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学生的理解力

2024-10-20

如何提高学生的理解力(精选11篇)

如何提高学生的理解力 篇1

如何提高学生的听力理解能力

关键词:听力理解听力障碍听力训练策略

听是人们进行言语交际的重要手段,是学习英语重要途径之一。基于听力的重要性,在中考试题中,听力测试占20%的分值,所以,训练听力不仅有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也有利于学生的应试水平和英语成绩的提高。因此,每一位英语老师都很注重学生听力技巧的培养和听力水平的提高,尤其是在九年级下学期,听力训练成为教学中一项重要的任务。虽然听力训练在英语教学中备受重视,但是,我认为,目前初中英语听力教学还处于起点阶段,距新课标所规定的目标尚有一定距离。本学期开学初,我曾在我的学生中做过一次有关听力测试问卷调查,其统计结果表明:只有37%的学生对考试中的听力部分比较有信心,但是他们很少能拿下满分(30分);近50% 的学生把听力看成是他们英在语学习中最难,最害怕的部分,甚至还有超过10%的学生做听力时纯粹就是蒙。那么,听力理解难在何处?如何培养学生的英语听力能力,提高他们的听力水平?本人有几点浅见,在此同大家一起分享。

一、听力理解障碍

1、语言基础知识障碍

听力是听和理解的总和。听力理解过程是人们运用各种知识和技能的过程,在听的过程中,学生对语言基础知识掌握程度的高低决定了听力理解及反应速度差异。

(1)语音障碍:在英语中,有一些词的发音相似,单词发音中有一些学生容易混淆的音素,比如单词发音中含有的长短元音,词尾是否有复数形式或某种动词形式,学生在听的时候往往很难分辨,如 sheep—ship, house—horse,fifteen—fifty,look—looking, lend—lent。

(2)语速障碍:有些英语教师阅读或讲课时语速较慢,学生听成了习惯,遇到正常语速听力材料,就难适应,如再遇到一些连读、弱读、重读、爆破音、重音转移等语音语调变化更是无所适从

(3)英语语音差异:英美英语除了在词汇上差异外,在读音上也不尽相同,有些读音差别还相当大。而我们的英语教学过去基本上采用英国英语教学体系,随着对外开放,美音教材增多并有流行趋势,有些学生因不熟悉英美语音差异而产生了听力障碍

(4)词汇障碍:学生英语词汇量大小、掌握熟练程度、一词多义和同音异义现象都有给学生听力理解造成一定困难,如sun-son, whether-weather, balln.球;舞会 ,patientn.病人 a.耐心的,等。

2、母语干扰障碍

许多学生在听到一段语音信息后,喜欢在心里用中文逐句逐词翻译出来,而不是直接将语音信息转化为一定情景,直接用英语进行思维,英汉转换的过程影响了其反应速度和记忆效果。

3、文化背景知识障碍

语言是文化表现形式,把英语作为外语来学习,学生必须具备一定英美历史知识,还需了解和熟悉一些英美国家人民的生活习惯、文化背景、风土人情及生活方式。如一些听力材料中常会出现 Thanksgiving, April Fool 等

节日,学生若对西方感恩节、愚人节等不甚了解,就会对听力内容感到茫然。

4、心理因素障碍

听力理解过程也是较复杂心理活动过程。心理学家认为,当人情绪处于紧张焦虑状态时,就会产生恐惧心理,从而使原来可以听懂的内容也大打折扣。另外,外部环境对学生也有较大影响。环境变化会使学生在心理上产生相应变化,同样的听力内容,学生在教室里听教师授课和在语音室里听录音,心理准备和活动方式是不一样,而多数学生又不善于高速心理变化,从而造成听力理解上因难。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听力理解能力不仅与听者语言知识掌握程度有关,而且与听者所具备文化知识、心理素质等也有密切联系。因此,教师要针对学生英语听力障碍所在,对症下药,采用适当训练策略。

二、听力训练策略

1、注重语言知识传授

首先要认真教好音标,严格把好音标关。学好音标是学好英语的前提,音标基础好坏决定了语音、语调好坏。要求学生人人打好语音基础,对提高学生听力水平无疑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次,要注意朗读技巧训练和培养。教师在课堂上应有意传授语句重音、节奏、音变、连读以及语调等知识,训练学生的朗读技巧。课堂上,尽量使用录音机等音像设备来教读词汇、对话、短文,让学生多听磁带,利用收音机,电视或网络多收看或收听英语节目。朗读技巧培养和训练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无捷径可走,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能掌握英语朗读技巧。第三,要正确引导学生记忆单词。任何一门语言学习都离不开词汇学习和词汇积累。学习要边学边记,最有效方法

是根据读音规则进行记忆。

2、重视培养学生听力理解技巧与良好的听力习惯

在听力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对学生进行听力技巧训练,这是提高学生听力理解水平的有效措施。所谓听力技巧,包括语音技巧和听力技巧。语音技巧包括连读、弱读、句子重音、意群划分等,而理解技巧是指对所听内容检索、预测、取舍等技巧。教师要教会学生听之前注意操练、捕捉信息,即要快速地浏览习题,捕捉一切可以从题面上得到的信息,听的过程中,要边听边记,强化记忆。记录时要有重点有技巧,如数词用阿拉伯数字,记录地点、人名用代号,长词用缩写,长句抓住主要成份“抱住西瓜再捡芝麻”听句子回答问题时要把题干和问题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听对话和短文时要抓住主旨大意切忌因

一、两个词而忽视全文

3、听力训练应常规化

训练学生听力要与日常教学结合在一起,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尽量使用英语组织教学,这是听力训练教学出发点,也是最有效听力训练方法。其次,在课时安排上可充分利用课前 5 分钟,或每节课复习让学生听一些有关材料,作为“热身运动“或者利用课堂教学结束前数分钟安排训练听力。第三,在内容选择上要充分挖掘并利用教材中的听力材料,不要轻易放弃;在内容呈现上,应遵循听、说、读、写教学顺序,做到先听后说、先说后读、先读后写;或者把教材中内容改成听力材料。第四,与课本配套的同步听力以及练习册、目标测试中听力练习等更是要坚持随着教学进行训练。

4、注意学生良好心理素质培养

保持良好状态,自觉养成好习惯,对于听力培养十分重要。目前,初中

生心理控制能力有较大发展,但是他们又有心理状态可塑性强的特点,从听力训练初始阶段,就应强调培养良好心理素质积极性。首先,要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教育,鼓励学生树立信心,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教师要明确告诉学生,听是学好英语重要途径之一,要加以重视。同时,不否认听力理解有相当难度,但是,只要正视它,再经过持之以恒的努力,是能够克服的。其次,教师在课堂上要创设轻松和谐的气氛,努力消除学生因害怕、担忧、反感而产生心理障碍。第三,教师在课堂上要引入竞争机制,激发学生听的兴趣,看到学生一点一滴的进步,都要适时给予表扬,如在训练时可采用抢答方式看谁反应迅速答得正确。

总而言之,随着英语重要性的发展,听力的重要性也越来越被老师和学生们认可,如何提高学生的听力水平,培养学生的听力理解能力,是所有英语老师共同关心和不断探索的问题,随着时间和心力的投入,我相信学生们会有令人欣喜的进步。

如何提高学生的理解力 篇2

一、词汇问题

美国语言学家D riller根据词汇统计特征指出:如果我们认得25个最常见的英文单词, 平均每页纸上的词我们会认得33%;如果认得135个常用词, 则为50%;如果认得2500个, 则为78%;如果认得5000个, 则为80%;一旦记得10000个, 可达92%。可见, 词汇量的多少直接影响阅读理解能力的高低。足够的词汇量是提高阅读理解水平的前提条件。高中英语教学大纲规定要求掌握3000个左右词汇, 事实上, 即使学生掌握的词汇量达到大纲要求, 他们在阅读过程中要准确识辨词语搭配, 选择符合上下文的恰当词, 确定词引申的意义, 仍然会感到吃力。大纲要求词汇是阅读中的最常见词汇, 很多英语差的同学连大纲词汇都掌握不了, 更谈不上扩大词汇量和提高阅读理解能力了。高中阶段的阅读要求学生必须储备大量的词汇。同学们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词汇积累:1.牢记大纲词汇。高中英语教材就是最好的工具。精读教材, 力求真正理解文中每一句话的意思, 尤其需注意本单元生词。2.注意“一词多义”。在平时阅读中要特别注意老词新意, 这一环节要在泛读的过程中来完成。3.掌握基本的构词法。记住一些常见的前后缀, 如:un-, in-, en-, -m ent, -er, -or, -ible, -able等。

二、精读泛读相结合

高中英语教材是最好的精读教材, 里面几乎包含了大纲要求的所有词汇、语法、短语、句型, 而且取材广泛, 包括中外历史文化、风土人情、医疗保健、科学技术、诗歌建筑、政治经济等等。学生每天诵读教材中的文章可以使他们逐渐形成良好的英语语感, 同时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对于高一和高二的学生来说, 坚持诵读教材中的文章非常重要。因此, 我们需要反复阅读, 弄清句子内部的语法关系, 抓住关键词, 弄清含义, 这是泛读的基础。

泛读就是加大对外文图书、报刊杂志等的阅读, 对其进行广泛的阅读和浏览。大纲要求高中学生的阅读量要达到30万词。我们以每篇短文400词来计算, 高中阶段要完成约750篇文章的阅读。这就要求学生每天坚持阅读, 而且高中英语阅读中有很多长句, 不分析句子成分, 就很难理解整个句子的意思, 也就不能真正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国家教委考试中心公布的《考试说明》对阅读理解的能力要求做了明确的规定:掌握所读材料的主旨和大意;了解用以阐述主旨的事实和有关细节;根据上下文判断大纲附表以外的某些词汇和短语的意义;既理解个别句子的意义, 也理解上下文之间的逻辑关系;根据所读材料进行一定的判断、推理和引申;正确领会作者的观点和态度。从《考试说明》看出, 学生既要抓好精读, 同时进行大量泛读, 两者有效结合才能提高阅读理解能力。总之, 泛读和精读有机结合, 能够增加词汇量, 加大对英美文化背景知识的了解, 对阅读能力的提高大有裨益。

三、阅读技巧和方法问题

到了高三, 我们基本学完了高中课程, 学生在这几年的英语学习过程中培养了英语语感, 扩大了词汇量, 接下来要解决的问题是英语阅读理解的解题技巧问题。

首先, 了解高考阅读理解材料的常见设题类型:主旨判断题、细节题、推理判断题、词 (句) 义猜测题。下面我根据这些题型的特点介绍一些行之有效的解题技巧:第一步, 快速阅读全文, 把握梗概, 不必过分计较细节, 以防只见树木, 不见森林。同时可在文中相应处作些符号, 为下一部进行细节选择做好准备。第二步, 阅读题目及其选项, 寻找相关之处并预选答案, 其次, 排除阅读理解题的干扰项, 不但应注意所选内容一定要忠实于作者的写作意图, 防止根据个人经验主观臆断, 而且一定要仔细对照, 确保所选内容为文中所言。最后, 粗读原文, 确认答案。同时, 阅读材料的深层意义越来越多地出现在阅读理解测试题中,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要有丰富的综合知识和扎实的英语基本功。

如何提高学生的音乐理解能力 篇3

关键词:音乐教学音乐理解音乐欣赏

音乐理解能力主要是对音乐的感知、体验、欣赏和认识,是音乐教育的动力和真正目的。然而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音乐欣赏能力并非与生俱来,它的获得,是一个学习与积累的过程。因此,音乐教师要运用各种切实可行的方法去帮助学生提高音乐欣赏能力。

一、提高学生音乐理解能力有重要意义

理解、欣赏音乐是音乐教育的最终目的,音乐理解能力与人的德育和创造力的发展有密切的关系。

1.提高音乐理解能力,有助于推动学生德育的发展

通对学习、欣赏、理解优秀的音乐作品,发掘、运用音乐作品的内涵和情感表达,可以使学生养成积极的处世态度和优良的品格,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提高音乐理解能力,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力

通过对音乐的理解、欣赏来感受和体验乐音的高、低、强、弱,以及音乐情绪的喜、怒、哀、乐,随着思绪的蔓延,学生脑海中会展现出对音乐的画面描绘,从而为创造力的发生提供了可能。

二、如何提高学生的音乐理解能力

素质教育下的老师和学生是互为主体性的。因此,要提高学生的音乐理解能力需要老师和学生两个方面的共同努力。

1.学生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积极性

(1)熟悉和掌握基本的音乐知识

作为一位音乐欣赏者首先要对音乐理论和音乐史有初步了解。其中包括对音乐的基本知识、音乐的门类、音乐体裁等的熟悉和掌握。比如学习音乐的基本构成,包括旋律、节奏、和声等;学习音乐的体裁分类,如什么是交响曲、歌剧,什么是变奏曲、回旋曲等。只有掌握了音乐的基本知识,才能真正把握音乐作品,真正领略到音乐作品中所包含的奇妙艺术魅力。

(2)平时多欣赏优秀的音乐作品,培养和提高耳朵的音乐感

通过大量的优秀作品的欣赏实践,会使学生对音乐作品的形式、内容,以及音乐的旋律、节奏、和声等有了具体的认识和深入的了解。大量地欣赏作品要采用循序渐进的方法:首先,先听一些简单而容易接受的音乐作品,比如英国作曲家布里顿的《青年管弦乐指南》;其次,作为中国的欣赏者可以先从欣赏中国作品入手,欣赏一些有着浓郁中国民间音乐风格的作品,如《梁祝》、《二泉映月》等;再次,还可欣赏一些带有标题的交响音乐,这些音乐的标题一般具有引导欣赏音乐作品内容的作用。如《动物狂欢节》等。

(3)掌握与音乐作品相关的历史、文化知识,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

学生在欣赏音乐作品时,必须要了解和学习相关的知识,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音乐作品所表达的内涵。例如,在欣赏巴赫音乐的时候,如果不了解巴赫所处地巴洛克时期的历史环境、当时的社会特色、文化氛围,就很难理解巴赫作品以及他的作品所代表的那一时期的音乐创作特点和表现特征。

2.老师要在教学方法上有所改进

(1)在老师的主导下,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根据现代教学理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是衡量一节课成功与否的标志。所以,音乐课上老师要善于让学生说、讨论、谈体会、感想等。尽可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当然,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离不开老师的主导,需要老师的语言讲解、启发引导,从而促使学生的想象和思考。

(2)结合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感受能力

视听结合,欣赏影视音乐。通过丰富多彩的多媒体网络教学,提高学生对音乐作品的感受能力。利用影视音乐来引导学生,借助视觉的直观来帮助听觉感知,这是提高学生音乐理解能力的有效方法。银幕上所出现带配乐的片段,能有效地反映出喜、悲、哀、乐等等,观众的感情变化也是随着影片所反映的内容情节而变化,有时催人泪下、有时令人心花怒放,这就是影视音乐的魅力。

(3)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教师要让学生体验音乐学习的快乐和满足的同时。也能发展创新思维。首先,在欣赏教学中,将作品以戏剧的形式让学生来演绎,可以有效地缩短学生与作品的时间、空间上的距离,使学生更容易产生共鸣,从而更加深了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其次,青少年有着丰富的想象力和出人意料的表现力,为加深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可以学生用线条、颜色、图画、文字等手段对音乐作品进行再创作。

三、结语

通过这些方法,会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感知、鉴赏能力,具有一双会捕捉音乐的耳朵。当然音乐理解能力的提高是一个日积月累漫长的过程,所以要重视长期的实践积累。

参考文献:

1.王伟任,王顺通.《音乐欣赏教程》.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6月第一版

2.金亚文.《初中音乐新课程教学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7月第一版

3.于兰.“音乐欣赏教学中的问题及其解决途径”.《曲阜师范学院学报》.2004.3

如何提高学生的理解力 篇4

1.1缺乏感性认识学生们日常生活中的购物,对卖方而言是实际交货,而且是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现货买卖,买方收到实实在在的货物后才付款。而在象征性交货方式下,卖方是凭单交货,买方是凭单付款。买方付款时收到的是合同或信用证规定的单据,而不是实实在在的货物。由于大多数学生没有经历过外贸实践,而象征性交货又与他们日常生活中亲身经历的交货方式大相径庭,所以缺乏感性认识,初学时要有一个理解的过程。

1.2缺乏相关知识国际贸易实务是一门综合性非常强的课程,涉及到国际结算、国际金融、国际货物运输、国际货物运输保险等门课程的相关原理和知识的运用,只有将各门课程融会贯通才能学好这门课。对于初学者,由于缺乏相关知识,难免有不解之处,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这些问题就会迎刃而解,象征性交货即属于这种情况。学生在学习贸易术语时还没有学习国际货物运输保险,缺乏保险的有关知识,影响了对象征性交货的理解。

1.3缺乏对外贸易合同的总体把握一个对外贸易合同由商品的名称、品质、数量、包装、运输、保险、价格、货款收付、商检、索赔、不可抗力、仲裁等条款组成。各条款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构成一个有机整体。有些学生学习象征性交货时提出疑问,如果卖方所交货物与合同不符,却通过其它手段取得了合同要求的单据,买方凭单付款,遭受的损失怎样得到补偿,产生这样的疑问是由于孤立地看待贸易术语而没有结合合同中的有关条款。

怎样的阅读可以提高学生的理解力 篇5

——《给教师的建议》带给我的启示

前几日,读到了一篇《阅读为什么不能提高后进生的理解能力呢?》的博文,文中说到自己的班级在搞新教育实验,每天带着孩子读儿童诗,读故事,互相编织,觉得很幸福,可是考试成绩却有退无进,发出了为什么阅读无法提高他们的理解能力这样的疑问。

包括我在内,相信很多老师都有这样的困惑,在同样的教学时间内,投注了大量的时间用来读诗,读故事,心里想的是可以用大量的课外阅读来丰富孩子的学习生活,使其在广阔的阅读之海中畅游,可是考试结果并不尽人意。这次考试,我班也有一些后进生并未因为大量丰富的阅读而使自己的理解能力有所提高,除了基础知识掌握不扎实外,阅读题也做得一塌糊涂,这问题的确是需要我们来进行反思的。虽然这个道理很容易明白,阅读带给学生的不是一时便可显现的效果,是一种长岁月的潜移默化,是需要用足够长的岁月来见证的。但是,怎样的阅读可以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这应该是有一种科学的途径的,在《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的阅读中,我逐渐得到了一些启示。

启示一:训练学生拥有半自动化阅读的能力

在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一些学生在读某一段课文的时候,他会显得很吃力,或者许多字不认识,或者不理解其中的某些词语,经常出现停顿的错误,很多时候是把一个词分开来读,经常读得结结巴巴,实质上他们不能把这些词作为统一的整体来感知。他在回

答问题的时候,自己所说的话也像是从上下文里脱落出来的个别的词,它们之间没有任何联系。因为他已经没有剩余的精力去理解所读的东西的含义,他的智慧的全部力量都消耗在阅读过程的本身上去了。学生既然不会流利地、有理解地阅读,于是也就来不及思考。而不动脑筋、没有思考的阅读,只能使学生的头脑变得迟钝。

苏霍姆林斯基在《要让学生掌握学习的工具》这条建议中指出:“要使儿童学会有表情地、流利地、有理解地阅读,使他做到在读的时候并没有想到他是在读,那么,他就必须在小学期间朗读过200小时以上,并且小声地默读过2000小时以上,才可使他的阅读达到半自动化的过程。”反思自己的教学,是重视了阅读在学生智力生活中的重要性,带着学生读诗或者绘本或者故事,但是,很多时候对学生的这种半自动化阅读能力的训练做的是很不到位的,多数的时候都是老师在读,学生在听,或者关于阅读、关于所读的东西的谈话比较多,而学生究竟在课堂上读了多少东西,以及应当读多少东西,才能完善地掌握这种技能,自己却思考得太少。如此想来,学生没有拥有这种半自动化阅读的能力,再来谈用阅读来补充知识,也的确是一种知识和能力的关系失调。所以之后的教学中,应每天至少有半个小时用来对新课文有表情、有理解地朗读,是每个学生学会在阅读的同时思考,在思考的同时阅读。

启示二:给学生创造有智力背景的阅读

苏霍姆林斯基说:“阅读应当跟学习紧密地联系起来。如果通过阅读能深入思考各种事实、现象和事物,它们又是应当保持

在记忆里的那些概括的基础,那么这种阅读就有助于识记。这种阅读就可以称之为给学习和识记创造必要的智力背景的阅读。”苏霍姆林斯基说自己在三至四年级和五至八年级教过书,总是注意给每一个“后进生”挑选一些供他们阅读的书籍和文章,这些书刊都是用最鲜明、最有趣、最引人入胜的形式来揭示各种概念、概括和科学定义的含义的。他举了自己学校一位姓特卡琴柯的优秀数学教师,他教的中学生就没有不及格的,就是因为他善于合理的组织这种有智力背景的阅读。他从五年级教到十年级,他教的每一个年级都有一个绝妙的小图书馆,里面有不止100种书籍,这些书都是以鲜明的、引人入胜的形式来讲述这门科学的,如果没有这些图书,那么他的某些学生是永远也不会达到及格的。

由此可见,苏霍姆林斯基所提到的能够转化后进生、挽救学生免于考试不及格的阅读,是从教材出发,从求知、思考和理解的愿望出发,与学习紧密联系的智力背景的阅读。自己在教学中也在努力带领学生课外阅读,然而所阅读的多数书籍,都是文学作品,其目的只是在于丰富精神生活,拓展视野。很多时候的阅读并没有目的性,或者是很随意的,这种阅读,并没有跟学科的学习紧密联系起来。而后进生,就是在理解较为抽象的知识时,因自己的经验中相对的感性材料的严重缺乏,出现了理解障碍。所仔细揣摩这些建议和具体的案例,觉得对于后进生的阅读是应该经过周密考虑地、有预见地、有组织地让他们阅读相关的书籍,不是盲目进行的,也不是毫无边际的,而是

有目的地、有选择地、有效地阅读。如果处理不当,甚至有可能与学科教学相冲突,导致学习下降。

启示三:以课程思想超越两套大纲

“两套教学大纲”,是苏霍姆林斯基在关于阅读的建议中的重要依据。他说:我在自己的实际工作中始终把握住两套教学大纲,第一套大纲是指学生必须熟记和保持在记忆里的材料,第二套大纲是指课外阅读和其他的资料来源。

最初阅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对这两套大纲的理解是有偏差的,我认为他所指的第一套大纲就是教材,第二套大纲便是课外阅读。经过认真学习干国祥老师《以两套大纲超越教材,以课程思考超越两套大纲》对两套教学大纲的阐述之后,我才对“第一套大纲”和“第二套大纲”的概念有了一定的了解:“第一套大纲并不是教材,而是隐含于教材之中的那些关键知识、核心知识。而称之为大纲,表明这些知识是可以用纲目的形式来加以编排的,也就是说,它是一个完整的体系。”“第二套大纲,就是为了帮助学生最大限度地理解第一套大纲而寻找到的一个课程资源库,每个重要的知识,它都有许多感性的教材来支撑理解。”“在时间上,第二套大纲的实施在前,第一套大纲的实施在后。第二套大纲是确保学科教学顺利进行的前提条件。”

关于新教育的阅读,它非常注重“课程意识”,用干国祥老师的话说,课程,就是我们穿越的这段旅程中的全部:意愿、计划、资源、行动、反思、建构下的经验。课程就是‘道’,就是被我们用脚走出来的道路。课程,就是通过这条路,走到道路终端的那个人。

我个人的理解是我们在带领孩子阅读的时候,就从最基本的晨诵、午读、暮醒,应该有一个系统的规划,比如晨诵,所选择的诗看似一个独立的个体,而其实是由一条隐线与课本知识相贯穿的,即使做一个主题,我们也要清楚自己的目标,是想要学生从中感受某位作家的风格,或是想要学生学习某种写作手法,或是想为教材做哪些补充以及拓展„„而共读的书籍,也不应该仅仅停留在对故事内容的阶段,让学生从中积累词句这是最基本的,更重要的是从中学习到一些相关的写作手法,并从中找到自己或身边熟悉的相关的某些人或事,最后从故事回归到自己。如此而言,指引与方法还是很重要,在读中的思考与理解也是并存的。

读过《第56号教室的奇迹》的我们都知道,在雷夫的教室,有一个个穿越学生生命的课程,在阅读、写作、数学、历史、自然、艺术、体育、经济学这些基础的优秀的课程为前提下,莎士比亚、摇滚、旅游课程的卓越伴随着他运用的“道德发展六阶段”理论,这间教室,成了创造奇迹的地方,这间教室里的学生,也因此而成为优秀,甚至卓越。干国祥老师有段话很打动我:“第二套大纲,相当于一个完备的对应于课程标准的课程资源库,但也意味着我们要超越当前的教材,拥有整合资源创造课程的能力。其实整合两套大纲的,正是课程思想,学科课程思想,但是,儿童课程永远比学科课程更开放,更灵活。”

浅谈如何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篇6

语文学习力包括阅读理解能力,分析概括能力,组织语言与表达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基础知识运用能力,写作能力。其中,阅读理解贯穿了学生语文学习的各个阶段,一直是学生学习的重点,难点。因此,提高中学生语文的阅读理解能力就显得尤其重要。

提高中学生阅读理解的学习力,首先要求教师高效利用课堂时间。在课堂教学中应开发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把学生头脑中已储备的与学习新知有关的材料充分地挖掘出来并优化组合,“温故而知新”这样才有利于学生的知识建构。在课堂教学中还可以让听、说、读、写贯穿全课堂,进行适时适量的练习,此方法有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有利于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

如本学期学习《大自然的语言》等说明文时,文章本身篇幅较长,需要找到并概括文中众多的信息,很多学生会产生畏难心理。在学生自学前,教师要及时鼓励学生,抓住说明对象,说明方法等已经学习过的知识点提出问题,突出重点,确定学生探究学习的方向。这也需要老师充分地备课来完成,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效率。在课堂教学之后,让学生也找一找自己在生活中感兴趣的自然界事物并简要说明其特征,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进一步锻炼其语文学习能力。

提高中学生阅读理解的学习力,也要求学生提高自主阅读的能力。

在课本及平常的检测中,存在着大量自主阅读的材料和自主思考的问题。在自学过程中,大部分学生都会很认真,边读边批画、注记、写提要等,进行批注式阅读,但也不排除有少数学生可能不认真。要保证每一个学生都认真学习,方式主要是巡视,即在学生自学时,教师要巡回辅导,启发思考,留心观察,广泛答疑,有重点地辅导差生。在学生自学时,教师尽量不大声插话,以免打断学生的思路。

在尊重学生的同时,也要求教师宽容对待学生在阅读活动中出现的挫折和失败,注意发现和肯定学生创造热情和进取精神。如在教学《社戏》一课时,在指名学生逐段概括课文后,学生中有一个女生自告奋勇地想要朗读自己最喜欢的第四自然段。虽然跟本来的课堂设计不同,这位同学也读得有些结结巴巴,当她读完这一段后,也可以引导学生鼓掌并以示鼓励,甚至可以引导她再读一遍,进一步理解材料。教师宽容对待学生的挫折和失败,使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也是提升语文学习力的重要环节。

提高中学生阅读理解的学习力,更需要在生活中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为了养成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造阅读条件,利用各种生活中的阅读机会。创新的教学要从封闭走向开放,开放教材,开放课堂,使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沟通,课内打基础,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课内和课外知识的有机结合,鼓励他们去更多地了解有关知识。

各学科教学也可以相互沟通、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对科学感兴趣的同学,可以给他推荐科普读物《十万个为什么》;对物理感兴趣的同学,可以给他推荐《爱因斯坦传》 《居里夫人传》等;对地理感兴趣的同学,可以给他推荐《李四光》等著作……

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篇7

在一轮复习中对各项语法进行专项训练,各个击破。使零碎的知识形成系统网络,进而提高解题能力。总之,有了一定的词汇量,扎实的语法基础,才能为提高英语成绩做好铺垫;才能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促进知识和能力的转换。因此,掌握好词汇、语法是学好英语的上策。

2 注重英语语感的培养

语感是指不通过反复思考就能感知语言含义的能力,是一个人对语言的一种直接感觉。它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一个人在学习与阅读中逐渐培养加强的。如果新闻记者达不到一定的量,就难以建立起语感。要求学生大声朗读及扩大阅读量。只有口头朗读与书面阅读并进,久而久之,学生的语感会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增强。学生有了较强的语感能力,就不仅能迅速而准确的理解读物的内容,而且还能较准确的领悟作者的“言外之意”以及所要表达的思想。

3 丰富背景知识

阅读障碍并不完全靠语言本身来解决。阅读涉及三个主要部分———读者的认知能力,语言能力和文章的结构组织。阅读量越大,知识面越丰富,永久性记忆中储存的信息就越丰富,越易于形成阅读能力提高的良性循环,吃透文章的能力越强。阅读中,学生的非语言信息也是极为重要的因素。学生对世界的认识,包括他们对人文、历史、地理、科技、体育、环境、生活习俗和风土人情知识的多少直接影响阅读理解水平的发挥。因此,每位学生都必须有意识的排除非语言障碍。教师应利用各种途径为学生提供较为丰富的阅读材料,题材多样,体裁各异,内容涉及科学技术、天文地理、环境保护、自然灾害、医疗护理和饮食文化。其次,要时时关注科技动态,时事新闻,做一些此类的阅读,通过阅读不同题材的文章,来拓宽自己的文化视野,丰富自己的文化积淀。

4 注重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近几年的高考阅读试题的选材,具有很强的时代感。试题选材广泛,涉及经济、教育、新闻、科技、环保、社会文化等方方面面。高考大部分阅读文章取材于原版英文,原汁原味,渗透着英国国家的文化,如果不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就不能把握作者观点和态度。高三学生在做阅读时,首先要对阅读材料进行选择,阅读一些有异国文化背景的文章(最好是原汁原味的原版文章),不仅语言地道,有利于提高你的语言水平,更重要的是通过阅读了解西方文化。

5 不要把阅读当成单纯的任务去完成,要学会欣赏

当你阅读的材料引起你情感共鸣时,你对阅读就会更有兴趣,效果才会更佳。

6 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教师应用科学的训练方法,及时纠正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一些不良习惯,如心读、出声读、译读、指读、摇头以及逐词读、频频回视、频频查字典等。这样的阅读,获取信息慢,遇到语言障碍极易产生急躁或厌烦情绪,甚至读不下去。教师应告知学生,在阅读中应巧妙地越过文章作者故意设置下的阅读障碍,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理解文章的层次,从而把握文章的整体。

7 要系统培养一些阅读技巧

(1)根据上下文语境推测词义;利用构词法知识推测词义;通过定义理解来推测词义;通过对比关系来推测词义;通过因果关系来推测词义;利用文义和逻辑关系来推测词义;根据生活常识来推测词义。(2)细节理解,把握文章细节。指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学会抓以下的要点:数字和日期;五个w和一个h的问题;表示附带说明词和句型;表示举例的词和短语;表示否定及全部的词和短语。(3)文章的主旨大意类。学生在做此类题时,要注意寻找主题句。主题句的意思比较笼统、概括、不涉及具体事实,其位置往往位于句首,但也能位于句尾,常用于说明解释性文体。当然,并不是每篇文章都有主题句,若遇到没有主题句的文章,就要通读全文,掌握每段文章的主题,然后把段落主题句综合、归纳,即可断定文章的主旨大意。(4)推理判断文章的深层含义。指导学生在做推理判断提前要认真仔细的阅读,寻找作者在文章中已经告诉我们什么;其次,要把握文章的结构情节线索;再次,推断时一定要以已给出的事实为依据,通过分析、判断,推导出作者未明确陈述的、隐含的意思。(5)把握作者态度,对文章进行分析理解。在做题时,要求学生在文章中先找到有关内容的一个或几个句子;经过仔细分析即可把正确答案筛选出来。

8 培养学生快速阅读能力

考试时间是有限的,而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也正是在这有限的时间内体现出来,所以学生的阅读速度一定要提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科学和快速阅读训练。但对不同体裁的文章,知道给学生阅读策略,以免带有盲目性。

9 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做“阅读理解题”

想通过多做“阅读理解”题目来提高阅读理解能力的做法不可取。“阅读理解”题目只是一种量化标准和测试手段,答题的过程往往是一种被动适应题型的活动,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阅读活动,它受到题型因素的多重制约。当然,适时恰当地做些“阅读理解”题目可以增强答题技巧,减少或避免非智力因素导致的失误及水平不能正常发挥的情况。但若不分场合,超越阶段,一味去做“阅读理解”题目,不但会延误培养自己阅读理解能力的时机,还会使自己时常处于个别题目的困扰之中不能自拔,对阅读理解活动失去兴趣。而且很容易形成一种思维定势,认为阅读活动的目的就是答对后面的题目。事实上,我们平时看到的阅读理解题目中,有许多题目本身就不够科学和准确,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这样一来,往往会在一些有缺陷甚至错误的小题上无谓地牺牲许多宝贵时间,有百害而无一利。所以,必须遵循“水到渠成”的自然法则,阶段侧重,该什么时候做的事情,就什么时候做,而且必须要做好,不可逾越阶段。要记住“欲速则不达”。

总而言之,必须摆正基本功和技巧之间的关系,在实践中反复使用这些技巧,才会大大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摘要:阅读理解题目是英语高考试卷中的关键题目。并且,学生是否在这些题目上做得出色对他总分高低起着关键作用。因此,对于学生来讲提高阅读理解能力非常重要。我这篇文章主要提供了一些关于提高阅读理解能力的建议。相信一定会对大家有所帮助。

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篇8

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重难点。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总结的方法如下:

a训练学生掌握各种基本的阅读方法

b指导学生掌握良好的阅读技巧

c培养学生必要的课外阅读能力

d利用情景教学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e运用多媒体和丰富多彩的活动激发阅读兴趣

f适时强化学生成功的喜悦感,巩固兴趣

作为一名长期战斗在教学一线的农村语文教师,要想搞好语文教学,必须在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上下足功夫。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高低,直接决定了学生语文成绩的好坏。阅读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教师要根据教材和学生的水平,指导学生采用多种阅读方法,以提高阅读的有效性。多年来,我总结的方法如下:

一、訓练学生掌握各种基本的阅读方法

阅读有范读、领读、讲读、朗读、默读、背诵等。范读是给学生阅读做示范,激发学生的摹仿兴趣。比如我在教学四年级下册《小英雄雨来》这一课时,在读雨来妈妈的语气时,在读雨来爸爸的语气时,在读敌人的语气时,我读好了,学生的兴趣提高了,喜欢读了,就会读了。另外,背诵是我国传统的语文学习方法,背诵有助于加深对课文的感受和理解,积累语言材料,提高读写能力和发展记忆力。在教学中,教师根据文章的长短可以采用整体背诵(如诗歌、短文)和分步背诵(长的课文),调动学生背书的积极性。课后,教师还可以开展背诵、诗歌朗诵、读报等比赛,看哪个学生的课外知识最丰富、了解得最多,并对了解最多的学生给予精神鼓励和物质奖励。

通过教受阅读方法,运用阅读比赛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强化学生良好的范文阅读背诵习惯,锻炼了他们的记忆力,并逐步提高了他们的阅读理解和写作的水平。

二、指导学生掌握良好的阅读技巧

在阅读中,指导学生变换方法阅读,并从阅读中不仅养成眼到、口到、心到的基本方法,还要培养学生一边读一边动笔圈、点、画、记的习惯。要求学生从小形成认真读书的习惯,做到在读中求知,在读中求解,逐渐养成初读—细读—深读—熟读的好习惯。让他们在阅读中了解课文内容,学习生字新词,理解作者的思路、写作方法和课文中心思想,借鉴写作技巧,还可以指导学生速读—回读—精读—背诵。如文章较长,可采用先“速读”,大概了解主要人物和事件,再根据课后的作业或老师的提问进行“回读”,反复阅读疑难部分,从中找出答案。文章中写得精彩的段落,让学生仔细阅读,反复地“精读”,并从中读出味道,读出自己的感受,然后“背诵”。

在课后教师组织学生每周看一本好书、写一篇读书笔记或读书心得。利用班级里的宣传墙报和远程教育网展示学生们精彩的作品,从而提高学生读课外书的兴趣。

三、培养学生必要的课外阅读能力

现行的《新课标》规定小学第三阶段的阅读要“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进行探究性阅读,扩展自己的阅读面,课外阅读不少于100万字”。这就要让学生根据其中的阅读形式自觉并积极地投入到阅读活动中,顺利完成阅读任务,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就显得尤其重要。其中关键是要在课中或课外做好引导,让学生在教师潜移默化的引导下,带着浓厚的兴趣,走进课外阅读的大世界中去,去感受、理解、欣赏更广阔的天空。

由于时间和空间的距离,当今少年儿童对中国的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土地革命等历史都比较陌生。课堂上教师有限的介绍也只能让学生“一知半解”,不能达到“人同此心”的境界。不少教师在上完《马背上的小红军》、《金色的鱼钩》这类课文后,都觉得学生的思想境界不能达到预定的高度。课后,教师可充满感情地说:“你知道多少生命、多少英魂,为了革命、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被这茫茫草地吞噬吗?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路上又有多少感人的故事等着我们去了解啊!同学们,行动起来吧!”这番激励性的语言一定会激发学生再探究的欲望。学生会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去寻找红军的足迹,更加真切地感受英烈忠魂舍生忘死的精神品质,能更深地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在此基础上,我们可利用班会课时间举行读书报告会、英雄事迹介绍会、英雄事迹图片展览等,提供交流的平台。这样不仅促进了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更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四、利用情景教学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经过一系列的课外书阅读、信息资料的查阅后,在班级内开展阅读竞赛、阅读之星评选、读后感好作品评选展示,在学生的作品当中清晰可见学生们阅读的进步、写作水平的提高、掌握素材积累的方法、想象与文体巧妙和谐的结合。学生的自觉学习胜过教师的百般讲解。教师有目的地设计巧妙语言,利用教学文本引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既巩固了学生的课内知识,又丰富了学生的阅历。

我在教学中主要采用了以下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1.抓住上课伊始的有利时机,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以精彩的开场白或话题引发起学生浓厚的兴趣,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使之进入最佳状态,为整堂课拉开序幕。

2.以和谐的课堂气氛保护学生的阅读兴趣

语文教学不仅是一个认识过程,而且也是情感活动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我时刻注意保持轻松愉快的氛围,充分满足学生叙述的愿望;真诚和蔼地对待每一位学生,把微笑带进课堂,将欢乐带给学生。

五、运用多媒体和丰富多彩的活动激发阅读兴趣

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增强气氛,铺设场景,组织讨论、辩论、看图说话、分组竞赛等活动,使学生在乐中学、在做中学。

六、适时强化学生成功的喜悦感,巩固兴趣

教师要特别注重让学生体会成功感,因为成功越大,兴趣越大,动力越大。当学生在某一方面获得了一点成功,他们也会像成人完成了一个重大科研项目一样感到兴奋,继而对阅读产生浓厚的兴趣并获得巨大的内驱力,驱使他们向着进一步的成功迈进,从而形成稳定而持续的兴趣。我在教学中尽量多地创设竞争和成功的机会,让学生体会到通过自身努力取得成功的快乐,感受到努力的价值。我们语文教师在阅读理解的教学中,除了自己要有深厚的阅读功底之外,还要善于营造一种自由、和谐的阅读氛围,打造师生与文本交流的三维空间,这样,在阅读课堂上就会散发出沁人心脾的缕缕书香和浓郁的人文气息。学生就会在教师的点拨下思绪万千。学生的思想在强烈和不间断的震撼、冲撞和唤醒中,个性就会得以张扬,心灵就会得以净化,阅读素养得以全方位提升。自然语文教学就会越来越轻松,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就会不断得以提高。

参考文献:

[1]赵丽林.如何构建初中语文高效课堂[A].2015年10月现代教育教学探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5.

[2]格桑赤列.对提高西藏初中语文成绩的对策研究[A].第三届世纪之星创新教育论坛论文集[C].2016.

如何才能提高语文阅读理解能力 篇9

字不离词。汉语中一词多义现象相当普遍。在理解词语中某个字的意思的时候,必须把它放到这个词语中去考察,即字不离词,这样才能准确的理解这个字的意思。如:道听途说,道,指道路;志同道合,道,指道理.词不离句。在综合阅读题中,常常要求理解词语在上下文中的含义和作用。这类要求有以下几方面情况。

一词多义。这在文言文中是常见的。如:策之不以其道,策,驱使;执策而临之,策,马鞭.在现代文中则多表现为语境义,这些,都应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即句子本身去推断它的意思,也就是词不离句。如:“见教”一词的本意是客套话,指教(我)的意思。它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则表现为不同的意义。在《范进中举》一文中,范进中举前面对胡屠户的“教导”,称“岳父见教的是”。

至于某个词在句中的表达作用,更要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去理解,而不能离开句子作单独解释。句不离段。也就是说,对句子的分析理解不能离开具体的语段,不能离开具体的语言环境。如果离开具体的语段,离开具体的语言环境,许多句子只能狭隘的理解甚至于不知所云。只有结合具体的语段和语言环境,才会知道这句话在全文中占着什么样的位置。

如何提高学生的理解力 篇10

如何提高中考英语阅读理解答题技巧

1.首段和尾段

一篇文章的主题句、中心思想往往出现在文章的首段或者尾段。

许多文章开门见山地在第一段就提出了要说明的对象或者要论证的观点,而文章的最后一段一般也会对全文的说明和论证进行总结。

策略:通过一些标志性词汇或者短语,我们可以更快地找到这些总结性句子,如:

all in all, in short, to conclude, in consequence, in summary, in a word, as a result, therefore, accordingly, thus等。

2.长难句

长难句是阅读理解的主要难度所在,其中包含了同位语、插入语、定语、不定式、分词、各种从句等,有的句子甚至长达好几行。这些复杂的句型也往往成为了出题的重点所在。

策略:加强训练自己对付长难句的能力,平时有意识地去分解这些句子,理解其中的指代关系和句子层次。

3.列举处

标志性的词汇包括:

First, Second, Third… ; Firstly, Secondly, Thirdly… Finally; First of all, Then, In addition, Further, Furthermore, Besides, Moreover…

策略:把这些词圈起来,考题中一般会出现四个选项对比,这样非常好在文章中找。

4.举例处

例子往往与作者的说明与论述有很大的关联,具有重大的意义,因此也成为了考题出处的热点。这种题目在文章中的线索非常明显,一般都带有如下的标志性词汇:

for example, for instance, take … as an example, as, such as, like等。

策略:一般文章举例处的前一句或者前几句就是与该例子相关的作者论点,所以在做此类题目的时候就需要追本溯源地往前读,才能保证所选答案的正确率。

5.因果关系处

出题者为了考查考生的阅读能力和逻辑分析能力,经常会把含有因果关系的句子倒过来考,因此选项中因变成了果、果变成了因,考生需要注意辨别实际的因果关系,防止受到迷惑。

策略:表示因果关系的词语有:

because, because of, so, for, since, as, thus, therefore, consequently, in consequence, as a result; result from, result in, cause, originate from, lead to, attribute to, derive from; base, basis, reason, result, consequence等。

6.转折、对比、类比处

文章的转折也是体现作者观点和文章主题的地方,一些明显的转折词包括:

but, however, on the contrary, yet, as a matter of fact, in fact, actually等。

策略:转折词前后的意思一般来说都是相反的,而作者会偏重其中的某一方。因此,在阅读过程中看到转折词,最好能作上标志以方便做题时候的查找。

阅读题的题型以及思路

(1)主旨大意题

阅读理解是对整个文章的目的、意图、观点、立场、态度以及内在的逻辑关系的理解,而不是断章取义的一孔之见,所以统览全篇和问题是很有必要的,这些问题会给你提供信息或暗示文章中的一些重要细节。在统览全篇的同时要注意抓住文章的中心大意,捕捉主题句,因为一些显性的答案是可以从主题句中直接回答,而隐性的答案则是要通过对全篇的理解才能得出。

主题句一般具有以下特征:

①概括全段思想。

②一般位于段首、段尾或位于段中,它通常是用单词、短语表达的。

③解这种题目时,不能只凭文中的只言片语而断章取义,需要在细读全文的基础上,结合所学语言知识、背景知识、生活常识等推理、判断,从而获取文章中内隐的信息。

(2)推断题

这种题目有一定难度,往往不能直接从文中找到答案,而必须根据上下文及其相互间的关系或对整篇文章进行深层理解后,才能找到答案。有时甚至还得联系作者的态度、观点、意图、语气等弦外之音、文外之意加以推理,这些题目一般都是深层意义的题目,他们没有明示,大多数属于模糊性的,甚至是模棱两可。解答这类题时,要求同学予以高度重视注意从话题出发,充分运用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从文章的内在含义和字里行间中,从作者的态度和取向中获取信息,做出正确的判断。

应特别注意以下特征:

①吃透文章的表层意思,是推理的前提和基础;

②推理的根据来自于上下文;

③不能以自己的观点代替作者的观点;

④在提问中常用的词有suggest,mean,infer(推断),fromthefact,indicate(暗示)conclusion,probably,likely,reason,because,accordingto“等。

(3)事实细节题

在阅读理解题中,又有相当一部分属于事实或细节题,下面仅就这类题的正确解法作简要说明。首先是直接理解性题目,这种题目比较简单,只要通读全文,了解文中所叙述的重要事实或细节,就可以解答出来,有的甚至可以从文章的原句中直接找到答案;另外还有一些题目要求对文中个别难词、关键词、词组或句子作出解释或需要对有关的上下文提供的语境和信息、甚至对整篇文章的内容建立准确、立体的理解和判断。

(4)猜测词意题

这类问题主要考察学生两方面能力。根据上下文推测和判断生词、短语或句子在阅读材料中的含义,即利用我们所熟悉的词或短语和上下文中的已知部分进行逻辑上的推理,有时还需依靠常识和经验。

浅谈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篇11

[关键词]阅读理解 品词嚼句 掌握技巧 积累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28-031

在语文能力中,阅读理解能力是最核心、最关键的能力。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可见,阅读理解能力对小学生来说是十分重要的,是学生应具备的一个重要素质。但从现在的语文教学来看,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不高是不争的事实。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呢?

一、激趣鼓励,善读善思

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离不开文学积淀、语感的培养。俗话说“浇树浇根”。阅读理解力,必须从“读”解决,让学生多读书,有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他们爱读书,这是非常迫切的需要。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书读得多了,自然语文底蕴深厚了、视野拓宽了,理解能力也会相应提高。所以,在教学中,我会多角度、多方法,鼓励学生多读书,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从而让他们快乐地学习语文知识。

比如,在教学《我和祖父的园子》,引导学生体会童年的萧红是那样的自由、快乐,接着相机补充萧红的一生经历,激发起他们对作者的好奇心。这样,他们对《呼兰河传》产生了向往之情。所以,在语文课堂上,我们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去爱上阅读。

另外,在读书的同时还要养成思考的习惯。“阅读理解”,读为基础,“思”是精髓。纵览古今中外的经典作品,它们之所以闪耀着思想的光辉,无不是读书深入思考的结果。李政道博士说:“当阅读一段之后,就应当把书合上,自己把思路走一下,如果走不出来再去看书,想想自己为什么走不出来,别人为什么走通。”阅读时,如果只是囫囵吞枣,浅浅而读,那么思维能力就很难提高。因此,我经常告诫学生:读思结合。只有认真思考,方能体会作者的思想、文章的精髓。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经常在学生读文后,引导他们思考:文章用词怎么样,哪些句子最能打动你,对文中的人物你有什么看法……必要的时候,我会把更多有价值的内容,当成课外作业让他们写下来。这样,学生的思维得到了锻炼,语言表达和理解能力大大增强。

二、匠心独运,品词嚼句

(一)换换词

换词是阅读感悟中最平常,却是最有效的方法。换词即用别的词语把文中的词语替换,以此启发学生的思维,领略词语特有的情味,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如,《黄河的主人》一文,有这样一句:“ 而那艄公却很沉着,专心致志地撑着篙 ,小心地注视着水势 ……”教学时,我引导学生说:把“注视”换成“浏览”行不行?学生通过思考、辨析、比较,发现用“注视”更能体现出艄公的责任感,更能让我们看清艄公从容不迫、既紧张而又高度沉静机智的内心世界。我告诉学生:这样的词语更能体现黄河的主人既胆大又小心,不仅有勇气还有智慧的品质。

(二)变变句

变句就是变换句式或语序,再和原句比较,引导学生在比较中鉴别理解,让学生体会课文语言表达的力度和特点,把思维引向深入。如,《我不是最弱小》的最后一句: “现在我该不是最弱小的了吧,妈妈?”可引导学生将这句话改成陈述句:“现在我不是最弱小的了,妈妈。”通过比较,学生明白这两种句式都表示肯定的意思,但反问句表达的语气和感情更强烈些。

(三)减重点

减重点就是首先选准应重点理解的词语或句子,根据需要把其中的重要关键词或修饰的成分去掉,然后与原句进行比较,看表达的效果有什么不同,从而让学生体会原词的独特作用。如,《天鹅的故事》中有这样一句:“突然,一只个大的天鹅腾空而起……像石头似的让自己的胸脯和翅膀重重地扑打在冰面上。”教学时,我引导学生将“重重”两字去掉,再来品读是何感受。这样学生对句子的理解更深入,迸发出思维的火花、智慧的见解。长期坚持下去,学生的理解能力怎能不提高呢?

(四)反复读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始终是语文教学法宝,也是应对所有语文问题的最基本的途径。课文中往往会出现一些新词难句。有的比较含蓄,要使学生领会其中的意境必须加强指导诵读,如,“西北风呼呼地刮着”一句,有的学生会把“呼呼”“刮”读得很重。但在反复品读中,他们理解重音轻读的方法,将一般作重读处理的“刮”字读得轻一些,更能表现出北风的猛烈。长此训练,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就能有效提高。

三、实战技巧,题不离文

(一)反复阅读选文,奠好做题基础

古语说得好:“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是我给学生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做阅读题的第一步必须要读懂、读透原文。一般情况下,拿到一篇文章至少要读三遍:粗线条读、有目标读、与作者共鸣读。

第一遍粗线条读,就是引导学生学会快速阅读的一种方法,包括标题和检测题在内的所有文字资料。通过浏览,大体知晓材料的内容和命题方向,形成初步印象。第二遍有目标读,即在浏览的基础上带着检测题仔细阅读文章。在此基础上,要用笔或用手逐字指着读。这样的要求使我们班的每个学生都养成了做题细心的好习惯。这样为他们深入了解文章立意、写作思路、表达方法等,打下坚实的基础。第三遍与作者共鸣读,要求学生带着对材料的理解,首先把自己当成文中的事物、人物,走进文章里,与作者共同经历过程;再重点品读检测题的题干,揣摩出题者的意图,在有所思考的基础上再读文章,同时对那些答题要求较高的题目做到有的放矢,重点关注。

(二)关注原文重要信息,以文解题

以文解题,即是所有的题目离开了原材料,恐怕谁也答不全,因此,大部分解答阅读题最重要、最有效的方法是在原文中找答案。当然,有些语句不一定能直接使用,还必须根据题目要求进行加工或重新组织。

1.关注文章的题目。题目是文章的眼睛。读懂它,文章的大概意思也知晓了三分之一。例如,课外阅读文章《做自己最喜欢的事是最快乐的》一文,讲述的是一个孩子被父母逼着学钢琴,结果适得其反的故事。有一道思考题:看完这个故事,你想说些什么?回答这个问题,只要扣住标题就可以了。

2.关注文段的点睛句。点睛句即是文章内容的主要基石,常常是文章题目的阐释和延伸。抓住它,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认识就会更准确。如,《太阳花》一文,第二段开头的一句是“太阳花真美啊”,接着介绍太阳花如何美。思考题要求学生概括这段话的主要意思,学生只要抓住这句话,问题便迎刃而解。

3.关注人物品质的关键词。这在写人物的文章上尤为突出。一般写人物的文章里,我们总会找到关键的形容人物特点的词语。这些词语往往起到突出中心,深化人物性格的作用。抓住这类句子往往能明了文章之意,有助于理解文章中心。例如,《黄河的主人》最后一节:“他凭着勇敢、智慧、镇静和机敏在滚滚的黄河上如履平地,成为黄河的主人。”学生只要抓住“勇敢、智慧、镇静和机敏”这几个抒情亮点,无论题目怎样变化,学生有了依据点,做题就会游刃而余。

“万变不离其宗”。做阅读理解题,绝不能游离于文章之外而去凭空猜测。紧紧抓住原文,对做题是很有益处的。

综上所述,只要我们教师掌握科学的教学方法,善于动脑、敢于钻研,就能构建一个高效的语文课堂,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多读书、善读书。

上一篇:小班语言下雪了下一篇:水利工程建设监理