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成本管理会计

2024-10-11

资本成本管理会计(精选12篇)

资本成本管理会计 篇1

一、资本成本管理会计文献回顾

经济学理论认为生产者所使用的任何生产要素 (包括资本) 都应当计算费用。生产者自有的要素费用称为隐含费用, 它也应同其他从市场上购置的要素一样进行费用核算, 是“真正的费用”。然而在现行会计核算体系中, 这种隐含费用是不计入企业成本进行核算的。任何公司的资本来源, 一般由债务资本和产权资本构成。传统会计只确认使用债务资本的代价, 而没有考虑使用产权资本的代价, 这在经营管理中留下一个缺口, 造成人们不计较产权资本的使用效果。事实上, 使用产权资本的代价比使用债务资本的代价更高。在现代会计报告中, 收益表内的利息费用 (借入债务的成本) 属于正常税收的扣减项目, 而股息 (产权资本的成本) 则不能扣减, 属于税后利润的再分配。另一方面, 资本经营决策又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在公司筹资决策时, 必须首先考虑公司未来所获利润能否补偿全部资本成本;在公司投资决策时, 必须考虑投资项目收益是否大于公司垫支资金所承担的利息。只确认债务资本成本, 而不确认股权资本成本, 是传统会计的局限之一。早在20世纪初人们就提出了资本成本管理会计的类似设想, 1973年A nthony发表的“权益资本成本管理会计”论文, 第一个从理论上探讨了权益资本成本管理会计, 使得人们对股权资本成本如何引入财务会计体系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同时也引发了学术界对股权资本成本管理会计确认和计量的更多争议与探讨。中外学界将其视为未来会计发展的趋势之一。针对现行财务会计, 旨在矫正会计信息对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扭曲而提出的理论构想, 就是要求确认和计量全部资本成本。

(一) 资本成本管理会计的提出

A nthony (1973) 认为利息费用不仅包括债务资本成本, 而且还包括股东权益资本成本。1975年他又提出, 资本成本管理会计就是把成本计算对象从计算债权资本成本管理会计扩大到计算产权资本成本的一种会计。80年代初期, A nthony进一步阐述和发展资本成本管理会计理论构想。他认为资产负债表的会计恒等式应变为:资产=负债+股东权益+主体权益。主体权益是指一个主体通过有效经营所创造的资本来源。1979年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 SB发布的第34号公告否定了资本成本管理会计理论构想, 其理由是利息涉及资本化问题。但胡玉明 (1998) 认为资本成本管理会计理论构想, 强调了主体权益概念, 拓展了会计学的研究视野, 突破了传统会计学只计量债务资本成本而不计量股东权益资本成本的局限, 从而将会计学成本概念及其计量引入产权领域, 全面计量产权成本。Solom on’s (1995) 则称A nthony是“一个收益表核心论和收益确定采用配比法的坚定不悔的信徒”。我国学者黄平 (2001) 认为股权资本成本管理会计所依持的权益观是典型的“狭义企业主体理论”, 即过分强调企业的“人格化”, 过分强调企业法人产权。孙利琼和黄毅 (2004) 对资本成本管理会计理论中的“主体权益”概念提出质疑, 认为“主体权益”归属权及其分割应该是利益相关者反复博弈的结果, 主体权益分享者应该多元化的观点。

根据A nthony的资本成本管理会计理论构想, 要求全面计量股权资本成本。其中, 资本成本作为一种间接费用可以通过设立一个“利息汇总”或“资本成本”账户来核算。罗肖和王涛 (1996) 认为在计量股东权益资本成本的同时, 也就确认了权益资本收益, 在收益实现前确认的做法, 违背了财务会计的稳健性原则。但如果把稳健原则表述成“某项业务有几种会计处理方法可供选择时, 应当选用对股东权益产生乐观影响最小的那种方法”, 则违背稳健性原则的不是资本成本管理会计而是现行财务会计。”

(二) 资本成本计量方法及其应用

随着资本成本在资本预算、投融资决策、财务预测估值等各方面不可或缺的作用, 其在计量方法及应用上也存在着争议。20世纪40年代以前, 经济学家大多从宏观经济学的角度把资本成本简单地理解为“债券的市场利率”, 直到后来, 人们才开始认识到企业资本成本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到企业负债比例的影响, 先后出现了所罗门的“现代公式” (Solom on, 1963) 、M M的“平均资本成本方法” (M odigliani和M iller, 1966) 以及我国的财务教科书方法 (龚凯颂, 2004) 。由于债务资本成本率 (利息率) 是由中央银行根据国家的金融政策制定的, 具有客观性, 企业无权自行决定利息率的高低, 因此债务资本成本的确定方法无可非议。但关于股权资本成本的确定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达到一致的结论。G raham and Cam pbell (2001) 就资本成本、资本预算、资本结构对美国上市公司进行调查显示, 美国公司确定股权资本成本的方法中选择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的最多, 其次为股票平均收益率法和多贝塔模型。李正明 (2001) 认为应由中国人民银行根据理论的股权资本成本率或社会资金成本率或社会资金平均报酬率确定统一的股权资本成本。郭洪和何丹 (2010) 通过分析基于剩余收益价值理论的权益资本成本计量的4种模型, 认为依据分析师的盈利预测和基于剩余收益价值模型计算的权益资本成本是资本成本计量理论发展的新方向。

(三) 股权资本成本计量的争论

尽管人们早已意识到资本的无偿使用是悖理的, 但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 所有权观念仍然主宰着财务会计。人们还是相信债务资本成本的真实性, 而怀疑股权资本成本的可靠性。当然, 资本成本管理会计倡导者们曾试图将其引入财务会计体系, 但由于它在理论依据方面具体运用的是主体观, 这与现行财务会计理论体系存在根本的冲突, 所以直到今天都很难融入其中。孙贺捷和祝祖强 (2002) 认为无偿使用权益资本, 不考虑占用成本, 导致成本信息的不完整, 严重影响铁路经营管理决策的科学性。因此, 铁路运营中计算权益资本成本具有重要意义。李梅芳等 (2005) 提出了资本成本管理会计信息披露的基本框架, 她认为如果把权益资本成本看成是企业财务信息的组成部分, 可以在现有的财务信息披露框架中加以调整予以披露。孙永鹏 (2010) 将资本成本管理会计引入合资铁路公司, 并通过例证分析, 证明引入资本成本管理会计, 能够丰富和改变合资铁路公司会计信息的内涵, 并为经济增加值提供会计信息支撑, 促使经营管理层树立企业战略为企业创造价值。事实上, 股权资本成本管理会计的计量操作性不强及与财务会计理论本质上不合, 如将其纳入财务会计体系会造成许多的不适应。但在管理会计中运用良好, 必将得到广泛的应用。

(四) 资本成本管理会计研究评价

首先, 会计应该反映主体的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 但现行财务会计所反映的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并不完整, 净收益包括股权资本成本和真实的净收益。把股权资本成本当做企业净收益的一部分, 高估了企业的经营成果, 这将导致企业管理层和股东等信息使用者的决策失误, 使得与净收益相关的会计信息有失真实性。其次,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 生产者所使用的任何生产要素 (包括资本) 都是有成本的, 无论是借入资金还是权益资金都应计算费用。换句话说, 生产者自有的要素费用称为隐含费用, 它也应同其他从市场上购置的要素一样进行费用核算, 是“真正的费用”。传统会计只确认使用债务资本的代价, 而没有考虑使用股权资本的代价, 这在经营管理中留下一个缺口, 容易给人一种错觉, 似乎股权资本的筹集和使用是免费的。另外, 从G raham&Cam pbell (2001) 的调查结果可以看出, 资本资产定价模型方法、股票平均收益法和多贝塔模型CA PM是最经常使用的方法。

尽管如此, 上述研究仍存在以下问题: (1) 股权资本成本的计量性是一个核心问题, 由于该部分成本没有统一的计量标准和方法致使其暂时未能纳入财务会计的核算体系。对于如何确认和计量股权资本成本, 学术界仍然没有一个很好的解决方案。 (2) 现有研究虽然有人将资本成本管理会计引入合资铁路公司, 并对必要性与可行性做了分析, 但例证分析仅仅局限于财务会计的核算程序上, 并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资本成本管理会计体系。 (3) 从当前各国的有关法律及公司治理体系要求看, 所有者 (股东) 的地位仍是至高无上的, 如果股东权益被分成两部分:股东权益和主体权益, 那么主体权益是谁的?按照主体观的解释, 主体权益是企业的。那么企业又是谁的?谁是主体权益的索取者?当该企业进入破产清算程序, 谁拥有主体权益的索取权?如果从责、权、利一致的角度看, 所有者的责任最大 (风险的最终承担者) , 故其相应的权和利理所当然地大于债权人、管理者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

二、资本成本管理会计机理分析

EV A的提出及其应用为资本成本管理会计的实施提供了可行性及支持。

(一) EV A概念的提出

Stern Stewart&Co. (1991) 提出了强调资本成本要素补偿的经济增加值概念。经济增加值准则下, 投资收益率高低并非企业经营状况好坏和价值创造力的评估标准, 关键是是否超过资本成本 (包括股权成本和债权成本) 。由此, 不少投资银行、管理、会计咨询公司以及机构投资者都尝试用EV A进行投资价值和管理咨询, 或者评价公司为股东创造价值的能力。不少投资分析家也认为, 用未来预期经济增加值解释公司股票价格比每股收益或净资产收益率好。胡玉明 (2004) 认为经济附加值观念的流行标志着对企业的绩效评价已经逐步从利润观念转向价值观念, 这可能促使企业经营模式逐步从利润模式转向价值模式。因此, 更应该从管理视角而非会计视角认识经济附加值观念。显然, EV A通过对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的调整和分析, 反映出公司营运的真实状况及股东价值的创造和毁损, 它是资本成本管理会计理论对会计利润进行经济学改造的有效延伸。白旭 (2003) 就提出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企业决策活动的重点应适时地从单纯的生产经营规模的扩张转到更多地关心投资回报和权益资本的保值增值上来。通过不断提高经济增加值, 追求权益资本价值是正确的路径选择。

(二) EV A在资本成本管理会计中的运用

经济增加值理念充分考虑了任何资本的使用都是有成本的, 它能够避免管理者为了片面追求股本收益率而采取高财务杠杆的经营手段, 促使经营者在负债和利润追求上找到平衡点, 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减小企业财务风险。同时, 有助于投资者对管理者实现有效的资本节制, 避免盲目扩张。但在现行财务管理中, 经济增加值的应用尚未得以充分发掘, 笔者认为资本成本管理会计是实现经济增加值价值管理的最有效的方法与途径, 即将权益资本成本引入传统的绩效评价指标中, 使企业在价值增加过程中的耗费弥补完整, 并通过对会计账面收益进行恰当的调整, 以修正会计准则造成的潜在偏差和扭曲。

如图1所示, 由技术操作层面估算出的加权平均资本成本, 运用资本会随着生产经营的运作按照一定标准分配到销售成本、存货、厂房和设备以及一般管理费用上, 分配计入存货、厂房和设备的部分资本化为相应资产的价值, 由此, 企业的存货、销货成本中将包含占用的或生产产品所耗用的资本成本;自建固定资产的成本中将包含在建期间所占用的全部资本成本并将作为资产项目列示于资本成本资产负债明细表上。这些资本成本最终也将通过营业成本或者折旧费用等影响税后净营业利润。此时, 税后净营业利润是在会计账面利润基础上调整计算得出的“真正收益”;运用资本是基于资产账面价值调整得到的经济账面价值, 力求体现企业获利过程中所使用的资本的真正价值。因此, 资本成本管理会计, 不仅能够清晰地分配资本成本, 有助于更快捷地找到驱动价值的要素, 实现企业长期保值增值的目标。同时, 所建立的机制有助于约束公司管理者的思想和行为, 改善公司治理结构, 使管理者与股东的利益从根本上一致起来。

三、资本成本管理会计内容体系与操作流程构建

资本成本管理会计体系是将财务会计信息进行收集、整理、传递、加工、延伸, 通过“决策与计划”和“执行与反馈”两个过程, 使财务会计信息满足现代企业内部管理的需要。主要包括计划预算、资本成本分配、风险控制以及业绩评价等有关管理决策的模块内容。具体流程如图2所示:

(一) 计划与预算

计划与预算主要是从企业战略规划和年度战略目标出发, 具体包括预算分析、预算执行、预算评估与修改等内容, 分别从财务和运营方面考虑。财务方面, 对资本回报率、税后净营业利润、资本周转率这些关键指标进行分析, 找出其中薄弱的环节;运营方面, 从企业运营的角度分析价值驱动要素。如将税后净营业利润分解为主营业务收入、销售毛利、管理费用等要素, 通过分析掌握企业价值变动的主要原因, 也就是价值驱动要素。改善这些价值驱动要素, 以提高企业的经济增加值。

(二) 资本成本分配

关于资本成本的确认与分配, 首先要解决股权资本成本率的计量问题。鉴于现行财务会计中对固定资产折旧的计提、应收账款坏账准备金的提取等估计成本的事例, 笔者认为资本资产定价模型方法是估计股权资本成本最常用的方法, 可按上述方法计量股权资本成本。

资本资产定价模型是一个可以进行计量检验的金融资产定价模型。该模型建立了资本风险与收益的关系, 明确证券的期望收益率就是无风险收益率与风险补偿两者之和, 揭示了证券报酬的内部结构。可用公式表示为:Ri=Rf+βi (Rm-Rf) 。其中:Ri代表第i种风险资产的预期报酬率;Rf代表无风险资产的报酬率, 一般将一年期国债利率或者银行三个月定期存款利率作为无风险利率, 投资者可以以这个利率进行无风险借贷;Rm代表市场组合的预期报酬率;βi代表第i种证券的不可分散风险, 是风险资产的收益率和市场组合收益率的协方差与市场组合收益率的方差之比。

股权资本成本率确定后, 将其与债权资本成本一起, 以资本结构为权数计算其综合资本成本, 由此, 企业的资本成本, 既包括债务资本成本也包括股权资本成本。资本成本总额确定之后, 将其按照新取得的存货、厂房和设备等的比例分配, 这样, 企业的存货、销货成本中将包含占用的或生产产品所耗用的资本成本;自建固定资产的成本中将包含在建期间所占用的全部资本成本。分配计入存货、厂房和设备的部分资本化为相应资产的价值, 并作为资产项目列示于资本成本资产负债明细表上。

(三) 风险控制与业绩评价

当股东所要求的最低报酬率确定后, 由于资本成本管理会计要求将资本成本从净利润中剥离出来, 作为期间费用归入当期产品成本, 企业将有必要为此做出降低产品单位成本、优化资本结构、提高应收账款周转率、提高产品质量、增加高盈利产品的产量、寻找价格更合理的原材料供应商或改变销售策略等手段来提升现有资产的使用效率, 进一步提升现有资产的收益率高于资本成本率的有关长期战略决策, 并在实施中加以风险控制。

所谓业绩评价, 则是对企业一定经营期间的经营状况、盈利能力、资产质量、债务风险等经营业绩和努力程度各方面进行的综合评判。基于全部资本成本 (债务资本与股权资本之和) 预算出来的真实的剩余收益, 能够修正投资报酬率, 有利于计量、考核和评价投资中心的业绩, 进而改进责任会计的分部业绩评价体系, 为更加科学的业绩评估体系的建立奠定基础。而且, 经济增加值 (EV A) 法建立业绩评价和考核体系, 可以比较真实地反映企业的经营业绩。因此, 可结合经济增加值法, 建立业绩评价和考核体系, 进而度量企业绩效、指导管理者决策行为、激励管理者更好地为股东创造财富。

四、资本成本管理会计应用案例分析

A BC酿酒公司2008年初成立, 年初资本结构如下:利率为5%的长期借款100000万元, 权益资本 (普通股) 为100000万元, 货币资金为150000万元, 存货为30000万元, 该存货是公司为生产一种特制的白兰地酒而购入的原料, 酿酒的设备价值为12000万元, 无形资产为8000万元, 设备及无形资产均为原始股东投入。公司投产后第三年才销售白兰地酒, 假设不计提折旧与摊销, 且暂不考虑在此期间公司每年发生的管理费用及销售费用, 也不考虑流转税及所得税, 经预测2010年销售全部白兰地酒时, 取得收入80000万元, 款项存入银行。

(一) 现行财务会计处理 (不计股权资本成本)

现行财务会计实务下的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的各个项目金额变化如表1。

(二) 资本成本管理会计处理 (计债权、股权资本成本)

首先, 估测股权资本成本并计算加权平均资本成本。假设公司根据资本资产定价法确定股东所要求的最低报酬率为10%, 该标准三年保持不变。根据现有资本结构, 加权平均资本成本7.5% (1/2×5%+1/2×10%) , 由此2008年资本成本总额为 (100000+100000) ×7.5%=15000 (万元) , 其中债务资本成本为5000万元, 股权资本成本为10000万元;2009年加权平均资本成本为7.62% (47.6%×5%+52.4%×10%) , 资本成本总额为 (100000+110000) ×7.62%≈16000 (万元) , 其中债务资本成本为5000万元, 股权资本成本为11000万元;2010年加权平均资本成本为7.75% (45%×5%+55%×10%) , 资本成本总额为 (100000+121000) ×7.75%≈17100 (万元) , 其中债务资本成本为5000万元, 股权资本成本为12100万元。

按照资本成本管理会计理论对会计报表进行调整如表2。

至此, “留存收益”账户的余额为35000万元 (10000+11000+12100+1900) 。

资本成本管理会计实务下的损益表与资产负债表如表3和表4:

(三) 比较分析

按照现行财务会计计算, 2010年的销售净利率、股东权益报酬率分别为56.25%、33.33%, 而考虑全面资本成本后计算的销售净利率仅为2.38%、股东权益报酬率仅为1.41%。现行财务会计下, 2010年的净收益为45000万元, 而由调整后的税后净利润减去加权资本成本后得到的经济增加值EV A仅为1900万元。

由此, 可针对现有资产和未来可能投资设计不同的方案, 提高资产周转率, 并通过优化流程、增强协同等手段实现。对于不符合企业战略规划及长远资本回报率低于资本成本率的业务单元, 采取缩减生产规模、业务外包或退出等手段处置。对于尚未介入的投资回报率高于资本成本率的项目, 要加大投资力度, 提高企业整体创造价值的能力。

从上述结果来看:2010年所有者权益均为135000万元, 这表明从长期来看, 无论是否考虑产权成本, 所得到的留存收益数字上是趋于一致的 (均为35000万元) , 但传统会计的留存收益的构成仅仅是净收益, 而考虑产权成本的资本成本管理会计的留存收益则是由资本成本与净收益组成的。现行财务会计实务下, 2010年公司销售产品盈利额为45000万元, 销售净利率为56.25%, 股东权益报酬率为33.33%, 远远超过了股东所要求的最低报酬率。但当考虑资本成本, 并将其分配到生产产品的成本后发现, 经营获得的净收益仅为1900万元, 销售净利率与股东权益报酬率也仅仅分别为2.38%、1.41%, 并没有能够弥补资本成本率, 也远远没有达到股东所要求的最低报酬率。由此, 公司股东乃至管理当局需要进一步调整战略, 做出有利于公司盈利的决策。笔者认为资本成本管理会计体系下的盈利能力分析拓展了现行会计的分析视野, 增强了盈利分析与其后续投资决策之间的相关性, 从而使经济利润的流动与流向更趋理性化。与此同时, 将股权资本成本从净利润中剥离出来, 作为期间费用归入当期产品成本, 有利于形成一股外在驱动力促使企业寻找价格更合理的原材料供应商或改变销售策略等手段以降低当期销售成本、优化资本结构, 并努力提高资本利用能力。从营运能力上看, 由于现行财务会计中的“存货”不包含资本化的股权资本成本而降低了其存储成本, 从而人为地提高了资产运营能力的评价基数。资本成本管理会计中的“存货”包含全部债务资本成本和股权资本成本资本化而来的部分, 从而提高存货置存时间与存储成本之间的相关性, 增强企业的融资活动与资本运营的内在关系。

五、结论

在以金融市场为导向的市场经济环境下, 现行财务会计只确认、计量和报告企业债务资本成本而忽视股权资本成本, 对企业投融资决策和内部管理都非常不利。而股权资本成本却是现代管理决策的有利工具, 在管理会计中得到广泛的应用。笔者基于确认、计量与报告股权资本成本的必然性, 首先对已有资本成本管理会计的相关研究进行了文献梳理, 并得到一定的启示, 在此基础上对资本成本管理会计实施机理、内容体系及其方法进行了探索性研究, 笔者认为, 资本成本管理会计的内容体系是将财务会计信息进行收集、整理、传递、加工、延伸, 通过“决策与计划”和“执行与反馈”两个环环相扣的过程, 达到满足现代企业内部管理的需要, 并结合相关案例做了进一步的阐述与说明。通过比较研究, 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一) 资本成本管理会计影响会计理论

实施资本成本管理会计冲淡了传统资本要素的地位, 冲破了现行会计理论与方法以债务资本为中心的局限, 突出强调公司主体权益, 拓展了会计学的研究视野, 沟通了会计学与经济学的关系, 从某种意义上说, 会计学就是产权经济学, 从而对会计理论产生影响。

(二) 资本成本管理会计影响会计核算

根据资本成本管理会计的主体观念, 资本成本管理会计的确认与计量, 把会计恒等式变为:资产=负债+股东权益+主体权益, 使债权人、投资者和经营者的权益在会计上得到充分的展示, 改变了传统的会计观念。主体权益是指一个主体通过有效经营所创造的资本来源, 是一个主体以获取的利润支付债务资本成本和权益资本成本之后的净利润。资本成本管理会计使传统的企业会计核算成本发生变化:首先, 利息费用将是广义化为企业的资本成本, 既包括债务资本成本也包括股权资本成本, 而且不再是一项期间费用, 而应将其视为一项成本核算处理。其次, 企业的存货、销货成本中将包含占用的或生产产品所耗用的资本成本。最后, 自建固定资产的成本中将包含在建期间所占用的全部资本成本。从而对现行会计核算产生影响。

(三) 资本成本管理会计影响会计信息质量

无论企业的经营状况如何, 投资者都可以取得权益资本成本, 因而公司的经营风险从投资者转向经营者, 从而大大地降低了经营者提供虚假会计信息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有利于保证会计信息的质量, 对会计信息质量产生影响。

(四) 资本成本管理会计影响经营成果评价

资本成本管理会计核算模式对评价企业的各种财务指标将产生影响, 像资产负债率、权益比率、资产收益率等比率将减小, 股权收益率、每股收益等的计算公式将进行修改。以净收益为例, 传统业绩评价指标没有扣除公司的股权资本成本, 而资本成本管理会计对企业业绩的评价主要集中在经济附加值上, 即经济附加值为企业扣除全部资本成本后的净值。如果两个公司真实的经济业绩和资产总额相同, 但其中一家公司的大部分资本来自权益资本, 而另一家公司则杠杆程度较高即资本大部分来自债务资本, 那么, 按照现行财务会计程序, 则前者的报告净收益将比后者高, 因为其净收益包含了一部分权益资本成本。这样, 就使得两家公司的报告净收益缺乏可比性。因此在财务会计中确认和计量权益资本成本将使报告净收益的数额不会因为资本来源的差异而受到歪曲, 从而提高其可比性。这样, 对企业经营绩效的评价将更客观、真实。对不同企业而言, 将权益资本成本确认为成本增强了不同资本结构或债务权益比率公司所报告结果的可比性。因此, 对经营成果评价产生了影响。

资本成本管理会计 篇2

资本成本会计在知识经济下的局限性

(一)未能全面揭示资本成本中的“智能元素”:重“物质资本”、轻“智力资本”

随着生产要素的创新及制度的变迁,资源的稀缺性发生了变化,即由工业经济时代物质资本(在财务会计表现为财务资本)的绝对稀缺逐步转化为知识经济时代智力资本的相对稀缺。现行资本成本会计理论构想产生于20世纪年代70年代,而当时智力资本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尚不明显或较为隐蔽。因此,学术界关注的焦点仍为物质资本。诚然,将权益资本成本纳入企业资本成本的核算是一个历史的进步。但是,在知识经济中,价值创造中最为重要的因素是知识及其对知识的配置与运用,即创造性的新知识及拥有这些知识与创新能力的人。不论是人力资本、结构资本还是客户资本,均为投资行为所产生的能带来超额价值的价值。既然这些资本与债务资本、权益资本一样都是由投资主体的投资行为所形成,那么,对企业法人而言都是一种融资,理应向投资主体支付资本成本。只不过相对于物质资本而言,智力资本成本表现为一种更为隐性的经济代价,从而难以进入现行财务报告体系。

此外,根据“收入费用相配比”的原则,知识型企业的收益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源自于新知识在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整合中的运用、新客户的获取和参与企业创新的渗透性以及企业持续的创新能力,而这些因素均与智力资本的融资、营运等活动紧密相关。换言之,是智力资本及其与物质资本的整合而非单纯的物质资本为企业带来了超额收益。既然在收益的计量中默认了智力资本的贡献,那么在成本、费用的计量中理应反映使用智力资本的代价。否则,既违背了收入费用配比原则,也难以反映该类企业真实的盈利能力。

(二)未能完整地反映多元化的“主体权益”并清晰地界定其索取权

按照资本成本会计的思路,主体权益是除负债、股东权益之外的、由企业主体自身努力所形成的资本来源。企业将支付债务资本和权益资本之后的净收益部分纳入主体权益,并完全由企业法人所拥有。但是,企业法人毕竟是一个虚拟的概念,“其自身的努力”也是一个指向相对模糊的表述。智力资本管理理论认为,人力资本是价值增值的核心驱动力,结构资本是人力资本与客户资本发挥作用的载体与平台,客户资本为人力资本和结构资本创造环境,三者在相互支撑的机理下带来价值的增值。由此看来,企业超额回报可能是经营者卓越的经营能力所致,也可能是组织学习、组织创新与代际传承的结果,亦可能是品牌再造、客户消费价值的转变、消费者参与企业互动式创新等因素的结果。

更进一步而言,制度变迁的原动力为要素的创新,对权益主体的界定构成其索取权安排的逻辑起点。在未能明确界定多元主体权益的情况下来确定剩余索取权以及实质控制权,将必然出现制度安排的混乱与无序。在管理实践中,存在着大量由大股东或企业高管一人独断来安排剩余索取权而全然漠视市场的.调节作用的案例。实际上,知识密集型产品价值的度量与实现必须通过市场行为来完成。那么,由此倒推,生产知识密集型产品的企业对其超额收益进而剩余权益的分配理应由市场来调节。这里的“市场”体现了商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融会贯通。只有引入市场机制才能真正实现债务资本所有者、权益资本所有者、人力资本所有者、企业法人、客户在剩余索取领域充分、公平的博弈。

(三)未能充分体现资本成本与企业竞争未来的能力之间的内在关系

在知识经济条件下,“永远领先”将成为持续经营假设的核心要义。加里·哈梅尔和c·K·普拉哈拉德认为,新企业是属于竞争未来的,而竞争未来发生于“无特定结构”的产业中。在无特定结构的产业中,有待争夺该产业未来的结构。

资本成本管理会计 篇3

【关键词】 资本预算 管理会计

1.问题的提出

资本预算是企业(或企业集团)优化资源配置的一项重要议题。

1.1资源分配标准。它以是否有利于公司价值最大化为资本分配主要标准。

1.2资源分配技术方法。项目选择技术方法主要有现金流量贴现法和非贴现法两大类。

1.3项目风险调整及贴现率确定。净现值法下的贴现率确定成为项目决策的关键变量。

1.4优化配置技术。在出现相互独立的多项目的情况下,管理会计应用了数学上的线性规划法,来规划组合多项目间的资本分配,以期选择出NPV总额最大的项目组合。

2.资本预算管理体系的构建

2.1资本预算管理体系的构建

在我们看来,资本预算管理是从价值管理与行为管理两方面对资本支出在不同项目间进行分配、规划与控制的一种管理行为。它至少应该达到以下目标:(1)通过确定资本分配原则,并借助于资本分配决策技术,而选择出有助于企业价值最大化的项目或项目组合;(2)强化对资本支出过程的预算控制,包括支出过程的时间安排与总量安排;(3)为了保重资本支出的落实,通过预算技术来规划资本筹集,包括时间安排与总量安排;(4)参与对资本支出过程的反馈与高速控制;(5)通过加强对支出的事后评价与审计,来强化资本预算责任人的经济责任,保证支出的有效性。

2.2资本预算战略与企业战略

资本预算用于规划和控制资本支出,必须将企业战略引入预算分配之中。从公司战略角度,它需要考虑不同的战略类型及相关因素分析对资本支出预算的影响,如市场竞争程度、规模经济、战略类型(如产品差异化型和成本领先型)、政府政策等与项目选择间的关系,有利于企业整体利益最大化,它包括两方面内容:第一,从财务可行性上,要通过战略分析来达到项目收益和企业整体效益最大化,如独立项目的净现值最大或互补项目间的互补效益最大化;第二,从产品、区域市场定位角度,要通过战略分析,选择出有利于市场整体效应最大化的项目,尽管这些项目在一时还不能形成真正的盈利,或者从财务可行性判断上是应予否决的。因此,企业战略导向也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资本支出。

2.3资本预算管理的核心体系

为了达到上述目标并服务于公司战略,必须建立全方位的资本预算管理体系。我们认为,这一体系应由以下环节构成:

2.3.1资本分配权的划分。资本支出属于企业重大决策行为,因此如何就资本分配权限在不同的行为主体间的分配和均衡,是保证资本支出决策有效的前提。有两种权力模式,即集权与分权。从经济逻辑看,在对待资本支出决策权分配时,无论是集权或是分权,主要考虑决策成本或信息成本。完全集权式的资本支出决策会由于总部信息不充分而产生大量的决策成本,如决策失误的机会损失等,而完全分权式的资本支出决策会由于低层与高层及企业目标不一致而造成决策会由于低层与高层及企业目标不一致而造成决策成本或剩余损失,如基层资本支出预算规模的“宽灯窄用”等。

2.3.2资本分配标准(财务决策)与战略导向。从财务可行性上看,资本分配标准的关键取决于贴现率的确定,企业选择适宜的贴现率是一种自主行为,它不应当是统一的。从技术上看,行业标准或风险调整后的必要投资收益率是确定贴现率的主要依据。但是,任何投资都具有战略导向,因此经营战略及影响因素必须成为预算分配的重要依据,尽管它是非财务性的,但有时却是压倒一切的。如果将单一企业资本预算放在大型集团的框架中来研究,则问题更为复杂。对于大型企业集团而言,各子公司对总部预算投入的“争夺”会形成集团内部资本分配市场,其分配依据不同集团业务类型改变而改变。

2.3.3资本支出预算编制。项目决策后,资本预算的主要问题是编制真正具有控制性的支出预算。从编制技术来看,它是在分析项目所需的各项资源耗费之后,将土建、安装等分开列示,而且要求列出所有项目的明细和时间进度要求。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对施工过程的资本支出额和时间上的监控,资本预算编制不应割裂它与年度现金流量预算的关系,事实上,业务预算、资本预算和财务预算三者的关联,决定了全面预算的逻辑关系。由于不同项目所涉及的资本支出活动不同。

2.3.4籌资预算。资本预算离不开筹资安排,筹资预算主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资本筹集方式,二是资本需要总量及时间安排。在逻辑上,项目投资总额并不等于对外筹资总额,对外筹资总额是投资总额减去部分内源性资金(如其他营业性现金流入量、项目折旧或利润再投资等)后的净额,因此预算的作用就在于事先明确项目的对外筹资总量,从而使筹资行为在事先规划的过程中为投资服务。

2.3.5资本预算的执行与调控。编制出的资本支出预算只是项目投资概算,它必须成为监控项目进度能依据,只有这样才能实现预算的控制功能。当然,由于市场变化,很多投入品的价格会发生变化,在这种情况下必须考虑对某些预算项目进行必须的调整,包括项目内调整和对整个资本支出项目的预算追加。按预算管理的逻辑,任何预算目标的调整与追求,都必须置于一定的程序并行使有效的决策,资本预算的调整与追加也不例外。

2.4资本预算管理的环境与条件

从资本预算运行环境看,我们认为有三个主要问题必须解决:一是公司治理与预算权限划分问题;二是具体实施中的行为规范问题;三是资本预算执行与责任考评制度,即明热项目预算的责任人,并对其行为进行量化考核。为此,需要明确资本预算决策人和执行人的责任,并建立相应的问责制度,回答诸如:(1)谁将对项目可行性进行最后的审批和决策?(2)谁拥有权力对已经通过的资本支出预算进行高速作修正?(3)谁将对资本预算的实际效果进行考核?(4)如何在组织内部确定相应的投资和责任主体?(5)如何确定资本预算的管理责任控制体系?(6)如何形成内部资本支出的责任会计体系与责任报告体系?即谁对报条的真实性负责、谁来接受责任报告、谁来评授报告等;(7)如何将资本支出预算与责任主的业绩挂钩?(8)如何评价资本支出责任中的管理业绩?等等一系列问题。

一句话,资本预算管理的功能应该扩大它应当成为控制项目资本超支现象最有效的管理机制。

资本成本管理会计的探究 篇4

20世纪初期就有学者提出有关资本成本管理会计的类似构想。1973年, Anthony发表了《权益资本成本管理会计》, 首次从理论视角提出将权益资本成本引入财务会计体系, 使得权益资本成本思想深入人心。随后, 有关权益资本成本确认和计量的争论与探讨迅速在学术界席卷开来, 国内外学者都将其视为未来会计发展的趋势之一。

(一) 国外文献回顾 (见表1)

遵循Anthony所主张的资本成本管理会计理论构想, 必然要求将权益资本成本进行全面确认与计量。而设立“利息汇总”和“资本成本”账户可以很好地对资本成本进行核算。然而, 在1979年, Anthony提出的资本成本管理会计的理论构想被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发布的第34号公告否定, 其理由为“利息涉及资本化”。

(二) 国内文献回顾 (见表2)

(三) 个人评述

综上, 对比国内外文献回顾可以得出以下几个结论: (1) 就各家所持的观点来看, 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 大部分的学者都认为, 资本成本除了包括债务资本成本之外, 权益资本成本更是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应该纳入财务会计体系之内, 进行确认与计量。而所谓的资本成本管理会计就是在成本对象核算上要完成从债务资本成本核算向权益资本成本核算拓展的一种管理会计。但是也有少部分学者对资本成本管理会计所主张的权益观表示怀疑, 或是质疑资本成本管理会计中提出的“主体权益”, 而主张主体权益分享者应该多元化的观点。 (2) 就研究范围来看, 大部分学者仅停留在资本成本管理会计的理论研究上, 很少进入实证研究的领域。虽然在合资铁路领域应用了资本成本管理会计, 但始终只停留在财务会计的核算程序上, 没有完整构建出资本成本管理会计体系。 (3) 就研究难度上看, 因为权益资本成本的计量尚未有统一的标准和方法体系, 致使其相关研究很难开展。但值得肯定是, 资本成本管理会计是今后管理会计发展的趋势所在, 且这一观点正逐渐被学术界认可。因此, 本文就从资本成本管理会计的内涵入手, 借鉴颉茂华 (2012) 的观点对资本成本管理会计实施的可行性提供相关的理论支持。

资料来源:自行整理而成, 下同

二、基于资本成本的管理会计

资本成本既是连接内部企业环境与外部金融环境的重要桥梁, 又是接通企业投资决策与筹资决策的必经通道。在以金融市场为主导因素的经济发展大形势下, 资本成本信息的地位日趋举足轻重。伴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企业的筹资已由传统的主要依赖银行贷款更多地向依靠股权筹资转变, 但在现行的财务会计体系下, 企业忽略了权益资本成本, 仅对资本成本中的债务资本成本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 这必将导致企业对外投资、筹资决策和内部经营管理决策产生偏差。因此, 探究资本成本管理会计体系的构建势在必行, 应尽快对资本成本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 运用适当的方法将企业资本成本信息进行全面确认、计量和报告。

(一) 资本成本管理会计的内涵

从经济学理论角度出发, 生产者使用的一切生产要素 (包括资本) 都应当进行成本核算。那些生产者自身拥有的要素成本被称为隐性成本, 因其拥有机会成本, 所以也应纳入财务会计体系与其他外购的要素一同进行成本核算。然而, 在现行财务会计核算体系中, 尚未对这种隐性成本进行统一、规范的核算。具体来说, 现今任何一企业都既有债务资本又有权益资本。而传统的财务会计体系忽视权益资本的使用代价, 只对债务资本成本进行核算, 这必将导致企业管理层忽视权益资本的使用情况。例如, 当一个企业一定时期的净利润为正, 但又低于权益资本成本时, 从表面看来企业必须因盈利而依法缴纳企业所得税, 但若将股东投入的权益资本成本考虑在内后, 实际上企业却是亏损的。如此可说明, 仅单一的核算债务资本成本是无法真实、可靠地反映企业的盈亏状况。若企业无法提供真实性和可比性更高的会计信息给利益相关者, 那么相应的政府、债权人、股东等就会逐步寻求以权益资本成本补偿的考核模式, 资本成本管理会计恰能将这种更加真实地反映企业价值及可比性更高的会计信息提供给企业。

资本成本管理会计主张将会计信息系统扩展, 认为应当把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所发生的所有耗费纳入财务报告, 既包括显性成本也包括隐性成本。权益资本成本应按一定的方式分配计入企业相应的各个项目中, 诸如构建厂房、配置设备、库存商品、销售费用和管理费用等, 都应将权益资本成本考虑在内。权益资本成本与显性成本地位相互平等, 在具体项目核算方面无谁先谁后、谁主谁次之分。尚处初创阶段的小企业, 总收入有时很难弥补权益资本成本, 或是虽弥补了权益资本成本但却无法负担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及间接费用等成本, 这样分析考核后, 企业究竟是盈利还是亏损便会一目了然。

(二) 推行资本成本管理会计的积极作用

当权益资本成本像债务资本成本一样, 都在企业中得到确认、计量和报告后, 传统的以经营业绩为核心的利润指标考核模式将逐步退出历史舞台, 权益资本成本将不再被人们漠视。资本成本管理会计主张确认和计量机会成本, 这将有助于推动企业的关注焦点由会计利润转向经济利润, 使得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更加真实、可靠、相关, 并能进一步促进会计学科的良好发展。

1.推行资本成本管理会计有助于提高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相关性。由于缺乏对权益资本成本的确认和计量, 在现行财务会计体系下所反映出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并不尽如人意, 而其对外报告的净利润也是将权益资本成本囊括在内的会计利润。从本质上看, 财务会计并没有如实地反映出经营主体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因为把权益资本成本归入净利润中, 势必会高估真正的净利润, 直接使企业蒙受多纳税的损失, 甚至造成企业管理层因使用错误的信息而导致决策失误, 极大地损害了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与相关性。按照资本成本管理会计的思想, 真正的净利润必须将权益资本成本剔除在外, 这将使得企业会计信息更加真实, 与企业管理层和股东的决策更加相关。因此, 以资本成本管理会计对权益资本成本进行确认和计量, 将有助于提高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相关性。

2.推行资本成本管理会计有助于提高会计信息的可比性。资本成本管理会计通过对权益资本成本的考核, 使得不同资本结构下的企业会计信息具有可比性。例如:现有两家企业———甲企业与乙企业, 他们的真实利润和资本规模相同, 但甲企业的大多资本来源于股权融资, 而乙企业的资本大多依靠借款取得。若采用现行的财务会计体系核算, 得出的结果一定是甲企业的净利润比乙企业的多, 原因在于计算甲企业净利润时忽视了权益资本成本, 而在核算乙企业的净利润时却要将债务资本成本剔除。若采用资本成本管理会计进行核算, 权益资本成本和债务资本成本都将纳入成本考核范围内, 都必须排除在净利润以外。如此看来, 甲乙两个企业的效益就将趋于一致, 因而企业之间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大幅度提升。当然, 将权益资本成本纳入考核范围, 还有利于同一企业内自主构建的、外购的或是租赁的各项固定资产在计价上具有可比性, 增强同一企业内部会计信息的可比性。

3.推行资本成本管理会计有助于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会计学科的发展。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都是会计信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缺一不可, 但两者之间却也存在不同步的一面。管理会计主张对一切成本 (包括显性成本和隐性成本) 进行确认和计量。相比之下, 现行的财务会计只确认和计量显性成本, 而对隐性成本视而不见, 置之不理, 这样势必导致管理会计成本核算口径大于财务会计成本核算口径。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在成本考核上缺乏统一性, 会阻碍会计理论的健康发展, 也给其实际应用带来诸多不便。在现今的市场环境和会计体系下, 权益资本成本还无法摆脱隐性成本的“枷锁”, 不能“变身”为显性成本而纳入财务会计体系中核算。因此, 推行资本成本管理会计不但可以通过将权益资本成本纳入核算体系促使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成本计算口径协调统一, 而且还有助于对投资项目的前期投资效益评价和后期使用效益考评进行协调, 进而促进会计学科的两大分支———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在一定程度上相互协调发展, 最终实现促进会计学科良好发展的目的。

(三) 推行资本成本管理会计将面临的问题

尽管推行资产成本管理会计有诸多方面的积极作用, 但上述研究仍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 权益资本成本的计量是一大难题, 亟待解决。由于缺少针对权益资本成本统一、公认的计量方法和标准, 导致其暂且无法纳入财务会计的核算体系。而对于这个问题, 学术界至今未能提出一个大家普遍认可的解决方案。 (2) 目前虽已有部分学者将资本成本管理会计运用到一些领域中, 且对其必要性与可行性进行了论证, 但都未能构建起一个完整的资本成本管理会计体系, 仅局限于财务会计的核算程序上。 (3) 由于股东受当前各国有关法律法规及公司治理体系的认可, 地位高高在上, 倘若股东权益被分成股东权益和主体权益两部分, 那么主体权益的归属问题, 又将是一大难题。

三、资本成本管理会计机理分析

经济增加值的提出和应用为资本成本管理会计的推行提供了可行性及相关理论支持。

(一) EVA概念的提出

1991年, Stern Stewart&Co.提出以补偿资本成本为目的的经济增加值概念。依此概念, 企业发展状况的好坏及创造价值能力的大小都不仅以投资收益率的高低作为评判标准, 核心在于其收益是否能完全弥补包括权益成本及债务成本在内的资本成本。此后, 众多投资银行、相关咨询公司以及机构投资者逐渐开始尝试将EVA运用于投资价值分析、管理咨询及企业创造价值能力的评估中。更有一些投资分析师发现, 运用传统的每股收益或净资产收益率不能解释的公司股价问题若采用未来预期经济增加值却能得到很好的解释。胡玉明 (2004) 主张经济增加值观念的兴起使企业的业绩考评逐步从传统的利润观念向价值观念转变, 这很可能将企业经营模式逐渐从利润模式推向价值模式。因而, 更应该摆脱会计视角的束缚, 从管理视角来认识经济附加值观念。显然, EVA通过对财务报表的分析调整, 反映出企业真实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及价值创造能力, 它是会计利润在借助资本成本管理会计理论实行经济学改造后的产物。白旭 (2003) 建议, 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企业各项决策的重点应更多地放在投资回报及权益资本的保值增值方面, 而不仅是单纯的扩大再生产。他主张一条正确的途径———通过不断提高经济增加值来寻求权益资本的价值。

(二) EVA在资本成本管理会计中的运用

经济增加值以任何资本的使用都是有代价的理念为前提, 有效遏制管理者不惜采用高负债率来一味追求股本收益率提高的行为, 促使管理者寻找到企业在负债和利润间的平衡点, 从而减轻企业在经营发展中的财务风险。但在现行的财务会计体系中, EVA尚未被充分运用, 在此, 本文借鉴颉茂华 (2012) 的观点, 主张实现经济增加值价值管理的最佳途径和方法是资本成本管理会计, 即在传统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中引入权益资本成本, 全面、完整地对企业增值过程中的所有耗费进行弥补, 并通过适当的方法对会计利润进行恰当处理, 最终修正由会计准则导致的潜在偏差和扭曲。如图1所示, 首先, 从技术操作层面出发, 预估出债务成本与权益成本的加权平均资本成本;其次, 依据资本会随着生产经营而运作的原理, 参照一定分配标准在对应的各个项目上分摊, 并将分配至存货及固定资产的部分资本化计入相应的资产价值。由此, 企业在生产中所耗用的、在经营中所占用的资本成本就将被包含在存货、销货成本中, 而自主构建的固定资产也将把在建期间所占用的全部资本成本通通归入成本。最终的税后净利润将会被资本成本以转变为营业成本或折旧费用等方式所影响。此时的税后净利润已不再是会计账面利润 (会计利润) , 而是以此为基础调整计算得出的“真正净利润”。因此, 通过运用EVA, 资本成本管理会计不仅能将资本成本清晰地分配至各个项目, 以便于快速找到驱动价值的要素, 促进企业长期健康的发展, 而且所构建的机制体系也有助于扭转企业管理者的经营理念和行为, 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使管理者与股东的利益在本质上趋于一致。

四、结论

资本成本管理会计 篇5

一、资本成本会计的理论框架

关于资本成本会计的理论框架,会计理论界曾出现过许多的观点,尤其以安东尼教授提出的理论构想最具代表性,因此,我在此就在安东尼教授的观点引导下做一下资本成本会计的理论框架分析:

1.关于会计要素问题。会计要素是会计对象的具体化,它把会计对象用会计特有的语言加以表述。另外,它还是财务报表的组成项目,会计恒等是描述了各个要素的数量关系,按照安东米教授提出的资本成本会计理论构想,在资本成本会计中,会计恒等式应修改为:“资产=负债+股东权益+主体权益”。与此变化相适应,安东尼教授对会计要素及其相关问题也进行了讨论。①单独设置“业主权益”要素。会计要素及其设置数量的多少,主要应该取决于会计信息系统的目标。虽然会计要素本身就是一种信息,但是它毕竟是一个综合信息,根据安东你教授所提出的资本成本会计构想应该单独设置“业主权益”要素取代原来的“净收益”或“全面收益”要素。它在数量等与资产总额与负债和股东权益之和之间的差额。其主要来源是主体的经营活动。②对资产、负债和股东权益要素的重新定义。安东你教授认为现行的财务会计概念结构无法提供解释会计主体实际发生情况的信息,同时,它对“资产“要素的定义不具有实际操作性,因此,安东尼教授在资本成本会计中对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要素的概念作了重新定义,具体表述如下:①资产是主体的资本存在形态。资产包括货币性项目、未耗用成本和各项投资。其数额未凝固在各种资本存在形态上的数额。②股东权益反映由股东提供的资本数额。它包括股东直接投入的资产以及这些资本的应计利息。

2.关于会计目标问题。会计目标是会计系统运行的必然趋势,是会计系统运行的出发点和归宿点,表现位于其应达到的目的。它的基本目标时提供有助于人们进行有目的的控制和决策的财务信息计其他有关信息,这是一切经济条件下的会计所共有的,并不以经济环境的改变而变化,资本成本会计业不例外。但是,现行的财务会计实务中,仅仅确认显现成本,即债务资本成本,而没有确认隐含成本,即权益资本成本。安东尼教授认为资本成本中不仅包括债务资本成本,而且还包括权益资本成本,因此,在资本成本会计中,会计信息系统所提供的有目的的控制和决策的财务信息中应反映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一切成本,既包括显现成本,又包括隐含成本。

3.关于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问题。关于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研究在西方财务会计文献中早已存在。例如:美国会计学会认为会计信息系统所提供的信息必须符合相关性、可验证性、公正不偏性和可定量性四项准则。资本成本会计信息在质量特征方面也符合这四项准则。①就相关性而言,确认和计量资本成本中的隐含成本,对于提高会计信息的决策游泳性,增强会计信息的相关性的回答是肯定的。②就可验证性而言,对于资本成本会计的权益资本成本计量来说,它是指根据相同的数据和方法,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不同专业人员进行权益资本成本的结算,应该得到基本相同的结果。对于这一点,利用资本资产定价模型来计算权益资本成本得到相同的数据并不难以实现,因为在高度发达、完善的金融市场条件下,模型中所取得有关变量树脂相同,计算结果也会基本相同。③就公正不偏性而言,它要求会计信息的提供和传递过程中不渗入个人偏见,以免损害其他信息使用者的利益,既然权益资本成本计量具有可验证性,那么,不同经济利益关系的集团,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就可以通过权益资本成本计量结果来进行验证,从而敦促会计信息系统遵循公正不偏性准则。④就可定量性而言,权益资本成本的计量过程本身就是最好的例证。

4.关于会计基本假设和会计原则问题。会计假设侍从会计实践中抽象出来的,是最基础的一个层次,使整个财务会计结构的基础,是会计理论的最高层次,对会计理论和会计实务具有普遍有用性。资本成本会计作为会计的分支,它只是强调在

对智力资本会计理论框架的构想 篇6

摘 要 智力资本会计应抛开传统财务会计仅仅为企业物质资本所有者服务的思想,应该站在更广泛的智力投资者角度,以客观公正的态度反映和报告智力资本在企业战略实施和价值创造过程中的具体信息。也就是说智力资本会计目标就是向所有智力资本投资者提供智力资本在企业战略实施和价值创造过程中的信息,包括智力资本承载者以及智力资本承载者以外的智力资本投资者。

关键词智力资本 智力资本会计 现行财务会计

一、智力资本会计目标

传统的财务会计主要以物质资本所有者为中心,以保障物质资本所有者的权益为出发点和宗旨,站在企业投资者和债权人的立场上,记录和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强调物质资本所有者的核心地位。但是,由于智力资本的产权不明晰,企业物质资本所有者作为智力资本投资者之一,只拥有智力资本的部分所有权,因此,智力资本会计应抛开传统财务会计仅仅为企业物质资本所有者服务的思想,应该站在更广泛的智力投资者角度,以客观公正的态度反映和报告智力资本在企业战略实施和价值创造过程中的具体信息。也就是说智力资本会计目标就是向所有智力资本投资者提供智力资本在企业战略实施和价值创造过程中的信息,包括智力资本承载者以及智力资本承载者以外的智力资本投资者。

二、智力资本会计假设

传统财务会计的基本假设包括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和货币计量假设,智力资本会计也应该遵循上述会计假设,但是,由于智力资本具有无形性、主观能动性、动态性等不同于物质资本的显著特征,因此,为了顺利的进行智力资本会计的确认、计量和报告,在传统会计假设的基础上有必要对智力资本会计作一些特殊的假设。

1.存续性假设,即假设智力资本在可预期的未来期间存续。这是因为:首先,智力资本中的人力资本具有极大的流动性、产权共享性以及对其承载者的依附性,假如企业的一些“专用人力资本”承载者(拥有企业核心技术人力资本承载者等)意外的消亡,他们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以及其声望和潜能就被带走了,相应地,企业也就丧失了这部分昂贵的知识资源,这会使企业的智力资本大幅贬值,甚至会给企业带来一段时间的停产,严重的还会造成企业的倒闭或破产,这就有可能与传统财务会计持续经营假设形成矛盾,同时也可能会导致智力资本会计核算的中断或结束,进而使智力资本会计变得毫无意义。其次,结构资本基本上都是在企业内部经过长时间的积累逐步形成的,具有稀缺性和难以模仿性的特点,而且企业对其有所有权和控制权,因此,在一段时间不会有太大的变化。最后,由于关系资本存在共享性的产权特征,即企业对其没有完全的所有权和控制权,如果企业重要的合作伙伴和顾客群因为某种原因和企业终止了合作,就会造成关系资本的大幅贬值,也可能会使企业陷入如同专用人力资本承载者消亡后的困境。因此,只有对智力资本进行存续性假设,才会避免与会计持续经营假设发生冲突的可能性,才能保证对智力资本会计核算的连续性,才能体现智力资本会计存在的必要性。

2.价值可变性假设。由于智力资本具有主观能动性、价值增值性、损耗性、依附性等特征,这就导致了智力资本未来价值的不可确定性,而智力资本会计的目标就是向企业管理者和智力资本投资者提供企业智力资本价值不断变化的信息,有利于企业管理者根据这些不断变化的信息对智力资本做出有效的决策和控制,同时也有利于企业投资者根据这些信息指导自己的投资行为或调整自己的投资方案。因此,智力资本会计目的决定了有必要对智力资本会计作价值可变性假设。

3.多种计量单位假设。传统的财务会计货币计量假设认为,企业所有经济活动和收入、成本、费用都可以用货币计量,但是,由于智力资本的特性决定了智力资本的价值以及未来的收益性存在着较大的不确定,如果用货币进行计量,势必造成智力资本计量的不准确;同时,由智力资本为企业所带来的价值也并不是所有都能用货币来计量的,如企业经营战略、研发能力、市场竞争力等等,是不能由货币计量的,这就与传统财务会计货币计量假设产生冲突。因此,对智力会计来说,只有采用货币计量和非货币计量相结合的方式计量,才能比较真实、完整反映智力资本的价值创造能力和价值创造潜力信息。

三、智力资本会计确认

资产是财务会计中争议最大的概念之一,到目前为止,一个权威的、被学术界和实务界所共同认可的定义尚未出现。根据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对资产的定义,资产必须具有以下要素:①必须是一项经济资源,能够给企业带来未来经济收益;②为企业拥有或控制;③可以用货币计量其价值。由此可见,将智力资本确认为资产的障碍是智力资本是否由企业拥有或控制,以及智力资产的成本或价值能否可靠计量。由于智力资本具有产权共享性,导致企业主体对智力资本的所有权不完整,也没有对其绝对的控制权,但在智力资本承载者受聘任职期间,其必须服从企业的管理,同时,基于智力资本会计存续性假设,即假设智力资本在可预期的未来期间存续,因此,企业对智力资本拥有部分权利,即企业取得或控制了该智力资本的“使用权”。其次,由于智力资本具有无形性、主观能动性、动态性等不同于物质资本的显著特征,使得迄今为止还没有找到公认的有效的计量方法对其进行计量,目前,国内外理论界和实务界都在积极探讨解决办法,而且取得了重要的进展,以致于智力资产的计量已经不再成为将智力资本确认为资产的一个障碍,况且,财务会计的计量“本质上”就是精确性计量、近似性计量和模糊性计量的复合和交叉运用,即使我们不能对智力资本进行精确的计量,但从智力资本在企业价值增值中的重要作用来看,也应把智力资本确认为一种特殊的资产。

四、智力资本会计计量

在计量方式上,由于智力资本会计的目的是用来反映企业的价值创造能力和价值创造潜力信息,而智力资本具有不同于物质资本的显著特征,其价值不易准确地计量,因而仅靠传统会计所使用的单一的货币计量方法难以恰当地计量其真实价值,也就无法确切的反映智力资本在企业价值创造中的重要作用。因此,应根据智力资本会计计量假设,采用货币与非货币计量相结合的方式对智力资本进行多维度的综合反映和计量。在计量方法上,传统人力资源会计从不同的角度分别提出了各种不同的人力资本计量方法,既有按成本计量方法,包括历史成本法和重置成本法;也有按价值计量的方法,包括按现行价值计量和按未来价值计量的方法;还有人提出模糊计量的方法。由于智力资本的显著特点是其能通过智力资本承载者的特殊劳动创造剩余价值,所以应采用价值计量的属性。传统人力资源价值计量方法中,片弗兰姆•霍尔茨等人提出的以收益为基础的经济价值法认为人力资源的价值在于其能够提供未来的收益。该计算方法将企业未来各期的盈余额折现,然后按照人力资源投资占全部投资总额的比例,将盈余现值总额的一部分作为人力资源的价值。这种方法反映的是人力资源剩余价值中转化为企业收益的那部分价值,企业没有盈余则不能计量人力资源价值。因此,以经济价值作为智力资本的计量属性低估了智力资本的价值,智力资本应该选用现行公允价值作为计量属性,因为智力资本的现行公允价值是随着其产出价值上下波动的,预期产出价值越大,其公允价值越高。

五、智力资本会计报告

智力资本会计报告内容应包括企业的价值创造潜力和知识管理战略,主要由知识描述、管理挑战、改革措施以及指标体系四部分组成。知识描述提供企业智力资本的价值创造能力和创造潜力信息,是智力资本报表的基础部分;管理挑战确定企业知识管理战略的目标,明确企业需要进一步强化和开发的知识资源,是智力资本报表的核心;改革措施是实现管理挑战的具体手段,是管理挑战部分的延续;指标体系的作用是对企业知识管理战略执行情况进行综合评价,設置的指标可以直接或间接地与改革措施相对应,且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可以并用。

参考文献:

[1]曾洁琼.智力资本会计理论基础反思.财会通讯(学术版).2006(09).

[2]张家伦.智力资本与传统财务资本的区别.经济研究参考.2007(54).

资本成本管理会计 篇7

盈余波动性是会计盈余质量重要维度之一, 也是企业经营和财务风险的外在表现方式之一。在评价企业绩效中, 忽略盈余风险的评价是不完整的, 也是不客观的。然而在已有公司治理效应的研究中, 对稳定公司盈余方面的研究甚少。研究表明公司的董事会规模越大, 公司盈余相对越稳定, 盈余波动性越不明显的 (Chenget.al, 2008) , 而相对于一股独大的治理结构而言, 股权制衡的公司治理结构能有效降低公司盈余的波动性 (李琳等, 2009) 。公司治理能体现在稳定盈余波动的效应层面, 那么盈余波动对公司到底具有什么样的经济后果呢?尽管已有研究也表明公司现金流和盈余的波动都会降低投资者所持股票的价值 (Allayannis et.al, 2003;周敏, 2009) , 公司盈余波动性可能会对公司未来融资成本带来不利影响, 因为盈余波动性会提高企业未来破产风险 (Trueman et.al, 1988) 。但是对研究盈余波动对企业权益资本成本的研究不多, 特别是对类似中国这样的新兴资本市场国家的经验研究就更少了。本文研究的立意就在于研究中国资本市场中上市公司盈余波动以及盈余波动组成中对企业权益资本成本的影响。我国的资本市场起步较晚, 但发展速度很快, 无论是上市公司的数量还是股市市值, 都有了长足的发展, 但对于盈余波动性的经济后果方面的研究甚少。本文系从盈余波动入手, 结合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对企业权益资本成本进行计量, 运用盈余波动性与权益资本成本的经验模型。

二、文献回顾

(一) 国外文献

Francis等 (2005) 研究了外部投资者能否对应计质量进行定价, 结果发现差的应计质量与大的债务资本成本和权益资本成本是相关的, 作者还将应计质量分为固有应计和任意应计, 发现固有应计与资本成本的关系更为显著, 研究中同时还发现应计利润中的风险波动性越高, 则公司的资本成本就越高, 外部投资者所要求最低报酬率也就越高。Lang (1991) 发现企业会计盈余波动性越大, 其盈余反应系数也就越低。Teoh等 (1993) 发现高质量的会计信息与降低资本成本、信息不对称和风险相关。Botosan (1997) 以美国公司作为样本, 研究公司信息披露质量越高, 则其股权融资成本就越低 (Botosan等, 2002) 。汪炜和蒋高峰 (2004) 选用了沪市2002年前上市公司的样本, 在控制公司规模效益和财务风险的情形下, 研究发现提高公司信息披露水平, 可以有助于降低公司权益资本成本;曾颖和陆正飞 (2006) 选用深市上市公司为样本, 研究发现信息披露质量较高的公司其股权融资成本较低。Howatt等 (2009) 认为股利政策能传递出企业的盈余波动的风险, 也就意味着企业的盈余波动在未来可能会给企业带来财务风险。Allayannis等 (2003) 研究发现盈余波动和现金流波动与投资者对企业的价值评估呈负向关系, 经验数据表明盈余的变化会引起企业价值的变化, 而盈余波动对企业价值的影响主要源于现金流波动。盈余中应计项目与现金流的波动性对盈余预测有着不同的信息含量, 而已有对现金流波动的研究也很少从预测的角度进行分析, 其大都从资本成本与企业价值的角度研究现金流波动。但会计盈余的波动性相对于现金流的波动性对企业价值的负面影响更具有统计意义和经济意义。Barnes (2001) 研究发现企业盈余波动性与市场账面比值呈显著地负向关系。Brennan等 (1991) 等发现分析家们在选择分析对象时, 会极力避开盈余波动大的公司, 因为盈余波动性也降低了企业的市场价值。Trueman等 (1988) 认为公司盈余波动性可能会对公司未来融资成本带来不利影响, 因为盈余波动性会提高企业未来破产风险。Froot等 (1993) 认为公司平稳现金流量, 降低了公司对外部高成本融资的依赖, 从而能增加企业的市场价值。Minton等 (1999) 研究发现现金流波动性与资本性投资支出、研发支出、广告费用等呈显著负相关, 发现在外部融资成本高的企业现金波动投资敏感系数较大, 同时也发现盈余和现金流的波动成本较高, 与外源融资成本显著正相关。

(二) 国内文献

陈冬华和沈永建 (2009) 认为公司的业绩在很大程度上受公司经营和财务活动产生的风险的影响, 企业业绩波动一方面是因为收入和经营成本的内在不确定性, 另一方面来源于企业必须的财务支付, 如因债务融资而带来的利息以及职工工资等。周敏等 (2009) 通过对中国上市公司的样本数据研究也发现我国上市公司的现金流波动性与企业价值负相关, 而盈余波动与企业价值无固定关系, 但没进一步深入研究其原因是否由于应计现象引起的 (Sloan, 1996) 。

三、研究设计

(一) 研究假设

从已有的研究中可见, 高质量的盈余能有效降低企业的外部融资成本, 而盈余波动不仅是盈余质量的指标之一, 而且盈余波动本身也是企业经营风险的外在表现, 它的高低一定程度体现了企业未来的经营和财务风险的高低, 从而会影响外部投资者的风险评价和风险溢价要求, 最终反映在权益资产成本的高低上。为此, 本文据此提出假设:

假设:企业盈余波动性会影响企业的权益资本成本

(二) 变量定义

本文采用CAPM方法来计算上市公司的权益资本成本。其计算公式为:权益资本成本率=无风险收益率+β× (市场年收益率-无风险收益率) 。其中, 无风险收益率为无风险利息收益率;β为上市公司的综合市场风险系数;市场收益率为2003年至2006年间考虑现金股利再投资的综合月平均市场收益率乘以12。为满足研究设计的要求, 本文选用了一些替代变量:盈余 (ROAs) 为总资产收益率即企业净利润与平均总资产的比值 (年初与年末总资产的平均值) 。为了进一步研究盈余组成部分的现金流和应计波动对资本成本的影响, 本文还提取了现金流与应计项目的波动指标, 现金流 (CFOs) 为经营现金流量企业经营现金净流量与平均总资产的比值 (年初与年末总资产的平均值) ;应计项目 (Accruals) 为企业收益与经营现金流的差额 (Dichevet al., 2009) ;盈余波动性 (Vol (ROAs) ) 是通过样本观察期前5年的总资产收益率的标准差来替代;其他波动性的指标 (Vol (CFOs) 、Vol (Accruals) ) 亦采用标准差来代替。

(三) 模型建立

Gebhardt等 (2004) 使用行业特性、账面市值比、预测长期增长率以及分析师盈余预测差异解释企业的权益资本成本, 结果发现上述四个变量能在60%的程度上解释权益资本成本的差异。同样叶康涛、陆正飞 (2004) 研究也认为我国上市公司权益资本成本受到资产负债率、企业规模、账面市值比、行业特征等因素的影响。企业规模越大, 意味着企业越接近或已经进入成熟期, 其承担风险能力就越大, 外部投资者所需承担的风险就越低, 权益成本越低。企业账面市值比越大, 即市场对企业评估值越低, 可能企业被市场所低估, 权益成本将越高。企业负债率越高, 企业破产风险越大, 外部投资者所需要承担的风险也就越高, 权益成本就越高。同样处于成长期的企业, 其不确定因素越多, 所将面临的风险也就越大, 外部投资者承担的风险也就越大, 权益成本也就越高。为此本文将研究模型设定为:Re=β0+β1SD_ROA+β2Size+β3B/M+β4LEV+β5Growth+ε (1)

其中, Re为权益融资成本, SD_ROA为盈余的波动性, Size企业的规模, B/M为账面价值与市场价值的比值, LEV企业资产负债率, 即资本结构, Growth企业的成长率, 主营业务年增长率。

(四) 样本选取

本文选用2003年至2006年在A股上市公司样本2, 455个。其中已剔除发行B股以及观察期前7年中数据缺失的样本。每个样本包括观察年在内共需8年数据, 前三年为上市初三年, 可能存在上市盈余管理的问题, 为了避免对盈余的影响均滞后三年, 取后五年的盈余计算盈余波动。其中获得2003年440个样本, 2004年632个样本, 2005年656个样本, 2006年727个样本。

四、实证结果分析

(一) 描述性统计

(表1) 为研究样本的初步分析列表, 从统计指标可见, 所选样本通过进行Winsor处理后, 分布较为均匀, 适合进行回归分析。

(二) 相关性分析

(表2) 为研究样本的变量间相关系数列表。从 (表2) 可见, 权益成本 (Re) 与盈余波动性 (SD_ROA) 和应计波动性 (SD_AQ) 之间存在正的相关系数, 而且相关系数的可信度均超过99%, 即说明本文的假设在单变量间的检验是成立的。而在 (表2) 列示的账面市值比 (B/Ma、B/Mb) 、企业规模 (Size) 和资产负债率 (LEV) 均与理论推导的符号不符, 但是这还并能证明他们之间的关系即为 (表2) 所示的情形, 还需控制其他影响因素后得到的证据才更可信。 (表2) 中所列研究解释变量间的相关系数均在0.5以下, 初步可以认定不存在共线性的问题, 但具体还需进行方差膨胀因子 (VIF) 来检验。

(三) 回归分析

(表3) 为盈余波动性对权益资本成本影响的回归分析表, 从 (表3) 可见, 盈余波动性与企业权益资本成本之间存在显著地正向关系, 即企业盈余波动性越大其外部权益资本成本就越高。为更为客观的获得经验证据, 本还对模型变量进行了局部变动, 首先将行业因素加入模型中, Model (3) 和Model (6) 显示的结果表明行业因素的控制并没有影响盈余波动性对权益成本的正向关系并没受到影响, 其次将其中B/Ma (是用净资产表示非流通股) 变换为B/Mb (是用股价表示非流通股) , Model (4) —Model (6) 显示的结果表明, 同样盈余波动性对权益成本的正向关系也没受到影响。本文为了检验模型是否违背共线性、序列相关性以及异方差性, 而影响输出结果的准确性, 还进行方差膨胀因子 (VIF) 检验, 其检验结果VIF均小于2, 不存在严重的共线性问题, 而 (表3) 显示DW值也均在2的左右, 也不不存在自相关性, 为了检验异方差性, 本文进行了异方差调整检验Model (2) 和Model (4) , 结果显示异常差性也并没有影响检验结果的稳健性。但控制变量中与相关系数表的结果一样, 存在与本文假设推导有偏差。其中账面市值比 (B/Ma、B/Mb) 越高, 则股权成本越低, 而企业规模越大, 股权成本反而越高。这样结果与叶康涛和陆正飞 (2004) 的研究结果相同。其可能的解释为:市场并非低估账面市值比高企业的股票价值, 而是有可能高估了这些企业的股票价值, 即表示账面市值比高的企业其风险较低, 此外, 可能我国股市还仍存在较为严重的“小盘股效应”, 即股民较热衷于小盘股, 从而导致大企业的股票价格被低估。会计盈余是可以分为现金盈余与应计盈余, 而现金盈余与应计盈余有着不同信息含量和持续性 (Sloan, 1996) 。为了进一步研究盈余波动性对权益资本成本的原因, 本文对现金波动性和应计波动性与权益资本成本的关系运用模型 (1) 进行了回归检验, 检验结果见 (表4) 。从 (表4) 可见, 现金流波动性对权益资本成本并没有存在显著地关系, 而应计波动在控制行业因素下对权益资本成本存在显著地正向关系。可见盈余中应计项目的质量与企业权益资本成本是相关的 (Francis, 2005) , 即盈余质量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应计质量的高低。这也符合“应计现象”的解释, 即应计项目的持续性会低于现金流的持续性, 盈余波动性取决于应计项目的波动性。同样对 (表4) 所列的结果也检验模型是否违背共线性、序列相关性以及异方差性。结果与表3中的结果相同, 同时控制变量的情况也与 (表3) 相同。

注:表格中Pearson相关系数放在表格上方, 而spearman相关系数放在表格下方

注:“***”p<0.01, “**”p<0.05, “*”p<0.1, (T值已省略) (下同, 略)

(四) 稳健性检验

为了检验本文结论的稳健性, 本文还采用股价——盈余增长模型 (Price-Earnings Growth Method, 简称成本进行了计量 (其中Pt表示期末股价, 本文采用次年4月最后一天的收盘价表示, FEPS表示预期每股收益, 本文采用真实数值代替) 。同样对模型 (1) 进行检验。其结果显示上述实证检验结果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篇幅限制未报告) 。

五、结论

本文通过研究盈余质量维度中盈余波动性对权益资本成本的影响, 发现盈余波动会影响企业的权益资本成本, 即企业的盈余波动性越大, 其权益资本成本就越高, 进一步的研究发现控制了行业因素的情形下, 应计项目的波动性也与权益资本成本呈显著的正向关系, 即企业盈余中应计项目波动性越大, 权益资本成本越高, 而没有证据表明现金流波动会影响到权益资本成本。这样的结论与Sloan (1996) 提出的“应计现象”中现金流的持续性高于应计项目的持续性, 即外部投资可能更会关注应计项目的质量。而在其他影响权益资本成本的因素中, 本文还发现账面市值比 (B/Ma、B/Mb) 越高, 则股权成本越低, 而企业规模越大, 股权成本反而越高, 其可能的解释为:市场并非低估账面市值比高企业的股票价值, 而是有可能高估了这些企业的股票价值, 即表示账面市值比高的企业其风险较低, 此外, 可能我国股市还仍存在较为严重的“小盘股效应”, 即股民较热衷于小盘股, 从而导致大企业的股票价格被低估 (叶康涛和陆正飞, 2004) 。尽管本文在理论和经验证据两个方面证明了盈余波动性对企业权益资本成本的影响, 但是经验研究在权益资本成本本身的计量上存在的分歧较大, 而且数据资料的限制使得更好的计量方法很难实现。为此, 这将是今后研究权益资本成本的重点。此外, 出于文章研究目的的考虑, 本文尚未对应计再细分研究, 或许从可操纵应计和非可操纵应计能得到更深入的研究结论, 这也是今后可研究的内容。

参考文献

[1]曾颖、陆正飞:《信息披露质量与股权融资成本》, 《经济研究》2006年第2期。

[2]姜付秀、支晓强、张敏:《投资者利益保护和权益融资成本》, 《管理世界》2008年第2期。

[3]李琳、刘凤委、卢文彬:《基于公司业绩波动性的股权制衡治理效应研究》, 《管理世界》2009年第5期。

[4]牛建波:《董事会规模的治理效应研究》,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9年第1期。

[5]Cheng S.J., Board Size and the Variability of Corporate Performance, Journal Financial Economics, 2008.

[6]Francis J., La Fond R., Schipper, K., Costs of Equity and Earnings Attributes.The Accounting Review, 2004.

[7]Francis J., La Fond, R., Olsson, P., Schipper, K., The Market Pricing of Accruals Quality.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2005.

[8]Francis, J., Nanda, D., Olsson, P., Voluntary Disclosure, Earnings Quality, and Cos of Capital.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 2008.

[9]Howatt, B., Zuber, R.A., Gandar, J.M., Lamb, R.P., Dividends, earnings volatility and information.Applied Financial Economics, 2009.

资本成本管理会计 篇8

21世纪已经逐渐成为一个以知识经济为主导的时代会计师事务所特有的工作性质决定了其知识密集型特点,其创造价值更多的是依赖员工的知识资产,更确切的说是以员工的智力投入为创造价值的源泉。会计师事务所的劳动过程主要是智力投入,注册会计师运用其专业的知识、经验以及判断为客户提供专业的服务。因此,对于会计师事务所来说,如何将员工脑海中的知识转换为企业的资产来管理,以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就显得尤为重要。同时,事务所在日复一日的业务处理过程中会形成许多显性和隐性的知识,如何有效地对这些知识进行管理,即如果有效的进行智力资本的管理,不仅关系到事务所的经营业绩,还关系到其未来的发展。目前国内审计市场50%以上为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占有,国内事务所无论是在品牌还是在规模及业务能力等方面,与‘国际四大’的差距还比较悬殊。如何管理好智力资本,让智力资本发挥最大的效用,从而提高服务质量,提升审计产品的智力附加值是国内事务所必须要思考的问题。本文对此开展研究。

二、文献综述

(一)国外文献

Pena(2001)研究结果表明无论是人力资本还是组织资本、关系资本对于新公司来说都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它们都是重要的无形资产。Bassi(2002)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从长远来看,企业绩效的人力资本投资对公司产生重大影响,并对产品销售利润和绩效有一定的积极作用。Firer和Williams(1992)开创了智力资本对新兴经济体的经济发展促进作用的研究,由于智力资本在企业价值创造和提升企业业绩有不同的含义。Greenwich(2010)实证研究表明智力资本与企业财务绩效存在着显著正相关关系。此外,Jui-Chi Wang(2012)研究发现知识密集型企业的美国电力公司的智力资本与市场价值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

(二)国内文献

国内学者李嘉明、黎富兵(2010)在借鉴Steven Fire对智力增值系数VAIC(Value Added Intellectual Coefficient)计量实证研究的结果显示,物质资本的升值幅度与企业绩效呈现显著正相关关系,结构资本与企业绩效之间有负相关关系,与很多研究不同的是,而人力资本对企业绩效只有微量的正向影响,这种影响并不显著。孙涛等(2011)研究发现出智力资本与组织绩效有显著的相关关系,智力资本的三个维度,人力资本、结构资本和关系资本之间相互作用,共同对组织绩效产生正向的促进作用。王怀明,吴佩远(2011)研究了IT行业和纺织行业类公司后,发现上市公司人力资本与公司绩效存在正相关关系。

三、研究设计

(一)研究假设

智力资本已经被认为是长期组织绩效的关键因变量(李晓尘,2010),在智力资本构成的几个要素中,人力资本有着最最基础的地位。因此假设:

假设1:人力资本与企业绩效存在正相关关系,人力资本与会计师事务所审计业绩呈正相关关系

结构资本是人力资本在企业流程等方面的具体化,它是一种组织的能力。国内会计师事务所执业过程遵循了统一的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其技术流程较为相近,而组织结构略有差异,主要表现之一为分所的设置数目各不相同。因此,本文假设:

假设2:结构资本与企业绩效正相关,结构资本与审计业绩正相关

企业的客户资本是智力资本价值得以实现的最重要途径。事务所的收入主要来自于客户的咨询和审计收入,因此,最重要的是客户资本。人力资本通过客户资本实现其对企业绩效的促进作用:一方面,客户资本使人力资本的价值可以在市场上得以实现;另一方面,企业员工出色的工作可以留住客户,保持客户忠诚度,从而企业收入得到保持甚至增长。因此,本文假设:

假设3:客户资本对企业的绩效有积极的正向促进作用,即客户资本可以正向促进会计师事务所审计业绩

(二)变量选取

本文选取如下变量:(1)被解释变量。对于企业财务绩效,一般常用的指标有销售利润率、净资产收益率、每股收益等指标进行衡量,然而由于会计师事务所行业的特殊性,无法确切的得到事务所的成本利润等指标,本文以中国百强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收入的自然对数作为财务业绩的替代变量,以LNREV表示。审计工作是利用注册会计师的专业服务进行的。审计收费的高低是注册会计师提供劳务价值的最直接体现,本文取其自然对数作为审计市场绩效的替代变量之一,以LNFEE表示。本文借鉴陈信元、夏立军(2011)、顾振伟等(2012)的方法,采用盈余管理计量模型估计出操控性应计利润(Discretional Accruals,以DA表示)的绝对值(|DA|)作为审计质量的替代变量,|DA|表示审计师允许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空间大小,该绝对值越大说明审计师发现并揭露财务报告的联合概率越小,反之,|DA|越小,说明审计质量越高。本文根据修正的Jones模型得到可操控性应计利润,具体过程如下:首先,将估计的数据,利用最小平方法找出估计回归参数β1、β2、β3。TACit/TAi,t-1=β2(1/TAi,t-1)+β2[(△REVit-△RECit)/TAi,t-1]μ+β3(PPEit/TAi,t-1)+μit;然后,将β1、β2、β3代入以下的方程式以计算事件期间的非操纵性应计利润NDAC:NDACit/TAi,t-1=β1(1/TAi,t-1)+β2[(△REVit-△RECit)/TAi,t-1]μ+β3(PPEit/TAi,t-1);最后,计算DA:DAit/TAi,t-1=TACit/TAi,t-1-NDACit/TAi,t-1。其中,TACit=NIit-CFOit,其中NIi为公司i当年净利润,CFOi为公司i当年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TAi为公司i上年年末总资产,NDACit为经过上年年末总资产调整后的公司i当年非操纵性应计利润,ΔREVit为第t年销货收入变动,ΔRECit为第t年应收账款变动,PPEit为第t年固定资产;μit为误差项。(2)解释变量。人力资本的特质来自于员工所拥有的知识与技能,事务所的主要收入是由通过执业考试的注册会计师创造的,因此,以会计师事务所中注册会计师人数代表人力资本的专业程度,并以CPA表示。会计师事务所所拥有的领军人才数量,在一定程度上也代表了其人才的核心竞争力,是其人才质量的体现,也是人力资本质量的体现,本文将其作为人力资本的一个衡量指标,以LEADER表示。人力资本创造价值的另一途径在于创新,创新一般具有年轻化的特征,因此,以注册会计师中40岁以下人员比例代表其业务创新能力,以AGE表示。一般来说,学历水平的高低可以反映注册会计师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对审计收入也会有影响。本文以人数为权数,将博士研究生以上学历赋予110分,硕士研究生学历为100分,本科及以下学历为90分,采用加权平均法,对会计师事务所职工受教育程度进行量化,并作为解释变量之一,以EDU表示。结构资本是企业的基础构架,是能将人力资本转化为价值的机制与流程,它主要包括智力资产(专利等)、知识管理流程、业务流程和企业文化。会计师事务所的分所数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事务所的管理能力,也是其组织结构的一种体现,因此,本文将事务所的分所数量做为结构资本的变量之一,以BRANCH表示。根据管理学理论,一个企业各级管理人员的管理跨度都有一个合理的范围。合理的管理跨度能够有效的提高管理效果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普遍认为,会计师事务所合伙人的控制跨度,即合伙人与专业人员的比例越小,越有利于审计质量的控制,因为,良好的控制跨度,增加了合伙人与客户直接交流的机会,使会计师事务所能更好地位客户服务,从而对收入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以RANGE表示。会计师事务所的组织形式还可以由事务所的出资性质来表现。根据股东的出资性质,可将会计师事务所分为外资所、合资所和内资所。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发展起步晚,再加上资本市场并不完善,无论从技术、管理和经验上均与国外会计师事务所存在一定的差距。20世纪90年代初,国外的会计师事务所陆续登陆,获准在华设立合资会计师事务所,组成中外事务所合作体制,其中包括普华永道中天、毕马威华振、德勤华永和安永华明这四大国际会计师事务所。除此之外,为了有助于学习国际经验,利用国际资源,建设国际网络的品牌,近年来很多国内会计师事务所通过审查加入国际会计师事务所,成为国际会计师事务所的中国地区分所。根据会计师事务所及资产评估机构监管系统的数据,在2009年年末,具有证券资格的54家会计师事务所中,有包括中瑞岳华、中审亚太、北京兴华、国富浩华等16家会计师事务所已经加入诸如罗申美国际(RSMInternational)、均富国际(Grant Thornton)、德豪国际(BDO International)等国际知名会计公司,成为其成员所,而其余34家为内资所。事务所的这种股东性质以MEMBER表示,设为虚拟变量,合资所为1,内资所为0。此外事务所因其执业质量不过关导致的处罚则是管理不到位的体现。因此,本文将会计师事务所及其注册会计师受到的处罚情况作为结构资本的又一变量,用PUNISH表示,它与财务业绩呈反向变动关系。客户资本主要是通过与客户的关系为企业创造价值,事务所客户资源的规模是反映客户资本的指标之一,本文以截止2011年10月为止的1906家上市公司中,百强事务所每家所审计的上市公司数量作为客户资本的指标,并以CUSTOMER表示。客户的忠诚度是会计师事务所与客户之间关系的直接体现,是事务所非常重要的关系资本,本文以2010百强会计师事务所所拥有的上市公司客户中,在2008年至2009年未更换过其审计事务所的客户的比例作为客户忠诚度的变量,以LOYAL表示。企业的价值来源除了人力资本,还有区位资本。不同地域的事务所,面临不同的客户群,并受到宏观经济的影响制约。为了剔除区位资本的影响,本文将各家事务所根据他们的总部所在地设立虚拟变量,以总部所在地在北京、上海、广州的事务所变量为1,其他为0,并以变量LOC表示。此外,本文将百强事务所对其客户出具的非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的比例作为控制变量,用以控制事务所出具不同审计意见对其财务业绩的影响,以OPINION表示。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对全国百强事务所的综合评分,是综合考虑了事务所收入情况、CPA人数、执业中所受到的处罚状况之后做出的评价,综合代表了百强事务所的整体实力。LNTA和LNAR均为影响审计工作量和审计复杂程度的因素,因而也是影响审计收费的重要因素,这两个变量用来控制审计工作量对审计收费的影响。OPINION用以控制事务所出具不同审计意见对公司收费的影响。LOSS和ALR用以控制公司财务状况对审计收费的影响,公司财务状况可视为影响审计风险的因素。

(三)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本文数据来自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网站和wind数据库于2011公布的百强会计师事务所综合评价信息。在剔除信息不完整数据后最终获得51家会计师事务所相关数据。以2010年末深、沪两市公司的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在剔除数据不完整样本后共获得样本公司1714家;在检验模型2时,再扣除未披露收费数据公司共计64家,获得样本公司1050家。

(四)模型建立根据研究变量及研究假设,设计如下回归模型:

四、实证检验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

表(1)列示了因变量和自变量的均值、最大值、最小值以及标准差。从表中可以看到,国内百强各所之间的业绩差距比较明显,各所拥有的注册会计师人数、客户数量差距非常大,有些比较大的事务所拥有注册会计师人数超过千人,而较弱的小所注会人数却不足百人,人力资本和客户资本差距明显。样本的分散性较好。从年龄构成来看,40岁以下的注册会计师在国内各所中占大部分,最大值达到85%,最小也有37%的比例。这与会计师事务所的工作性质、工作流动性以及工作强度有一定关系。随着2011年新审计准则的颁布,该行业开始更加重视年轻人的学习和创新能力,这与现实一致。从分所数量看,分所数量居先的会计师事务所近年来大多经历合并事项,可见通过合并重组的方式做大做强也是中国会计师行业近年来显著特点。从受处罚的情况看,尽管大部分事务所的执业情况都比较良好,但仍有部分事务所受到了较重的处罚;而管理跨度则从1:433到1:3,差距非常之大,表明百强事务所在管理范围、管理能力上有着非常大的差别。

注:标注“*”为在0.1显著水平上显著;标注“**”为在0.05显著水平上显著;标注“***”为在0.01显著水平上显著。下同。

(二)回归分析

根据表(2)得知,F统计量在1%的水平上显著,该模型中各因变量对事务所财务业绩的联合影响是显著的。其中:在代表人力资本的各变量中,注册会计师人数在5%的水平上对审计收入影响显著;领军人才数量、年龄结构和平均教育水平均对审计收入的影响不显著。因此说明,人力资本的作用途径不是通过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和学习能力来提高企业业绩的,国内会计师事务所结构资本的不到位,很可能是造成人力资本没有发挥应有作用的原因。在代表结构资本的变量中,分所数量在5%的水平上对审计收入影响显著,说明拥有较多分所的事务所其收入水平较高,因为更多的分支机构意味着更强的管理能力和营销能力,能够获得更多的客户资源;但值得注意的是,合伙人的控制跨度对审计业绩在1%的水平下显著,相反国内事务所呈现的控制跨度与审计收入是正相关,这与国外的情况有所差别。究其原因,由于国外的事务所由普通合伙制发展而来,股权相当分散。而国内由于有限责任制将合伙人的人数数量限制在50人以内,使得事务所在扩大规模方面受到束缚。合伙人有限,从业人员的不断增加,扩大了企业规模,审计收入上升。然而这种上升趋势,很可能会引起审计质量的下降。此外事务所控制跨度也可能会随着事务所非审计业务的进一步展开而发生变化。另外,在代表客户资本的各变量中,客户数量与客户忠诚度的指标对审计收入均在1%的程度上影响显著,客户关系确实是决定会计师事务所财务绩效的重要因素。由此可见,客户资本在智力资本三大要素中对财务绩效的促进作用使非常明显的,保持良好的客户关系、与客户进行良好的互动是每一家会计师事务所的必修课题。除此之外,事务所是否为国际成员所、受到的奖惩情况、总部所在地与出具的审计报告意见类型对审计业绩的影响并不显著,说明结构资本、或者说流程资本中的这部分并没有发挥作用,事务所财务绩效更多的是人力资本和关系资本在发挥作用,其内部流程没有达到价值创造的效果。

从表(3)中可以看到,模型2 整体对审计收费的影响显著。具体看,代表会计师事务所整体实力的综合评分对审计收费的影响在1%水平上显著,说明客户高质量的服务支付更高的价格。在代表人力资本的变量中,CPA的教育背景水平对审计收费影响不明显;注册会计师的年龄高低与审计收费高低之间呈显著的反向变动关系,意味着客户更倾向于年龄较大有丰富执业经验的审计人员进行审计。代表结构资本的分所数量与事务所的审计收费呈显著的反向变动关系,笔者认为这主要是因为分所数量较多的事务所通常具有地域优势,可以从距离客户较近的分所中派出审计人员,从而客户支付的费用中不比包括较高的差旅费等。此外,管理跨度对审计收费的影响均不显著,会计师事务所内部管理优势并没有体现在其产品价格中;而客户忠诚度对审计收费在10%水平上显著,表明客户更愿意与收费较为便宜的会计师事务所保持长期的合作关系。

根据表(4),模型3 各变量整体对审计质量的影响显著。其中,注册会计师平均教育水平在5%水平上对审计质量影响显著,说明接受教育程度越高的注册会计师可以容忍的盈余管理程度越小;客户忠诚度在10%的水平上显著,说明事务所更愿意与进行盈余管理较少的客户保持长期合作关系。在模型2 中,代表结构资本的分所数量和管理跨度均影响不显著,可见事务所的结构资本对审计质量并没有做出太多的贡献,会计师事务所在结构资本价值创造方面的提升空间仍然很大。

五、结论与建议

本文研究得出如下结论:从人力资本的角度来看,专业性人力资本对会计师事务所本身的财务绩效具有比较明显的作用,通用人力资本,如年龄、教育水平对财务绩效的作用不大。专业性人力资本对审计收费的影响也较为明显,但对审计质量的影响则不明显,即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质量并没有随着拥有执业资格的员工比例增长而提高,这个问题值得深思。而通用人力资本,特别是注册会计师的教育程度对审计质量的影响较为明显,较高的教育程度能够容忍的可操纵性应计利润更少。同样,在结构资本中,分所数量对会计师事务所的财务绩效和审计收费的影响较为显著,但影响方向则刚好相反,分所数量较多的事务所整体收入较高,但针对每个客户的收费却更低;合伙人管理跨度对事务所财务绩效影响较大,却对审计市场宏观绩效无显著影响;由以上分析可以得出,事务所的组织结构对其获利能力有着比较明显的影响,对其执业水平的高低并没有产生多少效果,也就是说结构资本的好坏没有对审计质量的好坏造成显著的影响,国内会计师事务所内部监督机制的改善、业务流程的改进与信息共享制度的建立刻不容缓。客户资本,无论是对事务所的财务绩效,还是对审计市场的宏观绩效,均有着较为显著的影响。说明客户资本是会计师事务所的重要资产,如何与客户保持良好的互动关系,让客户资本更大程度的创造价值是我国会计师事务所面临的最大问题。

资本成本管理会计 篇9

自1960年组织行为学家Argyris最早使用“心理的工作契约”这一术语,其后美国著名管理心理学家Schein教授认为,心理契约是“个人将有所奉献与组织欲望有所获取之间,以及组织将针对个人期望收获而有所提供的一种配合。”心理契约概念被广泛用于描述组织与员工的雇佣关系中隐含的微妙关系与互动状态。

会计师事务所作为知识型的民间中介服务组织,是在“资合”基础上的“人合”利益体。它是由知识型的注册会计师组成的集合体,其稀缺资源是知识而非资本。注册会计师是会计师事务所的重要人力资本与经济利益创造者,其价值创造与管理,都直接影响会计师事务所执业的风险与收益水平。我国学者对会计师事务所人力资本管理理念、人力资源管理、人力资源会计计量及人力资本激励约束机制等方面都进行了大量研究,但往往忽略了从雇佣关系中的隐性因素——心理契约视角研究会计师事务所人力资本管理。与其他组织类似,会计师事务所与注册会计师之间,除了存在具有硬约束力的经济契约以外,同样存在具有软约束力的心理契约,对会计师事务所人力资本价值创造与管理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心理契约视角的事务所人力资本价值创造

心理契约是存在于员工与组织之间内隐的、不受法律保护的隐性契约,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其实质是组织与员工之间的相互认同感,对员工满意度、忠诚度及绩效都会形成决定性的影响。它是维系会计师事务所与注册会计师之间关系的心理纽带,是维持会计师事务所和谐劳动关系的内在力量。一般而言,一旦劳动关系确立,注册会计师与会计师事务所之间会签订一份写在纸上的劳动合同,还会形成对良好的工作环境、任务与职业取向的吻合、安全与归属感、报酬、价值认同、培训与发展的机会、晋升等方面的潜在期望,这些期望都构成了心理契约的内容。与此同时,会计师事务所也期望获取其人力资本所创造的价值。会计师事务所人力资本价值创造是会计师事务所员工在一定时期为事务所创造的直接与间接价值的总和。从心理契约视角而言,事务所人力资本价值创造主要包括以下部分:

(一)人力资本知识价值的创造

会计师事务所人力资本知识价值是会计师事务所员工利用自身知识与经验技能为事务所工作所创造的直接贡献。会计师事务所员工主要是知识型注册会计师,注册会计师进行审计及提供其他咨询服务等时,会为事务所创造收入,也会形成成本。服务过程中注册会计师的知识与经验会直接影响会计师事务所收益与风险的高低。因此,注册会计师往往期望能根据其所拥有的知识与经验技能给予相应的价值认同、晋升与发展机会等,这些都属于心理契约的范畴。但是,目前我国会计师事务所分配机制却大多倾向于合伙人和出资人,往往造成事务所其他注册会计师付出与回报的不对等,挫伤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使他们对事务所产生极大的不满,极易导致其产生心理契约违背的后果。

(二)人力资本声誉价值的创造

声誉是会计师事务所的生命力。当今会计师事务所的竞争已不仅仅是价格竞争,而是已经进入声誉竞争的新阶段。声誉作为会计师事务所的无形资产,不仅能为会计师事务所扩充市场份额、形成广泛的客户源,创造直接收益,同时还能为其节约成本。而声誉的创建与维护需要会计师事务所的每一位注册会计师在执业过程中的共同努力。劳动契约并不能直接约束注册会计师遵守职业道德,维护会计师事务所声誉,但是会计师事务所若通过心理契约明确相互的期望与责任,使员工与组织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及相互认同感,将有助于注册会计师自觉维护会计师事务所的声誉,也有助于提高自身知名度。更进一步,会计师事务所拥有越多具有知名度及信誉度的注册会计师,将越能促进会计师事务所知名度的提升,为会计师事务所培育核心竞争力。

(三)人力资本广告价值的创造

注册会计师在会计师事务所工作之后,对事务所文化、管理理念、激励制度等都会有主观的认识与评价,会向其他有意向或无意向到该事务所工作的人员进行宣传。这种宣传对会计师事务所或有利,或有弊。当注册会计师认为会计师事务所履行了相应的心理契约,其获得了关于价值认同、培训与发展的机会、晋升等隐性期望的满足,就会对其形成正面宣传效果,创造广告价值。反之,当注册会计师主观上感觉会计师事务所违背了心理契约,则会对事务所形成负面的宣传效果,造成人才的进一步流失。例如,国际“四大”虽然由于竞争压力大等原因而导致人才流动性大,但也因为其为员工创造更多的培训机会及提供良好的职业规划等而赢得了较佳的口碑,让许多优秀人才仍趋之若鹜。

三、基于心理契约的事务所人力资本管理

员工工作满意度、工作参与和组织承诺是衡量员工在组织中心理状态的三个方面,其中,员工工作满意度是心理契约管理的关键与重点。基于心理契约的会计师事务所人力资本管理是通过人力资本管理实现事务所员工满意度,并进而增强员工对事务所的归属感及忠诚度。从心理契约视角而言,会计师事务所要实现人力资源的最有效配置,必须通过心理契约的管理实现事务所人力资本的管理。

(一)人本化管理

人本化管理强调事务所对员工的管理应在充分理解其心理契约的基础上坚持“以人为本”,关心员工的价值取向,对不同员工缔结不同心理契约,构建与员工心理契约价值取向一致的企业文化。一般而言,对盟友型员工应实行基于合作的契约管理,先锋型员工实行基于承诺的契约管理,卫士型员工实行基于服从的契约管理,而工兵型员工实行基于生产率的契约管理。会计师事务所的员工包括合伙人、主任会计师、一般注册会计师及助理人员等不同类别,且通常具有不同学历、不同年龄、不同经验等不同结构层次。对这些不同类别与不同结构层次的员工应缔结差异化的心理契约。例如,对执业技能高、专业经验较丰富的非合伙人注册会计师通过委以重任、晋升或吸收其成为新合伙人等提供精神激励,而对执业技能低或专业经验欠缺的员工则给予更多培训机会,帮助其建立良好的职业发展规划,为其创造公平、公正的发展平台。人本化管理有助于实现事务所不同员工对事务所的归属感与认同感,有助于充分发挥其人力资本所有者的专业与技能,使人力资本战略价值最大化的显现。

(二)愿景式管理

愿景式管理是会计师事务所通过建立一个有吸引力的愿景,并让员工正确理解与感受事务所的未来发展目标及前景,使员工与事务所形成共同奋斗目标及核心价值观,增强员工忠诚度。组织愿景是指组织的长期愿望及未来状况,组织发展的蓝图,体现组织永恒的追求。愿景就是解决组织是什么,要成为什么的基本问题。美好的组织愿景能激励员工的成就感与自我价值的满足感,使其对组织产生情感认同。一旦达成情感认同,员工将更能理解组织对其的高要求与高期望,更能促使其为组织发展做出自我牺牲。通过实行愿景式管理,事务所在人才争夺中,适当采取“心动”策略,有助于其将志同道合的人才团结起来,共同开创一番事业。此外,愿景式管理下缔结的心理契约,在事务所承诺未能及时履行或发生变化时,员工更容易将其归因于事务所发展的客观需要,从而消除对心理契约变化的误解,避免心理契约变化产生的负面效果。

(三)参与式管理

参与式管理强调注册会计师适当参与会计师事务所的决策过程及管理工作,提倡事务所与员工之间的战略伙伴式关系,将传统的“人管人”的层级管理模式发展为“团队”式管理模式。这就需要为事务所员工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与制度环境,鼓励注册会计师投入到会计师事务所的发展与变革调整中。事务所管理人员应为员工提供良好的办公设备、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建立公开、公正的制度环境,在事务所发展中听取员工建议,对有关执业问题进行团队讨论沟通,充分尊重员工在物质与精神上的需求,使其参与组织发展的设计与决策过程中。参与式管理不仅能提高事务所决策的效果,更能在此过程中让注册会计师有公平的感知,进而增强注册会计师对事务所的归属感、组织承诺等的承受力。

(四)激励式管理

激励式管理主要是通过建立事务所员工绩效考评体系,在事务所内部建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实行对心理契约的维护与管理。组织对员工奖赏与惩罚的过度与不足都会形成员工对心理契约违背的感知。因此,事务所应通过建立完善的绩效考评体系,建立合理系统公开公正的激励约束制度,在事务所内部建立聘用、解聘的有效竞争机制,遵循机会均等原则,打破论资排辈的僵化格局,保证能者上、庸者下的良好发展态势。例如,国际“四大”就都有严格的通过考核逐级晋升的制度,通常每位员工在初进事务所培训阶段就会清楚了解自己的职业前景。如此,事务所可以通过严谨的考核实现对员工的认可,而员工也通过完善的考评体系实现对事务所的认可。有效的激励能使具有较强执业能力的注册会计师实现其工作满意度,进而能增强其对事务所的忠诚度。

(五)沟通式管理

对事务所员工心理契约的EAR循环,即建立、维护及实现的每个阶段,沟通都是至关重要的。首先,在心理契约的建立阶段,即事务所员工招聘阶段,事务所应了解员工的期望,传递明确清晰的事务所发展愿景,帮助员工正确理解相互期望,建立合理心理预期,创建信守心理契约的基础。在调整阶段,由于员工与事务所的心理契约处于动态变化中,事务所要跟踪员工心理变化,与员工及时沟通,适时调整心理契约。在实现阶段,事务所应当了解员工的合理心理预期是否实现、实现程度及实现原因,对未能实现的应查明原因,运用补偿程序重构与维护心理契约。心理契约的违背受信念与知觉所。因此,在此过程中,沟通对员工心理契约的变化可能造成极大的影响。

资本成本管理会计 篇10

关键词:其他资本公积,会计处理,列报

一、其他资本公积成因分析

资本公积是企业收到投资者的超出其在企业注册资本 (或股本) 中所占份额的投资, 以及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前者在“资本 (股本) 溢价”明细科目核算, 后者在“其他资本公积”明细科目核算。资本公积的核算规定散见于相关的各项具体准则, 其中, 尤以其他资本公积的核算最为繁杂。

其他资本公积不是由所有者投入引起的, 其形成与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有关。其他资本公积可进一步分为两大类:一是资本公积中具有损益性质的、未实现的持有收益, 即累计利得或损失最终结转损益的资本公积项目, 这些项目暂时、过渡性地计入其他资本公积, 最终将转入利润表中相关损益项目, 不再属于所有者权益。一类是具有资本性质的, 即累计利得或损失结转权益的资本公积项目, 转为“资本公积———资本 (股本) 溢价”, 最终在所有者权益内核算。

这样, 资本公积已不具备纯粹的“准资本”性质, 内容繁杂, 项目来源多为企业持有的资产、负债或权益工具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结果。因此, 其他资本公积核算的内容易受市场等因素的变化的影响, 不确定性较大。

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涉及的资本公积

(一) 持有至到期投资重分类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

重分类日:借记“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减值准备”科目, 贷记“持有至到期投资———成本”、“持有至到期投资———应计利息”、“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金融工具重分类) ”科目 (或在借方) 。

(二)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

资产负债表日, 借记“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科目, 贷记“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 ”科目, 或做相反分录。

(三)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减值损失。

发生减值时, 借记“资产减值损失”科目, 贷记“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 (差额) ”科目。已确认减值损失的可供出售权益工具减值转回时, 借记“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科目, 贷记“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 ”科目。

(四)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出售。

出售时, 借记“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 ”科目, 贷记“投资收益”科目, 或做相反分录。

三、长期股权投资价值变动及其处置涉及的资本公积

权益法下, 被投资单位除净损益以外的所有者权益的其他变动, 借记“长期股权投资———其他权益变动”科目, 贷记“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长期股权投资) ”科目。或做相反分录。处置采用权益法核算的长期股权投资时, 借记“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长期股权投资) ”科目, 贷记“投资收益”科目, 或做相反分录。

四、自用房地产或存货转换为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涉及的资本公积

转换日, 公允价值大于原账面价值时, 借记“投资性房地产———成本”、相关资产的减值准备类科目、“累计摊销/累计折旧”科目, 贷记“开发产品/固定资产/无形资产”、“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投资性房地产) ”科目。处置投资性房地产时, 借记“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投资性房地产) ”科目, 贷记“其他业务收入”科目。

五、满足运用套期会计方法条件的现金流量套期和境外经营净投资套期产生的利得或损失涉及的资本公积

资产负债表日, 借记“套期工具”等科目, 贷记“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套期工具价值变动) ”科目, 或做相反分录。满足条件时, 转出“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科目, 计入当期损益。

六、外币财务报表折算差额

资产负债表日, 借记“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外币报表折算差额) ”科目, 贷记“长期股权投资”等科目。在处置境外经营时, 应将相关的折算差额转入至当期损益。或做相反分录。

七、以权益结算的股份支付涉及的资本公积

在等待期内每个资产负债表日, 借记“管理费用”等科目, 贷记“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股份支付) ”科目。行权日, 借记“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股份支付) ”科目, 贷记“资本公积———股本溢价”科目。

八、可转换债券的发行、转换涉及的资本公积

发行日, 借记“银行存款”科目, 贷记“应付债券”、“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股份转换权) ”科目。实际转换时, 借记“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股份转换权) ”科目, 贷记“资本公积———股本溢价”科目。

九、递延所得税涉及的资本公积

资产负债表日, 与权益相关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减值, 借记“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递延所得税资产) ”科目, 贷记“递延所得税资产”科目。

与直接计入权益的交易或事项相关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增加, 借记“递延所得税资产”科目, 贷记“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递延所得税资产) ”科目。递延所得税资产减少, 做相反分录;与直接计入权益的交易或事项相关的递延所得税负债增加, 借记“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递延所得税负债) ”科目, 贷记“递延所得税负债”科目。递延所得税负债减少, 做相反分录。

十、其他资本公积用途分析

企业的资本公积可以转增资本。但对于其他资本公积能否转增资本, 企业会计准则 (2006) 并未给出明确的规定。由于其他资本公积所属项目的累计金额最终要结转到损益或权益项目, 因此其他资本公积账户, 应该不能随意冲减, 即其他资本公积项目不能转增资本。为避免某些企业为达到转增资本的目的而虚增资本公积, 会计准则有必要对此做出明确的限制。

十一、其他资本公积与相关概念分析

实务中, 应避免混淆“其他资本公积”与“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其他综合收益”等相关概念。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 是指不应计入当期损益、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发生增减变动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或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利得或损失。其他综合收益, 是指企业根据企业会计准则规定未在损益中确认的各项利得和损失扣除所得税影响后的净额。

利润表中“其他综合收益”就是所有者权益变动表中“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其他综合收益的核算主要体现在“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项目的明细增减变动中, 但是, 导致其他资本公积增减变动的项目并非都属于其他综合收益, 如利润表中的6、7项目就不属于其他综合收益。也就是说, 只有其他资本公积中具有损益性质的、未实现的持有收益, 即累计利得或损失最终结转损益的资本公积项目才属于其他综合收益。权益性的资本公积项目则不能作为其他综合收益对待。

此外, 由于“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核算的内容杂、范围广, 实务处理中可考虑在“其他资本公积”项下增设三级明细科目;同时, 如同“其他综合收益”项目在报表附注中的披露, “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项目也应在报表附注中进行详细披露, 反映具体内容的增减变动, 提高会计信息的相关性。这也有利于提高所有者权益变动表编制的准确性和效率。

资本成本管理会计 篇11

【关键词】 资本公积 会计核算 资本溢价 公允价值

财政部发布的新企业会计准则及其应用指南(以下简称“新准则”)中,资本公积的核算内容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本文拟对新准则下资本公积科目设置及主要账务处理进行分析,以期对新准则的理解和运用有所帮助。

1.资本公积概述

资本公积是指企业收到投资者的超出企业注册资本(或股本)中所占份额的投资,以及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等。在不同类型的企业中,所有者投入资本大于其在注册资本中所占份额的差额的表现形式有所不同。在股份有限公司,表现为超面值缴入股本,即实际出资额大于股票面值的差额;在其他企业,则表现为资本溢价。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是指不应计入当期损益、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发生增减变动的、與所有者投入资本或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利得或损失。

2.资本公积的会计核算

新准则中规定,企业形成的资本公积在“资本公积”账户核算。该账户按“资本溢价”和“其他资本公积”两个明细科目进行会计核算。其贷方登记企业资本公积的增加数,借方登记资本公积的减少数,期末余额在贷方,反映企业资本公积实有数。

2.1资本溢价

2.1.1一般企业资本溢价

企业创立时,要经过筹建、试生产经营、开辟市场等过程,这种投资具有风险性。当企业进入正常生产经营,资本利润率一般要高于创立阶段,这是企业创立者付出了代价的。所以新加入的投资者要付出大于原投资者的出资额,才能取得与原有投资者相同的投资比例。投资者投入的资本中按其投资比例计算的出资额部分,应计入“实收资本”账户,超出部分计入“资本公积—资本溢价”账户。

2.1.2股份有限公司股本溢价

在股票溢价发行时,公司发行股票的收入,相当于股票面值部分计入“股本”账户,超过股票面值的溢价收入(含股票发行冻结期间的利息收入)计入“资本公积”账户。与发行权益性证券直接相关的手续费、佣金等交易费用,借记“资本公积—股本溢价”等账户,贷记“银行存款”等账户。

2.1.3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涉及的资本公积

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形成的长期股权投资,应在合并日按取得被合并方所有者权益账面价值的份额,借记“长期股权投资”科目,按享有被投资单位已宣告但尚未发放的现金股利或利润,借记“应收股利”科目,按支付的合并对价的账面价值,贷记有关资产科目或借记有关负债科目,按其差额,贷记或借记“资本公积—资本溢价(股本溢价)”科目;资本公积不足冲减的,应借记“盈余公积”、“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科目。

2.1.4拨款转入形成的资本公积

新准则规定,企业收到国家拨入的专门用于技术改造、技术研究等的拨款项目完成后,形成各项资产的部分,应按实际成本借记“固定资产”等科目,贷记有关科目,同时借记“专项应付款”科目,贷记“资本公积—股本溢价”科目。

2.2其他资本公积

2.2.1股权投资价值变动

股权投资价值变动是投资单位对被投资单位的长期股权投资采用权益法核算时,在持股比例不变的情况下,被投资单位除净损益以外所有者权益的其他变动,投资单位按其持股比例计算应享有的份额。企业采用权益法核算长期股权投资时,长期投资的账面价值将随着被投资单位所有者权益的增减而增加或减少,以使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与应享有被投资单位所有者权益的份额基本保持一致。

2.2.2自用房地产或存货转换为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

自用房地产或存货转换为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时,应按该项房地产在转换日的账面价值,借记“投资性房地产—成本”账户;按已计提的累计摊销或累计折旧,借记“累计摊销”、“累计折旧”账户;已计提减值准备的,借记“存货跌价准备”、“无形资产减值准备”、“固定资产减值准备”账户;按其账面余额,贷记“库存商品”、“无形资产”、“固定资产”账户。同时,按该项房地产在转换日的公允价值大于其账面价值的差额,借记“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变动”账户,贷记“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账户。处置投资性房地产时,按该项投资性房地产在转换日计入资本公积的金额,借记“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科目,贷记“其他业务收入”科目。

2.2.3将持有至到期投资重分类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

根据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准则将持有至到期投资重分类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应在重分类日按该项持有至到期投资的公允价值,借记“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账户;已计提减值准备的,借记“持有至到期投资减值准备”账户;按其账面余额,贷记“持有至到期投资—成本、利息调整、应计利息”账户;按其差额,贷记或借记“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账户。

2.2.4将可供出售金融资产重分类为采用成本或摊余成本计量的金融资产

企业根据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准则将可供出售金融资产重分类为采用成本或摊余成本计量的金融资产,应在重分类日按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借记“持有至到期投资”等账户;贷记“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账户。对于有固定到期日的,与其相关的原记入“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账户的余额,应在该项金融资产的剩余期限内,在资产负债表日,按采用实际利率法计算确定的摊销额,借记或贷记“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账户,贷记或借记“投资收益”账户。对于没有固定到期日的,与其相关的原记入“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账户的金额,应在处置该项金融资产时,借记或贷记“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账户,贷记或借记“投资收益”账户。

2.2.5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及减值损失

资产负债表日,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高于其账面余额的差额,借记“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账户, 贷记“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账户; 公允价值低于其账面余额的差额,作相反的会计分录。确定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发生减值的,按应减记的金额,借记“资产减值损失”账户,按应从所有者权益中转出原计入资本公积的累计损失金额,贷记“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账户,按其差额,贷记“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对于已确认减值损失的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在随后的会计期间公允价值上升的,应在原已计提的减值准备金额内,按恢复增加的金额,借记“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账户,贷记“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账户。

2.2.6套期保值产生利得或损失

资产负债表日,满足运用套期会计方法条件的现金流量套期和境外经营净投资套期产生的利得,属于有效套期的,应按套期工具产生的利得借记“套期工具”科目,贷记“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等科目;被套期项目产生损失做相反的会计分录。

2.2.7递延所得税涉及的资本公积

资产负债表日,预计未来期间很可能无法获得足够的应纳税所得额用以抵扣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的,按原已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资产中应减记的金额,借记“所得税费用—递延所得税”、“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等科目,贷记“递延所得税资产”科目。与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交易或事项相关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借记“递延所得税资产”科目,贷记“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科目。与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交易或事项相关的递延所得税负债,借记“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科目,贷记“递延所得税负债”科目。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2]于晓镭徐兴恩:《新企业会计准则实务指南与讲解》,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年版.

人力资本会计研究 篇12

当人类进入知识经济社会时, 由于社会经济系统中的生产力要素在创造价值过程中的作用发生了革命性变化, 这就要求生产力要素即所有者的地位和产权关系也必须随之变化, 否则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供的研究结果, 劳动生产率与劳动者文化程度呈指数曲线关系。例如与文盲相比, 小学毕业生可以提高43%的劳动生产率, 初中毕业生可以提高108%, 大学毕业生可以提高300%。著名的例子有美国著名企业家艾柯卡从福特汽车公司流动到克莱斯勒汽车公司后使后者起死回生。20世纪80年代末, 美国经济处于低落时期时, 艾柯卡说过, 如果有50个真正的企业家, 美国的经济就可以振兴。由此看来, 企业的兴衰成败在于是否有迎合潮流的、真正的企业家掌握企业的运营, 企业家成长与更替是保持企业持续成长和经济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此外, 技术人员也较为重要, 因为决定一个企业先进与否的关键在于技术的先进性, 而技术由技术人员掌握。巴泽尔认为, 所有权最优配置的总原则是:对资产平均收入影响倾向更大的一方, 得到剩余的份额也应该更大。因为剩余索取权作为行为的担保, 能够起到促进当事人积极提升资产价值的作用。谁对未来收入流的影响最大, 给他的激励也应该最大。在传统企业中, 资本所有者对企业收入流的作用大于劳动者, 因而资本所有者拥有较大比例的剩余索取权;而在现代高新技术企业中, 掌握专门技术的人对企业收入流有更大的作用, 因而技术人员拥有的剩余索取权也就比过去大。

从历史发展来看, 一直是企业家主导资本家而不是资本家主导企业家。就某个历史阶段或个别情况来讲, 资本家可能源自继承或非经济的其他手段 (例如通过暴力剥夺) , 但是就历史的整体和该组织群体的情况而言, 资本家源于企业家。在现实生活中,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资本家的泛化已经成为一种基本的社会现象, 资本家不仅仅是一个社会阶层, 而是涉及所有的社会阶层。作为企业股东的资本家大多从单个的“自然人”发展成为群体的“社会人” (自然人和法人) 。在这种情况下, 资本家也无法主导企业家。在巨型企业和大型企业中, 股权非常分散, 以至于整个企业事实上被管理当局 (企业家) 所控制。

根据以上分析可以看出, 人力资本 (特别是企业家人力资本和技术型人力资本) 无论是从理论层面还是从现实层面都已经到了迫切要求享有企业产权的时候了。但是, 这个问题并不能简单地由会计来解决, 会计最多去解决其计量问题和入账问题, 然而这个问题所涉及的更重要的方面是要改变人们对人力资本的传统观念, 从法理上认同人力资本出资, 将人力资本出资作为一种对企业的投资形式正式载入法律, 从而为人力资本享有企业产权排除制度障碍。承认人力资本出资合法性具有两个方面的意义:一方面, 只有承认了人力资本出资合法性, 人力资本所有者分享企业管理权和收益权才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与权利基础, 才不是仅出于激励物质资本所有者 (即股东) 积极性的一种技术性安排, 而是基于人力资本投入的一种当然享有的权利;另一方面, 只有承认了人力资本出资合法性, 人力资本所有者才能够改变依附于物质资本所有者的地位。在不承认人力资本出资合法性的情况下, 公司制度的设计与安排实际上是以“股东至上”为基本出发点, 权利与利益的安排均以股东即物质资本所有者为中心, 人力资本所有者所分享的权利只是股东权利与利益的一种让渡, 而是否进行此种让渡以及让渡的程度、期限等完全取决于公司章程 (即股东的意志) , 人力资本所有者只能处于被动地位 (最多以其劳动的实际效率加以制约) 。这种局面既无助于劳动者权利与利益的维护, 又不利于其积极性的发挥, 也不利于最大限度地提高公司的效益与实现股东的利益。下面从法理的角度来论述人力资本出资适格性问题。

出资适格性, 是指股东用于向公司出资的财产应当具备的条件与资格。由于货币是一种最典型与无可争议的出资形式, 因此出资适格性问题主要是针对除货币以外的其他出资形式而言。现物出资适格性问题是基于现物相对于货币的特殊性而提出的。现物出资广泛涉及出资人、其他股东、债权人和公司本身的利益, 由于其价值需要借助人为的评估加以确定, 因而极易对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造成损害, 因此各国的公司法不同程度地对现物出资做出了规定。而现物出资范围的确定必然需要一定的标准作为指导, 这就涉及到出资适格性问题。由此可见, 出资适格性是现物出资法律制度的逻辑前提, 无论是评估制度、创立大会审议制度, 还是公示制度、审计制度等, 其发挥作用均是针对适格的现物。现物出资适格性由有益性、可支配性和债权人保护的可能性三部分构成。同理, 人力资本是否具有出资适格性, 就取决于人力资本是否具有上述三要件, 即是否具有有益性、可支配性和债权人保护的可能性。

第一, 人力资本对公司的有益性。无论是从一般的生产要素理论, 还是从马克思的科学劳动价值论出发, 人力资本均是公司生产经营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人力资本对公司的有益性还主要表现在它是公司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因此, 人力资本对公司的有益性已经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有益性, 而是处于一种核心的、关键的地位。

第二, 公司对人力资本的可支配性。只有公司对人力资本具有可支配性, 人力资本才构成股东的出资。笔者认为, 从法律角度与经济角度来看, 公司可以拥有对人力资本的支配权, 这是因为: (1) 人力资本的使用权可以转让。人力资本的使用权的部分转让是可能的, 受让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取得对人力资本的支配权。 (2) 转让使用权同样可以构成出资, 原因在于:使用权同样为公司经营所需, 对公司具有有益性, 而使用权所产生的利益可以为公司所支配, 仅取得使用权而未取得所有权或支配权所可能产生的风险与利益损害完全可以通过合同约束或其他制度加以控制和消除。 (3) 人力资本使用权所产生的利益完全可以由公司支配。

第三, 债权人保护的可能性。在出资适格性要件中, 债权人保护的可能性既可以表现为出资标的本身所具有的可变现性, 也可以表现为法律制度设计下保护债权人的可能性。由于人力资本具有人身依附性, 一旦公司陷入清算或在其他情况下需要以构成股本的财产对债权人进行清偿时, 债权人不可能获得用于出资的股东人力资本, 从法律意义上看, 债权人不可能将以人力资本出资的股东变成债务奴隶而实现债权的收回, 因此从出资标的本身的属性来看, 是不利于债权人利益保护的, 也是有损于公司资本所承担的债权人保护功能的。但是, 公司资本制度为那些本身不具有债权人保护可能性的出资标的提供了另一种可能性, 即责任制度的设计。《公司法》完全可以通过设立担保责任制度、填补责任制度和连带责任制度等, 要求股东提供相应价值的财产用于债务的担保, 从而保护债权人的利益。

综上所述, 人力资本既具有有益性, 也具有可支配性和债权人保护的可能性。虽然具有一些特殊的性质, 但完全符合出资适格性的要求。当然, 由于传统理论下的出资适格性还包括价值现存性和评估可能性, 而这两项要求对接受人力资本出资具有重要的影响, 故在此我们稍作分析。价值现存性强调在股东出资时出资标的事实上已经存在, 显然人力资本所有者作为出资者在出资时所拥有的人力资本是现实存在的 (虽然是无形的) , 因此同样符合价值现存性要求。而评估可能性同样也是人力资本所具有的, 目前针对人力资本的评估理论和模型非常多, 虽然还没有出现公认的、应用性强的模型, 但是这个问题必将会得以解决。

二、知识经济环境下人力资本的确认和报告

从企业的本质和法理的角度论证人力资本作为企业的一种出资形式既是历史的必然也是符合法理的, 这就充分论证了人力资源权益会计的合理性。由此可以预见, 未来的财务报告必然包含人力资本/人力资源, 从而更加有效、充分地反映出企业的经营状况, 特别是对企业发展起关键和核心作用的人力资源的运用状况。企业的会计等式将改为“财务资产+人力资产=财务负债+人力负债+人力资本所有者权益+财务资本所有者权益”。但是, 由于人力资本所有者的资本存量和发挥作用的方式以及对企业的贡献具有较大差异, 必然导致对人力资本采用不同的计量方式和产权形式。

本文将人力资本划分为企业家人力资本、技术型人力资本和一般型人力资本三类。这三类人力资本的所有者从企业获取的收益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比较稳定的工资;另一部分是与物力资本所有者一样共同享有的企业分红和企业剩余。另外从企业的角度来看, 经常会发生企业对人力资本所有者进行教育等方面的投资, 由于这部分投资不属于人力资本所有者对企业的投资, 所以不能享有 (至少在摊销完之前不能享有) 同物力资本一样的企业产权, 而只能作为单独的一种人力资产进行摊销, 等摊销完之后再重新评估, 以确认人力资本载体的股权份额。从而人力资产分为两种:一种是要分期摊销的, 包括为获取固定收益的人力资产和企业后续对各类人员的投资;二是不用分期摊销的, 主要是人力资本折股部分, 其性质同物力资本。

1. 企业家人力资本。

企业家人力资本是经济学学者所指的管理型人力资本与企业家型人力资本的统称, 是指进行企业生产经营决策和管理活动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的总和, 其内容包括经营管理领域的各种知识和特殊能力, 如领导能力、创新能力、洞察力、协调能力等。有关人员主要包括CEO、CFO、COO、公司副总等高层管理人员以及中层管理人员。本文采用期权模型来估计企业家人力资本的价值。

需要注意的是, 利用期权模型计算出的P是企业家人力资本的内在价值或基本价值, 并非企业家人力资本的实际价值。鉴于人力资本的典型特征在于其努力的不可观测性和主观能动性, 为此我们需要分别按照人力资本的模糊计量来确定人力资本的效率 (L) , 按照对企业的综合业绩评价和衡量企业家人力资本的业绩和贡献确定其乘数 (K) 。这样就得出了企业家人力资本的真实价值 (V) , 计算公式为:V=P×L×K。

在计算出企业家人力资本的真实价值之后, 再由企业出资各方进行博弈, 确定企业家的工资性收入, 将其工资性收入折现后计入人力负债, 设其金额为A, 真实价值与人力负债之差作为股本出资, 设其金额为B。相关会计处理如下:

进行人力资本投资时:借:人力资产———待摊人力资产A、———人力资本投资B;贷:人力负债A, 人力资本B。

计提工资以及摊销时:借:人力负债, 管理费用;贷:应付职工薪酬。借:管理费用;贷:人力资产———待摊人力资产。

年末, 企业分配股利时:借: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贷:应付股利。

企业对企业家进行教育等方面的人力资源投资时:借:人力资产———待摊人力资产;贷:银行存款。企业对企业家进行教育等方面的人力资源投资所形成的人力资产摊销完毕后, 可重新评估企业家人力资本的价值, 以合理确认其价值增值后对企业的投资。

2. 技术型人力资本。

技术型人力资本是指人们所拥有的科学技术领域的知识、技能技巧和发明创造能力, 在实务中体现为科技创新人员的活动及其劳动成果 (职务发明等) 。从技术的角度来看, 技术人员的劳动成果如职务发明等可以由专业评估机构和人员对其价值进行评估。另外, 技术人员的日常工作所创造的价值同样可以由专业评估机构进行评估。虽然目前从法律上来讲, 职务发明的所有权归企业所有, 但是这种制度安排明显偏向于财务资本所有者, 进入知识经济社会后, 技术人员应该同样享有其职务发明所创造的利润, 即应该取得相应的剩余索取权。通过评估出技术人员的真实价值后, 再由企业出资各方进行博弈, 确定技术人员的工资性收入, 将其工资性收入折现后计入人力负债, 设其金额为A, 真实价值与人力负债之差作为股本出资, 设其金额为B。相关会计处理如下:

进行人力资本投资时:借:人力资产———待摊人力资产A、———人力资本投资B;贷:人力负债A, 人力资本B。

计提工资以及摊销时:借:人力负债, 制造费用;贷:应付职工薪酬。借:制造费用;贷:人力资产———待摊人力资产。

年末, 企业分配股利时:借: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贷:应付股利。

企业对技术人员进行教育等方面的人力资源投资时:借:人力资产———待摊人力资产;贷:银行存款。企业对技术人员进行教育等方面的人力资源投资所形成的人力资产摊销完毕后, 可对技术人员人力资本的价值重新评估, 以合理确认其价值增值后对企业的投资。

技术人员取得职务发明或者取得重大成果时, 应尽快请专业评估机构或人员进行评估, 其增加价值视同对企业的增资。会计处理如下:借:人力资产———待摊人力资产、———人力资本投资;贷:人力负债, 人力资本。

3. 一般型人力资本。

一般型人力资本是指人所具有的社会平均的知识存量和一般能力水平, 其对应的社会分工角色为一般劳动者, 在公司中就是一般职工。世界各国包括我国公司法律制度中对职工基于其劳动者身份而建立的一系列职工参与制度或民主管理制度, 充分说明了广大职工对企业经营管理及决策所享有的权利。职工的劳动者身份的特殊性在于其是公司价值的创造者, 其通过劳动将物力资本与自己的人力资本相结合, 因此是公司最为重要的利益相关者, 应当与物力资本的投入者共同分享企业创造的价值。随着世界各国公司经营与分配制度的变革, 职工参与企业利润的分配、职工以其劳动获得分红逐渐成为一种大的发展趋势。

由于一般型人力资本所有者较多, 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对每一位都进行价值评估, 但是对一个企业来讲, 具体岗位对企业的价值则是稳定的, 甚至是可计量的。毕竟, 对于企业来讲, 是因为岗位的需要才与人力资本的载体签订契约, 而不是因为某个人具有特殊的才能而与其签订契约。因此, 可根据具体岗位的价值来评估一般型人力资本的价值。通过评估具体岗位的真实价值后, 再由企业出资各方进行博弈, 制定出一般职工的工资性收入, 将其工资性收入折现后计入人力负债, 设其金额为A, 真实价值与人力负债之差作为股本出资, 设其金额为B。相关会计处理如下:

进行人力资本投资时:借:人力资产———待摊人力资产A、———人力资本投资B;贷:人力负债A, 人力资本B。

计提工资以及摊销时:借:人力负债, 制造费用;贷:应付职工薪酬。借:制造费用;贷:人力资产———待摊人力资产。

年末, 企业分配股利时:借: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贷:应付股利。

企业对一般职工进行教育等方面的人力资源投资时:借:人力资产———待摊人力资产;贷:银行存款。

三、结论

笔者认为, 必须对传统会计系统中的生产力三要素重新进行评价和反映, 否则会计不但不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还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目前三种人力资本理论都建立在这样一个假设前提下:人力资本已经获得法律上的认可, 可以作为一种对企业的投资, 可以获得企业的部分产权。然而事实上不是这样, 世界各国都没有修改相关法律来为人力资本作为一种对企业的出资扫清法律上的障碍。所以, 人力资本要想进入会计系统, 还需要从立法方面进行努力。企业是各种生产力要素所有者为了实现利益最大化 (首要的是经济利益最大化) 而通过一系列契约所联结成的一个组织, 它的使命就是为契约主体 (包括物力资本所有者和人力资本所有者) 谋取最大化的经济利益, 主要包括追求生产性剩余和节约交易费用。从法理角度来看, 人力资本既具有有益性, 也具有可支配性和债权人保护的可能性以及价值现存性和评估可能性。虽然存在一些特殊的性质, 但完全符合出资适格性的要求。本文从企业的本质和法理角度论证了人力资本作为企业的一种出资形式既是历史的必然也是符合法理的, 这就充分论证了人力资源权益会计的合理性。企业的会计等式将改为“财务资产+人力资产=财务负债+人力负债+人力资本所有者权益+财务资本所有者权益”。

参考文献

[1].伍中信, 王跃武.人力资源会计之产权经济学.财经理论与实践, 2005;1

[2].王素莲.对人力资产摊销问题的再探讨.会计之友, 2004;2

[3].陈红梅, 邓志敏.对人力资源会计的几点质疑.当代经济, 2003;9

[4].杨有红, 王仲兵.关于人力资源会计的若干理论问题.会计研究, 2002;9

上一篇:技术创新成果下一篇:X射线检测系统的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