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专业

2024-07-20

司法专业(共12篇)

司法专业 篇1

近年来,随着国内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许多院校在教学模式方面加大了改革力度。司法会计专业作为法学与会计学交叉的新兴复合型专业,在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需要不断探索,在教学实践中需要不断积累与创新教学模式,以促进专业建设成果的不断涌现。司法会计专业是一个对实务操作技能要求较高的专业,但是在教学改革中,如何将理论知识与实务技能有机的融合,有效培养学生的实务操作能力,以满足社会对高端技能型专业人才的不断需求,成为我们教学改革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一、理论依据

司法会计“真案真做”教学模式形成的理论依据在于:一是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目标;二是基于建构主义的认知理论,注重学生的前认知,组织学生到真实的环境中去感受、去体验;三是依据社会互动理论,强调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

具体理论基础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建构主义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又称结构主义,其最早是由瑞士的皮亚杰(J.Piaget)提出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倡的学习方法是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包含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等四大要素。与两者相适应的教学模式为:以学生为中心,在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在这种模式中,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教材所提供的知识不再是教师传授的内容,而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媒体也不再是帮助教师传授知识的手段、方法,而是用来创设情境、进行协作学习和会话交流,即作为学生主动学习、协作式探索的认知工具。

(二)任务驱动

所谓“任务驱动”,就是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紧紧围绕一个共同的任务活动中心,在强烈的问题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应用,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并在完成既定任务的同时,引导学生产生一种学习实践活动。它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它要求“任务”的目标性和教学情境的创建。使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在探索中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还会不断地获得成就感,可以更大地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逐步形成一个感知心智活动的良性循环,从而培养出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自学能力。

(三)项目化教学

项目教学法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它是“行为导向”教学法的一种。一个项目是计划好的、有固定的开始时间和结束时间的工作,原则上项目结束后应有一件较完整的作品。

其实施的流程如下:明确项目任务、制订计划、实施计划、检查评估、归档或应用。其特点是:一是实践性,项目的主题与真实世界密切联系,学生的学习更加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二是自主性,提供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内容和展示形式的决策机会,学生能够自主、自由地进行学习,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创造能力的发展。三是发展性,长期项目与阶段项目相结合,成为实现教育目标的认知过程。四是综合性,具有学科交叉性和综合能力运用的特点。五是开放性,体现在学生围绕主题所探索的方式、方法,展示和评价具有多样性和选择性。

二、专业现状、实施条件及步骤

(一)专业现状

目前,海南政法职业学院司法会计专业共6个班级,在校生270人,毕业生就业率达95%。现已形成10人的教学团队,其中专任教师5人,专任教师中高级职称3人、中级职称2人。本专业在教学成果方面已奠定了较好的基础,2010年1月,《司法会计检查》课程被国家司法部评为部级精品课程;2012年10月,《司法会计鉴定实务》课程被海南省教育厅评为省级精品课程;2012年10月,“司法会计专业‘教学练战’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教改成果获得院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同年12月又荣获海南省教学成果二等奖。

(二)实施条件

为“真案真做”教学活动创造真实的工作场景,司法会计专业现建有司法会计手工实训室和信息化实训室,配有计算机、凭证打印机、实物展示仪、投影仪、UPS稳压电源等硬件设备,同时还安装了用友财务软件、模拟沙盘等实践教学软件。尤其,依托海南公平司法鉴定中心,在实训楼三楼建设了“教学练战”一体化的司法会计鉴定室,并配有计算机、打印机、复印机、自动装订机、碎纸机、操作台等实战设施,实现了教学训练与实务工作的有机融合,营造出了一个真实的司法会计工作场景,这为“真案真做”教学模式的有效实施创造了良好的实训条件。

(三)实施步骤

司法会计专业在教学中着力探索出“真案真做”教学法。具体做法是:将司法会计鉴定机构承接的真实案件资料搬到实训室,把学生分组、分岗后,教师告知学生相关注意事项,并具体指出常见案件的检查技巧,然后现场组织和指导学生检查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等真实资料,并按照岗位职责对检查出的疑点进行统计、汇总、分析和确定。教师在此基础上再安排交流复核。后来又以此为先导又探索出“旧案新做”、“错案重做”等教学方法。

三、研究内容、目标及方法

(一)研究内容

司法会计专业“真案真做”教学模式,其内容主要包括:项目化教学的设计,教学资源的规划,案件资料的收集和分类,教学方法的灵活应用,教学手段的创新等。

(二)研究目标

通过对司法会计专业“真案真做”教学模式的研究,探索适合司法会计专业自身特点的教学模式,按照司法会计专业的工作过程,营造真实的工作场景,培养学生的实践工作能力,提高学生的司法会计检查和鉴定的实践操作技能,为推进司法会计专业的教育教学改革积累经验。

(三)拟解决的问题

司法会计专业“真案真做”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办案资料,营造真实的工作场景,为学生解决司法会计检查和鉴定的实战教学问题提供更真实的实战机会。

(四)拟采取的方法

依托司法鉴定中心司法会计鉴定室这个平台,结合司法会计专业的项目化教学课程,组织学生参与鉴定中心真实案件的检查和鉴定业务。在教学过程中,将采用现场教学、角色扮演法、任务驱动法、对抗训练法、问题式学习法等多种教学方法。

四、教学模式的特色

“真案真做”教学模式的特色表现为:一是教学资料真实。在教学训练中,教师和学生使用的训练资料,来自真实案件的原始凭证、记账凭证、会计账簿等资料。二是教学过程真实。在教学过程中,完全按照司法会计岗位的工作任务,组织学生检查与鉴定涉案业务。三是教学内容真实。在教学内容上,系统构建项目化的课程内容,并紧密结合教学必须的知识和案件的资料,整合成真实的教学内容。司法会计专业“真案真做”教学模式对提高司法会计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作用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能力培养的专业化

真案真做教学模式将教学目标、教学计划、专业考核标准与司法会计行业实际要求相结合。学生的角色与司法会计行业专业岗位人员的角色相结合,在司法会计人才培养过程中,重要的是突出专业应用能力的培养。

(二)教学环境的真实化

充分利用学院和司法会计鉴定中心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通过学院和司法会计行业双向介入,将学生专业学习与在司法会计行业实际工作经历的学习有机结合起来。

(三)教学内容的职业化

教学过程的理论学习与实际操作相结合。学习的内容与职业岗位的内容相结合,所学知识达到上岗就能用,娴熟技能上岗就顶用,形成一定的职业能力。

司法专业 篇2

今年暑假,从2011年7月25号到2011年10月3号,我参加了由系里组织的09级法学本科生毕业实习活动。具体的实习单位是位于漯河市的长风律师事务所。通过两个多月的短暂实习工作,我对律师在司法实践中的具体工作流程有了深刻的认识与了解,同时也深化了我对书本中法学理论知识的学习与理解。以下是对本人在律师事务所两个多月实习工作情况的简要汇报:

一、实习单位概况:

河南长风律师事务所,原漯河市经济律师事务所,成立于1993年11月,是漯河市成立较早的国办所。2000年12月,经河南省司法厅批准改制为合伙制律师事务所。“长风所”现有执业律师及律师助理35人,均为本科以上学历,其中硕士研究生学历2人,1名律师被评为漯河市首届十佳律师、2名律师被评为漯河市第二届十佳律师。有3名律师担任漯河市仲裁委员会仲裁员。“长风所”提供诉讼和非诉讼综合法律服务,设立刑事专业委员会、民事专业委员会、商事专业委员会、行政法专业委员会。各专业委员会成员在提供法律服务过程中,充分发挥自身专业优势,根据案情需要通力合作,为当事人提供专业化的法律服务,已经形成了“认真、务实、高效”的办案风格。各专业委员会均有资深律师担任负责人。“长风所”在做好传统的刑事辩护、人身损害赔偿、道路交通事故、医疗损害赔偿、劳动争议及雇佣纠纷、婚姻家庭纠纷、抚养纠纷、扶养纠纷、赡养纠纷、继承纠纷、学生损害赔偿纠纷、合伙纠纷、相邻关系纠纷等法律服务外,还积极开拓金融、保险、股权转让、公司购并、破

产清算、房地产、物业管理合同纠纷、担保纠纷、商品房买卖合同纠纷、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农村土地承包合同纠纷、知识产权纠纷等新类型的法律服务。本人实习指导老师为该律所的陈风宽律师,在陈老师的指导与帮助下使我受益匪浅。

二、实习工作主要内容

本人在律师事务所的实习期间所做工作是各种各样的,具体说来有参加法庭审理;搜集证据,整理证据材料;会见当事人;撰写各种法律文书。

(一)与陈老师一起参加法庭审理。

法庭审理是在各方诉讼当事人和审判人员的参与下对案件的审理活动。而在庭审的过程中律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律师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当事人的权利是否能够得到实现。在实习期间所遇到的庭审绝大多数是民事方面的案子,比如婚姻纠纷案件、继承遗产纠纷案件、合同纠纷的案件等。

实习期间通过参加庭审工作使我对庭审的各项工作有了充分地了

解,知道了什么是法庭上的质辩合一、圆桌审判。同时也对律师在法庭上的辩论等活动的技巧有了一定的理解。人的思维只有通过表达,才能达到影响他人的作用。在法庭上,表达得好坏取决于表达的内容。一个称职的律师,不仅要有好的文字组织能力,还应具有准确、简洁、清楚、生动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应该柔中有刚,举止大方,善于控制情绪。

(二)外出搜集证据,整理证据材料。在这两个多月的实习工作中,证据这个词几乎出现在每天的实习生活中,证据的搜集也是最为繁琐的一项工作。有时候的去很远的地方搜

集,而去的最经常的就是工商局、当事人住所、公司单位等。因为证据是在诉讼上用以认定事实之一般资料, 所以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了。律师要通过证据证明自己所举证的事实,法官也要通过证据对案件做一个合法又合理的判决。而在搜集证据时也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突发状况,作为一名律师也应具备应付突发状况的能力。

(三)会见案件当事人

在实习期间与陈老师会见过不少的当事人,有时是在律师事务

所,有时是在当事人住所。但不论在那里会见,律师的工作都不只是在那里听当事人的诉说,更多的是通过当事人的诉说了解案件,进而对案件进行分析。

同时,在会见期间我也学到了一些会见技巧。主要有1)当事人

可能会重复自己的话,不要制;2)当你的当事人在叙述时,不要打断他,把你的问题保留到他停顿的时候再提。3)听了当事人的叙述,要对之进行谨慎的分析。

(四)撰写各种法律文书

写作法律文书对一个法律人来说可以说是一件再平常不过的事了。而我在法律事务所写过一些法律文书,如答辩状、代理词、上诉状等。在书写过程中也发现了不少的问题。通过法律文书的书写也使我对法律文书的写作积累了一些经验。法律文书是为了把自己所要表达的意思递交给法庭。对于法律文书的书写也有一定的要求。首先应该注意的是它的格式问题,这是我们首先要注意的问题。如果格式写作都是错的,那么即使内容写得再完美也不会得到认同,也不会成为真正的法律意义上的文书。同时内容也是重要的。首先,应该注意的是内容不能太过空洞,其次,要有理有据,废话也不能多说一句。

三、实习感受

事物总有两面性,实习也一样。在整个实习的过程中,可以说既有

成绩与收获,也有问题与不足。

成绩与收获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应该是学到了一些法庭审判的技巧与应变能力。作为法班学生,对于此类知识的理解是必不可少的,毕竟此类知识的学习对我们以后的学习甚至工作都是有借鉴意义的。其次,在实习的过程中,把自己所学专业知识与实际法律事务相结合,做到了学以致用。也只有把知识作用于现实事务才能发挥它的真实作用。再次,在实习中,通过实习工作也使自己积累了一些社会经验,为自己步入社会奠定了一定的基础。最后,也学到了一些书写法律文书的方法、技巧。

问题与不足表现为:首先,用自己现有的法律知识去解决实际事务还

是远远不够的,还应该加强学习,充实自己。其次,社会对我们来说,其复杂性是远远超过我们的想象的,我们的社会经验还很缺乏,处理社会事务的能力还不是很强。最后,对于法律文书的写作,证据的搜集这些工作并不是有些专业知识就能做好的,我们对此的认知能力还很有限。总而言之,实习对我们来说是一门必不可少的功课,是它把我们从理论中深入到了现实社会,不再在理论中编造自己的理想世界,因此在以后的学习不希望我们能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现实生活中的真实

司法专业 篇3

关键词:司法警务;综合实训;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3-0315-03

高职教育的职业特征要求必须注重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掌握必备专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同时具备解决工作实际问题的能力,并能直接顶岗。因此,高职院校都在积极探索并建构具有各自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目前,我国部分警察类高职院校中设置了实践性较强的司法警务专业,为了培养和提升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许多高职院校的司法警务专业的课程建设中都选择了开设综合实训课程。

一、综合实训课程的内涵

综合实训课程是指,高等职业教育各专业的学生在完成主要专业课程的理论学习和各专项技能训练后,综合运用本专业(职业)的主要知识和专业技能在校内集中进行的综合性、系统化训练的课程。综合实训课程是根据人才培养方案所提出的培养目标,在人才培养规格的框架下,对专业(职业)核心知识、技能和职业关键能力进行综合性实务训练的独立设置的课程。综合实训课程的设立,是以行业要求为背景,以学生就业为导向,以提高学生从业能力为目标,为学生进入实习单位顶岗实习做前期准备,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

二、开展综合实训课程的意义

1.有利于知识整合和技能综合

司法警务专业主要培养掌握司法警务专业知识及应用技能,熟悉相关法律制度,能够胜任法院、检察院司法警察工作岗位的技能型专门人才。司法警察工作是一项实践性、综合性极强的专门工作,基于此,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立了法警业务等专业核心课程,并且在各门专业核心课程中均设有实训教学内容。但是,专业核心课程的实训教学主要侧重于专业技能培养的单项技能实训,实训项目大部分都彼此孤立缺乏联系,这不符合司法警察工作岗位系统性、综合性的特征。综合实训课程具有帮助学生实现所学知识的整合与综合职业技能的全面掌握的功能,让学生在进入实习单位顶岗实习之前就能对所从事的工作有全面了解。

2.有利于促进教学与就业岗位的“无缝对接”

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一般是针对岗位群所设立,培养的学生应具备与就业岗位“无缝对接”所要求的综合职业能力。司法警务专业是为培养胜任司法警察工作岗位的技能型专门人才为目的,因此,在学生进入实务部门顶岗实习前就应学会处理司法警察工作中所遇到的问题的初步方法,掌握基本的专业能力。综合实训课的重点即解决知识、技能在警务工作中哪些环节、岗位、情景的应用及如何应用的问题,要培养学生的警务专业应用技能,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使专业训练更接近司法警务工作的需求,增强学生毕业后的工作能力。

3.有利于带动教学改革

首先,在教学组织方式上。综合实训课程,打破原有的理论课程和单项技能训练的教学组织形式,采取更加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借助这些方式使学生从对个别知识和技能的单项训练转变为对岗位的团队协作的综合训练。通过新的教学组织模式,使学生能全面了解司法警务专业所对应的岗位群的工作,有利于学生的综合技能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以及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的培养。

其次,在考核评价方式上。综合实训课程的考核评价内容是学生实训的全过程和训练项目实施的成果。那么,闭卷笔答式的考核方式显然是不能适应综合实训课程的要求的。要改变警察类高职院校中综合实训课程考核方式较单一的状况,建立新的、灵活有效的考评方式。在考核评价内容上,应包括能力形成过程和项目结果两个方面,要实现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在考核主体上,要改变以教师为主的评价模式,实现评价主体多元化,将教师评价、小组评价、学生自我评价甚至包括行业专家评价相结合。

4.有利于推动教师队伍的建设

综合实训课程的组织和教学,对教师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与教学方法提出了新的要求。司法警务专业综合实训课程的综合性、系统性、职业性的特点决定了综合实训教师应该具备宽泛的知识体系、丰富的实践经验、灵活的教学技巧、超前的教学理念。要完成综合实训课程的授课任务, 作为教师不仅要不断完善自身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还要全面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因此,综合实训课程的开展与建设,对教师队伍的建设起到了推动作用,也是教师自我完善的契机。

5.有利于促进教学资源的建设

加强教学资源建设和积累,是保证综合实训课程有效实施的先决条件。综合实训课程是一种新的课程组织形式,为了保证综合实训课程的顺利进行,需要有相应的教学资源、教学设备、实训环境做保障。针对司法警务专业,应建设能让学生产生岗位真实感受的实训设备和环境,能够进行情景模拟,让学生在校内的实训课中感受到司法警察岗位的工作模式和要求。

三、司法警务专业综合实训课程的实施

1.教学资源的建设

为了保障综合实训课程能够有效实施,必须加强教学资源的建设。司法警务专业综合实训课程的教学资源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硬件资源。由于综合实训课的主要功能在于加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以及提升学生的岗位技能和素质,因此,在硬件条件上较普通课程特别是理论课程有更高的要求。针对司法警务专业的综合实训课,需要具备诸如手铐、脚镣、警绳等警械装备,需要模拟法庭等实训环境及场地,需要3D模拟训练软件等。这些教学资源的建设,应本着贴近警务实战原则,让学生在接近司法警察工作岗位的环境中练中学,学中练,增强岗位技能。其二,软件资源。在综合实训课的教学实践中之所以会出现教学效果差,一方面是由于学生乃至教师对此类课程认识上有误区,另一方面,教学软件资源的建设不足也是原因之一。有些教师认为综合实训是对以往课程的再重复,因此根本没有对本门课程编制教学大纲,也没有教案,而是完全依以往对应理论课程的教学大纲来进行教学,这样就使得综合实训变得没有系统性和科学性,随意性大。因此,必须完成综合实训课程的有关教学文件,诸如教学大纲、教学方案、教学案例(项目)库、电子教案、课件,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可以编纂综合实训教材。让综合实训课程有章可循,减少授课的随意性和盲目性。

2.师资队伍的建设

目前,司法警务专业综合实训课程中的师资队伍的建设普遍比较薄弱。首先,一些警察类高职院校中担任综合实训课程教学任务的年轻教师较多,且年轻教师大部分是从普通院校毕业后直接进入警察类院校任教,缺乏警务工作背景和经验,职业化程度较差,尽管有部分教师曾去过实务部门调研锻炼,但由于时间短,接触的案件十分有限。教师实际操作能力不高,这必然会影响教学质量的提升。其次,教学过程中,对实务部门兼职教师的吸纳不足。当然,造成这种现象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有的是院校自身不够重视,譬如制度不健全,兼职教师队伍建设的经费不足等,影响了实战专家参与专业实训的热情。有的是行业的理解与支持不足。据我们调研,司法部门特别是法院任务重,工作忙,警力却严重不足,实务部门不愿在紧张的警力中抽出若干警务人员到学校授课。

针对以上状况,应从以下两方面着手师资队伍的建设。首先,打造过硬的专业教师队伍。增加教师到司法警察工作岗位锻炼的机会和时间。另外,由于综合实训课程涉及专业课较多,譬如押解、值庭、执行、警体、警械使用、射击等,而教授这些课程的教师又分属不同教学部门,因此有必要整合各教学部门的师资,在全校范围内打破原有部门隶属关系,由司法警务专业所在系部牵头,其他教学部门配合,组建独立的司法警务专业综合实训教学团队。其次,大力扶植兼职教师队伍的建设。建立健全兼职教师管理制度,积极与实务部门联络沟通,争取得到理解与支持。对兼职教师设立多种激励措施,鼓励和提高干警对投入校内综合实训授课的积极性。

3.实训时间的安排

司法警务专业的综合实训课程以提高学生的警务技能和综合素质为目标,授课过程中必然要求学生在司法警察工作仿真环境中完成若干项完整的工作任务或训练项目。这就决定了综合实训课程不能像其他理论课程那样分周次、按课时进行授课,而必须保证有一段持续时间。为保证综合实训课程的顺利开设,司法警务专业综合实训课程的时间安排应注意以下问题。

首先,因为综合实训强调对学生综合技能和素质的训练,为顶岗实习和毕业进入工作岗位做准备,因此,适宜在具备一定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后开设。目前,大多院校选择在第五学期开设此课程,这个阶段学生既完成了大部分的专业课学习,又没有到实务部门进行顶岗实习,是比较适宜的。

其次,综合实训课程应集中训练, 连续实施。司法警务专业综合实训课中所设训练项目,譬如一个完整的法警参与法庭刑事审判的流程,涉及提押、押解、值庭、还押等多个环节,这不是一、两节课能完成的。而整个流程的连续性如果中途被打断,实训效果一定大打折扣。因此,综合实训在时间上宜单独集中安排,并且在时间上要保证连续性。周期一般不少于两周。

4.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内容的重整

综合实训课程是司法警务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独立的实践类课程,但由于建设时间较短,教学中如何来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和课堂组织形式,一直是困扰任课教师的一个难题。目前,一般高职院校的综合实训课程的教学组织形式大体有“岗位训练”模式,“过程训练”模式,“项目/任务训练”模式,“仿真训练”模式等,这些做法对构建司法警务专业的教学组织形式大有借鉴意义。

我们认为,综合实训课程的教学组织形式应当是灵活多样的。可以采取专题讲座、大型综合案例分析及模拟演练、分角色扮演的仿真训练等形式来开展综合实训。综合实训的内容应当包括司法警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多门专业课程、司法警察工作岗位技能及素质、司法警察的职业道德、针对警察职业所需培养的个人防护意识和能力、人际交往与沟通的能力、团队协作精神等。

5.考核评价方式的创新

目前,在司法警务专业综合实训课的考评中存在两方面的突出问题:其一,考核方式比较简单,过于重视结果评价;其二,考核主体过于单一,基本以教师评价定优劣,这不符合综合实训课程的教学目的和要求,应积极完善司法警务专业综合实训课程的考核评价体系。首先,在考评的方式上,应宜多样化。可采取口试、书面报告、实际操作、训练项目成果展示等方法,考核内容涉及司法警务专业学生专业综合技能的形成过程以及实际训练项目的完成成果。通过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将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结合起来,且以过程性评价为重。其次,在考核评价的主体上,应改变过去教师评价定乾坤的做法,实现考核主体多元化。综合实训课程作为一种新的实践类课程,其评价主体应将学生小组和学生个体纳入到评价主体中,这样能极大地鼓励学生对课程的积极性,也可以此引导学生提高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完善的意识和能力。另外,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与学生就业岗位的“无缝对接”,司法警务专业实训课程的考评也应将司法实务部门的干警即实战专家纳入到考核评价主体中来,使综合实训课程更契合司法警察工作岗位的实际需要。

四、结语

司法警务专业综合实训课程的设立,其根本目的在于学生岗位技能和综合素质的提升,并且尤其关注学生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和岗位技能的能力。这与司法警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一致的。为确保专业实训课程的顺利开展,不论是宏观的制度建设,还是具体的教学操作,都应做好充足的准备,只有这样,综合实训课程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梁琦.高等职业教育的综合实训课程[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10).

[2]李巧平,王利华.高职院校开设综合实训课程的理论探析[J].职业教育研究,2007,(7).

[3]教育部高等教育司, 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架设桥梁[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4]孟亮.关于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探讨[J].湖北农机化,2007,(5).

[5]孙文学.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学生职业能力培养[J].职业技术教育,2005,(4).

[6]胡国良.高职专业综合实训应凸现特色[J].职业,2011,(9).

司法专业 篇4

dard of successful of college legal science education and competitiveness of the college of legal science.This thesis starts with the connotation of the national judicial examination,studeies the relationship of the national judicial examination and legal science education,and the ralationship of the national judicial examination and legal science major students.

the national judicial examination;legal science education;refom

1 司法考试的内涵

关于什么是“司法考试”,理论界迄今没有一个完整的定义。我国《国家司法考试实施办法》(试行)第2条明确规定:“国家司法考试是国家统一组织的从事特定法律职业的资格考试。”此条规定至少包涵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司法考试”是一种法律职业考试。至于涵盖的是几种、哪几种、还是全部的法律职业,则用抽象出的“特定”二字就概括了。第二,司法考试是一种资格考试,不等同于任职考试,通过了司法考试,只是获得一种法律职业的可能性,还不能等同于现实性。在可能性和现实性之间还有诸如培训、实习、考试(考核)、分流等程序要求。因此司法考试不能只是单纯地“一考了之”,司法考试制度也不只是单纯的考试制度,而要有完善的司法培训研修制度、司法官遴选制度等与之相配套。第三,“司法考试”是国家统一组织的。(1)这充分表明了司法考试的权威性。通过以上分析,笔者认为,“司法考试”的定义应为:司法考试是国家机关统一组织的,从事特定法律职业的资格性考试。以此定义,“司法考试”这个概念不仅适用于我国当前的律师资格、检察官资格、法官资格“三合一”考试的现状,而且以后考试中纳入了新的职业,概念仍可沿用。并且对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法律职业准入考试也可统一使用“司法考试”这一概念。

2 法学专业学生通过司法考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2.1 必要性分析

司法考试是难度大、通过率低的考试。司法考试号称“天下第一考”,其难度不言而喻。对于法学专业学生来说,能够通过司法考试,在一定程度上既能够证明自己的法学功底比较扎实,为寻找一份好的职业打下坚实的基础;又能够使自己充满信心,对未来的发展充满希望。因此,法学专业学生必须尽力通过司法考试:首先,能否通过司法考试,在很大程度上,能够证明一个法学专业学生基本的法律素养、法律基础、法律思维能力和运用法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其次,能否通过司法考试,决定了法学专业学生能否获得法律职业资格,能否成为未来的法官、检察官、律师等,能否成为法律职业共同体中的一员;再次,能否通过司法考试,在一定程度上也验证了大学法学教育的成功程度以及大学法学院的成熟程度;最后,能否通过司法考试,也许将决定法学专业学生未来的人生境遇和社会竞争力。因此,法学专业学生必须通过司法考试。

2.2 可行性分析

虽然司法考试的通过率每年都在百分之二十上下,但是,法学本科学生通过司法考试的几率是非常高的,也是可行的。首先,司法考试已经由选拔性考试过渡为过关性考试。我们不难发现,司法考试的通过率呈大幅度上涨趋势,说明考试的难度虽然在不断提高,但是通过率也在不断的攀升,司法考试已经由过去选拔性的考试变为了如今的过关性考试,也意味着法学专业学生通过司法考试的机率也在大幅度提升;其次,司法考试是规律性强、重复率高的考试。司法考试命题体现“重者恒重、轻者恒轻”的原则,命题点每年有大量的重复。法学专业学生有着充分的学习时间和很强的记忆能力和理解能力,只需要把一些核心的知识点认真掌握,学会用法律思维和法律术语去解决法律问题,那么通过司法考试的可能性是非常高的;最后,司法考试是以案例分析为主、以法条考查为重点、兼顾法学理论考查的综合性考试。法学专业学生通过大学几年的法学基础学习,已经掌握了基本的法学理论知识,只需要对重点法条加强理解和记忆,多学会用法条去分析法律问题,掌握案例分析的方法和步骤,就基本能达到司法考试的要求。

3 司法考试的内容及复习方法

3.1 卷一考试的内容及复习方法

第一卷考试考点多而且杂,但确是司法考试四卷中最简单的一卷。第一卷大致由四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理论法学的考查。法理学侧重于考查法律思维能力和法律理念;法制史部分通常考查十分左右,主要侧重考查法律的历史沿革。宪法学的考查侧重于宪法修正案及宪法的应用。第二部分是经济法学的考查。在经济法学的考查中,主要考查反不正当竞争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或者是产品质量法的相关性试题,这些法没有什么法律理论,主要是应用性考查;劳动法学是经济法学考查中一个核心的部门法,不过劳动法学考查的知识点非常的集中,2006年考查了集体合同,2007年考查的是经济性裁员,2008年是劳务派遣制度,2009年则是劳动关系、劳动合同等制度。此外,还会涉及到拍卖法、审计法等小部门法的考查。第三部分是“三国法”的考查。这一部分由国际公法、国际司法和国际经济法组成。国际公法侧重于考查国家的概念及构成要素;国家间纠纷的解决机制;国际法院与国际刑事法院的相关性问题等。国际私法侧重于考查法律冲突、冲突规范和准据法;适用冲突规范的制度及国际民商事关系的法律适用;而国际经济法则是侧重考查国际货物运输买卖、国际贸易支付方式及世界贸易组织的相关问题。最后一个部分考法律职业道德。

3.2 卷二的考试内容及复习方法

第二卷考查三个部门法,首先是对刑法学的考查。刑法学可以说是法学专业学生最愿意学习的。因为里面的案例分析和生活贴得非常的近,拿着题目就想究竟是诈骗呢还是盗窃呢,究竟是抢劫呢,还是绑架呢?司法考试考查刑法,其实有很多的规律。比如每年考盗窃罪,至少在5—10分,可以说是司法考试里面的黄金考查点。一说盗窃大家都明白,可是司法考试考试的难度已经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用八个字概括就是“一看就懂,一做就错。”司法考试容易考查八大重点罪名,盗窃罪、诈骗罪、抢劫罪、抢夺罪、强奸罪、拐卖妇女儿童罪、绑架罪、故意杀人罪。这些罪名考查频率非常的高。除此之外,还会考查到贪污受贿罪,故意伤害罪等等一些次重要罪名。除了对重点罪名的考查,命题人通常会考查刑法的基本原则。比如说甲和乙是情敌,甲对乙怀有夺妻之恨,暗藏杀乙之心,于是甲劝说乙在雨天散步,而乙果真在雨天散步,因为雨天散步容易遭雷劈死亡,结果乙果真遭雷劈死亡,请问甲构成故意杀人罪吗?显然这就是在考查刑法基本原则中的主客观相统一的原则。刑法的适用原则、属地管辖、属人管辖、保护性管辖等,刑法中的因果关系,刑法法条中的69条、70条、71条的法理分析,都需要弄清楚。再比如司法考试中,通常喜欢考查坦白、自首、立功的区别,喜欢考查一般自首和特别自首,喜欢考查一般立功和重大立功,然后它们相对应的处罚原则。除此还喜欢考查缓刑制度,累犯制度等等,这些都是刑罚总则喜欢考查的知识点。此外,直接故意、间接故意、过于自信的过失和疏忽大意的过失之间的区别;犯罪预备、犯罪未遂、犯罪中止以及犯罪既遂之间的区别等。其次是对刑事诉讼法的考查。刑事诉讼法对于法学专业学生来说,难度很大,因为很少有司法实践的机会,尤其是近几年刑诉法的难度不断加大,倾向于考查检察院的办案规则,刑诉法的解释等司法解释的内容,法条考查的力度非常的大,需要在复习时,复习一些核心的法条。刑事诉讼法的复习,重中之重就是“三机关”的分工衔接问题,这个考点贯穿于刑诉法的始末,也是刑诉法能否得到高分的第一拦路虎。《刑事诉讼法》第15条以及它所附带产生的知识点,需要作重点掌握。除此之外,一审程序,二审程序,管辖原则及其死刑复核程序,也是非常重要的考点。最后是对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考查。这一部分侧重于对行政法基本原则的考查。

3.3 卷三的考试内容及复习方法

第三卷考查民法、民诉法以及商法的内容。民法是一个对考生理论功底要求很高的科目,很多考生的感觉是“学的时候不难,考的时候不会”。针对考生的这种情况,建议复习时就要努力在思想中形成完整的民法体系,站在鸟瞰的高度看待多不胜数的理论和法条。然后,用一个大的框架把所有的知识点串起来,这样就可以把看起来比较琐碎的知识整体化了;商法是民法的分支或者说是延续。民法复习得好,商法也是比较容易的。商法的重点比较突出,主要集中在《公司法》、《合伙企业法》、《保险法》。对于占了商法大部分分值的《公司法》来讲,在复习的过程中,最好把一些规定做比较进行复习,如出资:对于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外资企业都是不同的。制作一个比较图表将有利于记忆;民事诉讼法和刑事诉讼法的复习相似,只是民事诉讼法的制度设置相对充分地体现了当事人自治。因此,很多诉讼程序包括法院的审理行为都是由当事人来启动的,除非法有特别规定法院才主动行使职权。而且对于很多程序或实体上的权利,当事人有充分的处分权。把握这一贯穿始终的原则对复习民事诉讼法有重要意义。

3.4 卷四的考试内容及复习方法

司法考试卷四的内容由重点部门法的案例分析和两个论述题组成,通常有七道题目,案例分析来源于民法、民诉法、刑法、刑诉法及行政法的案例分析和两道案例分析。卷四得高分对考生们来说是一件非常难的事,但如果司法考试冲刺阶段掌握正确的卷四复习方法,那么卷四高分将会很容易。在七月到九月的复习时间里,想在卷四部分得到满意的分数。必须在综合知识的储备上下工夫。也就是说你应当在对待综合知识的储备问题上具有极强的“功利主义”色彩,也就是运用正确复习方法专门学习考试所需要知识。首先,可以适当记忆一此法律格言。如果时间忙,可以一天背一条,但是如果坚持下来,对卷四的答题非常有帮助。切记无需专门去记,利用空闲时间进行记忆即可。其次,熟悉国家的大政方针。虽然司考不考政治,但是,综观历届司考卷四的题型,特别是在论述题型分值增大的形势下,设有涉及国家大政方针的知识点,考生需要掌握。如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和谐社(下转第48页)(上接第42页)会的构建、科学发展观等,都需要考生运用法理学及其他相关法学知识作深刻分析。最后,对社会热点的关注。比如说许霆案、邓玉娇案、麻旦旦案等,都有可能在论述题或者案例分析题中涉及到,很多案例分析就取材于现实生活中真实的事件,司法考试卷四中这样的例子很多,在这里不一一列举。

总之,司法考试作为一门考试,其内容虽然庞杂,但是重点是突出的;难度虽然很大,但是却是非常有规律的;只要掌握好良好的复习方法加上持之以恒地努力,法学专业学生就一定能够顺利地通过国家司法考试。

摘要:司法考试对法学专业学生来说意义重大。能否通过司法考试,在新时期新形势下,已经成为大学法学教育是否成功、大学法学院是否具有竞争力的重要标准。本文将从司法考试的内涵为切入点,阐述司法考试与法学教育的关系,围绕什么是司法考试、法学专业学生为什么要通过司法考试以及法学专业学生如何通过司法考试的相关性问题进行论述,希望对法学专业学生通过司法考试有所帮助。

关键词:司法考试,法学教育,改革

参考文献

[1]潘剑锋.再论法学教育与司法考试之间的关系.法律适用,2008(1).

河北司法警官学院刑事执行专业 篇5

专业介绍:刑事执行专业是学院的传统专业,在三十多年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创新教学模式,建立了学历层次高、理论功底深厚、实践经验丰富、教学能力强的双师型教学团队。

培养目标:本专业主要培养具有坚定的政治立场、较高的政治素质,系统掌握刑事法律理论和监狱管理理论,具有刑罚执行、狱政管理、矫正教育技能,从事监狱、劳教等司法行政机关罪犯管理教育的实战应用型专门人才。

就业面向:司法系统(包括监狱、劳教所、戒毒所等)和公安系统(看守所、拘留所、拘役所等)的罪犯管理岗位。该专业已与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考试和各省四级联考实现对接,可报考省内外公安系统、司法行政系统人民警察岗位。

目前,我院监所管理专业的学生生主要在全省各政法系统就业,很多毕业生已经走上了中层领导岗位,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走上了处级领导岗位。

特别提示:

从2013年起,为方便考生报考我院,刑事侦查技术、刑事执行、司法警务等提前批录取专业取消提前进行面试和体能测试环节,可直接报考。

温馨提示:

在2013年河北省公务员考试四级联考中,刑事执行专业可 1

报考的职位达1400个(其中司法系统78个),司法系统的录取比例高达2:1至10:1。

普通专业报考公务员有的职位可是百里挑一哦!2012年河北省司法系统公务员考试录用情况

在2013年河北省四级联考中,我院刑事执行专业应往届毕业生考入监狱机关达35人。历年考入省外监狱的也有很多。

正确理解司法 落实公正司法 篇6

司法是档案法制建设的重要环节,又是实现依法治档的要求,既是依法治档和档案行政管理的重要内容,也是档案依法行政的新课题。要真正走向档案法治,实现依法行政,落实公正司法,就要正确理解司法。

正确理解司法,首先要认识到司法不仅是司法机关的职责,也是行政机关的职责,两者的差异在于管辖范围、程序繁简和法律效力的不同。

正确理解司法,重点是正确理解档案行政司法。所谓档案行政司法,即档案行政机关按照准司法程序受理和裁决档案法律规定的特定档案行政争议或者档案民事纠纷的活动。档案行政司法的主要方式有:檔案行政调解、档案行政裁决、档案行政仲裁、档案行政复议、档案行政听证等。

正确理解司法,还需要正确理解档案行政执法司法化。就是将档案行政执法的程序按照司法的程序加以规范,以及通过档案行政司法解决档案执法纠纷。其方式包括档案执法案件调查材料的司法化、档案行政执法程序的司法化、档案行政执法机关内部运行司法化、档案行政执法听证司法化等。

正确理解司法,需要清楚地认识到档案行政执法司法化就是将司法程序导入档案行政领域,规范档案行政,以最大限度地保护国家和社会组织、个人的档案合法权益不受非法侵犯,限制档案行政权的越权或滥用,从而保障公平公正。

正确理解司法,需要清醒地认识档案行政司法管辖范围的局限,超出其管辖范围,就需要移交其他司法机关处置。以往那些认为《档案法》是“软法”的观点,其实是对司法的误读或不了解。

司法专业 篇7

在这些问题中,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与行业需求现实脱节的问题尤为明显和突出, 对高职法律专业的后续发展和前景产生较大的影响。

一、高职法律专业服务基层司法行政的现状

(一) 学历教育服务于基层司法行政行业的目标实现非常困难

作为职业院校, 通过培养人才输出是主要目标。法律事务专业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能够胜任中小型企业法务、基层 (社区、乡镇) 法律服务工作人才, 符合当前社会背景与服务行业的定位。

但从现实学生就业情况看, 法律事务专业学生的就业方向大量集中在中小企业, 仅有极少数通过提升学历等途径进入基层司法行政系统。虽然基本符合专业自身的定位, 但与职业院校服务基层司法行政系统的目标有着明显的差距。

而另一个现实是:基层司法行政行业的人才需求普遍紧缺。据调查, 基层司法行政行业最近两年人才需求量基本在每个县级局10名左右, 未来每年的需求也在2-3名左右, 岗位主要集中在基层司法所法律事务工作人员 (包括司法助理员、社区矫正协管员等) 。可见司法行政行业的人才需求是比较迫切的, 基层司法行政行业对法律事务专业的毕业生非常感兴趣。

行业要人, 我专业有人, 但两者却走不到一起, 人才输出与人才准入的纽带没法实现直接相连。进入司法行政机关的主要途径包括公务员招录、整建制调入、军转安置、其他机关选任、司法助理员学员招录 (中央试点招录) 等方式, 最低要求为专科, 一般要求在本科。高职法律专业专科学历的现实制约了进入行业的可能性, 加大了难度。以培养专业人才输出行业形式达到直接服务于基层司法行政行业的目标实现非常困难。

(二) 在职培训服务于基层司法行政行业的机遇与挑战共存

目前在基层司法行政行业, 存在着大量的培训需求:除了政治理论培训、干部知识更新和学历教育培训等培训类型外, 业务知识的培训学习是各地基层司法行政工作领域的重点, 包括人民调解、安置帮教、社区矫正、法制宣传、法律服务管理、法律援助、公文写作等方面。

截至2015年上半年, 与我院合作过多次人民调解、社区矫正等业务培训的已经基本覆盖省内半数以上区县司法局。遗憾的是, 法律事务专业仅仅以个别教师开设培训课的方式参与在职培训, 虽然效果不错, 但专业参与度很低。同时, 受训单位对培训效果和服务也褒贬不一, 可以说喜忧参半。因此对法律事务专业而言, 这样的现状是挑战和机遇共存,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在职培训的可开拓空间很大

目前与司法行政行业合作的在职培训范围, 主要集中在人民调解和社区矫正两个方面, 还存在着极大的合作领域等待未来开拓。另外, 基层专业技能培训的规模和需求是可以分多个层次的, 可以进行多结构的分层考量, 开拓空间。

2. 在职培训的形式过于单一, 质量有待提升

从培训反馈情况看, 除个别课程认可度较高外, 绝大多数课程太过理论不接地气, 形式过于单一, 与基层司法行政工作关联不密切, 针对性不强, 培训效果不理想。这种情况也出现在兄弟高职院校以及行业自己组织的业务培训中, 是一种普遍的现象。但也说明院校与行业的关联不密切, 培训质量有待提升。

在培训质量与需求的错位来看, 在职培训的未来大空间是机会, 如何把握住机会, 在已获行业认可的基础上, 继续开拓培训业务的空间, 提升培训服务质量, 在行业培训中占得一席之地, 又是极大的挑战。

(三) 行业服务课题项目零星开展, 没有形成规模

与学历教育和在职培训相比, 法律事务专业近年来在行业课题开发和政策咨询方面做出了很多的努力, 每年提供行业服务课题达10-15项之间, 但这些服务项目都偏向于司法部、司法厅等上级主管部门, 偏向理论性、政策性和咨询性的内容, 且成零星发展态势, 没有形成长效合作和规模发展趋势。

另一方面, 这些合作和服务一般都是向上的, 为基层司法行政系统服务的项目相对更少。在调研中我们了解到, 基层司法行政行业一半以上在实践中存在“需要帮助”的实际情况, 也表现出与专业合作的意向, 但由于缺少了解, 期望值并不高。现实中, 仅有十成左右基层司法局与我院有过行业合作, 局限在人员培训和实习需求等, 有科研课题合作的非常少, 这显示出高职院校与基层司法行政行业的联系密切度太低, 院校服务行业的范围与深度都有待提高。

从上述几个方面的实践看, 目前法律事务专业工作重点还是以学历教育为主, 在职培训为辅, 其他行业服务课题和实习基地共建共享方面与行业呈零星合作的状态。想要真正全面提升服务行业的能力, 需要下功夫努力的地方还很多很多, 有很长的路要走。

二、服务行业受阻的原因分析

(一) 人才输出与人才准入的渠道不畅通

学历教育培养专业人才直接服务于基层司法行政行业的目标实现困难, 受到了两个因素的制约:一是行业人才准入的门槛提高, 二是高职学历提升的进程受阻。这两个因素上下夹攻, 使高职法律事务专业毕业生直接输出到达基层司法行政系统的渠道受阻, 严重影响专业从学历教育途径培养人才提供服务于基层司法行政行业的可能性。

1. 行业人才准入的门槛提高。

受公务员招录政策的影响, 基层司法行政系统的人才准入最低门槛基本要求在本科以上, 实际参与岗位竞争的学历已经越来越高, 而目前高职法律事务专一般为大专学历, 毕业生基本被拒于司法局 (所) 之外。不通过公务员途径进入司法行政行业的岗位较少待遇不高, 虽有需求, 但不受学生欢迎或者仅被看作是临时过渡。

2. 学历提升受阻。

根据2014年国家发展高职教育的相关法律和政策, 目前高职法律专业自身几乎没有通过升格和合并提升学历层次的空间。因此, 直接通过提升本科学历, 适应司法行政行业人才准入基本门槛的可能性几乎没有。

适应行业岗位需求培养出来的人才, 受政策的影响进不了需要这些人才的岗位, 人才的输出与准入的渠道不畅通, 被客观阻断。是造成目前学历教育无法直接服务于基层司法行政行业尴尬局面的客观原因。

(二) 行业服务的内在动力缺失

以我院为例, 教师和行政工作人员都为警察身份, 享受公务员待遇。多年来安心教书育人致力于学历教育, 以培养未来警察和涉法人才为目标。法律事务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为基层司法局 (所) 工作人员、法律服务辅助人员等, 除了实践基地建设、顶岗实习、专业调研和教师挂职锻炼等需要与基层司法行政部门联系外, 其余的联系都是零散的、个体的。因此, 既没有主动服务行业的观念意识, 也没有服务行业的迫切感和压力, 更没有服务行业的动力。这应该是造成我们在服务基层司法行政工作中能力不高和水平有限的主观因素。

(三) 行业服务的激励机制不全

在内在动力和压力缺失的情况下, 如果能有全面的外在激励机制, 也能从一定程度上促成专业教师的服务热情。但目前这类相应有效的考评和激励机制并未形成或者不完善, 事实上对于调动全体教师的专业建设热情也起到了一直滞缓的作用, 致使部分老师消极、或者不愿意、被动参加专业建设。即使有申请行业服务课题和开展研究等服务行业的动作, 其主要目的是为了满足职称晋升的要求, 并未将行业服务本身作为研究的目标, 因而浅尝辄止, 无法形成服务行业的常态化和规模化。更有甚者部分管理制度还限制束缚和打击教师服务行业的积极性, 带来消极的后果。

三、提升高职法律专业服务行业的思考和启示

与主动服务基层司法行政行业的观念一样, 法律事务专业服务于基层司法行政行业也处于起步阶段, 提高服务行业质量和水平的各种努力同样在起步和摸索阶段。以在职培训为例, 基层行业需要的是操作性职业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而我们更擅长于理论知识的讲授和分析。这种差距造成了我们当前的服务不是基层迫切需要的, 形成服务能力不高的印象。但这种差距不是简单的观念转变就可以缩短的, 需要教师扎实一线, 了解需求, 结合自身的能力进行整合创造。同样, 行业还有大量的需求没有表达和传递, 教师需要通过合适的途径了解这些需求, 也需要时间和精力去整合创造, 还需要了解行业的反馈进行调整。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需要耐心和毅力。

(一) 以行业需求为指导, 转变教学方向和目的

传统的高职法律教学, 其教学目的和内容是学知识而非学技能, 往往脱离法律服务行业实际独立于被服务的行业, 结果当然不能与时俱进。创新的教学模式必须转变教学方向, 需要大量的技能演练而非知识的传授, 教学内容不能脱离行业实际, 教学目的必须与行业需求挂钩。因此, 高职法律事务专业应当与有关司法局及街道 (乡) 等基层行业部门寻求合作, 通过调研获取行业对知识和技能的需求, 以此选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或者直接与行业协作在基层司法局 (所) 建立集群式的实践教学基地, 在社区设立若干个法律服务站, 聘请司法所所长、法律服务所主任等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行业人员和校内专任教师一起担任指导教师。也可在校内建立如法律咨询中心等实践教学场所, 组成以校内专任教师为主, 由行业专家参加的指导教师团队共同指导法律咨询活动。如此, 才能真正实现由教学方向的有效转变。

(二) 突破难点, 构建基层法律服务专业人才培养和再教育机制

本专业目前最大的难点在于行业用人门槛过高, 基层司法所、法律服务所等单位无法接受本专业的毕业生。因此, 在专科法律学历教育前景非常不明确的情况下, 本专业鼓励和帮助学生在专科学习期间通过自考、合作办学等途径提升学历, 为学生满足基层司法行政行业准入基本资格积极创造条件。

另外, 也可在政策范围内争取开展基层司法行政招录体制改革, 招收法律事务专业 (基层司法行政方向) 试点学员。从而解决本专业学生就业不对口的问题。争取政策支持, 使法律事务专业毕业生能够取得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入职资格。

最后, 要紧紧依托行业、融入行业, 开发行业在职培训服务。要在已有的良好合作的基础上, 通过校局联盟、系局 (县市司法局、街道) 合作、专 (专业) 所 (司法所) 合作“三级合作”制度化建设, 形成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紧密型合作办学体制机制, 与司法局 (所) 建立更加稳固的合作关系, 争取开发行业在职培训业务。

(三) 鼓励教师下沉基层, 提升实践技能和行业服务水平

继续鼓励和组织教师开展行业挂职锻炼和行业调研, 下沉基层一线进行实务操作, 提升自身的实践技能。了解基层需求和困难, 熟悉行业热点、难点问题, 开发符合行业实际的培训课程。密切教师与行业的联系, 结合自身理论优势合作建设应用性研究课题, 帮助行业探索和解决行业实践中出现的相关问题, 切实提升行业服务水平。

(四) 内外兼修, 以激励促行动, 切实提升基层司法行政工作服务能力

所有的行动最后都要依靠人来完成, 所以人定胜天。转变人的认识和观念是首要任务, 是内因, 激励人的行为非常重要, 是外力。只有内外兼修, 以压力促改变、以激励促行为, 才能真正积极行动起来。

对法律事务专业而言, 想改变当前服务基层司法行政行业中的困境, 也需要内外兼修。对外, 要积极寻求政策的支持, 对内, 要转变观念, 激励团队成员们主动积极行动。团结一致, 从根本上解决法律事务专业所面临的困难, 创出一条法律事务专业全面、切实服务基层司法行政行业的新路。

摘要: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与行业需求现实的脱节, 是高职法律专业目前面临的较为明显和突出的问题。包括人才就业受挫、在职培训需要提升以及行业课题合作不成规模等日益对高职法律教育的发展产生束缚。本文分析了人才输出与准入门槛不对应、激励机制缺失等原因, 提出了内外兼修、寻求政策的支持和要转变观念等提升服务质量的建议。

司法专业 篇8

对侵犯知识产权的任何行为始终保持高度警惕是巴斯夫的做法。但也有一些外国企业和外资企业在中国遇到类似情况时, 并未选择正规的司法维权渠道。不通过正规渠道维权, 权利自然难以得到保障, 甚至在无形中激化了矛盾。那么, 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存在偏心?

美国众达律师事务所合伙人白建民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外国企业和外资企业对于中国司法制度仍有怀疑, 认为中国法官在审理涉外知识产权案件时会对国内企业偏心。这是导致外方不愿发起知识产权诉讼的原因之一。

但他表示, 现实的情况是, 中国法院审理的涉外知识产权诉讼中, 外方胜诉的案例并不少见。在有些地方, 外方胜诉率还很高。“可是我们在中国媒体上看到的报道, 大多是说外国企业或外资企业在知识产权案件中败诉了, 并且付出了高额的赔偿金。”

他表示, 这里面既有媒体报道的需要, 比如中国媒体更愿意报道中国企业胜诉的案件;也有法院的因素, 比如并不是所有案例都予以公开了。

白建民认为, 让外国企业和外资企业更相信中国的司法, 媒体的力量不可小视。同时也希望中国的法院在有条件的情况下, 可以更多地公开知识产权案例。“让外国人知道, 案子赢在什么地方, 输在什么地方。要让跨国公司通过中国的法律来维权, 先要让他们理解中国法律是怎么回事。”

谁更专业?

另一个让外国企业和外资企业担心的是中国法官的专业水平。

对此, 白建民认为, 这完全不用怀疑。“在中国, 涉外知识产权案件大多发生在大城市, 而审理这类案件的法院层级也较高。这里的法官素质完全不应该怀疑。”

白建民给记者举了个例子。

在中国, 知识产权案件的审理有相对独立的法厅, 通常设立在民事审判厅中。这个法厅的法官只负责审理知识产权案件。“如果一位中国法官在知识产权厅工作了5年, 他的经验已相当丰富了。”

如果放到美国, 法官则没有这样的区分。一名法官往往是刑事、民事案件都要审理。“一位美国的法官可能工作5年, 还从来没有碰到过一件知识产权案件。

你说哪一个法官更为专业?”

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 中国法院在审理知识产权案件中, 合议庭除了有审判长, 通常还会有陪审员。“而知识产权案件中的陪审员往往是非常专业的人员。

比如在北京的中级人民法院中, 陪审员可能就是来自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复审委员会的专利审查人员。他们往往是专职陪审员, 会在法院工作一年。”

司法专业 篇9

关键词:警察,教学模式,实践教学,改革

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是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课堂教学效果的取得、教学质量的提升离不开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模式。分析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要素、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利与弊, 是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基础和依据。课堂教学模式改革要体现现代教育理念, 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目的。

对于警察类专业的学生课题教学模式改革尤为重要, 由于未来对警察的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 那么在警察类高职院校教学中就要注意凸现实践技能的培养。而目前警察类高职院校在实践教学方面存在很多的问题。

一、当前警察类高职院校实践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 实践教学模式认识不够深刻, 大多流于形式

高等职业教育旨在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这是高职教育的根本所在。知识来源于实践, 能力来源于实践, 素质更需要在实践中培养, 高职院校对实践性教学重要性的认识尤为重要, 对于警察类高职院校更是如此, 但当前许多高职院校对实践性教学的认识仍然不到位, 实践教学的课时量过少, 实践性教学于形式, 教学中不能保证学生全面、系统、高质量地完成专业技能训练。

(二) 教学模式单一

高职教育在我国建立发展仅20多年的历史, 虽然历经改革, 但在实践教学中, 仍沿袭原来的教学模式或盲目效仿普通高校的做法。在警察类高职院校的实际教学中, 实践教学的方法只限于案例讨论、观摩等动眼不能动手的方式, 使学生对实践教学兴趣较低, 学习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 教学依旧倾向于课堂教学和理论知识传授, 而把实践教学放在次要地位。

(三) 实践教学条件简陋

由于高职院校专业的特殊性、从业环境的特殊性, 对技能型人才的培养需求较高, 校内需要建设相关的实验室, 校外实训基地等实践性教学设施, 但警察类高职院校由于发展时间较短, 底子较薄、资金短缺, 实验设备相对落后, 校内仿真的教学设施很难建设, 校外实训基地构建困难重重, 学生模拟教学的实践教学环境较差, 很难使学生在这些环境中锻炼必需的专业技能。学生实习和基层实习基地的完善面临着一定的困难, 由于警察类行业的岗位特点, 学生的校外实践教学环节遇到一些困难, 很多的公安机关和法院出于安全角度的考虑不愿意接受学生实习, 即使同意学生实习, 也只能作为参观性实习, 一般不具备让学生参加实际操作的条件。

(四) 行业教师偏少

实践教学需要足够的有一定实践经验的专业教师。警察高职院校的大部分教师都是从学校到学校, 没有真正出过校门。没有参加过真正意义的行业实践, 有些即使是参与了一些实践, 但由于与基层对接顶岗体制不完善, 不能真正融入到基层, 参与到实际工作中, 加之某些教师由于自身不重视实践, 使得教师的实践能力得不到提高, 不能正确指导学生完成实验实训等相关任务, 有的甚至还误导学生, 从而使实践效果大打折扣。

(五) 实践教学质量的评价指标体系不够完善

实践教学是近几年才被高职院校逐步重视并开展起来的, 应该说, 在课堂理论教学方面, 学校大多都已建立了一整套比较完整的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并运用自如, 但对于实践教学缺乏科学、规范的体系标准。在具体实践教学中, 考核评价标准不一, 指导教师各行其是, 使得实践教学的水平难以评价, 这样也使实践教学的效果受到了极大的影响。

二、警察类专业职业素质与能力分析

以陕西警官职业学院司法警务专业为例



根据该专业的能力要求, “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已贯彻实施。教学过程按照任务引入、示范、归纳、展开、讨论、解决、提高、实训的过程实施, “教学做一体”融入教学活动中, 实现做中教、做中学, 使教学做真正成为一体。

三、警察类高职院校实践教学的意义

实践教学在警察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不但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而且可以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其意义具体体现在:

(一) 提高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能力, 理论教学是从课堂到课堂, 书本到书本, 学生难以理解抽象的专业知识, 通过实践教学, 这方面可以大大改善, 可以加深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二) 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综合运用能力, 学生所学知识, 大多为书本知识, 是比较间接的东西, 要使所学知识变为真正理解的, 比较直接的知识, 就必须加以运用, 并在今后的实践中反复运用。

(三) 提高学生的学习技能和技巧, 单纯依靠传授现成知识, 而不是发展知识, 培养不出时代所需要的一代新人, 而实践教学, 就正可以提高学生这种综合能力, 通过实践教学, 可以使警察高职院校学生得到全面的锻炼。

(四)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 实践教学不仅是学习和技能形成的一种手段, 而且还是未来学生获得知识, 发展创造性思维的途径之一, 通过实践教学, 学生的认识会建立在内容丰富, 实事求是的感性材料基础上, 在参与教学实践, 掌握毕业的知识的同时, 其思维能力也在不断的发展。

(五) 走出书本和课堂的实践教学, 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主动性, 使学生真正对学习产生兴趣, 这对学生扎实的掌握知识无疑会起到重要作用。

四、实践性教学创新模式

教学过程按照任务引入、示范、归纳、展开、讨论、解决、提高、实训的过程实施, “教学做一体”融入教学活动中, 实现做中教、做中学, 使教学做真正成为一体, 教师与学生是课堂教学活动不可缺少的双方, 教师是主导, 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 使学生爱学习、会学习, 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 达到“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 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警察类高职院校课程理论包含了许多经验性的内容, 实践性、操作性强, 强调实际的动手能力, 其单纯的理论讲授无法满足技能性人才的培养需要。因此, 模拟实践、实习实践多种教学方式的有效结合能全面强化学生的技能培训, 提高学生的实践。警察类高职院校实践教学应该突出和加大这三个环节。

(一) 体育课程教学改革

目前我园高校在校学生整体身体素质令人堪忧, 体质健康方面普遍存在着耐力差、心理素质低下、抗挫折能力弱等问题。而对于警察类院校的学生, 身体素质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 但目前的状况是警校的学生去参加面试有时不如普通院校的学生, 究其原因, 体育锻炼不够、睡眠不足、精神紧张被认为是造成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不好的主要原因。由此可见, 大学体育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创新势在必行。

具体做法:

1. 开发高职体育课程资源。

由于高职专业繁多, 高职院校所处地域不同, 在遵循《纲要》的基本要求下, 从各高职院校学生的需求和当地与学校的课程资源出发, 依据各职业院校的办学思想、专业设置特点、人才培养目标, 同时兼顾学生的兴趣爱好等实际情况, 开发设计多种可供学生选择的体育课程。课程资源需要教师去组织、开发、利用, 教师不但要学会主动地有创造性地利用一切可用资源, 为教学服务, 还应该成为学生利用课程资源的引导者, 引导学生走出教科书, 走出课堂和学校, 充分利用校内、外各种资源, 在社会大环境里学习和探索。开发高职院校课程资源, 形成自身特色课程体系, 还要注重开发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人力资源, 不断充实师资队伍, 确保体育教学的顺利进行。

2. 改革高职体育课程结构推进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关键是调整课程结构, 建立具有职业特色、适应素质教育的课程体系。

高职体育课程体系的构建, 应依据高职体育教育的两大属性 (健康属性和职业属性) 与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指导纲要》要求, 与其相对的课程结构是第一学年开设体育选项课 (一学年上、下两个学期选择两项体育项目) , 不分系别、班级, 合班上课, 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体育基础等情况, 自主选择运动项目;第二学年开设职业体能课, 按原班级上课, 结合本专业的特点, 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职业岗位所需要的身体素质。

3. 优化高职体育教学内容, 力求课程内容贴近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活。

(1) 充实体育基础理论教学内容, 传授各类职业性疾病症状与预防措施、健康保健知识和锻炼身体的方法等, 注重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和体育文化素养, 提高学生自我保健及自我锻炼的能力。 (2) 选项课, 应安排竞技运动中文化含量高、健身价值大、娱乐性强的项目, 使学生毕业后能把在校培养的体育能力和技能带到社会和生活中去。 (3) 职业体能课, 应选择与职业相关的体育运动项目和身体素质内容。对于警察类专业的学生, 学校应该多设置一些与具体岗位所需技能相关的警体课程, 使学生在学校掌握基础的警体要求, 以适应以后可能从事的工作。

4. 改革教学方法, 提高教学质量。

在警察类高职院校警察类专业体育教学过程中, 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通过启发教育,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各项体育活动学习, 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教学方法要讲究多样化, 提倡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多边互动, 努力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创造性, 不仅要注重教法的研究, 更要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和练习方法的指导, 提高学生自学、自练能力。

5. 完善考核制度, 建立新的评价体系。

目前, 警察类高职院校警察类专业学生的体育成绩评定偏重于技术考试, 为了使评价方式对学生既公平又能凸显职业教育的特点, 还应改革体育成绩的考核方法。学生的体育成绩从理论知识、身体素质、运动技术、学习态度 (包括创新能力) 出勤情况 (包括体育课、课外体育活动出勤情况) 五个方面进行综合考核, 身体素质和技术考核并重。

(二) 校内模拟实践教学模式

校内实训基地按行业实战模式建设, 构建“教学内容项目化、教学方式工作化、教学环境岗位化”为一体的“真实”工作情境, 使课堂与工作场所一体化, 并以此为依托, 实现工学结合, 使校内实训课时数占总实训课时数的比例达到65%。

1. 模拟实践的教学价值

模拟实践教学法, 是指在高职院校教学过程中, 教师以典型真实的案例为原型, 以理论知识为依据, 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 开展模拟实践的实践性教学活动。这种实践性教学活动, 可以弥补课堂讲授的单一性和抽象性,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独立思考和分析, 自觉运用所学知识和理论去解决实际问题, 从而达到掌握基本理论的教学目的。

(1) 最大限度地体现教学环境的情境性。模拟实践的情境包括选择案例素材及模拟实践的环境。一般要求以典型真实的素材为蓝本, 设计时间、地点、具体的情境。模拟要接近现实, 这就求具有一定的模拟实践现实环境, 专用的模拟实践室可供教学反复使用, 角色的扮演分别由学生自行担任, 事先要选择适合角色性格的学生, 要提前准备, 让学生熟练素材的内容, 能够很快进入角色, 并能真正感受到真实场景的再现。

(2) 提高了学生实践动手的能力。高职院校的模拟实践教学就是通过案例的创设, 情境的创设, 给学生一个动手能力培养的机会, 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实践, 不仅对课堂的理论知识有了新的理解, 同时也强化小组团结协作的精神, 以任务为驱动, 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强化了实践能力的培养, 增强了学生学习目标的明确性。

(3) 缩短了理论与实践的距离。在高职院校教学过程中, 由于时间、地点等条件的限制, 进行现场教学是比较困难的, 实践性教学又强调教学与实践紧密的结合, 如何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转为实际技能, 模拟实践是最有效的途径之一, 其优点就是理论与实际的高度结合, 通过创设一定情境, 系统地模拟实际发生的过程, 缩短了理论与实践的距离, 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现自我的舞台。

(三) 课内校外实践模式

课程内校外实践性教学性更能体现多元、开放性的实践教学活动, 开展各种类型的课内校外实践, 增加学员的感性认识, 拓宽眼界和提高实践技能, 是实践性教学的重要模式。我们可以集中组织学员到指定的校外实训实习基地去观摩实践学习, 也可以集中一段课时, 以小组为单位, 将学员安排到课外这些基地进行实践学习。由我们的校外兼职教官亲自带领学员进行实践, 授课教师积极配合共同做好课内校外实践学习活动。学生带着问题到实践部门去, 通过亲自动手操作, 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实践结束后, 学生提交实习资料和报告, 教官做出学生实践鉴定, 授课老师将其列入平时作业成绩中, 这样平时学习不仅能考核其理论知识, 也较全面地考核了其实践能力。

1. 课程内校外实践的教学价值

课程内校外综合实践是将学生理论知识最快地转换为实践能力的一种有效的实践教学模式。学生边理论学习边实践操作, 这种实践模式不仅能及时巩固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 还能将理论知识通过实践运用最快地转化为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实践过程中能及时发现理论讲授中的欠缺, 填补学生没有学到的知识内容, 这种模式是一种理性学习到感性学习、理论知识到实践能力最快转换的模式。

2. 课程内校外实践的条件

加大对校外实习基地的巩固和加强, 另外与相关部门进一步交流沟通达到合作, 拓展新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 为学生毕业就业奠定基础。

(1) 学生的知识结构条件。要求学生必须具备相应的理论知识体系和校内实践的相关经验。学生在正式实践前, 应学习了相关的理论知识并在校内进行了相关的实践训练, 有了一定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2) 校外实训基地条件。校外实训基地是高职院校实训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学生与职业技术岗位“零距离”接触的起点, 也是对校内实训场所、功能、设备不足的有效补充, 是学生直接接触生产或实际工作的现场培训, 这种培训有利于他们掌握岗位技能, 提高实践能力, 缩短工作的适应期。课程内校外综合实训需要这种有效的训练空间, 来实现“工学交替、产学结合”的重要突破。

3. 课程内校外实践的组织实施

课程内校外综合实训要制定详细、周全的方案;联系校外实训基地, 落实指导教官, 并将学生分组安排指导教官, 按2~4人一名教官的比例配备安排指导;对学生实践学习提出明确的要求, 布置实践作业;在实践过程中授课教师跟踪配合;实践完成后教官要对每位指导的学员做出综合评定;教师对作业进行批改并安排课时进行讲评, 对实践的综合情况进行总结评比, 将课程内实践作业及评比情况按比例记入到此课程学生的综合成绩之中。

总之, 警察类高职院校警察类专业是与普通院校的专业是有区别的, 在教学模式改革的过程中, 我们应该多重视实践教学环节, 实践教学是高职教育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和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 是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和综合职业素质的最主要途径, 是高职教育的主体教学之一, 为了实现警察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为我国司法、公安机关多输送优秀的人才, 势必应重视实践教, 学体系及其模式的探索和总结, 强化职业素质和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邓泽民.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教学模式的比较与创新研究[J].职教论坛, 2002, 20.

[2]唐长国.“警”字特色下实践教学的改革与实践.与河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学报, 2006.

[3]李良斋.高等职业教育多元化投资问题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 2009.

[4]蔡炎斌.论公安专科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湖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6, (01) .

司法专业 篇10

一、当前职务犯罪侦查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 从外部环境来看, 部分地区地方保护色彩浓厚。我国是传统的人情社会, 在职务犯罪查办过程中, 涉及行业利益、地方利益和一些身居要职的国家工作人员涉嫌职务犯罪案件时, 检察人员会面临人为的阻力和心理上的压力。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犯罪一旦被查处, 地方政府领导往往持一种谨慎态度。国有企业通常是当地的纳税大户, 对地方经济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部分地方政府领导考虑到可能对经济建设带来的消极影响, 有时也会对检察机关施加一定压力。

(二) 从队伍建设来看, 队伍专业化特征不强。职务犯罪主体和犯罪手段特殊, 而职务犯罪侦查机关专业特征并不明显。职务犯罪侦查人员与其他单位或检察机关其他部门人员对流情况较多, 并不具有明显的不可替代性。就职务犯罪侦查人员的出身来看, 大多为转业军人和高校毕业生, 缺乏职务犯罪高发领域专业人才。在侦查技能培训方面, 也没有探索出有针对性的培训机制, 法律知识培训、侦查技能培训并没有太多的体现出职业特点。在侦查技术和侦查措施上, 不仅没有区别公安这一普通刑事犯罪侦查群体的特殊措施和手段, 甚至在侦查技术方面与公安机关还存在一定差距。

(三) 基层检察官上升渠道狭窄, 部分侦查人员工作积极性受挫。与行政机关共享职级等行政资源, 挫伤了一部分在检察机关工作多年而未获得相应级别待遇同志的工作积极性。这种现状主要存在于基层检察院。基层检察院行政职级与检察干警数量相比相对有限, 导致检察干警上升空间狭窄。这种情况不仅体现在工作年限长、经验丰富的老侦查人员群体中, 近年来, 新招录年经干警辞职或调入其他行政机关的现象也在增多。基层检察机关晋职晋级慢, 而招录时相对于一般行政机关来说条件要高, 相对狭窄的职业发展渠道和工资收入水平, 对一些出身普通的年经干警来说是一种两难的选择。

二、当前职务犯罪侦查工作面临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 检察权不独立。一是经济不能独立, 检察经费依赖地方。检察经费主要包括人员工资、办公经费、办案经费三大块, 而这三部分费用基本由当地财政支付。上下级检察机关之间的领导关系, 主要体现在业务上, 在经费方面上级检察机关对下级检察机关并不能给予太多的支持。二是人事不能独立。地方党委提名地方检察院检察长, 地方人大任命, 不仅如此, 地方党委有权决定检察机关的编制数量、行政职级名额、检察官晋职晋级。由此可见, 检察机关的正常运转, 检察人员的个人前程, 均带有地方色彩, 人事和经济上的依附必然导致检察权不能独立行使。

(二) 办案经费限制办案专业化和现代化。由于检察机关办案经费受制于地方政府, 因而地方政府经济发展水平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检察机关现代化建设水平。各地区经济发展步伐不一致, 地方检察机关专业化、现代化建设发展也不平衡。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 互联网、智能手机的更新换代, 职务犯罪也呈现出许多新特点, 犯罪分子经常通过互联网、手机通讯等现代化手段来进行犯罪的密谋和实施, 这就要求检察机关的办案装备能跟得上经济发展, 而现行检察机关经费保障体制导致检察机关现代化建设深深地打上了地方经济的发展烙印。

(三) 培训机制不够健全。侦查人才培养以“传帮带”为主, 即新人进入职务犯罪侦查队伍后, 其对案件办理的流程的熟悉和案件办理能力的增长主要是在办案实践中的自我学习和摸索, 以及老侦查员的言传身教。实践中, 老侦查员的办案能力和办案方式、办案特长有差别, 带出来的新侦查员也或多或少的存在一些短板和不足, 缺乏完善的培训机制, 帮助新入职的年轻侦查员接受系统培训。一些新的经济领域的产生, 也会滋生一些新的犯罪领域, 职务犯罪侦查培训应该做到及时组织, 而不是让侦查人员在办案中自我摸索, 边办案边寻找对策, 一些事前的培训, 比如对犯罪领域基本工作流程的培训是十分必要的。

三、职务犯罪侦查体制建构设想

(一) 检察机关实行省以下垂直领导。一方面, 将基层检察机关人事权统一收归省级检察机关, 基层检察长、检察官任命由省级检察机关决定, 保证人事上的独立。另一方面, 检察经费由省级财政在全省范围内统筹拨付, 由省级检察院根据需要提出年度预算方案, 报省级人大审议决定后责成省级财政专项支付, 再由省级检察院自上而下按既定预算方案逐级分配经费, 这样既解决了经济欠发达地区检察经费不足的问题, 也杜绝了地方政府借检察经费问题干预检察工作。同时, 应该在检察系统内设置直属于党中央的组织系统, 各级检察机关按照党章要求设立党组织, 建立上下级的层层领导关系, 严格贯彻执行党中央的政策精神, 在思想上、政治上和组织上实现对检察工作的领导。

(二) 职务犯罪侦查人员职业化。一是应该提高招录门槛, 选拔政治素质过硬、具备职务犯罪侦查潜质的大学毕业生来充实职务犯罪侦查队伍。二是要建立职务犯罪侦查人员职业培训的长效机制, 建立一套系统的培训方案和人才培养方案。一个完善的职务犯罪侦查培训机制应该包括法律知识培训、职务犯罪多发领域专业知识培训、侦查业务培训、职业操守培训等多层次、全方位的培训。三是建立科学的晋升渠道, 保持职务犯罪侦查人员的稳定性。职务犯罪侦查人员应该减少流动性, 要尽量减少职务犯罪侦查人员向其他部门、其他单位流动, 让有能力的人在为检察事业做贡献的同时也能实现个人的职业理想。

(三) 职务犯罪侦查分工专业化。一是要充分发挥职务犯罪预防部门的作用, 构建侦防一体化。深入企业进行职务犯罪预防, 鼓励举报, 拓宽案件线索渠道。广泛深入社区、街道开展反腐宣传教育, 唤起普通民众反腐败的参与意识, 引导广大民众通过正常渠道反映职务犯罪问题, 形成职务犯罪社会监督体系。二是侦查人员要合理搭配, 人尽其才。要充分发挥每个侦查人员的专长, 合理配置人力资源, 做好分工形成合力。三是省级检察机关应该成立有针对性的职务犯罪侦查研究小组, 研究各个领域职务犯罪特点和犯罪手段, 掌握易发职务犯罪的环节, 为职务犯罪侦查提供理论支撑。侦查研究小组不仅应该包括法律专业人才, 还应该包括税务、金融、计算机等多领域的人才, 为职务犯罪侦查提供理论和专业技术支持。

(四) 职务犯罪侦查技术普及化。加大职务犯罪侦查中技术侦查的使用力度, 适当降低技术侦查使用门槛。省一级检察机关要成立专门的技术侦查管理和实施部门, 核准该省 (直辖市) 的技术侦查申请, 并具体负责实施。要设立专项资金, 为技术侦查的实施提供必要的经费保障, 用于技术侦查设备的保养、维护和更新, 以及技术侦查人员的培训。技术侦查应该由专门的技术人员负责进行, 对于与案件无关的通过技术侦查所获资料在经鉴定后应该及时销毁, 技术侦查专门人员应该签订保密协议, 不允许私自公开或者使用所获资料, 对个人隐私应该予以尊重和保护。

(五) 职务犯罪侦查监督内部化。检察系统内部应该建立一套自上而下的监管机制, 约束侦查人员的侦查行为, 对于案件办理过程中涉嫌违法违纪的侦查人员, 应该先通过内部监管部门进行调查处理, 涉及刑事犯罪的, 移交有关机关处理。省级检察机关要在现有纪检监察部门的基础上加大规模, 完善和强化纪检监察部门的职能, 对全省 (直辖市) 的职务犯罪侦查人员进行严格的监督管理。监督应该包括廉洁情况、办案程序遵守情况、强制措施的使用情况, 要建立案件跟踪体系和错案追究责任制, 保证侦查权力在法律约束的范围内开展。

摘要:职务犯罪侦查工作面临地方保护、队伍专业化不强等问题, 究其原因, 主要是双重领导的检察体制下, 检察权受制于地方较多, 尤其是人事权和财权不能独立。同时, 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侦查现代化和专业化水平的提高。当前的司法改革正探索检察机关省以下实行垂直领导, 在这种背景下, 职务犯罪侦查应该把握时机, 努力实现侦查人员职业化、侦查分工专业化、侦查技术普及化、侦查监督内部化, 全面提高职务犯罪侦查水平, 提升反腐能力。

关键词:司法改革,垂直管理,专业化

参考文献

[1]杨宗辉.侦查学总论[M].中国检察出版社, 2009

[2]詹复亮.新刑事诉讼法与职务犯罪侦查适用[M].中国检察出版社, 2012.

[3]樊洪, 杨彩霞.职务犯罪侦查手段现代化的理解和应用[J].中国检察官, 2013年第13期.

[4]阮庆红.试析中国检察权独立行使的实现路径——以中国检察权政治属性为视角[N].第九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法治思维与依法独立行使检察权, 2013年8月.

[5]王帮元.党的领导之检察独立探析[N].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2012年第8期.

浅论司法透明指数与司法公开 篇11

关键词:司法透明指数;司法公开;公信力;司法实践

一、司法透明指数的提出与基本内涵

“指数”一词近年来出现在大众视野的频率越来越高,可以说是一个“热词”,其发源于美国并逐步发展为世界性的指标量化评估标准,用来反映真实情况以及研究对象的发展前景等诸多方面。不可否认,“指数”一词的使用反映和影响了社会的多方面。

“司法透明指数”是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钱弘道教授在2011年浙江省高院 “阳光司法”专家意见征询会三上提出来的。他认为,设计“司法透明指数”对考核浙江各级法院,统一高院制定标准,提高司法公开透明度,紧密连接司法与民众等有重大成效。紧接着钱弘道接受浙江省高院委托,以吴兴法院为试点主持司法透明指数研究课题,探讨将司法公开程度量化为可以感知的指标。

本文中的司法透明指数与司法公开相关联,借鉴已有的司法公开的实践经验,从内容、方式等扩展司法公开的内涵,结合新形势下 “阳光政府”、“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等观念,深化司法系统阳光司法、公正司法的实践活动。开展司法透明指数问题研究是理论与实务界的交流,以科学的理论研究方法伴随司法公开过程。

二、司法透明指数应用的合理化探究

(一)设计理念的合理性

司法透明指数的提出与应用本身彰显着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作为一种源于实践哲学、融入时代的创新性制度,其直面司法实践中信息不公开、公信力低、无权威等问题。实践哲学中的能动性主体在司法实践领域已不仅仅是司法活动主体,公众参与已成为近年来司法改革的趋势及主要关注点,直接审视其公正性与权威性,司法透明指数为公众提供了判断司法公正公开公平的量化标准。另外实践哲学的复兴为司法透明指数的应用提供了合理性依据,为实现司法目标与司法公开有重大意义。

(二)国际浪潮的影响

透明化曾在国际社会掀起一股浪潮,任何的组织、个人都希望相关利益的事项的得以透明化,但是这个过程中存在着一定阻碍,当然在司法活动领域阻碍也是存在的,创新性的司法透明指数通过实践得来的精确数据,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这种阻碍。

司法透明指数在大背景下提出有其适用的意义,首先由于透明化的领域不断扩大为其提供了现实条件。其次透明化主体的多元化也影响了司法透明指数发展,即社会公众参与的重要性。另外透明化的方式日趋多样化,不仅仅限于书面主张,新媒体的介入同样助于司法透明指数的发布与相关建议的采纳。现阶段的司法机关中已在现代科学技术的配备下开题网络信息公开查询通道,社会公众可随时便捷地查询信息。

(三)中国现实的合理性

司法透明指数的提出是对习近平总书记“全力推进平安中国,法治中国建设”理念的实践,在此过程中社会公众参与就是格外的重要,将传统的抽象公众参与司法赋予真实性,以此作为指数得以巩固的基础。另外这也是司法实践制度的一种创新,在探索路上灵活性强,具备长效开拓性,如前文提及,社会公众的参与和司法机构的沟通协调机制创新,建立二者之间的信息传输和公开的桥梁,真正让公众参与到司法中来。

三、司法透明指数与司法公开

当今法治社会建设涉及很多深层次的问题,司法透明指数与司法公开也包含在内,浙江法院在此领域进行了初步探索,取得一定的成绩但是待解决的问题固然存在,值得社会各方面进行进一步探索。

(一)司法透明指数透露出司法公开的问题

1、部分司法机关内部从上到下的不重视。从钱弘道教授的调研来看,包括司法公开在内的相关司法工作离不开领导的重视,这是工作得以开展的大前提,否则只是上行下效无法真正的开展法治建设。司法透明指数中包含的评估机制可以有效的督促各“一把手”从思想上重视,理论上充实,实践中落实。就如浙江首发提出法治指数是因为当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书记推行的“法治浙江”建设,这一大的有效前提下,试点地区的“一把手”在各事项决策上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说,司法机关主要领导人员决策直接影响司法公开过程。

2、“选择性公开”现象具有普遍性。目前我国司法机关的司法公开范围并非全部,比如说全国法院的司法公开主要体现在审判流程、裁判文书、案件执行信息等,而在行政管理、人员选任、财务等方面疏于公开,甚至落后于党政机关。检察机关公开的内容偏于程序化,对于具体实际案件信息公开很少。普遍存在的“选择性”公开现象实际上阻碍了社会公众的参与度。

3、司法公开新表现实践性薄弱。司法公开的重中之重是裁判文书的公开,它是衡量法院审判是否公正的重要标准,在制作裁判文书时必须将判决的理由准确充分地体现,注重说理性的裁判文书更易说服社会大众。但现实情况是,“判决书的释法说理不够”,仅在形式上便于老百姓查询,裁判文书的说理性不足。另外,新媒体的出现也为司法公开提供了新的契机,网络平台的建设一定程度上促进公开,但信息公开范围和方式等均会受到限制,加之全国各地的通讯基础不同,发展程度难免存在差异,社会公众知晓度不一,很难形成与之前设定时相应的公信力标准。

(二)司法透明指数的前景展望

司法透明指数在我国目前是一项创新举措,现阶段取得好成效的同时很多方面还很薄弱,值得深入探索。

1、加大司法透明指数推广力度、引入第三方评估机制。建立司法公开、透明激励机制,科学客观地选定司法透明指数标准,开展全国司法机关的司法透明指数评估,借鉴以往经验,结合当地法治发展实际,逐步完善指数评估标准、方式等。推广主体方面,就司法机关来说“一把手”的决策至关重要,也可以与科研机构、大学协同研究,由目前的浙江试点今后可以点带面,推向全国。大学等科研机构作为与司法机关无利害关系的第三方来说可以对司法系统进行司法透明指数评估,也就是上文提及的治理型评估,有了这样一个前提司法公开透明度自然而然提高,司法公信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2、司法公开范围限制性扩大,符合社会公众期待。即使我们需要解决司法公开的范围问题,但并不意味着随心所欲,也是有限度和边界的,如国家机密、个人隐私等,否则司法公开岂不是沦为作秀?日前法院中的人事、财政等老百姓关心的问题未切实做到真正公开,无法满足公众现有要求公开的意愿,在司法透明指数机制下必須考虑社会公众内心期待,司法公开的范围逐步扩展到行政管理、财务、人员选任等方面,深入推动司法体制改革。

四、结语

司法透明指数的提出打破了长期以来我国的司法神秘,理论上的研究取得不可小觑的成果,但在实践中还需要深水探索,真正实现理论与司法实务界的融合。新形势下,推广应用司法透明指数机制,不断满足社会公众日益增长的司法新需求、新期待,益于进一步提升司法公信力、树立司法权威,但绝不是单搞形象工程或指数工程,脚踏实地结合公众参与摸索才是可靠之径。(作者单位:河北经贸大学法学院)

参考文献:

[1]钱弘道.司法透明指数的指向与机制[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5(4):28-31.

[2]方桂荣.司法透明指数的合理化考证[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5(3):65-71.

坚持司法为民推进司法改革 篇12

关键词:司法为民,司法改革,实践

一、司法为民的提出

司法为民是中国现代司法理念中最具有时代特点的理念, 简而言之就是让司法服务于社会的现实生活和人民群众的实际需要, 在司法过程中彰显人文关怀, 宣扬法律权威, 严格依照法律规定公正审判, 维护国家稳定和社会发展, 保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改革开放以来诸多社会矛盾纷至沓来, 人民法院受理的各类案件日益增多, 这些现象反映的大多是因利益诉求而引发的人民内部矛盾。随着人民群众法制观念的增强, 维权意识的提高, 人民群众对司法保障的需求日益增加, 对司法公正提出了新需求, 对司法公信力和司法权威性提出了新期待, 这些都是人民群众最迫切的司法需求。为适应新形势发展变化的需要, 2003年8月24日, 在全国高级法院院长座谈会上原最高人民法院院长肖扬提出要确立司法为民思想。2003年最高人民法院指定10项制度, 实施23项便民利民措施, 以落实人民法院为人民的根本宗旨。2005年, 又确立了“公正司法, 一心为民”的指导方针。“司法为民”的提出, 不仅是社会环境变化的结果, 同时也是司法制度自身发展日益完善的深刻体现。“司法为民”将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司法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要求, 也是马克思主义人民司法思想在当代中国的伟大创新和发展。

二、司法为民的思想内涵

司法为民的思想内涵体现了人民司法的本质和价值。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实现人民的利益。任何法律都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 社会主义法律体现广大人民的共同意志, 因此, 社会主义司法就是要站在人民的立场上, 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 实现人民的利益。 (2) 公正与效率。司法公正是司法追求的最高目标, 效率必须是高效的, 与公正相辅相成, 才能实现真正的公正。公正与效率作为人民法院工作的主题, 揭示了人民司法活动的职责所在和内在规律, 也是司法为民思想内涵的重要体现。 (3) 亲民、便民、利民、护民。亲民是人民法官要从思想感情上亲近当事人, 以热情的态度对待当事人, 深入体察民情, 了解百姓疾苦;便民是司法工作要便于人民参与;护民是人民法院要公正高效地裁决案件, 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利民是司法工作在保证公正的同时, 保障当事人的利益。司法的实践工作要体现这些价值, 才能实现重点在“司法”, 核心在“为民”。

三、司法为民的实践内容

为使司法为民思想和措施在司法工作中能得到切实的落实, 必须做好三个方面:

首先, 加强司法为民的思想建设。必须转变思想观念, 将司法为民思想作为人民法院工作的指导思想, 以为民、便民、利民作为人民司法的价值核心, 不断加强人民司法的思想建设。

其次, 建立司法为民的制度保障。主要有:一是对民事和刑事诉讼法进行修改, 减少诉讼条件的限制, 降低诉讼成本, 扩大诉讼范围, 使人民群众更容易参与司法;设置简易诉讼程序, 推进人民法庭的便民建设, 使人民群众更方便的运用司法。二是完善法律援助和司法救济制度。在诉讼过程中保障经济困难的人民群众能够获得必要的法律援助, 能够充分行使诉讼权利, 是人民法院必须履行的职责, 也是实现公正平等的必要制度保障。三是加强各项司法服务设施建设, 方便残疾人等参加诉讼, 这些设施是直接服务于人民群众的, 能起到便民、利民的作用, 也体现了司法文明。

最后, 明确司法为民的具体措施。一是建立快捷方便的审理程序。提高司法效率, 使当事人尽快获得公正的裁决。从接访、立案到诉讼指导、保全、查询、执行都有相对应的办理窗口, 为当事人提供快捷、方便的司法服务。二是审判公正公开, 接受群众监督。公正是司法为民的核心和灵魂, 确保公正裁判, 必须要加强自身素质, 重视内部和外部监督, 审判公开使公众可以了解和熟悉法院审理案件的程序和原则, 对当事人也是有益的法律学习, 另外还要规范对申诉信访工作的管理和运行, 使公众可以参与和监督法院工作。三是加强法官职业素质的培养, 提高工作能力。法官应当严格依法办案, 自觉抵制各种干扰案件公正审理的社会关系和方式, 加强职业道德建设, 规范审判行为, 定期对法官进行法律法规学习和业务培训, 提高法官职业技能。

四、多方面推进司法改革

当前, 我国的司法改革正从以审判方式改革为主导, 逐步深入到体制性的司法改革。司法现代化是我国司法改革的伟大目标和必由之路, 但现代化在吸收外来先进诉讼模式的同时, 必须符合中国现有国情, 符合当前司法活动运行规律的基本要求, 进行中国特色的改造, 否则必然会脱离实践, 产生负面影响。司法为民是贯穿法院工作的一条根本主线, 也是审判工作的必然要求。人民法院推进司法改革, 要始终坚持司法为民宗旨, 围绕司法公正、司法效率、司法民主、司法权威等方面多做文章、做好文章。

1. 司法公正

司法公正, 直接关系到国家和社会的健康发展、公民的财产和人身安全以及政治的稳定和社会的和谐。公平正义比太阳还要有光辉, 司法公正是司法工作的终极目标。因此, 人民法院司法改革的重点是要在审判工作中努力实现实体公正和程序公正的统一, 通过为人民群众调解和裁判纠纷,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从而实现整个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2. 司法效率

司法为民注重提高司法效率, 要求人民法院在考虑人民群众利益的情况下, 要不断完善审判程序, 注重审判方式的合理运用, 对速裁案件加大投入, 确定合理的受案范围, 减轻当事人诉累, 推动巡查办案模式;及时化解社会的矛盾纠纷, 坚持“调解优先, 调判结合”的基本原则, 加大调解力度, 消除原被告对立情绪, 减少对抗, 促进双方在宣判前达成调解协议, 促使败诉方履行义务, 节约诉讼成本, 达到双赢。调解不成时, 也要在查清事实、分清是非责任的基础上及时判决, 严格落实审限制度, 最终做到又好又快的审判裁决。

3. 司法民主

要实现司法民主, 首先要保证当事人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都依法享有诉讼权利。其次不断完善人民陪审制度, 加强人民群众参与司法的实现。再次要建立与群众利于交流的沟通渠道, 倾听群众的呼声, 对群众意见要做出合法合理的回应, 对待不足要勇于积极纠正, 对群众反映的热点问题进行及时解决。最后要司法工作公开, 认真接受人民群众和社会舆论媒体对人民法院工作的建议和批评, 这也是不断改进工作作风的重要内容。

4. 司法权威

在司法改革中努力树立司法权威, 即人民群众对法治权威的信仰。在司法为民中, 培养人民群众对司法的信仰, 一是要使人民群众发挥自身的主体意识, 积极参与和理解司法工作, 自觉维护法律的尊严, 二是法院要依法公正地裁判每一个案件, 以此赢得社会广泛的认同。只有这样人民法院的公信度才会提高, 司法权威才会建立。

5. 司法便民

司法机关要大力推进司法便民措施, 着力加强立案信访场所建设, 保障人民群众表达诉求、参与诉求、解决纠纷的作用, 保障当事人诉权的实现, 方便人民群众行使自己的权利, 为人民群众提供高效优质的法律服务, 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并且对一些弱势群体, 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给予必要的照顾和帮助, 便于他们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在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 司法改革作为贯彻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重要举措和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创新实践的同时, 要牢牢以司法为民为宗旨, 将行动落实到实处,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发展我们的社会主义法治事业。

参考文献

[1]熊先觉.司法制度与司法改革[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3.

[2]张柏峰.中国的司法制度[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4.

[3]李步云.论法治[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8.

[4]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中国法治30年[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8.

上一篇:硅酸盐水泥混凝土论文下一篇:白细胞介素-I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