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工程保护(共12篇)
水利工程保护 篇1
1 水利工程对环境的影响
1.1 水利工程项目对水质方面的影响
在水利工程项目建设的过程中, 会对原有的河流造成破坏或改变, 这在一定程度上就改变了水文状态。在水坝蓄水后由于太阳辐射的原因水温会升高, 河流内部的天然生物就会因为水温的升高而遭到破坏, 影响鱼虾的繁殖、交配。在享受水利工程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生产方便的时候要考虑到周围环境的保护, 维护原有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和完整性是实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1.2 水利工程对水体质量的影响
水利工程项目的建设使一些河流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水坝的建立会降低河流的水速和水量。水体流量速度减弱, 对河流内的污染物的带动作用就会相应的减弱, 这种状态长期的存在就会减弱河流水体的自净作用。污染物和垃圾变得越来越多, 水质自然遭到破坏, 进一步会影响到水生生物的存活状态。
1.3 水利工程对气候地质的影响
水利工程项目完成以后, 水坝在使用过程中因为蓄水量变多, 水坝附近的水蒸发量就会明显的增大, 那么在大气层中的水蒸气越来越多, 这样增加该地区的降雨量和雾气天气。气候自然发生变化。水坝的建立会给当地的地壳带来影响, 主要表现在地壳的松动上, 地壳松动直接导致的后果就是容易产生地质灾害, 泥石流、地震都是常见的地壳引起的自然灾害。据有关部门统计, 我国发生地震灾害的原因中有很大的原因就是书库的建立而诱发的地震, 在世界上也是为数最多的国家。地壳的松动还可能导致库岸滑坡, 影响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1.4 水利工程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水利工程项目的建立会造成大量的污染在水利工程施工的过程中, 开挖、灌溉都会产生大量的施工废水, 这些废水很多没有经过处理就排入河流, 给河流的水质造成污染。水库的建立会使泥沙沉降, 水质变好这样在藻类的光合作用下, 水体开始富营养化。水利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粉尘污染物, 对周围的空气质量产生不良的影响。在施工过程中一般会用到炸药等进行爆破, 这就会产生噪声污染。
1.5 水利工程项目对生态环境的积极影响
水利工程项目的修建也会给环境带来积极的有力影响。会解决一些地区的旱涝等环境的恶化问题, 解决一些地区因为缺乏水资源造成的阻碍经济发展的问题。尤其是我国的南北方水资源分布不够平均, 水利工程项目的建立能积极地减少这方面的问题。会改善一些地区的生态环境。我国人口众多, 资源不断地减少, 只有通过改善环境才能促进生产生活。例如, 小浪底工程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当地的旱灾问题, 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水利工程的修建还能够优化一些地区的水文环境。一些地区土地沙化问题比较严重, 通过水利工程的建设对泥沙能够有很好的增加河道的畅通作用。
2 解决水利工程对环境不利影响的相关措施
2.1 合理的规划水利工程保护水体环境
在进行水利工程设计时, 不仅仅要关注其经济效益, 还要着重的考虑环境问题, 我们国家拒绝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利益的增长。将经济利益、社会利益、生态环境等多方面的因素考虑到设计规划当中。要使水利工程的建设不仅仅增加经济效益还能改善生态环境, 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积极的促进作用。
2.2 严格审查水利工程的建设, 严禁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在水利工程项目审查的过程中, 要按照其合法性严格的进行检查。在修建过程中涉及文物古迹、风景名胜、历史文化遗产等等方面, 以保护为第一原则, 如果一些水利工程严重地影响到了生态环境一定要进行停顿整治, 重新的进行评估和审查, 加强污染物的治理能力。
2.3 加强工程监管, 避免对生态环境产生影响
在水利工程竣工以后, 要加强监管, 并不是在建造过程中没有对环境产生破坏就符合标准。要把原本的生态环境进行恢复, 使周围的环境越来越好, 加强监管和治理, 建立起生态补偿机制, 做到谁污染, 谁治理;谁破坏, 谁恢复。
2.4 注意水利工程周围环境的检验
在水利工程进行设计和检验周围的环境的时候, 要避免水利工程的建设对周围的地质环境产生较大的影响;例如地壳的松动引起的地震灾害等等。积极的增加科学技术的含量, 以免水坝的建设影响周围雾气和雨水天气。
2.5 解决水利工程建设增加污染物的措施
水利工程的建设减少了水流的速度, 增加了河流内的污染物, 造成水体质量的破坏, 这种就要从根源上减少河流内部的污染物。从而清洁水利河流的污染。
水利工程的建立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巨大的便利, 造福于民的同时要注意给环境带来的压力, 在设计和修建的过程中要注意对以上改善措施的使用以增加对环境的保护, 恢复原有的生态平衡。
摘要:在国民经济的发展过程中, 水利工程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水利工程不仅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便利, 同时也给周围的环境施加了巨大的压力。我国倡导保护环境的政策, 不以牺牲环境代价来换取经济利益, 那么在水利工程发展的过程中就要注意对环境的影响和保护。
关键词:水利工程,环保,对策
参考文献
[1]胡凤霞.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解决措施[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1, 10 (11) :258.
水利工程保护 篇2
1主要环境保护目标
1.1水环境保护目标
1.1.1地表水环境保护目标
工程涉及的各种河流,维护工程涉及河段的水域功能,水环境质量满足Ⅱ、Ⅲ类水质要求。
1.1.2地下水环境保护目标
工程涉及的施工区内备用水井及泉水。
1.2生态环境保护目标
1.2.1陆生生态
工程区内的植物和动物以及河谷林、国家湿地公园。一是保护生态环境的连通性、物种的多样性、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二是工程建成后,区域自然体系稳定状态不发生大的变化。三是对因工程建设过程中临时占用和破坏的农田、林地,按合同要求采取确实有效的生态补偿和恢复措施,绝不能因工程建设对当地环境造成影响。四是制定严格的施工区域管理制度,限定工程建设施工范围,按照限定的施工活动范围进行施工,减少因建设活动对施工区外的地表和植被造成破坏及扰动。
1.2.2水生生态
工程涉及河流中的水生生物、鱼类三场等栖息地环境以及区内特有鱼类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保护水生态系统完整性、物种多样性以及重要保护物种。
1.3声环境和大气环境保护目标
维护施工区及周边区域的声环境及环境空气质量,声环境满足《声环境质量标准》Ⅰ类标准,环境空气质量达到《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
1.4污染控制目标
1.4.1污水排放标准
对于生产废水和生活污水,要采取科学、合理的方法就地、就近处理,不得进入河道,防止对河水造成污染。
1.4.2大气污染控制目标
项目区没有持续性大气污染排放点。
1.4.3噪声控制目标
项目区没有持续性噪声源。
1.5社会环境保护目标
保障施工人员身体健康。
2环境保护措施
2.1施工期废水治理措施
2.1.1生产废水治理措施
砂石料筛分废水要利用料场开采后形成的料坑来处理,沉淀处理后能重复利用的重复利用,剩余的再回填弃料和表土覆盖。施工现场机械清洗废水处理必须修建沉淀池,用先沉淀后除油的方式进行处理,施工结束后对沉淀池进行清理后再覆土填埋。隧道开挖废水收集于沉淀池中,经沉淀处理后部分用于洒水降尘,剩余只能通过自然蒸发排放。各沉淀池均需作防渗处理,施工结束后先清理后再进行填埋。砼搅拌废水,每座搅拌站设置一座沉淀池,搅拌养护用废水要经沉淀处理,处理后再循环利用,剩余用于洒水降尘。
2.1.2生活污水治理措施
在生活区修建纳污池对生活污水进行处理,不能乱倒,对地表造成污染。根据施工区的条件,设置旱厕或者水冲式厕所,水冲式厕所要设化粪池。
2.2大气环境保护
工程施工过程中,要求石料加工厂进行四周封闭生产,对施工道路定期洒水,尤其是施工人员密集区要增大洒水频率。隧洞施工要加大排风力度,施工设备最好为电器机械设备,尽量少采用柴油机械、汽油机械设备。给一线作业人员发放防尘口罩。
2.3生活垃圾的处理
在施工人员生活区,要购置移动式垃圾箱对垃圾进行集中收集。用清运车辆将生活垃圾拉至本地的垃圾场,由当地垃圾处理站进行科学处理。
2.4噪声控制措施
作好优化施工组织设计工作,施工人员生活区、管理区远离桩基施工区、钢盘加工厂、拌和站;加强个人防护,减轻噪声对施工人员的影响。
2.5施工期人群健康保护
积极有效地落实施工生活区、管理区的环境卫生清理工作;加强水源保护,对饮用水进行消毒后再食用;定期发放防疫灭鼠药品,切断疾病的传染源、传播途径,杜绝疫情发生;在施工进场前,对施工人员按20%的抽检比例进行预防检疫。建立卫生防疫站,制定卫生防疫管理制度,做好卫生知识宣传、教育工作。
2.6对植被影响的恢复与保护措施
机械车辆要制定车辆管理制度,施工期要加强车辆管理,车辆只能在设定的`施工道路上行车,不能随意碾压临时道路以外的区域。将施工现场尽量控制在规定的范围之内,不能随意扩大,造成不必要的破坏。施工结束后,对因工程建设影响的地表进行植被恢复。
2.7卫生防疫
一是施工前对施工区进行消毒清理后,施工人员方可进入施工区施工。二是对部分施工人员进行预防检疫,有健康问题或不适合其岗位工作的,不得在其岗位上工作。三是对生活区等进行防疫灭鼠、灭蚊工作,并定期发放防疫灭鼠等药品,并且要在工程开工前上报防疫情预案。
3参建各方履行的义务
一是建设单位要严格按照环境保护影响报告投入相应的环境保护费用,委托设计单位进行设计,委托监理单位监理,招标选择施工单位施工,委托专业监测单位监测,委托专业防疫单位防疫。绝不能在没有相应投资、环境保护设计与环境保护项目清单,但在主体施工合同中写入环境保护费用计入相应措施费中,在监理合同中写入监理费用包括环境保护监理。二是监理单位要严格按照环境保护合同、国家环境保护各项规范、监理环境保护规划和环境保护实施细则进行施工期环境监理;审核批复环境保护施工组织设计及进度计划;检查、监督施工期环境水、空气、噪声、防疫监测工作的落实情况;对施工期环境保护措施的效果进行对照分析、论证,进而优化、改进行之有效的环境保护措施。施工期突发的环境问题要及时有效地处理,不能推诿,使之造成更大的问题;在环境监理中,针对各标段单项工程对环境的影响进行达标监理,对环境保护未达标的单项工程责令施工单位停工整顿,加强环境保护措施。三是施工单位要严格按照环境保护合同及国家环境保护的各项规范,成立组织机构,编写环境保护的施工组织设计、进度计划及各项管理制度,投入满足环境保护工程的费用、物资和设备。在环境保护工程施工过程中,严格按照合同落实人力、物力和资金的投入,落实施工组织设计、进度计划以及各项管理制度,保质保量全面完成环境保护工作目标。
浅谈水利工程施工中环境保护措施 篇3
山东菏泽黄河工程局 山东菏泽 274000
摘要: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环境问题,水利工程施工现场的环境保护问题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并逐渐提上日程。施工现场的环境保护是文明施工的具体体现,也是施工现场管理达标考评的一项重要指标。
关键词:环境保护;措施
一、环境保护管理目标
施工现场的环境保护是文明施工的具体体现,也是施工现场管理达标考评的一项重要指标。水利工程施工过程中环境保护管理目标是:遵守国家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和规章,保证施工区不发生水污染、空气污染,防止施工噪声污染。
二、环境保护基本内容
(1)防止大气污染:防治施工扬尘,生产和生活的烟尘排放(锅炉)。
(2)防止水污染:施工废水排放,油漆、油料的渗漏防治,施工现场临时食堂的污水排放。
(3)防止施工噪声污染:人为的施工噪声防治,施工机械的噪声防治。
三、环境保护措施
1、环境保护定期检查制度
(1)施工现场环境保护每日自检
每天由施工队长、安全员进行自检,凡违犯施工现场环境保护规定和扰民措施要及时指出及时整改,并记录当日自检情况。
(2)项目部每月定期检查
值班领导带领有关管理人员对所属的工地进行定期检查,按施工现场环境保护检查、考核标准进行检查评分,填写评分记录表,作为工地安全生产文明施工考评的依据。在检查中,对于不符合环保要求的采取“三定”原则(定人、定时、定措施)予以整改,落实后及时做好复检复查工作。
2、防止大气污染措施
(1)施工现场防扬尘措施
①施工前做好施工道路的规划设置,施工中采用洒水车随时洒水,减少道路扬尘。
②清理时配合洒水,减少扬尘。施工垃圾及时清运,清运时适量洒水减少扬尘。
③水泥和其他易飞扬的细颗粒散体材料尽量安排库内存放,如露天存放采取防潮地坪严密遮盖,运输和装卸时防止遗洒飞扬,以减少扬尘。
④施工现场制定洒水降尘制度,配备专用洒水设备,指定专人负责,在以产生扬尘的季节,采取洒水降尘。
(2)锅炉、茶炉、大灶消烟除尘措施
①锅炉设置消烟除尘设备。
②茶炉采用消烟除尘型茶炉或采用无烟煤。
③食堂大灶要有消烟除尘设备,加二次燃烧或烧无烟煤。
3、防止水污染措施
(1)废水排放控制
排放的废水先排入沉淀池内,经二次沉淀后,方可排出或回收用于洒水降尘。未经处理的泥浆水,严禁直接排入河流。
(2)食堂污水排放控制
施工現场临时食堂,设置简易有效的隔油池。产生的污水排放要经过隔油池。平时加强管理,定期掏油,防止污染。
(3)油料库防渗漏控制
设置专用油料库,油料库内严禁放置其他物资,库房地面和墙面作防渗漏特殊处理,储存、使用和保管专人负责,防止油料的跑、冒、滴、漏,污染水体。
(4)禁止将有毒有害废弃物用作土方回填,以免污染地下水和环境。
4、加强对施工弃渣的利用和堆放的管理
砂石料冲洗、混凝土拌和及养护废水处理
砂石料冲洗、混凝土拌和及养护废水处理采用自然沉淀法处理,工程流程见图
生产废水处理工艺流程图
(1)施工弃渣必须运到监理人指定的存弃渣场堆放,严禁乱倒乱卸。
(2)弃渣场安排专人管理,统一指挥弃渣堆放,卸料及时推平。
(3)弃渣场要分区、分层堆放,周围堆存料与永久弃渣要分区堆放,并设置标志和隔离措施,防止周转存料受到污染。
(4)弃渣场必须做好排水设施,周围挖截(排)水沟,防止或减少雨水冲刷和浸泡弃渣,减少弃渣废水的产生。
(5)场地及时平整,并根据设计要求或监理人指示做好拦渣坝及弃渣表面清理,弃渣边坡及时按要求的坡度整坡,确保渣堆稳定,植被恢复,防止水土流失。
5、加强环境卫生管理
施工期环境管理内容主要包括:
①检查是否制定有详细的施工计划,施工计划中是否包含有环境保护措施。
②检查监督施工过程“三废”排放是否符合环保要求,施工活动是否符合环境保护要求,重点检查监督以下内容:
生活废水、生活污水和含油废水是否按要求进行处理,排水是否对河道及周围水环境产生影响。
弃土及建筑垃圾处置方式或堆放地点是否合理,生活垃圾是否按环保要求处理。
检查监督车辆及各类施工机械的管理及维护措施是否满足环境保护要求;各类车辆、设备使用的燃油、机油、润滑油是否加强管理,有无随意倾倒现象,处理方式是否符合环保要求;施工场地是否有扬尘措施;污染控制措施落实情况。
③检查监督施工过程的生态环境保护措施,重点检查监督临时占地的植被保护及植被恢复计划执行情况。
④人群健康保护措施检查监督
施工期场区卫生执行情况,生活垃圾是否及时清运。
施工人员定期体检是否落实。
施工人员的饮水是否达标,饮食是否卫生。
措施:
(1)对生活区和生产设施区统一规划,搞好环境绿化工作,营造良好的生活、生产环境。
(2)施工道路安排专业管理、维护,及时清理散落地面的土、石。
(3)在工地、生活区搭建的厕所,必须设置化粪池设施处理粪便,设置专人定期清扫,粪便经处理后运到当地卫生主管部门指定或允许的地点排放。
(4)在施工区和生活区配备专职环卫人员,制定环卫制度,每天定时清扫、清运垃圾,并运到监理工程师指定的垃圾处理场处置,严禁在工区、生活区周围环境随时倾倒垃圾。
(5)开展卫生检查评比活动,项目部每月组织一次环境卫生大检查,对环境卫生搞得好的单位进行表彰;对环境卫生搞得差的单位进行批评,限期整改,并进行经济处罚。
6、防止和控制粉尘、废气大气污染措施
(1)施工作业产生的粉尘,除作业人员配备必要的防尘劳保用品外,采取防尘措施,防止灰尘飞扬,使粉尘公害降至最小程度。
(2)钻孔作业时,大型钻孔设备必须配备除尘装置、洞室等部位使用小型钻机采用湿式钻孔作业。
(3)对易引起粉尘的细料、散料进行遮盖,运输时用帆布、雨布等覆盖材料,防止粉尘飞扬。
(4)本项目施工时,施工车辆较多,道路车流量大,车辆行走将产生较大灰尘,为降低或防止灰尘飞扬对大气的污染,项目部配备一定数量的洒水车对各施工道路定时洒水,确保施工时施工道路保持潮湿,防止车辆跑运引起的灰尘对大气造成污染,确保空气质量达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二级标准的要求。
(5)为确保空气质量,防止废气污染,施工区严禁焚烧垃圾。
(6)汽车、设备排放的气体要经常检测,排放的气体必须符合《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1996)中二级排放标准时,才能投入使用。否则必须检修或停用。
7、完工场地清理
工程完工后,清理临时性工程场地和临时道路,拆除临时住房、仓库等建筑,清除废渣,将工地四周环境清理整洁,严格执行上述制定的各项环境保护及水土保持措施,严格遵守环境保护及水土保持的要求,加强对员工环境保护及水土保持的教育,提高员工的环境保护及水土保持意识,落实责任,加强环境保护及水土保持监督检查的力度,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履行承诺,实现制定的环保目标。
四、结束语
浅谈水利工程中的环境保护设计 篇4
1.1施工对人群健康的影响
一般水利工程施工期较长至少数月之久, 施工高峰期人数达数百人/ 天, 存在着流行性疾病交叉感染的可能, 也易引起介水传染病和鼠媒传染病的传播, 机械施工和车辆运输将产生较大的噪声、废气和扬尘, 从而影响施工人员的身体健康。
1.2 施工对水环境影响
工程施工废水包括生产废水和生活废水。生产废水主要为混凝土养护、砂石冲洗、洗车等施工废水。生产废水含有较多泥沙和悬浮物, 该废水若直接排入河道可引起水体混浊, 受纳水体悬浮物剧增, 造成短期污染, 对水质产生不利影响, 沉降作用, 又使之影响的距离不会很大, 故影响有限, 而且待工程结束后其影响即可消除。
根据《吉林省地表水功能区标准》 (D B 22/388—2004) , 对应河段水质目标为Ⅱ类的, 施工生产废水和施工人员生活污水不能排入河道。
1.3 施工对大气环境的影响分析
大气污染主要来源于施工过程中所产生的扬尘, 施工机械、车辆所排放的尾气, 对大气环境的影响表现为线源污染, 加重了施工现场大气污染负荷。车辆在施工过程中, 对人群和施工环境影响不大, 产生的尾气是流动性排放并非大量集中排放。施工过程产生的扬尘, 主要来源于、土石方挖掘堆放、材料装卸、水泥拌和以及施工过程的扬尘等, 对施工区内环境影响较大, 但其影响时间短、沉降衰减快, 施工期对大气环境的影响都是暂时的会随施工结束和消散。
1.4 施工噪声对环境的影响分析
工程产生的施工噪声源主要是施工机械设备噪声, 如挖掘机、卡车、推土机等产生的噪声, 其噪音分贝可达70~95d B (A) , 影响施工现场50~100m范围。若所施工现场附近100m内有村屯, 应注意避免在夜间施工。
1.5 对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分析
工程施工过程中将产生工程永久占地、施工营地区、施工临时道路区的临时占地, 占地类型以耕地、林地、草地为主, 还有部分水利设施用地。如果不采取水保措施, 将产生水土流失, 降低土壤肥力, 影响农作物产量;工程建设过程中也将产生大量弃土, 如不采取水保措施同样会存在水土流失问题。按照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 及相关条例、文件的要求, 建设单位在施工结束前, 必须对所有临时占地进行平整, 恢复原土地利用功能, 避免水土流失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2 环境保护设计
2.1 人群健康的保护
一般水利工程施工期人员相对集中, 施工高峰人数达将达数百人/天, 区域内人员密度增加, 增加了流行性、传染性疾病交叉感染的机会。为此应合理修建工棚, 保证工棚与机械施工产生噪声影响的区域有适当的距离, 并做到工棚干燥、通风。食堂与厕所保持一定距离, 并设立卫生防疫设施。施工人员要定期体检, 发现疾病及时治疗, 对患有传染性疾病人员要及时隔离处理。要保证饮食卫生, 食用加碘盐和清洁饮用水, 特别是生活饮用水, 一定要经过消毒处理, 或经过煮沸以后饮用。另外, 施工期施工人员生活饮用水源为地下水, 所以施工期须对饮用水水质进行监测。
2.2 生活污水及生活垃圾处理
应根据项目区所在流域, 来确定执行标准。一般水利项目施工期间的生活污水禁止向大型江河中排放, 施工期间产生生活污水可用于施工区域周边的林木的灌溉用水。施工期间产生的生活垃圾及废弃物应定点堆放, 定期运往城镇生活垃圾填埋场。在施工人员居住及主体工程施工工地附近应根据人员分布情况来修建防渗厕所及垃圾箱并做定期处理, 定期与生活垃圾运至附近城镇进行集中处理。
2.3 施工废水处理
工程施工期间, 混凝土养护、冲洗砼骨料、洗车等将产生大量施工废水。这些废水中含有大量泥沙和悬浮物, 若直接排入水体可引起受纳水体悬浮物增加, 水质下降, 造成水体短期污染, 对环境产生影响, 为此在冲洗场附近建沉淀池待污水沉淀后再进行循环利用。具体方案是根据施工位置不同, 共修建2 个沉淀池 (一备一用) 。经过一天以上的沉淀后, 再行循环利用。如果想减少废水滞留时间, 或者提高沉淀效果, 可在废水中投放明矾 (KA l (SO 4) 2·12H 2O) 。
2.4 大气环境保护
为了减轻交通扬尘的污染, 每天早、午、晚三次对施工现场交通道路人工洒水以减轻扬尘污染。
2.5 施工噪声环境保护
由于施工期间使用大量施工机械设备, 其产生的声压级较高, 对周围有较大影响, 因此在建设临时居住区时应保证距离施工地点100m以外。
2.6 生态环境的保护
工程施工过程中施工临时占地与永久占地等, 将会改变土地的原利用方式, 对自然植被造成破坏, 导致水土流失。施工营地区占用的土地进行表土剥离, 将剥离表土采取临时堆土防护的措施, 防治水土流失, 施工结束后, 进行全面整地, 表土回填, 恢复原有土地功能, 防治水土流失, 加固稳定堤防, 保护堤防及周围生态环境。
3 环境监测
3.1 施工饮用水监测
在满足有关环境监测技术规范要求的基础上, 对施工饮用水取水口进行监测, 主要参数为p H值、C O D M n、挥发酚、总大肠菌群 (个/L) 、溶解性总固体、总硬度、氟化物、氯化物、重碳酸盐 (H C O 3-) 、硫酸盐 (以SO 42- 计) 、硝酸盐 (以N计) 、亚硝酸盐 (以N计) 共12 个指标。
3.2 施工区大气监测
在工程施工区、主要施工交通运输砂、石、土道路旁等处各设监测点1个。
拟定监测参数2 项, 即TSP、SO 2、N O x。监测频率为每3 个月1次, 每次2 天。监测时段为五个月, 共两次。
4 结语
水利工程施工工地一般涉及范围较广, 工程施工容易对周围环境造成影响, 因此要特别重视对环境的保护。要做好各项保护环境的措施, 将工程对周围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程度。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1989.
[2]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 2002.
[3]HJ/T88-2003.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水利水电工程.
水利工程保护 篇5
责任制落实情况的自查报告
各位领导、同志们:
二○○九年是全面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年。一年来我站在祁连山保护区管理局的正确领导下, 在林区各级政府和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十七大、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森林资源管理这个中心,以签订的工作目标管理责任书为目标,求真务实,严格要求,扎实苦干,保证了天然林资源管护、森林防火、国家重点公益林建设、科教宣传、种苗产业等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保持了自建国以来无森林火灾、森林资源好成绩。根据保护区管理局《关于2009自然保护区各项工作进行全面检查考核的通知》,我站及时组织了由站领导、派出所、财务、业务、办公室组成的自查小组,利用20天时间对天保工程责任制及国家重点公益林建设管护落实情况,通过听汇报、看现场、查记录、访群众、提问题、搞测评等方式方法,客观公正,事实求是、逐项逐条地进行了全面、认真、细致的自查。现将自查情况汇报如下:
一、主要工作完成情况 〈一〉、天保工程工作完成情况
1、执行能力建设
根据我站实际和人员变动情况,年初及时调整了天保工程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人员,重新划分了管护人员责任区,层层签订责任合同,实行三级合同管理,即保护站站长与分管天保工程的领导签订项目责任制,分管领导与管护站长签订分块责任制,管护站长与管护人员签订包片责任制,将辖区内的338560亩林业用地(其中:有林地130651亩,疏林地2197.5亩,灌木林地201907.5亩,未成林造林地2392.5亩,宜林荒山荒地1162.5亩,苗圃地249亩)的管护工作,因人制宜分不同工程类别(天保工程311362亩,重点公益林27198亩)以合同的形式分别签订给七个管护站的32名管护人员进行管护,管护面积落实率、签订率达到了100%。对全站范围内的9座公示牌和43座宣传碑、牌都进行了更新和刷新,做到了设施齐全完整,字迹清楚美观大方,起到了良好的公示和宣传效果。
天保办配备了专职人员进行工程管理,购臵了微机、办公桌、档案柜,实现了项目的信息化管理,档案资料收集齐全完整,做到了森林资源管护责任书、天保工程人员信息卡、职工花名册、自查报告、资金管理、工程建设、资源变化数据统计、病虫害调查及防治情况按分类专柜存放。天保办及管护站的图、表、制度健全,并张贴上墙。根据保护区管理局责任制及下发的文件要求,各项工作做到了认真调查、统计分析、仔细填写,及时用电子邮件、信件、电话等方式上报了各种报表和各种材料,并收集整理归档。
2、科研宣教
职工培训教育。坚持以“人为本、德为先、业为重”的原则,狠抓了职工队伍的培训教育。制定了严格的学习制度,利用一切有利时机进行职工的教育培训,在五、八月份站上举办了职工集中培训学习班三次,参加106人(次),一次是保护局在我站进行了东部各站业务培训,局防火办、森防站、天保办、经营科等科室领导为东部各站业务人员和我站学员分别讲授了《新森林防火条例》、森林病虫害防治、封山育林规程、公益林补偿等专业知识。后两次培训班由站业务和派出所人员分两批对管护员进行了政治理论、法律法规、林政执法、公益林补偿、林学、森林资源管护人员必读等内容的培训,教育面达100%。在年终总结会期间再举办一起,并进行了考试,将考试成绩纳入责任制兑现,以此激励职工自我加压,努力学习。通过检查,全站管护人员学习笔记和学习内容都达到了天保责任书的要求。
林业宣传。首先通过在国家、省、市级报刊、杂志,县广播局制作VCD光盘等途径对天保工程、国家重点生态公益林补偿及林业建设进行了广泛的宣传报道,提高了祁连山林业在全国、全省、全市及河西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知名度和声誉。目前已有22名职工在省、地、县报刊杂志上发表有关林业的文章7篇,其中在《中国林业》发表论文2篇,《农业科技与信息》发表论文1篇;在《祁连山自然保护》上刊登了宣传稿件6篇。
林业科技。保护站与天祝县病防站主持完成了《祁连山东端水源涵养林主要有害生物防治技术措施研究》,经省、市专家评审,该项目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有望获武威市科技一等奖;有一名同志参与完成了《天祝林区鼠害综合控制技术措施研究》获武威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护林防火宣传。采取制作宣传牌、宣传门、张帖标语、发放护林公约、播放电影、登门串户宣传等多种形式,灵活多样地在林区和近林区进行宣传,以提高农牧民群众森林资源保护意识和爱林护林的自觉性。制作护林防火宣传年画2500份。发放给了当地群众及学校等单位,共印制和发放护林防火公约、保护区法律法规、天保公益林建设工程的重要意义、野生动物、禁种铲毒等宣传材料 2469份,书写永久性护林防火宣传标语 207条(幅),建立护林防火宣传门 7个,出动宣传车辆 37车(次),受教育群众1852人(次),召开各种群众宣传会议40场(次),受教育群众2623人(次),登门串户宣传2763户(次),受教育群众11553人(次),电影宣传2场次,受教育人136人,组织学生参加林业法律法规及防火常识竞赛7场(次),参加人326人(次),宣传教育面达100%。对林区内的重点人员及单位签订护林防火责任合同318份。与东西大滩两乡共同印发了告农牧民群众一封信 2500 份,发放给了当地的农牧民群众宣传有记录,发放宣传资料有登记。值得一提的是东泉资源管护站在搞好常规宣传的同时,宣传工作结合实际,今年创办了护林防火宣传栏,黑板报半月更新一次,切实做到了内容新,宣传有特色,有声势,效果良好。
3、资源管护
林地管理。一年来,积极广泛地向林区群众宣传林地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不断提高群众保护林地的自觉性,有效地保护了现有林地资源,特别是今年我站严格按照《关于印发祁连山自然保护区集中开展征占用林地清理整顿工作方案的通知》和《关于对祁连山自然保护区征占用林地清理整顿和自然保护区宣传等工作进展情况进行全面检查的通知》精神和要求,精心组织,周密安排,对全站范围进行了认真细致的调查摸底,同时10月份结合天保责任制执行和落实年终检查,再次对征占用林地进行了调查,经两次检查,林地没有发生流失、逆转,无乱采乱挖和毁林开垦破坏植被的现象,无乱占和征用林地的现象。
野生动物管理。通过广泛宣传《野生动物保护法》和《野生动物保护条例》,提高了群众保护野生动物的思想意识。全林区无圈养的现象。并严格要求管护人员将每天巡山查林时发现的野生动物详细记载在巡山查林记录本上,以便掌握野生动物的发展动态。
巡山查林。全站森林资源具体管护人员共24人,截止十月底巡山查林共4568 天(次),每人每月平均在20天(次)以上。管护站长对管护人员填写的巡山查林记录进行了考核并签字,将每月的巡护工作情况按规定的时间报送到保护站,由森林派出所和分管领导进行检查,并注明了检查意见。通过检查,巡山查林记录记载详细,内容完整,对有关问题处理正确。为保证巡山查林及时、认真、准确,做到管护人员对管护区范围和资源底子清楚,林情、山情、社情熟悉,保护站每月定期不定期进行督查,各站每月都有督查记录,对发现的问题及时提出并填入督查记录要求整改,下次督查时查看整改结果。做到了督查有力,工作有效。
林政案件。至十月底,全站共发生林业行政案件41起,查处案件39起,查处率95%,结案率100%。并按要求每月按期上报林政案件报表,内容真实、数据准确、可靠。本无上级督察督办和通报的案件。
资源档案管理。森林资源档案实现了微机化管理,做到了图、表、卡与现地一致,并按管护站上报的森林资源消长变化报告单及保护站的各项营林生产工作引起的资源变化情况及时登记,认真分析,准确更新,按时上报。
野生动植物调查。按照管理局的安排,成立了野生珍贵濒危动植物调查、野生动物调查领导小组和技术小组,并专门指定一名技术人员负责两项工作,从今年4月初着手到8月,技术小组克服困难,从浅山区到脑山区,从有林地到高山灌从、草甸逐个都进行了认真细致的调查工作,积极完成了本林区内野生珍贵濒危动植物调查、野生动物调查工作,并按时向管理局进行了上报。
标准化资源管护站建设。我站按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标准化资源管护站的标准要求对西大滩资源管护站进行了建设,该站现已达到标准化的要求,并向管理局申报验收。
4、护林防火
护林防火组织及设备准备情况。严格贯彻“预防为主,积极消灭”的方针,强化以“防”为主,召开会议,及时传达了各级护林防火工作会议精神。在进入防火期前,保护站与地方政府、机关单位协调,由地方政府牵头充实完善了护林防火组织,护林站与所辖林区的村组协调,整顿、完善了护林小组和义务扑火队。辖区共成立护林防火委员会2个,42人组成;护林小组17个,163人组成;义务扑火队17个,410人组成。充实完善了各种规章制度并全部上墙。做到了分工明确,制度完善,责任到人。恢复了火情瞭望哨点15个,固定专人看守,并给每个资源管护站配备防火拖把15-25把,铁锹人手1把,通讯、防火工具设施配备到位。进入防火期,通讯工具、防火设施保证正常运行,值班人员24小时不脱岗,站督查组定期不定期进行督查。严格了森林火情火灾报告制度,并及时准确上报了各种报表。
居安思危,紧抓防火演练和宣传不放松。今年9月26日,与西大滩、东大滩两个乡联合,由两乡领导、站领导组织,16名半专业化森林消防队员参加,分别在西大滩乡的坝堵村和东大滩乡的圈湾村开展了半专业化森林消防队扑火实战演练,并召开了群众会议,宣讲了新修定的《护林防火条例》,同时组织当地中学生身挂护林防火标语,手持彩旗在东、西大滩乡所在地进行了声势较大的护林防火宣传,天祝县广电局派记者进行了全程录像,并制作了VCD光盘,且在天祝县和武威市进行了新闻和专题报到,通过实战演练和宣传,全面提高了半专业化森林消防队实战能力和当地群众及社会各界的护林防火意识。全年未发生森林火警、火灾。保持了建国以来无森林火灾,多年来无火警的好成绩。
防火设备管护。为方便防火器械的使用和管理,建立了防火消防物资专库、专柜,由专人管理,制定了森林消防设施设备管理制度,消防物资帐物相符,物品摆放整齐有序,由管理员经常进行维修保养,调试正常。杜绝了消防设施装备外借、私用、乱放、丢失、损坏的现象。设备完好率达到了100%。〈二〉、重点公益林管护
重点生态公益林建设共27198亩,林业区划属39—47共8个林班的148个小班内,地类全为有林地。
1、宣传工作。今年初,组织召开了重点公益林补偿工作专题会议,进一步强调了重点公益林管护的重要性。在重点公益林地段的交通要道口设立了大型的宣传牌3座,对公益林建设项目进行了立碑公示,在管护区设立了重点公益林界牌6块。在保护站和东大滩资源管护站对管护人员进行了公示,明确了管护责任;在公益林补植、抚育区及公共管护项目区分设立了标志牌,对建设项目进行了公示。利用报刊、杂志、制作VCD光盘等方式对重点公益林管护建设进行了广泛的宣传报道。采取制作宣传牌、宣传门、悬挂防火警示牌、书写墙头标语、发放护林公约、登门串户宣传等多种形式,灵活多样地在工程区进行了护林防火宣传,以提高农牧民群众森林资源保护意识和爱林护林积极性。
2、机构建设和制度建设。成立了重点公益林建设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配备了专职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进行工程化管理,明确了责任,做到了分工细致。建立完善了重点公益林管护、资金管理使用、人员考核奖惩、资源档案管理等各项规章制度,在保护站和东大滩管护站上墙公示。
3、技术档案的建立。在公益林办公室购臵了微机、档案柜,2004年以来的档案资料全部收集齐全完整,做到了文件材料,管护合同、管护人员信息卡、补植抚育资料、资源变化数据、林业有害生物调查及防治资料按分类专柜存放。建立了公益林管理系统,森林资源档案实现了微机化管理,做到了图、表、卡与现地一致。
4、公益林管护落实情况。根据重点公益林管护合同的要求,对从事公益林管护的8名管护人员,采用了三级签订管护合同的办法,将管护任务落到了人头,靠实了责任,管护合同、管护区域分布图与现地完全一致,合同签定率达成100%。护林员证件的配发率达100%。加强了管护力度,公益林管护人员2009年巡山查林每人每月平均在20天(次)以上。巡山查林登记记录翔实、可靠,详细的记载了森林的健康状况,野生动物活动情况以及人为破坏情况,为准确的掌握森林资源发展变化,提供了可靠的资料。每月管护站长对管护人员填写的巡山查林记录进行检查并签字,再将巡山查林记录按规定时间报送到保护站,由森林派出所和分管领导进行审核,并注明审核意见。根据平时的检查、督查,结合年终统一考核,对各小班抽点检查,按保护站考核办法及考勤考核制度进行考核,决定奖惩。经考核,公益林管护人员全部合格。为有效地保护公益林区的森林资源和野生动植物资源,狠抓了打击破坏森林的违法犯罪活动,无乱占蚕食林地、乱捕滥猎野生动物现象。发生毁林案件3起,破获了3起。通过处罚,以案说法,教育了群众,稳定了林区的治安,公益林管护效果明显。
5、公共管护。按照公共管护的要求建立了防火消防物资专库、专柜,由专人管理,制定了森林消防设施设备管理制度,消防物资帐物相符,物品摆放整齐有序,由管理员经常进行维修保养,调试正常。杜绝了消防设施装备外借、私用、乱放、丢失、损坏的现象。设备完好率达到了100%。根据上级下达的任务,定期开展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报及防治工作,购臵了必要的监测设备。在重点公益林区有害生物应施监测面积27198亩,实施监测27198亩,监测覆盖率达到了100%。对2块病虫鼠害监测固定标准地用GPS进行了复设。各种病虫鼠害监测及防治报表做到了及时上报,上报准确率100%。
6、补偿资金管理。使用情况本着“用好钱、管好林”的目标,根据《甘肃省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管理实施细则(暂行)》的管理要求,及时制定了生态公益林资金管理办法,科学筹划,合理开支,逐步实现了财务管理的科学化。公益林资金实行专户储存、专款专用,单独建帐管理。会计核算规范,科目运行得当,原始凭证取得真实,严格实行站长一支笔申批程序,资金使用合理,及时到位符合支出要求,财务数据真实可靠。及时发放了管护人员的劳务费,公共管护支出按规定使用,资金支出规范,无违纪违规现象发生。
(三)、林业有害生物监测、检疫及防治
为了有效监测和控制林区病虫害的发生和蔓延,我站主要采取以下措施加强有害生物防治工作:一是按照要求选取有代表性的地域设臵固定标准地六块, 对云杉嫩梢害虫、云杉多露象甲、云杉叶锈病、中华鼢鼠进行了常规的监测预报;二是定期开展有害生物监测调查,监测覆盖率达90%以上,截止目前全年共发生森林病虫鼠害面积0.2788万亩,发生率2.1%。其中云杉嫩梢害虫发生面积0.2668万亩(轻度发生0.2213 万亩,中度发生0.0455万亩),中华鼢鼠发生面积0.012万亩,危害程度为轻度。全年无成灾面积,测报准确率为100%,种苗调运检疫率达100%。三是坚持检疫申报制度,就所有调运的苗木向局森防站进行了报检,就辖区生产建设工程调入林区的木材等林副产品进行严格的检疫检查,调运检疫率达100%,产地检疫率达95%以上;四是按时上报各类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报表,建立健全测报资料档案;五是加强对一线管护人员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知识的培训。
(四)加强封山育林建设和管护工作
今年局下达我站天然林保护工程封山育林项目4000亩。依据国家封山育林技术规程,作业设计,作业批复,严格把关,规范操作,工程化管理,封山育林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一是组织领导到位。及时成立项目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封山育林工作,并与技术员、管护员签订合同,明确任务,将责任落实到人头、山头;二是技术管理到位。在封山育林建设中工程技术人员全过程质量监督,全方位指导施工工作,在封育区四周边界架设钢丝围栏8250米,用围栏桩1100根,设臵砖混结构永久性大型封育碑1块,设臵水泥宣传牌2块,圆满完成了封山育林围栏、标牌等防护设施的建设,三是管理措施到位。固定专人对封山育林的管护,并签订责任合同,落实管护责任,使封育区达到了“四无一好”。四是积极协调解决好林牧矛盾。解决好因封山育林而造成的林牧矛盾是搞好封山育林工作的前提,今年我站突出加强对牧民群众的宣传教育工作,耐心细致的做思想解说工作,从主观上制止了牧民群众在封育区偷牧等违禁行为。五是检查验收到位。对封山育林区分半年和年终进行检查验收,对出现的问题,随查随纠正,合格一处验收一处,切实保证了封山育林质量。
(五)、资金管理
在抓好其它工作的同时,狠抓财务管理,严格按照《天保财政资金管理规定》、《林业重点生态工程资金管理办法》、《甘肃省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管理实施细则(暂行)》等,做到了天保和公益林补偿资金分别专户存储,专款专用,本无外借、挤占、挪用、串用项目资金现象,做到了会计科目正确,单独建帐,核算及时、准确、真实。不断加强财务人员对《会计法》、《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等相关制度以及业务知识的学习,提高财务工作能力。会计、出纳持证上岗,财务制度健全,原始凭证齐全,会计档案装订及时、规范,帐帐相符、帐表相符。职工的基本养老参保率达100%,基本养老保险金发放率100%。资金支出规范,无违纪违规现象发生。
(六)、护林防火会议及文件精神的贯彻落实
一年来,我们把护林防火工作放在全站的首要工作来抓,及时把各级政府及管理局护林防火会议和文件精神传达落实到了站属各单位,并积极与辖区内的东、西大滩乡政府联系,并借乡镇造林及天祝县护林防火检查的机会,站领导积极配合及时与两乡领导安排布署了近期护林防火工作。准备在十一月份召开夏玛保护站护林防火联防会议。
(七)禁毒工作
一年来,在地方禁毒委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业务部门指导下,认真开展禁毒宣传教育,全面贯彻落实“无毒、防毒、保净土”的方针,把禁毒工作作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保持林区秩序稳定的一项重要任务狠抓落实,并成立了禁毒工作领导小组。与天保工程一样实行三级签订责任书,制定了相关制度,做到了目标明确、责任到人、落实到位。
禁毒领导小组对本辖区内的48个林班919个小班和17个行政村3185户农户进行了一次“有毒禁毒创无毒,无毒防毒保净土”的摸排调查工作,通过调查无一户种毒,无一人吸毒。并在摸排调查的同时在全林区范围内开展了一次“珍爱生命,远离毒品”、“不让毒品进我家”、“珍惜生命青春发扬”的宣传教育活动,在发放护林防火公约的同时发放了禁种铲毒的宣传材料2469份,宣传面达100%。广泛全面的宣传使每个职工和广大农牧民从思想上认识到了毒品的危害性,既保证了内部人员不吸毒,又防止了他人在林区种植毒品,从而净化了林区生态环境,进一步稳定了林区社会秩序。
加强情报信息上报工作,组织力量对重点区域、地段进行踏查,继续坚持春抓禁种,夏抓踏查,秋抓铲除,冬抓宣传工作,资源管护人员把了解掌握林区毒品种植情况做为巡山查林的重要内容,加强对进入林区暂住的外来人员管理。为防止他们发生吸、贩毒行为,对外来人员进行造册登记,了解掌握人员最新动态,发现异象及时报告,有效地巩固了林区禁毒成果。为创建一级无毒林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八)防火二期建设项目及基本建设
1、直沟护林防火检查站建设。根据甘祁护(2009)57号文件精神,我站对项目加强组织领导,对项目建设精心安排。在东大滩管护站管辖的直沟护林点,修建护林防火检查站一处,计 100m,总造价12万元。该项目管理局投资5万元,站自筹7万元。由武威市凉州区宏基建安装工程有限公司负责承建,于2009年5月25 日开工,于2009年6月25日竣工(施工有效期 31天)。
整个工程从开工到完工,我站按设计要求与工程队签定合同,并指派专职检工人员,严格按预算、按合同施工要求和图纸施工,按进度付款。工程完工后,我站组织有关人员,对工程进行了初验,对不符合要求的项目,提出了修补意见,经施工单位进行修补后,我站再次组织甲、乙双方有关人员对该工程进行了验收。通过验收,我们认为:以上工程质量达到设计要求标准,初步同意验收,认为符合设计和所签订的合同要求,达到质量标准,请保护局验收。
2、基本建设。为了彻底改变资源管护站、天保办、森林派出所的办公条件,自筹资金5万多元购臵了8台内存1G以上的电脑8台,森林派出所配臵了笔记本电脑1台,同时给办公室配臵条幅打印机1台。并于今年9月投资 2万元,对保护站6间因屋面木料腐朽的房屋进行了维修。
2(八)、其它工作
为加快林业建设步伐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我站积极配合当地政府,从宣传、规划、设计、苗木提供、技术指导等方面进行了大力支持。共计完成造林320亩,成活率达85%以上。对26座塑料大棚中的红提葡萄进行了技术跟踪服务。
二、主要做法及措施
(一)加强领导,完善制度,狠抓各项措施的落实 将天保工程作为保护站工作的中心和重点,成立了由站长任组长的天保工程领导小组,加强组织领导,统一安排部署,建立并逐年完善了天保工程森林资源管护责任书。今年,根据保护区管理局责任制的修改情况,我站及时参照对责任制进行了深化、量化、细化修改。根据上考核结果,今年对职工队伍重新进行了调整安排,根据资源管护难易程度和管护人员的实际情况,重新划分了责任区,按要求分三级签定了天保工程管护责任书,把每项工作都落到了实处,全站上下做到了管护人员、地块、责任、奖惩“四到位”。形成了目标明确、职责清晰、考核严格、奖惩分明、配合协调的管理机制,确保了天保工程各项管护措施的全面落实。
(二)、强化宣传,不留空挡,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面对护林防火形势仍然严峻的客观现实,我站坚持多年行之有效的经常宣传和在防火期重点宣传的方法,始终将宣传教育作为搞好护林防火的基础工作常抓不懈。在宣传工作中做到了“五有”:即每家每户墙上有一份护林防火公约,在全林区的交通要道有护林防火宣传标牌,进入防火期和春节前后有宣传车在进行宣传,每个管护站有学生组成的护林防火宣传队,林区居民点有护林防火及天保工程的宣传标语。特别是今年以来,我站在充分利用原有的召开会议、登门串户、张贴标语、订立公约、出动宣传车等多种宣传形式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展宣传途经和方式,借助多种媒体,突出重点,不断加大宣传力度,大造声势,扩展广度,下延深度,使宣传深入人心,使天保工程、公益林补偿的各项政策措施得到林区广大农牧民群众的广泛认知,使群众的资源保护意识显著增强,在工程区营造出了森林资源保护的良好舆论氛围,使工程区的人与自然相处更加和谐,使森林的管理者与林区群众关系更加融洽,给天保工程及林业态生建设提供了一个宽松的环境。
(三)、强化措施、预防为主、确保森林资源健康安全 一是依托先进技术提高资源保护质量。在各管护站大力推进了GPS等新技术在资源管护和监测预报中的应用,提高了巡护质量和效果。进一步加强了森林有害生物防治体系建设,提高了有害生物的监测覆盖率和监测率,有效预防了主要有害生物对森林资源的危害。
二是依托国家政策强化资源保护。认真落实国家林业局和省林业厅《关于进一步加强自然保护区自然资源管理的通知》,全省森林防火及有关会议精神,今年结合各类专项行动斗争,加大力度开展林政案件查处工作,确保了森林资源的安全。
三是依托现有的联防机制加强森林防火。充分发挥已经建立的“双线四级”和行政负责制的管理机制,积极与乡镇、村组联合开展资源保护工作的联防联动和整体防御工作。按照“层层组建一个联防组织,每年召开一次乡村会议,每年鉴定一次责任书,制定一个防火预案,制定一份操作性强的措施”,这“五个一”的要求,全面安排部署森林防火工作。
(四)、加强管理,严格要求、保证各项工作的顺利完成 强化宣传,营造强大的舆论氛围,提高林区群众保护森林资源的意识和自觉性。
强化措施,狠抓森林资源的保护管理。坚决杜绝森林火警火灾,加强林政管理,使林地、林木和野生动植物资源得到切实有效保护。
提高认识,逐步建立和完善非法植毒防控体系,确保林区无非法种植毒品原植物现象,全面做好林区禁毒工作。
强化学习,切实提高林政执法水平,做到亮证执法、公正执法、廉政执法、文明执法。
创新思路,促进产业开发稳步发展。巩固现有经营项目,积极论证、开发具有发展前途的产业项目,增强发展后劲。
(五)、鼓励引导、注重素质,切实提高了职工的素质教育 为了进一步提升保护区建设的管理水平,我站把加强职工教育、提高职工队伍素质作为保护站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按照集体组织学习、函授进修、个人自学“三位一体”的理论学习格局,坚持把职工教育放在重要地位,大力开展以人为本,内强素质外树形象的素质教育。一是紧扣时代变化,认真组织广大干部职工坚持不懈地开展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二是扎实有效地开展职工培训教育,努力提高职工的业务素质和创新能力。三是深入开展了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进一步提高了干部职工的思想道德素质。四是继续鼓励职工参加全国自学、函授的本科和大专学习。以提升职工的学历水平和文化素质,着力培养一批懂技术、会管理、留得住、用得上的技术骨干。五是在职工队伍中采取“学、比、查、评”四项措施,极大地调动了广大职工的积极性,挖掘了潜在的本能。
三、存在的问题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认识到,我们的工作与上级的期望还有不少差距,前进中面临着不少困难和问题,其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自收自支工作人员占全站人员的1/3,保护站办公、生产生活经费短缺,无法按时足额发放职工工资,严重制约着保护站工作的正常开展和职工的工作积极性。
2、保护站站部大部分房屋屋面木料腐朽,已成危房,建议保护局给予资金支持维修保护站房屋。
3、林区部分防火道路不畅,车辆无法通行,防火器材缺少,严重制约着护林防火工作。
4、近年来,森林病虫害在我站林区发生面积大,而监测调查和防治的工具及经费短缺,无法有效的抑制有害生物的发生和蔓延。
5、部分林分密度过大,火险等级高,火灾隐患大,防火责任重,形式不容乐观。
6、重点生态公益林补偿面积27198亩,仅占全站林业用地面积的8%。占有林地面积的20.8%,比重小,森林资源保护与管理面积面临着巨大的资金缺口。
四、下年工作打算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改善生态环境、优化林业产业结构、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以建设适应和促进林区国民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林业生态和产业体系为重点,紧紧围绕建设比较完备的森林生态体系和比较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实现兴林富站的奋斗目标,把发展作为林业建设的第一要务,突出发展重点,大力培育、保护和合理利用森林资源,加大项目争取力度,加强依法治林,稳步推进科教兴林,积极开展产业开发,改善基础设施,促进区域生态、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二)工作思路
在当前工作的基础上,要继续发扬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创造性地做好今后的工作。紧紧围绕“明确一个主题、突出两个重点、做好三个结合、加强四项建设、实现五个增加”的工作思路。即要明确加快保护站发展这一主题;突出森林资源管护和林木种苗产业开发两个重点,坚持一手抓资源保护,一手抓产业开发;把发展林业与改善生态环境相结合、与发展地方经济相结合、与强站富民相结合;大力加强思想作风建设、人才队伍建设、制度和法制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森林资源面积、蓄积增加,基础设施、职工收入增加,经济总量增加。全面推进重点工作求突破,中心工作不放松,常规工作讲实效的工作作风,实现保护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目标。
(三)奋斗目标
1、抢抓机遇,争上项目,为保护站建设提供资金保障 加快林业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向保护区管理局汇报,争取将生态公益林补偿、森林防火、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封山育林、保护站危房、林区道路维护、棚户区改造等工程项目列入建设计划,争取资金,加快自然保护区建设与发展。
2、加强管理、精心实施,提高重点工程建设成效 要以质量树形象,以业绩求生存,坚持标准,注重效益,提高工程建设质量和水平。结合天然林保护、公益林补偿和危房改造,棚户区改造等重点工程建设,全面推进保护站和资源管护站的建设,改善和提高基层职工的工作生活条件,树立保护站良好的整体形象,提升保护站的管理能力和管理水平。
夏玛自然保护站
水利工程保护 篇6
【关键词】水利;钢筋混凝土;保护;施工
1.水利工程中钢筋混凝土的材料要求
1.1对鋼筋材料的要求
1.1.1对钢筋进行加工,要先对钢筋进行成轧或冷拉调直。钢筋就其直径而言可分为两大类,直径小于等于12mm 卷成盘条的叫轻筋,大于12mm 呈棒状的叫重筋。
一般来说,轻筋可使用自动调直剪切机调直切断,而重筋则用弯筋机、调直机或手动工具进行调直。在调直的过程中,还要对钢筋进行除锈,锈蚀严重的可以用风砂枪和除锈机进行除锈,然后根据工程的需要,对钢筋进行品种、规格的划分和选料,接着进行再划线。为了减少断头,避免大材小用,造成浪费,划线时应该先进行统筹计算,注意考虑弯曲的伸长和必要的备用支撑筋。如果库存钢筋的规格不符合工程需求时,在征得设计单位同意后要对用料进行调整。
1.1.2钢筋冷拨
冷拔是通过特制的钨合金拔丝模孔,把直径8~8mm 的I 级钢筋,强力拉拔成为较小直径钢丝的过程。拔成的硕丝称为冷拔低碳钢丝。与冷拉受纯十以内互力比,冷拔是同时受纵向拉伸与横向压高的立体应力,内部晶体在纵向滑移的同时又受纵向拉伸与横向压,因此抗拉的强度大,达40%~ 90%,这样就可以节约更多钢材。冷拔后其硬度提高但其塑性会降低,应力应变过程已没有显的屈服阶段。
1.2对混凝土材料的要求
在配料时,在重量上允许产生一定的偏差,水泥、水及外加剂为±l%,骨料为土2%。
骨料:在骨料的配置上,一般根据工程的实际需要采用不同的配料方法。
水及外加剂:一般拌和机上均设有虹吸式量水器,可以( 自动量水,通过管道注入拌机内。外加剂大都根据剂量比例配成较稀的溶液与水一同使用。
水泥:小型工程可以使用袋装水泥,直接以一袋水泥为基准,加入相应重量的骨料和水。为了保证搅拌质量。一般采用调整每盘水泥用量,使每盘混凝土出料容量不超过拌和机额定出料容量的±10%。而大中型的工程则可以使用散装水泥,以自动秤、电子称来称重水泥。
1.3对模板的规定与材料要求
模板具有足够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能可靠的承受规定的各项施工荷载,并保证变形在允许范围内,模板表面要求平整、光洁、拼缝密合,不漏浆。选用应与混凝土结构和特征、施工条件和浇筑方法相适应,结构面大的模板要求选用大模板,模板支架的材料使用钢材。且竖向模板与内倾模板都必须设置选够的内部撑杆和外部栏杆,以确保模板的稳定性,支架立桩应在2个相垂直的方向加以固定审实。
2.水利工程中钢筋混凝土的施工技术
2.1钢筋混凝土施工中模板工程技术
模板安装的质量要求模板及其支撑必须有足够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支撑部分必须有足够的支撑面积。如安装在基土上,其基土必须坚实,并加垫支撑板;模板的接缝不应漏浆。如有预埋件,应安装牢固,位置必须正确;雨季施工,必须有排水措施;浇筑混凝土前,模板内的泥土、杂物必须清理干净;位置与截面尺寸必须符合设计要求。
2.2混凝土施工中钢筋工程技术
2.2.1钢筋的连接可分为绑扎搭接、机械连接或焊接
机械连接接头和焊接接头的类型及质量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受力钢筋的接头宜设置在受力较小处。在同一根钢筋上宜少设接头。
2.2.2轴心受拉及小偏心受拉杆件的纵向受力钢筋不得采用绑扎搭接接头
当受拉钢筋的直径d>28mm及受压钢筋的直径d>32mm时,不宜采用绑扎搭接接头。
2.2.3同一构件中相邻纵向受力钢筋的绑扎搭接接头宜相互错开
钢筋绑扎搭接接头连接区段的长度为1.3倍搭接长度,凡搭接接头中点位于该连接区段长度内的搭接接头均属于同一连接区段。
2.3混凝土工程施工技术
2.3.1混凝土拌和必须按照试验签发并经审核的混凝土骨料进行配料,严禁擅自更改。混凝土组成材料的配料量均以重量计, 其允许偏差值不应超过相关规定。
混凝土运输过程中,不得发生分离, 漏浆、严重泌水和坍落度损失,并应尽量缩短运输距离, 已失去塑性时, 应作料处理, 严禁在运途中取卸料时加水, 混凝土的自由下落高度不宜大于1.5m,超过时,应采取缓降或其它措施,以防止骨料分离。用吊车配吊灌运输混凝土时,应遵守下列规定: 超重设备完好, 安全可靠。浇筑混凝土前, 应详细检查有关准备工作,模板内泥土杂物均应清除,基面应冲干净,基岩面和新老混凝土施工缝面结合良好。
2.3.2混凝土的浇筑,采用平铺法施工,应按一定的厚度(30~50cm)次序方向分层进行,且浇筑层面平整。入仓的混凝土应及时平仓振捣,不得堆积, 仓内若粗骨料堆叠时,应均匀的分布至砂浆较多处,但不得用水泥砂浆覆盖,以避免造成蜂窝,并严禁以振捣代替平仓,振捣时间以混凝土粗骨料不再显著下沉,并开始泛浆为准,应避免欠振或过振。振捣器宜垂直按顺序插入混凝土,如略有倾斜,则倾斜方向应保持一致,以避免漏振,严禁振捣棒振模板,钢筋及预埋件。混凝土浇筑过程中, 严禁在仓内加水并保持连续性。
2.3.3自从环氧树脂类高分子材料被用于混凝土建筑物裂缝修补工程后,至今它已经成为仅次于钢材和水泥的第三种材料被广泛应用。以往传统方法是靠人工控制将树脂浆液注入裂缝内。当环氧浆液黏度大,裂缝宽度较小时,这种修补方法并不一定十分成功。有一种" 壁可" 注浆技术,则是通过橡胶管的弹性收缩压力自动完成注浆,在注入过程中始终维持约0.3MPa 的压力,可以将浆液注入宽度为0.02mm裂缝末端。同时,缓慢均匀地灌浆压力可将缝隙中的空气压入混凝土毛细管中,并通过混凝土的自然呼吸作用排出,有效地避免了气阻现象,从而保证了灌浆质量。
3.水利工程中钢筋混凝土的保护层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中对结构设计中有些问题很难计算, 也不一定都要经计算决定。保护层的厚度通常不进行计算, 但应了解这些构造规定的原理, 以便在实际工作中正确地应用。
根据规范要求, 钢筋混凝土中, 钢筋外混凝土净保护层的厚度应满足粘结锚固性和耐久性要求。
3.1粘结锚固性能
为使受力钢筋与握裹层混凝土之间有必要的粘结强度, 混凝土应有一定的相对厚度。锚固设计的粘结强度和锚固长度, 都是以保护层厚度c 等于受力钢筋直径d为条件而得的。因此, 要求保护层c不小于受力钢筋径d, 即c> d。
3.2一定的耐久性
耐久性问题比较复杂, 要求钢筋在50年内不发生危及结构安全的锈蚀。混凝土的高碱性环境使钢筋表面形成稳定的保护膜(钝化膜) , 它保护钢筋不受腐蚀。保护膜的破坏(脱钝)是钢筋腐蚀的先决条件。一般情况下, 脱钝主要是由于空气中二氧化碳长期作用使混凝土中的碱性物质(主要是氢化钙)的碱度降低(称为碳化) , 丧失保护作用。当碳化达及钢筋表面时, 若钢筋上有水溶液、氧和电位差, 就会发生电化学腐蚀。由于脱钝是钢筋腐蚀的前提, 故把耐久性的年限定为表层混凝土碳化达及钢筋表面的时间。
4.结语
所以,水利工程中钢筋混凝土的施工中,在确定钢筋混凝土保护层及施工技术时,应区分结构所处环境、构件类型, 并考虑混凝土强度等级等的影响。并且,在施工中要注意对施工材料及施工措施的研究分析,选用最佳的施工材料和方案,这样才能保证施工的质量。
【参考文献】
[1]韩贻和.水利工程混凝土施工质量控制.科技资讯2010- 09- 23.
水利工程保护 篇7
1 环境的保护在水利工程施工中的地位
在水利工程施工中, 把工程保质保量完成固然重要, 但兼顾环境同样不容忽视。当前社会, 随着人口越来越往城市迁移, 城市的环境污染已经日益严重, 现在为数不多的生态环境良好的区域集中在乡村、旷野和森林等人口稀少的地方。但是大多数水利工程就建在这些地方, 所以保护“最后的净土”刻不容缓, 环境保护在水利工程施工中具有优先考虑的重要地位。在水利工程建设中, 要把环境保护的理念和意识、政策和措施融入到工程的规划、设计、施工、运行及管理的全过程中, 确保工程在取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赢的同时, 能有效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与生态的破坏,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和持续发展。
2 水利工程施工中对环境的影响
水利工程建设是一项大兴土木的工程, 在施工时往往对环境破坏很大,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对水质的影响
水利工程施工过程中所产生的机械废油、工业废气、工业废水、工业污水等大量的未经处理直接向河道排放, 污染了水体, 甚至恶化了生活用水的水质, 改变了河道的生化环境, 造成河道里水体的富营养化污染, 恶化了河道岸边动植物的生存环境。在施工中, 工业废水的随意排放, 会使土壤酸化和地面水造成污染。甚至有些工业废水含有毒物质和重金属, 大大恶化了当地的生存环境, 影响附近居住的居民身体健康, 甚至出现很多的“癌症村”。
2.2 对大气的影响
施工期间各种工程机械车辆在施工作业过程中会排放大量的工业废气, 直接产生大量尘灰;运输材料过程中由于道路泥泞、凹凸不平或装载超负荷等原因会造成材料抛洒和道路扬尘;施工工地上堆放施工物料、装卸材料会由于大风引起大颗粒尘埃等漂浮物。这些废气和尘埃不仅影响空气质量, 给当地的动植物生长、居民健康和居民生活带来不良影响, 而且有可能对施工区域的气候产生变化, 土壤酸化, 更有甚者, 由于气候的变化还有可能引发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带来恶劣的坏境影响。
2.3 噪声产生的污染
水利工程项目如果建在居民生活密集的区域, 因为夜间施工、噪音污染等问题, 影响了周边居民正常生活。由于水利工程的特殊性, 往往要开山劈地, 经常有爆破作业, 而且常有大型的载重汽车以及建设工地的各种施工机械 (例如推土机、搅拌机、高音喇叭、挖掘机、装载机等) 进行作业施工, 这些工程机械在施工作业时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噪声污染, 给当地的居民日常生活带来一定影响。
2.4 对植被等生态的破坏
水利工程施工时往往要开山辟地, 大量的工程占地需要对当地的植被进行砍伐, 破坏大量森林农田等, 从而导致动植物的栖息地被破坏, 生存环境变得恶劣甚至丧失了栖居地, 居民和动物被迫迁移, 致使当地的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 使生态结构发生恶化。有些工程还会使自然保护区、文物古迹、风景名胜等资源被淹没或者流失。
2.5 施工产生的工业废弃物和生活垃圾对环境产生的影响
水利工程施工中需要大量固体建造材料, 比如石块、水泥块等, 这些固体建造材料在材料运输过程中产生会道路污染, 用完后无序堆放;随意倾倒废弃物, 对耕地、水道随意征用, 施工作业人员的生活垃圾未经处理被随意抛弃, 这些对环境生态都将产生破坏作用。
3 在水利工程施工中如何做到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几点意见
3.1 工程施工的环境保护管理
工程业主在工程开始前要成立环境保护管理机构, 在施工设计和工程造价中, 要充分考虑到环境保护等多重因素, 根据施工季节及时准确发布防汛、旱灾等信息, 在施工过程中对施工方进行有效监督和管理。其主要职责包括:
1) 制定施工期间环境保护管理办法, 并融入到施工建设的各个环节之中;2) 在招标文件和项目承包合同文件中列明环保条款。在施工承包合同中明确专门条款, 在工程款支付环节进行有效监督制约, 充分利用工程支付的调节作用;3)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建立,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指在某地区进行的可能会影响到一个地区的环境工程建设, 在规划和其他活动之前, 对其进行评价的监测调查, 并提出了防控对策, 并制定相应的计划;4) 做好验收工作工程, 环境保护项目未按要求实现完成的, 不能通过验收。
3.2 施工监理的环境保护管理
环境监测是工程项目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实现水利工程施工期环境保护的有效措施。工程建设监理建立环境监督机构, 完善制度, 落实具体措施, 实行分工落实责任, 督促施工单位的环境保护工作实施。在施工准备阶段, 施工阶段检查, 配合环保部门的环境监测和监督工作。环境监理的内容主要包括:1) 保护地表水, 地下水资源;2) 监督和检查施工区生活饮用水消毒;3) 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处理, 污水水质监测;4) 灰尘和有毒、有害气体控制监测;5) 固体废物的监测处理;6) 水土流失和植被的保护防治;7) 保护当地居民的健康;8) 文物保护;9) 环境保护设施建设。
3.3 施工单位的环境管理与保护措施
施工单位是环境保护的主体, 尤其要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工作, 由水利工程建设引发的环境问题, 加强施工活动和施工人员的管理, 严格按照施工合同要求的环境保护条款, 指定专人专职负责环境保护监测工作, 及时检查环保设施的建设, 妥善处理施工过程中破坏环境的问题。对区域植被建设尽可能维持现状, 避免破坏生态环境。加强边坡治理, 防止水土流失和土壤侵蚀。积极开展尘、毒、噪声控制, 工业废渣、生活污水和生产废水的合理排放, 回收各种施工建筑材料, 尽最大可能减少因施工对周边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
4 结语
水利工程保护 篇8
1 分析环境水利工程的特点
水环境作为构成环境的基本要素之一, 倘若缺乏这个环境人类将无法生存和发展, 因而水环境与人类生活两者间存在着密切联系。在无特殊情况下水具有以下特征:其一, 水环境在维持河流生态环境发面发挥着积极作用, 水环境遭受破坏将直接影响到河流生态功能的发挥, 无形之中突显了水环境的重要性。其二, 水环境与人类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 水“生命之源”倘若人体脱离了水将无法生存, 甚至可以说水是人身体里面的血液。其三, 水环境并不仅仅体现在生态环境方面, 还涉及水利产业。健康安全的水利产业能够为民众提供优质的用水服务, 其涉及范围比较广, 例如:开发与利用、先进造水技术研发等多个方面。最后, 水环境还以一种文化载体的形式存在, 水是人类的财富, 也是世间万物的本源, 可以说世间万物倘若离开了水, 其都无法生存和发展。也正是因为这样, 环境水利工程建设中应该满足以下特点, 其一, 水利工程是符合社会发展需要, 要全面保护水利环境, 不应该以破坏水利环境为代价;其二, 环境水利工程应能够充分满足人民生活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其三, 倘若环境水利建设过程中存在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应当及时进行治理, 将产生的影响最小化处理, 为恢复健康的水利产业奠定坚实基础。总而言之, 环境水利工程是由普通水利工程向环境水利工程的转变, 它也将从单一的、局部的水利向整体的、科学化、系统化的水利方向迈进, 进而满足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平衡要求。
2 环境水利工程建设中应当遵守的原则
2.1 遵循工程安全性和经济性原则
在无特殊情况下, 环境水利工程大多都兴建在天然河道旁, 也就要求在制定施工方案中要综合考虑各方面要求, 就要确保河道满足防洪要求, 也要兼顾生态系统可持续性的要求。水利工程的工程建设囊括很多方面:防洪、灌溉、发电、航运甚至于旅游, 因此在建设过程中必须遵守工程学规律, 并且还要依照实际情况, 不能够盲目制定计划, 只有这样才能够确保施工安全, 在各方面都得到保障的情况下, 满足民众不同层次需要。由于生态演替过程中受多种因素影响, 而这也是环境水利工程存在一定风险的原因所在。也就要求其要制定多种施工方案, 最终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 进而确定最优方案, 为未来环境水利工程完工后作用最大限度发挥出来奠定坚实基础。
2.2 遵循科学合理利用水资源的原则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 水资源稀缺是目前我国面临的一个重大难题, 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的1/4, 甚至于更少, 考虑到水量消耗主要是因为水面蒸发和渗漏, 因此水利工程应该对蓄水引起高度重视, 确保环境水利工程的作用在生态保护中得以发挥。尤其是在干旱地区, 本身降雨量就比较小, 加上气温比较高造成水面蒸发量比较大, 换一种方式来说就是要求相关人员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对水利工程进行补水, 以此确保环境水利工程景观功能不受其它因素影响。
2.3 遵循整体性原则
“整体性”顾名思义以生态系统的结合和功能为切入点, 综合各方面要素, 确保各个要素之间相互作用, 最终在遵循实际情况的基础之上找出修复河流生态系统的方法, 并不是站在单个方面去思考河道水文系统出现的问题, 也并不是修复植被。因为水域生态系统与其它系统有明显差别, 其具有易变性、流动性特点, 受外在因素影响比较大, 例如:流量、水位、周期变化等方面表现尤为明显, 同时还要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以达到延长河流生态周期性和动态扩展的目的, 无形之中也就突显了“整体性原则”的重要性。
3 结语
环境水利工程建设始终遵循“以人为本, 环境至上”的原则, 从生态的角度来看, 环境水利工程建立能够满足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利用的水利体系, 在抗旱、防灾甚至于保障民众安全方面都发挥着积极意义, 它既是对传统水利工程的延伸和拓展, 也是新形势下现代水利建设所要研究的新课题,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科学合理进行环境水利工程规划, 有助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水资源持续利用, 为新时期下共筑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保障, 让水利建设为21世纪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 相应的人口逐渐增多, 水资源显得越加重要, 人们为了有效利用水资源, 兴建了环境水利工程, 既能够有效保护水资源还能确保生态平衡。其效用还体现在多个方面, 在抵抗洪灾和干旱方面, 水利工程占据着明显优势, 在推进农业持续生产与发展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环境水利是新形势下一种全新的水利发展模式, 最大限度的体现了“综合开发、合理利用、积极保护、科学管理、高效经营”的水利发展原则,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新形势下水利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本文以分析环境水利工程的特点为切入点, 致力于探讨环境水利工程在生态保护中的重要性, 以此为广大研究者提供强大理论支撑。
关键词:环境水利工程,生态保护,特点,重要性
参考文献
[1]方子云.我国环境水利工作的现状与展望[J].生态学杂志, 2012 (04) .
[2]赵文谦.环境水利学科近期发展问题[J].中国科学基金, 2011 (02) .
公路工程环境与保护措施 篇9
公路工程对环境的影响具有范围广、时间长、因素多及难于弥补和预测等特点, 因此, 公路工程的环保工作要根据自身的行业特点, 以工程前期、施工期和营运期等阶段为切入点, 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措施, 把公路工程建设对自然环境带来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
1 公路工程对环境影响分析
1.1 工程前期对环境的影响
工程前期工作主要包括项目规划、工程可行性研究、方案论证与评估、勘测设计等。长期以来, 公路的规划、设计人员主要以满足交通功能要求、降低建设造价和维护费用、节省交通时间和运行费用、减少交通事故损失等为目标, 进行路线方案论证及勘测设计, 而对于公路的环保问题如何解决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虽然, 在工程可行性研究阶段也要求对环境影响进行分析评价并提出相应的环保措施, 但由于公路工程施工对沿线土地资源、水资源、森林资源、野生动物资源、景观资源等造成的影响和破坏程度大多没有量化指标 (难以用价值或价格来衡量) , 因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 从管理层到设计人员, 往往忽略工程建设与使用对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 从而导致公路规划与设计在环保方面的不足。
公路规划与设计在环保方面的缺陷常常表现为:不合理占用价值较高的土地 (如农业用地、森林用地、湿地保护区等) , 使土地资源严重浪费;穿越或靠近居民稠密区, 造成大气、噪声污染, 影响居民作息并危及居民身体健康;侵占有价值水体, 改变天然水系的自然流态, 造成局部区域水资源枯竭等。
1.2 工程施工期对环境的影响
施工期主要包括施工放样、场地清理、征地及拆迁安置、建立施工驻地等施工前期准备工作和正式组织施工两大活动。
施工期间拟建项目由于挖土填土、借土弃土、改移河道、清理表土、开采料场等活动会造成地表植被破坏、地形改变、沟谷大量消失, 恶化生物栖息的生态环境, 加速地表侵蚀, 增大地表径流, 增加水土流失, 改变自然流水形态, 加剧水质恶化, 从而直接导致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筑路材料的运输装卸、各种混合料拌合、借土开挖及弃土堆放、土石方调运等活动会造成短期内粉尘污染。另外, 由于施工期增加大量机械作业的尾气排放, 使空气质量恶化。
运输车辆的增加和调整, 运送土石方过程中的落土也会使当地公路交通环境恶化, 对原有交通秩序产生较大干扰。施工机械作业及运输车辆作业产生较大噪音, 对沿线周边居民的正常作息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不当的临时施工用地安排 (如施工驻地、预制加工场所、储料场和仓库等等) 也会额外增加对自然环境的侵害。
1.3 项目营运期对环境的影响
营运期开始意味着项目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开始发挥作用, 同时也意味着对沿线环境产生长期负面影响的开始。随着交通量的与日俱增, 噪声和汽车尾气及粉尘污染逐渐加剧, 噪音对沿线居民、学校和机关单位的学习、工作和休息产生长期的不利影响, 尾气、粉尘、油污对沿线居民生活、农田、土壤、水质等影响较明显, 呈逐步加重的发展趋势。
2 环境保护措施
2.1 工程前期环保措施
在项目的规划设计阶段考虑好工程环保方案和措施十分重要, 首先要提高项目规划决策人员、勘察设计人员的环保意识, 认真学习国家有关环保的政策法规;其次, 在认真做好沿线自然环境资料收集调查工作的基础上, 以科学态度进行工程环境影响评估, 做好环保设计工作。
2.1.1 珍惜自然环境, 规划好公路用地范围
对于工程方案, 除了要考虑自然地理、交通功能、工程技术标准外, 还要结合自然价值、社会价值和美学价值来综合考虑公路的用地, 使路线规划有利于环保。
1) 保护土地、水体、空气和生物资源, 珍惜现有资源价值。
合理产生新的生产用地, 保护和增强现有土地的利用。
2) 路线应与城镇规划相协调, 促进城镇更新及改善环境。
一方面尽量减少项目与城镇规划相干扰, 又要有利于城镇的发展;另一方面又要方便车辆进出城镇, 尽量保持项目与城镇的合理间距——“靠而不近, 离而不远”。
3) 避开环境敏感性区域。
如学校、工厂、医院、名胜古迹、自然保护区、湿地和鸟类栖息地、精密仪器基地和军事设施等。
2.1.2 设计要结合自然地形
1) 平面线形:
在满足规范要求的情况下采用较低技术指标是使路线顺应地形的一个好办法, 采用各种类型的曲线也会取得较好的效果。
2) 纵面线形:
合理设置纵坡和竖曲线使纵面线顺应地形成渐变、顺滑的纵坡线, 避免大填大挖。深开挖路段要多考虑隧道方案, 可避免山体开挖, 保护森林植被和水土资源。
3) 边坡设计:
在确保稳定的情况下, 边坡的形状要尽可能与周围的景观协调, 并用植物进行绿化 (可结合各种土工防护结构和其它绿化基础工程综合实施) 处理, 坡脚、坡顶、坡面相交处等处的棱角要进行弧形整理, 既可产生自然美感又可防风蚀。
2.1.3 重视水土资源, 减少水土流失
减少水土流失应做好以下几点:①设计时注意填挖平衡, 减少土石方量, 减少借土弃土;②做好边坡防护设计工作, 应根据地质情况多采用种草植树的绿化护坡方法;③做好沿线排水设计;④合理取土、规范弃土、保护耕地, 少占良田。尽量在荒地或低产耕地集中取土, 取土后对取土坑进行后期利用。弃方应集中堆弃, 不占农田, 堆弃后应上覆表土, 播种绿化。
2.1.4 注意保持原有的灌溉系统和自然水网体系
为保持原有的灌溉系统应做到:①桥涵设计尽量避免影响河流水文、水流特征。②避免改移或堵塞大型河沟。③对小型排灌系统如遭破坏应予以恢复或加以调整, 合理设置小桥涵位置, 必要时对原有排灌体系进行优化合并或改移。④做好项目自身的排水系统, 增加必要设施以防止路基路面排水对农田水利的冲击。
2.1.5 合理设置临时施工用地
减少或避免占用农田, 避免用地范围以外的耕地被机械碾压或堆放材料。临时用地在竣工后应及时复耕还田, 恢复植被。
2.1.6 做好道路沿线景观设计工作
做好道路沿线景观设计应做好以下几点:①公路选线、定线时, 要尽量与地形地貌相吻合, 减少土石方量;②重视路线空间造型设计, 包括路线线形 (平面、纵面、平纵组合) 和其它景观因素 (边坡、挡墙、分隔带、护栏、路面标线、标志牌、广告牌、收费站及服务区建筑等) 的造型设计;③做好沿线绿化设计工作, 利用绿化来补充和改善沿线景观, 如边坡尽量采用种草植树的护坡方式。
2.2 施工阶段环保措施
组织广大施工技术与管理人员学习环保知识和有关法规, 提高环保意识。在施工准备工作阶段, 认真调查收集沿线相关资料, 制定详细有效的环保措施, 施工时加强环保管理和监测。
1) 减少水土流失。
根据实际填挖土质合理设置边坡坡度;合理设置土石方填挖施工现场临时排水系统, 及时疏导雨水, 以减少雨水对挖填土坡坡面的冲蚀;填方坡面应及时夯实并进行边坡绿化;合理确定借土弃土位置, 合理开采砂石料场, 注意料场弃土弃渣分离处理。
2) 减少噪音污染。
禁止噪音超标机械进入施工现场, 平时注意机械维修保养;合理安排施工组织计划, 尽量减少施工活动对沿线居民集中点的干扰。
3) 防止大气污染。
材料堆放应采取必要挡风措施, 减少扬尘。组织好材料和土方运输, 防止材料散落造成环境污染。材料运输宜采用封闭性较好的自卸车运输或采用覆盖措施。对施工场地、材料运输及进出料场的道路应经常洒水防尘。
4) 防止水质污染。
加强对施工队伍的生活污水处理, 严禁将其直接排入河道水流中;对路基清除淤泥表土应回收到路上处理或运到指定地点堆弃;弃石弃土应运到合理地点, 不得任意堆放, 更不能淤塞河道;对桥梁围堰施工, 应注意围堰土在施工结束后的清除工作, 避免阻塞河道;桥梁施工机械还应避免油污污染。
2.3 营运期环保措施
1) 加强公路管养工作, 对路面和边沟应定期清理。加强边沟、边坡、涵管、急流槽、导流坝和路田分界墙的养护维修工作。对沿线收费站和服务区的垃圾及污水要进行环保处理。
2) 加强公路绿化及其养护工作, 既创造良好的视觉景观, 又可降噪防尘。
3) 加强交通管理, 控制不符合环保和技术规定的车辆上路行驶, 路线靠近或穿越居民区应限制鸣笛, 完善交通标志、标线, 保持良好的交通运输服务状态。
3 结 论
1) 加强环保意识和宣传力度。
公路工程必然要对环境产生负面影响, 而环境保护工作已越来越受到重视, 因此, 在
公路工程全过程中应加强环保工作。必须加大公路环境保护工作的力度, 从宣传教育方面入手, 切实提高公路施工人员的环保意识。
2) 规范施工全过程, 使工程项目可持续发展。
公路施工环保工作要从源头抓起, 首先要有环保观念, 在公路设计阶段就应重视环保措施, 并在公路工程开工前, 制定一套完整环保制度, 在营运期间加强可持续发展养护工作, 将环保落到实处, 将公路施工对环境的负面影响降低到最低。
3) 完善监督制度, 使环保措施有效实施。
只有建立切实可行的监督机制, 将环境保护与工程质量考核相结合, 落实责任到人, 才能使环保措施得以有效长期的实施。加强对公路环境问题的深入研究, 促使我国公路建设、公路环境治理水平早日达到发达国家水平。
摘要:随着公路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规模不断扩大, 对环境的压力也愈来愈重, 公路建设项目由于涉及大范围的生态环境变化问题, 因此, 需要做出科学的评价并采取有效的预防或补救措施。通过分析公路工程对环境的影响, 提出从工程前期、施工阶段和公路营运期3个阶段对环境采取保护措施。
关键词:公路工程,环境,保护措施
参考文献
[1]张跃峰.公路工程环境保护措施研究[J].交通世界, 2007 (1) :71-72.
[2]何林, 魏援.公路环境保护与环境影响评价[J].青海交通科技, 2007 (6) :27-30.
[3]彭淑清, 钟坚勇.公路建设与环境保护探讨[J].华东公路, 2008 (6) :28-30.
[4]郭发忠.公路工程设计中环境保护的实践[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 2004 (5) :64-66.
水利型农业遗产保护历程研究 篇10
1. 概念辨析
1.1 农业遗产
闵庆文先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将广义的农业文化遗产定义为人类在历史时期农业生产活动中所创造的以物质或非物质形态存在的各种技术与知识集成, 主要包括农业遗址、农业工程、农业景观、农业品牌、农业村落等10 种类型。狭义的农业文化遗产指历史时期创造并延续至今、人与自然协调、包括技术与知识体系在内的农业生产系统[1]。另外, 他认为狭义的农业文化遗产特指联合国粮农组织 (FAO) 推进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GIAHS) 与农业部推进的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China-NIAHS) 。
FAO ( 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对GIAHS (Globally Important Agricultural Heritage Systems) 的定义是:农村与其所处环境长期协同进化和动态适应下所形成的独特的土地利用系统和农业景观, 这种系统与景观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 而且可以满足当地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的需要, 有利于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2]。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China-NIAHS) 是指人类与其所处环境长期协同发展中, 创造并传承至今的独特的农业生产系统, 这些系统具有丰富的农业生物多样性、传统知识与技术体系和独特的生态与文化景观等, 对我国农业文化传承、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农业功能拓展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实践意义[3]。
1.2 水利型农业遗产
水利型农业遗产是指人类与其所处环境长期协同发展的过程中, 所形成的以农业生产为主导的独特的农业灌溉系统和农业景观。其中, 农业灌溉系统包括水利工程系统、水利工程技术和水资源管理系统;农业景观则包含水利系统景观、农田风貌、作物景观等。这些系统和景观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 而且可以满足当地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的需要, 有利于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 ( 表1) 。
2. 水利型农业遗产的保护历程
2.1 认知阶段 (1992 年—2000 年) ——水利工程系统设施本体的独立保护
第一阶段即在GIAHS出现之前, 虽然在1992年农业遗产被世界遗产组织定义为文化景观, 但是此时, 水利型农业遗产的遗产保护是单独针对农田水利灌溉工程的保护, 没有认识到水利灌溉系统的农业属性。世界遗产收录了两项与农业遗产相关的水利型农业遗产, 分别是1997 年入选的荷兰金德代克- 埃尔斯豪特风车群 (Mill Network at Kinderdijk-Elshout) 和2000 年入选的中国青城山和都江堰水利灌溉工程 (Mount Qingcheng and the Dujiangyan Irrigation System) 。
金德代克- 埃尔斯豪特风车群位于荷兰西部南荷兰省的新莱克 (Nieuw-Lekkerland) , 是为处理水源问题所装设的水利技术工程。原本是在中世纪时为了农业及聚落发展借用风力来排除土壤多余水的水利工程, 在不断衍进的过程中形成的排水系统。遗产的保护内容包括与水利技术有关的所有设施:沟壑、水池、抽水站、行政楼和一系列完整的风车保护设施[4]。从1927 年起, 柴油机的抽水站代替了风车的抽水工作。风车便不再被使用, 二次世界大战中由于当时的柴油机缺乏燃料, 使得风车又一次派上了用场, 这也是人们最后一次使用风车抽水, 现在风车主要用于旅游观光而非抽水。风车系统作为一个水利工程单体入选世界遗产的价值在于它对农业耕种重大的历史作用。
中国青城山和都江堰水利灌溉工程建于公元前3 世纪, 位于四川省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是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率众修建的一座大型水利工程, 是全世界至今为止, 年代最久, 唯一留存, 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2200 多年来仍旧发挥着巨大的效益。以其独特的水利建筑艺术创造了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成都平原水环境, 由此孕育了蜀文化繁荣发展的沃土。都江堰灌溉系统主要包括两个部分:都江堰工程和灌溉区域, 都江堰工程是灌溉系统的核心, 工程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 分别是鱼咀绕过堤、飞砂堰水闸和宝瓶口导流通道。再加上辅助堤防和河道, 这些结构确保了成都平原的供水, 产生了防洪、灌溉、水运和生活用水等一系列的综合效益。青城山和都江堰水利灌溉工程符合世界遗产申报标准 (i ) 都江堰灌溉系统始于公元前2 世纪, 是水资源管理和技术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且至今运转良好; (iv) 都江堰系统体现了古代中国在科学和技术上的巨大进步; (vi) 青城山寺庙与道教基础密切相关, 在东亚地区很长一段历史中道教是最具影响力的宗教之一。[5]
这一阶段对农田水利灌溉工程的保护虽然向周边环境有所扩展, 但是主要局限在对其工程本体的保护。金德代克- 埃尔斯豪特风车群的保护内容主要是与水利相关的所有设施, 保护范围主要是在物质层面上对水利工程设施的保护。都江堰灌溉系统的保护包括了都江堰工程和其灌溉区域, 可以看到农田与水利工程密不可分的关系得到了一定的认识, 青城山- 都江堰将青城山和都江堰合为一体进行保护, 我们可以理解为从一定程度上有了对水利工程环境的保护, 但对于水利工程和灌溉区域所形成的农业景观没有察觉。因此, 这一阶段对于水利型农业遗产的保护处在一个认知阶段, 从风车群到都江堰工程, 保护的内容和范围有一定的扩大, 主要还是工程设施本体, 另外还包括了工程技术知识以及一定的周边环境保护意识。
2.2 审视阶段 (2001 年—2010 年) ——农田水利灌溉系统的整体性保护
全球重要农业遗产项目 (GIAHS) 的出现是农业遗产保护史上的重大转折, 人们开始审视如何更全面地对农业遗产进行评估与保护, 这对水利型农业遗产的保护也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2002 年由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联合国大学等机构合作发起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试点”工程, 是首个独立的农业遗产名录体系。2004 年GIAHS正式启动, 2005 年, 联合国粮农组织在6 个国家选择了5 个不同类型的传统农业系统作为首批保护试点。GIAHS将农业遗产分为10 大类: (1) 山地梯田农业生态系统; (2) 多样的农业耕种模式; (3) 林下种植系统; (4) 游牧和半游牧的田园生活模式; (5) 古老的灌溉、土地和水管理系统; (6) 复杂的多层次的家庭花园; (7) 海平面以下系统; (8) 部落农业遗产系统; (9) 高位值农作物和香料系统; (10) 狩猎采集系统[6]。其中第5类 (为了适应干旱地区的环境, 独创且精细的灌溉、土地和水管理系统) 、第7 类 (以土地和水管理技术为特征的农业系统, 通过排出三角洲湿地的水来创造可用的耕地) 类与水利灌溉相关, 我们可以看到农田水利灌溉对农业景观和土地利用系统的重要影响。从2005 年至今, 世界遗产中与农业灌溉相关的项目有3 项, 全球重要农业遗产 (GIAHS) 一共有31 项, 其中与农田水利相关的有7 项, 另外预选名录中有4 处 (表2) 。至此, 水利型农业遗产的认知和保护开始向系统性和区域性层面发展。
这一阶段世界遗产组织受到GIAHS项目的影响, 入选的农业遗产类型更加丰富。其中有两项与农业水利灌溉相关的遗产入选: (1) 2006 年入选的阿曼的阿夫拉季灌溉系统 (Aflaj Irrigation Systems of Oman) ; (2) 2009 年入选的伊朗舒什塔尔古代水利系统 (Shushtar Historical Hydraulic System) 。
阿曼的阿夫拉季灌溉系统位于 (Sharqiya) 、达克赫利亚 (Dakhiliya) 和巴提那 (Batinah) 这3 个地区。考古学上的证据表明, 这个灌溉系统应该早在公元前2500 年就已经存在。一共包括5 个水渠灌溉系统, 是阿曼3000 多个仍在使用的灌溉系统中的典型代表。灌溉系统的工作原理就是将水从地下或山体中利用重力疏导出来用于灌溉土地并同时提供家庭用水。Aflaj是falai的复数形式, 在古阿拉伯语里的意思是“公平的划分稀有资源”。永久确保资源的可持续使用是该灌溉系统的主要特点。阿夫拉季有着独特的水利分配使用系统, 依靠延续数百年的社会经济结构而不停的运作。同时, 也建造了为数众多的瞭望台来保护水资源系统的运转。其他包含在该遗产内的建筑还有清真寺、房屋、日晷以及拍卖水的大楼。列入遗产的某些部分可反映出社区对阿夫拉季体系的历史性依赖以及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真实情况。
舒什塔尔古代水利系统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 世纪大流士大帝时期。是一个多功能、大规模的水利工程, 在土木工程结构以及多样性用途 (城市供水、磨坊、灌溉、内河运输、防御系统) 方面出类拔萃。该系统通过一个高耸的崖壁, 使水流倾盆而下进入盆地, 随后进入南部平原, 那里有着超过40000hm2的果园和农场。该遗产包括许多名胜。如整个水利系统的运作中心、水平面测量塔、大坝、桥梁、盆地和磨坊。
阿夫拉季有着独特的水资源管理系统, 保证了灌溉系统的可持续使用, 由于系统的跨区域使得其独特管理系统的优势凸显出来, 从而引起人们的重视。人们对于灌溉系统的保护达到了水利工程系统、工程技术知识系统和水资源管理系统三位一体的系统性认识。舒什塔尔水利系统保护的一个重要内容是遗址界限和缓冲区边界的界定, 缓冲区分为城市和乡村两个部分, 根据具体情况制定了不同的保护措施, 并且围绕遗址设置了一个半径12km的景观控制区[7]。也就是说遗址保护包括了遗产本身、城市缓冲区、农村缓冲带和景观带。
由此可见, 此时水利工程系统与自然环境交互作用所体现的景观开始得到了初步的正视, 这一阶段对于水利灌溉系统的范围界定进一步扩展, 水利工程系统所形成的景观也开始出现在保护范围内。
2.3 探索阶段 (2011 年至今) 农田水利灌溉系统区域性保护
随着GIAHS项目的影响加深, 推动了世界遗产对水利型农业遗产保护与发展工作的探索。农业遗产的保护进入一个区域性的保护阶段, 将农业景观的保护放到重要的位置。
全球重要农业遗产 (GIAHS) 中出现了大量与水利灌溉相关的保护项目, 例如:北非和撒哈拉沙漠中的马格利布绿洲、库塔纳德海平面以下农业系统、韩国的青山岛传统板石灌溉梯田、江苏兴化垛田农业系统和伊朗的暗渠灌溉系统和家庭花园以及斯里兰卡的水槽系统等。2012 年入选世界遗产的“巴厘岛文化景观‘苏巴克’灌溉系统”则是水利型农业遗产首次在世界遗产中被冠以“景观”之名。
巴厘岛位于印度尼西亚巴厘省, 巴厘岛灌溉系统由五个水稻梯田和水神庙组成。覆盖面积19500hm2。寺庙是运河和堰塘合作的水管理系统的焦点。这个系统称为“苏巴克”。苏巴克系统可以追溯到9 世纪, 泉水和运河里的水流经寺庙后流到水稻田。苏巴克系统包括保护水源的森林、梯田稻田景观、稻田系统连接的运河、隧道和堰塘、村庄、规模多样且重要的寺庙、水利灌溉路径 (图1) 。
对苏巴克系统的保护不仅包括整个地区的水利系统, 还有与水源相关的森林、稻田景观、村庄等。巴厘省政府在拟定的法律文件基础上对遗产地进行规划, 保护场地内部所有的有形和无形的遗产以及农业和森林生态系统[8]。保护景观环境也是为了保护支撑灌溉系统的水资源。这反映了人们对农业景观保护的重视和对灌溉系统保护的进一步认知。2014 年, 巴厘岛农业系统也入选了全球重要农业遗产 (GIAHS) 的预选名单, 而GIAHS在对农业遗产的概念定义中明确提出了农业景观。GIAHS项目的出现和世界遗产中文化景观的兴起, 预示着水利型农业遗产保护向着与农业景观相结合的区域性保护发展。对农田水利灌溉系统的保护应当将之放在整个农业区域之中, 关注其与农业景观的密切联系。
3. 水利型农业遗产的管理
水利型农业遗产中水利工程体系是此类农业遗产的核心所在, 水利灌溉系统作为农业生产的一部分经过长期的动态适应过程, 形成了一个相对稳定的水资源管理系统和农业景观, 而这两者也在灌溉系统的正常运转和可持续发展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因此, 在保护水利工程系统的同时, 也要重视管理系统和农业景观的维护。
水利系统是一项关乎多方利益的事业, 水利灌溉系统的正常运转与水资源管理体系息息相关。这些历史悠久的农业遗产区域的传统管理系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例如:阿夫拉季灌溉系统, 它有着独特的水资源管理系统, 依靠延续数百年的社会经济结构而非任何形式的书面法律章程制约而不停的运作, 我们可以看到阿夫拉季水利分配系统的独特优势。系统中执行管理的人就是“夫拉季”的代表 (wakeel) , 代表由当地酋长与利益共享者在磋商会议上由技术专家顾问建议指定。传统的管理方法至今仍然在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使得灌溉系统得以运转下去[11];巴厘岛灌溉系统中的“苏巴克”是水资源管理系统, 水神庙是苏巴克人合作管理水资源的中心, 大多数人拥有他们自己编写的被称为“awig-awig”的规范。规范包括了对苏巴克系统的管理, 传统的保护, 文化属性的保护。其后的一些保护法规也是基于此规范, 并且制定专门的管理计划, 以适应不同利益相关者共同管理, 维持传统实践, 转移不合理的开发, 通过社会经济工具加强传统管理系统, 并且通过提供框架来链接传统和国家优先项目。巴厘岛灌溉系统管理体系的重点在于:持续传统保护;传统的维护保护与法律构架以及合适的专业建议共同作用;开发一个完整的管理系统, 通过社会和经济工具来加强传统的管理系统, 提供链接传统保护和国家优先项目的框架 (表3) 。
4. 结语
水利型农业遗产的保护发展主要表现在保护范围和内容的扩展, 2000年之前主要是对水利工程系统设施本体保护, 之后GIAHS保护项目的出现推动水利型农业遗产的保护向水利灌溉系统整体性保护阶段发展。2011年之后, 水利型农业遗产项目的不仅数量增多, 农业景观的保护也得到了重视, 巴厘岛苏巴克灌溉系统入选世界遗产文化景观也标志着水利型农业遗产保护进入到了一个区域景观层面的发展阶段, 强调水利型农业遗产的保护要与农业区域景观相结合。
水利型农业遗产的保护经历了从灌溉工程体系单体保护阶段到作为农业遗产的整体性保护阶段再到与农业景观相结合的区域性保护, 反映了对水利型农业遗产认知、审视和探索的历程。由于水利灌溉系统的独特性, 水利型农业遗产中的农业景观往往容易被忽视而使得其不能得到区域性的全面保护。本文认为水利型农业遗产的保护在现有农业遗产保护方法的基础上, 应当以水利灌溉系统为核心, 向区域层面扩展, 实现水利型农业遗产的全面保护和发展。由于水利型农业遗产的活态性和多方受益的特性, 构建水利型农业遗产适应性管理体系也尤为重要, 应当持续并重视传统的维护和保护, 通过社会和经济工具来加强传统的管理系统, 并结合法律构架和合适的专业建议等从而构建一个全面的适应性管理体系。
摘要:文章提出水利型农业遗产的概念, 通过对国内外水利型农业遗产保护历程的梳理, 将水利型农业遗产的保护历程归纳为认知、审视和探索三个阶段, 揭示了水利型农业遗产保护由水利工程系统设施本体的独立保护向水利灌溉系统整体保护再到区域性保护的发展过程, 并结合保护历程推衍出水利型农业遗产未来的保护与发展方向, 希望对当代水利型农业遗产的保护与发展工作提供借鉴。
关键词:风景园林,遗产保护,水利型,农业遗产
参考文献
[1].闵庆文.农业文化遗产及其动态保护探索 (五) [G].北京:中国环境出版社, 2013:8.
[2].参见GIAHS官网http://www.fao.org/giahs/giahs/agricultural-heritage-concept/en/
[3].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政府官网http://www.gov.cn/gzdt/2012-03/13/content_2090758.htm
[4].参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网http://whc.unesco.org/en/list/818/
[5].参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网http://whc.unesco.org/en/list/1001/
[6].参见GIAHS官网http://www.fao.org/giahs/giahs/agricultural-heritage-systems/en/
[7].参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网http://whc.unesco.org/uploads/nominations/1315.pdf
[8].参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网http://whc.unesco.org/en/list/1194/
[9].参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网http://whc.unesco.org/en/list/
[10].参见GIAHS官网http://www.fao.org/giahs/giahs-sites/jp/
[11].参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网http://whc.unesco.org/uploads/nominations/1207.pdf
公路工程施工环境保护要点 篇11
关键词:公路工程施工 环境保护 措施
0 引言
公路建设工程在改造自然、建设自然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自然地表的生态平衡。因此,公路工程的环保工作应该从前期设计阶段开始,综合公路项目施工特点和地域差异,精心设计施工和后续养护等环节的实施细节,制定相应的保护措施,最大限度得降低公路施工建设对地域和自然环境的影响。
1 公路建设中对环境的影响
1.1 施工占地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取土场、弃土场的设置都不可避免的破坏地表,公路施工过程中大量的开挖和填筑,导致土地资源和水资源大量流失。公路施工阶段,基于地形改造的需要,不得不砍伐沿线部分树木;由于高填深挖、改造河道等打破当地的气候变化规律,使某些物种因失去适宜的气候条件而逐渐减少,有的物种已濒临灭绝;公路施工需要开挖地基,地表植被遭到破坏,地表裸露,容易造成水土资源流失。
1.2 施工引起的水污染 公路施工中也可能污染当地水源,如冲洗机械设备和建筑材料;燃料、油料存放不当致使油料渗漏;未妥善处理施工中产生的有害物质和建筑垃圾;施工单位的生活用水随意排放污染当地水源等等。调查发现,在公路施工范围以内及其周边地区都有不同程度的水污染问题。
1.3 施工造成空气污染 由于洒水不及时,运输车辆引起的扬尘;沥青或水泥混凝土料拌和厂会产生大量灰尘都会造成空气污染。
1.4 汽车尾气和噪音的影响 公路施工项目与居民区十分接近,现场机械作业时或零部件加工时噪声过大,严重扰民。在施工现场,打桩机、压路机等机械设备作业时产生的噪声,对附近居民的日常生活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2 环境保护对公路建设的要求
公路的内涵是公路环境总体对人类运输活动的服务和支持,而其外在形式是公路的网络结构、线形等技术指标,把环境与公路割裂开来考虑是不全面的。在规划和确定方案过程中尽量减少土地占用和拆迁道路,应注意环境保护,尽量减少耕地占用和村镇居民点、电力电讯、厂矿企业等设施的拆迁,从而减少对现有社会环境的影响。工程应根据有关规范要求防止水土流失和植被破坏,采用的排水与防护方式应针对建设项目所在地区地形、气候、地质情况,可以保护植被,有效地防止道路在运营期和施工期的水土流失。在道路两侧种植花草树木,注重道路美化、绿化。精心施工公路规划中环境保护措施的制定应以费用最小、社会代价最小为目的,科学设计,采取“初级可能性方案、中级可能性方案、最佳可能性方案”多层次的设计,在环境标准上与居民生活要求相一致,力求在宏观目标上与经济总体发展趋势相符合,在财政的保证上与国民经济的发展水平相适应,在实施的序列上与公路建设所取得的成果相联系。
3 公路工程开工前的环保工作
3.1 工程前期环保措施 ①规划好公路用地范围。开工前,先进行地质勘探,对道路交通功能有一个准确的定位,根据公路施工技术标准、施工组织设计,从社會贡献、审美等方面对其进行综合评定,同时结合环保要求进一步优化施工设计,尽量保护沿线的生态环境。a节约水土资源,积极引进新设备、新工艺、新技术来提高水土资源利用率,合理产生新的生产用地。b促进城镇更新及改善环境,路线应与城镇规划相协调。一方面又要方便车辆通行,使城镇和公路项目之间“靠而不近,离而不远”,始终保持合理的间距;另一方面,在对公路路线进行规划时,应适当考虑城镇建设的需要,在二者中间找到一个平衡点,避免其相互干扰。c避开环境敏感性区域。②设计要结合自然地形。a平面线形:在规范允许的范围内降低技术指标,适当采用曲线设计,使线路布局与地形变化保持一致,尽量不扰动原有的地表布局。b纵面线形:为使纵面线按照地形特点形成顺滑、渐变的纵坡线,避免对地表进行大动作改造,必须根据地形地貌来设计纵坡和竖曲线。深开挖的路段尽量采用隧道施工,尽量保留山体原貌,以免破坏地表植被,造成水土流失。可考虑选择桥梁方案来代替高路堤,因为许多山谷不仅是流水,而且是大气流通的通道,这样不会威胁到冷温植物的生长,可避免阻碍大气流通。
3.2 建立环保组织机构 ①环境保护。目前,大多数施工单位已深刻认识到公路施工建设中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公路建设中,施工单位应预先制定环保方案,设立专职环保组织部门,作业时采取必要的环保措施,尽量不扰动生态环境。②设立环保监督机构。建设单位应设立环保监督办公室,积极配合当地政府环保机构的工作,对于不利于环保的措施和操作程序提出意见,在施工单位施工建设过程中,派专人全程监督检查其环保措施和环保政策的执行情况,并监督进行整改。
4 公路工程施工中环境保护工作措施
4.1 减少水土流失措施 ①在土石方填挖施工现场设置临时排水系统,畅通排水渠道,避免填挖施工中积水冲蚀坡面;根据实际填挖土质合理设置边坡的坡度;合理确定借土弃土位置,填方坡面应及时夯实并进行边坡绿化,注意料场弃土弃渣分离处理,合理开采砂石料场。②多余的土方在选择土石方堆放位置时尽量就地用来整理坡面。当不得不外运时,弃土不得破坏或掩埋地表植物,应该运至无自然保护价值的规定场所。为防止水土资源流失,弃土场除了要进行施工处理以外,还应该采取绿化措施,使地表植被尽快恢复。在较高的弃土堆附近设置挡土设施,并进行护面设计和施工,防止其坍塌。
4.2 防止空气污染措施 ①施工现场垃圾严禁随意抛洒而造成扬尘,要及时清运,适量洒水,减少扬尘。施工时,为避免道路扬尘污染周围环境,宜采用细石沥青混凝土、碎砖石或礁渣铺筑临时施工道路面层。作业时,如有破损路面应及时修复,以免产生浮尘。②现场设置专用储料库来存放水泥等粉细散装原材料,露天存放时材料表面覆盖遮蔽物。原材料卸运时采取防尘措施。现场搅拌设备要安装封闭式围挡和除尘设备。③严禁运料车超载。运料车驶出施工现场前应将车斗和车轮冲洗干净,土方、渣土等散装材料不宜没过车斗上沿。运料车驶出现场前必须清洗车轮上的泥土,以免泥土洒落途中影响市容。作业现场应设置洒水装置,指派专人洒水降尘。
4.3 防止水污染措施 ①拌制混凝土原料的场地应配套设置沉淀池,泥沙必须经沉淀再排入河流和污水管道;废水回收后可用于洒水降尘,也可经二次沉淀再排入排水沟。②弃石弃土应运到合理地点,不得任意堆放,更不能淤塞河道;路基清除淤泥表土时,应回收到路上处理或运到指定地点堆弃;对桥梁围堰施工,完成该路段的施工后必须彻底清运围堰土,以免其阻塞河道。③对于现场生活用水的排放,应提前设置隔油、隔污设施,定期清理油污,以免污染当地的水土环境。④施工现场要有专设的油漆及油料库,油库地面、墙面必须进行防渗处理,并指派专人妥善保管,以免油料渗漏污染周边环境。
4.4 防止噪声污染措施 ①靠近居民区的施工项目,在开展施工建设时,尽量不要对居民的正常生活秩序造成影响;若需连续作业,要提前向管理部门申请办理夜间施工许可证明。②减少因施工现场加工制作产生的噪声,产生强噪声的成品、半产品加工和制作作业应放在工厂、车间完成。③杜绝人为敲打、叫喊等造成的噪声,加强施工现场的管理,最大限度地减少噪声扰民。
4.5 绿化 及时对已完成施工的边坡、取土弃土范围进行绿化。以缓解因道路施工给沿线地区带来的各种影响,保护和改善自然环境。
5 结束语
环境保护工作越来越受到重视,而公路工程必然要对环境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公路施工中必须强化环保工作。施工单位要大力宣传环保知识,提高参建人员的环保意识;在前期设计阶段适当考虑环保要求,要从源头抓起,为给公路施工环保工作提供制度上的保障,在公路工程开工前就制定一套完整环保制度。在公路施工中将环保落到实处,更要切实执行环保措施和制度,将公路施工对环境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限度。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S].
[2]李明.环境问题与环境意识[M].北京:华夏出版社,2012.
论文物保护工程管理模式 篇12
文物保护工程项目是指以文物保护维修施工为管理对象, 在一定的时间内按预期目标和文物保护修缮法规、标准完成的一次性任务。文物保护工程项目与现代建筑工程项目有共性, 亦有独特性。现建工程在限定时间内完成所有工程, 即按合同规定时间内完成。预期的工程量十分清楚;而文物保护工程更加强调文物的特性, 由于其现存情况复杂, 维修变数较多。要求在一定的时间按文物建筑修缮原则完成维修工作。如果文物保护工程项目按限定时间内完成, 由于时间仓促可能产生勘察工作不细致、建筑病害原因不清楚、维修方法不正确, 导致保护性破坏。这里所说的一定时间也不是无限制地拖延下去, 而是采用科学的态度, 认真负责的精神, 准确判断病害产生的原因, 细致研究修缮方法与措施, 在尽量短的时间完成文物保护工程项目。现建工程虽然是一次性任务, 局部产生错误可以拆除重新再来。而文物保护工程更强调工程的唯一性和文物的不可再生性, 一旦产生错误造成的损失可能是永远无法弥补的, 文物的原真性便遭到破坏。文物保护工程的特殊性就要求我们采用科学有效的管理模式, 尽量减少保护性破坏。
1 文物保护工程项目管理模式的选择
文物保护工程管理形式是直接影响到文物保护工程目标实现的重要因素。文物保护工程既具有一般工程项目的特点, 又有其特殊的一面, 它的最终目标是以文物建筑修缮原则为基础使文物建筑得到有效的保护, 而不是一般工程的确保质量与工期下获得最大利润。所以文物保护工程项目管理形式的选择就应该围绕最终目标的实现, 怎样有利于最终目标的实现就选择这种管理模式。
项目管理理论作为一门新兴的应用学科, 理论研究的历史并不遥远, 但实践活动从建筑活动开始而开始。随着项目管理更加规范化、科学化、全面化, 其理论则更加严密、准确。《文物保护法》公布实施后, 作为工程项目的特殊一员的文物保护工程项目的管理必须更加严格和周密, 确保文物建筑得到有效的保护。现将现代建筑建设工程项目的管理模式介绍如下, 以便选择出适合文物保护工程项目的管理模式。
1) 设计建造模式。这种工程项目管理模式在工程方面最为通用, 它是一种传统的项目管理模式。在这种模式下, 业主委托建筑师和咨询工程师进行前期各项有关工作 (如进行可行性研究等) , 工程项目评估立项后再进行设计, 设计与招标文件完成后, 通过招标选择承包商, 最后按设计图纸进行验收。这种管理模式应用在文物保护工程, 管理模式应是文物保护单位业主委托文物保护专家或通过对文物建筑病害长期的观察, 需要维修时进行立项, 然后与文物保护设计单位签订设计合同, 并进行保护设计。通过审批后, 通过招标确定施工方, 按图纸施工, 最后验收。这种管理模式最大的优点是:由于该模式长期被采用, 管理方法比较成熟, 各方面对有关程序都较为熟悉。业主可自由选择咨询、设计人员, 对保护设计以及保护施工可以进行有效的控制。很明显文物保护工程的两大环节设计与施工在这种模式下被分隔, 业主的控制权较大, 易产生不利于文物建筑保护的因素。同时, 这种管理模式时间跨度较大, 但环节联系松懈, 前期资金投入较大, 设计变更手续繁琐。
2) 建筑管理模式。建筑管理模式, 是近年来国内外广泛流行的一种管理模式, 这种模式与传统管理模式 (设计图纸全部完成之后进行招标、施工的连续模式) 不同, 而是采取阶段发包方式, 又称快速轨道方式。即业主委托建筑管理工程师 (又称“CM经理”) 与建筑师共同负责组织和管理工程的规划、设计和施工。CM经理负责整个工程的管理, 建筑师对设计、施工的管理起协调作用。在主体设计方案确定后, 随着设计工作的进展, 完成一部分分部工程的设计后, 即对这一部分分部工程进行招标、施工。建筑管理工程师定期与设计方、施工方进行会晤, 对成本、质量和进度进行监督。
文物保护工程运用这种管理模式, 需要文物保护业主首先委托文物建筑管理事务所对文物建筑现存情况评估、立项, 设计单位根据评估与实地勘察做出初步设计, 审批后, 文物管理事务所、设计单位与施工单位同时入场, 设计单位对文物建筑进行详勘, 制定出详实的维修设计, 施工单位根据维修图纸进行保护施工。文物管理事务所负责对工程的全面管理, 协调设计与施工, 确保文物建筑修缮原则的落实, 及时处理出现的各种问题, 保证资金的有效使用。采用这种管理模式可以有效的保证文物保护工程目标的实现, 缩短设计到施工的周期, 节约资金, 提高保护设计的水平, 设计与施工之间有CM经理进行沟通, 维修水平可以得到保证。同时, 这种管理模式也有明显的不足:a.当前业务水平较高的文物建筑管理事务所较少, 甚至还没有文物建筑管理工程师。b.设计与施工同时进行管理较为复杂, 协调相对困难。c.业主与管理部门对保护工程的干预不明显。这种管理模式在制度完备, 法律、法规、规范健全与管理人才充足的条件下是较为理想的最终模式, 但目前尚不具备这种条件。
3) 设计管理模式。设计管理模式类似建筑管理模式, 在这种模式下由设计方提供设计与施工管理, 或设计与施工组成同一实体向业主提供服务, 类似现建工程的项目总承包。这种模式下, 设计方起主导作用, 指导并监督施工。设计师与CM经理基本相当, 更偏向于技术指导。目前文物保护工程的现状, 更适合设计管理模式。首先, 文物保护设计人员较为充实, 经过几十年文物建筑修缮经验的累积已形成了一套基本完整的设计理念。其次, 设计与施工能够紧密的联系在一起, 有利于文物保护工程目标的实现, 对文物建筑修缮水平的提高起关键作用。
2 文物保护工程项目设计管理模式的运用
设计管理模式是指:设计方或设计施工同一体向业主提供保护设计并指导维修施工和施工管理服务。采用设计管理模式时, 业主只须签订一份设计施工合同。文物保护工程项目运用该模式时, 一般文物保护单位的业主委托设计单位对文物建筑现状情况做出评估, 进行立项, 并上报管理部门, 立项通过后, 设计单位对文物建筑做进一步的勘察与保护设计。通过审批后, 设计方与施工方组成同一实体由设计方为主, 一方面对文物建筑进行全面细致的勘察, 提出行之有效的维修措施;另一方面指导并监督施工, 对出现的问题做出及时的处理, 确保文物维修项目目标的实现。
1) 设计管理模式的内容。a.立项阶段。该阶段目标控制的主要任务是协助文物保护单位业主初步对文物建筑现存情况进行分析, 初步判断现存残损主要原因, 以及维修措施, 提出保护工程项目的最终目标。具体的工作就是编写符合实际情况的保护工程项目建议书。管理部门对项目建议书进行审查, 如果同意进行立项, 纳入维修计划。b.初步勘察设计阶段。该阶段在项目建议书批准后进行, 主要工作是为文物建筑初步做现状勘察与保护设计。该阶段的管理应从技术上把关, 对现状图纸要认真校对, 准确判断文物建筑的残损原因, 提出可行的维修措施。编制详细的勘察报告, 通过对各种维修方案的比较, 得出最为合理的维修措施。由于条件限制, 初步勘察与设计阶段不可能全面涉及文物建筑各个构件, 只能对文物建筑的维修提出较为粗略的方案。初步勘察结果与设计须经文物主管部门审批后项目才能进行实施。c.项目实施阶段。文物保护工程项目初步设计获得批准后, 进入项目实施阶段。项目实施阶段是决定和影响项目最终目标实现的关键阶段。首先, 要对初步设计提出的维修措施进一步细化, 对每一个残损构件做出行之有效的维修手段。其次, 设计与维修施工同时进行, 双方联系紧密、互相制约、互相提高。项目管理以协调设计与施工为主, 在确保保护工程目标的前提下, 通过各种技术手段保证项目有序的进行。通过设计师在其中协调, 有效的沟通设计与施工两个环节, 及时发现问题和处理问题, 更为有利于文物建筑的修缮。该阶段的管理工作主要靠设计人员和施工人员, 同时业主应依靠监理单位参与对工程项目的质量、资金使用、工期进度、文物安全等各方面的监督, 减少保护性破坏的可能性。工程项目完成后, 由设计方与施工方共同完成竣工报告。d.验收阶段。管理部门根据立项建议书、初步设计文件、施工设计文件、设计变更文件、竣工报告以及文物修缮原则、有关的法律、法规、规范等, 全面对文物建筑的维修进行验收。通过验收后, 向业主单位移交。
2) 设计管理模式人员组成。设计管理模式是以设计人员为主导的管理形式, 其保护项目管理人员的组成应以具有文物建筑勘察设计从业资格的设计师为主导成立文物建筑保护工程项目管理部。项目部由设计单位与施工单位共同授权相关权益, 对其职责提出总体要求。项目部对保护工程负全责, 依据文物修缮原则维修文物建筑。文物保护工程管理项目部的人员组成有主持 (具有文物建筑勘察设计从业资格的设计师担当, 其主要职责为全面负责项目的实施与管理, 对项目负责) 、施工负责人 (具有文物建筑保护工程施工从业资格的工程师担当, 主要职责是负责保护工程施工的管理, 协助主持完成维修任务) 、项目经济员、设计人员、施工技术员、材料员等。项目部在主持的领导下对保护工程项目的维修措施、施工质量、文物安全、资金使用、资料收集、人员安排等全方面进行科学管理, 从而达到文物建筑保护工程项目的最终目标。
3) 控制与监督。文物建筑保护工程项目的设计管理模式下的控制与监督分为两个部分, 其一, 文物管理部门对保护工程的监督。包括在立项阶段对文物建筑修缮建议书的审批;初步勘察设计阶段对初步设计的评审;验收阶段根据立项建议书、初步设计文件、施工设计文件、竣工报告等技术文件对文物保护项目进行严格的验收。在项目实施阶段管理部门应不定期组织有关专家对保护工程进行检查。其二, 文物建筑保护监理单位对项目进行全过程的监理与控制, 严格按有关规定规范、技术文件、设计图纸对保护工程实施情况与技术措施进行检查, 严把质量关。
4) 设计管理模式的优点与不足。文物保护工程项目采用设计管理模式其优点是:以设计为主导, 加强了设计与施工的联系, 减少了文物建筑保护工程项目的不确定性带来的不利因素;文物修缮的原则、规范可以更好的得到实施;设计为主导, 减少了设计变更给施工带来的不便;有利于节约成本, 缩短了从设计到施工的工期, 减少了不确定因素;有利于管理部门与监理单位的监督;有利于资料收集和信息反馈等。设计管理模式的不足之处在于:在当前情况下, 从事文物建筑保护的专业人才数量不足, 还不能满足文物保护事业发展的需要;设计管理模式在实施过程中, 业主干预较少;在项目实施阶段, 管理部门的监督力度不足。
在目前情况下, 设计管理模式是对文物建筑保护工程进行有效管理、减少不利因素、确保对文物建筑合理修缮的较好管理模式。在实际应用中, 应尽量避免不足之处, 充分发挥优点, 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得到完善。
摘要:简述了文物保护工程的内容及特性, 介绍了三种现代建筑建设工程的管理模式, 结合文物保护工程的现状, 提出了采用合理的设计管理模式, 并对其内容、人员组成及优缺点进行了分析, 指出项目设计管理模式对文物保护工程的顺利进行有着重要意义。
【水利工程保护】推荐阅读:
水利工程环境保护问题06-17
护坡工程水利工程05-20
水利工程下农田水利10-26
水利工程与水利施工论文11-16
浆砌石工程水利工程06-05
水利工程防洪工程05-16
水利工程单位工程验收07-30
水利堤防工程07-20
水利基本工程06-15
水利引水工程0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