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工程项目经济评价

2024-12-13

水利工程项目经济评价(精选12篇)

水利工程项目经济评价 篇1

摘要:水利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有着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水利工程更是不可或缺,不但是因为其建设工期长,投资数额巨大,涉及的相关部门多,影响的范围广,也因为其对全国的经济发展影响深远,所以更需要做好与之相关的经济评价工作,从而更好地为国家和人民服务。本文对农村水利工程项目的经济评价方法做笼统的分析,探究水利项目经济评价的特点,探讨如何将高度综合、以决策研究为核心的新型科学引入农村水利工程的决策过程。

关键词:农村,水利工程,项目经济评价

1我国目前水利工程经济评价过程存在的问题

目前,中国正处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程中,换言之,中国正处于 “不太富裕”的阶段,而在这样的情况下,水利工程项目经济评价却存在着可信度不高和持续性不长的问题,尤其是农村水利工程项目经济, 这不但打乱了社会秩序,不能使有限的国家基础建设资金得到公平合理的分配,也违背了这项工程所要求的职业操守,致使社会上出现一些不良风气。总结其问题产生的根源,也可分为以下两点:

1.1制度太过死板,高层人员作假

中国目前实施的水利工程投资体制以及项目的审批制度太过死板,某些甚至都不符合现实情况,这些制度的存在,使得地方政府和部门为了使项目能够顺利审批通过, 纷纷故意夸大其对国民经济的作用及其项目本身的利润额度,弄虚作假的行为层出不穷。

1.2技术太过低下,研究进展缓慢

大部分的水利工程之间都存在着间接利益和间接费用的关系,这就要求项目之间的研究要并驾齐驱,一起进行。然而目前国内、国外的很多相关联的项目综合经济评价的研究都处于低迷状态,无实质性的突破,但凡是涉及了项目之间的间接效益和间接费用,工程研究层就只是简单地做一下定性的描述分析,并不深入地进行分析计量, 以至于直到目前仍未有一个通用的、可行性强的方法,用于处理这些项目的间接效益和间接费用。

2我国农村水利工程项目经济评价的特点

2.1水利工程项目的效益多元

水利工程项目的效益本身就难以计算,因为其独具的区域性、综合性、难以协调性,不仅如此,微观效益与宏观效益、近期效益与远期效益也难以达到一致。因此,对水利工程项目的估算难易程度要远远高于其他,要对其进行估算,就要将项目放在一个多层次、多介质、多元化的综合个体中进行识别,再仔细地对其效益进行精确估算。

2.2水利工程项目具有社会公益性

水利工程项目本身并非私人盈利项目,而是社会公益项目,所以在对其经济评价中应以国民经济评价为主,个体财务评价为辅。一旦是对国民经济评价有弊无利的项目,都是不可行的,无论其个体财务评价如何,都必须予以否定; 而对于国民经济评价可行的项目而言,只要财务评价也在大体的趋势上可行,则该经济评价属于可执行的项目; 当然若该工程项目的国民经济评价可行而财务经济评价不可行,在无替代方案的情况下,也要尽量对其进行国家政策性补偿及实施其他优惠政策。

2.3水利工程项目的功能性

有些水利工程项目是具有很多综合利用功能的,而对于此类水利工程项目来说,进行经济评价时就应当把项目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评价。水利工程项目的经济评价中的效益计算,就应当分为有无项目可对此获得的直接效益和间接效益来进行计算。

3农村水利工程经济评价方法

3.1静态经济分析方法

在评估计算投资、效益以及年运行费用的计算中暂不考虑其时间价值,对于方案的选择是建立在国家规定的标准经济指标的基础上的评估方法,即称为静态经济分析方法。这种方法的优点在于其计算过程相对比较简单、数据显示直观。使用起来也比较方便,对概念的阐述也比较清楚。但静态经济分析方法的劣势在于投资是静止的,由于不考虑资金的时间变化,因而投资也不随时间变化,不能估测随时间变化而产生的效益。当然,实践证明,按照这种方法所进行的计算容易造成资金和物资的积压,增大基本建设方面的投资,故而这种计算方法也是有很大的缺陷的。

3.2动态经济分析方法

动态经济分析方法不同于静态经济分析方法,它更侧重于将资金的时间价值包含在内同时进行经济分析,所以在实践中这种方法的使用量更大。在进行动态经济分析的时候,首先要明确工程项目的基准年、经济计算期和报酬率等相关参数。常采用的动态经济分析方法有以下几种: 其一是效益费用比法。效益费用比是指工程效益和工程费用的比值,该比值既可用经济计算期的总值,也可用年折算值。其二是内部回收率法。内部回收率即内部报酬率, 主要是指在某工程的项目内在的回收投资能力或内在能取得报酬的能力。对于这个数值的计算,即是要计算出在什么利率下,该工程项目的整个经济计算期内的效益现值与该工程的全部费用现值相等,且该工程方案的经济合理性是可以分析的。其三是投资回收年限法。这种方法主要是指工程投资从建成至获得回收的年限,即自工程基本建成之日始,往后各年的累计折算效益等于累计折算费用的年限。换言之,各年累计折算的纯效益和累计折算投资相等时所需的年限,通常采用列表计算的方法求得该数值。其四是净效益法。净效益是指在经济计算期内,效益和费用的差值,通常采用总值作为净效益数值,也可采用年值折算。

4农村水利项目效益与费用类型

( 1) 乡村生活用水效益。该效益是按照相应工程项目对乡村提供人畜饮用水的同时可以获得的效益计算。

( 2) 灌溉效益。该效益是按照相应工程项目对农林牧等农村生产活动提供灌溉用水的同时可获得的效益计算,通常采用多年的平均值。

( 3) 治理土地自然灾害效益。该效益是按照该项目可减免的自然灾害 ( 包括洪、涝、碱、渍等) 损失计算, 通常以多年的平均效益和特大涝水年效益来表示。

( 4) 其他效益。水利项目的其他效益主要指按照水土保持项目中水利措施的效益,该效益可与农林牧等措施相结合进行计算。水利工程项目费用的组成部分通常由固定资产投资、流动资金以及年运行费用组成。

5水利工程项目经济评价的步骤

首先,工程项目的经济评价分为国民经济评价和财务评价。国民经济评价是指从国家的整体角度出发,采用 “影子价格”,计算该实施项目对国民经济的纯贡献, 由此来评价项目的经济合理性。财务评价是指从国家现行的财政税务制度和价格体系下,从项目的财务角度来分析,采用财务价格,计算项目的财务盈利能力以及清偿能力,来研究该项目的财务可行性。故而,对于工程项目经济评价应该以国名经济评价优先,前文在我国农村水利工程项目经济评价的特点中也提及此点,水利工程项目是具有社会公益性的项目,所以项目经济评价应国名经济评价为主,遵循抓效益与费用计算口径对应一致的原则,并且要考虑到资金的时间价值,分析方法以动态经济分析方法为主,静态经济分析方法为辅。当然, 国民经济评价和财务经济评价各有各的任务和作用,国民经济评价更侧重于社会的整体角度,来考察该项目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和评价该项目的经济合理性。财务评价则从项目财务核算单位的角度,分析测算项目的财务支出和收入。在进行农村水利工程项目的经济评价时,要两者相结合,有轻有重地进行。

6结论

水利工程项目不同于其他工程项目,在对其进行经济评价的时候,要在有相关社会经济资料调查、收集、分析并对其加以整理的基础上,结合水利工程项目的特点,有目的有技巧有方法地进行。本文主要是针对农村水利工程项目经济评价存在的问题,对如何进行经济评价提出了基本方法和进行经济评价的依据做了粗略的分析,对水利工程项目经济评价的具体研究还有待于在实际工作中进行更深层次的探讨和研究。

水利工程项目经济评价 篇2

为学习国外水利工程项目后评价的先进经验,拓宽视野,由水利部中国水利经济研究会组织的考察团一行10人,于1997年7月29日至8月15日,就水利工程项目后评价问题赴德国和法国进行了考察。现将考察情况报告如下:

一、德国和法国水利工程项目后评价的特点和原则

项目的后评价不同于项目的前评估(又称项目的社会评价,下同)。项目的前评估是在项目决策之前,对拟建项目的技术先进性、经济合理性、环境保护可靠性、建设可行性等进行分析评估,做出预测结论,为项目决策部门提供依据。项目后评价主要是对已建成项目的建设实施和生产、运营、管理实际,环境和社会影响,以及外部情况变化等,进行分析、评价,找出问题,分析原因,总结经验教训,提出对策及建议,为加强经营管理,提高工程项目的经济、社会和环境的整体综合效益,为项目决策部门提供依据。

德国和法国是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水利工程项目管理水平高,在项目周期中尤其重视水利工程项目建设前期的项目评估工作。由于前期项目评估工作深入细致,再加上成功的项目实施管理,致使其水利工程项目的建设工作一般都能按预期的投资、质量和工期目标实现。因此,同我国水利工程项目后评价工作相比,德国和法国水利工程项目后评价较为简单。另外,德国和法国水利工程项目管理注重各阶段评估的有机统一,在整个项目周期中,评估包括:①前期的项目评估;②项目实施阶段的监测评价,如项目的开工评价、项目的中间评价和项目的竣工评价;③项目的后评价。当然,德国和法国水利工程项目后评价也具有一般项目后评价的共性特点,如现实性、公开性和反馈功能等。

在水利工程项目后评价的原则方面,德国和法国强调后评价工作必须自始至终坚持“客观、公正、科学”的原则,以便使项目后评价结论更具有可信度和使用价值。因此,他们强调项目后评价工作必须从客观实际出发,进行充分的调研,占有各种相关的数据和详实资料,依据项目建成后的实际面貌、成果和已经达到的指标,同项目评估、决策和设计时的预期指数进行对比和分析论证,从而更有益于今后项目的决策和运营管理水平的提高。

二、德国和法国水利项目后评价的内容、方法和程序

德国和法国水利工程项目后评价的基本内容包括过程评价、效益评价、影响评价和持续性评价四个方面。具体到某个水利工程项目时,内容有所侧重,并不是一成不变。如德国政府的“联邦经济合作与发展部(BMz)”委托德国开发银行进行的项目后评价(针对财政合作项目)的内容通常强调以下7个方面:①项目所属行业的行业政策;②项目目标的实现情况;③财务评价;④国家经济评价;⑤项目对社会经济和社会文化的影响;⑥项目对生态环境的影响;⑦可持续性(Sustainability)评价。再如,法国罗讷河上圣布雷尼哥(Sant Brenag)水电站项目后评价的内容包括:①发电量;②水文,考虑泥沙输移、河水位及潜水含水层水位;③地质;④水生生物;⑤野生动植物;⑥考古、遗迹、风景;⑦社会经济等。

水利工程项目后评价的基础方法是对比法,即宏观分析和微观分析相结合,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综合分析对比方法。使用对比方法时,包括“前后”对比、“有无”对比等。

德国水利工程项目后评价经常采用的一种方法是逻辑框架法(Logical Framework Meth-od)。这种方法是德国开发银行经常使用的方法。逻辑框架法为项目评价工作人员提供了一个分析结构——4×4逻辑模式,在垂直方向自上而下地列出项目目标、项目目的、项目产出、项目投入四个目标层次,在水平方向上自左向右列出项目各目标层次的预期指标、验证指标、验证方法和资料、相关的重要外部条件(假设)。当然,在使用逻辑框架法时,也必须计算有关的经济评价指标,如国民经济评价的经济净现值,经济内部收益率,财务评价的财务净现值、财务净现值率、财务内部收益率、投资回收期等指标。需要说明的是,逻辑框架法的应用范围很广,在进行前期的项目评估时,德国开发银行也广泛采用这种方法。此外,对援外水利工程项目评估和后评价,德国技术合作协会(GTZ)经常采用“以目标为导向的项目计划法(ZOPP)”,这种方法同德国开发银行广泛使用的逻辑框架法相类似。我国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后评价的基本程序分为三个阶段,即自我后评价,主管部门(或地方)评审和国家评价。考察发现,由于国情不同,德国一般不专门进行水利工程项目的行业评价。以德国政府财政合作(Financial Cooperation)为例,其项目后评价一般分为两个阶段:

(1)单一工程项目后评价。针对资助的每一个工程项目,德国开发银行都要在项目竣工后3~5年内进行该项目的后评价。依据后评价结果把项目归为以下6类的某一类:1 非常成功的开发项目;2 满意的开发项目;3 一般满意的开发项目;4 一般不满意的开发项目;5 明显无效果的开发项目;6 完全失败的开发项目。其中,前3类为成功的开发项目,后3类为不成功的开发项目。据德国开发银行新出版的《财政合作后评价报告(第三次评估报告)》介绍,德国1992/1993年的153个FC项目中有71%的项目是成功的。(2)国家综合后评价。为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角度评价项目建设的成败得失,每隔几年,德国政府的联邦经济合作和发展部通常委托德国开发银行对几年来所有的FC项目进行综合后评价。德国开发银行的综合后评价结果要经独立的审计部门审计后,再报联邦政府。此外,联邦经济合作与发展总部有时也对少量的PC项目抽查,自己进行后评价工作。

三、德国和法国水利工程项目后评价的经费来源和管理机构水利工程项目后评价的经费来源视后评价项目的具体情况而异。以德国为例,如果是德国开发银行对其资助的水利工程项目进行后评价,经费一般列入德国开发银行当年的正常经费开支,不再单独列预算;如果是联邦审计总署或各州审计总局进行的后评价,则由联邦审计总署或各州的审计总局从各自的预算经费中解决。这同我国《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后评价办法(讨论稿)》规定的经费处理差别较大。

依水利工程项目后评价的具体情况不同,德国和法国水利工程项目后评价的管理机构有所不同。以德国为例,由于德国开发银行的项目周期中明确包含项目后评价阶段,项目后评价工作一般由德国开发银行作为其项目管理的例行工作来开展。只有当项目出现了严重的财务问题时(如投资严重失控),政府才出面对该项目进行后评价,后评价的重点是项目收支情况,联邦政府通过联邦审计总署(BRH)、各州政府通过州审计总局(LRH)进行后评价。联邦审计总署和各州审计总局相互独立,从法律上无隶属关系,这些机构的建立和运行都是建立在审计法的基础上,其后评价工作不受政府的干扰而具有相对独立性。

四、对开展我国水利工程项目后评价的建议

根据本次考察收集到的资料,结合我国水利工程建设的实际情况,现就如何开展我国水利工程项目后评价工作,提出如下建议,供领导参考。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是开展我国水利工程项目后评价工作的关键建国以来,我国修建了大批水利工程,水利建设成绩斐然,但在水利工程项目管理上还存在不少问题。通过后评价可以评价已建水利工程实际产生的效果,从中吸取经验教训,以提高今后水利工程项目的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因此,我国水利工程项目后评价意义重大,任务十分繁重。各级领导应从我国水利事业改革和发展的战略高度来认识水利工程项目后评价工作,切实加强领导,精心组织,主动地将后评价工作摆到水利工程项目管理的议事日程上,这是顺利开展我国水利工程项目后评价的关键。

2.在充分借鉴和吸收发达国家水利工程项目后评价先进经验的基础上,立足我国水利工程建设具体情况,制定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水利项目后评价的法规和规范,是顺利开展我国水利工程项目后评价的保证我国于80年代初开展工程项目后评价工作,至今只有十余年。水利工程项目后评价主要是在90年代初开展的。1995年4月22日,水利部印发的《水利工程建设项目管理规定(试行)》规定水利工程建设程序一般分为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初步设计、施工准备(包括招标设计)、建设实施、生产准备、竣工验收、后评价等八个阶段,首次明确了后评价是水利工程项目建设程序的一个阶段。但是,如何规范地开展水利工程项目后评价,至今尚无规范可依。目前已进行的一些水利工程项目后评价多数是参照国家计委1991年7月提出的《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后评价办法(讨论稿)》的原则性规定,可操作性不够强,后评价经费来源不明确,因此,要依据国家有关规定,结合水利实际情况,在1993年我部先后对丹江口、潘家口、鹤地、宿鸭湖水库等工程进行两批后评价试点的基础上,认真总结经验,并借鉴国外水利工程项目后评价的先进经验,尽快制定我国《水利工程项目后评价实施办法》等法规和规范,使这项工作逐步走向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

3.注重水利工程项目后评价与立项时的项目评估及项目建设过程的评价的有机统一水利工程项目管理过程中,立项前的项目评估、建设过程的监测评价、建成后的后评价相互补充,组成一个有机的评估体系。立项前的评估尤为重要,即在水利工程项目决策之前,对拟建水利工程项目的技术先进性、经济合理性、环境保护可靠性、建设可行性等分析评估,做出预测结论,为项目决策部门提供依据。建设过程的监测评价,又具体包括项目的开工评价、中间评价和竣工评价,以监督检查项目建设过程的进展情况,为项目建设过程的投资、进度、质量目标控制提供依据。后评价是项目建设程序的最后一个阶段,我国一般指项目竣工交付生产(使用或运营)1~3年后进行的评价,以便总结经验教训,并帮助项目法人促进项目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因此,项目立项前的评估、建设过程中的监测评价及后评价三者体现了事前、事中、事后评价的有机统一,不能把它们割裂开。4.在进行水利工程项目后评价时,应综合评价水利工程项目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在我国目前应着重强调环境效益的后评价

水利工程的效益包括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后评价时应综合评价这三个方面的效益。从我国近年来水利工程项目后评价的实际情况看,往往重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后评价,对环境效益后评价研究得不够深入,容易被人忽视。考察中我们感受最深的是德国和法国十分重视水利工程的环境效益后评价,两国从七十年代后始终把环境保护、环境效益放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首位,没有环境效益,特别对水环境可能带来污染的任何项目的立项都是不可能的,绝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而盲目追求一时的经济效益。这一点很值得我国在进行水利工程项目后评价时借鉴,以便切实提高我国水利工程项目的环境保护水平,实现水利的可持续发展。

5.建立和健全水利工程项目后评价成果的反馈和扩散机制,以切实提高我国水利工程建设项目的管理水平

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开展水利工程项目后评价工作也不例外。国外水利工程项目后评价的成果都能有效地反馈到有关决策部门和项目法人。我国也有许多水利工程项目后评价成果成功地指导项目建设实践的例子。如1989年10月黄委会勘测规划设计院进行的《黄河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环境影响回顾评价报告书》作为黄河小浪底工程的类比工程,为小浪底工程环境保护设计提供了重要的依据。水利工程项目后评价的目的有二个,一是在于总结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为国家(行业或地市)改进投资决策管理,提高决策水平、管理水平和投资效果服务;二是帮助项目法人促进项目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提高工程效益。要实现这两个目的,必须建立健全水利工程项目后评价成果的反馈和扩散机制,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利用后评价成果,针对存在的问题,采取对策和措施,从而达到提高水利工程管理水平和最佳经济效益。6.培养和培训水利工程项目后评价的专业人才

水利工程项目后评价专业性强,目前我国尚没有形成一支业务素质高的水利工程项目后评价专业人才队伍。为加快我国水利工程项目后评价工作,急需培养水利工程项目后评价的人才,这可通过多种方式进行,如由水利高校正规培养,也可由有关部门、学会、协会有计划地组织各种层次的水利工程项目后评价培训班、研讨班,还可以选择德才兼备的现职人员出国进修等方式。当然,后评价人才的培养应有计划、高起点、增加投入。

7.建立水利工程项目监测与评价数据库

水利工程项目经济评价 篇3

关键词:水利工程项目;环境评价方法;生态效益

中图分类号:X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136(2010)12-0047-02

随着环境保护意识的深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环境,除了工业对环境的影响,农业的水利工程项目同样对环境产生影响,为了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为了子孙的长远利益,重视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成为我们这一代人的共识,怎样能准确的衡量这一影响,成为了当前人们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1农业水利工程项目对环境的影响

水利工程对环境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水资源无节制的开发,忽视水资源的载力问题。一定意义上说环境也是不可再生资源,一旦遭到破坏在短期内是无法恢复的,需要几十年甚至上百上千年才能恢复。水资源自身的生态平衡也需要一定的水量,例如渗入地下的水、蒸发的水、排沙除淤的水、排盐碱的水、湖泊洼地的水量等等,一定要保留维持其基本平衡的水量。国外的研究表明,河道内径流为多年平均值的30 %,这是保持大多数水生生物有好的栖息条件所推荐的基本径流量。与大自然和谐发展,大自然才会给我们最多的回报,否则大自然的报复常常给人类的生产、生活造成极大的危害,水土流失、沙尘暴已不再是距离我们很远的事,每年春季北京及中国北方的沙尘暴天气已让我们认识到大自然的惩罚。

(2)对地质结构考察不细致,工程选址不当造成大面积库岸崩塌,诱发强烈地震,地下水位上升而引起盐碱化问题。

(3)在水库建设中缺少生态考虑,给一些濒临灭绝的水生生物带来致命打击。规划中还应设计一定的工程构造,以满足大坝流域内水生物的生活习性。

(4)给社会环境如工程带来的移民问题和耕地补偿问题,以及由于其安排不当而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都是我们要考虑的。

(5)工程施工对当地环境的影响。由于工程施工缺乏有效的管理方法,粗放型的施工造成大量的环境污染。

2农业水利工程对环境影响的评价方法及具体实施内容

以上重点阐述了水利工程设计和施工不当而造成的一系列的生态和社会问题,农业水利工程对环境的影响从20世纪50年代起开始受到重视,国务院规定今后凡大型的水利工程都要进行环境评估,但是往往由于缺少一个科学的评价体系和评价方法导致我们在环境保护这方面做得仍然不够。但是近年来由于人们对环境问题的重视,这一现象得到了很大的改观,也总结出了很多评价方法,形成一些比较成熟的理论。

水利工程对环境的评价方法可以归纳为3种:预断评价、回顾评价和现状评价。评价方法很好理解,这里就不做过多的陈述,重点说一下评价方法的具体实施内容,可以分为四个部分:①环境状况的预先调查研究;②环境状况的具体分析;③环境影响的预测;④综合分析评价,在此我相应的展开论述。

2.1环境状况的预先调查

环境状况的预先调查是第一步,也是最基础的一项工作,它为此后的工作提供依据,所以预先调查的翔实准确与否直接影响的由此的产生的一系列结论。简单说就是对工程范围内的自然和社会状况进行调查,为现状的分析和今后发展变化的预测提供基础资料和依据。具体执行上又分为自然方面和社会方面,自然方面主要有地形、地质、水文、水质、泥沙、气候、生物等等,社会方面是人口、民族、土地、经济发展、文物、军事设施等等。

2.2环境状况的具体分析

在环境状况调查的基础上根据工程的特征,列出与工程有关的环境因素并且加以分析、预测,根据每项因素对环境影响程度的不同有主次的进行分析,根据各自的权重综合平衡评价。常用的方法有以下几个:

(1)清单法:将可能影响的环境因素根据作用的大小以表格形式列成清单,这一方法又分简单清单法、分级加权清单法和提问式清单法3种,分级加权清单法是目前常用的方法。

(2)矩阵法:将影响环境的因素排在纵列上,将环境效应排在横行上,构成阵列。其中,各项效应对环境因素的正负影响均按不同等级示出其影响的程度。通常,还多采取加权的办法,以识别各项因素对整体环境影响的总和。

(3)网络法:属于一种流程图的结构,由箭头与方框做有序的组合,用以说明人类活动可能产生的逐渐影响。这一方法的特点是可以形象地反映人类活动——效应——环境因素之间的因果关系。

(4)叠置法:其做法是先区分影响类型并加以分别制成环境质量等级分布图,然后再将各分布图叠置起来,进行识别,筛选。

2.3环境影响的预测

环境影响的预测即预测工程兴建后可能发生的变化和影响。预测的结果一般有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两种。对一些能用量度单位表示的环境因素,可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或物理模型作定量的预测估算。如预测水库建成后对局部气候的影响和对水库水质、水温的变化影响等,已能通过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进行估算;预测水库对库区泥沙淤积和对下游河道冲刷的影响,多兼用数学和物理两种模型进行定量分析。对一些难以用量度单位表示的环境因素,则可通过类比分析或机理分析作定性的预测。如预测水库形成后对疾病流行的影响,多采取类比分析法,即选择与拟建水利工程具有相似自然、社会环境和水利工程特性的类比工程,进行对照并作出判断;对水生生物、陆生生物的影响,多采用生态机理分析法,即针对各类生物对环境要求和对环境变化的适用性,按工程兴建后的环境状况,预测分析其在数量上或种群、群落上的变化。

2.4综合分析评价

根据环境影响预测结果,将工程兴建对各个环境因素产生的影响或出现的主要环境问题进行综合分析,评价工程对环境的综合影响,提出减免不利影响的措施和方案。由于水利工程对各个环境因子产生的影响错综复杂,环境效应之间又往往具有相关性,因此综合评价是一项复杂的工作。

3农业水利工程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重要意义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作为第一产业历史悠久,勤劳的中国人自古就有行修农业水利工程的传统,都江堰、郑国渠被人们所熟知,尤其是都江堰历经二千多年仍然造福着四川人民,使自古蜀中就有天府之国之称。然而也有一些水利工程,尤其是大跃进时期的水利工程,由于人民偏执的相信人定胜天的思想,违背自然规律大兴土木劳民伤财建立的一些水利工程给当地的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给当地的人民造成越来越严重的危害。新疆的农垦区越来越多的内流河干枯,沙漠化日益严重,北京的十三陵水库也是违背自然规律的典型,给人们带来深刻的教训。所以怎样才能与环境和谐发展、怎样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都成为我们这一代人要深刻考虑的问题,这是我们必须承担的历史责任。

任何一项水利工程都会带来正反两方面的影响,只要我们考虑周密,科学计算,科学管理,按自然规律办事,一定可以把正面影响发挥到最大,把负面影响压缩到最小。以往我们总是先破坏后治理,只重视经济效益而忽略环境效益,这是不可取的,在全球环境不断恶化的今天,我们越来越有责任保护好环境,保护好我们赖以生存的空间。

4总结

兴修大型水利工程,必然要打破当地原有的生态平衡,人类要生存要发展,自然需要打破那些恶性的生态平衡,使其变成良性。这个过程往往要带来一些问题,从经济学上说就是一些成本,但只要我们作出科学的评估、科学设计和施工完全可以把这个成本压缩到最小,趋利避害。加强建设过程中的环境保护问题,观念上要更新,认识上要提高,做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合理利用资源,造福人类,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参考文献

1 郭宗楼.农业水利工程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方法研究[J].农业工程学报,2000(16)

2 黄贤全.区域农业资源开发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方法体系研究[J].农业开发与装备,2007

3 赵俊峰、赵晓荣.灌溉工程环境影响评价的内容和方法探讨[J].水资源和水工程学报,2006(17)

4 贝克(Beek,E.V.).水资源综合管理[M].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2008

Analysis of Agricultural Water Project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Chen Huan

Abstract:With the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the resulting environmental issues more and more people's attention, the basic industries of agriculture on the environment should not be ignored, especially its impact on water resources, a large number of agricultural water projects are more or less impact on the surrounding environment, to make a reasonable assessment of their very, very meaningful.

水利工程质量经济性分析与评价 篇4

一、水利工程建筑成本的概念

所谓建筑成本是指为确保和保证满意的质量而导致的费用及没有获得满意的质量而导致的有形和无形的损失。其可分为:预防成本、鉴定成本、内部故障成本和外部故障成本。

㈠预防成本指为预防工程施工过程中质量事故的发生, 争取达到优良工程而进行的质量管理和技术培训所消耗的费用。包括质量规划费用、过程控制费用、顾客调查费用、质量培训以及其他提高工作能力的费用、质量体系的研究和管理费用、供应商评价费用及其他预防费用。

㈡鉴定成本指建筑产品的计划、施工、验收、交付使用过程中为确保质量标准而进行鉴定所需的费用, 包括外购材的试验和检验费、计量服务费、核对工作费、试验和检验装置的调试费、质量审核费、外部担保费、业主满意调查费及其他调查费用。

㈢内部故障成本指建筑企业为完成生产经营活动发生在企业内部所必需的成本以及由于企业内部责任造成的质量事故所带来的损失之和, 包括废品损失、返修或返工损失、材料采购方面的损失、内审或外审等纠正措施费及其他内部故障损失费用。

㈣外部故障成本指由于外部责任或建筑企业内部责任而发生于企业外部所造成的损失, 包括保单范围内外的投诉费、完工维修费、保修期保修费及其他外部故障费用。

二、建筑企业质量成本模型

质量成本和质量水平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 这就是质量成本特性曲线基本模型。建立和运用成本特性模型可以分析、控制和减少质量损失的费用, 能在提高质量、增加效益、增强竞争能力等方面得到有利的补偿, 所以有效的质量管理能够为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做出贡献。

三、水利建筑企业质量经济性评价模式

㈠总质量成本的计算与分析总质量成本=预防成本+鉴定成本+内部故障成本+外部故障成本, 即A总=A预+A鉴+A内+A外。

㈡质量成本构成因素分析预防质量成本占总质量成本的比重:a=A预/A总×100%;鉴定质量成本占总质量成本的比重:b=A鉴/A总×100%;内部故障成本占总质量成本的比重:c=A内/A总×100%;外部故障成本占总质量成本的比重:d=A外/A总×100%。

由此分析可以更加清楚地了解质量成本项目的构成情况, 找出控制和降低质量成本的有效途径, 对提高水利工程建筑企业的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将起到积极作用。

㈢质量成本与固定基数的比较模式及结论分析

1.万元产值质量成本含量:e=A总/W×100% (W为产值总和) 。此式所得结果反映了每万元工程产值所需质量成本的同时, 也反映了建筑企业的质量管理水平, 为同行业的不同建筑企业提供了经济效益比较模式。此模式可以分解为:预防成本、鉴定成本、内部故障成本、外部故障成本每万元产值质量成本含量:e预=A预/W×100%;e鉴=A鉴/W×100%;e内=A内/W×100%;e外=A外/W×100%。

2.万元质量成本利润率:f=M/A总×100% (M为利润总和) 。此模式反映了万元质量成本所创造的利润水平, 这是评价建筑企业质量经济性的重要指标之一。

如果将上式倒过来:f'=1/f=A总/M×100%, 就可以表明每万元利润所需多大的质量成本代价, 这为比较多个企业的经济效益提供了可行的依据。同上, 我们可以求出每万元利润预防质量成本、鉴定质量成本、内部质量成本、外部质量成本的成本含量:f预=A预/M×100%;f鉴=A鉴/M×100%;f内=A内/M×100%;f外=A外/M×100%。

3.单位质量成本含量:g=A总/S (S为建筑面积或长度) 。

4.质量成本有效率指标:h= (实际产值-计划产值) /质量成本总和×100%= (W'-W) /A总×100%。这一指标直接反映每万元质量成本所带来的质量收入, 是考察建筑企业全面质量管理效果的重要指标。

㈣工程质量经济性分析应用实例靖会灌区总干二泵站改建工程质量经济性分析如表1所示。

四、建筑企业质量经济性管理

以业主为中心是质量管理的基本原则, 识别并满足业主和其他相关方的需求和期望, 以获得竞争优势, 并以有效和高效的方式去实现, 是企业质量管理和经营的核心。通过加强管理, 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增加收入、利润和市场份额, 即通过诸如加强领导、提高效率、改进人员工作方式、提高业主满意度来实现;另一方面降低经营所需的成本、减少资源投资、减少返工和返修、提高企业信誉、减少人力和财力资源浪费可以降低经营所需资源成本。

质量经济性管理的基本原则是:从企业方面考虑, 主要是降低经营资源成本、实施质量成本管理;从业主方面考虑, 主要是提高业主满意度、实施质量经济性管理。

摘要:通过对质量成本的概念、内涵和构成的论述, 从工程质量经济性的角度, 提出了几种质量成本经济性的评价模式以及运用评价模式进行质量经济管理的实施模型, 并通过应用实例对工程质量经济性进行分析和评价。

水利工程项目经济评价 篇5

灰色模糊评价实质上是数学模型理论的具体应用,能够有效的区分边界不清、定义不明65应用理论,进而对具体的研究项进行定量分析,从更加深人的层次对问题进行剖析,确定所有的能够对分析结构造成影响的因素,充分发挥灰色模糊评价综合性的特点。绩效评价体系作为一种量化的评价指标,是监管水利工程建设情况,保证水利工程建设工程质量的有效手段,基于灰色模糊评价理论的绩效评价体系,能够保证水利工程建设的质量,确保水利工程建设实现要求的功能,要想进一步提高灰色理论的实际应用性能,在实际建设过程中,就要对水利工程建设的每个环节进行实时的测评,以便于及时发现工程建设的问题,调整工程建设方案,继而保证水利工程建设能够顺利的进行。由此可以看出对基于灰色模糊评价的水利工程管理绩效评价进行研究,不仅能够提高绩效管理体系的有效性和执行力,还能提升工程建设评价效果的准确性,为水利工程后续建设提供数据参考,具有重要的应用研究价值意义。

浅析水利工程对区域经济增长影响 篇6

关键词:水利工程;区域经济;影响

建国以来,随着经济发展,我国对于水利领域的研究还处于一种较为偏颇的地位,为了促使这一局面的转变,现阶段,我国应该从抓好具体的水利工程研究开始,逐步建立对水利工程带动经济增长面给予科学化的调整,从而有利于加快我国的水利工程建设快速发展。目前,针对这一趋势的状况,我们只有把握好水利工程对于区域经济的发展带来的经济效益为重点进行科学化的探讨,才是关键。

作为一项国家重视的事业,我们更应该给予高度重视,这不仅仅是为了有利于我国的水利工程对区域经济的带动作用,还在于经过一系列的科技投入,从而加快我国经济的发展步伐,这才是化解水利工程问题的关键所在。其具体的实际操作过程一定要结合当地的情况,有利于人民的生产生活,才是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水利工程对区域经济增长的效益有以下几个方面

当前,只有沿着一定的发展效益作为我们进一步搞好水利工程的目标,才是做好水利工程的科学化施工。具体体现在所产生的社会效应,这种效应在于通过一些生活设备来证明,主要体现在经济、生态环境效益方面和环境保护方面。

(一)经济效益

我们通过一些具体的水利工程可以发现,当前的水利工程还面临着许多需要解决的新问题,这主要在于通过一些具体的实施办法来达到有效地减少水利工程带来的一些负面效应,通常情况下,主要在于将一些能够改变现实投资环境的工程给予大力支持,只有这样,才能带来经济效应。例如,我们修建的水利工程可以为农业的发展带来便利,从而推动农业的发展,其带来的经济效应主要在于给予我国的粮食和经济作物提供有利的供水保障。

(二)社会效益

我们在进行实际的水利工程设计过程中,一定要处理好水利工程能够带给社会发展有益。这主要在于通过一些具体的水利工程可以迅速的转变我国的社会发展面临的水源供应不足的问题,从而可以加快我国用水事业的科学化管理,这是一种发展趋势,将为我国的社会事业快速健康发展提供物质保障。

(三)环境效益

环境效益,主要在于修建的水利工程能够及时的满足我国社会发展需要的同时,还要注意其修建过程对我国的环境会产生那些危害,这是作为树立工程修建过程中值得注意的重点问题。我们不能够牺牲环境代价来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

二、水利工程对区域经济增长影响分析

我们在研究水利工程效益的同时,要结合实际,注重抓好水利工程是否能够带来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人文环境都受益的方面进行科学化的设计,从而保障我国经济建设水利进行。水利投资对区域经济增长效益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投资持续性。我们在研究水利工程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过程时,一定要把握好投资的大小和持续性。应为水利工程在具体的修建完工之后,主要看其带来的社会价值和经济效益的大小,不能够盲目的进行投资,且投资还需要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来进行,做到持续不断。

(二)经营的自然垄断性。水利产业对区域经济增长总是由政府主导、投资、经营。其经营方式和资源开发模式都具有明显的自然垄断性,突出表现为水利工程的服务对象和服务范围一般不需要通过市场竞争来确定,而是随着工程建设地点的选定而随之确定。

(三)投资收益的不确定性。水利投资对区域经济增长的预测与决策是建立在已有数据基础上,无法对未来某时期的水文状况进行十分有效预测,因此,投资活动在一开始便有了一定的不确定因素。另外,水利投资对区域经济增长建设周期越长,可能出现的不确定因素的机率就越大。

由此可见,水利产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效益在发挥方式、时效、衡量指标等各方面都与其他产业有很大区别,很难单一片面地衡量。但是,我们可以从多方面促进水利对区域经济增长。

三、关于促进水利工程对区域经济增长效益的分析

(一)加强水利工程体制管理

合理进行工程造价、可行性方面的评估,结合当地实际经济状况及自然环境制定最优方案,使工程符合当地人民的实际需求。优化水资源配置及工业生产水费制度。严格按照有关法律法规,透明招标,科学施工。从而对区域经济增长起到积极作用。

(二)科学规划减少负面效应

工程建设必然会对当地自然环境及社会生活产生一定影响。水利工程对区域经济增长要结合工程建设前期严格做好规划,认真全面分析当地生态与自然环境,尽可能协调与当地其他产业的关系,做到因地制宜。

(三)关注水利工程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关系

水利工程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规划过程除了关注其固有的水利作用,也要考虑其生态、景观方面的影响。比如利用水体发展养殖,利用工程周围空置土地强化当地林木环境,借以发展旅游观光等。促进水利工程对区域经济增长综合效益的提高等。

《史记·滑稽列传》:“西门豹即发民凿十二渠,引河水灌民田,田皆溉……至今皆得水利,民人以给足富。”可见,水利工程与经济效益从来就是紧密联系的,水兴则民富,民富则国安。新的时期,新的形势,我们水利人应从历史的视角,以科学的素养,怀着继往开来的精神,理性、务实地开拓水利事业,这将会为推动区域经济增长起到积极作用。

四、结束语

这篇文章结合实际,主要研究分析了水利工程对区域经济增长影响。笔者希望能够给予读者一些借鉴。

水利工程项目经济评价 篇7

关键词:水利工程,河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经济价值,影响评价

河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是指河流生态系统与河流生态过程所形成及维持的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条件与效用[1]。在河流上修建水坝已经对河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产生了显著的影响,这种影响既包括正面影响,也包括负面影响。关注这些影响将有利于减少在修建水利工程和水利工程运行过程中产生的不利影响,对保护河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正常发挥具有重要意义[2]。本文在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水利工程对河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影响评价的经济理论、评价的方法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并以三峡工程为例进行了案例分析,以期为水利工程建设与河流生态系统的和谐发展提供参考。

1 经济价值评价理论

1.1 自然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供给-需求曲线

1997年,Costanza等[3]假设自然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供给-需求曲线如图1所示,当某种服务的供应趋近于零(或某一必需的最低限度)时,需求接近无限大,消费者剩余(以及服务的总价值)也趋近于无穷大。同时,由于自然生态系统提供的服务功能缺乏弹性,所以,自然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供给曲线接近于垂线,自然成本在国民生产总值GNP中未得到反映。

1.2 修建水利工程引起河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供给曲线的移动

在这里假设河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供给-需求曲线与文献[3]提出的自然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供给-需求曲线形状一样。河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包括河流生态系统产品和河流生态系统服务2个方面及15项服务功能;其中河流生态系统产品包括供水、水产品生产、内陆航运、水力发电、休闲娱乐和文化美学等6项服务功能,河流生态系统服务包括调蓄洪水、河流输送、蓄积水分、土壤持留、净化环境固定CO2、养分循环、提供生境和维持生物多样性等9项服务功能。在河流上修建水利工程对河流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产生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

图2中,供给曲线bq为未受影响的供给曲线,apb为消费者剩余,pbqc为生产者剩余,总剩余为abqc。修建水利工程影响了河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发挥,进而引起了河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供给曲线的移动(因1年内人们对河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需求变化不大,所以,这里假设需求曲线没有发生移动)。当修建水利工程对河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产生负面影响时,供给曲线bq向左移至供给曲线dq1的位置,这时,消费者剩余变为adp1,生产者剩余变为p1dq1c,总剩余变为adq1c,比未移动前减小了dbqq1;当修建水利工程对河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产生正面影响时,供给曲线bq向右移至供给曲线eq2的位置,这时,消费者剩余变为aep2,生产者剩余变为p2eq2c,总剩余变为aeq2c,比未移动前增加了beq2q。评价修建水利工程对河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正负面影响,就是计算面积beq2q(正面影响)和面积dbqq1(负面影响)的大小。

2 经济价值评价方法

水利工程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影响经济价值评价方法有:①直接市场法,包括市场价值法;②替代市场法,包括机会成本法、影子价格法、影子工程法、防护费用法、恢复费用法、人力资本法、旅行费用法等;③模拟市场法,包括条件价值法。本研究归纳了各种经济价值评价方法适合评价的内容,见表1。

2.1 市场价值法

市场价值法也称生产率法,该方法将河流生态系统作为生产中的一个要素,河流生态系统质量的变化将导致生产率和生产成本的变化,进而影响价格和产出水平的变化,或者将导致产量或预期收益的损失。

在核算水库供水、水库养鱼、水库航运、水力发电等的经济价值时,可用市场价值法。直接用上述各项能提供的物质量乘以其各自的单位价值(市场价格),来计算其经济价值。

Vtm=QtmΡtm(1)

式中:Vtm为各项经济价值;Qtm为各项物质量;Ptm为各项单位价值。

2.2 机会成本法

机会成本法通常用来衡量决策的后果。所谓机会成本,就是做出某一决策而不做出另一种决策时所放弃的利益。任何一种自然资源的使用,都存在许多相互排斥的备选方案,为了做出最有效的选择,必须找出社会经济效益最大的方案。资源是有限的且具有多种用途,选择了一种方案就意味着放弃了使用其他方案的机会,也就失去了获得相应利益的机会,把其他方案中最大经济效益称为该资源选择方案的机会成本。机会成本法是费用-效益分析法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核算水库泥沙淤积、调蓄洪水、水库淹没、水坝占据等的经济价值(或经济损失)时,可用机会成本法。

Vtc=StcΡtc(2)

式中:Vtc为各项的经济价值(或经济损失值);Stc为各项通过间接方法折算的物质量;Ptc为各项通过间接方法核算的单位价值。

各项核算的基本思路如下:

a. 因水库淤积泥沙而使其失去下游造地的功能,将水库淤积泥沙所能折算耕地的收益作为水库泥沙淤积的机会成本。

b. 因修建水坝,获得了调蓄洪水的功能,避免或减少了受灾(或淹没)人口和耕地的数量(使其有机会继续为人类提供服务功能)。将避免或减少受灾(或淹没)的收益作为调蓄洪水的机会成本(其实质为收益,为了统一起见,在本文中也将之称为机会成本)。

c. 因水库淹没了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湿地及沼泽生态系统和耕地等,而使它们失去了为人类提供服务功能的机会,将其未被淹没所能提供的经济价值作为水库淹没的机会成本。

d. 因水坝占据河流生态系统,而使其失去了为人类提供服务功能的机会,将未被占据的河流生态系统所能提供的经济价值作为水坝占据的机会成本。

2.3 影子价格法

人们通常用市场价格来表达商品的经济价值,但是河流生态系统给人类提供的产品或服务属于“公共商品”,没有市场交换和市场价格。经济学家利用替代市场技术,先寻找“公共商品”的替代市场,再以市场上与其相同的产品价格来估算该“公共商品”的价值,这种相同产品的价格被称为“公共商品”的“影子价格”。

在核算水力发电减少CO2排放的价值时,可用影子价格法。用每年减少排放的CO2的量乘以碳税的影子价格而得出净化环境的价值。

Vtp=QtpΡtp(3)

式中:Vtp为水力发电减少CO2排放的经济价值(影子价格法);Qtp为用水力发电代替火力发电而减少CO2的排放量;Ptp为碳税的影子价格。

2.4 影子工程法

影子工程法又称替代工程法,是恢复费用法的一种特殊形式。影子工程法是在河流生态系统遭受破坏后人工建造一个工程来代替原来的河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用建造新工程的费用来估计河流生态系统破坏所造成经济损失的一种方法。如在核算水库泥沙淤积的损失时,可用再建造一座库容为泥沙淤积量的水库的成本作为泥沙淤积的损失。

在核算水力发电减少CO2排放(或水库泥沙淤积的损失时)的经济价值时,可用影子工程法。用水力发电代替火力发电而减少的C排放量(物质量)乘以我国的造林成本,来评估水力发电减少CO2排放的经济价值。

Vts=QtsΡts(4)

式中:Vts为水力发电减少CO2排放的经济价值;Qts为用水力发电代替火力发电而减少C的排放量;Pts为我国的造林成本。

2.5 防护费用法

防护费用法是指人们为了消除或减少水利工程对河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影响而愿意承担的费用。例如,为了保护库区水质,增加建造污水处理厂等。由于库区水流速度减慢,河流的自净能力减弱,因此需增加建造污水处理厂等来加大污水处理力度,保护水质;为了保护水库淹没区的物种,需要建立自然保护区等。因为直接评估水利工程对河流生态系统的水质、物种等的影响非常困难,而运用防护费用法就可以将不知的问题转化为可知的问题。

Vtd=Etdi(5)

式中:Vtd为库区水污染或水利工程对生物影响的经济价值(经济损失值);Etdi为保护库区水质或保护库区生物的各项费用。

2.6 恢复费用法

水利工程对河流生态系统的破坏,会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和健康造成损害。为了消除这种损害,其最直接的办法就是采取措施将破坏了的河流生态系统恢复到原来的状况,恢复措施所需的费用即为水利工程对河流生态系统的影响价值,这种方法称为恢复费用法。

在核算水力发电减少SO2排放的经济价值时,用的是恢复费用法。可用水力发电代替火力发电而减少SO2的排放量(物质量)乘以治理SO2的单位成本,来评估水力发电代替火力发电而减少有害气体SO2排放的经济价值。

Vtr=QtrΡtr(6)

式中:Vtr为水力发电减少SO2排放的经济价值;Qtr为用水力发电代替火力发电而减少SO2的排放量;Ptr为治理SO2的单位成本。

2.7 人力资本法

人力资本法也叫工资损失法,它通过市场价格和工资多少来确定个人对社会的潜在贡献,并以此来估算因修建水利工程而引起的河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变化对人体健康影响的损益。

在核算水库修建对库区周围人群的健康影响时,可用人力资本法。通过调查水库修建前和修建后典型疾病发病率的变化、医药费用的变化等来评估。

2.8 旅行费用法

旅行费用法又称为费用支出法或游憩费用法,起源于如何评价消费者从所利用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中得到的效益。它通过交通费、门票费(有时含有时间成本)、餐饮费、住宿费、购买纪念品和特产及其他与旅行有关的费用等资料来确定某项生态系统服务的消费者剩余,并以此来估算该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价值。

在核算修建水利工程对旅游的影响时,可用旅行费用法。通过调查水利工程修建前和修建后游客数量和游客上述费用的变化来评估。

2.9 条件价值法

条件价值法属于模拟市场技术方法,它的核心是直接调查咨询人们对生态环境改善的支付意愿(WTP),或生态环境受到损害的补偿意愿(WTA),并以支付意愿或补偿意愿来表达生态环境的经济价值。条件价值法特别适宜于对那些非使用价值(存在价值、遗赠价值和选择价值)占有较大比重的独特景观、文物古迹、珍稀濒危生物资源等价值的评估。

在核算建设水利工程对珍稀濒危生物、文物古迹等的影响时,可用条件价值法。通过调查人们保护水利工程影响的珍稀濒危生物、重要文物古迹等的支付意愿,或因部分负面影响不能恢复到水利工程修建前的水平而愿意接受的补偿意愿来评估。

3 三峡工程对长江中下游河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影响经济价值评价

3.1 评价方法

根据评价理论、评价方法的适用性和数据资料的可收集性,选用市场价值法、机会成本法、影子工程法、防护费用法和恢复费用法评价修建三峡工程对长江中下游河流生态系统不同服务功能影响的经济价值。

3.1.1 三峡水库养殖的经济价值

运用市场价值法计算三峡水库养殖的经济价值。由式(1)可得

Vc=QcΡc=ScqcΡc/103(7)

式中:Vc为三峡水库养殖的经济价值,元/a;Qc为三峡水库正常运行后每年渔业的产量(物质量),t/a;Pc为渔业产品的市场价格,元/t;Sc为三峡水库有可养殖的水面面积,hm2;qc为长江中下游6省市大中型水库渔业的平均产量,kg/(hm2·a)。

3.1.2 三峡工程改善川江航道的经济价值

运用市场价值法计算三峡工程改善川江航道的经济价值。由式(1)可得

Vn=QnΡn=LnΝnΡn(8)

式中:Vn为三峡工程改善川江航道的经济价值,元/a;Qn为提高川江航道单向货物周转量,t·km/a;Pn为货物航运的市场价格,元/(t·km);Ln为改善川江航道的里程,km;Nn为提高川江航道单向航运能力,t/a。

3.1.3 三峡工程发电的经济价值

运用市场价值法计算三峡工程发电的经济价值。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Ve=QeΡe(9)

式中:Ve为三峡工程发电的经济价值,元/a;Qe为三峡工程的年均发电量,kW·h/a;Pe为三峡电力进入电力营销市场的价格,元/(kW·h)。

3.1.4 三峡旅游的经济价值

运用市场价值法计算三峡旅游的经济价值。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Vtm=Ιtm(10)

式中:Vtm为三峡旅游的经济价值;Itm为三峡旅游直接获得的收入。

3.1.5 三峡工程调蓄洪水的经济价值

本文将三峡工程调蓄洪水的功能价值分为减少淹没的经济价值和避免受灾的经济价值两部分。

a. 经济价值1。运用机会成本法计算因三峡工程调蓄洪水而减少淹没农田(或减少受灾人口)的经济价值。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Vf=Vf11+Vf22=Sf1Ρf1+Sf2Ρf2(11)

式中:Vf为三峡工程调蓄洪水减少淹没的经济价值,元/a;Vf11为减少农田淹没的经济价值,元/a;Vf22为减少城镇受灾人口的经济价值,元/a;Sf1为年平均减少农田淹没面积,hm2/a;Pf1为单位平均淹没综合损失值,元/hm2;Sf2为年平均可减少城镇受灾人口数,人/a;Pf2为人均综合损失指标,元/人。

b. 经济价值2。运用机会成本法计算因三峡工程调蓄洪水而保护耕地避免受灾的经济价值。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Vf=Sf3Ρf3(12)

式中:Vf′为三峡工程调蓄洪水避免受灾的经济价值,元/a;Sf3为保护耕地避免受损的面积,hm2/a;Pf3为单位平均综合农业受灾损失值,元/hm2。

3.1.6 三峡水库泥沙淤积的经济价值

运用机会成本法计算因三峡水库泥沙淤积而使其失去造地功能的经济价值(结果为负值,即泥沙淤积的损失值)。由式(2)可得

Vs=SsΡs=ΡsQs/(10?000?ds)(13)

式中:Vs为三峡水库泥沙淤积的经济价值,元/a;Ss为因三峡水库泥沙淤积而损失的造地面积,hm2/a;Ps为因泥沙淤积使土地失去造地功能的单位损失值,元/hm2;Qs为三峡水库年均泥沙淤积量,m3/a;ds为土壤表土平均厚度,m。

3.1.7 三峡大坝对河流生态系统占据的经济价值

运用机会成本法计算因三峡大坝对河流生态系统的占据而使其失去为人类提供服务功能的经济价值(结果为负值,即为经济损失)。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Vh=ShΡh(14)

式中:Vh为三峡大坝对河流生态系统占据的经济价值,元/a;Sh为三峡大坝的占据面积,hm2;Ph为因三峡大坝占据河流生态系统提供服务而产生的单位损失值(取负值),取Ph=-70 337.95元/(hm2·a)。

3.1.8 三峡水库淹没损失

运用机会成本法计算因三峡水库淹没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湿地及沼泽生态系统和耕地等,而使它们失去向人类提供服务功能的损失。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Vi=SijΡijt(15)

式中:Vi为三峡水库淹没损失值,元/a;Sij为三峡水库淹没森林、草原、湿地及沼泽和耕地的面积(物质量),hm2;Pijt为三峡水库淹没森林、草原、湿地和耕地所对应的服务功能的单位价值,元/(hm2·a)。

3.1.9 三峡工程发电减少有害气体排放的经济价值

三峡工程发电减少有害气体排放的经济价值包括减少CO2排放的经济价值和减少SO2的经济价值。

a. 经济价值1。运用影子工程法计算三峡工程发电减少有害气体CO2排放的经济价值。由式(4)可得

Vcd=QcdΡcd(16)

式中:Vcd为三峡工程发电减少有害气体CO2排放的经济价值,元/a;Qcd为减少C的排放量,t/a;Pcd为造林成本,元/t。

b. 经济价值2。运用恢复费用法计算三峡工程发电减少有害气体SO2排放的经济价值。由式(6)可得

Vsd=QsdΡsd(17)

式中:Vsd为三峡工程发电减少有害气体SO2排放的经济价值,元/a;Qsd为减少SO2的排放量,t/a;Psd为治理SO2的单位价值(单位成本),元/t。

3.1.10 三峡库区水污染和三峡工程对生物影响的经济价值

运用防护费用法计算可得三峡库区水污染和三峡工程对生物影响的经济价值(结果为负值,即为经济损失值)。

3.2 评价结果与讨论

三峡工程对长江中下游河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影响经济价值的评价结果见表2,基础数据资料来源于文献[4,5]。

由表2可知,在三峡工程的正面影响中,防洪和发电是三峡工程的主要功能,两者分别占其正面影响的21.82%和43.23%;同时,三峡旅游收入、三峡工程的环境效益(减少有害气体排放)、三峡工程航运效益和水库养殖效益等也比较突出。这些正面影响增强了长江中下游河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供给能力,使长江中下游河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供给曲线向右移动。在三峡工程的负面影响中,三峡库区水污染的负面影响最大;其次是三峡水库泥沙淤积和三峡水库淹没;三峡工程对生物的影响和三峡工程对河流生态系统的占据也是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这些负面影响削弱了长江中下游河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供给能力,使长江中下游河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供给曲线向左移动。

在《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初步设计报告(1 13)》[4]和《长江三峡水利枢纽环境影响报告书》[6]中,提出三峡工程的主要效益是防洪、发电和航运,同时兼有旅游、环境效益、水产养殖等;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的主要不利影响是水库淹没、水库泥沙淤积、对水质的影响、对生物的影响等。本文的评价结果很好地反映了这些内容。

由于受研究方法、指标体系或数据资料的限制,对诸如三峡工程对生物阻隔(或分隔)的影响、三峡水库局部富营养化的影响、三峡水库对文化古迹淹没的影响等一些主要内容,目前还未能进行核算;同时,国内有关这一领域研究才刚刚起步,适合本国的单位价值和考虑时间价值的单位价值的研究较少;所以,本文中选取了一些国外相关研究的单位价值来近似,同时部分单位价值也未能考虑时间的因素。考虑到修建三峡工程对河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影响具有巨大的不确定性,笔者只是做了一些探索性的工作,在评价内容的选取、定量化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深入、完善;研究的结果还比较粗糙。本文是从三峡工程对河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影响的视角进行研究的,而对诸如其引起的移民、地质等问题本文未予以考虑。

参考文献

[1]肖建红,施国庆,毛春梅,等.河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水坝对其影响[J].生态学杂志,2006,25(8):969-973.

[2]肖建红.水坝对河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影响及其评价研究[D].南京:河海大学,2007.

[3]COSTANZAR,D’ARGE R,de GROOTR,et al.The value of the world’s ecosystemservices and natural capital[J].Nature,1997,387:253-260.

[4]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初步设计报告(1-13)[R].武汉: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1992.

[5]肖建红,施国庆,毛春梅,等.三峡工程对河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影响预评价[J].自然资源学报,2006,21(3):424-431.

水利建设项目社会评价 篇8

一、社会评价的必要性

社会评价是识别和评价投资项目的各种社会影响, 分析当地社会环境对拟建项目的适应性和可接受程度, 评价投资项目的社会可行性, 提出项目与当地社会协调关系, 规避社会风险、促进项目顺利实施, 扩大项目社会效益。对水利建设项目开展社会评价, 可以提高项目决策的科学水平, 有利于全面提高投资效益, 有利于水库淹没移民的妥善安置, 可以避免移民安置不当造成严重的社会问题。在社会评价中开展收入分配分析, 设置地区分配效果指标, 有利于贯彻国家的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政策, 促进老、少、边、穷地区经济发展, 从而推动国家各地区经济协调发展, 有利于社会稳定。对项目的社会效益和社会影响进行认真分析和评价, 可以促进国家社会发展目标顺利实现。如分析项目对节约土地、耕地和水资源的效益, 可以促进我国有限资源的合理利用;分析评价水污染和水库淹没等生态环境影响, 可以防止或减少生态环境恶化, 促进环境保护, 造福于子孙后代。

二、社会评价的基本原则

由于水利建设项目的覆盖面广、工程规模大、建设周期长、工程使用寿命长, 而且多数水利项目具有多重功能, 一个大型的水利工程可能包含发电、灌溉、防洪、养殖、旅游等功能, 同时它来可能带来农田淹没、移民搬迁等负作用。因此其社会评价遵循的原则主要有公正公平、民众支持、生活改善、社会稳定和实事求是。

1. 公正公平

社会评价应该排除项目建设单位和地区的干扰, 站在公正公平的立场上, 客观地进行分析研究, 要使项目受益区得到收益, 受损区得到补偿。

2. 民众支持

水利建设项目大都是群众性工程, 参与者多, 因此不仅要得到工地和附近民众的支持, 还要得到上下游、左右岸有关地区民众心理和行动的支持。有了民众的支持, 水利建设项目才能顺利建成, 并投入正常运用, 才能发挥它预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 生活改善

水利建设的目的是除害兴利、促进工农业生产的发展, 增加人民的物质福利、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既要改善项目受益地区人民的生活, 又要改善挖压淹没地区人民的生活。对受损区的人民群众要采取补救措施, 使他们的生活水平不下降, 而且能逐年提高。在项目建成投产后, 对管理运行人员的生活条件也应有较好的安排, 使他们安心工作, 充分发挥水利项目的设计效益。

4. 社会稳定

保持稳定是社会发展的前提。兴办大型水利工程, 往往要挖压、淹没大量土地, 拆迁很多房屋和公共设施, 搬迁几千、几万居民, 必须有妥善的搬迁和移民安置规划, 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办水利工程, 还要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 促进民族团结。

5. 实事求是

社会评价应从实际出发, 实事求是, 采用科学适用的评价指标和方法。在方案比较中要注意可比性, 不同方案的比较应建立在可比因素保持同一性的基础上。

三、水利建设项目社会评价的特点

1. 以人为本

项目社会评价坚持以人为本的观念, 主要研究项目与人的关系, 并以人为中心研究如何调整项目与人的关系, 以达到在建设项目全过程中, 项目与有关的群体相互协调, 促进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和人类社会不断进步。

2. 缺少可靠的判据

社会评价包含的因子众多, 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教卫生、文物古迹等各方面。因此, 不可能像经济评价一样, 只用一、二个主要指标来说明其可行性。虽然可以采用模糊数学层次分析法来比较各方案的优劣, 但其中夹杂着很多人为主观因素 (如定权重和隶属度等) , 因此根据社会评价结果来评价方案时, 尚应慎重对待。

3. 长期性

经济评价计算期一般为20年, 而社会评价要考虑近期与远期的社会发展目标, 项目对居民健康、文教卫生、人口素质的影响, 可能是几十年甚至几代人的问题, 因而社会效益和影响, 往往具有长期性。

4. 难量化

社会效益与影响多种多样, 许多不仅不能用货币定量, 也难以用实物定量。例如:项目对文化、卫生的影响、对社会稳定、安定团结的影响、对身体健康和寿命的影响, 对人民风俗习惯的影响等, 常常不好量化。

5. 宏观评价为主

社会发展目标, 如经济增长目标、公平分配目标、社会安定稳定目标、就业目标、控制人口目标, 一般是根据国家的宏观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制定的。因而, 社会评价必须从宏观角度考察项目对社会的影响。水利项目的社会评价既有经济效益, 还有大量非经济的社会效益, 因此宏观性较强。

6. 社会评价指标体系复杂

由于水利项目包含防洪、治涝、灌溉、发电、水土保持、城镇供水、旅游等, 内容庞大, 因此其社会评价指标体系也比其他行业复杂得多, 这也增加了社会评价的难度。

四、水利项目社会评价的主要内容

水利项目社会评价的主要内容包括社会影响分析、项目与所在地区的互适性分析和社会风险风析。

1. 社会影响分析

主要分析和预测项目建设可能产生的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主要分析对居民收入的影响, 对居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对居民就业的影响, 对不同利益相关者的影响, 对脆弱群体的影响, 对地区文化、教育、卫生的影响, 对地区基础设施、社会服务容量和城市公共进程的影响, 对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和宗教的影响。

水利项目社会评价指标, 要全面反映建设项目的技术经济特征和社会特征, 并能充分体现水利行业的特点, 力求做到科学、实用和简便易行。

根据水利工程的特点列出指标体系如下:

2. 互适性分析

互适性分析主要是分析预测项目是否能被当地的社会环境、人文条件所接纳, 以及当地政府、居民支持项目的程度, 考察项目与当地社会环境的相互适应关系。

3. 社会风险分析

浅析水利工程建设项目社会评价 篇9

1 社会评价采用方法

水利建设项目社会评价是运用社会调查和社会分析方法, 评价水利建设项目为实施国家和地区各项社会发展目标所作的贡献与影响, 分析当地社会环境对拟建水利项目的适应性和可接受程度, 评价水利建设项目的社会可行性, 目的是促进利益相关者对水利项目投资活动的有效参与, 优化建设实施方案, 规避投资社会风险, 确保水利建设项目顺利、有效地实施。建设项目社会评价通常具有“宏观性和长期性”、“目标的多元性和复杂性”、“评价标准不同行业和不同地区的差异性”等特点。评价方法多为定量、定性分析相结合, 以定性评价为主。水利建设项目对社会发展与环境影响很大, 有些指标, 例如建设征地占地、水库淹没损失补偿、移民安置等, 可以定量计算。但更多的指标, 诸如对社会安定的影响, 对四周环境的影响, 对民众身体健康和寿命的影响, 对地区发展的影响等, 很难定量计算, 更不能统一用货币形式表示, 只能通过社会调查等手段进行定性分析。因此, 水利建设项目社会评价采用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并以定性分析评价为主。在评价的过程中须重视社会调查、资料分析。社会评价的计算工作量相对较小, 调查、分析工作量大。

水利项目社会评价中所需的社会信息和资料, 基本都需通过社会调查取得;对社会情况的了解和掌握程度, 直接决定其分析判断结论的客观合理性。因此, 要充分重视社会调查和对调查资料的分析研究, 该工作方法也是水利建设项目社会评价的主要特点。

通过社会评价能达到以下目的:有利于国民经济发展目标与社会发展目标协调一致、顺利实施。我国历史上, 有不少水库建设仅仅依据经济指标进行决策, 几十年后, 土地淹没补偿、移民安置等问题依然存在, 导致移民生产生活水平下降、移民重返库区等情况屡次发生, 不但影响工程运行和效益发挥, 且存在一系列社会问题, 影响到社会的和谐稳定。实践证明, 对于那些前期开展了高质量社会评价工作的项目, 可以实现建设项目与社会协调发展, 促进社会进步和国民经济发展, 实现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有利于避免或减少项目建设、运营的社会风险, 提高建设项目决策水平和投资效益如果在前期工作中进行社会评价, 则有利于选择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兼顾的最佳方案, 有利于全面提高建设项目的决策。只有消除了项目的不利影响, 避免了社会风险, 才能保证项目的顺利实施, 持续发挥项目的投资效益。有利于工程移民的妥善安置、促进地区发展和社会稳定。移民安置, 涉及水库库区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 通常是大型水利建设项目的重头戏之一, 直接影响工程能否顺利实施和工程建设成本等。若安置不当, 可能造成移民的不满情绪, 甚至发生上访、械斗等过激行为。通过社会评价, 采取切实有效措施, 为移民和安置区原有居民创造生存和发展的良好空间, 既有利于项目顺利实施和效益充分发挥, 也有利于促进地区发展, 保持社会稳定。

水利建设项目通常影响广泛而深远, 社会效益突出, 其核心评价内容可分为项目对社会环境 (水利建设项目社会效益影响分析的重点, 包括项目对人口发展、就业、社会安定与民族团结、文教卫生、体育保健等方面的影响) 、社会经济 (侧重于从宏观角度分析项目对地区、部门经济发展的影响, 包括项目投运后对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 例如减少水旱灾害, 提高土地利用价值, 改善投资环境, 增强经济实力等;对部门经济发展的影响主要包括对农林牧副渔业、能源和电力工业、交通运输业、旅游业等的发展影响) 、自然资源 (水资源的利用、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对矿藏资源利用的影响、野生生物保护措施、其他自然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文物、古迹、旅游景点的保护) 三个方面的影响。

2 社会评价步骤

2.1 调查社会资料

调查项目所在区的社会环境等方面的资料, 包括项目所在地区和受影响社区的基本社会经济情况, 以及项目影响时限内可能的变化;人口统计资料、基础设施与服务设施状况;当地的风俗习惯、人际关系;各利益相关者对项目的反应、要求与接受程度;各利益相关者参与项目活动的可能性, 如项目所在地区干部群众对参与项目活动的态度和积极性, 可能参与的形式和时间等。

社会调查可采用查阅历史文献、统计资料、问卷调查、现场访问与观察、开座谈会等多种调查方法。

2.2 识别社会因素

分析社会调查获得的资料, 对项目涉及的各种社会因素进行分类, 从中识别和选择影响项目实施和项目成功的主要社会因素, 作为社会评价和对项目方案进行论证比选的重点。

2.3 论证比选方案

对项目建设地点、技术方案和工程方案中涉及的主要社会因素进行定性、定量分析, 比选推荐社会正面影响大、社会负面影响小的方案。

2.4 制定备选方案

根据项目的建设目标、不同的建设地点、不同的资金来源、不同的技术方案等, 提出若干可供选择的方案, 并采取访问、座谈、实地考察等方式, 了解项目影响区域范围内地方政府与群众的意见, 将这些意见纳入方案比较过程。

2.5 进行项目评价

根据调查和预测的资料, 对每一个备选方案进行定量和定性评价。首先, 对能够定量计算的指标, 依据调查和预测资料进行测算, 并根据评价标准判断其优劣;其次, 对不能定量计算的社会因素进行定性分析, 判断各种社会因素对项目的影响程度, 揭示项目可能存在的社会风险;然后, 分析判断各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对项目实施和社会发展目标的重要程度, 对各指标进行排序并赋予一定的权重。对若干重要的指标, 特别是不利影响的指标进行深入分析研究, 制订减轻不利影响的措施, 研究存在的社会风险的性质与重要程度, 提出防控风险措施。

2.6 编制社会评价报告

将对所评价项目的调查、预测、分析、比较的过程和结论, 以及方案中的重要问题和有争议的问题写成一定格式的书面报告。在提出方案优劣的基础上, 得出项目是否可行的结论或建议, 形成项目社会评价报告, 作为项目决策依据之一。

3 社会评价的应用

水利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研究 篇10

1 环境影响的评价

环境影响评价是指对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 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 进行跟踪监测的方法与制度。

(1) 影响评价的基本功能包括:

判断功能、预测功能、选择功能、导向功能。

(2) 影响评价的意义:

明确开发建设者的环境责任及应采取的行动, 为建设项目的工程设计提出环保要求和建议, 为环境管理者提供对建设项目实施有效管理的科学依据。

2 水利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包括的内容

建设项目对生态环境、社会及经济的影响是相互联系在一起的, 有时难以分清界限。如水库蓄水引起的地质灾害导致了人员和财产的损失, 既是一个生态环境问题, 又是一个社会问题和经济问题。对地下水位的影响和库区人员就业机会的影响也是这样。因此, 水利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包括较广泛的内容, 概括起来有以下几方面:①对生态的影响。包括局部气候的改变、物种资源的变化、河岸泥沙淤积的演化、自然景观、历史遗迹的淹没等。②对社会经济环境的影响。区域土地的挖压占用、开发增值, 产业布局和结果的变化等。

3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特点

水利项目跨越的范围一般较广, 对区域内生态环境的影响也较大, 而影响项目的因素也很多。因此, 水利项目建设和实施后产生的影响远远超出其他建设项目, 具有广泛的生态环境影响, 所以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也就具有鲜明的特点。

3.1 宏观性

水利项目环境影响重在分析项目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 而生态环境涉及自然和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虽然不是每个项目都涉及各个生态环境因素, 但其考察角度应包括各个方面, 有什么影响就分析评价什么影响。因而项目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是对项目全面分析评价, 既有与经济社会相关的影响, 又有广泛的环境生态影响, 因此水利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具有宏观性。

3.2 广泛性和复杂性

水利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范围广, 内容复杂, 其范围在地域上、空间上、时间上均远远超过其他建设项目对环境的影响, 一般小至几十平方千米, 大至一个地区、一个流域。

3.3 战略性和长期性

财务评价、经济评价的计算期一般为20年, 而环境影响评价要考察近期与远期生态环境发展治理目标, 项目对社会生活、生态与自然环境的影响, 可能要涉及几十年甚至数百年。水利项目区域环境影响评价是从区域发展规模、性质及功能布局、土地利用规划、污染物总量控制、污染综合治理等方面论述水利项目环境保护和管理的战略规划。因此, 水利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与分析往往具有长期性和战略性。

3.4 间接影响性

水利项目的建设产生的环境影响有一部分是直接的, 如抬高地下水位、淹没文物古迹, 但许多环境影响往往是间接的, 如促使局部气候改变, 水文地质条件发生改变等。

3.5 不确定性

水利项目开发建设一般都是逐步、梯级建设的。在规划建设初期只能确定建设活动的基本规模、性质, 而具体工程建成后影响区域内的污染源种类、污染物排放量等不确定因素多, 因此, 环境影响评价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

3.6 评价方法多样性 (定性和定量相结合)

水利项目影响区域的环境影响评价内容多, 可能涉及社会经济影响评价、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和景观影响评价等等。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既要在宏观上评价项目活动的规模、性质、布局的合理性, 又要评价不同功能是否达到微观环境指标的要求。既应评价项目活动的自然环境影响, 又要考虑其对社会、经济的综合影响。而有些评价指标是难以定量化的, 因此, 评价必须是定性分析与定量预测相结合。

3.7 评价时序的超前性

水利项目影响区域的环境影响评价应在制定水利项目建设开发活动详细规划以前进行, 以作为建设活动决策不可缺少的参考依据。只有在超前的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的基础上, 才能真正实现工程项目的合理布局和建设补偿保护工程, 以最小的环境损失获得最佳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

4 环境影响评价的步骤和内容

(1) 说明环评的背景、过程及与项目可研的关系。

(2) 明确开展环评的政策、法规及管理框架以及政府和有关方面 (如投资方) 在环境方面的具体要求。

(3) 项目描述, 包括项目所在地的自然、生态和社会情况与相关信息、项目影响范围以及是否需要制定移民行动计划和少数民族发展计划等。

(4) 确定环境现状, 通过立项筛选确定研究区的范围和环评工作深度;描述研究区的自然、生态和社会经济环境, 包括项目开始前预期的变化。所收集的数据资料应与项目的选址、设计、运行和环境减免措施的决策相关。

(5) 环境影响评价。确定重大环境影响因素, 并尽可能定量地预测和评价项目可能产生的正面和负面影响, 包括直接影响、间接影响和外部影响, 既要考虑近期, 又要考虑长期累计影响和风险事故性影响;确定减缓措施以及残余的负面影响, 借助项目实施改善环境的可能性;在项目环境评价过程中, 需要以适当形式向受影响的群众和利益相关群体进行咨询和公布有关信息, 注重他们的广泛参与。

(6) 替代方案比选。对拟议项目的选址、技术、设计和运行各种可行的替代方案 (含“无项目"方案) 进行系统比较。比较内容包括:潜在的环境影响、消除或减缓这些影响的可行性、需要的投资和运行费用、在当地条件下的适用性以及对环境管理监测和机构能力方面的要求。对每一个替代方案, 都应尽可能将环境影响量化, 并赋予经济价值。最后, 阐明推荐某一项目方案的依据和理由, 并说明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7) 环境管理和监测计划。主要是针对确认的潜在不利环境影响制定预防、减缓措施和监测计划, 其目的是在项目实施和运行阶段积极采取行动措施, 消除、抵消或至少使不利的环境和社会影响降低到可以接受的水平。需要强调的是必须将这一计划包含在项目总体实施计划中, 落实实施时间及管理、监测和能力建设所需的人员、经费。

(8) 对环境管理机构安排, 包括地方各级机构和项目单位的权威、分工和管理能力进行评价, 根据需要提出加强管理机构能力的要求和建议, 以保证环境管理和监测计划的顺利实施。这些建议可能涉及管理法规、新的机构、部门或地区间协调、人员培训以及相应的经费支持等。

(9) 组织项目相关部门和单位, 在整个环评过程中开展公众咨询工作。以不同方式征求受影响群体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意见, 以使环评结果全面、客观、符合实际。

5 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方案

(1) 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一个重要目的是对项目方案从环境角度做出评价, 通过对各个方案的环境风险、效益以及降低或消除这些风险的难易程度和代价进行系统比较, 以便选择最佳方案, 改进项目设计。所以, 必须明确环境影响评价中的方案比选工作是项目可研的一部分。然而, 在实际工作中, 环评工作, 特别是项目方案比选经常与项目可研工作脱节, 由咨询单位相对独立地完成, 不能很好地发挥环评在项目可行性论证和项目设计中应有的重要作用。另外, 很多环评报告在没有对各种方案进行认真比较分析的情况下, 就草率得出支持某一方案的意见。这样, 就失去了环评工作的真正意义。

为了解决方案比选环节薄弱的问题, 一种办法是通过开展行业或区域性环境评价, 提出某一行业或区域的总体战略选择方案, 避免具体项目方案选择时犯重大的或方向性的错误。此外, 应该在项目准备初期就提出投资方案比选问题, 供咨询单位和利益相关群体提出意见。还有, 可在确定环评工作任务大纲时, 专门明确要对所有的可行方案进行分析比较。还可以通过对环评工作人员的培训和聘请有经验的咨询专家组帮助完成项目的环境评价, 而得到解决。

(2) 在环境评价过程中, 公众参与, 特别是受影响群体的积极、广泛参与对于确定项目的环境影响和制定减缓措施至关重要。国际上要求在确定环评研究范围、评价环境影响以及在环评报告定稿前后均要进行公众咨询。当项目涉及到社会发展问题, 比如, 项目下有非自愿移民或影响到少数民族群众时, 环评工作要与社会分析紧密联系起来。

对于水利项目, 项目的受益者往往是城市居民、部分农业人口和距离工程地点有一定距离的其他群体。而居住在工程实施地的居民受益较少或根本不受益, 却要承受项目建设带来的严重的环境生态和社会影响。

例如水库蓄水常常意味着成千上万的人非自愿移民, 这不仅会给这些移民, 而且会给迁入区的百姓带来深远的社会影响。留在库区的居民, 在用水、土地和生物资源利用方面往往也会受到限制。

水利项目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当地社区的兴趣和支持, 以及他们是否愿意和有能力改变土地和其他资源的利用方式。此时, 公众宣传活动对于水利项目的成功实施不可或缺。

(3) 环境管理与监测是保证项目下环境保护措施实施效果的有效手段。环境管理和监测计划应该清楚地说明减缓、抵消不利环境影响需要采取的措施和行动, 说明其实施方式、日期和历时、责任单位、相关费用及来源。必要时, 还要说明各项措施的优先顺序。在实际的项目环境评价报告中, 管理监测计划往往不够全面或不够具体, 各项活动的责任单位和经费来源不明确, 监测指标设置不够充分或者与项目相关性较差。一个重要原因是作为环评报告一部分的管理监测计划一般是在项目评估之前完成的, 因而不确定因素较多。为了避免出现上述不足, 可以考虑在环境管理计划中至少应列出各项减缓措施、建议的实施时间、责任单位和费用预算, 在项目评估时再讨论敲定。关于监测计划的问题, 应针对项目特定的环境影响和风险以及拟采取的缓解措施来设计监测计划, 并参照类似项目的一些经验, 确定关键的监测指标。对于不同类型的水利项目, 监测内容和指标因工程性质、功能和项目所在地的条件不同而变化。

(4) 还应建立领导机构、管理机构和执行机构构成的环境影响评价三级管理体系。领导机构是指中央级权威性领导机构。其职责是:负责全国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管理、指导、组织和协调, 颁布环境影响评价政策、法规, 制定环境影响评价实施办法及指导性原则, 规范环境影响评价方法, 审核监督其他环境影响评价机构的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及环境影响评价结论, 及时反馈到领导及决策部门。管理机构是指各地区由相关、部门和行业组建的组织管理机构。其职责是:贯彻环境影响评价政策、法规, 对地区、部门和行业环境影响评价工作进行组织、管理和协调, 结合本地区实际和特点制定具体实施办法和程序, 审核环境影响评价单位的资格, 选择环境影响评价项目, 评判环境影响评价质量, 审核、监督下属的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及工作, 向地方政府、有关部门提交审核报告, 供决策参考。执行机构是由规划设计单位、工程咨询公司、企业及商业银行建立的环境影响评价机构, 以及以多种形式单独组建的中介组织机构。其职责是:接受执行本地区, 各部门各行业委托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加强决策监督, 为投资主体服务, 为银行或企业领导决策提供科学依据;面向市场, 开展服务, 成为靠评价质量求生存、求发展的经营实体。

环境影响评价结果的使用是环境影响评价体系中的决定性环节。该机制应保证环境影响评价结果, 在新建或已有项目中以及其他开发活动中得到采纳和应用。

6 结 语

水利工程项目经济评价 篇11

关键词:水利工程;经济利益;社会效益

随着近年来我国国民经济与社会科技的日益进步与发展,水利行业在其中得到显著的发展。近年来,水利行业在我国社会发展中具有较高的地位。水利工程在水利行业中占据核心地位,是水利主动脉。随着水利行业在社会经济中的发展,水利工程为社会经济创建了一定的基础,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利益与社会效益。全面实现水利工程的优质服务,为人们提供的便捷、舒畅、安全的服务是其最终目标,在战略性目标实现过程中需要对水利工程自身的潜能进行不断地挖掘,有效地提升水利工程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高效性,最终全面提升水利工程的经济利益与社会效益。

―、提高我国水利工程的经济利益与社会效益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意义分析

1、全面提升水利工程经济利益的重要意义分析

提高我国水利工程在社会发展中的经济利益,在某些程度上能够有效缓解水利中的紧张局势,进一步提升经济效率。提高水利工程经济利益对于水利行业原材料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进而推进建筑业与机械行业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创新与进步。除此之外,水利工程的经济利益得到一定的提高,会不断地促进我国当前社会发展中一些基础行业对于社会经济的制约性,进一步促进市场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

2、全面提升水利工程社会效益的重要意义

全面提高水利工程的发展,对于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效益具有有—定的促进作用,其主要意义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有效地推动水利工程产业在社会经济中的全面优化和在服务领域的进一步提升,水利工程的全面提升进而促进了水利行业在经济社会中的持续发展。

有效地推动社会区域经济的进步,使得水利条件得到优质化的完善,在水利行业中逐步形成了以资金、劳动力生产要素为核心的主动力来提高在社会发展中的稳定性。

二、促进水利工程经济利益与社会效益的主要策略分析

1、创建科学有效地管理制度

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当前,创建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在水利工程管理中是一沖有效的管理手段。有句老话曾说过,无规矩,不成方圆,任何一项工作都需要柜关的管理策略的规章制度对其进行严格的规范与约束,有效地确保任务能够顺利的进行。因此,进行水利工程具体的运营过程中,需要建设全面合理的规章制度和条文规定,规章制度的创建要与我国当前社会发展相吻合,有效地确保水利工程最终目标的实现,全面提升水利工程在社会发展中的经济利益与社会效益。水利工程的经济利益得到一定的提高,会不断地促进我国当前社会发展中一些基础行业对于社会经济的制约性,进一步促进市场经济持鵷定的发展。

除此之外,规章制度的创建,能够有效地促进水利工程在运行过程中的安全性、便捷性、流畅性,积极调动专业领域中工作人员的积极性,进一步增强水利工程的在社会发展中的收益。

2、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进一步促进水利工程工作队伍的建设

水利工程在具体的运营与管理过程中,需要全面树立优质化的企业文化建设,进一步激励员工在专业颔域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因此,以人为本原则在水利工程队伍建设中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以人为本能够有效地推动社会区域经济的进步,使得水利条件得到优质化的完善,全面提升水利工程的社会效益,对于促进人们生活质量和提高我国现代化水利行业在社会发展中的效率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根据上述分析,依据当前水利工程运营管理中的相关特性,需要创建以人为本的竞争机制,创建科学合理可行的人才选用机制与综合水平考核机制,为每一个员工提供一次公平竞争的机会,发挥每一个工作人员的最大潜能,进一步促进水利工程在管理过程中的经济利益与社会效益。

3、在水利工程通行效率中不断地进行节支

近年来,水利工程在社会经济中得到了显著的发展。随着信息技术的引进,不断地将互联网技术引入到水利工程的运营管理中,提高水利工程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稳定性。

4、基于水利工程经济效益最大化的分析研究

水利工程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无疑一项造福人民的工程建设。考虑到水利工程项目对国民经济良性发展的巨大贡献,其大型的工程项目的经济效益评价显然占据重要的地位。而当前一些水利建设管理中还存在一定的矛盾和问题,极大影响了水利工程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水利工程经济效益评价,是对水利建设项目的兴建和方案选定,进行决策判断,以提高水利建设的经济效益和决策的科学性。

当前,水利工程在社会经济发展中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已经逐渐地成为衡量国家经济发展稳定性的主要指标。全面实现水利工程的优质服务,为人们提供便捷、舒畅、安全的服务是其最终的目标。在战略性目标实现过程中需要对水利工程自身的潜能进行不断地挖掘,有效地提升水利工程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高效性,最終全面提升水利工程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随着近年来我国国民济与社会科技的日益进步与发展,水利行业在其中得到显著的发展。水利工程的发展在社会经济中的稳定性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我国是水利大国,水利建设任重道远,水利工程的正常运行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近年来水利工程管理体制中呈现的一些问题,使得水利工程的正常运行和维护受到干扰,导致水利工程老化失修,严重威胁广大民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因此水利工程管理体制的改革非常重要和紧迫。水利工程管理有了顺畅的体制才能保证水利工程设施功能的充分发挥,才能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实现水利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彭尚银,王继才主编.工程项目管理[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2]王火利,章润娣主编.水利水电工程建设项目管理[M].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5

[3]《都江堰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研究》课题组编著.都江堰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研究[M].科学出版社,2004

水利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探讨 篇12

1. 筛选环境保护目标

在水利工程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过程中, 准确筛选和确定环境保护目标是客观、全面的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前提条件, 也是确定环境评价等级的重要依据。环境保护目标一般分为环境敏感目标和环境功能目标, 其中环境敏感目标主要指《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 (2008年1O月1日) 所列目标, 环境功能目标主要指当地的水环境、环境空气、声环境和生态功能区划确定的环境保护要求;此外, 还应该结合水库项目区的环境、民族、宗教信仰等, 考虑当地居民的社会关注目标。

2. 确定评价等级和范围

根据水利工程规模和特点, 结合项目区的环境特点, 确定水环境、生态环境、环境空气和声环境的评价等级;根据环境评价等级和环境敏感目标, 结合工程建设任务和项目组成, 确定评价范围。

水利工程评价范围应该根据项目和环境特点, 建设任务、项目组成和环境保护目标, 并且考虑环境的完整性进行确定, 例如:供水水库工程应该包括水源调出区、输水管网、供水管网、水处理厂、水源调入区、退水区和移民安置区等, 灌溉水库工程应该包括水库库区、供水干渠和支渠、农田灌溉区、退水区和移民安置区等, 防洪、发电和旅游水库应该包括水库库区和坝址下游河段、移民安置区等, 养殖水库应该包括网箱和配套设施布置区及下游影响河段。

3. 常规环境影响评价

水利工程项目主要是建设挡水大坝, 蓄集大坝上游的水资源、并进行调度, 满足各种需求功能。因此, 工程施工期产生废污水、大气污染物、噪声和水土流失等, 将对施工区的环境质量和生态环境造成不利影响;建设征地移民安置将造成耕地资源降低, 影响移民的生产生活水平;水库运行期, 挡水大坝改变水生生境, 阻隔鱼类通道, 水资源分配调度将改变水库库区和坝址下游的水文情势。

3.1施工期环境影响评价

在水利工程施工过程中, 可能对环境造成影响的作用因素主要包括施工场地布置、土石方开挖, 砂石加工系统和混凝土拌和系统运行, 天然建筑料场开采, 机械设备运行, 弃渣堆存, 交通运输、施工营地及人员活动等。

施工期产生的主要环境影响包括:废污水排放对受纳水体产生的污染, 降低水体功能;粉尘、废气和噪声影响施工人员和周边居民身体健康;土石方开挖等施工活动产生的弃土弃渣可能破坏植被、引起新增水土流失;河道内施工可能影响水生生物及鱼类的生境等。

3.2建设征地移民安置环境影响评价

建设征地移民安置不仅造成耕地损失、生态破坏, 还将造成移民安置和社会经济结构的解体和重构。

建设征地移民安置将造成耕地数量降低, 对当地土地资源造成一定的压力, 影响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方式;建设征地涉及林地、草地, 破坏植被和当地动物的栖息地、造成经济损失、加重水土流失、影响库周的生态环境, 对部分动物栖息和觅食产生一定影响。

3.3工程运行期环境影响评价

水利工程运行期挡水大坝将直接阻隔河流上下游的连通性, 造成鱼类生境的片断化、影响部分鱼类繁殖;水利工程对水资源的调度、分配将直接影响水库库区和坝址下游的水文情势, 改变水资源的时空分布, 改变河流的天然水流条件。

4. 特征环境影响评价

根据水利工程建设任务和项目组成特点, 确定不同建设任务水库的特征环境影响因素, 并且进行专项环境影响评价, 以下按照水利工程建设任务进行针对性评价:

(1) 农田灌溉:关注灌溉退水、低温水和土壤质量。农田灌溉退水的氮、磷浓度较高, 应该进行水质和富营养化分析;根据水库水温结构类型, 结合取水水深和水温, 分析低温水灌溉对农作物的影响;农田灌溉将改变灌溉区的水量平衡, 对灌溉区土壤含水量及地下水水位、水位造成一定影响, 应该重点分析对地下水影响及是否产生土壤次生盐碱化或土壤潜育化。

(2) 防洪:重点分析对下游防洪作用, 分析工程建成后洪水过程的变化, 行蓄洪后对蓄滞洪区生态环境影响及退水对水环境的影响。'

(3) 发电:关注水库库区和坝址下游水文情势。水库引用流量相对较大时, 水库始终处于蓄水+泄水的交替过程中, 水位和流量变动幅度大、频率高, 因此应该重点分析对水位和流量较敏感的环境因素、保护目标的影响。

(4) 旅游:关注景观资源和安全评价。重点分析项目建设期对现有旅游开展及旅游资源的影响, 项目建成后进行旅游资源再评价, 并且开展景观及视觉影响专题评价, 复核旅游景观性质及主题;旅游的开展应该以安全为前提, 重点分析旅游辅助设施的合理性和的安全性。

(5) 养殖:重点关注养殖对水质的影响。根据养殖方式、密度及水环境质量, 分析水环境容量及养殖对水体的影响, 特别关注养殖可能造成的富营养化。

5. 环境风险评价

水利工程项目属于非污染型建设项目, 涉及的易燃、易爆或剧毒物品较少, 环境风险评价一般不作为环境影响评价重点;但是, 应该按照《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 (HJ/T169-20O4) 、《关于加强环境影响评价管理防范环境风险的通知》 (环发[2005]152号) 开展环境风险识别、环境风险分析、环境风险防护和减缓措施, 并且提出相应的环境风险应急预案。

根据水利工程项目施工期和运行期、以及周围环境特点, 工程环境风险因素一般应该考虑施工期炸药和油料储存风险、传染性疾病流行、弃渣场溃坝或失稳等方面。此外, 还应该根据水利工程建设任务, 项目评价区的环境特点, 筛选、识别各种可能存在的环境风险, 例如:水源水质污染风险, 水处理厂的消毒物品 (液氯、臭氧等) 泄漏、生活污泥处理、输供水系统爆裂, 养殖造成水体富营养化或鱼类疾病等。

二、环境保护措施

环境保护措施主要针对环境影响评价结果, 提出相应的环境保护设计、实施方案, 主要有水环境、生态环境、环境空气、声环境和社会环境等;鉴于水利与水电行业的区别, 在环境保护措施设计过程中, 应该注意以下方面:

(1) 生态环境和水土保持:引水、输水或供水系统的线路及走向应该避让环境敏感目标, 提出干支渠建设过程中对生态环境、水土保持、水环境和基础设施的保护措施, 维持生态景观体系的完整性。

(2) 生态流量和低温水:按照《关于印发 (水电水利建设项目河道生态用水、低温水和过鱼设施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指南 (试行) ) 的函》 (环评函[2006]4号) 要求确定生态流量, 并且提出保证生态流量, 控制低温水的对策措施及监测方案。

(3) 水源保护区:按照《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划分技术规范》 (HJ/T338-2007) 提出水源保护区划定方案。并且要求在水源保护区之外安置移民。针对库区已有的水污染源提出治理措施。

(4) 土壤和地下水:针对农田灌溉的环境特点, 提出防治土壤潜育化、盐渍化和地下水监测方案。

(5) 退水:根据退水的主要污染物、数量和接纳水体, 提出针对退水预防和处理措施。

(6) 水质及环境容量:具有养殖功能的水利工程, 必须首先进行养殖总体规划, 确定养殖规模、方式及密度, 实时监测水质及水环境容量变化情况。

(7) 环境敏感目标:关注水利工程评价区的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文物保护单位和生活饮用水源地等敏感目标, 提出相应的环境保护对策措施。

结语

水利工程的建设任务一般具有综合性、多样性、复杂性, 具体到城镇供水、工业供水、农田灌溉、防洪、发电、旅游和养殖等对环境的影响既有相同之处, 也有差异, 环境影响评价的关键就在于识别存在的主要环境影响, 进行客观、全面的评价, 并且提出技术可行、经济合理的环境保护措施, 充分发挥水利工程的公益性, 实现环境、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 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和谐社会。

摘要:近年来, 水利工程引起的环境问题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研究表明, 人类对水资源的利用并不总是有利的, 水利工程对环境的影响越来越明显。水利工程的建设意味着是对整个河流流域内资源、生态、环境因素的整体改变, 必然带来对环境的影响。本文主要从水利工程的建设任务出发, 分析了环境影响评价要点, 并且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和解析, 提出环境保护措施设计的关注点, 以供共同探讨。

关键词:水利工程,环境影响评价

参考文献

上一篇:小儿抗感颗粒下一篇:《我是什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