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的社会效果

2024-08-11

文艺的社会效果(精选10篇)

文艺的社会效果 篇1

“小清新”最初是源自英国1980年代的一种音乐风格, 即indie pop (独立流行) , 以唯美清爽的旋律为特点。近年来这种审美形态正逐渐展开, 现已辐射到当今社会的各个角落, 如影视、摄影、文学、美术、室内设计、街景、物品设计、衣着发型、语言语态、书籍玩偶等各种文化领域, 甚至在专业的艺术院校当中对艺术创作、艺术形式及艺术教育也起了很大的影响。“小清新”渐渐从一种小众的生活方式逐渐发展为一种文化现象, 展现的是一种回归自然的审美趣味和生活态度, 以“岁月静好、现世安稳”为精神至上, 成为一种群体的文化标签, 并逐渐形成它特有的一套系统, 有它自己的受众范围、活动场所、精神方式、独特个性等。

一、“小清新”文艺形象的基本特征

1. 产生与存在的社会背景

“小清新”是一种新兴的亚文化, 现代网络是“小清新”文化的主要传播媒介。通过网络媒体, 人们利用各种各样的网络工具建造了一个个有着志同道合的群体的虚拟社区, 他们追求自我个性的同时, 也寻找着有着共同兴趣爱好的虚拟社区的朋友, 构建属于自己的群体风格。在这样的群体社区中, 他们有着共同的话题, 对某件事有着共同的看法和意见, 有着相似的审美态度和审美情结, 对某种生活环境或某一类艺术作品有着很高的敏感度等。无论人们的思想与行为多么“个性化”“非主流化”“后现代化”, 总能找到与自己趣味相投的人, 形成这一代人的一种“peergroup”, 现代网络中的各种群体社区则给他们提供了一个寻找归属感和认同感的公众平台。

所谓“亚文化”, 在过去的观念视角中, 主要指青年群体创造出来的以“叛逆”为主要色彩的, 与社会主流文化相背离的一种小众文化, 呈现逆向的思维与行为态势。然而今日, 伴随网络媒体的高速发展, 为各种文化群体提供了生存的可能和传播的空间, 改变了亚文化的生存形态。处于网络媒体时代的亚文化, 它的内容更丰富、思维更活跃、行为空间更扩大、精神境界更提升、传播与更新更快速等。这时, 亚文化的涵义不再充斥着大量的贬义, 不再被看作是为了抵抗霸权而存在, 而是以追求自我为中心, 以高度的文化身份认同来展现自己或群体的小众式的个性生活。人们则更多的用包容、审美、理解、主客观相结合的眼光来审视这一新潮、另类、独特、前所未有的新生文化。

作为亚文化中新生的“小清新”文化, 在网络媒体的时代下, 无疑加速了它的传播速度和传播范围, 更为“小清新”群体提供了一个“抱团取暖”的固定性高、传播范围大、归属感和认同感强的聚集平台。

2. 主要表现和主要特点

喜爱阳光与雨露、蓝天与白云、翠绿的植物、幽静的草坪, 一群在精神世界中自我陶醉与欣赏的受众, 他们微眯着眼仰望45度角天空, 用LOMO相机随时随意记录下瞬间感受, 让慵懒的阳光暖暖的照在身上, 穿着帆布鞋或麻布长裙, 背着精致可爱的小包, 喝着淡淡香甜的牛奶咖啡, 没有闪亮与华丽, 只有简单与质朴, 这就是“小清新”。它是一种表达方式, 他们用清爽随意的镜头、文字、音符、画笔等记下自己成长过程中的“小快乐”、“小寂寞”和“小忧伤”, 总是给自己的生活或心情增添一些优美而又文艺的氛围。

“小清新”秉着淡雅、自然、静谧、安逸、唯美、朴实、简单的特点存在着, 表现的是当下物质文明重塑精神文明的物欲横流的社会中人们对平淡自由生活的向往, 努力在喧嚣繁杂的世界中寻求出一片宁静的天地。在某种环境下, 也尤指女生对美好生活和甜蜜情感的期待。他们的观念里没有复杂的哲学理念, 只是在自己构筑的“童话世界”里寻找一个情调, 既不自命清高, 也不抑郁消沉, 并且沉浸在这种情调里构造纯粹的美的场景与想象, 特别注重自我的内心体验与感知。然而, 淡淡的“悲”和淡淡的“伤”却是“小清新”更重要的情境体验, 他们擅长用淡然而忧伤的辞藻来描绘其构筑出来的唯美世界, 乐于构建内在的心理壁垒, 只为追求清丽脱俗、自我陶醉的精神境界。他们抛弃热烈甜腻的爱和撕心裂肺的痛, 一切都是淡淡的、简简单单的, 用温和的语言写下他们的心情与思绪。

“小清新”多元化地向大众展示着他们的追求, 然而通过不同的文化形态与文化形式, 几乎与“小清新”同时出现的“重口味”形象, 则用明显对立的观念与态度来显示他们这一群体的追求。“重口味”推崇的是暴力与恐怖、杀戮与血腥、怪异与躁动, 他们偏于“禁忌”的物象, 并用侵略性的视觉语言直面描写, 对于浮躁慌乱的年代采取强行剥去伪装的态度;而“小清新”则与“重口味”有着不同的审美取向, 他们从内在的心灵出发, 构筑自我的纯美空间, 生活的主题永远是向往纯净美好的, 但对于浮华虚伪的世界, 他们只是淡淡的无奈, 而后继续构筑自己的“童话世界”。不过“小清新”与“重口味”有一点是相同的, 他们都有一个文化心理的积淀过程, 具有文化心理的趋同性, 并且借助网络媒体快速地发展与传播, 形成“抱团体”的一种亚文化。

3. 在社会中的主要呈现形式

在日本, “小清新”被叫做“治愈系”, 即治愈心灵创伤, 突出地表现出抛弃浮躁的生活态度和致力追求自己的生活方式, 刻意寻求语言和行为的“萌”化, 或用本身细腻优美的词汇来描绘他们的唯美世界和潜在的单纯愿望。从某种角度来看, “小清新”或“治愈系”体现了一种怀旧情结和对残酷现实的剥离感, 因此, 作为一种形而上的意识理念, “小清新”们需要在日常生活中有多个表达情感、释放自我的出口, 或许从中看到自己青春年少的模样, 或许为自己营造一场不再错过的梦境, 从而弥补从指间悄无声息流逝掉的青春所留下的空白与遗憾。目前, 无论在形式变化显著的电影、音乐、小说等作品中, 还是在潜移默化的话语方式或生活情态上, 都可以清晰地寻找到“小清新”们的活动轨迹和他们所走过留下的足迹。

电影中, 有以日本岩井俊二的清新唯美类型为代表的青春片, 在国产影片中, 也有将青春、唯美元素灌注在其中的励志片等。这类电影当中不带任何杂质、单纯的爱情故事使观众在浮躁嘈杂的社会中暂时回归本真美好的纯情世界;音乐中, 有日本音乐家久石让创作的干净清澈、低鸣浅唱的旋律, 他与日本导演宫崎骏合作的影片配曲, 仿佛有洁净到不染世间尘埃的感觉。在中国当代, 同样有苏打绿、自然卷、牛奶@咖啡的清新优美、温暖感动的旋律, 没有多数流行音乐中爱的歇斯底里的情调, 整首曲子都充满了田园气息, 简单、纯洁和质朴;小说中, 有日本小说家村上春树和中国近代作家张爱玲的作品为代表, 他们留下了“忧愁”“寂寞”的情调气息, 字里行间透露的总是对自我内心的感知和对世界与人生的感悟。在中国当代, 还有安妮宝贝、郭敬明、张小娴等作家的文学作品同样受“小清新”们的追捧。他们重视情境氛围多于故事情节, 重视情绪感觉多于具体内容。

此外, 还有豆瓣网、雕刻时光、无印良品等也是“小清新”们的至爱和主要活动聚集地。豆瓣创始人杨勃带着他“阿北和星巴克”的故事将豆瓣逐渐壮大, 人们可以自由发表有关书籍、电影、音乐的评论, 也对线上、线下各方面有创意的活动或体验进行热烈讨论和推荐, 核心用户群是具有良好教育背景的都市青年;雕刻时光咖啡馆的布景充满了“文艺”气息, 还不断吸收新晋元素, 将电影、音乐、书籍、恋物等生活理念融入其中, 时光飞逝, 愿美好事物和情感在此驻留。还有影展、文化讲堂、音乐会相互交合成一场场视听盛宴;作为日本杂货品牌的无印良品, 产品整体注重“极简”风格, 简单、环保、以人为本的理念体现的不是一个品牌, 而是一种生活哲学。从铅笔、笔记本、食品到厨房的基本用具都让人感受到了一种没有压迫感的“慢生活”。由此可见, 豆瓣网、雕刻时光和无印良品非常切合“小清新”的口味, 用新鲜的、审美的眼光看待世界, 体现一种人与物体、人与世界的完美和谐。

二、对“小清新”文艺形象的评价

“小清新”作为一种新兴的亚文化现象, 不仅塑造了自身的文化价值, 播撒着他们的文艺情怀, 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作为一面镜子反映了一个时代的精神面貌和这个时代所呈现出的现实世界。“小清新”是一种后现代主义, 表现了对现代主义的抱怨, 实质是这一群体对浮躁虚伪、日渐庸俗的现实社会的一种抵抗, 对现代文明的反叛和对主流文化的重构。同时在日渐枯竭的艺术感受力的环境下, “小清新”们要重新营造审美趣味, 但他们又没有胆量和能力跳出现实社会, 在认同大众文化和大众艺术的前提下, 也给自己设置了一道“离群索居”的屏障, 努力保持着自身纯洁高雅的属性, 从而反抗社会的重压。

当“小清新”逐渐被大众所了解之后, 有人开始抨击嘲弄它, 也有人赞赏支持它。有人说它是无病呻吟、矫揉造作, 集中了文艺青年的矫情、小资的做作、愤青的偏激, 他们的唯美主义被认定为“装”和“假”;也有人说它是女文艺青年与女小资的综合体, 崇尚自由、热爱自然、拥抱理想, 具有自己的小情绪和私人化的小生活, 拥有自己的“范儿”。当下有一种现象, 当提到某某是“文艺青年”时, 不免有种带贬低讽刺的意味, 当这种言语现象时常发生在实体书店中时, 则更让人反思和忧虑。在这个物质崇拜的时代里, “文艺青年”常被看作是不能创造物质财富和利益的不靠谱的一个群体, “文青”一词已含贬义, 诗人、文艺作家等常被大众评头论足;而“小资”则是追求生活品味, 向往西方自由思想, 同时享受物质与精神生活的一个群体, 也常被大众戴上有色眼镜指指点点;于是, 对于当下流行的“小清新”群体, 也是被冠上了“不关心政治、历史、道德, 没有丝毫社会责任感”的“骂名”。我们不妨思考一下, 为什么现在纯爱、纯情、纯美的电影、小说会吸引大量的年轻观众并受追捧?然而, 又为什么那样受欢迎的理想情怀和唯美主义会被定义为“装”和“假”呢?

整个时代社会都充满了矛盾, 人们追求精神生活和自我内心感知之后, 还是不得不面对现实残酷的生活。观赏过一个个单纯唯美的镜头和画面后, 再回到现实生活中, 不免心理落差会更大, 觉得那样的纯美世界是虚构的, 根本不存在的, 然而人们的生活中又不能缺少那样的理想情怀和唯美主义。其实, “小清新”和“文艺青年”“小资”一样都是现代社会的产物, 都有自身存在的可能性和依据性, 也都在某一层面反映了社会的可预见性, 这三者有共通之处, 也各有特性。或许可以说, “小清新”是“文艺青年”和“小资”的中间阶段, “文艺青年”抵触金钱, “小资”则相反, 而“小清新”既不排斥金钱, 又不愿显露自己对金钱的渴望。他们既追求自我构筑的理想世界, 又会用金钱去满足他们向往的简单情调, 但不会受金钱或品牌的诱惑而单纯为了消费。也许, “文艺青年”就像是梅兰竹菊, “小资”是玫瑰牡丹, 而“小清新”则是桂花和茉莉, 发出淡淡的香气, 这种香气不会停留太久, 但像一阵清风会使人脑海平静。

参考文献

[1]丁晓星.《当代传播学视野下的小清新现象探究》.《浙江大学硕士论文》, 2012.5.

[2]刘龙真.《“小清新”的艺术形态与群体状况考察》.《福建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2012.5.

[3]朱其.《“小清新”不是当代艺术》.《中国文化报》, 2013.2

[4]高斯洋.《“小清新”缘何不是当代艺术?——与朱其探讨》.《中国文化报》, 2013.3.

[5]安祖昕.《文艺青年中的“小清新”形象》.《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10.

文艺的社会效果 篇2

新历史主义文艺思潮作为各种形式主义和传统历史主义的挑战者崛起于新时期文坛,显示出文学批评和创作向历史文化深层拓展的.强劲势头.然而,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层面全面审视,它尚未摆脱文学回归历史与沉沦历史、颠覆大写历史与陷入小写历史相对主义、强调历史的心理情感性与走向历史不可知论、迷恋边缘意识形态与迷失于意识形态边缘之间的悖论性处境,这些困境的克服当是它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当务之急.

作 者:张进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 刊 名:湘潭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PKU英文刊名:SOCIAL SCIENCE JOURNAL OF XIANGTAN POLYTECHNIC UNIVERSITY 年,卷(期): 3(4) 分类号:B018 关键词:新历史主义   价值取向   意识形态   边缘性   社会效应  

文艺的社会效果 篇3

不难看到,在新媒体时代这样一个创作大背景下,文艺创作的新的增长热点,不是在已经形成自身生成规律和创作定势的传统文学与文艺创作领域,而是随着新媒体的兴盛而发生了新的转向,构成艺术的四个要素,即世界——作家——作品——读者,都出现了不同以往的一些变化,这些变化冲击着我们既有的已形成思维定势的文学观念,不断地构成我们认知上的新的挑战,牵涉出许多陌生化的问题,使我们在很多时候心存质疑,并且面临着判断上的种种困惑。循着这种思路,我们不妨去审视一下艺术构成要素所正在发生的一些变化:

首先是写作客体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不仅是指当下日新月异的社会生活的变化,因为世界所发生的种种变化,是所有作家都必须去面对和书写的现实,而是指在网络背景下人们对书写对象的选择所发生的一些前所未有的变化。网络技术的创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思维方式,这种变化同时也反映到网络文学领域。由于载体的特异性,网络文学对传统的文学理念形成很大的冲击性,在题材上取向上打破了传统文学的大一统的中心感和常规定式,表现出去中心化、分散化、娱乐化、消费化的特点。匿名化的写作,无门槛的自由发表,使网络文学所表现的世界被无限地延展和扩大,从古到今,从玄幻到现实,无所不有。其中最为显目的是超越了现实的想像的世界,像玄幻、悬疑、奇幻、穿越、异世、重生、仙侠、盗墓、灵异、修真、架空历史、网游、YY等表现类型,还有被传统文学完全忽略的边缘生活,如惊悚、总裁、耽美、同人、种马、黑社会等传统文学少有的题材。即使是表现当下的社会生活,也因为网络写手个人身份和人生经验的庞杂性,而体现出凡俗性、未知性和奇异性的特点,尤其是对民间社会和未知世界的开掘要超过传统文学。网络文学为了吸引网民的点击和阅读,一般比较注重表现题材的新奇性和未知性,在写作资源的开掘上往往超出寻常的想像模式,所表现的空间在写作主体心灵的自由开发中得以无限度的延伸和拓展。

其次,网络文学因载体的特异性,而使得作家的生成和成名都迥异于传统文学作家成名的路径。像传统作家生存的基本需求一是要依靠于版税和稿费,二是靠外部资助的寄食制,“就是由某个人或者某个机构来养活一个作家,他们保荐他,反过来又要求他满足他们的文化需求。”③三是为写作提供资助的第二职业。中国知名作家现在从事第二职业的越来越多,多是进入了高校任教职。但中国作家的生存主要还是依存于寄食制,在各级作家协会享受体制的待遇,不完全靠作品获得收入。而网络作家的成名和经济收入都要靠自己的作品在网上的点击率和上百万字数的累积,生存需求往往成为他们写作的第一要义,这与传统意义上的专业作家还是有着很大的差别。网络作家大都是在文化机构和体制外的自由写作者,有着各种各样的身份和职业,或是无职业的自由人,知识结构和个性背景亦千差万别。网络的开放性使人人都可以参与其中,因而一般都称他们为网络写手,显然这一称谓明显地带有主流意识对其非专业性的判定。他们的写作最初都是一种非职业化的、匿名的写作,在作品大红大紫之后,公众才有可能知道他们的真实姓名,但更多的网络写手则是自生自灭。据一些数据统计,目前网络注册写手的总人数已经超过百万,但良莠不齐,成气候的不多,但从这个巨大的基数上,经过读者和时间的自然的筛选,最后优胜劣汰逐渐地职业化了,像当年明月、匪我思存等都是凭借网上成就的名气加入了作家协会。网络作家的创作基本脱离了传统文学的写作模式和传播方式,以自己喜欢并且可以把握的叙事方式,更自由而没有任何羁绊地去写作,他们一般不大顾忌语言的要求、结构的完整、叙事的规范,以及刻意地去遵循传统小说的模式,多是以连载的形式,间断地发帖子一点点完成的,并且在写作者与读者之间形成了一种在线的互动交流,甚至可能会根据读者的意愿来架构和修改作品,改变人物的命运和情感走向,由此形成了一种文本互动生成的新的写作形式,这种参与性也使得作家和读者的个体身份界限在网络上变得有些模糊,尤其是有些作品是以接龙的形式集体创作出来的。

第三,就作品来看,当下网络写作空前繁盛,既“速成”,又“高产”、产生的作品数量庞大,在规模上远远超过了传统文学。海量产出的网络作品,顺应读者的消费取向和娱乐趣味而形成了类型化的叙事,像言情、都市、校园、青春、穿越、架空历史、玄幻、悬疑等类型作品风靡于网络,高居各大网站排行榜之首。这些作品不仅形成了网络文学的叙事类型和文体与语言特点,而且有的以超文本链接的写作将场景图片、动画、声音和音乐融入作品,完全颠覆了传统文学的创作路数和规则。虽然网络文学作品鱼龙混杂,垃圾之作不少,这无疑地影响了许多人对网络作品的印象和评价。但网络作品在新的文化产业链的建构中却有着令人不可忽视的存在,在网上收获了数亿点击率的原创小说,往往成为畅销的纸媒质图书,继而又成为热播影视剧剧本、动漫、游戏改编的来源,在这样一个过程中,网络作品的社会影响力也在与日俱增,这可能也算是使其逐步经典化的一个过程。

第四,网络文学造就了自己的受众,他们主要是通过在线阅读、手机阅读、阅读器阅读的读者。网络文学不仅在内容上对年轻受众具有巨大的吸纳性,而且在形式上也迎合了年轻受众的解读姿态,追求感官的娱乐,自我放逐于快餐式、浏览式、随意性、跳跃性、碎片化的阅读。而且与传统文学受众不同的是,网络文学的读者与作者之间建立了一种新型的动态互动关系,读者似乎权能无限,可以凭自己的消费娱乐快感去遥控更改作品的情节走向,也可以通过“催更”“打赏”的方式直接催促和奖赏作者的写作。网络读者的身份也不是单一的,他们有时既是受众,也是创作的参与者,不仅作者和读者之间可以即时地进行交流,而且读者和读者之间也可以参与交流。网络文学以其不同的类型聚合了自己的受众,一些类型化网站和网络作家也拥有相对固定的读者群,这些受众大都是与网络关系密切的各类网友,主要是学生、白领、社会受众。而与传统的文学受众不同的是,他们往往是在第一时间从网络上读到文本,直接在网络上进行互动交流,继而又从网上一路追捧成为影视剧的观众,形成了一种新的阅读势力。所以,网络原创作品靠点击率在网络上集聚了人气,又为影视剧的二度创作进行了预热,这也是后续同名影视剧热播的重要前因。

从构成艺术的四个要素,即世界、作家、作品、读者的分析中,我们清楚地看到了这些正在发生着的各种变化与文艺创作新的增长热点之间的联系。通过审视观照这些社会现象和创作景观,我们就会发现,网络文学成为增长最快的文艺类型,除却自身具有的一种迅速增长的动力和外在的社会环境以及市场规律的助推外,更主要的是年轻人有力地参与了推动这一增长趋势的线性构造过程,他们成为了这一增长过程的直接推动者和承受者,网络化写作与接受的年轻化趋势似乎势不可挡。从相关网络文学生产和再生产中所反映出来的各个方面,不论是作品表现的社会生活、写作者成分的构成、作品的表现形式,以及广大的受众,都与“年轻”“青春”有着密切的关联。

一是网络文学的生产与再生产迎合了年轻人的趣味和预期,最受欢迎的作品表现的都是青年人的生活,像《第一次的亲密接触》《杜拉拉升职记》《失恋33天》《与空姐同居的日子》《婆婆来了》《裸婚时代》《蜗居》《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等,当然也包括写爱情、友情和青春的这一类作品,如《步步惊心》《山楂树之恋》《来不及说我爱你》《千山暮雪》《佳期如梦》《大漠谣》《原来你还在这里》《何以笙箫默》《那些回不去的年少时光》《我在回忆里等你》《许我向你看》《爱你是最好的时光》《爱情的开关》《来不及说我爱你》《微微一笑很倾城》《何以笙箫默》等等。可以说网络作者和读者与小说中的人物生长时代的文化养料,或说是代群文化都是相当接近的,这使他们拥有了类似的生存经历及趋同的思维方式,所以小说中的人物设定很符合读者认定的青春偶像,说话行事方式和时尚爱好等,都能迎合当下的时尚潮流,甚至是小说叙事的话语方式,情感的、调侃的、幽默的、搞笑的,也都是当下年青人所熟悉的句式,很容易引起他们的共鸣,并且成为他们认可的另类经典台词。

二是网络作家日趋年轻化,在受众的认定中新旧更替的速度非常快。据一些数据统计,目前网络注册写手的总人数已经超过百万,在网络空间中,年轻写手占有主体地位,这个巨大的基数,以及后续扩展的不可估量性,都可以想见其未来发展的各种可能性。但相对于传统文学领域不足10万人的各级专业作家来说,网络写手他们在人数、年龄上都占有很大优势,尤其是在整体的受教育程度上,他们超过了传统作家群,普遍都受过高等教育,有很好的资质。网络的宽松环境和丰富的资源为青年写手提供了充分的自由和展示自己的平台,也不断地吸引着更多的人投身其中,成为网络写作的强大后备。另一个有竞争力的特点是,他们都是些高产写手,成为领军人物的一些网络作家,如南派三叔、江南、唐家三少、桐华、匪我思存、辛夷坞、唐七公子都是些高产作家,南派三叔有16部作品,江南有25部作品,桐华的书有11部,像《步步惊心》《大漠谣》《那些回不去的年少时光》都是2册,《云中歌》分为3册。匪我思存迄今为止已经出版了21部书。辛夷坞有8部书。按人们对传统作家的看法,像他们这样的年纪,在不长的时间里出这么多作品简直是不可思议。而且他们的作品常常是排列销售榜首,有数种版本,而且不是只出一次。

三是他们的作品比较适合青年人的口味,新奇、时尚、刺激、非常态。比之传统作家,他们的写作更自由,不会受到历史和认知的束缚,有很多超越现实的自由想像,特别是一些另类的思维更受到欢迎,比如玄幻、悬疑、穿越、重生、耽美、同人、盗墓等类型的小说。像南派三叔的《盗墓笔记》开掘并且建构了前所未有的庞大的盗墓江湖,其充满惊悚恐怖的刺激性,和墓道探险中的悬疑性都对读者构成了欲罢不能的阅读热望。桐华的《步步惊心》中的当代都市白领张小文,在浴室换灯泡却因脚一滑穿越到清朝,变成了马而泰·若曦,带着对清史的熟悉进入宫廷,卷入了九王夺嫡的争斗。她的《大漠谣》《云中歌》《曾许诺》甚至架空了历史,《大漠谣》写大将霍去病爱上匈奴狼女,并与她携手抛家弃国共赴西域。唐七公子的《华胥引》也是典型的历史架空小说。流潋紫的《后宫·甄嬛传》《后宫·如懿传》亦真亦幻,都是不能拿真实的历史去计较的。新奇性、时尚化是他们能得到80后以降年轻读者喜欢的主要原因。

四是网络文学拥有以年轻受众为主的阅读和收视市场。网络文学的受众主要是“80”“90”“00”后的年轻人,这一代人完全离不开电脑和手机,他们的阅读主要靠电脑、手机、阅读器这类工具,多数人每天会上网阅读,所以他们会很容易地接触到各类网络写手的作品,比较熟悉这些人和作品,有些读者甚至是追着某一连载小说在网上读一至两年,更有甚者像《盗墓笔记》的读者多有上十年的追读者。在青年受众的文学接受上,网络、手机和影视占据着优势,传统纸媒质文本正渐渐地失去已经习惯于网上阅读的年轻受众。

综上所述,正是因为网络文学以及后续相关的文艺产品成为增长最快的文艺类型,而年轻受众成为推动这一增长趋势的主力军,他们的阅读取向和文艺消费行为,正在影响甚至可能是决定着未来文艺产品的创作路向和市场走向,所以我们不得不注意到现在已经出现的一些问题,那就是网络文学以及相关的产品,过度膨胀的消费、娱乐性,并且越来越趋向于将创作生产定位于市场的经济尺度和预期,以畅销、点击率、收视率、票房等为价值衡量的标准,为消费、娱乐的需求度身打造,出现的一些问题显然有悖于社会的主流价值观,直接或间接地对青年受众的思想意识、道德观念和情感取向施加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而这些问题显然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和干预。

问题一:脱离现实的写作倾向。网络文学所热衷写作的小说类型,不论是玄幻、悬疑、穿越、重生、耽美、同人、盗墓、架空历史类,或是都市言情类、青春校园类等等,内容都写得很虚幻,有些完全是与社会现实脱节的,是自己虚构臆想的产物。网络原创的奇幻文学在创作上非常自由,完全脱离现实去进行各种假设,驰骋“玄想”,宇宙星际,未来世界,远古时空,神魔超人,骑士武侠等等,无奇不有,无所不在,构思离奇,再加上紧张刺激的情节,娱乐式的言语表达,将写作和阅读变成了一种娱乐式的游戏,好玩又很时尚,虽然是粗制滥造,却点击率高,成书率高,也有了像“龙的天空”“幻剑书盟”这样一些主要发布原创的奇幻文学的网站。还有像穿越、重生类小说描写的是些不太可能发生的人类行为,这种虚构并非基于物质的真实,而是一种“幻想文学”。

网络文学以及后续的影视改编比较受欢迎的题材,多涉及到青春、友情、爱情、婚姻、家庭这些与情感有所关联的内容,诸如写校园青春、都市职场、宫闱争斗、家庭伦理、爱情婚恋等,绝大多数故事和人物都是围绕着一个“情”字展开。尤其是受到女性受众欢迎的言情小说,主角都是俊男美女,颜值超高,从一段年少时的爱恋而牵出一生的纠缠。“情”是想像的酵素,是纠结人物的扣钮,也是情节生发的线索,言情成为创作最主要的特点,不管是历史场景,还是当代都市,都只是一个让爱情生长的空间,而这爱情多是唯美的、纠结的、痛苦的、悲伤的,痴情缠绵,惊心动魄,生生世世。而且这样还不够,他们更喜欢表现一种折磨人的“虐恋”,是些催泪高手,很会赚取读者的眼泪。这些作品要么是一种玄幻的乌托邦式的描写,要么像《何以笙箫默》这样看似有个现实的背景,在人物之间纠结的是爱情、友情、痛苦和缠绵,从国内爱到国外,却淡化了人物的社会身份和寻常生活,实际和真实的现实是存在很大距离的。这种小说对年轻受众具有很大的误导性,他们从小说中走出来是很难回到现实中去的,因为这和他们当下的生活有着天地之别,会使他们产生一种对生活的迷茫。还有网络校园青春文学,虽然有很多青春元素,有教室、球场,有同学、舍友,有友情、爱情,却与现实的校园青春完全不一样,是在“怀念”中制造出来的青春臆想。

问题二:热衷于表现“个人”的“小时代”。网络作家以年轻人为主,人生阅历有限,而且也是所处的消费主义时代环境的塑造,他们对宏大叙事缺乏热情,也没有驾驭时代大题材的能力,他们关注的多是个人生活的小时代、小社会、小圈子,是私人化的情感生活、自我的感受。生活和文学视野的狭窄,决定了他们的创作不可能表现出社会生活的广度和深度,也不具有深刻的思考和反思精神。

问题三:物质崇拜和物欲化的表现。拜金和消费主义这些不被主流意识所接受认可的东西,在他们这里却成为坦然的表述。他们一般喜欢表现大都市的时尚消费符号,酒吧、咖啡馆、高档消费场所和写字楼、豪车、名牌、时装,还有深受女性受众欢迎的小资情调。《小时代》对物质和物欲的描绘,《北京娃娃》对物欲的渴望,《杜拉拉升职记》中白领的高档生活品位,《千山暮雪》《佳期如梦》中对奢侈的物质享受的炫耀等,展现的是一种想像中的虚假的、新富的文化,豪华且精美。还有成为新类型的总裁小说,以及小说中的官二代、富二代们对权力、金钱和地位的炫耀,其实也是在有形地宣扬着权力和金钱至上的价值观,这些本该让人保持一定警惕的东西,却可能在众多作品的反复描摹中变成年轻一代所向往的目标,所崇尚的生活,以及成为他们的人生追求的价值的认同。

问题四:经济利益驱使下的写作选择。网络作家创作的功利目的非常明确,他们面临很多的诱惑,为尽早地出名、更多地赚钱,而不惜趋时逐利。网络作家中的一些佼佼者,已经进入了富豪排行榜的前列,他们所获得的丰厚的回报,对年轻写手有着一种诱惑,成为他们的榜样,这也是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进来的原因。从写作本身来看,因为是在网上连载,为了满足网站的需求,和读者的阅读欲望,写手不得不追求写作速度和数字的累积,在网站的要求和读者的催促下,一味地求量,这也是他们的写作高产出的原因,一写就是几十万,几百万,内容发展缓慢而又冗长,情节重复,故事模式化,行文语言粗糙,还可能会出现很多历史和常识性的错误。他们也会为因为商业运作利益和市场化的需求,去模仿复制“大神”的热门小说,或是去有意地迎合读者希望了解常规外的世界的猎奇心态,或是讨好谄媚于读者的情绪,为了赚取读者的眼泪,在言情中过度地煽情和滥情。为了获得高点击率和最大的利益,网络文学一般都会将故事卖点作为写作的重点,以充满悬念和怪奇的故事情节作为吸引受众继续阅读的要素,而忽视对人物和人性的深度开掘。近年来,由于影视市场的火爆,网络小说写作的影视化倾向也越来越突出,有的在写小说时就已经考虑到了后续的影视剧的改编,甚至会直接写成剧本式的小说,而忽视文学对语言审美的要求。

需要注意的是,网络文学创作与接受中出现的问题,已经对年轻受众构成一种不可忽视的影响,大量脱离现实的青春言情小说和穿越故事充斥网络和荧屏,物欲横流,价值观含混,却未能引起主流批评的足够关注和重视。因为主流批评对网络文学圈子不大去关注,也未给予必要的批评引导,对网络原创文学基本是放任自由的任其自生自灭。所以对这些隐藏在中国新的文艺增长繁荣背后的问题和隐忧,迫切地需要引起批评界的重视并努力去寻找有力的介入措施。应该认识和预见到,这种批评的介入空白所可能带来的长远危害,文学批评也要积极转身,去适应网络文学崛起的现实,要以社会的主流价值导向、时代的文化理想和审美取向,去对网络受众的文学和文艺接受加以有效的引导,要质疑和批评当下的评判标准与尺度,即占据图书市场的畅销书并不一定全是精品,网上点击率的高低并不能真正体现出判断的可靠性,高收视率和票房也不一定能代表作品成功的全部。必须清楚地意识到,“价值观、人生的是非曲直,是艺术的灵魂。作家总是要围绕一种对人生根本价值的认识来构建自己的故事——人生的价值是什么?什么东西值得人们去为它而生、为它而死?”④如果没有正确的社会价值观的导引,网络文学创作和接受中的许多负面因素,一定会影响到其今后的健康发展,也可能出现大的社会问题,所以如何从中去探寻提升有效介入的方式和应对措施,将会是今后批评界所无法避开的问题,这需要社会的各个方面来一起探索,共同完成。

注释:

①胡军:《中国作协积极关注网络文学》,《文艺报》2009年6月27日。

②http://ent.qq.com/a/20150121/016045.htm

③[法]罗贝尔·埃斯卡皮著,于沛编选:《文学社会学》,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32页。

④[美]罗伯特·麦基著,周铁东译:《故事——材质、结构、风格和银幕制作的原理》,中国电影出版社2001年版,第21页。

*本文系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一般项目“网络语境下文学批评的转型研究”(项目编号:15Y004)

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湖北大学文学院)

文艺的社会效果 篇4

一、以“仁”的精神为思想核心

孔子认为文艺精神应以“仁”的精神为思想核心。在《论语·学而》中,孔子提到“泛爱众,而亲仁”。仁爱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观点,“仁”不仅是指一种道德情感,更是指一种博爱精神。孔子以“仁”的精神注入礼乐之中,使礼乐获得新的内涵,“‘仁’,为‘乐’增添了博爱的精神内容,使‘乐’的情感有了心灵的附着,变得更加宏大、充实;‘仁’,为‘礼’的实施,提出了为人处事、行为规范的要求,使‘人’不因等级、地位的差异而疏远、分离。”[2]孔子以“仁”的精神作为“礼”“乐”的内容核心。在《论语·八佾》中,孔子提出“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孔子反对只关注文艺创作外在的感性形式,而不注重艺术创作内在的精神意义,学者修海林指出,“仁”的精神不仅是“礼”的道德基础,而且是“乐”的意义所在。从精神文化的角度,孔子认为文艺精神应以“仁”的精神为思想核心,追求文艺创作的内容善和形式美之和谐统一,以“善”的内容为主导前提以陶冶人的情操,并通过美的形式传递善的内容,使人获得精神的启迪。

在现代社会的发展进程中,随着科技与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了极大提高,商品意识几乎渗透了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甚至连精神文化也被贴上了商品的标签,文艺精神出现了商品化、功利化倾向。文艺创作以经济利益为核心价值,美和善的标准被功利所取代,丧失了应有的文艺精神。以音乐创作和表演为例,许多人重技轻艺,醉心于技的操作,将音乐当作炫人耳目的技艺,出现了许多徒有形式而内容空洞的音乐作品。比如,现在热播的选秀节目,许多所谓的演唱者在舞台上声嘶力吼,沉迷于支离破碎的音乐曲调,陶醉于音乐器具的摆弄,丝毫没有音乐的形式美感可言,也不具备感人心灵的精神意味。商人们用门票钱与喝彩声制造了一个又一个质次价高的明星。或重艺轻道,利益熏心,将音乐作为谋求金钱暴利的手段,丧失了音乐应有的道德力量。比如,在联欢晚会上出现的假唱现象,许多明星如同走马灯一般,乱哄哄地你方唱罢我登场,趁未成为昨夜星辰的时候,拼命地火爆,拼命地抬高酬金。在商品意识的影响下,文艺创作沦为摆弄的器物和牟利的工具,丧失了“仁”的精神实质,而人性则被物质功利所蒙蔽。如何后恢复文艺精神的理性精神,给人以情操的陶冶和精神的启迪,孔子提出以“仁”的精神为思想核心,具有极大的指导意义。

二、以“和”为美的情感表现

“和”是孔子礼乐思想的核心概念,也是孔子的“中庸”哲学观的体现。在《论语·学而》中,孔子说道:“礼之用,和为贵。”《礼记·仲尼燕居》记载:“子曰:‘礼也者,理也。乐也者,节也。君子无理不动,无节不作。’”在孔子看来,不论礼或乐都要适当地节制,以符合“中和”的要求。孔子强调文艺创作的情感表现要保持“中和”状态。孔子对诗乐作品《关雎》表示极大称赞,提出了“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情感要求。《论语·八佾》记载“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指出《关雎》所描述的感情,使人感到快乐而不放荡,令人感到忧愁但不悲伤,即无过也无不及之处,情感表现中和适度。孔子肯定文艺创作对情感的感性抒发,体现对人性情感的肯定,但他主张不能放纵感情的宣泄,还要有理性的制约和调节,保持适度协调的状态,才能够促进人格修养和社会稳定,即儒家思想所提倡的“发乎情而止乎礼义”,既通过感性,又超越感性,引导人们进入超感官的精神境界。正如李泽厚所说,这种“和”之美“舍弃了那种狂热、激昂、急烈、震荡的情感宣泄和感观痛快,着重强调‘和’‘平’‘节’‘度’,以服从和服务于当时社会秩序和人际关系。”[3]正因为文艺创作能够抒发人的内心情感,通过情感变化影响人的思想行为。

在现代社会,随着物质经济的飞速发展,刺激了物质欲望的膨胀,急遽扩张了人的负面因素,人的主体性被物欲所异化。受娱乐文化的影响,享乐主义盛行一时,许多人把美与享乐甚至纵欲相联系,将文艺精神与感官享受相联系,以欲望消解意义。文艺创作出现物欲化倾向而沦为娱乐享受的工具,追求感官欲望的满足。以音乐为例,为迎合大众的喜好和创造更多的经济收益,出现了许多内容低俗的流行歌曲,歌词内容直接表达赤裸裸的欲望,比如性爱、功利等等。例如,爱情是人类吟唱的主题,当下许多流行歌曲都是无病呻吟或声嘶力吼,演绎始乱终弃,夺人所爱和第三者插足等混乱的恋爱关系,丧失了爱情本有的隽永精神,文艺的理性精神荡然无存。在物欲刺激下,人们的灵魂出现了严重的失衡状态,社会的文化秩序出现了混乱局面,作为人类精神文化产物之一的文艺异化成物欲满足和情感发泄的手段。如何恢复文艺精神应有的理性精神,调节人的感性欲求和客观现实之间的矛盾,使二者达到一种平衡状态,以维护社会文化秩序的和谐稳定,孔子提出“和”为美的情感表现要求飞,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三、追求和谐有序的“乐”之人生境界

孔子的礼乐思想旨在重建一种文化秩序,追求一种个体生命与社会秩序和谐有序的“乐”之人生境界。孔子把人生境界分为“知之”“好之”“乐之”,这三种境界是相互递进的。《论语·泰伯》记载“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孔子把人格修养的完成放在“乐”,即“成于乐”的境界,通过文艺活动可以把道德情感引入“乐”的人生境界,实现“仁”的道德与感性欲望的圆满相融,“仁”的精神对于人类而言,不再是一种标准规范,而是一种情绪上的享受,从而获得心理的快乐,使“礼”的规范成为人们自觉的行为。在“乐”的人生境界中,人性本身、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都处于和谐一致的状态,实现人格精神与艺术境界的相互融合,使人性得到净化和提升,实现社会秩序的和谐稳定,在孔子看来,这是就是“乐”的人生境界,也就是徐复观所说的“人在这种艺术中,只是把生命在陶熔中向性德上升,即是向纯净而无丝毫人欲烦扰夹杂的人生境界上升起。”[4]

在现代社会,随着文化工业的兴起,大众文化逐渐占据了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受大众文化的影响,提倡日常生活审美化,文艺精神出现了庸俗化倾向。大众文化以商业性为本质属性,庸俗化的文艺创作更为广大人群所接受和喜好,一方面能够扩大文艺的宣传面,另一方面可以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大众文化的特点是给人以感官享受,满足人们最低层的精神需求,使得文化深度模式逐渐瓦解。文艺精神的庸俗化倾向,侧重感性欲望的抒发,造成文艺创作的品味格调低下,文艺创作的理性精神丧失。商品经济大潮的扩张,使得人们越来越重视物质利益而轻视精神修养,精神文化的追求从精神的层次降到物质的层次,如何重建文艺精神的文化深度模式,孔子所追求的“乐”之人生境界,具有极大的启发意义。

孔子是先秦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文化的重要代表人物。着眼于当时礼崩乐坏的社会局面,孔子试图复兴西周时期的礼乐文化,建立以“礼”为规范的文化秩序。他强调文艺精神要以“仁”的精神为思想核心,以此陶冶人的情操,并通过美的形式传递善的内容,使人获得精神的愉悦。要求文艺创作的情感表现保持“中和”状态,实现理性与感性的和谐统一,并把“仁”的精神引入“乐”的境界,使“礼”的规范成为人们自觉的行为,维护人性本身、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的和谐秩序。进入现代社会以来,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极大改善,而精神生活却出现了严重危机,礼崩乐坏的现实随处可见。在消费文化的影响下,文艺精神出现功利化、商品化、庸俗化倾向,文艺异化为技艺的器物和牟利的工具,丧失了应有的理性精神,人性则被物质功利所蒙蔽。随着娱乐文化的盛行,享乐主义得到发展,文艺精神出现物欲化倾向,文艺沉沦为物欲满足和情感发泄的手段,丧失了应有的理性精神,人们的灵魂在物欲刺激出现了严重的失衡状态。受大众文化的影响出现庸俗化倾向,造成文艺作品的品位格调低下,使得文艺精神的文化深度模式逐渐瓦解,人们的文化追求由精神的层次降到物质的层次。如何在社会转型时期重建新的文化秩序,恢复文艺精神的理性精神和文化深度模式,使人性得到启迪和升华,让社会的各个方面和谐有序,孔子所倡导的礼乐文化对现代社会的精神文化发展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摘要:孔子提倡的礼乐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在礼崩乐坏的时代背景下,孔子试图恢复和重建礼乐精神,建立以“礼”为规范的文化秩序,实现社会各个方面的和谐有序。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礼崩乐坏的现象随处可见,文艺精神出现功利化、物欲化和庸俗化等不良倾向。如何在现代社会转型期重建文化秩序,孔子的礼乐思想具有极大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孔子,礼乐思想,文艺精神,启示意义

参考文献

[1]王云五,朱经农.礼记[M].北京:商务印书馆,1947.

[2]修海林.中国古代音乐美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4.

[3]李泽厚.华夏美学:插图本[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

文艺的社会效果 篇5

下乡文艺慰问演出主持稿

陈: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

杨:现场的父老乡亲们,大家好。

陈:大家好,这里是广西科技大学2012年XXX演出的活动现场,我是主持人

陈思谋。

杨:我是杨黎。带着对金秋收获的美好祝愿,我们来了,新城的父老乡亲们,你们好吗?今晚我们将载歌载舞,一起度过这个美好的夜晚

陈:骄阳似火的时节已经过去,飒爽的秋风悄然吹来了,虽然是第一次站在这

片土地上,但是我们已经深深地感受到了父老乡亲对我们的热忱与支持。杨:是啊,今天来到美丽的新城,老乡们的热情,真是让我们感觉像回到自己

家一样。

陈:在这里,我仅代表参与本次社会实践服务团的所有师生,向新城的父老乡

亲们表示最衷心的感谢。

杨:感谢你们!亲爱的朋友们,我们都知道,一栋万丈高楼离不开稳如磐石的根基,同样,一个强大的国家离不开勤劳奉献,挥洒汗水的子民。看着满山的果树、和那望不到边际金灿田野,我想说,是老百姓用粗壮的双臂换来我们的美食,是老百姓用汗水浇灌了我们的身体,真心感谢你们。

陈:说得太好了。所以今天我们来到了这里,和新城的老百姓一起给大家准备

了一台精彩纷呈的文艺晚会。相信今晚一定会给大家带来最美好的感受。杨:嗯,是的。那么接下来,请允许我向大家介绍莅临今晚演出现场的领导以

及嘉宾,他们分别是(此处待定)〃〃〃

陈:欢迎你们。当然。在这里也不能遗忘坐在台下观看演出的父老乡亲们,你

们同样是今晚主角!

杨:欢迎大家。

陈:下面有请。。上台致词,掌声有请。

陈:好的,谢谢我们〃〃〃的致词。愿我们的演出送给朋友们最温馨的祝福和以

及愉快的心情!现在我宣布,广西科技大学2012年XXX文艺慰问演出正式开始。

结束词

杨:谢谢谭竺雯老师的精彩演出,把优美的歌声和美好的祝愿,献给在这片充满希望的田野上的父老乡亲们。

陈:这是一片充满生机的热土,这是一片流光溢彩的热土,衷心祝愿新城的明天会更好。

杨:亲爱的领导老师同学们、亲爱的父老乡亲们,广西科技大学2012年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文艺慰问演出到此结束。让我们一起为即将到来的国庆节,即将召开的十八大送上最美好的祝愿。祝大家晚安。再见。

陈:再见!

繁荣文艺事业促进社会和谐 篇6

广义的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特指精神财富, 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作为文学和艺术合称的文艺, 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小说、散文、诗歌和戏剧四个体裁的文学, 是以语言文字为工具形象化地反映客观现实的艺术, 是文艺的基本形式、代表形式, 是最适宜广为传播的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中华文化繁荣兴盛”需要文艺的兴起。文艺兴起需要文学垫底。

毛泽东一生热爱文学, 直到晚年还在阅读鲁迅著作。胡耀邦说, 是小说《少年漂泊者》 (蒋光慈) 引导他参加革命的。彭德怀在战火纷飞的年代阅读了引起争议的短篇小说《小二黑结婚》 (赵树理) , 并为此作出重要批示。李大钊、瞿秋白、毛泽东、周恩来、朱德、董必武、陈毅、叶剑英写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律诗以及散文。1919年, 李大钊写的《五峰游记》是现代散文名篇。文中说:“滦水每年泛滥, 河身移徙无定……经他一番破坏, 新的便可产生。土质乏了, 经他一回滩淤, 肥的就会出现。这条滦河简直是这一方的旧生活破坏者, 新生活的创造者。可惜人都是苟安, 但看见他的破坏, 看不见他的建设, 却很冤枉了他。”本文表现出作者非凡的见识和眼光, 因此高出一般山水游记之上, 而且具有思想力量。陈云是老一辈革命家中唯一见过鲁迅的人, 鲁迅逝世以后不久, 他深情地写作了回忆散文《一个深晚》 (《陈云文选》1956—1985年) 。2007年11月4日, 前外交部长李肇星在南开大学录取了一名博士生。他是9月23日受聘该校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院长后, 首次选拔、指导学生。经过面试, 南开大学中外政治制度专业的硕士二年级学生高飞被选中。面试过程中, 李肇星提出的问题包括:“你最喜欢的辛亥革命之前的中国的文学家是谁?”“五四运动以后的呢?”对三位参加面试的学生他都询问喜欢哪位作家。20世纪40年代, 话剧《白毛女》在革命圣地延安初次上演, 反响十分强烈。原作中恶霸地主黄世仁未受到应有的惩治。毛泽东观看了该剧以后, 考虑到群众情绪, 指示创作人员在剧终把黄世仁枪毙掉了。有些部队的战前动员就是看这一部话剧。有些战士在自己的枪管上刻了“为喜儿报仇”的口号。话剧《白毛女》在广大解放区军民中有力地发挥了凝聚人心、鼓舞斗志的作用。

建国以后, 党和政府一直重视文学事业, 这一点从机构设置方面可以看出来。国家的部级机构经过数次调整、精简, 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和作家协会始终保留着。各省市的厅级机构也包括这两会。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的成员包括作家、艺术家, 作家协会的成员则全是作家。两会是并列机构。全国文联和作协代表大会习惯上称之为“双代会”, 每一次双代会召开之际, 党和国家的主要领导人都前往致辞、祝贺。社会科学联合会内部还设有文学研究所。因此, 一部分专业作家能够在正确方向指引下, 衣食无忧地从事写作。在文艺领域, 文学处于特殊的位置。

20世纪60年代, 曾华鹏教授来扬州地委党校讲解过红色小说《红岩》, 这是结合革命史教育的一种文学欣赏。2004年, 中央党校还开设了选修课程《红楼梦》讲座, 这是为了拓宽知识面的一种文学欣赏。2009年3月, 全国作家协会主席铁凝被请了去, 在中央党校开设了讲座《文学的力量》, 指导高、中级干部开展文艺欣赏。

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对于文艺事业寄予的厚望, 与老一辈革命家、党中央和政府对文艺的重视是一以贯之的。

列宁的文学应该为“千千万万劳动人民”服务、“艺术是属于人民”的思想 (《党的组织和党的文学》以及与蔡特金的谈话) 很早就介绍到中国来了。这些论述基于他对文学能够改变人的认识。1918年1月1日, 列宁第一次遇刺 (他一生中遇刺三次) , 这在电影《列宁在1918》中有反映。参与谋杀的几个主犯很快被逮捕。他关照办案人员:“多给他们一些文学作品看看, 让他们多读点书。”他不把个人恩怨放在心头, 也就没有把这个案件当多大的事。主犯将被枪决是理所当然的事。2月21日, 列宁发出呼吁:“社会主义祖国在危急中!”谋杀案犯听到呼吁, 马上给列宁写信, 要求派他们上前线去。列宁批示:“此案停止审理。人员释放。派他们上前线去。”战场上, 主犯冲峰在前, 英勇顽强。战后, 他们中有两人为新政权效力, 有一人从事文学研究, 还有一个在国外指责新政权。列宁相信文学作品能够熏陶、感化人, 哪怕是罪大恶极的谋杀自己的主犯。仅仅一个多月的时间, 主犯就判若两人了, 这正是读书尤其是看文学作品的结果。

台湾澎湖鼎湾监狱处于海峡之中, 专门收押重刑犯死刑犯。欧姓记者在这里办起了台湾第一个监狱写作班, 办了八年, 可以说是成功之举。写作班的学员静下心来阅读文学经典, 并在此基础上创作:写下自己不堪回首的往事以及身在牢狱的向往。把犯罪活动当素材, 以罪犯为生活原型的名著不少, 但作者绝大多数是作家, 写来多少有点隔靴搔痒, 而这一批学员是以身作“素材”, 得心应手, 倒也不乏佳作。廖姓监狱长说:“写作班偏重文学治疗, 以文学诊治受刑人的心。”写作班的学员把卖书 (自己作品) 的钱捐献给社会上的弱者。曾是香港黑帮分子的陈杰, 在高墙内说:“我在读书和写作里, 发现了生命的意义。”欧某廖某以及服刑犯人兼作者不一定了解列宁关于文学的论述和用文学名著改造犯人之举, 但他们的所为说明了文学作品对人的改造作用。

19世纪英国著名医生布拉斯·法特发现, 正在接受治疗的小姑娘很有兴致地阅读报纸上的连载小说, 便留心观察:小姑娘的情绪时好时坏。原来, 小说描写的是一位身患重病少女的希冀和命运。两个少女“同病”———这在当时是不治之症, 也就很自然地“相怜”了。女主角病情一加重, 法特的小病人病情就恶化。他找到作者, 问女主角的归宿———她将病死。他请求作者改变初衷。作者意识到小说的社会作用了, 就让病危主角勇敢地活了下来, 法特眼前的小姑娘也奇迹般地战胜了顽症——除了两个少女还有许多“同病”者康复了, 除了“同病”者, 还有许多异病者也从中获取了力量。

不要就事论事地孤立地看待列宁运用文学改造罪犯以及相关的三个特例, 我们可以由此想开去、说开去。这些事例也能说明:先进文化, 进步文艺, 优秀的文学作品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可以发挥广泛、神奇的作用。文化, 作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需要我们在十七大精神指引下着力建设。

文艺的繁荣兴盛对于促进社会和谐起到了很大作用的例子中国历史上就有。唐代诗歌明显地提升了当时和后世人们的精神境界。诗人作为文化人的主体和文学兴盛的功臣, 处于空前绝后的良好状态, 使得诗情具有巨大的激荡人心的力量;老百姓自觉地阅读、欣赏诗歌, 十分崇敬诗人, 使得诗人乐于倾心作诗:这是唐诗兴盛的原因, 也是其表现。

唐朝诗人王毂的名声并不怎么响, 其句“君臣犹在醉乡中”, 现在来看也不是什么名句, 但在当时, 王毂和这一句诗可是家喻户晓。有一天, 王毂外出, 看到一群流氓对他的朋友动手动脚;朋友很孱弱, 就是王毂插进去也制止不了这一出扭打。王毂还是很意气地走到跟前, 大喝一声:“住手!大白天的打什么人呀?他是我的朋友!”手痒痒的打人者转向王毂:“你的朋友?你是来讨揍呀?”他们还真想来弄王毂两下子。“你们知道我是谁呀?”“你是谁?”“‘君臣犹在醉乡中’听说过吧?”“知道”。“我就是这一句诗的作者”。“你是诗人王毂?”“对呀”。“你的朋友, 我们不打了。冒犯啦!”

唐朝诗人李涉曾为太学博士, 人称李博士。他长于七绝, 立意新奇, 语言通俗, 名满朝野。他的《再宿武关》曾被毛泽东手书过。李涉的一生, 几度浮沉, 历尽沧桑。那一年他遭权贵排挤, 罢官出京。暮色苍茫, 春雨淅沥, 小客船在九江皖口附近遇到了绿林好汉。船主惊慌失措地进舱报告。李博士镇定自若地说:“我做官三年, 两袖清风, 身边只有几个盘缠, 怕什么?”贼船贴近了, 船头上为首的关西大汉高叫:“装的是什么东西?快快丢下买路钱!”船主笑对这一拨不速之客:“请你们说话小声些, 李博士在舱里读书呢。”大汉知趣地放低了声音, 说:“李博士?是李涉吗?”李涉在偷听对话呢。他感觉到绿林之辈对自己有三分恭敬, 便大咧咧地主动出舱, 说:“我就是李涉呀?几位老朋友嘛!”大汉面不改色心不跳, 说:“我和弟兄们只杀贪官污吏。我们是你的忠实读者, 知道你是两袖清风, 打扰你了。不过, 今天幸而相逢, 请你写一首诗给我们留作纪念吧!”李涉也看不下官场的腐败呀。面对这些知书识礼讲情讲理的草莽英雄, 他诗兴油然而生。“暮雨潇潇江上村, 绿林豪客夜知闻。他时不用藏 (一作“逃”) 名姓 (一本作“他时不用相回避”) , 世上如今半是君。”李涉为被逼进绿林的盗贼洗刷了恶名, 而且视其为友, 让他们欣喜若狂。“豪客”似乎比“好汉”还要让人心暖。

唐朝、特别是盛唐是个良性循环的社会。统治集团比较开明, 带来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人中比较特别的诗人群体衣食无忧, 感到“天生我材必有用”, 把诗写好了便于谋官职, 退一步谋生也容易, 于是努力追求写好诗。诗歌兴盛, 唯有唐朝。因为唐朝前后没有任何一个朝代的诗人创作激情有唐朝之盛, 没有任何一个朝代的平民百姓如唐朝这样自觉地阅读、欣赏和传诵诗歌。

盛唐的景象给今人的启示是全方位的。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的过程中需要具有黏合剂作用的文艺的复兴。文艺的兴盛将有力推进小康社会的进程。在这个伟大进程中各种矛盾会不可避免地出现, 为了妥善解决矛盾, 促进社会和谐, 需要先进文化、进步文艺和优秀的文学作品来作为“全体人民团结进步的重要精神支撑”。

中国当代文艺成就斐然, 但浮躁之风盛行。著名作家、学者余秋雨毫不客气地说:“我们的文化现象, 国内外都承认的是姚明, 当然还有郎朗。但文艺作品却是缺席的。”他的评判算不算公论还需要时间检验, 但当代缺少如巴金老舍曹禺这样的大作家, 缺少《家》、《骆驼祥子》和《雷雨》这样的经典作品, 则是不争的事实。人民对于文艺事业的期待, 十七大报告对于文艺事业的要求, 必将推动文艺的进一步的繁荣。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导言》中所阐述的生产与消费的辩证关系, 同样适用于文艺领域。文艺作品的创作是生产, 文艺作品的接受 (阅读与欣赏) 是消费。这两者是相互影响的。文艺作品“创造出懂得艺术和能够欣赏美的大众”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12卷, 729页) , 而“懂得艺术和能够欣赏美的大众”一旦形成必然会推动文艺作品的创造。作家和艺术家创造了读者, 读者也创造作家;作品影响读者, 读者也影响创作。可见, 繁荣文艺事业要做两方面的工作, 即创作与欣赏。

“如果你想得到艺术的享受, 你本身就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 (马克思:《1849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精神享受的需要人人都有, 但是接受精神营养的能力有人强有人弱, 就是说文艺作品对于每一个接受者的实际价值不是等量的。“一切艺术品只有对懂得它们的人们才显得重要” (克罗齐:《美学原理》) 。欣赏往往是一种“顿悟”。为什么有人始终认识不到完美作品的完美所在呢?比如, 真正能读懂、欣赏鲁迅的小说《孔乙己》的人并不多, 而这还是鲁迅最喜欢的小说。用今天时兴的说法, 这是一篇真正的呼唤以人为本、尊重人权的小说。安徒生的《卖火柴的小女孩》和鲁迅的《祝福》是多么浅显呀!然而作家的苦心和初衷又有多少人知道呢?《卖火柴的小女孩》不是写给穷孩子们看的。生存状态真如卖火柴的小女孩这样的穷孩子们不会去看这种童话。《祝福》不是写给祥林嫂们看的。穷困到祥林嫂这种地步的妇女不可能去看鲁迅的小说。今天的底层文学或曰打工文学不是写给打工者看的。那些反映煤矿工人悲惨境遇的作品不是写给冒险下井的矿工们看的。这一系列作品, 知识分子和官员应该看, 一切高高在上和虽然不是高高在上但也不是低低在下的处于社会中层的中等收入者应该看。作家通过这一系列作品呼唤人文主义精神, 要求社会公正, 希望人心发善, 期盼社会和谐。

文艺创作是作家和艺术家的事。文艺研究是专家、学者的事。作家、艺术家和专家毕竟只是国民中的一个小群体。文艺作品要发挥“促进社会和谐”的功能, 必须有最大多数国民自觉的高层次的欣赏。

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发展的历史表明, 根据作品的题材、主题来看文艺的社会作用的做法是不可取的。事实上, 文艺的社会功能不仅取决于描写什么和怎样写, 还取决于读者接受了什么和怎样接受。“人类世世代代各以自己的方式反复阅读荷马。”“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 (《赫尔岑论文学》, 7页) 这些都说明, 文艺的社会效果问题不只是一个文艺创作的问题, 而且是一个文艺欣赏问题。文学艺术的社会效果不是由文艺创作和文艺作品单方面决定的, 在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接受者的欣赏水平。“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中国人民的热切愿望”, 这也就是欣赏的愿望。今天的文艺界要“坚持正确导向”, 创作出无愧于伟大时代的“弘扬社会正气”的有极大欣赏价值的精品佳作。

牵住你的手相别在黄鹤楼, 波涛万里长江水送你下扬州。

真情伴你走, 春色为你留, 二十四桥明月夜牵挂在扬州。

扬州城有没有我这样的好朋友, 扬州城有没有人与你分担忧和愁。

扬州城有没有我这样的知心人, 扬州城有没有人与你风雨同舟。

烟花三月是折不断的柳, 梦里江南是喝不完的酒。

等到那孤帆远影碧空尽, 才知道思念总比那西湖瘦。

这首《烟花三月》歌词, 脱胎于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春秋后期, 吴王夫差始筑邗城。其地“广被丘陵”, 后遂改称广陵。至隋朝又改名为扬州)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 惟见长江天际流。”与姜夔的词也套了近乎。更加口语化了, 也含有一点小创造。这首歌我听了上千遍, 全是被动地听。会场上放录音, 你不能不听。瘦西湖里“四面这歌”, 散一回步就听了一二十遍, 像耳边风, 风儿吹来一阵阵歌声, 不觉得这是多么快乐的“歌声”, 我想静观其景呢, 也没有到讨厌的程度。叫作充耳不闻吧。歌词嘛, 入耳了几句, 略感到有几个不佳, 没有全记住的主观意识 (由此我明白了要是当做耳边风而不用心, 纵使灌输千遍也没有多大作用的道理) 。最近我才来琢磨整首歌词, 在家里闭目“只”听, 一心无二用, 竟然与在公园里的感觉不一样, 会听了会默了。原来是超大名气的费玉清唱的, 我有点喜欢《烟花三月》这歌了, 但又遗憾地感觉到它难成经典。本来, 它与李白孟浩然接上了关系, 又跟名楼黄鹤楼、古城广陵搭在一起, 距离经典只有一步之遥, 就看歌词美不美了。

《烟花三月》歌词的不足之处是: (1) 地方性词汇太多:“扬州”出现六次, 加上复唱一遍计十二次;“二十四桥”出现一次, 加复唱计两次;“瘦西湖 (即西湖瘦) ”出现一次, 加上后四句的复唱两遍计三次。有关人员可能认为, 这样强力渲染, 宣传效果更好。问题来了:这首歌在扬州唱的震天价响, 但难以走出扬州。邓丽君的《小城故事多》传遍华人世界。如果把小城改为一个具体的城市名就逊色了, 传唱广度就会大受影响。小城是指哪一座城呢?悬乎, 最好。这就叫文学。词曲作者和歌者本意肯定是有所指的, 但他们很聪明, 让人们来填空, 人们也就自然地参与了创作。一位扬州人的名片上印有诗句“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作为 (下转255页) (上接253页) 第一行, 现在改成了“若是你到小城来, 收获特别多———邓丽君。”唱《小城故事多》, 一万个歌唱者有一万个小城。唱《烟花三月》, 一万个歌唱者只有一个扬州。我看只要保留“波涛万里长江水送你下扬州”句中的“扬州”就行了, 甚至连这一个都可以去掉。去掉, 意境还是会烘托出一个朦胧的扬州来的。是有重复专有名词的名歌曲, 但不是每20秒就重复一次。 (2) 吐字密度太大。费玉清唱完这首歌用了4分钟28秒, 吐字280多个, 而彭丽媛唱完《月光下的凤尾竹》用了5分钟零7秒, 吐字约200个。“反复”是修辞, “留空”是原则。 (3) 费解的句子多。“二十四桥明月夜牵挂在扬州”, 有点别扭, 意思好像是“牵挂在扬州的二十四桥明月夜”。这一句与上一句“真情伴你走, 春色为你留”的结构和语体色彩不同, 显得不和谐。“扬州城里有没有我这样的好朋友”等四句就属于配搭有致。“烟花三月是折不断的柳, 梦里江南是喝不完的酒”, 比喻生涩, 不高明。殷秀梅在《我爱你, 塞北的雪》中唱到, “你是春雨的姐妹哟”, 这是绝佳的比喻。“才知道思念总比那西湖瘦”, 可能是参考了李清照的“人比黄花瘦”, 但用在这里不是增色而是减色。经典歌曲, 每一句都应该是优美句。“月光下的凤尾竹, 轻柔美丽像绿色的雾哟”, 给歌唱者很大的想象空间。我校办公楼西边是一片草坪, 上面栽了一丛竹子, 有好几百棵, 三人多高。竹子附近还有不少树。“月光下的凤尾竹, 轻柔美丽像绿色的雾”的景象, 我常见矣。《烟花三月》有这么多不优美的句子, 怎么会成为经典?按一般要求来看, 这首歌还行, 影响比较大。能传唱百年, 载入史册, 会影响几代人的歌曲才叫经典歌曲。

我们听《烟花三月》不完全觉得是在欣赏, 而在一定程度上觉得是在接受灌输, 而听《小城故事多》就觉得是在欣赏。希望有经典之作取《烟花三月》而代之。文化、文艺、文学要以文“化”人, 润物细无声, 不同于教育、灌输。实践是检验文学艺术品位高下的标准。

十七大报告是指引中国今后较长时期内各项工作的光辉文献。全面的小康社会是中国的宏图大业。各个领域齐头并进, 这个宏图大业才能实现。文化只是其中的一个领域, 文艺只是一个部门, 文学只是一项事业。作为全局的任何一部分都需要恰到好处地融入整体。和谐文化对于社会和谐的促进作用不可忽视。

摘要:“一切艺术品只有对懂得它们的人们才显得重要”。优秀的文艺作品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可以发挥广泛、神奇的“促进社会和谐”的功能。文艺作品的创作是生产, 文艺作品的接受 (阅读与欣赏) 是消费。最大多数国民自觉的高层次的欣赏, 是文艺事业的终极目标。

构建和谐社会发展群众文艺 篇7

一、群众文艺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1. 群众文艺能提高民族素质

要想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 使人们的道德情操和精神境界得到很好地提升, 我们需要大力创作和弘扬那些理念崇高, 抨击假恶丑, 传扬真善美的文学艺术。因此, 在进行群众文艺作品创作时应充分开发其深度与广度, 塑造和弘扬伟大的时代民族精神。我国的群众文艺作品内容非常丰富, 不仅有不同时期各类英雄豪杰勇闯天下、惩恶扬善、保家卫国的伟大事迹, 也有平凡人为了爱, 为了家, 为了幸福, 为了生活而坚毅勇敢、奋力拼搏、相互扶持的动人。这些文艺作品通过讴歌爱国主义、英雄主义以及勤劳、善良、勇敢等主流意识, 影响着群众的价值观与品质, 进而有益于提高我们的民族素质。

2. 群众文艺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

文艺的基本功能在于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让广大人民群众能够在享受艺术的同时心灵得到充实, 精神境界也受到提升。文艺作品要通过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来反映人民群众的心声, 刻画他们的生活现状。尽管文艺的创造极具个性化的特点, 但一旦被推向社会, 它就关乎欣赏它每一位群众而非只是创作者本身。所以文艺家应该有社会责任感, 不让商业利益左右创作, 而应在创作过程中要明智地选择社会题材并正确评价社会现实, 从而创造出优秀的文艺作品来推动和谐社会建设。

二、构建和谐社会对群总文艺的基本要求

1. 群众文艺作品要求精

群众文艺精品体现着群众文艺最高水平, 它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先进文化。通常, 文艺精品都有一些共同点:首先, 它们都立意高, 富有民族特色、强烈的时代特征以及鲜明个性艺术风格;其次, 它们因贴近群众生活而具有广泛的群众性, 从而被人们广为流传。在流传的过程中, 人们通常会受到这些文艺作品的鼓舞和引导。

要构建和谐社会, 就要求群众文艺作品能够极力追求精深的思想、精美的制作、精湛的技艺以及内容和形式上的完美统一, 经过时间的推移仍然能够引导人积极向上, 进而促进社会主义事业发展。

2. 群众文艺作品要源于生活

文艺作品应该是是源于生活, 而又高于生活的。群众文艺作品的创作灵感应该是来自于文艺作品创作者在深入感受生活后对生活有所认识和感悟, 并抓住了生活中的一些好的素材, 进而创作出贴近生活的文艺作品。只有这些贴近人们生活的文艺作品, 才能让群众在欣赏文艺作品的过程中感同身受, 才能让群众喜欢文艺作品, 进而受到其鼓舞和慰藉。

3. 群众文艺作品具有民族性和时代性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 相应的, 我们也有传承多年的中华文化。同时, 我们中国地大物博, 各区域也都有着独特的生活习俗和文化艺术。对于这些, 我们都应该不遗余力地传承和弘扬下去。

同时, 艺术创作还应对当时社会的审美标准与时代精神有充分的展现, 这样才能经得住时代和社会的检验。

三、和谐社会中群众文艺的发展

1. 营造创作环境

由于创作活动是一种特殊的精神活动, 我们需要为其营造一定的创作环境。首先, 要为群众文艺创作者提供人、财、物的支持, 不让他们为物质条件所困扰。其次, 要营造良好的创作氛围和精神环境, 尊重群众文艺创作者的人格, 让他们能自由地创作, 并充分地展现才能。最后, 还要加紧培养群众文艺创作人才, 并让他们在群众文艺创作中能够充分发挥其带头的作用。

2. 完善创作机制

要保障群众文艺的创作, 需要在尊重艺术创作规律和符合群众文化工作规律的基础上, 建立健全、合理、科学的创作机制。首先, 要完善激励机制。要为群众文艺创作人员指定创作任务, 编制考核指标, 制定相应的激励措施。同时还要开展影响力大、层次高的评奖活动来激励群众文艺的创作。其次, 要制定管理机制。要为群众文艺作品的创作制定创作规划和管理办法以提高创作水平, 加快创作效率。

3. 提高创作意识

整体而言, 要想群众文艺创作能够又快又好地发展, 需要群众文化事业单位和主管部门对其进行正确引导, 其中提高创作意识是必不可少的。首先, 要提高主流意识。文艺主旋律不应总禁锢在一个或极少数内容里, 其取材范围应该广及可以真实地展示社会境况、表现人民积极向上的生活状态以及充满人性和真善美、体现社会进步趋势等的各种内容。其次, 要树立精品意识。各类群众文艺精品是群众文艺创作品位的代表, 在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不断增长的当代, 要想群众文艺作品不过时, 必须树立起群众文化精品意识。最后要提高传播意识。群众文艺是群众对自然界以及社会生活现象本质认知的最好的体现, 它使得群众能够认识社会, 然后改造自身并去适应社会。

4. 创新群众文艺的题材和形式

现如今, 我们的创作领域正因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变化而大大被拓宽。无论是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还是这个时代本身都能作为群众文艺创作的良好素材。在确定题材、构思好作品后, 创作者就需要考虑以何种形式来表现。迫于表演人才的限制, 创作者必须在创作初期就根据题材与思路敲定表演形式, 这样才能保证群众文艺作品的表现效果。

总而言之, 发展群众文艺对于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重要意义, 它能塑造和提高民族素质, 使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得到满足。而构建和谐社会也对群众文艺的创作提出了求精、源于生活、具有民族性和时代性的基本要求。此外, 要发展群众文艺, 需要营造创作环境、提高创作意识、创新群众文艺的题材和形式, 这样才能创作出有益于构建和谐社会的群众文艺作品。

参考文献

[1]李长春.大力推进和谐文化建设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J].求是, 2006 (5) .

[2]李美玲.浅论艺术设计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J].大众文艺:学术版, 2009 (21) .

[3]宋清.充分发挥群众文化在和谐社会中的作用[J].大众文艺:学术版, 2011 (11) .

文艺的社会效果 篇8

近年来, 随着经济社会的繁荣、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会思潮的进一步开放融合, 市场经济中利益至上追求被某些公众媒体奉为圭臬, 忽视弘扬核心价值的社会责任, 将商品市场上的“顾客就是上帝”法则原封移来, 以迎合“时尚”、贴近受众为借口行媚俗之举;以迷失自我、损害公信力、放弃核心价值与社会责任为代价, 片面追求收视率, 使电视文艺呈现出“快餐文化”倾向, 甚至逐步淹没在“相亲”、“比拼”、“挑战”等所谓的“娱乐”之中。当这类“娱乐”以前所未有的高密度和力度“统治”一些电视媒体的荧屏时, 势必会造成电视文艺的低俗化, 甚至会严重违背事实真相和行业基本职业道德规范。

从电视文艺本体的角度视之, 随着外部环境的催生成熟, 电视文化的消费时代已经来临。而且, 从长远来看, 通过制、播分离, 促进行业细分, 推动文化消费升级、转轨, 以商业化运作思维, 推动电视文化活力增强, 魅力显现, 大势所趋, 也无可厚非。但无论如何来转轨、如何来升级、如何来操作, 何种变化、何种机制来操作, 都必须服从服务于根本使命, 都不能让电视文艺丢弃本质、迷失自我。为追求收视而陷入媚俗低俗, 最终会因为放弃对核心价值与社会责任的坚守而被受众抛弃。

电视文艺要坚守核心价值与社会责任, 既不能靠单纯的宣教, 更不能靠所谓的“迎合”, 而是应该从自身的特质与优势来体现。除对电视文艺创作制作队伍强化政治思想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和专业素质教育外, 还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首先, 要从电视文艺的主体形象和题材范围上入手, 扭转挖掘、强化甚至编造明星、“名人”个人所谓的“卖点”、“焦点”的倾向, 注重挖掘社会实践一线各领域的代表人物, 反映其创造过程、内心世界与精神情境, 用电视文艺的文化力量和情感力量来传播优秀文化, 弘扬核心价值。

第二, 电视文艺要有精品意识和创新意识, 不断创新节目形态。“仿生”、“克隆”节目, 内容雷同, 形式相同, 是目前电视文艺节目的通病, 也一直被受众所诟病。一是体现编导人员黔驴技穷;二是不能准确抓住受众心理, 满足受众多样化、个性化需求;三是不能体现电视文艺的丰富性、创造性, 必然扼杀电视文艺的长久生命力和影响力。因此电视文艺必须在坚持自身文化质感的基础上创新节目形态。电视文艺要坚持核心价值和社会责任, 必须明确这一点:文化质感是电视文艺文化力量和情感力量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 是体现电视文艺魅力和电视媒介的公信力的重要因素。

第三, 电视文艺要坚守核心价值和社会责任, 必须建立一支优秀的专业队伍。近年来, 电视文艺娱乐节目格调不高, 主持人言语动作低俗、知识水平欠缺, 甚至有的主持人把节目作为了个人扬名发财的手段。电视文艺人的社会责任感和神圣使命感缺失, 个人追求趣味的低下, 管理机构导向的迷失, 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所制作的电视文艺节目的低俗品位, 也很难要求其很好地履行职业责任, 弘扬核心价值。

文艺的社会效果 篇9

一学生, 谦诚好学, 文笔优美, 很擅长写自然风光与个人生活体验, 也有社会责任感, 颇不甘心“没出息”的“小女人式的写作”, 但不知道如何处理社会宏大话题与个人小资情调之间的“矛盾”, 认为“将爱国情愫融入每一次写作中, 觉得很压抑, 完全没有了美感, 因为现实是冷冰冰的, 整天保持着一副庄严、肃静的样子, 一本正经地谈国事, 是对文化多样性的一种嘲笑”, 希望理解“如何处理严肃话题与美感之间的关系, 如何找到写作主题的制高点”。故作此信以为答复:

文章看了, 写得不错, 倒不像小女人的风格。

不过你的文学理论似乎没学好。没有哪个经典理论家会说现实是冷冰冰的, 也没有哪个经典理论家叫你整天保持着一副庄严、肃静的样子去生活、写作, 更没有哪个经典理论家反对百家争鸣、百花齐放。例如同样是深度社会批判, 鲁迅的文章写得严肃, 孔庆东的文章却写得轻松。要提醒自己学好辩证法, 思维毋线性化。

情感的秘密很深。现在的所谓作家, 真懂情感的恐怕没几个, 大多极其肤浅。有人不知天高地厚地说鲁迅的文章冷冰冰, 没情感, 但试想一下, 鲁迅如果没有对国家、民族、人民深沉的爱, 他会冒着危险去批判罪恶社会, 替底层老百姓说话吗?与鲁迅相反, 那些肤浅的文人只知道充满个人生物性、情绪性、功利性的所谓“爱”, 却不能够超出个人自私去感受整个社会的痛苦, 去医治社会的痛苦, 去团结社会大众创造合理、美好的生活。所以真能爱社会整体的人, 才能真爱身边的某个人。反之, 如果一个人只爱身边的某个人, 不爱社会整体, 那么这个人并没有任何真正的爱, 只有一种用“爱”打扮起来的个人利益关系。

对自然的审美不但与关心社会没有矛盾, 反而是相得益彰的。所有的人类精神导师, 对自然都有着极深刻的理解和评判。因为有美的理念和完善的审美能力, 他们才容易看出现实世界的缺陷, 才能去改造社会人生使之美好。也只有整个社会感受美好的能力提高了, 这个社会才有素质, 才有希望。

社会有不同的状态, 人生有不同的阶段, 不要把社会关怀跟个人生活对立起来。社会乱了, 你应该说话;自己对自然有发现了, 可以抒写。很多反映重大社会问题的小说不是有大量的自然风景描写吗?只要不让个人自私的小资情调膨胀到冲垮社会关怀, 就是合格的社会人。这就是美学所说的知情意 (真善美) 和谐发展。关心社会与关心自然同样重要, 心观察的范围大一点, 你懂得的就更多, 理解社会自然更深刻, 作品的境界就能更上层楼。

写作过程也是心智成长的过程, 只要领悟力到了, 好主题自然就会到来。

信二:关于文艺理论与文艺创作的关系

一学生, 思维能力不错, 颇喜学问, 询问文艺理论与文艺创作的关系:“文艺理论是以什么样的形式来影响和指导文艺创作者的创作呢?文艺创作者是不是只有学习和了解美学的原理才能创作出好的作品来呢?”故作此信以为答复:

可以从几个方面去理解:

1.有的文艺创作家具有较好的美学文艺学理论基础, 有的则不一定。

2.能够既懂创作又懂理论是最好的, 因为心智中的感性和理性能融洽地发展。

3.有的作家艺术家理论功底不怎么样, 仅凭才气创作, 也能创作出不错的作品, 但缺乏理性和学问毕竟是有所欠缺。

4.作家、艺术家如果缺乏理论素养, 世界观、价值观有问题, 则做出的东西影响越大, 害人越重。

5.美学家是研究理论和学问的, 不是搞创作, 但对创作有意义, 对人类文明负责任。打比方就是:作家艺术家好比花草, 美学家好比园丁, 对花草做出评价、选择、培育, 去劣存优, 击恶扬善, 保护正常的价值观审美观。

信三:关于艺术与生命的灵性

一作者, 际遇不甚佳, 才气颇天成, 其为人与作文之优点在于心性的敏锐和文字的灵气, 抒写生活体验细密入微。但也正因为此, 小资女人容易纠缠于个人内心的感受, 被个人感受所包围, 解脱不易, 境界难开。故介绍其听一些中国古典音乐, 看一些禅学方面的书典, 冀其文笔更加清灵出拔。来信询问写作要诀, 故作此信以为答复:

艺术讲求灵性, 生活也讲求灵性。艺术和生活的灵性归根结底是生命的灵性。如何培养生命的灵性?就是以前说过的:积累生活阅历, 博览精读, 对世界体贴入微地观察, 对自己进行透明反省, 提炼理性和情感, 逐渐透过现象看本质、透过红尘看意境。

把这些话再简洁表达, 则如是:目知世作读书, 视生活如审美, 化红尘为意境。

或者心诀的最后一句就够了:化红尘为意境。

如何化红尘为意境?关键在于生命的一点觉性:观照。觉性本自有之, 有而不昧, 不昧则照。外而照万物, 纤毫毕现;内而照自心, 一念莫隐。如此渐渐用功日久, 垢尽心清, 暗尽心明, 心照大千, 万物尽显, 一切人、事、情、理、物、象, 皆摄于一心, 宇宙之真相如实呈现, 人生之境界如实展开。到得此处, 知世即是读书, 生活即是审美, 红尘即是意境。心涉尘而不染, 尘过心而不粘, 心尘两忘, 即幻是真;纵横大千, 如如不动;日随万缘, 自由自在。妙处难与君说。惟君渐渐自悟, 方可体会。

以上是我数十年治学、参禅、干世之用功要诀。

你有生命的一份灵性。这灵性善用, 则可带来生命的超拔。如渐渐为红尘所盖覆, 则甚为可惜。把我数十年治学、参禅、干世之要诀说与君知, 但尽己心, 有用无用, 随君之缘。

艺术和生活是没有冲突的, 两者天然一体。心性参透了, 搞不搞文学, 弄不弄舞蹈, 都无碍生活的灵气, 因为生活本身就是文学与舞蹈。以后随时、随地、随境, 多提持一份觉性, 多发挥心灵的观照力, 照破迷昧, 豁落情见, 则必会境界大开, 别见一番风光。

我最根本的东西都说了, 其他枝末的说不说都不要紧。教学任务大概也算完成了, 以后主要靠你自己了。

先把生活搞好再说其他吧, 心气不必高, 平常心就是真心。人间毕竟有些烟火味, 烟火佳处即是禅。

(又及:你目前的写作优势在于写那些主题日常化、题材细碎化的诗文, 写得很细腻, 很灵秀, 小资风格很突出, 宜继续发扬。但对思想性社会性较强的一类主题、题材就写得不够好, 这跟你对社会历史了解不多、阅历浅、看书不够广泛、个性幽促有关。如想写宏大主题, 当多看高品位的书, 但也不一定要走这条路。要注意发现自己的写作特长和写作风格, 并使之成熟, 自成一家。)

信四:关于情与慧

一作者, 心性和文风在人不人、仙不仙之间, 绝非等闲红尘之辈。观其诗, 深情而颇灵动, 多丽而稍轻扬, 情感在纠缠与脱净之间。以禅观之, 似此世为情而来, 亦绝非仅为情而来。倘能突破情锁, 则性灵自至, 境界大开。故就其诗戏和两首, 以为评点, 同时亦提示如何因情生慧、化尘为境:

情禅 (其一)

多情种, 人间走,

缘分不了苦罪受;

三生了却红尘债,

天上天下自在游。

情禅 (其二)

镜里红尘了无痕,

梦中情人何曾真?

情人一去无归路,

无归苦却有心人。

有心何妨学无心,

无心通彻天地根;

三界如幻世如梦,

情人无归我无恨。

假作真时有情分,

情分深时恩怨深;

恩怨深时为情问:

相逢缘何有相分?

相思江头等情人,

情人生死浪里奔;

相思无力渡情人,

多情唯有千年等。

千年一等我亦老,

老去谁来等情人?

情与情人俱老却,

有情但随生死沉。

生死沉处心悄然,

万古寂寞是慧灯;

情即慧兮慧即情,

情人原来有真身。

信五:关于文格与人格

田兄, 山东作家, 吾友也。诗词甚佳, 文彩绚烂, 通《易》, 善占, 多才多艺。尤为难能可贵者, 其个人际遇坎坷而牵挂社会群众, 多有忧国忧民、治国安邦之雄文见之天下, 颇有社会影响, 并为政府智囊机构重视。吾观其人其文, 雅而雄, 故生造一词“雅雄”以形容此类文格与人格。曾蒙田兄赠诗而阅, 故翻捡旧作二首回礼以为感谢, 并以此歌颂文坛政坛之“雅雄”也。如下:

回谢二首

小序:吾人惯于纯思, 天地晨昏之间散步, 每欲参破宇宙人生之壶奥而解胸中之块垒。颇不喜参与世尘, 无奈时艰世乱, 生民苦痛, 不得不寻大隐隐于市朝之借口, 暂避书桌而干政治, 遂发为贬邪斥恶之种种政论文, 虽无振聋发聩之用, 亦尽一人之社会责任也;意切言严, 不留情面, 亦目空开罪于人, 为祈早日国泰民安, 俟早日重拾禅卷, 以了却一生心愿也。近读田忠国兄之诗词, 未料其一堂堂男儿, 情感世界竟然俊秀若此, 义士毕竟是雅人!故触动情思, 感怀往日, 捡拾旧作二首, 味世出世入之味, 以作此生取舍之反思也。莫问格律, 但随心之自然所得。是为序。

似禅 (其一)

沉沉一觉破乾坤,

无边星月落纷纷;

我人自上如来座,

不作释迦座前人。

(注:觉, 读jiào, 意为万念顿消, 似睡而醒, 觉 (jiào) 觉 (jué) 不二。)

端午节感怀, 并回赠友人 (其二)

三界岸头观世尘,

色空镜里现古身;

中有一人散发走,

亦儒亦道亦骚人。

天际穷处嚎啕哭,

大千渺茫少回音;

往古来今浪逐浪,

江河未沉屈子心。

今有书生奋意气,

大笔每欲洗乾坤;

感世不平多纷乱,

欲抛禅卷欲将军。

云旗雷鼓天威壮,

百万龙兵齐喧腾;

群舟怒破狂澜处,

气夺长宇吞鬼神。

摘要:文章以书信答问形式讨论了情调、自然、社会、学问、灵性、境界、人格等一系列文艺学美学范畴, 分析了它们之间的辩证关系, 指出了它们在文艺理论和文艺创作中的意义和价值。

文艺的社会效果 篇10

作品征集范围:

此次文艺作品征集活动主要围绕建设节约型社会、节能减排等主题, 向全社会征集公益广告、书法、绘画、摄影、诗歌、音乐、歌舞、小品、相声、DV、动漫等作品。对征集地域不做限制, 境内、境外创作者均可提交作品 (境外创作者应提交中文作品) 。

投稿方式:

登陆中国节能信息网 (w w w.s e c i d c.org.cn) 本次活动的网页, 下载报名表或从征集通知中复印。将报名表、作品及其他组委会所需资料以邮寄的方式寄至《全国建设节约型社会文艺作品征集活动》组委会。

各地方、相关协会、大型企业集团、学会、群艺馆、文化馆、艺术学校、美术学校、专业院校等可以组织团体报名。

优秀作品的使用:

1.主办单位将组织相关协会、权威专家, 对征集作品进行遴选。遴选出的优秀作品将作为节能减排主题宣传活动的素材。优秀作品将由主办机构颁发证书, 名单将向全社会发布。

2.优秀作品名单将在国家发展改革委网站、中国节能信息网、搜狐绿色公益频道、相关协会的网站上公布。

3.对部分优秀作品, 将联系作者本人并与有关机构合作进行深入创作, 提高专业深度和艺术水平, 形成完整作品。优秀作品将作为今后全国节能宣传周等大型节能减排主题宣传活动的宣传素材;节能减排主题文艺晚会将从中选择部分作品参与演出;此外将组织相关专题巡回展览、展示等。作品一经选用, 将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力和长久的艺术生命力。

征集截止日期:

2010年3月15日, 以收到邮戳为准。

作品邮寄地址:

北京市西城区木樨地北里甲11号国宏大厦C座501室“全国建设节约型社会文艺作品征集活动”组委会。

邮编:100038

活动详情可登陆中国节能信息网 (w w w.s e c i d c.org.cn) 本次活动的网页查询或致电“全国建设节约型社会文艺作品征集活动”组委会。

上一篇:基层农机推广体系下一篇:广告业发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