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的文化功能现状

2024-09-11

大学的文化功能现状(通用12篇)

大学的文化功能现状 篇1

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出: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必须大力推进文化传承创新高等教育是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要积极发挥文化育人作用,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掌握前人积累的文化成果, 扬弃旧义, 创立新知, 并传播到社会延续至后代。这个论述涉及对大学文化功能的理解和认识, 深刻理解大学的文化功能对于准确理解胡锦涛总书记的讲话并进而在高校工作中自觉地贯彻落实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文化的定义

在不同国家, 不同历史时期人们对文化有着不同的理解, 众多研究者从不同的视角出发对文化进行论述。20世纪50年代初克鲁伯和克拉克洪在其合著的《文化:关于概念和定义的批判性回顾》一书中罗列了从1871到1951年的短短80年间的文化定义就达到164种之多。梁漱溟先生从广义上理解文化, 他曾把文化界定为“一个民族生活的种种方面”, 这其中文化主要包括三个层面:精神生活方面、社会生活方面、物质生活方面上。

目前, 学术界公认的意见认为, 被称为人类学之父的英国人类学家E B泰勒是第一个在文化定义上具有重大影响的人。泰勒对文化所下的定义是经典性的, 他在《原始文化》“关于文化的科学”一章中说:文化或文明, 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讲, 是一复合整体, 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作为一个社会成员的人所习得的其他一切能力和习惯。显然, , 这个定义将文化解释为社会发展过程中人类创造物的总称, 包括物质技术、社会规范和观念精神。关于文化的定义, 到目前为止竟然已经多达200多种的定义。对于文化的定义不断丰富发展, 成为一个有趣的、争论不休的学术现象。

二、大学文化功能的构成

(一) 文化传承功能

教育因人类文化传递的需要而产生, 那么大学作为高等教育机构, 其承载的文化传承功能自然得到凸显。由于受高等教育的培养对象和培养内容所决定, 高等教育对文化传承较其他教育阶段具有深层次、系统化、学科化的特点。且因高等教育的自身特征决定, 其教学活动形式较其他教育阶段具有更强的开放性和交互性。从大学的文化传承过程看, 文化传承不仅是教育者向受教育者的单向流动, 更是在双方教学相长的互动过程。同时文化传承不仅局限于显性的教授式的传承, 同时存在着隐形的文化熏陶、文化影响等多种形式的传承方式。

(二) 文化启蒙功能

文化启蒙功能作为大学的人文传统, 它诞生于欧洲中世纪大学并孕育了大学文化启蒙的萌芽。同时文化启蒙作为教育的基本功能, 伴随社会改革和社会革命, 传播新思想、创造新文化、启迪民智、传播新知开创新风。这方面的例子中外不胜枚举, 如北京大学是五四运动的发源地新文化运动的中心, 它高举科学民主两面旗帜, 开启了中国现代史上文化启蒙的重要历史进程。有关于人类进步具有重大影响的思想理论基本上都与大学有着极其密切的联系, 它们或是诞生在大学校园里, 或是借助大学得以传播, 从而使大学最终成为促进人类思想进步的发源地。大学的深度在于学术思想的产生, 大学的高度在于先进价值观的形成, 大学的文化启蒙功能核心在于思想启蒙和价值观启蒙, 重在对学生的思想和价值观的启蒙, 使学生能够自主地走向理性和成熟。

(三) 文化创新功能

任何事物的生命都在于不断地创新, 文化更是如此, 只有不断更新的文化才能历久弥新。在现代社会大学已经成为文化创新的沃土, 成为培养文化精神的肥沃土壤。大学在文化创新方面具有独特优势集中体现在资源优势上, 大学集合了大量的专家学者, 这些人多是各个学科领域的专家, 他们兼有教学和科研双重任务, 此外大学的学生群体是同年龄中最为优秀的群体具有一定的文化基础知识, 思想比较活跃并富有创新精神。进入近代以后大学保持和发扬了已有的学术自由和大学自治传统这为大学进行文化创新提供了必备的条件, 大量的高级专业人才、在学术自由、激烈的思想交锋的学术氛围中孕育出大学强大的文化创造力。

高等教育必须趋向未来在文化创新上, 高校是先进文化的思想熔炉, 大学师生是思想活跃富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高素质群体, 这些显著特征, 促使大学一直引领着社会文化先进思想, 并成为社会先进文化思想的主要发源地之一。大学不仅应满足师生对文化的需求, 培养师生的人文精神与道德操守, 更为重要的是要时刻引领社会文化需要和主流文化, 能够成为先进文化的代表, 培养出代表先进文化的中坚力量, 用先进文化引领社会发展。

(四) 文化批判功能

任何一种文化都需要在批判中保持清醒, 同时批判赋予文化不断前进发展的不竭动力。而大学恰恰是对文化进行分析、反思、扬弃、鉴别的最好场所, 这也正是发挥文化传承创新的前提。我国古代伟大教育家、思想家孔子整理编纂了《诗》、《书》、《礼》、《乐》、《易》、《春秋》六部经典用以教授弟子, 对中国文化和教育作出的巨大贡献。文化批判是对待文化应有的理性态度。而大学作为理性组织, 总在既融入社会又超脱社会的平衡中保持着对社会对文化的批判精神。教育特别是大学教育作为人类世代参与其中的对思想文化的自觉传承活动, 不可能传承思想文化的全部内容, 而是从其所处时代需要出发, 在对各种思想文化进行一番审视、分析、鉴别、选择之后, 再纳入教育资源中。

摘要:经过几百年的发展, 大学从最初处在社会边缘, 日益走向社会中心, 文化功能是大学与生俱来的, 大学因传承文化而生, 因创新文化而发展;大学在本质上是文化组织。本文拟从大学文化功能的文化启蒙、文化传承、文化批判文化创新等方面谈谈自己的思考。

关键词:大学文化,文化,文化功能

参考文献

[1]李辽宁.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综述[J].求实, 2005, (1) .

[2]谢翌.关于学校文化的几个基本问题[J].外国教育研究, 2005, (4) .

[3] (英) 泰勒.原始文化[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枚1 9 8 8:1.

[4]朱谦之.文化哲学四[M].北京:商务印书馆1 9 9 0:3.

大学的文化功能现状 篇2

宿舍文化的建设属于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部分,因此现阶段已经得到了更多的校方领导的重视和认可。但出于建设的周期较长,建设考虑因素的复杂性,高校并不能够正确地建设更加健康向上的宿舍文化。校方领导将宿舍文化的建设简单等同于基础工程设施建设,将责任推到了后勤部门,导致文化建设缺乏有力的领导,工作难以开展。重视建设,首先就要转变领导层的观念,摆事实讲道理,让所有人都能看到已经取得的实际成效。加强校方的领导,就是要在思想觉悟方面接受领导的教诲,加强对校园内各种管理的制度建设,对于阻碍宿舍文化发展建设的因素要有效排除。

3.2优化文化环境

学校应从实际出发,改善宿舍的基础硬件设施或相关环境条件下的景观布置;增加必要的各种兴趣活动中心,提高学生对课余时间的利用率;积极建立宣传画报、黑板宣传栏等文化阵地,紧跟学生的思想潮流,满足其文化需求;在来往人群密集的区域,悬挂名人警句、根据不同的楼宇结构摆放相应的盆栽或雕塑等艺术品,让学生在来往过程中学习和思考。通过不同层次的知识讲座、选修课程、报告会、辩论赛等用知识装饰的文化载体,让学生们在参与中激发学习的兴趣,提高了自己的知识储备;校方应该鼓励学生走出校园,参加更有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保障理论联系实际的同时,也有意识地增加了学生面对社会竞争的资源储备,让宿舍成员每一位都学有所长,互有收获,相互之间共同取长补短,积极创造很有氛围的宿舍文化。

3.3完善各种制度建设

大学生群体思维活跃,做事带有满腔的激情,因此更需要学校积极完善各种制度,有效约束学生的行为,让他们始终处于科学化可操作的制度管理中,塑造令行禁止的正常社会秩序,用作息制度来规范学生黑白颠倒的游戏人生,用节约水电的制度来帮组学生养成爱护环境,保护资源的意识,用环境卫生准则来约束学生的不文明行为,共同营造更加和谐美好的宿舍环境。

4结语

大学生的宿舍文化建设对于学生养成教育的影响至关重要。宿舍文化建设需要不同的职能部门精诚合作才能完成。学校应积极组织各行政部门、各基层党支部、团委、学生会和其他社团组织共同参与到大学生宿舍文化的建设中。对于具体事务的职责分工要明确,例如院系辅导员是最直接的执行者和监督者、宿管人员是最贴近学生的后勤保障者、党支部与团组织可以直接到学生中加强思想服务工作等。

参考文献

[1]张柏龄.大学生宿舍文化寻踪与探微[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1):70-72.

大学校庆的文化再生产功能探析 篇3

【关键词】大学 校庆 文化再生产 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1-0241-01

一、大学与文化再生产

大学是新文化、新思想的策源地,是整个社会文化再生产的动力源泉,很多先进文化都是从大学萌芽、传播,成为社会的主流文化,是增强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机构。

大学文化再生产功能的实现与校园文化建设密不可分。学界对校园文化的内涵界定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有一点大多数专家、学者比较认同,即校园文化应该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这三个基本方面。就三者关系而言,物质文化是基础,精神文化是核心,制度文化是保障。 二、大学校庆要有助于文化再生产

武汉大学原校长刘道玉指出,我国大学校庆热必须降温,尽快回到常态。国家应通过高等教育立法,或由大学管理章程规定,只能50和100年(以后类推)才能举办校庆。[1]笔者认为,大学校庆不宜过多过滥,除了10年大庆,平常年份的校庆应该从简,可以设立校庆日,欢迎校友返校联络感情,为母校发展献计献策。10年大庆可以热烈一些,应该遵循师生主体、学术为本、文化为魂的原则。

文化是大学的精神和灵魂, 校庆理应是梳理办学足迹、总结办学经验教训、培育大学文化、提升大学品位、展示大学风貌的教育节、文化节,要有助于文化再生产,大学精神传承,构建文化认同,形成文化凝聚力。如,北大以“弘扬传统, 繁荣学术, 面向未来, 促进发展”作为一百周年庆典的宗旨。

三、校庆实现大学文化再生产的路径

1.整合文化资源

大多数高校都有一定的历史,在长期的办学历程中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为了传承历史,弘扬传统,大学在校庆时有必要对本校的历史文化资源进行整合,具体来说包括这些方面:收集校史资料,建立校史馆,编撰出版校史,建设标志性的校园文化景观等等。

2.营造学术氛围

自1816年洪堡创建柏林大学开始,学术开始在大学占据了重要地位。科学研究是现代大学的三大功能之一,重视学术应该是高校与其他教育机构的重要区别之一,高水平的学术是高水平大学的重要指标。毫无疑问,校庆也应该致力于营造学校浓厚的学术氛围,形成学术至上的理念。

国内知名高校的校庆也强调繁荣学术的重要性,把学术活动当作校庆的重头戏。比如,2005 年复旦大学百年校庆时确立了“庆典为体, 学术为魂”的宗旨;2006 年厦门大学85 周年校庆时, 以“厦门大学走向世界”为主题, 定位于国际性和学术性; 2008年中国科技大学将举办50 周年校庆, 其原则是“庆典为体、文化为魂、学术为根、发展为本”。

3.凝练大学精神

学者认为,大学精神是大学存在和发展过程中产生的精神形态的文明成果,是科学精神的具体体现,是整个人类社会文明的高级形式。“大学精神”的本质特征概括为创造精神、批判精神和社会关怀精神。知名大学都有自己独特的大学精神,耶鲁则以教授治校、思想开放、人文一流、盛产总统而骄傲。而普林斯顿大学以重质量、重研究、重理论,并培养出38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而卓誉世界。大学精神是大学宝贵的精神财富,是大学可持续发展的强大动力,大学要利用校庆的契机自觉对大学精神进行凝练、升华,使之成为大学文化的精神内涵。

4.反思办学得失

校庆是学校一个阶段的办学总结,大部分大学校庆时只看到成绩,宣扬成绩,而忽视了教训和失败的总结与反思,这是偏颇的做法。笔者认为,大学发展历程中难免出现失误,走弯路。因此,大学校庆不仅要回顾成绩,更要反思办学的失败与教训,为今后的发展提供借鉴,避免再次犯同样的错误。

例如,MIT(麻省理工学院)庆祝校庆150周年校庆主题是反思:如何继续走近研究的前沿及世界面临的最紧迫的问题。令人诧异的是,整个校庆活动,居然没有主持人,没有介绍出席这次校庆的贵宾。在校长和教授们的发言中,关注的是未来一百年MIT 的发展。

5.构建文化认同

法国社会学家爱弥儿·涂尔干( Emile Durkheim) 认为, 仪式的功能具有普同性, 那就是凝聚社会、团结和强化集体力量来维持社会稳定, 其他都不过是同一功能主题基础上的实践的变体。

文化认同是人们对一定文化( 尤其是该文化的价值觀) 的理解、接受、保护和实践过程,并将一定文化价值观内化为自己的坚定信念,形成一定的行为模式和生活方式。即“个体对于所属文化的归属感及内心的承诺从而获得保持与创新自身文化属性的社会心理过程”。

高校校庆应注重文化认同的构建,借校庆之机增强高校的文化凝聚力,增加文化认同。校友、师生员工广泛参与各种校庆活动,团结师生员工和校友齐心协力为学校的发展出谋划策。请校友返回母校,请他们参观校园和寻师访友,实事求是介绍学校发展情况,虚心听取他们的批评和建议。在校生为返校校友服务、与校友进行多种形式的交流、进行全方位的成就展示等。

清华大学百年校庆期间,邀请校友参加了多项活动,比如,校友参加了百年校庆校运动会入场式,参加了清华大学百年校庆文艺晚会演出,参加了清华艺友合唱团庆祝清华大学百年校庆专场音乐会演唱等等。

6.传播大学文化

大学校园文化为社会文明起示范作用,通过各种渠道传播,塑造和引领主流价值观。蔡元培担任北京大学校长期间,北京大学形成浓厚的追求民主与科学的氛围。这种精神氛围不仅影响了教师,而且也深深地影响了学生,并且通过新文化运动将民主、科学的理念广为传播,在社会上深入人心,成为时代的主流价值观。

大学应该利用校庆的契机,大力传播大学文化,弘扬大学精神,展示学校成绩,师生的科研成果。比如,为了迎接110周年校庆,2012年4月14日,南京大学同时在鼓楼、仙林、浦口三个校区举办校园开放日。除有南京大学校史展、拉贝故居展、学生社团文化展等系列展览展示活动外,校园内的物理、化学实验教学中心等也全部向参观者开放。

除此之外,大学还应该利用校庆期间开展对外交流,请知名专家学者、社会名流走进校园与师生对话,采取讲座、展览、演出等方式双向互动,从而繁荣校园文化。

参考文献:

大学的文化功能现状 篇4

中学校园体育文化是指:“在中学这一特定的范围内所呈现的一种特定的体育文化氛围。是人们在教学和科研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体育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总和。它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体育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学校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而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这是课堂教学的有力延伸。根据教育部2002年学生体质健康监测报告显示:中学生肺活量水平、体能素质持续下降,体能素质中的速度、力量素质是连续十年下降,而耐力素质是连续二十年下降。肥胖学生继续增加,视力不良率仍然居高不下。这说明中学校园体育文化的现状不容乐观,没有发挥其应有的功能。

1 中学校园体育文化的现状

(1)体育是当前推行素质教育的薄弱环节,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令人担忧。由于受到传统体育文化和观念的影响,我们既有重视教育的优良传统,又有重智力轻德育和体育,重学历轻能力的社会倾向,加上独生子女的到来,学生多数为独生子女,他们有的一部分人,吃不了苦,受不了累,经受不了挫折,这样就更加剧了考试竞争的程度,以致产生不同程度的学习压力和精神压力。家长把工作重心放在“升学率”上,对体育锻炼不太关心。出现体育活动的比例基本随着学校等级的提高而呈下降趋势,许多学校虽然接受了素质教育的理念,但在现实中追求升学仍然是他们在客观社会现实和利益追求驱动下主要的教育价值导向,然而对校园体育文化却持着漠不关心的态度。

(2)“应试教育”对体育教育的负面的影响较大,学生成天围困在书山题海之中,过重的课业负担严重摧残学生的全面发展。“重智力轻体育”的思考普遍存在,学校体育受“重竞技成绩,轻学生体质”的误导,重竞技运动技术结构的组成贯穿于大中小学体育教材之中,中学体育教育总是片面强调以传统体育知识技能的课堂教学和教师为中心,限制了学生的独立性活动,不利于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影响了学生个性、人格、尊严,导致学生的体育综合素质严重下降,直接影响到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其次学校的经济基础是制约校园体育文化发展的主要矛盾,国家、社会对学校体育投入匮乏,资金来源渠道单一以及体育基础建设相对落后,造成有些农村的中学校园体育场地数量较少,场地设施十分有限。

2 校园体育文化的主要功能

2.1 健身愉悦功能

健康指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都处于一种良好的状态。校园体育文化一方面能大力改善人的机能状况,塑造强健的体魄,促进人体机能发展,提高人体的基本活动能力;另一方面能大力提高人的心理素质,使人胸襟开阔、豁达洒脱和坚忍不拔,在激烈竞争中保持积极进取的心态。健康优美的校园体育文化环境以其隐秘性和渗透性、持久性,潜移默化地激励人自觉自主地参与健身娱乐活动,强筋骨、练意志、调感情,协调合作,合作宽容,追求高尚情趣,提高生活质量,使人身心得以和谐健康发展。

2.2 导向功能

校园体育文化环境一旦形成,对人的思想的启迪、个性的陶冶、情感的激发、精神的升华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广大教师有教书育人的职业道德,坚定信念,忠于职守,尽心竭力,在各类创建活动中执著追求,乐于奉献。学校领导在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中通过引导、调节、制约等手段,把消极因素引导到自强不息的体育精神上来,把庸俗无聊的消遣生活引导到健康向上,追求体育的时尚上来。领导与教师、教师与学生及师师之间、生生之间都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同心协力,和谐兴教,和谐学习,主动发展,共同发展。

2.3 凝聚功能

校园体育文化是依赖并通过学校这一载体来反映和传播的一种文化,生活在这一载体的主人时时刻刻都感受到它的存在,具有无形的感染力、震撼力和凝聚力。在它的熏陶下全体师生形成共同的事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和道德情操、行为习惯。通过校运会及其他的集体活动,调动全校师生热情,每个人都积极参与。校的体育代表队外出参赛,学校的各个部门都操心,牵动了每个人的心。学校靠浓厚的校园体育文化把大家紧紧地团结起来,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挥聪明才智,创造性做好本职工作。

3 建设校园体育文化途径

3.1 校园体育意识文化建设

体育意识是对体育目的的自觉反映,是在从事体育实践中产生的。校园体育意识文化集中反映了学生的体育精神,道德观念等。校园体育意识文化是指学校为了实现办学目标,集中反映人们的理想、信念、道德、健身目标、体育传统和行为准则的价值观念与群体意识。在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中,应运用标语、黑板报、广播等宣传媒体,宣传我国体育健儿为国争光的事迹,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引导他们形成和完善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在体育比赛中以公平竞赛、公开竞争、求真求实、遵守规则,遵守对手的体育道德精神,来教育和感化学生,培养他们高尚的体育道德风尚。深刻理解学校体育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中的作用,提高学生参与体育的自觉性、主动性,树立终身体育的观念。

3.2 建设学校特色的校园体育文化

由于各个学校的地理位置、气候、学校体育场馆、体育教学设施、学校的类型、学生的来源、师生结构的不同形成了体育群体意识的差异,这些差异决定了校园体育文化的差异。因此,在建设校园体育文化的过程中,要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开展符合学校实际情况的校园体育文化。在建设有学校特色的校园体育文化的过程中,注重体育文化的主旋律,提倡体育活动形式的多样性。走特色体育之路是实施素质教育的窗口,充分发挥这种文化形态的教育、导向、规范和积极进取的作用。

3.3 充分利用现代信息网络在校园体育文化中的传播

随着知识经济和信息产业的迅猛发展,学校体育网络化进程逐步走上快速发展的轨道,使现代信息网络在学校体育文化传播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运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的传播优势,将有效地传播学校体育文化的内涵,使学校体育文化的功能得到进一步的扩展。学生不仅从被动地接受信息变为主动获取信息,还可以随时随地将他们认为有价值的信息传播出去,学生与媒体传播者处于一种平等互动的地位。网络传播已显示出极大的威力,能更快更充实更自由地传播学校体育文化。

3.4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高科技技术手段

长期以来,体育教学一直是以言传身教的方式进行,教学方法只注重形式与技艺的传授,而忽视了思想及文化两大领域的媒介。在当今的网络时代,体育教学应使计算机逐步走入课堂。这种集生动形象的图形,多媒体动车,声光技术以及高速的数据处理和智能化于一身的教学软件,将深深吸引广大学生的注意力,使其产生浓厚的兴趣;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融为一体,“寓教于乐”将真正得以实现。

3.5 注重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

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是校园体育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丰富学生课外体育活动,对学生的体育兴趣,运动能力和终身体育的培养有着重要作用,对提高学生的体育文化修养非常有利。学生会或体育组除了组织各种运动会、小型多样的有趣的体育比赛外,还可以开展体育专题讲座、体育演讲比赛、体育知识竞赛、图片资料等活动,来丰富学生的余暇生活,吸引学生积极参加体育活动。学校的运动队在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有特色的运动队常常成为凝聚学生的一块磁石,也是学校对外的一个窗口,在建设校园体育文化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它的作用。

4 结论与建议

校园体育文化开展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校园文化的开展,它对学校的校风、学风都起着重大的推进作用,能综合地反映一个学校体育建设和发展的情况,相关职能部门要统筹规划,为学校开展体育活动提供必要条件,满足学校的设施要求,改善目前中学校园体育文化的现状不容乐观。为了有效地发挥校园体育文化健身愉悦、导向和凝聚等功能,在建设校园体育文化的过程中,加强中学校园体育意识文化建设,巩固传统特色体育的校园体育文化,充分利用现代信息网络在中学校园体育文化中的传播,体育课教学积极采用现代高科技技术手段,注重体育课教学与课外体育活动有机结合,促进中学校园体育文化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推动新课程的改革与发展,施行《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加强学校体育工作,促进学生养成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合作意识和勇敢顽强的意志品质。

参考文献

[1]潘丽萍.校园体育文化的营造[J].体育文化导刊,2002,(3).

[2]杨德银,龚德贵.校园体育文化建设[J].体育学刊,2001,(5).

[3]陈志军,俞喧一.体育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教育功能[J].体育师友,1998.

[4]刘纯献.浅谈校园体育精神[J].中国学校体育,2000,(4).

大学的文化功能现状 篇5

中华硕博网 WWW.CHINA-B.C0M 2009年05月07日 来源:互联网

 菲律宾国立比立勤大学工商管理硕士博士联读

 北京交通大学(EMBA)硕高级管理人员  美国协和大学硕士研究生工商管理(MBA) 亚洲(澳门)国际公开大学MBA学分对接班  美国美联大学工商管理硕士在职研究生 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在职博士研究生招生简章  天津大学EMBA2009年北京班招生简章  北京师范大学管理哲学博士在职研修生班简章  首都经贸大学SMBA人力资源在职硕士简章  09中国人民大学EMBA 班高级工商管理  北京师范大学创新管理博士在职研究生班简章  中国政法大学法学博士班在职研究生课程招生

中华硕博网核心提示: 大学生;文化消费;引导论文摘要:文化消费对满足大学生精神生活需要,提高其综合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首先对大学

大学生;文化消费;引导

论文摘要:文化消费对满足大学生精神生活需要,提高其综合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首先对大学生文化消费的概念、内涵及作用进行了概述;分析了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从消除大学生文化消费差距、促进消费结构合理化和校园文化市场治理等方面着手加强对大学生文化消费的教育引导。导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消费结构发生变化,用于生存消费的比重下降,用于教育、休闲方面的消费逐年提高,文化消费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大学生是一个非凡的消费群体,与一般群体的文化消费相比,大学生文化消费必须更突出满足发展层次的需要,关注其综合素质的提高。

一、文化消费概述 文化消费研究的内涵

文化消费是指对精神文化类产品及精神文化性劳务的占有、欣赏、享受和使用等。其实质是对社会的及他人提供的精神财富的消耗。简言之,文化消费是人类享用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活动,是人类一种有非凡意义的消费活动,有着与物质消费不同的特点和规律。文化消费是分层次的,这主要是由于文化消费的主体的素质和文化修养不同,价值趋向、爱好爱好及收入水平不是整洁划一所决定的,一般有普及型或大众化的文化消费和提高型或高品位的文化消费。

文化消费在大学生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

物质消费是一个有形的消费过程,它对人的作用只体现在消费的过程,或存留短暂时间,而后其价值便自行终止,一般用来满足人们生存层次的需要。文化消费是一个无形的过程,对人的内心世界发生作用,直接或间接、自觉或不自觉地影响人的思想、情感、心灵和行为,甚至左右一个人的价值观念,一般用来满足享受、发展等较高层次的需要。现代社会是文明社会,大学生是文明社会中综合素质相对较高的非凡群体,文化消费也应成为他们维持生存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文化消费对大学生健康成长和顺利成才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具体表现在:增进科学文化知识,提高思想道德觉悟,培养高级情感,改善审美情趣和能力,帮助他们逐步形成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从而全面提高综合素质。

但从大学生的特点来看,他们生理发育已趋成熟,思想活跃但轻易偏激,情感丰富但不稳定,消费欲望强烈但鉴别能力低,各种消费的观念、方式等都还尚未定型,因而各种畸形的文化消费方式,不健康的文化消费内容,都有可能给大学生的思想和心灵带来许多负面影响。对此,我们必须加强引导。

二、大学生文化消费存在的主要问题

文化消费内容丰富,但质量不高

大学生文化消费活动都离不开三个基本要素,即:消费主体、消费客体和消费环境。大学生文化消费生活质量就是反映三者结合中所产生的消费的质的规定性。三者质量高,结合的好,消费质量就较高;否则,消费质量就较低。

从大学生文化消费活动的现实情况来看,他们需求强烈,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但消费质量不高,主要表现在只追求一时消费的满足,忽视终极发展即综合素质的提高。究其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从大学生自身来看,理性认知与实际行动之间存在较大差距,经调查发现,大学生对文化消费的熟悉,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有34.1%是为了提高综合素质,40%是为了调剂生活,20%两者兼有,2.2%表示说不清,2.2%表示是凭自己的爱好。可见大部分大学生对文化消费目的的熟悉是理性的。但从他们的实际消费活动来看,却绝大多为娱乐消遣、实用技术方面的内容。从消费环境来看,转型时期社会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家庭消费注重实用、社会消费崇尚娱乐消遣等,给大学生的文化消费导向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学校从育人的目的出发,供给较多的主导文化、精英文化,努力为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创造有利条件,但由于自身结构单

一、内容远离现实,不易引起大学生的关注。

另外,我国社会主义的文化市场尚处于起步阶段,商家自身的文化素质不高,缺乏高品位文化的辨别和欣赏能力,或者为了谋取暴利而不择手段,甚至丧失了起码的社会良知,不利于大学生文化消费市场的净化。目前各种言情、武侠小说,流行音乐,卡通游戏充斥大学校园文化市场,尽管反映了当前部分大学生的文化消费倾向和消费爱好。但同时也对大学生的文化消费带来了一些误导作用,冲淡了他们对主流、精英文化消费品的关注。这些都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文化消费品位的提升。

文化消费品供给不足,又浪费严重

当代大学生的文化消费比较丰富,但与他们急剧膨胀的消费欲望相比,还十分缺乏。在他们的个人消费能力受到制约、作为公共文化消费主要供给者的学校经济能力也十分有限的情况下,必须尽量发挥己有文化消费品的最大效应。但目前来看,大学生文化消费的浪费十分严重,具体表现为两个方面:

1.学校公共文化消费浪费严重。据调查,单就上海大学每年组织的各类具有较高水平的国内国际闻名艺术团体在校内的演出大约在25场左右,学生一方面抱怨学校提供的活动太少,一方面却是每场演出大约30%的空座率。由此可见,学校公共文化的供给结构与大学生实际需求结构存在较大差异,休闲、娱乐、实用文化的实际消费占主导地位,而精英、主导类公共文化品供大于求,需求不足,浪费严重。

2.个人购买的文化消费品浪费严重。这主要表现为大学生购买文化消费品的目的与实际消费行为发生偏离或背离。例如,大学生买CD机、MP3不是用在外语学习上,却主要用来听流行音乐。买电脑、上网不是用来辅助学习,而是主要用来玩电游,看光碟,聊天等,这就偏离了其主要用途。

三、大学生文化消费的教育引导

正视客观存在的大学生文化消费差距

大学生文化消费差距表现为两个层面:一是从总体上看,大学生的消费能力与消费欲望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二是不同经济条件的大学生之间消费能力存在差距。

1.大学生消费能力与消费欲望之间差距的校正。文化消费能力的大小只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条件之一,而不是直接、更不能当作唯一标准。从文化消费的价值和作用来看,它主要体现在塑造人的心灵、提高人的审美情趣等方面,因而更注重对消费品和消费过程质的要求,不是单纯追求消费品数量的多少。2.满足大学生文化消费最低消费底限

文化消费最低消费底限,即最低的文化消费水平。近年来,由于高校学费上升幅度比较大,学校贫困学生增加,关于贫困学生的最低生活标准问题的研究也成为了一个热点,但基本上也是围绕学生的吃穿展开的,而他们的文化消费支出则得不到保障。迄今为止,人们观念上首先想到的是他们能否吃饱穿暖,于是在各大高校,大学生的基本生活费用总可千方百计想办法解决,但文化消费支出则得不到保障。但实际工作告诉我们,贫困生问题最主要的不是物质贫困本身,而是他们很难找到一种战胜自我的勇气和精神力量。因此保障大学生最低文化消费水平,可以使他们能从中获取丰富的精神食粮,增强自谋生路的信心和勇气。今天的贫困学生,即使家庭经济条件较差,但一样缺乏多少独立生活能力,心理比较脆弱,需要我们创造一个既有动力又有压力能让他们健康成长的环境。加强消费行为引导,促进消费结构合理化

大学生消费受经济条件、个性心理、文化环境、相关群体、专业特点、性别差异等复杂因素的影响,因而在实际消费过程中并不都表现为理性行为。就当前大学生文化消费而言,过分地突出生存和享受层面,忽视发展层面,与大学生的角色和培养目标很不相符,必须加强引导,要积极倡导并强化为终极发展而消费的文化消费观念,努力提高他们文化消费的素质,促进文化消费结构的合理化。

加强校园文化市场治理,提升大学生文化消费品位

1.丰富校园文化市场,严格准入条件。学校是大学生文化消费的主要场所,为此,学校应该加大公共文化消费品的生产和场地建设的投入。如增加图书资料的人均拥有量,多修建格调高雅的人文景点,加速校园文化的网络建设等。近年来,高校扩招力度很大,远远超过了公共文化消费品的增长速度,因而学校人均拥有的公共文化消费量有所减少,质量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虽然有的文化消费品具有重复消费和共享消费的特性,但不能超过一定的限度,否则,效果就会受到一定影响。作为高校,既要大胆地吸引外资来丰富校园文化市场,又必须严格校园文化市场的准入条件,对他们的经营范围、场所、内容、档次等都作出严格的规定,并随时不定期的进行抽检。对校园周边的文化市场也应比照这个要求加强治理,以保障大学生文化消费生活健康、高雅。

2.切实提高校园文化消费品的品味,引导大学生文明、健康、高雅的消费。校园文化品味是决定大学生文化消费质量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高校办学的经济实力主要只影响公共文化消费品载体的数量和质量。文化消费品观念性质的内容更多地与学校的历史传统、指导思想、办学层次、对外交流、信息开发等有关。因此,在学校财力有限的情况下,必须着力提高校园文化消费品的品味。基本要求应做到:内容健康、形式活泼、格调高雅、符合时代要求,体现对人的终极关怀。

3.充分提高校园公共文化的利用率。文化消费品有的可以重复消费,有的可以实现消费共享,有的兼而有之,因此,可以减少一些重复购置,提高其消费使用频率。

因此,文化消费在大学生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培养大学生的高级情感,改善他们的审美情趣和能力,帮助他们逐步形成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引导他们形成合理的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同时建立、完善校园的文化环境,才能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大学的文化功能现状 篇6

【关键词】大学;寝室文化;育人功能;实践

一、大学寝室文化的内涵

大学寝室文化包括精神文化、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具体来说,精神文化指大学生拥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展现出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物质文化指寝室及生活社区中的物资储备、设施维护和卫生环境等器物状况;行为文化指大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和较高综合素质的养成;制度文化指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等自治制度,以及各种书面的、约定俗成的管理规定的制定和落实。

二、大学寝室文化的特征

(一)以育人为根本,影响潜移默化

大学寝室文化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阵地之一,它具有无形的感染力和向心力。推动大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正确的价值观念。从时间上讲,大学时代是人一生中价值观念形成与发展的黄金时期,通常情况下,大学生每天在寝室的时间至少有13个小时,占据大学时期的接近一半时间。

(二)以自发参与为主体,“小团体”现象突出

大学寝室是学生们生活起居的场所,寝室里经常产生某种“小团体”,这是由地缘、兴趣、情感甚至成长经历等因素主导形成的组合,如地缘因素的“同乡会”、兴趣因素的“兴趣小组”、情感因素的“知心朋友、闺中密友”等。“小团体”内部成员地位平等、志趣投合,对内部成员的影响较大,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寝室文化的发展。

(三)以网络传媒为平台,紧跟时代步伐

在网络化时代,寝室文化已经成为网络和大众传媒的风向标。大学生在寝室里关注和交流的话题,大到全球生态危机、欧洲债务危机、全国“两会”报道,小至明星绯闻、家常琐事,无处不映射着网络和传媒宣传报道的影子。他们可以成为“宅男腐女”,足不出户,却“朝闻天下”。大量的信息流深刻地影响着寝室和校园文化的发展。

三、影响大学寝室文化发展的不良因素分析

(一)多元化价值观冲击渗透,思想政治状况有待提高

当前我国受信息现代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影响,多元化的价值观和社会思潮充斥于高校校园,这虽然在某种程度上开阔了大学生的视野,促进了他们对现实的理性思考,但其中包含着一部分的负面信息,如金钱至上、个人主义、享乐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新自由主义甚至民主社会主义等极具虚幻性、煽动性和迷惑性的错误思潮,对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和共产主义信仰的树立造成了一定的冲击,严重时会产生消极影响。

(二)学习氛围不够浓厚,文化活动较为贫乏

如前所述,大学生在寝室的13个小时里,有大半的时间用于作息、交往、娱乐等生活琐事,生活气息非常浓厚。高校课程的设置比中学时代轻松,部分学生课程不多而又没兴趣学习,就将大量的时间花费在网络游戏和聊天中。这既滋生了一部分大学生的懒惰,又对追求上进的另一部分带来恶性同化的影响。

(三)人际交往问题频发,交流沟通有待加强

寝室成员来自全国各地,有不同的家庭背景、生活习惯、思想观念和兴趣爱好,这既组成了寝室文化的特色,同时也成为引发内部分歧和矛盾的起源。当今在校大学生多为“90后”独生子女,从小被娇宠的成长经历,让部分同学缺少对不同观点、不同事物的理解与包容。所以,寝室冲突中,双方往往各执一词,不愿去沟通彼此的分歧,从而使关系更加恶化。

四、加强大学寝室文化育人功能的对策

(一)齐抓共管,加大思想政治教育力度

大学寝室思想政治教育是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校院各级领导应该高度重视,整合各方资源,优化管理模式,形成齐抓共管的态势,努力将大学寝室文化育人功能巩固和向前推进。院系领导和政工干部是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力量,他们可以常驻学生寝室,贴近学生生活,倾听学生的心声,及时排解矛盾、疏导不良情绪,并通过言传身教树立榜样,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学校应该制定一系列配套措施,整合学生处、后勤处、校团委等部门的力量,形成寝室育人的合力。

(二)树立典型,创造良好学习育人环境

高校可以通过“以评促建,树立典型”等方式,创设争当优秀的学习氛围。比如以奖学金获得、英语四六级过关率等标准评比“学习标兵宿舍”,以考研人数、通过率标准评比“考研宿舍”,以学生党员为模范的“党员宿舍”等,在普通同学中树立优秀典型,带动寝室文化、学习风气的好转。通过对学生党员和优秀人物的宣传,在寝室和学生社区树立先锋模范的榜样,形成一股“弘扬先进,人人向学”的正能量,创造出学习和育人的良好氛围。

(三)创新机制,加强教育引导工作

首先,建立寝室考评和监督机制,如寝室学生德育档案,学生干部考核机制,寝室党员发展考核制度等,对在寝室中表现恶劣的学生实行一票否决制。其次,实行寝室事务公开和自我服务制度,提倡每一位学生轮流充当维护寝室学习育人环境负责人的角色。再次,充分发挥学生党团组织的带动作用,成立由党员牵头的学生自律组织,实行分区责任制,具体负责区域内的思想建设、文化建设和纪律监督,共同营造健康和谐、积极向上的社区风尚。

参考文献:

[1]李向东.大学生寝室文化现状与影响因素研究[J/OL].华中农业大学优秀硕士毕业论文,来源于中国期刊网,2007(6).

[2]徐建婷,唐庆,袁冬青.完全学分制下大学生寝室文化建设[J].中国科技创新导刊,2011(35).

[3]范梅,刘纯朝.论寝室育人环境对新生班集体建设的作用[J].社科纵横,2010,7(25).

强化大学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 篇7

一、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解析

学校是社会最基本的教育机构, 国家规定了学校教育方针、培养目标、办学方向等等。校园文化通过制度文化建设, 服务育人;通过课程文化建设, 教书育人;通过环境文化建设, 熏陶育人。校园文化对校园群体的教育往往不是直接的, 而是隐蔽渗透在师生员工经常接触、参与的各种文化因素及活动之中。这些潜在的作用, 往往通过暗示、舆论等对每个受众形成潜在的心理督促和动力, 从而约束受体的言行, 达到显性教育难以实现的效果。

(一) 校园是陶冶道德情操的场所。

陶冶功能是指校园文化诸因素对校园人尤其是大学生的影响不是强制的, 而是起着感染熏陶和潜移默化的作用。校园文化以其较高层次的文化氛围和精神内涵, 创造了一个陶冶人们道德情操的场所。无论是整洁文明的校容、校貌, 还是生机盎然的学习生活环境, 无论是积极向上的校风、班风, 还是丰富多彩的艺体活动, 都是陶冶学生情感、净化学生心灵、培养学生情操的重要环境因素。

(二) 校园文化具有心理疏导功能。

校园文化是校园群体共同创造并倡导的文化理念。它能够引导师生员工去追求并享受这一文化氛围, 实现高校教育所确定的目标。这种疏导功能表现为:从物质条件到精神活动, 从有声活动到无声空间到人际关系, 从教育者的举止仪表到教室校园的装饰布置, 都给生活于其中的校园人一个具体可感的启发点, 并传递出一定的价值理念, 给每个校园人心理上以一定的暗示, 使他们自觉或不自觉地从校园文化氛围中接受那些人们所认可或学校所倡导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 从而达到化解消极情结、激发向上情绪的育人目的。

(三) 校园文化促进大学生人格完善。

大学生从年龄阶段看, 正处在青年中期。这一时期是人的社会化的重要阶段, 但社会化的过程还未完成。师生交往、同学交往具有交流情感、沟通信息、互相学习、彼此影响、协调行为、提高人际认知准确性和促进成长的作用。这种交往中的情感交流, 会形成学校特有的人际氛围。教师对学生的关怀、期待、爱心很容易感染学生, 引起情感共鸣, 产生积极的体验。同学间的友谊、帮助、关心、支持也可以使学生直接地感受到生活中的真善美, 可以领悟到人与人之间的真诚、关爱、理解和鼓励的可贵。这样, 师生共同形成校园特有的人际情感氛围, 对学生具有强烈的熏染力。学校的花草树木、建筑布局、人物雕塑、壁画挂饰等都是陶冶情感的无声导师, 使学生对集体、对学校产生归属感、自豪感, 使他们感受到自己是学校的主人, 从而激发他们热爱学校热爱生活的情感。学校中的集体活动也是陶冶学生情感、培养学生情操的重要途径。积极向上的集体活动具有内容生动、形式别致、情感色彩浓郁等特点, 能较好地满足学生的兴趣和需要, 对学生产生较强的感染力, 养成健康良好的品德, 促进身心发展, 进而实现大学生的社会化。

二、强化大学校园文化育人功能的对策思考

(一) 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必须方向正确。

从大学的社会使命看, 大学要始终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要改造旧文化, 抵制腐朽文化, 积极创造、繁荣先进文化。教书育人, 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就要学习借鉴世界先进文化成果, 努力把大学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辐射源, 使大学成为先进文化的重要基地, 用先进文化提高大学师生的文化素养。大学师生的文化素质提高了, 社会影响面就会扩大, 优秀的文化产品就会不断涌现, 腐朽文化就会衰落。因此, 必须把握校园文化的政治导向, 旗帜鲜明地突出主旋律, 和党的教育方针保持高度一致。努力净化校园环境, 抵制消极、腐朽思想, 引导校园文化向健康高雅方向发展。

(二) 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必须坚持服务育人的理念。

校园文化建设的主导是教职工。广大教职工要树立服务育人的理念, 将学生视为自己的衣食父母。放弃“管”与“官”的本位思想, 做学生成长成才的服务员、引导员。教师是校园精神文明的创造者和传播者、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肩负着培养下一代的神圣使命。教师是学生人格的榜样, 他们的政治态度、品德作风和生活方式对学生的政治观、人生价值观、道德观念产生直接的影响。教师以身示范, 不仅提高了自身的威信, 而且能够提升育人的亲和力, 增强说服教育力, 达到育人的目的。

(三) 强化校园的硬件育人环境。

校园的物质环境是校园文化的硬件育人环境, 没有完备的硬件系统, 不利于校园文化健康发展。校园文化建设需要一个长时间的积淀, 需要一定的载体借以实现。为此, 校园文化建设需要加大投入, 从硬件设施、教职工培训入手, 切实加强校园文化的综合建设。认真抓好教室、食堂、宿舍及办公场所的文化建设工作。如:结合各自学校的特点, 设计制作名人题词、画像、宣传标语、校园雕塑、校园建筑风格、路灯、栏杆、路牌、橱窗等, 应整体规划, 方向明确, 集中体现育人功能。特别是标志性的建筑必不可少, 往往一两个标志性的文化设施就能提升整个学校的文化品位和知名度, 使广大教职工和学生在潜移默化的熏陶下, 逐步规范自己的行为, 不断走向更高层次的文明境界。

(四) 校园文化建设的几个具体切入点。

1.寝室文化载体。

宿舍文化建设要紧紧围绕学校的育人目标, 以环境文化建设为基础, 以制度文化建设为中介, 以精神文化建设为重点, 以创建优良舍风为目标, 努力建设高雅和谐积极向上的宿舍文化。

2.文体活动载体。

文体活动承载着校园文化的建设方向, 也传承着校园文化的内涵。这些活动集中汇聚成校园文化的育人合力, 参与这些活动的师生将理想信念和聪明才智注入其中, 同时也从这些活动之中受到熏陶和教育。例如开学典礼、毕业典礼、校庆日以及已经形成传统并成为品牌的学术节、文化节、体育节、艺术节等校园节庆和其他各项活动, 都需要精心设计, 认真组织, 形成特色, 使之成为吸引力和感染力强的育人活动。

3.社团活动载体。

大学生社团作为一种组织形式, 具有自愿参加和活动方式灵活多样的特点, 具有较强的影响力和广泛的群众基础。开展社团活动, 既是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 是大学德育工作的一个特殊领域, 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重要措施。对大学生的社团活动, 不仅要大力支持, 积极促进它的健康发展, 而且要进行必要的管理与服务。管理的目的, 不是对社团活动横加限制, 而是实行正确的引导和扶持, 使它成为培育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

4.校园传媒载体。

一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和传播导向, 优化传播内容, 规范传播方式, 发挥校园传媒的积极作用。可以把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东方之子、焦点访谈、大型文献纪录片及优秀影视剧等选编成集, 定期组织学生收看, 并利用学生就餐时间, 在各大餐厅滚动播放, 会收到良好的育人效果。二要重视和加强对校园网等新型媒体的建设, 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 使网络成为弘扬主旋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大学生积极向上健康成长的新手段。建立网上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 积极主动地开展生动活泼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 形成大学校园文化的育人合力。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

[2].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

[3].李红.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几个关系[N].光明日报, 2005-05-24

[4].王炎琪.不可或缺的校园文化[N].中国教育报, 2003-02-25

[5].吴婉湘, 方海明.大学文化与校园文化辨析[J].当代教育论坛, 2006, 6

略论大学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 篇8

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即教育和导向功能、管理和规范功能、完善和调节功能、审美和塑造功能、传播和辐射功能。

一、教育和导向功能

大学是培养高层次人才的场所, 育人是其主要任务。因此, 教育和导向功能就成为校园文化最重要的德育功能。

所谓教育导向功能, 是指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对校园主体思想认识和价值观取向上的一种教化引导作用, 即通过开展校园文化建设, 发挥其德育功能, 使师生在思想认识和价值观取向上趋于一致, 并体现在他们的实际行动中。

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在教育导向功能方面是校园文化自身阶级性和教育性的必然要求。在阶级社会中, 教育的内容只能体现统治阶级的利益要求, 具有鲜明的导向性;不同时代的大学毕业生, 具有明显的时代烙印;不同学校的毕业生, 在工作中自觉不自觉地体现出所在高校的传统。这些都要求校园文化在培养大学生工作中发挥其德育功能中特有的教育导向功能。

首先, 校园文化中体现先进文化前进方向, 即代表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内容, 对校园师生员工起着明显的教育导向作用, 这是由我国大学的社会主义性质和根本任务决定的。众所周知, 我国高等学校肩负着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重任。高等学校能否培养出大批合格人才, 将直接关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的进程和21世纪竞争中能否取胜。正如《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指出的:“现在和今后一二十年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 他们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如何, 直接关系到21世纪中国的面貌, 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战略目标能否实现, 关系到能否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

其次, 校园文化的核心要素——校园精神, 在其德育功能方面有着强烈的教育导向作用。所谓校园精神, 是指大学师生在从事各种校园文化活动中所特有的心理素质 (文化心态) 和思维方式, 以及在这种心理状态下, 为达到既定的教育目标而长期形成的人生态度、价值观念、生活方式、行为准则、审美情趣等展示人格风貌的群体意识。

师生的价值观是校园精神的内核, 制约着师生理想的产生、行为的选择, 构成他们的活动方式和目标, 影响着校园文化的发展方向和程度, 体现着校园文化的方向性和先进性特征, 也体现出校园文化德育功能中的教育导向作用。

应当指出的是, 校园文化德育功能中的教育和导向功能虽然主要是针对学生的, 但却不仅仅是针对学生的, 对校内的全体教职员工而言也同样具有这种功能。

二、管理和规范功能

所谓校园文化德育功能中的管理和规范功能, 是指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在对校园主体的思想和行为的管理、约束和规范方面所发挥的作用。即通过校园文化建设, 发挥其德育功能, 使每个师生掌握了解学校的规章制度, 并自觉地以此来规范自己的行为。

系统在实现预定目标的过程中, 受到多种已知和未知因素的影响, 如果没有相应的控制措施, 就会偏向, 影响目标的实现。对校园文化系统来说, 必要的控制手段是实现系统教育目标所必不可少的。管理和规范功能在实现系统目标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搞好制度建设, 发挥其管理和规范作用, 是校园文化德育功能的一个重要方面, 大学除了教会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外, 还要培养他们如何做一个社会化的人, 如何按照社会规范的要求行事, 这些都通过贯彻执行校规校纪体现出来, 渗透在学生的学习、活动等大学生活的各个方面。正如人在社会活动中必须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 创造出一系列处理人与人 (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群体与群体) 相互关系的准则一样, 校园作为一个“小社会”, 生活在其中的人们也必须建立一套处理相互之间种种关系的准则与规范。这些规章制度体现了校园文化德育功能的规范性。学校作为一个教育机构, 离不开必要的管理组织和规章制度, 各个学校的校园文化也总是与相应的组织制度及价值观念紧密相联, 形成校园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制度文化。制度文化反映了校园的文化准则, 它在发挥规范作用的同时, 对学生进行导向、调控和纪律训导。

三、完善和调节功能

所谓校园文化德育功能中的完善和调节功能, 是指校园文化释放校园主体心理能量, 协调成员身心发展, 调整信息接收状态的作用。即通过开展校园文化活动, 满足校园主体的集群需要和归属需要, 促进身心健康协调地发展, 同时构筑融洽和谐的人际关系, 使主体处于一种安定、愉快的人际环境中, 始终保持高效率的信息接收状态。而这种良好的信息接收状态是校园主体接受和形成共同价值观的前提。

大学生正处于心理能量的高能区, 如不及时平稳地释放能量, 就会造成突然集中释放, 从而引发心理疾患, 如焦虑症、孤独症、偏执症等;人际关系是大学生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包括学生与学生的关系和学生与教师的关系等, 这些关系处理得好坏, 直接影响到学生所处人际环境的优劣, 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十分重要。

在完善大学生心理素质和调节其心理状况方面, 校园文化活动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远离家庭, 处于心理“断乳期”的大学生, 非常渴望相互间的情感交流。但同时由于缺乏人际交往的经验, 又恐惧于相互交往。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吸引师生主动参与其中, 为他们提供了共同活动的条件。心理障碍的存在, 往往缘于缺乏自信和孤独。在各种适合自身特点的活动中, 他们得以充分表现自己平时难以发挥的才能, 也使他们在各项活动的欢乐中体验和享受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真情与友谊, 从而缓解疲劳及紧张情绪, 消除心理障碍, 增强自信;也在集体活动中满足了情感交流的需要, 从而陶冶性情, 使人格得以健全。

四、审美和创造功能

马克思从历史发展的高度, 早就提出过要造就“完整的人”, 他认为人也应“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①。很显然, 马克思认为“完整的人”, 也应该是“美”的人, 也就是学会了审美与创造的人。高校德育工作作为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 培养具有审美观和创造精神的全面发展的人才是其内在要求。而校园文化以其天然的优势, 具有着重要的审美与创造功能。

所谓校园文化德育功能中的审美和创造功能, 是校园文化在培养校园主体审美观和创造精神方面所发挥的作用。一个缺乏审美观点和审美能力的人, 是不可能成为富有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人的。审美教育本身就具有德育的意义。《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 “教育不仅能陶冶情操, 提高素质, 而且有助于开发智力, 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也指出, 实施素质教育的内容之一, 是要使学生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可见, 审美教育不仅仅是美的形式的教育或情感教育, 而且包含着德育的因素, 因为美本质上体现真与善的统一, 而审美则往往包含着对真理和道德的评价。

我国古代一贯注重道德教育, 而且很早已注意到德育过程中的美育艺术与方法, 孔子就提出:“兴于诗, 立于礼, 成于乐”, 对于运用诗歌、音乐等教育形式来进行道德教育给予了高度重视。西方近代美育思想的先驱席勒也曾指出:“要使感性的人成为理性的人, 除了使他成为审美的人, 没有其他途径。”②

校园文化中的物质文化环境, 体现着校园文化德育功能中的审美和创造功能。不同学校的校园物质景观, 本身就是校园师生审美创造的结果, 体现着其历史底蕴、人文精神和理想追求。校园科学的规划布局、精美的物质建筑和校园景观无不体现着美的特质。在欧美, 大学拥有众多古老的中世纪建筑和体现现代理想的建筑群, 如美国“一些校园中保存了一部分美国建筑物中最好的式样”。③这些建筑本身就是辉煌壮美的, 它们不但成为学校实施教育的场地, 更是艺术和美的化身。美是一种特殊的影响人的力量。这些优美的校园环境本身就给了受教育者以美的感受与影响。哈佛大学文理学院前任院长罗索夫斯基说:“我再强调一下我的论点, 工作场所的物质环境, 其影响是巨大的, 对此, 我每天早晨都能体会到:当我穿过市内肮脏的哈佛广场而进入庭院 (哈佛大学校园——笔者注) 时, 像在沙漠中找到了一块绿洲, 立即感到心旷神怡, 使人清新地开始一天的工作。”④可见, 校园物文化景观中蕴含着丰富的审美因素, 校园主体通过对它们的解读, 培养出审美创造能力。也就是说, 校园主体通过对物质文化景观的直观感受, 激发起情感的活动, 培养良好的审美观点, 萌发出审美创造的激情。具体而言, 优美的校园物质文化景观首先能吸引主体观赏, 满足审美欲望, 既能得到理智上的满足, 又能得到感情上的愉悦。其次能吸引主体主动参与和选择, 成为导致创新行为的一种内力。高品位的校园文化景观, 本身具备一种创新增值的潜能, 吸引主体主动参与“寻找美”、“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活动, 来提高审美情趣、审美素质、审美想象, 培养主体审美创造力, 激起心灵深处潜藏的美好品德。因此, 营造优美校园环境文化, 让校园一草一木为育人“开口说话”, 应当成为教育者十分关注的问题。

五、传播和辐射功能

所谓校园文化德育功能中的传播和辐射功能, 具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作为社会亚文化的校园文化对社会主文化的渗透和影响作用;二是在校园范围内, 通过校园文化诸要素的相互作用, 使得先进的优良的思想、文化与行为得以传播, 从而达到一定的德育目的的作用。

就第一种含义而言, 校园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其他文化相比较, 其教育性和辐射性更强。高等院校的师生, 文化素质较高, 具有创新意识。因此, 校园文化往往成为社会文化新的成长点, 预示着社会的发展方向, 影响着社会文化的发展进程。

校园文化对社会的传播和辐射功能, 首先, 通过向社会提出反映社会发展方向, 具有理性思考意义的观点、理论和行为模式来实现。例如:上世纪80年代初清华大学学生喊出“团结起来, 振兴中华”的口号;北京大学学生在国庆35周年游行中打出“小平您好”的标语等行为, 对社会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其次, 通过高等院校在其所在社区的文化建设中发挥作用来实现。例如, 在当前全社会大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形势下, 教育系统提出了“要将学校办成精神文明建设的首善区”的口号, 许多院校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实践已经对社会产生了积极的作用。第三, 通过毕业生进入社会或教师流动到其他行业来实现。高校培养出来的大批毕业生, 带着校园文化的熏陶, 进入到社会的各个行业和领域, 通过他们的工作实践, 在受到社会影响的同时, 也不可避免地对社会文化产生深刻的影响。

就第二种含义来说, 校园文化德育功能中的传播与辐射功能, 主要是通过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 将校园主体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 (校园典范) 作为群体的榜样, 对群体的成员起到一种示范作用, 供其学习和仿效, 从而达到传播先进, 辐射群体的效果。

校园文化这一系统中的主体要素是校园中的师生。教师与教师、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人际交流和影响是经常的, 这种交流和影响除了专业方面的内容之外, 还包括主体之间的思想和行为。那些得到大家认可的思想和行为, 会在更大的范围获得放大和模仿。同时, 舆论宣传环境又为这种大范围的人际交流和影响提供了现实可能性, 构成校园文化德育功能中的传播和辐射功能的基础。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树立校园典范, 通过榜样进行示范教育, 是我国学校教育的优良传统, 是学校科学管理和进行德育的有效方法, 是我们的成功经验, 是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发挥其德育功能的重要内容。

传播和辐射功能作为校园文化德育功能的一种形式, 它主要是通过具体生动的形象来感染、影响群体。它是提高群体素质的主要教育形式, 同纯粹理论教育的方式相比, 在理论的广度和深度方面, 可能有些欠缺, 但它那种融理论与实践于一体的示范特点, 对学生的影响力是纯粹理论教育所不可比拟的。正因为如此, 抓典型的教育方法, 被越来越多的思想教育工作者所采用, 在实践中取得了明显的效果。校园文化中宣传典型、弘扬正气的活动, 体现的就是传播和辐射功能。

摘要:大学校园文化对大学生的政治素质、思想观念、精神状态、道德水准以及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产生巨大影响, 表现出极强的德育功能。大学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主要表现为教育和导向、管理和规范、完善和调节、审美和塑造、传播和辐射等五大功能。

关键词:大学校园文化,德育功能,先进文化

注释

1马克思.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 人民出版社, 1979.51

2席勒.美育书简[M].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1984.116

3[美]罗索夫斯基著, 谢宗仙等译. 美国校园文化[M].山东人民出版社, 1996.140

4[4]Ibid, 140—141

大学文化育人功能优化的维度分析 篇9

关键词:大学文化,育人功能,维度分析,对策

文化是人类社会的一个根本特征, 也是人类社会存在的一种方式, 大学文化是现代大学建设的重要内容。教育部、团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强调指出:“高等学校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对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人才培养质量以及全面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有着重要的作用。在新形势下, 加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 必须正确认识大学文化育人功能的重要作用。

一、大学文化育人功能的基本内涵

大学文化是以社会亚文化的姿态而存在的, 它以其固有的智性和批判精神, 与主流文化之间始终保持一种微妙的张力关系。我们之所以说大学的特色是文化, 是因为大学文化继承着大学的教育传统, 体现着办学目的和特色, 因而构成了一所大学人才培养的不同文化模式, 这正是大学间相互区别的重要标志, 同时特色不仅仅作为大学之间的区别, 特色更是一所大学在某一方面较其他大学明显的优势。“功能”, 是指一事物或方法所发挥的有利作用。大学校园文化的功能, 主要体现在它使置身其中的广大师生在生活、学习等各个方面都受到熏陶和感染, 在引导他们形成符合时代要求的价值观、规范他们的思想行为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大学校园文化在创新人才的培养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二、大学文化育人功能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虽然大学校园文化的功能建设日益受到肯定和重视, 但在市场经济大潮、国内外多元思想浪潮的冲击下, 大学校园文化在价值取向等方面仍出现了一些问题, 主要表现为: 一是功力意识凸显, 理想主义缺失; 二是娱乐主义盛行, 文化格调不高;三是心理问题严重, 人文精神缺失; 四是局部建设为主, 整体观念不强。出现以上这些问题的原因是来自多方面的, 主要体现在:第一, 在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步入大众教育的过程中, 大学校园文化逐渐淡忘了自身引领文化的义务和责任, 缺失了对精神文化的把握和关注。第二, 过度追随流行文化时尚和迎合市场化需求, 损害了大学校园文化的纯净与清新, 高品位的大学校园文化没有得到有效地推进。第三, 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在固守象牙塔的同时, 忽略了校园内外有益的文化互动与交流, 大学校园文化偏安一隅, 封闭倾向依然存在。第四, 把校园文化建设与其他业务工作相脱节的定位, 忽略校园文化在业务工作中的应有作用, 同时忽视业务工作对校园文化的支撑作用。

三、大学文化育人功能优化的维度分析

维度是指一种视角, 是一个判断、说明、评价和确定一个事物的多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的条件和概念。大学文化育人功能的实现是个系统工程, 是由许多环节、多种要素交叉作用的复杂结构系统。围绕文化育人功能的自身规律和特点, 以韦伯的理想类型法为方法论依据, 本文初步构建了大学文化育人功能优化的“四维度”分析框架:即价值取向、目标选择、制度保障和过程实践四个维度, 相对应的指标分别为文化育人理念、文化育人要素、文化育人平台和文化育人实践载体。

1. 价值取向维度———文化育人理念

大学文化的核心理念, 是在大学文化基础上产生出来的高层次的精神结晶, 集中体现着一所大学的价值观念、发展理念、道德信念以及对人的理解等, 作为整个大学文化形态的精神凝聚, 对大学各个方面起着引领和决定性作用。每一所学校都有其独特的气质和文化, 这种文化深深地影响着学校每一个人的行为, 包括他们的穿着、谈吐以及互相之间的帮助等。这种改革与竞争使得教师比以前更加关心学生的学习, 教育理念已经从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比如, 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学生不足2500人, 但却在2011 ~2012年全球大学排行中荣膺榜首, 该校自建校至今已培养出31名诺贝尔奖得住和32项诺贝尔奖。究其根本原因, 该校的精英文化育人理念使然。

2. 目标选择维度———文化育人要素

大学文化的结构, 是大学文化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开展大学文化研究的重要基础, 对于发挥大学文化育人功能研究具有重要价值。目前这方面的研究较为深入, 在大学文化的内部结构上, 多数学者赞同大学文化是一个以精神文化为核心、制度文化居中、环境文化处外的彼此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相互强化, 共同对学校教育发生影响的文化同心圆。在大学文化育人精神层面的要素中, 大学风气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其对人才培养的影响也是长期的、稳定的。校风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是全体师生员工对大学精神的继承和弘扬的过程, 优良的校风是形成优良的教风学风的基础。教风对学风是一面镜子, 对学风建设有示范、带动和促进作用, 直接关系到学校的教育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

3. 制度保障维度———文化育人平台

有了先进的文化育人理念, 明确了文化育人的各个方面, 必须搭建完善的文化育人理念平台。应做到以下两点: 一是确立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大学理念平台。高校文化的创造在于立人, 高校文化的发展在于发展人。大学生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 教师是主导者; 高校师生是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者和成果的享有者, 校园文化建设主要依靠大学生, 校园文化建设的目标, 首先是围绕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实现大学生的根本利益。二是构建和谐校园, 树立整体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的理念。把校园文化建设作为一个系统, 整体认识, 整体规划, 以和谐的校园文化, 构建共同的价值观念和思想道德基础, 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发挥好学校文化建设的整体功能和综合效应。比如, 某高校确立“传承与创新”“竞争与合作”“开放与沟通”“引导与自主”“责任与梦想”等五个文化育人平台。

4. 过程实践维度———文化育人实践载体

浅议强化大学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 篇10

一、准确定位, 重视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

党中央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特别强调:要“重视校园文化建设。要大力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丰富多彩的、积极向上的学术、科技、体育、艺术和娱乐活动, 建设以社会主义文化和优秀的民族文化为主题、健康生动的校园文化……引导校园文化气氛向健康高雅方向发展”。这为校园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

为此要把校园文化建设放在高校整体教育事业发展的大背景下来推进。当前许多高校没有把校园文化建设放在高校整体办学方向和培育校园精神的大背景下来操作实施。校园文化建设涉及到学校发展的方方面面, 但最主要的是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设。要使校园精神内化为师生员工的精神素质和校园风尚, 形成学校发展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大学校园文化应综合体现校园精神, 体现在校园中学生的进取精神, 教师的严谨治学态度和高尚的人格;大学校园文化建设要做到整体规划和合力组织, 重在通过各种活动营造高品位的文化氛围, 从而使得学生从中获得良好价值观的牢固树立和心灵的净化与人格的自我完善。大学校园文化建设需要借助学生管理、教学、课外文体活动、社团活动、思想政治教育等途径和手段, 但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绝不能简单地通过组织学生社团开展各自孤立的活动, 而必须整体协调, 在活动中贯穿校园精神的理念和潜移默化的影响, 才能达到培育学生完善人格的育人目标。为此有学者提出应提升校园文化建设的高度, 将校园文化建设内容列入高校事业发展建设的总体规划。武汉大学沈壮海教授提出, 要发挥大学校园文化发展功能:一是强健主流文化, 二是引领大众文化, 三是提升国民素质。[2]校园文化建设首先就是要引领和提升人的精神价值。

二、与时俱进, 关注当代大学生的发展需要

在这个社会转型、价值多元化、未来情势复杂多变的时代, 学子们既怀着各种各样不同层次的理想与憧憬, 同时又遭遇到复杂多样的困扰与诱惑。他们在努力获取知识的同时, 更需要深入思考人生的路径。从学生主体的角度来看, 当代大学校园文化主要以大学生特有的思想观念、心理素质、价值取向、思维方式等精神风貌为核心, 以具有校园特色的人际关系、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及其他文化活动为表征的精神环境、文化氛围。[3]各种校园文化活动必须关注当代大学生的当前实际需要和未来发展。建设和谐校园, 营造温馨的育人环境。和谐校园的核心是为教师们能免受各种困扰得以尽情施展教书育人的才华, 学生们在良好的育人环境中健康成长。建设和谐校园的核心任务之一是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使大学校园真正成为教书育人、全面促进学生心灵成长的家园。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各类思想、科技、文娱、体育等校园文化活动与社团活动, 从不同层面较好地适应了同学们尤其是新生的多方面发展需求。学术科技类社团活动为同学们拓展知识视野培养专业特长提供了有益的帮助;体育类社团活动在提升同学们体育技能的同时增强了体质也提升了意志力和团队精神;各类文艺类社团活动为大家提供了进行艺术欣赏和艺术创造的良好氛围;各类表演竞赛活动极大地激发了同学们的热情, 为同学们展示才艺提升形象搭建了舞台;校园心理剧紧密结合同学们的校园生活情景, 通过揭示大学生人际关系等方面的种种冲突为大家提供了心理健康成长的精神力量。

近年来我校校园心理剧活动深受同学们欢迎, 形式不断创新, 从现场表演转为后台表演视频制作合成展示。受欢迎的主要原因就是主题贴近学生实际, 引起同学们的共鸣。近年来, 就业压力对校园文化建设产生冲击。社会竞争加剧, 学习负担、就业压力增大, 心理负担加重, 越来越多的同学只关心书本、考证、过级, 而不重视参加文化活动;活动单一导致人际关系紧张。理想与现实的落差使得不少学生面临困惑又不知所措, 产生了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扰。在这种背景下, 心理剧才大受同学们欢迎。观看一场心理剧表演就是经历一次心灵的洗礼。

建设创新校园、活力校园, 为同学们展示自我提升自我搭建平台。青年学生有着强烈的主体认同感和多方面的才华, 学校组织的各种活动有利于学生通过活动锻炼自我, 进而体验到通过探索获得成功的志趣。

三、提升品牌, 发挥社团活动的凝聚力

校园文化建设要上一个新台阶, 就必须重视建设文化校园。以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 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 努力用富含正能量的校园文化活动引导、熏陶、鼓舞、塑造青年学生。这就需要我们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各种内容丰富、形式新颖、趣味性强的文化、科技、文娱体育等活动, 通过吸引学生参加这些高质量的有丰富内涵和发展价值的活动, 潜移默化地熏陶他们的思想感情, 丰富青年的精神生活, 提升他们的道德境界。目前校园文化活动的最主要的阵地就是学生社团。包罗万象、积极进取的社团文化是高校文化的特色。社团的兴起既是大学校园文化多样性的体现, 更重要的是社团为不同价值追求及不同能力、气质、兴趣爱好的同学提供了建立友谊、交流学习、完善自我的广阔舞台,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能力特长。社团活动以其多面性、学生参与的自发性, 在校园文化生活中扮演着愉悦凝聚、健康身心、激励创新的角色。通过参加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 学生可以在活动中进行多种方式的沟通和交流, 增加彼此的理解, 形成和谐而融洽的人际关系, 从而增强了整体的组织性和协调性。同时, 社团活动又是一项在群体中进行的活动, 由学生自愿参加、自己组织活动, 更加有效地增强了学生的群体凝聚力。

树立品牌, 对各类社团活动加强指导, 并通过各种措施给予评比和激励, 以评促建, 激发学生们的主体意识和创新精神。对社团活动成就进行分类评比, 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社团的可持续发展, 吸引更多的同学积极参与各种有意义的素质拓展活动。每年举行的“校园十大歌手”比赛人气爆棚, 在同学们当中有极强的影响力, 科学组织此类活动可以充分发挥价值引领作用、提升精神境界, 帮助学生内强素质外塑形象。树立社团活动的品牌形象, 坚持每年开展大学生文化艺术节等系列校园文化活动, 形成传统, 扩大影响力特别是要不断提升活动的水平与品位。我校每年举行的社团推介、校园歌手大赛、英语话剧大赛、校园心理剧、辩论赛、演讲赛、书法摄影比赛、纸桥设计、职业规划大赛等多项特色文化活动项目, 大大丰富活跃了学生的文化生活。其中大部分活动主要由各类社团承办。

建设好社团, 让学有专长的教师成为有力的指导者, 能力强有人气的同学担任教练、会长, 他们共同发挥着主导和主力的育人功能。为了不断提升校园文化活动特别是社团活动的水平, 教师应成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力量。因为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播者, 同时还承担着培育校园精神的重任, 而且教师自身的思想品德、治学态度、行为方式、价值观念等等实际上也构成校园精神的具体要素。学生则必然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主力军, 校园文化归根到底是要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只有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 才能使他们的素质在校园文化活动中得以提高, 从而实现文化育人的功能。

四、创新模式, 探索校园文化建设的新路径

校园文化要取得持续健康发展, 学校各方各部就要有新视野新思路, 要大胆创新, 探索校园文化建设的新路径。优化育人环境, 通过突显学校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 增强学生的主人翁精神。对学校的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加以改造发掘, 创造精神内涵丰富的物质文化环境, 有利于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学校可以通过对各校区校园道路、景观、楼宇的合理规划、命名、建设及修缮, 提升校园建筑及环境的文化品味, 打造“绿色校园”、“生态校园”, 发挥环境育人的功效。这将有利于形成勤于学习、奋发向上、诚实守信、敢于创新的良好氛围。充分利用各种载体和渠道提升校园文化活动的水平。在继续发挥讲座、板报、主题教育等活动形式的基础上, 有效利用网络、微信等学生喜爱的新媒体加强沟通与价值引领, 还可采取党员活动室、谈心室进学生区的形式深入关注学生发展的实际需求。对于影响到学生生活方方面面的手机网络平台, 我们一定要主动创新, 拓展校园文化建设的渠道和空间, 开展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以网络为平台的校园文化活动, 让学生在不经意间接受教育, 使网络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新阵地。

总之,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 大学生真正成为主角, 高水平的社团活动是当代大学校园文化的生力军。学校要把校园文化建设放在实现全面育人目标的高度上, 不断创新形式, 丰富大学精神的内涵, 引领当代青年健康成长。

摘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对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和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针对当前校园文化建设所面临的问题, 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方法和措施。强化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 需要从准确定位、关注学生发展需求、提升社团活动品牌和创新校园文化活动模式等方面进行符合本校实际的大胆探索。

关键词:校园文化建设,育人功能,社团活动,创新模式

参考文献

[1]吉爱民.大学校园文化的特征解读与构建初探[J].中国高等教育, 2010, (23) .

[2]王珊.如何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校园文化建设中[J].教育教学论坛, 2014, (32) .

大学的文化功能现状 篇11

关键词:大学语文教学 文化传承 改革

鲁迅先生在《且介亭杂文集》中说:“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在世界文化多元化的今天,只有蕴含民族特色的优秀文化,才具有世界意义。这不是固步自封,而是在文化全球化的趋势下推动文化发展应遵循的原则。只有立足于传统,吸收外来有益成果,民族文化才能彰显其独特魅力,更加欣欣向荣。然而当代大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却缺乏深刻的认知,往往忽视了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学习和民族精神的传承。与英语四级、六级考试用书相比,中国的四大文学名著并没有成为必须要读的书;三分之二的大学生对民族精神的概念内涵只了解一点;三分之一的学生竟不知民族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还有一个明显的例子就是在网络时代,随着电脑的普及,网络用语对汉语学习造成了极大的干扰。这些都说明当代的大学生们对传统文化认识不足、兴趣不浓、传统文化意识淡薄,因此大学语文课必须加强文化传承功能,重视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母语素养和人文精神。

众所周知,相对于大学教育的其他学科,大学语文在传承、传播传统文化方面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是文化素质教育的核心课程。在国外,各国都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国家生存、发展的基础工作,非常重视民族精神的文化滋润,力图从弘扬民族文化中培育民族精神。例如美国,新生一年级必须学习一年的本国语言,学习本国的文学名著。当代著名的特级教师于漪说过:“母语教育绝不是识多少字,背多少词,做多少练习,写几篇文章,而是在引导学生理解祖国语言文字的同时,受到民族文化的教育,受到民族精神的熏陶、民族情结的感染。”近年来,在国内,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已经认识到大学语文在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传播中的作用,但是在各个学校、教育工作者、学生各方面还存在着重视程度不足的情况。

学校方面,目前许多学校还只是将大学语文设为选修课,或不开设大学语文课,即使开课,总共也不过三十几个学时,要不然以节省资源为借口,将200-300名学生塞进同一课堂。在教师方面,各高校从事大学语文公共基础课教学的师资队伍极不稳定,水平参差不齐。在课程定位方面,有些把ZHC測试和大学语文教学互相贯通;有些侧重写作;有些侧重文学史;有些想要古今中外、听说读写面面俱到,最终导致教学目的任务的含混不清。在教学内容方面,部分教材内容与初高中内容重复,很难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从学生方面看,当前就业压力大,大部分学生“重理轻文”、“重外轻文”,把重心放到考试上面,以取得五花八门的等级证书,想要迅速掌握一技之长,为将来的就业提高核心竞争力。这正是说明了当前学生学习的实用性目的十分明确,但由此也出现了求学意向上功利色彩过于浓厚的现象。

改革开放以来的很长一段时间,人们忽视精神对实践的推动作用。实用主义成为现代教育所追求的目标,是否有用、是否可以直接看到实效,是否对学生就业有直接帮助成了教育选择的尺寸,因而导致了人的物质追求和精神追求的严重失衡。这种急功近利的心态使得学生很少有时间和精力去培养个人的文化修养,使得学校把知识教育放在第一位,导致教书与育人相割裂。但是我们要知道传统文化蕴涵着几千年来中国人的思维模式、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是维系中华民族生存、繁衍、发展和统一的精神纽带,是每个人的安身立命之本。中国的科学院院士、著名的机械工程专家杨叔子说:“人文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身份证,没有先进的科学技术,我们会一打就垮;没有人文精神、民族精神,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就会不打自垮。”

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大学语文的文化传承功能,将大学语文课定位为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传播课程,定位为必修课,同时增加教学时数,这既是其自身的性质和功能所决定的,也是当代教育的实际需求所决定的。当然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适当增开选修课,例如写作课、汉语能力课、文选课等,辅助以人文精神熏陶、人格素质培养为首要任务的大学语文课。

教学内容要注重联系当下实际,像《百家讲坛》讲文史题材一样善于联系古今,用当今的流行语和事例来比拟古代的事例。大学语文中选取的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作品,对民族文化传统具有传递和保存的作用,为此我们在大学语文的教学中应注意加强引导学生对经典文学名著的阅读和赏析学习,在品味语言文字的美感中,更深刻地接触中华民族文化,更深入地了解中华民族的优良历史文化传统,增强民族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尤其是要重点分析能够体现高尚理想、健全人格和积极向上精神,深刻反映历史和社会现实生活中人们所密切关注的篇目,使得学生能够通过阅读、思考、讨论、辩论、批判继承和借鉴前人丰富而深刻的思想成果,感受其中蕴含的真挚感情、智慧理性、审美意境等内容,从而促成其思想境界的升华和健全人格的塑造。

在教学时间少、授课对象众多的现实条件制约下,教师还要有意增加与学生接触和交流的机会,可以考虑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尽快建立网络交流的平台,把单项的授课,变成双向的网络交流,打破课上课下的界限,在网络中实现师生充分的讨论和互动。

在授课方式上也要做到不断翻新,使用讨论形式、辩论会形式、报告会形式等新形式。学生在课前分组对一些专题查找资料和讨论,小组内鼓励学生大胆表达,然后各小组派代表在班上交流,课后形成发言稿和心得体会。这种教学方法有利于学生实现由掌握知识向发展能力的转化,也有利于学生学术水平和创新能力的提高。与此相应,考试的方式也可以采用闭卷、开卷或论文彼此相结合的灵活形式。

大学生的人格培养和人文素质教育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绝非一门课可以完成,要将大学语文学习同实践相结合,同大学的多种形式的学术机构相结合,学以致用,才能构成一种真正的大学人文世界。

大学的文化功能现状 篇12

习主席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8.19会议指出:“在全面对外开放的条件下做宣传思想工作, 一项重要任务是引导人们更加全面客观地认识当代中国、看待外部世界、宣传阐释中国特色, 要讲清楚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 其发展道路必须有着自己的特色”。习主席的讲话从祖国富强、民族复兴的战略角度上来定位中国传统文化继承与思想教育的价值和意义。

一、什么是校园文化建设

1. 校园文化的内涵和特征。校园文化以物质环境为前提, 从而形成的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统一体 , 是高校在长期育人过程中积淀、凝聚、传承并发展的具有校园特色的大学精神和师生员工的课外文化活动、行为方式以及保障制度的总和。它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与社会文化的认同与超越, 交融与批判, 对社会文化的吸收和影响。二是校园文化主体的教育与自我教育, 以及校园文化的独特性与一致性。

2. 校园文化的不足。传统文化是我们构建现代文化精神的核心元素, 也是高校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我们对传统文化除了继承更重要的还有创新, 高校在这两方面都发挥着重要好的作用。这也是历史赋予现代大学的重要责任, 也是我国社会文化发展与创新的迫切需要。然而, 高校传统文化教育在现实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 造成当今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主要包括 :

(1) 对传统文化认识的不足。大学教育的宗旨在于培养具有独立人格的人, 而我们现在的大学却表现的过度职业化和功利化。这就导致了大学生在求学阶段只注重专业知识的学习, 他们也认为传统的文化知识对日后事业的发展没有帮助。但我们文化的传承要以人为主体, 如果大学生普遍对传统文化表现的索然无味, 那么我们传统文化的传承就会遇到极大的障碍, 就更不用谈创新了。

(2) 社会环境的日益复杂。市场经济在改善人们的物质生活的同时, 也不可避免的把商业化的思维带入人们的思想层面。这本是正常的, 然而我们的市场经济是在短时间内迅速扩张起来的, 而人们去应对和适应他的价值和法制规范却相对滞后。因此, 在目前的市场经济条件下, 人们对物质的追求更加突出个体利益化。大学生作为社会中的一员, 不可避免地受到物质利益追求个体化泛滥和商品意识泛化的侵蚀。

二、高校校园文化育人功能

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 也就是校园文化对其主体即师生员工以及社会其他文化产生的影响和发挥的作用。大致体现这样几个方面 :

1. 德育功能。当前我国正处于市场经济转型时期, 出现了一些诸如享乐主义、实用主义、拜金主义等社会道德失范现象, 这些现象逐渐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产生了不利的影响。大学生是国家未来的栋梁, 如果我们任其受腐朽思想的影响和侵蚀, 我们的社会主义事业必然受到伤害, 所以我们必须提倡和构建高雅和健康的校园文化以抵制腐朽思想的入侵, 占领思想的高地。

2. 导向功能。校园文化的核心与灵魂是校园精神, 校园精神是校园文化价值导向的体现, 它可以根据党的教育方针和培养目标在校园文化中起到主旋律作用 , 通过宣传先进集体和模范个人 , 发扬了勇于开拓、大胆进取、乐于奉献的时代精神 , 倡导了高尚道德行为 , 对师生进行舆论导向 , 品德行为和生活方式的选择等方面有着深刻的影响。

3. 实践功能。随着当今社会的日趋市场化, 青年学生面临着人才市场和优化劳动组合等种种考验。当今的校园除了正常的教学, 也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竞赛活动, 这样既增强了学生的竞争意识, 又使学生在争创活动中受到锻炼, 提高竞争能力。

三、实现思想政治教育途径

思想政治教育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之一, 对于普及宣传党的思想方针政策, 帮助同学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重要的意义。为了实现这一目的, 我们可以安排学习思想政治教育, 在针对性与实效性上下功夫。

1. 注重学生品德教育。无论社会如何发展, 大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是高等学校教育的首要任务。现今大学生大多数不关心政治, 但仍然会关心与自己相关的事件, 例如大学生就业问题、企业发展问题、医疗改革问题等, 对于辅导员来说, 抓住学生关注生计的心理, 通过与学生的交流或讨论中, 不自觉的向学生传递正确的世界观, 进行正确的思想教育。

2. 注重综合性、针对性与互动性。我们针对当前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转型, 将社会科学研究成果集成的综合性讨论与学院学科发展前沿学术讨论相结合, 采用多种形式, 在不同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达到宣传党的大政方针、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业务发展、教书育人等多重目标。综合性的教育内容设计, 对开拓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学习兴趣、深入理解大学教育理念, 都具有良好效果。

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要把其德育功能放在首位,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大学生价值观、道德观及个性培养上的导向作用, 能够通过校园文化中丰富多彩的活动内容得以实现。

参考文献

[1]熊韵波.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 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J].山西教育学院学报, 2004, (2) .

[2]曹根记.高校德育与校园文化关系的理性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03, (11) .

[3]张彦同.校园文化建设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提升[C].江苏科技大学德育工作论文集, 2005, (10) .

[4]新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实施手册.

上一篇:发展家庭适度规模经营下一篇:非糖尿病代谢综合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