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工企业效益

2024-05-13

施工企业效益(精选12篇)

施工企业效益 篇1

随着我国大规模的基础设施投资、房地产开发、工矿企业建设和政府相关部门的不断发展,对水泥的需求量不断扩大。2011年中国水泥产量近21亿吨,中国水泥产量占全球60%左右。水泥企业是资源和能源消耗性企业, 虽然在国家大力提倡节能减排和资源综合利用的背景下, 水泥生产利用工业废弃物的比重不断增加, 但是作为水泥生产的最主要原料的石灰石,每生产一吨水泥的石灰石的消耗量仍然达到一吨左右。这意味着我国2011年水泥用石灰石的消耗量近21亿吨, 作为不可再生资源, 每年如此大的消耗量, 如何充分利用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最大限度节约不可再生资源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课题。

在水泥行业发展的初期,作为社会主义建设主要材料之一,国家非常重视,基本上为国家投资,加之当时的水泥工艺相对落后,因而,对水泥生产的主要原料的石灰石资源非常重视。从矿山资源勘探、矿山设计、矿山建设、矿山设备选择和生产管理等各个环节非常规范。矿山资源的利用率相对较高。

随着水泥工艺技术水平的提高和水泥需求量的不断增长,加之水泥企业具有技术含量相对较低、投资规模较小和运营相对稳定等特点,准入门槛相对较低,形成了一股全民办建材的热潮,但企业的规模由以年产8~20万吨的落后的生产工艺包括能耗高的湿法窑和中空窑、生产安全性差和质量不稳定的机立窑和土立窑为主,企业的投资主体也由多种性质的企业构成,有传统的中央直属的国有企业、地方国有企业、合资企业、乡镇企业和个体企业等。但该阶段以地方国有企业、乡镇企业和个体企业为主。因受到资金状况限制和企业逐利行为的影响,普遍存在片面追求企业效益,从而忽视社会效益的现象。特别是作为水泥厂的附属车间的水泥用石灰石矿山,被置于更加从属地位,未得到重视,有很多水泥企业甚至不配置自己的矿山资源,采用民采方式,即自己无矿山,从附近的农民开采的小型矿山采购石灰石生产水泥和熟料的方式。从而,将有限的资金用于扩大水泥生产工厂的规模。因缺乏矿山资源勘探和对矿石质量的有效控制,为确保水泥质量,往往采用提高质量指标的方式,从而导致矿石资源不能被有效搭配利用,造成了矿山资源的严重浪费。实际上,该种运营方式,从企业的长期运营看,既损害了企业自身的效益,也严重损害了社会效益。

根据调查,我国存在大量的产量50万吨/年或以下的中小型水泥矿山。据测算,目前这些矿山仍承担了水泥原料50%以上的开采量。它们大多地质勘察程度不足、没有正式的规划设计,并采取高台段开采。甚至于有部分小型矿点乱采乱掘,造成地形地貌的严重破坏,正如有人形容此类现象如“螃蟹吃豆腐,吃的不多,挠坏的不少”。据有关统计,此类矿山的资源利用率仅在30%~40% (而较大型矿山的资源利用率达90%以上) 。这样,不仅造成矿产资源的极大浪费;还会造成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和矿山安全事故的频繁发生;这就难以保证企业的可持续性发展。

近年来,我国的水泥产业结构调整取得了巨大进步,结构优化和产业升级上了一个大台阶。作为水泥工业先进生产力代表的新型干法工艺,在自身不断提升水平的同时,改变了我国水泥工业的结构、经营规模、生产集中度和新型干法水泥占水泥总产量的比例。新型干法水泥产量在全国水泥总产量的占比从2000年的11%上升至现在的87%。逐渐形成了以中央直属的大中型国有企业、合资企业和大型个体企业集团等为主的水泥生产格局。水泥用石灰石矿山资源重视程度和资源综合利用得到了有效提高。

以法国拉法基、德国海德堡等为代表的欧美老牌水泥企业,以台湾亚泥、台泥和环球等为代表的台湾传统水泥生产企业,以先进的管理理念、雄厚的资金、先进的技术等优势,立足于企业的长期平稳运行和可持续发展,自身企业运营良好、取得良好效益的同时,主动承担了相关的社会责任。对矿山管理尤为突出,比如:矿山储量一般需要企业50年运营的保障,矿山安全、环保、水保等方面严格遵守国家相关规范和法规,采用安全的自上而下台阶式开采,优化矿山设计方案,选择合理的设备,关注节能减排,合理使用土地资源,加强矿山资源综合利用,主动进行矿山植被恢复等。以海螺、山水、华新、冀东为首的国有大中型水泥企业,同样作为企业运营的重点,主动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但私有企业则不然,一般只关注将有限的资金投资到生产线上,大部分为短期行为,生产需要的矿石以民采的外购形式为主,即便自己有矿山,开采往往采用不安全但开采成本低的高台段生产,生产安全性差,资源利用率较低。企业的运营,通常以短期的企业赢利为目的,逃避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形成不公平竞争,不能实现效率和公平的统一,加强企业管制非常必要。下面举例对不同类型的企业进行分析:

世界500强法国拉法基集团,作为世界水泥行业的领导者,是最早进入中国投资的欧美水泥企业。拉法基在将世界最为先进水泥生产技术和管理理念带到中国的同时,将水泥生产的质量管理从矿山开始、重视矿山储量和质量、加强矿山资源综合利用、主动进行矿山植被恢复等先进理念和技术经验,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运用到在中国所属企业。

拉法基瑞安水泥重庆运营单元特水工厂, 是拉法基 (北京) 技术服务有限公司与香港瑞安集团于2005年9月进行强强联合后新整合的工厂, 从整合之初便将拉法基资源2012年第3期中旬刊 (总第474期) 综合利用的先进经验运用到该矿山, 工厂团队与集团技术中心的地矿专家一起认真研究, 调整生料配方, 开发利用地品位石灰石, 以零排废为矿山资源综合利用目标。从2006年起, 矿山实现零排废。根据该矿山生产统计, 2006年至2009年, 该矿山共生产矿石463万吨, 其中2006年至2008年合计搭配地品位石灰石和裂隙土70万吨, 2008年和2009年, 在扩建新矿山时, 搭配利用修路和采准剥离废料45万吨, 四年合计搭配利用资源115万吨, 占矿石消耗总量的25%。按每吨7.5元的生产成本计算, 四年共节约成本862.5万元, 同时, 节约了排废用地, 消除了排废场安全隐患。该事例说明, 企业效益是资源综合利用的原动力, 但技术是助推力, 只有强有力的技术做后盾, 企业才具备实现变废为宝的能力。企业在实现企业自身效益的同时, 兼顾了社会效益。

拉法基都江堰水泥有限公司,是拉法基最早中国投资新建的水泥厂,2002年初投产。该厂在工厂采用了当时世界最为先进的技术和装备同时,将矿山资源管理和矿山植被恢复的先进理念带到了中国。该矿山在确定资源具体位置之前进行了详细的资源勘探,将采集到的所有化验数据输入到SU RPAC软件建立储量模型,依据掌握的矿山资源储量和质量分布状况,在矿山设计和建设之前,编制贯穿矿山生命周期的采掘计划,同时,指导矿山生产。同时,在矿山建设之前,委托相关机构进行矿山及周边区域的植被和生态环境进行调查,同时编制详细的矿山植被恢复和生态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方案,并付诸实施,在边建设和生产,边进行矿山植被恢复的原则指导下,坚持最大限度减少对矿山及周边生态环境的破坏同时,通过有计划实施矿山植被恢复计划,保护矿山内部及周边的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下表示该矿山自生产之初的矿山植被恢复和生态保护的资金投入情况:

时代金融Times Finance从该矿山植被恢复和生态保护的投资曲线分析, 采用边开采边恢复方式进行矿山植被恢复和生态保护, 在方案实施初期因需要积累经验, 投入相对较高, 随着经验的积累和矿区内和周边生态环境的恢复, 投资将显著降低。与矿山开采毕坑后一次性进行恢复相比, 因植被恢复投资最大的部分土壤可以利用开采过程中的地表土和裂隙土, 同时可以随着生产的进行, 矿山生产设备可以利用生产闲余时间在降段之前进行机械堆土和平整, 以安全和低成本方式为矿山植被恢复做好准备。而矿山开采毕坑后再开始进行植被恢复, 植被恢复用的土壤将不得不才用人工运输方式堆放在安全平台, 成本又高, 施工安全风险又大。如果计划不周, 不得不购买土壤, 投资将大幅度提高。

枞阳海螺公司以降本增效为中心,以工艺管理为重点,把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矿山环境放在首要位置,不断拓展开采思路、优化开采方案,资源综合利用取得显著成效。截止4月26日,该公司今年累计生产石灰石496.8万吨,其中合理搭配边坡黏土等低品位矿石近112.8万吨,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共赢。

南方水泥资源占有量不足,一个主要的原因是一些工厂附近没有石灰石资源或只有Ⅱ级品以下的灰岩不能单独使用,导致进厂石灰石价格高,属于建厂时选址不合理。针对这一问题,南方水泥采取的办法是:在工厂附近查找低品位的灰岩,进行开发利用,采购高品位的石灰石和其配矿,这样既综合利用了资源,又降低了石灰石进厂成本。更主要的是,随着矿产资源的不断开发利用,优质石灰石资源越来越少,面对这样严峻的形式,南方水泥利用劣质石灰石,延长了矿山使用年限,也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据重庆日报讯报道,因违反安全生产的有关规定,在绝壁上开采碎石,民营企业万州科华水泥有限公司所属的周家堡露天矿山被紧急叫停。记者在周家堡露天矿山采石场看到,一座山头已被削去半边,裸露的岩壁有60多米高,坡度几乎与地面垂直,形成一面宽100多米的绝壁。“这是绝壁开采,十分危险!”专家组专家唐元杰称,根据安全生产的有关规定,露天矿山开采后形成的山壁高度不能超过20米,坡度也应控制在75度在地面圈出防浮石滚落的禁入区域,整改为分层开采后才能重新施工。

根据国家发改委最新公布的一组数据:2011年1-12月全国水泥产量206317万吨,同比增长16.1%,增速同比加快0.6个百分点;水泥价格呈上涨态势,2011年水泥行业将超千亿利润似无疑议了。

水泥用石灰石矿山作为水泥生产的最主要原料,同时是水泥企业的附属矿山。水泥用石灰石矿山对于水泥企业的作用首先应该是企业长期稳定运营的资源保障,因为,没有水泥用石灰石矿山,特别是自有矿山,将会受制于他人,如果周边没有可用资源,为维持水泥生产的正常运营,将不得不以高价格采购石灰石,从而增加成本。因而,水泥用石灰石矿山是水泥企业长期稳定运行的企业效益中心之一。水泥矿山企业通过加强矿山储量和安全管理、加强矿山资源综合利用和主动进行矿山植被和生态恢复等活动的实施,从长期运营是节约成本的,同时,节约不可再生矿山资源,最大限度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和破坏,保护生态的多样性,是在保护和创造社会效益。因社会贡献,该种企业在现有企业矿山资源储量扩大和新建矿山均会得到优先权。

通过以上分析,水泥用石灰石矿山最大限度创造和平衡企业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技术条件和经济基础已经成熟,但如何更好平衡企业效益和社会效益笔者有如下建议:

1.政府矿山资源主管部门、水泥协会和地方政府应加强国家相关政策的落实,确保政策执行的公平,营造良好的资源综合利用的环境;

2.加强培训和经验分享,提高企业矿山资源利用和矿山植被和生态恢复的意识,采取有效措施节约不可再生矿山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

3.充分发挥大企业集团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分享成功的经验,推动整个行业的进步。

摘要:利润最大化是企业的经营目标, 但由于外部性的存在, 企业在承担企业经营责任的同时, 应承担与其经营相适应的社会责任。也就是说, 企业的经营目标应该是为企业自身、客户和社会创造价值。在健全的市场制度下, 企业追求利润、为客户创造价值及承担社会责任之间, 不仅不矛盾而且基本一致;但是, 在一个制度有缺陷的社会中, 利润可能不是考核企业行为的最佳指标, 因为片面追求企业经营利润最大化, 往往以牺牲消费者和社会的利益为代价, 特别是社会的利益。改革开放30多年来, 我国已经形成了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 多种经济形式并存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同性质的企业的经营方式、利润来源、追求利益的方向和对利益相关方的态度等方面千差万别。因此, 如何平衡企业效益和社会效益变得尤为重要。只有在不断完善制度的同时, 加强对企业的管制, 才能实现企业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处于竞争市场中的水泥企业, 随着多种经济形式企业的出现, 运营形式差别拉大, 作为主要原料的石灰石矿山, 因制度的完善度和执行度的问题, 严重影响了企业公平竞争, 加强企业管制尤为重要。以下通过对矿山企业的经营过程中对矿山资源综合利用、矿山安全和矿山植被恢复等企业和社会问题的处理分析, 讨论如何实现企业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平衡, 推动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企业效益,社会效益,水泥矿山

施工企业效益 篇2

一、当前铁路电务工程施工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工程管理手段较为落后

铁路电务工程的效益管理是一个各部门协调运作的系统工程,要想完成施工目标、争取利润最大值,就必须从多方面、多部门入手加以协调和统一。虽然在利用信息技术进行企业管理方面我们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经验,但是面对当前的信息商务社会以及企业管理理论发展的日新月异,许多问题仍然指向我们管理中的弊端,加强高层次的管理理论学习已经刻不容缓。

(二)欠缺对整体过程的科学控制

对于铁路电务施工企业来说,把握工程的整体过程是非常重要的。但从目前情况来看,虽然已经开始重视事前的成本预算,编制了计划成本,但对工程施工过程中的成本控制却没有一个科学的管理措施。有许多施工项目仅仅在工程结束后对照计划成本进行事后弥补,对于施工过程中却缺少有效的控制措施,计划成本形同虚设,项目管理人员对于成本控制目标不明确,成本控制计划模糊。

(三) 参与项目管理的人员意识落后

改革说到底是人的改革,人是企业经营的主体,人的意识高低对于企业的发展来说是至关重要的。然而当前我们的铁路电务施工管理人员经济观念还十分落后,虽然岗位职责在制度上设置十分明确,但也造成了各司其职而不求发展的现象,适合工程项目管理的知识全面的综合性管理人才十分欠缺。一味的明确分工、细化责任,却忽略了企业的整体效益需要靠全体人员的共同努力和献计献策。

(四) 物资材料采购管理制度执行不力

物资材料在施工过程中是主要的成本支出之一,是成本控制的重点,但是在施工中仍然存在着浪费现象。虽然企业每年都会修订物资材料管理制度和奖惩办法,但是在制度的执行上仍然常年存在着执行不力的现象。物资材料采购成本过大,材料进场点验不及时,堆放和看管缺乏有经验、有责任心的物资管理人员,材料领用管理混乱,物资供应无计划、无定额,发料无记录,发料记录与实际消耗不相符,超耗严重,使成本控制完全失效。工程余料不能及时处理,也加大了工程施工成本。

(五) 劳务队伍的使用和管理不规范

对于电务施工企业来说,劳务队伍的使用和管理也是一项非常重要的管理决策。使用外部劳务队伍逐渐成为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但是在外部劳务队伍的选用方面尚且存在着管理不规范的问题。项目管理人员擅自决策使用外部劳务队伍,营私舞弊,使用关系包工队,收受外包队财物。

二、铁路电务施工企业加强企业效益管理的有效措施

(一)落实人才发展战略,提高企业综合管理水平

人力资源是企业最重要的资源,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市场竞争愈演愈烈,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制定了人才发展战略。只有提高人才的素质才能提升企业综合管理水平,而企业管理水平的高低也决定着企业效益管理的能力高低,决定了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最终成败。

1、提高管理者的素质

企业管理者的素质高低决定着企业的发展方向。企业管理者必须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有一定的战略眼光,有不断进取的开拓创业精神,有较高的经营管理能力,在变幻莫测的市场竞争中眼光锐利,善于发现机遇和把握机遇。对于那些具有先进的生产经营管理知识和能力的人才要创造机会加强培养,只有具备了丰富的管理经验和技术经验,企业管理者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稳定企业市场地位,树立企业的强大品牌,适应日新月异的市场需求,使企业得到健康、可持续的发展。

2、重视人才的培训

铁路电务施工企业要从整体着眼,从市场需求出发,通过自培、代培等方式提高人才的专业技术知识和管理知识,储备优秀的技术人才和项目经理人员,为参与激烈的市场竞争奠定强大的人才基础。要重视那些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和专业知识的人员的培养和吸纳,充分发挥技术人员和专业能手的作用,分阶段、有计划的对人才进行培训,不断充实企业的人才队伍。

(二) 对项目进行科学有效的评估和控制

项目的评估是非常重要的,在工程中标以后,企业要及时组织相关部门对项目进行整体的经济评估,确立项目的目标成本。要进行广泛而深入的市场调研,将目标成本进行科学严密的预算,并将预算成本与实际成本进行细致的对比,了解项目的基本利润[5],优化施工组织方案,划分出细致明确的施工工序。依据优化后的施工方案和目标成本指导施工,加强过程控制,严格成本管理,保证目标利润的实现。

(三) 加强物资材料费用支出的控制力度

电务工程主要是安装工程,材料设备平均占项目总投资的75%以上,是工程造价的核心。物资材料的成本控制,是工程总体成本控制的关键。物资采购要严格按照采购计划进行,大宗物资材料实行招标采购,保证采购物资的质量,并使采购价格降到最低。零星材料的采购实行货比三家,选用质优价廉的商品。在物资运输过程中尽量减少材料进场的二次搬运与损耗,材料、设备进场时,材料员与质检工程师及时对进场材料进行点验和检查,发现数量不符或不合格产品,坚决追索或退货。在材料管理上实行“零库存”管理,按需、按施工进度进料,解决库存时间过长、供过于求或停工待料等问题,减少资金占用。

(四) 严格队伍管理,抓好劳务队伍建设

在使用外部劳务队伍时,要按照规定程序实行招标录用,严格考察外部劳务队伍的施工资质,选用那些施工经验丰富、专业化程度高、并具有高度责任心的外部劳务队伍。外部劳务队伍一经录用,要及时签订劳务承包合同。要加强对外部劳务队伍的管理,完善外部劳务队伍台帐和人员名册等基础材料。积极推行工序承包,外部劳务队伍只承包各工序工费,不承担机械费和材料费,降低劳务承包费用。

总结来说,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铁路电务施工企业必须加强工程项目物资材料和劳务队伍使用管理,重视人才的培养,提高管理水平,才能提升企业的经营效益,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更好地树立施工企业品牌,并最终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 董向阳. 铁路施工企业成本管理现状及对策[J]. 山西建筑, , (31): 4-6.

[2] 赵署生, 张龙祥. 铁路建设项目管理[M]. 北京: 中国铁道出版社, : 341.

[3] 粱巍. 铁路施工企业工程项目成本管理创新探讨[J]. 时代经贸(中旬刊), 2007, (6): 31-33.

[4] 罗耀. 铁路电务工程的成本控制[J]. 铁路工程造价管理, , (6): 18-19.

企业效益目标保证体系 篇3

制定最佳目标

最佳效益目标是企业在一定时期内通过整体效能的最佳发挥所达到的最好产出。企业最佳效益目标的制定,是一个完整的决策过程,是决策系统中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以下的“最佳效益目标确定决策系统图”就说明了这种相互作用和决策活动的相互关系。

在这个决策系统和决策过程中,集团总裁处在中心位置。职能部门在最佳效益目标的制订过程中,是起支持决策作用的。它的职能是提供正确的信息和可靠的分析资料。

强化产前控制

产前控制是指在生产投入前,生产诸因素的最佳配置。它要求把最佳效益目标层层分解落实,这是产前控制的主要环节。嘉陵制造一辆摩托车所需的金属材料多达234种,每年要消耗10万吨原材料,而材料消耗费用要占产品成本的70%左右,物资储备占用企业流动资金的比重也很大。所以,原材料的采购、供应及储备问题就成为产前控制的重要内容。这种控制主要包括:限质限价采购、限额发料控制、限额储备控制。为防止物资供应工作中可能发生的到货误期或造成物资积压等不正常现象,保证生产正常进行。集团公司在仓库材料卡或材料帐上,对每种物资都规定了最高储备量、最低储备量和平均储备量。当库存物资超过最高储备时,就是超储物资,这时集团公司应停止进货,对超储部分应从速处理,以免物资积压;当库存降到最低储备时,就应迅速设法进货,以防供应脱节影响生产。

落实过程控制

企业的生产过程,是原材料变为物流的过程。这种物流的结果,形成了产品的数量和质量。从资金的形态来看,也是资金流动的过程。这种资金流动的结果,形成了产品的生产成本。过程控制,是产量控制、质量控制、生产成本控制的统一。它的任务是:以最低的生产成本,按照事先确定的计划目标,均衡地生产出符合数量和质量要求的产品。过程控制就是综合实现这些任务的一个完整系统。它包括:控制成本定额形成过程的成本定额控制;控制质量形成过程的生产连保体系和在控制品全面控制;控制质量形成过程的厂内、厂际质量保证体系;节能降耗保证体系。生产过程控制系统如图所示。

完善内部控制

内部控制是衡量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标志,也是效益目标保证体系的基本保障。通过实践得出的结论是:有控则强、失控则弱、无控则乱。

内部控制是形成一系列具有控制职能的方法、措施、程序,并予以规范化和系统化,使之成为一个严密的、较为完整的体系。内部控制按其控制的目的不同,可以分为会计控制和管理控制。会计控制是与保护财产物资的安全性、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以及财务活动的合法性有关的控制;管理控制是指与保证经营方针、决策的贯彻执行,促进经营活动的经济性、效益性、效果性以及经营目标的实现有关的控制。

内部控制主要包括控制环境、会计系统和控制程序三个方面。

控制环境指对建立或实施某项政策发生影响的各种因素,主要反映单位管理者和其他人员对控制的态度、认识和行为。具体包括:管理者思想和经营作风、单位组织结构、管理者的职能和对这些职能的制约、确定职权和责任的方法、管理者监控和检查工作时所采用的控制措施、人事工作方针及其实施、影响本单位业务的各种外部关系等。

会计系统指单位建立的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的业务活动方法和程序。有效的会计系统应当做到:确认并记录所有真实的经济业务,及时并充分详细地描述经济业务,以便在财务会计报告中对经济业务做出适当的分类;计量经济业务的价值,以便在财务会计报告中记录其适当的货币价值;确定经济业务发生的时间,以便将经济业务记录在适当的会计期间;在财务会计报告中适当地表达经济业务和披露相关事项。

控制程序指管理者所制定的方针和程序,用以保证达到一定的目的。具体包括:经济业务和经济活动批准权;明确有关人员的职责分工,并有效防止舞弊;凭证和账单的设置和使用,应保证业务和活动得到正确的记载;财产及其记录的接触使用要有保护措施;对已登记的业务及其计价要进行复核等。

在内部控制方面,企业应建立健全内部控制的基本结构,使内部控制活动具备基本的框架体系。

内部控制包括:组织规划控制。根据内部控制的要求,企业在确定和完善组织结构的过程中,应当遵循不相容职务相分离的原则。企业的经济活动通常可以划分为五个步骤:即授权、签发、核准、执行和记录。一般情况下,如果上述每一步骤由相对独立的人员(或部门)实施,就能够保证不相容职务的分离,便于内部控制作用的发挥。而组织规划控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不相容职务的分离。如会计工作中的会计和出纳就属于不相容职务,需要分离。应当加以分离的职务通常有:授权进行某项经济业务的职务要分离;执行某项经济业务的职务与审核该项业务的职务要分离;执行某项经济业务的职务与记录该项业务的职务要分离;保管某些财产的职务与记录该项财产的职务要分离等等。二是组织机构的相互控制。一个企业根据经济活动的需要而分设不同的部门和机构,其组织机构的设置和职责分工应体现相互控制的要求。具体要求是:各组织机构的职责权限必须得到授权,并保证在授权范围内的职权不受外界干预;每类经济业务在运行中必须经过不同的部门并保证在有关部门进行相互检查;在对每项经济业务的检查中,检查者不应从属于被检查者,以保证被检查出的问题得以迅速解决。

授权批准控制。授权批准控制指对企业内部部门或职员处理经济业务的权限控制。企业内部某个部门或某个职员在处理经济业务时,必须经过授权批准才能进行,否则就无权审批。授权批准控制可以保证单位既定方针的执行和限制滥用职权。批准控制的基本要求是:首先,要明确一般授权与特定授权的界限和责任;其次,要明确每类经济业务的授权批准程序;再次,要建立必要的检查制度,以保证经授权后处理的经济业务的工作质量。

预算控制。预算控制是内部控制的一个重要方面,包括筹资、融资、采购、生产、销售、投资、管理等经营活动的全过程。对企业各项经济业务编制详细的预算和计划,并通过授权,由有关部门对预算或计划的执行情况进行控制。其基本要求是:一是所编制预算必须体现企业的经营管理目标,并明确责任。二是预算在执行中,应当允许经过授权批准对预算进行调整,以便预算更加切合实际。三是应当及时或定期反馈预算的执行情况。

实物资产控制。实物资产控制主要包括限制接近控制和定期清查控制两种,这是对企业实物资产安全采取的控制措施。主要有两条:第一,限制接近,以严格控制对实物资产及与实物资产有关的文件的接触,如现金、银行存款、有价证券和存货等,除出纳人员和仓库保管人员外,其他人员则限制接触,以保证资产的安全。第二,定期进行实物资产清查,保证实物资产实有数量与账面记载相符,如账实不符,应查明原因,及时处理。成本控制。现代成本控制可分为“粗放型”和“集约型”两种。粗放型成本控制,是指在生产技术、产品、工艺不变的情况下,单纯依靠减少耗用材料,合理下料来降低成本的成本控制法;集约型成本控制,是指依靠提高技术水平来改善生产技术、产品工艺,从而降低成本的控制法。这两种方法结合起来,就是现代成本控制。

粗放型成本控制是从原材料的采购到产品的最终售出,贯穿始终,是一种最基本最主要的控制方法。一是原材料采购的成本控制。对大宗常用材料一般采取公开招标或择优厂家直接采购。二是材料使用的成本控制。一般有目标成本控制法和作业成本控制法。三是产品销售的成本控制。主要是宣传成本控制,值得注意的是,广告效应只能起到促销作用,产品质量才是用户信赖的基础。

集约型成本控制又可分为两类:一是通过改善生产技术来降低成本控制。如引进新的生产线,采用高科技产品等。二是通过产品工艺的改善来降低成本的成本控制,集约成本控制有赖于智力成果,它能使成果带来超额利润。

审计控制。审计控制主要是指内部审计,内部审计是对于会计的控制和再监督。对会计资料进行内部审计,既是内部控制的一个组成部分,又是内部控制的一种特殊形式。内部审计是在一个组织内部对各种经营活动与控制系统的独立评价,以确定既定政策的程序是否贯彻,建立的标准是否遵循资源的利用、是否合理有效以及单位的目标是否达到。内部审计的内容十分广泛,一般包括内部财务审计和内部经营管理审计。内部审计对会计资料的监督、审查,不仅是内部控制的有效手段,也是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完整的重要措施。

浅谈创造施工企业效益 篇4

西安咸阳国际机场N2标桥梁总长3.416 km, 主体工程为特大桥1座 (包括2.096 km的现浇段和1.32 km的预制段) 、匝道桥4座和少量路基, 合同造价367, 079, 906元 (变更后约4亿元) , 合同工期为12个月。主要工程量:直径1.2 m-1.8 m钻孔灌注桩922根, 承台 (系梁) 241个, 墩柱469个, 盖梁77个, 现浇箱梁主线 (单幅) 40联, 匝道9联, 预制箱梁168片, 预制T梁360片。主要材料用量:混凝土19.6万立方, 钢筋2.9万余吨, 钢铰线3755吨。路基部分全部为砂砾填筑, 有砂砾垫层12766方, 砂砾填筑48194方。

本工程特点:工期短 (一年) 、工程量大。施工过程中, 受到征地拆迁影响进一步缩短工期, 材料价格波动、设计变更等难以预计的因素影响, 造成了工程施工成本大幅增加。为创造较好地效益, 唯有两条途径:第一做好成本管理工作;第二做好变更索赔补差工作。本文主要介绍下西安咸阳国际机场高速公路N2标的成本管理工作。技术管理、经营管理组成成本管理工作的主要内容。

1 项目的几项特色的现场技术管理

1.1 工序卡制度的全面推行

工序卡是根据桥梁施工特点将桥梁分项工程划分为若干个施工工序[1,2,3], 针对每一分项工程以工序为单位而建立起来的一张施工原始记录卡, 上面记录了每个工序检测的时间、数据、责任人等。工序卡制度是质量控制的一种有效手段, 对于工期紧的项目, 势必造成分项工程交叉作业频繁、现场管理人员劳动强度大等, 如果没有好的质量控制手段, 将会出现顾此失彼的管理混乱局面, 质量事故出现几率大, 每一分项工程从第一道工序开始到最后一道工序完成, 始终有一张卡片在现场传递, 上一道工序不完成没人签字验收, 下一道工序将无法进行, 这样才能保证质量, 每一分项工程好比都有一张“健康证”, 并进入原始记录归档。这样无论是24 h作业交班还是工序检查交接都不会出现质量管理盲点, 从而保证质量, 并增强现场管理人员责任意识。现浇箱梁工序交接单和钻孔灌注桩的工序交接单如图1和图2所示:

1.2 树立以工序保工期的理念

针对本工程流水作业性强, 重复工序多等特点, 在施工队伍和全体职工中不断灌输以工序保工期理念, 确定每一工序的合理时间, 从总工期倒排计划, 从而确定劳动力的数量、周转材料的数量、主材的供应安排、资金的合理利用以及为施工队的进度考核提供判断依据。

1.3 技术经济的最优结合从而节约成本

本工程在技术与经济结合中有以下两点体现较为突出: (1) 地基处理针对粉沙土地质, 全部采用基坑水坠沙法和表层水泥土, 表面铺木板方法如图3所示; (2) 支架预压通过第一和第二联施工取得经验性数据如图4所示, 以后全部都不预压, 大大节约了时间和成本, 仅此一项估算节约成本约400万元。

2 项目几项特色的经营管理

2.1 搞好内部承包、提高服务质量、降低管理费用

为了深化项目管理, 提高主要业务部门管理的宽度和深度, 使部门在实际工作中紧密围绕施工生产、严格控制质量的同时, 能够进一步提高效率、降低成本, 增加职工收入, 鼓励节约, 体现多劳多得, 经理部与材设部、实验室、测量组分别签定内部承包协议。协议中明确了部门工作内容及双方权利与义务。固定部门人数, 收入分为月考核工资与工程整体绩效两部分。月底由项目领导以及有关部门对当月的服务质量、服务态度、内业资料完成等情况进行打分所形成的系数乘以当月工资总额, 进行月结算。绩效部分 (质量保证金) , 采取总额包干。如果在承包期间, 路基和桥梁施工未发生任何因部门工作失误而造成的质量事故, 则在承包结束时, 经理部兑现质量保证金。再者部门工作表现出色, 受业主或监理的书面表扬, 每次再额外给予奖励。如果在承包期间出现质量事故, 受到业主、监理口头或书面批评一次, 则给予处罚, 发生重大质量事故, 质量保证金全免。此项奖罚按月结算, 余款工程结束一次付清。

通过几个月内部承包的实施, 部门工作热情极大提高, 并提高了工作效率。施工中没有因测量放样、试验工作而出现返工及产品报废的现象, 有效的降低了质量成本;材设部对不同材料分人负责, 责任到人, 做到不因缺少材料而影响工程进度, 准确掌握对现场材料的需耗, 有效控制了材料的损耗, 大大的降低了材料成本。尤其本项目一年要完成将近4亿, 工作强度几乎是以往项目的两倍, 部门人数并没有增加, 并且保质保量完成了应有的工作任务, 达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从而降低了项目管理费用, 降低了工程成本。

2.2 搞好合同经营管理、降低工程成本、增加工程效益

2.2.1 合同签订、谈判、细化、低于市场价

项目经理部根据工程特点和协作队伍的社会资源状况, 对现浇段施工采取了劳务分包形式, 通过招投标及考察的形式选择了5家施工队伍, 其中两家曾参与公路一局的施工。由于现浇段劳务分包是由经理部供应主材及周转材料, 不需要进行材料调查, 项目招标采取的是一种在招标现场答疑, 现场填写报价单的形式, 并现场开标。此种形式即可检验合作队伍合作诚意与施工经验, 也可有效避免串标行为发生, 然后对报价合理的协作队伍进行考察, 最终确定协作对伍。最终标价确定是由经理部根据竞标队伍报价及施工市场合理价, 进行单价调整, 做到几家队伍单价统一。

项目所用的钢材、木材、碗扣支架等大部分材料也均是通过“三个公开招标”选择合适的供应商或生产厂家。

由于商品混凝土由独家供应, 本项目压低混凝土单价, 经过谈判, 将除材料费以外, 机械费、管理费等不变, 费用从116元/m3降到100元/m3。

由于各个协作队自备机械, 本项目外租机械很少, 故而项目仅对外租设备进行了详细的市场询价, 最终低价租赁。通过执行“三个公开招标”或市场询价以低于市场均价签订合同, 从而充分利用了社会资源, 降低了成本。

2.2.2 加强合同管理、奖罚兼施、激发工区积极性、保质保量完成计划

本项目严格按照公司下达的《项目经营管理手册》要求进行合同管理。执行合同会签、报审等制度, 并通过中期结算会签手段 (不论协作队伍每月完成工作量多少, 项目均进行严格、及时、准确的结算工作, 不拖欠民工工资以保证工程进度) , 督促合同的全面履行。根据工期要求, 本项目将现浇段分为5个工区, 将22联现浇箱梁定为不定工程, 哪家的进度快就由哪家来做, 能者多劳多得。项目根据业主下达的计划任务, 制定了奖惩措施, 激发工区积极性, 以保质保量完成计划任务, 使得在每个月的目标责任考评中, 本项目一直名列前茅, 至今共获得奖励307万, 为项目创造了良好的效益, 大大降低了合同中奖励基金成本。

2.2.3 加强计量支付工作

计量支付是缓解项目资金压力的有效途径。计量工作要做到能要回来的尽早要回来, 将计量产值最大化, 才能有效缓解资金压力, 才能使项目的人员、机械设备、材料组织有效进行, 其不但可以降低组织费用, 更能使工程顺利进行, 加快工期、从而降低成本。

2.2.4 计划、统计科学、准确

对施工做出科学的计划、安排, 指导工区合理组织施工, 以利于完成项目的整体施工计划, 缩短工期, 最终降低施工成本。这其中还能够在业主的月评比考核中名列前茅, 从而得到业主的质量进度考核的奖励基金, 增加项目经济效益;反之, 即得到业主处罚, 也增加管理费用。

经理部根据业主下达计划分解到各工区, 每月以文件形式对各工区下达月生产计划, 制定考核目标, 月底进行奖惩兑现。做到协作队伍与经理部荣辱与共, 共同完成生产计划。经理部在业主考核过程中始终名列前茅, 并第一个完成现浇箱梁施工任务。

2.3 搞好材料管理、降低材料损耗、节约材料成本

由于现浇段为劳务协作, 主要材料及周转材料由经理部供应, 现浇段需要钢筋25000吨、钢绞线2300吨、商品砼约15万方、方木约4500方, 竹胶板及多层板30000余张、钢模板1200余吨。材料数量相当大, 组织管理也相当困难。为此经理部制定了商品砼管理办法、钢材管理办法、周转材料管理办法以及材料回收、碗扣支架归还办法等有效措施严格控制材料成本。

2.3.1 商品混凝土管理

经理部根据本项目商品混凝土方量大的特点, 制定了严密的商品混凝土管理程序与办法, 最终实现了混凝土基本0损耗的目标。

(1) 对商品混凝土供应商的管理

A、量不被欺、质不被骗

项目经理部确定商品混凝土供应商后, 制定了详细的管理办法:对量上采用过泵抽查的办法进行复核如图5所示, 当发现抽查车混凝土方量小于发货单数量的2%时, 则本次混凝土浇筑方量按最小一车的数量结算, 做到量不被欺;对质量上, 项目部在供混凝土过程中安排专人检查验收到达施工现场的混凝土质量、坍落度、和易性以及数量并在随车所带“商品混凝土出厂合格证”上签字认可。商品混凝土运输到现场及卸料

过程中, 供应商及项目技术员均不得加水, 做到质量保证。

B、对卡盘混凝土的处理

本项目卡盘混凝土由商品混凝土站自己处理, 按照每次浇注混凝土卡盘方量为0.5 m3计算, 本项目混凝土浇注次数在1300次左右, 这样节约的混凝土方量在650 m3左右。

C、对润管砂浆的处理

在每联现浇箱梁浇注时, 一般租用商品混凝土站的两台泵车, 润管砂浆方量为4 m3左右。本项目利用现浇箱梁浇注面较大的特点, 将润管砂浆的质量提高, 浇注在箱梁底面, 这样既不会影响浇注质量又节约了混凝土的用量。如此节约混凝土方量在400 m3左右。

(2) 对协作队伍的管理

采取经理部与协作队伍共同管理的办法, 现浇部分与协作队伍的合同约定损耗率控制指标, 超额使用按商品混凝土价格全额扣款, 节约部分按50%奖励给协作方。灌注桩部分混凝土按双方测定扩孔系数控制混凝土损耗, N2标桩基利用旋挖钻施工, 土质属于粉沙性土, 测定扩孔系数为1.10。混凝的节约和超额部分在当月的结算中兑现。见表1。

2.3.2 钢材的管理

根据本项目工期紧、工程量大的特点, 对工地的材料使用情况进行动态监控, 每月10日、20日材设部与现场技术员共同盘点钢筋大致数量, 使钢材的使用控制在合理范围内, 防止其产生严重超用倒卖等情况发生。

2.3.3 周转材料的管理

项目针对工程特点制定了施工周转材料管理办法。因为工期紧, 本项目一次性进周转材料数量很大如图6和图7所示, 管理起来更加困难, 所以采取对方木、竹胶板、碗扣支架分人负责, 责任到人。周转材料按施工组织方案及经工程部审批各工区计划分批进货, 过程中以满足施工使用为主, 收尾阶段根据工地实际情况调整进货数量。

施工结束后成立了废旧物资回收及碗扣支架归还两个领导小组, 并制定了相应的管理办法。废旧物资等周转材料的回收由专人负责, 对回收材料分类堆放如图8和图9所示, 并做好回交记录, 有关人员签字, 登记台帐, 最终计算出协作队伍使用损耗率, 超用的费用由协作队伍承担。材料入库后, 由领导小组根据市场情况对废旧材料进行定价, 废旧材料购买者将购买资金交到财务后, 工地料库接通知单方可出库, 并做好出库记录。

本项目累计租赁碗扣支架上万吨, 每天每吨租金为5元, 一天仅租金就5万元, 可见碗扣支架的归还是否及时对租赁费用影响极大。碗扣支架归还的流程为:张拉结束后工区技术通知工区落架并规定时间、技术员上报落架数量到材设部、材设部下发归还通知到工区及租赁厂家并确定租赁截止时间、工区碗扣支架归还负责人上报归还数量到材设部、结束后材设部分别对工区及租赁厂家结算。

2.4 施工方案、质量成本管理

施工过程中对施工方案进行优化对比, 选择最佳方案。在支架预压施工过程中, 将全支架预压改为部分预压, 只此一项节约400多万元。在混凝土结构物施工过程中, 优化混凝土配合比, 也是降低施工成本的有效手段。最初混凝土灌注桩配合比, 业主只允许使用纯碎石混凝土配合比, 其商品混凝土价格为355元/m3, 经过经理部的协商, 业主同意了在配合比中掺加粉煤灰的方案, 并且争取到承台、墩柱也允许掺加粉煤灰。掺加粉煤灰后C25灌桩混凝土单价340元/m3。又进一步争取到灌桩混凝土配合比用砾石代替碎石, C25灌桩混凝土单价又由340元/m3变为300元/m3。见表2。

3 结论

以上是本项目经营管理的一些经验和方法, 经营管理要保证产生一定的利润, 盈利是一个企业的生产目标, 没有盈利, 就没有扩大再生产, 企业就不可能发展。在今后的项目施工中, 本们要不断发扬路桥人精神, 继续下功夫狠抓经营管理工作, 力争取得较好地经济效益, 并打造成为一支技术过硬、敢拼敢上的、管理标准化的年轻的桥梁施工名牌队伍。

参考文献

[1]Gang Li, Hongjiao Yang, Linyan Sun, Ping Ji, LeiFeng, The evolutionary complexity of complex adap-tive supply networks:A simulation and case study[J].Int.J.ProductionEconomics 124 (2010) 310-330.

[2]Allen Wilhite.Bilateral Trade and‘Small-World’Networks[J].Computational Economics, 18 (2001) 49–64.

施工企业如何建设有效益的信息化 篇5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 黄如福 议题

一、施工企业信息化建设现状

(1)企业信息化的作用与意义

(2)成绩

(3)问题

(4)信息化建设失败原因分析

二、施工企业信息化建设发展趋势

(1)注重信息化建设目的方法,确保系统成功应用(2)注重IT与核心业务的融合,实现管理重点突破(3)注重IT与企业组织的融合,重塑企业组织架构(4)注重IT与管理流程的融合,建立企业基本框架(5)注重IT与管理模式的融合,创新企业管理模式(6)注重IT与企业内控的融合,稳固风险防范体系

一、施工企业信息化建设现状

1、信息化的作用与意义

企业信息化(Enterprise Informatization): 企业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深入开发和广泛利用信息资源,不断提高企业的生产、经营、协同管理、决策的效率和水平,提高企业工作效率和管理效益,提升企业竞争力的过程,也是企业利用信息技术改进企业经营管理的过程。

企业信息化的实现是一个过程,包含人的信息化、人才培养、咨询服务、方案设计、采购、网络建设、软件选型、培训、维护、二次开发等过程

企业信息化的基础是企业的管理和运行模式,而不是计算机技术,计算机技术仅仅只是企业信息化的实现手段。企业信息化是不断发展的,它随着管理理念、实现手段等因素的发展而发展。企业信息化是一项集成技术,其核心在于信息的集成和共享,即将企业关键性的基础数据及时地传递到相应的决策人手中,为企业的管理决策提供信息支持。企业信息化是应用信息技术改造企业的过程,是企业深化改革,转变企业经营思想,重新设计企业运营模式,业务流程再造,优化企业组织,合理设臵工作岗位,规范企业管理行为,严格企业规章制度的过程。这是企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基础性的工作,是成功开发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必经之路,或先导性工作。企业什么需要信息化:人、数据、管理 业务

企业信息化的复杂性:企业信息化是一道作文题,而不是数学题。

信息化产品不同于工业产品。

信息化系统的作用与企业的管理基础、管理体制、使用者的技术水平以及使用者的积极性等有着直接的关系。

健康发展、怎样保证企业的利益和职工的收益。

(3)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如何管控企业风险,如何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加快市场反应速度,打造优质企业品牌,如何做大做强企业。

(4)集约化管理是现代企业提高效率和效益的重要管理手段。中南集团公司该如何发挥集团优势,集中配臵人力、财力、物力、管理等生产要素,按照低成本、高效率进行约束控制和管理,从而获得可持续发展的优势。信息化建设重点:

(1)提高集团公司决策和监控水平。通过凝聚集团各级领导与业务骨干的集体智慧和丰富的管理经验,重新梳理,能清晰反映并能实时跟踪下属各单位各项经济指标的下达、执行过程、完成情况,方便集团决策和风险监控的报表管理系统。

(2)规范财务管理制度。由于集团的业务板块多、分布区域广,不同业务板块、不同区域公司的财务管理制度的统一,一直是集团企业财务管理的难点,通过信息化,优化再造财务制度,建立统一规范的会计核算体系,固化管理流程,从根本上解决这一传统的管理难题。

(3)统筹资金管理,防范资金风险。统筹集团公司的资金,通过与商业银行的合作,建立集团公司资金结算中心,在“适度集中、分级管理、有偿使用、总部调剂”的资金管控模式

(2)梳理业务流程

中南集团建立了以业务流程管理为核心的信息化管理系统,共梳理、整合了:

财务管理流程32个,人力资源流程50个,网络采购流程19个,工程项目管理流程32个,集团报表管理流程12个,市场开发管理流程18个、档案管理流程16个,协同办公管理流程32个,等等。

总计约梳理整合了220个流程,这些流程已全部上线运行。中南集团信息建设在管理上的创新:

(1)创建了中南集团管理模式。基于国际上公认的运营管控模型和战略管控模型,以及中南集团多年积累的现代企业管理经验,创建了“中南集团管理模式”。该模式成功的将企业管理核心要素定位在:资金、合同、成本、质量、安全、环保、进度等7个方面,并将企业管理职责,在统一与协调的原则下,明确授权到:企业战略层、监控层和操作层3个不同层面。通过运营管控模型,使得工程项目利润率提高到10%,有的高达12%,通过战略管控模型,使得其他板块业务,为企业创造了巨大的价值。

(2)实现了集成应用,有效防范了资金风险。与商业银行合作,建立了结算中心。结算中心通过OA系统获得报销和

以及124个工程项目中得到广泛应用,并取得了近亿元的经济效益,成为企业运作不可或缺的“神经中枢”

1)资金运作环境改善,节约大量资金。采用资金集中管理模式,改变了多级资金管理为企业统一进行资金管理,增加了公司的现金流量,提高了银行信用,方便得到低息贷款,无形中产生巨大效益。仅此一项,估计可给公司每年节约近2000多万元。

2)项目采购的规模效益显著。采用采购集中管理模式,由公司统一集中采购,支付价格降低,费用降低,由此也带来了巨大的效益。

3)提高了工程项目的监控能力。

4)提升了企业决策依据获取能力和风险管控能力。5)企业管理标准化,工作效率和工程质量得到明显提高 再例如,浙江八达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为了通过信息化建设,规范企业管理,在流程梳理上,下了很大的功夫,重点突出,目标明确,梳理工作也很规范,工作做的很细致,也应该是施工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一个很好的典范。

3、存在的问题

化建设政策制定和引领企业方面,还是个人在这方面的态度,都应该如此。

4、信息化建设失败的主要原因

大多数企业信息化应用都以失败而告终,这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企业只重视信息技术的构建,而忽视了企业管理模式、管理制度、管理创新,不尊重信息化建设的客观规律。

忠告:

管理模式与企业现实不符,再好的技术也没有用

4、信息化建设失败的主要原因

大多数企业信息化应用都以失败而告终,这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企业只重视信息技术的构建,而忽视了企业管理模式、管理制度、管理创新,不尊重信息化建设的客观规律。

忠告:

管理模式与企业现实不符,再好的技术也没有用 1)领导不重视,不能正确认识信息化,缺乏信息化人才 目的不明确

信息化意识淡薄 不能正确理解信息化 思想陈旧 2)没有遵循信息化建设规律 管理规范化 管理标准化 管理信息化 企业信息化一定要分四步走

1(2)外聘专家咨询

(3)调查企业管理基础和信息化建设现状(4)优化设计企业业务流程(5)分析企业信息化建设需求(6)制订信息化建设规划

(7)成立信息化建设项目领导小组(8)选择合作伙伴

(9)制订信息化建设项目管理制度

(10)系统实施方案策划、制订信息化技术标准(11)组织实施、控制检查(12)企业信息化建设审计管理(13)系统上线后的管理

2、注重IT与核心业务的融合,实现管理重点突破 核心业务:

(1)企业发展战略管理

(2)资金、成本管理

(3)合同管理

(4)风险管理

(5)采购管理

(6)企业数据中心(沟通平台)企业发展战略管理

战略导向的全面预算的目的

3其对资金的使用是按天、小时甚至分钟来计算的,精细化程度可见一斑。近几年,GE资金运作带来的收入已经超过了主营业务,效益提升很快。

2)中远集团:2002年6月开始实施统一资金结算管理

每年减少银行贷款20亿元,增加利息收入5000万元,资金周转率提高20%~30,每年节约50%以上的银行汇兑费用。

我国中远集团2002年6月开始实施统一资金结算管理,将分散的资金实行集中管理,实时监控,并与银行实现实时互联,把整个资金管理与业务流程搬到了互联网上,高效率地开展日常资金交易活动。实行资金集中控制模式后,为中远集团带来了巨大的效益:每年减少银行贷款20亿元,增加利息收入5000万元,资金周转率提高20%~30%,降低了资金运用的成本和风险,每年节约50%以上的银行汇兑费用

3)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第一工程局、中国海外集团有限公司、上海隧道工程公司、中建国际工程公司等。

增加利息收入4000万元/年。资金集中管理案例

(1)在企业总部建立结算中心,与公司总部财务部是同级职能部门,全公司的财务人员由公司集中管理、统一调配。

(2)每一分子公司、项目部,通过总部可以在当地开

5(8)项目部使用资金,按照工程项目预算(标后预算)科目进行使用,严防项目资金串用。控制项目现金风险流程(示例)合格供应商数据库 正式合同数据库 验收数据库 应收应付数据库 某企业——合同管理

该系统的实施运行,一是有利于确保企业合同管理流程化,可将全部合同从拟定、签约、审核、变更、履约、结束全过程纳入流程化管理与监控,对任何一份合同可做到事前可评审、过程可监管、变更有记录、关键节点有提醒、事后可追朔,做到信息联通共享、基本数据及时准确、运转链节清晰、职责分工到位,从整体上改善合同管理效果,防范合同法律风险。二是有利于领导和相关部门及时了解企业全部合同信息。三是有利于整合专家资源,构建法律风险防范体系。法律及其他业务专家可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通过全局大网平台,办理合同审核、跟踪、监控业务,解决公司及所属单位法律管理人员缺乏的问题,实行上下联动,既分工又合作,充分发挥各自的专业所长,有效提高合同管理的工作效率和合同质量,规避风险。其四,有利于按项目归口合同卷宗动态管理,合同台帐反应及时。

7财务部:

支付

3、注重IT与企业组织的融合,重塑企业组织架构 管理组织结构不等于法律组织结构

分子公司的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其盈亏状况 业务板块报表?发展前景 建立共享组织,降低管理成本。财务、人力资源、采购、IT部门 财务、人力资源、采购、IT部门 组织结构扁平化

当然,最简单的企业组织结构——直线制。优点:关系明确;缺点:只适用小企业。

大企业较多使用——职能制。优点:多个管理者代替一个全能管理专家,有利于提高管理的专业化水平;缺点:多头管理,协同不好,造成工作效率低。借助信息化技术实现扁平化 打造企业供需链,建立虚拟组织

企业之间的竞争已不再是一个企业对另一个企业的竞争,而是已经成为一个企业的供需链同竞争对手的供需链之间的竞争。

打造企业供需链可以通过虚拟经营或战略联盟等手段,低成本的寻找合作伙伴。

9梳理河道,不加固堤坝,河流总有一天会泛滥成灾的,如果只是加固堤坝,不梳理河道,河流总有一天会冲毁堤坝的。

流程和制度是企业管理刚性的表现,是企业大厦的框架。

科学管理首先应该是规范、标准化管理,规范标准化管理离不开流程和制度的支撑。

企业管理,离开了流程,企业就失去了规范;离开了制度,企业就缺失了对员工的约束力。

因此企业应该通过不断健全和完善各个环节的流程和制度,来编织一道闭环的钢筋网络,来搭建企业的框架。每一个环节都有一套标准化的操作步骤,每一个工序都有一套标准化的操作规程,每一个领域都有一套严格有序的流程和制度,这样才能保证企业协调合作、井然有序

为什么已经下达的战略执行不力?《绩效》说原因不外乎:

一方面是流程,如果我们连流程都没有制定出来,还谈什么按制度办事;

另一方面是人,就算世界上最好的流程制度,可是你没有称职的人,没有称职的员工,那还是等于空谈;

再加上缺乏实时的监控和报告,无法将工作结果和绩效考核挂钩,这样的战略执行当然会出问题。流程优化设计是信息化建设的基础性工作!

122

施工企业效益 篇6

关键词:加强资金管理提高经济效益企业

在一个企业的经营活动当中,都会涉及到资金的流动,投入、产出、消费和利润都是反映企业经济效益的主要方面,而这几个方面的内容则是通过资金的管理表现出来的。通过很多的实际经验可以发现,如果一个企业的资金管理比较好,资金的流动比较正常和充沛的话,那么企业在发展的过程当中就能够表现得更好;相反如果资金的管理不好,资金的流动出现问题的话,那么就会影响到企业的经营活动,从而阻碍企业的发展。在我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之后,国内外的市场竞争变得更加的激烈,如果企业想要更好的发展,就只能够更加的重视同时做好资金管理,从而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率。

1 加强企业的资金管理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意义分析

1.1 加强企业自身的资金管理,能够让企业在发展的过程当中更加的健康和稳定。企业在不断的发展过程当中,每一个环节可能都会涉及到资金的管理,企业在实际的经营运行过程当中要想保证稳定和正常那么首先就需要保证拥有比较充足的资金储备以及资金的流动。如果企业在运行的过程当中收入情况不能够通过资金的流动来反映的话,那么就说明企业的资金链已经存在问题,一旦企业的资金链出现问题可能就会对企业的经营活动造成影响,从而影响企业的正常发展。如果企业在资金管理的过程当中更加科学和有效的话,当资金链出现问题的时候就能够及时的发现,从而及时找出补救的方法和措施,让企业的发展和运行能够更加的健康和稳定。

1.2 企业加强自身的资金管理,能够不断的扩大自身的资金规模,让企业的资金在流动的过程当中能够更加的流畅。企业如果能够加强对资金的管理,就能够把那些分散和闲置的资金有效的聚集起来,其实就相当于是企业的投入增加了,企业的资金规模得到了扩大。另外当企业的投资者在评价和分析企业的偿付能力以及财务状况等企业的经营状况指标的时候,资金运行的实际情况也是主要的指标。企业加强对资金的管理,能够让企业在调度资金的时候变得更加的合理,这样资金的流动性才能够得到保证,资金在实际的运行过程当中情况才会比较的正常,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在引入资本的时候就会更加的容易,资金的规模就能够得到有效的扩大,企业的资金在周转的过程当中也就会更加的健康。

1.3 企业加强资金管理能够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企业想要不断的提高自身的经济效益,那么就需要从技术的创新和强化企业的管理来进行,在对企业的技术进行创新的时候主要是以长远的目光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在进行技术创新的前期就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而资金在管理的过程当中涉及到的方面比较多,它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企业在对资金管理进行加强之后,对于企业当中的每一笔资金的流动情况就能够更加的了解,这样企业资金的使用效率就能够得到提高,企业的成本则会降低,对于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也很有帮助。

2 企业在资金管理当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企业的资金比较的散乱,整体的使用效率不高。现在很多企业可能在实际的发展和经营过程当中都制定出了比较详细的资金使用计划以及相关费用的开支计划,但是很多企业却不能够根据这些计划来进行控制,这样计划在操作的过程当中就比较的困难,导致了计划和实际情况脱节的情况出现。在这样的情况下企业在对资金进行管理的时候就会比较的盲目,企业的资金在实际的周转过程当中可能就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同时很多企业在投资的过程当中决策的随意性比较大,他们在投资的过程当中并没有考虑到企业的实际情况,那么投资可能就会出现失误,造成比较严重的损失,这样就会使企业的资金状况变得比较的困难,最终企业的发展就会受到比较严重的影响。

2.2 企业的内部对资金管理不够重视,没有对资金管理进行有效的监督控制。在很多企业发展的过程当中可能都会出现资金比较紧张的情况,产生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其实就是企业的内部对于资金的管理不够重视造成的,他们认为企业的资金管理其实就是财务部门的责任,和资金管理关系比较密切的部门并没有真正的意识到资金管理的重要性,这样就可能会导致资金出现比较严重的垫支现象,企业的整体资金在使用的过程当中就不能够产生很好的效果,最终就会造成企业的资金比较紧张。

2.3 信息的失真,那么企业在进行科学决策的时候资金就不能够提供有效的依据。对于现代企业来说,它们在实际当中的管理其实就是对企业信息的管理。企业在对资金进行有效控制的时候必须要了解比较真实和可靠的信息,但是在实际情况当中,很多企业的信息现在都出现了不透明、不对称和不集成的现象,企业的投资者对于真实的财务信息掌握的并不多,这样他们对于企业的实际经营状况就不是非常的了解。有些员工也存在向上级部门提供虚假的信息,这样信息就会出现失真的情况,那么企业在进行投资决策的时候就会受到比较严重的影响,同时对于政府部门的宏观调控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

3 加强企业资金管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主要措施分析

3.1 企业内部需要重视资金管理,提高企业资金的使用效率。在企业经营过程当中的每一个环节可能都会涉及到资金管理,在企业的管理当中资金管理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那么企业的内部应该要认识到资金管理在企业发展过程当中的重要性,对自身的管理观念进行转变,从而树立起资金管理的意识。只有当企业内部认识到资金管理重要性之后,他们才能够去进一步的提高资金管理的水平。另外在企业发展的过程当中,还要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对于企业的发展来说资金基本上都是有限的,所以在使用资金之前需要进行仔细的安排和统筹,这样才能够把企业当中的有限资金用在企业发展过程当中比较关键的环节,让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正常需要能够得到很好的满足,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保证企业正常健康的发展。

3.2 对于资金预算的管理制度要不断的健全。通过资金的预算管理制度能够让企业在经营活动产生的资金收支划入到企业的预算管理程序当中,这样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才能够正常的进行。企业在实际的生产经营过程当中采用资金预算管理制度的话,企业就能够统一的来安排生产经营活动,让企业的投资能够不再盲目进行,这样企业资金的使用成本就能够得到有效降低,让企业资金的完整性和安全性得到有效的保证。

3.3 在对资金管理进行监督控制的时候需要进一步的加强,同时建立起企业的风险预警系统。企业要想使得资金管理的水平得到有效的提高,就需要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内部审计体系,同时在对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控制的时候力度需要进一步的加强。企业在实际的发展过程当中应该要建立起专门的内部审计机构,增强内部审计的权威性,这样内部审计工作才能够有效的开展,同时内部审计机构的人员组成应该选择具备专业知识和业务水平比较高的人员,这样在进行内部审计的时候才能够提高准确性和有效性。另外企业在发展的过程当中还应该要建立起风险预警系统,这样企业才能够有效的去避免企业发展过程当中一些风险带来的资金损失,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4 结束语

总之企业在发展的过程当中,必须要重视资金管理,因为只有做好了资金管理,让企业的资金在流动的过程当中能够正常的循环,这样企业才能够提高自身的经济效益,从而让企业能够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当中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宋红霞.对企业加强资金管理的思考[J].中国外资,2011,08:78-79.

[2]肖晓云.强化企业资金管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J].企业研究,2012,16:37.

[3]李良智.搞好企业资金管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J].内蒙古煤炭经济,2004,01:97-98.

[4]王钦霞.切实加强资金管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8,24:178+214.

[5]郭卫红.企业加强资金管理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09,02:207-208.

[6]李拥军.加强资金管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2,21:36-37.

提高施工企业经济效益的思考 篇7

一、科学地确定招投标的, 是提高施工企业经济效益的前提

在建筑市场“僧多粥少”的情况下, 许多建设单位 (甲方) 为降低工程成本, 狠压工程造价, 甚至开出由乙方垫付50%以上工程款的条件进行招标。而很多施工企业也饥不择食, 为揽到工程, 不去做认真的分析比较, 也不分析建设单位的投资能力, 只要有活干, 能够保持职工队伍的相对稳定, 对建设单位提出的什么条件都一口承诺, 其结果是工程竣工后, 施工企业所剩无几, 甚至亏损, 而工程款一拖再拖, 有的三、五年还拿不到工程款, 不仅影响了以后年度的资金流通, 也形成了潜在亏损的“黑洞”。

因此, 要揽好工程, 一定要把握好投标原则, 合理的确定招投标的额度。一是要科学合理地把握降价幅度, 不要突破极限;二是要看清工程是否立项, 资金是否有保障, 投资是否到位。如2008年5月, 某大学扩建工程大面积开工, 有体育馆、教学楼、宿舍楼3万平方米的工程, 校方一开始就声明大部分工程靠银行贷款施工, 结果是到第二年春节, 只拨款到位35%, 很多项目经理因无法支付职工工资, 到处躲债;三是要尽量承揽与本企业技术优势、设备优势相适应的工程。这样, 一则可依据自身的优势作用创造更高的价值和效益;二则可节省设备、技术培训等方面的费用, 更好地降低成本;四是要防止受骗上当, 对于个别信誉不好的建设单位, 坚决不予联系。企业管理层进行决策时, 也要进行认真的考察、摸底, 防止领导偏听偏信, 头脑发热, 一锤定音现象的发生。

二、开辟人才资源新途径, 是提高经济效益的保障

建筑要发展, 人才是关键。建筑企业的发展需要大批具有高素质的人才。努力提高企业领导人员、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的技术水平、业务能力, 使之发展成为能适应建筑业结构调整和创建精品需要的设计人才;能适应技术进步和建筑业发展需要的经营与决策人才;能适应技术装备和施工水平提高的高新技术人才。在一定意义上讲, 这是降低成本, 提高经济效益的关键。

企业的全部工作成效, 都离不开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 而其中起关键作用的是公司经理和项目经理。因此, 施工企业更应注重的是他们的培养和使用。在企业中, 除定期举办各种形式的培训之外, 更要坚持量才录用, 唯才是举, 建立合理的用人机制。

笔者曾对攀钢的不少施工企业作过调研, 有的原先效益低下, 亏损较大, 经理一换, 几年便走出低谷, 改变面貌, 丢掉了亏损的帽子。而也有不少企业, 经济效益原本可以, 但有能力的经理一走, 很快就垮了下来。实践证明, 主管经理对企业效益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 施工企业用才更应惜才, 只有如此, 才能促使职工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去, 为企业多做贡献。

三、走“科技兴企”之路, 保证企业经济效益稳步提高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建筑企业, 只有实施“科技兴企”战略, 在施工经营中努力做到低成本、高效益、创精品, 主动地运用科技, 尤其是运用高新的建筑技术, 采用新建材, 才能够把握更多的生存空间。因为同一个建筑物, 常有几种不同的施工方案和技术方法。如果建筑产品施工方案和建造技术方法选择不好, 就会所费甚多, 所得极少, 既浪费资源, 又污染环境。所以, 我们应坚持以“技术上可行, 经济上合理”的原则, 来选择施工方案和技术方法。

值得提出的是:长期以来, 施工企业存在着技术和经济脱节的现象, 往往是搞技术的同志, 只懂技术, 不懂经济。有的技术、设计部门甚至片面追求过高的质量标准、高级工艺, 因此, 要不断地降低建筑产品成本, 必须使技术工作和经济工作结合起来。特别是财会人员要把成本管理工作渗透到生产、技术、经营的各个方面, 树立少投入、多产出的盈利观念。只有使技术和经济相配合, 才能不断拓宽降低成本的途径。

四、切实加强企业内部管理, 是巩固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课题

强化管理是建筑施工企业工作的永恒主题, 要坚持不懈地抓紧抓好, 真正地把管理渗透到施工生产的过程中去。

在人工成本支出上, 各项目部首先要建好施工作业队伍, 一方面要选好自身队伍, 把那些有技术专长的工人组织起来形成固定的队伍, 又要联系一部分相对固定的劳务队伍, 两支队伍的工资水平, 在考虑社会保险、医疗保险等因素后, 放在同一条件下公平竞争;其次, 要学习引进先进的管理方法、技术设备, 及时培训, 提高工人的生产能力、技术水平, 使工人能够完成劳动定额, 最大限度地提高劳动生产率, 降低工资成本。

在材料费管理上, 一是要严把进货关, 要多上网及时掌握各种建筑材料的价格信息, 合理利用资金, 低价购入。特别是对大批量的物资采购, 应采用招标采购的方法, 既可保证建材质量, 又可降低购价;二是把住材料的数量关, 建立健全材料出入复核制度, 在施工过程中, 严格按定额用料, 建立节奖超罚制度, 及时分析节超原因, 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施工企业的集群效益和财务管控 篇8

众所周知, 施工企业的规模由无数个项目单元组成, 每个项目单元往往有自主的劳务用工权、材料采购权、设备租赁权和部分专业分包的选择权 (经市场招投标除外) , 而建筑业又是充分竞争的行业, 所以, 每个项目的生产经营都是相对独立的, 不同于工业企业是流水线操作。在这种状况下, 企业规模效益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一定规模范围内, 公司生产规模增长而公司层面固定成本不变, 从而使项目单元平均固定成本增长低于生产规模扩大而产生的规模效益;二是因单个项目造价增多, 使项目平均固定成本增长低于项目造价增加而产生的项目规模效益。

事实上, 上述两方面产生的经济效益只是简单规模增长形成的规模效益, 企业未能充分实现更大的规模效益。要想形成规模效益, 必须进行资源整合, 资源整合可通过两个层面进行。第一层面是通过内部价值资源整合, 如建立资金集控平台, 成立资金结算中心 (内部银行) , 通过项目闲散资金的集中, 充分利用现金流, 调剂余缺, 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降低财务成本, 从而产生规模效益。第二层面是通过外部价值资源整合, 即通过产业上下游企业, 以合作、参股等形式建立长期稳定的商业模式, 形成产业集群效应, 从而产生规模效益。

产业集群效应 (cluster) 是指集中于一定区域内特定产业的众多具有分工合作关系的不同规模等级的企业与其发展有关的各种机构、组织等行为主体, 通过纵横交错的网络关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空间集聚体, 代表着介于市场和等级制之间的一种新的空间经济组织形式。

二、施工企业集群效应实现过程和带来的正效应

在公司层面, 未经资源整合、形成集群效应的状况下, 项目部与建材供应商、劳务公司、材设租赁商和专业分包商的合作是松散、杂乱的。公司建立统一的集采集付平台后, 与供应商、分包商的合作是有序的、系统的。下面以施工企业与钢材供应商之间的合作为例, 详细介绍集群效应及规模效益产生的过程。

施工企业利用自身的规模效应, 与优秀的钢材供应商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取得议价主动权, 获取利益最大化, 形成产业集群。双方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 寻求供需利益平衡:材供商着重考虑合作的经营量和到期资金支付的保证及交易成本的降低。而施工方着重考虑低于市场的价格和资金的延期支付。由于钢材供应价格市场信息透明, 从钢材供应价格的下调空间不大, 但目前市场上钢材款延期支付所承担的利息较大, 其利率水平远高于银行同期贷款利率。

以浙江区域为例, 平均年息在18%~24%左右, 且随支付时间的不同而变动, 因此在延期支付的利率上存在较大的谈判余地。假设最后的平衡点在:施工企业满足材供商的供应量, 且每笔款项能延期六个月情况下确保支付, 延期支付的年化利率为12%, 钢材价格按照市场价计算。那么, 一个年经营规模200亿元、钢材使用量50亿元的施工企业, 一年在钢材集采方面就能获得6%~12%的利差所产生的利润, 规模效益明显。

如下图所示:如果价格高于平均成本曲线的最低点, 就存在利润。利润由矩形的面积来度量, 即单位产品的利润 (价格减平均成本, 对应于图中的AB和AC) 乘以产量Q。在资源未整合的状况下, 其平均成本的最低点为B, 价格减平均成本即AB乘以产量Q, 其产生的利润是PDBA的矩形面积。通过上述资源整合, 形成集群效应后, 其平均成本向下移动, 平均成本的最低点由B移至C, 在该状况下, 价格减平均成本即AC乘以产量Q, 其产生的利润是PD'CA的矩形面积。因此, 通过上述资源整合, 产生集群效应能形成规模效益, 其产生的效益就是图中的阴影部分面积。如果以此扩大集采范围、种类, 同时渗透到专业劳务队伍等其他要素资源, 企业的集群效益、规模经济就会大大增加。

注:可变要素价格下降使平均成本曲线和边际成本曲线向下移动, 从而使产生的利润由PDBA扩大到PD'CA, 产生了阴影矩阵DD'CB面积的规模效益。

集群效应不仅能获取规模经济, 还能给施工企业带来许多好处:一是有利于形成地区核心竞争力。二是有利于在长期友好合作的情况下, 保证原材料质量, 降低工程质量风险。三是有利于债务管理, 减少债务违约风险。四是有利于资金综合利用, 降低财务成本。五是有利于企业在社会上树立良好形象, 扩大品牌效应。六是有利于减少企业管理层次, 降低企业间的交易成本。七是由于要素资源的集中配送, 有利于节约项目部的时间成本和精力, 提高工作效率。

三、目前施工企业无法实现集群效应的原因

既然产业集群效应有如此多的优势, 为什么当前施工企业实施较少?笔者认为, 除了企业的规模状况、经营者的经营理念和企业资源整合的能力外, 主要原因是没有强有力的财务管控支撑。

建筑行业建立产业集群的前提条件是合作双方必须遵守约定的承诺, 对施工企业来说就是保证按期支付各类款项, 这是其财务管控的主要目的。由于施工企业的粗放型管理, 加上施工行业的特殊因素, 要保证按期支付也非易事, 主要原因归纳如下:

1. 由于建筑业是充分竞争行业, “僧多粥少”导致施工企业所承接的工程项目不仅利润率较低, 而且工程款支付比例较低, 代垫资现象普遍存在。

2. 民工保证金、工程履约保证金、投标保证金等各类保证金品种繁多, 累计金额较大。

3. 项目竣工后工程款结算工作周期较长, 受制约因素多, 不确定性大, 导致工程尾款回收难, 催审催讨工作量大, 压力重。正常应收款占销售收入比例大概在25~30%左右, 有时占比更高。

4. 工程实施过程中的合同外工程量增加、材料、人工等涨价因素, 往往在工程实施过程中无法同比例支付, 要待到决算确定后方能支付。

5. 特殊项目还会因业主资金紧张而出现少付款、推迟付款情况。

6. 项目工程款项支付基本上由项目部自行安排, 项目部在有限的资金状况下先支付拖欠成本较高的款项和外部有支付压力的款项, 往往拖欠内部各类应付款。

7. 由于施工项目大都实行经济责任承包模式, 经济责任人为了个人利益, 从项目工程款中“套现”, 不仅影响项目成本和利润, 还将直接导致现金流减少。

四、集群效应的保障措施

1. 建立资金集控平台。即成立资金结算中心或内部银行, 将项目资金运作实行收支两条线, 这是财务管控的前提和基础。通过资金集中管理一方面拥有了强大的现金流, 利用现金流和企业规模加大和拓宽银企合作, 增加银行融信规模, 以达到及时补充资金缺口之目的。另一方面, 利用现金流调剂内部资金余缺, 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从而保证合作方的资金按期支付。集团职能管理部门、资金结算中心和项目部三者之间要建立相应的运行机制, 确保信息畅通, 形成有效监管, 实施有效的支付保证。

2. 增强融资管理能力。利用资金管控平台, 结合项目实际支付状况, 充分运用金融产品如银行承兑汇票、应收应付保理业务、商票保贴、国内信用证、融资租赁等融资模式, 并根据其适用性和融资成本的高低选择合适产品, 替代现金支付。有条件的企业还可通过发债和股票业务融资, 既降低融资成本, 又可弥补资金缺口。

但资金平台融资规模的大小不仅受国家宏观经济货币政策的影响, 还受制于企业本身财务状况、规模大小、品牌等诸多因素。单凭对外融资一条腿走路, 不仅成本高, 而且在特定状况下无法满足需要, 因此施工企业还必须内部挖潜。

3. 规范资金运行秩序。首先, 建立项目资金“点对点”管理机制。利用财务资金管理软件, 对各二级单位在资金结算中心账户按项目进行拆分, 建立项目资金结算子账户。所有项目资金运作实行收支两条线, 并对二级单位项目之间资金调配的原则、依据和会计核算作明确的规定。资金结算中心和二级单位实时掌握项目资金运作情况, 三者之间形成有效对接和资金信息传递, 便于企业以项目为单元细化资金管理, 开展项目资金收支统一筹划和控制。

其次, 利用信息化平分建立项目和二级单位资金预算机制。通过资金预算确定合理资金占用量, 在保证正常生产经营需要的前提下, 努力挖掘内部资金潜力, 加强应收款管理, 节约成本费用支出, 充分使用自有资金, 控制融资额度, 始终保持贷款的合理性;合理调度资金, 使资金的使用达到最优。资金预算包括项目经济运行周期的项目资金总预算和与其分解落实的月度资金滚动预算。同时根据各项目资金总预算不同阶段的融资额形成二级单位的年度融资预算, 便于各级财务人员对资金运作进行跟踪、分析, 发挥监管和控制作用, 使项目资金收付始终保持最优化。

第三, 建立资金支付平台, 这是监管资金流向的有效手段。严格执行资金收支两条线, 所有资金收取都必须进集团资金结算中心, 资金支付只在一定的平台上支付。通过支付平台与“点对点”相结合可以减少资金沉淀, 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第四, 建立财务巡查和审计制度。这是监管资金集中管理、项目资金“点对点”、资金预算和资金支付平台管理的重要保障, 一方面能及时纠正二级单位资金运行的偏差, 为二级单位提供支持和帮助, 另一方面通过巡查及时了解资金运行情况, 并作为考核依据。

资金集中模式、资金信息化、项目资金点对点, 资金预算和支付平台建设组成有机的企业资金运行体系, 集中管理和点对点是基础, 信息化是支撑, 资金预算的编制、运行、监管和支付平台管理是重点。该体系的建立进一步规范了企业资金运作秩序, 为提高资金使用率, 控制资金风险, 充分发挥集群正效应提供强大财务保障。

五、结论

根据本文的研究可以得出, 规模施工企业可以通过内外价值资源整合产生规模效益。在企业既定条件下要想获得更大的规模效益, 产业集群是切实可行的方案。但由于行业的特定性和施工企业管理的粗放性, 要想形成集群效应必须有强大的财务管控支撑。

参考文献

[1] .兰绍清等.产业集群效应的经济学分析.现代商业, 2008;36

[2] .刘三林.产业群互利共生成长的理论框架.理论月刊, 2013;2

施工企业效益 篇9

关键词:企业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关系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了迅猛的发展, 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 私营企业与国有企业的出现, 我国企业组织纷纷对外大力引进了国外先进的企业理念和企业管理制度, 弥补了我国大企业管理发展中的空白点, 让我国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少走了许多弯路, 更在整体上促进了我国企业在规模和管理水平双方面的发展进步。现阶段, 伴随着企业形势的愈发扩大, 企业对社会造成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 尤其是对社会效益的提高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社会效益的高低作为一个国家人民生活水平的最直观表现, 一直以来都是我国政府和广大人民关注的话题, 伴随着新形势下企业势头的不断扩大, 企业在对社会效益提高方面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但是我国企业受到我国发展中社会生产力水平不够高的限制, 大多只埋头于经济建设注重经济效益的提高, 忽视或者很少关注社会效益, 这是一个错误的发展观念, 要正确认识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关系, 就必须从以下几点来进行剖析。

一、企业该如何正确的认识社会效益

当前阶段我国企业发展形势迅猛, 但是多数企业对于自己在社会中的社会责任存在着一定的误区, 而企业社会责任的完成则有助于社会效益的提高, 因而把持正确的社会责任认识对于企业的发展而言至关重要。在我国很多企业对于社会责任感的认识存在误区主要表现为企业认为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就是慈善捐赠、等同于照章纳税、等同于SA8000、认为社会责任与“企业办社会”差异不大, 而且在企业对社会责任社会效益的认知中, 多数我国企业认为社会责任是政府事业单位的时期, 或者是大企业出口型企业的事情, 与自己中等或者小等企业并没有太大的关系, 因而现阶段企业如何改变错误的社会责任认知, 成为当前刻不容缓的重要工作。

在企业对社会责任和社会效益的认知中, 企业应该认识到企业的社会责任并不等于慈善捐助、缴纳税款、涵养社会, 这是一个错误的认识, 会让企业陷入到一个以偏概全的对社会责任和社会效益的误解当中。从社会责任与慈善捐助的对比不难看出, 从时间纬度上讲, 企业的社会责任出现更早, 而慈善捐助出现的较晚, 从广度看, 企业的社会责任更宽责任和要求更多, 而慈善捐助则是相对有限;从两者的义务范围来看, 二者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企业慈善捐助有着较强的单一性, 指的是企业单方面的对其他企业或者其他非企业实体个体进行的帮助行为, 例如企业向希望小学捐款捐物等。而社会责任则非常的广泛和开放, 其不仅仅包含企业对企业或者非企业的个体团体的实物捐赠, 还包括对一些弱势群体和受灾群众的帮助, 这种帮助不仅仅局限在实物上, 更表现在社会救援方面, 例如企业对广大受灾群众开设医疗站、进行再就业培训、或者再就业的招工等等。所以现有阶段我国企业应该正确的看待社会责任和社会效益, 从而为承担社会责任提高企业在社会生活中的社会效益影响, 奠定基础。

二、现阶段企业经济效益提高与社会效益的关系

当前阶段我国企业发展迅猛, 尤其是以大中型企业通过引入外资和外来先进的管理经验科学技术, 在我国本土相对廉价丰富的劳动力资源的支持下, 我国企业有了长足的发展, 企业的规模和企业的综合市场竞争力有了巨大的变化。但是纵观我国各类企业, 不难看到我国当前的企业发展模式还无法和国外多数企业相媲美, 主要的区别就在于, 我国的企业多为劳动力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企业, 而国外多为资本集中型和管理集中型的企业, 这也就导致了我国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所走的发展道路和国外企业的发展道路不同。国外的高新资金技术集中型企业多是通过对资金的再管理和技术的高新发展实现利益的增长和企业规模的增大, 而我国企业则是多采用扩大企业规模, 使用更多的劳动力和企业工坊, 通过扩大企业产量的方式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因而很多企业在提高产量的同时, 难免会占据工人大量的应由的休息时间亦或者其他社会活动时间, 在经济效益提升的时候, 难免损伤到了工人的社会效益, 这是一种不科学不理想的发展道路。而在企业兼顾社会效益提高的同时, 又不得不放缓生产节奏, 从而降低工厂生产效率降低产量, 来让工人获得充足的社会活动时间, 此段时间又不可避免的损失了一部分企业的经济利润, 因而, 就当前我国现阶段企业的发展模式与社会效益的关系不难得到, 现阶段我国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和社会效益提高之间存在着矛盾的关系, 这种关系是以一方的降低而实现另一方的增长, 不符合管理学中的双赢甚至是多赢理论, 现阶段我国企业的发展模式亟需改变。

三、国外企业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关系

国外企业的发展时间和发展历程相比较我国企业, 要有这更加久远的历史, 而且国际上国外企业组织通过对产业模式的再调整将大多数能源消耗类或者劳动力集中式企业建在了发达国家, 其国内多保留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因而在国外企业的经济提升中, 更加的注重人的主动性, 注重企业成员的自发性和主动性, 企业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会更多的考虑到企业成员的社会效益, 更多的企业通过提供大量的旅游休假等措施来实现提高企业人员的的福利待遇, 进而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提高企业受益, 实现双向受益。

四、当前我国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关系的发展探讨

通过对企业在社会中的社会责任的分析和社会效益的重要影响位置剖析不难看出, 当前我国企业要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向共赢局面, 彻底改变现阶段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矛盾的现状, 就要大力的发展生产力, 一方面不断的加大开放力度进入“走出去”“引进来”两条方针, 加大本土科技研发投入, 提高自己企业的科技水平, 尽快的将企业从劳动资源密集型产业转变成人才技术资金密集型产业, 只有真正的掌握核心科技与产业发展动脉, 企业才能真正的占据产业活动中的主动地位, 在新一轮的竞争中建立出符合当前时代市场经济要求的新目标, 并朝着目标不断前进, 在提高自己本身企业利润和企业规模的同时, 更是给广大企业成员带来切实的工资社会回馈, 提高广大企业成员的生活水平, 真正的实现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向发展的共赢局势。

五、企业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双赢关系的关键点补充

要实现企业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赢关系, 就必须使企业加大对社会责任履行行为的重视性, 企业社会责任的性质决定了其重视关系规范和社会规范的作用, 关系规范是企业社会责任承担过程中企业与社会长期交往和互动情况下, 企业与利益相关者之间不断交互和博弈所形成的规范, 企业及其利益相关注意在作出行为选择的时候需要对这些行为规范进行适量的考虑和研究, 从而以社会企业多方位全面的角度来进行企业政策和企业发展措施的制定, 更好的在实现企业经济发展的同时促进社会责任性义务的完成, 坚决不制定以短期利益为基的企业方针政策, 拒绝以牺牲社会效益环境污染等为代价的企业政策, 坚决在“统一体”的意识下, 进行有序科学的企业生产策略的制定和安排。这里的“统一体”指的是关系契约学中的统一体, 其特征是分析企业社会责任实现的一个重要视角, 其意识指的是企业与社会共同体生活的方式, 指的是拥有的共同价值、规范、目标的组织或者实体。通过“统一体”观念的建立, 企业更加重视与其他社会成员的和谐相处, 从而在完成本身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好的促进企业社会责任的完成。此外, 企业在长期社会责任的完成过程中, 也会在社会上对企业本身的知名度和品牌内涵起到宣传作用, 无形之中提高了企业本身的知名度, 更给企业本身带来实惠的经济创收, 这也是社会效益提高的良性反应表现之一。

总之, 当前阶段我国广大企业要改变对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二者不可兼得的旧传统观念看法, 改变现有的企业经济发展模式, 通过建立健全新的发展理念和管理理念, 不断极大对科研工作的资金注入, 提高企业本身的科技水平, 将企业从现有的劳动资源密集型产业转化成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 站在社会和企业多方位角度建立科学合理有效的发展方针, 在实现企业经济利润增长的同时, 完成企业本身的企业社会责任提高社会效益, 真正的实现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向发展, 提高企业在对当前市场环境中的综合竞争力。

参考文献

[1]白金龙.略论企业经济效益及与社会效益的关系[J].商场现代化期刊, 2013, (17) :192-193.

[2]彭娟.从市场细分开始寻找民营企业经济与社会效益双赢之路——以职达连锁求职旅社为例.[J].特区经济期刊, 2010, (6) :163-165.

[3]邓玉华.基于社会责任的企业竞争力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 2012.

建筑施工企业如何创造最佳效益 篇10

一、规避四种风险

1.源头风险。近年来, 随着国家小康社会建设步伐的加快, 建筑安装企业多如“牛毛”, 市场竞争日益加剧, 一些企业由于疏于市场调研, 对发包方的各种信息掌握不准、不实、不全, 通过协议价格、低价中标、工程垫资等形式获得了工程项目, 再加上管理不善, 经营无方, 以至于造成亏损, 甚至最终“血本无归”。为了在源头上规避和减少这种风险, 企业应遵循“项目无大小, 盈利放第一”的指导思想。对每一个参与承揽的工程项目进行风险评估, 认真调研招标方的信誉度、项目资金保障、地缘环境、当地民风、工程价格、利润空间等情况, 综合各方面因素后再确定是否参与工程项目的承揽, 最后集体研究分析, 做出正确决策, 把握好投标“进退”尺度, 建立起风险评价机制, 确保所干工程项项有利润。

2.合同风险。建筑市场风险因素多, 工程建设企业“鱼龙混杂”, 再加上一些企业行为不规范, 为降低、压缩投资, 不遵守招标文件条款, 缺乏合同履约诚信度。为了尽力规避和减少因合同签订带来的风险, 对于每一项工程项目应在工程合同签订前, 特别注重合同条款的审察和研究, 做到谨慎细心, 万无一失。

3.法律风险。在市场竞争中, 法律风险始终伴其左右, 个别业主单位常钻法律空子, 为其小团体谋取私利, 施工方稍有不慎就将为自己带来法律官司。为了规避这种法律风险, 应本着“宁弃不干”的原则, 一旦发现业主方有不轨行为, 就严格按照招标文件规定, 进行交涉, 终止合同, 及时撤出, 不再参与工程施工, 以免“引火上身”。

4.资金风险。长期应收账款挂账, 资金回笼慢、周转不畅, 是造成资金风险的主要因素。如果业主在工程项目资金保障上有一定的难度, 会给施工企业带来较大的资金风险。要降低资金风险, 除采取专人负责、紧密跟踪、及时催收、加大资金回收力度等办法外, 还积极采取相应应对措施进行资金回收。

二、加强四项管理

1.资金管理。近年来, 由于种种原因导致资金紧张, 严重影响了项目运行, 资金周转已成为项目管理一大难题。企业可采取以下做法:一是要与业主充分沟通, 工程款支付采取“一把清”的办法。二是主动邀请甲方到工地了解施工进度和难度, 使其从内心形成工程款要早拨、快拨、及时拨的概念。三是自始至终把收款当作一项大事来抓, 督促业主及时付款。

2.分包管理。如何与分包商共赢, 也是建筑施工企业的管理工作的重点。首先, 在与其签订分包合同时采取列清单的形式, 核算总价, 由一个分包队伍来干, 改变以往一项工程几个分包商干, 有限的利润成了“撒胡椒面”, 调动了分包商合作的积极性。其次, 教育引导管理人员树立与分包商“一家人, 一条心”的理念, 深入施工现场, 与业主、监理加强沟通, 千方百计地为分包商创造工作面, 减少误工损失, 并及时解决施工中存在的各种难题, 以良好的服务去指导分包商。三是向分包队伍派驻安全监督员, 与分包队伍工作生活在一起, 既监督了工程质量, 又监督了生产和生活安全, 杜绝了各类事故发生, 规避了安全风险, 实现了全年安全零事故的目标。

3.签证管理。工程施工中, 如果工程进度受到制约, 将直接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 这就需要企业向业主提出合理的索赔, 使其降低成本, 而索赔的关键是工程签证, 因此, 建筑施工企业应加强签证的管理, 及时做好工程签证的收集整理, 并得到业主及监理的签认。

4.内控管理。企业的内部经营控制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中之重, 以抓好内控管理为手段, 修订完善各类管理办法, 扎扎实实做好每一步工作, 按时按量完成每一项指标, 按照工作程序。

总之,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 施工企业经营是一项具有很大不确定性和充满风险的事业。施工企业只有增强风险意识, 完善风险机制, 加强风险防范, 才能保证企业在竞争白热化的风险市场中, 实现安全、健康和稳步的发展。

摘要:文章针对建筑施工企业的源头风险、合同风险、法律风险及资金风险进行分析, 通过加强资金管理、分包管理、签证管理及内控管理, 使企业效益达到最大化。

关键词:建筑施工企业,风险,四项管理

参考文献

[1].陈秀华.浅议建筑施工企业如何加强经营风险控制.山西建筑, 2010 (11)

[2].邱国锋.路桥施工企业的风险控制.科技资讯, 2010 (2)

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研究 篇11

【关键词】企业经济效益;审计

企业经济效益审计指的是审计人员对于具有相关法人资格的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果、过程以及管理活动,依靠一定的评价分析标准进行对比、审查以及取证、评价的过程,在此基础上提高企业微观以及宏观经济效益,并将其作为直接目的的经济监督管理活动。

一、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内容分析

在对企业进行经济效益审计时重点围绕资本运营、业务运营以及管理活动这三大部分进行审计。在对企业资本经营效益进行规划时,应当认真核查企业的相关规划文件以及跟企业资本经营决策、组织实施情况有关的决议、报告、简报等资料,一般来讲,这些资料包括企业发展规划以及企业管理者制定相关规划的研究报告等,诸如资本市场、产权市场以及产品市场的调研报告,政府税收、产业以及金融等政策研究,企业定位等。同时针对具体的资本经营事项进行可行性研究分析,在研究内容上包含市场调研结果、财务预算、经营效益预测、法规限制程度以及经营管理组织安排等的相关可行性建议。

在对企业经营总体经济效益评价上应当确保现代企业经济效益的评价跟企业资本经营的整体效益保持一致,也就是在分析评价时将资本收益率跟可持续发展作为最主要的评价依据。与此同时,还要检查和分析跟此项关联的其他基础性指标。一般来讲,企业资本经营的总体效果可以参照以下几个方面的基础指标:资产负债率、负债结构以及资本控制率、资本保值增值率等。

企业兼并活动的经济效益审计在审计方法以及审计内容上注重兼并活动决策审核,兼并活动是一项具有风险而又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兼并活动的实施过程中,兼并一方的管理者尤其要精心组织、认真决策、仔细操作。在此方面,审计人员应当对兼并活动的决策内容跟企业的整体发展战略的一致性以及兼并决策的内容完备性进行审核。

二、企业经济效益审计应把握的重点分析

企业作为权责明确、产权清晰、管理科学现代化的法人组织,在生产管理以及经营上实现自负盈亏,企业的经济效益都源自于市场的公平竞争以及合法经营,在对企业进行经济效益审计时也应当结合现代企业的管理实践和经营特点,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把握:

首先,企业利润是进行企业经济效益审计评价的最主要衡量指标。当前学术界对于企业经营效益的定义以及理解尚存在偏差,尽管在定性上都理解为企业的产出高于投入的增量,但是从定量的角度来讲依旧没有统一,有的认为可以以利润来进行衡量,或者以指标来进行衡量。应当明确企业的产量、质量以及产值等相关的业务指标都能够在一定程度和角度反映评价企业的经营效益,它们也是企业经济效益指标的重要基础,但是它们所反映的只是局部业务指标,不能够实现对企业整体经济效益的衡量。企业的利润通常情况下会受到利润、税率、价格等多个方面因素的影响,在市场经济大背景下受到经济规律以及市场法则的调控,可以推动价格、利息以及税率等向着更为合理的方向发展,也更能够维护市场的公平客观,正是基于此,在市场条件下企业的利润指标更能够体现出公平竞争,也更为客观地反映出企业的整体经济效益。

其次,在对企业进行经济效益评价时需要关注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性。尽管利润是对企业进行经济效益评价的最真实客观的指标,但是在实践中,仅仅依靠利润作为衡量指标也存在着不小的缺陷以及局限性,有的企业为了追求利润制造销售假冒伪劣产品等等,这些做法不仅违背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的大目标,同时也不能够确保企业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正是基于此,在对企业进行经济效益评价时应当积极关注企业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性,实现动态以及连续评价分析,只有这样才能够确保企业的经营成果以及经营水平是真实客观的,才能够符合企业长期发展的大目标,对于提升企业经济效益评价的真实客观具有重要意义。

再次,在对企业进行经济效益审计时,应当有效把握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特点。一是要确保审计目标的全面性。在对企业进行投入产出比衡量时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进行分析研究,不过在进行综合评价时通常会使用货币量。相对来讲,企业的税后利润更能够体现出企业的经济效益,不过跟市场宏观环境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同时市场效应也可能存在着虚假情况,正是基于此,在对企业进行经济效益审计时既需要运用价值指标,同时也应当有效规避虚假现象。围绕可持续发展以及社会效益,结合具体的企业经济活动进行分析评价,研究是否真正提升了企业自身的经济效益。相对而言,这一类的审计评价指标比较难以把握,审计人员需要掌握更多的审计资料才能够有效把握,难度相对比较大。

正是因为这样,应当避免仅仅利用简单的价值指标来进行衡量,在对单个企业进行经济指标衡量时需要结合宏观微观价值增量来进行合理评价。利用动态的观点去审视企业经济效益,依靠目标成本、影子价格、机会成本以及管理会计定量方法等相关技术进行指标衡量评价,以此来实现提升企业经济效益的目标。二是明确审计对象的重要性。在选择目标时全面性说明经济效益审计本身具有一定的难度,这就要求审计人员在选择审计对象时需要重视重要性。重点把握影响较大的关键性项目,也可以选择重点性的指标来进行针对性的重点研究分析,而不要机械性地按照会计年度来审核评价经济效益。

參考文献:

[1]张洁.论风险管理导向的内部审计理论与实务[J].广西金融研究,2008(10).

企业培训与效益 篇12

一、制约企业培训效益的因素

1、培训内容。培训内容是否具有针对性,要从促进企业和员工的共同发展两个方面进行考虑。一是培训内容必须与企业发展战略和经营目标相适应;二是培训内容能满足员工岗位工作需要,提高员工队伍整体素质,适应企业生产经营发展需要。

2、培训实施者。培训实施者是整个培训的组织与实施人员,从事培训需求调查分析、培训内容制订、培训方式选择、培训地点安排、培训组织实施等。培训人员除具有必要的专业素质外,还应对企业发展战略、企业文化、经营活动、员工情况等有清晰了解。

3、培训方式。培训方式有脱产、半脱产、岗位培训;也有长期、短期之分;按授课形式可分为知识讲座、案例讨论、情景模拟等。对成人培训,要根据培训内容和培训对象选择适当的培训方式。

4、培训时机。让培训发挥立竿见影的效果,选择正确的培训时机是很重要的,把握好培训的时机,对员工进行新知识、新技能等培训,提高员工个人绩效,提升企业竞争力。

5、培训规模。培训规模是指每次参与培训的人数,培训规模将对培训方式、培训地点(环境)、培训成本等均会产生影响。

6、培训师资。培训师资是开展培训的授课主体,其知识丰富程度、语言表达方式、授课质量等均对培训效果产生影响,培训师的选择主要受到培训内容和培训费用的影响,可以来源于企业内部,也可以从企业外部聘请。

7、培训成本。有多少开支办多少事,培训收到企业的资源限制,能否确保经费来源和合理分配与使用,不仅直接关系到培训的规模、水平及程度,而且关系到培训实施者与学员能否有良好的心态来对待培训。

8、培训对象。确定培训对象时,除全员性、普及性的培训外,对于一些重点培训项目,必须选择从事企业主体专业、关键岗位上可塑性强、发展潜力大、具有培养前途的核心人才或后备人才。

9、培训地点。培训地点有国内外之分,企业内外之分,具体环境有大有小,企业应该根据自身的需要选择合适的地点与环境。

二、提高企业培训效益的思考

1、树立培训是一项系统工程的理念。企业发展需要人才,人才需要培训,这已成为共识。一是将培训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培训不仅仅是办班,要保证质量,必须建立系统的概念,形成一种以创建学习型组织为目标的培训文化,建立一套科学完整的培训流程和有效机制,鼓励和引导员工通过终身学习实现自我价值。二是精心设计每一个培训环节,即培训需求分析、培训课程设计与内容开发、培训组织实施与制度保障、培训效果评估与监督反馈。在培训中,要注意各环节间的关联。三是坚持以人为本,系统思考,统筹兼顾,从整体角度来协调和把握培训工作,从而使这项系统工程在结果上达到最佳效果。

2、调查分析出员工的个性化培训需求。培训需求分析是实施有效培训的前提条件,由于当今社会的多极化,带来了培训者个性的差异与需求,导致了他们在培训中“各取所需”的意向非常明显。这就要求培训前认真进行培训需求调查,以提高解决问题能力为目标、以提高胜任能力为导向,进行培训需求调查分析,找出员工的实际能力与岗位要求的胜任能力之间的差距,在培训中充分考虑员工差异因素,按需施教,尽可能创造条件为学员量体裁衣,满足学员个性化培训需求,使培训从一般普及为主向个性提高为主的转变,提高培训工作的准确性和实效性。

3、实施符合企业和个人实际的培训内容。一是在培训需求调查的基础上,结合组织分析、工作分析、个体分析等确定培训重点、目标和内容,通过不断整合企业和员工的培训目的,使培训目标更加清晰明确,培训内容更加符合实际需要。二是根据绩效评估的结果进行分析,若员工能力不足,需要从提高能力方面入手;如员工努力程度不够,则要究其原因,制订针对性和个性化措施,不能使培训内容盲目跟随市场。三是从企业实际出发,坚持以人为本、学以致用的原则,将培训与员工职业生涯设计结合起来,将培训层次推向深入,不断开发员工潜能,提高企业活力。

4、选择采用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一是充分利用企业内部资源,注重非正式培训方式。在国外70%的现场学习是非正式的,非正式培训的成本低、收益高,而且易组织实施。二是倡导员工间互相培训,通过创建学习型团队,提高组织和个人的学习力,鼓励员工相互交流思考、归纳总结,以团队合力形成集体智慧,大家共享知识成果,共同提高进步。三是根据成人学习的规律和特点,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和方式。

上一篇:汽车防盗器研究下一篇:作文教学法例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