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效益评估(精选7篇)
财务效益评估 篇1
随着房地产业对国民经济的基础作用不断加强,作为法人主体的企业在基本建设领域,如何更好地贯彻投资项目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决策的管理程序;如何合理配置资源,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这是我国房地产业能否健康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严峻挑战。本文从城市规划及土地利用规划和住宅项目投资效益分析入手,论证房地产业给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带来的双效益,房地产与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密切关系,城市规划设及土地利用规划源自基本国策、地区资源和城市定位,一个城市的房地产业应综合考虑这些因素的影响,保证其可持续发展战略
1 可行性论证与效益评估
可行性分析作为建设项目的基本程序。其作用从提出至今都是被投资者重视的一道程序。1983年我国国家计委颁发了《关于建设项目进行可行性分析研究的试行管理办法》,从此,可行性分析研究就正式纳入了我国基本建设程序中。基本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分析,主要是对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可能性,特别是对投资效益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论证。效益评估是对目标绩效与能耗的比较。
对房地产业而言,经济效益表明企业投资回报与经营方向是否正确;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是指项目对社会发展和生态平衡所产生的绩效。目前,项目投资效益分析通常以定量分析和动态分析为主,定性分析与静态分析互补,来确定方案是否可行。定量分析使投资者清晰项目的投入与收益,动态分析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能预测未来发展变化,对投资者和决策者树立资金周转观念、利息观念、投入产出观念及合理利用建设资金、提高经济效益等都具有重要意义。下面从宏观和微观角度分析房地产投资效益。
2 房地产与土地利用规划及城市规划的密切关系
房地产与城市土地利用规划及城市规划密切相关,城市土地利用规划源自基本国策、地区资源和城市定位。它是保证一个城市土地利用安全的盾牌。由于房地产开发的最基本生产资料就是土地,而土地又关系到社会不同主体的切身利益,所以房地产效益评估不仅表现在其现实价值,更多地反映在其可持续增长空间。国家保护18亿亩耕地的底线也是旨在强调我国土地资源目前所面临的严峻挑战。
城市规划不仅是城市布局的安排,更是对城市大环境从规划上的影响;不仅关系地区的和平稳定、自然景观和国民素质,且关系城市生态平衡、社区周边教科文环境、就业和受教育情况等后增长空间。这些也是房地产投资所关注的重要因素。房地产投资品质是关键。房地产的品质,从宏观方面分析主要包括:城市GDP、自然条件、人文底蕴和生态环境;从微观方面分析大体包括:社区环境、房型、户型、容积率、人均绿地、小区建筑景观、人口密度、承建商信誉、综合造价和物业管理。大环境与小环境间存在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关系。
西安南郊曲江房地产高速增长就是一个典型案例。曲江在2004年以前是典型的农村。截至2004年,大雁塔附近的房价约在3 000元/m2左右。随着文化旅游定位的明确,区域环境的不断改善及政府投资力度的不断增加,曲江的投资环境日益见好。曲江文化旅游的优势突显,文化和旅游联姻的人造主题公园,如大雁塔南广场、大唐芙蓉园、及曲江池遗址公园、大唐通易坊、唐城墙遗址公园,已经不仅成为曲江的标识,也成为西安市新的标识。区域更是吸引了中海地产、富丽、金地、万科、紫薇等一大批全国知名房地产商投资曲江,开发的产品品质也不断提升,洋房、别墅已经是曲江主流产品。中海的铂宫、龙湖曲江盛景、金地芙蓉世家等高端楼盘,已经成为西安高端住宅开发的典范。
统计显示,曲江2004年的别墅价格4 000元/m2左右,到了2010年花园洋房的价格已升至15 000/m2左右,短短6年时间涨了3.5倍,从这些可以看出城市规划定位对一个区域价值体现的作用。曲江翻天覆地的变化既有城市规划的作用,也有房地产开发的作用,其二者的双重作用是改变一个区域、实现区域价值最大化的双重动力。
3 住宅项目投资效益分析
我们在关注大环境的同时,也要分析小环境的效益。住宅项目投资包括建设成本投入、银行利息和不可预见费等。投资效益分析是项目可行性分析研究的核心,包括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及环境效益。住宅项目经济效益分析包括:技术经济分析、企业财务分析和国民经济分析。
3.1 住宅项目技术经济分析
住宅项目技术经济分析包括:总体规划设计、住宅楼建筑设计和住宅楼结构设计及装修。
3.1.1 小区总体规划设计分析
小区规划设计分析包括:用地平衡分析、技术经济分析和小区综合造价分析。其设计指标主要包括:容积率、绿地率、建筑密度、人口密度、布局均衡合理和综合造价经济适用。小区用地平衡分析是通过比较住宅项目用地范围内人居建筑、公共建筑、道路广场及绿化水景等占地面积,评价居住区总体布局的合理与否;技术经济分析主要通过一系列指标的计算来反映规划设计技术的经济性;小区综合造价分析是将建成住宅小区所必需的各投资总值折算到每平方米居住建筑面积上,并以此作为售楼依据,其综合造价可检验居住区建设的经济性。
3.1.2 建筑设计分析
住宅楼建筑设计主要指房屋的层高、层数、平面设计、户室比和居住面积。平立面设计、结构设计、装修设计等。层高直接影响建筑工程造价,而平面设计及装修等直接影响到住宅价值的市场实现。我国现行住宅室内净高推荐2.9 m,过去住宅室内净高一般为2.68~2.88 m。适当降低层高可节省投资,节约能耗与用地。但层高过低,容易产生压抑感。低层建筑实用方便且造价低,但占地多,故大中城市不宜多建;小高层建筑(6~7层)具有使用方便,造价低,用地少,日常费用低,建筑密度大等特点,适合我国大中城市人居习惯和经济实力;高层建筑(超过7层)可节约用地、市政设施投资及土地征用、拆迁安置等费用,但需电梯、安全通道、高压泵房和结构强度等设施完备,以致造价上升,且日常维护费高。住宅平面设计越简单,其单位造价就越低。依据我国人居生活水平和消费习惯,一般以二室二厅或三室二厅为主,一室户及多室户要有适当比例。住宅面积包括起居室、卧室等面积和卫生间、厨房、过道、阳台、储藏室等辅助面积,住户面积通常在90~150 m2,且宜大中小结合,以适应各种家庭的需要。
就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观点及土地利用的社会效益观点,我们应当参照新家坡的住宅发展方式,应该从功能上满足住宅的属性,而不仅仅是最求面积的奢侈。通过国家政策调控,引导公众对住宅的面积消费也趋于理性。
3.1.3 结构设计分析
结构形式大致分为全装配式结构、大模板结构及装配整体式结构。全装配式结构的优点是:工业化程度高、施工速度快、受季节影响小,有利于利用工业废料。其缺点是:生产基地建设一次性投资量大,运费贵,造价较高。大模板结构的优点是:结构整体性好,工艺灵活,节省费用。其缺点是:钢筋与水泥用量较多,造价较高。装配整体式结构包括:内浇外砌、内浇外挂和“一模三板”等形式,其优点是:整体性好,造价低,适应性强,能因地制宜,且与大模板结构相结合,故受到广泛欢迎。
3.1.4 装修设计分析
住宅建筑装修设计分室外装修和室内装修。室外装修根据不同结构一般采用清水墙勾缝、水刷石、干粘石、建筑涂料和大理石块材贴面等方法处理,设计与施工时要注意经济、美观、耐用、不褪色。室内装修一般根据不同标准分别对地面、墙面、顶棚等进行处理,并确定门窗、电器、给排水、暖气、卫洁具、有线电视、电话、智能化等选用标准,这些依据当地生活水平与家庭具体情况决定。
3.2 住宅项目经济效益分析
住宅项目经济效益分析是在技术经济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的项目总投资估算,依据国家政策、法律和法规,结合当地取费定额,具体包括以下6项。
1)土地费用估算,包括:
土地转让费、拆迁安置费、土地出让金等;
2)前期工程费估算,包括:
前期策划费,方案设计费,施工图设计费、景观设计费“三通一平”费和勘察费等。
3)建筑安装工程费估算,包括:
土建工程、给排水安装工程、通风采暖工程、强弱电安装工程、天然气安装工程和电梯安装工程等,除天然气安装工程和电梯安装工程外,均以规划建筑面积为基数乘以估算单价进行计算。
4)小区配套设施费估算,包括:
围墙及大门工程、绿化景观工程、室外管网工程、变(配)电室工程、垃圾转运站工程和通风采暖工程等。
5)政府税费,包括:
营业税、市政配套费、人防工程建设费、环境保护费、排污费、工程定额测定费、工程招投标交易服务费、墙改保证金、地下管线查询费、工程监理招投标费劳保基金等。
6)其他开发费估算,包括:
开发管理费、预售许可证费、产权面积测量费、合同鉴定费、贷款利息和不可预见费等。
3.3 财务分析
财务评价是从房地产投资项目或企业角度对住宅项目进行的经济性分析。即根据政府现行财税制度、价格体系和有关法律、法规,计算分析住宅项目直接发生的财务效益和费用等内容,考察住宅项目的盈利能力与清偿能力。首先,要估算出住宅项目的各项成本、税金、总投资额及利润等基础性数据,然后,据此编制必要的财务报表,并计算出相应的财务效益指标,再通过与有关标准对比,判断项目投资是否可行。
住宅项目财务分析评价中常用的方法有:比较分析法、比率分析法和结构分析法。其中结构分析法多采用差额分组法、因素替换法、指数法、线性规划法和回归分析法等。实践中我们体会到,运用因素替换法时应注意以下问题:只能用于被分析对象的因果关系具有严格函数关系的情况;相关因素被从理论上证明是引起指标变动的根本原因;须从指标的经济意义及组成因素的相互依存关系方面,确定客观合理的替代顺序;各因素对指标差异总额影响程度的代数和等于该指标差异总额。据此分析可检验计算结果的正确性。住宅项目的财务评价指标主要包括:盈利指标和清偿指标。反映盈利能力的指标又包括静态分析指标和动态分析指标。
1)反映盈利能力的静态分析指标不考虑时间价值因素影响,主要包括:投资利润率、投资利税率、资本利润率和资本净利润率等。
2)反映盈利能力的动态分析指标是考虑资金时间价值因素影响所计算出的指标,主要有财务净现值(FNPV)和财务内部收益率(FIRR)。
3)反映项目清偿能力的财务评价指标主要有:投资回收期、借款偿还期、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对于以出售为主的住宅项目而言,投资回收期和借款偿还期没有财务实用价值,故不予考虑。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都是依据资产负债表进行计算的。
3.4 住宅项目国民经济分析
国民经济分析是从国家和整个社会的角度出发,依据费用-效益分析原理,全面分析和评价项目的一种科学方法。国民经济分析是以计算影子价格、影子汇率及项目的未来经济效益和费用,估算对未来效益和费用折现的社会折现率,并对净效益(即每年的经济效益与费用之差)进行折现,最后,计算出的一系列技术经济指标进行分析和判断。财务分析是用现行价格计算投资项目效益和成本,只考虑内部收益和内部费用,不考虑项目所带来的外部效益和外部费用,所以还不能全面反映住宅投资项目的经济效益。国民经济分析是用调整后的价格和参数计算项目的效益和费用。国民经济评价是把住宅项目放在整体的国民经济发展角度,来考虑其所带来的效益及付出的代价,既考察住宅项目的内部效益和内部费用,又考察住宅项目的外部效益和外部费用。因此,在财务评价的基础上还要进行国民经济评价,才能客观全面地反映住宅项目投资的经济效益。国民经济评价一般在财务评价基础上进行以下两项微调:
1)效益与费用范围的调整。
首先,剔除已计入财务效益和费用的转移支付,然后,识别项目的外部费用和外部效益,对能定量分析的费用,要进行定量计算;对不能定量分析的费用,应作定性分析。
2)效益与费用数值的调整。
剔除建设投资额中属于国民经济内部转移支付的引进设备、材料的关税和增值税,并运用影子汇率、影子运费和贸易费用对引进设备的价值进行调整,对国内设备价值,则采用影子运费和贸易费用进行调整。用建筑工程影子价格换算系数,调整建筑费用或安装费用。用土地的影子费用代替占用土地的实际费用。对流动资金、销售收入及经营费用也要作相应调整。最后,编制报表并计算分析指标。编制项目的国民经济效益费用流量表(全部投资),并据此计算全部投资的经济净现值和经济内部收益率等。
4 结束语
房地产投资作为城市目前城市经济发展的一项指标,其对经济贡献的作用已经十分明显,但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也有目共睹。本文从探讨房地产项目投资的可行性,通过对房地产与成土地利用及城市规划的关系的分析。认为房地产项目投资应着眼建设后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及环境效益。对其评价原则在于该项目是否有益于维护社会稳定,促进文明进步,减少或消除项目的外部成本;是否有利于地区的经济增长与社会可持续发展。投资不仅要考虑市场需求,改善人居环境,还要注意节约土地资源,使土地资源的社会属性能够得到很好的体现。只有将建设项目投资效益综合评价指标与整个项目的可行性分析有机相联,才能实现投资效益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 杨继瑞.住宅的性质与商品房价格[J].城市开发,2004
[2] 董焱.我国房地产供需状况分析[J].商业时代,2006
[3] 屠永良.房地产经济学[M].上海:文汇出版社,1994
[4] 刘秋雁.房地产投资分析[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
上海世博会水上交通运营效益评估 篇2
(上海海事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上海 201306)
0 引言
上海世博会(以下简称世博会)累计接待游客7 300万人次,打破1970 年日本大阪世博会6 422 万人次的记录.本届世博会特有的水上交通不仅有效减缓陆域交通的压力,也为中外宾客饱览世博夜景提供有力保障.依江而建、隔江分布的世博园区客观上决定水上交通必然在世博会中扮演重要角色,其低碳环保经济性也与“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不谋而合.在世博会期间,水上交通共运送游客2 400万人次,占世博游客总量的33%,效益显著.
世博会水上交通属于公共产品,以“社会效益为主,经济效益为辅”为目标,是顺应世博会对交通的特殊需求而产生的,对分担世博期间的交通压力起到重要作用.世博会水上交通体系的外溢经济效益在实践中具有间接性和不易量化的特点,不易被人认识.因此,对世博会水上交通的运营效益进行衡量与评估,有利于重新定位和认识水上交通(旅游)业在城市运营中的地位,同时也有利于将其成功经验应用到后世博时期水上交通体系的运营中.
1 水上交通运营效益概述
1.1 相关研究
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对有关社会经济效益评估的研究相对较丰富.陈世勋等[1]通过“有无对比法”对上海市轨道交通体系的社会经济效益进行估算和分析;李铮等[2]采用模糊数学方法和灰色系统理论对民航空域系统的社会经济效益进行评估.关于水上交通运营效益方面的研究则相对较少.孙玉琴等[3]预测研究世博会对黄浦江游船旅游的促进效应;李建丽等[4]预测研究青岛邮船产业的客源规模和经济效益.而对水上交通(旅游)运营后产生的效益进行评估的研究则更为缺乏.
1.2 概述
“有无对比法”是通过比较“有项目”和“无项目”这两种情况的效益和费用,以求得增量效益和费用数据.所谓“有项目”是指实施该项目后的状况,“无项目”则是指未实施该项目之后的状况.本文根据世博会的有关统计资料,采用“有无对比法”的思路,初步评估世博会期间水上交通体系的运营效益.世博会水上交通运营主要包括以下内容[5]:
(1)园区内黄浦江两岸之间的游客运输(即园内运输).主要是通过世博园内浦东和浦西两岸6个轮渡站(即L1,L2,L3,L4,L5和L6),16 艘世博客渡船以及5条航线(即L1—L2,L2—L3,L3—L4,L4—L5,L5—L6),将游客运送至对岸园区的运输.
(2)园区外水门至园区内水门的游客运输(即入园运输).主要是将东昌路、十六铺、其昌栈、秦皇岛路等4个水门的游客通过游览船接送至园区码头.
(3)园区内水门至园区外水门的游览营运(即出园运输).按照市场运作的方法,通过13 艘游览船,按规定的浦江游览观光航线,将游客送离园区.
(4)园内观光.主要是在世博会开幕后,根据游客对观赏园内水上夜景的需求而开辟的一条新航线.游客乘坐游览船从M2码头出发,沿进口航道至卢浦大桥上游100 m 水域,掉头进入出口航道,顺出口航道返回M2码头.在这一航程中游客能饱览世博园内多姿多彩的夜景,整个过程持续约40 min.
表1[6]为世博会期间4条航线的运力安排及实际客运量的相关信息表,该表可直接反映整个世博会期间各条航线的实际营运效率.
表1 世博会水上交通各航线运营情况
2 水上交通运营效益的一般构成
运营效益通常包括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以及其他效益.按其是否可采用经济尺度来计量的原则,可以分为有形效益和无形效益.有形效益指能在市场上定值的效益;无形效益则是指不宜用货币衡量的效益,或者只是理论上量化的可能效益.上海世博会水上交通的运营效益中:有形效益主要包括取代公交设施投入的效益、节省用地效益和经济收入效益;无形效益主要包括缓解渡江游览客流压力效益、满足部分游客观赏黄浦江景色需求的效益、改善城市污染状况的效益;另外还有一部分是溢出于世博园区外、世博会举办时间外或水上交通行业之外的效益,称之为外溢效益,主要包括水上旅游环境改善的效益、提升上海国际都市形象的效益等;而世博会水上交通的运营经验对后世博时期水上交通和旅游业的运营所带来的启示和借鉴作用被称为后续效应.具体见表2.
表2 世博会水上交通运营效益的构成
通过对世博会水上交通运营效益内容构成的分析,并结合世博会期间水上交通统计资料实际数据,考虑相关资料可获得性,对世博会水上交通的运营效益进行量化估算和非量化说明.
3 有形效益的分析与评估
3.1 公交设施替代效益
世博会水上交通的投入运营,有效减缓世博园内外地面公交客运承载的压力,减少地面公交系统基础设施的大量投入,节约社会资源,具体包括以下两个部分.
3.1.1 节约公交车辆购置费用
根据世博会水上交通统计资料,在184 d 的世博会期间,水上交通客运总量为2 400 万人次,每天的平均客运量为13.043 万人次.据上海市交通统计资料:常规公交及专线车的单位车辆日均客运量为404 人/辆.若水上交通运送的游客完全由地面公交车辆承运,则需要在园区内增配323 辆公交车.若公交客车按中档市价30 万元/辆计,则共需初始投资9 690万元.根据国家民用汽车报废标准,公交车使用年限为10 a,采用直线折旧法,在世博会期间需增加投入公交车购置费总计约484.5 万元.世博会期间所需要的游览船和客渡船实际是政府通过招投标方式吸引上海游船公司参与的,政府本身并不需要购买船只,这样水上交通的投入运营间接节省约484.5 万元的公交车购置费用[6].
3.1.2 节约交通基础设施投资费用
在以观光旅游为主的世博园内,增加323 辆大型机动车辆无疑会给世博园内外道路交通系统增加巨大的压力,造成新的交通拥挤和堵塞.如要维持现有的交通状况,必须增加公交基础设施建设,如增加道路面积、停车泊位等,以适应新增车辆的运行.
(1)新增道路面积.2008 年全国车均道路面积约为90 m2/辆,单位面积道路投资约为200 元/m2.增加323 辆大中型客运车辆后,要维持当前的道路交通状况,则园内道路面积需增加约29 070 m2,总共需投资约581.4 万元.若使用年限按标准10 a计,并采用直线折旧法,则世博会期间增加的道路折旧费用约为29.07 万元.
(2)新增停车泊位数.上海市车均泊位供给数为0.2个/辆.以现有的停车泊位使用密度为标准,增加323 辆车后共需增加停车泊位65个,按普通停车泊位规格(5 m×2.5 m),共需投资19.1 万元.同样采取使用年限为10 a 及直线折旧法,则世博会期间需增加停车泊位折旧费用约为0.96 万元.
综上,世博会期间水上交通对减轻地面公交系统投资压力所节约的社会资源约为514.53 万元[6].
3.2 节省用地效益
世博会水上交通最突出的特点在于它主要是在黄浦江水域环境中运营,从机会成本的角度看,可避免公交车运营所需的大量城市用地,长远收益可观.上海世博会水上交通节省城市用地的效益可用B=AP表示.式中:B为上海世博会水上交通节约用地的效益;A为增加公交车所需占用的土地面积;P为城市土地机会成本.[1]这里假设房价是城市土地的机会成本,根据目前世博园区附近房价约为35 490 元/m2,以及由于水上交通的投入运营而节省的道路面积和停车泊位面积共计约29 882.5 m2,可求得世博会水上交通间接节省修建公交车所需道路用地约106 053 万元.
3.3 经济收入效益
开发世博会水上交通体系主要是为了方便参观世博园的游客.水上交通虽然是由政府主导开发、不以赢利为目的的公共产品,但是为了实现其可持续运作,为游客提供更加方便舒适的服务,相关运营主体决定向接受水上交通服务的游客适当收取费用.
世博会水上交通向顾客提供游江、娱乐等方面的服务,同时向游客收取一定的费用.这里的经济收入主要由3 部分构成:出园游览门票收入、园区水上夜景游览门票收入、其他派生性服务收益.
3.3.1 出园游览门票收入
世博会期间,水上交通出园游览航线是指从园内M1,M2,M3水门出发,经世博水域、陆家嘴、北外滩到十六铺水门和秦皇岛路水门下客,航行时间约80 min.根据“服务世博、低于市场、大众接受、企业微利”的原则,离园票价定为:基本票价80 元/人,团队客票价60 元/人.
据统计,在世博会的184 d中,出园游江的游客总数为223 933 人[6]:
出园游江总收入=223 933 人× 80 元/人=1 791.46 万元.
3.3.2 园区水上夜景游览门票收入
为了满足游客夜游黄浦江的需求,世博相关部门有针对性地开发园内游江航线.该航线从M2码头出发,沿进口航道至卢浦大桥上游100 m 水域处,掉头进入出口航道,然后顺出口航道回到M2码头,航程约40 min,其间让游客欣赏世博夜景、音乐喷泉等特色美景,票价为40 元/人.据世博会水上交通有关资料[6]统计,在184 d中,园内游江航线总共接待游客89 446 人次,则园内水上夜景游览门票收入为357.784 万元.
3.3.3 其他派生性服务收益
为了更好地服务世博,充分开发水上服务功能,同时使运营企业在满足世博水上交通需求的前提下,获取一定的经营利润,世博会水上交通运营中心根据世博游览船的特许经营范围,在开展世博黄浦江游览项目宣传促销活动的同时,开辟以下服务项目[5]:(1)船舶运行过程中,向游客提供食品、饮料、纪念品等服务;(2)船舶运行间隙,利用船舶靠泊在码头的时间,向游客提供茶点、餐饮及休闲服务;(3)12:00—16:00 向游客提供浦江下午游及茶点、餐饮等休闲服务.
这部分收益主要是通过向游客销售商品和提供服务所取得的营业收入与营业成本之间的差额获取的,是世博会水上交通经济收益的一个重要来源.
4 无形效益的分析与评估
无形效益是指不宜用货币衡量的效益,或者只是理论上量化的可能效益,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4.1 缓解渡江游览客流压力
由于环境舒适、交通便捷,游客还可以在渡江的同时欣赏黄浦江的水上美景,水上交通客渡船自然成为众多游客往返黄浦江两岸园区的首选.这对缓解世博园内交通压力,保证园内交通秩序的稳定起到重要作用.从某种程度上说,水上交通直接保证本届世博会的成功举办.
4.2 满足部分游客观赏黄浦江景色需求
通过世博游览船,游客们在观赏世博园的同时,还能欣赏陆家嘴金融区、外滩等上海的著名景点,让他们进一步认识上海,提升其满意度,同时也向世界展示世博会“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
4.3 改善城市污染状况
由于客运量大、单位游客耗能少等特点,在保证同等运量条件下,相对于城市公交车辆等交通工具,水上交通的污染性废气排放量较少,这有利于减轻城市大气污染,改善大气环境质量,其城市生态环境效益可依据以下模型计算:
式中:B为废气污染减轻效益;TQ为水上交通替代的公交车辆数,t·km;PF为公交车单位排放废气量,L/(t·km);ZL为治理废气单位成本,元/L.[1]由于计算的复杂性以及数据的或缺性,这部分效益本文暂不进行衡量.
5 外溢效益的分析与评估
5.1 提升上海国际都市形象的效益
世博会素有“经济、科技、文化领域的奥林匹克”之称,为世界各国展示自我实力搭建宝贵平台,也为塑造和提升国家形象提供难得的机遇.世博会水上交通运营中心参加开幕式、开园式、中国国家馆日、高峰论坛和闭幕式等大型活动期间的水上交通运营,以确保世博会水上交通运输的绝对安全.黄浦江是上海的旅游象征,是都市旅游资源密集带,世博会水上交通对提升和塑造上海国际都市旅游形象起着重要作用.
5.2 水上旅游环境改善的外溢效益
上海水上交通(旅游)业通过世博会的操练,在管理水平、服务理念以及市场宣传经验等方面都得到空前发展,上海市的交通、海事、安保等部门及各家游船公司的联合运作能力,以及对大客流的管理、疏导能力得到明显提高,这些无疑为上海水上交通(旅游)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软环境.另一方面,为了举办世博会而增建的游船码头和船舶设备,也改善了上海水上旅游业发展所需的硬环境,从而为后世博水上交通(旅游)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这种由于水上旅游环境的改善而带来的效益具有外溢性、延续性,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5.2.1 软环境的改善
5.2.1.1 水上交通运营体系整体改善
在世博会之前,浦江游览一直存在竞争激烈、经营秩序混乱、产品同质化、缺乏特色、服务不规范等问题,严重制约着黄浦江水上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经过世博会的洗礼后,浦江水上旅游在监督和管理方面形成“统一指挥、协同配合、大局意识”的合作精神,在服务和经营方面形成“和谐团结、微笑服务、持续改进”的精神风貌,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对后世博时期水上旅游监督管理机制的完善以及服务体系的合理升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另外,水上交通运营体系本身对世博后的游船运营也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5.2.1.2 人们对水上交通(旅游)业的了解加深
在世博会以前,很多人对水上交通(旅游)的认识甚少,或者认为它仅仅是一种简单的交通工具,加上其在现代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局限性,水上交通在社会中的普及度相对较低.世博会的召开为水上交通(旅游)业作了一次巨大的宣传广告,它的经济舒适、绿色环保等优点让人印象深刻,这让人们重新认识水上交通,大大促进水上旅游业的复兴,直接打通后世博时期水上旅游业发展中市场开拓的道路.根据上海市交通运输港口管理局航运监督管理处预测的相关数据,世博后黄浦江游船旅游市场在未来5 a 内将按每年50 万人次的速度递增,趋势图见图1[3].
图1 黄浦江游船旅游市场规模趋势
5.2.2 硬环境的改善
5.2.2.1 码头基础设施的完善
为了筹办世博会,世博局相关部门专门对游船码头及设施进行重新布局和扩展,使水上旅游基础设施得到进一步的更新完善,为水上旅游业的发展提供有利条件.世博会新建4 座水门,分别是其昌栈水门、秦皇岛路水门、十六铺水门以及东昌路水门;增设3个游船码头,即位于浦西原南市水厂的M1码头、位于浦东白莲泾港口上游的原木材公司码头处的M2码头以及位于卢浦大桥上游浦东后滩处的M3码头;设立L1,L2,L3,L4,L5,L6等6个轮渡站;另外还新打造35 艘世博船舶,这些设施、设备为黄浦江水上旅游业的后续发展提供良好条件.根据《上海水上旅游客运发展规划》,未来黄浦江沿岸公共游船码头的泊位将达到30个,主要分布在黄浦江和苏州河.另外,规划将以十六铺码头为核心,与世博M2(游船)码头、陆家嘴东方明珠游船码头、秦皇岛路码头、其昌栈游船码头一起作为多个停靠点,形成“一主多辅”的多级码头体系,为上海水上旅游业的发展提供有利条件.
5.2.2.2 新景观和新航线的建设
世博会期间开通的园内水上观光航线将成为黄浦江上的黄金游线,途中景点包括浦东园区的中国馆、世博文化中心、世博轴、阳光谷、宝钢大舞台、沙特馆、日本馆、大型音乐喷泉等,浦西园区的石油馆、中国船舶馆、通用汽车馆、信息通信馆等.世博会后,世博演艺中心与世博轴、中国馆、沙特馆、主题馆、世博中心等建筑物被永久性保留,成为继外滩万国建筑群、东方明珠等后黄浦江沿岸的又一标志性建筑群,为黄浦江水上旅游增添新的国际一流景观.
此外,经过世博会的开发与规划,黄浦江未来水上航线的设计也实现多样化.首先由于航线长度增加,可使原来的两桥游延伸至三桥游;其次,游览区域扩大,通过将世博前的浦江游览航线与世博场馆的参观路线相结合,使保留下来的世博场馆和经典老建筑交映生辉,大大增加浦江游览的吸引力,对吸引客源、开拓市场意义非凡.
6 后续效应分析与评估
后续效应主要指世博会水上交通体系的运营经验为后世博期间水上交通运营所带来的启示.长期以来,黄浦江水上旅游的市场秩序较为混乱,投诉率较高.世博会的水上交通运营中心克服世博会期间的大客流、恶劣天气等种种困难,直接确保世博会的成功举办,并获得很高的满意度,在此过程中摸索和积累的一系列管理和运营经验,对后世博时期上海市水上旅游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水上交通运营管理机制[5]是一大亮点,即对世博游览船的运行和管理实行“四个统一”的管理机制.世博游览船在世博会水上交通运营中心所属的游览船运行部的组织和协调下,对各承运公司实行“统一管理、统一调度、统一销售、统一结算”.“统一管理”指以世博水上交通运营中心为主体对世博游览船的各项事务进行统筹管理;“统一调度”指对参加营运的船舶、码头和票务实行统一调度指挥;“统一销售”指水上交通游览船运行部以水上交通运营中心的名义统一对外销售船票,制订销售计划,统一票务管理;世博游览船由多家公司共同运营,为了确保整个运行过程的有效进行,相关部门对游览船在财务管理方面采取集中管理、统一结算的政策.“四个统一”的运行管理机制使得游览船各有关主体在世博会水上交通运营中心的组织与领导下井然有序地开展各项工作,避免多头管理的弊端.另外,世博会水上交通的安全评估层级机制、风险网格化管理模式[7]、客渡船舶调运机制、大规模客流应对和危机管理等在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经验,对黄浦江水上旅游业也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水上旅游本是一个跨部门、跨产业、跨文化、跨区域的综合性产业,其涉及面很广,需要政府相关部门、水上运输企业、码头公司、行业协会等多个主体的共同参与.目前,上海市的水系资源同时由国家部委和上海市政府两级管理,职能划分不清晰,常常出现“各自为政”的现象.因此,在后世博上海水上旅游发展过程中,有关部门和企业可以借鉴“四个统一”运营管理机制的经验,成立水上旅游管理协会,对上海市的水上旅游进行统一管理,制定各项统一标准,并建立完善的协同机制,进行整合实现整体效益最大化,确保上海水上旅游业的和谐发展.
7 结束语
水上旅游的世博效应是一种波浪效应,除直接效应之外,还有强大的乘数效应.就空间维度而言,其效应会突破水上旅游行业而波及其他行业;就时间维度来说,它是对未来发展的一种投资,其效应会波及未来10 a,20 a,甚至更长的时间,因此对其效应进行定量衡量和非定量说明具有重要意义.以上海世博会的举办为起点,随着未来黄浦江沿岸的开发及沿线旅游资源的深度挖掘,浦江游览将集金融、贸易、旅游、文化、休闲、创意等产业为一体,在后世博时期继续演绎“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一主题.
[1]陈世勋,陶小马.上海城市轨道交通体系社会经济效益估算分析[J].经济研究,2004(1):1-5.
[2]李铮,戴福清.民航空域系统社会经济效益评估方法[D].天津:中国民航大学,2008.
[3]孙玉琴,蒋辰燕.黄浦江游船旅游市场现状及世博后效应分析[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2):1-10.
[4]李建丽,真虹,程爵浩,等.青岛邮船产业的客源规模及经济效益预测[J],上海海事大学学报,2010,31(3):78-85.
[5]上海世博会水上交通运营中心.2010 年上海世博会水上交通运营方案[R].上海:上海世博会水上交通运营中心,2010:1-49.
[6]上海世博会水上交通运营中心.上海世博会水上交通运营实施方案实施情况的评估报告[R].上海:上海世博会水上交通运营中心,2010:1-65.
风火协调运行效益评估方法 篇3
风电被公认为是“零排放”的清洁能源, 是当今世界最具竞争力的低碳能源。在中国, 通过大规模风电并网改善以燃煤主导的一次能源结构, 也被认为是促进电力系统低碳的有效手段之一[1]。然而严格说来, 风能消费并非完全零碳。由于风电的随机波动性, 电力系统必须调整运行方式以确保有功平衡。当这些调节任务由燃煤机组承担时, 燃煤机组可能付出额外的调节代价。这部分额外“碳代价”是相对于仅平衡普通负荷波动性时燃煤机组增加的燃煤消耗, 将抵消部分风电的减排效益。
通过风电与其他机组的协调运行, 追求电网整体能耗最低是优化运行的首要目标。该问题很早就为研究人员注意, 建立了一批考虑风电的机组组合模型, 讨论了风电不确定性的建模方法, 包括随机机组组合模型[2,3]、基于模糊集理论[4]的模型、基于机会约束规划[5]的模型、基于修正备用容量[6,7,8]的模型、基于风险理论[9]的模型等。文献[10-12]指出风电价值的合理评估是大规模风电并网调度中的一个关键问题, 有必要在发电调度中考虑发电厂节能和减排的双重目标。对爱尔兰[13,14]、荷兰电网[15]的现状研究表明, 因常规机组运行效率降低而增加的燃料消耗量远小于由于使用风电而节省的燃料量, 且由于大量燃气机组、小水电等灵活机组的存在, 燃煤机组的启停次数仍可保持在较低水平, 利用风能仍然是划算的。但对趋势预测[14,16]表明, 当风电容量达到高水平时, 则存在消纳风电的附加成本显著增加的可能。
结合中国国情与欧洲对比, 可以看出欧洲的分析结论对中国而言显然过于乐观。爱尔兰作为风电接入水平较高的典型国家代表, 其燃气机组占发电电源的比例接近60%, 抽水蓄能和小水电机组的比例接近8%, 燃煤机组仅占12%, 这与中国风火互济系统中以燃煤机组为主力电源的特点有较大差别。以2012年4月的蒙西电网为例, 总装机容量31.6GW, 其中风电5.5GW, 其余绝大部分为燃煤的火电机组, 而燃气、水电等快速机组仅1.55GW。在燃煤机组中, 可以用来平衡电力的直调机组中的90%为300 MW及以上容量的大型火电机组。大型火电机组具有更高的稳燃出力点、固定成本和启停成本, 更长的启动时间、方式调整周期。在接入大规模风电时, 上述参数特点使得中国电源组合的优化方式与欧洲相比, 将存在显著差异。消纳同等比例的风能也需要付出更大的代价。
本文将研究影响国内煤电占优网络中风能利用效率变化的内在机理。引入“效能”指标表征风电的净减排贡献率, 采用基于机组组合模型的生产模拟方法, 推导了火电机组工作点改变、开机方式、启停等不同运行方式下风电效能指标的变化规律。分析了10~1 000MW级各类典型火电机组的参数敏感性, 提出了适合国内电源特征的风火协调优化运行的框架。最后, 利用符合国内北方风电接入系统特征的算例仿真印证了理论推导结果的合理性。
1 概念与模型
1.1 风电效能的定义
本文引入“风电效能”指标η来定量衡量扣除附加调节成本后风电中用以净减排部分的贡献率。在数学上可以用化石能源消耗减少百分比与风电替代电量百分比之比来计算:
式中:C0和C*分别为引入风电前后指定时段内的系统整体发电煤耗;EL和Ew分别为总发电电量和风电发电量。
式 (1) 描述了一段时间内风电低碳效能的整体情况, 是一种平均效能。η>1意味着消纳1kW·h风电可获得超过火电发1kW·h电的煤耗节省, 通俗地讲即物超所值;反之则说明电网利用1kW·h风电并不能等同减少1kW·h火电的煤耗, 需要付出一部分附加调节煤耗。在极端情况下, 也可能出现负效能 (η<0) , 此时电网消纳风电的附加调节成本已超过其节煤效益, 应果断弃风。
记引入风电前系统的单位发电煤耗为基准煤耗ubase:
则式 (1) 可改写为:
形如式 (3) 的风电效能定义的物理意义更为明确。将风电减少的那部分煤耗折算到每千瓦时风电上, 若高于原系统的单位产能煤耗, 则风电效能大于1, 电网的单位发电煤耗降低。反之, 则电网单位发电煤耗上升。
1.2 基于机组组合模型的优化运行模拟
进行风火协调优化模拟的主要工具是机组组合模型, 它根据负荷预测制定发电机组的开停机计划和发电计划, 从而使系统运行的经济性达到最优。利用机组组合估算风电效能的方法是:在同等负荷水平下用相同的计量方法, 分别计算风电引入前后的煤耗, 再代入式 (3) , 得到风电效能。
1.2.1 传统的机组组合模型
考虑传统的机组组合模型, 设N台机组参与优化, PG (t) = (PGi (t) ) N×1, 其中PGi (t) 为火电机组i在t时刻的有功出力。以发电成本为最低的运行优化问题可以描述为:
式中:C为总发电成本, Cf (PG) 为燃料成本, Cs (PG) 为启停成本, 皆折算为煤耗;γCa (PG) 通常仅用于辅助优化问题求解 (γ为惩罚系数) , 并不真正影响发电成本, 本文在机理分析时将忽略该项;g (PG) 为总发电功率;PL为总用电负荷预测值, 包括负荷和网损;h (PG) 一般用来表示备用、最低开机容量、爬坡率、机组容量上下限等物理约束, 具体见文献[17]。
在考察时段[T0, T1]上, 系统的燃料成本为:
式中:ffi为火电机组i的耗量特性函数。
ffi通常可以采用一次曲线近似 (见式 (6) ) 或二次曲线近似 (见式 (7) ) 。
式中:ai, bi, ci分别为火电机组i的耗量特性的二次、一次和常数系数。
系统的启停成本为:
式中:tiK为火电机组i第K次开机的时间;τ (·) 为延时函数;fsi为火电机组i的启动成本, 折算为煤耗;si0为火电机组i的冷启动煤耗;Ti为火电机组i的启动时间常数。
在实际计算中常将形如式 (4) 至式 (10) 的泛函问题离散化, 并将二次耗量特性、启停成本等非线性函数分段线性化, 将原问题简化为混合线性整数优化问题。例如日前机组组合优化问题将一日划分为每15min一段, 式 (5) 对应转化为:
式中:PGi, j为火电机组i在时段j的有功出力;τij为火电机组i在时段j的启停状况, 如有则为1, 否则为0;csi为火电机组i的启停成本。
详细求解算法可以参考文献[17]。
1.2.2 含风电的机组组合模型
风电本身没有煤耗, 不会增加式 (4) 中优化目标, 但风电接入将替代一部分火电, 且增加备用需求, 故机组组合模型的约束条件将有所改变。
一般地, 风电受环保政策保护, 在电网安全允许的前提下享有上网优先权。将风电按“负”的负荷处理, 以总用电负荷预测值PL减去风功率预测值Pw作为“净”负荷量预测值:
增加的系统旋转备用和爬坡备用为:
为表征风电效能的实时变化规律, 考虑式 (11) , 则时段k上的效能表达式可写为:
2 风电的效能原理分析
影响风电低碳效能的客观因素包括电源构成、风电穿透率、风电波动性强弱程度等, 人为因素有风电的调度优先权、风功率预测及其误差信息的利用方式等。不同的机组组合模型对上述因素的建模细节将有所差异, 但从本质上来讲, 由于所有风电消纳引起的煤耗改变都通过改变火电机组的运行方式来体现, 所以本文研究从这一点入手。
引入风电后, 火电机组新增的煤耗主要有3种存在形式:火电机组工作点偏离原有工作点ΔC1、减小开机容量改变ΔC2、机组启停ΔC3。即
风电效能系数也由这3种形式共同作用构成:
式中:η1, η2, η3分别为3种形式下的风电效能系数。
本文主要讨论ffi为线性函数的情形。对于ffi为分段线函数的情形, 经适当推广后分析结果同样有效。设未引入风电前, 时段[T0, T1]上共有N台火电机组参与优化, 则
式中:PL, k为时段k的总用电负荷预测值。
在上, 有
ubase依赖于电源构成。固定成本ci越大则电网ubase越大。2009年国内ubase为339g/ (kW·h) (折算至标煤, 下同) 。大型火电机组的煤耗略低, 2010年蒙西电网600 MW级机组平均发电煤耗为318g/ (kW·h) 。
2.1 情形1:火电机组运行工作点改变
假设风电引入前后, 电网保持开机方式不变, 电网在安排日前机组组合时不考虑风电因素, 仅在实际运行中通过压低开机火电机组的工作点来消纳风电。这种模式在风电整体穿透率较小时经常采用, 也是目前国内调度中经常采用的方式。
风电替代一部分火电机组出力, 此时火电机组按耗量微增率 (即式 (6) 中bi) 从大到小依次减小出力ΔPGi至下限 (或分段下限) 。在时段[T0, T1]上, 设有M台火电机组下调工作点, 则代入式 (3) 有:
特别地, 在每个时段k上, 代入式 (14) 有:
风电效能范围估计如式 (23) 所示:
对式 (19) 至式 (23) 所含的物理意义讨论如下。
1) 仅通过调整火电机组工作点消纳风电时, 风电的效能系数恒为正。说明与风电的节能减排效益相比, 因火电机组工作点改变造成的附加损耗总是比较小的。
2) 风电应尽可能替代耗量微增率高的机组。式 (22) 表明bi越大, η1也越大。
3) 风能利用比例越大, η1越小。这是因为随着影响到的机组增多, 对应的bi降低, η1也减小。但附加成本比例也并非无限制增加, 存在理论上限。
4) 原单位发电煤耗ubase越大的电网消纳风电的附加成本也越高。
参照国内外典型发电机组参数, 整理文献[18-19]中10~1 000 MW实测火电机组参数。下调典型火电机组工作点对应的风电效能估计值如表1所示。
注:按ubase=318g/ (kW·h) 计算。
可以看出: (1) 一般地, 火电机组单机容量越大, 单位发电成本越低。压低这部分机组工作点消纳风电时, 其效能也越低。考虑到燃气、燃油等“小快灵”机组通常是作为调峰或备用电源, 并不作为长期开机的发电电源, 所以实际影响风电效能的机组多为300 MW级及以下火电机组。 (2) 在国内以大型火电机组为主力调峰电源的电网中, 风电的效能系数通常都是低于1的。参照2011年国内蒙西、东北电网的风能利用比例约9%~11%的水平, 风电的实际效能系数可以达到0.9以上。
2.2 情形2:火电机组减少开机容量
假设风电引入前后机组集合H由开机改为关停。本节讨论风电正好等于关停机组原总出力的情形。在时段[T0, T1]上有:
对于式 (24) 不成立的情形, 还将引起剩余机组工作点改变。此类情形可归入2.1节的情形处理。火电机组开机容量改变对风电效能的影响如式 (25) 所示:
特别地, 在每个时刻k上, 有
进一步讨论式 (25) 和式 (26) 的物理意义如下。
1) 若集合H内的机组单位发电成本u2高于ubase, η2取值大于1。
2) 与情形1相比, 情形2对风电效能的提高主要体现在对机组固定发电成本的节省上。对比式 (19) 和式 (25) 可见, η2 (k) 一般比同等条件下的η1 (k) 大, 说明减小开机容量是比压低机组工作点更为高效的消纳方式。
3) 开机容量等离散变量的改变经常会带来风电效能的剧变, 但随着多节省的固定成本分摊到每千瓦时风电上, 所占比例将随着Pw, k的增加而下降, 逐渐恢复到情形1的水平。
2.3 情形3:机组启停
以风电突然减少强迫机组启动为例。假设从T0时刻起, 由于突然失去风电出力, 需要增加机组集合H。考虑式 (4) , 系统净节能量ΔC3为:
假设增开机组后恰好恢复到没有引入风电时的开机容量和工作点, 则有C=Cf。相应地, 风电效能为:
显然, 机组启停引起的是净成本改变。风电的某些波动性场景可能导致效能急剧降低。为短时阵风模式增加火电机组的启停次数很不经济。机组启停增加是造成风电调节成本上升的主要形式。
对启动机组后系统工作点、开机容量较无风电时发生改变的情形进一步可归入情形1和2讨论。
2.4 增加备用的影响
风电的不确定性将增加对系统备用的需求, 进而增加成本。备用成本也可以归纳到情形1至3讨论。备用分为热备用和冷备用2种。热备用机组必然分担一部分发电额度, 导致电网基础开机容量增加, 系统运行的附加成本是由机组工作点降低带来的。该情形可以归入情形1讨论。冷备用只有在投入运行时, 才发生附加成本。情形与情形3类似, 此处不再重复。
3 煤电主导网络中的风火协调运行
在实际运行中, 大规模风电接入电网将引起3种情形共同作用, 而风电的穿透率和风电的波动场景决定了哪种因素将起主导作用。
情形1是最常见的、贯穿始终的情形。该情形下风电效能变化的主导机理为耗量微增率原理。此时风电效能虽有波动, 但整体稳定。消纳风电虽然需要付出附加煤耗, 但所占比例很小, 应积极增加风电消纳以达到节能减排的效果。但单纯依赖情形1方式的电网, 对消纳负荷低谷时期的风电存在消纳瓶颈, 要想进一步降低系统煤耗, 像情形2和3这样改变开机方式是必然的。
情形2和3可能导致风电效能的突变。一方面, 减小开机机组容量可显著提高风电效能;而另一方面, 风电波动性在所难免, 初始开机机组容量不足将导致机组启停次数的增加, 急剧增加成本。取得情形2和3的平衡是风火主力电源的电网有效利用风电的关键问题, 即何种条件下为消纳风电改变火电机组的开机方式在经济上才是可行的。
假设[T0, T1]上被关停某机组在T1时刻启动。考虑机组完全冷启动 (最不利的情况) , 考虑风电效能的临界条件:
考虑式 (25) 、式 (28) 和式 (29) , 风电是否能够真正起到节能减排效果取决于[T0, T1]上关停机组的节省煤耗ΔC2与T1时增加的启动成本Cs之间的对比:
式 (30) 给出了为消纳风电而改变火电机组启停方式的临界条件, 其也是高风电穿透率下煤电占优网络运行优化的基本依据, 本文称为成本平衡原理。
显然, 式 (30) 取决于机组耗量特性bi、机组固定成本ci、启停成本csi及[T0, T1]上风电出力变化情况PGi, k。其中bi, ci, csi为系统固有特性, 而PGi, k则与风电场景有关。定义ΔT=T1-T0为火电机组i在风电序列{PGi, k}下的临界持续时间, 其含义为如果需要停开火电机组i而消纳风电{PGi, k}, 那么在再次启动该机组之前, 大风至少需要持续ΔT时间才能抵消启动成本。
取{PGi, k}为机组的额定出力时, 典型机组的ΔT的典型值范围如表2所示。水电、小型热电联供燃气机组的ΔT非常小, 而大型火电机组的ΔT则可能长达数天。若考虑火电机组自身效益, 则回收启停成本的时间还要延长5~10倍。
从气象特征角度来看, 天气较为平稳时, 情形1和2占主导;而风速变化较为剧烈时, 机组启停次数增加, 情形3占主导作用。
中国北方风资源丰富地区的接入电网具有效能敏感度高的特征, 如: (1) 系统电源单一、大型火电机组占绝对优势地位, 机组稳燃出力高、机组固定成本高、启停时间长、启停成本高; (2) 风电大规模集中接入, 出力同时性强, 风电波动性加剧等。
中国的风火协调运行框架与欧洲存在显著不同。后者以日前机组组合优化为核心, 短期/超短期风功率预测起到关键作用。而在中国则需要更为复杂的多时间尺度滚动协调技术。考虑中长期 (7~10d) 来风状况, 优化大型火电机组开停状态;在日前引入短期 (0~72h) /超短期 (0~4h) 风电功率预测, 优化机组在线运行工作点和少量灵活机组的启停。表3给出了不同级别火电机组参与风火协调的模式。
4 仿真算例
4.1 仿真算例说明
本文研究依据中国北方电网电源构成特点来设置仿真算例。数据情况说明如下 (具体见附录A) 。
1) 火电机组采用经调整后的IEEE RTS96数据部分机组。根据大型火电机组典型参数, 将原机组的稳定燃烧出力调整为机组额定出力的50%~60%, 并采用两分段、高启停成本的参数。
2) 负荷采用中国北方某电网典型负荷, 其标幺值曲线换算为仿真系统容量。
3) 风电采用美国东部若干风电场春季实际数据, 其特征与中国季风性气候相似。分别对低 (7.92%) 、中 (17.10%) 、高 (30.87%) 3种穿透率下风电 (此处定义风电穿透率=风电额定装机容量/峰值负荷) 的情况进行仿真。
对3种情况各61个样本分别计算单日机组组合, 获得收敛样本179个。统计系统总成本、火电机组燃料成本、机组启停次数、开机机组容量等运行信息, 并计算风电效能及以下指标: (1) 风能利用比例β=Ew/EL; (2) 电网单位发电成本cg=C*/EL; (3) 火电机组单位产能成本cu=C*/ (EL-Ew) 。
4.2 仿真结果分析
4.2.1 比对基准算例
以未引入风电的情形作为各指标的比对基准。比对基准算例的主要指标见附录B。
仿真中各机组的单位发电成本随着运行工作点升高而下降。1号机组容量小、灵活性高, 是机组组合模拟中最常调节的机组, 但其单位发电成本也是最高的, 所以其余开机机组容量充足时, 它总是运行在较低的工作点上。
4.2.2 风能利用与发电成本变化趋势
仿真中风能利用的情况如图1所示, 给出了风能利用比例β从小到大排序及样本分布的情况。
随着风能利用比例的增加, 电网总燃料成本、总发电成本的变化趋势如图2所示 (折算至标煤) 。可以看出, 系统发电成本仍然以燃料成本为主, 启停成本的比例较小。总成本呈局部波动、整体线性递减的趋势, 电网的单位发电成本也随之线性下降。增加风能利用比例在大趋势上还是有利于节能减排的。
相对地, 火电机组的单位发电成本则较为复杂, 如图3所示。从整体上讲, 随着风能利用比例的增加, 火电机组的单位发电成本上升, 这是消纳风电所付出的额外代价。图3中显示火电机组单位发电成本变化趋势明显分为3组, 这与风火协调的具体运行方式有关, 其机理将在下一小节与风电效能变化规律合并讨论。
4.2.3 对风电效能机理的验证
随着风能利用比例的增加, 图4给出了风电效能变化曲线, 表4则提供了对应算例的开机机组容量和机组启停的关键信息。
从图4可见, 风电效能变化可显著分为3组。
1) 情形1, 对应所有火电机组开机方式不变、仅工作点下移的场景, 借助式 (14) 可以在理论上估计风电效能范围为0.887≤η≤0.919, 仿真验证值与理论值吻合, 风电效能有轻微上升, 但幅度不大。这是因为本文所采用的火电机组燃料成本模型为IEEE RTS96的分段线性化模型, 该模型对处于深度调峰区间的机组单位发电成本与额定出力附近的单位发电成本的区分度较小。如果考虑深度调峰状态下机组因投油稳燃造成的高额成本, 这种上升趋势将显著得多。情形1的算例对应图4中间一簇样本点, 此时火电机组单位发电成本随着风能利用比例的增加, 整体轻微上升。
2) 情形2对应机组启停次数增加较少, 开机机组容量减小的情形。显然, 此种情形下的风电效能显著高于情形1, 在停机的火电机组稳燃出力和固定成本较高时尤为如此。随着风能利用比例的增加, 分摊到每千瓦时风电上的节能红利也将下降。情形2的算例对应图4中最下面一簇样本点, 此时火电机组单位发电成本较无风电时下降, 但随着风能利用比例上升, 成本也轻微上升。
3) 情形3对应风电反调峰、机组启停次数增加的场景。此时的风电效能显著低于情形1, 甚至还出现了低至0.33的最小值, 风能消纳代价极高。情形3的算例对应图4中最上面一簇样本点, 此时火电机组单位发电成本急剧上升。
5 结论
中国风电密集接入地区电网的电源结构几乎都具有由火电机组占绝对主力地位的特征。在煤电占优网络中风火协调问题与拥有大量“小快灵”机组的柔性系统中的优化运行问题, 有本质上的不同。本文详细分析了风电效能的变化规律, 探讨了风火互济网络中电源协调机制、匹配方式、关键技术的若干基础问题。主要研究结论如下。
1) 工作点、开机容量与启停等火电机组运行方式的改变是决定风火网络中风能利用效率的三大因素。其中改变火电机组运行工作点是最常见的、贯穿始终的情形。此时风电效能虽有波动, 但整体情况良好, 应积极增加风电消纳以达到节能减排的效果。而减小火电开机容量、启停机组等离散调节方式则可能带来风电效能的大幅改善或恶化, 应依据风资源条件趋利避害, 参照风能持续时间优化机组启停。
2) 不同的风能利用比例下, 风火协调优化的主导机理也不同。在风能利用比例较低时, 起主要作用的是火电机组的等耗微增率原理;而在高比例阶段, 起主要作用的是机组启停成本平衡原理。
3) 煤电占优网络实现风火协调运行的关键在于多时间尺度的优化配合。考虑中长期来风状况, 优化大型火电机组开停状态;在日前引入短期/超短期风电功率预测, 优化机组在线运行工作点和少量灵活机组的启停。
附录见本刊网络版 (http://aeps.sgepri.sgcc.com.cn/aeps/ch/index.aspx) 。
摘要:风电效能是用来衡量扣除电网消纳成本后风电净减排贡献率的指标, 是指导电网有效利用风电的关键指标。文中立足于国内以煤电机组为主的电源结构, 采用基于机组组合的生产模拟方法, 分析了风电消纳成本的构成, 从机理推导和仿真验证两方面得出了风电效能随运行方式、机组参数和风能利用比例等因素的变化规律。研究表明, 在煤电占优网络中风能高效利用在主导机理、协调模式、预测需求上都存在其特异性。文中为多尺度风火协调运行框架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
财务效益评估 篇4
关键词:效果检验 个例分析 效益评估
中图分类号:P4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1)01(b)-0246-01
人工增雨防雹是一项复杂的实验研究性工作,涉及面广、技术难度大。科学客观的作业效果检验,对提高作业水平、验证和改进作业理论和方法非常重要。自1997年邹平县全面开展人工增雨防雹工作以来,已建成了较为完善的指挥、作业系统,多次成功的作业受到当地领导群众的好评,起到了为当地国民经济保驾护航的作用。现尝试利用统计学方法,从理论的角度对高炮防雹的效果进行检验,并通过典型实例,分析作业的有效性。
1 效果检验
利用开展防雹工作前9年和开展防雹工作后8年(1997-2004年)的雹灾面积资料,采用不成对的秩和检验法验证邹平县防雹工作的有效性。防雹前后的雹灾面积详见表1。
由表可见,开展作业前9年雹灾面积平均每年13.3万亩,开展作业后8年平均年受灾面积6.9万亩。设为防雹前平均受灾面积,为防雹后平均受灾面积,E为防雹效果,则E=(-)/=48.1%。
采用不成对的秩和检验法对E的有效性进行检验,将防雹前雹灾面积列为A组,防雹后雹灾面积列为B组,列于表2。
防雹后的秩和T=1+2+5+6+7+8+12+15=56。取显著水平=0.1,据Na=9,Nb=8查秩和检验表(《人工防雹指导手册》p123).得T=58,因为T 2 作业实例分析 从作业的实战过程看,防雹效果也是非常明显的。下面以2001年6月中、下旬的冷涡天气为例分析实战过程的防雹效果。 2001年6月11~24日,高空华北冷涡在35°~50°N、110°~125°E的范围内发展变化,邹平县地处其下游位置,受其不断扩散南下的冷空气影响,这段时间内雷雨天气频繁,并出现了4次冰雹天气。此次冷涡连续影响时间之长,对流性天气频次之多,为建站以来所罕见。表3为该次过程的天气及作业情况。 在这次冷涡天气影响期间,我县增雨防雹系统运转正常,发挥了应有的作用,13个炮点共47个炮点作业日,发射炮弹865发,防灾减灾的效果十分明显。针对本次天气过程,共实施消雹作业6次,发射防雹弹423发,达到了防护区内基本无雹灾的目的。从几次作业的情况看,高炮人工消雹的效果十分理想。 如6月18日凌晨,孙镇镇受到强雹云袭击。6时24~45分炮点实施消雹作业,共发射炮弹155发。由于雹云空间尺度及防护空白区均较大,农田雹灾面积达3万余亩,但炮点周围3公里内的保护区中雹灾明显减轻或基本无雹灾。根据现场评估的结果,参照赵学业等效益评估方法[1],在不考虑“减少受灾面积因素”的情况下,本次作业的减灾效益仍达到了312万元。又如6月23日17时10分,根据雷达观测及炮手反映,台子镇南部上空雷雨云发展旺盛,已具备冰雹云的某些特征,炮点随即实施预防性作业。17时16分,55dbz以上的强回波区移至炮点上空且范围明显扩大,高炮快速射击加大了作业强度,截至17时28分共发射炮弹118发。通过高炮作业,雹云迅速减弱,强回波范围迅速缩小,高度也由12000m降到6000m,过程中虽有少量冰雹降落但未成灾,再一次显示了高炮消雹的巨大威力。 3 效益评估 3.1 根据前述效果检验方法 以可信度90%的估计,每年减少受灾面积6.4万亩,按每亩减少损失300元计,每年减少损失1920万元,如果加上受灾面积中灾害减轻部分,效益会更大。 3.2 根据炮点作业次数进行统计 一个炮点的防护半径按3km计,则一次作业的影响面积为28.26km2,合4.2万亩,按每亩减少损失100元,则一个炮次作业的效益达420万元。为避免重复,在估算防雹效益时某炮点一个作物生育期內的多次作业视为一次,将历年的作业炮次情况列于表4。由表可见平均每年的作业炮次数为8.5,平均每年的防雹效益为8.5×420=3570万元。 4 几点思考 (1)从作业的实际过程看,加强炮点规范化建设,提高炮手素质,是取得最佳防雹效果的先决条件。(2)解决增雨与防雹的矛盾问题,冷涡天气一般不进行增雨作业,如遇天气特别干旱确需进行增雨作业时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云体发展不够旺盛,二是适当增加作业剂量,三是下游要有足够密集的炮点。(3)进行火箭防雹方面的尝试。 参考文献 关键词:核桃,种植,管理,效益评估 核桃, 落叶乔木, 原产于近东地区, 又称胡桃、羌桃, 与扁桃、腰果、榛子并称为世界著名的“四大坚果”。核桃营养价值很高被誉为“万岁子”、“长寿果”。交城县地处吕梁山中段东麓, 晋中盆地西缘, 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 境内年平均气温在8℃, 全年无霜期150~200天, 年降雨量500mm, 平均海拔1200m, 是核桃的适生地之一。近几年我县大力发展核桃产业, 取得了良好成效现将其栽培技术介绍如下。 1 生物学特性 核桃要求温暖、凉爽气候, 不耐湿热, 在年平均气温8~15℃, 绝对最低气温-25℃, 年降水量400~1200mm的气候条件下生长正常;绝对最低气温在-30℃以下地区, 核桃枝条、芽和雄花受到冻害。夏季绝对最高气温40℃时, 果实和枝条发生日灼, 核仁发育不充实, 以至萎缩发霉。 核桃不耐干旱瘠薄, 对土壤适应性广微酸性、中性及弱碱性的钙质土, p H5.5~8.0的条件下均生长正常, 最适生土壤为深厚、疏松、肥沃、湿润的壤土及沙壤土。核桃为强阳性树种, 喜光而不耐庇荫。 2 品种选择 核桃品种选择要考虑丰产、果品优质、抗性强。目前我县栽植的品种主要是晋龙1号、晋龙2号、辽核1号、中林1号, 它们适应性强, 抗寒耐旱抗病, 且丰产、品质上乘。 3 栽培技术 3.1 选择苗木 苗木选择要求:一是选择品种纯正的苗木;二是选择苗干粗壮, 大小均匀, 顶芽饱满, 根系发达且相对完整的苗木;三是选择无病虫害的苗木。 3.2 整地 选择相对集中、交通方便的土地、以土壤保水、透气良好的阳坡和背风处的壤土和沙壤土为宜, 有机质含量高, 有灌溉水源、能排涝、无污染的地块较佳。 3.3 打坑 旱地挖70cm见方, 水地挖1m见方的大坑, 表土放在坑上方, 新土放在坑下方。打坑以株距2~4m, 行距4~6m, 27~83株667m2 (平川早密丰建园) ;株距4~6m, 行距8~10m, 10~20株/667m2 (山地建园) ;丘陵地其行距因地而定, 或沿地埂栽植, 株距以4~6m为宜。 3.4 施肥与回填 每个坑底放入准备好的农作物秸秆并施入50kg农家肥, 与表土拌匀, 回入坑内, 分层踏实, 上部回入新土, 回填新土时每个坑准备1kg复合肥, 1.5kg磷肥与新土搅匀回填。 3.5 栽植时间 在树木休眠期进行栽植, 最好是在土壤刚解冻芽萌发前栽植, 这一时期栽植成活率高, 树体生长旺盛。秋栽在苗木落叶后至土壤封冻前进行, 但应及时埋土防寒。 3.6 定植和补植 (1) 定植。定植时, 将苗木放于准备好的坑中央对正, 保持苗木移栽前的方向, 将苗木扶直, 让根系展开, 覆上拌和过肥料或腐殖质的营养土。待根系全部覆土后, 将苗木往上轻提, 边提边踩, 提至苗木土痕距回填面5厘米, 踩实, 再回入细土至回填面, 踩实, 浇定根水, 待水洇下后, 再回入细土, 做成树盘。 (2) 补植。春季苗木萌芽展叶后, 应及时检查成活情况, 确认不能发芽时可在生长期或休眠期补植。补植时, 要求苗木为同一品种, 相同树龄。 4 栽后管理 4.1 耕作 要提早幼树结果和大树丰产, 可对核桃园进行深耕压绿或压入有机肥。深耕时期在春、夏、秋三季均可进行, 春季于萌芽前进行, 夏、秋两季在雨后进行, 并结合施肥将杂草埋入土内。 4.2 施肥 氮和钾是核桃的主要组成元素, 而氮多于钾, 增施氮肥能显著提高产量和品质在缺磷的土壤中须补充磷和钙, 同时增施有机肥。幼树施肥应采取薄施、勤施的原则, 定植当年至发芽后开始追肥, 每月1次每株施尿素0.5~1kg;第2~4年, 每年于3月、6月、8月、10月共施4次肥即可。 4.3 整形修剪 幼树无果, 可提前从8月下旬开始, 成年树在采果后的10月前后, 叶片尚未变黄之前进行修剪。幼树芽的顶端优势特别明显, 顶芽发育比侧芽充实肥大, 树冠层性明显, 结合比特性, 以采用主干疏散分层形为宜, 且整形极易。整形方法为:干高50~80cm, 定植当年不作任何修剪, 只将主干扶直, 并保护好顶芽 (若顶芽损坏, 可以壮芽代替) , 待春季发芽后, 顶芽将向上直立生长, 将其作为中心干, 顶芽下部的5~6月选分布均匀、生长旺盛的3~4个方向好、角度好、生长健壮的枝条, 培养成为第一层主枝, 将其余新梢全部抹去。 4.4 灌水 核桃喜湿润, 耐涝, 抗旱力弱, 灌水是增产的一项有效措施。在生长期间若土壤干旱缺水, 则坐果率低, 果皮厚, 种仁发育不饱满;施肥后如不灌水, 也不能充分发挥肥效。 4.5 病虫害防治 核桃主要病害有炭疽病、黑斑病、褐斑病、腐烂病和枯枝病等。 炭疽病、黑斑病、褐斑病主要危害叶片、芽、嫩枝和果实青皮。预防方法是加强肥水管理, 增加树势, 提高抗病能力;并在发芽前喷洒3°~5°石硫合剂, 发病期提前5~10天喷洒按1∶1∶200 (硫酸铜∶石灰∶水) 比例配制的波尔多液, 或喷洒大升、猛杀生等杀菌剂。治疗方法是喷洒福星或甲基托布津等杀菌剂。修剪时要把病枝、病叶剪掉, 平常发现有病枝叶要随时清除, 减少感染。 腐烂病、枯枝病属于一种真菌性病害, 主要危害枝干, 一般早实核桃发病较重。防治方法是及时刮掉腐烂部位并集中烧毁。治疗方法是把枯枝病叶剪除, 用40%福美砷50~100倍的药液或波美5~10度石硫合剂涂刷伤口。 核桃幼树的主要虫害是金龟子、云斑天牛等。防治云斑天牛可用毒药签堵塞洞口, 杀死幼虫;防治铜绿金龟子有以下四种方法:一是成虫大量发生期, 利用成虫有趋光性设置黑灯诱杀, 利用其假死习性, 人工震落捕杀或成虫期晚间堆火, 引诱成虫入火自焚;二是化学药剂法。虫害发生严重时喷40%乐果乳剂1000倍液或75%辛硫磷乳剂1500倍液于树冠, 每10天喷1次, 重复3~4次效果良好;三是早春、晚秋结合修剪、整树盘、灌水、消灭土内越冬幼虫。四是利用金龟子天敌防治。 5 经济林效益分析评估 一、网点投资效益评估的实施背景 邮政营业网点是邮政企业最基础的生产经营单位, 邮政营业网点的建设定位、管理模式、经营范畴和销售模式的成功与否是决定邮政企业在未来市场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的砝码。在评估前期调研中, 依据营业网点的业务收入和成本数据为基数, 选用网点装修变动、网点装修前后收入、网点投资效益等指标, 通过实地调查和多方论证等方式对计划下达的75个重点项目进行综合评估。 二、网点投资效益评估的总体情况 2011年全省共计划完成332个网点的装修改造, 改造面积56820平米, 总投资1.18亿元。此次选取的75个网点项目为纳入省分公司改造补助的重点项目, 装修计划总投资为3496.55万元, 装修面积为18183平米, 实际网点装修投资金额为5020.61万元, 实际改造面积为17132平米;装修后各网点2012年实现收入21487万元, 比上年净增收入2374万元。75个网点装修前面积为11449平米, 装修改造后面积为17132平米, 净增5683平米, 因网点扩面提价增加的年租金为139.26万元。储蓄台席由装修前的219个, 增加到310个;综合营业台席由装修前的94个, 增加到109个;ATM机由装修前的63个, 增加到141个;在增加席位的同时增设了大客户室65间、理财区63个及网银体验区等, 为企业转型升级创造了必要硬件条件。网点人员由装修前的610人, 增加到721人。 三、网点投资效益的分析 (一) 预算对比分析 按省分公司下达的2011年整修改造投资计划每平方米2077元, 此次调查网点装修改造完工后实际每平方米2931元, 项目单位成本高于预算854元, 超过预算41.12%。主要原因:一是部分网点改造计划只上报网点装修部分, 空调、ATM机、叫号机、LED、网银用计算机、电视机等另报计划;二是部分网点装修机械照搬省公司标准图册的参考材料品牌, 在网点设计和装修过程中盲目追求高标准, 多台席数量, 造成浪费, 导致网点实际投资超过省公司下达的批复计划。 (二) 经济效益分析 网点项目投资后硬件设施得到了较大提升, 业务发展和经营效益都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提高。根据2010年-2012年各专业收入数据分析, 几大业务收入主要以金融类业务收入的增幅变化最为明显, 储蓄余额增幅较大。网点装修后2012年比2011年共计净增业务收入2374万元, 点均增长率14.33%。2011年储蓄余额比2010年增加了76526万元, 2012年比2011年增加了114957万元, 各类理财和保险业务也同步快速发展, 但网点邮务类业务功能有弱化的趋势, 装修后对其他业务收入的提升作用不如代理金融业务明显。按省分公司提出的“投入使用后余额、效益有较大提高, 一年后业务收入增长15%以上”要求, 此次评估结果业务收入增长率达到15%以上的有34个网点, 15%以下的有41个网点, 其中代理金融收入增长15%以上的有33个网点, 增长率15%以下的有42个网点, 与业务总收入同步增长, 但也存在一些低效网点, 甚至收益率为负数的营业网点。 1.纵观此次评估调查的装修网点有超过20%的网点经装修后业务收入增加且增幅高于网点装修前和全局平均水平 如:金华永康局花街、铜陵、五金城、清渭、芝英邮政支局五个网点装修后业务收入大幅增长。花街邮政支局业务收入2012年比2011年增长54.11%, 而该网点代理金融业务收入同比增长就达到51.19%;高于装修前增长率23.55和32.85个百分点, 超过全局增长率41.12和34.68个百分点。铜陵邮政支局业务收入2012年比2011年增长26.13%, 而该网点代理金融业务收入同比增长就达到33.57%;高于装修前增长率2.96和33.04个百分点, 超过全局增长率13.14和17.06个百分点;其余三个网点情况类似。金华局7个网点装修有6个业务收入增长率超15%以上, 1个网点装修后业务收入在全省点均增幅之上。 2.有些网点在装修前就已有较快的收入增长态势, 装修后虽增幅高于全局平均水平, 但低于网点装修前平均水平, 可见网点装修并不一定是影响业务收入增长的唯一因素 如:湖州局武康英溪路支行2012年比2011年增长44.45%, 而该网点代理金融业务收入同比增长就达到39.76%, 超过全局平均增长率29.33和23.92个百分点。该网点装修共投资83.27万元, 其中固定资产购置46.73万元, 装修改造投资16.54万元。依据基层网点损益核算结果, 英溪路支行装修改造后, 年运营成本从2011年的118万元上升到2012年的132万元, 增长11.72%低于业务收入增长32.73个百分点, 有效收入从2011年的207万元增长到2012年的314万元, 增长107万元, 有效收入率达到87.15%, 网点准利润额从2011年的133万元增长到2012年的228万元, 利润增加了近95万元, 该网点基本实现了当年投入既收回投资成本。 嘉兴塘汇邮政支局2010年实现业务收入247.1万元, 2011年为341.23万元, 同比增长37.98%;2012年实现业务收入420.40万元, 同比增长23.20%, 收入增长率高于市局平均增长率12.35和19.56个百分点。2012年实现代理金融实现业务收入360.88万元, 同比增长21.18%;函件业务9.57万元, 同比增长9.79%;信息及其他代理14.59万元, 同比增长32.74%, 各项业务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增长。 杭州萧山河庄邮政支局2010年实现业务收入193.13万元, 2011年为250.94万元, 同比增长29.93%;2012年实现业务收入301.99万元, 同比增长20.35%, 低于装修前增长率9.58个百分点。2012年实现代理金融实现业务收入244.49万元, 同比增长20.55%, 低于装修前增长率4.03个百分点。 3.有些网点装修后收入增长缓慢或下滑 如:台州局除了路桥邮电路支局 (纯邮政网点) 增长率超过15%以外, 其余5个网点收入的增长率均低于全局的增长率, 温岭东辉支行甚至出现了负增长 (-9.63%) , 从其储蓄余额的增长来看除玉环海城路支行同比增长19.68%, 其余也均低于15%, 但比收入的增长率要高出几个百分点。温州局8个网点装修后有7个网点业务收入低于15% (4.20%至11.54%) 有4个网点出现了负增长 (-2.45%至-8.44%) 。义乌局4个网点装修有3个网点业务收入低于15% (11.24%) , 有1个网点出现了负增长 (-6.62%) 。杭州局8个网点装修有4个网点业务收入低于15%, (-19.88%至28.67%) , 有2个网点出现了负增长 (-4.88至-19.28%) 。 分析其主要原因:除了个别网点因区局功能进行调整、业务收入统计口径发生变化、原有网点易地装修环境影响外, 主要一是从2011年开始, 采用“固定费率、分档计费”的方式计付储蓄业务代理费, 造成同样的余额结算代理金融收入降低, 再加上2012年储蓄转帐手续费和汇兑手续费的调整, 储蓄支行网点汇兑份额较大的支行, 影响更大;二是个别网点由于工业区的搬迁, 用邮量急剧减少, 导致业务萎缩, 再加上当地民营金融企业的特别崛起, 市场竞争激烈, 储蓄余额的发展举步维坚 (如温州龙湾开发区网点) ;三是邮政企业本身应对金融市场变化能力较弱, 缺少及时扭转发展颓势的措施。 四、能力建设的分析 装修改造后的储蓄营业网点从服务环境、业务功能、服务能力和吸储能力等方面均有了显著的提高。 (一) 储蓄营业网点的对外服务环境有了很大的改善 我省邮政网点的装修改造, 大大提升了邮政网点的对外服务形象, 硬件设施与其它金融机构特别是与邮储银行网点已无很大差别, 充分展示了邮政企业对外服务形象。在网点面积允许的情况下, 还配备客户排号机、饮水机、等候座椅等服务设施, 改变了原有传统网点布局, 满足业务发展的需要。 (二) 储蓄营业网点的业务功能更加完善, 区域划分更趋合理 改造后金融网点的业务功能已由原来简单交易型向综合服务型转变, 业务功能得到进一步扩展。增设了VIP客户服务区、理财服务区、客户等候区、24小时自助银行等, 初步实现功能分区、客户分层、资金分流。营业厅内业务分区更趋于合理, 新增VIP室65个, 开辟理财专区63处及网银体验区等, 功能齐全, 为企业转型升级创造了必要硬件条件。 (三) 储蓄营业网点的服务能力有很大提高 储蓄营业网点改造后, ATM机由装修前的63台, 增加到141台;储蓄台席由装修前的219个, 增加到310个;综合营业台席由装修前的94个, 增加到109个;服务能力进一步提高。网点服务环境的改善, 功能分区的完善, 服务能力的提高, 使得用户愿意到邮政网点办理业务, 网点吸储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截止2012年12月底75个网点新增储蓄余额11.50亿元。 五、工程建设的分析 根据省分公司的相关文件要求, 75个网点的工程竣工结算全部集中到市局进行审计。此次评估75个网点装修结算额合计为3122.55万元 (纯装修改造不含固定资产等投资) , 装修后投入使用面积为17132平方米, 装修改造完工后平均每平方米1823元。其中装修网点中纯邮政网点1个, 装修成本为每平方米1068元;纯储蓄网点15个装修成本为每平方米2108元;其余60个邮政综合网点装修成本为每平方米1778元。 此次评估网点中装修成本最高的为舟山岑港邮政支局、临城支行、嵊泗黄龙储蓄所装修工程, 改造平均单价分别达到4378元、3844元、3776元。主要原因一是由于网点的地域差异性如嵊泗黄龙储蓄所网点装修材料需要转运两趟运费较高;二是在2012年之前网点装修改造施工单位未严格执行招投标程序;在施工过程中对建设改造标准执行不够严格, 随意性较大, 导致网点在改造的过程中出现返工现象;三是网点改造后外立面呈扁平状装修成平相对较高。最低的装修成本为台州市局所辖的6个网点装修工程平均单价为1418平方米。比较特殊的网点装修成本如杭州局滨江高教邮政所改造装修平均单价仅为859元、温州龙湾网点改造装修平均单价为989元、主要原因为部分新扩面积利用原来旧的墙面、地面未进行装修, 但统计在新装修改造的面积之内。其余网点装修改造成本均在此次网点评估平均成本左右。 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网点装修后效益增长不够平衡 75个网点装修后新增业务收入2374万元, 其中金华、杭州、湖州三个局的21个网点装修后新增业务收入就达1289万元, 占了54.30%, 其余九个局的54个网点装修占了45.70%。储蓄余额装修后新增11.50亿元, 其中金华、湖州、杭州3个局的装修网点新增储蓄余额就达4.40亿元, 占了38.26%。75个网点业务收入平均增幅14.33%, 只有36个网点在平均增幅之上, 网点装修后效益增长不够平衡。 (二) 网点装修后出现了成本挂账, 直接对企业当期效益产生影响 近几年, 各局注重网点装修, 但有些局承载成本的空间不够, 通过长期待摊费用列账。如湖州局粮油市场储蓄所、高富路储蓄所、英溪路支行、驿站支行4个网点装修后挂长期待摊费用117.10万元, 2011、2012年已摊销6.23万元。衢州局龙游人民路营业所、衢州市大洲支局、常山城南邮政所3个网点装修后挂长期待摊费用72.11万元, 2011、2012年已摊销22.78万元。 (三) 工程装修预算不够精细 有的工程项目实际投资额与预算相差很大, 主要原因是在预算时漏项较多。设计图纸深度不够, 现场考虑不够细化, 选成工程施工过程中的变更较多, 导致施工管理部门不能有效控制工程造价。其次在用材选择上, 如瓷砖、店招等各局没有按网点档次进行选材, 均按照较高档次标准选取。二是施工图纸缺少统一的会审, 造成不同的施工单位、细节的处理不一样, 施工随意性大。 七、项目后评估的思考 邮政网点投资项目应进一步细化工程标准, 加大对网点平面布局的审核把关, 严格计划执行和工程管理的严肃性。加强全省网点标准化装修的管理, 尽量做到细节的统一。加强网点改造所需主材、配套设备的选型和集中采购的管理力度, 降低工程造价, 保证用材和设备质量。通过继续加强集中管理和细化工程各项管理工作和相关标准, 保证网点的施工质量和施工进度。邮政营业网点的标准化装修从提升邮政形象方面来看, 应该长期执行, 但装修的档次有必要进行适当区分, 按照网点的档次和重要性, 进行分档选材, 合理控制工程整体造价。对于乡镇网点, 建议应适度降低其装修标准。 邮政网点的地段资源是较大的竞争优势, 在城市, 邮政网点多在核心城区的重点路段, 周围有成熟的商圈、便利的交通条件和丰富的客流资源;在乡村, 邮政网点也多处在乡镇核心或人群聚居处。因此, 网点建设投资效益与运营时间有关联, 运营几年后效益再评估可能更客观。 通过此次网点投资效益评估的结果, 全省邮政网点的装修改造投资效益总体良好, 通过改造营业网点, 服务环境、业务功能、服务能力和吸储能力等方面均有了显著的提高, 为全省邮政业务发展开拓了新的增长点, 个别投入产出效益不佳的营业网点应分析原因, 因地制宜, 大力发展高效业务特别是代理金融业务, 充分利用网点标准化改造后网点营业环境的变化, 自助设备的投入使网点人员走出柜台等有利条件, 积极推进网点转型发展, 充分发挥网点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延伸邮政网点的服务功能, 打造社区服务综合平台。相信在不久的未来定能实现效益更好的增长。 摘要:通过开展营业网点投资效益评估, 引导企业提前介入网点投资决策、人财物资源配置, 提高基层网点的经营效益意识, 促进企业业务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不断提升企业效益管理水平。 关键词:网点效益评估,经营效益意识 参考文献 一、中小学教育信息化效益与评估 效益是现代社会中应用得比较广泛的一个概念,它的意思是效果和收益。它包含两层意义:一是指效果或进展如何;二是指有多少收益。教育信息化效益与教育效益密不可分,教育信息化的最终效益就是教育效益。教育效益就是教育的效果和收益,也可以简单理解为教育价值,包括教育的经济价值和教育的社会价值。价值与目标有关,本文用目标实现程度来衡量教育信息化的效益。教育信息化的目标体系包括过程性目标和最终目标,所以教育信息化效益也可分为过程效益和最终效益。 教育信息化效益包括过程效益和最终效益,全面评价教育信息化的效益非指标体系不能完成。概括地说,国内外对教育信息化效益的评估指标体系建设和研究均处于探索阶段。国内还没有普遍认可的教育信息化效益评估指标体系,已存在的并得到执行的有市级和区级两个层次的教育信息化效益评估指标体系,没有国家级的教育信息化评估指标体系。常州将教育信息化效益评估纳入了常规中小学教育督导范围内。苏州的评估指标设计比较全面具体,有很好的可操作性,对教育信息化建设也有很好的导引作用,但关于信息技术教学应用的指标还有一定的局限性,操作起来也可能会造成重视教学过程中使用信息技术的数量,忽视质量。现有的评估指标体系的具体评估指标均为衡量教育信息化过程效益的指标,但这些指标还没有涉及有效的常规课堂教学。 教育信息化的最终效益体现为教育系统培养的是否为信息时代要求的人才。信息时代要求的人才最显著的能力特征是学习技能,信息素养,创新思维能力,人际交往与合作精神,实践能力。即使只考虑创新思维能力,在判断学生是否具备创新思维能力时也会遇到很多不确定性和困难。能力是潜在的,不能直接测量,人们只能通过测量某个人的外在行为表现来推测他的能力。既然是推测,就有犯错误的可能性。较完备系统的能力测量体系意味着时间、人力、物力的大量投入,这对于需要随时进行的测量来说显然是不经济和不现实的。由于教育系统对学生的影响主要以教师行为为中介,所以笔者认为评价教师行为是效力更高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替代性方案。 本文下面将讨论一个评估教育信息化效益的综合指标——教育信息化效益评估综合指标。 二、教育信息化效益评估综合指标 1.教育信息化效益评估综合指标的内涵及其意义 教育信息化过程中,指向创新人才培养的教师行为主要发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有效使用信息技术的课时比率能够集中体现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对创新人才培养施加影响的强度,能够较好地指示学生获得的创新能力水平的增长情况。 教师有效使用信息技术课时比率高意味着信息技术设备有效使用效率高;对于信息技术教学应用条件普遍具备的学校,教师有效使用信息技术课时比率越高则意味着学校信息技术教学应用情况越好。这也同时反映了现阶段中小学教育信息化核心效益的获得情况。 学校要获得教师有效使用信息技术课时高比率必须保证有基本硬件设备支持、教师具备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整合能力、学校软环境支持(包括制度、组织、激励等)、教学资料获得便利(以学校资源建设和管理信息化为基础)。这些条件正是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方面,也是保障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可持续发展必须重视的因素。所以,这个指标既具有较好效度,也具有良好的导向性。 由于多种原因,我国对教育信息化效益评估一直重视硬件设备的评估,而且学校内部硬件设备供应不足是主要矛盾,所以追求教师有效使用信息技术课时比率并不会导致学校放弃硬件建设,反倒会使学校改变只重视硬件设备建设的状况,逐步理性考虑如何将硬件建设与教学应用联系起来,把以前忽视的环节(教师培训、软件、资源)重新纳入系统思考的范畴。 因为某一区域的学科建议使用信息技术课时比率一致,教师有效使用信息技术课时比率(R)在区域内部当然具有可比性。又因为它是个相对值,所以,这个指标在地区之间也具有可比性。如果出现地区性的学科建议使用信息技术课时比率暂时偏低也很正常。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区域差异很大,先进区域会逐步影响到其他区域,各地区的学科建议使用信息技术课时比率会趋于一致,但区域教育信息化发展必须立足于本地区实际才会健康发展。 2.教师有效使用信息技术课时比率计算公式 R(教师有效使用信息技术课时比率)=EC(每学期教师有效使用信息技术的课时)C(每学期总课时) (公式1) EC是指每学期教师在常规课堂教学中有效使用信息技术设备教学的课时数。有效使用是指教师使用信息技术设备提供生动有趣的教科书要求的内容,扩展教科书内容,信息技术设备作为学生学习的认知工具,交流工具,学习伙伴等参与、引导或辅助学生学习过程,但不包括教师只用信息技术设备展示板书内容的教学行为。EC可以通过学生随堂填写定制的记录表来获得。 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已经普遍开设,对学校信息技术课开设情况的评估方法也已经形成,本文认为在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从启动阶段推进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阶段,可以不将信息技术课时排除在教师有效使用信息技术课时外。 当学校提供的信息技术设备不能满足所有常规课使用时,C是指学校环境可以提供使用信息技术设备的最大课时量( ),减去开设信息技术课时( )。此时教师有效使用信息技术课时比率用于反映现有硬件设备的教学应用情况。 当信息技术教学应用的条件普遍具备时,C为学校所有开设科目加权总课时之和。某一门科目加权总课时(T )由该学期这门科目的总课时( )乘上本科目建议课时比率( )。j表示学校开设的学科科目。科目建议课时比率由学校所在的区或市学科教研室确定。 3.教师有效使用信息技术课时数据的获得 学校教师在专门教室中有效使用信息技术的数据可以通过专门教室的使用记录和学生随堂填写的定制记录来获取。 学校教师在常规课堂中有效使用信息技术的数据可以通过学生随堂填写定制记录表来获取,并根据学生记录来界定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设备的行为是否有效应用。供学生随堂填写的定制记录表可由区或市甚至更上一级具有评估权的组织确定,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点。1.在课上使用信息技术教学;2.教师使用信息技术生动表现了课本内容;3.教师使用信息技术拓展了课本内容;4.教师让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在课堂上解决问题;5.教师让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在课堂上做练习;6.教师让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在课上进行合作学习。 教师在常规课堂中使用信息技术的行为符合2~6中的任何一个,即可视为有效使用。如果表格记录显示教师行为符合2~6中的所有项,多项,或者没有选1就选了2~6项,就要考虑数据的真实性。数据的真实性也可以通过校内的教师互相听课,或评估人员抽查听课来相互验证。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利用校园网完成表格发放,数据收集,数据处理。 有限条件下每学期总课时数据可以根据学期教学日程推算得出;条件普遍具备时,每个科目建议使用信息技术课时比率由区或市,甚至更高级的学科教研室给出。学科教研室每学期都会开展常规的教科研活动,主要形式是听课、评课。根据本研究的调查得知,信息技术有效教学应用已经成为公开课,示范课,赛课的不成文标准。在已有教科研积累的基础上,教研室已经可以初步给出本区域某学科“建议使用信息技术课时比率。” 以上是从教育的主要功能,培养人才角度出发,来讨论教育信息化的效益。此外,教育系统还作为社会系统的一个重要子系统而存在,它由各级教育组织构成,为相当多的利益人提供工作机会。这些利益人的行动目标构成教育信息化的另一个目标集合。所以,教育信息化的效益可以从培养信息时代要求人才和教育系统内各主体目标两个角度来衡量。教育信息化系统中利益主体的效益是另一个值得讨论的主题。 参考文献 [1] 陈敬良等.教育成本管理论.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1,37. [2] 郭莉,祝智庭.教育信息化成本效益分析.电化教育研究.2005(6) (本文作者为南京师范大学在站博士后) (责任编辑付一静) 【财务效益评估】推荐阅读: 财务杠杆经营效益06-25 非财务效益分析07-03 财务管理与经济效益论文05-17 效益评估05-26 营销效益评估08-31 项目效益评估提纲07-12 事业单位的效益评估06-13 经济效益分析与评估09-30 办学水平效益评估自我检查报告08-21 下派帮扶重点建设项目效益分析评估10-10核桃的种植管理与效益评估 篇5
邮政网点投资效益评估的思考 篇6
财务效益评估 篇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