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共8篇)
如何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 篇1
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
为了推进加强文化素质教育试点工作的深入开展,并在总结试点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将这项工作推广到全国各普通高等学校,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强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大学生的基本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其中文化素质是基础。我们所进行的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工作,重点指人文素质教育。主要是通过对大学生加强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教育,同时对文科学生加强自然科学方面的教育,以提高全体大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
1.加强文化素质教育是时代发展的要求
随着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和物质财富的高速增长,社会对科学技术的极大重视和对物质利益的强烈追求,科学教育备受青睐,人文教育受到冷落,并随之带来一系列世界性的社会问题。为此,各国都在采取各种办法整合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特别是把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作为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方而,以促进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同步发展,建立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加强文化素质教育正是这一时代发展的要求,是社会可持续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呼唤。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着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培育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的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这是我国文化建设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加强文化素质教育,也是贯彻十五大精神,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
2.加强文化素质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需要
以前,我国高等教育存在着单科性院校较多,文理工分家,专业设置过窄,单一的专业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突出,功利导向过重,忽视文化素质教育等问题。研究解决这些问题,是当前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在这特定时期提出并实施加强文化素质教育,不仅符合高等教育改革的要求,而且有助于推动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转变与更新,也有助于推动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
3.加强文化素质教育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加强文化素质教育,有利于使大学生通过文化知识的学习、文化环境的熏陶、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的锻炼,以及人文精神的感染,升华人格,提高境界,振奋精神,激发爱国主义情感,成为“四有”人才;有利于大学生开阔视野,活跃思维,激发创新灵感,为他们在校学好专业以及今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文化基础和深厚的人文底蕴;有利于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人才。因此,加强文化素质教育,从更深的层面和更综合的角度体现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要求,是新形势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举措。
二、采取多种途径与方式,加强文化素质教育
加强文化素质教育,是一种新的教育思想和观念的体现,不是一种教育模式或分类。因此,各高等学校要确立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共同提高的人才观,明确加强文化素质教育是高质量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将文化素质教育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全过程,进而实现教育的整体优化,最终达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的目的。根据试点高校的经验,加强文化素质教育有以下几种途径与方式:
1.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相结合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相结合,是提高大学生文化素质的重要途径。第一课堂主要是开好文化素质教育的必修课和选修课,对理、工、农、医科学生重点开设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对文科学生适当开设自然科学课程。所开课程要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大学生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的养成和提高。第二课堂主要是组织开展专题讲座、名著导读、名曲名画欣赏、影视评论、文艺汇演、课外阅读、体育活动等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以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陶冶情操,提高文化修养。
2.将文化素质教育贯穿于专业教育始终
专业课程和实践课程中蕴涵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教师在讲授专业课时,要自觉地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贯穿于专业教育始终,充分挖掘和发挥专业课对人才文化素质养成的潜移默化作用,真正做到教书育人。同时,也要把文化素质教育的有关内容渗透到专业课程教学中去,使学生在学好专业课的同时,也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
3.加强校园人文环境建设,改善校园文化氛围
校园文化对于学生陶冶情操、砥砺德行、磨炼意志、塑造自我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各高等学校必须重视校园人文环境建设,创建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校园的整洁和绿化,校训和行为规范,人文景点,教室与实验室布置,图书资料建设
等等,都要有利于形成一种良好的学术和文化氛围。同时,学校要与当地政府一起,共同治理好周边环境,提高社会环境的文化层次,使大学生从中受到感染,得到熏陶。
4.开展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
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是加强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因此,要重视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要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观校内外的人文景点、历史博物馆、自然科学博物馆,参加社会调查、访谈等活动,参与社会服务工作,使学生在实践中提高自身的行为修养。
各高等学校可以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学习和借鉴试点高校的经验,采取行之有效的途径与方式,并在实践中积极探索,不断总结完善,将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工作逐步引向深入。
三、加强师资队伍和教材建设
加强文化素质教育需要有一大批思想素质好、业务水平高、教学经验丰富的专兼职教师。应积极采取措施,建设一支适应加强文化素质教育需要的教师队伍。教育部将有计划地组织举办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师资讲习班、研讨班,各校也应采取各种形式培训教师,以提高现有教师的学术水平与文化修养。要继承和发扬教师的敬业精神,发挥教师的表率作用,使其达到言传与身教的统一。学校要关心教师的工作和生活,为他们从事文化素质教育提供必要的工作条件。
高水平的文化素质教育,必须有高质量的教材作保证。教育部将组织国内知名专家编写有关教材。各省市也可以根据不同类别、不同层次的学校的要求,自行组织高水平的专家编写一些好的教材。有条件的学校也可以自己组织力量制订必读书目,编写必要的导读教材。教材建设一定要保证质量,特别应注意教材的导向性,宁缺勿滥。
四、加强对文化素质教育的研究
在全国高校中开展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工作,会遇到许多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需要进行认真研究。各校要从本校实际出发,根据文化素质教育的要求,加强文化素质教育的理论和实践问题的研究,特别要重视文化素质教育对改革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和人才培养模式的作用,文、理、工、农、医、师范等各类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考核与评价方法,文化素质教育和“两课”教育的关系等问题的研究。承担文化素质教育研究的课题组要尽快拿出切实可行的方案和教材,供各校参考。各校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研究制订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目标要求、实施途径和评估方法、要通过对文化素质教育理论和实践问题的研
究,取得—批高质量的研究成果,指导文化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提高文化素质教育的水平。
五、加强对文化素质教育工作的领导
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工作的关键在领导。各高校领导,要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坚持正确方向,注重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吸收世界各国优秀文化成果。学校主要领导要亲自抓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工作,要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对不同学科专业,分别提出要求,分步实施,分类指导;要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坚持不懈,真抓实干,注重实效;要投入一定的经费,支持教材建设和科学研究,购置图书资料,建设文化素质教育的场所,开展文化活动等。各高校要定期做好检查督促工作,将文化素质教育工作的好坏,作为衡量学校、有关部(处)、系(院)工作实绩的重要标准之一,通过检查督促,不断总结经验,发现问题,及时改进工作,提高文化素质教育的质量。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对本地区(部门)高等学校文化素质教育工作,应给予必要的指导和关注。
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各高等学校的领导和广大师生,要在党的十五大精神指引下,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总结经验,积极探索,大胆实践,扎扎实实地把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工作推向前进。
校园文化是指大学的校园人在大学教育理念导向下,在特定的大学教
育活动中所形成具有个性化的校园文化。建设好大学校园文化应从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校园制度文化建设、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等几方面入手。
随着高校改革的深入,大学教育的兴起,新型的适应大学的大学校园文化急需建设。加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是加强和改进大学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是提升高校办学水平和层次、建设和谐校园的有效办法。那么,究竟什么是大学校园文化?我们又该如何建设大学校园文化呢?
一、大学校园文化的内涵
校园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形态,是伴随着学校的出现而产生的。换言之,校园文化作为一种客观实在,无论人们是否意识到它的存在,在学校出现时,它便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形态产生并且存在于“文化世界”中了。从理论上讲,校园文化产生的基本条件决定了不同类型的学校可以用不同的校园文化。一般说来,校园文化的产生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群体、共同的文化意识和物质载体。
现大学教育的各项职能而开展的各种活动以及这些活动所创造的所有的物质和精神产品的集合。
二、加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
大学校园文化不仅能丰富大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而且具有导向、激励、陶冶和凝聚的德育功能,有利于大学生正确的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培养和形成。
(一)加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
校园精神文化作为一种学校所拥有的思想观念、价值体系、文化产品、道德准则等精神形态的文化氛围,是学校的灵魂,是校园文化的核心要素。加强大学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应注意以下几点
1.加强“三风”建设
所谓“三风”就是指校风、学风和教风。首先,要加强校风建设。校风是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核心与灵魂,良好的校风是校园精神文化的最好体现。校风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因此,我们要注意校风养成的特点,从一点一滴培养起,持之以恒,反复强化。首先正确认识校风对学校和校园文化发展的作用,通过引导人们的价值取向和高尚的世界观、人生观的确立,用精神力量来为实现学校育人目标服务,更好地体现出社会主义教育的本质特征;其次,要加强学风建设。学风建设的根本目的在于为树立良好学习风气进行有计划和有系统的实践活动并有针对性地通过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的外在行为方式达到端正学习动机,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及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就要求我们要加强学习动力教育。最后,要加强教风建设。加强教风建设时我们应注意首先建立民主性教学关系。在课堂上教师应尊重学生,重视集体作用,关注个体特点,用民主方式讨论和解决问题,教师不应该以权威自居,不应滥施惩罚而应虚心听取学生意见。其次,必须强调树立教师的职业道德。这是“教风”建设的重要内容。
2.加强社团文化建设
加强社团文化建设首先要明确社团的重要地位。大学院校应从素质教育的高度认识学生社团存在的积极意义,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保障社团运作和发展的专项经费,社团发展的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确保社团在学校党委领导和团委指导下,健康成长发展。其次要引导社团发展方向。应引导社团坚持走高雅、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之路,要强调社团活动的思想性、突出时代性、注重层次性、倡导主体开明、内涵深刻、格调高雅的活动。
3.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融洽的师生关系是校园文化正常进行的基本要求和关键所在。校园文化建设旨在营造一个健康向上的求学与做人的环境,而在求学与做人的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最大,是学生的主要模仿对象。教师的政治思想、道德品质、文明修养、治学态度、生活方式以及人生观、价值观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甚至是终身的影响。
(二)加强校园制度文化建设
制度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作为生源情况复杂的大学院校,制度文化更显得尤其重要。在制度建设过程中我们必须做到:一要建立健全制度,在建立健全制度的过程中要坚持科学性、可操作性和相对的稳定性,同时强化激励机制。二是要做好宣传教育工作,通过各种渠道做好宣传教育工作,制度出台前,可根据师生的实际思想情况进行有目的的、有意识的舆论引导制度出台后,则要大力宣传建立制度的目的和意义等,组织师生学习制度规定的具体内容,甚至还要详细解释。通过舆论宣传,扩大教育效果,有意识地进行正面引导,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和熏陶,并最终成为制度的执行者和传播者。三是要认真组织实施,规章制度一经建立,就要认真组织实施,实施过程中应力求做到“从严”、“求细”和“与人为善”。
(三)加强校园物质文化建设
物质文化是一种显性的校园文化,它往往会发挥规范与制约的育人作用。在校园物质环境的营造中大学院校应注意在“因地制宜”、“因校制宜”的原则指导下,做到校园建筑的使用和审美的有机结合,力求教学与生活设施相对完善,兼顾校园环境中软、硬件工程的共同发展,以实现学校的各种建筑和设施布局合理,融实用性、艺术性和教育性于一体,使人从中获得方便,受到感染和熏陶,得到启迪,为校园文化德育功能的发挥奠定基础。大学院校在继承和发扬各高校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的经验的同时,需注意在校园的设计和布局中应将象征学院特有的价值观、审美情趣、行为导向的文化内涵融入其中,在色调、造型和组合的交融中,让人油然感悟到一种理念、一种特质和一种精神。
如何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 篇2
大学生思政教育管理工作是高校尤为重要的管理工作内容, 对大学生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产生重要影响。在新时期, 微博文化逐渐在高校校园中盛行, 得到大部分学生的认可, 能够为高校深入开展思想政教育管理工作创造良好的条件。在微博文化的作用下, 可以为高校思政教育管理工作提供新思路, 增强教育效果。对此, 高校相关管理人员有必要对有效利用微博文化而开展思政教育工作的问题进行探究。
一、利用微博文化开展大学生思政教育管理工作的作用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 为微博文化的广泛传播提供重要渠道。由于微博受到许多大学生的欢迎, 因而高校可以积极利用微博文化而提高思政教育管理。可见, 微博文化在大学生思政教育管理中发挥着积极作用。在微博文化的作用下, 高校思政教育管理方式得以创新, 工作效率得以提升, 有利于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另外, 高校积极利用微博文化而开展大学生思政教育管理工作, 是对高校管理工作的创新, 适应高校发展的实际。
二、利用微博文化开展大学生思政教育管理工作的对策
1.搭建微博平台
高校要积极利用微博文化而深入开展思政教育管理工作, 必须搭建微博平台, 为思政教育工作的深入开展奠定良好的条件。首先, 成立微博文化工作室, 且高校对其给予大力的经济支持, 以加强工作室软硬件基础设施建设, 指派高素质的专业型人才全权负责该项工作, 确保思政教育管理工作的有效性。其次, 加大微博文化的宣传力度, 使全校师生能够积极利用微博平台而加强沟通和交流, 以扩大微博文化在校园内部的影响力。再次, 积极利用微博文化而加强思政主题品牌栏目的打造, 如“贯彻和落实两会精神”等, 不仅能够明确思政教育目标, 而且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思政的热情。最后, 增强微博互动, 为学生提供喜闻乐见的信息内容和开展线上、线下活动, 可以提升思政教育管理水平。
2.创新大学生思政教育管理方式
随着微博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 为大学生思政教育管理工作提供新平台, 对增强思政教育效果有积极作用。所以, 高校应积极利用微博文化而创新大学生思政教育管理方式。首先, 高校利用微博开展多样化形式的互动活动, 如微杂志、微观点等, 并在校园内部广泛传播, 有助于学生自觉接受思政教育。其次, 积极与新浪等微博平台进行合作, 为学生提供与官方微博互动的机会, 使学生能够积极发表意见或建议, 有助于提高学生参与主流文化探讨的热情。再次, 利用微视频而强化大学生思政教育管理工作, 可以集声音、图像于一体, 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神经, 为学生提供有效的服务。最后, 构建独立的微博客户端, 仅供校园师生使用, 并鼓励学生及时对各种新闻信息加以反馈, 不仅能够调动学生参与思政教育管理的积极性, 而且可以增强学生对高校思政教育管理的认同感。
3.充分挖掘微博文化的内涵
高校要积极利用微博文化而开展大学生思政教育管理活动, 必须充分挖掘微博文化的内涵。目前, 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 面临许多心理障碍问题, 如若不能得到及时排解, 则可能使大学生遭受心理伤害。所以, 高校应充分挖掘微博文化的内涵。首先, 以高校各部门为基本单位, 使其建立独立的微博公共平台, 组建“心理咨询室”等, 积极为学生排解不良情绪。其次, 高校利用微博而开展私信互动等形式的交流活动, 使师生之间可以私信, 有助于保护学生隐私, 同时对教师开展针对性的思政教育管理活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最后, 在利用微博文化时, 高校管理者应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结合, 有助于充分发挥思政教育的优势。
4.建立舆论主阵地
随着微博文化逐渐深入人心, 高校要积极利用微博文化而开展思政教育管理, 必须建立舆论主阵地。处于大学阶段的学生, 其人生三观尚未成熟, 具有可塑造的空间, 极易受社会舆论的影响。所以, 高校在开展思政教育活动中, 必须把握舆论的发展方向, 引导学生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首先, 高校将微博作为思政教育管理工作的有力手段, 利用微博传播正能量, 以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其次, 以高校各院系为基础单位, 要求各院系思政教育工作者结合实际而建立微博工作室, 并开展关于微博文化的一系列活动, 既能增强学生对微博文化的认同感, 又能推动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发展进程。
二、结论
新时期, 微博等媒介逐渐深入大学生之心, 能够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产生重要的导向作用。大学生处于人生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 因而高校必须积极开展思政教育活动, 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对此, 高校相关管理者有必要对微博文化进行深入分析, 进而有效利用微博文化而提高大学生的思政教育管理水平, 推进高校思政教育的发展进程。
参考文献
[1]陈娟.基于微博平台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初探[J].亚太教育, 2015, 13:160-161.
[2]尹晓敏.微博兴起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与应对[J].思想教育研究, 2011, No.19102:49-52.
[3]徐海鑫, 廖浩君.试析新媒体如何在大学生思政教育中有效发挥作用[J].学术论坛, 2011, v.34;No.24607:193-198.
如何提高英语专业学生的文化素养 篇3
关键词:文化素养 英语专业 提高
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作为我们个人该如何更加深刻地理解文化,作为英语专业的学生——未来的文化传播者,又该如何成为具有一定文化素养的合格的文化传播者呢?而我们英语专业学生的文化素养的现状又是什么样的呢?
全球化各种文化思潮的冲击,高科技带来的新的阅读模式以及我们教育中的一些偏倚等等复杂原因导致我们今天的很多大学生,即使是文科方向的学生,他们中的大多数文学素养亟待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令人堪忧。例如,在课堂中如果涉及到了文化方面的知识,我们发现学生的知识十分欠缺,即使对自己祖国的文化的了解都十分肤浅、有限。我们有英语专业的学生连中国历史朝代的更替顺序和大概的时间段都搞不清楚,更别提对中国画家所钟情的“黑白世界”中各种唯美意境的欣赏,也无法理解瓷器、园林为代表的中国风所包含的内在自然天成之美等等。另外,由于今天生活方式的改变,今天电子产品使得无需使用纸笔,只要依靠指尖便可以完成汉字的书写,这使得今天许多人提笔忘字,而我们的学生有很多人不认识一些基本的汉字,写别字的现状十分普遍。
以上种种令人担忧的现状不得不让我们反思如何去提高英语专业学生的文化素养?在近些年的学生培养中,很多人都已经认识到了该问题,并开始采取了一些措施,例如,在目前的英语翻译专业研究生入学考试中,许多的高校专业设置了文化方面知识的考察,通过这种方式倒逼学生去专门学习文化知识,提高文化素养。相信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方面努力去提高文化素养。
一、大量阅读优秀的文学文化作品。历代的先贤们将中国的文化用自己的各种智慧以文字或者其它的方式毫不吝啬的留给了我们,我们可以通过大量的阅读他们的作品去了解自己祖国灿烂的文化。我们从孔子的《论语》中可以看到古代中国人对天的敬畏和信仰,可以看到中国人的宗教精神,体会一下中国文化中的“仁”和“礼”;从唐诗宋词中体验诗歌中蕴涵的中国文化的意味与情趣;从明清的小说中,体会中国民众的精神世界。还有很多这样的作品,中国的文化正是在这一部部的伟大作品中到处可以让我们去感受。
今天,很多的同学阅读量是很小的,不少人还没有养成阅读的好习惯。曾经在课堂进行过几次的随机的调查,了解学生的阅读状况,结果发现很多学生不怎么阅读课外书籍。即使问到一个月能读一本书的同学请举下手,可是只有寥寥几人举起了手,其他很多同学只是尴尬地笑了笑。就这举手的寥寥几人中,好几位还是以读言情或网络小说为主,所以说从阅读入手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是很迫切的、很必要的、也是很重要的。
二、游历。古人云:“破万卷书,行万里路”。这句话恐怕无人不知,可是并不是每一个都做得到。在这“破万卷书”和“行万里路”,我们无不都在感受着中国的文化。我们在游历过程中可以亲眼见到、感受到、体会到深深根植于一草一木、一砖一瓦中的中国文化,可以将书中领略到的文化更加深切地进行理解。饱览祖国的大好河山让我们去体会中国人天人合一的思想,了解中国人自古以来对天的敬畏,可以体会一下“飞流直下三千尺”壮美;通过拜访名胜古迹,体会其中蕴涵着的中国文化。例如,从苏州园林中看到的曲径通幽去理解中国人的含蓄在建筑方面的体现,从各种建筑布置手法、组织空间、创造空间中理解中华名族特有的美感等等。通过参观博物馆等地去感受展现在人们眼前的某一特定主题的历史文化。
对我们学生而言,通过游历去体会文化,提高文化素养是完全可以做到的,便捷的交通、发达的旅游业、提高了的生活水体让我们可以去游历。而今天博物馆的资源很多都是免费开放的,只要我们留出一点时间,我们就可以去感受人类的历史文化。
第三,利用丰富的网络新媒体资源。今天的网络早已比万花筒还要丰富,无论我们需要什么样的资源,我们几乎或多或少都可以找到我们所需要的东西。事实上,不论是我们的电视媒体还是各种新媒体都提供给了我们很多关于文化方面的资源。例如,作为我们大学生,我们可以随时随地利用手机、电脑等去了解任何我们感兴趣的文化知识。相信观看这样的资源远远好过许多同学花不少时间去看肥皂剧或者打游戏或者聊天。
总结:
文化素养的提高并非一日之内就可解决,它需要我们日积月累的积累,留心的观察。相信通过各种努力,英语专业同学的文化素养总会有很大的改善。
如何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 篇4
校园文化是指学校在逐步发展中所形成的具有独特凝聚力的学校面貌、制度规范和学校的精神气氛。它包括校园建筑设计、校园景观、绿化美化等物化形态的内容,也包括学校的校风、校训、教风、学风、人际交往、规章制度等行为准则。“学校文化之于学校犹如灵魂之于生命、思想之于人类”,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综合实力的反映,是学校持续发展的底蕴和永恒动力,是最好的培养师生德行的隐性课程,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是一个学校发展的灵魂,是凝聚人心,展示学校形象,提高学校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对师生的人生观产生着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对于提高师生的人文道德素质,拓宽他们的视野具有深远意义。
有人说:“校园是一本活的教科书,使每座墙都能说话。”学校的教育,不仅仅是通过词语、说教起作用,而是还应通过立体的、多彩的、无声的环境时时处处对师生的思想情操、行为习惯产生熏陶、渗透的影响,从感知的角度讲,其教育意义更深刻,更持久。每座墙都能说话——校园物质文化环境
物质文化环境是一种直观性的文化,它直接表现是师生所处的文化氛围,有较强的直观性。如校园的布局,教学设施,环境卫生等。校园文化建设应从以创建优美校园为主要内容的物质文化入手,运动场、室内体育及运动器材、图书馆中丰富的藏书、先进的图书资料阅读工具、广播站及广播器材等齐全的设备设施都可成为学校的教育基地,为学生提供全方位服务,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使校园的每寸土地,每一面墙都成为育人的阵地。
校园物质文化是历史传统文化和社会价值的沉淀,蕴含着巨大的潜在教育意义,学生不仅通过物质景观掌握一定群体的环境知觉,同时从景观中领会特定文化与空间设计、态度、情感和价值观,并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学校应该注意环境文化建设,发挥校园文化的熏陶功能,通过绿化、香化、净化、园林化、知识化,让校园的一景一物,每堵墙壁,每个角落在无声地“说话”。这样我们的校园才能成为学生流连的花园、温暖的家园和幸福的乐园。润物细无声——校园精神文化环境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精神文化是目的,物质文化是实现客观目的的途径和载体,是推进学校文化建设的必要前提,完善的校园设施将为师生员工开启丰富多彩的寓教于乐、寓教于文的教育活动提供重要的阵地,使师生员工教有其所,学有其所,乐有其所,在求知、求美、求乐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启迪和教育。
完善的设施,合理的布局,各具特色的建筑和场所,将使人心旷神怡,赏心悦目,将有助于陶冶校园人的情操,将塑造校园人的美好心灵,将激发校园人的开拓进取精神,将约束校园人的不良风气和行为,将促进校园人的身心健康发展。一种潜在的美育熏陶
校园文化活动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学校教育的目的是为社会培养有知识、有能力、有良好人格和个性的人才。相对而言,课堂教育是一种共性的教育活动,而校园文化活动则可更充分地使学生施展才华,发展个性。通过各种活动,使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得到发挥,并在各种活动中挖掘学生个性的潜在能力,充分认识自我,客服心理障碍,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开展各项活动,把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新时期的爱国主义精神渗透到各类活动中去,既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又净化了校园的精神环境;既增长了学生的才干,发展了个性,又使学生接受了教育,从而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优良的文化环境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和创造美的能力。一种协调的行为规范
健全校园文化建设要有专门的组织机构,如成立由校长、各部门负责人、班主任等组成的领导小组就校园文化阵地,环境卫生,绿化美化,校园保卫等进行明确分工,责任到人,同时在学生中建立执勤队,校园文明监督岗等,增强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约束的能力,要加强常规管理,进一步修正和完善校园管理制度,如班级管理制度,学生日常管理制度,课外活动制度,公物管理制度,卫生管理制度,治安管理制度等。把校园文化建设纳入目标管理体系,确保校园文化与学校其他工作同步发展。
如今,校园内的很多规章制度均挂于教室的墙上,学校的校训校风布置在醒目的位置上,立意深远的名人名言张贴于教室的墙上和走廊里,时常激励着学生。校园的宣传栏、阅读栏和标语等都显示校园文化的个性,可以直接展示校园文化的交流。
校园文化是学校的环境氛围和办学风格的反映,它包括校容校貌、校风校纪、师生的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心理趋向、价值观念、及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内容,透射出独特的校园精神的凝聚力、感染力和震撼力。它不仅对师生具有巨大的感染作用,而且通过培养出的人才的高素质辐射社会,其影响是全面深刻和持久的。学校要实施素质教育必须建构现代化的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建设是营造素质教育氛围的心路之途
校园文化建设的宗旨是使学生掌握知识、培养个性、陶冶情操、发展能力、提高素质。过去我们在强调教育功能和途径时,比较注重“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而对“文化育人”“环境育人”则不太重视,其实学生正确的人生观的树立,高尚道德人格的养成,健康审美趣味的提升,无不受到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的熏陶和影响,因此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对于优化育人环境,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真正落实素质教育,提高整体办学水平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缺乏校园文化建设的学校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实施素质教育的真谛在于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也可以说素质教育是一种不仅使学生学会做事,更重视学会做人的教育理念。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往往只解决如何“做事”,而提高素质则更多是解决如何“做人”,只有将“做事”与“做人”有机结合,才是理想完整的教育,所以说素质教育不是对教育的分类,而是一种指导思想,一种教育观念,它强调一种基础、一种素养,是一种做人与做学问的功底。因此在学生正值可塑性最强的教育时机,学校应教育学生的不仅仅是知识技能,更应是一种受用终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素质,夯实正确的思想道德基础。若因应试教育急功近利的短视行为重智轻德,造成教育的缺失,往往错过最佳教育时机,学生终生难以弥补。
素质本来就是一种“内在”的东西,启动学生的内驱力,培养学生自我意识与自律精神,正是抓住了素质教育的内在本质。内驱力的启动必须一个强有力的“自我”为基础,因而帮助学生认识“自我”,这是素质教育一个重要方面,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主体性、创造性等特征正是有利于培养学生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调适能力及自律精神的好途径,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可帮助学生认准自己的定位。即要有一个做人的基调,基调上不去,内驱力就爆发不出来。人们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容易对自己作低调要求,这就抑制了潜能的发挥。校园文化中开展各种典型榜样教育,可激发学生自我设计,塑造自我的激情和动力。第二,可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优势。教育是人自我发展的过程,每个学生才能的显露与成器,有早有迟,因而要确信人人有才,又人无全才,学校文化建设的任务是帮助他们发现自己的优势,并努力提供其发展的各种条件。中学是潜在人才的聚散地,要对潜在人才的成长提供条件,创设共性与个性教育相结合,群体教育与个体教育相结合的环境。如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我校科技艺术节开展的十项小人才比赛,竞选学生会干部的自荐演说、“创新素质实践行”中的研究性学习等活动,就可使学生不同特长和才华得以施展,荣获中央电视台“荣事达”杯主持人大赛金奖的撒贝宁不就是从学校艺术节的舞台上脱颖而出的吗?
第三,可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人格。素质教育的内涵已揭示出教育的着眼点已投向培养人的实践活动,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深层次的呼唤,而自我意识是调动主观能动性的重要心理活动,是学习创新的动力之一。也是由他律走向自律,由幼稚走向成熟的必由之路。校园文化活动中多以学生志趣为主,可自愿参加、自行选择、自己创作,一般不定名额、不必选派、不拘形式、不限内容,可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创造的积极性,增强自信心。而在自我意识培养与发展中,自律精神的培养也自在其中。所谓自律,就是学生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能够适应社会规范,自觉以组织纪律、伦理道德来约束自己,使之为今后立足社会生存竞争奠定全面的素质基础,如各种文化活动即或是娱乐游戏活动都有它各自的游戏规则,这规则是学生乐于遵守的,不是强制的,比如球赛和趣味体育大比拼活动中各司其职又协调配合的规则,棋赛中的棋艺、棋德都可给学生多方面的启示和教益,这些活动因寓教于乐即或是内含有极其严肃的教育因素也对学生有着乐于接受的亲和力。
校园文化建设是铸塑校园精神的建构之本
校园文化建设除了提升校园文化“物”的品味外,还要重视“人”的塑造。它在多维变化的过程中通过辩证批判的取舍,经过提炼和升华,形成具有核心意义的校园精神。铸塑校园精神,简括地说,就是学校的生命活力,是学校独特的财富和资源,并反映了学校历史传统、办学特色、精神风貌的一种校园精神文化形态。作为一种深层次的精神文化,学校精神文化虽不具有表层物质环境文化和中介层制度文化那种直观可视有形的特点,但由于其精神已渗透或附着在校园各种文化载体及其行为主体身上,故使人能切实感受到它的存在,以致由它透视出独特的校园文化感染力、凝聚力、震撼力。我们曾有过这样的体会,每当置身于一座具有优良传统并享有巨大社会声誉的学校,总会感到校园里有一种富有生命的东西不断撞击着自己的心灵,使我们感奋。如到北大清华就使人由然而升这种感觉。清华大学在百年历史渊源中由“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八字校训通过清华人自励自勉,承传升华,演绎为今天体现时代精神的“严谨、勤奋、求实、创新”的清华校风学风,辩证地塑造了清华学生行为与思辨、学习与创造、务实与求新的作风,成为清华学子在国家各个岗位上取得良好声誉的坚实基础,正是在这样优良传统和作风的熏陶下,清华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治学、兴业、治国之才,由这种清华文化环境不断孕育积淀形成了清华独特的校园精神。
校园文化建设是弘扬人文精神,培养人文底蕴的陶冶之源 未来人才素质的差别不仅体现在专业知识的技能上,更体现在人的基本素质上,其中人文素质的发展居重要地位,人文素质绝非一般的知识特征,它是一种性格特征,一种精神状态、一种综合素质,它体现一个人的思想道德修养,从更深层次上体现人才质量,因此校园文化建设中必须弘扬人文精神,培养人文底蕴,提高人文素质。素质教育说到底是解决人的精神世界的问题,如何做人是基础的基础。居里夫人逝世时,爱因斯坦的纪念文章里没有评述她两次获诺贝尔奖的成就,而是高度赞扬她追求科学真理的高尚品德,认为这种品德高于具体的科学成就,这实际上是一种人文精神,因此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是促进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融通共建,促进人追求自我完善,获得整体的和谐发展的迫切需要。
校园文化建设中力求弘扬人文精神,就是要加强人文知识教育包括努力发掘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教育资源,利用现代教育手段实行开放式教育,努力营造高品味、高层次的人文氛围培养学生的人文底蕴。有了坚实的人文底蕴就会牢固的构筑起学生正确的精神支柱,而正确的精神支柱的构筑,对于学生崇高的思想品质的形成和发展具有精神催化的重要作用。
现代社会需要的人才应当兼具科学人文双重品质,而文化底蕴是构成人的科学文化素质的根本,文化底蕴是否厚实充足造成人的科学文化素质的高下文野之分。
文化底蕴是蕴藏于千姿百态的文化载体现象深处的思想精义,它是人类文明进程中,在文化发展史上,经过千锤百炼而凝聚升华的一些最基本的思想观念、价值标准和思维方式。一个人思想道德观念总是以一定的文化底蕴为基础,一定的人文意识又总是蕴涵着一定的价值观念,因此人文素质对一个人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文化底蕴是在接受教育熏陶中,在自己的实践过程中逐步把握和领悟的。这种实践过程既是运用文化工具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也是主体自身修养的过程,即治学修身同时并举。
这种文化底蕴在人身上并不表现为某些具体的知识和技能,而作为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渗透在人的信仰、情感品格、学识和气质中。文化底蕴也不象具体的文化功用那样显现和容易为人把握,而需要人们去发掘、领悟和积累。这里有个如何传播和吸收的问题。比如科学文化作为种文化包括三个方面:即科学是一种知识体系,一种研究活动和一种社会建制。在每门学科教育中,学校常常只从“授业”的层面上来传授,而作为一种文化对应的三个方面还有:依托于科学知识体系之上的科学思想;贯穿于科学研究活动中的科学精神,包括科学的实证精神、理性精神、批判精神、科学的美感及鉴赏力;与科学的社会功能密切相关的科学伦理准则等。科学这些“传道”部分,这些有的学者称之为“科学精神气质”的东西,这些真正的构成人的素养根基的东西却未被学生所领悟和把握。尤其是高中生,近期升学目标将他们求知天地,被迫局限在狭窄的升学需要和学业训练之中,因此缺乏“多维营养”,造成人文底蕴的欠缺;这又决非“文化快餐”就能凑效的,人文底蕴的挖掘与培养,除了主渠道的德育渗透贯穿在学科教育全过程之中外,还需要丰富完整的校园文化教育,并用这种教育去唤起学生改造和提升自己的强烈愿望,务必把知识传授与人文精神的熏陶结合起来,促进学生在涵育熏陶中,使文化底蕴积淀到人的身上,使他们自觉追求自身完善,在高雅的人文教育中,形成高品味的文化素养。
如何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 篇5
随着国家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企业和部门急需英语交际能力强的高素质人才。研究发现,高校校园英语文化活动成了提升大学生英语交际能力的有效途径。
本文运用统计学方法阐述了校园英语教学文化活动对大学生综合人文素质的影响,并且提供了一些完善校园英语文化活动内容的方法和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积极性的建议。
伴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经济的腾飞,中国在不断地融入外来文化的过程中,英语成为一个经久不衰的话题。在大学校园中,英语文化已经渗透到大学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是大学生对于英语文化的认识程度不高,不能有效利用现有的英语资源来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
从现实来看,社会用人的重心正在从“学历”向“能力”转变,要求大学生不仅要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还要具有一定的实践能力,团队意识和交际能力。面对严重的就业压力,一些在大学期间沉默寡言,不善交际,不合群的学生,与用人单位接触时表现得不尽人意,痛失很多好的机遇。本文将校园英语文化建设和大学生人文素质紧密结合,主要研究校园英语文化对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影响,并就对如何提高学生参加英语活动的积极性给出了一些建议。
1.校园文化建设对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意义、作用
1.1意义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兴趣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校园英语文化建设就是培养学生对英语产生兴趣的有效途径。学习语言最有效的`办法就是长期处于这种语言环境中,而校园英语文化建设就是让同学们有更多的机会处于英语的环境当中,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大学生进行语言学习的时间。长此以往,会显著地提高当代大学生的人文素质。
其中,丰富多彩的校园英语文化活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不仅给学生创造了英语文化输出的环境,更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校园英语文化有其特有的魅力与特点,它是将英语与汉语结合起来,突破了传统英语教育的模式,是一种突破性创新思维,能够解决传统英语教育造成的学生语言沟通能力缺失的问题、能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并且能拓展知识面,从而更好的提高大学生英语的水平。
1.2作用
英语是国际性的语言,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深入我们学习生活的各个发面。在学习英语过程中,它向学生展示了英语国家的优秀文化,打开了我们国家改革开放的大门,所以英语交流能力成为我们国家衡量人才的一个标准,而校园英语文化建设作为一种教育方式,以其独特的功能和魅力和对大学生的文化素养、学习能力、思考方式都具有潜移默化的激发力、导向力和感染力成为大学生提高英语能力的一个必不可少的途径。
教育部、共青团中央曾联合出台了《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团工作的意见》,提出了通过开展积极健康的学生社团活动,加快大学的校园文化建设,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及能力,不断引导大学生感知社会、适应社会,在推进大学生的素质教育有效开展、培养大学生成长成才等方面都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是开展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凝聚并影响大学生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方式,是传统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补充。由此可以看出校园英语文化建设也是国家非常重视的一个方面。挖掘英语文化这方面的积极因素,不仅能激发学生学英语的兴趣,而且能促进校园文化多元化建设,并有助于创建健康向上、文明和谐、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校园文化氛围。
2.我校学生参加校园英语文化活动的真实现状
我们通过对我校在校大学生发放问卷的方式调查了我们学校学生参加校园英语文化建设活动的基本情况以及学生对校园英语文化建设的期望。此次我们一共随机发放了500份调查问卷,共收回479份,根据数据显示:
2.1.对于性别而言
我们共收回男生问卷119份,女生问卷360份。根据数据分析,男生中只有约19%参加过校园英语文化建设活动,而女生约有46%都参加过校园英语文化建设,相对比例较高。参加过英语活动的学生93%都表示通过这些活动自身综合素质得到很大的提升,如不怯场,能更好的与同学交流。然而没有参加活动的学生中42%是由于对英语兴趣不高,英语成绩较差,不愿意参加英语活动,37%的同学表示学校的英语活动形式少,不适合自己参加,剩下的学生则是持无所谓的态度或其他。
2.2.对于年级而言
在过去的一年里,78%的大一,大二学生参加过英语活动,而只有13%大三、大四的学生参加过英语活动,据调查62%的大一、大二学生是因为刚入校,希望通过参加各种活动来丰富自己的大学生活,也有21%的学生仅仅是为了获取学分,其余的则是因为别人参加或者好奇等原因来参加活动。而这些人中74%都是参加过英语竞赛考试,参加的活动比较单一。高年级学生中39%是因为学校活动形式过少缺乏兴趣,43%的学生觉得没了英语课的管制,自己对学习英语产生了惰性,18%的学生认为由于医学院校课业繁重,课余时间较少,阻碍了他们参加活动或者其他。
2.3.对于院系而言
83%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和835护理专业的学生参加过英语活动,所占比例较大,而其他院系例如中医学院、中药系等参加英语活动的比例较少,两个院系只有大约58%学生参加过。原因主要为临床医学专业的前沿信息资料多为英文,学生接触英语的机会较多,学生相对重视学习英语,而护理专业则是因为女生比例较大且有设有涉外护理专业。其他专业多是由于所学专业与英语交集较少,造成他们对英语重视度低,而生物工程的人数少,我们没能有效的获得他们的数据。
据我们调查,93%参加过英语活动的学生表示,这些英语活动不但让他们的英语水平得到提高,并且提高了信心和交际能力,很多人希望下次可以继续参加。但是没有参加过英语活动89%的学生表示,自己英语水平差且对自己没有信心,不愿意参加英语活动,由此成为一个恶性循环,导致他们的水平越来越差。从而可以看出我校大学生参加英语活动较少,且形式单一,动力较差成为他们英语差的一个不可或缺重要因素。从上述两种结果的对比分析可以得出校园英语文化建设对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是有一定作用的。
3.完善校园英语文化活动的方法
3.1充分发挥学校的规划性作用
从学校方面来说应提供有力的教学保障及制度支持,如将英语文化活动归入学校指令性教学体系,安排时间、划拨经费、实施奖励政策等。校园英语文化活动的组织和实施可由学校教务处组织,由外语教学部牵头实施。
3.2 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性作用
在每项校园英语文化活动中,都应该有具体的指导教师参与,并进行活动规划与设计,及时给学生一些指导和帮助,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一方面,在活动内容设计上,应努力拓展与延伸课堂教学内容,体现校园文化活动对教学的衔接与互补功能。其次,在形式设计方面,校园文化活动应充分发挥方式灵活多样的优势。
3.3 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参与作用
学生作为文化活动的主体,通过活动报告或小结的形式对所参与活动进行自我评价,并提出合理建议或意见
3.4学生对校园英语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建议
如何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 篇6
摘要:本文针对高等学人才培养的目标和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热点问题,探究与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联系密切的公共选修课的教学管理模式。通过地方高校创新公共选修课教学管理模式措施的分析,阐明了地方高校公选课,尤其是建立特色公选课课程体系对提高大学生文化素质和培养大学生特色文化意识所起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公共选修课;教学管理;素质教育
公共选修课是高等学校为培养高素质、复合型的应用人才而开设的面向全校学生选修的课程,它是学分制培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良好平台、是优化学生知识结构最佳教学组织形式、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手段。
一、公选课教学管理的现状及其存在问题
西方发达国家十分重视公共选修课的建设,开设历史已有100多年,最初的公共选修课被称为通俗教育课,发展到现在已成为教学形式多样、学科门类健全的课程体系。目前,国内高校也普遍认为,随着经济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和高校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开设公共选修课已成为一种必然趋势,各高校都在通过各种途径扩大公共选修课的受益面,在课程体系构建上,对公共选修课的比例作具体的硬性规定;在教学管理过程中,加强对公共选修课的管理。虽然取得的一些成绩,但国内大部分高校的公选课开设的比较晚,研究成果少,管理中存在着种种问题,主要表现为:
①课程开设门类有限,满足不了学生选课的需求。原因是大部分学校缺乏开设公共选修课的优秀教师,尤其是缺乏跨学科、跨专业的优秀教师,也没有聘请优秀的校外专家担任学校的公共选修课教师。
②教学管理程序化建设不到位。公共选修课在课程的开设、审批、选课、补选等环节上,管理水平有待提高,逐步走向管理的科学化和规范化。
③教学效果差,学生选而不修,学生只追求学分而能力得不到提高。在学分制培养方案中为了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其中规定学生必须选一定数量的公选课学分,然而实际上,学生选课存在很大的盲目性,只追求学分,违背了学校开设公选课的初衷,同时大部分课程教学中学生没有教材,影响教学效果,教学效果差。
④教学投入不足,教学质量监控难以落实。由于学校的教学资源有限,公共选修课只能在周末进行授课,教学管理费用成本加大,教学质量监控难以实施,上课时间有时都难以保证,给人的感觉就是公共选修课可有可无。地方高校尤其如此,公选课的教学管理尚处在探索阶段,教学管理者该如何根据自身特色建立和创新公选课课程管理模式,以期形成合理的公选课课程结构和独具特色的课程体系,有效地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完善知识结构,提高综合素质,已成为各地方高校教学管理者需认真思考和解决的一个关键问题。
二、加强和创新公选课教学管理模式的措施
(一)强化教学激励机制,加强课程建设。我校作为地方高校,为了确保都能开出数量充足的课程供学生选修,首先从教学激励机制入手来调动教师开课的积极性。对第一次获准开设公共选修课的主讲教师,学校将一次性发给资料费500元,并同时给予课酬和计算教学工作量,以鼓励教师多开课,开出一批优质课程。为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学校加大力度向教师宣传公共选修课的重要性,进一步加强了公共选修课程的建设,设立了专项经费支持公共选修课程教学改革项目的研究。在课程建设上,各院系动员和组织了一批学术造诣高、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申报,由教务处组织专家进行评审筛选,对评选上的课程在全校范围内供学生选修,。另外学校还鼓励开设富有地方特色的地域文化公选课,极大地丰富了公共选修课程资源。
(二)严把公选课的开设质量关。学校严格规范了公共选修课的申报与审批程序,要求开设公共选修课的教师必须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一般应具有中级及以上职称,在申报开课时要填写教师学术方面的介绍、课程简介、教学大纲和教材使用等情况。经院系主管教学的领导审批同意后再送教务处评审筛选。在学校管理部门的严格管理和宣传下,院系方面也对此很重视,不少院系认识到开设公共选修课的教师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本院系的形象和教学水平,在学生方面也产生了较为重要的影响,因此从院系一级就实施了严格的把关制度。如规定无论教师职称高低,要求申请开课的教师均必须在学院内进行试讲或说课,通过学院的教学指导委员会同意后再上报到教务处审批。一些院系则根据教务处反馈的教师网上评价情况来决定是否同意其继续开设公共选修课程。
(三)加强选课指导,严格选课管理。针对学生选课的盲目性,学校近年来加大了选课的宣传力度,在学校教务管理系统以及校园网发布选课通知、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使得学生对选课流程有比较清晰的了解。学生选课前充分宣传、指导,学生选课后及时调研、反馈。然而在实际操作中,有不少学生选而不修,或者修而不学,个别课程选修人多最后参加考试的只有少数,造成了教学资源的极大浪费。为此,学校规定在选课截止之后不得办理退选手续,不参加考试者以零分计,这一举措保证了教学资源的合理利用,严肃了选课秩序,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四)形式多样的考核方式。近年来,延安大学不断探索和完善公选课考核模式和考核制度,尤其是在特色公选课的考核上采用形式多样的考核形式,力求考核符合课程的特性和要求,有利于课程的培养目的实现。如《陕北民歌》、《安塞腰鼓》、《陕北腰鼓》等实践性较强的特色课程,着重考察学生对陕北民间艺术形式的掌握和运用能力,所以考核形式的选择采取汇报演出的形式进行,有些课程的学生,甚至在老师的带领下,完成校内外大型节目的表演,这种考核不但让学生熟练掌握陕北民间艺术的技巧,更加深了课堂知识的理解程度。但是对于《延安精神概论》、《党中央在延安十三年》、《陕甘宁边区著名党史人物研究》等特色公选课课程,要求学生在学习完课程后对延安精神、党的精神和伟人精神有哪些体悟,有哪些收获,所以前面的考核方式显然是不适应的,而是以写小论文的形式进行考核,这样不但锻炼了大学生的写作和研究水平,更能加深其对课程精神实质的理解程度。
(五)建立地方特色公选课课程体系,培养学生特色意识。在公选课课程建设中,延安大学深入挖掘利用丰富的地域文化资源,开设了《陕北民歌》、《陕北秧歌》、《安塞腰鼓》、《陕北说书》、《延安精神概论》、《党中央在延安十三年》、《陕甘宁边区著名党史人物研究》等特色公选课课程,构建了了地方高校特色公选课课程体系,效果明显,深得师生的好评。因为公选课特色课程体系的建设,使地方院校大学生深入了解和学习了地域文化,极大地提高了自身的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
三、创新公选课教学管理模式,提高大学生文化素质
公共选修课是面向全校学生开设的选修课程,其课程大多具有跨学科、跨专业、跨年级的特点。我校开设公共选修课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对各类学术和文化学习的兴趣拓宽视野,沟通文理,让学生接触、理解本专业以外的各个学术领域和思想体系,全面提升学生的科学、人文素养,培养学生丰富高雅的情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应变能力,为社会提供多方面发展的.综合型人才。为此,我校规定“本科生在校期间必须修够学分的公共选修课程方能毕业”,其中理工科(含体育)各专业的学生至毕业时,选修人文社科类课程的学分原则上不得少于4学分;文科(含外语、艺术)各专业的学生至毕业时,选修自然科学类课程的学分原则上不得少于4学分;师范类各专业的学生还必须从教育理论和技能课程中至少选修2学分的课程;以上学分不能以其它形式替代。学校按人文社科、自然科学、教育理论和技能以及艺术等系列开设公共选修课,这些课程包括全校各专业及公共课程中有特色的选修课、素质教育课、较系统的科技前沿系列讲座等。
我校提出要在公共选修课领域倡导人才培养的新模式,为素质教育的实施树立一面旗帜,开课至今已有相当一批较为成功的课程,也积累了一些经验。尤其是特色公选课课程体系的建设。不仅有利于营造浓厚的地域文化研究氛围,培养学生的特色意识,而且会不断地促进地方高校公选课课程体系的完善,提高大学生文化素质。同时,特色公选课课程的开设,为学生打开一座丰富的文化宝藏,这为喜爱地域文化的大学生提高了平台,为他们毕业论文的撰写和对地域文化的研究开拓了一条道路。目前大多地方高校因为公选课课程资源有限,教学人员不足,教学经费紧张等原因,公选课课程设置非常零散,并未形成完整的课程体系,极大地阻碍了公选课的改革发展。公选课特色课程体系的建设能有效克服地方高校教学资源不足的弊病,抓住地域文化这一特色教学资源开设公选课,建设公选课课程体系,不但使公选课课程建设体系化,而且能显现公选课出独一无二的特色,全面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质。
参考文献:
【1】延安大学本科学分制公共选修课实施办法。延安大学本科学分制培养方案(版),2009。
【2】方华君。将公共选修课打造成素质教育的一块宝地。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6)。
如何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 篇7
关键词:高职教育,英语阅读,阅读能力
一、高职英语阅读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 课程设置不合理
目前非英语专业高职生的英语课可以说就是精读课, 兼顾听、说、读、写、译五种技能的培养。英语课程的平均学时才二百左右, 要想在有限的学时内用传统的教学法来传授语言知识和技能, 让所有学生都能达到大纲所规定的阅读能力要求有些不太现实。教师上课只能对教材进行筛选、课文不能不上, 那就只能把课文后面的阅读和写作部分练习舍去不讲, 让学生自己课后看。
2. 教学方法陈旧
虽然英语教学改革的呼声不断, 但由于应试教学等原因, 语法翻译法仍然占统治地位, 以语法、词汇和单个句子的学习为侧重点, 对课文的阅读不提时间和速度的要求。这种教学方法的弊端是完全以教师为中心, 教师通过课堂向学生传授语言知识和技能, 围绕着国家四、六级和A、B级考试的指挥棒, 按照固定教材的内容备课, 将每课中涉及到的语法、词组、短语的用法、习惯用法、写作技巧等知识灌输给学生, 无法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实际运用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不利于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创造型人才的成长。
3. 阅读教学模式落后
纵观高职院校的英语阅读教学大多采用“自下而上”的阅读模式, 这种模式强调语篇本身的作用, 认为阅读是一系列信息处理的过程, 是由低级的字词解码到最终获取信息的过程。在这种模式下, 强调阅读的顺序先是字母、单词、词组, 然后是句子、段落和语篇。这种传统的阅读教学模式很容易使学生养成逐字逐句的阅读习惯, 不利于从中文思维向英文思维的过渡, 影响了阅读速度的提高;也会让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字句的细节上而无暇顾及别的东西, 破坏文章的整体性, 从而忽略对文章的总体把握;最终导致有限的阅读, 即阅读量不够。
4. 学生的不良阅读习惯
指字阅读, 低声阅读和心中默读。指字阅读就是在阅读中视线跟随指头或笔头的移动而移动, 心中默读就是虽然嘴唇声带未动, 但头脑中一直读出并听到每个词的发音;回视前文, 重复阅读。这种方式是指在阅读的过程中遇到某些生词或对一段文字意义不明确时, 反复阅读已经读过的部分。这样会分散注意力, 不利于读者抓住文章的要旨或主题, 减少读者的阅读兴趣;遇到生词就查字典。该习惯会使学生丧失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自我训练。长此以往, 就会形成没有工具书就无法阅读的行为定势;视幅狭窄, 摆头, 眼停过频。视幅狭窄是指阅读不是以意群或句子成份为单位, 而是以单词或词组为单位。由于眼停次数过频, 阅读时间增长, 影响了阅读的速度和理解;心译是指一边阅读, 一边在心里翻译, 是一种较普遍的阅读行为定势。该习惯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和用英语思维, 用英语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提高高职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方法
1. 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人们爱好某种活动的倾向。学生对英语越有兴趣, 学习积极性就越高, 自觉性就越强。因此在教学中要不断激发学生对英语的兴趣。教师应采用各种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如充分利用直观教具和电教手段为学生创设英语学习环境, 增加气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坚持用英语组织课堂教学, 用优美的语音、语调去感染学生, 用风趣、幽默的语言去启发学生, 选用实用、生动、有趣的例句, 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获得知识;同时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造语言实践的机会, 如让学生用英语做值日报告, 情景会话, 教唱英语歌曲, 做游戏, 英文短剧表演和组织英语竞赛等。让学生用学过的词语或句型表情达意, 充分满足他们的表现及创造的欲望, 使他们能够享受到英语学习的乐趣, 从而产生强烈的学习要求和持续饱满的学习热情。
2. 扩大学生词汇量, 进行系统的语法训练
决定英语阅读理解能力的因素很多, 人们普遍认为, 词汇量、文章的背景知识、阅读技巧的运用、母语阅读能力等都与英语阅读理解相关。就非英语专业学生而言, 英语阅读理解的好坏主要是看学生的词汇, 词汇量越大, 理解得越快越好。如果学生达不到一定数量的词汇, 就难以运用分析归纳、推断等能力。因此, 要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理解能力, 教师应本着促进学生词汇学习由自发向自觉转化的原则, 从构词法, 一词多义, 一词多译等方面来扩大学生英语词汇量, 教会学生根据上下文和词根、词缀等猜测词义, 为阅读理解扫除障碍。阅读不是一种孤立的语言技能, 它在掌握一定量的词汇的基础上还必须具备一定的语法。高职学生掌握的语法并不全面, 因此有必要对他们进行系统的语法训练, 特别是加强疑难句的分析与理解。而理解疑难句的关键在于把握句子的主干, 掌握各句子成分之间的结构和逻辑关系, 最终抓住句子的核心意思。
3. 提高学生的语篇分析能力
词汇、语法知识的掌握是英语阅读理解的先决条件, 词句理解则是阅读理解的基础。学生的阅读理解的提高与否, 关键要学会对语篇的分析技巧。这是因为, 它能培养或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有助于学生的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因此, 在英语阅读教学中, 教师所选用的阅读材料在题材上尽可能地涉及日常生活, 包括传说、人物、社会、文化、史地、一般科技、政治和经济等;在文章的体裁上, 应避免单一化, 选用叙述文、描写文、说明文、议论文和应用文等。与此同时, 教师必须对学生进行文章体裁特点的详细分析, 先结合文章标题和相关背景知识预测文体和主题, 接着略读课文, 验证预测情况, 并通过问答、简述、绘图、列表等方法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掌握文章的中心思想。然后分段阅读, 找出各段主题句和各段大意之后, 再查读课文, 指出文章的转折词或过渡语, 分析其逻辑顺序和作者的行文思路, 同时把语言知识的学习渗入篇章之中。最后让学生细读课文, 体会字里行间的深层含义, 进入更高层次的理解。
4. 强化学生的阅读速度练习
阅读理解和阅读速度是阅读效率的两大因素。要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 一方面必须加强对学生的快速阅读训练。快速阅读是一种行之有效的阅读方法, 对提高学生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具有建设性作用。另一方面, 教师在教学中还应全面地培养和训练学生的阅读技能和技巧, 教会学生在阅读时如何运用略读、跳读两种快速阅读方法获取信息的能力, 鼓励学生利用预测、联想、类推和运用语言规则猜出文章的意思, 使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锻炼。阅读时要求学生集中精力, 不能查字典和其他工具书, 以提高阅读速度。学生读完文章后, 由教师宣布答案并作好登记, 随时掌握学生阅读速度和阅读理解两方面的进展情况。一旦发现问题就及时加以解决, 然后, 教师对文章中的一些语言难点, 语法结构和文化背景知识加以点拨和启发, 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5. 培养学生的英语文化基础
在阅读过程中, 如果学生缺乏一定的文化背景知识, 即使能认识每一个单词, 也不一定能正确理解文章的含义。大量的语言试验说明, 英语阅读的障碍不仅仅存在于词汇和语法方面, 语言所承载的背景知识和文化信息也是阅读理解的主要障碍之一。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 语言与文化密切联系。长期以来, 在英语教学中语言和文化的这种关系一直未得到足够的重视。而实际上由于不了解语言的文化背景, 不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 在英语学习和用英语进行交际中屡屡出现歧义误解频繁, 语用失误迭出的现象。
参考文献
[1]林朝霞.培养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方法[J].广西教育, 2006 (35) .
[2]马国英.英语阅读能力的培养[J].太原科技, 2005 (5) .
[3]何青.高职英语阅读课语篇教学之探讨[J].职教论坛, 2005 (35) .
[4]龚兵.英语词汇知识广度与阅读能力的相关性[J].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4 (4) .
如何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 篇8
摘要:作为长期历史沉淀下来的稳定的传统文化一旦生成,它对于置于这一文化之中的个体的生存就具有强有力的制约作用。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一种既定存在必将制约着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成为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工作的重要文化背景。正确引导大学生接触、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其有价值的部分对学生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行为模式、审美情趣都能产生积极影响,也有利于消解市场经济某些经济原则带来的负面效应。本文在这里论述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教育的重要影响作用,并在基础上,提出了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传统文化 人文素质 大学生
0 引言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体现着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这些具有鲜明民族性的精神,对于改善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全面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1 大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1 中国传统教育重视受教育者的人文品格培养。传统教育注重培养德才兼备、具有“治国平天下”才能的人,所以古代教育不是纯知识技能性教育,而是全面培养受教育者人文品格之教育。古代教育教学的科目繁多,包括了礼、乐、射、御、书、数等,但在传统教育之模式里,这些都只是作为全方位培养受教育者人文品格的必备项目而已,掌握射、御、书、数等仅有一器之用的技能都不是教育之终极目的,其目的是提升个体的道德精神和人文品格。《周礼·地官·保氏》曰:“保氏掌谏王恶、而养国子以道。乃教之以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御、五曰六书、六曰九数。”这是一种包容着文武、礼乐、德才和实践操作技能的全方位教育模式。“五礼”指吉、嘉、宾、军、凶五种礼仪。礼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习礼是个人步入社会的必经之路,它可使受教育者掌握当时在贵族政治活动和日常生活中必备的祭祀、冠婚、宾客、军旅、丧葬等礼仪,故孔子曰:“不学礼,无以立。”(《论语·季氏》)“六乐”是周代所存六代之乐。其中《韶》为虞舜之乐,是“六乐”中最著名者。《论语》云:孔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乐之至于斯也!”“《韶》,尽美矣,又尽善也。”《左传》记载:吴公子季札在鲁观看《韶》乐舞时赞叹曰:“德至矣哉,大矣!如天之无不帱也!如地之无不载也!”孔子和季札都盛赞《韶》,是因为它实现了道德精神与精湛艺术之完美统一。在周人看来,以《韶》为代表的六代乐舞颂扬了不同时代创业帝王的文治武功,蕴涵了丰富的道德精神,具有古朴典雅、庄严肃穆之征,是能够培养人美善品格的音乐,所以周人将“六乐”作为教育的重要内容。中国传统文化以崇尚道德为首要价值取向。儒家认为实践道德的生活,才是人类最理想最完美的生活,它不仅能使个体达仁近仁,不忧不惧不惑,且能使“民德归厚”,从而“天下归仁”。在崇德思想规范下,“德行构成文化教育的中心内容”,儒家论教育主要不是知识教育,而是伦理教育,他们认为纯知识的追求是第二位的,道德教化和人格修养才是人生之要件。这种将道德教育,亦即做人的教育放在主导地位的教育思想至今仍有借鉴意义。
1.2 新时代呼唤加强传统文化教育 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是人类在认识和改造自然、社会以及自身过程中所创造的两种价值体系和思维方式,二者是互补而不是相斥的。人类不仅需要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以直接推动社会经济之发展,而且也需要哲学社会科学来认识和把握客观世界,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我国的改革开放正在不断地向纵深发展,从传统经济形态向新经济形态的转化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转型客观上为文化的建设和繁荣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良好机遇。但是,市场并不会自动带来文化的繁荣。相反,市场经济的强大改造力量,也有可能将一切都吞没在急功近利的欲望之中。在深不可测的市场中,还隐藏着反文化的旋涡、潜流和暗礁,甚至会出现令人担忧的文化沙漠化,会造成精神家园的荒芜和民族文化之失落,致使狭隘的功利主义、拜金主义、个人主义泛滥。所以,在高科技和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更应该呼唤人文精,在创造物质文明之同时要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大学生在向科学进军之同时要努力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不可逆转、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的背景下,各种文化思潮相互激荡和碰撞,那些科技大国和经济强国往往从自身利益出发,在“民主”、“人权”等口号掩护下,不断地通过各种形式,将自己的价值取向、道德准则以及文化观念强加给欠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在这种背景下,发展中国家如何有效地抵御文化入侵、维护本国文化主权的独立和安全是必须认真加以关注的重大问题。巩固文化主权最重要的一环就是要大力发展本民族文化,强化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对于我们而言,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弘扬传统文化精神,汲取传统文化中的有益因子,强化人文教育,培养青年一代特别是大学生良好的人文素质,是提升我国综合国力,尤其是软实力的重要方面。
2 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的重要途径
2.1 构建以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的人文科学的知识体系和教育体系。人文素质是建构在丰厚的文化基础之上的,如果没有这样一个基础,人文素质的培养就无从谈起。而它的培养又是一个有目的的教化过程,各种社会力量,特别是学校、家庭、社会要有意识有目的地使年轻一代学习和掌握人类已有的,包括知识、态度、习俗等在内的广泛的文化遗产。这样有了对文化知识的学习,就为人文精神的培养创造了必要条件。因此,在我国社会转型和科教兴国的战略条件下,实施对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就必须从时代和社会发展的特征及趋势中审视传统文化及其人文精神,建立起人文素质教育的知识体系,将我国优秀的文化遗产,包括伦理道德、哲学、历史、文学、艺术等,通过系统化、科学化的知识传授,使之内化为学生的人格情操。这就要求应重新布局大学生的必修课程,加强传统人文素质的教育内容,减少必修课,开设文化素质修养课。文化素质修养课包括的范围要广博,它可以包括人文学科、自然学科、思想政治、艺术、语言、文学等,但必须以人文学科为核心,人文学科类可以包括大学语文、文学创作,中外文学赏析、古典诗词文鉴赏、中国传统文化等。同时,要体现出人文知识的科学性、有序性、针对性、趣味性和民族性、国际性、综合性。在此基础上,成立专门的人文素质教育机构,进一步研究人文素质培养的教育体系,制定出不同年龄阶段、不同年级、不同院校和学科的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原则与方法。使传统文化和人文精神在时代、现实和未来需要的契合点上产生新的生长点,真正塑造出时代所需的文化型人才,塑造出具有时代风采的人文精神。
【如何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推荐阅读:
浅谈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育论文10-09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论文08-12
浅析高职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论文10-19
教师如何提高文化素养06-12
如何提高中学英语教师的教育素质10-06
如何提高中国文化软实力11-25
教育素质如何提高09-01
如何提高大学生的听力水平05-31
如何提高学生的理解力10-20
如何提高农村高中英语教师的素质0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