,资源保障是为社会责任管理推进工作提供必要的人力、财力支持;能力建设是要把提升各专业、各层级和各岗位的社会责任实践能力和管理能力作为推进全面社会管理的重要内容;管控保障是要全面加强社会责任管理信息报送和工作交流,最后一个就是机制保障。

具体来说,机制保障就是社会责任管理推进工作,特别是试点单位工作将纳入省公司品牌建设工作年度考核和社会责任评优评先工作。国家电网公司将组织评选2012年度优秀社会责任实践报告、优秀特色履责案例、优秀社会责任管理案例、优秀社会责任故事,表彰社会责任工作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评选得分计入各省公司品牌建设考评结果。

技术试点 篇4

结合教育部实施的“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精神、CDIO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以及我校 (长春工程学院) 应用型本科教育经验, 电气工程自动化专业被选为卓越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专业。

“电力电子技术”课程是电自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 按照我校“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标准, 对试点专业的“电力电子技术”课程进行了改革, 优化教学内容, 改革教学手段、教学方法, 使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 培养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后面的学习打好基础。

一、本课程目前存在的问题

国际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的电力电子学会将电力电子技术表述为有效地使用电力半导体器件、应用电路和设计理论以及分析工具实现对电能的高效变换和控制的一门技术。随着电力电子器件制造技术和微机技术的发展, 电力电子技术在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可以说, 凡是需要电源的地方, 或需要运动并对运动进行控制的地方, 几乎都离不开电力电子技术。

电力电子技术课程是一门理论性和实用性均较强的课程。目前, 电自专业的电力电子课程按照卓越工程师的培养目标, 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 与工程实际应用联系不多

传统的“电力电子技术”课程教学, 以电力电子器件为核心, 即在器件基本结构、原理和特性学习的基础上, 针对典型电力电子拓扑原理电路, 分析电力电子电路换流的物理过程、波形特性、从而得到各种电参数之间的数量关系。这种教学结构的优点是物理概念清楚、工作理分析透彻, 缺点是:学生在学习中将注意力过多地放在电力电子器件上, 只分析了变流电路的原理功能, 忽略了变流电路与工程实际应用之间的关系;大篇幅的变流电路理论分析和计算, 枯燥乏味, 降低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电力系统相关的应用知识介绍的很少,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当中不能将本课程的学习内容与其他专业课程的内容联系起来, 也不能及时了解到电力电子技术与电力系统行业发展、最新技术及实际应用的联系, 很难认识到这门课程对本专业的重要性, 从而降低了他们学习这门课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 实践教学环节薄弱

电力电子技术作为工程技术需要有一定量的实验才能保障学习效果。在传统的“电力电子技术”课程实验项目中, 基础性和简单验证性实验较多, 学生依照原理图机械地连接主电路、记录实验数据和波形, 即使不了解电路的工作原理, 也能较顺利地完成实验。因此, 无法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没有探索学习的动力, 更无法将所学习的知识点与分析、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相联系, 限制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的培养。由于实验所涉及的都是功率器件、三相电源及示波器等, 费用高、且容易损坏, 实验时一个器件损坏就会直接影响实验的正常进行, 不能得出正确的实验结果, 这就直接影响了实践环节的教学效果。

二、课程改革的思路

以卓越工程师培养为目标, 切实加强课程建设中的能力培养, 突出与生产实践的紧密融合。主要建设思路如下:

1) 根据电力电子技术省级精品课程的建设规划, 紧密结合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对本课程提出的基本要求, 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 从能力培养出发, 合理安排理论教学内容和实验教学内容。

试点专业本科人才培养 (4学年) 模式采用3+1基本框架。其中本科阶段3年为校内培养, 累计1年参与企业生产、设计、检验等实践。采用这种培养模式之后, 课程总学时有所减少。非试点专业“电力电子技术”课程总学时为56学时, 其中理论课40学时, 实验8学时, 习题课8学时。试点专业“电力电子技术”总学时改为48学时, 比原来少了8学时, 相应的教学大纲就需要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 调整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按照试点专业的培养目标和专业标准, 需要优化教学内容, 强化学生能力和素质培养。在总学时数减少的情况下, 适当减少理论学时的同时要保证实验学时, 教学大纲调整为理论课36学时, 实验10学时, 习题课2学时。理论课的学时数减少了, 教学内容也要进行相应的调整。

2) 根据教学需求不断改革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针对电力电子技术课程理论性和实践性均较强的特点, 应注重教学内容的精选, 着重讲清问题是什么、问题的性质是什么、问题的解决方法是什么等内容, 给学生留有一定的思维空间, 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3) 根据能力培养的基本目标, 进一步加大实验教学的改革力度, 设置符合能力培养目标要求的综合性实验项目, 培养学生的运用理论知识指导实践的能力, 以满足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需要。

三、教学方法改革

(一) 理论教学

在课堂教学中, 学生是活动的主题, 要用生动精练的语言、灵活的思维和循序渐进的诱导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培养卓越工程师要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理论教学过程中要不断融入工程背景:在长距离、大容量输电时有很大优势的直流输电技术, 其送电端的整流阀和受电端的逆变阀都需要采用晶闸管变流装置;柔性交流输电技术, 需依靠电力电子装置才能得以实现;无功补偿和谐波抑制技术, 现在也开始大量的应用电力电子装置来实现 (晶闸管控制电抗器 (TCR) 、晶闸管投切电容器 (TSC) 、静止同步补偿器STATCOM) 、有源电力滤波器 (APF) 等) , 这些新型电力电子装置具有更为优越的无功补偿和谐波补偿的性能;直流电源和不间断电源 (UPS) 能够用作发电厂和变电所的保护电源、事故电源和备用电源。让学生知道所学的理论知识应该用到什么地方, 并与其它专业课的内容密切联系, 给学生建立起电自专业的宏观概念, 培养其工程意识。

在课堂教学中, 采用板书、多媒体演示、重点问题课堂讨论等丰富多样的课堂教学模式, 增强学生在课堂上的任务感、责任感、学习兴趣, 既可以提高课堂效率、教学效果, 在一定程度上也缓解了学时减少而内容没有减少的矛盾。

(二) 实验教学

实验项目的设置上, 删减了一些验证性、演示性的实验项目, 增加了综合性实验项目, 以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

实验教学中, 采用虚实结合的教学方式, 部分电力电子实验按传统的方式在实验室的电力电子实验台上实际动手接线进行;部分实验让学生利用Multisim软件在计算机上仿真实现, 利用模拟元件代替实际元件在计算机上进行仿真, 既不担心元器件被损坏, 也没有任何危险, 学生完全可以在计算机上独立完成电力电子线路仿真实验。要求学生先按照实验要求自己动手设计一个实用的电路模型, 利用Multisim软件在计算机上进行模拟实验, 记下结果并对结果进行分析。通过对电力电子课程实践教学方法的改革, 提高了学生的理论分析和动手能力, 提高了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 考核办法的改革

目前课程的考核方式偏重期末考试, 只要期末突击复习, 基本就能够通过考核。这种考核方式不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去思考、去创新, 对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极为不利, 所以需要改进考核制度, 具体考核办法如下:

1) 平时成绩的考核占总成绩的40%。平时成绩由出勤成绩、实验成绩和作业成绩组成。学生只有按时出勤、按时完成作业, 认真完成实验才能取得好的平时成绩。这样保证了学生能够按时出勤、上课时跟随教师的授课思路、课后及时复习, 巩固学到的知识;保证学生更好地完成试验, 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提高平时成绩的比重, 既防止了学生平时不注重学习, 期末突击的弊端, 又全面考查了其综合应用能力。

2) 期末考试占总成绩的60%。学习的目的不是为了考试, 而考试是促进学习的方法之一。期末考试的定位是:引导学生掌握知识脉络和重点, 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和学习的热情。试卷的知识点尽量覆盖大纲要求的全范围, 并在试卷中适当增加带有实际工程背景的题目, 使学生不能靠单纯地背诵课本的理论知识就能满足考试要求, 促进学生主动去了解实际工程背景, 提高其从工程背景中提炼出问题、分析问题并解答问题的能力。

四、结束语

“电力电子技术”课程是电气工程及自动化试点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 按照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的要求进行了一系列的教学改革, 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着重培养了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胡晓花.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的传热学课程改革[J].德州学院学报, 2013.

[2]高为国, 董丽君, 吴安如.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机械工程材料"课程建设[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 2010.

[3]王玉昆, 张勇.检测技术, 课程改革与卓越工程师能力的培养[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2.

[4]林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学校工作方案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0.

[5]李佑莲.论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质量体系[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1.

[6]任立红, 李晓丽, 刘浩.卓越工程师计划下"电工电子技术"课程创新教学初探[J].中国电力教育, 2012.

技术试点 篇5

教育部公布2015年工作要点:今年启动本科高校向技术高校转型试点

发表时间:2015-02-13 09:00:22 观察者网

关键字: 教育部技术高校985211两校一市教育部工作要点

教育部昨天(12日)公布2015年工作要点。加强党建,做好教育系统尤其是高校宣传思想工作成为第一要点。此外,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推进“两校一市”综合教育改革都毫无意外地成为今年工作重点。此外,教育部还提出,今年要出台引导部分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试点的指导意见,启动改革试点。近年来教育部工作要点中,均会部署211工程和985工程建设情况,但教育部2015年工作要点中,未单独提到推进985工程和211工程建设的表述。

去年印发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化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转型,重点举办本科职业教育。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司长葛道凯去年表示,130余所高校已经提出了转型试点申请,其中以地方本科院校居多。但如果“211”、“985”高校符合转型条件,愿意转型,也将进行转型。党建成第一要点占一章

教育部2015年工作要点共分五章,分别是加强党建,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推进依法治教,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其中第一章就是“深入学习宣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切实加强党的建设”。其中提出,今年要召开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做好“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建设工程”重点教材编写和使用工作,开展教材使用情况专项督查;研究制订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标准,修订高校思政课建设标准,启动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加强网络思想文化阵地和内容建设;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出版工作的意见》。

今年推进各项教育改革

如果说过去的一年是教育的改革年,那么今年就是改革的推进年。今年,教育部要深入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指导督促各省区市和高校制订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方案,指导上海、浙江做好高考综合改革试点。跟踪指导上海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综合改革取得实质进展。加快推进高职院校分类考试。探索制订职业院校学生进入高层次学校学习的办法。研究出台《关于深化高中阶段学生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全面实施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指导和督促各地大幅减少高考加分项目,取消体育、艺术等特长生加分项目。完善自主招生,做好全国统一高考后开展自主招生的组织工作。继续推进研究生招生制度改革。

此外,今年教育部还将印发引导部分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试点的指导意见,启动改革试点,有序引导部分有条件、有意愿的地方高校转型发展。985和211高校建设未涉及

记者注意到,与教育部近年的工作要点都要专门提及985、211工程建设不同,今年的工作要点没有这一项内容。

不过,教育部部长袁贵仁昨天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讲话时专门指出,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先后实施了211工程”、“985工程”,有力提升了我国高等教育的水平,为教育现代化作出了重大贡献。随着事业的发展、形势的变化,教育部正会同有关部委深入研究推进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建设的意见。主要是以一流为目标,持续支持;以学科为基础,强化特色;以绩效为杠杆,强化开放。国家支持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建设的方向不仅没有变,而且还要加快速度、加大力度。但管理方式要改进,引入公平竞争,加大绩效考核,促进高校办出特色、争创一流。

2015年教育工作的总体要求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全面深化综合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教,全面加强教育系统党的建设,着力促进教育公平、着力调整教育结构、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道路前进,为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而奋斗。

一、深入学习宣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切实加强党的建设

1.掀起学习宣传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热潮。把学习宣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引向深入,切实领会精神实质,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把讲话精神作为党委(党组)中心组学习的重要内容,纳入干部培训教学计划。分专题、分领域举办学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培训班。组织高校开展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专题研究。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形成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长效机制。

2.加强教育系统党的建设。深入贯彻总书记关于高校党建工作重要指示精神,推动落实第23次全国高校党建工作会议各项部署。落实中办印发的《关于坚持和完善普通高等学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实施意见》,做好督促检查工作。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高校基层党支部建设的意见》,切实推进高校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抓好院(系)基层党组织负责人培训。研究制订《高校学生党建工作标准》。加强中小学党建工作。加强民办学校党组织负责人队伍建设。切实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完善党建工作考评办法。严格党员领导干部民主生活会和党员组织生活会制度,切实提高党内生活质量。

3.做好教育系统宣传思想工作。贯彻落实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健全高校党委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完善课堂教学、报告会、研讨会、讲座、论坛、网络管理办法,召开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扎实做好“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建设工程”重点教材编写和使用工作,开展教材使用情况专项督查。研究制订《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领航计划》和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标准。制订实施高校思政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修订高校思政课建设标准,启动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推进高校思政课特聘教授试点,实施高校思政课择优项目。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提升工程”,实施“高校实践育人共同体建设计划”“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提升计划”。实施“易班”推广行动计划和中国大学生在线引领工程,加强网络思想文化阵地和内容建设。组织高校辅导员骨干示范培训。研制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办法。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出版工作的意见》。

4.巩固和拓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落实总书记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的讲话精神,巩固和拓展教育实践活动成果,深入落实密切联系群众等作风建设制度,形成作风建设新常态。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坚决纠正“四风”问题。认真贯彻中央《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等文件精神和制度要求。认真组织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抓紧推动“两方案一计划”落实。对整改落实情况进行全面监督检查,持续深入抓好整改落实。

5.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部机关、直属高校、直属单位、驻外干部队伍建设统筹力度,突出正确用人导向,继续深化干部选任制度改革,积极推进干部交流。加强后备干部队伍建设。配合研究制订高等学校领导人员管理暂行办法。加强干部管理监督,严肃整治选人用人不正之风。加强和改进干部教育培训,提高培训质量。研究制订直属高校、直属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指导意见。

6.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按照全面从严治党的要求,大力加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治纪律、组织纪律和廉政纪律建设。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出台《关于党风廉政建设责任追究实施办法》,细化责任内容,实行“一案双查”。开展“两个责任”执行情况检查。加强教育系统纪检监察组织建设。加大巡视工作力度,紧紧围绕“四个着力”发现问题,形成震慑。强化权力运行的监督制约,进一步推进直属机关和高校廉政文化教育,深入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加大案件查处及问题线索审查处置力度,加强招生、基建、干部任用、校办企业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监督检查。

7.加强政风行风学风建设。进一步减少会议、文件,提高工作质量。完善督查制度,强化重点工作过程监控,认真开展机关作风评议工作。推进政务公开,提高工作透明度。健全群众来信来访接待受理工作机制。落实窗口服务单位首问负责制。制订《教育行业信用体系建设实施意见》,推进教育行业信用体系建设。加强学风建设综合治理,发布学校学术不端行为处理办法。推动厉行节约、节能环保工作,形成节约型校园建设新常态。进一步加强离退休干部工作。支持关心下一代工作。

二、全面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推动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

8.科学编制教育“十三五”规划。按照编制工作方案,研究起草教育“十三五”规划文本。加强对经济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发展重大问题的研究,提高规划编制的科学性、前瞻性、操作性,提升通过规划对教育进行宏观指导和统筹推进的能力。加强对推进区域教育现代化的指导和监测,组织第三方机构研制教育现代化监测报告。

9.推动各省(区、市)和高校教育综合改革。组织开展《教育规划纲要》中期总结评估。继续跟踪指导上海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综合改革取得实质进展。指导各省(区、市)和高校制订实施教育综合改革方案并做好报备工作。加强综合改革典型经验总结和推广。研究制订推动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的实施意见。

10.深入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指导督促各省(区、市)和有关高校研究制订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方案,指导上海、浙江做好高考综合改革试点。加快推进高职院校分类考试。探索制订职业院校学生进入高层次学校学习的办法。研究出台《关于深化高中阶段学生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全面实施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指导和督促各地大幅减少高考加分项目,取消体育、艺术等特长生加分项目。完善自主招生,做好全国统一高考后开展自主招生的组织工作。继续推进研究生招生制度改革。

11.深入推进管办评分离。发布《关于推进管办评分离提高教育治理水平的若干意见》。进一步简政放权,深入落实《教育部职能转变方案》。实行清单管理,依法明确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推进教育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加快现代学校制度建设,推动所有高校完成章程制定工作,实现一校一章程。推动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章程建设。开展义务教育学校章程建设试点。加强学校章程执行情况的督促检查。深入贯彻落实《高等学校学术委员会规程》《高等学校理事会规程(试行)》《学校教职工代表大会规定》。深入落实《高等学校信息公开事项清单》制度,深化招生、财务、干部任用等信息公开,完善监督检查机制。推进高等学校质量报告发布制度建设。启动全国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工作。开展职业院校和普通高校评估。扩大社会参与教育评价的领域,委托第三方参与教育评价。

12.推动高等教育布局结构优化和地方高校转型发展。推进“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优化东中西部高等学校布局。继续做好“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中西部高校提升综合实力工程”和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校工作。印发引导部分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发展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启动改革试点,有序引导部分有条件、有意愿的地方高校转型发展。推动修订《普通高等学校设置暂行条例》,制订高校分类体系和设置标准,加快建立高等教育分类设置、评价、指导制度,促进高校科学定位、办出特色。推动各地优化城市基础教育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布局结构。

13.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出台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的政策文件,召开全国民办教育工作会议。研究制订民办学校分类管理配套政策。推进独立学院规范发展。

14.继续扩大教育对外开放。加强教育国际合作交流综合改革试验区和高等教育国际化示范区建设。推进高级别人文交流框架内的教育合作。贯彻全国留学工作会议精神,制订《国家公派出国留学管理规定》。启动来华留学质量认证体系建设。加快外语非通用语种人才和国际组织人才培养。加强中外合作办学和自费出国留学中介服务机构监管。稳步推进境外办学。加大国别和区域研究基地建设。探索完善外籍教师服务和管理机制。加强与港澳台地区的教育交流与合作。加强示范孔子学院和网络孔子学院建设。拓展与联合国教科文等国际组织的合作交流。

15.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推进“三通两平台”建设与应用,力争基本实现学校互联网全覆盖。加快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国家教育决策服务系统建设和教育统计基础数据库建设。完善国家教育资源云服务体系。继续加大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开发和应用力度,探索在线开放课程应用带动机制。加强“慕课”建设、使用和管理。推动高校仪器设备和优质实验教学资源开放共享系统建设。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深入开展“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深化教学应用。提高中小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应用水平。推动实施《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规范》。继续办好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召开第二次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会,举办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加强信息技术安全工作和教育信息化标准建设。

16.不断提高教育经费保障与管理水平。督促各地落实法定增长,推动各地建立各级教育生均拨款制度,依法保障财政教育投入。规范学校收费调整,完善非义务教育阶段成本分担机制,加强教育经费统计工作。健全监管体系,加强预算管理、国有资产管理,强化内部审计。加强教育财务队伍建设,加快推进直属高校和直属单位总会计师委派工作,完善总会计师管理制度,开展全员培训。推进教育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推动学校实行“阳光财务”。

三、全面推进依法治教,引领、保障教育事业改革发展

17.加强教育法治建设。以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制订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教的文件,全面推进教育法治化进程。推动教育法律一揽子修订,加快《职业教育法》修订、《残疾人教育条例》修订和《校园安全条例》《国家教育考试条例》立法进程,积极推动《学前教育法》起草和《学位条例》修订。制(修)订发布《中小学教材编写审定管理暂行办法》《学校招收和培养国际学生规定》《高等学校国际学生勤工助学管理办法》《教师申诉办法》等规章。设立依法治教示范区。推进教育行政执法体制机制改革。出台《关于加强法律顾问制度建设的意见》。开展依法治校示范校创建活动。全面开展教育系统法治教育培训。

18.加强青少年学生法治教育。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在中小学设立法治知识课程。制订法治教育大纲,统筹大中小学法治教育。组织编写宪法教育读本。建设国家青少年法治教育校外实践基地。推进教育部全国青少年普法网建设。开展青少年法律知识大赛、高校法治文化节等活动。实施中小学法治教育专任教师能力提高工程。

19.创新法治人才培养方式。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法学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全方位占领高校法学教育和研究阵地,研究制订《高等法学教育贯彻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教学指导》。召开全国高等法学教育工作会议,全面部署高等法学教育综合改革。深入实施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加强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校外法学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加大法学专业骨干教师培训力度。继续推进高校与法律实务部门人员互聘“双千计划”。积极推进法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司法考试制度的有机衔接。

20.依法健全教育督导体系。深入实施《教育督导条例》,加快形成督政、督学、评估监测三位一体的教育督导体系。开展地方政府履行教育职责督导评价。做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认定。制订《督学管理办法》。健全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制度,开展全国中小学校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工作创新县(市、区)工作。开展中小学素质教育督导评估试点。做好专项督导。

21.推进国家教育标准体系建设。研究发布国家教育标准体系框架,制订教育标准制定审核办法,探索建立国家教育标准核准委员会。组织编制中小学学校建设标准。印发《义务教育学校安全规范》。制定关于规范中小学校服工作的意见,研制《中小学校服基本安全技术规范》。加快基础教育装备标准化建设。启动高职专业教学标准修(制)订工作,发布部分职业教育专业顶岗实习标准。公布92个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探索建立有关专业认证标准。

22.依法保障校园和谐稳定。创新校园安全管理,深化平安校园建设,积极培育平安校园建设优秀成果,运用法治方式研究解决平安校园建设面临的问题。加强学生安全法治教育,建立完善校园安全综合防控体系。开展校园周边治安突出问题集中整治行动,净化校园周边环境。加强学校安全形势分析研判,建立完善教育舆情处置和通报工作制度。完善学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加强教育防灾减灾能力建设。

四、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内涵发展

23.切实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深入开展“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教育活动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继续推进中华经典诵读活动。开展“少年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系列教育活动和“圆梦蒲公英”农村学生看县城活动。继续做好义务教育德育、语文、历史教材编写、修订、审查工作。贯彻实施新修订的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发布《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公约》。推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示范区建设。制订《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继续支持校外教育,推进中小学研学旅行试点工作。鼓励学校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指导家庭教育。

24.切实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印发《关于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深化学校体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快发展青少年校园足球的实施意见》。探索推进体育考核制度改革,着力提升学校体育工作水平和学生健康水平。推进落实高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健全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学校体育工作评估和报告制度。研究制订学校体育风险管理办法。研究学校体育场地开放及与社会场地、设施的共享机制和新型安全保险制度。推进国防教育。研究制订深化学生军事训练改革意见,修订完善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

25.改进美育教学。印发《关于全面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的意见》,召开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工作会议。开齐开足艺术课,多渠道解决艺术师资短缺问题。建立艺术教育工作评价制度。推进全国农村学校艺术教育试验县工作。开展好全国大中小学生艺术展演、高雅艺术进校园、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创建等活动。

26.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推动各地落实完善师德建设长效机制。探索建立国家教师荣誉制度。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启动实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落实乡村教师生活补助。开展寻找最美乡村教师活动。深化教师培养培训改革。制订进一步加强高校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的指导意见,建立新的长江学者奖励计划体系,统筹实施高校高层次人才计划。推进高素质教育人才培养工程。提升教师教学水平,继续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升计划。完善部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全面推开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

27.大力发展学前教育。推动各地实施好第二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继续实施好国家学前教育重大项目,重点支持中西部地区和学前教育薄弱环节。利用信息管理系统加强学前教育动态监管。推动各地建立学前教育教研指导责任区。做好《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实验区建设。办好全国学前教育宣传月活动。

28.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绘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备忘录进展态势图,定期通报各地均衡发展情况。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因地制宜保留并办好必要的村小学和教学点。进一步健全机制,做好留守儿童关爱和帮扶工作。指导各地科学规划学校建设,均衡配置教育资源。研究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义务教育学校布局,推动落实城镇新建小区配套学校建设政策,缓解城市大班额问题。推动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联盟、集团化办学取得新进展。推动学校特色发展,提升学校品质。研制《关于新形势下加强基础教育装备工作的意见》《关于加强新时期中小学图书馆建设与应用的意见》。研制关于加强中小学实验教学工作的指导意见。

29.全面提高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水平。推动各地普职招生大体相当,以加快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为重点,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继续实施好普通高中改造计划和民族地区教育基础薄弱县普通高中建设项目。支持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改善高中学校办学条件。指导地方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研究制订普通高中工作规程。全面推进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修订。开展高中创新实验室建设和创新活动平台建设。

30.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制订校企合作促进办法。制订行业企业办学指导意见,分类制订行业职业教育指导意见。加快推进现代学徒制度试点。健全职业院校学生实习责任保险制度。研制中等职业学校部分公共基础课课程标准,组织编写修订相关教材。审定公布“十二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实施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衔接行动计划、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职业院校规范管理行动计划。印发《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开展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诊断改进工作。出台《职业学校教师企业实践规定》。完成第三批国家中职和高职示范校验收工作。推进职业院校示范专业点建设。办好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研究设立全国职业教育活动周,推动各地办好相关活动。

31.着力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发展。坚持中国特色、一流标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组织实施。继续推进医教、农教协同等协同育人,深化高校人才培养机制改革。探索推进医学教育分阶段考试改革试点,做好医学教育整体衔接。深化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加快建设研究生质量保障体系。巩固本科教学基础地位,加强本科教学管理。进一步调整和优化高等教育学科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类型结构,建立本科专业动态调整和专业预警机制。推进试点学院综合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继续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系列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加快产业行业急需人才培养。继续推进学位授权动态调整工作。认真落实《教育部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意见》。继续推进高校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支持创业学生转入相关专业学习。面向自主创业学生实行“弹性学习年限制度”。聘请各行业优秀人才担任学生创业就业指导教师。建设一批大学生创业园、创业孵化基地和实习实践基地。

32.充分发挥高校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的作用。扎实推进“2011计划”,加快构建完善高校科研创新体系。全面落实《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建设推进计划》,深化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管理方式和组织形式改革,启动高端智库建设。深化高校科研评价改革,完善高校科研项目和科研经费管理使用政策。组织开展第七届高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评选。制订《关于全面深化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科研领域综合改革的意见》《关于推进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创新的意见》。充分发挥普通高校及其新农村发展研究院、职业院校在科研成果转化中的作用。33.大力发展继续教育。推动出台国家继续教育改革发展的文件。办好开放大学,拓展推进广播电视大学系统整体转型升级,推动普通高校继续教育改革发展。开展不同类型学习成果认证、学分积累和转换试点。研究制订老年教育发展规划。推动各地开展学习型城市建设,办好2015年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社区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开展社区教育实验区、示范区遴选工作。

34.全面推进语言文字工作。研制《<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实施办法》《外国语言文字使用管理规定》《信息技术产品语言文字使用管理规定》。加强语言文字规范标准建设,做好《通用规范汉字表》的宣传实施,开展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规范标准、公共服务领域外文译写规范相关工作。实施“中华思想文化术语传播工程”。进一步推进语言文字工作纳入教育督导评估。加强语言文字监管体制机制和监测平台建设,发布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开展中华经典资源库二期、三期工程建设和“书法名家进校园”活动、第18届推普周活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15周年宣传活动。联合中央电视台办好“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等节目。完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测评体系。开展视障人员普通话水平测试,加强手语主持人才培养。推进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建设。做好语言国情调查。做好民族地区语言文字培训工作。

五、大力促进教育公平,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

35.公平配置教育资源。让贫困家庭的孩子都能接受公平的有质量的教育。启动实施加快中西部教育发展行动计划。国家教育经费向边疆地区、民族地区、革命老区倾斜。全面改善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大力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推动国家级农村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示范县(市、区)创建工作。研究扩大营养改善计划实施范围。加快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推动落实城乡统一的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加大对集中连片贫困地区教育改革发展的支持。继续做好定点联系滇西扶贫工作。实施《国家贫困地区儿童发展规划(2014-2020年)》,编织保障贫困地区儿童成长的安全网。

36.继续大力推进入学机会公平。完善随迁子女在当地接受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的政策。进一步规范义务教育招生入学秩序,指导重点大城市进一步落实就近免试入学方案。改进普通高校招生计划管理,提高中西部和人口大省高考录取率,缩小录取率最低省份与全国平均水平差距。进一步增加农村学生上重点高校人数。37.关心支持特殊教育发展。落实好《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年)》。继续实施特殊教育重大项目。扩大普通学校随班就读规模,加强资源教室建设和无障碍设施改造。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建设孤独症儿童少年特殊教育学校(部)。发布盲、聋和培智三类特殊教育学校课程标准,启动起始年级教材编写。加强特殊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制订残疾人参加普通高考和研究生考试的特殊保障办法。组织开展特殊教育改革实验区工作。

38.推进民族教育科学发展。全面贯彻落实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召开第六次全国民族教育工作会议,出台关于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决定。制订学校民族团结教育指导意见。推进双语教育,加强双语教材和资源建设。完善少数民族各类专项招生政策。加强内地民族班教育管理服务。建设合格教师队伍,继续实施好“三区”人才支持计划教师专项计划。夯实教育对口支援工作,推进新疆、西藏和四省藏区教育科学发展。

39.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加强就业创业指导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学生创业就业指导服务专门机构。面向全体学生开发开设就业创业指导必修课和选修课。实施好各类基层服务项目。引导和鼓励毕业生到农村就业。鼓励更多学生参军入伍。加强对就业困难毕业生的帮扶。健全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创业就业的服务保障机制。推动实施“离校未就业促进计划”。完善学生就业信息和学籍信息沟通衔接,提高就业统计的准确性和时效性。

40.落实和完善学生资助政策。落实好义务教育学校、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普通高等学校国家助学政策,推动各地建立健全学前教育资助制度和研究生资助政策体系。突出精准资助,坚决查处申请资助过程中的作假、冒领行为。落实资助标准动态调整机制。继续强化资助资金监管。推动学生资助信息化建设。做好资助政策宣传。

(综合教育部网站、中国教育报、北京青年报报道)请支持独立网站,转发请注明本文链接:http:// 标签 >> 教育部中国高校

智慧城市试点启动 篇6

目前,我国已有超过50个城市提出建设智慧城市的目标。仇保兴认为,应从3个方面推进智慧城市的建设:第一,从社会发展的整体角度,系统谋划城市的发展;第二,从可执行的角度来分析,实现智慧城市建设过程可执行、可落实、可检验、可考核,其中,必须关注并解决产业、民生、环境、行政、资本这5个问题;第三,要从现代科学技术应用的角度来思考,特别是运用信息技术成果来解决发展中的问题。

同时,仇保兴强调要多方面推进可再生能源的应用,“在数字城市管理方面,我们要多用信息,少用能源,用信息替代能源。在智能电网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绿色建筑和低碳城市。”

中国工程院常务副院长潘云鹤院士也出席了此次会议,他指出,智慧城市之所以十分重要,在于其恰好处于中国面临的五化交集,将直接而深入地推动信息化与城市化、工业化之间的融合,并且给市场化和全球化进程产生重大影响。从这一点来看,智慧城市的建设对中国城市的发展,具有全局性的意义。

“智慧城市恰好和中国的管理结构相吻合,中国有一个强大的市政管理,而智慧城市是一个极妙的抓手,有利于推动城市化又好又快地发展。”潘云鹤说,“当前,从中国东部开始的大批城市已经自发吹响了建设智慧城市的号角,IT各种企业纷纷踏歌而行。这将是一项宏观而广阔的工程,其影响不可估量。”

技术试点 篇7

随着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的发展, 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新业态、新模式不断出现, 特别是信息技术应用与各行业业务发展深度融合, 催生了各种各样的信息技术服务新需求, 使业界对信息技术服务的内涵和外延难以达成共识, 标准化对象和工作范围难以界定。这对如何开展信息技术服务标准化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

在电子信息产业标准化领域, 以产品和技术为对象的标准化工作主要是针对特定的技术指标或功能要求确定标准化工作范围。然而, 信息技术服务主要是以应用需求为中心, 以信息技术为手段, 按照规定的流程和方法提供服务, 其标准化对象主要是提供服务的方法和流程, 与传统的标准化工作流程和方法有较大的区别, 国内尚无成熟的经验可参考。国际标准化组织在研制ISO/IEC 20000《信息技术服务管理》系列标准过程中, 英国、南非、新西兰、日本等主要起草国家承担了标准验证与应用试点工作。在此过程中, IBM、HP、BMC等国际公司分别研发了Tivoli、Openview、Remedy等软件, 支持标准实施, 既验证了标准, 又培育了新型产品和服务。因此, 在信息技术服务标准化工作中, 我们充分借鉴国际经验, 开展标准的验证与应用试点工作。

截至2010年6月, 信息技术服务标准 (ITSS) 工作组研制了《信息技术服务标准 (ITSS) 体系框架》2.0版, 形成了《信息技术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信息技术服务运行维护第1部分:通用要求》、《信息技术服务运行维护第2部分:交付规范》、《信息技术服务运行维护第3部分:应急响应规范》、《信息技术服务运行维护第4部分:数据中心规范》五项标准征求意见稿。为了确保信息技术服务标准体系建设的科学性、具体标准内容和条款的先进性和可实施性、不同标准之间的逻辑关系和层次的合理性, 需要针对已形成征求意见稿的标准进行验证和应用试点, 从而探索一条适合我国国情和产业发展需求的标准化工作流程和方法。

为此, 2010年8月工信部印发了《关于同意开展信息技术服务标准验证与应用试点工作的意见》, 批复国家质检总局信息办, 以及北京、上海、广东、湖北、重庆、成都、沈阳、杭州等省市为信息技术服务标准验证与应用试点单位, 2012年1月, 江苏省也加入到信息技术服务标准验证与应用试点工作中。2011年7月, 工信部软件服务业司组织对试点工作进行了中期验收, 信息技术服务标准验证与应用试点工作取得了阶段性重要成果。

2 工作内容与方法

信息技术服务标准验证与应用试点工作内容主要针对已经形成征求意见稿的上述五项标准进行, 包括标准验证和标准应用两个阶段。其中, 标准验证阶段的主要内容是验证标准内容的正确性和可实施性、建设符合标准的信息技术服务质量评价平台、研发运维交付系统;标准应用阶段的主要内容是开展符合标准的信息技术服务质量评价、运维交付系统推广应用、建立标准应用推广支撑体系。

2.1 标准验证

2.1.1 自评估

该项验证任务主要由信息技术服务提供方 (企业或各类信息中心) 按照标准条款要求, 检查自身的信息技术服务质量、运维服务能力以及服务交付等是否能够达到标准要求, 或标准本身是否需要改进完善。其中:

《信息技术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验证服务质量评价模型、指标体系以及评价方法是否合理, 标准本身是否具备可操作性。

《信息技术服务运行维护第1部分:通用要求》:验证标准中规定的人员、资源、技术及流程等是否合理, 标准本身是否具备可操作性。

《信息技术服务运行维护第2部分:交付规范》:验证标准中规定的运维服务交付管理、交付方式、交付内容、交付成果等条款是否全面、合理和可操作。

《信息技术服务运行维护第3部分:应急响应规范》、《信息技术服务运行维护第4部分:数据中心规范》:验证标准在建立运维服务应急响应体系和开展数据中心运维等方面是否具备可操作性。

2.1.2 符合标准的信息技术服务质量评价平台建设

具备条件的区域结合信息技术服务业发展情况, 按照《信息技术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要求以及实施信息技术服务行业统计、规范服务市场、鼓励和扶持信息技术服务业发展的需求, 以具备一定条件的中立第三方为主体, 建设符合《信息技术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要求的服务质量评价平台。其中, 平台的功能至少包括:信息技术服务质量评价工具、人员及评价结果发布系统。

2.1.3 符合标准的运维服务交付系统研发

具备条件的试点区域 (城市) 结合信息化建设的实际情况, 特别是由政府直接投资的各类信息系统的运维情况, 按照《信息技术服务运行维护第1部分:通用要求》、《信息技术服务运行维护第2部分:交付规范》等标准要求, 以企业为主体, 研发运维服务交付系统, 其主要功能至少包括:IT运维战略管理、IT运维交付管理、系统运营管理、IT资源管理, 并能实现企业运维服务资源整合 (包括运维工具系统、运维人员、客户资源) 及能力提升。

2.2 标准应用试点

2.2.1 信息技术服务质量评价试点

结合城市 (或区域) 所选择的试点任务承担单位, 面向当地提供信息技术服务的企业或各级政府、电信、金融等行业用户的信息中心 (包括相同职能的机构) , 以信息技术服务质量评价平台为依托, 在一定范围内开展信息技术服务质量评价, 检验被评价方的服务质量水平以及市场认可程度。

2.2.2 运维交付系统应用推广试点

试点城市 (或区域) 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 以企业为主体, 在本地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的支持下, 面向提供信息系统运维服务的需方, 选择一定数量的企业或机构, 部署运维交付系统, 建立运维服务交付体系, 为实现该类产品的产业化奠定基础。

2.2.3 建立标准应用的支撑体系

标准的应用支撑体系主要由政策体系、咨询培训体系、人力资源体系构成。其中:

政策体系的建立要根据试点区域 (城市) 的实际情况, 研究出台支持标准推广应用的具体政策措施, 从而实现构建支持标准贯彻实施的政策体系。

咨询培训体系的建立主要由试点区域 (城市) 单位组织本地相关企事业单位参与编制培训课件, 并指定专业的培训机构为标准培训机构, 负责培养符合标准实施能力要求的人员。

人力资源体系的建立主要通过培训培养一批熟练掌握标准内容、标准贯彻实施方法的专业人员。

3 工作情况

3.1 各试点单位高度重视, 积极探索

为了确保标准验证与应用试点工作的顺利实施, 各试点单位成立了由分管领导牵头的领导小组或指导协调组。各试点单位在认真推进本项工作的同时, 积极探索标准与规划、政策以及市场管理相结合的机制。其中, 北京市结合促进全市软件和信息服务业转型升级、提升企业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等相关工作, 推动标准验证与应用试点工作;广东省结合《珠江三角洲地区现代信息服务业发展规划 (2010~2020年) 》的贯彻实施, 探索以标准为抓手, 规范信息技术服务外包的工作模式;成都市结合全市各委办局信息技术基础设施运维服务外包工作, 探索以标准为依据, 选择和管理服务外包承包商的方法。

3.2 相关企业广泛参与, 务实工作

在各试点单位认真组织、广泛动员的基础上, 共95家企业参与了标准验证与应用试点工作。参与企业相关的业务范围覆盖了政务、金融、电信、交通、电力、教育、医疗、装备制造等行业。在实施过程中, 企业通过依据《信息技术服务运行维护第1部分:通用要求》建设运维服务能力体系来验证标准, 并通过依据《信息技术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完善自身质量管理体系来验证标准, 通过依据《信息技术服务运行维护第2部分:交付规范》和《信息技术服务运行维护第4部分:数据中心规范》研发运维交付支持系统, 并根据《信息技术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开发服务质量评价平台来验证标准。

3.3 行业用户大力支持, 推动应用

当前, 信息技术服务行业存在低价竞争、服务质量不可控、交付成果不规范、外包管理缺乏手段等问题。在实际工作中, 各行业用户非常需要标准支持, 选择有能力、质量可控、服务安全的服务商。因此, 各行业用户普遍认同研制ITSS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在标准验证与应用试点工作中, 各行业用户提供了资源和项目的支持, 采用标准规范交付, 监控质量。其中, 国家质检总局信息办、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重庆市工商局等七家政务领域的用户依据标准规范信息系统的运维管理;广东省建设银行和佛山市农信社依据标准实施具体应用系统的运维;东莞移动依据标准建立运维管理体系;佛山供电局依据标准建立服务质量评价体系;浙江大学依据标准建立信息化运维服务管理平台。

4 试点成果

(1) 提高了标准质量

通过标准验证和应用试点, 针对五项标准, 各试点单位共计反馈459条修改意见和建议, 分别涉及标准结构、标准内容和条款、标准之间的逻辑关系。这些意见和建议是在研发支持标准贯彻实施的工具系统、建设运维能力体系、管理运维服务外包的过程中形成的, 是参与企业和行业用户对信息技术服务标准化工作的实践总结, 对改进和完善标准内容、提高标准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2) 依据标准开发出支持标准实施的工具系统和平台

上海、广东、湖北、成都、沈阳等试点单位依据《信息技术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攻关解决了多维度数据组织模型等关键技术, 研发了用于企业内部质量管理的支持标准实施的六套服务质量评价系统;依据《信息技术服务运行维护第2部分:交付规范》、《信息技术服务运行维护第3部分:应急响应规范》和《信息技术服务运行维护第4部分:数据中心规范》, 对已有的网络设备、服务器等硬件和操作系统、数据库、中间件等基础软件监控工具系统进行了优化, 共计形成23套信息系统运维交付支持系统。

(3) 形成了标准应用典型案例

标准验证与应用试点工作促进形成了政务、金融、电力等行业的标准应用案例。典型案例有:重庆市工商行政管理局信息化建设服务维保项目、国家质检总局信息中心原产地证综合管理业务系统维护项目、成都市电子政务信息技术运维服务技术支撑平台项目、中国建设银行广东省分行计算资源池运维项目、广东省佛山市某农信ATM运维服务项目、东莞移动国家信息技术服务标准 (ITSS) 贯标项目、佛山供电局项目、浙江大学信息化运维技术服务项目、神州数码信息化运维项目等。

(4) 提升了一批企业的服务能力

部分企业依据《信息技术服务运行维护第1部分:通用要求》建设运维服务能力体系, 提高运维服务能力, 并推动服务产品化向标准化方向转型;部分企业依据《信息技术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完善了质量管理体系, 从而提高了服务交付质量;部分企业进一步明确了IT服务业务的发展方向和战略目标;部分中小企业成立了专门的IT服务事业部, 加大了业务拓展力度。

(5) 探索了依据标准规范市场的模式和机制

北京市通过标准验证与应用试点, 初步掌握了全市信息技术服务企业的发展情况和存在的问题, 为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和有关政策提供决策依据;广东省结合《珠江三角洲地区现代信息服务业发展规划 (2010~2020年) 》的贯彻实施, 探索以标准为抓手, 引导信息技术服务外包的模式和机制;成都市编制了《成都市信息技术服务标准化服务目录》, 鼓励政府部门在采购信息技术服务产品时直接从中选取。这些省市的做法和经验, 为依据标准规范和引导信息技术服务业发展、培育和繁荣内需市场、探索建立适合信息技术服务业创新发展的市场管理方法奠定了基础。

(6) 创新标准化工作模式

标准验证与应用试点工作探索出了以需求为导向, 以企业为主体, 引入质量管理领域PDCA (计划、实施、检查和改进) 理念, 实现标准研制、标准验证、标准应用和标准改进闭环推进的标准化工作模式 (如图1所示) , 适合我国国情和产业发展现状对信息技术服务标准化工作的要求, 是我国标准化工作中的一项创新和突破, 解决了传统标准化工作“重研制、轻应用、无反馈”的问题。

5 结语

技术试点 篇8

关键词:信息通信设备,状态检修技术,试点研究,应用

状态检修的技术基础是设备状态的准确评价, 根据监测等采集手段获取各种状态信息, 分析故障发生现象, 评估故障发展的趋势, 依据设备的重要程度而采用不同的检修策略, 并合理地安排检修时间和检修项目, 使设备状态“可控、在控”, 保证信息设备和通信设备的安全经济运行。

1 信息通信设备状态检修技术研究依据与工具

1.1 技术原理。

所谓状态检修, 是在设备状态监测基础上, 据监测和分析诊断的结果, 科学安排检修时间和项目的检修方式。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进行数据收集, 通过数据服务总线从OMS系统、主网状态检修辅助决策系统、数字标准化作业系统、其它相关系统获取数据。 (2) 根据基础数据和评价标准对设备进行状态评价, 并将结果提供给监测预警功能与其信息共享, 以备外部信息发布平台调用。 (3) 根据状态评价结果及风险评估参数对设备进行风险评价。 (4) 以状态评价为基础, 结合风险评估结论, 生成检修策略。 (5) 基于检修策略, 生成设备检修计划。 (6) 对上一年度状态检修工作进行总结, 进行绩效评估。

1.2 设备状态检修技术分析。

设备状态检修是利用监视技术和诊断技术提供设备运行状态信息, 判断设备是否运行异常, 预知设备的故障, 对设备未来的运行健康状态实施设备检修。以监测为依据, 对结果的有效应用和管理是实现状态检修的保障。能提高状态检修工作质量的技术主要有设备可靠性分析技术、设备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技术、设备寿命管理与预测技术。

1.3 设备状态检修的作用。

通过持续、规范的设备跟踪管理, 综合离线、在线等各种检测分析结果, 准确掌握设备运行状态、健康水平和发展趋势, 为开展状态检修下一阶段工作创造条件。 (1) 评价工作的开展:编写评价细则、制定管理办法及工作流程。 (2) 评价细则编写原理:参照故障树分析法, 综合技术监督经验, 总结设备的故障发生规律和特点, 分析得出典型故障, 提取表征设备典型故障类型的特征状态量。 (3) 以特征状态量为主要依据, 制定状态评价表, 通过对表中的特征状态量评分, 得出设备健康状况和发展趋势。

1.4 主要的技术依据。

以设备的当前实际工作状况为依据, 通过先进的监测、可靠性评价手段及寿命预测手段, 综合各设备的状态信息, 识别故障早期征兆, 对故障部位及严重程度、发展趋势做出判断, 并根据分析诊断的结果在设备性能下降到一定程度或故障将要发生前进行检修。

状态检修通过数学评估模型, 解决在信息和通信系统状态检修中存在的数据处理和状态评价建模这两个关键问题, 对其进行实值校验, 结果显示所提出的模型基本符合实际, 且具有准确、操作性强的特点, 能适应当前信息通信设备状态检修的需要。

2 信息通信设备状态检修技术应用

2.1 设备状态检修技术系统总体框架。

状态检修系统是以安全、环境、成本为基础, 包括信息数据采集和处理、设备评价、检修策略和计划。由巡视巡检员进行数据收集和录入, 按照预警规则, 对异常数据进行预警, 检修人员对预警信息进行数据处理。

2.2 设备状态检修技术系统数据框架。

(1) 业务数据。业务数据包括实时采集的数据、巡视数据、巡检数据、检修数据和设备台帐数据等业务应用所产生的数据。 (2) 基础管理数据。基础数据包括参数配置数据、流程数据、权限管理数据、人员机构数据, 主要为状态检修系统提供支撑性数据。

2.3 设备状态检修技术系统应用框架

系统完全采用三层B/S的结构, 完全基于J2EE开放式结构设计: (1) 业务层。本系统业务层为信息通信设备状态检修管理系统, 主要实现数据信息采集, 巡视管理、巡检管理, 状态评价、设备检修计划等, 实现对信息通信设备状态检修管理工作。 (2) 应用层。提供业务应用服务。实现信息通信设备状态检修系统的所有业务逻辑。实现设备状态评价与配套设备的信息交互与管理, 同时作为一个软件业务逻辑和评价模型计算层, 同时实现与数据层的信息交换。 (3) 数据层。用来存储系统的各种数据, 实现信息通信设备日常业务应用数据交互时的数据存储。

2.4 设备状态检修技术系统技术框架。

(1) 应用系统层。应用系统层承接借鉴了行业应用系统分类标准, 按业务功能划分日常业务管理、台账管理、业务查询管理、数据采集管理、系统支撑管理。 (2) 业务支撑层。业务支撑层是整体应用系统建设的基础保障, 如将数据交互、统计分析服务等支撑组件进行有效的整合和管理, 便于应用系统快速搭建相关功能模块。由此可见, 业务支撑层的建设是整体架构设计的核心部分, 其关系到应用系统开发的进度以及后期系统功能的扩展。 (3) 数据资源层。数据资源层主要由设备台账库、数据分析库、基础支持库组成, 其中数据分析库是整个状态检修系统的分析数据来源。

2.5 设备状态检修技术系统安全框架

系统需要充分考虑与项目实施相关的网络安全、应用安全和数据安全的要求, 在网络隔离和安全验证方面的具体做法如下: (1) 应用软件安全。系统在设计开发中实现必要的安全措施, 权限设计及日志审计等功能。按照高等级信息安全要求, 来设计、开发本项目。 (2) 安全性。数据库用户密码、最终用户密码均不明码保存, 用服务器上所有服务调用均须验证用户身份并经权限校验, 不对相关系统构成安全威胁。 (3) 安全验证。系统通过安全认证。

结语

先进的状态检修管理系统, 对保障设备管理的健康状况、运行性能及设备可靠性有较大的提高。同时科学地制定检修策略, 合理安排检修项目和检修间隔, 有效降低检修成本, 提高设备健康水平, 最终形成符合信息通信设备状态检修要求的管理体系、执行体系、技术体系。

参考文献

[1]刘贤杰, 刘旭升.信息通信设备状态检修系统的研究与应用[J].电力信息化, 2013, 23 (01) :124-125.

技术试点 篇9

参加审查的专家认为,初步设计报告充分利用智能调度技术支持系统的前期研究成果,结合华中电网实际,系统功能完善,结构合理,能有效指导下阶段智能电网调度技术支持系统建设。

作为国家电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华中电网成为全新研发的智能电网调度技术支持系统第一家试点,调度技术支持系统示范工程建设意义重大。

下一步,将有序展开测试小系统现场安装调试、机房装修改造、硬件招投标、系统安装集成、厂站接入、系统联调等工作。

技术试点 篇10

1 配电网自动化试点工程

配电自动化试点工程在电网的使用中是非常重要的, 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1 一次网架及设备的改造

一次网架及设备的改造在配电网自动化试点工程中是十分关键的, 因为在试点的时候, 需要选择配电网网架结构中, 在进行配电网的布局中, 需要对供电的可靠性进行检测, 还要对整体性进行分析, 还要在区域核心上开展工作, 在整个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将安全性进行保证, 还要根据配电自动化的基础条件, 在供电的可靠性上也有着严格的要求, 在使用的过程中, 需要将根据配电自动化的需求进行分析和研究, 这样就可以将配电网自动化试点工程中不满足基本需要的线路进行改进, 这样就可以满足工程的基本需要。

在使用的过程中, 还要对部门的线路进行优化配置, 还要加强线路的联系, 将线路之间的联络性做好, 除此之外, 在进行一次网架的改造时, 还要对试点区域的开关站、选择性等进行分析, 如果不满足配电网自动化的基本要求, 那么就要有选择性的进行改造, 在实施的过程中还要将数据的监测、故障的报警处理, 除此之外, 还要对电压互感器、电流互感器和电动操作系统进行分析, 在这样的情况下就可以将整个系统的运行工作做好, 保证整个系统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对一次网架和设备的改造是非常有利的。

1.2 配电自动化主站建设

主站系统在配电自动化建设中起到了核心的作用, 这一系统需要根据应用需求、配电网的规模和应用需求进行考虑, 在这样的情况下就要合理的配置相关的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 在使用的过程中, 还要对整个系统软甲的拓展性、开放性、安全性和可靠性进行分析, 这样就可以将配电自动化主站建设工作做好, 要想将主站系统建设好, 就要将配电网的生产管理工作做好, 提高整个系统的性能, 将整个系统的使用性提高到一定的程度, 要想将信息进行系统的导入, 就要利用GIS中进行导入, 还要使用模型进行拼接, 在使用的过程中, 还要构建较为完整的配电网信息系统, 这样对整体的建设工作是非常有利的的, 尤其是在配电网自动化系统的主站建设上, 还要在功能上进行扩展。

1.3 配电终端建设

配电终端建设工作在配电自动化试点工程中是非常重要的, 按照实际的网络架构、应用需求和设备的运行状况进行基本配电终端的建设, 其中网架的关键性节点建设是其中一个十分关键的环节, 需要得到重视, 除此之外, 还要使用架空路联络开关, 在进线和出线较多的位置就需要配置配电室和开关站。采用“三遥”配置, 部分单位对重要配电室配置了“遥视”功能。对网架中的一般性节点, 如分支开关、无联络的末端站室, 采用“两遥”或“一遥”配置;分支线上, 安装用户分界开关、故障指示器等设备, 有效扩大了配电自动化实时信息覆盖范围, 为配电网生产抢修指挥和运行管理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撑。

2 主要技术特点分析

2.1 系统建设应用主体明确, 主站功能完整

首先明确了配电网调度和生产指挥为配电自动化系统的应用主体, 同时明确了主站系统是实现配电网调控一体化的基础平台, 强调配电信息覆盖面, 重视具有配电网特色的功能应用, 着重解决配电网调度的“盲调”现象。构建标准、通用的软硬件基础平台, 除了满足基本的数据采集与监控要求外, 还实现了馈线自动化 (FA) 、配电网分析应用等扩展功能, 同时支持对新能源接入、配电网自愈、可视化调度操作, 以及与用户互动等智能化功能的实现。

2.2 FA方式多样化, 重点提高故障处理能力

根据配电网网架结构和一次设备的现状, 并考虑通信条件, 合理选择FA方式:配电主站/子站与配电终端之间具备主从通信条件且开关设备具备电动操动机构的配电线路, 一般采用集中型全自动方式;通信通道性能不满足遥控要求或开关设备不具备电动操动机构的配电线路, 则采用集中型半自动方式;配电终端之间具备对等通信条件的配电线路, 则采用就地型智能分布式;不具备通信手段或通道性能不满足遥控要求的配电线路, 在配电一次网架具备双电源供电手拉手条件时, 则采用就地型重合器方式。

2.3 实现信息交互与业务集成

配电信息量大面广, 配电业务涉及多个业务环节, 因此, 配电自动化系统需要与相关系统实现信息交互和业务集成。大部分试点工程都遵循国际标准, 采用信息交互总线实现了多系统的信息交互与共享集成, 严格遵循数据“源端维护、全局共享”的信息交互原则, 通过信息交互总线, 对不同应用领域的信息孤岛系统进行了有效整合, 定义了标准和统一的数据交换模型, 开发了系统间的规范化接口, 不同程度上实现了配电自动化系统与相关应用系统的综合性应用, 为互动化、智能化的配电网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3 试点工程的应用成效

3.1 经济效益

通过配电网改造及配电自动化建设, 布置电源、优化网络结构、合理调整负荷, 缩短供电半径等措施, 降低了配电网电能损耗, 提高了配电网运营效率, 有效改善了配电一次设备的整体运行环境;试点区域线路N—1比例均达到或接近100%, 线损率和自动化覆盖率等指标均达到了方案设计要求;通过“三遥”等基本功能的实现, 大部分负荷测量、倒负荷等工作都不再需要人员到现场进行。

3.2 管理效益

通过配电网调度集中管理的变革和配电自动化主站资源的整合, 建成了统一、集约、高效的配电网调控一体化系统, 保证了配电网调控和生产运维的组织体系和技术体系保障坚强、运转高效, 实现了配电网集约化、精细化管理, 同时更有利于专业化管理, 达到减员增效、规范业务、提高工作效率的目的。

4 结论

配电自动化试点工程建设中, 通过电网改造与网络优化等多项措施的落实, 促进了配电自动化的进程, 显著提高了我国电网的管理效益、生产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杨霖, 秦卫东, 赵奕, 胡波, 田宇.北京城区配电自动化应用与实践[J].供用电, 2014, 5 (5) :70-74.

2016,“重组试点” 篇11

在中央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下,作为排头兵的国企,特别是央企必须在提质增效、化解产能中发挥更大作用,而兼并重组无疑是重要手段。

对于资产总额突破60万亿元、占国有企业资产总额超过一半的央企,其兼并重组对于解决国有资本布局结构不合理、资源配置效率不高、同质化发展等问题意义重大。

一位接近国务院国资委的人士向记者坦言,在国企改革顶层方案尤其是分类细则出台后,目前有关部门最为关注的还是重组问题。另据《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获悉,作为国企改革顶层设计“1+N”文件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关“推动中央企业结构调整与重组指导意见”的文件已经基本成型,有望近期下发。

重组“高手”肖亚庆

3月份三提央企兼并重组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注意到,今年2月接替张毅出任国资委主任的肖亚庆,在3月的3个公开场合中,均提及央企兼并重组事宜。

先是在全国两会期间召开的“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记者会上,履新后首次公开亮相的肖亚庆在回应“国企改革下一步会有哪些具体措施”时列出了9项工作,第七项便是推动中央企业的调整重组,优化布局结构。肖亚庆明确表示,“去年6对12家中央企业重组,效果不错。今年我们会加大力度。”

还是在上述记者会上,肖亚庆本人在回应三个问题时均提及兼并重组。在回答国资委如何对去产能负总责的提问时,肖亚庆表示,首先要抓好“三个一批”:创新发展一批、重组整合一批、清理退出一批。而在面对国企改革中如何避免大而不强的问题时,肖亚庆回应称,“要把做强做优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而他开出的药方则是,“有些企业通过兼并重组,进入更符合市场竞争的其他产业链当中”。此外,对于如何避免下岗潮的问题,肖亚庆表示应“多兼并重组,尽可能少破产”。

除去肖亚庆本人,国资委副主任黄丹华在谈及如何推动国企提质增效时表示,将调整布局结构,加大重组力度,整合优质资产。

去产能,并应对其连带产生的人员安置问题;提质增效,将国企做强做优。这些均是国企改革面临的关键性问题,从肖亚庆的作答中,“兼并重组”已被其主政的国资委列为应对这些问题的重要手段。

就在这场记者会结束3天后,3月15日,肖亚庆出席招商局集团与中国外运长航集团重组干部大会。肖亚庆在会后接受采访时表示,目前106家央企仍存在大量同质化竞争、竞争力不强的问题,还需要进一步重组整合,像中国外运长航集团以无偿划转方式整体并入招商局集团这样的重组模式将是未来央企重组的模式之一。

而在3月24日,肖亚庆赴中化集团调研,再提“通过业务调整、重组整合等方式培育出在市场竞争中的优势业务”。值得注意的是,2015年年底,曾在中粮集团任职11年,有着“并购狂人”之称的宁高宁入主中化集团,而据媒体统计,宁高宁任期内中粮曾发生50起并购。

其实,在3月三提兼并重组的肖亚庆本人也被外界视为兼并重组的“高手”。2004至2009年掌舵中铝期间,肖亚庆就曾以强势推动兼并重组而闻名业界。中铝在国内先后与山西关铝、 焦作万方、连城铝业、白银红鹭铝业、河南中迈铝业等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在国外,中铝在澳洲、新加坡等地频出重拳进行收购。特别是2009年2月12日,中铝宣布以195亿美元注资铁矿石巨头力拓,这在当时是中国企业最大的一笔海外投资。

央企兼并重组被列为

2016年国企改革十项试点之一

从决策层到监管层,推动国企兼并重组已成为深化国企改革的重要方式之一。

国资委党委书记张毅在2016年央企负责人会议上明确指出,“十三五”时期将“推动同业或产业链上下游中央企业在集团层面的重组整合”,“推动以龙头企业为依托开展行业板块专业化重组”。

早在1月21日,《中国经济周刊》记者曾获悉国企改革“十项改革试点”将展开,其中包括首次入选的中央企业兼并重组试点。2月25日,国资委举行的媒体通气会证实了以上消息。国资委副主任张喜武表示,2016年国务院国有企业改革领导小组将开展“十项改革试点”,推进中央企业兼并重组试点赫然在列。张喜武透露,中央企业兼并重组是国企改革工作的重要抓手,今年兼并重组的力度不减,工作量要加大,成果要体现。

关于试点思路,张喜武表示,将继续探索更多、更有效的途径和方式,坚持成熟一户、推进一户,积极稳妥做好中央企业兼并重组。

而对于试点的主要内容,国资委副秘书长彭华岗对媒体表示,一是探索中央企业重组整合的路径选择和具体模式。探索企业重组后,实施业务整合、消除同质化竞争、实现提质增效的有效做法;二是探索在中央企业之间集中优势资源,实施专业化重组、组建股份制公司的有效做法,减少重复投资和同质化发展;三是探索企业内部资源整合的有效做法。

近年来,国资委初步探索了以铁塔公司(三大运营商合资设立)为代表的共享竞合模式、以国家电投(中电投和国核技重组)为代表的产业链纵向联合模式、以中国中车(南北车重组)为代表的产业链横向联合模式。

相比后两种强强联合提升竞争力的模式,铁塔公司的设立被外界认为更具新意。铁塔公司成立前,三大运营商为建铁塔而争夺地盘,造成大量重复建设、资源浪费,以及成本压力。铁塔公司虽未进入央企序列,但它的出现已被视作央企整合资源的成功典范。

技术试点 篇12

19日, 科技部部长万钢参观考察北京贵阳大数据应用展示中心时强调, 发展大数据不是目的而是工具, 围绕大数据产业有很多工作要做, 比如用于健康管理、食品安全、智慧旅游、电子商务等。

据科技日报7月20日的报道, 根据《科技部关于支持开展贵阳大数据产业技术创新试验区建设试点的复函》, 贵州将依托贵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开展贵阳大数据产业技术创新试验区建设试点。

科技部要求试验区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着力营造良好创新环境, 以大数据产业技术创新为突破, 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推进深化政府改革, 促进社会治理创新, 努力探索西部欠发达城市经济发展和生态改善双赢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上一篇:成果与反思下一篇:电子文件档案化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