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体制改革试点

2024-09-20

司法体制改革试点(共9篇)

司法体制改革试点 篇1

广东司法体制改革试点方案已于11月中旬获得中央政法委批复同意。昨日下午召开的广东省司法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动员部署会透露,我省司法体制改革试点工作正式启动,深圳、佛山、汕头、茂名成为首批试点市。

南都讯 记者涂峰 通讯员 粤政宣 广东司法体制改革试点方案已于11月中旬获得中央政法委批复同意。昨日下午召开的广东省司法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动员部署会透露,我省司法体制改革试点工作正式启动,深圳、佛山、汕头、茂名成为首批试点市。

省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马兴瑞主持会议并发表讲话。马兴瑞指出,开展司法体制改革试点工作是中央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重大部署,广东一定要大胆探索、积极实践,为推进法治广东建设创造有利条件,为全国司法体制改革探索新路,积累经验。改革的主要任务,是要从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健全司法权力运行机制、完善人权司法保障制度等3个方向,着力解决影响司法公正、制约司法能力的深层次问题。重点抓好完善司法责任制、完善司法人员分类管理制度、健全司法人员职业保障制度、推动省以下地方法院检察院人财物统一管理等中央部署的四项司法体制改革试点任务。

据悉,广东获批的试点方案包括总方案《广东省司法体制改革试点方案》和6个子方案(以下统一简称《方案》)。

在4个试点市中,深圳市中级法院、市检察院和全市所有基层法院、检察院作为试点单位;佛山、汕头、茂名3市的中级法院、市检察院,以及南海区、顺德区、龙湖区、澄海区,茂南区、高州市等基层法院、检察院开展试点工作。明年再根据中央的部署和步骤安排,将司法改革试点工作逐步向其他市分批铺开。

省委政法委负责人透露,在开展试点期间,广东将在省级层面成立专项督导组,加强对试点单位的分类指导和督促检查,及时研究解决遇到的问题,确保试点工作沿着正确的方向推进。

深化司法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之一。按照中央关于重大改革事项先行试点的要求,中央政法委经商中央有关部门和有关地方党委,并报经中央领导同意,选择上海、广东等7个省市先行试点这4项改革任务。广东在司法体制改革领域较早迈开探索的步伐。深圳率先试点的审判长负责制在全国就颇具影响力,得到了最高人民法院的充分认可。广州知识产权法院法官遴选委员会的成立同样开了全国先河,这是根据最新的中央司改精神国内成立的首个法官遴选委员会。

“1+6方案”

司法体制改革试点 篇2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探索设立跨行政区划的人民法院。2014年12月中组部批准设立最高人民法院在深圳、沈阳的两个巡回法庭试点,负责审理跨行政区域重大行政和民商事案件。基于此,在巡回法庭由理念走向实践之际,探索设立跨区域环保法庭也具有了现实可行性。

一、跨区域环境问题的现状与困境

环境本身具有的整体性、开放性、空间外延性等特点,决定了环境保护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传统的行政区域内的环境问题尚未解决稳妥,跨界污染又让脆弱的生态系统雪上加霜。弄清跨域环境问题源头,才是解决问题的出路所在。

(一)跨界环境污染事件频发引人深思

伴随生态危机的加剧,跨区域环境污染问题也日益凸显。2005年松花江重大跨界水污染事故,2011年和2013年发生广西贺江污染广东用水的纠纷,类似跨界环境污染频频发生,使得跨区域环境治理备受关注。跨界污染不仅威胁着生态平衡,对人们生活甚至健康构成威胁,在某种程度上更是引发上下游之间的矛盾。跨界污染事件屡屡上演,不论是穹顶之下的“十面霾伏”还是家中“抗生素泛滥”的自来水,究其原因也是环境本身的流动性和开放性所致。而要应对此类风险,除了积极预防,事后救济补偿也是尤为重要。

(二)行政手段解决跨区域环境问题重重

对于跨区域环境问题,国外的研究和实践成果较为突出,但大多数集中在政府治理层面。国内对于跨域治理问题,主要还是依赖行政手段,实行的是传统点源环境治理,即以单个的企业或项目作为环境治理对象的环境治理理念或方式。[2]相比于国外区域间的合作机制,国内在政府间合作机制尚有很多空白,相关的生态补偿机制也存在较大的缺陷。尤其对于流域跨界污染问题,流域管理机构缺乏足够的权威与权力对上游政府进行惩罚。而下游政府职能通过协调的方式要求上游政府降低污染水平,但协调往往以失败告终。单纯依赖行政手段的传统环境治理方式往往带来政府失灵、行政成本过高等诸多诟病,而司法解决环境问题单纯纳入普通法院管辖,甚至行政区划内的环保法庭都有较大的局限性。

二、跨区域环境司法联动机制的价值分析

如前所述,单纯依靠政府来治理跨区域环境问题困难重重,借助司法手段,尤其建立跨区域的巡回法庭不失为良好的构想。

(一)巡回法庭,实现司法独立之保证

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线,司法公正对于社会公正具有重要引领作用,而推动司法独立被认为是实现依法治国战略的关键。长期以来,司法机关内部不论是财政上还是人事任免上,都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行政机关或行政相关部门。现实中,在司法尚未完全摆脱地方政府的影响之下,尤其对于跨区域环境问题,涉及到行政区划之间的责任分担,地区法院很难摆脱做到司法独立。而依托于最高法院下的巡回法庭,则完全不受地域、级别的限制,不以特定管辖区域作为审理案件的范围,而是代表最高法院巡回到全国各地,流动性较强。通过直接受理原来由各省高院审理的二审案件,直接摆脱与地方政府的利益纠葛,可以更好地解决跨省区案件,同时更能保证司法独立。而司法独立,才能真正摆脱地方主义,切实公平公正地解决跨界环境问题。

(二)巡回法庭,完善环境治理体系之必然

随着经济的发展,区域间的交流不断加深,新兴的环境纠纷层出不穷。传统的单一地域内的环境案件,可以在当地环境部门或司法部门得到解决。而对于跨区域环境纠纷案件,则难以依赖传统的方式。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创新社会治理方式,推动治理体系现代化。基于此,对于跨域环境污染事件和纠纷案件,在跨区域间政府合作机制尚未建立完善之际,通过司法联动机制,依托巡回法庭的构建,也是完善环境治理体系的必然要求。

(三)巡回法庭,跨界环境纠纷处理之良策

审判难,环境案件的审判更难,这在我国环境保护与司法实务届已成为共识。而对于跨区域环境问题,更是比普通环境案件复杂繁琐。正如最高人民法院环境资源审判庭庭长郑学林所说,“由于生态系统是不可分割的,水、空气等环境因素具有流动性,而目前环境监管、资源利用是以行政区划为界限,行政权力配置与生态系统相割裂的冲突,导致跨行政区划污染问题不易得到有效解决”。[3]这也就不难理解,一些地方环境资源庭“零公益诉讼”的尴尬境地。而借助巡回法庭机制,精选环境审判人员,同时引入环境专业人员,科学、专业、集中处理跨区域环境问题,充分发挥司法专业化,不失为跨界环境问题解决之良策。

(四)巡回法庭,去除地方化的有效手段

在司法实践中,一些当事人,特别是跨行政区划案件的当事人,在案件诉讼中非常重视管辖问题。在案件审理中,跨界环境问题往往受到地方保护等因素的影响。在一方当事人所在法院第审理案件,即使法院公正裁决,外地当事人也会怀疑案件的公正性。正如国家法官学院教授张泗汉所言,目前地方党委、政府的领导干扰办案或者插手案件的司法地方化问题仍然存在。而实践中,一些跨市区、省区案件的审理和执行中,地方保护主义干涉法院审判时有发生。而巡回法庭,超越行政区划的局限性,真正做到以裁判者自居,保证审判公平和司法公正。

三、巡回法庭试点下的跨区域环保诉讼机制探索

依托于巡回法庭之下的跨区域环境治理问题,可以借最高院巡回法庭试点的东风,实现环境司法联动机制的探索。而根据目前最高人民法院的巡回法庭试点看,将其运行模式照搬到环保巡回法庭显然会照成水土不服。因此,在现有的巡回法庭运作机制上不断完善,才能真正实现跨区域环境司法联动,进而完善环境司法体系。

(一)环境资源巡回法庭的定位

巡回法庭是最高人民法院派出的常设审判机构,不是一个独立的法院,巡回法庭的审级就是最高人民法院审级。环境资源巡回法庭①,相比于最高人民法院的受案范围②,环境资源巡回法庭显然要狭窄的多。一方面,环境资源巡回法庭应将跨区域环境案件作为主要或者是唯一的案源。考虑到跨区域环境纠纷的特殊性,尤其是案件的复杂性,将其纳入高级人民法院同一审级。而在司法管辖范围,对于跨区域环境纠纷涉及到管辖权异议问题,一般都要报请共同上级人民法院指定管辖。如此,在行政区划内法院仍不能解决时,只能报请最高人民法院来指定管辖。为了避免管辖问题的模糊状态,设立环境资源巡回法庭时有必要的。

另一方面,环境资源巡回法庭,要严格与地方环境资源审判庭相区别,同时在审判业务上也要界限明晰。环境资源巡回法庭,最为跨区域环境司法体系的主力军,不应该也没有必要与地方分担案源。对于基层法院来说,应该更考虑当事人的诉讼便利以及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来审理案件。环境资源法庭最多可以提供些指导,而不宜直接插手审理。

(二)环境资源巡回法庭的区域设置

根据现有的两个最高人民法院巡回法庭试点,分别在广东省的深圳市,相应的巡回区为广东、广西、海南三个省区,以及辽宁省的沈阳市,相应的巡回区为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而对于跨区域环境案件来说,单纯考虑行政区划是远远不够的。环境资源,尤其是大气、水、土壤资源因素对环境问题的解决至关重要。因此,建议在综合考察环境资源的分布特征、区域地理特征、山脉、河流的分布等因素,分区分片管理。于此,对于跨流域案件等,可以更好地管辖,同时对于区域环境治理也是极为有利的。

(三)环境资源巡回法庭的人员设置

对于审判人员的选拔,应以办案能力和审判经验为标准,优先选用办案能力突出和审判经验丰富的审判人员。为保证司法独立,可以借鉴巡回法庭试点经验,采用电脑随机分案。如此不仅可以防止地方政府的干涉,还可以避免庭领导干预。同时考虑到环境资源案件尤其是跨界纠纷案件数量相比普通民刑事案件较少,巡回法庭的人员是流动的。不设定固定的合议庭,不设固定的审判长,法官人人平等,皆可担任审判长。而每名主审法官都配备相对固定的法官助理和书记员,于此,法官本人集中精力行使判断权和裁决权,同时能最大程度地节约司法资源和人力资源。当然在审判方面,重大负责案件可以由巡回法官共同协商、投票决议,相应的巡回法官人员数量也要根据案情复杂程度予以安排。

(四)审判权运行机制的去行政化

在司法改革背景下,环境资源巡回法庭的建设则应迎合时代精神,坚持司法独立,并逐渐实现审判权运行机制的去行政化在巡回法庭设置中,取消管理层级,真正实现主审法官、法官助理(人民陪审员)和书记员的单一审判队伍。这种扁平化的管理模式,能在较大程度上去行政化,从体制机构上取消繁琐的审批程序,真正保证“让审判者裁判,由裁判者负责”。

(五)继续完善领导干部干预司法预防机制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加强对司法活动的监督,完善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的制度,建立领导干部干预司法活动、插手具体案件处理的记录、通报和责任追究制度。尤其对于跨区域环境案件,往往地方政府干预严重。依靠行政治理手段弊端重重,如相邻行政区协调机制的不完善,导致处理跨界纠纷效率低下。而借助司法,则可以依赖公平公正原则,居中裁判。因此,对于案件中的行政干预司法的情况应严加预防和管制。通过案件记录、通报和责任追究等制度,真正实现司法独立,实现案件公平公正审理。

参考文献

[1]杨妍,孙涛.跨区域环境治理与地方政府合作机制研究[J].中国行政管理,2009(1).

[2]曹树青.论区域环境治理及其体制构建[J].区域经济与产业经济,2014(6).

上海司法改革试点率先“破冰” 篇3

司法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地方改革“破冰”意义深远。6月6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司法体制改革试点若干问题的框架意见》《上海司法改革试点工作方案》(以下简称“上海方案”)。

法官如何选用?

85%人力布局一线,选任和薪酬体系有别于公务员

司法人员管理制度探索,被视为深化司法体制改革的基础性工作,亦被视为司法“去行政化”的重要一步。“上海方案”从司法人员分类管理破题,通过划分人员类别,核定法官、检察官员额;实行法官、检察官单独职务序列管理。上海计划用3~5年时间,完善司法人员分类管理制度,建立以法官、检察官为核心的人员分类管理体系。

“这是上海司法改革试点工作的亮点,也是最难点。”上海市委常委、市委政法委书记姜平说。

“上海方案”推行分类管理改革,将司法机关工作人员分成法官、检察官及司法辅助人员、行政管理人员三大类,突出法官、检察官在司法工作中的主体地位,用专业化、职业化稳定和提升法官、检察官队伍。法官、检察官及司法辅助人员、行政管理人员在司法队伍中所占比例分别为33%、52%、15%,85%司法人力资源将直接投入办案工作。

“长期以来,对司法人员实行与普通公务员基本相同的管理模式,不能充分体现司法职业特点,不利于把优秀人才留在司法一线。”姜平说,“改革后,无论是法官、检察官助理,还是初级法官、检察官,都有单独职务序列和晋升通道。科学的人员分类,让法官、检察官职业前景可期,更安心于一线工作。”

与之相应的是,法官、检察官的选拔、考核、薪酬制度改革。根据“上海方案”,将在市级层面组建由各部门和专家组成的法官、检察官遴选、惩戒委员会,负责法官、检察官的选任、监督。

改革后,法官、检察官主要从法官助理、检察官助理中择优选任。也可通过考试,从优秀律师和法律学者等专业法律人才中公开选拔或调任。法官、检察官将建立一套有别于公务员的薪酬制度,凡是享受法官、检察官待遇的,均要求在司法一线办案。

“上海方案”还明确,法官、检察官可有条件延迟领取养老金。符合条件的基层女法官、女检察官可延迟5年至60周岁领取养老金;符合条件的一级高级法官、检察官可延迟3年至63周岁领取养老金。上海已在去年试验该项改革。

独立审判空间多大?

完善司法责任制,权力清单力推司法“去行政化”

完善司法责任制,是这一轮司法改革的焦点。“上海方案”从推行主审法官、主任检察官办案责任制入手,科学划分内部办案权限,凸显主审法官、主任检察官在办案中的主体地位,“让审理者裁判、由裁判者负责”,形成权责明晰、权责统一、管理有序的司法权力运行机制。

“上海方案”明确,主审法官是指独任审判和主持合议庭的法官。在独任审判案件中,主审法官依法对案件审理全程、全权负责;在合议庭审理案件中,主审法官承担除应当由合议庭其他成员共同担责部分之外的所有责任。

主任检察官作为办案组织的负责人,在检察长依法授权内对做出的案件处理决定承担办案责任。而且,法检机关的各级领导,都应当担任主审法官、主任检察官,亲自参加办案。

与此同时,上海将改革审判委员会制度。今后,审判委员会将减少对个案指导,增强总结审判经验、讨论决定审判工作重大问题、实施类案指导等方面的职能。

值得关注的是,“上海方案”提出探索建立法院、检察院办案人员权力清单制度。明确应当由主审法官、主任检察官行使的司法权力,以及各项权力行使的相应责任;建立执法档案,确保对办案质量终身负责,严格执行错案责任追究。

改革审判委员会制度、建立司法权力清单,是“上海方案”的一个亮点,也是上海探索司法改革“去行政化”的关键点。这两项制度旨在推行主审法官、主任检察官办案责任制,既保障依法独立办案空间,又加强对司法权力的制约监督。

“去地方化”探索亦在制度层面有所突破。通过组建法官、检察官遴选、惩戒委员会这一制度安排,以及各区县法院、检察院作为市级预算单位,纳入市级财政统一管理的制度设计,上海探索建立省以下法院、检察院人财物统一管理。

据上海高院院长崔亚东介绍,上海高院已研究制定相关实施方案及16项配套制度。确定上海市二中院、徐汇、闵行、宝山4家法院进行先行试点,先行试点工作至年底结束。“我们将围绕中央确定的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健全司法权力运行机制、完善人权司法保障制度3个方面的重点、18项改革任务,努力推进审判体制、审判能力的现代化。”

改革难点在哪?

从零打碎敲创新到系统推进,冲破利益羁绊

由司法人员分类、实行员额制打头阵的司法改革试点,面临多重挑战。

“和以往的审判机制创新、审理过程公开、审判文书上网等单方面的改革创新不同,这一次是根本的制度变革。”姜平说,“改革难度大、领域广、社会期望值高,这要求我们要做到整体设计、系统推进。”

基于制度性建设的司法改革既要有增量的创新,又要有深层变革,需要突破的难点不少。

人员分类管理改革,重新确定法官、检察官员额,意味着将有一部分不适应办案要求的法官、检察官要分流、退出;建立起适应司法职业特点的薪酬制度,法官、检察官有条件延迟领取养老金,意味着司法薪酬体系的全面变革;凡享受法官、检察官待遇的,应当在司法一线办案,打破原有“官本位”的行政管理模式。

“要全面准确实施好改革方案,还应从加快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具有中国特色司法制度的高度去全面把握,着眼于遵循司法规律、严格公正执法,维护人民群众利益、树立司法公信力进行制度设计。”上海市检察院检察长陈旭说。

“司法人员结构、运行机制调整背后是权力调整、利益调整。”上海市委政法委一位负责人说。司法改革涉及干部管理体制、公务员体制、财政体制、退休制度,地方改革如何能在其中找到一条突围之路,需要改革者具备充分的智慧。

司法体制改革试点 篇4

试入围考生资格复审的通知

安徽政法干警面试专题|安徽政法干警面试课程|政法干警面试QQ群:82084101

按照《安徽省2012年政法干警培养体制改革试点招录公告》等文件精神,现就全省司法行政机关2012年政法干警培养体制改革试点招录笔试入围考生资格复审相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资格复审时间与地点

全省司法行政机关(职位代码400001—400046)2012年政法干警招录资格复审,于2012年11月20日13:30—17:30,在安徽警官学院西区(合肥市清溪路78号)一号教学楼模拟法庭进行。

二、资格复审对象

资格复审的考生名单,以省级公务员主管部门公布为准。

三、考生须知

1.资格复审时,考生须提供:有效居民身份证、学历证书、笔试准考证、网上报名资格审查表等材料。招录职位有学位等要求的,须提供学位证书等证件、材料。

全日制普通高校应届毕业生还须提供省级教育主管部门签发的《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2012年应届毕业生就业报到证》。

“四项目”人员(即选聘生、“三支一扶”人员、大学生服务西部志愿者、农村教师特岗计划人员)还须提供:安徽省级主管部门出具的服务证书和服务期满后颁发的相关合格证书;中央及外省组织选拔的安徽籍(安徽生源或招录公告发布前户籍已迁入安徽)人员,须提供服务期满相关合格证书、籍贯和户籍证明等材料。

以上材料均需原件和复印件。

2.资格复审合格的考生,按规定办理面试缴费手续,领取《面试通知书》。

3.未在规定时间内参加资格复审的考生,视为自动放弃。

更多内容请关注安徽人事考试网、安徽政法干警考试网

安徽省司法厅政治部

司法体制改革试点 篇5

【颁布部门】福建省司法厅

【发文字号】闽司[2010]293号

【颁布时间】2010-09-13

【实施时间】2010-09-15

【正

文】

福建省司法厅印发台湾地区律师事务所在福州厦门设立代表机构试点工作实施办法的通知

福州市司法局、厦门市司法局:

经司法部批复同意,现将《台湾地区律师事务所在福州厦门设立代表机构试点工作实施办法》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二o一o年九月十三日

台湾地区律师事务所在福州厦门设立代表机构试点工作实施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规范台湾地区律师事务所在福州、厦门设立代表机构(以下简称代表处)的试点工作,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和司法部的有关要求,结合福建省律师工作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台湾地区律师事务所在福州、厦门申请设立代表处,并从事法律服务活动,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 代表处及其代表从事法律服务活动,应当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规章,恪守律师职业道德和执业纪律,不得损害国家安全和社会公共利益。

第二章 代表处的设立、变更和注销

第四条 台湾地区律师事务所在福州、厦门设立代表处、派驻代表,应当经福建省司法厅审查,报司法部审核。

台湾地区律师事务所、其他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咨询公司或者其他名义在福州、厦门从事法律服务活动。

第五条 台湾地区律师事务所申请在福州、厦门设立代表处、派驻代表,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该律师事务所已在台湾地区合法执业,并且没有因违反律师职业道德、执业纪律受过处罚;

(二)代表处的代表应当是执业律师和台湾地区律师公会会员,并且已在大陆以外执业不少于2年,没有受过刑事处罚或者没有因违反律师职业道德、执业纪律受过处罚;其中,首席代表已在大陆以外执业不少于3年,并且是该律师事务所的合伙人或者是相同职位的人员;

(三)有在福州、厦门设立代表处开展法律服务业务的实际需要。

第六条 台湾地区律师事务所申请在福州、厦门设立代表处,应当提交下列文件材料:

(一)该律师事务所主要负责人签署的设立代表处、派驻代表的申请书;

(二)该律师事务所在台湾地区已经合法设立的证明文件;

(三)该律师事务所的合伙协议或者成立章程以及负责人、合伙人名单;

(四)该律师事务所给代表处各拟任代表的授权书,以及拟任首席代表系该律师事务所合伙人或者相同职位人员的确认书;

(五)代表处各拟任代表的律师执业资格以及拟任首席代表已在大陆以外执业不少于3年、其他拟任代表已在大陆以外执业不少于2年的证明文件;

(六)台湾地区律师公会出具的该代表处各拟任代表为本地区律师公会会员的证明文件;

(七)台湾地区律师管理机构出具的该律师事务所以及各拟任代表没有受过刑事处罚和没有因违反律师职业道德、执业纪律受过处罚的证明文件。

前款所列文件材料,应当经台湾地区公证机构或公证人公证并经福建省公证协会验核。

申请材料应当一式三份,分别装订成册。

第七条 台湾地区律师事务所申请设立代表处应当向福州市或厦门市司法局提交申请材料。

福州市、厦门市司法局对申请材料齐全、符合法定形式的应当及时受理,并出具受理通知书;对申请材料不齐全或者不符合法定形式的,应当当场或者自收到申请材料5日内一次性告知申请人需要补正的全部内容;逾期不告知的,视为受理。

福州市、厦门市司法局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7日内将申请材料报福建省司法厅审查。福建省司法厅应当自收到申请材料之日起2个月内审查完毕,并将审查意见连同申请材料报送司法部审核。

符合设立条件的,由福建省司法厅发给代表处执业执照,发给其代表执业证书。

不符合设立条件的,由福建省司法厅书面告知申请人理由。

第八条 台湾地区律师事务所拟设立的代表处的名称应当由“台湾地区律师事务所名称、驻大陆城市名称、代表处”三部分内容依次组成。

第九条 代表处及其代表,应当持执业执照、执业证书在福建省司法厅办理注册手续后,方可开展本办法规定的法律服务活动。代表处及其代表每年应当注册一次。

福建省司法厅应当自收到注册申请之日起2日内办理注册手续。

第十条 代表处应当按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办理有关的税务、银行、外汇等手续。

第十一条 台湾地区律师事务所需要变更代表处名称、减少代表的,应当事先向福州市、厦门市司法局提交其主要负责人签署的申请书和有关的文件材料。经福建省司法厅核准,减少代表的,收回不再担任代表的人员的执业证书;变更代表处名称的,发给变更名称后的执业执照,收回代表处原执业执照,并应当自做出变更决定之日起30日内报司法部备案。

代表处分立、合并或增加新任代表的,应当按照本办法有关代表处设立程序的规定办理。

第十二条 代表处的代表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福建省司法厅报司法部批准后收回其执业证书,并相应注销其执业注册:

(一)按照本办法第六条第五项规定提供的律师执业资格失效的;

(二)被所属的台湾地区律师事务所取消代表资格的;

(三)执业证书或者所在的代表处的执业执照被依法吊销的。

第十三条 代表处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福建省司法厅报司法部批准后,收回其执业执照,并相应注销其执业注册:

(一)所属的台湾地区律师事务所已经解散或者被注销的;

(二)所属的台湾地区律师事务所申请将其注销的;

(三)已经丧失本办法第五条规定条件的;

(四)执业执照被依法吊销的。

依照前款规定注销的代表处,应当依法进行清算;债务清偿完毕前,其财产不得转移至大陆以外。

第三章 业务范围和规则

第十四条 代表处及其代表,只能从事不包括大陆法律事务的下列法律服务活动:

(一)向当事人提供台湾地区法律咨询,已获准从事律师执业业务的其他国家、地区的法律咨询,有关商事性条约及惯例的咨询;

(二)接受当事人或者大陆律师事务所的委托,办理台湾地区法律事务;

(三)代表台湾地区当事人,委托大陆律师事务所办理大陆法律事务;

(四)通过订立合同与大陆律师事务所保持长期的委托关系办理法律事务。

代表处及其代表不得从事本条上述规定以外的其他法律服务活动或者其他营利活动。

第十五条 代表处依法设立后,不得在福州、厦门以外的大陆其他地区另行设立固定执业场所、派驻工作人员。

第十六条 代表处不得聘用大陆执业律师;聘用的辅助人员不得为当事人提供法律服务。

第十七条 代表处及其代表在执业活动中,不得有下列行为:

(一)提供虚假证据、故意隐瞒事实或者威胁、利诱他人提供虚假证据、故意隐瞒事实以及妨碍对方当事人合法取得证据;

(二)利用法律服务的便利,收受当事人的财物或者其他利益;

(三)泄露当事人的商业秘密或者个人隐私。

第十八条 代表处的代表不得同时在两个以上的台湾地区律师事务所代表处担任或者兼任代表,不得同时在港澳律师事务所驻内地代表处或者外国律师事务所驻华代表处担任或者兼任代表。

第十九条 代表处的代表每年在大陆居留的时间不得少于6个月;少于6个月的,下一年度不予注册。

第二十条 代表处从事本办法规定的法律服务,可以向当事人收取费用。收取的费用必须在大陆结算。

第四章 监督管理

第二十一条 福建省司法厅在司法部的指导下负责对代表处及其代表从事法律服务的活动实施日常监督管理。

福州市、厦门市司法局协助福建省司法厅对代表处及其代表实施日常监督管理。

第二十二条 代表处应当于每年3月31日前向福州市、厦门市司法局提交执业执照和代表执业证书的副本以及下列上一年度检验材料,接受年度检验。福州市、厦门市司法局应于每年4月10日前将检验材料报福建省司法厅进行年度检验:

(一)开展法律服务活动的情况,包括委托大陆律师事务所办理法律事务的情况;

(二)经会计师事务所或者审计事务所审计的代表处年度财务报表,以及在大陆结算和依法纳税凭证;

(三)代表处的代表变动情况和雇用大陆辅助人员情况;

(四)代表处的代表在大陆的居留情况;

(五)代表处及其代表注册情况;

(六)履行本办法规定义务的其他情况。

福建省司法厅对代表处进行年度检验后,应当将检验意见报送司法部备案。

第二十三条 代表处或者代表有违反国家法律、法规、规章和本办法规定行为的,由福建省司法厅依照有关规定给予相应的行政处罚;情节严重的,报司法部批准后吊销代表处执业执照或者代表执业证书;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第二十四条 福建省司法厅在实施管理过程中,对代表处及其代表收取的注册费、年度检验费、罚款、没收的违法所得,应当严格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有关部门的规定执行。

第二十五条 司法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在实施管理过程中,有违法违纪、玩忽职守、滥用职权的,应当依法给予相应的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章 附则

第二十六条 本办法自2010年9月15日起施行。

司法体制改革试点 篇6

我院自确立为五大连池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以来,严格按照公立医院要求积极稳步推进各项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现将公立医院改革试点人事制度改革情况汇报如下:

一、我院自确立为五大连池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后,为满足广大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需求,新建了18000平方米的门诊、住院综合楼,扩增了肾内科、内分泌科、ICU病房、神经外科、脑外科、泌尿外科,由于病房扩建,新科室成立,需增添编制,现以向市委、市政府、编办等行政主管部门汇报(市编委已向省编办市县处汇报未解决)我院编制问题,现仍执行原编制。

二、编制问题解决不了,公立医院改革得进行,业务还得开展,我院就将原行政编制44人压缩为20人,补充到临床一线,压缩幅度达54%。

三、行勤编制的压缩仍满足不了业务科室开展工作的人员运转,为满足群众需求,保证业务开展,我院自掏经费,从社会聘请84人已考取执业医师、执业护士证人员补充到临床一线,以保证科室工作运转。

四、实行全院聘任制,临床科室制定一套公平、公正、公开、科学、能挑起科室大梁的竞聘方案,让有真才实学的技术能手走向技术领导岗位,带出一批精英。其它岗位实行能者上、庸者下、平者让,充分发挥骨干才能,让英雄有了用武之地。全院聘任制的实行,极大地调动了全院工作人员积极专研、爱岗敬业积极性。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院会按照公立医院改革方针政策开展工作,进一步完善各项工作,达到改革后公立医院标准。

司法体制改革试点 篇7

一、司法体制改革的准确界定及其所应坚持的基本原则

对司法体制改革进行准确界定之前, 首先就要对其上位概念司法体制进行定义。迄今为止, 理论界仍然未能对“司法体制”给出一个准确的定义。在这里, 笔者比较赞同谭世贵教授的观点, 所谓司法体制, 就是指司法机关的组织制度, 主要是指司法机关的设置、领导或监督体制、职权划分和管理制度[1]。在此基础之上, 所谓司法体制改革, 就是指统治阶级在相关方针、政策的指导下, 对司法机关的组织制度所进行的根本性变革。

司法体制改革, 实质上就是社会主义法律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不仅涉及到司法机关的重大变革, 而且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实际生活密切相关, 更在某种程度上直接制约着社会和国家的团结、稳定与繁荣。有鉴于此, 无论是局部性的变革还是全方位的变革, 司法体制改革都应当被限定在一定的框架之内, 都应当坚持一定的基本原则。根据历届党代会的要求和部署, 并结合笔者在实践中相关经验, 要想做好司法体制改革, 就必须要坚持一下几个原则。

司法体制改革首先必须要坚持公平优先、兼顾效率的原则。法律, 是维护社会第二次利益分配的底线, 司法实践的最终目的就是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公平优先, 既应包含结果公正, 同时也应包括程序公正, 唯有如此, 才能避免法律沦为特权阶级肆意妄为的工具。此外, 在坚持公正的前提下, 必须要兼顾效率, 如果单纯追求公正, 就会使法律彻底失去其时效性, 这也恰恰是我国相关法律规定简易程序和时限等相关问题的原因。

司法体制改革其次要坚持司法独立和司法监督相结合的原则。司法独立, 是当前世界法治文明的应有之义。“法官除了法律之外不应当屈服于任何人”应当是法官在司法实践中所应坚持的最基本原则。进行司法体制改革, 在任何情况下都要维护法官的独立性, 使法官独立办案, 禁止任何人和组织干预司法, 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法律的公正性。当然, 司法裁判同样应当接受权力机关和检察院等专门机关的监督, 防止法官以司法独立为借口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在司法独立和司法监督之间找到合理的平衡点, 才能切实实现法律的公平正义。

司法体制改革最终要坚持人民利益至上的原则。我国是人民当家做主的社会主义国家,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各级司法机关的根本宗旨, 因此, 司法改革必须要坚持人民利益至上的原则。司法体制改革, 必需要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 从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司法不公问题入手, 从人民群众最不满意的问题改起[2], 切实解决人民群众在参与司法实践的过程中所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切实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二、深入推进司法体制改革所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司法体制改革, 是一个长期、复杂的重大社会变革, 不仅是司法行政界的任务, 更是全体社会成员的责任。结合我国近几年来司法体制改革的实际情况, 同时借鉴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相关经验, 在这里, 笔者着重对司法体制改革的具有重要意义的几个问题做一个简单的阐述。

司法体制改革必须要专业化。专业化, 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最终趋势, 任何一个行业, 只有实现了专业化, 才能集中力量推进这一行业飞速发展的脚步, 作为一个充分以来法律才发展起来的职业, 司法职业自然也不例外。在进行司法体制改革的过程中, 必须依靠专门性的法律人才, 在法律的框架内, 进行法律专业化的制定修补, 避免司法体制改革的泛滥化倾向, 唯有如此, 才能保证司法体制改革的方向性和准确性。

司法体制改革应当在立足国情的基础上充分吸收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先进经验。国情, 是一个国家基本政治制度、社会制度、经济文化和历史制度的总和, 一个国家在发展的过程中必须要立足于本国的实际情况, 这样才能保证司法制度的切实可行性。西方国家的现代法治发展比我国起步要早的多, 他们在发展的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先进经验, 充分吸收这些先进经验, 可以大大节省我国进行司法体制改革的成本, 避免司法体制改革走弯路。

三、结语

深入推进司法体制改革, 是法律最大限度的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理念的体现, 是全面落实“人民司法为人民”原则的重大举措。在推进司法体制改革的过程中, 要严格遵循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等基本原则, 在坚持司法体制改革走专业化的基础上, 充分立足国情并吸取西方国家的先进经验, 为全面建设法治中国而不断努力!

参考文献

[1]谭世贵.中国司法体制若干问题研究[J].法治研究, 2011 (3) :3-11.

司法体制改革试点 篇8

什么是司法体制? 我们绝大多数人把司法体制理解为司法制度。这并不准确,这也是我国司法体制改革了那么多的司法制度,但司法公信力仍然不高的根源。体制和制度是两个不同的东西。中国古代有“体不变,道亦不变”的说法。中国古人大多从体裁、框架的角度来理解体制,如东汉末孔颖达为郑玄著的《诗谱·周颂》作的疏中写道 :“然《鲁颂》之文, 尤类《小稚》, 比之《商颂》,体制又异” 。三国稽康著的《琴赋》中也有: “ 历世才士并为了赋颂, 其体制风流,莫不相袭”。这里的体制就是体裁和框架。不同的作品有不同的体裁和框架,不能通用。比如,散文的体裁和框架就不能用来写论文。同样,不管什么国家的论文,都有相似的结构和框架,没有这些结构要素,就难以写作好的论文。论文如此,社会生活中的政治、经济、文化等都有相似的体制要求。

从这个角度来理解司法,司法体制应当有如下特点:1.司法体制是司法的基本结构。所谓基本结构,是决定司法走向、司法制度和司法结果的结构。比如近期司改中推进的员额制,无疑具有合理性。但员额制能否促进司法公正,还要有良好的司法体制的保障。司法的某种共同性,决定了司法的基本结构具有普遍性、共同性,并构成了司法与政治、文化、经济体制等的不同。2.司法体制的性质与司法的目的有关。司法的目的是公正,司法体制必须具有正义性质,即保证司法活动能够通过司法体制实现司法正义。司法体制是约束司法活动使之实现司法正义的结构和构架。正是这一特点使司法体制与科学体制和政治体制等区别开来。如科学的目的是追求真理,科学体制要着力于保障人们“独立的精神和自由的思想”。而民主政治虽然其目的也是正义,但民主政治实现正义的体制是通过保障公民的参来实现。3.司法体制的核心要素是确保司法活动的独立性。司法活动是否独立的体制性要素决定了司法的性质及其他司法制度的运行,不独立的的司法体制无论如何操作都不可能实现司法公正的目的,中国人所谓“体不变,道亦不变”就是这个道理。

必须看到,司法体制的上述内容迄今还没有引起根本的重视。虽然我国宪法已对司法有明确的“依法独立”行使司法权的要求。但在实践中,宪法规定的我国司法的这一体制性要求和结构并没有真正建立起来。通行于我国司法的体制性习惯是向领导负责,司法运行的框架是权力主导下的司法机制。表现在司法实践中,司法官们往往服从司法领导的意志,不少地方特别是一些重大案件都是领导的意志决定。特别是合议庭和审判委员会的存在,虽然设计者主观上是为了更好地办案,目前还要求合议庭和审判委员会开会要有纪录、票决制度等,但在一个行政化、等级化为特点的司法系统,官本位的惯性力量要远远大于规范性制度的约束。在实践中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某些案件尤其是那些重大、敏感案件,承办法官审理之后经常需要就审理情况向庭长、院长或者审判委员会汇报,并由这些有官职而未参与审理的特殊法官或者委员会作出最后的判决。二是某些特殊的案件,基本上是通过政法委由法院之外的某些机构决定,在这情况下,“事实”可能被“证明”出来,也能被“决定”出来,判决只是走走形式。由此导致中国司法机关出现了大量“审者不判,判者不审”的现象。

另一方面,我国三轮十多年的司法体制改革,基本上没有涉及到司法体制。即使目前正在尝试的合议庭共同负责下的主任法官责任制等,与我国宪法规定的司法机关“依法独立”的体制要求仍有较大距离。其核心是对我司法官之公平正義的素质没有信心,司法理论和实践中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质疑。其实,司法官的素质是司法体制的产物。司法官的素养不好正是不好的司法体制的结果,岂能倒果为因,用结果来遏制原因的改革?

司法体制得不到改革的后果从两个方面特别表现出来。一是我国宪法对司法的“依法独立”原则长期被扭曲,我国主流司法理论认为我国宪法规定的“依法独立”的原则,只适用于司法机关的整体,司法官个人是不适用的,即所谓“整体独立”的说法。[“西方国家所讲司法独立是法官个人的独立,……我国的司法独立是法院、检察院作为整体的独立,而不是作为个体的法官、检察官的独立”见陈光中:《比较法视野下的中国特色司法独立原则》载《比较法研究》2013 年第2 期。]。其实,宪法规定的依法独立行使司法权既包括司法机关整体行使独立司法权,也包括司法机关的司法组织和司法官个人依法独立行使司法权。没有司法机关的个体和组织依法独立行使司法权,司法机关整体独立行使司法权就不存在。因为整体要通过个体来体现,没有司法官个体的依法独立,岂能有司法机关整体的依法独立?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司法权,是司法公正的本质要求,也是整体和个别、外部和内部的统一。必须指出,以整体取代或否认个体在思想方法上包含的价值导向是极为负面的。历史上,中国封建社会的特点就把国家、集体的价值片面拔高到无限的高度,不仅大大限制了个人的发展,也严重扼杀了社会的进步。法国学者佩雷菲特指出,集体否认个体正是“中国社会从公元前3世纪直至20世纪就这样以相同的方式重复着。……它几乎不给个人以自由,因为个人被认为不能分辨哪些东西对自己有用。”[[法]佩雷菲特:《停滞的帝国――两个世界的撞击》,王国卿等译 北京三联书店2013版,第473页]

二是司法机关的依法独立原则长期受到司法以外因素的不当干扰,比如法院系统的“司法为民”。依法独立办案就是向法律负责。明明已经有法律而且规定也非常明确,为什么不严格依法办案?诚然,有时向法律负责与并不有利于一时一地的“民”,但这是法律的规定,是上升为法律的广大人民意志的体现,是更大范围的公平正义。不能因为一时一地与群众利益抵触,就破坏法律的权威,更不能以“司法为民”为理由不适用法律。如果法律和群众的利益不一致,应当通过法律的解释让群众理解法律的道理和正义性。何况民与民之间,民与商之间,民与官之间的争议有事都涉及到具体的利益,更要体现司法公正,以“司法为民”而排斥向法律负责,结果只能导致司法不公,侵害的是更大的人民利益和社会正义。同时,“司法为民”等导向在向法律负责之间挿入了一个原则或环节,这实际上变相在司法机关引入了一种先入价值,这对于要求依法独立审判的司法行为同样是不利的。依法独立的本质就是要排除各种干扰,使司法保持中立,除了法律,任何东西不能影响司法对法律的适用,更不能用其他价值破坏法律的实施。

nlc202309020008

正是上述种种问题,导致我国司法至今仍然乱象群出。湖南娄底市新化县综治委2015年还在定抓捕黄赌毒任务数(精确到2,491人)。[ 南都记者张东锋:湖南新化发文定综治抓捕任务数 回应称无强制性 载《南方都市报》2015年04月28日]为此,我国司法体制改革,必须理直壮地将目标对准向领导负责不向法律负责的司法体制,并明确以下几点:

第一,司法体制改革必须体现人民的广泛参与。十八届三中、四中会会都明确提到:“改革是人民的事业”、“依法治国的主体是人民”。这意味着司法体制改革的主体是人民,我国司法体制改革应当体现广泛的人民参与。但从我国十多年的司法体制改革看,人民在司法体制改革中的主体作用没有充分体现出来。人民群众所想的、所希望的和我国正在进行的司法体制改革之间有一定的隔阂,也是现行司法体制改革始终停留在“体制”之外的原因。司法公正是人民的要求,司法不公带来的伤害人民群众感受最深。司法体制改革中没有人民群众的声音不但不合理,也不公平。为此,我国司法体制改革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要解决司法体制改革体现人民广泛参与的机制问题,能够让人民群众的意见真正变成司法体制改革的决定力量。

第二,司法体制改革的核心是司法官向谁负责。必须以向法律负责推进我国司法体制改革的深化。司法官只对法律负责是现代司法的本质要求。司法官只对法律负责是我国宪法规定明确规定的依法独立行使司法权原则的司法逻辑。司法官对谁负责基本上决定了司法的性质和结果。司法官对法律负责,才会有司法公正; 司法官对领导负责,司法就不可能公正和有公信力。这是我国司法体制改革必须解决的关键。在一个民主和法治的国家,法律是人民意志的体现,司法官办案向法律负责就是向人民负责。“法官除了法律就没有别的上司。法官有义务在把法律运用于个别事件时,根据了在认真考察后的理解来解释法律”。[《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第180-181页,]“独立的法官既不属于我,也不属于政府”,[《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第181页]而是属于法律和人民。反过来,司法官办案不向法律负责而向领导负责,在法理上和政治上是极不严肃的。十八届三中、四中会会已经明确提出要解决地方化和行政化问题,其实质就是我们的司法官能不能向法律负责的问题,即要通过司法体制改革,从向上级负责的传统改变为向法律负责。由此才能全面有效地贯彻宪法规定的依法独立的原则。

第三,要充分认识到司法官向法律负责这一体制变革的严峻性。从向领导负责到向法律负责是中国司法真正的体制变革,也是一场深刻的革命。中国有着几千年的官本位传统,而这种以官本位为特点的管理模式就是一种对上负责的传统。但司法系统具有完全不同于行政系统的依法独立的特点。在依法独立的原则下,司法官之解决纠纷是中立的裁判官,它不是官,不应用官的上命下从模式和习惯去对待司法官,更不允许司法官在办理案件的时候,唯领导的指示是从。法官唯一的上司是法律。法律是法官、检察官办案的唯一依据。古罗马正义女神的座右铭上就有“为了公平正义,哪怕天翻地覆”的格言。任何破坏司法公正的行为首先就是对司法向法律负责的原则的破坏。而当司法官不能向法律负责的时候,也就是司法公正受到冲击之时。所以,丹宁爵士说:法院“在所有必须维护法律秩序的地方,是最需要法律秩序的。司法过程必须不受干扰或干涉。冲击司法正常进行就是冲击我们社会的基础”。[转引自王利明:《司法改革研究》,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 147页。]诚然,不同的国家,司法体制并不相同,依附在司法体制上的司法制度也不一样。但在一个民主和法治的时代,司法之體现民主和向法律负责的精神是相通的,否则司法就会背离民主法治的原则。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完全有理由也有政治道义在司法官向法律负责的体制创新方面做得更好。

(蒋德海,华东政法大学政党理论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司法体制改革试点 篇9

在X县深化监察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小组会议

暨反腐败协调小组联席会议上的讲话

同志们:

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新时代党的历史使命出发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事关全局的重大政治体制改革。2017年12月X日,XX县监察委员会正式挂牌成立,标志着全县监察体制改革工作有了实质性进展,也标志着自治县全面从严治党、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掀开了崭新一页。在县监察委员会成立一周年之际,今天我们召开这个会议,很有必要,也很有意义。借此机会,我讲三点意见。

一、提高政治站位,统一思想认识,准确把握继续把纪检监察体制改革推向前进的新任务新要求。

党的十九大就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阐明了大政方针,对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作出了重大战略部署。近期,在中央政治局就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举行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重要讲话。总书记指出,国家监察体制改革有利于加强党对反腐败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有利于实现对公权力监督的全覆盖,有利于坚持标本兼治、巩固扩大反腐败斗争成果,并就继续把纪检监察体制改革推向前进提出了明确要求,为我们深化纪检监察体制改革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县监察委员会要在新的起点上,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牢牢把握深化标本兼治的改革目标,强化不敢腐的震慑,扎牢不能腐的笼子,增强不想腐的自觉,不断将监察体制改革的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

(一)深入推进纪检监察体制改革是加强党对反腐败工作集中统一领导的必然要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任何改革都必须有利于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深入推进纪检监察体制改革,是对政治体制、政治权力、政治关系的重大调整,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党的领导,既要将党的领导体现在改革的全过程和各方面,又要通过深化改革加强党对反腐败工作的全面领导,确保党委始终牢牢掌握反腐败斗争的领导权。

(二)深入推进纪检监察体制改革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举措。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的初心,就是要把增强对公权力和公职人员的监督全覆盖、有效性作为着力点,推进公权力运行法治化,消除权力监督的真空地带,压缩权力行使的任性空间。党内监督和国家监察具有高度内在的一致性和互补性。纪律检查是全面从严治党的利器,国家监察是对公权力最直接最有效的监督。县纪委监委要持续释放党和国家的监督效能和治理效能,真正把权力关进制度笼子,使各级各部门和各级领导干部“上下左右有界受控”,实现对公权力监督的全覆盖,推动依规治党和依法治国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三)深入推进纪检监察体制改革是健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创制之举。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构建党统一指挥、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监督体系。通过深化改革,我们较好解决了原有的行政监察范围过窄、反腐败力量分散、纪法衔接不畅等体制机制方面存在的问题,有力推进了国家监察体系工作法治化、规范化进程。比如在改革前,依照行政监察法的规定,行政监察对象主要是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没有做到对所有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全覆盖。从刚才XX同志的工作通报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全县监察对象现有x名,较改革前增加了x人,增加人数是改革前的近x倍,有效实现了对所有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监察全覆盖。

二、坚持标本兼治改革目标,推进反腐败工作法治化、规范化,全力以赴将监察体制改革工作引向深入。

一年来,县纪委监委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扣全县中心大局,深入推进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各项工作,认真履行党内监督国家监察两项职责,持之以恒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着力构建党统一指挥、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监督体系,探索建立并全面推行微腐败防范智慧平台、“红黄蓝”三级预警机制及“小微权力”清单制度,促使监督方式不断完善,预警震慑效果进一步显现,各类违纪违法案件得到严肃查处,发生在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得到有效整治,为全县各项事业发展提供了坚强的纪律和政治保障,县委对纪委监委一年来的工作是满意的,也是充分肯定的。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看到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还有薄弱环节,部分党组织和党员领导干部对抓党建办法不多、措施不硬,压力传导向基层延伸存在逐级弱化的倾向;贯彻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还有差距,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仍不同程度存在,“四风”问题尚未完全根除;个别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动力不足、工作作风不实、执行力不强,不担当不作为问题依然存在;侵害群众利益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依然存在。县纪委监委要时刻保持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的清醒认识,以高度的政治自觉和强烈的使命担当,坚持不懈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努力推动反腐败斗争从压倒性态势向压倒性胜利转化。

一要在强化政治建设上下更大功夫。党的政治建设是统领党的其他方面建设的“灵魂”,县纪委监委作为政治机关,要进一步把准政治方向、夯实政治根基、涵养政治生态、防范政治风险、永葆政治本色、提高政治能力,始终在思想上行动上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党和党中央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使旗帜鲜明讲政治成为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的思想行动自觉,确保党中央和省、市、县委各项决策部署全面贯彻落实。

二要在加快推动纪法贯通、法法衔接和全面融合上下更大功夫。全县纪检监察干部要深入学习宣传和贯彻落实宪法、监察法,自觉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开展工作,提升依规依纪依法履职能力。要实现“纪法”贯通。纪检监察机关既要依据党章党规党纪履行协助党委全面从严治党职责,又要依据宪法监察法履行监察职能,既要审查违纪问题、又要调查违法犯罪问题,既要考虑纪律要求、又要兼顾法律规定,健全统一决策、一体化运行的执纪执法运行机制,实现执纪审查和依法调查有序对接、相互贯通,执纪执法同向发力、精准发力。要实现“法法”衔接。监察机关在调查涉及违法犯罪案件过程中,要与刑事审判关于证据的要求和标准相一致,推动形成监察机关与司法执法机关相互衔接、监察程序与司法执法程序有序对接、监察机关与司法执法机关既相互配合又相互制约的有效机制。要实现深度融合。牢固树立“一盘棋”和“一家人”的思想,握指成拳、聚拢力量,让“物理融合”产生“化学反应”,最大限度发挥整合效应,使执纪、执法两种理念高度统一于党对反腐败工作的统一领导之下,努力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取得“1+1>2”的效果。

三要在扩大监督范围上下更大功夫。构建集中统一、权威高效的国家监察体系,县级是基础一环,也是关键一环。一方面,监察体制改革后,大部分新增监察对象来自农牧村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量多、线长、面广;另一方面,乡村振兴、脱贫攻坚、扫黑除恶等攻坚任务的主战场和主阵地都在基层,必须汇聚监督合力,才能确保党中央和省市县委重大决策部署在基层落地落实。全县各级纪检监察组织和纪检监察干部要积极探索创新,推动监察工作向农牧村、社区延伸,紧盯公权力运行各个环节,以“眼里揉不下沙子”的认真劲,用“探雷器”处处扫,用“探照灯”时时照,对苗头性、倾向性问题早发现、早提醒、早纠正,充分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把纪律挺在前面,真正体现对干部的最大关心和爱护。要结合学习贯彻中央《关于进一步激励广大干部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的意见》,运用好《XX县党员干部容错纠错机制》《XX县党员干部澄清保护机制实施办法(试行)》,鼓励探索、宽容失误,着力调动和保护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旗帜鲜明为那些敢于担当、踏实做事、不谋私利的干部撑腰鼓劲。

四要在加强反腐败协作配合上下更大功夫。各成员单位要严格落实反腐败案件线索移送制度,密切配合、通力协作,切实履行反腐败协调职能,共同解决工作中出现的各类新情况、新问题,形成对党员和国家工作人员监督的“全覆盖”“全天候”,推动案件信息互通、处置及时。县监察委员会发现案件线索或审判、检察、公安机关通报、移送的案件和线索后,决定对党员或者国家工作人员立案的,要及时向组织人事部门通报,其他各成员单位以及行政执法部门掌握涉及党员干部违纪违法信息的,也要及时通报县监察委员会、县委组织部。要认真执行重大案件请示报告制度,对查办案件工作中发现的重大问题、重要情况,各成员单位要及时向县委反腐败协调小组报告,敢于直面担当、敢于动真碰硬,依规依纪依法进行审查调查,始终保持亮剑的勇气、底气和硬气。

五要在充分发挥巡察“利剑”作用上下更大功夫。要严格按照县委巡察工作五年规划、实施办法等,紧紧围绕巡察工作“六个围绕、一个加强”(围绕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和夺取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等情况,进行全面政治体检,加强对巡察整改情况的监督检查)的政治定位,落实巡察工作政治责任,扎实开展巡察工作。要采取灵活多样的巡察方式,着力发现深层和要害问题,切实提高巡察质量。要完善传导压力、加强约束的机制和办法,打好问责组合拳,督促被巡察党组织做好“后半篇文章”,坚决防止“口头上”整改、“被动式”整改、“慢节奏”整改、“半截子”整改。要扎实推动基层巡察工作,坚持党组织负总责、书记亲自抓,构建横向到底纵向到边的巡察体系,把“利剑”直插到基层。要从严从实打造高素质专业化巡察队伍,强化责任担当,不断提高巡察工作水平,持之以恒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

三、锻造过硬本领,锤炼忠诚品格,坚决做政治生态的“护林员”和党心民心的“守望者”

纪检监察机关是党内监督和国家监察的专责机关,打铁必须自身硬。随着纪检监察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纪检监察机关监督范围扩大了,权限手段更丰富,社会关注度更高了,对自身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全县纪检监察干部要注重加强自身建设,严明纪律规矩,强化监督制约,锤炼过硬作风,着力建设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硬的纪检监察干部队伍。

一要对党绝对忠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党同志要强化党的意识,牢记自己的第一身份是共产党员,第一职责是为党工作,做到忠诚于组织,任何时候都与党同心同德。”对党忠诚既是党对党员干部最基本的政治要求,也是党员干部最重要的政治素养。作为一名执纪执法者,就要在党言党、在党忧党、在党为党,始终坚持对党忠诚的政治品格,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同志们要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增强“四个自信”,践行“两个维护”,严格贯彻中央和省、市、县委各项决策部署,忠实践行党章赋予的职责和宪法法律赋予的权力,始终做信念坚定、对党忠诚的明白人。

二要勇于担当作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反对腐败,惩处腐败分子,是一件得罪人的事情。但是,人民把权力交给我们,我们就必须以身许党许国、报党报国,该做的事就要做,该得罪的人就得得罪。”纪委监委和纪检监察干部干的就是“打铁的活”,在是非对错面前,要坚持原则,面对不正之风和腐败行为,要敢于较真、敢于碰硬、敢于负责,遇到问题不绕、遇到困难不躲、遇到复杂案件不软,敢于迎难而上,善于攻坚克难,始终做到铁面执纪、秉公执法、刚正不阿。

三要不断锤炼能力。担当需要勇气,更需要能力。在当前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复杂的情况下,党和人民对纪检监察机关和纪检监察干部寄予很高的期望,新形势下纪检监察工作面临很多亟待解决的新情况、新问题,所有从事纪检监察工作的同志,都面临着知识和本领恐慌,都面临着艰巨而紧迫的学习和提高的任务。同志们要积极适应岗位需求,主动找差距、补短板,不断锤炼责任、能力和作风,加强对党章党规党纪和宪法、监察法、刑诉法等法律法规的学习,扩充业务知识,夯实专业本领,强化系统培训和实践锻炼,全面提高履职能力和水平,努力使自己成为本系统、本领域的业务骨干和行家里手。

四要严守法纪规定。作为执行党纪国法的监督者,只有自身干净,方能理直气壮地监督别人。全县纪检监察干部一定要增强政治定力、纪律定力、道德定力和抵腐定力,在遵纪守法、严于律己上作表率,在行使权力上慎之又慎,在自我约束上严之又严,始终不越轨、不逾矩、不违法,进一步夯实“先正己”的底气、提升“能打铁”的能力。要坚持高标准、严要求、紧约束,注重防范被“围猎”风险,加强自我监督,刀刃向内,在内部形成相互制约机制,坚决防止“灯下黑”。要自觉接受人大监督、民主监督、司法监督、社会监督、舆论监督,确保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不被滥用、惩恶扬善的利剑永不蒙尘。

上一篇:中考作文预测:阳光灿烂的日子下一篇:老板该如何在年会上致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