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校训文化(通用7篇)
大学校训文化 篇1
一、西方大学校训来源
由于受到较强宗教文化和古希腊文化的影响, 西方校训多出自《圣经》, 并且多用拉丁文写成。从某种意义上说, 基督教是西方文化的母体, 《圣经》已成为西方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所以大学校训的文化作用是弘扬传统文化, 以期达到传承传统文化的目的。西方大学文化受基督教和古希腊文化的影响, 体现出宗教与科学的辩证统一。
此外, 西方大学的创立大多数是在教会的主持下进行的, 但这并不妨碍思想家们追求真理的道路。因此文化教育受宗教的影响, 宗教下的大学教育具有时代性。然而, 部分学校并不敢公开反对教会的统治形式, 只能通过隐忍方式证明自己对真理的渴望, 这一点在校训中得以体现。如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校训:Fiat Lux (英语:“Let There Be Light”, 中文:“让知识绽放光芒”) 。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校训:Numen Lumen. (英文:The divine within the universe, however manifested, is my light or God, our light.) 牛津大学校训:Dominus illuminatio mea. (英文:the lord is my light.中文:上帝照耀我心。) 由此可见, 西方大学校训大多言简意赅、崇尚自由, 有一定的宗教色彩, 有一定的思想启蒙作用。并且校训一旦确立, 就会一直留在校园文化中, 除非少数因为学校历史变迁, 或者重大科学发现及思潮涌动引发的历史节点而做出改变。
二、校训的传承
从某种程度上, 校训的延续反映的是一所大学文化的传承, 大学文化的核心价值观相对来说比较稳定, 所变的是核心价值观外的浅层次文化, 即本质没有变, 变化的是外围的形式。成立于1209年的剑桥大学, 是一所历史悠久的世界著名大学, 其校训是“从大学 (母校) 里, 我们可以得到知识” (here light and sacred draughts, 拉丁文为:Hinc lucem et pocula sacra) , 该校训从1600年沿用至今;加州伯克利分校的校训“让知识绽放光芒” (Let there be Light, 拉丁文为:Fiat lux) , 延续一百三十多年至今未变。
三、西方大学的发展受文化思潮的影响
1. 起源———智者运动。
智慧一直为哲学家们关注, 如苏格拉底提倡“美德即知识、美德即智慧”;柏拉图提倡“最高的美德即智慧”;亚里士多德认为求知是人的最根本特性, “主智”、“求真”的理性主义与道德论思想相区别, 对西方文化和教育发展的影响作用是经久不衰的。英国人纽曼在《大学的理念》中写道:大学乃一切知识和科学、事实和原理、探索和发现、实验和思维的高级保护力量;它描绘出理智的疆域。这种“主知”思想为后来大学理念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最早的大学“university”其本意就是将追求科学知识和精神生活的人聚集在一起相互切磋、开展研究。同时, 美国文化体现出浓厚的“重神”宗教性思想, 但是宗教信仰与科学求知精神在西方并不是水火不容的关系, 而是一种辩证统一关系。因此, “真理、知识、科学”等词汇频繁地出现在西方大学的校训中。
2. 萌芽———教会教育。
西欧中世纪早期教育的一个明显特点是“僧侣们获得了知识教育的垄断地位, 因而教育本身渗透了神学的性质”, 即基督教学校几乎是这个时期唯一的教育机构, 主要灌输宗教知识, 同时进行初步的读、写、算知识教学。到中世纪晚期, 教区学校发展较快成为当时最普遍的学校教育形式。
3. 发展———文艺复兴。
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和新兴市民阶层力量的逐渐壮大, 新的教育机构和形式开始出现, 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中世纪大学和城市学校, 最初的中世纪大学是在自由研究和讲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如西欧中世纪最早的大学意大利萨莱诺大学, 其前身是一所学校。犹太人修士君士坦丁·阿弗利堪那斯 (Constantius Africanus) 在学校将希腊和阿拉伯人的医学名著翻译成拉丁文, 吸引各国青年纷纷慕名而来, 在此基础上建立西欧中世纪第一所大学。13世纪以后, 各国学者和世俗封建主竞相建立大学。中世纪大学的基本目标是培养目标和教学内容显然不同。因此, 中世纪大学不但是一种新的教育机构, 而且代表一种新的思想。
4. 高潮———启蒙运动的影响, 城市学校。
为了适应新兴市民阶层的需要出现了一种新的教育机构———城市学校, 它不是一所学校的名称, 而是为市民阶层子弟开办的学校的总称, 它包含各种不同种类和规模的学校, 如由手工业协会开办的行会学校, 由商人联合会设立的基尔特学校等。与传统学校相比较, 它本质上属于世俗性质, 打破基督教对学校教育事业的垄断。其次, 在培养目标上, 城市学校主要是满足新兴城市对从事手工业、商业等职业人才的需要, 因此城市学校虽然主要是初等学校, 但具有一定的职业训练性质。最后在教学内容上, 城市学校强调世俗知识, 特别是读、写、算的基础知识与商业、手工业劳动有关的各种知识的学习。有的城市学校, 尤其是一些程度较低的学校, 一般用本民族语进行教学, 这与用拉丁语讲授的基督教学校完全不同。至15世纪, 几乎西欧所有大城市都办起城市学校。城市学校的兴起和发展对处于萌芽阶段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成长起到了促进作用。
5. 再发展———职能转变, 服务职能的出现。
1862年, 美国总统林肯签署了《莫雷尔土地赠予法》, 赋予美国高等教育一项新的职能---服务。由此成立的赠地学院一改美国传统学院的办学思想, 更多地关心农业, 实用知识和推广技术。担任威斯康星大学校长的查尔斯·范·海斯在1904年的就职演说中系统地阐述了大学服务于社会的目标和理念。他提出:“教学、科研和服务都是大学的主要职能。更重要的是作为一所州立大学, 他必须考虑到州的实际需要。”由此形成著名的“威斯康星思想”。按照这一思想, 学校把大学教育与社区普及性教育结合起来, 为此专门设立大学推广部并在各地建立地区推广教育中心。他认为大学不应该有任何边界, 应当具有开放性, 走出象牙塔, 面对社会。大学应考虑社会需要, 在与社会的经济互动中使区域经济发展收益, 为社会提供服务, 发挥其社会价值, 他认为教学、科研和服务都是大学应具备的职能, 即以大学的知识资源为依托, 以知识应用为途径, 以直接服务为方向, 以其他两项职能为基础。
四、结语
西方大学校训是根据当时实际办学需要提出来的, 因此, 校训是某一历史时期的产物, 具有一定的时代性。不可否认, 西方大学的建立与当时宗教社会色彩盛行息息相关, 每一次思想热潮都会带给这些大学新的生命力和活力, 总是给知识青年以启迪, 使他们更多关注自己和周遭的世界。因此, 笔者认为, 深入了解校训背后的文化思潮, 对于研究西方大学的发展及现状很有必要。
参考文献
[1]李承先, 徐辉.大学校训与大学理念——兼论道德论大学理念[J].高等教育研究, 2005 (6) .
[2]高永晨.从大学校训看中西方价值诉求的特点[N].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10 (4) .
[3]赵俊芳.西方名校“活力”探源[J].高等教育研究, 2001 (3) .
[4]刘晓琼.校训文化的实践与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0 (9) .
[5]罗先凤.中外著名大学校训价值取向比较研究[J].消费导刊, 2009 (7) .
[6]徐吉洪.大学校训的文化特征及其功能[J].阴山学刊 (自然科学版) , 2006 (1) .
大学校训文化 篇2
校训是一所大学的灵魂。校训代表着学校的文化和教育观念, 是人文精神的体现, 是学校历史和文化的凝练。根据《辞海》的解释:“学校为训育之便利, 选若干德育条目制成匾额, 悬见于校中公见之地, 是为校训。其目的在于使个人随时注意而实践之。”大学校训是一所大学的文化品牌与精神宣言, 是其办学历史、文化传统积淀凝聚基础上的理性抽象.是其办学理念、治学精神、价值追求的物质载体与行动指南。不同层次、性质的大学特点和个性不同.不同类型、风格的大学校训侧重各有不同, 但都集中体现了各自大学的特色、理想与追求。
2 高校校训的特点
不同的大学会因其办学宗旨、教育理念、传统文化、时代要求和学校特点, 拟定不同的校训, 所以, 不同类别的大学会有不同的校训, 在其来源、文化特点、语言特点、翻译角度都会体现不同的。本文笔者举例哈尔滨12所高校, 将其分为七大类别:综合型院校 (黑龙江大学) 、理工院校 (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哈尔滨理工大学) 、师范院校 (哈尔滨师范大学、哈尔滨学院) 、农林院校 (东北农业大学、东北林业大学) 、医科类 (哈尔滨医科大学) 、多科类 (哈尔滨商业大学、黑龙江科技学院) 、工程应用型 (黑龙江工程学院) 。
2.1 文化角度
校训是校园文化建设和学校对外宣传交流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受到学校的高度重视, 如哈尔滨工业大学还专门做了“哈工大校训英译探讨”学术讲座, 众多学校面向社会或在校师生征集校训主题词等内容。校训的翻译工作显得格外重要。笔者在对哈尔滨各大高校校训进行研究时发现, 在各大高校对外宣传网站上对于本校校训的英译本很少有体现的, 其时这是错误的。也许, 是因为校训的翻译过程困难重重, 很难遇到什么佳译:有的过于直白, 有的太长, 有的则与原文偏差太大。
2.2 语言特点
第一, 从选字用词来看。校训如同学校的宣传广告, 具有感染号召的功能。因此, 在选字用词上, 要注意词语精简, 词义明确, 思想积极。既有古文典籍, 又有现代名言佳句, 大多数都是众人皆知的词语。例如, 哈尔滨四大211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 (创建于1920年) :“规格严格工夫到家”, 体现了过程管理与目标管理相结合的思想;哈尔滨工程大学:“大工至善大学至真”, “大工至善”, 说的是改造世界的最高境界;“大学至真”, 说的是认识世界的最高境界。对这几个高校的校训进行研究可以看出, 校训具有言简意赅, 而且寓意深刻、富有哲理的特点, 而且生动体现了学校的文化特点。
第二, 从句法结构来看。校训大多来自古代典籍, 在其句式上, 多为四字结构, 句式工整。词语要精炼易懂, 便于记忆, 也利于传播。例如, 哈尔滨理工大学:“知行统一薄厚悠远”;黑龙江科技学院:“厚德博学强吾兴邦”;医科大学:“木直中绳博学载医”;黑龙江工程学院:“明德求真知行统一”。
第三, 从修辞美学来看。校训多采用经典的格言警句, 精炼的古今佳词, 读来琅琅上口, 如黑龙江大学的校训“博学慎思参天尽物”;哈尔滨商业大学:“求真至善, 修德允能”;哈尔滨师范大学:“敦品励学弘毅致远”;哈尔滨学院:“崇德砺志, 博学笃行”。
3 高校校训的翻译原则
从翻译的角度看, 汉语是高语境依赖 (high context depending) 语言, 校训则是高文化负载 (high culture-bound) 文本。把一个在外在环境或个人体验中进行的高语境依赖语言中的高文化蕴义文本 (如校训) , 转换成大多数情况下在显形语码中完成的低语境依赖语言中的文本 (如英语文本) , 是一项有相当难度的任务。翻译家赖斯和诺德等人提出的目的论理论将翻译看作是一种基于原文的文本处理过程, 原文的地位不在“神圣不可侵犯”, 译者可以根据译文的预期功能或目的调整翻译策略, 而在校训的翻译过程中, 该理论起到关键作用。
3.1 目的性 (purpose) 原则
克里斯蒂安·诺德 (Christiane Nord) 提出的功能加忠诚理论翻译模式为校训的翻译提出了有效的翻译方法。校训释义特殊文本, 注重文本的功能和效果, 因此传达校训功能及原文作者的意图是其翻译过程中最需要考虑的因素。根据不同的校园文化特色, 将不同学校的校训翻译成不同的形式, 可以采用直译法、变译法、整合法等。例如:
哈尔滨医科大学“木直中绳、博学载医”, 其中“木直中绳”含义为各种可用的木料经木师测量加工成料;学生经培养后成才。“博学载医”含义为广泛涉猎, 知识渊博, 承载博大精深的医学知识。查阅《字汉英典》可知“木直中绳”翻译为“a timber (lumber) is as straight as a straightened line made by a carpenter's ink marker”。笔者将其试译成“integrity from the rules and learning to promote medicine”。译文中并没有采用原译法, 原因在于校训翻译中译文要以译文读者为重, 校训的翻译目的是为了达到对外的交流作用, 目标读者是外国群众, 所以在翻译时要尽量按照西方思维方式进行翻译。
3.2 互文性 (Intersexuality) 原则
翻译本身就是一种在语言、文化、文本与思维等众多层面展开的一项具有互文性转换活动, 任何一个文本都是在与其它文本的符号系统之间进行转换的艺术, 是在对其他文本的吸收和转换中形成的, 他本科脱离其他文本形式而存在。因此校训翻译中, 必须针对学校的特色进行翻译, 借鉴译语校训的表述结构来再现原文。例如:
3.2.1哈尔滨理工大学的校训“知行统一博厚悠远”与安徽财经大学的校训“诚信博学知行统一”、北航大学“德才兼备知行合一”是否有异曲同工之妙呢?这样根据互文性原则, 仿照北航校训的英文翻译, 笔者是将理工大学校训翻译为“Seeking and Acting for Truth, Striving for Virtue and Best-known”;
3.2.2黑龙江工程学院校训“明德求真知行合一”与青岛大学校训“博学笃志明德求真守正出奇”有相同的地方, 笔者试将其翻译为“Virtuous, Truth-seeking, Unity of knowledge and practice”;
3.2.3黑龙江大学校训“博学慎思参天尽物”与中山大学校训“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形成互文文本或称为平行文本, 笔者将其翻译为“Study Extensively, Reflect Carefully, Human and Nature Harmony”;
3.2.4哈尔滨师范大学校训“敦品励学弘毅致远”与台湾大学校训“敦品励学爱国爱人”前半部分可以参照, 作者将其译为“Cultivate Your Virtue, Advance Your Intellect, Carry Forward Your Stamina, Forward Your Action”;
3.2.5哈尔滨商业大学校训“求真至善修德允能”与南开大学校训“允公允能日新月异”类似, 作者翻译为“Truth-seeking, Perfection-striving, Virtue-cultivating, Capability-acquiring”。
3.3 简洁性 (Terseness) 原则
“文以简为贵”, 写作如此, 翻译亦然。由于汉语校训大多是来自儒家经典和名人名言, 语言工整, 简洁凝练, 信息密度大。所以我们经常看到, 同一句汉语, 其译文表达往往在字数上会超出原文的两三倍。在校训翻译上, 除了要注意译文意义的准确传达外, 同样要注意译文的信息密度。虽然有时很难做到译文和原文一样的言简意赅, 但仍然可以通过一些翻译技巧使其简洁化。例如:
3.3.1 哈尔滨工业大学校训是:“规格严格功夫到家”。译文“Strict Standard and Sufficient Effort”;
3.3.2 哈尔滨工程大学校训是:“大工至善大学至真”。译文“Learn to Pursue Excellence and Truth”。
结束语
校训作为一个标尺, 激励和勉励在校的师生们, 即使是毕业的学生或是退休的教师也会在多年铭记学校的校训的。校训是一所大学最好的广告词。校训的最终目的是引起注意并指导实践。综上所述, 通过对哈尔滨高校校训的研究, 发现校训文本是个特殊而又广泛的题材, 作为教学理念, 办学风格的集中体现, 无论国内还是国外, 大部分学校都有自己的校训, 它同校名、校徽、校风等一同起到对外宣传的作用。因此, 在一定程度上校训担负着文化宣传和交流的功能。校训翻译的研究也是很有意义的。
摘要:中国高校校训是一种相对独特的应用文本, 大多出自于儒家经典、名人佳句。其结构对仗工整, 表达简洁, 语言内容丰富。校训文本是个特殊而又广泛的题材, 作为理念、原则和目标的集中体现。而对于担负文化交流和宣传任务的校训翻译就显得格外重要。本文以文化视角, 从文化角度, 语言特点, 翻译角度分别对哈尔滨高校校训的翻译进行了研究探讨, 提出了相应的翻译原则方法。这对校训翻译实践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哈尔滨大学校训,翻译原则,文化,目的论
参考文献
[1]王春喜, 程斯辉.中外大学校训比较研究[J].教育科学, 2007, (3) .
[2]杜争鸣.从苏州大学校训中管窥中英互译原理[J].苏州大学学报, 2007, (2) .
[3]周永模.大学校训的主要特点及翻译原则[J].中国科技翻译, 2008, (2) .
[4]麦新转, 王玉芬.文化视角下的大学校训翻译管窥[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2009.24.
[5]范武邱, 范头姣.中国大学校训翻译:问题与基本对策[J].上海翻译, 2008.
[6]张立新, 吴绍春.中国大学校训之研究[J].安息欧亚学院学报, 2007 (1) .
[7]龚晓斌, 兰夏.国外著名大学校训的语言特点及文化内涵[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 (3) .
中美大学校训比较研究 篇3
所谓校训, 《现代汉语词典》将其定义为“学校规定的对学生有指导意义的词语”。1999年中华书局出版的《辞海》将校训解释为:“学校为训育之便利, 选若干德目制成匾额, 悬之校中公见之地, 是为校训。”此外, 一些学者也曾对校训加以阐释: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加强大学文化研究推进大学文化建设》中提出:“所谓校训, 不过是一个大学对其文化传统、文化精神的理性认同。”[1]北京师范大学顾明远教授认为:“校训, 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它凝聚了学校的办学宗旨、办学理念, 是从校风、学风中提炼出来的。它反映了全校师生的意志和追求, 指导着学校的办学方向和师生的行为。”[2]
综上所述, 大学校训的内涵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校训是大学历史的见证, 是大学文化的沉淀。
2.校训是大学精神的精髓, 是大学理念的集中体现。
3.校训是大学发展的方向, 是学校行动所应遵循的文化准则。
4.校训是全校师生工作和学习活动的指南针, 反映着师生共同的价值理念。
二、中美两国大学校训特点分析
为了更直观地考察中美两国大学校训特点的差异, 本文选取了2009年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评选的排行前100位的中国大学以及2010年《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 (U.S.News&World Report) 公布的美国大学一百强, 并将中美两国各一百强大学的校训作为研究对象, 经过对比和分析, 归纳出中美两国大学校训具有以下特点。
(一) 核心内涵
中国的100所大学中, 校训中含有“德”字的大学有24所, 含有“学”字的大学有26所, 此外, 中国大学校训中同时强调“德”与“学”的大学有11所。可见, “明德”、“博学”成为中国大学校训的核心内涵。
与中国大学强调“明德”不同, 美国大学追求“真理”和“自由”。据统计, 美国的100所大学中, 以“真理”和“自由”作为校训的高校分别有12所和6所。此外, 在美国的100所大学中, 校训中强调获取知识的大学有15所。可见, 对于知识和学习的要求是中美两国校训的相似之处。
(二) 文字来源
从校训出处来看, 中国大学的校训主要来源于三种渠道:第一, 来源于古典文化, 主要是古籍中的名言警句;第二, 来源于国家领导人或社会名流的题词;第三, 征求群众意见后确定的校训。对于具有较长历史的大学, 其校训中的文字多来源于中国的文化古籍或经典的名言警句。例如, 清华大学的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来源于《周易》;复旦大学的校训“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来源于《论语·子张》。
虽然美国大学的校训也有出自校长或其他领导的题词, 但美国大学的校训多出自《圣经》, 其校训文字一般为拉丁文, 其中蕴涵着基督教探寻真理、追求光明的理想。例如,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校训“Veritas vos Liberabit (真理必叫你们得以自由) ”来源于《圣经·约翰福音》;哥伦比亚大学的校训“In lumine tuo videbimus (借汝之光, 得见光明) ”来源于《旧约·诗篇》。
(三) 句式结构
中国大学校训的句式较为工整, 以两言八字和四言八字居多, 辅以四言十六字和四字校训, 词语精练, 词义明快[3]。美国大学校训的句式则显得较为活泼、自由, 其校训不强求工整对称, 也没有体现对字数的限制。美国大学的校训更像是一则谚语, 向人们展示本校的办学精神和坚持的信仰。
(四) 个性特色
在本文研究的中国100所大学中, 部分学校的校训很有特色, 能够反映出学校的办学理念。例如, 北京师范要求;北京化工大学的校训“宏德博学、化育天工”, 一个“化”字体现出该大学培养化工人才的特色。但中国大学校训中凸显出学校特色的大学还是少数, 以几所理工大学的校训为例, 大连理工大学的校训“团结, 进取, 求实, 创新”;武汉理工大学的校训“团结, 严谨, 求实, 创新”;南京理工大学的校训“团结, 献身, 求是, 创新”, 其校训中的文字存在雷同现象。
虽然美国很多大学的校训中都出现了“真理”、“自由”、“知识”等词语, 但这些词语出现在不同大学中具有不同的寓意。例如, 耶鲁大学继承了欧洲人文科学传统, 其办学宗旨是为教会、民众培养神职人员, 因此, 耶鲁大学的校训“Lux et Veritas (光明与真理) ”带有强烈的宗教主义色彩;弗吉尼亚大学的办学宗旨是激发学生在了解自然界和人类社会过程中的持久的探索精神, 其校训“That I May Serve (因真理得自由服务) ”更多地表现在对知识的累积和诉求;加州理工学院的办学宗旨是为教育事业、政府及工业的发展培养富有创造力的科学家、工程师, 其校训“The truth shall make you free (真理赐你自由) ”中“真理”的内涵是获得科学知识, 并在实践中探求真知。
此外, 许多美国大学的校训都有其特色, 例如, 麻省理工学院的校训“Mens et Manus (手脑并重) ”, 强调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结合;克拉克大学是美国第一所完全是研究生院的大学, 该校的校训为“Challenge Convention, Change Our World (挑战常规, 改变世界) ”, 反映出该校鼓励教师和学生摆脱常规思维的束缚, 寻求符合当今时代的创新技术和思想理念。
(五) 稳定程度
由于校训是某一历史时期的产物, 具有一定的时代性, 因此, 为了体现大学的时代特征, 中国的部分大学会根据学校当前发展的需要更改校训。虽然中国高校中也有从建校起校训就未发生变化的, 如清华大学、天津大学等, 但多数大学的校训经历过更改, 如武汉大学、南京大学、东南大学等多所高校更改过校训。其中, 南京大学的校训经历过四次修改。
与中国多所大学修改校训的经历不同, 美国大学的校训相对稳定。斯坦福大学的校训“自由之风吹拂”是该大学的首位校长大卫·斯塔尔·约旦制定的, 康奈尔大学的校训“让任何人都能在这里学到想学的科目”是当年埃兹拉·康奈尔创办该校时留下的一句名言[4]。校训的稳定有利于学校文化的积累和传承, 也有利于全校师生在该文化的激励下努力工作和学习。
三、中美两国大学校训差异的原因分析
通过分析中美两国校训的特点可以发现, 中美两国校训在内容、句式、稳定性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经过深入探索, 本文将差异原因归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 中美传统文化的差异
中国最早的大学出现在先秦时期, 自汉代之后长达化中“求德”、“博学”的思想。以儒家著作《大学》为例, 其开篇曰“大学之道, 在明明德, 在亲 (新) 民, 在止于至善”。对于《大学》中的这段经典名言, 我国许多高校加以传承, 纷纷将其作为本校校训。如东南大学校训“止于至善”;厦门大学校训“自强不息, 止于至善”;华东理工大学更是将“大学之道, 在明明德, 在新民, 在止于至善”整句话作为校训[5]。
与中国大学校训深受儒家文化影响不同, 西方大学最早起源于宗教科学, 因此, 美国大学的校训中蕴涵着基督教追求光明和真理的信仰, 不少大学的校训来源于《圣经》中的经典词句, 布朗大学更是以“In deo speramus (我们信赖上帝) ”作为校训。
(二) 中美思维特点和语言习惯的差异
中国大学的校训字句工整, 强调简洁和对称, 但由于过度追求形式, 所以口号式的校训偏多;而美国大学的校训较为自由, 不讲求字数多少和是否对称, 所以其校训中多富有文采。这与中美两国国民的思维特点和语言习惯有一定的关系。汉语擅长陈述和刻画, 内容较为含蓄;英语则注重表达和描写, 内容较为直白。在思维习惯上, 中国人善于运用形象思维, 反映在语言表达形式上, 汉语行文讲究形式划一、声律对仗, 追求工整匀称;美国强调分析型的抽象理性思维, 在语言上形成了表达思维缜密、行文逻辑性强、用词自然、描述直观可感的风格[6。
(三) 中美大学管理体制的差异
目前, 中国受政府主导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制约, 这种单一的高校管理体制导致大学缺乏办学的自主性、灵活性, 从而导致很多大学校训缺失特色, 校训雷同的现象较为严重。美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是高度分权制, 高校拥有很强的自主权, 高等教育管理具有明显的地方性和多样化的特点[7]。这就使得美国大学能够凸显自身的特色, 反映在校训上则为, 校训形式比较自由, 特色化较为明显。
摘要:大学校训是大学精神的灵魂, 是大学理念的重要表现形式。本文选取中美两国各100所大学的校训作为研究对象, 通过对两国大学校训的深入分析, 总结两国大学校训的特点, 在此基础上, 试图从中美文化传统、思维特点和语言习惯、高校管理体制等方面分析两国大学校训差异的原因。
关键词:大学校训,大学精神,美国大学
参考文献
[1]袁贵仁.加强大学文化研究推进大学文化建设[J].中国大学教学, 2002, (10) .
[2]顾明远.校训关键在实践[N].光明日报, 2005-07-03.
[3][4]王春喜, 程斯辉.中外大学校训比较研究[J].教育科学, 2007, (6) .
[5]冯永平.大学校训起源探析与解读[J].中国农业教育, 2009, (6) .
[6]陶婧.语言习惯对思维模式的影响——英语与汉语比较的一个方面[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 (12) .
大学校训文化 篇4
作为学校的灵魂, 良好校训的确立, 成为办好一所大学的先决条件。而作为校训的直接作用对象, 学生受到的影响无疑是最大的, 特别是对于刚进入大学的新生而言, 校训对于指导他们融入大学这个陌生而新鲜的环境, 具有更加直接的意义, 所以我们可以通过具有普遍意义的校训例证的研究, 通过对其校训文化的阐释来分析校训对于大学新生的启发意义。
对于探讨这种意义, 本文选取了一个研究对象———江苏科技大学。原因有二:第一, 古今中外著名大学都各自拥有其独特的校训, 但是作为具有训诫意义的文化符号, 它又有一定的普遍性, 它的内涵无非就是“学”、“德”、“行”、“用”等几个方面。第二, 江苏科技大学校训“笃学明德, 经世致用”, 既体现了学校的办学理念和治学传统, 又体现了学校的人才培养标准以及倡导并遵循的价值追求和教育宗旨, 它的内涵包括了“学”“德”“行”“用”等多个方面, 具有一定的普遍性。所以, 本文将通过对江苏科技大学八字校训的内涵的分析, 探讨它对于大学新生的启发意义。
“笃学”。“笃”是深厚坚实的意思, 就是说学习要打好坚实的基础。对于大学新生来讲, 考上大学并不意味着可以高枕无忧, 更需要立志笃学。首先要树立目标, 确立目的, 人的精力有限, 大学的学习, 不能盲目求索, 要认真规划好属于你自己的特有的大学生活, 确立四年的目标。还要规范学习生活行为, 抵制诱惑克服浮躁, 并能持之以恒, 养成良好的习惯。有了目标和目的, 还要学会自学, 作为大学新生, 平时要多关注学校、学院的信息栏和公告栏, 多参加活动。另外, 自学过程中, 既要兼收并蓄, 努力了解邻近各个知识领域之间的内在联系, 又要突破重点, 找出自己最擅长最拿手最感兴趣的方向, 这正是蔡元培先生概括的宏、约、深、美四个字的内涵。
“明德”源自《礼记·大学》:“大学之道, 在明明德。”原意是指:治国安邦的学问, 最重要的在于推广美德。大学不仅是学术的殿堂, 更是人生修养的大学堂, 大学里, 既要学会“为学”, 又要学会“为人”。陶行知说:“道德是做人的根本, 根本一坏, 纵使你有一些学问的本领, 也无甚用处。”所以作为新世纪的大学生, 要不断加强自身修养, 做一个懂得关爱、身心和谐、全面发展的人。
“经世”的内涵是“经国济世”, 7月18日, 英国造船和海运动态分析机构克拉克森 (Clarkson) 称, 中国造船业超越韩国成为世界第一;8月16日, 根据日本公布的初步统计数据, 中国第二季度国内生产总值超过日本, 跃居世界第二。中国的飞速发展, 世界各国的羡慕忌妒, 让我们兴奋, 让我们激动。但是我们骄傲的同时也应该看到, 中国人均GDP大约4000美元, 只有日本的十分之一;美韩联合军演, 虽然中国强烈反对, 但是还是在我们家门口举行了等等。国际形势风云变幻, 天下并不太平。作为大学生, 不能坐井观天, 国家需要大学生振兴我们的民族。
“致用”的内涵是“学用结合”, 作为新时期的大学生, 既要脚踏实地、注重实效、积极实践, 又要勇于探索、勤于思考、富于想象力。高校要求大学生学以致用, 并不是奢求学生在本科阶段, 在学术上创造多大的成果, 而是希望大学生们能培养创新的思维能力, 把远大的理想与抱负和锲而不舍的努力结合起来, 既要志存高远, 敢为天下先, 又要脚踏实地, 从点滴做起。
江苏科技大学的校训反映的这些内涵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它与很多学校的校训意义都是相通的, 比如湘潭大学的校训“博学笃行, 盛德日新”, 厦门大学校训:“自强不息, 止于至善”。所以作为大学新生, 认真研究并慢慢了解自己学校的校训, 用心体验她, 欣赏她, 融入她。就会对自己学校的办学理念、指导思想、办学特色、培养目标有比较深入的了解, 从而使校训成为自己大学四年甚至人生的导航仪。
摘要:校训对于大学新生的启发意义又是最具有代表性的。本文以江苏科技大学为例, 通过阐释其校训的内涵, 来揭示它对于大学生尤其是大学新生的启发意义。
关键词:校训,笃学,明德,经世致用,大学新生
参考文献
[1]汉语大词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词典[M].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1989
[2]袁贵仁.加强大学文化研究推进大学文化建设[J].中国大学教学.2002. (10)
大学校训的启迪——教书又育人 篇5
在基础教育和其他非高等教育领域里, 一般除了道德教育课、公民教育课, 还有校歌、校训、校园文化以及其他显性或隐性课程, 这些都有助于对学生进行心灵和思想品德的教育。高等院校与中小学在道德教育课程设置方面, 尤其是显性或正规课程的开设, 当然有明显的区别。然而高等教育到底该不该包括道德伦理教育?大学应不应该重视对大学生进行心灵品德教育?答案是肯定且显而易见的。我们只要浏览一下海内外大学言简意赅的校训, 包括知名或不知名的大学, 就很清楚了。事实是, 古今中外的大学, 都旗帜鲜明地提出教书育人的最高理想, 都把德行、德育摆在首位。大学教育, 当以德为先;反之, 则应不属真正大学之列。
中国著名高等学府清华大学, 近百年来, 清芬挺秀、华夏增辉, 其校训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拥有一百多年历史的北京大学, 1917年, 著名教育家和民主主义革命家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学校长, 提出“循思想自由原则、取相容并包之义”, 其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传统精神和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学风在北大校园生生不息、代代相传。广州中山大学一直遵循的“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 是孙中山先生题写的校训。浙江大学的前身是“求是书院”、“浙江求是大学堂”, 1936年—1949年竺可桢先生任校长时, 崇尚科学、民主, 就以“求是”为校训, 并在师生中逐渐形成了“正其谊、不谋其利, 明其道、不计其功”、“以尽一已职责”的艰苦奋斗、严谨踏实的“求是”校风。1988年5月5日, 由路甬祥校长主持的校务会议决定以“求是创新”为新时期浙江大学校训。享有“教师摇篮”盛誉的北京师范大学也是一所拥有百年历史的著名高等学府, 其校训名副其实, 突出“学”与“行”, “师”与“范”, 即“学为人师, 行为世范”。1902年, 她的前身京师大学堂师范馆在“办理学堂, 首重师范”的理念下诞生, 开启了中国现代高等师范教育的先河。北京师范大学始终坚持以内涵发展为主航道, 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赤子之心, 培养了无数品学兼优的人民教师, 春风化雨, 薪火相传。
英美大学, 特别是创建于中世纪欧洲的高等学府的校训多采用拉丁文, 且寓以深厚的宗教教义, 不言而喻, 当以德为重。例如, 英国著名高等学府牛津大学 (University of Oxford) , 其校训英译文为“The Lord is m y Lig ht” (试译为“主为吾荣光”) 。剑桥大学 (University of Cambridge) 的校训英译文为“From here we gain enlightenment and precious knowledge” (试译为“自此吾等幸得启导与贤知”) 。美国哈佛大学 (H a r v a r d University) 的校训可谓最简练, 只有一个拉丁词“Ve r it a s”, 即英文“T r u t h” (也试译为一个字:“真”) 。麻省理工学院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的校训译成英文就是“Mind and Hand” (试译为“手脑并重、心智力行”) 。里斯本大学 (University of Lisbon) 校训的英译文为“To the Light” (试译为“奔向荣光”) 。希腊最大的高等学府是以古希腊哲学家、科学家亚里斯多德命名的亚里斯多德大学 (Aristotelian University) , 其校训极其典雅且富诗意, 英译文为“Sacrifice with the Grace of the Muses” (试译为”诗神恩宠奉献无私”) 。
同样, 澳门和香港地区, 大学校训也都突出德行、德育。香港大学的校训是“明德格物”, 其抱负是“育才并重德智, 树人以作栋梁;得天下英才而施教, 授终身学习之良方”。年青的澳门大学的校训很古雅, 是“仁、义、礼、知、信”五个字, 集中国圣贤提倡的五种美德作典范, 其校徽采用红、蓝、金三色, 代表希望、幸福和人类进步。澳门科技大学的校训是“意诚格物”。
正因如此, 大学不仅仅是学人钻研学问, 创建、传递、弘扬知识的高等学术机构, 为学子们提供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舞台;同时, 大学还代表着人类追求的最高理想和道德规范。也正因为这样, 大学精英荟萃, 人才辈出, 培育出一代又一代德才兼备的社会栋梁和领袖人物, 走在时代的前列, 为人类的幸福和社会的进步作出卓越的贡献。
亦正因如此, 古往今来, 大学是令人向往的、追求理想和抱负的地方。大学生们因胸怀大志、关爱人类、对人生充满憧憬而刻苦学习、勤奋向上;大学的名师, 作为博学、品德和修养的典范而受学生和世人尊崇;大学校园的宁静, 为学人们提供了深刻反思和钻研的空间, 从而使他们摆脱浮夸骄躁, 使校园充满谦和、包容、求实、创新的学术气氛。总之, 大学为谈理想说抱负、为师生互动、教学相长、言传身教、继承和创新开辟了最广阔的天地。
然而, 毋庸讳言, 由于种种原因, 尤其是风靡全球的疯狂追求经济增长的市场竞争模式正在全面攻占教育领域, 尤其是高等教育领域。在市场基要主义 (market fundamentalism) 气氛的笼罩下, 道德教育陷入愈来愈深的困境。不仅仅是高等院校的道德观念和道德风尚面临危机, 所有教育领域, 包括中小学基础教育、职业教育、特殊教育等, 都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高等教育因受到来自本地区、周边地区和国际上更激烈的竞争的冲击和影响, 面临的方方面面的挑战也更深层、更复杂、更艰巨。这就要求我们牢记大学校训, 要求教育者对自己的道德品质修养、对学生的道德品质教育丝毫不可忽视和松懈。
中国大学校训类型及其功能研究 篇6
校训是学校根据自身的特点而刻在醒目之处,为指导师生的言行、促使师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并要求师生遵守的基本行为准则。它是学校精神文化的一部分,体现了学校的整体价值取向,是学校对师生发展的理想追求,反映了学校的独特个性。校训的研究,对于加强学校文化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培养综合性人才,乃至在提升全社会的精神境界方面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自古以来办学者都比较重视校训的建设。
1 大学校训的内涵
在《辞源》以及《辞海》当中,对于“训”的意思大多做名词来用,且多从“说教”中引申而来,它是指教导、教诲的话语;作为动词,其基本涵义是“教导”、“教诲”。当做名词的“训”,是法则及规则的意思。《说文解字》则用“从言”来解释“训”,原意是作为“说教”来解释。乃以嘉言教导人之意,故从言;“川”本作水流贯穿解,有疏导水流使通畅之意;明示“训”是能教人通于义礼的说教。中华书局出版的《辞海》中对校训的解释是“学校为训育上之便利,选若干德目制定匾额,悬之校中公见之地,是校训,其目的在使个人随时注意而实践之”。《现代汉语词典》中把校训解释为“学校规定的对学生有指导意义的词语”。
基于以上对“训”以及“校训”两个词的分析,笔者认为大学校训是高校为引导和激励内部成员所建立的一组词语;是高校培养综合人才和服务社会所要遵循的行为准则;是大学理念和大学精神相统一的外在表现,是全体师生、职工所要共同遵循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校训是一所学校对其文化传统、文化精神的理性抽象和认同;同时也是高校文化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2 大学校训的类型
对大学校训进行各种分类是为了更好地进行研究。从高校不同的类型可分为综合性大学、医学类和理工类大学的校训等;从校训的出处来进行分类,有的来源于普通大众的征集,有的来源于著名人士的发言或题词,也有的来源于经典书籍等。但实际上,这些分类方法所带来的研究意义和研究价值都不是很大。校训最主要的是能显示出本校的教育理念和发展方向,并能对内部和外部起到激励、导向和辐射功能。因此本文对校训进行了更为细致的内容上的分类研究。
2.1 理想型与信念型
2.1.1 清华大学
清华大学是中国最高学府,教育部直属重点大学,国家首批“211工程”和“985工程”大学,也是亚洲和世界最重要的大学之一,在历次重点大学建设中均被列为重中之重的建设序列。清华大学的校训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这八个字来源于《周易》中“乾”和“坤”二卦的卦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两卦的意思即为天运行的刚强且劲健,因此君子应该努力奋斗,奋发图强;大地的气势平和厚重,因此君子应该增加他的美德来包容世界万物。梁启超曾经到清华作了一次演讲,题目为《君子》,主要就是对“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和“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进行解释。在他的这次演讲过后不久,“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就被悬挂于礼堂的上方,成为清华的校训。“自强不息”讲的是各位同学要努力奋斗,勇于创新。“厚德载物”讲的是各位同学还要具有团队合作、自我奉献的精神。这两句话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体现,标志着人的一种全面发展性,使人形成一种完整健全的人格。
2.1.2 北京师范大学
北京师范大学,简称“北师大”,是中央部属高校,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是一所以教师教育、教育科学和文理基础学科为主要特色的著名学府。学校位于北京市海淀区,前身为创办于1902年的京师大学堂师范馆,是当代中国最早成立的大学之一,在中国师范类院校中居领先地位。北京师范大学的校训是在社会上征集大众的意见和看法,最后提交给学校进行讨论。最终选定的是“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这八个字简明扼要地概括了学校的教学理念和治学方针。“学”,指的是每位师生都应该具备的知识、技能和应该达到能够为人师表的水平。“行”,指的是每位师生都应该具备的思想品德、行为举止等都能成为社会上的学习楷模。
2.2 借用型与自拟型
2.2.1 华中科技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其前身为成立于1953年的华中工学院;之后的华中理工大学;后于2000年5月26日合并同济医科大学、原武汉城市建设学院,更为现名。学校涵盖理、工、医、文、管等多学科。华中科技大学是首批列入中国“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的大学之一,被誉为“新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缩影”。华中科大的校训是:“明德厚学,求是创新”。“明德”出自《礼·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指的是人要明白道理,且要不断完善自己的品德。具体来说就是要理解和感悟道德,与人要和谐相处,“厚学”指的是要努力学习,增长知识。“求是”指的是要寻找客观规律,遵循客观规律。“创新”指的是要与时俱进,积极进取,努力创办管理好大学。
2.2.2 南开大学
南开大学,创建于1919年,创办人是著名爱国教育家张伯苓先生,是敬爱的周恩来总理的母校。培养了以周恩来、陈省身、吴大猷、曹禺等为代表的一大批杰出人才,为民族振兴和国家富强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是国家教育部直属重点综合性大学。张伯苓因为经受了甲午中日战争惨败的刺激,所以萌发了要通过教育来拯救国家的想法,随后创办了南开大学。他于1934年制定了“允公允能、日新月异”的校训,认为学校教育学生的目的是为了使之不仅具备现代化的理论才能,并且还要具有实际工作的能力;不仅能赶上新时代,并且还要能走在时代的前列。这八个字是教学理念和价值取向的高度概括。
2.3 隐喻型与祈使型
2.3.1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简称北林,原名北京林学院,是北京学院路八大学院之一。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重点大学之一,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教育部与国家林业局共建的农林类高等学校。北京林业大学被称为“中国林业和生态环境的最高学府”,在中国林业院校中享有较高声誉。北京林业大学的校训是:“养青松正气,法竹梅风骨”,用松、竹、梅等中国古代象征品质高洁的实物来影射学校的性质和对培养目标的要求。
2.3.2 中国人民大学
中国人民大学,简称人民大学、人大,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在文、法、哲等多领域国内领先。人大的前身是在抗日战争时期创办于延安的陕北公学,后历经华北联合大学、北方大学、华北大学等时期,最终于1950年定校址于北京,定名“中国人民大学”,成为新中国的第一所综合性国立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的校训是“实事求是”。实事求是出自《汉书》:“修学好古,实事求是”。它的意思是博学求知,努力探索规律,追求真理。人大的校训是在陕北公学的“忠诚、团结、紧张、活泼”的校风和华北联合大学时期的“团结、前进、刻苦、坚定”的校训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3 大学校训的功能
大学校训富含深刻的哲学思想和文化底蕴,这种学校办学理念、教育风格的高度概括会对大学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对高校的教育模式、文化建设等也起了重要的作用。校训的功能,主要分为两方面:一是校训的对内功能,主要是规范了全体师生、职工的言行和行为,引领了学校的教育理念和治学方针;二是校训的对外功能,主要是影响了社会文明和精神文化、从而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大学校训不但是高校文化、精神文明的集中体现,同样也反映了高校的发展方向和治学理念。大学承担着培养高级人才和服务社会的功能,因此不可忽视高校校训的作用。
3.1 激励功能
校训的激励功能是指在一定的条件下,校训能使全体师生、职工的心理产生积极的变化和波动,从而充分调动起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出他们潜在的能力,并影响他们的思想及行为,最终获得最大效益的功能。它是通过影响人的内在动机和需求,来引导、维持和加强行为的功能。校训本身具有很大的号召力、驱动力,会对人起到感染作用,能够最大程度的激发和鼓励人们。这种激励作用会使全体师生、职工内在自觉的形成一种价值取向和奋斗目标,能把整个学校团结成一个完整的统一体。同时校训在社会上起着一种类似于文化标志的作用,能够加强对学校的宣传。
3.2 导向功能
校训的导向功能是指在一定的条件下,校训能对学校的师生、职工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取向起到导向和引领作用,使之能够符合学校的办学目标和教学理念。大学精神,是随着高校发展而不断积累的精华,也是高校以后前进的方向和动力源泉。校训作为大学精神的外部表现,对大学精神的实现起着引领和导向作用。学校教育学生的最终目标是既要让他们拥有能够在社会上生存的学习知识,也要教会他们如何将理论的知识转化为实践的能力。校训对社会的导向功能受到学校的教育理念、办学方针和校训三位一体的影响。高校从成立之初就已经担负起教育人们和服务社会的责任,培养出来的各种高级人才对社会的方方面面都起着影响,更为重要的是它可以能动地引导社会的前进和发展。
3.3 辐射功能
校训的辐射功能是指在一定的条件下,校训一旦形成和制定下来,那么它不仅会通过对师生、职工的影响而发挥作用,而且也会利用各种方式来影响社会大众的思想和行为。校训表现出来的作用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对内影响并制约了全体师生、职工的言行举止和行为方式,引领和倡导了学校的教育理念和办学方针;另一方面,对外则作用于社会文化和精神理念,彰显了大学的一种精神,从而对促进社会发展起到促进和推动作用。校训不仅反映了一所学校长久以来的办学传统,更是对悠久历史的一种文化沉淀的提炼,还会对人有一种巨大的感染作用,尤其是在长时间后,会赋予人一种文化精神,主导他们的一言一行,充分实现自我。
4 结束语
本文从大学校训的内涵开始谈起,然后探讨了大学校训的类型和功能。本文的主要内容包括了校训的一些基本原理和问题,而事实上关于校训的一些问题还存在很多。比如现在有些学校的校训给人的感觉都是非常的类似,很难区分其中的不同和显示出学校自身的特色。还有的学校在校训的建立和发展过程中,仅仅是停留在表面形式上,对于校训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和精神意义没有深层次的挖掘,忽视了校训是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导致高校的校训在发挥其激励、导向和辐射功能上还存在着诸多问题。这些问题从根源上来说,是高校办学管理者观念上还没有对校训足够重视起来,缺乏正确的管理理念以及勇于创新的开拓精神,而这些都是需要我们进一步探讨和研究的。
参考文献
[1]周涛.大学校训研究[D].太原:山西大学,2007.
[2]李伟业.我国大学校训研究[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8.
[3]史婷婷.中外著名大学校训之比较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9.
[4]宋清华.我国高等学校校训类型及其功能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06.
[5]杜学元,庹红平.我国大学校训的历史发展及其内涵[J].江汉大学学报,2007,24(1):103-106.
[6]百度百科.清华大学[DB/OL].http://baike.baidu.com/view/1563.htm fr=ala0_1_1.
大学校训文化 篇7
大学不仅传播知识, 塑造人格, 追求真理。它也承载着继承和弘扬优秀文化的重任, 担当起引领社会发展方向的神圣使命。古今中外世界著名的大学各自拥有其独特的校训, 鲜明地体现出它们不同的办学理念和治学特点, 由此形成的校园文化是学校中文化建设中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所以,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抓好校训这一环, 制定一个好的校训, 并使它真正的融入师生之中, 那么就可以收到画龙点睛、以点带面之效。
1 校训的表述和内容
校训的表述简短、凝炼, 但其内容却是深厚的。有些校训具有深刻的文化底蕴, 如清华大学的“自强不息, 厚德载物”, 复旦大学的“博学而笃志, 切问而近思”, 东南大学的“止于至善”等;有些大学深受马克思主义的影响, 如中国人民大学的校训“实事求是”等;有些校训源于西方思想的影响, 如北京大学的“爱国、民主、科学、进步”等。
不管制定校训的历史背景如何, 校训的表述和内容应符合学校的办学理念和特色, 它是学校树立的一面旗帜。可是目前还有一些学校的校训流于形式。最近一项针对国内256所高校的调查显示, 高校校训同质化、标语化现象严重, 词语雷同、风格类似, 故校训存在大而空的倾向。
在被调查的256所高校中有192所学校的校训为四词八字的口号式, 比例高达75%, 校训中带有“勤奋”字样的有68所, “求实”的为65所, “创新”的为59所, “团结”的为49所, “严谨”的为25所。在256个校训中, 包括以上五个词语任何一词以上的有147个, 占到被调查高校的近六成。还有一些学校的校训一模一样。有8所高校的校训同为“团结、勤奋、求实、创新”, 有27所高校的校训同为“严谨、勤奋、求实、创新”, 不同的只是先后排列顺序。
实际上我国一些历史悠久的高校, 并不乏立意深刻、传承已久的校训, 如清华大学的“自强不息, 厚德载物”, 南开大学的“允公允能, 日新月异”, 复旦大学的“博学而笃志, 切问而近思”, 南京大学的“诚朴雄伟, 励学敦行”。
一些“年轻”的高校制定了充分体现自身特点的校训, 如北京林业大学的“养青松正气, 法竹梅风骨”, 中国政法大学的“厚德、明法、格物、致公”, 北京舞蹈学院的“文舞相融, 德艺双馨”, 上海财经大学的“经世济国”, 中国海洋大学的“海纳百川, 取则行远”, 国家会计学院的“不做假帐”等。
2 校训的制定和修改
一些历史悠久的大学, 校训传承已久, 而且立意深刻, 具有很深的文化底蕴, 在今天仍是师生为人为学的标尺, 仍能代表学校的精神风范, 不愧是学校树立的一面大旗。
校训应该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但也应与时俱进。校训是学校精神的凝炼, 是学校核心价值的体现, 所以校训制定出来后, 应保持稳定, 不能朝令夕改。但这并不是说校训就永远不能变化。由于时代在变, 知识经济、信息时代的到来, 促使学校的办学精神、核心价值也悄悄的发生着一些变化, 所以校训也应与时俱进, 可适时适度修改, 以更好的反映时代变化对于人才的新要求。校训也应继承中华民族的深厚文化底蕴, 又富有时代的气息。
笔者看到一些学校在网上征集校训, 这种作法不太可取。制定校训时应充分发挥学校的主人———师生的作用, 鼓励师生积极参与、献言献策、共同讨论、民主决策。这样不但能制定出反映学校办学理念和特色的校训, 又能使师生深受教育和激励。
3 校训的贯彻落实
校训制定出来后, 还应贯彻落实下去, 使每位师生都能心背口诵, 并深刻理解其内涵, 落实到行动上。用校训规范自己的行为。学校应定期围绕校训开展相关文化活动, 如开展校史教育活动等。使学校的精神品质深入人心, 内化为师生的为人为学品格。
对256所高校的调查结果显示, 80%以上的学校很少或从来未围绕校训开展活动, 甚至对校训的内涵也没有过详细的阐述, 58%的师生反映并不是很了解校训的有关历史及内涵。而另一项针对国内100所高校网站的调查显示, 在网站首页上显示了校训的仅有62所, 对校训进行简单介绍的仅有11所, 对校训的历史、内涵进行详细阐述的高校更是少之又少。
很多学生表示自己对校训的知晓程度和接受程度与学校的宣传教育有很大关系, 希望在校期间学校和老师能够将校训贯彻到诸多活动中去, 让大家对校训的深刻内涵能感同身受, 而不仅仅是在入学和毕业典礼时才听到校训。
综上所述, 抓好校训的制定修改、贯彻落实等环节并使校训的表述和内容恰当的体现学校的精神和风范, 可以使校训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起到重要作用, 并促进和谐校园的建设。一个好的校训可以使学生受益终身。正如有的学生所说:大学时的校训成为了我一生的座右铭。一次教师节前夕, 温家宝总理到北京市第35中学看望师生时, 深情地提起了自己中学母校———南开中学的校训“允公允能, 日新月异”。
摘要:抓好校训的制定修改、贯彻落实等环节, 并使校训的表述和内容真正的代表学校的精神和风范。更好的发挥校训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画龙点睛的作用。
【大学校训文化】推荐阅读:
名牌大学校训09-11
中国著名大学校训07-30
哈尔滨大学校训05-15
山东财经大学校训字体01-07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校训解读05-09
哈佛大学二十条校训01-01
校训文化建设12-07
从道器视角浅谈校训背后的高校组织文化建设0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