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经济效益审计研究

2024-07-07

项目经济效益审计研究(精选12篇)

项目经济效益审计研究 篇1

近年来,我国加大了公共投资力度,在投资规模和项目数量上都快速增长。但是,从总体来看,目前我国公共投资项目审计的重点仍然停留在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性方面,对效益审计无论是认识上还是实践上,都比较肤浅。在目标范围的确定,计划的制订,以及程序、方法等方面还没有形成一套适合的效益审计评价模式。本文试图建立公共投资项目效益审计评价的理论框架和理论模型,以提高公共投资项目效益审计的科学性,规范审计行为。

一、公共投资项目与效益审计的界定

(一)公共投资项目的界定

公共投资项目常常也被称为公共工程项目或政府投资项目。我国审计署在1991年5月召开的最高审计机关亚洲组织第四次国际研讨会上提出了公共投资的概念。按照该会议的界定,“公共投资”是指政府用于全部有形设施,特别是基础设施方面的支出。按照我国的财政制度,“有形设施方面的支出”被称为固定资产投资。因而,我国的公共投资的主要内容是国家对固定资产的投资。

本文将公共投资项目界定为以政府为投资主体,由财政资金全部承担的服务于社会或国民经济的公益性建设项目。在这一定义中,包含四个要素:(1)以政府为投资主体。公共投资项目的投资主体是中央政府或地方政府。(2)运用财政资金。包括国家财政预算内、外资金和其他财政性资金(包括国债资金、国债转贷资金、财政担保的信贷资金等)。(3)公益性。公益性是指公共投资项目的受益对象是社会公众,社会中的全体成员都有权享受这种利益。(4)建设项目。建设项目是指运用一定量的资金,经过决策和实施(包括立项、设计、施工管理等)等一系列的程序,在一定约束条件下开展的一次性工程事业。

(二)效益审计的界定

学术界对效益审计定义的组成要素———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即通常讲的“3E”,形成了较为一致的结论。经济性是一个以最低的成本获取资源的概念,它被定义为以合理的最低成本获取适当数量和质量的人力和物质资源。效率性是一个资源利用概念,并且被定义为在投入一定资源的条件下产出最大化,或者使用最少量的资源实现预定水平的产出。效果性则是一个目标导向而非意义导向的概念,它被定义为为特定活动或者项目的预定目标的实现程度。

二、公共投资项目的双层委托代理结构

在公共投资项目的运作中,存在着两个层次的委托代理关系,其结构如图1所示。两个层次的委托人都期望代理人能提供委托人所需要的产出,追求委托人的最优利益。但是,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由于隐蔽信息和隐蔽行为所导致的道德风险,必然产生严重的代理问题,并可能导致三种结果:一是由于行为能力和其他客观因素的制约,公共投资项目达不到预期目标;二是公共投资项目达到了预期目标,但效率低下,或者成本昂贵,导致资源不能得到有效利用;三是公共投资项目达到了预期目标,也有较高的效率,但却带来事先预料不到的副作用。

(一)第一层次委托代理关系

第一层次委托代理是社会公众(纳税人)作为委托人和政府部门作为代理人的关系,通过“政治契约”进行连接。在这一层面,社会公众将财产所有权以税赋等形式委托给政府,由政府行使公共管理职能,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求政府投资供给公共物品。政府部门便承担公共受托经济责任,即主要受托经济责任。政府部门必须对高效运用公共经济资源,不断提高社会福利水平承担责任,即对社会公共利益负责。

市场失灵是政府实施公共投资项目干预经济的逻辑基础。但政府在弥补市场失灵的过程中,“政府的行政机制本身并非不要成本,实际上,有时它的成本大得惊人”。因此,现实中不存在政府代替市场、解决市场失灵的简单规则。政府的内在缺陷和公共物品供给的固有特征,都有可能导致“政府失灵”,从而无法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和资源的最优配置,即第一层次委托代理关系中的代理问题。

公共选择理论认为,私人部门的经济行为和公共部门的政治行为是相互作用的,公共部门中的人也是“经济人”,经济学原理同样适用于政治领域。“经济人”假设认为,人们总是尽可能地利用自己的一切资源去获取自身效用的最大化。政府官员追逐私人利益的官僚主义行为,虽然明显地不符合社会利益,但对他们本人来说却合乎理性经济人的理性选择。所以,官僚主义产生和存在的重要原因,就在于官僚主义行为通常是给官僚主义者本人带来自身利益的一种最佳方式。政府官员的官僚主义行为假设,揭示出政府和社会公众目标函数的不一致性。政府官员所追求效用最大化的形式具体可以有:薪金、津贴、权力、社会地位、社会生活中的“自由度”、成就感等。这些目标在现实过程中并不一定与公共利益相一致。根据公共选择学派的研究,政府的行为目标不是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而是实现预算最大化。这种以“外部”服务———社会福利最大化为借口,实际为“内部”自己服务的现象称为“内部性”。这一系列的政府内在缺陷,必然造成“形象工程”、“政绩工程”等低效率的公共投资项目。

另一方面,政府部门对公共物品的垄断供给也导致公共投资项目的低效率,即“X非效率”。由于缺乏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机制,政府提供公共物品并未面临直接的竞争,因而缺乏提高效率的激励。“外部压力感”的缺失使得政府官员理性地放弃了对低成本和高效益的追求。即使公共投资项目低效率运作,仍能在政治市场中持续生存下去。这从客观上纵容了公共投资项目的不经济、决策失误等现象。同时,由于在成功的收益和失败的后果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政府官员则倾向于避免实施高风险、高潜在收益的公共投资项目。他们既不愿意冒风险,也不愿意创新和尝试,结果也使实际效益低于社会需求的水平。

在信息不对称的条件下,政府与社会公众之间信息的不对称、不完全使得对政府部门的监督徒有虚名。社会公众缺少足够的必要信息来有效地监督政府机构及其官员的活动,政府比社会公众拥有更多的关于公共物品及服务方面的信息。这样,委托人完全可能被代理人所操纵。后者有可能制定并实施某些有利于自身利益而损害公共利益的公共投资项目,从而导致公共物品供给的低效率。

(二)第二层次委托代理关系及其代理问题

第二层次委托代理是政府部门作为委托人和公共投资项目的建设主体作为代理人的关系,通过“市场契约”进行连接。政府部门在公共投资项目委托代理结构中的角色是双重的。它既是第一层次的代理人又是第二层次的委托人。在这一层面,由于政府功能的限制,不可避免地要建立公共投资项目公有产权的纵向授权链。在政府行使投资决策权之后,项目管理控制权便传递到私人部门中的建设主体,从而使外部的建设主体成为最终代理人,由其负责项目实际建设的全过程管理,并最终向政府交付建设产品。由此可见,项目建设主体必然承担企业受托经济责任,即次要受托经济责任。其只需要对政府部门的委托事项负责,而不涉及社会公共利益,更无需对社会利益承担责任。

在这种委托代理关系下,建设主体作为财政资金使用单位,全权负责整个项目建设,掌握着项目主要参与单位的选择权以及主要合同条件的决策权等权利,是项目管理和组织的实际实施者。因此,这种代理方式下也存在着难以克服的弊端。代理问题的结果就是公共投资项目质量低下、投资失控、项目建设主体的各种行为不规范等现象。

(三)双层受托经济责任与公共投资项目效益审计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无论是政府部门还是私人部门中的建设主体,无一例外的都是追求自身效用最大化的理性经济人。有充分的理由相信,代理人不会总是以委托人的最大利益而行动。在信息不对称和契约不完全条件下,委托人和代理人目标函数的不一致必然导致代理人的隐蔽信息和隐蔽行动所产生的道德风险。因此,受托经济责任的框架下,有必要进行一种制度安排,以确保受托经济责任的有效履行。

受托经济责任的存在,为公共投资项目效益审计提供了广泛的社会需求。作为一种近乎普遍的真理,凡是存在审计的地方,必然存在一种受托经济责任关系,受托经济责任关系是审计存在的重要条件。审计是一种确保受托经济责任有效履行的社会控制机制。审计是植根于受托经济责任关系的一个过程。按照制度经济学的原理,审计可以看作是为了减少信息不对称而设置的监督(控制)制度,其目的在于降低代理成本。公共投资项目效益审计是一种加强公共投资项目运作中受托经济责任的合理可行且必要的制度安排。其评价内容必然也与受托经济责任的内容相一致。

在公共投资项目的双层委托代理结构中,社会公众作为最终委托人,同时也是公共投资项目成本的实际承担者和效果的实际受益者,其真正关注的是项目的成本和效果,即公共投资项目的综合效益性,这也是公共受托经济责任的核心内容。公共投资项目效益审计从根本上讲就是对项目综合效益性的评价。同时,为了得出全面的评价结果,审计既包括对责任履行过程的评价,也包括对责任履行结果的评价。从理论上看,公共投资项目效益审计正是通过分别对项目委托代理结构中的两层受托经济责任的评价加以实现的,其原理如图1所示。

第一层次是社会公众与政府部门的委托代理关系,其制度安排是政府部门掌握公共投资项目的投资决策权。政府部门对项目的目标实现程度承担责任。受托经济责任的核心是效果性。效果性是一个目标导向而非意义导向的概念,是指公共投资项目的预定目标的实现程度。公共投资项目效益审计对第一层次的受托经济责任的评价表现为效果性审计,即第一层次的效益审计。其本质是代表社会公众利益,以纠正政府失灵,防止供给公共物品时输出政府官员自身的偏好。

第二层次是政府部门与建设主体的委托代理关系,其制度安排是建设主体掌握公共投资项目的管理控制权。建设主体对经济、有效地获取、维持和使用各种资源承担责任,以实现预定水平的产出,受托经济责任的核心是经济性和效率性。经济性是一个以最低的成本获取资源的概念,它被定义为以合理的最低成本获取适当数量和质量的人力和物质资源,反映公共经济资源投入的经济、合理程度。效率性则是一个资源利用概念,它被定义为在投入资源一定的条件下产出最大化,或者使用最少量的资源实现预定水平的产出,反映公共经济资源的使用效率。公共投资项目效益审计对第二层次的受托经济责任的评价就表现为经济性和效率性审计,即第二层次的效益审计。其代表政府利益,以减少信息不对称,抑制市场中的建设主体的自利行为。

上述两个层次的效益审计出发点从表面上看并不一致,但从本质上分析,政府行为本身是源于公共受托经济责任,因而政府部门必须对整个公共投资项目的综合效益性负责。第二层次中建设主体所掌握的项目管理控制权,实质上也是源于政府的委托转让。因此,第二层次的公共投资项目效益审计代表政府利益实质上也是间接代表了社会公众利益。两个层次的效益审计的出发点具有内在一致性,也因而构成了公共投资项目效益审计的全部范畴。社会公众是公共投资项目效益审计的实质委托人。

综上所述,没有公共投资项目运作中的受托经济责任,也就没有效益审计。公共投资项目效益审计的本质就在于恰当地满足社会公众要求评价项目效益的审计需求。通过对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的评价,分别加强了公共投资项目运作中两个层次的受托经济责任,从而也整体上实现了对政府部门的公共受托经济责任的解除。它有效地回答了“人们利用审计来干什么”的问题。从上述讨论我们也可以得出,公共投资项目效益审计的目标就是对项目运作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进行评价和检查,即普遍认同的评价“3E”的概念,解决了“审计应该干什么”的问题。

三、结论

本文以公共经济学、公共管理学、政府经济学、规制经济学和制度经济学等理论为基础,建立公共投资项目效益审计的理论模型。本文研究表明,由于市场失灵的存在,政府是公共物品供给的主体,而公共投资项目则是政府供给公共物品的一种形式。在公共投资项目的运作过程中,存在双层委托代理关系,以及相应的双层受托经济责任;由于受托经济责任和代理问题的存在,社会公众产生了效益审计需求。X

摘要:公共投资项目效益审计将成为我国今后一段时期内政府审计的重心和未来发展的主流趋势。但是, 从总体来看, 对效益审计无论是认识上还是实践上, 都比较肤浅。本文以公共经济学、公共管理学、政府经济学等理论为基础, 建立公共投资项目效益审计的理论模型, 以提高公共投资项目效益审计的科学性, 提高该类业务的审计质量和水平。

关键词:公共投资项目,效益审计,双层委托代理,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

参考文献

[1].吕培俭, 罗进新.效益审计应当注重宏观效益[J].审计研究, 2005, (1) :3-5.

[2].审计署.公共投资审计[J].审计研究, 1991, (3) :37-42.

[3].宋常, 吴少华.我国绩效审计理论研究回顾与展望[J].审计研究, 2004, (2) :31-35.

[4].Buchanan J M and Tollison R D.The Theory of public choice II[M]//Michigan: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1984.

[5].Mueller D C.Public choice II[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9.

[6].Flint D.Rhilosophy and principles of auditing:An introduction[M]//Oxford:Macmillan Education Ltd, 1988.

[7].Glynn J J.Value for Money Auditing An International Review and Comparision[J].Financial Accountability&Management, 1985, 1, (2) :113-128.

项目经济效益审计研究 篇2

项目部的成本管理工作及经济效益的好坏,对企业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项目经理对企业承担的经济责任更不可低估。因此,对项目经理实施经济责任审计,应该引起重视。本文就这个问题与大家一起探讨。

(一)项目经理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

对项目经理进行经济责任审计,是对项目经理与企业签订的《内部经济责任承包书》规定的各项指标完成情况及其真实性、合法性、合规性进行审查、评价、鉴证,这是一项综合性非常强的审计工作,其涉及的内容和范围也相当广泛。但重点是以项目部的成本管理和盈亏作为审计对象。

1、成本管理工作的总体情况。首先,审查项目部是否成立成本核算管理机构及成本管理网络。是否把成本责任制及各成本指标分解落实到责任人。其次,审查具体开展成本管理工作情况,是否有各部门的专业核算和班组的综合性核算。每月、每季是否定期开展经济活动分析会,通过经济活动分析,找出盈亏的原因后,是否采取措施进行整改,及整改的效果怎样。成本活动分析是否有工、料、机及数量、价差的详细分析。对于施工方案,组织施工设计是否进行多个方案比较,通过这种方法来降低成本等。这些工作都要通过台账、会议记录及分析报告等材料查得,再与实际情况相比较后得出结论。

2、审查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情况。首先,审查项目部是否按企业各项内部控制制度来开展各项工作。其次,要审查项目部是否按现场实际情况制订一些内部控制制度。如企业规定财务出纳与财务账目不能一人兼管,材料的采购、验收、保管、发出不能一人兼管。项目部如以人少为由,这些工作一人管就容易出问题。所以审计中发现这些情况后应及时提出审计建议,按企业的规定执行,关键岗位一定要互相制约,以完善内部控制制度。

3、审查财经纪律执行情况。实行项目法施工后,项目部与企业签订了《内部经济责任承包书》,各项经济指标及盈利额都有明确规定。为了防止项目部只追求完成指标,发生成本费用支出不按规定执行现象的发生,审计时这一环节不能少,这里是容易产生漏洞和腐败的关键部位。审计时发现有不执行财经纪律的现象要及时纠正和处理。

4、分包工程的审计。分包工程的审计是整个工程项目审计的重头戏。目前项目部的施工工程逐步向管理型转变,工程大部分分包给分包队伍施工。对分包工程的管理,现场项目部权力很大。为此要审查分包合同签订的合规性;审查现场签认的工程量的情况;审查分包队伍使用的材料;审查分包决算;审查分包工程中执行财经纪律的情况。

5、材料费的审计。材料费在工程成本中一般占总成本的60%以上,所以抓好材料成本的审计是降低成本增加效益的关键。对材料审计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对材料的采购是否按规定实行货比三家,主要审查是否有供货合同,是否按程序来选择供货商等;材料的计量和质量的审查。材料购进入库是否按规定计量和签收,计量的准确度直接影响着材料成本的高低。要查材料管理内控制度及执行情况;审查材料是否实行限额领料,能控制好材料消耗,并对使用单位进行考核;材料管理核算是否有一套完整的制度。

6、对机械费、其他直接费的审计。对机械费的审计,主要看项目部是否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通过改进施工方案,降低机械费。对自备的机械设备保养维修的工作是否做好,对租赁的船机和外修是否通过招标比价程序。对其他直接费的审计,审查项目部是否有节约支出的具体措施。

7、对人工费及现场间接费的审计。对人工费的审计主要审查是否按核定的数额发放,对工资性的津贴是否按规定的标准发放等。对间接费审查主要查看项目部是否有压缩支出的措施,各项指标是否分解包干使用,费用支出有否超标准等。

8、对工程款回收的审计。工程款回收是指工程进度款的回收。主要审查项目部是否及时上报工作量报表,内容包括已完工程量的价款及索赔的价款,是否对资金的回收情况进行分析。

9、对工程调遣费和项目部管理费的审计。对这方面的审计主要审查工程调遣是否合理,管理费支出是否按规定标准进行计提,并把实际发生数与预算成本比较分析。

(二)搞好项目经理经济责任审计的必要条件

要搞好项目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首先,要得到企业领导的重视支持与企业各部门的配合。审计部门要把审计的监督职能与服务职能结合起来,营造出良好的审计环境。

为了搞好经理项目经济责任审计,要确定好各项经济指标,特别是成本承包基数。审计部门除了搞好项目的竣工审计,还要重视项目的过程审计,发现问题及时进行处理,堵塞经济漏洞。

对项目部的终结审计时要特别注意对其未进账的成本费用进行估价入账。包括未决算的分包工程款、材料款、设备租赁费等。同时对回收的废旧材料、工具、机具及行政用品作价后应冲减实际成本,使审计的结果与实际情况相符,使审计的数据具有权威性。

对于因某些原因中途调换的项目经理,要及时对调离的项目经理进行离任审计。并且对离任和新上任的项目经理办理双方的签认手续。

对于估列的成本进行跟踪审查,如发现与原估列的成本有出入,影响了原审定的盈利情况,要查明原因,必要时进行后续审计。

(三)项目经理经济责任审计对审计人员的要求

1、审计人员不但要懂得审计的一般方法和知识,还要加强对工程预算、工程施工、工程技术等基本知识的学习,要加强对企业管理知识的学习。只有不断增加各方面的知识,才能在审计工作中得心应手,取得好的审计效果。

2、由于施工现场一般都远离公司所在地,审计人员就要经常深入现场,了解具体情况。审计人员平时要注意积累审计材料,这样到终审时才会缩短审计时间,提高审计质量。

3、客观公正地评价项目部及项目经理的业绩。审计人员要有较高的职业道德,不能有任何的偏见和主观臆断。对审计中发现的问题要分清是主观与客观的界限;要分清是工作失误还是故意犯错的界限;要分清是工作水平原因还是不负责任原因的界限。根据不同情况区别对待,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提出正确的审计建议和处理意见。

项目经济效益审计研究 篇3

一、建立领导干部相关动态数据库,做好基础工作。可从两方面着手:一是与当地组织部门进行协商,请求其为审计部门适时提供纳入审计范围的各级领导干部信息。包括现任职单位、起始时限、职务等相关信息。在得到以上信息后。审计部门可以建立起经济责任审计电子数据库,这样对哪些领导干部和单位已审、哪些多年未审,就能做到一目了然。二是审计部门可以对近年来开展的经济责任审计项目和其他审计项目进行整理,建立起电子档案,做到心中有数,并将两类电子数据库有机结合,为项目计划的制定提供重要依据。

二、对审计对象进行分类。做到管理有序、突出重点。为了科学安排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任务,满足对领导干部监督的需要,审计机关可根据不同类型、不同单位领导干部的经济管理权限及其工作性质、经’济活动规模、掌握财政资金量大小等对审计对象实行分类管理。可将地市级的经济责任审计对象分为六大类:第一类为掌握各县(市、区)经济决策权、经济执行权和承担当地党风廉政建设责任的县(市、区)级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派出机构;第二类为重要经济主管部门,经济活动总量较大、掌握财政资金较多、下属单位较多的政府部门和事业单位;第三类为规模较大、资金总量较大的院校、医疗等事业单位;第四类为授权经营的资产经营公司、大企业集团等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第五类为党委、人大政协、群众团体:属下无独立经济组织或资金总量和规模较小的政府部门、事业单位、未改制企业等;第六类为市管县属单位正职领导干部的所在单位和各县(市、区)审计机关。通过分类管理,针对不同的审计对象,采用不同的审计频率,对不同岗位的领导实行一届审两次或离任审一次等。按照党政部门不同性质。采取不同的审计方法。对资金运作总量大、下属单位较多,且转移支付资金量大的重要党政部门领导干部,以预算执行审计加经济责任审计为主,关注全部政府性资金;对资金运作总量一般、有一定的专项资金、也有一定下属单位的党政部门领导干部则以财务收支审计加经济责任审计。对一些单位较小、财政资金主要用于人头经费和日常运转的部门、单位领导,以财务收支审计代替经济责任审计;在条件成熟的前提下,对一些管理比较规范、资金量小的单位领导,以离任交接制度代替经济责任审计。通过对不同类别的审计对象有针对性地开展审计,做到既全面审计,又突出重点,讲求效率,充分利用审计成果。

三、与各成员单位沟通,做到争取主动、协商一致。经济责任审计的目的是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管理和监督,为干部任免提供依据,这就决定了经济责任审计不仅仅只是一家部门的事,因此要想制定科学合理的审计工作计划,审计部门必须改变过去经济责任审计是委托审计,不好作计划、不能作计划的观点和被动等任务上门的做法,把制定计划作为提高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质量的一个重要环节。每年年初制定年度计划时,主动与组织、纪检等成员单位多进行一些沟通。了解年度内这些部门在干部监督和管理方面的重点及要求和干部调整动向,向他们说明年度内审计力量的分布情况。在此基础上,制定出年度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计划,然后将计划初稿分别送有关部门,或者召开经济责任审计联系会议,听取有关部门对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计划的意见,最后在协商一致的基础上形成正式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计划,并以领导小组的名义下发执行。

四、科学安排审计项目计划。做到综合平衡、长短结合。经济责任审计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作,同时审计部门任务量的来源很多,既有上级指令性任务和授权任务,又有地方政府交办的任务,还有部门之间的委托任务和协调任务。因此在制定计划时应充分考虑各个审计期间任务量和审计资源的均衡配置,做到统筹兼顾,长短结合,年度计划与长期计划均衡。把当年计划与前几年度计划执行情况及未来几年审计工作规划一起统筹考虑,采用滚动式计划法,确定当年计划。既保证能对审计范围内的审计时象在一定的时间内轮审一遍,又使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任务不至于集中在某一年度,确保审计资源的高效利用。

五、与其他审计项目结合,做到全盘考虑、集散有度。经济责任审计计划有其严肃性,必须实行统一管理,但并不是说这些计划和任务一定要由经济责任审计机构去完成。在制定计划时就要考虑结合利用各种审计资源,做到两个结合:一是经济责任审计与财政预算执行审计、财务收支审计、效益审计等项目相结合。凡经济责任审计与其他专业审计有交叉的,由综合部门制定计划时统筹考虑,合二为一,指定同一部门完成,并且要求都按照经济责任审计项目程序实施,在审计时兼顾领导干部责任评价所需的经济指标。一方面防止对同一单位重复进点审计,给被审计单位带来不必要的负担;另一方面可以综合利用审计力量和审计成果,以节约审计成本,提高审计效率。二是任中审计与离任审计相结合,防止“审、用”脱节。针对“先离任,后审计”。审计监督功能弱化的现象,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应由离任审计逐步转向离任审计和任中审计并重,由事后监督向事前、事中监督转变。在制定审计项目计划时,应根据干部管理需要,提高领导干部任中经济责任审计项目比例,并通过建立各成员单位日常信息沟通机制和审计结果运用反馈办法等,更好地发挥审计结果在加强对领导干部权力的制约与监督、干部选拔任用中的综合效用。

项目经济效益审计研究 篇4

一、内部经济责任审计项目质量现状

(一) 审计内容不全面、范围较广, 审计难度较大

国家审计署党组成员、总审计师孙宝厚同志在对《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的解读中指出, 目前经济责任审计开展的“审计内容不够全面”。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的实施过程中, 侧重于财务收支审计, 未能完全实现向管理审计、绩效审计的有效转型。相对财政、财务收支审计, 经济责任审计在内容上具有更为广泛和复杂的特性, 审计期限跨度较长, 审计难度较大, 使审计失察和出错的可能性大大增加, 从而影响到经济责任审计项目的质量。

(二) 审计方式以离任审计为主, 时效性不强

当前的经济责任审计的模式主要有两种:离任审计和任中审计, 而绝大多数单位仍以离任审计为主, 任中审计比重非常小。“先离后审”易导致审用脱节, 造成经济责任审计流于形式, 一定程度上使经济责任审计的作用不能充分发挥, 审计质量受到影响。

(三) 审计评价指标不够健全, 影响审计评价的客观性

由于未能建立权威性、可操作的评价指标体系, 缺乏相对统一的经济责任评价考核指标制度, 审计人员大多只能依照其部门经济职责、岗位责任来进行履责分析, 审计评价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审计评价和责任界定不够科学准确。

(四) 审计全过程各环节控制差异较大, 重结果轻过程

主要体现在:审计项目立项的计划性不强、临时追加项目较多;对审前调查重视不够, 审计实施方案编制也趋于应付;审计小组人员配备的专业搭配等不尽合理, 不能完全适应审计项目要求;对审计项目档案资料管理重视程度不足, 未能对立卷责任人整理归类的项目资料进行严格的审查和验收;审计项目复核程序不到位, 相对国家审计机关的“七级复核”, 内部审计普遍实行“三级复核”, 甚至存在自审自核;对审计项目未建立评比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 没有或很少对审计项目质量进行检查。

(五) 审计结果公开范围有限

由于经济责任审计的特殊性, 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的公开范围具有一定的限制性, 只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公开;多数单位未建立审计联系会议制度, 审计部门未能与相关职能部门形成审计合力, 从而造成单位相关部门、人员对审计工作了解有限, 对审计项目质量的舆论监督力量较弱, 不利于经济责任审计项目质量的提高。

(六) 审计结果落实不到位

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对于审计结果普遍未建立审计回访制度, 对审计结果的执行情况缺乏了解和控制, 审计结果具体落实情况不得而知。

二、影响内部经济责任审计项目质量的因素分析

(一) 经济责任审计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程度

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不健全、不完善和相对滞后, 使经济责任审计的处理处罚和定性依据不足。《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对经济责任审计对象、内容作了原则性规定, 明确了经济责任审计的法律地位和依据, 但其实务操作还缺乏规范。《经济责任审计条例》也还一直处于征求意见环节, 尚未正式出台。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缺乏科学性、操作性, 特别是在审计内容、重点和评价标准等方面不明确、不规范、不统一, 给审计评价造成很大困难, 影响了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二) 机构领导的重视程度与审计力量的冲突

由于编制问题, 内部审计人员配备非常紧张, 人员少, 项目多, 审计任务重与审计力量不足的矛盾冲突比较明显, 审计人员疲于奔命, 形成涉及面广但深度不够的尴尬局面, 审计质量难以保证。

(三) 审计外部环境的影响

一是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或执行不力, 账外账、小金库、潜亏及因决策失误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具有较强的隐蔽性而难以查证, 使得审计人员对被审计单位的情况难以全面了解和评价;二是部分审计对象和被审计单位对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认识、理解和支持不够, 使得审计取证很难实施, 有时审计工作人员还会感受到隐性的威胁等, 这都会影响到审计质量。

(四) 审计技术和审计手段的限制

相对会计信息化建设, 审计信息化建设比较滞后。尤其是在经济责任审计项目开展过程中, 由于经济责任审计时间跨度大, 被审计单位资料多, 传统、单一的审计技术、方法已不能很好的适应审计要求。审计人员采用的审计技术手段的不同、收集审计证据的充分性和相关性等, 都会直接影响到审计工作开展的进度和审计质量的优劣。

(五) 审计人员综合素质的影响

一是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经济责任审计要求审计人员必须具备高度的责任心和职业道德。内部审计更是如此, 若因为“人熟”、“不想得罪人”等心理因素, 放弃应有的责任心、客观公正的态度和职业谨慎, 容易导致审计人员难以发现可能存在的重要错弊, 从而影响经济责任审计质量;二是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经济责任审计涉及的内容较广, 客观上要求审计人员在掌握审计、会计等专业知识和查账技能之外, 还须具备宏观经济知识、政策法规、综合分析等能力。若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审计经验和职业判断能力不够, 就会制约和影响审计工作的质量。

三、提高内部经济责任审计项目质量的对策及建议

(一) 建立健全经济责任审计法律法规体系

建议尽早颁布《经济责任审计条例》, 起草研究《经济责任审计实施细则》及《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准则》, 修订完善《审计法实施条例》。建立以《审计法》和《经济责任审计条例》为核心, 以经济责任审计操作指南、经济责任审计管理制度等有机构成的经济责任审计法律体系, 促进经济责任审计更好地纳入法制轨道。

(二) 建立健全经济责任审计质量控制体系

从审计准备、审计实施、审计终结及后续审计等各环节入手, 建立全面的审计质量控制体系, 确定各阶段的审计质量控制点, 以点带面, 严把审计质量关, 将审计风险降到可接受水平之内。

1. 做好审前调查, 提高经济责任审计方案质量。

实施审计之前, 审计组应充分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与审计项目有关的政策、法律法规、重要业务会议记录, 通过对有关财务会计资料和重要财务指标分析性复核, 确定审查重点, 明确审计小组人员配备及分工;结合经济责任审计项目特点和要求, 有针对性地制定审计实施方案, 从而有效指导现场审计工作的开展, 避免审计实施过程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2. 严格审计程序, 强化审计实施阶段的质量控制。

按照经济责任审计的相关规范, 严格履行现场审计的各项步骤, 做好符合性与实质性测试, 并通过调查、查询、计算和分析等方法取得相关审计证据。对取得的相关审计证据进行反复分析、判断和归纳, 必要时应调整审计实施方案确定的审计步骤和方法, 确保审计证据的充分性、准确性和可靠性, 为正确评价领导干部经济责任打下坚实的基础。

3. 加强审计复核, 有效保障审计项目报告质量。

要坚持审计部门的多级审核审理制度, 层层把关, 严格控制, 确保审计报告客观公正的反映被审计个人及单位的实际情况, 规范、科学, 不偏不倚。

(三) 构建科学有效的经济责任评价指标体系

为使审计评价有理有据, 应进一步完善审计评价体系。建议设立具体的评价检查指标, 对评价标准进行量化, 把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结合起来, 使审计评价工作更具可操作性, 确保审计评价客观、公正, 切实提高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四) 推进审计结果公告, 强化审计结果的落实、转化与运用

1. 加强部门配合, 完善经济责任审计联席会议制度。

建立必要的协调工作机制, 适时进行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综合报告, 促进审计成果的转化和运用。加强与组织、人事、纪检部门的联系, 结合审计力量, 科学制定年度经济责任审计计划, 以切实保证审计质量。同时组织、人事、纪委监察等部门应及时、将所掌握的领导干部考核情况、有关举报材料等重要事项送交审计部门, 为深入审计提供线索, 使审计实施时有的放矢。

2. 健全信息反馈制度, 提高经济责任审计成果运用水平。

一是建立健全审计质量信息反馈制度, 定期收集、分析审计工作中存在的主要质量问题及审计决定执行情况, 及时反馈信息, 以便采取应对措施, 不断提高审计工作质量;二是对审计发现的问题要深入分析原因, 特别是对带有普遍性、倾向性的问题, 要注意从体制、机制和制度上研究提出解决和防范的措施和意见, 发挥好经济责任审计的惩治和防范双重作用。

(五) 强化风险意识, 提高审计工作质量

1. 强化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计划管理。

一是把经济责任审计与预算执行审计及其他专项审计和调查结合起来, 把离任审计与任中审计结合起来, 实现审计成果互用、资料共享, 以节约审计成本, 提高审计效率。二是把经济责任审计与管理审计、效益审计结合起来, 客观反映领导干部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 全面评价领导干部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

2. 建立健全内部审计风险责任制度和质量考评制度。

进一步完善项目主审负责制和质量追究制度, 加大审计业务质量检查和审计质量年度考核力度, 强化审计质量全过程控制, 进一步规范经济责任审计行为, 提高审计质量。

3. 培养审计人员良好的审计风险意识, 提高其在项目审

计中灵活、有效地控制各种风险诱发的能力, 正确对待来自各方面的干扰和压力。

(六) 优化审计环境, 提升内部审计部门在机构中的地位

“有为才有位、有位才有威”。内部审计部门要充分利用网络、报纸、公告栏等途径, 加大宣传力度, 不断扩大内部审计的影响力;加强与单位分管领导的汇报沟通, 最大程度上争取得到重视和支持;加强与相关部门沟通协作, 创造良好的工作氛围。

(七) 更新审计模式, 创新审计技术与审计方法

推进经济责任审计向以管理审计、绩效审计为主的转变, 实现审计模式的有效转型;积极利用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 充分运用与本单位财务管理信息系统相匹配的审计软件;认真学习现代风险基础审计相关技术方法, 有效降低审计风险, 提高审计效率和审计质量。

(八) 加强队伍建设, 全面提高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对审计项目质量管理论述经济论文 篇5

1审计工作底稿编写,是审计项目质量控制的核心

审计人员在实施审计过程中应当编写审计工作底稿,它是审计组出具审计报告最直接的依据,是审计项目质量控制核心。这一环节审计项目质量控制的主要要求包括:第一,审计工作底稿记录的财经违法行为或对审计结论有重要影响的审计事项,必须附有审计证据。审计证据对应多个审计工作底稿时,应当附在与其关系最密切的审计工作底稿后面,并在其他审计工作底稿上予以注明。

第二,编制审计工作底稿应当做到内容完整,记录真实,观点明确,条理清楚,用词得当,字迹清晰,格式规范;载明的事项、时间、地点、当事人、数据、计量、计算方法和因果关系必须准确无误、前后一致;相关的证明材料如有矛盾,应当予以鉴别和说明

。第三,相关的审计工作底稿之间应当具有清晰的勾稽关系,相互引用时应当注明索引编号。审计报告出具,是审计项目质量控制的主要表现审计报告是审计组工作的最主要成果,也是审计项目质量最主要表现形式。

这一环节审计项目质量控制的主要要求包括:第一,审计组对审计项目实施审计后,应当根据审计工作底稿,撰写审计组审计报告,经审计组组长审核定稿后,书面征求被审计对象意见。被审计对象对审计组审计报告有异议的,审计组应当进行核实,根据所核实的情况对审计报告作必要的修改和调整。

第二,审计部门应当召开办公会议,听取复核意见,审定并出具审计部门审计报告。

第三,审计部门只对所审计的事项发表审计评价意见,对审计过程中未涉及、审计证据不充分、评价依据或者标准不明确以及超越审计职责范围的事项,不发表审计评价意见。审计档案整理,是审计项目质量控制的内在要求一个完整的审计项目,必须注重审计档案的整理。这也审计项目质量控制的内在要求。这一环节审计项目质量控制的主要要求包括:第一,归档的审计资料,应当根据保存价值及其相互之间的联系,以审计方案所确定的内容和事项为标准,进行严格鉴别和挑选,确保完整、准确、可靠。第二,审计资料按照审计项目立卷,一个项目可立一卷或者若干卷,不得将数个项目合并立为一卷。第三,案卷封面、文件目录、备考表要素填写应当规范、齐全。第四,立卷责任人将审计资料归类整理、排列后,交由审计组组长审查验收,签署审查意见,连同相应的电子文档一并移交归档。

2审计项目质量控制的“五项措施”

2.1建立科学的审计项目质量考评标准

为了衡量审计项目质量的优劣,有必要建立一套科学的质量考评标准。审计项目质量考评标准的主要内容包括:审计项目立项情况;审计方案编制、报批及落实情况;审计证据收集、整理、分析、复核情况;审计工作底稿编制和复核情况;审计报告复核、审定情况及其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客观性;处理、处罚的法律法规适用情况;审计程序及业务规范执行情况;审计业务文书拟制、签批情况;审计档案的完整性、规范性;审计意见、建议落实情况等事项。

为了便于衡量和比较审计项目质量的优劣,应当将考评内容细化为若干评价点,再将各评价点进行量化。审计部门要统一组织审计项目质量考评工作,成立审计项目质量考评组,结合年度审计工作任务,制定审计项目质量考评工作计划。考评结束后,考评组应向被考评的审计部门通报质量考评结果,考评结果反映了审计项目质量的基本情况,应当作为审计部门和人员立功评奖的依据。

2.2完善审计法规制度体系

完善审计法规制度体系,应当着眼于审计项目质量管理全过程,对审计项目质量全过程实施质量控制。一是审计准备阶段,主要包括审计项目的计划管理制度、审前调查制度、审计实施方案的编制制度、审计承诺制度、审计回避制度等;

二是审计实施阶段,主要包括审计工作底稿和审计证据审核制度、审计日记规范制度、审计责任追究制度等;三是审计报告阶段,主要包括审计业务会议制度、审计回访制度、审计结果公告制度、奖惩制度等。随着军队审计理念的进步以及审计方法和手段的改进与提高,审计制度应当能够不断推陈出新,确保审计质量不断提高。

2.3创造全员参与的和谐审计环境

创造和谐的审计环境,倡导健康的审计文化,有助于审计工作顺利且高效的展开。一是要做到领导垂范。审计部门领导对审计工作的认识和决心,决定了其他审计人员的审计意识。审计部门工作的.开展,离不开领导的支持。审计工作的受重视程度,往往和领导的态度有很大关系。因此,审计部门领导必须率先垂范,站在部队管理看审计,增强宏观全局意识。

二是要做到全员参与。审计质量建设离不开全体审计人员的参与,只有每一名审计人员都能够认真履行岗位职责,全体齐抓共管,才能做好审计质量控制。

三是要营造和谐的外部环境。审计部门应当积极宣传审计法规,扩大审计影响。要让单位全体人员,特别是党委和首长在了解审计、认识审计的基础上,进而重视审计、支持审计,为审计项目质量建设创造和谐的外部环境。

2.4建立一支高素质审计人才队伍

现代管理理论认为,人是管理活动中最活跃、最积极的要素。同理,审计人员是军队审计活动中最积极的因素,是军队审计质量最直接的保证,也是我军审计部门最为宝贵的资源。根据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结合军队审计工作实际情况,应从下列三个方面加强审计人才队伍建设。一是抓源头,要积极解决审计队伍来源与知识结构性屏障。依托军队财经、工程、装备院校培训审计人员,同时也可建立相对稳定的引进机制,从地方审计院校、财经院校、工程院校引进财经、装备、工程等多专业审计人才,形成审计系统人才稳定来源的长效机制。

二是增能力,提升应对复杂情况、解决棘手问题和驾驭工作局面的本领。通过在职培训、实践提高、任职资质考核和激励机制,提升审计人员发现问题、揭露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努力造就一批高、精、尖骨干人才,实现审计人才由传统经验型向智能科技型转变,适应多样化经济活动监督形势要求。

三是强素质,建设思想作风过硬的审计团队。坚持用先进的思想锻造人,切实增强审计人员政治意识、责任意识、诚信意识和奉献意识,切实把军队审计人员的力量和智慧凝聚到现代审计的贡献力上来。确立立党为公的好思想,塑造求真务实的好品格,树立清正廉洁的好形象,保持开拓进取的新风貌。

2.5加强信息化审计手段应用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在军队审计工作中的应用,审计效率不断提高,审计范围也随之扩大,信息技术的应用将在军队审计质量建设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军队审计部门应当着眼长远、积极谋划、增加投入、创新手段,建立与国情、军情相适应的信息化审计手段,构建信息化条件下部队审计新型工作模式。首先,应加大审计信息技术和现代审计手段的开发研究投入,逐步完善审计业务处理网络,规范审计业务管理流程,实现审计业务信息快速获取、准确传输、高效处理和实时跟踪,加快审计业务处理速度。

项目经济效益审计研究 篇6

关键词:政府投融资;项目效益;审计

投融资平台以一个独特的身份出现在社会里,为一些企业在获得资金的方式上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在各种企业中称得上是一朵奇葩。其次投融资平台的出现为加快城市建设,促进企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为加快社会经济的发展步伐也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区域性投融资平台以政府为主导,其投入针对的对象主要以市场为主,以企业为主导媒介,通过政府的干预进而推动市场经济的发展。当前,新形势,新经济政策的趋势下一些先进的企业根据这些新形势,新经济政策结合企业自身的情况已经改进了企业的管理制度。

一、投融资平台项目效益审计内容

1.编制可行性、科学性、权威性的审计方案,在不违背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做好各种财会资源的审计工作,对财务资金、债务、企业固定资产、企业无形资产进行科学从组,避免资金的浪费及无形资产的损耗,规避各种不安因素对财会方面的不利影响,控制资金的流动分配,制度最佳觉得方案,确保决策者在进行决策时思路能准确、客观、有针对性。

2.制度财务保证体系,对具有相应资质的人员进行编制从组,充分发挥各个员工的专业特长,制定有效监督机制,制定严格科学的财会管理制度,并确保其制度的落实性。其次对财务管理的责任分工要制度化、细致化,确保各岗位在职责范围内能够实现效率最优化原则。

3.做好协调财务各工作部门各岗位之间的关系,融洽各工作部门各岗位之间的密切协作关系,制度科学的财会管理制度,对财会工作的目标及任务进行统筹,以表格或者条形图的形式分析各个部门各个员工之间的业务水平及工作成果,通过分析、比较、对比、统计等方法评定财会管理部门的综合性人才,积极做好思想道德建设,定期组织员工进行思想建设方面的系统培训,让每个部门,每个员工对待财会管理工作都秉持一个积极乐观的心态。

4.以财务审计的方式通过以不定时,不定点,不定人员的方式对财务工作进行突击性检查,检查的主要内容是看财会工作的各个环节及一些小的细节是否遵守了国家的法律、法规,是否违背了公司的财会管理制度,财会的循环工作是否顺应了当前形势下的财政制度的发展等。

5.及时查验各种财会报表的详细内容,通过科学的方法分析这些报表的准确性及科学性,审查一些容易出错的财会内容,看执行的适当定额及相关税率,是否是当下国家政策下最新的执行标准,避免由于套用旧版的税率或者财会表格而造成的不必要麻烦,审查财会工作的核算、会计概算,及财务现金账支出情况,及时掌握现有资金的可支配额度,最后查验企业财会的盈亏情况,审查利润里是否符合公司的利润标准,避免由于其他因素造成利润降低而财务利润报表还在按原有利润率上报的情况。

6.加强对现金账目的管理,及时查验现金账目的支出情况,支出原因、支付方式及哪位领导的批准情况。签字需要盖戳的章戳是否完整;查验现金支付的有效凭证,例如银行支付单,汇票等;核查现金支配的对象姓名账号是否属实,支付现金后的票据、发票是否齐全能;核查企业的盈亏情况及近期的大额支出及采购情况,要有现金与支出或者购买物品相符的等价交换凭证。

7.比较被审财务报表与最近财务报表,看有无重大变化的项目,向管理部门查询资产负债表日至审计日间有无重大经营活动和重要的经营环境的变化,重点调查有无下列(非调整)事项及是否对其进行了披露:股票和债券的发行;企业合并或购买控制权;自然灾害导致的资产损失;开展新的经营或活动、扩大原有经营范围等。

8.按照一定的科学方法,验核查验财会的各项报表及企业的实时盈亏情况,查验企业的负债情况,查验企业的收支是否平衡,查验各个股东持有的股份是否真实有效,查验公司的重大财务资金走向是否按照公司的现金管理及支配制度落实,审查各项报表的时间报验时间是否真实有效,如果报验的各种财会表格与现实中发生的时间不一致,采取紧急措施,落实主要经手人,一查到底。仔细核查各项支出及债务报请情况能否与实际相符。查验各项财会报表的内容是否与公司在此阶段经营的主打产品为主,是否存在一些公司淘汰的一些企业产品而未及时做好增减项的科目及名称。

9.做好财务内部管理的统筹工作,检查各项工作的费用支出及产值情况,对财务的账本、流水账、涉及重大现金支出的有效凭证是否真实,此类财务资料的审批手续是都齐全,部门领导签字是否有漏签现象。其次财务账本的制定及记账名称、填写数字、累计额发生的数值是否能符合要求。严格查验现金流水账的支出情况,审查各项票据是都真实有效,是否得到主管领导的签字或者认可,避免由于现金的流动经手人太多而导致的贪污现象的发生。建议任何大量现金支出通过网银支票代替大量现金的流动,这也体现了新形势下对企业现金科学管理的一个良性手段。

二、当前投融资平台效益审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财会内部管理制度的几点不足之处

(1)出纳在处理报销凭证时能否把报销凭证捋顺、整理有序,能都及时审查各项报销凭证的真伪性,报销凭证的经手人及批准人是否签字盖章,报销需要正规的发票,发票的真伪性是否进行检查,发票的开票日期与所发生的实际报销额能否相符。当险报销后拿凭证进行报销时,此时此刻企业的公司最高领导人是否知情,是否第一时间通知了企业的领导。

(2)有些企业为了节约投资成本,在财务工作人员上大做文章,混搅财会工作中出纳与会计,本来由出纳做的事结果让会计去做,本来出纳该去银行存钱的工作结果会计去做,这样严重影响了财会管理的科学性,导致财会、出纳分工不明确,虽然从表面上公司节省了财会工作的投资,但是实际上财会工作的很多账目及各项财会报表工作肯定做的不完善,给审计工作带来极大的难度。

(3)财会管理工作的各类报表及经常性的财务展示有时不切合实际,有些单位为了能吸引招商引资,做假账,做假的财会宣传,此种做法已经严重影响了公司的平稳发展,此类公司就是外表强大而内部极其虚空的幌子公司,其次各个财会管理部门在竞争业绩方面为了得到奖励,进而将一些账目或者报表的未来发生额进行公示,通过拆东墙补西墙的方法进行恶意竞争,此种做法也严重影响了科学合理的内部财会管理工作的氛围。

2.财会管理制度在竞争管理时自身有一定的狭隘

财务管理制度编制的在严谨,在天衣无缝,其运行机制及工作的产物只能作为企业决策者的一个参考,无论财会做得多么漂亮,财会管理工作的成果必须经过企业决策者的审计,否则成为不了最终的决策定义。

(1)财务管理工作各个工作人员的数量与质量严重制约着财会管理制度的成效及业绩。其中包括财会管理人员的数量与质量以及一般工作人员的数量及质量。

(2)财务主要管理人员的素质及工作涵养等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财务内部管理制度的科学有效运行。

(3)财会管理制度的变更不能及时得适应新形势下公司财会经济的需要,导致的财会工作效率低及不能为决策者提供及时参考等。

3.财务自身管理存在的局限性

(1)企业自身不能正确理解审计制度,有些认为审计工作只要把财务的账务,账本,现金账、财会报表、以及税务等工作做好就行完全通过审计,其实整个公司的全体员工的数量与质量与一个企业的成长有着密切的关系,优秀的员工能为企业创造更多的利益,这也体现了企业本质的发展是以员工的水平与技术成正比的。

(2)区域性投融资平台的财务内部管理制度在迎接审计时有些内容不真实,不能代表企业的真实经济水平,有时片面追求企业的单方业绩,从而忽略了企业在其他领域的长远利益,就像面子工程一样,耐看不中用。落实做好企业长远规划,制定可持续发展的企业战略目标才能经得起时代的考验。

(3)区域性投融资平台在一般情况下由政府支持,这在一定上就限制了资金的局限性,虽然政府通过强大的政治能力掌握着这个大权,但个别人员在行驶权利时有时会出现徇私舞弊现象,换个角度来说企业也得不到实质性的进展,妨碍经济的公平、平等原则。甚至国家出裁的法规文件在现实生活中落实不到位,执行不到位,从而政府的权利过度膨胀,容易出现走形式而忽略内部过程的现场,造成区域性投融资平台在实施过程中的不科学性。

4.财务部门在进行内部管理时在一些制度的落实力度不够

区域性投资平台财会内部管理的主要监督形式式以有关具有相关资质的审计单位依照国家现行的相关法律、法规、标准性文件对财会工作的内部管理流程各类资金的流动去向,各项费用开支的收支平衡情况,企业的近期资产负债表,企业的资金科学从组等进行系统而科学的审计。但在审计过程中由于财会部门工作的不规范性,给审计工作带来极大的难度,促使审计周期也相对加长,审计的投资费用也会有所增加,于此同时,审计工作都是在每个企业预先知道的情况下进行的财会审计,容易造成企业财务方面作假而应付检查的举动,在一定程度上审计工作应加强审计时间的调整,确保审计的科学性。

三、解决投融资平台效益审计管理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1.提高财会审计工作人员的工作涵养,提高员工的主人翁意识。

审计部门是区域性投融资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审计的主要工作是对公司财会内部自身的财会管理制度进行监督和检查,认真落实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提高各个员工的思想道德建设及工作涵养。其次管理人员的数量与质量及一般审计工作人员的数量与质量也是审计工作部门加强自身建设的纲领性措施。

2.制定严格的财务人员录用标准,及时制定财务类风险的规避措施。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经济全球化、贸易全球化趋势促使政府在某些行业、某些领域也担当着企业法人的角色,并由此行驶企业法人的权利并承担相应的义务。公司在落实财务内部管理制度时要及时引入大量专业性较强的财会人才,但由于政府组织招聘经验的缺乏,有些人员远远胜任不了当年的财会管理工作,这就出现了招聘财会人员的风险因素。其次公司内部也应该制定企业规避各类风险的预控措施,把一些经常处在的、和一些不可预见的风险因素以表格或图的形式生动的表示出来,对各个风险的影响范围及主要防范措施依依做出,从而提供整个公司财会团队对各类风险的主管认识,做到遇事不慌。

3.加强财会审计工作的管理力度,实行岗位责任制,严惩违反制度的公司及个人

财会各个部门各个团队之间要注意业务上的分离及必要的协调与配合,对一些财会部门之间的保密业务各个部门员工要恪守职业道德严格保密,但对一些需要各个部门积极协调的业务也要积极配个。对财会的工作程序的各个环节有关职能部门要随时做好监督、检查,明确各个部门负责人的责任大小,实行岗位责任制度,严惩徇私舞弊及滥用职权造成公司财政赤字的行为。国家现行的有关财会方面的法律法规对一些财会人员的工作准则及行为准则已经做了明确的规定,对一些财会人员的工作行为在明知故犯的情况下,为了个人的利益、必须想尽一切办法侵占集体利益,并给国家的经济及企业的财政造成巨大亏空的,要依法追究当事人的刑事责任,确保我国财会公共领域的环境净化。

四、结束语

当前对各个财务部门的审计工作主要以随机抽取为主要审计方法,这种方法既经济又实用,不仅节省了大量的审计周期时间也有利于对审计工作的成本投资控制。由此来看,财会内部管理制度一定要随着当前经济的发展及财会工作的各类需要及时更新各项财会管理制度,加强财会自身员工的技术水平及思想道德建设,才能使一个企业在不断发展的环境中经得起时代的考验。注重财务内部制定的审计工作流程及程序,这个流程及工作程序的建立对企业自身而言是对财会内部管理工作的企业性质的监督检查,通过平时的内部审计工作,完善企业的财会各项工作程序及各项审批制度。通过企业内部制定的审计工作流程及工作程序,能及时对各个财会部门工作中存在的缺点与问题即时发现,做到早发现、早改正,从而为企业的良性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李花果:政府投资项目绩效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市场论坛.2010(11).

[2]车嘉丽:公共资金效益审计评价体系的研究[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6(2).

[3]陈 骏:我国政府绩效审计发展机制研究——基于新公共管理背景下的辩证思考[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6(3).

[4]张继勋 杨明增 刘成立:中美政府绩效审计比较:基于案例的视角[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6(2).

[5]侯晓靖:我国政府绩效审计现状及发展前景——基于深圳市2003~2007年项目分析[J].财会通讯.2009(22).

[6]龚泓菲:美国政府绩效审计准则的建设及其启示[J].财经界(学术版).2011(4).

论公路工程项目的经济效益审计 篇7

1公路工程项目效益审计的意义

公路新建、改建及扩建工程项目不同于其他资源开发项目, 它作为对国计民生有着重要影响的公共工程, 需要投入巨额建设资金, 整个投资、建设及运行周期长, 项目建成并投入运行的公路资产为国家所有, 为社会公众所共同享用。概括地讲, 公路工程项目审计主要有三个作用。一是制约作用。通过对单位经济活动及其管理制度的监督检查, 披露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错误和舞弊行为, 保证会计信息资料真实、正确、及时, 合理合法地反映事实, 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监督、查错防弊作用。二是防护作用。对内控系统的健全性和有效性审计, 揭示并建议改正内部控制制度存在的薄弱环节和失控点, 提高财务管理水平。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同时有效地开展经济效益审计, 降低成本, 增加效益, 维护财经纪律。三是建设性作用。通过对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活动的检查和评价, 审查财务管理和控制制度的健全性和有效性, 针对管理和控制中存在的问题, 提出富有成效的意见和方案, 解决存在的问题, 完善内部控制制度, 提高财务管理水平。同时, 开展公路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还可以提高建设和经营管理水平, 控制决策失误及经营风险, 保障交通其他设施建设和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协调发展, 实现预期的经济效益目标。

2公路工程项目效益审计的特点

公路工程项目审计主要有三大特点。一是审计范围广泛。公路工程项目审计是以会计资料和有关工程资料为基础, 以工程建设活动力为对象的审查监督活动。审计的客体不仅有工程投资、建设成本等方面的问题;而且有工程设计、预决算编制、工程造价、施工管理等方面的工程技术问题;同时还要客观公正地评价投资效益。因此, 公路工程项目的审计是诸多因素相互影响, 涵盖了财务收支和经济效益的综合审计。二是专业技术较强。公路工程项目审计内容复杂, 涉及方方面面, 实施审计时不仅要从财务方向进行审查, 而且还要从许多工程技术方面进行审查, 如工程设计是否合理, 施工组织是否有效、公路经济、技术的合理可行程度等等。三是注重经济效益。公路工程项目审计除对项目建设的工程、财务方面进行审查外, 还要从物资消耗、工期、工程质量、工程造价等方面对投资效益进行全面评价, 对经济效益要更加关注一些。

3公路建设期间的经济效益审计

(1) 投资立项决策的审计。

投资立项决策正确是最大的效益, 失误是最大的损失。开展投资立项决策审计, 应当注重审查投资立项决策内容是否按规定编制, 并经过严格审批, 决策程序是否科学;审查工程可行性报告是否接近实际、切实可行;审查投资估算是否从技术、经济上选用最佳方案;审查项目的投资规模是否脱离实际需要和筹集资金能力, 以尽量避免投资决策失误特别是重大决策失误。

(2) 设计概 (预) 算的审计。

设计概算是确定投资额的主要依据, 是有效控制投资, 获取经济效益的关键环节。此环节审计应当注重审查初步设计方案和概算是否符合报经批复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及估算规定的范围, 审查施工图设计是否按照批准的设计要求编制, 施工图预算是否控制在批准的设计概算之内, 有无高估冒算、超设计概算等问题。

(3) 工程建设成本的审计。

工程建设成本综合反映公路工程项目的实际建设成本支出, 其高低对工程项目的经济效益具有直接影响。应特别注重审查工程造价是否按规定计算工程量、合理套用定额及取费标准, 有无巧立名目向工程项目摊派各种费用、支出, 挤占工程建设资金, 造成工程成本虚增等问题;审查设备、材料采购是否符合设计要求, 有无因列支不当或违规开支而超概算等问题。

(4) 设计变更的审计。

控制设计变更, 对于实现项目的经济效益具有重要意义。要注意审查有无因勘查、设计的精度不够、资金不足等因素而随意变更设计的问题。另外, 还应注意建设期间间接经济效益审计。公路项目在建设期间除自身的直接效益外, 其投资建设还可以产生间接经济效益, 主要体现在与公路建设项目有关的设计、施工、监理、建材等企业单位的就业人员增加、劳务报酬提高、企业实现盈利和交纳税费等方面。这些间接效益, 一般都隐含在公路项目的投资建设总成本之中。

4公路运行期间的经济效益审计

(1) 运行收入的审计。

注重审查车流量和通行费收入是否达到工程可行性论证所要求的设计通行能力, 有无出现在正常情况下远未达到预期水平的情况;审查和分析车流量、通行费收入的增、减幅度, 有无因对部分车辆实行减免通行费或其他优惠, 或因管理、监控不力等而造成通行费收入大量流失的情况。

(2) 运行成本费用的审计。

注重审查公路养护费用是否合理、合规, 有无列支其他一些与公路项目本身并无直接关系的基建等项支出;审查工资性费用是否符合规定标准;审查管理费用是否合规、合理, 有无铺张浪费等问题。

(3) 还贷能力的审计。

大部分收费还贷公路项目应当把偿还贷款能力作为评价公路项目经济效益的一项重要指标。审查和分析已运行年度的收费、成本及还贷能力;审查和分析剩余运行期的收费、成本及还贷能力;在以上分析及比较的基础上, 对项目的还贷能力作出总体预测, 提出有关增收节支增效、提高还贷能力的审计建议。

(4) 运行期间的间接经济效益审计。

公路项目在运行期间除自身的直接效益以外, 还通过投资建设对公路沿线地区及周边地区的相关产业和部门带来了巨大的间接经济效益。如促进当地农副产品产生增产、提价效益;促进当地建筑、维修、服务业和发展及增值效益;促进当地旅游业发展及增值效益;运输车辆产生节能效益、降低维修成本效益以及临近地段土地增值效益等。

5结语

经济效益审计还处于起步和摸索阶段, 需要不断总结每次效益审计的经验和不足, 加强审计间的双向沟通, 处理好短期效益与长远效益、局部效益与整体效益的关系;加强内审人员的业务培训, 提高人员综合素质, 适当引进财务、工程、机械、法律等各专业人才, 使经济效益审计在公路建设中发挥出更充分、更全面的监督和服务职能。

摘要:公路工程项目投资大、建设周期长, 加强项目经济效益审计, 提高公路投资效益十分重要。阐述了公路工程项目效益审计的意义和特点, 并分别从公路建设和公路运行两个方面对经济效益审计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公路建设,经济效益,审计

参考文献

[1]朱燕波.施工企业工程项目内部审计探讨[J].石油化工建设, 2008, (3) .

浅议公路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 篇8

一、公路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的意义

公路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 指的是审计机构和人员根据公路工程项目的相关内容, 包括收入、产出全过程的经济活动以及其对社会经济产生的影响进行综合性的评价与分析, 从而促进公路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提升。通过对公路工程项目经济效益的评价与监督, 能够促进公路工程事业的持续发展。在实际开展公路工程效益审计工作开始之前, 必须要对工程项目的基本状况有全面的了解, 首先要了解工程项目的投资情况, 对于项目投资的来源是国家财政有人还是民间法人投入有正确的认识, 根据不同的投资和融资情况, 便可以向工程项目的开展投入相应的人力、物力, 以此来促进资金结构的均衡性。其次要对工程工程项目经济效益的产出情况来分析, 公路工程的劳动成果以有形的公路、桥梁以及其附属设施为主要的表现形式, 其实际的价值体现与公路通行能力有着密切的关系。另外, 对于公路工程项目中的无形资产, 如公路的经营权要要进行科学的确定与评价, 才能促进公路项目效益的科学发挥。

开展公路工程经济效益审计工作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 通过有效的审计工作, 能够促进科学发展观的落实, 促进公路工程施工技术和管理制度的创新, 从而促进公路工程事业持续、健康的发展。同时, 通过科学的经济效益审计能够促进工程项目投资管理工作的完善, 促进工程管理和经营水平的提升, 并且有利于提高公路工程项目的社会价值。在公路工程建设中实施有效的经济效益审计工作, 其主要的实现基础是公路工程项目产生的价值与其投入的成本比例之间的大小, 也就是说, 公路项目本身的经济效益主要是由其对公路建设投入的资源以及其是否得到合理的利用来确定的, 而通过有效的审计工作, 则能够促进公路工程向着质量好、消耗低、占用资金比例小的方向发展, 从而促进公路工程事业的不断发展。

二、公路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的内容

从当前公路工程项目审计活动开展的现状来看, 其审计的主要内容可以从工程项目的建设期间和运行期间两个主要的阶段来完成, 不同阶段的经济效益审计又可以概括为公路工程的直接效益和间接效益。

(一) 公路工程建设期间的经济效益审计

工程建设期间的经济直接效益审计主要包括工程立项之前的决策审计、工程设计预算审计、工程建设成本审计以及工程更改设计审计几个方面。其中工程的立项决策审计是决定工程效益的根本因素, 因此必须要足够的重视该项审计工作;工程项目设计预算审计则决定着工程的投资定额, 因此在审计的过程中要注重其与工程的可行性报告是否一致;建设成本审计对于工程经济效益产生的影响是最为直接和重要的, 所以这也是工程项目效益审计的重点环节;更改设计审计主要是针对工程设计未发生错误的情况下而擅自进行的设计变更。工程建设期间的间接经济效益审计, 则主要是针对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所产生的人工费用、项目建设过程中对于建材市场以及相关领域所产生的间接影响等, 同时也包括项目监理、绿化、标牌制作等相关活动所产生的劳动报酬等。

(二) 公路运行期间的经济效益审计

公路工程运行期间的直接经济效益审计, 主要包括在公路投入运行之后所产生的收入审计、在运行过程中产生的费用审计以及在运行过程中资金周转能力的审计几个方面。在公路投入运行之后形成的收入主要是根据车流量和通行费用是否与工程设计的通行能力相符, 因为这是直接关系到工程运行收入的主要因素, 能够避免不必要的费用流失;对于运行过程中产生的费用审计, 主要包括如公路养护费用、人员编制的设立等相关工作支出的费用;公路运行过程中资金周转能力的审计则主要是针对公路企业偿还债款能力的审计, 公路工程是重要的贷款项目, 因此有必要对其年度资金周转及运行能力进行必要的审计, 从而掌握其还贷的能力。间接经济效益审计则主要是指项目投入使用后给周边地区带来的经济效益进行分析, 同时考虑农副产品效益增长, 其他服务业增值, 土地增值, 车辆节能等因素。

三、结语

在公路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 通过科学的项目经济效益审计工作能够促进公路工程安全、有序的施工, 同时也能够对公路工程的价值进行有效的保障。经济效益审计工作主要是通过公路工程建设过程和运行过程两个基础部分实施分析与评价, 其在效益的定量审计方面仍然存在着较大的难度, 仍然需要在实际的工作中不断的改进与完善, 才能促进其作用更好的发挥, 从而为公路工程事业的发展提供更有效的保证。

参考文献

项目经济效益审计研究 篇9

公路建设项目财务审计:它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基本建设会计政策法规等, 对公路建设项目实施建设前期、建设期间和竣工决算各阶段资金运动的全过程进行跟踪审计, 在审计的过程中发现并及时纠正问题, 进而对项目主体的管理行为进行规范, 以达到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的目的。公路建设项目投资效益审计, 是建设项目投资活动和及其结果由国家审计人员进行综合、系统地审查、分析, 然后按照既定的标准, 对项目效益的现状和潜力进行综合评价, 并且提出建议如何提高项目效益性, 从而达到促进建设单位加强项目管理和提高效益的目的的一项活动。建设项目投资效益审计的实质是指对建设项目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进行审计。

二、特征的对比

1. 审计依据

投资效益审计的主要是依据能够用来评价审计项目是否有效的标准, 而当前并没有形成统一的、公认的投资效益审计评价标准。所以, 为了提供科学有效的评价依据, 以此来展开项目效益审计, 需要尽快构建一个统一的投资效益审计评价体系。传统的财务审计一般情况下是依照普遍适用的现行会计准则和制度、各项财经政策和法规对公路建设项目进行审计。

2. 计目的

公路建设项目投资效益审计是为了促进被审计单位提高项目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而展开的。传统的公路建设项目财务审计的目的则是依法对被审计单位财务活动的公允性、真实性、合法性进行审计。

3. 审计方法

公路建设项目投资效益审计不仅借鉴了传统的审计方法, 而且还吸收了计量经济学和管理学等领域的方法, 使用分析、判断、预测、推理等方法, 形成了多样性的特点。公路建设项目财务收支审计一般使用直接收集审计证据的方式, 它们分别是检查、监盘、观察、查询、函证、计算等。

4. 审计成果

投资效益审计的成果主要体现为评价被审计单位的效益并提出有利于提高效益的建议。传统的财务审计的成果则主要体现为对财务收支真实性、合法性和对违规财务收支作出的处理决定。

三、审计内容的对比

1. 财务审计

(1) 对会计信息的真实性进行审查, 审查是否存在提供虚假的会计信息和会计资料的情况等。

(2) 对项目建设过程中存不存在隐瞒、收入体外循环、私下设立“小金库”等情况进行审查;对是不是存在乱列费用、分摊费用的随意性、挤占工程成本等现象进行审查;对损益的合法性、真实性与增减变化等情况进行审查, 审查是否存在随意发放奖金的现象;审查是不是严格按照相关规定足额提取、及时交纳税费, 是不是出现有过高消费、违反相关规定购置等与国家财经法纪相悖的行为。

(3) 对业主单位提供对外担保是否符合规定、有无对外担保造成重大损失进行审查。对公路建设项目进行全过程的财务跟踪审计, 其现实意义是非常重要的。财务审计对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规范化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切实保障了各项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它改变审计行为的性质, 由被动审计变成了主动审计;使项目参建人员依法审计意识和自觉遵守各项制度意识得到很大的提高, 相应地使项目审计工作的管理水平得到很大的提高, 从而保证了公路项目建设的顺利进行。

2. 效益审计

(1) 对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进行评价

公路建设项目的社会效益就是项目投资对整个社会发展所做出的贡献和带来的影响, 如增加就业机会、促进劳动成果的公平分配、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提高人们的文化教育和卫生健康水平, 提高投资经济效益等。公路建设项目的环境效益是指项目投资对自然环境与生态环境的贡献和影响, 这里既有“三废处理”和美化环境问题, 又有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问题, 而环境效益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人类能否继续生存发展下去与经济效益的高低。一个公路建设项目如果能以较少的投资满足同等的社会需要, 或以同样多的投资满足更多的社会需要, 投资效益就高;反之, 项目的投资效益就低。

(2) 对经济效益进行评价

(1) 建设阶段投资效益指标。公路项目建设阶段的效益指标包括:建设工期和造价等。项目建设工期反映公路建设项目建设速度的指标, 一般要与按公路行业规定的工期比较或与国家规定的合理工期比较, 达到定额或比定额工期缩短的项目建设工期代表项目的投资效益高, 反之则代表项目的投资效益低。通过对实际工期与计划定额工期进行对比分析, 不但能够找到项目工期提前或滞后的详细原因, 而且能够找到工期变化给项目投资效益所带来的影响。公路建设项目的造价分析, 指的是通过对项目投资概预算和项目投资实际完成情况、工程项目成本及单位生产能力投资进行对比分析, 从而对工程造价和建设费用的高低进行科学、全面地评价。

(2) 投产运营阶段投资效益指标。公路建设项目竣工并投入使用之后, 由项目投资活动所产生的新增生产能力和使用效益逐渐进入正常工作状态, 并形成收入, 以此来对项目的投资进行收回。此阶段是实现项目投资效益的时期, 建设项目能否产生好的生产效益和使用效益, 项目能否生存和发展, 取决于这一阶段效益的高低。经济效益分析评价是投资效果评价的核心内容。在指标计算中, 采用现值法将投资项目在整个寿命期间内不同时点上发生的一切收人与支出折算为现值, 然后以现值为标准来评项目的经济效益。

四、结语

以往传统的公路建设项目财务审计重视项目的财务收支, 而忽视了项目效益这个根本问题。开展公路建设项目投资效益审计适应了社会的需求, 引导和促进各类资源的优化配置, 提高项目的决算水平, 真实反映建设项目的成本, 体现建设项目的公正透明,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善的过程中所发生的效益、效果和效率的机制性、管理性以及体制性问题能及时被发现, 从而能够对公路建设领域的腐败现象进行遏制与预防, 并达到防范投资风险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王军武, 魏路.建设项目财务效益审计系统的分析与设计[J].建筑管理现代化, 2004, (6) :9-11.

浅议小型工程项目效益审计 篇10

目前, 大型重点工程由于各部门、单位比较重视, 项目审计力度和审计内容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得到加强和完善;而零星附属工程及小型项目由于标的小、项目散, 在审计工作中很容易被忽视。但正是由于小型项目在管理上容易被疏忽, 积少成多, 也就更有可能隐含潜在的大问题。

一、小型工程项目实施效益审计的必要性

小型工程项目单个项目资金小, 在审计效益上远不如大项目那么突出, 因此难免会被一些审计单位忽视。然而小型工程项目广、数量多, 累计金额往往非常可观, 而且“麻雀虽小, 五脏俱全”, 这些项目也存在施工单位虚增工程量、高套预算定额、虚列费用等问题。进行小型工程项目审计, 有助于合理确定工程造价, 充分发挥资金效益;全程跟踪项目, 监督施工单位, 保证工程质量, 发现问题及时建议改进, 避免问题扩大带来的损失。

效益审计还可以通过对工程项目及其管理制度的监督检查, 对照国家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 严格规范管理, 杜绝违规现象, 避免资产流失;进而还可以针对项目管理和控制中存在的问题, 提出富有成效的意见和方案, 以进一步完善管理, 提高经济效益。

总之, 抓大但不放小, 同步加强对小型工程项目的效益审计, 才可能真正使工程项目实现规范、高效、优质、低价、廉政等目标。

二、小型工程项目效益审计的现状

目前, 小型工程项目的审计几乎处于空白状态, 仅一张发票支付工程款的比比皆是。当然也有一些单位已经意识到小型工程项目审计的必要性, 并逐步开始加强这方面的工作, 但仍还存在许多不足, 主要包括:

一是审计内容不完整。当前小型项目审计仍以竣工决算审计为主。价款结算审计无疑是重要的、必要的, 但一个工程项目从拟建立项到竣工投产要经过立项决策阶段、设计阶段、施工阶段、竣工验收阶段等, 仅依靠决算审计是远远不够的;而且从发挥效益审计的管理监督、提高效益作用的角度来看, 当前审计的内容也不够全面。目前这种忽视了项目事前、事中审计的工作, 很容易形成不审该审、欲审难审的被动局面, 影响审计的效率和监督力度。如装修工程中的隐蔽工程, 审计人员必须事前对工程施工图纸要求有所了解, 事中深入施工现场进行实地核查, 及时了解施工过程中有关工程变更情况、掌握无定额标准用材的价格行情, 才能避免施工单位造假。由此可见, 小型项目效益审计工作的重点和核心应该是项目的事前和事中审计。

二是审计力量不足。目前, 内审部门人员配置不齐, 而小型工程项目量多, 这种矛盾已是制约审计工作开展的瓶颈。更重要的是, 工程项目效益审计涉及预算定额、工程技术和财务等许多方面的专业知识, 对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政治素质要求较高。但是当前审计队伍人员知识结构不合理, 懂工程专业的人员少, 全面掌握工程项目审计方面的专业人才更少。

三、开展小型工程项目效益审计的若干建议

如前所述, 小型项目效益审计要改变事后审计的被动局面, 必须关口前移, 开展全过程跟踪审计, 具体程序可见参见图示1。

注:各单位也可以根据项目的实际情况, 增减审计范围和内容, 特别是金额小的微型项目应本着“成本—效益”原则, 采取简易流程进行审计。

上述程序在具体执行、操作过程中, 还应注意如下几点:

1. 加强项目的可行性审计

要提高小型项目建设的经济效益, 不仅要对项目的实施过程加大监督力度, 更重要的是在施工前对项目可行性和科学性的研究论证。如果可行性论证不充分, 项目设计不科学, 将直接影响工程的进度和质量, 造成损失浪费, 影响投资效果, 甚至不能完成项目任务, 无法实现预定的经济效益目标。因此审计人员应在项目开工前认真分析项目可行性, 对于缺乏可行性和科学性的项目应该坚决否决。只有严格把好可行性分析这一关, 才能真正从源头上控制资金的使用效益。

审计人员可以通过以下三个问题来判断项目的可行性和科学性: (1) 该项目是否应该开展?是否符合单位的发展目标, 能否为单位产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 是否需要现在开展?结合单位目前的资金状况和发展规划, 考虑项目的经济支持及长远效益。 (3) 是否应以该规模开展?应结合本单位的经济实力确定工程规模, 不可一味追求规模, 讲求门面。

2. 注意对施工单位进行审计

目前大型项目一般都采用工程招投标的模式, 择优选定施工单位;但小型项目由于本身规模小、资金少, 开展招投标受到一定的限制, 因此在选择施工单位方面不及大型项目规范, 而容易出现施工单位虚报工程价款和违纪违规现象。这也就形成了事前审计中对施工单位审计的核心内容。审查项目是否组织了招投标, 如果未实行招投标应弄清其原因及选择施工单位的标准及过程。审查企业是否根据工程规模选择适当的施工单位, 小型项目可以选择较小的施工单位, 这样可以避免大公司报价高和不重视小项目而导致质量不高等问题。对于一些重要、但规模小的项目, 仍应建议在可能的情况下实行公开招投标, 或根据实际情况开展内部招投标, 通过公平竞争择优选定施工单位。

3. 强调项目施工的现场审计

作为事中审计的重要部分, 施工现场审计应强调“细、真、严、实”四字方针:

“细”, 是指对工程量的审核应狠抓一个“细”字。面对零星工程“小”、“杂”的特点, 审计人员应着力在“细”字上下工夫, 深入施工现场, 认真进行调查和实地勘察, 摸清施工情况, 熟悉施工图纸和变更签证及合同等有关资料, 对工程进行逐项审查验证, 以核定工程价款结算内容与建设项目实际完成的工程量是否相符, 是否存在多报、虚报问题, 杜绝个别人员的徇私舞弊行为。

“真”, 是对材料价格把关讲求一个“真”字。针对近几年建筑材料价格极不稳定, 钢材、水泥等主要建筑材料涨幅较大, 导致材料价格直接影响工程成本的情况, 审计人员在对材料价格进行审核时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把关:一是按设计图纸核算定额所需材料用量或按施工实际核定用量;二是对定额中和招标文件中无明确规定的材料价格, 进行市场了解, 核定材料市场价格与预算价格差额;三是注意所取定的材料价格, 是否跨期高套;四是对某些不常见的材料、设备价格采取多方询价、市场调查的方法来控制成本。

“严”, 是在审计定额套用时应突出一个“严”字。在基建工程中, 有些施工单位采用重复套用、低套高、少套多等手段来增大材料用量和价格, 争取不正当利益。因此要严格审查定额的套用是否与施工单位情况一致, 对于定额换算的单位价格, 要核实换算是否为定额允许及换算方法是否正确。

“实”, 则是对现场签证的审核注重一个“实”字。在工程建设中, 对于设计图纸和合同预算中没有包括而现场又实际发生的工程项目和费用, 如施工区域障碍物清理、隐蔽工程处理、材料代用等, 通常是通过签证的形式认可, 运用谈判、协商等手段要求偿付费用。如不加强监督, 势必增加工程实际投资, 降低资金投资效益。

4. 综合评价事后效果

项目完成后, 应对工程的投资效果进行综合评价, 除了经济效益外, 还应注重社会效益、生态效益, 尤其是政府投资的非经营性项目。

5. 充实内部审计力量, 提高人员专业素质

实施上述跟踪审计的关键是审计人员。要积极完善内审部门人员配备, 聘用和选拔高素质、复合型人才。认真推行内部审计人员持证上岗制度和后续教育制度, 采取培训和自学相结合的方法, 对现有内部审计人员进行知识和技能培训, 重点加强其审计理论、概预算编审和工程管理知识的学习。加强各单位之间的交流, 认真吸取先进经验和技术方法, 不断提高内部审计人员业务技术水平。加强内部管理, 抓好队伍廉政建设, 抓好思想政治工作和道德教育, 提高内审人员的政治水平和敬业精神。总之, 建设一支政治思想强、业务技术精、工作作风好、高素质、复合型的内部审计队伍, 是提高项目效益审计工作水平的保证。

摘要:小型工程项目由于标的小、项目散, 在审计工作中很容易被忽视。但正是由于小型项目在管理上容易被疏忽, 积少成多, 也就更有可能隐含潜在的大问题。本文分析小型工程项目效益审计的现状, 指出在目前的工作中存在审计内容不完整、审计力量不足等问题, 提出开展效益审计的若干建议。

关键词:小型工程项目,工程项目审计,效益审计

参考文献

[1]浅谈基建工程项目审计的环节管理.李建德.会计之友, 2008年第20期

[2]绩效审计实践初探.顾锦霞.审计2005年8A

[3]高校工程项目跟踪审计.高二华.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08年第11期

[4]基建工程项目审计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周玉萍.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8年第3期

[5]浅谈小型基本建设项目审计.周宏.北方经济2004年7月

工程建设项目绩效审计研究 篇11

关键词:工程建设项目;绩效审计

从审计发展的历史进程与客观规律来分析,绩效审计是下一步必然的趋势与归宿所在。对绩效审计追根溯源,它发起于20世纪初期西方国家研究政府公共支出时引入的概念。是对被评价对象在各种相关资源使用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进行综合分析与表达,也就是人们常说的“3E”审计。其主要目的在于从第三者的角度,向有关利害人提供经济责任履行情况的信息,促进资源管理或经营者的改进工作,更好的履行经济责任。

伴随着国家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工程建设项目成为越来越重要的一个增长点与发展内容,为此各级部门也更加注重获得工程建设项目效率和效果方面的信息。正因为此,各级审计部门因以此为牵引,以信息技术为支撑,以系统理论为指导,把对绩效的分析研究贯穿于工程建设项目审计工作全过程,有力推动工程建设项目的健康高效运行。

一、工程建设项目绩效审计的现状分析

(一)门类归属划分不够清晰

撇开工程建设项目审计不谈,但就绩效审计来看,其自身定位归属问题,也是众说纷坛。有点观点认为绩效审计是财务审计的一个部分;还有的观点认为绩效审计是一种新兴概念。究其原因,是因为作为一个外来引进产物,绩效审计目前处于与财务审计共同发展的阶段,因而在它之中再加入工程审计的内容,如何对其进行科学表述与划分,本身在理论上就还存在许多值得探讨的具体问题。

(二)法规制度接近真空

法律法规是开展审计工作的基础,但目前对于工程绩效审计工作如何开展尚没有明确的规定。与之相比,对于工程审计已有了一套较为完整的法规体系,涵盖了工程建设项目的各个阶段和方面,但这些法规也都只针对一般工程审计而言,并未明确工程项目绩效审计如何具体开展。

(三)评价标准灵活多变

要开展工程建设项目绩效审计,必须要确定较为固定客观的评价标准体系,但是由于工程建设审计自身的特点,使得建立这样一套指标非常困难,而且伴随着对比分析、数理统计等方法在绩效审计中的不断广泛运用,使得评级指标在广度、深度甚至立体维度上都有了更大的延伸拓展空间,更加难以限定在一个固定的框架之中。

二、工程建设项目绩效审计的可行性分析

(一)工作经验与方法的积累基本完成

虽然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工程建设项目绩效审计的成熟推广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是在各项工程建设审计实务中,审计部门和人员已经在有意识地将绩效审计的内容穿插增加到工程建设审计的各个过程,并通过这些内容的实际操作,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与做法,这对下一步工程建设项目绩效审计的实际开展,具有非常重要的奠基意义。

(二)建章立制的范本较为丰富

由于工程建设在国家经济中无可取代的重要地位,有關工程建设审计活动一直受到各级部门的高度重视,立法工作也较为成熟健全,各项程序十分规范,仅与工程结算有关的法规就有《工程建设勘察设计管理规定》、《工程项目施工管理办法》、《工程建设项目计算计量办法》、《建设工程质量验收标准》等,这些法规都为下一步工程建设项目绩效审计的方法法规体系的建立,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三)人员素质能力基本具备

各级审计部门的审计人员,伴随着国家审计的不断发展壮大,其自身素质也在不断提升,随着计算机审计、工程审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等不断成熟规范,审计人员实际上已基本具备同时胜任多项综合性审计工作的能力,对于工程建设项目绩效审计虽然专门从事参与的机会途径较少,但是能力却已具备,为日后该项工作的全面展开形成了很好的人才储备与积累。

三、工程建设项目绩效审计的实现路径分析

(一)以人为本,加强培训,解决好“人”的问题

工程建设项目绩效审计既是未来审计工作的发展方向与工作重心,又是实际操作的难点与盲区,专业性强、涉及面广,它需要的一大批能够熟练运用各种审计技术方法的一专多能型人才。要达到这一目的,对审计人员自身素质能力的培养就显得极为重要与关键。这就需要各级审计培训机构与承担审计教学任务的院校逐步在现有的基本建设项目审计课程的基础之上增加绩效审计的内容,更多的以工程建设项目审计案例为抓手,在引导被培训者一步步熟悉环节、进入情况的基础上,启发他们站在更高的绩效审计视角,审视审计过程的各个环节,培养他们的专业视角与独立思维能力。同时在教学内容的设置上,要不断充实其他相关财务、基建领域的内容与信息,使审计人员面对纷繁复杂的各种审计局势,都能做到心中有数,从容应对。在此基础上,对审计人员的考核评定也要更加突出工程建设项目绩效审计的实际特色与需要,以此为激励促进审计人员更为积极主动地学习和掌握工程建设项目审计的各种知识与内容,使得他们从各个方面都做好下一步从事工程建设项目绩效审计工作的准备。

(二)完善法规,健全制度,解决好“法”的问题

依法审计是审计工作的基本原则,只有将工程建设项目绩效审计的各种内容以法律法规的形式固定下来,审计人员在实际操作中才能做到有法可依、有据可循。为此,首先要在审计工作的基本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中,对工程建设项目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等各个方面的提出明确的审计目标与原则,指出其总体要求。在审计职责、审计权限、审计程序等章节也应对相关内容做出明确的规定;其次,要制定完善配套的工程建设项目绩效审计规章制度。如《工程建设项目绩效审计工作实施细则》就必须要尽早出台,可包含总则、建设项目绩效审计的目标与一般要求、建设项目绩效审计的计划、建设项目绩效审计的实施、建设项目绩效审计的报告、建设项目绩效审计的项目管理以及附则。对工程建设项目绩效审计的的规范化、制度化将起到有力的促进与推动;最后,可以结合实际情况将各级审计部门和人员在实际工作中的经验加以总结,形成规范,如审计立项及前期调查规范、审计取证步骤和合法性规范以及审计报告内容与格式规范等等。同时,工程建设项目绩效审计是在不断发展的,这些法规制度也应当与时俱进,这需要我们在工作中不断地总结经验教训,在一次次的实践之后,以宝贵的经验予以补充。

(三)突出重点,提高效率,解决好“技”的问题

工程建设项目绩效审计本身是一种资金量大、影响力大、风险性高的特殊审计领域,在实际操作中,首先要针对这些项目的具体特点,选准审计工作的切入点与突破口,将审计工作目标明确化,在具体目标的指引下,一步步发现具体的问题,争取取得重大突破,此后便可以点带面、顺藤摸瓜完成任务;其次,要逐步构建系统完备的数据资料库,将历年相关审计项目系统的收录其中,在实际审计项目的开展过程中,结合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翻阅查找,避免重复劳动,提高效率;再次,要注重从根源上找问题,对于一般的工程建设项目来说,对其经费预算进行审查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当然这里所说的审查并非简单的审查预算执行的情况,而是将重点放在预算资金的使用绩效上。不仅要看花了多少钱、怎么花的钱,更要看资金流出所取得的效果性,坚决杜绝“突击花钱”、“钓鱼工程”。对于水平较低、重复建设的工程项目要禁止上马。对于超预算的项目要具体分析启超预算的原因,若为外部因素(材料价格上涨、国家宏观调控等等)则应该酌情增加预算,若为内控不当或预算编制失误,可停止安排该单位下一年度的基建计划,将经费转入现有超预算项目建设,并加强对该单位基建預算编制与内控的监督;最后,要注重吸收运用科学先进的分析处理方法,例如进行投入-产出分析,分析建设项目的投入与产出之间是否匹配。通过内部控制的测试,找出建设项目质量与资金控制的关键点,分析内控制度对绩效的影响,并提出审计建议;对比指标数据,找出它们横向、纵向之间的各种相互关系。

(四)转变观念,积极应对,解决好“头脑”问题

无论对于何种类型与性质的审计项目,审计观念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对于正处于兴起过程中的工程建设项目绩效审计来说更是如此,审计人员必须突破传统的审计束缚在工程建设项目审计的过程中不断注入与强化绩效审计的先进理念,从宏观全局着眼,把审计看作是对建设项目管理的一部分,不断提高审计能力,注重通过审计揭示存在的问题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首先,加强宣传推广,使各级基建审计部门能够切实认识到,在具体工作中融入绩效审计的理念是多么的迫切与重要,并在宣传的过程中,注意方式方法,真正做到有的放矢;其次,利用各种座谈、理论研讨与学术交流的机会,将国内外在这一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予以介绍推广,使其能够尽早转化为推动审计实务工作开展的有力促进因素;再次,要抓好典型正面教育,对那些在实际工作中干出成绩、干出亮点特色的单位与个人要给与奖励,以此激励审计人员积极开展建设项目绩效审计研究。而且在实务工作中应倡导大家打破常规、摈弃简单套用,突出不同工程建设项目的特殊性,系统的对相关程序方法进行探索,使得工程建设项目绩效审计体系逐渐的成熟起来,形成具有很强操作性的规范模式;最后,要及时做好工程建设项目绩效审计工作的总结整理工作,应该仔细分析审计部门与人员的具体做法是否有利于建设项目绩效的提高,如果不利于其发展建设,那就应该坚决更正。若使建设项目绩效提高了,这就是一种实践中产生的工作方法上的创新,应当考虑积极推广经验并将其吸收进法规制度。

(五)立足现实,结合实情,解决好“指标”问题

实践经验一次次地告诉我们,无论是何种类型的绩效审计,要想将其逐步的规范化与成熟化,就必须要建立一整套成熟完备的指标体系。为此,各级审计部门和审计人员应立足于现有项目,认真搜集资料,总结归纳出一套具有总体概括性而又具有局部灵活性的,可根据项目的不同进行调整的绩效指标体系。既然是指标体系,在其具体设置的过程中,就应该充分考虑到指标的定性要求与定量要求,对定性指标指应采取客观描述和分析,突出其实证描述与评价作用;而对定量指标则应在注重其通用性的基础上,突出其专用性。在此基础上,应针对各类不同指标,对其适用范围、使用方法、评估准则等一一予以规范明确,确保指标体系成为推动工程建设项目绩效审计工作不断发展的有力抓手。

参考文献:

1.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建设项目审计[M].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8.

项目经济效益审计研究 篇12

一、投资项目的研究

长期以来, 围绕投资项目这一主题进行的研究广泛而深入, 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根据中国知网 (CNKI) 文献数据库, 截止2009年5月10日, 研究“投资项目”的相关文章有:学术期刊文章182751篇, 博士论文5436篇, 硕士论文32993篇, 会议论文3112篇, 报纸全文59642篇, 科技成果3172篇, 中国专利41篇;专家学者们对投资项目的概念、体制制度、决策、管理、评价等方方面面进行了阐释与探讨, 其中较有代表性的研究论文及其观点举例如下:

(一) 关于投资项目定义。

田江海认为:“投资项目不是指个量而是指总体。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若干问题的决定》中就把所有投资项目大体分为三类, 即竞争性项目、基础性项目和公益性项目。”张道宏、扈文秀认为:“投资项目是指初始净现金流量小于零的项目。”扈爱红认为:“与资本性项目相比, 投资项目涵盖的范围更广, 只要是拟投入一定资金, 执行既定计划, 实现投资目标的项目都可以称为投资项目。”

(二) 关于投资项目体制制度。

钱维认为在政府投资体制改革领域, 中国和西方市场经济国家经历了一个既类似、但又存在重要区别的改革实践过程。这一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亟待解决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他构建了基于决策主体支付结构和后果函数的政府投资项目制度的考察框架和体系。段晓梅指出, 随着我国投资体制改革的深入, 代建制作为一种新的管理模式被广泛推行。从政府投资项目代建效率的现状入手探讨了政府投资项目代理人对代理效率的影响, 阐述了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 即基于委托—代理理论、不完全契约理论、寻租理论、共谋理论和激励相容理论;介绍了我国政府投资项目现存的两类代建模式, 即业主行政代理模式和业主市场代理模式, 并对这两类代理模式的代建效率进行了比较, 进而分析了业主市场代理模式下的政府投资项目代理链, 研究了项目代理链对代理效率的影响机理, 提出了本文研究的两个基本假设;构建了政府投资项目代理效率的因果指标体系。赵淳怡对非经营性政府投资项目的传统管理模式及其弊端进行了全面深入的分析, 揭示了产生弊端原因, 综合理论界的观点和试点省市出台的制度, 界定了代建制的内涵和适用范围, 揭示了其本质与特征, 并在此基础上系统地总结了当前代建制试点的效果和存在问题。吴端端采用对比、归纳、演绎等推理论证方法以及政治学、行政学、社会学等学科理论, 构建了预防政府重大投资项目决策失误的法律机制。

(三) 关于投资项目决策。

许爱青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项目决策的指导思想和方向, 将传统单一的评价方式发展为综合的经济、社会和生态三大系统对项目进行评价, 综合考虑投资项目对经济、社会, 尤其是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从而做出投资项目可行与否、实施与否的决策。姚国兵在回顾以往文献的基础上, 通过对建德市政府投资项目决策现状分析, 综合运用管理科学、决策科学、模糊理论等知识, 探讨政府投资项目决策机制的建立和政府投资项目模糊综合评价方法的运用, 并以马目大桥为例, 构建模糊综合评价模型。侯琳琳从如何优化资金及其它资源配置, 进行投资项目组合, 又如何安排项目投资顺序, 使得投资总体的收益达到最大化, 并使投资项目组合风险最小或限制在可承受的范围内等方面对投资项目组合决策模型进行了研究。卓枫运用系统理论、系统工程方法论、管理科学等理论和方法, 结合投资项目决策的特点, 从系统的五要素———功能、组成、结构、运行和环境———出发, 全面地分析了投资项目决策系统, 阐述了投资项目决策的思想体系, 提出了投资项目决策的三维结构———逻辑维、时间维和知识维, 从理论上探索了投资项目决策步骤、程序和适用的方法与技术。

(四) 关于投资项目管理。

殷淙对我国政府投资项目管理体制历史、现状和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 将相关理论知识和国外先进管理理念全面、系统融入到研究构建我国政府投资项目管理体制的过程中, 提出了新的政府投资项目管理体制设想, 并在管理制度建设方面有所突破。达峻通过政府投资项目管理体制和机制的研究, 创新管理模式新思路, 加快推进政府投资项目市场化管理, 实施政府投资项目的决策、建设、使用和监督管理的改革, 创造科学决策、公平竞争、高效实施、合理有效的政府投资项目的管理模式, 着力解决政府投资项目管理中的约束监督机制和投资效益低下问题。王宁通过对地方政府投资目进行深入的研究, 提出地方政府投资项目中的监督问题, 归根到底缘于监督机制不能适应当前投资环境的变化, 而要想达到对项目有效的监督, 就需要对当前地方政府投资的监督机制进行完善和创新的观点。池慧探究了我国政府投资项目管理的发展以及目前政府投资项目在建设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探索了“代建制”等新的政府投资项目管理模式。

(五) 关于投资项目评价。

李海涛采用西蒙 (Simon) 的“有限理性”作为新的理论基础, 指出在“获得满意收益的把握性”的维度下, 项目排除风险因素后的IRR与满意收益率的差值, 反映的是项目获得满意收益的把握性, 从而为实际中使用IRR选优提供了理论上的依据, 并从这一新的角度为投资决策提供参考。马丽娜通过借鉴系统理论、新福利经济学、多属性效用理论和实物期权理论等相关理论, 以企业为评价主体, 从科技投资项目的效益和阶段两个方面的评价展开深入研究, 构建了较为完整的评价指标体系。黄德春回顾了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全面探讨了投资项目后评价的理论、方法与应用体系, 并进行了实证研究。

二、公共投资项目的研究

目前, 我国学界大多以政府投资项目作为研究的重点。经过十多年来的探索和发展, 对公共投资项目的研究已经积累了可喜的成果。根据中国知网 (CNKI) 文献数据库, 截止2009年5月24日, 与“公共投资项目”有关的文章中包括:学术期刊文章1174篇, 博士论文137篇, 硕士论文443篇, 会议论文33篇, 报纸全文230篇, 科技成果6篇;研究内容涉及到公共投资项目的体制制度、决策、项目管理、项目评价、国外研究比较等方面, 其中, 有针对性的专题文章比较多。现选择较有代表性的有关公共投资项目的研究文章举例如下:

(一) 关于公共投资项目体制。

郑书前认为, 建设和谐社会所要求的社会公平正义价值的实现有赖于公共投资法律体系发挥基础性作用。针对我国公共投资法律目前所存在的问题, 有必要进行公共投资法律体系的重塑。丁肇勇认为, 加快政府公共投资运行体制改革, 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高效的运行体制, 我们应在界定政府公共投资的范围、明确与公共投资关系密切的一些概念范畴的基础上, 阐明公共投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着重研究运行机制和体制方面的问题。胡元聪认为随着社会的发展, 迫切需要公共投资主体的多元化, 以构建国家主体、民营经济主体以及外国投资者主体相互合作的多元化主体投资体系。当然, 公共投资准入的条件不同于一般市场主体, 并非任何企业均可以参与公共投资, 对准入主体作某些限制是必要的。杨睿选择业主支付保证担保制度在政府公共投资项目的应用作为研究主题, 通过对公共投资项目业主支付保证担保制度系统、深入的研究, 力图为新制度框架的构建提出建议。

(二) 关于公共投资项目决策。

谢琳琳选择公共投资建设项目决策机制为研究主题, 力图通过对公共投资建设项目决策机制的系统、深入的研究, 为提高我国公共投资建设项目决策的效率和效果提出一些思路和方法。赵锐敏、刘月明从公共投资决策的特殊性入手, 针对我国公共投资决策存在的突出问题, 分析了公共投资决策科学化的保证条件, 提出了实现公共投资决策科学化的对策措施。汤伟探讨了政府投资项目属性的公共性。也就是说, 这些项目的绩效如何关乎公共利益甚至国计民生。例如, 基础设施、公共设施等。由于公共投资目标的多元化与复杂性, 与其他投资活动相比, 公共投资承担着更多的社会公共职能, 项目决策要考察的是社会综合收益而不是单纯的经济效益。

(三) 关于公共投资项目管理监督。

李细坤在综述国内主要的项目管理模式的基础上, 分析了我国项目管理模式的变革历程, 并进一步分析了目前我国公共投资过程中的项目管理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代建制是我国公共投资项目管理发展趋势的观点。徐敏娜认为, 公共投资建设管理市场化是我国全面推行依法执政, 有效扼制和预防公共投资建设中的腐败现象的重要措施;是对公共投资建设实行专业化管理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和公共投资建设效益的良方;同时有利于加强非基础性公共投资建设资金的管理, 提高其使用效益。姚光业认为长期以来, 由于经济管理部门把主要精力放在项目的立项审批和投资分配方面, 对建设项目的外部制约和监督管理尚不够重视, 直接影响了公共投资的效率。有必要探索如何建立起一套比较完整、规范的项目监管模式, 保证项目建设能够实现预期的目标, 并充分发挥公共投资的最大效益。杨飞雪、洪传君提出根据公共项目的特殊性即项目服务对象是公众的特点, 从决策和监督两个方面构建一个从宏观决策、项目决策到项目经营决策的双向沟通的投资决策控制模型, 并结合专家评审、社会效益量化等方法保障最终决策的正确性, 提高资金利用效率。孙红兵等通过对城市政府投资项目的界定, 分析了城市政府投资项目管理模式的演化过程和存在的问题, 同时结合发达国家和地区城市政府投资项目的管理模式, 提出了在城市政府投资项目中引入代建制和总承包制的几种模式, 最后对这些模式在实施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建议。李才平认为影响公共投资成本有两个重要因素:投资主体决策的正确度和投资运作的市场化程度。这两个因素在不同方面影响公共投资成本。通过树立正确的政绩观、科学民主决策、市场选择诚信合作伙伴、规范投资运作制度和程序、严厉惩处违法违纪人员, 可以控制和降低公共投资成本。王彦初步分析了目前公共投资项目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并就如何构建一个全过程的、多层次的、立体的公共投资项目监管体系作了一个探讨。谢升峰认为公共投资腐败的制度根源在于源于“黄金规则”的资本支出偏好、政府投资预算缺陷及政府投资审批制缺陷。必须从改革政府投资预算管理制度、建立我国政府投资支出的控制管理制度、积极推行代建制以压缩权力寻租空间、建立出资人决策责任制和项目责任制、推行问责制等方面入手, 预防与减少公共投资腐败。

(四) 关于公共投资项目评价。

王红岩提出了我国公共项目评价工作专门的公共项目经济评价体系和理论。鲍良回顾了项目评价的发展历程以及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全面探讨了公共投资项目绩效评价的理论、评价方法、指标体系与管理体系, 并结合案例开展了实证研究。顾海军认为传统的福利经济学理论为公共项目的社会效益费用评价方法提供了基本概念、原理和福利标准。近年来经济评价理论的发展以及我国经济发展目标的调整, 有必要根据公共项目的经济特征, 在现有投资项目经济评价体系的基础上, 构建和完善公共项目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根据公共项目的经济外部性、经济福利性、以及循环经济特征, 公共项目可划分为“平台型”、“福利型”和“资源型”公共项目三类。以福利经济理论为核心, 引入实物期权思想和循环经济理论, 建立公共项目经济评价的指标体系, 同时结合现有项目评价指标体系和方法, 可作为公共项目经济评价的依据。杨宇等简要分析项目管理模式评价目的、评价内容、评价指标设计原则, 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我国公共投资建设项目管理模式评价指标体系, 并指出了适用的评价方法以及指标体系的应用范围。高春梅主要研究了公共投资项目的后评价问题。对公共投资项目后评价的指标体系进行了探讨;根据公共投资项目绩效的特点, 设计了公路、水利、医院、学校等项目的后评价指标, 建立了这四类公共投资项目后评价的指标体系;探讨了公共投资后评价的基本方法。

(五) 关于国外公共投资项目的研究情况。

彭莉通过借鉴世界银行项目后评价的实践, 结合我国的国情, 探讨对推进中国特色的政府公共投资项目绩效评价工作的五点启示及评价体系的总体框架。侯石安指出, 在美国, 对公共支出的效果进行事后评价是美国政府加强宏观调控, 增强公共投资科学性、安全性、可靠性, 优化政府投资决策行为, 提高投资项目使用效益的重要手段。目前, 后评价工作已构成联邦政府和地方政府公共投资决策的有机组成部分。后评价的结果逐渐成为衡量国家预算政策合理与否的重要因素。战后日本经济的发展, 表明了这样一条规律:即, 政府的公共投资与国民经济相应增长, 二者之间存在着相互促进彼此制约的紧密关系。杨书臣就日本政府的公共投资是如何适应经济发展需要的这一问题, 作了些初步的分析。面对不断变化的国际国内形势日本政府也在不断对公共投资、公共事业政策进行调整, 希望为日本经济发展找到新的动力。我国正处在工业化的初期借鉴日本公共投资的经验, 建设适合我国经济发展需要的公共事业制度, 有利于促进我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1982年开始的分权改革使法国中央政府逐步向地方下放权力, 2003年新一轮改革提速初步实现了法国政府纵向和横向层面权力关系的重构。在扩大地方权限后, 中央加强了权力转移后对地方的制约监督。公共投资领域集中体现了分权改革以来各方面情况的变化。借鉴法国经验, 我国政府投资监管应当在理顺中央与地方权力关系的同时, 明确各监督主体的权力和责任推进监管法制化和职责、程序法定化。澳大利亚公共投资监管的主要做法及特点是主体多元化政府投资、公私合作、私人企业参与公共项目的投资与建设, 多元投资主体形成了澳大利亚多种不同的公共项目投资运营模式。在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以前, 以色列、埃及、土耳其3国的公共产品投资, 包括能源、交通通信、城市供水供气等经营性公共产品投资和国防、教育、医疗卫生等非经营性公共产品的投融资和经营活动, 均由政府及其举办的国营企业和机构垄断;80年代中期以后, 伴随着市场私有化浪潮和以色列、埃及、土耳其3国国内经济体制改革进程, 公共产品投融资和经营活动逐步向国内外企业、个人和社会机构开放, 目前3国公共投资领域已经形成了政府、企业和个人投资主体多元化和投融资来源多渠道化的新格局。

(六) 有关公共投资 (项目) 问题的专题研究。

除上述研究内容以外, 学者们对我国目前公共投资项目面临的多方面的问题都进行了程度不同的研究和探索。陈忠喜从城市与城市社区的发展和城市社区公共投资的发展历程入手, 就市场经济条件下城市社区公共投资的功能定位、我国城市社区公共投资的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 并就加强和改善城市社区公共投资的基本思路、重点、政策导向提出看法与建议。符金陵对我国农业公共投资问题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从相关的国内外研究来看, 欧美一些发达国家对农业公共投资问题的研究, 已经形成了比较成熟的公共财政理论、公共投资效率分析方法和政府农业公共投资政策实践框架。国内关于农业公共投资问题的研究, 是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 于近十年来提出的一个全新研究领域。从已掌握的研究文献来看, 国内有关农业公共投资问题的研究, 绝大多数还主要是定性地分析农业公共物品的特性、类型和提供公共物品的主体属性以及政府在农业公共物品提供中到底应该发挥何种作用, 现行农业投资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对策等。徐希竹选取地方政府公共投资作为研究的主题。他综合运用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总体分析与个别分析、规模分析与结构分析等多种分析方法, 揭示并分析了地方政府公共投资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了一些建议。赖旭宏在系统地研究公共投资理论和我国民间资本现状的基础上, 探讨并界定了公共投资的定义及其边界、民间投资主体及其应用范围, 论证了我国现阶段通过各种融资手段将民间资本引入公共投资领域的可行性和优势。郑裕克认为, “十一五”发展规划从数量与质量上对我国大学科技园的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 因此, 有必要结合国内外大学科技园建设理论及发展趋势, 对我国大学科技园建设理论进行研究。他对法国学者佩鲁的增长极理论;瑞典隆德大学哈格斯特朗教授的空间扩散理论;美国科技园领域著名专家Ruatam.Lalkaka的苗床理论;二十世纪90年代, 国际科学工业园协会提出的三元参与理论等国外对大学科技园建设理论及其研究情况作了介绍。探讨了我国对大学科技园建设理论的研究情况。谢地、丁肇勇研究了在公共投资领域的腐败问题, 指出为了提高公共投资推动经济增长的绩效, 必须剔除或弱化腐败对公共投资的消极影响, 要求在公共投资项目决策与实施过程中, 设置有效的腐败预防制度。车春鹂从法律、风险分担、政府监管等角度分析了在公共投资项目领域实施特许经营所面临的问题, 并提出了有效实施特许经营模式的对策与建议。

三、公共投资项目审计的研究

公共投资项目审计, 是指政府审计机关及审计人员, 对政府部门投资管理活动进行检查, 评价其是否合乎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 是否符合公共管理责任的要求, 以促进其改善公共管理, 提高管理效果的审计活动。根据中国知网 (CNKI) 文献数据库, 截止2009年5月28日, 与“公共投资项目审计”有关的文章中包括:学术期刊文章25篇, 博士论文4篇, 硕士论文5篇, 报纸全文1篇。简介如下。

1.学术期刊文章22篇, 其中与公共投资项目主题相关度比较高的10篇列示如下:

(1) 秦少卿、王珊珊《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公共投资项目效益审计模式》, 《商业研究》2008年第05期。

(2) 王威《着力提高我国公共投资的运行效率》, 《党政干部学刊》2008年第02期。

谢升峰《公共投资腐败:经济效应、制度探源与治理》, 《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第01期。

(3) 韩朋林、魏耀聪、贾喜云、丁增齐《重点公共投资项目全寿命效益审计机制研究》, 《军事经济学院学报》2007年第02期。

(4) 谢琳琳、张远林《公共投资建设项目管理模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重庆建筑大学学报》2006年第03期。

(5) 曲艳梅《我国公共投资绩效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商场现代化》2005年第22期。

(6) 巢来春、范春莲《国家建设项目投资效益审计研究》,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5年第01期。

(7) 何飞燕《印度政府审计中的公共投资项目审计》, 《审计与理财》2007年第11期。

(8) 周乐伟《公共投资项目决策方法的探讨》, 《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06年第10期。

(9) 宁永梅《公共投资绩效审计相关问题探讨统计与咨询》2006年第03期。

(10) 丁荣贵《有效的政府投资项目审计》, 《项目管理技术》2008年第09期。

2.博士论文4篇, 具体如下:

(1) 2007辽宁大学王威《中国公共投资效应研究》, 从理论上和经验上研究公共投资对于经济增长、地区发展、私人投资的作用, 从而得出在整体上, 公共投资比非公共投资的产出弹性更大, 公共投资中的公共基础设施投资和科学研究及技术服务项目的作用最大, 社会服务项目的作用不明显等结论。

(2) 2005重庆大学谢琳琳《公共投资建设项目决策机制研究》选择公共投资建设项目决策机制为研究主题, 力图通过对公共投资建设项目决策机制的系统、深入的研究, 为提高我国公共投资建设项目决策的效率和效果提出一些思路和方法。

(3) 2004吉林大学丁肇勇《中国公共投资运行体制改革研究》, 系统研究了公共投资运行问题。指出中国政府公共投资运行体制改革取得了很大进展, 但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之间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在政府公共投资运行中还存在诸多问题, 严重地影响公共投资作用的发挥。公共投资运行体制改革成为整个投资体制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应该在坚持立足中国基本国情的基础上, 积极借鉴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公共投资运行的成功经验, 完善我国政府公共投资运行体制。

(4) 2008中国地质大学 (北京) 鲍良《公共投资项目绩效评价与管理体系研究》, 回顾了项目评价的发展历程以及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全面探讨了公共投资项目绩效评价的理论、评价方法、指标体系与管理体系, 并结合案例开展了实证研究。

3.硕士论文5篇, 具体如下:

(1) 2005广西大学桂忠才《财政体制改革与财政审计创新》, 从系统阐述公共财政的定义、职能和构建公共财政管理体制的必要性入手, 总结了财政体制改革的得失, 分析了下一步改革的方向。还重点论述了财政审计与财政体制改革的相互关系, 深入分析了当前我国财政审计工作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并指出了问题存在的主要原因, 提出了改进财政审计工作的具体思路—审计创新。

(2) 2005武汉大学车桂娟《政府绩效审计及其质量控制指标设置》, 对如何有效地开展政府绩效审计作了一些积极的探索, 特别是在绩效审计的基本概念和审计的范围等方面进行了阐述。

(3) 2007年, 吉林大学沈洪军《关于我国政府公共支出绩效审计的研究》, 从政府公共支出绩效审计的基本问题入手介绍了政府绩效审计的概念、产生、特点以及我国政府开展绩效审计的历史与现状, 并与传统的财务审计、管理审计、经济效益审计等审计形式作了对比, 指出政府公共支出绩效审计是一种新型的现代审计, 并分析了公共支出绩效审计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同时, 笔者针对目前阶段开展绩效审计过程中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及困扰, 进行了分析比较,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对策与建议。

(4) 2008年, 河南大学苑志钢发表《公共投资项目绩效审计之研究》硕士论文, 指出如何加强对公共投资项目的绩效审计已经成为我国审计领域面临的重要课题。进行必要的绩效审计以保证公共投资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势在必行。又由于公共投资项目绩效审计的基本原理也适用于其他专项资金项目的绩效审计, 因此深入系统地研究公共投资项目绩效审计, 对于其他项目的绩效审计工作也很有价值。

(5) 2008年, 复旦大学何平《财政支出绩效审计的研究》, 主要是结合我国财政审计实际, 借鉴国外财政绩效审计理论研究我国政府财政支出的绩效审计这一重要课题, 文中涉及到公共投资建设项目审计的问题。

4.报纸全文1篇:

2008年12月7日南宁日报2版发表《南宁市公共投资审计中心挂牌》新闻。

经过较为广泛深入的调研, 我们看到:我国目前有关公共投资项目审计理论方面的研究资料非常之少, 与“公共投资项目审计”相关的研究主要涉及到“公共工程审计”、“固定资产投资审计”、“政府投资项目审计”或“建设项目审计”等概念范畴。现有的理论研究资料大多是国外的翻版, 真正反映我国实际、较为系统的理论研究资料更是凤毛麟角。一些新的公共投资项目审计实践及成果没有能够及时上升到理论, 缺乏认识上的高度, 因而影响了其在实践中的推广和升华;有些虽然对公共投资项目审计工作领域中的问题提出了一些设想, 但未能从理论方面得到深入研究, 从而使得当前公共投资项目审计工作尚缺乏较为完整的理论指导体系。

在我国改革开放更加深入的环境下, 公共投资的发展日趋庞杂, 公共投资项目审计的任务更加繁重而艰巨;公共投资项目审计事业的发展迫切需要有理论的指导。对公共投资项目审计实践和理论进行全面总结, 不仅对公共投资项目审计理论的创新与发展, 而且对完善政府投资决策, 实现扩大内需和推动经济增长, 促进我国经济摆脱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实现更好更快发展, 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公共投资事业的发展进入前所未有的鼎盛时期, 围绕投资项目这一主题进行的研究广泛而深入;自90年代以来, 公共投资项目的研究逐渐引起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 经过十多年来的探索和发展, 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 公共投资项目审计的理论研究近乎处于空白状态。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 公共投资理论和实务的发展日趋庞杂, 公共投资项目审计的任务更加繁重而艰巨。加强对公共投资项目审计理论的研究, 不仅对公共投资项目审计理论的创新与发展, 而且对完善政府投资决策, 扩大内需和推动经济增长, 促进我国经济摆脱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实现更好更快发展, 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上一篇:马克思国家观下一篇:中西绘画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