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人效果和社会效益

2024-08-22

育人效果和社会效益(共4篇)

育人效果和社会效益 篇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精辟概括,也是对全党和各族人民的总体要求和行为规范。习总书记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到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高度。如何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去哺育大学生,使他们尽快成为符合时代要求的创造型人才就成为一项必须做好的非同寻常的育人工程。

1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势在必行

1.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深层的精神内核,它贯穿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本内容的各个方面。党的十八大报告用24个字高度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里从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层面作了明确的阐述,言简意赅,博大精深,可以说它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对促进国家主流价值观的形成、凝聚全国人民的共识和力量、确保社会主义的正确方向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引领作用。

1.2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

习近平主席在北京大学发表《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讲话中明确指出“青年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形成十分重要。”习主席的谆谆教导和殷切希望就是因为大学生是当今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弘扬者和担当者,其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关系着国家民族的未来前途和命运,也关系到他们个人的成长与发展。当前,我国大学生的主流价值观是积极、健康、向上的,然而也有一部分大学生的思想价值观与他们承担的伟大光荣而艰巨的历史责任,与党、国家和人民对他们的期望和要求还相去甚远,为此,研究大学生学习、生活中在核心价值观方面的认识误区并给以正确的培育引导,使他们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和责任感是我们当前十分迫切的任务。

2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面临的问题

2.1价值取向偏差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各项工作的指导思想,当然也是高校建设的统帅和灵魂。然而,由于高校中有些教师价值取向偏差,责任心使命感不强,在教学实践中片面追求学术,忽略政治;强化教书,弱化育人,其结果必然削弱马克思主义在高校中的指导地位。相当一部分学生学习淡漠,玩手机、睡觉等现象屡见不鲜,因而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解肤浅,功利主义盛行,可见,坚定马克思主义在高校建设中的主导地位,认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高校思想建设的当务之急。

2.2理性思维欠缺

一些大学生虽然掌握了较高深的知识,但由于某种原因对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基本立场和基本方法的掌握不够全面扎实,因而不能正确地运用马克思主义有关原理去分析、判断和解决社会存在的各种问题。对于国家关系、民族关系等一系列社会问题的观点有些偏颇,缺乏理性的思考,有的甚至对社会上的一些不正常现象推波助澜,助纣为虐。这都是缺乏理性的表现,严重地影响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和弘扬。

2.3西方不良思潮的渗透

当代大学生乐于接受新鲜事物,猎奇心强,然而对于西方社会思潮的隐蔽渗透往往缺乏辨别能力和认识能力,盲目信服和跟风。西方社会腐朽的思想文化进一步扰乱处于文化前列的大学生的思想,对大学生的生活与行为方式、价值取向甚至精神“认同”均产生了消极影响,这就使大学生在生活、学习和交往中产生了功利主义等不良思想,思想过渡开放,行为过渡放纵。

2.4社会负面现象的影响

大学生正处于价值观的形成期,易受影响而产生波动,功利主义在能者为王,竞争至上的规则下疯狂地蚕食着人们的灵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分配不公、贫富不均的认识误差等负面信息都会使大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难以奏效。

2.5道德标准模糊

在价值取向多元化的现代社会,道德标准呈现多元化的特点,一些明理、公理竟遭到质疑,传统道德受到挑战,比如路上老人跌倒是否应当扶起,青年人为救落水老人而献身是否值得等等这些无庸置疑的答案,却在一些人头脑中画上了问号,这不能不影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

3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

3.1理论引导,明确方向

马克思主义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灵魂和最高层面,它决定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性质和根本方向。马克思主义的博大精深和与时俱进的特性决定了它作为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主导思想。高校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正确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有效地引领和整合社会思潮,保证校园建设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3.2机制健全,制度保障

高校应将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列入重要的议事日程,方向明确,任务具体,规划合理,责任到人,把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制度化、常态化,并结合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修改和完善大学生行为规范,引领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3创新教学,求得认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因此,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首先应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思想政治课的主要教学内容,使大学生了解其内容、价值。教师应学会优化教材内容,把教学内容与社会实事相结合,尽可能将一些最新最热、最现实的内容融入教学中,用课堂讨论、案例分析、影像放映等方式启发学生思考,引导他们切身感受民族自豪感、荣誉感和使命感,从而加深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内涵的理解。

3.4注重实践,培育能力

在培育学生价值观形成的过程中,把课堂的价值观教育和实践的价值观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是至关重要的。实践是核心价值观生成和发展的基础,一切真知都来源于实践,让社会的正能量去熏陶、感染和修正学生初步形成的价值观,使实践教育活动成为大学生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动力。

3.5营造氛围,优化环境

浓厚的育人氛围和良好的环境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因素,而校园文化又是高校精神风貌、价值传统和人文环境的集中体现,它是高校课堂教学的延伸、补充和总体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首先,学校要通过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形成良好的校风、教风和学风;其次,要结合学校实际开展一系列活动来净化校园、优化环境;再次,建立学校、家庭和社会三者联动机制,家庭对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同时也是更直接更具体的,学校应积极加强与家长的联系,主动争取地方政府各部门的大力支持,通过各种方式鼓励学生贴近社会、服务社会、融入社会,让他们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感受到社会的温暖和魅力,形成自我约束,自我修正和主动参与的好习惯。

总之,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高校建设的必然趋势,必须引起足够重视。高校应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导作用,积极开展以爱国主义为中心的系列活动,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卓有成效地培育适应时代特征的更多的创造型人才。

摘要: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势在必行,高校应通过理论引导、制度保障、教育创新和优化环境等系列工作,使这项工作卓有成效。

关键词: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面临问题,实施路径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青年要自学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新华网,2014-05-05.

[2]刘薇.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J].教育科学,2014(3):73.

[3]李张.培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思考[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2014(1):49-54.

[4]欧融.培育和践行大学生群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调查——以广西高校为例[J].中国校外教育旬刊,2014(27).

[5]袁霞,王爱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路径[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3(16).

[6]任丰妮,秦燕.大众传媒环境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与培育[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

[7]方泽宏.高校如何应对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变化[J].集美大学生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I).

增强心灵沟通提升育人效果 篇2

关键词:教育资源,心灵沟通,育人效果,效仿

在远离城市的边远山区, 孩子的教育问题尤为突出。教育资源缺乏, 信息封闭, 生活条件低下, 这里的孩子起点低, 成长的道路比起城市的孩子要更加艰苦, 人生的路途比起城市的孩子要更为曲折、艰辛。现实条件决定了这里的孩子必须更加努力地学习, 通过掌握更多的知识, 来改变穷苦的生活状况, 争取美好幸福的生活。

我扎根山区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将近十年。在这漫长的一线教学工作中, 通过不断地学习、实践、探索、创新, 逐渐地形成了自己特有的一套教育教学方法, 也逐渐地形成了自己的一套教学理论体系。以下是我日常工作中积累的对增强师生之间心灵沟通, 提高育人效果的一些见解。

一、心灵沟通, 是提高育人效果的必要前提

心灵沟通所花费的工夫不耽误教育工作的时间, 就好比磨刀不误砍柴工。与学生进行交流, 建立起彼此的友谊与信任, 令学生接受了你这个老师, 随后才能接受你的教诲。

为人师者, 不仅要传授学生知识, 更不能忽视德育, 要清楚地意识到我们要培养的是一个个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 而不是仅仅塑造高智力的缺少优良品德的畸形个体。只有同时具备德与才的人, 才是对社会有用的人。在影响学生品德、传授学生知识的过程中, 要使学生接受你的教育, 就必须使学生打从心里面认同你这个人。只有他认同了你, 才会从一言一行中效仿听从你, 你的教育工作才能收到实效。而要使学生认同接受你这个人, 就要求你与学生先进行心灵上的沟通。多接触、多谈话、多了解, 使他们认识到你是真真正正在关心他、教育他、爱他, 使他们认识到你这个老师很好, 直到使他们慢慢喜欢上你。至此, 你的教育教学工作也就完成大半了。

有了心灵的沟通, 有了他们喜欢你的前提条件, 后面的教育教学工作才会顺畅自如、成效卓越。要是没有这个前提条件的保障, 你往后的苦口婆心、循循善诱、言传身教可能都要大打折扣了, 有时候甚至课堂纪律都难以控制。师生心灵沟通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重要性可见非同一般。师生之间要实现心与心的碰撞、心灵的沟通, 对教师有不少的要求, 不但要有爱心, 更要有耐心、宽容心, 同时也少不了责任心。

二、心灵沟通, 必须有亲人般的爱心

爱是心灵沟通的桥梁。与学生进行交流, 就需用爱去感化他们, 用心去爱他们, 像爱自己的亲人, 爱自己的子女一样。要做到爱每一位学生可不容易。“好学生”成绩好, 表现良好, 有礼貌, 守纪律, 不给你添麻烦, 所以爱“好学生”自然容易。可是对于“差等生”, 上课爱讲话捣乱、考试不及格、打架斗殴、逃课上网、迟到早退等, 给班主任或课任教师带来一系列的麻烦。对于这类学生, 要求教师不能戴“有色眼镜”待他们, 必须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 观察到他们优良的方面, 从他们好的方面着手, 去关心他们, 去爱护他们, 而后才对他们不良的行为、厌学的心态给予纠正。给予亲人般的爱心胜过任何的批评教育。联想到中国移动的广告语“沟通从心开始”, 这句话我觉得还不够准确, 应该改为“沟通从爱心开始”, 加了一个“爱”, 这才真正诠释了沟通人与人之间的桥梁是一颗充满爱的心灵。只有用爱心去传情达意, 才能使师生之间的交流更为顺畅;只有用爱心去培育英才, 才能打破师生之间的隔阂, 为教师苦口婆心的教诲作好铺垫;只有用爱心去谆谆教导, 教师的形象在学生心中才会慢慢高大起来, 学生才会从一言一行中仿效你, 才能起到“不教自教”的效果。

三、心灵沟通, 必须有足够的耐心

教师大量的德育工作都会消耗在对“差等生”的思想教育工作上。对“差等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是件非常繁杂且持久的事情, 往往一次两次的教育起不到立竿见影的成效。教师往往在一个“差等生”身上花费大量的精力, 结果却事与愿违, 会感觉很烦躁, 失去耐心。了解心理状况, 了解家庭因素, 谈话、家访等, 反反复复地引导、说教是很普遍的事情。当学生经常不交作业或随便应付写字潦草时, 当学生经常迟到早退时, 当学生经常打架斗殴时, 当学生早恋无心学业时, 当学生沉迷网游小偷小摸时……出现种种不良行为屡教不改的时候, 我们对学生的态度依然要友好, 依然要热情关怀, 依然要保持耐心。教育是一种慢活、细活, 不是一种立竿见影的工程, 所以必须有足够的耐心才能雕琢出精美的“玉器”来。

四、心灵沟通, 必须有海量的宽容心

海纳百川, 有容乃大。人的一生就是在不断地犯错误、不断地改正, 循环往复, 跌跌撞撞中过来的。每个人都会不停地犯错, 每个人都需要改过自新的机会。犯了错, 不能施以暴雨般的批评, 不能不给予改正的机会马上施以严厉的惩罚。人都是有廉耻心的, 学生犯了错误, 其实在他的内心里, 很清楚这样的行为是对是错, 不用别人批评, 或多或少都会有内疚的心理, 有负罪感。在学生犯了错后, 教师尤其需要有宽容心, 即使学生错了, 也要在不伤害对方自尊情况下, 以商量的口气提出看法, 动之以情, 晓之以理, 不但可以保全对方的自尊, 还可以减少对抗意识、逆反心理的产生, 使学生能够接受你的善意的劝导。

五、心灵沟通, 必须有基本的责任心

责任心, 是教师首先应该具备的职业道德素质, 也是教师能力提升和业务水平发展的原始驱动力。责任心体现在工作上往往比知识、技能更为重要。有了责任心, 才会对繁重的工作负责, 对万千家长负责, 对社会负责, 对自己负责。

在教学工作中, 我随时注意与各个学生开展沟通工作。一方面, 在课间十分钟, 早些到教室里, 找一些学生交谈, 了解他们的生活、家庭状况, 聊聊他们的爱好, 了解他们的心理健康情况等。试着与他们交朋友, 但同时又保持一定的距离, 即亦师亦友的关系。这种关系使得他们既喜欢你又敬重你, 保证了在课堂上不会因为觉得你好说话而没上没下乱吵乱闹不听从口令。另一方面, 在下午活动课时, 时常到教室逛逛, 看看学生们有什么需要帮助的, 有什么问题不懂需要解答的, 利用这空余时间给他们说说人生小故事, 增加他们的生活常识, 提高他们的生活阅历。在日常生活中, 多关心他们的生活需要。以上这些都是作为教师最基本的责任心的体现。

拥有责任心, 在感到工作枯燥无味之时, 才能保持同样负责的态度进行工作;拥有责任心, 在反复教导学生受挫时, 才能迎难而上愈挫愈勇;拥有责任心, 在累到精神疲乏之时, 才能一如既往地对学生、对工作保持热情。

育人效果和社会效益 篇3

一、以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规范人

队伍管理, 集体生活, 没有规范, 不成方圆。以人为本, 以学生为中心, 是我们的管理理念, 我们须同时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 应在既有规章的基础上, 修改制定和完善适合新时期宿舍管理的规定和条例, 并创建落实一些新的制度, 如:

协议制度:新生入学时与宿管科签订“住宿协议书”, 认真做好相关规章制度的宣传, 使学生一入学就知道住宿的规章制度。变“要我住”为“我要住”, 增强其接受规范的主动性与自觉性。

奖惩制度:要将学生在宿舍的表现, 宿舍状况与学生评奖、评优、评先和发展团员、党员等工作结合起来, 对不合格的宿舍给以一定的处理 (当然, 前提是必须赋予学生宿舍管理部门一定的权限) , 将学生宿舍管理纳入学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体系, 统筹兼顾, 相互衔接。长期以来实行对表现优秀的的宿舍及成员给以一定的物质奖励, 并在全校通报表扬。

挂牌制度:对于内务一贯优秀的出类拔萃的宿舍, 可命名为“标准宿舍”“免检宿舍”“文明寝室”等, 实行挂牌制度。表彰之余, 对更多的同学一种激励和导向;还可实行学生党员宿舍挂牌、入党积极分子自愿申请挂牌制度;要求每一个学生党员都应该使自己所在的宿舍成为文明宿舍。

承诺制度:宿舍管理部门要不断强化意识, 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向学生承诺, 如公共场所时刻保持干净、整洁;小修不过夜, 大修不过周等等。同时, 学校还应该形成一套有效的监督和保障机制, 对宿舍管理工作进行定期督察, 并能够经常深入学生了解意见和建议, 为政策的制定或修改提供参考。

二、以整洁舒适的环境熏陶人

整洁舒适的宿舍是环境育人的物质载体, 学校要非常重视并给予大力投入, 如加强对学生宿舍楼和公用设施的定期维修、维护和更新, 为学生住宿提供安全稳定的环境, 不断得到改善学生的住宿条件;新楼的建设要做到科学规划, 设计合理, 注重实用性与功能性的统一;要保证学生宿舍区尽量多的绿地面积, 搞好绿化美化;要增设板报、橱窗、信息栏、阅报栏、格言警句等配套设施, 加强宿舍文化宣传, 逐步优化宿舍环境。整洁优美的环境不但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提高学生爱护宿舍卫生的自觉性, 而且也是我们开展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要前提。

三、以全员育人意识培养人

近年来, 学校的中心工作主要围绕新校区的建设、教育教学改革和升办高等医专, 加上招生和学生就业的压力等, 由于这些主客观原因不同程度上导致了学生管理和教育工作的脱节, 特别在学生宿舍管理方面, 平时更多的是强调稳定和安全, 而忽视了对学生的教育功能。当务之急是配套的学生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及时跟进, 做到服务育人、管理育人和教书育人的有机结合。牢固树立全员育人意识, 齐抓共管, 形成合力。宿舍管理干部必须集“热心、细心、耐心、爱心、责任心”于一身, 强化服务意识, 注重服务育人, 要不断提高管理干部干部的综合素质。班主任等各级学生教育管理干部须经常深入宿舍, 参与学生活动, 关心学生生活, 多与学生谈心, 在沟通中真正做到生活上的指导、学习上的辅导、心里上的疏导和风气上的督导, 从而及时全面地了解学生的真实情况, 真正做到管理育人。

四、以高尚高雅的文化氛围塑造人

如果说居住环境的改造是硬件建设, 那么在宿舍中树立形成一种什么样的文化则是更值得重视的软件建设。富有高雅格调和文化品位的宿舍文化是学校校园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对青年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渗透作用。

五、以优质高效的服务感染人

学生宿舍管理部门要进一步深化服务意识、竞争意识和责任意识, 全体员工。要树立爱岗敬业、关爱学生、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 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宿管部门要努力提高管理人员的责任感, 用真心、爱心、诚心去面对每一个学生, 在服务中育人, 在奉献中育人。要在工作中加大创新力度, 如在宿舍楼的前厅、楼道、板报栏开设“天气预报栏”“每日一言栏”“设计布置名言警句”等, 使学生感受方便, 得到启迪, 用工作的真诚和敬业精神赢得学生的尊敬和赞扬;同时, 宿管部门应尽快实现办公自动化, 使学生宿舍管理工作尽快步入信息化轨道, 提高工作效率。

六、以自立自觉的风气带动人

学生宿舍的主题是学生。如何把育人的要求和学生成长的需求有机结合起来, 把学生主动地接受教育变成一种内在的要求, 是衡量我们工作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所以, 要进一步发挥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作用, 充分调动学生的骨干参与管理、参与工作的积极性, 如成立“宿卫队”、“学生宿舍自律会”等机构, 宿舍楼设学生栋长、层长, 每个楼层长协助栋长、宿舍管理员研究本楼工作, 制定计划, 协助搞好本楼的宣传、治安、卫生评比及规章制度的贯彻实施;要充分发挥学生会、宿卫队的作用, 应强调不只是我们工作手臂的一种延伸, 更重要的是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 承担起监督学校宿舍管理、维护学生正当权益的责任;要进一步加强学生干部队伍建设, 严于律己, 以身作则;要充分发挥党团组织的作用, 特别是学生团员、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的模范带头作用, 使他们成为宿舍工作的骨干。

劳动实践课的育人效果探索 篇4

一、劳动实践课的育人效果

1. 引导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们民族和国家最持久、最深层次的力量, 它承载了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 是中国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 关乎国家前途命运和人民幸福安康[1]。当代大学生是国家的后备人才, 河西学院组织大学生进行公益劳动实践, 不仅有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还填补了日常教学所不具备的德育教育功能的空白, 使劳动实践课成为大学生德育教育的重要课堂, 每个学生都受益匪浅[2]。在劳动过程中, 大学生吃苦耐劳、相互协作、共同努力、和谐相处, 充分尊重文明、和谐、平等、敬业、诚信、友善等核心价值, 对他们步入社会后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深远影响。事实证明, 劳动实践课在立德树人方面的成效是无可替代的[3]。

2. 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我国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这是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要培养出合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道德教育处于首要位置, 是各项素质之魂[4]。河西学院开设劳动实践课是加强学生德育教育的最有效方法, 不仅能使大学生体验到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还培养了大学生的集体主义、助人为乐、珍惜他人劳动成果、热爱校园、感恩生活的情怀, 从而推动了校园精神文明的建设, 提高了大学生的综合素质[5]。

3. 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河西学院劳动实践课自开设以来, 学生中的一些不良行为得到改正, 环境保护意识也得到提升, 学生们通过辛勤的劳动美化了校园环境, 体会到了整洁优美的校园环境来之不易, 学会了尊重和珍惜他人的劳动成果, 通过为期一周的劳动实践, 学生体会到了获得成果的喜悦, 认识到了保持一个良好的行为习惯的重要性。热爱劳动、吃苦耐劳、相互协作、互利双赢的良好习惯和品质将会使他们终身受益[6]。

4. 提升学生的个人修养

通过为期一周的劳动实践课, 大学生用自己辛勤的双手美化了校园环境, 尤其是增强了一些独生子女学生的生活能力, 这些学生的个人主义、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普遍减弱。通过劳动学生们体会到校园整洁的环境来之不易, 劳动是生活中最光荣的事情, 生活离不开劳动、人类的生产发展离不开劳动, 劳动创造了美、创造了幸福生活、创造了人本身。有了这些体会, 充分表明开设劳动实践课的必要性。

5. 使学校和学生双向受益

近年来, 河西学院遵循地方性应用型大学的建设发展规划, 立足河西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自然人文资源的办学规律, 坚持“转型、提升、发展”的工作方针, 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 以服务社会为使命”的办学宗旨, 坚持“做河西文章、出特色成果、争同类一流”的办学定位和发展理念, 在师资队伍建设、质量工程建设、科研平台和项目建设、美丽校园建设和对外合作交流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目前, 河西学院正处于发展提升阶段, 需要大量资金进行基础建设, 为期一周的值周劳动不仅加强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也增强了育人效果, 还为学校节省了保洁费用和后勤开支, 为学院的发展提升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劳动实践课的特色

1. 以人为本, 知行合一, 止于至善

劳动的过程是个人自我提高的过程, 强调劳动的价值和意义, 就是高扬以人为本的人文情怀和科学发展理念。河西学院率先在甘肃省大学中开设为期一周的劳动实践课, 有助于培养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 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道德品质, 也有助于素质教育的全面落实, 特别是有助于大学生将书中理论和实际劳动相结合, 达到知行合一的境界[7]。大学生在课堂学到的知识在劳动实践中得到了充分的印证和实用, 这正是中国学生普遍缺乏的品质。河西学院开设劳动课, 在一定程度上是破除中国应试教育弊端的重要尝试。同时, 在大学校园里开展劳动实践课, 可以使学生养成劳动的自主性、自觉性、积极性, 增强学生主体意识、参与意识, 使学生在思想教育和行为教育基础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实现知行合一。劳动培养了学生追求完美、热爱生活的优良生活习惯, 促使他们在生活上追求精益求精、止于至善。

2. 发扬学院优良传统、做好河西文章

河西学院的前身张掖师范专科学校是一所具有悠久历史且享誉河西走廊的师范类院校, 培养出了一大批杰出人才和教学名师, 河西学院开设劳动课, 发扬了先贤的优秀传统, 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 逐步健全体制机制, 完善劳动实践课管理制度, 凸显了河西特色, 做好了河西文章, 受到了上级主管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好评。

三、加强劳动实践课途径方法

1.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继续加强劳动实践课的德育功能

党的教育方针是“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 与生产劳动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大学生是国家的宝贵人才, 是国家未来高素质的劳动者和建设者。帮助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以及培养他们热爱劳动的情怀, 既是新形势下教育工作的必然要求, 又是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的生动体现, 是实施“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方针的重要环节, 更是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栋梁之才的重要途径。

2. 积极探索, 选拔和培养高素质的劳动实践课指导教师

近年来, 河西学院主动适应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 在“转型、提升、发展”战略思想的指导下, 积极推进开门办学、开放办学, 努力提升学校自身发展及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能力, 初步形成东联复旦、向西发展的战略格局, 使学校办学实力和社会影响力显著提升。在下一步的工作中, 学院将选拔、引进、培养和聘用一批高素质的劳动实践课指导教师。劳动实践课已作为必修课程纳入到学校的整体教学计划中, 规定了为期一周的学时, 并且劳动实践课结束后, 还要进行考核, 计入相应的学分, 因此, 必须建设一支优秀的劳动实践课教师队伍。教师不但要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品德修养、教育管理能力, 而且要具有一定的劳动知识和技能, 能够以身示范、身体力行, 使学生信服, 学到真本事。

3. 以人为本, 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创新能力培养

一方面, “全面发展”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发展的重要内容, 是党和国家教育方针对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另一方面, 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 社会需要的是创造型、创新型人才。有创新的人才才会充满生命力和灵性, 学校通过学生的全面培养, 发挥人的综合能力, 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和文化品位, 培养人格健全的人、全面发展的人、有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的人显得尤为重要。受中国传统文化“学而优则仕”的影响, 很多学生只注重学习成绩的提高, 而忽略了道德的陶冶、劳动技能的提升。河西学院开设劳动实践课的目的在于弥补这一缺憾, 以人为本, 面向未来, 充分关注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 通过劳动实践教书育人。

教育部明确指出: “大学阶段德育目标是教育引导大学生牢固树立爱国主义思想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和社会道德规范、加强自身道德修养, 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艰苦奋斗、开拓创新的精神, 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的全面协调发展。”河西学院开展劳动实践课, 出发点和最终目标, 是加强学生的德育, 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今后, 河西学院将继续深入细致地开设劳动实践课,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 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 使学生在劳动实践中养成热爱劳动、热爱生活、感恩生活的品质。

劳动实践课能够培育人, 引导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劳动实践课能够磨炼意志, 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锻炼身体、强健体魄、劳逸结合, 增强体质; 劳动实践课能够使大学生明白艰辛出才干, 劳动是增长才干和才华的最好平台[8]。公益劳动能够培养学生奉献社会的精神和服务社会的意识, 培养他们的集体主义精神和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劳动实践课能够担当育人功能, 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 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输送高质量的人才, 为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实践证明, 河西学院开设劳动实践课在加强学生德育教育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具有非常深远的意义, 受到了广大师生的认可, 也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好评。学校未来应继续加强劳动实践课, 完善劳动实践课机制[9], 深化劳动实践课改革, 健全劳动实践课的管理制度和评价体系, 争取办出特色、办出一流。

摘要:大学生劳动实践课是河西学院加强大学生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 劳动实践课自开展以来, 已取得显著成效, 不仅提高大学生的劳动技能, 还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 同时培养大学生吃苦耐劳的坚强意志, 意义深远。劳动实践课应实现科学化、规范化、精细化, 并强化其育人效果。

关键词:劳动实践,德育,育人

参考文献

[1]神克洋, 张立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当代大学生教育管理的精神灵魂[J].科技信息, 2010, (13) :160—161.

[2]刘占柱, 张莉.大学生劳动课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 2011, (27) :190—191.

[3]郭广生, 王秀彦, 等.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全面提高学校育人质量[J].中国大学教学, 2014, (11) :27—30.

[4]李磊.公益劳动与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提升之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 2011, (12) :210—211.

[5]郝明莉.大学生公益劳动课程教育的实践与体会[J].高校后勤研究, 2010, (3) :54—55.

[6]梁飞飞.回归生活世界的大学生劳动教育探析[D].长春:吉林大学, 2013.

[7]王志新.劳动教育周的德育功能[J].宁波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1999, (1) :32—34.

[8]林美莺.艰辛知人生, 实践长才干——论大学生参加公益劳动的意义及策略[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 (2) :15—17.

上一篇:芬顿工艺下一篇:残端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