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资本的会计核算探讨

2024-11-13

知识资本的会计核算探讨(精选11篇)

知识资本的会计核算探讨 篇1

知识资本的会计核算探讨

摘 要: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资本越来越受到重视。而知识资本会计作为衡量经济及企业运行的一种方法,正在应用到实际操作中。本文就是对知识资本会计中关于知识资本的科目设置,账务处理进行详细的阐述,以期为知识资本会计实务者提供参考,完善知识资本会计的核算体系。

关键词:知识资本 知识资本会计 账户设置 账务处理

知识经济会计赖以生存的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仅改变了传统会计理论的基本观念,改进了会计信息的处理技术与方法,而且对会计信息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知识经济时代如何对知识资本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建立知识资本会计核算体系来适应新的会计环境。

一、知识资本的概念与内容

自从加尔布雷斯于1969年首次提出知识资本概念以后,众多学者相继投入知识资本理论的研究与实务探讨,但是因学者们研究的主体和从事的领域有别,故对企业知识资本的定义尚无一致的说法,国内外研究者关于知识资本的含义的界定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斯图尔特(Stwart,T.A)认为,知识资本是公司所有成员所知晓的能为企业在市场上获得竞争优势的事物之和,而这些事物往往是无形的,它包括:人力资本、结构性资本和顾客资本。埃德文森(Edvinsson,L)认为,知识资本是一种对知识、实际经验、组织技术、顾客关系和专业技能的掌握,让组织在市场上能够享有竞争优势,它包括:人力资本和结构资本。斯维比(Sveiby,K.E)认为,知识资本是企业一种以相对无限的知识为基础的无形资产,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它包括:雇员能力、内部结构和外部结构。英国学者安妮?布鲁金(Annie Brooking)认为企业=有形资本+知识资本。她认为知识资本由四个部分紧密结合而形成的一个整体,分别为:人力资本、结构资本、客户资本和知识产权资本。

本文认为知识资本就是企业拥有或控制的,以知识为基础的,能给企业带来价值增值的价值。它主要包括:人力资本、知识产权资本、组织资本和顾客资本。它具有:无形性与依附性、无限大的增值性、系统性、难以度量性、获取困难性等特点。

二、知识经济对会计体系产生的影响

知识经济时代使“知识资本会计”的应用成为必然。知识经济时代的价值取向在于对知识和人才的占有。知识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远高于传统生产要素,并对经济增长的轨迹和趋势发挥重要影响。作为经济核算方法之一的会计将受到很大的影响。知识经济社会的到来,使传统的会计计量、核算方法和财务报告方法受到越来越多的理论界和企业管理者的质疑和批评,他们认为传统的会计体系“落后于”企业的巨大变化。虽然知识资本受到理论界和实务界的关注,但是在市场上求生存、创造财富和价值、获得竞争优势的关键的知识资本却没有在任何一家公司里得到完整的核算和反映。也就是说传统的会计模式没有能更好的关注企业最重要的生产要素-知识资本。所以必须修改传统的会计体系来适应新的环境。

三、知识资本会计的账户设置

1.“知识资产”账户

建立知识资本会计所需的一个基本前提就是知识能够作为会计资产进行核算。对企业来说,知识资产就是企业通过和知识所有者的产权交易所拥有或控制的、能为企业带来未来经济利益的知识资源。要设置“知识资产”账户,该账户属于长期资产账户,获得知识资产和知识资产评估增值时记借方,企业知识资产减少及评估减值时记贷方。余额在借方,表示期末企业所拥有的知识资产。应等于“人力资产”、“知识产权资产”、“组织资产”和“顾客资产”账户余额的总和。

2.“人力资产”、“知识产权资产”、“组织资产”和“顾客资产”账户

这些账户属“知识资产”账户下的二级账户,分别用于核算人力资产、知识产权资产、组织资产和顾客资产的增减变动额。人力资产、知识产权资产、组织资产和顾客资产获得或评估增值时记借方,评估减值时记贷方,余额在借方。即期末人力资产、组织资产、知识产权资产和顾客资产的结余数,表示企业所拥有的各项知识资产价值。

3.“知识资本”账户

西方的知识资本理论将知识资本视为投资的产物。该账户属权益类账户。知识进入企业时,按照评估价和确定的股份比例记在“知识资本”科目贷方,余额在贷方,表示知识资本者所持有的股份。

4.“人力资本”、“知识产权资本”、“组织资本”和“顾客资本”账户

这些账户属“知识资本账户”下的二级账户,属于权益类账户,分别用于核算人力资本、知识产权资本组织资本和客户资本的增减变动额。评估增值时记贷方,评估减值时一记借方,余额在贷方,表示企业所拥有的组织资本、知识产权资本和客户资本价值。

另外,取消原有的“无形资产” 账户核算,并将原有的“实收资本”账户更改为“物质资本”账户,贷方核算的是新增的物质资本股权的价值,借方核算的是本期减少的物质资本股权的价值,期末余额在贷方,反映物质资本股东在企业中的权益。

5.“知识资本溢价”账户

在资本公积账户下增设“知识资本溢价”明细分类账户。当知识资本所有者将知识投入企业时,按照协议的规定一部分计入知识资本,一部分计入知识资本溢价。

6.“知识资本评估价值变动”账户

它属于损益类账户。当每期评估知识资产增值时,一部分计入知识资产,一部分计入知识资本评估价值变动账户。

7.“知识资本成本”、“应付知识资本成本”和“物质资本成本”、“应付物质资本成本”账户

知识资本成本类账户是指企业在研究与开发过程中发生的材料费、直接参与开发人员的工资及福利费、研发过程中发生的租余、借款费用等,并不直接计入当期损益。己经计入知识资本成本中的研究开发费用,在该项无形资产获得成功并依法申请取得权利时,再从知识资本成本账户转到知识资产。对于用于核算(企业员工的工资、津贴、福利等)当期知识资本所有者投入知识资本的补偿性报酬,包括在员工及核心技术人员及管理层的工资、劳动津贴等,核算增加记借方,贷方记应付知识资本成本。支付时借方记应付知识资本成本,贷方记银行存款等。知识资本成本账户一般余额在借方,应付知识资本成本余额在贷方,表示企业还未支付的知识资本必要报酬。应付物质资本成本账户用于核算当期对物质资本所有者投入物质资本的必要报酬,增加记贷方,支付记借方,余额在贷方,表示企业还未支付给物质资本股东的必要报酬。

8.“应付股利―物质资本股利”和“应付股利―知识资本股利”账户

这两个账户为“应付股利”下的二级账户,分别用于核算当期可供分配利润中按照物质资本股东与知识资本股东平均投入资本的比例实际分配给物质资本股东和知识资本股东的利润,代表了当期物质资本股东和知识资本股东获得剩余价值分配的部分,核算增加记贷方,实际支付给股东时记借方,余额在贷方,表示期末企业还未实际支付给物质资本股东和知识资本股东的利润余额。

9.“利润分配―应付物质资本股利”、“利润分配―应付知识资本股利”账户

这两个账户属于利润分配下的二级账户,用于分别核算每年对物质资本股东与知识资本股东投入资本支付的利润额。

四、知识资本的账务处理

1.取得知识资本时,因为主要是取得人力资本和少部分知识产权资本,而对组织资本和顾客资本,以当时的评估价值作为起始价值入账。当企业拥有它们时,一方面增加企业知识资产,另一方面根据协议契约的约定增加知识资本和资本公积。

知识资本的会计核算探讨 篇2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高校由原来的国家包办转变为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独立法人实体。高校作为生产精神产品的微观主体,它一方面向社会提供服务,另一方面又是商品、劳务购买者和消费者,是市场经济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高校在办学方式、发展规模、招生分配、科技成果转让等领域逐步与市场接轨,高校面临着调整、联合、合并的发展趋势及办学风险。如何在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下,尽可能减少投入,降低成本,以达到低投入、多产出,最终实现最佳经济效益,既是高校自身生存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市场经济规律赋予高校的新任务。

高校是一个主要依赖智力投入的机构,而且有很多高校具有非营利性,这样使得高校办学能力在外在价值上比较难于衡量,只能从成本支出获得一些信息。如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可以为高校数年甚至数十年办学能力产生作用,而高校雇用清洁公司对校园的清洁美化只是对当年的教学产生影响。两者是有明显区别的,前者称为教育资本支出,后者称为教育费用。显然市场经济中,高校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办学能力,但是现行高校会计核算体系,通常只核算经费支出,而忽视了经济效率考核,排斥教育资本支出核算。因此,在高校实施教育资本支出会计核算,科学地进行教育资本支出与价值管理是市场经济规律的客观要求,也是作为微观主体的高校的发展要求。

二、高校教育资本支出的范围

确定高校教育资本支出的会计核算内容涉及两方面:一是哪些费用能计入教育教学活动的范围?二是哪些费用与高校长期办学能力有关?

高校除了提供教育教学服务外,还提供诸如社会技术服务、社会政治文化经营等服务。所以要正确划分教育教学性支出和经营性支出等非教育教学性支出的界限。经营性支出指校办产业与非独立核算经营活动所发生的非教育教学性支出。这部分支出与教育教学活动没有直接的联系,因而不能计入培养成本。教育教学性支出指高等学校开展教学、科研及其辅助活动的各项支出。具体来说高等学校事业支出中应计入教育教学性支出的有:1.直接从事教学工作的教师以及为教学服务的教辅、行政、后勤人员的工资性支出;2.学校用于日常行政管理及公务活动的支出;3.教学部门为完成教学任务而发生的各项业务性支出;4.与教育教学和培养过程有关的科研支出;5.与教育教学和培养过程有关的固定资产,包括教学、业务辅助、行政管理、学生事务等使用的固定资产,科研专用固定资产,后勤服务中非经营性的固定资产;6.学校为学生提供各种经济资助,主要是为了激励学生、提高学生素质,因此应该视为一种教育投入,也应该计入学生的教育教学性支出。

高校教育教学性支出中构成长期办学能力的有:1.直接从事教学工作的教师的工资性支出及相关待遇支出;2.与教育教学和培养过程有关的科研支出;3.与教育教学和培养过程有关的固定资产,包括教学、科研等方面使用的固定资产;4.设立长期奖学金当期发放的奖学金等等。

三、高校教育资本支出的会计核算

高校教育资本支出的会计核算可以在传统会计的基础上进行。这时,除教育教学性支出和长期办学能力的形成和积累有关的费用支出被分离出来单独设主账户核算外,其余的收支核算工作与传统会计相同。

高校财务会计部门在进行教育资本支出会计核算工作时,需在传统会计账户设置的基础上,增设教育资本支出账户、教育教学性支出账户。

教育教学性支出账户,用来归集教育教学过程中发生的全部支出,主要由高等院校的事业经费支出构成,因此,“教育教学性支出”账户可根据需要,设置多栏式明细账户分类记录有关教育事业经费支出的金额,进行明细核算。例如,可以设置科研支出、业务辅助支出、行政管理支出、固定资产支出、学生事务支出。因为教育教学性支出的业务大都发生在借方,贷方的功能主要是区分教育资本支出与非教育资本支出,因此期末结转时,构成高校长期办学能力的支出从教育教学性支出账户的贷方转入教育资本支出账户的借方,其余的支出则转入传统会计相应的账户。

教育资本支出账户,用来归集教育教学过程中发生的能够形成长期办学能力的支出,可以按照高校长期办学能力的主要要素设置明细账,如师资队伍、科研投入、专用固定资产、长期奖学金等等。如高校需要考核院系业绩也可以按照院系设置二级明细,然后按高校长期办学能力的主要要素设置三级明细账。该账户借方发生额主要是从“教育教学性支出”账户贷方转入的相应项目和金额,期末转入传统会计相应的账户。主要相关账户处理有:

1. 发生教育教学性支出时:

2. 结转教育教学性支出:

3. 期末结转教育资本支出:

教育资本支出账户、教育教学性支出账户都是虚账户,期末没有余额。其主要作用如下:一是根据教育教学性支出账户的发生额计算学校总体教育教学支出和学生人均培养成本;二是根据教育资本支出账户的发生额计算学校为长远教育教学科研能力而发生的成本支出,并利用其明细数据分析学校及其二级单位教育能力的情况;三是可以计算两个新指标:学校教育教学投入率=某期教育教学性支出发生额/某期学校经费总额,学校教育资本投入率=某期教育资本支出发生额/某期学校经费总额,使用这些指标和明细账的数据可以考核高校或者二级单位的工作业绩,引导学校持续健康发展。

资本公积会计核算探讨 篇3

【关键词】 资本公积 会计核算 资本溢价 公允价值

财政部发布的新企業会计准则及其应用指南(以下简称“新准则”)中,资本公积的核算内容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本文拟对新准则下资本公积科目设置及主要账务处理进行分析,以期对新准则的理解和运用有所帮助。

1. 资本公积概述

资本公积是指企业收到投资者的超出企业注册资本(或股本)中所占份额的投资,以及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等。

资本公积与实收资本虽然都属于投入资本范畴,但两者有区别。实收资本一般是投资者投入的,实收资本在来源和资金上,都有严格限制;资本公积有特定来源,另外有些来源形成的资本公积,并不需要由原投资者投入,也并不一定需要谋求投资利益。

资本公积与净利润不同。资本公积是企业所有者投入资本的一部分,具有资本属性,与企业净利润无关,所以不能作为净利润的一部分。

2. 资本公积的会计核算

新准则中规定,企业形成的资本公积在“资本公积”账户核算。该账户按“资本溢价”和“其他资本公积”两个明细科目进行会计核算。其贷方登记企业资本公积的增加数,借方登记资本公积的减少数,期末余额在贷方,反映企业资本公积实有数。

2.1资本溢价

2.1.1一般企业资本溢价

企业创立时,要经过筹建、试生产经营、开辟市场等过程,这种投资具有风险性。所以新加入的投资者要付出大于原投资者的出资额,才能取得与原有投资者相同的投资比例。投资者投入的资本中按其投资比例计算的出资额部分,应计入“实收资本”账户,超出部分计入“资本公积—资本溢价”账户。

2.1.2股份有限公司股本溢价

在股票溢价发行时,公司发行股票的收入,相当于股票面值部分计入“股本”账户,超过股票面值的溢价收入(含股票发行冻结期间的利息收入)计入“资本公积”账户。与发行权益性证券直接相关的手续费、佣金等交易费用,借记“资本公积—股本溢价”等账户,贷记“银行存款”等账户。

股份有限公司采用收购本公司股票方式减资的,按股票面值和注销股数计算的股票面值总额,借记“股本”科目,按所注销的库存股的账面余额,贷记“库存股”科目,按其差额,借记“资本公积—股本溢价”账户,股本溢价不足冲减的,应借记“盈余公积”、“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科目;购回股票支付的价款低于面值总额的,应按股票面值余额,贷记“库存股”科目,按其差额,贷记“资本公积—股本溢价”科目。股本溢价不足冲减的,应借记“盈余公积”、“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科目

2.1.3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涉及的资本公积

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形成的长期股权投资,应在合并日按取得被合并方所有者权益账面价值的份额,借记“长期股权投资”科目,按享有被投资单位已宣告但尚未发放的现金股利或利润,借记“应收股利”科目,按支付的合并对价的账面价值,贷记有关资产科目或借记有关负债科目,按其差额,贷记或借记“资本公积—资本溢价(股本溢价)”科目;资本公积不足冲减的,应借记“盈余公积”、“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科目。

2.1.4拨款转入形成的资本公积

新准则规定,企业收到国家拨入的专门用于技术改造、技术研究等的拨款项目完成后,形成各项资产的部分,应按实际成本借记“固定资产”等科目,贷记有关科目,同时借记“专项应付款”科目,贷记“资本公积—股本溢价”科目。

2.2其他资本公积

2.2.1股权投资价值变动

股权投资价值变动是投资单位对被投资单位的长期股权投资采用权益法核算时,在持股比例不变的情况下,被投资单位除净损益以外所有者权益的其他变动,投资单位按其持股比例计算应享有的份额。企业采用权益法核算长期股权投资时,长期投资的账面价值将随着被投资单位所有者权益的增减而增加或减少,以使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与应享有被投资单位所有者权益的份额基本保持一致。

2.2.2自用房地产或存货转换为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

自用房地产或存货转换为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时,应按该项房地产在转换日的账面价值,借记“投资性房地产—成本”账户;按已计提的累计摊销或累计折旧,借记“累计摊销”、“累计折旧”账户;已计提减值准备的,借记“存货跌价准备”、“无形资产减值准备”、“固定资产减值准备”账户;按其账面余额,贷记“库存商品”、“无形资产”、“固定资产”账户。同时,按该项房地产在转换日的公允价值大于其账面价值的差额,借记“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变动”账户,贷记“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账户。

2.2.3将持有至到期投资重分类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

根据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准则将持有至到期投资重分类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应在重分类日按该项持有至到期投资的公允价值,借记“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账户;已计提减值准备的,借记“持有至到期投资减值准备”账户;按其账面余额,贷记“持有至到期投资—成本、利息调整、应计利息”账户;按其差额,贷记或借记“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账户。

2.2.4将可供出售金融资产重分类为采用成本或摊余成本计量的金融资产

企业根据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准则将可供出售金融资产重分类为采用成本或摊余成本计量的金融资产,应在重分类日按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借记“持有至到期投资”等账户;贷记“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账户。对于有固定到期日的,与其相关的原记入“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账户的余额,应在该项金融资产的剩余期限内,在资产负债表日,按采用实际利率法计算确定的摊销额,借记或贷记“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账户,贷记或借记“投资收益”账户。

2.2.5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及减值损失

资产负债表日,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高于其账面余额的差额,借记“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账户, 贷记“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账户; 公允价值低于其账面余额的差额,作相反的会计分录。确定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发生减值的,按应减记的金额,借记“资产减值损失”账户,按应从所有者权益中转出原计入资本公积的累计损失金额,贷记“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账户,按其差额,贷记“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

2.2.6套期保值产生利得或损失

资产负债表日,满足运用套期会计方法条件的现金流量套期和境外经营净投资套期产生的利得,属于有效套期的,应按套期工具产生的利得借记“套期工具”科目,贷记“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等科目;被套期项目产生损失做相反的会计分录。

2.2.7递延所得税涉及的资本公积

资产负债表日,预计未来期间很可能无法获得足够的应纳税所得额用以抵扣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的,按原已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资产中应减记的金额,借记“所得税费用—递延所得税”、“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等科目,贷记“递延所得税资产”科目。与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交易或事项相关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借记“递延所得税资产”科目,贷记“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科目。与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交易或事项相关的递延所得税负债,借记“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科目,贷记“递延所得税负债”科目。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2]于晓镭徐兴恩:《新企业会计准则实务指南与讲解》,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年版.

关于会计投资核算的知识点 篇4

投资一般应按取得时的初始投资成本来计量的。但是如果发生下列情况,投资成本就要进行调整了,那么,初始投资成本调整成为新的投资成本采用什么方法?

当采用权益法核算的长期股权投资时,投资成本与应享有被投资企业所有者权益份额的差额即股权投资差额,经调整后的成本就成为新的投资成本。

当收到被投资企业分派的属于投资前累积盈余的分配额冲减投资成本的,其初始投资成本应按减去收到的利润或现金股利后的差额,作为新的投资成本。

当取得股权投资后,由于减少被投资企业股份,而使原长期股权投资由权益法改为成本法核算,则按原投资账面价值作为新的投资成本。

二、投资损益的确认

投资损益的确认一般根据权责发生制和配比原则来进行确认。投资损益主要来自二:一是收到被投资企业分配的利息或股利;二是由于对投资的账面价值进行后续调整而产生的差额;三是投资回收或转让时,投资的账面价值与实际取得收入的差额。

三、投资的披露

投资的披露包括在会计报表中的披露和在会计报表附注中的披露。对企业而言,所拥有或控制的每一项资产都必须在会计报表中披露,投资也不例外。投资在账簿中的记录,最终都反映在会计报表中。投资在会计报表中如何披露,在会计报表附注中应当披露哪些内容,也是投资会计所设计的主要内容。

会计核算中心有关问题的探讨论文 篇5

一、会计核算中心的职能

会计核算中心是融会计服务和管理监督为一体的新型会计管理模式,其基本职能是:在纳入集中核算单位的资金所有权、资金使用权和财务自主权不变的情况下,由会计核算中心代理各单位行使资金结算、会计核算职能,同时又行使财政资金的监督职能,对国库来说,它还行使了一部分支付功能。会计核算中心对各单位的财务收支采取“集中管理,统一开户,分户核算”的办法。纳入集中核算的单位一律注销银行账号,其各项资金的收支由核算中心严格按规定的标准和相应的科目列入预算,实行预算内外资金统管。单位所有开支在单位领导审核批准的基础上,再经会计核算中心审核后入账,从而保证了各预算单位开支符合财务会计制度的要求,有多少钱,办多少事,专款专用,可以有效地防止资金相互挤占、挪用。所以实行集中核算可以加强对核算单位日常的财务管理,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而且,会计集中核算是国库集中收付制度的有效补充,可以使财政监督深入到预算编制的各个环节,具体参与和了解预算编制及用款情况,从根本上提高预算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二、会计主体及责任的定位

按照《新会计法》的要求,会计主体及责任仍然是纳入集中核算中心的各单位,而不是会计核算中心。因为,实行集中核算后经济活动的主体、权利没有变,经济业务活动及财务收支活动都由单位自行决定,会计核算中心不得干预。核算中心监督的重点是审核原始单据是否合法,内容是否符合国家财经制度的规定等。至于单位经济活动是否合法,经济活动凭证的实际内容是否真实,会计核算中心无法监督和管理,必须由单位负责。核算中心对凭证进行准确分类、正确记录、及时结账、生成报表,及时向单位提供信息,做好会计档案管理。

三、会计核算中心会计人员的身份定位

独立性是确保会计人员依法履行职责的重要条件。在会针集中核算制度下,会计人员的编制、组织、人事、工资关系全部转到会计核算中心机构,由其统一管理,从而改变了原来会计人员以单位管理为主的体制,保证了会计人员的独立性。这样,一方面可以防止单位负责人对会计人员进行约束、控制甚至打击报复,消除会计人员的后顾之忧,使会计人员敢于监督;另一方面割断了会计人员与各预算单位经济利益联系,使会计人员个人利益不受单位经济状况的影响敢于对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合法性、完整性进行监督,有利于会计人员依法独立履行职责。当然,这种独立性决不是做“钦差大臣”,作为被管理单位的会计,还必须履行管理职能,对所管单位负责,为搞好财务管理出谋划策,在上传下达、化解矛盾、平衡关系方面做出努力。

四、会计核算中心的会计核算、会计监督与各核算单位财务管理的定位

现阶段会计集中核算工作依据的是“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监督”相分离的原则,但分离不能造成脱节。会计核算中心的重点是行使日常的核算和监督职能,但参与各核算单位的财务管理、资金筹集、正确执行财政部门批准的经费预算和财务计划、财产物资管理、财务管理办法、业务计划的制定、当好领导的参谋和助手等职能不变。总之,会计核算中心应是各单位会计核算的承担者,经营状况的管理者,资金运行的监控者,财务关系的协调者,即溶核算、管理、监控、协调于一身,充分发挥其应有的职能,为领导的正确决策提供依据。各单位领导应积极支持核算中心人员到本单位调查研究,主动接受会计监督,认真听取意见,对有关经营管理方面的会议主动要求核算中心人员参加,使会计核算中心与核算单位溶为一体。

五、会计核算中心负责人与单位负责人的会计责任定位

会计核算中心,只是会计管理体制的一种改革,并没有改变核算单位的经济地位,且会计原始资料来源未变,资金使用权和财产所有权未变。因此,单位负责人仍然是单位会计行为责任主体,这也符合《会计法》的规定。但是由于会计核算集中后,会计资料的加工、整理,最后生成会计报表,提供会计信息,都由会计核算中心制作,因此,如果会计核算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掺进了杂质,出现了问题,会计核算中心负责人,以及负责会计核算的人员应有一定的责任,这也符合《会本文来自文秘之音,更多精品免费文章请登陆查看计法》的规定。总之,从划分责任角度讲,会计核算中心负责人,可视同总会计师的地位。从法的意义上说,一个是单位负责人,一个是单位主管财务负责人,单位负责人掌握单位资金的审批、对外投资、财产处置权等,会计核算中心负责人应具有一定的建议权、否决权,使单位负责人的滥用权力受到一定的限制,从而更好地发挥会计监督作用。

六、健全各项制度

会计核算中心是集核算、监督、服务于一体的机构,必须按照“管理不越位、监督不缺位、服务要到位”的指导思想,加强各项管理工作,做到制度完善、管理规范、运作有序、监督有力,就要健全制度,应建立的主要制度有:

1.规范运作程序,加强内部控制。会计集中核算必须根据经济业务的循环和存在的风险,规范运作,加强内部控制,严明工作纪律,科学设计内部业务流程、岗位、控制点、每个岗位监督控制的主要内容。对资金的请用、拨付,原始凭证的传递、审核,账务的处理,印鉴的保管,票据的领用等形成全方位的内部控制体系。同时还应公开办事程序、办事制度及办事原则,接受群众监督。

2.凭证审核制度。单位所有原始凭证都必须经过核算中心审核无误后,才能收支款项和进行账务处理。二是审核原始凭证的真实性、合法性。二是审核原始凭证的审批程序是否齐全。

3.建立会计核算制度。一是核算中心应按照会计主体不变的原则,分户建账,集中核算;二是合理使用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三是严格按账务处理流程操作;四是及时编制财务会计报告,由会计主体单位负责人签字盖章后,再对外提供;五是分单位建立会计档案并妥善保管。

4.建立岗位责任制度。在科学设定岗位的基础上,应针对工作人员的各自分工建立岗位责任制度,定岗、定职、定责,严格考核,并建立相应的奖惩机制,增强工作责任和压力,激发工作人员高效率完成本职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5.建立票据管理制度。对票据实行“四定”:定管理人员,不相容职务分离,形成相互制约;定制度,对票据的购入、发出、核销、回收等环节建立票据台账,相互签字制约;定数量,即根据各单位业务需要核定供票数量;定期缴销。

知识资本的会计核算探讨 篇6

2.1 会计核算方式

2.1.1 独立核算

独立核算的方式对总部以及零售企业采用的是不同的核算方式,总部采用的是统一会计核算,零售企业采用的独立会计核算的方式。在核算的过程中,首先要建立独立的会计机构,总部对各零售店进行投资而具有经济关系,总部将其作为“ 长期股权投资”进行核算,各零售店在收到投资时将其作为“ 实收资本”进行会计记录。 其次,在经营过程中,总部负责所有商品的采购、配送工作,总部按内部商品价格进行结算,并根据配送数量和价格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或者是普通发票;在月末时,各零售店要计算并结转当期经营成果,编制财务会计报告,上缴利润;总部根据各零售店的财务报告和上缴利润编制合并会计报表。

2.1.2 统一核算

在这种方式下,会计核算主体是总部。 总部通过将零售企业的经营活动进行汇总,实行统一的会计核算。 总部会计机构在进行会计核算时,会对基层的零售企业的经营成果进行考核,根据经营业绩相应地确定他们的劳动报酬,并设立备用金制度,其额度根据各零售企业的需要而定。 各零售企业实行报账制,并没有单独设立会计机构,只需要设立一名会计人员,负责对零售企业的业务活动设置部分会计账簿。总部对本企业的所有经济资源和经营活动拥有控制权,对商品进行统一的采购和配送,在商品配送时,总部和各零售企业不需要进行增值税的计算,只需对库存商品的明细科目进行调整。

2.2 连锁经营企业的会计核算模式

选择目前的企业成本核算大致分为两种方式,一种是传统的成本计算,另外一种就是作业成本的核算控制。 企业成本核算就是对企业在运营发展过程中各种资源消耗进行的精准计算,计算结果会直接决定领导者对各部门工作业绩的评价,并作为成本预测与计划的标准为领导的决策提供参考依据。正是由于成本核算在企业发展过程中的发挥的这一系统重要作用,在企业成本核算工作过程中,就更应该多方考证,力求核算依据的精准性,及时的发现并解决问题。

2.2.1 直营连锁形式下的连锁经营企业适合采用统一核算模式。连锁企业的总部对各零售企业的控制力度较大,负责分店所有的资产、负债和经营损益。直营连锁企业实行集中核算制,即采用统一的会计核算方式,有助于总部更好地对各零售企业进行监督、管理。

2.2.2 特许连锁方式下的连锁经营企业通常采用独立核算模式。特许连锁方式下,各加盟店具备法人资格,但需要向其特许者即总部支付与生产经营相关的特许权使用费,并计入管理费用。 由于加盟店不需要总部进行投资,所以其利润也不需要向总部上缴。 特许连锁方式下的会计核算模式,要考虑加盟店的实际情况,这种模式有必要进行独立的会计核算。

2.2.3 自愿连锁方式下的连锁经营企业通常采用独立核算模式。自愿连锁的各个零售门店保留原有的资本所有权,具有很大的经营自主权。按照协议支付给总部相应的服务费用,并计入管理费用。总部收到该费用后计入其他业务收入。 总部与各零售门店的商品转移按照独立核算的企业进行进销存的账务处理。

3 结论

研发费用资本化会计核算应用 篇7

内部开发活动形成的无形资产, 其成本由可直接归属与该资产的创造、生产并使该资产能够以管理层预定的方式运作的所有必要支出组成。可直接归属于该资产的成本包括:开发该无形资产时耗费的材料、劳务成本、注册费、在开发该无形资产过程中使用的其他专利权和特许权的摊销等, 以及为使该无形资产达到预定用途前所发生的研发费用。

在开发无形资产活动中其前期先行开发阶段所发生的直接与间接研发费用和该项目无形资产达到预定用途后所发生的维护的改善、设计、试验等研发项目开发费用支出不构成无形资产的开发成本, 应将其所发生的该项目研发支出, 全部费用化处理, 计入当期损益。内部开发无形资产的研发成本仅指在确定资本化的起始点至无形资产达到预定用途前的完成节点, 这一专指开发阶段所发生的开发支出成本的总和, 才能资本化。

二、研发项目资本化前期准备的条件和方法

(一) 内部研究和开发部门的划分区分开发活动资本化项目的部门:

直接部门和间接部门;主要对研发部门组织构成进行定义:直接研发部门、间接研发部门等部门;区分开发活动非资本化対象部门:研究所和研究部门等非资本化对象部门;不包括在资本化金额内。

(二) 确认研发费用资本化的项目 (1) 公司商品研发项目年度计划内容及实施具体资本化研发项目的确定;

研发管理部门年初编制并确定研发项目计划;根据研发项目事业计划汇总上报商品企划委员会管理层审批, 下发最终年度研发项目计划;每年年初, 向财务会计部门提供项目开发年度计划表、项目资本化项目提案计划、商品企划通知书;确认研发费用资本化的具体项目。

(2) 统计直接投入开发项目资本化人工工时表;开发管理部门按月度, 编制和报送各项目直接工时表, 确定研发项目"里程碑"表的三个阶段:先行开发的时点、开发资本化阶段的时点、摊销阶段的截止时点, 并向财务会计部门提供。因此, 研发项目管理在内部应建立健全数据信息支持、采集系统;作为研发费用资本化的内控数据管理依据和支撑。填制研发直接项目投入的开发人员人工工时表 (见表1) :

每月由项目工程师在研发管理系统按部门、项目内容、时间、月份录入工时。

(3) 编制研发项目资本化“里程碑”数据基础表:主要包括项目资本化项目提案计划、项目完成节点时间表、资本化折旧摊销时间表;研发项目基础数据统计—里程碑表 (见表2) :

(4) 按开发项目资本化直接工时计算分配比率;费用计算资本化时间段:分配到具体的资本项目;区分研发费用资产化的项目阶段:资本化、维护、非资本化;当研发项目计划提案前时:研发项目费用非资本化处理作为先行开发处理。当研发项目计划提案确立后一直到研发项目完成节点时的阶段:研发项目所发生费用全部按资本化处理。当研发项目在所确定的时间节点结束后:所发生的研发项目费用作为维护费用处理不再作为费用资本化处理 (见图1) 。

(5) 研发项目成本内容按五个研发项目内容:试制材料费、业务委托费、劳务费、折旧费、一般经费归集资本化数据;

数据处理:根据研发项目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进行项目工时分配率计算。研发项目分配到具体的资本化项目:依据研发项目“里程碑”表中开发项目研发费用按先行开发阶段、资产化阶段、维护阶段进行划分的识别。编制研发资本化项目“研发费用资本化计算表、资本化汇总表”;按“研发费用资本化计算表”进行开发项目资本化数据汇总并进行会计处理。直接研发项目的试制材料费、业务委托费等项目费用;费用发生当月直接计入研发资本化项目当月成本费用。直接研发部门发生的劳务费 (指直接开发人员的工资及工资性费用) 、折旧费、一般经费 (指技术资料费、学术交流、技术参展、技术评审鉴定、项目调研培训费等) 等;间接研发部门发生的材料费、劳务费 (指间接开发人员的工资及工资性费用) 、折旧费、一般经费 (指水电动能费、水电动能费) 等;均按直接工时比率分摊计入资本化研发费用项目中;费用在资本化研发费用项目进行分配率计算。确定为研究类的、非资本化研发项目发生的费用;不按照项目类别分配到资本化研发费用项目中;直接费用化会计处理。

(6) 研发费用资本化流程图 (见图2) :

三、研发费用资本化的会计处理

建立研究和开发费用的内部会计核算体系;费用核算与归集按照项目管理 (项目订单号) 与项目预算衔接的会计核算流程实施。并在会计核算系统内建立研发项目预算管理类别, 资本化项目费用对应的总账科目为“开发支出”, 实际核算时, 研发项目预算在建立之初每一个项目建一个项目订单号;创建研发项目订单编码;以区分开发项目的管理和费用的归集;并建立转出内部项目订单编码;对应相应的部门成本中心 (主要指具体的研发部门) 。 (1) 研发资本化费用的转出:月末对于开发阶段满足资本化条件所发生的费用转入“开发支出”。 (2) 资本化项目到达SOP点 (研发项目在所确定的时间节点完成) 后, 按项目从“开发支出”贷方转入“无形资产-专利-自制”科目;研发财务部门建立无形资产主数据;按无形资产主数据实施会计管理和维护。 (3) 无形资产摊销:每月由资产管理部门统一运行固定资产价值信息系统, 在系统运行无形资产管理程序时, 自动产生无形资产摊销折旧数据 (具体步骤见表3) :

[例1]某企业自行研发三项新专利技术产品, 依据“研发费用资本化计算表”所确认的资本化项目的研发支出; (1) 直接开发费用包括:试制材料费50000元;委托技术开发费10000元;直接开发劳务费 (工资及工资性费用) 20000元;折旧费10000元;一般费用 (管理及保障) 费用10000元; (2) 间接开发费用包括:材料费8000元;劳务费 (间接人员工资及工资性费用) 11000元;折旧费1000元;间接一般经费2000元;当月转出当月研发项目资本化发生额度;并进行第一步的会计处理。相关费用发生时:

[例2]承例1, 某企业自行研发三项新专利技术产品;在确定资本化的起始点至无形资产达到预定用途前的时间节点完成后, 将该项目转入“开发支出”科目的资本化研发费用:转入无形资产, 实施资产管理流程。

[例3]承例2, 在确定资本化的研发项目起始点至项目达到预定用途的时间节点完成后, 转入无形资产的下个月;根据“研发费用资本化计算表”所确认的研发项目“里程碑”表资本化摊销的时点, 按研发项目资本化项目折旧摊销时间为5年 (即国际通行确定时间为60个月) , 不考虑残值的因素, 以直线法摊销预期实现经济利益的方式进行账务处理:

参考文献

知识资本的会计核算探讨 篇8

财政部发布的《企业会计制度》(.12.29)和《企业会计准则-无形资产》(.1.18)(以下简称《制度》、《准则》),分别从定义、确认、计量、会计科目的设置、会计分录的编制、后续支出、摊销、减值、处置和报废,以及披露等方面对企业无形资产的会计核算及信息披露要求作出了详尽的规定。但是从《制度》和《准则》的内容来看,一些方面尚不够严密且缺少可操作性,给企业在具体核算无形资产时带来困难。本文就其中的两个问题进行一些探讨,并且提出进一步予以规范化的修改意见。

9赜“接受投资者投入无形资产”的会计核算问题

要对无形资产进行合理的会计核算,首先要对它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制度》和《准则》都将无形资产定义为“企业为生产商品或者提供劳务、出租给他人、或为管理目的而持有的、没有实物形态的非货币性长期资产。”也就是说,无形资产是指那些由特定主体控制的不具有独立实体,而对生产经营长期持续发挥作用并能带来经济效益的经济资源;无形资产拥有非实体性、垄断性、收益性和不确定性等特点。

其次,无形资产既属“资产”范畴就与其他资产一样,按照一定的计量标准计价并且予以入账。《制度》和《准则》分别对企业通过购入、非货币性交易换入、债务重组、接受捐赠,以及自行开发并依法申请等方式取得无形资产的入账价值作了恰当的规定,并且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对“接受投资者投入无形资产” 入账价值问题,《制度》和《准则》规定:“投资者投入的无形资产,应以投资各方确认的价值作为入账价值;但企业为首次发行股票而接受投资者投入的无形资产,应以该无形资产在投资方的账面价值作为入账价值。”《准则》的“指南”指出,“对于企业为首次发行股票而接受投资者投入的无形资产,由于发行当时股票没有明确的市价,因而应以该无形资产在对方(即投资方)的账面价值入账。这也说明,如果投资者投入的无形资产在投资者账上没有记录,那么首次发行股票的企业在接受这项无形资产时不应将其入账。”而《制度》在介绍“无形资产”会计科目的使用说明中还规定了“企业用无形资产向外投资,比照非货币性交易的规定处理。”

这里会有三种情况:

第一,投资方已经将投出的无形资产在自己的账面上进行了记录,而且账面价值正好或者大于发行给投资方的股票面值。这种情况下,从投资方来看实际上是进行了一次非货币性交易,而从接受投资方来看完全可以理解为企业是按照股票面值或者溢价发行股票。例如:a公司以账面价值为 50000元的某项无形资产投资于b公司,取得b公司首次发行的普通股3000股(每股面值10元,为了说明问题方便起见,这里假定a公司是以成本法进行核算的)。

a公司投出无形资产时的会计分录:

借:长期股权投资—b公司50000

贷:无形资产 50000

b公司接受该项无形资产时的会计分录:

借:无形资产 50000

贷:股本 30000

资本公积 20000

第二,投资方也已经将投出的无形资产在自己的账面上进行了记录,但是账面价值小于发行给投资方的股票面值。这种情况下,接受投资方再按《制度》和《准则》的要求进行账务处理的话,就等于允许我国的企业可以折价发行股票,这与其他有关的法律法规相违背。仍以上例为例(假定a公司取得b公司普通股6000 股,其他条件不变)。

a公司投出无形资产时的会计分录同上。

b公司接受该项无形资产时就只能编制如下的会计分录了:

借:无形资产 50000

资本公积 10000

贷:股本 60000

其会计核算的结果就变成以50000元的价格折价发行了60000元面值的股票。

第三,投资方由于某些原因而没有将投出的无形资产在自己的账面上进行记录,这种情况在会计实务中确实存在。但是,如果仍要执行《制度》和《准则》的规定,企业就无法进行账务处理了。还以上例为例,只是假定a公司并未在有关账户中反映过该项无形资产。

a公司在投出无形资产时比照非货币性交易的规定(必须以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作为换入资产的入账价值),其编制的会计分录将会是:

借:长期股权投资—b公司 0

贷:无形资产 0

b公司在接受该项无形资产时也只能按照投资方账面价值的“0”来编制会计分录了:

借:无形资产 0

资本公积 30000

贷:股本 30000

这样一来,a公司不能反映对外投资的价值,投出去的无形资产就被 “蒸发”掉了;而b公司明明已经发行了一定量的股票给投资方,但是也不能反映通过筹资所“获得”的资产,那就相当于折价到将这批股票白白地送给投资方了。

笔者认为,有关的会计制度在这个问题上的规定应该修改为“企业为首次发行股票而接受投资者投入的无形资产,应以该无形资产在投资方的原账面价值(无形资产原账面价值等于或大于发行给投资方股票面值时)或者以发行给投资方的股票面值(无形资产在投资方无账面价值或者无形资产原账面价值小于该批股票面值时)作为入账价值。”

。关于“出售无形资产”的会计核算问题

企业所拥有的无形资产可以依法转让,其方式有两种,转让无形资产的所有权或者是转让无形资产的使用权。这里提到的转让无形资产所有权就是通常所说的出售无形资产。企业在出售无形资产时,主要是进行“注销无形资产账面价值”、“取得转让收入”以及“反映各种与转让无形资产有关的费用支出”等方面的账务处理。

如何进行“出售无形资产”的会计核算,《制度》和《准则》规定,“企业出售无形资产时,应将所得价款与该项无形资产的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准则》的“指南”解释,“出售无形资产所得不符合《企业会计准则-收入》中的收入定义,

因此,出售无形资产所得应以净额核算和反映”;《制度》在解释有关的会计科目使用时规定为,“企业出售无形资产,按实际取得的转让收入,借记‘银行存款’等科目,按该项无形资产已计提的减值准备,借记 ‘无形资产减值准备’科目,按无形资产的账面余额,贷记‘无形资产’科目,按应支付的相关税费,贷记‘银行存款’、‘应交税金’等科目,按其差额,贷记 ‘营业外收入-出售无形资产收益’科目或者借记‘营业外支出一出售无形资产损失’科目”,“营业外收入科目核算企业发生的与其生产经营无直接关系的各项收入,包括……出售无形资产收益等”,“营业外支出科目核算企业发生的与其生产经营无直接关系的各项支出,如……出售无形资产损失等”。

这些规定中有一点是必须肯定的,那就是应该将“出售无形资产的净损益”计入“营业外收入”或“营业外支出”。原先的有关会计制度不管是“转让无形资产使用权”还是“转让无形资产所有权”,都要求将它们的损益分别计入“其他业务收入”或者“其他业务支出”,就显得有些牵强。“转让无形资产使用权” 就好比是企业的一项临时性出租业务,将其作为企业的其他类业务进行会计核算基本上没什么问题;但是,“转让无形资产所有权”就应该看作是企业的一项偶然性的、非营业范围内的经济行为,现行《制度》和《准则》要求将其净损益计入“营业外收支”就比原来的规定合适多了。

上文提到的一些规定看起来很规范,其实在企业的会计实务中很难,因为无形资产出售业务的各项工作往往不可能全部在同一天完成,前后可能会相差一段时间。于是,在进行此项业务会计核算时就会产生如下一些问题:首先,与“出售无形资产”有关的某些事项(比如企业的收款业务和付款业务等)在发生的当时(不可能等到计算出最终的出售净额时再进行会计核算)就必须按照其发生额及时进行会计处理,届时企业就无法编制出合理的会计分录,如果编制成如下的会计分录又违反了现行的有关规定,因为“营业外收入”和“营业外支出”会计科目只能反映出售无形资产的净收益或者净损失,而不能反映出售无形资产的毛收入或毛支出:

借:银行存款 借:营业外支出

贷:营业外收 贷:银行存款

应交税金

其次,在“出售无形资产”整个过程没有结束之前,谁也不能武断地认为此项出售结果一定形成“出售净收益”或者产生“出售净损失”,也就是说,企业实际上没有办法按照“无形资产出售净额”来进行会计核算和反映。

再有,当与出售某项无形资产有关的各项业务发生在不同月份时,即使企业已经将出售收入和出售支出分别计入了“营业外收入”和“营业外支出”,因为“营业外收入” 和“营业外支出”都是损益类科目,每个月末都要将其发生额转入“本年利润”科目而不保留余额的,由于跨越不同会计期间的缘故,企业依然无法实现对 “出售无形资产”采用净额加以核算和反映的目的。

笔者认为,在核算“出售无形资产”会计业务时完全可以参照核算“固定资产出售”的办法,设置一个类似于“固定资产清理”的会计科目-“无形资产处置”(具体的名称尚可探讨)会计科目解决以上问题。

为此,《制度》可以这样规定:企业在出售无形资产时,利用“无形资产处置”会计科目“注销无形资产账面价值”、核算出售过程中所发生的“转让收入”以及与之有关的“费用支出”等。在办理无形资产转让手续时,按无形资产账面净值,借记“无形资产处置”科目,按该项无形资产已计提的减值准备,借记 “无形资产减值准备”;按无形资产的账面余额,贷记“无形资产”科目。结算出售无形资产价款时,借记“应收账款”、“银行存款”等科目,贷记“无形资产处置”科目。核算出售无形资产的相关费用和应交营业税时,借记“无形资产处置”科目,贷记“银行存款”、“应交税金-应交营业税”等科目。在出售无形资产的各项事务全部完成以后,结转出售无形资产净收益时,借记“无形资产处置”科目,贷记“营业外收入-出售无形资产收益”科目;结转出售无形资产净损失时,借记“营业外支出-出售无形资产损失”科目,贷记 “无形资产处置”科目。“无形资产处置”科目的期末余额分别反映尚未完成出售无形资产全过程的净损失或净收益。

例如甲公司4年前支付 550000元的买价和10000元的相关费用购入一项专利权,该专利权的法定使用年限还剩;甲公司还为此专利权计提过减值准备10000元。甲公司现以460000元的价格将其转让给丙公司,支付了注册登记费27000元,营业税率5%,甲公司应该编制如下一些会计分录:

①借:无形资产处置 390000

无形资产减值准备 10000

贷:无形资产 400000

②借:银行存款 460000

贷:无形资产处置 460000

③借:无形资产处置 50000

贷:应交税金—应交营业税 23000

银行存款 27000

④借:无形资产处置 20000

贷:营业外收入—出售无形资产收益 20000

如果上例中甲公司是以420000元的价格转让给丙公司的话,那么会计分录就变成:

①借:无形资产处置 390000

无形资产减值准备 10000

贷:无形资产 400000

②借:银行存款 420000

贷:无形资产处置 420000

③借:无形资产处置 48000

贷:应交税金—应交营业税 21000

银行存款 27000

④ 借:营业外支出—出售无形资产损失 18000

会计集中核算利弊及对策探讨 篇9

摘 要:首先分析会计集中核算的积极作用和现存的问题,然后提出一系列对其进行改进完善的建议。

关键词:计;集中核算;对策

会计核算是运用专门方法,以货币为计量单位,对一定时期的各项经济收支情况进行考核计算,以对比分析资金运动的成果。也就是说,考核计算的目的,是为了对比分析资金运动的成果。顾名思义,会计集中核算也就是通过考核计算,集中反映和对比分析各预算单位资金运动的成果,其旨在集中单位资金,加强资金监督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对于加强预算管理,规范会计核算,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有着重要意义。会计集中核算的积极作用

(1)有利于强化会计监督,减少违规违法行为。

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纳入会计中心管理的行政事业单位所有支出都通过会计中心一个账户进出,由会计中心进行统一核算,会计监督由事后监督变为事前、事中监督,会计中心有权对各单位的支出事项和原始凭证进行合理性、合法性审查,对不符合政策、法规规定的支出和凭证可以要求有关单位纠正或补办手续,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部分单位在使用国家资金上的随意性,给贪污犯罪和挥霍浪费行为亮起了红灯。

(2)节约了人力资源,提高了工作效率。

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各部门设报账会计,负责单位的资产管理、财务管理和报账工作。单位的会计核算和管理由会计核算中心负责,既精减了人员,解决了机构臃肿,核算效率也因会计电算化的实施而大大提高。

(3)强化了财务资金的统一管理,提高了资金使用政效率。

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取消了各部门、各单位在银行开设的账户,使分散在单位的财务资金全部集中到会计核算中心的统一账户上,达到科学安排、统一调控、监督使用的目的,有利于财政部门对财政资金的统一管理,使资金调度更加灵活,有效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率,保证财政资金的安全,增强了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

(4)从源头加强控制,推动党风廉政建设。

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对财务收支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监督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部分单位及其领导使用国家资金的随意性,会计的核算行为得到了有效控制,一些超标准、超预算的支出明显减少,不合理的财务支出行为在萌芽状态就得到了治理。2 会计集中核算存在的问题

实行会计集中统一核算后,能按照“诚信为本,操守为重,坚持准则,不做假账”的要求;从制度上保证各项财政资金安全、有效,防止收支不入账、应缴不缴、坐支挪用等现象,保证了政府采购、“收支两条线”制度的顺利实施。但在探索会计集中统一核算过程中,如何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公共财政体系,使其日趋完善和发展,面临不少急需值得研究和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1)会计信息的真实性难以监控。

原始凭证是反映经济业务最基本的资料,对原始凭证的审核和监督是判断会计信息真实性的重要环节。会计中心的人员不参与单位的具体业务,只能根据票据来判断,一是看单位报账发票的手续是否完备;二是看票据是否规范合法。凡手续完备,票据合法有效,不管反映的经济内容是否真实。都必须报销。

(2)财务日常监管与单位业务相脱节,造成对单位的时务监督管理出现盲区。

这种问题主要表现有:①不少地方只将行政事业单位本级财务纳人会计中心集中核算,而对其下属单位由其自行核算,财政部门对这部分账务缺乏日常监管,从而使得这些单位有漏洞可钻,利用下属单位转移隐瞒收人、转移娜用专项资金、转移支出、乱支乱用等。②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行政事业单位的实物资产管理成为非常薄弱的环节。一方面财务核算过于笼统,账面上反映不出实物资产的类别。另一方面,大多数单位没有按照资产管理规定,建立和登记资产明细卡片,没有定期进行资产盘点,造成资产购置、受赠、置换、报废等而不进行账务处理、账实不符的情况普遍存在。③单位往来资金长期挂账,无人定核对理,容易产生呆账、死账等。

(3)会计监督难以到位。

会计核算中心对超标准和违法行为的开支缺乏必要的监督。国库集中支付更侧重于把监督寓于服务之中,不但要服务,而且还要监督,需要相关健全的法律保障。而目前的会计集中核算相关法律法规并不健全,而且相应条款只是原则性的,可操作性不强。会计集中核算工作的现状是“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监督”相分离,既不参与单位的经济活动,又不全程履行监督职能,只是在事后单位报账时以票据审核作为监督。而票据是否真实、合理,核算中难以发现,如原始凭证经济事项内容的真实性问题。会计集中核算管理体制下,原始票据经过逐级审核后,进入核算中心财务账内,从票面本身看,其合法、合规性方面已通过必要监督,符合国家财务管理要求,而对这些票据所反映的经济事项内容的真实和客观性,却缺少有效监督。个别单位虚开票据,套取现金。表面上看,账簿和凭证的管理都规范了,账内违规和作假现象没有了,而虚假票据现象、“账外账”现象却明显增多了,这一切都加大了违规的可能性。

(4)固定资产管理困难。

实行集中核算后,核算中心根据支出票据登记固定资产,而固定资产仍由各单位保管、使用,资产的增减完全由单位报账员记账,核算中心未参与管理很容易造成账实不符,资产流失。如报废固定资产不按规定及时处理,固定资产记账不准确等。改进会计集中核算的措施和建议

(1)建立、健全会计核算中心的内部控制制度和管理制度。

按照《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的要求,会计核算中心在业务运作的过程中建立严格的内部控制制度,界定岗位职责,明确各会计人员具体分工。实行核算、稽核与资金会计工作相分离,提高会计专业化核算水平,保证会计核算中心业务正常、安全平稳地运行。内部管理制度方面通过制定工作计划,建立内部业务规范,完善内部管理制度,建立考评制度,实行科学规范管理。保证会计核算中心廉洁、高效、准确的为各单位正常工作服务。

(2)完善会计集中核算体制,减少财务监管盲区。

首先要扩大会计集中核算的覆盖面,将二级核算单位的账务也逐步纳人进来;其次,制定配套的操作办法,让单位和会计中心的职责定位和情况互通有章可循,使得单位的经济活动与会计中心的账务核算能很好的衔接;再次,财政部门应加强对单位的财务监督和管理,通过定期的财务检查或者专项检查活动,来发现机关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不断研究对策。

(3)会计核算中心转变职能,加强支出监督管理,从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变。

目前核算中心的日常工作是资金支付和会计核算,然而,如果将核算中心仅仅作为一个记账机构是远远不够的,更要着重预算执行信息的反馈和控制。通过核算各部门预算执行情况,可以严格控制各部门用款进度。会计核算中心更强调对预算指标实行即时控制,杜绝超预算计划用款,加强预算资金支付的事前控制,切实加强预算管理,由事后监督向事前监督、事中监督延伸。

(4)完善内外监控制度,确保财产物资的安全。

财政部门要严格界定固定资产范围,使会计结算中心能够统一固定资产入账的标准,还要完善固定资产购置、处置、报废等相关制度,严格规范单位固定资产核算。会计核算中心

也要组织预算单位定期不定期地进行盘点核实,做到账账相符、账实相符。

总之,实行会计集中核算,不仅仅是预算管理方法和手段的改进,更是对传统方法从观念到内容的根本改革,打破了不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财政资金分配管理格局,也是落实依法行政的一项重要工作。实践证明,尽管目前实行会计集中核算还存在许多问题,需要完善,但在加强财政资金支出管理、改变会计核算方式、预算执行情况控制等方面都已取得了成功的经验。我们应充分认识集中核算改革的重要性,明确会计中心作为预算执行机构的地位,以预算执行为主要任务,转变工作职能,理顺内外关系,尽快从以财政集中收付制为主要形式的会计核算中心改革向规范的国库集中收付制过渡。与此同时,积极推进预算编制改革,推行部门预算的细化预算,为国库集中收付制的实施打下基础,形成预算编制、执行、监督三分离的机制。在此基础上,全面推进财政管理制度的改革,逐步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公共财政体制。

参考文献

[1]易淑莲.对当前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存在问题的认识及建议[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04).

[2]张晓燕,王大明.会计集中核算的实践与思考[J].防灾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03).

[3]于锦芬.对完善会计集中核算若干问题的探讨[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6).

知识资本的会计核算探讨 篇10

首先, 专门借款是指为购建或者生产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而专门借入的款项, 通常应当有明确的用途, 即为购建或生产某项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而专门借入的, 并通常应当具有标明该用途的借款合同。这说明专门借款使用目的明确, 而且其使用受到与银行签订的相关合同的限制。用专门借款购置交易性金融资产, 有可能会受到合同条款的限制。所以, 专门借款的闲置部分也许只能存入银行或用于风险较小的固定收益的债券投资, 而不能随意用于风险较高的交易性金融资产 (如股票或基金) 的投资。

其次, 即使可以用专门借款购置交易性金融资产, 按照冷文的方式处理也不符合资产的历史成本原则。实质上借款费用的资本化观点认为, 资本化期间的专门借款的利息费用与购建资产的其他耗费 (如原材料、人工等) 没有本质差别, 应当计入所购建资产的成本中。把交易性金融资产期末公允价值的变动 (未实现的损益) 计入或刨除所购建资产的成本都不符合历史成本原则, 这会导致各期所购建资产的成本受到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波动的影响。而资产购建成本与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的波动并不具有相关性。

知识资本的会计核算探讨 篇11

胡学峰

[摘要]在计算机技术和通信网络高度发达的今天,合并报表编制发生了革命性变化。文章从实施会计集中核算角度出发,全面阐述了新模式下合并报表编制的流程、内容和存在的问题,给广大报表编制者以启发。

[关键词]会计;合并;集中;协同

我国企业的合并报表编制是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的,在十几年的编制过程中,对于合并报表的争议不断,但合并报表毕竟是反映集团企业整体规模和财务状况的不二手段和唯一工具。合并报表编制是从合并底稿得来,不像个别报表直接由账生成,而合并底稿不容易看懂,这就使得广大会计人员对合并报表望而生畏。且长期以来学术界对合并报表还有一些质疑,主要是合并报表是以集团企业汇总报表减去抵销数生成的,而抵销数也就是关联交易数据很难准确取得,这又与会计信息质量的真实、准确、完整不统一。在会计集中核算实施后,这一情况出现了大幅改观。本文从大型集团企业实施会计集中核算后如何改进合并报表的编制进行探讨,以给广大报表编制者启示和建议。

一、合并报表概述

合并财务报表,是指反映包括母公司和其全部子公司形成的企业集团整体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的财务报表。合并财务报表是相对个别财务报表而言的,个别财务报表是单个会计主体出具的财务报表,直接由账务生成。就传统方式来说,合并报表是由个别报表合并生成。一般来说,集团企业会计主体越多,关联交易越多,合并报表编制难度越大。而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特别是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和国家政策导向“走出去”的环境下,企业做大做强已形成共识,企业集团不断形成和壮大。这就需要一份高质量的合并财务报表来满足企业管理层作为决策依据。

(一)合并报表编制范围

通常来说,合并报表的合并范围是以控制来确定的。也就是应该把哪些会计主体纳入合并范围。笔者认为,从我国国情来说,合并报表的合并范围确定应该有两个条件:一是有资本纽带关系,即有母子公司关系。在我国有一些依靠集团企业生存的附属企业,也由集团企业控制,领导班子也由集团企业任命,但由于没有建立现代企业的产权关系,而不能纳入合并报表范围。二是有控制关系,即集团企业能够决定或者说是调配个别企业资源配置。一般来说控制和持股比例有正相关关系,超过50%的股权通常就具有控制关系,但也存在特殊情况,不足50%的也可能有控制关系,主要是通过约定或委派管理层重要职位。集团企业应该按上述两个条件把子企业全部纳入合并范围,当然,实务操作中有比较复杂的情况,主要是母子公司之间、各子公司之间交叉持股,这不是本文讨论的重点。对于未纳入合并范围的子企业,有严格的条件限制。

(二)合并报表编制程序

合并报表的编制程序主要包括几个步骤:

1.会计政策的统一

在编制合并财务报表前,对集团内各成员企业的会计政策要统一,当然也包括会计期间的统一。在我国,这一步可以省略,因为我国执行严格的会计政策管控,统一执行《企业会计准则》。

2.关联交易对账

这一步比较繁琐,需要收集集团企业所有的内部关联交易账务处理,交易双方要完全核对一致。对于会计主体数量庞大的集团企业,对账工作量非常之大,双方账务处理不同期是最大的困难,对账准确性也直接影响合并报表质量。

3.编制合并工作底稿

合并工作底稿实质是起到合并账的作用,即合并报表的数据来源。先把各成员企业的个别报表按项目汇总,列出抵销列,设置汇总数减去抵销数后生成合并数公式,待抵销数填列后得出合并数。

4.编制调整分录和抵销分录

因为合并报表是站在集团角度上得出的数据,需要将内部交易对合并报表项目的影响剔除掉,在合并报表中编制调整分录和抵销分录。这一点可以参照物理学上的内力和外力原理来理解。调整分录是长期股权投资成本法变权益法处理,然后进行母公司股权和子公司权益的抵销。抵销分录是把原内部交易冲回,视同没有发生。抵销分录的难点在资产内部购建的后续抵销。

5.计算得出合并数据

把调整分录和抵销分录数据填列到合并工作底稿,按公式自动计算得出合并数。这一步要注意抵销数的借贷方向。

二、会计集中核算实施内容

会计集中核算是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通信网络技术发展产生的财务变革。大型集团企业都试图通过会计集中核算来解决会计信息收集加工难、时间长的问题。本文将以省级电网企业(省、市、县三级产权)为例,全方位、多角度阐述会计集中核算的实施。

(一)数据集中模式

在网络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建议采用一级数据集中模式。数据全部集中到省级公司,市公司和县公司全部通过局域网远程登录到省级公司数据中心进行财务处理。一级部署有以下好处:一是数据集中到一个地方便于加工处理;二是节约成本,硬件设施配备可以起到集约效应;三是提高安全保障系数,由省级公司统一运维;四是从技术上便于管控集团成员企业。

(二)统一各项财务标准

在一级部署的情况下,财务主数据及核算规则必须统一,这也是会计集中核算的前提和基础。一是统一会计政策,要最大限度地消除差异化处理,制定会计核算手册,对同一经济事项要有唯一的处理规则;二是统一会计科目,所有会计主体使用同一套科目体系;三是统一客户、供应商等其他主数据,为关联交易抵销规则设立奠定基础。

(三)账务集中部署

在各项标准统一的基础上,选用硬件及软件系统,开始集团账务的数据部署。硬件要以满足数据存储及软件运行为前提,网络要能满足大容量数据的传输和本地登录速度无明显差异。财务软件的选型很重要,要以稳定、快速、严密为基本条件,也要能满足客户的个性化要求。账套设置要包括实际账、差额账、合并账三类,满足合并报表账表对应的要求。账套设置后要输入期初数,期初数包括实际账和抵销账,都要按上年决算数据录入。账务集中部署后,集团企业可以层层穿透各级主体的明细账及会计凭证,在线审核或稽核其账表数据。

(四)凭证协同设置

账务集中部署后,在同一数据中心,可以设置凭证协同规则,部署协同平台。对于关联交易,由一方发起,另一方确认后在两个会计主体同时生成会计凭证,并在抵销账同时生成抵销凭证。要在协同平台中部署所有可能发生的关联交易凭证模板,且限制关联交易只能在协同平台处理。凭证协同平台把事后对账变为事前控制,极大地提升了抵销数据的准确性。

(五)合并报表编制

实施会计集中核算后,合并报表的编制与传统意义上的合并底稿编制发生革命性变化。抵销账核对无误后,由合并账直接出具合并报表,而不是由个别报表层层汇总生成。抵销账主要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母公司股权投资、投资收益与子公司权益、利润分配的抵销;另一部分是关联交易抵销。这两部分基本通过协同平台处理,只有少部分权益抵销凭证要手工补录。

(六)凭证关口前移

在满足合并报表编制需要的基础上,通过凭证关口前移,提高集中核算质量。会计凭证关口前移是指会计凭证直接通过业务前端数据,配置相应的凭证模板由前端业务推送生成会计凭证。也就是会计凭证由前端业务集成生成,对于暂时没有前端业务的经济事项,再辅以单据配置凭证模板。保证会计凭证自动生成,减少人为差错。财务和业务的集成可以选取成熟套装软件实施,目前成熟套装软件国内技术还不成熟,大多企业选取国外知名软件。

三、集中核算模式下合并报表的连续编制

在集中核算模式下,合并报表不需要每年重新编制合并底稿。在期初抵销数据录入后,每年抵销账只反映变动部分。

(一)股权抵销的后期处理

本年对子公司新增股权投资,可以直接生成股权投资和实收资本的抵销分录。除新增投资外,需要在抵销账补录子公司提取盈余公积抵销凭证,因为按新准则合并报表编制规则,合并报表的盈余公积等于母公司盈余公积。

(二)关联交易后期处理

关联交易的后期处理主要是指上期未实现利润在本期的回冲。例如内部购建固定资产,在个别报表和合并报表反映的固定资产原值是不一样的,在本年个别报表提取折旧需要在差额账调整。该类调整需要建立抵销固定资产卡片,在抵销账中按月运行折旧提取程序,生成红字冲销凭证。

四、合并报表编制新模式的成效和问题

通过以上三部分内容可知,新的集中核算模式下,合并报表的编制变得简单、准确。彻底放弃了合并底稿繁琐的编制过程,揭开了合并报表的神秘面纱。

(一)提高了关联交易对账的时效性

关联交易对账是合并报表编制的重点和难点,在集中核算模式下通过协同平台解决了该问题。协同平台部署是一个复杂艰巨的工程,要逐项梳理关联交易经济事项,设定凭证模板。协同平台难点主要集中在内部购建固定资产、内部金融服务、内部保险服务。大型集团企业实施协同平台一般都要几年的时间,视业务复杂程度而定。但一个成熟的协同平台创造的绩效也是可观的。

(二)提升了合并报表质量

由于关联交易对账工作量很大,尤其是会计主体超过500个,业务板块较全,形成一个完整产业链的时候,对账工作难度呈几何级数增加。传统的合并报表编制往往采用重要性原则,对于双方核对不一致的时候,抓大放小、以小抵账。会计信息质量虽然不受大的影响,也不会造成错误决策,但作为会计信息反映的载体还是受到质疑的。协同平台的实施使合并报表质量有了一个跨越式的提高。

(三)引入合并账概念

通常我们讲会计信息质量的时候,要求账表一致、账证一致,账是表的数据来源。而合并报表是根据合并底稿得来,虽然财政部后来要求合并底稿视同总账作为会计档案管理,但我国毕竟没有统一的合并底稿格式。抵销账和实际账构成的合并账解决了合并报表的尴尬。

(四)未实现利润不能精确计算

上一篇:年工会分会工作总结下一篇:2016电大企业文化形成性考核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