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立医院内部运行机制改革试点工作调研报告

2024-09-26

公立医院内部运行机制改革试点工作调研报告(精选7篇)

公立医院内部运行机制改革试点工作调研报告 篇1

公立医院内部运行机制改革试点工作

调研报告

(博兴县人民医院)

一、基本情况

自2010年9月市委、市政府决定在滨州市人民医院和我院实施公立医院内部运行机制改革试点工作以来,我院立即启动了该项工作。迅速成立了以主要负责人为组长,各分管院长为副组长、各职能科室主任为成员的医院内部运行体制改革领导小组,抽调部分同志成立了医改办,结合《山东省医院内部运行机制改革试点工作指导纲要》和《滨州市公立医院内部运行机制改革试点工作指导纲要》内容,精心制定了《博兴县人民医院内部运行机制改革实施方案》,并于9月6日召开了全院职工参加的新医改动员大会,使每名同志都成为新一轮医改的参与者和支持者,营造起了良好的舆论氛围。通过近一段时间的工作,试点工作取得初步成效:

二、主要做法

(一)深化人事制度改革方面

在2002年成功推行人事制度改革的基础上,继续科学合理的核定公立医院人员编制,进一步建立健全以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为主要内容的人事管理制度。按照公开招聘、择优聘用、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原则,单位与职工签订聘 1

用合同,明确单位与被聘人员的责、权、利,保证了双方的合法权益。

(二)深化分配制度改革方面

推行了岗位绩效工资制度,并于2008年12月改革、调整了奖金分配制度,按照按劳分配和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原则,建立重实际、重贡献,向优秀人才和关键岗位倾斜,自主灵活的工资分配机制,充分调动了工作远的积极性。

(三)深化管理体制改革方面

正在进一步完善管人、管事、管资产相结合,责、权、利相统一的内部管理机制和医院内部决策执行机制。实行了院长负责制、任期目标责任制和考核制,落实了院长管理自主权,有严格的考核制度和院务公开制度。

(四)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建设方面

建立起了医院与基层医疗机构之间的分工协作机制,形成了医疗机构首诊、双线转诊、分级医疗的诊疗模式。认真落实卫生强基、卫生支农和百万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等项目,与帮扶的基层医疗机构建立起了长期稳定的分工协作关系。今年以来,参加卫生强基、卫生支农、和卫生下乡12次,收到基层医护人员的人民群众的热烈欢迎。认真按照《山东省基层医疗机构规范服务行动工作方案》规范医疗服务行为,确保医疗安全。同时,根据卫生主管部门安排,和曹王、兴福、湖滨三个中心卫生院结成帮扶对子,帮助他们培训医

师,指导业务。

(五)扩大惠民利民服务措施方面

继续扎实推进惠民医疗行动,大力开展下乡义诊、减免医疗费用、下调要价等活动,缓解了弱势群体看病难、就医不方面等问题,通过优化服务流程,缩短平均住院日;加强急诊绿色通道管理;改善住院、转科、转院、出院服务流程;坚持无节假日门诊、检查和手术等方式给病人提供优质服务。同时,根据上级要求,扩大了检验影像检查结果互认,于2009年完善全市临床检验室内质控网络,扩大室间质控和辅助检查结果“一单通”范围,让患者的实惠。

(六)保障医疗质量和安全方面

建立起了医疗服务安全质量管理评价体系和评价制度,进一步完善了医疗质量安全控制评价体系和各专业医疗质量控制评价组织,加强医疗质量安全评价控制工作,持续改进医疗服务质量。按照《山东省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方案》要求和卫生部制定的临床路径,我们选择了单纯性阑尾炎、急性心肌梗死、高血压性脑出血、剖宫产、支气管肺炎等20 多个专业和病种在院内开展了试点,效果良好。大力推进优质护理示范工程。自2010年3月下旬起,在外三科开展了以“夯实护理基础,持续改进护理工作”为主要内容的“优质护理示范工程”通过严格按照标准努力工作,我院外三科被市卫生局命名为首批优质护理示范病房,并在全市推广。继

续深入开展“医疗质量万里行”活动,强化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积极为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培养全科方向的临床医师。同时,进一步完善了院、科两级管理体系,提高临床科室自我管理能力,加强对科主任和护士长等科室管理队伍管理和培养,带动整个科室文化建设、管理水平、业务技能的不断提升。在争创全市“名医、名科、名院”活动中,我院外二科被命名为市级名科,有2人被评为市级名医。

(七)改进财务后勤服务工作方面

实行了按病种付费制度,正在积极探索按人头付费、总额预付等付费方式,完善补充保险、商业健康保险和道路交通保险支付方式,有效减轻群众医药费用负担。加强财务管理,严格财经纪律,认真贯彻落实《医院财务管理制度》严格医院预算和收支管理,坚持收支两条线制度,规范资金管理。以全心全意为临床一线服务作为中心任务,建立起了后勤保障目标管理,后勤维修有偿服务等工作模式,确保遗体处理、压力容器、氧气供应、安全保卫等各项后勤管理规章制度的建设和落实。

(八)推进信息化建设方面

我院在2001年率先在全市卫生系统实行了计算机信息化建设,在全县率先实现城镇医保和新农合互联互通机制,构建起了便捷、高效的医院信息平台。下一步重点推进以电子病例为重点的公立医院信息化建设。

(九)加强医疗纠纷调处方面

认真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完善医患沟通制度的意见》,建立了患者投诉管理、处理机制,设立了满意度调查意见箱,设立了专门机构、指定专人接受、处理患者和医务人员投诉。于2009年4月进驻第三方调解机构,成立了医患异议办公室,推动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和医疗责任保险工作,努力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同时,建立了医疗质量安全预警和责任追究制度和医疗质量安全告诫谈话制度,确保医疗安全,为医院改革全面启动创造了良好环境和条件。

三、试点取得的成效

通过改革试点工作,使病人享受到了较好的医疗服务,不同程度的缓解了“看病难、看病贵”问题,较好的调动起了医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四、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及改进建议

一是县财政投入不足,政府补偿机制不到位,必然影响和制约公立医院改革的顺利进行;二是在人事制度改革、人员合理流动方面,还需上级明确的政策支持;三是因为改革试点工作没有一定的经验遵循,还需循序渐进,积极稳妥地推进。

五、下一步工作打算

根据国务院召开的全国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下一步工作中,我们将在让人民群众得实

惠、得方便,缓解看病难、看病贵和让医务人员受鼓舞3个方面下功夫,加快医院信息化建设,扩大优质护理服务范围,推行预约门诊、检查结果互认等惠民便民措施,严格按照《实施方案》安排,有条不紊的推进工作进展,确保改革试点工作取得圆满成功,逐步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2011年2月20日

公立医院内部运行机制改革试点工作调研报告 篇2

1 公立医院内部绩效管理部门的设置与运行现状

1.1 医院对内部绩效管理工作的认识现状

1.1.1 医院管理层及广大职工普遍重视内部绩效管理工作

由于内部绩效考核分配涉及各科室职工的切身利益,是医院管理决策与工作重点贯彻落实的重要工具,发挥着指挥棒的引导作用,因此,公立医院管理层普遍重视内部绩效管理工作,广大职工也较为关注考核与分配工作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公平性问题。

1.1.2 部分医院忽略了其他职能部门在内部绩效管理工作中应发挥的作用

部分医院在关注绩效考核分配方案与绩效管理部门考评工作质量的同时,往往忽视医疗、护理、药剂、病案等管理部门在绩效管理工作中应发挥的重要职能与作用,认为绩效考核分配工作仅仅是绩效管理部门的事情,未意识到这些部门的配合在共同推进科室绩效与医院总体绩效一致性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1.2 医院内部绩效管理部门的设置及人员现状

从是否作为独立科室设置上看,医院发展状况不同,绩效管理部门设置也有所不同。大部分三级医院以及部分二级医院单独设置绩效管理部门,例如绩效管理办公室、经济管理办公室等,还有一些医院则将内部绩效考核工作纳入财务处(科)、人事处(科)或质量控制办公室等部门,未单独设立科室。作为其中的一项业务,绩效工作的重要性往往停留在医院管理口号上,在具体落实上没有上升到系统性管理的高度,其重要性未能体现。

从绩效管理工作人员看,部分医院绩效核算人员为非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如以前为财务人员,他们大多缺乏对卫生专业背景知识及临床一线工作的了解,工作中不能考虑到医疗行业特点与科室特性,往往按照企业管理相关理论在绩效核算中生搬硬套相关数据,影响了医院绩效管理工作的有效性与科学性。还有部分医院的绩效核算人员是由于各种原因从临床一线退下来的医务人员,其中以护理人员居多,这部分人员有丰富的临床经验,但往往改革和创新意识不强,数据处理能力与效率不高。

1.3 医院内部绩效管理部门的运行现状

1.3.1 部分医院绩效管理部门的数据处理能力与效率有待提高

科室绩效考核数据覆盖面广,涉及财务数据与非财务数据。部分医院内部绩效管理部门重复录入数据,未充分利用医院信息系统、成本核算系统、病案统计系统等现有系统,信息共享意识不强。一些医院的绩效核算人员从财务、统计、人事等多个部门获取数据时缺乏有效沟通。出具数据的部门由于不直接参与绩效管理工作,其只对数据的客观真实负责,因而造成绩效管理部门无法全面掌握数据的内涵与口径,在数据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时不能及时有效地修正。

1.3.2 相关职能科室参与绩效管理工作的积极性有待提高

医疗、护理、药剂等相关管理科室会按常规定期给绩效管理部门报送质量考核结果,但报送工作较被动,停留在报数层面,在绩效管理的参与程度上往往欠缺。

1.3.3 部分医院绩效管理工作的独立性有待提高

由于医院领导一般为相应领域的医学专家,管理理论知识有限,在绩效考核结果与其经验及主观认识不相符合时,会习惯性介入并调整考核结果,造成绩效管理部门工作无法保持独立性与客观性,长此以往,将影响绩效考核分配方案在职工心目中的权威性,挫败一些科室的积极性。

1.3.4 部分医院绩效管理工作持续改进与创新能力不足

一些医院聘请第三方咨询公司协助绩效管理部门进行绩效考核分配方案的设计与实施。但由于方案的复杂性以及绩效管理软件的专业性,部分医院内部绩效管理部门过于依赖第三方咨询公司,自我改革与创新意识不强,不能结合医院发展阶段与管理重点对方案进行持续改革与优化,随着医院的发展,因受制于软件,绩效管理工作停滞不前,甚至阻碍科室业绩的提升。

1.3.5 绩效管理部门与一线科室的沟通有待加强

目前由于人力、专业等因素制约着绩效管理部门和科室的沟通效果,存在着科主任对目标值认可度不高、被动接受考核、绩效考核方案实施起来难度较大等问题。

1.3.6 绩效管理部门对科室二次分配的指导有待加强

目前,部分医院存在职工对二次分配满意度偏低、认可度不高的现象[3]。在绩效考核分配方案的解读以及科室二次分配指导上,绩效管理部门尚需加强。临床科室主任、护士长均为临床专业人员,管理理论知识有限,对二次分配工作重要性认识不到位,在数据未能及时有效获取的情况下,往往在二次考核分配时存在较强的主观性,与医院总体绩效考核导向不一定吻合,进而影响院级绩效考核政策的贯彻。

1.3.7 绩效数据的应用与分析力度有待加强

大量财务数据与非财务数据均在绩效管理部门汇集,除了用于核算科室绩效工资外,大部分医院绩效管理部门未能充分利用这一优势,未能据此定期做好医院综合运营分析。

2 对公立医院内部绩效管理部门设置与运行的建议

2.1 绩效管理部门设置问题

绩效核算数据主要来源于财务与统计部门。为了提高数据获取的效率和质量,按照信息资源共享原则,应尽量减少或缩短数据沟通与处理环节。我院的绩效管理部门设置具有一定的特点,其将病案科与统计室分开设立,统计室人员与业务并入财务科。财务科科长负责财务全面工作,在财务科下设二级科室绩效办。绩效办主任兼财务科副科长,其绩效管理工作直接对主管院长负责。这种设置模式既突出绩效管理工作的独立性与重要性,同时又充分发挥财务科数据汇集中心的作用,方便了数据的获取与处理。医院财务科业务涵盖医疗统计、会计、成本核算、工资薪金及资产管理、绩效考核与综合运营分析等工作,各项工作紧紧围绕绩效考核分配与综合运营分析这一中心任务开展,见图1。

这种业务组合模式的设立具有一定的优势,即:绩效数据主要出自本科室,便于及时沟通数据的口径与质量问题;因在进行科室成本核算与医疗统计工作时具有对业务科室情况较为了解的优势,增加了绩效考核分配方案测算与优化的主动性与灵活性。

2.2 绩效管理部门运行机制问题

2.2.1 绩效管理部门应提高创新意识与持续改进的能力

绩效考核分配工作是一个持续优化的过程。随着医院发展,工作任务与管理重点会随之变化,绩效考核也需要据此进行优化与改革。绩效管理部门应吃透绩效考核方案的要点,深入分析其优势与不足,结合实际,及时提出改革思路,向第三方公司指明优化方向,充分调动第三方公司的创造精神。

我院近几年引入了第三方咨询公司协助医院进行绩效改革与持续改进,具体如下:(1)2012年完成绩效考核分配方案改革前的准备:经过引入咨询公司、召开启动大会、进行前期调研与访谈、方案框架的测算及征求意见、修订细化方案等几个步骤,历经半年完成准备工作。(2)2013年试运行绩效考核分配改革方案:该方案将岗位价值系数法与平衡计分卡相结合。岗位价值系数由职系系数和职称系数组成,体现医生与护士、手术科室与非手术科室、门诊与病房、急诊与非急诊等,在医疗风险、劳动强度及技术含量等不同岗位上的区别。平衡计分卡指标体系主要考核各科室对于医院下达的各项运行指标的完成情况,确保医院医疗质量的提升与总体成本管控目标的完成。计算框架如下:科室绩效工资=(职系系数+职称系数)×单位系数价值×综合指标完成百分比。(3)2014年调整优化方案框架:经过1年试运行,结合2014年医院整体迁址后实际环境、管理重点的变化以及科室反馈的意见,自2014年7月起,对绩效分配方案框架进行改进。考虑到方案的延续性与稳定性,原计算框架作为质量绩效基本保持不变,仅对职系系数进行细化,同时在框架上增加工作量绩效。计算框架调整为:科室绩效工资=质量绩效工资+工作量绩效工资。质量绩效工资与科室人数及指标完成百分率成正比,工作量绩效工资与工作量成正比,与人数无关,从而有效控制科室人力成本。(4)2015年调整部分指标的权重与计算办法:结合医改精神及医院成本管控工作,调整相关成本与药占比等指标的权重。考虑到医院暂时没有建立二级库管理系统,为了避免耗材消耗指标短期值波动较大问题,每月核算该指标时取前2个月和本月的平均值作为当月的考核数据,同时要求物资部门和业务科室从医疗安全与合理库存的要求统筹考虑领用量。(5)2016年适当调整质量绩效工资与工作量绩效工资所占比重:考虑到目前绩效改革方向为工作量导向正在替代经济导向,因此予以适当提高工作量绩效工资所占比重。此外,还根据医院发展现状,细化、优化工作量绩效考核中的各类工作量对应的奖励系数。经过近几年的调整优化,医院职工对绩效考核分配方案的认同度大幅提升,调动了广大科室的积极性。

2.2.2 绩效管理部门要加强与科室的沟通工作

医院科室较多,其劳动强度、技术水平、业务风险等具体情况差别较大。目标值的科学合理确定、各项指标权重高低、各科室的劳动价值系数、新技术新项目开展情况等均需要与科室充分沟通,才能做到对其业绩进行客观、全面、科学的评价。

我院在确定指标的目标值时,主动了解科室每年的新技术、新项目开展情况,统筹考虑同类医院同类科室的平均水平、科室历史水平以及医院的管理目标,按照预算流程,将科室预算初稿反复征求职能部门及临床科室意见,确保目标值制定得科学合理。通过多方沟通,使得医院绩效目标值及考核结果的说服力与认可度得到大幅提升。

2.2.3 各职能科室应主动跟进绩效管理协同配套措施

公立医院涉及多专业、多学科,对各科室考核分配工作无法仅靠一个部门实施完成,需按照“谁管理,谁考核”原则,由绩效管理部门负责牵头组织实施,各职能科室协同配合。因此,相关职能部门应定期检查与抽查,适时监测,确保绩效考核方案转化为科室的发展指南。例如医政、药剂部门加大处方的监测频率和抽取比重,重点监测用药不适宜处方、超常用药、重复用药处方等问题,配合绩效考核结果,每月单独点评,协助科室改善业绩。

2.2.4绩效管理部门应协助职能科室开展专项绩效考核

公立医院内部绩效考核体系涵盖多个指标,是一种全面、综合的考核。一些科室可能会避重就轻,通过个别指标业绩改善来掩盖核心指标业绩的不足,使得综合绩效考核结果对科室总体绩效工资水平没有明显的影响。落实核心指标的政策措施在这些科室中的执行往往受到阻碍。为了突出医院当期的重点工作与核心指标,提高相应职能部门在相应领域的管理效果,增强其在绩效考核工作中的主动性,开展专项奖惩工作十分必要。因这些职能部门的数据测算与处理能力不高,绩效管理部门应积极配合,协助相关职能科室出台专项绩效考核方案。

我院内部绩效管理部门积极配合医政部门开展了次均药费专项绩效考核。基于“药占比”指标作为相对数的局限性,在该专项绩效考核中使用“次均药费”指标替代“药占比”指标,更加真实地反映了科室的合理用药情况[4]。该专项方案实施后效果明显,药占比及次均药费双下降。

2.2.5 绩效管理部门要主动协助和指导科室做好二次分配工作

随着相关管理理论的引进,公立医院的内部绩效考核分配方案较为复杂,绩效数据量比较庞大,临床科室往往仅靠几次会议无法全面掌握绩效考核方案。绩效管理部门需要主动到科室中,做好培训、解释、宣传工作。另外,结合科室特点,对科室上报的二次分配方案要进行审核与备案,重点查看是否与医院总的考核方向相冲突,协助科室获取相应明细数据,对二次分配方案提出优化建议。

2.2.6 绩效管理部门要做好医院综合运营分析工作

绩效管理部门要充分利用财务与非财务数据在此汇集的优势,每月及时公布科室各项指标完成情况,使科室主任第一时间掌握科室发展状况,针对差距及时干预。定期撰写医院综合运营状况,为医院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我院内部绩效管理部门在综合运营分析方面进行了有效的尝试。每月7日由绩效管理部门在医院OA平台上公布上月的科室相关数据,例如耗材占医疗收入比率、次均费用、药占比、工作量等情况,及时反馈给科室。每季度、每半年结合医院发展实际与管理重点,第一时间撰写综合运营分析报告,结合会计、统计、成本核算等数据进行统筹分析。每季度由主管院长汇报,每半年由院长亲自汇报,通过图、表、文形式,利用多媒体工具现场向全院中层分析本期各科室综合运营情况。广大中层干部清晰掌握科室业绩状况,提高了科室对绩效考核分配结果的理解与认同。

总之,医院内部绩效管理部门是医院重要的职能部门,应结合医院实际,合理设置,科学运行,充分发挥绩效考核指挥棒作用,最终实现医院由“专家管理”向“管理专家”转型[5]。

摘要:公立医院内部绩效考核分配是医院管理的重要环节,作为该项工作的牵头实施部门,医院内部绩效管理部门的设置及运行机制直接影响着考核分配工作的科学性与有效性。文章通过对公立医院内部绩效管理部门设置与运行机制现状的分析,指出内部绩效管理部门应结合医院实际进行科学设置,提高创新意识与持续改进的能力,加强与科室沟通,激发其他职能科室参与绩效管理的积极性,最终实现由“专家管理”向“管理专家”转型。

关键词:公立医院,绩效管理,内部绩效考核,运行机制

参考文献

[1]王虎峰.中国新医改现实与出路[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80-186.

[2]王志刚,潘莉,蔡静.RBRVS和DRGs与医院常用绩效评价方法的比较研究[J].中国医疗管理科学,2016,6(1):14-22.

[3]秦永方.公立医院绩效工资二次分配中的难点与对策[J].中国医院管理,2015,35(9):53-54.

[4]罗永发.公立医院次均药费专项绩效考核方案的探讨[J].中国医疗管理科学,2016,6(1):30-33.

公立医院内部运行机制改革试点工作调研报告 篇3

转变公立医院运行机制。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实现重点突破。一是实行科学决策与民主管理。完善的法人治理机构为医院实施科学决策奠定了组织基础,提供了制度保证。对于重大决策、重大项目投资、大额资金使用和重要干部任免等事项,须经医院领导班子(包括党委会、董事会等)反复讨论,集体作出决定,并按规定程序报批、执行,以减少盲目决策造成失误,给医院带来重大损失。二是实施院务公开,推进民主管理。要拓展公开渠道,把握公开时机,健全公开机制,充分发挥职工主人翁作用,发挥职代会作用,不断扩大职工参与医院管理的途径。三是深化公立医院人事制度改革,完善分配激励机制。根据医院不同发展阶段对人力配备的要求科学合理核实人员编制,实行编制总量管理,并逐步过度到自主制定人员编制规划和用人计划,经报批后执行。实行聘用制,以岗位管理代替身份管理,取消行政级别;实行工资总额制,医院业务收支结余的50%~60%为薪酬总额,40%~50%为发展资金,防止吃光分净;实行法定代表人年薪制,其年薪总额为本院职工平均薪酬的3~5倍,其他高级管理人员为法定代表人的60%~80%;推行岗位绩效工资制,一岗一薪,岗变薪变。建立临床医技门诊职能部门和其他类人员的绩效考核体系。把工作能力、业务水平及服务对象满意度作为考核的重要依据,重点考核工作实绩。四是完善财务会计管理制度,坚持“统一领导、集中管理”的原则,杜绝医院部门和科室设立财外账和“小金库”,实施年度预算管理,预算的编制和科学建立要反复探讨,增强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加强成本管理,进一步研究成本核算方法,健全成本核算组织体系。

加强公立医院管理。加强医院管理重点是把医疗安全作为头等大事去抓,努力构建医疗质量管理体系,主要是就医院管理的薄弱环节强化制度建设和规范化操作,规范临床用药,优先使用基本药物和适宜技术,完善临床路径,规范植(介)入类医疗器械行为,对适宜疾病推行日间手术模式,强化手术分级管理与审核制度的落实,加强急危重症的绿色通道建设,建立由有关社会人参与的质量监管和评价制度。要改善医院服务,提高服务对象的满意度,建立患者投诉管理机制,实施一站式投诉或首问负责制,及时有效地处理患者投诉和医疗纠纷。加强医院管理还要分步骤推行医院信息化建设,推行HIS、PACS、USIS、PIS、CMS、PEIS等系统在管理、电子病历、医学影像、超声、病理成本核算和体检中的应用,使信息化建设在医院管理工作中发挥更大作用。近几年,一些公立医院在显著提高医疗工作量的同时,加强了内涵建设。开封市第一人民医院在全省率先建立并实行了医患沟通制度,推行了ISO9001国际质量标准,大力加强学科建设,优化学科分布,突出优势,协调发展,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和科技攻关,加强对职工的教育和培训,包括对青年医生“三基三严”的培训,推行并完善中层干部竞聘上岗制度,结合医院实际,优化病人服务流程,提高服务质量。如开设双休日门诊,解决病人节假日看病难问题,实行一站式服务和一医一患一诊室,切实方便病人和保护病人的隐私,尽可能做到让病人安全、便捷、舒适;建立科室综合目标责任制,强化各级各类人员的责任意识和执行力;加强医德医风教育和爱岗敬业教育等。这一系列措施有力地推动了医院良性发展。

公立医院要更加注重公益性建设和社会效益。公立医院改革一条重要原则是“遵循公益性质和社会效益”。在医疗服务过程中,应始终把履行社会责任和义务放在首位,认真完成卫生下乡支农、对口支援贫困地区、组织救灾医疗队等政府指令性任务,积极参加政府组织的社会公益性活动,承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重大灾害事故紧急救治任务,积极开展健康教育、科普宣传,普及防病知识,不断提高公民健康意识。公立医院还要在解决群众“看病难”问题上多作出贡献,尤其是在治疗危重病方面发挥优势,利用强大的技术实力为社会培养更多医疗技术人才,带头开展技术攻关,解决疑难杂症,为医疗机构管理积累经验,在发挥人道主义救助方面作出表率。实践表明,公立医院履行好上述社会责任和义务,政府和群众就会给出满意的评价,从而促进医院科学发展。

公立医院内部运行机制改革试点工作调研报告 篇4

1. 加强医疗质量管理。把“医院管理年”、“质量万里行”,特别是“三好一满意”活动作为推手,重点通过严格落实医疗质量和安全管理核心制度,规范抗菌素临床应用与监控,试行临床路径管理、单病种质量控制,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开设预约诊疗、急救绿色通道,建立医疗救助制度等工作,不断健全了质量和安全保障工作机制,提高了医疗安全和服务质量,实现了医疗机构管理向分级化、精细化转变。

2. 完善医院服务。各医院努力建立“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模式,从患者最急需、最关切的问题抓起,创造患者良好的就医环境,采取各项便民利民措施,缩短患者就医等候时间,提高患者满意度,社会反响较好。一是,优化服务流程,提供导医服务,方便群众就医。二是,三级医院和部分二级医院延长了门诊时间,实行了双休日和节假日全天门诊。三是,三级医院全面实行了预约诊疗服务,制定了工作规范,通过12320信息平台开展预约诊疗服务试点。

3. 加强信息化建设。建立了全盟居民健康档案系统、新农合信息化管理系统和120急救指挥调度系统,并在具备信息网络和电力条件的14所苏木镇卫生院建成了信息化管理系统。目前,全盟已有4家盟、旗综合医院开始应用电子病历、影像存输和检验管理等信息化系统。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是改革工作进展不平衡。公立医院改革中体系建设、医院内部质量管理成效多一些,涉及体制机制改革探索少一些。其中有认识上的差异,也有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条件的原因,决定了对公立医院改革工作推动的力度。

二是旗级医院服务能力亟待提高。旗级医院服务能力的差距制约着医院评审标准的落实,盟级医院患者多,旗区医院患者少,大量常见病、多发病患者到二级以上医院就诊,转诊率居高不下,加重了患者看病难、看病贵。据初步统计:旗级医院外转病人在 50%以上,费用占医保基金支出的60%左右。

三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员严重匮乏。各级公立医院卫生人员总量不足,医疗和护理队伍的人员缺口较大,人才引进困难、流失严重、队伍不稳定,医护人员的积极性尚未有效调动,严重制约了医疗技术水平的提高和新技术的拓展。

四是公立医院价格补偿机制不健全。我盟医疗机构门诊、住院费用药占比分别为53%和43%,试点医院取消药品加成政策后,调整医疗技术服务价格和同步推进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政策措施滞后,收入缺口简单由同级财政补助,势必影响改革的协调性和整体推进效果。

五是医院编制、人事和管理体制机制改革需要进一步推进。现有的人事制度和编制管理制约着医院人才引进、良性流动和内部管理体制机制创新。

三、积极稳妥推进公立医院改革

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意见》。采取上下联动,分步推进、先易后难、重点突破的原则,以破除“以药补医”机制为关键环节,统筹推进管理体制、补偿机制、人事分配、价格机制、医保支付、监管机制等综合改革,建立和完善维护公益性,调动积极性,保障可持续的旗级公立医院运行机制,力争使旗域内就诊率提高到90%以上。

(一)进一步完善公立医院服务体系。以《XX市区域卫生规划》为指导,建立和完善以盟级医院为中心、旗(区)医院为龙头、苏木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机构为枢纽、卫生室为网底、蒙中医药服务为特色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一是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内蒙古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争取国家、自治区对我盟没有基建投入的旗级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立项投入,加强医院能力建设。

二是加快推进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按照自治区卫生信息化建设规划,加快推进区域卫生信息化管理和服务平台建设,培养和建立高水平的信息网络维护队伍。

三是扶持和促进民族医药发展。制定优惠政策扶持蒙中医药产业发展,重视蒙中医药临床研究基地建设,增加对蒙中医药的科研投入,促进蒙中医药科学发展,充分发挥蒙中医药在医疗和预防保健中的重要作用。

四是着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从近期来看,充分利用对口支援、骨干医师培训、学科共建、远程医疗和远程教育等项目和渠道,加强医院间纵向、横向合作交流,提高医护队伍水平。从长远来看,建立以本土人才培养为主的订单式培养模式和规范化培训基地建设,加强全科医师、公共卫生、蒙中医人才等卫生队伍建设。

(二)进一步加强公立医院内部管理。

一是认真总结经验,进一步推进医疗质量管理,建立以成本和质量控制为中心的管理模式,一方面通过推行临床路径,规范临床检查、诊断、治疗和使用药物,合理控制成本。另一方面通过开展医院全成本核算工作,摸清家底,为调整医疗服务价格提供科学依据。

二是不断完善医院服务模式,从患者最急需、最关切的问题抓起,创造良好的就医环境,提高患者满意度。

(三)稳步推进体制机制改革。认真借鉴各省市、各盟市探索政事分开、管办分开的有效形式,建立协调、统一、高效的公立医院管理体制,探索医院法人治理结构,明确出资者和经营管理者责任,落实医院自主经营管理。

一是重点要推进医药分开、改革以药补医机制,完善公立医院补偿机制,医疗服务价格调整和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政策措施,确保公立医院的公益性和彻底改变“以药补医”机制。

二是改革编制人事管理制度,按照卫生机构级别和实际服务量科学核定编制,着手建立总量控制、科学调配、按需设岗、良性互动的卫生人才流动机制,探索实行用人单位自主用人机制,进一步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为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夯实人事基础。

三是加强相关部门间协同配合,积极争取相应试点自主权限,推动相关部门和领域的配套改革,形成相互协作、攻坚克难的改革合力。

公立医院内部运行机制改革试点工作调研报告 篇5

一、工作思路

按照上下联动、内增活力、外加推力的原则,坚持点面结合、远近兼顾、突出重点、边试边推,紧紧围绕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在全省实施一批看得准、见效快的公立医院改革政策措施,让人民群众得实惠和医务人员受鼓舞。同时,在和县级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县(市)积极探索公立医院重大体制机制综合改革。将实施惠民便民措施和推进体制机制综合改革、建立长效机制紧密结合起来,使之相互配合、相互促进,力争形成公立医院改革的基本路子。

二、开展重大体制机制综合改革试点

(一)积极推进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

1.推进管办分开,深化公立医院管理体制改革。所有医疗卫生机构均由卫生行政部门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准入、统一监管。建立统一、高效、权责一致的政府办医体制。采取设立专门管理机构等多种形式确定政府办医机构,由其履行政府举办公立医院的职能,负责公立医院的资产管理、财务监管、绩效考核和医院主要负责人的任用。

2.推进政事分开,完善公立医院法人治理机制。探索建立理事会等多种形式的公立医院法人治理结构。明确理事会、院长及医院管理层、职工代表大会等的职责,构建决策、执行、监督相互分工、相互制衡的权力运行机制。

3.完善公立医院补偿机制。探索医药分开的多种具体途径,逐步取消药品加成政策,对公立医院由此减少的合理收入,采取增设药事服务费、调整部分技术服务收费标准等措施,通过医疗保障基金支付和增加政府投入等途径予以补偿。药事服务费纳入基本医疗保障支付范围。鼓励以收付费制度改革为切入点解决以药补医问题。

4.完善医疗机构分类管理制度。建立健全不同经营性质医疗机构管理制度,完善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的资产管理制度、财务与会计制度、治理机制和监督管理制度。规范不同性质医疗机构的转换程序。严格界定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的经营性质,按照经营性质规范管理。政府不得举办营利性医疗机构。

(二)开展县级医院综合改革试点

制定县级医院综合改革方案,除外,各设区市分别选择1所基础较好的县级医院作为综合改革试点。完善公立医院补偿机制,改革以药补医机制、人事管理和收入分配、绩效考核、优质护理、总额预付、实施临床路径、推进信息化建设,建立县乡医疗联合体等为重点的综合改革。

三、开展公立医院运行机制改革

(一)理顺公立医院所有者和管理者责权。落实公立医院独立法人地位和经营管理自主权,强化经营管理责任,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开展人员聘用和内部收入分配改革。推行院务公开,推进民主管理。完善公立医院院长任用制度,探索公开招聘院长,在任用或招聘中突出专业化管理能力。加强院长管理能力培训,推进院长职业化、专业化建设。按照国家政策指导建立院长收入分配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

(二)推行医院精细化管理。以推行医院成本核算为切入点,建立健全公立医院经济运行和财务管理制度,探索建立医院总会计师制度,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实施内部和外部审计制度。依托信息系统建立医疗、财务、费用、绩效考核动态监管机制,把医疗质量、效率、效益有机结合,使医院经营决策更具有科学性、可操作性和客观性,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提高服务质量、降低成本的经营管理机制,控制和降低医疗服务运行成本,提高医院经营效益和运行效率,缩短患者平均住院日。

(三)完善人事和收入分配制度。全面推行聘用制度,基本完成岗位设置管理实施工作,实行公开招聘和竞聘上岗,建立能进能出、能上能下的用人机制。完善人员绩效考核制度,实行岗位绩效工资制度,将医务人员的工资收入与医疗服务的数量、质量、技术难度、成本控制、群众满意度等挂钩。推进同岗同酬,做到多劳多得、优绩优酬,提高临床一线护士和医师工资待遇水平。

(四)完善公立医院投入机制。逐步实现公立医院补偿由服务收费、药品加成收入和财政补助三个渠道向服务收费和财政补助两个渠道转变。合理调整公立医院收入结构,今年县及县以上公立医院药品收入占医药收入比重不超过47%。按照总量控制、结构调整的原则,合理调整体现医务人员技术劳务价值的医疗服务价格,降低大型设备检查收费标准。落实对公立医院基本建设和大型设备购置、重点学科发展、符合国家规定的离退休人员费用和政策性亏损补贴等政府投入政策。对公立医院承担的紧急救治、救灾、援外、支农、支边等公共服务任务按照服务成本给予专项补助。

(五)加强公立医院监管。建立以公益性为核心的公立医院绩效考核评价制度,并将评价结果与院长任免、奖惩和医院财政补助、工作人员平均收入水平等挂钩。加强医疗安全质量监管,完善机构、人员、技术、设备的准入和退出机制。严格执行《医疗机构不良执业行为记分管理暂行办法》,严禁超诊疗范围服务,依法严厉打击非法行医活动和医疗欺诈行为。规范医疗机构医疗广告发布行为。加强医务人员“三基”训练和医德医风教育,认真做好医师定期考核和医务人员医德考评工作,规范医务人员执业行为。加强对公立医院履行功能定位和发展建设、投融资行为的监管,强化预算、收支、资产、成本核算与控制等财务管理的监管。

四、有效控制医疗费用

(一)合理控制医药费用。继续执行年省卫生厅出台的控费措施,全省县及县以上医疗机构医药费用增长幅度控制在规定水平。同时,在全省各级公立医院推行大包装药品拆零配发,降低药品费用。

(二)将基本医疗保障药品目录使用率及自费药品控制率等控制管理目标纳入公立医院目标管理责任制和绩效考核范围。加强对医药费用增长速度较快疾病的诊疗行为监管。制定并执行医保和新农合使用目录外药品的控制标准,定期检查医保和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目录外药品使用比例和次均住院费用情况,每季度通报检查结果。严格控制目录外药品使用比例,今年省、市、县三级医疗机构目录外药品费用比例控制在规定的标准内,促进公立医院优先配备和使用基本药物。广泛使用适宜技术。积极推进医学检查结果互认,分别实行省属同级医院之间和设区市级同级医院之间的检查结果互认。

(三)积极推行临床路径。全省三级医院和30%的二级甲等综合医院开展临床路径管理,其中,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和二级甲等综合医院实行临床路径管理的病种数分别不少于每家医院20个和10个。在7所中医医院开展13个病种中医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

(四)完善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办法。推进一般医用耗材集中招标采购,在保证质量的情况下降低采购成本和采购价格。逐步推开植(介)入类医用耗材集中招标采购。加强医用耗材的价格管理,所有医疗机构都要采取适当方式公示药品、医用耗材价格和医疗服务收费标准。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定期公布各医院高值耗材价格。凡医疗机构新引进、开展的医疗设备、项目、技术、医疗服务设施等,应向卫生、物价等主管部门申请新增收费项目,经批准后方可施行。

(五)探索多种基本医疗保障付费方式改革。积极推行按病种付费,在原有基础上扩大单病种付费的病种种类和试点范围。在不低于50%以上的县(市、区)开展新农合总额预付制、按人头付费试点,实行“总额控制、分批拨付、包干使用、超支不补、定期考核、违规扣减”的制度。结合医保基金预算管理,探索实行总额预付办法,根据定点医院上医保的实际使用量加上合理的增量,测算出总量指标和预付金额,按季度预付。探索由基本医疗保障经办机构与公立医院通过谈判方式确定服务范围、支付方式、支付标准和服务质量要求。将患者住院前与本次住院疾病相关的门诊检查纳入医保结算支付范围,鼓励支持患者做到门诊先检查后住院治疗,提高医疗资源使用效率。

五、积极推行惠民便民措施

(一)普遍开展预约诊疗服务。全省所有三级医院实行网络预约、电话预约、现场预约等多种方式预约诊疗,社区转诊预约的优先诊治。到底,全省所有三级医院社区转诊预约占门诊就诊量的比例达到20%,本地病人复诊预约率达到50%,其中口腔科、产前检查、术后病人复查等复诊预约率达到60%。

(二)优化医院门急诊环境和流程。着力改善全省二级以上医院门急诊设施和条件,按日平均就诊人次需求配备轮椅、平车、候诊椅及饮水设施。开展错峰服务和分时段诊疗,简化就医手续,缩短群众等候时间。完善门诊信息管理平台,公开医疗服务信息,提供导诊、叫号、咨询、报告单打印服务和志愿者医院服务。对诊断明确、病情稳定、需长期服药的慢性病人,可开具2~4周的处方用量,方便慢病患者配药和就医。急诊病人抢救推行“三先三后”,即先救治后检查、先抢救后分科、先抢救后收费。确保急诊抢救“绿色通道”畅通无阻和救治的及时有效。

(三)广泛开展便民门诊服务。在全省公立医疗机构全面实行社保卡就诊“一卡通”。全省二级以上医院普遍开展双休日及节假日门诊,充实门诊力量,延长门诊时间。通过购买服务等措施,鼓励、支持三级医院医务人员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执业活动。

(四)推广优质护理服务。全省三级医院全部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其中,省属三级甲等医院优质护理服务覆盖50%以上的病房,其余设区市三级医院覆盖30%以上的病房,所有省、市属二级医院和30%的县级二级医院开展优质护理服务。

(五)实现基本医疗保障费用直接结算。做好医院信息系统与基本医疗保障信息系统的对接,公立医院对统筹区域内的参保者只收取住院医药费用个人自付部分,其余部分与基本医疗保障经办机构直接结算。明显降低参保病人预交金金额,医疗保障经办机构向医院拨付一定数额的周转金,并按时足额结算医疗保障费用。

(六)扎实开展“平安医院”创建活动。持续推进和完善以“五位一体”长效机制建设为主要载体和重点的创建“平安医院”活动,建立患者投诉处理机制,及时受理、认真解决患者投诉,提高群众满意度。底,全省二级以上公立医院均应达到“平安医院”的要求,全省二级以上公立医院全部参加医疗责任保险,全省各县(市、区)均建立第三方调解机制。

六、加强公立医院服务体系建设

(一)优化公立医院结构布局

1.实施省、市医疗机构设置和省会中心城市医院资源配置规划。在省、市医疗机构设置规划的框架下,制定省、市、县公立医院设置与发展规划,确定全省公立医院的功能、种类、数量、规模和布局。优化配置公立医院资源,采取新建、改扩建、迁建、整合等方式,扩充公立医院资源,重点加强新区、郊区等医疗资源薄弱区域和儿科、重症医学科、感染性疾病科、妇产科、精神卫生、老年医学、康复等薄弱学科服务能力建设。

2.建立全省公立医院建设项目库,全面掌握全省公立医院现有业务用房、基本建设、专用设备等基本情况。对“四个一批”项目(即开工一批、在建一批、竣工一批、储备一批)实行动态管理,为公立医院项目建设提供决策依据。同时,探索对中医院、传染病医院、精神病医院、妇产医院、儿童医院、康复医院、老年护理院分类管理办法,在政府投入政策上予以倾斜。

3.推进公立中医医院改革发展。完善公立中医医院服务体系,促进中医药进社区、进基层、进农村,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支持10所县级中医医院基本设备配置,扶持建设10个省级中医重点专科专病和15个农村特色专科专病项目。继续开展47个省级中医专科专病重点病种诊疗方案的优化工作和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示范单位建设。继续实施中医“治未病”健康工程,开展“十病十方”的研发和推广使用,鼓励有条件的中医医院开展中药制剂的研发和使用。落实政府对公立医院的投入倾斜政策,研究制订有利于公立中医院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的经济政策。

(二)优先建设发展县级医院

1.政府在每个县重点办好一所县级医院。在已实施52所县级医院(含中医院)建设的基础上,再支持11所县级医院标准化建设。对常住人口数超过30万人尚无二级甲等医院的5个县(市)进行重点帮扶。底前,实现我省人口数超过30万人的县(市)均有1所二级甲等综合医院的目标,使常见病、多发病、危急重症和部分疑难复杂疾病的诊治能够在县域内基本解决。

2.深化城市三级医院对口支援县级医院工作。继续实施“千名医师帮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民办实事项目,城市三级医院帮扶县级医院。采取合作、托管、选派院长、团队支援等方式,提高县级医院的管理和服务能力。继续推行城市三级医院向县级医院轮换派驻医生制度,每个县不少于1所医院,每所医院不少于5名医生。建立对口支援绩效考核评估制度,制定对口支援绩效考核办法,开展全省对口支援绩效中期考核评估工作。

(三)推进形成多元化办医格局

1.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贯彻落实《人民政府批转省发展改革委省卫生厅等部门关于进一步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实施意见的通知》7号),认真实施《医疗机构设置规划》,完善设区市《医疗机构设置规划》,把民营医院建设纳入各地卫生资源布局规划,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积极引进台资到我省举办独资医院。对需要调整和新增医疗卫生资源的,在符合准入标准的条件下,应优先考虑由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给非公立医疗机构留出合理空间。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公立医院改制,引导社会资本以多种方式参与包括国有企业所办医院在内的公立医院改制。加强对民营医院的行业监管,引导非公立医疗机构依法规范执业,促进民营医院健康发展。

2.改善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的执业环境。细化并落实鼓励引导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的配套政策和措施,对非公立医疗机构凡执行政府规定的医疗服务和药品价格政策,符合医保定点相关规定,应按程序将其纳入城镇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医疗救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等社会保障的定点服务范围,签订服务协议进行管理,并执行与公立医疗机构相同的报销政策。鼓励采取招标采购等办法,选择符合条件的非公立医疗机构承担公共卫生服务以及政府下达的医疗卫生支农、支边、对口支援等任务。保证支持非公立医疗机构按照批准的执业范围、医院等级、服务人口数量等合理配备大型医用设备。鼓励医务人员在公立和非公立医疗机构间合理流动,促进非公立医疗机构持续健康发展。

3.促进非公立医疗机构按经营性质开展经营活动。非公立医疗机构要执行国家规定的财务会计制度。非营利性医疗机构所得收入除规定的合理支出外,只能用于医疗机构的继续发展。

4.控制公立医院特需服务规模。公立医院提供特需服务的比例不得超过本院医疗服务资源的10%。

七、推进公立医院与基层医疗机构分工协作机制建设

(一)加强指导。各地各有关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卫生厅等部门关于建立公立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分工协作机制实施意见的通知》252号),细化工作方案,加快形成公立医院与基层医疗机构分工协作、双向转诊的机制。各有关部门要在政策、编制、资金上支持公立医院建立分工协作机制。

(二)加强县级医院对乡镇卫生院的支持。探索推进县乡纵向技术合作和建立医疗联合体,由县级医院分工挂钩乡镇卫生院,对乡镇卫生院的医疗服务、医疗管理进行指导和支持,提高乡镇卫生院服务能力。

(三)在城市三级公立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之间建立长期稳定的分工协作机制。采取签订长期合作协议等多种形式,综合运用医保支付、医药服务价格调整、财政投入等政策,开展以门诊预约诊疗、双向转诊和人员培训为重点的分工协作,提高基层医疗机构的医疗服务量,逐步形成基层首诊、分级诊疗、双向转诊的格局。今年内各设区市城区、有条件的县(市、区)全面建立起公立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包干负责、分工协作、双向转诊制度。

(四)积极推进城市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家庭三级康复体系建设。省属医院应与对口协作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三级康复试点工作,各设区市也要开展2~3个三级康复体系建设试点。

(五)探索建立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与公立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治疗和管理的分工协作机制。建立慢性病人健康档案和全省慢性病信息数据库,推广慢性病医院—社区一体化防治管理模式。通过预约门诊就诊、电话追踪和家庭访视等方式,对病人实施用药指导、行为干预和生活功能康复训练等社区随访管理,医防结合,进一步提高我省慢病防治工作水平。

(六)开展巡回医疗服务。制定全省三级医院巡回医疗工作方案,全省三级医院均要组建医疗小分队,定期到边远县、乡开展巡回医疗服务。

八、加强人才培养和临床重点学科建设

(二)合理确定公立医院人员编制。根据医院的功能定位、工作量和现有编制使用等因素,合理确定医务人员编制,研究解决护士不足和支援农村、基层人员编制问题。

(三)全面实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招收800名医学专业本科及以上学历毕业生进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完善培训模式和政策措施,加大培训基地的监管力度,提高全省培训基地管理水平和师资带教能力。统一临床能力考核模式及标准,确保培训质量。加强政策指导,支持医院以提高临床实践技能为核心开展医务人员岗位培训,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力争引进、培养若干学术领军人物和高水平学科带头人。

(四)加强县级医院骨干人才培养。以基本科室建设为切入点,通过实施“县级医院骨干人才培养项目”,采取“导师制”的一对一培养模式,为县级医院培养100名骨干医师和专业技术人才,提高县级医院医疗质量和服务能力。健全继续教育制度,鼓励县级医院卫生专业技术人员通过多种形式提高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完善县级卫生人才职称评价标准,突出临床技能考核,淡化论文和外语要求。

(五)加快临床重点学科建设。建设儿科、感染性疾病科、重症医学科等3个临床急需发展学科,并与卫生部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相衔接。

(六)加快卫生人才培养。卫生、教育部门和高等医学院校要根据我省“十二五”期间医院床位扩张对卫生人才的需求,改善办学条件,提升培养能力,扩大医学类专业招生规模,多种形式培养卫生人才。

九、推进医院信息化建设

(一)加快推进医院信息化建设。建立与区域卫生信息系统衔接的、以电子病历建设和医院管理为重点的医院信息化网络。规范社保卡就诊“一卡通”流程,拓展医院信息系统各项业务功能,支持医院和医务人员以病人为中心提供协调、连贯、便捷的服务,重点推进预约挂号、双向转诊和医学影像信息系统建设。同时,为公立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立上下联动的分工协作机制、建立高效医疗服务监管制度提供技术支持。

(二)健全远程医疗会诊系统。进一步健全完善现有远程会诊系统,充分发挥优质医疗资源的辐射作用,推动县级医院与城市三级医院开展远程医学活动,实现远程会诊、远程诊断、远程检查、远程教育和信息共享。建立远程病理会诊系统。

十、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公立医院改革的重要性、复杂性和紧迫性,增强政治责任感,把这项改革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周密部署。各级政府主要负责同志要亲自抓,制定工作计划,分解目标任务,层层落实责任,加强督促检查。省卫生厅、省医改办是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的牵头单位,要加强对全省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工作的统筹协调、组织实施和检查指导。省卫生厅要整合内部力量,设立专门的临时性公立医院改革工作机构。省委编办、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省公务员局、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物价局等部门要按职责分工密切配合,加强对各地工作的指导和督促检查。

(二)强化支持保障。各级政府要加大投入,认真落实公立医院财政补助政策,积极支持建立公立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分工协作机制,公立医院体制机制综合改革,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医院信息化建设和临床重点专科建设。要加强财政资金使用的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各有关部门要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密切跟踪工作进展,积极制定合理解决公立医院人员编制、合理调整医疗服务价格,落实建立分工协作机制和推进形成多元化办医格局等有关配套政策,为公立医院改革提供政策保障。

(三)积极宣传引导。加强对医务人员的宣传动员工作,发动广大医务人员积极参与改革,发挥改革主力军作用。要广泛宣传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的政策措施和取得的成效,加强政策解读,使全社会理解、配合和支持改革,为公立医院改革试点营造良好环境。

各级政府、省有关部门要根据工作安排,制定具体的工作计划,明确目标任务、完成时间,落实责任,确保公立医院改革各项任务按计划如期完成。省卫生厅、省医改办将会同有关部门对省属和各地公立医院改革工作开展情况进行督促检查,及时通报进展情况。

医院内部运行机制改革方案 篇6

为认真贯彻落实上级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工作部署,积极稳妥的推进我医院运行机制改革步伐,更好地保障医疗服务质量,提高医疗服务效率,让群众尽快享受到改革带来的实惠,按照上级的具体要求,结合我院实际,现制定我院2011年医院内部运行机制改革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中央、省、市和县关于公立医院改革的部署要求,争取在让人民群众得实惠得方便、缓解看病难看病贵和让医务人员受鼓舞三个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积极推进各项改革措施,逐步建立比较科学规范、充满生机活力的内部运行机制。

二、主要内容

㈠全面推进十项改革措施

1、预约诊疗服务。医院制定预约诊疗工作制度、管理规范,拓宽预约诊疗服务途径,规范医务人员出诊和号源分配管理,做好服务流程衔接,实现错峰诊疗、分时段诊疗和无节假日服务。(李在朝副院长、门诊办、医务科)

2、医院志愿者服务。医院全面贯彻落实《山东省医院志愿者服务活动方案》,完善组织构架和工作机制,制定规章制度和培训体系,开展以医院为平台的志愿者服务。积极宣传,逐步发展壮大志愿者服务队伍。(杨承居副书记、医务科、护理部、政工科)

3、优质护理服务。积极全面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创建活动,使优质护理服务覆盖20%以上的病房。加大临床一线护士配置,逐步做到医院普通病房 的床护比达到1:0.6。加强绩效考核和后勤支持系统建设,落实合同制护士同工同酬。完善并落实专业护理人员编制、医疗服务价格和内部收入分配等支持政策。(吴卫华副院长、护理部)

4、出院病人随访。医院制定管理制度,开展出院患者或其家属随访工作,收集出院患者医疗技术、服务态度、治疗效果、康复指导、医德医风等方面的评价意见和改进建议。出院患者或其家属随访率不得低于70%。建立患者投诉处理机制,及时受理、认真解决患者投诉,提高群众满意度。(黄福利副院长、医务科、质控办、护理部)

5、远程医疗会诊。依托省远程会诊中心建设与医院的影像远程医学会诊平台及医学图像传输系统,完成医院与城市三级医院的远程会诊系统建设,加快PACS建设。(黄福利副院长、医务科、财务科)

6、院务公开。医院落实《卫生部关于全面推行医院院务公开的指导意见》和《医疗机构院务公开监督考核办法(试行)》,建立院务公开工作的领导体制、协调机制和办事机构,制定落实院务公开工作目标、计划和措施,积极开展院务公开工作,不断创新向社会、服务对象、内部职工公开的内容和方式。(杨承居副书记、政工科、院办)

7、新农合病人优惠治疗。医院结合疗资源和技术优势情况,制定优惠措施,对新农合病人在大型检查如超声、CT、磁共振方面给予一定幅度减免。(李在朝副院长、新农合办公室)

8、临床路径管理。医院开展临床路径试点工作,到2011年底医院开展病种数分别不少于5个。在医院探索开展8个单病种质量控制工作,组织应用单病种质量控制指标体系和DRGS方法加强单病种质量管理。(黄福利副院长、医务科)

9、规范医疗服务。医院按照医疗质量万里行活动、大型医院巡查活动和基层医疗机构规范服务行动的要求,制定规范服务行动方案,针对影响安全和质量的重点环节和重点部位进行自查整改,符合医院等级评价标准要求。(黄福利副院长、医务科、护理部)

10、绩效考核。医院开展人事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完善人员绩效考核制度,实行岗位绩效工资,充分调动医务人员的积极性。要按照按劳分配和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原则,建立重实绩、重贡献,向优秀人才和关键岗位倾斜,自主灵活的工资分配激励机制。要从根本上切断科室收入与奖金分配的关系,更加关注综合目标,关注医疗服务质量、技术难度、成本控制、群众满意度,避免单纯的经济取向,提高临床一线护士和医师工资待遇水平。启动院前急救医疗机构绩效考核工作。(杨承居副书记、核算办、政工科、财科)

㈡实施控制费用措施

11、实施惠民医疗行动。开展形式多样的惠民医疗行动项目。(杨承居副书记、李在朝副院长、新农合、医务科)

12、推进双降、双控、双规范“三双行动”。医院实施“三双行动”,监管控制医药费用。选择神经外科、骨科、心内科等科室,心血管介入、关节植入等费用高昂的植(介)入手术和肿瘤性疾病为重点,开展高额医疗费用专项治理行动。加强医院财务管理,实施成本核算与控制。(杨承居副书记、医务科、财务科)

㈢加强医疗安全质量监管

13、扎实推进抗菌药物管理联合整治工作。开展重大疾病规范化诊疗工程。重点做好心血管介入、血液透析、妇科内镜等特殊、敏感技术的日常管理。规范医疗器械临床使用安全管理。开展医疗安全质量控制评价,保障医疗安全质量。(李在朝副院长、医务科、药剂科)㈣ 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

14、营造良好的医疗执业环境。深入开展“平安医院”创建活动。大力发展医疗责任保险和医疗意外保险,加强医患沟通。加强正面宣传引导,在全社会形成尊重医学科学、尊重医务人员的社会氛围。(黄福利副院长、屈衍宽副院长、医务科、保卫科)

15、完善医师考核和职称评定。以专业技术能力、工作业绩和医德医风为主要评价标准,开展执业医师定期考核。突出临床技能考核,淡化论文和外语。重视医务人员人文素质培养和职业素质教育,大力弘扬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杨承居副书记、政工科)

三、工作要求

提高思想认识,加强组织领导。推进医院内部运行机制改革是落实医改工作的重要内容,是践行公立医院公益性质的必然要求,也是改善医院服务质量、增进医患和谐、惠及广大患者的有力措施。要充分认识公立医院内部运行机制改革的重要性、复杂性和紧迫性,增强政治责任感,把这项改革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周密部署。制定工作计划,分解目标任务,层层落实责任,加强督促检查。我院成立了医院改革推进领导小组承担该项任务的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工作。

附件:郓城县人民医院内部运行机制改革领导小组

二0一一年五月二十三日 附件:

郓城县人民医院

组 长:刘腾川副组长:黄福利成 员:杨玉增

内部运行机制改革推进领导小组名单

杨承居 李在朝 吴卫华 屈衍宽

张凤莲 石宪华 王振华 刘芹兴 朱 明

高 静 魏桂金 魏 芳 甘志勇 王坤荣 王庆湛 申景岩 马朝晖 侯全周

公立医院内部运行机制改革试点工作调研报告 篇7

工作的指导意见

陕政办发 〔2010〕120号

各设区市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工作部门、各直属机构:

为进一步深化县级公立医院(含县医院、县中医院、县妇幼保健院)改革,促进县级公立医院健康持续发展,有效提高管理水平和医疗服务能力,更好地为人民群众提供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国务院《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年)》和卫生部等五部委联合下发的《关于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精神,结合我省实际,经省政府同意,提出如下指导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建立与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为目标,坚持政府主导和公立医院公益性质,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要求,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县域医疗卫生资源,明确县级医院功能定位,改革公立医院补偿机制和运行体制,完善医疗服务体系,健全行业监管机制,努力提高县级医疗机构的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切实解决广大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二、试点范围

为稳步推进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各设区市选择1-2个县(市、区)作为试点。由县级政府申报,市级公立医院改革试点领导小组审核确定,省医改领导小组办公室备案。

三、主要任务

(一)统筹规划县域医疗资源。

在摸清行政区域内现有医疗资源总量和配置情况的基础上,依据“盘活存量、控制增量、优化结构、动态管理”的原则,结合本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统筹城乡医疗资源布局,针对行政区域群众主要健康问题,制定区域卫生规划和医疗机构设置规划,区域卫生规划要纳入本地“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明确公立医院所占份额,同时给非公立医院留出充分发展空间。县级人民政府负责举办一所综合医院、一所中医院、一所妇幼保健院,并明确其相应的规模、人员编制和功能定位,原则上不再新办公立医院。在坚持政府主导的前提下,积极鼓励、支持和引导社会资本发展医疗卫

生事业,逐步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方式多样化的办医体制,充分满足人民群众不同层次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

(二)明确县级医院的功能定位。

县级公立医院主要承担县域居民基本医疗服务、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危急重症病人救治、重大疑难疾病的初诊、处置和转诊、适宜医疗技术的推广应用、自然灾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以及乡镇卫生院及基层卫生人员教学培训和技术指导等工作。县级医疗机构作为县域医疗服务中心和连接城市优质医疗资源与农村基本医疗体系的重要枢纽,既要积极联系城市大医院,开展医疗业务对口帮扶、危重病例远程会诊等多种形式的合作,促进城市优质医疗资源向农村转移,又要按照“县镇医疗卫生管理一体化”的要求,大力支持和带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发展,引导一般诊疗下沉到基层,逐步实现分级医疗和双向转诊。

(三)落实政府保障责任。

1.政府负责县级公立医院基本建设和大型设备购置、重点学科发展、符合国家规定的离退休人员费用和政策性亏损补贴等。

2.对县级公立医院承担的公共卫生任务给予专项补助,按服务成本保障政府指定的紧急救治、救灾、援外、支农、支边和支援社区等公共服务经费;无主病人救治费用经审核后按实际发生额补助。

3.政府负担在岗医务人员基本工资的比例不低于70%,县中医院、妇幼保健院实行全额预算管理。养老、医疗、住房等社会保障缴费,应由单位缴纳部分由同级财政予以补助。有条件的县区可实行县级公立医院收支两条线管理。

(四)改革公立医院运行机制。

1.科学确定机构编制。依据《综合医院建设标准(2008)》,结合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情况、人口构成和县级公立医院服务能力,合理确定编制基数,并为县级医院增加一定比例高、中级技术人员职位数,逐步建立一支稳定的、与医院发展规模及医疗服务需求相适应的卫生技术人员队伍。

2.探索建立县级医院法人治理结构。明确政府办医主体,在卫生行政部门指导下,探索建立以理事会等为核心的多种形式的县级公立医院法人治理结构,实行理事会监督下的院长负责制。理事会可由相关部门代表、法律届人士及医务人员代表等组成,参与医院重大决策制定、院长提名推荐、经营管理评价。医院重大决策、重要干部任免、重大项目投资、大额资金使用等事项由医院领导班子集体讨论,院长承担管理责任,接受理事会和职工代表大会的监督,并按规定报告和履行报批程序。落实县级公立医院独立法人地位,强化具体经营管理职能和责任,形成决策、执行、监督相互制衡的权力运行机制,增强县级公立医院的生机活力。

3.探索公立医院院长聘用制。公立医院院长按干部管理权限选拔聘用,实行任期制,进行任期目标管理。组织部门探索建立公立医院院长公开聘用、任期期限、任职资格、任期考核等方面的管理制度和激励约束机制,推进院长职业化、专业化建设。落实院长管理自主权。副院长、职能部门、内设机构负责人由院长在核定的岗位限额内提名,报理事会审核,按干部管理权限报批。医院内部按有关政策规定可自主用人;按照岗位设置规定,合理设置高、中、初级专业技术岗位。

4.深化公立医院人事制度改革。健全以人员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为主要内容的人事管理制度。坚持按需设岗、竞聘上岗、按岗聘用、合同管理,打破行政职务、专业技术职务终身制,实行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

5.完善公立医院分配激励机制和绩效考核制度。探索以服务质量、岗位工作量和群众满意度为主的综合绩效考核和岗位绩效工资制度。对长期在县级医院工作的卫生技术人员,在职称晋升和津贴补贴方面给与适当倾斜,调动医务人员的积极性。

6.健全医院财务会计管理制度。严格预算管理和收支管理,加强成本核算与控制。积极推进医院财务制度和会计制度改革,严格财务集中统一管理,加强资产管理,建立健全内部控制机制,实施内部和外部审计制度。在大型公立医院探索实行总会计师制度。

(五)完善医院管理和支持协作机制。

建立县级公立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分工协作机制,实行分级医疗、双向转诊,探索推行县镇一体化医疗卫生管理模式,着力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能力和水平。

鼓励不同规模的公立医院之间积极探索以资本、技术、管理为纽带,组建医院管理集团、上级医院整体托管、城市医院团队帮扶、城乡对口支援等多种模式,促进医疗资源合理配置。逐步实现急、慢性病分治,常见病和疑难危重病分治,为农村患者提供优质、可及的医疗服务,提高医疗资源的利用效率,缓解群众“看病难”问题。

(六)着力解决“看病贵”问题。

1.采取有力措施,引导医务人员坚持合理检查、合理治疗、合理用药;积极创造条件,推进同级医院检查结果互认,有效减少重复检查,减轻广大患者的经济负担。

2.进一步完善按病种付费制度,逐步实施临床路径管理,规范诊疗流程,实现医疗服务行为规范化管理。加强医院内部成本控制,通过增加财政补助、改革支付制度、加强内部管理等措施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上涨。

3.积极推行基本药物制度,严格执行药品“三统一”政策,进一步强化药品的招

标、采购、配送、使用等重点环节的管理,确保药品供应满足临床需求,保障用药安全。

(七)建立和完善县级公立医院监管机制。

实行全行业监管。加强卫生行政(含中医药管理)部门医疗服务监管职能,建立健全医疗服务监管机制。所有医疗卫生机构不论所有制、投资主体、隶属关系和经营性质,均由卫生行政(含中医药管理)部门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准入、统一监管。完善机构、人员、技术、设备的准入和退出机制。

加强公立医院医疗服务安全质量监管。建立完善医疗质量安全控制评价体系和各级各专业医疗质量控制评价组织,政府应保证医疗质量控制评价组织开展工作的必要经费,医疗质量安全评价结果要作为医院管理评价的重要指标。

加强公立医院运行监管。卫生行政部门要加强对公立医院功能定位和发展规划的监管;健全公立医院财务审计和医院院长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建立公立医院综合评价考核指标体系,每年对医院运行情况进行科学的量化考核。

(八)加大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

进一步加大政策优惠力度,采取有效措施,鼓励和引导学科带头人,高、中级技术人才,高等医学院校毕业生到县级医院就业,优化基层医务人员队伍。到2012年,县级公立医院本科以上专业技术人员应达到30%以上。

加强县级医院业务骨干培训,完善以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为重点的培训制度,制定人才培养计划,每年选拔一定数量的骨干力量,到城市三级医院学习进修,不断提升医务人员专业素质和临床诊疗能力。有条件的地方可利用3至5年时间,对县级医院医务人员进行轮训,政府应给予相应的政策和资金支持。

完善城乡对口支援制度,严格执行“城市医生在晋升主治医师或副主任医师职称前到农村累计服务1年”的规定。结合“万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落实大医院的技术力量长期对口支援县级医院的制度,使一批高素质的医疗卫生人才可以“下得去”基层,并带动一批县级医院医务人员提高业务素质。

(九)加强信息化建设。

加快以医院管理和电子病历为重点的县级公立医院信息管理系统,充分利用现有资源逐步建立医院之间、上级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之间、医院和公共卫生机构及医保经办机构之间的互联互通机制,构建便捷、高效的医院信息平台。利用信息化手段,加强对县级医院医疗质量控制、药物合理使用、医疗费用控制等方面的监管,促进县级医院加强管理,改进服务,提高水平。

积极推进县级医院与城市三级医院远程诊断系统建设,逐步开展远程病理诊断和远程疑难重症会诊等服务项目,实现城市优质资源与县级医院的互补和相互支持,充分发挥优质医疗资源的辐射作用。探索建立以居民健康档案为基础的县域医疗卫生服务信息网络,有条件的地区可试行患者诊疗信息“一卡通”和县、乡远程会诊,逐步实现县域居民健康档案信息资料的有效利用。

四、实施步骤

2010年12月10日前,各设区市成立公立医院综合改革领导机构,确定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县,制定工作方案。试点县(市、区)成立组织机构,制定实施方案,并进行部署安排。

2010年12月至2011年2月,拟定报批区域卫生规划,制定相关配套政策(包括财政投入、医疗服务、药事服务价格调整,医院管理、院长任用、人事分配制度等)。

2011年3月至5月,落实各项改革措施,全面开展试点工作。

2011年6月至年底,进行试点工作评估,总结经验,全省推广。

五、组织领导

县级公立医院改革试点任务重、难度大,要充分认识其复杂性和艰巨性,坚持先易后难、突出重点、稳步推进的原则,扎实做好各项工作。试点工作由省医改领导小组统一领导,省卫生厅具体指导,设区市、试点县(市、区)政府负责实施,卫生、发展改革、财政、编制、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物价等部门根据各自职能,各负其责。市、县政府应建立组织领导机构,在充分调研、多方论证、广泛征求意见基础上,制定本地实施方案。实施方案应努力细化、实化,突出重点方面和关键环节,深入探索,大胆尝试,力求有所突破,取得实效。实施方案由设区市政府审定后实施,报省医改办和省卫生厅备案。试点工作中出现的重大问题,应及时向省政府报告。

上一篇:法制宣传日的活动方案下一篇:高三英语复习学习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