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改革研究路径

2024-07-22

司法改革研究路径(精选12篇)

司法改革研究路径 篇1

摘要:金融市场改革包括三个主要方面, 即利率市场化、汇率市场化和资本账户开放。改革路径是金融市场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 能否正确安排三方面改革的顺序影响改革的最终成败。文章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方面, 对一些国家在金融市场改革路径上的不同选择进行现实分析;另一方面, 利用“不可能三角”理论和利率平价理论进行理论分析。最终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 对中国的金融市场改革进行评述。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汇率市场化,资本账户开放,金融市场

一、不同国家的金融市场改革路径

(一) 日本

日本的金融市场改革沿着先内后外 (汇率、利率、资本账户开放) 的顺序展开。日本的汇率市场化开始于1971年的史密斯协定, 从此后, 日本结束了1美元兑换360日元的固定汇率制度, 开始了漫长的日元升值过程。日本的利率市场化经过1977年的国债利率市场化和1979年的存款利率市场化, 在1994年完全取消对于利率的管制。1980年日本的新外汇法开始实施, 结束了外汇管制的状态, 实现资本账户开放。

日本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了长期的经济不景气, 即“失去的十年”、“失去的二十年”, 金融市场改革没有使日本延续其1955至1973年的高速增长状态。在金融市场改革路径选择上, 日本是正确的, 但是在改革的过程中, 却受到了广场协议后日元升值的不利影响, 在改革过程中的监管也没有做到位, 这是其经济长期不景气的一部分原因。虽然经历了20多年的不景气, 经济以非常缓慢的速度增长, 但并没有改变日本仍然是一个经济大国的现实, 这在某种程度上也说明了金融市场在维护经济稳定方面发挥了一定作用。

(二) 泰国

泰国的金融市场改革路径是先外后内 (资本账户开放、利率、汇率) 的顺序。1992年就已经实现了资本账户开放和利率市场化, 但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时才被迫实行自由浮动汇率。

泰国的金融市场改革路径是为大多数学者所诟病的, 可以作为路径选择的失败典型来研究。泰国在国内金融市场尚未发育健全时就开放资本账户, 允许外资进入国内资本市场。在1997年之前, 泰国经济基本面已经出现了问题, 泰铢被严重高估, 此时的固定汇率制决定了泰铢币值不可变动, 而资本账户的敞口状态就使汇率市场面临被国际游资冲击的风险。索罗斯的量子基金对泰铢的攻击则是泰国固定汇率制崩溃以及亚洲金融风暴的导火索, 在国内外汇储备不足的情况下, 只能放弃固定汇率制, 转而实行有管理的额浮动汇率制, 泰铢贬值, 亚洲多个国家的经济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打击。

(三) 德国

德国的金融市场改革是典型的先内后外 (利率、汇率、资本账户开放) 的顺序。在1973年实现浮动汇率制度和利率市场化之后, 1981年开放资本账户。

德国的金融市场改革是按照“先内后外”的顺序较日本更为成功的一个例子, 经过有条不紊的改革, 德国马克成为当时主要国际储备货币。

二、运用“不可能三角”理论和利率平价理论进行的理论分析

“不可能三角”理论是由美国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就开放经济下的政策选择问题所提出的, 其含义是:本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 汇率的稳定性, 资本的完全流动性不能同时实现, 最多只能同时满足两个目标, 而放弃另外一个目标。在这种约束下, 有三种可以选择的策略组合。而中国目前所采用的是保持本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汇率稳定, 牺牲资本的完全流动性。利率平价理论是指, 在开放条件下, 国内外利率差等于汇率差, 较高利率国家的货币在远期将贬值。资本账户开放所面临的风险之一就是国际游资的冲击, 而在利率平价条件下, 套利的受益刚好只能弥补套汇的损失, 可以消除国际套利可能和动机。进而利率平价理论成立的条件之一是, 有效的且处于完全自由竞争状态的外汇市场, 完善的即期和远期外汇市场, 市场的信息能够非常有效地流通。这就对外汇市场进而汇率形成机制的市场化改革提出了要求。

所以, 根据“不可能三角”理论和利率平价理论, 可以得出金融市场改革的合理逻辑次序是就是“先内后外”的次序, 即通过资本管制保持本国金融市场的封闭, 汇率保持稳定, 从而保证了国内货币政策的有效性。然后逐步“练好内功”, 实现国内利率市场化和汇率自由浮动, 使境内外资金市场满足利率平价条件, 国际游资丧失套利的可能性, 最终开放资本账户和实现金融自由化。这种改革的顺序与上文中所列举的三个国家正反两个方面的改革实践所得出的结论是一致的。

三、中国的金融市场改革

(一) 利率市场化

我国的利率市场化开始于1996年的货币市场利率市场化。1999年我国放开了债券市场利率。之后的利率市场化一直在稳步推进。人民银行自2013年7月20日起全面放开对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利率市场化的万里长征只剩最后一公里, 即存款利率市场化。现阶段, 存在股份制银行的一年期存款利率调整为基准利率的1.1倍的现象, 从而与五大国有银行形成价格竞争的局面, 虽然仍然受人民银行存款利率上限的限定, 但也是存款利率市场化向前推进的一种表现。

2014年3月11日, 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表示“存款利率放开在计划之中, 很可能在最近一两年就能够实现”。中国利率市场化的完全实现为时不远。

(二) 汇率市场化

我国现行的汇率制度是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历史是朝着市场化的方向改革, 未来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方向是确定的, 即市场化;路径也是确定的, 即沿着参考一篮子货币、管理浮动、单独浮动的顺序改革;此外, 非常重要的一点是:改革的步伐也应该是确定的, 即稳健的、循序渐进的。近年来, 银行间即期外汇市场人民币兑美元交易价波动幅度也在不断扩大。2014年6月5日起, 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中间价出现了明显的下跌, 人民币出现了明显的贬值, 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双向波动, 打破了人民币汇率单向波动的市场预期, 现阶段, 人民币汇率改革应该在扩大波幅、完善外汇市场尤其是远期交易方面努力, 为人民币汇率的价格发现提供条件, 等待时机进一步成熟。人民币的管理浮动和单独浮动改革则应作为中远期的改革目标。

(三) 资本账户开放

在这一领域, 我国的态度更为审慎, 与文章所持有的观点相符合。文中从其他国家的现实选择与经济理论两个方面论证了资本账户开放需要完善的利率市场化、汇率市场化的改革基础才能逐步开放。只有在利率市场化前提下, 稳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市场化, 才能为资本账户开放以及全面金融市场改革夯实国内基础。此外还要考虑国际金融市场的情况, 找准时机, 逐步开放, 在推进国内金融市场改革与应对别国金融风险的国际传播之间寻求平衡。

参考文献

[1]姜波克.国际金融新编.第三版[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5.

[2]IMF.Review of Exchange Arrangements, Restrictions, and Controls[EB/OL].http://www.imf.org/external/np/pp/2007/eng/112707.pdf, 2007-11-27.

[3]中国人民银行.人民币汇率中间价对美元[EB/OL].http://www.pbc.gov.cn/publish/main/537/index.html, 2014-05-17.

[4]中国网.周小川:存款利率放开或在最近一两年内实现[EB/OL].http://news.china.com.cn/2014lianghui/2014-03/11/content_31744870.htm, 2014-03-11.

司法改革研究路径 篇2

1984年5月,国务院颁布了《关于进一步扩大国营工业企业自主权的暂行规定》,从生产经营计划权、产品销售权、产品价格制定权、物资选购权、资金使用权、生产处置权、人事劳动管理权、工资奖金使用权、联合经营权等十个方面扩大了企业经营管理权限。同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中国传统经济体制的主要弊端在于政企职责不分,国家对企业管得过多过死,忽视了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和市场的作用;提出要使企业真正成为相对独立的经济实体,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具有自我改造和自我发展的能力,成为具有一定权利和义务的法人的目标。

由于农村承包制的成功以及首钢、二汽等承包企业的突出表现,在众多国企改革方案中,政府逐渐倾向并选择了承包经营责任制。1987年,六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第一次明确肯定了承包制,要求国企“根据所有权与经营权适当分离的原则,认真实行多种形式的承包经营责任制。”从该年6月份起,政府在全国开始推广承包经营责任制。

从1988—1991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通过、发布了四个关于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的意见,要求继续坚持完善承包制,促使企业真正做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1992年,国务院发布的《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条例》指出,转换企业经营机制的目标是让企业适应市场的要求、把企业推向市场,全面落实十四项企业经营自主权,通过承包制的方式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商品生产和经营单位,成为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企业法人。

陕西文化体制改革发展路径研究 篇3

关键词:陕西;西安;文化体制;改革

2014年2月,由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景俊海担任组长,副省长白阿莹担任副组长的省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文化体制改革专项小组成立,全省新一轮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号角正式吹响。我省推出的《我在北京挺好的》、《推拿》、《聂荣臻》、《食来孕转》等一批紧跟时代脚步、关注现实生活、传递正能量的影视作品在央视及各大卫视热播,艺术性地体现了时代风尚、社会正气和民族品格,生动地弘扬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给人以信心和力量。2014年9月,陕西省京剧院携复排京剧《雷雨》赴湖北潜江参演“第三届中国(潜江)曹禺文化周”,艺惊四座、大放异彩;同月,省京剧院新编历史剧《铜牛记》在西安成功首演,并于11月在中国京剧节精彩亮相,受到广大观众与专家评委的一致好评;11月初,陕西杂技艺术团推出的大型原创杂技剧《丝路彩虹》参加“国韵·秦风陕西传统文化(晋京)展演”大获成功,被称赞是堪与《丝路花雨》、《丝路寻梦》相媲美的丝路题材的好作品……2014年,我省紧抓融合重组,进一步激发改革发展活力。虽然我省问题体制发展取得了显著效果,但是依旧存在各种问题。

1 陕西文化产业发展的现实困境

1.1 文化产业总量相对偏低

陕西省的文化产业虽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特别是媒体传播、文化旅游、出版发行、文博会展等形式发展较快。但是,与国家首批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其他两座城市相比,文化产业总的产业增加值还相对较低,产业规模不大。与北京、上海等地文化产业基本情况相比,陕西省的文化产业增加值虽增速较快,但文化产业总量仍相对偏低。

1.2 文化产业人才缺乏

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培养高素质的人才队伍,但是我省与全国宣传文化从业人员占全国人口的1.1%相比,还存在数量上的差距。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陕西现有文化产业人员的专业素养和能力不能满足文化产业迅速发展的需要,特别在网络、动漫、信息技术等需要具有文化与科技知识的高素质文化产业人才更是匮乏。另一方面,缺少一批既懂经营管理又熟悉文化产业运作流程的复合型人才。这与陕西高等院校林立、历史文化资源丰富的地位很不相称。

1.3 文化产业投融资瓶颈

首先,财政支持的经费主要用于支持文化产业项目的前期建设。但是,这类专项资金的规模不大,且使用范围有限,已经无法满足文化产业实际发展的资金需求。其次,企业自身资金积累不足。陕西文化产业结构中“事转企”企业比重大。这些企业体制老化、改革迟缓、产业意识不强,企业自身资金普遍不足。最后,缺少多元化的商业资本投入。由于民营文化企业的投入成本过高以及国家对外资企业投资文化产业的严格限制等原因阻碍了商业资本的吸收。

2 今后陕西文化体制的改革发展路径

2.1 树立政府文化服务的意识

在现阶段文化体制建设中树立文化服务意识,一方面需要立足于政府部门,将面向社会成员提供文化服务的观念贯穿于政策议程、绩效考核和财政投入等各个环节之中,以符合服务型政府建设的核心要求;另一方面,还需要扩大整个文化体制,使以政府为中心的理念转变为生产的乘数效应,能够带动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完善,以及经营性文化产业的增值。第一,政府文化管理中的政策议程要积极关注人民群众的实际文化需要,保障最迫切、最基本的文化诉求能够及时得到满足。第二,政府文化管理中的绩效考核要充分体现文化指标的宗旨与尺度,并作为政府监督与行政问责的依据。第三,政府文化管理中的财政投入要注重向文化服务基础设施方面倾斜,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文化资源的配置与开发。归结为一点,树立政府文化服务意识的关键在于实现由传统政府本位向以人为本转变。政府在推动文化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应问需于民,主动了解人民群众文化需求方面的信息与水平。

2.2 明确政府文化管理的职责,完善文化管理的职能体系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解放与发展文化生产力,首要的环节就是明确政府文化管理职责、完善文化管理的职能体系。一方面,政府职能部门要逐步退出经营性文化产业的微观运行领域,不再担任文化产品或文化服务的单一直接供给主体,而是将这部分权限下放、转移给经营性的企业,使文化企业特别是国有的文化企业真正成长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和自我约束的市场主体,增进文化市场发展的生机与活力。另一方面,政府在宏观领域要加强对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调控。在文化体系的整体运转上,政府要以社会文化需求信息为导向,建立一个调控适度、运行有序的組织领导体制;在文化资源的分配利用中,政府要根据文化行业的属性对文化体制改革进行整体规划,合理调整文化领域资源分配的结构与布局;在文化发展的政策保障上,政府要及时制定、不断完善各类扶持政策。此外,文化体制改革中政府还需要强化自身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共同构建完整的文化管理职能体系,明确政府与各类文化市场主体之间的权、责、利关系,有效解决政府在文化管理中的越位、缺位和错位问题。

2.3 增加政府文化管理的手段,创新政府文化管理的方式

在传统文化管理体制下,政府实施文化管理主要采用行政手段,这种手段在促进文化发展过程中曾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今后政府在文化管理中应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行政手段。文化管理的经济手段是指“按照文化生产经营规律和经济规律的要求,以物质利益为动力,充分发挥价值规律对文化生产和流通的调节作用,以此来对文化生产经营活动进行管理的方法”。目前看来,经济手段主要用于对弱质企业的扶持和补助方面,通常以在财政、税收、投融资等环节上提供政策优惠为基本方式。而文化管理的法律手段是指政府通过立法和司法的方式,运用法律法规来规范文化企业、文化事业单位的行为,保障文化市场合理有序的发展。我国目前正在逐步健全文化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有效保护文化生产主体的知识产权,不断增强政府工作人员的法治观念与执法水平。

文化体制改革中政府职能的转变表现在管理观念、管理职能和管理方式等各个方面,其根本的立足点在于符合我国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现实要求,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文化体制改革的发展还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而且在改革进程中还会遇到许多困难,但是随着政府职能转变的不断深入,必将有利于建立健全一个完善的文化体制,最终实现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与大繁荣。

参考文献:

[1] 李卉.关于文化体制改革的思考[J].新西部(下),2014(1):6+5.

[2] 洪明星,吴理财,朱懿,等.文化体制改革的转型与出口[J].学术论坛,2015,38(3):142-148.

政府会计改革路径选择研究 篇4

一、政府会计改革的必要性

(一) 政府职能转变

现阶段我国政府职能转变的核心是转变经济职能、加强社会管理职能、强化服务意识。这种转变的根本要求是建立以公共需求为导向的公共财政和提高政府活动的透明度。因此, 不少地方政府已经开始推行政府信息公开制度, 而政府会计信息是整个政府信息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 是实现政府职能转变和提高政府透明度的重要一环。政府财务报告关注的是整个政府的资产负债状况和运营绩效, 完整反映政府的财务状况、运营情况和现金流量, 有助于解脱政府公共受托责任, 满足人民群众的信息需要。政府职能的转变要求构建政府会计标准和政府会计改革, 而政府会计改革又能促进政府职能转变。

(二) 公共财政改革的深入

近年来, 我国财政体制发生了较大变化, 具体表现为:“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收支两条线、预算外资金纳入预算管理、政府采购、绩效评价等重大改革措施相继出台, 对财政资金的管理由过去的“切蛋糕”、重分配, 向事先的部门预算、事中的政府采购和国库集中支付, 以及事后的监督管理与追踪问效转变”。这些具体措施的实施, 其目的是保证财政资金的有效使用和公开、公正、透明的财政管理, 以及财政预算的合理性和执行效果。与此同时, 政府由于向政府资金提供者提供有用信息的需要和监控财政资金的使用以及加强政府自身资产、负债管理的需要, 也需要有政府会计核算标准和财务报告制度。

(三) 政府审计制度改革的深入

随着我国财政收支规模的扩大, 政府经济实力的增强, 如何加强管理政府的财政收支活动、经济活动和资产管理已经成为一个新的课题。在此背景下, 政府审计的重要性日益突出, 每年一度的政府审计报告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政府审计在维护政府经济秩序、反腐倡廉、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果和公共管理效率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 现行预算会计制度仍然侧重于财务收支的核算, 忽视运营绩效和资产负债管理的核算, 这些现实状况已经不适应政府审计发展的需要。所以, 政府审计职能的完善和作用的发挥, 需要建立和完善政府会计体系。

二、政府会计改革存在的问题

(一) 政府会计目标单一

政府会计是一种对政府行为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和反映的信息系统, 既是辅助政府履行职责和解脱公共受托责任的重要手段和途径, 也是辅助信息使用者进行决策的重要信息来源渠道。因此, 政府会计的目标不仅要满足人民群众对政府财政披露的需要, 而且还要满足辅助决策信息的要求。目前, 我国政府会计仍然是以预算会计为主, 主要通过对政府预算执行过程及结果的反映来满足基本的预算管理功能, 更多的是对预算进行合规性反映, 会计目标单一, 从而不能满足信息使用者的信息需求和决策需要。

(二) 政府会计体系不完善

政府会计体系不完善具体表现为:其一, 财政总预算会计与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不协调。因为我国现行预算会计是按照组织类别的不同, 分别设立了包括财政总预算会计、行政单位会计和事业单位会计三个相对独立的分支。而这三个分支分别采用不同的会计科目进行核算, 记录不同的单位在不同阶段的经济事项, 且核算重心各不相同。由于财政总预算会计与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不协调, 造成了财政部门的管理与控制功能不能有效发挥, 这一现象容易导致腐败以及政府失灵。其二, 财政总预算会计与新的资金管理会计制度不协调。主要原因是政府预算外资金、社会保险基金未包括在财政总预算会计核算范围内。其三, 制度缺乏灵活性和适应性。因为会计制度不可能规定所有的会计事项, 而我国政府会计在实施过程中, 往往以会计制度为执行标准。

(三) 预算会计核算基础存在弊端

在现行的预算会计中, 除了事业单位的经营性业务外, 一般都采用收付实现制。而在收付实现制的条件下, 其行为一般是以现金的实际收付作为确认当期收入和支出的依据, 这一行为不能真实反映当期业务活动的真实结果和政府业绩的好坏。从而, 现行的预算会计核算基础存在许多弊端。其结果是“收付实现制不能客观公正地反映政府在各个会计期间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实际耗费与效率水平, 不利于对政府活动的效率效果进行评价和监督, 也不利于政府内部的效率改进;收付实现制也会造成同一会计期间政府权力和责任不相匹配;不利于正确处理年终结转事项;无法准确反映政府负债状况”[3]。

三、政府会计改革的路径选择

(一) 拓展政府会计目标

随着我国财政收支规模的扩大、各项改革措施的深入、国际经济地位的提高, 我国政府财务报告的信息使用者由传统的各级人大部门和政府部门为主逐渐扩展为由纳税人、捐赠人、贷款提供者、国际组织和传统信息使用者相并存的局面, 这一局面的形成要求政府会计改革必须拓展政府会计的目标。政府会计的目标可以“划分为基本目标和具体目标两个层次。其中, 基本目标定位以受托责任为主, 兼顾决策运用;具体目标则以满足使用者资源配置决策信息需求为目的, 并兼顾现阶段的改革背景”[4]。而政府会计目标可以通过预算管理目标、财务管理目标、成本控制目标这三个方面来进行定位。一是预算管理目标。

(二) 渐进地引入权责发生制

随着财政管理改革的深入, 财政管理的重心由收入管理转移到支出管理上来。渐进地引入权责发生制, 有利于促进财政管理改革, 提高政府财政管理水平;为建立政府绩效评价制度提供技术基础, 有利于推动政府公共管理改革;全面反映政府的负债状况, 有利于揭示和防范财政风险。权责发生制不仅是政府会计改革的重要内容, 也是政府会计改革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志, 不仅是拓宽政府会计核算范围的有效方式, 而且还是完善政府会计系统的基础。在我国, 学术界和政府主管部门已经形成这样的共识即在政府会计中引入权责发生制, 但是应在多大范围和程度上引入权责发生制则持不同的观点。因此, 政府会计引入权责发生制的改革应当充分考虑我国的具体国情, 应当与政府会计改革相关的公共财政改革的进程相适应, 不能急于求成, 应当循序渐进、稳步推进的策略改革政府会计。

(三) 构建完善的政府财务报告体系

政府财务状况是党和国家制定经济决策、实行宏观调控和考查政府绩效所必需的重要信息。政府财务报告不仅反映预算收支, 还反映政府的资产和负债情况;不仅反映当年预算政策的执行结果, 还反映以往决策累计的财务效应。政府财务报告是政府决策和公众了解政府绩效的重要信息来源之一。因此, 构建完善的政府财务报告体系具有重要意义。构建完善的政府财务报告体系的具体方式为选择适当的政府财务报告模式;建立充分、规范、定期的政府财务信息披露机制;完善政府会计监督机制。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会计司.政府会计研究报告[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5:105

[2]刘玉廷.我国政府会计改革的若干问题.会计研究[J], 2004, 9:4

[3]张国兴.关于构建我国政府会计体系问题的研究.会计研究[J].2008, 3:12

农村学校改革路径探索 篇5

关键词农村学校 改革路径 案例

十八大提出“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支持特殊教育,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水平,积极推动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教育,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1]。四川省作为一个农业大省,农业人口多,发展农村教育,办好农村学校更具有重大意义。这不仅是满足广大农村人口学习需求、提高劳动者素质的一件大事,也是实施科教兴川和人才强省战略,实现四川经济社会发展新跨越,把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的重要途径。

一、农村学校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中小学数量多、规模小、布点分散

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农村人口大量向城镇流动,农村生源萎缩,微型小学、微型班级增多,而县城和中心城镇中小学班额猛增,大班额、超大班额的问题非常严重,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城区和中心城镇教育资源严重短缺,二是薄弱学校及村办教育资源闲置浪费。

2.教师年龄结构老化,学历普遍偏低

农村教师工作和生活环境与城区学校教师相比有着较大差距,交通和生活上的严重不便,办学条件简陋,尤其是村级小学和片区学校,很难留住年轻的教师,造成教师年龄结构老化,加之城区学校年年招考教师,至使农村骨干、优秀教师流失严重。按照教育部要求,小学教师一般应具有大专或以上学历,中学教师应具有本科或以上学历,但实际情况是,农村学校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学历不达标、受教育程度偏低。

3.学科结构严重失调,学生课业负担过重

在农村学校语文、数学等学科教师基本能满足教学需要,而英语、体育、音乐、美术、地理、生物、健康教育等学科教师严重不足。由于教育观念相对落后,内容方法比较陈旧,为追求考试排名,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素质教育推进困难,许多农村学生,在完成义务教育后便不再升学,由于缺乏技能技术,在社会竞争中不具有优势,学生适应社会和就业创业能力不强,创新型、实用型、复合型人才紧缺。

二、四川农村学校改革路径探索

1.加快校点布局,整合教育资源

(1)党政领导高度重视,落实“在国务院领导下,由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2]的体制。中小学布局调整应该站在全局思考,必须高中、初中、小学和幼儿园一起动作,才能既解决局部的问题,又带动全局的发展。而这种调整牵涉千家万户和大量人财物的安排,既要考虑减少边远学校,又要考虑方便群众,这就必须落实“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才能做到管理到位、政令畅通。

从2002年下半年至今,内江市资中县全面实行“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教育经费由县统管,彻底杜绝了被乡镇挤占、挪用的情况,确保了教师工资按月足额发放,改善办学条件资金有了保障。全县对教育经费实行严格管理,不挤占、不挪用、不提留、不平调,优先保障教师工资及各项保险和学校公用经费,基本做到了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2)调整县域教育资源配置,促进均衡发展。2006年,资中县针对校点分散、条件较差、资源分散的丘区教育实际,提出构建“四级联动、整体推进”的中小学布局调整模式。总体思路是:以高中为龙头,带动初中、小学和幼儿园,四个学段学校布局一起调整,四条战线收缩(集中),四级资源整合,高中、初中、小学和幼儿园质量全面提高,促进县域各类基础教育协调发展[3]。

具体工作就是:整合高中资源,发展优质高中;利用高中资源,创建优质初中;整合小学资源,提高服务质量;利用闲置资源,建设中心幼儿园。通过调整小学、初中布局,着力更新改造农村学校陈旧的教学设备、设施,改善办学条件,推进教育信息化工程,整合利用优质教育资源,促进均衡发展和教育公平。一是学校调整,使小学、初中布局逐步趋于合理;二是与调整布局有机结合,消除中小学危房、改善办学条件;三是大力发展远程教育,推进信息化建设。

(3)促进义务教育与职业教育的结合。由于资中县是四川丘陵地区的农业大县,部分农村毕业生不能进入高中继续学习,而这部分毕业生又没有一技之长,没有谋生的本事。为此,从2004年开始,资中县从在校初中生人手,实施初三分流,引导学生及早接受职业教育,将义务教育与职业教育衔接起来。

(4)大力推进寄宿学校建设,满足留守和边远学生寄宿需求。四川是劳动力输出大省,有大量的留守儿童,《四川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加快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建立健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和动态监测机制,切实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受教育问题”[4]。

资中县总人口132万,年外出务工人员达30万人次以上,义务教育阶段留守学生近5万人,占义务教育阶段总数的34.4%。资中县在若干关爱留守学生成长的方式中,重点探索建设留守学生寄宿学校。2006年至今,资中县投入大量资金建设农村寄宿学校。龙江湖小学是内江市第一所功能齐全、设施完善的寄宿学校,被评为“内江市留守学生寄宿制示范学校”。学校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习,更从学生的生活及心理方面入手,积极开展关爱教育活动,引入“游戏载体构建农村寄宿制小学特色管理模式”,每个学期举办一次“游戏节”,年级每月举办一次联欢性的游戏活动,还为学生过集体生日,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健全这些孩子的人格。

2.以农村教师为重点,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1)创新农村教师补充机制,完善制度政策,吸引更多优秀人才从教。积极推进师范生免费教育,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完善代偿机制,鼓励高校毕业生到艰苦边远地区当教师。2007年,在教育部直属的六所师范大学实行免费师范生教育,这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和发展师范教育的高度重视。通过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吸引优秀高中毕业生读师范,鼓励优秀大学生毕业从教,从入口上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对于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促进教育公平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与此同时,可在一定程度上实施师范院校定向招生、定向培养、定向分配的“三定向”政策。从哪里来回哪里去的分配政策,可以保证农村师资的来源,而且也可以减轻社会就业的压力,也是解决农村尤其是边远贫困地区教师紧缺的一个途径[5]。四川省从2006年开始组织实施“特岗计划”,建立了有省政府领导和相关部门负责人参加的联席会议制,专门研究解决四川省“特岗计划”实施工作中的一些问题,通过资格审查招聘了大量高校毕业生到全省“两基”攻坚县和部分民族地区县的农村中小学任教,认真组织岗前培训,做好合同签订和派遣工作,吸引了一批高学历人才从事农村义务教育,创新了农村教师补充机制,缓解了这些地方农村教师紧缺的矛盾,改善了农村教师学科结构,创新了四川省农村学校教师补充机制,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特别是汶川地震后,四川地震灾区通过实施“特岗计划”,招聘高素质的高校毕业生到地震灾区任教,有效解决了灾区教师紧缺矛盾,确保了灾区复学复课对教师的基本需求。

鼓励免费师范毕业生到我省艰苦边远地区中小学任教。在艰苦边远地区工作期间,享受以下优惠待遇:从报到之日起执行定级工资;

一、二类地区高定一级薪级工资,三类以上地区高定两级薪级工资,按国家规定享受相应的津贴补贴;毕业生评定专业技术职称和晋升七级及以下专业技术岗位,其任职年限提前一年,国家规定最低任职年限为一年的提前半年。支持艰苦边远地区、民族地区政府部门制定政策措施,吸引四川生源的免费师范毕业生到当地任教。鼓励国家确定的地震重灾区政府部门制定政策措施,扩大四川生源免费师范毕业生的招聘量,推动地震灾区学校的“软件”建设与“硬件”建设同步提升。

(2)创新教师交流机制,促进师资均衡配置。在这方面内江市采取了一些相应的措施,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一是积极引进农村教师。坚持每年定向招聘一批农村教师,2012年内江市面向社会公开招考教师484名,其中80%为农村教师。二是选派城镇教师到农村支教。建立城市教师到农村学校服务期制度和县城内教师定期交流轮换制度,2008年以来选派364名城镇教师到农村支教。三是积极开展结对帮扶。2008年实施城区学校结对帮扶农村学校制度,11所市直中小学(职中)与农村学校结对子;2009年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将此项活动推广到全市,所有城镇中小学与农村偏远学校结对子,组织开展了物资支援、送教下乡、教学研讨等活动。四是实施片区联合教研组制度。全市组建了48个跨乡镇的联合教研组,统一开展教学研讨、学科竞赛、质量考评、“六认真”检查等活动,促进了片区内教学质量的均衡提升。五是强化乡镇中心校。统筹管理辖区教育教学职能,在部分农村中心校实行艺体、英语等紧缺学科统一“走教”式排课,克服村小教师的不足。

(3)稳定农村教师队伍。为解决农村义务教育学校中级职称结构比例偏低、大龄教师评职难的问题,内江市对符合评聘中级职称条件、离退休不足5年的乡镇义务教育在岗教师下达专项指标,2008年解决270人,2009年解决290名,促进了农村教师队伍的稳定。另外,为了大力推进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成都市人事局、教育局下发《关于进一步规范我市中小学在编教师市内流动有关问题的通知》,要求市直属学校(单位)、五城区及高新区所属学校(单位)原则上不得从郊区(市)县引进在编教师。

(4)大力加强农村教师培训,提升农村教师素质水平。完善教师培训制度,将教师培训经费列入政府预算。对农村中小学教师实行免费培训,可以有效激活教师的潜能和内在学习动机。四川省“十二五”中小学教师培训规划,省级选拔培训3000名农村学校骨干教师,进行三年一轮的系统培训,使农村学校省级骨干教师总数达到4500人;选派10万名农村中小学骨干教师参加国家级集中、远程培训研修。市(州)、县级负责完成其余农村教师的全员培训,同时,通过完善校本研修制度,建立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长效机制。

四川省积极实施“国培计划”。一是完成对2971名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省级骨干教师培训。二是培训四川省农村地区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薄弱学科省级骨干教师、特殊教育教师476人。为地震灾区农村中小学培训主干学科骨干教师、理化生及科学学科骨干教师、电教管理教师共800人。使参训教师能更好地在灾区教育恢复重建中发挥示范带头作用,促进灾区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健康发展。为灾区教育软实力提升解决急需问题。充分发挥远程网络教育大规模、低成本、高效益的优势,对全省4万名农村中小学各学科教师开展80学时的远程培训,帮助农村中小学各学科教师解决在实施素质教育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5)提高教师地位和待遇。不断改善教师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吸引优秀人才长期从教、终身从教。依法保证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或者高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并逐步提高。落实教师绩效工资。对长期在农村基层和艰苦边远地区工作的教师,在工资、职务(职称)等方面实行倾斜政策,完善津贴标准。建设农村艰苦边远地区学校教师周转宿舍。研究制定优惠政策,改善教师工作和生活条件。关心教师身心健康。落实和完善教师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政策。国家对在农村地区长期从教、贡献突出的教师给予奖励。

3.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

(1)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让教育回归育人本位。为了推进素质教育,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教育部公布了一批试点地区,希望借试点以多种途径解决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问题。四川省部分市县成为开展普通高中多样化、特色化发展试验,建立创新人才培养基地,探索西部欠发达地区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措施和办法试点地区。

《四川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对学校方面有以下规定:“把减负落实到中小学教育全过程,落实到教育教学各个环节,促进学生健康快乐成长。学校要优化教学内容和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减少作业量和考试次数。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爱好。严格执行课程方案,不得变更课时和提高难度。不得随意占用学生法定休息时间集体补课或上新课。义务教育阶段不得设置重点学校和重点班,各种等级考试和竞赛成绩不得作为义务教育阶段入学与升学的依据”[4]。对于减负,近些年教育界提出了“零作业”概念。2007年,山东利津县北宋一中实施“零作业”改革,强化校本教学研究,大力推行课堂教学改革,使学校、老师、学生走上了一条相互促进、共同成长的道路。“零作业”有其特定的内涵:基于学生的自主合作、教师的精讲精练,课堂上教师必须指导学生当堂完成知识巩固性训练;课下时间实行“零”作业,坚决杜绝布置课后机械、重复的书面作业。在执行“零作业”的同时,学生在自习课上进行“自助餐”式学习,根据自己的情况,可以选择自己想要补充学习的科目,或预习新课,或复习旧知,或练习提高。“零作业”引领老师向课堂要效率要成绩,改变了学生作业“低耗高效”的现状,把老师的教学思想统一到“二元主体和谐发展课堂教学”理念,更加注重“教育对人的启蒙与改变”的作用[6]。

(2)加快农村学校艺术教育改革和发展,实现学生的均衡发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美育不仅能陶冶情操、提高素养,而且有助于开发智力,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7]。这表明,加强美育是推进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改革的要求,也是把学校办成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的需要。艺术教育是美育的最主要内容和重要途径,因此加快艺术教育改革和发展步伐,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加强农村学校艺术教育改革和发展,有利于促进农村人口的整体素质提高,有利于开发农村人力资源,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强大的动力。加快农村学校艺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步伐,既是学校艺术教育自身发展的迫切需要,更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迫切要求。加快农村学校艺术教育改革和发展,要认真贯彻落实《艺术教育工作条例》,确保学校艺术教育的地位;确保艺术课程开课率,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如“走教”、“支教”、“巡回教学”、“流动授课”、“对口辅导”等多种形式,缓解专职艺术教师短缺的矛盾,保证县城和乡镇的中小学都能够按课程方案开齐开足音乐、美术课;要建设一支数量足够、素质较高的艺术教师队伍;优化工作环境,提高农村艺术教师的地位;加大投入,改善艺术教育设备条件;加强艺术教育科学研究,提高学校艺术教育的水平。成都温江区、南充南部县、巴中平昌县是我省三个全国艺术教育实验县(区)。为了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艺术教育的意见》,南部县提出了“让每个农村孩子都享受最基本的艺术教育”的艺术教育目标。10多年来,南部县围绕这一目标,在全县各中小学开齐艺术教育课程,开足课时;通过“专、兼、聘、培、轮”等多途径解决艺术教育师资,因地制宜地多渠道解决艺术教育器材,并先后开展了《农村学校艺术教育多维管理运行机制研究》《农村学校艺术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等课题实验研究。此课题2004年12月通过结题鉴定,2008年获教育部一等奖。2005年,南部县《川北剪纸、店垭花灯、川北古傩民间艺术教育资源的开发研究》成果又获省政府第三届普教教学成果二等奖。

(3)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让农村剩余劳动力受到教育培训,为现代化建设培养大批中高级实用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四川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要“加强涉农专业建设,加大培养适应农业和农村发展需要的人才。探索优质职业学校对农村薄弱职业学校托管、帮扶的多种办学模式”[4]。农村基础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沟通应是“渗透”与“分流”两种不同模式的综合。所谓“渗透”,是指在劳动技术课中侧重培养学生劳动观念、劳动情感和吃苦耐劳精神,培养学生学习科学技术的兴趣以及技术意识、技术悟性。所谓“分流”,是指在“渗透”的基础上,对不能升学的农村学生在适当时间进行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使其具有毕业后的谋生手段及致富技术。近年来,德阳市积极探索城乡职业教育发展的路子,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打破职教的二元结构,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

参考文献

[1] 十八大报告[r].新华网,2012-11-19.[2]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z].教育部,2010-07-19.[3] 李兵.西部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探索――以四川省资中县“四级联动、整体推进”校点布局调整模式的实践为例[j].西部教育研究,2010(10).[4] 四川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n].中国教育报,2010-12-23

司法改革研究路径 篇6

【关键词】 高校体育;篮球教学;问题;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5-00-01

一、对于传统篮球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目前高校篮球体育教学,已形成了固定的模式框架,主要以教师示范为主,学生练习为辅的教学模式,这种单一的输出方式下,老师教的是什么学生就只能学什么,无法提供给学生一个自由发挥的空间,导致这样的教学模式不能很好地调动学生运动的积极性,更无法保证学生的终身锻炼意识。

二、探讨高校篮球体育教学的改革方向

(一)教学内容

1.教学内容要着重以培养学生篮球运动情感为主

现在的高校篮球体育教学中,教学内容多重视运动技能的培养,而忽略了其他技能的培养,再加上教学手段的单一乏味,从而抑制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不仅不利于学生对篮球运动项目的情感培养,而且更易于促使学生自身忽视身心对体育的需要。因此,篮球体育教学应是先培养学生篮球运动的体育感情。运动技能的培养和提高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有了积极的学习态度、浓厚的学习兴趣,学生可以迅速地捕获教师的教学内容,领略基本动作的要求。学生还可以通过一些进一步的技能学习,掌握2~3项自己喜爱的篮球技术、技能。这样既发展学生自身个性,又使学生掌握从事篮球运动和享受篮球运动的方法,为其终生坚持体育活动奠定坚实的基础。

2.教学内容精简化、实用化

篮球体育教学具有学生多,球多,场地大,学生好奇好动等特点。如果教师要在有限的时间内,按既定教学目的,完成既定的教学要求,那么他们就必须精炼和简化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太多太冗长,教学段落划分和各段落之间的转换时间势必要增加,在转换时间里出现混乱和拖延等延迟问题可能性也随之增加。因此,为了避免延迟问题的发生,教学内容需要精简化。另外,每周一次体育课无法满足健身的需要。如果想要达到健身的需求,除了课堂上的体育锻炼外,课外的体育锻炼也非常重要。在课外篮球活动中,学生主要以半场对抗为主,运用的几乎都是简单的技术动作,复杂的组合的技术运用较少;几乎不见技战术的运用。所以那些复杂的技术动作和战术配合应在教学内容里删减。也就是说篮球教学内容要精简和取舍。

3.教学内容实践化

相对于专业课而言,普通高校篮球课的教学课时比较少,而且又经常受到恶劣天气和环境等客观因素的影响。另外,课上学生人数的增多和学生技术水平参差不齐,必然导致课上有效练习时间缩短。如果教师再到教室里去“纸上谈兵”,不仅难以达到体育理论课的预期效果,还会进一步占用宝贵的体育教学实践时间,最终会对达到篮球课教学既定目标产生一定影响。所以高校篮球体育教学内容中的专业篮球理论知识的传授主要还是通过在实践中,教师简捷的语言和精准的示范传授。

(二)教学方法

1.教学方法弹性化

篮球体育教学中的运动量大小与技术动作好与差是学生运动方式所体现出的两大要素。并且,由于在现行篮球体育教学中,学生人数比较多以及学生技能基础薄弱,因而教学中设计运动量的大小和技术动作的难易程度等教学方法就需要更大的弹性。也就是说在教学过程中,不要过于具体和详细,给学生足够的空间来思考,充分体现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具体表现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练习时间、次数和密度等决定运动量强弱的因素上不应明确具体统一要求,而是一个宽松的范围。第二,对于不能合理有效地完成基本技术动作的学生应给予提示而不是强加改正。第三,对于技术动作做得标准和取得进步的学生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这种弹性化的教学方法不仅仅促使学生向一个大体有效的方向努力练习,而且还有利于学生发挥多种潜在能力。

2.教学手段娱乐化、健身化

篮球基本技术练习本身单调枯燥,学生稍作练习后很快就会厌倦,积极性下降,从而影响到兴趣的培养和健身,这就要求对教学手段必须要娱乐化和健身化。首先,讲授基本技术时,教师应该以幽默的方式,结合生活的例子使学生理解生疏的理论内容。其次,要充分利用学生好动好奇的心理特点和篮球游戏性和竞争性的专项特点,在学生掌握最低水平的基本技术的前提下,可能多安排一些简化规则的练习,使学生直接能体会到参与篮球运动所带来的快乐。最后,要结合练习特点施加各种竞争性、趣味性和奖惩性因素,提高教学手段的娱乐性。只有以快乐教学为宗旨,才能发挥篮球运动健身和健心的功效。

3.多样化的教学手段

高校篮球体育教学中教学手段应多样化。以篮球体育教学中“分组练习”为例,篮球体育教学按学生技术能力分班已有一段时间了,但在实践中分班教学受到诸多因素影响而难以实现。因此,按技术能力分班上课就只能由按水平分组练习来代替。目前各个高校篮球教学学生人数较多,通常只能按场地状况结合学生自身能力将其分成四组分别练习。技术能力较高的学生表现出自控性强、自觉性好。对他们的要求主要是“交替练习,注意保护”。水平一般的学生对技术基本掌握,但练习时随意性较强。对该组的要求是“紧凑有序,防止凌乱”。水平差的学生因缺乏篮球技术基础,练习中常会出现一些问题和毛病。教师对他们应给予更多的帮助和指导。

(三)教学测评

篮球体育教学中教学测评应科学化和多维化。由于传统教学目标的偏差,高校篮球体育教学的测评内容多是以投篮、运球三步篮等单一技术的掌握程度为主的测评。测评尺度也过于定量化,例如定点投篮命中率和一分钟半场往返运球上篮命中率等等。在这些测评中,只有少数人获得鼓励,体验到成功,而那些技术薄弱的学生都成了技能学习的失败者。这种测评不仅不能有效反映出学生的实际能力,而且还影响学生对技能掌握的信心和兴趣,同时也使篮球运动诸多的特点和锻炼价值全然无从体现。因此,教师应建立科学的测评标准,对学生成绩作多维评价。

参考文献:

[1]季浏.体育与健康课程与教学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3.(02)

危机下英语专业的改革路径研究 篇7

关键词:英语专业,危机,人才培养

1. 引言:专业已然危机

据中国年度就业蓝皮书显示, 英语专业连续3年被列为“红牌警告专业”。所谓“红牌”是指因失业量较大, 就业持续走低, 且薪资较低。一个不争的事实在于, 在持续的英语热背后, 英语专业正面临着合法性考量, 专业危机已经来临。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 英语专业人才, 尤其是高端英语专业人才极度缺乏。即便是北京、上海这些高级人才较为集中的地区也难以幸免。于是不禁要问在持续攀升的人才需求面前, 我国的英语专业何以沦落为红牌警告专业呢?

2. 反思: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结构性失衡

随着后工业时代的来临, “多学科知识和高科技在职业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职业结构的变化和职业流动性普遍加强, 职业和专业一一对应的观念正慢慢被打破”, 在这一背景下, “专业人才培养定位必须实现由专才型向复合型的让渡, 这是专业教育已经普遍达成的共识”。从市场来讲, 我国的各行各业已经开始广泛地融入了国际市场, 企业往往垂青于既有和行业有关的专业背景, 又有一定的英语基础的复合型人才, 而真正的英语专业人才由于自身专业视域狭窄, 适用性不广而在就业市场上往往不能体现出较强的竞争力, 即便被录用, 但由于先天性优势不明显而往往在职业的提升上后继乏力。外语, 更多的时候只能作一种交流工具和交流载体而非一个专业方向, 这是外语人才无法突破的职业瓶颈。

3. 危机下英语专业的改革之路

英语专业要在纷繁复杂的时代变革面前摆脱单向度的思考——仅仅思考如何为学生提供短暂就业的技术解决路线, 而看不到专业学科发展与学生培养的良性互动关系, 使得英语专业得以“人文学科”的面目真实存在, 而同时又能在变革的时代大潮下从容有余。

(1) 以培养国际化外语人才为目标, 突破专业传统课程设置之藩篱。对于国际化外语人才的内涵, 庄智象等提出国际化创新型外语人才应具备以下素质:“ (1) 良好的语言基本功;极强的专业知识结构; (2) 创新性的思维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3) 具有国际视野, 能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由是观之, 国际化外语人才既具备国际化之先天优势, 又有娴熟的外语技能, 能够从容参加和应对纷繁复杂的国际事务。跨文化交际能力、英语语言语用能力等是其基本素养。就此而论, 语言文化课程、专业基础类课程、跨文化交际类课程是国际化外语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

(2) 以跨文化交际意识的锻造引领课程与教学的实施。从教学目的上讲, 外语教学所期许的不仅是理解对方的话语和文化, 更为重要的是用对方所能听懂的语言来了解己方所要表达的意思和文化。即真正的跨文化交际是来自两种或多种文化的人群之间的交际, “成功的跨文化交际以跨文化经历中良好的感受和信仰, 以及人们所拥有的行为技巧为基础。”正如从丛所言, “跨文化交际绝不仅仅限于交流对象的理解, 而且还要有与交际对象的文化共享和对交际对象实施文化影响的内容。”一个能够熟练、流畅运用外语的人可能是一个成功的交际者, 但不一定是一个成功的跨文化交际者。许多能够对汉语运用自如的生于海外、长于海外的华裔, 他们精通英汉两种语言, 但是当他们回到内地, 依然显得格格不入, 这是为什么, 因为他们缺少对汉文化的了解, 他们所拥有的只是汉语语言运用技能而已。因而, 英语教学必须摈弃“一路向西”的陈旧观念, 立足本土, 放眼世界, 方能步步为营, 铿锵有力。本土文化是跨文化交际的根和干, 英美文化是跨文化交际的枝和叶, 本固则枝繁。所以英语教学中, 无论是教的主体, 还是学的主体, 其首要的是双主体都要树立正确的跨文化交际观。

参考文献

[1]彭林权.试论外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提升[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1 (03) :18—21.

[2]庄智象.中国外语教育发展战略论坛[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9.

[3]Ellis, R.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7.

国企改革的路径选择问题研究 篇8

一、国企改革的发展历程

改革开放之前, 我国实现计划经济体制, “以全民所有制为主来构建经济组织和经济运行模式”。这种僵硬的体制缺乏活力和创造力。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 推进国有企业改革成为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抓手。我国的国企改革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1978-1992年。由于没有可供借鉴的经验, 国企改革是在“摸着石头过河”中不断推进的。这一时期, 国企改革的主要思路是扩大企业自主权。1979年4月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首次提出扩大企业自主权的方针。从1979年-1982年, 通过在部分企业实行扩大企业自主权的试点, 逐步将干部任免权、销售权和资金使用权下方企业。1984年, 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 “增强企业的活力, 特别是增强全民所有制的大、中型企业的活力, 是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此后, 价格和财政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承包责任制、股份制等也可以大规模推广。第一阶段的国企改革成效显著, 政府税收、企业收益、职工收入都得到大幅度的增加。同时, 部分企业未能充分利用好承包责任制, 导致国有资产流失等问题时有发生。

第二阶段是1992-2002年。1992年邓小平南巡之后, 十四大报告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若干问题的决定》, 明确提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是发展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 是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之后, 我国开始通过进行公司制改革和企业战略性重组, 努力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帮助国企走出经营困境。这一阶段的国企改革解决了过去的发展困境, 使企业经营效率得以显著提升。但也存在国有资产流失、下岗分流、逃废银行债务等问题。

第三阶段是2002-2013年。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 “建立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分别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 享有所有者权益, 权利、义务和责任相统一, 管资产和管人、管事相结合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2003年, 以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的成立为标志, 通过建立经营业绩考核制、领导人年薪制和重大责任追究制等机制, 我国开始探索建立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系。这一阶段, 我国国有企业迎来重大的发展机遇期, 国企规模迅速扩大, 资产质量显著增强, 企业竞争力显著提高, 并成功克服2008年国际经济和金融危机带来的不利影响。

三十多年来, 我国的国企改革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2013年全国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 (不含金融类企业) 资产总额达到91.1万亿元, 年净利润增长到2.41万亿元, 共有81家国企上榜《财富》世界500强。同时, 一些深层次问题也不断出现, 这体现在:国有企业布局不合理, 片面追求大而全, 导致经营重点不突出;在重大战略性领域布局较弱, 企业创新能力和研发能力不强;行政化色彩浓厚, 部分企业管理层与职工收入差别较大;国有企业的社会性作用发挥较少。

二、国企改革的几个误区

国企改革的实践需要科学的经济学理论的支撑。国企改革一直是经济学研究的热点和难点, 学者基于不同的经济学理论提出各具特色的观点。通过对国企改革的观点的梳理, 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存在的几个理论误区。

(一) 国企改革等于产权改革

十八大提出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要求。“混合所有制经济是不同所有制性质所有者按照一定原则实行联合生产或经营的经济形式。”十五大报告中首次提出“混合所有制”的概念, 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发展混合所有制提出具体要求。“国有资本、集体资本、非公有资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的混合所有制经济, 是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实现形式, 有利于国有资本放大功能、保值增值、提高竞争力, 有利于各种所有制资本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允许更多国有经济和其他所有制经济发展成为混合所有制经济。国有资本投资项目允许非国有资本参股。允许混合所有制经济实行企业员工持股, 形成资本所有者和劳动者利益共同体。”

十八届三中全会决议的精神却被理论界一些人做了新自由主义的歪曲解释。在他们看来, 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 就是要突破旧的观念, 消除“所有制鸿沟”, 打破“国”与“民”之间的藩篱, 搞一场新的“国退民进”运动。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产权是所有制的核心。健全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股份制是形成混合所有制的基本方式。但这不像有些学者说的, “一股就灵”“一混就灵”。产权改革只是国企改革的第一步, 它不是国企改革的终点。同时, 要警惕在产权改革中出现国有资产流失等现象。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 “要吸取过去国企改革经验和教训, 不能在一片改革声浪中把国有资产变成谋取暴利的机会”。

(二) 国企改革等于消除国企的垄断地位

部分学者经常将国企与垄断相挂钩, 认为国企是依靠垄断获取暴利, 是低效的。进而, 这些学者提出, 要消除国企垄断地位。事实上, 这样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学术界将垄断界定为三种形式:自然垄断、竞争性垄断和行政垄断。自来水、天然气、供热、供电等公共品领域是自然垄断领域, 国企在自然垄断领域的存在具有必然性, 能够有效节约资源, 充分满足社会需求。竞争性垄断主要指的是企业通过市场竞争而获得市场支配地位。目前这一领域的国企很少。最后一类行政垄断则是最受诟病的, 它是由于在市场准入、市场竞争等方面受到行政干预而产生的, 主要集中于石油、通信、铁路、银行、盐业等领域。国企改革中的打破垄断, 指的是消除行政性垄断。

(三) 国企改革等于国企退出竞争性领域

有的学者认为国企大量存在于竞争性领域, 导致“国进民退”, 建议国企退出竞争性领域。这一观点是不符合实际的, 也是错误的观点。市场经济最重要的特征是平等, 不能因为市场参与者的性质而加以排斥。国企有平等参与市场竞争的权利, 是否退出应由市场决定, 而不能通过行政干预。此外, 竞争性领域的国企是国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旦退出竞争性领域, 将会削弱国有经济, 甚至引发国外资本垄断等一系列问题。

三、国企改革的路径选择

国企改革的发展历程是充满曲折的, 国企改革的进一步发展也充满了困难与挑战。在吸取过去的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 我们应选择一条正确的国企改革道路, 努力推动国有企业做大做强。

第一, 充分利用全面深化改革与全面对外开放的有利契机。党的十八大以来, 新一届领导集体积极推动全面深化改革, 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本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进一步推动简政放权, 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 为国企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制度环境。多层次资本市场和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 为国企的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与此同时, 中央积极推进全面对外开放, 通过建设“一带一路”、建立亚洲基础设施开发银行和金砖国家开发银行、推出“沪港通”和推动人民币加入SDR等措施, 积极推进汇率和利率市场化, 积极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国企改革应充分利用良好的内外部环境, 推动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 提高自身的国际竞争的能力。

第二, 做好国有资本管理工作。国资委过去习惯于管理资产, 没有重视资本的管理。未来国资委应将工作重心放在动态调整的资本管理之上, “按照自愿的市场配置原则, 通过资本运作与资产置换盘活国有资产, 增强国有资产的流动性和企业的现金流动量, 把国有企业中固化了、不能流动的资产变为可实现的现金流与资本流, 促进国有资产从企业形态向资本形态的转化”。此外, 混合所有制下, 各种性质的资本会产生矛盾。国有资本管理部门应有效调试各方利益, 既要通过股权置换、交叉持股等形式, 提高非公有制经济的规范性;又要通过引入非公有制资本来增加企业活力。

第三, 处理好营利性与社会性的关系。过去的国企改革始终强调企业的营利性, 忽视和弱化国企的社会责任。国企改革既要维护和进一步增强国有部门的竞争力和营利性, 也要落实公有制承诺给社会的劳动权利和消费权利, 还要探索克服掌握国家企业的人“任意支配”的弊病。一方面, 要开发评估国有企业建立在营利性和社会性两方面基础之上的工具, 改进国企考核机制;另一方面, 要建立职工参与公司治理制度。“职工是公司的主要利害关系人, 他们对公司有长期的人力投入, 并承担相应的风险。”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 国企改革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同时也存在一系列深层次问题。在剖析国企改革存在的三个误区的基础上, 我们提出国企改革的具体发展路径:充分利用全面深化改革与全面对外开放的有利契机、做好国有资本管理工作、处理好营利性与社会性的关系。

关键词:国企改革,混合所有制,产权改革,资本管理

参考文献

[1]张旭, 杨开峰.混合所有制理论与实务[M].北京:中国税务出版社, 1997:20.

[2]葛扬.市场机制作用下国企改革、民企转型与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发展[J].经济纵横, 2015 (10) :46-50.

[3]交通银行课题组, 王辰, 江海, 张奎, 黄礼健.国企改革再探讨:从放权让利到混合所有制[J].新金融, 2014 (8) :41-49.

[4]沈尤佳, 张旭.中国国有部门改革的营利性与社会性[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 2014 (3) :116-121.

[5]孙宗伟.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推进国企改革不断深化[J].经济研究参考, 2014 (37) :80-83.

司法改革研究路径 篇9

液压与气压传动课程主要是研究液压与气动技术一般规律与实际应用的一门学科, 是机械类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 与生产实际联系十分紧密, 对中职学生知识、能力以及专业素养的培养和提高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中职院校开设液压与气压传动课程, 不仅能让学生学到关于液压和气压的专业知识, 对学生在安装、维护、调试液压和气压控制元件等方面的动手能力有着促进作用。长期以来, 液压与气压传动课程的教学都是以教师“教”为中心, 强调的是理论知识而忽略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没有达到中职教学的根本目的。因此, 本文对中职液压与气压传动课程改革与创新路径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2 开发中职液压与气压传动课程的教学思路

中职在进行液压与气压传动课程的教学时, 要对工程机械、锻压机械、冶金机械以及机械制造等行业领域进行专题调研, 分析当前的就业需求以及就业形势, 从而制定该门课程的培养目标。通过对就业岗位的性质、职责、工作环境和发展空间进行分析, 找出比较典型的工作任务, 并对其进行归纳和总结, 由就业领域到处学习领域, 从而进行中职液压与气压传动课程的教学设计。

3 中职液压与气压传动课程改革与创新路径的研究

3.1 正确定位课程教学的目标

中职院校在进行液压与气压传动课程的教学时, 要根据本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 明确该门课程的课程性质、教学任务以及教学目标。液压与气压传动课程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 该学科不仅是机械类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 也是直接应用于生产的一门技术。中职院校在进行该门课程的教学时, 要使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 既要掌握一定的液压与气压传动技术的理论知识, 能够胜任液压与气压元件的选用、拆装、调控等相关的工作, 还要培养其自主进行液压系统故障诊断的能力, 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 为后续课程奠定坚实的基础。

3.2 积极寻找就业实习基地, 校企共建教学内容

根据上述调研中了解到的就业信息和就业形势, 明确与该门课程相关企业的岗位需求, 根据人才机制制定培养目标, 各个省市要参照本省制造行业的相关标准和技术要求, 以技术员的能力和素质培养为核心, 积极寻找中职学生的就业实习基地, 通过校企合作共同构建以面向工作为基础的教学内容, 仅仅围绕液压和气压系统的设计、使用以及维修, 以企业典型案例为载体, 对液压与气压传动课程进行知识重构, 从而培养学生具备高素质、高技能人才所必备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3.3 对中职液压与气压传动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改革

3.3.1 情境教学, 将教、学、做融为一体

将液压与气压传动课程的教学分为不同的模块, 教师要编制情境教学实施表, 运用情境教学的方法, 实现教、学、做一体教学。教师在讲授液压系统的工作原理以及工作过程时, 要将液压元件放在情景室, 通过实物讲解元件的结构和原理, 并让学生亲手实践, 自己动手拆装, 培养并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在讲授液压与气压传动基本回路时, 要充分利用拆卸式液压实验台, 先让学生观察实验台回路的连接方式, 再以分组的形式让学生自己动手设计, 各组学生要根据教师的要求, 合理的选择元件, 设计并控制电路, 继而进行实物连接。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会遇到各种问题, 通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

3.3.2 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 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液压与气压传动课程是一门抽象的学科, 涉及到的概念非常多, 而且液压元件的工作原理比较复杂和抽象, 基本回路和典型回路比较多, 而各个院校情景室的设备数量有限。因此, 在进行液压与气压传动课程的教学时, 要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 利用动画功能从不同的角度向学生展示液压与气压传动系统的工作过程以及工作原理, 图文并茂能够在很大的程度上刺激学生的求知欲, 营造一个活跃的课堂氛围, 同时也弥补了中职院校学生人数多、实验设备少的现状。

3.4 教师要以工作为导向编写教材

当前, 众多中职院校在液压与气压传动教学时选用的都是国家统一编制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通用的教材。这类教材是基于整个社会的发展以及社会对该类人才的就业需求出发, 主要偏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 而中职院校主要是以就业为导向, 应该淡化液压与气压传动课程理论知识的教学, 突出培养学生工程应用以及分析并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因此, 各个中职院校要根据本学院的实际教学情况, 以工作为导向, 在国家统编教材的基础上进行补充。教材要具备以下特点:第一, 教材的编写要与企业实际工作项目相结合, 按照从易到难, 从简单到复杂的原则进行编写, 根据项目的具体要求, 重点突出课程的实践性, 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第二, 开发液压与气压传动电子教材, 对典型的液压系统进行仿真, 使学生更容易理解, 弥补纸质教材的不足。

4 结论

液压与气压传动课程在实行教学改革后, 教学内容恰当, 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 使抽象的理论概念具体化, 增强了学生的视觉效果, 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而提高了该门课程的教学效果, 满足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摘要:中职液压与气压传动课程作为中职院校机械类专业的一门主修课程, 近些年来, 以工作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理论成为中职液压与气压传动课程指导方针。应对中职液压与气压传动传动的教学要求, 其教学过程也在不断进行创新和改革, 主要是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手段方面进行的, 取得了很好的改革效果, 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以及创造性。

关键词:液压与气压传动,课程改革,创新路径,研究

参考文献

[1]吕玉光.中职液压与气压传动课程改革的探索和实践[J].华人时刊 (中旬刊) , 2014 (03) .

[2]韩玉娟.职业学校《液压与气压传动》课教学改革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 2013 (05) .

司法改革研究路径 篇10

关键词:形体舞蹈,高校,课程,教学

1、高校形体舞蹈课程的特性造型性

1.1、造型性

“造型性”的特点是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动静有序, 二者皆美。它能充分展现人体线条和动作的美, 集中反映内在的神情, 在舞蹈的造型性中可以显现出浓郁的感情色彩和性格特征。 一个个柔美清晰的舞姿, 给人以高雅、幽静之感;一个个粗犷健壮的动作造型, 给人以刚强英武的印象。凡优秀的舞蹈作品, 它们的每一个动作, 每一个舞蹈组合, 以及动作和动作、组合与组合之间, 都十分干净、明确, 有起有伏, 有动有静。如果舞蹈动作缺乏造型性, 势必形成一连串模糊的, 令人不易看清的动态, 这就破坏了美感, 更谈不上抒情性和节奏感了。我国的古典和民间舞蹈都十分重视“造型性”, 无论是舞动长绸、手绢、扇子, 还是表现抽象的思想情绪, 都在动作的连续流动之中体现出“造型性”的特点, 在片刻停顿静止之时发挥“ 造型性” 的艺术表现力。 外国的芭蕾舞也同样重视和体现舞蹈的“造型性”无论是缓慢!快速动作的组合, 还是大跳、旋转, 无不造型清晰, 在流动和静止时呈现出丰富的感情色彩, 舞蹈的“造型性”能更好地表达出它的内在节奏和韵律, 增强舞蹈动作的美感。

1.2、形体教学应简单但针对性强

形体训练, 是根据人体解剖学、生理学和专业理论与运动实践相结合, 根据训练对象的身体条件、年龄特点, 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行练习的一种途径。她是舞蹈训练的基础, 也是普通人塑造体型的良方。其训练手段有深有浅, 形式多种多样。由于大学生入校时年龄一般在18-20 岁左右不等, 骨骼的发育基本定型, 身体的可塑性较差, 在短期内要他们在身体的开度和软度上有很大改变是有难度的, 也会大大降低学生们接受舞蹈教育的积极性。形体舞蹈课程要做到既降低教学难度, 又能让学生们兴致勃勃的加入形体舞蹈训练的行列中。

2、高校形体舞蹈课程的价值分析

2.1、顺应素质教育的需要

形体舞蹈在培养学生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各方面有着自己独特的作用。它不仅可以美化形体, 同时舞蹈艺术的美学也是一种提高人类思想品质、陶冶道德情操、净化人类灵魂的教育方式。作为情感的、视觉的、造型的艺术, 在提高审美能力方面形体舞蹈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大学生通过体育锻炼能促进体质与体能增强, 但体育课主要是通过动觉的训练增强人的体质;而形体舞蹈则通过有韵律的节奏 (强弱、长短、缓急) , 进行肢体运动, 以音乐的动感锻炼人的体能, 以优美的律动训练和优雅的身体姿态训练, 赋予每一个人挺拔、 优美的肢体与高雅的气质。 通过形体舞蹈课的“ 动手动脚” 很好地锻炼学生的身体协调能力, 利用形体舞蹈的自由创编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等等, 这些都是社会人的基本素质的必须要素。

2.2、形体舞蹈可以塑造良好的体形

形体舞蹈室一种肢体语言的训练, 同时也是美的训练。我国普通高校的大部分学生在以前都没有了解和接触过形体舞蹈, 对动作和音乐配合的敏感度、 动作的柔韧度和协调度以及身体条件都存在很大的差异性, 而形体舞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人体的体形, 并且对灵活性、协调性和柔韧性都存在一定的作用。另外, 学生的生活习俗、生活背景和遗传基因不同, 生活姿态也不会相同, 甚至因为气质类型不同, 有可能会导致产生一些顽疾, 形体舞蹈的教学过程中, 训练学生的柔韧度和基本站姿, 都可以在一定程度调整和改变学生的原始姿态, 纠正抠胸和驼背等不良姿态, 有利于塑造良好的体形和正确的体态.根据科学的形体舞蹈训练的教学方法, 可以促使学生更好的运用合理和优美的形体语言, 最终帮助学生形成外部和内部的优雅气质和完整美感。

2.3、提高学生各方面整体的素质

通过形体舞蹈教学理论的学习和训练过程, 培养学生的美感和整体素质, 注重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 和专业素养。通过形体舞蹈的学习, 建立学生长期锻炼的意识, 并能保持健康的心态和美感的理解。

2.4、能够不断提升学生社会交际能力

大学阶段的学习和其它阶段的学习有一定的差别, 此阶段课程与作业量相对较少, 而且此时期又成为了学生迈人社会的一个关键环节。因此, 各个高校要正确引导学生进行各种人际交往, 并且形体舞蹈课程完全能够满足人际交往的不同需求。因此, 在形体舞蹈教学过程中, 能够让学生学到一些合理的姿态与行为, 从而使学生更好的客服胆怯心理, 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同时借助一些形体行为可以增进和他人之间的距离, 不断提升学生交际能力, 进而为学生步人到社会打下牢固基础。

3、优化高校形体舞蹈课程的改革路径

3.1、完善和建立教学大纲和教材

目前, 我国普通高校的形体舞蹈课程还没有正规、 统一的教材, 大多数教师都是根据自身的教学背景和学习经历向学生讲授关于形体舞蹈的一些教学内容。 我国对形体舞蹈的专业教学课程主要是:一部分教师教学拉丁舞, 一部分教师教学民间舞, 还有的教师教学中国的古典舞, 有的教芭蕾。其中, 芭蕾的教学是我国形体舞蹈的主要内容, 专业的芭蕾舞蹈训练通常都是把具有高难度的动作简约化, 进行全面的跳跃训练、脱把训练、扶把训练和素质训练等一些基础的训练方式。但是, 这样的训练方式与教学符合舞蹈基础不同的学生, 缺乏一定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完善、健全的教学方式, 必须是系统的和科学的。所以, 教师根据学生的体形舞蹈基础, 制定出符合学生发展的教材和教学大纲, 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培养学生高雅的风度和气质, 它的实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因此, 只有制定出符合学生发展的教材和教学大纲, 才能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综合气质, 也才能使形体舞蹈课程真正的成为一门独立的综合性艺术课程。

3.2、多种方式进行教学活动

教学模式一般采用集体教学的方式进行, 教学模式可采用多种模式, 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可采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运用小组竞赛的方式开展教学, 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竞争的意识, 在比赛的过程中提髙学生的形体舞蹈能力, 促进队形、表情、心理素质的训练有所提高。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训练中调动课堂学习氛围, 鼓励学生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训练中, 并有成效。

3.3、重视学生表现力和自信心的培养

注重基本姿态和协调性训练教师要营造一个自由! 轻松的课堂氛围, 让学生始终处于思维活跃的状态, 勇于表现自己, 从而逐渐增强自信。同时, 对学生的动作要严格要求, 教师要及时指出学生错误的动作, 并指导其改正, 长此以往, 学生便可以形成优美的体态, 动作也越来越协调,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时刻注意让学生进行头、臂、腿等部位与全身动作协调的练习, 培养学生动作的协调性, 教学中, 教师要按照循序渐进、从易到难的原则, 先教局部分解动作, 再教全身整体动作, 从而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3.4、在培养学生自信心的基础上增加实践经历, 实现理论和实践的结合

形体舞蹈课程教学不应该只局限于高校课堂, 而应该是能将所学舞蹈运用到实践中, 比如学校舞台。如此不但能让形体舞蹈与音乐、声音融为一体, 凸显出形体的美, 更能在这种实践过程中扩展学生舞蹈知识发展的可塑性。 高校形体舞蹈教师要让所带学生拥有更多舞台表现机会, 就应该首先给予形体舞蹈足够的重视, 并在学校或者当地一些公开晚会中争取更多机会, 使形体舞蹈课程学生在不断的实践磨砺中提高自信心, 增强成就感, 并在不断创造和排演各种舞蹈过程中尝试着感受自己领悟和体会到的舞蹈, 最终在一次次实践中提高自己的编排和组织能力。

4、结语

让形体舞蹈课程在高等学院更好的得到完善, 让大学生加强对形体舞蹈课程的训练, 让形体舞蹈课程的教学模式得到加强, 让老师对大学生的授课内容得到丰富, 是舞蹈老师要面对的问题。形体舞蹈课程一定会成为大学生以后发展道路上的基石。

参考文献

[1]杨凤婷.对高等院校形体舞蹈课程的思考与教学探究[J].哲学与人文科学期刊, 2012, 21.

[2]王迪.浅谈芭蕾形体课程在普通高校中的普及与优势[J].艺术科技, 2012, (04) .

[3]刘献群.我国高校形体舞蹈课程价值分析及改革思考[J].科技致富向导, 2013, (02) .

[4]石苗苗.普通高校舞蹈形体训练课程教学方法探析[J].劳动保障世界:理论版, 2013, 36 (7) .

司法改革研究路径 篇11

一、完善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助力高校改革的背景研究

(一)党组织的建设发展需要高校完善服务型基层党组织

党内服务意识的践行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面临着新挑战、新困难,而高校作为党组织发展后备人才基地,加强高校基层党组织服务意识的培养与建设对我国社会的发展以及我党的生存与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并且是我党永葆青春的保障。因此服务意识的强化与践行成为了今天党组织基层建设的重要内容,也能通过对基层党组织的建设来深化对服务意识的践行,从而助力高校改革创新。

(二)高校的职能与目标要求高校完善服务型基层党组织

在社会转型不断深入的今天,高等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正处于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革,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关键时期,作为高校社会管理的领导核心,高校基层党组织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但是作为国家人才培养的基地以及党组织的思想基地,高校的职能就是“培养人才、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其本意就是为国家和社会的建设与发展培养人才以及他们的科学研究能力,最终服务整个社会的全面发展。因此对推进高校基层党组织的创新发展,加强党对高校的领导,促进高校的和谐发展,对学校乃至整个社会都会形成相应的发展助力。

(三)高校师生党员的积极性渴望完善服务型基层党组织

根据数据表明,以湖南工学院为例,截至2015年底,学院党员人数一直保持一定基数的上升趋势,其中学生党员最多,强化党组织建设的服务意识不仅有利于高校教学育人,学生的学习生活等各项活动的开展,而且还能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体现党员的先进性,在基础得以夯实后,发挥好党员的作用对于高校改革创新大计将是一大助力。

二、完善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助力高校改革的内涵思考

作为新时期高校改革的中坚力量,服务型高校基层党组织强调的是高校党组织的服务,是在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基础之上加强服务意识,将服务作为明确的指导思想,突出服务的功能以及其与权威型、命令型、个人崇拜型基层党组织的区别。

从内涵来看,作为高校管理与领导核心的高校基层党组织承担着解决高校教育事业发展过程中所遇问题的职责,而高校又承担着培养人才、科学研究与服务社会的功能,因而服务型高校基层党组织也就承担着为高校培养人才服务、科学研究服务以及为高校服务社会提供条件的职责。通过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完善,把握高校改革的内核,了解高校基层党建的内涵所在,将会有的放矢的完善基层党建,可更好的凝聚高校师生的力量助力高校改革发展。

三、完善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助力高校改革的实践探索

新时期新常态下,高校基层党组织的定位在于服务,但是高校的职能之一就是为社会发展培养人才,能否处理好服务与培养社会发展所需人才之间的关系是建设服务型高校基层党组织的关键问题。因此,结合当前实际,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发挥高校基层党组织的优越性。

(一)发挥好监督保证作用

要保证学校的各项具体工作不偏离社会方向,不违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新常态下,高校的改革创新需要按照新常态的具体要求,结合高校基层党组织所在单位的实际进行,可以建立高校基层党组织工作目标管理考核细则,对单位内的工作进行必要的细化和量化,内容可以包括党组织内职责分配,党员的教育、管理和发展,干部工作,思想政治工作,日常业务,工作绩效等方面,使高校基层党组织工作的考核评价不仅局限于定性评价,更要突出定量评价,把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得到有机结合,建立成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当然,在形成评价体系的同时,要充分保证民主的考评主体,对于高校的改革创新,高校基层党组织在推动的同时需要合理界定考核对象,规范考评主体,形成层层抓落实,一级抓一级的格局。要注重组织成员的评价,加大组织成员对单位内组织工作评价的权重,强化考评措施,拓展考评渠道,提升考评民主含量,合理分配上级党组织和本单位组织成员的评价权重。将与考核对象联系紧密的上级、同级、下级和单位内组织成员纳入评价主体,逐步形成立体式全方位的民主评价主体。唯有通过制度的建立,将评价体系和民主考评有机相结合将能进一步发挥高校基层党组织的优越性,发挥好监督保证作用,保证高校改革工作的有的放矢。

(二)发挥好攻坚带头作用

对于学校的重大工作和难点工作,组织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给群众树立榜样,凝聚全校师生员工力量共同完成工作任务。在高校深化改革工作中,学科建设是各项工作的基础和核心,高等学校基层党组织要紧紧围绕学科建设开展党建工作,把基层党建工作融入高校学科建设中去,推动高校学科发展,提升高校的学科水平。要积极探索适合本校学科发展的基层党组织设置形式,力争使基层党组织的设置能很好地适应新时期学科建设的需要和特点,有些高校为了促进学科间的交叉和融合,充分发挥团队承接大课题的优势,党支部设置形式由单一的设置变为不同学科间的基层党建单位,这种设置形式不仅能很好的把党政学习和专业学习结合起来,重要的是,支部活动的定期召开提供了交流思想、增进人员间了解的平台,有助于在学科交流中激发创新的灵感。有些高校基于学术团队为基础,创建教师、博士、硕士研究生纵向的党支部,使党支部成为学科建设的战斗堡垒,这就能够充分发挥党员导师对学生的思想和学习上的指导作用,有利保证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任务的有效完成,也增强了支部的凝聚力。提倡学校院系间、教研室之间、党政机关之间、不同学校同专业之间大胆尝试支部共建关系,通过共建活动来活跃思想,取长补短,相互学习,促进本校的学科发展。

(三)发挥好联系党委和师生员工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基层党组织桥梁纽带作用发挥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学校党委能否对一些重大问题或事项做出正确决策。高校基层党组织是党的组织系统中的基本细胞,是党联系学校师生员工的桥梁和纽带,是党在高校一切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当前,高校基层党组织应深刻认识到联系和服务群众的紧迫性,建立健全联系和服务群众的长效机制,发挥高校基层党组织的领导协调作用,化解基层党组织在联系服务群众工作当中的各类矛盾,使基层党组织在促进高校事业发展与和谐校园建设中,发挥更有力的保障作用。此外,作为桥梁和纽带,在面对高校内部可能出现的种种矛盾,一方面,基层党组织的党员干部要树立危机感、责任感; 要坚持把师生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要深怀爱民之心,恪守爱民之责,善谋为民之策,多办利民之事。基层党组织要架好党与师生员工之间的“桥梁”和“纽带”,维护师生员工的合法权益,把党的一系列正确主张通过卓有成效的工作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把师生员工的意愿和要求通过多种渠道和手段化为党的正确决策; 充分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为党的高等教育事业而共同奋斗。

司法改革研究路径 篇12

旅游管理体制对于一个国家旅游业的发展而言有着相当的重要性,因为旅游管理体制对于一个国家旅游市场的不规范行为可以起到规范作用的同时,还能够对旅游业的平衡发展、健康发展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但是要更好地完善旅游管理体制,就必须要充分的研究原有的旅游管理体制演变的过程,因为站在原有基础上才能够更好地进行改革。

一、我国旅游管理演进的历程

我国的旅游管理体制演进主要就是分为三个阶段:(一)第一阶段。该阶段也可以称作是“起步阶段”,在1978年我国改革开放以后到1985年的这一阶段。因为实际上在这一阶段我国旅游管理体制的建设经历了从无到有的转变,正是由于改革开放以后陆续有外国友人的进入以后,我国才开始逐步的建立起旅游业并开始了完善的过程。旅游管理体制由最初的旅游管理机构向旅游事业管理局进行了转变,从而调动了国内各个地方以及国外对我国旅游业建设的兴趣。(二)第二阶段。从1986年以后我国的旅游行业发展正式的进入到了“发展阶段”,因为在“十四大”前夕国家正式的把旅游业的发展也归入了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计划之中,旅游业从此与国民经济的发展挂钩,让旅游业的管理体制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三)第三阶段。从1992年至今我国旅游业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也不断地发展,旅游管理体制也不断地进行了完善,真正从宏观上开始对旅游业进行调控,旅游立法也在不断地完善就在2014年中旬我国新的旅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也正式的得到了实施。虽然旅游管理体制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新的旅游法也还存在一定不完善的地方,但是我国旅游业的规范化程度、合法化程度正在提高。

二、旅游管理体制对于旅游业发展的意义

旅游管理体制的完善能够有效地促进旅游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旅游行业是一个高度依赖自然环境的行业,但是目前我国的旅游行业存在对旅游资源的过度破外的现象,这对于旅游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是非常不利的。而这也是我国旅游管理体制不完善所造成的。只有加强旅游管理体制,不断地推动管理体制的完善也才能够保证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旅游管理体制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一)立法的不完善。

面对我国发展强势的旅游产业,我国旅游法律制度的体系相对滞后,这是亟待我们去解决的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是一年才出台的新法律,对于这部法律了解的人比较少,同时相关的执法部门的执法力度也不够,人们对于旅游法律的认知还停留在旧日里那些颁布的法律法规之中,过去的法律中存在有除少部分是有国务院起草的法规之外,其余的都是相关管理机构的规章制度的问题,所以一些复杂性,综合性强的旅游问题仅通过这类条文规章是无法得到解决的

(二)宏观调控失控,地区发展不均衡。

我国如今旅游业发展过程中各个部门都在想办法进行改革,但是市场经济不稳定,行业竞争的加强都让旅游业内部矛盾不断,这样整个旅游行业的市场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同时不同地区的政策有所不同,国家调控的投入不均衡也导致地区旅游业发展出现不均衡的问题。

(三)管理体制缺乏监督。

我国旅游业管理体制也存在缺乏监督的问题,部门之间互相推诿责任的现象也是屡屡存在,并且游客自身的保护意识缺乏,监督意识缺乏,也是导致管理体制监督缺乏的重要原因。

四、旅游管理体制改革的未来发展途径

(一)加快推进旅游法的落实。

应该加强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的贯彻和落实,用法律来规范旅游市场。其次,相关部门应该相互统一,协调关系及工作机制,建立健全合理的法制体系,完善旅游业。其次,我国还应该把立法的侧重点落在在旅游专项法方面,将旅游的法律条款细化,让专门的职能部门制定相应的法律条文,使法律的可操作性增强,使法律能够更好更快的落到实处,再次,为了平衡各个地方的旅游法律的平衡,国家还应该协调地方立法,通过协调和制定相关的旅游法律条文来引导地方立法,以避免各个地方旅游法规之间的冲突

(二)加强宏观调控,促进地区旅游均衡发展。

旅游行业作为一个公众的行业,大多数的旅游资源在现阶段都由不同的隶属部门进行管理,作为政府部门,应该树立正确的旅游行业理念,合理的配置和利用旅游资源,并针对不同地区的情况,指导其旅游部门进行合理的定位,以促进地方性旅游业更好的发展。

(三)加强旅游管理体制的监督。

目前,旅游产业的监管体系中的各个职能部门之前缺少联动机制,可以通过明确监管制度和监管体系之间的联动,来达到细化工作体系使得各个部门联动工作的机制。其次,还应该细化旅游监管部门实施执法工作的法律依据,尽快制定和完善有关法律规范的实施细则,使旅游产业的法制监管的可操作性增强,从而实现让旅游法制“有法可依,有法必依”的最终目的。

五、结束语

上一篇:直接参与民主下一篇:地球化学背景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