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平与效益

2024-11-01

公平与效益(共5篇)

公平与效益 篇1

摘要:医院科室奖金核算是医院管理的重要手段, 2004年12月卫生部制定的《关于加强医疗机构财务部门管理职能、规范经济核算与分配管理的规定》中指出“医疗机构的奖金分配要体现按劳分配, 效率优先, 兼顾公平以及奖金分配不得与药品收入挂钩的原则”。笔者根据自身工作经验, 对医院科室奖金核算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科室奖金,核算,公平,效益,建议

医院科室奖金核算是医院管理的重要手段, 是指采用科学的考核方法对照统一的绩效考核标准, 按照一定的程序, 对医院一定时期的工作人员的工作水平和经营业绩, 做出客观、公正和准确评价的过程。建立一套科学、系统、客观、实用的考核与分配体系, 充分保证公平与效益, 能侧面上反应出医院的管理水平。以及医院各个科室、部门的效率和业绩, 有利于形成对医务人员的激励机制, 加强医务人员的责任心, 促进医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服务质量的提高, 这对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安全的、高质量的医疗服务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

效率是公平的前提。社会公平的实现只有在发展生产力, 提高经济效益, 增加社会财富的基础上才有可能。没有效率作为前提, 只能导致平均主义和普遍平穷。另一方面, 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只有维护劳动者公平分配的权利, 保证劳动者的利益, 才能激发劳动者发展生产, 提高经济效率的积极性。效率与公平分别强调不同的方面, 而者又存在矛盾。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体现“效率优先, 兼顾公平”的原则。最终正确的处理了两者的关系。2004年12月卫生部制定了《关于加强医疗机构财务部门管理职能、规范经济核算与分配管理的规定》, 规定中指出:科学合理地考核科室工作绩效并核算科室奖金;规范医疗机构奖金分配;医疗机构的奖金分配要体现按劳分配, 效率优先, 兼顾公平以及奖金分配不得与药品收入挂钩的原则。医院是为广大人民服务的, 医院的效益、医务人员的服务水平、态度、积极性直接关系到广大人民的生命健康, 科室奖金是有效衡量医务人员工作水平的标尺, 也是有效激发医院人员工作热情的重要内容, 因此, 笔者根据自身工作经验, 对医院科室奖金核算提出如下建议:

一、多劳多得、按劳分配

科室奖金的重要作用之一是激发医务工作者的工作积极性, 使医务人员的劳动价值得到更大的发挥, 提高人力物力的利用效率。因此, 科室奖金的发放必须按照人员的贡献大小分层次发放, 体现出多劳多得、按劳分配的原则。

二、效益优先、兼顾公平

医院是为广大人民服务的, 它的使命是救死扶伤, 这一特殊性决定了医院的所用工作都要以效率为核心。部分医疗项目的经济收益不高, 但第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有着较大的作用, 对待此类医疗项目, 要在政策上、财力上给予一定的保护措施和扶持政策, 保障医院的全面发展。

三、国有资产保值、增值、鼓励节能降耗

医院在日常工作运营中, 要保长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注重投入产出效率。一是要对医院的资源进行优化配置, 将医院所有资产按照科学的统筹来进行管理, 发挥其最大的利用率。二是要加强医院项目投资、设备采购等业务的管理。三是要规范成本核算, 严格杜绝浪费现象, 鼓励员工的节约意识并将其纳入考核内容, 对每一项支出要有明细。

四、兼顾国家、医院、职工三者利益

医院在分配科室奖金时, 要正确处理好国家、医院、职工的关系。首先要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相关文件案的规定, 其次要尊重职工的劳动, 使职工的劳动得到应有的回报和激励, 在此基础上, 保障医院能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五、社会效益为主、盈利为辅

医院是为广大人民的生命和身体健康服务的部门, 这一特点决定了医院首先要以社会效益为主, 盈利为社会效益让路。社会效益同时也决定着经济小雨。医院可以不断加强自身的设施建设, 优化日常管理模式, 提高医疗水平, 增强队伍素质等方式, 为医院树立良好的形象, 才能充分保障社会效益的同时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

六、实行院科二级分配, 根据贡献有差距的分配

在医院统一管理的前提下, 进行院、科两级核算, 在科室内部进行具体分配。第一次分配在医院与科室之间进行, 根据科室收支结余、床位使用率、床位周转次数等考核指标, 核算各科室奖金, 追求效率、公正、公平的统一, 体现多劳多得。第二次分配是科室内部根据职务、职称、工作量、岗位技术含量等要素对职工个人进行再次分配, 科主任有权决定科室的奖金分配办法。科室分配应维护科室成员间团结协作关系, 公开、透明, 分配时适当拉开差距, 打破奖金分配上的平均主义。

医院通过建立科室奖金核算体系, 在以科室奖金核算为基础, 以效率评价为手段, 形成科室综合效率评价体系基础, 势必能够大大提高职工们的工作热情和责任心, 使医院总体文化和效率大大提高, 更能提高社会效益, 同时连带着提高经济效益。因此, 在新形势下, 制定和完善医院科室奖金核算制度, 可以实现医院科室的管理效率, 提高医院的总体水平和社会竞争力, 促进医院的可持续性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黄继宏, 黎敏.新形势下对综合医院住院部绩效工资考核的探讨[J].中国卫生经济, 2007.

[2].马建青著.心理卫生与心理咨询论丛[M].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5.

[3].姚燕娟, 张京英.医院奖金分配方案的探索[J].医院管理论坛, 2006.9.

[4].张颖.医院的科室核算考核及奖金激励浅议[J].华章, 2009.6.

公平与效益 篇2

宁强荣程中学:刘苦生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1)了解游戏输赢的奥秘,掌握制定游戏规则的原则 ;

(2)了解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机会的均等性)及游戏规则的公平性 ;

2、能力目标:经历猜测、实验、收集与分析实验结果等过程, 体验游戏对双方公平准则。

在学习和探索过程中,通过自主学习提高学习能力,增强合作意识; 培养学生类比、化归、归纳等思想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通过实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2)在学习中进一步体会“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数学来源于生活,并且服务于生活”及发展“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分析游戏是否公平。

教学难点:列举所有机会均等的结果。

教学设计:

情境导入:上课开始,值日生发现某位同学座位下有纸屑,按照班规,应该让这位同学罚扫地,但该同学辩解垃圾不是他仍的,很冤枉,不该罚扫;双方争执不下,于是老师提出方案:方法是写下两张签,一张罚,一张免,让该同学抽签,抽中罚则罚, 抽中免则免。提问:请同学们想一想:这样做公平吗?为什么?(从机会的角度去分析游戏公平的含义)新知探究:玩游戏大家都讲究公平。如果游戏不公平,谁也不喜欢作为吃亏的一方。你认为什么样的游戏是公平的游戏呢?

让学生达成共识:一个公平的游戏应该是游戏双方各有50%赢的机会。

1.如果是三个人玩的游戏,应该是多少机会呢?看课本的第112页的“游戏1”。

两个人玩的“抢30”游戏。游戏规则: 第一个人先说1或1、2 ,第二个人要接着往下说一个或两个数,这样两人反复轮流说数,每次每人说一个数或两个数都可以,但是不可以说三个数。谁先抢到30,谁就得胜。

和你的同伴玩一玩这个游戏,不过,在游戏开始前,建议你们双方先考虑一下有没有克敌制胜的策略。游戏开始后,双方报数要快,不允许拖拉。引导设问:这个叫做“抢30”的游戏是不是公平的游戏?

请两组同学玩这个“抢30“的游戏。看看谁能抢到30。建议在玩游戏之前让学生考虑如何才能克敌制胜。

可以按照如下的策略思考:要抢到30,就必须先抢到什么数呢?29行不行?明显不行,对手就可以抢到了30。28行不行?明显也不行,对手就可以抢到了30。27行不行?只要自己抢到27,对手就只能报28获29,下一次自己就能抢到30获胜。同样的道理,要抢到27,就得让对手只能抢到26或25,自己就要抢到24。为了抢到24,就得让对手只能得到23或22,自己就要抢到21„„最后,要先抢到3,就得让对手先开始。所以这个策略就是,让对手先开始,对手加1我就加2,对手加2我就加1,这样每次的总增加量为3,所以自己就牢牢控制了所有3的倍数。不要说是30,就是数到300,3000,30000都还是我最后获胜。

引导设问:通过上面的分析,同学们得出了什么结论?

2.引导:请看课本第112页的“游戏2”,这个游戏是不是公平的?

准备两个筹码,一个两面都画上×;另一个一面画上×,另一面画上○.甲,乙各持一个筹码,抛掷手中的筹码

游戏规则:掷出一对×,甲得1分; 掷出一个×一个○,乙得1分

你觉得这个游戏公平吗?你认为甲和乙谁赢的机会大呢? 如果你觉得公平,说说你的理 由。和你的同伴玩几回,看看你的感觉对不对。肯定学生的分析,进入游戏。

3.做游戏3:这是一个抛掷三个筹码的游戏,准备三个筹码,第一个一面画上“×”,另一面画上“○”;第二个一面画上“○”,另一面画上“#”;第三个一面画上“#”,另一面画上“×”.甲、乙两人中一人抛掷三个筹码,一人记录。游戏规则是:掷出的三个筹码中有一对“××”或“○○”或“##”,甲方赢;否则,乙方赢。思考、讨论、交流:该游戏是否公平? 教师统计两种意见的人数。

学生两人一组,每人抛掷8次,记录结果,判别游戏公平与否。教师让一位学生统计全班抛掷次数,观察游戏中谁的成功率较大。

讲述:下面通过实验来估计这个游戏的公平性。请按照表11.2.1.来完成这个实验。引导设问:结果发现,这个游戏偏向于甲方。由此我们可得出什么结论? 分析这个游戏:通过画出树状图来分析结果。4.知识应用:

(1)一个国际大师与一名初学者在下棋,两人下了100盘都是初学者输,旁观者说这个游戏不公平,请说说你的看法。

(2)一对夫妇第一胎生下一个女孩,于是他们认为:第二胎应该生一个男孩,老天才算公平你这样认为吗?第二胎生男女孩的机会到底哪个大一些呢?

公平与效益 篇3

在互联网蓬勃发展的过程中,老龄人被严重边缘化,据统计,截至2012年6月,我国网民总数达到5.38亿人,其中60岁以上的仅为753万人,占网民总数的1.4%。这与老龄人在人口中的高比例形成巨大反差。

在人口老龄化和互联网金融不断发展的双重社会背景下,让老龄居民逐步融入互联网金融,享受到其中的便利,既是社会公正的需要,也是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但是,老龄居民使用互联网金融的人数和比例都很低,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哪些因素阻碍着老龄居民融入互联网金融?只有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才能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应对策,开展促进老龄居民参与互联网金融的干预行动。

一、研究发现:ICT能力、ICT努力、ICT情景

(一)ICT能力

ICT能力指信息通讯技能,是社会个体进行并完成数字化信息行为如接入和使用计算机、手机和互联网等需要的相对稳定的主观条件。常见的ICT能力分为ICT生理能力、ICT心理能力、ICT经济能力、ICT素养。

ICT生理能力,具体体现为身体状况和年龄能否以及能再多大程度上使行为人接入和使用互联网设备。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认知功能、感觉功能、身体控制功能都有所退化,老龄居民在操作计算机方面也相应的存在着许多困难。很多老年人打字也存在困难,往往需要借助手写输入设备才能完成。许多老年人因为生理能力的欠缺导致无法接触互联网金融,比如常见的职业病、眼疾、其他部位的重大病变等。这些ICT生理能力方面的问题会致使互联网与老年人之间的脱节持续时间比其他行为主体更长,甚至是终身的。

ICT心理能力,具体表现为行为人能否以及在多大程度上承受互联网金融带来的认知负担和负面情绪。不同的老年人个体在互联网金融障碍中呈现出来的心理具有差异。具体表现为:一些老年人自认为自己年纪大了,不懂互联网金融很正常,对学习互联网金融比较排斥。不少老龄居民从媒体上看到诸如网络金融诈骗等负面报道,加剧了对互联网金融的不信任。

ICT经济能力,具体体现在是否有能力以及能再多大程度上支付接入和使用互联网设备的成本。对于许多家庭来说,并不缺乏电脑之类的硬件资源,但是许多老龄居民出于守旧和节省的消费观念,并没有自己的电脑,加之本身就对互联网这一事物有距离感和陌生感,使得很多老龄居民在这一困境下变得十分无奈,最后对互联网金融望尘却步。

ICT素养,是指行为人完成互联网行为需要的意识。常见的ICT素养包括基本的互联网操作,开关机、鼠标和键盘的操作技能等。互联网意识受到社会习惯认知和周围人的影响。同时拼音和写字等基本的文化素养是ICT素养的基础。老年人大部分不会写字和拼音,基本技能的缺失会导致互联网素养的缺失。

(二)ICT努力

ICT努力具体包括行为人投入到互联网金融行为中的时间、积累互联网金融行为经验。对于参与互联网金融意愿不强的老年人群体来说,这类经验大多为失败的经历,对后续在其中投入精力产生了负面影响。某位受访者在其孩子的指导下学着使用计算机时表现出急躁的情绪,并倾向于自责的心态。

(三)ICT情境

ICT情境是指外界对社会个体ICT行为的各种限制,常见的情境有基础设施、社会规范以及外界环境中的运气成分。笔者从调研中发现了一些流行在杭州老年居民中的对互联网金融设备和服务的传统认知:计算机和互联网是年轻人的“专利”。在使用过互联网经历的老龄人中,以交水电煤费用的占49%,其次是互联网“宝宝类”产品、市民卡公交卡的充值和电视宽带缴费,三者占约36%。可见,老龄人使用互联网金融的用途十分有限,主要是为生活方便而进行的水电煤费用的缴纳。互联网金融种类繁杂,且都依赖于一定的互联网操作技术。而这些操作技术的学习可能对老龄人来说有较大困难,阻碍其使用互联网金融。其次,老龄人对理财都较为谨慎,互联网金融是一种虚拟的理财,这种新兴的概念对老龄人来说也难以接受。

二、相关建议

本文通过对杭州当地多个社区,多家机构的走访调查,经过采访以及数据的宏观分析后,通过归纳整理文本数据进行研究。针对笔者归纳的得出的三种影响因素基础上,笔者也提出在“应对老龄居民的数字鸿沟”的相关建议。

(一)宏观层面

1、对行政部门的建议

完善老龄居民的信息无障碍政策,一是政府部门要加大信息无障碍的宣传,形成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二是政府在投入和扶持老龄居民无障碍政策时,要加大支持力度。

另外,还要提高老龄居民利用信息无障碍技术的意识与能力,相关的部门和组织可以开展一些宣传和培训工作。比如在老年大学里,针对信息无障碍技术的应用,可以开展一些培训。相关组织、机构和企业可以在老龄居民生活的社区开展产品宣传、技术指导和上门服务,让老龄居民进一步了解、认识和掌握信息无障碍技术的方法和途径。

2、对我国立法部门的建议

(1)重视互联网金融的法律监管

从公平与效益的视角来看待互联网金融的法律监管,现行法律没有对互联网金融建立一个系统的规范性的制度和规则规定,在一定程度上使得社会很多群体尤其是如老龄居民这样的弱势群体无法充分享受到他们应有的权利和利益。立法部门应当提高对互联网金融的重视程度并加快立法进程。

(2)逐步完善互联网金融的法律监管

在监管层面,要逐步完善互联网金融的法律监管体系,推动互联网金融健康有序发展。

一是要明确法律地位和监管职责。以立法的形式明确互联网金融机构的性质和法律地位,对其组织形式、资格条件、经营模式、风险防范和监督管理等作出规范。

二是着力构建互联网金融市场准入和退出制度。通过行政许可管理来提高准入门槛,明确规定互联网金融机构的注册资本、运营规则和内控制度建设方面的标准,以限定经营主体范围、防止互联网金融平台无序发展。

(二)微观层面

公平与效益 篇4

关键词:公平,效益,农村健康保障制度

农村健康保障制度主要包括农村医疗保障制度 (包括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医疗救助制度) 与农村公共卫生保障制度。农村健康保障制度是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和完善农村健康保障制度, 对于统筹城乡和社会经济发展, 维护和保障农民的健康权益, 加强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 促进社会公平, 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农村健康保障制度的发展

我国农村健康保障制度经过几十年的发展, 已基本形成了适合我国国情的、因地制宜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健康保障制度。回顾我国农村健康保障制度, 可把其发展过程总结为四个重要阶段, 即萌芽与起步阶段、发展阶段、迂回阶段和新型阶段。我国农民的健康保障制度最早起源于陕甘宁边区1938年创办的保健药社和1939年的卫生合作社, 一直到上世纪60年代国民经济调整后期社办合作医疗制度出现低潮[1], 这是我国农村健康保障制度的起步阶段。1965年6月, 毛泽东同志做出了“把医疗卫生工作地重点放到农村去”的指示, 同年9月21日, 中共中央出台《关于把卫生工作重点放到农村的报告》, 1968年, 毛泽东同志亲自批发了湖北省长阳县乐阳人民公社举办合作医疗的经验, 称赞“合作医疗好”。从此, 合作医疗在全国蓬勃发展起来且达到高潮。农村健康保障制度的迂回阶段大致从1982年到2002年, 在这期间, 由于合作医疗被看作是“左”的产物, 从而大家对合作医疗持怀疑或否定的态度, 农村合作医疗随着人民公社的解体而纷纷瓦解, 随着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推进, 农村合作医疗又有回暖之势。2002年10月, 中央政府出台《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 明确提出要逐步在全国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医疗救助制度, 并要求到2010年实现基本覆盖我国农村居民, 同时提出要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工作, 包括明确农村公共卫生责任、加强农村疾病预防控制、做好农村妇幼保健工作和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这些措施标志着我国农村健康保障制度步入新型阶段。

2 农村健康保障制度问题思考

2.1 公平性问题

消除贫困, 实现社会公平是当今国际性的话题。WHO认为, 卫生健康领域中的公平意味着生存机会的分配应该以需要为导向, 而不是取决于社会特权或收入差异;应该是共享社会进步的成果, 而不是分摊不可避免的不幸和健康权利的损失。具体而言, 卫生健康公平涉及四个方面:一是健康公平, 可以理解为一种结果公平, 即公平最终应表现为人群健康状况的基本相似。二是卫生服务可及性公平, 即保障所有人都能够得到最基本的医疗服务。三是实际服务利用公平, 即公平表现为具有相同医疗服务需求的人可以得到相同的医疗服务。四是筹资公平, 指按照支付能力的大小支付医疗费用。2000年世界卫生组织对各国卫生服务业绩进行了评估, 并发表各国排序结果, 中国在卫生资源提供的公平性上, 排在第188位, 在世界卫生组织191个成员国中排列倒数第4名。从这以后, 对中国卫生资源的公平性方面的探讨就从未停止。

以上述讨论为基础, 对照检查我国现有的农村健康保障制度, 其不公平性主要表现为四个方面:一是健康不公平性, 对健康公平性的研究和探讨是卫生和医疗保障理论界研究的热点之一。国际上, 一些研究已经摆脱纯粹理论分析的局限, 利用基尼系数、集中系数、Atkinson指标等不平等度量指标对一些国家健康公平性状况进行了实证分析[2]。我国的健康不公平性主要体现在城乡二元结构和城乡健康不公平性, 城乡经济发展的不均衡导致了城乡二元结构, 而城乡医疗筹资和供给的不公平则导致了城乡健康的不公平。

二是卫生筹资的不公平性,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筹资不公平性主要因为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民的收入水平和经济状况很难确定, 并且由于当前农民的就业形式以及收入渠道是多样化的, 因此对其测算也相当复杂, 可操作性差。在这种情况下, 如果要按照不同收入状况实行不同的筹资标准和补贴, 很可能会给某些人带来较多的寻租空间, 从而造成新的不公平。而且, 由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自愿参加, 易导致逆向选择问题, 高收入者不愿参加, 而低收入者大量涌入, 易导致收不抵支。

三是卫生服务利用的不公平性, 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立后, 不同经济阶层中农民受益的程度不同。经济收入水平高的家庭卫生服务的利用率高于经济收入水平低的家庭。对此, 要确保贫困农民的受益, 不仅要分析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带给不同经济收入人群的医疗费用的减免受益程度, 还要分析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自费负担情况。如果共付率过高, 导致贫困的参保者仍然由于高昂的共付医疗费用而无法利用医疗服务, 最终导致卫生服务利用的不公平。

四是医疗费用补偿的不公平性,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以大病统筹为主, 而常见病和多发病通常涉及更多的社会成员, 一些大病所涉及的人员数量则较少, 致使受益面窄, 部分农民患的虽然是常见病、慢性病等可仍旧花费很大, 却可能因为不属大病范围, 无法得到高额报销, 所以虽然得到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医药费报销, 但由于花费巨额医药费, 家庭仍十分贫困。这对不同的参保个体是不公平的。

2.2 效益问题

农村健康保障制度中效益性问题主要体现在农村医疗保障制度中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效益问题方面。各试点地区因地制宜制定合作医疗实施方案, 并根据实际运行情况和农民反映对实施方案及时调整。农民基本医疗服务利用得到改善, 就医经济负担有所减轻。尽管新农合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的就医经济压力, 但同时也存在着效益性不高的问题。有学者对江苏、吉林、湖北和云南4省的7个县的14个乡的1 648户 (5 618人) 农户开展的家庭卫生服务调查显示:278个住院病人中有76%的家庭因支付住院费用导致人均收入低于贫困线, 但经过新农合住院费用补偿后, 只有大约10%的家庭防止了因病致贫。说明在当时的筹资水平下, 新农合制度防止因病致贫的作用是很有限的[3]。在医疗救助制度方面, 由于目前大多数地区医疗救助方式沿用了民政救济工作方式, 即根据可用救助金额和需救助的人数来确定发放救助金额, 这样使得医疗救助的及时性不够。即使制定了救助比例, 也是受救助的对象就医后凭发票报销, 最后能享受到救助金的多数是那些经济状况好的家庭。这样的救助方式和医疗救助制度的原则是有矛盾的。

3 对完善农村健康保障制度的建议

3.1 鼓励预防与早期发现疾病

预防为主一直是我国卫生工作的基本方针之一。降低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 提升农民健康水平的最佳途径就是实行疾病早期预防早期诊断。据世界卫生组织报告, 疾病, 尤其是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大多是由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引起的。改进生活方式, 80%的心脏病、中风、Ⅱ型糖尿病, 40%以上的癌症都能预防[4]。加强疾病的预防与早期发现工作, 能大大降低新农合资金利用率, 使其在保大病方面发挥更积极地作用。很多以社会医疗保险为主体的国家, 都将医疗保险由“以疾病为中心”转向了“以健康为中心”, 将疾病早期预防早期诊断纳入了医疗保险范畴。所以在完善农村健康保障制度时, 应重视疾病的预防和早期发现和治疗, 将其费用划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报销范畴里。

3.2 形成良性成本控制机制

在完善农村健康保障制度时, 鼓励良性成本控制机制是非常重要的。从新农合制度实施以来, 就存在着诱导需求的问题。在医疗提供者方面, 供方为使自身利益最大限度的实现, 在提供医疗服务时存在变相涨价、提供不必要的服务和过度提供服务等诱导需求行为, 截留病人以及诸如虚开发票、记空帐、不符合标准的病人收住院、人证不符、冒名顶替等违规行为。在完善农村健康保障制度时, 这些行为都是不和谐的因素。加强良性成本控制机制重中之重在于对基金和医疗供需方的监管。

3.3 提升保障服务的反应性

反应性强调的是人的基本权利是否得到尊重和不被剥夺。世界卫生组织测量的反应性分为两个部分:人的尊严和以顾客为中心, 这正是人本思想在卫生领域的运用。农村卫生服务要以人本思想来指导实践, 从机构的位置、布局和建筑设计都要体现这种思想, 对病人的救治, 不是简单的用药就能解决的, 他们更多的需要是一种人文关怀, 情感照顾。坚持尊重患者尊严和以顾客为中心是强调保障服务反应性的重点。服务的反应性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民对农村健康保障制度的信心, 因此提升保障服务的反应性也是完善农村健康保障制度的重要环节。

3.4 引入群体购买与预付机制

无论是农村医疗保障、医疗救助还是农村公共卫生服务, 都是通过政府集中购买卫生服务来实现的。由于医疗需方与供方信息不对称性的存在, 通过引入群体购买机制能满足对较大风险的分担机制, 体现了公平性原则。实行预付机制, 不仅能减轻患病农民的就医垫资压力, 而且定点医疗机构将最大限度地提升服务效率。

3.5 保证信息畅通, 强调公开、反馈与参与

强调公开、反馈与参与, 必须加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医疗救助基金和农村公共卫生基金的监管工作, 保证参加农民的知情、反馈和监督权利, 保证基金公开、公平、公正、合理使用。同时把纪检监察的专业监督、人大政协的民主监督和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有机结合起来, 确保基金的安全健康运行。其中, 保证信息的畅通是强调公开、反馈和参与的基础, 加强农村卫生信息建设将是完善农村健康保障制度的重要环节。

参考文献

[1]李朝峰, 胡兵, 赵海强.我国农村健康保障制度的回顾与发展[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 2006, 20 (1) :26.

[2]杨红燕.我国城乡居民健康公平性研究[J].财经科学, 2007, (3) :70.

[3]胡善联.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运行状况与评价分析[J].中国卫生经济, 2008, 2 (27) :26-27.

公平、效率与就业 篇5

正确认识公正、效率与就业的关系,对于制定合理的分配政策、端正在就业问题上的指导思想均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文章-http:///帮您找

文章]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中,公平就是社会公平,它主要是指社会财富占有的平等和收入分配的公平。效率就是劳动效率,即劳动生产率的高低。社会公平即社会财富占有的平等和收入分配的公平,又可归结为劳动平等和报酬平等。仅就劳动平等而言,它实际上包含两个内容:一个是任何人的收入都只能主要来自劳动,只能以自己的劳动同另一种劳动相交换,从而获取消费品,不能无偿地占有他人的劳动,人们在获得收入的方式上是平等的。二是每个劳动者有平等地参加劳动的权利。而劳动平等与报酬平等,最终又可归结为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只要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就能体现现阶段的劳动平等和报酬平等,从而体现社会公平。

因此,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中,社会公平与劳动效率的关系就是各尽所能、按劳分配与劳动效率的关系。这两者的关系尽管存在着矛盾,但又是相互统一、相辅相成的。一方面,公平是效率的前提,没有公平就谈不上效率。这一思想在近二、三十年西方出现的组织行为理论中也得到了反映。这一理论认为,职工在一个组织中的积极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职工在主观上所决定的他是否得到了公道的待遇,他付出的劳动是否得到了应有的补偿。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道的待遇和就有的补偿,可以理解为平等劳动的权利是否得到落实以及一定量的劳动支出是否得到应有的报酬,即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是否得到最终体现。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按劳分配既不是平均分配,也不是差距过大的分配,这两种情况的出现都会导致劳动者心理不平衡,影响社会安定,从而降低或破坏劳动者的积极性,生产力就不能高速发展,效率也就谈不上。例如,允许一部分地区和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可以起到示范和激励作用,本身也是一种公平的体现,有利于提高效率。但先富起来的是有条件的,这个条件就是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即为社会提供有用劳动。如果不把握住这个条件,非法致富也允许,就会失去公平,非但不能提高效率,反而会导致人们心理失衡,产生消极破坏作用,从而降低效率。另一方面,效率又是实现公平的条件。没有效率,生产力不能高速发展,实现公平就缺乏物质基础。没有效率,导致劳动者的劳动得不到应有的补偿,更不能为劳动者提供平等地参加劳动的机会,公平就无从谈起。

所以,只有坚持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为主体,才能体现社会公平,才能促进劳动效率的提高。效率的提高反过来为实现社会公平提供物质条件。这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分配制度上必须把握的基准思想。据此制定的分配政策在实践中才会有较好的效果。任何忽视按劳分配的倾向都是有害的。

当然,由于在执行按劳分配原则过程中容易出现某些偏差,以及现阶段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和市场因素的复杂情况,有时会出现分配不公的现象,导致收入差距过大或过小。一旦出现这种情况,国家除了不断调整分配政策外,还应采取行政、经济手段进行干预。一方面,通过税收等手段,对由于非劳动因素而导致的不同经济收入进行必要的调节;另一方面,对经济条件差、致富困难较大的地区和劳动者,要加以扶持,实行特殊的优惠政策,在物质技术上给予帮助。目前,为了控制贫富收入差距持续扩大的趋势,应着力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促进共同富裕和社会公平,这将成为今后深分配制度改革的重要目标。

实现社会公平,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就要落实每个劳动者有平等的参加劳动的权利,这是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也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体现。这一内容表现在就业问题上,就是要实行充分就业政策,为每人劳动者提供“各尽所能”的机会。一个人要生存,就应参加劳动,为社会创造财富,这是每个人应有的权利,也是他们应尽的义务。任何人都不应剥夺这种权利的义务。当然,劳动者有平等参加劳动的权利,不能绝对地理解为每个人都必须有工作岗位,不存在任何失业现象。因为平等参加劳动者有一个前提,即劳动者必须具有一定的劳动能力和劳动技能。如果没有这种能力和技能,就有可能失去工作岗位导致失业。尤其是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更是如此。因此,我们实行的充分就业是包含合理失业率的充分就业。政府有责任花费更多的力气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而不应该当作一般的经济问题来对待。正是因为每个劳动者的能力和技能不同,随着经济的发展,如果适应不了高技能的工作岗位,就应向报酬较低的低技能工作岗位流动。这样能迫使每个劳动者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素质和技能,以适应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断变化的工作岗

位的要求,它既体现了公平,又体现的效率,是社会主义条件下公平与效率较为完善的统一。当然,对从计划经济体制中走过来、吃惯了“大锅饭”的人产来说,要接受从报酬较高的高技能工作岗位向报酬较低的低技能工作岗位流动的现实,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这里的关键是个转变观念的问题。应认识到过去那种“干与不干都一样,干多干少都一样”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

返了。市场经济讲的是实力,靠的是竞争,是生存的竞争,要在这种竞争中站稳脚跟,必须正视现实,树立自强、自立、自信的意识,积极投身于市场,靠自己的努力去实现自身的价值。

上一篇:肾病模型下一篇:政府生态责任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