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生育保险存在问题

2024-10-02

当前生育保险存在问题(精选12篇)

当前生育保险存在问题 篇1

生育保险作为社会保险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保护妇女就业、提高妇女的社会地位、保障女职工的身体健康、促进社会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随着时间的推移,生育保险中的一些问题已开始显现。

1 生育保险覆盖范围小

目前,我国的生育保险制度实行两种制度并存,一是建国初期延续下来的传统生育保险制度,其依据是1988年的《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另一种是生育保险社会统筹制度,其法律依据是《企业职工生育保险试行办法》。无论哪一种都是针对有单位缴费的“职工”,对于经济效益较差的企业、非正规就职、自由职业者、个体经营等就业模式及农村劳动者都被生育保险制度排除在外。正是由于生育保险制度覆盖范围过窄,成为制约女性劳动者自由、合理流动的“瓶颈”,导致部分女职工的生育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

2 生育保险受益面小

以2011年为例,全国1.389 2亿人参加生育保险,而享受了生育保险待遇仅265万元,受益率仅为1.9%。此外,生育保险根据“以支定收,收支基本平衡”的原则筹集资金,由企业按职工工资总额为基数按一定比例缴纳保险费,职工个人不需缴费。既然是按工资总额缴费,其中包括男职工,而男职工在生育保险方面却没有享受到什么待遇:首先,男职工只有在办理了独生子女手续后才享有护理假津贴,如果想要二胎或再婚生育都没有休假和津贴;另外,男职工未就业配偶按规定享受生育医疗费待遇,女方在必须参加城镇居民医疗保险,而且不在等待期内的条件下可报销规定限额的医疗费。2014年,我市未就业配偶生育享受医疗费最高2 000元,而在职职工最高可达4 500元,一样的企业缴费,一样的生育,却享受不一样的待遇。这对有单位的男职工来说是权利和义务上的不对等,也是基金的“宽收窄用”。

3 相关立法滞后

我国的生育保险从五十年代开始逐步走向完善,但还有些不尽人意之处。比如《企业职工生育保险试行办法》是1994年原劳动部颁布的,历经20年的时代变迁,诸多条款已不适应形势的发展需要,急需新的法律规范去适应。有些法规的规定相互矛盾,如《辽宁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中规定实行计划生育的育龄夫妻免费享受“参加孕情和宫内节育器检查、放置和取出宫内节育器;施行输卵管结扎、输精管结扎、皮下埋植避孕剂和人工流产术、中期妊娠引产术、计划生育手术并发症的诊治”等项目的服务。所需经费参加生育保险的,由生育保险、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基金中支付;没有参加生育保险、基本医疗保险的,列入财政预算。在实际执行中由于受各种障碍的影响,职工根本没有享受到免费服务。再有,国家大法颁布后,地方细则迟迟不能下达,造成有法不依的现象,也使一部分能享受利益的人受损。

4 支付方式不科学

生育保险待遇包括生育医疗费和生育津贴。生育医疗费大多数省市都实行定额支付,这样的好处是控制了医疗机构在利益的驱使下超标收费和搭便车的现象,坏处就是由于每个生、节育的人员实际面临的情况不完全一样,尤其是对急难险重的特殊情况,定额支付难以实现对保险职工的生育保障,违背了生育保险的目的。生育医疗费实现院端结算较原来的先个人自付,事后再到医疗保险机构结算是一个进步,但前提是,需个人先到定点医院的医疗保险部门备案,由于现有医院条件各不相同,大多数人都选择医院等级较高的医院就医,由于就医人数多,职工的时间有限,造成许多职工为了尽快结束就医而不得不放弃备案,费用自己负担。其次,参保职工或企业在领取生育津贴时,由于生育保险部门要收各种材料,使个人常常往返于企业和医疗机构之间,会加重企业的事务性负担。另外,生育津贴由企业统一到当地生育保险部门结算,这就存在企业是否会全额将津贴发放到职工手上的问题。此外,生育津贴的结算都在休假结束后才结算,使得生育者无法及时享受待遇。

5 一些生育保险项目流于形式

根据生育保险政策的规定,保险项目主要有生育津贴、检查费用、手术费、住院费用、医药费用等。据调查显示,某些地区只将生产时的顺产或者是难产作为其标准,也就是说生育津贴需要由企业来承担。由此看来,有些生育保险项目是空的。再加上,有些医院为获得更大的经济利益,存在严重的“大处方”现象,这样一来,便进一步加重了生育者的负担,与此同时,给生育保险制度的运行带来诸多不良影响

6 生育保险社会化管理程度还比较低

社会化管理是一种新型的以人为本、以服务为目标的管理模式。在生育保险的改革中,应充分考虑公众对生育保险的实际需要,用比较经济和有效的方式向参保职工提供高质量和便利的服务。目前,我国已在养老、医疗保险多年实行社会化管理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政府应引进现代化的管理手段,提高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降低管理成本。为参保职工提供快捷、便利、优质的服务,以便加大生育保险的社会化管理程度。

参考文献

[1]刘咏芳.生育保险制度构建理念之基本取向探索[J].东岳论丛,2012(3).

[2]覃成菊,张一名.我国生育保险制度的演变与政府责任[J].中国软科学,2011(8).

[3]林绿梅.简论我国生育保险的历史沿革[J].科技创新导报,2010(19).

当前生育保险存在问题 篇2

及对策研究

(美罗乡 白伟)

计划生育作为我的一项基本国策已实行三十余年,经过不懈努力,人口自然增长过快势头得到了有效遏制。但随着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推进,工作体制机制的深刻转变,农村计划生育工作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和矛盾,呈现明显弱化的趋势,急需进一步分析、研究,予以解决和处理。

一、存在问题

(一)政策外生育仍然突出。一是在农村地区,“一个孩子嫌少、两个孩子正好、生个男孩养老”的旧传统生育观念仍未彻底改变。尤其是目前各地均时有出现老年丧独子的情况,对计划生育冲击较大。二是再婚家庭一般把再生育一个孩子作为维系新组建家庭的纽带,想方设法超生。三是经济落后地区大龄青年较多,部分大龄青年为“拴住”女方,与不够法定婚龄女方生育现象明显。

(二)流动人口管理难度大。随着经济发展,城镇化、工业化的进一步深化,农村流入城镇的人口越来越多,外出人口居住、工作场所变动快,管理难度越来越大。

(三)宣传效果有待提升。目前群众对计划生育仅有基本概念,对很多细节政策、生殖健康知识连一知半解都谈不

上。虽然各级政府在宣传工作上人、财、物均投入较多,但群众互动性、参与度不够。

(四)基层计生工作力量不够。乡村两级是计划生育的关键,但目前计生专干不专计生的情况突出。现在的基层工作主抓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对于人口发展这种长期才能显现效果的工作,各级政府重视力度有所下降,致使很多专干身兼数职、也有很多专干刚被领上路就被安排做其他工作。加上计生工作是乡镇任务最重、工作量最大的岗位之一,责任也较大,且因历史原因被部分群众不理解,很多计生工作者对职位归属感、荣誉感不多。

(五)村级工作有待加强。个别村干部抓计划生育工作的责任感和主动性不强。对违法生育户,存在不想抓、不愿抓的思想,工作主动性不强。不想抓,是由于受村委会三年换届的影响,个别村干部怕落选、丢位子。不愿抓,是由于世代均在一个村子里居住,撕不开情面,放不开手脚,怕得罪人。

目前计划生育基层群众自治、计生协会作用发挥甚微。一方面是由于目前农村中心工作是经济发展和稳定,村级干部精力不足;一方面是开展工作经费不足,无法调动干部、群众的参与积极性;一方面也是由于基层计生干部文化程度一般,对如何开展工作缺乏系统性的思考;再者,由于计生工作方式的转变,在我县等其他经济较差或无村级集体经济的地区,对群众缺乏约束力,也缺乏激励群众遵守计划生育的村民自治措施。

(六)社会抚养费征收难度大。在农村地区,政策外生育的多为家庭较困难的群众,社会抚养费对很多农户来说是数年的积蓄,很多农户以种种理由拖欠社会抚养费直至孩子上学,才想到缴纳社会抚养费,有的农户为少缴社会抚养费更是多次闹访、缠访。

(七)利益导向力度不够。我县目前除三项制度、独生子女父母奖励金外,对独生子女家庭参加新农合、独生子女考上大学、独生子女义务教育作业本费等均有补助,对于补救、长效措施落实也有一定激励,在雅安市来说相对财政投入力度较大。但综合计算,对于计生家庭的奖励资助,在目前经济水平中,群众仍然觉得是可有可无。

(八)部门联动作用发挥需深化。人口有序优质发展是国家综合国力发展的关键之一,但因部门联动工作机制建立不完善,计生工作基本全部变成了计生部门的任务,成了计生部门单打一,各种行政资源齐抓共管得不到实行。

(九)服务质量亟需提升。优质服务是计划生育的关键,是提高人口素质、促进群众生殖健康的有效手段,但在现今计生工作格局中如何做好优质服务,也是急需探讨的问题。

二、改进对策

一是在宣传服务上下功夫。横向从政策法规、办事流程到技术服务、生殖健康均要铺开;纵向从面上针对大多数群众的宣传要深化到针对不同年龄段、不同婚育情况一对一的宣传。

二是在改变婚育观念上下功夫。主要从利益导向,向群

众算经济账着手。一方面争取各级财政支持,大幅度提高特扶、奖扶标准和独生子女父母奖励金等其他补助。以美罗乡为例,今年纳入奖扶、特扶的不足110人,全年发放奖扶、特扶资金不足10万元,如在目前基础上每人每年再增加奖励金1000元,全乡全年增加近11万元,增加部分由各级财政配套,则既能提高了计生家庭的生活水平,更能增加计生家庭在群众心目中的关注度,增加计生家庭的光荣感,也让“政府帮养老”的承诺更加有说服力。在我县,可以考虑为独生子女家庭购买意外保险,每名办证独生子女每年出资50-100元购买商业意外保险,一旦有意外,则可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经济补偿。花钱不多,但效果理想,能让群众更加感受到计划生育的政策关怀。另一方面向群众算供养子女成本。通过对比,让群众选择优生优育、符合政策生育的路子。再一方面,要有针对性的关心大龄青年、婚姻关系变动的家庭,向他们灌输组合家庭生育要符合政策的思想,让他们在择偶时将是否能够符合政策生育考虑到其中。

三是加强基层工作上下功夫。现今的农村基层计生工作,主要是要如何更加优质的为群众提供政策、技术服务。现今多数农村地区计划生育工作的开展仍然受到以往就计生抓计生的影响,管理者向服务者转变还不够彻底。要做好优质的服务,则需要更多的人力物力,更需要科学、清晰的工作方法。一方面可由组织部门协调,根据乡镇辖区内人口合理配臵专干、服务员;另一方面探索更加合理的工作、考核机制,在全县铺开,并由县级部门加强对乡村的检查指导。

在村级工作方面,主要是要调动村级干部和群众开展计生工作的积极性。一方面适当加大对于村级的考核力度,在加大工作经费支持的同时须严格考核,并实施问责。对于长期不参与、不关心计生工作的相关村组干部,应予以纪律处分,对于表现优秀的应予以表彰。另一方面,应结合文明户等评选,想方设法调动群众参与计划生育的积极性,真正做到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

同时,上一级主管部门要为基层松绑,变重结果排序、压力大的考核为能够指导、帮助、促进基层发展,能够密切业务联系的调研。检查、考核活动的开展,都应该是以调动工作的积极性、创造性,能够促进事业的发展为原则。

四是在部门联动上下功夫。公安、民政、国土、计生、卫生、法院等部门,应定期商讨,研究相关工作,对涉及计划生育的事务全面规范办理流程,并解决偶发性问题。如我乡存在个别群众到外地(甚至缅甸越南等地)打工时,与他人(个别女方是外籍人员)未在医院生育的,既是政策外生育,又无出生医学证明,如何解决孩子的户口、上学问题,也就需要部门联动,会商出统一意见、办理流程,为他们解决难题。各相关部门在办理所辖权限内的业务时,严格落实计生家庭优待政策,让计生家庭更加有自豪感,享受遵守计划生育带来的实惠。只有全社会行动起来,在人口计生工作上形成齐抓共管,才能彻底改变目前乡镇人口计生工作不能尽如人意的状况,才能使人口计生部门和工作人员发挥好应有的作用,并使人口计生工作的种种压力变成大家的共同责

任。

当前生育保险存在问题 篇3

关键词:农业保险;保险需求;制度建设;国家扶持

我国是世界著名的农业大国之一,农业不仅是国家建设的基础,农民问题更是影响国家稳定的重要因素。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关系人民事业发展的全局性和根本性问题,要加强农业基础建设,促进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而农业风险问题一直是困扰我国农业发展中的核心问题,现当下,农业保险是市场经济国家扶持农业发展的通行做法。通过政策性农业保险,可以在世贸组织规则允许的范围内,代替直接补贴对我国农业实施合理有效的保护,减轻加入世贸组织带来的冲击,减少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稳定农民收入,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1 农业保险当前存在的几点不足

对农业保险的大力推广,不能一味依赖国家的资金援助和法律支持,也需要农民自身的积极态度和正确意识,以及保险制度根据国情做出的不断更新完善,这三者缺一不可。而如今,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格外突出:

农民的投保能力薄弱而且参保意识有待提高 国务院新闻办在2011年与2012年初的新闻发布会上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农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5919元与6977元,这个数字虽然较之从前已经有了比较明显的提升,但是在扣除了生活开销、子女上学及农业生产等日常必要开支后,收入部分几乎所剩无几。而且,经验表明,农作物保险的费率一般在2%~15%之间,比家财、企财的损失率(1‰左右)高出很多,这就进一步限制了农民的投保能力。

其次,农民相对闭塞的生活环境,使得他们对新事物的接收速度远不及生活在高节奏都市的城市人群,所以,在他们的意识中,投保这种事情无疑是对仅有的钱财的一种浪费。而且,侥幸心理在农民中普遍存在,在他们的印象中,即使发生了天灾,也会有国家补助和人民支援,因此保险这种东西在他们的生活中并没有太大存在的必要。

保险制度不够完善,供给并不能很好地满足农民需求 各保险公司作为盈利机构,必然会将商业利益作为一切行为的出发点,但是,农业生产的高风险必然导致农作物投保的高赔付率,这种超高的赔付率,使得很多例如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和中华联合财产保险公司等大型的保险公司也出现亏损的局面,只能纷纷根据自己的情况作出调整,有的选择直接放弃经营农业保险,也有的采用以险养险的方式继续经营农业保险,但险种与业务机构逐年减少,很多农民需要的险种,保险公司都不能提供,这种价格偏高却又供给与需求严重脱节的农业保险,对农民的参保积极性无疑会产生巨大打击。

鉴于农业保险面对人群的对新事物的认知局限性和设保机构对保险商业经营模式的沿袭,政府的大力推广和支持就在农业保险普及的道路上扮演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2 农业保险的改善策略

农民群体、保险制度和机构、以及政府,作为农业保险三大牵制因素,也是寻求未来发展策略的三个最重要的切入点。

2.1 刺激农民参保热情,提升农民投保意识 农业保险要发展,要在广大的农村地区推广开来,农民自然是最大的主力军。对此,政府和保险机构可以适时地开展一些如电视、讲座、广播等使得农民了解农业保险,懂得投保、索赔、防灾防损常识,增强农民对农业保险的认识,提高其投保的主动性。其次,鼓励农业创新,着力为农民增收益,将进一步提高农民的年人均收入放在显著位置,使得农民有更多的富余资金来考虑进行保险投资。最后,在必要的时候,针对一些关乎国计民生的险种,可以采取实行强制投保与自愿投保相结合的方式,一方面保障农民的安全增收,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国家的长治久安。

2.2 转变商业运行惯有思维,加大农业保险创新力度 由于保险市场的激烈竞争,使得保险机构不得不将商业利益放在首位,而农业保险制度又让保险机构面临高风险和高理赔金额,因此,转变针对其他险种的商业运行模式,而是将其与政府的制度扶持相结合,切实将农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就显得尤为重要。其次,在现有保险方式的基础上,积极创新其他保险模式,采取组织经营的形式,例如上海安信保险公司采取的政府财政补贴推动、商业化运作、以险养险的经营模式,使得农业保险与其他财险、人身险相结合,互补互济,相辅相成,这不仅能够降低农民的投保支出,减少他们的顾虑,同时也能够将保险机构将要面临的风险降到最低。

3 进一步完善农村服务体系,建立健全财务和立法保障

想要使农业保险健康发展,最大程度上发挥其在农业减损和保證增收方面的作用,政府就应发挥其主导作用,采取强制性措施来加强对农业保险的支持。减轻农民税务负担、保障农民资产盈余就是一项应当率先践行的有力措施,同时,放宽对农业信贷的要求,也可以作为政府资金扶持的适当举措。针对中国目前还没有规范的农业保险法规的现状,加快法律法规的制定和颁布步伐,使得农民权益保障有法可依,政府各部门之间的合作进一步落实,保险机构的行为更加协调规范,对于农业保险的大力推进无疑是一针强心剂。

4 结语

当前生育保险存在问题 篇4

桂阳县能繁母猪保险工作开展自2007年起已有两年了, 育肥猪保险自2008年起试点已近一年, 从开展情况看, 能繁母猪保险覆盖面达99%以上, 基本做到应保尽保。育肥猪保险由于处于试点阶段, 目前参保养殖场14家, 参保生猪5 000余头。从开展效果看, 能繁母猪保险会给保险部门带来一定盈利, 切实减轻养殖户经济损失, 可以讲是双赢。育肥猪保险使养殖户参保积极性很高, 但保险部门从试点情况看发现肯定会出现亏损, 已处于停滞状态。为更好地发挥这一政策的惠农、护农作用, 发挥财政支农资金使用效益。笔者结合桂阳县实际情况就当前能繁母猪、育肥猪保险工作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作一个初步探讨。

1 能繁母猪保险

1.1 存在主要问题

1.1.1 保费与赔偿标准问题。

一头能繁母猪的经济价值, 主要取决于市场和品种的两个因素, 在2007~2008年生猪市场行情较好的时期, 原种母猪3 500~4 500元/头, 二元母猪2 500~3 500元/头, 土杂母猪2 000~2 500元/头。在生猪市场行情低迷的时期, 原种母猪2 500~3 500元/头, 二元母猪1 500~2 500元/头, 土杂母猪1 000~1 500元/头。可以看出母猪经济价值在不同时期差价可达1 000~1 500元/头, 不同品种差价达1 000~2 000元/头, 而目前保费、赔偿标准基本上是按最低标准实行“一刀切”, 这不利于市场行情好时调动养殖户投保积极性及原良种母猪的投保积极性。

1.1.2 基层理赔鉴定人员缺乏基本取证设备, 导致理赔不及时。

目前能繁母猪保险理赔鉴定实行农户上报乡动物防疫站, 再上报保险部门派人到现场理赔鉴定, 由母猪饲养户千家万户, 点多面广, 很多时候县保险部门人员不能及时赶到现场鉴定理赔, 乡动物防疫站理赔人员又缺乏照相、录影等取证设备进行取证保存, 尤其是在高温季节极不便于养殖户及时无害化处理动物尸体。

1.1.3 县保险部门与养殖协会及乡镇动物防疫站之间的承保、理赔、鉴定委托关系不够规范。

缺乏统一规范的委托书, 双方责任义务权利不清晰, 工作经费保障使用也不规范。对在理赔鉴定承保过程中委托理赔员出现的违规行为, 缺乏有效制约手段。

1.2 对策建议

1.2.1 实行灵活的差异化保费及赔偿标准。

在国家统一制定保费标准、赔偿标准的基础上根据市场行情和参保母猪品种的不同, 养殖户可自愿选择并承担相应较高的保费以获取较高的赔偿标准。

1.2.2 改善乡镇理赔员取证设备, 确保及时理赔。

县保险部门应统一为乡镇理赔员配备照相等简单取证设备, 理赔数量不大时可由乡镇理赔员直接取证进行理赔鉴定, 县保险部门负责复核即可。

1.2.3 规范理赔鉴定委托关系。

应制定统一规范的委托文书, 明确县保险部门与乡镇动物防疫站理赔员双方的责任义务工作经费保障等。为加强对乡镇动物防疫站理赔员制约, 建议保险部门统一与县畜牧部门签定理赔鉴定委托协议书, 由县畜牧水产局将理赔鉴定承保等工作纳入乡镇动物防疫站服务职能, 并以行政手段对理赔过程中违规行为加以制约规范。

2 育肥猪保险

2.1 存在问题

2.1.1 参保养殖户门槛较低。

一是规模门槛较低, 理赔成本较高, 不利推进规模养殖。目前育肥猪保险政策规定年出栏50头生猪养殖户可以参保, 这一门槛太低, 虽然规模养殖户比母猪饲养户要少得多, 但由于能繁母猪存栏相对稳定得多, 而育肥猪存栏变动大, 因病因灾死亡数量也大得多, 大大提高了理赔、承保工作成本, 也不利于进一步推进规模养殖。二是标准门槛太低, 不利推进生猪标准化生产。育肥猪尤其是保育猪死亡率较高, 很多养殖场 (户) 缺乏基本动物防疫消毒条件, 饲养管理很不规范, 存在较大疫情风险, 保险部门所收取保费难以承受这些因主观人为因素带来的疫情风险。从长远看, 不利调动保险部门开展育肥猪保险的积极性, 也不利于促进养殖场提高标准化生产水平。

2.1.2 理赔体系不健全。

由于育肥猪存栏情况变动大, 承保理赔频繁, 较大规模养殖场实行均衡生产, 基本上每天都有母猪产仔转栏, 目前试点育肥猪保险承保理赔由县保险部门与县养殖协会共同及时核定, 乡镇没有理赔站点, 实际工作中保险部门已出现人手不够、工作成本高, 离县城较远的猪场不能及时承保理赔等问题, 制约保险覆盖面的拓宽。

2.1.3 育肥猪理赔承保核实数据等基础工作存在操作难度。

目前猪场一般仔猪阶段不挂耳标 (因猪群打架撕咬) , 都是实行出栏前挂耳标, 死亡仔猪是否参保其身份很难鉴定, 尤其是在一些较大规模猪场, 又只是部分育肥猪投保情况下, 双方在理赔问题上容易产生纠纷。

2.2 对策建议

2.2.1 提高参保门槛。

一是饲养规模。必须是年出栏生猪500头以上, 常年存栏生猪300头 (能繁母猪30头以上) 、严格实行自繁的养殖场。二是猪场标准化水平。参保猪场必须取得《动物防疫条件合格证》, 饲养员具备防疫员资格证, 能落实严格消毒防疫措施, 饲养管理规范, 能把动物疫情风险控制到最低。

2.2.2 改革参保数量核定方式。

为减少猪场育肥猪数量变动频繁给承保理赔带来麻烦, 建议参保数量、保费收取以年为单位、以能繁母猪存栏为基础 (每头能繁母猪正常年产仔18~20头) 进行核算收取, 同时单个养殖场所有育肥猪必须全部投保, 不能部分投保。

2.2.3 完善理赔体系, 加强监管。

当前生育保险存在问题 篇5

一、当前农村计划生育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控制违法生育的任务仍然艰巨。一是群众生育意愿与现行生育政策之间存在较大差距。通过座谈了解,计划生育工作发展到现在,人们的生育观念发生了一定变化,但“一个孩子嫌少、两个孩子正好、生个男孩养老”的旧传统生育观念仍未彻底改变。据反映,农村中多数群众仍希望生育2个及以上的孩子,而且有男孩。二是一男孩户、双女户、未婚青年、不符合省《条例》照顾二胎条件人员违法生育欲望强烈。首先,一男孩户和双女户是违法生育的主要人群。由于传统旧生育观念的影响,多数一男孩户想要2个孩子,双女户想生男孩,如果管理措施稍一弱化,这部分人便想方设法超生,达到自己的生育目的。其次,不符合省《条例》照顾二胎条件的人员想方设法超生。主要是一方初婚、另一方再婚,一方农业、另一方非农业的家庭。特别是再婚家庭一般把再生育一个孩子作为维系新组建家庭的纽带,为了达到稳定新组建家庭的目的,想方设法超生。另外,农村出现了达到法定婚龄不登记先生育、不登记先举行婚礼、不够法定婚龄违法生育的三种苗头性问题,且呈蔓延趋势。三是违法生育手段多样。主要表现在,有的通过假离婚、假迁户口、假出国达到违法生育的目的;有的一方农业、另一方非农业的家庭,通过迁移户口、弄虚作假办理非转农骗取二胎生育计划;有的以外出打工为由,在流动中违法生育;有的通过冒名顶替进站,逃避管理违法生育;个别村干部包庇亲属违法生育。(二)个别村干部抓计划生育工作的责任感和主动性不强。通过调研了解,目前个别村干部普遍存在不想抓、不愿抓、不敢抓的思想,工作主动性不强。不想抓,是由于受村委会三年换届的影响,个别村干部怕落选、丢位子。不愿抓,是由于世代均在一个村子里居住,撕不开情面,放不开手脚,怕得罪人,得罪一个超生户,便得罪一个家族,怕形成世仇,对自己和后代不好。个别村干部为了村委换届当选,私下口头承诺了一些超生户的不合法要求。

(三)晚婚晚育率下降幅度较大。《婚姻登记条例》实施后,由于登记手续的简化,出现了初婚人数激增、晚婚率大幅度下降的状况,且难以扭转。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群众旧传统婚育观念仍未转变,客观原因在于,一是村级源头管理失去了“抓手”。《婚姻登记条例》实施前,结婚要登记,必须持村级出具的介绍信,不到晚婚年龄的,村级一般不予出具介绍信。《婚姻登记条例》实施后,简化了程序,取消了村级介绍信,未婚青年只要够法定婚龄,持身份证和户口簿就能办理登记手续。二是台帐管理、合同约束未落实到位。三是乡镇对晚婚晚育控制没有引起高度重视。在政策推动上,力度不够,没有制定有效的激励政策,有的虽然制定了,但落实不到位;在督查考核上,既没有督导村级建立完善未婚青年管理台账,也没有把晚婚晚育工作作为人口责任目标的一项重要指标考核。

(四)流动人口管理存在漏洞。一是流动人口漏管现象严重。多数育龄妇女外出嫌办理《流动人口婚育证明》手续麻烦、不好回函,便采取不与村打招呼、不办证、不签合同等方式私自外出。加之村级经常性工作不到位,对流动人口的动态信息不能及时掌握,极易造成这部分人漏管。二是假回函现象严重。有的育龄群众通过黑市办假回函;有的通过亲属在外地冒名顶替查体办回函;有的不择手段获取

流入地流动人口空白回函单,自己填写孕、育、节育情况,寄回流出地。三是流动人口信息平台反馈信息有时与实际不符。有的流入地在查体程序、人员身份确认上不规范,有的查体结果不真实。四是在县内流动躲生。有的育龄群众办理了外出打工手续,实际上并未外出,而是在县内流动,有的居住在亲戚家中,有的在县城租房居住。

(五)长效避孕节育措施落实不够及时。从调研了解的情况,归纳应落实而未落实长效节育措施育龄人群大致有以下几种类型:一是观望型,对落实长效避孕节育措施不积极,不主动,存在能拖就拖,实在拖不过去再落实也不迟的思想。二是对抗型,有违法生育动机,拒不落实长效避孕节育措施。三是患病不适应型,育龄群众身体患有不适手术的各种疾病。四是流动型,有的已婚育龄妇女外出前查体有环,但外出后私自取环;有的常年在外打工的已婚育龄妇女,由于受现居住地长效避孕节育措施落实不严格的影响,落实难度较大。五是攀比型,这类往往是由于村干部家属在落实长效避孕节育措施上不带头,影响了群众的积极性。六是对立型,对村干部或计生工作人员有意见,故意在工作上不配合,给干部出难题。从以上几种类型分析,一类、二类所占比重较大。

(六)社会抚养费征收难度大。一是对“经济困难型”处理难兑现。这种人越穷越生,越生越穷,家里经济十分困难,对其经济处罚往往难以兑现,即使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也无经济执行能力。个别超生户,法院先后拘留数次,仍不缴纳社会抚养费。二是对“流动型”违法生育的处罚不好执行。这部分人常年在外逃避,找不到人,无法强制执行。三是社会抚养费征缴手段不多。目前向违法生育群众征缴社会抚养费,不外乎人口计生部门直接征缴或提请法院非诉执行这两种渠道。无论通过何种渠道,前提都是违法生育群众必须具有缴纳社会抚养费的经济能力,否则就束手无策,即使法院强制执行,也只是通过封存、扣押拒不交纳者的部分动产,顶多对其采取行政拘留措施迫使其缴纳,很少象执行经济案件那样,采取封存、拍卖拒不缴纳者的不动产等强制措施,更没有采用过限制其有关权力的措施。由于社会抚养费的征缴渠道狭窄,征缴措施不够严厉,给应缴纳社会抚养费的群众留下了抗拒缴纳的空间。

(七)村级计划生育规范化管理有待于进一步加强。一是村级计划生育各项制度、流程制定得较好,但执行不到位。多数制度、流程有文件、有板面,但真正执行落实的较少,甚至县、乡不督查、不考核,干脆就搁置。二是村民自治流于形式。村干部和育龄群众对村民自治认识模糊,《村民自治章程》和《村民自治协议书》形同虚设,村里除二胎绝育措施落实合同和流动人口管理合同外,其它合同基本没有。在《章程》中规定的违约责任,基本没有执行。三是村级“两室一校”利用率较低。除联合集中办公外,其它时间“两室一校”使用较少,村级查访服务、业务工作梳理、人口学校开课学习等经常性工作开展不正常。四是村级计生档案流失现象不容忽视。由于有的村计生专职人员责任心不强、保管不善,导致往年计生档案流失。特别是有的村计生专职人员更换后,不少的计生档案移交不到位。

二、对策和建议

(一)继续加大宣传力度,保持计划生育舆论的高压态势。立足于既逐步转变群众的婚育观念,又确保舆论的高压态势,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要充分利用人口学校开课学习、印发宣传材料、粉刷固定标语、广播喇叭定时宣传和组装宣传车等形式,全面宣传中央《决定》、省委省政府《实施意见》和计划生育“一法三规一条例”,营造浓厚的舆论声势。要大力加强乡镇、村婚育文化一条街建设,利用大、中型公益广告牌和宣传橱窗,抓好舆论环境宣传。要创新宣传载体,加大媒体宣传,借助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实现人口计生信息“村村通”,做到广播上有声、电视上有像、网络上有影、报刊上有专栏,实现计划生育宣传教育立体化、全覆盖,让群众切实了解国情、懂得政策、增强历史责任感。同时,要与育龄群众算好经济对比账,算好多生育一个孩子,抚育子女的成本,引导群众自觉选择少生优生。

(二)强化管理措施,坚决遏制违法生育。一是抓住查访、普查、节育措施“三个关键”,做好控制违法生育的前沿性工作。扎实有效地开展好计划生育邻村联合集中办公工作,努力将村查访落到实处。坚持每年至少三次进站普查制度,狠抓进站尾子的清理,将违法怀孕或违法生育的苗头消除在萌芽状态。按照“一孩首选放环、二孩首选结扎”的原则,切实抓好已婚育龄妇女长效避孕节育措施的及时落实,筑牢控制违法生育的第一道防线。二是加大违法生育当事人社会抚养费的征收。征收社会抚养费是惩处违法生育,特别是农村违法生育的重要措施,是教育、警示、震慑广大群众实行计划生育的有效手段。这项工作,既要保证征收到位率,又要保证其影响力。对经济困难或有其他特殊情况的违法生育户,可“一次征收,分次缴纳”,在一次首付的基础上,此后每缴一次,使其年年缴得起,年年受一次计划生育政策教育。对有钱不怕罚的违法生育户,依照程序提高征收标准。对抗拒不缴的“剌头户”和外逃户,由计生部门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对规定时间内未缴纳的,依法查封其房屋,经莒县司法技术鉴定中心作出资产评估鉴定后,由人民法院发布公告,对其房屋依法进行查封、打价、拍卖、拆除,用以抵顶其社会抚养费。三是加强对协议离婚、户口迁移、出国人员、不符合二胎生育条件等特殊人群的管理。一方面,要加大监控力度,对已办理协议离婚、户口迁出、出国的手续人员,村计生专职人员要通过入户随访等方式,掌握其动态,对仍在家居住的人员要及时纳入管理;户口迁出的,及时索取落户证明和计划生育管理证明,确保“人在管到底,人走有手续”,防止以假离婚、假迁户口、假出国为借口违法生育。另一方面,对不符合照顾二胎生育条件的,特别是再婚家庭,要靠上做宣传教育工作,向他们讲明政策;要加强孕情监测,防止违法生育。同时,要加强与公安、劳动、民政、法院等部门之间协作,互通信息,加强联系,把好户口迁移关、离婚关和出国关。四是强化村干部责任。全面实行村级计划生育风险抵押金制度,严格落实责任,明确奖罚政策,增强村干部的责任感和压力感。建立健全考核奖惩体制,对近年来出现违法生育瞒漏报的或出现当违法生育的,严格按照《莒县人口与计划生育责任追究处理处罚办法》进行责任追究。

(三)采取有效措施,努力提高晚婚晚育率。一是继续实行未婚青年台帐式管理。指导村级全面建立未婚青年管理台帐,把未婚青年婚情排查列入计划生育邻村联合集中办公重要内容,随时掌握未婚青年的婚情动态。二是实行合同化管理。通过村民自治,规范完善晚婚晚育合同,明确相对人双方的权利和义务,谁违约就追究谁的责任,实行征收违约金的办法,加强协议约束。三是加大政策推动力度。认真落实对晚婚晚育夫妇的各项奖励和优先、优惠政策,发挥好利益导向作用,引导育龄群众自觉晚婚晚育。四是加强对晚婚晚育工作的考核。乡镇要将晚婚晚育率作为重要指标,纳入对村级的人口目标责任制考核。五是通过实行有奖举报制度,从严处罚未婚先育,特别是不到法定年龄非婚生育的违法生育家庭。六是责成民政部门积极主动地履行职责,提高晚婚率。

(四)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人口性别平衡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出生人口性别比过高,持续时间过长,必然会影响社会稳定、家庭幸福和长远发展。扭转出生人口性别比攀升的势头,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必须实行标本兼治、综合治理。从治标的措施来讲,主要是提高外控力,重点强化三项措施:一是卫生、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人口计生部门之间密切协作,加强对B超和流引产药物的监管,发现违规违纪行为的,从严处理处罚。建议,近期在全县卫生医疗保健机构、个体诊所开展一次B超配备的调查摸底活动,托清底子,并查验B超购买、使用审批手续,对无批准手续的,予以没收。二是要加强孕期随访服务,及时掌握持证、册育龄妇女的孕情,杜绝正常怀孕情况下私自终止妊娠的行为。对持证私自终止妊娠的,严格按照有关规定进行处理,是二胎的坚决不再批准其生育。三是建立有奖举报制度,严厉打击非法鉴定胎儿性别、非法终止妊娠“两非”案件。一经查实,对直接责任人一律开除公职,并追究单位主要负责人、分管负责人责任。从治本的措施来讲,主要是增强内动力,一是加强宣传教育,转变群众的生育观念。二是强化利益导向。对农村独女户、双女户家庭在宅基地划分、子女入托、升学、就业等方面给予优先照顾,在扶贫开发、慈善救助、生育关怀、贴息贷款、劳务输出、项目安排等方面给予倾斜扶持,在城乡低保、新型合作医疗、社会救助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依法保护妇女的宅基地、房屋、财产继承权和土地承包权、使用权、受益权,让女儿户得到更多的实惠。推广寨里河乡在新农合中免除双女户家庭应缴费用。三是逐步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推动由家庭养老向社会养老转变,切实解除群众的后顾之忧。

(五)实行分类管理,加强流出人员的计划生育管理。一是季节工。这部分人多数走不远、打工时间短,有时白天在外打工,晚上回家居住。根据这种情况,可以实行以进站结果顶替回函。只要乡镇大批进站便回家进站,开展邻村联合集中办公查访便回家查访,作为“在家”育龄妇女的正常管理。二是长期外出务工人员。外出前要严把发证关、合同关、长效避孕节育措施落实关“三个关口”,做到流出一个,手续完备一个、长效避孕节育措施落实一个、放心一个。外出后,要按照签定的协议,督导其履行协约,按时回函,对规定时间内未回函的人员,要按协议条款进行处罚,督促限期回函。年底时,利用他们返乡过节的有利时机,集中进行一次进站普查,同本人见面,掌握其孕、育、节育情况。三是对已婚育龄妇女流出相对集中的地区。继续实行“跟踪式”服务,改变乡镇各自为战的做法,由

县人口计生局统一组织协调,依托当地计生服务机构对莒县籍已婚育龄妇女集中进站、集中回函。四是对县内流动的已婚育龄妇女。落实现居住地“托管”措施,纳入现居住地的计划生育管理。县内流动的育龄妇女出现违法生育的,对现居住地乡镇同样扣分。

(六)强化计划生育利益导向。在全面落实已有利益导向政策的前提下,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在奖励优惠力度上和享受对象的范围上求突破,使更多的计划生育户优先分享改革发展的成果,真正使计划生育户政治上光荣、经济上实惠。下步应落实和完善好六类政策:一是企业独生子女职工退休加发一次性养老补助政策;二是探索建立长效节育措施奖励、节育手术保险、城市计划生育夫妇年老一次性奖励等制度;三是相关部门在实行低保、救助、合作医疗等普惠性政策中,体现对计划生育家庭的优先优惠;四是对计划生育女儿户实行优先优惠,制定有利于促进出生人口性别比平衡的政策;五是探索完善计划生育家庭养老保障制度,有利于应对老龄化的政策;六是参考一些地方的作法,适当增加对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的奖励扶助金或将60岁的享受年龄适当下调,年龄下调后,可按年龄段给予不同的奖励金。

(七)切实提高村级规范化管理水平。一是制定出台加强基层计划生育规范化建设的意见。根据省人口计生委下发的《关于加强全省人口和计划生育基层基础规范化建设的意见》精神,特别是“基层管理合同化、优质服务系列化、阵地建设标准化、干部队伍职业化、日常工作制度化”五化要求,对我县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运行中的各项工作流程、标准、制度、职责分工等作出明确的规范要求,使基层计划生育规范化建设纳入制度化、经常化。二是推行村级档案乡镇保管制度。借鉴陵阳镇的做法,对村级计生档案实行统一整档、统一管理。三是推广基层规范化建设的先进经验和做法。对各乡镇在计划生育制度化、规范化、经常化管理方面创新的经验和做法,及时予以总结、推广。

当前生育保险存在问题 篇6

【关键词】农业保险;问题;对策;建议

前言

农业保险是指专为农业生产者在从事种植业和养殖业生产过程中,对遭受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造成的经济损失提供保障的一种保险。我国开办的农业保险主要险种有:农产品保险、生猪保险、牲畜保险、奶牛保险、耕牛保险、山羊保险、养鱼保险、养鹿、养鸭、养鸡等保险,家禽综合保险,水稻、蔬菜保险,森林火灾保险;烤烟保险、西瓜雹灾、香梨收获、小麦冻害等保险。

1.我国农业保险发展现状

在新中国成立后,以土地改革和农业生产合作化运动的第一次制度变革中,农业保险获得了初步发展。20世纪80年代,我国农业在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核心的第二次制度变革中,农业保险发展迅速。随着1994年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向市场化体制转轨,我国的农业保险业务便日益萎缩,许多地方甚至停办。2007年4月,中央财政10亿元资金正式注入被列为首批中央财政政策性农业保险的试点省份,所遵循的原则是低保障、广覆盖;保险金额中央财政承担25%,省级财政承担25%,其余部分由农户承担,或者由农户和龙头企业,省、市、县级财政部门共同承担,具体比例由试点省份自主决定。

2.我国农业保险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2.1农业风险可保性差,经营风险大

理想的可保风险的条件是:大量的独立的同质风险;损失是意外的、偶然的、不可控的;风险损失必须是可以测量的、确定的;发生巨灾损失的概率非常小。农业风险与可保条件多有不符。农业风险具有很强的关联性,农业风险大多来源于人类难以驾驭的大自然,比如洪灾、旱灾、雹灾、虫灾等等,在灾害事故及灾害损失中常常表现为高度的时间与空间的相关性。

2.2农业保险经营技术落后

农业风险的特殊性与复杂性客观上对农业保险经营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主要包括:农业风险的识别、度量、预警技术;农业保险的定价技术;农业保险的防灾减损技术;农业损失的测定及理赔技术;农业再保险技术等。

2.3农民收入低,政府投入少

农业保险的高风险决定了农业保险的高费率,但就我国农民的收入水平来说,现行的费率也难以承受。虽然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发展很快,但我国农村经济仍相当落后,农民收入水平很低。我国目前除对农业保险免交营业税外,没有其它扶持政策。虽然此次农业保险试点中试点公司大多与地方政府签署了协议,由政府对经营农业保险的公司进行保费或经费补贴,有的地区甚至提出由当地财政对农业保险亏损兜底,但补贴的实质性支持措施并未到位,而且没有从制度上予以保证。

2.4法律法规建设缺位

我国自1982年恢复农业保险业务以来,经历了20多年的发展,至今没有制定专门的农业保险法律及相关的行政法规。农业保险经营一直无法可依。法律法规建设的缺位,极大地影响了农业保险的规范化、制度化发展,这是制约我国农业保险发展的最根本的环境因素。

3.我国农业保险发展的对策建议

3.1提高农业保险经营技术水平

提高农业风险监测技术,建立农业风险预警系统。农业风险监测是农业保险经营的基础环节,不仅有利于控制和减少农业风险损失,降低保险经营成本,而且直接影响到其它保险技术的运用和发挥。农业保险的发展应充分利用现代发达的科学技术,包括气象卫星技术、通讯卫星技术、网络媒体技术等,建立灾害及其相关要素的观测系统,灾害全程动态检测及资料处理、分析系统,预报警报制作系统,以及预报警报的传播、分发和服务系统等,提高农业风险监测水平。

3.2严格风险区划,科学厘定费率。风险区划是开展农业保险经营的重要技术之一,是科学厘定保险费率的重要前提。美国、日本、加拿大等农业保险发达国家在开展农业保险初期,都投入过大量人力财力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严格的风险区划。我国至今尚未进行全国范围内的真正意义上的风险区划,我们应该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同时注重培养和引进保险精算等相关技术人才,结合我国实际情况,依据气候、土壤、地形地貌和农作物的种类及水利等社会经济条件等因素,合理划分风险区域;在严格风险区划的基础上,建立公平合理适度的多档次费率体系。

3.3提高定损理赔技术,降低理赔成本。由于农业保险标的是有生命的动植物,在生长期内受到损害后有一定的自我恢复能力,从而使农业保险的定损变得更为复杂,尤其是农作物保险,往往需要收获时二次定损。

3.4健全防灾减损体系。防灾减损是降低经营成本、提高经营效益的重要环节。实务中应牢固树立“以防为主,防救结合”的观念。充分利用农业风险预警系统,避免或减少灾害事故的发生;事故发生后,动员各方力量控制灾害事故蔓延,加强灾后管理,将灾害损失降到最低程度。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如人工降雨、人工防雹等为防灾防损服务。

结语

总之,国民经济发展中农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作用,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以及农业中高风险的存在,当前农业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农业保险对农业风险损失的经济补偿功能是其他方式所无法完全替代的。通过对我国农业保险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可以看出单靠任何一方的参与是很难以促进农业保险发展的。针对当前我国农业保险发展中存在诸多复杂问题,提出了提高农民收入、转变保险人的经营体制和观念,并依赖政府在资金、立法、构建农村服务体系等方面的作为,也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加快,我国农业保险的发展一定会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

[1]楚汴英.我国农业保险现状与农业保险制度供给[J].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6).

[2]黄英君.论建立健全我国的农业保险制度.国外农业保险模式的借鉴[J].金融与保险.2006(3).

[3]王凤山.王永文.促进和完善我国的农业保险事业[J].保险世界,2005(2).

[4]王丽萍.加快推动农业保险发展[J].经济日报,2009-12-01.

当前生育保险存在问题 篇7

关键词:保险代理人,制度,问题,措施

(一) 当前国内代理人制度存在问题分析

《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第一百二十五条规定:“保险代理人是根据保险人的委托, 向保险人收取代理手续费, 并在保险人授权的范围内代为办理保险业务的单位或者个人。”自1992年美国友邦保险公司引进我国内地之后, 我国保险代理人制度迅速发展。保险代理人作为连接保险公司和投保人的桥梁, 对沟通保险供求、拓展保险业务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我国的保险代理人市场在发展的过程中近几年来也不断暴露出各种问题, 如保险代理人短期行为、误导行为严重, 违规事件频频发生, 代理人队伍脱落率逐渐攀升, 投保人利益难以保障的等等。

问题的产生固然与代理人队伍素质不高有一定的关系, 但根源还在于制度。我国现行的保险代理人制度是:保险代理人与保险公司签订业务代理合同, 保险代理人按业绩抽取佣金, 公司不为其提供底薪, 不提供福利和保障。在这种制度设计下, 保险公司与代理人仅仅是一种松散的经济利益关系, 委托人无法实现对代理人合理有效的激励和约束, 进而导致代理人偏离委托人的目标, 为追求自身利益而产生各种有损于委托人和投保人利益的行为。

归纳起来, 当前保险代理人市场所存在的这些问题可以总结为三个方面原因:

1. 代理人市场的准入机制和退出机制不合理

当前对我国代理人资格审查, 首先存在学历要求低的问题, 在当前各行各业普遍提高就业标准, 水涨船高的同时, 对保险代理人仍然只要求其只具有高中学历, 后来甚至放低到只要求初中, 在城市基本已普及中学教育的大环境下, 要求具有初中中学历实际上是没有要求。门坎如此之低, 这客观上造成了大量素质低下的人员涌向代理人领域, 这些人缺乏专业知识, 对保险条款也不了解, 在开展保险业务时把保险等同于普通商品进行推销, 有些甚至采取欺骗的方式推销, 必然影响保险代理人乃至整个保险行业的整体形象。其次是保险代理人资格考试“试题难, 通过易。”往往是保险公司组织本公司大批代理人一起舞弊, 以使自己要求的代理人能够顺利拿到执照。许多保险代理人连基本的ABC都不了解也能顺利地通过考试, 使得保险代理人资格考试形同虚设, 起不到应有的把关作用。

此外在保险代理人的退出机制方面, 由于缺乏信用记录与行业记录, 保险公司无法对那些以前实施过欺诈欺骗行为的保险代理人实行有效监控, 使得在保险行业劣迹斑斑的骗保欺诈专业户能够继续横行, 在一个公司做坏了顶多换一个公司继续骗。这种行为既败坏了行业的整体形象, 又占据了保险代理人的就业资源, 货币银行学里面所说的“劣币驱逐良币论”, 用在当前保险代理人市场亦未尝不贴切。在这种市场环境下, 那些想正当从事代理人职业的人要进入市场往往就会打退堂鼓了。

2. 保险代理人的薪酬设计不合理

保险公司对自己所管理的保险代理人往往不设计底薪, 按照其保单业务量给予报酬。这种设计笔者个人认为不尽合理, 因为保险代理人去招揽投保人, 接触投保人往往需要一个长期过程, 这期间交通成本、交际成本以及代理人本人的衣食住行显然在没有保单前都只能由代理人自己负责, 这往往导致初入行代理人的窘迫, 最终迫使那些短期内无法招揽到投保人的保险代理人离开保险市场。这种竞争, 看似公平, 实际上却是对那些无经验无社会关系的代理人的一种歧视, 让他们一开始就输在起跑线上。调查显示, 保险公司第一年的营销员流失率甚至高达70%~80%。这种无底薪制的薪酬设计显然要付很大责任。

个人代理人管理模式实行佣金制, 代理人每卖出一份保单, 即可拿到一定比例的佣金。而且在前几年时间内将佣金全部提完, 提取比例最高是在第一年。这种佣金的计提方式, 形成了“有佣金就有服务, 没佣金就没服务”, 极大地损害了保险公司的形象和信誉。在这种激励制度下, 代理人更关心的是能否拉到保单, 至于保单是否适合投保人, 保险公司承保该项业务是否合理, 根本就不在他们的考虑范围。后续服务无法保障, 造成了大批的“孤儿保单”, 中介链条如此扭曲, 两端的投保人与保险人的利益自然将受到极大损害。

3. 保险代理人的地位尴尬

当前, 我国保险代理人和保险公司之间是一种代理关系, 双方签订的是代理合同, 代理人不同于公司职员, 不享受保险公司的任何福利和津贴, 完全依赖业务提成, 保险代理人作为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 代理人的职业忠诚度和社会认同度都大大降低。保险代理人作为劳动者在法律上却得不到劳动者的保障, 缺乏对保险公司的归属感, 从而大大影响了他们的职业忠诚度。保险代理人在现有的制度和环境下变成一种荣誉感高度缺失的职业。这种缺失既导致了代理人队伍的高脱落率, 也使得各种后续服务和续保业务脱节, 最终将使委托人的品牌和形象以及代理人职业的社会形象都受到影响。

(二) 改进代理人制度具体措施

针对保险代理人现阶段存在的以上问题, 笔者认为, 当前应采取以下措施, 才能有效解决这些问题:

1. 招聘时把好质量关, 同时建立相应的退出机制

这要从两方面同时入手, 首先要淘汰掉那些破坏保险代理人整体形象的违规经营的那部分代理人, 然后在招收新代理人时要注意吸收那些高素质、具有专业素养的人才。近年来由于高校的大规模扩招, 使得大学生就业压力很大, 保险公司在招聘时应适当提高要求, 比如非保险专业的应要求大专以上学历, 抓住机会吸收这部分优秀的大学生进入保险行业, 走精英化的发展道路。

要建立规范的保险代理人行业档案, 供各保险公司使用, 各代理人的经营情况和表现都应该如实地记载在档案当中。如发现档案中记载有明显违规甚至欺诈行为的代理人, 各保险公司要立场坚定地不再录用。以达到净化保险代理人市场的目的。

在资格考试方面, 保险公司要对国家组织的考试加以支持, 组织代理人公平公正地参加考试, 如发现在考试中进行作弊行为的, 要严肃地加以处理, 以使资格考试真正地发挥专业门槛和优胜劣汰的作用。

2. 解决代理人没有归属感的问题

保险代理人没有归属感是个很突出的问题, 这直接导致了保险代理人忠诚度低、流动性强、短期行为严重。保监会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试图与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协商, 明确营销员的法律地位, 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 以此保证这支队伍的基本素质和稳定性。此前有报道称, 保监会也正在考虑将全国人数众多的保险营销员纳入《劳动法》调整的范围, 建立中国特色的保险营销员制度, 并正与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协商, 以明确营销员的法律地位, 保障其合法权益。思路为:用3年到5年的时间, 以三种方式分流现有营销人员——是保险公司留一部分;二是专业中介公司、代理公司吸收一部分;三是允许业绩特别突出、有一定实力的, 自愿组建合伙制代理企业, 或者依法设立个人代理企业。

从各国经验来看, 目前我国几百万个人代理人不太可能都纳入公司的正式员工编制。以日本和台湾为例, 是以“个人代理人分销模式”转化为“雇员直销模式”, 但销售人员的素质还是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问题并没有完全解决。而是美国和香港采用采用公司专属代理模式得到较好的发展。

目前国内保险业已经在这方面作出尝试。新华人寿日前宣布成立了云南新华保险代理公司和重庆新华保险代理公司, 专业销售人员与单位签订正式的劳动合同, 与现行保险营销员制度不同, 新华保险的营销员从原来与公司的“业务代理关系”变为“聘用关系”, 并有固定底薪, 正式签订劳动合同, 享有国家规定的社会福利保障。参照国际经验, 中国保险营销队伍最终走向公司制将是必然趋势, 保险公司投资设立或控股销售服务公司应该是一个合适的方向。

3. 改革现行对代理人的管理与激励制度

很明显将我国现有所有代理人与保险公司之间的代理关系转变为聘用关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现阶段能较快起到效果, 改变代理人市场格局的措施应是改变现有的对代理人的薪酬激励制度。

首先, 应改革现行佣金分配制度, 降低首期和前几年的佣金支付比例, 提高后续佣金制服比例, 延长后续佣金的发放年限。在后续佣金的发放上, 应综合考察营销员的退保率、投诉率等指标, 根据不同的成绩设立相应 (下转第192页) (上接第186页) 的奖惩制度, 增加代理人的违约成本。通过薪酬制度实现风险与收入的挂钩是建立内部约束机制的最优方式。这样才能强化代理人的长期服务意识, 促使代理人主动关注业务质量和自身的信用建设, 使激励和约束机制有效运行。

其次, 应改变对保险代理人所设计的无底薪制度。设计底薪可以加强代理人对公司的归属感和凝聚力, 也可使他们摆脱展业时面临的生活窘境, 从而降低保险代理人在加入保险公司后的高流失率。

最后, 设计良好的管理激励机制。如果一项有效的制度以及各项机制能够有效地帮助及实现自我的发展, 人性的完善。对于双方而言, 将是一个双赢的局面, 一方面能使保险企业充满生机活力, 人员稳定, 能动性高, 有利于创造更高的财富, 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 或建立一支高效运作的机构队伍, 另一方面保险员工在该制度下, 能够更好地实现自身价值, 保持愉悦、健康向上的心情, 以达到更高的自由。综上所述, 制度构成了个人全面发展的现实基础。该制度应能实现对保险代理人的合理有效培训, 准确而公平的正面宣传, 以及提供个代理人一个合理的有保障的法律地位和社会地位。

参考文献

[1]莫慧.有感于保险资格考试门槛降低[N].新闻晚报, 2004-8-4.

[2]李秀芬.我国保险代理人监管制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东岳论丛, 2005-11.

[3]李丽萍.我国保险个人代理人渠道的现状与发展[J].特区经济, 2006-2.

当前生育保险存在问题 篇8

保险经纪业务是保险业务市场细分的产物, 通过提供更加专业化的服务, 减少保险交易成本, 提高保险市场资源的配置效率。保险经纪业务在国外发达国家已有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历史, 拥有主体众多、制度成熟和运作规范等特点。我国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 没有开展保险经纪业务, 直到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颁布, 才对保险经纪人有了原则性的规定, 确立了保险经纪人的法律地位。但由于起步晚, 加之我国的保险市场也在起步阶段, 人们对保险经纪业务了解不够, 对其职能和作用更是知之甚少。保险经纪人在一段时间, 被保险公司认为是在抢他们的“饭碗”, 甚至将其作为争夺保险资源的竞争对手。

尽管如此, 我国保险经纪业务随着市场经济的推进和保险市场的细分, 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 并得到快速发展。1999年5月, 我国建立了保险经纪人考试制度。1999年12月, 一批起点高、专业化程度高的保险经纪公司进入市场, 如北京江泰、上海东大、广州长城等全国性的保险经纪公司。到2006年, 保险经纪公司已发展为303个, 从业人员5710人, 当年全国5641.44亿元的保费收入中, 来自保险经纪公司的为106.65亿元。通过保险经纪人承揽的业务比重不断上升, 一些高风险项目也开始通过保险经纪人来完成承保、分保。

展望我国保险经纪市场, 发展潜力巨大:一是国内宏观经济形式继续看好, 为保险经纪行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我国经济平均以9.6%的速度增长,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提出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新型工业化、新农村建设、县域经济和中小企业成长工程的积极推进, 特别是十七大的召开, 为保险经纪行业创造无数的业务增长点;二是风险意识普遍提高, 为保险经纪行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推进, 居民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和风险意识、保险意识的增强, 人们开始关注人口、资源与环境矛盾, 对自然灾害、技术风险等现代风险的管理表现出积极参与、认真应对、主动寻求有效途径加以规避的态度, 因此购买商业保险的人数和金额都将大幅增长。一些大项目、大企业、大单位、大客户对风险管理精细化的需求, 为保险经纪行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

作为新兴行业, 我国保险经纪市场尚处于“初级阶段”, 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市场定位模糊, 业务来源单一。我国保险经纪公司在成立之初, 普遍追求市场占比, 于是将经营目标定位在获取手续费的高低和保费返还的多少, 在业务来源上, 主要依托股东资源承揽业务, 市场拓展能力有限;二是专业人才缺乏, 技术支撑不够。在我国保险经纪业务从业人员中, 最缺乏的是保险、法律、工程管理、医疗等方面的综合性人才和专业人才, 使得一些技术含量高、风险大的保险经纪业务和高附加值的风险评估和风险咨询业务无法开展;三是风险管理薄弱, 专业化服务质量不高。我国大多数经纪公司几乎没有设立自己的风险管理和保险方案, 对自己经纪的保险品种的风险识别不够, 导致在市场拓展中难以介入新的保险业务品种, 极大地削弱了竞争力;四是诚信问题不可忽视。在保险经纪活动中, 联合欺诈、超范围经营、虚假宣传、不正当竞争等失信问题不同程度地存在。例如, 一些保险经纪公司丧失最基本的诚信道德, 造假弄假, 骗取客户的信任, 在保险经纪人专业素质不高的情况下为投保人安排保险, 一旦发生保险事故, 就推诿责任, 不同程度地损害了投保人和被保险人的利益。保险经纪行业诚信缺失的危害严重, 扰乱了保险经纪市场的正常秩序, 严重地阻碍了整个保险经纪市场的健康发展, 给保险经纪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极大的隐患。

我国保险经纪市场还面临和国际标准接轨的挑战。根据入世承诺, 从2006年12月11日起, 外资可以在我国设立独资保险经纪公司, 从此, 中外保险经纪机构将同台竞技。一些发达国家的外资保险经纪公司具有历史悠久、制度成熟、运作规范、竞争有序等特点, 而且形成了一套国际通用的行业标准。目前, 在上海等地已有外资保险经纪公司介入中国市场, 这些公司以其雄厚的资金势力和过硬的技术势力, 对我国国内的保险经纪公司无疑是一个重大的挑战。

三、加强我国保险经纪市场监管的建议

《国务院关于保险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要“发挥保险中介机构在承保理赔、风险管理和产品开发方面的积极作用, 提供更加专业和便捷的保险服务”。在未来, 我国保险经纪市场的发展中, 监管部门要围绕“市场化”的原则, 采取监督和引导并举的方式, 促使保险经纪公司按照市场化运作, 制定理性的保险经纪公司战略定位和发展方向, 满足保险经纪市场深层次需求, 同时要监督保险经纪市场规范运作、依法经营。

(一) 加强制度建设, 保证保险经纪市场持续健康发展

目前, 规范我国保险经纪市场的法规主要是2004年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颁布的《保险经纪机构管理规定》 ([2004]第15号) , 对保险经纪机构的设立、变更, 高管人员的资格和经营原则等方面作了明确的规定。但是, 近年来随着我国保险市场的发展和保险产品的创新, 保险经纪公司也推出了新产品和新的经营模式, 对于如何规范这些新业务, 引导保险经纪市场健康持续发展, 还需不断出台一些新的政策法规加以引导和规范。

(二) 鼓励保险经纪公司参与市场竞争, 制定合适的经营战略

通过保险经纪公司的市场准入制度和退出机制引导我国保险经纪市场按照市场化运作, 牢固树立市场观念。在公司发展中, 制定理性的保险经纪公司战略定位和发展方向, 以更好地满足保险客户, 做大经纪市场, 满足保险经纪市场深层次需求, 在自身发展的同时, 回报社会和股东。理想状态是使保险经纪公司在保险业务中扮演专家的角色, 成为保险市场上的风险管理专家、保险采购专家、专业索赔代理和投资理财顾问。在操作层面, 促使保险经纪公司能够运用科学的国际通行的招投标方式和独有的采购范式, 建立资格招标和竞争性询价相结合的方式, 促进各保险公司之间形成公平、公正、公开的竞争格局, 以确保客户得到最完善的保险条件和最合理的保费价格。

(三) 鼓励保险经纪公司产品创新, 提供专业化服务

保险经纪公司的价值在于深化保险市场分工和产品创新, 通过提供更加专业化的服务, 减少保险交易成本, 提供保险市场资源配置的效率。因此, 保险经纪公司要发挥贴近客户、贴近市场的特点, 主动参与保险产品的创新和营销渠道的创新, 与保险公司通力合作, 实施优惠互补、资源互动, 逐渐建立起一个结构合理、功能互补、诚实信用、品质优良的专业化保险经纪市场。如, 江泰经纪公司探索通过政府、农牧企业及农户三方共同出资的方式建立农业互助保险基金, 联合经纪公司提出一整套与大学生就业贷款保证保险配套的就学贷款解决方案。航联经纪公司根据外籍飞行员对飞行执照丧失提出补偿要求的风险, 开发出“飞行员执照丧失保险”产品。据悉, 保监会将尝试建立多种渠道的保险产品备案制度, 允许经纪公司独立报备自行设计的保险产品, 这不仅将打破以往只有保险公司才能设计保险产品的惯例, 而且将为保险经纪服务打开一条“研究客户需求—生产保险产品—销售经纪服务—创新产品特点”的绿色通道。

(四) 促进保险行业诚信建设

在保险经纪业务中, 保险经纪人直接掌握投保人的经营, 对其风险有较清楚的认识, 如果不如实转述, 会增加保险人的承保风险;另一方面, 保险经纪人如果不认真解释保险条款, 或不认真为投保人选择费用最低、保障最全面、最合适的保障计划, 而是追求自身的佣金, 就会损害投保人的利益。因此诚实信用的执业行为对保险经纪人来说尤为重要。因此要努力从三个方面促进保险经纪行业的诚信建设:一是对招聘员工进行背景调查, 对有不良行为的人员要坚决排除;二是加强职业道德的培训教育活动, 培养员工高度的敬业精神和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商业原则;三是建立惩戒机制, 对不诚信行为要严肃查处, 责令限期改正, 并予以一定的经济处罚。

(五) 加大对保险经纪市场违规行为的查处力度

由于我国的保险经纪市场起步晚, 加之我国的经济环境、法制环境、政策环境以及保险市都在经历着深刻的变化, 保险经纪市场上的不规范行为屡禁不止, 严重影响保险企业的形象。今后, 监管部门要加大对保险经纪公司遵守法律、法规情况的检查力度, 加强对保险经纪公司业务状况、财务状况、资金运用状况的现场检查, 对危害保险体系稳定的误导、欺诈和恶性竞争行为严格查处, 促进保险经纪市场健康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赵国忻, 何惠珍主编.保险中介理论与实务[M].浙江大学出版社.

[2]丁凤楚.保险中介制度[M], 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2004.

[3]陈飞, 高飞.我国保险经纪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财会月刊, 2006 (3) .

当前生育保险存在问题 篇9

2009年6月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开展新农保试点, 决定2009年在全国10%的县 (市、区) 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新农保制度的基本原则为“保基本、广覆盖、有弹性、可持续”。新农保规定年满16周岁、不是在校学生、未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农村居民均可参加新农保。年满60周岁、符合相关条件的参保农民可领取基本养老金。目前新农保管理工作的试点工作已经开始, 本文作者有幸在试点区参与了新农保启动工作, 发现其财务管理工作并没有变化, 仍实行原来的财务制度, 只是将新农保所收基金单独存放, 以此与旧农保区别。

一、当前新农保财务管理工作的基本内容

1、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收缴与支出

(1)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的收缴。农保基金主要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净保费, 即个人交纳的保险费与集体补助和财政补贴之和;基金运营的利息收入等;对农保事业的各类捐赠款项;有关法规规定的其他收入。

(2)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金的支出。按县级农保基本方案的规定, 保险金支出的种类主要有四种:养老金, 保险对象从60周岁开始领取养老金, 在特殊情况下可以提前到55周岁或50周岁开始领取;继承保证金, 保险对象在10年保证期内死亡, 由其继承人或指定受益人继续领取至10年的养老金;退保金, 保险对象因迁移、农转非或缴费期间身亡等原因退保时支付的保险金;丧葬费, 无继承人或指定受益人的保险对象, 未开始领取养老金或在10年保证期内死亡时支付的保险金。

2、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

农保基金和其他社会险种基金不同, 它具体包括责任金及调剂金。责任金是保险费扣除管理费之后的净保费与其应付利息的积累额, 是养老保险经办机构对保险对象的负债, 是对保险对象承担的责任, 它是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未来保险金支出的来源。调剂金是基金运营中高出应付利息的部分、捐赠及其他收入等, 是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主要用于调剂责任金出现的亏损, 弥补管理费的不足等。而且调剂金指标还可以反映基金收益状况, 为领导分析、研究问题提供依据。

3、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的增值要求

农保基金的增值要求是指农保主管部门对各级基金管理机构基金运营收益提出的基本要求。基金运营收益是指在一个会计年度内, 单位管理的所有基金的总体收益率。按规定农保基金只能存入国有银行或购买国债用于保值增值, 不得使用基金直接投资以及进行拆借、抵押、担保等。农保基金的增值要求由1994年的年复利12%, 几经变换, 至1999年的2.5%后, 一直至今未变。2.5%内的利息计入责任金, 高出2.5%的部分计入调剂金。

二、新农保财务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1、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相关政策老化

(1)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对象范围小。在投保的对象上只局限于农民, 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 打破了城镇户口与农业户口的界限, 农保的服务对象应加以调整, 服务领域也应拓宽。在模式的设置上采用了诸多商业保险的做法, 如最低保证兑现十年等, 社会保险特征不明显。

(2) 养老金的领取水平低。新农保一是实行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相结合的养老待遇, 国家财政全额支付最低标准基础养老金;二是实行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的筹资办法, 地方财政对农民缴费实行补贴。中央财政对中西部地区最低标准基础养老金给予全额补助, 对东部地区补助50%, 确保同一地区参保农民将来领取的基础养老金水平是相同的, 这体现了新农保制度的基本性、公平性和普惠性。目前新农保规定基础养老金为55元, 但本人所在地在东部地区, 基础养老金为30元, 如果老龄农民只有基础养老保险金, 保障水平仍然很低。

2、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保值与增值达不到预期目标, 新农保暂没涉及此内容

(1) 基金运行层次低。根据有关规定, 农保基金主要由县级单位负责运营, 所以运行层次低, 范围小, 其经济效益也可想而知。2006年2月25日中央电视台在《焦点访谈》中报道了云南省红河哈尼千方彝族自治州原民政局罗理诚挪用6000万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 农保基金由县级运营这也是罗理诚一个基层民政局长能够有权调用6000万元农保金的直接原因。

(2) 投资渠道少、利率低且不稳。按规定农保金目前只限于投资于国债和存入银行, 从表面上看, 这种投资是安全的, 而实际上却存在着贬值的风险。农保在建立之初, 银行存款利率比较高。资金依靠购买国家债券和存入银行或非银行金融机构来获得利息, 基本能实现养老保险资金的保值增值和正常运行。但随着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变化, 从1997年以来, 我国连续多次下调利率, 使存入银行的农保基金已经很难保值, 更谈不上增值。其次, 国债现券的收益率也在逐渐降低, 农保基金投资于国债也会面临亏损。

3、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发放管理不规范

(1) 基础管理不规范。由于农保工作初期有些地方工作措施不规范, 加之近几年乡镇撤并、村班子换届, 致使部分地区出现投保缴费记录不一致。农保开始之初, 参保手续简单, 由当时的各村农保经办人员 (一般为村会计) 按印象填写缴费记录卡和缴费明细表, 许多人的年龄和实际不符, 这就导致现在的许多参保户拿着与原来登记的年龄不符的身份证前来办理领取手续。造成新旧农保衔接非常困难。所以基础管理必须规范。

(2) 退保范围大。按规定农保户当出现以下情况时可以办理正常退保:保险对象的户口由农村户口转为转为非农村户口;保险对象户口迁移而迁入地还未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保险对象在缴费期死亡的。以上情况之外的退保者为非正常退保。正常退保的个人交纳与集体补助扣除管理费后本息全部返还参保户;非正常退保人员个人交纳本部分扣除管理费后返还个人, 集体补助部分不予退还, 计入基金。1999年9月农保由民政部门转移到劳动部门时许多参保户以农转非为借口大量退保。

4、借支基金弊端大

根据规定, 农保基金实行专户储存, 专款专用, 任何部门、单位和个人都不得平调、挪用、截留保险基金。但由于农保初始阶段需要大量投入, 国家财政拿不出专项补贴, 为此民政部发出民办函[1994]22号文件“关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管理费用有关问题的通知”, 要求基层管理机构在起步阶段可以采取多种形式解决这个问题。对少数没有解决经费不足问题的地区, 经上级部门批准, 可以从基金中借支。这个规定导致许多地区以此为借口对农保基金进行借支, 并进而发展到挪用农保基金以及临时调用农保基金。笔者所在的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处2005年底农保基金结余686万元, 但各项违规资金就占了80%以上, 还不包括被乡镇截留的农保金。虽然各有关部门出台了大量的清欠文件, 但没有任何效果。

三、解决新农保险财务管理工作存在问题的对策

1、加强基金管理, 探索市场化运作的路子, 实现农保基金的保值、增值

(1) 提高农保基金运营层次。要在保证基金的安全、完整的前提下, 探索基金市场化动作的路子, 使基金保值、增值。适当提高农保基金运营层次, 将农保基金的运营由县提高到省直至劳动部或财政部。可参与国际国内大型投资公司的市场动作, 可借贷、可参股、控股, 或将基金投放到国家大型、特大型建设项目上, 诸如正在实施的“西电东送”、“西气东输”、“南水北调”及西部大开发的一些大型、特大型开发项目等。既支援了国家建设, 又可化解基金风险, 还可获得高额的回报。

(2) 稳定并适当提高利率, 实行复利底线政策。农保个人帐户结付利率紧跟着银行利率变化而大幅度调整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要真正使农民群众通过储蓄积累式保险来达到养老的目的, 就不能一降再降利率。应设定一个复利底线, 记帐利率与实际增值利率的差额由各级财政兜底, 确保农保基金收支平衡。

2、完善农保发放流程, 实现新农保与旧农保的顺利衔接。

(1) 检查核对农保档案。彻底清查旧农保的缴费卡、明细表及缴费手册, 对投保人的缴费证记载的投保数额、缴费时间、缴费人身份证逐一进行认真细致的核对。做到乡 (镇) 不漏村、村不漏户、户不漏人, 确保彻底摸清投保缴费底数。凡两表一证投保缴费记载情况一致的, 由县 (区、市) 农村养老保险机构在投保人缴费证上签字盖章。对不符的, 针对不同情况进行不同处理。在清查完毕的基础上与新农保结合。

(2) 制定各项管理制度, 规范农保工作行为。特别是对基金、业务、财务管理等方面要有具体的、可操作性的措施, 逐步将新农保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根据业务相应建立业务科、财务科、档案室等。基金的发放由档案室的同志核对档案、业务科负责计算领取标准、财务负责发放, 并由专人进行审核备案。

(3) 严格退保手续。对农保的退保问题, 要向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学习, 只有参保户死亡才允许退个人缴纳部分。

3、杜绝借支基金

农保基金是农民的血汗钱、保命钱。政府应从政治的高度, 从稳定大局的高度, 从对农民根本利益负责的高度, 严格基金管理, 杜绝借支基金, 确保基金安全。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现在还处在试点时期, 所以在财务管理方面更要紧跟新形势, 让这利国利民的好政策能真正惠之民, 使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更加完善, 城乡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整。

摘要: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是政府的一项重要社会政策, 是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农民享有国民待遇的体现。作为一种正在推行中的保障制度, 财务管理工作是其重要方面。本文从建立该项制度的重要性入手, 分析了现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并着重就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 (以下简称新农保) 财务管理存在问题的解决办法做相应的探讨。

关键词:新农保,财务管理,问题,对策

参考文献

[1]王述智、张仕平:关于当前农村养老问题及其研究的思考[J].人口学刊, 2001 (1) .

[2]王国军:现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缺陷与改革思路[J].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 2000 (1) .

[3]刘昌平:城市化:解决中国农村养老问题的关键[J].中国农村经济, 2001 (1) .

当前生育保险存在问题 篇10

随着社会的发展, 高校的管理性质和管理任务也在发生着变化, 大学生婚育行为的管理是高校计生管理部门面临的一个新的课题。高校与学生的关系也由单纯的管理与被管理关系转变为既是管理与被管理关系, 又是服务与被服务关系。对高等大学生这样特殊的社会群体, 我们必须针对高校计划生育工作的特点, 改变传统的工作思路、工作方法, 树立以人为本的工作观念, 做好服务工作, 通过开展优质服务, 使在校大学生的婚姻生活既不影响学校的日常教学和管理工作, 也不过多影响他人的学习和日常生活, 更不能导致学生因为结婚而荒废了自己的学业。同时作为保障学生学习、生活的高校管理部门更应该以人性化的、平等式的、服务型的管理模式来进行管理, 使学校与学生之间更多一点和谐、平等, 少一些行政命令。在高校计划生育管理中要多做宣传, 在大学生中大力提倡晚婚、晚育。

2007年7月9日, 国家人口计生委、教育部、公安部联合制定出台了《关于高等学校在校学生计划生育问题的意见》 (国人口发[2007]64号, 以下简称《意见》) 。

《意见》出台后, 在社会各界引起强烈反响。赞成者认为, 《意见》是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与时俱进的体现;反对者认为, 《意见》可能会引导高校学生婚育数量增加, 影响学校的管理和学生的学业。无论如何, 人们普遍认为, 虽然高校在校学生生育人数不多, 但是《意见》的出台, 体现了对在校学生生育权利的尊重和保护, 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原则, 给高校带来了蓬勃向上的新气象, 也给计划生育工作带来了管理上的新问题新挑战。特别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 高校的人员结构、人们的思维方式和婚育观念等都较之从前有了很大的变化, 在新形势下, 加强对当前大学生的婚姻及生育问题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1 当前大学生计生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意见》颁布后, 大学生计划生育管理工作面临新的形势, 出现了新的问题, 现结合工作实际总结如下:

1.1 工作范围不断拓展, 计生部门压力逐渐增大

近年来, 随着高校的改革和发展, 高校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的对象发生了很大变化, 在原来工作范围的基础上, 还需要维护高校学生在计划生育和生殖健康方面的权益、了解他们在计划生育和生殖健康方面的需求。由于高校学生群体的特殊性、多样性, 计划生育工作任务明显加重。然而, 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后, 多数学校的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机构由于挂靠、精简等原因, 已经不同程度地面临工作协调困难、经费不足及人员过少等诸多问题, 不能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

1.2 实际操作矛盾频现, 计生政策尚待进一步完善

无论是《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中的关于大学生婚姻问题的规定, 还是《意见》, 都给高校传达了良好的人文精神, 但需要说明的是, 《意见》等文件不是完美的, 还存在诸多问题尚待解决。

1.2.1 允许结婚与不鼓励生育间的矛盾

2005年新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 (以下简称《规定》) 关于大学生婚姻生育方面的规定对高校计生工作带来了许多的困惑, 2007年《意见》的颁布对高校的工作更是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各个高校的普遍态度是认为已婚学生有权生育, 但不提倡。承认与不提倡之间的界限难以界定, 允许结婚与不鼓励生育之间的矛盾表现的比较明显, 学校在开展教育引导工作及调整生育政策上存在一定的困难。

1.2.2 学生婚姻状况的登记备案不健全

《意见》要求各高校要建立在校学生婚姻状况登记备案制度, 及时掌握在校学生结婚情况。但根据新的《婚姻登记管理条例》, 结婚离婚无需单位证明, 只要户口和身份证既可以登记。如果学生不主动申报有关情况, 学校就很难掌握学生的婚姻状况。

1.2.3 学习与产假的矛盾

对于一些大龄的本科生和研究生, 学校如何从人性化角度出发, 在尊重她们生育权利的同时, 调整她们在生育期间的假期和学业问题, 是高校必须面对也必须解决的问题。在校学生生育, 学校根据国家的计划生育政策应当给予学生产假, 但学生休产假肯定耽误学习, 学生休几个月产假就必须延长其学习年限, 否则就会破坏学校教学的规章制度, 而延长学习年限又会带来许多相关问题, 不利于学校的管理。

1.2.4 生育指标以及孩子户籍方面的困惑

如何取得生育指标以及孩子户籍更为棘手。在我国的户籍管理制度还不是很完善的今天, 属于集体户口的在校生婚生子女究竟该落户何处确实是个棘手的间题。由于计划生育部门还没有针对大学生生育的具体方案, 相关的配套服务滞后。而且从高校本身来讲不具备为学生办理户籍的职权, 只能提供相对的协调服务, 因此在具体运作过程中有很多矛盾。

1.2.5 相关费用分担不明确

《意见》规定:“已婚学生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 属于国家规定的免费基本项目的, 其费用由高校统筹解决。已婚女学生妊娠检查、分娩等费用按学校有关规定执行”。但按照目前多数地方的规定, 与生育有关的费用由所在单位予以报销, 无单位的由所在街道报销。而上述费用, 完全由学校负担存在困难, 高等学校已婚学生生育后如何享受有关的待遇还需要进一步的协调解决。

2 做好当代大学生计划生育工作的几点对策

2.1 高度重视, 明确各级领导职责

领导重视是各项工作落实的保障, 要争取领导重视必须先从提高领导干部的认识入手。在日常工作中计划生育工作者主动向领导汇报工作开展情况, 上级会议精神及时向领导传达, 计生文件按时送给主管领导, 重大活动请领导参与, 通过日常工作和活动提高领导的认识能力。在学校召开的各级计生会议上, 要明确各级领导职责, 强调计划生育工作要与学校整个工作同计划、同安排、同检查、同考核。

2.2 严格选拔, 实行干部竞聘上岗

计划生育干部是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贯彻者、实践者、落实者, 必须要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 不仅要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理论、党的计划生育政策法规及专业知识方面的要求, 还要求计划生育工作者加强马克思主义哲学、现代管理学、统计学、逻辑学、心理学等综合科目的学习。实行竞争机制, 选拔德才兼备的中青年干部充实到计划生育工作岗位上来是提高工作效率和干部素质的最有效途径。

2.3 加强宣传, 积极教育引导学生

高校开展计划生育宣传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说服教育、张贴标语。应具有社会性、思想性、科学性。通过高校现有的各种传播媒介, 如校园网、各种校内期刊、讲座等, 让广大计生对象熟悉并接受党和政府计划生育方针、政策。高校还可以以选修课的形式安排一定的健康教育学时, 宣传计划生育政策, 把生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纳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范畴, 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婚恋观, 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在校期间婚育问题, 及时为大学生提供相应的婚育保健咨询服务。

2.4 结合实际, 制定大学生婚育相关管理条例

《规定》和《意见》均已解除了对大学生婚姻的禁令。虽然多数学校持不提倡的态度, 但也必须正视这一现实。为此, 及时制定既符合《规定》和《意见》的精神, 又能与学校学籍管理制度衔接的大学生婚育管理规定是妥善解决和处理这类问题的关键所在。任何回避或禁止的做法已不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 也不利于学校和谐健康的发展。如高校可通过建立大学生婚姻备案制度、结婚学生登记制度等, 掌握已婚学生的人数及学习、生活状态, 以便使这些学生能得到有效管理和切实的服务。办理结婚登记手续后, 应持结婚证明到本院、系登记, 并到学校计划生育办公室备案。早在2004年2月山大就出台了《关于在校学生结婚和申请生育管理的暂行规定》, 该《暂行规定》第二条第二项和第三项规定:“自2003年10月1日以后办理结婚手续的学生都要持结婚证到所在院 (部) 登记备案, 以便单位掌握其婚育状况。每年新入校的学生, 凡是已婚的都要持结婚证和有关证明到所在院 (部) 登记备案。”此外对于涉及的相关费用分担不明确问题可以在相关条例中做出一定的规定。

2.5 以人为本, 坚持管理与服务相结合

大学生婚姻群体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一方面, 对于结婚生育的大学

摘要:在《关于高等学校在校学生计划生育问题的意见》出台后, 取消了在校大学生不能结婚生育的规定, 这给高校计划生育管理带来了新的问题和矛盾。高校管理层首先应在思想上转变观念, 在制度上规范管理, 并采取严格选拔计生干部、积极教育引导学生、建立大学生婚育相关管理条例、坚持管理和服务相结合等措施, 以人性化的模式管理, 使大学真正成为大学生和谐的家园。

关键词:大学生,计划生育,问题,对策

参考文献

[1]许凤霞.如何做好新时期高校计生管理工作[J].首都医药, 2006, 9.

[2]周红.新形势下高校计生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思考[J].高校理论探索, 2007, 3.

[3]于学军, 顾海路《.意见》是与时俱进地完善计划生育政策的体现[J].人口与发展论坛, 2007, 9.

[4]人口计生委, 教育部, 公安部.关于高等学校在校学生计划生育问题的意见[J].2007, 9.

当前薪酬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11

【关键词】薪酬管理 平均主义 福利

一、薪酬管理的含义和内容

企业的薪酬管理,就是企业管理者对本企业员工报酬的支付标准、发放水平、要素结构进行确定、分配和调整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企业必须就薪酬水平、薪酬体系、薪酬结构、薪酬形势以及特殊员工群体的薪酬做出决策。同时,作为一种持续的组织过程,企业还要持续不断地制订薪酬计划、拟定薪酬预算、就薪酬管理问题与员工进行沟通,同时对薪酬系统本身的有效性做出评价而后不断予以完善。企业薪酬管理主要包括确定薪酬管理目标、选择薪酬政策、制定薪酬计划、调整薪酬结构四个方面的内容。

二、我国企业薪酬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政府对企业的薪酬管理干预过多

我国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的分配主体地位还没有根本确立起来。虽然企业已经拥有较大的内部分配自主权,但为了实现社会公平大多国有企业的工资总额决定权仍由政府有关部门掌握,政府通过行政手段对企业实行工效挂钩或工资总额包干办法。非国有制企业大都实行工资总额包干或直接由政府有关部门核定工资总额的办法。有的地方政府,不仅控制企业的工资总额,而且直接干预企业内部工资比例等具体管理决策。这使企业的薪酬管理自主权难以落实,严重影响了内部分配制度改革的质量。

(二)平均主义倾向严重

改革开放以来,在分配方式上我国打破了计划经济体制下吃“大锅饭”的局面,坚持“按劳分配,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然而许多企业在薪酬分配上的平均主义仍很严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企业经营者收入普遍存在平均主义倾向。一方面经营者收入与员工收入水平平均化问题严重。据调查,在企业经营者与本企业员工的年收入比较方面,有半数以上的企业经营者年收入在本企业员工收入的2倍以下的占57%,有1/3为员工收入的2-5倍,年收入在员工5倍以上的比例较低,为9.7% ;另一方面,企业之间,经营者的收入差距不大。在我国企业中,一方面业绩优秀的企业经营者不一定获得高收入,不少业绩很差企业的经营者却获得及不相称的等同收入。

第二,企业员工之间薪酬水平平均。企业内部技术管理人员的工资收入与一般员工工资收入差距不大,关键的技术、管理岗位人员的工资水平相当于普通岗位人员的工资水平不到2倍。薪酬决定因素中,代表身份的工龄和资历占重要地位,而与受教育程度关系不大。企业员工工资外收入基本是以补贴和奖金的形式平均发放,项目多、分配复杂。

第三,企业经营管理者激励与约束机制不健全。一方面企业经营管理者的报酬收入水平偏低,另一方面对企业家的报酬激励方式比较单一,大多仍为基本工资加奖金、年度奖金奖励等构成。对企业经营管理者考核监控力度薄弱,考核指标体系单一。

(三)福利设计缺乏弹性

我国企业员工的福利还停留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传统福利,如医疗保险、住房补贴、加班费、洗理补贴、子女入托补助等等,缺乏一些在西方国家开展的诸如顾问服务、教育培训福利计划、家庭关爱福利、家属福利等人性化的福利项目。此外,我国企业提供的福利都是固定的,福利设计并没有真正让员工参与进来,缺乏灵活性。

四、我国企业加强薪酬管理的对策

(一)转变政府职能为企业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企业薪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不是企业本身可以完全解决的,首先需要外部有良好的环境。国家要继续为企业提供政策支持,摒除附着在企业上的政治,社会功能,使其真正成为可以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经济主体。给与企业在用人、薪酬管理方面的完全自主权,这样企业才能根据市场竞争状况与市场薪酬水平自主决定薪酬结构与薪酬水平。

(二)打破平均主义,科学规划薪酬制度体系

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占企业总人数的比例虽然很小,但是他们却对整个企业的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他们的成就感、事业感、争取较高的社会地位等因素是推动他们发挥聪明才智的动力,但较丰厚的薪金报酬也是至关重要的因素,他们的工资可以采取结构工资制。结构工资制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结构 内容 的选择及具体的分等定级,其构成如下:工资=基本工资+岗位工资+学历工资十绩效工资+福利。对企业经营管理者給与适当的薪酬激励,实行年薪制、股票期权制。

(三)建立科学的考核体系,完善健全的增资机制

企业在具体确定工资总额和工资增长率时,要讲求操作的规范性和科学性。首先,进行薪酬调查,取得相关行业企业的薪酬结构和薪酬水平的资料,以及社会发展的状况和劳动能力的分析;其次,严格实行全面考核,不仅考核职工的技术业务水平和实际工作能力,以正确区分劳动差别;最后,综合以上的情况,对工资结构、工资标准、工资形式,以及工资晋升条件等十项进行决策,决策前应征求企业工会职代会及全体职工的意见。

(四)促进福利政策设计的人本化

企业要留住人才,不仅要提供给员工有市场竞争力的薪资,优厚的福利也是必不可少的。福利政策应该是公司整体竞争优势战略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福利项目包括优厚的资金、法定福利、衣食住房补贴、完备的员工培训、购房购车无息贷款、补充性养老保险、有薪假期、特殊福利、员工俱乐部活动等.加入WTO后,面对激烈的人才竞争,我国企业应将西方国家人性化的福利项目与我国的实际结合,不断推出多元化的符合中国特点的福利项目,尤其是那些满足员工丰富需要,促进组织目标实现的福利项目,如 教育 福利等,为员工提供一个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优良环境。同时,企业还可以借鉴在西方国家大行其道的“弹性福利计划”,由员工在企业规定的时间和金额范围内,按照自己的意愿搭建自己的福利项目组合,满足员工对福利灵活机动的要求,提高员工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1]齐刚《薪酬管理的发展趋势》,中国经营报,2011年1月12日

[2]丁向阳《中国企业的薪酬问题和薪酬设计》载《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1年第3期

当前生育保险存在问题 篇12

社会保险与《社会保险法》

社会保险是社会保障体系的核心部分, 它所占用的资金也是社会保障基金中的最大部分。社会保险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它是一种缴费制的社会保障。它实行权利与义务相关的原则, 必须尽到缴纳保险费的义务, 才有享受收入补偿的权利。

目前我国处于社会主义经济体制转型期, 现代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人口结构快速老龄化, 十多年来, 党中央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保障民主, 先后发表了包括《中国社会保障的状况与政策》等相关政策条文, 积极探索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2010年10月28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经表决, 通过了《社会保险法》, 自2011年7月1日起施行。这是我国最高国家机关首次就社会保险制度进行立法, 是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里程碑”, 主要内容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等项目。这些内容关系到广大民众切身利益, 更好地维护了公民参加社会保险和享受社会保险待遇的合法权益, 保障了公民的基本生活, 促进了和谐社会的建设。当前民营中小企业社会保险

主要问题及原因

《社会保险法》为民营中小企业社会保险事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 为其解决了参保人员缴费接续转移困难等问题。然而, 《社会保险法》出台实施之后, 许多民营中小企业社会保险工作仍然存在诸多问题,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保险法相关法律法规仍有待完善

社会保险法是一个针对全国十三亿人口的全国性的统一立法, 还属于框架性, 内容比较原则化, 一些具体的配套制度条例有待进一步完善, 例如工伤保险条例、医疗保险条例等。而这些有待完善的条例与民营中小企业员工切身利益密切相关, 例如在生产加工企业中许多小型企业因工作环境设备简陋、管理不善、安全制度缺失, 常常引发事故, 给员工造成无法挽回的生理缺陷以及精神创伤, 由于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以及员工法律意识淡薄, 员工与用人单位双方常常私了, 从而无法保护自身合法权益。

2.监督机制执行力有限, 企业社会保险实施难

《社会保险法》第八十六条明确规定, 有关行政部门对逾期仍不缴纳社会保险费用的用人单位, 可以处以欠缴额度一倍以上三倍以下的罚款。然而, 社会保险法对保险费的征收主体没有明确的规定说明, 只是简单提到“社会保险费的管理机构由国务院规定”, 全国各地社会保险费征收机构不统一。因此, 工作执行相互交叉现象时有发生, 例如部分地方的税收和社会保险部门争夺社会保险费征收、使用管理权, 各部门职责分配不清, 出现交叉管理现象, 一旦管理过程出现问题, 部门之间互相推卸责任, 也使《社会保险法》法律效力大打折扣。

在缺乏可行的法律监督机制情况下, 许多民营中小企业自身管理系统不规范, 不断逃避应履行的义务, 不为本企业员工上缴社会保险。民营中小企业经营具有灵活性、多变性, 政府相关管理部门很难把握其最新动态, 无法确认其是否已经按相关法律规范及时参与并执行社会保险制度。

3.企业逃避参保责任

与大型国有企业和大型民营企业相比, 许多民营中小企业, 起步水平不高, 投资盲目性大, 资金力量薄弱, 无力承担员工社会保险费用的支出。而中小企业贷款难的现实问题, 使其将有限的资金运用到企业自身经营发展方面, 资金使用本就捉襟见肘, 对于强大的员工社会保险税费来说, 更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只能选择逃避义务。同时许多民营中小企业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降低工资成本, 想方设法逃避税负, 例如不与员工签订正式劳动协议, 或者加长员工试用期, 而试用期内不予缴纳社会保险费, 从而降低企业员工参保率, 变相逃避社会保险义务。此外, 一部分民营中小企业, 迫于压力不得不参保, 但是瞒报、虚报员工人数, 有选择性地为部分员工办理参保工作, 逃避企业参保责任。

4.员工个人参保意识不强

许多民营中小企业员工素质较低, 缺乏社会保险知识以及相关法律知识, 对于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知之不深, 没有意识到参保的重要作用, 法律意识淡薄, 参保意识不强。

一方面, 对于一些劳动密集型民营中小企业员工, 因为本身工资已经很低, 为了正常维持目前基本的生活, 无力再留出部分资金缴纳社会保险。

另一方面, 许多民营中小企业员工构成复杂, 一部分是来自农村的农民工, 一部分是来自城镇的下岗职工、失业人员等。员工工作地点不固定, 流动性强, 例如农民工常常在农忙时需要回家务农。员工结构复杂、流动性大的特点, 降低了其参保积极性。许多员工本身对社会保险的技术操作程序不了解, 认为参保是可有可无的, 怀疑社会保险的未来预期, 与其进行复杂的社会保险转换操作, 不如不参保更简单。

民营中小企业社会保险主要问题解决对策

1.确立配套政策和实施细则

虽然《社会保险法》已经出台并实施, 但是它仍然是一部框架性、统领性的法律, 原则性条款较多, 授权多, 可操作性不强, 这样不仅加大了相关部门的执法难度, 也降低了其应有的法律效力。因此,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 在把原有社会保险条例统一修订之后, 社会需要更加具体有效、成熟的条例规定, 相关部门应尽快出台配套政策和实施细则与之衔接, 使社会保险体系逐步完善。

2.加大社会保险的执法监督力度

在社会保险法的实施过程中, 部分民营中小企业仍有抵触情绪, 不参保、不缴费、恶意欠费等违法行为时有发生, 为了进一步落实实施《社会保险法》, 加大社会保险的执法监督力度尤为重要。

首先, 法律的实施, 必定需要一支态度端正严谨、严明的执法队伍, 才能保证法律的公平有效和执法的公正严明。因此各地应尽快培养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执法队伍, 加强相关执法人员的培养, 为社会保险法的有效实施做好充分准备。

其次, 相关管理部门可以加强对民营中小企业《社会保险法》贯彻落实情况的调查, 定期抽查部分有严重违法行为的企业。如果有需要还可以开通群众举报热线, 对于不按时缴纳社会保险的企业, 群众有权利举报其违法行为。

3.加强社会保障的宣传教育, 提高民营企业及其职工的参保意识

社会保险法实施以来, 引起很多人关注, 但覆盖范围有限, 尤其民营中小企业急需提高关注度。

第一, 各地区、各级政府应进一步加强《社会保险法》的宣传活动, 多渠道广泛深入地宣传社会保险法, 针对民营中小企业, 尤其欠发达地区可以把《社会保险法》的法律法规送到企业中, 增强其法律意识, 强化其责任意识, 真正让企业认识到为本企业员工参加社会保险是企业的义务, 也是劳动者应有的权利;

第二, 进一步向人民群众尤其是民营中小企业员工普及《社会保险法》相关法律知识, 充分调动其积极性, 使其意识到参保对保护个人权益的重要性, 进而调动其主动参保的积极性, 推进《社会保险法》的贯彻落实。

4.对困难民营中小企业给予社会保险补贴

在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之后, 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部门曾于2008年底在《关于采取积极措施减轻企业负担稳定就业局势有关问题的通知》中提出允许困难企业缓缴社会保险费, 并且在2009年, 国务院决定将此政策延长至2010年底, 以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 缓解其资金压力。2010年新出台的《社会保险法》明确规定了各项社会保险制度的筹资渠道, 明确了用人单位、个人和政府在社会保险筹资中的责任, 特别是明确规定了政府在社会保险筹资中应承担相应的补贴责任。然而《社会保险法》条文中关于政府补贴标准并没有明确说明, 补贴基金中央与各级地方政府如何共同分担没有具体说明。

上一篇:投入与效益下一篇:恒张力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