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能力研究

2024-07-12

司法能力研究(共9篇)

司法能力研究 篇1

在我国随着第四代罪犯的逐渐增多, 狱中的在押罪犯构成发生了很大变化, 暴力、涉毒、邪教及带有黑社会性质的团伙犯罪大幅度增加。司法监狱、劳教系统人民警察为了适应国际国内发展的要求, 为了适应监管改造工作面临的严峻斗争形势, 在提高自身的政治素质、业务素质的同时, 还必须提高自身的警体素质。尤其是在应对突发的暴力抗法事件中制敌的能力急待提高与加强。因此如何运用警体格斗技能以及技战术训练, 提高我省司法干警的徒手制敌即格斗能力是摆在当前警体技能研究中的重要课题。

一、提高司法干警格斗能力的具体实施方法

1.运用行业内技能大比武来提高干警格斗能力。针对1983年司法干警从公安干警中分离出来后, 司法部委一直以来就没有一个类似公安部前卫体协或铁道部火车头体协的部委体协。公安部进行的几次大练兵和大比武对提高公安干警的作战能力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 公安干警为提高其一线干警的格斗能力, 分别于2002年、2004年、2006年举办了三次全国公安在职干警的散打搏击比赛, 这三次比赛对促进全国一线干警的格斗能力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本人有幸亲临观摩了在长沙举办的第二届比赛, 参赛队员大至上来源于公安的一线干警, 其训练水平远非我司法系统的干警所能比。同时也促进和巩固了公安内部高层领导对干警格斗能力的重视程度。以上诸多宝贵的经验值得我们深思与借鉴。首先我认为司法系统应在两届全国司法警官院校学生散打比赛和警体研讨会的基础上, 促成由中央司法警官院校牵头, 报请司法部教育司组建全国司法警体联合会, 达到最终成立体协的目的。各省应在积极响应的同时, 做好准备苦练内功, 在以司法警官学院为龙头的前提下, 组织申报全省司法干警的散打格斗比赛, 横向比较各省公安高专、公安警校、武警指挥学校、省队、省少年体校散手队, 各省司法警官学院的师资力量并不低于甚至优于上述单位。以湖南司法警官学院为例, 我们拥有一支代表全国司法警官院校散打比赛最高水平的学生队伍, 在湖南与在长沙各单位的交流比赛中, 更是显现出了较强的实力。这种成绩的获得, 很大程度上就得益于湖南司法警官学院领导对两届全国司法院校学生散打比赛的重视, 发挥了教练员的主观能动性。湖南警官学院 (校) 连续举办了五次院内散打比赛, 促进了学生的训练积极性, 对带队老师给予了相当的肯定与奖励。那么我们反思2001年和2004年在湖南省内举办的两次技能比武中, 所有项目中独独没有代表格斗实战能力的散打搏击比赛。这种比赛的组织操作并不比集体套路表演和枪械的难度大。关键在于我们警体教育工作者如何通过工作引起广大司法干警和相关领导的重视, 促成司法干警的散打搏击比赛, 借此促进整个湖南司法干警的格斗能力。

2.合理利用干警培训的课程安排与考核来提高干警格斗能力。各省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均是省内司法系统唯一的警官培训中心。肩负各省两至四万在职干警的培训任务。纵览司法警察这一终身职业技能的培训布局如下:至警官学校90年代中期成立以来部分警官学院毕业的新干警, 受过2至3年的学历教育外, 大至可分为30天的新干入门培训、15天的晋司培训、15天的晋督培训。也就是说如果非警校毕业的在职干警终身只有不到100天的培训时间, 而培训项目又不仅仅只是格斗技能的训练, 一个干警终身的格斗训练的总课时量不过60课时, 现实又不可能更大程度地调整课时量。那么如何运用这仅有的60课时又成了摆在我们面前研究的重中之重, 以往的培训内容又过多的偏重于军体队列的训练和限于表演性质警体拳的学习。今后我们的训练内容应偏重于实战实用性, 教授简单易学和在离开院校后可自己持续练习的功力性攻击练习。再者我们以往的考核内容应由过去的主观性向客观性转移。如将考套路改为击打力量和速度测试, 将考核集体整齐度的内容改为单个计频的内容, 并可在相同年龄层次中展开实战考核加分制的探研与实施。对成绩的管理上应更为严格要求, 不能将及格率永远停留在100%和马马虎虎大家都好过, 努力改变过于形式化和走过场的现实存在。尤其应该彻底摒弃干警工作辛苦了, 来警校轻松轻松的旧观念。首先我们作为警体教育者应该高度地统一认识, 否则再多的话都是空话。

3.呼吁将警体格斗技能作为招考司法干警的一项考核内容。司法人民警察属于维护国家稳定的重要暴力机构, 用于惩戒、教育、组织管理等行政执法, 其身份属国家公务员的范筹, 而这种终身职业无疑对终身职业技能现实性地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公安在招收干警即招考公务员中, 参照公务员法对“特种行业可加试职业技能”一项, 逢考必有警体技能含括的体能素质、格斗技能等考核内容, 并对有特殊技能的, 如:散打、摔跤等格斗类项目成绩优异, 其它条件符合要求的可予以特招, 然而我国司法行政系统在历年公务员招考中, 却将我国警院自己培养的成绩优异、笔试合格的多名司法系统部委全国冠军拒之门外, 不可不谓心痛。这种现象的产生源于我们没有给具备格斗技能的学生提供一个展示的平台。散打格斗作为一门唯一贯穿警校教学始终的课程, 一项终身职业生命安全保障的技能, 不能成为招考工作人员的考核内容, 实在可悲可叹。在此我谨代表个人和整个行业对警体技能的重要性呼吁相关人事部门对此引起重视, 否则将有碍于整个司法行政系统格斗能力的发展、教学与研究。反之则为提高我国司法干警的格斗能力和警体教学研究之先河。

4.重点扶持警体科研机构, 完善警体机构职能。警体科研是一门始兴未哀的新型学科, 它所涉及的学科众多。警体涉及的学科诸如:历史、政治、法律、体育、教育、运动训练、军事、心理等等。加之司法干警所肩负的责任重大, 且工作环境、内容又确实有别于研究程度略高于我们的公安武警等警种的警体课题。这一学科的研究又真正关系到国家对司法警察职业提出的惩戒、教育、管理等职业能力的高要求。故而可以说对这一课题研究可以说是迫在眉捷, 所以重点扶持培养我省警体的科研人才的重要性、紧迫性自是不必多言。所谓完善警体机构职能, 省司法警官学院警体部作为各省司法行政系统唯一的警体教学科研单位, 在教学和科研上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但在职能上并不能将科研成果迅速转化到教学中去, 也无法直接组织比赛、研讨等活动, 这样也可以说阻碍了警体事业的发展。如能在此基础上成立一个省司法警体联合会, 广泛吸纳一线司法干警中格斗爱好者为会员, 不定期地举办一些警体活动, 合理地运用警体联合会的职能, 真正做到以科研带动教学训练, 以教学训练水平的提高促进比赛活动的开展, 以比赛为科研提供佐证和论据的良性循环。为司法警体活动开展的轰轰烈烈而提供必备的条件, 为提高司法干警格斗能力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 假以时日司法干警的格斗能力将赶超公安、武警等警种的格斗能力都是完全有可能的。

二、结论与建议

1.结论

(1) 司法干警格斗教学内容的滞后, 影响了格斗水平的提高; (2) 司法系统缺乏警体职能部门, 不便于开展横向交流和比赛, 缺乏激励机制, 制约了司法干警格斗能力的提高; (3) 在公务员招考制度中, 没有将警体技能纳入考核内容, 致使在校预备警官和一线干警对格斗能力学习的不重视, 致使习练者的积极参与性不高, 并且使众多具备格斗能力的人才严重流失。

2.建议

(1) 提高单位领导对干警格斗能力的重视程度, 努力提高监狱、劳教系统干警的警体理论水平, 确实实用、有效的训练内容, 加强警体技能终身性意识的培养; (2) 加强司法干警与司法警察院校在校生的交流, 加强各监狱、劳教所之间的横向交流, 实现资源共享, 优势互补, 进一步提高干警的格斗等警体能力; (3) 提高专业指导的理论和技术水平, 完善场地、设施的齐全, 为干警的格斗等警体技能训练提供保证; (4) 合理利用干警培训的课程安排与严格考核来提高干警的格斗能力; (5) 呼吁将警体技能作为招考司法干警的一项考核内容, 借以促进司法预备警官和一线在职警官的训练。

摘要:狱中在押罪犯构成发生了很大变化, 而司法干警现有格斗能力不高造成狱内脱逃和处理突发事件中司法干警受到伤害的事件常有发生, 因此, 如何提高司法干警格斗能力, 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 是摆在当前警体技能研究中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司法干警,格斗能力,现状分析,提高方法

参考文献

[1]宋光华.当前监狱干警队伍存在的问题及对策[M].中国监狱学刊.2002, 4.

[2]杨林.监狱系统警察体育现状及发展对策[M].中国监狱学刊.2002, 4.

[3]陈国弼, 冯瑞刚, 马宏观.21世纪监狱、劳教单位人民警察体素研究[M].河北体育学报.第17卷增刊.2003, 5.

司法能力研究 篇2

杨秀聪

1当前,我国正处于一个重要的社会转型时期,这种转型,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来看,主要表现为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从传统政治体制向明主政治体制改变,从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转变,从权利社会向能力社会转变,其中,能力建设已经成为这个社会的主题。能力,《辞海》中解释,“通常是指完成一定活动的本领,包括完成一定活动的具体方式,以及顺利完成一定活动所必需的心理特征。“各种活动所必需的心理特征在各人身上的发展程度和结合方式是不同的, 因而能力特征也是人各不同的。能力是在人的生理素质的基础上,经过教育和培养,并在实践活动中吸取人民群众的智慧和经验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据此,司法能力可以理解为完成司法活动所应具备的本领,包括完成司法活动的具体方式,以及顺利完成司法活动所必需的心理特征。即“法官在司法活动中应当具有的认识、了解、分析、解决或确认与法律关系密切的事实纠纷和性质的基本素质和基本能力”。

理解一个概念,不仅仅要理解其基本的含义,更为重要的是,要将这一概念放到一定的历史背景中进行考察。所谓司法能力,应该主要是指作为人民法官运用国家审判权、执行权等司法的功能及其有效性问题。在这里,我认为,有必要通过对如下一些基本问题的行权等司法的功能及其有效性问题的分析,更清楚理解:

关于党的执政能力与司法能力的关系:司法能力是执政能力的下位概念,主要体现于司法机关在行使国家司法权维护社会稳定,调处纠纷方面所表现出来的 1 杨秀聪,男,1980年生,云南丽江人,单位、职务职称、手机号码、通讯地址、邮编

Email:

功能及其有效性,相对于党的执政能力来说,司法能力更加具体,更加实在,它必须遵循执政能力建设的普遍规律,以坚持党的领导为基本前提,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针,始终努力为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工作服务。

关于法院司法能力与法官的司法能力的关系:司法能力建设作为一个系统的构造体系,离不开法官个体、审判组织、诉讼制度、审判管理等各种司法要素的共同作用。法官个体的司法能力主要包括实体和程序两方面的本领,主要是认定事实、适用法律的本领以及依照法定程序处理案件的本领。如果法官的司法能力强,那么他的办案效率就高,裁判的公信度就高,正义实现的可能性就大,从而法院的司法能力就强。反之,如果法官的司法能力低,则难以保证裁判的公正与效率,法院的司法能力就低。可见,法官司法能力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法院的司法能力。

基于上述认识,现结合工作实际就司法能力建设几个基本问题作如下研究和探讨。

一、司法能力建设的方向和定位——围绕中心、服务大局

对于人民法院来说,司法能力主要是指对案件的审判和执行的能力。而审判和执行工作的最终目的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保障人民安居乐业,是为改革发展稳定服务的。因此,评价一个法院司法能力强弱,首先要看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司法保障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司法能力建设的方向和定位放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上,不断强化法官和其他工作人员为大局服务的意识,使法院工作与大局工作合拍、同步。针对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的审判工作与大局工作结合不够

紧密,大局观念和服务意识不够强,工作中孤立办案、机械执法的问题,我们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高度,把司法审判的方向和定位确立在围绕中心和服务大局上,主动把审判工作放在大局中去考虑、去谋划,自觉将现代司法理念运用到具体工作中,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是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政治方向,自觉把审判工作融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大目标、大格局中去定位,围绕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诸如招商引资、重点项目、土地征用、房屋拆迁、企业改制、涉诉上访、下岗职工安置、农民工工资等问题),找准审判工作的结合点、切入点,坚持立足审判、服务大局,办好事关稳定、发展和群众切身利益的案件,为全市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司法保障。我们先后出台《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司法保障的具体意见》和《依法规范城市房屋拆迁案件审理具体意见》,以及对企业破产改制和涉及职工安置问题,制定了《依法审理好企业破产案件的具体意见》,与此同时,要求广大法官特别是两级法院的领导,不断增强大局观念和服务意识,及时掌握了解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情况和司法需求,院庭领导加大对有关案件的指导协调力度,妥善处理了一批事关改革发展稳定和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疑难案件。

二是进一步端正执法思想,转变执法观念,切实防止和克服片面强调独立审判,把法院工作与大局工作割裂开来,关门办案、机械执法的错误倾向,把服务大局作为司法审判的政治方向,坚持依法独立审判与自觉服从党的绝对领导的统一,坚持对法律负责与对党和人民负责的统一,坚持办案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 的统一,努力在服务大局中强化审判职能,增强司法能力,使案件的审理结果既能符合依法、公正的要求,又能体现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

三是自觉把审判工作置于党委领导、人大监督之下,主动协调政府部门妥善处理重大疑难案件。法院处理的好多案件,尤其是民商事和行政案件好多涉及政府行为,这类案件大多数是经济社会发展中发生的纠纷,也就是前期都是政府处理的,但有些遗留问题没有解决因而发生纠纷,引起诉讼,往往涉及政府、企业和群众的关系,诸如招商引资、项目开发、土地征用、房屋拆迁、企业转制、职工安置、拖欠工程款和农民工工资等案件。对于这些问题,我们本着即要维护政府合法行为和大局稳定,又要维护群众合法权益,拾遗补缺,妥善处理政府行为的遗留问题的原则,在依法审理的同时,积极协调政府有关部门共同做好工作,使一些关系复杂、矛盾尖锐的案件得到妥善处理,收到良好的社会效果。

二、司法能力建设的立场和宗旨——司法为民、服务群众

司法为民是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司法领域中的具体体现,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执政为民本质要求在司法工作的具体化,是司法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人民法院工作要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就必须在司法工作中认真落实司法为民的宗旨要求。因此说,增强人民法院司法为民、服务群众的能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是加强司法能力建设的又一项重要内容。为此,我院针对群众反映较大的告状难、申诉难、执行难和一定程度上存在的“冷硬横推”问题,作为落实司法为民的突破口来抓,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组织广大法官认真学习先进人物的模范事

迹,深入进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和司法为民的宗旨教育,进一步增强群众观念和服务意识,提高落实司法为民的自觉性。

二是在出台审务公开、诉讼指南、举证须知、诉讼风险提示等便民、利民措施的基础上,推出“党员法官接待岗”制度,每天安排包括院、庭长在内的两名党员法官上岗接待群众来访,认真履行法律释明和诉讼引导职责,耐心解答群众的法律咨询,协调解决群众在诉讼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有效畅通了诉讼渠道,便利了群众诉讼。

三是建立健全领导包案、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上下联动的工作机制,实行阶段通报和月报告、随时检查和定期检查的“两报”、“两查”制度,加大对涉诉上访案件的督办力度,采取领导督办、多方协调、依法调解甚至拆借资金等方法,细致深入地做好工作,妥善解决了拖欠工程款和农民工工资等一批矛盾尖锐、影响较大的涉诉上访老户案件,受到了广大群众和上级领导的好评。尽管目前仍有少数涉诉老户上访案件还没有彻底解决,但由于我们引起了高度重视,工作抓得比较紧,尤其是提出强化定纷止争功能,加大诉讼调解力度,提高案件服判息诉率等一系列新的司法理念和具体措施后,审判质量稳步提高,去年以来全市法院再未出现新的涉诉上访案件。

四是针对群众反映申诉难和内部存在的申诉审查、再审立案不规范的问题,制定出台《依法规范申诉再审案件审理工作的具体意见》,一方面对申诉再审程序起到了规范作用,一方面促进了群众申诉难问题的解决,使一些多年申诉一直没有解决的案件得到妥善处理。如某建筑公司交通肇事损害赔偿案,因主体不明、责任不清,前后经过三次裁判,都无法执行,致使受害人颅脑损伤的医疗费长期

得不到解决,生活困难,反复申诉。我们按院长监督程序启动再审,追加了注销公司的开办单位为被告,通过依法调解为受害人解决了17万元医疗费和赔偿金,使此案得到圆满处理。

五是针对群众反映执行难的问题,开展“司法为民执行月”活动,集中执行了一批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特别是弱势群体的案件。如在执行某建筑公司项目部经理王某诉该公司拖欠工程款案时,得知王某还欠所雇农民工的工资未付,经王某核实认可后,我们采取代位清偿的方法,将执行回的部分工程款直接付给39名农民工,有效保护了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三、司法能力建设的功能和标准——定纷止争、案结事了

调节关系,维护秩序,促进和谐,是司法审判的重要功能,而要实现这一功能,就必须要求我们的法官在审判活动中努力做到化解矛盾,解决纠纷,定纷止争,案结事了。也就是说,经过法院审判的案件(主要指民商事案件),只能矛盾越审越小,不能越审越大。这就是要求我们的法官在审案过程中,不仅要查清事实,明辩是非、依法裁判,同时还要尽可能化解矛盾,解决问题、定纷止争。而现实情况中有不少法官注重的只是前一个方面的职能,而忽视了后一个方面的职能,这也正是造成涉诉上访案件增多的一个重要原因。针对这种情况,我们把强化审判工作定纷止争功能作为司法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把努力化解矛盾,做到案结事了作为评价办案质量的重要标准,并提出了提高“两率”(服判息诉率和调解结案率)、降低“两率”(一审上诉率和涉诉上访率)的目标管理考核指标;实行了再审改判案件、国家赔偿案件、审判流程管理情况、目标量化考核情况、违法违纪案件和案卷归档情况等六项通报制度,强化审判管理;开展了“争创公

正高效廉洁法院、争取公正高效廉洁法官”活动;等等,使广大法官充分认识到法院既是说理的,更是解决问题的,不但要重视明辨是非,更要重视解决问题,化解矛盾,案结事了,促进社会和谐,从而确立了新的办案质量标准。司法能力的提高,对一些原审确有错误的案件,及时依法予以纠正,受到群众的好评。

如田某诉杜某人身损害赔偿案,一审依据医院的伤情鉴定作出了5000余元的赔偿判决,杜某不服在二审中要求重新鉴定,后经司法部鉴定中心鉴定伤情有了变化,二审驳回田某的诉求,田某不服到处上访,引起市人大重视,交办我院审查。经审查发现,第二次鉴定的部位与第一次鉴定的部位不完全相符,因此认为不能否定第一次的鉴定结论,原二审判决有误,于是再审改制维持了原一审的正确判决,使田某的合法权益得到了维护。另外,针对基层法院和人民法庭审判工作、办案质量中存在的问题,开展了专题调研,制定出台《加强对基层法院审判工作监督指导的若干意见》和《人民法庭审判管理的若干意见》,从基础上确保定纷止争功能的发挥,到达案结事了的标准。

四、司法能力建设的方法和水平——辨法析理、胜败皆服

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法治社会的进程中,人们对人民法院和法官如何承担起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责任充满了期待。也就是说,对人民司法的公信力和权威性,对人民法院和法官的司法水平,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我们要不辜负人民的这种期望,满足人民的这一要求,就必须不断增强司法能力,提高司法水平,而且要使人民群众对我们的司法能力和水平或者说对我们的裁判结果有认同感。而要做到这一点,最重要的就是在审判工作中是坚持辨法析理,以理服人,尽可能做到胜败皆服。因此说,增强法官辨法析理的能力,努力使审

判结果胜败皆服,是司法能力建设的又一重要内容,是司法审判追求公正、促进和谐的具体体现。法与理是相统一的,法律是建立在人类共同理性基础之上,以法服人的前提必然是以理服人。辨法析理是宋水鱼审判方式的核心内容和深刻内涵,也是顺应时代要求,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一种新的司法理念和审判模式。辨法就是辨明法律,依法办事,析理就是要讲清道理(既要讲法理,也要讲事理),以理服人,努力做到胜败皆服。辨法析理,应当是人民法院审判工作的基本方法,也是每一位法官应当具备的基本功。在审判工作中,法官是司法工作的具体执行者,人民群众通过法官的审判工作最直接地评判司法工作的优与劣。

如果我们工作方法简单,一判了之,哪怕判决公正,当事人也难以心悦诚服,司法公正难以收到应有的效果。因此在审判工作中用辨法析理的方法,达到胜败皆服的水平,这是司法公正的最高追求,也是法官的职业目标。我们知道,民商事案件有一方胜诉就有一方败诉,往往是判决作出了,矛盾并没有化解,这就要求法官做好相应的释法工作,把法律规定、法律标准向双方当事人说得清清楚楚,让赢者赢得堂堂正正,让输者输得明明白白。为此,我院在审判实践和岗位练兵中,把增强辨法析理的能力,作为提高司法能力的主要途径,要求法官切实履行法律释明职责,熟练适用法律,化解矛盾,制定了加大诉讼调解工作力度的措施,开展了“十佳调解案例”和“十佳调解能手”的评选活动,努力培养和造就一批善于辨法析理,能够做到胜败皆服的优秀法官,收到了良好效果。如我院审理范某与刘某合伙办企纠纷案中,原、被告双方在结算帐目时相互发生争执,拳脚相加、矛盾加剧,诉之法院,通过审判人员认真分析查明双方的矛盾由来以及相关的法律,倾听双方的意见,了解双方的真实想法,并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耐心劝说,经过五次审理、五次调解,双方终于握手言和。今年1-7月,结案率比去

年同期提高了1.7个百分点,调解结案率同比提高了4个百分点,一审案件的服判息诉率同比提高了4.4个百分点。

司法警官普通话表达能力研究初探 篇3

一、司法警官普通话表达能力的现状分析

(一)问卷调查

湖南全省现有监狱27所,劳教所20所,现有监狱、劳教司法警官共计15000余人。课题组在2011、2012年到湖南省女子监狱、长沙监狱、娄底监狱、新开铺劳教所、长桥劳教所等五所监所进行调研,深入了解湖南省监狱、劳教所司法警官的普通话水平,监所普通话的推广情况。同时,对干警培训班的司法警官们进行了普通话问卷调查,问卷调查的结果数据统计处理均是采用SPSS15.0软件进行的频数分析。其中对司法警官普通话表达能力的问卷调查结果如下:认为自己普通话表达能力的情况见表1,认为本单位同事普通话水平的情况见表2,认为自己要提高普通话水平的最大障碍情况见表3ㄢ

(二)现状分析

1. 司法警官普通话表达能力整体水平不好

从调查结果的数据统计来看,认为自己的普通话表达能力“不太好,别人听不太懂”占到9.9%,“一般,别人基本上能听懂”占到67.6%,“差,我从来不说普通话”占到2.8%,只有19.7%的司法警官们认为自己能够准确流利地使用普通话(见表1);认为本单位司法警官的普通话水平“一般”“有待提高”“差”的占到了93%(见表2),远远低于文化教育行业与服务窗口等行业,说明司法警官普通话水平与他们的岗位要求相差较远[1]。

2. 提高司法警官普通话表达能力难度较大

从调查问卷中可以看出,认为提高普通话水平最大的障碍是“语言环境差”的司法警官占到74.6%(见表3)。而从访谈中,我们也获知大多数司法警官在工作和生活中使用普通话的频率不高,不是非要讲普通话的场合,一般不使用普通话,而是说自己的方言。从所周知,语言的习得,最重要的就是语言环境,普通话也不例外,如果工作和生活的环境都是方言围绕,要提高普通话水平,其难度是可想而知的,而要改变这个语言环境,让身边的人都说普通话,难度更大。

二、司法警官进行普通话表达的主要情境分类

(一)司法警官对服刑人员的日常教育改造情境

(1)周评。周评是指警察对服刑人员一星期的评价。每周一评是教育改造的基本业务工作之一,是监区和分监区警察必须参与的工作,一般是针对服刑人员集体的情境。

(2)队前训话。队前训话是指监狱人民警察面对服刑人员队列时,需要发表的一番训导性的讲话,是监狱人民警察时常遇到的情境。

(3)劳动讲评。劳动讲评是指组织服刑人员每日劳动开始前和结束后,对当日的劳动进行安排和对全天的劳动进行总结的讲话和点评。

(二)司法警官行政工作情境

(1)述职述廉。近年来,各级机关工作人员需进行年度的述职述廉活动,有的单位甚至还在电视上公开述职,这对司法警官们的普通话表达也是一个不小的考验。

(2)竞争上岗。各级的竞争上岗中,演讲或答辩是考试程序中的必要一环,而一场成功的上岗演讲也离不开普通话表达的支撑。

3. 接待参观。兄弟单位或社会人士来到本监狱、本监区参观,要对本单位的情况进行介绍,与外界人士交流。

(三)司法警官日常生活情境

(1)即兴祝酒。即兴祝酒是指在酒宴上的即兴讲话,一般发生在酒宴未正式开席之前。

(2)即兴答谢。即兴答谢是指对需要感谢的事物进行的即兴讲话,一般发生在公开场合。

(3)日常人际沟通。此类表达可包括多个生活中的情境,如在与同事、朋友的人际交往、沟通过程中。

三、影响司法警官普通话表达的因素

(一)主观因素

1. 普通话语音不标准

有人说“走遍天下都不怕,就怕湖南人讲普通话”,这是外省的人笑我们湖南人普通话说得不标准。确实,湖南境内方言众多,部分湖南人说普通话地方口音很浓,我省的司法警官主要来自本省,在这样一个大的语言环境下,司法警官普遍普通话水平不高,加之司法警官的工作环境相对封闭,交往的范围主要是在当地,交往的对象也主要是湖南本地人,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使用湘方言觉得非常方便,因此,部分司法警官交流思想、信息传递时更加乐于使用当地方言。这也影响着司法警官普通话的使用与水平的提高。

2. 语言组织能力较弱

在当前广大司法警官中,口语表达技能反差较大,部分曾经过训练或有相关经验的警官口语表达能力较强,而部分警官却较弱,且总体水平偏低。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部分警官阅读量不够,文化底蕴不够深厚,在语言表达上受制于文化的缺乏,想要表达的时候找不到准确的词汇来进行阐述,加上缺乏表达技巧,因此造成了口语表达时赘语多,语流不连贯,中心不明确,逻辑性差,重点不突出,达不到表达的目的。

3. 方言语调明显

部分司法警官在进行普通话表达时,虽然发音准确,但听上去总是“土腔土调”,湘味明显、被人笑称“塑料普通话”,究其原因主要是没有掌握普通话语调的表达形式,不注重表达时的声调、轻重格式、高低强弱快慢、停连、重音等变化,因而显现的是一种方言语调。

4. 运用普通话表达的心理素质不高

司法警官需要当众表达的场合较多,如周评、队前训话、劳动讲评等,但部分司法警官当众运用普通话表达时会出现面红耳赤、语无伦次的现象。经过调查发现,这部分警官都存在当众发言时紧张的特点,这种紧张、羞怯的心理是影响司法警官准确清晰表达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客观因素

1. 缺乏重视导致推广普通话的宣传、培训力度不够

虽然从1998年第一届推普周开始,国家规定每年9月第三周是全国推广普通话宣传周,作为国家机关的监狱、劳教所对推普应该有责任义务去宣传与落实。但是,调查发现,推普宣传周的活动在监所几乎没有人知道,可见湖南监所的有关部门对推普工作重视不够,领导也不能以身作则经常使用普通话,做出表率,更谈不上对司法警官们进行普通话培训,提高其普通话水平。

2.“方言情结”导致难以形成说普通话的氛围

以方言为媒介的文化因素形成了乡土观念,深化了人们对于方言的特殊感情,认为说方言可以拉近人们的距离,亲密些,“方言情结”可以说是每个人都有的,司法警官们也不例外,这也造成了他们在日常工作生活中不愿讲普通话而是只用方言进行交流,说普通话的氛围难以形成。

四、提高司法警官普通话表达能力的主要方法

(一)司法警官加强自学,多读、多听、多练习。

1. 掌握一定的语音理论知识,纠正语音缺陷

掌握一定的语音理论知识是学好普通话的基础。司法警官们应详细讲解每个声母、韵母的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发准声、韵、调,掌握语流音变。湖南人说普通话的语音难点主要在于平舌音z、c、s和翘舌音zh、ch、sh的区分、鼻音n和边音l的区分、唇齿音f和舌根音h的区分、前鼻音n和后鼻音ng的区分。对于这些难点音,司法警官们要找出自己的发音与普通话之间的差异,进行比较,从中发现规律,并能运用规律去纠正自己发音中的语音错误,而语音缺陷指的是虽说没有读错音但发音明显不到位的现象,这是许多人说普通话不够准确的重要原因,司法警官们应注意语音缺陷的纠正[2]。

2. 重视词汇、语法的训练,做到语音、词汇、语法三位一体

长期以来,很多人对普通话的认识似乎存在着某种误区:认为语音标准了,就等于学好了普通话。其实不然,因为普通话系统包括语音、词汇、语法三个方面。只有这三方面都合乎规范,才是纯正、标准的普通话。比如,一位司法警官对服刑人员说“今天晚上的菜就蛮多来,大家做死地呷啊”,虽然这位警官普通话语音标准,但这并不是标准的普通话表达,因为他使用的是方言词汇。所以只关注语音,忽视词汇、语法训练会严重影响司法警官们的普通话口语表达能力。

3. 感知语调,提高语感

在普通话训练中,我们发现仅仅是语音训练不能解决语言表达的问题,因为学习者在进行口语表达时仍然是“土腔土调”。训练语调最好的方法就是朗读,我们知道,一些名家名篇都是训练普通话语感形式最好的文章,是语感获得的最佳途径。司法警官们可通过听范文录音和自身朗读进行比较,反复摹仿,这将有助于普通话语感的获得,有益于养成日常交际中运用正确语调进行表达的习惯[3]。

4. 克服心理障碍、提高普通话表达质量

普通话表达与心理素质有密切关系。心理素质好,镇静大方,表达就自然流畅;反之,心理素质不好,存在心理障碍,就会影响正常表达[4]。司法警官在普通话表达时常见到一些失态现象:当众表达时面红耳赤、语无伦次;普通话测试时手足无措,汗如雨下等等。这些失态现象反映出表达者不稳定的心态,无疑将会给表达带来障碍。课题组已对司法警官如何克服心理障碍、提高普通话表达的质量做了深入、细致的研究,本文在此不做赘述。

(二)监狱、劳教所加大普通话宣传、培训力度,为司法警官创设良好语言环境

1. 组织培训

要想提高司法警官的普通话水平,组织全面系统的普通话培训是行之有效的途径,监狱、劳教所可以邀请普通话测试员到各个监狱、劳教所和司法所等基层单位为干警们进行普通话专项培训,也可以通过司法警官到湖南省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参加警衔晋升培训时,将普通话培训内容纳入到警衔晋升培训课程内容之中,让干警们在系统了解普通话理论知识的同时,掌握正确的发音方法,快速找出自己的发音误区,找到最佳的纠正办法并纠正自己的方言土语,提高普通话水平。

2. 营造氛围

方言是小时候自然而然习得的,共同语的习得需要彼此影响,努力学习才能得到。在司法警官学习普通话的过程中,各监狱、劳教所和司法所等基层单位需要重视普通话的工作,为普通话的学习、使用营造一个语言的氛围,例如:司法警官可以经常在单位组织开展演讲比赛、朗诵比赛等与语言有关的比赛,让大家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自觉地练习普通话,互相正音,彼此纠错,互相促进,才能共同进步[5]。

摘要:要提高司法部门自身的行政效率和服务水平, 司法警官要重视普通话水平的提高, 司法警官如果没有较好的普通话表达能力, 和服刑人员交流沟通起来就比较困难, 直接影响到罪犯的矫正教育质量, 为提高司法警官的普通话表达能力, 采用问卷与访谈的方式, 从目前湖南省司法警官队伍的普通话表达现状调查入手, 研究司法警官进行普通话表达的主要情境, 分析影响其普通话表达能力的主要因素, 并探讨司法警官提高普通话表达能力的主要方法和途径。

关键词:司法警官,普通话推广,口语表达,罪犯矫正教育质量

参考文献

[1]梁胜.司法警官普通话现状及分析研究——以湖南省为例[J].学理论, 2012 (18) :240-242.

[2]宁方民.普通话训练应全方位进行[J].河北联合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2 (4) :145-148.

[3]毛力群.从普通话水平测试看高师普通话教学[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1 (2) :187-190.

[4]赵迎春.提高非师范专业大学生普通话水平的有效途径[J].教育学文摘, 2011 (10) :105-107.

谈如何加强法警司法能力 篇4

十六届四中全会作出了《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是我们党为适应新世纪日益竞争激烈的国际形势、巩固党的牢固执政地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战略举措。人民法院的司法工作是党和国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民法院的司法能力是党的执政能力不可或缺的构成因素,毫无疑问,加强法院司法能力非常重要,是法制建设的需求。同样,法院司法警察是人民法院司法能力不可或缺的构成因素,加强法院司法警察司法能力也迫在燃眉。近几年来,山东省东营市垦利县人民法院以提高法警司法能力为目标,本着“政治建警,人才兴警,规范用警,科技强警”的整体思路,牢固树立法警司法为民意识,不断创新法警规范管理机制,逐步强化法警业务技能训练,努力建设成了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纪律严明、作风优良、品格高尚”的法警队伍,逐步形成了有自己特色的法警队伍管理模式,圆满完成了安全保卫、羁押、协助执行等审判服务工作。垦利县法院法警大队2000年被省高院评为省级达标先进单位,连续3年在全市法院法警综合考评中获得第一名,多人立功受奖,在2003年全市首届司法警察军事技能大比武中取得最高分,在2004年垦利县政法系统组织的“大比武,大练兵”活动中也取得了优异成绩。垦利县法院法警大队扎实、有效的工作,为全院连续三年在全市考核中取得第一名、被省高院授予“先进集体”、“集体二等功”起到了决定性作用。通过几年的努力,垦利县法院司法警察大队建设成为现代化、正规化的司法警察队伍。本文作者结合所在垦利县人民法院法警大队的具体工作,浅谈一下如何加强法院司法警察的司法能力。

一、找准切入点,全力提高队伍战斗力

搞好审判服务,必须有一支善打硬仗、战斗力强的一流法警队伍。垦利县法院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以全面提升法警队伍整体素质、提高队伍战斗力为切入点,全方位构筑教育培训体系,努力提高了法警的政治、业务能力。充分利用“星期六学校”,加强对法警的教育,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干警头脑,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通过强化“三个意识”,塑造了政治坚定、业务精通、作风优良、执法公正的司法警察队伍。一是强化廉政意识,通过廉政教育,提高法警公正执法的能力;二是强化“学习意识”,针对审判形势需要法警不断加强自身法律知识学习的现状,要求法警对法律知识进行全面的学习,鼓励参加自学和各类培训。今年以来,先后实施了“以考促学”、庭审观摩等活动。在以考促学中,院长亲自出题、亲自监考,全体法警与其他审判人员一样,统一参加考试,考试完成后,按分数多少统一排名通报,提高了法警学习的压力和动力;三是强化形象意识,在送达案件时,保持良好的仪表和文明的举止,尊重当事人的人格尊严。在执庭时,使用文明和规范的语言。在强制执行时,耐心听取各方当事人的意见,文明执法。在升国旗时,每个法警都严肃认真,以整洁的警服,矫健整齐的步伐,充分展现了司法警察的精神风貌,成为垦利县城一道亮丽的风景。

二、严把管理关,队伍整体创一流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案件数量剧增,司法警察任务也越来越多。司法警察越来越多的任务与警力相对匮乏矛盾日益突出。而抓好规范化管理,提高管理效能,优化警力资源配置,无疑成为缓解矛盾最可行、最实用、最有效的途径。垦利县法院法警大队本着“队伍建设规范化、权利义务明确化、警务活动效能化”的目标,狠抓制度建设,着力构建规范化管理体系,走出了一条管理制度完善化、管理措施严格化、管理手段信息化的成功之路,有效提高了司法警察的战斗力。

“无规矩不成方圆”,加强制度建设,全面规范法警队各项工作,并抓好制度的落实,近几年来成为垦利县法院法警大队工作的重要内容,这也是垦利县法警大队各项工作取得长足发展的关键。垦利县法院先后制定实施了司法警察执行公务文明用语、司法警察工作管理奖惩规定、值班制度、对各类突发情况的预防和处置意见等规章制度几十项,形成了内容涵盖法警队伍管理、警令实施、监督考核等方方面面的制度体系。在工作中,垦利县法院围绕干什么事、谁来干、怎么干、干好干坏有个说法,形成了以“目标决策、贯彻落实、监督检查、考核评价”为内容的司法警察工作“四环节”运作方法,将各项任务层层量化、细化,确保了法警队各项工作规范、有序进行。

三、抓基础建设,硬件设施促发展

法警队是法院审判工作的服务保障部门,垦利县法院在经费十分困难的情况下,狠抓审判工作保障这一点,努力解决法警队的基础建设问题。为法警队配备了微机三台,配备齐全了警棍、网枪、警棒等器械,为每名法警配备了训练服。建起高标准的网球场、篮球场、羽毛球场、健身房、活动室、阅览室等活动场所,并多次与县武装部、吕剧团进行各种联谊活动,使法警在紧张的工作之余,强身健体,娱乐身心。为搞好干警生活,对法警实行以“集中管理,集中训练,集中吃

住”为内容的三集中“警营化”管理,很好地树立了全体法警纪律观念、整体观念,养成了服从命令、听从指挥的良好习惯。为法警适应高科技在工作中的应用,垦利县法院加大科技投入,狠抓信息化建设,先后建起了本院局域网、全省法院系统广域网、因特网,同时加大了对法警的培训,使其及时掌握了各种现代化技术。各类案件信息全部输入诉讼管理系统,统一纳入审判

司法能力研究 篇5

本文将从以下五个方面, 对如何提高检察机关司法警察履职能力进行肤浅的阐述, 供参考。

一、职责要明、定位要准

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革和发展的关键时期, 司法警察工作同样面临着新情况和新问题:由于涉检涉法上访居高不下, 各类突发事件不断增多, 维护机关正常办公、办案秩序的难度相应加大;在加强查办职务犯罪工作的同时, 强化办案安全、防止安全事故发生的任务艰巨;随着检察机关执法办案的规范化, 对司法警察参与和协助执法办案的要求越来越高。同时, 拓展履行职责渠道, 开展保护公诉人出庭安全和保障检察官依法履行职责工作, 在检察官指导下, 参与职务犯罪侦查的有关工作。承担机关办公秩序和群众上访秩序的任务, 保障检察机关安全和检察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加强教育培训、提高业务水平

司法警察的重要职责是确保办案安全和机关安全等, 这就需要有过硬和扎实的基本功。同时, 由于司法警察不仅要依法执行公务, 必要时还要协助检察官用法律手段化解矛盾, 消除隐患。因此, 形势和工作要求司法警察必须具备一定的法律知识和技能。要求司法警察应该紧跟时代步伐, 切实做到立足本岗, 与时俱进。认真学习警务知识和各项法律法规及检察理论实务, 不断提高自身理论素养、工作质量。利用每日工作间隙, 采取政治理论学习与实际工作相结合, 法警业务知识学习与实际技能培训相结合, 集中学习与个人自学相结合的方式。认真开展以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检察官职业道德和社会主义荣辱观为主要内容的思想教育, 引导司法警察进一步树立“立检为公、执法为民”的执法观, 自觉把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要求落实到各项警务活动中去。特别要加强参与办案、安全防范等方面的培训。继续按照“一熟、二懂、三会”, 努力达到熟悉法警职责, 懂检察业务, 懂办案程序, 会使用枪械具, 会擒拿技术, 会微机操作的素质标准。广泛深入地开展岗位练兵和实战演练活动, 不断提高司法警察的学习训练能力、警务保障能力、协作配合能力、警务实战能力。努力培养司法警察服从命令、听从指挥、严守纪律的职业规范;大力弘扬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的高尚情操;自觉养成令行禁止、雷厉风行、机智勇敢的工作作风;始终保持和维护“忠诚、公正、清廉、严明”的良好形象。

三、注重协调沟通、提高服务水平

由于司法警察的警务保障工作几乎涉及各个部门, 因此司法警察与各部门之间的沟通和配合十分重要。过去, 检察机关司法警察工作相对比较被动, 检警职责不清, 司法警察往往没有用武之地, 缺乏相应的规范和约束机制。现在, 随着各项制度及其工作流程的逐渐完善, 司法警察在检察官办案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检察官在办案过程中主动寻求法警协助, 法警的工作趋向于专业化、程序化、规范化。这要求检察官与司法警察各司其职, 明确工作分工, 加强相互制约, 对属于司法警察职责范围内的工作, 应当交由司法警察完成, 切实纠正检警职责不明, 有警不用的问题。同时司法警察还担负起监督检察官执法办案的职责, 对于办案人员在办案过程中的不当行为及时提醒并纠正, 确保办案安全。司法警察现已成为保证办案安全必不可少的重要力量。要在第一时间内互通情况, 在行动中互相配合, 在处理问题上互相协调。要积极争取相关的配合, 作为司法警察要做到素质过硬, 真诚相待, 联系紧密, 行动快速, 配合有力, 保障到位。要经常与各业务部门进行联系和沟通, 并建立相关的协作机制, 做到信息共享, 资源共用, 互相配合, 协同作战。

四、加大履职力度, 提高执法水平

司法警察要全面履行九项职责, 抓细节、重质量, 确保办案安全。一是要主动与办案部门加强联系, 及时了解办案需求, 保持出警信息畅通。同时, 随时做好参与办案、保障办案安全的准备, 做到召之即来, 来之能战, 战之必胜。一旦有出警任务, 能够做到快速反应, 迅速进入角色, 履行应尽职责, 切实保障办案安全。也就是坚持“谁出警, 谁负责”的原则, 做到责任明确, 奖罚分明, 为办案一线提供优质的服务。二是主动进位、果断出击, 保障机关安全。要从全局工作出发, 加强责任心, 及时、有效、妥善制止、处置群体性事件, 做到快速反应, 协同动作, 相互配合, 争取最佳的社会效果, 维护社会稳定, 保障机关安全和正常工作秩序。在做好送达法律文书、警务值勤等工作的同时, 积极协助控申及全院其他业务部门, 做好举报、接待、申诉等工作, 对于影响机关办公秩序的情况, 果断出击、妥善处理, 确保了机关安全和正常的工作秩序。

五、勤于总结调研, 提升调研水平

浅谈基层法官司法能力的培养 篇6

一、提高法官司法能力的基本要求

所谓司法能力就是人民法院具有的认识和把握司法规律, 运用司法手段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条件和本领。司法能力的核心是审判和执行案件的能力。法官的司法能力是法官在司法活动中应当具有的认识、了解、分析、解决或确认与法律关系密切的事件, 纠纷和性质的治本素质和基本能力, 也就是法官通过审判和执行各类案件以及参与社会治安和经济领域的综合治理, 在解决矛盾纠纷、促进经济发展、维护合法权益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能力和水平。因此法官必须具备高水准的文化素养和知识底蕴, 具备一系列综合的司法能力。

(一) 法官要有较强政治能力和职业道德修养

人民法院是党领导下的国家审判机关, 人民法院的各项工作必须置于党的绝对领导之下, 这是人民法院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的根本政治保障, 作为基层法官, 在司法活动中要始终具有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能力。法律是党领导人民制定的, 是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所在, 始终坚持严格依法办事, 就是自觉接受党的领导的具体体现, 自觉接受并服从党对司法活动的监督, 依法独立公正地行使审判权, 服务发展大局, 克服就案办案, 坚持办案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同时, 法官职业道德是司法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法官不仅要精通法律, 而且要成为社会主义道德的楷模。人民司法工作的历史证明, 人民法院不断取得进展, 不仅要靠公正高效的司法活动取信于民, 还要靠法官群体良好的职业道德影响并感召群众, 基层法官楷模蒋庆、宋鱼水淡泊名利、不慕浮华、执法如山、无私奉献, 为我们树立了良好的榜样, 我们要以蒋庆“钱不可贪, 官不可讨”的人生格言为座右铭, 要以宋鱼水“辩法析理、胜败皆负”作为自己的工作追求。只有基层法官恪守职业道德确保司法诚信廉洁, 才能为提高司法能力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二) 法官要有正确运用法律的能力

1. 要有良好的职业情操、深厚的法律功底和娴熟的司法技巧。

法官作为法律职业人, 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 这是做好审判工作的的前提和保证。同时要熟知法律, 灵活运用审判和执行技巧, 善于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 司法方法和技能都要达到运用自如、练达娴熟的境界。

2. 要有缜密的分析能力。

法官职业特点决定法官必须是一个理性思维者, 并且必须具有在案件事实十分复杂的情况下透过现象看清本质的能力。要能够通过对案件的仔细调查和分析, 做出正确判断, 有理有据地向当事人讲清各种法律关系以及应该承担的法律后果。

3. 要准确适用法律条文的能力。

法官准确适用法律是公正裁判的关键。法官判案不但要严把事实关和证据关。而且还必须于法有据, 准确无误地适用法律条文, 努力使裁判文书成为当事人和人民群众说理、普法的重要园地。同时法官还应具备较强的庭审驾驭的能力, 寓智慧于庭审, 为确保裁判奠定坚定的基础。此外, 还要在提高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上下功夫, 法官的语言文字必须规范、标准和精炼, 也必须严肃、准确和简洁。

(三) 法官要有疏导人民内部矛盾的能力

人民法院每天都面临着大量的民商事纠纷, 这类纠纷最好多调少判。而调处各类矛盾纠纷, 是一项社会性很强的工作, 不仅需要法官具备较高的法律素养, 而且需要较强的社会认知能力。即要理清群众之间不同类型矛盾的法律关系, 又是要细致入微地了解当事人的思想、情绪、性格及与周围的关系;即要指出对其行为产生结果应负的责任, 又要循循善诱化解当事人之间的纠纷而产生的隔阂和对立心里, 切实做好群众工作。这就要法官不但要有娴熟的法律知识, 而且要及时掌握当时人的心理变化, 灵活运用各种调节技巧, 通过真诚、平实、易懂的思想沟通, 增强法官的亲和力和公信度, 最终达到定纷止争, 化干戈为玉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目的。

(四) 法官要有服务大局的能力

坚持为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服务, 是人民法院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和性质决定的, 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制社会所要求的。任何偏离这个方向的做法都会损坏人民法院审判事业的进程和发展。所以, 人民法官要深入学习和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把立党为公、司法为民作为法院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为全面构建和谐、小康社会提供有力的司法保障和法律服务。

(五) 法官要有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的能力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其根本目的就在更好地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审判机关要牢固树立“司法为民”的思想, 不断提高司法为民的本领, 把司法为民落实到工作中去。从人民满意的地方做起, 从人民不满意的地方改起, 扎扎实实为人民群众办实事。人民法院要充分发挥审判职能, 坚决依法制裁侵犯人民合法权益的行为, 加强对人民合法权益的保护。

(六) 法官要有拒腐防变的能力

众所周知法官只有提高拒腐防变的能力, 才能保持清正廉洁的品行, 才能代表国家行使好司法权力, 才能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拒腐防变要求法官:一是要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人们把法官比喻成公平正义的化身、良知的守护神, 法官的任何不良行为, 都会导致社会和公众对法院公信力乃至社会公正产生怀疑。所以, 法官就应该牺牲自己的部分爱好, 做到淡泊名利、深居简出、甘于寂寞, 维护法官的中立和公正形象。二是要顶得住社会各方面的压力。法官是各种冲突的承受者。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和人性中固有的弱点经常将法院置于一种被误解、受指责的位置。这就要求法官必须以其宽大的胸怀和坚韧的毅力承受这些批评, 尽力以其独立的人格、高尚的职业道德、精良的职业能力和公正的裁判回应社会的批评和期望, 而不能怨天尤人, 以自己的好恶和感情用事, 滥用手中的审判权和执行权。同时, 也要求法官在司法过程中, 具备承受外部干预压力的能力。

二、提高法官司法能力的意义

(一) 是达到全社会和谐的必然要求

通过提高基层法官的司法能力, 依法保障基层人民群众实现对国家事务管理的平等参与, 依法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制裁各种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 惩罚犯罪, 平息各种矛盾纠纷, 全力维护社会稳定, 从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这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司法即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推进器, 又是维护和谐社会的防火墙”。

(二) 是为全社会实现公平正义提供保障的必然要求

人民法院的司法活动是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 司法公正是在全社会实现公平和正义的重要前提和有效保证。如果司法能力不强, 裁判不公、执行不力、效率低下, 社会成员的合法利益就不能得到有效保护, 纠纷就不能得到及时平息, 法律就会失去人们的尊重和信仰, 社会公平和正义就难以实现。当前, 我国80%以上的诉讼纠纷发生处理在基层, 解决基层司法能力相对薄弱的矛盾比较突出问题, 必须通过提高基层法官的司法水平, 保障在全社会实现公平正义。

(三) 是维护党和国家权威、维护司法权威的必然要求

司法的权威是国家权威的重要体现。维护司法权威, 对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维护人民群众的的根本利益至关重要。客观地说, 这几年我国部分地区的司法公信度仍然不高, 这与一些地方基层法院司法水平不高有很大联系。基层法官首先要公正司法, 以司法公信赢得司法权威, 法官的司法能力增强了, 司法水平提高了, 司法权威就会得到人民群众的认可和尊崇, 才能最大程度的实现司法权威。

三、提高法官的司法能力的对策

(一) 学习培训

我们提倡终身学习, 建立学习型社会, 所以法官要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 发扬吃苦耐劳精神, 做到学习工作化, 工作学习化, 在学习中不断改造自己的思想、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要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学习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重大战略思想和政治理论。要学习法律业务知识, 作为一名基层法官, 只有熟悉法律原则、法律条文和立法精神, 只有掌握了包括法学理论、法律条文、法律原则、立法精神、立法原理在内的丰富系统的法律知识, 才能在裁判中面对复杂多变的情况游刃有余。同时, 为了全面提高法官整体素质。还应加大高层次法律教育培训的力度, 鼓励具有本科学历的法官攻读第二学位和研究生学习, 做到高级法官重点培养, 优秀法官加强培养, 年轻法官经常培养, 紧缺人才抓紧培养。要从法律知识培训为重点转为法律知识培训和实务培训并重。要着眼于提高法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加强实践性培训。实践性培训定位于审判技能与法学理论的融合提高, 突出解决实践问题, 着力提高法官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训方式上采取开展专题讲座、庭审观摩评比、研讨会、案例研讨、法律文书研讨等生动活泼的方式, 开拓法官视野, 提高法官认知社会、解决纠纷的能力。

(二) 实践锻炼

知识来源于实践, 同时又在实践中丰富;能力来源于实践, 同时又在实践中成长。司法能力也只是在司法实践中才能得到提高, 唯只如此, 别无他途。一个善于思考的法官, 会通过不定期一次次的时间, 认知、修正、提高, 然后在实践, 在认知, 在修正, 在提高, 通过不断的总结累积, 是自己的司法能力得到不断的提高。司法实践是一个生活非常丰富、关系非常负复杂、情势比较多变、矛盾比较尖锐、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活动过程。法官的驾驭庭审能力, 调节疏导能力, 适用法律能力, 分析判断能力, 协调综合能力等都需要在实践中才能得到提高。因此, 面对重大疑难案, 每一位法官都要敢于挑战, 善于工作, 勇于实践。同时, 培养和提高法官的司法能力, 还需要一定的锻炼机会。要通过给法官定任务, 压担子, 给其提供一个发展的平台和空间, 是法官在锻炼中发现问题, 找出差距提高自己。法官个人要充分利用好一切机会, 力求使每一起案件、每一件事情都按最高的要求、最好的标准去办。从而通过各种形式的锻炼, 最终在各种能力上有所突破、有所发展、有所提高。

(三) 强化管理

1. 建立科学的考核体系, 激活法官提高司法能力的自觉性必须建立一个科学的考核体系。

利用科学的符合法官职业要求的考核体系, 衡量法官司法能力是否达到要求, 可以从所办案件和司法整体活动是否达到了法律的严肃性, 结果的公正性, 程序的严密性, 时效的快速性, 方法的文明性和为民的忠诚性六个方面来检验。具体可以通过案件评查、法律文书评查、定期庭审观摩、业务考试等方式检验法官的司法能力, 并建立司法能力个人档案, 将结果纳入档案中作为法官业务考核的重要依据。要确定目标任务, 激起法官提高司法能力的热情和积极性。

2. 建立科学的管理体系。

要提高法官的司法能力, 必须要建立一个合理, 科学的机制, 否则司法能力再强, 也难以通过工作实践体现出来。比如应该改革下级服从上级的行政化管理模式, 建立符合审判规律的人员序列管理、岗位培训、定期细化考核、奖惩分明的激励机制;落实法官自主裁判权, 建立权、责、利相结合的审判模式、通过合理科学的管理模式和工作机制, 去激发、培养、挖掘、发挥人员的工作潜能。

3. 建立完善的职业保障。

通过物质待遇、社会地位和人格尊严的保障, 尽快改变目前法官职业大众化和优秀法律人才缺乏的现状, 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到基层法院来, 提高基层法官的整体司法能力。

参考文献

[1]Johnson-Laird, P.N.Mental Models:Towards a Cognitive Science ofLanguage, Inference, and Consciousness[M].Cam-bridge, MA:Harvard

[2]Johnson-Laird, P.N.1980.Mental models in cognitive sci-ence[J].Cognitive Science

[3]徐盛桓.常规推理与“格赖斯循环”的消解[J].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6, (3) .

[4]徐盛桓.论常规关系[J].外国语, 1993, (6) .

司法能力研究 篇7

一、法学本科教育改革的状况

各院校法学专业进行的教学改革可谓形式多样, 但其中具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改革是基于法律职业能力培养的教学改革和以司法资格考试为目标的教学改革。这两种教学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学生就业。

(一) 基于法律职业能力培养的法学教学改革

学习法律知识的目的是要运用法律知识, 运用法律知识离不开法律职业能力, 所谓法律职业能力是指从事法律职业的人运用法律知识和法律技能进行法律实务操作, 解决法律问题的能力。法学专业学生法律职业能力的提高, 也是素质教育的需要。素质教育是法学专业教育的基础和核心, 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发展方向。[1]当今社会, 就业形势日益严峻, 对法律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 其中一个明确要求就是法律人才必须具有相应的法律职业能力, 面对这种形势, 法学专业再也不能漠视社会的需求, 有相当一部分法学院校将培养学生法律职业能力作为突破口。

我国高等法学教育存在的主要弊端是重视法学通识教育, 轻视实践应用能力培养。[2]针对这一弊端, 基于法律职业能力培养的法学教学改革主要突出学生的法律实践能力, 这种教学改革注重培养学生法律思维, 引导学生进行案例分析, 训练学生法律文书写作技能。学校增加专门的实践课程, 增加见习次数。另外, 聘请资深法官、检察官、律师作为实务指导教师, 指导学生进行教学实践活动。

(二) 以司法资格考试为导向的法学教学改革

司法考试是国家主导的, 具有极强的权威性。大的方面而言, 司法考试其积极意义体现在促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为国家各部门选择合格的优秀法律人才, 促进法律职业的同质化, 增强法律纠纷解决社会效果等。[3]司法资格考试是法律职业准入资格考试, 要从事法律职业, 必须通过司法资格考试。2008年国家准许在校大学生参加全国统一司法考试, 这一改革对法学教学影响巨大, 司法资格考试在一定程度上成了法学教育的指挥棒。司法资格的通过率成了法学专业对外宣传和招生的亮点。以司法资格考试为导向的法学教学改革表现在, 课堂教学内容以司法资格考试为导向, 有些院校直接以司法资格辅导用书代替课本, 有些院校法学专业, 在课堂教学中, 穿插渗透司法考试的内容, 课后的辅导也是以司法考试为主, 期末考试也仿照司法考试题型出题, 甚至有些院校法学专业直接从历年司法考试题中选择出部分题, 然后进行组合, 作为期末考试题。这种改革往往在实践操作中, 将正常的课堂法律知识的系统讲授以及正常的法律实践教学内容大大进行压缩, 将正常法学教学演变为一切为了司法资格考试。

二、法律职业能力培养与司法资格考试关系的分析

基于法律职业能力培养的法学教学改革和以司法资格考试为导向的法学教学改革各有自己的特点, 也各有自己的理由, 但这两种教学改革往往在实施过程中容易出现问题, 基于法律职业能力培养的教学改革往往不能满足学生报考司法资格的需要而无法得到学生的衷心拥护和积极响应, 从而动摇了继续推行的基础。以司法资格考试为导向的教学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司考通过率, 但仍就有相当一部分同学无法通过司法资格考试, 这样的结果也容易使大多数同学沮丧, 教师也因为付出很多, 但结果未能达到期望效果而失望, 这样, 容易使师生对以司法资格考试为导向的法学教学改革效果产生怀疑。基于法律职业能力培养的法学教学改革在实施过程中, 有一部分师生认为不如直接以司法资格为导向的法学改革好, 而以司法考试改革为导向的法学教学改革, 有相当一部分师生认为还是变为以培养学生法律职业能力来得长久和实在。由于认识上的混乱, 导致实践中, 许多院校法学专业在这两者之间摇摆不定, 究其原因, 主要是对法律职业能力培养与司法资格考试之间关系认识不清。

(一) 根本与表征

法学教育的一个核心目标就是培养合格的法律职业者, 通过法律职业者解决现实法律问题, 从而为社会提供服务, 作为法律职业者必须具备相应的法律职业能力, 而法律职业能力的培养与大学法学教育密不可分, 培养学生法律职业能力是法学教育的根本。法律职业能力是实实在在存在的, 有些人法律职业能力强, 有些人法律职业能力弱。怎样评价一个人的法律职业能力, 要有一个表征性的东西, 司法资格证书就是一个表征性的东西, 获得司法资格证书的人是国家承认的具有一定法律职业能力, 可以从事法律职业的人。当然, 由于司法资格考试还有待完善, 获取司法资格证书的个别人实际具有的法律职业能力还没有真正达到要求, 但绝大多数获取司法资格证书的人基本具有了相应的法律职业能力。要取得司法资格证书, 就必须通过司法资格考试。

(二) 长期与短期

但凡能力培养都需要日积月累, 不可能一蹴而就, 法律职业能力培养也是这样, 需要依靠大学每天的学习、锻炼、塑造, 学生的法律职业能力才能逐渐得到培养, 即使走向工作岗位后, 法律职业者也需要进行摸索、历练, 只有不断的进取, 法律职业者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法律职业能力, 在竞争中才能挣得一席之地。司法考试具有阶段性, 与法律职业能力培养而言, 一般是短期的, 在校学生大多数从大三开始准备司法考试, 大四第一学期9月份进行司法资格考试, 考完后, 这一次的司考基本就结束了, 如果拿到司法资格证书, 以后就不用再进行司法资格考试了, 如果没有考取司法资格考试证, 下一年再重新报考, 由此可见司法资格考试具有阶段性。

(三) 隐形与显性

一个人的职业能力往往隐藏于一个人身上, 只有这个人去做事, 解决法律问题其职业能力才能显现出来。一个人职业能力的状况必须经过长期的考察才能看出来。司法资格考试以考试的形成考察一个的法律职业能力, 取得司法资格证书意味着具有了相应的法律职业能力。司法资格证书是显性的东西, 显性的东西容易被人们看到, 容易被人们接纳, 也容易被人们推崇。

(四) 实力与资格

法律职业能力是从事法律职业的人应该具备的能力, 是法律职业者的应该具有的竞争实力。一个人能不能在法律实务领域立足, 最主要的就是看其是否具有足够的法律职业能力。法律职业能力是一个人实力的体现。司法资格证书表明取得司法资格证书的人得到了国家的认可, 可以从事法官、检察官、律师这些法律职业。在一定程度上来说, 对于法学专业而言, 现在社会对法律职业资格的认可程度, 远远高于对学历的认可程度。[4]

(五) 受益面大与小

基于法律职业能力培养的法学改革可以使每个法学学生受益, 因为这种改革是面向全体学生, 每个学生都纳入了这种教学改革的范围, 这些学生经过长期的学习、训练、锻炼, 法律职业能力会明显提高。以司法资格考试为导向的法学教学改革总体来看, 受益面小, 因为在法学学生中, 真正确定选择司法考试的学生毕竟是一部分同学, 而且这部分同学最后真正取得司法资格证书的也是其中少部分同学, 其他同学在这种教学改革中没有实现预期目标, 反而失去了对其进行法律职业能力培养的机会。以上对法律职业能力与司法资格考试的区别点进行了分析, 事实上这两者之间有一定的关联性。司法资格考试内容中有一部分内容主要就是考察学生的法律职业能力, 比如对案例的分析, 法律文书的写作, 法律推理, 证据的搜集, 证据的固定、运用等。另一方面, 一个人如果具备了相应的职业能力, 要从事法律职业必须获得司法资格证书。一个人获得了司法资格证书, 如果真正从事法律职业, 就看他的法律职业能力到底能不能满足现实需要, 如果一个人取得司法资格证书, 他的法律职业能力没有达到社会的需要, 即使他从事法律职业, 也可能很难立足。

三、应对举措

分清法律职业能力培养与司法资格考试两者之间关系有助于法学教学进行。

我们应该采取科学的态度, 理性看待两者的关系, 并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

(一) 合理定位

法律教学应该在系统掌握法律知识的基础上, 将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贯穿于大学法学教学的始终, 同时兼顾司法资格考试。这样的定位相对比较合理、公平, 也比较可行。不论是基于法律职业能力培养的法学教学改革还是以司法资格考试为导向的改革都离不开法学理论知识的系统学习, 这是根基。传统教学在传授法律知识方面优势比较突出, 因此, 传统教学在法学教育中不可全盘否定, 只是对传统教育要进行大的改革, 比如, 大幅度压缩传统的课堂教学的课时, 在此基础上, 要强化法律职业能力的培养, 法律职业能力的培养是法律职业者的立足之本, 也是能反映法律职业者的实力。法律职业能力需要长期培养, 同时要兼顾司法资格考试。司法资格考试具有表征特点, 是国家认可的, 能够从事法律职业的准入资格, 司法资格通过短期集中时间学习, 可以取得。

(二) 适当分流

可以考虑在大三第二学期时, 将准备司法资格考试的学生分离出来, 可以单独对这一部分学生上课。在大一至大四统一学习的基础上, 对每个学生都进行系统的法律理论的学习, 又能照顾到司法资格考试的同学。单独上课并不意味对这部分同学完全进行司法考试的应试教育, 而是与其他同学相比, 课堂教学内容中涉及司法考试的内容比重加大。

(三) 加强司法考试辅导

可以利用周内晚自习时间或周六、周日抽出一个上午进行司法资格考试辅导, 这样安排, 不影响正常的教学时间。司法考试辅导主要包括重点核心知识的讲授、案例分析, 章节试题训练, 历届真题训练, 模拟试题训练等内容, 主要通过大量练习题, 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

(四) 加强职业能力培养

职业能力培养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 而是要经过长期努力, 有时也会觉得费了九牛二虎之力, 学生的职业能力长进不大。职业能力的培养不可能立竿见影, 需要我们静下心来, 耐心地做工作。

1. 完善见习

过去见习, 老师前面进行多次联系, 花费了不少功夫, 但学生真正见习时, 往往走马观花, 流于形式。现在要避免这一情况, 学生见习应该将准备见习的事项提前告诉学生, 要求学生将与见习事项有关的法律知识及法律法规提前熟悉, 见习过程要仔细观察, 用心记, 掌握每个环节。见习完后, 要求学生写出见习总结。

2. 认真做好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教学法可以把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起来, 避免学生只空谈理论而不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5]案例分析的重心在于培养学生法律思维, 在案件中, 哪些证据是关键证据, 通过关键证据可以证明哪些法律事实, 是否能形成完整的证据链。民事案件中, 举证责任怎样配置, 为什么这样配置?民事赔偿中赔偿哪些项目?具体计算标准是多少?这些都需要弄清楚。

3. 聘请实务教师做好实务报告

尽管法学教研室教师中有一部分教师是兼职律师或者是仲裁员, 也会接触一些实务案件, 在教学过程中, 也会给学生讲自己接触的案件, 但与专门搞法律实务的人相比, 毕竟不是专业人员, 因此, 在法学专业教学过程中, 为了培养学生法律职业能力, 最好聘请一些实务部门的人员, 比如资深法官、资深检察官、资深律师来校, 给法学专业学生做实务方面报告。这些人以做报告的形式, 参与大学法学教学是完全可行的, 如果让这些人做长期实务指导教师, 不现实, 他们也有自己本职工作。至于做什么内容的报告, 应根据培养学生能力的需要, 最好, 各个报告之间有一定的联系和衔接, 从而形成系列报告。学生听报告, 要记要点, 报告会后, 可以组织学生开座谈会, 让学生谈心得, 通过实务报告, 让学生找出自身差距, 以便在以后学习中予以改进。教师在学生座谈基础上要进行总结和分析, 部署下一阶段的任务, 督促学生按照统一部署开展学习。

4. 开展模拟庭审。开展模拟庭审是提高法律职业能力的有效途径

模拟庭审一般在本校模拟法庭进行,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模拟审理案件, 从场地、人员参与方面来看, 操作性强, 可控性强, 并且同样的案件, 针对模拟庭审中出现的问题和不足, 可以多次进行纠正, 因此模拟庭审在提高学生职业能力方面, 具有简便、高效, 操作性强等特点。模拟庭审中, 可以将学生所担任角色进行调换, 学生担任的角色不同, 看问题的角度也会不同, 向法庭提出的观点、证据就会不同, 通过角色调换, 让学生体会到不同角色在庭审中的处境及自身位置, 培养学生的角色意识。

5. 积极推进法律诊所式教学

法律诊所式教学是让学生直接对前来希望解决法律问题的当事人, 临场解答当事人法律问题, 辅助老师对当事人进行法律援助。诊所式教学可以说是法学专业学生的实战演练, 通过实战可以检测学生的职业能力, 使学生看到差距, 督促学生加强理论学习, 提高学生的法律职业能力。

摘要:法律职业能力培养是法学教学的根本, 应将培养学生的法律职业能力贯穿于法学教学的始终。司法资格考试是法律职业准入资格考试, 法学教育同时要兼顾司法资格考试。学校可以采取对学生进行适当分流, 加强司法考试辅导, 加强学生法律职业能力培养等多项举措, 理性处理法律职业能力与司法资格考试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法律职业能力,司法资格,合理定位,适当分流

参考文献

[1]苏贺新.法律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路径探讨[J].教育探索, 2013 (9) .

[2]唐海清.卓越法律人才实践应用能力培养的若干思考[J].教育评论, 2014 (4) .

[3]杨健, 秦亚东, 刘睿博.法学本科教育与应对司法考试的反思[J].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2 (6) .

[4]李建军.法学教学改革出路探析[J].邢台学院学报, 2014 (2) .

司法能力研究 篇8

一、当前树立司法权威性的重要性

对于司法机关来讲, 如果要想自身能够在群众间树立公信力, 就需要实现自身权威性的构建, 因此, 司法权威可谓是司法机关所具有公信力强弱的重要标志, 这就是所谓的司法尊严。中国在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过程中, 全面推进了社会主义法制化建设的进程, 以树立司法的权威性, 进而确保法律具有的约束力。在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化的过程中, 需要实现司法权威的构建, 进而通过司法权威的构建与强化来实现法律地位的确立与完善。而对于群众来讲, 其在信仰法律、遵循法律的过程中, 需要以法律的公正性为基础前提, 这种期望值的存在就需要司法构建公信力, 确保在审判的过程中始终坚持独立、公正、效率的原则。从中不难看出, 所谓的司法公信力就是司法权威的具体呈现结果, 因此, 在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过程中, 需要注重司法权威在司法公信力上的实现以及所产生的评价。

二、司法权威的内涵与构成要素

首先, 在司法权威的内涵上, 所谓的司法权威所指的是司法尊严, 也就是司法机关应当享有的公信力与威信力。只有司法具有权威性, 才能确保在社会中起到应有的作用与价值。其次, 从司法权威的构成要素看, 司法权威不仅包括了权利体制, 同时也包括权利体制的运行。在实现对司法权威性认识的过程中, 需要综合以上两大构成要素进行深入的分析。

三、影响司法公信力构建的主要因素

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不断前行的过程中, 随着法治社会的构建, 司法独立被重视起来, 但是, 司法权威性与公信力的构建却因为政治、行政权力以及司法机关管辖划分等问题的存在, 致使司法权威与公信力的构建受阻。其中, 最为明显的问题便是司法人员队伍的建设。要想确保司法权能够得到科学且公正的行使, 就要求司法人员自身具备较高的职业道德素养, 进而实现公正、公平的判断与裁量, 以维护司法的公信力与权威性。然而, 从目前我国司法人员队伍建设的现状看, 由于司法权隶属于行政权, 致使法官失去了独立裁量的功能, 加上法官的准入制度过于落后, 资质考试的形式致使法官的实际素养得不到保证。而法官队伍建设上所存在的一系列问题, 成为当前严重制约司法公信力构建的主要因素。

四、司法权威与司法公信力构建的关系

(一) 司法公信力的缺失致使司法的权威性被逐渐弱化

在树立司法权威、构建司法公信力的过程中, 由于对于司法权威性的片面重视, 致使司法公信力被弱化, 进而导致二者相分离, 最终司法权威性缺失, 公信力不足。而随着社会主义法制社会建设进程的逐步推进, 对于司法公信力构建的重要性逐渐得到重视, 群众对于司法公正的期望值越高, 越使得司法公信力陷入危机之中, 从中也就不难看出, 司法公信力的构建对于司法权威性的树立来讲至关重要。因此, 面对司法公信力逐渐被弱化的遗留问题, 就需要进一步推进司法公信力的构建, 进而维护司法的权威性。司法公信力是司法权威性树立的基础性前提, 但是, 从当前司法公信力构建的现状看, 要想树立司法的公信力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因此司法权威性也需要一些时日才能树立自身的权威。

当前, 造成司法公信力被逐渐弱化的主要原因为:第一, 封建传统文化的历史遗留问题。中华民族历史悠久, 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中, 封建专制制度下的中央集中制度致使行政权有着不可动摇的地位, 而在建设社会主义事业过程中, 司法权尚未脱离行政权而独立, 这就使得司法的公信力被弱化。第二, 行政权力下产生的权大于法的思想。一直以来, 在绝大部分中国人心中, 权力是凌驾于法律之上, 而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逐步前进的过程中, 我国的司法制度尚未得到完善构建, 从而导致人们对于司法的权威性重视不足, 司法公信力难以在群众心中立足。第三, 司法工具化。司法权工具化的思想存在于人们的思想之中, 认为司法权的形式只不过是按照司法程序来实现其作用的, 而事实上, 司法的建立是为了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以确保国泰民安, 推进国家的稳健发展, 而对于这一层次的认知在社会上处于弱势地位, 进而致使司法的公信力不足。第四, 司法人员素质的不足以及司法环境的缺失。司法人员作为司法权力的直接行使者, 需要以司法的权威性为根本, 通过司法公信力的构建来提升司法的权威性。但是, 很多司法人员却强调自身职业的权威性, 从而出现了徇私枉法的现象, 致使司法的公信力被弱化。

(二) 司法公信力的构建是司法权威性树立的基础

当前, 在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法制社会建设的过程中, 需要实现司法权威性的不断强化, 而要想实现司法权威性的提升, 就需要认识到构建司法公信力的基础性作用, 只有重视司法公信力的构建, 才能够确保司法权威性的不断提升, 进而才能够实现司法的权威性, 这是确保社会主义法律权威性的基础。强化司法公信力的建设力度是提升司法权威性的唯一方式, 对于社会主义法治社会的建设来讲意义深远。

而要想实现司法公信力的构建, 就需要在实现司法程序公正性的基础上, 实现实体公正的完善, 而构建司法程序的公正性是实现实体公正的基本前提与基础, 而实体公正又是程序公正的反应结果, 以体现出司法的公信力。具体需要通过司法改革来实现司法制度体系的完善, 进而才能树立司法的权威性, 以制度体系的完善构建来强化司法的权威性, 同时要注重法庭秩序得到建立以及司法人员队伍的完善构建。同时要在司法改革的过程中, 实现司法的独立, 以确保将权大于法的思想根除, 以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法治社会的建设进程, 并要摒弃司法工具化的思想, 确保司法权威性的树立以及公信力的构建。

五、总结

综上所述, 在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法制社会建设的过程中, 需要党和国家明确并重视司法权威与司法公信力构建之间的关系, 进而结合当前司法权威性以及公信力建设上所呈现出的问题, 以司法制度体系改革来确保司法公信力的构建, 进而提高司法的权威性, 确保司法能够在社会主义法制社会的建设中充分的发挥出自身的作用与价值, 以更好的服务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摘要:在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过程中, 需要通过司法权威的树立来强化我国的法治程度, 同时要想确保司法的公正, 就需要实现司法公信力的构建来确保司法的权威性。但是, 在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社会的过程中, 过于片面强调司法权威, 致使司法公信力的构建一直以来都处于弱势的地位, 这就致使司法权威无法树立, 进而社会主义法治社会建设的步伐受阻。本文基于司法权威与司法公信力构建之间的关系展开了研究, 以确保二者的和谐发展, 最终更好的服务于社会主义法制建设, 以全面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步伐。

关键词:司法权威,司法公信力,构建,关系,研究

参考文献

[1]严励.司法权威探论[J].华东政法学院学报, 2014, 5 (04) :90-91.

[2]王利明.司法改革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10.

[3]石献智.法制国家, 国家公正与司法变革[M].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 2012.

[4]陈卫东.司法公正与司法改革[M].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 2011.

司法能力研究 篇9

关于司法建议的含义学者有着不同的表述, 章志远教授认为行政诉讼司法建议是指, 人民法院对在行政审判活动中发现的、与案件有关但不宜由法院直接处理的问题, 向有关国家行政机关提出建议要求其予以处理的活动。与旨在解决诉讼本体问题的行政审判权不同的是, 行政诉讼司法建议所要解决的是诉讼外问题。[1]黄学贤教授将司法建议分为广义的司法建议和狭义的司法建议, 他认为广义的司法建议是司法机关针对机关、团体、个人等存在需要改进的问题, 依法提出的建议, 包括检察机关提出的检察建议。狭义的司法建议是指法院在行使审判权时, 发现的与案件有关但不属于本案审判工作能够解决的问题, 向相关的单位和个人提出的符合法律规定的建议。行政审判中的司法建议是指法院在行政审判活动中发现行政机关的管理活动有待改进或者与本案有关但不属于本案审理对象的程序性瑕疵向行政机关提出的合理化建议。[2]刘金妫法官认为司法建议是指法院在审判、执行中发现与案件有关但不属于法院应解决的问题时, 针对该类问题进行调研, 并及时向相关单位或个人提出合理化的建议。[3]从两位学者和一个实务界的法官的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 对于司法建议的定义基本上是趋于一致的。提出司法建议的主体是人民法院, 司法建议的事项为与案件有关但不宜由法院处理。

二、司法建议制度分析

(一) 司法建议范围分析

最高院的《通知》中规定:结合审判案件的具体情况, 有针对性地提出意见和建议。为保证司法建议作为化解矛盾纠纷、提高社会管理水平的司法服务手段的实现, 现实促进社会安定与和谐, 增强全社会法律意识, 建设法治社会的目的, 就必须提高司法建议在发出后“一建中的”的概率。这种概率的提高就要求司法建议不能盲目发出, 法院指定的司法建议必须具有一定的针对性。法院的法官基于案件的审理, 对纠纷的起因和经过都有着较好的把握, 因此可以结合审判案件的具体情况、在权衡双方当事人利益的基础上做出具体针对此案件的司法建议。亦即司法建议的做出须以案件的审判为基础。在具有代表性的三个省市的关于司法建议的档我们可以发现, 三省市在规定向有关机关提出这种具有针对性的个案司法建议的同时, 都不约而同的规定了对于那些可能引起不和谐的某一类倾向性问题向有关机关做出司法建议。将司法建议的个案化推广为类案化, 从某种程度上将反应了在能动司法哲学指导下我国司法机关职权行使性质的转变。在能动司法以前, 司法机关作为审判机关职能被动的使用法律审理案件一般实行的是不告不理原则, “强调司法的消极性”。然而在能动司法哲学指导下, 法院从消极使用法律的主体变为了利用司法建议积极参与相关政策、制度或者修改已有的政策、制度, 积极参与社会决策。纵然司法建议只是不具有强制性的建设性主张, 决策机关也并不一定会采纳司法机关的司法建议。但我们也没有理由断然得出决策机关完全不接受司法建议的可能性存在。这也是为什么西方很多学者反对司法能动主义的原因, 因为承认法院参与社会决策的职权, 无疑会造成司法机关职权的混乱难于处理审判决和参与社会决策之间的关系。江苏、上海、河南都将在档中对发出司法建议的类型做了明确的规定。所采用的都是列举加概括肯定的模式。即首先明确列举需要发出司法建议的事项, 在条文的最后一项采取一个概括条款。这种规定的方式一方面可以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 明确需要发出司法建议的情形予以规定, 防止法院在司法建议中的肆意的行使自由裁量权, 达到规范做出司法建议的目的;另一方面鉴于能动司法的大背景下, 社会处在急剧转型时期社会矛盾和纠纷的增多, 当出现法律没有明确规定列举的新情况时, 可以通过解释的方式将新出现的需要法院以司法建议的方式解决矛盾予以规定, 防止出现游离在法律条文之外的纠纷情况。

(二) 建立司法建议送达、督促、反馈制度

法院在审判中发现相关问题、向有关发出司法建议之目的在于有源头上预防和减少争议, 实现良好的社会效果。由于司法建议的非强制性使然, 欲达到司法建议的上诉目的还需要有关机关采纳法院做出的建议。为保证司法建议能“一建中的”防止出现“石层大海”的情况发生, 司法建议文书制作出来后, 要建立相应的送达与反馈制度, 除送达被建议的相关单位外, 必要时可以抄送被建议单位的上级主管机关, 并且要求接受建议的机关在指定日期内做出反馈, 以便人民法院对落实司法建议的情况进行监督, 督促被建议单位落实整改措施。司法建议发出一定期限后, 相关单位或个人对司法建议置之不理超过规定期限或拒不接受司法建议的, 应继续向其上级主管部门或有关机关反映。如果接受司法建议的单位对司法建议提出异议时, 人民法院应对有关问题重新核实并做出决定。[4]河南省高院的《若干规定》第十条规定“司法建议书由制作部门负责发送, 直接送达被建议单位负责人或相关部门负责人。”第十二条规定了在建议书发送后三个月为受到反馈意见的, 可以向被建议单位发函督促。江苏省高院的《意见》中还规定司法建议书应参照法院诉讼文书的方式及时向被建议单位送达, 并记录送达情况。这些规定从法院的角度完善了司法建议书的送达和督促程序和方式。反馈制度是为了避免司法建议发出后仅仅流于形式而设计的, 见江苏省高院的《意见》中规定司法建议书回复期限届满后未收到反馈意见的, 相关承办部门应主动向被建议单位进行询问、提醒或回访, 也可以向其主管部门或者上级领导机关提出意见。应该指出的是该条文并没有很好的解决被建议单位不反馈司法建议的情形, 对于相关承办部门回访、提醒后依然不予采纳;或者出现法院和被建议单位对司法建议的内容出现严重分歧时该如何处理这种情况, 《意见》也没有给出最终的解决方案。

(三) 司法建议的效力保障制度

司法建议的效力保障制度是司法建议的目的能否得到实现的关键因素。在个案化得司法建议中, 理想状态下法院将案件审理中发现的问题向被告做出司法建议, 被告行政机关如期采纳法院的司法建议使得纠纷得以解决、矛盾得到化解, 如此也即达到了司法建议之目的。但是事实情况却并非理想状态下这么完美, 以上海为例:2008、2009年, 上海法院分别发出的司法建议143份和293份, 分别被采纳90份和169份, 采纳率依次为62.9%和57.7%。各法院的反馈情况也存在较大的差异, 采纳率最低为25%, 最高可达100%, 三分之二法院的采纳率不足60%。[3]可见司法建议在实践中还是经常会遇到行政机关或者被建议机关的冷落。为此三省市的档中都将司法建议的对象扩展到了被建议机关的上级专管部门以及党委、人大和纪检部门。这也是一个无奈的选择。我国自古以来的强行政权传统在近代以来一直没有得到改变,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司法机关的地位较以前虽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 但鉴于我国体制、相关法律的缺陷以及司法部门自身的原因, 法院的司法权威一直以来都没有得到确立。因此法院发出司法建议的后续性效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必须仰赖于享有行政权的行政机关的配合和支持, 以行政机关的上下级行政领导与被领导关系来促使司法建议效力的实现。2010年最高法院与中央19个部门联合会签的法发 (2010) 15号《关于建立和完善执行联动机制若干问题的意见》, 在工作中形成党委领导、人大监督、政府支持、社会各界协作配合的执行工作新格局, 以保证法院各项工作的顺利完成。在现今比司法建议开展的较好的江苏模式中, 江苏法院把加强执行联动威慑等执行工作长效机制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作, 摄入扎实地予以推进。在省委政法委的支持下, 执行工作被纳入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目标责任考核体系和“平安建设”考核范围, 全省绝大多数村镇、社区、街道落实了协助执行人员, 建立了协助执行网络。[5]充分社会力量来保证司法建议工作的有效实施, 实现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

三、司法建议制度展望

(一) 司法建议类型化问题

对司法建议做类型化的划分不仅可以限制法院做出司法建议的自由裁量空间, 另一方面也为法院在何种情况下做出司法建议有了明确的指导, 有利于法院司法建议的做出。就司法建议的类型化问题章志远教授认为:从受理案件到判决结束直至最后执行, 法院在行政诉讼中的任何环节都可以提出司法建议, 并不受诉讼程序和法律时效的约束。就功能主义的立场而言大致有如下四种类型的行政诉讼司法建议, (一) 裁判引导型; (二) 裁判补充型; (三) 纠纷预防型; (四) 裁判执行型四种类型。[6]这种划分方法将司法建议贯穿与从案件受理到判决直至最后执行, 能够将司法建议运用到其中任何一个阶段, 最大限度的发挥了司法建议在化解矛盾纠纷和服务经济、服务大局的功能。这里值得探讨的一个问题是:法院在受理案件前能否就相关的问题提出司法建议在江苏省高院下发的《意见》中提到了三种不同的司法建议:个案司法建议、类案司法建议和宏观司法建议。江苏省高院在作经验总结时也指出:司法调研工作是人民法院坚持司法能动, 依法服务党和国家大局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只有及时准确地掌握经济社会发展的动态, 深入了解各方面的司法需求, 才能确保依法服务大局的各项制度措施科学可行、取得实效。宏观的司法建议与前述司法建议不同指出在于:宏观司法建议并不一定是在审判过程发现问题而提出的, 通常情况下是法院根据当前的形势而做出判断主动调研而做出的。鉴于此, 将此类在判决前做出的司法建议成为主动建设型司法建议。

(二) 保障机制问题

从司法建议的实际运行效果来看, 一些基层法院提出的行政诉讼司法建议从未得到行政机关的任何回复, “石沉大海”的窘境又反过来极大的挫伤了法院提出司法建议的积极性, 形成了一种无奈的恶性循环坏。正如章志远教授所言:当下行政诉讼司法建议回复率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既有行政机关传统的傲慢与偏见又有法院司法建议质量不高、规范不强等原因。最高院的《通知》中指出:一、加强学习, 充分认识司法建议工作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二、注意规范, 保证司法建议的质量和效果;三、完善机制, 实现司法建议工作的制度化。可见学界和实务界的观点基本上趋于一致的。立法层面的完善、加强司法建议自身的规范性等都是需要解决的问题。

四、结语

我国历史上“强行政弱司法”的地位, 通过激进式的司法改革来确立我国的司法权威和建立我国司法的社会公信力将面临巨大阻力的情况下, 我国法院在新形势下通过这种创新的社会管理体制和审判权延伸的方式间接影响规范性文件的修改和党委政府决策的制定无疑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因此司法建议作为我国法院者延伸审判职能、提升社会公信力的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强调司法建议的现实意义并不意味着法院发出司法建议可以不受任何约束和限制, 能动司法的司法理念需要赋予法院一定的自由裁量空间, 裁量空间并非肆意的代名词。如果司法建议没有一定的限制, 一方面会降低司法建议的质量, 使得司法建议的功能不能得到很好的发挥;另一方面毫无规范的司法建议可能使得法院在某些类型的司法建议中以司法建议取代行政审判, 如此则失去了能动司法哲学下司法建议的价值和意义。

摘要:能动司法哲学的提出对各级法院的审判实践工作产生了巨大影响, 作为我国司法机关加强司法只能的重大举措, 只有妥善解决好司法建议制度的范围、保障机制以及司法建议的效率等问题, 才能充分发挥司法建议制度在我国审判实践中的应有价值。

关键词:能动司法,司法建议,类型化,保障机制

参考文献

[1]章志远.我国行政诉讼司法建议制度之研究[J].法商研究, 2011 (2) :69.

[2]黄学贤, 丁钰.行政审判中司法建议制度的几个基本问题[J].苏州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0 (1) :16.

[3]刘金妫.司法建议工作的实证分析与完善[J].中国审判, 2010 (10) :99-100.

[4]许宏波.对我国司法建议制度的反思与重构[J].法律适用, 2008 (1) :155.

[5]公丕祥.坚持司法能动—依法服务大局对江苏法院金融危机司法应对工作的初步总结与思考[J].法律适用, 2008 (10) :8.

上一篇:财务信息化管理技术下一篇:中美经贸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