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宾诺莎

2024-12-12

斯宾诺莎(共5篇)

斯宾诺莎 篇1

一、哲学的目的

在《知性改进论》的导言中斯宾诺莎首先探讨了“哲学的目的”这一哲学界的古老问题, 这是斯宾诺莎其他哲学观点的一个基石, 也亲切地表明了斯宾诺莎的伦理学目的。

斯宾诺莎分析了被大众常认为是最高幸福三项标志:财富、荣誉、感官, 然而这些虚荣的, 物质的追求并不是斯宾诺莎的最终目的。

首先, 财富, 不可否认这不只是代表现代社会的一大元素, 就像莎士比亚说过“金子, 只要一点电, 就可以使丑的变成美的, 坏的变成好的……”, 在更多时候, 尤其是在以拜金主义至上的资本主义社会, 追求财富无可厚非, 但仅以此作为最高的幸福未免有些赤裸。

其次, 荣誉, 这是一种对自我肯定的社会给予, 但如果只在虚荣地奉迎声中度过一生, 似乎也是悲剧的结尾。

最后, 斯宾诺莎谈到的感官无非是我们身体器官的各种感受, 看到美的事物, 享受美食等等, 能够充分满足身体欲望和需要的, 那么和上面两种“最高的幸福”想比, 这一点只是我们同动物最一致的地方了。

经过上述判断, 我们不难看出, 仅以这三项来判断“最高的幸福”是不够的, 而斯宾诺莎认为“最高的幸福”乃是“至善”, 当人们达到了至善, 势必会影响他人逐渐达到如此或者接近至善, 但每个人的个性和品质参差不齐, 但只要在适当之时让其符合至善的要求, 并不断向前发展, 那便是社会前进的最强劲的动力, 让心灵与自然相一致, 并坚持追求知识的道路。

二、知识的种类

在导言中, 我们了解到了斯宾诺莎的哲学出发点和立足点, 接下来在《知性改进论》的第一章斯宾诺莎对知识进行了分类。

第一种可以看作是间接的知识, 是基于信仰或者一种权威的力量, 是任意提出的没有理论论证或者全面定义的知识。

第二种知识主要是从一些直接经验得来的, 在事实上很难否认也没有反对的经验可以推翻的, 有很大的偶然性。像斯宾诺莎所说, 是“由泛泛的经验得来的知识”, 不具备逻辑必然性的。

第三种是从一些条件和前提中推论出来的知识, 所以还是一种间接的, 但是是理性的知识, 斯宾诺莎认为, 还是低于第四种。

第四种, 知识就是理性直接认识到事物本身, 也就是事物的本性或者是本质, 是清楚明晰的观念集合。

而这第四种知识, 正是斯宾诺莎认为的最高的, 最好的一种知识, 就象是公理一样的必然的, 永恒的, 这就将形而上学的抽象的知识当作了最高的知识, 如此, 即形成了身心的统一和心物的统一, 这仅仅是直观上的统一, 并不是马克思所讨论的辨证的统一。这种认识, 是崇尚直观和知识的看法。这种知识的倾向性有些神秘不可捉摸, 且更多的倾向了唯心主义。

三、知性的界定

知性, 在斯宾诺莎这里主要是理解力, 理性认识的能力、思维、分析、推理的能力意思, 在这里还没有像在康德和黑格尔那里有严格的区别。知性利用这种来自自身的力量, 诸如思维、分析等等, 自己制造理智的工具, 通过这种过程来创造新的作品。这样, 知识的积累, 推论和演绎, 一步一步下去, 由理智到理智, 从理性到理性, 不断发展下去, 尽可达到智慧的顶峰, 都是从具有直观念开始的。首先要有一个观念, 然后才能去寻求一种方法, 但这种直观念并不是观念的本身, 而是对观念本身的一种认知的诠释, 明白了这一点才可以剔除本质。所以好的方法在于指示我们如何指导心灵使其依照一个观念的规范去认识。

在这里, 斯宾诺莎阐明了这种直观念的确定性, , 而这种确定性不是别的, 只是事物某一方面所体现的特质的一种肯定的描述, 但是在马克思看来, 事物的客观性的本质才是最基础, 最根本的。

斯宾诺莎还强调了心灵认识自认事物愈多, 具有的直观念愈多, 就愈足以改进自己的知性, 但心灵之中的这些观念的来源必定是自然的选择, 从这一点出发而推理出来, 这样也可作为其他观念的来源。这里, 真观念强调其来源, 这样看来, 世间万物均不是独立存在的, 而是相互关联的并且其观念是有现实基础的。

这样, 斯宾诺莎的这种追求最高智慧的方法虽有不妥但在当时已经是很完善的了, 按照这种方法就能很快清楚的达到这种存在的知识, 就能很好的把握和运用并付诸于实践。

四、论想象

在前面我们讨论了知识的分类和知性的界定, 以及如何达到最高的智慧的方法, 紧接着在第四章《论想象》这一篇中斯宾诺莎要肯定真观念, 使其与基于想象的虚构, 错误的观念区别开, 而真观念是对于事物的本质的反映与把握, 并不是“抽象的”概念, 有了真观念掌握了事物的本质, 就可以对事物作出真实正确的界说。根据真观念来推论, 寻求观念与观念的必然联系, 观念的联系与事物的联系依照斯宾诺莎看来是符合的。, 或者依据界说而思维, 推论, 就是他所谓方法的第二部分。从思想继承关系来看, 斯宾诺莎的方法是笛卡尔的方法论的直接继承发挥与发展。

斯宾诺莎虽然只是这以往或者未来众多哲学家中的一位, 但是在方法论和一些宗教主题上斯宾诺莎都做了理性主义的解释, 这也为这之后方法论的研究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斯宾诺莎.知性改进论.商务印书馆.1996年第四版

[2]笛卡尔.哲学原理.商务印书馆。1958年版

斯宾诺莎 篇2

1、智慧,不是死的默念,而是生的沉思。

2、上帝的意志是无知的避难所。

3、没有理智决不会有理性的生活。

4、自卑虽是与骄傲反对,但实际却与骄傲最为接近。

5、由于痛苦而将自己看得太低就是自卑。

6、最大的骄傲与最大的自卑都表示心灵的`最软弱无力。

7、我们对于情感的理解愈多,则我们愈能控制情感,而心灵感受情感的痛苦也愈少。

8、骄傲的人必然嫉妒,他对于那最以德性受人称赞的人便怀忌恨。

9、害羞是畏惧或害怕羞辱的情绪,这种情绪可以阻止人不去犯某些卑鄙的行为。

10、骄傲的人必然嫉妒,他对于那最以德性受人称赞的人便怀忌恨。

11、对滥用荣誉和世人的虚荣抱怨得最响的,正是那些最渴望得到荣誉的人们。

12、谋求自己的利益是美德或者是正当的处世之道唯一重要的基础。

浅析斯宾诺莎“神”之概念 篇3

关键词:斯宾诺莎;神;概念;问题承接;含义;影响

据说斯宾诺莎曾对来访的莱布尼茨这样说:“一般哲学家是从被创造事物开始,笛卡尔是从心灵开始,而我则从神开始”。神这一概念无疑在斯宾诺莎哲学体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以致要掌握斯宾诺莎哲学,神这个概念是绝对无法绕开的。对神的不同解读甚至会将斯宾诺莎哲学引向不同的径路。对神的综合性阐释,将有助于理解斯宾诺莎哲学。

斯宾诺莎哲学为什么要从神开始。要明白这个问题,首先得清楚斯宾诺莎在当时所面临并要解决的问题。

一、问题的继承

笛卡尔用“我思故我在”正式开启了近代哲学的大幕,实现了哲学史上的一次伟大转向:将哲学问题转移到认识论上来,然而转向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问题。正如斯宾诺莎所说,笛卡尔在论证自身存在之时,是“从心灵开始”,“我思故我在”割裂了精神和物质的合一,造成了身心分离的两难境地。面对这样的难题,笛卡尔别出心裁的搬出了一个实体来勾连二者,这个实体即是上帝。笛卡尔试图通过上帝这个“中间人”,调和身心二者之间的重重问题。然而这样的调和却不够有效,它并未从根本上解决二者之间的矛盾,甚至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还带来了新的问题。

斯宾诺莎自觉继承并试图解决笛卡尔遗留下来的难题。那么在斯宾诺莎那里,神又具备了哪些含义,他是如何从神开始,又是如何处理心身二元论的呢?

二、斯宾诺莎之神

斯宾诺莎的神的概念经历了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神的概念不断的转变丰富,最后成为自身理论的起点和归宿。本文所讨论的神的概念仅为其成熟时期的观点。青年时期就因为思想主张与教义相左而被开除犹太教籍的斯宾诺莎,所持有的神的概念并非宗教神学意义上的人格神,即全知全能具备目的性和任意性的神灵。斯宾诺莎是极度反对将神人格化理解的,在其代表作《伦理学》中他曾经这样说道:“凡是不知道事物真正的原因的人,总是混淆一切……又凡不知道神性与人性区别的人,最容易拿人情去拟神,说神也具有人情”。虽然自然万物确实预先被神所决定,但却并非由神的自由意志或绝对任性所决定,“神只是由它的本性的必然性而存在和动作”,从某种程度上说神“本性的必然性”可理解为万物存在的原因和自然的规律与法则。人格神以及任何出于目的性的论调都是出于“想象”的附会。

在《伦理学》中,斯宾诺莎完整论证了神的存在以及神的含义。在开篇“论神”中,斯宾诺莎就对神做出了这样的界说:“(神)我理解为绝对无限的存在,亦即具有无限‘多’属性的实体,其中每一属性各表示永恒无限的本质。”可见,斯宾诺莎将神上升至实体的地位。神表述了世界最高原因的统一性。神是唯一的,宇宙间只有一个实体,除了神之外,没有任何实体,这即是说神和实体上是一回事;一切东西都存在于神之内,神和自然亦是同一概念侧重不同的表述。这即是说:神、实体以及自然皆为世界最高原因统一性的不同表述。神、实体与自然的三重表述,互为补充,丰富了神的内涵。

斯宾诺莎神的含义决定了神这一概念不能完全交由神自身来诉说,神的属性和样式不同程度表述了神的概念。在斯宾诺莎看开,神这个绝对无限的存在具有无限“多”属性,自然万物则是神之分殊(样式),其中能为具备理性的人(样式)所认识的,有两类属性,即广延与思想。以上即可隐约看出斯宾诺莎解决笛卡尔心身问题的线索与思路。他说:“心灵与身体乃是同一的东西,不过有时借思想的、有时借广延的属性去理解罢了。不论我们借这个属性或那个属性去认识自然,事物的次序与联系却只有一个,因此我们的身体的主动和被动的次序就性质而论,与心灵的主动和被动的次序是同时发生的。”这既是说,身体和心灵是一体两面,身体和心灵是同一个唯一的实体(神或自然)的不同属性而形成的不同的样式:身体不能决定心灵,心灵也无法无法决定身体,使之动与静。斯宾诺莎通过将身体和心灵“降级”为人知性理解范畴内的属性,来使得二者归位于神这一概念之下,通过如此变动和丰富神的含义,重塑神、心灵和身体之间的关联,最终严格的贯彻了一元论和决定论。

斯宾诺莎在《知性改进论》中第一章即指出,哲学的目的即是达成一种人一经获得后,凡是具有这种品格的其他个人也都可以同样分享的至善,这种品格简单的说来,就是达成一种人的心理与整个自然相一致的知识。这是人从情感的奴役和操控下解脱出来获取自由的路径,也是人爱神的方式。正是基于这个意义,我们说斯宾诺莎的哲学是由神为起点,最后回溯到神的哲学。

三、神的位置与影响

斯宾诺莎通过对神这一概念的深化和变动,思路为之一转,从某种意义上解决了笛卡尔心身二元论的困境,使得一元论得以成立,最终在这之上用几何学方法建筑起了自身的哲学大厦。其哲学不仅对莱布尼茨有深刻的影响,它还是整个德国古典哲学的来源之一,在近代哲学中占据了及其重要的历史地位。也许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黑格尔这样说道:“斯宾诺莎是近代哲学的重点:要么是斯宾诺莎主义,要么不是哲学。”

参考文献:

[1] 吉尔·德勒兹.斯宾诺莎的实践哲学[M].冯炳坤,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2] 洪汉鼎.斯宾诺莎哲学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3] 韩东晖.无人之境——斯宾诺莎道德形而上学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斯宾诺莎 篇4

关键词:传统犹太宗教理论,犹太作家,主题

一、作者及故事简介

艾萨克 ? 巴什维斯 ? 辛格, 1978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美国犹太作家, 其作品不仅探究犹太信仰, 同时也触及人类社会所面临的普遍性问题。《傻瓜吉姆佩尔》以吉姆佩尔的人生经历为主要线索, 讲述了一个关于道德丢失和复得的故事。而《市场街的斯宾诺莎》讲述了一个沉醉于斯宾诺莎理论的菲谢尔森博士在遇到世俗爱情后, 焕发出新的生机。

二、对比分析

2.1 《傻瓜吉姆佩尔》与《市场街的斯宾诺莎》的主题分析

2.1.1相同主题

辛格从小接受正统的犹太教教育, 熟悉犹太教的经典和宗教仪式以及犹太民族的风俗习惯等, 这一切都铸就了他作品的重要特色 --- 犹太主题, 《傻瓜吉姆佩尔》与《市场街的斯宾诺莎》也毫不例外。

2.1.2《傻瓜吉姆佩尔》的主题

道德问题一直是辛格小说的主题之一。《傻瓜吉姆佩尔》讲述了一个关于道德丢失和复得的故事。一方面, 这篇短篇小说主人公吉姆佩尔遭到妻子和镇上居民的取笑, 他们身上折射出来的自私和无情其实就是一种道德的沦丧。相比之下, 吉姆佩尔对于大家对他带来的伤害却表现得极度宽容。因此, 辛格意图通过高度赞扬吉姆佩尔以善报恶的处世态度来解释犹太宗教理论的内涵。

2.1.3《市场街的斯宾诺莎》的主题

哲学家斯宾诺莎对辛格的思想和创作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在短篇小说《市场街的斯宾诺莎》中得到充分全面的体现。菲谢尔森一生致力于研究斯宾诺莎的理论, 体弱多病的他过着毫无乐趣的生活, 提倡理性之爱, 鄙视世俗之爱, 直到遇上了多比, 多比的真诚唤醒了他爱的本能, 最终和多比结婚, 获得了生活的快感和乐趣。在这篇小说中, 辛格成功的讽刺了违反人性的禁欲主义。情感不应该被认为是理智的阻碍, 而应该是被用来丰富理智。

辛格与犹太教有着复杂而又非传统的关系。尽管他有着正统的犹太血统, 却认为自己是一个怀疑论者和孤独者。他把这种信念寄予在作品中。《市场街的斯宾诺莎》中, 菲谢尔森博士对斯宾诺莎伦理的严格遵守导致了他的贫穷和孤独, 最后, 他选择和多比结婚, 初次享受到人生的乐趣, 于是便扒下了宗教传统和哲学的外衣, 从虚幻的精神世界回归到平凡的现实生活当中。由此可见, 辛格作品所表现的主题往往超越了犹太文化而反映了人类社会面临的普遍处境。《市场街的斯宾诺莎》不仅折射出当代西方社会所面临的精神危机, 同时也对个人在社会中的命运给予了广泛的关注和深切的同情。就像菲谢尔森博士, 他向往理性, 无限和永恒, 却居住在市场街这个混乱和充满欲望的地狱中。所以, 信仰是美好的, 现实是残酷的。

2.2《傻瓜吉姆佩尔》与《市场街的斯宾诺莎》中的人物分析

2.2.1《傻瓜吉姆佩尔》中的人物分析

吉姆佩尔是一个面包师, 被镇上的人取笑。故事的开始这样陈述到, “我是傻瓜吉姆佩尔。我不认为自己是个傻瓜。恰恰相反, 可是人家叫我傻瓜。”当他准备离开小镇的时候, 镇上的人们撮合了他和一个放荡女人埃尔卡的婚姻, 四处被谎言保卫, 吉姆佩尔却选择看到生活中善的一面, 这中“大智若愚”可以在下面对话中得到体现。吉姆佩尔其实并不是一个傻子, 而是一个心肠好, 懂得包容和原谅的智者。

埃尔卡作为吉姆佩尔的妻子, 却不遵守妇道。她欺骗并像镇上人一样取笑自己的丈夫吉姆佩尔, 与吉姆佩尔相比, 她是自私的, 渺小的。她欺骗自己的丈夫, 包括那些私生子和与镇上其他男人戏耍的故事。同时, 她又是值得同情的, 遭到镇上人的蹂躏和遗弃, 而吉姆佩尔却始终照顾她和她的私生子, 吉姆佩尔与埃尔卡的婚姻经历其实在某种意义上讲就是用宗教的善来对抗世俗的恶。

2.2.2《市场街的斯宾诺莎》中的人物分析

菲谢尔森博士 , 一生致力于研究斯宾诺莎伦理, 不屑市场街的混乱而沉醉于自己几乎与世界隔绝的状态。然而, 爱情的力量使得他选择和多比结婚, 从而获得了生命的乐趣和快感 . 因此, 他宁愿告别荒谬的理性生活, 心甘情愿变成“一个傻瓜”。由此可见, 纯粹的理性都只不过是摇摇欲坠的空中楼阁, 任何违反人类本性的理性东西都会终将走向灭亡。

多比, 一个又老又丑的下层社会女性, 虽然遭遇不幸的婚姻, 却在省吃俭用为自己置办嫁妆, 并没有对生活失去希望。她善于发现他人身上的优点, 第一次进入菲谢尔森博士的房间就感慨一个老头儿把屋子收拾的干净整洁, 她欣赏菲谢尔森博士的那在别人眼里迂腐的头脑, 就这样一个普通的女子使得菲谢尔森博士看到了生活的希望, 世俗的爱情能够使人的生活焕发活力与生机。

三、结语

总而言之, 犹太作家辛格的作品在犹太文学界有着重大的影响力。其作品意图唤起已经“世俗化”或正挣扎在边缘线上的犹太人的民族认同感 , 复活日益淡薄的犹太民族宗教信仰和传统道德标准 , 从而求得犹太民族精神的复兴 , 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也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王明霞.“智者”还是“愚人”——简析艾萨克·辛格的《傻瓜吉姆佩尔》[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 (4) :45-47.

斯宾诺莎 篇5

笛卡尔认为,现有的知识是不可靠的。笛卡尔打击的策略是怀疑的方法,凡是不能通过怀疑的推敲的原则,都要被排除在知识的基础之外。

笛卡尔的怀疑是普遍的。首先,周围世界是感知到的现象,但我们知道感觉是有欺骗性的,不能成为知识的基础;其次,我们对自己的身体活动的感觉也不是确定无疑的,感觉和梦幻、想象一样,都可以在外物并不存在时发生;数学观念是简单、清楚、明白的,好像不会有错,但笛卡尔指出,数学是我们思想的对象,思想的对象是可以怀疑的,他可能来自一个错误的根源。

从方法论的角度看,笛卡尔的普遍怀疑属于分析的范畴。他的分析从复杂的现象(关于周围世界的观念)开始,经过比较简单的现象(关于我们自身的观念),达到简单的数学观念。

32、【华:04】【北:97】我思故我在。

笛卡尔认为,现有的知识是不可靠的,必须要找到一个坚实可靠地基础。

笛卡尔说思想可以怀疑外在对象,也可以怀疑思想之内的对象,但却不能怀疑自身。思想可以怀疑思想的一切对象和内容,但却不能怀疑“我在怀疑”,否则的话,怀疑就无法进行。

怀疑活动一定要有一个怀疑的主体,“我”就是怀疑的主体,于是,由于想到我在怀疑,可以确定地知道作为怀疑的主体的“我”是存在的。“我思”和“我在”之“我”是同一个实体。“我思”是实体的本质,“我在”是实体的存在。笛卡尔认为,人们只能通过属性来认识实体,每一个实体都有一个特殊的属性,这就是它的本质。所以,由“我思”就可以得到自我必然存在的结论。

33、【北:02】说明安瑟尔磨和笛卡尔对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的步骤,以及他们哲学思想的内在差异。

【北:03】斯宾诺莎对笛卡尔实体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笛卡尔关于实体的定义:“一个不依赖于其他任何东西而自身存在的东西。”严格的说,只有上帝才是不依赖于任何东西的存在,上帝是唯一的实体。心灵和物质也是实体,因为除了上帝之外,它们不需要任何其他的东西而存在。人是两个实体的结合:身体是物质,自我意识是心灵,这就是“身心二元论”。按照身心二元论的原则,身体和心灵不能相互作用,这一理论与人的心理与生理活动的协调一致的事实明显不符。

斯宾诺莎用一元论代替了的卡尔的二元论:广延和思想(概念偷换,不用管,明白即可,背!)不是分别属于两个实体的两种属性,而是属于同一实体的两种属性,有形事物是广延属性的样式,观念是思想属性的样式。既然属于同一实体,两者必然有对应关系。“观念的次序和联系与事物的次序和联系是相同的。”人的身体属于广延属性,人的观念属于思想属性,斯宾诺莎的“心物平行论”肯定思想和广延是不同的因果序列,坚持心物之间的二元对立和区别,同时,又说明了两者对应协调的关系。这样就既保持了笛卡尔二元论的初衷,又克服了它的缺陷。

34、【北:02】能动的自然和被动的自然。

斯宾诺莎没有把实体自身和无限多的样式的总和两部分等同起来,他不赞成把实体仅仅当作无限属性的无限多的样式的总和。斯宾诺莎认为,作为整体的实体是产生自然的自然,或能动的自然,作为实体的部分的总和是被产生的自然,是被动的自然。

斯宾诺莎的自然、神、实体是三位一体的,它不仅表现为具体事物,不仅在自然之中,而且是超越万物的、保持自身独立的整体,这就避免了泛神论的结论。

35、【华:03】斯宾诺莎关于自由和必然之间关系的论述。

36、【北:99】观念的序列与事物的序列一致。

【斯宾诺莎】推荐阅读:

斯宾诺莎自由思想的多维透视10-18

斯宾塞经典名言07-02

上一篇:大学校训文化下一篇:检察廉政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